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立陶宛 的原始碼
←
立陶宛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維爾紐斯風光迷人== 維爾紐斯(Vilnius)是立陶宛的首都,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科研的中心,並且是全國第一大城,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公元九十八年時已見於羅馬史家的記載,當時的當地居民叫做伊斯人,就是現在立陶宛人和德國人的祖先。 這個城市原名維爾卡斯,始建於一一二八年。城名在立陶宛語中是「狼」的意思。據傳,十二世紀時立陶宛大公來這裡狩獵,夜間夢到一隻強壯的狼鬥敗狼群與奔上山崗,大聲嗥叫,威震四方。圓夢人說在這裡築城將名揚四海,完成霸業,所以大公就在這裡修築城池。但是,在此後 的兩百年中,它只是一個城堡而已,並未發展成為一個城市。這是因為當時創立立陶宛大公國的明多夫格大公決定定都特拉凱,直到一三二三年格迪米納斯大公才決定遷都此地。這個城市名稱的來源另有一種說法,因為有一條維爾尼亞河流經此地,城市因河流而得名。 十五世紀時,經濟開始繁榮,多種工藝獲得發展,不少工作坊紛紛建立。到了十六世紀的時候,這個城市得到迅速發展,成為當時世界大城市之一,並係歐洲重要的手工業、貿易和文化中心。一五七九年,由耶穌會教士創辦了維爾紐斯大學,成為這個城市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事情。 在以後的幾佃世紀中因經常成為戰略目標而受到戰爭的破壞,阻礙了城市的發展。一七九五年,俄國人控制了這個城市。一九一四年,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佔領了此地。戰爭結束後,波蘭和立陶宛之間又為維爾紐斯的歸屬問題發生爭端。一九一八年,立陶宛人在這個城市成立獨立政 府。翌年一月五日被蘇軍佔領,新政府撤離。同年四月二十日,波蘭軍隊趕走了蘇聯紅軍,但拒絕歸還這個城市。波蘭元首畢蘇斯基提出立陶宛與波蘭合併的要求,但遭到立陶宛的拒絕。一九二○年夏天,蘇軍再次攻佔維爾紐斯。同年七月十二日,蘇聯把這個城市歸還立陶宛。此後,波 蘭和立陶宛又為爭奪這個城市而發生武裝衝突。同年十月七日,國際聯盟促使雙方停火,並將維爾紐斯划歸立陶宛。但是,兩天後波蘭澤利戈夫斯基將軍不顧國際聯盟的決定,率軍趕走了城內的立陶宛軍隊,宣布立陶宛中部地區獨立,並組建偽政府,定維爾紐斯為首都。一九二二年二月 二十日,他又把立陶宛中部地區併入波蘭。立陶宛人表示堅決反對,而且以維爾紐斯爭端未得解決為理由,拒絕和波蘭建立外交關係,直到一九三八年三月,在波蘭建立外交關係,直到一九三八年三月,在波蘭最後通牒的壓力下,才被迫接受一名波蘭使節。一九四六年八月三日,立陶宛 併入蘇聯,淪為一個加盟共和國,維爾維斯也就成為首府。一九九○年三月十一日,立陶宛重獲獨立後,正式定都維爾紐斯。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五度十九分、北緯五十四度四十一分,位於維爾尼亞河(Vilija River)流入涅里斯河的交匯處,是個距離白俄羅斯國境很近的內陸城市,東南距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只有五十公里,西南距離波蘭國境也不足一百公里。