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勒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曼德勒(Mandalay)歷史可追溯到13世紀,當時蒲甘王朝滅亡之後,緬族人在此建立緬族王朝。1783年,當時的孟雲王將京都定在阿馬拉普拉。1837年貢榜王朝的曼桐王(1853∼1878年)為慶祝佛教興創2400週年,將京都從阿馬拉普拉遷到了曼德勒山腳下。1886年被英國滅亡,緬甸王朝最後一位皇帝錫袍王被送往印度。此後,1938年不屈於英國殖民統治的當地居民舉行規模龐大的遊行示威而慘遭屠殺,這就是有名的「曼德勒大慘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軍佔領,1945年被英國奪回。這段時期裡,在這片土地上也灑下了許多中國軍人的鮮血,當時日軍為了迫使中國投降,繼佔領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後,又企圖封鎖中國與盟國間的聯繫,進駐緬甸切斷滇緬公路,使盟國支持中國抗戰的物資運入中國受阻。為開通對外交通,中國軍隊與盟軍在這個國土上並肩作戰,而且當年很多華僑都為抗日做出了不朽的功績。當年的中國遠征軍師長戴安瀾就是率軍駐紮在曼德勒,雖然以中國軍隊失敗告終,但這可歌可泣的抗日精神值得熱愛和平的人民緬懷。1948年緬甸脫離英國統治,成立了民主制國家,曼德勒也曾有一段相對民主的時期,但1988年發生軍事政變後,曼德勒一直被軍政府統治至今。

這個靠近古都阿瓦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96度5分、北緯22度,位於緬甸中部,西臨親敦江河谷,距伊洛瓦底江江口約720公里處,距仰光北方600公里,坐落在伊落瓦底江東岸和撣邦高原廣大盆地的中央,是個倚山傍水的好地方。

此城擁有60多萬人口,因依曼德勒山興建而得名,是緬甸歷史名城、緬甸最後一個阿瓦(Ava)王朝的京城。曼德勒一詞包含有文明、禮貌、優雅、升平和智慧之意,原名梵語「羅德那崩」意為「多寶之城」,又因靠近古都阿瓦,故華僑多稱之為「瓦城」。它是古代緬甸文化、經濟和政治薈萃之地,較完好的保留了緬甸的傳統文化,如在建築、藝術、語言、舞蹈等方面都繼承了傳統的特色。素有「文化城」之稱,是全緬甸學校最多最集中的城市,民間藝術也在此地百花齊放。同時是緬甸佛教的中心之一和佛教聖地,擁有1000多座佛塔,其中有230多座大塔,有佛寺450多座,許多僧侶們都熱衷在此出家修行。

在工商業方面有化工、機器、船舶修理、食品加工、機械、絲綢紡織、釀酒、茶葉包裝、玉石琢磨、煉銅、木材加工及金箔工藝等。這裡生產的絲織品色彩鮮豔,深受人們喜愛。由於位居境內中北部水路交通要衝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船隻可以順利駛抵此地,因此緬甸北部生產的木材都是經由這裡結筏運載到仰光出口。此外,緬甸北部莫谷開採的寶石也以此地為集散地。在緬甸歷史上,它也是外國統治下人民爭取民族權力的中心城市;現在緬甸陸軍總司令部就是設在此地。

這裡屬大陸性氣候,最高氣溫達43℃∼45℃,以「火爐」著稱。當地語言是緬語中最優美的韻文語言。

市區大致可劃分為三個區域:一是由城門、佛塔、城牆組成的王城區;二是有許多木製舊建築的舊市中心;三是有許多現代化建築的新市區。市內有9條街道,井然有序地交通著,從東往西的道路依序以ABC字母為名,兼具了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特色。一般說來,曼德勒市區相當破舊,路面坑坑漥漥,一場暴雨過後,很多路段都會被污水淹沒,人車難行,商店泡水。

這個國內第二大城,是內地的交通樞紐。市區南方的千妙達西機場有航班飛往國內的各大城市,其中以往返仰光的航線最為忙碌,單向航程約需1小時20分。陸上交通鐵、公路稱便,火車站位於王城區西南角的78街上,有火車通往南方的仰光和北方的密支那及臘戍等地,乘鐵路快車前往仰光車程為10小時,普通列車則要15個小時。公路交通也非常忙碌,長途巴士站設在市區南部,有長途巴士通往全國各地。在水上交通方面,有客運輪船沿著伊洛瓦底江前往蒲甘,航程為8個小時。市內公共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為主,公共汽車擁擠不堪,沒有英文站牌,不適外國遊客使用。計程車不跳表,上車前要講價,但車資便宜,在非主要的街道上,自行車、馬車隨處可見,對於旅遊者來說,租自行車自助遊是最實惠的方法,方便且廉價,一般旅館均有出租。

