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 |
想去玩嗎? |
目錄 |
慈濟靜思精舍
慈濟靜思精舍位於花蓮縣新城鄉康樂村精舍街88巷1號,它是全世界慕道者、慈濟人的精神堡壘,是正宗的佛教聖地,由證嚴上人主持,主張人本精神,不鼓勵人對神鬼的迷信和焚香燒紙的膜拜,更不捲入醜陋自私的政治色彩,鼓勵大德(世人)做好環保工作,不論全世界任何地方發生災難,慈濟人總能及時施以援手,因此慈濟的證嚴上人,在善良的世人心目中,已成為人間的活菩薩,多少信眾投入慈濟門下作出錢出力的義工,多少達官貴人也放下身段,默默地成為服務人世的慈濟人。 灰瓦白牆的慈濟「靜思精舍」,象徵著慈濟的人本精神,門前台階上分列有4根立柱,看起 來樸素無華。輕啟紗門,步進大殿,就可看到當中端坐著釋迦牟尼佛祖像,左座為觀世音菩薩,右座是地藏王菩薩,寧靜中散發出一股氣勢,是證嚴上人清修之所。
鯉魚潭風景區
鯉魚潭風景區管理處地址為壽豐鄉池南村環潭北路100號。鯉魚潭本來非潭,因河川移位變為古河道的斷頭河,河水無法流出,一旁的山溪溪水又匯流於此,再加上潭下地底浮流不斷湧出,乃形成花蓮縣境終年不涸最大的淡水湖,因為傍著鯉魚山,且湖形也像鯉魚而得名,歷來為台灣著名風景名勝之一。在地理位置上,鯉魚潭位於鯉魚山麓池南村的北側,距離花蓮市區約20公里;潭東有鯉魚山;潭西是又名為銅門山的賀田山,山峰高聳,海拔1484公尺;還有海拔2426公尺的木瓜山。潭面略呈橢圓形、南北長2公里,東西寬800公尺,總面積104公頃,潭周長4400公尺。 1930年,日本人曾在這裡建有旅社,並有商人花費鉅資建造遊艇供富有的觀光客來此遊湖,當時曾有「一艘千金」的形容。這裡潭面風平浪靜,水質清澈,四面層巒環抱,嵐光波影交相輝映,潭畔綠柳成行,並有姜太公、觀音菩薩、美人魚、耶穌和各種奇獸的塑像雜亂林立,使人恍若置身童話世界。湖面有腳踏船、小舟和快艇出租。湖中魚群悠游,深15公尺的潭底,有新鮮的活跳蝦和大頭鰱魚。潭邊餐廳林立,是花蓮人假日休閒及大快朵頤的好去處。 4公里長的環湖公路一小時可以徒步走完,林相非常豐富,有許多大型的樹蕨,如筆筒樹及沙欏。路旁建有多個釣魚平台、涼亭和花園,還有潭北的親水公園,可觀湖賞景。這條公路旁有環潭棧道,是騎自行車、玩滑板車和散步的好地方。 潭北有古色古香的遊客服務中心,還有佔地10多公頃的露營區,以及水鳥和白鷺鷥棲息的自然生態保護區。很多早起的遊客沿著潭邊公路旁的步道,登上海拔600公尺的鯉魚山頂,看山上的電視轉播站,遠眺花蓮溪和木瓜溪匯流入海的景象,還有生態保護區群鳥飛舞的美景,既達到健行的目的,又可將山水美景盡收眼底。 此外,鯉魚潭四面環山,日照時間較短,濕氣較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良好,適合螢火蟲的繁衍,數十年來一直是牠的重要棲息處,每年的4、5月間,在晚上7~10時,都可以看到潭邊螢火蟲滿天飛舞的景象。
花蓮海洋公園
花蓮海洋公園地址為壽豐鄉鹽寮村福德189號,是台灣第一座大型海洋公園,也是東海岸國家級風景區起點,坐落在東華大學北面,北距花蓮市區約10公里,從花蓮機場開車約25分鐘可達。佔地51公頃,包括有海洋村、探險島、海洋劇場、嘉年華歡樂街、海盜灣、布萊登海岸、海底王國和水晶城堡等八大主題園區,不僅娛樂設施多,還可以瞭解海洋生態文化。 海洋劇場有如開設在鹽寮村的狄斯奈樂園,有19世紀英國海岸碼頭的建築風格。總水量1.5萬噸的海底王國,展示海洋水族的生態,設有大片觀賞區及海底隧道,養殖有種類繁多的魚類。另有總水量1.2萬多噸的水池,內設有鯊魚劇場、海豚劇場、海獅劇場和與海豚同游體驗池。鯊魚劇場不但可見鯊魚寶寶在魚卵內的孵化與蠕動,還有7條護士鯊、以及虎鯊、黑鰭鯊、白鰭鯊和檸檬鯊。由於人們對鯊魚往往存有兇殘、嗜血的驚悚印象,海洋公園為了培養人們建立正確的鯊魚觀念,乃安排民眾參觀鯊魚池及餵食秀,並透過鯊魚生態影片及專人解說,讓人們瞭解鯊魚,進而愛護鯊魚。 