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爛陀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那爛陀(JVd〖anda)的經緯度爲東經85度25分、北緯25度7分,位於巴特那與伽耶之間,北距巴特那約90公里,南距伽耶約60公里。因傳說此處山林水域出沒神龍那爛陀而得名,「那爛陀」含「蓮花」之意,寓意智慧、善、美和文化。這裡是公元5至12世紀的著名佛寺遺址、著名的佛教寺院中心。據傳說和史料記載 ,這裡早於公元前5世紀的佛陀 和大雄時代就已存在,並頗爲繁 華,佛陀還曾遊歷此地說法。公元2至3世紀印度佛教哲學家、中 觀學派創始人龍樹在這裡鑽研佛 學。公元7世紀時曲女城的統治 者戒日王曾對此地有所貢獻,中國的玄奘和義淨也先後在此地求 法,並對當時那爛陀有所記載。 公元5至12世紀期間,一直香火旺盛。

那爛陀寺(Niilanda Temple)M 當地最重要的景點,公元5至12 世紀時爲世界佛教的學術和研究 中心,在印度佛教史上佔有顯著 地位,锌舉行第三次大眾部僧侶結集活動,吸引來自中國、韓國、曰本、斯里蘭卡、緬甸、越南和孟加拉等國的學者。大乘佛教著名學者龍樹、無著、提婆、世親等都曾在此修學講道,素有「佛教最高學府」之譽,鼎盛時曾聚集一萬多名的僧人、學者和各方遊士。

此寺治學嚴謹,入寺求學者 ,須經辯論,考核,通過後方准 許入寺學習。寺內藏書豐富,僧 人須學習大小乘佛典、各種論著 及醫術等各種知識。中國高僧法 顯和玄奘都曾先後到過這裡訪問 和修習佛法。玄奘當年在戒賢大 師處研習經文,戒賢是世親菩薩 所傳法相宗嫡嗣,以玄奘爲曠世 龍像,爲他開講瑜珈師地論、順 正理論、顯物論、對法輪、因明 論、聲明論、集量論、中論和n 論等。玄奘在這裡研究經文5年 後,南遊巡禮,訪問其他的印度 高僧,然後又重返那爛陀寺,並 爲寺內僧人講授大乘論及唯識抉 擇論,還用梵文著會宗論三千頌 ,深得戒賢大師及眾僧的稱贊。 後來玄奘應戒日王之邀,主持曲 女城辯論大會,立大乘教義,破 各種異教邪說,在18天的辯論大 會期間,無人能夠駁倒他,因而被尊爲中國的「大乘天」。此外’ 曾來此留學的中國著名僧人還有玄照、智弘、無行、道生、道希 、大乘燈和慧業等。中國西藏佛 教也深受那爛陀影響,如龍樹、寂護、蓮花生等印度僧人對西藏 佛教的發展就起了重要作用。

相傳此寺大約建於5世紀前後,釋迦牟尼遊歷此處,涅槃後,戒日王在此建寺,前後共有6 位印度君王參與。經數次修建擴 充後,寺院規模浩大,有6院、7 院、8院之稱,是當時世界上最 大的佛教學院。巔峰時佔地30多 平方公里,方圓數十所寺廟,大 殿、僧房、佛塔、佛殿、院落及 其他配套設施多不勝數,並建立 了中國僧人的漢寺和爪哇國王朝 捐贈的爪哇寺。「大唐西域記」中描述道:「寶台星列,瓊樓岳 崎,觀竦煙中,殿飛霞上,生風 雲於戶墉,交日月於杆檐羯尼花 樹、暉煥其間……,壯麗崇高,此爲其極。」

