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比安納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盧比安納(Ljubljana)市是斯洛維尼亞的首都,也是國內的政治、文化、經濟和交通的中心,同時是全國的第一大城和歷史文化的古都,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

早在公元前2000年的銅器時代,這裡已經有居民棲息,他們大多在當時被淹沒的盧比安納盆地的湖泊附近,以捕魚和狩獵為生,被稱為伊利里亞(Elyria)人。公元前4~3世紀,塞爾特(Celt)人來到這裡建立了諾里克公國,盧比安納是這個公國裡的一部分。

公元前1世紀左右,這裡被羅馬軍隊佔領,他們沿著盧布爾雅尼察河修建了堡壘和護城牆,並開始進行屯墾,於公元34年創建了新拓的居民區,被稱為艾摩納(Emona)。公元3世紀時遭蠻族入侵而毀壞,直到6世紀時,斯拉夫(Slav)人遷居此地後才加以重建;至今城南還有一段古城牆是當年僅存下來的遺蹟。

斯拉夫人在這裡佔據了主導地位,並開始了城市化進程,從此出現了集市和教堂,還修建通往義大利的古羅馬車道,使得這裡成為進軍多瑙河以南地區的要塞,以及中歐通往亞得里亞海和義大利的重要貿易通道。

公元12世紀初,德國人佔領這個地方,並且把它作為殖民地來統治。1144年,德國人用德文把這座城市改名為萊巴赫(Laibach)。兩年後,斯洛維尼亞人又用斯洛維尼亞文將它取名為盧比安納,並因其是交通運輸的重要樞紐和戰略要地,而獲得了「盧比安納門戶」的稱謂。這一段時間又修建了古城堡和修道院等建築,古城堡成為當時政權的中心。

從1277年起,這個城市隸屬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達7個世紀之久,並且在13世紀後期成為卡爾尼奧拉省的首府。由於長期受到日耳曼(Germanic)文化的影響,所以它至今仍舊散發著德意志(Germany)文明的氣息,成為一座十足的西歐式城市。1320年,哈布斯堡王朝為它制訂了城市法,按奧地利風格進行市區建設。1335年,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世襲領地。1461年,又成為天主教的主教駐錫地。16世紀,它成為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運動的中心之一,新教徒創辦了著名的盧比安納大學。

1809年,法國佔領斯洛維尼亞後,這裡就成為法國伊里利亞省的省會所在地。1813年奧地利收復斯洛維尼亞後,它又成為哈布斯堡王朝卡爾尼奧拉省的省會。1821年,俄國沙皇、奧地利皇帝、普魯士國王、西西里國王、撒丁國王和托斯卡的公爵,以及英、法兩國的觀察員等,雲集此地,召開「神聖同盟」成員國會議,史稱「萊巴赫會議」。1848年,這裡又成為斯洛維尼亞民族運動的中心。1857年,途經盧比安納,連接維也納和的里雅斯特的鐵路建成。1890年,安裝了城市自來水管道系統。1895年遭受強烈大地震的襲擊,有1/10房屋被毀,許多古老建築物蕩然無存;此後加速城市的現代化發展。1901年有了電車。

1918年得以擺脫奧匈帝國的統治,成為南斯拉夫所屬的斯洛維尼亞首府,並且正式廢除日耳曼化的城名萊巴赫,啟用今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洛維尼亞被德、義、匈三國瓜分,這個城市劃歸義大利,遭受納粹的蹂躪,直到1945年才歸屬南斯拉夫。1991年,斯洛維尼亞獨立後,被定為國都。

這座都市的經緯度為東經14度31分、北緯46度3分。地理位置在國境中部薩瓦河上游的支流盧布爾雅尼察(Ljubljanica)河畔,處於群山環抱的天然盆地中,在它的西北山區中,曾開發了珍貴的第一個鈾礦。這個都市東北鄰卡姆尼克,東和特爾博夫列相呼應,東南與格羅蘇普列為界,西南和弗爾赫尼卡接壤,西與伊德里亞對峙,西北通克拉尼。海拔199公尺,市區面積約154平方公里,人口在36.8萬左右,地廣人稀,成為今日世界上居住密度最低的首都之一。因鄰近風光秀麗的阿爾卑斯山,而成為全國最重要的旅遊勝地。此地氣候良好,年平均氣溫為9.8℃,1月份平均為-1.1℃,7月份平均為19.9℃;最高氣溫為37.1℃,最低氣溫為-20.3℃;年雨量為1394公釐。由於地處群山環抱的天然漥地中,故多濃霧,因此有「霧城」之稱。每當飄雨的前夜,冷冽的夜風帶著霧氣,遠遠地從貫穿整座城市的盧布爾雅尼察河攀上來,茫茫的白霧先是在河面漫延著,使河水和陸地的分界變得模糊起來,這時人們如置身橋上,連迎面而來的行人都彷彿罩著一層薄紗似地認不清面貌了,在那一瞬間,盧比安納像被吞沒了。到了第二天清晨濃霧漸退,市區就開始飄雨了,石板路蜿蜒鋪展的舊城區好像被清洗過一般,到處濕答答、亮晶晶的,抬頭看看天空,從盤踞在山頭的布爾多城堡背後的陰霾,好像一隻黑色的大手般,凌空抓下來。

