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摩洛哥 的原始碼
←
摩洛哥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菲斯是伊斯蘭古城== 菲斯(Fès)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中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摩洛哥北部歷史最悠久的第一大古都,同時是這個國家古典文化的中心和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古城,任何人只要一踏入菲斯城,都會被它那完全中古時代的外觀和內涵而頓覺時光倒流。這個摩洛哥宗教、文學和藝術的重鎮,是國內的第四大城,也是阿拉伯世界的聖城之一,因此是摩洛哥人的精神首都,有一句流行於阿拉伯世界的話:「如果學習之事始於麥地那,傳承於麥加,灌溉於埃及,那麼便濾淨於菲斯」。因此菲斯古城的宗教中心和伊斯蘭教文化中心的崇高地位,早已深植阿拉伯世界人們的心中。 菲斯也是摩洛哥領土上最早建立的阿拉伯城市,並係摩洛哥第一個王朝伊德里斯王朝的開國之都,右岸城區始建於公元789年,由伊德里斯一世所創建。其子伊德里斯二世繼位後,野心勃勃,一心夢想要建立一個包括伊非里基亞和安達魯西亞在內、跨越歐、非兩洲的伊斯蘭帝國。按照他的設想,他的龐大帝國必須有個交通方便、地點適中、環境優美的繁榮地帶興建大都城。為此,特委派宰相選址,最後選中今日菲斯舊城區所在的地方,因為這裡是一片開闊平坦的谷地,背靠阿特拉斯山,冬不冷、夏不熱,有珍珠河從谷地穿過。國王看中後,親自劃定城址,調動全國工匠大興土木興建菲斯都城。 據傳當初在打地基的過程中,從地下挖出一把朝向麥加方向重30公斤的金斧,被視為吉兆,「斧」在阿拉伯語中叫做「法斯」(Fass),而現在的名稱菲斯便是由法斯轉化而來。此外,「法斯」在阿拉伯語中還有「鶴嘴鋤」和「肥美的土地」之意。傳說有一天,伊德里斯拿給部下一把似鶴嘴的鋤頭,命其翻地,結果又快又省力,於是這種鋤頭迅速傳遍所有家戶。為紀念這個了不起的發現,人們便將這座城市稱為「法斯」。 公元808年,新都城已初具規模,當時突尼西亞的開羅安人因不堪政治迫害流亡到此,定居在東城區,從西班牙流亡來這裡的安達魯西亞人則聚居在中央城區,所以伊德里斯二世便根據兩個城區居民的不同祖籍,分別命名為開羅安區和安達魯西亞區,形成雙子城,並分別繞以城牆。 伊德里斯二世駕崩後,雖由長子穆罕默德繼位,但他遵從母后之命,與7個兄弟分治王國,結果引起內亂,河兩岸的菲斯城也成為權力鬥爭的舞台,憑藉城牆設防,經常相互攻打,時而是左岸宣布驅逐國王,右岸予以接納;時而是右岸宣布另立新王,左岸不予認同。即使這樣,雙子城仍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公元9世紀時,成為摩洛哥和西班牙間商業的中心,這裡所出產的香料、染料和無邊的圓形紅帽,廣受歡迎。10世紀時,阿拉伯旅行家伊本•豪卡爾曾在遊記中寫道: 「菲斯係以其財富凌駕其他城市之上。」 1069年,阿爾摩拉維德王朝的統治者尤素夫•伊本•塔舒芬舉兵攻克菲斯,下令拆除雙子城圍牆,使兩城合併,成為國內最大城市。1154年王朝沒落,柏柏爾人逃離菲斯城時竟將城牆破壞,今天人們所見的城牆,大部分是後來的阿爾莫哈德王朝所重建,菲斯也步入鼎盛時期,經濟繁榮,貿易推展到南歐和中歐等地,城內一共建有765座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還有80多個泉眼,故有「聖水城」之譽;其他反映伊斯蘭建築藝術特色的古城堡和宮殿等,也比比皆是;全城有9400多家商店。 1248年,馬里尼德人在其首領艾布•葉哈維的指揮下佔領了菲斯,創立馬里尼德王朝,並且定都此地。