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布羅陀 |
想去玩嗎? |
英國人非常重視這把「地中海之鑰」,得手後就迅速在半島上築砲台、建堡壘,並修築了約40公里長的公路和59公里長的隧道,可通往軍火庫、防彈所和司令部。又以鐵皮和水泥修築雨天的引水道,流入可以容納1600萬加侖的大貯水池;還有經過初步處理的海水,供洗滌、沐浴、救火和沖馬桶用。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這個小小的半島便成了英國控制大西洋與地中海通道的重要軍事基地。1779年,西班牙和法國趁英國全力應付美國獨立戰爭之際,聯合派兵圍攻直布羅陀,可是經過3年苦戰未能攻下,由此可見英國在這裡的防務是何等的牢固。
1869年,地中海東端的蘇彝士運河開通後,直布羅陀的戰略地位更加重要,英國也更加重視此地的防務,在以後的百餘年間,不僅有計劃地整建港口設備,加強海防工事,還趁西班牙內戰無力他顧之際,在直布羅陀和西班牙交界處搶建了一座機場,並派軍機進駐,使彈丸之地的直布羅陀半島,成為舉世無雙的海空軍雙棲基地;老謀深算的英國,更有計劃地引進大批北非人和印度人,使成為直布羅陀的居民,造成了當地居民對西班牙幾乎沒有民族感情,只想走私、逃稅和賺西班牙人錢的局面。
這個半島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都發揮了作用,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更佔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有不小西班牙難民逃來避難。
1940年義大利加入軸心國,半島上難民都被疏散到西班牙各地,只剩下3000名壯丁擔任重要的工作,他們在山邊構築防禦工事,把隧道延長到約90公里,使能縱橫通達各處,並在最狹長的地方開了一條運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裡成為盟軍的基地,對美國尤其重要,艾森豪擔任統帥時,就曾在此建立盟軍總部。1942年盟軍從這裡向西北非發動進攻,獲得重大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之力一落千丈,海外屬地和殖民地大部分都已放棄,唯獨對直布羅陀不肯放鬆,可見英國對這個軍事要地是如何的重視。但事實上,這個半島的歷史、地理、民族、語言、風俗和文化,和西班牙都是不可分割的,血濃於水,而且在半島的人口上,也以西班牙裔居多,他們信奉天主教,不同於英國的新教,所以英國對這裡的統治,也不是非常得心應手的。
1950年,西班牙再提出收回直布羅陀的主張,英國反應冷淡。20世紀60年代,佛朗哥政府在聯合國發動外交攻勢,要求英國與西班牙通過談判解決直布羅陀問題。196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西班牙主權主張的決議案,但英國運用民族自決的法寶,提出要尊重直布羅陀居民的意願,乃於同年在半島上舉行公民投票,結果在1.27萬多合格的選民中,有1.2138萬人願意繼續接受英國的統治。
1969年佛朗哥採取邊境封鎖政策,關閉通過兩地間的鐵門,企圖迫使英國及當地居民就範,使直布羅陀損失重大。在封鎖期間,西班牙人如果要到直布羅陀去,必須先搭船從西班牙南部港口艾爾或西拉斯,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到北摩洛哥的丹吉爾,再乘船前往直布羅陀。這個半島上的居民如果要到西班牙,也一樣要受這種折騰,要多花很多時間和金錢,令人苦不堪言。