布爾多城堡聳立在海拔80公尺的山丘山,建於12世紀,是當時貴族的城堡,被譽為斯洛維尼亞最美麗雄偉的建築,也是瞭望市街景致的好地方,它下方的舊城區內,仍然殘留著17世紀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的民房。城堡在19世紀後改為監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一度作為狄托元帥的避暑別墅。後來,它不止一次地成為各國元首高峰會場所,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和蘇聯總統戈巴契夫曾在此出席國際會議。2001年6月,美國前總統布希和俄羅斯前總統普京,也是在這裡舉行首次的會晤。現在城堡也開放作為音樂會或其他藝文展演之用。

有小布拉格之稱的盧比安納,是歐洲交通的十字路口。在航空方面,市郊建有布爾尼克國際機場,有定期航班往返於巴黎、倫敦、法蘭克福、貝爾格萊德和維也納等地,從巴黎來此約需4:30,由倫敦、法蘭克福和貝爾格萊德來此約需50~80分鐘。對國內各大城市間,也有班機營運,航程大約都在1小時左右。在陸上交通方面,由義大利和奧地利通往巴爾幹半島的鐵、公路都在這裡交匯,是許多國際特快車的必經之地,由慕尼黑乘國際列車到此約8小時,由貝爾格萊德前來要7:30。市內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車和電車為主,也有計程車服務。由於公共汽車和電車行駛路線多,車資又便宜,因此比較擁擠。街道上有許多私人小轎車,平均每2.7人就有一輛小轎車,所以交通非常亂,許多市民乾脆使用自行車代步。

當地也有不少旅館供人投宿,服務設備及品質都還不錯。高級國際觀光大飯店以假期酒店(Holiday Inn)為代表,有133間高級客房,雙人房每天租金約150歐元。勒夫(Lev)大飯店有209間非常不錯的客房,雙人房每天房租約60~80歐元,附設有土特產旅遊紀念品店,大餐廳和游泳池等服務設備。市內以聯合格蘭德大飯店(Grand Hotel Union)規模最大,擁270間精緻客房及其他現代化的新式服務設備,雙人房每天房租約160歐元。柯姆帕斯大飯店(Kompas Hotel)屬三星級的國際觀光大飯店,也有不錯的服務品質,有61間寬暢的房間,雙人房每天租金大約要80歐元。

此外,在各大飯店投宿的遊客,可以報名參加舊城區2小時的散步導覽行程,每天下午5時從市政廳集合出發;週末會增加上午11時一個梯次。收費及語言選擇可上網:http://www.Ljubljana-tourism.si。

盧比安納餐廳林立、大飯店裡及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各種各式的餐廳,只是餐費稍微貴了一點,大多數餐廳都是地方風味的菜餚。一般說來,斯洛維尼亞人的食物,多綜合了中歐和地中海的特色,有牛排、新鮮海魚和馬鈴薯,也有多種口味的香腸。有些供應傳統料理的餐廳,會照傳統把湯裝在麵包裡。據說以前歐洲人都是這樣連湯帶麵包做成的容器一起吃,省得洗碗又十分滿足。

在這個都市購物,要使用歐元或國際知名簽帳卡,東西並不便宜,從名牌精品店、百貨公司,到路邊的露天咖啡座,價格跟維也納或其他歐洲大城市沒有什麼兩樣。在盧比安納市想買點旅遊紀念品的話,可以到三重橋和普雷瑟諾廣場間的中央市場去逛逛,這個市場從生鮮肉類蔬果到日常雜貨應有盡有,不過斯洛維尼亞最有特色和最重要的藝品,是原木手工藝品和五顏六色的玻璃器皿,雖然不便宜,但還是值得收藏。中央市場前的階梯邊,有個有趣的裝置:在原有的白色大理石扶手內側,加裝有黑色大理石溝槽,就是盧比安納的雨水專用道。

