安特衛普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安特衛普(Antwerp)是比利時的第二大城,也是安特衛普省的省會。公元2、3世紀時已有人類在這裡定居;公元4、5世紀被法蘭克人佔據,並且日耳曼化。8世紀初,斯海爾德河右岸始建為商業小城鎮。到了9世紀時,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邊境城市。11世紀時,諾曼地人入侵並毀滅了原始居民點後,安特衛普侯爵於1291年在這裡建立起大規模的港口和城堡。13世紀,安特衛普市加入「漢薩同盟」,使當地繼穀物貿易後,其毛織貿易也日益興盛,並成為貿易和水運中心。

15世紀末,經濟地位已超過當時的西歐商業都市布魯日,成為歐洲最大的商業中心,這時候的工業、金融和文化地位已經非常重要,並在1476年建立小規模的鑽石加工廠。1531年,此地開設了歐洲首家證券交易所,金融業興起。16世紀,它的呢絨、花毯、玻璃、印刷和鑽石業迅速發展。到了16世紀中期,安特衛普已開始成為歐洲最繁榮的商業、金融城市和最大的貿易港,人口增至10萬。但由於宗教戰爭,城市於1576年遭到破壞,後來又曾被西班牙佔領。1648年,根據與荷蘭簽訂的條約,埃斯考河口關閉,航運停頓,這使當地經濟日益衰落。17世紀初,這裡還是世界鑽石加工中心,但在西班牙人火燒安特衛普後,許多猶太鑽石商逃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在那裡重建了鑽石業。1795年埃斯考河口重新開放,港口曾予以擴展,使得安特衛普得以復興。1815年比利時併入荷蘭,1863年這個城市從荷蘭贖回埃斯考河口商業權後,發展成為現代化大海港。19世紀下半葉,海港不斷發展,港區繼續擴大,當時世界大多數商品都要在這裡轉運,進出口貿易盛極一時。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中,納粹德國佔領了安特衛普,城市破壞非常嚴重,當地的猶太人幾乎被趕盡殺絕,戰後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城名源出日耳曼語,「安特」是「對岸」的意思,「衛普」意指「沖積灘」,整個意思就是「對岸沖積灘」。另一傳說可能來源於弗拉芒語And Werp,意為「堤坎」;或來自弗拉芒語An der Werp,意為「在碼頭旁」,它的名稱都和它坐落在斯海爾德河畔有關。還有一說是它的名稱來自民間傳說:相傳古羅馬侵略者為了掠奪此地的財富、珠寶和鑽石,乃派巨人杜魯昂‧安蒂貢稱霸於河旁的城堡裡,過往的船隻和人貨都要交付「買路錢」,凡是拒付的,巨人就砍下他的左手,並將斷手拋入河中。有一天,一位名叫布拉博的勇士,押送貨船經過這裡,力戰巨人,把巨人擊倒,並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砍下了巨人左手拋入河中,從此河道平安通行。安特衛普由弗拉芒語「手」(Hand)和「擲出去」(Werfen)組成,意即「拋斷手於河中」。

安特衛普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25分、北緯51度13分,位於布魯塞爾北方42公里處斯海爾德河下游東岸,距離河口大約64公里,北距荷蘭國境只有29公里,距北海86公里,市區面積140平方公里。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1月平均氣溫為3.1℃,7月18℃。年雨量710公釐,雨量分配較為均勻,陰雨日多達200天左右。

市區人口約60萬,加上郊區人口共約90萬。大多數居民說荷蘭語,工商界人士主要用法語。當地人多很勤勞,工作起來非常賣力,喝起酒來也很自豪,掙來的錢喜歡顯示給別人看。有外籍居民約兩萬人,宗教以天主教為主。

這裡是國內重要的工業城,紡織、砂糖、石化和象牙雕刻等工業非常發達,還有煉油、造船、機械、冶金、鑽石加工、汽車零配件、照相器材、食品加工和電子工業等,也很繁榮。還設有眾多的商業機構,如進出口貿易公司、銀行、保險公司、鐵路運輸公司和300多家船運公司。

在市區建設方面,大安特衛普包括安特衛普本身和周圍8個自治市區。城區大部分坐落在河西岸的沖積平原上,小部分在東岸。舊城區位於埃斯考河右岸,形成於15~16世紀,原被城牆所包圍,1860年拆除城牆改成街道,在舊城區狹窄彎曲的街道中,有眾多中世紀建築。在斯海爾德河底,建有一條隧道,把新舊兩個市區連接起來。往東穿越寬闊的林蔭大道,是19世紀以來擴展形成的新城區,街道寬闊整齊,有廣場、公園、現代化的商店、旅館、行政大樓、中央車站和高級住宅區等。由新舊城區合組成南北向略呈半圓形的市區,向北延伸是港區,向東北延伸的是住宅區,往南則是安特衛普-布魯塞爾-沙勒羅瓦工業地帶。