海豚劇場可以容納2500位觀眾參觀海豚跳躍和頂球表演,並有結合劇情的演出,牠一出場時就將馴練師由水裡頂起來跳出水面,成功地吸引所有觀眾的目光;公園還提供遊客餵食及與海豚同游的機會,遊客可在餵食池畔撫摸到這種活潑可愛的動物,或在馴練師的指導下穿上潛水衣潛入海豚池中,享受與海豚同游的樂趣。 海獅生態公園的海獅表演也相當逗趣,幽默的主持人與技術熟練的馴練師天衣無縫的默契,搭配符合時事的內容,讓整個表演過程高潮迭起,掌聲不斷。 公園裡最有名的是海盜大驚航、長達650公尺的飛艇滑水道,有3次驚險的衝滑過程,包含台灣首見8公尺的駱駝峰倒衝,也就是以背部往下衝,相當刺激;其次是從海拔100公尺的高度向太平洋方向俯衝,感覺直似衝進海中般;第三次則衝回登船區,令人回味無窮。還有19世紀捕鯨魚村、雲霄飛車和海盜船等娛樂設施。在充滿異國情調的商店街,打扮成海星、海馬、美人魚、海豚、海獅和章魚等水族造型的人偶,以歡樂舞蹈和遊行吸引來賓的目光。 附近的五星級旅館遠來飯店,坐落在海拔260公尺的海岸山脈上,面對太平洋及花東縱谷平原,景色之美,令人屏息。飯店本身採英國18世紀最繁華的維多利亞建築風格,紅頂白牆的外形,內部到處都是油畫,大廳、通道和客房內總共不下千幅,飯店內外並散布著各式石雕,一片浪漫氣氛。近400間面對多變海洋及山景的典雅客房,使住客有賓至如歸的貼心感受;名師主廚的各式餐廳,令美食者讚不絕口。
石梯坪遊憩區
石梯坪遊憩區是花東縱谷上的一處觀光勝地,其名稱的由來可追溯至清光緒年間,帶兵開路的統領吳光亮來到這一帶海邊時,看到岸邊的岩石伸入海中,有如一排排階梯,便命名此地為石梯。它位於花蓮縣中南部瑞穗鄉海濱,坐落在石門附近、秀姑巒溪北側,位置在台東豐濱的花東海岸公路約68公里處。遊客中心的地址是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石梯坪52號。 這一帶的景觀有海灣、海灘、岩崖、海岸梯狀階地、白色火山礫岩、岩石和珊瑚礁等,加上洶湧的波濤和飛濺的浪花,海景風光旖旎。石梯坪形成的原因是火山岩受海蝕作用鏟平後,又再度隆起的海階,它所以會隆起,大致是海平面的下降而造成。石梯坪海岸突起的高地,由近白色的火山礫岩構成,遙望有若雪山,有些地方夾有黑色岩塊。這裡的岩台是海浪長期浸蝕沿岸硬岩的產物,岩石上縱橫的蝕溝及壺穴遍布,壺穴直徑由0.5~2公尺不等,深度可達2公尺,有些突出地面,狀如桶形浴盆,穴內還常有圓滑礫石。海濱的岩石經過海蝕、風化後還出現各種形狀。 石梯坪這個長達1公里的灰白色奇岩怪石海濱,是因火山集塊岩靠海的一面經海蝕風化後,形成一排狀似階梯般的單面山,更由於岩層中含有大量的凝灰岩,在陽光的照耀下呈現明亮的光澤,與藍天碧水形成鮮明的對比,非常好看。這裡鋪有長約2公里的石砌步道,遊客行走在上面,可近觀石梯坪特有的景色及豐富的生態景觀。珊瑚礁崎嶇多孔,是海水中生物聚集的地方,熱帶魚和其他海中生物引人入勝、具觀賞價值的魚類有蝶魚、雀鯛、粗皮鯛和隆頭魚等。 藻類生長茂盛,遍布海底,海藻葉狀體的長度可達0.5公尺以上,使得這裡的蝦貝特別豐富。蝦類有五色龍蝦、長腳龍蝦和文身龍蝦等;貝類有九孔、唐冠貝、大法螺、鶉螺、貽貝、磚礫貝和夜光貝等;棘皮動物中的海膽、海百合和陽燧足等也相當多。 石梯坪隆起的岩台和珊瑚礁上,植物種類繁多,主要有林投、草海桐、海砂菊、濱刀豆、文殊蘭、蔓荊、台灣海棗、刺裸實、龍鬚草、毛鞘齒花、苦蘭盤、濱龍吐珠、濱排草、過江藤、過長沙、結縷草、鴨嘴草、鹽飄佛草、稜果榕、九芎、構樹、椬梧、黃槿、雞尿藤、刺桐、小葉黃鱔藤、雀梅藤和越桔葉蔓榕等,因此形成一個高品質的自然公園,極具教學研習價值。 石梯坪大奇山腳下,有一個巨大鐘乳石山洞,稱為「月洞」,洞內有伏流、滴泉、鐘乳石和蝙蝠群等豐富景觀,在數量不多的台灣山洞景觀裡,這個必須乘船才能入內一遊的岩洞,可說是相當特殊。山洞恰好位於石梯坪和石梯港之間、11號東部濱海公路上方,海拔約80公尺,洞口朝東北方,內積滿了淡水。