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克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阿拉克(Arak)舊稱Soltānābād,是伊朗中部中央省的省會,它是個年輕的城市,建於1808年,現在約有22.3萬人口。其經緯度為東經49度41分、北緯34度5分,海拔1753公尺,位於庫姆西南面125公里處。從德黑蘭通往阿巴丹港的伊朗縱貫鐵路正好從這裡通過;縱貫公路也由山口附近經過,並可通往西北方的哈馬丹和克爾曼沙阿等大城市。 在地理位置上,東北方有塔夫雷什,東通代利詹(Deirjān),東南界霍梅恩,向南有鐵路通阿里古達爾茲,西南方鐵路可達道魯德,西有博魯傑爾法,西北與洪達卜互為倚角。 近年來,因地處縱貫鐵路線上,經濟得以發展。這裡有一家大型糖廠,毛毯和地毯的編織也很有名。阿拉克是附近地區農產品的集散地,主要作物有葡萄、水果、甜瓜和穀物等。 霍拉馬巴德(Khorramabād)是伊朗中西部洛雷斯坦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48度20分、北緯33度30分,它的位置在克爾曼沙阿東南方180公里處、洛雷斯坦山脈的一條河流的河岸上,西北通努拉巴德,東北達博魯傑爾德,東有高速公路前往道魯德(Dow Rūd),東南方有凱什瓦爾,西南方可通恰博什克和馬拉維。氣候良好,冬天的一月份氣溫平均為4.8℃,夏天8月份的平均氣溫為27.6℃。 這裡是游牧部落盧爾(Lur)人的夏季商品交易市場。在城市和河流之間的山嶺上,有一處黑堡遺址,是1155~1600年間洛雷斯坦總督府的所在地。這個城市約有25.2萬居民。 加茲溫(Qazvin)是伊朗中北部加茲溫省的省會,一直被視為伊朗的重要軍事據點。早在公元250年時,波斯國王沙普爾一世曾在此建立一個防禦設施,以控制這個地區的緊張局勢。成吉思汗入侵期間被毀,但在薩非王朝時重建,並在1548~1598年成為薩非王朝的京城。據考古學家發現,人類在加茲溫平原農業定居至少有9000年之久。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50度,北緯36度16分,居厄爾布茲山脈南麓開闊而肥沃的平原上,北通吉蘭省,與西北方的拉什特相距210公里;東北達德黑蘭省的烏錢,東可通往沙赫拉克;西南界塔凱斯坦,與西北方的曼吉勒相鄰。其位置連接德黑蘭、伊斯法罕、大不里士及哈馬丹地區的交通中心,鐵、公路交通稱便,並位居從波斯灣到裏海的戰略位置上。 城市的周遭田野盛產葡萄,所以在市中心的路口上,還豎立著葡萄形體的雕塑,工業有織布、軋棉、羊毛加工、麵粉、食品加工和電器設備製造等。也有火力發電廠和家禽飼養聯合企業。現在約有20萬人口。 在古蹟景點方面,比較重要的有加茲溫星期五清真寺(Ancient Jāmeh Mosque of Qazvin),已有1204年歷史,是公元807年薩非王朝後期興建的,並係建築在當時一座拜火教廟的地基上。這座清真寺並採用了當時最進步的空調設計,也就是風塔和坎兒井設計,以調節夏季的高溫和飲水的短缺。 德黑蘭門(Tehran Gate)是卡扎爾王朝時期所建的加茲溫市地標建築物,位於進入加茲溫市的主要門口,在興建時是作為軍事用途,現在則成為當地的重要地標。 沙赫查德陵墓(Shazdeh Hos-ein Mausoleum)是加茲溫較重要的景點,內部裝飾相當講究。在離市區東北方60公里的高山上,有阿薩辛(Assassins)時代的城堡遺址。 扎黑丹(Zāhedān)的經緯度為東經60度52分、北緯29度30分,是伊朗東南部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的省會,位於薩爾哈爾德高原,海拔1352公尺,東距鄰國巴基斯坦不到30公里;東南與邊界城市米爾賈韋為鄰,兩者之間通鐵、公路,並與巴基斯坦鐵、公路相接;西南與舒魯(Shūrū)接壤;西達戈爾格;北有幹線公路可抵與阿富汗為鄰的邊界城市霍爾馬克。 