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目錄

大鵬灣國家風景區

海口沙漠

海口沙漠分布於車城鄉海口村內,又稱「夢之灣」、「鼻尖灣」,也有人稱之為「小撒哈拉沙漠」。這片沙漠的形成,是由於恆春著名的落山風由山的缺口順坡而下,在遇到海灣的防風林後,形成一股強勁的捲風,掀起漫天風沙而堆積成為沙漠。它高達10公尺,長約1700公尺,寬約250公尺,由東北向西南延伸,與海岸線平行。 這裡是一處絕佳的旅遊勝地,擁有質地細柔、金黃色小山般的沙丘,因其形態受氣候影響,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觀,置身其中,黃沙滾滾,前不見森林樹木,後不見溪谷流水,波紋的沙漠景觀滿足了人們嚮往一睹沙漠奇景、在綠蔭處處的寶島中尋覓一塊不同天地的願望。 佇立在沙丘頂上,還可北眺尖山雄姿,南望對岸的龜山。落日時的海口沙漠更是迷人,紅霞、黃沙與碧海相互映襯,為一絕佳搭配;落日的輝煌與沙漠的空曠冷漠,形成美麗的對比。當夜幕降臨,在月光下遠望海面閃爍的漁火,靜靜聆聽著風聲、浪聲,也是一種極其浪漫的享受。 沙漠旁木麻黃防風林,除了防風、美觀外,還是野餐、休憩、避陽的好處所。防風林內有一片廣闊的原野,許多牛群錯落,悠閒地喫草、散步,偶爾有乳羊穿梭在牛群中,為沙漠景觀帶來一片生機。 海口沙漠盡頭有一座百尺長堤,是海口漁港,有許多遊客來此戲水玩樂。過長堤沿著海灘,可以撿拾貝殼或捉螃蟹。由於沙漠地形之故,這裡顯然特別,有別於一般海岸地帶。 附近有一座古老的燈塔,規模雖不及鵝鑾鼻燈塔,但不可否認它對海口村漁民的貢獻。海口沙漠距屏鵝公路約有2公里,因此保留了天然風味,未受遊客對環境的污染。


旭海大草原

旭海大草原位於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內,又稱為「中正大草原」或「中正崗」。前往旭海大草原,可以由車城鄉轉199號縣道進入旭海村,經旭海國民小學與溫泉,由旭海橋前的右邊小路過溪,再步行半小時,就到達綠草如茵、景色怡人的旭海大草原。 草原位於黑獨山上,海拔約300公尺,面積300多公頃,向東延伸至海岸。由於海風經年吹拂,碧浪滾滾,放眼望去,令人心曠神怡。草原中央有個天然水池,是牛羊飲水的地方,池畔草坡隨處可見牛羊或飲水,或喫草,或低頭,或觀望,一副悠閒自得的模樣。據說旭海村民犁田時不用耕耘機也不用牛耕,只要把一大群牛羊趕下田,讓牠們踐踏一番就可以了。 但由於旭海大草原屬於軍事管制區,須辦理甲種入山證才能進入。


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也稱瑪家文化村,是全世界唯一完整保存台灣山地文物最具規模的野外博物館,也是瑪家鄉最富特色的觀光景點。它坐落在屏東縣水門隘寮溪上游數公里處的富谷河階上,地址是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104號。這裡距離屏東市區約24公里,交通便捷,由屏東搭往三地門的屏東客運班車,至水門下車後,順路牌步行約30分鐘可達。 園區面積82.65公頃,充滿悠閒自然氣息,雖無日月潭山地文化村的歐洲宮廷那麼富麗絢爛,但這裡的青山、綠水及樸實的山胞居室改建,都呈現出嶄新的風貌,自然刻畫出台灣各大原住民族群的部落生活,使人們不僅懷念起台灣開發之初的悠悠歲月,也讓人對山地生活有所認識。相較之下,日月潭文化村像是個成熟的少婦;而瑪家文化村則似含羞帶怯的村姑,它那自然清新的純真美,令人嚮往。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瑪家文化更忠實地保存了山胞原始文化。以雅美族的住家來說,由於多在海邊,為防禦外族入侵、阻擋海風吹襲,住屋較矮,四周堆砌著石牆,進出要半蹲半爬;而九族文化村的雅美族住家很高,容易讓人對雅美族文化造成誤解,也反映不出其原始功能,與雅美族原住民的真實生活情況也不盡相符。 整個園區依照山水地形,規劃出台灣原住民九族代表性的傳統建築、衣飾工藝和生活形態等的文化傳統,可分為迎賓、塔瑪路灣、那麗灣和富谷灣等四大區。迎賓區內設有園區大門、行政中心、視聽館、工藝館、文化陳列館、停車場、八角樓的休憩中心及餐廳等。塔瑪路灣區則建有泰雅、賽夏、卑南、阿美和雅美等五族的傳統建築和聚落形態展示區,這五族屋宇的建築材料相同,都是用草、木、竹、樹皮、石頭、石板和水泥等,但是各部落間不同格局的建造,顯現各自社會和文化背景的差異。 那麗灣區有餐飲中心、歌舞場、木偶館、蠟像館和生活形態展示館等,其中木偶館吸引許多觀光客,逗趣可愛、色彩鮮豔的木偶滑稽而誘人,常逗得人們哈哈大笑。 富谷灣區建有布農、邵、排灣和魯凱等四族的傳統建築和聚落形態展示區。 在生活形態展示館中,介紹各部落的農耕、畜牧、狩獵、採集和烹調的方法,以及各部落五顏六色、色彩鮮豔的華美衣飾、耳飾、頭飾、頸飾和珠帶等飾物。這些衣飾也許並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常識,但那股濃郁的原始之美,展現出生命強烈的原始動力,令人心儀。 進入泰雅族區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望樓,設在每個部落的入口處,用來監視外敵,晚上有守夜的青年輪流警戒,如今成了眺望風景與男女約會的好去處。由於阿美族多半居住在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平原地區,缺乏天然地理屏障,因此阿美族聚落四周都有竹籬與戰壕,作為戰時安全防禦的必要設施。而雅美人的生活與漁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依自己船身的大小,而用茅草搭建自己的船屋,其入口都面對著海洋,下水典禮更是隆重而熱鬧非凡。 此外,園內還設有展演場,定期演出原住民傳統歌舞;這裡山地原始風味的自然景觀,也是假日休憩和野外踏青的好去處。


賽嘉航空公園

