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尼泊爾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Nepal)是歷史悠久、山河美麗的南亞小國,關於它的國名來源,一共有6種不同的說法:

一說是在遠古時代,這裡曾有茂密的原始森林,裡面住著幾位牧牛人。有一天,牛群中的一頭母牛突然拒絕擠奶,並向森林深處跑去,當牧牛人追到時,母牛的乳房竟然自動流出奶汁。可是當牧牛人要上前趕牛時,母牛突然鑽入地下不見了。牧牛人馬上挖地找牛,不料一股熊熊烈火從地下噴出,周圍樹林開始燃燒,在這關鍵時刻,一位姓「尼」的隱士路過此地,連忙使出法術撲滅了火焰,救出牧牛人,保住了原始森林。據說尼泊爾的「尼」字就是指這位隱士,「泊爾」是「保護」或「搶救」的意思。

二說是「尼泊爾」這個名稱源自梵文「尼泊拉雅(Niplaya)」,是「山麓中的居處」之意。

三說是「尼泊爾」一詞源自本國方言尼瓦爾語「山谷中的國家」的意思。

四說是這個國家的國名是源自西藏語「尼安泊爾(Niyampal)」,意思是「神聖的地方」,這也許是因為尼泊爾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地的緣故。

五說是「尼」字在西藏語中是「家鄉」之意,「泊爾」是指「羊毛」,由於過去這裡盛產羊毛和毛織品,所以西藏人就稱此地為「尼泊爾」,意為「羊毛之鄉」。

六說是在尼泊爾語中,「尼」字是中間的意思,「泊爾」則為「土地」,所以國名的含義是「中間的國家」,這可能是因為它地處中國和印度兩大東方文明古國中間的緣故。

另據「斯瓦揚布往世書」所載,尼泊爾谷地原本是納格達哈(Naga Dah)意為蛇湖的大湖泊,四周群山環繞,人跡罕至。遠古時聖人比婆尸(Vibhash)來此,受神靈啟示在湖中播種一粒蓮籽,不久在湖面開出一朵奇異的蓮花,光華四射,是大梵天神明發出的光輝。後來文殊師利(Manjusri)菩薩由中國五台山前來,居住在普拉科卡(Phulacoka)花園山,用10萬朵鮮花參拜大梵天後,就揮劍劈開蛇湖南面一座山峰,湖水頓時自缺口向南奔流而去,湖水泄乾後,文殊師利就地建城,名為曼殊帕坦(現稱德瓦帕妲),立弟子法持為王後自己離去。法持逝後,續有後任國王治理這個國家,其中有位聖人尼•牟尼(Ni Moni)治國有方,使國家富強安樂,取國名為「尼泊爾」,「尼」指這位聖人,「泊爾」是養育的意思,表示它是由尼•牟尼哺育的國家。後來將政權交給了戈帕爾人。

另說加德滿都谷地原係大湖泊,湖邊山脊上住著一個魔王,其女烏莎夢見黑天神孫子的阿尼魯王子,並喜歡上他,魔王便派人將王子綁架前來。黑天神隨後追來殺死魔王,並用法輪劈開山脊,湖水泄乾後成為谷地,黑天神也在谷地為王子和烏莎完婚,同時從谷地西方移來許多牧牛人在此安居樂業,其中一位牧牛人每天都趕牛群到谷地東北部森林裡放牧,發現其中一頭母牛每天都在一座土丘上出奶,用鋤頭刨開後,出土一尊帕舒帕底(Pasupati)獸主神像。消息傳開,一位名叫「尼」的聖人前來膜拜神像後,為牧牛人的兒子巴卡塔曼(B-hakattaman)加冕為王,從此這裡就成為牧牛人的王國。

目錄

尼泊爾文化悠久

尼泊爾早期文化相當燦爛,因過去缺乏文獻記載,故其古代歷史情況令人所知不多,只能通過對金石銘刻、宗教典籍、古代錢幣、廟宇建築,以及外國旅行家和學者的遊記和研究中獲得。

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加德滿都附近就已被開發。公元前8世紀,北印度賈納克國王的兄弟庫夏德瓦吉成為尼泊爾的統治者,創建了尼泊爾第一個王朝,後國內四分五裂,紛爭不斷,由戈帕爾(Gopala)王朝替代,戈帕爾是「牧牛人」的意思,歷經八位國王的統治後,被牧羊人的阿希爾(Ahira)王朝所擊敗。接著來自東方的克拉底(Kirati)酋長亞拉姆巴(Yalamber)打敗了阿希爾王朝,建立了克拉底王朝。

在克拉底王朝統治下,尼泊爾成為南亞強國,疆土一直往南延伸到現在孟加拉的恒河三角洲地區。這個王朝前後經歷了亞拉姆巴、吉德達斯迪(Jidedasdi)和克伊古(Keyigu)等32位國王的統治,佛祖釋迦牟尼在公元前563年誕生在尼泊爾藍毗尼,正是克拉底王朝統治時代。

公元前520年,克拉底第7代國王吉德達斯迪邀請釋迦牟尼前來宣揚佛法,佛祖當時住在斯瓦揚布山東面的帕坦城,並把當地的鐵匠階層提升為金匠階層,還將自己的族姓釋迦(Sakya)賜給他們。當時的克拉底文化已具相當水準,建築和雕刻藝術發達,商業繁榮,已對外輸出各種各式的毛毯、毛織品和皮革製品,並開始與中國通商。

公元前265年時斯圖恩科(Sthunko)在位期間,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皇帝阿育王(Asoka)在統一印度戰爭過程中,因征戰殺戳過度,遇到一位高僧傳教,頓生悔悟,放下屠刀皈依佛門,為了追尋佛祖足跡,特攜女兒恰魯瑪蒂公主來到佛祖出生地藍毗尼朝拜,並立一根石柱留念。他還訪問尼泊爾谷地,將公主許配給帕坦的提婆帕拉王子,同時在帕坦城四角和中心,各修建一座佛塔。藍毗尼石柱在19世紀時才被考古學家發現,這些史蹟足以證明尼泊爾在很早時就已被開發。

克拉底王朝從38代國王帕圖克(Patuka)開始,就不斷遭到西方索摩族人的入侵,其首領尼米斯哈(Nimisha)戰勝了克拉底王朝末代國王加斯蒂(Gasti),在尼泊爾建立了索摩王朝,但統治時間不長,前後只經歷了六任國王。

大約在公元4世紀前後,北印度吠舍離(Vai´säli)統治者李查維•蘇普什帕,被王舍城國王賈塔薩特魯(Ajatasatru)擊敗,率殘部轉移到尼泊爾,在加德滿都建立了統治權。他的第24代孫賈亞•德瓦在尼泊爾創立了李查維(Lichhavis)王朝,迎來了尼泊爾歷史上社會文明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並使此地成為佛教徒的朝聖中心,從此尼泊爾才有連續完整的王朝紀年史。

公元403至477年執政的馬納•德瓦(Mana Deva)國王,是李維諸王中最能幹的君主,不但鎮壓了各地酋長的叛亂,且將版圖向北擴張到喜馬拉雅山南麓,向西越過甘達基河,向東抵達柯西河,向南直抵特萊平原。後來又把征服的領土還給原來的統治者,讓他們納貢稱臣。所以歷史學界認為馬納•德瓦是尼泊爾第一個封建國王,從他統治時期起,這個國家進入封建社會。

尼泊爾和中國關係非常密切,早在公元4世紀前,中國佛教徒便相繼西行尋求佛經,探訪佛跡。在早期前往西天取經者中,以東晉的法顯和尚最為出名,他於公元399年從長安出發,經過了7年艱苦跋涉,於公元406年(晉義熙二年)到達佛祖故鄉迦毗羅衛城和誕生地藍毗尼。據尼泊爾史書記載,他是第一個訪問這個國家的中國人。

繼法顯之後,著名高僧智猛也訪問過尼泊爾。公元418年,法顯邀請尼泊爾高僧佛馱跋陀到中國南京主持譯經場,將佛經由梵文譯為中文。公元429年佛馱跋陀在南京圓寂,共譯有佛經15部,計117卷,對佛學在中國的傳播有重大貢獻,係中尼兩國佛教關係史上的一大佳話。

公元605至640年阿姆蘇瓦爾瑪(Amushu Varma)國王統治時期,是李查維王朝的興盛時代,他是享有盛譽的國王,非常關心臣民的生活,廢除了許多賦稅。他酷愛文學藝術,還編寫一本語法書。他也是熱忱的印度教徒,但對佛教也很敬重,並與中國非常友好。公元639年將女兒布麗庫蒂(Bhrikuti)嫁給西藏的藏王松贊干布,並帶了許多佛教文物作為嫁妝;松贊干布派人到尼泊爾迎親,從而開始了吐蕃泥波羅國際通道,正是現在聯結中尼兩國阿尼科公路的前身。

阿姆蘇瓦爾瑪國王還修建名叫凱拉斯庫特的七層大廈,不僅設計精巧,造型優美,規模也相當龐大,據說第7層有個能容納1萬人的大廳,這說明了這個國家當時建築工藝已有很高水準。

公元640年國王駕崩,烏達亞•德瓦二世繼位,但不久被其弟儒那篡位殺害,王子納倫德拉•德瓦(Nanendra Deva)逃往西藏求援,松贊干布派出藏兵,助王子殺死篡位者儒那,於公元643年登基。這時是唐貞觀十七年,不久唐太宗派李義表和王玄策出使印度,曾順導訪問尼泊爾,受到熱情款待,國王饗以盛大國宴,還親自陪他們參觀加德滿都東南郊的溫泉勝地阿耆婆彌池。

公元645年(唐貞觀十九年),唐僧玄奘尋訪佛祖足跡來到尼泊爾,曾訪問迦毗羅衛城和藍毗尼等地。自公元647年開始,尼泊爾也派使節報聘中國,繼之兩國使節互訪頻繁,並互贈本國土特產品,例如菠菜就是自尼泊爾傳入,自中國傳出的有荔枝、馬鈴薯和花生。直到現在,尼泊爾人仍把荔枝稱為「Lee chee」,與中文「荔枝」發音相同。

到了公元648年,王玄策再度途經尼泊爾出使印度,當地抵達印度時,笈多帝國戒日王已駕崩,篡位者阿羅那順拒絕中國使團入境,並殺害中國使團30多名成員,奪走了北印度各國送給中國使團的全部禮品和財物,王玄策獨自逃回西藏。藏王松贊干布挑選1200名精兵交給他指揮,途經尼泊爾時,納倫德拉•德瓦王見義勇為,派出7000騎兵相助,遂打敗了阿羅那順,奪回了禮品和財物。3年後,尼泊爾又派使節到長安進貢。公元657年,唐朝再派王玄策出訪尼泊爾。由於王玄策連續三次出訪尼泊爾,乃成為中尼關係史上的著名人物。

納倫德拉•德瓦統治尼泊爾達40年之久,於公元683年駕崩,後繼較有作為的國王有古納、卡馬、德瓦(Guna Kama Deva)和維賈亞、卡馬、德瓦(Vijaya Kama Deva)一世等,他們都和中國保持友好關係。維賈亞、卡馬、德瓦一世駕崩後無嗣繼位,一位名叫巴斯卡爾、德瓦的塔庫里種姓的人佔據了王位,創建了塔庫里王朝,前後經歷五任國王統治後,又於公元880年被索羅王朝推翻,並把行政中心遷往帕爾帕。在以後的數個世紀中,這個國家政局動盪不安,各族爭權奪利,整個尼泊爾谷地陷入四分五裂狀態,而印度次大陸也被穆斯林勢力入侵,許多建築和文物被摧毀,同時也奪去大部分印度婆羅門教的統治權。一些居住在北印度各地的貴族為逃避浩劫,紛紛湧入尼泊爾山區,在那裡建立了許多小部落,形成割據勢力。

被馬拉人統治600年

這個國家的中世紀史,一般認為是從馬拉(Malla)王朝的統治開始,時間是從12到18世紀。在這個時期,加德滿都、巴德崗和帕坦三大城市都得到迅速發展,商業和貿易都很繁榮,建築也達到較高的水準,迎來了文化藝術的又一個黃金時代,語文得到了統一,不論加德滿都谷地或較偏遠的小鎮,到處都洋溢著文藝復興的生機,今日在尼泊爾各地所見到的許多傑出建築物和雕刻,大部分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阿里德瓦•馬拉(Ari Deva Malla)是馬拉王朝首位有文獻記載的國王,在位僅6年。1206年由其子阿巴亞•馬拉(Abhaya Malla)繼位,確立了馬拉人在尼泊爾的統治地位,並與中國交往密切。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命西藏事務總管八思巴到尼泊爾招聘80名興建佛寺、佛塔的工匠到西藏建造佛寺,其中一位名叫阿尼科的工匠,因技藝超群,被元世祖召到北京出任光祿大夫,負責寺院的建築事務。據說北京阜城門內白塔寺的白塔和山西五台山的佛塔,都是在他監造下建成的。 在馬拉王朝的歷任國王中,以賈雅斯希提•馬拉(Jayasthiti Malla)最為出名,他從1382年統治至1428年逝世止,對尼泊爾當時的社會、宗教和經濟都加以改革。曾頒布「摩奴法典」,制定種姓等級地位,將印度教徒分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等四種種姓和許多亞種姓,同時將佛教徒劃分出班達、烏達斯和迦布等種姓等級,各個種姓的人在衣食住行方面都受到法律約束。 在宗教方面,積極推行印度教,興建了許多印度教廟宇,並將印度教的儀規和習俗,強加在佛教徒身上,使得印度教在尼泊爾紮下了深固的根基。在經濟方面,實行新的土地丈量法和新的度量衡單位。在司法方面,實行按罪量刑的法制。這些改革措施對鞏固馬拉王朝有重大的貢獻。他在位的46年中與中國的關係非常密切,雙方共有9次使節往返,明朝曾厚賜彩幣、絨綿、絲綢等禮物,尼泊爾也回報以小金塔、佛像、駿馬和土特產等貢品。 他的孫子亞克希亞•馬拉(Yaksnya Malla)於1428年繼位,也是一位賢君,多年征戰降服了許多土邦,將國土擴展到孟加拉地區。在位期間實行分封制,由自己統治加德滿都,長子賈亞拉伊•馬拉(Jayarai Malla)統治巴德崗,次子拉特納•馬拉(Ratna Malla)和三子拉瑪•馬拉(Rama Malla)聯合管理帕坦,從而埋下了分裂馬拉王朝的禍根。 亞克希亞•馬拉於1482年駕崩後,次子拉特納•馬拉篡奪了本應由其兄賈亞拉伊•馬拉繼承的王位,賈亞拉伊•馬拉則在巴德崗自立為王,三弟拉瑪、馬拉也在帕坦稱王,從此馬拉王朝名存實亡,出現了以加德滿都、帕坦和巴德崗3個城市為統治中心的獨立王國,互相長期交戰,形成3 個鼎立之勢。後來加德滿都國王希瓦辛哈•馬拉(Siva Sinha Malla),曾於1597年打敗了帕坦國王普蘭達爾•辛格(Purandar Singh),並讓自己的兒子哈里哈爾•辛哈•馬拉(Harihar Sinha Malla)掌管帕坦政務,但其子到任後就自立為王,拒絕其父兼併帕坦的要求。 雖然尼泊爾陷入分裂狀態,但3個公國在各自君主的領導下,社會經濟和建築業依然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其中的加德滿都王國經歷了13任國王,在第8任國王拉克希米•納拉辛哈•馬拉(Lakshmi Narasinha Malla)統治期間,有位毗賽特建築師建了加斯特滿達普獨木寺,是用一棵大樹的木材建成,至今仍保存完好。他在位期間令首相比姆•馬拉(Bhim Malla)與西藏簽訂貿易協定,使雙方貿易活躍,文化交流頻繁。西藏地區的佛塔建造、廟宇雕刻、佛像塑造、喇嘛廟的壁畫和各種精巧美觀的銅銀器皿等,都深受尼泊爾文化的影響,就連著名的布達拉宮也深深地打上尼泊爾建築藝術風格的烙印。 第9任國王普拉塔普•馬拉(Pratap Malla)最負盛名,他博學多才,精通詩歌,酷愛文學,通曉梵文、尼瓦爾文、印地文和其他語言,並寫過許多詩歌,曾在老王宮牆壁上用15種文字鐫刻銘文。他還注重宗教,既宣揚印度教,也扶持佛教,建造了不少廟宇和神像,包括了猴神像、猴神門等建築,開闢了皇后湖。在今日塔萊珠廟前的猴神門前,還矗立著這位國王的雕像。他還是勇敢善戰的軍事家和精明的政治家,在谷地內的三國鼎立中,不斷東征西伐,擴大自己的地盤,並用政治手腕削弱巴德崗和帕坦的力量,且先後擊敗它們的進攻。 巴德崗王國共傳11代國王,最出名的第10代國王布帕辛卓•馬拉(Bhupatindra Malla)在尼泊爾歷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他酷愛建築藝術,修建許多工藝精湛的宮殿廟宇,其中至今著名的55扇窗宮殿和尼亞塔波拉五層塔就具有卓越的藝術價值,成為現在巴德崗露天博物館的重要古蹟。 帕坦王國最出名的國王要算是希迪•納拉•辛哈•馬拉(Siddi Nala Sinha Malla),是位熱衷宗教和愛好文學藝術的人,他興建許多寺廟、噴水池和客棧,其中以21個尖塔的黑天神廟最為著名,至今仍被視為尼泊爾建築藝術的典範。在帕坦王國的後期,朝政被有權勢的大臣和貴族所把持,他們甚至可以隨心所欲地廢立國王,導致人心渙散,國力衰弱。 在加德滿都、帕坦和巴德崗三國鼎立時期,尼泊爾谷地東西兩側的大片山區中,還存在著許多小國和土邦,它們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到16世紀時,這些小國和土邦,實際上都被一些屬於高級種姓的印度移民所統治,這些印度人多係穆斯林入侵北印度後逃往尼泊爾的難民。儘管馬拉人統治尼泊爾近600年,但因國家長期處於割據分裂狀態,內部相互傾軋和殘殺,國勢衰弱。

沙阿王朝統一全國

1559年,印度烏代普爾王國拉其普特王公的後裔德拉維亞•沙阿(Dravya Shah)出兵佔領了尼泊爾西部的一個大村莊廓爾喀,並且在那裡創建了廓爾喀王國,他勵精圖治,逐漸擴大疆土,到了18世紀後,王國慢慢地強大起來。1742年,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Prithvi Narayan Shah)登上廓爾喀第10代國王的寶座後,趁馬拉王朝3國不和的機會,發動了兼併戰爭,屢戰屢勝,終於在1768年9月征服了加德滿都王國;接著又吞併了帕坦王國,翌年又消滅了巴德崗王國,結束了馬拉王朝的統治,創立了沙阿王朝,定都於加德滿都。 沙阿王朝的建立意味著尼泊爾步入近代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是位雄才大略有遠見的國王,他並不滿足於對加德滿都各地的征服,而是要建立強大統一的尼泊爾王國。乃採用各個擊破戰術,東征西伐,消滅國內各地的小王國和土邦,把尼泊爾的疆界向南推進到大吉嶺,向西擴張到馬爾希揚和哲普河,向北延伸抵喜馬拉雅山南麓,向東擴張到莫朗和哈努曼納加,完成了統一大業。 他對內積極發展民族經濟,促進國家進步,鼓勵礦藏資源的開採,保護民族手工藝和民族文化,促進國內各民族間的團結,驅逐西方傳教士,興辦各種公益事業,還把各地不同種族的優秀人才,吸收到廓爾喀軍隊和中央機構中委以重任,力圖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在對外方面,積極展開外交活動,尤其是在外貿政策上,嚴格採取鼓勵輸出和限制輸入的措施。這位英明的君主由一個小小的廓爾喀王國起家,將陷入內戰和四分五裂的眾多小國,統一成一個獨立的尼泊爾王國,為這個國家的以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至今仍被尼泊爾人尊為「尼泊爾命運的締造者」和國父。 1774年1月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駕崩,長子普拉塔普•辛格•沙阿(Pratap Singh shah)繼位,僅執政兩年就去世,他的兒子拉納•巴哈杜爾•沙阿(Rana Bahadur Shah)接位時年僅兩歲,無法親政,王權旁落,乃為貴族間的爭權奪利提供了機會。1791年(清乾隆56年),一些貴族鼓勵年幼無知的國王出兵大舉入侵西藏,清乾隆帝派福康安征討,直入尼泊爾境內,進迫加德滿都以北,尼泊爾舉國驚慌,兵敗求和,每5年向中國朝貢一次,成為中國藩屬之一。同年,尼泊爾還被迫與英國簽訂通商條約,放寬了英國商品輸入的限制。 1799年,拉納•巴哈杜爾•沙阿國王因不願聽從大臣們的擺布而被廢黜,另立年僅兩歲的基爾旺•尤塔•比克拉姆•沙阿(Girvan Yuddha Bikram Shah)為新的國王,嚴重削弱了王室的權力和地位。由於王權的衰弱,皇親王戚和貴族間的鬥爭也日益加劇,這就給外國勢力以可趁之機。 18世紀末,英國在印度建立殖民統治後,續向南北擴張勢力。1814年11月1日,英度駐印度總督赫斯廷斯勳爵(Lord Hastings)藉口印度和尼泊爾發生邊界糾紛,調集兩萬多大軍,分別從東、南、西三面向尼泊爾發動進攻,當時的尼泊爾首相比姆森•塔帕(Bhimsen Thapa)採取強硬的抵抗政策,英國沒有得到任何便宜,但卻發現尼泊爾士兵強悍忠誠,受了傷還會笑。同時尼泊爾在這場抗英戰爭中,湧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譜寫了多則動人心弦的抗戰詩篇。 在卡朗加(Khalanga)激烈的戰役中,率領600名戰士的巴拉、巴德拉、孔瓦爾(Bala Bhadra Kunwar),與由英國將領吉萊斯皮(Gillespie)所指揮的4000名英軍英勇激戰,結果以少勝多,擊敗多次英軍的進攻,並用僅有的一門大砲擊斃吉萊斯皮;連婦女們也用石頭作武器參加作戰。在這場戰役中,尼軍將士誓言:「我們至死也不放棄堡壘,寧願與來犯敵人同歸於盡」。這種精神贏得英軍的敬畏,戰役結束後英國人在此立碑致敬,碑文寫著:「敬獻給我們英勇的敵人巴拉、巴德拉和勇敢的廓爾喀朋友們」。 著名的馬龍(Malaun)戰役,是負責守衛西部邊陲的尼軍將軍阿馬爾、辛哈、塔帕(Amar Sinha Thapa),以少數兵力多次擊敗由英將奧克特洛尼(Ochterlony)所率領大量前來進攻的英軍。兩軍作戰人數懸殊,激戰半年之久仍無法攻克馬龍,奧克特洛尼在百般無奈的情況下寫信給阿馬爾、辛哈,以高官厚祿誘降這位尼軍將領,都遭到嚴詞拒絕,並認為這封信是對他的侮辱,當場將信撕得粉碎,且更加勇猛地投入戰鬥。由於他異常勇猛頑強,因而被譽為「尼泊爾的活獅子」。 在與英軍作戰的德烏塔爾(Deu Thal)戰役中,曾經參加多次戰役的尼軍老將巴克提•塔帕(Bhakti Thapa),奉命擔任攻佔德烏塔爾堡壘的任務,60歲高齡的他率領500名士兵與英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他以「衝鋒在前是英雄」的口號鼓舞青年士兵,並身先士卒,率先殺入敵陣,後來身負重傷,仍然手持利劍指揮軍隊,堅持到最後一口氣。雖然這次戰鬥未能收復德烏塔爾,卻狠狠地給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英軍欽佩他的忠勇精神,用昂貴的布匹將其遺體裹好送還尼軍。 儘管尼軍鬥志頑強,最後終因兵力和裝備上的群寡懸殊而失利。1816年3月4日,尼泊爾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不平等的索高利(Sugauli)條約,將與印度交界處的東、西兩側約一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讓給英屬印度,並給予英國在尼泊爾的種種特權,外交也受到英國的監督,英國有權招募廓爾喀人參加英屬印度軍隊,規定尼泊爾人和印度人間互通貿易;英國則保護尼泊爾不受第三國的侵犯,允許尼泊爾政府在內部事務方面享有自治權。 同年,即將親政的基爾旺尤塔•比克拉姆•沙阿國王駕崩,年僅4歲的拉金德拉•比克拉姆•沙阿(Rajendra Bikram Shah)繼承王位,實權則操在首相比姆森•塔帕手中。這位當年抗英領袖仍不屈服於英國,想儘快把英國人趕出尼泊爾。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他進行了一系列社會改革,試圖走富國強兵之路。重新整編軍隊,創辦兵工廠,擴充軍火庫;力主廢除奴隸制度,限制對佃農的壓榨和高利貸剝削,穩定市場物價,發展民族工商業,制定長期墾荒計劃,開發南部平原的森林資源,充實國庫收入;在外交上,對英國公使在加德滿都的活動加以嚴格限制,力主亞洲各國聯合趕走英國殖民者,不斷派人並寫信給中國、緬甸和印度的一些土邦暗中聯絡,共商反英大計。但是這位尼泊爾近代史上偉大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最後卻未能逃過被奸臣謀害的悲慘結局。 1834年,拉金德拉國王已經成年,並開始問政。為了富國強兵,比姆森首相採取緊縮財政開支政策,但是年輕的國王和他的王后卻不願在開支上受到約束。國王開始對比姆森不悅,對尼泊爾虎視眈眈的英國人抓住了這一可乘之機,乃把比姆森視為在尼泊爾推行殖民政策的最大障礙,必欲除之而後快。現在正是大好時機,乃煽動塔帕家族的死敵潘德家族反對比姆森,向國王和王后暗進讒言,硬說國土的喪失皆因比姆森的主戰所致。於是國王決定派比姆森作為尼泊爾的使節前往加爾各答,實際上解除了他的首相職務。三年後,當比姆森回國時,拉納•忠格(Rana Jung)已經是權勢顯赫的人物,並在王宮中有很大影響力,頗得國王和王后的歡心。正當潘德家族千方百計要除掉比姆森的時候,王子迪溫德拉突然死去。潘德家族乘機誣告比姆森下毒害死王子,國王信以為真,將比姆森撤職並逐出加德滿都,流放到博朗,拉納•忠格被任命為新首相。 比姆森雖被罷官,但他德高望重,深得人心,潘德家族感到只要他還活著,對自己的危險和恐怖的幽靈仍然存在。於是,拉納•忠格又以「商議政務」為名將比姆森召到加德滿都,不久把他關入監獄。1839年4月16日,當比姆森聽說自己妻子被強迫在城裡裸體遊街示眾時,再也無法容受,便打碎玻璃窗,用玻璃片割喉自殺。他死後,凶殘的潘德家族把他的屍體斬碎拋在比什努瑪蒂河岸餵狗。從此,大權落入王后薩姆拉吉雅•拉克絲米和她的親信拉納•忠格手中,英國人把拉納•忠格變為自己的工具,利用他達到控制尼泊爾的目的。 1846年,加德滿都發生駭人聽聞的科特慘案,這是使尼泊爾近代歷史出現轉折的重大事件,它的策劃者是忠格•巴哈杜爾•拉納(Jung Bahadur Rana),他在尼泊爾歷史上以凶狠殘暴而著稱。此人出身名門望族,父親曾任大臣,童年時隨父走南闖北,見多識廣,但性情粗野,不好讀書,便習武從軍,當上皇家軍隊的中尉軍官。20歲時,因他的家族在政治鬥爭中失勢而受到迫害,生活沒有著落,只得靠賭博和捕象為生,一度曾流落印度。2年後獲平反回國,重新在軍隊中供戰,先後擔任過太子蘇倫德拉和王后拉吉雅的侍衛官。當時由於王室內部的權利鬥爭,行政大權落入王后手中,他利用宮廷內部矛盾,極力討好王后,博得她的寵信。王后一心想要剝奪王太子蘇倫德拉的王位繼承權,以便將她的親生兒子拉南德拉立為王儲,但是遭到首相馬特瓦爾的反對。野心勃勃的忠格•巴哈杜爾•拉納為了進一步取悅王后,策劃了陷害首相的陰謀,並親自動手槍殺首相,也就是他自己的舅父。 首相馬特瓦爾被殺後,法特•忠格繼任首相,但徒有虛名,沒有實權。當時,深得太后寵信的是權勢顯赫的甘加•辛格將軍;而忠格•巴哈杜爾•拉納也被任命為將軍,授權指揮三個團的兵力,並掌管一些政府部門,當時雖年方29歲,但已進入國家最高權力核心,成為政府中僅次於甘加•辛格的第二號人物,但他並不滿足已獲得的權勢。 同年9月15日晚,他親自出手,從屋頂潛入甘加•辛格官邸的祈禱室,槍殺了正在禱告的甘加•辛格。拉吉雅王后得知心腹被殺,悲憤欲絕,暴跳如雷,發誓要查出兇手。忠格•巴哈杜爾•拉納卻故意火上加油,詭稱暗殺事件一定有大人物主使,兇手須立即追查。於是王后倉卒下令召集文武百官到王宮的科特庭院集合,忠格•巴哈杜爾•拉納正中下懷,一面派人吹響警號,一面火速調遣他指揮的三個團開往王宮,他意識到向權力頂峰衝刺的決定性時刻已經來臨,這是除去全部政敵的千載難逢良機。 當所有大臣、將軍、酋長和貴族們在半夜聽到集合號後,匆忙趕赴王宮集合,他們看到庭院四周重兵包圍、警戒森嚴時,不免十分疑惑,阿比曼將軍預感事態不妙,也把他指揮的兩個團帶到王宮。此時,國王和王后也來到科特庭院,當王后看到大批軍隊時起了疑心,忠格•巴哈杜爾•拉納機警地解釋說,這是為是了王后安全,以防不測。所有高官和將軍都到齊後,王后如被激怒的母獅吼叫著不把兇手查出,誰也別想離開庭院。無法控制的狂怒使王后幾乎喪失理智,她厲聲問忠格•巴哈杜爾•拉納:「兇手是誰?」忠格•巴哈杜爾•拉納雖然口稱不敢妄說,卻以眼色向王后暗示係站在近旁的大臣潘德所為,王后便命令將潘德押起來,氣沖沖地走下庭院親自審問,但潘德矢口否認,王后便下令將潘德立即斬首。阿比曼將軍說:「沒有國王的命令不能殺他。」拉金德拉國王見勢不妙,便藉故離開庭院躲藏起來。於是法特•忠格首相便出面一再勸王后息怒,但王后反而怒火中燒,親自手提寶劍撲向潘德,法特•忠格連忙上前勸阻。這時忠格•巴哈杜爾•拉納陸續把軍隊調入庭院,阿比曼將軍見形勢嚴重,試圖也把他在王宮的軍隊調入庭院,但為時已晚,當他走到庭院大門時被門衛軍官刺殺。隨後忠格•巴哈杜爾•拉納下令殺死所有在場的貴族、大臣和將軍,頓時庭院內血流成河,屍橫遍地,被殺者達400多人,拉吉雅王后目睹了庭院內發生的大屠殺,但是為了活命,只好當場委任忠格•巴哈杜爾•拉納為首相兼軍隊總司令。事後忠格•巴哈杜爾•拉納又下令把科特慘案中被殺者的家產全部沒收,政府中的重要職務和軍隊中校級以上軍官全部由拉納家族的人擔任。不久,他廢黜國王和王后,另立王儲蘇倫德拉為國王。忠格•巴哈杜爾•拉納通過這場宮廷大屠殺奪取了國家實權,國王成為傀儡,作為世襲首相的他才是這個喜馬拉雅王國的最高主宰,他被賦予專制君主的一切權力,從此開始了拉納家族長達一個世紀的獨裁統治。 在拉納家族的統治下,這個國家淪為英國的附庸和招募廓爾喀士兵的補給地。同時,英國還完全控制了尼泊爾的對外關係,對這個國家實施了嚴格的隔離政策,沒有英國當局的許可,尼泊爾人不能到國外旅行,任何外國人也不能進入尼泊爾國境。 1850年,尼泊爾國王蘇倫德拉•比克拉姆•沙阿(Surendra Bikram Shah)應邀訪問英國,改善了王室與英國的關係。此後,英國雇用廓爾喀人組成的「廓爾喀兵團」轉戰東南亞、印度和北非,為大英帝國立下汗馬功勞。 1854年,尼泊爾再度找中國西藏的麻煩,兩年後獲利媾和,西藏對尼泊爾年納一萬盧比,並且給予尼泊爾人居住西藏的特權。翌年,尼泊爾軍隊協助英軍平定印度境內的判亂。 20世紀初期,尼泊爾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反英事件時有發生。由於受到尼泊爾國大黨要求實行民主攻治的影響,引起效忠皇室的人士起來革命,使國王特里布梵(Tribhuvan)得以於1911年重掌政權,並奉行民主政治制度。1920年,中國政府曾經派遣專使前來,授尼泊爾首相以中國陸軍上將的軍銜,頒予軍服軍刀,蔚為尼泊爾近代史上的一大盛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尼泊爾和英國密切合作,尼軍曾為英國效力。因此,1923年英、尼兩國簽訂了「永久和平友好條約」,英國承認尼泊爾的獨立,正式將其定名為尼泊爾王國。但條約卻規定薩高里條約仍然有效,因此英國事實上仍控制著尼泊爾,並且在尼泊爾仍享有種種特權。 1931年1月,境內發生大地震,包括加德滿都在內的全國一半以上地區,都遭到嚴重的震災,罹難人數多達1.7萬人,另有3300多人受傷,有33.79萬間房屋倒塌,許多大廈、寺廟、佛塔、橋樑和道路等建築設施,都遭到嚴重的破壞,政府、王室和國際社會都捐款救濟災民。至20世紀30年代末止,加德滿都地區又發生了兩次強烈地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尼泊爾和同盟國一起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勢力,饒勇善戰的廓爾喀兵團,曾與中國遠征軍在孟拱河谷並肩作戰。1947年,英國勢力撤出南亞次大陸後,印度卻承襲了大英帝國的衣敭,在1950年7月31日,利用拉納家族統治地位岌岌可危之際,迫使尼泊爾簽訂「尼印和平友好條約」和「貿易與商務條約」,從此尼泊爾在對外關係上要接受印度的「指導」,並接受經常性的經濟津貼,使尼泊爾成為印度的附庸國。 這個時候尼泊爾國大黨已經成立,要使用武力推翻拉納家族的專制統治,並與國王特里布梵(Tribbuwen)保持較密切的聯絡,拉納家族揚言要廢黜國王,並出動軍警包圍王宮,監視國王行動。同年11月6日,國王全家進入印度大使館避難,然後飛往新德里。首相莫漢•蘇姆、謝爾欲立國王孫子為新王,遭到印度的拒絕。隨後尼泊爾國大黨舉行武裝起義,許多地方成立了人民政府。1951年1月27日,尼泊爾國大黨聯合王室的勢力,依靠武力和談判,迫使首相交出政權,從此結束了拉納家族在尼泊爾長達105年的世襲專制統治。同年2月國王回到加德滿都,組織了臨時內閣。同月18日,國王頒布臨時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這一天,也就成為尼泊爾的國慶日。 1953年尼泊爾境內發生農民大暴動,第一次顯示出共產黨在這個落後王國中的深厚影響力。同年8月尼泊爾議會改選後,尼泊爾共產黨成為國內最有勢力的政黨。1955年3月,特里布梵國王駕崩,由馬亨德拉•比爾•比克拉姆•沙阿(Mahendra Bir Bikram Shah)繼承王位。同年4月18日尼泊爾參加萬隆會議,同年12月14日加入聯合國。 1957年尼泊爾正式通過第一個土地法,拉開了土地改革的序幕,提高國內佃農的地位。1959年2月12日尼泊爾頒布第一部憲法,規定尼泊爾是個完全民主的國家,仿效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國會實行兩院制。同月18日完成第一屆任期5年民選政府的選舉,使尼泊爾成為君主立憲國。尼泊爾國大黨成為執政黨,它的國內政策招致國王和社會上的不滿,形成對立的局面。1960年9月1日星期天,所有大臣參加「塔龍達爾」的青年組成立典禮,國王趁機逮捕了包括首相在內的所有大臣。同月,尼泊爾參加不結盟國家會議。同年12月25日國王發布詔書,宣布自即日起改組政府,解散國大黨內閣和國會,建立以他自己為首的大臣會議,親自掌握政權,實行獨裁統治,但也進行行政改革,保障私人資本,歡迎外資,促進經濟發展。 1961年1月,國王又宣布禁止一切政黨活動,同時開始自下而上選舉各級評議會議員,在全國實行無黨派評議會制度達30年之久。同年4月10日,境內15個半獨立狀態中的封建部落也合併於尼泊爾,接受國王的直接統治。同年9月,尼泊爾參加不結盟國家會議;次月與中國簽訂修建西藏到加德滿都公路的協定。 1962年12月16日,國王頒布新憲法,明定尼泊爾是印度教君主國,全國實行無黨派的評議會制度,國王是國家元首和最高統治者,王位世襲,國王通過王室機構直接領導政府和軍隊,掌握全國軍政、財政和文化大權,在國王下面設有立法機構的全國評議會和諮詢機構的國務會議,政府職能由大臣會議執行。翌年,尼泊爾首屆評議會大臣會議由9位大臣組成,國王兼任首相,其中5人是部長,4人是助理部長,輔佐國王掌管一切軍政大權。 1963年6月中尼公路開始修築,1967年5月完工通車,公路從科達里向北進入西藏的聶拉木縣,途經定日、拉孜、日喀則到拉薩,全長104公里,其中有86公里長是通過高山峽谷的險要地帶,另有許多橋樑和隧道。 1969年尼印兩國因邊界爭端而交惡,尼泊爾在內政和外交上逐漸疏遠印度,走向獨立自主之途。1972年10月31日,馬亨德拉國王因心臟病逝世,由長子畢蘭德拉(Birendra Bir Bikram Shah Deva)繼位,且在1975年2月24日正式登基。 1979年4月6日開始,尼泊爾發生規模空前的學生示威大遊行,繼而還有農民示威、工人罷工和商人罷市的情事出現,形勢不斷擴大惡化。國王見勢不妙,只好在次月24日發表公告,決定尼泊爾將在成年人普選的基礎上,通過無記名投票方式,舉行全民公決,對保持無黨派評議會制度和建立多黨制政府進行選擇。翌年5月2日,境內舉行全民投票,結果施行20年之久的無黨派評議會制度獲得險勝,並對政治體制略作改革,國王仍大權在握。 由於國內經濟不振及官員瀆職,國王被迫於1983年7月更換內閣。1985年加德滿都對西藏拉薩的旅遊路線開放,遊客劇增,為尼泊爾的旅遊業帶來了新的活力。同年5月,尼泊爾會議派為了恢復政黨活動,反對獨裁統治,展開了全國性的「公民不服從」的民主化運動,向政府施加壓力。同年尼泊爾得到日本的大量援助,國內經濟獲得發展。從1986年起,尼泊爾在外交政策上以防範強鄰印度為主要方針,並開始從中國進口武器,從而激怒了印度。1987年4月14日,畢蘭德拉國王宣布年滿15週歲的太子迪潘德拉(Dipendra)為王位繼承人。 為了報復尼泊爾政府的親中國政策,在1989年3月尼、印兩國「貿易與過境條約」期滿時,印度封鎖尼印邊界,並取消對尼泊爾的特別優惠待遇,使尼泊爾重要進口物資來源中斷,國內物價狂飆,經濟陷入危機中,群眾動亂浪潮蔓延全國。1990年1月3日,王儲迪潘德拉成年,繼承了部分國家權力,形成父子共治現象。同年4月,尼泊爾國大黨和共產黨左翼聯盟陣線(又稱毛派)發起反對無黨派評議會制度的人民運動,引發了嚴重騷亂,終於迫使國王於同年11月9日讓步,頒布新憲法,開放黨禁,實施民主選舉,正式將尼泊爾的君主專制改為多黨制基礎上的君主立憲制,使尼泊爾成為民主國家。 1991年5月12日,在32年來第一次的自由民主選舉中,國大黨勝出,由其黨魁吉里雅•普拉薩德•柯伊拉納(Girija Prasad Koirala)出任首相,由國大黨和共產黨左翼聯盟陣線共同執政,並公布政府首長的個人財產,以遏止貪污,確保政治清廉。同年12月柯伊拉納首相訪問印度,雙方就貿易和過境問題達成協議,兩國關係得到改善。 由於國內經濟不景氣,1992年4月加德滿都發生罷課、罷市和罷工等大規模示威活動,反對物價上漲,示威者還和軍警發生衝突,造成傷亡,政府被迫在首都實施宵禁,才使局勢得到緩和。次月國大黨在市、縣、村各級地方選舉中獲得大多數席位。同年11月,尼泊爾共產黨聯合另外三個左翼政黨在加德滿都舉行聯合集會和示威遊行,向國大黨發難,追究政府與印度簽署「塔納普爾條約」的責任,要求首相引咎辭職。1993年10月11日,國大黨讓出部分內閣席位給共產黨,國內局勢才告平靜下來。

王室發生血案毛派崛起

貧窮的尼泊爾,政府統治能力薄弱,實施民主化後,不斷更換內閣,仍多係脆弱的聯合政府,各黨派在政爭中虛耗歲月,根本難以執行有效的經濟改革政策,加上腐敗醜聞不斷,民心喪失殆盡。在此一背景下,尼泊爾共產黨毛澤東主義派(NCP-M)趁機於1996年崛起,揭櫫「人民戰爭」路線,依循「鄉村包圍城市」戰略,展開武裝鬥爭,目前擁有6000多名兵力,控制了10個縣,另外在其他25個縣中有影響力,支配了全國三分之一的土地,擁有自己的行政、徵稅和司法仲裁等統治機關,對外宣稱要在近年內取代中央政府,廢除君主立憲制度,建立共產黨一黨專制的黨國制度,並終止與印度的關係。 由於尼泊爾的極度落後和貧窮,造成毛派在國內坐大。雖然中國中國表態不支持毛派,但毛派使用的先進武器和軍事訓練,卻由中國和巴基斯坦情報局所提供。尼泊爾內閣雖然要安全部隊採取一切手段對付毛派的武裝叛亂,但身為軍隊統帥的國王卻拒絕內閣動用正規軍隊鎮壓毛派的要求,致使尼泊爾政府只能以裝備較差訓練不足的警察來對抗毛派武力。而國王的拒絕動用軍隊對付毛派,一方面是提防軍人干 政,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運用中國 牽制印度,因而不願與北京對抗。 2001年6月1日晚上,王室成員正在王宮開家庭會議,商討王儲迪潘德拉的婚姻大事,王儲與母后發生激烈爭吵後離去,不久全身戎裝持衝鋒槍回來,對準全家人瘋狂掃射,將父王畢蘭德拉、母后艾什瓦爾雅(Aishwarya)、姑姑香蒂公主和夏拉達公主、胞弟尼拉詹(Nirajan)王子、妹妹施露蒂(Shruti)公主等6人全部槍殺,然然舉槍自裁,但傷重未死,送往醫院急救。按照王室傳統和憲法規定,昏迷中的迪潘德拉被樞密院任命為新國王,但因他處在昏迷狀態中無法行使王權,乃由樞密院同時任命畢蘭德拉的胞弟賈南德拉(Gyanendra)親王為攝政王。迪潘德拉旋即傷重身亡,王叔賈南德拉於同月4日正式繼位。王室所有的遺體都要在去世後的24小時內,被運往巴格馬提聖河岸邊舉行火葬;所有大臣都要剃光頭髮以示哀悼,所有機關、學校和大多數工廠及企業,也都要關閉13天。 就在全國為王室舉行葬禮的同時,憤怒的加德滿都青年高呼口號,指責政府謀害王室,要求首相寇瑞拉(C.P. Koirala)下台。毛派則通過媒體,宣稱王室喋血係美國和印度情治機構所策動,煽動民眾走上街頭,激化加德滿都的動盪,自己則升高武裝鬥爭行動,展開恐怖爆炸攻擊,自1996年發難迄今,已造成1.55萬多人死亡,其中大多數是尼泊爾警察及政府公務員,還進一步企圖暗殺政府高層官員,顯示長期在農村地區活動的毛派,已開始要進入「包圍城市」的階段。現在毛派已控制大半鄉村地區,自立地方政府,收取稅金,經營集體式養豬業及漁業,甚至翻山越嶺建了一條90公里長的道路。 毛派躍進的現象,意味著中國在尼泊爾影響力的擴張,因為中國對尼泊爾地緣戰略利益極感興趣,因當代通訊與衛星科技快速進步,使原本位於歐亞大陸峰域在國際政治上不受重視的尼泊爾,一變而成為極佳科技諜報和軍事監控的據點。如果在尼泊爾部署偵測設施或設置飛彈基地,將可涵蓋東南亞、南亞、中亞、印度洋及波斯灣,並使中國可以每日24小時監控亞洲全域的軍事活動。此外,在尼泊爾設置誘導飛機與飛彈的導航系統,可為全球各國提供非常有效的資料,無論在軍事或商業上,利益都非常可觀。因此,通過毛派的躍進,中國在尼泊爾的影響力日漸擴大,業已引起印度的警戒,因而中印兩國正在尼泊爾展開激烈的角力。美國已提供2000萬美元軍援,並派遣陸軍教練部隊前往尼泊爾,協助對付毛派武裝鬥爭。 2001年7月19日,首相寇瑞拉因無法平息國內動亂辭職下台,由國大黨領導人謝爾•巴哈杜爾•德烏帕於同月22日出任新首相,但情勢仍未緩和。同年10月26日,國王賈南德拉封王子帕拉斯•比爾•比克拉姆•沙阿為王儲,封其女普雷拉娜•拉吉雅•拉克西米•黛薇•沙阿為公主。同年8月,尼泊爾政府與毛派武裝就和平解決武力衝突問題舉行多次談判,但由於毛派要價太高而未能達成協議。同年11月23日,毛派武裝又偷襲警察哨所,軍營,並綁架平民和地方政府官吏,尼泊爾軍隊進入戒備狀態。同月26日和談破裂,尼泊爾政府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 2002年2月上旬,毛派武力分別在西部和南部發動三次血腥攻擊,至少有130人喪生,其中大部分是警察和軍人。同年4月21日,毛派又在加德滿都製造兩起爆炸事件恐嚇民眾,並於同月23日發出全國罷工5天的命令,使全國主要城市幾乎家家關門閉戶。尼泊爾政府則公布了40名反政府毛派頭目的相片,並懸賞6萬美元捉拿3名毛派高級頭目;毛派武裝則於次日燒燬了首相德烏帕在尼泊爾西部的老家住宅。同年10月4日,國王以德烏帕未能鎮壓毛派武裝為由加以罷黜。 2003年9月8日上午9時半,加德滿都及郊區5處地點幾乎同時發生炸彈爆炸事件,造成1人死亡、8人受傷的流血事件。2005年1月初,毛派武裝活動增劇,次月國王解散政府,宣布暫時戒嚴,切斷對外通訊,全面出動軍隊,對毛派游擊隊加強圍剿。同年11月,尼泊爾主要政黨和毛派武裝協議為民主而結盟。 2006年2月8日國王下令舉行縣市級地方選舉遭到杯葛。同年4月6日反對黨和毛派呼籲人民起來大罷工,長達19天的數10萬民眾示威抗議活動於焉展開,國王宣布加德滿都實行宵禁,違者格殺勿論,大批民眾不理會宵禁令,以致有人被抓,有人受傷,有人死亡,但民眾堅不退讓,結果國王只好讓步,宣布還政於民,恢復國會機制,任命國大黨領袖柯伊拉拉第五度出任首相,主持政局,使抗爭事件終告落幕。 賈南德拉國王在即位前,即以無情追求利潤的經商作風著稱,累積了大量財產;即位後又繼承王室多數財富,其富可敵國的奢華生活和人民的普遍貧窮形成強烈對比,因此不能有效統治貧窮國家,人民對他不能愛民治國的作風也日益不滿,對他獨裁專制的心態更是痛恨,致其地位在人民心中一落千丈。現在人民抗爭勝利落幕,國會已重新運作,並於同年5月17日通過劃時代的憲政決議,大幅消減國王的權力,人民不再視國王為毗濕奴的化身,將以印度教立國的尼泊爾王國,改造成世俗化的民主國家,國王不再神聖權威,降格為虛位元首,豁免權從此消失,必要時還得接受國會和法院的傳喚,取消國王的「樞密院」,國王不再擁有召開或解散國會的權力,更不再是三軍最高統帥,王室預算也改由國會編列,國王還得繳納所得稅和房地產稅,尼泊爾政府也由「國王陛下的政府」正名為 「尼泊爾政府」,「尼泊爾皇家軍隊」則改稱為「尼泊爾國民軍」,重要軍職也改由內閣任命,連王位繼承人選都要交給國會決定。 但尼泊爾各政黨和毛派武裝間也有心結,各方亟盼能夠將共黨毛派武裝納入多黨民主體制內,徹底終結長期血腥內戰。同年11月21日,尼泊爾7黨聯合政府終於與毛派武裝在加德滿都正式簽署和平協議,結束近11年的長期內戰,正式結束以推翻王室為目的而發動的「人民起義戰爭」,其戰士和武器均由聯合國人員監管。2007年6月下旬,為了擔心尼泊爾王朝制度一旦被廢除,尼泊爾可能會落入毛派武裝之手,總理柯伊拉拉在美國和印度的支持下,立場又強硬了起來。同年7月12日,毛派與尼泊爾執政聯盟達成協議,於2008年4月選出制憲國會,成立尼泊爾民主共和國。

多黨民主共和政制

根據新憲法規定,尼泊爾是實行多黨民主制和擁有主權及領土完整的民主立憲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名義上的元首,同時也是尼泊爾各族和人民團結的象徵,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由國會選舉產生。總統不得干預國家政務,只能根據內閣意見進行國事活動。除了叛國罪外,總統的任何行為法院無權過問。 行政權屬於內閣總理,內閣總理是國家的最高行政首長,內閣也是國家的最高權力執行機關,兩者都必須對國會負責。內閣總理由在制憲國會中獲得多數票支持的政黨領袖擔任,由國會提請總統委任,但實際上這只是一道形式上的程序,因為總統無權加以否決。內閣成員由總理提名經國會表決通過後,也由總統公布任命之。內閣成員要協助總理執行國會所通過的國家政策和建設計劃,編列國家預算,除了維護國防安全、人民權益外,還要保證公權力的有效執行。 內閣成員由一名總理和若干部部長組成,設有秘書處,以及內政、國防、外交、司法、教育、新聞通訊、科技、旅遊和民用航空、財政、農業、林業和水土保持、工業、商業、土地發展、水資源、衛生、婦女和社會福利、勞工、青年和文體、人口和環境、住房建設和計劃,以及供應等22個部。政府與外國簽訂和平友好、軍事防禦聯盟及自然資源利用條約時,須經國會討論,並須三分之二通過才能生效。 在行政區域劃分上,全國有巴格馬提(Bagmati)、貝里(Bheri)、道拉吉里、甘達基、貢納克普爾、卡爾納利、柯西、藍毗尼、馬哈卡利(Mahakali)、梅奇(Me-chi)、納拉亞尼(Narayani)、拉布蒂(Rapti)、薩加馬塔(Sagarmatha)和塞蒂(Seti)等14個專區,下面轄有75個縣。 立法權屬於單院制國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共有601名議員,其中335名根據政黨得票比例分配,240名採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其餘26名由內閣提名。任期5年,可以連選連任,國會議長由議員互選產生。國會的職權包括提出並通過法案,監督政府施政,控制國家預算,擁有大赦、通過對內閣不信任案,媾和、宣戰及通過國際條約之權。所有國會議員都有言論免責權,他們在國會內所發表的言論和所為的表決,對外不負法律上責任;除非是重罪的現行犯,非經國會的許可,情治單位和司法機構不得對國會議員加以傳訊或拘捕。 司法權隸屬於各級法院,尼泊爾司法獨立,不受行政權的干涉。這個國家的法院分為最高法院、上訴法院和縣法院等三級。國內現有1所最高法院、14所上訴法院,以及75所縣法院。最高法院是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和終審判決的機關,由1名首席法官和不超過6名大法官組成;首席法官由國會根據憲法委員會的推荐加以委任,任期7年。最高法院有權發布指示、命令、令狀、人身保護令、指示行為令、制止管轄令、責任權限令和調查復審令等。同時,最高法院也不得推翻自己所做出的終審判決。尼泊爾最高法院的管轄分為兩種:一種是正常管轄,受理初審的特定案件及審理上訴案件等;另一種是非常管轄,也就是發布各種令狀,以保障人民權利不受非法侵害。此外,在最高法院審理的案件中,也可以審查法律,它審查後宣告的法律,對所有法院都具有約束力。 尼泊爾憲法規定,以特里布梵國王的誕辰為國慶日,白牛為國獸,以天城體書寫的尼泊爾語為國語,國歌是「尼泊爾民主共和國的歌」,杜鵑花為國花,虹雉(Lophophorus)為國鳥。 國徽的圖案是喜馬拉雅山、太陽和星月標誌、杜鵑花、白牛和虹雉。山峰之上的圖案由廓爾喀人用的腰刀、佛腳印、國旗和王冠構成。中心圖案兩旁是手執武器的士兵,下面的紅色綬帶上用梵文寫著「祖國勝過天堂」。國旗是由左側兩個上下相疊的紅色三角旗組成,旗邊為藍色。上旗中繪有白色新月和星,16道光芒中有8道清晰可見;下旗繪有12道光芒的白色太陽圖案。新月和太陽表達尼泊爾人民祈禱時的良好祝願,願祖國像日月一樣長久存在。國旗的兩個旗尾象徵著喜馬拉雅山脈的兩座高峰。 這個多黨制的民主國家,國內共有大小政黨70多個,其中全國性的主要政黨有8個。尼泊爾國大黨(Napali Congress Party)是國內最大的政黨,成立於1947年1月,為中間派的政黨,主張鞏固多黨民主制度的立憲政體,加強民族團結,保持各族人民間的互信合作,黨魁柯伊拉拉。該黨在2007年的國會中掌控85個席次,目前為國內的第一大黨。 毛派游擊隊組織與尼泊爾共產黨是國會的第二大政團,其中毛派游擊隊組織在2007年的國會中擁有73個席次,已形成尼泊爾政壇的最大勢力之一,首領為普拉查達。 尼泊爾共產黨(Nepali Co-mmunist Party)又名馬列聯盟,成立於1949年9月5日,主張多黨民主制,維持法制的、世俗的和開放的福利國家,黨魁潘特。 民族民主黨(Restriya Praja-tantra Party)成立於1992年1月,由前評議會人士組成,屬右翼政黨,比較保守,但也擁護共和立憲政制。 此外,國內主要的政黨還有廊爾喀黨(Gurkha Party)、統一民主黨(United Democratic Party)、尼泊爾人民黨(Nepali People Party)、尼泊爾民族大會黨(Nepali National Congress Party)和尼泊爾特萊大會黨(Nepali Terai Congress Party)等。 山麓的小國 尼泊爾是南亞次大陸北部的內陸國家,大部分國土坐落在白雲暟暟的喜馬拉雅山南麓,經緯度為東經80度15分至88度19分、北緯26度20分至30度10分之間。全國總面積14.718萬平方公里,約合5.6754萬平方哩,國土略呈長方形。東西長885公里;南北平均寬度193公里,最寬處256公里,最窄處144公里。北界中國西藏,其他地方和印度接壤,因此從地理上看,尼泊爾是處在中國和印度間,與世界其他國家相隔絕。東西長達1072公里的喜馬拉雅山主脈,構成了中尼兩國的天然邊界,所以尼泊爾北部邊境線上全是高山峻嶺,世界第一高峰的珠穆朗瑪峰就位於中、尼兩國的國境線上,使尼泊爾成為世界著名登山活動中心之一。東部、西部和南部與印度接壤,南部尼、印交界處是地勢趨緩的平行山脈,並有一些平原,但是大多數海拔都在3000至3333公尺間。東部與印度的錫金相連,兩者間的陸地交通要越過喜馬拉雅山的干城章嘉峰凹,這是世界的第三高峰,因此從尼泊爾到錫金的最方便途徑,是由航空取道印度大吉嶺再轉飛錫金。 全球14座最高的山峰中,有8座都在尼泊爾境內,山地約佔全國總面積的四分之三。境內群山起伏,峰巒疊嶂,雪峰矗立,海拔在1000公尺以上的地區,佔全國總面積50%以上。地勢北高南低,從北部喜馬拉雅山海拔8000公尺以上的群峰,到南部接近海平面的特萊(Terai)平原,高度急劇遞減,高低變化之大,為世界之最。這種地形上罕見的明顯高低對比,造成了地貌自然景觀和氣候複雜的多元性。境內地形崎嶇,山系綿亙,峽谷幽深,激流湍急,林木蔥郁,溝壑深邃,地勢險要,景色幽美動人,素有「亞洲瑞士」的美譽。 這個國家自北向南分別排列著三條東西走向的大山脈和一條平原地帶,北部是大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馬哈帕納特山脈和楚里亞山脈,南部是特萊平原,山地和丘陵佔全國總面積的80%,全國大致可以分為三大自然區。 北部高山區有很多高峰,屬喜馬拉雅山主脈中段和向南伸延的支脈,是世界上最高峻的地區,面積約佔全國領土之半,主脈地帶多在海拔5000 公尺以上,這些高峰多半形成尼泊爾和中國西藏的天然邊界。世界十大高峰中除第二高峰喬戈里峰位於中國新疆和第九高峰南迦巴瓦峰位於克什米爾外,其餘八大高峰都位於這個自然區內,終年被冰雪覆蓋。這一帶山地多半在雪線以上,最高的地方有很多長10到20公里的冰川,白雪皚皚,恒古不變,有萬古雪山之稱。在一座座高峰間的過渡地帶通常為廣漠高寒的河谷,谷深坡陡。兩側峭壁連崗,這些河谷是山口通道的必經之地,也是北部山區居民的居住區和牧區。由於地處高寒,空氣稀薄,氣候乾燥,植被稀疏,交通極不方便,往來的通道都是羊腸小徑,因山高氧氣稀薄,所以也只能在春夏之間才可以通行。 中部山區由馬哈帕納特(Mahabharat)山脈和楚里西(Chu-rej)山脈兩大部分組成。馬哈帕納特山脈平均海拔2100公尺,部分山峰海拔超過3000公尺,由北部雪山南流的河流,抵達東西走向的馬哈帕納特山脈時受阻,只好改變河道,沿山脈走向平行前進,再尋找機會穿過山谷南行,這樣就在山脈中形成了眾多的河谷和山間盆地。這些河谷盆地較為寬闊,土壤肥沃,氣候宜人,雨量充足,自然景色優美。每一個谷地中,山坡低嵐間梯田迴繞,綠油油一片像碧玉台階一樣,是國內重要的農業區,也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國內人口多半聚居於此,境內比較大的城市,也大多數分布在這裡。 馬哈帕納特山脈的河谷盆地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區:一是西部卡爾納利河流域,主要有塞蒂、呼姆拉(Humla)、穆古卡爾納利(Mugu Kernali)、辛賈、蘇洛和薩諾貝里(Sano Bheri)等谷地,這個流域的谷地冬季乾燥溫和,夏季溫熱,是人口稠密的聚居區。 二是中部的甘達基河和它的7條支流所形成的谷地,是國內最重要的河谷地區,共有加德滿都、波卡拉、馬揚迪、喀利甘達基(Kali Gandaki)、塞蒂、馬遜迪、和特里蘇利(Trisuli)等谷地。 三是東部薩普塔柯西河流域,主要有茵德拉瓦蒂(Indrawati)、桑河西、坦巴柯西(Tamakosi)、利庫、阿隆和塔木爾(Tamor)等谷地,這個流域河谷盆地的北面和東面都有喜馬拉雅山的山峰屹立,雖然地勢較高,但是孟加拉灣的暖濕氣流仍可從山谷中吹入,所以這裡比較溫和潮濕。 在所有這些河谷盆地中,以加德滿都谷地和波卡拉谷地最為重要。加德滿都谷地位於尼泊爾中部,呈不規則橢圓形,東西長33公里,南北寬25公里,面積約640平方公里,谷地底部海拔1350公尺。河谷中人口稠密,城市集中,是全國經濟的精華地區。河谷四周被群山所環抱,北面是肖普里峰、西面是茵德拉坦山,東邊還有馬哈代瓦帕克里峰,南面是富爾科基峰和昌德拉吉里峰。 波卡拉谷地位於加德滿都谷地以西160公里處,面積約290平方公里,海拔885公尺。這裡芳草如茵,繁花似錦,四周群山環繞,有塞蒂河流經谷地,是個風景優美的地方。谷地中多天然淡水湖,最大的是培瓦湖,最寬處約10公里,湖水由安娜普拉雪山的冰川融水補給,晶瑩清澈;從湖畔往北眺望,安娜普拉山和道拉吉里山高聳入雲,氣勢十分雄偉。這座山脈南沿的一個山峰,因峰頂有兩個分叉,形似魚尾,所以名叫魚尾峰,海拔8167公尺,因山勢非常陡峭,至今尚未被登山者征服過。楚里亞低山丘陵區界於馬哈帕納特山脈和楚里亞山脈之間,是一片相對平坦的小山丘,在地形上屬於喜馬拉雅山區和山前平原之間的過渡地帶,海拔為300至1500公尺,這裡生長著茂密的熱帶和亞熱帶原始森林,是全國最大的森林覆蓋區,森林中有許多稀有的大型野生動物,如大象、野水牛、老虎、豹和犀牛等,使尼泊爾贏得「巨獸之國」的美稱。這個區域中的拉普提河谷已被闢為天然動物園,面積為2600多平方公里。此地森林蔥鬱,景色優美,是世界上著名的印度犀牛家園之一。據說全球印度犀牛僅存700多頭,這裡就有300多頭。這種犀牛與非洲犀牛不同,牠的頭上僅生一個角,又稱獨角犀,皮似鎧甲,比非洲犀牛威武,現已在被尼泊爾政府列為稀有動物保護對象,嚴禁捕殺。 尼泊爾南部是特萊平原區,呈東西走向,北靠楚里亞山脈,南與印度的恆河平原接壤,長約800公里,寬度不一,最寬處也只有50公里,面積約3.6萬多平方公里,約佔國土總面積的20%。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平均海拔只有120公尺,平原上河流縱橫,河流兩側多沼澤和叢林,已近恆河平原景色。氣候大致和恆河平原相同,溫熱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適宜種植稻米、菸葉和甘蔗,是全國主要產糧區,素有「尼泊爾穀倉」美稱。但是由於地勢平坦,每逢雨季,因河水暴漲,排泄不暢,經常釀成水災,淹沒大片農田和村莊,致使河流不斷改道。而且這個平原北部的楚里亞山區,是未經開發的茂密原始森林,林中的虎、豹、熊、犀牛和鱷魚等兇猛動物,常在夜間走出深山老林,到平原上各鄉村尋找食物,所以當地農民都把房屋建在高高的木柱上,以防猛獸和洪水的襲擊。儘管這樣,特萊平原仍是尼泊爾最有經濟價值的地區,這裡地勢平坦,交通方便,近年來興建許多工廠,成為尼泊爾新興的工業區。

雄偉的喜馬拉雅山

由於這個國家的中部和北部地區都被喜馬拉雅(Himalaya)山脈中段的大喜馬拉雅山所橫亙,所以又有「喜馬拉雅山國」的美譽。「大喜馬拉雅」本是梵語「冰雪之家」的意思,以終年白雪皚皚而享名世界。它雖然高大無比,但從地質年代上看,還很年輕,是3000萬年前從古海中隆起的,目前仍在緩慢上升,所以這一帶地震較為頻繁。 大喜馬拉雅山是喜馬拉雅山系的骨幹山脈,也是單獨的一條世界最高山脈,擁有9座海拔8000公尺以上的雪峰,其中有8座分布在尼泊爾與中國西藏邊界線上,這些高峰上都覆蓋著萬年冰雪,像極地一樣,非常寒冷,所以又被稱為除北極和南極以外的「第三極」。國境中海拔76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50多座,海拔6100公尺以上的高山更是多達240多座,是名副其實的山國。 在喜馬拉雅山腰部5200公尺高度處是雪線,以上是永久不化的百年積雪,由於天長日久,逐漸形成了各種各樣絢麗多姿的冰川地形,有綿延幾十公里的高山冰川,有水晶宮般的冰窖,還有琉璃塔似的冰塔,較出名的有朗坦、昆布、瓊普茨和干城章嘉等冰川。最大的是朗坦冰川;最長的是昆布冰川,長約30公里。這些冰川從山頂緩緩下移,到山腰雪線以下便融化成冰水,一部分形成高山谷地中的大小湖泊,一部分沿著陡峭的山坡奔騰而下,切割山谷,形成瀑布,匯入縱橫各地的大小河流中。 珠穆朗瑪(Chomolungma)峰又名埃佛勒斯(Everest)峰,或稱聖母峰,是喜馬拉雅山主峰,也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50.13公尺,坐落在中尼邊界線上,面積達1600多平方公里,約有600多條冰川。它巍然屹立在白雪皚皚的群山上,氣勢雄偉,景色壯觀,在100公里外便可看到它那金字塔般的峰頂。由於峰頂經常被一綹輕雲繚繞,就如一位薄紗拂面靦腆含羞的少女,在無窮的天宇中亭亭玉立,神往人間春色,所以西藏人稱它為「珠穆朗瑪」,意思是「女神」或「聖母」。當地的尼泊爾人則稱它為薩加瑪塔(Sagarmatha),峰,意思是「高達天庭的山峰」或「摩天嶺」。 在歐美各國出版的世界地圖中,一般都把珠穆朗瑪峰稱為埃佛勒斯山,1841年印度測量局局長英國人喬治•埃佛勒斯率隊首次測出此山海拔為8840公尺,1858年他的繼任者用他的姓名來命名這座世界上的第一高峰。有些地理學家認為,喬治•埃佛勒斯不是發現珠峰的第一人,其實在印度測量局中第一位發現這座山峰的是一位名叫拉德哈納斯西達克的孟加拉人,當時英國人出於種族偏見,不肯予以承認。事實上,西方地理學家發現世界第一高峰要比中國人晚了124年,早在1717年(中國清康熙56年)時,西藏地區測量人員已首次發現了珠峰是喜馬拉雅山的最高峰。當時起名為珠穆朗瑪阿林,並在1721年清康熙60年間出版的「皇輿全圖」中,首次明確地標出了它的地理位置。在1749年(清乾隆13年)出版的「乾隆內府與圖」中,就已正式稱它為珠穆朗瑪峰,並一直沿用至今。 由於人性的好奇冒險,唯我獨尊的珠穆朗瑪峰最終還是被人類所征服,但登山運動員們也為此付出了血的代價。人類從1921年開始,便嘗試攀登這座山峰,直到1953年成功征服的32年間,登山家們共進行過17次嘗試,先後共有12人喪生。1953年5月29日,紐西蘭人埃德蒙•希拉瑞(Edmund Hillary)和尼泊爾嚮導雪巴族人騰津格•雪巴(Tenzing Sherpa)從南坡首次登上峰頂,成為世界上第一批成功攀上全球最高峰的人。這次登山活動的成功,要歸功於騰津格•雪巴,他從1932至1953年,曾先後5次隨同各登山隊嘗試征服珠穆朗瑪峰,雖然屢試屢敗,但卻累積了豐富的登山經驗,而且對地形非常熟悉,再加上他具有堅毅不拔的性格,所以最終獲得成功。 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的三名隊員,首次從北坡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瑪峰,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一項壯舉,當時三名登頂隊員中有位名叫潘多的藏族女登山家,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女性。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9名男女隊員再次登上峰頂。由於從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要比從北坡登頂容易,所以近30年來,尼泊爾成為世界主要登山聖地,各國登山隊紛至沓來,已有幾十個國家的登山隊先後征服過這個世界最高峰。 干城章嘉(Kanchenjunga)峰是喜馬拉雅山脈東端庫姆巴卡納(Kumbha Karna)雪山的最高峰,地處尼泊爾和錫金的邊界線,海拔8596公尺,是世界第三高峰,也是尼泊爾的第二高峰,山體呈十字架形狀,峰名源自藏語,意思是「雪中五寶」。據神話傳說,山中因藏有5件珍寶而得名。在19世紀中葉,探險家南格亞爾繪製出第一張干城章嘉峰地圖。這座山峰以奇險難攀聞名於世,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有許多歐洲登山隊試圖征服它,但都以失敗和傷亡而告終,令後來者望而卻步,當時的最佳成績只登至海拔7700公尺處。1955年,英國探險隊在埃文斯的率領下登上此峰,因出於對錫金宗教信仰的尊重,他們攀至距離峰頂數公尺處停下,然後安全返回。 洛茨(Lhotse)峰坐落在中、尼邊境線上,是大喜馬拉雅山的第三高峰,海拔8516公尺,是今日世界上第四高峰,直到1959年才被瑞士登山隊征服。 瑪卡魯(Makalu)峰也坐落在中尼邊界線上,是庫姆巴卡納雪山的另一座高峰,海拔8463公尺,是今日地球上的第五高峰,1955年被法國登山隊登頂。 道拉吉里(Dhaulagiri)峰位於尼泊爾境內中北部,距離東南面的波卡拉市約70公里,海拔8167公尺,是世界第六高峰,山勢陡峭,有深谷急流,從登山的觀點來看,它雖然不是世界最高峰,但卻是世界上最難攀登的山峰。 馬納斯盧(Manaslu)峰位於境內拉姆忠縣和廓爾喀縣的交界處,海拔8156公尺,是世界的第七高峰,1956年被日本登山隊首次征服。 卓奧友(Cho Oyu)峰位於中尼兩國邊界上,海拔8153公尺,是世界第八高峰,1954年被奧地利登山隊征服。 安娜普納(Annapurna)峰位於境內的甘達基專區,海拔8091公尺,是世界上第十高峰,1950年被法國登山隊首次征服。 此外,境內比較有名的高峰,依序還有海拔7923公尺的雅中勁(Gyachung Kang)、7879公尺的紐茲(Nuptse)、7871公尺的加迪朱利(Ngadi Chuli)、7454公尺的甘加普爾納(Gangapurna)、7193公尺的基拉西爾杜母(Glacier Dome)、7145公尺的潘慕尼(Pumo Ri)、7130公尺的提利切(Tilicho)和7061公尺的尼基利(Nilgiri)。 海拔7000公尺以下、5000公尺以上的名山也不少。其中的麥克普奇爾(Machhapuchhre)峰,海拔雖然只有6997公尺,在尼泊爾不算太高,但是山體非常陡峭,至今尚未被人類征服過。其次還有海拔也是6997公尺的比生(Pisang)、6940公尺的尼基利中峰、6931公尺的藍江(Lamjung)、6930公尺的杜克茲(Tukche)、6856公尺的阿馬達布蘭(Ama Dablam)、6853公尺的南巴(Numbar)、6839公尺的尼基利南峰、6697公尺的凌雲(Lingfren)、6685公尺的剛泰戈(Kang Taigo)、6681公尺的卡利奧龍(Kariolung)、6640公尺的堪布茲(Khumbutse)、6608公尺的金沙古峰、6584公尺的朱紐西峰、6441公尺的希因朱利(Hiunchuli)、6369公尺的古森剛古魯(Kusum Kangguru)、6200公尺的朱紐東峰、6187公尺的剛毅(Kwangde)、6145公尺的盧布切西峰、6119公尺的盧布切(Lobuche)東峰和5761公尺的堪比拉(Khambila)等峰。 雄偉壯麗的喜馬拉雅山,高峻挺拔,氣勢磅礡,猶如一條潔白的緞帶從東到西橫亙在尼泊爾和中國西藏之間,對南北交通有很大的阻礙,但是在群峰之間,有許多被河流強烈沖刷後形成的峽谷和天然山口,因這裡地勢較低,所以自古以來就成為中、尼兩國交往的通道。在中、尼邊界上,可作為通道的主要有科達里、拉蘇瓦、塔普勒(Thaple)、拉青(Lazing)、那木扎(Namja)、扎那拉、丁喀里普、拉則拉及平都等山口,這些山口中最重要的是科達里山口和拉蘇瓦山口。 科達里(Kodari)山口又名友誼橋通道口,位於加德滿都東北方126公里處,從加德滿都出發經這個山口北上,可達西藏的聶拉木城,這是加德滿都至拉薩的捷徑,自古以來就是一條古商道。千百年來,從尼泊爾輸出到西藏的大米、小麥、煙草、布匹、鐵器、糖和乾果等,以及從西藏運往尼泊爾的羊毛、鹽、銅佛和紅花等,主要走這條路線。中國古代使者和高僧去印度取經,或印度佛教徒來中國西藏朝拜,也都走這條路線。現在這條古道已被闢為聯結中、尼兩國的阿尼科(Ariniko)公路,科達里出口也成為中、尼兩國貿易的主要通道。 拉蘇瓦(Rasuwa)山口位於加德滿都正北和中國吉隆以南的吉隆河和東林藏布河的匯合處,歷來是中尼兩國民眾往來的重要門戶,也是兩國貿易的主要通道。

