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西班牙 的原始碼
←
西班牙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檔案:Spain1.jpg|right]][[檔案:Spain2.jpg|right]][[檔案:Spain3.jpg|right]][[檔案:Spain4.jpg|right]] 西班牙(Spain)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它的英文名稱源於腓尼基語,但西班牙的拉丁拼法卻不相同,寫為Hispania,是「兔子」的意思。這是因為古代迦太基人到此地狩獵,發現這裡有很多兔子,於是就用「兔子」來稱呼這個地方,後人也就加以沿用,而Spain就是兔子的英文古語。在古時,此地又稱為「赫斯伯利‧烏地瑪」意思是「最西邊的土地」;另一名稱又叫做「伊比利」,意思是「厄波羅河與庇里牛斯山之間的土地」。這三個名稱都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這個國家在地中海地區文明發祥時期,所佔的地理位置與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特殊性。 ==輝煌的歷史== [[檔案:Iberian.jpg|left]] 這個國家歷史之輝煌燦爛,素為歐洲各國所推崇。考古學家在伊比利(Iberian)半島發現的最早人類化石,大約是公元前20萬年尼安德特(Neanderthal)人的化石;他們還發現過公元前50萬年人類的用具和住所,由此可知,早在公元前50萬年,半島上就有原始人類居住。在阿爾塔米拉(Altamira)等地,也有公元前2.5萬年至公元前1萬年間舊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洞窟壁畫。 大約在公元前1.8萬年,尼安德特人在伊比利半島上四處流蕩,但在冰河期的最後時期卻消失無蹤。在萊萬特納(Levantina)發現的1.5萬年前阿爾塔米拉洞窟中,有「智人」(Homo Sapien)在公元前4000至3000年間遺留下來來彩繪野牛、馬和其他動物的岩畫,這反映了半島上新石器時代的鼎盛階段。公元前2500年左右,這裡出現了阿爾加(El Argar)農業文化,南部開始使用金屬,並能煉銅、銀和黃金,新石器時代宣告結束。 根據西班牙史書記載,公元前3000年左右,伊比利人由非洲跨過直布羅陀海峽前來,居住在半島的東部,整個半島也就由此得名。多次外族入侵的結果,逐漸改變了西班牙單一民族的狀態,不同民族的多次混合,逐步形成了今日的西班牙民族。 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在地中海以航海為業的腓尼基人,從東部登上西班牙海岸。他們屬閃米特族系,具有開創精神,在航海和經商方面頗有特長,是首批與西班牙人建立貿易關係的外族人。他們建立起最早的西班牙城鎮,如加的斯、馬拉加和塞維亞等。為了進一步開發礦產資源,他們在地中海沿岸開闢一些商港,作為永久居留地;希臘文明也曾影響過這個已經相當多元化的海岸地區。他們生性平和,曾教當地居民使用貨幣,認識文字、煉鐵和織布。 到了公元前10世紀初,塔特蘇斯人(Tartessian)居住在伊比利人的南側和東側,並在赫雷斯夫隆特拉(Jerez de la Fronterd)附近,瓜達幾維河口一帶建立塔特蘇斯王國的首都,他們善於製造青銅器,並發展海上貿易文化。 公元前9到公元前8世紀,曾於公元前11世紀在西班牙歷史上出現過的塞爾特(Celt)人,再次從法國和英國翻越庇里牛斯山,來到這片陽光普照的土地,居住在半島的西北部和東南部,並和當地土著聯姻,給具有北非和中東血統的西班牙人注入歐洲人的血液,演變出一頭金髮新的混血種「塞爾特‧伊比利」(Celto Iberian)人。 公元前7世紀,希臘人來到塔特蘇斯,趁腓尼基人沒落之際,在海岸地區建立了塔爾尼、[[巴塞隆納]]、馬拉加和安普利亞斯等殖民城市,並種植葡萄和橄欖,創建了學校和科學院。 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一批由北非來的人在半島上建立了一些貿易城鎮,並將其中主要的一個城鎮以迦太基(Carthage)的老家命名。迦太基原係腓尼基人在非洲北部建立的一個居留點,後來變成這個地區的工商業中心,有百餘萬人口。當腓尼基人遭到塞爾特伊比利人的襲擊後,就找來迦太基人共同抵抗,因此使迦太基人也成為這島的主人。由於商業和文化往來日益頻繁,腓尼基人、希臘人和迦太基人的到來,給當時半島上內陸地區、主要過著原始放牧生活的塞爾特人等造成很大的衝擊,於是在半島上又一次出現了文化習俗的大溶合,並使伊比利半島的南部和東部形成伊比利文化,普遍使用鐵器,有了自己的文字。 公元前535年,亞洲的瓦卡瓦人在撤丁尼亞海域被腓尼基殖民地上的迦太基人打敗後,緊接著在伊比利半島上的希臘人也開始沒落。迦太基人在侵入地中海之際,佔領了巴利阿里群島,並征服了加的斯地區。 公元前237年,迦太基將領哈米爾卡‧巴爾卡(Hamilcar Barca)率領一支強大的軍隊在西班牙海岸登陸,以風捲殘雲之勢,佔領了整個西班牙;新迦太基是他們新領地的首都,也是迦太基人最先稱呼這個國家為西班牙的。公元前二二五年,巴爾卡將軍與赫斯杜魯巴(Hasdrubal)將軍,又佔領了半島的若干地方,建立了阿克拉琉克(Acraleuce)城。巴爾卡將軍的兒子大將漢尼拔(Hannibal)繼承父業,繼續入侵到厄波羅河流域。這時在北方的羅馬人成為競爭的強硬對手,迦太基人曾小成大象縱隊,翻越庇里牛斯和阿爾卑斯兩座大山與羅馬人作戰,但終被打敗。 公元前218年,羅馬人開始進攻在西班牙的迦太基人,首先佔領了厄波羅河流域東北地區、地中海沿岸和安達魯西亞。在往後的12年時間中,發生了著名的「布匿戰爭」,羅馬人憑著自己的實力,於公元前206年攻佔加的斯城,將迦太基人趕出了伊比利半島。在往後的兩個世紀內,羅馬霸權擴張到整個伊比利半島,在西班牙開闢了許多灌溉設施,開發了西班牙的農業,使西班牙逐漸羅馬化。 公元前19年,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即位,將這個半島分為兩個皇帝管轄屬地和一個元老管轄屬地,西班牙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羅馬對西班牙的全面統治從此開始。奧古斯都大帝努力重建城市與村莊,並將羅馬的法律和風俗整個移植到西班牙來。此後的圓拉真(Irajanus)、哈德良(Hadrian)和安東尼(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等大帝,都對伊比利半島這一屬地相當禮遇,給予許多特權,為當地築橋鋪路、建圓形劇場、修水渠、開發商業等。不過膝蓋最大的仍是富裕的羅馬人,而那些當地昔日的首領們不但成為廣大農村土地的所有者,也獲得了相當大的利益;同時,西班牙大土地所有制的社會結構也因此形成。基督教是在傳布福音的初期傳入半島的,並且贏得了大量的信徒,到公元313年基督教獲得承認時,半島上已有19名主教。 在羅馬人統治西班牙的6個世紀中,西班牙人不僅從羅馬人處接受了輸水道、橋樑、道路,以及至今仍然可在鄉村中見到的堡壘,還接受了羅馬的語言和宗教;甚至境內的有些城鎮也以羅馬皇帝的名字來命名。許多羅馬人也移居西班牙,新的一代又一代羅馬人在西班牙出生,他們與當地人通婚,便誕生了羅馬西班牙人。在這段時間內,西班牙產生了許多傑出人才,有詩人、辯論家、哲學家、軍人和政治家。有4位羅馬帝王出生在西班牙其中的特拉哈諾聲名顯赫,為開拓帝國疆土功勛卓著。。偉大的斯多葛派哲學家塞內卡也是西班牙人。越來越多的當地人逐漸說起羅馬士兵的語言,這種日常用的拉丁語不像著名的拉丁文作家寫作用的純古典拉丁語,現代的西班牙語就是直接從這種日常使用粗俗而簡單的拉丁語發展而成。羅馬人使西班牙由一個商業落後的國家,轉變為重要的貿易國家,把貴重的礦產、廉價的葡萄酒和優良的橄欖油輸出到羅馬帝國及其領地。羅馬人也是天才的建設者,他們在西班牙崎嶇的山地上修築了1.6萬多公里的道路,並建造了下水道、公共浴室、市政大廳和圓形劇場。 進入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已告衰微。日耳曼民族的一些部落,如斯維比(Suebi)人、阿蘭(Alani)人和汪達爾人等,從北方湧入西班牙境內,掃蕩了這個國家,有的還闖入北非,但後來卻被勢力最強的西哥特(Visigoth)人趕走,於公元409年成為西班牙的佔領者。公元415年,西哥特人瓦利亞(Wallia)在中歐建立了以土魯斯(Toulouse)為都城的西哥特王國,侵入西班牙實行封建統治。到了5世紀中葉,西哥特人在伊比利半島已站穩腳跟,並在中部托雷多正式建立國都,從而使伊比利半島在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統一的政權。 公元586年,國王雷卡萊德(Recared)在位,信奉天主教,因此使得當地人擁護西哥特王國。西哥特人與當地人互相通婚的結果,使西班牙民族又經歷了一次混血過程;但西哥特人並沒有給西班牙文明注入新血液,只是沿襲了羅馬人的文化習俗,最後不僅採用了拉丁語,甚至西哥特人也成為基督徒。這個國家的王位繼承不採取世襲制,是在貴族中選舉產生。為了爭奪王位,貴族內部流血鬥爭屢見不鮮,先後共有32位國王統治西班牙,其中就有10位遭篡位者殺害,使西哥特在西班牙的統治日益腐敗、渙散。公元710年,國王威帖薩(Witiza)逝世,公爵羅德里戈(Roderick)被擁戴為新王,原國王家屬向北非回教徒摩爾(Moor)人求援。 公元711年7月19日,打著月牙旗的摩爾人在塔里克‧伊本‧齊亞德(T﹍niq ibn Ziy﹍d)的率領下打敗羅德里戈,幾乎征服了整個西班牙,西哥特王國滅亡。從這一年起,西班牙只是龐大穆斯林帝國伍麥葉王朝(Umayyad Dynasty)哈里發(Caliph)統下的一個省。直到公元756年,西班牙才出現了第一位摩爾國王阿布杜勒‧拉赫曼一世(Abdar-Rahm﹎n I) ,他勇敢地擺脫了大馬士革的直接統治,在西班牙南部哥多華建立倭馬亞王國的首都,但仍承認巴格達的宗教領導地位。 公元823年拉赫曼二世即位後,開創了政治、文化方面偉大而光輝的時代,風俗習慣開始「伊拉克化」,也就是回教化,使西班牙境內到處可見拱柱圓頂的傳統式回教建築。但穆斯林西班牙統治者中最偉大的是拉赫曼三世,於公元929年與阿拔斯王朝分庭抗禮,自稱為哥多華哈里發。在他統治時期,哥多華成為西方世界最好的城市,城裡有700座清真寺、900個公共浴池和許多花園噴泉的王宮。哥多華並成為當時哲學、歷史、語法學、天文學、藥物樂和植物學等學術研究的中心,使基督教國家都對摩爾文明羨慕不已,歐洲人至今仍感謝哥多華的學者們,由於他們的努力,才使得古希臘人的學問得在歐洲再次傳播。到了1009至1031年間,西班牙的摩爾王國已分裂成許多獨立的回教小王國。 在前此期間,被打敗的西哥特貴族不甘失敗,以佩拉約(Pelayo)為首的貴族,聯合山區人民展開不屈不撓的基督教西班牙光復運動。1085年,卡斯提爾‧萊昂國王阿方索六世收復托雷多,回教各小王國向北非一個由狂熱的回教宗派所建的阿爾摩拉維德王朝(Almoravids)求援。1086年,阿爾摩拉維德軍隊打敗基督教軍隊,但也吞併了各回教小王國,佔領了西班牙東部,遠達北面的薩拉戈沙(Saragossa)。 在12世紀時,北非另一個回教宗派由穆瓦希德(al-Muwahhiaun)組成的阿爾摩哈德王朝(Almohads)興起,摧毀了阿爾摩拉維德人的努力,統治了所有的西班牙回教地區。在回教徒入侵伊比利半島的最初300年內,基督教國家發展緩慢,到了12、13世紀時才迅速發生巨大變化,基督徒人口增加,與北歐接觸頻繁,光復運動再向前推進。在13世紀中葉,伊比利半島上出現了卡斯提爾‧萊昂、亞拉岡‧加泰隆尼亞、納瓦拉和葡萄牙等四個基督教王國。其中卡斯提爾‧萊昂於1236年征服哥多華,1248年征服塞維亞。但是卡斯提爾土地貧瘠、農業落後,全國性的牧羊主組織勢力很大,城市中產階級力量較為薄弱,城市貴族原係「光復運動」戰爭中的騎士,不願從事工商業。南亞拉岡早已向地中海擴張,1229年征服馬約卡島,1282年征服西西里島,1295年教皇將撒丁尼亞島封給亞拉岡,1442年又佔領那不勒斯王國。而伊比利半島上獨立的回教王國這時只剩下了格拉那達,並持續了250年之久,最後在1492年被西班牙聯合歐洲強國奧地利和法國將它摧毀,回教徒對伊比利半島長達700多年的統治,終告壽歸正寢。 ==黃金時代== [[檔案:SpanishArmada.jpg|right]] 15世紀初,亞拉岡人統治著加泰隆尼亞和亞拉岡地區,卡斯提爾家族則控制著萊昂和卡斯提爾地區。1474年,兩大強權聯姻。歐洲人稱讚卡斯提爾女王伊莎貝拉一世(Isabella I)是偉大、有遠見、能吃若耐勞和能當機立斷的一代明君。據說在她小姑獨處時,曾秘密派遣特使去歐洲宮廷探訪求婚者,結果亞拉岡的斐迪南德(Fernando)王子屏雀中選,在18歲時就嫁給他。她在23歲成為女王後,立即展示了她的權威。她周遊全國,放逐叛逆的貴族、沒收土地、下令拆毀許多城堡,鼓勵忠於她的貴族們搬進宮廷,以免他們在外製造麻煩,並建立警察、法庭和城鎮行政督辦制度,在短短方幾年內把卡斯提爾整頓成有秩序的王國。1478年,羅馬教皇授權斐迪南德國王和伊莎貝拉女王在西班牙設立宗教裁判法庭,對異教徒嚴刑迫害,許多猶太人被燒死或逃離西班牙,改信基督教的摩爾人雖被分散到各地,但被禁止說阿拉伯語,穿回教服裝,可是摩爾人仍不被同化,最後被驅逐出境。 1479年,伊莎貝拉一世女王的丈夫斐迪南德五世繼承亞拉岡王位,國王與女王共同統治兩個王國,乃努力鞏固王權,被稱為「天主教國王」,形成了統一的基督西班牙,它的勢力僅次於法國瓦盧瓦王朝而居歐洲第二位。但是亞拉岡和卡斯提爾的聯合只是王室的聯合,兩個王國在社會結構、傳統,甚至語言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1492年是西班牙歷史的轉捩點,「光復運動」勝利後,建立統一的西班牙封建王朝。同年8月3日,在西班牙王室資助下的哥倫布率領120名水手,分乘3艘帆船,從西班牙南端的帕洛斯港出發,開始他第一次遠航,於同年10月首先發現了西印度群島,從而揭開了世界航海史上嶄新的一頁。同月12日早上,他們在巴哈馬群島的瓜納哈尼島登陸,哥倫布將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從此使西班牙海權逐步擴大,迅速成為殖民強國,並加速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1493年3月,哥倫布勝利返航,受到國王的熱情接待。同年9月,哥倫布率領一支由1500人組成的龐大船隊作第二次遠航,先後到達小安地列斯群島、多米尼克島、馬利亞加朗特島、瓜德路普島和維爾京群島,然後又折回海地。每到一地就大肆掠奪,使大批印第安人家破人亡。哥倫布一直以為他來到的是夢寐以求的亞洲大陸,故稱當地土著為印第安人(印度人)。此後在1498和1502年,又相繼進行了第三次和第四次遠航,到達南美洲的奧利諾科河口和中美洲的巴拿馬等地。但是美洲新大陸的發現,並沒有馬上給西班牙帶來鉅額的財富,於是不久國王撤消了對哥倫布海外總督的委任,改派他人接替,並將他押解回國。幾年後因心情壓抑,哥倫布染疾而死,終年55歲。 [[檔案:Colombo.jpg|left]] 哥倫布開闢的美洲新航線,吸引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冒險家們,像潮水般地湧向新大陸,爭相佔田掠地,並時生糾紛。後來由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在佛得角群島以西2000多公里處劃定一條界線,東歸葡萄牙,西屬西班牙。在往後的半個世紀內,西班牙殖民者先後征服了美洲的幾個大帝國,如墨西哥的阿茲台克帝國和秘魯的印迦帝國等,並建立許多殖民地,進行大肆掠奪。西班牙人運用當年羅馬人征服伊比利半島的模式,通過語言、文化、宗教和法律管理,對當地人進行同化,企圖將整個美洲大陸併入自己的版圖,但西班牙人使用的手段比羅馬人還殘酷,因而遭到美洲印第安人的強烈反抗,並在後來演變為大規模的獨立戰爭。 從16世紀40年代起,貴金屬不斷從美洲輸入西班牙,但是西班牙很少向美洲礦產投資,大部分用於宮廷和貴族的糜費,或購買外國商品,供應國外駐軍、歸還政府對德國、義大利和尼德蘭的債務等。因此,西班牙雖擁有美洲的寶藏,卻依然是個窮國。斐迪南德王國還在1512年合併了納瓦爾王國的西班牙部分,1516年他逝世後,將王位傳給外孫查理一世。查理還同時統治尼德蘭,也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和德國南部的繼承人。1519年6月28日他當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查理五世。1556年退位後,由兒子腓力二世(Philio II)繼承了除德國外的全部土地,並於1580年吞併葡萄牙,成為歐洲最大的國家。此時它的勢力已遍及大部分歐洲、中南美洲、墨西哥、北美南部和菲律賓等地,屬地遍及全球,成為海上霸主。在文學藝術上,16至17世紀初期也是西班牙的「黃金世紀」,畫家格雷柯、委拉斯蓋茲和文學家塞萬提斯等人,都在政府的栽培和支持下,產生了不朽的曠世傑作。舉世聞名的文學作品「唐吉訶德」也在1605年出版,作者塞萬提斯就是藉筆下那位年近半百的一位騎士,因讀了騎士小說得了狂想症,騎著一匹瘦馬把風車當巨人來決鬥的夢幻騎士唐吉訶德,來反映當時西班牙情勢的盛衰。但在1568至1648年間,西班牙已捲入對付尼德蘭的80年戰爭(Fighty Years' War)中。 所謂「80年戰爭」,就是荷蘭各省為了擺脫西班牙的統治,而進行的獨立戰爭。 第一階段是奧蘭治親王威廉一世雇佣軍,於1568年和1572年對盤踞在荷蘭各省的西班牙人,發動兩次進攻。同時荷蘭非正規的「乞丐軍」也從外國基地對境內的西班牙軍隊進行襲擊。1573年底,「乞丐軍」已佔領荷蘭省和澤南省,並作好迎戰西班牙人的準備。1576年,其他各省也參加起義,形成一個反西班牙統治的總同盟。1579年,由於瓦隆(Walloon)族各省的背叛,總同盟勢力大減。到了1588年,西班牙軍隊已奪回南方低地國家法蘭德斯(Flanders),並準備消滅北方新生的荷蘭共和國;但由於西班牙同時採取反對英國和法國的行動,它的「無敵艦隊」在同年遠征英格蘭時遭到慘敗,使荷蘭能夠乘機展開反攻,西班牙只好和荷蘭於1609年締結休戰協定,保障了荷蘭共和國邊界的安寧。1621年再度爆發戰爭,但在1625年後,荷蘭人在奧蘭治親王腓特烈亨利的統帥下贏得重大勝利。1635年法、荷締結同盟,這導致法國佔領瓦隆族各省,並且不斷向法蘭德斯境內推進。 1640年,葡萄牙擁戴布拉干薩(Braganca)公爵為王。1648年1月,荷蘭共和國和西班牙都害怕法國勢力日益擴張,因此雙方簽訂了明斯特(M﹋nster)和約,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並於1668年也正式承認葡萄牙獨立,從此西班牙帝國走向崩潰。 ==王位繼承戰== 1700年11月1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末代國王查理二世駕崩,因死後無嗣, 各國之間因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問題而發生糾紛,並導致戰爭。這是因為西班牙 當時是如日中天的殖民強國,不但在歐洲擁有義大利和尼德蘭,並且在美洲和非 洲也有大片的的土地,它的領土已超過當年羅馬帝國的版圖;誰繼承了西班牙王 位,誰就能稱霸全球。查理二世生前曾立下遺囑將王位傳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之 孫安茹(Anjou)公爵腓力(Philip),但又規定法、西兩國不得合併。與查理二世 有嫡親關係的奧地利皇帝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也有權繼承王位,他企圖讓 也的兒子查理大公得到西班牙王位。 1701年,腓力到西班牙繼承王位,宣稱為菲力普五世,開始了波旁(Bourbon)王 朝的統治,並揚言有權再繼承法國王位,而法國又興兵侵犯西班牙領地的尼德蘭 予以配合。英國唯恐因此有利於法國的獨霸歐洲,從而破壞了歐洲的均勢,便聯 合荷蘭反對法國,並支持奧地利的查理大公繼承西班牙王位,因此引發了1701至 1714年間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1701年9月7日,英國、荷蘭和神聖羅馬帝國共同組成反法聯盟,陸續加入的還有 普魯士、漢諾威和德意志各侯國及葡萄牙。但巴伐利亞選侯、科隆選侯、曼圖亞 公爵、薩伏依公爵和西班牙等則和法國結盟;薩伏依後來在1703年又轉而支持英 國。戰爭主要在歐洲和美洲兩個戰場同時展開,前後整整持續了10年,法國一直 處於劣勢。 法國路易十四勁敵的英王威廉三世於1702年去世,但他繼承人的安妮女王仍繼續 堅定地領導對法戰爭。英國的馬博羅(Marlborough)公爵受命一方面領導政府, 一方面指揮前線作戰,並得到薩伏依歐根親王的有力支援。1704年,法國和巴代 利亞聯軍在德意志境內對反法聯盟發動攻擊,結果在布倫海姆戰役中敗北。1706 年的拉米伊(Ramillies)之役,法國又告戰敗;同年9月7日法國企圖圍攻杜林, 再被歐根所挫,致被逐出義大利。1708年的奧德納爾德(Oudenaarde)之役後,法 國又被迫撤出低地國家。反法聯盟唯一未獲勝的陸上戰場是在西班牙,菲力普五 世成功地守住境內的陣地。1711年,因為馬博羅的政敵向英國女王進讒言,使他 在同年12月31日被解除軍權。 正當法國在軍事上出現轉機時,奧地利的查理大公因其兄病故而繼承了奧地利和 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在這種情況下,英、荷兩國生怕查理大公的勢力日後更強 大起來,所以就不再支持查理大公取得西班牙王位,乃於1712年解散反法聯盟, 交戰雙方開始和談。由於反法聯盟內部存在矛盾,就各自分頭與法國交涉。第一 批於1713年4月簽訂的烏特勒支(Utrecht)條約,以及陸續簽訂的馬斯特里切特 (Maastricht)、拉施塔特(Rastatt)和巴登(Baden)等條約,承認菲力普五世為西 班牙國王。 這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大大改變了歐洲列國的力量對比,也 有力地促進了國際新秩序的形成。法國雖然鞏固了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統治地位 ,保住了自己在歐洲頭號強國的地位,但在美洲卻被迫將大片殖民地轉讓給英國 。西班牙的勢力則大被削弱,在歐洲的殖民地被瓜分,失去了直布羅陀、米蘭、 撒丁尼亞、西西里、盧森堡、比利時和西屬荷蘭等地,但菲力普五世則保住了西 班牙王位,並使戰後西班牙的經濟逐漸恢復,加泰隆尼亞從1745年起有了近代棉 紡織工業,巴斯克各省陳舊的煉鐵工業也開始緩慢地近代化。英國獲利最大,既 力求了北美哈德遜灣(Hudson Bay)一帶的土地,又取了販賣黑奴的壟斷權,從此 成為海上強國。 1805年10月21日拂曉,西班牙和英國在特拉法加(Trafalgar)角發生海上戰爭, 擁有15艘艦隻的西班牙強大艦隊在駛離加的斯港時,竟然被英國海軍大將納爾孫 (Nelson)所率領分成兩列縱隊的小型艦隊所全部殲滅,從此使西班牙的海上霸權 開始動搖,納爾遜在這場戰役中也因胸部受傷而壯烈身亡。 1807年,法國拿破崙(Napoleon)為了孤立英國,實行大陸封鎖政策,但葡萄牙卻 沒有意願配合,暗地裡與英國保持密切的貿易來往。法國對此忍無可忍,乃與西 班牙達成秘密協議,於同年11月佔領葡萄牙。後來,法國又以調解西班牙王室糾 紛為名而控制了西班牙。但拿破崙對此還不滿足,企圖獨吞整個伊比利半島,於 是在1808年春天出兵佔領西班牙中部和北部的要塞,繼而進入[[馬德里]],強迫當時 的西班牙國王查理四世和王儲斐迪南七世退位,並將他們軟禁在法國作人質,而 立其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一世為西班牙國王。但他完全低估了 西班牙人民的抵抗力量,此舉立即招致西班牙人的強烈反抗。同年5月2日,法軍 繆拉元帥在[[馬德里]]「五月二日廣場」上公開槍決一批西班牙愛國志士,激起了西 班牙全國人民的極度憤慨,成為反法鬥爭的導火線,各地紛紛建立洪達(Junta) 地方政權的組織與法軍作戰,中央洪達則設在阿蘭胡埃斯(Aranjuez),指揮各地 愛國人士紛紛起義,使獨立戰爭愈演愈烈。在英軍和葡萄牙人民的大力支援下, 各地捷報頻傳,給法軍以沉重的打擊。最後,威靈頓將軍率領的英軍從葡萄牙向 西班牙推進,在西班牙游擊隊的配合下,於維麥拉附近擊敗法國朱諾元帥的軍隊 ,約瑟夫只好棄守[[馬德里]],率部北撤。但是拿破崙並不死心,糾集20多萬精銳部 隊捲土重來,在同年12月底再度拿下[[馬德里]]。西班牙議會於1810年遷往加的斯開 會,並於1812年公布第一部憲法,規定西班牙是一個受嚴重限制的君主政體,國 王必須通過他的責任大臣來管理國家,建立一個沒有教會或貴族特別代表的一院 制國會,以及一個在省、市基礎上實行近代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在新政府的領 導下,西班牙人民重新展開了廣泛的游擊戰,於同年8月奪回[[馬德里]]。後來法軍 因在法俄戰爭中失利,以及普、奧的聯合反法,拿破崙只好從西班牙抽調法軍, 使法軍在西班牙的兵力更加單薄。1813年6月21日,英、葡、西聯軍在維多利亞 的會戰中,打敗了約瑟夫的法軍主力,拿破崙被迫在同年底退出西班牙,使西班 牙重獲獨立。 1814年,斐迪南七世復辟,取消了1812年憲法,因為這部憲法是拉丁自由主義的 「聖典」,從而導致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間的長期爭鬥,也使歐洲和美洲新大陸 瀰漫著自由風氣。