全市面積約兩百六十一平方公里,擁有六十萬多名人口。 維爾紐斯的工業相當發達,主要的項目有車床、農機、電子儀器、紡織品、成衣、服飾、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建材、汽車裝配、電子和電器等。 這個城市因地處有利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國內重要的交通樞紐。郊區有一處國際機場,有班機和歐洲各主要城市往來,和國內各大城市間也有航班營運。有陸路交通方面,維爾紐斯是全國的鐵路交通中心,有四條鐵路主幹線在這裡交匯,往東北經由帕布拉德(Pabrade)和什文喬尼利 亞(Srencionelia)後,可至拉脫維亞的陶格夫匹爾斯(Daugavpils),往東可以抵達白俄羅斯的首都明斯克(Minsk),往南可以通往白俄羅斯的利達(Lida),往西南能夠經由瓦雷納通往波蘭。公路交通也很方便,有九條公路幹線在這裡交集,不但有高級公路通往國內各大城市,並且有國際 長途巴士駛往拉脫維亞、波蘭和俄羅斯飛地的加里寧格勒州。市內的公共交通工具以電車和公共汽車為主,電車和公共汽車路線密集,車價低廉。這裡的計程車也非常多,在前蘇聯統治時期,計程車都是公營的,計程車司機開不開車都有薪水可領,因此養成了不敬業的習慣,給觀光客以 極惡劣的印象,但現在的情況已經有所改觀。 這個坐落在森林山丘環繞中的古老都市,是波羅的海東岸地區最美麗的城市,宛如玉帶的涅里斯河把整個城市分成兩半,給這個古老的城市增添了許多詩情畫意。這個城市有新、舊兩個市區,舊市區位於城區的中央地帶,雖然在歷史上幾經戰火的破壞,但基本上保持了古城的風貌, 並有一百多座不同時代和不同風格的古老建築物,有哥德式、巴洛克式、古典式和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風格,另有蔥頭式圓頂的俄羅斯建築,既富西歐浪漫氣息,又兼具中古東歐風味,令人心曠神怡。鋪著石板和小石塊的曲折長巷,兩旁多人係兩、三層的小樓,更顯得古色古香。 新市區環繞著舊市區興建,馬路寬敞,林蔭夾道,大街上車輛稀少,而且多係老舊的汽車,很少能看到新式轎車。這裡有大片的公寓住宅樓、行政機關辦公大廈、銀行、商廈、旅館和體育館等現代化的建築物,使維爾紐斯成為一個古老文化和現代文明和諧結合的美麗城市。市內最繁 榮的商業街展望大街,兩旁有商店、露天咖啡店、肉餅店、冰淇淋店、百貨商店和二十四小時營業的披薩餅店。這個城市也有一些大飯店、夜總會和餐廳等吃吃喝喝的場所,但是服務品質較差。在市區維爾紐斯飯店的房間內,設備非常簡陋,完全稱不上華麗,就以洗手間用的肥皂也是極 小的兩塊,並且沒有包裝,可能是使用過剩下來的再留給下一名旅客使用;浴巾少而粗糙,顏色也發黃發黑,連廁所裏的衛生紙也粗糙得幾乎會傷人。 但是在另外一家最著名的立陶宛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內,情形完全改觀。這家建於一九八三年的大飯店有數百間高級客房,並附設有夜總會、餐廳、購物街、游泳池、外幣兌換處及大停車場等。樓下的夜總會餐廳內,白天供外國觀光客餐飲,晚上則成為當地年輕人吃自助餐和跳舞的 地方。樓上的夜總會則有樂隊演奏,大多數客人都是中年以上的人,大家都跳得很起勁。這個夜總會對本地人來說,是一處最高級的消費場所,不過當地人只准由後門進入,不准從大門進去,並且在進來之前要在門外排隊,即使夜總會裏並未滿座,但是排隊的手續仍不可免,住在旅館部 裏的客人和外賓則有優先權。