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丁罕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諾丁罕(Nottingham)是英格蘭諾丁罕郡的一個大城市,它的位置在倫敦西北一九八公里,本寧山脈(Pennine Chain)東邊,東米德蘭(East Midlands)煤田區的中央地帶,特倫特(Trent)河左岸,與德比郡相鄰。經緯度位置為西經一度十分、北緯五十二度五十八分,有鐵、公路至此,是附近一帶的交通樞紐。

這個居民將近三十萬的城市,既擁有傲人的歷史建築、而又兼顧了工業發展,在公元六世紀時已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口茂盛的村莊,公元八六八年由丹麥人佔領,成為實施丹麥法的五個城鎮之一。一○六六年被諾曼人征服後在撒克遜舊城外建自治鎮,為防河對岸敵人來犯,曾在特倫特河左岸建立城堡成為皇家的居室。一三三○年廢黜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二世後,皇后伊莎貝拉曾和他的愛人羅傑。莫蒂默住在這個城堡裡。如今城堡遺蹟雖只留下城門,但城市的發展是圍繞著城堡而產生,城堡原址又有了一座後來公爵所建的新堡,如今已改作博物館及畫廊。一四四九年亨利六世准許這裡擁有郡級的行政權。一六四二年內戰爆發的時候,查理一世曾在這裡舉旗起事。

諾丁罕以針織蕾絲花邊和襪子而聞名,也是一個工業城,有傳統的針織和編織業,並生產茶葉、藥品、煙草和自行車。當地文風很盛,設有一八八一年開始招生的大學學院、興建於一八六五年的皇家劇院,還有開幕於一九六三年的大劇院。因為中世紀時當地的舒活森林(Sherwood Forest)是專門紉富濟貧的俠盜羅賓漢出沒的地方,因此在格林古堡上立有紀念羅賓漢的塑像。

這個城市有很高的知名度,主要是因為出了個偉大的詩人拜倫,很多觀光客到拜倫故居的新地寺(Newstead Abbey)參觀。新地寺是一楝古色古香的莊園,原為建於十二世紀的早期基督教小型修道院,由於拜倫家族及後來接手的威德曼一直保留房子原來的修道院架構,因此至今仍帶有中世紀色彩。入口兩側各有一塊咖啡色木匾,左側寫開放時問從早上十時到下午六時,右邊則註明嚴禁「抽煙、狗、冰淇淋、細高跟鞋和嬰兒車」。左邊拱門和塔樓部分是早期修道院留下來的建築體,中間山形牆頂端有聖母瑪利亞的坐像。大廳用橡木鑲嵌牆壁,南側有精雕細琢的橡木屏風。隔壁的餐廳鑲上木板並裝飾了天花板、加蓋壁爐和十六世紀的飾架。窗子左邊有道密門,可通往一問隱匿的盥洗室。

西廊是莊園四大「修道院步道」之一,盡頭上螺旋梯可到拜倫的臥室、更衣室及僕從間。樓下圖書館的書架是橡木雕刻製品和哥德式彩繪壁飾,館內收藏了拜倫的個人遺物,包括他的手槍、拳擊手套和結婚戒指。穿過東廊是手抄本展示室,主要展出拜倫的手稿、信件和原版書,包括了他寫給青梅竹馬的好友伊莉莎白• 皮葛特的信,她曾收拜倫為乾弟弟,並鼓勵他於一八○六年出版第一冊詩集「逃亡者的詩篇」(Fugitive Pieces)。西廊通往大會客室,這裡原是修道院的膳廳,過去拜倫常和好友在這裡練拳、擊劍、打毽板和羽毛球。另外還有詩人的書房,是他伏案寫作的地方。

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是英國偉大的詩人,他的名字既是最深刻的浪漫主義憂鬱的象徵,又是追求政治自由的象徵。母親是第二任太太,婚姻並不美滿,一七八八年在倫敦生下有畸形腳的拜倫之後,母親就帶著他投靠親戚。浪費成性的父親,在把妻子的財產也敗光之後而病死,當時拜倫才三歲。一七九八年他叔父去世,他成為爵位及財產的繼承人,新地寺就是主要的產業,這是早年亨利八世賜給他先祖的。

