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亞各城鎮概況 |
想去玩嗎? |
目錄 |
卡賈多
卡賈多(Kajiado)的經緯度為東經36度47分、南緯1度51分,位於奈洛比的南方,是肯亞馬賽區南半部地方政府的所在地,為馬賽族人居住的小鄉鎮,市區的行政功能較商業功能小,主要是從事附近地區的一些交易,由馬加迪湖運送鹽和蘇打粉前往奈洛比的火車都要經過這裡。市容髒亂,建設落後,大多數市民過著苦哈哈的日子。 涅里(Nyeri)市的經緯度為東經36度57分、南緯0度25分,坐落在接近赤道的肯亞山和阿布岱爾山間,海拔1750公尺,南距奈洛比100多公里,是中央省的省會。這個坐落在肯亞中南部的城市,在20世紀50年代間,是肯亞人民武裝反抗英國殖民政府「毛毛運動」的主要游擊基地之一。1962年肯亞獨立後,為了紀念壯烈犧牲的毛毛運動自由戰士,在市中心建起了高約10公尺的紀念碑。 這座深具歷史意義的城市,市容整潔,交通方便,與奈洛比和納紐基間通鐵、公路,約有5萬多人口。附近土地肥沃,草原豐茂,山坡有按樹屬林木,農牧業欣欣向榮,到處有綠油油的茶園,是肯亞著名的茶鄉。這裡工業也非常發達,主要工業產品有皮革、食品、軟飲料、軟木塞、家具、肥皂、繩索、農具和粗布等。
納庫魯
納庫魯(Nakuru)市的經緯度為東經36度4分、南緯0度17分,是肯亞中西部的美麗城市,也是裂谷省的省會,地處裂谷省的中部,東南距奈洛比153公里,位於肯亞至烏干達鐵路線坎帕拉(Kampala)前往蒙巴薩的路段上,以及橫貫肯亞的公路線上,市內設有國內線機場,因此交通非常方便。城市的海拔為1871公尺,有15萬多名人口,其中歐洲人有2500多,亞洲人佔8000多,大多數居民從事農業,是國內重要的農業中心,也是肯亞農民協會總部的所在地,設有農業技術培訓學校的埃傑頓(Egerton)學院,以及爬山和賽馬協會等機構。 這個城市是肯亞新式農場分布的中心,郊區一帶是咖啡、茶葉、蘋果、花生和瓊麻等農產品的主要產地,市內有設備完善的農民娛樂場所。美麗的納庫魯湖國家公園在它的南方。 在納庫魯市附近有曼蘭加伊火山(Menengai Volcano),海拔2232公尺,頂峰上有世界第二大的火山口,形成一塊面積90.65平方公里的盆地,最寬處有11.26公里,從頂峰到火山口底則深達434.34公尺。每年的4、5月間,火山口底經常自然發火,大火熊熊,黑煙彌漫。從前,馬賽族人在這一帶遊牧,他們對這種自然冒火的現象敬畏如神,而「曼蘭加伊」就是他們所敬奉的神。附近還有一座湯姆遜瀑布,又稱雅虎鹿鹿瀑布,一道白鍊由60多公尺高的懸崖上轟隆震耳的倒掛而下,非常壯觀。 附近有個馬賽人的活動區,那裡的馬賽牧人都瘦得像病人,身披破舊的黑毛毯,手裡拿著樹枝,懶洋洋地站在牧野上看管牛、羊群。他們逐水草而居,過著原始的遊牧生活,對觀光客都非常友善,只要付一點費用,就可以進入他們的村落參觀。他們的圖形屋子是用竹架搭成,再塗以牛糞土。約10個圓屋圍成一圈,中間的廣場是晚上牛羊睡覺的地方,白天牛羊則往外放牧,因此廣場上牛羊糞遍地,蒼蠅密集,臭味衝天。
梅魯