當地氣候宜人,最冷的2月份氣溫為5.5℃,最熱的7月份氣溫為30.6℃。擁有28萬多人口,居民多為信仰伊斯蘭什葉派的波斯族人和信仰伊斯蘭遜尼派的俾路支(Baluchi)族人。工業有製磚、碾米、食品加工、編蓆、編籃子、刺繡、地毯和製陶等。 俾路支族是一個游牧民族,和他們的羊群一起生活在馬什哈德周圍的伊朗東部地區,以及東南部波斯灣沿岸地區。大多數俾路支手織地毯產自東南邊境的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也有許多俾路支地毯產自東北地方與阿富汗接壤的呼羅珊省。俾路支地毯主要是暗紅色、深藍色和淺褐色,多使用連續圖案、生命樹或禮拜圖案。 這個城市有國內線機場,空 中營運業務相當繁忙,每天都有航班飛往德黑蘭。這裡還是伊朗通往巴基斯坦鐵路的起點站。公路交通也是相當便利,往南可通哈什(Khāsh)、代哈克和伊朗沙赫爾(Irānshahr),並可直抵阿拉伯港恰赫巴哈爾(Chābahār);往北可通薩菲達貝、內赫班丹和薩爾比謝等城鎮;往西可通往巴姆、達爾津(Dārzin)、克爾曼和亞茲德等城市。 亞季蘇(Yesuj)是伊朗西南部博韋艾哈邁德-科吉盧耶省的省 會,經緯度約為東經51度10分、北緯30度40分,坐落在省境的東部,它的東北面被伊斯法罕省所圍繞,東南方則為法爾斯省所環抱,坐落在伊斯法罕市的西南面225公里處,有公路通往多貢巴登(Dogonbaden)、代赫達什特(Deh- desht)、設拉子、努拉巴德(Nurā-bād)和布什爾。市內有一家糖廠和一座火力發電廠,還有一些生產磚、馬賽克、牲畜飼料、蓆子、筐籃和地毯的地方工業。現在約有8.5萬人口。 沙赫爾庫德(Shahr Kurd),是伊朗西南部恰哈爾-馬哈勒-巴赫蒂亞里省的省會,也是一個發展中的都會區中心。經緯度約為東經50度54分、北緯32度23分。在地理位置上,北和東兩面被伊斯法罕省所包圍,南界博韋艾哈邁德-科吉盧耶省,西鄰胡齊斯坦省,擁有20多萬人口。 這裡出產有磚、馬賽克、大米、紡織品、牲畜飼料、糖果、襪子、手套、粗地毯、小地毯和果汁等各種輕工業和手工業。市內有一個電報局、一個微波轉播站和一個火力發電廠。現在有20多萬人。 阿瓦士(Ahvāz)是伊朗西南部胡齊斯坦省的省會和省內的最大城市,也有悠久的歷史,早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和薩珊王朝的石刻和碑文中,已有這個城市的古名出現。在薩珊王朝之前,這裡就是巴爾迪亞一個小屬國的首府。薩珊王朝統治時期,其創始人阿達希爾及其子沙普爾一世都曾來過這裡。公元638年,阿拉伯穆斯林征服此地後,改名為索奎阿 瓦士(Sūq al Ahwāz)。在伍麥葉王朝和阿巴斯王朝時期,這裡仍然較為繁榮,成為附近地區農產品的集散中心,大多數的田園種植甘蔗,並將蔗糖、米和絲綢等運往波斯全國及敘利亞,16世紀以後逐漸式微。19世紀的時候,河堤崩潰,全城幾乎毀滅。20世紀後,胡齊斯坦地區發現油田後,阿瓦士重新繁榮起來,成為一座工業城,1955年建立朱迪‧沙普爾(Jundi Shapūr)大學,現在全市共有134萬多人口。 2005年6月12日,市內發生4起爆炸性事件,至少造成8人死亡,其中4人是婦女,4人是警察。第一枚炸彈在省長辦公室門前引爆,緊接著第二枚炸彈在市住房管理部附近爆炸,第三枚炸彈隨後在少年廣播電台負責人住所前爆炸,第四枚炸彈因拆彈專家未能成功地將引信拆除,炸彈隨後被引爆。