1276年,既修文治又好武功的國王尤素夫•雅各布在菲斯大興土木,在南邊增建新城,也就是現在的艾爾•札迪德(El Jedid)區的新城,他從西班牙的安達魯西亞聘來建築師和許多泥瓦匠、木匠、花匠及油漆工,故新城建築具有濃郁的西班牙風格,後來,隨著伊斯蘭教的勢力在西班牙滅亡,大批穆斯林難民再度湧入菲斯,促使城市的發展加快。14世紀中葉後,這裡成為摩洛哥學術和商業的重鎮,並且一直是伊斯蘭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15世紀中葉,菲斯城居民處決了馬里尼德末代蘇丹,使之絕祚。從此以後,摩洛哥的蘇丹若想保住王位,就必須獲得菲斯城宗教領袖和貴族的支持,因此菲斯不但是宗教和學術中心,也是陰謀的策源地。16世紀薩丁王朝統治時期,為抵禦外敵入侵,在城市的南北山坡上建有兩個城堡,至今仍完整屹立。 這個城市在16世紀初仍有700多座清真寺、600多個公共泉水、100多間公共浴室、200多所學校和3000多家手工藝作坊,僅紡織工人就有1萬多名。到了20世紀初,菲斯再度扮演歷史性的角色,成為摩洛哥獨立運動的精神中樞。1912年3月30日簽訂的「菲斯條約」,使80%的摩洛哥領土成為法國的保護區,西班牙也撈到小便宜,同時法國為壓制菲斯人的愛國熱情,決定遷都拉巴特,菲斯因而失去全國政治中心的地區,降為菲斯省的省會。1956年摩洛哥獨立,菲斯重歸祖國懷抱。 菲斯經緯度為西經4度57分、北緯34度5分,地處國土北部中阿特拉斯山北麓一個水源充沛的盆地上,海拔410公尺,背靠扎拉格山,跨菲斯河。西距拉巴特200多公里,西南與馬拉喀什遙相呼應,西北有丹吉爾。城市四周環繞著長滿橄欖樹和果樹的低矮丘陵;西面是一個連一個的綠洲,也就是孕育著摩洛哥文化的所在地,所以菲斯恰好介於荒涼與精華之間。目前菲斯是國境北方農產品的集散地,是為附近富庶農業區服務的商業中心和手工業中心,以陶器、皮革製品、絲織品、毛織品、金銀工藝品和地毯等手工業生產而聞名,近來還建立麵粉、木材、紡織和金屬等加工業。 這個城市最大的特色是人多,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屬於貧無立錐之地的新移民,這些穆斯林貧民竟日無所事事,有的到處閒逛,有的蜷伏在舊王宮的廢墟中。觀光客在這裡可以看到當街宰羊作為祭牲的鏡頭;男人們負責操刀屠宰,婦女們用水管沖洗畜體,小孩子們到處叫嚷亂竄。按照當地的習俗,男子在宰羊要刺穿牠的一條血管,吸吮羊的鮮血,他們認為,這是精力的來源,也是體力旺盛的源泉。 走在舊城不單看景、看店舖、看到當地人相遇打招呼也非常有趣。性別相同,見面一定會擁抱、吻頰,站在街上一聊就是老半天。 全市可以分為三個區:東方的舊城區(Fès el-Bali)、中央的新菲斯區(Fès el-Djedid)、東南方的新城區(Ville Nouvelle)。現在新城區人口激增,當地的人不得不又往南北兩邊的山區擴展。 舊城區建於公元789年,最受觀光客的喜愛,位於西北角的風門(Bab Bou Jeloud)是主要的入口,有兩條主要的街道連接至底下的舊城區中心。左邊的一條是陡坡道(Talaa Kebira),右邊的是緩坡道(Talaa Seghira),兩者在奈加因廣場交會。陡坡道可回到舊城區風門的入口處,緩坡道是舊城區的主道,較為熱鬧。佔地300公頃的舊城區,住著全市100多萬人口中的一半以上,這就帶來了住屋的欠缺、交通擁擠、學校不足和城市污染等一大堆問題,特別是一些古蹟的保護和維修受到很大的影響。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市政當局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幫助下,已在舊城區外圍修建了一個能容納1.4萬戶的新住宅區,並興辦一些手工業中心,把原來在舊城區內的部分居民和手工藝作坊遷出,藉以減輕舊城區的負擔。