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羅馬(Rome )是義大利的首都和歷史名城,是世界最大文化中心,更是全國政治、文化、經濟和交通中心,位於半島西邊、台伯河下游平原中央的幾個山丘上。它的經緯度位置是北緯四十一度五十四分,東經十二度二十九分。因為義大利半島位處地中海中央,而羅馬的位置又在義大利半島的中央,所以不論古代羅馬帝國或今日的義大利共和國,都是以羅馬為國都,因此又有「永恆之都」(Eternal Capital)的稱呼。羅馬是一座古城,建於公元前七五三年四月二十一日,當時在義大利南部以農業為主的拉丁族,興建這座城市,並且在它的四周建了一道圍牆,用以保護他們免於受其他部族的侵犯。城牆完工後,羅馬城也就誕生了。

現在的羅馬人常講一個有關羅馬創立的故事,他們說古代有個叫阿穆利奧的人,篡奪了兄長的王位,還將他侄女所生的一對雙胞胎男孩羅莫洛和雷莫放入籃筐,棄置於台伯河中,想要溺死他們。誰知籃筐放入水中不久,滔滔的河水突然迅速下降,籃筐被河邊的樹枝勾住,擱淺在河灘上。兩個幼嬰飢餓難忍,啼哭不止,哭聲驚動了河旁山上的一隻母狼,牠聞聲而至,不但沒有吞食嬰兒,反而像母親一樣,用奶汁餵養這兩個嬰孩。這一情景被國王的牧人法烏斯托洛看到,就把這兩個兄弟抱回家中。羅莫洛和雷莫在好心的牧人夫妻養育下,逐漸長大成人。一天,兄弟倆發現自己原來是前國王的後代,於是決定報仇,終於殺死了阿穆利奧,恢復了外祖父所失去的王位。公元前七五三年四月二十一日,羅莫洛在台伯河畔的巴拉蒂諾山建起一座方形城,這就是羅馬城,而母狼和小孩的圖案也成為這個城的城徽,羅莫洛就即位為羅馬的第一位國王。也有人說,羅馬是從羅莫洛的名字演變而來的。

三百年後,羅馬發展為一個強而有力的政府,擁有龐大的軍隊,首先征服了全義大利,然後又征服了大部分歐洲。

羅馬是天主教的中心,以及天主教行政和精神的首都;教皇所居住的梵蒂岡城,位置就在羅馬城內的一角。羅馬城一部分建在平原上,一部分建在山上,整個大羅馬地區有五百多萬人口。羅馬也分成新舊兩個市區,新羅馬市區在原來舊羅馬市區的南郊,以廣大的人造湖為中心,劃分為政府機關區和住宅區等。這裡的住宅區多為五、六層樓高,每戶只有兩房一廳的小住宅公寓,過去也有一些有錢人在城內建造了許多豪華美麗的大房子,購買了許多名貴的圖畫和藝術品擺設在裡面,現在這些豪宅仍由當時那些富翁的後代所擁有,不過觀光客們在羅馬卻不容易看到它的內部,因為這些世家都拒絕開放供大眾參觀。

新市區馬路寬闊,大理石的宏偉建築物,充滿現代化氣息,與舊羅馬市區形成尖銳的對比。舊羅馬市區教堂林立,古蹟萬千,學府無數,故宮櫛比,幾乎所有西洋文化都蒼萃於此。黃褐色的台伯河兩岸,有許多圓屋頂、圓柱、四角塔,以及古典或拜占庭式的建築物,在金黃色的陽光下閃耀,給人氣勢雄偉的感覺。大多數的古老建築,以略帶黃色的巨大石材為主,線條簡潔俐落,有別於巴黎裝飾細緻繁複的建築,被人稱作歐洲的「好萊塢」。這裡水聲處處可聞,城內形形色色的噴泉不下三百多個。

羅馬的貓,有史以來就非常受人敬重,並得到人們的刻意供養。現在有許多貓居住在受政府保護的廢墟貓城中。據說古代羅馬的貓是凱撒大帝的軍隊從埃及帶來的,後來羅馬帝國時代自由女神的造像,身旁都是伏著一隻貓。由於地勢高低相差很大,影響了羅馬城的對外擴展,因此羅馬城必須依循地勢呈放射狀向外發展。從一八七三年到現在,儘管有過多次的市區整頓計劃,但都沒有成效,這是由於市區不斷擴大,以致阻礙了市區整頓計劃的圓滿執行。十九世紀後,由義大利其他地方遷居而來的人口急劇增加,羅馬市區正從過去的舊城區沿著主要道路向外延伸,一直延伸到距離 舊中心區約十公里以上的郊外地區,另有一部分周邊地區更延伸到環狀道路的外圍。在同時期也陸續出現了許多廣場,如艾瑪努廣場、英第本頓查廣場和特爾美廣場等。此外,還有許多新市區同時誕生;如艾斯克伊利諾區、查利奧區、特斯塔約區和布拉提區等,以及環繞舊市區的佛拉米尼奧區、沙拉里奧區、諾曼塔諾區、奧斯提恩塞區和蒙特馬里奧區等。

羅馬雖然是義大利的政治和行政中心,可是自古以來工業就不怎麼發達,目前最主要的工業有機械、紡織、食品、化學工業等。至於商業方面,它不僅供應羅馬市民的需要,同時也提供高級商品銷售到整個拉丁姆平原。

這個城市處於義大利中部,西邊靠地中海,交通非常發達。在空中交通方面,與世界各大都市往來密切,從巴黎到羅馬大約需要一小時五十分左右的航程,從倫敦來則需要兩小時三十分航程,從日內瓦起飛則需一小時二十分鐘到達,從蘇黎世或慕尼黑需一小時二十五分鐘,從維也納來只要一小時三十分鐘,自法蘭克福來約需一小時四十分鐘時間,從哥本哈根來要兩小時四十分鐘航程,從雅典飛抵此地只需五十五分鐘,從貝爾格勒則需四小時,從斯德哥爾摩前來要四小時三十分鐘時間,由莫斯科來此需三小時三十五分鐘。因此空中交通非常便捷,是歐洲航線重要的轉運站。

羅馬機場在市區西南方二十八公里處,名為雷奧納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國際民航機場,設備不很現代化,它是旅客到義大利的第一站。乘國際航班的旅客到達後,首先要到航運大廈的入境室,依次辦理檢疫、入境審查和海關檢查等手續。如果須轉搭國內航線班機,需先接受海關檢查,然後前往國內機場。在結束旅行從羅馬出境時,須在出境前三天再次確認機位,以免航空公司有時取消預約。

出境時先向航空公司櫃臺報到,然後接受出境檢查;購買的免稅衣物及紀念品需經特別檢查,所以要放在容易拿取的箱子和手提包內。起飛前四十五分鐘需辦好報到手續,但是為了避免擁擠,旅客最好在起飛前一小時三十分鐘到達機場。出境大廳連坐椅都沒有,候機室裡也只有少數簡陋橘黃色的長背椅。候機室有免稅商店,但價格都比市價貴一成。

從雷奧納達文西國際民航機場到市區車程約五十分鐘,主要交通工具有計程車和巴士。在機場大廈銀行櫃臺邊有巴士票出售,每二十分鐘開出一班的巴士,需在上車前購妥車票。旅客走出航運大廈,就可以看到計程車停車場。計程車可直達市區飯店,所以非常方便。

羅馬街道狹小,而且是單行道,路途如果不熟悉,容易浪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從機場到市區的車資約五十美元,遊客應避免乘搭未裝計費錶的計程車。另外也有火車來往機場及市中心,每十五分鐘一班,服務時間是早上五時半至晚上十一時半,車票可以在火車站購買,車費為五美元,車程約半小時。

由於羅馬是一個海濱都市,因此海上交通非常發達,有很多客輪、貨輪、貨櫃輪、油輪、遊艇、漁船和軍艦在這裡進進出出,將城區西邊的地中海點綴得非常熱鬧。

在陸上交通方面,長途以鐵路為主,市區內雄偉的火車站(StaZione 巳TerminC 是今日義大利代表性建築物之一,完工於一九五○年,建築物完全採用玻璃和大理石為材料,造型獨特,寬潤的車站大廳中見不到一根柱子。狄西嘉名片「終站」裡女主角瑪麗搭車遠行,男主角約翰在月台送別的感人鏡頭就是在這裡拍攝的。這個車站寬敞明亮,簡潔俐落的線條,毫不費力地把現代建築融進古老景觀中。車站規模之大和設備之新穎,堪稱是全歐第一,它不但是國際列車的起止點站之一,同時也是羅馬地下鐵的總站。這個站有許多國際列車和歐洲各大城市聯繫,共有二十二條開往國內外的線路。從羅馬到巴黎大約需要十三小時左右,到蘇黎世則需九小時,到法蘭克福十六小時,到米蘭約五小時左右。由他國到義大利的出入境檢查,手續都比空中運輸簡單。

車站兩側是市區交通的中樞,站前的五百人廣場(Piazza dei Cinquecento)擺了一攤攤水果,攤販以一種簡單卻特殊的設計,用水管把冰冷的泉水引到攤上,成為小小的噴泉,金黃色的洋香瓜,紅豔豔的桃李,碧綠的西瓜• • • • 一層層地環繞在噴泉周圍,讓淙淙的泉水把它們浸涼,看起來非常美麗誘人。這裡也是巴士的總站,古羅馬城牆遺蹟也在這個廣場右側。車站四周縱橫交錯的巷道,點綴著許多賣小吃的店鋪,玻璃罩內展示著巨大的、方形的義大利披薩,上面鋪著厚厚的起士、碎肉和新鮮的蕃茄醬,空氣裡飄揚著烤雞的香味。

羅馬的公路對外交通也很便捷,有長途巴士營運,沿著高速公路往返於附近的各城市鄉鎮之間。

市區交通以地下鐵、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為主,還有觀光巴士、馬車和出租汽車等。全市約有兩百萬輛汽車,因此街上汽車有如洪水,每部在行駛中的車輛,駕駛人都像在發狂一樣開快車,交通規則根本不被重視。由於市區多數街道狹小,路旁又停滿了車輛,因此義大利人多使用迷你型轎車。

市內單行道很多,在上午八時到下午四時左右,是交通擁擠的尖峰時間,連招計程車都不容易;因此一般觀光客遊羅馬,最好的辦法就是步行,也只有走路才能仔細地觀賞歷史在羅馬所留下的斑斑足蹟。城內有很多巴士,不論是大巴或是小巴,都是橘黃色。巴士雖然有明顯的識別標誌,但站牌上並未標明站名,因此對人生地不熟的外來遊客並不適宜。倒是市區的遊覽巴士非常方便,價錢便宜,路線又多,直接在飯店訂座就行。

地下鐵也是城內的主要交通工具,一共有四條路線。出租轎車也很方便,但是汽油要自行負責。這裡計程車很多,通常應在計程車招呼站乘搭,車費是兼計里程及時間,最初兩百二十公尺以內是基本車資,每超過二百二十公尺或每等一分鐘要跳錶一次,從晚上九時到十二時要加收百分之三十車資。這裡的計程車多係白色或黃色,都是中小型的,也有賓士牌的計程車。很多司機喜歡亂按喇叭,也有不肯照錶收費的。此外,在羅馬乘馬車在石子路上的答的答緩緩行駛,是很富有詩意的事,每輛馬車可以乘坐四人,沒有一定的價格,需當場議價,並且以單程為準,一般情形是四個人花一小時半左右繞市區一周,花費約在三十美元左右。在羅馬還可以自行租車旅遊,機場、火車站和市中心都設有租車辦事處。市區內的行車時速為五十公里,除了緊急情況,市區內禁止亂鳴喇叭。羅馬市內停車場很少,路邊有收費停車位,設有圓形計時收費器。在主要大道的中央設有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的專用道,政府要員、觀光巴士和特權人士的車輛可以駛入,不會受到塞車之苦;一般轎車不准行駛。有些街道是由不足半呎見方的石塊鋪成,很多小巷弄即使是行駛小型迷你車,也多是單行道,無法錯車。行人如果想穿越馬路,需要走外圍的環狀人行道再穿越斑馬線。

羅馬交通之亂,絕不比台北遜色,街頭嬌小的飛雅特轎車或摩托車,矯捷地飛掠而過,所不同的是,這裡的騎士們藝高膽大,在大街小巷蛇行之餘,還有餘力對美女吹口哨。這個都市也有許多新式公寓、旅館、酒吧、電影院、教堂、學校、夜總會、餐廳、大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等,商店裡擺滿了五光十色的貨品,入夜燈光輝煌,給人非常繁榮的印象。但是為了保持古老遺風以吸引觀光客,所以大多數的街道、樓房和橋樑,都顯得破舊,刻意的不加以粉刷和改建;政府也規定這些古老的建築物內部可以整修,外貌則不准變動;所以經常出現一幢新建築物,僅有臨街的門面是一百多年前古董的怪模樣。

羅馬的治安情形不大理想,不但竊盜扒手猖狂,連義大利的前內閣總理都被歹徒殺害過,犯罪的恐怖已由污穢的貧民窟遍及大學校園。街上還有類似金光黨的騙徒,以搭檔唱雙簧的方式欺騙外來的遊客。因此義大利的道德維持委員會已在羅馬積極展開活動,巴黎式的色情表演和滿紙荒唐的黃色刊物,都在被禁之列,但是一直成效不彰。