奇特的地方是水位會隨著月亮的盈虧漲落,在滿月時漲到最高點,幾乎和洞口齊,此時水深約5.4公尺。 坐「板筏」進洞,洞長約110公尺,但輕舟能駛到的地方僅約76公尺,再過去洞穴趨小,山壁夾成縫隙。如果戴潛水具再潛泳一段,又能見到一片人跡罕至的洞天水域。進洞後,山洞一分為二,向南方深入的主洞穴,從水面到洞頂的高度達10公尺,呈尖狹狀,頂端聚集著一群蝙蝠,倒吊在洞頂休息,受到驚動後在洞內飛翔,益增神秘氣氛。據說這裡的蝙蝠達千隻以上,進洞後漆黑一片,需靠手電筒照射才能看到洞內景觀和探得水路前進。沿途可見兩側洞壁布滿鐘乳石、「魚頭化石」及「化石筍」等。洞內腹地最廣處,有一木桶自洞頂懸垂而下,泉水從洞頂岩壁間滲出滴進木桶,再沿木桶滴下來,曾有遊客盛泉水回去泡茶,據說茶味更醇香。 南洞深約20公尺,盡頭斜向下方沒入水中,無人知道水下的洞穴究竟有多長;洞內盛產台灣最大的淡水魚鱸鰻,大的約有10公斤重,具有攻擊人類的能力,不易捕捉。另一個向西面深入的洞穴,又有其獨特的景觀,高約7公尺,洞口較寬敞,洞頂有一大片昔日燕群棲息所遺留下來的巢穴,因年代久遠,都已遭含有碳酸鹽的泉水長期浸蝕,而鍍上一層厚厚的石灰岩,好像燕窩的化石一般,相當引人入勝。 西洞的洞室中央,清澈的山泉彷彿散珠般,源源不絕地從洞頂灑落下來,成為嗜好飲茶者汲泉水的來源。繼續深入洞裡,有一塊由洞頂垂下的片狀岩塊,頂端還淌著水滴,好事者將之命名為「魚頭岩」。西洞的盡頭更形低矮,水位高時小船不能入內,水位低時還可縮縮頭勉強將船划入,裡面還有一個更小的山洞。由於洞內別無出口,又有充沛的山泉,因此洞內的溫度終年都保持在20℃左右,這種穩定的溫度使得洞內冬暖夏涼,一個人獨坐洞內,有遠離塵囂的寧靜感。 在石梯坪北方,有一個石門海灘,灘上被海浪沖擊的巨大岩壁有如石門洞,頗值得一遊。當海潮來襲時,因地形的崎嶇變化,會激起高度不同的浪花,有時浪高超過一樓,蔚為奇觀。而這個遊憩區內的石雕公園和原住民的民俗村,也使此地除自然美景外,又增添幾許人文氣息。
秀姑巒溪急流泛舟
秀姑巒溪急流泛舟聲名遠播,是花蓮熱門的水上活動。自民國73年起,這裡就成為喜愛急流泛舟者的天堂,每年吸引數萬人前來體驗泛舟的樂趣,最多時每日接待3000多人;管理處從民國78年起,連續在此舉辦國際性泛舟大賽,參賽規模達200隊1000多人,將秀姑巒溪推向國際泛舟舞台。泛舟遊客中心地址是花蓮縣瑞穗鄉中山路3段215號。 總長103公里的秀姑巒溪,是台灣東部最大的河川,也是台灣難得一見的自西北向東南的溪流,並係唯一發源自中央山脈東坡、貫穿海岸山脈東流的溪流。因發源於中央山脈東坡的秀姑巒山而得名,由花蓮富里鄉迤邐而下,流經玉里鄉、瑞穗鄉再穿過東海岸山脈,沿著曲折迴旋的山勢奔流入海。因流域短,河床有斷坡23處,所造成激流,使得秀姑巒溪成為台灣河川中最美麗和最獨特的峽谷溪流。下游河段包括瑞穗到出海口,河道蜿蜒切穿海岸山脈,形成峽谷曲流,水流湍急,水源終年不斷,即使是枯水期間,也有20多處激流。 秀姑巒溪下游瑞穗鄉以東到豐濱鄉港口村之間的河段,全長22公里,是秀姑巒溪急流泛舟的路線,河床由海拔70公尺降到5公尺,落差65公尺。盛行的旅遊方式是在瑞穗大橋下搭橡皮艇,沿溪一路飛渡,驚險刺激,途經「奇美石壁」、「萬物相」、「秀姑漱玉」和「人頭石」諸景後,直奔向大港口的長虹橋約17站,每站都設救生船,使人無泛舟危險之虞。但水火無情,尤其是在湍流上活動,安全顧慮還是十分重要,遊客下水前,都必須先聽過安全救生講解,穿上救生衣、戴上安全頭盔,方可下水泛舟。全程大約需要4個小時,行程開始時水流平穩、溪床開闊,過德武灘後,出現一個大轉彎,由此處開始,就可說是開始真正的急流泛舟,帶給人們一種挑戰大自然、戰勝大自然的興奮感覺。 遊客到秀姑巒溪旅遊,除體驗泛舟的驚險刺激外,也可以欣賞兩岸岩壁的山光水色,細細觀賞大自然的奧秘。 秀姑巒溪還提供遊客「一竿在手、樂在其中」的釣魚情趣,幾年前有人從北部溪流引進溪哥魚種,由於繁殖迅速,成為秀姑巒溪魚類的主要品種,在這裡任何河段釣魚,都不會空手而歸。
清水斷崖