賽嘉航空公園是台灣最優秀的滑翔翼活動場所,位於屏東縣山地鄉賽嘉村、口社村和高樹鄉泰山村之間。地址為屏東縣三地門鄉賽嘉村賽嘉巷120號。由於口社村附近的895高地和賽嘉村附近的403高地,西向山勢陡峻,聳立於隘寮溪支流武洛溪左側,中間窪地平坦遼闊,上升氣流極佳,滑翔翼可百分之百起飛。泰山村至新大路關農場間的廣闊平原,大部分為河川新生地,土質鬆軟,無任何障礙物,最適合航空器的自由飛行和著陸。這一帶沿公路向東500公尺,向北或向南30公里內,均無重要軍事工業設施,適合長距離的越野;向西距屏東機場21公里、西南距潮洲空降機場26公里的範圍內,都不妨礙軍用飛機航道的活動。 這個航空公園地域面積廣達2162公頃,空域範圍大約16公里 、寬約3~5公里,飛行高度約1000公尺,活動空間寬廣,飛行視野遼闊,擁有良好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是遠東地區唯一最佳的航空運動基地。它除供給社團、選手集訓使用外,一般的機關和團體也可以提出書面申請,核准後便可前往此地。高雄火鳥隊、雄鷹隊,屏東野雁隊都定期在此展翼試飛,彼此切磋飛行技術、許多愛好跳傘、拖曳傘及模擬飛機等新潮活動者,也經常在此大顯身手。 前往賽嘉航空公園,以自行開車最為方便,由屏東出發,沿22號省道往三地門方向行,經水門過三地門橋後左轉,行至路右側的三教寶宮,續行5公里後有一岔路,路口設有航空公園指標,循指標再行5公里可達。這段路為「之」字型上坡山路,彎度較大,行車要格外小心。也可由屏東搭乘經鹽埔、高樹、大津的屏東客運前往,在泰山村下車,沿185縣道南行1小時,至關福橋左轉後走20分鐘,也可抵達。而由高雄美濃鎮前往,沿途綠野平疇,風光旖旎,過了泰山大橋後,就由平地向山區蜿蜒而上,路兩側散布著油桐、木芙蓉和野牡丹。春夏時節,漫山遍野的花朵,把山頭點綴得熱鬧非凡;山坡上芒果也紛紛垂吊枝丫,非常誘人;再加上清脆悅耳的鳥語、蟬鳴,使人心情歡愉。 登上航空公園,向西、南和北方俯瞰,可將整個高樹鄉和鹽埔鄉的景色盡收眼底;向東望,層層山巒常被煙霧圍繞,大、小鬼湖附近的幾個山頭,都籠罩在神秘的面紗中。雨後放晴時,可以看到樹林翠綠得發亮,山巒輪廓清晰異常,朵朵白雲在山間追逐,令人心曠神怡。 由於航空公園附近有不少旅遊景點,如高雄市的多納溫泉、茂林情人谷、屏東縣的大津瀑布、海神宮、大水沖、綠茵湖、三地門、涼山青年活動中心、山地文化園區,以及德文、霧台等風景區,因此將這些風景區開發成一個連貫的賽嘉樂園觀光區,並以航空公園作為動態中心。 賽嘉航空公園主要設施包括平地著陸區、山地起飛區和綜合滑翔訓練營舍等三部分。公園西部的平地著陸區,為一處平坦寬闊、毫無障礙的河川地,區內設有滑翔翼、拖曳傘和熱氣球等著陸區,以及模型飛機跑道、飛盤場、風箏場、模擬飛行教練場和直升機停機坪等。山地起飛區位於園內東部的高山峻嶺上,這裡有很好的上升氣流,是良好的起飛地區,區內建有中、高級起飛區和停車場。而綜合滑翔翼訓練營舍則坐落在公園的南方,佔地1182平方公尺,內設套房和團體房,可供172人住宿,還有廚房、器材室和辦公室等服務設施。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地址在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後灣路2號,是台灣最大的水族博物館,總面積廣達96.81公頃,以展現水的精神與特性為主,館內規劃有台灣水域館、珊瑚王國館及世界水域館等三大主題館,並且各館均有特色,令人百看不厭。 在海生館大門前的「太平洋親水廣場」上,有鯨鯊、瓶鼻海豚和鬼頭刀等海洋動物的雕像,非常生動。在「鯨魚廣場」中央,有巨大的大翅鯨帶著幼鯨躍出水面換氣的黑色雕像。 台灣水域館係模擬自然生態的水族館,呈現台灣地區特有的水域形態,以小雨滴的旅行為開端,呈現台灣海島多彩多姿的自然面貌。遊客能夠親手觸摸潮間帶生物,其中大洋池模擬水深200公尺以上的海域深邃浩瀚,在似無邊際的大海洋中,可以看到海中美麗巨大的鯨鯊和一群大大小小魚群一起悠游的美景。 珊瑚王國館是海生館的瑰寶,它以美麗的珊瑚和熱帶魚為主軸,用淺海至深海的方式,介紹五彩繽紛的珊瑚礁和熱帶魚群,恣意展示豔麗。遊客走入長達84公尺的海底隧道中,一抬頭就可看到海中雄偉的鯨鯊和其他不同種類的魚群一同悠游的情形,而明星小白鯨柔和地穿梭於冰層間,是海生館必遊的景點。 世界水域館以3D虛疑實境的無水水族館為主軸,有海洋生態及罕見的極地生物,讓遊客跨越時空的限制,去欣賞世界各大水域與古代海洋,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覺。此館有極遠「古代海洋」、極大「海藻森林」、極冷「極地水域」、極深「深海水域」、「水溶溶展示廳」和「探索教室」等六大區域,讓世人跨越時空,認識生命起源及世界極致的特殊生態。 「海藻森林」是亞洲之最,這裡由美國加州移植過來的巨藻,是今日世界上生長率最快的植物之一,當環境條件合適的時候,它每天都可以長大約60公分,而巨藻的總長可以超過30公尺。 「極地水域」裡的企鵝是館裡的明星動物,這裡一共有5種企鵝,巴布亞小企鵝像一顆會動的灰色小毛球,非常逗趣可愛,小朋友們到海生館參觀,別忘了和牠們打個招呼。 「深海水域」內有大王魷,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人看過活體的大王魷,但是遊客可以在「深海水域」中,透過3D看到接近真實的大王魷,而且牠會因為遊客的反應、情緒、溫度和動作,作出生物的反應本能。如果遊客伸出手想觸摸牠,大王魷一感應到,就會反應作出噴墨汁和加速逃離;當遊客動作大時,牠還會自動斷手求生。 除虛擬海洋世界外,世界水域館還展出真實的海洋動物,如來自德國台灣罕見的港灣海豹、南北極代表性的企鵝與海鸚鵡,其中企鵝展示的數量和種類都居亞洲第一;還有針對兒童所設的「探索教室」區,旨在強調互動學習,可讓兒童們在寓教於樂的遊戲中,學習海洋知識。


恆春古城

恆春古城位於恆春鎮中山路,是台灣目前唯一保存得較完整的古城古蹟,也是尋幽探勝的好地方。這個二級古蹟舊名琅橋,係原住民語音翻譯而來,其意為「台灣最南端」。清光緒元年(1875年),沈葆楨銜命來台考察墾丁一帶,見當地四季如春,乃奏請朝廷建城,取名恆春。主要是因為這裡前有龜山為屏、背有馬鞍山護衛、東有赤牛嶺、西跨龍鑾潭倚關山,地當恆春縱谷要衝,地勢險要,可加強南台灣的守衛。後來廣東招撫局招募來的壯丁陸續入墾,人口日增,有城護衛,有官管理,恆春即設縣治,雄鎮台南半片天。 清宣統元年(1909年),恆春遭強烈颱風侵襲,城樓與民房毀於一旦。民眾搬取城垛重建家園,古城因而遭受空前劫難,面目全非。據「恆春縣誌」記載,古城之所以受損是緣於地理環境、天災及人為破壞等因素。由於恆春位於台灣南端,7~9月常遭颱風侵襲,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東北季風猛烈,特別是當地還有風力極強的「落山風」,這些都對古城造成嚴重侵蝕。