河流湖泊密布

尼泊爾河流很多,大部分都發源於喜馬拉雅山以北的青藏高原上,並且幾乎都從每個山口穿越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奔騰向前,蜿蜒曲折,最後流向印度恆河平原。這種現象並不奇怪,從地質學上講,喜馬拉雅山脈是很年輕的山脈,在它形成之前,這些河流早已存在。後來喜馬拉雅山強烈上升,這些河流便強烈下切,山脈上升的速度與河流下切的速度基本上成正比,所以喜馬拉雅山的形成並沒有改變這些河流的源頭。全國共有河流100多條,其中對民生至關重要的有30多條,大致可以分為東部的薩普塔柯西河水系、中部的甘達基河水系和卡爾納利河水系等。 薩普塔柯西河(Sapta Koshi River)是國內第一大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區,流域面積達5.9萬多平方公里,其中有5.7萬多平方公里是冰川區,河水年流量達560多億立方公尺。上游主要支流有三條,北支流阿龍(Arun)河是源頭,發源於中國境內的喜馬拉雅山希夏邦馬峰北坡的冰川地區;西支流的桑柯西(Sun Kosi)河也發源於希夏邦馬峰,在中國境內稱為波曲河;東支流的塔木爾(Tamor)河發源於干城章嘉雪峰的西側冰川。這三條支流在特里貝尼匯合後形成薩普塔柯西河,然後穿過馬哈帕納特雪山,流經一個長達9600公尺的狹窄峽谷後,進入特萊平原,注入恆河。由於下游平原地勢低平,在洪水期經常造成駭人聽聞的破壞,當地人稱為「比哈爾的憂患」。 甘達基河(Gandaki River)是尼泊爾的第二大河,發源於中國西藏高原南部,從北向南流經尼泊爾中部地區,沿河兩岸分布著卡格貝尼、土庫查、達納、貝尼、巴格倫、庫斯馬等國內重要的貿易中心,流域面積為2.6萬多平方公里,河水年流量為500多億立方公尺;下游地勢平緩,流量大,雨季時河水多會泛濫成災。它由特里蘇里(Trisuli)河、卡利甘達基(Kali Gandaki)河、布迪甘達基(Budi Gandaki)河、馬遜迪河、塞蒂河、馬揚迪河和巴里加德(Barigad)河等7條大支流組成。 特里蘇里河(Trisuli)是甘達基河最主要的支流,它發源於西藏高原吉隆縣的大雪山,在西藏境內稱為吉隆河,它在拉蘇瓦山口向南穿過喜馬拉雅山主脈,流入尼泊爾。卡利甘達基河位於波卡拉河谷以西,發源於尼泊爾北部穆斯塘以北的雪山地區,因上游河段流經呈黑色的頁岩和粘板岩風化地區,河水中夾帶著大量泥沙,烏黑如墨,所以河名在當地方言中是「黑河」的意思。這條河流至尼泊爾中部時,遇到東西走向的馬哈帕納特山脈的橫阻,被迫東流100多公里,再向南穿過山谷,形成很大的曲流,當它在巴拉特普爾附近與特爾蘇里河相匯後,一起向南沿著山谷穿過馬哈帕納特山脈,進入特萊平原,最後注入恆河。 卡爾納利河(Karnali River)位於尼泊爾西部,是國內第三大河,也是印度恆河支流卡格拉河的上游,發源於中國西藏西南部普蘭縣境內,自西北流向東南,上游氣候乾燥,水量不大;下游雨量較充足。流域面積為5000多平方公里,河水年流量約30多億立方公尺。這樣河流有許多著名的深峽和急流,並且以蘊藏有豐富的水電資源而聞名,它在穿過馬哈帕納特山脈時,形成很深的峽谷,水流落差大,尼泊爾在此處修建一座發電能力為135萬瓩的水力發電廠。這條河流還有許多大小支流匯入。主要支流有三條:一條是西側的塞蒂河,另一條是卡爾納利幹流,還有一條是位於下游東側的貝里河。 此外,國內主要河流還有西部與印度交界的薩爾達河(Salda River)、中部谷地的巴格馬提河和西南部谷地的拉普提河(Laputi River)等。 由於國內河流,大多數發源於海拔5000公尺以上終年積雪的高山,所以水流湍急,流勢迅猛,當這些河流穿越層層疊疊的山嶺時,往往會形成深邃的峽谷。如波卡拉谷地的甘達基河支流塞蒂河,峽谷最深處達60多公尺,但在峽谷頂部最窄處卻只有1、2公尺,人們從上面走過時,只覺得面前是一條深溝,可以一步跳過,並不感到是一條峽谷,如果不小心掉下去,定會粉身碎骨。 尼泊爾的河流由於多奔流在高山深谷中,所以有許多景色壯觀的瀑布,再加上又有很多深深的峽谷,這就使這個國家蘊藏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因為國內主要河流的河床落差大,水淺浪急,所以沒有航運價值,只有南部特萊平原的部分河段,可以通行小輪船和帆船。 大小湖泊幾乎遍布全國,如拉拉湖、博克蘇姆多湖和費瓦塔爾湖等,都是風景秀麗的高山天然湖泊。夏季可以在湖中划船、游泳和釣魚,也可以躺在湖畔,一邊晒著暖暖的陽光,一邊遠眺藍天和遠處不化的雪山。 拉拉湖(LaLa Lake)又名馬亨德拉(Manhendra)湖,位於海拔2983公尺的高山盆地中,湖面長約5200公尺,寬約2000公尺,水深達305公尺。由於湖水多從雪山上流下來,所以湖水冰冷,但很清澈,湖畔自然景色幽美。 博克蘇姆多湖位於多爾帕縣境內,南距道拉吉里雪峰約38公里,湖泊海拔3621公尺,湖面長約4800公尺,寬為800公尺,湖水深達615公尺,在陽光照射下呈土黃色,但在陰影處卻呈青色,因湖水冰冷,水中看不到任何魚類如水棲動物的存在。 蒂利喬湖(Tilijo Lake)又名錯湖,地處安娜普納雪峰以北,海拔4922公尺,湖長約4000公尺,寬約1200多公尺,湖水清澈明亮,附近雄偉的雪山倒影在平靜的湖面上,景色迷人。 費娃湖(Phewa Lake)是波卡拉谷地中的著名湖泊之一,湖長近4公里,面積雖然不大,只有4.74平方公里,卻以景色優美聞名全國。湖中央小島上建有巴拉希寺,湖濱建有寶石寺,是國王和王后常去度假的地方,附近還為觀光客建造了一些旅館。 魯帕塔爾湖(Rupatal Lake)也是波卡拉谷地中一座風景優美的湖泊,面積約2.56平方公里,是人們週末野外度假的理想場所。 此外,國內主要湖泊還有迪潘塔爾湖、梅迪塔爾湖、卡爾丘曼塔爾湖、都德博卡里湖和薩蒂巴蒂塔爾湖等。

山國氣候變化多端

尼泊爾地處印度洋溫暖季風氣流的迎風坡,屬亞熱帶氣候圈,因受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制約,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或溫帶氣候,年分三季,每年4至6月是熱季、7至9月係雨季、10月至翌年3月為寒季。由於印度洋溫暖季風氣流的影響在尼泊爾由東到西逐漸減弱,東部的熱帶和亞熱帶型氣候要比西部明顯,隨著地勢由南向北的急遽升高,氣候也有著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的階梯式變化,是世界上氣候類型最多元化的國家,全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氣候區域。 北部是高山氣候區,由於地勢高低懸殊,氣候成明顯的垂直分布,在喜馬拉雅山主脈地區氣候高寒,空氣乾燥稀薄,氣溫極寒。海拔5200公尺以上的地區一般都是終年積雪;在向陽山坡和海拔4000公尺以下的山區,氣候稍為溫暖一些,雨季多霧。在這個地區,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涼爽;最高氣溫只有21℃,最冷可達-40℃;晝夜溫差極大,有時會相差達40℃。在海拔5000公尺以上的山區,最高氣溫不超過0℃。 北部氣候區的年雨量由東向西遞減,東部阿龍河上游年雨量為1016公釐,西部的穆斯塘地區年雨量僅為250公釐。全年70%的降雨量都集中在雨季。 中部地區屬溫帶氣候,比較溫和,特別是在河谷盆地,不冷不熱,舒適宜人。這個地區全年只分為兩個季節,4到9月為熱季,在最熱的6月,平均氣溫為26℃;從10月到翌年3月是冷季,在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為10℃左右。在加德滿都谷地有記錄的最高氣溫為37℃,最低氣溫為-3℃。在波卡拉谷地,1月份的平均氣溫為4℃,7月份的平均氣溫為38℃。但在馬哈帕納特山脈上部,氣溫較低,屬亞高山氣候,寒季一般會有積雪。 中部地區降雨量較大,加德滿都谷地年雨量達1470公釐,波卡拉谷地年雨量則達2540公釐。降雨一般多在夜間,白天大多有日照,但下午多雷陣雨,有時還伴有冰雹,山脈南坡和東部山區降雨量大,雨季持續時間較長。 南部屬亞熱帶氣候區,特萊平原夏季悶熱多雨,空氣潮濕,但冬季溫暖山雨,空氣較乾燥。在冬季時,特萊平原西部的氣溫要比東部低,最冷的1月份最低氣溫為4.4℃,夏季時,特萊平原西部的氣溫又比東部高,最熱的8月份最高氣溫可達45℃。這個地區雨量充沛,是全國降雨量最多的地區,每年6至9月中旬為雨季,年雨量在2400公釐左右,8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雨季。 尼泊爾是個季風型氣候的國家,因境內多山,全年降雨雖然較多,但分布不均,雨季時洪水常泛濫成災,其他時間則乾旱無雨,只能依靠季風帶來少量的雨水,再加上農業灌溉系統不發達,這就很容易造成依賴季風、靠天吃飯的情況,使宗教和迷信活動很容易找到扎根的地方。

經濟落後

尼泊爾是今日世界上十大最貧窮國家之一,也是全球最落後的農業國,經濟發展緩慢且薄弱,每年國內社會生產總值只有28.8億美元,貧富不均為多年來政局動盪不安的最大隱憂之一,10%的權貴富商人口,卻擁有46.5%的國家收益,70%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下;90%人口住在未開發的鄉下地區,80%勞動者從事落後的農業,10%的勞動人口處於完全失業狀態,另有60%的勞動者只能從事部分工作;還有佔全部勞動力總數三分之一的勞動者,被生活所迫前往印度或其他國家充當奴僕為生,甚至還有很多男性在國外擔任僱傭兵的。在許多城市的街旁,充斥著大批從鄉下來待雇的臨時工,每天工資2美元即可。居住在城市裡的人,每月工資有60美元就可過日子。 近年來政府也注意到工業的發展,並已取得一些進展。一般說來,農業仍是國家的經濟基礎,工業居第二,再其次是旅遊業和商業,國家外匯的主要來源為商品出口、服務業、旅遊業,以及在國外的勞工和廓爾喀僱傭兵寄回來的匯款。 農業是尼泊爾經濟的支柱,國內有80%以上人口都是農民。全國有耕地246.3萬多公頃,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8%,但是45%農地仍控制在6%少數有錢人的手中。農業年產值約16.5億美元,佔國民生產總值的40%。 國內70%可耕地集中在南部的特萊平原,這裡是國內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要種植區。中部的河谷盆地耕地有限,多係傍山梯田,以種植果樹和蔬菜為主。北部和西部山區雖然佔國土總面積的四分之三,但耕地少,是國內經濟最落後的地區,農民勞動繁重,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卻低落,在國家經濟上顯得無足輕重。除了個別地區外,農業生產技術普遍落後;除了暴風驟雨、冰雹和病蟲害施虐外,地鼠對農作物危害也很大,情況嚴重的地區可使糧食產量損失三分之一。 近年來,尼泊爾政府在特萊平原投資興建了卡馬拉、納拉烏和坎科等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並在北部山區和中部谷地修建了梯田輸水管道,全國耕地灌溉面積已達20萬公頃以上。這個國家因為地處北回歸線,所以寒、溫、熱三帶植物都有,並以生產鴉片和藥材見著。主要農作物有稻米、小米、大麥、小麥、青稞、甘薯、玉米、馬鈴薯、豆類、高梁、棉花、菸葉、油菜籽、枸杞、香料、黃麻、茶葉、甘蔗、水果和蔬菜等,主要農產品的年產量約為米500萬噸、玉米160.6萬多噸、小麥130萬噸、大麥4.26萬噸、小米30.93萬噸、甘蔗210萬噸,油菜籽15.67萬噸、菸葉6550多噸、馬鈴薯137萬噸、以及黃麻1.92萬噸。每年還能出口糧食20萬噸左右,但實際上糧食不能自給,住在山區的居民約佔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二,他們經常遭受饑荒的威脅。在北部山區,糧食每年都不夠吃;在南部平原每年卻有餘糧,但是由於兩個地區間交通困難,同時也因尼、印邊界的開放,使這些餘糧不是設法運到北方山區,而是輸出到印度。全國現有55個山區縣中,糧食可以自給的只有8個縣,其餘山區縣都被官方列為缺糧縣。 畜牧業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區,年產值4.855億多美元,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7%,境內各畜牧場牲畜存欄數為奶牛630萬頭、水牛621.7萬多頭、綿羊560萬隻、山羊95萬隻、豬80萬頭,雞鴨1000萬隻、蛋類6億枚。一般說來,畜產品基本上可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此外,尼泊爾人對黃牛敬之如神,不准屠殺,致使黃牛散處山地和城市,任意睡臥街頭,為尼泊爾的一大奇觀。 雖然是內陸山國,河流較大落差也影響了養殖業發展,但充沛的高山雪所形成的水資源,仍對水產養殖業提供了豐富水源,促使養殖漁業欣欣向榮。國內全部水資源有42.262萬公頃,其中有池塘6262公頓,湖泊5000公頃,沼澤1.25萬公頃,水庫1500公頃,河流39.5萬公頃,而39.8萬公頃的灌溉農田也可部分變更為養魚之用,但目前用於養魚的水資源僅佔全部水資源的2.5%,專門從事養魚的家庭共有2.5萬戶。現在尼泊爾養殖漁業前途看好,政府成立12個水產養殖研究培訓中心,旨在培訓養魚專業人材,還興建許多魚塘工程,每年放養200多萬尾魚苗。境內有10個大型養魚場,內有兩個大規模的商業養魚場,年產各種鮮魚3萬多噸,使漁產品可以自給自足。 尼泊爾是盛產木材的國家,森林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35%,因此境內森林密布,木材出產豐富,蔚為國家最重要的經濟資源。大量原木和優質木地板及家具的出口,為國家賺取了不少的外匯。木材還是大多數尼泊爾人能源消費的重要原料,因此消耗量也極大,濫砍濫伐、隨意放牧和放火燒荒的結果,使森林遭到嚴重的破壞,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生態平衡失控,特別是中部谷地,凡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幾乎所有的森林全被砍伐殆盡,一座座綠色的山嵐變成光禿禿的山包,使雨季山崩頻繁,山區大量表層泥土被洪水沖走,不但流失了本來已經有限的耕地,且使污泥阻塞了灌溉系統和發電的水壩。為了扭轉這種不利的局面,尼泊爾政府已制定一系列保護森林的措施,每年展開6天的全國植樹造林活動,平均每年種植830萬株幼樹,人工造林達2160公頃,並將全國森林分為保護林、生產林和社區林等三大類,還成立了2500個森林保護協會。 國內樹種繁多,名貴木材不少。北部山區以栗、櫟、松、柏、野櫻娑羅、雲衫、樅木和樺樹等為主。中部地區主要生長有喜馬拉雅雪杉、松、柏、白楊、胡桃、檳榔、香椿、白腊、天門冬和橡樹等。南部平原主要有娑羅雙、黃檀、勝利娑羅、野櫻沙羅和帕貝爾沙羅等樹種。娑羅木是極好的木材,可用作鐵軌的枕木、房屋樑棟和高級門框等。黃檀木可製作家具,羅氏松、野櫻娑羅和紅木棉樹等,除了用來做家具外,還可用以做三夾板、火柴和紙漿。此外,在林業的附帶產品中,藥草是很重要的一環,種植面積有270公頃,每年銷往印度的藥草高達76萬公斤。 尼泊爾以出產奇花異卉而受到生物學家們的重視。這裡盛產尼泊爾國花的杜鵑花,品種優良繁多,有些是低矮的灌木,生長在山坡林帶上;有的高達十多公尺,生長在低溫窪地上。杜鵑在每年春夏之間開放,色彩繽紛,艷麗迷人,被譽為「高山玫瑰」。 野生動物資源非常豐富,長期以來都是世界著名的獵人樂園。這裡在不同的地勢和不同的氣候區域內,生存著不同種類的珍稀動物。在北部寒帶氣候喜馬拉雅山動物區內,主要的野生動物有雪豹、黑熊、棕熊、豹貓、狼、野狗、野牛、牛、山狐、野兔、藏羚羊、黑綿羊、野綿羊、野山羊、麝香鹿、斑鹿、西藏鹿、牡鹿和沼澤鹿等。 在中部溫帶氣候山岳丘陵動物區內,主要的野生動物有斑虎、花豹、山熊、豺狼、狐狸、豪豬、野貓、猴子、黑鹿、野兔、飛鼠、野雞和穿甲等。 在南部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平原動物區內,主要的野生動物有象、犀牛、虎、熊、豹、水牛、獾、野狗、野豬、猴、貓、鼠、兔、大羚羊和鹿等動物。 境內主要的兩棲動物則有鱷魚、蟒、蛇、兔、鱉、蜥蜴等。昆蟲類動物有蝴蝶、蜘蛛、蠍子和蝸牛等。鳥類則有鸚鵡、百靈、鷓鴣、孔雀、畫眉、野雞、斑鳩、雪鴿、雪鳴鴿、山鴉和虹雉等。虹雉是尼泊爾的國鳥,體形似雞,棲息在深山、原野或灌木林的樹枝上,可以飛躍,但飛不高,頭上有狀如花枝的冠,羽毛有9種顏色,亮麗而迷人。這裡還有一種叫做「春鶯」(Spring Babbler)的異鳥,是今日世界上最珍稀的鳥類,已經絕跡了100多年。1994年,一位美國生物學家在尼泊爾西部山區進行野外生物考察時,意外地發現並捉到了一隻春鶯鳥,這種珍貴的鳥全身褐色白頷,以前從未被捕捉過。山區的森林中有一種非常稀有的鵪鶉雀,牠從1876年被發現後,直到1954年才捕獲兩隻。此外還有許多玫瑰色的鶯、藍色的鵲、紅色的笑、花尾的黑頭小鸚鵡等,目前尼泊爾大約有536種珍異的鳥類,成為世界各國鳥類學家的考察活動區之一。 尼泊爾礦藏豐富,主要礦產有金、銅、鐵、鋅、鉛、鋁、鈷、鉑、鎂、鎳、錳、鈾、煤、石油、天然氣、磷、硫磺、雲母、石墨、板石、大理石、石灰石和滑石等。除了大理石、石灰石和雲母有少量開採外,其餘礦藏因大多數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區,山路崎嶇,再加上缺乏資金和技術,所以至今仍無法開採。 由於缺乏原料和燃料,尼泊爾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在1950年前,除了中世紀手工作坊外,全國沒有一家工廠。經過半世紀多發展後,現在登記有案的大大小小工業企業已經有7400家左右,其中私營企業約7100家,公營企業約600多家,工業年產值只有5億多美元,僅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7%;全國約有100萬名工人。大體上說,尼泊爾政府多發展投資少,見效快的鄉鎮企業,工廠落後,規模又小,機械化程度低。本國的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非常缺乏,國內工人中有五分之二是外國勞工,以印度人居多。 現在尼泊爾主要工業有機械製造、金屬加工、軋鋼、紡織、電力、水泥、電機、製糖、製紙、製革、橡膠、製藥、建材、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煙酒、製磚、成衣、製鞋、家具、珠寶、火柴,以及陶瓷、木雕、地毯、金屬器皿、繪畫、手鼓、木琴、藤器和古劍等傳統手工藝品。國內重要公營企業則有伯甘吉糖廠、藍毗尼糖廠、賈納克普爾捲煙廠、巴格塔普爾磚廠、希陶達紡織廠、喜馬爾(Himal)水泥廠、希陶達水泥公司和烏代普爾水泥廠。 國內共有12個工業園區,其中印度援助興建的有4個,美國人資助的有2個,德國援建的1個,荷蘭也援建1個,尼泊爾自建的有4個,共有工廠328家,工人1.5萬多人。12個工業園區分別名為巴拉朱、希陶達、帕坦、尼泊爾乾季、達蘭、波卡拉、布特瓦爾、巴格塔普爾、畢蘭德拉納加爾、丹庫塔、拉杰比拉茲和潘查卡爾(Panchkhal)。 在尼泊爾所有工業中,以電力工業最為重要。由於境內河流縱橫,水源充足,水力資源非常豐富,水電蘊藏量高達8300萬瓩以上,約佔整個亞洲地區的四分之一,惜因缺乏資金和技術,致無力興建超大型水電廠。目前,全國水電廠裝機容量只有十餘萬瓩,除了有數十家主要的水電廠外,在山區裡,還建有許多小型水電廠。此外,尼泊爾還有小規模的太陽能、風能和沼氣發電。 在對外貿易方面,全年輸出總值約5.25億美元,主要的輸出品有大米、麥、豆類、木材、黃麻、成衣、人參、草藥、油籽、糖、豬、牛隻、人髮、羊毛毯、牲牛尾、皮草、寶石、鴉片、金屬製品等,其中大米和黃麻是最重要的外匯收入來源。全年輸入總值約11.52億美元,主要的輸入品有石油、化學品、機械、塑膠製品、電器、通信器材、交通工具和零件、飲料、紡織品、玻璃製品、日用消費品、鋼鐵、煤、藥品、酒精、香、手錶、照相機、袖珍計算器、拉鏈、打火機、錄音機、收音機、軸承、縫紉機、樟腦丸、針和餐具等,財政收支呈赤字狀態。主要貿易對象是印度、孟加拉、德國、英國和中國等,其中與印度的貿易額佔外貿總額的90%,大多數進出口物質是經印度的加爾各答港轉口。 尼泊爾是全球經濟最落後國家,國民平均所得每人年僅268美元,全國有近半人口生活在貧困狀態,故每年都會收到國際上大約一億美元左右的無償援助。主要援助國和國際組織是德國、法國、瑞士、荷蘭、美國、加拿大、日本、印度、中國、沙烏地阿拉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等。 貨幣單位叫做尼泊爾盧比(Nepalese Rupee),簡稱Rs,輔幣單位稱為貝沙(Paisa),1盧比等於100貝沙。盧比的紙幣單位有10、20、50、100、500和1000等6種,貝沙的硬幣單位有5、10、25、50等4種,25貝沙的硬幣又叫做1蘇卡(Sukae),50貝沙的硬幣叫做1莫哈(Mohar)。 在匯率上,大約每70盧比兌換1美元。官方匯率每天會刊登在新興尼泊爾日報上,無線電廣播電台每天也會用尼語和英語播出,在機場兌換處或銀行兌換是照官方的匯率。黑市匯率1美元可以兌換80盧比,雖然政府規定不可在黑市兌換盧比,但因換幣黑市風險不大,因此黑市交易熱絡,美元的面額愈大,愈可換到較好的價錢。 尼泊爾國家銀行是發行貨幣的銀行,又名納斯特拉銀行,成立於1956年4月。是國家的金融管理和代理機構,主要負責制訂和執行國家的貨幣政策,經辦政府各項收入和支出,代理發行公債、控制和管理其他銀行,維持盧比兌換率,出版發行經濟統計資料等。現在尼泊爾實施外匯管制條例,禁止使用除盧比以外的任何貨幣,外匯交易只有在取得它的許可後才能進行。 由於尼泊爾沒有海岸線,複雜的山谷地形,加上內河的落差又大,因此談不上有便利的交通,所以尼泊爾的交通運輸,主要是靠航空和公路。 在航空方面,國內有60多個大小機場,除了加德滿都有符合國際標準的特里布梵國際機場外,還有波卡拉和拜爾瓦等兩個規模較小的國際機場;另有塔爾查(Talcha)、加里科特(Kalikot)、加馬爾巴扎爾(Kama-lbazar)、塔姆加爾加(Thamkharka)、馬西奈恰爾(Masinechaur)、加格爾丹達(Kageldando)……等14個中型機場;31個供DHC-6型機起落的中小型機場;3個教練機場。此外,全國還有140個直升機場。國內有近三分之二的縣有定期班機營運,所有山區縣城都闢有簡易機場。近年來,尼泊爾航空訓練中心已培訓出近600名航空技術人員,作為民航事業的生力軍。 目前尼泊爾已先後與中國、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緬甸、斯里蘭卡、孟加拉、馬爾地夫、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韓國、巴林、埃及、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俄羅斯、奧地利、荷蘭、德國、法國、英國和盧森堡……等31個國家,簽訂了航空運輸協議。 現在,印度航空公司經營有自印度及香港到尼泊爾的航班。緬甸航空公司開闢有自仰光、經加爾各答、達卡,到加德滿都的航線。孟加拉航空公司也開辦了飛往加德滿都業務。泰國航空公司也有自曼谷直飛加德滿都的班機,航程約3小時。中國西南航空公司有自成都直飛加德滿都的飛航業務。另外,香港港龍、俄羅斯、德里、巴基斯坦、新加坡等航空公司,也有飛航加德滿都的國際航線。 尼泊爾航空公司闢有定期飛往中國的上海、香港、澳門和拉薩的國際航班;也有往返印度的新德里、班加羅爾、孟買、加爾各答和巴特那的航線;另有定期飛往泰國的曼谷、孟加拉的達卡、巴基斯坦的喀拉蚩、斯里蘭卡的可倫坡、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德國的法蘭克福、法國的巴黎、日本的大阪、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及新加坡和汶萊等地班機,飛航業務繁忙。它的機隊內容也非常充實,擁有各型民航機22架,包括波音727和757型機各兩架、A-310型機一架、阿費羅748型機3架、DHC-6型機9架,還有貨運機和教練機等,空運能力大見提高,2006年客運量286萬多人,貨運量約3萬噸。 國內另有尼泊爾航運公司、阿非爾絲航空公司、尼甘航空公司和喜馬拉雅直升機組等航空公司,除了經營國內航線外,還開辦空中遊覽飛行,供觀光客觀賞雪山的景色,並經常運送供水設備、化肥、農藥、種籽和水泥等物資到偏僻山區的任務。 陸路交通以公路為主,公路全長約1.4萬多公里,其中柏油路面佔31.3%,礫石路面佔26.3%,泥土路面佔42.9%,每1600人就擁有一公里公路。國內大部分縣鎮都已通車,但路況仍然較差,多坑坑洞洞,尤以雨季過後公路損毀嚴重,且多中斷,車輛無法通行。全國有22萬輛機動車輛,其中公共汽車佔3.8%,小巴士佔1.1%,卡車佔8.4%,轎車和吉普車佔21.2%,摩托車佔53.8%,拖拉機佔9.2%,摩托三輪車佔2.5%。為了改善日益嚴重的環保問題,加德滿都谷地禁止使用車齡20年以上的機動車輛。 這裡的長途巴士都比較老舊,大多數沒有空調。私人經營的巴士票價雖略貴,卻快捷舒適。加德滿都至奇旺和波卡拉之間的豪華巴士,服務較佳。在波卡拉至巴德崗公路上營運的觀光巴士,設備較豪華,車速也快。 主要公路幹線都以加德滿都為中心,形成了北至邊境小鎮科達里、南到邊城比爾根傑、東扺工業城比拉德納格爾,西達波卡拉的公路網。國內有國家級的主要幹線公路6條,次要幹線公路11條,支線公路53條,其中由世界銀行援建的有14條,亞洲開發銀行投資的有16條,其餘的也多由其他國家所援建;境內共有大型公路橋樑85座。 主要公路有中尼公路,全長約114公里,從加德滿都到北部邊城科達里(Kodari),是尼泊爾與中國西藏的交通要道,由中國援建。東西公路又叫做馬亨德拉公路,因橫貫整個特萊平原,所以又稱為特萊平原公路,為全天候高級公路,全長1062公里,分別由聯合國、美國、英國、俄國和印度援建。特里布梵公路自加德滿都至南部邊境城鎮伯甘吉,是尼泊爾中部地區通往印度的主要公路,全長212公里,沿途地勢高低起伏,有很多盤山路途,分別由美國和印度援建。普里特維公路由加德滿都至波卡拉,故又名加波公路,是聯結尼泊爾中部和西部地區的重要公路,全長202公里,由中國援建。波卡拉至拜爾瓦公路全長205公里,是尼泊爾西部通向印度的縱向公路,由印度援建。尼泊爾乾季到比蘭德拉納加爾公路,是尼泊爾中西部地區通往印度的主要幹線。 尼泊爾共有兩條鐵路,一為長51公里的窄軌鐵路,軌距只有0.762公尺,由賈納克普爾到印度的賈亞納加爾,主要用來運送糧食到印度,並從印度運回國內所需的物資。另一條為長僅5.4公里的寬軌鐵路,由尼泊爾伯甘吉地區的錫爾錫亞(Sirsiya)到印度的拉克索爾,由印度援建。全部鐵路年客運量約177萬人,年運貨量約1.85萬噸。 國內還有兩條架空索道,一條是由杜爾辛至加德滿都巴拉朱的單軌索道,長約22.4公里,主要用於運送食物,原設計運輸能力為每小時8噸,因年久失修,運輸量日益下降。另一條是雙軌索道,連接加德滿都和希陶拉,全長42公里,由美國援建,使用電力控制,擁有301座鐵塔、6個轉換站、2個終點站和1個零件庫,也用於運送各種物資,每小時運輸能力為37.5噸,全程運行時間為4小時25分,年運輸能力為1.32萬噸。 山間小路在邊遠村莊和北部高山地區佔有重要地位,因為那裡一無公路,二無鐵路,運輸貨運幾乎全靠背伕和馱運。這些山區小路大多數都要翻山越嶺、跨溝涉水,還要經常跨越艱險的棧道、淄索、鐵索橋和藤索橋等,在雨季山洪暴發和冬季大雪封山時,通行會受到嚴重阻礙。 在水運方面,尼泊爾雖然河流眾多,但落差很大,奔騰湍急,還常伴有強烈旋渦,並無航行的便利。但在特萊平原地區水流緩慢,在柯西河、甘達基河和卡爾納利河的下游,可以通行船舶和小汽船,但運輸能力有限。 觀光事業備受重視 山川秀麗的尼泊爾,四季氣候宜人,境內峰巒重疊,雪峰聳立,峽谷幽深,激流湍急,林木山花爛漫,充滿一派神奇的色彩;喜馬拉雅山區美景,璀璨多彩的古老文化,意趣橫生的奇風異俗,令人神往的名勝古蹟。名聞遐邇的佛教和印度教聖地,精湛的傳統手工藝品和豐富的野生動物,都為這個國家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近年來,政府對觀光事業非常重視,成立了旅遊部,負責管理全國的觀光事業,還在比比皆是的名山河川中開闢了許多旅遊路線,儘可能增加各條航線的飛行班次,出租直升機供遊客遊覽佛祖誕生地。國際旅遊組織為了協助尼泊爾發展旅遊業,還貸款給尼泊爾興建高級飯店,尼泊爾政府也協助私人興建旅館。飯店的住宿費每天自15至150美元不等,也有每天6美元的客棧可住,基本上可滿足各階層遊客的需求。有些地方的山民,還會出租自己的原木屋或茅草屋給外國遊客。在通往名山的山道旁也建有許多旅館、酒館、小吃店和食品店等服務設施。 尼泊爾的高山冰川為世界登山家們所神往,每年都有上百個外國登山隊前來登山,為了方便登山愛好者,尼泊爾旅行社還為登山客提供帳篷、睡袋、衣物和藥品等,並配備嚮導引路,必要時還有廚師、護士和腳伕服務。為了滿足人們觀賞珠穆朗瑪峰的願望,尼泊爾皇家航空公司還開辦了空中旅遊班機,讓乘客在歷時1個小時的空中旅行中,飽覽世界8大高峰的壯觀景色和奇特的喜馬拉雅山區風光。政府在著名的拉普提谷地修建了別致的旅舍供遊客住宿,以便觀賞天然動物園的各種野生動物,並備有受過訓練的大象供遊客乘騎。 在尼泊爾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國內觀光業直接就業的人數約有8萬人,部分就業的人數有12萬人,總從業人數已達26萬人,僅觀光飯店就吸收了3.6萬名青年就業。國內有788家飯店,其中星級的觀光大飯店有95家,總床位達3.2萬張。國內有300多家旅行社,其中有250家可經營登山業務,58家可經營漂流業務。境內的尼泊爾旅遊飯店管理學院(Nepal Academy of Tourism and Hotel Management)培訓了26個專業的1.5萬名學員,為尼泊爾的觀光業注入了生力軍。 每年有50萬名入境遊客,其中來自亞洲的人數佔50.8%,西歐的佔33.6%,東歐佔1.4%,北美佔9.5%,中南美佔1.2%,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各島佔3.1%,非洲佔0.4%。在來訪者中,70.4%為觀光客,20.8%為徒步旅行和登山者,1.2%為參加會議者,4.8%為商務人員,4.9%為公務訪問者,3.9%為朝聖者,其他目的來訪者4%。全年觀光收入約兩億美元,佔全國外匯收入的16%,是國家賺取外匯的首要部門。 每年的10月至翌年3月,尼泊爾天氣晴朗,是入境遊客觀光活動的最好季節。之後天氣酷熱,甚至可到達45℃左右,如果搭乘沒有冷氣的長途巴士,會熱到不能呼吸。6至8月是雨季,非常不便且易成災。 除了印度國民外,所有其他國家的人民要前往尼泊爾觀光,都必需辦理簽證才得入境。一種簽證是先向加德滿都中央移民局申請,期限是7天,必要時可以延長到30天;另一種是落地簽證,費用約30美元。我國人民辦理赴尼泊爾簽證可委託台灣有信譽的國際旅行社代辦,手續簡便,只需繳交一份申請表、四張2吋半身脫帽近照及30美元簽證費和旅行社代辦費即可。 一般遊客在尼泊爾境內有效的觀光範圍是加德滿都、帕坦、巴德崗、波卡拉、藍毗尼、廓爾喀等主要城市和奇旺國家公園等專區。如果要到未開放的地方去旅遊,得另外申請。 近年來尼泊爾當局為了吸引更多的外國觀光客入境消費,已特准外賓在到達尼泊爾後補辦簽證手續。因此,尼泊爾海關在入境處把觀光客分成兩類:一類是已辦好入境簽證的觀光客,從「With Visa」進入;另一類是辦理落地簽證的觀光客,應走外國人入境「Without Visa」櫃台辦理。辦理落地簽證速度非常慢,通常要近一小時才能辦妥,故需耐心等待。取得簽證後要妥為保管,離境時還要繳回;出關時最好結伴同行或跟隨團體,省得個別檢查行李的麻煩。 在離境時只准持有機票的旅客進入,並須先購買1000盧比的機場稅,然後辦理劃位和托運行李手續。到二樓辦理出境手續時檢查相當嚴格,除隨身行李要X光檢查外,有時還會搜身。 尼泊爾海關規定,來自疫區旅客須具通常的天花及霍亂防疫證明,並需預先接受預防傷寒疫苗的注射。觀光客攜帶旅行支票的,必須在入境時申報,並且要在存根上註明兌換旅行支票的日期和地點,以備查驗。外幣帶入不受限制,但非印度籍旅客不得攜帶印度盧比現金入境。離境時不得攜出尼泊爾盧比,要在機場兌換美元,這時須出示入境時的申報卡,所能兌換的金額只有入境時的十分之一。離境時須繳交機場稅約4美元,行李超重費用可用尼泊爾盧比或美元支付。 旅客入境時,除了隨身衣物、首飾和行李外,並可免費攜入200支香煙、1瓶洋酒,望遠鏡、錄影機、照相機、打字機和手提電腦各1台,但離境時必須攜出。出境時如要攜出珍貴古董、藝術品和貴重寶石時,要先到考古部門申請特別許可證,需時2天,還要收取少許手續費。超過100年的古文物,則禁止出境。 旅館住宿價格相當公道,無論是星級大飯店或大眾化旅舍,收費合理,有時還可以討價還價,旅客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經濟能力加以選擇。在春秋的旅遊旺季,一般大飯店都會客滿,而且整個旅遊業的價格也會調升,但由於近來迷你型旅館在各地興起,一般遊客不愁沒有下塌的地方。雖然迷你型旅館設備簡陋,但是如衛生間、熱水浴、電力、電話和寄存行李等基本服務設施齊全。民居型旅店環境較小,雙人房一夜租金約12美元左右,必須自帶毛巾、牙刷和牙膏,浴室熱水多由太陽能提供,最好在天黑以前洗澡。這類旅店雖然簡陋,但房東視住客如朋友,不但提供當地風味,還會介紹觀光行程路線,有時還會充當登山嚮導。 當地的餐飲以印度菜為主,口味較為濃郁;也有幾家中國餐廳,口味還算可以。這裡餐廳消費便宜,只要花兩美元,就能夠享用美味的印度餐和正統的尼泊爾奶茶。路邊攤雖然價廉物美,但灰塵很多,以體驗為前提偶爾吃一、兩次無傷大雅。當地主食是米飯配扁豆湯,炒蔬菜時常加薑、大蒜和紅椒,還愛吃一種巨大的蘿蔔;山區居民多吃青稞。他們也吃麵包,有些人吃豬肉,所有的人都吃雞肉和羊肉,但是不吃黃牛肉。這裡的凝乳值得一嚐,是用水牛乳製成的奶油,吃時要先刮掉頂上的一層。由雪巴鄉間發展出來精緻的馬鈴薯料理(Guree),是用生馬鈴薯去皮後和佐料一起搗爛,再放到石板上烤成大煎餅配乾酪一起食用。 購物方面,除了百貨公司和超市外,一般商店和市集都有3到5折的殺價空間,小販接受盧比和美元,百貨公司和超市可以刷卡,有些商店也接受國際信用卡。當地主要的土特產紀念品有佛教轉輪、手鼓、木製小提琴、犛牛毛手工織品、羊毛披肩、尼泊爾導遊畫刊、喜馬拉雅山連峰照片、景泰藍小盒子、廓爾喀彎刀、蜜蠟和銀飾等,其中的名產首推用喜馬拉雅山麓山羊下層絨毛製成的帕須米那(Pashmina)毛衣,質柔暖和,是最高級羊毛織品。在西藏難民村內,還可用二手貨的T恤、背心、夾克、球鞋、手提包、原子筆和麵包等和攤販進行以物易物,樂趣無窮。 在尼泊爾旅行,要攜帶太陽眼鏡、粗手套、手電筒、運動鞋、禦寒秋裝、望遠鏡和生力麵,但在食用生力麵時,不可用餐廳供應的開水沖,一定要自行到廚房用自己親手燒開的滾水泡麵,不然難逃上吐下瀉之災。這裡廁所不普及,衛生條件又差,大小號「打野戰」的機會多,女士要準備一把小摺傘,以備不時之需。到要脫鞋子的廟宇參觀,要把鞋子裝袋隨身帶著走,否則回程時可能就沒有鞋子穿了。 治安情形還好,當地人熱心善良,單純親切,雖然非常貧窮,但少有偷竊搶劫刑案,扒手也不多見,一般毛派游擊隊很少會向外國觀光客下手。 當地人失業率高,收入非常微薄,街頭巷尾遊民多靠為有錢人泊車服務賺些零錢過苦日子,因此尼泊爾也是一個流行小費的國度。大部分酒店和西餐廳都要收取10%服務費,旅館服務生、搬運工和計程車司機,也會收取幾個盧比小費。 這個山國大多數地區仍無電力,只有在大城市裡才有電力供應,但還是會時常停電的。使用220V50周波交流電,電源插座為雙孔圓形,某些地區也有3孔方形插座。這裡的標準時間要比中原標準時間快2小時15分,公制度量衡還不普及,基本長度單位是哈特(Hath),1哈特相當於45.6 。在重量單位方面,1芒特(Mannd)等於40西爾(Seer);1西爾等於16查塔克斯(Chhataks),也等於0.93公斤。 自來水不大普及,也不可以生飲,特別是在中、小城市和鄉間,自來水的純化設備都不夠完善。當地衛生條件較差,水果最好選擇需剝皮的種類,飲料以罐裝可樂或礦泉水為宜,到山區旅遊時生水絕對不能喝,儘管山區溪水來自雪山冰水,很清潔,但水溫冰冷,對胃不利。最理想的是到茶屋休息時喝上一杯奶茶(Milktea),它是山區居民家家戶戶的必備的飲料,是以紅茶煮沸後再摻入煮過的牛奶,奶茶可以解渴,又有營養,可以解除登山的疲勞。此外,個人用的常備藥、腸胃藥和蟲咬藥應隨身攜帶。山區消費額通常較低,遊客平時應多兌換些小額鈔票備用。 全國約有31萬部電話,平均每76人擁有一部電話,因此電話不大普及,在大城市中可以看到公共電話,一些小鄉鎮公共電話極少。現在國內已建成842條國際撥號線路,能直接與世界上131個國家或地區的用戶通話,但是在一般旅館裡撥電話還要通過總機。尼泊爾的電話國碼為977,打國際電話要先撥186,國內長途電話要先撥180,查號台為197,加德滿都區號為1。 全國共有4027個大小郵局,其中有郵政總局1個,是全國郵政的最高機構,位於加德滿都坎提大街旁。另設有地區級郵局5個、縣級郵局70個、市郵局100個、分局787個、郵政所3064個、郵政信箱105萬個,在國內41個城市中設有特快專遞郵件服務,同時在各地的街頭巷尾普設郵筒,與世界上23個國家或地區有國際郵件聯繫。 郵局營業時間為週1至週5的上午10時到下午5時,週末、週日和固定節假日休息;冬季時郵局只營養到下午4時。所有從尼泊爾寄出的信件或明信片,最好是親自拿到郵局蓋印寄發,否則郵件遺失的機率很大;寄包裹也應可免即免。寄往國外的包裹或領取國外寄來的包裹,要到專門的國外部郵局辦理領取手續,相當麻煩。 一般說來,尼泊爾郵政服務速度的緩慢是舉世聞名的,即使在國內寄封信給幾公里外的朋友,有時也要10天或半個月才能收到。尼泊爾郵政部門最慢郵件的歷史紀錄,是一封寄往監獄的公文信件,竟花了6年時間才送達,因而使一名女受刑人多坐了6年牢。 尼泊爾人的生活非常悠閒,一般商場上午11時才開市,政府機關、公司行號和商店的營業時間是始於每天上午10時或11時,下班時間是下午4至5時,在這段期間內還得抽出祈禱和吃飯的時間,所以實際上的工作時間是很短的。 每逢星期6和週日,政府機關和商店都休息,但並不是說星期6是放假日,而是因為這一天不吉利,所以不工作;當然星期天幾乎是不工作的。

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Kathmandu)是尼泊爾的首都,也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擁有50多萬人口,面積約50多平方公里,是全國第一大城,有1200多年的悠久歷史。早在公元前6世紀,尼泊爾人就定居在這片被一排排青山環繞著的河谷上,所以它不僅是著名的歷史古城,也是尼泊爾古文明的搖籃。 相傳在遠古時代,這裡原是一片汪洋碧湖,名叫納加達哈湖,意思是「龍潭湖」,湖中有個名叫斯瓦揚布的高山,因被湖水淹沒只露出山峰,山中的居民只能居住在湖邊,生活非常不方便。傳說後來有一位名叫毗濕婆佛的聖人來到這裡,在湖中播下了一粒蓮花籽,6個月後,這粒蓮花籽開出一朵奇異無比的蓮花,放射出陣陣金光,這就是斯瓦揚布(Swayanb)神祇,也是阿提菩薩(Adhi Buddha)的化身。 當時從各地趕來膜拜的朝聖者裡面,包括有中國高僧文殊菩薩(Manjushri)。據說他為了更加接近這朵神祇的光華,讓當地居民能過富裕生活,就拔出智慧的利劍,劈開一座山峰,切入谷壁,山間湖水猶如脫𢙨野馬般傾瀉而出。從此納加達哈湖變成富饒的谷地,湖水排出的水道成為現在的巴格馬提河,千百年來灌溉著這片肥沃的土地,蓮花在谷地繼續綻放,山上的居民紛紛搬到谷地居住,在這裡生兒育女,耕耘勞作,修房建廟,建造了加德滿都城。直到現在每年二月的春王節,許多尼泊爾人都要到斯瓦揚布山上的文殊菩薩廟,敬獻香火,頂禮膜拜。國內著名詩人圖拉達爾曾寫過一首題為「獻給文殊大師」的詩歌,讚頌文殊菩薩「將山嶺劈開,把湖水排乾,尼泊爾的名字這才出現」。另一個傳說是加德滿都湖泊曾被印度教黑天神,以雷劈方式劈裂谷壁讓湖水流出,形成一片谷地。 神話傳說雖不足信,但通過地質考察證明加德滿都河谷確實曾是古代冰川湖的遺址,整個河谷表層土壤下面都有一層肥沃的黑土,有的地方黑土層厚達300公尺,地質學家認為這顯然是萬年湖底淤泥沉積所致。此外,在河谷南面也確有一個深達幾十公尺、寬僅幾公尺的峽谷,這是整個河谷唯一的出水口,當地人稱它為柯德瓦,意思是「劍劈口」,俗稱「砍一刀」。相傳就是當年文殊菩薩一劍劈開的地方,如今已成為加德滿都的名勝之一。整個河谷有7個世界文化遺址,是旅遊景點的精華,據說有不少神靈到過河谷,其中濕婆神為了逃避煩惱曾從天上來到此處。 公元123年時,李查維王朝統治者古納•卡馬•德瓦國王在這裡建城,將它命名為坎提普爾(Kantipur),意思為「美麗之城」。雖然當時這裡還稱不上是座城市,只是河谷的主要村鎮之一,但是在建築、手工業和金屬鑄造工藝等方面,都已達到相當水準,商業比較繁榮,西藏和印度商人也開始前來經商,當地出產的毛毯和羊毛已暢銷印度市場。公元10世紀,李查維王朝在此地定都,並以市中心一棵大樹的木料修造一幢三重檐廟式的建築,取梵文名為加斯特滿達普(Kastamanda-rpu),轉尼泊爾語為加德滿都,意思是「獨木寺」。後來以這個建築為中心逐步修造房舍,向外擴展,加德滿都就成為城市的名稱。 在13世紀初,來自西部的馬拉人佔領了加德滿都河谷,建立馬拉王朝。14世紀時,來自孟加拉地區的穆斯林軍隊一度攻入,肆意燒殺搶劫,使城內的帕蘇帕提拿寺和斯瓦揚布佛寺遭到嚴重破壞。15世紀末,馬拉王朝分裂,加德滿都、帕坦和巴德崗等城市各自成為獨立王國,河谷地區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在長達500多年的馬拉王朝時期,加德滿都在經濟、貿易、文化和工藝等方面都有很大發展,修建了宏偉的哈努曼猴神宮和許多有名的寺廟及佛塔。市內現存的古蹟大多是馬拉王朝時期所建,反映了當時建築、雕刻、鑄造和繪畫藝術已達高水準。1768年,尼泊爾中西部的廓爾喀國王沙阿攻佔了加德滿都,建立沙阿王朝,隨後統一了整個尼泊爾,從此加德滿都成為全國的首都。 19世紀40年代後,正當西方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時,尼泊爾在拉納家族封建統治下經濟發展非常緩慢,但是加德滿都作為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逐漸發生變化。從19世紀70年代起,這裡也陸續出現一些半歐式的宮殿建築,如納拉揚希帝王宮和首相府獅宮等。進入20世紀,這裡又先後創辦了高等學校、報社、出版社和醫院。加德滿都作為首都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近代教育、衛生、交通、通信和水電方面的發展,是全國其他城市所無法相比的。但是這裡在近代曾遭受過兩次強烈地震的嚴重破壞。第一次發生在1834年,第二次是在1934年,恰好相隔100年。特別是第二次地震造成1.7萬多人死亡,有5萬多間房屋震塌,許多名勝古蹟遭到嚴重破壞,倒塌的房屋激起一片灰塵,整個市區籠罩在一片濛濛塵埃中。但古城並沒有從此毀滅,劫後餘生的市民們重建城市、修復名勝古蹟,使這座千年古城又煥發出光彩。 1951年後,古城面貌發生較大變化,連接南北鄰國的現代化公路,打破了加德滿都與世隔絕的狀態。1966年在西北郊建成巴拉朱工業區,擁有紡織、牛奶加工、製糖、餅乾、家具、機械、水泥、造紙、製鞋、卷煙、印刷、汽車修配、燈泡、塑膠製品和地毯等100多家工廠,可以生產600多種工業產品,成為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1969年又在東南郊區建成帕坦工業區,經濟實力躍居全國首位。此外,這裡也是肥沃谷地農作物的集散地。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85度19分、北緯27度43分,位置在喜馬拉雅山南麓肥沃的加德滿都谷地核心區,坐落於巴格馬提(Bagmati)河和維什努馬提河的匯合處,海拔1370公尺。由於它位居國土中部,有多條商隊通道在這裡交匯,所以自古以來就是尼泊爾人的活動中心。 城市四周被海拔1500至4800公尺碧綠青翠的高山所環繞,層巒疊翠,樹木蔥郁,五顏六色的花草爭妍鬥豔,風景非常秀麗,把河谷裝扮得宛如大花園,使加德滿都素有「山中天堂」的美譽。從河谷周圍山崗上向北遠望,整個喜馬拉雅山冰峰環伺、銀裝素裹的瑰麗景色一覽無遺。天氣晴朗時,還可以看到喜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的雄姿,猶如高大的天然屏障,冬季阻擋著中亞寒流的侵襲,南面有印度洋暖流季風的濕潤調節,所以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陽光燦爛,四季如春,氣候宜人,一年到頭鮮花盛開,素有「山國春城」的美譽。 加德滿都年平均氣溫為24℃,平均最低氣溫為11℃,無論是來自寒帶或熱帶的遊客,都對這裡宜人的氣候交口稱讚。一般來說,當地氣候按季風變化把全年分為冷季、熱季和雨季。冷季從10月到翌年2月,是全年時間最長的季節,從未降雪,偶有薄霜,早晨常有濃霧,通常要在上午10時後太陽才破霧而出。整個冷季乾旱少雨,白天多是晴天,風和日麗,溫暖如春,一般人僅穿毛衣就可過冬。熱季是每年3至5月,是全年最短的季節,中午稍熱,但最高氣溫很少超過30℃,早晚仍很涼爽。每年6至9月為雨季,年雨量為1300多公釐,絕大部分集中在雨季,而且經常是夜晚傾盆大雨,白天仍是晴天。 這座具有獨特風韻的古城,景色幽美,城內主要街道綠樹成蔭,一群群飛鳥在林中嬉戲爭鳴,城外的巴格馬提河從東南面緩緩流過,河水輕輕拍打著河岸,遠處田園風光如畫,雲煙繚繞。市區內外點綴著不同風格的建築物,有佛教寺廟、寶塔,也有印度教的廟宇和神龕;有金碧輝煌的古代王宮,也有現代化的辦公樓;神像與居民相伴,寺院與店舖為鄰,呈現出奇妙景象。 加德滿都被稱為「對比鮮明的城市」,是由於全市可明顯分為新、舊兩個城區,以通迪凱爾廣場為中心,西是舊城區,街道狹窄,建築古老,布滿中世紀的尼泊爾宮殿。民房和塔廟仍保有昔日原始建築風貌,同時有條主要商業幹道的新路(New Road),兩旁有市內最繁華熱鬧的商業區。廣場以東為新城區,街道寬闊,馬路兩旁有許多混合傳統尼泊爾式和西方格調的建築,富麗堂皇。獅宮、市政廳、皇家文學院、尼泊爾皇家航空公司總部大樓、國家銀行大廈、博物館和特里布梵大學等,都坐落在這裡。 市中心建築物多是三層樓房,粉飾得五顏六色,別具風格。一般住家大門上繪有許多彩色鮮明的眼睛,好像在注視著人們的一舉一動;相差不多的街巷口及大住宅的院外,都有石獅守護著。舊城區內一排排的房子,充溢著奇異的霉味。這裡房子下小上大,突懸在街旁。市內到處有寶塔和寺廟,還有青銅、紅銅和石頭雕塑的龍和3個頭的大象。一般觀光客走在街頭上,不難發現一種特有的現象。那就是所有屋子的門都很窄小,人們必須彎著腰才能鑽進去。有些廟院的大門甚至像老鼠洞,必須通過長長窄窄的巷道,才能來到這裡的庭院,並且每個房間也非常狹窄,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必須低著頭、彎著腰。據說尼泊爾人把房子建得這麼狹小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是個畏懼殭屍的民族。傳說在喜馬拉雅山下常有殭屍出沒,所以尼泊爾人的祖先在建造屋子時,就故意把房門造得特別窄小,因為傳說中的殭屍是不會彎腰的。這種小格局的房子並不適合人們在屋內活動,僅僅是睡覺和休息的地方,這也是尼泊爾人大部分時間都在街頭閒逛的原因,許多人在街頭曬太陽,有些人還在廟宇的石階上剃頭髮,還有無所事事的人,索性站在路邊觀看過往的行人。也有很多從山上或鄉下進城打工的人,蹲在路旁待雇,如能找到出賣勞力的工作,每天工資不超過1美元,月薪也不超過22美元,收入微薄。 阿桑(Ansun)是全市最古老的街區和傳統市場,位於舊城區王后湖以西不遠處,有6條狹窄的商業街在此交會,這一帶房屋建築古老,多為3至5層樓的舊式磚瓦房,是典型的尼瓦爾人房舍,房屋底層作商店,樓上住家。這裡街道狹窄,彎彎拐拐,車輛根本無法通行。街道兩旁各種商店鱗次櫛比,出售有糧食、香料、布帛、銅器、鐵具、陶器、瓦罐、書畫和雜貨等,路邊還有許多小攤販。這裡的商店舖面不大,也沒有店名,許多商店甚至沒有櫃台,貨物堆滿牆邊貨架和地面,店舖裡只有小小的一席空地,老板便盤腿坐在那裡招呼顧客。有些雜貨店出售陶盆瓦缸。鐵壺銅罐和竹藤器具,店裡容不下,只好將部分貨物堆放在街邊,各色地毯、花布挎袋和披肩等手工織品,懸掛在店前舖外,五顏六色,琳瑯滿目。這裡從早到晚,人群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在歷史上,阿桑街區還曾是加德滿都的市中心,在馬拉王朝時代,加德滿都的主要城門就設在阿桑東面的博塔希蒂附近,從東門入城到當時的小宮及節日的神車遊行,阿桑街區都是必經之地,這裡作為全市的商業中心已有數百年歷史。過去這裡的商人不僅控制著加德滿都的商業,而且還經營進出口貿易,他們大多數是尼瓦爾人,擅長經商,許多人還在中國西藏開設商行,不少人娶藏族女子為妻。儘管近十幾年來外國商品大量輸入,使本國商品受到排擠,但直到今日,阿桑街區仍是本國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的主要銷售市場。每年,許多山區農民遠道來到這裡,賣掉帶來的土產和山貨,購買一年半載所需的日用品回去。 加德滿都素有「寺廟之城」的美譽,阿桑街區當然也少不了寺廟,在阿桑路口就立有3座廟宇,規模雖小,很很精緻。路口中央是一座雙重檐的小廟,頭檐和門窗全部為鎦金銅質材料,廟中供奉著安娜普納女神;街上還有一座有名的望天拜布拉神廟,因廟中供奉有臉部總是朝天的拜布拉神而得名。 新街(New Street)也是全市最繁榮的商業街,東起通迪凱爾廣場,西至哈努曼猴神宮,呈東西走向,中間有四條南北走向的街道與它相交;如果說阿桑街區是加德滿都古老街市的代表,那麼新街則代表首都的現代嶄新風貌,它只有60多年歷史。在1934年大地震中,新街一帶損失最慘,所有房屋全部倒塌,成為一片廢墟,現在的街道和房屋都是震後重建的,所以名叫新街。在新街西頭十字路口中央的圓形大理石台基上有一座紅褐色大理石碑,碑上立有一尊當年首相朱達•沙姆謝爾的全身銅像,以紀念他在震後重建中的貢獻。 在新街東頭入口處立有高大的白色牌樓,上部有四尊向前平伸的龍頭塑像,寬大的牌樓立柱上有神像、雄獅面像等彩色浮雕為裝飾。這裡的建築一般也只有四、五層樓高,但多為新式鋼筋水泥樓房,建有尼泊爾皇家航空公司、銀行和報社等辦公大樓。新街西端十字路口有一家擁有數十間商店的大超市,是全市最大的百貨公司。這條街道是新興商業區,商店舖面較大,櫥窗裝飾也很美觀,牌匾高懸,除了少數商店出售國產的家具、棉布、皮鞋、不銹鋼器皿、古董和神像等貨物外,多數經營進口洋貨,如布匹、毛線、成衣、文具、紙張、日用百貨、藥品、醫療器材、鐘錶、眼鏡、家用電器、照相器材、自行車、縫紉機和化妝品等。近年來電冰箱、小型電腦、收音機、錄音機、洗衣機、吸塵器、彩電和錄影機等高等電器也充斥市場。這些洋貨以印度貨和日本貨居多,中國貨也佔有一席之地。 這裡商號大多由有印度血統的尼瓦爾商人經營,街上車輛往來不絕,人群川流不息;傍晚華燈初上是最熱鬧時候,霓虹燈五光十色,交相輝映。街西端尼泊爾銀行大樓前有個小街頭公園,因碑柱上有個地球模型而被稱為地理公園。東側有株巨大的菩提樹,傍晚時經常聚集一群市民,談笑風生。因地處鬧市,購物、散步和閒逛的人們,不拘形式,談論國內外新聞,交流社會上的奇聞軼事,評論政局的起伏迭蕩,其中免不了有誇大其詞、以訛傳訛之處,所以人們稱這種街談巷議為「菩提樹下的議論」。 新街歷史雖短,卻也發生過一些重大事件,晚近的一次是1979年5月的「新街事件」。當時因警察阻止學生示威遊行,打傷十幾名學生,使全市30多所大專院校學生連續舉行罷課和示威遊行,提出保障民主政治的要求。後來數千名學生雲集新街,放火焚燒了官方的廓爾喀報社,砸破尼泊爾皇家航空公司大廈的玻璃窗,並焚燒了一座加油站和一些車輛,軍警向示威學生施放催淚彈,並向空中鳴槍,示威者以石塊進行反擊,雙方衝突持續3個小時。翌日,內閣首相被迫辭職,畢蘭德拉國王也同意就是否保持君主政體進行全民投票公決。 加德滿都有一條20世紀70年代風靡尼泊爾的奇異街(Freak Stree),又叫做嬉皮街。由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當時風靡全球的長髮嬉皮在這裡找到他們的人間天堂,故來此長住。他們打扮頹廢怪異,身穿印度教徒白袍或佛教徒的黃色袈裟,神情呆滯,眼光迷離,放浪不拘的行徑,為保守的奇異街一帶生活帶來莫大的衝擊,尼泊爾人的友善與包容也助長嬉皮文化的滋長,越來越多的嬉皮開始吸食大麻和迷幻藥品,使加德滿都市民受到很大影響。後來尼泊爾政府進行大力整頓,對入境簽證加以嚴格限制,嬉皮人數銳減,全球嬉皮熱也在消退中。隨著嬉皮文化的沒落,目前奇異街迷離頹廢氣氛已經消失,但街道兩旁許多燈火昏暗的小型旅館、酒吧和餐廳,仍吸引著各國年輕自助旅行者到訪。 奇異街風靡已成過去,歷史悠久的阿桑街和現代風貌的新街,構成了風韻獨特的加德滿都,這裡人們個性堅強、笑容可掬,生活樸實,以馬鈴薯和鹽為主食,包心菜和米為粥餐,配以牛、羊奶和茶為飲料。比較有身分和地位的人,才能夠吃到較好的東西,早餐有炸小魚、炸煎餅、白煮蛋和牛奶等。當地飲料品種很多,主要有濃咖啡、紅茶、奶茶、果露汁、桔子汁和礦泉水等,苦苦利蘭姆酒是尼泊爾最負盛名的酒,品嚐時最好加冰塊或可樂,還有屬烈酒的蒸餾酒。 人們用餐以大米和豆類為主,佐以羊肉、雞肉和水牛肉等。蔬菜品種也很豐富,一般口味不喜太鹹,愛用辣椒粉、胡椒粉、鹽、醋、糖等調味品,對炸、烤、煎、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特別偏愛。「克什米爾」是當地最有名的一道鄉土菜,內含有雞肉、腰果、蔬菜和葡萄乾等,味道很好、馬鈴薯筍湯是由辣椒、馬鈴薯和酸筍調配而成,酸辣可口。尼泊爾咖哩雞和咖哩羊肉,用十幾種香辣調味汁烹調而成,口味獨特,很受歡迎。此外,羊肉燒洋山芋也很有名。 加德滿都居民富有神秘的宗教色彩,許多人住在寺廟裡,他們修建的住宅也像廟宇一般,門前屋後都有神龕和祭壇,廟宇裡的一石一物都被視為神物,保護完好。市內有些寺廟中棲居有許多猴子,這是因為隨著周圍荒山樹林被人們開墾及築路、建房,牠們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好逃到寺廟裡寄居。市民們對這些廟裡的猴子敬為聖猴,無人加以捕殺或驅趕。信徒們供奉菩薩的水果和食品都成為猴子的美味佳餚。於是,大膽的猴子年復一年在寺廟中繁衍,成天圍著精美的石雕、尖塔和佛像嬉鬧,發現人們手中有食物,便在猴王的帶領下向人爭食,成為加德滿都的一大奇景,被遊客們傳為佳話。 另外,烏鴉在街道上大搖大擺,聒噪聲不絕於耳,車輛閃避而走,大人和小孩都不敢向牠們扔一塊石子。由於尼泊爾人認為烏鴉是閻羅王使者,牠的叫聲預示著死亡和災難,所以人人都不敢得罪,一些善良的家庭主婦每日清晨都要拿出一團米飯餵食烏鴉。由於長期受寵使烏鴉非常放肆,經常成群結隊毫無顧忌地啄食樹上的水果和園裡的蔬菜,甚至膽大到猛撲下來搶走小孩手中的食物,恣意妄為,粗獷野蠻。 無論大街小巷,通常都會遇到一些黃牛大搖大擺地橫衝直撞,或是悠然自得地橫臥街心,這時急駛的汽車不得不減速繞行,避而遠之。如果路窄,汽車繞不過去,就只能靜靜地等待黃牛離開,於是馬路上就會排起一長串的汽車。毫不理會交通規則的「牛老爺」,不僅行人不會去驅趕,任何達官貴人的汽車也不敢冒犯牠,連交通警察也視若無睹,聽之任之。有時這些遊蕩的黃牛會朝路邊挑擔的菜農奔去,大嚼筐裡的青菜,菜農不僅不敢驅趕,反而視以為榮。偶爾,長著尖利雙角的公牛春情發作,在大街上追逐母牛,嚇得行人驚惶逃竄,這時交警才會出面對牠們稍加約束。原來這些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黃牛就是被尼泊爾人敬若神明的神牛,不僅受到市民的尊敬,而且受到法律保護,如果因行車事故無意撞傷神牛,會被罰款和扣留;若是不小心開車撞死黃牛,會被判刑。據說18世紀以前的規定更嚴,殺黃牛的人必須償命。由於黃牛受到法律和社會的保護,市內的黃牛越來越多,有時嚴重妨礙了菜市場的正常營業,影響交通,甚至對行人安全也構成威脅。黃牛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奇特的公害,街上牛糞三步一塊,五步成堆,走路時一不小心就會「中獎」,屎臭難忍。