清水斷崖位於花蓮縣秀林鄉蘇花公路和平、崇德兩站之間,綿亙約20多公里。這裡的地質主要是由大理岩與片麻岩構成,岩層質地細密,堅硬不易坍塌,形成了險峻陡峭的壁面。 順著蘇花公路一路開車向南行駛,沿途公路曲折蜿蜒,上臨危岩斷崖峭壁,下臨汪洋大海,蘇花公路穿梭於懸崖絕壁間,如一線橫懸,依勢伸屈,形勢雄奇,凌霄直上青空,是台灣東海岸一大奇觀。
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地址為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富世291號,是花蓮縣最大的觀光遊樂區。「太魯閣」是泰雅語的譯音,意為「人」或「很大」。早在200萬年前菲律賓海洋板塊的島弧與歐亞大陸板塊發生碰撞,逐漸形成古台灣。劇烈的地殼運動,擠壓亞洲大陸邊緣隆起而成為褶皺山脈,並上升為海拔近4000公尺的高山;而立霧溪豐沛的河水,又不斷切割太魯閣這塊地質史上最古老的大理石層,帶走風化作用及浸蝕作用所堆積的砂石,形成現在雄偉壯麗的山川景色。 這座公園位於花蓮、台中和南投三縣交界處,涵蓋花蓮縣秀林鄉、台中市和平區和南投縣仁愛鄉。東臨太平洋;西接雪山山脈;北自中央山脈的多加屯山、南湖群峰到中央尖山、無名山、畢祿山、清水山稜線,轉東邊的清水斷崖,經太魯閣峽谷連接新城山、加禮宛山;南邊經過嵐山、立霧主山、太魯閣大山、奇萊群峰,再轉西邊的合歡群峰,沿中央山脈西側支稜連接閂山、茶岩山。總面積920平方公里,南北長為36公里,東西寬42公里,是台灣第二大國家公園,其規模僅次於玉山國家公園。就地質、地形而言,除了地質的演變過程值得觀察研究外,因山谷錯綜複雜而造成的景觀也非常豐饒,園區內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佔全境的一半,其中有27座躋身於「台灣百岳」,以具帝王之相海拔3742公尺(太魯閣最高峰)的南湖大山、斷崖嶙峋的奇萊群峰與合歡山等最負盛名。其他如燕子口至九曲洞的大理石峽谷、河階、瀑布,溪流之美及因時因地而異的天象景觀,更是美不勝收。 園區內由海平面上升到海拔3740公尺的高山地區,植物種類繁複豐富,有太魯閣櫟、石楠等闊葉林帶和冷杉林、高山箭竹草原。這裡除海灘、海岸林和濱海離島植群外,幾乎包括全台灣各植物群落類型,可以說是全台灣植物體系的縮影。由於這裡人為破壞少,計有1100多種自生維管束植物,並隨地勢變化而垂直分布為峽谷石灰岩壁植物、闊葉樹林、檜木林、雲杉林、冷杉林、香柏林及高山寒原植被。其中的清水圓柏、南湖柳葉菜、南湖杜鵑和太魯閣櫟等57種植物,更因獨特的生態環境和植物演進而數量稀少,被列為稀有植物。 由於擁有良好的棲息環境,園區動物生態也是多彩多姿。這裡至少有24種哺乳類、25種爬蟲類、14種兩棲類、122種鳥類、208種蝶類和16種溪流魚蝦。其中帝雉、藍腹鷴因捕獵壓力大,數量日漸減少,已列為瀕臨絕種的鳥類;而台灣黑熊、台灣長鬃山羊、水鹿、台灣獼猴等大型哺乳動物,也因獵戶的捕捉販賣而亟待保護。此外,各種鳥類、蝶類翱翔紛飛於山林小徑,使園區成為絕佳的觀賞遊憩場所。 這裡的人文史蹟也非常豐富,可分為史前遺址、泰雅文化及合歡越嶺古道等三部分。史前遺址以位於立霧溪口南岸被稱為麒麟巨石文化的太魯閣遺址最具研究價值;還有距今約3000年歷史的遺址如布洛灣、西拉岸、巴達崗、下梅園、陶塞及西寶等。 台灣10族之一的泰雅族是在300多年前由原居地的濁水溪上游東遷入立霧溪河谷定居,園區現已發現舊部落遺址多達79處。泰雅人擅狩獵、採集和捕魚,以山田焚墾的農業為主,有鯨面及拔齒習俗,並擅編竹、製草、結網和紡織,手藝之巧居原住民各族之冠;泰雅人的服飾和吟唱舞蹈尤富特色,吸引無數觀光客前往一探泰雅風情。合歡越嶺古道為民國元年以後台灣中央山脈中段東、西間的聯繫道路,是百餘年來泰雅部落為禦敵、山墾、遷徙而行走於立霧溪河階地帶的獵徑遺蹟貫穿而成,現在僅餘巴達崗至合流16公里長、被列為史蹟保存區的大斷崖古道,以及天祥以西至碧綠神木32.7公里的立霧溪堀鑿曲流古道。 