1980年在聯合國的斡旋下,西班牙和英國簽訂「里斯本協議」,同意和平解決這個問題。1981年,由於英國查理王子夫婦決定到直布羅陀度蜜月,引起西班牙人抗議,西班牙國王也因此取消了赴倫敦參加婚禮的計劃。1982年西班牙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收回直布羅陀鋪平了康莊大道,西班牙重新開放邊界,同年12月15日凌晨零時,使兩地隔絕了13年之久的邊界大鐵門重新開放,使得兩地人民欣喜若狂。
1983年春,英國艦隊不顧西班牙政府的抗議,在直布羅陀海峽外的海灣內舉行海軍演習,西班牙一面指控英國侵犯領海,一面派軍艦監視,頗有劍拔弩張的架勢。1984年,西班牙社會黨政府為了減少西班牙申請加入歐洲共同市場的阻力,與英國在布魯塞爾進行談判,西班牙同意開放雙方的陸上交通,同時也要求共同使用直布羅陀機場,並共同進行海關緝私;但英國虛與委蛇,一直沒有兌現。1987年雙方繼續談判,達成西班牙使用直布羅陀機場設施,並參與管理的協議,但又始終沒有實現。1991年、1993年和2003年,雙方又繼續談判,也都沒有重大進展。西班牙認為直布羅陀是歐洲最後的殖民地,要求英國歸還,絕對不承認直布羅陀居民的目前地位,但同意讓直布羅陀的居民成為西班牙人,享有既得的權益。
英國則仍然堅持尊重當地人民的意願,並認為可以讓直布羅陀由英王與西班牙國王共同管理,內政則由當地政府自治。而直布羅陀本身的總理,卻希望直布羅陀成為除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外伊比利半島上的第三個國家。
近年來,英國有些人基於經濟上的考慮,主張放棄直布羅陀,因為它一直是英國一項重大的財政負擔,估計英國為了維持在此地的駐軍,每年要付出8000萬英鎊的軍費。英國政府為此已決定將駐防當地的1697名士兵在數年內分批撤離,目前已撤離約600名,繼續駐防的只有1100名。但當地居民目前的生活水準是一般西班牙人所望塵莫及,因此他們多願意繼續受英國的統治,願回歸西班牙的懷抱。
直布羅陀的主權問題由來已久,為了解決問題,各方提出三種可行的步驟:一是共同治理,由英、西兩國制訂一種共同治理的的制度。二是改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基地,英國將直布羅陀交給北約,因為西班牙已加入北約,西班牙部隊便可在北約的名義下進駐,同時也為英軍利用直布羅陀為基地立下基礎。三是主權逐漸轉移,先試行為期10~20年的「冷卻」期,在此期間當地居民可以同時使用兩國護照,使居民逐漸習慣於西班牙的統治,然後由共同主權,慢慢過渡給西班牙。
無論如何,直布羅陀的問題都必須遵循英國、西班牙與當地居民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架構下,共同尋求合理的解決,這就是他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現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總部就設在此處,作為防衛西歐的重要基地。這個半島的地面上有數不清的碉堡、大砲和飛彈基地;地下有長達數十公里的坑道工事,以及彈藥庫、倉庫、醫院和兵營等設施。此外,海中還設有防禦潛艇攻擊的鋼網,再加上強大的機群和艦隊,真可以稱為「銅牆鐵壁,飛鳥難渡」。據說必要的時候,英軍還可以一按電鈕,就將整個直布羅陀炸為烏有。
直布羅陀位次伊比利半島南端,它將大西洋和地中海分割開來,有兩條長而堅固的防波堤伸入海中,形成設備齊全的優良港口,與北非摩洛哥境內的西班牙飛地休達隔海相望,相距僅23公里。雖然直布羅陀只是一塊伸出海面的小岬角,但由於擁有控制著地中海和大西洋海上交通門戶的直布羅陀海峽,地勢非常險要,因此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這是一個岩石半島,地形呈南北狹長形,並且多山,三面都是絕壁。東岸是岩岸地形;西側是平緩坡地,下面有海拔約200公尺的台地,是半島上唯一的城市;南側也有小台地。東西兩岸由巨石構成的岬形,被西班牙人稱為「赫丘利斯大力神的支柱」,海峽就在下面。岬的最高處海拔約465公尺,底部是稍為傾斜的角礫岩,山脊向南伸展成為鋒利的鋸齒狀弧形。岩內有許多山洞,由角礫岸堆積而成。北部的洞穴,曾發現過象、豹和犀牛等25種哺乳類的化石。