義大利的扒手和騙子一般來說是很容易辨識,大致來分:第一類是吉普賽兒童,常三五成群,手中拿一張報紙或一本書作掩護,見到遊客就用報紙擋住遊客視線,用另一隻手伸進遊客的皮包或口袋偷東西;這時只要用手撥開這些孩子的手,大聲斥罵,他們會做個鬼臉淘氣地走開。第二種是博取同情的婦女,她們有時候成群,有時候單獨,看起來像乞丐,楚楚可憐,可是當你打開錢包或手伸入口袋準備拿錢時,她們連偷帶搶地奪走你的錢包就跑;對付這種人,不加理會就是最好的防範方法。第三種是一手抱著孩子、事實上他們是將孩子隱藏的綁在肩上的吉普賽婦女,她另一隻手拿著報紙向遊客乞討並擋住遊客的視線,抱小孩的手伸入遊客口袋摸走錢包:對這種人將她罵走即可。第四種是機車大盜,這類強盜大多兩個男性共騎一部機車,搶奪的目標往往是女性的皮包,女性最好不要使用細帶子的皮包,雙肩背包是這類強盜的剋星。另外遊客所有的證照、錢財最好放在暗袋或貼身腰包裡,除了在銀行換錢外,絕不在公共場合打開錢包。第五種是專偷汽車,當你把租來的車子停好、鎖好,在你玩得愉快時,他已打破車窗,偷走音響或車內物品;因此,租車旅行時,千萬不可將任何貴重物品放在車內,行李一律放在行李廂裡比較安全,以免遭歹徒破窗偷取。第六類型是火車大盜,在火車上你一打瞌睡而不留心,他們就出現,作案時間大多在停靠車站的時候,搶了東西就跳下車,等被搶的人發覺,火車早已開了;所以儘量不要搭長程火車,搭夜車的話,也要訂臥鋪,相機等貴重東西,拿來當枕頭。另外,問路時,儘可能找女性或年紀大的老年人,可減少遇到壞人的機會。旅遊義大利的人,如果都能結伴同行、財不露白,對周圍的人多加注意,小心防範,基本上還是會有一個平安愉快而羅曼蒂克的旅程。

在住宿方面,羅馬也有許多具有歐洲情調的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一般旅館、汽車旅館、青年招待所和宗教團體招待所等,全羅馬市大大小小的飯店旅館大約有五百家以上,由政府觀光局分成五個等級,觀光客所住的旅館通常都在三星級以上。旅館內的自來水可以生飲,每個房間都有暖氣設備,但是沒有冷氣。客房和床位都很小,沒有拖鞋、針線包、浴帽、牙膏和牙刷等服務設備,抽水馬桶卻有兩套,一套專門沖洗下體用。這些旅館多供應不另收費的大陸式早餐,有牛乳、咖啡、果汁、麵包、牛油、果醬、蜂蜜等,蛋、火腿和醃肉要另外加錢。

羅馬市內比較著名的大飯店有宏偉、艾克塞西爾、熱那亞、威尼托、阿卡迪米亞、美托波里、卡佛里希爾頓、哈斯樂、假日、大西洋、英美、大陸、地中海、大使、貝爾尼尼、布里斯托、弗羅瑞、麥迪奇和埃登等飯店。其中宏偉大飯店是一家國賓級設備豪華的大飯店,有本市最高級的總統套房,飯店附設游泳池、保齡球館、酒吧、餐廳和按摩中心,共有一百九十間客房。艾克塞西爾飯店是一家羅馬代表性的西式國民賓館,它的位置在威尼托大道上,是羅馬最大的飯店之一,有四百三十二間客房。卡佛里希爾頓(Cavalieri Hilton)大飯店位於梵蒂岡以北一公里半處,周圍景色秀麗,在飯店的房間裡可以眺望羅馬市景,共有三百八十七間高級客房。熱那亞(Genova )大飯店緊鄰古羅馬劇場和王宮,幾分鐘步行距離就可抵達火車站,擁有九十一間舒適的客房。

威尼托(Veneto)大飯店位於火車站附近,有一百多間客房,侍者的貼心服務,會令人有賓至如歸之感。阿卡迪米亞(Accademia)坐落在繁榮的市區,擁有五十八間雅致的客房,豐富的早餐,是一天活力的泉源。大都會(Metropole)是位於市中心的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也是中華航空公司的特約飯店,兩百六十九間高級客房,齊全的會議設施,以及九間一暈華的宴會廳,顯示它的高超服務品質。地中海(Mediterraneo)飯店是市內最現代化的飯店,裡面設施全自動化,它的位置在中央車站附近,有兩百七十二間豪華客房。

此外,市內一般飯店還有馬西莫、聖喬治、亞特蘭大、科莫多、優琪維索、聖提納、中心、波士頓、廣場、旅遊之家、求精、維拉迪里和卡迪納爾等飯店。

這些觀光大飯店不但有一般國際觀光旅館的新穎服務設備,有時還有一些特別服務的項目。有些客房內備有導遊刊物,英文的、日文的、法文的、德文的和中文的,刊物登有五花八門的廣告,除了餐廳、百貨公司、免稅商店和皮鞋店的廣告外,還有一些是引人入殼的小廣告:「你感到晚上寂寞嗎?命而要一位如花似玉熱情奔放的女郎共度良宵嗎?請撥電話× × 號!我們將為你服務,令你感到義大利的夜生活是很可愛的!」

義大利的餐廳有高級餐廳、大眾化餐廳、供應披薩的店,以及站著進餐的廉價食攤。一般高級餐廳裝橫典雅,古色古香,餐廳門口都有白底黑字的標示:Ristorante,每個人最低消費額約七十美元。這裡的菜色比較高級,菜餚的材料特別注重新鮮度,儘量保持原味,蕃茄汁、大蒜和橄欖油是主要的調味品。門口標示著Trattorla或Oster的,是代表鄉村式或家庭式的大眾化餐廳,平均消費額約二十美元。有Goument或Salumeria日標示的是專賣麵包、點心或風乾肉類的廉價餐廳。義大利脆餅披薩(Pizza)是舉世聞名的風味小吃,但它和義大利味道獨特的風乾肉和香腸都是街頭小吃,一般大餐廳裡是點不到的。義大利餐廳很少供應湯,如果有,也多半只是簡單的蔬菜湯。多數餐廳開水或麵包要額外收費;礦泉水分有汽泡和沒有汽泡的兩種,平均喝一杯代價要兩美元。一般上菜的順序是先上飯前酒和開胃菜,通常是先飲用葡萄酒,接著是湯,再上主菜的肉、魚和沙拉等,然後是小西點和水果等點心,最後是冰淇淋或咖啡。

由於義大利人生活步調緩慢,因此在餐廳裡用餐時間也會拖很長。一般餐廳在晚上八時過後才正式營業,人們最少要花三、四個小時用一次晚餐。值得注意的是結帳時要細心地核對帳單,義大利人或許很浪漫,但絕對不老實,經常會故意算錯帳,多拿客人幾千里拉。

這裡比較特殊的菜餚很多,值得一嚐。其中有一種用滷褚肉、蛋、大量的黑胡椒,以及乳酪烹調的麵食非常有名。還有一種麵食是用較細的義大利麵澆上加有洋蔥、醃薰的褚肉及番茄醬製成,也非常可口。火腿甜瓜、什錦海鮮、香腸冷盤、鷂肉蔬菜湯、碎肉酸乳湯、烤蝦軟肉貝湯、烤小牛肉、奶油炸鷂和檸檬蛋黃烤羊肉等名菜,也都值得一嚐。

市區有許多餐廳,哈斯塔里亞餐廳是這個城市最高級的餐廳,歷史悠久,建築物是十四世紀留下來的,外觀古色古香,內部環境幽雅舒適,一樓為酒吧,二樓是餐廳,三樓則設有俱樂部。瑪斯特羅斯芬餐廳的菜色最具羅馬風味,它的位置在納沃拿廣場旁邊,每到夏天就改為露天經營,顧客可以一邊進餐一邊欣賞廣場裡的精美雕刻、浪漫的噴水池。帕斯托餐廳是一家很摩登的餐廳,它的名菜是貝類和烤小羊肉。瑞尼里餐廳以供應國際性名菜為主,最拿手的是英國炸排骨和鄉間式的炸小牛肉。在郊區也有許多很不錯的露天餐廳,供遊客們在花園中享受義大利佳餚。

義大利餐廳一般都有現場演奏的音樂,奏著輕輕柔柔的曲調,不時還會繞到餐桌邊特別為你拉上一段小提琴曲或手風琴曲,當然他們的目的無外乎討些賞錢。有些餐廳則有現場伴唱,高亢的聲音演唱著聖塔露西亞、回到蘇連多、我的太陽等,也相當悅耳;有時引起觀眾共鳴,和著節拍、鼓著掌,主客融成一片,又是一番快樂景象。

羅馬近郊的維康鎮,有一家叫做我倆獨處(Solo per Due)的餐廳,是世界上最小的,店裡陳設優雅迷人,氣氛浪漫,但是只有一張餐桌,店主身兼廚師、侍者和跑堂,服務態度親切體貼,令客人讚不絕口,每次只接受兩名客人,因此吸引了不少熱戀中的情侶和新婚夫婦。可是想要前往享受燭光晚餐的人,必須在六個月前預訂座位。

義大利時裝和皮件世界知名,因此在羅馬購物,無論是皮衣、皮鞋、皮包及手套等皮件,或是女裝、帽子或絲巾等,都值得視需要而參考採購。另外,在手工藝品方面,有浮雕瑪瑙、皮製擺飾、陶器和馬賽克製品,以及珠寶首飾、編織品等。也有專售威尼斯水晶玻璃的店鋪,那些晶瑩剔透的水晶玻璃製品非常美,大至花瓶擺飾、小至手鍊戒子,無不令人愛不釋手。在義大利到處可以碰到藝術家,旅客上街購物也許可以買到一些珍貴的寶貝。這裡商品的價格比開發中國家貴,比工業化國家便宜。城內的主要商業大道有維多利亞大道、康特地大道、波哥諾拿大道、法拉提拉大道、巴貝里尼道和柯爾索街等。較著名的商店大部分分布在西班牙廣場附近。

如果被羅馬的各種名牌弄得眼花撩亂,那麼可採行一般觀光客的路徑,往康特地路去看看。這條路是羅馬高級皮飾與服飾集中地,有一些著名的商店,例如九號的古吉(Gucci ) 名品店,是一幢兩層樓的老式商店,在日本和美國隨處可以看到印有G.G字樣的帆布袋,這裡的售價約在一百美元以下;其他的陳列品有旅行袋、手袋、皮夾、皮帶、皮鞋、絲巾和領帶等。這條街上的三十六號和三十九號的飛地(Fendi)店中,有各式各樣的毛皮製品,這裡的珠寶也很受歡迎。坐落在三十八號的是曼得佛利遜店(Mand Frizon),可以找到羅馬最華麗和最昂貴的鞋子;這家商店深受男、女模特兒的喜愛。

另外,位於四之M 號的坦尼娜克莉絲(Tanino Crisci)是一家較樸實的店面,店裡的手製皮鞋和馬靴,都因高品質而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康特地路四號的西里尼(Celine)則專門設計女性流行服飾,這裡也展售鞋子、絲巾和皮革製品,以及男士領帶和皮件飾品。這條街上還有專買陶器的李查德吉諾利商店、專賣寶石飾品的布爾加利商店和專賣服飾的范倫鐵諾商店。世界各地一些名店在這裡也有分店,都是格調高雅的名店,但許多商店是認為只要顧客進門,就表示有購物的決心;所以遊客們不可隨意推門進入,如果沒有決心購買,只可透過玻璃櫥窗欣賞。這裡的商品都是不二價,旅客們不要期待能夠討價還價。這裡的店員都具有專門的知識,且對自己的商品有高度的榮譽心,服務態度也很好,顧客只要會說英語都能溝通。

波哥諾拿街(Borgognona)是羅馬市區最具現代化的街道。這裡也有許多高級摩登的商店,如法國巴黎著名的服飾公司溫加洛和吉邦西的分店、以手提包著稱的芬達公司,專賣皮鞋的懷爾德公司,以及專賣布料的波里得利公司等。

與波哥諾拿街和康特地街相比,法拉提拉大道是比較適合年輕人口味的購物街道。這裡的客人階層以年輕的上班族和對服飾有高度敏感度的少女為主。遊客們在這裡可以體驗到較接近羅馬市民的購物經驗。

在斯帕格納廣場附近,有一處充滿美國風味的小天地,叫做密格那里利廣場(Piazza Mignanelli),有一幢明顯的建築,是一般人的購物天堂,在這裡可以討價還價買到手套、皮夾和手提袋等。一般來說,在較低級的商店,如古董市場和舊貨市場,只要有耐心和技巧,店員是會打九折優待的。羅馬路旁的攤販更是漫天要價,顧客也可以就地還錢。

羅馬商店的營業時閒多為上午九時三十分到下午一時,所有流行服飾和其他的專賣店星期天都不做生意,有的甚至連星期一早上也不開門。在假日裡,大部分當地人都蜂擁出城,去郊外享受田園生活,或做其他娛樂,市面上冷冷清清。唯有位於羅馬城西南波爾泰塞(Porta Portese)城門外的舊貨市場和特拉斯特維爾(Trastevere)舊貨市場,義大利人俗稱贓貨市場的,卻一支獨秀,熱鬧非常。市場從星期天上午開始,主要出售古老鐘錶、玩偶和其他零碎雜貨,都是些價格較低廉的物品,不過有時也可以發現有價值的東西。

