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隍廟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都城隍廟位於新竹市的繁華地帶,地址是新竹市中山路75號,它一直是新竹市民眾的生活重心,是二級古蹟。台灣各地共有56座城隍廟,論熱鬧以台北霞海城隍最有名,論香火以「新竹城隍、北港媽祖」齊名,論神格則以新竹都城隍為最高,自從在北京的「京城隍廟」在文革時被廢廟後,曾受清朝晉封「威靈公」的新竹都城隍廟,自然成為道教掌管陰司的最高神社,也是信徒們消災解厄時最常求助的神明,故一直是新竹人生活的重心。

此廟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淡水廳同知曾日瑛倡建,廟地是竹塹首墾者王世杰捐獻,泉州溪底派名匠王益順設計建造。布局方面,以城隍廟、法蓮寺與護室三者並列,形成寬闊的正立面與連續的廟埕,並有照壁和轅門,為台灣寺廟建築所罕見。寺廟有雕刻繁複的三段式屋頂,並運用了八角木結構藻井,還有平闇天花板與移柱技巧,且在三川殿出現許多縱橫交錯的「計心造」斗栱,蔚為一大特色。三川殿是寺廟的門廳,外觀裝飾集中而華麗,入口處石雕精湛而琳瑯滿目、石獅、龍柱、壁堵和楣樑都顯現石雕藝術之美,尤其是石獅玲瓏可愛,雄獅踩球、母獅攜子,為台灣眾多石獅子神態最可親者。

這裡的城隍是道道地地的台灣神明,也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本土廟宇,歷經各朝代帝王的封贈,晉升為都城隍,是台灣各城隍中官位最高的,也是台、澎境內唯一的、規模最大的省級城隍廟。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同知袁秉義重修;嘉慶四年(1799年)同知清華捐獻後殿、奉祀觀音佛祖;到了嘉慶八年(1803年),同知胡應魁又在西邊添建觀音殿,取名法蓮寺。道光八年(1828年),同知李慎彝又予以重修;道光三十年(1850年)、同知黃開基重修城隍廟。光緒十七年(1891年),光緒帝特頒「金門保障」匾額一方。現在的建築,為民國三年所重修。

道教相信人從出生到死亡,幾乎全由城隍爺監管。這裡正殿供奉的新竹都城隍爺威靈公有容乃大,雖然執掌陰間司法大權,統率面目猙獰的判官和牛頭馬面,但其本身卻相貌慈祥,儀態從容,極具親和力,受到民間的尊敬和愛戴。

正殿門口上方有藍底金字醒目牌匾上書「善遊此地心無愧,惡過我門膽自寒」。殿門上還懸掛一個記人功過的大算盤,算盤上也有一副對聯:「世事何須多計較,神天自有大乘除」。正殿的神龕裡供祀著黑白分明的陰陽司公,前廊兩側立有李排爺和董排爺的塑像。後殿供奉著少見的都城隍夫人及大、二少爺和媳婦。偏殿是法華寺的菩薩殿,主祀觀音菩薩和彌勒佛。三川殿則有大爺謝將軍、二爺范將軍、伽爺金將軍、鎮爺銀將軍、牛頭將軍、馬面將軍、喜怒哀樂四捕快、文武判官、六司、土地公和山神等。整座都城隍廟成為既融合佛道、也兼管陰陽兩界的廟宇。

都城隍廟最能吸引台灣香客的,莫過於消災解厄的靈驗;除了每日有駐廟法師為信眾祈福、植福外,每年農曆七月一日的地官赦罪解厄日,會舉行一年一度的「脫枷消業植福法會」,是台灣唯一的「帶枷遊街示眾」活動,參加的信眾必須頸帶枷鎖(象徵古刑具)遊街示眾。有許多信徒相信包括前世和今生所有冤債孽緣,都可以藉由自己的「帶枷遊街」懺悔,而獲得都城隍爺作主脫伽、消業,這使得參加這項另類遊行的人愈來愈多。

這座都城隍廟香火鼎盛,香客不絕,不論是前來膜拜的香客或遊客,多半都會在廟口林立的小吃攤上享受一番新竹的小吃,這已成為新竹的主要旅遊特色之一。來到都城隍廟,80多年老字號的郭潤餅及鄭家魚丸、燕丸,是不可錯過的美食第一站,數十年的經驗累積創造出獨特的風味美食,不管是材料口感都堪稱一流,令人難忘。新竹並以米粉、貢丸聞名全省,有都城隍廟小吃攤開山祖師之稱的阿城號,以米粉炒、貢丸湯、什錦湯享譽城隍廟小吃圈,尤其是貢丸湯,由老板親手製作貢丸、大骨熬湯,魅力無窮。意猶未盡的還可以買幾袋富有彈性、鮮脆爽口的貢丸和含有韌性、有點像席上的珍珠味魚翅的米粉帶回家與家人共享。

都城隍廟附近新復珍商行的竹塹餅,由肉粽改良而來,皮鬆脆、餡柔軟、甜度適中、香味濃郁、不油膩,口碑之佳歷經百年而不衰。同樣有百年口碑的成家肉粽,打著「天霸王大肉粽」的全金字招牌,專賣道地的北部肉粽,成家肉粽用蒸的,吃起來香味爽口,口齒流香。都城隍廟附近的中山路上,有一家生意特別好的阿富滷肉飯,客人最常點的就是滷肉飯和肉羹湯,滷肉飯的滷肉由上選黑豬肉、蝦仁、香料和獨特的中藥材分兩次精滷而成,滷製過程繁複仔細,難怪消費者對阿富滷肉飯情有獨鍾。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