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希臘 的原始碼
←
希臘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文明古國== 希臘(Greece)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也是古代歐洲文明的誕生地,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早在公元前3000年,當時的殖民者從東北部的平原,往下移到伯羅奔尼撒及島嶼上較為崎嶇的地帶,開始種植橄欖、葡萄和他們原有的各種穀物。這時在希臘南部的克里特島興起一種高度興盛的文明,影響遍及整個愛琴海(Aegean)地區。公元前2000∼公元前1600年,島上青銅器流行,當地的居民已能夠使用塞普路斯島上的銅和歐洲的鐵,鍛鍊出精美的短劍;並出現精緻無比的彩陶和卵殼陶,同時還有了城市。島北的克諾索斯(Knossós)和島南的費斯托斯(Festós)都已興建了王宮,這一時期克諾索斯宮的規模、結構和裝飾,以及其中所保存的各種精美物品,集中表現當時經濟和文化的興盛;全宮最富麗的地方是王后的居室,室內列柱作圓形,下細上粗,地面上鋪著平整的石板,四壁繪有炫彩奪目的彩畫;有流動的海濤,波上掠水的飛魚;有茂密的樹林,林間彩禽穿度;有洋溢著人間行樂氣氛的舞蹈圖,圖中的少女頭戴花冠,朿腰垂髮,飄逸的長裙襯托出舞姿的搖曳。宮外有個劇場,面積不大,場邊是用白石砌成的座台,用來表演鬥牛的,由此可看出米諾斯人的建築天才。 到了公元前1500年,古希臘的文化如日中天地達到頂峰,當時克里特的陶器作坊分為精工和粗工兩種。粗工製造各種大陶缸,用來存儲油和酒,因為當地已經有了榨油工具,是愛琴海區最早的橄欖油業。精工則是製造各種小型陶器,最典型的是一種闊口無頸的短瓶,以黑釉為底,用圓渾的線條盤成各種彩色的植物圖案;也有素底黑花,畫著珊瑚和章魚等海中生物圖案。還有各種精美的雕刻品,如用從[[埃及]]運來的象牙雕成體態輕盈、雙手纏蛇的女像;或用石料鑿成長瓶,在瓶外雕花,圍著瓶身展開農夫歡慶豐收的畫面。此外,金工的手藝也精巧無比,最出色的作品是青銅短劍和金杯。克里特島這時的商業也很繁榮,貿易往返使它能夠接觸到[[埃及]]和西亞的古老文化。米諾斯王擁有強大的海軍,並壟斷海上的貿易。 公元前1400年,克諾索斯宮遭到浩劫,大部分的統治中心都燬於火災,其中聖托尼島上的聚落因為火山爆發而徹底毀滅,米諾斯勢力全面瓦解,它所代表的文明也趨向衰滅,而由深受克里特文化影響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邁錫尼文化取而代之,它所使用的文字屬於希臘語。公元前17∼16世紀之交,阿卡亞希臘人自巴爾幹的西北南下,佔據邁錫尼,創立邁錫尼文化。 事實上,在歐洲代表古典文明光榮的,是屬生於公元前9世紀的希臘盲目詩人荷馬(Ho-Mer)。他最著名的兩篇史詩是「伊利亞德」(Iliad)和「奧德賽」(Odys-sey),前者是個城市的名稱,又稱為特洛伊(Troy)戰爭,電影上的「木馬屠城記」就是取材自這篇史詩。公元前12世紀末,在希臘半島南部地區的阿卡亞人和小亞細亞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間發生了一次為時10年的戰爭,最後希臘人燬滅了特洛伊城。這是一次部落之間的戰爭。戰爭結束後,在小亞細亞一帶便流傳著許多歌頌這次戰爭中,氏族部落首領英雄事蹟的短歌,在傳誦過程中,英雄傳說又與神話故事交織在一起,由民間歌者口頭傳授,代代相傳;每逢盛宴或節日,在氏族貴族的官邸中詠唱。後來荷馬以此短歌為基礎,予以加工整理,形成了具有完整的情節和統一風格的這兩部史詩。約在公元前6世紀時用文字寫了下來。 「伊利亞德」的意思是關於特洛伊戰爭的一首詩,長達1.5萬餘行。「奧德賽」描寫攻陷特洛伊城英雄俄底修斯因得罪了神,神故意使他在海上漂泊了10年,經歷許多奇遇、驚險、患難後,才回到故鄉伊薩卡(Ithaca)島,跟別離了20年的妻兒重聚,重登帝位的事,共1.2萬多行。這兩篇史詩述說愛情、戰爭和英雄的故事,對古希臘的生活和宗教,都曾作有聲有色的描寫。 在荷馬的史詩中同時出現了許多神的名字,如降疫示懲希臘的阿波羅神,困擾俄底修斯10年流浪的海神波賽冬和愛神阿弗羅狄泰等。荷馬史詩不僅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優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臘早期社會的重要文獻。在藝術上,史詩達到了古代的歷史條件下所能達到的令人驚嘆的成就。它結構巧妙,語言優美,不僅在希臘成為進行公民教育的教材和文藝作品的典範,而且對後來歐洲文學的發展,也產生深刻的影響。現在人們所知的希臘古代史蹟,大半都是由荷馬史詩中得來的。近代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在古希臘的城邦政治中,就已經有光輝燦爛的一頁。那時候是希臘的黃金時代,當時人才輩出,主政的人多數是社會精英。社會上甚至還有富足到可以建造巨大石墓及精緻黃金雕飾的有錢人。此時斯巴達人的祖先多里安(Dorian)人也由西北部進入希臘,往南穿越斑都山脈,然後進入伯羅奔尼撒半島。他們舉族遷移,浪跡天涯的天性,以及文明程度較低的文化,使這個遊牧民族擁有自己特有的希臘語形式。多里安人入侵希臘時,捲起一陣當地各部族遷徙的浪潮,邁錫尼的勢力因此分崩離析,貿易萎縮不振,社區之間孤立破碎,以致無可挽回。從公元前11到8世紀這段時間的文明生活也飽受折難,文字記事幾乎完全被遺忘,講坐憭b長期的攻掠中毀滅了,留下的巨石城堡被視為鬼斧神工的奇蹟。邁錫尼文化保留的這一時期被稱為荷馬時代,它曾經達到青銅器時代的高峰,鐵器的出現,逐漸改變了荷馬時代的風貌。 在政治生活上,荷馬時代盛行原始民主制。氏族公社的最高權力屬於民眾會議,參加此會議的是全體成年男子。當氏族或部落的領袖把某種決策向會議宣布之後,用吶喊表示贊成,用咕嚕表示反對。在民眾會議之外,還有長老議事會,參加這個會議的是年高望重的族長。在法律還沒有形成,而風俗傳統就等於是法律的時代,越是老年人,越是在公共事務上享有特殊的威信。長老議事會在決定公共事務中的作用,遠遠超越全體民眾會議。年代久遠之後,長老議事會的這些人便成為與眾不同的貴族。 部落的領袖稱為「巴昔琉斯」,他的權力受到習慣上的限制,沒有經過長老議事會和民眾會議的同意,不能對受他率領的人發布決策,他僅僅是軍事民主制下的軍事首領,是全部落自由成員戰時的統帥,受率領的人不能看作是他的臣屬。他有根據風俗習慣裁決爭訟的司法權,也有主持全部落祭禮的宗教權,但沒有行政和立法的權力。 