但他卻無視於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所發生的影響 ,自我沉緬於宗教中,乃引發了1820年激進主義者列戈‧努涅斯(Riegoy Nunez )領導的革命。 1833年斐迪南七世駕崩後,王室發生內戰,女王伊莎貝拉二世向自由主義者求援 ;王室正統主義者則支持她的叔父唐‧卡洛斯(Don Carlos)。到了1888年,這35 年伊莎貝拉女王統治時期,是西班牙的動亂時代,她曾先後頒布了7個憲法,41 次改組政府,各派反對勢力發動了15次武裝暴動。1868年西班牙爆發革命,海軍 托佩特將軍和普里姆將軍領導艦隊舉行武裝起義,女王被迫逃往法國。普里姆推 舉義大利國王次子奧斯塔(Aosta)公爵為西班牙立憲君主,稱為阿瑪迪斯一世 (Amadeus I),但只統治了2年,迫於情勢宣布退位。 1873年2月11日,西班牙議會宣布西班牙為共和國,是為西班牙歷史上的第一個 共和國,前後有4位自由派人士擔任總統。共和國存在時間雖然很短,但它以普 選為基礎,成為西班牙近代世俗國家的典型。1874年12月29日,一個青年軍官「 宣布」自己是伊莎貝拉女王的兒子,自稱為阿方索十二世(Alfonso XII),在一 場暴動中推翻了年輕的共和國,波旁王朝再次復辟。1886年5月17日,阿方索十 二世的遺腹子阿方索十三世生出後立即為王,由母后瑪麗亞‧克里斯蒂娜 (Maria Chistina)攝政,於1902年親政。1890年,在自由派的領導下,有限度 的普選參政有了法律的保障。 西班牙的國內鬥爭,有利於西班牙殖民地的革命,並使美洲殖民地紛紛獨立,也 引發了著名的美西戰爭。這個戰爭是世界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帝國主義者之間的互 相鬥爭,也是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和新興帝國主義者美國之間的爭奪殖民地戰爭 。美國是帝國主義中後起之秀,在19世紀末已進入壟斷資本主義的全盛時期,但 它在瓜分殖民地方面卻晚了一步,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利益,就選定拿沒落中 的殖民王國西班牙開刀,並看中古巴和菲律賓這兩塊「肥肉」。 1898年2月9日,美國故意在報紙上披露西班牙駐美公使侮辱美國總統的私人信件 ,以激起國內的反西情緒,同時以護僑為民,派緬因號軍艦前往古巴,但同月15 日這艘軍卻突然爆炸沉沒,艦上的260多名美軍官兵葬身大海。美國一口咬定是 西班牙幹的,乃於同年4月20日向西班牙提出限期撤出古巴的最後通牒,遭拒絕 後於同月25日正式向西班牙宣戰。但美國兵臨古巴城下卻不馬上進攻,而採取聲 東擊西的戰術在菲律賓先點燃戰火,美國亞洲艦隊於同年5月2日以迅雷不及掩耳 之勢,在馬尼拉灣殲滅西班牙艦隊,並使其傷亡數千人,損失慘重。同年6月20 至25日,美軍打著「幫助古巴獨立」的旗號登陸古巴,與古巴革命軍形成夾擊之 勢,使西班牙殖民軍土崩瓦解。同年7月3日,西班牙在古巴的主力艦隊冒險衝出 海灣,企圖突圍脫困,但被守候在灣口的美艦所一一擊沉而告全軍覆沒,美西戰 爭以西班牙澈底失敗而告終。同年12月10日,美、西兩國在[[巴黎]]簽署和約,西班 牙承認古巴獨立,並將波多黎各和關島兩個殖民地割讓給美國,同時美國以2000 萬美元的代價從西班牙手中「購買」菲律賓。至此,西班牙失去了最後幾塊殖民 地,也使自己淪為二流國家。所以美西戰爭的這一年,對所有的西班牙人來說, 都是歷史上刻骨銘心的一年,它激發了西班牙一批有遠見的政治家、知識分子, 對西班牙歷史與現實的思考,這些人被稱為「1898年的一代」,他們紛紛反對復 辟的君主制度。 ==獨夫佛朗哥統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地處歐洲一隅的西班牙得以保持中立,靠供應戰爭 物資而發財;在大戰結束時,黃金儲備量高居世界第四位。但國內的政局卻更加 混亂,民主狂潮刺激著人民要求政治改革,國內產生了一個名為「加泰隆尼亞國 會代表團」的組織,發表宣言要求建立「自治的加泰隆尼亞國」,後由於西班牙 政府的壓制和國內其他地區的反對而作罷,才免於走上分裂的命運。但國內人民 反對復辟和不滿政府的情緒仍熾。 1923年,由於國王阿方索十三世統治不當,由[[巴塞隆納]]軍區司令里維拉(Mique Primo de Rivera)於同年9月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內閣,停止憲法行使,另外組 織一個由8名陸軍中將和1名海軍中將組成的執政團來統治西班牙。1930年1月, 軍事執政團首領里維拉因病辭職,由貝倫格爾(D﹌maso Berenguer)將軍繼任。 阿方索十三世為了穩定政局,同意在1931年4月12日舉行市政選舉,結果主張共 和的左翼人士佔有壓倒性優勢,要求國王退位,改行民主共和政體,[[馬德里]]街頭 民眾也不斷示威。在同月14日的再次公民投票表決後,王朝被推翻,國王阿方索 十三世黯然離國,臨時政府連接召集一次制憲會議,並在同年12月9日予以公布 ,西班牙第二共和自此產生,但左右兩派勢力的對立仍然尖銳。1932年,西班牙 政府准許加泰隆尼亞自治。 1936年的議會選舉中,由代表社會黨、共產黨、左翼共和黨組成的人民陣線獲勝 ,控制了議會,由左翼共和黨首領曼努埃爾‧阿薩尼亞(Manuel Aza﹟a)出任總 統,開始積極進行共產革命,焚燒教堂,暗殺政敵,因而引起右派人士的反抗, 尤其是長槍黨領袖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的仇視,全國駐軍城鎮發生武裝暴 動,內戰序幕掀開。一邊是由共產黨、工人、知識分子和中產階級組成代表政府 的左派共和軍;另一方是由佛朗哥所率領由軍人、教士、商人和地主組成的右派 國民軍。 佛朗哥1910年畢業於步兵學校,1935年晉升為陸軍總參謀長,掌握有全國80%軍 隊。在內戰發生之前國內情勢紛亂時,他曾要求左派政府宣布緊急狀態,停止破 壞社會安寧,但被拒絕,並遭外調降為加納利群島衛戍司令,他一氣之下率領國 民軍自西屬摩洛哥進入西班牙本土發動武裝政變,得到國防委員會的支持,另一 將領摩拉也在西班牙北方起事,與他遙相呼應,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他並竭力將 這場內戰國際化,使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於同年8月出兵西班牙,進行武裝干涉, 直接參戰的德軍和義軍分別達5萬人和15萬人之多。英、美兩國對西班牙內戰採 不干涉的立場,法國和墨西哥僅在暗中支援共和軍。只有蘇聯公開向共和軍提供 軍事裝備和軍需品,來自54個國家的志願軍組成「國際縱隊」4萬人和共和軍並 肩作戰,還有2萬名由外國人組成的醫療隊支援共和軍,但雙方力量懸殊,國民 軍佔有很大優勢。 內戰開始後,國民軍在西屬摩洛哥、加納利群島、巴利阿里群島、瓜達拉馬山和 厄波羅河等以北地區大勝;共和軍在其他地區也有斬獲,雙方展開一場消耗戰。 同年10月1日,佛朗哥在布爾戈斯建立政權,自任國家元首,與左派主政的共和 政府分庭抗禮。1937年改組西班牙國防委員會,使成為佛朗哥政權的統治工具。 同年10月國民軍經特魯埃爾向東突進直達地中海,[[巴塞隆納]]共和軍陣前易幟,於 1938年1月投向佛朗哥陣營,使國民軍聲勢大振。同年4月,佛朗哥軍隊將西班牙 切成兩半,同年底又攻入加泰隆尼亞。 1939年2月,25萬多名共和軍放下武器逃入法國境內。同年3月雙方在[[馬德里]]郊區 展開激戰,共和國政府內部的陸軍上校加薩多與社會黨首領貝斯泰羅策動政變, 佛朗哥軍隊佔領了[[馬德里]],並於同年4月徹底打敗了共和軍,西班牙內戰宣告結 束。同年9月29日,西班牙國防委員會自行解散,把軍權和政權全部交給佛朗哥 ,他師法德、義的獨裁制度,使政治步向統一,但也使他自己變成西班牙所有權 力的來源,長達40年之久的佛朗哥獨裁時期從此開始,使西班牙近代的歷史,也 演變成佛朗哥個人的活動史。 這次歷時3年的內戰,約有近百萬人傷亡,戰後被殺害的有20萬人,有50萬人背 鄉離井,並有50萬幢住宅及2000多座教堂被毀壞,但也因此留下了名震全球的藝 術巨作:海明威的小說「戰地鐘聲」和20世紀最偉大畫家畢卡索的畫作「格爾尼 卡」。 在西班牙內戰後的10年中,佛朗哥政權大規模屠殺異己,受到世人譴責。並在第 二次世界大戰中表面標榜中立,但卻與軸心國結盟,派軍助德攻蘇,造成了戰後 在西方民主國家中的外交孤立,並受到國際間的嚴厲制裁,「波茨坦宣言」也將 西班牙排除在聯合國外,再加上戰後西班牙並沒有放棄獨裁政權,所以國際上將 佛朗哥視為最後一個尚存的納粹獨裁者。1946年聯合國又在外交上和經濟上對西 班牙實施制裁,甚至通過一項決議,要求各國使節從[[馬德里]]撤回。隨後美國的馬 歇爾計劃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都拒絕西班牙參加。1947年5月,佛朗哥宣布 西班牙為君主政體國家,他自任終生攝政者,集大權於一身。同年7月,繼承法 由公民投票予以批准。此後,對他有組織的和直接的反對開始減少。由於戰後的 蘇聯侵略野心勃勃,西方國家和蘇聯關係惡化,而佛朗哥反共立場堅定,乃被西 方國家親為反共政治家之一,因此對西班牙的態度也漸趨緩和。1948年,西班牙 與西方各國的關係開始正常化。1953年和美國簽訂了3次軍援協定,美國在西班 牙建立了34個軍事基地,也向西班牙提供軍事和經濟援助,雙方並在經濟、科技 、文化、教育和農業方面進行合作。1955年,西班牙獲准加入聯合國為會員國。 1958年起,佛朗哥政權的嚴酷性稍減,並實行全面對外開放政策,人們對他的看 法也相應有所改變,認為他比以前寬厚。此後,國內經濟狀況得到舒解,觀光事 業更飛速發展,佛朗哥將此項收入用在國家建設上,並推行社會福利制度,充實 教育資源,因此不但改善了人民生活,也為社會帶來了某種程度的自由風氣,使 西班牙從落後的農業國家,變成發展中的工業國家。但是在政治上,佛朗哥仍然 實行獨裁統治,人民極少有自由、民主的權利。 1969年,佛朗哥和西班牙國會指定了阿方索十三世的孫子璜‧卡洛斯王子 (Prince Juan Carlos de Bovb﹠a)為繼承人。1971年,西班牙將外交活動擴展 至拉丁美洲;1972年與前蘇聯簽署貿易協定,1973年與東德和中共建立外交關係 。1974年7月19日起,佛朗哥因健康狀況不佳,一度將他的權力暫時轉交給卡洛 斯王子。同年9月3日恢復健康後又把權力收回。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逝世。 兩天後,波旁家族的卡洛斯就任西班牙國王,稱卡洛斯一世,西班牙開始步向民 主坦途。 佛朗哥對西班牙近四十年的法西斯政權統治,被視為「犧牲自由而維持了國家秩 序」。在1975年逝世以前,他的政權是由軍隊、天主教和長槍黨共同鞏固的。但 在佛朗哥去世後,西班牙無論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改革,都產生了急切的變 化。西班牙人極力要走出40年獨裁統治下的陰影,追求崇高的自由和新生的民主 制度。 卡洛斯一世國王即位後,西班牙就開始走上民主改革的道路,制定新憲法、舉行 議會普選,承認各政黨和工會的合法地位,實行各民族、地區自治體制,對軍隊 進行改革。1976年7月,阿道夫‧蘇亞雷斯(Adolfo Su﹌rez Gonz﹌lez)接任首 相。同年12月舉行全國性的公民投票,通過恢復民主政治,社會勞工黨取得合法 政黨地位,積極活動。1977年,政府給予加泰隆尼亞地區和巴斯克各省有限的自 治權。1978年12月29日,西班牙宣布實行議會君主立憲制,明訂比列代表制的選 舉辦法,天主教會不再是官方機構。1981年1月蘇亞雷斯首相辭職,同年2月23日 在議會未能認可其繼位者後,民防團於下午6時許發動軍事政變。 這天下午六時,當眾議院正在議會大廈內舉行會議時,200多名荷槍實彈的民防 軍官兵突然包圍了大廈,坦克車也開上街頭,特赫羅‧莫利納(Manuel Tejero) 中校率同20名士兵衝進會場,將全體閣員及各黨派主要領導共約300人扣作人質 ;同時軍中一些極右分子也遙相呼應,逼迫政府下台,要求解散議會,成立軍人 政府。巴倫西亞地區第三軍區司令米蘭斯‧德爾博什中將也宣布戒嚴,並派軍佔 領了電台,使全國陷入混亂中。正當緊急關頭,國王卡洛斯力挽狂瀾,立即以武 裝部隊最高統帥身分,命令參謀長聯席會議採取緊急措施平息嘩變。於是軍隊迅 速進駐首都,將電台、電視台、軍事要地和王宮保護起來,憲兵和武裝警察也對 政變分子實行反包圍。國王還命令各部副大臣成立臨時應變機構,會同軍警首長 共同應付危局,國王並親自出面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使情勢迅速獲得控制制, 軍方宣布效忠國王,各大軍區也致電國王表示尊重憲法,維護民主。首都各界人 士並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反政變示威遊行,在此情況下,政變者見大勢已去,只得 宣布投降,國王聲望大增,西班牙民主得以鞏固。 1982年3月,西班牙駐台「塞萬提斯中心」易名為「西班牙商務辦事處」,其外 交部並派遣簽證官員配屬該處辦理各項領務。同年6月4日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 組織,同年7月20日與美國重簽美西友好防禦暨合作協定。同年12月,社會勞工 黨在黨魁岡薩雷斯‧馬圭斯(Gonz﹌lez Marquez)的領導下贏得選舉,他在取得 政權後,開始進行各種經濟及社會改革,使西班牙的民主政治更臻穩固。 1986年1月1日西班牙加入歐盟,又舉行公民投票表決通過繼續留在北大西洋公約 組織;社會勞工黨在大選中再度獲勝,續掌政權。此後西班牙經濟迅速成長,到 了1987年,西班牙的經濟成長比其他歐洲國家都快。1989年,社會勞工黨在大選 中又告獲勝,但以一席之差失去多數黨的優勢地位,國內經濟受歐洲不景氣的影 響而衰退,失業人口增加到300萬,西班牙幣也鑠金貶值。 1993年6月6日,國內舉行大選,社會勞工黨雖然又告獲勝,但在國內眾議院中只 得到350席中的159席,跓176席的多數尚差17席,因此在國會中已失去絕對多數 的優勢,必須和其他政黨聯合組閣,才能確保政局的穩定。1996年3月4日國內再 度舉行大選,社會勞工黨敗下陣來,在國會中只得到145席,結束了13年來的政 權。人民黨成為國內的第一大黨,獲得157席,與其他小黨組成聯合政府,由黨 魁艾茲納(Jos﹡ Maria Aznar)出任總理。2000年2月13日國內舉行大選,人民黨 奪得國會中過半數席次,由艾茲納再度蟬連總理。2004年3月14日國會大選,社 會勞工黨東山再起,其黨魁薩帕特羅出任新總理。2006年3月24日,西班牙民族 分裂組織「埃塔」發表公報,即日起實行永久性停火,不再以暗殺、綁架和爆炸 等恐怖手段爭取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區的獨立,但仍呼籲西班牙政府賦予巴斯克 地區以更多的自治權利,因此使西班牙政局更加安定。2007年6月5日,,埃塔組 織又恢復武裝活動,國內和平又遭破壞。 ==議會君主制== 根據1979年12月29日頒布的憲法規定:西班牙是議會君主制的民主國家,權力 來自國內人民,每個公民和團體享受同等的權力和義務,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人民享有人身不受攻擊、言論和秘密通信、居住、選擇工作、財產不受侵犯、選 舉和被選舉,以及信教等權利,天主教會不再是官方機構。凡年滿18歲的公民都 有選舉權,大選採取比例制方式,在大選中得不到3%退票的政黨無權進入國會。 選民投票是自願性的,只有合法的政黨才有權推舉候選人。 國王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也是國家統一和存在的象徵,王位由璜 ‧卡洛斯一世的直系後代世襲,不經民眾選舉產生。國王有權批准和分布各項法 律;在憲法規定的條件下召集和解散議會並舉行選舉;推薦政府首相的候選人, 並依法予以任命或停職;根據首相的建議任命或解除政府重要官員職務;行使赦 免權,但不能批准大赦;並有任命大使、特使,接受外國使節遞交國書,授了榮 典、宣戰及議和等權。 行政權屬於國王,但必須經由內閣代為執行。內閣首相由議會眾議院多數黨領 袖擔任,由國王任命。國王應於新議會成立後,召見在議會中贏得席次的各政黨 領袖,並根據召見諮詢的結果,向議會提名首相人選。被提名人必須向議會提出 施政計劃,尋求議會的支持,如果獲得議會絕對多數的通過,國王就授權他組閣 。 經過國王授權組閣的首相,如無法獲得半數以上議會議員的信任投票,國王可再 任命其他人組閣。在第一次投票後兩個月內,如果還沒有人能獲得議會信任組閣 ,國王將解散國會,重新舉行大選。 內閣設首相一人,代表國王行使政權,對外增進國際關係,保護國家的利益和國 防的安全;對內負責國家各項建設,促使經濟繁榮,保護人民權益。政府負責制 定外交、內政、經濟和社會政策,擔任治理國家任務,並向議會報告其工作和接 受議會的監督。政府有權頒布有關法令,或提出對某一法令的修改法案,以及向 議會提交年度國家預算草案。由首相、副首相及各部大臣組成的部長理事會,是 政府的最高權力機構。在一般的情況下,理事會每週召開一次例會,討論和研究 政府的重要工作,並作出有關的決策。緊急狀態時,內閣有權發布暫時法令。 首相在組閣時有權任命副首相及各部大臣,由國王簽署發布生效;也有權在執政 期間改組政府或解散議會、宣布提前舉行大選、同意對政府進行信任投票及對國 家大事進行公民公決。憲法規定政府不得少於14個部、多於23個部,各部由正、 副大臣和若干國務秘書組成。目前西班牙政府計有外交、司法、國防、教育、經 濟、財政、文化、體育、勞動、社會事務、發展、科技、公共行政管理、衛生、 消費、環境、農業等部。 在行政區劃分上,全國共有安達魯西亞(Andalucia)、阿拉岡(Arag﹠n)自治區 、阿斯圖里亞斯(Asturias)、巴利阿里群島(Islas Balears)、巴斯克(Pais Vasco)、加納利群島(Islas Canarias)、坎塔布里亞(Cantabria)、卡斯蒂利亞 ─拉曼恰(Castilla-La Mancha)、卡斯蒂利亞─萊昂(Castillay Le﹠n)、加泰隆 尼亞(Catalu﹟a)、埃斯特雷馬杜拉(Extremadura)、加利西亞(Galicia)自治區 、[[馬德里]](Madrid)自治區、莫夕亞(Murcia)自治區、納瓦拉(Navarra)、拉里奧 哈(La Rioja)和巴倫西亞(Comunidad Valenciana)自治區等17個自治區,休達 (Ceuta)及梅利利亞(Melilla)兩個飛地城市。 在17個自治區下又分為阿拉瓦(Alava)、巴爾巴塞特(Albacete)、阿利坎特 (Alicante)、阿爾梅里亞(Almeria)、阿斯閣里亞斯(Asturias)、阿維拉(√vila)、巴達佐斯(Badajoz)、[[巴塞隆納]](Barcelona)、布爾戈斯(Burgos)、 卡塞雷斯(C﹌ceres)、加的斯(C﹌diz)、坎塔布里亞(Cantabria)、卡斯特利翁 (Castell﹠n)、雷亞爾城(Ciudad Real)、哥多華(C﹠rdoba)、昆卡(Cuenca)、 赫羅納(Gerona)、格拉納達(Granada)、瓜達拉哈拉(Guadalajara)、吉普斯夸 (Guip<zcoa)、韋爾瓦(Huelva)、韋斯卡(Huesca)、巴利阿里群島(Illes Balears)、哈恩(Ja﹡n)、拉科魯尼亞(La Cor>na)、里奧哈(La Rioja)、 拉斯帕爾馬(Las Palmas)、萊昂(Le﹠n)、萊里達(L﹡rida)、盧戈(Lugo)、 [[馬德里]](Madrid)、馬拉加(M﹌laga)、莫多亞(Murcia)、納瓦拉(Navarra)、 奧倫塞(Orense)、帕倫西亞(Palencia)、蓬特韋德拉(Pontevedra)、薩拉曼卡 (Salamanca)、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Santa Cruz de Tenerife)、塞哥維亞 (Segovia)、塞維亞(Sevilla)、索里亞(Soria)、塔拉戈納(Tarragona)、特魯 埃爾(Teruel)、托雷多(Toledo)、瓦倫西亞(Valencia)、巴利阿多利德(Valladolid)、比斯開(Vizcaya)、薩莫拉(Zamora)和薩拉戈薩(Zaragoza)等50 個省。省下共轄有8041個市鎮。 立法權屬於議會,由參、眾兩院組成。參議院擁有256名參議員,其中208名經 由選舉產生,48名由自治區指派。參議院設議長1名、副議長2名,每年召開大會 兩次。眾議院有眾議員350名,全部經由普選產生,但絕大多數是各政黨的成員 ;設有議長1人副議長3人。議長下設主席團、發言人委員會、全會和事務委員會 等。在每月一次的全會上政府首長應出席報告施政及備詢。兩院議員任期都是4 年,可以連選連任。議員在開會時有言論免責權,凡在議會中所作的言論或所為 的表決,對外不負法律上的責任;除非是重大的現行犯,未經議會的許可,司法 單位或軍警機構不得加以傳喚、拘留。議會除全體大會外,兩院還分設有多種不 同性質的委員會。 眾議院權力大於參議院,眾議院主要職權是立法,舉凡國家預算、釐定稅率、經 濟政策、國際條約、國家立法、社會法案、國家管理、教育行政、憲法研訂和司 法組織等,無所不包,最後需由國王頒布實施。 司法權屬於各級法院,由法官和行政司法官用國王名義行使。司法完全獨立, 不受行政權的干涉,國會通過的法律,都適用於各級法院。除非因訴訟,法官和 行政司法官應受法律保障,不得被革職、停職、調任或強迫退休。司法權總委員 會是西班牙的最高司法領導機構,由議會選舉產生並經由國王任命的20名成員組 成,其中12名必須具有15年以上大法官資格。最高法院是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對 議會負責,設有民事、刑事、訴訟、社會和軍事等5個法庭。省級法院只設民事 和刑事法庭。省級法院下又設有裁判所,只審理家庭糾紛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全國約有4000名法官和審判官,有律師10萬多名。 西班牙的司法機構還設有憲法法院和國家總檢察院。憲法法院是權威性的獨特機 構,旨在解釋憲法和監督憲法的執行;當中央政府與各自治區之間、自治區與自 治區之間的法律發生衝突,或因權限問題引起爭執時,憲法法院就有權作出裁決 。憲法法院由12名法官組成,分別由參眾兩院、政府和司法權總委員會推薦,由 國王加以任命,任期9年,每3年改選三分之一,不得連任。國家總檢察院是國家 最高檢察機關,領導地方各級檢察院工作,並向各司法部門派駐檢察官,與法院 分工負責,相互配合、制約,以保證法律執行的公平、公正。 國慶:10月12日。 國旗:被稱為「血和金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 行的橫長方形組成,上下均為紅色,各佔旗面的四分之一;中間為黃色。黃色部 分偏左側,繪有國徽。紅、黃兩色是西班牙人民喜愛的傳統顏色,並分別代表組 成西班牙的四個古老王國。紅、黃兩色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當年西班牙 名將阿方索在遠征義大利時所用的旗幟。另有說法是西班牙係「鬥牛之鄉」,紅 色代表鮮血,黃色代表沙土;鬥牛時血濺沙場,黃紅兩色相融,代表西班牙人具 有不畏強暴、壓倒一切的英雄氣慨。 國徽:是由卡斯提爾、萊昂、亞拉岡、那瓦爾和格拉那達等5個古伊比利半島 王國的國徽所組成。中心圖案為盾徽,盾面上有6組大小不一的圖案,其中2組是 紅底黃色城堡和白底直立戴著王冠的獅子,係古代卡斯提爾和萊昂的象徵。中央 藍底橢圓形中有3朵百合花,意為「幸福生活萬古長青」。下部有顆紅色石榴的 國花,是富貴吉祥的象徵。國徽上端有頂光彩奪目的大王冠,說明西班牙是君主 立憲的王權國家。盾徵兩側各豎一根白色的「海格立斯之柱」,左、右柱頂上分 別是王冠和帝國冠冕,繞著柱子的紅色緞帶上寫著「海外還有大陸」,代表西班 牙本土和拉丁美洲西班牙語國家。 國歌:為「皇家進行曲」,它與眾不同,只有樂曲沒有歌詞。 國花:石榴花,花如似火,芽香四溢,象徵富貴吉祥,繁榮昌盛。 國石:綠寶石。 國家格言:「走得更遠」(Plus Utra)。 ==政黨林立== 國內政黨林立,全國性的政黨有203個,地方性的更多達303個,但在2000年3月 大選後擁有議席的政常只有11個;任何政黨必須向政府登記認可後才算合法政黨 ,必須獲得一定數量選票後才能進入議會。 西班牙工人社會黨(Partido Socialista Obrero Espanol)簡稱社會勞工黨 (PSOE),係現在的執政黨,1879年5月2日在[[馬德里]]成立,由第一共產國際的西班 牙成員組成,創始人是巴勃羅‧伊洛萊西亞斯(Pablo Lglesias)。1920年6月黨 內發生分裂,一部分人加入西班牙共產黨。1963年1月加入人民陣線,並在1936 至1939年內戰期間曾一度執政。佛朗哥獨裁統治時期被迫轉入地下活動,黨的主 要領導人也流亡國外。1974年10月在法國召開的代表大會上,以菲力浦‧岡薩雷 斯‧馬奎斯(Felipe Gonz﹎lez M﹎rquez)為首的「更新派」戰勝了「歷史派」 ,取得了領導權,並於1975年6月參加創建民主聯合綱領宣言派。1976年3月,民 主聯合綱領宣言派與1974年由共產黨創建的執政委員會共同創建民主協調委員會 。同年4月社會勞工黨取得合法地位,於次年6月參加大選,在眾議院中獲得124 個席次,成為國內最大的反對黨。1978年與人民社會黨合併,1979年大選中,獲 眾議院121席,仍係最大反對黨。 1981年10月的大選中勝出,獲眾議院的202席,取得單獨執政的機會,在國內開 始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使西班牙的民主政治漸趨穩固,國勢蒸蒸日上。