頂樓還有一個豪華餐廳,但是也只准外國觀光客進入,在這個可以眺望全城景色的餐廳裡,有小型的狄斯可舞池和供人喝酒的吧台,當然也有豪華型的晚餐檯子,不少本地小姐為了求得在此享受一晚的機會,什麼代價也肯付出,但是這些消費場所都無秀可看 。 當地人的食物主要有麵包、馬鈴薯、甜菜、白菜、豬肉、羊肉、牛肉和各種乳酪製品等,火腿、香腸和燻豬肉是傳統的肉製品。用烤豬肉、馬鈴薯和豌豆煮成的稀飯是當地一道有名的鄉土菜。另外,用馬鈴薯泥、奶渣和肉沫包成的甜餃子,以及豬肉燻腸等,都別具民族風味,主要飲 料是啤酒、克瓦斯酒和果子露。 市內也有一家可以看秀的夜總會,節目一個緊接著一個,絕無冷場,以歌舞表演為主,台上表演者的服裝和舞蹈都有艷舞的風格,但是內容卻無艷舞的挑逗性,舞女的金髮碧眼,曲線玲瓏,穿著肉色薄如蟬翼的緊身衣,在身上重要部分綴以裝飾珠片,她們在台上跳大腿舞和霹霹舞, 熱情似火。最有趣的要算是流星舞了,一位扮相詼諧矮個兒的男歌手出場唱歌時,兩位穿著性感的舞蹈女郎,一左一右地伴舞著,腰間垂著幾條毛尾裝飾,還繫有一個比棒球略大的銀球,隨著女郎扭腰擺臀的動作幌來幌去,舞到一半時,兩位嬌娃忽然自腰間解下銀球,球的一端有一條軟 帶,她們手執軟帶耍起「流星鎚」來,看得觀眾大樂,因為極具滑稽效果。 在市區西南部的一個小山丘上,有一家專門表演搖滾樂的俱樂部,它是循環演出,一場接一場地演,中途不清場,觀眾可以隨時購票入場。每場為了演出的需要,都要放大量的煙霧劑。台上擺著架子鼓、電子琴,還有高、中、低音的電子吉他。開場後,台上的男女歌手拿著麥克風滿 台跑動,又唱又跳,把舞台跳得煙塵回起,女歌手還會挺胸擺肚,伸腿彎腰,賣弄風騷,故呈媚態。台下的觀眾也會隨著強烈的音樂節奏,又喊又叫。 市內共有五家正規的藝術劇院,最著名的有立陶宛國家歌劇舞劇院、維爾紐斯話劇院和木偶劇院等。在這些場合觀看演出,衣著打扮一定要擊齊。這些劇院不僅都有寄存衣服的地方,而且還有許多更衣室和高大明潔的穿衣鏡。這是因為維爾紐斯人對藝術非常虔誠,他們把劇院當成神 聖的藝術殿堂。所以,觀眾到劇場的頭一件事就是去存衣處寄存衣帽,多數人還另外帶一套傳統的節日盛裝放在手提包裏,他們去更衣室扮上盛裝後,還要在鏡子前整裝一番,許多老太太也要穿紅掛綠,有時比年輕少婦還要穿得鮮艷,看一場戲就像過節一樣,非常隆重。如果演出開始後 ,有的觀眾遲到,不能立即入場,只能在幕間休息時進入。所以,如果沒有特殊原因,觀眾都會按時坐到觀眾席上。另外,晚場不能帶小孩子入場。 立陶宛人的業餘文化生活十分活躍,酷愛文學、藝術和繪畫,他們能歌善舞,也有自己的民族音樂,他們的合唱藝術和舞蹈才能尤為世人所稱道。全國共有童聲、女聲、男聲和男女聲合唱團兩千多個,歌劇小組三千多個,還有兩千五百多個戲劇小組。特別是維爾紐斯每五年都要舉行 一次場面壯觀為期兩天的「波羅的海之春歌舞節」。頭一天是歌詠表演,市內有一個有名的露天歌劇場,有兩萬多名合唱藝術愛好者,在一支由一竹十五百人組成的大型交響樂隊伴奏下,演奏立陶宛的民歌。第二天是舞蹈表演,有七千多名身穿絢麗民族服裝的演員,在這裡翩翩起舞,場 面十分壯觀,氣氛歡快熱烈。此外,每年七月間,當地還有一個音樂舞蹈聯歡節,來自立陶宛境內各地的人,都聚集在這裡,穿著傳統、富有東歐民族氣息的服裝,載歌載舞,節目延續達一個星期之久,可真算是維爾紐斯的忘憂節。 這個城市的電視廣播以立陶宛語主播,電視節目的娛樂性不高。因此看電視不能算是大眾娛樂。所以,一般人平常都喜歡從事各種體育運動,特別是打籃球運動之風很盛,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世界籃壇名將薩博尼斯就是立陶宛人。