梅魯(Meru)的經緯度為東經37度39分、北緯0度3分,地處奈洛比東北方約180公里的東部高原上,位近赤道,西有肯亞山,東為梅魯國家公園。這個東部省的城市,共有8.5萬多人口,與省會恩布之間有公路相通,地處高矗的肯亞山南側,當車子由伊西奧洛或恩布辛苦的爬上這個高地城市後,都會歇憩喘息一番。雖然這裡並不很大,但主要建築都沿著主幹道,旅行者都樂於停留下來觀光一番,同時從此出發往肯亞山峰也是最方便的途徑之一。當天氣晴朗時,從這裡可以俯視周圍低地2、3公里遠,另一頭是直入雲霄的肯亞山和密林覆蓋的腹地,故而這裡也是森林植育和木材集中的重要地。此地是梅魯部落的中心,經濟依賴農具、陶器、籃筐、木雕和皮盾等的製造。 梅魯部落早在14世紀索馬利亞入侵而由北方遷此落腳。直至1974年,思想開放而英明的部落長莫吉(Mogwe)領導改信基督教方為世人得知,之後由他兒子繼承領導。 部族的酋長和一個女巫醫是掌管一切的最高權力的人,他們不但給毒酒讓受詛咒的人喝,還有許多令人吃驚的作為;諸如將新生兒抱著面向肯亞山,朝他吐唾液祈福;女巫醫也會把毒藥放在敵對者兒子的包皮內等。 梅魯婦女自幼戴著笨重繁複的耳環,下耳垂都有可以穿過一個男人拳頭的大耳洞,頸上更是珠飾、片飾、吊飾堆滿頸項,大大的眼睛、大而厚的嘴唇,這樣才是標準美女。
萬巴
萬巴(Wamba)的經緯度為東經37度19分、北緯0度59分,它是鄰近伊西奧洛的一個非常小的村鎮,只有3000多名人口,它坐落在山布魯國家保護區的北方,全市只有一條大街,兩旁有政府機關的一些辦公室,並沒有車水馬龍的現象,街上有一家小醫院,一個肉攤,一個小型的警察崗亭和幾家商店及小吃店。比較令人注目的,是街上辦理乘駱駝前往圖爾卡納湖區參觀的登記處。
恩布
恩布(Embu)的經緯度為東經37度27分、南緯0度32分,位於肯亞山國家公園南方約40公里處,海拔約1350公尺,是肯亞東部省的省會,與奈洛比和梅魯通公路,作為集市中心,有食品加工、服裝、飲料、家具、電器、紡織和汽車修護等工廠,只有6000多人口。
錫卡
錫卡(Thika)市的經緯度為東經37度5分、南緯1度3分,是肯亞中央區的城鎮,位於奈洛比的東北方,坐落在姆威亞(Mwea)國家保留區的西南方,海拔1507公尺。這裡地處水果種植區,以水果罐頭為特產,其他比較重要的工業有紡織、火柴、馬口鐵罐頭、家具和食品加工等小工廠,擁2萬多人口。
埃爾多雷特
埃爾多雷特(Eldoret)市的經緯度為東經35度17分、北緯0度31分,是一座肯亞西部海拔2200多公尺的山城,東南距離奈洛比約300公里,素有「歐洲人城市」之稱。此地氣候涼爽,綠蔭蔽空,市容恬靜,有15萬多人口,其中歐洲人有5000多,其他多係吉庫尤族人。對外交通發達,郊區的機場可與國內各大城市的機場有航班來往,並有鐵、公路與國內各地連絡,鐵路更可通往西鄰烏干達。市內設有許多旅館、餐廳、戲院、公園、廣場和球場。這裡的商店和住宅建築都相當新穎巧雅,是天主教的主教管區所在地。在工業方面,當地設有鋸木、麵粉、食品加工、糖醛、悄耤B電器和汽車裝配等工廠。市周圍的農業區主要種植有玉米、小麥和除蟲菊等作物。
曼布魯伊
曼布魯伊(Mambrui)的經緯度為東經40度9分、南緯3度7分,這是一個伊斯蘭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城市,市內有良好的清真寺和柱墓,居民多為穆斯林,以農商為業。
凱里喬