此外,恆春地帶為強震區,而且古城垣本身係用泥土夾板樁築,外用三合土蓋面,不太牢固,加上施工品質不良,給古城不同程度的傷害。 從光緒元年至二十年的短短20年中,當地更換的主管知縣就達19人之多,礙於任期過短,就算有心建設古城的人,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台灣光復初期,古城仍被人們所忽視。隨著地方建設速度的加快,市區日益繁榮,交通漸趨發達,原有車道已不敷使用,遂於民國52年依照都市計畫開闢東門側道路。民國57年「恆春國中」拆除城牆闢建運動場看台;民國69年整修南門城樓;民國71年整修東門口城樓,原有城樓因無人管理,草木叢生,受風雨長期浸蝕而崩塌陷落,古城再度遭劫。由於當年整修南門時,沒有按照原貌重修,新建材與古風古貌極不協調,使古城雪上加霜。民國74年,地方當局特聘請名建築師規劃設計,將古城加以修護,以期原貌重現。 恆春古城修護計劃以恢復整座城池的原貌為前提,除被現有道路破壞部分不得不變通外,其他部分都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5條所載「古蹟應保存原有形貌,不得變更,如因故損毀,應依照原有形貌修護」來辦理。古城修護工作分為恢復原貌、保護無法考據的部分,以及保存維護現況良好的部分等兩個方面,分成三期修護。 古城海拔20公尺,城牆多以磚石、灰土砌成,高6公尺、寬約2公尺,城周約3公里,有東、南、西、北4個城門,城門上各有氣勢恢宏的城樓與砲台各一座。原來的4座城樓構造和大小尺寸相仿,因早已傾頹,只能憑著舊照片推測原貌;由於年代久遠,又經戰亂,城門已多次毀損;曾經過全面整修的東門和南門,新建城樓部分構材略有脫榫。 東城門的大石板地和紅牆磚瓦具有濃郁的古樸風味,厚厚的城牆給人一種庇護感,古意盎然,城外仍然可見昔日的壕溝。東門是舊跡保存最完整的城門,往滿洲、佳樂水必出此門。 南門是縱貫公路必經之路,可通往鵝鑾鼻,此門是恆春古城四個城門中變化最多的一處,如今除保留拱形城門及周圍磚砌城牆外,其餘全部重修,成為今古夾雜的建築物。 西門可通往車城,位於舊街道中山路的盡頭,牆壁上布滿青苔、野草,進入城門,沿著窄小彎曲的舊街道,兩旁低矮的民房緊挨,顯露出百年古城質樸原貌。北門的紅磚拱門及樓板也保持有原來面貌,公路由城門穿過,四周是空曠的軍營區。 東門與北門位於恆春鎮的邊緣地帶,西門與南門則處於中心地區,中間有座石碑公園,為大理岩石堆砌而成,上有2座紀念石碑和1座砲台。這4個城門不僅是恆春古城對外的交通要塞,也是台灣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城門古蹟,雖屢經整修,古樸風味猶存,是恆春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墾丁國家公園及其附近景點

墾丁國家公園位於台灣最南端恆春半島南側,地址為屏東縣恆春鎮墾丁路596號,是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且係坐落在台灣唯一的熱帶區域內,三面環海,西有台灣海峽,南臨巴士海峽,東瀕太平洋,領域涵蓋海陸兩部分,兼具山海之美、沼原之勝。陸地部分以西面的龜山為起點,經貓鼻頭、南灣、鵝鑾鼻、佳樂水、南仁山到九棚,共17731公頃;海域部分由上述地點起到距離海岸線1公里內的海域,約有1.49萬公頃。百萬年來恆春半島下沉、隆起、褶皺和崩落的地殼運動史,造就了墾丁豐富的地形地質景觀,是研究珊瑚礁地形、石灰岩洞和海崖的最佳課堂。 這個公園的地質景觀可分為三類:東邊為孤立的山峰、隆起珊瑚礁、石灰洞穴和貝殼砂等,以鵝鑾鼻、龍坑與風吹沙等最為著名;中間地帶是恆春平原;西邊以台地與珊瑚礁斷岩為主,崖下遍布裙狀珊瑚礁,以關山與貓鼻頭最為著名。 墾丁公園是台灣珊瑚礁地形最發達的公園,園區內外遍布奇形怪狀的珊瑚礁石,有些和樹根蟠錯在一起,也有一些是天然的礁石岩洞。當地珊瑚礁以「小區域、多元化」著稱。珊瑚礁俗稱「硓石」,是珊瑚蟲的骨骸、貝殼遺骸和海藻等沉積而成,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經過雨水長期沖刷和浸蝕,形成瑰麗的鐘乳石和石灰岩地形,主要分布在大平頂、關山岩、貓鼻頭、社頭、墾丁森林遊樂區和鵝鑾鼻台地等地區。 據說幾10萬年前,這裡原來是一片海洋,後來經過海底火山爆發,才留下許多稀奇古怪的珊瑚礁石和岩洞。如今這裡山陵嵯峨、巨木參天,海洋一望無際,美景多彩多姿。由於墾丁海岸日光充足,海水溫暖清潔,珊瑚沿著岩岸生長,形成此地最具特色的裙狀珊瑚礁,尤以紅柴坑和貓鼻頭等地最為發達。而在龜山島至白沙、貓鼻頭、青蛙石到香蕉灣一帶海底,是軟珊瑚林分布密集的地域。據調查估計,墾丁公園海域裡,就有150多種石珊瑚、50多種軟珊瑚和50種柳珊瑚。 除珊瑚礁,園區另一種景觀便是熱帶樹林,包羅萬象,應有盡有,是台灣首座熱帶植物林,也是世界八大林場之一。目前墾丁的熱帶植物林共分為椰子類、熱帶果樹、藥用植物、單寧染料科植物、油脂植物、橡膠植物、香料植物和纖維植物等8區。 這個公園屬於熱帶性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暖乾燥,每年10月受到中央山脈阻礙,東北季風無法沿著山坡往南吹,再加上半島上的地形效應,形成了「落山風」,孕育複雜多變的植物林相,如棋盤腳、銀葉板根、欖仁樹、瓊崖海棠、白榕和黃槿等熱帶海岸植物,林投、海檬果、草海相、白水木和水莞花等濱海植物,以及攔截風沙的木麻黃和有定沙作用的馬鞍藤等,為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 園內多姿多彩的生態環境,蘊藏了無數如獨角仙、鍬形蟲和金龜子等甲蟲類;以及美麗的彩蝶和蟬、蟋蟀、蝗蟲等鳴蟲。這裡氣候溫暖、四季花開,是蝴蝶繁衍的天堂,蝴蝶種類眾多,白斑蝶、擬蛺蝶、青斑蝶等都是常見的蝶類,而黃裳鳳蝶則是墾丁公園特有的品種,外形極為高貴華麗。每年10月以後是候鳥過境的時節,有灰面鷲、赤腹鷹和紅尾伯勞等候鳥成千上萬成群出現,蔚為壯觀。 墾丁海域擁有1000多種珊瑚礁魚類,是台灣沿岸魚種最豐富的海域,有體長超過1公尺、體重逾幾百公斤的鯊和大石斑,也有如指甲般大小的小蝦虎魚,還有粗皮鯛、隆頭魚和鳥魚等草食性魚類,以及狗母、鷹斑鮦、鯨、秋姑魚、鸚哥魚、蝶魚、雀銅、中國管口魚、石狗公、比目魚、小丑砲彈魚、橫帶鸚鯛、藍帶唇裂鯛和槍蝦等魚類。 墾丁森林遊樂區一帶,原是排灣族龜亞角社的山胞部落所在地,故舊稱「龜亞角」。這個遊樂區又稱為「墾丁公園」、「墾丁植物園」,以熱帶氣候、海洋、森林和岩石見稱。