這裡的工商業也非常發達,主要工業產品有水輪發電機、紡織機、氧化鋁、紙張、皮革製品、化工品、電子、家用電器、食品和藥品等。由於盧比安納是全國的經濟中心,所以這裡有斯洛維尼亞總商會、盧比安納世界貿易中心和證券交易所總部的所在地,以及各銀行總行的根據地,因此市面顯得非常繁榮。

市內更是許多全國聞名大企業的總部所在地,最著名的是伊斯克拉電器公司,它的總部就是設在新城區,是一幢高達18層惹人注目的高樓大廈,在國內有68家子公司,共有3萬多名員工,主要生產電話機、手機、電話自動交換台和各種電子通訊設備,產品遠銷歐洲各國,每年為國家賺取不少外匯。

許多外資也湧入這個都市,其中約有90%來自德國、奧地利和義大利,有多家奧地利銀行在市鬧區開業,許多合資企業也開始用德文和英文作廣告,奧地利人和德國人開設的公司和商場,從招牌、廣告到商標,一律只使用德文,使人更加強烈地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日耳曼氣息。市內開設的股票證券交易所,行情火爆,因為上市的股票只有50多家,且經常暴漲暴跌,吸引著許多投機者。

這個都市也是全國文化教育的中心,大學生人數多達9萬多人,約佔全市人口的1/4,故有「大學城」的美稱。市內擁有巴爾幹半島上最古老的盧比安納大學,創辦於1595年,現在有5.91萬名大學生,由20個學系及3個不同學院組成,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大學。這裡還有一系列高等院校,如創辦於1919年的神學院,著名的斯洛維尼亞藝術科學學院、美術學院,以及斯洛維尼亞冶金研究所等許多研究機構,另外還有許多全國性的音樂、繪畫、戲劇和電影等團體,還有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也是新聞出版、電台、電視台等方面的信息中心。

舊城區位於布爾多古城堡和盧布爾雅尼察河之間,河上古老的石橋和舊城區的古建築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古色古香的中世紀畫卷。這裡有公元1世紀古羅馬舊城的遺址和一些17世紀的古建築,這些奧地利風格的古建築,具有追求起伏變化豪華氣派的巴洛克風格建築藝術特徵,在17世紀曾風靡整個歐洲,它在盧比安納的存在,反映了哈布斯堡王朝對這個都市的影響。舊城區的主要古建築,還有1702年建造的音樂廳、1704年興建的聖尼古拉斯大教堂、1714年建造的主教研究班(Episcopal Seminary)等。

新城區街道寬敞,市容鼎盛,綠地所佔面積很大,街區還不斷地向盧布爾雅尼察河對岸擴展。1979年,在新城區的街道上安裝了供暖設備,這在世界上也是首創的,因此在冬天的街道上,這裡已看不到冰雪的痕跡。

當地最值得參觀的地方是市政大樓(Town Hall),位於舊城區,是一幢建於15世紀的巴洛克式建築,1718年曾予重建,現在仍作為辦公的場所。裡面有座哥德式中庭,可以看到從古至今、各種跟盧比安納有關噴火龍、雙頭鷹或獨角獸等、只有在神話傳說中才會出現的怪物圖案。事實上,踮著腳抓住市政廳在鐘樓頂端風向儀指標上的那個動物,不是一隻公雞,而是一條金光閃閃的活龍。 在市政廳前中心廣場上有個 精美的噴泉池,池中的雕像出自義大利雕塑藝術家羅巴(F. Robbia)之手。 蒂沃利公園(Tivoli Park)位於新、舊城區之間,佔地面積3平方公里,公園裡林木森蔭,四季花朵輪放,綠地廣袤,有不少美術雕塑和噴泉。它由名建築師普列齊尼克(Joze Plecnik)所設計,他出生於1872年的盧比安納,早年曾在奧地利求學,並曾在捷克的布拉格任教。49歲那年回到故鄉從事建築設計,賦予了這個都市以現代主義、新古典主義、直線派風格的新形象。他在盧比安納設計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中央市場列柱式長郎、富有伊斯蘭色彩的合作銀行、國家大學圖書館、三元橋(Tromostovje)和蒂沃利公園等。但是最令人印象深的,卻是他把盧比安納從雄踞在山頭的布爾多城堡,一路打造到山麓的盧布爾雅尼察河岸,1930年擴建後的三重橋(Triple Bridge)更成為這座都市最美麗的景點,就是在舊石橋兩旁各增建供行人及汽車通行的兩座輔助橋樑,形成現在三橋一體的獨特樣貌。這位斯洛維尼亞的大建築家,1957年與世長辭,享年85歲,他的名字直到1980年才廣為流傳,並在近代建築史上,享有「後現代主義的先知」之譽。