凱里喬(Kericho)這個名稱取自原住民馬賽族一位首領奧雷•凱里喬(Ole Kericho),他在18世紀時的一場戰爭中,被入侵的古西(Gusii)族人所殺。這個城鎮的經緯度為東經35度17分、南緯0度22分,北距毛吾山48公里,因地勢高及溫帶氣候,加上維多利亞湖帶來的豐沛雨水,使這個城市的郊區栽植有一波波閃著蘋果綠亮光的大茶園,成為世界上大茶區之一。當地也出產咖啡和除蟲菊,並有糖業和肥皂雕刻手工藝品,因此經濟活躍,有一條高級公路通向西北方的基蘇木,另有一條公路經由索蒂克和基西可通往182公里外坦尚尼亞邊境的伊色巴尼亞(Isbania)。雖然已有20多萬人口,但人口成長率仍然非常驚人,所以當地的吉希(Kis-ii)人不斷遷移以求增加工作機會,或是尋找新的耕地。 附近的康萬哥本來是個人煙稀少的小村落,但是自從2008年5月的某日、一位中年村婦瑪格麗特在整理馬鈴薯田時,挖到一塊石頭,被當地一位專家鑑定為金礦後,乃爆發了一場淘金熱,於是淘金客聞風而至,大多數人都有所獲。當地42歲的奧普杜的農場裡就有金礦,他向每名進入他農場的淘金者抽稅,並向在他農場臨時搭蓋旅舍和酒館的人收租金。一名68歲的老翁在一週內挖到80兩黃金,當下就娶了第四任老婆。新的跳蚤市場也應運而生,供應有牛仔褲和彩色電視機;美國熱門音樂也加入黃金村的夜生活。但是淘金熱也帶來了性病,乾咳、淋病和梅毒的病例增式A緊接而來的就是愛滋病。全村只有3名武裝警察維持秩序,但是他們也偷偷地加入淘金的行列。
奈瓦沙
奈瓦沙(Naivasha)市的經緯度為東經36度26分、南緯0度43分、是肯亞西南部的城鎮,有鐵、公路通往奈洛比。這是一座美麗的城鎮,附近有湖光山色之美,市西南海拔2277公尺的梅寧蓋火山,當地的馬賽人稱之為「冒煙之山」,站在山頂,可見到一個深達1000多公尺、方圓3.5平方公里的火山口。同樣是市西南方,則有美景如畫的奈瓦沙湖。
基西
基西(Kisii)市的經緯度為東經34度46分、南緯0度41分,位於肯亞西部高地,屬肯亞農業心臟地帶,以維多利亞湖與基蘇木隔湖遙相呼應,它的南部有一大片茶園,北部則環繞著廣袤的農耕地,所以它和西部高地諸城鎮如凱里喬、基塔勒和埃爾多雷特等,大致上都是小巧的農貿小城鎮,而基西則以產肥皂石(Soap-stone)而聞名,但是在當地的市場裡卻不易看到肥皂石,因為在根本上是鮮有觀光客來此,不過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觀一下這裡的採石場。 這個城鎮是肯亞人口稠密地區之一,也是國內約有100萬古西人的生活中心。在傳統上古西人是「無國家」的,由酋長作為代表參加肯亞地方政府。他們大約是在500年前從埃爾貢山一帶遷來的,說班圖(Bantu)語,一夫多妻制在一定限度內還存在。他們在基西高地一帶種植茶葉、除蟲菊、粟、玉米、高梁、木薯、花生和香蕉等農作物,並飼養牛、綿羊、山羊、雞及蜜峰。古西人的男子多從事狩獵、放牧、捕魚和擠奶,女人則務農、製奶油、做家務和照顧兒童。
基塔勒
基塔勒(Kitale)市的經緯度為東經35度、北緯1度1分,位於埃爾貢山南麓,坐落在肯亞西部離烏干達邊界不遠處,是個標準的農業城。這裡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因此農產品非常豐富。這裡有肉牛和乳品農場,還有咖啡田,以及圍繞於城外的黍田和麥田,市郊較高的斜坡上還有一些歐洲的溫帶水果,如蘋果之類。
卡卡梅加
卡卡梅加(Kakamega)的經緯度為東經34度45分、北緯0度17分,位於赤道附近,氣候炎熱,是肯亞西部省的省會,與基蘇木和穆米亞斯兩地通公路,北距高速公路42公里,附近有卡卡梅加森林和凱摩西(Kaimosi)森林,有不少野生動物資源。自1931年當地發現金礦後,市內人口激增,現在全市約有4萬多人口,多係盧赫雅族人。現在有食品加工、服裝和鞋靴等工業。