有節日之都美稱

生活儉樸的加德滿都市民也擁有很多快樂的節日,在一年中全國性節日就有20多個,有的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有的是紀念歷史名人、英雄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還有的則是反映大眾生活情景和美好願望。每當一個節日到來的時候,全城居民都要熱熱鬧鬧慶祝一番,有時一個節日的隆重氣氛要持續好幾天,因此人們稱加德滿都是「節日之都」。 每年春夏之交,加德滿都要舉辦熱鬧的賽馬節,尼泊爾皇家騎兵隊要在市內的杜巴廣場上舉行扣人心弦的馬賽。屆時上到國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前來觀看,把整個廣場圍得水泄不通。在賽馬場上,淘汰賽是最精彩激烈的場面。14匹駿馬飛奔急馳,鑽火圈時,火舌舔著馬和人的身軀,跨越一道道高大的障礙,人和馬騰空而起,騎手們勇猛頑強的精神和精湛的騎技,贏得人們陣陣掌聲和歡呼聲。據說,每年在杜巴廣場上賽馬還有一段典故:從前有個名叫杜爾的妖怪,時常出沒在廣場草地一帶興風作浪,殘害人命,當地居民對妖怪恨之入骨,便出動精悍的馬隊把妖怪處死,賽馬節就是為了慶祝除妖勝利而設立的活動。 德賽節是這個城市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慶祝活動在10月中旬持續半個月左右,節日的第1天到第9天,人們夜晚到聖地沐浴淨身,市內洗聖浴的主要地方有巴格馬提河畔的帕蘇帕提拿寺和古耶斯瓦里寺,市民往往是成群結隊,點著燈籠火把,敲鑼打鼓,歌舞歡騰,非常熱鬧。 到了德賽節的第7天中午,人群聚集到王后湖北面迎接神花,所謂神花是用一捆紅布包起來的花束,其中還摻雜有香蕉、甘蔗、無花果等植物葉莖,這是特地派人到沙阿王族故鄉廓爾喀取來的,它代表王室保護神塔萊珠女神。為迎接神花,人們要舉行傳統的殺羊祭祀活動,然後開始遊行。參加遊行的有手持長柄孔雀羽扇和金柄牛尾拂塵的彩飾儀仗隊、懷抱聖水罐的婦女、身穿軍服的軍隊和大批高級軍政官員。護花使者是位婆羅門,由數名衣飾華麗的宮女相伴,新花上方罩有一把金頂絲綢花蓋。遊行隊伍經過阿桑街和因陀羅喬克街等鬧市時,沿途人山人海,道塞街阻,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把神花護送到哈努曼猴神宮的德賽節祈禱殿,用來敬奉母女神。當天下午,軍隊為慶祝節日在市中心通迪凱爾廣場舉行隆重的鳴槍砲儀式,總統也到場觀看,並接受外國使節的節日祝賀。儀式結束後,國王還要前往哈努曼猴神宮的德賽節祈禱殿參拜母女神,城裡居民聽到廣場上的槍砲聲後,也立刻把放在室外自製的「神花」,放入家中的祈禱室,等到傍晚時再舉行敬女神儀式。 德賽節的第8和第9天,主要舉行殺牲祭神活動,所祭神明多為女神,如母女神、迦莉女神和塔萊珠女神等。人們從大清早就把種在家中的大麥芽放在盤子裡,成群結隊地前往古耶斯瓦里、肖芭女神、娜克莎女神、邁蒂女神、迦莉女神、南方迦莉、巴德拉迦莉、桑克塔和瑪哈迦莉等著名寺廟裡敬神。在這些寺廟中,人們按各自的經濟能力,宰殺牛羊或雞鴨,獻給神靈。在舉行祭祀前,常把冷水潑在羊身上,使牠發抖,然後舉起庫古里腰刀,一刀砍下羊頭。到了夜晚,還要把塔萊珠女神像請入哈努曼猴神宮的穆爾庭院,宰殺54頭水牛和54隻羊,在鼓樂歡呼聲中舉行祈禱儀式。塔萊珠女神廟在白天特別熱鬧,進廟參拜女神的男女,分別排成兩隊,長長的隊伍延伸到大街上,幾乎整日不斷。 節日的最後一天,在10天前播種的大麥芽已經長出2、3吋高的嫩苗,稱為「賈瑪拉花」,父母們把這一束束黃花般的嫩芽放在孩子們頭上,表示他們向女神的節日祝福,男女都喜歡把賈瑪拉花插在耳後或頭髮上作為裝飾。這一天又稱「點紅日」,就是在額頭上用珠砂紅粉點上象徵吉祥的圓點,稱吉祥痣。當然,吉祥痣也可以加入黃色或其他鮮豔色的顏色,形狀有精巧的螺殼形或葫蘆形。在王宮中,婆羅門祭師代表母女神給總統點紅,這時鳴禮炮31響,然後包括總理在內的所有高級軍政官員,前往納拉揚希蒂王宮,排隊接受總統點紅。 當天晚上,全市許多地方還舉行舞劍遊行,據說是為紀念除妖滅魔的女神。參加舞劍遊行的印度教祭師們,分別裝扮成迦莉女神、黑天神、庫瑪麗女神等各路神仙的模樣,手舉各種各樣的古劍,為首者高舉代表總統的御劍。這些裝神弄鬼的遊行者,據說已神魂附體,將手中的寶劍狂揮亂舞,胡喊亂叫,東竄西跳。當看熱鬧的人群吹口哨、喝彩和歡呼時,他們就更加瘋狂,徑自向人群衝殺過來,嚇得人群四處奔逃。當他們來到寺廟佛塔時,更成單行圍繞塔廟而行,這時有人擂響戰鼓,齊聲高唱戰歌,為這些舞劍者助威。 德賽節期間也是加德滿都購買力最強的時候,市區要增設幾個大型的臨時市場。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年德賽節前夕,很多中國西藏牧民從藏北草原跋山涉水,不遠千里把大批肥壯綿羊趕到加德滿都,供節日祭祀和食用。 在加德滿都街頭除了熱鬧的賽馬節,在每年9月還要舉行為期3天的童女神節。節日期間,童女神要乘坐一輛彩車按傳統路線巡遊全城,彩車長5公尺,有4個高大水輪,裝飾華麗,狀如一幢兩層金頂寺廟。童女神乘車出巡活動要一連舉行3天,第一天在加德滿都南城區,第二天到北城區,第三天據說是古代國王賈亞•普拉卡什為了讓當時住在城外的秘密妻妾也能見到童女神而增加的一次巡遊。童女神第一天乘車出巡最為隆重,起程前,總統要親臨觀看,文武百官及外國使節也雲集一堂。總統拜見童女神並接受神的恩賜後,童女神才登上彩車,在眾人的簇擁下出發。彩車以尼泊爾國防部軍樂隊為先導,尾隨另外兩輛分別乘坐由童男裝扮的黑天神和象頭神的彩車,緊跟的是5名手持銅鈴邊走邊搖的古裝者和佛教僧侶們的隊伍。許多尼瓦爾族婦女也舉著油燈隨車隊行進,以便使死去的親人能夠早日進入天堂。童女神座車所到之處,人如潮湧,在沿途各路口還搭起高台表演各種古典戲劇和舞蹈,熱鬧非凡。第一天巡視結束後,還要將昔日國王龍椅鎦金雄獅寶座從哈奴曼猴神宮內抬出,放在御前會議廳的平台上,在龍椅上放一把寶劍。童女神節的最後一天下午,總統和文武百官還要前往童女神廟,接受童女神親手點紅祝福。此外,這個城市的主要節日還有牛節、因陀羅節、燈節和濕婆節等。 這個城市是全國的交通中心,市郊特里布梵(Tribhuvan)國際機場距離市中心約8公里,又小又亂,非常簡陋。機場工作人員廖廖無幾,旅客們不論是換錢或驗關,都要大擺長蛇陣,而且驗關員動作慢條斯理,入關要耗上個把小時。加上這個機場經常會被濃霧籠罩,航班也經常會被迫延誤。整個機場大廈只是一間小小的3層建築物,一樓面積只有150平方公尺,海關、移民局、出入境閘門、行李提取處和各航空公司櫃台等都擠在一起,這裡的行李是人力搬運,也沒有空橋等現代化設備。 尼泊爾航空公司(NRAL)開闢有22條國際航線,從加德滿都每週有8個航班前往曼谷,航程需3至4小時;每週有9班客機前往加爾各答,航程約1小時;還有航班飛往新德里、巴特納、瓦拉納西、可倫坡、香港、拉薩和成都等地。一般說來,尼泊爾皇家航空公司機上服務設備較差,連飛機降落前也沒有廣播。 在陸路交通方面,只有公路,沒有鐵路,有長途巴士來往於國內各城市。當地人還使用一種長途大客車,車頂加有貨架,客貨兼收,但車次少,乘客多,因此顯得擁擠不堪。這個城市和西藏的拉薩及印度的巴特納之間也有公路連接,並有空中索道與希陶拉相連。1972年2月,加德滿都環城公路通車後,可以把郊區的遊覽勝地、巴朱拉工業區和帕坦工業區聯結在一起,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有很大助益。 市內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車、無軌電車和計程車等,並保留有古老的馬車、機動三輪車、人力三輪車和既方便又便宜的自行車供人租用。公共汽車是市區和郊區最大眾化的交通工具,車資低廉,站名多用尼泊爾文標示。無軌電車路線全長約25公里,也成為市內主要的交通工具,在體育場附近還闢有通往巴德崗市的無軌電車專線。市內計程車多為小型的老式轎車,除司機和助手外,只能乘坐兩名乘客,但司機經常會拉客超載,而且一些沒有裝計程錶的計程車司機,還漫天要價,觀光客應議價後再上車,或者乾脆拒乘,以確保人身及財物的安全。 三輪車和馬車在市內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這裡腳踏的人力三輪車英語發音叫做「麗莎」(Rikshaw),不僅用來載客,也可以運貨,在正常的情況下每車可載兩人,但是大多數都是滿載人貨,上坡路段根本踩不上去,乘客只好下車幫車伕又推又拉。做觀光客生意的腳踏三輪車每輛載客兩人,乘坐時需先講好價錢,大致比計程車便宜30%至50%。市內有很多自行車出租店,租金非常低廉。這裡有無數的廟宇和名勝古蹟,騎自行車前往各景點觀光,自由自在,其樂無窮,是深受觀光客歡迎的一種交通工具。租借時要把姓名、護照號碼和投宿旅館名稱登記在自行車店的登記簿上,再交上一筆押金就可。還有一種爬山專用的自行車,可以連租數天,遊客可自行保管車子,方便自由。摩托車也不少,多係輕型機車。 加德滿都以美麗的景色和異國風情吸引許多外國觀光客,全市有74家旅館,特別是近年來新建有許多歐式觀光飯店,從五星級到一星級都有。餐飲種類五花八門,有歐、美、義、中、日、西藏、印度和尼泊爾等菜式,以滿足來自世界各地遊客的胃口,其中以歐式菜餚最為流行。在一些四、五星級的高級大飯店內,享受一頓美味佳餚,只不過數美元,對於外國遊客來說,夠得上價廉物美,只是上菜速度稍慢。 市內還有許多廉價旅舍和「民宿」可供選擇。宿費依旅館類型不同,檔次高低而有差別。歐式飯店簡稱EP,僅收房間費;附早餐的飯店簡稱CP;附三餐的飯店簡稱AP,各有不同的收費標準。一般高級和一級飯店雙人房附三餐式的約需130美元一天,普通旅館附三餐式約30美元。「民宿」有4或5美元一天的。大部分旅館和飯店都位於市中心和附近的泰米爾區,其中的加德滿都青年旅社是青年自助旅遊者的最愛,除了價廉物美外,流通迅速的各種旅遊資訊、留言板上的各式活動,能讓人在此留連好幾天。 主要的大飯店有安娜普納旅館,位於皇宮南邊,是全市歷史最悠久和規模最大的豪華五星級觀光大飯店,樓高3層,現由印度塔耶(Taj)飯店集團出資經營。建築物外觀和內部設施都很現代化,附設有游泳池、網球場、商店、酒吧和咖啡廳等,因地處鬧區,外出觀光和購物都很方便。 索爾提奧勃羅伊(The Soaltee Oberoi)飯店於1960年落成,位於近郊塔哈希爾區,距離市中心有15分鐘車程,自備有小型巴士往返市區和機場接客。是全國最具規模的五星級大飯店之一,共有302間客房,設有游泳池、網球球、俱樂部、賭場和酒吧等。 埃佛勒斯旅館(The Everest Hotel)是喜來登(Sheraton) 集團的高級連鎖五星級飯店,以設備優良、服務周到熱情而著稱。它位於通往機場的高速公路旁,共有166間客房,所有客房都可以遠眺雄偉的喜馬拉雅山。飯店內還設有游泳池、賭場、網球場、書店、商店、酒吧和美容院等,並為旅客提供乾洗、托兒和旅遊咨詢等多項服務。 香格里拉(Shangri La)四星級大飯店是國際香格里拉飯店集團的一員,位於拉茲姆帕特街的日本大使館附近,屬歐式建築風格,在設計的視覺效果上常令遊客留連忘返。 加德滿都貴賓館(Kathmandu Guest House)是一家具有濃郁印度風格的四星級飯店,地處市中心,擁有70間客房,對旅客觀光和購物都很方便。 亞卡耶蒂(Yak & Yeti)飯店是一家附設有網球場的高級飯店,店內的餐廳以俄國菜亞卡耶蒂著稱,並以此作為店名,擁有10間客房,地處皇宮前面不遠處。 藍鑽石(Blue Diamond)飯店位於鬧市,是一家高級飯店,有客房100多間,部分是套房,價格合理,服務周到。 大使(Ambassador)飯店也是一家高級飯店,設備齊全,具有美國風味,位於故宮北側,購物和觀光都很方便。 水晶(Crystal)一級飯店設備良好,地處市中心,靠近通迪凱爾廣場,共有55間客房,設有屋頂花園,由此遠眺市區佳景,別有一番情趣。 巴黎(Paris)飯店也是市內一級大飯店,具有歐式風格,規格雖然不大,但卻很受歡迎。 馬拉(Malla)飯店位於皇宮西側,共有83間客房,從外表上看,屬典型的尼泊爾傳統建築,但內部裝潢卻很摩登,是市內擁有現代化服務設施的高級飯店。 亞洲(Asia)飯店坐落在泰米爾區,是一家三星級飯店,內部設施和服務方式均有亞洲特色,對學生有折扣優待。 黃塔(Yellow Pagoda)是氣氛輕快的飯店,位置得天獨厚,處於壩堤大道的市中心段,擁有53間客房,常常客滿。 古維納酒店(Old Vienna Inn)位於泰米爾(Thamel)區,除了氣派的房間部外,附屬餐廳以德國菜餚為主,特別是水果薄餅最受食客歡迎。 此外,當地比較有名氣的旅館還有蘭花飯店(Orchid Hotel),擁有30間寬敞的客房、會議室、餐廳,經常在晚間舉辦室外餐會。希拉飯店(Hecra Hotel)位於泰米爾區,遠離市塵,只有16間精緻的客房,在客房中可以看到喜馬拉雅山連峰的美景。另有尼帕國際(Nepa International)、野馬假日(Mustang Holiday)、加德滿都假日、香卡和亞米卡(Amica)等飯店。 加德滿都東北郊有家佔地300畝的里村旅館,建築構想別具一格,由50幢分布在山巒上的尼泊爾式平房組成,建築式樣和室內陳設分別按照國內各不同民族的風格設計布置,古色古香,饒有趣味。其中有分別反映北部山區、中部各地和南部平原各民族生活習俗的雪巴村、塔芒村、古隆村、尼瓦爾村和塔魯村等。這些平房裡,坐的不是現代化高級沙發而是竹凳藤椅,睡的不是海綿床或彈簧鋼絲床而是硬木板床,吃的也是尼泊爾式的飯菜,旅客住在這裡猶如生活在尼泊爾人家中,充滿了山國農家風味。 納加科特鄉村休閒度假村(Nagarkot Village Resort)是世界上最高的旅遊度假村,位於加德滿都東北方32公里處,海拔2250公尺,從加德滿都前往需一小時車程。在這個奇特、美麗的山峰上可看到喜馬拉雅山321.8公里長的全景,以及美麗的梯田及平房景色。這裡還是觀看日出、日落的好地方。村內服務設施齊全、獨特,有全天候的標準化服務,並有行李托運、儲蓄、機場換乘和泊車等服務項目,還開設有醫療設施、電視休息室和紀念品店。餐廳口味特色多樣,包括中國式、印度式等菜餚。旅舍設有14間舒適房間,在臥室就能欣賞到世界最高峰的珠穆朗瑪峰,並配有家庭房、個人小屋、衛星轉播電視,還有深受兒童喜愛的娛樂公園。另外,愛好運動的旅客可參加攀岩和地表岩洞等探險活動,也會帶來無盡的樂趣。 當地有35家餐廳,其中的契米尼(Chminey)餐廳在亞卡耶蒂飯店內,是市內西餐做得最好的一家,有俄國名菜供應,內部有豪華的拉納家族宮廷式裝飾,氣派高雅,頗具盛名。冬季在這裡用餐,圍爐取暖,輕鬆又愉快。 廓爾喀(Gurkha)餐廳設在索爾提奧勃羅伊飯店內,為西餐廳,晚上有樂團演奏,並常有高水準的舞蹈表演。 阿尼柯(Arniko)設在安娜普納飯店內,是一家著名的中國餐廳,由中國請來的大師傅掌廚,主要菜餚有什錦拼盤、香酥雞、鍋燒雞、羊肉泡饃、北京烤鴨、青椒肉片、番茄肉片、辣椒雞丁、乾炸大蝦、酸辣肉丸、糖醋鯉魚和手抓羊肉等。 拉姆道德爾(Rum Doodle)餐廳位於加德滿都賓館對面,屬大眾化西餐廳,它的牛排和漢堡包最受歡迎,具有酒吧的氣氛,頗受青年人青睞。 沙庫拉雅(Sakura ya)餐廳位於拉茲姆帕特街的使館區,是一家豪華的日本餐廳,附有優雅的花園。 九龍(Kowloon)是一家中國菜館,供應色香味俱全的粵菜,價格合理,環境古樸,頗受顧客的青睞。 另一房(The Other Room)餐廳位於水晶飯店一樓,是印度菜餐廳,咖哩肉特別好吃。波里斯(Boris)餐廳位於杜巴馬格街,由俄國人經營,遠近馳名。馬米特(Marmite)餐廳也位於杜巴馬格街,以法國菜餚吸引顧客。真恩(Zen)餐廳坐落在泰米爾區,是墨西哥餐廳,環境簡樸。附近的Tashi Deleg Tibetan是「俗擱大碗」口味地道的西藏餐廳,它所供應的摩摩(Momo)很像中國的水餃,可煎可蒸,餡多飽滿。泰米爾區有好幾家熱門的麵包店,晚上10時後就5折優待。 在市內的大街小巷,也有許多經濟小吃,尼泊爾的客飯有米飯、塔魯湯、塔魯咖哩和醬菜等。其他大眾化經濟家常菜有配以肉粒的西藏湯(Chupka)、蒸或炸的包點(Momroor Kothe)、盤菜(Dal that Tarkari)、西卡尼甜品(Sikarni)、甘菜湯(Gundurk)和水牛肉(Buff)等。一種樹葉包裹的雞蛋餅、清香可口。獨特的尼泊爾麵餅、恰巴提薄餅、印度烤雞和肉串非常普遍。餐廳裡最常見的手抓飯,是飯和菜都盛在一個大盤上,人們用右手指抓一小撮米飯,混和著少許咖哩醬汁直接往口中塞,配菜有排骨、黃瓜等。 加德滿都的娛樂場所不多,沒有色情污染,一般的夜生活是看電影,市內電影院每天只放映3場。晚上酒店內有民族歌舞和樂器表演,部分飯店設有迪斯可夜總會。近年來尼泊爾當局拋開宗教禁忌,興建豪華賭博旅館,市內現有4家大賭場。當局原本嚴禁樸實的尼泊爾人走進專供國外財神爺揮霍的賭場,但在民眾的強烈抗議下才解禁。據統計,來加德滿都賭兩把的大多數是印度闊佬。由於這個城市近年來已發展成鄰近地區的會議中心,加上寺廟眾多,所以印度有錢人經常騙家人說要出差到加德滿都開會或朝聖,其實是找藉口來此放手豪賭一番。當地4家大賭場均由一家香港投資公司經營,由於鄰近的達卡、加爾各答、孟買、喀拉蚩和新德里等印度及巴基斯坦城市尚無賭場,所以愛賭的人只有來這裡過把癮。雖然這裡賭場規模小,和美國的拉斯維加斯相比還有好一段「天文距離」,但絕對稱得上南亞第一賭城。 奧勃羅伊賭場設在索爾提奧勃羅伊飯店內,是國內歷史最悠久且最具代表性的賭場,24小時營業,可以用印度盧比或尼泊爾盧比下注,設有撲克、輪盤、吃角子老虎機等賭博項目,規模不大,但賭客常滿。觀光客可憑入境機票在7天內兩次免費領取價值500尼泊爾盧比的賭博籌碼參加賭博,但種類只限於一賠一,例如賭大小;若兩人或兩人以上到賭場,不妨一人賭大,另一人賭小,這樣就有機會贏,至少可以換回500尼泊爾盧比現金。賭場內設有自助餐,2美元足夠飽餐一頓,當作是賭場的見面禮;真正的賭場火山孝子,是那些一擲千金的豪客。 這裡的賭場不但攬客有方,而且服務周到,備有免費接送賭客的專車,晚上7時左右到各大飯店接客,11時後送客返回各自飯店。 每晚6時30分電視開播,11時左右停播,每天上午8至8時30分,有用英語播放的新聞節目。另外,國內影視劇大多是印度製作的。喜愛看報刊雜誌的遊客,可以很方便的在旅館的櫃台上買到新興尼泊爾報英文版和時代(Time)、亞洲周刊(Asia Week)及今日印度(India Today)等精美的雜誌。 酒吧是加德滿都夜生活的熱鬧場所之一,最好的酒吧有索爾提奧勃羅伊飯店酒吧、馬拉飯店酒吧、亞卡耶蒂飯店酒吧、埃佛勒斯飯店酒吧、拉里古拉斯(Lali Guras)酒吧和跳躍酒吧(Up and Down Bar)等,這些酒吧不但能喝到好酒,還可欣賞到美麗的現代舞,並有伴舞小姐陪客人跳舞。 市內還有一些娛樂場所可欣賞到民俗舞蹈和音樂表演,如安娜普納飯店內的埃佛勒斯文化協會、香卡飯店內的新馬爾吉里文化夜總會和拉耶宮內的劇院等。 埃佛勒斯文化協會(Everest Cultural Society)是觀賞尼泊爾傳統民間舞蹈和民俗舞蹈唯一較大的表演場所,屬尼泊爾首相官邸的一部分,看起來像富貴人家住宅。這個營業性質的歌舞場所,入場券每張10美元,在水泥地面上表演舞蹈,以通隔壁房間的門帳作為前後台的劃分。觀眾座位排成階梯形,最大容量為150人。因觀眾多係外國觀光客,所以是用英文報幕,每天晚上7至8時表演一場,節目有燭光舞、西藏喇嘛除魔舞、巫師治病舞、節日舞、犁牛舞、孔雀開屏舞和結婚舞等24個節目。每個節目代表某個地區特有的傳統風俗,還有的代表喜馬拉雅山或邊遠地區的風俗,無論服裝還是內容,都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表演的青年男女個個活潑伶俐,舞技熟練,舞姿美妙。在紫色燈光的照射下,配著西藏搖鼓、尼泊爾拍鼓,以及四弦琴、笛和響鈴等的伴奏,演員們保守中有純真,樸實中求整齊,確也能引人入勝。 除了市內的這些娛樂場所外,喜馬拉雅旅遊勝地俱樂部也是人們娛樂的天堂,它與大使館及多國代理機構有聯繫,提供最好的體育和娛樂休閒設施,有特色的壁球場、網球場、籃球場和羽毛球場等大型體育館,並配套有40個座位的多功能廳,令所有愛好運動的家庭、有健康意識的成功人士,以及想獲得質量放鬆的人得到滿足。俱樂部還設有大停車場、餐廳、酒吧、桑拿室、更衣室、游泳池、休閒室、遊戲桌、兒童樂園、花園、理髮店、信息室、商務中心和會員秘密晚會等,這些齊全、周到、優質的服務,使人在悠閒、安靜的氛圍中得到徹底放鬆和無窮的享受。 尼泊爾人對運動情有獨鍾,接近大自然的活動也豐富多彩,如登山、狩獵和釣魚等。專門闢有登山旅遊項目,高山是上蒼給予尼泊爾人最大的寶藏,登山運動對人們有無窮的吸引力,狩獵和釣魚活動也頗有趣味。國內允許狩獵的動物很多,有山鳥、雉雞、鹿類、山羊、熊和豹等。 在加德滿都購物也非常有趣,可用非常便宜的價值買到很多很多東西,無論是那家商店,同樣的東西不會放很多,討價還價是接觸尼泊爾風土人情的好機會,一般從店主開價的3折開始殺價。在市內的各觀光點,小販像蒼蠅般追逐著觀光客,且折扣很大,有時3隻銀手鐲開價1000盧比,不到5分鐘就自動降至100盧比。由於加德滿都生活水準低,大街小巷都很髒亂,衛生條件奇差,謀生不易,處處可見露宿街頭乞討的流浪漢,並常有學童緊跟著遊客要糖果、錢或原子筆,連剛學會走路的幼童也會跟著叫「Money」或「One Rupee」。 這個都市彷彿處處是市集,市區的每一條小街或每一個廣場空地,都擠滿攤販或商店,他們出售著世界上最大的蘿蔔和悅目的春季洋蔥,布店裡陳列著印度來的絲織品。有的商店出售僧侶用的念珠及用各種方式串連起來的一種三色珠子。這裡的一般商店和住宅一樣,大都是古老的矮小房屋,光線差,多半用木頭、石塊和泥土建造,外牆長久被風吹雨打致呈凹凸不平狀,甚至表層脫落,只有軍政機關、王宮和新興飯店等才有鋼筋水泥和磚頭建築。一般商店門又高又窄,商人盤腿不動,就老僧入定,大概是受宗教習慣的影響。在許多寺廟附近,是兜售各種手工藝品攤販的天下,佛器、首飾、佛像、古董、西藏地毯、服飾、面具、印畫及手工紙製品等,都成為吸引外國觀光客的特產。 尼泊爾面具造型樸拙,表情生動,以印度教諸神的臉譜為模型,用木頭、紙、黏土和貝殼等材料製成,五顏六色,頗具吸引力。據說印度教徒們都是藉這種面具和神鬼交談溝通的。近郊希米(Thimi)村出產的面具最具特色,面具的種類和大小各異,色彩鮮豔,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價格依木材、青銅和水牛骨等不同雕刻材料而有所差異,一般售價在4美元左右。 尼泊爾帽是當地一大特色,款式大同小異,但顏色不同,全黑色帽在正式社交場合時戴,色彩豔麗的帽深受青年男女青睞。冷帽很受登山者歡迎,保暖性強,且顏色鮮豔,既實用又有紀念意義,售價在一美元左右。 當地手工編織的毛衣、毛毯和羊毛披肩,質地厚實柔軟保暖,但價錢相差很大,從一美元至數百美元都有。地毯和壁毯的印染色澤都非常鮮豔,顏色和尺寸也很多,具有地方性宗教色彩,通常殺價3至5折就可買到。 古董品有佛像、佛教繪畫、西藏來的古物、佛教和印度教的法器以及裝飾品等。古老的東西不能攜出尼泊爾國境,欲攜出古老佛像和其他文化財產時,需要取得尼泊爾考古部的特別許可證。考古部在拉姆山路的國藝大樓內,特別許可證也可向出售東西的商店領取。 天然寶石有深紅色的水晶、黃玉、海藍寶石和金石等,皆物廉價美,令人愛不釋手。還有從西藏或伊朗進口的土耳其寶石、珊瑚等裝飾品。 手工紙製品也是當地特產之一,有各種信紙、信封、包裝紙和裝飾紙等,雖然紙質不太好,但款式多樣、價格便宜。當地宗教繪畫分為雕印和手工彩繪兩種,價格各異。紅茶是東部阿薩密的特產,味道極佳,外包裝紙較厚,看上去不大雅觀,但可以保證茶葉品質歷久不變,當地的金山牌和麥巴瑞牌紅茶最負盛名。刀酒是一種蘭姆酒,因玻璃瓶形狀如一把廓爾喀彎刀而得名。 銀銅器手工業發達,產品從食器到裝飾品、佛像、燈具、筆筒、衣架及玩具等應有盡有,全是純手工打造而成,價格不低,若想買回家,可得費一番口舌殺價。廓爾喀彎刀是古代廓爾喀勇士佩帶的武器,被譽為尼泊爾「國刀」,刀套裝飾和雕刻非常華麗,有的刀身刻有美麗的圖案,刀靶上裝有安全開關,是相當精美的藝術品。價格視做工精美的程度而定,便宜的只要4美元,做工精細的要30美元才能買到。但自美國「911」事件後銷路銳減。 在五花八門種類繁多的旅遊紀念品中,還有一些用動物頭蓋骨製成的飾物擺設最為引人矚目,有些甚至用人頭骨製成,並鑲嵌有金銀寶石,可清楚地看見骨頭上的裂痕,令人膽戰心驚。而一些西方遊客卻對這種人頭骨裝飾品情有獨鍾,所以在市內一些觀光點,經常可以看到有小販把這類頭蓋骨裝飾品擺在地上,供遊客選購。 市區內有家國內唯一的大超級市場,事實上是一家超大型的舶來品店,因所賣的全是外國進口貨,價格昂貴,不是一般當地收入微薄的人所能買得起的。因此這主的顧客都是一些觀光客和尼泊爾的貴族階層。這家大超級市場一共有60多個不同的專櫃,出售的商品有服飾、布料、化妝品、運動器材、電器和珠寶等。 對於尼泊爾民俗文物有興趣的遊客,不要錯過走訪市內泰米爾區的機會,這裡是市內的消費者天堂,也是購物、娛樂和資訊的集中地,林立並排的商店裡,擺滿了琳瑯滿目的尼泊爾手工藝品,如廓爾喀彎刀、尼泊爾布料、棉布、羊皮背心、西藏飾品、竹笛和雕塑品等,許多手工飾品上都刻有或織有華麗的裝飾圖案,大多擁有宗教和神話傳說的色彩,具有收藏價值。此外,還出售西方流行的時髦衣飾、化妝品和現代化家用電器等。 對於喜歡收集民俗藝品、飾物、雕刻和刀劍的觀光客來說,杜巴廣場更是選購的天堂,在廣場舊皇宮前的空地上,幾十家攤販擺設的地攤,把整片空地排得滿滿的,物品種類繁多,從佛具、銅器、印度教法器、轉經輪和唸珠,到真人頭骨製成的飾物都有,琳瑯滿目。 在加德滿都特里布梵國際機場的免稅商店和各大飯店的附設購物中心內,都有許多當地手工藝品出售。一些較貴重的首飾銀器,不妨在遊玩帕坦和巴德崗後再決定是否購買,因為這兩個地方的貨品價錢要比加德滿都便宜許多。 故宮和王宮 加德滿都有眾多的名勝古蹟,尼泊爾歷代王朝在這裡興建了大批廟宇、佛塔、神龕、殿堂和寺院等,一幢幢輝煌的建築和藝術傑作都證明了這裡是高度文化的薈萃之所,為亞洲重點保護的18座古城之一。 杜巴廣場(Durbar Square)是加德滿都的中心,也是最主要的景點,這裡囊括了尼泊爾16至19世紀之間的古老建築、林立的寺廟和50多座宮殿,從中古世紀以來就維持著原有的建築型式和風采。廣場南北長約800公尺,東西寬約260公尺,是亞洲最大的市內廣場之一,素有「寬闊胸脯」的美稱,而且環境優美,芳草如茵,四周有一公尺多高的欄杆。 這個廣場已經有200多年的悠久歷史,1768年起成為尼泊爾軍隊的練兵場,現在是公共集會和市民們休閒的約會場所。處在熙熙攘攘都市中生活的市民,在工作之餘經常到這裡散步和遊憩,呼吸新鮮空氣,一群群天真活潑的孩童在玩耍嬉戲,青少年們在這裡踢球。也有一些跑江湖、賣膏藥和玩雜耍的藝人,不時在此地表演各種技藝,吸引了一大群圍觀者。廣場內充滿豐富多彩的生活氣息,蔬菜、古玩、笛子等在這裡都有出售。在廣場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裝飾華美的高大彩門,是1975年畢蘭德拉國王加冕時修建的,所以名叫加冕門。廣場中央建有兩幢水泥建築物,朝南的是檢閱台,朝北的是露天舞台。 每年的民主日、憲法日、德賽節和賽馬節等重大節日,都在這裡舉行盛大集會、遊行和閱兵儀式,總統、總理、議長、部長和將軍等文武百官,都登上檢閱台觀禮,外國使節和武官也應邀出席。這裡也是舉行重要外交活動的場所,每當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來訪時,市政當局都要在廣場上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平時也有一些政治家在這裡舉行集會,發表政治演說,宣傳各自主張。廣場的南端,在每天中午12時整要放午砲,這個制度是由20世紀初當政的德瓦•沙姆謝爾首相開創的,至今已沿襲了90多年。如果是在平時偶爾聽到廣場上砲聲隆隆接連不斷,那一定是尼泊爾軍隊在鳴禮砲迎送前來尼泊爾作國事訪問的國賓。 在靠近廣場東面有個展覽場,它是以尼泊爾古代嫁給藏王松贊干布的赤貞公主的名字加以命名。展覽場裡有數十幢舉辦展覽用的平房建築,每逢重大節日,常舉辦各種展覽會和博覽會。政府各機構、工廠、企業、公司商號、社會團體、慈善組織等,都會來這裡舉辦展覽或展銷,另外還有騎馬、轉椅和小火車等遊藝活動,名目繁多,非常熱鬧。在廣場南面,還有一個小杜巴廣場,1976年後被闢為露天體育場,看台上可以同時容納3萬名觀眾,這裡經常舉行尼泊爾人最喜愛的足球比賽。 通迪凱爾(Tundikel)廣場是專供群眾遊行集會和軍隊操練的地方,中央聳立著一座高達55公尺高的圓柱形高塔,是19世紀初民族英雄比姆森•塔帕所建立的抗英紀念塔。廣場周邊有巴士總站、銀行、航空公司、醫院和圖書館。在廣場不遠處的地方,坐落著以前國王居住和處理國家事務的納拉揚希蒂王宮。 因陀羅廣場(Indra Chowk)是著名的「帕須米那」(Pashmina)軟羊毛披肩的集散地,由上等山羊毛製成的披肩,品質細膩,非常保暖。廣場周邊店家林立,連寺廟台階也成為陳售貨物的展示場,所販賣的毛織品質地良好,價格當然也不便宜。這個廣場有6條街道向四周呈放射狀分布,其中的馬康街(Makhan Tole)兩旁有許多擁有木造陽台的圓柱形建築,還有販賣毛毯、紡織品或羊毛披肩的商店,並有出售布料、日用品、魚乾或竹笛等攤販,讓人眼花撩亂。 凱爾街(Khel Tole)也位於因陀羅廣場附近,這條長方形街道兩旁除了充斥著銅器店、布店和雜貨店外,還有賣蔬菜水果的農婦和兜售日用品的小販等,馬路上人力車、三輪車穿梭來往,熱鬧非凡。 特里布梵大學中央圖書館,是全國最大和管理最完善的公共圖書館,設在特里布梵大學總校區內,擁有15萬多冊圖書,其中包括一些貝葉經書珍本。大部分為英文書簡,只有少數尼泊爾文和印地文圖書,尼泊爾文書籍主要是文學作品。大部分圖書購自印度,也不時接受英國、美國和一些國際組織所贈送的圖書。 尼泊爾國家檔案館原稱比爾圖書館,直屬於考古局,館址也設在考古局內,兩者在同一個建築物內辦公。除了館長外,還有10多名專業工作人員,每年編輯出版「檔案」一期。檔案館佔地1000多平方公尺,藏有印度教、佛教等古代文獻經典2.5萬多冊,其中10%為貝葉經,用梵文、古尼文和藏文等寫成。最古老的文本為印度笈多王朝、尼泊爾李查維王朝3至4世紀的寫本,還有500部藏文經典及醫藥文獻。1932至1933年中國政府送給B.S.拉納首相的500多冊中文古籍也收藏在這裡。碑文拓片、地契文書也有收藏,館內還有6萬多件微縮膠卷,非常珍貴。所有收藏被分為密教、宗教、哲學和星象學等4個部門。 阿沙檔案館(Asa Archives)位於市區西側,收藏有600冊用貝葉寫成的書,以及1000冊寫在棕葉上的文件,這些稀世文物有助於對中世紀加德滿都文化的深入了解。 皇后公園位於杜巴廣場北面,公園和廣場間僅有一道矮柵欄相隔,過去也是廣場的一部分,後來為了紀念已故國王馬亨德拉的愛妻拉特娜皇后,才闢為公園。面積雖然不大,卻修飾得玲瓏剔透,五彩繽紛,繁花似錦,白天遊客如織,傍晚又有談情說愛的青年男女成雙成對在此流連。 皇后湖位於皇后公園之北,湖寬140公尺,長約180公尺,呈長方形,是市內最大的人工湖,由300多年前馬拉王朝著名國王普拉塔普下令所建。當時國王讓他的5個兒子輪流執政,次子剛執政3天就不幸去世,皇后悲痛萬分。國王為了安慰皇后,修建了這個人工湖,將各地的聖水引入湖中。在湖中央建有一座漂亮的濕婆神廟,還有一座石橋將濕婆神廟與湖西岸連接起來。湖南岸立有一頭石雕大象,面朝湖心的濕婆神廟而立,象背上豎有普拉塔普國王和他兩個兒子的石雕像。在馬拉王朝統治時期,這個湖泊恰好位於城門外,按照當時的風俗習慣,每當有外國國王來訪,馬拉國王要親自出城迎接,並陪同前往皇宮,所以當時皇后湖也是迎送國賓的重要場所。據說過去有些姑娘常來投湖自盡,所以湖四周圍上了鐵欄柵,平時不再對外開放。現在,湖心的濕婆神廟每年只在德賽節開放一天,所以當天夜晚,湖中央的濕婆神廟和湖岸四周都裝上五顏六色的彩燈,在湖波蕩漾中大放異彩,襯托著東邊鐘樓白色建築的倒影,呈現出一幅美妙的夜景。 烈士紀念碑又名烈士門,位於杜巴廣場南面一條東西走向的大街中央,雖算不上宏偉,但造型新穎別致,式樣美觀大方。紀念碑基座上,一個拱形結構的門將3座廟亭式建築有機地連接起來,在拱形門上方正中,一座縷空的小廟亭裡置有特里布梵國王的半身銅像,拱門左右下端各有一座廟亭,分別安放著4位烈士的銅像。拱門中間是紀念碑台基,立有一塊長方形黑底白邊大理石碑,當人們來此憑弔時,便將鮮花和花圈放在碑前。紀念碑是尼泊爾政府為紀念蘇格拉•拉季、甘加•拉爾、達什拉特•昌德和達爾馬•巴克塔等4位因反抗拉納家族封建統治而獻身的青年烈士而建,他們是尼泊爾人民黨的主要領導人,主張推翻拉納首相獨裁統治,建立民主制度,並和印度獨立運動領導人聖雄甘地交往密切,還在公開場合鼓吹民主,結果於1941年1月被絞死,遺體在杜巴廣場上公開示眾數日。1950年拉納家族垮台後,尼泊爾政府為了懷念他們而修建了這座紀念碑,並定他們的就義日(每年尼曆10月16日)為烈士節,全國放假一天。此外,來訪的國賓都要到這裡獻花,以示敬意。 哈努曼猴神宮(Hanuman Dhoka Palace)俗稱老王宮,坐落在舊城新街西端,是個有700多年歷史的古老王宮,也是全市規模最大、藝術品珍藏最多的古建築,布局嚴謹,氣勢雄偉,是尼泊爾古代建築、雕塑和繪畫等藝術的結晶,每年吸引著數十萬遊客前來觀光,為人們瞭解和研究尼泊爾文學、藝術、宗教和歷史提供了珍貴資料。宮殿正門左側立有神猴哈努曼像,祂身披紅色斗篷立於小傘蓋下鎮守王宮,而得名「猴神門」宮。猴神哈努曼在印度古典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中,代表保護神毗濕奴的化身,即羅摩王子之座騎,深受尼泊爾人的敬仰。哈努曼是神通廣大、揚善除惡神猴,牠克服重重艱難險阻,幫助王子羅摩奪回他的妻子悉多。有趣的是哈努曼也像「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一樣,能騰雲駕霧,身軀可變小變大,水火不傷,且嫉惡如仇,忠誠事主。後來尼泊爾人就把猴神哈努曼當作捍衛正義的化身加以崇拜,並請祂保護王宮。 這座故宮始建於13世紀李查維王朝,但當時還不是王宮,規模也不大。自15世紀末馬拉王朝分裂後,這裡才成為加德滿都馬拉國王的王宮,到1768年普里特維•納拉揚攻陷加德滿都,統一尼泊爾後,這裡又成為沙阿王朝的王宮,直到1871年遷宮為止。這座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是經過歷代尼泊爾國王不斷擴建逐步形成的,其中貢獻最大的要數17世紀馬拉王朝的普拉塔普國王和沙阿王朝創始人普里特維•納拉揚國王。普拉塔普國王在位33年,是尼泊爾歷史上以熱愛文藝而著稱的君主,宮內馬拉王朝的建築物,例如納薩爾庭院、莫漢庭院、美麗庭院、御花園、王宮大門和猴神像等,都是他在位時修建的。在故宮大門外北面的石牆上,有當年流傳下來的石刻銘文,分別用梵文、尼泊爾文、尼瓦爾文和印地文等15種文字刻寫。據史料考證表明,這些銘文均出自博學多才的普拉塔普國王之手。他還特別重視發展與西藏的貿易,再加上加德滿都地處印度至西藏的通商要道上,由此獲得可觀的關稅收入。所以經濟繁榮國庫充實,能夠拿出大量錢財,大興土木,營造宮殿。1768年普里特維•納拉揚創立沙阿王朝後,又在宮內增建了九層殿、春城樓和觀悅殿等。到沙阿王朝時,王宮已成為擁有35個庭院和幾十棟殿堂及廟宇的龐大建築群。自從100多年前這裡成為故宮後,幾經滄桑,有的建築物遭地震損毀,有的庭院被挪為他用,有的地方變成新街的一部分,目前宮內尚有12個獨立庭院,規模雖不如前,但都各有特色,雕刻和繪畫琳瑯滿目,充滿迷人的色彩。 猴神像立於故宮大門左側5公尺處高約2公尺的石墩上,每年人們敬神時都要用油和朱砂塗抹猴神石像,所以神像身上積滿了厚厚的一層紅色顏料。奇怪的是猴神臉部終年蒙著一層朱砂,不讓世人看到真面目。原來尼泊爾人認為猴神身心聖潔,而世人則污穢惡濁,男人陽污,女人陰穢,以朱砂蒙面,免得猴神見到人間罪惡,觸怒神靈。 故宮大門是鑄工精細、熠熠生輝的金門,左右昂然挺立一對石獅,濕婆神和法力女神分別騎在石獅背上。金門上方有3組形象生動、色調鮮明的木雕群像:右邊是描述化作牧人的黑天神與兩位牧羊姑娘一起翩翩起舞的情景;中間是尊千手千面的薄伽梵神像;左邊是一組動態傳神的弦琴彈奏圖,只見一位國王正專心一意地撥弄著琴弦,皇后在邊靜聽悠揚的琴聲,據說他就是頗富文采的普拉塔普國王。這幾組精雕細刻的雕像,堪稱是馬拉王朝時期精湛卓絕的藝術珍品。 從哈努曼猴神宮旁邊軍警駐守的皇宮大門走去,便到了故宮中最大的拿梭庭院(Nasal Chowk),內有14座中庭,在馬拉王朝時期這裡是王宮內表演歌舞的場所,也是平民百姓有事進宮覲見國王的地方。到了17世紀沙阿王朝時代,這裡成為國王舉行登基和加冕典禮之處。這所宮院大部分建築屬於17世紀馬拉王朝所建,部分為19世紀拉納家族仿歐洲式建築。宮院中有兩尊有名的神像,一尊是木雕的勝利之神,是為祝福古代遠征者能凱旋歸來而設;另一尊是石雕的人獅像,為半人半獅的怪獸,是保護神毗濕奴的化身,它怒髮衝冠,雙手將魔王腹部撕裂。這兩尊神像也是馬拉王朝時代的藝術傑作。戲院四面均為3、4層高的樓宇,北面是以「玻璃樓閣」著稱的四層建築;西面是3層樓的特里布梵博物館(Tribhuvan Museum),陳列尼泊爾歷史文物及皇室服飾、生活器具,以及特里布梵國王生前所用的大量實物和照片,如金光燦爛的寶座和金縷編織的加冕服飾等,都是難得一見的寶物。3樓是普里特維•比爾國王駕崩的地方,這位第七代沙阿王朝君主是哈努曼猴神宮的最後一位主人。 九層殿是故宮內最高的建築物,坐落在拿梭庭院東南角,高達35公尺,殿內的碑銘記述了沙阿家族的興起、征服加德滿都河谷和擊敗英國入侵者等史蹟。是珍貴的歷史文物。遊客們登九層殿頂層,可居高臨下俯視加德滿都鬧市景色。 猴神廟位於拿梭庭院東北角,它的五層檐均為圓形,自下而上逐層縮小,造型美觀,式樣奇特,在尼泊爾古寺廟建築中頗為罕見。廟裡供奉著的猴神哈努曼有鳥王、人獅、猴、驢和豬等5副臉相,所以又被人稱為「五面猴神廟」;廟中日常敬神活動,由專職祭司秘密操持,外人一概不許入內偷覷神顏。 阿格瑪琴廟位於拿梭庭院西北角,曾是馬拉王朝歷代國王秘密祭拜祖神的場所。自從馬拉王朝崩潰後,便無人入廟拜祭,迄今已關閉了200多年。據說按尼泊爾風俗習慣,如果擅自闖入外族人的祖神廟會不吉利的。 春城庭院(Cohan Chowk)是故宮內又一處名勝,它以四角的殿堂樓閣而出名,分別是東南角的歡悅殿、西南角的春城樓、西北角的邦格拉閣和東北角的吉祥天女遊樂宮,均修建於沙阿王朝時代,比馬拉王朝所建的樓閣顯得更宏偉,被譽為尼泊爾建築藝術的精華。庭院四周有四層樓宇,這些樓宇的屋頂平台可以把4幢樓閣達成一片,猶如一座城池的4座角樓聳峙在城牆上。歡悅殿、邦格拉閣和天女遊樂宮的立面體型均為雙重檐,平面布置卻分別為4角型、龜殼型和16角型。只有春城樓鶴立雞群,高出屋頂平台5層,樓頂上3座鎦金尖頂光彩閃爍。春城庭院的樓閣殿宇別開生面,精緻高雅,外牆、斗拱和檐柱上刻有盤龍、孔雀、虎頭和男女神像,門窗上雕有鳥王、龍女、花卉等精美圖案。 穆爾庭院(Mul Chowk)坐落在春城庭院北面,是馬拉王朝歷代國王舉行加冕和婚禮儀式地方,又是王室舉行祭祀、剃髮等宗教活動的場所。四面均為兩層樓宇,南面有女神小廟,玲瓏剔透,廟門左右立有一對高如常人的孿生姐妹鑄像;庭院西側殿堂內有3尊做工精細的鑄像,一尊是普里特維•納拉揚國王,另外兩尊是他的后妃;國王身材頎長結實,大眼睛,高鼻子,喉結突出;兩位后妃的穿戴打扮、髮型和披肩式樣都完全相同,形象逼真、維妙維肖。每年尼泊爾最大節日德賽節的獻神花、敬母女神等重大活動都在這個庭院舉行。 莫漢庭院(Mohan Chowk)也是哈努曼猴神宮內的重要場所,是馬拉王朝時代歷任國王的寢宮,也是當時國王接見外賓、舉行會談、簽訂條約和開展對外活動的場所。從前這裡除國王和王室近親外,他人不得入內,而且只有在這個庭院裡出生的兒子,才有權繼承王位。庭院四周有3層殿堂圍繞,四隅也建有樓閣。西殿底層有著名的莫漢伽莉女神像,頗具藝術特色,神像背後的牆上有許多色彩斑駁的壁畫,這些描繪古代神話故事的壁畫已有300多年歷史。 美麗庭院位於莫漢庭院北面,規模較小,原本沒有特色,但院內「鎮蛇石雕」卻是一絕,2公尺高的石雕,以非常生動的造型,表現黑天神制服以劇毒污染聖河的黑色眼鏡蛇王的故事,只見這條化為人形的眼鏡蛇王,頭盔上有5個吐著蕊子的尖頭,胸闊臂粗腰圓,雙手持蛇為棍,顯得強勁凶悍,蜷曲的蛇身纏繞著一男一女;腳踏蛇王頭頸而立的黑天神卻是一位健壯活潑的孩子,嬉笑的面孔充滿制服蛇王的信心,揮舉腰帶為鞭,不慌不忙地鞭打著蛇王,使其認輸求饒。石雕創作於公元7世紀,是尼泊爾最古老的石雕藝術品之一。 新宅庭院是故宮內一個頗具歷史意義的場所,當年沙阿王朝創始人普里特維•納拉揚攻陷加德滿都時,就是從這個庭院的大門步入哈努曼猴神宮登上王位的。庭院中建有普里特維寢宮,臥室陳設簡單樸素,但壁畫卻多姿多采,被褥和床鋪都是這位國王使用過的原物。庭院中建有一幢歷史檔案庫,陳列歷代國王的畫像和遺物,並收藏有沙阿王朝歷代宮廷日常開支的大量賬簿,是研究尼泊爾近代史的寶貴資料。 御前會議廳是故宮內近代歐洲巴洛克式風格最有代表性的建築物,落成於1908年,規模較大,外觀氣派。雖然當時國王已不住宮內,但國王主持的國務會議仍在御前會議廳舉行,直到20世紀60年代,外國使節向尼泊爾國王遞交國書時也還是在此進行。 科特庭院坐落在寺廟區北端,原是哈努曼猴神宮的一部分,在歷史上曾是皇家軍械庫和國王召集文武百官宣旨議政的宮廷重地,庭院東邊有座濕婆神廟,初建於16世紀中期,因係國王馬亨德拉所建,故名叫馬亨德拉斯瓦廟。這座雙重檐金頂寺廟建在兩層石基上,廟前立有巨鐘和一對石獅及銅獅,檐柱上繪有印度教諸神像,銅質頂檐上立有鼓、戟、罐、塔等鍍金飾物。這座新廟地處街市,香火非常旺盛,每天前來敬神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且常有信徒在廟前一塊四方形包銅聖石上叩頭表示對神的虔誠。 馬賈克廟坐落在科特庭院北邊,廟名之意為「建不成的廟」。相傳是17世紀馬拉王朝一位大臣所建,原擬修建一座全市最高的寺廟,高度要超過塔萊珠女神廟,但他的打算悖逆了女神旨意,於是建廟時,日造夜塌,總是建不成,所以這個古舊的寺廟至今仍是未竣工的模樣。 在科特庭院中,除了這兩幢古老寺廟外,沒有其他值得觀光之處,它的聞名是因為這裡曾發生過導致尼泊爾近代歷史出現轉折的重大事件。這就是發生於1846年駭人聽聞的科特慘案,策劃者忠格•巴哈杜爾•拉納在尼泊爾歷史上以凶狠殘暴而著稱,他通過一系列陰謀手段,在科特庭院屠殺了400多名文武官員,篡奪了世襲首相的職位,駕空國王,並開創拉納家族的百年統治。如今科特事件和拉納家族獨裁統治都已成為歷史煙雲,科特庭院也成為歷史遺蹟,每年德賽節期間,尼泊爾軍方要在這裡舉行隆重的殺牲祭神儀式。儀式進行時,所有將校級軍官都要到場出席,士兵們在庭院四周高舉各色軍旗,軍官們手中刀劍如林,在院內8個地點同時開宰,隨著戰刀上下揮舞,羊頭接連落地,鮮血如注,四處噴濺,然後用幾十個淌血的羊頭作祭品獻給神靈,這種血淋淋的祭祀場面,猶如100多年前慘案的寫照。 納拉揚希蒂王宮(Narayanhity Royal Palace)坐落在通迪凱爾廣場以北的王宮大道盡頭,是以前尼泊爾國王的宮邸,雖然它於1970年2月建成,但整個王宮卻已有200多年歷史。它初建於18世紀70年代,原是首相府的所在地,1870年,沙阿王朝第七代君主普里特維•比克拉姆將王宮從哈努曼猴神宮遷到這裡,從此成為尼泊爾王宮。 王宮正門朝南,臨街的宮牆為高達數丈的銀色鍍鋅鐵欄柵。宮院內林木蔥郁,松柏常青,許多筆直粗大的古老雲杉高達30公尺左右,濃密的林梢上時常停息著大群的白鶴,院內散布著一幢幢歐式宮殿、平房、軍營,還有演兵場、水池和花圃等。王宮大廈前面有寬闊的草坪,環境幽雅,花園也修飾得整整齊齊,百花吐豔,涔紫嫣紅,東西兩側各有一排尼泊爾傳統的石雕水龍,清澈明淨的泉水從龍嘴中汩汩流出,令人賞心悅目。 王宮主體建築造型新穎,結構別致,氣勢雄偉。宮殿建在較高的多級台基上,大門裝飾精美考究,宮頂為雙重檐塔式小飛角鎦金寶頂,具有鮮明的尼泊爾民族建築藝術風格,同時又是一幢有幾何線條的鋼筋水泥現代化大廈,整個王宮塗成淡黃色及暗紅色,顯得莊嚴肅穆,威武雄壯。 來到王宮大廈前,迎面是通向大廈正門的大理石寬闊台階,兩旁左右對稱的石基上排列著五對動物石雕,自上而下分別為雄獅、巨象、駿馬、孔雀和魚。這些動物不僅是裝飾物,而且各有特定的含義,雄獅象徵勇武和雄偉,巨象代表成功和偉大,駿馬意味耐性與信任,孔雀顯示美麗和歡樂,魚是豐收和吉祥的象徵,相似於中國習俗中的魚,表示年年有餘。 走上23級大理石台階,迎面是王宮大廈的4扇大門,宮門裝飾華美,正中有對象牙製成的眼睛代表神的全能慧眼;門扇上刻著色澤絢麗、精工細雕的騎鹿月神、駕駛7匹駿馬的太陽神、象頭神和庫瑪爾神;門楣上的圓形銀框裡鑲嵌著著名的8母神像。大門外有4根大圓木柱支撐著向外突出的銅質板瓦屋檐,圓柱下各置一口尼泊爾傳統的純銀大水甕。在所有的畫樑雕棟上,布滿了彩色花卉圖案、海螺、旗幡、蓮花、水甕、拂塵、御傘、香蕉和芒果葉等象徵吉祥的飾物。在宮門上方正中央的旗杆上懸掛一面紅底白邊正方形的王旗,旗面上繪有太陽、月亮和雄獅。除王宮外,只有在國王出巡時居住的行宮或別墅才能懸掛王旗。 王宮大廈內的主要廳堂有覲見廳、御座廳和宴會廳。覲見廳是國王正式接見外國貴賓和接受外國使節遞交國書的場所,面積約370多平方公尺,廳內有8根希臘羅馬式方型葉飾立柱,天花板上懸掛著2排銅鏈8角宮燈,光潔的大理石地面上鋪著厚實的長方形地毯。廳內陳設莊重雅致,牆上懸掛著沙阿王朝歷代國王的巨幅油畫像,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開國君主普里特維•納拉揚畫像,他穿著簡樸、手握長劍和盾牌,顯示出開疆拓土的雄心霸業。先王馬亨德拉的全身肖像也很生動,他頂戴王冠、身穿禮服、手持權杖,顯得威嚴無比。在覲見大廳北面樓梯兩側有兩隻後腿著地、全身直立作猛撲狀的斑斕猛虎標本,那是先王馬亨德拉親自射殺的獵物。在樓梯分叉處的牆壁上,有一扇巨大的彩色玻璃窗,玻璃上繪有孔雀開屏的精美圖案,非常漂亮。窗戶的上方有個木製的圖形頂飾,是象徵以前國王至高無上地位的王徽。在美麗的王徽下部,是一條粉紅色的飄帶,上面書有一行尼泊爾文,意思是「知識就是力量,勞動受人尊敬」。飄帶上方中央為白、黃、綠三色高地,東西兩邊都是蒼翠的青山,象徵著尼泊爾森林覆蓋的自然風貌;再往上是雪山,上面寫有「尼泊爾」字樣;雪山上面是一朵雪蓮花,蓮花上托著一彎新月,上面寫有「國王陛下」;新月之上是一個六角形圖案,分別代表知識、智慧和勤動。六角形中央倒插著一把寶劍,周圍分布有廓爾喀腰刀、海螺、法輪、鐵杆和蓮花,兩邊各插一面王旗,王徽最上方是一頂冠。 從覲見廳沿紅地毯樓梯登上二樓便是御座廳,樓廳裡有一座孔雀羽飾的大鐘,鐘前大理石台座上置有一對白色大象牙,朝南的格子窗上掛著紅杜鵑窗簾,樓廳中央懸垂一具極為華美的枝形吊燈。從樓廳的一段台階上行,便到了御座廳,這裡是王位所在地,也是舉行最重大宮廷活動的場所。廳門為三進式透明蝕鏤玻璃門,大門左右分別插著王旗和國旗。御座廳高18公尺,廳內有4根盤雕飾圓柱支撐,廳頂呈圓形輻射狀,中央高懸一個重達2000公斤的水晶玻璃枝形吊燈。大廳南側有個高達12公尺的巨窗,北面的牆壁上飾有馬亨德拉國王像、王徽、腰刀、海螺、法輪、王笏和蓮花。象徵以前國王統治的金鏤寶座放在御座廳內一塊不高的平台上,寶座上罩有傳統的金頂傘,金鏤王座長1.8公尺,寬1.2公尺,寶座的柱腳由雄獅和大象重迭組成,座背上有王徽、龍、獅、神像浮雕和各種精雕細刻的精美紋飾。王座兩旁各有一個較小的寶椅,分別為繼承王位的王儲和王儲的繼承人而設。 王宮宴會廳設在一樓覲見大廳旁,呈長形;在大理石地板上,一條長餐桌從廳門一直延伸到大廳另一端,兩側各擺著幾十張高靠背雕花木椅,兩邊過道鋪著淺藍色鏈環花飾地毯,大廳南牆上掛著藍色天鵝絨壁毯,中間有幾面大鏡子,鏡旁裝有孔雀式壁燈,大廳北面是垂簾式玻璃窗,玻璃上蝕刻著孔雀翎、銅鈴、銅鏡、水甕、御傘、紅杜鵑、海螺、豔紅朱砂盒、雙刃劍、對魚、拂塵和蓮花等代表吉祥的飾物。大廳東端的牆上掛有大幅喜馬拉雅雪山風景畫。膠泥塗成淡黃色、淺紅色和淺灰色等,四片巨大的樹葉形雕刻鋪飾在天花板上,給人以輕柔和幽靜的曲線美。 在雄偉的王宮大廈內,還設有國王廳、餐廳、辦公室、私人書房、圖書館、會議廳、藝術收藏室、紀念品陳列室和祈禱室等。在王宮大廈側翼還有一套招待貴賓的房間,包括豪華客廳、餐廳和臥室等,供來訪的外國元首居住。此外,還有一些與大廈相連、用途各異的附近建築物。宮中的瞭望塔高達46公尺,是王宮中最高的建築物,登上塔頂可以觀賞到市區全景。 辛迦宮(Singha Durbar)又名獅宮,坐落在杜巴廣場東南面的巴德拉卡利廟附近,是一幢城樓般的白色建築,初建於1902年,當時只有400多間廳室,數年後擴建至1700間廳室,據說在當時亞洲各國中,它是最宏偉的歐式大廈。在20世紀前半葉,一直是拉納家族的官邸。1951年拉納家族的獨裁統治被推翻後,改名為「國王陛下政府中央秘書廳」,現為尼泊爾中央政府所在地,也是總理官邸。1973年7月1日,曾發生大火災,燒燬了大廈整個後半部,只留下正面部分,火災導致當時的首相引咎辭職,經過十多年重建,現已恢復原貌。 這幢雄偉壯觀的龐大歐式宮殿,據說是模仿法國凡爾賽宮而建,氣勢軒昂,堪稱尼泊爾建築之王、宮前有個寬闊整齊的方形庭院,院內佳木蔥蘢,樹影婆娑,環境幽美,庭院中間是一片平軟如毯的草坪,前面有間金頂綠檐涼亭,亭前是個種植花卉的圓形花壇,草坪中間有長方形水池,中央噴水台柱上裝飾著飛鳥、美女和駿馬的白色石雕,栩栩如生的雕像與宮殿一起倒映水中,加上池邊修飾整齊的常青樹,構成一幅迷人景色。大院北面有一排平房,房前花圃中放置著兩門古銅砲,旁邊總是站著一排全副武裝的士兵,每當有小轎車駛入院內,他們便會持槍敬禮。 雄偉的辛迦宮是一幢長方形的四層大廈,宮頂正中飄揚著尼泊爾國旗,在周圍樹木的蔥翠綺綠襯托下,顯得柔和寧靜;設計精巧的拱門、廓柱和雕飾,使大廈頗富藝術特色。宮殿正門寬闊,中間寬出部分底層有7個高大的拱門,雙柱合一的科林斯式廓柱既高大又美觀,1至3層樓前都有拱廓,左右兩邊的拱門和廓柱對稱排列,布局嚴謹有序,落落大方,頗有氣派。 宮內最富麗堂皇的是二樓的接待大廳,在拉納家族統治時代,這裡是首相的會客廳,大廳門口立有象徵權力的兩頭雄獅石像,故又稱為獅宮。大廳外牆上有一幅長6公尺、高1.5公尺的大型油畫,畫中是拉納首相昌德拉和大臣們在尼泊爾南部茂密的叢林裡,騎著幾十頭大象圍虎打獵的情景。從北門步入接待大廳,光潔滑亮的大理石地板上鋪著帶頭顱的巨大虎皮。牆壁上嵌有許多大型反光玻璃和人物雕像,牆柱和廳頂都布滿各種精美的圖案和花卉雕飾。大廳西面牆壁上有一排拱門式的落地大窗,窗外是大廈正面的拱道和廓柱。大廳中間有一個裝飾圓台,東西兩側沿牆擺著古色古香的刻花硬木靠背椅。最吸引人的還是高懸廳頂的巨型水晶枝形吊燈,好似一叢叢晶瑩透亮的爛漫山花。此外,宮殿大廈內的長方形宴會廳,也是一個豪華的廳堂,每當有外國政府首腦來訪時,盛大的國宴便在這裡舉行。這時宮殿內燈火輝煌,前院池水中的人工噴泉吐珠瀉玉,在紅綠交加的燈光下水珠四濺,色彩斑斕,使辛迦宮更增添幾分姿色。此外,尼泊爾的一些中央政府機關、最高法院、國家文史館、電視台、廣播電台和議會等重要機構,也都設在宮內。