1993年 大選中再度獲勝,但在眾議院的席次減為159席。1996年大選,眾議院席次再減 為141度,又淪為在野黨。2000年大選再嚐退績,眾議院席次只剩下125席,黨員 不足15萬名,黨魁阿爾穆尼亞引咎下台。2004年3月14日大選中東山再起,由黨 總書記路易士‧羅德里格斯‧薩帕特羅(Luiz Rodriguez Zapatero)出任國家總 理。該黨主張發展經濟,扶助中小企業,奉行獨立和中立外交政策,減低對美國 的依賴。現有黨員41萬。 人民黨(Partido Popular)簡稱(P.P.),現在是最大的反對黨,原名人民同盟 ,創黨於1977年,1989年年易名為人民黨,成立不久便在政壇上嶄露頭角,力量 不斷擴增。1996年上台執政,2000年4月大選中保住政權,2004年大選中敗下陣 來。該黨主張改善經濟,增加就業機會,外交上持親美立場,有黨員63萬,主要 支持者為城市和市郊選民,多係年青人及中產階級,黨魁為布雷。 巴斯克國民黨(Partito Nacionalista Vasco)成立於1895年,是巴斯克自治 區的執政黨,簡稱(PNV),約有4萬名黨員,是吉普斯夸省和比斯開省最有實力的 政黨,黨主席為哈維爾‧阿薩留斯(Xabier Arzalluz)。 加泰隆尼亞民主聯盟(Convergencia Democratica de Cataluna),簡稱(CDC) ,與另外一個民族主義政黨的加泰隆尼亞民主團結黨(Union Democratica de Cataluna)聯合在加泰隆尼亞自治區執政,約有黨員1萬多人,黨主席霍爾迪‧ 普約爾(Jordi Pujol)。 西班牙共產黨(Partido Comunista de Espana),簡稱(PCE),成立於1920年4 月15日,並於同年7月參加共產國際。1934年領導阿斯圖里亞斯工人起義,建立 了歷時僅20天的人民武裝。1936年1月組織人民陣線,1939年武裝鬥爭失敗後, 部分黨員堅持游擊戰,另一部分黨員流亡國外。1977年4月取得合法地位,但實 力已大幅衰退。總書記為弗朗西斯科‧弗魯托斯(Francisco Frutos)。 左翼聯盟(Izquierda Unida)簡稱(IU),是由西班牙共產黨領導的一些政黨聯 合體,總協調人為加斯帕爾‧利亞馬薩雷斯(Gaspar Llamazares),在眾議院中 擁有少數席次。 社會民主中間聯盟(CDS)是以中間路線為訴求的政黨,它的前身是佛朗哥死後 曾有執政經驗的社會中間民主聯盟(UDC),當時曾主導西班牙從獨裁政體轉移至 民主政治,後來失去選民,在政壇上也沒有支持者。這說明中間政黨國立場不夠 鮮明,不但不能與左派或右派抗衡,反而成為左右兩派挖票的對象。該黨主張鞏 固西班牙的民主制度,維護文官執政,保護人民的自由和尊嚴,擁護君主立憲制 度。對外促進歐洲團結,加強與拉丁美洲國家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 ==首都[[馬德里]]== ==[[巴塞隆納]]風光好== ==古都[[塞維亞]]== ==[[格拉那達]]古王宮== ==古城[[托雷多]]== ==[[巴倫西亞]]風光== ==[[加的斯]]古色古香== ==靜謐的[[哥多華]]== ==[[班布隆納]]奔牛節== ==酒鄉[[赫雷茲]]== ==[[費蓋瑞斯]]出怪傑== ==畢卡索故鄉[[馬拉加]]== ==唐吉訶德故事地[[拉曼徹]]== ==[[塞哥維亞]]是詩之城== ==[[阿維拉]]有古城牆== ==大學城市[[薩拉曼卡]]== ==鬥牛地[[隆達]]== ==[[聖地牙哥]]是朝聖地== ==世界之桅[[韋爾瓦]]== ==[[聶爾哈]]是太陽海岸== ==省會[[阿爾梅里亞]]== ==[[桑坦德]]洞窟岩畫多== ==[[布爾戈斯]]與席德== ==各大城市形形色色== ===[[利納雷斯]]=== ===[[聖斐迪南德]]=== ===[[阿爾科斯弗龍特拉]]=== ===[[阿爾吉西拉斯]]=== ===[[塔里法]]=== ===[[拉利內亞]]=== ===[[奇克拉納弗龍特拉]]=== ===[[聖盧卡爾德巴拉梅達]]=== ===[[休達]]=== ===[[馬爾貝拉]]=== ===[[卡沙列斯]]=== ===[[米哈斯]]=== ===[[巴薩]]=== ===[[瓜迪克斯]]=== ===卡莫納=== 卡莫納(Carmona)是塞維亞省的城市,位於俯瞰安達魯西亞平原的阿爾科雷斯 (Alcores)山上,處於塞維亞省中心位置,距離塞維亞市約30公里,由腓尼基人 所建,凱撒時期是羅馬重鎮,1247年由卡斯提爾國王斐迪南德三世從摩爾人手中 收復。現在有3萬多人口,是附近地帶的農業中心。這裡值得參觀的地方有羅馬 人建的古城牆、伊斯蘭風格的塞維亞門城堡(Alc﹌zar de la Puerta de Sevilla)、塔樓、古羅馬圓形劇場(Anfiteatro Romano),已改建為國營旅館的 佩德羅國王的阿爾莫哈德王宮(Alc﹌zar Almohade)、古民宅,800座羅馬古墓遺 蹟。整個城市仍保留著昔日阿拉伯城鎮的風貌,狹窄的街道上遍布許多宗教建築 和宏偉的宮殿,其中的卡莫納凱撒大飯店(Hotel Casa Carmona)就是由其中的一 座古建築改建而成。 ===埃西哈=== 埃西哈(∠cija)是塞維亞省城市,位於塞維亞省與哥多華省交界處,瀕臨澤尼 爾河(Rio Genil),坐落在塞維亞市東方88公里處,曾被腓尼基人、羅馬人和摩 爾人佔據,16~17世紀隨塞維亞與西印度群島的貿易而繁榮。這是個擁有3.5萬 多人口的城市,在澤尼爾河的灌溉下成為糧食盛產區,現在經濟以農產品、植物 油、肥皂和紡織品為主。市區保留有大量羅馬時代的鑲嵌磚,在17~18世紀鼎盛 時期,曾贏得「塔城」的美譽,現在仍有11座塔樓、15座鐘樓和許多教堂、修道 院、宮殿、望樓,是塞維亞省內名勝古蹟最多的地方。重要的景點有聖瑪利亞教 堂、聖希爾教堂(Iglesia de San Gil)、赤足教派修道院(Convento de los Descalzos)、望樓(Miradores)、佩納弗洛爾侯爵宮(Palacio de los Marqueses de Pe﹥aflor)和瓦萊德伯爵宮(Palacio delos Condes de Valerde)等。 烏特雷拉(Utrera)是塞維亞省的城市,位於塞維亞市的安提瓜(Antigua)河岸 ,擁有4萬多人口。曾先後被羅馬人和摩爾人豦,中世紀時曾是海盜窩,1368年 被回教君主穆罕默德五世焚燬,1808~1814年的伊比利半島戰爭期間再遭兵燹 。現在這個城市經濟以橄欖油、紡織、人造奶油和葡萄酒等農產品加工廠為主。 ===薩拉戈薩=== 薩拉戈薩(Zaragoza)是亞拉岡自治區薩拉戈薩省的省會,位於厄波羅河南岸, 蓋爾利哥(G﹎llego)和韋爾瓦兩河的交會處。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前一世紀末被 羅馬人所佔據,公元五世紀時先後落入斯維比和西哥特人之手。公元714年左右 ,這裡被摩爾人奪取,公元778年又遭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率軍圍攻。1110年被 穆拉比人攻佔。1118年,亞拉岡國王阿方索一世收復了這裡。此後的3個世紀內 ,薩拉戈薩一直是這個王國的首都。1808~1809年半島戰爭期間,這裡被法軍長 期圍困,最終失陷。現在它是亞拉岡地區的商業和製造業中心,汽車、化學、水 泥、玻璃和食品製造業等都很發達。它還是亞拉岡地區的農產品經銷中心和鐵路 樞紐,也是每年10月12日開始的全國貿易博覽會會址,市內有一所創建於1474年 的薩拉戈薩大學。 市區中心科蘇大道東北側到河岸間是舊市區,南側為新市區。新市區的邊緣有埃 斯巴尼詆廣場,穿過它可以到達印地班河西亞徒步區,沿著徒步區散步可以觀賞 到郊外的景致。市政府根據現代都市規劃,興建了一條筆直的道路,從厄波河河 畔繞過舊市區,然後穿過新市區,可通往近年來蓬勃發展的郊外工廠地帶。市內 有座拉塞奧大教堂(Catedral de La Seo),始建於1119年,但到1520年才完工, 是個大塔狀的建築物,裡面有西班牙畫家戈雅的壁畫。聖保羅教堂建於14世紀, 有典型的亞拉岡式鐘樓,建築風格是哥德式。此外,這裡還有大主教館,建於 1681年的聖母顯聖大教堂、文藝復興時期的交易所和聖恩格拉西亞(Santa Engracia)教堂等名勝古蹟,以及縣立美術館等。 埃納雷斯堡(Alcal﹌ de Henares)是馬德里自治區馬德里省的城市,已被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遺產城市」,最初是屬於羅馬人,在1000年被摩爾人 摧毀,1028年得以重建,1088年被阿方索六世收復後賜給托雷多大主教。西班牙 內戰期間,這裡破壞嚴重。這個擁有17萬多人口的古老城市,距離首都[[馬德里]]只 有33公里,兩地之間通鐵、公路,並有國內線機場。經濟以生產化工品、棉紡織 品、香水、陶器、電器和家用器具等為主。 這個城市有許多景點,在宗教建築方面有建於1136年的哥德式大教堂,大主教宮 (Palacio Arzobispal),還有聖貝爾納多修道院(Convento de San Bernardo) 、耶穌會教堂(Iglesia de los Jesuitas),以及聖腓力‧內利禮拜堂(Oratorio de San Felipe)。這裡還是大作家塞萬提斯的出生地,塞萬提斯故居(Casa Natal de Cervantes)已經重新翻修。 1498年,西斯奈羅紅衣主教(Cardenal Cisneros)在聖地牙哥廣場(Plaza de San Diego)建立一所著名的康普魯登塞大學(Universidad Complutense),以其壯麗 且帶有複雜花葉形裝飾的銀匠式建築風格而著稱,其庭院尤值觀賞,特別是當年 曾經教授希伯來語、希臘語和拉丁語的「三語庭院」(Patio Triling﹋e)最為有 名。此外,校內獨特的迴廊、花園和禮堂,也都值得駐足欣賞。 ===赫塔費=== 赫塔費(Getafe)是馬德里省的城市,約有15萬人口,位於[[馬德里]]市南方,是的 西班牙的軍事航空中心,有飛機、無線電和電器設備等的製造業。 ===阿蘭胡埃斯=== 阿蘭胡埃斯(Aranjues)是馬德里省的城市,擁有5萬左右人口,本係卡斯提爾 ‧拉曼恰地區上的一個綠洲,因西班牙名作曲家羅德利哥的一首「阿蘭胡埃斯協 奏曲」而名噪於世。羅馬時代始有人居住。1387~1409年間,是聖地牙哥騎士團 總部駐地。17世紀時腓力五世時代,把此地作為王室的夏宮和狩獵駐留地。18世 紀時的國王斐迪南德六世親自參與城市的規劃,下令街道和住宅的建設必須符合 啟蒙運動的設計理念。此後一直到19世紀初,這裡都和王室興衰與共。 城市位於海拔489公尺的高原上,瀕臨水量豐沛的太加斯河,對外鐵、公路交通 方便,與首都[[馬德里間]]有N-4公路連絡,雙方距離只有47公里,火車也每半個小 時互通一班,每年5~10月,每天都有一班草莓列車(Tren de la Fresa)與馬德 里連絡。當地是富庶的農業區,工業也很發達,有化工、金屬加工、紡織、水泥 和水果加工等。 此地有許多景點可以欣賞,其中的雷亞爾王宮(Palacio Real)是腓力二世命人 建造的,於1561年開工,此後的歷代國王都曾加以增修、改建,成為豪華的離宮 ,仍保持原有的風貌。它採用巴洛克式與文藝復興式混合的建築方式,兩種不同 的建築風格非常調和,正面的構造穩定莊嚴,正面與兩側都有圓形屋頂,使整個 建築物看上去非常奇特。後來卡洛斯三世下令建造很有觀賞價值的陶器廳,此外 還有鏡廳、寶座廳和西班牙歷代國王服飾的博物館等建築,也值得一看。 裝飾著許多雕像的花圃之園(Jardin del Parterre)、以噴泉著稱的小島花園(Jardin del la Isla),都是當地市民昂喜歡走的地方。最有看頭的王子花園(Jardin del Principe)具英國風格,由卡洛斯四世國王下令興建,園內的農夫之 家(Casa del Labrador)是新古主義風格的狩獵館,被譽為西班牙的凡爾賽宮, 是18世紀後期的新古典式建築物,建築材料採用義大利的大理石,建築物四周有 許多半身雕像。 ===雷亞爾=== 雷亞爾城(Ciudad Real)是卡斯提爾‧拉曼恰自治區雷亞爾城省的省會,擁有5 萬人口。1255年由阿方索十世創建,1420年由約翰二世設市,15世紀後期為宗教 法庭所在地,現在是本省公路樞紐,並係農產品加工和貿易中心,工業也很發達 。附近克利普塔納(Criptana)村的風磨房,就是唐吉訶德大戰風車巨人的地方, 他將山丘上的30多座巨大的風車,視為揮舞著長臂的可怕巨人;現在村中仍存留 10座風車矗立在蒼茫遼闊的山丘上,供人憑弔。 ===帕倫西亞=== 帕倫西亞(Palencia)是卡斯提爾‧萊昂自治區帕倫西亞省的省會,擁有8萬多 人口,它的歷史始見於古希臘地理學家的記載中,西哥特人及摩爾人都曾佔領過 這個地方,12~13世紀時成為卡斯提爾王國的都城。這個城市坐落在布爾戈斯市 的西南方,是本省的交通樞紐,經濟以生產鐵、機械、皮革、棉花、羊毛、亞麻 、毛毯、肥皂、瓷器和烈酒等為主。 ===巴利阿多利德=== 巴利阿多利德(Valladolid)是卡斯提爾‧萊昂自治區巴利阿多利德省的省會, 是個擁有4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1074年首見記載。阿方索七世、腓力二世及腓力 三世等國王在位期間,先後成為卡斯提爾王國和西班牙王國的都城。在1804~ 1814年的半島戰爭中,破壞慘重,許多古建築被毀。現在遺留下來的古蹟有15世 紀建成的教堂和伯爵宅邸,以及舊王宮等。此外,由於哥倫布1506年在此去世, 因此市內還建有哥倫布紀念碑。 城市位於帕倫西亞西南方約40公里處,坐落在皮蘇埃加(Pisuerga)和埃斯洛瓦 (Esgueva)兩河匯流處,交通便利,市容整潔,市內建於1346年的巴利阿多利德 大學,是國內最古老大學之一,男女同校,是由一所教會學校發展而來,曾獲教 皇克萊芒(Clement)的許可,後來歷代的西班牙國王都露此校提供資助,並授予 特權。16世紀,這所學校開始向西班牙各地招生,培養在西班牙帝國朝廷中任職 的人。當時它是一所文科和神學院,並以教會法課程而著名。19世紀,這所大學 改組成為公立大學,現在設有法律、科學、哲學、文學、醫學、經濟和政治學等 科系,並在聖塞巴斯蒂安設有法律系,在桑坦德設有自然科學系。 ===萊昂=== 萊昂(Le﹠n)是卡斯提爾‧萊昂自治區萊昂省的省會,位於中央高地西北部貝 爾內斯加(Bernesga)和托里奧(Torio)兩河津流處,東南距[[馬德里]]333公里,約有 15萬人口。最初是羅馬第七傑米納(Gemina Legion)軍營,西哥特人於公元6至7 世紀佔領此地,公元850年又被摩爾人統治。10世紀時,萊昂和阿斯圖里亞斯王 國國王加西亞一世遷都這裡。中世紀時是商業重鎮,但16世紀時經濟衰落。19世 紀礦產的開採,經濟得以恢復。20世紀中葉成為新興的工業城市,現在經濟以化 工業為主。市內主要古蹟有建於12世紀的聖伊西多厄(San Isidoror)王室大教堂 、聖伊西多厄墓穴、哥德式大教堂和16世紀建成的聖馬可(San Marcos)寺院等。 ===拉科魯尼亞=== 拉科魯尼亞(La Coru﹥a)是西班牙北部加利西亞自治區拉科魯尼亞省的省會, 也是加利西亞地區最大的城市。在羅馬時期此地為海港,公元8~10世紀由摩爾 人佔領,14世紀由葡萄牙人統治。1386年,英國蘭開斯特公爵約翰為爭取卡斯提 爾王位在此登陸。15世紀,此地被西班牙收復。1588年7月26日,西班牙無敵艦 隊由此啟程與英軍交戰。此後的美西戰爭,使這個城市的殖民地貿易受到嚴重的 損失。現在因地近從敢言西北祁通往抨的航線上,故成為西班牙北部主要港口之 一,也是國內第二大漁業中心,約擁有30萬人口,位於大西洋拉科魯西亞灣,有 各種製造加工業,並以魚罐頭業最為發達。西班牙名作家帕爾多‧巴桑(Emilia Pardo Ba⊿an)在此出生。市區分為新、舊兩區,舊市區位於多岩石的海岬上; 正逐漸擴大的新市區涵蓋了從歐爾森灣到拉科魯尼亞灣之間的地峽,並一直延伸 到海岸地帶。舊市區幾乎已看不到昔日的風貌,具有代表性的古蹟有圖拉真大帝 時所建,又於18世紀重建的艾爾科雷塔,以及建於海濱的聖安敦城,還有聖瑪利 亞教堂和聖地牙哥教堂。 ===埃爾費爾羅‧德爾考迪略=== 埃爾費爾羅‧德爾考迪略(El Ferrol del Caudillo)是拉科魯尼亞省的城市, 擁有11萬多人口。1726年由腓力五世建為海軍基地,1759年建成造船廠,1769年 皇家海軍兵工廠落成,1774年建立要塞,現在是西班牙主要軍港之一,擁有海軍 學校、造船廠、軍工廠和兩座乾船塢。這個瀕臨大西洋費羅爾灣的港都,是佛朗 哥的出生地。 ===蓬特韋德拉=== 蓬特韋德拉(Pontevedra)是加利西亞自治區蓬特韋德拉省的省會,擁有10萬左 右居民,位於瀕臨大西洋蓬特韋德拉灣的萊雷斯(L﹡rez)河口,東南距[[馬德里]] 623公里,在中世紀時就是重要的港口和船塢,據傳哥倫布的座艦聖瑪利亞號就 是在這裡違建,並且是哥倫布的出生地。現在當地經濟以生產成衣、鞋帽、皮革 、陶器、化肥、木材和植物纖維為主,也有穀物、水果和葡萄酒貿易。 ===維哥=== 維哥(Vigo)是蓬特韋德拉省的重要海港和海軍基地,位於大西洋維哥灣東南岸 。1585和1589年,曾經兩度遭到英國海軍攻擊。1702年,英國和荷蘭聯合艦隊在 這裡擊敗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現在此地經濟以漁業、製革、木材、麵粉、榨 糖、釀酒、造紙和機械等行業為主,已經發展為加利西亞地區的第二大城市。擁 有30多萬人口。 ===希洪=== 希洪(Gij﹠n)是奧維耶夕省的城市,有30多萬人口。公元8世紀初被摩爾人統 治,公元737年由阿斯圖里亞斯王國收復,以迄公元791年都是該國都城。1395年 內戰期間城市被焚燬,16~17世紀迭遭海盜侵擾,1588年曾是西班牙無敵艦隊殘 餘艦隻的停泊地。現在這裡的穆賽爾(Musel)港是國內最大的國際貿易港,經濟 以漁業和出口煤、鐵為支柱,也有鋼鐵、化工、煉油、菸酒和食品加工等行業。 ===卡塞雷斯=== 卡塞雷斯(C﹌ceres)是埃斯特雷馬杜拉自治區卡塞雷斯省的省會,位於太加斯 河南岸的丘陵上,東北距[[馬德里]]297公里,約有8萬人口。最初是由羅馬人創建, 公元9世紀起被摩爾人佔據,1229年萊昂國王阿方索九世收復此地。現在這裡主 要生產軟木、皮革製品、陶器和布匹等商品,輸出穀物、水果、食油、牲畜、羊 毛、香腸和磷酸鹽礦石,當地所產的火腿非常有名。 城市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區內的大量歷史古蹟,使它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類 遺產城市」和「歐洲第三大名勝之城」。老城區四周環繞著阿爾摩哈德王朝修建 的城牆,以及部分羅馬城牆。在昔日守望城市的30座塔樓中,只有以講道師之塔 (Torre de los P<lpitos)、麵包房之塔(Torre del Horno)、鑄劍師之塔(Torre de Espaderos)和布哈科塔(Torre de Bujaco)為首的12座塔樓得以倖存至 今。遊客們可經由過去被稱為新城門的星辰拱門(Arco de la Estrella)、聖安 娜拱門(Arco de Santa Ana)、基督拱門(Arco del Cristo)、救助拱門(Arco del Socorro)或梅里達門(Puerta de M﹡rida)等進入老城區,其中的基督拱 門是老城區唯一被保留下來的羅馬城門。 聖瑪特奧教堂(Iglesia de San Mateo)位於市區西南部高處,前身曾經是大清真 寺。教堂旁的白鸛之家(Casa de las Cig﹋e﹦as),擁有一座帶有雉堞的塔樓, 也是城內唯一被天主教君主允許保留下來的雉堞塔樓。 城內還有穆罕默德時期的一些建築物,並保存有阿拉伯人統治時期的猶太人區遺 蹟。此外,卡塞雷斯還是一座大學城,並以秋季音樂節、歌舞之夏、世界音樂、 藝術及舞蹈節和中世紀戲劇節等重大藝術活動而聞名。 ===普拉森西亞=== 普拉森西亞(Plasencia)是卡塞雷斯省的城市,約有5萬人口,位於卡塞雷斯市 東北方澤爾特(Jerte)河畔,曾先後被羅馬人和摩爾人佔據,12世紀時由卡斯提 爾國王阿方索八世收復,築起帶有68座塔樓的城池圍牆。現在主要的經濟活動有 煙酒、棉花加工和肉罐頭製造等手工業,也出產橄欖油、大豆油、胡椒、無花果 和飼料。 市區以主廣場(Plaza Mayor)為中心,有10條街道向外幅射出去,其中部分街道 的名稱,可以表明這個地區過去曾是行業公會比較集中的地帶,例如鞋匠街(R<a Zapateria)和乳酪街(R<a de los Quesos)等。這個廣場因面積大,地點 好,交通便利,因此成為市民和郊區民眾聚會的場所。坐落在廣場一角的,是擁 有兩座塔樓的市政廳。 大教堂位於主廣場的西方,這座宗教建築較古老的部分是由胡安‧弗朗塞斯(Juan Franc﹡s)建於13~14世紀。與大教堂相鄰的是西北側的新大教堂(Catedral Nueva),有兩座華麗的文藝復興式立面,教堂內有格列高利‧費爾南 德斯(Gregorio Fern﹌ndez)製作的祭壇裝飾,以及羅德里格‧阿萊曼(Rodrigo Alem﹌n)用胡桃木製成的唱詩班座椅,是最值觀賞的部分。 羅薩納斯門(Puerta de Berrozanas)位於主廣場東北方城牆之間,宏偉而壯觀 。由此一直向東南方走,可抵達擁有55個圓拱的水道橋(Acueducto),過去市民 要借助它從卡貝薩貝約薩山脈(Sierra de Cabezabellosa)和埃爾托爾諾(El Torno)向城內引水。 這是一座以商業為主的城市,每逢星期二,附近峽谷的居民都會帶著自己的產品 前來趕集。每年8月第一個星期二所舉辦的大集(Martes Mayor),已成為當地一 項具有旅遊價值的活動。 ===巴達佐斯=== 巴達佐斯(Badajoz)是埃斯特雷馬杜拉自治區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巴達佐斯 省的省會,位於瓜迪亞納(Guadiana)河南岸,東北距卡塞雷斯市85公里,與馬德 里間的距離為401公里,擁有12萬人口,自古就是羅馬帝國的城鎮,被摩爾人佔 領後趨於繁榮。1229年萊昂國王阿方索九世收復此地。在半島戰爭和西班牙內戰 中,這裡佔有重要地位。由於臨近葡萄牙邊境,因此明顯地具有邊境商業城市的 特點,現在這裡和葡萄牙間有頻繁的貿易活動,並使它具有現代都市的丰采。工 業小有規模,主要的有食品加工、煙酒和織毯等。 郊區有座空軍基地,經常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F-18戰鬥機和西班牙空軍的幻 象式戰鬥機在這裡空域中作例行飛行訓練,但因當地空中有強力上升氣流,以致 招來大批巢穴離此不遠的兀鷹在此流連,戰鬥機一旦被翼展2公尺、體重20磅的 兀鷹撞上,就會像被高射砲擊中一樣,造成鷹死機毀的慘劇,因此對北約和西班 牙空軍形成嚴重的飛行安全威脅。 這是個古老與現代相結合的城市,悠久的歷史為這座城市留下了許多名勝建築。 堪稱阿拉伯建築典範的碉堡(Alcazaba),坐落在市區西北角地勢最高的地方, 如今只剩下兩座古塔。洛卡公爵(Duques de Roca)宅邸緊鄰在碉堡的東北區,初 建於16世紀,經過重修後現在成為考古博物館(Museo Arqueol﹠gico),收藏 著從省內眾多考古區發掘出來的1.5萬多件文物。 大教堂位於市中心,建於13世紀,曾經過多次重修。由耶洛來莫‧巴倫西亞(Jer﹠nimo de Valencia)製作的唱詩班座椅,以及聖器室內精美的16世紀佛蘭德 織毯尤其值得觀賞。大教堂的牆壁上還懸掛著左巴朗(Zurbar﹌n)、利貝拉(Ribera)和博卡內格拉(Bocanegra)的繪畫作品。 省立美術館(Museo Provincial)位於大教堂西南方,設在一座19世紀的建築物 內,在它的4個樓層中,展出1000多件繪畫作品和雕塑作品。 帕爾馬斯橋(Puente de Palmas)位於市區西部,橫跨在瓜迪亞納河上,是座兼 具阿拉伯和基督教風格的雄偉鋼索水泥大橋,擁有30個半圓形橋孔、兩座帶有雉 堞的塔樓和奧地利皇族的徽章;穿過橋前方帶著埃雷拉風格的帕爾馬斯門,便可 進入市區。 ===梅里達=== 梅里達(M﹡rida)是埃斯特雷馬杜拉自治區的首府,由羅馬人創建於公元前25 年,後來曾發展為盧西塔尼亞行省的首府和伊比利半島最重要的城鎮之一,在基 督教擴張時代,曾是重要的宗教中心。公元7世紀在西哥特人的統治下,出現過 新的繁榮。公元713年,此地被摩爾人佔領。1228年阿方索九世收復梅里達後, 將它賜給聖地牙哥騎士團。這座城市當初建立時有兩個目的:一是為坎塔布里亞 戰爭結束後,由羅馬皇帝批准退役的第五和第十軍團的老兵們,提供休養生息的 場所;二是確保最重要的兩條羅馬道路的通暢,它分別是連接梅里達和阿斯托爾 加(Astorga)的白銀之路(Via de la Plata),以及連接托雷多和里斯本的交通要 道。 這個擁有6萬多人口的城市,位於瓜迪亞納河北岸,南距[[馬德里]]250公里,西南與 觀光名城布爾戈相距70公里。這裡有很多吉卜賽人,扒手也特別多,對外交通方 便,經濟則以農貿和旅遊為主。 羅馬劇場(Teatro Romano)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典劇場,位於市區的東南部,建 於公元前1世紀,看台能容納6000名觀眾,舞台上裝飾有一排排的石柱和雕塑, 非常華麗,主要演出戲劇和音樂節目。 競技場(Anfiteatro)位於羅馬劇場東邊,兩者緊鄰而立,建於公元前1世紀, 過去這裡舉行的競技項目,以鬥劍士比武和鬥獸表演為主,保存下來的建築有台 階、觀禮台和包廂,都是一級古蹟。 