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阿爾巴尼亞 的原始碼
←
阿爾巴尼亞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古老的神秘小國== 據考證,阿爾巴尼亞民族的祖先伊利里亞人,他們是巴爾幹半島上最為古老的民族之一,和希臘人及義大利人都有密切的血統關係。早在公元前兩千年,伊利里亞人便已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勞動和繁衍,他們在原始部落時代,就能夠製造出精巧的銅器,並且是歐洲最早製造鐵器的優秀民族,至於他們的起源,則無法查考。此後大約兩千多年,境內開始烽火不斷。在公元前六百年左右,他們曾經遭受過來自北方吉勒特人的侵略,因此後來難免慢慢地和吉勒特人同化起來。人種學者稱那個時候的阿爾巴尼亞人是吉勒特伊利里亞族,現在的阿爾巴尼亞民族,就是起源於這一族。公元前五世紀,這裡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公元前三世紀左右,伊利里亞人與羅馬人爭奪海上霸權,羅馬人為了獨佔亞得里亞海,便於公元前二二九年開始進攻此地,並於公元前一六七年加以征服,成為羅馬行省的一部分,在此設立了伊利里亞省,從而成為伊利里亞古王國的一部分。在以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就很少再獲自由。 公元三九五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帝國,伊利里亞省歸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 流治,但阿爾巴尼亞在這一時期內的實際統治者,則是駐紮在東羅馬帝國防線上而於七世紀移居此地的塞爾維亞人。到了十世紀,保加利亞人開始侵入阿爾巴尼亞的中南部;十一世紀時,諾曼人、威尼斯人、義大利南部的亞馬菲人等的勢力也相繼介入。一一九○年,當地建立封建制公國。一二○四年,十字軍第四次東征,威尼斯人乘此機會佔領阿爾巴尼亞全境,但僅是形式上的統治,因為在這同時威尼斯人的勢力實際上已被耶倍羅斯的僭主所排除。一二三○年保加利亞人再度入侵,並取得這塊土地的統治權,但此後不久除了杜拉斯、發羅拉、卡尼納和培拉特等地外,大部分地區便又被塞爾維亞人奪走,並於一二五九年成為西里西亞王國的領土。 一三八九年,塞爾維亞人為土耳其所敗;到了十五世紀,土耳其便向阿爾巴尼亞大舉進攻,並利用境內各領主間爭執的機會而逐步深入內陸地帶。十五世紀三十年代,土耳其佔領了阿爾巴尼亞。一四四三年,阿爾巴尼亞人在民族英雄斯坎德貝克(Scanderbeg)的帶領下,舉行反抗土耳其侵略者的起義,戰鬥持續了二十五年。但在斯坎德貝克死後,各領主間內訌再起,失去了抵抗外敵能力,致使土耳其軍隊所向披靡,很快佔領全境。自一四六八年起,阿爾巴尼亞人就受到由土耳其人建立的鄂圖曼帝國的統治,成為土耳其的屬地達四百五十年之久。 進入十九世紀後,境內頻頻發生反抗土耳其的武裝鬥爭,譬如雅尼那的首長塔帕雷奈(Tepelenv Pasha of Yannina) 曾於一八○二年帶領軍隊反叛,掀起一場民族獨立運動,並得到英、法兩國的支持,從而取得短暫的獨立,直到一八二二年這場獨立運動才宣告失敗。後由於巴爾幹島上土俄戰爭的爆發,以及聖斯泰法諾條約(Treaty of San Stefano) 的簽訂,阿爾巴尼亞也終歸難逃被瓜分的命運。境內各領主最初得到土耳其的援助,便與南斯拉夫境內的普里斯倫(Prizren) 結成聯盟起而反抗,但不久後土耳其卻派軍隊強迫該聯盟解散。一九○八年,阿爾巴尼亞人乘土耳其內發生青年土耳其黨的革命之際,再次掀起一場獨立運動,但由於受到保守勢力的阻礙,很快便又遭到新獲政權青年土耳其黨的血腥鎮壓。 一九一二年十月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阿爾巴尼亞也趁此機會要求自治,雖然這要求得到了土耳其的認可,但由於土耳其在巴爾幹戰爭中失敗,所以阿爾巴尼亞又面臨著重新被瓜分的危機。為了挽救這個困境,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由阿爾巴尼亞顯貴和賢達參加的法羅拉大會正式宣布阿爾巴尼亞獨立,並組成了伊斯瑪依爾、捷馬利為首的首屆政府。這個問題於同年十二月的倫敦和會中被提出,次年七月在歐洲列強的保護下,阿爾巴尼亞的獨立才獲得各國的承認,並以德國的威廉威德(Wilhelm Von Wied)王子為國王。這意味著現代阿爾巴尼亞民族國家的誕生,土耳其四百五十年統治的結束。一九一三年六月,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再起,阿爾巴尼亞曾一度又被希臘及塞爾維亞人組成的黑山國軍隊所瓜分,但不久後即獲統一。 一九一四年七月二十八日,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阿爾巴尼亞還是以一個完整統一的國家姿態出現。但在同年十二月,隨著義大利軍隊佔領境內的發羅拉後,奧地利、塞爾維亞、希臘和法國等國的軍隊地相繼入侵,阿爾巴尼亞的國土遂四分五裂。一九一五年四月的倫敦秘密協定,義大利決定在阿爾巴尼亞中部建立一個回教國家。一九二○年八月,義大利與阿爾巴尼亞臨時政府在地拉那締結協家,承認阿爾巴尼亞完全獨立。同年十二月十七日的黎各國大使會議中對此也加以確認,隨後阿爾巴尼亞加入國際聯盟。 