公元前8世紀的希西阿德時代,得名於中希臘彼阿提亞的詩人希西阿德,使這時出現一些文化復興的跡象。公元前776年,希臘召開歷史上首屆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延續到現在已愈來愈盛。貿易也拓展到較遠的地方,多里安人開始接觸一些文明的人類,例如西邊的埃特魯斯坎人(Etru-scans)、東邊的腓尼基人(Phoenic-ian)和[[埃及]]人。在東方的藝術影響下,金屬工藝及陶藝逐漸成形,文字書寫復興,並且比從前更普及,同時也採用了腓尼基人發明的字母。此外,希臘人還承襲了腓尼基人的「城邦」(Pólis)觀念。早在多里安人入侵希臘的「黑暗時期」(Dark Ages),許多小型獨立的聚落就已鬆散地組成一個王國,並一直留在希臘的西部和北部地方,如較早到達這裡的阿卡亞人,就曾不斷地渡過愛琴海向小亞細亞的沿岸移徙;當時人口不多,許多可耕地遭廢棄,農人由耕作穀物改為畜養牲口。公元前8世紀時人口暴增,過量的人口從鄉村移居城鎮,大型的集合城市也隨之發展擴張。土地耕作趨於密集,而土地價格也變得昂貴,並引起規模廣泛的移民,較早的移民多半帶有農業的性質,是為了尋覓新的土地;而稍晚的移民卻和海外的商業發展有關,起初是為了建立航運聯繫的商站,後來這些商業據點逐漸發展為獨立的城邦。移民的範圍已經遠遠超出愛琴海的世界,東北到黑河沿岸,西到義大利半島、西西里島、西班牙的東南岸,南到尼羅河口、利比亞,隨處都有希臘人移民的足跡。從事移民的並不只是希臘本土的希臘人,在小亞細亞一帶的希臘人,由於發展較快,成了移民活動的前鋒。到了公元前8∼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在愛琴海、黑海和地中海沿岸以及海上的島嶼所建立的城市數以百計。 在新興的城邦和較古老的王國逐漸形成差異之際,前者同時也再細分成不同的類別。一方面,在說多里安語的地區,如斯巴達和色薩利(Théssaly)等主要城邦中,擁有部分永遠無法享有權力的農奴人口;另一方面,某些城邦則擁有較廣泛的公民體系,例如[[雅典]],在這裡,貴族佔有優越的政治地位,他們組織貴族院,掌有刑審、監察和決定國家大事的權力。傳統的王權這時已經不復存在。代替「王」的地位的,是由貴族推薦並從貴族中選出來的執政官。起初,執政官是終身職,後來任期規定為10年,最後變為一年一任。執政官最先只有一人,到了公元前6世紀中葉,便增加到9人,分別擔任宗教、軍事和司法等職責。執政官的任期越來越短和人數的越來越多,正說明他的地位越來越不重要。這時雅典城邦的真正權力機關是貴族院。貴族院不僅左右執政官,而且也為公民會議安排議程,在實際上控制了公民會議。 由於貴族院的專橫,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30年代,[[雅典]]已曾發生過反貴族政變。政變失敗之後不久,貴族中的開明人物德拉古在公元前621年制定第一部成文法典。這部法典保留許多野蠻的刑罰,例如對偷竊蔬菜瓜果這類微小的過失,竟規定判處死刑。但在其他方面,它卻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它因為是一部成文法典,對於執法的貴族,已經起了限制作用。從此執法者在量刑定罪的時候,就必須依據法律條文,而不是依據可以隨意解釋的習慣。同時,法典廢除了氏族私鬥,規定法律上的爭訟必須由專門機關審理。這就是使那些名門巨姓不得利用氏族力量恣意橫行。但是德拉古法典不能解決當時嚴重存在的社會問題。大約在法典制訂後25年,即公元前594年,[[雅典]]又發生新的改革,即梭倫改革。 俊倫(Sólon)是一個破產的貴族,後來又以經商起家。他一舉廢除了債務奴隸制,禁止雅典公民訂立以人身作抵的債務契約。為了促進[[雅典]]的工商業發展,梭倫還採取一系列的措施。當時[[雅典]]還缺乏熟練的手藝工匠,手工業的發展趕不上商業。梭倫鼓勵外邦的手藝工匠移入[[雅典]],規定做父親的必須教兒子學會手藝。他又限制穀物出口,因而降低了穀價。他還規定個人有訂立遺囑自由處理產業的權利,鞏固了個人的土地私有制,摧毀土地繼承不得超越氏族範圍的傳統。在政治方面,梭倫改革也大大裁抑傳統貴族的權勢。他削弱了貴族院,把它的一部分職權分給新設的。400人會議是由[[雅典]]所屬的4個部族選舉出來的,每個部族選舉100人。被選的議員只須具備一定的財產資格,不必出身於貴族。這個會議的主要職能是為公民會議準備議程,預審提交大會的重要議案,一向被貴族院操縱的對於公民會議的控制作用就轉入400人會議之手。新創立的公民陪審法庭也從貴族院分得重要的司法權力,成為全[[雅典]]的最高司法機關,凡是[[雅典]]的公民都可以按照一定的制度參加法庭陪審。梭倫另一個有重大意義的政治改革是按法定財產資格劃分公民等級的制度。根據這種制度雅典公民被分為四個等級,每個等級的政治權利隨財產資格的高下而有所不同。屬於前三個等級的公民都有被選參加400人會議的權利,但是只有第一或第二等級的公民可以被選擔任國家最高的公職,第三等級只能被選擔任次要公職。一般的貧窮公民列為第四等級,他們不能參加400人會議,也不能擔任公職;他們的政治權利只限於參加公民會議和陪審法庭。 梭倫改革所實行的新興的工商富有階層的路線,不可能滿足所有階層的要求,但卻為[[雅典]]勢力之擴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當時,[[雅典]]的階級鬥爭非常複雜而激烈,不同的階級和階層分別結成三個政治集團。一個稱為平原派,代表在肥美平原地區擁有大地產的貴族,要求恢復傳統的制度;一個叫做海岸派,代表在沿海地區經營手工業和航海貿易的富有者,主張維持梭倫改革;還有一個是山地派,代表在山嶺地區從事農耕和畜牧的貧苦農民,他們不滿足於梭倫的措施,要求重分土地。在黨派鬥爭中產生了「暴君」,就是不經繼承而纂得王位的統治者。在公元前6世紀時○\多國家都由這種暴君統治,通常他們都是持異議的貴族,由於應允實施激進的變革,受到較低階層的支持擁護而攫得王權。這些新的統治者為削減其他貴族的力量,一般會信守其變革的諾言,以壯大自己的聲勢。這類統治者對於自己權威上的弱點非常清楚,於是常常利用宣傳計畫和手段來維持聲勢之不墜。其中最有效的宣傳法寶,便是利用民眾宗教崇拜的心理,於是宗教成為當時獨裁者達成其政治目的利器之一。公元前6世紀末期的[[雅典]],對於宗教信仰的利用更是達到令人吃驚的高峰。當時的山地派領袖庇昔特拉圖(Peisistrátos)為爭取民眾的支持,便曾駕著馬車進城,旁邊伴隨著一名打扮成女戰神雅典娜的高大女子,以加強居民對他的印象。他曾於公元前560年和公元前550年進行兩次政變,但先後都以失敗告終。後來他聯合了海岸派,在海岸派的支持下,於公元前541年所舉行的政變獲得成功,成為[[雅典]]歷史上第一個利用不合乎憲法的手段取得政權的「僭主」,希臘由此進入僭主時代。 