國立羅馬藝術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 Arte Romano)位於羅馬劇尟和競技 場北方不遠處,從其豐富的展品中,可以了解到古羅馬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領 略古羅馬藝術的精髓。 狄亞娜神廟(Templo de Diana)矗立在市中央,從神廟的石柱上,可以看到16 世紀和近代的其他文化所遺留下來的印記。 圖拉真拱門(Arco de Trajano)也位於市區中央,就在狄亞娜神廟北面不遠處 。這座為紀念古羅馬皇帝圖拉真的拱門,高達15公尺,充分展現了古羅馬時代的 偉大和輝煌。 碉堡(Alcazaba)位於狄亞娜神廟西邊,坐落在瓜迪亞納河畔,是古代阿拉伯人 遺留下來的古蹟。在碉堡內可以看到一個起源於古羅馬時代的水池,後來西哥特 人對它進行了重建,並用數根壁柱加以裝飾。 羅馬橋(Puente Romano)位於市區西端,長達800多公尺,共有60個橋孔,橋面 可行駛重型卡車,外表非常壯觀,是最大的古羅馬橋樑之一。 奇蹟水道橋(Acueducto de los Mlagros)和聖拉撒路水道橋(Acueducto San L﹌zaro),是城郊地區最重要的景點,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3年列 為「人類遺產」。過去人們利用阿爾巴雷加斯河(Rio Albarregas)的落差,從 當時修建的人工湖博洛塞爾畢納水庫(Embalse de Proserpina)將水流經由奇蹟 水道橋引至城內。與位於市區東北方的奇蹟水道橋相比,位於市區東南方的聖拉 撒路水道橋破壞得更嚴重,現在只有倖存3根石柱。 ===塔拉戈納=== 塔拉戈納(Tarragona)是西班牙東北部的歷史名城和旅遊勝地,同時是加泰隆 尼亞自治區塔拉戈納省的省會,位於多拉達海岸(Costa Dorada)旅遊區內,在弗 朗科利(Trancoli)河口海拔130公尺的山丘上,瀕臨地中海,西距[[馬德里]]434公里 ,約有17萬多人口。公元前218年,羅馬佔領此地。據傳公元60年的時候,聖徒 保羅曾在這裡建立教堂。公元3世紀時,羅馬人曾以這個港都,作為進攻伊比利 半島的據點。公元714年,這裡遭到摩爾人的洗劫後,便逐漸衰落。12世紀時再 度繁榮,成為亞拉岡王國的重鎮。現在這裡是塔拉戈納省的海港、農貿易市場和 旅遊業中心,1976年開始有煉油業。市內設有主教大學、工藝學校、工業研究技 術學校和古代基督教博物館。這裡的古蹟除了巴拉(Bara)凱旋門外,還有一道古 羅馬城牆,長約1公里。城內有座古堡,矗立著一個圖拉真石柱,像在陳述著古 羅馬人在這裡的光榮。堡內有凱撒的銅像,他右手指天,左手持矛,姿態優雅, 一副君臨天下的樣子。旁邊有一頭母狼,正哺育著羅馬創始者羅莫洛(Romulus) 和雷莫(Remus)這對孿生兄弟。古堡旁有個圓形劇場,在3世紀初建時可以容納 2.4萬名觀眾。市內的考古學博物館內有四世紀時的娃娃石雕,並有維納斯女神 和智慧女神莫納翡(Minerua)的雕像,還有用馬賽克黏貼而成的美林莎(Medusa) 畫像,傳說她原是一位美麗的少女,因得罪了雅典娜女神而被變成蛇髮女妖,任 何人只要看她一眼就會幻化為石頭,宙斯之子波休斯因而奉命去除妖。在離城4 公里處,有個羅馬水道牆,又稱為魔鬼橋,附近有兩座相距很近的中世紀寺院, 其中一座是羅馬式和哥德式及文藝復興式混合體的大教堂,入口處有玫瑰窗,彩 繪同心圓式窗戶向外開放如花,裡面有邱比特神殿。 ===萊里達=== 萊里達(L﹡rida)是加泰隆尼亞自治區萊里達省會,濱塞格雷(Segre)河,坐落 在陡峭的斜坡上,有13萬多居民。初由伊比利人興建,公元前49年羅馬內戰期間 凱撒從龐培手中奪得,後相繼被西哥特人及摩爾人佔據。1149年由亞拉岡國王拉 蒙‧貝倫格爾四世(Ramon Bereguer IV)收復。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支持查理大 公。現在經濟以農業為主,並以舉辦牲畜、農產品和水果展銷會聞名。市內保存 有13世紀拜占庭‧哥德式教堂等古建築多處。 ===阿利坎特=== 阿利坎特(Alicante)是西班牙東南部巴倫西亞自治區阿利坎省的省會,也是巴 倫西亞地區的第二大城、布蘭卡海岸旅遊區內著名的旅遊中心。由希臘人建於公 元前325年,公元前201年被羅馬人佔領,公元718~1249年由摩爾人統治,後來 歸屬亞拉岡王國,西班牙內戰期間由共和軍控制。 這個擁有50萬人口的港都位於卡塔吉納北方,北距巴倫西亞160多公里,西北與 [[馬德里]]之間有422公里距離,依山面海,濱臨地中海的阿利坎特灣,與巴利阿里 群島遙相呼應,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現在是重要的商港和軍港,不但有潛艇和反 潛巡邏機巡弋,且在市區後面的山上築有要塞砲台。這裡工商業發達,出產葡萄 酒、捲煙、鋁製品、家具和刺繡等商品,內外交通都非常方便,同時陽光明媚, 氣候宜人。新城區街道寬闊整潔,綠樹成蔭;戈米斯大道和蘭布拉大道是新城區 的主要大街。 在海拔216公尺的貝納坎蒂爾山上,有幾座阿拉伯王宮式的聖巴爾巴拉城堡, 是全市最高的建築物,遊客在此可眺望全城景色和港口風光,城堡建於公元前 230年,是當地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市政廳建於18世紀,也是著名的古蹟。聖 瑪利亞教區教堂建於14世紀,係由摩爾人的清真寺改建而成,是西班牙最古老教 堂之一。這裡有聖塔(Santa)和巴巴拉(Barbaro)兩個海難,白色海岸擁有現代化 設備、細軟的沙地和美麗的海灘,是西班牙重要的旅遊勝地。海濱還有航海俱樂 部,「運動港」內備有帆船、賽艇和遊艇等運動和旅遊設施。 ===薩貢托=== 薩貢托(Sagunto)是巴倫西亞省的城市,位於帕哈里托(Pajarito)山麓帕蘭西 亞(Palancia)河西岸,有7萬多居民,由從贊特(Zante)來的希臘人所創建。公元 前225年,羅馬人為了保證該鎮的獨立,限制並要求迦太基人不得逾越厄波羅河 。公元前219年這裡被漢尼拔攻克,導致第二次布匿戰爭的爆發,並於公元前214 年再被羅馬人攻取。現在是東部沿海地區鐵、公路樞紐,有輕工業,出口礦石和 柑橘。 ===維多利亞=== 維多利亞(Vitoria)是巴斯克地區和阿拉瓦省的省會,位於維多利亞山脈北面 ,聖塞瓦斯河市的西南方,南距[[馬德里]]193公里。公元581年,西哥特人創建這個 城市。12世紀時納瓦爾國王桑喬(Sancho)六世授予特許狀。1200年併入卡斯提爾 王國的版圖。1813年,英國、葡萄牙和西班牙聯軍在半島戰爭中擊敗法軍,這裡 的維多利亞盆地就是決勝的戰場。現在擁有28萬多人口,有自行車、農機和家具 等工業。市內有兩座建於15世紀的哥德式大教堂,其中一座迄今未建成。 ===聖‧塞巴斯提安=== 聖‧塞巴斯提安(San Sebasti﹌n)是巴斯克地區吉普斯夸省的省會,法、西兩 國周邊境坎塔布里亞海濱的休閒度假勝地,巴斯克語稱它為Douostia。它瀕臨比 斯開烏魯梅阿(Urumea)河口,位於桑坦德東方,南距[[馬德里]]469公里,擁有20多 萬人口。1014年才有歷史記載,在1160~1190年,納瓦爾國王智者桑喬(Sancho the Wise)同意它設立建制。1808~1809年的半島戰爭期間,被英、葡聯軍從法 軍手中奪取並予以焚燬,後來重建,曾經是西班牙王室的避暑行宮。現在當地經 濟以旅遊、捕魚、水泥、化工、冶金產品、唱片、啤酒和巧克力等為主。 古老的港市有無與倫比的美和典雅,分為新、舊兩個市區。山後的舊市區居東部 地峽上,街道很窄,古典建築別具一格。這裡有巴洛克式的聖瑪利亞(Santa Maria)教堂、羅馬式的聖維森特(Sao Vicente)教堂、聖特爾莫(San Temlmo) 修道院和市政廳等古建築。在這裡絕對看不到鐵窗,屬巴斯克族文化區,不論是 節慶、舞蹈、戲劇、宗教儀式、民間音樂,或是服裝、飲食、飲料,甚至家居生 活,都非常富有地域特色。街旁許多小酒店,加上狹窄的道路,都會啟發思古之 幽情。 在烏魯格山上,有天主教的主教公署,舊市街有條路通往山頂,可以驅車或搭乘 纜車上去,欣賞古城清幽美麗的夜景。市內聖‧特爾摩美術館(San Temlmo Gallery),收藏有豐富的巴斯克族藝術品,值得前往參觀。 幾乎每個假日,舊市街廣場都會舉辦不同形式的民間節目;海邊也會進行多樣性 的水上活動,如划船、賽艇、水上遊戲等。每年1月20日,當地舉辦聖塞巴斯提 安節,並舉行賽船會。每年9月固定舉行國際電影節,盛況僅次於威尼斯電影節 。 新市區沿烏魯梅阿河兩岸伸展,有4座大橋飛架河上,兩岸是星羅棋布的現代化 樓群和蒼鬱的林木。位於河西的西班牙大道一帶是市中心區的商業圈,布思‧帕 斯托大教堂現代化的鐘塔聳立空中。烏魯梅阿河口西面突出海中的烏魯格山滿山 蒼翠,景色優美,山上建於16世紀莫塔城堡的聖十字架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山下 別墅林立,碧波帆影,風光旖旎。 貝殼海灘(La Plalla de la Concha)在歐洲非常著名,位於新市區西班牙大道西 方,是人們休閒的好所在,因位於兩山之間貝殼狀地形而出名,每逢夏季,一望 無際的金色海灘上到處是五彩繽紛的遮陽傘,有許多國內外遊客前來避暑度假, 即使在冬天也有人專程前來冬泳。另有一個也非常著名的翁達雷塔(Ondarreta) 海灘坐落在貝殼海灘的西方,也是熱門的休閒勝地,站在這裡的海灘上,可以眺 望海灣中的聖克拉拉(Santa Clara)島,令人心曠神怡。 ===畢爾包=== 畢爾包(Bilbao)是巴斯克地區最大的港都,最初為航海居民點,輸出鐵礦和鐵 器,莎士比亞稱當地出產的鋒利鐵劍為畢爾包劍。1300年成為自治城市,後來是 羊毛輸出中心;18世紀隨著西屬美洲殖民地的貿易而繁榮起來。1874年後逐步工 業化,1890年將內爾維翁(Nervi﹠n)河左岸的數個城鎮併入。現在是國內最重要 的港口、最大冶金中心和化工中心之一,並係地區金融中心,有捕魚、造船、修 船和觀光等業。 擁有94.7萬人口的港都,經常度為西經2度58分、北緯43度15分,坐落在首都馬 德里北方395公里處的內爾維翁河口。 曾經名譟一時的鋼鐵城畢爾包,1973年後石油危機和局勢不穩等的影響,落魄到 連西班牙人自己都不知道有這個城市的地步,為了挽救25%的高失業率,有魄力 的當時地方政府投入了15億美元的「都市更新」鉅額經費,包括文化政策、道路 、橋樑、地鐵和國際機場等全面都市計劃,孤注一擲的結果,竟使醜小鴨變天鵝 。 1997年10月由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Frank O. Gehry)設計,蓋起了古根漢博物 館(Museo Guggenheim),號稱歐洲最具規模的現代藝術殿堂,有凌駕法國龐畢度 中心之勢。它有兩種「外皮」,面對內爾維翁河的一面以一種輕薄、堅固、有彈 性而又明亮的鈦金屬建材覆蓋,靠市區的一邊鑲飾著本地生產的黃石灰石,整個 館的造型像一艘大船,又像是一條變形的大鯨魚,非常怪誕。跨進玻璃與鋼設計 的大門,可以看到50公尺高、寬闊又氣派的中庭,被巨型的玻璃覆蓋著,擁有一 個長130立方公尺的大展覽廳,展示著包羅萬象的現代藝術品,包括了20世紀初 畢卡索、布拉克、馬諦斯和康定斯基等大師的作品,也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要 畫家德庫寧、馬克羅斯科和杜布菲等人的作品。這座美術館的落成,讓這個本來 是灰濛濛的失意古城,蛻變成全球著名的新美學城市,在開館的第一年,參觀的 人數就達到150萬人;進入21世紀,更躍居為國際觀光地圖上的耀眼之星,使畢 爾包的經濟被全面帶動起來。 有結構詩人之稱的西班牙名建築師卡洛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也為畢爾 包設計興建了人行跨河懸臂橋,非常耀眼,更為這個城市錦上添花。而原建於14 世紀哥德式的教堂和巴洛克式的市政廳等,也是當地著名的古蹟。 莫夕亞(Murcia)是莫夕亞自治區莫夕亞省的省會,,東南界卡塔赫納,東北距 巴倫西亞約180公里,西北和[[馬德里]]相距401公里,坐落在塞古拉河和瓜達倫廷河 的匯流處,有28萬多人口。羅馬時期以前就有人居住。公元825年設市,此後曾 為哥多華王國的都城。1031年後,相繼併入阿爾梅里亞和巴倫西亞兩個王國。 1063年,成為獨立的王國。現在它是莫夕亞省的交通和農貿中心,經銷柑橘、杏 仁、穀物、橄欖油和胡椒,生產棉、毛、麻織品,以及硝石、麵粉、皮革、鋁製 品、家具和帽子,絲織是它的傳統工業。 ===卡塔赫納=== 卡塔赫納(Cartagena)是莫夕亞省的港都,也是西班牙東海岸的最佳港口和地 中海的主要海軍基地,距離巴倫西亞很近,擁有30萬左右人口。初係伊比利人居 民點,公元前221年由迦太基人創建,稱為Cahthago Nova。公元前209年被羅馬人 佔據,公元425年又遭西哥特人劫掠。公元400~1289年間,這裡是主教教座;摩 爾人統治時期它是獨立公國。1269年亞拉岡國王詹姆斯一世收復此地,16世紀被 腓力二世建為軍港。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期間,這裡曾是共和軍海軍基地。 現在這裡是重要的商業港口,輸出橄欖油、乾果和礦產品等,附近鐵礦豐富。工 礦業相當發達,有冶金、玻璃、茅草纖維加工、軍工和造船等工業。市區新舊建 築物交替,林蔭蔽天,商店林立。市內有個博物館,陳列著古羅馬時期到羅馬時 期的藝術作品。 ===梅利利亞=== 梅利利亞(Melilla)是西班牙在摩洛哥地中海沿岸一塊飛地(enclave)上的主要 城鎮,有7萬多名人口。曾先後為腓尼基人、希臘人、羅馬人和柏柏爾人所佔據 ,1497年起歸屬西班牙,現在經濟活動以鐵礦運輸業為主。 ==風光優美的島嶼== 巴利阿里群島(Balearic Islands)省在地中海西部,坐落在伊比利半島、法國 南部和北非之間,它距西班牙東海岸80~300公里,離巴倫西亞240公里,與巴塞 隆納間的距離則為350公里,約有120萬人口,總面積5014平方公里。 這個群島由東西兩大島群組成。東島群較大,包括馬約卡、梅諾卡兩個大島和卡 布雷拉小島;西群島較小,由伊比薩、福門特拉兩大島和幾個小島組成。整個群 島是西班牙本土安達魯西亞山脈向海上延伸的部分,群島上地勢崎嶇,各有特色 。 早在2600多年前,群島上就有偤居住。羅馬人統治時期,這裡繁榮達5個世紀。 摩爾人佔領時期,農業和灌溉技術有了改進。1349年前此地是半獨立王國,也是 中世紀時製圖學和航海學的中心。1706年,群島的重要港灣梅諾卡被英軍佔領。 1802年,根據亞眠條約規定,群島成為西班牙的永久領地,現在劃分為巴利阿里 省和巴利阿里群島地區等兩個行政區域。 這個群島有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具有明顯的島嶼氣候特徵,較大的濕度使四季 溫差變得更加突出。春季平均氣溫約為19.5℃,夏季27℃,秋季20.5℃,冬季為 15℃,全年平均氣溫在17℃左右。年日照時間約300天。 當地經濟以自給性農牧業為主,旅遊服務業發達,各種旅遊業服務設施的興建和 紀念品製作銷售業,也會為島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和收入的來源。對出口影響最大 的行業有製鞋業,以及仿真珠寶,家具和人造珍珠的生產。 馬約卡(Majorca)是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這 裡人煙稀少,到處是荒蕪的沙灘和雜草。後來經歷了多個民族的佔領,曾留下許 多不同文明的色彩。根據考古發現,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巨石文明在這裡留下 了神秘的排列巨石,並有200多人聚居的村落遺蹟,當時主要經濟活動,是和伊 比利半島與義大利等地從事海上的金屬運輸,希臘強大後獨霸地中海上的海運運 輸,逼得馬約卡水手淪為海盜,使得此島蒙上了「海盜島」的惡名。 公元前122年羅馬人佔領這裡,但羅馬文明並未留下深刻的影響,只建立了北部 的阿庫第亞(Alcudia)和南部的帕爾馬兩個城市。此後拜占庭帝國又佔領此地, 但它在各方面都保留有相當大的自主權。9世紀時阿拉伯人成為新統治者,300年 的佔領對島上的建築物墾耕都留下深遠的影響,水車、梯田、灌溉系統和地下排 水道都是阿拉伯文明的遺產。 1229年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國王為了消滅海盜和擴張海權,乃攻佔了馬約卡島,使 此島和周圍島嶼日益繁榮起來。此後由於新大陸的發現使這裡逐漸失去了重要性 ,再加上黑死病和其他島嶼海盜的侵擾,島上日益蕭條,幾乎被西班牙所遺忘。 直到19世紀時紡織和製鞋工廠的相繼成立,以及1875年第一條鐵路的鋪設完成, 才使馬約卡島邁進現代化的紀元。同時這裡的氣候、美麗的海灘和明媚的陽光, 使許多作家、畫家和藝術家選擇在這一寧靜祥和的環境中從事藝術創作。在19世 紀時,喬治‧桑(George Sand)、蕭邦(Chopin)和奧地利大公路易士‧薩爾瓦多 (Luis Salvador)都遊歷了馬約卡島,並在其文藝作品中對它稱頌有加,使它美 名遠播。 馬約卡島位於巴利阿里群島的中心處,是自治區政府的所在地,面積3640平方公 里,島的東西部各有一條長約80公里的山脈,其中的特拉蒙塔納(Tramuntana) 山由東南向西北縱貫島的西部;普奇馬幼(Puig Mayor)峰海拔1445公尺,擁有最 純淨的山岳風光。東部山脈的北岸多高從的峭壁,複雜的地形產生了多彩多姿的 景觀。兩條山脈中間是山谷低地,北風吹不進去,因此氣候冬暖夏涼,非常怡人 。內陸地區以農業區為主,尚未受到旅遊業的干擾,依然保持著昔日「寧靜之島 」的風範,由於遠離旅遊業的喧囂,這一地區保留有完好的傳統,並以優美的風 光和建築而聞名,建築風格厚實壯觀,住宅的空間寬敞宏大,令人聯想起當年古 典的羅馬建築。但這裡的建築受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很深,常常使用赭紅或金色的 磚,再漆上鮮豔的彩飾。室內多半有個中庭,是全家活動的空間,房間分布在四 周,牆上通常使用有顏色的拼花磚塊。門口一般植有一或兩棵椰子樹,當地人開 玩笑說:「植兩棵,一公一母,才像個家」,這也是阿拉伯人的習俗。島南部有 許多美麗的海灘;東部也有不少令人驚豔的海灘,並有巨大的地下湖岩洞,是休 閒度假勝地。 島上經濟以農業和旅遊業為主,也開採石料,生產過磷酸鈣,並有輕工業品和紀 念品的製造。多數島民以捕魚和種植雜糧為生,盛產麥、豆類和花生等作物。也 有人從事旅遊業,對觀光客熱情誠懇,服務品質良好,每年有近500萬遊客前來 度假,其中德國人佔了280萬。 馬約卡也是歐洲眾所周知的「蜜月島」,早在1838年,大音樂家蕭邦和女作家 喬治‧桑就是選擇這裡作為談情說愛和養病的地方,他們在此度過了一個冬季, 並且賦予同居,但由於當年的村民排斥這對沒有結婚的夫婦,使他們雖有美景, 卻難以安心養病,便提早離去,只留下一段哀豔的佳話。蕭邦在這裡寫下了他最 優秀的瑪祖卡舞曲和其他優美的樂章,喬治‧桑在這裡完成了「馬約卡的冬天」 ,被認為是形容小島最美的一篇小說。這些偉大的樂章和小說的產生,一方面是 由於他們倆人的天才,另一方面也是當地秀麗的景色所孕育。更因為他們的這段 經歷,使得許多歐洲人也對這裡無限嚮往。大約在48年前,有100對法國男女青 年準備集體結婚,他們久慕這裡的綺麗風光,就一起前來度過15天的蜜月生活。 此後有更多的歐洲人為了更好地享受新婚之愛,也選擇這裡作為蜜月期的度假勝 地。賭國摩納哥國王藍尼爾三世和美國影后葛麗絲凱莉結婚時,也特別選定此島 作為他倆歡度蜜月的地方。 除了新婚夫婦喜愛此地外,這裡更是世界富豪遊客情有獨鍾的度假勝地。西班牙 國王每年夏天都到這裡度假,此外,還有美國名演員麥可道格拉斯、名模特兒克 勞蒂亞、義大利大銀行家阿尼利和德國房地產大亨卡溫柯等人,也都對這裡非常 依戀。他們除了常來度假外,更大興土木,建成屬於自己的度假天堂。 超級模特兒克勞蒂亞的父母,在馬約卡島的西端擁有一幢度假別墅。三層樓高的 別墅外型簡樸自然,有一座游泳池。每年夏天克勞蒂亞都和家人前來度假,16歲 那年她就是在這裡度假時被發掘,客串拍了雜誌封面而踏入模特兒界。德國房地 產大亨卡溫柯買下馬約卡島上的泰拉曼卡山坡,耗資1000萬美元建造一座007電 影裡的別墅,自成一格,像是與世隔絕的城堡,其中包括私人直升機場和夜總會 ,晚上有多彩的雷射燈光照射下,這座別墅就像是「一千零一夜」裡的豪華城堡 。 帕爾馬(Palma)是巴利阿里自治區的首府和巴利阿里的省會,以及馬約卡島的 第一大城。公元前123年,羅馬人將巴利阿里群島設行政區後,才有這個城市的 記載,當年羅馬人在一座可以俯瞰海灣的山丘上建立了這座城市,並將它命名為 「帕爾馬」。公元5世紀時曾遭到汪達爾人的劫掠,公元6世紀時歸屬拜占庭帝國 ,8世紀時被摩爾人佔據。10世紀時由阿拉伯人統治,修築了城牆,易名為「馬 約卡城」。1227年,亞拉岡的哈烏梅一世(Jaume I)統率的加泰隆尼亞軍隊征服 了這個地區,再將城名改為「馬約克斯之城」(Ciutat de Mallorques),並摧毀 了阿拉伯人的遺蹟,修築了哥德風格的大教堂。1469年,亞拉岡國王費迪南德二 世和卡斯提爾國王伊莎貝拉一世聯姻後,此地歸屬西班牙王室。1715年,根據當 時頒布的「新規劃法令」,城名恢復古羅馬稱謂的帕爾馬。 這個擁有32萬人口的城市,是典型的地中海港都,位於馬約卡灣西岸,距離巴 塞隆納332公里,距離巴倫西亞為342公里。對外交通便捷,當地的桑‧呈胡安 娜(Son Sant Joan)國際機場面積很大,是歐洲主要的旅遊空港之一,距離市 區僅8公里,有17路公車和計程車往返市區。這裡有航班與歐洲各主要城市營運 ,與國內各主要城市間,也有班機連絡。從[[馬德里]]飛來航程約1個小時,巴塞隆 納前來只需35分鐘,巴倫西亞則需40分鐘。地面交通也很方便,有三條免費高速 公路以帕爾馬為起點,分別延伸到帕爾馬諾瓦(Palmanova)、布拉瓦灣(Cal Bava)和印加去。有一條民營的電氣化鐵路連接帕爾馬和索列爾港(Port de S﹠ller)。在海運方面,孔佩利亞(Compania)和地中海航運公司(Trasmediterr﹌nea)都有班船服務,帕爾馬與馬翁、尹比薩、巴倫西亞和巴塞隆 納之間,更闢有固定的海上航線,由這裡出發的船隻,多半在夜間航行,前往巴 倫西亞要7小時,由[[巴塞隆納]]前來需8小時。 市內有一公營的遊艇碼頭辦事處,擁有許多大大小小各種各式舒適的豪華遊艇, 供觀光客租用駕駛出海,度假夜宿。大多數青年夫婦都喜歡這種情調,一些度蜜 月的新婚夫婦也多捨棄飯店套房,寧可在海上享受大自然的樂趣,過著不受打擾 的蜜月假期,他們預購了食物和飲料,遊遍馬約卡島附近人煙希少的地方,坐擁 無人島上的綠林原野,在海上逍遙數日。 這個氣候宜人,風光優美、物價低廉的城市,現在是個度假天堂、避暑避寒的旅 遊勝地,附近的許多海灘,每一處都是可愛的海水浴場,因為水溫舒適,所以可 以冬泳,使遊客能夠享受到冬季裡的「夏季運動」。甚至連西班牙王室成員、政 要、藝術家和文化名流,也經常來此休閒度假。 帕爾馬不但是個旅遊城,工商業也很興盛,當地經濟以旅遊、家具製造、紡織和 製鞋為主,還有刺繡、製陶、玻璃工藝、鐵器、編籃和橄欖木雕刻等傳統工業。 舊城區內的博爾內大道是最繁榮的交通幹線,兩邊還有交叉的中世紀街道,許多 宮殿式建築都是17~18世紀的傑作;碼頭區和哈烏梅三世大道也是重要的商業中 心。市內還有一些林蔭小道,兩旁種植椰子樹,路面由一塊塊石板鋪砌成,洋溢 著南歐的浪漫情調。近年來由觀光業的帶動,新建築不斷落成,形成新舊交替風 貌,街上常常可以看到18世紀的老店和21世紀超前衛風格的名牌精品店比鄰而立 。 當地治安非常好,全市只有一個維持秩序的公安機構,警察全部加起來不到120 名,但是市區沒有小偷、扒手和歹徒,可以稱得上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遊客到此,就像進入世外桃源。 這個休閒度假城全市擁有30多家豪華的觀光大飯店,都有現代化的服務設施,使 遊客有賓至如歸之感。其中的帝國大飯店服務品質超人一等,不惜耗費鉅資興建 豪華的遊艇碼頭,除了有3個停泊站供外國遊艇使用外,還提供租借遊艇業務; 飯店內各種娛樂設施俱備,只要有錢,就可盡情享樂。 這裡有許多不錯的觀光景點,名勝古蹟處處,其中的大教堂(Catedral)坐落在 以前阿拉伯清真寺的原址上,始建於1230年的哈烏梅二世執政時期,到17世紀才 完工,於1601年起開始傳播福音。它長121公尺,寬55公尺。有22座尖塔聳向天 際,塔高44公尺,非常氣派,站在塔上,可以俯瞰全市的街道和港灣;從市內的 任何地方,都可以望見這座矗立的教堂。教堂內的主頂棚由8根八角形石柱支撐 ,非常壯觀;頂棚由1236片五彩玻璃構成,在陽光照耀下顯現出一種神秘莊嚴的 氣氛。中央祭壇上有高迪製作的華蓋。大教堂的附屬建築中包括一座巴洛克風格 的迴廊,以及一座收藏著繪畫作品和哥德式的雕塑品博物館。大教堂電話971- 723130。 聖埃烏拉利亞教堂(Iglesia de Santa Eul﹤lia)坐落在市政廳後方的廣場上 ,是帕爾馬的第一座教堂,帶有明顯的加泰隆尼亞哥德風格,是當地居民的信仰 中心。 聖方濟各教堂(Iglesia de Sant Francesc)是舊城區內重要的宗教建築,為巴 洛克風格,收藏有西班牙不同時期各個地方的代表性文物,非常珍貴。教堂右邊 是修道院。 聖克拉克教堂(Iglesia de Santa Clara)、救助教堂(Iglesia de Socorro) 、聖米蓋爾教堂(Iglesia de Sant Miguel)、蒙薪─錫永教堂(Iglesia de Monti-Sion)和瓦姆沙修道院等,也都是市內重要的宗教建築物。 阿爾穆納(Almudaina)宮位於大教堂前面,最初是阿拉伯人的城堡,後來被 馬略卡王朝的哈烏梅二世改建為王宮,飾有14世紀加泰隆尼亞的繪畫、16~18世 紀的織錦畫,現在王宮裡的一部分已改為巴利阿里群島的軍事司令部所在地。參 觀王宮連絡電話為971-714368。 