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克赫伊森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恩克赫伊森(Enkhuizen)也是北荷蘭省的城市,建於1355年,1572年這地方首先起來抗擊西班牙的侵犯。16~17世紀非常繁榮鼎盛,是當時重要的漁業中心之一。其經緯度為東經5度17分、北緯52度42分,位於艾瑟爾湖畔,是當地農副產品基地,以種植蔬菜、水果、鮮花、飼養奶牛為主。港口經營漁業,為農漁產品集散地,所產鰻鱺最為有名。工業有電器、化工、紙張、食品及烟草製品等,對外交通便利,通鐵、公路,與湖島于克爾之間有輪渡往返。

在這個城市的火車站前,就是貝登(Buiten)和奧得(Oude)兩個港口,現在停泊在這裡碼頭上的不是豪華遊艇,而是一艘艘17、18世紀的古代帆船,它們靜靜地停泊在曲終人散的港灣中,兀自孤守著300多年前的時空。從1540年就拔地而起的德多米達里斯(Drommedaris)塔樓,是古城牆的部分建築。

市區西邊是人氣最旺的西大街,是條貫穿全市的長街,商店、餐廳、銀行和市集,大多數都集中在此地,並有西教堂(Wester kerk)作背景。街北是塊河道縱橫的區域,是全市最美的一面,悠然的河水,輕巧的木橋,悅目的小船,加上樸實的屋舍,是一幅幅脫框而出的圖畫。 南海博物館(Zuiderzee Muse-um)的「南海」這個名字,已經在20世紀30年代走入了歷史,當時荷蘭人積極和有計劃地向海洋爭地,一條長30公里的阿夫斯魯伊特狄克(Afsluitdijk)長堤,將南海分割成瓦登海和艾瑟爾湖兩大水域,向大海爭得三大塊新生地,前後耗時20多年,使得許多漁港蛻變為內陸市鎮,並催生出今日的南海博物館,是觀光客參觀恩克赫伊森市的重頭戲。這個博物館又分成室內和戶外兩個博物館。

室內博物館(Binnen Museum)開放於1950年,1988年重新開幕,由一幢17世紀的古老大邸宅改裝而成,裡裡外外都散發著文藝復興的風格,館內展出過去7個世紀以來須得海(南海)漁民所使用的器具,如特殊船隻、捕魚或獵鯨用具、家具、傳統服飾,以及黃金時期以漁村為主題的油畫,還用立體地圖依年代順序清楚地呈現須得海演變成艾瑟爾湖和瓦登海的過程。

為了容納來自須得海周邊各村鎮的漁船,特闢一處挑高大廳,離岸的過去各式船舶就在此落戶生根。在陸上近距離看船會看得更加清楚,船內的各個部位都可一覽無遺。其中有一艘是模擬荷蘭黃金時期的商船,在船艙區可以了解從東方買回的陶瓷,是如何被放置在香料及茶葉箱裡,再飄洋過海來到荷蘭。

戶外博物館(Buiten Museum)在1988年開放,擁有130多幢來自須德海各城鎮頂著紅瓦的小房子,館內有診所、學校、郵局、電影院、皮革廠、燻魚廠、禮拜堂、藥房、洗衣店、麵包店、起司店、理髮店、肉舖、縫紉舖、倉庫和民宅等一應俱全。為了留存這些房宅的原貌,遷移工程大費周章,許多古屋甚至原封不動地搬上連結的平底駁船,循著河道緩緩地運抵這裡,忠實地再現北荷蘭阿克斯洛特(Akersloot)到格羅寧根省佐特坎普(Zoutkamp)沿海的漁村風貌,使今日的觀光客才能一次盡覽1880~1932年這段時期的荷蘭人民生活真貌。

這裡每一棟房屋都住有「臨時仿古居民」,走進一間低矮的房舍,裡面是典型的古代漁民住家,兩名穿著古裝的婦女正在燒開水。有趣的是,打開客廳旁的櫃子是兩張床,像日本和室臥房的棉被間,讓人不敢相信高大的荷蘭人是委身於這個小小的空間裡睡覺,原來當時歐洲人認為躺下來睡覺有礙健康,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都是坐著睡覺,所以很小的空間就夠了。

烏爾克(Urk)小島區在填海造陸後成為一個海港,現在也是戶外博物館的一部分,這裡有許多「古代居民」在社區忙著縫漁網、洗衣服、做女紅、煮肥皂等,他們還會操著古音與遊客交談。往出口的方向,一些「古代居民」在做漁船用的麻繩,他們一邊使勁,一邊大聲地吆喝著,同樣的方法一再重復,然後把麻繩愈滾愈粗。露天烤魚區位於小運河旁側,烘烤古早味烟燻比目魚。穿著吊帶褲的老先生把樹木屑不斷地丟入風爐裡燻烤一串串比目魚,香氣四溢,風味獨特。

這裡的學校也很特別,兩間教室,設備相異,分別代表不同時代的學校,小朋友的書桌上還留有放置墨水的凹槽,遊客可以在這裡參加書法課程的學習。整個戶外漁村像個獨立的世界,沒有現代文明的痕蹟,也沒有一般觀光區的商業氣息。不論是徒步走街穿巷,還是觀看「古代居民」的生活模擬,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了解荷蘭黃金時期漁村生活的最佳遊程。

此外,恩克赫伊森市的名勝古蹟還有建於15世紀的西教堂、1540年興建的塔樓、17世紀的市政廳,以及建於1559年、內設17世紀外科手術室的瓦格磅舍等。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