戰後國內戰亂不斷,這時封建領主頭目阿赫梅‧索古(Ahmed Zogu),原名阿赫梅特‧別依‧索高勒,是阿爾巴尼亞的山區族長和政客,他出任阿爾巴尼亞內務部長,控制政府憲兵隊;一九二二年十二月至一九二四年二月任政府總理。一九二四年六月境內發生一場民主革命,並組織起民主共和政權,索古被迫下台。同年十二月,索古發動政變,率領軍隊佔領首都地拉那,推翻了臨時民主政府。次年一月宣布成立「阿爾巴尼亞共和國」,自任獨裁總統。一九二八年九月,索古召開制憲會議,把共和國改為居主國,並自稱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皇帝,號稱索古一世。索古王朝建立後,竭力鎮壓民主運動,推行賣國的「阿戶開放」政策,曾先後兩次與義大利簽訂奴役性的地拉那協定,將阿爾巴尼亞置在義大利勢力的羽翼下。這時國內一批知識分子和自由鬥士組成一個「民族陣線」,在境內各地掀起一場民主運動,反抗索古政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一九二九年四月,義大利突然出兵佔領了阿爾巴尼亞,使它直接成為墨索里尼集團進攻希臘的前進基地,阿赫梅特‧索古逃往英國,義大利國王伊曼紐三世(Victor Emmanuel Ⅲ)兼任阿爾巴尼亞國王。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八日,在共產國際和南斯拉夫共產黨的幫助下,阿爾巴尼亞共產黨正式成立,成為東歐共產黨建黨最晚的國家,由恩維爾‧霍查(Enver Haxhi Lleshi)出任總書記。同年義大利軍隊在世界大戰中敗北,希臘軍隊趁機佔領阿爾巴尼亞南部;同年四月,納粹德國軍隊南下攻掠整個巴爾幹半島,阿爾巴尼亞便也落入希特勒的掌握中。阿共組織「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員會」,並於一九四二年九月十六日,在距地拉那十公里外的貝薩村召開第一次游擊隊運動會議,選舉了霍查等七人組成的最高民族解放會議,成立了民族解放陣線。隨後領導全國人民展開抗擊義、德佔領軍的游擊戰爭。一九四二年秋天,阿爾巴尼亞各地代表在地拉那組成了「國民陣線」,目標是在全國範圍內反抗義大利法西斯統治,但後來卻和納粹德國勾結在一起,於一九四三年底開始向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發動進攻。阿共在同年七月十日成立了民族解放軍總司令部。同 年九月義大利投降後,總司令部繼續指揮游擊隊反擊入侵的納粹德國軍隊,並多次粉碎敵人圍攻。 一九四四年八月五日,霍查被任命為民族解放軍總司令,開始總反攻,解放全國三分之二的國土。同年十一月十七日,地拉那獲得解放;同月二十九日,全國解放,這一天被定為解放日。同年十月,阿爾巴尼亞全國解放前夕,在培拉特城舉行民族解放會議第二次會議,決定把民族解放委員會正式改名為阿爾巴尼亞民主政府。共黨頭子霍查出任政府總理兼外交部長和人民保衛部長。 阿爾巴尼亞共產黨在當時蘇聯史達林的支持下,控制了全境,阿共領導人霍查以阿爾巴尼亞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的身分,在一九四五年出組臨時政府,並且在同年十月十日得到美、英、蘇三國的承認。同年十二月,國內舉行第一次大選,阿共獲勝,乃於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一日正式宣布成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一九四八年六月,阿爾巴尼亞追隨蘇聯與南斯拉夫斷絕關係。同年十一月,阿共舉行「一大」,決定將阿爾巴尼亞共產黨改名為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並通過了黨章。一九五五年五月,阿爾巴尼亞加入華沙公約組織,同年十二月十四日加入聯合國。 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的建黨,最先是依賴南斯拉夫共產黨的幫助和支持,與蘇聯並無關係;但戰後十年,阿共備受南共控制,因而產生反感情緒,於是趁蘇共與南共分裂之際,直接與蘇共接觸,擺脫南共。但是在史達林死後,蘇聯於一九五五年開始與南斯拉夫關係改善,便有意疏遠阿爾巴尼亞,蘇阿關係出現裂痕。一九五九年五月,赫魯雪夫訪問阿爾巴尼亞,但未能消除雙方的分歧。一九六○年五月,駐紮在阿爾巴尼亞發羅拉基地的八艘蘇聯潛艇和它們的護航艦駛離阿爾巴尼亞返回蘇聯。一九六一年一月,蘇聯中斷對阿爾巴尼亞運輸工業設備,並宣布要撤回專家,至四、五月完全撤離。因此自一九六一年起,阿爾巴尼亞脫離蘇聯集團,此後在對待歐洲各國的關係上,始終走不結盟的孤立路線,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閉關自守、對外國排斥性最強的國家,並把蘇聯、美國和南斯拉夫視為三大敵人,罵蘇聯是社會主義超級大國,說美國是帝國主義超級大國,稱南斯拉夫是修子主義敵國。 一九六一年開始,阿爾巴尼亞與中國共產黨結交,兩者關係非常密切。一九六八年八月,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在阿爾巴尼亞引起反響。同年九月十二日,阿部長會議主席謝胡作報告譴責華約組織對捷克的侵略。次日,阿爾巴尼亞宣布退出華約組織。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與中共關係也趨於惡化。