貝爾維爾城堡(Castillo de Bellver)位於市區西南方,坐落在可以俯瞰帕爾 灣海彎壯麗景觀的山丘上,是13世紀時由哈烏梅二世所下令修建的哥德式防禦建 築,曾作為馬略卡國王海梅一世的王宮城堡呈圓形,外觀壯麗,曾在不同時期被 作為囚禁重要政治犯的監獄,現在城堡的一樓改為考古學博物館,收藏許多古代 珍貴的文物。連絡電話971-730657。 交易市場(Sa Llotja)是馬約卡哥德式世俗建築中的典範之作,過去除用作商 業交易場所外,還曾經是經商者協會(Colegio de Mercaderes)的管理機構所在 地。現在這裡是舉辦短期展覽的地方,大部分地方改為市立美術館,收藏著14~ 16世紀畫家的作品。連絡電話971-711705。 貿易法庭(Consolat de Mar)位於交易市場附近,是二層樓黃色摩爾式建築, 其立面上文藝復興風格的圓拱,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它最初是用於解決海上貿 易爭端的法庭,現在是自治區政府的所在地。 市政廳(Ayuntamiento)坐落在市中心,是在一座醫院的原址上修建起來的,堪 稱是馬約卡巴洛克式建築中的經典之作,同時也是這座城市中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現在所看到這座建築物,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6和17世紀,部分場所對外開放。 連絡電話971-727744。 威勒爾廣場(Plaza Weyler)以大飯店(Gran Hotel)為代表的現代派建築,是市 內新城區中最重要的建築,它曾是當地的第一家飯店,目前是儲蓄銀行基金會的 所在地。遊客們可從市政廳徒步前往威勒爾廣場,並可在途中經過主廣場(Plaza Mayor)。 馬約卡博物館(Museo de Mallorca)設置在以前的德斯布魯(Desbrull)宮和阿 拉伯浴室所在的建築中。這些阿拉伯浴室是大教堂區的一部分,也是馬約卡島上 保護得最好的穆斯林時代的遺跡,過去帕爾馬領主宮邸的庭院也最值得參觀。連 絡電話971-717540。 米羅博物館位於市郊,是1994年為了紀念米羅逝世10週年而設。大畫家米羅 1893年在帕爾馬郊區出生,現在將他的故居改為紀念博物館,除了收藏一些有關 他的作品外,還不定期地舉行展覽。 西班牙村(Pueblo Espanol)位於西北郊,距離大教堂西邊5公里處,村內有 西班牙各地著名建築和廣場的模型,其中仿托雷多的畢薩格拉古城門、格拉那達 阿爾罕布拉宮的庭院很值得一看,同時村裡熱情舞蹈和音樂,也常使觀光客陶醉 ;而碧波蕩漾的海灘和花卉常開的園圃,都是情侶度假的地方。 克利斯托(Cristo)漁村位於東郊62公里處,有阿爾庫迪亞(Alcudia)、赫姆 斯(Hams)和德拉奇等鐘乳石洞可供參觀。其中的德拉奇鐘乳石洞(Cuevas de Drach)長兩公里,洞內有世界上最大的地底湖,湖長177公尺,水深9公尺,可 乘小舟遊湖。 郊區的特拉蒙塔納山脈可稱得上人間仙境,山中特有的寧靜氣氛、莊嚴的豪門大 院或簡樸的住宅,都能讓人感到舒暢無比,當年蕭邦和喬治‧桑就是選擇在這裡 養病,留下了一段人間佳話。山西部靠海處有幾個位於山中和海邊的小城,德尼 亞(Denia)和凡德摩沙(Velldemossa)是其中最有名的兩個小城,它們擁有峻峭的 海岸。寧靜的山色和蔚藍的天空,是18世紀奧地利哈布斯保公爵最喜愛的地方。 他首先在這裡興建一座美拉馬(Miramar)邸宅,作為與情婦幽會的地方,然後陸 續買下從德尼亞到凡德摩沙之間的絕大部分地區,並遍植橄欖樹。現在結晶岩的 海灣邊豎立著樹齡200多年的老樹,旁邊伴以老黑松,與周圍的景致融為一體, 渾然天成。 美國影星麥可道格拉斯因為妻子是西班牙裔,所以對這個國家情有獨鍾。他花費 鉅資買下美荷馬,並投入無數的心力、重新整修,當地人私下稱他是「公爵格拉 斯」。他以美荷馬為基礎,建造了一座類似中國三合院格局的私人別墅。中間的 天井由游泳池代替。三合院是由三幢不同風格的房舍組成,最古老的一幢便是美 荷馬;另一幢為摩洛哥式的建築,純白的房舍和鋸齒狀的屋頂,造型相當別致; 第三幢則是義大利風格的建築。這座隱藏在椰林間的別墅,是道各拉斯夫婦遠離 美國的度假樂園,富豪名流也相繼前來,使得這一帶變得炙手可熱。 波連沙(Pollenca)市是馬約卡島上的另一處旅遊勝地,地處特拉蒙塔納山麓, 因畫家和藝術家們的造訪而名聞遐邇,當年著名詩人Miguel Costai Llobera就 是出生在這裡。沿著城內街道漫步,可以參觀幾座石塑噴泉、美麗的教區教堂和 巴洛克風格的聖多明戈修道院(Convento de Santo Domingo),院裡的迴廊、16 世紀的祭壇裝飾,以及18世紀的巴倫西亞管風琴都值得駐足觀賞。市郊有座保護 完好的羅馬橋樑,是當地重要的文化財。登上365級石階可達卡爾瓦利(Calvari) 山,不但可飽覽全市風光,還可以遙望5公里外的波連沙港,那裡擁有一片海灘 和高級旅遊設施。 印加(Inca)位於帕爾馬的東北方,有免費高速公路可達,經緯度為東經2度54 分、北緯39度43分,坐落在特拉蒙塔納山麓附近。市內的聖瑪利亞教堂(Iglesia de Santa Marfa la Major)最初是哥德風格的建築,後於18世紀重建為巴洛克 風格。聖瑪格達雷納禮拜堂(Puig de Santa Magdalena)是古老的宗教名勝建築 ,它建在海拔304公尺的因加山上,與市區相距4公里。被稱為galletes d'Inca 的鹹餅乾,是當地特產的美味食品。每個星期4市內舉辦一次熱鬧的集市;每年 11月第二個星期4所舉辦的大集市,還吸引全島居民前來參加,盛況引人。 阿爾古狄亞(Alc<dia)是馬約卡島東北沿海地區的旅遊城,位於通往波連沙灣 和阿爾古狄亞灣分隔開來的半島門戶地帶,羅馬古城、圓形小劇場和建有3個城 門的城牆遺蹟是當地重要的景點。教區教堂的聖體禮拜堂內,有哥德式和巴洛克 風格的兩組祭壇裝飾,深具參觀價值。遼闊的阿爾古狄亞灣大片海灘是當地重要 的旅遊中心,著名的海濱沼澤自然公園(Parque Natural de s'Albufera)也在這 裡。 希內烏(Sineu)是馬約卡島中部最有特點的城市,哈烏梅二世曾下令在此修建 了一座王宮,可是這座宮殿只有很少的部分得以保留至今。聖瑪利亞教堂莊嚴宏 偉,有聖馬可雄獅雄踞在大門的台階上,是市內的重要景點。遊客在這座典雅的 小城中,可以看到不少深宅大院,並可參觀每週3舉辦的牲畜市場。 馬納科爾(Manacor)位於馬約卡島的東部,是島上主要的工業中心之一,這裡 製作的家具、人造珍珠和用橄欖木雕刻的工藝品,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哥德式 的教區教堂和由17世紀老修道院改建的市政廳,都是市內最傑出的建築。 梅諾干(Menorca)島是巴利阿里群島東北部的島嶼,也是群島中的第二大島, 儘管與馬約卡島唇齒相依,相距很近,但卻有著不同的特點與個性。島上沒有高 山峻嶺,位於島中央的托羅(Toro)山是全島的最高點,但海拔只有357公尺。島 北部的海灘大多地勢陡峭,既有鵝卵石海灘也有橘紅色沙灘。南部的海岸上分布 著一道道峽谷,潮濕的氣候也使這裡擁有許多與其他島嶼不同的生物。 島上大約有兩種建築,一種是具有地中海特色的純白色房屋,另一種是在不同時 期的英國文化影響下形成的英式建築,因為它曾被英國佔領過。這裡還有豐富的 考古遺產,有如一座天然的露天博物館,其中的船形史前墓(navetas de enterramiento)、T字形巨石遺跡(taules)和巨碑(talayots),是島上特有的3 個主要古蹟。巨石碑則是最具象徵意義的古蹟,考古學家們至今還未對它所包含 的寓意達成共識。 馬翁(Mah﹠n)是梅諾干島的首府,位於島的東部,關於它的起源眾說紛紜,但 是通常人們會將這座城市的建立,歸功於迦太基的將軍馬貢(Mag﹠n)。根據歷史 記載,這裡最先是迦太基人的地中海港口,羅馬時代是自治領,1535年阿拉伯海 盜攻佔此地,1708年被英軍佔領,1718年闢為自由港,1756年歸屬法國,1763年 又被英軍奪回,1802年正式成為西班牙領土。 這個擁有3萬多人口的城市,坐落在長達5公里的馬翁港口盡頭,港寬240~800公 尺,是地中海最好的天然良港之一,也是重要的旅遊勝地。這裡主要生產鞋、人 造珠寶、杜松子酒和馬翁乳酪。 港口地區非常熱鬧,除了繁忙的碼頭作業外,還匯集了島上最好的餐廳、許多小 餐廳和露天咖啡座,以供人們在白天或夜晚的淺嚐小酌。在這個港區的附近,人 們還可參觀仍然沿用英國統治時期的蒸餾工藝加工製作杜松子酒的作坊。 這個城市有許多景點可以參觀,並且適合徒步遊覽,各景點之間距離都不太遠, 擁有許多廣場和中產階級宅邸,最重要的參觀點是市政廳,這座古建築氣質高 貴,立面上依然保留著當年英國總督凱恩(Kane)帶到梅諾卡島的大時鐘。在辦公 的時間裡,部分對外開放允許遊客參觀;在全體會議廳(sal﹠n de plenos)裡, 可以看到馬翁馬市所有名人的肖像。連絡電話971-350648。 卡爾努(Carrer Nou)行人徒步區是市內最繁華地點之一,這裡以銷售梅諾卡 傳統產品的商店而著稱,出售乳酪、杜松子酒、坊真珠寶和鞋的店舖比比皆是, 好不熱鬧。 聖瑪利亞教堂是市內最大的教堂和最值得參觀的名勝景點,教堂內的鐘樓已成 為這座城市的標誌,它那製作於19世紀的管風琴最為引人注目,其音量和音質贏 得無數讚譽。 休達德亞(Ciutadella)在梅諾卡島的西端,它與島東面的馬翁市相距45公里, 過去曾經是梅諾卡島的都城,一直到18世紀英國人統治時期才將都城遷往馬翁市 ,但梅諾卡的主教府仍然設在這裡。老城區最有參觀價值,具有中世紀風貌,一 座座宅邸高貴典雅,徒步遊覽最能深入,其中的約瑟夫‧瑪利亞‧瓜德拉多街(Calle Josep Maria Quadrado Voltes),是市內最有特色景觀之一,它代表了修 道院、教堂和宮殿等高貴建築常用的建築元素。這個城市也有一個港口,規模不 大,只是一個一直深入市中心很深的小海灣。 市內最重要的名勝是大教堂,被公認是梅諾卡島上最具紀念意義的宗教建築。 根據史學家的考證,它是在梅諾卡城大清真寺的原址上修築起來的,仍保留有老 清真寺的尖塔,但已改為鐘樓。這座加泰隆尼亞風格黃色兩層的大教堂,擁有一 座寬敞的殿堂和6個小禮拜堂。 聖克拉拉修道院(Convento de Santa Clara)坐落在一個優美怡人的城區中央 ,城區中狹窄的街道全由石塊鋪成。在16世紀時受到土耳其人的攻擊後,大部分 的建築均遭到損毀。 救助教堂(Iglesia del Socors)以前是聖古斯丁教派僧侶的修道院,也是市內 最傑出的名勝建築之一。昔日修道院的迴廊,是用修士們出售從國王那裡申請來 的貴族頭銜所換取的資金修建起來的,現在成為市內最有特色的景點之一。 奧利維斯宮(Palacio Olives)位於大教堂的對面,其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外觀顯 得莊重威嚴。宮殿內有一些以動物為主題的有趣壁畫,以及一尊從梅諾卡普喬安 蒂克(Pujol Antic)考古區出土的小型羅馬雕像。 維沃宮(Palacio Viv﹠)是市區標誌性建築之一,與薩洛特宮隔街相鄰,面朝 博恩廣場,是三層樓的方形大建築物,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立面被粉刷成淡紅色, 並帶有梅諾卡傳統的裝飾圖案。 薩洛特宮(Palacio Salort)與大教堂相鄰,是當地唯一的對外開放宮殿,但只 限在夏季月份中的上午開放供人參觀。這座兩層樓高大的方形建築,恰似一座值 得觀賞的博物館。 薩烏拉伯爵宮(Palacio del Conde de Saura)也坐落在大教堂附近,是當地外 觀最美的建築之一,最後一次改建於17世紀,現在是遊客相機的焦點。 博恩廣場(El Born)在維沃宮的對面,場中央矗立一座方尖碑,過去曾經是城 堡的贗品廣場。每年廣場上都會舉行多場公眾活動,特別是與聖胡安節(Fiesta de San Juan)有關的慶典。每年6月23~24日以馬為主題的聖胡安節,慶祝活動 盛況空前,騎師馭馬穿越人潮擁擠的街道,喧鬧的人群常常將馬匹刺激得後肢著 地,前蹄騰空,引頸長嘶。 阿萊奧爾(Alaior)市是梅諾卡島的小城,由國王哈烏梅二世下令於1304年建成 。主要的參觀點有建於17世紀的聖狄耶戈教堂(Iglesia de San Diego),它那古 老的迴廊又被稱為月亮庭院(es Pati de Sa Lluna),非常有特色。市內薩洛特 之家(Casa Salort)的宅邸,也是重要的名勝建築。還有聖埃烏拉利亞教區教堂 (Iglesia Parroquial de Santa Eul﹤lia)、聖羅倫斯小教堂(Ermita de Sant Lloren﹢ de Binixems)、史前碑、史前巨石陵墓和岩洞群,也都是值得參觀 的古蹟。 梅卡達爾(Mercadal)位於梅諾卡島中央位置,介在馬翁和休達德亞兩大城間, 坐落在海拔358公尺托羅山的山坡上,托羅山則是梅諾卡島的最高點。距離8.5 公里外的佛內爾斯(Fornells)小漁港,因和興建於17世紀的聖安東尼奧城堡 (Castillo de San Antonio)相鄰,因此旅遊業得到很大的發展,遊客們可以在 這裡的餐廳中品嚐到當地特色佳餚龍蝦濃湯。 費雷利埃斯(Ferreries)也是梅諾卡島中部的小城市,位於721公路的中段處, 是梅諾卡地勢最高的城市。在建於1870年的聖巴爾托梅烏教堂(Iglesia de Sant Barromeu)附近,有很多古老的房屋,值得觀賞。在聖阿蓋達(Santa Agueda) 山上,可以看到一座仙阿蓋伊茲(Sent Agayz)阿拉伯古堡和一條古羅馬古道的遺 跡。加爾達納灣(Cala Galdana)是當地的旅遊核心區,海灘一直延伸至峽谷的天 然入海口處。附近的米哈納(Mitjana)的特拉瓦盧赫爾等海灣,景色迷人。 卡布雷拉(Cabrera)是巴利阿里群島中的小列島,也是展現地中海風光的數百 個島嶼中的一個,這裡的卡布雷拉列島陸海國家公園(Parque Nacional Maritimo-terrestre del Archipi﹡lago de Cabrera),由地中海石灰岩構成 ,面積8703公頃,是地中海中沒有被城市化的島嶼,植被粗矮茂盛,是鸕鶿、海 鷗等水鳥和猛禽的天然樂園,也是小蜥蜴等昆蟲的天地,有很高的生態研究價值 。 伊比薩(Ibiza)是巴利阿里群島中的第三大島,自古就是戰略要地,最早的居 民是腓尼基和迦太基人。20世紀70年代,因係嬉皮的盤據地而聞名。現在與福門 特拉島共同組成了畢蒂烏薩斯小群島(Archipi﹡lago de las Pitiusas)。它是 巴利阿里群島中距離伊比利半島最近的島嶼,位於馬約卡島西南方80公里處,面 積572平方公里,約有8萬名人口,島上多山,遍植杏仁、橄欖和松樹,還有灌木 和仙人掌。氣候溫和,雨量少而乾燥,有許多美麗的海水浴場,還有兩座聞名遐 邇的天體營。島上旅遊業非常發達,農業生產以自給自足為主,海鹽是主要的出 口物資。 這個島嶼交通便利,在航空方面,從[[馬德里]]飛來航程約1小時,自巴倫西亞來此 只需40分鐘,由[[巴塞隆納]]飛來30分鐘就夠,自帕爾馬前來20分鐘。在海運方面, [[巴塞隆納]]、巴倫西亞和帕爾馬都有船班來此。 島上有不少高級旅館,其中的哈齊安達是最的大飯店,背山面海,地位得天獨厚 ,是拉丁歌王胡立歐最鍾情的飯店,53間客房和6間套房都有陽台,可以飽覽地 中海迷人的風光。有些遊客來此租屋度假,不但要求房屋設備齊全,還可要求有 僕人隨侍左右,並有鮮花點綴其間。 此島是地中海波希米西人心中的天堂,人口雖然不多,卻以美女、香味、食物和 辛辣酒液而聞名於世。島上盛產美酒,特別是香辣的菠蘿酒,遠近馳名,但售價 非常便宜,每瓶不過兩歐元。其他如肉類、麵包和當地土人主要的副食品小蒜頭 ,也是價廉物美,一般人每天生活費用兩歐元就夠。 這裡也是歐洲最美麗女人產地之一,當地波希米亞土著女郎非常健美,她們皮 膚白皙,明眸酷齒,長髮烏黑,曲線玲瓏,大方友善。遊客在此滿眼春色,到處 可見泳裝美女,活躍在各個行業上,市場和商店的售貨員全由妙齡女郎擔任,連 櫥窗裡披著新衣的模特兒,也由活生生的美女擔任。 這個島嶼彷彿具有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世界各地政要、富商、名流和藝術 家雲集,觀光客沿直線上升,使這裡變成度假天堂,很多人在陽光下逐波戲水, 偷得浮生半日閒。 一般說來,「明星級」的遊客,大多習慣在島上尋覓一處遠離塵囂、寧謐僻靜的 住所,享受一下隱密自在的假期生活。他們通常較少涉足摩登的夜總會,反而喜 歡起個大早,駕著快艇,直奔南方臨近的福門特拉(Formentera)島,以逃避伊比 薩島上的觀光人潮。馬里布(Malibu)海灘也是許多影視名流經常出沒的地方,觀 光客遊訪此地,很可能和影視巨星擦肩而過。這些重量級人物的度假哲學往往異 於常人。對他們來說,能夠拋開世俗一切的煩憂、全心全意地休息,同時又不受 電話或傳真的干擾,才稱得上真正的休假。 在島上川流不息的遊客中,有些腰纏萬貫的富商和天王級明星,不惜耗費鉅資在 此購置有如宮殿般的豪宅。這種建築業熱潮,使得當地不動產價格飆漲,當地人 在變賣土地後,也在一夜之間成為鉅富。 伊比薩市是伊比薩島上的最大城市,早在公元前6世紀時,就已成為重要的腓 尼基─迦太基殖民地,是當時迦太基人統治地中海地區的戰略基地,由腓尼基人 部分設計,迦太基人興建。這個擁有4萬名人口的港市,位於伊比薩島東南部。 市區可分為3個部分,其中的達爾特維拉(Dalt Vila)舊街區周圍有16世紀殘 存的城牆圍環,並集中了市內大部分的名勝古蹟,加上當地文化的普世價值,因 此在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World Hertiage),從這裡可以 飽覽潘亞區和港口的景色。潘亞(Penya)區位於市區東邊,古老兼有魅力, 仍然保持有尹比薩島的原始風貌,白色的屋子層層建在山岩上,非常引人。濱海 (Marina)區位次市區北部,面對港口,可以欣賞美麗的濱海風光,設有許多餐廳 和咖啡館。進入城市的高地區通常要經過巨石門(Potral de ses Taules),它 是文藝復興時代要塞式城區的城門之一;市內大部分名勝建築都坐落在城牆之內 。港口附近的王杖大道(Paseo Vara de Rey)是市中樞地帶,商業非常繁榮。 主教宮(Palacio Episcopal)位於丘陵上的大教堂廣場後,丘陵下方是一片潔 白的建築物;從海邊眺望市區和主教宮,許多茶色的屋頂和白色的牆壁,與碧海 藍天形成鮮明的對比。富麗堂皇的主教宮大門最為引人注目,與伊比薩島上其他 建築的風格相比,主教宮的建築相當樸素莊重。遊客可順便參觀主教宮的博物館 ,觀賞館裡著名金銀手工藝品的聖體龕(Custodia)。 聖多明戈教堂(Iglesia de Sant Domingo)也是當地的信仰中心,教堂建築優 美肅穆,令人望而生敬。內部的宮殿。神學院,以及周圍狹窄的街道,也都值得 參觀遊覽。 市政廳(Ayuntamiento)的前身是講道士修道院(Convento de Predicadores) 的原址,屬於被教會變賣的資產。因為在19世紀時,為了使財富能得到更好的分 配,當時的西班牙政府曾推行一項財政改革制度,勒令教堂和貴族階層出售閒置 的土地和產業,它就是其中之一,因建築古典突出,值得人們參觀。連絡電話: 971-397500。 阿爾穆戴納(Almudaina)城堡是城內最高的建築物,從海上望去,它與主教 宮交相輝映,非常壯觀。防禦城牆和以前的主堡是城堡的最傑出部分。據專家考 證,這座主堡起源於阿拉伯人統治時間,而整個城堡建築是在16~18世紀之間修 建起來的。 磨房山(Puig des Molins)陵園是當地昔日鼎盛時期的真實寫照,坐落在城 市一處較高地區,而磨房則指19世紀時這一地區的磨麵房。在這片大型的墓地中 ,有4000座迦太基和古羅馬時代的陵墓。 考古博物館(Museo Arqueologico)坐落在達爾特維拉區,收藏了大量的迦太基 和腓尼基時代的文物,包括古錢幣、陶土神像、鐵器和首飾等。 軀安東尼德波特曼尼(Sant Antonide Portmany)是伊比薩島的第二大城,在阿 拉伯人統治時期叫做波特曼尼。此城位於聖安東尼德波特曼尼海灣之濱,是伊比 薩島、福門特拉島與巴倫西亞自治區的德尼亞(Denia)市之間的海上樞紐。由科 羅納聖阿格內斯教區(Parroquia de Sant Agn≡s de Corona)、阿爾巴爾卡聖馬 特烏教區(Parroquia de Sant Mateu d'Albarca)和福爾卡聖拉菲爾教區(Parroguia de Sant Rafel de Forca)組成,是繼伊比薩市之後遊客最多的地方 ,因此也是伊比薩島上主要的旅遊中心。建於14世紀的教區教堂是城內最值得參 觀的古蹟,遊客還可以到附近西海岸的許多海灘去享受大海和陽光。 聖埃烏拉利亞(Santa Eul﹤ria des Riu)是伊比薩島上面積次大的城市,位於 島的東海岸,擁有一條聖埃烏拉利亞河,使城市的景色豬泇美麗。羅馬橋和羅馬 陵園的遺跡,是這一地區最重要的名勝古蹟。此外,徒步登上米薩(Missa)山, 可以參觀16世紀要塞式教堂。 波蒂納茨(Portnatx)位於伊比薩島的北端,也是島上著名的旅遊地,這裡的海 岸上遍布著陡峭的岩石,不便通行。附近的克拉埃克沙拉卡(Cala Xarraca)灣景 色非常優美。波蒂納茨港的燈塔是飽覽當地及附近海岸怡人景色的理想地點。 科羅納(Corona)是伊比薩島富饒的小城之一,也是最後幾處農業區之一。這裡 樓房稀少,居民多以農為生。科羅納聖阿格斯教區教堂(Parroquia de Santa Agn﹡s de Corona)是遍布島上眾多農村教區教堂之一。 福門特拉(Formentera)島位於伊比薩島南方,被視為地中海最後極樂之地,面 積很小,只有80平方公里,與伊比薩島之間隔海相距27公里。島上除了莫拉(Mola)和巴巴利亞岬(Cap de Barbaria)這兩座小石崗外,其餘部分地勢平坦。島 上有大片沙地,對於那些追求寧靜與清幽,渴望遠離塵囂的遊客來說,具有強烈 的吸引力。 聖弗朗西斯科(Sant Francesc)是島上的唯一城市,位於島的中北部,轄有莫 拉、普約爾斯、聖費蘭 (Sant Ferran)和薩維納(Savina)四個城區。這個城市集 中了島上所有的政府機構,聖方濟各教堂過去曾是抵禦海盜的小堡壘。莫拉(Mola)是島上地勢最高的地點,在此可以飽覽整個島嶼的迷人景致。普約爾斯(Pujols)是島上主要的旅遊中心,也是島上飯店和晚間娛樂場所最集中的地方。 加納利群島(Canary Islands)是火山爆發所形成,位於非洲西北岸的大西洋中 ,是遠離西班牙本土的一個自治區。原住民是已經絕種的柏柏爾(Berber)族的關 恰(Guanohe)人,大約在公元前40年,茅利塔尼亞國王朱巴二世(Juba II)遠征至 此。公元999年阿拉伯人在大加納利島登陸並經商。13~14世紀,熱那亞、比斯 開、安達魯西亞和葡萄牙等地的航海家曾先後抵此。1344年,教皇克雷芒六世將 此島封與卡斯提爾王子路易。15世紀的時候,這裡被西班牙征服;1479年的阿爾 卡索瓦斯(Al﹌﹢ovas)條約,承認西班牙對加納利群島的主權;至1496年,這個 群島成為西班牙至美洲航線上的重要基地。 1927年群島劃歸拉斯帕爾馬和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等兩個省。拉斯帕爾馬省轄 有大加納利島、富埃特文圖拉(Fuerteventura)島、蘭薩羅特島,以及有居民的 阿萊格蘭薩(Alegranza)、格拉西奧薩(Graciosa)和洛沃斯(Lobos)等3個小島, 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省則轄有特內里費島、拉帕爾馬島、戈梅拉(Gomera)島和 費羅(Ferro)島。這個群島所屬的7個島嶼上都有自己的議會。1936年,佛朗哥曾 以此作為其民族革命的最早基地;後來群島設為單一的都市省。 加納利群島的經緯度是西經15度、北緯27~29度,位於東大西洋,與加的斯市相 距1100公里,並和非洲大陸隔海相望,最近距離只有110公里,自古以來便是連 接歐洲、非洲和美洲的重要交通樞紐之一,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群島由7個大島 和一些小島組成,總面積為7273平方公里,有165萬人口,每年約有500萬觀光客 入境消費,因此島上從事旅遊服務業的人數佔全部就業人口的70%。 因地處亞熱帶,除海拔高的山區會降雪外,全年氣候溫和,平均氣溫為29℃左右 ,無春夏秋冬之分,四季變化不大,只有雨季旱季之別,年雨量很少超過250公 釐,降雨多集中在11和12月。主要農作物有香蕉和番茄,並種植花卉和觀賞植物 ,穀物依靠進口,農村人口分散在小村落中,兒童人數較多,婦女又很少參加勞 動,參加經濟活動的人口只及全人口的三分之一;還有一些地方用駱駝作挽畜。 旅遊業是島上的重要外匯收入,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是旅遊旺季,旅遊點集中 在特內里費和拉帕爾馬島。 大加納利島(Gran Canary)是群島中最富庶的島和第三大島,擁有70多萬人口 ,面積1533平方公里,大致呈圓形,有山谷從中部的洛斯佩喬(Los Pechos)山一 直延伸到海岸。旅遊業和商業是島上的經濟命脈,加上這裡是著名的自由港,各 國商品雲集,都有免稅的優惠,吸引著大批商人和遊客前來度假娛樂。農業很重 要,主要農作物有棕櫚、咖啡、香蕉和甘蔗等,還有刺繡、製陶和編筐等行業。 島上綿延17公里長的沙灘,以島南端的帕羅馬斯海灘和英國海灘最為著名,風景 秀麗,沙白細軟,陽光充足,水溫適宜,全年有355個大晴天,是來自北歐喜愛 曬太陽遊客的天堂。 拉斯帕爾馬(Las Palmas)市是拉斯帕爾馬省的省會,也是大加納利群島的首府 ,並係旅遊勝地和國際自由港。位於大加納利島的東北岸,有40多萬人口,建於 1478年,曾經是西班牙人為征服特內里費和拉帕爾馬兩島而設立的軍事基地,後 來成為駛往美洲殖民地遠航船隻的主要供給港。