當地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旅館,大多數是公營的,市區內比較出名的有曼德勒天鵝(Mandalay Swan)、奴佛特爾(Novotel)、因瓦(Inwa)和塞杜塞(Sedona)等飯店,設備和服務態度都比較不錯。其中曼德勒天鵝大飯店位於舊王宮的東南邊,是這裡的一級旅館,有75間客房,房租單人房20∼30美元,雙人房30∼45美元。邁雅曼德勒(Mya Mandalay)是當地二級旅館,房租每日為30∼35美元。曼約(Manmyo)是三級旅館,設備較差但較廉價,房租每日15∼20美元。廉價旅館主要集中在古城西面和西南面23街以南、83街以東至80街等地,離各大景點較近,交通也方便。 市內也有很多餐廳,但是豪華級的不多,普通的倒是隨處都是。西餐廳比較少,中國菜館比較多,並且生意興隆,不過與中國國內不同的是,中國菜館在這裡不是點菜待炒的方式,而是採用自選式。在這個城市,一定不要錯過水牛乳酪佐以香料的煎飯和極富特色的綠茶。由於緬甸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在當地英式水果蛋糕和其他西方食品也可以買到。

在曼德勒購物極為方便,這裡有許多土特產和紀念品供遊客挑選,物美價廉,尤其是紅、藍寶石最受觀光客的喜愛。這裡是緬甸中部的交通樞紐、各種物資的集散地,因此到處都可以看到自由市場。這裡有8萬多名華人,街道兩旁很多酒樓和銀樓都掛著中國漢字的招牌,乍看起來,曼德勒就像中國的一個鄉鎮。儘管這裡有過激烈的排華活動,但是華人仍然掌握著當地的經濟命脈。

這個古老城市裡的人們基本上沒有什麼娛樂和夜生活可言。由於民風保守,社會上不允許有公開的色情行業存在。一般旅客多在飯店裡觀看電視節目、跳舞或卡拉OK一番。當地市民除了看電視節目消遣外,對看電影和CD片也非常感興趣,不管演什麼陳年老片、電影院門口總是排著長龍隊伍。市內有不少MTV中心,數十位顧客看一張CD片,收費是每人約0.5美元。一些緬甸的傳統舞蹈和木偶戲,則成為觀光客「獵奇」的民俗藝術。

這個古都有很多地方可供參觀,較有代表性的有市內最值得憑弔的古蹟古曼德勒王城(Old Mandalay Palace),它坐落在市區北部,曼德勒山的南面,為貢榜王朝時的曼桐王於1859年所建,距今已有149年歷史,1886年時被當作都城,當時主要的建築有王城、大佛塔、佛善亭、藏經閣、大皇寺、戒壇和護城河等七大設施。曾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來又加以修建,格局頗似北京紫禁城,用磚石砌成方方正正的城樓,佔地1500平方公尺。城牆寬8公尺,高3.3公尺,每邊長2000公尺,每隔169公尺有烽堡一座,四周有12座塔頂形的城門和4座造型優雅的角樓,都是用上等柚木建成,塔形頂並用金箔裝飾。

王城正中就是著名的曼德勒故宮,據傳是1857年曼桐王拆除原來宮苑從阿馬拉普拉遷都至曼德勒所重建的。經過故宮堅固的門樓,可以看到故宮中央富麗堂皇的金鑾寶殿,當年國王便是在此召見臣民、坐朝理政,到處都是精雕細刻的工藝,寶殿的柱子用金光燦爛的金箔裝裱,御用的寶座披著獅皮顯得非常威武,其他的設備也非常考究。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這裡曾被當作軍用城堡,設有英國政府機關和俱樂部等。故宮重要入口是南面的

「紅門」,它的左邊有一座「佛牙樓」,相傳「佛牙」為中國皇帝所贈。故宮內還有著名的王后僧寺,都用上好的木材建造,寺壁上有很多緬甸雕刻家的精美傑作,寺內還有750座阿羅漢寶塔,塔內陳列有青銅鑄成的阿羅漢佛像。在正北門有一鐘樓,靠近鐘樓的碑銘室藏有600多方的碑銘,是由別處收集移置於此。寺北還遺留有曼桐王和王妃的墓地,並有王子和公主們戲水的池子,都保存得很好。「德由烏因」御花園,意為「中式花園」,是中國園藝師、工匠所設計和修建的故宮花園。宮址的中心,建有一座緬甸獨立紀念碑。現在故宮除了獨立紀念碑和其他少數遺蹟保存完好外,很多都在1855年遭英國殖民者的破壞,又受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的洗禮,多數建築只剩下石基和斷垣殘壁,戰後在原址上重建,現在緬甸軍政府又把它用作關押犯人的監獄。王城四周有一條寬闊的護城河,寬60公尺、深13公尺,河上種植許多蓮花,每當夕陽西下,王城的倒影映在護城河的水中,顯得淒美。故宮內設有古代緬甸文化博物館,展出當年宮廷的服裝、用品和佛教藝術。