市區設有幾個很夠國際水準的室內和室外籃球場。立陶 宛國家男子籃球隊是世界強隊之一,在一九九二年西班牙巴塞隆納奧運會上,爭得亞軍。另外,立陶宛人在田徑方面也有許多優秀運動員,從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八○年的歷屆奧運會上,立陶宛運動員共獲得四十多枚金、銀、銅牌。 維爾紐斯的市民熱情洋溢,很有自信心。由於立陶宛在歷史上和北歐、波蘭及德國有淵源關係,總覺得自己比較文明和開放,他們自認為是熱情和愛好自由的民族,因此臉上較有笑容,小孩子們也打扮得整齊漂亮,家長們都笑嘻嘻地讓孩子們和觀光客拍照。街上的行人,在服裝和打 扮上,都較為活潑。 立陶宛有豐富多彩的民間造型藝術,陶器、木雕、刺繡織品、琥珀製品和皮革等,都是日弭名遐邇的手工藝品。市內每年都要舉辦民間手工藝品展覽和集市貿易,深受觀光客歡迎。在舊市區有許多商店,最有趣的是商店的老式招牌,大多用極藝術的手法做廣告。如一家書店的門口, 是一本鐵質、顏色純黑的大書;理髮店門上,是一個銅雕女子,她後面站著兩個手持剪刀的理髮師,鏤空的鑄法,色彩鮮明,感覺上異常精緻;服裝店自然是放幾件美麗的衣服,不同的是,它們是浮雕,不是棉麻。此外,當地的民生用品比較充裕,百貨公司、超級市場、一般商店和傳統 性市場應有盡有,但進口的商品價格昂貴,一雙義大利製皮鞋要賣一百四十五美元,一件T恤襯衫要價四十美元。 立陶宛最主要的特產是琥珀(Amber),在維爾紐斯的紀念品店中出售最多的禮品也是琥珀。傳說羅馬帝國暴君尼祿,曾派遣遠征軍赴波羅的海沿岸,專門尋找一種太陽石,苦苦尋找數月,正當筋疲力乏正要放棄的時候,忽然遙望到一片波羅的海水光與陽光的晶閃,並且為之目眩,有 人大叫:「這就是我們千尋不獲的太陽石」。這種太陽石也就是今日所謂的琥珀,而立陶宛波羅的海沿岸也被稱為「琥珀海岸」。 琥珀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立陶宛所盛產的水珀,另一種是產在山裡的山珀。立陶宛因近波羅的海,又多沼澤,經過積年累月的地層變動,許多地面上的松樹沉埋海底而形成水珀。因此琥珀產量很多,價格也非常便宜,並且多係如假包換的真品,但是手工稍嫌粗糙。 這個美麗的多民族化城市,街上行走的人們,有黑髮黑眼的烏克蘭人,也有金髮碧眼的斯堪的納維亞人,這種西歐、北歐和東歐的混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氣氛。在早春時節,當地的女人們早已身著毛料質地的連衣裙,腿上穿著長襪,有的穿皮鞋。當然,外出時還要罩以呢料大衣, 頭上還要十廙皮帽或毛帽。帽子款式新奇,花色多樣,皮帽多追求自然美,盡量保持皮毛動物那種原有的自然狀態。 市內的觀光點主要分布在舊市區的格由米納斯街一帶,長長的大街上,一頭是國會大廈,它象徵著立陶宛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維護獨立的決心。另一個是聖安娜大教堂(St. Anns Church),建於一五○一年,已有五百多年歷史,位於涅里斯河畔的泰索斯(Teso's)街,是維爾紐斯市 民的精神支柱,被譽係哥德式建築中的一顆明珠,因它完全採磚瓦建築,所以又有「紅之幻想」的別名,而紅磚的形狀也多達三十八種,結構非常複雜。教堂高二十二公尺,寬十公尺。頂端有主塔,凌空高舉,周圍由四個小塔簇擁著,有如眾星奉月。整座教堂布局勻稱,線條優美,色調 和諧,就像是由線條、圖案和角塔構成的絢麗多姿畫面;且造型玲瓏剔透,雕刻精緻細膩,異常悅目。