1981年,菲斯的舊城區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裡仍保持著中世紀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常常可以看到人們手裡捧著個大麵糰,這是居民在家做好了要烤的麵包,送到附近專門代客烘烤麵包的大烤爐去烤熟。 舊城區街頭常見老婦女用漢那製成的褐色泥漿,替女顧客在手臂上繪圖,大約過30分鐘後泥漿脫落時,肌膚上就會留下花鳥等圖案,她們滿心歡喜,相互炫耀。這種圖案在15天後會慢慢消退,對想要擁有紋身藝術美感,而又怕終身背負標誌的人來說,的確是一大福音。 在舊城中遊客可以看到狹街窄巷、上下坡道、交纏不清,天台上有小耳朵天線的新舊建築物、販賣羊頭的小販、剛從噴泉舀完水提著水壺的婦人、沿街兜售剛出爐熱呼呼土司的小男孩,以及只有當地才喝得到的柏柏爾人香料咖啡,還有偶爾馱著可口可樂箱經過的騾子。伊斯蘭風格的古城堡、王宮、清真寺、博物館和傳統市場等,堪稱係阿拉伯世界的奇葩,成為研究摩洛哥歷史的活博物館。 新菲斯區位於菲斯的東南方,約有25萬名居民,佔地約100公頃,是13世紀時馬里尼德王朝的尤素夫•雅各布蘇丹為了離群索居而建,這裡有很多敘利亞傭兵,而且整個城區的大部分面積都被蘇丹王宮佔據著,並保存了一個早期猶太區的建築物。 新城區建於1916年,位於舊城區西南的台地上,約有30萬人口,在郊外衛星城鎮的安卡杜斯違章建築裡,還住著12萬多貧民。新城區是昔日法國人建立的行政區,呈現出整個法國殖民地的氣氛,具有南歐式的外貌,遍布林蔭大道、廣場和公園。南北向的穆罕默德五世大道穿越穆罕默德廣場,將主要道路哈桑二世大道分成兩段,大部分的大飯店和高級餐廳都在這兩條街道上。這裡是菲斯的高級商業區,超級市場、百貨公司、名牌專賣店、精品店、一般商店和銀行等比鄰而立,市面熱鬧而繁榮。 菲斯在對外交通方面,距離市中心區10公里外的菲斯國際機場,國內外航班都不多,因此空中旅行較不方便。由新城區搭乘市區計程車前往機場,車資大約要50DH。 陸上交通方面,因係連接摩洛哥北部、東部和西部地區的鐵路交通樞紐,火車往東可至邊境重鎮烏季達,車程約需6小時;往北可抵丹吉爾,車程約5小時40分;往西可至拉巴特北側的肯尼特拉卡,車程共約5小時30分。菲斯火車站位於新城區北方,由菲斯前往丹吉爾的火車,多半班次要在西迪卡賽姆轉車。 公路交通有CTM等長途巴士與境內各重要城市營運,CTM車站設在新城區南端,距離火車站約5∼10分鐘車程。每天有8個班次開往卡薩布蘭加,車程約7小時;每天有4個班次開往梅克內斯,車程只要50分鐘;每天有兩個班次開往丹吉爾,車程約6小時;每天也有兩個班次開往馬拉喀什,車程要11個小時;遊客如果還要乘長途巴士至其他城市,須以上述相關城市為轉車點。 市區公共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為主,公共汽車雖然四通八達,但站牌上沒有英文,不適合語言不通的外國遊客搭乘。計程車有兩種,紅色的市區計程車多照表收費,多在CTM車站、火車站及新城區間營業。長途計程車多在菲斯和鄰近城市如伊芙蘭和梅如卡及市郊景點之間為乘客服務,多採包車方式,如前往梅如卡車程約7小時,車資約600∼700DH不等。舊城區因街道狹窄,禁止機動車輛通行,小毛驢和馬匹成為當地唯一運送貨物的交通工具。在一些民居窄巷上端,橫著幾根與驢子同高度的橫木,據說旨在防止驢子的闖入,因為這裡的驢子常無人看管,會躺在路上休息或私竄民宅。 這裡旅館眾多,高價位、中價位和低價位的都有,遊客前來菲斯旅行,不一定要預約旅館。其中高價位的主要有菲斯傳統花園大飯店(Hotel Riad Fès)是舊城區五星級高價位豪華飯店,房租每天為220∼330美元,內部展示摩洛哥傳統裝飾藝術,有摩登的室內設計,完美地融合古典和現代風格。 