庇昔特拉圖的政策,是和他取得政權的背景分不開的,為了對曾經支持他的山地派施恩示惠,他沒收反對派貴族的土地,部分地滿足貧苦公民重分土地的要求,並實施農貸制度,資助貧苦農民發展橄欖和葡萄種植,還在農村中建立巡迴法官和法庭的制度,使山地派農民不必進城訴訟,節省了他們的時間和精力,同時也把司法權力深入到一向為傳統貴族所控制的農村,使氏族貴族勢力受到打擊。但是庇昔特拉圖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加強海岸派所要求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的擴大,因為決定他統治地位的是那一階層的力量,他必須為海岸派服務,所以在他當政時期,[[雅典]]的海外商業比以前有了更大的發展,控制海上的商路成為[[雅典]]政治上極其重要的問題。他發展造船業,建立了海軍基地;佔領赫倫斯灣的兩岸,控制了通向黑海的咽喉,使[[雅典]]的各種輸出品既可順利無阻地運銷到黑海沿岸,黑海地區的糧食也可源源不絕地運到[[雅典]]。此外,他還和愛琴海島上的一些城邦保持友好關係,以防範海上的商路落到敵對力量的手裡。在對內政策上,雖然[[雅典]]工商業主的財富水準已經不斷提高,但他依舊保持梭倫所制定的劃分公民等級的財產資格,使海岸派中的富裕分子在更多人可以列入第一和第二等級,取得優越的政治地位。庇昔特拉圖從山地派的領袖變為海岸派的代理人,他的當政時代成為[[雅典]]工商業向上昂揚的時代。 公元前508年,克利斯蒂尼(Cleisthenes)領導[[雅典]]政治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徹底摧毀殘存的氏族秩序。他的政治活動集中於雅典憲法的改造,先是重劃選舉區,把[[雅典]]分為10個區域,代替過去的四大部族,這些新的選區保持部族的名稱,但它們是地域性的部族,不存在血緣關係。每個選區中又有三個分區;這些分區在地理上不相聯屬,一個在平原地帶,一個在海岸地帶,還有一個在山區地帶。這種劃分的方法在每一選舉區中都一樣,沒有一個例外。從表面上看,這種把選區割裂的方式好像很離奇,但是從[[雅典]]的當時政治狀況上看,卻有它的意義。第一,因為選區是按地域劃分的,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部落力量就被徹底打破,同一血緣部落的成員可以分散在好些選區,一向控制這些成員的氏族貴族,也就無從跨越選區來左右選舉。第二,由於每一選區都包含平原、海岸和山區的公民,過去三個集團的力量就很難集中在一起,因而減輕了自由公民之間的政治矛盾。同時,在三個集團中,平原派的傳統貴族在沒落,海岸派的工商勢力在伸張,山地派的貧民又是海岸派反對貴族的同盟。把這樣發展不平衡的三個集團的力量分到每一個選區,其實是為海岸派的勢力擴大控制範圍,因此符合新興富有所屬的利益。克利斯蒂尼又把各個分區分成許多自治的村社單位,賦予它各種政治和軍事的職能,其中之一是登記本單位的公民。從此對於公民權的認可,就決定於一個人所居住的村社的機構,而不決定於他的氏族的族籍。許多已經失去族籍的人,可以在所住的村社登記而重新取得公民權,壯大了要求民主的隊伍。克利斯蒂尼新設500人會議,代替過去的400人會議。500人會議由新劃的10個選舉區選舉,每區50人,合為500人。從400人會議過渡到500人會議,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改變,而是地域的原則代替血緣的原則,進一步肅清殘存的氏族秩序。為了防止反動貴族的政變和野心家復辟僭主政治的可能,克利斯蒂尼又創立所謂「貝殼流放制」。這個制度的具體辦法是在每年春季的公民大會上,表決應行放逐的危害民主的分子。投票的時候,由參加會議的公民把將被放逐的人的名字劃在貝殼或碎陶片上。如果得到大多數人的票決,這個人就被放逐10年,期滿後才許回到[[雅典]]。 希臘各城邦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例如[[雅典]]興起的是以役使外來奴隸為基礎的工商業,奠定了奴隸制公民民主的基礎。而斯巴達則是奴役被征服的當地居民,長期地停滯在自給自足的農業上,社會上沒有興起足以和傳統貴族相抗衡的階層,政權也始終操在保守的寡頭貴族的手裡。 斯巴達是多里安人的後裔所建立起來的城邦,是希臘的少數農業區之一。多里安人征服拉哥尼亞後定居下來,建立了斯巴達。在初期,斯巴達和其他希臘人的早期城邦一樣,分成幾個血緣部族。後來漸漸出現五個地域性的行政區,稱為「俄巴」,意思是村社。當地的經濟發展很緩慢,斯巴達的來喀斯法規定,斯巴達公民從國家土地中分得的地,可以父子相承,但是不能出賣,也不能再分,所以土地私有制在斯巴達還不很發達。分到地的公民,本身不從事勞動,而是由一種身分同於奴隸的農民「希洛人」耕作,他們的勞動成果養活分地佔有者,每年交給主人的實物約為分地收穫的一半。斯巴達的手工業和商業都不發達,這裡名為城邦,實際上卻不是一個城市,沒有城牆、沒有街道,自足閉塞的經濟使商人不把貨船停泊在拉哥尼亞的港口,金銀匠、刻工和珠寶匠,也不願插足在沒有錢的城邦,在斯巴達也買不到外來的商品。這裡歧視商業和手工業,按照相傳的古代立法,商業和手工業都是賤業,有身分的斯巴達公民是不許經營的,進行商業和手工業經營活動的賤民稱為「庇里阿西」,就是外圍居住者的意思,他們在法律上屬於自由人,在政治上卻沒有權利,在社會上也低人一等,不能和斯巴達公民通婚。他們的經濟活動一般都在沿海和邊緣地區。 斯巴達的社會風習以樸素和尚武聞名,每一個男子都要鍛煉成為百折不撓的戰士,每一個女子也要訓練成為養育戰士的母親,結婚之前的青年女子必須練習格鬥、賽跑、投鐵環和擲標槍,使將來懷孕的嬰兒可以在強健的母胎裡長得更結實,發育得更好,也可以減輕分娩時的痛苦。這樣教育出來的婦女是剛強的,唯有這種母親才能生育出剛強的戰士。在斯巴達,初生的嬰兒必須經過長老的檢查,長老認為健壯合格的,才准許父母養育,否則就命令拋棄到山峽裡去,免得日後成為不能當兵的弱者。斯巴達人的母親用葡萄酒來洗剛剛出生的嬰兒,以考驗孩子的體格,病弱的聽任他在酒裡暈死,強健的在經過考驗後就可以變得像鐵一樣的結實。對於孩子的養育,她們也有一套不同尋常的辦法,如不用襁褓和繃帶,使孩子的四肢和形體自由發育;不把好吃的食品給孩子;訓練孩子不怕黑暗、不怕孤單、不急躁、不愛哭等。做母親的不怕兒子在戰爭中負傷,而怕養出來的兒子太弱,在戰爭上丟了武器,身上沒有一點傷痕,就退陣回到故里。 男孩到7歲後,就送到公共的少年團隊裡去接受體育鍊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團隊的訓練也越來越嚴,為了鍛煉青年忍受痛苦的能力,斯巴達有一種掩蓋在宗教儀式下的鞭打青年制度。