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那卡 |
想去玩嗎? |
普那卡(Punakha)是不丹的舊都和冬都,擁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這個城市最初建於1577年,1637年由那旺朗傑國王下令擴建,成為當時掌管全國政治和宗教的最重要中心,在17∼19世紀時是當時尚未統一的不丹首府。後來那旺朗傑王在此駕崩,但死訊直到半世紀後才對外公布。為了避免在找到繼任者之前引發國內政局動亂,他的遺物一直被埋在這裡的一座廟裡。 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此地曾歷經4次火災,1897年還遭受到一次地震的浩劫,後來並曾被融雪所造成的洪水蹂躪過,但仍然屹立如初。四世國王吉格梅•辛吉•旺楚克繼位後,曾下令濬河,將父河(Pho Chho)改道注入母河(Mo Chhu),避免了水患的再發生,並將此城內外修繕得煥然一新。在1955年以前,有長達300年的時間一直都是不丹的首都,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都在這裡發生,包括1907年第一位國王在此加冕,1952年第一次國家議會由三世國王召集也在這裡舉行。自從首都遷往廷布後,這裡成為普那卡宗的行政中心。由於海拔低,有冬無嚴寒的舒適氣候,所以每到冬天,王室人員大多數都遷居來這裡,因此有「冬宮」之稱。 這座不丹中西部城市,位於喜馬拉雅山東部海拔1500公尺的桑科希(Sankosh)河谷的平地上,坐落在父河和母河會流處,也是在普那昌河(Punak Tsang Chhu)的三角洲上,西南距廷布76公里。 這裡土地肥沃,風景優美,氣候溫和,是不丹的宗教勝地、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宗。擁有2.3萬多人口,多務農為業,有充足的水源灌溉,谷地可種植水稻,並且年收兩次。還種植有玉米、小麥、豆類、棉花,以及多種蔬菜、水果和花卉,尤其是以柑橘聞名全國,香蕉產量也極為豐富,是不丹境內重要的園藝站之一。為因應農業的發展,此地還設有不丹唯一的農學院。伐木業也很重要,工業比較落後,設有鋸木、水力發電、製紙、印刷、食品加工、紡織、飲料、汽車修配和手工藝品等工廠。 普那卡對外交通以公路為主,公路可以通往錫金的甘托克和印度邊境,其中有一條向西南通往首都廷布全長71公里的高山公路,要經過海拔3096公尺的多丘拉隘口,景色非常優美,108塔就在這裡,是不丹境內最迷人的景觀之一。冬天的時候細雪紛飛,銀花遍地;春夏時分紅、藍、白、黃、紫的高山杜鵑花滿山遍野盛開著,點綴著終年不化的皚皚雪峰,更是如夢似幻,如登仙境。在此還可以遠瞻晶瑩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近觀蒼翠挺立的松林。隘口兩端有許多經旗圍繞著碑牆,牆邊排列著祈福的白色小佛像。另一條公路可達東南方的旺杜頗章,距離僅23公里,車程45分鐘。 普那卡宗(Punakha Dzong)是不丹所建立的第二個宗,每至春天,宗外紫藍色的花盛開,襯托著白色的宮牆,成為不丹最漂亮的建築,紙鈔20努爾特魯姆上的圖案就是它。 普那卡宗不僅景美,在政治上也有獨特的地位。1955年之前,這裡是不丹統治者居住和舉行受覲禮的重要場所,也一直是政府機構的所在地,三世國王於1952年將國民議會設在這裡。1955年首都遷往廷布後,此地仍係國王及高僧冬季的居所。 關於這個宗的起源,也有一個傳說,昔日蓮華生大士雲遊至此,曾經預言:一個名叫朗傑(Namgyal)的人,將會來到一個像臥象的小山丘上建寺。果然,後來沙布東•那旺•朗傑來到普那卡,選中父河與母河匯流處這塊像極了一頭臥象的鼻尖處建宗,而且原址上本來就有一座小宗(Dzong Chug),裡面供奉著一尊佛陀像。為了讓佛陀認同改建,當夜那旺朗傑命建築師睡在佛像前,夢中他看到蓮華生大士的宮殿和極樂世界,因而得到靈感而設計出現在的普那卡宗。 1637年沙布東一世那旺朗傑籌建的宗,第二年就完工了,這時的名字叫做龐唐•德欽•頗章(Pungthang Dechen Phodrang),其意為「極樂天堂」。1639年打敗西藏後,又加建一個小廟以茲紀念,並將擄獲來的武器都收存在宗裡的一間廳內。 位於河谷上的普那卡宗,是一座高6層的中央高塔式建築,長180公尺,寬72公尺,1676年高塔上加建金頂,那旺朗傑並將廷布谷地上方奇利修道院(Cheli Goemba)的600名僧眾遷來這裡。宗內的大小殿堂皆雕樑畫棟,精巧不凡。四周河水環繞、濃密的櫻花樹層層密布,每至花開時節,更襯托出它的獨特氣勢,不啻人間天堂。