清光緒三年(1877年),招撫局自廣東潮州募集壯丁前來墾荒,乃命名為「墾丁」;1902年,日本人在這裡培植自熱帶各地引進的樹木,計513種,26變種,分屬115科,面積共593公頃,分為高士佛、豬勝東、港口和龜亞角等4個試驗地,其中以龜亞角試驗地最大,佔地435公頃,這就是今天的墾丁森林遊樂區。它位於恆春鎮南方14公里的墾丁里,地址為屏東縣恆春鎮墾丁里墾丁路201號,地處鵝鑾鼻半島中部,是中央山脈南端山稜,海拔150~300公尺之間向東南傾斜的緩坡地。 全區遍布珊瑚礁岩,共1200多種植物,分為椰子、油脂、橡膠、藥用、熱帶果樹等區,濃蔭夾道、紅花綠葉相映成趣。遊樂區的第一、二遊覽區內有茄冬巨木、遊客中心、花榭、人工湖、石筍寶穴、音樂台、銀葉板根、望海台、仙洞、觀海樓、銀龍洞、雨傘亭、垂榕谷、迷宮林、一線天、第一峽和棲猴崖等17個主要景點。第一遊覽區主要是植物景觀與人工建築物共同組成,第二遊覽區則是植物景觀與特有的地形景觀,遊客們步行遊覽全程約需2小時30分鐘。 茄冬巨木是指一棵幹圍20公尺的古木,樹齡超過300年,樹心已被刳空,但仍然枝繁葉茂,遊客可進入樹幹內休息,巨木前方草地可供露營。遊客中心是兩層樓建築,一樓供應餐飲,二樓陳列公園開發史和林木使用情形。 花榭是玻璃製成的花亭,內植各種奇花異草。人工湖是人工挖成的蓄水池,佔地約1萬平方公尺,湖心有3個噴水塔,噴出的水高10公尺,漫天白霧,蔚為奇觀,儲存雨季餘水以備旱季使用。 石筍寶穴是深8公尺的天然石穴,周圍65公尺,穴中央有根巨型石筍擎頂拔地,旁邊也有幾根小石筍。音樂台建在一個巨大的礁岩下方,用水泥築成,可容納百餘人並坐。銀葉板根樹係熱帶植物,因葉背面呈銀白色而得名,根部常積水,必須伸出地面呼吸空氣形成放射狀板根,如木板般排列,奇特怪異,是全台灣唯一的一棵,樹齡約為400年,人們戲稱它為「南國佳人」。望海樓位於椰子林後面,為六角亭,是遠望大海和青蛙石的好據點。仙洞是全省最大的珊瑚礁洞,長137公尺,洞內遍布鐘乳石與石筍,燈光照耀下虛幻迷離。 觀海樓高27公尺,共7層,內設植物館、郵電所、康樂中心和圓形餐廳等。七樓是一平台,上設幾個望遠鏡,遠望鵝鑾鼻、太平洋、巴士海峽、台灣海峽、中央山脈等美景及公園全景,異常清晰,如在眼前;天氣晴朗時,還能望見菲律賓北疆和蘭嶼。 銀龍洞是曲折狹長的洞穴,裡面鐘乳石沿壁下垂,千姿百態,潔白晶瑩,美不勝收。雨傘亭位於高岩絕頂上,有亭如傘,可眺望恆春鎮及滿州鄉風景。垂榕谷是個突然降落的盆地,景致清幽,有巨大白榕的氣根自谷壁垂懸而下,根部糾纏錯雜,頗為奇特。迷宮林是由一大片珊瑚樹林組成,林木蔥鬱,林內路況複雜,不易辨別方向,極易迷路。一線天是由被地震震裂的岩石所形成的峽谷。第一峽原為恆春往台東必經之路,氣勢雄偉,今仍有路通往滿州。最後一景棲猿崖原為墾丁森林猿族群棲之地,但遊客紛至後,猿類多已遷居,偶有小猴啼叫,驚鴻一瞥。 墾丁公園入口處牌坊背後有海拔317公尺的尖山,臨海銳聳如錐,峰下斷崖絕壁。 墾丁公園第三遊覽區正式名稱叫「珊瑚礁熱帶雨林保護區」,人稱「墾丁的幽冥幻境」,區內充滿原始、浪漫的情調,氣氛詭異,多彩多姿,貌似平靜,實際上卻危機四伏。在「遊客止步」的木牌告示後面,有條若隱若現的紅磚小徑被厚厚的落葉所遮蓋,兩旁是印度橡膠樹林和台東漆樹。台東漆樹的果托可以生食,但是樹葉和汁液都有毒性,會使人的皮膚發癢紅腫,過敏的人甚至遠遠地還沒有碰到,就會全身不自在。白榕也是這個區域裡的主要植物,長長的氣根懸垂成千百條柱。還有一些毛柿、有葉尾帶卷鈎的鞭藤,以及許許多多台灣各地罕見的熱帶植物,構成光怪陸離的景觀。 區內有毒蛇、大蜈蚣、大蜘蛛、咬人狗、大型的蚱蜢和蟬,甚至大蝴蝶因有牠那對特大的翅,飛得特別吃力和緩慢。在這裡一處由珊瑚礁圍成的谷地上方崖壁,正是獼猴們的家。 石灰溶洞的入口處在半山腰被兩棵大樹及一塊大石頭擋住,僅能容一人爬進去的曲折岩縫,位於茂密的巨根間,很不容易被人發現。出入口相距不過近百公尺,但進入後直到出洞口,卻要耗費3個小時,在冬季時蛇會躲入陰濕的溶洞中冬眠,因此遊客應特別小心。此洞共分為3層:第一層高約3公尺,寬約6、7公尺;通往第二層的通道,必須匍匐前進約30公尺後,才逐漸能爬行通過。第二層洞與第一層洞大小相若,高約20多公尺,乍看之下似有數10個通道,但長度都僅有10公尺左右;進入第三洞的通道更是難找,僅容一個瘦子爬行通過,另外第二層還有另一個出口。第三層洞極大,高20多公尺,長和寬均約百公尺,可以容納500~600人。由於地形過於複雜,洞內黑暗無光,是恆春半島已知最危險、最大的溶洞。據生物學家說,這個溶洞還是「活」的,石鐘乳及石筍仍在「生長」中,而墾丁公園內,其他的石灰溶洞如石筍室、仙洞和銀龍洞等,都是不再成長的「死」洞穴。整個溶洞中的石頭,都是亮晶晶的石灰岩結晶。從溶洞頂端垂下的石鐘乳,尖尖的下端還掛著晶瑩的水珠,不斷往下滴。底下的岩石,也不斷向上凸出,那就是正在形成中的石筍。雖然其「生長」速度緩慢,但千百年後將會連結而成石柱。至於該洞有3層之多,表示恆春半島地表有間歇性隆起的現象。在洞中到處都有自然斷裂和完整好看的石鐘乳,其中有一塊重約1000多公斤。由於該洞附近均屬原始森林,毒蛇、蜈蚣及毒蟲極多,加以路徑錯綜複雜,為了遊客的安全及自然資源的保育,該洞已暫被封閉。 社頂自然公園位於墾丁森林遊樂區東南方,面積180公頃,以佔128公頃的高位珊瑚礁地形為主,並且以保存原始自然風貌為原則,有草原、灌木叢、峽谷和石灰岩洞,平均海拔200公尺。全區以長達13公里的步道銜接,並設有賞景休憩亭和解說標示;此外,幾乎沒有人工設施,觸目所及,全是造物主的絕妙佳作。貫穿公園的步道向南延伸至籠仔埔的牧場草原,再折向西北,然後返回停車場;還有60多條羊腸小徑,都經過編號標示,不虞迷路。 公園內隆起的珊瑚礁上,有許多蟠根錯節的植物,因長期受東北季風影響,枝幹都偏向下方,可謂「天然盆景」。這裡植物有329種以上,原生馬兒鈴科、芸香科、蘿摩科等蝴蝶食用植物大量散布,50多種五彩繽紛的蝴蝶迎風飛舞,為觀賞大自然研究蝴蝶最理想的地區。珊瑚礁內還隱藏有44個石灰岩洞,其中33處具有觀光和研究價值,且一半以上是還在繼續生長的活鐘乳石洞。由於鐘乳石生長非常緩慢,破壞卻在一瞬間,加上洞內常有毒蛇出沒,為保護自然景觀,只開放了幾個洞,其中的第13號和第21號洞內的石筍仍在生長中。 公園內的「大峽谷」屬於陷落地層,高30公尺,長85公尺,僅容一人通過,非常雄偉險峻,走在步道上,還可見到遠處礁岩樹叢上獅子型的榕樹,獅首望向一片竹林,旁邊樹林覆蓋的山丘如龜背,造型之奇,令人贊嘆,此為公園第一景「獅龜嶺」。 續行往山丘,林蔭中有小橋流水、木造桌椅、是散步、休息的好地方。