1883年建立港口後發展迅速,連 同舊城區以北6.4公里處的拉盧斯(La Luz)港,都有良好的港口設備,倉庫、貯 油庫和貨櫃場不缺,服務範圍從食物、淡水和燃料的補給,貨運業務,直到大小 船隻的維修等,一應俱全。每年出入上萬艘船隻,主要出口香蕉、香菇和其他農 產品。現在每週有3次渡輪由加的斯前來,航程要30小時。在空中交通方面,郊 區有大型國際機場,可以降落波音747大型民航機,與[[巴黎]]、里斯本等歐洲城市 有航班來往;與國內各大城市間也有班機營運,和[[馬德里]]間每日有8個航班往返 ,單向航程2小時40分鐘。 這是一座極富吸引力的旅遊城市,集海濱風光、現代化都市和文化古韻於一體。 市區高樓大廈林立,商店、銀行、飯店和餐廳櫛比鱗次,寬闊的馬路上汽車川流 不息,繁榮景象可與大城市媲美。市內有不少當地傳統性的建築點綴在現代化樓 群中,舊城區貝格達高雅而寧靜,有不少保存完好的古蹟,在狹長的巷弄中仍有 一些大領主的宅院。 加納利美術館(Museo Canario)位於聖阿納廣場邊,館內珍藏著古代古安奇人 使用的魚骨針、長矛和石器等文物。市內岸邊有塊巨石躍出海面,直指藍天,形 似手指,被稱為「上帝的手指」。郊區的景點還有死火山、雪峰和林泉。 特內里費(Tenerife)是加納利群島中面積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島嶼,面積2058 平方公里,東北部狹窄地區內有陡峻的火山峰巒和拉拉古納(Lalaguna)附近的低 地走廊;其餘三分之二地區被山峰環繞呈巨大的圓蓋狀,島上最高點的泰德(Teide)峰海拔3717公尺,是西班牙最高的山峰。全島有60多萬人口,大部分居民 分布在沿岸的低坡處,有近半人口集中在首府聖克魯斯和原首府拉拉古納兩地。 島上經濟以農業為主,旅遊業和商業也是重要的經濟支柱。 聖克魯斯(Santa Cruz)是特內里費島和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省的首府,位於 特內里費島的北部,是島的商業和旅遊業中心,始建於1494年,1657和1797年, 曾先後遭到布萊克(Robert Blake)和納爾遜所率領的英國艦隊攻擊。1877年後, 這裡從事香蕉和番茄貿易,港口設施改善,城市迅速發展。西班牙內戰前夕,群 島總督佛朗哥將軍就在這裡舉兵起事,導致了戰爭的爆發。1977年,當地的洛斯 羅德奧斯(Los Rodeos)國際機場發生重大撞機事件,有582人死亡。現在這裡是 西班牙重要的儲油港和商港,當地的煉油廠每年加工提爛原油750多萬噸,港口 客運量達260萬人次。 這個擁有25萬多人口的港都,有許多博物館和古建築。波爾多(Puerto de La Cruz)是這個城市最重要的旅遊中心,市內聳立一座佛朗哥紀念碑,高大的議會 大廈坐落在港口附近,不遠處是人類學和考古學博物館,文獻宮珍藏著17世紀以 來當地建築、裝飾資料及其實物,賭場,陣亡將士紀念碑和坎德拉里亞凱旋門。 這裡還有一座孔塞普西翁大教堂,加納利最珍貴的歷史文物就是收藏在這裡。位 於王子廣場的市政博物館收藏有著名的繪畫與雕刻藝術品,市區還有一座人工湖 。市郊的歐塔瓦(La Orotava)村位於波爾多山谷,美洲一些地區的民宅就是仿照 這裡的房屋建造的。泰德(Teide)國家公園就在這個城市附近的泰德山上,面積 1.3571萬公頃,地勢起伏很大,氣候和植被也隨著地勢和海拔高度的變化而不同 ,峰頂終年積雪,山坡是紫羅蘭和其他草本植物,以及50多種本地植物的天堂; 動物方面多紅隼、百舌鳥和當地特有的一種蜥蜴。 蘭薩羅特島(Isla de Lanzarote)位於加納利群島的最東端,有7萬多人口,佔 地795平方公里,是幾百萬年來海底火山不斷噴發堆積而成的島嶼,島上多山, 有近300個小火山口和大片熔岩,吸引了許多觀光客和科學家前來研究島上的奇 異景色。1730年的一次火山大爆發,使這個島一半地區的面貌改觀;至1736年間 ,島上有30多座火山陸續爆發。最近一次火山爆發是1824年,同時有三座火山爆 發,那些火山口如刀削斧砍,現在仍吞雲吐霧。 此島農業發達,出產穀物、蔬菜和葡萄等農作物。蒂曼法西(Timanfaya)國家 公園位於島的西岸,是1974年開闢,土地是由年輕的火山岩層組成,佔地200平 方公里,保持了18世紀初火山大爆發後的原始地貌,遊客登上一座小火山頂,可 看到紫紅色的火山熔岩漫山遍野,一座座遠近火山口煙霧繚繞,隨遊覽車沿「火 山帶」遊覽,沿途火山錐林立,各種熔岩千姿百態,是加納利群島火山景觀的典 型代表。公園內有家用火山岩築成的「火山餐廳」,設有建在火山氣孔上的天然 烤爐,烤熟生魚或生肉只需5~20分鐘。公園內色彩繽紛,當地的島民採用非常 傳統的方式將莊稼播種在淺淺的凹地上,並砌起半圓形的乾石牆將莊稼保護起來 。這裡還有一些當地特有的動物,如哈麗亞(Haria)蜥蜴、[[埃及]]鷲和不同種類的 鷗鳥等。 阿雷西費(Arrecife)位於東岸,是蘭薩羅特島首府和主要港口經濟以漁業和魚 貨加工為主。因為過去火山暴發,使此地形成奇特的美麗景觀。 拉帕爾馬(La Palma)也是屬於加納利群島中的一個島嶼,面積728平方公里, 有7.5萬多人口,出產香蕉、番茄、煙草和刺繡,並經由島上的首府帕爾馬聖克 魯斯的港口輸出。塔武連特火山口(Caldera de Taburiente)國家公園位於島西 部,面積4690公頃,這裡有寬達8公里、深度超過1000公尺的火山口,是今日世 界上最大的火山口之一。在火山口中央有最古老的岩石群,激流傾瀉而下沖刷著 筆直的岩石表面,展現出水流的奇觀。這裡保留著最適於加納利松樹生長的生態 環境,擁有大量本地特有的植被和鳥類。 戈梅拉(La Gomera)也是加納利群島上的一個島嶼,因島上有甘拉約奈(Garajnay)國家公園而出名。公園面積3984公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 類遺產。這裡的加納利月桂林曾是數百萬年前地中海盆地的植被,這片叢林中還 生長著當地特有的拉比恰(Rabiche)和圖爾魁(Turque)鴿,以及大量的昆蟲。 ==今日直布羅陀== 直布羅陀(Gibraltar)是西班牙南端的港市,有著悠久和複雜的歷史。在古代 ,最早是腓尼基人在這裡建立居民點,後來被迦太基人及羅馬人所統治。在英國 介入之前,西班牙人和非洲的摩爾人就已為此地爭奪了數百年之久。直布羅陀這 個名稱就源自阿拉伯語「賈布爾塔里克(Jabal Tarig)」,意為「塔里克山」, 是為了紀念公元711年佔領這個半島的塔里克伊本齊亞倫(Tarigibn Ziyad)而命 名的,因此摩爾人是這裡的最初主人,直到西班牙的卡斯提爾王國在1492年崛起 後,才從摩爾人手中奪取直布羅陀。 18世紀初西班牙爆發了王位繼承戰,其中的一方求助於英國,英國乃乘機介入, 並於1704年佔領了直布羅陀。1713年英國和西班牙雙方代表在荷蘭烏得勒支( Utrecht)簽訂了烏得勒克條約,西班牙正式割讓直布羅陀給英國,但條約中規定 直布羅陀祇能為英國駐軍所用,如果英國一旦撤離,就要歸還給西班牙。西班牙 王室為了一時的私利引狼入室,失地辱國,從此直布羅陀便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 。此後的西班牙歷代統治者,都一再表示要收回這個在歐洲大陸上唯一殘留的英 國殖民地,在以後的數十年中曾數度派兵突擊,與英軍發生嚴重的衝突,但都無 功而返。 英國人非常重視這把「地中海之鑰」,得手後就迅速在半島上築砲台、建堡壘, 並修築了約40公里長的公路和59公里長的隧道,可通往軍火庫、防彈所和司令部 。又以鐵皮和水泥修築雨天的引水道,流入可以容納1600萬加侖的大貯水池;還 有經過初步處理的海水,供洗滌、沐浴、救火和沖馬桶用。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 ,這個小小的半島便成了英國控制大西洋與地中海通道的重要軍事基地。1779年 ,西班牙和法國趁英國全力應付美國獨立戰爭之際,聯合派兵圍攻直布羅陀,可 是經過3年苦戰未能攻下,由此可見英國在這裡的防務是何等的牢固。 1869年,地中海東端的蘇彝士運河開通後,直布羅陀的戰略地位更加重要,英國 也更加重視此地的防務,在以後的百餘年間,不僅有計劃地整建港口設備,加強 海防工事,還趁西班牙內戰無力他顧之際,在直布羅陀和西班牙交界處搶建了一 座機場,並派軍機進駐,使彈丸之地的直布羅陀半島,成為舉世無雙的海空軍雙 棲基地;老謀深算的英國,更有計劃地引進大批北非人和印度人,使成為直布羅 陀的居民,造成了當地居民對西班牙幾乎沒有民族感情,只想走私、逃稅和賺西 班牙人錢的局面。 這個半島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都發揮了作用,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更佔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有不小西班牙難民逃來避難。 1940年義大利加入軸心國,半島上難民都被疏散到西班牙各地,只剩下3000名壯 丁擔任重要的工作,他們在山邊構築防禦工事,把隧道延長到約90公里,使能縱 橫通達各處,並在最狹長的地方開了一條運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裡成為盟 軍的基地,對美國尤其重要,艾森豪擔任統帥時,就曾在此建立盟軍總部。1942 年盟軍從這裡向西北非發動進攻,獲得重大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之力一落千丈,海外屬地和殖民地大部分都已放棄,唯 獨對直布羅陀不肯放鬆,可見英國對這個軍事要地是如何的重視。但事實上,這 個半島的歷史、地理、民族、語言、風俗和文化,和西班牙都是不可分割的,血 濃於水,而且在半島的人口上,也以西班牙裔居多,他們信奉天主教,不同於英 國的新教,所以英國對這裡的統治,也不是非常得心應手的。 1950年,西班牙再提出收回直布羅陀的主張,英國反應冷淡。20世紀60年代,佛 朗哥政府在聯合國發動外交攻勢,要求英國與西班牙通過談判解決直布羅陀問題 。196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西班牙主權主張的決議案,但英國運用民族自決的法 寶,提出要尊重直布羅陀居民的意願,乃於同年在半島上舉行公民投票,結果在 1.27萬多合格的選民中,有1.2138萬人願意繼續接受英國的統治。 1969年佛朗哥採取邊境封鎖政策,關閉通過兩地間的鐵門,企圖迫使英國及當地 居民就範,使直布羅陀損失重大。在封鎖期間,西班牙人如果要到直布羅陀去, 必須先搭船從西班牙南部港口艾爾或西拉斯,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到北摩洛哥的丹 吉爾,再乘船前往直布羅陀。這個半島上的居民如果要到西班牙,也一樣要受這 種折騰,要多花很多時間和金錢,令人苦不堪言。 1980年在聯合國的斡旋下,西班牙和英國簽訂「里斯本協議」,同意和平解決這 個問題。1981年,由於英國查理王子夫婦決定到直布羅陀度蜜月,引起西班牙人 抗議,西班牙國王也因此取消了赴倫敦參加婚禮的計劃。1982年西班牙加入北大 西洋公約組織,為收回直布羅陀鋪平了康莊大道,西班牙重新開放邊界,同年12 月15日凌晨零時,使兩地隔絕了13年之久的邊界大鐵門重新開放,使得兩地人民 欣喜若狂。 1983年春,英國艦隊不顧西班牙政府的抗議,在直布羅陀海峽外的海灣內舉行海 軍演習,西班牙一面指控英國侵犯領海,一面派軍艦監視,頗有劍拔弩張的架勢 。1984年,西班牙社會黨政府為了減少西班牙申請加入歐洲共同市場的阻力,與 英國在[[布魯塞爾]]進行談判,西班牙同意開放雙方的陸上交通,同時也要求共同使 用直布羅陀機場,並共同進行海關緝私;但英國虛與委蛇,一直沒有兌現。1987 年雙方繼續談判,達成西班牙使用直布羅陀機場設施,並參與管理的協議,但又 始終沒有實現。1991年、1993年和2003年,雙方又繼續談判,也都沒有重大進展 。西班牙認為直布羅陀是歐洲最後的殖民地,要求英國歸還,絕對不承認直布羅 陀居民的目前地位,但同意讓直布羅陀的居民成為西班牙人,享有既得的權益。 英國則仍然堅持尊重當地人民的意願,並認為可以讓直布羅陀由英王與西班牙國 王共同管理,內政則由當地政府自治。而直布羅陀本身的總理,卻希望直布羅陀 成為除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外伊比利半島上的第三個國家。 近年來,英國有些人基於經濟上的考慮,主張放棄直布羅陀,因為它一直是英國 一項重大的財政負擔,估計英國為了維持在此地的駐軍,每年要付出8000萬英鎊 的軍費。英國政府為此已決定將駐防當地的1697名士兵在數年內分批撤離,目前 已撤離約600名,繼續駐防的只有1100名。但當地居民目前的生活水準是一般西 班牙人所望塵莫及,因此他們多願意繼續受英國的統治,願回歸西班牙的懷抱。 直布羅陀的主權問題由來已久,為了解決問題,各方提出三種可行的步驟:一是 共同治理,由英、西兩國制訂一種共同治理的的制度。二是改為北大西洋公約組 織基地,英國將直布羅陀交給北約,因為西班牙已加入北約,西班牙部隊便可在 北約的名義下進駐,同時也為英軍利用直布羅陀為基地立下基礎。三是主權逐漸 轉移,先試行為期10~20年的「冷卻」期,在此期間當地居民可以同時使用兩國 護照,使居民逐漸習慣於西班牙的統治,然後由共同主權,慢慢過渡給西班牙。 無論如何,直布羅陀的問題都必須遵循英國、西班牙與當地居民在北大西洋公約 組織架構下,共同尋求合理的解決,這就是他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現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總部就設在此處,作為防衛西歐的重要基地。這個半島 的地面上有數不清的碉堡、大砲和飛彈基地;地下有長達數十公里的坑道工事, 以及彈藥庫、倉庫、醫院和兵營等設施。此外,海中還設有防禦潛艇攻擊的鋼網 ,再加上強大的機群和艦隊,真可以稱為「銅牆鐵壁,飛鳥難渡」。據說必要的 時候,英軍還可以一按電鈕,就將整個直布羅陀炸為烏有。 直布羅陀位次伊比利半島南端,它將大西洋和地中海分割開來,有兩條長而堅固 的防波堤伸入海中,形成設備齊全的優良港口,與北非摩洛哥境內的西班牙飛地 休達隔海相望,相距僅23公里。雖然直布羅陀只是一塊伸出海面的小岬角,但由 於擁有控制著地中海和大西洋海上交通門戶的直布羅陀海峽,地勢非常險要,因 此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這是一個岩石半島,地形呈南北狹長形,並且多山,三面都是絕壁。東岸是岩岸 地形;西側是平緩坡地,下面有海拔約200公尺的台地,是半島上唯一的城市; 南側也有小台地。東西兩岸由巨石構成的岬形,被西班牙人稱為「赫丘利斯大力 神的支柱」,海峽就在下面。岬的最高處海拔約465公尺,底部是稍為傾斜的角 礫岩,山脊向南伸展成為鋒利的鋸齒狀弧形。岩內有許多山洞,由角礫岸堆積而 成。北部的洞穴,曾發現過象、豹和犀牛等25種哺乳類的化石。 這個半島全長約6.43公里,最寬處約1.609公里,面積約為5.8平方公里,它和西 班牙連接處是一塊沙質的平地,海拔不及4公尺,長約2公里,寬約1.5公里,是 西班牙與直布羅陀的「中立地帶」,但卻也是一塊「是非之地」,東部被地中海 所環繞,西南外海就是直布羅陀海峽內的亞爾赫西拉斯灣(Bahia de Algeciras) 。 直布羅陀海峽號稱天下第一峽,是北非阿特拉斯山與西班牙高原之間所形成弧形 構造帶的缺口,平均深度310公尺,全長約58公里,最窄處在西班牙的馬羅基角 和摩洛哥的西雷斯(Cires)角之間,寬僅13公里。海峽西端,在北部的特拉法加 爾(Trafalgar)角與南部的斯帕特爾角之間,寬約43公里;海峽東端,在北部的 直布羅陀山赫丘利斯柱、與飛地休達正東的阿科(Acho)山之間,寬為23公里。這 個海峽由於地處分隔西南歐與西北非。連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樞紐位置,使它成 為貫聯東西捷徑的海上通道,極具戰略、交通和商業價值。從地中海出發的船隻 要進入大西洋,直布羅陀海峽是必經之地;船隻由此向東可通過蘇彝士運河到達 印度洋,西出大西洋可前往歐、美、非洲。因此這個海峽的水域,在歐洲歷史上 經常波濤險惡,而扮演海峽掌門人的直布羅陀半島,更是不時捲入爭奪的旋渦。 這個半島屬地中海型氣候,冬季溫和多雨,但雨量不多,1月分平均氣溫為攝氏 12.8℃;夏季炎熱乾燥,8月分平均氣溫24.1℃;終年陽光普照,因此成為消暑 避寒的勝地。目前半島上約有3.2萬多名居民,其中約有2.7萬是直布羅陀人,大 部分是希臘人、英國人、西班牙人、熱內亞人、北非猶太人、馬爾他人和葡萄牙 人的後裔,外來人口中多為印度店主和摩洛哥工人,大部分人口集中在西海岸。 大多數人信仰天主教,通用西班牙語和英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駐軍和海軍船埠一直對當地經濟有重大的影響;北大西 洋公約組織海軍演習時,常常使用當地的港口設施,也對當地的經濟有所補益。 這個半島上並無任何自然資源可言,雖有山地卻無河川及湖泊。水的供給則靠儲 存雨水的水庫和水井;此外,還有蒸餾海水的設備。因為缺少空地,當地沒有農 業可言,一般人以經營煙草、飲料、罐頭加工和纖維工業為主,商業運輸和旅遊 業也使經濟多元化,還有為船隻補給燃料、轉口貿易和軍人的消費,都替直布羅 陀賺取不少外匯;當地的財稅收入主要來自關稅和所得稅。 直布羅陀除了防務由英國負責外,半島上實行自治,設有議會、部長理事會、上 訴法院和最高法院等機構,其中的議會擁有17名議員,最高領導人為總理。當地 教育普及,文盲很少,設有小學、中學和專業技術學校。出版兩種英文日報和英 文西班牙週刊,直布羅陀廣播公司提供廣播及電視服務。此外,半島上還設有博 物館和圖書館。 對外交通還算方便,從倫敦搭飛機約兩個小時航程,由於地方太小,飛行跑道太 短,飛機在降落時常常會使乘客心驚肉跳,就在快要衝入地中海的那一瞬間,終 於煞住停穩,讓乘客虛驚一場。所有遊客由西班牙邊境進入直布羅陀,無論人車 ,都要先橫過這條飛行跑道才能進入市區,因此這是全世界唯一人、車、飛機共 用的一條飛行跑道。在海運方面,由這裡港口出航的船隻,可以和世界各地港口 通航,每天邦有多班渡輪和對岸摩洛哥港口交通。陸上交通最為方便,每天從西 班牙的馬拉加有8班巴士前往拉利內阿,車程約1.5小時,然後由巴士站步行約20 分鐘,就可到達24小時開放的過境關卡。此外,當地電話非常方便普及。郵政業 務也很有文章,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英式的紅色郵筒,掛式立式都有。 紛擾的歷史為直布羅陀帶來了不少的觀光資源,它融和了英國、西班牙、阿拉伯 。印度和摩洛哥色彩於一爐的特殊風情和文化,再加上說不盡的爭奪史與傳奇, 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遊客前來拜訪。在半島上唯一的一條大街上,商店、銀行、旅 館、舞廳、酒吧和咖啡廳全集中在這裡。由於此地是自由港,因而成為購物者的 天堂,街上商店櫥窗裡擺滿閃閃發光的鑽石首飾、名貴手錶、[[巴黎]]香水、當地旅 遊紀念品和奢侈的舶來品,琳瑯滿目。在印度人經營的藝品店裡,店主說的是西 班牙語,賣的多係摩洛哥和中國大陸來的貨色,非常富有異國情調。從陸上或空 中湧入的旅客,大多數必須在黃昏的時候離去,因為當地擁擠的旅館容納不了太 多的遊客;第二天來到的又是一批新面孔,生意興隆的觀光業,為直布羅陀賺進 了不少外匯。這裡大部分的旅館和餐廳似乎都很愛英國,店名多半取用「女王的 」或「王子的」,就連迎賓接待的小姐芳名也多叫做伊麗莎白。 由於直布羅陀和非洲大陸間最窄處只有13公里,因此西摩兩國準備建築一條跨越 直布羅陀海峽的大橋,以連接歐亞兩洲,一旦實現,喜愛開長途車的人士,就可 以駕車自中國大陸出發,經俄羅斯到歐洲,再一路開到非洲去。現在,遊客到南 端的歐洲岬上用望遠鏡眺望對岸的非洲,會發現摩洛哥的海岸線就像一頭雙峰駱 駝棲息在海面上,栩栩如生。 想緬懷歷史的遊客,不可錯過當地的博物館、摩爾人的城堡和浴場的遺跡,也可 以在每日中午到修道院門前看紅武士換班儀式,或找個露天茶座來杯咖啡,點份 甜點蛋糕,靜靜地觀賞熙來攘往的人群。如想進一步偷得浮生半日閒,海邊的加 泰隆(Catalan)和沙迪(Sandy)海灘,都可讓人享受到碧海藍天的弄潮樂。 要欣賞全市的景色,最佳的方法就是搭乘纜車直達直布羅陀岩頂,如步行則需一 個多小時步程,途中可順道參觀聖米歇爾洞穴(St. Michael's Cave),它被稱係 歐洲最神秘的岩洞,洞底深度至今無法探知,因而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探秘,人們 懷疑它可通往2.4萬公尺外的摩洛哥去。洞中有寬敞的天然劇場、千姿百態的鐘 乳石,還有古代人類在洞內生活情景的模型。 直布羅陀的岩石土地相當貧瘠,石松和橄欖樹是當地固有的植物。動物則有北非 的無尾猿猴和獼猴等野生動物,可能是北非摩爾人的寵物後裔,現在有60隻猴子 在此棲息,再多就會被關進動物園,英國政府每天還要供給牠食物,猴子生了病 ,也會被送到皇家海軍醫院治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牠們還曾引起邱吉爾 首相的關注,下令撥軍餉供養牠們。這個猴子之所以能獲得這麼好的照顧,是因 相傳如果猴子放棄了直布羅陀,英國便會喪失對它的統治權。當年,西班牙軍隊 曾趁夜黑風高突擊直布羅陀,卻因驚醒了在岩石上睡大覺的猴子們而引起英國守 軍的注意,終於保住了這個半島。 這裡全部猴族被隔離成兩組,這樣就是猴子受到瘟疫或疾病的侵襲,也不致於會 全部死亡。其中一組活動在中部的山上,另一組任牠們生活在觀光地區,這些猴 子大搖大擺,來去自如,很討觀光客的憐愛,用糖果和零食去餵牠們,有很多猴 子便因為食物不適而患上腸胃病。猴子們還樂意坐在人的肩膀,和遊客嬉戲玩耍 ,但當離去時,往往會順手牽羊抓走人們的手提包或眼鏡。假如兩組猴族相遇, 便會發生集體打鬥。這些可愛又可恨的猴子很受當地人的歡迎,因為牠們為直布 羅陀帶來了頗為可觀的觀光收入。 ==人民生活多彩多姿== 全國有4271.7萬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84人,人口出生率為12㏒。 西班牙是世界上第二長壽國,人民平均壽命為81歲,其中男性為79歲,女性高 達83歲。每10萬人有醫生375人,病床43.5張。都市人口佔總人口的40%,鄉村為 60%。主要民族為西班牙人(卡斯蒂利亞人),少數民族有加泰隆尼亞人、巴 斯克人、加里西亞人和吉卜賽人,華僑也有5000多人。西班牙以西班牙語(卡 斯提爾語)為國語,它源於拉丁語,通行於全國各地;加泰隆尼亞語(巴倫西亞 語)用於加泰隆尼亞、巴倫西亞和巴利阿里群島;巴斯克語用於巴斯克地區;加 利西亞語用於加利西亞地區。這些西班牙人使用的語言還有各自的方言,同時還 存在有其他一些仍在使用中的羅曼斯語族方言。這裡英語不大流行,法語比較普 遍。在文化方面,有輝煌燦爛的一頁,無論在音樂、作曲、小說、詩歌、散文、 戲劇、電影、繪畫、雕刻、電視、報紙和雜誌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 人民教育水準很高,教育經費佔國民生產總額5.6%,並分為五個教育階段:4至6 歲的學前教育入學率達95%以上。6歲至16歲是強迫義務教育,小學6年,中學4年 ,無論公、私立學校一律免費,入學率為99.7%,共有中、小學校2.6萬所左右, 採男女分校制。16歲至19歲是學士期教育階段,又稱高中或大學預科教育,只有 得到學士學位者,方可進入大學和職業學習或參加工作。職業教育3至3年,全國 共有各種職業學校2250所,有職校學生約80萬人。高等教育階段學制4到5年,有 大專院校約300所,除4所天主教大學和3所私立大學外,其餘都是公立大學,87% 經費來自國家預算,有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6.3萬多人,學生約145萬。比 較著名的有馬德里康普魯滕塞、薩拉曼卡、[[巴塞隆納]]中央等大學。許多大學負擔 著重要科研任務,全國大約50%生產科研成果來自大學的科研機構。 在比較上說來,西班牙中小學的假日特別多,1年365天中,有195天放假,假日 比上學的日子多。它們除了有長達3個月的暑假外,還有3個星期的寒假,一週復 活節假、3天的「白雪假」,還有3天兩頭的星期列假。國定假日和宗教假日。此 外,每一個自治區還有自己的假日,各省也有自定的假日。 國內大眾傳播相當發達,現在全國有155家報紙,全國性的雜誌170種。主要的報 刊發行量為國家報42萬分,阿貝塞報32.7萬分,先鋒報20.7萬分,世界報18.6萬 分,會晤週刊22.1萬分,變革周刊14萬分。三大通訊社為官方的埃菲社,私營的 歐洲通訊社和羅格斯通訊社等。國內有200多家電台,最重要的有西班牙國家廣 播電台,私營的西班牙廣播公司、洲際電台和西班牙人民廣播電台等。官方的西 班牙電視台有2個頻道,還有一些自治區電視台和私人電視台。 出版事業非常發達,多集在[[馬德里]]和[[巴塞隆納]]兩個城市,出版物總量世界第5, 閱讀是西班牙人的一大愛好,被稱為「閱讀、看電影、聽音樂、逛美術館」等精 神生活的4大要素之一,因此街頭巷尾書店書攤比比皆是,排隊購好書的場面屢 見不鮮,個人藏書也蔚為時尚,每年出口圖書高達3億歐元。國內共有155種報刊 ,170種全國性雜誌。主要的報紙有國家報、阿貝塞報、世界報、加泰隆尼亞報 和先鋒報等。主要的通訊社有官方的埃菲社,以及私營的歐洲通訊社和羅戈斯通 訊社。全國共有200多家電台,主要的有西班牙國家廣播電台,另有私營的西班 牙廣播公司、洲際電台和西班牙人民廣播電台等。在電視台方面,國營的西班牙 電視台,有兩個頻道。另有安達魯西亞、加泰隆尼亞、加利西亞、巴斯克和馬德 里等電視台。 在宗教方面,它是最早信奉自羅馬傳來的天主教主要國家,幾乎全體國民都是天 主教徒。「西班牙憲章」第6條規定天主教為國教,並受「國家保護」的保障。 