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位於肯卡爾澤瓦(Cankarjeva)大道附近,建於1821年。館內收藏著斯洛維尼亞人和其他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各種文物,除了建築、歷史、文化和自然等文物外,還有許多著名的斯洛維尼亞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的文物。館內珍藏有公元前5世紀的青銅器,這表明了古代居住在斯洛維尼亞的伊利里亞人,在受到希臘和羅馬文化影響之前,已具有相當高的文明。

近代美術館(Modern Gallery)也位於肯卡爾澤瓦大道附近,是國內的美術寶藏,蒐集有不少國內外的知名作品,尤其是以其中的比耶納拉版畫,在世界上著有盛名。

盧比安納國家和大學圖書館,位於斯洛維尼亞第一所大學的盧比安納大學內,藏書232萬多冊,每年有20萬人次讀者,每年平均借閱圖書33萬冊次,從1945年開館以來,就成為國人的知識寶庫。這家圖書館從1948年開始按照國際通用的標準圖書編號、期刊編號等編製圖書目錄,1980年建立了電腦數據庫,1987年開始用各種版式對藏書進行電腦處理,使圖書館實現了現代化。館內也成立了斯洛維尼亞收藏有關國內外資料的國家中心,1996年安裝了CD-ROM網絡服務器。現在這家圖書館已成為許多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或組織的成員,並且在其中參加各工作組和國際項目的活動。

歌劇院(Opera)坐落在蒂沃利大道附近,位於新城區內,也是市內的觀光重點,並係斯洛維尼亞交響樂團演出的重要場所,這個樂團自1908年成立以來,一直活躍在舞台上,成為這個國家音樂生活的支柱。

聖尼古拉斯(Saint Nicholas)大教堂坐落在舊城區狹窄的巷弄裡,外表看起來毫不起眼,遊客一不小心就會錯過,但是只要人們推開它厚重的銅雕大門,裡面卻金碧輝煌,極盡裝飾之能事。它除了有目標鮮明的雙塔是18世紀早期的精緻建築外,粉紅色大理石建造的大教堂,卻是13世紀留存至今的巴洛克宮殿式的建築物。

自治理論研究所坐落在舊城區,是市內小有名氣的地方,由狄托時代著名法學家愛德華‧卡德爾(Edvard Kardelj)所創辦,他是於1910年出生在本市一個鐵路工人的家庭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斯洛維尼亞抵抗運動的首腦。戰後成為狄托的最親蜜戰友,負責歷次南斯拉夫憲法的起草,後來成為南斯拉夫第二號政治人物,被狄托指定為接班人,他雖然比狄托年輕10多歲,但卻比狄托死得早,病故於1979年,死後葬於市中心國會大廈附近的小廣場上,這裡是斯洛維尼亞名人的墓地。

中央醫院位於新城區,是一幢相當壯觀的白色建築物,它是全國最大的醫療、預防和臨床教學綜合機構,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最現代化醫院,有1000多張床位,醫療設備齊全,還設有中國傳統的針灸室,針灸醫師全部到台灣和中國大陸進修過。這家醫院原係南斯拉夫的高級幹部醫院,1980年狄托總統生病後就在這裡住院治療,直至去世為止。

龍(Dragon)橋橫跨在盧布爾雅尼察河上,連接著老城區的商業街和新城區的大道,已有100多年歷史,由斯洛維尼亞建築師馬克斯‧法比亞尼(Maks Fabijani)所設計,橋身有噴火龍的雕塑,是1091年為了紀念法蘭西約瑟夫登基40週年而建,牠是盧比安納的守護神。人們站在龍橋上,可以望到一整排半圓型相連在不遠處的三重橋,它本來在1842年只是一座小橋,後來才在橋旁增建兩座供汽車通行和行人專用的橋樑,三重橋因此得名。遊客在龍橋上,也可以看到在舊城區普雷瑟諾夫廣場(Presernov Trg.)上、粉紅色的法蘭西斯肯教堂(Franci-scan Church)。

盧比安納市居民善良和靄,性格熱情樂觀,並且大都有相當藝術修養。當地的年度大事首推夏季嘉年華,各種音樂、戲劇和街頭演出,讓全市從7月1日沸騰到8月。接下來還有爵士樂節、舊城區文化節,就算玩完10月最後一個週末的馬拉松大賽後,河畔咖啡座還有樂團現場演奏,熱力不輸夏天。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