這個港市對外交通非常發達。在航空方面,距市區10分鐘車程的德爾尼國際機場,有忙碌的國際航線營運,與國內各大城市間,也有密集的航班服務。

海運非常發達,有全國最大的國際港口,這裡是西歐三大海港之一,擁有多條國際海運航線。由於安特衛普地處埃斯考河、摩澤爾河和萊茵河三角洲平原上,地勢平坦,河道縱橫,加上市區橫跨埃斯考河兩岸,由兩條河底隧道連接。埃斯考河向東南穿越市區,再向西北流88公里後注入北海。這個城市就是通過天然河道、阿爾伯特運河及全國內河水網和西歐部分水網相接,因此兼具海港與河港之利。

這個著名的人工港,在城市的職能上佔有重要地位,港區用船閘與斯海爾德河相隔,全部港區面積有106多平方公里,海岸長達100公里。分為老港區,專門用以停泊沿海和內河船舶;深水港區,水道深廣,可供排水量12.5萬噸的遠洋巨輪出入或停泊;新港區,供大型專用船舶停泊。這個港區共有500多個泊位,平均年進口海輪1.72萬艘,物資吞吐量約9000多萬噸,佔比利時總吞吐量的3/4。國內71%的物資在這裡進出,德國、法國和瑞士的出口物資,也有一部分是經由這裡轉運到其他國家去的,因此商業非常鼎盛,在歐洲可以和倫敦、漢堡、利物浦和鹿特丹相提並論。

安特衛普港也是有名的內河港,每年承擔內河的吞吐量4000多萬噸,進口以原油、礦砂、木材、食品和原料為主,出口以鋼鐵、化工產品、玻璃和紡織品為主,是12條重要鐵路幹線和7條歐洲公路的交匯點。在附近的德爾納有300多家船運公司的1100多艘船隻,由這裡駛往數百個不同地點的目的地,每月入港駁船多達5.5萬到6萬艘,因此安特衛普經濟以港口業佔首位,50%的經濟來源靠港口轉運和貿易。

在陸上對外交通方面,鐵、公路都很便捷,是歐洲重要的鐵、公路運輸中心之一,每天都有12列國際列車經過安特衛普,100多列火車從這裡開出。這裡是布魯塞爾到荷蘭鐵路幹線的一個大站,每小時就有兩班列車在此停靠,在布魯塞爾北站、南站或中央車站都可以上車;從這個城市搭乘火車到布魯塞爾,車程只要40分鐘。從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來此也很方便,每小時都有一班列車到達,車程約兩小時,火車停靠在安特衛普中央車站南方的貝切姆站。在公路交通方面,布魯塞爾每日7~23時、每小時就有一班巴士從國際機場開出,50分鐘後抵達安特衛普的中央車站。在夏天的旅遊旺季中,利用從布魯塞爾開出的觀光巴士到這裡參觀,也很方便。安特衛普也有許多定期巴士,往返於鄰近城市。

市區交通非常便捷,車票可以通用於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非常方便。有軌電車已逐漸減少,地鐵和公共汽車已成為市區的主要交通工具。巴士總站設在羅斯福廣場。地鐵和公共汽車路線除了遍及市區外,也遍及郊區的利爾(Lierre)、斯霍登(Schoten)、布勒斯恰和利諾(Lillo)等地。市區計程車也很多。

在住宿方面,安特衛普沒有布魯塞爾那麼方便,但是費用較為便宜。高級豪華的觀光大飯店只有幾家。其中的德‧基瑟(De Keyser)是位於中央車站附近的豪華國際觀光大飯店,設備全部現代化,附設購物街、夜總會、酒吧、迪斯可舞廳、保齡球館、按摩中心及游泳池,擁有117間新式客房。

廣場(Plaza)大飯店位於安特衛普中央大廣場旁邊,這裡風景獨特,環境熱鬧繁華,購物和交通都比較方便,飯店裝璜古色古香,服務設備新穎,但格調樸素,附設有賭場和夜總會,共擁有79間高級客房,其中大部分是套房。

安特衛普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是市內有數的大飯店之一,擁有350間精緻的客房,附設有購物街、大餐廳、酒吧、游泳池和網球場等,上網非常方便。