這個半島全長約6.43公里,最寬處約1.609公里,面積約為5.8平方公里,它和西班牙連接處是一塊沙質的平地,海拔不及4公尺,長約2公里,寬約1.5公里,是西班牙與直布羅陀的「中立地帶」,但卻也是一塊「是非之地」,東部被地中海所環繞,西南外海就是直布羅陀海峽內的亞爾赫西拉斯灣(Bahia de Algeciras)。
直布羅陀海峽號稱天下第一峽,是北非阿特拉斯山與西班牙高原之間所形成弧形構造帶的缺口,平均深度310公尺,全長約58公里,最窄處在西班牙的馬羅基角和摩洛哥的西雷斯(Cires)角之間,寬僅13公里。海峽西端,在北部的特拉法加爾(Trafalgar)角與南部的斯帕特爾角之間,寬約43公里;海峽東端,在北部的直布羅陀山赫丘利斯柱、與飛地休達正東的阿科(Acho)山之間,寬為23公里。這個海峽由於地處分隔西南歐與西北非。連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樞紐位置,使它成為貫聯東西捷徑的海上通道,極具戰略、交通和商業價值。從地中海出發的船隻要進入大西洋,直布羅陀海峽是必經之地;船隻由此向東可通過蘇彝士運河到達印度洋,西出大西洋可前往歐、美、非洲。因此這個海峽的水域,在歐洲歷史上經常波濤險惡,而扮演海峽掌門人的直布羅陀半島,更是不時捲入爭奪的旋渦。
這個半島屬地中海型氣候,冬季溫和多雨,但雨量不多,1月分平均氣溫為攝氏12.8℃;夏季炎熱乾燥,8月分平均氣溫24.1℃;終年陽光普照,因此成為消暑避寒的勝地。目前半島上約有3.2萬多名居民,其中約有2.7萬是直布羅陀人,大部分是希臘人、英國人、西班牙人、熱內亞人、北非猶太人、馬爾他人和葡萄牙人的後裔,外來人口中多為印度店主和摩洛哥工人,大部分人口集中在西海岸。
大多數人信仰天主教,通用西班牙語和英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駐軍和海軍船埠一直對當地經濟有重大的影響;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海軍演習時,常常使用當地的港口設施,也對當地的經濟有所補益。
這個半島上並無任何自然資源可言,雖有山地卻無河川及湖泊。水的供給則靠儲存雨水的水庫和水井;此外,還有蒸餾海水的設備。因為缺少空地,當地沒有農業可言,一般人以經營煙草、飲料、罐頭加工和纖維工業為主,商業運輸和旅遊業也使經濟多元化,還有為船隻補給燃料、轉口貿易和軍人的消費,都替直布羅陀賺取不少外匯;當地的財稅收入主要來自關稅和所得稅。
直布羅陀除了防務由英國負責外,半島上實行自治,設有議會、部長理事會、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等機構,其中的議會擁有17名議員,最高領導人為總理。當地教育普及,文盲很少,設有小學、中學和專業技術學校。出版兩種英文日報和英文西班牙週刊,直布羅陀廣播公司提供廣播及電視服務。此外,半島上還設有博物館和圖書館。
對外交通還算方便,從倫敦搭飛機約兩個小時航程,由於地方太小,飛行跑道太短,飛機在降落時常常會使乘客心驚肉跳,就在快要衝入地中海的那一瞬間,終於煞住停穩,讓乘客虛驚一場。所有遊客由西班牙邊境進入直布羅陀,無論人車,都要先橫過這條飛行跑道才能進入市區,因此這是全世界唯一人、車、飛機共用的一條飛行跑道。在海運方面,由這裡港口出航的船隻,可以和世界各地港口通航,每天邦有多班渡輪和對岸摩洛哥港口交通。陸上交通最為方便,每天從西班牙的馬拉加有8班巴士前往拉利內阿,車程約1.5小時,然後由巴士站步行約20分鐘,就可到達24小時開放的過境關卡。此外,當地電話非常方便普及。郵政業務也很有文章,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英式的紅色郵筒,掛式立式都有。