一九八一年,謝胡因「精神抑鬱」自殺身亡。 自一九七四年起,國內發生清洗「反黨集團」事件。擔任部長會議副主席、人民保衛部長和中央政治局委員的貝基爾‧巴盧庫,因企圖「發動軍事政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於同年七月二十五日被解除一切職務。人民軍總參謀長佩特里‧杜米和政治部主任希托‧恰科也被認為是反黨集團的主要成員而被清除出黨。同年十一月巴盧庫和杜米被槍決,國內高級幹部幾乎全被撤換。一九七五年五月,中央政治局委員兼部長會議副主席、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的阿卜杜勒‧凱萊齊,工礦部長及中央政治局委員的科喬‧戴奧多西,和中央政治局委員兼貿易部長的基喬‧恩杰拉等三人,也以反勞動黨經濟路線的罪名被清除出黨,撤銷其黨內外的一切職務。一九七五年阿中兩國關係開始惡化,一九七六年阿中分歧被公諸於世。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更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人民社會主義共和國(The People's Socialist Republic of Albania),並宣布禁止一切宗教信仰活動,從而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無神論的國家。 一九七八年七月,中國終止向阿爾巴尼亞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從一九七九年起,阿中斷了與中國包括貿易在內的一切來往,僅僅保留了大使級的外交關係。 一九八二年,執政的勞動黨領袖霍查繼任人民大會主席團主席,阿里亞(Ramiz Alia)擔任國家名義上的元首。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一日霍查在地拉那因病逝世,同月十三日由阿里亞出任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一九八九年東歐政局劇變,阿爾巴尼亞局勢也發生變化。到了一九九○年,阿爾巴尼亞共產黨國會通過實行秘密投票和多名候選人競選等比較自由民主的選舉法,並下令修改憲法。按照總統阿里亞在國會中的講話內容,將阿爾巴尼亞共產黨和國家政府之間予以嚴格區分,國家事務將是國家機構的唯一業務範疇,共產黨不可與國家事務分庭抗禮;在經濟方面,阿里亞強調要加強國營企業和農會的獨立性,並且允許財產私有;在人權方面,阿爾巴尼亞准許公民在國內外自由旅行、自由結社、集會和信仰宗教,並尊重境內少數民族、尤其是希臘後裔和南斯拉夫裔公民的應有權利。這些跡象顯示這個歐洲傳統的共產黨國家,正朝向改革之路邁進一步。 一九九○年底,阿爾巴尼亞開始實行多黨制。一九九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國內舉行首次多黨大選,產生了由兩百五十個議席組成的國會。勞動黨大獲全勝,但阿里亞在大選中被擊敗。同年四月二十九日,將國名改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Albania) 。同年六月四日,勞動黨政府被迫辭職。同月十日至十三日,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十次代表大會在首都地拉那舉行,會中對勞動黨及其領導人進行了重新評價,尤其是對已故前領導人霍查進行公開批判。認為過去阿勞動黨照搬蘇聯模式,在實踐中一味強調行政命令、黨政不分、搞階級鬥爭擴大化、自力更生絕對化、經濟過份國有化、意識形態絕對化,官僚主義與宗派主義盛行,對這些錯誤,霍查負有主要責任。因此,會議提出與勞動黨劃清界限,決定將黨的名稱改為阿爾巴尼亞社會黨,並組成於利‧布菲為首的多黨聯合政府。同月十九日,在柏林舉行的歐安會外長會議上,阿爾巴尼亞被 正式接納為歐安會正式成員,成為第三十四個成員國。同年七月與蘇聯復交,和美國建交,並加入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及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同年底,阿爾巴尼亞結束了共產主義時代。國內經過一次全民投票後,仍由阿共化身的社會黨出主政權。 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國內舉行第二次多黨制的自由民主選舉,由反對黨的民主黨起來執政,它的黨魁貝利沙(Sali Berisha)出任第一屆民選總統,阿爾巴尼亞並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會員國。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六日,國內通過新憲法,禁止前共產黨政權的官員在二○○年前擔任公職。一九九六年五月,國內舉行共黨政權被推翻後的第三次自由選舉,由民主黨繼續執政。一九九七年七月,國內提前舉行大選,社會黨出場執政,由邁達尼任總織,納諾出任總理,在國際社會的幫助下,政治、經濟得以重建。
返回到
阿爾巴尼亞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