此外,市內有名的飯店還有安德佛飯店、康格爾斯飯店、劇院飯店、安特衛普旅行飯店、安特衛普皇冠飯店和假日客棧等,都可提供良好的住宿服務。同時,這裡也有一些普通旅館、出租公寓、民宿和青年旅館等可供選擇,價格比較便宜。

在飲食方面,安特衛普的餐廳以鰻魚、螃蟹、蝦和貝類等海鮮為主。比較有名的餐廳有帕諾斯餐廳,是一家高級的船上餐廳,風味獨特,環境優美,是美食家的樂園。羅登餐廳(Rooden Hoed)是市內最古老的食店,有傳統菜餚和手藝,價格比較公道。此外,還有假日餐廳、美食者之家、味中冠餐廳和旅行餐廳等。

娛樂方面,安特衛普是名副其實的國際都市,俱樂部和迪斯可舞廳到處可見。在中央車站前的安尼聖街一帶,有很多電影院和餐廳,港灣旁有不少酒吧和俱樂部,是個尋歡作樂的好地方,但是消費額貴得驚人。市內有三家劇院,一家是皇家荷蘭劇院(Royal Dutch Theatre),另一家是中心劇院(Centrum Theatre),第三家是布拉劇院(Theatre Bourla)。其中的布拉劇院由法國建築師皮埃爾‧布拉所設計,建於1834年,以前這裡只上演法國劇目,現在什麼劇目都演。劇院已經過精心改造,它的圓亭頂上有9座繆斯神塑像呈現在半空中,在圓亭高高的天花板鍍金裝飾下面,開設一家非常吸引人的咖啡館;劇院前則有一座古老的電車站。市內還有兩家音樂廳:老比利時音樂廳和比爾萊德音樂廳。

在購物方面,安特衛普的購物街集中在中央車站的德‧基瑟萊街和皇后大街,以及弗蘭克里克萊(Frankrijklei)大道交叉處。另外,諾波爾德街多高級西服店,大教堂周圍馬路多花邊店,瑪麗路附近一帶各種商店林立,並有大量鑽石珠寶店。市內最有名的是梅爾(Meir)步行街,過去是一片沼澤地,今天已成為安特衛普最熱鬧的商店街,它集中了商業機構和鞋市。歐洲最早的高樓Torengebouw也坐落在這裡,當時是主教宮殿,今天已成為國際文化中心。18世紀時的Huis Oste-rrieth貴族公館也在這條街上。在中央火車站附近不到2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雲集了幾千家鑽石公司和商店,特別是緊靠火車站旁的大街上,兩邊鑽石和金銀珠寶首飾店林立,一家挨著一家,連綿100多公尺。

世界上第一顆鑽石是何人?何時?何地發現的,已無從查考,但是有一點是被公認的,那就是從古代到18世紀,所有的鑽石都是來自印度。從13世紀開始,歐洲北部大城市都是通過義大利的威尼斯與印度進行貿易的,所以當時的威尼斯便壟斷了歐洲與印度的鑽石貿易。當時比利時的布魯日已發展成重要的港口和海運集散地,所以從印度運往威尼斯的鑽石便由萊茵河運到了布魯日,從而使布魯日成為當時歐洲的鑽石中心。14世紀末安特衛普興起,布魯日的地位乃被安特衛普所取代。

現在安特衛普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集散地,市內有各類從事鑽石貿易的企業1500家,從事鑽石批發和零售的商人3500多人,鑽石加工技術人員7000多人,有7個鑽石職業行會,2個鑽石業公會,6家鑽石業銀行,7所鑽石技工學校,以及為數眾多的鑽石專業運輸、保險及保全公司,總共有3萬多人直接或間接地為鑽石業服務。全世界有50%以上裸鑽都在這裡加工處理,其中絕大部分產品也由此地轉銷到全球各地去,銷往美國的佔26%,銷往日本的佔13%,銷往香港的佔12%,銷往瑞士的佔8%,銷往台灣的佔4%,銷往中國的佔3%;全年營業額高達150億歐元,佔世界鑽石交易總額的56%。世界鑽石交易所聯合會也是設在安特衛普,它負責監督全球19家交易所的鑽石貿易活動,使它們保持一致性和協調性。