一八○一年拜倫入英國最負盛名的哈羅(Harrow)公學,一八○五年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生活放蕩,債台高築。一八○六年將早期詩作收集成冊,題為「逃亡者的詩篇」,又名「即興詩集」。一八○七年出版第二冊詩集「閒暇的時刻」(Hours of Idleness)。一八○九年搬進新地寺莊園居住,並就任上議院議員,同年發表匿名諷刺詩「英國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English Bards and ScotchReviewers),並於同年七月和好友霍布豪斯(John Cam Hobhouse)出國旅行,遊歷了葡萄牙、西班牙、阿爾巴尼亞、希臘和土耳其等國,將沿途所聞所見寫在「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一詩中。一八一二年三月,這本詩集的前兩章問世,一時洛陽紙貴轟動倫敦,它不僅提供了富有詩意的異國他鄉見聞和風土人情,也吐露了他的悲鬱心情與對法國大革命後和拿破崙時代的幻想破滅。這些詩更直率地表述了浪漫主義理想和現實世界之問的懸殊,是當時文學界前所未有的論點。

這位大詩人私生活多彩多姿,侈奢浪費放蕩,戀愛事件層出不窮,在「異教徒」(TheGiaour)、「阿比多斯的新娘」(The Brideof Abydos)、「海盜」(The Corsair)和「萊拉」(Lara)等詩中均有所反映。

一八一五年結婚後,他的妻子風聞拜倫另有所歡,在生下女兒不久便帶著孩子出走;拜倫憤而在離婚書上簽字,然後流亡國外,聲明、水遠不再返回英國。他在法國憑弔滑鐵盧戰場後,沿萊茵河上溯抵達瑞士,在日內瓦附近與雪萊成為摯友。滑鐵盧戰場使他激起創作靈感,分別於一八一六年和一八一九年發表「恰爾德• 哈羅爾德遊記」第三章及第四章,一八一九年發表「唐璜」第一、二兩章。「唐璜」是一部傳奇式流浪冒險的諷刺詩,有很多是他自己的經歷。詩人擺脫了「恰爾德‧哈羅爾德」中過度的悲鬱,以及與這些浪漫氣氛同時出現的矯揉做作的風格,表現了他人格特質和個性中的其他方面,如諷刺的機智,以及對實際和表象、慾望和實現問更喜劇性的矛盾都有獨特的見解。

在這一年之中,他結識了泰瑞莎(Teresa Guiccioli)伯爵夫人,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不但鍾情於她,還贏得她父親及兄弟的友誼,他們介紹他與秘密革命團體燒炭黨發生聯繫。在拉韋納(RaVenna)他體驗了更多義大利人民的生活,購買武器送給燒炭黨,施捨錢財給貧民。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及最多產的時期,創作了「但丁的預言」(The Prophecy of Dante)、「唐璜」第三、四和五等章,詩劇「馬林諾• 法里埃羅」(Marino Faliero)「福斯卡里父子」(The Two Fascari)、「撒丹納巴勒斯」(Sardanapalus)、「該隱」(Cain)和諷刺沙賽(Robert Southey)的詩「審判的幻景」(The Vision of Judgment)等。不久,又完成了「唐璜」的六至十六章。

一八二三年四月,他出任倫敦希臘委員會的代理人,援助抵抗土耳其爭取獨立的希臘人。同年七月十六日乘船抵達希臘的克法洛尼亞(Cephalonia)島,各派都競相爭取他,他慷慨解囊捐助四千英鎊,幫助希臘建立海軍艦隊,並極力促使希臘各派團結一致。一八二四年二月病重,四月十九日與世長辭,年僅三十六歲,英年早逝,希臘舉國哀悼,使他成為無私的愛國主義象徵和希臘民族英雄。死後遺體運回英國,但未被獲准入葬西敏寺,而葬在他的故鄉。一九六九年在他死後的一百四十五年,拜倫紀念碑終於豎立在西敏寺中。

諾丁罕附近的華勒頓大廈(Wollaton Hall)是一座亮麗宏偉的十六世紀建築,是典型的文藝復興式,現在裡面設有自然歷史博物館,屋外漂亮的花園中立有一些名塑像。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