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48度42分、北緯31度19分,北界韋斯,東鄰馬倫,東南與拉姆希爾(Ramshir)接壤,西達胡茲甘,與伊拉克邊界相距只有96多公里。氣候良好,1月份氣溫12.5℃,7月份氣溫可達37.8℃。對外交通發達,當地有座國內線機場,每天都有航班飛往德黑蘭,也可以與國內各主要城市營運。在鐵路方面,是伊朗縱貫鐵路兩條支線的中轉站,一條向東南通往霍梅尼港,另一條向西南通往霍拉姆沙赫。公路網四通八達,可通往附近各城市及各大油田。 市街橫跨卡倫(Kārūn)河,有橋樑互相連接,四周是沙岩低丘陵。左岸是19世紀以後形所成的新型居民點,也就是納賽爾港(Bandar-e Nāser),可以停泊輪船和遊艇。這裡還有獨特的聯拱廊式的街道,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地區。右岸是新住宅區,建有政府辦公大樓和火車站等。工廠、倉庫、工人宿舍則建於舊城北。 當地有家五星級的法澤爾飯店(Fajr Hotel),是全市最大最豪華的國際觀光大飯店,擁有200多間新式精緻的客房,還有多間餐廳、咖啡吧、購物店、游泳池等服務設施,以及賓至如歸的服務品質,為大多數外國觀光客所青睞。地址:Next to Maskan bank, Abedi St. Azadegan Ave. Ahvaz. Iran。電話:+98-611-2220091-5;傳真:+98-611-2218677。 市內還有不少其他星級大飯店,以及許多經濟型的旅館和民宿等,旅客可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和喜好加以選擇。 城市的居民多數是阿拉伯人,他們生活在「魚米之鄉」之一的阿瓦士城,年輕人都投身到石油企業去工作,因此都生活得比較富裕。這裡本身並沒有吸引人的旅遊資源,但是著名的古都蘇薩,距離這裡只有110公里。另有聞名於世的世界文化遺產遺址「恰高占比爾」神殿,距此僅125公里。 還有另一世界著名的文化遺 產遺址「舒莎塔爾水利系統」(Shushtar Historical Hydraulic Sys-tem),於2009年6月28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315號世界文化遺產。這個位於卡倫河畔的舒莎塔爾,距離阿瓦士有92公里路程,在這裡人們可以目睹橋堰渠屋與水力磨房等水利輸水系統,其中一座長550公尺的水壩,係由羅馬戰俘所修建。整個水利系統包括了橋樑(Bridgues)、水池(Pounds)、水車(Mills)、導水管(Aqueduc-ts)、蓄水池(Reservoirs)、地下水道(Tunnels)及運河(Can-als)等。惜因積年累月廢水滲漏及浸蝕而已坍塌不堪使用。 阿瓦士郊區,還有一座由俄 羅斯承建的核電廠,內裝有兩具各為1000兆瓩的反應爐,已於2010年運作。 布什爾(Bushire)是伊朗西南部波斯灣沿岸地區布什爾省的省會,也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公元前559年左右,居魯士大帝統治時期,這裡名叫佩爾西斯(Persis)。公元前190~189年,當時成為羅馬帝國諸侯國的首都;薩珊王朝時失去其重要地位,納迪爾‧沙阿(Nāder Shāh)統治時重新崛起。1734年建為海軍基地,藉以控制波斯灣周圍地區。19世紀時,成為英國駐外政治代表駐地,以及幾個歐洲國家領事館的所在地。在1980年的兩伊戰爭中,曾受到巨大的損失。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50度50分、北緯38度59分,位於波斯灣半島西部頂端附近的海島上,通過潮漫灘與伊朗大陸相聯,距西北面的哈爾克島不到40公里。東北與喬加達克為鄰,可通博拉茲詹(Borāzjān);東面可以到達阿赫拉姆;南達阿梅里;西臨波斯灣。