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約旦 的原始碼
←
約旦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原鄉羅馬帝國屬地== 在遠古的青銅器時代,就有游牧民族進入約旦,但由於這個地區多沙磧,並且是不毛之地,所以在古代的歷史上,約旦從來沒有形成這一個完整的國家。公元一○六年,約旦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屬羅馬帝國阿拉伯省管轄。 公元六三三年至公元六三六年間,被阿拉伯人所征服。十一世紀至十二世紀的時候,又成為耶路撒冷拉丁王國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約旦是敘利亞的一部分,受土耳其人的統治。一九一六年十月麥加的漢志國國王阿里,候賽因自立為「阿拉伯國家國王」並發起大阿拉伯運動,籍以反抗土耳其人的統治,同時派遺他的兒子費薩爾率兵攻占伊拉克和敘利亞,又派次子阿卜杜拉(Abdullah)率軍占領了約旦。當時英國為了同德國爭奇對中東的控制權,便不斷資助阿拉伯人的反抗斗爭,並簽應他的提出的任何政治要求。但戰後英國不僅沒有履行這一諾言,反而將包括約旦在內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和伊拉克等阿拉伯地區收為英國的委托統治地,為此,阿里.候賽因就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一九二○年三月八日,敘利亞大馬士革的「伊拉克國會」立阿卜杜拉為伊拉克憲政體的國王,不久他將王位讓給他的兄弟費薩爾一世(Faysali)。同年七月法國入侵敘利亞,費薩爾一世被迫逃亡於英國。阿卜杜拉起兵約旦,並且要用武力奪回敘利亞,但被英國阻止。後來阿卜杜拉曾經一再要求英國結束對約旦的委任統治,英國則要求約旦以准許猶太人復國為交換條件。當時英國人為了防止阿拉伯游牧民的入侵,以確保伊拉克與因勒斯坦間的交通,通信不至於中斷,以及保護通往海法(Haifa)的輸油管安全,便進一步於一九二一年決定在約旦河以東地區成立外約旦酋長國,作為一個緩沖地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和約旦合作無間,接受英軍訓練的阿拉伯軍團,曾參加一九四一年英國對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占領,閔平親納粹的活動。一九四六年三月二十二日,英國為了酬勞約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表現的忠誠,放棄了對約旦協管。英約兩國還簽訂了長達二十年的同盟條約,英國開始對約旦進行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並於同年五月二十五日,正式給予約旦完全獨立。阿卜杜拉在安曼正式加冕,將外約旦酋長國更名為約旦哈希姆王國(The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阿卜杜拉成為約旦獨立後的第一代因國王,並且是准備接受一九四七年聯合國關於把巴勒斯坦分成猶太國和阿拉伯國決定的唯一阿拉伯統治者。 一九四八年,約旦兼並了朱迪安和索馬里等地。同年五月十八日,英國宣布廢止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使以色列獨立。阿拉伯民族就群起反對,約旦也站在阿拉候國家的立場上,參加埃、伊、敘的對以色列戰爭,當阿拉伯各國聯軍被以色列擊敗的時候,另有阿卜杜拉率領的約旦阿拉伯軍團,不僅力挫以色列的攻勢,而且還占領了約互河西岸二千一百平方英里的土地,攻克了舊耶路撒冷城、希布伯倫和伯利恆等城市,因此聲名大噪。一九四九年以色列加阿拉伯國家在聯合國的調停下,雙方簽定了停戰協定,約旦河西岸這塊富饒的土地被並入約旦王國,面積達六千六百平方公里,他的範圍包括撒馬利亞(Samaria)全境和耶路撒冷舊市區伊德美亞的一部分。 由於阿卜杜拉在對以色列的問題上來取較為溫和的態度和措施,所以深為激進的巴勒斯坦民族主義者所不滿。一九五一年七月,當阿卜杜拉在耶路撒冷的艾阿沙清真寺中祈禱時,被激性分子所暗殺。由他的第二個兒子小奈夫親王暫時攝政。同年九月,由長子塔拉勒(Talal)繼位。一年後,塔拉勒因患精神失常症,赴歐洲治療,國事暫時交由皇家委員會治理。 一九五二年八月十一日,約旦因會議為塔拉勒的病治瘉無望,就廢去他的王位,改立年僅十七歲的太子候賽因(Hussein)為國王,他的弟弟哈桑為王位繼承人。但由於候賽因還未成年,所以約旦暫時由攝政團秉政;患病的塔拉勒後來在一九七四年逝世子土耳其的一家精神病院裡。一九五三年,候賽因年滿於十八歲,使從歐洲返回園內,於同年五月二日正式繼承王位,開始親自治理國家政事。 候賽因在執政的最初幾年裡,勵精圖治,充分表現出少年老成如超人的毅力;為了站穩腳根,便大規模擴充軍隊,使王室的勢力壓倒了議會的權威;兵員的征召和軍官的晉級,都以效忠國王為主要標準,當時埃及總統納賽爾就經常攻擊他的保守社會政策和與西方結盟的政策,國內反對他的浪潮也日益增長,由於政局不穩,他未能參加一九五五年的巴格達條約。一九五六年,他又不得不解除約旦陸軍參謀長和阿拉伯運團總司令英人格拉布將軍的職務,並且於同年十一月宣布廢除英約西盟條約。又迫於國內外的進一步壓力,候賽因批淮於同年十月舉行自由選舉。結果,國家社會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十一席,成為議會中最大的政黨。