這個城市所擁有鑽石工匠的數目,相等於世界其他地方鑽石工匠人數的總和,其中許多鑽匠好手,都是定居在這裡的猶太人。目前安特衛普的鑽石年產量約2900萬克拉,其中5/6都是對珠寶商毫無價值的工業鑽,只能用在工業切割、琢磨和攢孔用。大多數鑽石礦是剛果、迦納、幾內亞和象牙海岸等地運來的,現在全市有250多家鑽石琢磨工廠,它們的產品佔全球鑽石市場70%以上。在全世界19家鑽石交易所中,有4家就坐落在市內的霍文尼斯街上,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到這裡來做鑽石買賣生意。

大多數的鑽石批發交易是在市區內的4個鑽石俱樂部或交易所內進行,那是像圖書館閱覽室一樣安靜的地方,室內有平坦的長台和舒適的椅子。這裡的營業員們都穿著黑色或深色西裝,他們臉上永遠是一副沉穩堅定的表情,先篩檢賣主所委託的鑽石,並以放大鏡逐一檢視,然後在電子計算機上敲出價碼。從世界各地來的買主,安坐在長台的東邊,賣主坐在西邊。有許多小包鑽石專供買主選擇,每個小包上都附有標簽,標價也許是40萬歐元,也許是50萬歐元,從20或30克拉的大鑽石到極小的「碎屑」都有,賣主把小包鑽石攤在長台的白布上,買主每次撿起一顆細心觀察,他們會花很久的時間去仔細檢視這些貨品,往往要花5~6個小時。跟著雙方會討價還價,交易即告開始。買賣成交後,雙方會互相握手,並用希伯萊語說:「祝您幸運和隆盛。」習慣上這句話是這次交易的結束語。

安特衛普鑽石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交易所之一,它是一座位於市中心的大樓,內由數十家鑽石交易公司進駐,其地下室的金庫,係鑽石交易商和切磨業者存放鑽石之處,是全比利時安全措施最嚴密的地方。鑽石中心大樓各處皆裝有監視攝影機,持有特別通行證的人方能入內,並且24小時各處均有警衛看守,金庫大門都有厚20公分的防彈門,金庫內的保險櫃也加強防護,可謂萬無一失。可是1994年這裡曾發生過鑽石竊案,有5個保險櫃遭劫,損失42萬歐元。2003年2月19日,又發生世界上最大宗的鑽石竊案,金庫內160個存放鑽石的保險櫃,有123個被洗劫,損失達1億歐元以上。

這個城市林蔭夾道,街市整齊,有很多連雲大廈。近400多年來,一直以藝術之都而聞名,長久以來,便是世界著名的文化交流中心之一。早在16世紀初,這裡就聚集一批被譽為「安特衛普風格」的畫家,主要是指1520年前後在安特衛普作畫的畫家們,也包括在弗拉芒城鎮作畫的一批佚名畫家在內。他們作品的最大特點是外貌相似,力圖將哥德式和文藝復興時代風格結合在一起,把全然相異的弗拉芒傳統和義大利傳統揉雜於同一構圖,主要題材有「博士來拜」和「耶穌誕生」等,一般都畫成夜景,人物擁擠,光線閃爍,明暗處理往往不很合理。「博士來拜」的場面尤為流行,最喜歡用的格局是以古建築廢墟來陪襯衣著考究的三位博士,以此展示戲劇性衝突。

魯本斯故居(Rubenshuis)位於大廣場與中央火車站中間的瓦魯街9-11號,建於1610年,是一座豪華的巴洛克式建築物,現在已改為市立美術館。這幢豪宅是他到處借款,花了5年以上時間才建成的,建成後成為當時法蘭德斯地區上流社會階層的社交中心,梅迪契家的瑪麗、奧地利女王、英國的白金漢公爵及許多知名的藝術家等,經常在這裡聚會。這座建築物是魯本斯當年的畫室兼住處,內部華美,帶有花園,畫家在1617~1640年都住在這裡,屋內有他的自畫像和第二任妻子的肖像。畫家去世後這座房子曾被賣掉,後人將它闢為美術博物館,恢復了這所住宅的本來面目,且長期設有畫展。

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是比利時的大畫家,他的影響力遠超過當時的比利時,而且可以代表歐洲那個時代的畫家,在比利時藝術史上至今還無人超過他。在巴洛克藝術宏偉壯觀、雄渾富麗的多種風格中,他的繪畫是其中最佳成就之一。他不僅是激情澎湃、豐富多產的藝術家,同時也是人文主義學者和重要的外交家。1577年6月28日出生於德國的茨根,9歲隨父移居法蘭德斯,定居安特衛普,當時還沒有比利時這個國家,它只是屬於西班牙王國屬下的尼德蘭地區。