為有效保護公園內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特依據不同的資源特性與分布,劃分成生態保護區、特別景觀區、史蹟保護區、遊憩區及一般管制區等5個不同的分區,前3個區僅供作科學、歷史研究與解說教育資材,不得任意破壞,並視實際需要設置觀景、解說設施或研究站,以及教學園區等。為執行土地分區管制與保育經營業務,共分為企劃經理課、工務建設課、觀光遊憩課、保育研究課、解說教育課,以及公園警衛隊等單位,各司計劃規劃、資源調查、設施興建及自然生態知識之傳播等業務。 設置這個公園目的,除提供保護性的環境以供學術研究外,更希望提醒民眾:為後世子子孫孫留下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 公園內有許多名勝,其中魯谷幽峽位居中部東西橫貫公路東線起點的太魯閣,是立霧溪大峽谷,也就是太魯閣峽谷和峽口的總稱。太魯閣峽谷一般係指中橫公路太魯閣至天祥段近20公里的峽谷路段,是一條熱門的健行路線。自花蓮市東行25公里,就到達太魯閣,入口處有一個古香古色的宮殿式牌坊,上面有大理石鏤刻的「東西橫貫公路」6個大字,多數遊客都會在此留影紀念。入峽後溯立霧溪上行,兩岸峭壁陡立、千岩萬壑、各擅勝場,氣勢渾然、蜿蜒激湍的立霧溪水在大理石岩的襯托下,淺處呈乳白色、潭深處則色如翠玉。其景物之奇、景色之美,可以說是鬼斧神工、參天地造化之最,蔚為台灣第一勝景,是舉世罕見的曠世奇觀,而這段路也是世界上最偉大、最艱鉅的道路之一。 中橫公路自太魯閣峽谷至大禹嶺間蜿蜒約78公里是公園的主要道路,沿途奇石雄偉、千岩競秀,無論是平台、河階、飛瀑和斷崖等景觀,都各異其趣。尤其是天祥以東的溪谷之美,更是馳名國內外,立霧溪流經之處,兩岸峭壁斷崖,仰頭不見崖頂,低頭不見谷底,令人不由讚嘆大自然的神奇佳作,絕非人工堆砌的景點所可比擬。 長春祠在長春車站對岸,距離太魯閣入口約2.5公里,是進入太魯閣的第一景。自長春橋畔降階下彌陀岩,穿越山洞循徑而達,正好位於立霧溪曲線發展的位置上,是以紅磚為主要建材的磚紅色中國傳統式建築物,廟貌宏偉並嵌入山壁間,祠前刻有「萬古長春」四字,莊嚴肅穆。祠旁還有白色尖塔及綠瓦赤柱和黃瓦朱柱各一,整個長春祠區被翠嵐所環抱,祠內設有開鑿東西橫貫公路殉職者的紀念碑。 祠旁石灰岩洞中有美麗的鐘乳石,祠前有兩股瀑布自山間石壁湧出,分兩段下瀉,奔騰聲如雷動,蔚為奇觀,但是長春祠區時常有大片落石,對遊客造成安全上的威脅;祠後的石梯可抵太魯閣祠堂、禪光寺和葫蘆谷,沿途可欣賞湧泉及豐富的植被。太魯閣祠堂深藏於長春祠後方的石洞下,沿著地階下去,洞口上方塑有地藏王佛像,洞內清幽,供奉觀音菩薩像。 立霧溪流經燕子口附近時,由於溪水侵蝕劇烈,峽谷形成陡直壁立的「U」字形,車行其中,可讓人深刻體會到一線天的含義。當年開鑿中橫公路時特別鑿了幾個曲折的隧道,遊客至此,多好奇地下車步行而過,俯視崖底溪水,細看對岸峭壁的燕子口,趣味無窮。隧道旁有一條寬大叉路,蜿蜒上行3公里,可抵達展現峽谷原住民泰雅人生活形態的布洛灣遊憩區,「布洛灣」為泰雅語音譯,含有「回音」之意。區內上台地有可以容納160人住宿的竹屋及可供觀賞自然景觀的迷你景觀步道;下台地則有簡報室、環形劇場、泰雅工藝展示館和通往燕子口的景觀步道。 布洛灣的360°環形劇場,播放泰雅族、阿美族的歌舞節目和公園生態景觀,每片長17分鐘,備有中、日、英語旁白,每日10時和15時表演,假日則在11時和14時各加演一場。由劇場後方的階梯直下,15分鐘抵達中橫公路,可作一趟短暫的森林浴之旅,沿途林木蒼翠,景色宜人。 燕子口位於中橫公路179~180公里處,距長春祠約7公里,兩岸是大理石的峽谷峭壁,上面變質的石灰岩層肌理清晰可見。在峭壁下仰不見山頭,崖間小洞累累似燕巢,時常有春燕棲居裡面,因此取名燕子口。 斷崖下的隧道綿延相屬,公路由此穿過;隧道之外,另有公路,也可行車,形成「道外有道」的奇景,台汽公司在路旁圍欄闢地設立石椅石桌,供遊客休憩憑眺,廊外洞天,青山綠水,令人徘徊,不忍離去。 