國家與羅馬教皇的關係,規定在1953年8月所頒訂的政教條約中。在佛朗哥獨裁 時代天主教會甚至獲得國家的經濟援助。現在信教自由為新憲法認可,不過,新 憲法仍規定繼續維持天主教會與國家的協調關係。教會的階級中,居最高位的是 托雷多(Toledo)大主教,主教區有10個,另有64個教區。西班牙另有新教徒約 3.2萬人,分為8個宗派,有250處宗教設施;現在全國共有96%人民信奉天主教。 另外,國內也有猶太教徒和回教徒,共約8000人。 近年來政府福利開支不斷增加,職工均可享受社會保險,費用由國家負擔30.8% ,企業和個人承擔69.2%。城市失業人口很少,全國大約只有150萬失業人口。年 平均工資增長率為3.4%,年物價指數僅上漲2.7%,買得起電視、冰箱、洗衣機、 鋼琴和轎車的人與日俱增,到處可以看到新建房屋,人們也開始講究生活享受, 喜歡舞蹈和鬥牛等娛樂;但是國內貧富不均,一些大城市裡仍然可以看到許多乞 丐和等待布施的街頭藝人。 一般說來,這個國家人民所得不多,但是物價卻不便宜。兒童人口愈來愈少,因 為一般家庭多只生一個小孩,為的是愈來愈負擔不起教育費用。多數拿薪水過日 子的人,每年工作11個月,卻領14個月薪資,有短期失業救濟金可拿,使大家的 工作意願不高。 這個國家人民也非常好賭,政府為了迎合人民的喜好,就發行一種多寶彩票,平 均每人每年花在彩票上的錢為45歐元,1997年的多寶彩票共賣出17億歐元,同年 12月23日開獎結果有130人中獎,分享2.7億歐元獎金,每人可分得207.6923萬歐 元。 西班牙官僚體系的繁瑣,行政效率的低落,早已惡名昭彰。歷史學家面對西班牙 人在拉丁美洲殖民時期留下的一大堆文件記錄,可能會欣喜若狂,但一對為了結 婚往登記處空跑了5趟,只因為文件不全;一件像買車這麼簡單的事,在西班牙 卻必須跑遍3個不同的政府部門、付清兩種稅款、填寫15種表格而且影印其中數 張後,才有可能完成,並且這一切手續都必須排長龍進行;市民為了要付電話帳 單,卻可能因為複雜的手續而急白了頭髮。「明天再來」是西班牙官僚作風的代 名詞。 在這種繁複糾葛的官僚作風下,一種專門替人準備文件、排隊辦事的跑腿公司就 應運而生。從事這一行業必須精通各種門道,熟悉整個制度,才不會像一般人那 樣排了半天隊才發現應該排隔壁一排,或終於排到櫃台前才發現少了一張關鍵的 影印本。 西班牙政府規定自行創業者每3個月必須報稅一次,和其他國家一年一次的報稅 制度不同,並且還必須親自報稅。現在有了跑腿公司代辦,大約花費50歐元就可 以省去不少時間,當事人只要在最後一刻出面簽字就可。政府要求的文件愈來愈 多,手續愈來愈複雜,人民必須準備的東西也就愈來愈多。跑腿公司的數目也因 而持續增加,現在僅[[馬德里]]就有500多家。 初來乍到的人經常會很驚訝的發現,如果他們沒有居留證,就不能享有社會保險 ,也不能看醫生。但是沒有備妥一切社會保險文件的話,根本辦不成居留證。外 國人通常在和警察單位面談後,仍然需要等待6個月左右才能取得工作證或居留 證;外國公司在弄清楚一切手續前,必須先填妥一大堆文件表格。因此他們也都 托跑腿公司代辦,因為申請持續實在過於複雜。 西班牙這種嚴重的官僚作風究竟是政府管得太多,還是行政效率不高,有時候還 真是教人迷惑。西班牙人經常每天工作12個小時,私人公司通常不喜歡員工午餐 時間太長,但是公務人員就常有一個吃早餐的早休時間,和可以長達3小時的午 餐時間。他們工作賣力與否,只能說是見仁見智了。 這個國家的人民大多有淺棕色的皮膚,健碩的體魄,高聳的鼻樑、烏溜溜的大眼 睛和黑色的頭髮,具有東方人和西方人綜合的形態。由於地理環境的影響,造成 西班牙人特殊的性格,也造成了西班牙人特殊的文化,再加上歷史的原因,使西 班牙接受了許多西方和東方的文化傳統。西班牙是歐洲除了瑞士外最多山的國家 ,崇山峻嶺成為大西洋及地中海氣候的天然分野,把西班牙分成不同的氣候區。 南部一年到頭陽光普照,氣候炎熱的安達魯西亞,是外國人心中對西班牙形象的 最佳寫照。這裡的人民熱情開朗而又單純,對生活非常樂觀。而加利西亞人恰好 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們住在西北方蒼翠多雨、霧氣迷濛的谷地,是保守而又機敏 的民族,大多數是漁民、牧者和農民。再往北邊行,巴斯克人刻苦耐勞、千杯不 醉的表現讓人印象深刻,他們一直想脫離西班牙獨立。西班牙的民主政治特色之 一是它的「自治結構」;聯邦下的17個自治區擁有自己的政府和立法權;而在巴 斯克地區甚至連警察都是自辦的。巴斯克人獨特的巴斯克語言,和世界上任何已 知的語言都找不到關聯,而他們顯示勇氣和決心的砍木頭和舉石頭等運動,在其 他西班牙人的眼裡評價並不高。加泰隆尼亞人則大異其趣,他們曾在法國統治下 度過好幾世紀,吸收了許多[[巴黎]]生活和文化的精緻面。不過,他們和巴斯克人倒 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也有極強的獨立意志。 一般來說,西班牙人民沒有什麼種族偏見,性格雖然不像法國人高雅,但是節儉 樸實、和藹善良,努力工作,勇敢愛國,在情感上易衝動,具有自由自在不受壓 力的自表精神。他們民族性很強,優越感也重,往往自認為比別個國家的人高明 ,但從不將個人的態度去影響別人。對別人所給予的輕視和侮辱,有火山般的反 應,會馬上怒氣爆發,而無狡猾和偽善的性格。雖然他們不但剛愎自用、脾氣暴 躁,而且還有一籮筐不勝枚舉的毛病和缺點,但是有一項天賦卻彌補了所有的不 是,那就是他們對生命的熱愛。由於受到天主教的影響很深,因此這裡中年以上 的人比較保守而重視外表和家世,愛好藝術,但對政黨政治多不感興趣。在他們 的社交生活中,對婦女要行吻手禮,但只限於已婚的婦女。 西班牙人在感情的表現上,處處流露出地中海式的熱情,而且在他們的生活中, 處處都可見到神的影子,他們隨時與神同在,偶爾也會詛咒神。對西班牙人來說 ,神的存在是必要而不可或缺的。這種因位於回教與基督教傳統的過渡地帶所產 生的熱情,以及長久出於貧困中而培育出來的忍耐力,無不與神的概念有關。因 此,有人將西班牙的文化,比作是歐洲文化的一塊老生薑。 這個國家的人民崇拜大家庭,西班牙是個男人的國家,但也是個為了家庭而組成 的國家。他們的家庭都很大,大都由母親掌管著。表面上看來很有自由和特權的 西班牙男人,其實馴服得像他母親手中的小貓。的確,西班牙傳統中著名的風流 劍客唐璜,正是歐洲最能得到母性撫愛的男子。不論在任何地方,對男人而言, 最惡毒的謾罵就是侮辱他的母親,對女人則是數落她的子女。西班牙男人素有好 色的「令名」,一般說來並非假話,直到現在,已婚男子有情婦仍是司空見慣, 而作妻子的也多半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強烈的家庭觀念,誰也不能真正 破壞他們維繫共同生活的信念。 雖然熱情是西班牙人明顯的民族特徵,但他們也有警戒孤立的一面,飽受外人侵 略的歷史給他們留下了深深的影響。西班牙人只願和譬如地區、村落和家人等可 信賴的團體,組成鞏固而又緊密的集團,而這種意識形態發展的結果,就是傲慢 自大的個人主義和彼此不相屬的獨立精神。 所有到這個國家的客人都不會忘記他們的友善和親切。假如一個本地人和外地人 閒聊,外地人最後總是至少會受邀共飲一杯啤酒或咖啡;而在南舟酒保會一杯接 一杯的贈飲,令人不禁納悶他們怎樣賺到錢。 西班牙近年積極發展現代化,不知不覺中犧牲掉一些這個國家人民的特質。但是 ,他們仍然能在享受生活和為生活奔波的兩極間,尋得微妙的平衡點,也就是一 方面能保有西班牙的氣氛,一方面又能達到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目標。一位記者在 訪問西班牙後發表他的意見說:「西班牙帶兩分詩意、三分唐吉訶德和五分鬥牛 精神。」唐吉訶德的國度,總是有那麼點瘋狂、自我崇拜和無限的浪漫。 地靈人傑的西班牙,出過許多知名的人物。在藝術家方面有格雷柯、委拉斯蓋茲 、穆利羅(Murillo)、戈雅、畢卡索、格利斯、米羅、達利。作曲家有阿爾貝尼 斯(Albeniz)、法雅(Falla)。大提琴家有卡薩爾斯(Casals)。聲樂家有卡芭葉( Caballe)、卡瑞拉斯(Carreras)。流行歌手胡立歐。文學家有羅卡(Lorca)、塞 拉(Cela)、塞萬提斯。建築師有高迪。電影導演有布紐爾(Bunuel)、阿莫多瓦、 米蘿(Miro)等。 ==酒館和吃的文化== 西班牙人的飲食習慣和中國人很接近,每鮮特別豐富。中國餐館也很多,生意相 當好。西班牙的傳統盛宴少不了山地火腿冷盤、香腸和貝類;佐以清涼爽口、不 加甜味的白酒和啤酒,至今受到普遍的喜愛。西班牙人喜歡飲酒,但他們的傲氣 絕不能容忍因酒精引起的失控,所以當舌頭打結、語言含糊影響到「表演」時, 就會趕緊煞車。在吃中飯的時間裡,一切活動停止,通常在下午2時到4時的午餐 時間裡,想買點東西,或與人打打交流道,都會落空;這時想叫一輛出租汽車也 不容易。 民族性使然,西班牙人有「三愛」,愛聊天、愛喝酒和愛逛街,如果有三、兩位 西班牙人聚在一起天南地北閒扯,那連珠砲似的捲舌音流瀉而出,宛如一首樂章 ;如果再加上人手一杯,用不了多久,爽朗笑聲旋即爆出。由於他們喜歡聚在一 起,個人主義在此時有了最微妙的表現。他們高談闊論,聚集的人越多,聲音就 越大,炫耀的效果才更輝煌。而酒吧是將這種自我崇拜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場 所。 剛到西班牙的外國人,一定對於滿街林立的酒館、銀行和香菸鋪感到印象深刻, 幾乎每條街上都可以見到這三種行業的蹤跡。尤其是酒館,3、5步就是一家,甚 至有些地方整條街都是,大家比鄰而居做生意。西班牙酒館數量之多,絕對居世 界前茅。即使再偏遠的小村莊,全村不到2、30戶人家,也一定至少有一家小酒 館,供村人吃喝聊天,閒扯聚會。 這種酒館文化,已成為這個國家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整個西班牙民族性格 的養成,酒館功不可沒。早上睜開眼就得上酒館報到,喝咖啡、吃土司,這些早 餐的時間都是在家附近或公司附近的酒館中進行的。西班牙酒館不限於賣酒,它 賣的東西可是五花八門。舉凡吃的、喝的都有,但它不賣正餐,正餐要到一般餐 廳去吃。雖然不少酒館都附設有餐廳,不過一般「正宗」的酒館,指的是喝點飲 料、吃點小點心和聊天消磨時間的地方。 西班牙人有名的愛聊善談,電視訪問隨便在路上抓個人,都能面對鏡頭侃侃而談 ,連小孩也一樣,一點也不害羞腥怯,可見他們平日練習自我表達能力是如何地 勤奮,功夫又是多麼地深了。這種功夫和他們每天在酒館中流連消磨,絕對大有 關係。 人們到西班牙酒館去,看到許多人正在熱烈討論或辯論什麼,可別以為他們是什 麼親朋好友,可能彼此間連姓名都不知道,只不過上酒館來喝一杯,大家就聊個 沒完,熱絡得像多年知交似的。在這裡,一天到晚就聽到大家在說:「喝一杯去 !」這就像中國人愛說:「有空吃頓飯」或「那天吃個飯」一樣,是大家約了聚 一聚的意思。 一般的西班牙人,尤其是男人,一天上酒館喝上4、5回是很平常的。早上去喝杯 咖啡,中午去喝杯啤酒,下午5、6時的點心時間再去喝杯咖啡或啤酒,晚上上班 後還得再去喝一杯。西班牙的女人也有她們自己上酒館的時間,主要是下午4、5 點左右。這個時段在酒館裡,多半是一群群女人聚會著「喝一杯」,很少見到男 人。 這個國家物價高,但是酒館的消費額卻很低廉,一杯咖啡或一杯啤酒,不過25分 歐元左右,喝一杯,再吃點小點心,一趟花費最多1.2歐元,並不算太大負擔。 酒館中客人來來去去,大部分人都是站著吃喝,很少有坐下來的,有的酒館則根 本連椅子都沒有。 除了喝一杯,西班牙酒館文化裡最精彩的部分,該算是每個酒館獨特的「它帕」 (Tapa)了。它帕就是小菜,放在一個個小碟上,配著飲料啤酒吃。種類有千百種 ,各地各家酒館的它帕都不一樣。一般酒館多半把它帕一盤盤放在吧台的玻璃櫃 中,任客人挑選。一杯啤酒、幾小碟它帕,再加上的硬麵包,有時就可以充當一 頓正餐了,價錢卻不到正餐的一半。有些酒館的某種它帕做得出名了,就乾脆只 做這一種它帕,連店名也都改為如「磨菇酒館」和「煎蛋餅酒館」這樣以它帕為 招牌的店名。客人上門不必麻煩,只需點個飲料,就會連這個酒館專賣的它帕一 起端上來。 在一些大城市裡,有的酒館還具有文化的功能。像[[馬德里]]就有不少老酒館,客人 在酒館裡喝一杯,吃點它帕,一些作家或詩人在小舞台上朗誦自己的作品或有名 的詩歌,配上簡單的吉他鋼琴伴奏,文學氣息十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酒館服務人員,清一色全是男士,工作時間都穿制服,個個手 腳俐落,效率十足,再多的客人湧上門,他們全應付自如,客人絕不需要等上超 過5分鐘的時間。 在西班牙住久了外國人,也會和西班牙人一樣,染上天天上酒館喝一杯的癮,雖 然咖啡、啤酒和可樂,自己家裡都有也更便宜,可是味道和氣氛跟酒館裡的相比 ,喝起來似乎就是不一樣。 ==女人與婚俗== 這個國家的女人很漂亮,她們梳著烏黑的髮髻,臉上洋溢著熱情。她們本來是全 歐洲最拘泥的女性,但是現在也開始穿藉流行的牛拿褲,並且公開地抽煙了。一 般說來,大多數西班牙女性仍然具有傳統的美德,她們對摩登的東西,並沒有太 大的興趣。她們主要的心願,還是憧憬著大家庭僕從如雲的生活。不論是主婦或 是女傭,都很守舊,不大願意接受新的物質上的便利。西班牙女郎是以姿容曼妙 見著,如果到西班牙去,要想贏得她們的好感,首先就得先稱讚她們的美麗舉世 無雙;她們聽到這種讚揚,並不以為是別人善於稱頌,而會當你是高雅而有鑑別 能力的男人。同時她們永遠不會投桃報李,好像對讚美受之無愧。 西班牙婦女兼具東方女性美德,以容貌體態論,確實也算是罕與儔比的;但是西 班牙女人所引以為豪的,並不只是形諸於外的麗質,而是蘊含內在的溫順。她們 是十足的女性,絕不是女權論者,無論是居家或是在外,從沒有想過女性會有獨 立生活的日子。從少女的時候開始,她們便懷著為人婦的憧憬,等到嫁為人婦後 ,對丈夫會像對上帝一樣愛慕著。現在的西班牙婦女雖然不完全深居簡出,但是 男女有別的思想還未成為過去,大多數未婚少女在沒人陪伴時是很少出門的。這 裡的女性對服裝不尚摩登,但對服裝的做工和質料卻很講究,她們不喜歡購買成 衣,一般婦女置衣都要量身裁製,所以一般女裝店只能預備半製成品,等到顧客 看中試身後,再動針線縫製。不過大多數的西班牙婦女都精於女紅,多自行裁剪 衣服;女紅和六絃琴,是她們閨中的主要課藝。 在這個國家,女士們都喜歡使用扇子,這是傳統作風。西班牙女士們盛裝出席宴 會時,在頭髮上插有蕾絲花邊的頭飾,手維持優雅的扇子,刻意的配合下,顯出 動人的風姿。更重要的是,對於她們而言,扇子並不只是用來打扮自己,它還有 「說話」的功能。在古代,由於封建制度的存在,男女交往受到限制,尤其是女 方所受的家庭管束更加嚴厲,所以男女間不能夠「親密」的說話,女子只有靠一 把扇子來代替談話、傳達心聲。此後雖然社會逐步開放,但這種古老的習俗仍然 流傳至今。 這種「扇子說話」的習俗非常有趣,簡單說來,如果女性把扇子打開,在右頰上 輕輕撫摸,這就等於說「是」;反過來說,右頰便是「不」了。假使有位西班牙 女性面向著你,用右手把扇子遮掩住面部,她是在向你表示「請跟我來」;當她 把扇子輕掩面頰,不停地搧動著扇子,是在暗示她「喜歡你」。但如果她右手持 著扇子並且不停地迴旋著,那你就不必再對她花費心思了,因為她是對你表示「 我所愛的另有他人。」 而當西班牙男士中意某位女士時,常會用「開雷爾」(Querer)來表達內心的愛意 。因為「開雷爾」是愛的意思,它本身已包含了精神與肉體之愛的雙重感情,所 以能充分表達出真摰的情意。 在西班牙,15、16歲的少女大多已有婚約。西班牙的年輕人一般都交往很久,才 論婚嫁;通常只由雙方家長見面,會談是很嚴肅的。女方家長會詳細地詢問男方 的職業和經濟狀況,接下來才討論訂婚和結婚禮儀。訂婚幾乎和結婚一樣重要。 訂婚時由雙方家庭和至親好友圍著一壺茶和一瓶酒坐下,當然也少不了一頓豐盛 的晚餐。男方送給女方一個手環和一只鑽戒。女方則送給男方一隻手錶或一幅全 家照。 西班牙人的訂婚期大多很長,這是他們生活中根深蒂固的習性。但這並不是一種 毫無現實意義而又無聊的習俗,因為在這段期間內。訂過婚的男女常常會隔著窗 戶,互訴愛慕之情。這種訴說著近乎奉承的愛語的習慣,是西班牙人殷勤的本能 中不可或缺的。男人會在路邊對中意的女孩傾訴愛意,那些言語不僅優美機智, 還富有詩意,因此這種行為雖然顯得有些莽撞,但絕不會令人有輕佻之感。 未婚夫婦在長久的訂婚期間天天約會,直到結婚當天才停止。結婚典禮對西班牙 人意義重大,一旦結了婚,就絕不允許後悔,因此結婚典禮總是豪華、莊嚴而神 聖的。2005年7月國會通過家事法,規定男人婚後必須分擔家務,照顧家裡老小 ,並成為婚姻契約中的一部分。每個家庭當小孩出生時,都會舉行慶祝典禮、在 阿斯圖里亞地區,新生兒的雙親要和命名的長輩互換禮物,如果是牧人,會將麵 包當做禮物送給當天在街上遇見的第一個人,以期望新生兒能擁有一顆慈愛的心 和責任感,並且能在社會上出人頭地。 2005年6月30日,西班牙國會通過准許同性戀伴侶結婚及領養小孩的法案,成為 繼荷蘭、比利時之後第三個將同性戀結婚合法化的第三個歐洲國家,國內約有 400萬名同性戀者。 Z-IA24-10a ==節日習俗樂趣多== 如果要找出西班牙有什麼可以列入世界紀錄的,那麼一年到頭多如牛毛的節慶,必定上榜。西班牙幾乎每個月都有各種節慶,必定上榜。西班牙幾乎每個月都有各種節慶,春秋兩季各大城小鎮的節慶更是數不清,遊客必須去查西班牙觀光局的「節慶索引」才能弄明白。這個國家的節慶有全國性的,也有地方性的,各大城市或小市鎮,甚至偏遠的小村莊,都有自己的節慶日,有的還不只一個,如果讓西班牙人連續工作一個月,而不過節狂歡是會引起暴動的。 西班牙人稱節慶為「菲也斯打」,他們過「菲也斯打」總是全力參與,認真準備,人人都加入狂歡遊行的行列。所有的節慶,都少不了遊行、跳舞和唱歌,每個地方的人,都有一套當地的傳統服裝,到了節慶當天,人人穿上傳統衣飾,上街遊行跳舞去。音樂、響板、吉他、高歌和狂舞,每個「菲也斯打」到了最高潮時,現場都是一片喧騰狂歡的氣氛,五光十色華麗眩目,那種歌舞昇平的景象,真讓旁觀者覺得如在夢中。西班牙人把節慶的連續假期稱為「橋」,每逢過「橋」期間,西班牙各地必定車禍頻頻,從無例外。儘管西班牙媒體在這時總是再三呼籲大家開車小心,不要酒後駕車,但總是有許多人要做輪下鬼,一個週末平均死亡60多人,一個「橋」或一個「菲也斯打」死亡百餘人,都是正常的。節慶期間的狂歡縱樂和飲酒過度,是西班牙人樂極生悲的原因。 這裡的人具有一種非常喜愛熱鬧的爽朗氣質,因此天主教等宗教很容易在這裡生根。天主教除了有豪華的典禮和華麗的教會外,更有苦修、安於清貧、熱愛自然和神聖的禱告,奢侈和簡樸、尊嚴與服從、罪惡意識和榮譽感等強烈的對比,是西班牙人接受天主教的重要因素之一。屬於天主教國家的西班牙,節慶也大半和宗教傳統相關,一年365天,天天都是一個聖徒的節目,並且國內每一個城鎮都有一個聖徒守護神,到了屬於自己城鎮聖徒守護神節日的那天,全城居民都要狂歡慶祝,飲酒作樂,舉行各種儀式,有時節慶往往延續一個星期的時間。就連學校也有各種名目的守護神,讓初來乍到的留學生大為困惑。 西班牙的國定假日和重要節日有1月1日的新年(Year’s Dany):這日全國喜氣洋洋,普天同慶。[[馬德里]]的慶祝重頭戰擺在除夕夜,當夜幕降臨、華燈齊燃時,人們扶老攜幼湧向太陽門廣場,歡度舊年的最後時刻。孩子們載上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小紙帽和面具,拿著小喇叭、哨子、短笛,等到午夜鐘聲響時,人們把早已準備好的12顆葡萄一粒粒地放入自己口中,並迅速吞下去。按照當地風俗,在鐘聲停止前看完葡萄,意味著來年十二個月事事如意。當新年鐘聲剛響過後,廣場上到處都是開香檳酒瓶的聲音,還有梳子們的喇叭聲和笛哨聲亂成一片,人們快樂歌舞,一直持續到晨曦初露。元旦這天人們對小孩特別忍容,要儘量滿足孩子們的要求,他們認為孩子在這天啼哭是不祥之兆。有些地方保持有手拿金幣的習慣,代表福氣和運氣;窮人可拿銅幣代替。 1月6日主顯節(Epiphany),慶祝東方三博士到伯利恒。 2月6日三王節,它的由來是:古時這天從東方來了黑臉、黃臉和白臉3位國王,給人們帶來了幸福、快樂,使人們安居樂業,幾百年來為了紀念這3位國王,西班牙人在這天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這個主要屬於孩子們的節日,張燈結彩的車隊魚貫行向市中心廣場,民眾夾道圍觀,表演的人們化妝成各種小丑和妖魔鬼怪,敲鼓吹號,秀出各種滑稽動作。車隊的頭輛車上三位國王正襟危坐,不時會下車在歡呼的人流中摸小孩的頭,被摸的小孩會有好運。三位國王車旁有數位美麗的姑娘向人群散發糖果,代表國王從遙遠的東方所帶來的禮物。 二月或三月初的嘉年華(Carnival)狂歡節,在聖靈星期三(Ash Wednesday)之後舉行,人們以埋葬紅瑪瑙來象徵冬天已近尾聲。 2月14日的情人節,又叫做聖瓦倫丁節。據基督教傳說,古羅馬時代有位瓦倫丁殉數者不顧羅馬皇帝的禁令,祕密為青年人舉行婚禮,結果被囚禁,並於公元271年2月14日死在嶽中。為了紀念他,人們將2月14日定為「牧神節」,也就是聖瓦倫丁節。這天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姑娘們把自己表達愛情的祝辭放在簽筒裡,讓小伙子們依序抽簽,抽到那位姑娘的祝辭,這位姑娘就成為他的戀人。經過了漫長的歲月,聖瓦倫丁節就演變成現在的國際情人節,今天情侶和夫妻要瓦送禮物以表達自己的感情,一朵花、一個吻,都將終生難忘。 聖週(Holy Week)是指從聖枝主日到復活節的一個星期,是重要的宗教節日,也是紀念耶穌死後復活的日子,西班牙全自陷入濃烈狂熱的宗教氣氛中,而且越往南部走,聖週的活動就越盛大精彩,塞維亞和格拉那達就是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超過5個世紀以來,西班牙境內各地人民都非常積極參與這個神聖、傳統、熱鬧、美麗而又感傷的聖週慶典,主要是為了紀念基督教的兩位主角,為世上贖罪受難的耶穌和慈悲為懷的聖母瑪利亞。紀念活動氣氛莊嚴肅穆,許多教徒都是抱著贖罪的心情前來參與,遊客在這段時間,雖然無法狂歡作樂,但是許多歐洲古代神秘的宗教儀式與習俗,都可以在為期7天的聖週中目睹,是別開生面的另一種旅遊經歷。 由於受到阿拉伯宗教膜拜遺風的影響,塞維亞的聖週慶典最為盛大。依照慣例,當大主教堂裡的帷幕被揭起,完成主教祝禱儀式後,全市各區的教堂便抬起他們的保護神像,同時教堂鐘聲齊鳴,唱詩班唱著讚美神的詩歌,場面莊嚴而感人。遊行開始後,神轎(Costaleros)被無數新鮮玫瑰花圍繞著,橋上四周立著和真人一般大小的伸像,每個神轎由100個信徒頂在頭頂,以每分鐘4步的速度緩慢向前,前導樂隊在連續鼓聲後吹起小號,猶如哀鳴;當鼓號聲靜止下來時,吟唱者唱起悲痛神受難的歌曲薩伊塔(Saeta),歌聲低沈,如泣如訢。 遊行者中赤定、頭戴垂肩尖頂帽(Capuchones)、身著素色或深色長罩袍、腰間繫著草或粗麻繩的是拿撒勒(Nazarenes)人,他們有的臉上還塗成土黃色或赤灰色,用來表示長期的哀傷;遊行者多持一支2公尺高的白蠟燭,當夜暮降臨時,他們便高舉燃起的巨燭當作火把;也有些遊行者揹著十字架模仿耶穌受難。每個區的信徒們都全力以赴,當保護自己住區的神轎經過時,在鼓掌和歡呼聲中,有人低頭默禱或低泣,也有人跪著哭喊主名:Senio!Cristo! 連續7天,從早到晚不分晝夜,參禮膜拜者像潮水般湧入各個教堂,並且購買贖罪券,從買贖罪券的人數看來,他們對自己有罪的畏懼和祈求贖罪的心態是對等的。 在節日裡,不論男女老少都穿著黑白或深色的正統服飾,否則便會引來旁人的側目,認為不夠敬虔與尊敬,外來遊客最好也不要過於招搖。 格拉那達聖週活動頻繁,從早上到夜半都有各種不同的活動在進行著,大多是根據聖經上的故事來安排的,其中最聞名的就是復活節前兩天深夜的「靜默大遊行」,是為了紀念耶穌死前的最後一夜而舉行的。 凌晨兩點,大教堂廣場上已擠滿人群,人人手持蠟燭,靜默不語,等待著遊行隊伍的出現,現場只看到點點燭火跳動,氣氛詭異而又沈默;不久,遠處的遊行隊伍出現了,由戴著中世紀蒙面尖長僧帽的僧侶領頭,一批批同樣神秘,只是僧帽顏色各異的僧侶隊伍緩緩前行,緊跟在後的是揹著巨大十字架的耶穌,他的身影被火炬投射在古城的城牆上,顯得格外觸目驚心。 這時,廣場上的人群全部站立起來,向受難的耶穌致敬,現場仍然沒有一點聲響,即使不是天主教徒的人,也同樣會為當時的莊嚴景象而油然生出一股敬畏的心情。 沒有參加過聖週的人,是很難想像西班牙人對宗教的那股虔誠勁兒。每天,聖母瑪利亞在格拉那達巡城遊行,沿途總是擠滿膜拜的人們,人人爭相摸觸聖母的裙裾衣襬,以祈求能獲得聖母的祝福。這些信徒臉上流露出的崇敬和滿足的神情,足令旁觀者動容。 巴利阿多利德的聖週活動也比較有名,聖週慶典在市中心廣場舉行,儀式莊嚴肅穆,各個教區都用極為虔誠和靜謐的方式出遊,和塞維亞熱鬧、鑼鼓喧天的慶祝形式呈對比強烈。 聖週期間,也是西班牙全國大休假的時候,加上湧入的觀光客,全國各地的旅館幾乎早被預訂一空,因此遊客如果不早做準備,就有露宿街頭的可能。 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時間在復活節前的星期5,是宗教的主要節日。 復活節的慶祝時間是3月22日至4月25日間,(Easter Day)是天主教僅次於聖誕節的重要節目,全國放假3天。這是紀念耶穌死後第三天復活的大日子,據說耶穌被猶大告發後釘死在十字架上,在這天複活升天。在復活節期間有不少傳統的慶祝活動,既有天主教的宗教儀式,也有異教徒留下的許多習俗。其中主要的活動是化裝遊行和集會,並焚燒猶大的∫像。同時,蛋是復活節最典型的象徵,這也許是因為古人將蛋視為孕育新的生命和復活的象徵的緣故,因此在復活節時,人們常把蛋染成紅色,代表耶穌受難時所流的血,同時也象徵耶穌復活後人們的快樂。 復活節這天全家人團聚,品嚐各種各樣的食品,尤其是要用烤乳豬和燒羊肉招待客人。至於復活節這天為什麼要吃羊肉?聖經上有個說法:上帝要考驗一下亞伯拉罕,讓他把獨生子殺了作幡祭,他毫不遲疑地拿起刀子,但上帝制止了他。這時亞伯拉罕正好發現一隻公羊,就將牠取代兒子作為幡祭,因此用羊祭祀是過復活節的一個傳統。 聖荷瑟節(Feast of San Jose)在3月19日,是全國性的感恩節,也是父親節,也許是聖荷瑟在西班牙人心目中,是個慈祥有責任感的男子漢吧。