出生於富裕市民家庭中的魯本斯,10歲時被送到安特衛普一所拉丁語學校就讀,後因少年喪父,家庭生活拮据,學習中斷,被送到一位貴夫人府第當侍童,當時才14歲,但卻為他後來活躍於上層社會打下了基礎。他最初學畫是師從於重要風格主義風景畫家托彼亞‧維爾哈希特(Tobias Verhaecht),後來又跟亞當‧范‧諾爾德(Adam Van Noort)和奧托‧范‧文(Otto Van Veen)學習,並在後者的畫室中待了4年多,范‧文是繼承了文藝復興與佛羅倫斯-羅馬藝術的傳統,魯本斯早期的作品受到他的很大影響。1600年他23歲的時候,成為安特衛普聖盧克(St. Luke)畫家公會的會員。兩年後實現了去義大利留學的夢想,他最感興趣的是正在興起的義大利巴洛克藝術。在義大利期間先到威尼斯,後接受曼圖亞(Mantua)公爵溫琴佐一世‧貢札加(Vincenzo I Gonzaga)禮聘為奧奇契的宮廷畫家,公爵大量的義大利藝術藏品讓他大開眼界。早期文藝復興畫家曼特尼亞(Andrea Mantegna)和風格主義建築家兼畫家朱里奧(Giulio Romano)都曾為貢札加家族服務過,他們的藝術,尤其是朱里奧的裝飾壁畫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古代藝術珍藏,豐富了他的藝術修養。

1601~1602年他來到羅馬,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使他領悟到崇高與充滿力的藝術,通過對丁托列托(Tintoretto)、韋羅內塞(Veronese)和提香(Titian)等人的作品研究,他吸收了威尼斯畫派的色彩、光線和輕快自由的表現手法。後來因其母逝世,他於1608年回到安特衛普。1609年與人文主義學者、律師的女兒伊莎貝拉結婚。這時他不僅是宮廷肖像畫家,同時也是宗教題材畫家,畫了大型巴洛克風格的祭壇畫「升起十字架」、「基督下十字架」以及「聖貝沃的奇蹟」(The Mira-cle of St. Bavon),確立了他作為法蘭德斯、而且也是歐洲當時最重要的畫家地位,因此得以過著豪華安定的生活。積極的創作活動,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巴洛克式藝術風格,並主宰著他幾乎一生的創作活動。他擅長繪製宗教、神話、歷史、風俗、肖像及風景畫,他的創作均以宗教神話題材為主,似乎靠迷信宗教走運,但充滿了人文主義的思想。大批訂單使他接應不暇,很多作品都由學生或助手代筆,而他只畫關鍵的部分。

1621~1630年間,魯本斯作為外交官的生涯日益頻繁,他充當菲力普二世女兒伊莎貝拉公主的顧問,為法蘭德斯的利益奔走於荷蘭、西班牙和英國之間。在他的外交活動中,包括促成西班牙和英國之間和約的簽訂,從而使英國在荷蘭與法蘭德斯戰爭中不再是荷蘭的盟友。由於他兼有名畫家的聲望,每到一處,都留下一些王公顯貴的肖像畫,使他在外交生涯上如虎添翼,更是一帆風順,馬到成功。在英國,查理一世授予他騎士稱號,他則為查理一世設計了皇家宴會廳的天頂畫,是由9幅大型油畫組成,於1634年完成。1626年他49歲時愛妻亡故,他於1963年回到法蘭德斯,專心從事藝術事業,並和16歲的妙齡少女海倫娜‧富爾曼特(Hélèna Fourment)結婚,過著幸福的生活,而美麗動人的第二任妻子,還經常成為他後期肖像畫的題材。晚年時,大部分精力都從事風景畫創作。1640年5月30日因痛風在安特衛普逝世,享年63歲,他走完了自己藝術的一生,為人類藝術寶庫貢獻了3000多幅珍品。

魯本斯曾在這所故居內居住了33年,現在這座建築物內仍留存著當時他所使用過的高級家具、美麗的庭院和這位大畫家的遺作。他主要的作品還包括有在大畫室中掛的「伊甸園的亞當和夏娃」、餐廳上的「自畫像」、畫廊中的「牧童的祈禱」和「聖亞特的殉教」等10件作品。

國家美術館(Museum Voor Schone Kunsten)位於市中心南部1公里處,收藏非常豐富,從中世紀文藝復興時代到現代的美術作品都很齊全,特別是以法蘭德斯巨匠的繪畫作品為主。另外,還有中世紀義、荷、德三國各個流派的繪畫,以及15世紀法國畫家的作品。這家美術館的精華是魯本斯的巨幅連環畫和第五、第六展室的魯本斯個人繪畫收藏品。

