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尼泊爾 的原始碼
←
尼泊爾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尼泊爾文化悠久== 尼泊爾早期文化相當燦爛,因過去缺乏文獻記載,故其古代歷史情況令人所知不多,只能通過對金石銘刻、宗教典籍、古代錢幣、廟宇建築,以及外國旅行家和學者的遊記和研究中獲得。 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加德滿都附近就已被開發。公元前8世紀,北印度賈納克國王的兄弟庫夏德瓦吉成為尼泊爾的統治者,創建了尼泊爾第一個王朝,後國內四分五裂,紛爭不斷,由戈帕爾(Gopala)王朝替代,戈帕爾是「牧牛人」的意思,歷經八位國王的統治後,被牧羊人的阿希爾(Ahira)王朝所擊敗。接著來自東方的克拉底(Kirati)酋長亞拉姆巴(Yalamber)打敗了阿希爾王朝,建立了克拉底王朝。 在克拉底王朝統治下,尼泊爾成為南亞強國,疆土一直往南延伸到現在孟加拉的恒河三角洲地區。這個王朝前後經歷了亞拉姆巴、吉德達斯迪(Jidedasdi)和克伊古(Keyigu)等32位國王的統治,佛祖釋迦牟尼在公元前563年誕生在尼泊爾藍毗尼,正是克拉底王朝統治時代。 公元前520年,克拉底第7代國王吉德達斯迪邀請釋迦牟尼前來宣揚佛法,佛祖當時住在斯瓦揚布山東面的帕坦城,並把當地的鐵匠階層提升為金匠階層,還將自己的族姓釋迦(Sakya)賜給他們。當時的克拉底文化已具相當水準,建築和雕刻藝術發達,商業繁榮,已對外輸出各種各式的毛毯、毛織品和皮革製品,並開始與中國通商。 公元前265年時斯圖恩科(Sthunko)在位期間,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皇帝阿育王(Asoka)在統一印度戰爭過程中,因征戰殺戳過度,遇到一位高僧傳教,頓生悔悟,放下屠刀皈依佛門,為了追尋佛祖足跡,特攜女兒恰魯瑪蒂公主來到佛祖出生地藍毗尼朝拜,並立一根石柱留念。他還訪問尼泊爾谷地,將公主許配給帕坦的提婆帕拉王子,同時在帕坦城四角和中心,各修建一座佛塔。藍毗尼石柱在19世紀時才被考古學家發現,這些史蹟足以證明尼泊爾在很早時就已被開發。 克拉底王朝從38代國王帕圖克(Patuka)開始,就不斷遭到西方索摩族人的入侵,其首領尼米斯哈(Nimisha)戰勝了克拉底王朝末代國王加斯蒂(Gasti),在尼泊爾建立了索摩王朝,但統治時間不長,前後只經歷了六任國王。 大約在公元4世紀前後,北印度吠舍離(Vai´säli)統治者李查維•蘇普什帕,被王舍城國王賈塔薩特魯(Ajatasatru)擊敗,率殘部轉移到尼泊爾,在加德滿都建立了統治權。他的第24代孫賈亞•德瓦在尼泊爾創立了李查維(Lichhavis)王朝,迎來了尼泊爾歷史上社會文明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並使此地成為佛教徒的朝聖中心,從此尼泊爾才有連續完整的王朝紀年史。 公元403至477年執政的馬納•德瓦(Mana Deva)國王,是李維諸王中最能幹的君主,不但鎮壓了各地酋長的叛亂,且將版圖向北擴張到喜馬拉雅山南麓,向西越過甘達基河,向東抵達柯西河,向南直抵特萊平原。後來又把征服的領土還給原來的統治者,讓他們納貢稱臣。所以歷史學界認為馬納•德瓦是尼泊爾第一個封建國王,從他統治時期起,這個國家進入封建社會。 尼泊爾和中國關係非常密切,早在公元4世紀前,中國佛教徒便相繼西行尋求佛經,探訪佛跡。