靳珩橋位於燕子口盡頭處,橋旁岩壁上有印第安人面像,非常引人注目。配合附近小亭、飛橋和扶疏花木,成為一個小公園,名為靳珩公園。當年開闢中橫公路時,靳段長和幾位工作同仁不慎墜谷殉職,為紀念這些築路英烈,特以靳段長名字作為公園名,使後人不忘其功德。車站旁邊有一小土產店,供應飲食、冷飲,在這裡喝一杯咖啡,眺望山景,享受城市咖啡廳所沒有的特殊情調,實是人生一大快事。 在靳珩公園前行約1公里處,可見錐麓斷崖,行走其間,立霧溪兩側千仞的山壁如刀削般地森然矗立,陰德的地勢贏得了「虎口線天」的封號。 西寶國小位於秀林鄉富世村西寶11號,是太魯閣國家公園中唯一的小學,也是全台灣第一座寄宿學校。校園內保留了原始地貌,依山勢而建的校舍,結合學生的創意與永續經營的概念。環保建材搭蓋的六角形教室、可觀察星座的露天澡堂、為減少光害而貼近地面的陶製燈具等,配合開放式的自主學習,理想中的未來學校儼然成形。 九曲洞位於中橫公路174~175公里處,它的形成是由於立霧溪的河道多且彎曲,大理石岩壁曲折連綿,公路迂迴鑿穿其間,有如鬼斧神工,令人對當年開鑿中橫公路的人們油然而生敬意。洞外緣鑿透多處用以通風採光,並闢蹊徑供遊客休憩臨眺;洞內幽深神秘,來往車燈忽隱忽現,憑添幾分詭秘。也可見到藍天在上,山谷在下,僅餘一狹小的天際,所以又名為「一線天」。 慈母橋位於荖西溪和立霧溪合流處,是用大理石所建,白色的大理石在陽光照射下顯得特別耀眼,橋頭兩邊各立一對白色大理石獅子,雄赳赳的姿態,儼然慈母橋的守護神。橋北有許多巨石阻河,附近的岳王亭是大理石區與片岩區的分界線。慈母橋附近的慈母亭,舊稱蘭亭。傳說曾有一位慈祥的山地母親,由於思念愛兒,每天傍晚佇立在山坡上盼望兒子歸來,後人根據這個感人的故事,改名為慈母亭。亭建於岩坡上,兩壁白石嶙峋,附近生長極其名貴的野蘭,步臨其旁,如入芝蘭之室,芳香襲人。 由距離慈母橋1.2公里的綠水出發,步行1小時可達中橫公路,這是園區內第一條自導式步道,沿途有林蔭、小橋流水、隧道及各種植物,景觀豐富。 天祥舊名太比哆,本來是泰雅族山胞世居之地,現為中橫公路東段的大站,是太魯閣峽谷主要的交通轉運站,也是太魯閣風景區的一大中心。它位於太魯閣峽谷終點,地址為秀林鄉富世村天祥路17-1號,海拔480公尺,四周群峰環繞,狀如盆地,是公園內觀光設施最齊全的景點。 「太比哆」是山胞語中「棕樹」的意思,由於天祥有很多棕樹而得名;後來為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而改名天祥。山麓下建有文天祥塑像,並有一座鐫刻正氣歌全文的大理石屏,用以紀念這位忠臣烈士。附近還有孟母亭、祥德寺和天峰塔等,景色非常幽美。這裡並有可觀賞梅樹及各種花卉的梅園,在每年元旦前後的花季,花香陣陣。 祥德寺坐落在稚暉橋前一處高崖上,起源與開鑿中橫公路息息相關,由於在開鑿中橫公路的天祥路段時進程緩慢,廣欽和尚結廬山巔,坐禪加持,公路修成後,公路局特修建7層天峰塔紀念他。高塔直穿樹叢迎向天際,塔前平台上建有大雄寶殿,殿前匾額是于右任筆勢雄渾的題字,廟前後植有3000株梅樹,綠草如茵、花木扶疏,每年1月份,梅花怒放、暗香浮動,吸引無數遊客前往觀賞。寺外唯一通道是跨在立霧溪上的普渡吊橋,橋身紮實,長約100公尺,觀光客過橋後再登上約90級階梯,就可看到坐落在花木扶疏間的天峰塔,登塔攬景,整個天祥就在眼底。 天祥晶華酒店與祥德寺一水之隔,東邊客房窗外就是天峰塔。天祥青年活動中心建於塔次基里溪和陶塞溪的交匯處,地址為秀林鄉天祥路30號,是一座雄偉美觀的白色建築物,內設會議室、交誼廳、餐廳和宿舍等,可供350人食宿、集會和活動用。 白楊瀑布位於天祥西方,原名「達拉歐斯」瀑布,是泰雅語中「斷崖」之意,與水簾洞同屬立霧溪主流塔次基里溪畔壯麗的自然景觀,兩者毗鄰而居,是國家公園重要的遊憩據點。遊客自天祥循中橫公路往台中方向上行約800公尺,可見路左有條長約380公尺的隧道,跨過隧道口的鐵門穿過隧道,沿著昔日台電為開發立霧溪水力而開鑿的白楊施工便道,行約30分鐘可達;也可從登山健行步道至白楊瀑布,這條步道是利用舊合歡越嶺古道修復而成。