1197至1203年間,穆斯林軍隊襲擊比哈爾時,那爛陀寺在戰火中化爲灰爐,僧侶紛紛逃L ’雖曾一度修繕過,但仍遭破壞,其後一直無人知曉。1861年,®址被發掘。根據大唐西城記的資料,1915年印度考古局對此寺進行全面挖掘,在那爛陀寺的遺址上,可見斷垣壘聚,方形的黃赭 色磚基,面積大小不等,一間間 的分布著。佛堂遺址處,仍可看到2、3座講台,堂中有深約9公 尺的枯井和爐坑;四周爲僧房遺 址,估計總共有12座僧院;僧房 原爲4層高樓,現在僅存最下面的基層,每房約6公尺見方,可供一人坐臥靜修,磚牆厚約1公 尺,其中一面的磚壁上有凹入的 小佛龕和通氣窗,在牆壁頂端開 著小窗,可讓光線和空氣進入。 僧房內原設有水溝,並房房相通 ,現在水溝雖然不見,但是昔日 以流水驅暑和厚牆隔熱來調節室 內氣溫的規模仍然可見。

遺址上佛塔羅列,中心一座原高7層,現在只剩下4層,殘存石塔基上的佛教故事雕刻,人物栩栩如生。塔旁牆垣處有磚砌台階百餘級,可讓人登臨塔頂塔頂上視野開闊,但見密密的芒果樹錯落田間,景色誘人。貯藏室面積很大,在遺留的殘破中有 黑色米粒嵌附,稱爲米磚,是以前米倉散落的米粒,經長期累壓 與磚相粘結而成。過去寺內有3 座藏經閣,其中以寶海閣最爲著 名,閣高達9層,昔日曾滿藏經典,不過現在也已蕩然無存。在 遺址上還出土千餘件銅佛像、小 石像、銅盤、印章和石器時代的 石斧等文物。一枚刻有「室利那 爛陀摩訶毗河羅僧伽之印」字樣 的印章仍保存完好,爲珍貴的佛 教文物之一,與其餘文物一同收藏在當地博物館內。

1956年印度政府重建那爛陀寺,設立巴利研究所,研究巴利文字和佛學。1910年中國廣東佛教徒在此捐建了一座仿中國寺廟的中華寺,1957年中國又與印度 共同合作,仿照故宮大殿,修建了一座玄奘紀念堂。

那爛陀也是耆那教聖地,據耆那教著作「儀軌經」記載,這裡曾建有100多座耆那教寺廟耆那教祖師筏達摩那(即大雄)在這裡生活了14年之久。

在那爛陀寺逍址對面一林園中有貢蘭(Jalan)博物館館內陳列著許多石雕佛像、陶器、玉器,其中兩個大陶水罐,周長約6公尺,高約2公尺,是9至10世紀 的古物。

附近的那爛陀寺研究院創建 於1951年,後來又陸續擴建,藏有泰國和日本的許多佛教經典,珍藏的藏文大藏經最爲珍貴。研究院的研究員來自世界各地,專門研究佛學。

大陽寺也在附近,每天都有很多信徒前往參拜,在入廟參拜前必須先到寺前荷花池裡浸浴,以求去除塵俗,獲得日神福佑。

恆河邊上有甘地碼頭,爲紀念印度國父聖雄甘地而建。這一帶還有花園和小亭,供人休憩。 附近的工藝學院,是比哈爾大學所屬的獨立學院之一。新市區內的東方圖書館藏有數量可觀的印度文獻珍本。

拉杰吉爾丘陵(Rajgir Hills)又 名靈鷲山或耆闍崛山,經緯度爲東經73度46分、北緯18度66分, 是比哈爾邦巴特那縣南部的自然 地理區,地處恆河平原,位於那 爛陀和伽耶之間,南距伽耶約65 公里,北離那爛陀約10公里,海 拔388公尺,它包括了兩條綿延 65公里長的山脊及其中間谷地,山勢奇特。據說山頂有一巨石, 形如絜首,因而得名「靈鷲山」;又說山中多鷲鳥,故有此名。