走上山丘,走出叢林,進入綠草如茵的草原景觀區,有礁石、草原、彩蝶、灌木叢和海岸林等奇景。公園盡頭,有個築在珊瑚礁上的瞭望台、放眼望去,南台灣美景直映眼簾,近處青翠綿亙的鵝鑾鼻半島和濃密的熱帶林令人心胸舒暢,而遠處的碧海與藍天相映,構成一幅美麗圖畫。這裡可說是不經雕琢、最富野趣的「大自然教室」。 南灣距恆春約4公里,是台灣最南部的一個海灣,因海水湛藍又名藍灣,由於沙質潔淨細白,又稱金沙灣,早以「金沙白浪」名列恆春八景之一。其水域與南海及太平洋交匯處,是台灣唯一的捕鯨場,日據時期曾有一天創下捕殺300頭鯨魚的記錄。 深海處盛產軟珊瑚,北面的岩石水草豐盛,是台灣唯一的海底牧場,也是全台灣最有名的潛水勝地。這裡分區棲息著形形色色的海中動物,如寄生蟹、海參和海星等,潛入其境如入水底市場。此地海灘平直細白,長約600公尺,海水清澈見底,深淺適度,冷暖合宜,是夏日弄潮的好地方,而岸邊的珊瑚貝石,也是一大特色,是遊客收集貝類的好去處,但由於核三發電廠位於這一帶,有一部分沙灘並不開放,核三廠出海口附近的拖曳傘等活動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南灣至外海約40公尺處有具國際規模的「人工漁礁」區。馬鞍山距南灣不遠,山勢平緩,放牧著成群的澳洲乳牛,頂上的「馬鞍春光」也被列入恆春八景之中。 大光里是南灣西側的海岸線,是一段坡度緩且寬闊的弧形沙灘。在高低潮之間的寬度,最大可達30公尺,海灘上4~5公尺是寬廣平坦的砂質地,局部有沙丘。大興里海灘的組成物質,包括不規則散布的粗粒珊瑚砂、珊瑚碎塊和破碎貝殼。由於強烈的風蝕、波蝕和潮汐作用,海灘物質不斷浸蝕、搬運和沉積。在季風或颱風季節,海岸外半沉入水中的近代珊瑚,被打碎後搬運至海灘,長此以往,年復一日,在南灣與貓鼻頭間便形成一處特殊的地形景觀。 墾丁海水浴場面臨巴士海峽、背向大尖山,位於墾丁森林遊樂區大門牌坊對面,距南灣約5公里。南灣海岸這一段,是全台灣最美麗的海水浴場。著名的青蛙石高度為61公尺,是海水浴場明顯的地標,主要由傾斜的中新世岩和礫岩組成,四周被更新世石灰岩環繞,石灰岩的上表層就是墾丁的現有地層。由於它處在海浪的長年沖積下,表面呈現出崎嶇多蝕溝的面貌,遠遠望去,宛如一隻正要跳躍入海的大青蛙。青蛙石周圍數量龐大的瓊崖海棠,是烏頭翁最喜歡築巢的一種植物,這種鳥為台灣特有種,是墾丁公園代表性鳥類,在這一帶數量之多堪稱國家公園之冠。青蛙石另一側的小灣,沙灘平緩,海灣旁的墾丁帆船俱樂部,提供快艇、風浪板、帆船等出租服務。潭子灣介於墾丁海灘與南灣之間,為珊瑚礁地形,呈面海5度的傾斜角,局部有完整的原生礁形保存。 墾丁牧場位於墾丁海濱北面 ,恆春的南面,範圍包括從墾丁海濱至大、小尖山四周,佔地1168公頃,是台灣少見的大牧場。早期是漢人聚居的地方,日據時期徵為牧場,現在由台灣畜產試驗所經營,是目前台灣最大的肉牛養殖場,擁有最大的空間和最多的牛隻。牧場周圍以木麻黃圍繞,草原以竹籬隔開,牛居右,馬居左,並飼養山羊。這裡採放牧式經營,可欣賞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塞外風光和歐洲農舍田園的景象。牧場內分為大溪地、大石板、小石尖、圓山和籠仔埔等五大牧區。附近「井仔腳」的泉水又多又純。牧場內設立的合作社,販售自產的奶製品及牛肉乾等,已成為墾丁地區的特產之一。 大尖山是墾丁公園最具代表性的地理標誌,海拔317公尺,又稱尖牛山,全山由砂岩及頁岩中的礫石塊組成,因浸蝕作用,造成三面絕壁,僅餘東面為陡坡,其形狀隨眺望角度不同而各異其趣,近看像塊大石板,自鵝鑾鼻方向遠眺則雄偉高聳,故有南部「大霸尖山」美譽。山頂上視野極廣,碧綠的牧場、清澈的南灣海域、貓鼻頭和鵝鑾鼻沿線各景點,皆可一覽無遺。 由墾丁公園西北方的車城、新街經過海口沙丘,就到達龜山,這座海拔僅72公尺的小山丘,因狀似龜殼而得名。山頂上視野開闊,可展望四重溪與保力溪河口地形景觀,並隨著季節變化而有不同的景觀。由於地勢險要,日據時期所遺留的軍用隧道,也是旅遊探洞的理想地點。 龜山旁的後灣是個寧靜的小漁村,海域景觀良好,陸地幅員廣闊,附近種有許多恆春半島的代表性作物瓊麻。 由後灣以南的下水堀至萬里桐沿途,海水蔚藍清澈,海底地形富於變化,巨大礁石林立,間有深溝裂谷,形成懸崖峭壁、峽谷隧道等奇特景觀,已被劃為海域生態保護區。全區遍布各類石珊瑚、軟珊瑚、成叢的海扇、海柳、群游的珊瑚礁魚類,以及各種貝類、海百合和海藤等。 從萬里桐至蟳廣嘴間的海域,淺處為平緩斜坡,各種形狀石珊瑚生長密集,且種類繁多,是恆春半島沿海石珊瑚生物相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水深10公尺以下,由於波浪浸蝕作用和礁石崩落造成的各種地形景觀有石洞、石穴、拱門、礁石區等,礁石表面為大部分生長稠密的石珊瑚類所覆蓋,周圍有珊瑚魚、貝類、海百合和海星等,景觀優美。 紅紫坑位於恆春鎮西南部,與龍鑾潭毗鄰而居,風光旖旎,清幽典雅。北面的萬里桐是車城至貓鼻頭的中間地帶,為西側海岸線上一個小漁港,村民以捕魚為業,質樸可愛,遊客可順道拜訪。 龍鑾潭距恆春約3公里,地處恆春盆地,是一座人工蓄水湖,滿水面積175公頃,平均水深3.5公尺,是恆春半島水利灌溉的來源。潭西是甘蔗和甘薯園,丘陵有一草潭,面積為龍鑾潭的1/3,風光極佳;東面為長堤,堤外有一片綠野和田園農舍。在長堤上可觀賞野鴨戲水和湖光山色,不但是賞湖佳地,也是露營、釣魚的好地方,「龍潭秋影」被列為恆春八景之一。觀光局在此興建了曲橋流水、圓門高塔、高爾夫球場和網球場,使這裡成為一處優良的休閒活動中心。 龍鑾潭是公園內的特別景觀區,也是台灣候鳥遷徒路線中南端最重要的休息站,水面上和附近的稻田魚池,每年至少有170多種鳥類棲息,其中候鳥佔60%以上,形成著名的「水鳥天堂」。每年的10月至翌年5月,飛來過冬的雁鴨科水鳥最多達12種,其中澤鳧的數量曾多達4000隻,小水鴨、白眉鴨及尖尾鴨數量也不少;潭區內體型最大的留鳥以大、中、小白鷺及牛背鷺等鷺科鳥類為主,與當地水牛形影不離。為研究和保護這些鳥類,龍鑾譚設立了台灣第一座以鳥類為主的展示和觀察中心。內部設備美觀新穎,整排的單筒望遠鏡和透明的大型景觀窗,可讓遊客悠然自得地觀賞鳥而不受落山風之苦。此外,潭區還有林投、馬纓丹、相思林、竹林、蘆草、木麻黃及銀合歡等植物。 關山位於龍鑾潭西,是面對台灣海峽隆起的珊瑚礁石,原為軍事基地,有多處廢棄的軍事碉堡和坑洞,現已開放成有名的遊覽勝地。關山又名「高山岩」,海拔152公尺,有很多石灰岩洞、溝、峭壁、緩坡和怪石。