有2000多座寺廟

加德滿都市民大多信仰印度教(含佛教),加上尼泊爾歷代國王都曾在這裡大興土木,興建寺院和廟宇,使得加德滿都逐漸形成寺廟建築藝術和文化中心。 這裡寺廟林立,古蹟遍布,素有「寺廟之都」美稱。有人說此地「寺廟多於住宅,佛像多於居民」,這種說法未免有些誇張,但的確在市內幾乎找不到一條街道或巷弄是沒有寺廟或神龕的。據統計,全市有大小寺廟2700多座,僅在面積不到7平方公里的市中心,建在市街和房舍之間的廟宇、佛堂和經塔,就有250多座。尼泊爾廟雖多,但無法與緬甸的佛寺相比,緬甸每個佛寺都建築得金碧輝煌,壯麗無比。尼泊爾寺廟則多種多樣,大小不一,但看起來都比較簡陋,這也顯示尼泊爾人的生活較緬甸人還要貧窮。一般說來,在這個宗教色彩濃厚的國度中,寺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這個城市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地。每年吸引數十萬名外國遊客前來觀光,為人們研究尼泊爾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宗教,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市內僧侶人數眾多,最大的廟宇擁有僧眾600人左右,最小的寺廟也有30多人。他們非常受人尊敬,終年香火食糧供應無缺,廟宇的經濟來源多來自當地人民的供奉,以及由印度前來拜神的印度教徒終年不絕的布施,不但充裕了各廟宇的經濟,同時也繁榮了加德滿都。當地市民都3日一拜、5日一祭,全市到處布滿香味,廟宇附近各色各樣旗幟迎風飄揚,蔚為壯觀。這裡的人們都深信神鬼的存在,據土人說巫術可以使人變成畜牲。這裡的每間廟宇香火都旺,處處有鮮花祈福,在寺廟的屋簷下,通常都會掛著一串串銅鈴和犬吠鐘,祭拜的人必須邊繞邊拜,邊碰觸這些鐘,以表虔誠之心。膜拜神明時,還要在神像上塗滿硃砂,拜神的人要用手沾硃砂點在自己的眉心上,以示祈福。 這裡的宗教古蹟多如繁星,在獨木寺以北、哈努曼猴神宮以西一帶,是城內古老寺廟最集中的街區。在這個方圓不足半公里的鬧區內,有大小廟宇20多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塔萊珠女神廟(Taleju Temple),坐落在杜巴廣場東北邊,是廣場周邊最重要的古蹟之一。始建於1563年,是幢巍峨的三重檐鎦金寶頂式廟宇,高達40公尺,不僅是全市最高的寺廟,也是尼泊爾寺廟的典範,廟檐適度傾斜,帶著4個小飛角,廟門、檐柱和裝飾考究的廟頂。來自印度南部的塔萊珠女神,是馬拉王朝時代的王室家神,象徵皇室正統的權威,故僅供皇室人員參拜,並不對外開放,所以這座寺廟比一般寺廟建得高大。它坐落在13層高的台基上,其中第8層台基最寬,砌有一道不高的圍牆,牆外列有12幢雙重檐的小廟,再加上牆內的4幢,共有16幢,這些金頂小廟玲瓏精巧,更烘托出主廟的雄偉。在第8層以上的石階兩旁,立有雄獅、怪獸和大力士等石雕像,神廟台基下臨街朝西的院門是圓柱拱門,上面布滿聖水罐、鱷魚、盤龍和花卉等色彩絢麗的雕塑飾物。台基上面的女神廟,四面都有入口,朝南的正門為金門,塔萊珠女神就供奉在金門上方的半圓形門楣中央。這位多手女神儀態端莊,身材健美,手中握有劍、戟、棒、環等多種武器。神廟的3層頂檐全是以鎦金銅質瓦板鋪蓋,檐下掛著一排排小銅鈴,隨風搖曳,不時發出悅耳的叮噹聲。廟檐四角微微上翹,檐角下各懸掛一個刻有神像的銅質華幔和象徵吉祥的銅製聖壇。廟檐由一排排木柱支撐,檐柱上刻滿了色澤鮮明的印度眾女神像。廟宇的頂部中央有個稍大的尖塔,四周各有一座小尖塔陪襯。每當晴天,女神廟的鎦金寶頂和銅質頂檐在陽光下金光閃耀,燦爛奪目。 這裡的加斯特滿達普獨木寺(Kasthamandap)是全國最古老的寺廟建築之一,坐落在市中心鬧街巴桑特普爾以西的路口中央、杜巴廣場納拉揚神廟左側岔路前,是一幢有三重檐的塔廟式古老建築,高約20公尺,全部用木料建成。「加德滿都」一詞,便是從加斯特滿達普之名演變而來。關於獨木寺的修建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在遠古時代,每逢節日廟會,天上的神樹變作凡人前來逛廟會,不巧被一位法師識破抓住,要神樹答應捐贈一棵巨樹、修造一間福舍後才肯放他走。4天後神樹果然送來一棵樹,法師經國王批准,便用此樹修造出一間福舍,取名馬魯福舍,又叫加斯特滿達普,因為是用一棵大樹的木料建成,所以又叫做獨木寺。初建於12世紀,是作為供過往香客和商人歇息過夜的公共房舍,不幸在13世紀後被一幫骷髏濕婆教徒長期佔據,並於1630年改建,直到1973年,政府對獨木寺重新修葺時才將他們趕走,收歸國有,目前已變成供奉勾拉克拿(Gorakhnath)神祇的寺廟,仍為市內商業交通樞紐,從這裡往南或朝北都會發現許多印度教神廟和古老建築遺蹟。 這座寺廟正門朝東,門前立有一對石獅,東側是伽婁那鳥王石雕像,廟內除了供奉廓爾喀納特神像外,還收藏有13世紀前的銅刻銘文。東北角的金頂小廟,是附屬於獨木寺的人身象頭神廟。按照尼泊爾風俗,象頭神是專管哈努曼猴神宮的土地爺,所以自古以來在王宮舉行的許多宗教活動中,象頭神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直到2007年,前國王舉行加冕典禮、王子年滿半歲舉行的首次餵飯儀式時,都要來此拜見象頭神。平時這裡的香火也很旺盛,敬神者終日不斷。 德古塔萊珠廟(Degu Taleju Temple)坐落在塔萊珠女神廟附近,位於杜巴廣場希迪納拉辛哈•馬拉王國雕像左邊,除了台基不同外,這座高大建築的風格和塔萊珠女神廟極為相似,廟內有昔日國王的私人祈禱室。 太后廟的建築也非常宏偉,位於塔萊珠女神廟附近,建在9層台基上,是個有3層瓦檐的濕婆神廟,廟前豎有愛神雕像,始建於17世紀,因係馬拉王朝國王布帕亭德拉母親拉克絲梅太后所建而得名。有趣的是這個印度教寺廟的頂部,卻是個尖頂佛塔,這在尼泊爾寺廟中絕無僅有。 濕婆神廟(Shiva Temple)是著名的印度教聖地,坐落在新區東邊巴格馬提河岸納拉揚神廟右邊,建於公元8世紀,是座有9級台階、屋頂上有白色尖頂的宗教建築,具有四邊對稱有雙重檐斜坡大屋頂,頂檐下每側有數根平行的扁平支柱與斜下方的主牆相連,每根支柱都鑲有精美的神像,四角則以雕有半獅半馬半羊的鎮腳獸長柱支撐,柱間鑲有與窗扇連為一體的玲瓏剔透大圍屏。最上部為一尖形寶塔,四周及其上再綴以5個同形小寶塔,象徵濕婆的一支三叉戟豎立其間,指向天空。整個頂部為鎦金銅瓦,金碧輝煌,熠熠閃光。大殿周圍修有純銀製作的厚重大門,在通向河岸方向的大門外,臥有鎦金大神牛南迪;在通向河床方向的大門下,修有陡峭的石級直達聖河邊。巴格馬提河被印度教徒視同恆河一樣的聖河,認為人沐浴河中可以除罪消災。信徒沐浴後,用罐汲聖水,伴以花瓣和牛奶等物灑澆「靈甘」,以示膜拜。 廟的主殿內不時響起敬神的鈴聲,一派肅穆景象。信徒相信人死後在聖河沐浴雙足,火化後靈魂可早升天堂。每年2、3月間,會有10多萬信徒雲集這裡,慶祝「濕婆之夜」節,舉行盛大廟會,其中不少人是來自印度,攜帶簡單的行李及炊具前來宿營。有些「聖僧」半裸身體,塗上草木灰,彩繪臉孔,手持三叉戟,扮成濕婆神模樣,以示虔誠。 濕婆神是印度教主管創造、保護、毀滅的三大神中的毀滅大神,腰圍獸皮,半裸呈苦行僧美男形象,常手持三叉戟,騎著神牛南迪,與愛妻雪山神女同住在喜馬拉雅山的凱拉什神山頂上。印度教既是尼泊爾的國教,濕婆的地位就近似國神,為了體現祂代表「生與滅」的力量,信徒們便把祂抽象為坐落在一個磨盤(代表女性生殖器)上的圓柱體靈甘(代表男性生殖器)來膜拜;濕婆神廟的主殿中心,就供奉著一公尺多高、塑有5個面像的濕婆靈甘。在平常的日子主,濕婆神大門前的台階上坐滿觀光客和小販;每逢重要節日慶典舉行之際,台階上更是座無虛席。 巴那那斯廟(Bhanabnath Temple)以春宮雕刻出名,當地人就稱它是春宮廟,在樑棟和外牆上,雕刻著無數成雙成對赤裸男女做愛的雕塑,姿態不一,讓人眼花撩亂。 比姆森廟(Bhimsen Temple)坐落在舊城區西南面,是幢三重檐寺廟,第1層全是商店,第2層、第3層為廟宇,窗花雕刻精細,圖案新穎,廟裡供奉著尼泊爾民族英雄比姆森像,因在他執政期間,大力發展民族工商業,所以被尼泊爾人視為商人和工匠的保護神,以往尼泊爾和中國西藏通商頻繁時,每隔12年比姆森像都要由商隊護送到西藏拉薩供奉一次,然後再送回加德滿都。 比姆森塔(Bhimsen Tower)又名達拉哈拉(Dharahara)塔,是矗立在杜巴廣場附近的圓柱形白塔,是以尼泊爾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比姆森•塔帕首相的名字命名,它象徵著尼泊爾人民酷愛獨立自由和英勇不屈的崇高精神。塔建於1832年,是當時發布號令的地方,每當需要集合軍隊或召集文武百官開會時,便在塔頂吹響號角。塔身分為9層,高約60公尺,像根巨大的擎天立柱直插藍天,是全市最高的建築,因此也成為加德滿都的特殊標誌。從高處俯瞰市區,不難發現這座被稱為印度莫臥兒式的寶塔。它還遭受到兩次強烈地震的襲擊,特別是在1934年大地震中,距離此塔僅幾百公尺的舊城區房屋倒毀殆盡,它卻安然無恙,至今保存完好。塔下有巴士站,可通往郊區和波卡拉市。 德里祖曼特廟也在附近,建於15世紀,內有200多個寶塔似的頂,廟宇內外的雕刻,以蛇的形象居多,龍形較少。據說龍是代表能力,蛇卻代表水源,水是生命之源,比能力重要,因此尼泊爾人尊蛇抑龍。廟裡還裝飾著木雕的性愛圖,令人側目。 賈格納特廟(Jagannath Tem-ple)位於哈努曼猴神宮大門外西邊不遠處,正對著國王雕像柱,是座古老的兩層檐寺廟,擁有雙層斜柱的屋頂,它和檐角的飛鳥瓦造型獨特,廟建於17世紀,賈格納特神則被印度教尊為宇宙之神。寺內存放著馬拉王朝最古老的碑銘和木雕毗濕奴神像,是尼泊爾珍貴的文物。但使這個廟遠近聞名的原因,卻是寺外木支柱上刻有各種描述男女性愛動作的彩繪春宮浮雕,有一男一女的,也有兩男一女或兩女一男的,甚至還有人獸相交的,赤裸裸一絲不掛,千姿百態的性愛動作,淫穢得不堪入目,且此廟就建在大街旁,令外國遊客大為吃驚。在外人看來,寺廟乃是宗教靜地,講求四大皆空,竟以春宮圖案作為裝飾,實在不可思議。但印度教徒卻認為藉著性愛可以獲致神性,並可超過人類的極限達到神界的極樂。據說這些荒淫的浮雕是故意安放在寺外,好讓進廟的香客看到。因為進廟拜神必須心無雜念,春宮圖刻在寺外,若見者心動,那麼還是留在寺外慢慢欣賞,他日再來拜神;如能心靜如水,方可入寺參拜。當然,刻有春宮圖的寺廟,絕非僅此一家,賈格納特寺只不過是地處鬧市特別惹人注目而已。在市內許多印度教寺廟的石柱上,都可以看到這類赤裸裸的春宮圖,據說內容源出民間流傳甚廣的黑天神與牧女的愛情神話故事。也有人說是古代尼泊爾人們對初成年人進行的性教育,以便傳宗接代。 甘尼斯(Ganesh)廟坐落在市中心附近,廟內供奉著學習之神甘尼斯,早晚都有人前來膜拜,這尊神像有一個象頭,它的座騎是老鼠,因此非常特別,在尼泊爾的許多廟宇中也都有它。 納拉揚(Narayan)神廟坐落在活女神廟旁,是棟擁有3層屋頂、5層基座的建築物,外觀屬多層屋頂傳統的尼瓦爾式,內供奉印度教神祇毗濕奴。每天黎明時分,會有許多尼泊爾人前來膜拜,層疊的台階上,則是菜販和出售日用品小販盤據的地方。 黑天神(Black Bhairav)廟坐落在德古塔萊珠廟側方牆垣背面,是規模宏偉的尼泊爾傳統式廟宇,廟內供奉有6個手臂和21個頭的黑天神像,它是主持公道正義之神,也是印度教大神濕婆神的64個化身之一,全身漆黑,令人望而生畏。這尊兇神惡煞面目猙獰掌管司法和破壞之神,是用一塊5公尺高完整的黑石雕成,身上佩有黃色和紅色的飾物,頭鑲寶石和戴骷髏帽盔、脖子上掛著一串垂至腹下的人頭骷髏項鍊,耳、手、足都戴有蛇形鐲環,6隻手上分別握有劍、戟、盾、環等武器,特別是那雙圓瞪的巨眼和火焰般的赤眉,最令人恐懼。過去,尼泊爾人不論是犯罪、打官司或發生民事糾紛相持不下時,都要先到黑天神前發誓,然後法官才開始審問斷案,因為如果在黑天神前撒謊,就會遭到祂的懲罰,會立刻流血而死。在1951年以前,每年新任命的政府官員,都要來此舉行宣誓就職儀式。 正殿設在二樓,從一樓平台沿著窄小的梯子上去就是正殿。每天晚上都有人來到大殿中禱告,他們誦經吟唱,並有鼓、手風琴和幾種不知名的樂器伴和著。從外觀上看,這座廟一層層的寶塔式屋頂,以及雕樑畫棟的結構上,所雕刻的內容多為歡喜佛。 這座廟宇也是世界上最血腥的廟宇之一,因為廟裡所供奉的黑天神最喜歡喝動物的生血,所以供奉祂的祭品就是各種動物的鮮血。印度教徒們常來這裡許願,當他們再來還願時,必須攜帶活的牲畜,在神的面前,一刀砍下牲口的頭,將鮮血噴灑在神像上,再沾點在自己的額頭上,求取神的庇佑。每年10月的巴達達珊(Badadasain)節時,廟前會屠殺上千隻的羊和水牛,血流成河,以慶祝最大的節日。 尼亞塔波拉廟(Nyatapola Temple)是市內印度教的寺廟,以供奉財富之神為主,故又稱為財神廟。廟的正面有5級石階,每級兩邊都有一對雕像,依次為大力士、巨象、獅子、鷹頭獅身怪物和女神雕像。廟後有5層塔,每層都有四方形屋檐向外伸展。在塔的上層,可欣賞到喜馬拉雅山連峰的景色。整個廟的建築宏偉壯觀,木雕銅飾或磚砌的部分圖案,做工精細,巧奪天工,尤其是鑲在屋頂上的銅飾,在陽光反射下金光閃閃,絢爛奪目。 馬清德拉(Machhendra)寺坐落在哈努曼猴神宮東面,是座尼泊爾特有浮屠式樣的佛寺,四周浮雕詳盡地描繪了佛祖釋迦牟尼一生的事跡。 塞托馬享德拉納特(Seto Machhendranth)寺在杜巴廣場東北方,是尼泊爾地位最崇高的廟宇之一,屋頂用銅造成,斜柱上描繪各種神靈化身,廟台上環繞著許多奇特的經輪,令尼泊爾人肅然起敬。大殿裡供奉的是最仁慈的Padmapani Avalokiteshwara天神,無論佛教徒或印度教徒,都非常信奉祂。每年的3或4月的塞托馬享德拉節,神像便被請出廟外遊行。寺廟的中庭各種商店充斥,販售各種羊毛、陶器、念珠和版畫等。 蘭群蘭本阿吉馬(Lunchun Lunbun Ajima)喇嘛寺在塞托馬京德拉納特寺附近,是幢白色陶磚築成的3層建築,內有座神壇,寺院四周壁上有許多性愛雕刻。 安娜普拉寺在阿桑街旁,是座3層建築物,屋頂全部飾有向上翹起的金製檐角,路過的人或觀光客,都會進入寺內搖動銅鈴祈福。在寺廟附近,還有一座小型的4臂甘尼斯神廟和一座小納拉揚禪寺。 烏葛拉塔拉(Ugratara)寺,位於阿桑街以北,是17世紀的建築,窗台外突,由6根雕花的斜柱支撐著,門楣上有精細生動的雕刻,中庭有座粉刷了灰泥的舍利塔。這是供奉眼神的寺廟,到廟中跪拜的信徒,多是求治眼疾的,善眾捐獻的各種各式離奇古怪的眼鏡,全被鑲嵌在廟宇四周牆上,非常有趣,令人眼花撩亂。 伊卡納拉揚(Ikha Narayan)廟坐落在烏葛拉塔拉寺南側,廟內供奉著四臂的毗濕奴神像。對面還有一座小廟,內有一塊嵌滿釘子的木板,是供奉牙痛之神維沙戴(Vaisha Dev)的,表示祂能將所有的邪魔都釘住。 斯里加舍利塔(Srigha Chr-itya)在伊卡納拉揚廟西北邊,穿過馬路就看到一對獅像,再往上便是斯里加舍利塔的僧院。此塔是著名的斯瓦揚布猴神廟佛塔縮影,建塔目的是方便年老體弱不能登上斯瓦揚布山的信徒參拜。 納拉黛維廟(Nara Devi)在弗亞卡(Vhyokha)街西頭近杜巴廣場方向,香火鼎盛,有很多婦女來此誠心求拜納拉黛維女神,廟檐下的彩繪也相當吸引人。 那辛廟(Narsingh Temple)在納拉黛維廟對面,是座3層寺廟,供奉獅頭人身的毗濕奴神。 雅特卡寺(Yatkha Bahal)位於杜巴廣場的西側,寺門是用兩隻鱷魚標本製成,寺內木刻精緻,窗台上有個14世紀的女人塑像,保存得很完美,富有魅力。 康佳阿吉馬(Kanga Ajima)寺坐落在雅特卡寺東邊,靠近杜巴廣場處,寺門用金屬製成,有許多信徒,遊客前往參觀,可瞭解這些信徒的生活和起居飲食等。 馬魯噴水池(Maru Hiti)位於雅特卡寺的西南面,穿過馬路就到,是加德滿都四大噴水池之一,也是保存最好的一座噴水池。 阿德科納拉揚(Adko Nara-yan)神廟坐落在獨木寺南面,是3層樓建築的廟宇,第2層屋檐下斜柱上刻有春宮圖,毗濕奴神像則刻在春宮圖之上,廟裡有數座舍利塔和一塊開了孔的石頭,這塊石頭其實是象徵女性性器官的雅尼(Yoni)毗濕奴像。 嘉西德瓦爾(Jaisi Dewal)廟位於奇康慕加爾(Chikanmugal)路的十字街口上,建於17世紀,有3層屋頂和7級台階基座,斜柱上有栩栩如生的交媾木刻。在廟後方,有一天然直立的靈甘石柱,象徵男性生殖器官。 拉姆昌德拉寺(Ram Chandra Mandir)在嘉西德瓦爾廟西側,寺內中庭右邊,有色彩鮮明的斜柱,上面也有很多性愛雕刻。 杜康寺(Tukam Bahal)坐落在拉姆昌德拉寺以南,很遠便可望見寺廟高高的佛塔,塔基是建在一棵樹的樹根上,從14世紀屹立至今,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慕桑寺(Musum Bahal)位於嘉西德瓦爾廟以南,橫穿一條馬路便到。廟內有口井,相傳有位密宗梵學者進入井內,為加德滿都谷地的居民求雨,自身為民捐軀,為此,這裡每隔12年都會舉行一場盛大的祭典。 馬亨德拉廟位於慕桑寺以北的拉根(Lagan)路的十字路口,廟內有身披紅斗篷的馬亨德拉神像。在塞托馬亨德拉節期間,這座神像會被請出廟外,用轎子送到阿桑街的寺廟供信徒膜拜。 濕婆巴瓦娣廟屋(Shiva Parvati Temple House)坐落在杜巴廣場一個轉角處,用紅磚砌造,與庫瑪麗寺遙相呼應。寺內供奉濕婆神與其妻巴瓦娣,神像用簡樸的木材雕刻。 庫里須那寺(Kishna Mandir)位於杜巴廣場進入中庭前的路左邊,呈八角形,非常美觀。庫里須那是濕婆神第8個化身,加德滿都各處都有供奉此神的寺廟。 哥比拿寺(Gopinath Mandir)在賈格納特廟隔壁,擁有3層屋頂和3個基座。寺裡供奉哥比拿神,香火鼎盛。 台拉那黛維寺(Tarana Devi Mandir)位於塔萊珠女神廟右邊,擁有3扇裝飾著浮雕的大門,一根斜撐屋頂的支柱上裝飾著千手千臂的阿喜塔瑪寧卡母神和一串塗有色彩的頭蓋骨。 普拉塔普馬拉國王(King Pratap Malla)雕像柱高高的豎立在杜巴廣場上,由於這裡大部分的古建築都是由這位國王發動興建的,所以後人為他立像紀念。這尊國王鍍金銅像是尼泊爾最優秀的銅鑄藝術品之一,聳立在10多公尺高的大石柱上,柱身有多層雕飾,柱頂則為直徑2.5公尺的圓形雕花台座,其下有虎、獅等各種石雕動物在探頭俯視。圓形台座上置有一張鍍金的雄獅寶座,其柱由雄獅和大象重疊托負著,正中是比常人稍大的國王坐像,座前和四角分別是兩位皇后和5位王子的坐像。這些鑄像造型俊美,做工精細,形象逼真,完美地顯示出馬拉王朝後期的鑄像藝術風格。 庫瑪麗廟(Kumari Bahal)又名活童女神廟,坐落在市中心最繁華的新街盡頭、杜巴廣場入口左側,哈努曼猴神宮的西南面,與宮內的御前會議廳僅一街之隔,是家喻戶曉的著名廟宇,係由馬拉王朝末代國王賈亞•普拉卡什建於1756年,為四合院3層佛教寺廟建築。外觀為白牆木窗,大門台階上護衛有兩頭彩色石獅,窗戶雕刻著許多神像和孔雀圖案,廟裡住著活女神庫瑪麗,遊客只需貢獻一點零錢,站在中庭處輕喚聲「庫瑪麗」,她就會在樓上任何窗口出現,但禁止照相。 神廟臨街朝北的大門上嵌有一塊半圓形窗楣。一般說來,尼泊爾各寺廟大門上方的門楣上雕繪的大多是鳥蛇圖,也就是鳥王加婁那擒住蛇王在空中飛翔的情景,它源於民間流傳的鳥王與蛇王結冤、誓不兩立的神話故事。和其他寺廟一樣,童女神廟的鳥蛇圖中的蛇王也是半人半蛇的人面蛇身像,但金翅鳥王卻已不見蹤影,門楣中部刻有女神鎮魔圖,描繪印度教著名女神難近母殺死牛魔王的故事,難近母神是濕婆神的妻子,在印度教諸神中佔有重要地位。門扇上還刻有人頭骷髏唸珠、法鈴和花卉等圖飾。 在童女神廟大門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排排裝飾精美的窗戶和檐柱,上面刻有開屏孔雀翩翩起舞的透雕圖案、難近母神誅殺牛魔王、太陽神乘坐七馬拖車、智慧之神與毀滅之神等造型繁複的諸神像。童女神廟的第1、2層窗戶出於安全原因平時並不開啟,只有頂層開有三扇窗戶,居中的一扇窗戶是頗為別致的金窗。頂層北房中有各種藝術壁畫,在尼泊爾繪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頂層內室還有童女神的黃金寶座,可與王宮中的以前國王御座相媲美。廟底層有孔雀、鸚鵡和大象的塑像,以及狩獵、歌舞和男女性愛等各種雕塑。正對廟大門的南殿,殿門美觀,殿內供奉三尊釋迦牟尼佛像。 具有近300年歷史的童女神廟,既非尼泊爾最古老寺廟,也不是最華美的建築,外表其貌不揚,但卻堪稱是世間少有的寺廟,因廟內主神既非泥塑石雕的菩薩,也非銅鑄鐵打的神像,而是一個活人「庫瑪麗」,尼泊爾語是「童女」或「處女」之意,一般係指12歲以下尚未發育的童貞女孩。廟裡的庫瑪麗本係一般普通的小姑娘,但被選中進廟後,便被整個社會當作活神仙供奉。 童女神穿著俗麗的紅服,頸戴花環,髮上插滿花卉珠寶,眼圈抹著黑色眼影,從眼角到兩鬢劃有黑線,前額用番紅花與香料塗成一片紅色,正中描有第3隻眼睛,乍看像中國京劇中的小花臉。童女神長年住在廟裡,有專人侍候,每日在規定時間裡、或有觀光客持紅包求見時,在廟內3樓窗口露面。據說人們見到她就能得到祝福,心想事成。 據古籍文獻記載,尼泊爾崇奉童女神風俗在14世紀前就已存在。關於童女神的由來有個傳說:豬魔和兩個胞弟因苦修道行感動了濕婆神,乃派妻子帕爾瓦蒂女神前往施恩,但豬魔兄弟卻瞧不起婦女,拒絕接受女神恩惠,女神一怒之下便詛咒豬魔將死在女人手中。但豬魔兄弟仍我行我素,並佔領天界、地界和人界,開始作惡欺侮天界眾神,眾神推舉大梵天領頭去拜見帕爾瓦蒂女神,她允諾消滅豬魔,乃投胎人世間的婆羅門、剎帝利和多姆巴等3大種姓人家,變作瑪哈拉克絲米、庫瑪麗和迦莉3位凡人姑娘來到人間。她們非常要好,但瑪哈拉克絲米和庫瑪麗的父母,卻不願自己的女兒與出身低賤種性的姑娘迦莉要好,並要制止她們交往。於是庫瑪麗便把實情告訴父母說:「我本來不是你的女兒,我是童女神,多姆巴的女兒是迦莉女神的化身,我們都是為了殺死豬魔而降生凡世的」。庫瑪麗父母聽後驚駭不已,後來她們除掉了豬魔3兄弟,從此人們就把庫瑪麗奉為童女神。 1768年9月,廓爾喀王國普里特維•納拉揚趁加德滿都人們歡慶童女神節之際,突然發動攻勢,一舉攻陷加德滿都,當時賈亞.普拉卡國王正親自坐在童女神的彩車上參加節日遊行。廓爾喀軍隊突然破城而入,他倉皇逃往帕坦城,馬拉王朝從此滅亡。 沙阿王朝正式建立後,不但童女神車照樣可以遊行,且因為這一天是沙阿王朝的勝利紀念日,故更加隆重地慶祝童女神節。 由於人們崇拜庫瑪麗,每當可能遇到災禍時便到童女神廟求神問卜,人們往往根據童女神面部喜、怒、哀、樂的表情,或她是否接受某種供品的動作,來判斷自己的吉兇禍福,預測農作物收成的好壞。童女神在宗教盛典中的舉止,也被視為國家來年禍福的指標:如果她顯得煩躁不安,就是國家將面臨天災人禍的惡兆;如果顯得安靜,則顯示國泰民安。所以連國王每年也都要跪在她的腳邊,接受神的祝福。 現任童女神年僅5歲,每天早上起床後有女侍為她沐浴更衣,噴灑香水後上妝,使她具有女神的威儀;最後穿上綴滿飾物的華麗紅色罩袍。她的父母每週來好幾次,但都只是跪在她的腳邊祈禱,在他們的心目中她不再是自己的女兒,而是崇高的女神。 童女神雖被尼泊爾人奉為神明,不愁吃穿,但並不快樂,失去了自由,打從她進廟開始就不能再隨意外出,一整年中僅能因宗教慶典而離廟14次,且雙足不可接觸地面,被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唯恐受傷或流血。 當她長到12歲胸部開始發育、月經初潮後,便不能再當童女神。國家便要從尼瓦爾族的佛教寺院裡、當和尚的「班達」種姓階層親屬的姑娘中挑選新的童女神。據說挑選童女神有一套嚴格的保密程序,由政府選拔委員會自民間選出,並根據即將退位的童女神的指示,從「那個」方向、地點出生的「那樣」的女孩,作為下任童女神的繼承人。被選中的童女神要具備嚴苛的32項條件,例如:必須是處女、性格勇敢、牙齒整齊、皮膚光澤細膩沒有疤痕、身材要像一棵菩提樹、指甲大小要均勻、有又長又大的姆指、像鴨掌般的腳和手、獅子般的胸部、貝殼般的頸脖、小巧纖細的舌頭、清脆的聲音、如牛的睫毛、光澤且自然垂直的頭髮、生辰八字須與國王相合,以及雙親健在等,真是精挑細選。具備這些條件後,方算初審合格。接著還要經過膽量的測試,過程是將她關進一間掛滿牛頭骨骼的黑暗屋子,如果她不怕不哭,就表示她可以與神溝通,才有資格當童女神的候補人選。然後再把她送到祭典場;讓她親眼目睹殺牛宰羊的情景,如果她臉無懼色,才算通過考驗。 童女神任期自5歲起至11歲多,月經來時止,期滿後由事先選中的另一女孩繼任。童女神每天的常務是不時倚窗閒眺,給凡夫俗子稍睹顏色,臉上最大特點是在兩眼尾部各畫上一條橫透太陽穴的黑線。在任期內不可發生碰傷流血事件,否則立即結束童女神身分。她平時不准下樓,須時時刻刻打扮妥當,準備隨時被外國觀光客請出「亮相」,以賺取一些「奉獻金」。在一年的5大節慶日子,她才有機會坐在鍍金的銅轎中上街遊行。她在國內有一定的地位,連國家發行的郵票上也印有她的芳容,她的父母也因之被國王封官晉祿。 斯瓦揚布聖地 斯瓦揚布佛塔(Swayambhu-nath)位於加德滿都西方3公里處的山丘頂上,由於背面襯托著高山,從遠處望去,似乎是坐落在高高的半山腰間。它是加德滿都谷地中最有名的塔寺,建於公元前3世紀,已有23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尼泊爾最古老的佛教塔寺,很早以前就是佛教修習教義的重地,其名稱是和加德滿都河谷形成的美麗傳說連在一起。 據說當初文殊師利就是聽說這裡有尊光芒四射的「斯瓦揚布」大梵天佛像,乃不遠千里從中國五台山前來拜訪,並揮劍劈山放水,化湖泊為盆地,才有今日的加德滿都。此後,文殊菩薩的弟子古納卡爾收了一個來自孟加拉的國王普拉冒德瓦為徒,這位法號尚蒂師利的出家國王把熠熠閃光的大梵天佛像覆蓋起來,在上面修建了今日所見到的斯瓦揚布佛塔寺。據史書記載,這裡曾是佛祖足跡踏過的地方,在基拉蒂王朝時期,釋迦牟尼前來加德滿都,曾住在斯瓦揚布山東邊,收了1500名弟子日夜傳教練功。 這座千餘年古剎又名四眼天神廟,以巨大的佛眼和金碧輝煌的塔身,燦亮地俯瞰著加德滿都四方,周圍被一整排祈禱輪環繞著,來此膜拜的信徒必須依照順時針方向,邊轉動經輪邊繞塔而行,這種轉動生命輪迴法輪的儀式,據說能祈求來生輪迴轉世。塔寺房舍參差不齊,但門窗大都是銅鐵雕花,做工精細。 寺院中央有座造型奇特的大佛塔,純白的塔基、金黃的塔身、高聳的華蓋和寶頂,在陽光的照耀下交相輝映,非常壯觀。它是斯瓦揚布塔寺的主體建築,被譽係「尼泊爾佛教寶塔建築的傑出典範」。這種在尼泊爾叫做「柴特亞」式的佛塔,是宏大莊重的巨型圓形塔基,上面豎有方座尖頂塔身。圓基直徑20公尺,塔高10公尺,塔座四面都繪有釋迦牟尼的特大眼睛,象徵著佛眼無邊,佛光無所不在,意在警告世人「佛的眼睛永遠都在你的左右,任何惡行都瞞不過佛的眼睛,多做善事,戒除惡念」。在佛陀兩眼之間還有神秘的第三隻眼,代表無上的智慧;而位於鼻子部分有點像問號「?」形狀的,其實是尼泊爾數字「一」,是「和諧一體」之意,在佛教中意為「只有止惡行善,才能離苦得樂」。 斯瓦揚布佛塔是典型的佛塔建築代表,有覆畢式的白色半球體基座,第1層的圖形象徵「地」,第2層的方形代表「氣」,第3層的三角形象徵「水」,第4層的傘形代表「火」,第5層的螺旋形象徵「生命精華」。由大漸小的13層圓錐形塔剎,自方形基座上佛龕背後直達天際,象徵13重天。13層鍍金輪環錐形塔身,也表示13種層次的知識,這是人類前往涅槃(Nirvana)的途徑,塔頂傘蓋就代表涅槃。傘蓋用厚木做底,上覆蓋銅質板瓦,並用銅脊接縫,四周是繞著數十轉銅質透雕的傘幔,每掛傘幔下又懸著一口小銅鐘,清風吹過發出陣陣清脆悅耳的聲音。佛塔的傘蓋意味著:皈依三寶即可得到佛的庇佑和保護。傘蓋頂部為豎起高達數公尺的銅質鎦金塔冠,嵌有一顆巨大的寶石,金光燦爛,耀眼奪目。每到中秋之夜,在很遠處就可看到寶石反射的光芒。另外,佛塔各方都供奉有多羅(Taru)女神和銅鑄神龍,威武壯觀。塔底四周凹建金頂金門9個佛龕,分別供奉5方佛和祂們的配偶度母。 這座佛塔不僅是尼泊爾首屈一指的佛教勝蹟,並在佛教界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係開展國際佛教文化交流的中心,與各個宗教相處融洽,前來祭祀的有尼瓦爾尼姑、藏族喇嘛,還有佛教和印度教的貴賓等朝聖者。它和中國西藏及南亞地區有很深的淵源,早在公元7世紀中葉,唐朝皇帝派遣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尼泊爾時,就曾代表唐高宗把一件極為貴重的黃袍贈給這座佛寺。13世紀時,西藏高僧達瑪斯密曾前來拜佛,並且學得大乘佛教金剛經。17世紀清朝使節出訪尼泊爾時,也曾到此佛蹟觀禮,並贈送禮物。1821年,西藏喇嘛夏瑪巴率弟子訪問此寺時,曾贈送一對巨型銅鑼。1921年,達賴喇嘛曾捐獻巨資修葺這座佛寺。 斯瓦揚布佛塔不僅是加德滿都河谷地區佛教徒禮佛習靜的主要場所,也是尼泊爾佛教協會所在地。尼泊爾雖然是以印度教為國教,但對佛教卻歷來採取寬容態度,且以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在本國為榮。國內最大的佛陀塑像在緊靠斯瓦揚布佛塔的寺廟裡。1951年,尼泊爾政府正式宣布釋迦牟尼的生日為全國性節日,這一天全國禁止殺生。每年尼曆一月釋迦牟尼誕辰日,都要在斯瓦揚布佛寺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寺內張燈結彩,旗幡飄揚,加德滿都河谷成千上萬的佛教徒雲集此地,向佛祖金像奉獻大米、錢幣和鮮花,手持燃燒的油繩虔誠叩拜,齊頌讚歌,集體祈禱。總統和總理也親臨現場,祭拜寺內收藏的佛祖遺體,身穿褐紅色袈裟的法師誦讀經文,佛寺住持講解佛法,身著五色彩袍的喇嘛在佛院虔誠地跳起宗教舞蹈,然後由喇嘛引導,弟子們抬著釋迦牟尼像沿著斯瓦揚布東邊的陡峭石階下山到納格哈爾佛廟舉行祈禱儀式。入夜後,佛寺彩燈高懸,華光四射,幾千名善男信女共同在月下打坐守夜。 斯瓦揚布佛塔東面陳列有金剛乘象徵物的啞鈴狀巨大銅質金剛杵,地面有個石製大天鼓,周邊刻有十二生肖,是17世紀的文物。塔南面兩根大石柱上,立有綠度母(尼泊爾赤尊公主)和白度母(唐朝文成公主)銅像。周邊還有哈拉蒂女神廟和象徵水、火、地、風「四大和合」的殿堂及佛殿等多座建築。 佛塔有兩個入口,一般遊客多選擇由北邊後山進入;有些為了表示誠心的印度教徒,則攀登一條高達300公尺的石階路,沿途有蒼鬱的樹林、釋迦牟尼佛像、許多動物的彩色雕像,佛塔和廟宇等,其中的阿難庫蒂寺地下藏有佛舍利一枚,每年佛祖生日搭棚展示,供人參拜。佛塔另一入口是北邊一條較短的石階步道,鄰近有西藏難民營、喇嘛寺和外僑居住的小社區。另外還有兜售手工藝品和宗教飾物小販,走這條步道除了要應付小販的糾纏外,還得注意常年在此出沒的大小猴子,以防隨身之物被搶。 這座禮佛習靜之塔入口處供奉著智慧和學習之神的莎拉瓦斯蒂女神,加德滿都學童在知識節時會攜帶筆墨來此膜拜。佛塔周邊也有一些寺廟,除了個別為白教葛舉派外,大多屬於黃教格魯派,廟內巨大轉經輪、精美的佛教繪圖,以及上供用的特殊油燈等,都會給遊客帶來美的享受。 大乘教的喇嘛廟(Go-mpa Temple)坐落在斯瓦揚布佛塔北面,是20世紀50年代,由加德滿都僧侶和出席在尼泊爾召開的第四屆世界佛教徒會議的各國代表集資興建的,大殿上供奉著一尊高約7公尺的釋迦牟尼全身塑像。在斯瓦揚布佛塔西北邊建有一幢別墅式建築,名為尚蒂普爾,在當地方言中是「幽居」之意,它是古代著名大乘金剛教祖師尚蒂普爾當年冥想悟道的場所。 在佛塔西邊一塊岩石上,有一對深約一寸的腳印,傳說是當年文殊菩薩留下的足跡。佛塔西邊山坡上那座文殊師利菩薩廟,反映了尼泊爾人民對這位開闢加德滿都河谷神的崇敬。每年尼曆九月初五的迎春節,都有大批佛教信徒來此朝拜,印度教徒也把文殊菩薩當作文藝女神來參拜。 文殊菩薩廟下邊不遠處濃蔭蔽日的樹林裡,有一座藏有佛祖遺骨的阿難陀庫蒂寺,寺前植有菩提樹,這種樹因釋迦牟尼在其下得道成佛而出名。 在斯瓦揚布佛塔周圍還密布著許多大小廟宇、經塔、神像和經輪。佛塔前的「天鼓」上,置有一個呈啞鈴狀巨大的銅質「金剛」,據說是佛祖自雷雨之神因陀羅手中奪來的武器。天鼓四周刻有鼠、牛、馬、羊、狗、猴、雞、豬、兔、蛇龍和虎等十二生肖的精美浮雕,頗具藝術特色。 哈里蒂廟坐落在佛塔的東北角,為漂亮的雙層金頂寺廟,供奉著哈里蒂神,是斯瓦揚布佛寺的守護神。廟右側有建於18世紀不丹式喇嘛寺,內供奉東、南、西、北和中等五尊貼金佛像,燃有長明燈。 在佛塔東面,可以看到兩座高聳的塔式宗教建築,分別為阿難陀普爾寺和普拉塔普爾寺,是3000多年前馬拉國王為紀念王后阿難陀•普麗而建,外牆都刻有大乘金剛教派的四尊守護神像,面相分別是烏鴉、夜鶯、狗和豬,這些人身鳥獸面的神像在尼泊爾雕像藝術史上也屬創新佳作。 斯瓦揚布山林間棲息著數以千計的猴子,故斯瓦揚布佛寺又稱為猴廟。猴子被印度教徒視為聖物,據說牠們是印度教大力神的再生生命。這些猴子由寺廟僧侶餵養,常年在山林和寺廟裡嬉戲,有時會跳到公路上覓食、曬太陽;有時會攔路劫走遊客手中的食物。牠們的來歷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當時整個加德滿都河谷森林密布,猴子成群,被廟中供果吸引;加上周圍荒山野嶺被開墾,建起房屋,修築了道路,猴子便被隔絕在斯瓦揚布山,從此定居下來,繁衍後代。另外政府又把這裡闢為猴子保護區,所以此地就成為猴子的樂園。 博拿佛塔(Bodnath)位於加德滿都北郊7公里處,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佛教建築之一,也是在尼泊爾唯一能夠與斯瓦揚布佛塔媲美的佛塔,規模比斯瓦揚布佛塔更大,但較樸素。它高達38公尺,周長100公尺,建於2000多年前,11世紀時重建。據史詩的記載,當時有位婦女向加德滿都河谷的國王要一塊水牛皮大的土地修建佛塔,國王見要求的面積不大,乃慷慨答應。結果她卻將水牛皮剝下來製成細細的皮條,用它圍住了相當大的一大塊未開墾土地,國王沒有其他選擇,只好將土地給了她,作為安放佛祖弟子摩柯迦葉佛遺骨的佛塔。 這座佛塔是以喇嘛教徒冥想圖案瑪達拉(Mandala)向上推展爬升的方式建築而成,分為塔基、塔座、塔錐和塔冠四個部分,一層層寬大的台階通往巨大穹隆形房屋的白色塔基,外沿建有108個壁龕,裡面各刻著一尊阿彌陀佛的小浮雕。四方形的塔座安放在屋頂上方,四面繪有不同顏色、象徵覺悟的大佛眼。佛塔圓形牆垣外壁環列著147個壁龕,龕裡設有經輪,前來祈禱的信徒均以順時針方向繞行佛塔,一面撥動唸珠或背誦經文,一面轉動經輪以求功德。 佛塔附近有一些村舍,定居著許多西藏難民,故有「小西藏」之稱。佛塔周圍的街道上都是出售手工藝品和宗教用品的商店,售價合理。這裡還有4家餐廳,喝咖啡和用餐消費額不高,有的餐廳頂樓陽台是欣賞博拿佛塔美景的好地方。參觀這座佛塔的最佳時間是清晨,觀光客和喇嘛教徒不多,可趁機爬上層疊的塔基台階,從最高處往下眺望,不但享受了早晨的寧靜,且能神清氣定地感受濃厚的宗教氣氛。早上10時後,一波波觀光客湧現在佛塔下,周圍商店幾乎全部開始營業,此時誦經聲夾雜著人聲,博拿佛塔熱鬧的一天拉開了序幕。這座佛塔曾經在西方電影「小活佛」中出現很多畫面,尤其是節慶期間佛塔四周被點燃數千盞燭光,場面非常壯觀而神秘。 自然歷史博物館位於斯瓦揚布山下,主要展出喜馬拉雅山地區多種蝴蝶、蛇和植物。這個袖珍型博物館相當於一個陳列室,面積只有60平方公尺。

火葬場帕蘇帕提拿

帕蘇帕提拿(Pashupatinath)是世界聞名的印度教聖地,位於加德滿都東方5公里處的巴格馬提河畔,背靠青山,面臨聖水,從加德滿都乘計程車前往10分鐘可達。 它是尼泊爾最神聖的印度教聖地,已有1500年以上的歷史。這裡有至高無上地位的濕婆神靈甘雕像,即男性生殖器形象,以及供奉主神靈甘的神龕寺廟。還有代表女性性力的古赫斯瓦麗廟,重建於1653年,供奉的是濕婆神的第一個妻子莎蒂德維,她在她父親的火葬儀式裡殉父而死。這一帶現存的寺廟多由布帕辛卓•馬拉國王擴建於1679年,有金色屋頂、銀色房間,以及裝飾精美的木雕浮圖,使整個建築顯得華麗、高雅。 在尼泊爾語中,「帕蘇帕提拿」是指濕婆神在印度教徒心目中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也是全能全智的神,能實現一切人的願望,給善行的人以善報,惡人以警告,在尼泊爾素有「國神」之稱,為國王的守護神,被賦予無上尊崇的地位,自古以來受到國人的虔誠崇拜,甚至總統在發布文告時總會以這樣的話作為結束:「讓帕蘇帕提拿賜予我們幸福!」或「讓帕蘇帕提拿保佑我們!」 帕蘇帕提拿寺建於公元5世紀時,是南亞最重要的印度教寺廟,也是尼泊爾最古老的寺廟之一,位於巴格馬提聖河邊,佔地260公頃,在14世紀中葉,來自印度的回教軍隊入侵加德滿都河谷時,寺廟遭到嚴重破壞。數年後又按原樣加以重建,並請來印度卡爾納塔克的僧侶住持。後又改請印度馬哈拉施特拉的婆羅門擔任寺廟祭師,且沿襲至今。 這座莊嚴寺廟的主殿,為雙層檐式金頂銀門典型的尼泊爾塔廟式建築,三重尖塔式的鍍金寶頂,狀如金鐘倒置,四角有小塔陪襯,兩層殿頂和檐脊全部以鍍金銅質板瓦鋪蓋。純銀製的三進大門和半圓形門楣上刻有精美細膩的花紋圖案,窗戶和檐柱上雕滿了色彩絢麗、千姿百態的男女神像,嵌在殿牆上的片片白石光潔滑亮,熠熠生輝。殿外沿廊、石階和基座全部鋪著方形格子花紋藝術瓷磚,整個殿堂造型生動,構思巧妙,金碧輝煌,與寺廟周圍窮人棲身的洋鐵皮屋頂的簡陋建築形成強烈的對比。 寺廟主殿前有一頭巨大的銅牛,是濕婆神的忠實座騎,為富饒豐收的代表,牠跪臥在長方形石基上,高約2公尺,長約6公尺,昂首闊視。這頭精美碩大的神牛南迪(Nandi)鑄像在尼泊爾絕無僅有,堪稱一絕。牛後立有一塊石碑,上刻公元8世紀時,李查維王朝國王維賈亞•卡馬德瓦二世,在他的母親向帕蘇帕提拿奉獻一朵銀質蓮花時所寫下的一首讚美詩,是尼泊爾歷史上留有記載為數不多的古老詩篇之一。 印度教崇拜濕婆神,所以又稱為濕婆教,帕蘇帕提拿寺是尼泊爾最大的濕婆廟,供奉的就是濕婆神。主殿上有座高一公尺多的磨盤狀石雕,中間隆起的部分稍細而高,呈圓柱狀,上有五個浮雕面像,稱為五面靈甘石雕;這根石柱象徵男性生殖器,底座則代表女性生殖器,磨狀石雕是濕婆神的象徵,尼泊爾人稱為「濕婆靈甘」。印度教據說有3.3億個神,主神濕婆有無數化身,僅在加德滿都據說就多達600多萬個,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濕婆靈甘。尼泊爾的濕婆廟中大都供有靈甘石雕,不過一般濕婆廟的靈甘石柱上通常只有4個面像,而帕蘇帕提拿寺主殿的靈甘石雕卻有5個面像,頂端是濕婆神主像,東、南、西、北方分別為大焚神、不懼神、新生神和月神,5個面像又各生出兩隻手,分別持著念珠和畢,做工精美,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主殿周圍還有許多偏殿、廟塔、碑石和神像,並設有香客歇息、貧苦人和隱士居住的房舍。寺的南門內有幢三重檐的圓頂科蒂靈甘斯瓦寺,這種寺廟建築非常少見,在國內只有兩幢,另一幢坐落在哈努曼猴神宮裡。此寺建於1655年,頂層為銅製,下面兩層為瓦檐,三重檐上小下大,是仿造古代尼瓦爾人所用的三層傘的形狀設計的,至今在加德滿都一些宗教節日遊行隊伍中的上方,仍可見到這種三層傘。 帕蘇帕提拿寺入口處,有許多出售宗教用品及五顏六色染料的攤販。寺院則禁止非印度教徒和外國遊客入內,即使是印度教徒也不可隨意亂闖。寺院分為內外兩殿,主神設在內殿,只有祭司才能進入內殿做祈禱,外殿是一般信徒敬神之地。這裡信男善女川流不息,虔誠的印度教徒除了到寺內敬神祈禱外,還到寺前的巴格馬提聖河洗聖水浴懺悔贖罪,死後也願來此火化升天。 巴格馬提河靠帕蘇帕提拿寺的河岸設有數處「河壇(Ghat)」,即石砌的圓形平台,是焚屍火葬的地方,右邊平台供窮人使用,左邊平台供富人使用,另有一個平台專供權貴人員使用,通稱為里雅火葬場。許多印度教徒臨終前都要求趕緊抬到這裡,以便用巴格馬提河的聖水洗淨雙腳後在這裡死去。人死後被裹以白布,放在平台的柴堆上,先由火藥師帶領家屬手持火把繞屍三圈,然後把火種放在屍體口中,等點燃後再將屍體下方的木柴點燃,當眾火化,死者兒子則剃頭在河水中淨身,象徵齋戒洗罪。當屍體變成灰燼後,隨即被撒入河中,河水載著骨灰流入印度恆河,進入大海,回歸大自然,便算是走完整個人生。 這條河的河水事實上並不充沛,經常呈半乾旱狀態,所謂「聖水」,勿寧說是「髒水」。河裡常有人在赤足撈物,原來一些富有人家在焚屍時,連同陪葬的珠寶金飾一起焚燒,所以有些窮人會在河中撈取殘存的陪葬飾物。 河邊有座老人院,是一組白色的建築物,居住著行將就木、風燭殘年的老人,有的是身患絕症自動遷來等死的人。老人院的門窗就面對聖河,天天都可看到焚屍的場面,住在院裡的人就平靜的等候輪到自己的日子來臨。 在尼泊爾歷史上有位被罷黜的國王也曾來此居住,他就是馬拉王朝末代國王賈亞•普拉卡什•馬拉,他於1769年被廓爾喀國王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擒獲後,表示對人世間的一切已無所貪求,但願能在帕蘇帕提拿寺安靜地終此殘生,他的願望得到滿足,後來老死於聖河之濱。 由於印度教徒對死亡的坦然看待,故寺周圍毫無陰森或哀悼氣氛,反而熱鬧非凡。除了來自各地朝聖人群外,觀光客更是熙來攘往,河邊也照樣有人沐浴淨身,小販店家林立,售品琳瑯滿目,多為唸珠和貝殼化石類,還有乞丐煩人。為了防止愈來愈多大膽的外國觀光客接近焚屍台,四周立有「遊客止步」的告示。 帕蘇帕提拿寺對岸是觀看焚屍過程的最佳位置,這裡樹木錯落,有精緻的石雕神龕群,還有一些打扮怪異的苦行僧和弄蛇人在此徘徊,若要拍照或合照,得付小費,並需事先談好價錢。 在巴格馬提河對岸還豎立著成群風格統一、規模一致小型敞門塔廟,在高約7公尺、長寬各3公尺的廟裡,供奉著印度教另重要標誌的陰陽石,在平放的女性生殖器中間,豎起一根直立的男性生殖器,以此表示性力崇拜。 這一帶空氣中聞不到焦屍味,但糞便味濃烈,河床上、牆角邊、樹蔭下,均可能有人畜排泄物散落,因此遊客在此應隨時注意足下,最好不要穿涼鞋,以免沾上「黃金萬兩」,不易清理。 在帕蘇帕提拿寺還經常可以看到蓬頭垢臉、瘦骨嶙峋的裸身修行者,據說這是濕婆神化身之一,大多數印度苦行僧都作此打扮,有的甚至會刻意穿著顏色鮮豔的袍子,吸引觀光客前來獵取鏡頭,然後再伸手索取攝影費。這種情形在加德滿都和帕坦的杜巴廣場上也看得到,與印象中的苦行僧全不相同。

最大的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坐落在哈努曼猴神宮西邊斯瓦揚布山下,是尼泊爾最古老的博物館,初建於19世紀前期,是尼泊爾歷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比姆森首相所建,當時名叫查烏尼兵器陳列館,後改稱尼泊爾國家博物館,並於1938年正式開放,1967年更名為國家博物館。 博物館所在地的查烏尼(Chauni)是片開闊而又安靜的地方,大門內有花草繁茂的整齊庭院,中央有口精巧的噴水池。院內有3幢建築,西邊一幢自成院落的3層大樓是博物館的主樓,160多年前曾經是首相比姆森的官邸,為白牆紅瓦的歐式建築,樓的正面每層都有5進拱門。主樓的對面是一幢方形的5層樓宇,但從第3層起逐層縮小,2、3層樓的四角各有一座小廟作裝飾,樓頂為尼泊爾廟宇式的鍍金寶頂,這幢別致的建築,就是國家博物館的藝術館。庭院南面是1975年新建的馬亨德拉國王紀念館,這幢雙層寺廟有傳統的雕花門窗,門楣檐柱上刻滿了神像,屋頂橫列有7個小尖塔。 這所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收藏有大量古物,全面生動地反映了尼泊爾歷史、民族、文化和藝術等方面的概貌。博物館主樓設有歷史館、古錢館、自然史館、古裝館、肖像館和樂器館,分門別類地陳列著各種文物。 歷史館又名兵器館,展示古代刀、劍、槍、砲等武器,其中堪稱歷史名劍的有廓爾喀國王德拉比亞的寶劍、沙阿國王拉納•巴哈杜爾的佩劍、達摩達爾•潘德首相的佩劍等,還有法國皇帝路易•波拿巴贈給拉納首相忠格•巴哈杜爾的寶劍,這些寒光閃爍的寶劍,不僅鋒利無比,而且劍柄和劍鞘裝飾考究。館中陳列的舊式槍砲,大多是尼泊爾近代史上國內戰爭和歷次對外戰爭中使用或繳獲的武器。 古錢幣館陳列著從公元5世紀到現在的尼泊爾歷代錢幣,搜集相當完整,這些不同歷史時期的錢幣各具特色,圖案豐富多彩,頗為引人入勝。古代李查維王朝時期的錢幣均為銅幣,不同面值的銅幣上,分別鑄有國王、女神、旗幡、獅、象、牛和帕蘇帕提拿寺等圖案。中世紀馬拉王朝時期的錢幣多為銀幣,上面鑄刻有印度教和佛教諸神像及國王伉儷像。沙阿王朝發行的錢幣在質地上有金、銀、銅、鎳、鋁之分,形狀也分為雙錢、十字、弓、箭等多種異形幣,為世間少見。此外,館內還收藏有尼泊爾古代及近代頒發的各種獎章和勛章。 自然史館又稱生物館,陳列著許多本國的各種鳥獸動物標本,包括丹飛雉、血雉、獨角犀、鱷魚、野牛、麝香鹿和黑猩猩等稀有名貴動物。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九色丹飛雉,又名虹雉,這種生長在喜馬拉雅山區的高山野雞,是尼泊爾的國鳥,身上的紅、黃、藍、綠、白、黑、橙、紫和淺藍等9種不同顏色的羽毛,非常美麗,體態豐滿碩大,體重可達3公斤,那紅色的尾巴、藍色的翅膀,特別是那豎之頭頂的綠色花翎,如同插在頭上的一枝花,確實是名不虛傳的珍禽。 在博物館主樓的各個陳列館中,人們還可以觀賞到前王普里特維•納拉揚、首相比姆•塔帕等著名帝王將相生前穿過的軍服甲冑、各色各樣的歷代軍旗、古代民族樂器,以及到這裡參觀並親自簽名的前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前印度總理尼赫魯等世界名人的巨幅畫像。 藝術博物館位於主樓對面,是尼泊爾古代雕刻、鑄造和繪畫藝術的薈萃之地,分為石雕、古畫、木刻、鑄像等陳列館,主要珍貴文物有公元2世紀的菩薩、公元7世紀的瑪雅•黛維像、13世紀的大梵天神與難近母女神的石雕像、11世紀的那羅延神和14世紀辛哈納特神的銅鑄像、14至15世紀的密宗師和舞神的木雕、16世紀的文藝女神和猴神的象牙雕像、描繪古代神話傳說的彩飾畫和濕婆之帛畫,以及18世紀的智慧神陶塑等,這些都是尼泊爾珍貴的文化遺產和藝術珍品,並多以神像為主,這反映了尼泊爾自古以來受宗教影響的深遠。此外,館內的一些歷史名畫和古代燈具,也值得觀賞。 藝術陳列館又名民族館,設在藝術博物館底層,陳列許多和真人一般大小的泥塑群像,雖然服裝各異,但造型生動,形象樸實,神態逼真。這些泥塑都配有實物或背景畫,充分展示了尼泊爾各民族的風尚。全館共有13組泥塑,分別表現國內各主要民族或種姓。這裡有在印度教中地位最高、通常擔任祭司職務的婆羅門,只見他們正在寺廟內濕婆神像前做祈禱;居住在南部平原能歌善舞的塔魯族泥塑群,男人在擊鼓,女人在鼓樂聲中起舞,喜好打扮的塔魯族女人,不僅有耳環鼻針,脖子上還掛滿了銀鏤項圈,手腕手臂上還有成串的銀鐲或赭石玉鐲,甚至額頭上也嵌著金屬雕鏤的花飾。館中陳列的林布族人泥塑也非常生動,男人在捉雞,女人在樁米,房屋也是典型的竹籬笆村舍。館中陳列的馬嘉族人塑像身材矮小,小伙子在搓繩,老媽媽在燒飯,廚房裏的擺設都是傳統的竹筐、竹傘、草墊之類。沙塔爾人以狩獵為生,館中陳列的沙塔爾族泥塑服飾相當奇特,風俗古老,男人在彎弓射鳥,女人在河中捕魚。館中還陳列有居住在北部高寒地帶、被譽為「雪山之虎」的雪巴族人的泥塑,他們身著羊毛編織的花絨外衣,操畜牧業,外貌和風俗頗像中國藏族。另外有加德滿都尼瓦爾人泥塑,以斯瓦揚布山為背景,一家3口收工後正在歸途中,男人挑一對竹筐,女人手持短柄寬鋤,半大孩子挑一擔柴薪。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反映了尼泊爾各民族的生活特點和風俗習慣。 馬亨德拉國王紀念館位於國家博物館大院南面,是尼泊爾第一所傳記性博物館,全館分為13間陳列室,以馬亨德拉國王本人使用的實物並配以照片、錄影帶和幻燈片等,真實地反映了馬亨德拉國王童年、婚姻、家庭生活、登基加冕、出國訪問及生平經歷的重大事件。 國家博物館每年要接待10萬多參觀者,它不僅僅是引人遊興的所在,而且也是重要的教育和研究機構,館中設有研究室和解說室,專門為國內外學者和研究人員提供資料,為前來參觀的學生團體做專題介紹。館內還特別闢有兒童室,主要陳列世界各國的蝴蝶和鳥獸標本,並配有幻燈片為兒童放映;博物館還規定每週有2天時間免費接待學生團體參觀。此外,在研究室內還有許多宗教性掛畫和石刻,多數是印度教文物,並且多以人物和野獸為題材,特別強調人體或獸類的生殖器,由此可知尼泊爾人對性文化根源深厚。館內還有一座名為哈里哈拉的石刻神像,是17世紀遺留下來的精品。另外在玻璃櫃中展覽的,還有以棕櫚葉書寫的梵文和印度文佛經,古意盎然,別具情趣。 郊區旅遊景點多 加德滿都市郊,有許多吸引遊客的自然風光,除了景色迷人的加德滿都河谷外,神奇的喜馬拉雅山脈更為誘人,因此尼泊爾旅遊局已精心開發了這個世界上少有而又寶貴的觀光資源。從加德滿都觀賞喜馬拉雅山風光,可以採用「遠眺」、「徒步旅行」或「空中旅遊」等多種方式。時間有限的遊客可以不必遠行,直接到近郊的賈瑪喬山、克克尼山和納喀科特山上,就可遠眺北方天邊冰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連峰。 對於身強力壯,一心嚮往脫離都市喧囂的遊客來說,通常喜歡從事徒步登山旅行,可通過市內幾十家旅行社代雇嚮導、背伕,也可以租用輕便帳篷、睡袋等必要的行李,結伴前往;也有人背負簡單行裝,憑一冊旅遊指南獨自闖蕩。從加德滿都出發,沿著通往西藏的阿尼科公路乘車東行一段路程,然後步行約一週,就可到達珠穆朗瑪峰麓,飽覽那瑰麗的高山風光,做一次10來天或個把月的徒步旅行,一路上盡興遊玩,了解沿途當地各族人民的習俗,領略雄奇的自然景色,定會身心愉快,有益健康。 如果遊客年邁體衰,或是不願長途跋涉,而又想就近觀賞到喜馬拉雅山脈,特別是珠穆朗瑪峰的雄姿,可以乘坐尼泊爾皇家航空公司的旅遊班機去做空中觀光旅遊,每天航行8個班次,每人收費70美元。這家航空公司還提供山區直升機飛行服務,直升機和機師都租自俄羅斯,每架直升機載客10至26人。翱翔在群峰間,越過許多險峻的山口,大約半個小時便可以抵達珠穆朗瑪峰以南的昆布雪山地區。從飛機上俯望,喜馬拉雅山險峰一覽無餘,眼前一片銀白色的光芒,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還有懸崖絕壁,冰川深谷,千姿百態,景象萬千。偶然還能見到雪崩的痕跡和墜毀的飛機殘骸,令人驚嚇不已,特別是那金字塔型的世界頂峰,氣勢雄偉,令人屏息。 加德滿都近郊有一條通向中國的公路,沿路距市中心30公里處,有座海拔1700多公尺的杜利柯爾(Dhulikhel)山,在此可瞭望東喜馬拉雅山一帶的壯麗景觀,有許多觀光客來此登山觀雪。 納喀科特(Nagarkot)山位於加德滿都東方35公里處,海拔2300公尺,有平整的道路通向山頂,北方有喜馬拉雅山連峰景觀,南邊可看到開闊的加德滿都盆地,所以也是加德滿都郊外最好的眺望台,全年觀光客絡繹不絕,山頂附近闢有埃佛勒斯旅館,除供住宿外,還有當地的美味佳餚。 克克尼(Kakani)山位於加德滿都西北方29公里處,海拔2170公尺,由加德滿都前往,需經一片農田,田間小路給觀光客一種新鮮感,在這裡的山上可以欣賞到喜馬拉雅山中部連峰的英姿。 戈辛昆達(Gosainkunda)高山湖在加德滿都東北方132公里處,海拔4360公尺,是尼泊爾著名宗教朝聖地之一,湖區碧波千公頃,景色優美,南北兩面都被高山環繞;附近有9個較小的湖。 戈卡拉班(Gokaraban)皇家狩獵場位於加德滿都東北郊的巴格馬提河畔,距離西南面的博拿佛塔約3公里。這個狩獵場由首相忠格•巴哈杜爾創建,原係國王和貴族的狩獵遊樂場所,原名戈卡納薩法里公園(Gokarna Safari Park),至今仍建有國王行宮。現在已全部對外開放,園內人工湖中有馬亨德拉國王建造的回憶亭,在濃蔭蔽日的山林中,有成群的猴子、野鹿和鳥類等動物,湖光山色,樓台亭閣,自然景色和人工修飾渾然一體。區內狩獵要領取許可證,一般遊客買門票即行,可以在園內騎大象和馬。區內的戈卡納岡(Gokaragaon)村建有客棧,可供參加狩獵活動的遊客投宿,晚上還可以看到管理人員餵老虎的情形。 桑達里加爾(Sundarijal)坐落在戈卡納岡東面,有尼泊爾聞名的瀑布和奇特的地形,是加德滿都郊區旅行遠足的理想地點。 巴拉珠噴水池公園(Balaju Water Garden)位於加德滿都北郊5公里的森林保護區內,林中有許多野生動物,公園的主要建築物是建於19世紀初的神廟,廟外立有許多石像。園中有座美麗的噴水池,建於18世紀中葉,池中有22個鱷魚石雕水龍頭,是全國水龍頭最多的噴水池,池中有尊毗濕奴臥像,長約2公尺,造型與布德尼爾康沙寺的水中臥佛一樣,引人注目。 達曼(Daman)位於加德滿都西南方80公里處,是通往印度高速公路的中點。這裡是瞭望喜馬拉雅山連峰的最高地點,也是最好的瞭望台,海拔2700公尺,在此可將東起珠穆朗瑪峰,西至道拉吉里峰間連綿800公里的喜馬拉雅山連峰盡收眼底。 長谷納拉揚(Changu Narayan)廟位於加德滿都以東22公里處的長谷村中,由李查維王朝曼德夫國王建於公元4世紀,公元5世紀時建成,是尼泊爾最古老的印度教塔廟之一。「納拉揚」或「毗濕奴」都是印度教社會的保護神,這座納拉揚廟在尼泊爾的藝術史中已有1600多年歷史,用加德滿都河谷中最好的石雕、木刻和金屬手工製品裝飾,三層高的廟裡,有毗濕奴的10種化身像。其中16世紀的石雕像,表現了毗濕奴的無邊法力,顯示納拉揚摧毀了惡魔杜爾斯(Doers)。另外的雕像則表現了毗濕奴戰勝惡魔王巴里時的情景。西邊的銅窗戶在晚霞中閃著光,廟塔上擠著裝飾用的鐘,有手工製作的神像按梯次陳列在牆上,毗濕奴半人半鳥形象的座騎最受人喜愛。 查巴希爾(Chabahil)佛塔位於博那佛塔西邊一公里,是座形狀和博那佛塔相似的建築物,但規模較小,外貌古樸,建於公元三世紀,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 布德尼爾康沙(Budhanilk-antha)佛寺位於加德滿都以北9公里處的小村落裡,寺內有建於6世紀長達5公尺的毗濕奴臥像,躺在方形水池上,身上布滿花朵,下面交錯盤旋著9條巨蟒。水池上有走廊,供人近瞻臥佛。臥佛有4隻手,分別拿著鐵餅、權杖、海螺和蓮花,依次象徵著心靈、智慧、宇宙5元素和廟宇等,它是印度教公認造型最佳和氣勢磅礡的毗濕奴臥佛。每年10月底的臥佛節,都舉行熱鬧的慶典活動。

商業城帕坦

帕坦(Patan)是尼泊爾中部拉利特普爾的縣城,建於公元298年,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公元前250年,印度阿育王訪問加德滿都河谷時,也就是在中國魏明帝太和三年時,曾修建4座大塔,迄今仍散布在帕坦四郊,因此它是全國最古老城市之一,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定為亞洲重點保護的18座古城之一。 有的歷史學家認為,早在公元前的克拉底王朝就曾在此建都,市區的比姆森寺西北面還殘留有克拉底王宮的遺址。從公元11至18世紀,這裡曾是尼瓦爾人帕坦王國的都城,成為加德滿都河谷的古代商業中心,馬拉王朝曾在此興建許多偉大的尼瓦爾式皇宮寺廟。在尼泊爾語中,「帕坦」一詞是「商業城」的意思。古時這裡又叫做拉利特普爾城,意即「藝術之城」,故自古以來,此地就以美術手工藝發達著稱。 這座全國第二大城的經緯度為東經85度20分、北緯27度41分,地處加德滿都南方5公里處的巴格馬提河畔,隔河與地勢較高的加德滿都相呼應,面積18平方公里,兩者之間有寬闊的橋樑相通,交通稱便。 帕坦有個古老的名字叫做雅拉(Yala),是加德滿都谷地三大城中的第二大城,擁有13.6萬多人口,是尼瓦爾人班拉族的聚居處,大部分居民是佛教徒,當地經濟以農業為主,但有很多居民從事銅器、木雕、石刻、象牙雕刻、古董、玉石、地毯和金屬製品等各手工藝品的製作。當地也有許多有才華的藝術家和雕刻家,在尼泊爾名留青史,如阿尼科(Arniko)、阿卜哈利•拉志(Abhay Raj)和賽德希•拉志(Siddhi Raj)等大師,也都是出身自帕坦。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及其弟子也曾經在這裡居住過,且將自己的釋迦(Sakya)姓氏送給當地的人們。 這裡的市容和人民的衣著,要比加德滿都來得整齊講究,整個城市比起加德滿都也較具寧靜情趣與親和力,商店裡的貨品與紀念品也較有格調。此地還是國內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家畜和家禽的飼養也很興旺,並係工業城和貿易中心。這裡還有一個帕坦工業園區,位於市內的拉甘克爾(Lagankhel)區,建有一些工廠和大型的現代化企業,主要的工業有食品加工、纖維和木材加工,磚瓦廠和可口可樂工廠,並以生產木刻、銅鑄肖像、地毯和唐卡畫(Thangka)最為著名。 市內的房屋多係傳統的尼泊爾式建築,被人譽為活生生的古建築博物館。這裡的民族文化事業也較發達,加德滿都大學的醫學院、商學院和特里布梵大學分校等也設在此地。許多來尼泊爾的觀光客,一定會到這裡遊歷,因為它是尼泊爾的文化藝術城。 帕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教城,建有136座大小佛寺,以及55座尼瓦爾式多重屋頂廟宇,因此贏得「精緻藝術之都」美稱。城市以皇宮為中心,呈同心圓向外逐漸擴建,市中心位於皇宮所在地的杜巴廣場,四周有10多幢造型各異的大小廟宇,都是最具代表性的尼瓦爾建築。市內的主要街道,也以杜巴廣場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四周延伸。由於這裡是古代大乘金剛佛教的中心,城市的寺廟不僅大都有著佛教藝術的烙印,而且連這座城市也是按照佛教經輪的形狀設計興建的,四周有4座城門,正中和東、南、西、北方向各建有一座佛塔。 城中的佛塔為覆畢式,造型酷似帕坦古代工匠阿尼科在北京修建的白塔寺,城外的4座佛塔都修建在長滿青草的圓墓狀大丘上,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古代佛塔都是有名的阿育王塔。公元前250年,印度阿育王攜女兒恰魯瑪蒂來尼泊爾朝拜釋迦牟尼誕生地藍毗尼,同時訪問帕坦,並建造了這些在佛教發展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佛塔,還把女兒嫁給當地一位名叫德瓦帕爾的王子。 帕坦在感覺上要比加德滿都新一點,乾淨一點,現代化一些。馬路上不時會看到黃牛當道,或旁若無人地躺在馬路中央,汽車都要繞道而過,因為黃牛是印度教的神牛,可以橫行無忌。市區有很多露天的方形公共水池,尼泊爾無論是皇室工作人員還是平民百姓,很多都是到這種公共水池去洗漱。 在對外交通方面,主要靠各種巴士•加德滿都的納特拉公園每天都有多班專線公車和小巴士前來帕坦城,市內交通除巴士外,還有計程車和人力三輪車等,自行車沒有加德滿都那麼多。 事實上帕坦和加德滿都已經連在一起,兩者間完全沒有郊區,開車前往,並沒有從一座城到另一座城市的感覺,騎腳踏車前往要不到20分鐘時間即可到達。 這座觀光城市也建有許多飯店,主要住宿處有納拉雅尼飯店(Hotel Narayani)、澳西斯飯店(Hotel Oasis)、青年旅舍(Youth Hotel)和帕坦賓館(Patan Guest House)等,這些飯店也供應多種風味的菜餚,當地特色菜有塔瑪(Tama)竹筍湯和甜點西卡尼(Sikarni)。帕坦賓館所在的蒙布哈旺(Man Bhawan)區有許多小吃店。 杜巴廣場附近有幾處可以賞景的餐廳,只要抬頭看到屋頂有遮陽傘的建築,多半都是景觀不錯的餐廳。廣場南側隔街的塔萊珠酒吧餐廳在6樓的屋頂上,是家可以登高吃飯、飲酒喝茶的屋頂餐廳,它最能看遍廣場建築的美景,俯瞰皇室的庭園,在天氣晴朗能見度佳的時候,遠處瑞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脈,更構成一幅賞心悅目的畫面,令人陶醉。 市區景色優美,街道兩旁房屋的窗戶和殿堂上刻有各式各樣的花紋和圖案,令人感到彷彿置身於大博物館的庭院裡。市內有數不清的寺廟,且多鱗次櫛比。 帕坦作為尼泊爾最古老的城市,最具魅力的還是那古老的皇宮、寺廟、尖塔、宮殿和神像,這些名勝古蹟大都集中在杜巴廣場和商業中心吉祥街一帶,特別是杜巴廣場附近的寺廟群是加德滿都河谷又一處宗教文化勝蹟,被譽為「尼泊爾藝術建築的傑出典範」。在這些古蹟中,以塔萊珠廟、黑天神廟、大覺佛寺和金廟等最負盛名。 帕坦杜巴廣場(Putan Durbar Square)又名故宮廣場,位於市內舊城中心,呈長方形,景觀十分豐富。進入廣場前,兩側各有一整排商店,其中以布店居多。清晨的廣場是菜販的天下,廣場及寺廟的台階上擺滿新鮮蔬菜,許多婦女一邊做生意,一邊露出豐滿的乳房,哺育懷裡的嬰兒。也有一些遠道而來的山區居民頭頂著裝滿木材的籃子前來販賣;還有3、5成群坐在地上抽大煙聊天的男人,是還在等待工作機會的挑夫。早上10時後,廣場變成出售尼泊爾傳統手工藝品的攤販集中地,此刻觀光客漸多,周圍商店也開始營業,黃包車和三輪車開始在狹窄的路上載客載貨。 廣場西面一系列廟宇林立,東面是帕坦故宮富麗堂皇的殿堂,門前兩邊佇立著石雕的守護神獅和大象,旁邊的石柱托著錙金人身雙翅大鵬鳥。在廣場中央高高的石柱上雄踞著一位身穿金色衣裳國王的雕像,還有巨大的懸鐘和皮鼓分列兩行。 故宮(Royal Palace)是200多年前馬拉王朝國王的宮殿,現作為歷史博物館,是尼泊爾建築藝術的傑作。這座老王宮規模比加德滿都的故宮稍小,但是沒有那麼破舊。三層高的皇宮呈迴廊式,為多重檐建築,每扇窗欞都經過精雕細刻、門楣、柱頭和斗拱錯落有序。宮的中間有個很大的庭院,眾多的房間陳列著古代的藝術品。後院南部修有皇室專用御泉,又稱金泉,在一個石砌的方形水池上,泉水從錙金銅製的鱷魚口中流出,鱷魚頭上有蜥蜴狀動物趴伏,尾上踞有青蛙,腹下有翹首欲出的象、鹿、魚、龜等動物,背上有三尊神像,造型生動別致。下邊浴池的牆壁上,充滿精巧的八神母、八龍王和各種花卉及動物的石雕。南端則有恒河女神和朱木拿河女神的銅像,她們分別站立在大龜和鱷魚的身上,宛如兩位美麗少女,體態豐盈,婀娜多姿,是不可多得的銅雕作品。 尼泊爾國家圖書館設在帕坦,1968年向公眾開放,是國內最大的公共圖書館,隸屬於教育部,有5萬多冊藏書,大都分為英文書籍,其餘為尼泊爾文、印地文和梵文書籍。 馬丹圖書館也設在帕坦市,創辦於1955年,由拉納家族最後一任首相馬丹.蘇姆謝爾(Madan Shumsher)將軍的遺孀所建立,委託給馬丹文學獎基金會(尼泊爾最高文學獎)管理。館內收集了大量尼泊爾文書籍和期刊,對研究尼泊爾語文學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塔萊珠女袖廟是位於皇宮北側的印度教皇家寺廟,是馬拉國王建於1667年,高達32公尺。寺廟的重檐金頂建在一棟三層樓閣上,高大宏偉,它的廟檐、斗拱和立拱,都雕滿花飾和神像。廟前高約10公尺的石柱上,立有17世紀的國王銅像。國王頭上停著一隻小銅鳥。關於這位馬拉王朝國王和那隻小鳥的故事流傳甚廣,以至史書上都留有記載。相傳這位深得人心的國王,因幼子夭折悲痛欲絕,不願臣民挽留,毅然棄王位出走,到一處勝地度過餘生。為了安慰臣民,他出走之前說:「只要我鑄像頭上那隻鳥不飛走,我就還在人間,終有返回之日。」因此,這位國王在帕坦故宮內的臥室和床鋪一直照原樣保持著,房間的窗戶也一直開敞著,這個習慣流傳至今,人們相信這位國王尚在人間,因為小鳥還沒有飛走。 大覺寺 (Mahabouddha Temple)是尼泊爾佛教的古老塔寺,位於杜巴廣場東南方城區,建於1585年,據說是仿照印度佛教聖地鹿野苑的金剛寶座塔所建造的,是當時帕坦國王舉行加冕典禮的場所,1934年被地震損毀,後按原狀修復。 相傳中國唐僧前往西域取經時,曾在這裡呆過一段時間。這座寺廟雖然已有800多年歷史,但仍然保持著燦爛輝煌的外觀。塔寺裡有許多僧侶在誦經念佛,使人似乎仍可感覺到遠從中國長安到印度取經的唐三藏,曾在這裡膜拜苦修的身影。這座著名的佛教塔寺,造型奇特美觀,別具一格,廟裡有許多小型的佛雕像。高峻華美的方塔建築在高約5公尺的台座上,在台座四角,各建有一座造型相同的小佛塔作為陪襯。塔身分為五層,每層四面都有一扇方形門,兩側立有圓形石柱,在門楣上飾以各種立體雕塑圖案,一、二層之間有小飛角短檐相隔,但塔身的中間四層則渾然一體,並無明顯的層次之分,只是愈向上塔身愈變小,塔頂呈圓形,覆以鍍金寶頂。塔高約30公尺,用9000塊特製的巨型紅色瓷磚砌成,每塊瓷磚上都刻有一尊喬答摩佛像,故又稱為「千佛寺」。無論是它的雲楣、斗拱,還是塔壁和門扉,都給人以優雅的感覺和美的享受,它那奇妙造型和嚴謹的結構出神入化,使人怡然陶醉。 黑天神廟是帕坦杜巴廣場西北部路口轉角處、皇宮南門的一座印度教神廟,係1723年馬拉王朝國王西迪•納爾•辛格所建,傳說他曾夢見黑天神,於是就在夢中所見之處修建了黑天神廟。因係王室所建,故規模要比普通神廟大些。廟呈橢錐形,高20多公尺,坐落在三層正方形基石上,沒有圍牆,朝東的一面基座上有兩對石獅,這裡的台階上時常坐滿待雇的尼泊爾男性臨時工。 神廟上有三層重重疊疊的莫臥兒風格角亭,共有214個尖頂,全部由石料雕琢而成。第一層石壁上刻有印度古典史詩「摩訶婆羅多」的故事,第二層則演譯「羅摩衍那」的神話,其精妙的雕刻技藝,使圖像栩栩如生,是傑出的石雕藝術作品。 黑天神廟上半部建築屬印度錫卡拉式風格,下半部建築則屬尼泊爾式風格,廟的每層都由8根雕花石柱支撐著。在主殿的聖壇正上方,矗立著一座有21個錙金塔頂的竹筍狀主塔。除了塔頂外,這座神廟完全用石頭建造,整座廟宇宛如一件構思巧妙、精雕細琢的石雕藝術品,堪稱鬼斧神工,是國內罕見的尖塔式廟宇中的佼佼者,被譽為「尼泊爾建築藝術的奇蹟」。 另外,矗立在廟前一根石柱華表頂端雙層蓮飾台座上的金翅鳥王迦婁那的石刻鍍金像,也是遊客注目的焦點。迦婁那是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座騎,據說牠經常以龍充饑,除了龍之外也喜歡食蛇;化作人形的鳥王半跪在蓮座上,雙手合十致意,表情虔誠謙恭,頭頂刻花金冠,頸掛蛇形項圈,腕戴寶石玉鐲,肩背長著一對寬闊的翅膀。這個由整塊石鑿成的金翅王雕像,是馬拉王朝時代石刻藝術的珍品。 金廟(Hiranya Varna Maha-vihar)位於杜巴廣場西北部的科瓦庭院內,建於11世紀,是尼泊爾的藏傳佛教希拉尼亞瓦納古老寺廟,由當年國王所建,是一座銅牆鐵壁長方形的三重檐塔式廟宇,其精湛無比的銅鑄藝術馳名遐邇。寺內的屋檐、寶頂、大門、窗欞、牆體、佛像和巨輪,以及寺外的小廟、寺前的石獅和獅背上的佛像、石基下的一對怪獸,還有類似瓦當的110個佛頭等,也是全部用錙金純銅鑄造。 大門上方牆壁上,裝有講述佛祖生平的銅雕;門楣、窗楣,牆壁四角佛龕密布;頂部和飛檐飾以神像、鳥獸和花卉圖形;屋脊覆以成排小塔、傘蓋;裝飾之重捆繁複,令人目不暇給。寺內還有巨大的經輪、眾多佛陀和觀音的銅像。並有數條大銅帶從寺頂斜垂至底層廟檐之下,每條銅帶都由數十片刻花銅掛連接而成,銅帶上部刻有毒蛇吐芯,下端垂掛若干銅令。這些精彩的銅鑄藝術精品,讓人眼光繚亂,整個佛寺金光燦爛,耀眼奪目。 比姆森寺(Bhimsen Mandir)位於杜巴廣場最北端,是座三層樓以大理石建造的寺廟,由羅納家族建於17世紀,牆壁和樑柱都鍍上黃金或漆成銀色。寺內供奉著非常精美的神像,其中有尼泊爾民族英雄比姆森的塑像,也用來供奉商人之神。 比西瓦納斯寺(Bishwanath Mandir)位於比姆森寺南面,是幢兩層樓高的寺廟,雕樑畫棟,漂亮精緻,門外有兩尊石像把守。 加魯達太陽神廟也是帕坦的有名寺廟之一,廟中神像的形狀半人半鳥,據說孔雀、蛇和獅子等,都是這位太陽神的坐騎。 哈里桑卡(Hari Shankar)廟就在約克納倫德拉國王銅像的南側,是一座建於17世紀的三層式廟宇,它的大門和門柱上都飾有雕刻,形象生動,值得觀賞。 賈格特•那羅仁廟(Jagatnara-yan Temple)位於城北河邊約克納倫德拉國王石像北側,是15世紀修建的兩層式磚造建築,也是杜巴廣場中最古老的古蹟之一,斜柱上刻有精美的毗濕奴神的各種變體及化身。 瑪琴德拉納特廟(Temple of Machchendranath)位於杜巴廣場正南面不遠處,又稱紅色觀音廟,這座塔式建築建於1408年,內祀男身觀音,為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所共同信奉。其泥塑佛像非常精美,廟內還有多尊銅製菩薩像。 科伊德嘉寺(Bnai Dega Temple)位於杜巴廣場西南面的黑天神廟後,這座不起眼的寺內供奉著濕婆靈甘,是座象徵男性性器官的石刻,也是尼泊爾人崇拜的對象。 曼嘉噴水池(Manga Hiti)位於故宮北邊角落上,在杜巴廣場最北端,水池很深,有3座石材雕刻精細的鱷魚噴水口,每天定時供應被視為聖水的泉水,有人在此沐浴,以求聖潔。水池前方小平台屋檐的所有支柱上,都刻繪著兩性合歡的畫面。 歐拉庫甘尼斯(Olakha Gantsh)廟位於杜巴廣場東北,廟前小型廣場上有許多小攤販。廟內有許多木刻性愛圖,生動有趣,而且相當滑稽,吸引了許多觀光客。 恰索噴水池(Chyasal Hiti)坐落在歐拉庫甘尼斯廟的東北面,池旁有許多造型優美的石刻像,水池上端有一尊女神像騎在鵝背上,當地人常來膜拜。 孔貝斯瓦爾廟(Kumbheshwar Temple)位於杜巴廣場正北方不遠處,地處哈奴曼特(Hanummante)河南岸,廟高5層,1422年由馬拉國王興建,是帕坦城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寺廟廣場的四周環繞著許多雕像與石碑,外圍是一大片草地,相傳是神牛吃草的地方。寺廟的平台上有兩個池塘,每年7、8月間的賈奈普尼馬節(聖線節),有無數信徒湧到這裡來沐浴淨身,並將手腕上由僧侶發給的聖線清洗乾淨。 比希瓦卡馬廟(Bishwakarma Temple)位於杜巴廣場以南對街,是當地銅器製品的工藝坊聚集地。廟的外牆全是由銅雕鑿而成。廟東面的查克巴(Chakba)水池,是居民日常起居的活動場所。 馬亨德拉納特廟(Machhend-ranath Temple)也叫紅馬亨德拉納特廟,以便於區別加德滿都的塞托馬亨德拉納特廟。它建於1408年,是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而設的廟宇。每年5月,帕坦最大的紅馬亨德拉納特節就是在這裡舉行,成千上萬的信徒,駕駛安放深紅色木神像的巨大四輪花車的從這裡出發,前呼後擁,巡街遊行,為期四天。然後再把紅色木神像遷至帕坦西南的布加馬提(Bungamati)寺。一年中這尊神像只在廟中停放半年,其他時間則被供奉在布加馬提寺內。 古杰巴哈爾(Guje Bahal)寺位於市區南邊,是座古老寺廟,寺門有兩頭獅子,全身塗成黃褐色,拱門上刻有許多複雜的金屬雕花,寺內排列著佛家冥想練功的神態雕像。 釋迦牟尼陵墓在離帕坦市區8公里外的猴王山頂上,墓前佛寺香火非常旺盛,寺前有個法輪供人轉動,據說傳動後會去邪伏魔。 四古塔(The Ashokan Stupas)分立於帕坦城的東南西北,為覆畢式佛塔,造型與北京白塔寺相似,為公元前印度阿育王所建,東面的是提拉(Tela)古塔,南面是拉甘克希爾(Lagankhel)古塔,西面是富爾都凱(Phuvlcho-wki)古塔,北面是伊比海(Ebahi)古塔。 阿切斯瓦爾(Achheswor)佛寺位於城西邊普卻克(Pulchowk)古塔兩側,建於17世紀初,是帕坦城的重要佛寺之一,從這裡可以俯視加德滿都河谷的美景。 富爾卻凱(Phul Chowki)山位於帕坦城東南方10公里處,海拔2758公尺。山頂有佛教寺廟,山上景色秀麗,是登高望遠的好地方,有公路通山頂,可租吉普車前往。 戈達瓦萊(Godavari)皇家花園位於帕坦市區東南方10公里的富爾卻凱山麓,是皇家擁有的花園,有美麗的自然風景,每天向遊客開放。 西藏手工藝品中心設在帕坦市郊的一座山坡上,由幾棟鐵皮塔蓋的房屋排列而成,每棟面積約有兩間教室大小,以編織羊毛地毯為唯一的產品。屋外有老人做羊毛清洗、梳理及染色的工作;屋內塔起許多木架,木架下面跪著一排排婦女,在忙碌而靈活地編織著地毯。 西藏村(Tibetan Centre)位於帕坦市西南方兩公里處的賈瓦克希爾(Jawalkhel)鎮上,是個擁有數十戶藏胞的小村落。他們是20世紀60年代流亡到此的西藏難民,最初由尼泊爾國王提供土地,瑞士紅十字會出資興建,使難民有棲身之所。村子裡一幢幢長方形紅瓦平屋建築群,充滿了藏族特色,是尼泊爾境內最大的西藏人村落,他們自己成立社區,也有自治委員會組織。男人外出做小本生意或作臨時工,女的除從事家庭副業外,在接受技藝訓練後集體參加編織工作。在村院的後面,則有藏女賴以為生的毛毯編組廠。村子中央也建有金黃色瓦頂的藏式廟宇和巨大的經輪。 半個多世紀以來,許多藏人來此落地生根,與當地人通婚,過著勉強可以糊口的安定生活。年輕的藏民多不會說國語。只會講尼泊爾語和英語,藏民多靠手織地毯或製作工藝品為生,苦日子可以混過去。白天在西藏村中看不到男人,因為都去耕種或到費娃湖畔開小店、擺攤子,甚至拿著工藝品在觀光景點流動叫賣。老弱婦女則在家編織藏毯或作工藝品,藉以補貼家用。 為了回饋當地人,藏民開設一些地毯工場,指導尼泊爾婦女編織地毯。所謂「工場」,只是間破舊的房子,裡面有七、八名婦女在工作著,眉間有紅點的尼泊爾女人已名花有主,無紅點的仍小姑獨處,可以追求。所編織的羊毛地毯大床的要價400美元,小床的要價270美元,實際上殺價至兩折就可以成交。 西藏村的大門口有個小院子,左邊是販賣西藏和尼泊爾手工藝品、毛毯、大衣的商店,右邊有個陳列室,牆上掛著瑞士聯邦委員會主席、尼泊爾國王和大喇嘛的照片,另有外文書刊和西藏貨樣等,還附設一所小學。不遠處有個小動物園,還有一家叫做藍福特(Blue Fort)的餐廳,出售的餅食遠近聞名。 在西藏村口有個攤販市場,大約有20多個攤位,所售之物清一色是當地的特產、手工藝品和紀念品,還有藏族民俗用品,如密宗法器、水晶、蜜蠟、骨頭念珠、綠松石、天珠、西藏香和銀手鐲等旅遊紀念品。地攤上水晶多為兠品,真品水晶一拿上手就覺得冰冷無比;天珠則溫熱暖潤,握緊有磁場散熱的感覺,真品多高價,只有通過住宿飯店介紹,才可找到。這裡佛珠種類多,價格不高;銀器的價格非常便宜,項鏈、耳環多手工打造,也很精巧,可以用美元、盧比、台幣和人民幣交易。這些貨品都可以殺價,還可以用舊衣服、運動鞋、皮包、旅行袋、原子筆或吃剩的食物,與攤販進行以物易物,熱鬧而有趣。