從基督教長老會旁的小徑翻山而下,穿過茂密的茅草林和窄小的山徑,行走45分鐘,可至瓦黑爾溪左側山腰,於此轉循「之」字形下坡路到溪谷,再翻上白楊施工便道。兩條道路交會於一座水泥橋,過橋續沿施工便道前行,經5個隧道,行約45分鐘可抵另一座水泥橋,橋右側壯麗瑰奇、岩脈廣袤的峽谷,令人贊嘆。立於橋左,可見白楊瀑布懸吊在青山翠谷中,再前行經一吊橋至瀑布下方,共分為4段的白楊瀑布似從天邊飄然而下,有如玉帶飛舞,直入深潭,瀑布下方有一展望休憩區供遊客休息、賞景。 欣賞過白楊瀑布,再深入白楊施工便道,連續穿過兩個隧道,不久便可以領略到水簾洞的特殊風情。此洞是因為在開鑿白楊施工便道的山洞時,正好由水流的斷層經過而形成。壯闊的山泉從石縫傾瀉而下,如白紗、似玉簾,壯觀又不失柔美。 再往前3公里,另有一處規模更大的水簾洞,洞前山壁長滿青綠的蕨類和蔓草,山泉如絲絮流貫而下,襯著黛綠的岩壁,景致尤為優美。由於沿途必須經過不少隧道,要準備手電筒照明;另外水簾洞因有水幕且地面有水,必須準備雨鞋、雨傘和雨衣等雨具,最好再帶上一套乾淨鞋襪和便服備用。過了水簾洞前行4公里就到達迂迴曲折的「小九曲」,不遠處的塔次基里溪溪谷,就是全程9.4公里的白楊步道終點。步道7公里處設有連接立霧溪掘鑿曲流古道至新白楊的吊橋。 中橫公路在天祥以西的地方脫離太魯閣峽谷,逐漸爬升而成環繞山間的公路,視野豁然開朗,沿途山形、河谷也呈現雄偉的氣勢,雲海的景象和林相也隨著海拔的上升而有所改變。 文山位於西寶東南方臨陶塞溪的河階地,在天祥西北方約3公里處,海拔575公尺。文山賓館環境幽雅,餐飲或住宿都非常方便。賓館附近泰山隧道洞口右方有水泥砌成的石階路,沿途穿過一個滴水的山洞,再過小吊橋,就到達最具陽剛美的文山溫泉。溫泉的山口是在吊橋下方的山洞中,山洞由純白色的大理石構成,高約10公尺,洞內側離地1公尺處有條岩石裂隙,數道溫水水柱就在隙縫中噴射而出,水量奇大,溫泉滾滾,與洞外的溪流相和,轟隆隆的水聲不絕於耳。泉水溫度約44℃,出水量每秒鐘約10加侖,瀑布似的熱泉轉瞬流入溪中。泉水色呈淺綠,稍帶硫磺質,但飲用無苦澀感,由於洞頂斜斜上揚,溫泉的熱氣得以迅速排出,所以洞內毫無窒悶的感覺,可以舒舒爽爽地享受溫泉淋浴。 由文山繼續上行不久便抵西寶,此處盡為狹窄幽谷,迂迴盤旋,絕少峭壁懸崖,地勢開敞,叢峰磅礡。這裡的西寶農場,盛產四川榨菜及寒帶蔬菜。車站附近建有涼亭,名曰豁然亭,自此至天祥步道直線距離僅1.9公里,坡度很陡,海拔落差達400公尺,步行約1小時30分鐘。步道沿著稜線陡降,中途有一座可遠眺白楊瀑布及群山浮雲的觀景平台,視野開濶,展望層巒,景色歷歷;俯瞰天祥,如在眼底。 由西寶北面回頭彎旁的小徑向前直行1.6公里,過九梅吊橋後,一路是原木階梯呈「之」字形陡坡上升,行走4.3公里後可達蓮花池,沿途生態資源豐富,昆蟲及爬蟲類品種繁多。蓮花池海拔1200公尺,是高山湖泊,舊稱「天潭」,係泰雅族蘇瓦沙魯部落舊址,因當時種滿蓮花而得名。從九梅吊橋處循小徑沿陶塞溪北行4公里,順叉路右行400公尺到達梅園,再沿叉路向左北行,經忠孝、仁愛、陶塞吊橋,約行3.7公里可抵達竹村。這條全長9.3公里的梅園、竹村步道,又叫「陶塞」步道,道旁生態資源豐富,可供賞鳥賞蝶,也可作地質地形考察。因此地石墨片岩及綠泥片岩較為脆弱,經陶塞溪水浸蝕後沉積為多層河階台地。現在這裡田園景致幽美,種植有水蜜桃、加州李和高冷蔬菜等經濟作物。 西寶往西至慈恩的26公里距離間,有極盡迤邐曲折的景致,沿途俯仰顧盼,環翠照眼。慈恩是東西橫貫公路主要的中途站,山峭建有招待所,以憩行旅,距離10公里就可望見其赤色屋頂,與四周樹林相映,色調非常和諧。招待所旁建有青年互助旅社,供登山旅客住宿。由慈恩繼續沿中橫公路前行,沿途有碧綠神木、碧綠、關原等諸多景致。 大禹嶺又叫做合歡山埡口,位於中橫公路主線和霧社支線的交會點,也是合歡山區北端的入口,為中央山脈主稜線的鞍部,海拔2565公尺。