越是忍得住鞭打的,就越被認為有毅力。團隊為訓練青年的敏捷和機智,還叫他們去偷竊,凡在偷竊中被人捕捉的,就要受到責罰,因為太笨、太不機靈了。所有這些不近情理的教育方法,都只為了要把青年訓練成為耐苦、守紀律、勇敢和機敏的戰士,便於對內鎮壓希洛人的叛亂,對外侵奪新的土地。 當地的少年團團隊也給青年語文方面的教育,要他們讀書和寫字。但是在全部的教育過程中,語文教育只佔次要的地位。在實行民主政治的[[雅典]],富有的父親總想把兒子教育得文采斐然,能誦詩、擅辯論,出口成章,在公共場合可以語驚四座。與之相反,斯巴達人沉默寡言,不好文飾,只要青年子弟出言簡單,便算是達到語文教育的目的。在斯巴達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不少名人,卻沒有出現過一個雄辯家,他們的談吐多半是片言隻語,簡潔明瞭。斯巴達人是以訥訥寡言聞名的,在這裡男孩比女孩還要嫻靜,非常難得聽到他們的聲音。在斯巴達把青年訓練成為雅典式的能夠左右公民會議的政論家,遠沒有把他們訓練成為戰士重要。青年到了20歲,就開始過軍營生活,受正規的軍事訓練。 斯巴達的戰術和荷馬時代的大不相同,在荷馬時代,一般是以車戰為主,兩軍對陣的時候,總是由主將出場,駕著戰車交鋒,一次戰役的勝敗,常常決定於個別英雄的匹夫之勇。至了公元前8世紀,作戰重心已由騎兵轉移至步兵,斯巴達的戰術,便是根據步兵戰的特點,把軍隊編成方陣,每一個方陣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種新的戰術之下,戰鬥的勝敗,不僅依靠每個戰士的勇敢,而且更要依靠全陣組織和紀律的嚴密。為了保證方陣在戰鬥中進退嫻熟,接應機敏,長期的操練成為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斯巴達青年戰士的正規訓練定期10年,從20歲起,直到30楚A每個青年都必須在軍中受訓。30歲後,雖然開始成家,也參加了全民會議,但是軍事生活並不用因此中止。他們必須參加一種稱為「斐迪提亞」的公民社團,每團15人,平時共同聚餐,一起紮營,在戰時就構成一個齊心作戰的小隊。此外,他們還要每日出操,直到60歲,才結束這種軍事生活。 在城邦形成之後,斯巴達還保留著部落時代的長老會議、全民會議和其他制度。參加長老會議的必須是選舉出來年滿60歲的氏族貴族,他們掌握著最高的權力。全民會議的成員包括斯巴達所有的成年公民,會議的主要職能是決定和戰問題,表決時所採取的方式是很原始的歡呼鼓噪。此外,還有個非常奇特的「二王制」,這大概是在斯巴達各部落聯合成為國家的時候,共戴兩個地位匹敵的部族酋長的結果。國王和荷馬時代的「巴昔琉斯」差不多,權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一定的審判權、執行祭禮之權和作為軍事首長的統帥權;他們經常受到選舉出來監政官的監察,發生失職事件時,還要受監政官的審問。 這個城邦作為軍事民主制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機構,擁有其他城邦所不及的軍事優勢。公元前6世紀,它已經成為伯羅奔尼撒半島上最強大的國家,並且組成伯羅奔尼撒同盟,自居於主導地位。它的步兵方陣不僅稱霸南希臘,而且對全希臘都有舉足輕重之勢。但工商業不發達,社會上沒有出現從事工商活動的新興富有階層,一直保持著貴族的寡頭專政,反對民主政治。此外,它沒有強大的海軍,也沒有向海外發展的迫切要求。在這些方面,斯巴達和[[雅典]]形成鮮明的對比。除了為應付共同的敵人而形成短期的聯合外,它和[[雅典]]總是處於矛盾狀態之中。 公元前6世紀中葉,[[雅典]]已經走向海外擴張的道路,為了發展海上貿易,它對任何一個足以影響愛琴海大局的變化都非常關心。亞洲大陸上帝國的興亡,對它來說已經不是遠在天邊、無關痛癢的事情。它害怕在愛琴海對岸興起的強大國家,會阻撓自己在愛琴海上的商路進程,但是亞洲大局的發展,並非[[雅典]]所能控制的,此時東方已崛起了強大的波斯帝國。公元前546年,居魯士(Cyrus)消滅了小亞細亞的呂底亞;經過4年,又征服了沿愛琴海東岸的希臘各城邦,刺激了希臘統一。到了他兒子大流士(Dari-us)即位時,波斯帝國之雄心更受激勵,當時,黑海沿岸已經是隅憭滮u業品的市場,並且供應雅典糧食,是當地的海上生命線。大流士奪取愛琴海北岸的色雷斯(Thrace)和馬其頓,直接威脅了[[雅典]]通向黑海的商路;而進攻斯基泰人的失利,則給受波斯統治的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以掙脫機會,公元前499年,以米勒杜為首的反波斯的愛奧尼亞鬥爭在小亞細亞沿海全面爆發。米勒杜曾經派遣使者到希臘本土的兩個強國去求援,對於海外發展毫無興趣的斯巴達,一聽到使者說波斯都城離開愛琴海東岸還有3個多月的路程,就立刻謝絕來使。但是[[雅典]]的態度卻和斯巴達不同,海外貿易的利益迫使它關心小亞細亞沿岸希臘城邦的命運,它派了20艘兵船去支援米勒杜,對威脅其黑海商路的波斯,採取了敵對的行動。這次戰爭延續了5∼6年,最後以希臘各起義城邦失敗告終。大流士為了報復[[雅典]]對米勒杜起義的支持,也為了使他的財庫堆滿更多的黃金,以及把愛琴海變為帝國的內湖,立即派遣一支遠征軍討伐希臘。他第一次進攻希臘是在公元前492年,他的海軍在愛琴海北部的阿索斯海角遭遇到險惡的颶風,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戰而敗。公元前490年9月,他發動第二次進攻,波斯軍隊在[[雅典]]東北32公里處的馬拉松(Márathon)登陸,當時的雅典將軍米提亞底斯通曉波斯戰術,未待斯巴達的援兵到臨之前,以寡勝多擊敗了波斯軍隊,這場決定性的勝利不只解救了阿提卡(Áttica),也使[[雅典]]成為抵抗波斯的希臘軍隊領導者。[[雅典]]至此方發展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希臘在馬拉松戰後的年代裡,向海外擴張派的領袖地米托克利,認為[[雅典]]的前途在海外商業的擴張,他當政的時期,建立了強大的海軍,開闢了可容巨艦出入的派里厄斯港,並大力發展造船事業,從公元前5世紀初期開始,勞里厄姆(Lávrion)銀礦所產的礦砂,才開始足夠支付其重要的造船計劃。 馬拉松之役後10年,大流士之子薛西斯(Xerxes)當了波斯王,於公元前480年,動員整個波斯帝國的兵力,各色兵種共528.32萬人,兵艦1207艘,其他附屬船隻300艘,再次進攻希臘。希臘各城邦在科林斯召開會議,決定以斯巴達為中心集結軍隊以資對抗。