基蘇木
基蘇木(Kisumu)的經緯度為東經34度45分、南緯0度6分,位於肯亞西部維多利亞湖的北岸,是肯亞的第三大城、尼安薩省的省會和國內西部商業和交通的中心,有鐵路和高速公路經過這裡,交通相當發達,全市約有50多萬人口,很多是盧赫雅族在維多利亞湖區討生活的漁民。當地建有發電、糖、啤酒,以及一座把糖漿變成動力酒精的工廠,同時在維多利亞湖港口一帶,建有多座小型的造船和修船工廠。郊區種有大量的米、玉米、甘蔗和小麥,是肯亞的主要穀倉之一,當地的尼亞河大鱸魚非常有名,是珍貴可口的河鮮。 這個城市富有湖光山色之美,氣候宜人,並且有多家設備不錯的飯店和賓館,因此成為國內有名的旅遊觀光點。附近設有歐蘭波韋(Olambwe)谷國家保留區,不時有喜愛野生動物的人士前來探險。 在附近的維多利亞湖區,有肯亞最具噱頭的熱氣球獵遊。要乘坐熱氣球可得起個大早,因受天候因素限制,所以天剛亮便要起飛,直到降落為止,全程大約要3小時,除了可在空中觀賞湖光山色及野生動物中,還享用一頓豐盛的早餐,一趟花費約需360∼400美元。 基蘇木附近有個尼揚歐馬科格羅(Nyang'oma Kog-elo)村,是美國第44任總統非裔的巴拉克•胡辛•歐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故鄉,雖然歐巴馬總統是在美國的夏威夷州出生,可是他的老爸盧奧族的巴拉克•歐巴馬(Barach Obama Sr.)卻是住在肯亞尼安薩省的尼揚歐馬科格羅村。因此現在肯亞政府要在歐巴馬的祖居建「歐巴馬博物館」,要藉著「歐巴馬熱」為肯亞帶來觀光的商機。
南霍爾
南霍爾(South Horr)的經緯度為東經36度55分、北緯2度6分,位於圖爾卡納湖的南方,坐落在海拔2752公尺的尼洛(Nyiro)山、海拔1990公尺的波拉勒(Porale)山和海拔2066公尺的蘇卜科(Su-puko)山之間的荷爾峽谷(Horr Valley)中,是個風景美麗,令人驚豔的小城。遊客沿著從衣索匹亞而來的歐莫(Omo)河,就可一探圖爾卡納湖的勝景。雖然它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卻也溫馨可愛,這裡街道整齊,交通有序,百業活躍。市內的尼洛山旅館及好旅行家飯店(Good Tourist Hotel)可供舒適的留宿,小鎮裡夜晚才營業的酒吧,可讓白天賞景的遊客疲勞盡消。 北霍爾(North Horr)市的經緯度為東經37度4分、北緯3度19分,位於圖爾卡納湖的東方,查爾比沙漠的西邊,坐落在湖南端洛揚加拉尼(Loyanglani)鎮往北至古斯(Gus)鎮途中的岩山斜坡上。這個小鎮沒有旅館,也沒有地方加油,如果你一定要在此過夜,當地的天主教堂會協助你解決問題。
洛德瓦爾
洛德瓦爾(Lodwar)的經緯度為東經35度36分、北緯3度7分,它雖然是個既熱又灰塵滿天的行政城市,但卻是肯亞西北部唯一的城市,是旅遊圖爾卡納湖的出發點,有一條柏油公路連接高原城鎮,並有航班飛往奈洛比。在殖民時期,這個邊遠孤立的城市,是肯亞人前往西面國家僅有的歇腳地。逛逛簡陋的市區,最吸引人眼光的是當地婦女所編織的籃子。
馬薩比特