市區的阿比亞大道,是由羅馬通往亞得里亞海布林底斯的大道,同時也是羅馬最古老的一條道路,走在這條道路上,不僅可以尋找聖彼得的足跡;往日東征勝利歸來的羅馬軍隊,似乎也歷歷在目:大道上由元老們在前開道,跟在後面的是喇叭手、奴隸、戰利品、雕像、金銀杯瓶、敵人的軍旗或武器、馬車、祭祀用的雄牛,以及穿著禮服的祭司等;然後是將被賣為奴隸、或被送往競技場慘死在觀眾面前衣衫襤縷的俘虜行列;最後面壓陣的是由樂隊開路、高坐在戰車上的大將軍,手上握著符板和月桂樹枝,頭上則有奴隸為他撐著金光閃閃的勝利大花圈。然而滄海桑田,時過境遷,這種威風場面不再,不由使人感嘆不已。威尼托大道(Via Vittorio Veneto)是羅馬最著名的路,從巴比利尼(Barberini) 廣場延伸到波各塞(Borghese)公園,沿途經過幾個著名的噴泉。從威尼托大道的一角到古羅馬的皮西安爾(Pinciana)城門,是緩和的上坡路。這裡的舊市街是一個少見的林蔭大道,飯店、餐廳、銀行、航空公司辦事處並列,人潮擁擠,熱鬧非凡。行人道上色彩豐富的遮陽棚、和穿梭路上的行人們多彩多姿的艷麗服裝,互相輝映。遊客們可以在這裡的許多咖啡屋裡喝杯咖啡,享用一頓快餐,欣賞來來往往的人群。這條街有許多鞋店,領導世界流行趨勢的各種款式的鞋子琳琅滿目,令人無法抗拒它的誘惑。遊客在這裡要注意陌生人的搭訕,他們也許是一些導遊或司機前來毛遂自薦,或是佯裝外籍遊客的無聊之徒,對這些人最好敬而遠之,因為他們也許會將遊客挾持到偏僻之處施暴、搶奪,做出傷害遊客的事情。

羅馬的夜晚是悠閒迷人的,也是浪漫的,人們手挽著手在街上漫步,欣賞羅馬的夜景,享受微風輕拂,喜歡熱鬧的義大利人,還會相約三五成群好友坐在咖啡座裡喝酒閒聊、吃冰淇淋,或在燈火輝煌的廣場上和萍水相逢的人談天說笑;天色雖已晚了,但父母並不催小孩子上床,街頭的手風琴手邊走邊彈,小孩子隨著樂章跳舞。

無論如何,到了夜晚,羅馬沒有令人呼吸急促的感覺。通常賁提諾廣場(Piazza Pantheon)、納沃拿廣場(Piazza Navona)和提斯蒂維爾的聖瑪利亞廣場(Piazza di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最為熱鬧。其中賁提諾廣場是衣著時髦的年輕人聚集地,他們將附近的咖啡屋擠得滿滿的,據說這裡的咖啡,是全義大利最好喝的;納渥拿廣場位於三個噴泉之間,美麗而有趣,廣場中有一堆堆賣珠寶及印度服飾的攤販,也有販賣栗子的小販及賣油畫的商人;聖瑪利亞廣場聚集了許多嬉皮、龐克族,也有人坐在台階上彈吉他唱歌,在這裡幾乎沒有法律存在,因為販毒者公然地在這裡販賣迷幻藥,附近的酒吧和冰淇淋店營業到凌晨二時。

中央大街附近的夜生活區許多是正宗音樂演奏場所,正式的歌劇季節和樂隊的演奏,是從十一月底開始到第二年的五月止,多在露天劇場(Teatrg 巴弋opera )演出。戲院和歌劇通常在晚上九時十五分開始,在夏季有些音樂演奏會在一些美麗的教堂裡舉行。


羅馬古蹟輝煌燦爛

對於到羅馬觀光旅遊的人來說,羅馬除了是最佳的購物城市之一,更主要的它還是瞻仰古文物的大本營,雄壯的歷史陳蹟和精湛的藝術遺產,常常令觀光客留連忘返。因此有人說,在羅馬坐在西班牙廣場的噴水池前,或是在古老的「格列哥」咖啡屋喝一杯醇美的卡布奇諾咖啡,就值回票價了。

因為義大利是一個篤信天主教的國家,羅馬又是教廷和教皇駐地,因此在羅馬有六百座左右大小不一的教堂,所以街道上隨處可以看到建築風格不同的教堂。其中較特殊的教堂有懷孕聖母院,是聖方濟各教派的教堂,通常又稱為卡布金教堂,是一六二四年由樞機主教巴爾貝里尼所建。它坐落在維多尼奧維尼大道旁,是一座教堂兼博物館的建築物,佈置多為骷髏,因此又稱為骷髏博物館。入門的右方是一座禮拜堂,有基德雷尼所作聖米加爾埋葬魔鬼的畫,地下室寬廣的天花板及牆壁上,陳列著四千多付死亡很久的聖方濟各教派僧侶,以及許多義大利名人的骷髏。例如:巴爾貝里尼家族的三個孩子,也就是教皇烏爾班八世兩個侄孫和一個佺孫女;議員瑪特阿奧西尼,他曾於一二○○年將羅馬從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手中奪回來;教皇西克塔斯三世姪孫女的瑪利亞普拉提公主,以及為了保護波塔派亞而殉難的羅馬教皇的朱阿夫士兵。這座教堂由身穿褐色外袍、腳裹涼鞋、身材碩壯、舉止沉靜的聖方濟各僧侶們管理。教堂裡有一條一百三十呎長的地下通道,兩側是六個有拱門的地下室,那些讓人感覺奇異和妻慘的骸骨就埋藏在裡頭。這些骸骨都被精心地擺成了各種不同形狀而精巧的藝術圖案;如果加以仔細觀察,可以看出這些骨骸加上幻想的圖案,充分描繪出了整個人類由生到死生命的演變。

阿比亞古道往南走約一公里處,有座主何在教堂(Quo Vadis),據說當年聖彼得由於傳教而遭到迫害,意圖逃離羅馬,在這裡看到師父耶穌的幻象。彼得大吃一驚,問耶穌說:「你往那裡去?耶穌回答說:「我為了重上十字架,要到羅馬去。」這句話使彼得脆弱的心受到了鼓勵,於是又回到充滿了一切迫害的羅馬,最後被處死,他死的地方就是這座小教堂。石鋪的道路是當年街道的遺蹟,所留的一幅彼得殉教圖,很能教觀光客心生感動。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San Giovanni in Laterano)是羅馬和全世界天主教中最重要的教堂,它比梵蒂岡的聖彼得教堂資格還要老。根據一九二九年締結的條約,准許這個教堂享有治外法權。這個地方曾經是羅馬貴族的別墅地,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改信基督教後把它捐出。教堂建於公元三一四年,一直有教皇駐錫,到了一三○八年,一場無情的大火把它完全燒燬。現在的聖若望大教堂是十四世紀重建的,在十七世紀時,曾大規模裝修,設計得美輪美奐。中央有耶穌基督和十三門徒像,入口的左邊,有君士坦丁大帝的大理石像,入口中央的青銅門,源起於羅馬時代的元老院。

教堂前廣場的左側,有十六世紀的禮拜堂,這個禮拜堂收藏著聞名的二十八段階梯(Scale Santa),就是傳說中當年基督受審時所登的階梯,這個階梯原存於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時,奉母命從耶路撒冷運來放在這裡的。看著虔誠的信徒到這裡跪地拾級而上的情景,不得不令人驚嘆信仰的偉大力量。

聖母大殿(Santa Maria Maggiore)是羅馬四大聖殿之一,它的特徵是中央有很廣的階梯,正面五個入口門,二樓有三個大拱門,樓頂上共有五座雕像,整個建築面看起來令人心曠神怡,這是全羅馬供奉聖母瑪利亞的最大教堂,教堂也因此得名。傳說公元三五二年八月五日,聖母瑪利亞在當時的教宗黎貝留斯和貴族喬凡尼夢中顯靈指示他們,第二天將會降大雪,眾人須在降雪的地方建造一所教堂;第二天果然下雪了。實際上,這個教堂是公元四三二年由教皇西克斯圖斯三世在一個古羅馬長方形教堂舊址上開始建造的,並在文藝復興時期曾經擴建和部分改建。其中的鑲嵌細工是早期宗教藝術的傑出作品,也是在建築裝飾上應用舊約聖經故事的現存最早例子,原有四十四幅畫,現在只有二十九幅。在半圓形的後堂中,其他重要鑲嵌細工作於一二九○年至一三○五年,屬於義大利拜占庭風格,由P.卡瓦利尼所設計,由他的助手J.托利提製作。

除了這些華美的馬賽克磁磚,這裡還有十六世紀的格子天花板和愛奧尼亞式的列柱,以及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禮拜堂。祭台的後方展示有耶穌出生躺著睡覺的馬槽遺物,共有五塊,存放在一個銀製的盒子內。這裡的羅馬式鐘樓,建於一二七七年,是羅馬最高的建築物,也值得遊客登高遊覽。

聖瑪利亞密涅瓦教堂(Santa Maria Sopra Minerva)位於萬神殿的東南方背面,原來是勝利女神密湟瓦的神廟,於一二八○年重建後成為現在俊美宏大的教堂,它是羅馬唯一的哥德式教堂。教堂的正面採用文藝復興式設計,內部的拱門分為三部分,裡面多是十五、十六世紀名人的墓地。這裡也有一些精美的藝術作品,在右側的迥廊上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佛羅倫斯畫派畫家李比(Filippino Lippi)所繪的壁畫,從祭壇上的「預知受孕」和這幅畫後面牆上的「聖母升天」及右面牆上描繪的托馬斯阿奎納斯(Thomas Aqinas)的一生,可以看出這位畫家優美的畫風。

在祭台下的一口石棺中,安放著嘉德麗娜聖女的遺體,而她的功勞是在於當初教會在一三○五年因發生一場大浩劫而迫遷往法國,多年以後曾有大文豪但丁、伯特拉爾卡和一些義大利人,都曾試圖說服教宗重返羅馬無效。而年輕的嘉德麗娜首先嚐試寫信給法國的教宗,又親自去拜會,慢慢的說服了當時的教宗格列高利十一世,而終於在七十三年後重返羅馬。

她當時寫給皇帝、教宗的信中充滿智慧、自信,對當時政治有極大的影響。主祭壇左側還有背負十字架的耶穌像,是米開朗基羅一五二一年的作品。而廣場上有一個密涅瓦方尖碑,是從埃及女神廟前移來的。當時的教宗亞雷桑德諾七世,指示要豎立於此教堂前,而貝爾尼尼設計時因個人喜好,而將方尖碑安置在由他的助手費拉達所雕刻的大象背上。

耶穌教堂(Church of Jesu)位於威尼斯宮殿西側、是耶穌會在羅馬的主要教堂,平面為縱長十字形,只有中堂、兩側各有一排祈禱室代替側堂,中堂與耳堂交叉處有穹窿頂,是巴洛克時期許多天主教教堂的原型,也是耶穌會建築風格的來源。教堂內部以鮮麗的大理石和金箔裝飾為特徵,中堂天花板壁畫「耶穌聖名的勝利」,是巴洛克裝飾畫傑作之一。

聖西西莉亞教堂(Santa Cecilia)是公元五世紀時的古老教堂,在九世紀時曾經重建。教堂建在羅馬時代聖女西西莉亞的夫家宅邸上,教堂內部還保存著浴場遺蹟。教堂的正面是以馬賽克為建材的巴洛克式建築,鐘樓建於十二世紀。聖女西西莉亞是公元三世紀的貴族,在基督教遭迫害的那段時期,以身殉教。然而到後來有很長一段時期,人們找不到她的墓地。直到公元一五九九年,才在阿比亞街一帶被發現。那時西西莉亞的遺體還未腐敗,據說和埋葬時一模一樣,令人不可思議。至今,教堂內部的聖壇下,還有西西莉亞的雕像,是馬德爾諾的作品,雕像的姿勢和西西莉亞被發現時一樣,給遊客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

聖瑪利亞科斯梅汀(Santa Maria in Cosmedin)教堂,是中世紀羅馬瑰寶之一,可能是由哈德良在艾爾科萊古廟的遺址上興起來的,內部肅穆莊嚴,在十二世紀時曾加以改建,又加上了羅馬式的鐘樓和柱廊,成為羅馬最美的建築物之一。

聖母堂(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 ) 位於台伯河的對岸,面臨聖瑪利亞廣場,是羅馬第一所奉祀聖母瑪利亞的教堂,也是羅馬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在西元二二一年聖卡里斯托教宗在位時就已著手興建,歷時一百二十年才由聖朱利奧教宗完成。到十二世紀時曾全面整修,教堂正面增加鑲嵌畫和壁畫裝飾。在教堂的旁邊還加蓋了一個羅馬式的鐘樓,頂端的小亭中有一幅鑲嵌畫,畫中人物是聖母懷抱著耶穌。這座教堂十七世紀時又重修前廊,最近一次整修是在一八七○年,在莊嚴中泛溢著親切感。遊客可從這座教堂的構造,瞭解到羅馬式建築受拜占庭文化影響之深。