因為當時的雅典雖然擁有規模最大的海軍,但是斯巴達卻控制了伯羅奔尼撒同盟(Peloponnés-ian League),擁有同盟中綜合的陸上軍力,加上德摩比勒之役時,斯巴達軍人李昂里達和他的300名壯士見危授命,在希臘人中贏得推崇,故便以斯巴達做聯軍領袖。地米托克利根據波斯海軍船大、數量多,宜於在寬闊的海面上作戰;而雅典海軍的船小、數量少,適合在狹窄海面上作戰的特點,引誘波斯龐大的艦隊開進薩拉米斯(Salamis)海峽作戰,贏得海上決定性的勝利。波斯軍隊離開[[雅典]],只留一部分在北希臘過冬。到了第二年,波斯的陸軍又在普拉提亞(Plataéa)之役中被打得一敗塗地,統帥馬杜尼陣亡,是希波戰史上又一次關鍵性的戰役。從此,波斯軍再也不能立足於歐洲的土地上。可是一等到波斯的威脅解除之後,希臘的同盟也隨之宣告瓦解。 自從打敗了波斯的遠征軍,希臘各城邦在軍事上所形成的領導權就在暗地裡易手,斯巴達在戰爭中所取得的軍事領導權,隨著波斯的敗走而消失,不懂得向海外發展的斯巴達,在政治上也就無從領導環繞著愛琴海的希臘人的世界。公元前478年,[[雅典]]的海軍獨自攻佔赫倫斯灣海峽的重鎮塞斯托斯,經過這一戰,[[雅典]]把喪失已久的通向黑海的要津重新收歸自己的掌握,同年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Confederation of Délos)組成了,它聲明其解救東希臘及繼續與波斯抗爭的目標,想藉以控制愛琴海地區。這個帶有極濃反斯巴達情緒的海軍同盟,與斯巴達的伯羅奔尼撒同盟有重要區別,後者由陸上軍力所組成,其維護經費可降至最低,而創建一支海軍則要經過長時期的計劃,還需要中央的協調調度。在這種要求下,慢慢地一些較小的盟友發現要裝備自己的船隻以供同盟使用實屬困難,於是便轉而提供金錢給[[雅典]]使用。因此,當各國為軍費而民生凋蔽時,[[雅典]]的力量卻與日俱增。它以提洛同盟為向海外擴張的工具,在短短的10年時間裡,就樹立了愛琴海的海上霸權。在[[雅典]]日漸高漲的威力之下,提洛同盟逐漸失去原有的自由組合性質,成為一個雅典帝國。未加盟的城邦,可以用武力逼迫它加盟;已加盟的城邦,也可以用武力制止其退盟,同盟所有資源之利用,都以[[雅典]]的利益為前提。公元前5世紀中葉,[[雅典]]已經變成一個海上帝國,提洛同盟不過是帝國內部被統治的附屬地,而希臘最強盛時代,其領域曾擴展到地中海南岸的非洲。 希波戰爭之後,[[雅典]]在手工業方面曾出現了規模很大的作坊,有製盾、冶金、製革、製燈、樂器、製陶和裁縫等各種不同的行業,並且有一定的技術分工。在金屬器作坊裡,鍛工、鑄工、看爐子的、管風箱的,都各有不同的人手。裁縫作坊裡有專司剪裁的和專司縫紉的,陶器作坊裡也有專司製陶和專司繪陶的。有了技術分工,勞動的熟練程度提高了,生產的數量也提高了。所以[[雅典]]有大量的精美成品運銷到海外各地。愛琴海、黑海、地中海的沿岸各區,到處都有從[[雅典]]輸出的陶器。凡是看過陳列在世界各大城市博物館裡的雅典陶器,無論是專門的鑑賞家還是一般觀眾,對於它形式的雅緻和繪圖的精美,都會發出由衷的讚嘆。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雅典]]就已成為當時「國際性」的商港。在輸入方面,有黑海沿岸、[[埃及]]和西西里的穀物,色雷斯和馬其頓的木材,斯基泰、義大利半島和希臘落後地區的牲畜、皮毛和魚類,伊特拉里亞的青銅,[[埃及]]的紙莎草和亞麻織物,以及東方的貴重毛毯和香料。在輸出方面,有[[雅典]]的著名產品橄欖油、葡萄酒、蜂蜜、陶器、金屬製品、織物、鉛、銀和大理石等。派里厄斯港由三個海港構成,其中兩個是海軍港,西部的一個又用海堤分為兩半,南半部是造船廠的船塢,北半部是真正的商港,雩怞|檣林立,往來於愛琴海、黑海和地中海各處的商船雲集於此。岸上有各種建築物,市場上可以聽到不同種族的語言,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在經濟高度發展的基礎上,[[雅典]]的公民民主制度發展成熟了,伯里克利時代,傳統貴族院已經解除了殘餘的權力,降為一個專門受理殺人罪案的法院。當選執政官的財產限制由放寬並逐漸取消,國家一切公職,除10將軍委員會委員外,都已改用抽簽選舉,為了保證非富有的公民也能在實際上擔任國家公職,又制定公職受酬制。由公民投票選舉的10將軍委員會是[[雅典]]最重要的軍政機構,首席將軍的權力已經遠遠超過傳統的執政官。先後由梭倫和克利斯蒂尼奠定的民主制度,是[[雅典]]政治生活中最鮮明的特點,成為當時社會中最民主的城邦。[[雅典]]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公民會議,開會地點在雅典衛城以西的一片空場上,大約每36天要在這裡開四次會議。開會的通知通常是在會前5天就公布在市場上;將在會議上討論的提案,也同時公布。會議的場所沒有座位,與會的人都坐在向著講台微微傾斜的地面上,講台由巨石鑿成,兩面都有台階,台前有小祭壇。每逢會議開始,祭壇上就宰殺一頭乳豬,由一名祭師拿著乳豬繞行會場一圈,據說這樣就可以祛除不潔。在講台偏後,平放著幾塊木板,那就是主席團的座位。講台上還有一張精製的椅子,是專為主持會議的人設置的。人們抬起頭,可以看到澄藍的天幕,一邊是衛城上壯麗的廟宇,勻銢O遠遠的捲起銀色浪花的海岸。就在這個簡樸的會場上,雅典公民經常前來傾聽政客的辯論和演說,表決由500人會議預備好了的提案,選舉官吏,判定法律,決定戰爭與和平。 [[雅典]]全盛時期文化生活的民主性表現在各個方面,最顯著的是有廣泛自由公民群眾參與的祀神慶典和戲劇活動。在希臘,政治上不曾出現過君臨一切的專制皇帝;宗教上也不曾出現過代表最高道義的宇宙主宰。傳統希臘的神,和凡人一樣有喜怒愛憎的感情,有時豪闊大度,有時也偏狹多疑,犯凡人所犯的過錯。名為天神的宙斯,甚至常常鍾情人間的美女。四年一度的雅典娜女神祀神大典,全[[雅典]]的公民都可以參加,一連幾天舉行賽車、競走、合唱、舞蹈、音樂和朗誦比賽,非常熱鬧。此外,每年春季舉行的酒神慶典,原是盛產葡萄的希臘農村節日。公元前5世紀祀c榮時代,雅典衛城的斜坡上已有可以容數萬觀眾的劇場,當時經常有作品在[[雅典]]上演的三大悲劇家,是愛斯冠勒、索福克利和幼里披底。其中以愛斯寇勒的「普羅米修斯」最為出名。此外,在[[雅典]]還上演許多潑辣的喜劇,其中最著名的劇作家是阿里斯多芬。除了祀神和演劇外,雅典人還參加其他方面的公共娛樂和文化活動。在雅典城外,有兩處著名的運動場,一個叫阿加得米,另一個叫盧基厄模,常常舉辦賽跑、跳遠、投鐵餅和其他的體育活動,準備參加泛希臘奧林匹克競技大會的選手,也時常在這裡鍛煉。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正處於一個學術思想大發展的僕戛犮N,對人類思想發生過巨大影響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柏拉圖(Plato)和亞里斯多德(Aritotle)等人就在這一時期誕生了,而原來的阿加得米成為柏拉圖的講壇,盧基厄模也成為後來由亞里斯多德所領導的逍遙學派的中心。