據說,一八一二年拿破崙遠征莫斯科,途經此地時,對這座教堂非常贊賞,曾對手下官兵說:「如果我是一個力大無比的巨人,我要用雙手把聖安娜大教堂帶回巴黎,把它和巴黎聖母院 放在一起」。一五六三年,教堂天花板曾經墜落,後加以重修,現在仍在使用中,但只有小禮拜堂開放給人們參觀。 西眾苑教堂建於十四世紀,是一個典型的歐式建築,外部用紅磚砌成,頂部由無數尖頂組成,顯得巍峨挺拔,遠遠看去就像是千峰競秀的無數山巒。這個教堂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據說當年修建一段時間後,立陶宛大公就來視察,覺得修築不夠壯觀,所以很生氣地對建築師說:「如 果你能將它修成世界上最漂亮的教堂,我就把身邊漂亮的女兒許配給你,如果教堂修得不成樣子,我就要你的命。」大公走後,建築師認真修改設計方案,精心施工,千方百計地把教堂修好,這樣不僅可以倖免一死,而且可以名傳千古,並成為大公的乘龍快婿。後來,這座教堂果然成為 當時歐洲最漂亮的教堂,但大公違背了諾言,不但沒有將女兒嫁給建築師,反而將建築師沉入大海。無論這個傳說是否屬實,但這座教堂只要注意觀察就會發現,它的上半部的確比下半部修得更加漂亮和美觀。 聖彼得保羅大教堂(Ss Peter PaulChurch)離市中心不遠,位於涅里斯河往東的前方,始建於一六六八年,歷時七年後才告完成,為巴洛克式的天主教堂,也是歐洲最美麗教堂之一。教堂內一共有兩千多尊白色石灰雕像,有的依牆而立,有的從屋頂上懸吊而下,當太陽從圓形屋頂上灑下來的時候,會形成無數高高低低、 層次分明的陰影。這些作品是來自義大利和法國等、兩百多位國際雕刻家的精心傑作,大約歷時十年才全部完成的,所刻的除了天使及聖像外,也有可愛動物的雕刻品。 維爾紐斯城堡博物館位於中央大街東端的城堡山(Castle Hill)上,海拔雖然只有一百一十五公尺,但卻是維爾紐斯的制高點。這座山原本無名,十二世紀時,立陶宛先民傍山築城,修建了一座木結構的城堡,所以稱為城堡山。城堡的興建使山麓附近的居民逐漸增多,維爾紐斯的建 立就是從這裡開始,市民們稱它為上城堡。在十四世紀上半葉格迪米納斯大公統治時期,這裡除了上城堡外,又在城堡山東北麓瀕臨維爾尼亞河旁建了下城堡,並在東南面的克里沃山上修建了克里沃城堡,三個城堡兩高一低互成特角,並且用護城河連接起來,形成一道理想的防線。一三 八三年,一城堡遭火焚。一四一三年,又重建成三層石材結構的城堡,它不僅經受住了日耳曼騎士團的歷次圍攻,而且還經受了五個多世紀的風雨蒼桑,一直保留到二十世紀初。一九一八年,上城堡在蘇軍入侵時遭到嚴重破壞。一九四八年再度重建,並在塔樓的頂部增修了看台。一九六 ○年夏,城堡的塔樓被闢為博物館,向社會開放,供人參觀。一九六八年,又被改造成立陶宛歷史與民族文化博物館的分館。博物館自塔樓的底層開始,展示了不同年代在城堡山考古發現的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的陶器、骨器和鐵器等文物。 這座三層城堡塔樓的頂端飄揚著一面立陶宛國旗,據說在市區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看到這面標誌立陶宛生機勃勃存在並蘊含著巨大民族凝聚力的旗幟。城堡的第一層是博物館的第一展廳,這裏陳列著十五世紀維爾紐斯城堡的模型,十六世紀的騎士盔甲,以及早期立陶宛大公對外交 戰的示意圖。 沿著螺旋式樓梯登上塔樓的第二層,就進入了博物館的第二展廳,中央陳列著十七世紀維爾紐斯城市的模型。