邁耶‧范‧柏克美術館(Mayer Van Berg Museum)坐落在魯本斯故居的西南方,是一幢新哥德式建築,也是比利時首屈一指的私人美術館,館內收藏著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的繪畫及雕刻作品,這些珍品都是16世紀貴族邁耶‧范‧柏克的私人收藏品,其中最有價值的收藏品是布魯蓋爾(Bru-egel)的名作「瘋女」。館內還有陶器、聖母像、家具和暖爐等展示品。

米德爾海姆露天雕塑館(Mid-delheim Open Air Museum of Sculpture)坐落在米德爾海姆公園內,在14平方公里面積的公園裡,分布著許多名家的雕塑作品,全部都是露天安放的,有羅丹(Rodin)、亨利‧穆爾(Henry Moore)、扎德凱(Zidkin)和米萊斯等人的作品,也是比利時現代雕刻家們展現他們才華的最佳場所。

皇家美術博物館(Koninklijk Museum Voor Schone Kunsten),位於市區的西南面,是歐洲著名美術館之一,收藏著安特衛普最珍貴的美術作品,並以收藏法蘭德斯畫派的作品為主,魯本斯的傑作也不少,還有荷蘭等歐洲其他國家的著名巨作,從14世紀到現代都有,其中古代的約有1000幅,現代的約有1500幅。

普蘭丁‧莫勒圖斯印刷及藝術博物館(Museum Plantin Mor-etus),是世界上少有的活版印刷博物館,位於大廣場西南面近河邊處。它在16世紀時,是活躍在安特衛普著名的出版商兼印刷業者克里斯托夫‧普蘭丁(Christop-he Plantin)和他子孫們的家,同時也是工作場所;這家印刷廠一直營業至19世紀。

普蘭丁是法國印刷商,創辦過一家大印刷廠,出版過安特衛普數種文字對照的聖經。他曾學書籍裝訂及書籍推銷業務,1549年在安特衛普以書籍裝訂為業,約在1555年轉而從事印刷業,所印書籍質量優異,並首先採用銅版印刷書籍插圖。1583年他在萊頓定居,為荷蘭各州新建的大學印書;1585年返回安特衛普。1605年起,這裡便印刷發行歐洲最早的活版印刷報紙,並成為當時安特衛普的商人和知識分子的文藝沙龍。去世後,業務由女婿繼續經營。1876年,安特衛普市政府買下了普蘭丁的廠房和設備,建立了普蘭丁‧莫勒圖斯博物館,內部保存著古老的印刷機器,以及其他有關印刷方面的文物史料。

民俗博物館(Folklore Museum)的位置在市政廳的後面,是一座外貌保持著文藝復興時代古老風貌的建築物,內部展覽著法蘭德斯地方的民俗傳統服飾、木偶、藝術,以及生活習慣的圖片和幻燈片等。

國立海洋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位於斯海爾德河旁尖頂的普斯滕城堡內,它的歷史可以遠溯到9世紀,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時間,當時建造這座城堡要塞之目的,是為了防阻北歐維京人的侵擾。中世紀時,此地又成為西班牙國王囚禁犯人的監獄長達500年之久。1520年時,查理五世將它重建為海洋博物館,進入這個博物館迂迴曲折的樓梯,就會體會到中世紀城堡和監獄的氣氛。館內展覽的主要內容是作為港口的安特衛普航運發展史,並有美麗的帆船和汽船模型,以及展出各式航海必備的器具、造船的歷史和文物等共9.4萬件。

鑽石博物館(Diamond Muse-um)開幕於2002年,位於中央火車站附近的猶太(Jewish)街28~30號,是一幢五層樓的建築物,黑色的大門,戒備森嚴,沒有有關的人員陪同是進不去的。這是安特衛普最大的鑽石展示中心,展示著安特衛普鑽石加工的歷史,著名鑽石複製品、古老的和現在的寶石,還有地質學常識、礦山的開採、研磨鑽石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等,這裡的文字說明都附有英文。

時尚博物館(Mode Museum)位於鬧區,開幕於2002年,以時尚為主題,館內的展示,可以使觀光客見識到安特衛普如何成為時尚的搖籃。這座19世紀的圓形建築物,目前由時尚博物館培育出來的「安特衛普六君子」(The Six of Antwerp)的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以及法蘭德斯時尚機構(FFI)入駐。此館由比利時女建築師瑪莉荷絲‧范‧希(Marie-Jose Van Hee)所設計規劃,由挑高的設計、溫暖的木頭材質與白色的牆壁,營造出一個寬廣的展場空間,展出16~19世紀比利時和荷蘭南部的衣飾、蕾絲、刺繡、織品與紡織等相關器具,並不定期舉行比利時籍設計師的特展。