在西方文字中,阿加得米和盧基厄模都是「學院」的意思。雅典公民群眾鍛煉身體的運動場和他們增益智慧的學院合為一體,象徵著希臘人所崇尚的在美的體格中培育美的靈魂教育思想。 在藝術方面,[[雅典]]的建築雕刻也在這一時期達到高峰,伯里克利時代興建的祀奉雅典娜女神的帕特農神廟,其樸素的柱廊、停勻的腰線,以及對稱的廊廳,留在人心上的並不只是一種宗教的、凜然不可侵犯的感受,而是屬於人世的、心曠神怡的和諧美感。雕刻家斐迪亞的雅典娜像,塑造了女性的靜謐之美;邁倫的擲鐵餅者,體現了一個青年運動家肢體動作的韻律。雅典人對於自己的文化生活是非常自負的,伯里克利說「我們沒有忘記使疲憊的精神獲得舒息,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優雅的,我們日常在這些方面所感到的歡樂,幫助我們排遣了憂鬱」。 公元前460∼公元前446年之間,[[雅典]]與其鄰國發生一連串的戰爭,目的在於傾力維持其優勢地位。當時,科林斯和邁加納是較[[雅典]]更早向海外發展的城邦,在愛琴海北岸卡爾克底半島和西西里島,都有殖民和商業利益,提洛同盟成立以後,科林斯在卡爾克底的殖民城市成為[[雅典]]的盟邦,整個東北愛琴海的航線幾乎完全受[[雅典]]的支配,但是[[雅典]]的海上霸權並不就此滿足。西西里的穀物貿易,中部地中海區的廣大市場,正在吸引著[[雅典]]大船主和大商人的注意。於是,[[雅典]]覬覦著科林斯海上的西部港口,通過這個港口,可以直達西西里和南義大利,而不用繞航伯羅奔尼撒半島。然有o條路線一直是科林斯和邁加納海上商業的命脈,兩者又都是斯巴達的盟邦,[[雅典]]侵犯科林斯和邁加納就等於是侵犯了斯巴達,由此引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終於在公元前459年爆發了。這次爭霸戰爭持續數年之久,因為沒有任何一方可予對方致命的一擊,[[雅典]]沒有步兵團攻擊斯巴達,而斯巴達布署了傳統武力,但是不習慣攻城作戰方式,也無法攔截自海路運到[[雅典]]的食物補給。兩軍大都在[[雅典]]附近的鄉間交戰,而且還隨著季節性而變動。 公元前430年,正當全阿提卡的農村人口都避入雅典城內的時候,由海外傳來的鼠疫在密集的居民𡡷中散布開來,使雅典人口大量死亡。這一意外的災害,也使[[雅典]]內部發生瓦解。公元前421年,雙方簽訂尼西亞斯和約 (Peace of Nikias),規定保持和平50年,但和平只維持了6年,又以[[雅典]]遠征西西里而再度爆發戰爭。一直等到斯巴達人獲得波斯經濟上的援助,並且致力於消滅[[雅典]]的海軍時,[[雅典]]在失去海權、糧源斷絕的情況下才被迫向斯巴達投降。公元前404年,斯巴達取代[[雅典]]的霸主地位,但無論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它都不能領導希臘。公元前379年,希臘諸城邦的首領底比斯(The-bes)的民主派從寡頭貴族的手中奪得政權,趕走斯巴達駐軍。公元_371年,民主派領袖伊巴密儂達以新組織的、銳勢很盛的方陣軍,在中希臘的利夫卡特拉(Léfktra)城大敗斯巴達。次年,底比斯軍深入伯羅奔尼撒半島。從此斯巴達霸權宣告全部崩潰,但繼起的底比斯霸權比斯巴達還要短促。在當時希臘的世界中,每一個小城邦都不惜一切代價決意保衛其獨立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大小戰爭因而連綿不斷。隨著城邦體系的逐漸分崩離析,舊有形式的公民軍隊也由一支更專業化的武力所取代。這種軍隊完全依賴受過專業訓練的傭兵,在古典時期的希臘,傭兵都來自落後貧窮的地區,可是到了公元前4世紀時,傭兵大增,還有許多人來自大都市,傭兵制的盛行,反映出當時經濟衰頹的情形已經擴展到較大的範圍。公民軍隊朵L的同時,產生一種偏離民主政治,而傾向獨裁政府的風潮。公元前4世紀初期,色薩利專制君主菲瑞的伊阿宋(Jason of Pherae)的軍事勝利,更顯示這些新興勢力逐日增長的信心與能力。 當希臘各邦在霸權的爭鬥中打得精疲力竭時,僻處北方一隅的馬其頓(Macedónia)卻迅速地強大起來,從公元前5世紀起,它已經加入希臘諸城邦的貿易圈,接受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公元前4世紀,國王菲力浦(Philip)以底比斯的方陣軍為藍本,進行了軍事改革;在經濟方面,實行金銀並用的幣制,開採金礦,發展商業,使馬其頓由落後的國家一躍而成為威臨全希臘的強國。 從公元前355年起,馬其頓開始干預希臘各邦的爭執,菲力浦率眾南遷,取得形勢險要的薩摩匹雷(Thermópylae)隘口及取得色薩利的控制權後,在公元前338年,於哈羅尼亞(Haronia)擊敗由底比斯和[[雅典]]組成的聯軍。這時與科林斯同盟結夥的希臘城邦,也不得不承認馬其頓這個新的權力中心,以菲力浦為首的軍事王國正在取代過時的各自獨立的城邦。兩年後,非力浦在他女兒的婚皇上被刺殺身亡,由他兒子亞歷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繼承馬其頓王位。亞歷山大是傑出的軍事統帥,當他剛出師時只想征服小亞細亞,隨著軍事形勢的發展,他看出大流士三世政治和軍事上的脆弱,便下定決心要囊括整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4年率軍渡過赫倫斯灣海峽;公元前333年伊蘇斯之役獲勝後,他拒絕大流士三世的求和,但也沒有加以窮追,卻先把腓尼基一帶波斯的海軍根據地予以掃清,然後不戰而定[[埃及]],在[[埃及]]建立了和本土統治力量相結合的政權;而後,在公元前331年率軍深入波斯腹地,高伽墨拉之役,波斯全軍潰敗,帝國的名都大邑從此匍匐在馬其頓的腳下。公元前330年後,他攻掠阿母河和錫爾河一帶的遊牧部落,最後穿過興都庫什山,於公元前327年侵入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25年才回到新帝國的中心巴比倫。公元前323年的夏天,當他正在盤算進攻阿拉伯的前夕,因為染上惡性瘧疾死去,年僅33歲。 亞歷山大當政時期,亞洲帝國發展非常迅速,當時,希臘本土的各城邦已經不是舞台中心。由於連年征戰,希臘本土上的人力都因組成軍隊而為之一空。新移民及行政管理人紛紛東移,以鞏固希臘的統治。同一時期,希臘的思想及宗教世界也大開以接納各種新的影響力。在這種情況下,希臘語的世界不僅日益擴大,而且也逐漸聚合在一起,希臘「共通語」(Common)也取代大部分地區的地方方言。