在海港方面,現在它是國內主要海港之一,它和阿巴斯港及霍梅尼港,經營全伊朗3/4的國際貿易。 布什爾港是地區石油銷售中心和漁業中心,建有一座火力發電廠;另有一座由俄羅斯協建的輕水反應器、裝機容量為1000兆瓩的核電廠,於2004年初開始運作。此外,當地還有食品加工、機械製造等業。出口以乾果、樹膠和籽棉為主。在交通方面,這裡設有國內線機場一座,有航班經設拉子和伊斯法罕而抵達德黑蘭。水路方面,有外港和內港錨地設施。在陸上交通方面,有公路可通霍米爾、阿巴斯、坎甘和班德恰拉克等港口和城市,全城約有20萬人口。 伊拉姆(Ilām)是伊朗西部伊拉姆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46度26分、北緯33度38分,位於兩伊邊界附近,西距鄰國伊拉克約50公里,西北與克爾曼沙阿省的蘇烏爾遙相呼應,北和克爾曼沙阿省的西伊斯蘭阿巴德為鄰,東界洛雷斯坦省,西南接與伊拉克為界的邊境城市梅赫蘭。 這個城市約有16萬人口,居民大多為庫德人。城市的外貌具有鄉村風味,市區裡看不到高樓大廈。經濟相當落後,當地有製磚、軋棉、麵粉、手工織布、織粗毛毯、粗服布料和製麻布袋等小工業,還有一個氣象站和一座小型發電廠。 薩南達季(Sanandaj)是伊朗西北部庫爾德斯坦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47度,北緯35度19分。在地理位置上,位於哈馬丹以西161公里處,北通加法拉巴德,東北達霍斯羅瓦巴德,東方有戈爾韋(Qorveh),南界克爾曼沙河省,西達鄰國伊拉克,有公路通往馬里邁、薩蓋茲內和比賈爾。 這個城市海拔1521公尺,氣候良好,每年冬季的2月份氣溫平均為3.4℃,每年夏季8月份的平均氣溫為25.5℃。全市約有23.5萬多人口,大多數為庫德族人,也有少數是亞美尼亞人。主要工業產品有毛毯、皮革和毛皮,還有木工、綿織、金屬器皿和餐具等手工業。附近地區盛產大米和蔗糖。 阿爾達比勒(Ardabil)市位於伊朗的西北部,是阿爾達比勒省的省會。早在1220年時,蒙古征服者就曾佔領過這個城市,他們在這裡大肆屠殺無辜平民,搶奪財物,最後還放了一把大火,將此城燒燬。直到15世紀薩非王朝時才得重建,並且逐漸形成聖地。這裡圖書很多,一度是伊朗藏書最多的地方。1827年,俄國人洗劫了這座城市,劫掠了許多財富。這裡曾一度經裏海與俄國通商,但是生意蕭條。 這個伊朗最寒冷之一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8度18分、北緯38度15分,位於薩巴蘭(Sabalān)山正東面。西距大不里士約250公里,東距裏海約61公里,北有蓋爾米(Garmi),南通哈勒哈勒;海拔1400公尺。對外交通方便,有國內線機場和國內各大城市間通航,與德黑蘭之間,每天都有航班對飛。長途車站每天都有大巴前往伊朗北部各大城市,和首都德黑蘭之間,有直達車往返。當地約有42萬人口,居民多係阿塞拜疆人,他們多會說土耳其方言阿扎爾(Azeri)語。 阿爾達比勒這個名稱可能來自拜火教的「Artavil」,意思是指「一個神聖的地方」。這裡有水泥廠、地毯和毛毯工場,絲綢和地毯是當地的熱門搶手貨。 這裡早期的傳統貿易,以古老的阿爾達比勒地毯為波斯地毯中最好的經典之作。有一塊14公尺長、3.3公尺寬的絲經、裁絨大地毯,是16世紀初由薩非王朝創始者伊思梅爾一世親自下令織成的,並鋪在阿爾達比勒的清真寺內。地毯圖案豐富多采,精緻嚴謹,靛藍底色,上面布滿雅緻而細膩的花飾和淺黃色的奎心圖案,盡頭是織有杏吊的16個塔尖。毯上織有以下字樣「世界上只有在您的懷內我才能得到庇護,我的頭顱只有在此處的柱廊裡方能得到保護;聖地奴隸卡香的麥克蘇德作於回曆942年」。