山頂上的百年古廟,因祀奉福德正神故稱福德宮,廟前有座兩層樓瞭望台,登樓可望見貓鼻頭海岸線;廟後有兩大岩洞,一是24孝子洞,內刻24尊孝子像;另一個為18羅漢洞,刻有18尊羅漢於洞內。廟宇南方有一類似野戰巨型鋼盔的巨大礁石,相傳500多年前由菲律賓飛來此處,故稱「飛來石」,又因外形似烏龜,又名「福靈龜」,實際是因隆起的珊瑚礁岩遭受風力、水力的差異浸蝕所形成。 這裡視野廣闊,北望可見大平頂傾斜台地,向東可遠眺龍鑾潭、南灣和紅柴坑一帶美景;山頂砲台是觀賞夕陽的最佳地點,每逢夕陽西下,海面上泛著點點金光,雲彩變幻萬千,一輪紅日逐漸沉入海平面下,這就是名列恆春八景之一的「關山夕照」。 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位於關山東面,北面緊臨龍鑾潭。瓊麻為恆春三寶之一,屬龍舌蘭科,原產於墨西哥,1901年由美國領事引進。這種植物葉尖長有褐色硬刺,可作為綠籬及軍事上防禦空降或海岸阻延登陸之用;在人造纖維和塑膠被廣泛應用之前,瓊麻是這裡農民主要的經濟收入,舊稱「瓊麻抽絲成高樓」。 現在這個展示區保留了瓊麻極盛時期的建築,是人文歷史的環境教育場所,裡面保留有日據時代台灣纖維株式會社、光復後岡山繩索漁具場恆春麻場的建築,包括採絲機房、進口瓊麻自動採絲機、倉庫和辦公室等,共分為資料、機具及自動採絲機房等3個展示室。室外有曬麻場和神社,還可觀賞多種龍舌蘭科植物。 後壁湖是台灣最南端的漁港,也是公園內最大的漁港,可以容納500噸級以下漁船350艘。這裡屬於典型的沿岸漁業,各個季節捕魚都有不同的收穫,尤以4~7月的雨傘旗魚、飛魚、鬼頭刀魚,10月至翌年3月的白皮、黑皮劍旗魚和鮪魚的產量最為豐富,黃昏時可見本地民眾、觀光客爭購海鮮,場面極為熱鬧。碼頭附近的海域,是浮潛人口最密集的區域,並且是潛水玩家公認的墾丁海底景觀最美的區域之一。核三廠出海口附近的拖曳傘等活動,也吸引了眾多遊客。這裡的遊艇港是全台灣第一座遊艇專用港,掀起海洋休閒風潮,將海上休閒事業發展至南太平洋。 貓鼻頭是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分界點,與鵝鑾鼻同為台灣最南端的兩點,由於這裡有一珊瑚岩,外形如貓咪蹲坐之姿而得名。「貓岩峙海」,也是著名的恆春八景之一。貓鼻頭半島長約5公里,寬約3.5公里,地勢西高東低,最高點是西北角的關山。貓鼻頭位於半島的東南部,呈典型的珊瑚礁海岸浸蝕地形,鳥瞰時如百褶裙,有「裙礁海岸」之稱;由於長時間的海浪浸蝕、砂粒鑽蝕、長期鹽粒結晶及溶蝕作用,形成崩崖、壺穴、礁洞、層間洞穴等奇特地理景觀,極具地形教學與研究價值。 由貓鼻頭旅遊服務中心前行可通往海崖底端,崖下有一侍奉觀世音菩薩的南海洞,周圍有情侶石、方石等奇石。這裡的冬天非常適合藻類的繁殖,海藻種類繁多,海岸邊處處可見綠油油的石蒓、褐色的馬尾藻、紅藻等隨波搖曳,與湛藍的海水,五彩繽紛的熱帶魚及猙獰的珊瑚礁岩相互輝映,極具觀賞價值。 雷打石的位置在貓鼻頭至後壁湖途中,是一座巨大崩岩,鄰近海灘環境幽雅,為拾貝的最佳地點,並擁有世界級的灘岩地形景觀。 後壁湖與貓鼻頭之間的海域,是墾丁公園海域特別景觀區。這一帶海水蔚藍清澈,海面下處處是瑰麗的美景,各種珊瑚遍布海底,五彩繽紛的熱帶魚、海鰻、蝦、貝類、海藻等海洋生物種類繁多,堪稱台灣沿海之冠,而分布廣大的珊瑚礁岩沿岸,更是活生生的生態教室。 白砂灣位於貓鼻頭西北的海岸上,原為漁港,因擁有長約500公尺、寬約40公尺的潔白沙灘而得名。由於東側有低矮台地為屏障,冬天東北季風盛行時,海灣仍然風平浪靜,全年適合進行游泳、潛水、駕駛帆船等海上活動,在淺海處浮潛還可欣賞珊瑚礁岩中的美麗魚蟹等生物。 「出火」奇景位於恆春東側約3公里處,也就是恆春往佳樂水的縣道途中。出了恆春古東門城外,「出火」村前二重橋邊、公路左側空曠的農地就是「出火」奇景的地點,只見黃褐色沙質地中央冒出熊熊烈火。方圓10公尺有幾十孔地火冒出,或大或小。古時這裡曾有千百孔火苗亂躥,蔚為奇觀;如今由於遊客壘石烤肉,掩埋火口,已所剩無幾。臨近「出火」時,天然瓦斯味嗆鼻,這些地火不大,但終年不熄;若逢雨天,還可欣賞到水火相容的奇觀,雨下愈大,火也愈來愈旺,令遊客稱奇不已,是一處極為珍貴的大自然景觀。白天在烈日下,火光極易錯過,最好在天際有晚霞的黃昏時分觀賞「出火」,此時大地逐漸融入黑暗,唯有「出火」奇景發出金黃和紫藍的火光,映襯遠山和枯樹的剪影,構造出一幅幽美迷人的自然美景。每當夜幕低垂,出火附近放牧的水牛都會神奇地走近出火地點,牛頭朝著出火處,仰首發出低沉的吟聲,此起彼落,聲勢不凡。這種水牛拜火的奇妙景觀,令人嘖嘖稱奇。 恆春生態農場是台灣第一座生態農場,內涵豐富、理念新穎,遊客可以在這裡見到特殊的農業生態計劃,以及許多螢火蟲、台灣野鳥和黃裳鳳蝶等的復育計劃。現在,農場已吸引許多歐美國家的農業專業前來觀摩學習。此外,農場內部還興建一座設計與設備超越國際觀光級大飯店的研習中心,內部有豪華精緻的客房和獨立別墅等,設備極其講究,大廳還陳列各式翡翠、玉雕、古董及藝術畫廊,供客鑒賞。 風吹沙位於屏鵝公路中段,它的沙瀑和沙河等特殊地形,是台灣珍貴的風蝕地形景觀之一。由於中央山脈至此僅剩3、4公尺的緩坡,當東北季風刮起時,強勁的狂風毫無遮掩地沿山掠下,風吹沙就是在這種強烈的風蝕、風積作用下造就的奇特景觀。 冬天強勁的東北季風將海岸邊的沙石、貝殼捲起吹向內陸與山頂,最後積存在地勢較低的谷地中,形成長約500公尺、寬約200公尺,分為南、北兩條,呈帶狀發展,沿狹長窪地直達船帆石後方的台地。夏天雨季時,雨水將部分沙石再由谷地沖流到斷崖下,形成沙河,而後沿70公尺的峭壁垂直滑瀉到海岸,形成沙瀑景觀。沙丘向西南延伸,寬僅幾十公尺,中央部分寸草不生,顯露出沙丘的圓弧曲線,邊緣則生長一些灌木叢和瓊麻,沙丘上還有些隨著風沙由海邊帶來的植物,如馬鞍藤和海埔姜,它們的莖爬在沙地上蔓延很長,極具生命力。現在由於佳鵝公路的開闢,風吹沙景觀已不復往昔。 佳樂水位於恒春半島東側海岸,舊稱「佳洛水」,原為水掉下來的意思;後來蔣經國來這裡參觀,取「安和、樂利」之意,更名為「佳樂水」。由於在強勁的海蝕作用下,這一段海岸被侵蝕成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造型,並且發展出各種抗風姿態,因此又稱「海神樂園」,吸引了各地好奇、愛岩、愛水的遊客前來參觀。這裡有一條長約2.5公里的賞景步道,沿途可欣賞各種奇岩怪石和海蝕平台;步道盡頭的山海瀑布是最著名的景點,由3條溪流匯聚而成,是台灣罕見的臨海瀑布,整條瀑布可以分為兩段,上段水勢較大,下段水流則由石縫中涓涓流出,雨後瀑布的聲勢更為壯大,遊客可在一旁的賞景亭上,欣賞瀑布拍岸的壯闊情景。