慶祝的方式比較簡單,節日當天,妻子兒女都會準備好禮物,祝福父親健康、快樂和長壽,然後全家共進豐盛的飯菜,歡度佳慶。 5月1日的國際勞節節(Labor Day),勞工朋友們放假一天,並舉行慶祝會。 5月2日是[[馬德里]]自治區假日。 5月底或6月初的基督聖體節(Corpus Christi),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日子,每年日期都不固定。根據在維也納的大公宗教會議決定,節日由教堂舉辦,並專門用一天來讓居住在農村的父老用發餅向主耶穌基督獻上感恩祭。慶祝活動主要在托雷多舉行,這裡古老的大教堂中有一尊巨大的耶穌受難聖像,信徒們在大教堂舉行最隆重的彌撒儀式,然後抬著聖像上大街遊行,街道上布滿由茴香等各種香草織成的地毯,用來迎接聖靈。整個遊行過程氣氛非常哀戚,信徒們穿上黑色長袍,跟在巨大的耶穌像後,雙手合十,低著腦袋,無聲無息地緩緩行進。其他一些地方有將活人扮作耶穌,綁在十字架上,進行類似的悼念活動。在穆爾西亞地區的聖體節上,人們吹起了一支長達3公尺左右的喇叭,聲音回蕩天際,使人震顫,有些毛骨筆聳然。這一天,很多西班牙人守齋禁食,不參加非宗教性娛樂活動,教堂停止舉行婚禮一天。 [[巴塞隆納]]和格拉那達的聖體節偏向嘉年華會的方式,在遊行中經常出現聖經啟示錄中七頭十角無足的巨嘴紅龍、巨大國王、王后和阿拉伯皇族,還有供貴族取樂使喚的一群大頭侏儒穿插在隊伍中。 韋爾瓦和哥多華地區的聖體節,是在大主教堂前的繁華街道上鋪滿了鮮花,整條街像是漂亮的花地毯,非常壯觀。 塞維亞的人們過聖體節的方式則是宗教的情懷勝過嘉年華會式的慶祝,16世紀便曾打造一個基督聖體匣,直到今天聖體匣遊行的路線都不曾修改過,主要是經過漢諾瓦街(Calle de G’enova)、聖方濟各廣場(Plaza de San Francisco)、皇家監獄(C’arcel Real)、∵街(Sierpes)、阿克諾鎖廠(Arqueos del Salvador)、製燭工廠(Cereros)、普拉塞丁斯(Placentines)和高地(Gradas de Levante)等,最後到達金塔。 慶典舉行的同時,也可以參觀各區教堂珍藏的聖器珍品,有的教堂收藏品非常豐富,差不多可以和博物館媲美。就藝術性來說,塞維亞聖體節就是一次美的呈現。由於這裡的聖體節聲名遠播,每年總會吸引不少外來的觀光客,節目慶典也已不再那麼嚴肅及富於宗教意味,而是介於宗教慶典和歡樂之間,原來規定聖體節這週的禮拜5不能吃肉,只能吃魚,現在也只有少數人遵守這個禁戒了。 宗教團體為了讓人記住聖體的代表性和宣揚無盡的愛,在聖體節期間還出售一種外面鑲有玻璃、精緻的仿造真體的聖體匣,遊客可以在紀念品店和宗教特定地點買到。 西特加斯(Sitges)的聖體節也非常熱鬧,除了各教堂舉行彌撒外,並在市鬧區舉辦花毯大賽和康乃馨大展。 6月24日的[[巴塞隆納]]自治假日。同時也是全國性的聖約翰節,為紀念浸信會使徒約翰而舉辦,當晚燃燒火炬一整夜,在地中海沿岸的慶祝活動特別熱烈。 8月13日為聖母升天日(Assumption Day),也是重要的宗教節日。 10月9日為巴倫西亞自治區假日。 10月12日的國慶日,又稱為西班牙節(Hispanic Day),主要是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 11月1日的萬聖節(All Saint’s Day),這天是全家到祖先墳上獻花的日子。現在西班牙大多數地方已建有公墓,萬聖節這天有成千上萬的人前往公墓憑弔已故親人。 11月2日為萬靈節。 11月9日為守護女神節。 12月6日為行憲紀念日(Constitution Day),是紀念西班牙在1978年行憲。 12月8日聖母受胎日(Feast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也是耶誕季節的開始。 12月25日的聖誕節(Cliristmas Day),是耶穌出生的日子。耶穌究竟是那天出生的,人們並不清楚。但是聖誕節是公元354年由羅馬天主教會規定的,據聖經上說,在羅馬皇帝的旨意下,天下人都要回老家報名登記,否則要被殺頭。耶穌的父母約瑟和瑪利亞只好離開拿撒勒城,回到老家伯利恒去,但當他們於12月24日返回伯利恒時,所有的旅館都已客滿,他們只好暫時棲息在一間馬∴裡,當晚就生下了耶穌。由於找不到一塊乾淨的地方,聖母瑪利亞只好將兒子放在馬槽裡。正巧耶穌生下時天使光臨伯利恒,於是向守護羊群的牧羊人報告了這一喜訊。與此間時,天上出現了一顆新星,非常耀眼,在它的指引下,有3位東方賢士來到伯利恒,向聖母瑪利亞獻上許多珍貴禮品。今天人們過的聖誕節風俗,大都來自這則聖經故事。 對西班牙人來說,聖誕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全國沉浸在喜氣洋洋的氣氛中,家人要瓦送禮物,特別是送給兒童的禮物,還要在聖誕樹上張燈結彩,全家用完聖誕大餐後,「天使報佳音」的活動繼之登場,教堂裡的唱詩班個個打扮得像白衣使者,挨家挨戶地來到教徒家門口,邊彈奏邊齊唱聖誕頌歌,祝福耶穌誕生。 在每年12月底,西班牙一年一度的耶誕彩券舉行開獎,它已有190多年歷史,獎金高達11.4億歐元,為全世界最高額的彩券獎金,但主辦單位設計一套相當複雜的得獎辦法,讓獎金由家人分享,而不由少數人獨得大獎。從1號到6萬號,每一張彩券重覆1555次,以達到獎金分享的原則。 除了上面的國定假日和重要慶典外,西班牙還有許多地方性的慶典。其中的摩爾人和基督徒的慶典(Fiesta de Moros Cristiano),是西班牙享有盛名的節慶,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只有在農村和郊區才看得到。摩爾人是摩洛哥境內柏柏族人和阿拉伯人的後裔,他們在公元8世紀入侵西班牙,直到15世紀末才被趕出,但他們的回教文化都給這塊土地留下了深遠的影響。這個國家境內有3個地區慶祝「摩爾人與基督教的慶典」時規模較大,包括東北亞拉岡中部的尼溫特(Levante)地區,安達魯西亞的安達魯斯(A Andalus)地區和東南海邊阿利坎特省的阿爾科伊,其中以阿爾科伊的慶祝活動最華麗和最有趣味。在節日期間,阿爾科伊演出的劇情都是忠於歷史記載而改編的戰劇,劇中嘲諷著異族在佔領時不人道的暴政,也譏笑當局的老化腐敗,更有表達對目前社會政治的不滿情緒。劇本是用15世紀的抒情詩寫成,中間穿插阿拉伯詩特有的隱喻,演員的舞台經驗也相當豐富,演技更是突出,對喜愛戰劇的人來說,有很高的可看性。 演出開始後,手持寶劍、頭帶帽盔並坐擁城堡的基督教士兵和手持彎刀、頭綁白布代表阿拉伯的士兵,跳起各式戰舞,象徵雙方的激戰。突然號聲吹起,有的摩爾人丟下兵器背棄他們信奉的阿拉真主,向基督教士兵投降;有的堅持戰死疆場,保住了軍人的榮譽;得勝的隊伍在雄壯的樂聲中展現出英雄般的軍容,驕傲地接受校閱和群眾們的歡呼。 這個節日除了要人們記取教訓外,還希望西班牙人能和阿拉伯人發展有限的友誼,不禁讓人憶起幾個世紀以來,西班牙和阿拉伯之間就像在十字路口被紅綠燈阻隔一樣,壁壘分明,真是耐人尋味。 西班牙的節慶充滿了傳統特色,而且最能體現出這個民族狂歡愛鬧的本性。巴倫西亞的火節、塞維亞的春會和班布隆納的奔牛節是西班牙地方節慶中最有名的,但是其他地方同樣也有精彩而具有自己特色的節慶。如[[巴塞隆納]]的節慶中,街上有巨偶遊行,當地人穿著古代的服裝疊羅漢,堆出有7、8個人高的「人塔」。在[[馬德里]]2月的嘉年華會裡,人們戴上面具,穿上千奇百怪的各式服裝,到大廣場去通宵達且的唱歌跳舞。在[[馬德里]]的四旬齋期間,還舉行一種玩笑式的節日活動,就是四旬齋頭一天聖灰星期3的沙丁魚葬儀。 這項活動大概起源於中世紀或18世紀,有關它的起源有好幾種說法。根據沙丁魚葬儀公會的正式記錄,節日是從18世紀查理三世在位時開始的。當時人們把沙丁魚從西班牙北部海港桑坦德運到[[馬德里]]供四旬齋期間食用,但由於交通不便,沙丁魚運到[[馬德里]]時已經腐爛了,貴族們在尋找四旬齋餘興節目時,注意到一籃籃的腐臭沙丁魚,由於當時宗教裁判嚴禁任何形式的異教慶祝活動,在四旬齋期間不能吃肉跳舞行樂的貴族們,便決定以埋葬死臭的沙丁魚作為消遣,這項傳統就此產生。從那時起,每年至少有一條沙丁魚壽終正寢時受到厚葬,只有在1936~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期間才暫告停頓,後來在佛朗哥獨裁統給期間的最初幾年也遭到禁止,此外每年都照例舉行,大約在1950年重建沙丁魚葬儀公會。 葬儀開始後,幾百名送葬者身穿黑色長服,揉擦著眼睛,抬著一個躺著一條死沙丁魚的迷你棺材,沿著馬德里街道遊行,走在前面的是頭戴高帽、身穿原斗篷的沙丁魚葬儀公會100多名男性會員,他們一點也不傷心,反而歡天喜地的為這條沙丁魚送終。孩童們化裝成寡婦或吸血鬼跟在公會的送葬車後面,希望能獲得一袋糖果,剛學步的嬰兒與穿著浴袍的老祖母們站在老舊公寓的露台上觀看。送葬行列穿過蒙莎娜莉絲(Manzanares),沿著馬德里城西貧民區的街道蜿蜒前進。夜幕低垂後,送葬隊伍在火把照耀下穿過一條高速公路上方的隧道,到達位於卡薩德甘波(Casa de Campo)公園邊的火葬柴堆。這個公園佔地極廣,是16世紀腓力二世國王的狩豬場。 這時,一名年輕婦女在魚骨旗前停下來,沙丁魚葬儀公會掌旗官跪在柴火堆前面,叫道:「好可憐,她多美呀!」送葬人群聚集圍繞在樹林下,把厚紙板做的魚偶丟進火中,再將迷你棺材中打扮得整整齊齊的沙丁魚木乃伊拿出來埋在土中。 每年8月末最後一個星期6前的一星期,是西班牙巴倫西亞的番茄節,位於巴倫西亞東部的布諾爾(Bunol)小鎮,從8月最後一個星期三開始的整整一個星期內,舉行舉世無雙的瘋狂番茄節,全鎮人及共襄盛舉的外來觀光客聚集在市中心廣場上進行番茄節狂歡。 這個節目已持續了六十多年,始於一九四五年,它的由來據說是當特多名年輕人在廣場上觀賞嘉年華遊行,因場面混亂發生衝突,就隨手拿起附近水果攤上的番茄當武器,進而引發更多群眾傚應,加入互相攻擊。隔年的同一天,心有未甘的年輕人自備番茄再度回到廣場,一場「以番茄還番茄」的紅色戰爭於焉開始。它本來是不合法的,但當地民眾對這種「軟性」的發洩方式相當贊同,因此在一九七五年鎮公所就正式宣布番茄大戰為合法的活動。發展到今日,每年慕名而來的十餘萬名遊客,至少為布諾爾小鎮賺進五千多萬歐元的觀光財,而小鎮所付出的代價,只是一百多噸番茄。 每年快過番茄節的那一天,就由青年男子在廣場的大道口立起一根5公尺高的大柱子,柱上掛著火腿,而載滿番茄的幾輛卡車也早已停在廣場的各個角落上。接近正午,鎮民們紛紛關閉門窗。午特正,由人爬上柱子取下火腿,突然緊繃的空氣被一聲清脆的火箭信號聲撕裂,聲音還在空中,成千上萬「殺手」便從各個方向迅速衝向卡車,抓起車上的紅色武器,展開一場「血腥的殺戳」,開始了漫無限制的狂歡。被用來投擲的番茄並不全是成熟的,有些還是發青的,所以被番茄擲中的滋味也是不好受的。 在番茄大戰時,不論本地人或觀光客都不用客氣;因為當狂歡結束時,渾身沾滿了番茄汁才表示參加得非常投入。不願意被番茄擲中的,也有逃走的自由。 眼看著滿身一片血紅的男男女女在這個大廣場上混戰一團,歡笑聲震天的情景,真令人感到恍若來到一個瘋狂世界,啼笑皆非。「血腥大血」一個小時後,咻地一聲響起,又一樣火箭飛向高空,紅了眼睛的「殺手」們彷彿受到催眠般,慢慢放下武器停止攻擊,有的還躺在及膝的「血海」裡。 番茄節進行到最後一天時,整個廣場和通往廣場大街小巷上,遍地番茄,一片血紅。於是節日的最後一群人登場了,他們是消防隊和清潔隊的隊員,任務是用大木耙和水龍頭清裡現場。 吉卜賽人是個很奇特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卻沒有自己的歷史、文字,國家和政權,他們的行為標準與一般人有異,千百年來都是如此。西班牙的國粹佛朗明哥舞蹈,就源自吉卜賽人的舞蹈,可見吉卜賽人對西班牙文化的影響。 每年10月第一個星期的最後兩天和第二個星期的第一天,就是西班牙吉卜賽人的女兒節(Se≒orita Dra),其中以北部濱大西洋的納瓦拉省最為隆重,許多適婚年齡的西班牙吉卜賽男女,為了有個好歸宿,不遠千里趕赴這個省偏僻的山地小城梅里達,而且「現場交易」,手續簡便。 納瓦拉是西班牙最落後的地方,一般人的生活鞎苦,為了謀生,男人和女人都無暇戀愛,因此嫁聚困難,女兒節也就油然而生,所以說穿了,節慶原來只不過是為了提供男女相識的機會而已,沒想到現在倒成了傳統。 女兒節前,住在山區裡的吉卜賽男人,為了要討老婆,早在一星期前就開始向平均的梅里達出發,男人穿上最漂亮衣服,女人打扮得花枝招展;節日開始時,男人瘋狂飲酒,以顯示自己的勇猛,女郎們在自己的窗口或拖車旁注視,如果雙方「來電」,就進入「考試」了。「考試」的目的是為了測試女郎的才能,一個吉卜賽女郎必須經過10次口試,試題圍繞著顏色和身體打轉,如男人說「黑」,女郎就必須說出身體上3個與「黑」有關的部位。「考試及格」後,就論到嫁娶了。 談論嫁娶時,由雙方父母出面,男女主角不能參加,地點一般在附近的咖啡店或飯店中,如果酒過三巡,就表示雙方家長已經同意,這就是訂婚酒。再下來就是討論婚期,越快越好,通常都在訂婚的後的7天內完成,如果雙方急著趕路,說不定就在當夜舉行。 一般來說,吉卜賽父母們除透露婚期外,絕對不會透露雙方還談論了些什麼;不過不猜也知,那是聘金的數字,觀光客可以從他們低低的談話以及手指頭連比帶劃的情形中看出他們在討價還價。 吉卜賽人的道德觀雖然與一般人不同,但對婦女的貞操觀念也非常重視,洞房之夜,由雙方家長共同推舉可以相信的族人,檢驗女方的貞操,如果發現不是女兒身,男方可以當場退婚。如果人們在女兒節後看見哭哭啼啼被男人和家人拋棄的漂亮吉卜賽女郎,大都是因為她未能守身如玉。 每年6月初是阿爾蒙特(Almonte)的羅西歐女神節(Romeria del Rocio),共舉辦兩天。節日開始時,載著供奉羅西歐女神像的一長列白色敞篷馬車隊駛出,穿著傳統安達魯西亞服裝的婦女側坐在上面,來到擠滿瘋狂朝聖人潮的市集上。黃昏時分,人們點起千萬支蠟燭在主要的街道上遊行。 有些村鎮在慶祝節慶時,還流行「古卡浬」,是指把一根大柱子豎立在村中廣場上,柱頂懸掛了許多如火腿、水果和公雞等的獎品,柱身塗滿了油脂,然後在全村人的圍觀狂叫中,看誰能爬到柱頂摘取獎品,誰就成為節慶的大英雄,受到全村人的歡呼道賀。 不過西班牙的節慶也有它受人非議的地方,殘害動物,就是保護動物協會最常向西班牙抗議的原因。西班牙的節慶中,許多是把動物當作主角,作為逗弄和犧牲的對象。♀牛是每年春季各地節慶中最常見的活動,一個春天下來,死在節慶裡的牛總有幾百頭虐待動物。不過,他們也承認,法律在一些小城鎮形同虛設,西班牙人奉行的是:「汝愛其羊,我愛其禮。」至今仍然沒有改變傳統的跡象。 西班牙人透過這些多彩多姿的節日,調劑了生活,發洩了精力,使身心都得到最大的平衡,這些可能才是其他國家人民應該向西班牙人學習的地方! 這個國家除了有各種各式、五花八門的節日外,各地的習俗也很有趣。西班牙人非常信仰超自然的物體,因此對於死也有許多特別的習俗。他們認為死是第二種生,靈魂時時活在生者之間。以往,喪夫的女人必須在丈夫遺體前自殺,這種陋俗已經被廢除。現在的喪禮雖然已經不再有專門的「笑女」,也無須佩戴喪事用的黑帶,但還保留著氣氛悲傷的傳統。 西班牙有許多代代相傳的民間活動,尤其以北部最為突出。西北部的加利西亞地區有劍舞、農業豐收時與冬天時穿著特殊的農民服裝、演出代表宗教的戰劇或男女格♀的馬戰等民間活動。此外還有結婚典禮上的對話詩和葬禮傳統等習俗,其中以「大胡蜂的葬禮」最能引起人們的興趣,葬禮徹夜舉行,參加者在吃完簡單餐點後,圍成圓圈模仿大胡蜂的振翅聲,然後在死者周圍轉圈,據說,在這個過程中最先感到疲倦的人會早死。加利西亞地區的人們常常被灌輸有關貪婪、夢想和迷信的觀念,他們相信女巫、幽靈和幻影是存在的。 阿斯圖里亞斯地區的民間習俗也頗具地方特色。當地人雖然與加利西亞地區的人一樣迷信,但卻比他們開朗得多,時常舉辦熱鬧祭典和酒宴,甚至連葬禮的食物也非常豐盛。此外,當地人特別喜歡叫聲,尤其是具有挑戰意味的爭♀開始時所發出的信號。在祭禮期間,不同教區的當地青年常常發生衝突。 巴斯克和納瓦拉兩個地區的風俗習慣有許多共同點,農民和山區的人們都非常純樸節儉,充滿抒情氣息,而且熱愛家庭。另外,他們還喜歡暴飲暴食和遊戰。直到今天,他們仍然戴著當地著名的貝雷帽,益穿著西班牙鄉間隨處可見的粗糙皮鞋。巴斯克地區的代表性娛樂有沙丁魚漁船的比賽、跳高活動、格♀、用斧頭剖開圓木和♀羊等。此外,巴斯克地區還有一種稱為皮塔洛塔(Pelota)的球類遊戲,與網球很相似。每星期日做完彌撒後,人們就在教會的出口或某一特定場所舉行遊戲,兩位與賽者交替將球擲至牆壁,接不到彈回來球的人便是輸家。這種球類遊戲現在已遍及國內外,成為受到人們普遍喜愛的回力球運動。 西班牙培爾陶列市盛行一種緊張有趣的♀雞,也吸引了不少的觀光客。♀雞季節是在春末夏初,多數在週末或假期舉行。♀雞場地設在一個寬大的廳裡,場地中央被用竹片和木條圍成一個約一公尺高的大柵欄所圍繞,場地上鋪滿了木屑,柵欄外是觀眾席,分為頭等和貳等兩種座位。♀雞場中有個證人席,用來監視比賽的進行。 雙方雞主把一些興奮劑灌給雞吃,藥物發作後,高大的雞引吭高鳴,毛羽直豎,不斷在地上磨著鐵嘴,♀志非常旺盛。當♀雞開始時,證人起立高舉雙手,請觀眾肅靜,接著宣布雞主姓名,然後由兩位雞主抱雞出場,將雞放進柵欗中,兩隻雞怒目相視,緊盯對方,慢慢挪動身體,一步步地向對方迫近,然後突然撲了上去,想啄住對方紅冠,對方閃開後立即反攻,凌空躍起,反啄另一隻雞背,一來一往、一招一式,變化新奇,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 西班牙獨特豐富的民俗舞蹈在世界上非常有名,在各地的民俗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亞拉岡地區和巴倫西亞地區一種傳統求愛的霍塔(Jocta)舞、加泰隆尼亞地區的沙達娜和阿斯圖里亞斯地區的旦莎普莉瑪等舞蹈。這些民俗舞蹈大多是獨舞或組舞,站成圓形或方形的行列,它最大的特徵是舞者高舉雙臂,使用響板、手鼓和吉他等音調優美獨特的樂器,以及細緻美麗的傳統服裝。 西班牙人是個懂得生活享受的民族,遊客到此,不難發現西班牙人明朗、親切、善言的民族性。由於西班牙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境內的風土人情、語言和文化習俗都烙有東西方交匯的特色。境內各地人民的氣質和特性也各不相似,因此從西班牙人的臉上,就可以發掘出西方與東方不同的特色,使得這個國家便為多彩多姿。 ==佛朗明哥舞== 聞名於世的佛朗明哥(Flamanco)舞,是流行於西班牙各地傳統民俗歌舞的總稱,也是現在西班牙民族舞蹈中保存最完整和最難跳的舞蹈。它是伊比利半島豐富文化下的產物,原係摩爾人遺留下來的阿拉伯人、世紀的基督徒和猶太人所信仰宗教的讚頌詩歌,直到15世紀的吉卜賽人(Gypsy),才以具體的舞蹈方式,融合表現出這種由多元文化色彩匯萃而成的藝術型態。 本來定居在印度西北部的吉卜賽人,因突厥人的強行掠奪,不得不離家西逃,成為流離失所的歐洲難民。他們到處流浪,四海為家,千百年來倍受種族歧視,尤其是在西班牙安達魯西亞的吉卜賽人,在異族的高壓統治下,過著充滿憂傷和淚水的日子,常常在落腳的地方,以枯木在地上敲擊的聲音為樂而起舞,用音樂、舞蹈和笑聲來排解心中的煩悶,淡化流浪生活的悲哀。難怪西班牙桂冠詩人加西亞‧洛爾卡(Federido Garcia Lorca)形容佛朗明哥舞是「由第一聲哭泣和第一個吻中產生的」。 為了表達長期處在下層社會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和被壓迫的著悶,吉卜賽人慢慢融合了回教文明與吉卜賽熱情的舞蹈藝術,創造出閃爍著東方神祕色彩的佛朗明哥舞,藉由舞蹈和音樂的抒懷,練就面對現實的達觀人生態度。這種民俗舞蹈充分表現出吉卜賽人的詩歌、語言、文化和音樂,而「憂鬱」是佛朗明哥舞的精華,且每個舞蹈都有它的故事背景,但通常是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這種舞大約可以分為三種:一是較為深沉、嚴肅的佛朗明哥舞,用以描述死亡、痛苦和哀傷的情緒,反映吉卜賽人受歧視、壓迫和千年不變的宿命,也有類似宗教的聖歌,表達其宗教信仰;二是述說日常生活,流露出淡淡的憂傷;三是熱情奔放,表達愛情或生活中的歡愉。精確的音樂節拍是佛朗哥舞的重點,透過擊掌、舞步、手響板等動作配合,以高跟鞋跟和腳尖擊地踏響,發出快速的節奏,輔以手臂和掌指的動作,跳出線條流暢優美的舞姿。這種舞通常是由吉他手、男性歌手和以女性為主的男女舞者組成,表演者挺胸仰背,一邊拍手,一邊用腳踏地,臉部表情要非常生動,時而憂傷、時而歡愉,時而憤怒,熱烈的情感表達,非常容易使觀眾受到感染,如同目睹人的一生,喜怒哀樂歷歷在目,令人感動至深。 佛朗明哥舞色彩鮮艷的服裝、高且厚的鞋跟,配合舞者手擺的動作、眼波的流轉,使人神迷;腳上度化無數的動作,令人目炫,再加上手嚮板、釘鞋、鈴鼓或吉他強有力的節奏,每一環都緊緊相扣,串連出歌曲舞蹈本身的意境。「腳上功夫」是傳達佛朗明哥舞生命力的關鍵,它靠的是一雙前腳掌與後腳跟釘滿釘子的鞋子。鞋子部分的節奏總稱為「Zapateado」,是以整個鞋底部在地板上跺響的聲音,與鞋子各部分往地板上撞擊後發出的音響而組成的節拍。腳上動作以不同部位分為腳尖(Punta)、腳跟(Tacon)、腳掌(Planta)、趾尖(Puntera)和劃後跟(Tacon Raspapo)等5種。不同部位的組合,形成富有變化的節奏,是佛朗明哥舞中高技巧的踢踏功夫。 吉他雖然是佛朗明哥舞的主要樂器,但是手響板的節奏感更甚於吉他。通常舞者是左右手各握一個響板,左手的響板聲音較沉重,右手則較尖銳,男性通常使用聲音較沉重的響板,女性則用聲音輕脆者。響板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舞蹈的∮味,材料多以黑檀木、柴檀、石榴木、牛角或質地特殊的塑膠為主,練習時手腕保持向內側略彎曲的姿勢,剛開始練習時會感覺相當吃力,但依打擊法分類練習時,若把響板的技巧組合起來運用,就會有豐富的變化。 佛朗明哥舞的魅力,在於隨著音樂的起伏,歌者時而長聲高調、時而重複短音,或是迴轉著唱腔中的重複音;舞者藉著音樂,使出全身的力道,扭腰、轉身、抬腿,配合釘鞋敲擊在地板上發出的巨大響聲,拍掌聲和手響板聲,融合成一股激昂的氣氛,加上沙啞的唱腔、低迴的吉他聲,將西班牙民族藝術風情發揮得淋漓盡致,西班牙熱情爽朗、活潑奔放的民族特性也由此展露無遺。 這種充滿神秘色彩又極富變化的舞蹈。從基本舞步的簡單、容易到繁複,變化多端的各種舞步,再加上編舞家個人風格創作,舞者對舞蹈的不同詮釋,將佛朗明哥舞的特色發揮無遺,使這項結合歌、樂、舞的藝術,穿越時空,流傳至今,並在世界舞壇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幾乎成為西班牙民族舞蹈的代名詞。原來在曠野中寄情於舞蹈來訴說心境的佛朗明哥舞,漸漸從山洞跳到酒店、又躍進劇院,甚至登上國際舞台,證明了西班牙人不但保留這項民族藝術的特色,更成功地將這項民間自娛的歌舞美化,提升到別一境界。觀賞佛朗明哥舞時,能注意到歌聲、音樂和舞蹈之間的變化,才不會錯過佛朗明哥的浪漫之美。喜歡原汁原味的佛朗明哥舞遊客,在[[馬德里]]和其他一些地方的佛朗明哥餐廳裡,仍可看到正統道地的演出,那熾熱多變的腳步,踢點出浪漫的悲喜情懷,讓人深深感動。 ==擁有強大國防軍== 西班牙的武裝力量由16.6萬名正規軍和7.2708名國家安全部隊組成,國王是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國防部負責制定國防政策及領導國防工業。軍隊最高指揮機構是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國防委員會是國防事務的最高咨詢機構,國王為當然的主席,但通常是由政府首相主持,成員有副首相,國防,外交和內政等大臣,以及國防參謀長。全年國防預算約為63億歐元,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當國家發生緊急情況時,還有44.8萬名後備兵力可以投入戰場;自2001年12月31日起,廢除義務兵役制,改探摹兵制度,實現軍隊戰業化並走向現代化。西班化和美國簽訂有軍事基地租借協定,在西班牙境內擁有諾達海軍基地一處,以及陶利洪、蒙隆和拉法隆迪拉等之處空軍基地,美國在這裡駐有戰略炸機和北極星飛彈核子潛艇。 陸軍兵力約10萬人,劃分為6萬軍區,下轄有5個師,15個旅(其中傘兵旅、空降旅和兩個騎兵旅為獨立旅),另有海外軍團和特種部隊。其中主要的兵力分駐在馬德里、塞維亞、巴倫西亞、[[巴塞隆納]]、薩拉戈薩、布爾戈斯、戈拉杜尼德和格拉那達等地,另有兩個旅的兵力布署在摩洛哥軍區內,經常應聯合國要求派出國際維和部隊。 每個師兵力約8000人,,步兵而下轄有兩個步兵旅,或一個混成旅和一個戰鬥群;步兵旅下轄有兩個步兵團;混成旅是由工兵團,砲兵團,以及通信、運輸和軍需等單位混合組成,每個旅的兵力約4000人。這支陸軍部隊訓練精良,戰鬥力強盛,擁有新式武器,一部分自製,一部分購自美國,主要武器裝備有各型坦克、大砲、反坦克飛彈、防空飛彈、地對地戰術飛彈和武裝直升機等。 海軍兵力也很可觀,全部官兵員額共有3.69萬人,共編組為5個司令部,包括有航空兵和萬名精銳的海軍陸戰隊在內。海軍主要裝備有新式防艦4艘,飛彈驅逐艦12艘、潛艇8艘、飛彈炮艇10艘、布雷艇6艇、掃雷艇94艘、魚雷快艇6艘,還有約百艘各型輔助艦艇。部分飛彈驅逐艦擁有神盾作戰系統,它結合了電腦化的指揮體系,與威力強大的多功能數位陳列雷達,可以同時偵測、追蹤、接戰上百個目標,除了擁有扺禦來襲飛彈的遠程防空能力外,並兼備抗艦和反潛的能力。此外,西班牙海軍還擁有48架直升機和70架攻擊機。西班牙的伊薩爾(Izar)造船廠,擁有製造高性能潛艇的能力。 空軍兵力約2.91萬人,擁有各型飛機約1106百架,其中作戰飛機約700架,主要的戰鬥機有美製的的F-4、F-5、F-16、F-18和法製幻象三型等。這些戰機分布在國內5個軍區內,以及國外的貝爾尼克、坎拉易斯菲和摩洛哥等3個軍方區裡。在空軍總部下轄有作戰空軍、戰術空軍、加納利群島空軍、訓練和空運等5個司令部。此外,西班牙空軍還可以自行生產噴射式戰鬥教練機。
返回到
西班牙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