巴德崗是廟宇之城

巴德崗(Phadgaon)是加德滿都河谷三大城市之一,也是全國第三大城,擁有獨特的風俗及眾多的廟宇,是國內有名的旅遊城市。它是加德滿都河谷最早出現的村落之一,古時稱為科普林,是「崇拜者之城」的意思。公元889年,由阿難達•馬拉(Ananda Malla)國王建為巴克塔普(Bhakta-pur)城,意為「朝聖的城」。李查維王朝時期,由於這裡是北部山區南下印度和加德滿都前往尼泊爾東部通商往來必經之路,使它發展成商業中心城市。13世紀初馬拉王朝在此定都,因此成為全國政治、宗教和文化的中心。 在以前的近200年間,興建了許多王宮和寺廟,城市建設發展迅速,逐步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亞克希亞•馬拉國王當政時,動用全城民工修築城牆,牆外深挖護城壕,城牆上設若干崗樓,將它築成一座堅固的城堡。15世紀末亞克希亞國王去世,馬拉王朝因內訌而分裂,加德滿都河谷三國鼎立,這裡成為一個獨立王國的首都。16世紀末由布帕辛卓•馬拉執政,因他酷愛建築藝術,因而興建了許多殿宇寺廟。1769年普里特維•納拉揚攻陷這座城市,結束它具有500年古都的歷史。1934年這裡發生大地震,造成許多居民傷亡,摧毀了眾多寺廟、修道院,後來依照原樣修建形成今日風貌。1980年,巴德崗市被聯合國定為亞洲18個重點保護古城之一。 巴德崗市的經緯度為東經85度27分、北緯27度42分,位於加德滿都東方12公里處,被卡沙庫桑河及哈留曼提河環繞,目前擁有16萬多人口。隨著近代歷史步伐前進,城裡出現了學校、醫院、圖書館和旅社等,擁有傳統的瓷器和紡織工業。 據說城市是在公元9世紀時,由阿難達•馬拉國王仿照毗濕奴的海螺形狀所設計出來。實際上據史學家研究,它不是呈同心圓擴展,而是發展為兩個東西方向的「S」形,是周圍許多村落慢慢演進並融合的結果,東邊塔丘帕街(Tachupal Tole)舊城廣場附近是這裡最早的核心地帶。15世紀後,杜巴廣場成為城市的核心,與陶馬迪街(Taumadi Tole)一同成為最繁榮的地方。市區的馬路係坎坷不平的碎石子路,兩旁的民房、商店一家挨著一家。各式各樣的老屋顯得古樸優雅、錯落有致,有兩層、三層、五層的樓房,但以平房為主。從烏黑的木柱及褪色的紅磚牆上,不難看出這些平房擁有悠久的歷史,整棟房子猶如一座木雕博物館,屋內的木雕非常精緻,每塊木頭都是精美的雕刻藝術品。這裡每家每戶的樑柱和牆壁上都掛著許多大蒜及菜乾,狹窄的巷弄內可以看到深藏在院內或住戶家中的神龕和宗教塑像。在通往杜巴廣場的大道兩側都是一些比較華麗的木屋、古老的廟宇及眾多商店。木屋的窗欞上都有一塊半圓形的木雕,栩栩如生地表現出當年居民的生活情形和傳統中的神話故事,當地人把這種窗稱為孔雀窗(Peacock Window)。從門楣到屋頂間的雕刻呈立體狀,由內而外,一層層地往裡雕刻成一座四方形的雕花牆,雕工精巧細致,每一層圖案歷歷可數,不愧是天才手筆。王宮小巷內的布加利修道院(Pujari Math)牆上,也裝有一扇製於15世紀的黑色孔雀窗,中心透雕一隻孔雀開屏的形象,雕刻精美,構圖奇妙,被認係尼泊爾木雕傑作,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並已成為尼泊爾藝術標誌性圖形,經常出現在媒體上。 這是加德滿都河谷中最能自給自足的城市,由於地處偏遠高地,不像加德滿都受西方文明衝擊那般深遠,始終像中古世紀城鎮生活的櫥窗,保留著較鮮明的尼泊爾傳統風格,市民們至今仍然沿襲著古老的傳統習慣,生活水準依然停留在農業社會的形態中,他們多數從事手工藝、經商、務農。其中陶器市場附近的居民多半屬於尼瓦爾聚落,家家戶戶都以製作陶畢為生。陶工們的轆轤都是利用最原始的手工轉動,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陶器在廣場上鋪曬,場面壯觀。 當地的節日慶典別具一格,每年4月尼曆新年和尼瓦巴沙比克特(Nawabassa Bisket)節都在卡那街(Khalna Tole)舉行慶典儀式,每到節日期間,神像便安置在大型花車上巡遊市區,前面用一根25公尺高的巨型木柱靈甘開路,不計其數的信徒前呼後擁地圖著靈甘遊行,場面非常壯觀。 對外交通便利,主要以巴士和無軌電車為主,每天有許多巴士和無軌電車往返於巴德崗與加德滿都之間,最便捷的是搭乘特快巴士(Express Bus),只需10至15分鐘。另外,連接中國西藏和尼泊爾的阿尼科公路也從郊區經過。市內交通有公共汽車、無軌電車、計程車,以及人力三輪車和出租的自行車等。 市內有許多旅館可供選擇,其中尼亞塔波拉(Nyatapola)旅館深受觀光客的歡迎,坐落在市中心尼亞塔波拉廟的對面,擁有完善的服務設施和優異的服務態度。巴克塔普爾大飯店位於巴士站附近,因經常接待各國經濟考察團、國際考察團及外國援助團體而聞名,擁有第一流的服務品質,令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在餐飲方面,當地的沙拉、優格(Jujudhau)非常有名,吃起來令人口齒留香。沙拉茶(Masala Tea)也相當不錯,深受觀光客的青睞。 大街小巷充斥著許多小商店和地攤,有布店、米店、雜貨店、古董店及特產店等。布店裡的布料以棉布為主,花色艷麗,就是印度和尼泊爾婦女裹在身上的「紗麗」料子。此外,還有手工織的土布。米店仍使用古老的秤子,即直徑約5糎的木棍,一頭掛著糧包,另外一頭掛著鐵錠。糧包是用黃粗麻製成,一包包堆疊起來,過秤後由米店工人用力背著送上牛車。雜貨店使用的秤子與米店的不同,它類似天平,兩邊各掛著一個盤子,一邊放鐵錠,另外一邊放顧客所買的東西。古董店氣氛顯得有幾分幽森,出售銀器、銀首飾和尼泊爾式的首飾,色澤有原始民族的情調,形狀與設計大膽別致,深受觀光客的喜愛。特產店出售的都是尼泊爾文化的產物,有當地婦女編辮子的紅棉線、傳統繪畫、傀儡戲的木偶、各種神的銅製面具、巴德崗帽、乳酪、陶器等。此外,這裡的木雕工藝也久負盛名。 陶器市場(Pottery Market)位於杜巴廣場南邊的一座小山腳下,成千上萬的敭盆掛壺擺在市場上,熙熙攘喪,生機勃勃,是巴德崗最迷人的地方。每當好奇的遊客拍照時,有些陶工或小孩會向遊客索取攝影費。 這裡是中世紀尼泊爾藝術和建築技術的發源地,素有「露天博物館」美譽,是欣賞異域風情的好地方。經歷代的修建,在鬧市和大街小巷密布著不同時期及風格迥異的各式建築,有皇宮、印度教寺廟、佛塔、石亭、華表、雕像等。在大街的鬧市中或民宅、商店附近,隨處可見多彩多姿的古老宮殿和寺廟,到處都充滿古代氣息和藝術氣氛。尤其是市內尖頂的廟宇、別致的宮殿、高聳的佛塔、金色的屋脊、精緻的雕花木窗及色彩淺舊的雕樑畫棟,還有石亭、雕像和巨鐘等,猶如置身於中世紀的古鎮,或是傳說中的神話世界,令人難忘。 杜巴廣場坐落在市中心,是加德滿都河谷三座杜巴廣場中面積最寬敞的一座,也是唯一必須購買門票才能進入的一座。它曾經是故宮的所在地,因此又稱為故宮廣場,西方導演貝托魯奇拍攝的電影「小活佛」中主要場景之一就在此處。廣場西南方大門非常雄偉,門前的兩頭巨大雄獅、守護的神猴哈努曼、面目猙獰的黑天神及18隻手臂持各種武器的難近母神像,都是17世紀的石雕佳作。廣場上立著一些寺廟和故宮遺蹟,有部分在1934年大地震中遭到毀損,後來經過修復形成今日風貌。 這個廣場上的華表、鑄像、巨鐘、尖塔和石亭等,也是值得參觀的名勝古蹟。其中的國王鍍金雕像屹立於廣場中央,由石柱、托座和鑄像組成。石柱高約10公尺,在頂端的托座卻是一件精美的石雕,托座即鑄像的基座,分為三層:下面是一隻萬年石龜,龜頭停落一隻小石鳥;中間是托在龜背上的蓮花台,上面是一塊畢形托座,高約1公尺,直徑約2公尺,上刻四層花瓣紋飾。托座上豎立有布帕辛卓.馬拉國王的鍍金鑄像。國王雙掌合十、盤腿坐有4隻怪獸托起的鏤花方台上,神態肅穆虔誠,正在向神靈祈禱。據說這尊鑄像不是為國王歌功頌德而建,而是表現國王本人對神的崇敬,因此它是面朝金門緊鄰的塔萊珠女神廟。 塔萊珠鐘在國王鍍金雕像附近,12公尺高的石砌基台上立有兩根石柱,兩柱間懸有一口銅鑄巨鐘,鑄造於1736年,高約2公尺,鐘上刻鑄的銘文說明了這口大鐘的鑄造時間,鐘的上方有金屬頂檐護蓋。這口鐘有驅魔避邪之意,一年一度塔萊珠女神的祭拜慶典都要敲響此鐘,轟鳴聲異常洪亮,響徹全城,震得群犬狂吠,因此又稱為吠鐘。在巨鐘後面的石頭平台上放置著一個大型石磨,磨的正中插著一根石柱供人膜拜,據說它是全國性的象徵,與附近廟宇石柱上的各式各樣栩栩如生的「歡喜佛」相比,要顯得更含蓄些。 陶米海廣場(Taumadhi Squ-are)位於杜巴廣場南面不遠的地方,是巴德崗市第二大的廣場,這裡有著名的尼亞塔波拉廟和黑天神廟,是遊客必到之地。 達塔特拉亞廣場(Dattatraya Square)位於市區東部,因有達塔特拉亞廟而得名,四周都是古老的尼泊爾建築和小寺廟,其中有八角形的比姆森廟,一根銅獅雕像柱雙層屋頂的小型毗濕奴廟及普加哈里僧屋(Pujahari Math)。其中普加哈里僧屋曾經是印度教僧侶的住所之一,如今改為木雕博物館,館內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傑作就是著名的孔雀窗。 賽德哈邦德(Siddha Pond)池,是市內許多人造古代水池中最大的一個,它是尼泊爾古代城市用水的一種模式。這一帶景物優美,石砌的池邊有各種石刻和印度教的神像。 金門(Golden Gate)是通向具有55扇窗王宮庭院的正門,也稱為太陽門(Sun Dhoksa),門口有廓爾喀衛兵守衛。此門1697年由布帕辛卓•馬拉國王所建造。它槽壁上雕刻有許多石刻神像,是珍貴的藝術品。這些雕刻神像鑲嵌在磚牆間,加蓋著一個飾以大象、獅子的鍍金屋頂。門上的「孔雀窗」是用純黃金鍍鑄成。門框上面刻劃有許多神祇雕像,門楣四周有構圖精美、繁複的花紋襯托;門楣上面所裝飾的是摩哈維希那瓦(Mahavaishnavi)神像;門楣頂端還有神鷹葛魯達雕像。金門上方半圓形門楣上有鍍金銅鑄的十手多面佛和女神群塑,女神個個面目秀麗,體態豐盈,呼之欲出,造型生動,神韻動人,整個圖案渾然一體,巧奪天工。圖案的主角是塔萊珠女神,衪有4頭10手,手上抓著俘虜的頭髮。其他的圖案是許多動物,如蛇和人身鳥頭的神,以及諸神像等。門的頂端是帶著木雕的飛檐頂蓋,花紋非常精細,屋脊飛檐上左右對稱排列著一對雄獅、大象和飛鳥的雕像,各司其職地盡看守之責。屋脊正中金屬花邊內有三座寶頂,花邊上再加一個寶頂,左右配以兩面金色的尼泊爾國旗,相互輝映,璀璨奪目。金門高約18公尺,全部為鍍金銅鑄,光彩引人,反映了當時金屬鑄造工藝水準的高超,迄今為止仍視為谷地中最傑出的藝術品。 塔萊珠宮院緊鄰金門,供奉著塔萊珠女神,是巴德崗市的主廟,廟上雕刻了45扇華麗的孔雀窗。廟前有衛兵把守,以防止非印度教徒入內。 庫瑪麗宮坐落在故宮庭院右側,它與塔萊珠女神廟都是當地最神聖的朝拜之地,是最受印度教徒景仰的寺廟,觀光客只能在門口參觀。 桑達里宮(Sundari Chowk)位於庫瑪麗宮附近,曾是馬拉國王出浴淨身之處,在水槽的槽壁上雕刻有許多石刻神像,是珍貴的藝術品。 55窗宮(The Palace of 55 Windows)位於金門東面,因暗紅色的宮牆上排列著55扇黑漆檀香雕花木窗而得名。這是一棟紅、黑兩色的四層磚木建築,屋頂檐柱上雕有許多神像,一排排窗欞極其精細的嵌在宮牆上顯得樸素、典雅、古色古香和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經過600多年的風雨浸蝕,窗欞上精美的花紋仍清晰如初。並鑲有五光十色的寶石,各種花紋圖案細膩優美,顯示了尼泊爾中古時期精湛卓絕的木雕藝術。一個王宮開這麼多的窗戶,真是匪夷所思,太不符合安全的原則,但因王宮的幸福在獨裁專制封建的制度下,是屬於最高統治者的,而眾多待寵的漂亮王妃宮女則只能寂寞地過著守活寡的悠久日子,所以王宮開了這麼多格窗,讓她們得以窺探宮外熙熙攘攘的世界,藉以打發漫長的孤寂日子。它最早建於1427年,18世紀時加建而成。因1934年原始建築的宮殿被地震所毀,裡面的藝術品毀於一旦。 國家畫廊(National Art Ga-llery)屹立在金門西側,原係馬拉王朝國王寢室。這座四層宮殿至今保存完好如初。目前已僻為全國唯一的美術博物館,陳列的文物以古老的唐卡畫為主,這種卷軸式宗教繪畫的畫工細膩、精密,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門口豎立著猴神哈努曼和人獅那辛雕像。 達塔特拉亞廟(Dattatraya Te-mple)立在達塔特拉亞廣場的北側,由約克沙•馬拉國王於1472年所創建。據說修建寺廟所用的木料和加德滿都的獨木寺一樣,都是用一株巨樹的木料。廟宇的造型和木雕都相當獨特,第二層正面向前挺出一間金頂閣樓。最富有地方色彩的木雕藝術是廟宇南面的建築,其中精美的孔雀窗是木雕藝術中的精華。廟內供奉毗濕奴神,門口立有一對巨型石雕的守護神像,廟前高峻的石柱上豎有金翅鳥王神像。這座富麗堂皇的廟宇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築,也是谷地內唯一容納多教神祇的寺廟,印度教徒和佛教徒都會來此祭拜。 沙郎甘尼斯(Salan Ganesh)廟坐落在達塔特拉亞廟右側,建於1654年,這座小巧廟宇的建築相當富麗精緻。寺內有一塊代表象頭的天然大石,供人膜拜。 尼亞塔波拉神廟(Nyatapola Temple)位於杜巴廣場東側,建於1708年,即著名的五層樓塔,是加德滿都河谷最高的塔式建築,也是全國最高的古代印度教寺廟建築,高達36公尺。它建在一個由磚砌成的五層方形基座上,有趣的是每層台階兩旁都立有一寸像是收買路錢威嚴的石雕像,並依照力氣的大小由上往下排列。 第一級台階上站立著一對傳說中的金剛大力士賈亞•馬拉和帕塔•馬拉的石像,高2.5公尺,據說他們的力氣比常人大10倍。第二級台階上是一對大象,牠們的力氣又比大力士大10倍。第三級台階上是一對獅子,牠們的力氣又比大象大10倍。第四級台階上是一對叫做格里勞斯(Griffins)鷲頭獅身的獅鷲怪獸,牠們的力氣又比獅鷲大10倍。最高的第五級台階上站立的是在尼泊爾婦孺皆知的辛格希尼和巴希尼兩位女神,祂們的力氣又比獅鷲怪獸大10倍。廟內供奉著神秘的成就吉祥女神(Tantric),祂的力量則比常人大100萬倍。 這座呈寶塔狀的廟宇全部木造,廟頂用紅棕色的瓦鋪砌成尖形,共有五層,每層都有四方形的屋桅向外伸展,與日本京都的寺廟有異曲同工之妙,檐下的柱頭上刻有廟內主神吉祥女神108個不同形象的彩色木雕。支撐塔廟的樑棟色彩斑斕,所刻神像和花飾絢麗多姿,反映了馬拉王朝後期建築和雕刻藝術的高超水準。關於建造這座塔廟的起因有一則歷史性的故事:當時在杜巴廣場上有座黑天神廟,廟內供奉黑天神,但是面目恐怖。一些學識淵博之士說,要讓他變得溫和安祥,只有求助於「密宗」全能女神。於是國王就下令修建這座五層塔寺,供奉成就吉祥天女神,從此以後黑天神變得溫和安祥了。據基石上的銘文記載,國王曾親自背運磚石參加建塔。它非常宏偉壯觀,並且十分講究細節。無論是木雕還是銅飾、磚砌的部分,圖案都非常精細,可謂巧奪天工,這些雕刻是尼泊爾著名的工藝。廟中的108根彩色木刻斜柱,刻畫著密宗神秘女神的多種化身和形貌,為女神本身及五層塔增添幾許神秘色彩。廟內銅飾特別多,尤其是鑲在廟頂的銅飾,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閃爍,耀眼奪目,艷麗異常,非常迷人。 廟前小廣場上有座老建築,據說是用來奏樂給神聽的戲台。廟四周的石階及平台現已成為集市,有賣銀器、銅具、傳統宗教繪畫、石製品、面具、經輪、四弦琴及刀等,甚至有水果和蔬菜在此兜售。攤販中有的是固定的,有的是到處叫賣的流動攤販。此外,在廟的周圍還環繞著許多不同歷史時期建造風格各異的古老建築。其中最著名的巴德崗故宮曾是馬拉王朝的王宮,擁有500多年的歷史,故宮內建有許多各具特色的宮殿、庭院、廟宇及水池等,被譽為「中世紀尼泊爾建築藝術的精華和寶庫」。 納拉揚金翅鳥廟(Changu Narayan Temple)位於巴德崗北郊8公里處一座風景秀麗的小山頂上,建於公元323年的李查維王朝時代,是尼泊爾現存最著名和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之一,後因被火災焚燬,於1702年重建。 廟宇造型奇特,有雙檐金頂,廟門和門楣是塊完整的巨型銅鑄神像圖案,正面巨大門券上為印度教守護神毗濕奴的立像和金翅鳥神像的半圓圖案。檐柱上有精美的女神木雕,門前石柱上有象徵毗濕奴的法器海螺和神盤。廟中毗濕奴坐騎金翅鳥雙翅人身的跪像、毗濕奴化成半人半獅撕裂魔鬼肚腸的坐像、「毗濕奴三界現身」和毗濕奴仰臥巨蟒身上神話故事的石雕,都是公元5和6世紀的珍貴作品,線條清晰,雕工精細,神形感人。 這座廟宇主殿的大門金碧輝煌,刻有金銅浮雕,雙層廟檐斜柱都用多臂神像作裝飾。大殿平台上的地磚造型獨特,有三角形、圓形、有的呈相互吻合的不規則形,鑲崁得天衣無縫,充分體現出尼泊爾傳統建築的精華。主殿兩側有數座小廟,其中右邊寺廟中有兩尊石像特別引人注目,一尊是獅頭人身的毗濕奴神,另一尊是大臂的侏儒毗濕奴和祂的坐騎迦盧荼。石像後面立著一塊黑石板,上面刻有公元4到5世紀10頭10臂的毗濕奴神穿越宇宙的圖案。廟前一塊碑刻是河谷地區李查維王朝時代的銘文,是國內迄今發現最古老的文字資料,也是研究尼泊爾古代歷史和文化的珍貴文物。 黑天神廟位於尼亞塔波拉廟東面,建於17世紀,這棟三重檐寺廟的底層僻有5個小金窗,廟頂有7個小尖塔,銅質鍍金屋頂及屋脊斗拱上裝飾的青銅小獅,頗為吸引遊客。廟內供奉著面部表情生動的黑天神,是尼泊爾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共同崇拜的大神。每年4月中旬尼曆新年時,廟內的黑天神像會被請出去,抬上神車巡遊慶祝。 拜拉弗(Bhaira Vnath)廟矗立在尼亞塔波拉廟的西南側,是供奉戰爭之神拜拉弗,他是濕婆身化身之一。這座本來只有一層樓的寺廟建於17世紀中期,1718年布帕辛卓•馬拉國王對它加以重建成三層樓的建築。1934年在大地震中崩塌,後按原樣修復。 提爾馬哈得夫納拉場廟(Til Mahadev Narayan Temple)高聳在杜巴廣場西面,建於1080年,是全市最古老、全國最重要的聖地之一。在附近的神龕裡有一座位於「雅尼」上的四面靈甘,上面懸著一個水瓶,瓶裡的水會一滴滴地滴落在象徵男女性器官的靈甘及其底座上,許多老婦經常前來祭拜廟裡的石刻神像。 蘇亞比那雅克廟(Suryabina-yak Temple)屹立在市區南方半公里的小山腰上,建於17世紀,供奉甘尼斯神像。據說他能賜予語言有障礙的兒童以說話的能力,因此香火非常旺盛。 巴特薩拉女神廟(Batsala Deri)位於55窗宮東側,是石造的印度錫卡拉式印度教神廟,造型優美,精工細雕,由1737年的馬拉國王所建,內懸一口高達兩公尺的銅鐘。 帕蘇帕提拿廟(Pushupatinath)位於尼亞塔波拉廟附近,是一棟擁有兩層屋頂的寺廟,供奉濕婆神的化身像,香火鼎盛,也是錫卡拉式的印度教寺廟。 皇家植物園位於市西南方15公里處富爾喬基山谷中,是加德滿都河谷中著名的遊覽勝地。園內種植600多種全國各地及國外引進的奇花異草與優良樹種。這裡風景優美,繁花似錦、彩蝶紛飛、百鳥爭鳴、溪水潺潺,富有詩情畫意,加上空氣清新,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遊客前來野餐。 納爾戈德山風景區位於市郊東北方15公里處,海拔約1800公尺,可以觀賞喜馬拉雅雪山群峰。山上遍地野花五彩繽紛,使人眼花繚亂。夏季氣候特別涼爽、舒適,每年都有許多遊客來此露營、野餐、看日出或是避暑。 世間佳境波卡拉 波卡拉(Pokhara)是甘達基專區的首府,也是尼泊爾的地理中心,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來自聚居在當地波卡拉族的名稱;另一說來自Pokhari這個字,就是「充滿水的池塘」之意,後來才演變為Pokhara這個名稱。 最早的波卡拉為加德滿都李查維和馬拉王朝所統治,當王朝內部出現問題時,波卡拉谷地及其周圍山頭便崩解成24個小國,最後由李查維•沙阿所統一,他的子孫德拉普亞•沙阿便是傳說中首位建立廓爾喀軍隊的國王。 這個擁有10萬多名人口的城市,是山的故鄉、水的精靈之地,經緯度為東經83度59分、北緯28度14分,位處塞特和卡利甘達基河上游一個南北長約20公里、東西寬約10公里,海拔827公尺的河谷盆地西面。 波卡拉東距加德滿都約200公里,四周被安娜普納群峰所環抱,被稱為「高山之城」。這裡還有一些美麗的湖泊,其中以費娃湖、佩古納(Pegu Naz)湖和魯巴(Lube)湖最為有名,湖光山色,使波卡拉擁有「人間天堂」和「夢境」的美稱,因此成為尼泊爾的遊覽勝地,度假中心。 當地夏季炎熱,冬季卻非常舒適。同時土壤肥沃,物產豐富,雨量充沛,農業發達,所產柑橘全國聞名。曾是印度與西藏間貿易路線的一部分,今日遊客在市郊仍可見到來自喜馬拉雅山區的物品。 城市分新舊兩區,但兩者之間差別不大。舊城區又名舊街,為市中心,街旁房屋都有200多年歷史,造型單一,多係尼泊爾式傳統住宅,窗小門小,據說是為防止僵屍闖入。新城區又名新街,是隨旅遊業發展而形成的,現已成為波卡拉的繁榮商業區,街道兩旁有許多商店、旅館、餐廳、銀行、照相館和各種雜貨攤。大街小巷無人清掃,牲畜滿街,許多人無所事事。不過波卡拉還在開發,新拓實的馬路有30多公尺寬,沿街新蓋建築多係二、三層以石板為建材的樓房,一樓為店舖,二、三樓是住家。 街道鄉土而浪漫,到處可見外國人,20世紀60年代曾是嬉皮最愛流連的地方。唱片行裡傳出悅耳的西藏音樂和西洋歌曲,隔三、五步就可看到出售登山裝備的小店,有些商店把各色絲巾、椅墊和布書包掛得琳琅滿目。 對外交通方便,城南有座國際機場,每天都有班機分別往返加德滿都和巴拉瓦等地,航程約40分鐘,這裡過去沒有公路,交通閉塞,從外界輸入物品要空運或靠人力背負的長途跋涉,所以物價昂貴。1973年12月,加德滿都至波卡拉公路竣工後,交通狀況大加改善。每天有多家巴士及旅遊專車往返於兩城之間,但路況不佳,車程約需6、7個小時。 市內交通以巴士、計程車和環城公共汽車為主,環城公車每小時一班,繞行於市區和湖邊。市區有許多自行車出租店,騎車在波卡拉自由觀光的方式,深受遊客喜愛。 當地的觀光飯店和旅館大多環列在費娃湖畔和閘邊區,設備齊全,周邊還有許多廉價酒店提供住宿服務。 香格里拉(Shangri-La)五星級國際觀光大飯店是市內最具規模的新式大飯店,但實際上服務設施及品質沒達到所謂的五星級標準,常使遊客留下不好的印象。 新水晶(New Crystal)飯店位於民航機場對面,是擁有46間客房的一級飯店,服務、環境都不錯,其附屬餐廳的印度菜、咖哩雞,遠近馳名。此外,這裡還是觀望魚尾峰的最佳地點。 魚尾旅舍(Fish Tail Lodge)坐落在湖中小島上的泰爾巴里街,擁有33間客房,服務周到、環境優美,每晚還有民俗舞蹈表演。當皇族成員來波卡拉夏宮時,有時會光顧這家旅館,同時這裡是欣賞費娃湖的好地方。 安娜普納山飯店(Annapurna Mount Hotel)也在機場附近,是擁有32個床位的二星級飯店,價格合理、設施齊全。 龍館(Dragon Hotel)位於帕蒂(Pardi)街,距機場僅3分鐘車程,是按西方標準裝修擁有30間客房的一級飯店,還有民俗歌舞表演,深受遊客喜愛。 格蘭德飯店(Garland Hotel)也是位於帕蒂街的高級飯店,附近有市區最多的西餐廳和風味餐廳,交通方便。 蒙納爾飯店(Monal Hotel)在萬當(Baidam),也是高級飯店。當地還有自然地(Nature Land)、神聖天堂(Holy Heaven)、餓眼(Hungry Eye)、中國長城、美峰(Fairmount)、梅拉(Meera)、kc、紅太陽(Red Sun)和芒斯花園度假村(Mum’s Garden Resort)等,都是當地較出名的飯店。 在波卡拉可以吃到各國不同食物,但是當地人不吃牛肉也不殺牛,可是為了因應日益增多的遊客,還是自紐西蘭進口了牛肉,多數餐廳都有牛排供應。市民們以饃饃(Momos)為主食,有點像我國的水餃;飲料以牛奶和糖混煮的奶茶最為普遍。街頭巷尾餐廳和小吃攤充斥,一般當地口味的餐廳多供應羊肉、羊雜、羊腦和羊鞭等,多用炭燒方式烹飪,加上啤酒或可樂,就是當地市民的高級享受。市內較有名的餐廳有貝利巴特(Billy Bunter),在格蘭德飯店附近,主要供應西餐,特別是正宗的牛排、魚湯或烤魚,味道一流,價格合理。 雪地餐廳(Snow land Resta-urant)位於湖區雪地飯店內的頂樓,是遠眺費娃湖水光山色的最佳地方,以供應道地的西餐出名,也提供有炒麵、炒飯等中國菜,湖魚味美,甜點也不錯,是下午茶的好去處。 費娃公園餐廳(Fewa Park Restaurant)是個庭園餐廳,菜色可口,晚餐時民俗舞蹈表演極具特色。 芭樂朗餐廳(Boomerang Restaurant)也是庭園餐廳,有著平凡的牌樓門面,但菜色可口,乾淨衛生,空閒時候觀賞湖畔風景,令人心曠神怡。 餓眼餐廳附設在湖邊的餓眼大飯店內,供應美味牛排、巧克力蛋糕和蘋果派的滋味令人難忘。這裡所供應的「漢堡包」,品質不輸麥當勞。 美景餐廳(Elegant view Resta-urant)晚上高掛著紅白大燈籠,吸引不少遊客,在湖水冰涼的夜晚,它溫暖的爐火是避寒佳方。 波卡拉的娛樂活動多種多樣。在費娃湖上泛舟;在馬背上登山;乘18人座小飛機、或雙人座結合滑翔翼和飛機功能的迷你型袖珍小飛機、像鷹般地飛過喜馬拉雅山的村莊和湖泊;或在尼泊爾山區健行。這個山城是良好的健行旅遊起點,無論遠近都能為觀光客和當地民眾的接近提供機會,讓觀光客深入了解當地的生活和文化。健行中的貼近大自然、親近喜馬拉雅山脈的雪峰,都會讓遊客流連忘返。喜愛高爾夫球的遊客可以來到這個世界注目的喜馬拉雅高爾夫球場,體驗高山擊球的快感。 在購物方面,古玩市場(The Old Bazaar)距離湖邊約4公里,位於皮森神廟(Bhimhen Temple)和巴士站附近,是個五彩繽紛、充滿活力的波卡拉傳統市場,商品各式各樣,如食品、服裝、化妝品和金銀首飾等。旅遊紀念品與加德滿都河谷尼泊爾工匠製作的比較接近。這裡也是波卡拉最重要的神廟之一,供奉著女神夏克蒂的另一個化身巴格瓦蒂,每逢週二,週六,朝聖者蜂擁而至,開始當地的宗教節日活動。此外,這裡也是個野炊的好地方。 拉姆市場(Ram Bazaar)位於機場後方,跨越塞卡利甘達基河上的木橋,經過救童村(Sos Chi-ldren’s Village)就可到達。市場有新舊之分,原來的舊市集在與加德滿都通車後,產生了新市街。一般的觀光客喜歡逛舊市街,這裡有許多吸引人的食品店、生活用品店和金屬加工店。新市街內有學校、商店和手工藝品店。 這裡與國內各觀光城市相比,沒有歷史悠久的寺院建築,也看不到藝匠巧奪天工的雕刻,只有終年覆蓋著皚皚白雪的山峰、澄碧的湖水和悠遊於湖畔的牛群,以及變幻多姿的雲朵,是世人夢中的「伊甸園」。來此遊玩的人們一定會愛上山青水秀、無任何污染、自然清新的波卡拉。 當地有不少景點,其中波卡拉博物館坐落在公共汽車站與馬亨德拉•普爾橋之間,展示尼泊爾西部奇異的摩賽克生活。使用模型、照片和人工製品等展現了諸如古隆、塔卡利、塔魯等少數民族的生活和歷史。最具吸引力的是已有8000年歷史的一個古村落遺址,是在基斯塘發現的。 安娜普納地區博物館(The Annapurna Regional Museum)是一個自然博物館,位於派斯維納拉堰園內,收藏在安娜普納地區發現的蝴蝶、昆蟲、鳥及野獸的標本。 沙揚喀特(Sarangkot)山海拔1592公尺,位於費娃湖北邊,是波卡拉最著名的觀日出地點。山頂有一座18世紀古堡遺蹟,從這裡眺望喜馬拉雅山群峰,近處可看到費娃湖全貌及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被稱為悲傷河流的塞特•甘達凱河,遠處是連綿不絕、峰頂積滿白雪的安娜普納山群,由東而西分別是第一峰到第五峰和南峰。其中最高的是海拔8091公尺的第一峰;如冰雕藝術般有著美麗魚尾造型的魚尾峰;在安娜普納峰東側的是波卡拉的標誌,又稱為麥克普奇爾(Machhapuchhre)峰,海拔6993公尺,終年積雪不化,像一顆聳立天際、泛著神秘藍光的巨大寶石,忠實地守護著波卡拉。當日出第一抹陽光照射在積雪群峰,宛如將沉睡的山從黑暗中喚醒,山峰色彩由淡藍、紅、玫瑰紅,轉為金黃色,及至銀白山峰完全顯現,氣象萬千的日出山景才告結束。 費娃湖(Phewa Lake)是國內第二大湖,不僅是波卡拉的水源,也是其觀光魅力的中心。位於波卡拉機場西側一公里處,依偎在魚尾峰下,湖寬1.5公里,長4公里,湖畔繁花似錦,碧綠的湖水倒映著終年白雪皚皚的魚尾峰,植成一幅美妙的山水畫卷。隨著陽光照射時間的不同,費娃湖如千面女郎幻化各種面貌:晴空萬里時湖景嫵媚動人,天色陰森時湖水憂鬱感傷,月圓之夜銀輝輕灑水面,湖水更添浪漫柔情。這個美麗的湖,早晚被煙霧籠罩,湖畔的菩提樹莊嚴高大,人們坐在樹下看山,頗有出塵之感。萬年冰封、雲層深處的喜馬拉雅山連峰變幻莫測,主峰時隱時現,天邊的魚尾峰最是令人驚艷。 這也是活力無限的湖泊,喜愛水上活動可前來玩划船、帆船或到附近山頭體驗滑翔的樂趣,到湖畔垂釣享受悠閒時光。湖中有座小島,建有女性保護神、力量女神的巴拉希黃金廟(Golden Temple of Varahi),是愛情與婚姻之廟,也是波卡拉最重要的紀念建築物,為朝聖者和浪漫情侶必到的觀光聖地。這座兩層樓寺廟也是供奉阿基瑪豬身顯靈的場所,向下凹的地基可見信徒獻祭動物留下乾涸的血跡。每逢週六,女性信徒便跨湖而來,砍下雌性羊頭和雞頭後,拉著動物的身體順時鐘繞廟祭拜。附近還有魯魯族的傳統劇場,可以欣賞到尼泊爾傳統的民間舞蹈。湖畔有棟尼泊爾國王的度假別墅,划船遊湖時可以看到。 因觀光客而衍生的餐廳、旅館、商店及地攤,櫛比鱗次地環列於湖畔,長達1000公尺,形 成獨特的湖邊生態。充滿歐洲風情的小酒店、琳琅滿目的尼泊爾風味及西藏風格的手工藝品等,吸引無數遊客。這裡有兜售民俗藝品的小販,個個都是叫價高手,有的會講簡單的英、日、國、台語。清晨的費娃湖,寧靜而清新,起早的當地人們在湖邊洗漱,更憑添一份平和與安逸。湖邊早晚溫差很大,傍晚遊湖時要注意保暖。 波卡拉河谷中還有許多湖泊,貝格納斯湖和魯巴湖分別為第二、第三大湖。其中的魯巴湖位於至加德滿都的高速公路附近,距波卡拉25公里處,湖水碧綠,景色優美。河谷中最大的河流是塞特基河,它自南向北由右邊流經波卡拉市區,由於河水中含有大量石灰質,故略呈乳白色,喧囂的河水很多地段是在市區的地下流動,有幾個河段寬不及2公尺,而水深卻達20公尺。靠近老軍營的馬亨德拉普爾橋,是觀看湍急河水的好地方。波卡拉河谷裡還有被稱為黑河的卡利甘達基河,因河水含大量黑色頁岩而呈黑色。兩條河相距不遠,一黑一白,為河谷奇觀。塞特•甘達基河所切割成的深隧峽谷,形成戴維瀑布,蔚為壯觀。 戴維瀑布(Devi’s Fall)位於費娃湖南端,波卡拉機場西南兩公里處,是喜瑪拉雅山溶雪長年在塞特•甘達基河谷侵蝕切割所形成。1957年夏季,戴維夫婦在河中沐浴,卻掉入伏流形成的洞穴中死亡,瀑布因此得名。伏流從湖畔到瀑布長50公尺,峽谷最深處寬達60公尺,落差達30公尺,出現巨大漩渦,然後流入地下。夏季水量大而形成噴泉和彩虹,流入地下的泉水不斷被沖蝕,瀑布周邊土地也不斷流失。雖然當湖面水位下降時,瀑布也會乾涸,但仍不失為一大自然景觀。 馬亨德拉洞穴(Mahendra Cave)位於波卡拉步程兩小時處,此一巨大石灰岩洞穴是蝙蝠的家,遊客深入地底洞穴,可欣賞石灰岩洞內鐘乳石和石筍景觀。 市郊的村莊最為愛好登山的人們所熟悉,特殊的人文風情和瑰麗的山景,加上物價便宜且英語非常普遍,逐漸成為旅行者考驗自己的熱門去處。由數條街道所組成的村子規模極小,以住家為主,而且大多是兩層樓的土角屋,山村味十足,平日的小村子不見人蹤,恬和安靜,只有幾世紀以來一直從事山區運輸交通工具的驢子身上的鈴噹聲和沉穩的蹄聲,才能引起小山村的騷動,此時外來的訪客會錯以為置身於中古世紀的時光隧道。 波卡拉旅遊部有「賞峰飛行團」服務,每年10月到翌年5月間,每天早上7和9時,各有一班HS-748型客機,每架可搭載44名乘客,飛行路線沿著喜馬拉雅山向珠穆朗瑪峰前進,或由西南的安娜普納峰飛往道拉吉里峰,全程約一小時。如想從事刺激的活動,波卡拉也是個好地方,從滑翔翼到飛行傘,或是搭乘只能乘坐兩人的微型飛機,應有盡有。 此外,波卡拉地區的觀光點還有自然歷史博物館、班迪•巴西尼(Binde Basini)神廟、比姆森(Bhimsen)神廟、阿卓卡利佛教僧院、法拉希(Vavahi)神廟、露天運動場和帕迪水壩(Pardi Dam)等。

佛祖誕生地藍毗尼

歷史古都廓爾喀

廓爾喀(Gurkha)是尼泊爾的歷史名城和古都,它已有數百年歷史,為今日尼泊爾沙阿王朝的發祥地。1599年,廓爾喀王朝在這裡建立。18世紀中葉,廓爾喀王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率領饒勇善戰的廓爾喀兵,由這裡東進加德滿都河谷,征服了帕坦、巴德崗和加德滿都3個小國,結束了尼泊爾的「三國時期」,於1769年統一了尼泊爾,建立沙阿王朝,並一直延續至今。 這個城市是尼泊爾中部甘達基專區的商業中心,也是一個山地市場,經緯度為東經84度37分、北緯28度,位於加德滿都西北方141公里處海拔1522公尺的小山上,西距波卡拉約80公里,現在擁有7萬多人口。 對外交通方便,市郊的帕倫塔爾機場每天都有班機飛往加德滿都。陸上交通全靠公路,每天有多班長途旅遊巴士、公共汽車往來於加德滿都和波卡拉等地,也有出租轎車服務。市內有一些不同檔次的飯店旅館讓遊客選擇,最好的旅館是廓爾喀巴桑尼飯店(Hotel Gurkha Bisauni),地處廓爾喀市場附近,無論是購物或觀光都很方便。市場一帶精緻的古老建築和用圓石平鋪成的小路,能令人憶起已經忘卻的時代。 面積不大的山城,是聞名於世的廓爾喀佣兵的故鄉。當地人組成的軍隊,饒勇善戰,士兵能吃苦耐勞,曾為沙阿王朝的統一尼泊爾立下了汗馬功勞。19世紀初英國控制尼泊爾後,也看中了廓爾喀士兵不怕死、不怕苦和善戰的特點,乃吸收他們加入英軍,組成著名的廓爾喀兵團轉戰世界各地,並參加兩次世界大戰,均著有功勛。由於尼泊爾是個貧窮國家,廓爾喀青年不願務農,他們踴躍參加英國海外軍團雇佣軍,是因為在退役後便有一筆豐厚的退役金,對一般的尼泊爾人來說,是一筆可觀的財產,他們用這筆錢返鄉投資,或到加德滿都及波卡拉投資小旅館、餐廳,或購汽車經營客貨運輸,多會賺不少錢,被當地青年視為榜樣。因此廓爾喀青年一有機會,便會參加英國海外軍團當雇佣軍,藉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廓爾喀是座石城,市內多石街、石牆、石屋、石塔和石路。當地最主要的古蹟是廓爾喀王宮古堡,位於市北喜馬拉雅山脈的南面,為今日尼泊爾沙阿王朝在統一尼泊爾前的王宮,建於240多年前,是雄踞山巔居高臨下、氣勢磅礡的一組石構古建築群,由山下有石路通達,近山頂處有石砌的舊城牆及平台,地勢非常險要,易守難攻,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古王宮內都已沒有任何值得參觀的東西,但是在此地遠眺壯麗的喜馬拉雅山連峰,卻很有看頭。山下有軍營,經常有士兵在操練。 當地有些印度教廟值得訪問,其中的廓爾喀納特(Gurkha-nath)和卡利(Kali)是知名的宗教中心。還有曼卡瑪特寺也是尼泊爾人朝山進香的聖地之一,每年的難近母女神祭祀節,香客絡繹不絕。在南山崗上建有瑪娜卡瑪娜如意女神廟,許多來自加德滿都河谷的印度教徒,每年都要前來朝拜,以祈保佑全家平安如意。 廓爾喀博物館位於古堡近山麓的平台上,是一座造型優美的四層樓古建築,但並未對公眾開放,僅供研究人員使用。

抗英小鎮坦森

坦森(Tansen)是尼泊爾抗英歷史上有名的小鎮,當地的馬嘉族居民大多當過尼泊爾忠誠的武士。在15世紀時,坦森國王掌握著尼泊爾西部地區的大權。18世紀,當地人民在抵抗英國軍隊侵略的戰爭中,表現得非常英勇。當時守城指揮官烏杰爾•辛加•塔帕只擁有英軍四分之一的兵力,在戰爭前他乞求神祇幫助,並許諾,如果凶猛和嗜血成性的巴格瓦蒂母親神出手援助的話,他在戰勝後將用巴格瓦蒂母親神的名字捐獻一座寺廟。結果他果然獲勝,乃於1815年履行了諾言,在市內為女神修建了一座寺廟。 在英尼戰爭中,另外一位勝利者阿瑪爾•辛加•塔帕也與坦森有直接的關係,當他擔任坦森最高官員時,曾自加德滿都河谷地區請來了許多技藝嫻熟的工匠,在市內修建了阿瑪爾•納拉宴神廟,這座建築的木雕非常精美,現在每天都有信徒前來祭拜毗濕奴大神。 1846至1951年拉納家族統治時期,坦森成為一個重要的城鎮。當時那些反對拉納統治的政治異見者,都被發配到加德滿都河谷和坦森以外的偏遠地區去,以免回來製造麻煩。同時拉納首相試圖把坦森發展為避暑勝地,並在此修建宮殿供自己享受用。 這個擁有2萬多人口的小鎮,坐落在從波卡拉去藍毗尼的途中,斯里拉加爾山的南端,海拔4300公尺,它最大的魅力在於有古老的文化、友善的人民、奇美的山地風光和寧靜的環境。這裡全年氣候良好,氣溫適宜,是個適合在任何季節前來旅遊的好地方,並且興建有多家非常不錯的旅館為遊客服務。 當地有不少陶瓦工和鐵匠,許多家庭仍使用泥陶器皿。黏泥製成的長頸瓶、淺盤和篩子等日常生活用具,仍在當地住民家中普遍使用。一種叫做「昌」的當地土產的白酒,常用瓷罐儲藏在地窖裡,喝起來爽口宜人。當地金屬器皿則有銅長盤、銅長頸水罐、銅祭祀法器和銅水煙筒等。 在市中心一座宮殿內,有間被稱為巴格•多卡的大房間,據說是過去拉納首相用來關大象用的,又說是供進入宮殿的大馬車用的。長期以來,居住在加德滿都河谷地區的尼瓦爾婦女,特別喜愛坦森出產的披毯。當地馬嘉族人表演的賈米麗民歌非常動聽,且具有濃烈的異族色彩。在許多節目裡,舞蹈和飲宴是在雄偉的馬達爾鼓聲的伴奏下進行的。

比爾根傑是工業中心

比爾根傑(Birganj)是尼泊爾東南部納拉尼亞專區的首府,也是全國第二大的工業中心,經緯度為東經84度52分、北緯27度,地處特萊平原中部的帕爾薩縣境,距加德滿都約為200公里,擁有2萬多人口。對外交通便利,每天有航班自郊區機場飛往加德滿都,還有窄軋鐵路往北可至阿姆萊克根傑,往南可與印度的窄軌鐵路線接軌,並有公路通往國內的各主要城市。 這個城市因所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所以成為尼泊爾陸路交通主要門戶和進出口物資集散地,它與南面印度的邊境城市勒格騷爾僅一橋之隔,邊境日夜開放,一般行人可以自由來往。市內街道整潔,林蔭夾道,建築物古色古香,居民和善有禮。這裡也是尼泊爾著名的新興工業區,建有全國首家軋鐵廠,全國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糖廠,另外還建有火柴廠、卷煙廠、農具廠、紡織廠、鐵器廠、榨油廠和食品加工廠等。郊區建有大型家禽飼養場。在市郊北方16公里處,由美國人資助興建了一座蒂拉韋納迪灌溉水堤。東郊9公里處有卡亞市場,是縣內的商業中心。 比爾根傑所在的納拉尼亞專區共有5個縣,分別是勞塔哈特、馬克萬普爾、巴拉、奇旺和帕爾薩。重要河流有納拉尼亞河,另有拉普提河和巴格馬提河。這個專區土地肥沃,氣候多樣,物產豐富,北部山地種植玉米和小麥,南部多種植水稻、甘蔗和煙草,中部有許多森林,那裡常有犀牛和多種野生動物出沒,吸引許多遊客前往打獵和攝影。

賈納克普爾神話美

賈納克普爾(Janakpur)是尼泊爾東部賈納克普爾專區達努卡縣府所在地,也是國內知名的歷史古城,曾是賈納克國王統治米蒂亞王國的首都,也是印度著名史詩「羅摩衍那」中女主角悉達的誕生地。悉達和她丈夫羅摩都是當地主要的宗教神祇,在「羅摩衍那」史詩的神話故事裡,羅摩欲將一支原屬於毀滅之神濕婆的箭弓捆上,在捆的過程中,弓箭裂為三段,一段飛上天堂,另一段跌入地府深處,第三段飛到距離賈納克普爾40公里外的達努沙德汗。在羅摩成功地捆住了箭弓後,悉達的父親賈納克國王,就同意將女兒許配給這位勇敢的阿育達亞國王子。所以在今日,遊客們還可以在當地看到一塊很像箭弓的石頭。 這個擁有6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86度、北緯27度20分,位於加德滿都東南方128公里處。對外交通便利,郊區小型機場有航班飛往加德滿都,鐵路可以通往印度邊境城市賈亞納加爾,公路可到達周圍城鎮。 當地經濟是以農為主,觀光業為輔,也是尼泊爾的重要工業中心之一,市內有一座現代化的煙廠和其他各種輕型工業,容納不少就業人口。這裡建有許多造型優美的寺廟,如羅摩寺和賈納克寺等,都是印度教最神聖的朝拜進香處所之一,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萬來自全國各地及印度的信徒和許多外國觀光客,特別是在每年3月左右的拉姆那瓦米(Ram Navami Days)節時,數萬名印度教徒要在賈納克寺內舉行熱鬧的慶祝儀式,並且把羅摩像視為英雄的象徵。在比巴•潘恰密節日時,這裡會被朝聖者和觀光客塞得水泄不通,人們為了慶祝羅摩和悉達結婚紀念日,慶祝活動長達7天之久。 在賈納克普爾的郊區也有一些值得觀光客參觀的景點,在環城公路上共有24座大水槽、21個水塘,以及一些神龕,都會令人聯想起古代賈納克普爾的光輝成就。