瀑布下有路,步行5小時可直達出風谷大草原。 港口村為依山面海的小漁村,地處港口溪出海口,以長有巨大白榕、出產港口茶,以及為台灣最南端的蝴蝶避冬谷而聞名。 白榕園在佳樂水附近,隸屬於恆春林業試驗所港口工作站,是全台灣唯一可以見到白榕樹的地方。白榕園佔地100公頃,內設有1.7公頃的苗圃,栽種有樹、相思樹、美人蕉、白榕樹和南洋桉等,林相非常優美壯觀。這裡清幽的涼意,鳥兒嚶嚶成韻的美妙音符,再配上附近佳樂水澎湃的海濤之聲,帶給人們感官上最大的享受,令人駐足流連。整個榕園最引人注目的是百株以上的叢生白榕,樹幹呈咖啡色,鬚根為奶油色,鬚根都長達10公尺以上,萬縷細絲整齊有致地垂落地面,阻隔大部分強烈的陽光,「橫柯上蔽,在畫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是榕園美景最佳的寫照。 山風谷大草原位於佳樂水北方,佔地近10公頃,綿延數公里,橫貫草原需步行1小時,種有許多木瓜、椰子、石榴等果樹。草原上偶有相思樹林與林投樹,是露營的好屏障;草原中央地帶有一條清澈小溪蜿蜒流過,有蝦、蟹及小魚悠游水中;草原東北方出風山下的山坳處也有一片水源,是一處非常理想的露營地,不但擋風遮陽,還可以洗天然浴。附近出風鼻的鼻頭,向太平洋突出,是東海岸線上觀日出的理想地點。 南仁山生態保護區位於墾丁公園東北角,是台灣僅存的低海拔原始森林,擁有1000多種維管束植物、60餘種鳥類和蝶類,哺乳類與兩棲爬行類動物繁多。南仁湖是重要的水域所在,終年不涸,呈狹長狀,四周有葱鬱的亞熱帶林,湖畔有螢藺、野荸薺、水毛花等植物叢生,每年有大批候鳥過境,其中尖尾鴨、澤鳧等水鳥居多,是水鳥們快樂的棲息地。南仁灣海灘上有許多堆積物,有「礫灘」之稱,在此隨處可見球石、蜂窩岩、方格石等景觀;這裡是重要的水蕪花聚生地,是公園海岸最具代表性的樹種,四季一片翠綠。保護區北部南仁山腰的原始林中,有50個排列整齊的石板屋,它被發現於百年前,至今來源不明,是由沙岩層層堆砌而成,特別的是高度僅約1公尺,並留存一些祭石、石盆等古物,現在這一帶已被劃為公園內的史蹟保存區。 鵝鑾鼻坐落在台灣最南方,古稱沙馬崎。「鵝鑾」一詞是排灣土語中「船帆」之意,今名是從音譯而來。它是台地半島地形,長5公里,寬1~2.5公里,最高處海拔122公尺。這裡四季如春,平均氣溫20℃以上,終年草木蔥翠,一面背山,三面瀕海,椰風蕉雨,碧波白浪,時見鯨魚戲水海上,風光旖旎,為最佳避暑勝地。每年5~9月為雨季,淫雨綿綿,當地人稱之為騎秋雨;10月至翌年4月,落山風開始吹襲,每秒達10~17公尺。 在鵝鑾鼻半島南部,有一座高94公尺的孤立山峰。在陡坡的西南,也有一個叫做鵝鑾鼻的小村莊,在村莊南方200公尺處,有一座著名的白色圓柱形的鵝鑾鼻燈塔,為全台灣53座燈塔中最有名、最早建立、光程最遠、塔身最高、參觀者最多、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被譽為「東亞之光」。鵝鑾鼻附近多暗礁,七星岩矗立在台灣海峽,過去常有不熟悉附近水域的船隻觸礁。清同治六年(1867年),一艘美國商船從汕頭開往牛莊的途中,因遇暴雨迷失方向,漂至七星岩附近觸礁沉沒,船長和船員游泳登岸後又被俘遇害,加上琉球漁民也在此多次遇難,因此美國和日本政府建議清廷在此設立燈塔。 光緒元年(1875年),燈塔開始籌建,因當時此地掌握在原住民手中,清廷特別派了500名士兵保護,至光緒九年(1883年)完工,共花費白銀20多萬兩。這是一座高21公尺的6層建築物,塔身是用白鐵鑄造,內部設備多用黃銅製造。建造之初,有一盞一等定光5蕊煤油燈,光力為6500燭光,向七星岩方向投射紅色光弧。當時為防原住民侵擾,燈塔特別建成砲壘形勢,以塔基為砲台,圍牆上有槍眼,牆外四周有壕溝,並擁槍砲自衛,是世界上少見的武裝燈塔。 後來中日甲午戰爭時燈塔曾受損,1910年改裝煤油白熱燈,光力2.6萬燭光。1931年又改裝燈塔,光度更強,照射更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燈塔被美軍炸毀。在無情砲火的攻擊下只有塔身奇蹟般地屹立無恙,經過三番兩次的修葺,外觀已大不相同。儘管如此,塔身還留著當初盟軍轟炸的砲擊痕。民國51年時又改建了塔頂,裝置了新式大型四等轉透鏡電燈,1500燭光的燈泡,透過特製水晶玻璃的聚光,而使光度高達180萬支燭光,每30秒旋轉一周,能見度高時,射程遠達40浬,平常射程也達到20浬,是台灣地區光力最強的燈塔,也是遠東最大的燈塔。 由於曾有遊客打破過燈塔玻璃,乃於民國56年下令關閉燈塔,不再讓遊客進入參觀。這座燈塔不但是台灣名勝之一,而且還是台灣西部公路幹道的終點。 鵝鑾鼻公園位於燈塔旁,地址為恆春鎮鵝鑾里燈塔路90號,面積59公頃。當地屬珊瑚礁和石灰岩地形,在珊瑚礁內還含有貝類及有孔蟲化石,由於受到海浪、雨水和強風的侵蝕,形成巨礁林立、怪石嶙峋的奇特景觀,目前公園內有好漢石、妙妙門、滄海亭、迎賓亭、豪豬石、清淳一滴、相逢谷、石洞、冤家路、幽谷、虬榕、送風岬、非非洞、鵝鑾礁、忘憂道、千秋谷、花明道和又一村等16處勝景。公園內動植物頗多,如黃裳鳳蝶、恆春大白斑蝶、鳥頭翁、紅嘴黑鵯和樹鵲等較為常見。每年9月間成群結隊的紅尾伯勞過境時,鵝鑾鼻公園是最佳賞鳥處;此外,園中常見蜥蜴與螃蟹爬行。公園附近的海底,有各種珊瑚、藻類和熱帶魚,爭奇鬥妍,美不勝收。在植物方面,珊瑚礁之間有象牙樹、黃槿、海檸果、毛柿和林投等熱帶海岸林樹。在珊瑚礁岩壁上,則以山豬枷、柃樹藤、三葉岩爬藤、長葉腎蕨和海岸擬事蕨等蔓性灌木、藤木為主。由礁石往海邊前行,穿過以草海楓為主的灌木叢後,就是以水蕪花為主的臨海珊瑚礁灌木叢,由於珊瑚礁養分有限,加上強勁落山風的吹襲,以致樹形低矮而盤結,顯得古意盎然。此外,園區內還發現距今5000多年、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持續型文化的史前遺址。 砂島是位於鵝鑾鼻西北方1.5公里處的小海灣,擁有一片大約150公尺、色澤亮麗的貝殼砂沙灘,為世界僅存兩處之一,砂中含貝殼、珊瑚和底棲性有孔蟲等,碳酸鈣含量約90%,被保育界視為「國寶」級沙灘。貝殼砂沙灘是貝殼和珊瑚等破碎後,歷經數千年海流沖刷和自然研磨,最後形成平滑圓潤、晶瑩剔透的砂粒,而在海灣內堆積成潔細的沙灘。由於貝殼砂用途廣泛,曾引起一段「淘砂熱」,現已禁止開採,並將這裡劃為生態保護區。 為保護貝殼砂珍貴資源,墾丁公園特設立「砂島貝殼砂展示館」,展示貝殼砂形成及列入保護的原因,館內設有透明片、圖片展示,更設有賞砂台,可實地觸摸和觀賞貝殼砂;或者在遠眺區觀賞沙灘全景和海天一色的美妙景致。