除古教堂外,羅馬可供參觀的地方還很多,到處都是古老的建築物,其中有些著名的建築物都是早在兩千多年前建造的。壁己如古鬪獸場(Colosseum )是一座圓形巨大的建築物,位於羅馬的東南方,如從威尼斯廣場出發,沿著一望無際的帝國大道走到盡頭便可抵達。鬪獸場建於公元七十二年至公元八十年之間,是古羅馬遺蹟中規模最大的。它的名字原意就是「巨大」的意思,但也有人說是因附近有一座高三十公尺金碧輝煌的古羅馬暴君尼祿石像(Colosso )而得名。由於古羅馬作家貝達在作品中把它的存亡和羅馬的存亡相聯繫,因此逐漸成為羅馬、水恆的象徵。有人說,雖然在文化上希臘和羅馬如一對表兄弟,有著無法割捨的血緣關係,但是在生活上卻有天壤之別,因為希臘人蓋劇場、寫悲劇、看悲劇,以洗濯靈魂;而羅馬人建競技場,看人鬥人、人鬥獸還不過癮,把基督徒餵食野獸,以此豢養靈魂。

這座古鬥獸場是在平地上用石料和混凝土材料建成,呈橢圓形,直徑最長為一百八十七公尺,最短為一百五十五公尺,面積二點五公頃,高約五十七公尺,是一幢四層樓的建築物,三樓以下都屬於拱門式建築,由下往上依次採用多立克、愛奧尼亞、科林斯式的柱子裝飾。第四層只是有著許多小窗的牆壁,裡面是立位觀賞席,可容納五千名觀眾;下面三層都是坐席,有四萬五千個座位,所以這個競技場可以容納五萬名觀眾。大致分為三部分,最下面為皇帝和貴族席,中間是羅馬高階層市民席,上面則是一般平民席。皇帝席是皇帝和貴妃的特別席位,左右是元老院的議員、行政機關的官員以及掌管祭祀的巫女們的席位。

在內部的中央,是一個橢圓形的競技場,最大直徑為七十八公尺,最小直徑四十六公尺,據說當年場中是鋪細沙的木板地,以便打鬥時的血污很容易清理,這裡除了有七十六個入口及大理石座位外,另有供野獸們休息藏身及設置其他裝置的地下通道。直到今天,遊客還可以看到地下通路和外界相連,房屋的隔間還保留著當時的樣式,尤其是曾經作為安置猛獸、鬥士休息場所或罪犯刑場的地下房間,可以一議觀光客想像出當年的景況。

古代的羅馬人經常到這裡來觀賞各種運動節目和表演,其中劍士對劍士、人對猛獸的生死格鬥非常殘酷。當時羅馬政府由於憎恨基督徒,官差常把被判死罪的基督徒抓來放在場中央,然後讓人們坐在四周看著人和獅的決鬪。

如果基督徒殺死了獅子,就可以獲赦。但是罪囚以一雙空手和獅子搏鬪,自然多數是要被獅子吃掉,這種古代殘酷的刑罰,也不知道在這裡枉死了多少冤魂。鬪獸場中的十字架,就是為了紀念這些受暴君尼祿所迫害的殉教者所設立的。據說曾經有一位教皇,在場內抓起一把泥土,送給一位即將回國的外國大使,這位大使滿臉疑惑,不知道教皇為什麼要送他一把泥土,於是教皇向他解釋道:「當你將這一把泥土,用力握緊時,那些為了堅守信仰而殉教教徒的血液,就會從你的指縫間滴下來。」

這個競技場使用了三百年以上,後來因泰萊馬科修士的反對,於公元四○五年被羅馬皇帝下令廢止,但獸與獸的角鬪,卻一直到公元六世紀才告結束。當時在這裡曾舉行過模擬海戰的劇目表演,遊客們不難想像,那種戰船艘艘、海浪泅湧的場面被表現出來時,是非常壯觀和激動人心的。這個鬪獸場在中世紀時曾遭雷擊和地震損毀,在外族入侵羅馬時,還被當作要塞使用,後來一度當作羅馬教會採石場。

很多基石被拉走,全部的大理石坐椅和裝飾材料都蕩然無存。在一七四○年教宗本篤十四世當政後,宣稱這裡是基督徒殉教的聖地,下令禁止採石,嚴加保護,才能留下現在的規模。近年來,羅馬政府在周圍用許多柵欄加以保護,防止崩塌。現在鬪獸場雖是廢垣殘基,但是陰氣森森,在裡面漫遊,好像還能感覺到古代枉死的冤魂在場內浮遊。

在羅馬還有一個圓形的大型馬西莫跑馬場( Circo Massimo ) ,位於瑪利亞科斯梅汀教堂的東南方,現在看上去只是一座形同運動場的公園。如果登上高級住宅區的阿維蒂諾(Aventino )山丘,就能大約瞭解這個跑馬場的龐大規模。古羅馬時代最高級的表演,就是這裡表演的四頭馬車戰馬競賽。跑馬場建造於公元前六世紀,後來各個朝代的皇帝都曾予以擴建,鼎盛時期,可容納三十萬人,曾幾度慘遭火災,但都已修復原貌。據說在公元三世紀時,由於觀眾席的一部分崩塌下來,結果造成一萬三千人死傷,由此可見它規模之大。

君士坦丁凱旋門(Arco di Constantine)的位置在古鬪獸場的西側,是羅馬保留最完整的凱旋門,建於公元三一二年,是為了紀念當時在梅爾比奧橋戰役中勇敢打敗敵人的君士坦丁將軍而建,至今它那傲視群倫和不可一世的氣概依然存在。當時的敵人是羅馬長期以來最感頭痛的頑敵馬克森提(Maxentius),所以君士坦丁的偉大功勳最為人們津津樂道。

這座姿態優雅壯麗的白色拱門一共有三個門,中間一個門最高大,高二十五公尺,拱門的兩面和門楣上,鐫刻著當年梅爾比奧橋戰役情景的浮雕,非常生動。而這座凱旋門的石材是取自另外三座凱旋門和其他的建築體,所以當時被嘲諷為伊索寓言中的烏鴉。

武功顯赫的君士坦丁對羅馬皇帝以前殺戮基督徒的事很不滿,所以他當上羅馬皇帝後,就頒布了米蘭敕令(The Edict of Milan),准許人們信教自由,明令基督教是羅馬合法的宗教,他自己在臨終時也接受了洗禮,影響所及,使後來的羅馬皇帝們也大都信奉基督教。君士坦丁凱旋門可以說是今日世界上所有拱門的鼻祖,後來巴黎的凱旋門,就是以它為設計的藍本。

另外,沿著這個凱旋門西側的小徑往下走,還可以看到另外一個提圖斯(Titus)凱旋門,創建於一九八一年,是為紀念公元七○年提圖斯皇帝和他父親韋斯巴一鄉大帝在猶太戰爭中攻佔耶路撒冷而建造的。在門下方可看到二幅精美的浮雕,一幅是皇帝站在馬車上,另一幅是一長排猶太戰敗的士兵,手裡持著那著名的七爪蠟燭台。

馬契洛劇場(Teatro di Marcello)是羅馬唯一殘留的古代劇場,位置在威尼斯廣場通往台伯河畔的馬契洛路右側。劇場開工於凱撒大帝時代,完工則在公元前十一年的奧古斯都時代,比稱為鬪獸場的圓形劇場還早了九十年。這座劇場是以奧古斯都的外甥馬契洛的名字命名,他在公元二十三年去世,死時才二十歲。羅馬共和制時代禁用石塊建造劇場,一律得用木造,共和制轉化為帝制的時期,才打破傳統建築石造劇場。馬契洛劇場是羅馬第一座用石頭砌成的劇院,由三層拱門構成,從下到上分別採用多立克式、愛奧尼亞式、科林斯式的柱子,鬪獸場就是模仿它的建築樣式。

這個劇院設備完善,能容納一萬三千人,使用了三百年之久,在公元四世紀時,劇院遭到破壞。台伯河上的卡斯提歐(Chestio)橋就是使用劇場上拆下來的石材修築的。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教皇爭權時,政治勢力分為教皇派和皇帝派,兩派連續不斷鬪爭的結果,使市內許多遺蹟幾乎都被破壞,大石頭都被挖起移作城堡之用。目前留下的建築物,多半底部兩層是羅馬時代拱門遺蹟,第三層是後來加上去的文藝復興後期建築。在十六世紀時,薩韋利(Savelli)家族把它改為宮殿使用,遊客參觀皇宮要得到市政廳的允許。

在劇場旁邊殘留由三根柱子支撐的部分神殿,是當地的阿波羅神殿。

義大利雖然是歌劇的聖地,但是在羅馬並沒有可以媲美米蘭斯卡拉(Scala)歌劇院、拿坡里聖卡羅(San Carlo)歌劇院,以及威尼斯鳳凰(Fenice)歌劇院的大型現代化劇院。儘管如此,每年夏季,羅馬仍會在卡拉卡拉大浴場的古遺趾上舉行歌劇和音樂演奏會,這也是羅馬夏季活動中,舉世聞名的高潮節目。在這裡上演的阿依達歌劇,都用真正的駱駝和大象參與表演,遊客們可以實地感受到威爾第雄偉的音樂和浩大的場面。入場券在公演前第二天開始預售,遊客須到共和廣場附近的特托得勒歌劇院售票口購票。

羅馬市最大的歌劇院則是位於羅馬火車站和義大利內政部附近的羅馬歌劇院,建於一八八○年,以前叫做多梅尼科柯斯坦齊歌劇院,一九二六年被羅馬市政府購買後,改稱為皇家歌劇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再易名為羅馬歌劇院,它是義大利最重要的古典歌劇院之一。

這座歌劇院用白色大理石建築,外表樸實、宏偉;正面有九個陽臺,前牆頂部有五個青銅浮雕,正門有雨廊,雨廊上面是巨大的陽臺。門前廣場上,挺拔的棕櫚樹巍峨參天,草坪上綠草如茵。置身在劇院大廳中,如入藝術仙境。

中央區雅座,排列整齊,另外三面有四層華美的包廂環繞,面對舞台的正面包廂更有精美的帳幔,以及鮮花裝飾的柱杆,富麗堂皇。規模雖較國內某些大歌劇院遜色,但卻因為地處羅馬,因而國內外許多音樂大師、樂隊名指揮和著名演員都慕名而來,載譽而去,有的甚至後來成為風雲一時的人物。

義大利運動區(Foro Italico)位於羅馬市西北,在橫跨台伯河的德歐(d'Aosta)橋端。一九六○年八月,羅馬舉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就是在這裡隆重舉行。這裡的一切設備容易讓人想起好萊塢的戶外舞台設備,都是超大型尺寸,如奧林匹克運動場、大理石競技場、游泳比賽場等各式各樣的運動設施。其中,六十個以上的大理石雕刻、大噴水池及二十公尺高的石造紀念碑等,都會令遊客目瞪口呆,感到非常驚訝。

中央的奧林匹克運動場,面積有三公頃,周圍約一千三百公尺,長五百公尺,寬一百三十公尺,可以容納十萬人。這個運動場建成於一九五三年,有六十六個出口,可以在十三分鐘內將觀眾完全疏散。近幾年來又重新改建,加上了棚頂,一九九○年的世界杯足球賽就是在這裡舉行的。

這裡還有七個網球場、擊劍場,以及室內游泳池等。游泳比賽場可以容納八千觀眾,不但供比賽選手練習使用,也開放供給一般市民使用,設備也很完備,室內游泳池大半用大理石建造的。

另外還有名為大理石運動場的田徑運動場,它和奧林匹克運動場有地下通道相連,全部以大理石為基石建築完成。在運動場周圍,並列著許多大理石的雕刻,雕刻內容是每一個運動員所從事的各種不同的體育活動,栩栩如生,給予遊客以深刻的印象。

運動場所在地區的一部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西斯黨魁墨索里尼為了向世界誇耀義大利的富強而建造的,所以仍有羅馬人稱這個地方為墨索里尼廣場(Foro Mussolin),遊客們到這裡,隨處可見墨索里尼對法西斯黨熱衷所留下的遺蹟。

體育館(Palazzetto dello Sport)是新市區中央的圓形建築物,建造於一九六○年,內有擊劍、網球等各種運動場所,可以容納五千名觀眾。體育館直徑六十公尺,高三十公尺,比古鬪獸場的規模雖較遜色,但它嶄新的設計,非常引人注目。

國立羅馬博物館(Museo Natifonale Romano)的位置在羅馬火車站前正對廣場處,這個博物館的館址上,還包括了戴奧克雷賈魯斯王的部分浴場廢墟。館內收藏著羅馬古代重要的文化資產,所以又叫浴室古蹟博物館。

這個建於一八八九年博物館的特徵,就是整個建築物利用十世紀前後卡爾特教派修道院的遺蹟,收藏著許多古希臘和羅馬基督時代的雕刻、青銅和馬賽克作品,其中特別值得細看的是從第一室到第二室的羅馬人石棺和動物鑲嵌的工藝品,以及一九五三年在利比亞別墅發掘出來的精美壁畫和浮雕,尤其是壁畫色彩猶新,據考證與龐貝古城遺蹟所發現的壁畫年代相同,所以十分珍貴。

珍藏中又以在巴爾戈蒙出土的「瀕死的戈爾人及其妻」為最難得,這是公元前三世紀的雕刻作品,是今日世界上無價的文化遺產。這個雕刻描繪一名加里亞士兵,在戰敗後為防妻子受辱而殺死自己的妻子,然後再以短劍自殺,場面妻惻感人。此外,還有手持燭台打盹的男僕、尼奧貝的姑娘、米蘭的擲鐵餅男子、阿波羅像和琪雷涅的維納斯等,都是世界上舉世無雙的大理石像。在新館畫廊第六室,還有奧古斯都大帝的莊嚴立像。從這些精美絕倫的遺蹟中,羅馬的歷史更深入人心。