這件精美絕倫的地毯現藏於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內。 當地有許多溫泉。最有名的參觀點是榭赫‧薩非蒂茵‧阿蒂畢利陵寢(Mausoleum of Sheikh Safi Od-din Ardibili),它是一個圓頂的建築物,地上鋪著有美麗圖案的厚厚地毯、玻璃櫃內的貴重展品、建築風格與燈飾等,都有宗教的神秘氣氛。室內的拱門建有許多如蜂巢狀的凹框,是波斯建築風格的典型特色。牆上一成不變的圖案以藍色為主,一直延伸至高高的圓拱頂。附近的哈內加(Khānegāh)建築群,則是伊斯蘭教蘇菲派導師神休憩的場所。 贊詹(Zanjān)是伊朗西北部贊詹省的省會,也是早期阿塞拜疆非常重要的城市,13世紀時曾遭蒙古人的破壞,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前的1978年,當地曾發生市民與伊朗軍隊間的戰爭。這裡一度是中東商隊的貿易點,熱鬧的商旅驛站。經緯度為東經48度29分、北緯36度41分,位於扎格羅斯山麓,有贊詹河通過境內,北與東阿塞拜疆省交界,東與巴赫拉為鄰,東南接賽伊迪耶,西南和札里納巴德接壤,西北通尼克佩。地處德黑蘭至大不里士的鐵路線上,也有公路通往中部古城哈馬丹及西北部各主要城市,因此是國內西北部的地面交通樞紐。 這裡是高原氣候,冬季寒冷多雪,平均最低氣溫為-19℃;夏季山區和平原地區氣候溫和,平均最高氣溫約為27℃。當地平均海拔為2500公尺,約有25萬人口。 市內最熱鬧的地區,是在市中心的集市,它約建於300多年前的薩非王朝時期,具有古色古香的特色,這裡展售的冶金鐵刀和劍,在伊朗是非常有名的。還有地毯、香料和藝品,以及日常用品,應有盡有。買賣雙方喊價和殺價之聲,非常熱鬧。由於這裡是穀物產區的中心,所以蔬菜、水果、穀物和肉類攤位特別多。 在德黑蘭伊朗國家博物館裡,展示有一具鹽人的遺骸和衣著與用具,這個鹽人就是來自贊詹。在贊詹市內也有展示一具鹽人遺骸和當地文物的小博物館。 蘇丹尼葉(Soltaniyeh)位於贊詹東南方27公里處,是贊詹附近非常重要的旅行景點。它本係伊卡哈尼德王朝(Ilkhanid Dynasty)的首都,1306年再由蒙古伊兒汗王朝奧力葉圖蘇丹(Sultan Oljaytu)興建為國都,當時是為了取代大不里士舊都而建。新都建成後十年,卻因當時的可汗逝世,因繼位問題而產生嚴重的內亂分裂,致讓游牧民族帖木兒王朝勢力趁虛而入,所過之處,劫掠一空。 1384年,蘇丹尼葉古城又因戰亂而被毀,但其中的蘇丹尼葉奧力葉圖陵寢(Soltaniyen Oljeitu Maus-oleum)卻被保留下來,它本來是為什葉派第一代跟第三代伊瑪目聖人阿里和胡笙所建,但因爭奪遺體不休,奧力葉圖蘇丹就只好將它作為自己死後的陵寢。 這個陵寢是八角型的建築,它頂著一座高51公尺、覆蓋著土耳其藍陶片的圓頂,並且由8座細長的尖塔所圍繞。它是伊朗現存的最早雙層屋頂建築,內部裝飾也非常出色,都是複雜有序的幾何圖案,入口對角的一束光線,經由圓形幾何圖案的窗花格中射入,下方的入口就是通往陵寢之處。不論是天花板上還是牆壁上的圖形、花紋、精緻木雕的欄框,伴隨著土耳其藍色的馬賽克,都是美不勝收。因此,這座陵寢被一些學者譽係「泰姬瑪哈陵的先驅」,並於200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188號世界文化遺產。 薩里(Sāri)是伊朗北部馬贊德蘭省的省會,位於省境的東北部,經緯度為東經53度4分、北緯36度34分。在地理關係上,坐落在塔拉爾(Tālār)河左岸,北距裏海29公里,東北鄰內卡,南有高速公路通達濟布拉,西與巴博勒接壤,並有公路通往瑙沙赫爾、沙赫薩瓦爾和阿莫勒等沿海城市。此外,也有鐵路通往東面的戈爾甘,以及南面的德黑蘭。 