馬薩比特(Marsabit)的經緯度是東經37度59分、北緯2度20分,是個充滿傳統風味的肯亞東北部城鎮。從北霍爾順著主要公路往西南方向行,經過一個較大的邁科納(Maikona)村落就可到達。這裡風沙較大,氣候炎熱,市容熱鬧,有銀行、郵局、清真寺、乾洗店,3個加油站和不少各種店舖,小吃店和酒吧。 對外交通便利,每天都有小飛機自奈洛比飛來,並可接送觀光客往返於各城鎮和各國家公園及各野生動物保護區間。還有多班長途巴士,除了可以往南經伊西奧洛與各大城市連絡外,還可往北經莫亞萊直達伊索匹亞邊境,但是南來北往的旅行者,最好是結伴同行,以免落單予歹徒以有機可乘的下手機會。市區交通則以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為主,行旅稱便。 這個城鎮是伊斯蘭教區中主要的非伊斯蘭教地區,最令人印象深刻是五彩繽紛的各部落種族人民穿梭在市區和道路旁,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倫迪爾(Rendille)人,他們髮辮複雜的髮型,並將五顏六色夢幻式珠串掛滿頸脖和手腕間;其他種族的人又各有不同的衣飾裝扮。波倫(Boran)人和加不拉(Gabbra)人都過著農牧生活,那些所飼養的牛隻遠看儼然駱駝,他們在數百年前是來自伊索匹亞的加納(Galla)族,現在已風移俗改,許多人已接受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穿著和裝扮仍像伊索匹亞人,住的多係鐵皮屋頂的陋屋。市內也有伊索匹亞人,由於他們的祖國因動亂不安而逃難前來定居的。
莫亞萊
莫亞萊(Moyale)的經緯度為東經39度3分、北緯3度32分,是位於迪答加爾格魯(Dida Galga-lu)沙漠北方的一個邊境小城鎮,它坐落在馬薩比特北面250公里處,是肯亞北端與鄰國衣索匹亞交界處的城鎮。市區小巧玲瓏,到處都是多沙的小街,有旅館、酒吧、郵局、警察局和一些出售民生用品的商店,以及生鮮市場。這裡沒有銀行,加油站也不是那麼方便,但是街道兩傍酒吧和小餐館不少。這裡不像馬薩比特那麼現代化,許多房屋仍然是採用傳統的建築方式,用泥磚,甚至有的牆厚達半公尺,足以禦寒擋熱。 這裡的肯、衣邊界只對外國人存在,但所有的海關法規在略施小惠後都形同虛設,過界時只要對衣索匹亞警察說是前來觀光的,就會暢行無阻,會被允許入內或過夜,但相機要留在海關。
納紐基
納紐基(Nanyuki)的經緯度為東經37度4分、北緯0度1分,是肯亞座落在赤道線上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高的赤道城市,它位於中央省首府涅里市、納庫魯及阿布岱爾國家公園的北方,南距首都奈洛比市約168公里,海拔約2000公尺,氣候涼爽舒適,是理想的休養地和農產品集散中心。城市整潔,具有赤道風光,又離肯亞山很近,因此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觀光客。市內建築多為雅致小屋,掩映在綠樹叢中,並被綠茵茵的草坪所環繞。市西有一家旅館的酒吧間正好位於赤道線上,遊客只要叉開雙腿,就可分踏南北兩半球,旅館就以此招攬生意,結果時常客滿。有o裡可以看到順時鐘(北半球)、反時鐘(南半球)及垂直(赤道線上)滴水的三種奇觀,遊客還可以在這裡買一張「通過赤道證書」作為最有價值的旅遊紀念品。 在馬賽族語中「納紐基」一詞的意思是「蜜蜂的樹林」,因此這裡野蜂很多,常常由各地結隊飛來,當地居民為了引誘蜜蜂前來釀蜜,乃在市郊叢林的樹幹上掛著許多小木箱,因此成為當地的一種特殊景致。