另外,還有考古學家在城堡山附近發現的古代瓷磚、火槍、小山炮和頭盔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十六世紀,維爾紐斯就出現了自來水管道,它是用鑽孔櫟樹或松樹圓木 製成的,並用鐵線銜接,這些實物也陳列在這個展廳中,吸引了很多參觀者的興趣。 博物館的第三展廳位於塔樓的第三層,以「維爾紐斯歷史文物與文化的保護和利用」為主題,陳列了許多記載維爾紐斯和立陶宛歷史事件與文物古蹟的豐富文獻,以及考古工作者在舊城區中發現的陶器、鐵器、骨角器和硬幣等。同時,廳內還以彩色的幻燈片播放十九世紀維爾紐斯舊 城的街區圖和舊城中的建築物。 登上塔樓的看台,可以俯瞰市區,全城美景盡收眼底,老城幽雅的古代建築和新城漂亮的現代建築已經融為一體,曲折的維爾尼亞河穿過市區向西流淌。古代建造的克里沃城堡早已毀於一三九○年,下城堡於十九世紀初就不復存在了。當初的護城河,也已被填平,並改建成環繞舊市 區的通衢大街。 歷史與民族博物館(History & Ethnography Museum)建於一八五五年,位於格迪米納斯凎場北方、距離涅里斯河不遠處,這是瞭解立陶宛的古往今來最好的地方,除了展示立陶宛歷史、工藝品和風俗等有關的文物外,並陳列有舊時的民宅建築,使前來參觀的遊客對當地居民的生活型 態可以一目瞭然。開館時間為每日上午十一時至下午十九時,星期五休館。 這個城市也是全國的科學研究中心,有許多科研機構都集中在這裡。最著名的是立陶宛科學院,創辦於一九四一年,擁有兩千零二十六名科研人員,包括有二十八位院士、六百七十多名博士和九百二十多名副博士;另外,還聘請了四十二位國外科學家為通訊院士。這所科學院目前在 半導體、物理、激光研究、外科醫學探索、刺激植物生長試驗等領域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引起國際間的重視。現在全院共有物理技術和數學、化學工藝、生物科學和社會科學等三個分院,下設十二個科研所。 國立卡普蘇卡斯大學(Kapshkas State University)是歐洲著名大學之一,也是波羅的海三小國中最古老的大學,創立於一五七九年,最初是由修道士和天主教徒創辦的,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曾被沙皇政府關閉了八十多年,直到一九一八年才復校。現在設有數學、物理、化學、醫學、自然科學、工業經濟、財政、歷史、 文學和法律等十二個學系,共有一萬八千多名大學生,師資整齊,教學設備良好,學術風氣濃厚,為國家造就了許多人才。這所大學有個著名的圖書館,藏書豐富。校內有個圓柱形大廳和天文觀測站,校園內的教堂已改為博物館,也對民眾開放。校旁的鐘樓頂上,是個可以鳥瞰舊市區街 道的好地方。校園內有個密茨凱維奇紀念館,因為這位大詩人曾在這所大學內讀完大學課程。 此外,這裡的高等院校還有土木工程學院、師範學院、美術學院和體育學院等。 立陶宛國家圖書館創建於一九一九年,藏書數達三百六十多萬冊,其中收藏有一批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的拉丁文和俄文的珍本書,還有十六世紀以來立陶宛作家的手稿和音樂文獻,以及珍貴的地方誌資料等。 亞當‧密茨凱維奇(Adam Mickiewicz)故居,也是維爾紐斯的名勝之一,坐落在距離聖安娜大教堂不遠處的皮列斯街,是一幢幽靜的兩層樓房。一七八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密茨凱維奇出生在立陶宛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裏,一八一五年至一八一九年就讀於維爾紐斯大學。