朱利亞(Giulia)博物館位於波各塞公園的西北,是教皇圖魯斯(Tullus)三世的別墅。一八八九年被指定為博物館,館內多展示公元前十世紀,由小亞細亞移民到義大利的伊突利亞人的遺物,因此又叫伊突利亞博物館,它是世界知名的伊突利亞族考古學博物館。這裡有羅馬北方出土具有代表性的伊突利亞族遺蹟,如「阿波羅像」、「蛇髮女妖」、「夫婦的寢棺」等,以及一些生活用品,服飾、青銅器,從這些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神秘的伊突利亞人,深受古希臘的影響。

歌德(Goethe)博物館是一九七三年德國文化財團所設立,是為了紀念大文豪歌德於一七八六年至一七八八年間滯留在義大利,而把他的居住地闢為博物館,供後人參觀。博物館內有繪畫、書籍、昭一片的展示。

卡皮托利尼(Capitoline)藝術博物館,是一五六三年依據米開朗基羅的藍圖建造,一六○三年完成,有優美的窗戶和柱廊,館內多展示半身像、雕塑、浮雕和徽章等,尤其是古典時代的雕刻,相當精美,其中最著名的「瀕臨死亡的加利安人」,是屬於公元前二世紀的作品,受傷的法國加利安戰士躺在盾牌上,胸部出血,嘴角和眼睛現出苦悶的表情,給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其他有「卡比特里諾的維納斯」、「愛神丘比特(Cupido)和伯斯卡(Psiche)」、「酒醉的老婦人」等希臘羅馬時代充滿傳奇和感情的作品。天主廳(Sala Imperatori)中,並列著歷史上八十四個皇帝和后妃的半身石像,是最特別的展覽,可供遊客一一細數羅馬的悠久歷史。此外,還有馬賽克工藝精品,在羅馬郊外台伯河附近的哈德良(HadrianuS)大帝別館內、發掘出的十八世紀作品「水缽上的四隻鴿子」,也在這個館中展示,鑲功非常精細,婉如一幅真畫。

羅馬文明博物館(Museo di Roma)是以油畫、雕像或其他作品來舉例說明從中世紀一直到現代的羅馬歷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用模型展示從羅馬帝國直到六世紀帝國滅亡為止的歷史,用石膏塑成的古羅馬城唯妙唯肖。

國立藝術館(Galleria Nazional )是羅馬最美麗的巴洛克式建築之一,由三位藝術家攜手共同建造,貝爾尼尼是最後的完成者。這座建築物完成於一六三三年,本來是巴貝里尼的宮殿,後來改為繪畫館,館內陳設著十三世紀至十六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

遊客到這裡可以見識到十七世紀教皇宅邸的富麗堂皇。由貝爾尼尼設計的正門進入,登上一個也是貝爾尼尼設計的「獅子階梯」後,就可以到達二樓的繪畫館。這裡主要的作品有李比(Filippino Lippi)作的「聖母與幼兒基督」,同題材的塞托作品、提塞諾(Tiziano)的「菲利浦二世的肖像」、小霍爾拜因(Holbein)的「亨利八世的肖像」、丁托萊多(Tintoretto)的「基督的情婦」、格列科(Greco)的「基督的誕生和洗禮」等著名代表作品。

波各塞美術館(Borghese Museol andGalleria)的收藏品數量反而不及梵蒂岡美術館多,大部分是教皇保羅五世的外甥波各塞樞機主教所收集。在十七世紀的時候,許多名畫被移走放置在波各塞宮殿,十八世紀馬爾岡多波各塞又收集了許多的古典雕刻,但又被拿破崙的妹夫卡米羅波各塞為了送給拿破崙拿走一些精美的美術品,以後這批精品被轉送到巴黎羅浮宮。這個館的樓下陳設著雕刻品,樓上展示繪畫,作者多數是義大利人。美術館雖不大,但是有相當多的名作,遊客必須作高效率的參觀,才不致於浪費時間或錯失珍品。

進入大門的右邊,中央有一尊著名的維納斯女神雕像,名為「勝利的愛神」,是十八世紀威尼斯藝術大師安東尼奧甘諾瓦的作品。女神姿態優美地側臥在繡花床墊上,右臂彎曲,掌心向下,支撐在枕上,左手拿著一個蘋果,自然又大方地置於左腿上。她那潔白的肌膚、撩人的體態,使觀眾無不為作者精心創作絕技而讚嘆不已。傳說這尊雕像的模特兒就是拿破崙一世的妹妹寶麗娜。

二號收藏室有貝爾尼尼以自己為模特兒雕刻的大衛像,雕像雙唇緊閉、遙視遠方,手拉彈弓,石彈似乎一觸即發的向大力神打去。

貝爾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不僅是建築家,還是一位雕刻家、戲劇家和畫家,生於那不勒斯,從小就有雕刻天分,不滿十歲時就能按薩東尼大主教的畫像而雕製一座半身像。他的建築特色為注重人體比例設計,這座大衛像是歐洲後來佔優勢地位的巴洛克式藝術表現手法的先鋒。

貝爾尼尼的另外一幅傑作是三號室正中的雕像「阿波羅與月桂女神」,雕像表現太陽神阿波羅熱戀達佛涅,並緊追達佛涅不放,而達佛涅堅決不從,快步逃走,正當阿波羅就要抱住她時,達佛涅搖身一變,成為腳下生根、頭髮和指尖長葉的桂花樹那一瞬間的情景。據說,阿波羅為此深受感動,發誓以後把桂冠獻給國王和詩人,以表愛慕月桂女神的心意。雕像形象逼真,充滿生命氣息,使人看了如身臨其境,回味無窮,久久難忘。在這組雕像的基石上,波各塞家族的標誌「鷹和龍」被醒目地雕刻在基石左右兩旁拉丁文的下方。

四號室叫天子廳,內有十八位羅馬皇帝的頭像雕刻,是十八世紀藝術家們創作的。在這個廳中,還有兩組貝爾尼尼的雕刻,一組是銅雕,名為「羅馬海神與希臘海神」。據說,這和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博物館中的一組大理石雕相似;另一組是「普洛塞維那(Proserpira)遭暴行」,描寫地獄王普盧托內,愛上了普洛塞維那,將她緊緊抱住不放,企圖將她帶入地府,封她為后,但普洛塞維那不從,百般掙扎,大哭大鬧的情景,以及把守地獄大門的三頭犬,見到上述搏鬥場面時的狂吠狀。這座雕像形象生動,想像力豐富,特別是普羅塞維那面頰上的淚珠,以及地獄王的手,尤其逼真,它與三號室的作品,成為鮮明的對比。

五號室至八號室展示著貝爾尼尼其他作品和一些希臘的雕刻。九號室陳列有拉斐爾的三件作品及著名的包提契利(Botticelli)作品「聖母與幼兒基督,聖約翰和天使們」。李比的門徒包提契利是十五世紀末義大利佛羅倫斯最傑出的畫家,其藝術創作擅長表現情感,以淺浮雕方式為基礎,富有韻律的輪廓線條與明確固定光的人物組合,表現出自己的特色。由於背離古典主義傳統,晚年靠聖路加公會的津貼過活,他的遺作直到被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運動中英國的拉斐爾發現,才重新給予評價。

十號室陳列有安德利亞沙爾托(Andreo del Sarto)的「聖母與幼兒基督」;十四號室陳列的卡比扎歐的「少年與水菜藍」及多米尼基諾(Domenichino)於一六一八年為樞機主教博蓋塞所繪的著名油畫「戴安娜(Diana)的狩獵園」;二十號室提塞諾(Tiziano)所作的「神聖和冒瀆的愛」、「維納斯和被蒙著眼睛的邱比特」都非常值得遊客參觀。

斯佩達(Spad)藝術館位置於法爾內塞(Farnese)宮殿背後的斯佩達宮殿內。宮殿建於十六世紀教皇保羅三世時,到了十七世紀,被樞機主教斯佩達擁有,所以命名為斯佩達繪畫館。館內展示的除了樞機主教所收集的古玩外,還有二、三世紀的羅馬雕刻,以及十八世紀的繪畫。繪畫除義大利的作品外,還有佛蘭德斯派最偉大的畫家勃魯蓋爾(Brueghel)的作品,以及巴洛克藝術中最有成就的魯本斯(Rubens),他不僅是畫家,也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官,除了擅長宮廷肖像畫,也是宗教題材畫家。從這個繪畫館到馬契洛劇場的路上,有羅馬的猶太人街。一五五六年以來,猶太人還是受到了各種限制,但不像歐洲某些都市那樣嚴重,所以在這裡可以見到許多猶太人,沿著台伯河遊客可以見到猶太教堂和猶太博物館等。

法爾內西納山莊(Villa Farnes)是文藝復興式建築中最豪華的莊院,位於風光明媚的台伯河畔,建於一五○八年至一五一一年,是西恩那(Siena)銀行家阿果斯提羅卡吉(Agostino Kigi)的夏季別墅。支援藝術家著稱的他,別墅內有許多繪畫裝飾,其中以拉斐爾的「丘比特(Gapido)和伯斯卡(Psiche )的傳說」、「加拉得亞的勝利」及索多瑪(Sodoma)所作的「亞歷山大和洛珊娜的婚禮」最為著名。到一五八○年時,別墅為法爾內塞家族所有,所以有現在的名稱。

法爾內塞宮殿(Farnese)是羅馬最壯麗的文藝復興式宮殿,一五一四年按照安東尼奧達山加洛的設計開始興建,後來由米開朗基羅和喬科莫(Giacomo della Porta)兩位藝術家共同建造完成。現在宮殿的一部分,已作為法國大使館,參觀受到限制。

古物博物館(Conseervatori)內貯藏著無以數計的藝術珍品,建築物也是米開朗基羅所設計的,在鋪滿壁畫的房間內展示許多希臘、羅馬時代,以及基督時代的雕像和半身像。這裡有許多相當出色的青銅像,與羅馬建國有關的科皮托利諾母狼像也設在這裡。這個雕像被認為是公元前五○○年的作品,由伊突利亞的貝奧製造,但是雕像上的雙子受哺部分,卻是十五世紀的雕刻家兼畫家兄弟波拉約洛(Pollaiualo)再加上去的。此外,「拔刺少年」青銅像、以及著名的「愛斯奎利諾的維納斯」大理石像,都值得一看。

二樓關為卡皮托利尼(Capitoline)繪畫館,主要是收集十五世紀至十七世紀的繪畫作品,尤其是義大利畫家提塞諾(Tiziano)貝諾尼西(Beronese)、卡爾帕喬(Carpaccio )等文藝復興時期巨匠們的作品特別多;外國畫家以魯本斯的作品最具代表。博物館的內院,展示著巨型大理石像,例如君士坦丁大帝頭部雕像,它的巨大程度令人震驚。

另外,在這個宮殿附近,有個塔培亞奧(Tarpeio)巨岩也值得參觀,它是古羅馬時處置反叛者的地方,處置的方法是把反叛者由岩石上推到崖下。這個岩石的名稱取自一個被處刑的年輕女子塔培亞奧,她以交換金手鐲而出賣羅馬的罪名被處刑。

威尼斯(Venezia)宮殿是為彼得巴爾保樞機主教建造的,它曾經落入法王查理八世手中,十六世紀改為威尼斯的大使館,奧匈帝國成立後,一度也作為這個帝國的大使館,但宮殿的名稱卻一直沿用到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個宮殿曾經作為墨索里尼的居所。宮殿是古典的哥德式和文藝復興式的混合建築,現在已作為博物館,展示一些室內裝飾品,例如壁毯、繪畫和陶瓷器等。另外,這裡的甲冑展也相當出名。

萬神廟(Pantheon)雪已是諸神的殿堂,位於細長的納沃拿廣場附近,是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的女婿阿格利巴(Agrippa)於公元前二十七年所興建。它是古羅馬時代留存下來最完整的一座神殿,目的是用於膜拜奧林帕斯山上的諸神,保佑朱利亞家族而興建的。這座神殿於公元八十年被一場大火所燬,公元一二八年由哈德良皇帝重新完成。公元三世紀初,塞維魯和卡拉卡拉兩位皇帝又予以改建,是當時羅馬唯一的大建築。公元六○九年三月十六日,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向皇帝請求獲准將萬神廟改為聖瑪利亞天主堂,而且從地窟中遷移了幾位殉道的聖人遺體。後來又經由義大利和梵蒂岡所制訂的拉特朗協約,使這座教堂榮昇為義大利人民的國立教堂。

圓形的神殿,用混凝土外加磚砌而成,內部使用彩色大理石建造。神殿的入口處有十六根粉紅色和灰色的圓柱支撐,但是從正面只能看到八根,每根高十二點五公尺。這些圓柱都是沒有接縫的整塊花崗石,前面八根圓柱支撐的橫簷上,題有萬神殿建設者阿格利巴的名字。圓柱門廊上有三角形的山花和坡形屋頂,門廊下有巨大的青銅門,高達七公尺,是這類大型門中最早的例子。內牆面上有七個深凹矗,每個凹矗前面有一對不大的柱子,相形之下,越顯得整個大廳氣勢恢宏。

神殿建築的最偉大處就是它那巨大的圓頂,直徑和高度都是四十三點四公尺,仿造克林特神殿的華麗造型。大圓屋頂上沒有一扇窗門,但屋頂上有九公尺的天窗,光由上直射下來,一議我們感受到上蒼似乎由上而下降臨此廟,而藉由這個圓孔讓信徒的禱告能由下而上直昇天庭。那廣潤的內部空間形成莊嚴而神秘的氣氛與和諧的古典美,因此曾被米開朗基羅譽為「由天使建造,非人力所為」。現在圓頂天花板上的青銅製圓花飾線腳和其他飾件已經不存在,是在一六二六年至一六四四年間由當時的教宗烏爾巴諾八世命人取下,交給貝爾尼尼作祭台上的銅製華蓋和其他裝飾品,至於那兩扇銅門是原來就有的。文藝復興後期,在大圓頂下檐壁上添製了一圈灰塑裝飾。此外,神殿內改變的只有主祭壇和近代才增設的雕像,其他仍完整不變地保留著古羅馬時代的設計。其中主祭壇右邊為首的一幅畫「預知受孕」,是羅馬諾(Romano )的作品。