紛擾的歷史為直布羅陀帶來了不少的觀光資源,它融和了英國、西班牙、阿拉伯。印度和摩洛哥色彩於一爐的特殊風情和文化,再加上說不盡的爭奪史與傳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遊客前來拜訪。在半島上唯一的一條大街上,商店、銀行、旅館、舞廳、酒吧和咖啡廳全集中在這裡。由於此地是自由港,因而成為購物者的天堂,街上商店櫥窗裡擺滿閃閃發光的鑽石首飾、名貴手錶、巴黎香水、當地旅遊紀念品和奢侈的舶來品,琳瑯滿目。在印度人經營的藝品店裡,店主說的是西班牙語,賣的多係摩洛哥和中國大陸來的貨色,非常富有異國情調。從陸上或空中湧入的旅客,大多數必須在黃昏的時候離去,因為當地擁擠的旅館容納不了太多的遊客;第二天來到的又是一批新面孔,生意興隆的觀光業,為直布羅陀賺進了不少外匯。這裡大部分的旅館和餐廳似乎都很愛英國,店名多半取用「女王的」或「王子的」,就連迎賓接待的小姐芳名也多叫做伊麗莎白。
由於直布羅陀和非洲大陸間最窄處只有13公里,因此西摩兩國準備建築一條跨越直布羅陀海峽的大橋,以連接歐亞兩洲,一旦實現,喜愛開長途車的人士,就可以駕車自中國大陸出發,經俄羅斯到歐洲,再一路開到非洲去。現在,遊客到南端的歐洲岬上用望遠鏡眺望對岸的非洲,會發現摩洛哥的海岸線就像一頭雙峰駱駝棲息在海面上,栩栩如生。
想緬懷歷史的遊客,不可錯過當地的博物館、摩爾人的城堡和浴場的遺跡,也可以在每日中午到修道院門前看紅武士換班儀式,或找個露天茶座來杯咖啡,點份甜點蛋糕,靜靜地觀賞熙來攘往的人群。如想進一步偷得浮生半日閒,海邊的加泰隆(Catalan)和沙迪(Sandy)海灘,都可讓人享受到碧海藍天的弄潮樂。
要欣賞全市的景色,最佳的方法就是搭乘纜車直達直布羅陀岩頂,如步行則需一個多小時步程,途中可順道參觀聖米歇爾洞穴(St. Michael's Cave),它被稱係歐洲最神秘的岩洞,洞底深度至今無法探知,因而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探秘,人們懷疑它可通往2.4萬公尺外的摩洛哥去。洞中有寬敞的天然劇場、千姿百態的鐘乳石,還有古代人類在洞內生活情景的模型。
直布羅陀的岩石土地相當貧瘠,石松和橄欖樹是當地固有的植物。動物則有北非的無尾猿猴和獼猴等野生動物,可能是北非摩爾人的寵物後裔,現在有60隻猴子在此棲息,再多就會被關進動物園,英國政府每天還要供給牠食物,猴子生了病,也會被送到皇家海軍醫院治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牠們還曾引起邱吉爾首相的關注,下令撥軍餉供養牠們。這個猴子之所以能獲得這麼好的照顧,是因相傳如果猴子放棄了直布羅陀,英國便會喪失對它的統治權。當年,西班牙軍隊曾趁夜黑風高突擊直布羅陀,卻因驚醒了在岩石上睡大覺的猴子們而引起英國守軍的注意,終於保住了這個半島。
這裡全部猴族被隔離成兩組,這樣就是猴子受到瘟疫或疾病的侵襲,也不致於會全部死亡。其中一組活動在中部的山上,另一組任牠們生活在觀光地區,這些猴子大搖大擺,來去自如,很討觀光客的憐愛,用糖果和零食去餵牠們,有很多猴子便因為食物不適而患上腸胃病。猴子們還樂意坐在人的肩膀,和遊客嬉戲玩耍,但當離去時,往往會順手牽羊抓走人們的手提包或眼鏡。假如兩組猴族相遇,便會發生集體打鬥。這些可愛又可恨的猴子很受當地人的歡迎,因為牠們為直布羅陀帶來了頗為可觀的觀光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