在早期前往西天取經者中,以東晉的法顯和尚最為出名,他於公元399年從長安出發,經過了7年艱苦跋涉,於公元406年(晉義熙二年)到達佛祖故鄉迦毗羅衛城和誕生地藍毗尼。據尼泊爾史書記載,他是第一個訪問這個國家的中國人。 繼法顯之後,著名高僧智猛也訪問過尼泊爾。公元418年,法顯邀請尼泊爾高僧佛馱跋陀到中國南京主持譯經場,將佛經由梵文譯為中文。公元429年佛馱跋陀在南京圓寂,共譯有佛經15部,計117卷,對佛學在中國的傳播有重大貢獻,係中尼兩國佛教關係史上的一大佳話。 公元605至640年阿姆蘇瓦爾瑪(Amushu Varma)國王統治時期,是李查維王朝的興盛時代,他是享有盛譽的國王,非常關心臣民的生活,廢除了許多賦稅。他酷愛文學藝術,還編寫一本語法書。他也是熱忱的印度教徒,但對佛教也很敬重,並與中國非常友好。公元639年將女兒布麗庫蒂(Bhrikuti)嫁給西藏的藏王松贊干布,並帶了許多佛教文物作為嫁妝;松贊干布派人到尼泊爾迎親,從而開始了吐蕃泥波羅國際通道,正是現在聯結中尼兩國阿尼科公路的前身。 阿姆蘇瓦爾瑪國王還修建名叫凱拉斯庫特的七層大廈,不僅設計精巧,造型優美,規模也相當龐大,據說第7層有個能容納1萬人的大廳,這說明了這個國家當時建築工藝已有很高水準。 公元640年國王駕崩,烏達亞•德瓦二世繼位,但不久被其弟儒那篡位殺害,王子納倫德拉•德瓦(Nanendra Deva)逃往西藏求援,松贊干布派出藏兵,助王子殺死篡位者儒那,於公元643年登基。這時是唐貞觀十七年,不久唐太宗派李義表和王玄策出使印度,曾順導訪問尼泊爾,受到熱情款待,國王饗以盛大國宴,還親自陪他們參觀加德滿都東南郊的溫泉勝地阿耆婆彌池。 公元645年(唐貞觀十九年),唐僧玄奘尋訪佛祖足跡來到尼泊爾,曾訪問迦毗羅衛城和藍毗尼等地。自公元647年開始,尼泊爾也派使節報聘中國,繼之兩國使節互訪頻繁,並互贈本國土特產品,例如菠菜就是自尼泊爾傳入,自中國傳出的有荔枝、馬鈴薯和花生。直到現在,尼泊爾人仍把荔枝稱為「Lee chee」,與中文「荔枝」發音相同。 到了公元648年,王玄策再度途經尼泊爾出使印度,當地抵達印度時,笈多帝國戒日王已駕崩,篡位者阿羅那順拒絕中國使團入境,並殺害中國使團30多名成員,奪走了北印度各國送給中國使團的全部禮品和財物,王玄策獨自逃回西藏。藏王松贊干布挑選1200名精兵交給他指揮,途經尼泊爾時,納倫德拉•德瓦王見義勇為,派出7000騎兵相助,遂打敗了阿羅那順,奪回了禮品和財物。3年後,尼泊爾又派使節到長安進貢。公元657年,唐朝再派王玄策出訪尼泊爾。由於王玄策連續三次出訪尼泊爾,乃成為中尼關係史上的著名人物。 納倫德拉•德瓦統治尼泊爾達40年之久,於公元683年駕崩,後繼較有作為的國王有古納、卡馬、德瓦(Guna Kama Deva)和維賈亞、卡馬、德瓦(Vijaya Kama Deva)一世等,他們都和中國保持友好關係。維賈亞、卡馬、德瓦一世駕崩後無嗣繼位,一位名叫巴斯卡爾、德瓦的塔庫里種姓的人佔據了王位,創建了塔庫里王朝,前後經歷五任國王統治後,又於公元880年被索羅王朝推翻,並把行政中心遷往帕爾帕。在以後的數個世紀中,這個國家政局動盪不安,各族爭權奪利,整個尼泊爾谷地陷入四分五裂狀態,而印度次大陸也被穆斯林勢力入侵,許多建築和文物被摧毀,同時也奪去大部分印度婆羅門教的統治權。一些居住在北印度各地的貴族為逃避浩劫,紛紛湧入尼泊爾山區,在那裡建立了許多小部落,形成割據勢力。
返回到
尼泊爾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