於是,候賽因只子讓該黨領導人蘇萊曼.納布西來擔任聯合政府的總理。而約布西的政治主張和候賽因恰恰相反,但卻代表了當時國內的民心所向,即對內開放民主,實行社會改革和發展國民經濟;對外主張加強同阿拉伯國家的團結,奉行獨立、和平和中立的政策。所以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三日納布西廢除了約英財政條約,同年一月十九日同埃及、敘利亞和沙特阿拉伯答訂了阿拉伯團結協議。一九五七年四月十日,候賽因解散了納布西內閣,同時爭取更多英、美兩國的軍經援助,並宣布實行軍事管制,同年約旦政府下令,國內所有政黨停止活動。 為了對抗當時埃及和敘利亞所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威脅,約旦和伊拉克也在一九五八年五月十四日組成阿拉伯聯邦。後來阿拉伯共和國積極進行對阿拉伯聯邦的滲透,候賽因國王便迅速地加以還擊。同年七月上旬,在安曼破獲一起暗殺陰謀,逮捕了六十名埃及的陸軍軍官,使政局穩定下來。在以後的許多歲月中,候賽因國王又陸續遭遇到二十多次的暗殺陰謀,但是都被他機智地躲了過去。 同年八月十四日,伊拉克發生政變,國王被暴徒圍困遭難,約旦境內也風聲鶴唳、情勢危急,候賽因國王斷要求英軍協助。同月十七日,英軍應候賽因國王的要求,源源降落在安曼機場,使約旦政局沒有受到伊拉克政變的影響。候賽因國王乘機宣布自己是阿拉伯聯邦的合法元首,大有揮軍入伊平亂之意。後來因伊拉克革命軍很快就穩定了全局,並得到國際社會的相繼承認,候賽因國王才不得不宣布廢止聯邦憲法,恢復原來約旦王國的政體。一九六○年候賽因國王在聯合國大會上發步,公開抨擊蘇聯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反對蘇聯所推行的國際霸權主義和擴張主義的政策。這一舉贏得了西方世界好感,同年美國人對約旦的援助就高達一千八百萬英磅,英國人的援助大約是三百萬英磅。一九六二年二月,候賽因國王主動寫信給埃及總統納賽爾,希望改善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同年八月,候賽因國王又和沙特阿拉伯國王組成了「聯合軍事指揮部」,並決定兩國在經濟和政治方面違行密切配合。一九六四年一月,候賽因國王應埃及總統納賽爾的邀請,赴開羅出席阿拉伯國家最高級會議,使約旦和阿拉伯各國的關係得到明顯的改善,並同意在約旦領土上成立「巴解組織」。但到了一九六五年九月,約旦政府和巴解組織的關係變得十分緊張,因為巴解組織試圖向約旦領土的巴勒斯坦人收稅。另外,巴解組織的法塔赫游擊隊也經常從約旦入以色列,進行武裝襲擊,使以約兩國外於役戰狀態。為了穩定局勢,同年十二月,約旦政府逮捕了大量國內反對派人士;並和沙特阿拉伯結盟。一九六六年,約旦關閉了巴解組織設在約旦的所有辦事處。同年,約旦接受了英美兩國的軍事援助,用英國的百夫長式坦克和美國的佩頓式坦克裝備了兩個坦克旅,從而使約旦軍隊戰鬥力大增。 一九六七年六月約旦卷入第三次中東戰爭,這次戰役不僅使約旦軍隊差點全軍覆沒,而且連約互境內最富饒、人口最稠密的約旦河西岸地區,也被以色列軍隊占領。由於國內最重要領土的喪失,再加上約旦河西岸十五萬巴勒斯坦難民的湧入,使得本來就不太景氣的約旦經濟,困難倍增。面對這種形勢,約旦政府不得不采取較為溫和、穩健的外交策略、例如在一九七三年十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時,為了不得罪阿拉伯世界,約旦也出兵和以色列交戰,但對這次戰爭並不熱衷,出兵的規模要比敘利亞和埃及軍隊少。 巴勒斯坦問題也一直是約旦政府頭痛的問題。第三項中東戰爭後,約旦河西岸被以色列占領,大量巴勒斯坦難民以約旦河西岸湧入東岸,其中也有巴解組織的巴勒斯坦游擊隊,這支武裝也是造成約旦政局不穩的一個因素。一九七○年九月,當巴解游擊隊劫持了三架飛往以色列的英國客機後,約旦軍隊就以游擊隊企圖推翻王室為理由,對巴解游擊隊展開全面進攻,並將他們趕出約旦境內。一九七○年十月,阿拉伯聯盟不顧約旦國王候賽因的反對,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會議上,承認巴解組織為全體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這項決議使得約旦喪失了約旦河西岸的統治權。一九八二年九月候賽因國王接受美國總統里根的建議,於同年十月和巴解組織領袖阿拉法特會談,但雙方關係於一九八三年再度破裂。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候賽因國王和阿拉法特在和平共處與領土問題的解決、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自決權利、約旦和巴勒斯坦代表團的和平交涉等問題上,達成了協議。 由於歷史的原因,約旦和伊拉克的關係較為密切,兩伊戰爭期間,約旦因支原伊拉克導致了同敘亞關係的惡化。在一九九○年八月二日因伊拉克侵占科威特所爆發的海灣戰爭期間,約旦雖然口頭上支持伊拉克,但由於的經濟長期以來要依靠西方國家的援助,故不願冒冒失失地直接卷入海灣戰爭。戰後,英美兩國雖然對約旦在海灣戰爭中所表現的態度不滿,但並未由此中斷對約旦的經濟援助。正是由於約旦政府推行這種既不得罪阿拉伯世界,也不疏遠西方國家的政策,才使得近年來的約旦呈現出小康的局面,使人民能夠在相當穩定的社會環境中生活。
返回到
約旦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