這裡在公元六○九年成為天主教的教堂,稱作聖瑪利圓廳教堂,一直沿用到現在。裡面有知名之士的墳墓,除了埋葬著艾瑪努二世皇帝等一些帝王外,也埋葬著文藝復興時期三傑之一的大畫家拉斐爾。拉斐爾於公元一五二○年去世,據說臨終遺言要埋葬在這裡,在墳墓的左側,有他的半身像。

聖天使堡(Castel Sant'Angelo)是位於梵蒂岡對面的一座堡壘建築,它和天使橋構成一幅難忘的畫面。地面由五角星形外堡襯托,是一座方形平面、四角有稜堡突出、中央立有兩層筒形古堡的建築。這座古堡有悠久的歷史,大約在公元二世紀的時候,這裡就已經是亞德利安皇帝的陵寢,現在作為兵器博物館使用。聖天使堡這個名字可以追溯自一個古老的傳說,公元五九○年羅馬發生大瘟疫,教宗率眾遊行祈求聖母降恩滅災時,突然天際出現一位天使站在陵墓上端,將一口寶劍收插入鞘以示恩准,從此人們修建一所禮拜天使的小堂,並加一尊天使雕像紀念這個奇蹟,古堡便稱為聖天使古堡。走入這座五層的大建築中,可以看到古羅馬作戰的石彈和一些軍事遺物,也會聯想起一些發生在這裡的血腥兇殺事件,歷史上很多有名人物曾被囚禁在此。

對著聖天使堡正門的是一座由五個半圓形拱洞構成的聖天使橋,它不僅是連接聖天使堡和羅馬舊城的孔道,也是台伯河上最古老的虹橋,橋上立著聖彼得和聖保羅的雕像,以及貝爾尼尼雕的十位天使。

許願池(Fontana di Trevi)又稱為特萊維噴泉,它的位置是在科索路直走,在石柱廣場前右轉一條小路的盡頭,廣場很小,但噴泉卻很大,是羅馬最有名的噴泉。羅馬的噴泉之美舉世聞名,不僅每個廣場都有噴泉,並且許多大街小巷中也隨時可以看到噴泉。但是許願池的泉石重疊有致,造型優美,巨大的石雕伴著一座宮殿式的建築,雕像由貝爾尼尼的學生韋力合作而成,描寫阿格利巴軍士們找到清純泉水的情景。這個雕像與一個美麗的傳說有關:相傳在古代,有一位姑娘名叫特萊維(Trevi)。一天,有位口乾舌燥的古羅馬戰士來到這裡,找不到飲水處,正在焦慮萬分之時,遇見善良美麗的特萊維,指點他走向這座泉水。為了紀念這位姑娘,人們就建起了噴泉。

後來,教皇派人重建噴泉,給噴泉增加了新的寓意。噴泉以一座石坊做背景,石坊有石柱、拱門、尖窗和雕像。噴泉池內滿布石塊,石雕的神像馬匹,奔馳飛躍,神態逼真。取名為「富饒」和「康樂」的兩組雕像分列於巨大的海神雕塑左右,阿格利巴和少女的浮雕像則高居頂端。在三組石頭雕像前,是兩位海神各駕馭著一輛由海馬所拉的雙輪戰車雕像,而在他們之上,又是兩位天使扶著教皇克萊門泰十二世徽章,以及分別代表四季的石像,就這樣組成了一個巨大的雕像群。它是羅馬市內許許多多噴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也是羅馬重要古蹟中最後一件巴洛克式藝術的傑作,完成於一七六二年,是尼可拉薩爾維(Nicola Salvi)的作品,世界電影名片由奧黛麗赫本和葛雷哥萊畢克所主演的「羅馬假期」,就是在這裡拍攝的。噴泉從石坊下面流出瀉入大地,淙淙汨汨,如漫如泉,飛流而下,在陽光下猶如萬顆明珠閃閃發光,美不可言。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盛行了背對這個位於三叉路口的噴泉向池中拋硬幣的許願方式,這和古代朝聖者向聖地或神奇小井中丟紀念物的作法有些雷同。後來「羅馬假期」將它拍成電影,便更廣泛地流傳開來。傳說當許願者拋錢入池許願時,必須背對許願池,然後右手拿錢幣往左肩方向朝後丟入池中,每丟一個錢幣許一個願,據說只要在噴泉中丟下一枚硬幣,以後就能再來羅馬,丟下兩枚硬幣,可使愛情有圓滿的結果,如果投下三枚硬幣,就可以順利地離婚,因為義大利是天主教國家,不允許人們任意離婚。旅客們可從清澈的水底,看見各國硬幣。市政府的人員,會定期收集這些硬幣,充做慈善基金。當地人說這個噴泉的水是最好、最甜的,因此過去很多人儲存泉水留作食用,也有些人用它來泡茶。

更有趣的是有些戀愛中的年輕人,為了向對方表達自己的山盟海誓,在泉邊共飲一小杯清涼甘美的泉水,再將杯子摔破,以表示戀人們愛情水永存不枯的堅定情誼。有許多羅馬的年輕人喜歡聚集在這裡的廣場上,尤其是在夏天的夜晚,也許他們想在這裡結識一些外國女孩子吧!但是無論如何,觀光客在這裡必須看緊錢包,以防扒手。噴泉附近有許多專賣名牌服飾的商店,屬高級商業區,價格也比較貴。

威尼斯廣場(Piaaza Venezia)是羅馬的交通中樞,廣場名字來源於西側的威尼斯宮殿。這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羅馬的第一座大廈,由威尼斯的教宗保祿二世所修建,是中世紀堡壘式住所到現代樓房的過渡產品,它的構造形式帶有防禦的作用。

廣場正面矗立的白色大理石雄偉建築,就是艾瑪努二世紀念堂(Monumento Vittorio Emanuele II),為了慶祝義大利的統一而建,完成於一九一一年。長廊環抱的中間,排列著十六根長柱,長廊兩頭各有一座方堡,頂上有雙翼勝利女神駕馭著四匹馬車飛躍的銅塑像。是卡羅馮達納與保羅巴爾托利尼於一九○八年的傑作。廣場上的紀念碑頂端是艾瑪努二世騎馬銅像,下面是無名英雄墓,墓上有很多精美浮雕,廣場下面有無數石階,美輪美奐,全世界還很少有這麼巍峨的建築。它右側的威尼斯宮殿是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哥德式建築,曾是威尼斯共和國的代表機構所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叱吃風雲的墨索里尼曾經在這裡坐鎮,指揮大軍。如今威尼斯風光依舊,但是黷武主義者早已煙消雲散。

西班牙廣場(Piezza di Spagna)在威尼斯廣場的西南方,也就是「羅馬假期」電影中那個代表性的廣場,女主角奧黛麗赫本曾在這裡一個小花攤上賣花,因此使這個地方大大地出了名。這個廣場上有一座法國教堂,坐落在山丘上,於一四九五年建造,聖三一教堂九十年後才完工。教堂是巴洛克式建築,兩側有鐘樓,教堂前面還有一座石造的紀念碑。但是這個廣場最出名的卻是有一百三十七級台階的階梯,平時階梯上黑壓壓地坐滿觀光客;階梯的名稱取自附近的西班牙大使館,同時廣場也命名為西班牙廣場。春天來臨時,階梯兩側的杜鵑花盛開,形成一片璀璨的花海。近年來,商販常聚集在這裡,向觀光客兜售別針、耳環和項練等飾物。

這個廣場也是古今歐洲藝術家最喜愛的集會之地,在秋天文藝季時,有美術作品展覽。

一些文學巨匠,如濟慈、拜倫、歌德、斯丹達爾、巴爾扎克和安徒生等,都曾經到這裡參觀過。

在西班牙台階右方,有一座濟慈雪萊紀念館(Keats-Shelley Memorial House),收藏濟慈、雪萊的作品。濟慈出生於英國倫敦,是十九世紀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他的詩詞間讚嘆青春、美和生命的瞬息即逝;但因染上肺疾,於一八二○年到義大利養病,隔年二月二十三日病逝於羅馬,享年二十六歲。這裡是濟慈生前最後三個月所住的地方,因此在西班牙階梯左側的牆壁上記載有這樣的文字:「一八二一年,詩人濟慈在此亡故。」

雪萊是一位年輕的英國浪漫主義時代的詩人,主要的詩作是在遷居義大利之後完成,大學時因參與印發無神論的小冊子,而被牛津大學開除。一八一三年完成了一篇長詩「仙后麥布」,但因傾向政治和他個人全面的思想,而沒有出版商敢出版,結果他自費出版。一八一五年完成他第一本偉大的詩作「阿拉斯特,或孤獨的精神」。一八一九年同拜倫相識而結為好友,一八二○年乘船出遊,遇風暴而溺斃,享年三十歲。另有拜倫及亨特(Leigh Hunt)的作品,藏量在九千冊以上。

廣場的四周都是熱鬧的商業區,有一些英國風味的咖啡館,是當年濟慈、拜倫、雪萊、薩克萊等文人愛去的場所,享有盛譽的格列哥咖啡屋(Cafe Greco),是羅馬最古老的咖啡館,不但是當年英國詩人聚集之處,各地藝術家也曾在這裡一展才華,如作「波琳雕像」的義大利新古典主義雕刻家卡諾瓦(Canova)、丹麥雕刻家杜巴森等;作家則有易卜生、果戈里、布勞寧夫婦等• 金曰樂家有蕭邦、比才、羅西尼、李斯特等,濟濟多士。據說大文豪歌德的名作「塔里夫斯的公主」就是在這個咖啡館裡完成的。遊客來到這裡,可以想像當時的冠蓋雲集,詩人墨客吟風頌雅的景況。在廣場的中央,還有巴洛克時期建築巨匠貝爾尼尼的父親伯多祿所設計的破石船噴水池。到了夏天,這兒是年輕人避暑的勝地。

民眾廣場(Piazza del Popolo)的位置,在科爾索(Corso)路北端人民門的前面,一八一四年由瓦拉狄爾設計修建,古代為羅馬城的入口處。廣場呈橢圓形,面積寬廣,建築對稱雄偉,中央四座石獅噴泉間,豎立著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從埃及攜回的高大方尖碑,石碑高二十四公尺,加上臺座則高三十六公尺,碑頂立有十字架。廣場南面有並立的兩座教堂,都是十七世紀後半期巴洛克式的建築物。從民眾廣場向南伸出的利培達(Ripetta)路上,有奧古斯都皇帝陵。由於廣場北面的人民門是古代羅馬北方的入口,因此城牆延伸,圍繞著羅馬的七個山丘,城門在羅馬舊市街,坐北朝南,中世紀以後一直是羅馬城重要的出入關口。城門的內側,當時為了紀念瑞典女王克麗斯汀來訪,而由名建築師貝爾尼尼負責裝飾得美輪美奐。

共和國(Repubblica)廣場是紀念一八八五年,義大利從王制改為共和制而命名的。

其實,一般羅馬人還是喜歡沿用舊名,稱它為埃塞得拉(Esedra)廣場,「埃塞得拉」的意思是古羅馬的會議堂。廣場為圓形,西半部有堂皇的柱廊。這個廣場以納亞蒂仙女噴泉(Nayadie)而聞名,是全羅馬最大的噴泉之一,中央噴泉由四個美女形狀構成,相當華麗。入夜後,在燈光照射下燦爛奪目的水柱,常常吸引遊客駐足圍觀。

納沃拿(Navona )廣場的位置在萬神殿的附近,也是羅馬最大的廣場之一,可以同時容納三萬名觀眾。羅馬時代,這兒有由多米提安(Domitianus)大帝所建的戰車競技場,所以廣場呈細長的形狀。據說中世紀時,教皇曾在廣場引水以供划船遊樂。這個廣場的魅力在於噴水池和周圍建築物的調和美,在廣場中並列著三座噴泉,但是最有名的要數中間的四河噴泉了。

這個噴泉興建於一六四七年至一六五一年間,它之得名,是因為噴泉四周設計雕刻了四座人像分據四角,簇擁著中央的一座高聳的古埃及方尖碑,四座人像分別代表當時所知的世界四大河,就是歐洲的多瑙河,非洲的尼羅河,亞洲印度境內的恆河,以及南美洲烏拉圭和阿根廷邊界的拉布拉他河。這個噴泉之所以能特別出色,另一半原因是因它是天才雕刻大師貝爾尼尼的傑作。雕像華美而寓意深刻,利用椰子樹和動物來表示各地的風景。

在四河噴泉的西側是巴洛克式教堂,由貝爾尼尼的勁敵普羅密尼(Borromini)所作。據說貝爾尼尼曾嘲諷這所教堂快要倒塌了,所以四河噴水池前的雕像拉布拉他的手是上舉的。普羅密尼是義大利巴洛克式風格建築大師,因設計了羅馬聖卡羅教堂而聞名。善於運用建築體本身的空間和自然契合的關係是普羅密尼的特色。