肉販行會博物館(Vleeshuis Museum)又叫做肉市或屠夫宮,就坐落在肉販行會街上,是一幢呈「山」字形的奇特建築,磚頭和精緻的白石塊相間,是典型的安特衛普後期哥德式建築,屋頂窄窄的八角塔樓憑添些許豪華氣派。1503年由肉販行會出資興建的,這個肉販行會儘管富有,但仍受到其他市民們某種程度的輕蔑。館內陳列著當年很多物品和古老的家具,由這些豪華的家具看來,不難想像當時肉販們的富裕生活。

商業行會(Gilded House)坐落在大廣場的正面,建築物外表採用金色雕飾,人們只要看到每間屋頂的雕飾,便可一目瞭然地分辨出房子是那個行會建造的。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廣場北面5號的啤酒行會建築物,7~9號的弓箭手行會建築物,17號的布商行會建築物,以及廣場東面40號的工匠雕刻行會建築物,各有不同特色。

安特衛普大教堂(Antwerpen Cathedral)是市民們的宗教信仰中心,始建於1352年,落成於1520年。這座教堂建築得非常雄偉,其尖塔高達120公尺,直指藍天。5世紀的時候在大教堂左右兩側,增建了兩座美麗的噴泉。現在大教堂內收藏著一些弗拉芒人最珍貴的作品,其中有1713年巴洛克式木雕的布道壇。

聖保羅教堂(St. Paul Cathed-ral)是安特衛普中世紀建築的珍寶,也是世界上室內裝飾最美的教堂之一,建於1533~1574年,位於肉販行會的北方,教堂的建築式樣是混合哥德式和巴洛克式,室外裝飾與16世紀的哥德式建築融為一體,教堂內珍藏有50多幅繪畫和200多個雕像,南北兩側走廊還懸掛著許多魯本斯及其門徒的繪畫作品。

聖雅各布大教堂(St. Jacobs Cathedral)坐落在聖雅各布街上,17世紀才興建完成,是晚期哥德式的建築形式,現在還一直保持著開始時的風格。雖然如此,教堂內還是採用了巴洛克式的裝飾,以適應當時人們的口味。魯本斯就是被安葬在這裡簡樸的墓地裡。

聖母大教堂(Notre Dame Cat-hedral)是歐洲最大教堂之一,位於大廣場和格倫廣場之間,靠近中央火車站處。這座比利時最大的哥德式教堂,建於1352年,落成於1521年,花了169年的歲月才建造完成,金石結構的建築物,看起來氣勢磅礡,但寬敞的教堂保留了周圍中世紀的環境,放眼都是老式的房子,高123公尺的塔樓,是比利時乃至歐洲最高的尖頂,從市內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因此成為安特衛普的標誌。教堂前的小廣場上,立有比利時大畫家魯本斯的塑像。教堂裡珍藏著安特衛普四大名畫之一的魯本斯「耶穌降架圖」(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畫裡耶穌蒼白的臉色,與把耶穌屍體從十字架上放下來男子大衣上鮮紅的血跡,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廣場(Grand Square)位於市中心,是市內最美最大的廣場,它與布魯塞爾的大廣場不同,仍保留著略呈三角形的不規則形狀,並保留著行會建築哥德式和文藝復興式風格。周圍房屋是1583~1585年城市被圍攻後的見證,在西班牙士兵劫掠蹂躪後的幾年裡,經濟衰退,人口銳減,但市內房屋仍得以整修。大廣場中心有個布拉博噴泉,是個生動的作品,它是由比利時19世紀最傑出的雕塑家潔夫‧蘭博的傑作,並係根據一則神話傳說而雕塑:恐怖巨人安蒂貢過去一直危害斯海爾德河裡的水手們,幸好勇敢強壯的士兵布拉博將巨人砍倒,並砍下他的右手扔到河裡。手就唸為「安特」,扔唸為「衛普」,安特衛普就因此得名,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勇士,便在大廣場上修築這個噴泉,用以紀念他。

格倫廣場(Groen Square)位於市區西面近大廣場處,是安特衛普的真正心臟地帶。這個綠色的廣場,呈巨大的長方形,種滿了樹木,並由露天咖啡座環繞著廣場,高大宏偉的聖母教堂就在廣場邊上,魯本斯的雕像就豎立在廣場的中央。