在公元前3世紀的馬其頓,不僅其地方文化已經希臘化,奧林帕斯(Olympian)的神祇也取代了當地原有的神,成為人民信仰的中心。此時,硬幣也首度廣泛地應用於商務貿屆A從[[雅典]]到黑海,從卡帕多西亞(Cappadocia)到義大利等地區都可以使用阿提克(Attic)的德拉克馬錢幣。馬其頓之擴展削減了城邦的政治自主權,但這些城邦卻緊握其他層面的自決權,從地方上的稅制和關稅都可見他們追求獨立的狂熱。此外,當時的哲學家們也熱衷於辯論超越市政界線的共同忠誠概念,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哲學派斯多亞(Stoicism)哲學特別強調四海一家的概念,並且也論及由一個至高權力所統率的世界國。其實在早期的希臘思想中就曾出現過這類觀念的基本原理,但是論到道義上的熱誠,斯多亞學派卻是希臘化時代的產物,也使得希臘哲學更近延S太及巴比倫的宗教學說。 在公元前3世紀時,希臘城邦組成聯邦。而公元前2世紀初期城邦之間的傾軋,使得羅馬首次得以介入希臘的內務。在短短的20年內,羅馬先擊潰馬其頓人,再打敗孤注一擲冒死抵抗羅馬統治的亞該亞同盟(Achaéa Leag-ue),將科林斯夷為廢墟,當地所有男人一律被處死,婦女小孩被販為奴,使希臘成為羅馬的保護國。公元146年,希臘被羅馬人征服,成為羅馬帝國的亞該亞省,但羅馬人接觸了希臘文化後,受到豐富的泛希臘思想和文藝的影響,融注成一股新生的文化潮流,這時基督信仰開始萌芽,並且日趨普及。 公元395年時,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公元476年,入侵的日耳曼蠻族消滅了西羅馬,羅馬城的政治光榮就此宣告結束。東羅馬帝國則以拜占庭為中心,希臘變成拜占庭王朝的心臟地區,並孕育出東方色彩的拜占庭文化,繼承了泛希臘的特色,對義大利的文藝復興產生巨大的影響。現在人們所讀的幾何定律,最初就是希臘學者推算出來的。今日的英文字母,也是希臘型式的變體,有許多如民主主義或心理學等,也都是希臘字。一直到現在,希臘的國民教育水準仍係巴爾幹半島各國之冠。公元前6世紀,[[雅典]]已經能用文字寫成法典。拜占庭帝國的光輝惜膜_9世紀中期延續到11世紀中期,原先它承襲自馬其頓帝國的富足昌隆於1071年突告終止。因為來自中亞的土庫曼人遊牧部族在安納托利亞的曼齊克爾特(Manzikert),將拜占庭的軍隊殺得潰不成軍。來自西方的威脅也尾隨而至,12世紀時,諾曼(Nor-man)人的侵略付諸實行。1204年,十字軍第四次東征時,途中攻陷並掠奪君士坦丁堡,帝國因而分崩離析,伊庇魯斯(Épirus)、尼西亞(Nicaea)和特拉布宗(Trabiz-on)等地後繼的政權紛起。希臘本身也分裂成數個小王國,如在勃艮地•洛奇(Burgundian de la Roc-he)統治下的雅典公國;維利哈杜安(Villehardouin)所領導的亞該亞侯國;不同的義大利探險家所佔有的島嶼,以及威尼斯保有的西岸要港等。 1400年,在各地持續的戰爭中,拜占庭帝國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塞薩洛尼基和伯羅奔尼撒等地。到了1453年4月,蘇丹穆罕默德(Sultan Mohamet)二世在兩個月之內便攻佔君士坦丁堡,其他地區也陸續淪陷。1456年,東羅馬帝國被土耳其人推翻,希臘也被土耳其人侵略,希臘本土成為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一部分。在新主人的統治下,希臘正教會還享有在希臘施展其宗教的權力,但是這種權力並不能排除被壓迫,1821∼1829年間,希臘人因不堪土耳其的統治,乃發動獨立鬥爭。反抗者是一批由克萊夫特、商人、地主、大主教和法納爾人組成的混雜群體,他們聯合發動了起義,也獲得各地的嚮應,但只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一部分、中部希臘和愛琴海部分島嶼上獲得成功。 1827年,希臘人的海軍在希俄島附近擊沉了土耳其艦隻。土耳其軍隊乃在希俄島上實施大規模的報復行動,殺害了2.3萬人,逮捕4.7萬人。1824年,土耳其與[[埃及]]簽訂共同對付希臘人的條約,[[埃及]]軍隊立即鎮壓了克里特島的希臘人起義行動,土耳其軍隊則血洗了普薩拉島,殺害了2.2萬人,使對這場戰爭保持沉默的歐洲,也開始譴責土耳其人的殘暴。1827年,英、法、俄三個聯合艦隊在納瓦里諾(Navarino)灣殲滅了土耳其和[[埃及]]的聯合艦隊,為希臘的獨立運動帶來了轉機,使希臘終於在1828年成為自治公國。 希臘誕生不易,立國之初弊病叢生,原本極為貧困的社會,還有武裝盜匪到處橫行施虐,再加上不同派系之間的傾軋不斷,更使民不聊生。當時,有人提議請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叔父里奧波德親王來當希臘國王,但他卻感慨地說:「無論誰來作希臘國王,最好先把鋪蓋捲好」。在1830年,他終於拒絕了希臘國王的職位,成為在歐洲王室貴冑中,第一個棄王位如敝屣的人。 經過多次提名,希臘新王國的王冠終於載在巴伐利亞路德維希一世之子奧托(Otto)的頭上,他於1833年由一艘英國戰艦護送至那普良,由於尚未成年,連續由幾位攝政代其執政。後來他在位10年少有建樹,反倒使希臘人又分成好幾個政治派別,並忽視要求民主憲政的呼聲,於是在1843年發生了短暫的不流血「九月革命」,奧托才被迫遣散其巴伐利亞的顧問團,接受立憲政體和議會政府的民主觀念。但是1844年憲法制定後仍不能平息民怨,歷經近20年戰亂後,奧托終被罷黜並遭到流放。1863年由英、法、俄列強選擇了丹麥國王的第二個兒子,18歲的威廉姆•喬治一世(George I)繼位,號稱希臘人之王(King of the Hellenes)。1864年,英國將佔領多年的愛奧尼亞7個島嶼歸還給希臘。1881年,希臘又合併中部的西薩及其他地方。 希臘境內的政治變更,常藉由軍事叛變而促成。1909年,陸軍低層軍官因不滿王室的統治,而向政治當權派發動革命,成立了自由黨。在接下來的25年中,希臘政府都以此黨為主導。當時世界性的經濟恐慌,使希臘經濟大受打擊而宣告破產,大飢荒使農民大規模流亡國外。到了1912年,希臘的無數村落,都是仰賴在美國謀生的年輕人匯款為生。 同年巴爾幹戰爭爆發,希臘從土耳其人手中搶得馬其頓南部,並與塞爾維亞組成聯盟,守護新得到的土地,以避免保加利亞的覬覦。希臘除了得到馬其頓南部外,還擁有伊庇魯斯、克里特和愛琴海東部各島,人口和面積幾乎倍增。 1914年奧地利進攻塞爾維亞,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時喬治一世已經被刺身亡,由其子康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繼位,後來被迫離開,由亞歷山大繼位。