廣場的作者是安東尼奧馬里,從這個噴水池可以遠觀納沃拿廣場,攝影的構圖極好,尤其是以日暮時分的天空作為背景更佳。在噴水池的北端,還有個名叫「海神與章魚格鬥」的噴水池,是畢特和薩巴拉的作品。

每逢一月初的主顯節之際,納沃拿廣場非常熱鬧,攤位羅列,形成多彩多姿的露天市場。這個廣場和羅馬其他廣場不同之處在於這個廣場是行人專用區,可以輕鬆地行走。尤其是夏天傍晚,在這裡可以看到羅馬市民三三倆倆散步、聊天、享受廣場的悠閒氣氛。

五百人廣場(Piazza dei Cinqucento) 位於羅馬火車站前,是為義大利遠征衣索匹亞時,五百位為國捐軀的義大利士丘而建的。遊客面向廣場,站在羅馬火車站前,從右邊可以看到城牆的遺跡。這是兩千年前羅馬共和時代的城跡,名叫「塞維爾之牆」,是當時包圍整個羅馬城牆的一部分。古色古香的城牆和現代式的羅馬火車站,形成鮮明的對比。

百花廣場(Campo dei Fiori)位於納沃拿廣場南邊,十五世紀時,曾經是羅馬市的中心地帶。一六○○年的二月十七日,被視為異端分子的布魯諾修士就在這裡被處以火刑,人們為了紀念他,一八八七年在廣場中央豎立了銅人像。這個廣場處處是人潮,還有各種賣魚、肉、花卉和蔬菜的商店,以及酒吧和咖啡屋,廣場上盡是花香、菜香、咖啡香和喧嚷的人聲,想要感受羅馬一般市民平日生活氣息的遊客,不妨到這裡走一走。

圖拉真(Traiano)圓柱是帝王(Fori Imperiari)廣場區中,最後建造和規模最大的廣場,完成於公元一一四年。是為紀念圖拉真大帝遠征達西亞獲勝而建立的。廣場中豎立的圓塔,高約三十公尺,由十八塊巨型大理石建築而成,圓塔頂端原來有圖拉真大帝像,一五八九年被教皇下令改為聖保羅像,一直至今。圓塔上的浮雕螺旋向上延伸,繪製的整個故事,就是圖拉真大帝遠征的情況。遊客可以由浮雕,對當時的風俗、服飾,留下清晰的印象。浮雕越到高處越大,可見建造時就考慮到,由下仰望時的一慣性。圓塔的內部,有許多小的採光窗,沿著一百八十五級的螺旋狀階梯,直達頂端。而圖拉真市場是古羅馬時代以貨易貨商業貨物交易的地方,當時交易的商品多達一百五十多種。

廣場的東北側,有現在成為總理宮邸的宮殿,宮殿前是百貨公司。廣場西方的威尼斯宮殿,現在是義大利議會下議院的院址。在廣場的正面,還有公元前六世紀從埃及運來的紅岩石石碑。

奧古斯都廣場(Foro Augusto)在圖拉真廣場南方,是公元前四十二年羅馬的第一個皇帝,奧古斯都大帝建造的。廣場現在還保存著軍神瑪提烏托里(Marte Uttore)神殿的一部分遺蹟,這也是奧古斯都大帝的戰勝紀念。神殿古蹟的兩側還保存著兩個柱廊。

帝王市場區(Fori Imperiali)除圖拉真廣場和奧古斯都廣場外,還有納沃拿(Nerva)廣場和維帕塞諾(Vespasiano)廣場。納沃拿廣場上的大理石建築在一六○六年被教宗保祿五世拆除,拆下的大理石塊重新修建了賈尼格羅山丘上的保利納噴泉。這兩個廣場之間有地下通路相接,但沒有專程前往參觀的價值。沿著帝王大道走近圓形大劇場遺蹟時,可以看見廣場的容貌,其中瑪麗札歐(Massenzio)大會堂前面的牆壁上有歐洲地圖,據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墨索里尼下令製造的。地圖內容描繪了羅馬帝國如何從義大利半島的一角,發展成一個大帝國的過程。遊客可依年代順序,瞭解羅馬帝國當年擴張勢力的範圍。

羅馬廣場(Foro Romano)位於卡皮托利諾(Copitalino)山丘和帕拉提羅(Palatino)山丘中間的低窪區,自古以來受到台伯河流的影響,常常被積水淹沒。最初居住在這裡的居民,常常把這裡做為以物易物的場所。進入羅馬帝制時代,完成了下水道後,這裡才成為真正的廣場。它的規模很大,周圍有柱廊圍繞,隨著社會的發展,它不僅成為市民聚集的場所,而且也成為商業、宗教、政治和司法的中心。古羅馬時期的人民,常以廣場作為生活中心,人民聚集在這裡靜聽公告、交換見聞或發表政治言論,也有商店、銀行設在這裡,當時的羅馬奴隸制度仍然存在,所以廣場也是拍賣奴隸的場所。羅馬實施共和制時,羅馬廣場的規模越來越大。到了凱撒大帝擁有強大的權勢時,原有的羅馬廣場已不夠使用,於是加蓋了凱撒廣場。

羅馬廣場是古羅馬一千年歷史的中心地,在廣場入口處右方的艾米利亞(Emilia)會館,是羅馬廣場擴建時最早的建築物。這個地區銀行林立,成為金融中心,和後來隔著神聖大道(Via Sacra)而建的凱撒會館一樣,都是羅馬廣場的中心。從艾米利亞會館到神聖大道的通路兩側,商店林立。艾米利亞會館西側的庫利爾(Curia )是古代元老院所在,從羅馬帝制到十八世紀,這裡一直是羅馬元老院議n 貝的聚會場所。這裡的建築物,因為出現在莎士比亞名劇「優里亞斯凱撒」中而名噪一時。

庫利爾前面有通往地下的階梯,為一八九九年開發羅馬廣場的波尼所發現,是羅馬廣場最古老的遺蹟;這裡還是羅馬城創始人羅慕洛的墳墓。凱撒大帝在位時,曾下令用黑石裝飾這個地方。入內參觀,可以看見其中一柱上刻有世界最古的文字。

地下階梯的前方有塞維魯(SeptimiuSevero)凱旋門,是公元二○三年為頌揚塞維魯大帝和他的兩個兒子所建的,由門上繁複的裝飾可看出羅馬藝術已逐漸在走下坡。而兩位弟兄後來因爭奪王位,卡拉卡拉謀殺了他的兄弟傑達,也把傑達的名字從凱旋門上除去。這個凱旋門有三個拱門,表面有浮雕裝飾,描繪著和安息(Parthia)人及阿拉伯人作戰獲勝的情形。凱旋門正左方是古代羅馬的講演壇,原本是木材製成,安置在大會堂口,公元三三八年改建,在一艘戰敗的敵船上取其喙形的船頭裝飾在這裡。在講演壇的左方就是有名的維塞科神聖大道,那是古羅馬舉行重要宗教儀式的地方,也是凱旋而歸的軍隊必經之地。過去這條路一直通到卡皮托利諾山丘上的邱比特神殿。

神聖大道的對面是有八根壯麗大理石圓柱的農神殿。這座神殿建於公元四九七年,沿著神聖大道可看到朱利亞會堂(Basilica Giulia)的柱基。這是公元前六十四年,凱撒下令建造的,後來遭大火焚燬,在奧古斯都大帝時再建造。其中也有民事法庭,是羅馬制訂法律的地方。

朱利亞會堂的東方,有弗卡(Colonna di Foca)圓柱,是為了紀念東羅馬帝國皇帝弗卡而於公元六○八年建造的,是羅馬廣場中最遲建造的紀念物。在七世紀時弗卡同意教宗伯尼四世將萬神廟改為天主教堂,百姓為了感恩而從一座古老的建築體上取下了一根帶溝槽的美麗石柱豎立於此,並在柱頂放置弗卡的雕像。

在朱利亞會堂南方較高的臺地上,有科林斯式的三根圓柱,這就是有名的雙子星神殿(Tempio di Castore e Polluce),也稱為利斯托雷及保羅齋神廟,是為了紀念公元前四八四年羅馬和伊突利亞的戰役中,由於一對雙胞胎兄弟的幫助使羅馬獲勝而建造的。這個神殿於公元前四八四年創建後,曾多次修建,現在存留的三根圓柱,是公元二世紀哈德良大帝時的遺物。這座建築可以說是羅馬政治歷史上重要的建築物之一。

雙子星神殿的東鄰是維斯塔神殿(Tempio di Vesta),維斯塔是古羅馬所信奉的女灶神,由於古代群居以火種為寶,保持火種不熄非常重要,因此維斯塔自古在家庭和國家崇拜中佔重要地位。這座神殿的規模不大,建造日期大約是羅馬城建立後不久,曾經改建過多次。神殿的內部,點著羅馬永恆的火炬,由貞女們看守。到了現在,這個神殿殘留的遺蹟,雖然只有少部分圓柱,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圓形的神殿,是模仿義大利最古老形式的住屋而建造的。天花板上有圓洞,好讓煙從這裡散出去。神殿中的秘室,原來是收藏羅馬寶物的地方,像徵著羅馬光榮的歷史。

守護神殿的女子叫維斯塔兒貞女(Vestal Virgins),是古羅馬宗教的女祭司,代表皇族女兒,主持對女灶神維斯塔的國祭。她們一共六個人,是聖潔的處女,享有許多榮譽和特權,與皇帝一樣受到尊敬。住家都集中在神殿的南方,一律是有中庭的兩層樓的獨立建築,有廚房、飯廳、浴室和禮拜堂等生活設備。

從這些房屋往右走,可以通往法斯蒂羅神殿(Antonino e Faustion),這個神殿右鄰就是羅馬神殿,而這些遺址今天都成為基督教的教堂。傳說法斯蒂羅皇后的去逝,皇帝悲傷不已,而把死去的皇后神化,為她蓋了這座神廟供奉。遊客如果想瞭解古羅馬,只有從這些殘留的神殿正面柱廊,去緬懷當時的歷史了。

真理之口(Bocca della Verita)廣場的名字非常有趣,Bocca是「口」的意思,Verita則是「真理」,合起來就是「真理之口」廣場,名字來自於廣場上一座名為真理之口、仿照海神特里頓面孔而製成的大理石面具,據說撒謊者的手放入真理之口中,會立刻被咬住不放。還有一種傳說是古羅馬士兵出征時,怕自己妻子不貞,在戰後歸來時,將她帶到真理之口前逼她坦白,有些偷情的女人因害怕手被真理之口咬斷,就會對丈夫坦供認罪;有些女人雖有外遇但死也不肯承認,結果手也不曾被咬斷。久而久之,婦女們就再也不怕真理之口,因此才有後來貞操帶的發明問世。

真理之口廣場在羅馬時代被稱為保里歐廣場(Foro Boario),是商業重地,因為當時台伯河供船隻航行,有許多船載著人、貨逆流而上,於是河畔變成泊船地,成為活絡的生意往來場所。殘留在廣場東面的大理石城門,也是為了適應這裡的環境而建立的。另外,這裡還有一座福爾圖娜(Fortuna )神殿遺址,正面有四根巨大石柱。福爾圖娜是古羅馬所信奉的女神,司掌時運,她相當於化育之神,與土地的肥沃及婦女的生育機能相連,同時人們往往向她占卜未來。

馬爾他騎士團廣場(Priorato di Malta)在圓形大劇場的南方,位於羅馬七個山丘中最偏南方的阿維蒂諾(Aventino)山丘上,這裡是綠地如茵的高級住宅區。面臨廣場靠近台伯河的建築物,是駐屯於馬爾他島的十字軍騎士團團長的豪華別墅,也是十二世紀以來非常出名的遺蹟,遊客可以從庭院小徑深處的鎖眼穴中,看見聖彼得教堂的特殊景觀,這已成了義大利人遊覽羅馬的最熱門的景觀。

賓鳩(Pincie)是古羅馬許多瞭望臺之一,建於一八一四年,位置在著名建築師帕拉弟奧所設計的賓鳩公園中,波各塞公園在東邊、聖母院在西側,是拿破崙為了冊封為羅馬王的兒子所建,所以又稱為拿破崙一世廣場瞭望臺。在這個著名的庭園上,留存著麥迪奇的宅院,西面隔著台伯河,看得見梵蒂岡聖彼得教堂的圓屋頂。東南方有蒙提(Monti)教堂,教堂前面廣場中央有埃及式的方尖碑。羅馬古老的市街和商業區就在賓鳩瞭望臺的腳下,再過去中央是民眾廣場,左邊是同生教堂美麗的圓屋頂,右邊是聖瑪利亞教堂,許多迷人風景,一一呈現在眼前。這裡風景最美麗的時候是黃昏,遊客可以選擇傍晚時分站在山崖上,俯瞰民眾廣場,欣賞台伯河上壯觀的馬加里塔(Margarita)大橋,而兩公里外的聖彼得大教堂在天空之下,也顯得無限莊嚴。

大教堂左側的山丘,正一點一點沒入絢爛的晚霞中,尤其是太陽從大教堂圓頂的另一端落下時,周圍景色,更是別有風味。在賓鳩山丘的周圍,有古城牆的遺蹟,它和民眾廣場正門的城牆建於同一時期。瞭望臺背後的綠林中,有許多義大利名人的半身像,山丘下面埋有古羅馬暴君尼祿的骨灰。天氣晴朗的日子,當地市民會鐫家帶眷到這個山丘上的廣場遊玩,有時廣場上還有木偶劇表演,值得觀光客前去欣賞。