法爾濱血祭場

法爾濱(Pharping)市位於克提普爾城之南,四周有不少古剎。其中城東邊的戈拉克納特山麓(Gorakhnath hillock),有一座喜克納拉揚(Sekh Narayan)石廟,內建有4座上下兩層的水池,下層水池供婦女洗身及洗衣服用。有一座水池中飾有一尊13世紀的太陽神蘇嘉(Surjya)像,載浮載沈於水面上。石廟內的檐柱上,有許多生動精細的性愛浮雕,有的是15世紀的作品,這裡也是印度教的聖地。在這座山丘上,還有一座巴加拉喬基尼(Bajra Jogini)寺廟,供奉著4尊印度教神像,姿態優美,佩飾的衣物非常華麗。 達喀錫卡利(Dhakshinkali)寺又名血祭場,位於法爾濱城南兩公里處,距加德滿都22公里,每逢週二和週末,尤其是週末,都要舉行宰殺牲畜的血祭儀式。每年達善節期間,獻祭的牲畜數目驚人,撒向神像的鮮血匯流成小河。寺廟建於14世紀的馬拉王朝時期,廟內供奉著印度教卡莉女神像,祂是濕婆神妻子帕爾瓦蒂女神的化身之一,女神像以黑石雕刻而成,有6條臂膀,腳下踏著一個男人,顯得非常詭密。 尼泊爾人認為,達喀錫卡利掌握著人類的生育,所以每逢星期二或星期六,便扶老攜幼前往達喀錫卡利廟,用牲畜鮮血向神靈進供,求得保佑,早生貴子。在眾多的牲畜中選擇羔羊獻祭者最多,因為尼泊爾人認為羔羊會因此而轉世,轉回成高等生物,所以尼泊爾人從不覺得宰羊血祭殘忍,反而認為是做了一件對神、對人和對牲畜都有利的好事。 血祭儀式當天,從車站通往神廟的路上早已擺滿小販的攤位,兜售旅遊紀念品、祭禮用品和公雞,路上擠滿了手提雞或以繩牽羊的信徒們。神廟內則排著長蛇陣,男女分開等候進廟,當他們各自牽羊捧雞到神像前參拜後,就把已經拜過神明的雞羊,交由市場內屠夫代為屠宰。屠夫宰殺牲畜非常熟練,一隻小山羊不足幾秒鐘便頭身分家,鮮血直噴到神像上,對於這種血腥鏡頭,許多外國遊客會認為慘不忍賭,但每當看到信徒的祭祀完畢,將染血紗布撕成條狀,繫在每一位家人的脖子上時,那種喜悅和滿足的神情,便會使外國遊客忘了那血腥的場面,並為尼泊爾人背後宗教力量之大而感到震撼。 在達喀錫卡利廟附近,有一塊象徵黑天神的天然巨石,也是印度教徒頂禮膜拜的對象。廟旁都是青山翠竹,來到廟裡膜拜的信徒和前來參觀的遊客,經常在這裡野餐。山頂上有一座簡潔樸實的神廟,據說是為供奉卡莉女神的母親而建;廟內看守的婆婆會在來賓的額頭上點顆紅丹,以示吉祥平安。 各大城市形形色色 克提普爾(Kirtipur)市在加德滿都西南方8公里的山上,原係馬拉王朝的京城,建於12世紀,城內古風猶存,無論居民的衣著、街道和廟宇的裝飾等,都是古色古香。市內有兩座建於17世紀的廟宇,一樣充滿古意。 在城下的山麓,有全國最大的高等學府特里布梵大學,在它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中,收藏有各種動物標本,包括1000多種鳥類、270多種魚類、200多種軟體動物和6800多種蝴蝶標本,還陳列有八腳四耳羊、雙頭蛇、雙尾蜥蜴等稀奇動物的標本,以及一副1200多萬年前的犀牛化石。 馬楠(Manang)小鎮是在加德滿都西方的尼瓦爾人聚落,所處的位置非常特殊,距離安娜普納山和甘迦普爾納最高峰不到8公里遠,時常會聽到巨大冰崩在山峰下摔碎時所產生雷鳴般的嚮聲。小鎮擁有500間平頂屋的建築群,屋與屋之間有狹窄的巷弄。 喬巴爾(Chobar)峽谷城又稱為喬瓦爾(Chovar)城,位於加德滿都西南方9公里處,距離克提普爾城只有2公里。是個坐落在峽谷上的小鎮,相傳文殊菩薩用劍劈開峽谷,讓台地裡的湖水流出來,成為今日的加德滿都谷地。峽谷上建有安迪納特(Adinath)舍利塔,遊客在塔上可望見整個加德滿都河谷的景色,並且可觀賞到喜馬拉雅雪山的豐姿。 杜立凱爾(Dhulikhel)是尼泊爾具有5000年歷史的小鎮,一度是尼泊爾通往西藏的古老貿易路線,現在是尼瓦爾人居住的山城,也是國內著名的觀光勝地。這個海拔1440公尺古老又傳統的歷史小古鎮,坐落在加德滿都東南方約30公里處,當地有特色的民宅沿著山地斜坡層層建立,還有木雕繁複的廟宇,以及現代化的度假區,都吸引著許多外國觀光客前來拜訪。在這裡的清晨遠眺喜馬拉雅山連綿壯麗的雪峰,成為遊客的最愛。站在海拔1680公尺的杜立凱爾山頭看日出,更是當地熱門的觀光節目。喜馬拉雅香格里拉休閒度假村及喜馬拉雅地平線飯店,都地處谷地山邊高地,房舍依山勢興建,客房小屋錯落分布在山間,使遊客擁有絕對隱密的度假空間。附近山頭闢有多條步道系統,提供遊客晨昏時分在山間高處健行漫步,欣賞日出、日落美景,或遠眺喜馬拉雅群山高聳在雲端的姿容。 納亞科特(Nayakot)市位於加德滿都西面一道高嶺的西北坡上,瀕臨大河,背靠高山,雖因地形的限制,城區不大,但卻是加德滿都西面的咽喉重地,在軍事上具有重大的戰略價值,昔日中國清朝乾隆皇帝派兵進攻廓爾喀,兵臨河前,就因為有這道山嶺的阻檔,雖僅有一天的行程,但終未翻越山嶺進入加德滿都。此地氣候適宜,附近一帶種植有許多果樹,出產有梨、鳳梨、橙、梅、椰子、芒果、香蕉、檳榔和甘蔗等水果。 納加科特(Nagarkot)小城是加德滿都河谷最好的喜加拉雅山脈的觀景台,號稱在天氣晴朗能見度好的時候,可以盡攬尼泊爾東段的喜馬拉雅山脈全景,包括世界上最高峰的珠穆朗瑪峰在內;從西邊則能望見安娜普納山群峰。這個位於加德滿都東北方30公里處的谷地邊緣上、避暑度假勝地的樸素山城,海拔1985公尺,最高景觀點海拔2175公尺,整個小城興建在山坡上,多數民宅都是黃土牆黑草瓦屋頂的簡陋房屋,只有主要的街道鋪有柏油路面,其他的小街和巷弄多為泥石小路。小城周遭梯田遍布,空中有老鷹盤旋,遠處雪山迤邐,一片原始樸拙的景色。 為了因應觀光需要,這裡興建了一家空間山脈飯店(Hotel Space Mountain),擁有極佳的「看山」景觀,還有數十間高級客房、以及一座現代化的室內游泳池,還備有直升機供人租用。在飯店附近有多家茶屋和啤酒屋,各自標榜擁有最佳的景觀,有許多觀光客在此流連。這裡的「日出」非常有名,要看日出的人得在清晨4時半起床,頂著寒霜,揉著睡眼,乘一個多小時的車到山頂,在凍得發抖的寒意下等待日出,當第一道陽光從山後射出時,一切辛苦都有了代價。 達蘭(Dharan)是尼泊爾東部地區的重要城鎮,位於比拉德納格爾市以北45公里處的維賈亞普爾丘陵地帶,有公路與周圍城鎮連接,擁有3.2萬多名人口。分新、舊兩個市區:新市區叫做朱達納戈爾,闢有大型資易集市,山區居民常攜帶酥油、藥草、柑桔和馬鈴薯等土特產品來此求售。市內建有水果罐頭和蜜餞廠。尼泊爾政府還計劃將此地發展為東部山區的中心城市。 楠切巴扎(Namchebanar)城位於加德滿都東方100多公里處,海拔約3860公尺,是由尼泊爾境內攀登喜馬拉雅山最後的一個補給站,也是喜拉雅山登山的起點,陸上對外交通不便,多藉小型飛機對外聯繫,一般遊客多搭乘5個座位的輕便包機,當飛機在此地降落時,機場的服務人員會提供氧氣筒給乘客使用。 距離小機場約30分鐘車程處,有一家日本人開設的埃佛勒斯酒店,是今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旅館,全部外牆用玻璃建成,使遊客可以欣賞到珠穆朗瑪峰的全景。酒店的水和食物都是從山下挑上去的,須費時半個月才能運抵,因此非常珍貴,每人每天房租要100美元。酒店裡的客房和餐廳也都備有氧氣筒,以防身體較弱的登山客突然暈倒。 巴格隆(Baglung)是尼泊爾西部道瓦拉吉里專區的首府和主要的商貿市場,也是巴格隆縣的縣城所在地,經緯度為東經83度36分、北緯28度16分,地處卡泰科拉河和卡利甘達基河的匯合處,是前往以盛產綿羊聞名的多巴丹狩獵保護區要道。當地居民擅長於蘆竹雕刻,還用蘆竹為原料製作水煙袋和寫字的竹筆。這裡發現有一種被稱為「薩里格蘭」(Saliaram)的黑色貝殼,是印度教徒崇拜的聖物。此地手工業發達,羊毛背心、羊毛外套和毛毯,都是手工編織的優質產品。 道瓦拉吉里專區境內盡是高山,幾乎沒有平原,交通不便。著名的道拉吉里峰在區的北部,海拔8167公尺。專區內的居民多從事畜牧業和商業,農業規模很小,在河流兩岸或山坡上有小塊耕地,北部則不生長農作物。 穆斯塘(Mustang)是道瓦拉吉里專區一座歷史古城,也是昔日穆斯塘王國的首都所在地。市內建有一些著名的佛教寺廟,常有西藏喇嘛到這裡來進香參拜。 喬姆松(Jomsom)是加德滿都河谷西部穆斯塘地區的重要城市,距離中國的西藏自治區已經很近。這裡對外交通相當方便,郊區機場有航班往返波卡拉和加德滿都等地,也有公路可達。在東北郊外18公里處海拔3249公尺的高山上,有座著名的木克提納斯(Muktinath)大神廟,香火旺盛,香客絡繹不絕。 圖庫查(Tukche)是道瓦拉吉里專區的縣城,地處塔卡科拉谷地,是塔卡利人居住的重要商業中心。據說塔卡利人是尼泊爾最有成就的商人,他們把羊毛和食鹽販賣到中南部地區,再販回帆布鞋、捲煙、火柴、煤油、大米、小麥和大麥等。 久木拉(Jumla)是尼泊爾北部卡爾納利專區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82度10分、北緯29度19分,坐落在海拔2370公尺高的提拉河畔,氣候寒冷,人口稀少,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水稻生產地,整個提拉河畔被稻田覆蓋著。這裡生長一種特殊的紅米,味道和口感都比白米好,但是當地農民並不看重這種米。這裡居民大都說只有他們自己才聽得懂的尼泊爾方言,他們大多是塔庫瑞斯族人,少數為謝提瑞斯人。郊區有大牧場,飼養有綿羊、山羊和牛。對外交通落後,運輸困難,僅有一條通向東部的公路,沒有現代化工業。當地經濟以商業為支柱,貿易活躍,商人們經常到中國西藏去購買羊毛、食鹽、麝香、皮貨、藥草和馬匹等,長途販運到印度倒賣,然後再購回生活必需品,如布匹、煤油、香煙和日常用品等。 拉杰比拉斯(Lajbilas)是薩加瑪塔專區的首府,也是國內重要商業中心,它位於尼泊爾東南鄰近印度邊界,四週都是廣闊的平原,擁有完善的灌溉渠道網絡,農業發達,種植有稻米、黃麻、甘蔗、煙草等農作物。 納拉揚加爾(Narayangarh)是尼泊爾納拉亞尼專區的商業城,地處納拉西亞河兩岸,有現代化公路與巴拉特普爾及赫陶達相連。市內開設許多小商店。市郊被原始森林環繞,伐木業發達。原始森林中建有虎頂旅館,遊客們可以到那裡打獵或拍攝風景。 希陶拉(Hitaura)是尼泊爾中部納拉亞尼專區馬克萬普爾縣的縣府所在地,位於布迪河與卡拉河交匯處的沖積平原上,距離西北面的加德滿都約135公里,現有5.7萬多人口。1968年前,這裡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落,現已迅速發展成國內重要的新興工業城和貿易中心。這裡地形開闊,交通方便,有3條公路在此地交匯,西至納拉揚加爾,南至伯甘吉,均有公路相通,與加德滿都除有公路相聯外,還有架空索道往來運輸貨物。工業區位於城南一公里處,在130多公頃綠草如茵的範圍內,矗立著一座座嶄新的廠房和住宅,已經開工生產的有紡織、玻璃、肥皂、啤酒、牛奶、木材加工和麵粉廠等十幾家工廠。由中國援助的紡織印染廠,是尼泊爾目前唯一的一家印染廠。這裡的麵粉廠,利用當地出產的小麥,日產50噸麵粉,使尼泊爾市場上的麵粉需要量基本上可以自給。還有尼莫木工廠,可以生產很好的地板和家具,並向日本、德國和加拿大出口。 拉梅查普(Ramechhap)是賈納克普爾專區的小縣城,經緯度為東經86度5分、北緯27度20分,城裡建有許多縣政府行政機關和學校,當地經濟以家庭手工業為主,手工編織的各種籃子在國內享有盛名。 賈勒斯瓦爾(Jaleswar)是賈納克普爾專區的首府,也是尼泊爾最大稻米產地馬霍塔里縣的縣城所在地。它的位置在喜馬拉雅山區,離羅瓦林雪山不遠,高里三喀峰是羅瓦林雪山的最高處,吸引了許多登山愛好者。當地以家庭手工業著稱,所製作的「坎迪」(Khandi)白粗布、尼泊爾紙、毛毯和地毯聞名全國。 馬朗瓦(Malangwa)是賈納克普爾專區薩爾拉伊縣的縣府所在地,位於特萊平原南部,緊鄰印度邊界,經緯度為東經85度34分、北緯26度52分。城內建有漂亮的政府辦公大樓、郵電局、銀行和醫院;市郊的特里布班集市是農產品貿易中心,印度商人經常到這個集市收購大米、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生意非常興隆。 多爾卡(Dolakha)是尼泊爾賈納克普爾專區最北部的一個重要商業中心,家庭手工業發達,所生產的粗白布、尼泊爾紙、毛毯和地毯在全國都非常出名。 巴內帕(Banepa)是尼泊爾中部的商業中心,在歷史上曾經一度是馬拉王朝的首都,所以市內也有一些古老的寺廟。郊區有幾座水力發電廠。 塔普勒瓊(Taplejung)是梅奇專區的縣城,也是尼泊爾最北方的商業中心,與西藏的邊境貿易往來相當活躍。 伊拉姆(Illam)也是梅奇專區的縣城,坐落在一個海拔約1200多公尺的山嶺上,有公路通往大吉嶺,當地經濟以家庭手工業為主,主要產品有布匹、毛毯、毛衣和地毯等,郊區茶園盛產茶葉,附近還建有幾個小型茶廠。 昌德拉加迪(Chandragadi)也是梅奇專區的縣城,城內建有一些政府辦公大樓,還有十幾家碾米廠、麵粉廠和搾油廠等。郊區土地肥沃、盛產稻米、黃麻、油菜籽和鳳梨等。 尼泊爾根傑(Nepalganj)是尼泊爾西部貝里專區的首府,也是邊境的重要商業中心,經緯度為東經81度37分、北緯28度3分,地處特萊平原西部,現有3.6萬多人口。對外交通便利,市郊建有民航機場,有定期班機飛往加德滿都。這裡與印度的交通也比較方便,距離印度鐵路終點站只有7公里,所以許多商品通過這裡運往印度,主要輸出品有酥油、大米、生姜、葡萄乾、羊毛、木材、麝香和肉桂等。此地同時又是向北通往西藏山路的起點。因地處肥沃平原,使這裡成為大米、小麥、玉米和油料作物等農產品集散地和皮革貿易中心。工業落後,只有幾家小型的碾米廠、火柴廠、榨油廠、茶廠、木材加工廠、造紙廠和烤膠廠等。 拜爾瓦(Bhairahawa)原名貝塔利,曾是藍毗尼專區首府所在地,現為尼泊爾西南邊境重要城市,擁有3.6萬多人口。市區建築比較整齊,多為兩層磚石結構樓房,底層為商店,60%的商業由印度人所經營,市民的生活習慣和裝朿等,都和印度人相近,度量衡制度也和印度相同。市郊建有國際機場,波卡拉和尼泊爾根杰每天都有班機經過這裡飛往加德滿都。 布特瓦爾(Butwal)是尼泊爾西部地區南北通商的重鎮,也是現在藍毗尼專區首府所在地,擁有4.4萬多名人口。這座城市坐落在蒂瑙河兩岸的山麓,北面靠山,南面是平原,東面為森林區。蒂瑙河由北向南把市區分為兩半,河東岸的新城,亦稱卡修里市場;河西岸為舊城,又名卡紹利巴扎,當地出產的柑桔、酥油和藥草等由這裡輸往印度。新舊市區間有鐵索吊橋相聯,可通行騾馬;市區有碾米廠和榨油廠等小企業。城區南邊有公路經過,可以北抵波卡拉,南至科爾瓦,並有公共汽車營運。這裡氣候炎熱,雨量充沛,每年5至10月的氣溫在23℃至41℃之間,最高氣溫有時可達44℃。郊區農業發達,稻米、小麥和玉米等農作物可以一年三熟。附近建有水力發電廠,可以向城市提供電力。 奧卡爾東加(Okhaldhunga)是尼泊爾薩加瑪塔專區重要的商業中心,坐落在山嶺上,當曙光初照或夕陽西下時,遠近的珠穆朗瑪峰和高里三喀峰會呈現出迷人的絢麗景色,令人心曠神怡。當地主要物產是毛毯、地毯、粗亞麻布、紙和羊毛等。城郊有大片棉花田,附近還有幾家古老的銅礦場。在這座城市的山嶺下,建有魯姆賈塔民航機場,有定期班機往返於國內各主要城市。 博杰普爾(Bhojpur)是尼泊爾東部的商業中心,這裡製作的寶劍和大刀,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享有盛名。在拉納家族統治時代,這裡有一家規模不大的造幣廠,專門印製小額錢幣。當地主要手工藝品有毛毯、地毯和錫器等。郊區的果樹種植業較發達,產有多種優良水果,出口到印度。 比拉特納加(Biratnagar)是尼泊爾東南部特萊平原東部柯西專區的首府,號稱尼泊爾的第二大城,擁有13萬多名人口,是國內最重要的工業城及新興工業中心,也是尼泊爾重要的對外貿易中心,產品多向印度輸出。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87度17分、北緯26度29分。對外交通便利,城東建有機場,有班機飛往加德滿都和其他重要城市。公路往北可抵丹庫塔和達蘭,往南可與印度公路網相連。當地氣候較熱,夏季潮濕多雨。設有著名的東部大學。 當地的黃麻廠建於1936年,是最大工廠之一。自20世紀50年代起,這裡的工業獲得快速發展,現在主要的工業除黃麻外,還有鋼鐵、塑膠、製糖、造紙、尼龍、膠合板、不銹鋼、煙酒、陶器、火柴、碾米和榨油等,手工業有織布、紡織、毛毯和毛墊。這裡生產的工業品,特別是農作物加工產品,大量向北印度輸出。城郊的柯西水力發電廠,可以為尼泊爾東部地區提供電力。 丹庫塔(Dhankuta)是柯西專區的縣城,經緯度為東經87度20分、北緯26度56分,地處松林環抱的山丘上。氣候極佳,全年平均氣溫為15℃,天氣晴朗時可望見珠穆朗瑪峰,是人們嚮往的旅遊勝地。當地盛產柑橘,並經達蘭出口到印度的加爾各答。 柴恩普爾(Chainpur)是柯西專區桑庫瓦薩巴縣的縣府所在地,地處圖姆林塔爾高原邊緣,建有機場,有班機飛往國內各大城市。當地手工業歷史悠久,以生產手工製造的金銀器皿、杯子、喇叭和高腳酒杯出名,郊區盛產優質稻米。這座城市貿易繁榮,主要輸出品是大米、酥油、麝香、馬鈴薯、山羊、綿羊、藥草和陶器。 多蒂(Doti)又名錫爾加希,是塞蒂專區首府,附近地區盛產小麥,所以這裡以出產麵包出名。 托西普爾(Tosipur)又名曼普爾,是拉布蒂專區的首府,地處尼泊爾中南部的特萊平原上,盛產水稻和甘蔗,工業比較落後,只有一些碾米廠、麵粉廠、榨油廠、糖廠及造紙廠等,還出產有民族特色的手工編織產品。 此外,國內的重要城市還有巴澤杭(Bajhang)、巴朱拉(Bajura)、巴拉拜斯(Barabise)、派勒瓦(Bhairawa)、奇克哈(Chilkha)、吉薩巴尼(Chisapani)、戴萊克(Da-ilekh)、登代爾圖拉(Dandeldhura)、達格(Dang)、達奇隘(Darchula)、道加迪(Dhangadi)、滕格里(Dhangarhi)、札倫(Dharan)、杜利克尼爾(Dhuliknel)、多萬甘(Dola-lghat)、岡薩(Ghansa)、果達瓦利(Godavari)、古倫(Guwng)、胡萊柯特(Hurkot)、艾姆(Iiam)、札澤爾果德(Jajakot)、札利斯沃爾(Jaleswor)、札納克普爾(Janakpur)、策瓦尼(Jhawani)、喬博尼(Jogboni)、喬伊納加(Joynagar)、朱姆卡(Jumca)、卡卡尼(Kakani)、卡卡皮塔(Kakarbhitta)、霍湯(Khktang)、戈伊拉巴斯(Koilabas)、庫斯馬(Kusma)、蘭棉達達(La-mindanda)、魯克拉(Lukla)、勒利特布爾(Lalitpur)、馬嘉(Magarl)、馬亨德倫加爾(Mahendranagar)、馬倫格瓦(Malangwa)、馬蘭格(Manang)、梅高利(Meghauli)、穆古(Mugu)、穆卡丁納(Muktinathi)、穆斯塔格(Mustarg)、那加克特(Nagarkat)、楠切(Namche)、新加豪(Nowgarho)、奧卡爾利亨加(Okhalehunga)、比烏坦(Piuthan)、拉杰普(Rajapur)、拉杰拜拉佳(Rajbiraji)、羅姆恰普(Ramcch-hap)、拉尼錫基亞希(Rani Siki-yabi)、拉克斯奧爾(Raxaul)、里里柯特(Ririkot)、盧昆克(Ruku-mkm)、盧杰塔(Rumjatar)、薩爾揚(Sallyan)、希爾嘉里•多蒂(Silgari Doti)、錫米科特(Simikot)、錫拉(Simra)、錫哈(Sirha)、桑勞里(Sunauli)、蘇克特(Surkhet)、塔布萊宗(Taplejung)、塔拉科特(Tarakot)、桑寇特(Thankot)、希米(Thimi)、頓寧塔(Tumlingtar)、烏代布爾(Udaypur)和揚馬(Yangma)等。

登山旅遊樂無窮

尼泊爾是登山觀光客的樂園,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人士都到尼泊爾來朝聖,即使平時很少問津登山的人,如能置身其中,也會被大自然的魅力所吸引。在這裡登山,不僅比其他國家和地區容易,而且經濟方便。 在風光優美的喜馬拉雅山區,據說有高大的雪人生活在密林深處。雪人的形象到底怎樣,誰也說不清楚,但尼泊爾山民認為,雪人愛跳舞、唱歌,每當月明之夜,雪人就會在清新幽靜的山林中歡歌起舞,偶爾還會邀請山中獵人同歌共舞。近幾十年來,有許多外國探險隊到喜馬拉雅山區探險,試圖解開雪人之謎,但除了發現過雪人的足跡外,其他一無所獲,這又使這個美麗的山國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一般人在尼泊爾登山,就像行山而不是攀山。山區大部分地方都住有村民,村與村之間的聯繫,數百年來就靠這些山路。所以在尼泊爾的登山活動,適合大多數階層和各種不同年齡人士,是一種大眾化的戶外旅行活動。 一般說來,尼泊爾的山路非常明顯,分叉路不多,沿途除了登山者外,也有很多當地居民往來,只要手上有張地圖,或加上一個指南針,便可輕而易舉到達下一個目標。 每年10至11月是登山旅遊的好季節,天氣晴朗。北部高山海拔3000公尺地帶,白天氣溫平均為20℃,極適於登山活動;但是到了晚上,氣溫會驟然降至5℃。每年的3至4月也是登山的理想季節,這段時間的氣候和10月份相差無幾,天氣也很晴朗,再加上春暖花開,景色更加迷人。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是寒季,氣溫很低,天氣寒冷,冰雪封路,山區旅店關閉,是最不宜登山的季節。每年5至9月雖然氣溫高,但恰逢雨季,山路濕滑難行,有時還會遇上山洪暴發,還可能會傳染上流行疾病,並且雨霧濛濛,白雲遮山,視野不清,也不是登山遠足觀賞美景的好時光。 在登山季節通常早上晴空萬里,藍天無雲,舉目遠眺,山與天相連,天與山相接。隨著太陽上升,雲朵開始形成,並且不斷聚集擴張,到中午時分,雲層已變得很濃厚,遮蓋了大部分山峰,但一到傍晚,滿天浮雲又頓時消失,天空一片星光燦爛。 秋冬交替季節,愈近冬天,日照時間就愈短,如在10月底,日出時間大約在早上6時,日落就在傍晚5時,5時一過,天空頓時漆黑一片;但在3、4月份,日照時間會比10月份多出1至1.5小時。 在尼泊爾登山路線中,大約每行走1至3小時,就可以抵達下一個村落,而且每個村莊都設有旅店,食宿俱全,非常方便。有些旅店只提供床位,所以登山者一般要自帶羽絨睡袋、睡墊、枕頭、被褥和盥洗用品等,每到晚餐時間,村中許多房屋都會升起縷縷吹煙,在落日餘輝的照耀下,充滿了天南塞北的田園風情。 山區旅店中供應的早、午和晚餐,食品種類多樣,特別在熱門路線上所有的旅店中,都備有英文菜譜,詳列各種菜餚的名稱和價格。豆飯(Dal Bhat)是當地人的主食,把各種蔬菜和豆子放入大米中混合煮成,香辣可口,且能填飽肚子,一般在午餐和晚餐供應;雪巴菜粥(Sherpa Stew)味道也很好,但只在靠近珠穆朗瑪峰地區的旅館中才有供應。一般山區旅館提供的食品有肉飯、菜飯、湯麵、煲薯仔、沙薯仔、煲蛋、班、班加蜜糖、果醬、香蕉、蘋果和蘋果派等。在較好的旅館中,有時可品嚐到肉醬、蔬菜意粉、肉類、蔬菜通心粉及薄餅等歐美食品。飲料方面有茶、奶茶、咖啡、咖啡奶、檸檬茶和開水等。登山時最好自備水壺,以便解決途中飲水問題。食品的價格一般是每人每餐兩美元,但價錢是與海拔高度成正比,海拔愈高,價錢就愈貴。 在登山途中,如果感到頭暈、作嘔、食慾不振,便是高山病的初期症狀。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地方旅行,高山病是常見的一種高山反應。因為隨著海拔的升高,空氣中的含氧量就越來越少,體內供氧不足,便會給身體虛弱者帶來頭暈等症狀。這種高山反應因人而異。體質健壯的人只有一點點症狀,有人甚至若無其事地享受登山旅遊的樂趣。一般人以一天登高400公尺為宜,然後再衡量自己的身體狀況,適應時才能繼續啟程登山。當有高山症出現時,不要勉強支撐,必須盡量休息,先降低高度或增加氧氣供應,待體力恢復後,再行攀登,在行程中要多喝水,增加人體水份,逐漸適應高山反應,才能悠閒地前行。 由於高山空氣稀薄,太陽紫外線非常強烈,加上四周白雪反光作用,使登山客所受到的日炙程度,不亞於赤道上的沙漠地帶,所以觀光客登山時,要戴上有色眼鏡或防紫外線的太陽變色鏡,以免雙目受害,或者因強光耀目而出現「雪盲症」。海拔過高也會使人體衰弱,意志力下降,患染肺炎和靜脈炎的可能性增大,四肢因凍傷而發展為壞疽,有時奇癢難忍。值得安慰的是,在各條登山熱門路線上,都設有醫療站或急救中心,並闢有臨時救援簡易機場為垂危病人服務。 登山觀光客到各個登山區域之前,都要事先到加德滿都或波卡拉辦理各區不同的登山證。加德滿都辦事處地址在馬蒂戴維路(Maiti Devi Road)的中央移民局(Central Immigration Office),波卡拉辦事處的地址在市移民局,辦公時間除星期天外每天上午9時至下午2時,通常申請的第二天就可以拿到證件。申請費用按時間長短計,第一次領取登山證每星期收費90盧比,如果是到尼泊爾中部的安娜普納區域,要增加200盧比的入山費,在珠穆朗瑪峰區域,如要經過珠穆朗瑪國家公園,要加收250盧比的公園管理費。另外,還規定按登山證的有效天數,每人每天要以10美元兌換當地貸幣。以便在路途中使用,用剩的可憑單據在機場離境時換回15%的外幣。以後每再申請另一張登山證,每星期收112.5盧比,其他照舊。 登山證是一張可對拆的硬紙證件,裡面列明了全部有關資料,移民官會在觀光客的旅遊證件中加貼卡片,作為護照簽證用,也就是說,登山證還可用作護照延期證明用,毋須再辦理簽證延期手續,就可按登山證有效日期給予順延。 部分的當地旅遊公司,也可以為觀光客辦理登山證手續,可免除每天以10美元兌換盧比的規定,但他們要收取相當的手續費。如果是申請三星期以內的登山證,不妨自行到尼泊爾移民局辦理有關手續較為划算。此外,專業登山隊的登山申請手續費為1000美元。 在山區登山旅行,最好先在加德滿都或波卡拉預先兌換足夠的盧比,因為在山區是完全使用盧比而不收外幣的。如果盧比一旦用罄,便要到一些山區的重要村鎮,才有銀行對換外幣,雖然也有私人或旅遊公司可以私下兌換盧比,但匯率總較加德滿都或波卡拉低,也不安全,遊客要小心為上。 登山出發前,在加德滿都或波卡拉要準備好各種登山用品,在這兩個城市中,有很多出售或租借登山用品的商店,它們最主要的業務,就是租借睡袋,租金大約是每日每個為10盧比。還有登山手杖、帽子、手套、羽絨衫、太陽眼鏡、登山鞋和各種不同容量的背包,租、買均可,但各商店的價格均不相同。最重要的上山前千萬別忘記多帶數位相機的電池和記憶卡,這是山上高價難買到的東西,有錢也買不到,未帶足的話,會無限遺憾。 在出發前還要僱好導遊、背夫、驢子、騾子或犁牛,但出於安全起見,遊客不要隨便在街上聘請導遊或背夫,最好要預先通過加德滿都或波卡拉的旅遊公司辦好僱佣手續,每個公司收費都不一樣,平均每名挑夫每日3至5美元,導遊兼挑夫每天5至7美元。所僱的挑夫或導遊,一般都由雪巴人擔任,他們擅長登山活動,熟悉各種突發情況,對大山和雪峰有特殊的感情;因為他們的族類都以高山為家,以風雪為伴。他們對登山的觀光客照顧得非常周到,連洗腳熱水都會為僱主準備好。但是登山沿途衛生環境極差,到處可見人們的排泄物。 到尼泊爾登山旅行,可獨身單行,也可三、五成群或拉幫結隊相伴而行。以獨行形式登山,比較自由自在,路線安排和步行速度全由自己控制,但必須懂得看地圖和使用指南針,要有方向感,熱愛登山,還要具備登山基本知識。如果不想單獨上山,可在加德滿都或波卡拉結識一些志同道合的觀光客,約定一同登山,這樣可以互相照應,共同應對突發情況,還可合請挑夫或導遊,可同享沿途風光。 在登山途中,除了楠切巴札、吉里(Jiri)和喬姆松等大村鎮有電力供應外,大多數山村夜晚是用油燈、蠟燭或汽燈照明。郵局、電報局和銀行等服務設施也只限於重要村鎮中才有。購物要自行妥善保管,特別是在旅客往來集中的地方。山區的尼泊爾人一般都很友善,但難免有些害群之馬會順手牽羊,貴重物件如各種證件、機票、現金和支票等要隨身攜帶,相機、地圖、指南針、手電筒和常用藥品等,也最好放在手邊,以便應急。 從加德滿都到各大登山區的交通工具以巴士和小客機為主,尼泊爾皇家航空公司已開闢多條往返於首都至各登山區起點大村鎮的航線,因受機場條件限制,營運機型小,載客量有限,無論班次頻密與否,但比起乘客的人數,總是顯得機位不足。特別是在登山旺季,遊客人潮洶湧,機位經常爆滿,最好在加德滿都或波卡拉的航空公司辦事處預先訂位。另外,因山區氣候變化無常,飛機常因氣候變化而停飛。陸路巴士班次密集,票價大約1至5美元不等,視路線長短而定。 尼泊爾共有5個登山區域,每個區域又有數條登山路線,每條路線的路程、步行天數、海拔高度、沿途氣溫和景物特徵等各不相同,所以行程的安排,要視各人或團體情況而定。這5個登山區分別是珠穆朗瑪峰區、安娜普納中部區、尼泊爾東部區、加德滿都北部區和尼泊爾西部區。 珠穆朗瑪峰是全國最出名的登山區域,區中主要終點是珠穆朗瑪峰登山基地和卡拉帕塔(Kala Pattar),這兩個目的地都可以近觀世界第一高峰。由於這些登山區海拔高,對初次登山的人來說可能會出現高山症,但只要平時體魄好,每到高海拔的地方稍作一、兩天停留,就可能繼續攀登。如果身體吃不消,不可勉強。 珠穆朗瑪峰地區登山路線有兩條可供選擇,一條是珠穆朗瑪峰登山基地行程,沿途經過吉里、巴思達(Bhandar)、塞特(Sete)、朱比斯(Junbesi)、南塔拉(Nuntala)、布莎(Bupsa)、吉哈特(Ghat)、楠切巴札、滕普切(Tengboche)、菲里切(Pheriche)、羅布切(Lobu-che)和高樂雪(Gorak Shep)等村鎮,最後抵達海拔4000公尺的埃佛勒斯基地(Everest Base Camp),這裡建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埃佛勒斯風景旅館,每晚房租為150美元,遊客可就近觀賞珠峰景色。 如果從加德滿都乘巴士至登山起點的吉里,然後慢慢徒步登山到埃佛勒斯基地,下山時可以徒步至楠切巴札東南的魯克拉(Lukla),再乘飛機返回加德滿都,全程需花21天時間,如果來回都乘飛機可以再省7天的行程。這條登山線路的第一段是從吉里至楠切巴札,沿途山路起伏大,周圍都是翠綠的大山,海拔約2000公尺左右。過了楠切巴札後的路段屬於高海拔路程,平均在海拔4000公尺以上,周圍山巒都被白雪覆蓋,山路起伏稍緩。 滕普切是位於險峻山脊上的一塊狹窄平台,這裡除了旅舍外,還有一座全世界地勢最高的喇嘛廟,它是一個觀峰的極佳點,尤其是早晨視野更加清楚,因為周圍都是喜馬拉雅山的山峰。每年11月和12月的15日月圓時,喇嘛廟裡的喇嘛們穿上精心製造的衣服和面具,跳著古老的傳統舞蹈,具有強烈的西藏色彩。 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喇嘛廟來歷,據說是在20世紀20年代,尼泊爾有位得道高僧,對山另一邊的西藏非常嚮往,因此就在滕普切險要的山脊上修建一座喇嘛廟,面對世界上最雄奇的山壁潛心問佛,以祈早登正果,可惜這座喇嘛廟在1934年的一次地震中倒塌,數週後,高齡85歲的「創廟」方丈也告圓寂,他的繼承人不久後重建寺廟,現在廟內一共有40多位喇嘛。 第二條路線叫高堯(Gokyo)行程,沿途要經楠切巴札、扶茲橋(Phortse Bridge)和魯利(Luli)至高堯。從楠切巴札至扶茲橋的路段,路面寬,行走方便,但後面的路就變得很艱難。到了高堯,一眼可以看到山上的八眼佛塔,塔旁有幾家旅店,可供食宿,這條線路來回約需6天時間。 這兩條路線的終點,都是觀看世界第一高峰最好的地點,珠穆朗瑪峰登山基地和卡拉帕塔距離珠峰較近,主峰就在眼前,但兩側被高山所隔,視野較狹,而高堯雖然離主峰遠些,但是能看到更大的範圍。 珠穆朗瑪峰區域的高山風景點區有海拔8000公尺以上的洛茨峰、洛茨下峰和瑪卡魯峰,海拔7000公尺以上的有雅中勁峰、紐茲峰和潘慕尼峰,海拔6000公尺以上的則有阿馬達布馬蘭峰、楠巴峰、凌雲峰、剛泰戈峰、卡利奧龍峰、堪布茲峰、金沙古峰,海拔6440公尺的朱拉茨(Cholatse)峰、古森剛谷魯峰、剛毅峰、盧布切峰和盧布切西峰,海拔5000公尺以上的有堪比拉峰。 安娜普納中部登山區域,是尼泊爾的第二個登山遊覽熱門地點,位於國境中部、加德滿都以西,是個著名的登山區,這裡雪山聳立,景色怡人,有高峻的山峰和冰河深谷。當地村民純樸大方,整個區域都具有一種獨有的濃厚原野景像和民俗特色。沿途旅店眾多,飲食方便,不但有當地風味,還有簡單精美的歐美菜餚和中國料理。 這個登山區域共有4條路線,都是以波卡拉為起點。第一條路線途經南丹達(Nagdanda)、特希肯加(Tirkedunga)、高拉班尼(Ghorapani)、塔都班尼(Tatopani)、卡羅班尼(Kalopani)和姜遜(Jomson)後,抵達終點穆提納(Muktinath),全程約需7天的時間。 第二條是安娜普納聖地(Ann-apurna Sanctuary),要途經德堪普斯(Dhampus)、根罕德倫(Ghand-rung)、切霍羅(Chhomro)、高迪(Khuldi)和顯高(Hinko),終點為安娜普納聖地,全程約需10天左右。 第三條為安娜普納環遊路線(Trek Around Annapurna),這是中部登山區中最長的一條路線,全程需時17天,整段路線最具挑戰性的就是跨越海拔5116公尺的托朗拉(Thorung La)山㽙,每年12月至翌年4月,山㽙都會被冰雪所封,不能通行。 第四條是潘恩山路線(Poon Hill Trek),這是中部登山區中最短的路線,途經南舟德、特希肯加、南拉班尼和根罕德倫,終點為潘恩山,全程約需5天。 中部登山區的高山景點有道拉吉里峰、馬納斯盧峰、海拔8091公尺的安娜普納四號峰、加迪朱利峰、海拔7500公尺的安娜普納一號峰、甘加普爾納峰、海拔7219公尺的安娜普納南峰、基拉西爾杜母峰、提利切峰、尼基利峰、比生峰、尼基利中峰、藍江峰、杜克茲峰、海拔6839公尺的尼基利南峰、朱紐西峰、海6441公尺的希因朱利峰和海拔6200公尺的朱紐東峰等。 在中部登山區內醫療和救援設施主要有比西薩哈(Besi Sahar)醫院、查姍(Chame)藥房、翁尼(Ongre)鎮緊急救援小機場和曼寧(Manang)醫療救護站等。 加德滿都北部登山區是距離首都最近和最省時的登山旅遊區,這裡的山峰主要是以北部的藍登拉朗(Langtang Lirung)峰、南部的甘切普(Gang Chhenpo)峰和東部的波奇勒巴(Porje Lakpa)峰連貫而成。除了登山外,這個地區還有許多寺廟可以參觀,並能接觸當地村民,感受一下純樸鄉村生活的情趣。 這個登山區有4條登山路線可供選擇,其中最熱門的是藍登路線(Langtang Trek),先從加德滿都搭乘巴士到翠蘇里(Trisuli)山谷的拉尼波瓦(Rani Powa),再乘公共汽車至洪治(Dhuneche),然後開始徒步登山,途經斯雅布(Syabru)和昌剛(Chongong),終點是藍登山谷,全程需6天時間。 第二條是岡查拉(Ganja La)山㽙路線,它是藍登路線的延續,要跨越海拔5106公尺的岡查拉峰,再到希杖布(Helambu)的塔克基揚(Tarke Gyang)村,這條山路每年4至11月開放,沿途地勢險峻,最好請嚮導陪同前往,要攜帶帳篷和食品。 第三條是希林布環遊(Hela-mbu Circuit)路線,沿途山路較為平緩,適合老年人或體質較弱的登山客。途經帕蒂巴哈揚(Pati Bhanjyang)、胡湯森(Khutumsang)、坦里帕蒂(Thare Pati)、塔克基揚和基爾(Kiul),全程7天,沿途有足夠的時間觀光遊覽。 第四條是高善公德湖(Gosai-nkund Lake)路線,途經洪治、星戈姆巴(Sing Gompa)、高善公德、戈巴特(Gopte)和坦里帕蒂,途中經過的高善公德湖是個海拔4380公尺的高山湖,湖水清澈,湖面和四周風景秀麗迷人,令遊客留連忘返。此外,這個登山區中設有醫院和藥店,在藍登谷地有一個緊急救援小機場。 東部登山區的起始點在哈倫(Dharan),登山者也可以在完成珠穆朗瑪峰登山區回程之際,在魯克拉南行至布沙(Bupsa),再轉向東南,途經佳哈卡(Gaikharka)、哈利(Khare)、蒙瑪雅(Man-gmaya)和達漢庫塔(Dhankuta),最後在哈倫乘車回到加德滿都,全程約需12天。這條線路行人較少,沿途缺乏旅店和食物補給點,所以遊客要自備睡袋和食物。 尼泊爾西部登山區的旅遊較為蕭條,主要原因一是陸路交通不便,要靠輕型飛機運載往返旅客,而且班次少;二是西部山區屬邊境地區,許多地方尚未對遊客開放,這條登山線路途經烏哈加恩(Uthagaon)、辛查霍拉(Sinja Khola)、仇哈(Chautha)和高善(Gossain),最後返回甘拉,途中主要旅遊點是拉拉湖和久木拉湖,景色美麗動人。 為了協助觀光客及一些探險攀登尼泊爾的高山峻嶺者,尼泊爾政府在境內中北部安娜普納峰北坡、海拔3800公尺的蒲南村中,設立了一所尼泊爾登山訓練學校,專門訓練尼泊爾的男女登山嚮導。學校由尼泊爾登山協會贊助,並受尼泊爾政府的資助,每年由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登山專家,為學員們提供一到兩次為期一個月的術科和學科訓練,學員們入學要繳納相當貴的學費。 國家公園 尼泊爾境內有8個國家公園、5個野生動植物保險區、3個森林保護區,共擁有6500種植物、181種動物、844種鳥類,生態環境非常豐富,各觀光景點風光絕佳,分別介紹如下。 琅塘國家公園(Langtang National Park)位於加德滿都以北,包括了琅塘河谷,面積廣達171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67公尺,有大面積崎嶇而陡峭的地域,在大起大落的山脈裡又有幾乎垂直的深谷;喜馬拉雅山系中的居葛爾山(Jugal Himal)和琅塘山,也都坐落在境內。這裡是藏族一支雪巴人的居住地。境內還有柯塞昆德和葛塞英庫達等20多個水質純淨的湖泊群、琅塘河谷,以及赫拉蒙布村附近叢林覆蓋的山坡等景點。 公園裡不同海拔的地區分布著不同的植被類群:在2743公尺以下屬低海拔地區,覆蓋著銀樅樹、鐵衫和橡樹;在海拔2740公尺左右的地區,布滿了松樹;而在高海拔地區,植被多樣化,高山草地隨處可見,還有許多珍奇美麗白色的薄雪草,自然風光極具魅力。常見的動物有雪豹。喜馬拉雅山黑熊、麝鹿、野山羊、野綿羊和小熊貓等,在一些地方還可見成群結隊的野牛。其中的麝鹿以地衣為食,是唯一有能力跳上樹的鹿科動物。這裡也以鳥類繁多而出名,尤以雉鳥類最為突出,還有尼泊爾的國鳥虹雉,以及髭兀鷹、高山赤嘴鳥、雪鴿和河鳥等最為珍貴。 薩迦瑪塔國家公園(Sagarma-tha National),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國家公園,位於加德滿都東方165公里的珠穆朗瑪峰南麓,面積1148平方公里,境內有10座海拔超過7315公尺的高峰,被命名為「地球的第三極」。20世紀50年代人類探險隊曾征服過這裡的珠穆朗瑪峰,並於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在公園海拔4267公尺以下的地區,住有少數高山雪巴人,並有類似冰天雪地北極塘的不少大冰河,還有獨特迷人的高山風光和植被,熱帶深深的河流與姿態各異的雪峰並存。動物種類繁多,有麝香鹿、野山羊、喜馬拉雅山黑熊、狼、山貓、雪豹、羚羊和野鹿等。常見的鳥類有赤色雉、雪雞、雪鴿、赤嘴鴉、黃嘴鴉、大禿鷹和髭兀鷹等。 迷人的綏•博克順多國家公園(Shey-Phoksundo National)位於尼泊爾西北部多爾帕(Dolpa)地區,面積廣達3555平方公里,公園內的坎基桑巴山脈有多個海拔超過6000公尺的山峰。在地勢較低的南部地區,主要植物有松樹、胡桃樹、橡樹和柏樹等;在地勢中等的中部地區,分布著松樹、針樅樹和杜松樹等;高寒地區則頑強地生長著野玫瑰等植物。 公園內的野生動物有數量不少的藍色綿羊、喜馬拉雅斑羚、麝香鹿、豹、野狗、狼、土撥鼠、黃鼠狼、鼠兔、恆河猴和長臂猿等。在高寒地區,常有雪豹出沒。與西藏接壤地區,生活著西藏大綿羊、西藏瞪羚、羚羊和野牛。鳥類也數不清,有歡喜雉、赤嘴鴉、烏鴉、西藏雪雞、紅雀和髭兀鷹等。 這座國家公園裡居住著信奉佛教的藏族人,每到八月中旬月圓時,附近的居民都會前往山上的綏博克順多寺院聚會,並且在以後的幾天裡,要連續三次爬上山頂。 拉拉國家公園(Rara National Park)位於加德滿都西北方約370公里處、海拔2957公尺的富饒河谷地區上,建於1976年,是尼泊爾國內面積最小的國家公園,佔地只有106平方公里,有許多美麗的湖泊,以及許多與之相適應的植被和野生動物,為了保護及研究這裡的動植物,尼泊爾政府在拉拉湖北岸興建了一幢國家公園總部大廈。 這個公園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擁有國內最大內陸湖泊的拉拉湖,周圍緊靠湖畔的斜坡上布滿了針樅樹、香柏、杜松、松樹,以及尼泊爾國花的杜鵑花和石楠花等。公園內有很多鳥類,有多種水鳥和天鵝等候鳥在湖區生活,國鳥虹雉也會在公園裡驚鴻一瞥。種類和數量多不勝計的野生動物以此地為樂園,最常見的有喜馬拉雅熊、豹、小熊貓、麝鹿和黑鈴羊等。 皇家巴迪亞國家公園(Royal Bardia National Park),又稱為巴迪亞犀牛保護區(Rhino Lodge Bardia),位於加德滿都以西578公里處,坐落在特萊平原中西部卡拉里河的西岸,面積968平方公里,1976年起被宣布為保護區,有卡拉里河支流格茹瓦河蜿蜒流過園區。公園南部面對施瓦里克群山,園內土地屬沖積平原,有70%面積被婆羅雙樹所覆蓋,另外30%土地是草地、無樹木平原和河邊森林。 這裡是犀牛生活的地方,並係尼泊爾第二大老虎群集居地,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印度次大陸上少數能在野外清楚地觀看孟加拉虎,並允許適量誘捕的地方,大約四分之三觀看老虎的活動是經由騎象看虎,其他的可經由開車、坐船或徒步觀虎。 公園內有許多步道,特別是沿河岸邊最多,公園對外也有完善的公路網。這裡有32種哺乳類動物,諸如犀牛、印度羚羊、野象、虎、梅花鹿、黑斑鹿、豬狀鹿、印度大鹿、沼澤鹿、花鹿、野豬、印度長毛猴、恆河猴和淡水海豚等。這裡有350種鳥類,其中很多是水鳥。在卡拉里河中棲息著少量的鱷魚和大馬哈魚,另有很多種河魚,包括釣客最愛的印度(Mahseer)在內,由於魚類漸少,凡釣到的魚,都必須再放回河中。 科西塔普野生動植物保護區(Koshi-Tappu Wildlife Reserve)位於特萊地區的東部、科西河的兩岸,保護區面積為175平方公里。這裡有國內特有的野生水牛,另有老虎、印度大鹿、獵豹、藍色公牛和280種不同的鳥類。 卡拉里野生動植物保護區(Karali Wildlife Reserve)位於特萊地區的巴爾地亞區,曾是皇家希克哈爾(Shikhar)保護區,並被世界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指定為老虎專項保護區,因此成為尼泊爾王國現存老虎數量最多的地方。保護區面積368平方公里,主要植物為婆羅雙樹林和野草叢生的草原。 皇家蘇卡拉潘達野生動植物保護區(Royal Shuklaphanta Wila-life Reserve),是尼泊爾王國的狩獵公園,面積2.05平方公里,這裡是沼澤鹿的棲息地,特萊地區西部低漥地帶的公園內,繁生著森林和草地,因此有無數的野生動物在此活動,主要的有老虎、印度大鹿、熊、豹、獵豹、豬狀鹿和藍色公牛等。為了保護這些野生動物的生活環境,這裡於1976年起被宣布為野生動植物保護區。 帕爾薩野生動植物保護區(Parsa Wildlife Reserve),位於尼泊爾中部,其範圍包括了馬克萬普爾、帕爾薩和巴拉等地區,以及奇旺的部分地區,總部設在阿達巴爾,即赫濤達至比爾根傑的公路上,整個保護區佔地499平方公里,創建於1984年。 區內主要旅遊點是橫貫東西的朱瑞亞(Churiya)山系,海拔750至950公尺。這裡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有熱帶和亞熱帶森林及植物,以婆羅雙樹最多,沿著溪流和河邊叢生著針葉松樹,在朱瑞亞山南面盛產一種極具商業價值的草。主要野生動物有老虎、豹、印度野牛、印度長毛熊、藍色公牛、野狗、印度大鹿、獵豹、豬狀鹿、食蜜獾、棕櫚麝貓和山貓等。還有300多種鳥類及多種蛇類,由於保護區內有部分熱帶雨林氣候區,因此也有大蟒蛇出沒。 多爾帕坦狩獵保護區(Dho-rpatan Hunting Reserve)位於尼泊爾西部多爾帕坦縣南端的庫門、巴格龍革、門亞格地等地區,坐落在海拔8167公尺的道拉吉里山南側,政府在這個狩獵保護區內,允許有限度地獵殺一些動物。 這裡的植被極具特色,在低海拔地區,以茂密的硬木樹為主,並向北延伸,主要的樹種有樅樹、松樹、樺樹、石楠樹、鐵杉樹、橡樹、杜松樹和針樅樹等。區內有一些山地部落居住的小村莊,這裡藏族居民的雪巴人,多兼做一些小生意並飼養牲畜,以補務農的不足部分。此地也是藍色公牛的棲息地,它是一種高經濟價值的熱帶動物,也是狩獵者主要獵殺的對象。這裡的小熊貓和歡喜雉是高瀕危的珍稀動物,是絕對不得獵殺的。 在每年允許狩獵的季節裡,狩獵者要到加德滿都的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局去辦理狩獵證,但只有極少數人如友好國家領導階層權貴人士、特別富有的外國觀光客才能領到。除了狩獵外,這個狩獵保護區對徒步旅遊者及野生動物愛護者,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安娜普納自然保護區(Anna-purna Conservation Area)的範圍,包括了安娜普納山系及波卡拉北部的穆斯塘地區,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是尼泊爾最大的自然保護區,擁有許多風光壯麗的高山,區內的自然景觀充滿了原始野味,當地人民生活樸實、粗獷。 瑪卡魯巴倫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Makalubarun National Park and Conservation),位於尼泊爾最偏遠地方的珠穆朗瑪峰東側,其中國家公園面積2230平方公里,保護區則佔地830平方公里。有成百種的鳥類將此地作為家園,還有小熊貓、麝鹿、喜馬拉雅黑熊和雲豹等野生動物在此棲息。 世界第5高峰海拔8463公尺的瑪卡魯山就是坐落在自然保護區內,這也是尼泊爾唯一的純自然保護區,有極豐富又獨特的動植物種類,並且有很多地方屬於無人區。在植被方面,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多為婆羅雙樹林;在海拔1000至3000公尺地區為亞熱帶森林地帶;海拔3000至4000公尺則為樅樹、赤楊樹和石楠樹林區;在海拔4000至5000公尺是高寒地區,是石楠和杜松生長的灌木林區;海拔5000公尺以上是草本植物區及無植物區。 希娃普瑞水域及野生動物保護區(Shivapuri Watershed and Wildlife Reserve),包括加德滿都北部山區在內,是加德滿都河谷的主要水源供給地。海拔2732公尺,面積114平方公里,區內有木蘭樹、石楠樹和松樹等主要植物,並生活著長毛熊、長尾猴、豹、鹿等野牛動物和多種鳥類。

動物天堂的奇旺公園

奇旺(Chitwan)是尼泊爾金三角之一,因著名的皇室奇旺國家公園而聞名。它位於尼泊爾南部,東北距加德滿都120公里,在鄰近印度國界雷普提(Rapti)谷地的雷普提河和拉堰尼河交匯處的沼澤平原上,海拔150公尺,氣候溫暖,佔地980平方公里,在國家公園內約有5.2萬戶住家。 當地居民有印度人、尼泊爾原住民和塔魯人。印度人主要生活在保護區邊緣有限的平原耕地上,生活雖貧困,但卻非常文明、客氣、守規矩並且敬業。長久以來生活在以茅草、竹籬所搭蓋的農舍中,沒有自來水及電燈,夜墓降臨後依靠煤油燈照明。他們務農為生,耕作依然停留在以牛犁田的原始型態中,見到觀光客時,總會微笑而真摰的問候一聲「納馬斯達(Namasda)」,即你好的意思,令人倍感親切。尼泊爾原住民即喜馬拉雅山山民,為蒙古人種。塔魯人是散居在保護區內的落後部族,他們從事農耕,在每年農收季節可見到成群結隊的婦女肩扛象草(Elephant Grass)渡河的壯觀景象,她們利用象草換取穀物、貨幣或蓋房子。農閒時,塔魯人以歌舞自娛,擅長表演土著歌舞及筷子舞等。 當地交通便捷,在國家公園附近就有兩座機場:一座是梅格哈利(Meghauli)機場,在雷普提河流域的小鎮附近;另一座索雷哈(Sauraha)機場位於支流納拉亞尼(Narayani)河附近的巴拉特普爾小鎮。梅格哈利機場每週有3個航班飛往加德滿都,還有定期航班飛往麥革浩利、斯瑪拉及巴拉特普爾;從加德滿都到此的航程約20分鐘。這裡有許多長途巴士開往塔德巴札爾(Tadi Bazar),然後再轉車前往加德滿都、波卡拉及印度邊境。旅遊巴士可通往加德滿都及波卡拉等地,車程約5個小時。從奇旺車站可搭乘吉普車至住宿區,當地的公共汽車公司提供白天與夜間公共汽車營運服務,許多酒店也提供租車服務。 在國家公園範圍內有許多星級飯店和度假村,當地還有許多營地旅店與小客棧供遊客選擇。為了防止野獸襲擊和洪水沖擊,這些小客棧多數建在高高的木椿上,並在四周設有圍籬。這些木造小屋,以蘆葦梗為牆,木為窗,茅草蓋頂,頂有詩意,別具風格,加上當地電力供應不足,日落後依靠煤油燈照明,利用熱水袋保暖,更具異國風情。其中虎頂叢林客棧(Tiger Top's Jungle Lodge)因招待過英國皇室成員而享有盛名,它由兩棟木屋組成,葺草覆頂,藤枝為牆,充滿濃厚的鄉野氣息,晚上照明依賴煤氣燈,客房浴室內有太陽能產生的熱水供應,擁有優質的服務態度和完善的設施。 白犀牛度假村(The Rhino Residency Resort)位於奇旺國家公園內,設計別具一格,八角形木屋具有帳篷風味,每間客房設施完善,24小時供應熱水,附設游泳池、網球場、閱覽室、餐廳、魚池、酒吧、庭園及休息區等設備,還有特別規劃的圖書館和簡報室。這裡擁有第一流的服務品質及豪華的娛樂設施。 此外,納拉亞尼狩獵(Safari Narayani)旅館、奇旺叢林旅館(C-hitwan Jungle Lodge)也是當地有名的旅館。 這裡的餐廳多數附設在旅館內,旅店的晚餐通常在晚上7時開始,菜式以供應西方遊客為主的西餐,也有尼泊爾餐。當地的手工餅、烤全羊極具特色,值得一嚐。 由於尼泊爾缺乏現代娛樂和資訊,所以欣賞當地土著歌舞成為最主要的消遣。尼泊爾民族歌舞反映的是山民部落生活的情景,表演者身著色彩鮮豔的服裝,表演原始的歌舞。塔魯族人的棍舞精彩絕倫,表演的男女圍成單圈,左右手各執小木棍,動作由慢變快,整齊劃一,忽而雙手自打;忽而前後敲;忽而變化成雙圈,高潮時棍擊聲響徹天際,猶如萬馬奔騰,將人類的力與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尼泊爾境內規劃最好、開發最完善的旅遊區就是皇家奇旺國家公園(Royal Chitwan National Park),又名奇旺野生動物保護區,是尼泊爾的叢林心臟,位於加德滿都西南方約146公里處,車程約5個小時,面積為540平方公里,由雷普提河及魯(Reu)河流經南北兩側,同時涵蓋熱帶及亞熱帶森林區、波羅雙樹森林區、河濱森林區等豐富的生態林相,棲息在此的野生動物包括了50多種哺乳類動物、800多種鳥類及大約60種的兩棲動物。 據記載,20世紀初皇家奇旺國家公園成為尼泊爾皇室最鍾愛的狩獵區,英國皇室成員及達官貴人蜂擁而至,前來狩獵,他們常常騎著上百頭大象從四面八方圍攻孟加拉虎,使這種大型珍貴的動物瀕臨滅絕的邊緣,英王喬治五世及兒子威爾斯王子即愛德華八世、特別鍾情於奇旺的叢林生活,在1911年的狩獵旅行中,他們在11天內就獵殺了39頭虎和18頭犀牛。 曾經有一段時間,這裡被傳播瘧疾的蚊蟲所包圍,在此生存非常困難,野生動物無法繁衍生息,連那些不得不路過此地的旅遊者也像逃避瘟疫似地匆匆而過。當時的印軍或英軍把穿過這裡比作「通過戰場」,然而拉納王朝的首相們卻冒著感染瘧疾的危險去捕殺那些散布在叢林中的老虎、豹、犀牛等獵物。幾乎所有有名望的旅遊者都被邀請到這裡打獵。蚊蟲消滅後,這塊土地開始復甦,地價非常便宜,人們需要耕地時,只需將土地上的樹砍掉,將其濕軟、肥沃的土地翻開即可。由於一些野獸襲擊人和牲畜、毀壞庄稼,此後人們便急速砍伐森林、捕殺野獸,1951年成為尼泊爾國王的御用獵場。1961年因生態保育觀念暢行,開始正式禁止狩獵。1962年,前王馬亨德拉在此建公園,用於保護熱帶景觀的生態環境及瀕臨絕種的獨角白犀牛。1972年後,有專門軍隊在公園內日夜巡邏,以保護珍稀動物不再被偷獵者捕殺。1973年,奇旺被列為尼泊爾第一個國家公園,目的是為了保護頻臨絕種的數約100頭獨角犀牛和不足20頭的老虎。198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列為世界自然遺產,並撥專款派專人定期巡邏,確保森林自然景觀與生態不受破壞。至今,奇旺被譽為亞洲管理最好的國家公園之一,是旅行者最嚮往的野生動物園。目前公園內有400頭犀牛及80頭老虎,還有野豬、猿、猴、豹、象、鱷魚等多種野生動物及許多稀有的鳥類。 這個野生動物保護區內,棲息著犀牛、虎、豹、長毛熊、象、鱷魚、鹿、孔雀和羚羊等各種珍禽異獸,還有一種稀有的鱷魚也在這裡繁殖,野豬、猿、恆河猴、松鼠、河豚和鳥類不計其數。這裡的植物種類繁多,異彩多姿。在陡峭險峻的石壁上,竹林茂密;在一望無垠的山坡上,軟葉蘭松和喜馬拉雅杉樹蒼翠挺拔;在清澈見底的湖泊中盛開著神奇的荷花;在花木草叢和深山峽谷中,有羽毛鮮豔形神活潑的鸚鵡在展翅飛舞;以腐肉為食的髡兀鷹和喜馬拉雅大禿鷹在高空中自由翱翔,來回盤旋覓食。 一趟奇旺國家公園之旅通常需三天兩夜,活動行程多種,大致可分為:大象狩獵、獨木舟漂流、河邊觀鳥、窺視老虎、徒步叢林探險、拜訪大象撫育中心、鱷魚撫育中心及村落拜訪等。 名列奇旺國家公園探險之旅榜首的「大象狩獵」(Elephant Safari)是叢林中最令人難忘的旅程。因所有動物都害怕大象,於是牠成為叢林巡邏員的最佳搭檔,當巡邏員騎大象進行叢林視察以防止非法狩獵時,可確保不被其他動物攻擊,後來才衍生出所謂「大象狩獵」這種專為旅行者規劃的叢林之旅。大象由政府負責領養,因此絕大多數觀光客是由旅館安排好騎乘時間,大家按規定的時間乘騎。騎象活動每天早晚各一次,每頭大象除象奴外最多可載四名遊客。觀光客坐在受圍欄保護的象座上,由跨坐在象頸上的象奴駕御著到密林中尋覓及觀賞各種野生動物。走入曲折小徑,渡過溪澗,踏入叢林,沿途顛簸苦不堪言,象群在行進間,彷彿開著大型戰車,凡是阻礙通路的藤樹或藤枝,大象都會用鼻子排除。在叢林間最常見的動物是松鼠和野豬,間或可見色彩華麗的虹雉在木棉樹頂端棲息,短距離飛躍和嘹亮的鳴叫,偶爾有單身貴族的花豹在樹幹上顧盼自雄。一旦發現大型獵物,象奴一聲令下,群象竟能在曠野上開始拔腳衝刺,穿越蔓草和沼澤狂奔而出,雙手緊抓住欄架的觀光客,褲管濺濕,兩腿被草刺得發癢,臉色嚇得發白,突然間,一頭稀有的印度獨角犀出現在眼前,肥碩的身軀在草原上悠遊獨行,這種景象足以使人忘卻一身的疲勞和緊張。此外,騎象是很好的森林浴,但是騎象很累,需要體力,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40分鐘。象的腳步跨得很大、很重、也很穩,但是在上山或踩水溝時,坐在象背的遊客好像重心盡失,快要傾倒,感覺非常恐怖,其實不會掉下去的,可以不必害怕。沿途還可以近距離地欣賞到鹿、猴子和各種鳥類,運氣好的話還有幸看到美洲豹、孟加拉虎、野山羌、黑熊及野象等。 白犀牛是公園內最珍貴的被保護動物,已經瀕臨絕種,是1952年大屠殺後的倖存者。牠高約2公尺,長達4公尺,體重可達4噸,因頭頂中央突出一隻犀利的角,所以稱為獨角白犀牛。犀牛角的生長結構非常特殊,不是骨質的角,也不像其他獸類的角是長在骨架上,而是呈拱形長在頭皮上,角根部的頭顱非常堅硬,身上的皮也相當厚。表面上看似溫馴老實,動作遲緩,實際上在與動物搏鬥時,牠以自身的厚皮做堅硬的鎧甲,以匕首般尖銳的牛角做武器,常常凱旋而歸,因而在山林中可以橫行無忌,而大象是它唯一懼怕的龐然大物。獨角犀牛渾身是寶,身價貴如金,它的皮、肉、內臟、骨及血液等都是名貴的藥材,其中最珍貴的是牛角,具有極高藥用價值,有清熱、解毒和強心的獨特功效,如今尼泊爾政府把犀牛角列為禁止出口的藥材。 這裡也是野生孟加拉虎經常出沒之地,牠擅於藏匿象草中,夏季是觀察牠機率最高的時節,因為這時林中高聳的象草多被採收,老虎失去藏身之地,自然就容易現身。不過這個時候叢林的瘴氣比較嚴重,旅行風險較高。 大象草是當地特有的一種草,每年8至10月生長得最茂盛,有5至6公尺高,為野獸提供了絕好的掩藏之地,並可供公園內野牛、犀牛和其他食草類動物食用。每年3至6月,當地居民會將公園內的草打短,他們將草曬乾,用來蓋房頂,並將乾草儲藏起來作為家畜的旱季食物。 「大象狩獵」之旅的時間為2個小時左右,參加此活動需要注意一些細節:忌穿紅衣服、高跟鞋,不宜帶貴重物品;在象背上不宜搖晃、出聲;最好身著長袖衣服及長褲,以免被叢林中的荊棘刮傷,戴眼鏡的遊客最好把眼鏡用鏈子掛好。 乘獨木舟遊河賞鳥之旅(Du-gout Canoe Ride)可以參加團隊,也可以自己租船,單程約一個小時。一艘船一般可乘6至7人,這種船呈狹長形,平底的獨木舟是真正用一棵大樹挖成的,前後有土著船夫掌舵或撐杆,沿著一條寬約200公尺的雷普提河順流而下。這條河將住宿區與公園隔開,河的兩側分別是密集的樹林河岸和樹木稀疏的河灘。沿途可見羽毛色彩非常鮮豔的鳥兒飛過,河岸旁有大小鱷魚在爬行。 此外,園內的台拉河(Terai)也可以漂流,旱季時它是一條擁有寬闊河床、沙洲及沙岸的淺溪,最深不過2公尺。乘獨木舟通常要一大清早,趁河面還籠罩在晨霧中時,悄悄地乘舟下河,由嚮導在船首領斻舵手在船尾撐篙,無聲無息地順流而下,在清晨中慢慢前進,除了水聲,只有濛濛的晨霧伴著寧靜,令人心曠神怡。沿河泛舟,一路上可以欣賞到十多種鳥類及鱷魚、烏龜等。那種就近觀賞野生動物的興奮心情,與騎大象的心情何等相似。 近年來尼泊爾盛行橡皮艇泛舟活動,深受喜歡刺激遊客的歡迎。沿翠蘇里(Trisuli)河與納拉亞尼河一路泛至奇旺國家公園,這是目前最熱門的路線。其中的桑考希(Sun Kosi)路線曾入選世界10大激流泛舟路線之一。 窺視老虎分成「循跡」和「緊急通知」兩種方式,每天清晨,客棧四周布滿老虎、胡狼、野熊和麝貓的足跡,嚮導帶著遊客,循著老虎足跡深入草原,沿途可見到樹皮上虎爪累累,令人頭皮發麻,找不到老虎無所謂,如果被老虎找到就麻煩了,但老虎看見龐然大物的大象也是不敢惹,往往會主動退避三舍。此外,所有公園裡的客棧還會提供登山活動,在黑岩山頂俯視草原,遙望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群峰,景色非常壯觀。 徒步叢林(Nature Walk)探險活動相當刺激,在危機重重的叢林中,遊客需輕聲慢步的跟隨當地嚮導。這種活動忌人多、腳步聲大,更忌穿大紅衣服。沿途有機會欣賞到猴子、羌、鹿、梅花鹿、小野兔、熊和犀牛等動物。嚮導會詳細告訴遊客一些應注意的事項:見到犀牛要趕緊爬樹或蛇行,因為牠的眼睛不好只會直走;遇到老虎要兩眼直瞪牠,慢慢向後退;遇到熊千萬別爬樹,因為牠爬樹的速度非常快。 在奇旺賞鳥,除了定點觀察法外,也可以配合叢林漫步、騎象探險、激流泛舟、吉普車獵遊等活動,多管齊下,同步進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座公園位於原始叢林,背有群山屏障,主要植被是榛樹林、河流森林及草原,許多種鳥類在此棲息,是野鳥的天堂。根據鳥類們棲息及活動的地點可分為:叢林中、湖泊河川旁、鄉村田野中等。 在此比較幽暗的叢林中時常可見害羞的黑鷴一閃而過,這是一種全身黑羽的雉雞。較為開闊處可欣賞到成群的赤紅山椒鳥躍動在枝葉間,還可能出現形態相似的小山椒鳥、粉紅山椒鳥及肉雞老祖宗的原雞。青藍色的銅藍鶲總是出其不意地出現在枯枝頭,才讓人看到又藏匿無蹤;綠色身形的亞歷山大鸚鵡呱噪後飛上枝頭,而紅腿小隼則是袖珍型的猛禽。啄木鳥總是呆頭呆腦地站在枯枝頂;黃色的頭及綠色的背,可能是黃冠綠啄木鳥或是大黃冠綠啄木鳥;綠背、黑頭的可能是黑枕綠啄木鳥或是鱗腹綠啄木鳥;金黃色的背可能是喜山金背三趾啄木鳥或是小金背三趾啄木鳥;體型稍小背部黑白相間可能是茶胸斑啄木鳥或星頭啄木鳥;叢林中最袖珍的是斑姬啄木鳥,啄起木頭秀氣得幾乎沒有聲音。此外,叢林間經常可看到紅喉鶲、大山雀、栗腹及長尾縫葉鶯等小型陸鳥及呱噪的棕腹樹鵲。傍晚時分,夜行性的鴟鴞類開始活動,拳頭般大的斑頭鵂鶹則是最常見的貓頭鷹。 在河流中可以觀察到綠頭白身嘴尖長的川秋沙,以及全身桔黃的瀆鳧等大型鴨類;河面及沙岸上空灰沙燕來回飛舞,舊河床岩壁上的洞便是牠們溫暖的家。在河流附近也能欣賞到獨立河岸的大白鷺、棲息在短枝上的白胸翡翠鳥,以及自河面悠閒飄過的漁鷗。在碼頭附近沙岸上有棕翅歌百靈、恆河沙百靈迎風吟唱,白斑黑石在草枝上站崗放哨。沙岸上還有特殊的灰燕,這種飛起來像燕子的鳥實際上是一種涉禽。在水流較為平緩的地區,泥灘上點綴著靈巧覓食的小鳥,鮮黃的是黃頭鶺鴒及黑白相關的灰斑鶺鴒,河邊高大的樹上也常看到大型水鳥棲息在粗枝上,有黑、黑鸛、禿鸛及鉗嘴鸛等,都是本地的特色鳥種。 森林邊緣的清溪旁或砂石地上,是黑白相間的黑背尾燕;灌叢間黑白相間的則是白喉扇尾鶲,喜歡停在細枝上;頭像鐘擺般左右顧盼的是方尾鶲;還有在稀樹間紛擾鳴叫的白鵊鵯等鳥種。 公園中有許多小湖,湖岸旁可看到短吻鱷曬太陽,白腹秧雞及紫水雞等秧雞常出現在水草之間,湖面則常可看到成群的栗樹鴨活動。拉米塔爾(Lamital)湖是公園內的人工湖泊,由河壩將拉皮提河水阻攔而成,有為沼澤鱷魚啄污漬的水鳥及其他鳥類活動。長草密布的草澤中,常出現的秧雞類則是紅冠水雞。長草叢區是紅頂及紅耳鴨的天下,成群的鳥兒喧鬧異常。碩壯的褐翅鴉鵑也常在草中藏頭露尾。 公園周邊的鄉村、農田、牧地及造林區也有多種鳥類棲息。在農舍附近可以看到家雀、家鴉及黃胸織布鳥等與人類息息相關的鳥類。在田間常可觀察到大型的鉗嘴鸛及印度池鷺,以及小型的黑喉鴝、赭紅尾鴝、黃頭鶺鴒等。當地住家附近的樹枝上有許多色彩繽紛的鳥類活動,有赤胸啄木鳥、棕胸佛法僧鳥、尾部尖長的紅領綠鸚鵡及花頭鸚鵡、黑白相間的鵲鴝、全身灰黑的家八哥、林八哥、大鵑鵙及棕背伯勞等。紫花蜜鳥可能是本地最小的鳥類,喜歡花多的地方,在城鎮的花園中都可以找到牠的蹤跡。 此外,最令賞鳥人頭痛的是此地種類繁多且外型酷似的各種柳鶯,有白喉林鶯、暗綠柳鶯、巨嘴柳鶯、褐柳鶯、煙柳鶯、灰柳鶯、黃腹柳鶯、棕柳鶯等。較為稀有的猛禽有:黑冠鵑隼、白眼口鷹、棕腹隼雕、鳳頭鷹鵰等,礫石河流間是嘴鷸活動地帶。在眾多鳥類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九色丹飛鳥,雌的體小渾圓,雄的體大豐滿,雙趾蒼勁有力,頭頂長出一撮有如帽纓似的羽毛,非常討人喜愛,大的重達3公斤。 賞鳥的最佳時間是春季,氣候宜人,鳥類活動旺盛。雖說冬季也有許多遊客利用寒假來此旅遊,可以觀察到自北方來此度冬的候鳥,但這段時間的氣候比較不穩定,經常下雨,而叢林中的晨霧往往在早上10時後才散,影響賞鳥的活動。夏季異常濕熱,蚊蟲非常活躍,不適於野外活動。「早起的人有鳥看」是賞鳥的一般通則,由於鳥類的習性是以清晨及黃昏最為活躍,因此日出時分是賞鳥的最佳時間。當太陽升到令人感到燥熱的時候,樹林間鳥類的活動就降低,觀察鳥類的機會也隨之減少。此外,觀察猛禽的最佳時間是日上三竿之後,因為猛禽喜歡隨著熱氣盤旋的緣故。另外在河岸及湖邊觀察水鳥則不受時間的限制,在白天的任何時間都適宜。 賞鳥的裝備可分為:服裝、望遠鏡、食物及飲水等。服裝以舒適、輕便、耐磨為首要,色彩最好採用與野外環境相融合的草綠、褐黃等色系,並且備有大口袋以容納賞鳥的工具。當本地日夜溫度大,清晨賞鳥時,衣著需能保暖;白晝時分,日照十分強烈,最好穿著長袖上衣,既防曬又防蚊蟲叮咬。此外,還需準備一頂寬沿的帽子,既防曬又有助於賞鳥時避免外來光線的干擾。驅蟲劑及防曬油必不可少,即使在冬季也需要。本區常有驟雨,因此需要準備雨具。 望遠鏡是賞鳥必備的工具,7至10倍的雙筒望遠鏡適合在叢林漫步及泛舟時賞鳥用;在開闊的河岸、湖邊、草原上定點賞鳥,準備一支20至60倍的單筒望遠鏡及穩固的三角架就非常理想。公園內沒有任何飲食的服務,需要在園區內長時間活動的遊客,需自備乾糧及飲水,再加上此地正午氣溫很高,即使在冬季也很熱,因此需要備足飲水。 鱷魚保育中心主要保育、研究鱷魚。除了蛇、龜等爬蟲類,鱷魚家族也算是奇旺叢林中的稀少人口,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長吻鱷(Marsh Mugger)鼻尖圓潤如肉球,體型較小,以魚類為主食,喜歡生活在乾淨的水裡,目前瀕臨滅絕。另一種是普通鱷魚(Gharial Crocodile)體型較大,身長可達2公尺以上,呈灰藍色,是可怕的肉食動物。 大象撫育中心(Elephant Feeding Center)位於公園內,成立於1986年,大象的職責是協助當地官方巡邏員進行林業視察,也可以擔任載貨、救難等工作,牠已經成為觀光活動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撫育中心的職責是保護牠們的安全、育種、餵養等,還要進行教育訓練。這裡的大象有老有小,每頭平均有4個工作人員照料,所以身強體壯,活潑可愛,食量相當驚人,一天需15公斤食物外加100多捆象草點心,懷孕期一年半至兩年,每胎只有一頭。因此,大象撫育中心成立至今,只有不到30頭大象,而且所有公象裡只有一頭是種象,因此在母象發情時幾乎無法應付,幸好這附近有許多野生公象。每年8至10月象草長得最茂盛的季節,野生公象悄悄徘徊在撫育中心周圍,管理員則大方地鬆開母象的鐵鏈,讓牠們與「情象」快樂地約會。在這裡遊客會更深刻的了解大象的生活習慣,也可以與可愛的象寶寶拍照合影。 當地的風土人情堪稱一絕,落後是尼泊爾的特色,公園內散居的部落民族更是落後的代表。其中塔魯村落非常簡單、古樸,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經濟情況比較好的村民住在磚造屋內,大部分人都在以茅草為頂、黃粘土為牆的屋子中,廚房與臥室幾乎沒有隔開,炊煙在屋內悶燒著,十幾口人擠在一起生活,泥牆外幾乎沒有裝飾。村中可見光頭留辮的村民,這是塔魯族守喪的裝扮,與禮記上的守喪儀節有相通之處。此外,還可以看見裁縫店、理髮店、古老雜貨店等,裁縫店內古老黑色縫紉機叭嗒叭嗒地作響。 參加奇旺國家公園之旅,遊客最好通過當地旅行社事先安排,預訂好交通、住宿及遊程。若是盲目行動,可能會事倍功半。通常奇旺之旅的行程須預付包括往返交通、住宿與三餐、嚮導與各項活動費,乃至國家公園門票等;到了此地後除了付小費外,不需再額外付錢。 二萬湖森林保留區在奇旺國家公園附近,即通往納拉揚阿(Narayangarh)的公路旁,交通方便,進出沒有特別的管制,這裡的環境是連串的小型湖泊、沼澤、環繞在濃密的森林中,是賞鳥的好去處。保留區內有許多鳥類,在靜謐的湖畔,可以觀察到許多水鳥,較為特殊的有:在水邊樹上晾翅的黑腹蛇鵜及鸕𤇍;印度池鷺、紫鷺則靜立在湖的一角守候水中獵物,湖邊巨樹上棲有鸛科的鉗嘴鸛、黑鸛及閉目養神的禿鸛,有時甚至可以看到白頸鸛坐在樹頂巢中。水中有銅翅水雉和栗樹鴨活動,湖的枯樹上可看到大紅嘴的鸛嘴翡翠,水面上空飛翔盤旋著燕子、雨燕及體型較大的特色鳥種的灰燕鵙。 許多鳥生活在茂密的樹林中,有綠啄木、鱗腹綠啄木、鱗喉綠啄木、喜山金背三趾啄木、茶胸斑啄木等多種啄木鳥,以及腹部白色的白腹卷尾、鳴聲婉轉的黑頭黃鸝。樹枝上棲息著大冠鷲、漁雕、小漁雕、魚鷹及白背兀鷲等。在枝葉間覓食的小型雀類中的大山雀喜歡吊掛樹梢;栗腹及絨額則在樹幹間跳上跳下;黑翅雀鴨機靈的模樣非常有趣。在林間的草地上可以看到肉垂麥雞、斑椋鳥在悠閒的漫步。