一八一七年,參加秘密學生愛國團體愛好 社,一八二二年曾經住在這幢房子裏,創作了他第一部詩集「詩叢之一」,表達了他對西歐文學的贊賞。翌年又出版了「先人祭」,他把神秘的民間傳說和愛國主義融為一體,創造了新形式的浪漫主義戲劇。一八二四年,他因散布民族主義情緒而被流放到俄國,他在莫斯科結識了俄國詩 人普希金,建立了友誼。一八二六年,他訪問克里米亞,發表了情詩「克里米亞十四行詩」。一八二八年發表了長詩「康拉德‧華倫洛德」,描寫了立陶宛人和條頓騎士團的戰爭。一八三二年,他定居巴黎。一八三九年任瑞士洛桑大學拉丁語教授,一年後辭職,改任法蘭西大學斯拉夫文 學教授。一八四八年一月,他前往羅馬,說服羅馬教皇支持波蘭民族的自由事業。同年,義大利爆發獨立戰爭,他又組織了一支由波蘭移民組成的小分隊,為義大利的革命事業與奧地利作戰,這支武裝力量後來成為波蘭解放軍的核心。一八五二年,拿破崙三世解除了他在法蘭西大學的職 務,改任阿森諾圖書館員。一八五五年九月,他被恰爾托雷斯基親王派往土耳其,不幸死在途中。由於他的詩都是用波蘭文寫作,所以,立陶宛和波蘭都將他視為本國的偉大詩人。他的故居也就成為人們觀光的對象,在樓內有許多有關詩人的陳列品。樓前有一座小院子,非常雅致。 立陶宛國家歌舞劇院位於格迪米納斯街上,門前站著三尊比真人稍大的雕像,以黑色和金黃色的主色調,三尊人像的臉上分別顯露出喜、怒、哀的表情,真可謂人生如戲,萬千情懷,盡在其中。這座劇院風格獨特,造型別具一格。它建於一九七○年,投下大量財力和人力,是從四百 多個設計方案中選出的。劇院的座位不算多,只有一千個席位,二、三樓全是包廂,舞台深度約四十公尺,台口寬約三十公尺,有自動轉台功能,可以表演大型芭蕾舞劇,也可以供一百人編制的大型交響樂團演出。舞台後面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化妝室,大的可以容納二十人同時化妝,小的 只供兩、三人使用。每個化妝室內還有衛竹扛間、洗漱室、衣櫃、和電視機。一樓是寬敞的休息大廳,寬約二十公尺,長約五十公尺,高約四十公尺,三面臨窗,而且都是到頂的玻璃牆面,視野開闊。順著高大的窗子往外望去,可以看到舊市區的古老建築物和涓涓流淌的涅里斯河。休息 大廳內的裝飾也很漂亮,地上鋪著紅地毯,頂部高懸著巨大的捷克吊燈,參差錯落,層層迭失,使整個大廳顯得金壁輝煌。廳內的座位全是米黃色的軟沙發,按樓角的走向排成牛角狀,越往兩端越細,遠遠看去,就像是一條鑲嵌在紅色地毯上的長飄帶。 從休息廳抬頭往樓頂上望去,充滿視野的首先是每層包廂的突出部分,層次非常分明。休息廳兩端各設有一個可以供上百人享用的咖啡廳,裡面的座位都是單個的,呈蘑菇狀,是用皮革製成。在中場休息的十五分鐘裡,觀眾可以到這裡喝咖啡和飲料。存衣處設在地下室,寬大而講究 ,四周還有許多更衣室和穿衣鏡。這個劇院是立陶宛重要的文化活動中心,國外的著名交響樂團來訪時都在這裡演出,而流行歌手一般很難在這個劇場獲得演出的機會。 歌劇與色蕾劇場(Opera & Ballet Theatre)坐落在市區西北方的涅里斯河南岸,是維爾紐斯的文藝表演殿堂,內部設備完善,為市民們享受歌舞劇的最重要場所。 格迪米納斯廣場(Gediminas Piazza)位於舊市區,是自由大道的向南起點,坐落在昔日城廓的內側。廣場旁有十八世紀興建的天主教堂,現在已改為畫廊。在假日或紀念日的時候,市民會集結在這裡,參加盛大的聚會。
返回到
立陶宛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