西橋市場(Zegyo Bajaur)被稱為曼德勒市的心臟,遊客們在這裡巡視一周,就可以窺出一般市民充滿情趣的生活情形。在這裡可以買到做工精緻的金銀加工藝品、刺繡及籐製的手工藝品。

還有一個地方是華人遊客必去之處,那便是在80街附近的唐人街,這裡不僅有華人使用的天主教堂、清真寺,以及其他神佛的廟宇,而且還有雲南會館、廣東會館和福建會館等,甚至有一家自稱是朱熹後人所開設的「朱家館」。華人中以雲南人居多,他們過去大多是做寶石生意,寶石被收歸 國營後,便改做餐館生意和黑市買賣。當地的年輕華人多利用課餘時間到孔教會或找私人老師學習漢文。

馬哈木尼佛寺是曼德勒市最重要的佛寺之一,也是當地香火最盛的一座佛寺。寺中的釋迦牟尼佛像高約4公尺,貼滿了金箔葉,相傳是在1784年從若開請來的,常年都有善男信女頂禮膜拜於佛祖之前,滿室的誦經聲與裊裊香煙彌漫在殿堂之內,顯得神秘嚴肅。

曼德勒山(Mandalay Hill)又稱羅剎女山,位於市區的東北邊,距離古曼德勒王城東門2000多公尺處,海拔326公尺,卻有1729級寬4.5公尺的石階串連著8座佛塔。它是佛教聖地,山上流傳著許多與佛陀有關的傳說,其中相傳:過去釋迦牟尼曾在山間講道而聲名大噪,後來其弟子阿難陀又在這裡宏揚佛法,現今因山上看手相的女人曾經上過國家地理雜誌而更加出名。也許是為了表示對宗教的虔誠,也許是氣候炎熱的緣故,觀光者從山腳至山頂都不允許穿鞋。在山的入口處有一巨型的大白麟麒塑像鎮守著,顯得威武勇猛。山上各寺佛像用金箔包裝,形態各異,屋頂閣樓都經過精雕細刻,並供有釋迦牟尼的遺物供於佛龕之內。山上有座正方形的佛寺,中央的錐形塔設有一尊高約8公尺多的鍍金柚木佛陀雕像,它一手持唸珠,一寺遙指山下的古王城,神情肅穆。曼桐王在山丘上耶莓蘭達湖畔建有一座宏偉的陵墓。遊客在山頂俯視山下,伊洛瓦底江流過一望無際的平原,美景天成,黃昏時分更是一幅少有的奇景。眼底下生機盎然的曼德勒城,眾多的佛塔在夕陽的餘輝中呈現一幅瑰麗的色彩。到曼德勒山丘上有3條道路可各通東南斜坡上一座石造建築物的古蹟、南邊的皎烏庫陶傑寶塔,以及東邊的聖德馬尼寶塔。

皎烏庫陶傑寶塔(Kyauk Taugyi Pagoda)位於曼德勒山麓,是曼桐王所建,可能是仿蒲甘有名的阿難陀大佛寺而建的。裡面有一尊用巨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大佛像,據說這塊巨大的大理石是從曼德勒附近、伊洛瓦底江畔的實皆地方搬運來的,當時由1萬多名工人費時3年搬運而來。寺院的周圍還豎有80尊佛陀門人的塑像。

聖德馬尼(Sandamuni)寶塔在曼德勒山丘東邊,古城的北面。皎烏庫陶傑塔的東面,是曼桐王在建新宮殿時的一座臨時宮殿。這裡有一座著名的陵墓,是1866年王室受到攻擊時,被暗殺的王子和王室人員長眠之所。

難陀佛塔(Kuthodaw Pagoda)為「王室功德」之意,又名「摩訶魯迦摩羅辛佛塔」和「石經院」,坐落在曼德勒城外的北面、曼德勒山麓、聖德馬尼寶塔東面一個廣場上,是曼桐王子1857年模仿蒲甘瑞自貢寶塔的式樣而建。這裡本來是皇城的一部分,曼桐王曾一度以這裡為居室,他是19世紀緬甸的開明君主,曾選派緬甸青年前往歐洲留學,對緬甸的現代化發展有很大的功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燬於砲火中,後來逐漸加以修復,現在仍然是藝術、工藝和精神的中心。這裡珍藏有729座大理石的功德碑,是曼桐王在1873年下令4000名僧人耗時5年餘完成的,規格一致,每碑刻有一章佛經,全部都是1871年的第五次世界佛教大會所通過的佛經和佛教條例,每座石碑都分別珍藏在塔形的小寺裡,形成一片雪白的塔林。因有塔體掩護,碑文光潔如新,因此有「世界最大書本」之稱,也是佛教文化的稀世珍寶。