這座山是印度佛教和耆那教聖地,相傳佛陀初轉法輪後,就 率弟子前來說法,並留駐12年之 久,佛學影響深遠,中國高僧法 顯、玄奘和義靜,都曾先後親臨 此地,並有所記載。傳說中國杭 州的飛來峰就是從印度靈鷲山騰 空飛來的,被視爲姐妹峰。

靈鷲山古蹟頗多,山麓有一門樓,爲日本佛教徒所建,與山 頂間有石階古道相通。山頂有白 塔,名「靈山」塔,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慘遭重創後,由曰本佛教徒與弘揚佛教慈悲爲懷的精神而興建的和平塔。附近 有座巨大的古平台,能坐十餘人,是當年佛陀與弟子聚集和講經 揚法之所,著名的「法華經」,就是在這裡講授的。

群山中還有很多石窟,均爲僧侶居所。其中蘇迦羅•迦羅窟 是佛陀爲弟子講說「波利迦訶經」之處,卑鉢羅石室(Pipphalaguha)是習定比丘修行和證果處。傅說窟中原有一洞穴,時有龍蛇獅等現身唬人,後爲一比丘降服。著名的七案窟(Saptparni Cave)是公元前543年,佛陀涅槃後,眾弟子舉行佛教史上第一次結集的地方。洞穴深約37公尺,寬約10公尺,高3.7公尺,因窟前七葉樹而得名。在其附近還有耆那教寺院和挖掘出土的印度教毗濕奴像。

五百溫泉位於靈鷲山五峰之一的毗布羅山上,是著名的佛教遺址。據傳山中有「五百溫泉」,泉水清澈,具有袪邪健身功效。佛陀生前常在此沐浴淨身,附近一帶僧侶也多取此泉水飮用。現 在山中還遺留一座古老的溫泉寺。

摩尼耶•摩達塔(Maniyar Math Stupa)位於靈鷲山谷地,出於一座只露出一個小佛龕的土堆下,根據出土的一座五頭蛇像,考古學家推斷此塔可能就是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提到的供奉當地保護神摩尼蛇的蛇塔,一同出土的還有泥佛像和土罐’以及祭台等。

王舍城(Rajagha)是公兀前8 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時摩揭陀國 的都城,也是佛陀曾修行和說法 、並受到禮遇的地方,佛教史上許多重要人物也都與此地有密切 的關係。它坐落在靈鷲山麓一處 橢圓形的谷地上,有印度現存最 古老的城牆總長約40公里,僅外 壁就厚達5公尺,堅實牢固。城 區分新舊兩部分,舊城爲摩揭陀 國古城,名瓦蘇摩蒂,毀於大火。新城距舊城約4公里,爲未生 怨王所建,有32門和64望樓。後 來阿育王將此城施捨給婆羅門, 自己遷都到波吒厘城。據「大唐 西域記」描述,公元7世紀時,城廓已毀。城四周建有眾多佛陀 古蹟,如佛陀與外道提婆達多的 鬥法塔、外道勝窟皈佛塔、如來 7曰說法堂、佛陀入定處、弟子 阿難入定處、舍利子入定處、阿 難半身塔、阿難證果塔、迦蘭池 、竹林精舍及其附近的佛舍利塔 等,城西南還有3個小寺院,是 接待各國前來禮佛者的住所,現在此地多已變成農田。

竹林精舍(Kalandaka Venu- vana)又名「迦蘭陀竹園」,位於 王舍城占蹈西南方約800公尺處 ,據記敝是頻毗婆羅王贈送給佛 陀的衹園精舍,阑内竹影婆娑,池水盈盈,花木繁盛,寧靜優雅 ,佛陀在此居住時,曾爲眾僧解 說數部佛經,各階層信徒人數迅 速增多。佛陀涅槃後,眾弟子根 據佛陀生前的業行,在周圍建造 了一些佛跡寺塔,如未生怨王所 建造的佛舍利塔、說法堂、迦蘭陀池等。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