馬臘拉爾
馬臘拉爾(Maralal)是山布魯特區的行政中心,經緯度為東經36度42分、北緯1度6分,坐落在山脈森林的邊沿,城名在山布魯語中是「閃閃發光」的意思。這個地方只是一個小村鎮,源於第一座建於1934年的建築而起,一間組合屋以鐵片為屋頂,在陽光下閃耀,主要的街道上塵土飛揚,各色人種熙來攘往,路旁有土著戰士懶洋洋地倚牆而立。這裡最重要的,是最北邊靠近衣索匹亞邊界的最北一處加油站。城內有一幢毫無特色但卻非常有名的平屋,那是1961年肯亞國父肯雅塔在此遭到英國殖民當局逮捕的地方,因此成為國家級的紀念屋。
伊西奧洛
伊西奧洛(Isiolo)是肯亞西北邊境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7度35分、北緯0度21分,位於一條碎石柏油路的終端。周圍廣袤的區域內有大片森林,還有光禿禿的山、砂漠和灌木叢,最主要的景點則為圖爾卡納湖。 市內生活機能尚佳,有加油站、銀行、郵局、旅行社、教堂和清真寺,還有內容豐盛的超級市場、多家旅館和餐廳。在交通方面,有長途巴士向北通往衣索匹亞和蘇丹等鄰國,向東向南可與國內各地連絡。 這裡約有2萬多人口,大部分是桑巴魯(Samburu)人、倫迪爾(Rendille)人、波倫人和圖爾卡納人,還有一部分是索馬利亞人,他們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索馬利亞士兵在此定居的後裔。
加里薩
加里薩(Garissa)市的經緯度為東經39度38分、南緯0度28分,位於奈洛比以東350公里處,瀕臨塔納河,是肯亞東北省的省會和加里薩區的首府。這是個集市城市,有食品加工、塑膠器皿、飲料、香煙、製酒、印刷、紡織、電器和汽車修護等工廠,與奈洛比和蒙巴薩兩大都市有高級公路相通,是奈洛比東往索馬利亞必經之地,交通方便,市容整潔,但顯得有點肅條,有只開幾個小時的銀行,還有幾間商店、酒吧和加油站,天氣炎熱潮濕幾乎令人無法忍受,全市約有3萬多名居民。
加森
加森(Garsen)的經緯度為東經40度7分,南緯2度16分,是由加里薩向南前往印度洋濱海島嶼與拉穆島旅遊車必經之地,因通常要在這裡換乘巴士,因此觀光客多在此過夜。雖然當地沒有什麼特殊的景點,但總算有幾家還過得去的旅館可供選擇,而且旅館供應早點,街上也有幾家餐廳和商店,因此在這裡可以不愁吃住。
馬林迪
馬林迪(Malindi)的經緯度為東經40度7分、南緯3度13分,是肯亞濱海省的重要城鎮,也是國內著名的海濱療養地和觀光城。它位於加拉納河口以南的濱印度洋位置,西南距蒙巴薩104公里,北至拉穆要225公里。這個著名的東非漁港城市,景色非常壯麗,港區有完善的倉儲碼頭設備,有許多不同類型的漁船在這裡進進出出。 這座城市興建於公元8世紀的時候,古時曾經是馬林迪國王的京城,當時非常繁華,是東非著名的港口城市和捕魚中心。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早在15世紀時,馬林迪王國曾兩次派遣使者到中國修好,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也曾兩度應邀訪問馬林迪,其中1417∼1419年的訪問馬林迪,主要的任務就是護送馬林迪使者返國。