泛舟飛行和熱氣球

在尼泊爾旅行,除了參觀各大城市、各地寺廟文物和各旅遊點外,還可以從事驚險刺激的激流泛舟、高山飛行和熱氣球等活動,才算不虛此行。 激流泛舟(Rafting)已成為尼泊爾觀光的熱潮,不論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還是經驗豐富的激流專家,都希望前來尼泊爾接受挑戰,因此現在的尼泊爾嚮導,也被訓練成世界級激流泛舟的好手,他們不僅操舟技術高超,能保障遊客的安全,還懂得搭營烹飪,部分嚮導還受過大專教育,能夠解說有關植物和地質等方面的知識。 在台拉河平原上奔流的特爾蘇里河、桑柯西河和塞提河等,都是舉辦激流泛舟的理想地方,行程從1到9天都有,其中以1到3天的行程最受歡迎。 特爾蘇里河是由加德滿都以西、向西南流經晢雲國家公園,再途經馬嘉和吉倫鎮,沿途會看到懸吊在兩岸的原始木橋。這條河流速時快時慢,河床也時深時淺,非常適合一般初玩激流的遊客;通常每10多分鐘就會出現一個激流,導航的舵手會高呼號令,使眾人同心合力勇闖迎面撲來的急流,這裡的激流泛舟以2日1夜的行程最為理想。第一天上午7時30分鐘從加德滿都出發,乘車於上午11時到達目的地,午餐後稍作休息,在下午1時上艇,每艘橡皮艇以乘坐6人最為合適,每艇有一名舵手,在出發前會安排座位,並教授划舟技巧,練習完畢後便正式出發。舟行不久便遇上第一個激流,以後每隔10分鐘就會再遇上一個激流,大家只要聽從舵手的指揮,便可安然渡過所有的激流,大約在下午4時30分左右到達營地。上岸後可以飲用茶點,廚師也開始預備晚餐。第二天早上8時起床,吃過早點後,在上午10時出發,11時30分上岸吃午餐,下午1時出發,到下午4時全程結束。 桑柯西河的激流航線,是以加德滿都東面的多葛甘為起點,順流而下進入未開發的深谷世界,險象環生,驚心動魄,缺乏膽量和勇氣的人,是享受不到其中的樂趣,沿岸崇山峻嶺的風景更是非常優美。這條泛舟航程需8到10天,全程以中段和尾段最為刺激,尤其是以第5天至第7天,遊客要闖過一關又一關的激流,來考驗自己的體力和毅力。由於這條河流是喜馬拉雅山的溶雪匯流而成,兩岸森林密布,猿聲不絕,鳥雀成群,橡皮艇獨闖深谷,全憑同舟共濟,因此這條河流被列為世界10大激流之一。 塞提河穿流波卡拉谷地,它是由安娜普納山脈冰川溶匯而成,河水流經谷底,造成錯綜複雜的台地和峽谷,再與特爾蘇里河匯合,這條路線因河水湍急,白浪翻飛,水中礁石林立,人們乘坐橡皮筏順流而下,易被捲進漩渦,或猛撞岸邊岩石,或碰觸暗礁而翻舟,所以一般遊客很少前來問津,只有專業的激流泛舟探險好手,才敢來此一試身手。 高山飛行對於一些受時間限制的觀光客來說,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人們可以在加德滿都或波卡拉等機場,搭乘10餘人座的輕便螺旋槳小客機,飛往喜馬拉雅山脈白雪蓋頂的連峰作空中近距離參觀,飛機盤旋在安娜普納山魚尾峰和珠穆朗瑪峰山腰間,壯麗獨特的高山風貌盡收眼底,確是人生一大快事。 熱氣球是觀賞喜馬拉雅山景的又一種熱門活動,乘熱氣球在喜馬拉雅山中靜靜地滑過,是令人格外興奮的事。其操作原理是使丙烷氣體在氣球中燃燒,使氣球中空氣變熱、變輕而上升,事先根據風向而決定熱氣球所要去的地方,其飛升的高度可通過在氣囊中增加或減少熱氣來控制。 這種無動力的飛行通常在黎明開始,因為清晨的風會顯得比較平穩。當固定氣球的繩子放鬆後,熱氣球便帶著乘客在晨霧中升上空中,飛進陽光初照的雲空裡,可以飛升至3000公尺以下高度,乘客可以在360度視角裡俯視山區的奇特景觀。 大象馬球比賽源於20世紀初葉,當時生活在印度的英國貴族們,經常以觀賞和參加這種遊戲作為打發閒暇時光的方法。到了1982年,這種比賽在尼泊爾興起,並逐漸形成了有規模的比賽,它的場地比常規的馬球比賽場地略小,每支隊伍由4頭大象和4名運動員組成,參賽的大象通常是來自同一個象群的母象。在比賽過程中,兩隊選手坐在象背上駕馭大象,揮捍擊球進入球門則可得分,大象用鼻子撿球則為犯規。大象們非常喜歡這種比賽,每當上場的時候,總是擺動著鼻子,發出響亮的叫聲,一付非常興奮的樣子。每年的年度國際大賽都在尼泊爾舉行,以英格蘭和尼泊爾國家公園隊實力最強。

共有30多個民族

尼泊爾全國擁有2400多萬人口,近四分之一人口年齡不滿15歲。出生率為42‰,死亡率為1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5‰,超過世界和亞洲的平均值,是個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國家。國民平均壽命為58.9歲,其中男性平均壽命58.6歲,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還短,只有58.3歲,因此年長者都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祝賀。如果有人活過77歲,家族們會為他舉辦帕斯尼禮,人們用五彩轎子抬著終生都佩戴著耳環的幸運長者繞行村落,接受族人的崇敬與慶祝。 這個國家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163人,人口分布非常不均,在總人口中有63%生活在加德滿都谷地和北部山區,並以加德滿都河谷地區人口最為稠密,每平方公里達650多人;另有38%人民居住在特萊平原。在西北部高山乾旱地區,人煙稀少,特別是在海拔4000公尺以上地區,沒有固定的建築物。一般說來,尼泊爾境內城鄉差別很大,只有7%國民生活在城市裡,有多達93%的人民生活在農村和小鄉鎮中,加德滿都的人口就佔了全國城市總人口的一半。 這個國家土地貧瘠,物產缺乏,但是大多數人民仍以農牧業為生,其生活所需多要仰賴中國西藏和印度的供應,觀光外匯是國家主要的收入。一般人民生活水準相當低,很多人赤著足,被肺結核病纏身,或者只因為無法得到米和扁豆等食物而餓得瘦弱不堪,整個社會的條件仍非常落後,至今還處在半開化的狀態中。北部人民的生活習慣和西藏相同,南部和印度差不多。中部高原的尼泊爾人,文化水準要比北部山區和南部平原的人高。由於國內生活水準低,許多尼泊爾男子紛紛到錫金、孟加拉等地的茶場和果園當搬運工或季節工,有的人則去印度各地的大公司或大銀行當守夜人。許多尼泊爾青年,特別是拉伊人、林布人、塔芒人、古隆人和馬嘉人等,非常樂意加入駐紮在海外各地的英國軍隊,也願意加入印度軍隊,服役結束後,他們可以領取一筆退伍金回家,改善一下生活條件。 尼泊爾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據說全國有30多個民族,分為西藏尼泊爾和印度尼泊爾族群,但境內居民種族的源流並不一致。南部居民有蒙古人的血統,但卻非常像印度人;喜馬拉雅山區的居民,多數是西藏人;中部地帶人數最多的居民都是蒙古利亞人,算是典型的尼泊爾人。這些源流大體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原來就定居在尼泊爾的土著民族,第二類是從中國西藏來的移民集團,第三類是從印度來的移民集團。在尼泊爾人中,又分成廓爾喀、印度、格倫、雪巴、尼瓦爾、馬嘉、巴丹、木爾米、松瓦爾、雷布查(Lepcha)和克拉底等族,其中廓爾喀和尼瓦爾是境內的兩大氏族,相處頗為融洽。 最早在尼泊爾境內定居的土著民族主要有尼瓦爾人、杜拉人(Duras)、拉伊人、迪瑪爾人(Dhi-mals)、伯泰人(Botes)、塔芒人、古隆人、馬嘉人、克拉底人、塔魯人、拉杰普特人(Rajputs)、孫瓦爾人、馬南加人(Manangays)、昌特亞人(Chhantyals)、勞泰人(Rautes)、布拉人和魯卡人等。這些民族的語言都屬漢藏語系中的藏緬語族,和藏語相通,體型屬蒙古人種,原本都信奉佛教。此外,在馬哈巴納特山脈和特萊平原,還有直努瓦爾(Danuwar)、拉杰班希(Rajbansi)、切彭格、庫遜達(Kusunda)、馬吉(Maji)、拉吉(Raji)、薩達爾(Satar)等土著民族,他們從前多從事狩獵,後來定居下來,從事農業。 從西藏進入的移民,保持著中國藏族的語言和文化,尼泊爾人通稱他們為菩提亞(Bhotia)人,有些西方學者把菩提亞人視為單一的氏族,這顯然是一種誤解。被稱為菩提亞人的民族計有雪巴人、塔卡利人、洛米人、卡爾波特(Kar Bhote)人、庫塔克雪瓦(Kutak Shelvas)人、洛帕(Lhopa)人、里吉姆(Righim)人、巴拉高萊(Baragaole)人和多爾帕(Dolpo)人。這些民族中,以雪巴人和塔卡利人為數最多,這些民族大都信奉佛教,風俗習慣比較接近。 這個國家民族成分複雜的主要原因是早年有大批印度移民湧入,他們幾乎全是印度教徒,其中有許多婆羅門、王公貴族和屬剎帝利種姓的武士階層,進入尼泊爾後用武力征服當地的土著居民,在和當地土著居民雜居通婚後,體型和語言都發生了變化,但基本上還保持著印歐語,就印度語族的特點,部分人還保持著高加索人種的體型特點,當地居民往往用他們的種姓名稱來稱呼他們,長期相傳,種姓名稱便和民族名稱混淆起來。 廓爾喀人屬印度族,算是後來入侵的民族,多信奉印度教,目前掌握著尼泊爾的政權,他們體格魁偉,強悍善戰,有古代斯巴達人之風,對刀特別有興趣,男子出外時,身上都帶一把銳利的曲形短刀,刀柄每邊鑲著貴重的土耳其寶石。在尼泊爾境內,人們可以看到代表這種尚武特徵的有雙刀交叉圖案的錢幣。這個民族人多勢眾,佔全國總人口50%以上,主要分布在中部河谷地帶,多屬蒙古人種,部分屬歐羅巴人種,具有雅利安族血統,民族性強悍,愛好打獵、唱歌,善於登山。廓爾喀人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在全國居領導地位,大部分王室成員、政府官員和沿線軍官多出身於這個民族。 尼瓦爾人(Newars)屬西藏族,比較起來算是尼泊爾的土著氏族,他們多信奉喇嘛教,固守著自己的民族性、語言和風俗禮儀,他們認為每一座山,每一株樹和每一塊石頭,都隱藏著精靈,人們必須敬重它。尼瓦爾人一向是尼泊爾的主要商人,以往曾經派遣背羅筐的力伕和馱子隊歷經重重關卡,到印度和中國去貿易。他們多精於工藝,古代蒙古忽必烈汗就曾經聘請一位尼瓦爾人作為他的技藝顧問。尼瓦爾人也是優越的耕種者,他們用手製的鍬來翻鬆泥土,有時也會使用肥料和使用水利灌溉,連婦女都會下田工作。婦女們也紡紗織布,縫製紅邊的黑裙,這是尼泊爾農村婦女所特有的服裝,這種服裝顯露她們下腿經過紋身的花紋,人們相信在來生來世,可以把這些紋飾換取食物,在來世絕對不會挨餓。尼瓦爾人還會尊敬雞,稱牠是耶瑪神的使者。尼瓦爾人在家犬的頸上帶花環,認為犬是耶瑪神的守門使者。 馬嘉族(Magar)人屬蒙古人種,約有85萬,是原先定居在尼泊爾的土著民族中的一支具有古老文化的民族,他們主要聚居在尼泊爾西部的卡利甘達基河以西的巴格隆、帕爾帕、古爾米和皮烏坦一帶。在柯西河流域和特萊平原也有零星部落居住。馬嘉人性格爽朗,能歌善舞。住在靠近中國西部邊境的馬嘉人,在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上,明顯地受西藏宗教文化的影響。住在南方的馬嘉人,由於他們同雅利安種族的人接觸密切,所以生活習慣與宗教則與居住邊境的馬嘉人迥然不同。馬嘉人原信佛教,現在據說信印度教的人比信佛教的人要多。由於經濟落後,生活貧困,馬嘉人未能保持和發展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現在日常生活則使用尼泊爾語。 馬嘉人也從事農業,但僅限於擁有土地的階層。普通人民多從事手工業,像木工、泥瓦工和石匠等;還有從事採礦、當腳伕、做苦工。年輕的馬嘉人是英、印和尼泊爾軍隊主要募兵對象。 塔芒(Tamang)族人約有187.6萬,他們主要分布在尼泊爾北部和加德滿都河谷東西兩側的山區中,但在尼泊爾東部和特萊平原中部和東部,也能看到許多塔芒族人。這個民族的人民主要信仰佛教,操塔芒語,但也通用尼泊爾語,屬蒙古人種。他們的社會地位較低,多以務農為業,部分人從事伐木搬運或以當兵為生。從事農業的塔芒人大部分是佃農,受剝削很重,所以生活貧困,文化比較落後,巫術相當流行。在塔芒人中,有一種叫做達彌斯(Dhamis)的人很受尊敬,他們靠草藥和巫術為人「治病」。 塔芒人社會裡有50多個氏族,他們有自己特有的婚姻制度,在同一氏族內不能通婚,但喜歡表親通婚,小叔可以娶寡嫂。他們信佛教,各種典禮和葬禮均由村裡的喇嘛住持,但也慶祝像德賽節一類的印度教節日。 族裡的女人經常光著腳板,卻渾身掛滿飾物,裹了一身色彩華麗的布料。她們大部分在鼻子上穿孔裝上鼻環,且都在左邊,有的兩孔相通,掛個圈。有些塔芒族女人喜歡戴如碗口大的耳環,像兩個小銅鑼似的把耳垂越拉越大,看來相當沉重、累贅。因為她們非常迷信,認為女人一生下來就要鑽鼻孔、穿耳洞,先受點苦,將來死後升天,才不會遭受更大的痛苦。 克拉底(Kiranti)族是拉伊族和林布族的統稱,另外還包括亞卡哈(Yakha)族,他們所講的克拉底語屬藏緬語族,體型屬於蒙古族類型,膚色淺黃,臉龐扁平,眼睛類似杏仁,眼稍細長。關於他們的起源,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是「克拉底吠陀」這一克拉底人的古代宗教經典表明,至少他們一部分祖先和一些古代國王是來自西藏。 無論如何,克拉底人與尼泊爾歷史已有數千年的聯繫。在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馬哈帕臘塔」中,以及尼泊爾古代的編年史中,都有關於克拉底人的記載。在公元2世紀時,克拉底人曾在加德滿都谷地進行過統治,他們後來東遷的原因有待考證,一些學者認為他們與尼瓦爾人有某種的血緣關係。在沙阿王朝統一尼泊爾前,克拉底人曾在現今的柯西、梅奇和薩迦瑪塔專區一帶建立過獨立的王國,首都比賈普爾位於柯西專區孫薩里縣。18世紀末,被賈普爾王國併入尼泊爾版圖。 拉伊(Rai)族人是尼泊爾克拉底族人的支族,又稱為克姆布人(Khambu)或吉米達爾人(Jim-idar)。「拉伊」意為「頭人」,相傳這是廓爾喀國王征服克拉底人時賜封他們的一種稱號,後來便用以泛指居住在阿龍河西岸的克拉底人,即拉伊人。拉伊族有30多萬人,拉伊語與林布語很相似,是克拉底語的一種方言。他們信奉佛教和印度教,但內部不分種姓,世世代代與林布族人通婚,至今仍過著部落社會的生活,大多數人從事農業生產。此外,拉伊人有自己的特別性格。他們心情愉快,好爭吵,但服從紀律。在喜慶節日,多盡情縱酒狂歡。他們一向都是英、印和尼泊爾軍隊的募兵對象。 林布族人(Limbus)也是克拉底族的支族之一,屬藏尼血統,信奉佛教和印度教,約有20多萬人,主要聚居在尼泊爾東部的阿龍河東岸,操克拉底人方言的布林語。這種語言近似蒙古語,但文字與尼瓦爾文相似。林布人的村落多位於沿塔木爾河的傾斜谷地,這裡雨量充沛,宜於農作物生長。林布族人又被稱為「蘇巴」(Subba),意為酋長。相傳這是在18世紀末克拉底領地被併入尼泊爾版圖時,國王沙阿授予他們的稱號。林布人能吃苦耐勞,性情強悍,善於山地行動,也是英國、印度和尼泊爾的募兵對象。 古隆(Gurung)族人是尼泊爾另一支操藏緬語族的民族,現在有65萬人口,他們具有蒙古人的容貌,主要分布在波卡拉山區和厄隆河以西地區,特別是卡斯基、塔納胡、比爾科特、安迪科和甘德倫格等地。據說在古代,他們曾統治過甘德倫德這塊地方。這個民族的人民很能吃苦耐苦,喜歡打獵,大多數人從事畜牧業;婦女則從事編織毛毯、地毯、羊毛圍巾和女用短褂。喜馬拉雅山地區的古隆人長期接受西藏的文明,在服裝,語言和風俗習慣上與西藏很接近。古隆人原來只信佛教,在自己部落內部婚娶,可是現在發生了變化,也開始和信奉印度教的其他種姓的人通婚,在尼泊爾南部地區的古隆人則已經受了印度教及其文化。加萊人是古隆人中的貴族,他們遵循印度教的傳統和禮儀。 在古隆人社會中,婦女有相當的重要性。她們喜歡在手腕和耳朵上佩戴珠寶,並且也穿印度婦女常穿的紗麗。古隆族人善於山地行動,也是英國、印度和尼泊爾軍隊的募兵對象。 塔魯(Tharu)族人是尼泊爾的土著民族之一,講塔魯語,種族起源尚不清楚,但從體型和生活方式上看,顯然不是雅利安人種。在整個特萊地區,從東到西都有塔魯人居住,人口約有40多萬。這個種族的人民皮膚黝黑,生活非常貧困,文化也落後,迄今仍過著氏族社會生活。盛行重婚,信鬼神,敬重婆羅門,喜酒好客。塔魯人在尼泊爾的社會地位比較低下,他們又可分為兩類:在東特萊的叫做梅切(Meche)人,在西特萊的叫做博克薩(Bhoksa)人。塔魯人從前以遊牧為主,善打獵捕魚,現在定居務農,非常勤勞,生活十分儉樸。在塔魯人的村落裡,有一種用以解決糾紛的評議會組織。每個村子都有一個穆基亞(Mukhiya),相當於村長,為政府徵收田賦。穆基亞還有村警協助,在他下面擔任傳送郵件和防範盜竊的村落保衛工作。有一種被稱作奧賈斯(Ojhas)的人,充當巫醫為村民「治病」,驅除妖魔;對這種人的巫術,人們堅信不疑。塔魯族人還可以分為兩大等級,上等的塔魯人稱作拉納塔魯人,下等的塔魯人叫做塔庫爾人。拉納塔魯人相信,他們是在伊斯蘭教入侵印度後,為了保存自己的宗教和文化,從拉其普塔納逃出來的。所以,他們追溯自己的家世是拉其普塔納,認為自己應是高等的塔魯族人。 雪巴人(Sherpas)是跟隨尼泊爾運動的日益發展而聲名大噪,使他們越來越受到世人的注意和重視,因為已成為登山運動必不可少的後勤和嚮導,在全世界已知的120多名成功地登上聖母峰的人士中,有15名是雪巴人,他們不但是第一批成功地登上珠峰的征服者,也是登上珠峰人數最多的民族。雪巴族現有18萬人左右,在人種上屬於藏族血統,在文化、信仰和風俗習慣上大體與藏族相同,所操的雪巴語也與藏語類似。 「雪巴」這個名稱是來自藏語,意思是「東方的人」,據說這是由於他們原先是住在西藏東部的緣故。尼泊爾的雪巴人現在主要聚居在尼泊爾東北部珠穆朗瑪峰麓幾條狹窄的河谷裡。這裡有3個相聯結的地區:帕拉、索盧和昆布。其中的索盧1994年在澳大利亞的援助下建成了弘古水壩水力發電廠,讓村裡300多戶雪巴人享受到現代文明,不必每天再到遠地去馱笨重的柴薪,夜晚的生活也變得明亮多彩起來。昆布拉於杜德科西河和菩提河的匯合處,海拔4000公尺左右,夏季營地移往海拔4600公尺以上的地方。由於地勢高峻,氣候比較寒冷,這裡每年11月到次年2月大雪封山,氣溫常在攝氏零下數十度;在5月到8月的夏季裡,雪巴人便沿著陡峭的山坡而上,到高山草地上放牧或種植農作物。由於雪巴人長期與嚴峻的自然環境進行搏鬥,所以養成了強壯矯健的體魄和勇敢、頑強、堅韌不拔的性格,具有極強的耐寒能力。他們善於爬山,所以經常替登山隊作嚮導或從事後勤搬運工作。 一般說來,雪巴人比東部地區的其他民族較為富足,另一個原因是由於他們善於從事尼藏之間的商販活動。他們用穀物、酥油、畜群、紙張、皮革和糖換取西藏的鹽和羊毛。雪巴人用來紡織的羊毛幾乎全部來自西藏,每戶人家幾乎都有人每年要去一次西藏。從事這種交易活動,是他們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 雪巴人和居住在中國境內的夏爾巴人同出一族,但是為了區別起見,中國境內的雪巴人一般譯為夏爾巴人。另據藏文夏爾巴先祖世錄記載,他們的祖先居住於現在四川省金沙江東岸一帶,後因戰亂遷到中、尼邊境一帶居住。中國的雪巴人居住在西藏自治區的榜木口岸立新村,尼泊爾的雪巴人則集中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界河和岐河兩岸一帶的中區。雖然分居兩個國家,但兩者語言相通,風俗習慣一樣,衣著裝飾相仿,迄今仍時有通婚,相互往來。此外,他們都體格健壯,膚色黝黑,長於攀登高山,也能背負一倍於自己體重的物品翻山越嶺,素有「雪山之虎」的美譽。 尼泊爾的雪巴人由西藏遷到尼泊爾定居,初時人數不多,在山間遺世獨居,過著寂寂無聞的困苦生活,一直到珠穆朗瑪峰登山運動勃興後,才受到各國登山人士的賞識,聘為嚮導,因而名聲大噪。事實上雪巴人性情溫和,刻苦耐勞,特別是他們對自己的宗教信仰非常虔誠,精神充實,心境泰然,所以笑口常開、禮貌周到。 孫瓦爾(Sunwar)族人雖然種族來源至今無法考證,但是從他們的體型上來看,有點類似馬嘉人,其語言也與馬嘉人的方言相若。他們主要分布在東部賈納克普爾專區的多拉卡和拉梅查普兩縣的山區地帶,主要務農。約有5%的孫瓦爾人在尼泊爾和英、印軍隊中服役。他們和塔芒人及古隆人一樣,內部分成兩個等級。孫瓦爾人與同族女子結婚生的子女被視為上等孫瓦爾人,與異族女子生的子女被看作是下等孫瓦爾人,他們的社會風俗習慣與古隆人和馬嘉人類似,人數較少。 塔卡利(Thakali)族約有36萬人,他們屬於蒙古人種,信奉佛教,居住在卡利甘達基河以北和穆斯塘南部地區。此族無文字,但有自己的語言即塔卡利語,屬藏緬族。他們在經商方面非常精明,經由塔克科拉的尼、印、藏之間的貿易活動,主要就掌握在他們手中。塔卡利人習慣於冬季買西藏的鹽巴南下,春暖時買日用品回原籍做生意。從事農業的人較少。他們膚色白淨,女子漂亮大方,所以其他民族的上層人士多願娶塔卡利女子為妻。在塔卡利族南邊潘查貢地區的居民在語言、相貌和文化方面與塔卡利族有很多共同之處,他們也自認是塔卡利族,但是有的學者認為他們的衣著和風習等有別於塔卡利族,因而稱他們為潘查貢勒族(Panchgaunle)。 切彭格(Chepang)族也是屬於蒙古人種,現有36萬多人口,屬藏緬語族,體型像拉伊人,但皮膚比拉伊人黑。根據切彭格人的傳說,認為自己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悉達的後代。切彭格人的生活地區是廓爾喀縣南部和塔納胡縣中南部地區的森林地帶,他們多居住在石穴或臨時性茅屋裡,以打獵為生;只有一部分人開始定居務農。由於沒有文化,所以常受婆羅門人和切特里人的殘酷剝削。他們在結婚和治喪時化費很大,又酷愛喝酒,所以負債累累,經濟地位相當悲慘。 洛米(Lhomi)族人居住在尼泊爾東部柯西專區桑庫瓦薩巴縣阿龍河上游的山區中,又被稱為卡特博泰(Koth Bhote)族人,有時也被外族人稱為卡爾博泰(Kar Bhote)族人,他們所講的語言也屬藏緬語族,大部分人信奉佛教。洛米族人和雪巴族人不同,他們不從事貿易和商業,完全靠務農為生。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麥、小麥、土豆,特別是小米,這是他們的主食。除了小米粥外,他們喜歡一種用小米做成的「昌格」(Chhang),在效果上類似人們常喝的啤酒。居民多養牛羊,牛用於耕地,羊供剪羊毛和肉食。洛米族的每個村子有一個頭人叫做「佩姆布」(Pembu),有的地方好幾個村子有一個叫做「戈瓦」(Goras)的官員,有些村子還有個「二戈瓦」,他們負責政府稅收,維持社會治安和為來往地區視察的政府官員安排食宿等。

宗教信仰自由

尼泊爾宗教信仰自由,憲法明文規定國民可以在尊重傳統的情況下,信仰和奉行自古留下來的宗教,任何人都無權使他人改變宗教信仰。有趣的是,這個國家有許多人既信印度教又信佛教,因為自古以來,印度教和佛教就與密宗交織混合,演變成另創一格的宗教,造成了尼泊爾今日獨特的宗教儀式、神明和節慶,花樣之多,差異之大,是外人所難以想像的。基本上尼泊爾人「諸神並容」的趨向,是由於教條上「生存」和「真實」這兩個主題太過於複雜,難以單純用一套信條去涵蓋,加上印度教允許教徒選擇自己愛好的信仰儀式,故尼泊爾的印度教湊集了佛教,佛教又包涵了西藏本教和密宗,使尼泊爾有多達2300萬位神明,幾乎和全國的人口差不多。 最令觀光客驚訝的,是在許多神明中,有些外貌猙獰恐怖,殘暴嗜血;有些則終日交歡,荒唐淫蕩。原來所有的尼泊爾宗教,都受到密宗的極大影響,它在中古時期擴充了印度教的神明、祭儀和典禮的領域,而且也替當時的哲學和瑜珈儀式注入了新的元素。密宗又著重佛教裡萬物和一切行為合一的哲學理論,它信奉實際行動和直接的經驗,與深思冥想形成強烈的對比,而這些理論很快便被世俗人加入性愛的色彩,以表達兩性圓滿結合的境界,這和中國「陰陽合一」之意相吻合。此外,尼泊爾的文化和宗教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尼泊爾人一生中遇到的所有重要事情,都少不了特別的祭典和慶祝儀式,令人神之間的關係愈加鞏固。 目前尼泊爾流行的宗教有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而以前3者為主。尼泊爾長期來以印度教為國教,國王也必須是印度教徒,政府也對印度教大力扶持,所以印度教在尼泊爾勢力最大,擁有1990萬信徒,佔全人口的86.51%。尼泊爾也是今日世界上唯一以印度教為國教的國家。印度教的前身是婆羅門教,在佛教興起後式微,原因是佛教能吸收婆羅門教的優點而改進其缺點。公元4世紀左右,婆羅門教聖者也吸收了佛教的優點,並加以演化改進,到了公元9世紀時變成了印度教,開始大盛,至今仍在發展中。 印度教四大原則分別為:一是達摩(Dharma),也可以叫做法,是指教徒應遵守宗教清規、自然法則和做人德行等。二為羯摩(Karma),也可以譯作「業」,是指因果宿命之論,循環報應,生生不息。三是輪迴(Samsara),是指人類生死輪迴之道。四是解脫(Moksha),就是佛教的涅槃(Nirvaha),教徒如勤加修行,必可超脫輪迴因果之苦,達到至善至美境界。印度教的修行法門有三:一為業道,祭祀權威的神祇,藉神之助以求解脫。二為智慧道,藉研究書經哲理,以求頓悟。三為信仰道,誠信諸神,通過苦行,以求解脫。然而對一般人來說,苦行或頓悟都陳義過高,非常困難,還不如祭祀神祇來得方便。於是印度教便倣佛教三佛,把婆羅門教的神祇整理成「大梵天」、「偏入天」和「自在天」三神,分別代表宇宙萬物的因果輪迴。「大梵天」是創造宇宙之神,宇宙既然已經創造好了,則祭之無用,崇拜者不多。「偏入天」的唯識奴是保生大神,祭拜的人眾多。「自在天」的施法神司毀惡創生之職,因此最受人們的尊敬。 由於印度教深信輪迴轉世之說,故神祇也經常化身轉世,身分面目多不勝計,令人眼花繚亂。但如能把握住唯識奴和施法神及其妻兒等相關神衹的話,事情就會簡單得多;如能進一步識得祂們隨身常帶的法器,那就能更容易地加以分辨,因為無論化身怎麼變,隨身法器是不會變的。 佛教雖然是國內的第二大宗教,但是只有189.4萬多名信徒,僅佔全人口的7.78%。從歷史上說,由於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在這個國家,所以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已在尼泊爾流行。儘管佛教在創立初期首先是在印度北部廣泛流傳,但在印度教傳入尼泊爾前,佛教早在這裡生根開花了。早期佛教認為,一切眾生在靈魂上平等,用不著婆羅門的引導,每個人都可以靠自己的修行,達到所謂「涅槃」的不生不滅境界。佛教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反對把種姓制度神聖化,不排斥低種性的人入教,所以佛教比婆羅門教更容易被人接受。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個真諦,第一是「苦諦」,說明人生經歷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第二是「集諦」,說明一切苦的原因在於慾望,有慾望就有行動,有行動就會造孽,造孽就不免要受輪迴之苦;第三是「滅諦」,說明必須去掉一切慾望,才能消滅苦因,斷絕苦果,達到「涅槃」的境界;第四是「道諦」,說明要達到「涅槃」的唯一途徑是苦行修道。佛教修行以五戎為主,也就是戒殺生、戒偷盜、戒淫亂、戒妄語和戒飲酒。 李查維時代印度教開始在尼泊爾傳播,但佛教依然盛行,兩種宗教和睦共處,並行不悖。公元8世紀,尼泊爾國王把印度婆羅門商羯羅(Sankara)請到境內,大力傳播印度教,排斥佛教。到了馬拉王朝,國王開始把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和儀規強加給當地土著居民,使印度教取得優勢。居住在加德滿都谷地的尼瓦爾人原本都是佛教徒,在歷代國王的干預下,許多佛教徒被迫放棄獨身主義,接受了種姓制度。1846年,屬於切特里種姓的拉納家族,通過宮廷政變取得實際統治權後,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更是竭力推廣印度教,並加強尼瓦爾人社會的種姓制度。本來,尼泊爾國王是一切種姓(Caste)之王,他有權提升各種姓的地位或個人的種姓身分,但在當時,這種權力被拉納首相篡奪,他打擊尼瓦爾人中的佛教僧侶古巴朱,提高什雷斯塔商人的種姓地位,另外還採取許多打擊佛教信仰的措施。在這種背景下,尼瓦爾人的宗教信仰和種姓制度之間的關係變得非常複雜。如今在尼瓦爾人的上層種姓上,宗教界線比較清楚,如信仰印度教的祭司是婆羅門,信奉佛教的僧侶是古巴朱;但是在廣大民眾中,由於經過長期的印度教統治,他們所信奉的佛教已浸透了印度教觀念。但又不像正統的印度教徒那樣強烈,而在皈依印度教的尼瓦爾人信仰中,又充滿了佛教思想,有的尼瓦爾人乾脆兩種宗教都信,在這種情況下,有時很難把兩種宗教的信徒嚴格區別開來。 儘管印度教目前仍是尼泊爾的國教,但尼泊爾政府對佛教也採取保護的政策。因此,近幾十年來,尼泊爾的佛教又漸有發展。1954年,設在尼泊爾的「佛法復興會」還派出以甘露喜和釋迦難陀為首的尼泊爾佛教代表團,參加了在緬甸舉行的第六次佛典集結大會。此後,尼泊爾佛教界積極參加了各種國際活動。1980年1月,尼泊爾政府藍毗尼發展委員會還在藍毗尼和釋迦牟尼之父淨飯王的首都迦毗羅衛兩地召開了國際佛教研討會。 另外,從地理分布上說,印度教徒遍布尼泊爾各地,但以西部和南部為最多;佛教徒多集中於中部和東北部,而東北部的一些民族所信奉的佛教大都是喇嘛教;伊斯蘭教徒則限於特萊平原地區。一般來說,印度教徒多在谷地,佛教徒多在山區。但在加德滿都谷地卻相當混雜,印度教寺院和佛教廟宇比肩林立,在佛寺裡可以看到印度教神祗,在印度教廟旁可以見到佛像,兩種教徒都同樣尊重和參加對方的宗教儀式及慶祝活動。另外,國內還有81.2萬多名穆斯林,約佔全國人口的3.52%;另有少量的耆那教徒、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在一些少數民族部落中尚有本教信徒,它是古代西藏流行的一種古老原始宗教,崇信符咒,其巫師稱為「本」,所以稱為本教。 尼泊爾人對神的看法非常自由寬鬆,在印度教廟裡,有時也放上佛像和耶穌基督像,真是宗教的大同世界。同時廟裡廟外,但見小孩隨意玩耍,百無禁忌。印度教徒還喜歡把神像漆上鮮艷的七彩世界,光彩奪目,好像卡通人物一樣。很多佛教徒把紅色的花瓣灑在佛像身上,還把朱砂也點在佛像的臉上,表示敬意。也有人把朱砂黏在自己臉上,表示驅惡除邪,一心向善。 這個國家的人民,通常家裡不供奉神像,要拜佛禮神都要到寺廟裡去,因此櫛比相連的古剎廟宇,就成為這個國家的一大特色。除了加德滿都谷地的大大小小聖地和寺廟外,在全國各地還有許多宗教聖地,人們通常都到那裡朝山進香。主要的聖地有藍毗尼,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地。「法顯傳」上所稱的「論民國」和玄奘「大唐西域記」上所說的「臘伐尼林」就是指這個地方,近代常譯為「路明達」。這裡有阿育王建立的「尼加里瓦」石柱和「華波羅瓦」塔,1898年曾在此塔中發現一些真正的佛舍利,因此,這裡是佛教徒心目中最神聖之地。前幾年,尼泊爾文物考古部門在附近的蒂勞拉科特曾發掘出釋迦牟尼時代的廢墟。 穆克蒂切德拉(Muktichhetra)寺位於安娜普納雪山,經常有來自西藏和尼泊爾各地的香客,以及印度的托缽僧到此朝聖。寺內有一塊3個洞的岩壁,人們在此可望見一般燃燒著的藍色火焰,緊靠火焰處則有一溫泉。 巴拉哈切德拉(Barah Chhetra)寺位於薩普塔河和柯西河的匯合處,那裡有一尊野豬像,據印度教的傳說,這是大神毗濕奴為了從「金眼」惡魔那裡拯救世界而作的第三次化身。 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並不是尼泊爾固有的社會制度,它是通過大批印度移民的遷入,而使尼泊爾蒙受這種制度的影響。根據印度教「摩奴法典」的規定,社會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Brahmin)是最高種姓,負責管理宗教事務,只有這個種姓出身的人才能擔任印度教祭司,並係政府機關、教育體系和商業方面的主要分子,剎帝利(Chhetri)屬武士階層,負責統治國家和保衛領土的安全;吠舍(Vaisya)階層負責經濟活動,從事商業、耕地和飼養牲畜;首陀羅(Sudra)是奴隸,屬賤民階層。 在尼泊爾社會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第五等級,稱為「不可接觸者」。隨著時代變遷,四大種姓和不可接觸者又演變出幾百個旁支,通常被稱為亞種姓或次種姓。按照種姓制度原則,各種姓集團必須實行嚴格的內婚制,用以保持高級種姓的純潔,甚至還將種姓制度的各種清規戒律載入憲法,直到1963年,尼泊爾舊憲法還極力維護種姓制度。在這種情況下,原本信奉佛教的尼瓦爾人,也紛紛改信印度教,而且也推行種姓制度,在尼瓦爾人印度教徒中最高級種姓也是婆羅門,但分為三種:一種叫代奧婆羅門(Deo Brahmans),是家庭祭司;另外兩種叫做巴塔婆羅門(Bhatta Brahm-ans)和賈婆羅門(Jha Brahmans),主要擔任寺廟祭司。有趣的是他們和廓爾喀族婆羅門在加德滿都互為近鄰,但從不交往。 尼瓦爾人中的佛教徒也有自己的一套種姓制度,級別最高的是古巴朱(Gubhajus),出任佛教僧侶,相當於印度教的婆羅門祭司,但他們之中大多數的職業是當瓦匠、木工、雕刻匠、象牙雕刻匠、畫匠、金銀匠和銅匠等。第二種姓是巴雷(Bare),地位和古巴朱差不多,也多是手工藝人。這兩種人被認為是佛祖的子孫,他們是尼泊爾的各種古老藝術的真正創造者。特別是巴雷的一個亞種姓薩亞克,多是熟練的手工藝人,在製作宗教有關藝術品和修繕房屋及寺廟建築方面,有較為深入的造詣。第三種姓是烏賴(Uray),第四種姓是什雷斯塔(Sh-restha),在傳統上分別是商人和小販。第五種姓名叫杰亞普(Jyapus),大多是農民,有的人曾長期在西藏居住過,所以特別愛西藏的習慣和宗教。 由於種姓制度是印度教移民強加給尼泊爾土著居民的一種社會制度,所以種姓制度的許多規定在尼泊爾實行起來並不如原來那樣刻板和嚴格。例如在印度教社會中,「不可接觸者」受到極端歧視,他們被排斥在社會生活外,還不准進入四大種姓人的居房,四大種姓的人不能接受「不可接觸者」的任何食品和飲料。但在尼泊爾,「不可接觸者」所受到的歧視程度沒有那麼極端,他們在農業和商業活動中可以不受上述的種種限制,在農田播種和收割時,他們可以與高級種姓的人一起勞動,他們中的工匠可以為任何種姓的人服務。 尼泊爾已廢除種姓歧視的法律,允許各種姓的人自由通婚,廢除了「不可接觸者」的法律。但是這種變革還沒有從根本上根除在種姓制度上的固有偏見,上等種姓和下等種姓之間雖可合法結婚,但是人們還是儘量爭取在相同的種姓內婚娶,因為在尼泊爾人心目中,不同種姓間的婚禮畢竟不是一種聖禮,也就不符合宗教上的合法手續,而且不同種姓之間即使舉行了婚禮,他們的子女也不能取得父親的種姓。舉例來說,如果父親是婆羅門,母親是剎帝利,兒子就成了哈馬爾(Hamal),而不是婆羅門。2001年8月18日,尼泊爾廢除種姓制度,以血統、婚姻和職業為標準對他人歧視的行為,會被視為「犯罪」,而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尼泊爾的語言非常複雜,一共有30多種,但是以尼泊爾語為國語,約有58.4%的人口會說國語,其他的人口則說各種地方語言。由於尼泊爾曾受過英國殖民勢力的滲透,所以英語在上層社會中頗為流行,在加德滿都幾乎可以通用,甚至連乞丐都會用英語向觀光客乞討。在書寫方面,則使用「天城字體」,也就是梵文和印度文所使用的字體。古代的尼泊爾文學作品大多用梵文寫出,在中世紀馬拉王朝時代,雖然尼泊爾語和尼瓦爾語都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但是文學創作方面仍以梵文為主。尼泊爾語原稱廓爾喀語或卡斯庫語,有時又稱為巴爾帕蒂亞語,這種語言是由北印度來的移民與當地民族在語言上長期的融合和發展形成的,因為它被定為國語,所以又稱為尼泊爾語。 這個國家的各種語言和方言分別屬於三大語系:印歐語系、藏緬語系和亞澳語系。在印歐語系中,以尼泊爾語最為重要,由於官方的提倡和推廣,它在尼泊爾幾乎到處可以通用,特別是在中部地區和特萊平原。在特萊地區通行的梅蒂利語、博杰普里語、阿瓦迪語等都屬於這個語系。在藏緬語系中,以尼瓦爾語最為重要,它通用於加德滿都谷地,是尼泊爾的一種很古老的語言。屬於藏緬語系的語言還有通行於最北部山區的雪巴語、在東部地區流行的有克拉底語、拉伊語和林布語,以及在西部地區通行的古隆語和馬嘉語等;亞澳語系中的語言較少,只有哈尤語和塔米語。

教育、醫療和新聞

尼泊爾長久以來是傳統性的宗教教育,在1877年梵文學校設立後才開始展開近代的正式教育,1934年尼泊爾語才成為各級學校的教學語言。20世紀50年代後,尼泊爾政府非常重視發展教育事業,特別是1973年進行教育改革,公布新教育計劃,採取種種措施擴大教育機構,開辦學校,增加本民族的教師,改革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使民族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全國人口中識字率迅速上升,但仍然不到74%,一些偏遠的山區,教育事業的發展非常緩慢,雖然政府採取許多補救措施,但仍收效不大。現在這個國家的年度教育經費,佔國家預算的13.5%,但教育設備不足,師資更缺,一般人民受中等以上教育的機會並不普遍。現在政府實施10年免費教育,即由小學至高中二年級學費免費,書本費和其他費用在低年級也可以減免的教育制度,但是效果仍然不大理想,因為大多數貧窮的大眾,把兒童當作維持家庭最低經濟生活的勞動力;只有權貴及少數有錢人的子弟,才能在國內受完整的教育再送往國外繼續深造。 現行的學制為初等(Primary)教育即小學教育5年,兒童一般從6歲開始上小學,至10歲小學畢業,小學分公立和私立兩種,公立小學免收學費,1至3年級課本由政府免費供應,4至5年級的女生和邊遠地區男生也可享受免費課本;私立小學則學雜費自理,一般有錢人家兒童都進入私立小學受教,可以享受及學到更好的教育。 全國共有2.6226萬所小學,學生人數395萬人左右,教師人數約11萬;其中私立小學佔5010所,學生約35萬,教師1.6萬多。實際上在學齡兒童中只有50%入學,其中男生佔61%,女生為39%,輟學率極高。師資不足是尼泊爾初級教育的致命傷,全國平均每所小學只有4位教師,其中只有1位是女教師,而教師和學生的比例是1比39,並且很多教師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真正師範學校畢業的教師與學生比例為1比93。此外,初級教育的升學率也偏低,有63%學生中途輟學,主要原因是考試不及格及家庭太過貧困,次要原因是學校太遠及管理不佳,以及校內存在對非印度教社會民族語言的歧視等。 中等(Secondary)教育學制可分為三個階段:初級中等(Lower Secondary)為初中三年(6至8年級);中級中等教育學制為高中二年(9至10年級);高級中等(Higher Secondary)一般稱之為10加2(或大學預科),學生10年級畢業後參加全國統一升學考試,通過考試的學生根據志願進入大學預科或專科學校。現在全國有中學約1.12萬所,中學生134萬多名,教師約4.4萬名;大學預科學校504所,學生約6.55萬人。初中多為公立學校,並且普及,在人口比較稠密的鄉村,步程一小時之內的區域基本上都有一所初中。大部分的高中為私立學校,且多設在城市裡或市郊,9、10年級的高中生年齡多在14至15歲間,處在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很多都無法進入學校學習,他們大部分要過早地承擔家務,或外出做小工掙錢,或輟學在家種田,尤其是在傳統觀念束縛下的女孩,受教育的機會更少,因此高中生的女生人數最多只佔三分之一。大學預科學校多為私立,它是進入高等教育必經的階段,如果學生無法支付高昂的學費,就不能獲得大學的學歷,就只能轉讀收費較低的專科學校。 高等(Higher)教育有5所,大學生人數16萬多人,大學教師人數5000多人。高等教育學制為8年,其中本科3年,碩士2年,博士3年。在大學裡,女生只佔18%。一些國際機構和友好國家提供有各種獎學金讓優秀的尼泊爾學子出國深造,也有很多自費留學生前往印度、中國和英國學習。 特里布梵大學是國內最大和唯一公立的大學,是以賈蘭德拉國王的祖父特里布梵國王的名字命名,設於加德滿都。它不屬教育部管轄,直接由國家領導,由國王親任校長,校務由一名專任的副校長執行,而全國所有的高等院校也都統一歸由特里布梵大學管理。這所大學約有10.9萬名學生,其中技術學科佔1.8萬名,其他為文科學生。設有人文社科、商業管理、教育、法律、農業畜牧、林業、工程技術、醫學、梵文和美術等多個學院,並設有61個直屬分院,33個中央教學部,4個研究中心,還管轄幾乎遍布全國各地的158所私立學院的大部分。特里布梵大學的學制長達8年,分為證書級、文憑級、學位級和研究級等四個級別,每級學制2年。證書級主要培養初等水準人才,文憑級培養中等水準人才,學位級培養高級人才,研究級培養專門人才。 加德滿都大學係私立大學,創立於1994年,位於首都東北郊區,設有「應用科技」「經濟發展與管理」及「尼泊爾與亞洲」等三個研究所,並設有科學、工程、管理、教育、醫學和藝術等6個學院,約有學生3300人。 東部大學位於尼泊爾東部重要城市比拉特納加,為私立大學,創辦於1997年,設有人文、管理、教育和科技等4個學院,有學生470人。 波卡拉大學也是私立大學,創辦於1997年,位於波卡拉市區,設有科技和管理兩個學院,有學生約700人。 馬亨德拉梵文大學是在1991年創設的原梵文學院基礎上擴充而成,有學生約2000人。 大體上說,尼泊爾的貧富極度不均也體現在公私立學校學費的差距上,現在私立小學的學費是公立小學的13倍,私立中學的學費是公立中學的7倍。高昂的學費是許多人家子弟難以繼續深造的原因。一些權貴和富商將自己的子女送往私立學校,或乾脆送出國門。 在這個國家做學生非常愉快,因為一年365天中,假期長達120天,特別是每年的9至10月間,公眾假期可連續長達10天之久。有一年的4月10日國王訪問日本安全回國後,全國放假;次日是週末,接下去是星期天,都是例假;4月14日適逢尼泊爾人傳統的新年,依例放假4天;15日又是宗教假期;16至17日,為了紀念尼泊爾公主下嫁而宣布為公共假期,而18至19日又是週末和星期天,因此使人們享受了漫長的假期。但是在放假期間,工商企業的生產陷入停滯狀態,郵局也不派送郵件。 尼泊爾皇家學院不是一般的高等院校,而是類似西方國家的國立科學院,成立於1957年,不但是全國最高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領導機構,也是文學藝術工作的最高機關,創辦初期由前馬亨德拉國王親任院長,並由他任命10位著名作家和學者擔任副院長和院士。1969年馬亨德拉國王放棄院長職務,另行任命院長、院士和副院士。1974年畢蘭德拉國王頒發條例,對皇家學院進行改組,成立院教大會和院務理事會,國王為贊助人,並兼任院務大會主席。院務理事會為常務機構,共有9名成員,包括院長、副院長、院士和秘書長,日常工作由正副院長和秘書長處理。 皇家學院旨在促進尼泊爾語言、文學、藝術、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培養作家、詩人、藝術家和科學家,出版有關尼泊爾的文學、藝術、語言、文化和科學方面的原著,鼓勵文學創作和科學發明,組織各種會議、講座、討論會和展覽會,並出版尼泊爾文的機關刊物「知識」季刊。 一般尼泊爾人因為國內衛生條件差,許多人尚未成年就死於瘧疾、肺結核、傷寒、霍亂和白血病,破傷風、百日咳、脊髓灰質炎和痳疹等疾病也相當流行。國內有10多萬愛滋病帶原者,蔓延形勢嚴峻。全國只有公立醫院醫生1000人,平均每2.3950萬人才分配有一名醫生;有正式護士約4000人,平均每5988人只有一名護士;國內大約有病床4500張,平均每5988人只有一張病床。此外,國內另有助理保健員約5500人、保健工作者3300人、地方保健工作者4200人、其他衛生保健工作者(包括培訓過的傳統接生員和婦女保健志願人員)6.15萬人。另外,國內還有傳統醫生220多人,傳統藥劑師200名。 全國共有83所醫院,13個保健中心,723個保健站,260間傳統醫學醫院,村一級輔助保健站約3200個,議會選區一級的初級保健中心140多個。 比爾醫院是全國最大醫院,位於加德滿都,是國家級醫院,有新穎醫療設備,擁有700張病床。特里布梵大學教學醫院由日本資助建立,有良好的醫療設備和師資。帕坦醫院有西方修士參加工作,在外僑中知名度較高。國內還有坎堤兒童醫院、婦產醫院、腫瘤醫院、心臟病治療中心、軍事醫院、警察醫院。加德滿都還有兩家私人診所設備和服務都很不錯,但醫療費用非常昂貴。國內的8所公私立醫學院已能培養醫學碩士生;B.P.柯伊拉納醫學科學院旨在培養醫學科技人才,每年還能門診治療50萬名患者。全國只有22家中小型製藥廠,主要的藥物均需依賴進口。 尼泊爾的醫療保健設施和醫護人員嚴重不足,加上醫務人員多不願到農村和偏遠地區工作,醫療保健服務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別是加德滿都谷地,以致醫療機構分配非常不均,大部分知名醫院都集中在加德滿都河谷地區,在國內14個專區中,靠近首都的巴格馬提專區就擁有15所醫院,而遠西部的卡爾納里專區,還有道拉吉里和拉布蒂專區則只有一所醫院。 由於西藥治療資源的不足和分布不均,尼泊爾政府乃積極發揮傳統醫學的作用,它是屬於南亞生命吠陀的古老體系,以草藥為主,兼用一些金屬礦物。這個國家自古以來便以生產草藥聞名,境內草藥資源豐富,據說僅在久木拉縣就有500多種。尼泊爾政府還成立了藥用植物局,開展對全國藥用植物的普查、保護、培植、利用和研究工作,已採集製成藥用植物標本10萬多件,還在全國建立了近百個傳統草藥供應站,可以滿足全國草藥需要量的90%,部分草藥還可供出口。 尼泊爾的草藥成藥由於價廉物美,療效良好,所以深受貧苦大眾的歡迎。如在距離加德滿都50公里處的梯斯本草藥種植場,它種植的狐尾草所提煉出來的成藥,對治療心絞痛和其他心臟病有很好的療效;還有一種帶菌的裸麥所製成的成藥,可治婦女病。尼泊爾還種植一種叫做「皮勒斯拉姆」的植物,花呈黃色,置於室內可驅蚊蠅。用草藥製成的「希拉吉特」(Hilajit)成藥,可治高血壓,暢銷國內外,供不應求。據估計,尼泊爾全國對傳統草藥和傳統成藥的使用量,佔全國用藥總量的一半以上。納爾德維(Nardevi)生命吠院醫院是全國傳統醫院的中心醫院,有病床150張,是傳統醫學的教學醫院。 全國有三大新聞管理機構,最大的是新聞秘書處,為國內的重要新聞情報部門,也是全國制訂新聞方針政策中的主要參謀機構,負責發布國內的重要活動新聞和所有政府首長的重要講話、文告,並對政府各新聞部門實行領導及審定重要的新聞和評論。其次是通訊部,為政府新聞管理部門,在通訊大臣領導下進行工作,日常工作由通訊秘書負責,直接管理和領導新聞、出版、廣播方面的機構和電報局、郵政局等單位。三是新聞委員會,由新聞界各部門的領導人和尼泊爾記者協會選出的代表組成,主席由政府指定,是個協調新聞界和政府之間關係的半官方機構。 尼泊爾國家通訊社(Rastra Samachar Samiti)簡稱RSS,英文譯名為Nepalese National News Agency,是尼泊爾唯一的通訊社,成立於1962年2月18日,是在兩家私營通訊社的基礎上成立的,由新聞和通訊部直接管理,負責發布國內和國際新聞,以尼文和英文發稿。有編輯和記者數十人,主要報導國內新聞,特別是加德滿都消息,新聞來源靠政府有關部門提供和派記者採訪。國際消息主要來自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共同社、新華社、塔斯社、巴基斯坦聯合新聞社、印度新聞社和印度報業托拉斯等,簽訂有新聞交換合同。這家通訊社沒有駐外分社和記者,國王和首相等重要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時,臨時派記者隨同採訪。 尼泊爾廣播電台(Radio Nepal)是國內唯一的公營廣播電台,正式組成於1951年4月2日,設在加德滿都的獅宮內,隸屬於新聞和通訊部,主管由政府直接任命,有職員300多人,設有行政、節目、新聞、技術和廣告等5個部,新聞部有20多名專職記者和10多名播音員,廣播網涵蓋全國。每天播音時間累計15小時,週末增加2個小時,其中58%為娛樂節目,22%為新聞節目,另外20%為教育節目。新聞節目最受歡迎,每天用尼泊爾語播出12次。地區分台還用英語、印地語、尼瓦爾語、梅蒂利語、雪巴語和梵語播送新聞節目。在丹庫塔、波卡拉、蘇爾凱特等分台,還用拉伊語、林布語、塔魯語、達芒語、古隆語、馬嘉語、烏爾杜語、波杰普里語和阿瓦迪諾等地方方言播送節目。 薩加瑪塔電台(Radio Sagarm-atha)是私營廣播電台,創辦於1997年5月18日,由於大部分是娛樂節目,極受年輕人的歡迎,服務範圍侷限在加德滿都市內,使用調頻播出,每天17小時。坎蒂普爾電台(Radio Kantipur),創辦於1998年,也設在加德滿都,每天播出24小時。加德滿都市政調頻電台(Kathmandu Municipality 106.FM)創辦於1999年,設址加德滿都,每天播出24小時。 尼泊爾電視台(NTV)創建於1985年2月,隸屬於新聞和通訊部,為公立電視台,設於加德滿都獅宮的首相府內,內設有行政部、財務部、新聞部、節目部和技術部,有工作人員300多人,內三分之二為正式人員。主要新聞來源是尼泊爾國家訊社和自己採訪,國外新聞則來自美國的CNN和英國BBC。主要播出的節目有新聞、信息、教育和娛樂,每天播出9小時多,週末加播5小時,每週共播出70小時,其中新聞和時事性節目佔30%左右,用尼泊爾語及英語播送,其他節目佔50%,外國節目約佔20%。 在平面媒體方面,全國共有大小報刊170種,大部分集中在加德滿都,多用尼泊爾文出版,少數用英文或尼瓦爾文出版。國內最大的報紙是廓爾喀新聞(Gor-akhapatra),創辦於1901年,1961年2月起改為日報。這是一份官方的尼泊爾日報,每日發行8萬份,發行地區涵蓋全國,每日發行8版,另有數目不等的廣告版,週末增加4版副刊。 坎蒂普爾日報(Kanti Daily)是私營的尼泊爾文日報,也是尼泊爾份量與廓爾喀新聞日報不相上下的大報,每日發行量為7.8萬份,眼看很快就要超越廓爾喀新聞成為國內的第一大報。該報秉持中立、客觀和公正立場,廣受讀者青睞,擁有500名員工,其中編輯和記者約佔150人,日報的總社設在加德滿都,另外在波卡拉、比爾根傑和比拉特納加設有分支機構。 消息報(Samacharpatra)發行於1996年1月,是私營晚報,以報導娛樂消息為主,讀者多為年輕人,日發行量達3萬份,是今日尼泊爾的第三大報,發行範圍覆蓋全國75個縣中的64縣;用尼泊爾文發行。 喜馬拉雅時報(Himalaya Tim-es)也是一家民營日報,創辦於1995年12月,日發行量近3萬份,是國內的第四大報,有職員100人,編輯記者40人,在全國55個縣中有特約記者,是尼泊爾文報紙。 加德滿都郵報(The Kathma-ndu Post)是國內最大的英文日報,日發行量2萬多份,屬民營報紙,是坎蒂普爾報的姊妹報,以政府機構及工商界為主要對象。 新興尼泊爾報(The Rising N-epal)與廓爾喀新聞是姊妹報,屬公營性質,是國內發行最早的一份英文報,創辦於1965年12月15日,日發行量約2萬份,每日8版,星期5增加4版副刊,週末增加兩版,有編輯記者30多人。 都市晚報(Mahanagar)是國內最大的晚報,創刊於1992年,主要刊登加德滿都每天上下午所發生的重要新聞,是4頁對開的小型報,日發行量5000多份,售價為大型報的一半。除了都市晚報外,比較有份量的晚報還有「黃昏時分」、「午後」、「城市時報」和「罪案報導」等尼泊爾文晚報,另有一份「傍晚時分」則是尼瓦爾文晚報。 週報或週刊數量很多,大部分都帶有各自的政治色彩和立場,幾乎成為各政黨宣傳的工具,往往會失去客觀和公正的原則。週發行量在1萬份以上的有觀察週刊(Bimarsha)尼文,親國大黨;觀點週刊(Dristi)尼文,尼共機關報;尼泊爾人週刊(Nepali Patra)尼文,親民族民主黨;國外週刊(Deshantar)尼文,中立;發展週刊(Gatibidi)尼文,中立;人民觀點週刊(Janadharna)尼文,中立;每週一刊(Saptahik)尼文,中立;禮物週刊(Kosheli)尼文,中立;尼泊爾時代週刊(Nepali Times)英文,中立;星期天郵報(Sunday Post)英文,中立;獨立週刊(Inde-pendent)英文,中立;電訊週刊(Telegrapha)尼文,中立。週發行量5000至1萬份的週刊則有討論週刊(Chhalphal)尼文,親尼共;評論週刊(Samiksha)尼文,親尼共;堅持真理(Satyagraha)尼文,中立。此外,還有亞洲週刊及今日印度等。

燦爛的古文化

尼泊爾雖然是個位於喜馬拉雅山中的小國,但它卻是一個有著光輝燦爛歷史和古老文化的國家。那些古代寺廟所體現的建築藝術,就是古代尼泊爾人有傑出成就的佐證。由於受宗教的深刻影響,2000多年來,這個國家建造了數以萬計的寺廟建築,這些寺廟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型式:一種是佛教建築,另一種是印度教建築。 由於尼泊爾在歷史上沒有遭到外族入侵勢力的嚴重破壞,所以大部分古代建築都被保存下來。在這裡人們既可以看到正統的印度教廟宇,又能見到佛教磚木寶塔型的多層屋頂寺廟。尼泊爾美麗的格子窗、別具風格的屋頂和由此構式的宮殿及住宅,是建築藝術發展到相當完美的表現,如黑天神廟、塔廟、印度廟、佛教寺院、馬拉王朝時修建的哈努曼猴神宮、塔萊珠神廟等,都是尼泊爾建築藝術的傑出典範。 尼泊爾的文化遺產,特別是加德滿都河谷地區的尼瓦爾人在雕刻、繪畫和建築方面的貢獻,是尼泊爾人引以自豪的泉源。加德滿都谷地有許多寺院、廟宇和祠堂,每座都有不少形形色色的雕刻藝術傑作,這些雕刻品大都與宗教有關,如佛像、菩薩、濕婆、毗濕奴和各種神像,以及反映古代神話傳說的石刻浮雕,還有許多珍禽異獸,如龍、蛇、麒麟、鱷魚、神鷹等,這些作品布局嚴謹,造型優美,工藝精巧,情景逼真,件件都是絕妙的藝術珍品。據估計,巴德崗市杜巴廣場四周古建築物上的雕刻作品,10個大型博物館都容納不下。 這個國家的傳統木雕也很出名,以帕坦市為例,在舊市區街道上,無論是王宮建築上的頭拱,或普通市民住宅上的窗戶,到處布滿著木刻的圖案和花紋。人們走進帕坦市,彷彿置身於一個大的藝術博物館的庭院,跑遍所有的大街,看不到一幢未經雕刻過的木材建造的屋宇;穿過所有的小巷,找不出一扇用平板木條拼湊起來的窗戶。 在繪畫方面,尼泊爾人也有屬於本民族的傳統繪畫,在國內各地的寺廟和古老住宅的牆壁上,有許多壁畫和布畫。尼泊爾人在舉行婚禮和歡慶節日時,常 在大門四周繪有許多圖畫,如各種神像、女神像、印度教奧義書中的神秘訓示和四吠陀的聖歌禱文等。在喜馬拉雅山區,雪巴人和喇嘛的繪畫與西藏相似。 尼泊爾人非常喜愛詩歌,詩歌創作也比較多。詩人們除出版詩集外,每逢集會,都爭先恐後地登台獻詩,歌頌祖國美麗的山河,反映廣大民眾熱愛真理、熱愛自由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所以,尼泊爾詩歌之多如不斷的行雲,詩人們也恰如數不清的星斗,當代尼泊爾最傑出的詩人是伊斯瓦爾•巴拉波,他曾獲尼泊爾國家文學獎,他的詩歌被認為是尼泊爾當代詩歌的里程碑。 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亞洲國家,但是由於缺乏文獻記載,人們對這個國家古代的歷史知道很少,在這種情況下,加強考古工作尤為重要。1955年,尼泊爾成立了考古局,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20多個從事文物保護和考古挖掘的機構,工作人員達500多人。據統計在過去10多年中,已發掘出土文物達1000多件,有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 尼泊爾人非常喜愛音樂和舞蹈。由於宗教節日多,在這些日子裡,人們常常歡聚在一起,用鼓和各種管樂器伴奏,載歌載舞以示慶祝;在廟會上也有歌舞表演,但是這類歌舞很少正式在劇院舞台上演出。城市居民對民間音樂也十分愛好,為滿足聽眾要求,尼泊爾電台時常舉辦一些具有民間音樂特色的音樂欣賞會。在國內各地都有一些民間藝人,他們走街串巷,為人們演出。 一般說來,尼泊爾歌舞,沒有西方舞蹈的影子,更沒有「觀光味」,它融合了中國西藏和印度的情調及旋律,以及尼泊爾獨特的神秘味道,聽起來是那麼悠長和悅耳,就像小河中的流水、喜馬拉雅山的風聲,有的在表現尼泊爾農民慶祝豐收,有的表演著尼泊爾傳統的「贊王歌」,有的象徵著善惡鬥爭,有的也敘述一段尼泊爾的故事,其中包含有少男少女的打情罵俏、農婦生活情景和王子公主甜蜜的戀情等,這些舞蹈造型優美,音樂節奏感強。舞者的舞衣變化多端,女舞衣有色彩艷麗的豪華紗麗,也有樸素淡雅的粗布裝,色調和形式很像西藏服裝。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吸引力的是女舞者的長辮子,在烏黑發亮的髮間,夾著紅色長線,紮成紅色對比的長辮子。女舞者動作和其他古老的民族舞蹈一樣,著重於手部、頭部和腰部。男舞者的技巧則完全由腳來表達,有些動作與斯拉夫舞蹈很相似,蹲在地板上跳躍,依賴膝蓋力量支撐,這些幾近特技的舞蹈表演,每每贏得觀眾的熱烈喝彩。

人們非常迷信

尼泊爾人非常迷信,有時在牛頭上佩帶花朵,稱為聖牛。他們養牛取奶儲糞,認為牛是拉絲米女神的化身,對牛相當尊敬。人們在田野上拼命耕田,大街上卻到處可以看到肥肥的牛群在遊蕩。尼泊爾政府在法律上對牛也有特別保障,人們開車如不慎撞死牛,要判6年有期徒刑,但是撞到人只要判3至4個月徒刑,因此在尼泊爾可以說是人不如牛。 這裡的人對狗也有很深的感情,認為狗是最忠實可靠的吉祥動物,並係勇敢、神聖的象徵。對烏鴉也很喜愛,認為牠具有人類奉獻的高貴情操。 在尼泊爾人的生活中,充滿各式各樣的祭典和儀式,尤其是在鄉村裡可以說是一年之中的生活,全是由祭典和農耕交互循環著。在尼泊爾境內的眾多部族中,雪巴族最為人所知曉,他們不但是居住在世界上海拔最高地方的部族,也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登山嚮導者。他們居住在聖母峰山麓的薩加馬達峰,因為人文地理的特殊景觀,使他們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成為喜馬拉雅山上諸神的使者。為期3天的「馬逆林度」是雪巴人最盛大的節目,在每年5、10、12月的月圓時,所有雪巴人都穿上鮮艷美麗的服裝,在寺院前的廣場上跳舞慶祝,整個村落布滿「舍利塔」,以及刻有經文的摩尼石和飛舞的旗幟。第一天彩排舞蹈儀式。第二天清晨,成群的雪巴人從各地沿著曲折險峻的山路,一邊伏拜默禱,一邊向前推進到廣場,接著響亮的號角和銅鈸的鏗鏘聲劃破天際,當大喇嘛和他的隨從人員到達時,蜂擁而來的雪巴人爭相呈獻禮物,直到夜幕漸暗時才結束。第三天是節慶高潮,參加演出的人穿上鮮艷長袍,戴著面具,並以面具表示他們所扮演的神或兇惡的鬼,在銅鈸的鏗鏘聲和喇叭的吹奏聲中,跳躍舞蹈著表演神戰勝鬼怪的過程。當夜色漸暗時,所有的舞者全部集合演出,吵鬧喧嘩的叫聲,表示人們喜悅地脫離了魔鬼的勢力而獲得自由,此時觀眾也歡呼著同慶勝利。 在服飾方面,尼泊爾中上層人士的禮服,一般是上身穿寬大而長的襯衣,外套西裝上衣,下身為細管形的白色長褲,頭戴布質彩色的尼泊爾帽(又稱廓爾喀帽),腳穿皮鞋。普通民眾穿著比較簡單,不穿西裝上衣,常常也不穿鞋襪。古隆人愛披披風;林布人和拉伊人的褲子較寬大。山區男子常光腿光腳,有時著一塊兜襠布。無論在城市或鄉村,常常可以看到許多尼泊爾男子身佩一把長約一尺的弧形刀,稱作廓爾喀腰刀。精製的刀鞘有特殊的美麗圖案,上面有金絲花邊,並嵌有寶石,閃閃發光。普通的刀鞘是用皮革製成的,每當小孩到達一定年齡時,家長就送他一把廓爾喀腰刀,表示他已長大成人,可以自衛了。尼泊爾人生性好客,對尊貴的外國客人也常送這種腰刀,不過是象徵性的,要小得多,有時還送廓爾喀帽。 尼泊爾婦女一般穿緊身短衫,不穿長褲,外面圍寬大而長的紗麗,內套深色襯裙,上端搭在肩上,下端拖至地面。平民女子穿的衣服多是棉布製作的,布質也比較粗糙,顏色較深,腰上佩柴刀;上層婦女的紗麗多是綢緞,色澤鮮艷。未婚青年女子上穿尼領大擺短袍,長及膝;下穿齊腳背的長管褲,披薄紗。成年婦女和未婚女子一般都不穿鞋,比較講究的也僅穿膠底拖鞋。城市婦女喜歡在眼睛上塗油煙;山區婦女喜歡戴耳環,也有戴鼻環。婦女常在額頭上塗點硃砂,稱為吉祥痣。女青年均梳長辮,成年婦女則梳髮髻。 尼泊爾人多喜歡吃薄餅、羊肉、土豆、青菜、愛喝牛奶、甜茶。富有的人家一天4餐,普通人家的飲食比較簡單,每天2餐。山區人民主食主要是大米。壯工外出幹活時只帶一些極簡單的乾糧,如炒玉米花,蒸得較硬的大米等,餓時吃點乾糧,喝點冷水。一般人民的吃飯方式也與一般印度人相同,每人有一個盤子盛放食物,用右手抓著吃。由於便後不用手紙而是用左手澆水沖洗,因此尼泊爾人忌用左手拿取食物。他們通常不吃豬、馬、牛肉,一般不願食用雌性家畜,不愛吃生薑和海參等怪形食品,有些地方也忌諱食用長尾羊。 尼泊爾人的房屋一般都建在高地上,以南北向為主,絕大部分是樓房,樓下堆放雜物,養牲畜,樓上住人。室內沒有床舖和桌椅,吃飯做事全坐在樓板上。民眾普遍以草當被褥,睡在樓板上,富有的人家則鋪地毯。在南部特萊平原,平房相當普遍。人們洗澡和洗衣物都習慣用涼水。 一般的尼泊爾人,見到朋友及熟人本能地會說:「納馬斯代」(Namastai),這句話有多種含意,是早安、謝謝、再見和您好等的意思。朋友見面或告別時,一般不握手,而將雙手合於胸前,說聲「納馬斯代」即可,觀光客學上這句話,在尼泊爾境內會受益無窮。尼泊爾一般人民頭上留有一小簇頭髮,穿的衣服奇形怪狀,大都穿白袍,女子衣服鑲滿圓亮的銀幣,兩手套滿銀環,鼻孔用鐵圈穿扣;帝王和首長的服裝非常冠冕堂皇,制服上遍鑲珠寶、鑽石和華麗的鳥獸羽毛,燦爛閃耀,貴重而好看。 生育在尼泊爾是件大事,通常由家中年齡大的婦女充當產婆。有些農村產婦在生育後30天內都不洗澡,但必須全身塗油,半裸著晒太陽,以助關節復原。如果生下來的嬰兒被認為八字不好,迷信的家庭便把孩子包好後「扔」進水裡,再由另外一組人前來「發現」,並據為己有,最後由親生父母把孩子「買」回來,這樣剛出生的「不祥」嬰兒就可解危。 尼泊爾人通常在小孩出生11天的「不潔期」結束後,為小孩舉行命名儀式,僧侶要根據小孩出生時的星辰位置來給小孩命名,所以小孩剛生下來時要準確記下當時的時辰。在命名時,非婚生子女的父親一定要親自在場,因為沒有父親在場的非婚生子女,將被列入「不可接觸者」種性的地位。對正式婚生子女的父親,要求則比較靈活,如果他不能出席子女的命名儀式,可由兄弟或堂兄弟代表。在命名時,僧侶一般只給孩子起第一個字,以後的則由父親來起名。尼泊爾人通常喜歡根據宗教習慣和祖傳的稱呼來給孩子取名字。 尼泊爾人姓名較長,一般均由3個詞組成,如前首相全名是:蘇爾亞•巴哈杜爾•塔帕。最前面的一組是名,最後面的一組是姓,在名和姓之間,則可按照宗教信仰、習慣和自己的願望加進一些字,表達一定的意思。常見的名字有「巴哈杜爾」,是英雄或英勇之意;「普拉薩德」是恩情的意思。但也有由4或5個詞組成的姓名,如尼泊爾前任國王的全名是:畢蘭德拉•比爾•比克拉姆•沙阿•德瓦階下,其中「比蘭德拉」是名,「沙阿」是姓,「德瓦」是神的意思,這是特地在國王名字後面加的字,不是姓,一般人名字後面則不可加這個字。另外,從尼泊爾人的姓名中往往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宗教信仰或種姓地位,如名字中有巴塔(Bhatta)和賈(Jha)等字的是尼瓦爾人婆羅門;名字中有什雷斯塔(Shrestha)、馬拉(Malla)、喬希(Joshi)、普拉丹(Pradhan)和拉杰班達里(Raj Bhandari)等字樣的,多屬什雷塔斯商人的種姓,相當於剎帝利的地位;各字中有瓦杰拉卡爾亞(Vajracarya)和薩克西比克舒(Sakyabhikshu)的,是佛教僧侶。 這裡的葬禮也是一種奇特的風俗,死人一般都用火葬,但古隆人則根據死者臨終時的星宿位置,決定對死者進行火葬或土葬,火葬地點一般都在河灘上,火葬者的骨灰要被投入水中隨波而去。也有實施「天葬」的,將屍體切成碎塊,拋到山上去餵老鷹,外國遊客們看到會覺得非常殘忍。如果死者沒有子孫,他的遺體就要用鹽醃漬。 未婚或未生育過的婦女死後不能用火葬,只能把屍體放在河邊,用石頭壓住,待漲水時讓洪水沖走。 火葬方式分成平民化的火葬與貴族化的火葬兩種,前者多出現在窮鄉僻壤的村落,後者則屬於皇室貴族和城市中富有的市民。兩種火葬的不同點,主要是在葬禮儀式的繁簡不同而已。對加德滿都市民而言,巴格馬提河是尼泊爾文化集中地帶,例如藏廟、猴廟、印度教寺廟都在河的兩岸,河水雖混濁,卻是加德滿都市區較清淨的一條河。就在猴廟前面的橋旁,有一座加德滿都市區唯一的火葬場,但只有貴族和富貴市民才夠資格使用,一般貧民是付不起昂貴的火葬費。當家屬將死者用白布裹著搬運到火葬場後,屍體停放在河邊一座花廊式祭祠裡等待法師前來處理。這座祭祠用紅磚砌成,高度足以容人進入,裡面漆黑一片,地面上布滿烏黑的炭灰,除了散亂地擺放著幾張殘破的坐椅和磚塊外,幾乎空無一物。祭祠前的巴格馬提河灘上,建有4座像碼頭船塢般凸出河面的平台,距岸邊約1公尺遠,平均面積約3平方公尺,有的上面堆放著架設整齊的木材;有的仍冒著縷縷灰煙,表明火葬剛結束不久。還有人僅穿一條短褲,赤著腳,彎身蹲在剛火化屍體後的平台上,揮動著雙手向河裡清掃火葬後的灰燼,致使烏黑的灰燼飄在巴格馬提河上空,周圍的人都用手摀著口。還有人用手去翻弄尋找餘燼中往生者的陪葬品,如硬幣和首飾等。 當死者被移出仰躺在岸邊平台上後,法師準備為死者主持葬禮。家屬逗留在祭祠內,望著法師和他的助理做法事。死者身上蓋著一件黃袍和錦袍,據說有錢的人才加上一件錦袍,否則只是蓋黃袍而已。接著法師引導助理開始整理死者的穿著,死者額頭上綁著密密麻麻的經文,嘴上放一塊棉花。法師撥開黃袍,用針線把白布縫好,再把黃袍蓋上,同時用草繩捆緊,上面再蓋一件錦袍,這樣整裝就算完成。這時死者的兒子在旁邊的地面上,用手沾水在地上劃3條橫線,再放3條草繩和這3條線平行,上面再放一張竹蓆。由於尼泊爾人沒有棺木,只好用竹蓆代替。然後在竹蓆上撒了許多各色各樣的花束、碎花、串花和硬幣等陪葬。 尼泊爾人死後,近親和家庭成員要居喪13天,遠親居喪1天。居喪期間不能食用油、鹽、肉和豆類。死者的兒子在居喪期間規定更為嚴格,他要剃去全身毛髮,用白布包頭,腰上只圍一塊白布,不能再穿任何衣物;每天一餐,只食用米、酥油和糖;在婆羅門祭司指導下,每天舉行幾小時的儀式;在舉行儀式期間,每天還得用冷水淋浴數次。在居喪期間,印度教徒在待人接物方面還有許多規定,如不向不居喪的人遞送食品和飲水,不去寺廟敬神等,整個儀式被稱作「克里亞」(Kriya)。在儀式的最後一天,居喪人家要設宴招待所有送葬的親友,並送給婆羅門祭司各種禮品。家境貧困的印度教徒請不起婆羅門祭司,便由自己的甥侄代替,葬禮也就比較簡單。 印度教徒把巴格馬提河看做是聖河,他們臨死前的最大願望是躺在聖地帕蘇帕提拿寺前伸向巴格馬提河的石階或河灘上,用聖河水洗淨雙腳在那裡死去。火葬時要留取一根骨頭,將它埋在河中心,其餘骨灰則拋入河中,有錢的人家還力求設法把這根餘骨帶到印度,投入恆河中。 在日常生活中,印度教徒還有許多規定和習俗。如少女在青春期第一次月經時,要居住在單獨的房屋內,14天內不得被父兄和堂兄弟看見,其他婦女也把她當成「不可接觸者」看待;第二次月經的7天內也必須避開兄弟。婦女凡在月經期,4天內均被視為「不可接觸者」,產婦和新生嬰兒在11天內也被看作是「不可接觸者」。 男孩在婚前有一項重要儀式,叫做「布拉塔班達」(Bratab-andha),也就是授予「聖線」,這是印度教的一種儀式,婆羅門男孩一般在7至9歲間,切特里男孩一般在13至15歲間,在授予聖線後,孩子們開始負有一些種姓制度方面的義務,如可以陪同長者進餐。在男孩接受「聖線」期間,他的母親要不惜一切代價,迴避與他兒子見面。但是,受過教育的城市婦女和年輕人,對上述清規戒律和習俗並不怎麼遵守。