現在這片綿延迤邐的貝殼砂海灘已半開放供遊客觀賞和嬉水;海灘旁的椰林,也是極佳的休息地,除了可納涼烤肉外,還可以在林間搭起吊床,享受這裡特有的寧靜氣息。 船帆石位於砂島與墾丁間,是一塊隆起於海中的珊瑚礁岩,高50公尺,周圍40公尺,因形狀酷似一艘即將進港的帆船而得名,其上長滿野草花卉與灌木,是鳥類群居的地點。由船帆石往南步行約10分鐘,就抵達一座有血統淵源的熱帶海岸林,據說在古生代這批熱帶林的樹苗由南洋一帶順流飄抵南台灣,而後生長、繁衍成茂密的森林;日據時期,日本人劃這片海岸林為「天然紀念物」,禁止任何人進入。這塊保護區面積2公頃,分布在長100公尺、寬40公尺的狹窄海岸邊,海岸林的成員以蠟樹、棋盤腳樹、白水木、銀葉樹、瓊崖海裳為主,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沿著熱帶海岸林走10分鐘,就到達香蕉灣,這個弧形的海灣,曾是遠東地區著名的捕鯨場,但是現在鯨魚在南部幾近絕跡,並且沒有留下任何跡象可供人想像昔日的捕鯨事業。 位於鵝鑾鼻公園北方的龍磐公園,為一隆起的珊瑚礁台地,因為雨水溶蝕,台地上滲穴、裂溝、崩崖等地形非常發達。由於強烈的東北季風所致,植物只有低矮的灌木叢和草原,草原邊緣是幾近垂直而下的崩崖地形,連接海邊的裙礁,視野廣闊,是觀賞日出及觀星的極佳地點。 墾丁公園東南部的墾丁海濱和船帆石海濱一帶,是五星級國際休閒度假高級觀光大飯店的聚集區。其中的墾丁凱撒觀光大飯店位於墾丁路6號,佔地33327平方公尺,由7幢連體建築物組成,每一幢均有3層樓高,共有250間客房,分為青山、海洋和池畔3種景觀客房,房內全部採用藤製家具,充滿熱帶風情。飯店設備齊全,有中餐粵菜廳、日本料理店、兩間咖啡廳、迪斯可舞廳、中庭酒吧、鋼琴酒吧、池畔酒吧、卡拉OK酒吧和宴會廳等。這裡的海灘康樂中心,可為旅客免費安排潛水、沖浪、泛舟、駕帆、垂釣、游泳和堆沙等活動。還有露天自動換水游泳池成人兒童各一座、兩座防風網球場、高爾夫球練習場、射箭場、兒童遊樂園、托嬰室、幼兒館、交誼廳、百鳥園、彩虹噴泉、視聽區、健身房、韻律教室、才藝教室、電腦資訊教室、美容院、圖書室和電動娛樂室等,以及撞球、乒乓球、橋牌、象棋和西洋棋等。飯店前有可容納90輛汽車的停車場,每天都有固定專車接送旅客往返於高雄左營高鐵車站與飯店之間。 統一海洋世界位於墾丁凱撒飯店旁,佔地1.7公頃,分為停車場、服務中心、潛水池、潛水訓練中心及露天劇場等五大部分。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虛擬海底隧道、虛擬水族箱、3D海洋世界、4C海洋館、3D海洋視聽教育館、海洋運動區及海洋漩渦,可以滿足人類親近海洋的夢想。 虛擬水世界,是以影像投射及聲控,配合魚群的多種變化,以光學原理呈現海底風貌;立體海洋世界,透過紅色濾光鏡及立體影片,讓人產生一種與魚共舞的情境;海洋館中海洋劇情配搭風雨特效,加上閃電與黑霧,讓人彷彿置身於海底世界;海洋運動區以神奇設施,讓遊客安全體驗釣魚、沖浪、滑水等運動;潛水池根據不同標準分初、中、高三級,有教練指導並檢定發給潛水證照;露天劇場有各種影片播放和各類表演。 墾丁福華飯店也位於凱撒飯店旁,擁有405間客房。飯店地下樓層中的「歡魔城」,吸引許多不同需求的遊客,內設以虛擬實境機器為主要設施的星際碼頭,以及水世界室內水上樂園。星際碼頭的迪斯可模擬機,有方向指示燈及搖滾音樂,遊客只要隨著音樂節奏,身體朝指標燈方向擺動,就可跳出有專業水準的迪斯可;虛擬快打是機器通過感應器,感應、掃描兩個參加者的動作,再反映到超大螢幕上的虛擬打手身上,玩起來非常過癮。「水世界」是全年開放的水上遊樂區,夏日水溫維持在28℃左右,冬季控制在30℃,區內有12項遊樂設施,7項滑水道,包括養生水療池、幽浮滑水道、魔幻滑水道、人造海浪池、漂漂河、旋風滑水道、親子滑水道等。深受遊客歡迎的「養生水療池」,有各種不同的水柱,可以按摩身體各部位;「幽浮滑水道」是世界最具特色的設施,遊客要依照滑道比例控制力道及彎度,轉幾個360°後再凌空衝出直落入3公尺深的水中,非常刺激;魔幻滑水道有各樣溫水按摩,還可享受電子營造的山光水色;人造海浪池定時的波浪緩送,讓遊客在室內也能感受飆浪、浮潛的樂趣。 墾丁青年活動中心位於青蛙石附近,是宏偉壯麗、古香古色的閩南式仿古傳統建築,內有三合院6幢、四合院2幢,以及三落院、書院、招待所、集會堂、餐廳、門房、機械房、泵浦房和司令台各1幢,總建築面積有6600多平方公尺,可供400人食宿、集會和訓練等。除餐廳為兩層樓建築、四合院與三合院各有1間約30平方公尺的觀海樓外,其餘均為平房。整個活動中心佔地近2萬平方公尺,中央有一個1300平方公尺的廣場,旁邊設有大、小停車場各一個。還有一條長80公尺、寬6公尺的車道,以及長120公尺、寬1.2公尺的人行步道,人行步道的入口處設有一個石造牌坊。 龍坑珊瑚礁風景區在鵝鑾鼻公園東南面,正好位於太平洋與巴士海峽的交界處,是台東縣海岸最南的一段,入口在鵝鑾鼻燈塔後方200公尺處。由公路至特殊景觀區,必須走過一段不算短的彎曲、狹隘、崎嶇不平小徑,兩旁多為野生林投等植物,小徑盡頭是一片數公尺不等的石灰岩陷阱,下面有通道排出集水。岸邊隆起的珊瑚礁台地,受到海浪不斷的襲擊和重力的拖曳,崖邊的石灰岩逐步破裂,向下向外崩落形成長溝。由草原至海邊,都是崩岩落石和大小不等的珊瑚礁岩、壺穴和溶蝕洞穴等。在海岸前方,有一個被稱為「基隆石」的巨大礁石,矗立在太平洋上,可與西岸的船帆石相媲美。當地有洶湧的黑潮流過,由於流動極為快速,將廢水除得一乾二淨,所以沿岸海域水質清澈潔淨。如登臨龍坑狹谷的頂上,太平洋及巴士海峽等海天一色的壯麗畫面,均可一覽無遺。崖上有許多不知名的花草,益添美感。 龍坑狹谷的海邊珊瑚礁,綿延數百公尺,有當地人稱為「無底洞」的洞穴數處,狹谷附近則散布許多大小不一奇形怪狀的巨大珊瑚礁。龍坑狹谷東海岸,是裙狀珊瑚礁海岸,其上方的台地裡是紅土屑及隆起的珊瑚礁。龍坑昔日以盛產龍蝦而得名。如今這種筵席上的珍品,已因過度捕捉而減少。由於海浪強烈的侵蝕,裙狀珊瑚礁、崩崖、峽谷、海蝕平台等奇特地形景觀,極具原始、粗獷的風味。夏季,海岸上遍生水蕪花、文珠蘭和白水草等,生機盎然;冬季,岩石上繁衍茂盛的石蒓與來此過冬棲息的水鳥飛禽,都為這一片壯麗的珊瑚礁岩帶來幾許活潑熱鬧的氣氛。現在這裡已被列為自然景觀生態保護區,旅遊界也將此地與墾丁公園、佳樂水風景區並稱為南台灣的三大風景區。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