市政廳(Stadhuis)位於大廣場側面,是一幢建於1564年的四層樓古建築,也是安特衛普重要的古蹟之一,係文藝復興時期名設計家科尼魯斯‧弗萊里斯所設計。在宗教改革戰爭時,安特衛普成為比利時反對西班牙暴政的最後根據地,市政廳曾受到西班牙軍隊的破壞,後來再度重建,內部裝璜華美,現在仍作市政廳之用。市政廳頂上有聖母瑪利亞像,下部有歷代國王玉璽雕刻章。廳內的壁畫,將安特衛普的歷史大事一一繪述,寓教於樂。

在市政廳前的廣場上,有勇士布拉博的青銅塑像,他光著身子,肌肉發達,體魄強壯,左手高舉一隻血淋淋的斷手,正要將它拋向河中;被他打敗的巨人安蒂貢則俯伏在他的腳下,痛苦地呻吟著。現在這座塑像已成為安特衛普市的象徵。

安特衛普動物園(Antwerpen Zoo)位於中央車站東側出口的右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園之一,也是歐洲保存動物數量最大和種類最多的動物園,動物總數超過6000隻,包括約300隻爬行動物,1700尾魚類,其中有一種叫做美人魚的魚類,堪稱世界奇珍。在展出的哺乳類動物中,特別值得重視的是稀有的麋鹿和白犀牛。園內最值得稱道之處,在於為展覽爬行動物而創做出一套特別的展覽技術,就是利用一道寒障(冷凍區),而不是用鐵柵式或玻璃窗來限制動物的活動。此外,夜行館內所有夜間活動的動物生態,都可一覽無遺。

這個動物園在1843年開放,已有168年歷史。在開放時只有10公頃面積,1936年又增加了36公頃土地,所以現在已有46公頃面積,並建立一個繁殖站,以繁殖瀕臨滅種的動物,如紫羚羊和印度犀之類。這家動物園由安特衛普皇家動物學會主辦,在20世紀20年代,曾因成功地繁殖了新發現的加彼和剛果孔雀,而獲隆譽。

唐人街(China Town)地處安特衛普市中心,是比利時境內的第一條唐人街,使中華文化得以在比利時作更廣泛的傳播。古色古香的唐人街,街道兩旁約有50家中國公司和商店,這裡不但是華人華僑聚會和購物的場所,而且也是安特衛普當地居民選購價廉物美中國商品和體會中華文化的好地方。

德爾尼(Deurne)是安特衛普的東部郊區,經緯度為東經4度28分、北緯51度13分,過去是農業區,現在主要為居民區,約有12萬多人口,當地有一些工業,其中最大的工業是一座瓶蓋廠,為歐洲最大瓶蓋廠之一。

利洛是安特衛普西北郊的小村落,它洋溢著中世紀寧靜的情調,平時只有百名人口,但是在每年的3、4月間遊客雲集,熱鬧非凡,因為這時村裡正在舉行別開生面的「騎鵝比賽」。它並不是人騎在鵝身上賽跑,而是將死鵝裝在一個結實的網裡,然後將牠頭朝下腳朝上掛在一個堅固的木架上,參賽者騎馬從木架下跑過,誰能在一剎那間最先將鵝頭擰斷拿在手裡,誰就獲勝,成為本年村裡的英雄。

大約在下午三時左右,全體村民和慕名而來的遊客已聚集在賽場四周,由數人組成穿「鵝俱樂部」金藍兩色制服的樂隊,神氣十足地賣勁吹奏著,憑添熱鬧氣氛。參賽者都是男人,他們臉塗花紋,雄赳赳地騎在馬上,開賽口令一出,大家揚鞭直前,衝向在木架上的死鵝,紛紛伸手擰鵝頭,但是沒有一個人得手。令人捧腹大笑的是有幾個剛會騎馬的新手,連馬都還騎不穩,那能擰到鵝頭,他們搖搖晃晃,但仍千方百計保持平衡,以免摔下馬讓人看笑話,窘態可掬,結果總是有幾個人墜馬而退出比賽。

為了避免賽事拖延太長,裁判根據比賽規則,在開賽一個小時後派人割去網的小部分,讓參賽者較容易擰下鵝頭。比賽又進行一個多小時,此時已有半數以上參賽者從馬背上摔下而退出比賽,剩下10多人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競爭,鵝脖子快被擰斷了。最後一位騎士推開競爭者,一伸手就把鵝頭給擰了下來,高興地成為年度新的「騎鵝比賽」英雄。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