五花八門的婚姻習俗

尼泊爾的婚姻習俗也很特別,每年2月是結婚的月份,此時都會聽到山谷裡傳出來的號角和鑼鼓聲。在尼泊爾的許多結婚的新人中,有些新娘還是不滿10歲的小女孩,就由大人把她裝進布袋裡,捆在木棍上,僱兩名工人抬到新郎家裡成婚,往往新郎也只有12歲大。 這個山國原則上也實行一夫一妻制,過去在一些偏遠地區或少數民族中,如雪巴族仍存在著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現在已被法律所禁止。自1971年起,法律規定男子須年滿22歲、女子須滿18歲才可以結婚。他們沒有計劃生育的觀念,有的人生有10幾個兒女;教育程度高的夫婦多只生一、兩個孩子,結婚5年後妻子不生做丈夫的可以再娶。在戀愛方式上,各民族也不相同,過去婚姻全憑父母之命,兒女必須絕對服從,男女間的交際在禁止之列,如果一個女孩子與男子交往,便會被軟禁在家裡,過了一些時候,再由人陪同到10個寺院內起誓,立誓今後決不再結交男友,才解除軟禁。現在自由戀愛已很風行,山區男女青年,則以唱歌對詞來談情說愛。 馬嘉族人和古隆族人的婚姻習俗較為開放,設有名為「羅迪加爾」(Rodi Ghar)的俱樂部,為未婚男女青年提供了談戀愛的場所。結婚時,男方要先到女方家住一夜,然後把新娘娶回家。每逢新年或節日,是舉行婚禮的好日子,結婚多在晚上舉行,屆時男女雙方各坐一個由兩人抬的藤製轎子上,新娘頭上蒙著紅紗、樂隊吹彈著喜慶的樂曲,把他們一起抬到男方家中。 尼瓦爾人的婚俗也很奇特,他們常把個人命運與美好希望寄托於神佛的保佑。除了朝拜寺廟和祠堂外,還把風貌奇特的江、河、湖、高山、樹木當做某種神靈而頂禮膜拜,女子在5至10歲時,要先和貝爾果(Belfruit)成婚,舉行婚禮,以表示永生忠於神靈,決無二志。貝爾果又稱木蘋果或金蘋果,色灰黃,呈橢圓形,外殼堅硬,果肉呈桔黃色,芳香可食,尼瓦爾人把貝爾果視為長壽男人的象徵。所以這種婚姻又稱「貝爾婚姻」。據說只有舉行過「貝爾婚姻」的姑娘,將來才能找到一位如意郎君。婚禮儀式由尼瓦爾族中擔任佛教師尊的沙克亞種姓者主持,婚禮可以單獨舉行,也可以由數名甚至數百名小姑娘一起集體舉行。貝爾婚禮儀式如同成人結婚一樣隆重,所有親戚朋友都會應邀參加。儀式在一個紅布裝飾的婚壇上舉行,「新娘」額頭上要點紅,還要舉行齋戒。婚禮結束後,貝爾果用紅布包裹,由父母妥為保存,不能損壞。貝爾果雖然香甜可食,但對尼瓦爾女人來說,婚後禁吃貝爾果。尼瓦爾人認為,女人一生只有一次正式隆重的結婚,這種假婚禮被他們視為「真婚禮」,女孩長大後與男人的真正結婚卻被視為「假婚禮」;「真婚禮」不得離婚,「假婚禮」可以離婚。 這個民族的結婚儀式相當複雜,手續繁多,除大城市裡一些受過教育的青年和比較簡化的家庭外,一般還是由父母包辦,講究門當戶對和種姓相同,但如今已不十分嚴格,高低種姓之間的通婚也時有出現。同姓者要相隔7代才能婚配,尼瓦爾人允許與別的民族人結婚,但婚後就不能再參加本家族的祭祀和聚餐活動。1年12個月中,一般在尼曆的4、7、9和12月不舉行婚禮。 尼瓦爾人的婚姻,從訂婚、迎親到拜堂成親,都有一套繁瑣的規矩。雖然知識青年多自由戀愛,但傳統婚俗仍非常盛行。在訂婚前,男女雙方家長要來回多次商談,還要請巫師合婚,如卜卦吉利,便可成婚,如果兩命相剋,則婚事告吹。訂婚後,男方要送一個絨繡袋或銀盒到女方家,內放10顆檳榔、朱砂盒、敬神用品和一套新衣,這叫做「送檳榔」,女方則叫「收檳榔」。東西送到女家後,就給新娘頭上髮縫間抹朱砂,手上放12顆檳榔。迎親前,男方還要給女方送點心或錢,表示對這樁婚姻的確認。婚禮需按巫師擇定的吉日良辰舉行,在結婚前幾天,女方家族的每戶人家都要把新娘當做自己的女兒,輪流為新娘舉行告別宴會。 婚禮前一天,女方要舉行告別儀式,親友紛向新娘表示送別,並祝福她婚姻幸福。新娘的舅舅還要舉行宴會宴請親友,赴宴的親友贈給新娘銅器、銀盤等各種禮品,通常父母會送給女兒一面鏡子,母親給女兒一個朱砂盒,舅舅還會送一頭肥壯的山羊。 結婚前,由新郎的兄弟和好友前往新娘家迎親,新郎本人一般不必前往。迎親隊伍由新郎的父親帶領,吹吹打打來到新娘家,接受新娘茶點招待後就自行散去,只留下新郎的父親和少數幾個近親。午夜過後,這些人用竹竿吊床把新娘抬到一個朋友家裡歇息。翌日清晨,幾位姑娘興致勃勃地為新娘梳妝打扮,穿上閃光耀眼的長長的紅色結婚禮服,頸部掛串紅色項鍊,耳邊掛上金屬耳環,手腕套上一串銀鐲,手指戴上亮閃閃的寶石戒子,再在兩眉之間點上朱砂。同時,新郎也換上了嶄新的喜裝,頭頂有彩色花紋的無沿帽,腳蹬黑色皮鞋,上穿白色中長襯衫,下著細管白褲,外套西裝上裝,脖套紅黃相間的大花環,結婚當天清晨4時,新郎由母親和祭司陪同,帶著米、油、紅粉和一種叫「司巴里」的心形果實,乘坐花轎,吹吹打打,前呼後擁到新娘臨時住所迎親。花轎接近新娘臨時住所時,鼓樂大作,新郎下轎登門,在親人簇擁下走近閣樓,遵照祭司指點開始舉行接親儀式。首先由家人把帶來的「司巴里」心形果等洒在新娘面前,然後新郎給新娘蒙上刺有金繡的紅色方巾,親人在旁撩開方巾一角,讓新郎在新娘兩眉上方頭髮分際處輕輕塗上一層象徵喜慶吉祥的紅粉。這是整個婚禮中最重要的儀式。上轎前新人並排而坐,以示相愛,永保平安。上轎時,新娘由兄長背著一步步走下樓梯,尼泊爾人認為,泥土是污穢的東西,所以新娘為了保持潔淨,雙腳不能沾地。新娘被背出門後,為了避開邪惡,繞著花轎向右轉3圈,再次向家人告別,然後上轎。 花轎抵達新郎家門口時,要舉行過門儀式,由一位祭司讓新娘站在門口敬家神和人身象頭神。入門後,新郎就可以揭去新娘頭上的紅色方巾,露出嬌容,婆婆給新娘洗腳,交給鎖匙,再讓新娘進內屋,正式承認她是婆家的一員。接著便開始「坐長」,新娘靜靜地端坐在新房裡,接受來賓的祝福,不能隨便起立和走動,也不能吃任何人給她的任何東西。新郎家為喜慶新婚,大擺宴席延續3天之久。一般說來,尼瓦爾族婦女在結婚後需齋戒4日,而女方家的神社團成員需齋戒10至12天。在女兒齊戒期間,家裡大多不做飯,而由家神社團成員輪流做飯和送給。4天後的傍晚,娘家的男人到新郎家看新娘,然後帶新娘回門,同時也把新郎帶回娘家和家人見面。當晚,新郎要和新娘家中的神社團成員一起聚餐,並送給長輩每人10顆檳榔,還要行叩首禮。在這以後,新郎和新娘就回到自己家,開始新的家庭生活。 尼瓦爾族婦女一般不回娘家生孩子,即使是女婿入贅的家庭,也要讓女兒到別處生孩子。信奉印度教的尼瓦爾族婦女,在月經期內要與丈夫分居4天並做齋戒,但仍可作家事,不准進入祈禱室或參加宗教活動,以免觸犯神靈。已婚婦女額頭上抹有朱砂紅粉,表示已婚和吉祥幸運,一旦丈夫死去,寡婦要立即洗去朱砂紅粉,並將手鐲砸碎。在尼瓦爾人心目中,寡婦可以再嫁,離婚不被看做是很嚴重的事情,尼瓦爾婦女婚後可以隨意離婚,她只要把結婚前接受的檳榔籽放在丈夫的枕頭下,便可以一走了之,改嫁他人。 廓爾喀族中的塔庫里種姓實行表親通婚制度,男孩可以娶舅舅的女兒為妻,但不能娶姑姑的女兒。塔庫里和切特里女子一樣,成年就可以結婚。婆羅門種姓的女子,結婚年齡更早,一般在11至16歲間就可以結婚。在婆羅門種姓的父母看來,16歲是女兒結婚最神聖和最吉利的年齡,如果能使女兒在這個年齡出嫁,便會功德無量。 尼泊爾女子婚後如果未生育子女,與丈夫不能平等談話,每天一早起來,要跪在丈夫膝前,吻丈夫的腳趾,立誓服從丈夫。 有些地方的風俗相當怪異,在結婚前一夜,新娘須淨身到廟裡膜拜神靈,祈求降福。祈禱儀式是在寺廟內的密室中舉行,由高僧為新娘做愛破瓜而完成,人們相信透過高僧的法力與肉體交融,神明的保佑與祝福就會染植在新娘體內。 在一些偏遠山區,由於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很多,所以盛行一妻多夫制。當人們要娶妻子時,由於兄弟眾多,各有所好,難以決定對象,所以最後是由父母做主往女家提親。訂婚時男家備有黑拉酒送到女方家去。並張燈結彩,請喇嘛唸經打鬼,女方則送一支箭給男家,這支箭要在男家所有兄弟頭上擦一下,寓意是「一箭中群鵰」,因為在尼泊爾箭是同心協力的象徵。此後,男家在每年的正月初五及八月十五日,要送兩次禮物到女家去。在第一次送去的禮物中,包括12個大饅頭和一缸酒。迎娶的禮品要8大件,包括錢、大饅頭、肉、酒、茶、鹽、奶油和衣飾等。在女家的嫁妝中,不可或缺的是床上的被褥。迎娶時由老大代表眾兄弟,並由7個人陪同,這時親戚朋友們都會送禮致賀。迎娶時的馬匹,關係著未來全家的幸福,因此必須由喇嘛代為唸經選定,由馬夫捧著兩捲紅羊毛去接新娘子,但是接回來的只是一雙繡花鞋和一串紅羊毛繫著的珊瑚,預祝早生貴子。迎娶後男家大宴賓客,所有新娘都穿著嶄新的衣衫,在新娘快到之前女家有人先來,分給每位賓客一塊哈達,新娘進門後便往生了火的坑上坐,婆婆端給她一碗奶,吩附她喝幾口,便代表她嫁的是幾個丈夫,然後每位丈夫都來看一下新娘,吃一口麵,據說吃麵是為了驅鬼。在吃麵時,新娘送給每一位丈夫一雙鐲子,表示她從此縛住他們,丈夫們日後都得聽從她的指揮。最後一個節目是新娘子到院子裡種下一顆松樹,澆上麵條、茶葉和奶油;在松枝頂上,覆一塊哈達,點火焚化,隨後率領著丈夫們向四方叩頭,祈天保佑。婚禮結束後,新娘回到娘家,從第二天起,一一招待輪番前來的眾位丈夫。半個月後,她被迎回婆家做家庭主婦。婚後若不生孩子,娘家每逢新年,要送一對豬腳,一直送到有孩子時為止。 一般說來,生為尼泊爾的女性,大多數註定命運都不會好的,因為她們社會地位太低,受苦太深,生來就是伺候丈夫和生兒育女的工具。 販賣婦女的現象在尼泊爾相當普遍,現在每年都有5000至7000名10至18歲的尼泊爾女子被以一頭牛或幾隻羊的價格賣到印度去,淪為妓院的性奴隸。根據印度官方的估計,目前在印度當妓女的尼泊爾女人,數目在4至20萬人之間。另外還有一些尼泊爾婦女被人口販子拐賣到海灣地區去充當妓女。 此外,早婚、早育和很多次的生育,也嚴重地損害了尼泊爾婦女的身心,從而使她們精神病患者的比率高居世界之冠。 尼泊爾女子一般被認為是賠錢貨,因為女子在出嫁時需要大量的陪嫁,致使有些貧窮人家的女子在適婚年齡前,為了減輕家中的負擔自焚而死。還有一些女子在嫁人後,因嫁妝太少受夫家欺侮而自殺身亡,非常悲慘。 加冕典禮盛況 每當尼泊爾新王登基時,香檳、鮮花和音樂,裝飾了豪華的印度教儀式的加冕典禮。加冕的準確時間是由宮廷的婆羅門星象家推算而定,整個儀式由王室的婆羅門高僧主持。在這一天破曉不久,嘹亮的號角聲宣布了這個隆重儀式的開始,新王坐在由6匹種馬拖拉、黑金兩色相間的馬車上,前往神話中的哈努曼猴神宮。成千上萬的臣民們沿街列隊,或登上高聳的廟塔,在新王經過的時候,高聲歡呼。 陸軍儀仗隊穿著傳統的制服,舉著短槍、長矛和套著口罩的步槍,引導馬車前進。當隊伍通過皇宮大門的時候,尼泊爾的風笛和木笛手,吹奏著樂曲迎送。 觀禮的貴賓們隨著新王進入宮廷大廳,當新王由他的首席皇家僧侶護送到秘密的齋戒沐浴室時,外賓和皇族們都在一旁肅立恭候。這些皇族們都穿著正式的禮服,戴著珠寶和鮮花綴成的冠冕,並且披上晨袍,有的戴著高帽子,穿著華麗的本國服裝。 在一位婆羅門高僧和王室占星家的指令下,3名頭戴金帽子的和尚,用來自12個地方的泥土和糞便塗抹在新王的全身,以強化他的神力。例如妓院門前的灰塵可以增加男子氣概,山頂的黏土可以增加智慧,象苑的糞便可以增加力量;還有來自蟻塚、馬廄和牛欄等地的泥土,據說具有淨身的作用,同時象徵國王了解全國各地的情況並與之有密切關係。接著,國王就用黃油、牛糞、牛尿、牛奶、蜂蜜和食糖塗抹在自己身上,用取自全國各地河流的水洗澡,然後穿上白色的泥泊爾國服,配著紅色的肩帶和短劍,登上一座高高在上的亭台,默禱一會兒後,再由僧侶陪同登上有金色眼鏡蛇圖案的寶座,上面鋪滿牛、獅、虎和豹的皮毛,四名印度教階級的代表,依次呈交給新王以一碟盛於金盤內的牛油,盛於銀盤內的牛奶,盛於銅壺內的凝乳,以及盛於陶製大口瓶內的蜂蜜。據說這些都能保障新王的光輝和聲望。 舉行加冕的主要場所是馬拉王朝時興建的哈努曼猴神宮前的拿梭廣場,在這裡,一批身穿白衣、頭戴黃緞帽的婆羅門僧侶將為國王舉行各種儀式。 首先要舉行一些禮儀性的洗禮,使用的水裡摻有叫做薩爾鮑夏蒂的一種聖草混合物、叫做沙爾瓦比佳的與神有關的糧食的混合物,還有叫沙爾瓦帕拉一種自古以來與神有關的水果,以及叫沙瓦普希帕的一種能供諸神的鮮花。洗禮時就是把這種水緩緩灑在國王和王后身上。這些儀式持續約一小時。在捧出皇冠之前,和尚以繡有金葉的飾帶圍縛在國王和王后頭上,海螺製成的號角與橫笛吹奏起動人的音響。 吉時到了,一名持著皇家計時器的官員開始發狂地揮手向高僧示意,於是在印度僧侶唱著古代聖歌的歌聲中,由王室婆羅門高僧把「王權象徵」的兩塊金牌戴在國王額上並向公眾宣布:「看啊,他是你們的君主」,隨後進行最後一次沐浴,婆羅門僧侶們拿著16個盛水的卡拉夏斯容器和鮮花一起灑向國王,並提請國王準備好接受鑲嵌著珍珠、紅寶石和翡翠的王冠,冠上還綴有極樂馬尾巴上3尺長的羽毛。 根據印度教的說法,國王的蓮花寶座是毗濕奴的配偶吉祥女的象徵,而尼泊爾的歷代國王就是毗濕奴的化身。國王在蓮花寶座上就位前,要登上建立在哈努曼猴神宮的一個不高的石台上,然後才登上有金靠背的王座,這個金靠背的形狀像蛇。在寶座的天鵝絨罩子底下,墊著公牛、野貓、豹子、獅子和老虎的皮。這些是代表著力量、敏捷、王權、憐憫和勇氣。 加冕儀式的最後一項是讓國王傾聽一首象徵著他鼓勵藝術的歌曲。儀式行將結束前,王室和政府成員列隊經過王與后面前致敬,並把表示敬意的硬幣投在王和后的腳下。 加冕後國王要移駕到另外一個亭台上,首先由王儲鞠躬拜賀,然後再接受皇族和大臣們的效忠,從而結束了整個隆重的儀式;隨後即偕同王后騎在一頭裝飾得富麗堂皇的彩象背上,開始一項壯觀的遊行,藉以會見他的子民。等到遊行結束後,國王就發表文告,並且宣布大赦。在加冕後的一週內,國內還可以看到各種運動、說故事、馬拉松、舞蹈和歌唱比賽等喜氣洋洋的慶祝活動。

節假日眾多

尼泊爾的日曆相當複雜,除了採用公元紀年法外,還採用超日王紀元(Sambat of Vikramaditya),又稱尼泊爾紀元(Nepaliera Sa-mbat);塞種紀元(Sekaera of Sa-libahana)和卡利(Kali)紀元等4種紀年法。官方機構、報刊和電台都使用超日王紀元曆法(尼曆),它始於公元前57年,與公曆的換算關係是尼曆減去57年,等於公元年代;在月份上,尼曆雖然1年也分為12個月,但它和公曆相差了3個月,尼曆的1月1日等於公曆的4月13日左右,所以在年代變換方面,並不是任何月份都可以套用上面提到的公式,尼曆的10,11和12月,要減去56天,才能正確地換算出公曆。 這個國家節日之多世所罕見,堪稱「節日之邦」。除了宗教節日和民間喜慶節日外,凡遇國王出訪、國王生日和外國元首來訪日,一般也作為節日放假,因此全年節假日竟達100多天。節日期間的慶祝和紀念活動,在農村通常是以聚會、跳舞紀念;城市則有文藝演出、體育競技、群眾集會和廟會等,其中又以德賽節、因陀羅節、撒紅節、燈節和國王誕辰等節慶最為重要和隆重,慶祝活動的規模也較大,有時甚至以商品大減價來表示慶祝。 全國性的主要節日有德賽節、納格潘賈米節、因陀羅節、光明節和國慶節等,其他的節日也不計其數。由於尼泊爾各節日的具體日期是依循尼曆的,因而與公曆時間年年不同,為此官方每年都得發行節假日的小冊子,詳列全年節日的日期。 這個國家的公曆1月1日也和世界各國一樣,要歡度新年。境內的西藏人和佛教徒則在公曆1、2月間歡度藏曆新年。尼泊爾的國定新年則在公曆4月13日前後,從尼曆1月1日起要舉行6天大巡遊。回教徒也有自己的新年,只是日期不固定。尼泊爾主要民族的尼瓦爾人,是在每年11月德哈節後5天過新年。 白神節(Sweta Machhend-ranath Snan)在公曆1月份,在長達1週的慶祝活動期內,要對神奉獻音樂、上供品,抬著童女神庫瑪麗遊行,以祈求加德滿都河谷風調雨順。 馬格赫聖月節(The Holy Month of Maghe)在公曆1月份舉行,這是慶祝季節由冬寒轉為春暖的節日,人們紛紛來到納拉揚尼(Narayani)聖河早浴,並在河邊演唱宗教歌曲,然後去毗濕奴廟獻花、敬香、敬獻食品,人們唱著敬神的歌謠,用芥子油搽抹身體,然後吃美味佳餚。 斯瓦薩尼(Swasthni)女神節在公曆1、2月間舉行,她是天神禮物授予者,如果有人對這位3隻眼的女神不敬,她會帶給人以惡運,因此在這段女神節裡,整整1個月內每天晚上都要將神像擺放出來供人祭祀。 藏曆春節(Losar)在公曆1、2月間,藏族人及雪巴人通過吃美味佳餚、拜訪親友和跳舞等方式歡度佳節,人們穿上最好的衣服,佩戴最好看的珠寶、首飾,互贈禮物。在寺院裡,喇嘛祝願人們身體健康、年年發財,並在寺內跳舞。 濕婆之夜(Maha Shivaratri)在公曆2月舉行,尼曆則為11月的第14個無月之夜。印度教的三大神分別是毀滅之神濕婆、創造之神大梵天和保護之神毗濕奴,三神中以濕婆神法力最大,地位最高。據印度教經典所述,有一次毗濕奴和大梵天為奪取宇宙主宰地位爭執不下,這時候在他們之間,突然出現一根光焰無際、耀人眼目的擎天巨柱,它無始無終,無窮無盡。毗濕奴變成一頭野豬向下鑽,大梵天變成一隻天鵝向上飛,他們尋找了1000年也未見巨柱的頭和腳,當他們愕然回到原處時,濕婆出現在他們面前,原來巨柱乃濕婆所變。他們不得不心悅誠服,尊濕婆為宇宙之主。濕婆雖然是毀滅之神,但祂又有無數化身,既可毀滅萬物,又可創造世界,所以又稱再生之神。濕婆之夜是紀念濕婆新生的隆重節日,尼曆11月14日深夜,大約在公曆2月下旬或3月上旬。 關於濕婆之夜節的起源,印度教有個神話傳說:某次濕婆神因行為不檢而遭到眾神的譏諷物議,使祂羞愧得無地自容,便在一個晚上變成一座靈甘石柱,並向祂的信徒們宣稱:「羞愧令我獲得新生,這就是靈甘石柱,它是萬物之源,和我一樣無上尊榮。從今以後,爾等要視它如我,向它祈禱和齋戒,以招福避災。」從此,人們便把濕婆獲得新生的這天夜晚作為盛大節日來紀念,把靈甘石柱當作濕婆神來膜拜的奇異風俗也流傳開來。 濕婆之夜節恰逢早春來臨,這時大地萬物復甦,柳吐新綠,春意盎然,尼泊爾人相信正是由於濕婆神的法力,使凋零乾枯、失去生機的花草樹木得以復活,重新煥發出青春的光彩。這個節日也是全國性的大節日,在各地濕婆廟中都要舉行各種宗教活動,但是規模最大和最熱鬧的慶祝中心是在加德滿都近郊的帕蘇帕提拿寺舉行。節日期間,寺內人山人海,寺外人如潮湧,前來朝聖的除了加德滿都河谷的本地人外,還有成千上萬來自全國各地山區和平原的各族男女老少信徒,以及遠道而來的印度朝聖者。許多窮苦的印度教徒,男的只穿一塊白布做成的圍裙,女的穿棉織大布紗麗,他們將包裹頂在頭上,赤足行走,竟能跋涉數百公里來這裡朝拜濕婆神聖地,有的人為了這一趟朝聖,幾乎花掉了一生的積蓄。朝聖期間,他們只能住在林間臨時搭起的篷布下,甚至露宿街頭;還有一些印度教出家人、苦行僧、瑜珈行者特別引人注目,他們蓬首垢面,濃髮長鬚,全身赤裸,皮膚上塗滿黑灰或黃粉。據說這種自我作賤似的禁慾苦行是為了贖去今世罪孽,求得來生善果。 節日的黎明前,人們就開始宗教活動,晨曦中寺廟裏就擠滿了人群,人們到帕蘇帕提拿寺前的巴格馬提聖河中沐浴淨身,然後到寺廟敬神、上供、布施、唸經、唱歌,窮苦人取來聖水,澆到刻有濕婆面像的靈甘石雕上;富人們舉行莊重的祈禱儀式,獻給濕婆神貴重的禮品,饋贈婆羅門住持大筆捐款。在寺廟內外的人流中,有穿西服的城市青年,有身披五彩絲綢紗麗的城市女子,也有穿土布緊身衣褲的鄉下人,還有穿紅邊黑圍裙的農婦,以及身穿鬱金色長袍的僧侶。 在加德滿都河谷,凡是有濕婆靈甘石雕的地方,就有濕婆神的皈依者的不斷去做祈禱。人們把那些精雕細刻或做工粗糙的靈甘石雕,甚至只是一塊未經雕琢的圓柱形石頭,都當作濕婆神,取聖水為它們沐浴,再撒上鮮花的花瓣和紅粉,虔誠地拜倒在它們面前。節日的當天下午,在加德滿都市中心的杜巴廣場上,要舉行隆重的濕婆節慶祝儀式。這個儀式是鳴槍砲表演,以表示向濕婆神致禮。皇家軍隊的士兵分成三列,分別朝著東、南、西三面,對天鳴槍放砲,時而齊發,時而亂放,有時是有節奏地依次射擊,劈劈啪啪的槍聲和隆隆的砲聲響成一片。市郊的農民聽到槍砲聲,趕緊在地裡播下南瓜或黃瓜子,據說這時播下的瓜種方能獲得豐碩之果。 每年濕婆之夜節國王都要發表祝賀節日的文告,出席廣場上的慶祝活動,傍晚前往帕蘇帕提拿寺敬神布施。節日期間人們還要齋戒,在節日前一天只吃一餐,直到節日之夜才能進食。夜晚人們通宵達旦,在4個時辰作4種不同的祈禱,在膜拜濕婆神的時候,還要獻上曼陀羅花。在濕婆神廟前、十字路口和庭院,人們燃起篝火,一邊唱著讚歌,一邊在火上烘烤玉米、黃豆、花生等各種食物,然後由眾人分享。 在帕蘇帕提拿寺,無數的蠟燭和油燈把寺院照得通紅透亮,寺前巨大的銅牛身上反射出黃色的亮光。這裡鼓聲咚咚,笛聲悠揚,燈燭輝映,香煙繚繞,寺院沉浸在一種銷魂入神的神秘氣氛中;寺院外的山坡也被一堆堆篝火照亮,人們唱著讚美濕婆神的聖歌。守夜的人們還不斷到河中洗聖浴,每隔3小時到寺內對濕婆神做一次禱告。節日期間,尼泊爾政府為前來這個寺院朝聖和參加節日活動的香客們提供食宿,開放免費居住的客棧、茶室、福舍,搭蓋一批臨時帳篷、衛生醫療站和公共廁所,向一部分貧苦的朝聖者分發食品和衣服等,許多社會團體、福利機構、中小學生也自動參加一些服務工作。 國慶日又稱國家民主日。這個國家在1951年推翻拉納家族的獨裁統治後,於尼曆11月7日(相當於公曆2月18日)頒布第一部臨時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由於這天也是尼泊爾國父特里布梵國王的生日,政府便將它定為國慶日,每年此日國內都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國王、王室人員及政府首長都要出席大會,率領民眾向國父致敬。 撒紅節(Holi or Fagu Purnima)在尼曆11月8至15日(相當於公曆2月21至27日)舉行,是色彩繽紛又極具娛樂性的歡樂節日,加德滿都杜巴廣場的旗桿上掛著五顏六色的旗幟,所有的男女老少,尤其是頑皮的男青年、小孩子,互撒紅粉,或用氣球包著紅、紫、黃、綠等各色彩水,向街上行人投擲,也有人用紅色顏料的水槍射向行人,以示吉祥。節日一連持續8天,與泰國的潑水節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個節日也有神話故事:從前有個叫希倫亞卡西普的國王,嗜殺成性,心地善良的王子再三勸諫父王戒殺行善,但國王不但忠言逆耳,竟起殺子之心,密令其妹霍莉嘎燒死王子。在黑天神的庇佑下,王子安然無恙,霍莉嘎反而葬身火窟。人們為王子慶祝,向他撒七彩粉,感謝黑天神,並表達對善良的贊頌和對邪惡的憎恨。 烈士節在每年尼曆10月16日舉行,是為了紀念為民主而犧牲的4位烈士,全國放假一天。 莎拉斯瓦蒂女神祈禱節(Basanta Panchami and Saraswati Puja)也就是迎春節,在每年公曆2月下旬或3月舉行,正確日期為尼曆11月20日。傳說這天是智慧女神莎拉斯瓦蒂的誕辰,人們一大早要前往參拜女神,並教導適齡兒童在這天開始學習識字。這天國王、王后、社會名流和民眾,齊集加德滿都杜巴廣場歡唱傳統春天之歌。在佛教聖地斯瓦場布寺和博拿塔寺也有不同的歡慶盛典,人們用鮮花、穀子和禮品獻給智慧女神。 小德賽節(Chaitra Dasain)在公曆3、4月的尼曆12月間。相傳古代蘇拉塔國王為了鎮壓惡魔而求助於難近母女神,由此開創了小德賽節。此時春光明媚,萬物充滿生機,人們準備紅色朱砂粉向家人祝福;這天全國的印度教徒將羊和雞等主要祭品獻給勝利之神羅摩、女神難近母、財富女神拉克希萊、文藝女神薩拉斯瓦蒂和迦莉女神。在羅摩妻子悉達的出生地賈納克普爾地區的馬霍塔里縣,人們的慶祝活動也很熱鬧,其他各地寺廟朝拜者也絡繹不絕,但小德賽節畢竟不及德賽節熱鬧。 畢斯基節(Nava Varsha and Bisket Jatra)在公曆4月中旬尼泊爾的新年舉行,為期7天,是巴德崗、希米和桑寇特三市最盛大的年度節慶。在巴德崗舊王宮及附近地區會上演描寫幾個世紀前的戲劇,人們裝扮成憤怒的拜拉弗(Bhairay)厲神和巴卓卡莉(Bhadrakali)神及一些鬼怪,在緩緩行進中的四輪大板車上表演,同時也將男神和女神抬上轎遊行全城。還有很多人向印度廟敬獻雞、鴨、羊等帶血的祭祀動物及鮮花和硬幣,到處油燈不滅,朝拜的信徒擠滿各廟宇。四輪木板車最後停放在哈努曼(Hanumante)河畔一處廣場上,當夜幕低垂後,紛至沓來的人群將廣場擠得水洩不通,爭睹豎靈甘(濕婆神生殖器圖騰)的活動。巨大的靈甘長10多公尺,重數噸,民眾以數十條粗繩綁在靈甘前頭,以拔河方式拉抬,再用木架支撐,在持續不斷的鼓噪和歡呼聲中,直到靈甘在廣場中被豎直為止;靈甘上掛著兩面長布旗幟,象徵被濕婆神降伏的兩條到處害人的巨蛇。 馬節(Ghode Jatra)在公曆4月下旬,尼曆1月8日舉行。由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上焚燒1具惡魔像後開始的,當地人說,如果惡魔像不加以焚燬後供馬踐踏,它會給世界帶來麻煩。因此每年春季,在加德滿都河谷都要舉辦象徵戰勝邪惡的抬轎遊行活動,以及軍馬跳躍障礙、摩托車特技和體操表演等,其中以馬術表演最為精彩,全國各地也舉行跑馬和馬車比賽。參加馬術表演的馬常是被灌醉的獨眼馬,在鼓樂聲中,經驗豐富、技術高超的馴馬師,常會做出令人咋舌的高難度特技動作,屆時國王、王后、童女神庫瑪麗及來自各地的眾多人們都會共襄盛舉。帕坦市在馬節這一天,還有盛大的火炬遊行。 雨神節(Red Machhendranath Jatra)是對雨神紅•馬切杜拉斯的最大祭祀活動,為期長達兩個月。關於雨神節來源是基於一個神話故事:古時加德滿都河谷發生了嚴重的旱災,所有居民祈禱上蒼都無效,於是帕坦的年長者就到處求救,最後到達紅馬切杜拉斯雨神處求助,結果天門大開,洪水湧進乾旱的河谷,又流到河谷居民的家中。從此開始,帕坦每年公曆5月初就會舉行盛大持久的雨神節。在主要街道兩旁都擺放著慶祝的油燈和蠟燭,婦女們在廚房裡忙著烹飪佳餚祭神和款待親友,男人們抬著神像在市區各地遊行,並使勁地拉著兩輛10多公尺高木製四輪的重型神車上街巡行,神車所載的竹塔上,插著綠樹枝和金黃色的大旗,如果神車在巡行中不小心撞壞了民房,被撞的人會行大運。在遊行途中,信徒們爭相向雨神敬獻穀子和朱砂粉,祈求在播種的季節裡,能夠風調雨順,以使五穀豐收。 佛祖誕辰(Buddha Zayanti)是每年的公曆5月6日,佛教是國內第二大宗教,釋迦牟尼在尼泊爾出生,使混沌的世界出現光明,全加德滿都河谷人因受到拯救而人心歡欣。斯瓦揚布廟和博拿佛塔在節日前數天便提早做慶祝的準備,喇嘛們打掃寺塔,拭淨佛像,鮮艷的旗幟在空中飛揚,還要準備節日舞蹈。當日人們大清早就湧向寺塔,圍著轉經輪邊走邊祈禱,並向佛像敬獻貢品。 納加潘賈米(Nagapanchami)節又稱蛇節,在公曆7月中旬的尼曆4月5日舉行。尼泊爾人相傳蛇對季風和下雨有法力,這天一大早人們就把蛇掛在大門上,據說可以避免邪惡侵入門內。 賈奈普尼馬節(Zanai Purnima and Raksha Bandhan)又叫聖線節,在公曆8月的月圓日,也就是在尼曆5月15日舉行,是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共同慶祝的全國性宗教節日。尼泊爾的印度教徒也講究佩帶聖線,婆羅門和剎帝利種姓的人都將聖線斜掛在脖子上,一般人繫在手腕上。聖線由3股線組成,代表濕婆、毗濕奴和大梵天三位一體大神,就像護身符,人們帶上它可以驅魔除病。佛教徒對聖㵟節的慶祝理念有所不同,他們把這天看做佛祖戰勝摩拉(Mora)的日子,摩拉象徵干擾和破壞佛祖修行的困難和魔障。 聖線節這天,加德滿都河谷所有的佛教寺廟都開放供人參觀,人們除了看到與真人大小的佛像和菩薩像外,還可以看到平時不易見到的反映佛陀生平的軸畫和畫毯等珍貴文物。在這天,兒童可以向僧侶要求黃色的聖線纏在右手腕上,藉以驅除病魔;那些已佩帶過聖線的較大孩子,也會在這天去換新的聖線。 聖牛節(Gai Jatra)時間在公曆8月中旬的尼曆四月初一至初八的無月之夜,一共慶祝8天。Gai的意思是母牛,也是印度教的神牛,尼泊爾人視母黃牛為母親,認為黃牛是無比聖潔的,崇拜之風自古有之。根據印度教經典的說法,牛的全身都是聖物,兩隻牛角是蘇梅魯和凱拉斯兩座聖山,牛臉、牛頸和牛背上分別住著印度教濕婆、毗濕奴和大梵天等3大神,牛尿是聖水、牛奶是聖海、牛眼是日月神、牛尾是蛇王神、牛毛是印度教的3.3億多個神,黃牛的屎也是吉祥之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就離不開黃牛屎,平時經常用黃牛屎擦洗鍋、盆和各種容器,以祈全家平安和諧。 關於牛節的來歷,印度教有迷信的說法:據說人死後都要去陰曹地府見閻羅王,閻羅王按生死簿的記載,視其在世時的善惡行為,決定此人升天為天人,或到人界而為人,或入地獄為鬼,但通往閻羅殿的道路是十分艱險的,有急流高山阻隔,死者須有神牛指引才能渡過難關,而且閻王殿的大門每年在牛節前一直緊閉,死者的靈魂只能在殿外徘徊遊蕩。但在牛節這一天,神牛可用尖角頂開閻王殿的大門,只有那些對牛行善的人才能得到神牛的幫助,所以每年舉行神牛遊行,當年喪親之戶,一定要參加遊行,對牛表示崇敬,以便讓死去的親人安息,活人也聊以自慰。 關於牛節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馬拉王朝時期一位國王喪子,王后悲痛欲絕,國王為了安慰王后,讓她知道每年死去孩子的家庭何止千百,便下令當年喪子的所有家庭,都趕牛上街,舉行環城遊行。從此開始了牛節的風俗,國王還規定牛節期間人們可以盡情歡樂,發表任何言論,鼓勵演出最能逗笑的節目,既可以令王后高興,又可以藉機體察民情,可謂一舉兩得。 牛節的慶祝方式在尼泊爾各地都不盡相同。在加德滿都,當年喪親之家清晨先為死者做祭祀,然後由一名家人裝扮成牛,也可以同時趕出一頭裝飾花俏披紅戴綠的真牛,加上本家族祭司、一名身著苦行僧服裝的人和一批吹鼓手,組成一支熱鬧的遊行隊伍。扮牛者頭戴扁形帽,帽子的正面有牛臉像,背面貼一張象頭神的五彩畫像,帽子上有兩隻稻草做成的牛角,兩角間插著鮮花。扮牛者臉塗紅、黑、黃等各種顏色,身著色彩鮮豔的服裝,腰束一條白色長布帶,一直拖到地面。遊行時「假牛」在樂器伴奏下不時跳起舞蹈。凡當年有親人喪生的人家見到假牛,都要捧出水果、點心等食物招待,或施捨錢幣。當天環城遊行結束前,喪親之家不能進食。此外,如果當年有王室成員去世,牛節遊行者還要去哈努曼猴神宮表示悼念,王宮人員分發果品、點心致謝。 在帕坦市,牛節遊行與加德滿都稍有不同,所有假牛和參加遊行的人集中在一起,組成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舉行集體環城大遊行。此外,由人裝扮的假牛腰束白帶的下端拴有各種銅鐵器皿,遊行時與地面摩擦碰撞,叮叮噹噹聲響成一片。佛教徒在牛節往往將寺院中的佛像請出,在樂器伴奏下做集體朝拜。 牛節遊行只是在第一天上午舉行,此後的7天都是進行各種娛樂消遣活動,所以牛節活動雖然是為死去的親人舉行,但其格調卻不是低沉、悲傷,而是歡悅和愉快,充滿了滑稽與幽默,這天充分開放言論自由,人們通過說唱、舞蹈、戲劇、漫畫等各種形式譏諷、挖苦、影射、嘲笑,說出平時不敢說的話,發洩對政府的不滿,揭露社會的黑暗,抨擊時局的弊病等。尼泊爾最高文化機構皇家學院,每年在牛節晚上,都要舉行盛大文藝演出,節目都是滑稽歌舞、曲藝、諷刺鬧劇之類,甚至有的節目內容直接嘲諷挖苦坐在台下欣賞節目的某位大臣或首相。另外,人們可能會接到某人的電話,請你去某個飯店赴宴,當你興沖沖赴宴時卻撲了一場空,發現上當受騙。翻開牛節期間的報紙,隨處可見一些聳人聽聞的消息,如內閣改組、首相易人、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外星人降臨地球等,如果讀者沒注意到這是「牛節新聞」,可能會信以為真,大吃一驚。原來牛節期間,報紙也有編造新聞、說謊騙人的各種自由。就像國際上4月1日愚人節一樣。 因陀羅節(Indra Jatra)是尼泊爾傳統的大節日,時間在公曆9月上旬,也就是從尼曆6月新月之夜第12天開始,慶祝活動長達8天,地點在加德滿都河谷中各城市的杜巴廣場。這個節日始於加德滿都,所以又稱為「加德滿都聖節」,現在已成為全國性節日,印度教徒和佛教徒都要歡慶這個節日。因陀羅被印度教徒視為天界眾神之王,主管雷電雲雨,自古以來遇到天旱缺雨時,農民們便祈求因陀羅神給人間降雨。 這個隆重的節日源於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很久以前,因陀羅神的母親為了做每年一度的婦女節齋戒,需要一種名叫帕爾賈特(Parjat)的花,但這種芳香的白花只生長在加德滿都河谷,於是因陀羅的母親便吩咐兒子下凡採摘帕爾賈特花。因陀羅神就變成凡人,在雲霧遮掩下降臨人間,來到加德滿都河谷,正當他在摘花的時候,不巧被密咒師當作小偷抓住。按照當時的風俗,因陀羅要被綁起來送到城裡遊街示眾,然後關進監牢。因陀羅的母親見兒子久去不回,也下凡到加德滿都。當地人民終於弄清楚他們母子兩人的真實身分,立即奉為貴賓,國王親自出面盛情款待,並在全城舉行8天的遊行慶祝,最後送別因陀羅母子時贈給他們許多帕爾賈特花,因陀羅的母親答應每年秋冬之交將雨露送到加德滿都河谷,使即將成熟的莊稼得到滋潤,以此作為對河谷人民的回報,加德滿都慶祝因陀羅節的風俗就是由此而來的。所以在加德滿都慶祝因陀羅節,比全國任何地方都熱鬧。 因陀羅節的第一天,主要活動是在加德滿都哈努曼猴神宮大門前,舉行一個群眾性的宗教儀式,叫做豎因陀羅旗杆。這根旗杆每年在節日前一星期開始準備,一些軍政官員和祭師等人專程前往巴德崗附近的樹林中,仔細挑選一棵高大勻稱的杉樹,舉行獻羊祭祀之後將樹砍倒,剔除枝葉。然後經過傳統的指定路線,在節日前4天用人力將它拖至哈努曼猴神宮前,節日前夕還有一些政府官員在這裡守夜。第二天舉行豎旗杆儀式時,成千上萬的民眾聚集在杜巴廣場和周圍寺廟的台階、走廊、陽台和屋頂上。廣場上還有身著猩紅戎裝的皇家衛隊整齊隊列。這時一隊腰佩古劍、手持19世紀舊式步槍的古裝士兵和一隊古裝樂隊,陪同一位皇家祭師來到這裡。宮廷占星術士宣布時辰已到,軍樂高奏,禮砲轟鳴,因陀羅旗杆慢慢豎起,人群中發出一陣陣激動的呼聲。當繪有日月圖案的長形因陀羅旗升上杆頂迎風招展時,人群蜂擁而上,爭先恐後地向供在旗杆下、騎在金象上的因陀羅神敬獻花果點心,祈禱祭拜。因陀羅節豎杆祭旗的風俗源於因陀羅神以這面旗幟指揮天兵天將戰勝魔王的神話傳說,所以這面旗幟意味著團結、勝利和力量。因陀羅旗杆的豎立,代表著節日的開始。 在市區一些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也豎起高高的圓柱,柱頂有把小傘,傘下供奉一尊手臂被縛的因陀羅神像,節日期間市區隨處可見這尊神像。這種到處展示因陀羅神像的民俗,是從因陀羅神下凡採花被逮捕遊行示眾的傳說演變而來的。此外,街道兩旁還展出其他眾神古老的木雕或銅鑄像,許多寺廟中的神像都被請到廟前,以便與民同慶佳節,最常見的是黑天神的木雕像,祂是濕婆神的分身之一,代表破壞與毀滅的形象,一般都造成怒目圓睜、橫眉豎髮、張著血盆大口的恐怖樣子,各地的濕婆神廟中多豎有黑天神像,最有名的是哈努曼猴神宮附近稱為「白色黑天神」的巨型貼金頭像和在鬧市中心因陀羅喬克展出的「望天黑天神」神像,還有在庫瑪麗童女神廟附近的三界魔力寺展出的毗濕奴神10大化身像,也頗負盛名。 除了神像展覽外,因陀羅節的活動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舞蹈表演。節日的晚上,凡有神像的地方都點上閃閃爍爍的彩燈,整個城市沉浸在神秘的氣氛中,在火炬和油燈照耀下,人們成百上千地聚集在街頭或十字路口,特別是在哈努曼猴神宮前的廣場一帶,觀看各種傳統神話舞劇和古典舞蹈。那些裝神弄鬼的演出者往往身著華麗古裝,面戴五彩臉譜,猶如真神附體一般,表演得出神入化,頗為逼真。這些舞蹈大都為表現神魔鬼怪的內容,著名的有黑天神舞、妖魔舞、象舞、拉凱魔鬼舞和巴德崗的瑪哈迦莉女神舞。象舞表現因陀羅忠實的坐騎大象,在因陀羅採花未遂被捕入獄後尋找主人的情景,頗受觀眾歡迎,表演者臉戴象頭面具,身背模仿大象笨重身軀的大竹筐,屁股上搖擺著一條巨大的尾巴。象舞表演滑稽幽默,不時激起觀眾的哄然大笑。過去歡慶因陀羅節時,每晚在故宮庭院裡還要舉行危險而刺激的鬥牛表演,裝扮「妖魔」者持刀與一頭醉酒的公水牛搏鬥,直到把公水牛殺死,「妖魔」喝了牛血,得到水牛的貢獻後方才息怒。 節日第三天,童女神庫瑪麗在守護神的陪伴下駕車巡遊全市,政府高級官員、各國外交使節和其他貴賓、國王和王后等,也都親臨參加慶祝活動。 第四天晚上,在「白色黑天神」和「望天黑天神」兩神像前舉行「敬神水」活動,事先在兩神像後面放上酒罈,一根管子插在黑天神口中,將罈裡的米酒從管子中引出,這時人們蜂擁而上,爭搶著從黑天神口中流出來的「神水」,以便得到神的賜福。「神水」裡放有一尾小活魚,誰能抓到從神像口中流出來的小魚,誰就被認為是當年最幸運的人。 因陀羅節的第七天晚上,要舉行憑弔往生親人的活動,當年有親人往生的家庭婦女組成遊行隊伍,前面有樂隊,還有一名男扮女妝的巫婆和為她們舉燈照明的一隊男士。參加遊行的婦女們,緊緊拉著前面人的裙角,以便在黑暗小巷中行進時不致於走散。她們在遊行結束後,還要結伴在黑夜中行走13公里,到郊外的因陀羅湖去洗聖浴,還有許多人手持銅製的油燈川流不息地到各處寺廟給黑天神、因陀羅等眾神敬獻香火,祝福死去的親人安息。據說因陀羅節祭奠亡靈的風俗也是有來歷的,傳說因陀羅神離開加德滿都河谷時,曾答應讓當年去世者的亡靈隨他升上天堂,但因陀羅在因陀羅湖沐浴後,那些亡靈沒能跟上,半路上摔下來失散了。每年因陀羅節夜晚的遊行就是為尋找亡親失散的靈魂。 在因陀羅節的第八天晚上,要舉行放倒因陀羅旗杆的宗教儀式,當旗杆徐徐倒地時,許多人爭先恐後地跪倒,將自己的額頭觸碰那神聖的圓柱旗杆。然後人們如同送葬一般,把旗杆施往巴格馬提河畔的黑天神廟附近,先施浸禮,再把圓柱劈為碎片焚燒。至此,一年一度的因陀羅節算是結束了。 蒂吉(Teej)節每年公曆9月在帕蘇帕提拿寺舉行。這是女子希望之節,身穿最好紗麗紅色禮服的婦女齊集寺裡,禁食、唱民歌和跳舞,歡度具有特色的婦女節日的蒂吉節。這天,已婚婦女要回父親家,所有女性都將從她們的男性親戚處得到禮物。至於女性在這天禁食的原因,是祈求未婚女子能有好運交到一位如意郎君,已婚婦女能看到丈夫對自己愛的忠誠,來自濕婆神的祝福將使全家幸福。 德賽節(Dasain Jatra)是尼泊爾自古以來各種傳統節日中最盛大的全國性喜慶節日,就像中國人過農曆年春節一樣,全國各機關、學校都放假10天,時間始於公曆10月中旬,即尼曆6月的月明之夜的第一天。 這個隆重的節日源於一個美好的神話傳說:古代錫蘭的十首王羅婆納搶走了阿踰陀王太子羅摩的美麗妻子悉達,於是雙方兵戎相見。羅摩求救於法力無的難近母女神,獲得了戰勝魔王的神奇力量,在交戰的第10天打敗了羅婆納,救回了愛妻。為了紀念這個勝利的日子,每年這一天都要慶祝「比賈亞.達沙米」,意思是「勝利的第10日」。所以德賽節又稱為凱旋節或得勝節,又因為這個勝利是靠難近母女神的幫助取得的,所以又名「敬難近母節」。如果說神話也多少能反映人們的某種思想,那麼德賽節是反映了尼泊爾人民對正義戰勝邪惡的熱烈崇尚與嚮往。 德賽節正逢秋高氣爽的季節,加德滿都河谷的田野上,金黃色稻穗迎風搖曳,農民們臉上露出豐收的喜悅。節日來臨前家家戶戶打掃得乾乾淨淨,粉刷一新。婦女們在準備著過節的食品和孩子們的新衣;農民們到市區出售大批雞鴨牛羊,換回自己所需的日用品;市民們也競相購買各種節日用品,親友間互寄賀卡。 節日第一天活動稱為設聖罐,家家戶戶都要在家裡團圓,並在敬神的地方,或本家族規定的某個聖潔之處,放置一個盛滿聖水的瓦罐,稱為難近母聖罐,旁邊供有一尊難近母女神像,然後於第四天內在一片乾淨的沙土上撒下大麥或玉米種子,精心培育德賽節敬神所不可或缺的小苗。從第1天開始連續9天,每天要虔誠禮拜唸經,祈求難近母女神保佑。清晨,人們頂著星光到聖地去沐浴淨身,9天內必須到9個不同的聖地洗浴;從節日的第1天至第6天,人人都要吃素。 第5天家家戶戶要放風箏,人們在頂樓或空曠的地方競放風箏,天空風箏五彩繽紛,爭妍鬥艷;各村鎮都架設竹製鞦韆,並在家中玩擲骰子。 第7天叫做福爾帕蒂(Fulp-ati),意為「花與葉之日」,特別感謝前人將植物移種至加德滿都河谷。街上到處呈現節日的歡樂景象,充斥著從山區趕來的羊群,人們爭相購買,因為這天開齋可以食用羊肉。這天中午,政府官員穿傳統官服,由樂隊引導出現在皇宮,當人們聽到廣場上鳴槍時,紛紛進入祈禱室。 節日第8、第9和第10天的這三天最為重要,是德賽節高潮。其中第8天有閱兵儀式,在國王親臨校閱下,禮砲、槍聲齊鳴,尼泊爾皇家軍隊展現其分列式軍威,並為軍旗舉行祭祀活動。祭祀前先把冷水潑在牛羊身上,使牠們發冷寒慄,然後用廓爾喀腰刀把牲畜頭宰割下來。這天叫做阿撒密(Asthami)。 第9天是宰牲日,又叫做諾瓦密(Nawami),有大規模宰殺牲畜獻神的「血祭」儀式,在加德滿都河谷3大城市的杜巴廣場上舉行,在黑天神廟前有成千頭的山羊、水牛、雞和鴨等禽畜被宰殺,血流成河,用以祭祀神祇,並設宴取樂,傳說濕婆神夫妻最喜歡在血中沐浴。這天,每個家庭都要買隻羊或雞來宰殺,司機們在殺羊後,往往把羊血灑在車上,將羊毛黏在車上,認為這樣就可以在一年內不會發生車禍。此外,挑選新的童女神庫瑪麗的活動也在當天進行。 節日的第10天叫做維加耶達撒密(Vijaya Dyshami),是整個德賽節的高潮,這天象徵著善良戰勝邪惡,又是接受女神恩賜的日子,故又稱為蒂卡斯(Tikas),因為蒂卡斯傳統上是勝利和權力的象徵。這一天人們都穿著潔淨的衣服,到親戚長輩家中去接受祝福,與親友交換朱砂、稻秧等禮物,並領受長輩賜給的蒂卡斯,它是一種用朱砂磨成的液體。在這個節日的最後一天裡,很多尼泊爾人的家庭,以賭博來慶祝這個愉快的假期。 為了展示對神的敬意,平時戒備森嚴的王宮在這天也開放供民眾參觀,人們可以到王宮去接受國王和王后賜給的一點朱砂;即使是最貧窮的人,這天也可以在尊貴的國王或王后處得到蒂卡斯的祝福。 尼泊爾燈節又叫做光明節(Deepa-vali)、艾卡達塞(Ekadasi)節、或是蒂哈爾(Tihar)節,時間在公曆10月底或11月初,尼曆為6月無月之夜的第13天。節日要連續慶祝5天,所以又叫做潘賈克(Pac-hak)節,「潘賈克」在尼泊爾文中正是「慶祝5天」的意思。 這個傳統的尼泊爾喜慶節日正值農作物收穫剛結束的時候,所以燈節也是豐收的節日,人們在節日期間要敬拜財富女神拉克絲米(Lakshmi),她是毗濕奴神妻子,又名吉祥天女,在寺廟裡,她的形象就像她的名字一樣美麗,頭戴珍珠冠,頸掛玉花環,臂上綴滿光彩奪目的寶石,手中握有瑪瑙貝、蓮花和稻穗,站在盛開的蓮花中,銀幣如瀑布般在她手中傾瀉而下。據說每年燈節晚上,她會挨家挨戶巡查,為自己選擇一個漂亮的住所。為了要把財富女神迎回自己家中,每個尼泊爾人家都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晚上點燃彩燈把房舍裝飾一新。所以燈節的夜晚美的迷人,大街小巷上的霓虹燈和彩燈五光十色,大放異彩,通霄燈火齊明,所有的寺廟和建築物都裝上紅綠彩燈,家家戶戶的房間裡、門楣、窗台、走廊、欄杆、樓梯和涼台上,甚至屋頂上,到處都點著一排排燈,有電燈、油燈、紙燈,也有各色花燈、宮燈、燈籠和蠟燭。每個城市都要舉辦盛大的燈會,整個城市好像在展開一場競賽,看誰的燈更加明亮美麗,對財富女神更有吸引力。 這個國家的節日活動中充滿許多離奇古怪的風俗習慣,除了通常的敬神外,有些節日還敬人、敬鳥獸,燈節就是這樣既敬神,又敬人和鳥獸,三者兼有的奇怪節日。燈節的第一天稱為「烏鴉燈節」。尼泊爾人視黑色的烏鴉為閻羅王使者,牠的叫聲預示著死亡和災難。烏鴉雖是不祥之物,但在這裡卻是不可加以傷害的。相反地,有些善良的家庭主婦每日清晨煮好米飯,都要拿出一團飯來先餵烏鴉。自古以來受到保護的烏鴉,數量之多,在這個國家頗為可觀。從早到晚烏鴉叫聲幾乎不絕於耳,常年累月成群地出沒侵擾,不僅飛來庭院毫無顧忌地啄食樹上的水果和園中的蔬菜;燈節的第一天,孩子們一大早就開始呼喚烏鴉。人們將食物放在一個用樹葉縫製的盤子裡,點上線香,燃起油繩,先對烏鴉膜拜,然後餵以各種食物。 燈節第二天稱叫做「敬狗節」,人們都要早起沐浴淨身,然後向死神閻羅王跪拜,並在河流裡放燈,再對狗膜拜,給狗戴上花環,在狗的額頭點上紅色吉祥痣,餵以佳餚。這天任何人都不敢打狗,無論是家中愛犬,還是街上野狗,都一律受到優待。據說狗是閻羅殿的門衛,也是黑天神的坐騎,燈節敬狗,是為了死後進出陰曹地府也能夠得到方便。 燈節第三天最為熱鬧,這天名叫「敬財富女神日」,又稱為「乳牛燈節」。尼泊爾人視乳牛為財富女神的化身,因為乳牛是寶貴的財富,牠給人們提供了牛奶、奶酪、黃油和牛糞;牛糞不僅可做肥料,曬乾後還可作為燃料,農民在燈節時還要把牛糞與紅土混和,用來抹光地面和牆。在乳牛燈節的當天早上,人們要先給乳牛洗浴,然後在乳牛前額塗上朱砂,在牛角和牛尾抹上象徵吉祥的紅粉和黃粉,牛頭也掛上花環,餵以糖果點心。敬牛的儀式非常特別,先以手觸摸牛背和牛額,對牛腳彎腰行禮,然後匍匐地上從牛肚子下爬過去,最後還要將手腕上的黃色聖線解下來繫到牛尾上,祈禱神牛保佑。聖線是所有印度教徒必戴之物,繫上手腕或身上,據說可防病祛災。 除敬牛儀式外,這天尼泊爾境內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即使是貧苦人家,至少也要在自己的大門外點上幾盞油燈或幾根蠟燭,門楣上掛幾條花串,從大門口到家裡放錢箱的地方,一路撒上紅粉、花瓣以作裝飾,並點上油燈,迎接財富女神午夜光臨。晚上,人們把自己家裏存放現金和存摺的小盒子或金銀首飾盒放在拉克絲米女神像前,先將一枚代表女神的金幣或銀幣浸入聖水或牛奶中,表示給女神沐浴。然後做禱告,求女神保佑來年豐衣足食,走運發財。當晚,人的習慣把門窗全部敞開。燈火徹夜不滅,孩子們成群結隊走街串巷討節日喜錢,並不時點放爆竹煙火。 燈節第四天稱為敬山節,傳說古時有一年尼泊爾暴雨成災,黑天神用手托起一座名叫戈巴登的高山擋住了暴雨,保護了這裡的人民、土地和牲畜。從此,人們每年都要敬拜戈巴登山。這天,婦女們要在家裡用乾牛糞堆造一座假山,以青草和小樹枝點綴其間,代表牛、羊和森林,山上放一尊黑天神像,還要放些甘蔗、炒米和燃燒的油繩,然後在香煙繚繞中面對神山神像恭恭敬敬地行禮膜拜。在這一天,加德滿都河谷地區的尼瓦爾人要舉行盛大的遊行,藉以集會慶祝尼瓦爾紀元新年,晚上一家人要在一起拜年、聚餐,歡慶新年。 燈節的最後一天叫做兄弟點紅日,這一天兄弟姐妹要歡聚一堂,已婚婦女也要邀請兄弟來家中作客,姐妹要為自己的兄弟點紅祝福。當舉行儀式時,兄弟們席地而坐,姐妹們則圍繞兄弟撒一團聖水作為防妖保護圈,然後跪在兄弟面前獻給鮮花、乾果、妙米,焚香禮拜,說些祝福吉祥如意、健康長壽的話,最後用小指在兄弟前額劃上一道黃線,點上紅點。兄弟姐妹間還要交換禮物;國王接受姐妹們點紅時鳴禮砲31響。關於兄弟點紅的來歷,傳說有一年閻羅王到妹妹閻姆娜家,受到妹妹熱情款待並接受妹妹點紅。從此每年這一天,兄弟到姐妹家作客便成為民間風俗。 燈節期間街上所有商店全部關門,街市停業,借貸、討債等涉及錢的活動大都停止,唯一的例外是賭博。尼泊爾歷來賭風很盛,過去甚至是政府允許的合法娛樂活動,至今對節日賭博仍無嚴格的限制。 全國各地的燈節要數加德滿都最為熱鬧,它與德賽節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迷人的燈市夜景外,燈節的白天也同樣誘人,使初到者,也一眼就會看出全城正沉浸在濃厚的節日氣氛中。城內大街小巷,搭起一座座彩門,有的街道搭蓋了10多座重重迭迭的彩門,門多用布幔搭成,上面繪有神像和佛祖的慧眼,也有一些彩門分別以磚木、銅製器皿或竹筐等壘砌而成,再以鮮花、水果、旗幟和聖水罐等裝飾,街巷中間又橫掛著一條條橫幅和一排排彩旗彩帶,人們抬頭望去,紅紅綠綠,密密麻麻,許多地方簡直密到遮天蔽日的程度,這些彩門和橫幅上寫有許多吉祥詞。 巴拉查塔達許(Bala Chaturda-shi)節是尼泊爾紀念去世親人的節日,時間在公曆12月,主要舉行地點在帕蘇帕提拿寺,來自各地的進香客在這天先去巴格馬提河洗聖水浴,然後去寺廟獻祭,沿途撒下各式各樣的種籽、糖果和紙錢等,供在陰間的親友使用。 婚嫁節(Bibah Panchami)在每年公曆12月舉行,所有印度教徒都從史詩「羅摩衍那」中熟知英雄拉曼和女神悉達結婚的故事。悉達父王加納克,曾主張通過考試為他的女兒尋找合適的駙馬。 感食節(Yomari Punhi)是在公曆12月舉行,這時稻谷豐收,滿倉滿庫,加德滿都河谷的農民開始了一連串的謝神活動,用一種新米磨成的粉製作一種叫猶瑪麗的餅酬神,後來這種餅被作為吉祥食品。

擁有精悍國防軍

尼泊爾軍隊全稱叫做「尼泊爾國民軍」,這是個「軍國」的國家,因為迄今為止,尼泊爾政府中的主要首長都是將軍,國內士兵和警察到處可見。據說,這是一支世界上最勇敢的軍隊之一,軍職世襲往往是一個廓爾喀人家庭的歷史,每個軍人子弟到了成年時,最期待的事就是進入軍營服役。驍勇善戰的尼泊爾槍矛隊從前是大英國協軍隊中最精悍的一環,曾經轉戰世界各地鮮逢敵手,現在仍然受雇於英國的廓爾喀兵團,仍係英國陸軍中的精銳,並為尼泊爾賺取了不少外匯。 首相是尼泊爾國民軍的統帥,國防委員會由首相、國防大臣和參謀長3等人組成,由首相擔任國防委員會的主席。國防部則由文官組成,其職能是負責軍隊的行政管理,制訂預算,負責軍隊的編制,接受外國軍事援助,訓練民兵和採購武器裝備等,對軍隊並無指揮權,指揮權屬是於軍隊參謀長,由首相掌握軍權。 現在全年國防經費約為8500萬美元,除了國防行政費用外,大部分經費都用於增進軍事設施,加強軍事訓練和增購軍隊新式武器裝備。尼泊爾軍隊主要的訓練機構是設在加德滿都北部西瓦普里(Shivapuri)的尼泊爾國民軍軍事指揮參謀學院,這是軍隊各級指揮官在職訓練的地方;在這裡結業的優秀軍事幹部,有很多被派往斯里蘭卡、印度、英國和中國深造。另設有軍官學校一所,招收大學生、高中畢業生或同等學歷青年,錄取後可以享受公費待遇,三年畢業後授予少尉軍銜。和一般民眾比較,尼泊爾軍官待遇相當高,生活比較有保障,因此吸引了很多優秀的有志青年投效。在軍官軍銜方面,共分為少尉、中尉、代理上尉、上尉、代理少校、少校、中校、上校、准將、少將、中將和上將等12級,每級晉升年限為2至5年。 尼泊爾還有一支準軍事部隊的警察,係由內政部管轄,主要由民事警察、武裝(防暴)警察、交通警察、警衛警察和秘密警察等單位組成,還有少數「特別警察」,負責偵查政府各級官員的貪污案件。 全國共有3萬多名警察,設有1個警察總署、4個分署和15個警察局,並在全國各地設有警察站和警察哨所。警察部隊的主要職責是維護社會治安、警衛國家機關、看守監獄、維護邊境地區安全及防阻毛派武裝的蠢動。國內5個發展區都有警察培訓中心,主要任務在培訓中下級警察士官,一些高級警察和技術警官則送往美、英、德、印等國訓練。此外,國內還有205萬多名後備役軍人。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