除賓鳩瞭望台外,羅馬還有許多可以俯瞰市區景致的瞭望台,開尼科羅(Gianicolo)瞭望臺就是其中之一,這個瞭望台周圍有汽車公路通過,因為上午時分逆光不便觀看,遊客參觀這裡的時間最好在下午。

奎里納萊(Quirinale)山丘是羅馬七個山丘中最高的一座,奎里納萊廣場正好在北山丘最高的部分,向西延伸。廣場的中央有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的紀念碑,兩側有牽著馬的希臘雕像,是羅馬時代的作品,右側十七世紀巴洛克式的建築卡羅納別墅(Villa Calona),現在是參議會大廈,左方有奎里納萊宮是十三世紀時由當時的教宗格列高利所興建的,在一八七○年之前一直是教宗的皇宮,共和國未成立以前一直是王宮,現在是義大利總統府,沒有特別的通行證是不許進入的,每天下午六點,遊客可以到這裡觀賞衛兵交班的情形;也可以在日落時分,佇立在宮殿前的廣場,遠眺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

帕拉提諾(Palatino)山丘是羅馬七座山丘中歷史最古老的,這是一個皇帝和貴族們所擁有的雄偉邸宅和宮殿構成的超級住宅區。山丘中最早的村落約創建於公元前八世紀,羅馬的創始者羅慕洛曾經定都在這裡。選擇這裡為首都所在地的原因,是因為地理位置良好,一則靠近台伯河流域,二則因為它不會受到洪水泛濫。山丘上的建築物自公元四十四年開始建造,從奧古斯都大帝遷都到這裡開始,幾乎歷代羅馬皇帝都把宮殿建在這個山上,其中最著名的是宙斯神殿等三座神殿。羅馬滅亡進入中世紀時,山丘成為弗拉吉巴尼家族的城堡。到了十六世紀,這裡的主人是強旺的法納內塞(Farnese)家族,並且擴建了巨大的庭園。由庭園的北端,可以盡覽羅馬廣場的風光。

西貝利(Tempio di Cibele)神殿遺蹟是帕拉提諾山丘上最古老的遺蹟,大約建立在公元前二○四年,至今殘留著一尊坐著的女神像。此外,羅慕洛的住家也在這個神殿附近。

與神殿接鄰的利維姪紀念館(Casa di Livia)傳說是奧古斯都大帝妃子利維姪的住處,實際上是奧古斯都大帝自己的宮殿,這是一座典型的羅馬房屋,最大的特徵是房間朝中庭敞開,正面的房屋裝飾著令人驚嘆的壁畫。在這個紀念館的左邊,有尼祿時代建造的地下通路,可連絡圓型大劇場附近的尼祿宮殿、提比略宮殿和利維姪宮。

卡皮托利諾山丘(Capitolino)是今天羅馬市政府的所在地,在古羅馬時代則是都市國家的中心,宗教的祭典都在這個山丘上的邱比特神殿中舉行,可以說它是古羅馬最神聖的地方。山丘上的卡皮多利奧廣場(Campidoglio)的名稱,義大利語的意思是「首都」,它也是英語中「首都」(capital)。一字的字源。

這個位於卡皮托利諾丘陵上的遺蹟,現在雖然已不再能辨認它昔日的面貌,但觸目所及,由米開朗基羅所設計的廣場和階梯,以及屹立在廣場四周具文藝復興時期格調的敦厚建築,形成羅馬市內最宏偉的一隅。

在古羅馬時代,要登上這座山,必須從羅馬廣場的神聖大道上去,現在可以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階梯步行而上。階梯位於威尼斯廣場的艾瑪努二世紀念館右側,階梯的兩旁配有埃及的石獅子像,非常優美。登上石梯後,還可以看見雙子星神像。廣場上鋪設著優雅的幾何圖案地磚,與四周的建築物非常調和。廣場正面的羅馬市政府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建築物,古羅馬十三世紀時曾是元老院所在地。兩側的階梯與噴水池也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廣場的前面有羅馬女神密涅瓦(Minerva)和尼羅河及台伯河等石像雕刻的噴水池。

此外,正面高大的鐘塔也相當引人注目,在市政府的市議廳,有凱撒像和埃及艷后克麗奧巴特拉(Cleopatra)像,市政府的後方,保留有歷史文獻的機構。卡皮多利奧廣場兩邊的建築物,也都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右側的康塞爾華特宮(Conservatori)以收集古代雕塑為主,和右側的卡皮托利諾博物館同樣為博物館使用,收藏非常豐富。在廣場的中心,還有羅馬皇帝的塑像,它的底座也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這座馬爾可奧雷利歐(Marcus Aurelius)大帝騎馬的青銅像,在古代裝飾羅馬的許多銅像中,是碩果僅存的一座,可以說是無價之寶。曾被誤傳是君土坦丁大帝的雕像,因此一度被保存在教會中,一五三八年才由拉提拉諾教堂移到這個廣場上。

卡拉卡拉大浴場(Terme di Caracalla)是古羅馬大浴場之一,位置在古鬪獸場南方一公里半的地方,是一座體積非常龐大的混凝土建築物,公元二○六年塞維羅皇帝下令興建,歷時十一年由卡拉卡拉大帝舉行開幕典禮,但是到了他的繼任人阿雷桑得諾塞維羅才真正興建完成,一直到五世紀中葉止,都作為浴場使用。浴場主體建築面積兩萬六千四百五十平方公尺,周長一千六百公尺,圍牆用紅和橙兩色的磚砌成,場內為寬敞的拱頂浴室,可以同時供一千六百人享受沐浴之樂。建材以上等的大理石為主,包括冷水浴室、溫水浴室和熱水浴室。冷水浴室和熱水浴室之間是一座大廳,有巨大的拱頂和高側窗,是中世紀教堂內拱頂中堂的原型。

浴場在當時的社會中,是社交場合的一種,所以除了浴池所在的浴室外,另外還包括了運動的健身室、休閒的娛樂室和圖書館等,庭園也經過精心設計,連地板也是用豪華的馬賽克瓷磚鋪成,由此可看出,這個浴場在羅馬帝國全盛時期是統治階層們最豪華的遊樂場。可惜在中世紀時,浴場受到嚴重的破壞,到今天雖僅存殘垣斷柱,但還可以看出當年的規模,令人讚嘆不已。現在這個地方常常被用來作為露天音樂或舞劇表演場,並且是全歐洲最大的露天劇場,每到夏天夜晚這裡經常有精彩的舞劇表演。

迪歐克雷茲諾浴場(T'erme di Diocleziano)建於公元三○三年,可以容納三千人,曾經也是羅馬最大的浴池,現在已成為羅馬國立博物館以及一五六六年由米開朗基羅將一個浴場大廳改建的聖母大教堂(Santa Maria degli Azgeli),教堂正門及大殿還保存著許多古蹟。原來浴池的通路,現在雖然已變得狹窄,但從中可以瞭解當地人為避免破壞歷史遺蹟所花費的苦心。大殿中有十六根圓柱,其中有八根是羅馬時代建造的,採用埃及花崗岩為材料。主祭壇背面庇護(Pius)四世的塑像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

古羅馬廢墟正對著羅馬市最熱鬧的科索路,它的位置在白色大理石建成巨大壯觀的艾瑪努二世紀念碑後方,較路基低約三公尺多的一大片空地上。這裡正是兩千多年前古羅馬帝國首都的中心,神廟殘留的石柱、巨大的凱旋門式拱門,以及地基猶存的寬廣廣場,就是古羅馬市民們聚集活動的地方。

台伯河(Tiber)是與羅馬三千年歷史榮枯盛衰攸關的河流,河的中央有一個形狀很像台灣的小島,稱台伯納島(Isla Tiberina)。根據羅馬的傳說,這個島是人民不滿「高傲的國王」泰爾奎諾驅逐百姓的行為,在憤怒之餘把收穫的穀物丟棄到台伯河而造成的。這種傳說的由來雖已不可考,但是台伯納島在台伯河中就像一艘船,讓兩岸的人便於渡過台伯河,因此成為連接地下資源豐富的北部和南部穀倉的交通要衝。

公元前二九一年,島上建造了一所醫學女神的神殿,從此以後這個島就帶有一種神秘的氣氛。由於台伯納島自古以來,就具有作醫院用地的傳統,所以直到現在,仍在教會的管理下經營了一所現代化醫院。在醫院前方的聖巴托羅米歐(San Bartolome)教堂,十七世紀時曾改建過,但仍保存了建於公元十世紀的鐘樓和羅馬時代的十四根圓柱。這個島由兩座橋和外界相連,兩座橋都充滿了古典的氣息。

卡約切斯蒂歐金字塔(Piramide di Caio Cestio)位於羅馬市南方,是羅馬唯一的一座金字塔。塔高一百二十一呎,全部由白色大理石蓋成,塔內有一間墓室,牆壁上有飾畫及文字雕刻,這是在共和國末期,為了放置卡約切斯蒂歐的骨灰而興建的。從碑文可看出他曾在羅馬時代曾當過護民官、審判官、執政官。

聖卡利斯圖墓地(Catacombe di San Callisto)是到羅馬旅遊必看的景點之一,共有五十多個墳墓,蜿蜓的地下通道長達三十多公里,在這迷宮般的地下通道中,有禮拜堂和納骨堂散佈其間。據說有一條最古老的地下道可以直通希臘,可是現在找不到了。這裡是兩千多年前羅馬基督徒為了逃避迫害,用作聚會和祕密信仰活動的場所,遊客進入地道後,會感覺陰森森的令人毛骨悚然,必須有神父導遊,才能在眾多通道中不致迷路。

除此之外,在聖卡利斯圖南方的阿匹亞舊街道上,還有許多羅馬貴族、將軍或士兵的墓地,以及許多墓碑和紀念碑堅立著。其中最有名的羅馬時代紀念碑是克拉索的夫人、聖女塞西莉亞梅戴拉(Cecilia Metella)陵墓,這座陵墓是公元一世紀羅馬共和國後期的建築物,建造在三十平方公尺四方形土臺上,直徑二十公尺。公元一三○九年,這個建築物曾作為城堡使用,是羅馬南方戰備強固的門戶。

羅馬還有一座天主教苦修教士的墳場,墳場的本身好像一座花園,只是在它的地下埋著許多羅馬天主教苦修僧侶的遺骨,一共有三千多具,全部是由耶路撒冷一座古老天主教苦修院運來的。在墳場上面臨街的地方蓋了一排長方形的房屋,屋中堆滿已予美化的白骨,用以吸引觀光客前往參觀。房屋臨街牆壁沒有窗子,只在房屋右邊開了一扇大門作引道,進門右側牆邊置有玻璃櫃臺,看守的人在這裡兼賣紀念品和風景卡。朝向墳場的牆壁上開了五個窗戶,可以看到窗外種滿了樹木和各種花草的花園,園中小徑兩邊地下就是古修僧侶埋骨所在,也吸引許多信徒在此虔誠默禱。

墳場隔成四間,每間都用僧侶的骨堆砌成牆壁、壁爐和窗戶,天花板上粕著一節節的脊椎骨,用肋骨和臂骨拼成圓形的圖案,地上用黃土堆成一個墳墓,墓的四周插了許多黑色木製十字架,有的十字架上還貼著名片。每間墳場都擺著四具用銅絲穿連成整個人形的完整骨骼,再將苦修僧侶所穿的皂色僧袍穿在骨骼的外面,骷髏頭上還戴上披風,腰間繫著草繩,雙手捧著黑色的小十字架;一具站著作凝神遠眺狀、一具站著作沈思狀、一具立著作懺悔狀、另一具則躺在壁爐的下方好似在休息。第一間入口處的矮牆上有一個骷髏頭,據說前往參觀的人如果摸了那個骷髏頭一下,就可以帶來幸一福,因此日子久了,這只骷髏頭骨已被摸得光滑溜溜的。由於這裡的人骨都被美化了,因此不致使參觀的人有恐怖的感覺。

在羅馬還有一些古蹟可以參觀,在古鬪獸場對街有一座公元前的鐵達時拱門,進去是一條「神聖之路」(Sacred Way),寬闊的青石板大路上,偶有穿著黑道袍的神父低頭向前疾行,看起來有無限幽靜莊嚴。路邊還有一座維納斯女神廟,但已傾圯,僅殘存著矗座。附近有十根大石柱,是古教堂的遺蹟。由鐵達時拱門出來沿著路走,可以到達古羅馬市場,這裡是古羅馬城的中心,有神廟、拱門、法庭和住宅的殘蹟,一片斷柱殘壁,滿目荒涼,現在已被封鎖起來,晚上還有燈光照明。

遊客如果能在羅馬滯留多日,可以選擇一個晴朗的好天氣,到波各塞公園散步,沿著鋪石路,可以看舊市街上有許多石頭的鳥屋,景致特殊,可以說是別有洞天,而修剪整齊的西洋式庭園,陣陣花香撲鼻而來,也格外清爽宜人。這裡的庭園建於十七世紀,是樞機主教波各塞為自己居住的邸宅特別設計的。附近有賽馬場、馬匹訓練場及騎馬訓練場等,還可以看到英國詩人拜倫的座像。在波各塞美術館左方是西那廣場,廣場北方有動物園、小池塘,如果乘馬車來這裡遊覽,會倍感優雅愜意。

在市中心南方七公里處,是羅馬萬國博覽會(E.U.R.)的會場,也是政府機構的所在地。這裡街道非常寬廣,現代化大樓和四周優美的自然環境,形成調和的景觀,雖然現代化公寓不斷成長,這一帶已逐漸成為新的羅馬市區,但整個地區,就像一個自然的大公園。

羅馬近郊有許多觀光點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