此地約有28.5萬人口,居民有波斯人、土耳其人、庫德人、班加什(Bangashi)人、阿富汗人和土庫曼人。在工業方面,這裡有製磚、鑲嵌工業、棉麻紡織、軋棉、織毯、碾米、罐頭和食品加工等傳統工業。周圍地區農業發達,有10萬公頃以上的土地被開墾為稻田。建有幾個大水壩,並實行大規模機械化耕作,主要農作物有稻米、小麥、大麥、菸葉、棉花、油籽、黃麻、蔬菜和水果等。另外,還以出產阿拉伯馬而聞名。塔拉爾河盛產鱒魚和鮭魚。 塞姆南(Semnān)是伊朗北部塞姆南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53度24分、北緯35度33分,位於塞姆南省的西部、厄爾布茲山脈的南麓,西距首都德黑蘭291公里,東北有鐵路及高速公路通往伊瑪目魯德(Emāmrūd),東可前往本省中心城市拉什姆,東南有公路可達伊斯法罕省的詹達格(Jandaq),西南有鐵路經由加姆薩爾進入德黑蘭省。 這個省會海拔1138公尺。氣候良好,冬天平均氣溫2月份為3.2℃,夏天7月份平均氣溫為33.6℃。全市約有25.2萬人口。城中有12世紀修建的清真寺和大教堂,有紡織廠和蜜餞廠,還有地毯編織手工作坊,是當地穀物、棉花和菸葉市場。 拉什特(Rasht)是伊朗裏海南岸吉蘭省的省會,早在17世紀沙俄向南擴張時,就是吉蘭省省會的所在地。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數度被俄國佔領,並導致當地經濟的衰退。現在,這裡成為地區性的行政和文化中心。1962年,這裡的薩菲德河上建成一座大水壩。20世紀70年代,又擴建了一條輸油管道,促進了當地工業的發展,建有絲織廠和大麻纖維加工廠。 這個伊朗在裏海沿岸地區最大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9度36分、北緯37度16分,瀕臨薩菲德河的一條支流,西北可通恩澤利港,東與拉希詹為鄰,南達巴赫拉,擁有85萬多人口。由於善用附近恩澤利港的海運優勢,現在這裡已成為伊朗和俄羅斯間最重要的貿易往來中心。由於這一帶氣候溫和,雨量較大,因此成為農業重地。城市周圍是稻田和已經部分開墾的林區,森林中有當地特有的樹種,如高加索核桃等。大部分耕地都種植稻米,其他農作物有菸葉、水果、蔬菜和茶葉,從而使拉什特成為稻米、茶葉、花生和蠶絲的重要市場和加工中心,另外還生產肥皂、玻璃、刮臉刀片和麻袋,也是伊朗生產魚子醬的重鎮,在他和恩澤利港之間的路上,有伊朗最知名和最重要的魚子醬工廠,謝絕觀光客參觀。 市郊有一座國內線機場,每天都有航班與德黑蘭來往。與馬什哈德之間,一週有兩次班機,也可以和國內主要城市間保持空中營運,多係一週一班。這裡的長途車站,每天都有大巴士往返於伊朗西北部各大城市,尤以通往恩澤利港和德黑蘭的車次為最多。這裡市區缺乏現代化大城市的景色,大多數建築物都紅瓦屋頂的兩層樓木質樓房。但是市面車水馬龍,也相當熱鬧。 馬蘇雷(Masouleh)是市郊山區相當古老的農村,早在公元10世紀時,就開始有人居住。它像梯田一般,房屋一層層蓋在海拔1000多公尺的山坡上,主要建材是黏土磚,其特色是山村的屋舍因為建在陡峭的斜坡上而相互連結,並因差距的關係所以鮮有「道路」,樓上住家的院子同時就是樓下住家的屋頂。房屋的外觀覆以黃色黏土磚的用意,在於可使房屋在山上的濃霧天氣狀況下,能提供較為良好的能見度。 這個山村因為有點特殊,所以也成為一個小觀光景點,除了可以看到外國觀光客外,也有不少當地人和戶外教學的學生。蜿蜒的石階小路兩旁有許多商店,販賣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紀念品,但是各家商店所賣的東西都大同小異,沒有太多的當地特色,並且很多都是中國製的。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