大禹嶺在地理上形成分水嶺,公路隧道的北側是大甲溪流域,南側是立霧溪流域,非常適合遠眺合歡東峰以及奇萊北峰。合歡東峰的箭竹草坡最具吸引力,是地層面與地形面相互平行的斜坡,由於土層淺薄,迎風且受自然火災等影響,而化育成單一的箭竹植物。 波浪池是公園東北部波浪山旁的高山湖泊,位於海拔2335公尺的波浪山西南方,枯水期池長約50公尺、寬約20公尺,周圍森林茂密,有不少獸跡,頗具神秘氣息。自波浪池下山到上梅園的竹村,僅4小時步程;而從竹村登上波浪池則需1天。 距太魯閣峽口不到1公里有著名的神秘谷,入口在砂卡丹溪採金道路的起點,小徑鑿在大理石峭壁上,寬1公尺,非常平整。要進入神秘谷,必須將車子停放在公路旁,從81號隧道旁的小路往下涉過立霧溪,對岸有一個漏斗狀的山坳,神秘谷就掩藏其中。順著峭壁小徑蜿蜒而入,就好像走在時光隧道中,左側的叢林愈來愈密,溪谷間巨石累累,深潭碧綠,水面靜謐幽雅,水波不興,潭水與大理石峭壁相映,詭異而美麗,因而稱為神秘谷。 再往前走,砂卡丹溪水繼續流瀉相隨,在岩縫間迴旋激盪,這條溪水石之美,吸引許多攝影家前來採訪。沿小徑下到溪谷,徜徉其間,樂趣無窮。日據時期採金者不遠千里而來,不辭辛勞地一寸寸開路、一籮籮淘金,豐富的藏金傳說,增添神秘谷的神秘感。現在採金人潮早已消逝,神秘谷依舊,它的美帶有靈性,能震懾心神。清澈的溪水,沖開灰白的大理石壁,形成左彎右曲的流路,每個轉折處都是一個圓弧形水潭,潭水清可見底,卻呈現似海水般深沉美麗的藍。 崩落在溪底的大理石巨塊,常年被流水沖鑿,雕塑成千奇百怪的藝品;大理石沿岸多變的褶皺,有如鯨面的泰雅族長老,這是埋在地底的岩層經過高溫擠壓,熔岩到處流竄形成這種地形。 走約40分鐘,谷地豁然開朗,這裡有5戶泰雅族人家和神秘谷檢查哨,檢查哨是摒擋「文明污染」的關口,通過哨所後道路歸於幽寂。峭壁下方是被流水磨成的光滑石壁。上端因年代久遠,壁縫中已長出檉柳之類的植物,鳥兒在樹梢婉囀輕啼,台灣獼猴攀移於絕壁枝幹之間。溪谷上端有條巨大水管橫亙,是立霧溪發電廠的汲水管。這裡另有取水管和大水閘,只見白沫奔騰,隆隆水聲不絕,漸漸地河床變得開闊,前面又是個世外桃源。 谷地兩戶人家,都是腳上帶有刺青的泰雅族山胞,他們養著雞群,栽植竹林和各種蔬菜,過著自給自足與世隔絕的生活。 附近的大禮部落是個袖珍小部落,住的都是竹造小屋,卻有個鑲嵌彩色玻璃的漂亮小教堂。 穿過部落上行10分鐘,到達砂卡丹林道的流籠頭,這裡正處太魯閣上方,左邊有小徑沿水管旁下去,大約1小時後就能下抵蘇花公路上的立霧發電廠。由神秘谷收費站旁小徑,涉過立霧溪,沿砂卡丹溪右側步道行走4.4公里可至三間屋,步道沿線兩旁、植物種類豐富,可以欣賞到五彩斑斕的蝶類。 蘇花公路舊稱「臨海道路」,開鑿於清代同治年間,日據時期改為公路。太魯閣公園將位於園區內的12公里景觀道路中的臨海廢棄舊道規劃為景觀步道,倚山面海,高聳的大理石斷崖氣勢磅礡,其中最壯麗的當數清水斷崖段景觀。 奇萊群峰位於南投縣和高雄 市的交界處,由於山勢險惡,曾發生過幾次山難事件,因而還被冠以「黑色奇萊」的惡名。它包括海拔3560公尺的奇萊主山、海拔3607公尺的奇萊山北峰、海拔3358公尺的奇萊山南峰和奇萊里山等高山。奇萊山北峰稜線東側的大箭竹草坡碧綠平坦,如絨毯般細柔;而奇萊南峰是個圓形的山頭,寬闊的草皮,吸引了不少遊客;卡羅樓大斷崖常常是雲霧繚繞而造成視線的不良,成為奇萊山中最難通過的地方。 由於奇萊山區地形特殊,夏天太平洋吹來的海風溯立霧溪而上,西南季風由西部吹來,兩股氣流在山區交匯,使得奇萊山區常常是陰雨連綿,寒風襲人。在奇萊山頭濁水溪源頭處有奇萊二、三號堡,名為「成功堡」,是清華大學師生為紀念山難同學而捐資籌建的,也讓日後攀登奇萊山的山友,能有個避風遮雨之處。到奇萊山主稜的道路陡峭多碎石,主稜標高3440公尺,為一片矮箭竹草坡,置身其上,可四瞰群峰,三面峭壁,一面緩坡,有「如臨深淵」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