1720∼1730年間,母河及父河上各建了一座懸臂橋,其他部分則是第13世德西(Desi)在1744∼1763年間增建的。宗內的瑰寶之一是一幅大唐卡,上面是那旺朗傑的圖像,也是由他捐贈,每年的蓮師節才會公開展示一次。
1750年及1798年兩次大火燒燬宗寺,在第二次大火後重建時加蓋了好幾個小廟,其中喇嘛廟(Lama Lhakhang)內供沙布東•那旺朗傑肖像。宗寺的黃銅屋頂是西藏第七世達賴喇嘛(Dalai Lama Kelzang Gyatso)所捐贈。
多災多難的普那卡宗,在1802年又被人縱火焚燬,好不容易修復,1831和1849年又曾起火,繼之在1897年發生大地震,寺院損毀嚴重,在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元氣才漸漸恢復。1960年父河的冰湖溶解氾濫,又影響到這座大建築;並且這種水災在1994年又發生了一次,損害所及寺院直到現在仍有許多未能回復往昔的地方。更遺憾的是在這個大建築外面,也有23個人被毀滅性的冰湖爆裂大水災淹死,宗外立了一個紀念碑供人憑弔。
普那卡宗由於極具戰略性的地理位置,為避免敵人的入侵,設施與其他宗寺略有不同,正面的厚重木門每至晚上就關上,門前的木梯也往上收起。
一般宗都只有兩個內庭廣場(dochey),這裡卻有3個;前門的院子向北連接行政機構,院子裡有一棵菩提樹、一座巨大白色舍利塔,院子一角的聖壇供奉著象徵方位的蛇靈(nagas)。
第二廣場在中央高塔的一邊,修道院設在這裡,共有2個大廳,其中一個曾由烏顏•旺楚克國王使用。
最南的廣場有一間寺廟,其中保存著蓮華生大士轉世者佩瑪寧巴(Pema Lingpa)和那旺朗傑的遺物。
在大寺院南端的是有「百柱之廳」之稱的大集會廳,其實只有54根柱子,這是由第2任政教合一的大喇嘛所建,柱子上鑲嵌著金碧輝煌的圖案,牆上的壁畫繪著佛陀、蓮花生大士及那旺朗傑等。不丹的國寶,由高僧舍利塑製的觀世音菩薩佛像(Rangjung Kharsapani),則保存在中央高塔內的搭廟(Utse Thakhang)中。
大喇嘛傑堪布每年在不丹曆的10月1日至翌年的4月1日,都要率領中央寺院的眾喇嘛,從廷布夏宮札西丘城堡遷來過冬,在翌年4月1日再遷回札西丘宗,故而這裡是他們的冬宮,在修復期間他們是住在普那卡宗的東北角。所以普那卡宗在不丹的民族事務和宗教事務方面,都佔有顯著的地位。 這個城堡內有極為豐富的收藏,其中有宗教的手稿、神聖的宗教人物名冊,以及許多大小不一、栩栩如生的宗教壁畫和逼真的宗教名人畫像等。沙布東•那旺•朗傑在普那卡宗去世,顏色瑰麗的佛塔(Machey Lhakhang)裡至今保存著他的遺體,並用香料防腐,1995年這個塔也曾重修。存放沙布東的塔室,由兩位喇嘛負責看守,除了國王和傑堪布(Je Khenpo)大喇嘛外,其他的人都不准入內。
普那卡宗對面的舊村原本是較熱鬧的地方,現在只剩下一些私人的住宅,商店或其他機構都在古魯唐(Khuruthang),這個因需要而形成的新城鎮,位於普那卡南方3公里處,已失掉昔日普那卡吸引人的趣味,也沒有什麼重要景點和大規模的新式建築物,一切都還保留著農業社會的本色。街上只有一家電影院,多家餐廳、旅館、咖啡屋和網咖,大商店很少,大多數商店都是雜貨店和零售商,還有些小商店是用帳幕搭成的。
每年過年後是普那卡為期11天熱鬧的策秋慶典,這是國內重要慶典之一,因為主要內容是紀念17世紀的一場戰役。屆時全國各地善男信女都紛紛來這裡的佛寺燒香膜拜,因此處處寺院香火鼎盛;這時街頭各類雜耍也都出籠,舉行「打鬼舞」作樂,鑼鼓聲咚咚,鞭砲聲不絕於耳,觀眾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1639年西藏為搶奪一尊由高僧舍利塑製的觀世音菩薩雕像而入侵,那旺朗傑於是設計了一套複雜而冗長的祭祀儀式,然後用一座假的觀音像投入母河的最深處,使得西藏人失望而退兵。慶典的第11天就是模擬當時情景而演出,隨著敲得震天價響的鼓、鈸及喇叭聲,130多個假士兵舞出丟舍利子佛像的劇情,最後用代替品往河中一丟而結束熱鬧的儀式。
市內主要的景點除了舊王官和佛寺外,就是那無塵的美景,父、母河的淒美故事,跨過河的橋都算不上偉大的建築,但橋上的經幡纏繞,是人民虔誠信仰的表現,也成為重要的裝飾。這裡的精神食糧是一些印度和本國的報紙雜誌。
佩勒山(Pele Gang)在普那卡東邊的滂坦地區,這裡有一座海拔4300公尺的清幽古剎,裡面珍藏著不丹名貴的喇嘛教經典。喇嘛會讓觀光客瞻仰他們所信奉的諸神,以及參觀古代的頭盔、劍和盾等收藏,這都是100多年前西藏人入侵時的戰利品。此處鄰近的農民和牧人,會送食物供奉喇嘛,也會奉敬犛牛油給喇嘛做聖燭。喇嘛白天工作、靜坐、祈禱,一天復一天,平靜地等待著死亡和轉世。觀光客凡進奉香油錢,喇嘛也會投桃報李,回饋一些帶有檀香味的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