阿圖馬士僧院(Atumashi Ryaung)是難陀佛塔附近一座殘破的僧院,與難陀佛塔是屬於同一時代的佛教建築物,過去院內有5個長方形木造的瞭望台,1890年被大火所焚,但是災後所遺留的廢墟,還是非常可觀。古時緬甸王室曾在這個僧院中舉行過多次的佛教大集會,因此非常有名,現在僧院裡還有一尊佛像穿著過去國王所贈的絲織衣服。

雪南道僧院(Shwe Nandan Monastery)是個緊鄰著阿圖馬士僧院的廢墟,在未遭受破壞前,是王宮的別墅、曼桐王的行宮,是一座鑲金箔的精雕細琢木造建築物,更是典型的19世紀緬甸建築風格的代表作。

雪基敏特寶塔(Shwe Kyi Myint Pagoda)在曼德勒市西邊,是蒲甘王朝雍笈牙西土王(King Alaungsithu)之子明信蘇王(King Minshinsaw)所建,裡面收藏有許多王城遭受戰火破壞時所搶救出來的金銀佛像。

塞特吉亞蒂哈寶塔(Set Kya Thiha Pagoda)也是緬甸的著名古蹟,在市區西邊的85街上,寶塔中央安置有一座50公尺高的青銅大佛像,香火鼎盛,信徒眾多。這座佛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也曾受到戰火的損壞,後來又被修復。

明宮寶塔(Mingun Pagoda)位於曼德勒北方11公里處,遊客必須泛舟伊洛瓦底江而上,才能夠到達這個景點。它是由緬甸孟雲王(1782∼1819年)所建,孟雲王原打算興建一座世界上最大的佛塔,原準備用15∼20年時間建成,塔預計高150公尺,邊長135公尺,當塔建至1/3高度時,國王迷信:「寶塔完工,國化灰塵」的謠言而中止建塔,從1819年孟雲王去世至今,殘塔未獲修建。唯一可以讓人想像其工程如何浩大的憑據,是佛塔北邊懸掛在鐘樓上的一口碩大巨鐘,重達87噸,高為3.7公尺,直徑5公尺,為世界第二大鐘。相傳塔中原有金像1500尊、銀像2534尊,其他佛像3.6947萬尊,以及高達38公尺餘,僅眼珠周長就近4公尺的巨獅像一座。這些只能從緬史中考證,實物早已不見。1838年的大地震,本身破敗的佛塔倒塌,連塔基也明顯分裂。從山的北部拾級而上,5000多級石階高處有廳狀的石洞,高達30公尺左右,正中有一尊金身佛像及四級排列著800多座的大小佛像。在這個觀光點的土特產店中,展售有「瓶中佛」,是當地熱門的旅遊紀念品之一。

賓地亞石窟(Pintaya Cave)位於曼德勒南方200多公里、卡勞山城郊外綠樹成蔭的山頂上,山高險峻,登山途徑有二:從北部登上石窟洞口有5000多級石階,由南面攀登也有2500級。洞深60多公尺,內有天然石柱,造型各異,頗為壯觀。洞中為一「大廳」,高約30公尺,中間有一金塔,周圍有修建於800多年前由約800尊大小佛像組成的各種圖案。山麓有七仙女湖,湖濱榕樹環立,藍天白雲影映水中,有如一幅水彩畫。傳說古時洞中有七仙女,在湖中沐浴後回山時,見一猙獰大蜘蛛堵住洞口,乃齊聲呼救,一年輕王子聞聲趕來,一箭射死蜘蛛,為仙女人們解圍。 摩訶牟尼塔(Mahamuni Pagoda)又名「菩耶支」,意為「大佛塔」,另稱「阿拉干佛塔」,地處曼德勒城南及故宮西北約1公里郊處,是為紀念摩訶牟尼佛而建於1884年,歷經火災後重建。建築宏偉壯觀,不遜於皇宮,東、南、北三面均有大門供進出,寺西面供奉著大佛像,寺院有4條走廊與寺院周圍的7座大佛塔相通。摩訶牟尼佛塔中的佛像是孟雲王從征服的阿拉干千里迢迢搬運而來,佛身為金屬鑄造而成,呈端坐相,高達3.7公尺,塔的牆上掛著虔誠的佛徒們許願的長髮,塔前方一長廊有600座碑銘、離塔西門不遠處有兩尊端坐的人像、3頭獅子像和1頭大象塑像,都是與摩訶牟尼佛像一起被搬運而來的。佛殿兩旁有兩個放生池,龜魚在澄清的池水中悠閒自在地游來游去。佛塔的頂呈巨傘形,貼著金箔,在日光照射下金光耀眼,瑰麗異常。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