肯亞的考古學家在19世紀時,曾先後在馬林迪海灘挖出多枚中國古代錢幣和大量的中國陶瓷碎片,現在已展藏在蒙巴薩博物館內,作為過去中國和馬林迪交往的佐證。如今在馬林迪一家高級大飯店的櫥窗裡,還陳列著一枚鑄有「慶元通寶」的中國南宋時期錢幣,價值連城。到了19世紀,此地已發展成遠近馳名的商業中心和旅遊城市,現在市區建築是東西方風格的融合體,現代化的飯店、賓館、商店林立,是個可以盡情享樂度假的天堂,夜總會、酒吧和咖啡座到處可見,並成為國內海洋運動的中心,海港附近有水上公園。 人口大約20萬的馬林迪,有一半以上的居民是從事與旅遊及娛樂有關行業。市區街道寬闊整潔,到處椰樹迎風招展,對外交通非常方便,市區的公共汽車和計程車足可解決人們「行」的問題。 在古蹟方面,市區內有1498年葡萄牙人修建的城堡遺址。在市區西南郊12.8公里處,有個古代馬林迪的格迪城,大約建於13世紀,15世紀中葉是它的最繁榮時期,但在17世紀初被廢。據考古發現,城堡的主要建築和街道都經過精心的設計布局。城區面積約18.2平方公里,建有宮殿、大清真寺、住屋和柱形墓,並發現有中國瓷器(富人使用的碗碟等器皿)和錢幣,其中包括一枚13世紀初中國宋朝的錢幣,這說明了當時這裡直接或間接與中國有貿易關係。
國內比較重要的市鎮還有阿蘭加阿爾巴(Alanga Arba)、阿切爾站(Archers Post)、巴基塔布(Bakitabu)、巴拉戈伊(Baragoi)、布納(Buna)、布拉(Bura)、喬巴(Choba)、埃爾瓦克(El Wak)、埃馬利(Emali)、霍爾堡(Fort Hall)、加巴圖拉(Garba Tula)、加濟(Gas-i)、吉爾吉爾(Gilgil)、哈巴斯文(Habaswein)、霍巴貝(Homa Bay)、伊賈拉(Ijara)、伊萊雷特(Ileret)、卡庫馬(Kakuma)、卡寧戈(Kan-ingo)、卡彭古里亞(Kapenguria)、基安布(Kiambu)、基本韋濟(Kib-wezi)、基賈貝(Kijabe)、基利菲(Kilifi)、基皮尼(Kipini)、基圖伊(Kitui)、基溫加(Kiunga)、牯舅騅 (Kolbio)、孔札(Konza)、夸萊(Kwale)、萊薩米斯(Laisamis)、洛基查爾(Lokichar)、洛基喬基奧(Lokichokio)、洛基唐(Lokitaung)、馬查科斯(Machakos)、麥金農羅德(Mackinnon Road)、馬多加希(Mado Gashi)、馬加迪(Magadi)、曼德拉(Mandera)、馬里亞卡尼(Mariakani)、梅爾蒂(Merti)、姆蒂托安代(Mtito Aedei)、穆米亞斯(Mumias)、穆索馬(Musoma)、穆薩(Mutha)、姆溫吉(Mwingi)、納羅克(Narok)、恩貢(Ngong)、龍加伊(Rongai)、魯穆魯蒂(Rum-uruti)、薩巴雷(Sabarei)、塞里喬(Sericho)、索萊(Solai)、索蒂克(Sotik)、蘇納(Suna)、塔韋塔(Taveta)、湯姆生瀑布城(Thom-son's Falls)、托代尼揚(Todeny-ang)、察沃(Tsavo)、沃伊(Voi)和瓦季爾(Waji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