1920年10月25日,亞歷山大被他所飼養的猴子咬傷不治身亡,同年12月15日公民投票由其父康士坦丁一世復位。 1921年3月,希臘在英國的支持下攻入土耳其,到達薩卡里亞(Sakarya)河,接近安卡拉,但多山缺水長途跋涉的征途,因後勤供應不上,使軍隊元氣大傷。同年9月,在距離安卡拉(Ankara)不足80公里的地方,土耳其凱末爾(Kemal)的軍隊力挫希臘軍,並使希臘軍澈底潰退。1922年9月,土耳其乘機向希臘軍隊展開反擊,士麥那(Smyrna)不戰而降,土軍入城後屠殺了3萬多名希臘人和亞美尼亞裔基督教徒,大約150萬希臘居民一夜之間變成了無家可歸的難民。這次慘敗被希臘人稱為「小亞細亞的災難」,不僅使希臘人在小亞細亞的千年存在成為歷史,並且有大量難民握J希臘,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在國內也因希臘軍隊的潰敗而引發了一場軍事改變,康士坦丁第二次退位,由其長子喬治二(George II)繼位,但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也被迫下台。 1923年7月,希臘與土耳其簽訂了洛桑條約,這是一項強制性的人口交換協定,將色雷斯和士麥那地區劃歸土耳其;大約有50萬穆斯林移居土耳其,100多萬希臘正教徒從小亞細亞遷回希臘,還有將近10萬希臘難民從十月革命後的俄羅斯及保加利亞回到祖國。1924年1月2日,國民議會決定廢除君主民主制,希臘進入短暫的第二共和國時期。 10年的對外戰爭使希臘飽受摧殘,因而窮困不安,而戰後又要面對如何在原已擁擠不堪的國內,安置百餘萬貧民的棘手問題。結果這些難民卻成為新的廉價勞工,對希臘的經濟復興有莫大的幫助,使希臘逐漸步上工業化。不過另一方面,這些難民也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他們蝸居在市區的各個貧窮角落,在市內外污穢貧困的地方尋找可以糊口的薪資菲薄工作。他們還帶來了自己的音樂及士麥那獨特的歌唱,使得[[雅典]]咖啡屋處處可聞憂鬱的歌聲,以及小提琴和布祖其(bouzoúki)琴的伴奏。1933年,自由黨人被保皇派的人民黨所取代。1936年,人民投票恢復君主政體,喬治二世復辟,並解散國民議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臘是最先堅決抵抗軸心國侵略的國家之一。1940年10月,義大利的墨索里尼(Mussolini)部隊穿越阿爾巴尼亞邊境進攻希臘,希臘軍隊在伊庇魯斯山區迎戰,獲得勝利,將義軍趕回阿爾巴尼亞。但是1941年4月5日,納粹德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入侵希臘,喬治二世國王被迫流亡到英國倫敦去,希臘被德、義佔領,但國內的抵抗運動一直在希臘流亡政府的指揮下繼續進行。在被德軍佔領的4年中,希臘人受盡迫害和折磨。1944年10月15日,希臘在英國的協助下光復國土,德軍在撤退時實施焦土政策,使國內滿目瘡痍,哀鴻遍野,沿海主要港口都遭破壞,1/4的商船被毀壞,公路、鐵道和橋樑等交通設施都遭致徹底破壞。好不容易完成戰後復興工作,卻又產生通貨膨脹、物價飛漲,黑市交易到處蓬勃滋生,暴力事件也在全國各地蔓延。 1945年10月25日,希臘加入聯合國為創始會員國之一。次年9月,喬治二世國王返國執政,病逝後由其弟保羅一世繼位,適逢共黨作亂發動內戰,組織赤色游擊隊破壞農村,阻擾希臘的復興工作,希臘政府在英國的支持下,迅速動員所有力量對付共黨游擊隊。1947年10月,美國代替了英國在希臘的地位,以更多的物力和財力援助希臘的剿共戰爭,因此希臘得以擊敗共黨游擊隊,從而鞏固了國內的和平,安定了社會秩序,終於使希臘順利地走上復興的坦途。1952年2月15日,希臘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得到美國的經濟援助,因而使國力有所提升。同月28日,與土耳其和前南斯拉夫簽訂巴爾幹公約。1954年,塞浦路斯爭論爆發,希臘拒絕參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軍隊調遣。1961年大選,由卡拉曼利斯(Karamanlis)獲勝出任首相。1962年,希臘成為歐洲共同市場的會員。1963年底的國內大選,由中間派聯盟黨(Centre Union Party)的巴本德里歐(Georgtos Papandréou)出組內閣。1964年國王保羅一世因癌症去世,王位由康士坦丁二世繼承。 1967年4月21日清晨希臘發生軍事改變,康士坦丁二世被黜,實權落入軍人手裡。1973年元月11日,希臘再次建立共和國,由巴巴鐸普洛斯上校(Colonel Pa-padópoulos)出任總統,這是希臘的第三共和。 1974年7月因土、希塞島糾紛,希臘策動塞浦路斯政變,土耳其派軍閃電式登陸塞島,因而使希臘軍事政府被迫宣告下台,把政權移交給文人政府。在同年11月大選中,由新民主黨的卡拉曼利斯得到壓倒性勝利。同年12月8日舉行全國公民投票,決定永遠廢棄君主制度,並永遠實行共和政體,於是希臘共和國(The Hellenic Republic)於1975年建立。1980年卡拉曼利斯辭去總理職位,後來由議會推選為總統。 1981年,希臘加入歐洲共同體。但在同年10月舉行的選舉中,反對希臘參加歐洲共同體的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黨在大選中取得明顯勝利,由黨魁巴本德里歐出任希臘總理。1985年的大選,由巴本德里歐蟬聯總理寶座。1989年6月18日希臘再度舉行大選,巴本德里歐在緋聞及金錢等醜聞曝光後,終於敗下陣來,中間偏右的新民主黨獲勝,由該黨領袖米索塔基斯(Mitsotákis)出任內閣總理,出組聯合政府。1996年9月23日國內舉行大選,泛希臘社會黨獲勝出而執政,由康士坦丁•史提芬諾普洛(Constantine Stephanopoulos)出任總統,康斯坦斯•希米提斯(Costas Simitis)擔任總理。2000年4月29日國內舉行新的大選,泛希臘社會黨再度獲勝而繼續執政,並於2001年加入歐元區。2004年國內大選,由卡羅洛斯•帕普利亞斯出任總統,新民主黨則東山再起,由年方47歲的黨魁卡拉曼利斯(Kostas Karamànlis)出任總理,任內成功地主辦了奧林匹克運動會,使國內通貨膨脹率控制在3%以下,經濟成長率達4.7%,成為歐盟國家之冠。
返回到
希臘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