蘇菲特宮雅邁(Hotel Sofitel Palais Jamai)也是舊城區的五星級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每日房租要280∼330美元,是全市最貴的飯店,原係19世紀大臣的豪邸,有安達魯西亞式花園,可以俯瞰舊城區。 中價位的飯店主要有位於新城區的毛尼亞飯店(Hotel Mounia),每日房租50∼80美元,馬賽克裝飾時髦高雅的大廳,客房明亮乾淨有衛星電視,餐廳酒吧都不錯,常有旅行社觀光客入駐。 珍珠飯店(Hotel Perla)也是位於新市區,房價為40∼60美元,距離火車站只有一箭之遙,客房精緻,有賓至如歸的服務品質,附設有餐廳。 低價位的主要旅館有法斯旅館(Hotel El Fath),位於中央市場對面,浴室共用,單人住宿一晚房租12美元起,因費用低廉,吸引部分背包族來此住宿。 開羅安旅館(Hotel Kairouan)位於蘇丹路84號,單人房每晚房租僅10美元,衛浴設備公用,環境清潔,服務態度親切,經常客滿。 當地餐廳林立,有名的大餐廳多附設在五星級觀光大飯店內。一般專業性餐廳在舊城區以提供塔津、烤肉串和三明治為主,多集中在傑露城門(Bab Bou Jelo-ud)內。新城區則以塔津、披薩、義大利麵和烤雞餐廳居多,還有林立的咖啡館,提供各式咖啡和現榨果汁。 穆尼柏海宮(Palais Mnebhi)是市內最古老的高級餐廳,一直被用作政府高級官員的餐聚場所,經過近200年設計師和雕刻工匠的不懈努力,使內部裝飾富華堂皇,挑高的建築結構完全以大理石支撐,木雕、馬賽克都是阿拉伯風格,精美的掛毯和地毯都出自摩洛哥婦女的巧手。可以容納1000人同時用餐,冬天火盆所燒的薄荷茶是菲斯人最常喝的飲料,新鮮的薄荷茶沖入紅茶裡,熱騰騰的茶氣和薄荷的香氣是人們一大早的醒腦劑,但甜得膩人。 蘇達餐廳(Dar Saada)是舊城區中的人氣餐廳,老饕們在這豪華的環境中享用當地數一數二的美食,招牌菜是羊肉杏仁塔津。 藍尼布拉(Laanibra)是門庭若市的餐廳,14世紀宮廷奢華美食在此重現,有精緻的手工藝品擺飾和隱密性高的沙龍。供應的摩洛哥捲是包著雞肉或鴿子肉為內餡的香酥派餅,口感豐富,味道又鹹又甜,是招牌料理,清爽的沙拉,深受素食主義者的喜愛。 菲斯人(al-Fassia)寬敞氣派,是獨立廣場首屈一指的餐廳,以招牌的晚餐秀馳名。在晚餐時,餐廳演出民族音樂、傳統婚禮和肚皮舞。 查慕尼(Chamonix)餐廳在新城區中央市場附近,提供塔津、義大利麵和披薩等,是輕鬆的用餐地方。 夜生活方面,舊城區晚上過了10時就相當安靜。新城區觀光大飯店內都附設夜總會,營業時間多從晚上11時起至次晨3時止,門票約100∼150DH,免費附贈一杯飲料。仿巴斯(Le Phoeb-us)是當地最時髦的夜店,附設在觀光大飯店內,俊男美女門庭若市。這裡的感覺很酷,連音樂也是超炫的歐洲流行電子舞曲,氣氛High翻天。 菲斯也是購物的好地方,不但種類多,品質好,價格也具有吸引力,尤其是整個舊城區幾乎變成了大型購物街和觀光區。有很多傳統花園住宅已經變成了地毯店,殺價是當地購物的必然過程,一般半價以下就可成交。人們一步入舊城區,一股皮革味和新鮮木器的混合氣味,耳旁響著叮叮噹噹捶製銅器和銀器聲,街道兩旁都是手工藝品賣店,一些商品就直接掛在店門外,皮革製品、陶器、瓷器、地毯、刺繡、木器,以及以鐵、銅、銀為原料的家庭日用品等,琳瑯滿目,即使不買,也忍不住駐足逐一把玩欣賞。據說全市有共15萬人從事手工業,生產的手工藝品除在國內銷售和供觀光客購來作紀念品外,大部分遠銷國外。為了使傳統的手工藝技術代代相傳,除師父帶徒弟外,手工業協會還舉辦各種培訓中心,培養年輕手工藝人,政府還辦了一所皮革紡織學院,培養現代化技術人才。 舊城區街道兩旁的小店舖一家挨著一家,大部分是店面和作坊連在一起,店面很小,堆滿了各種民生必需品,五花八門,無所不包,有許多商品還掛在或堆在店門外,使原本就很窄的街道顯得更加擁擠。這裡的商人做的生意更是千奇百怪,有製革、打鐵舖、木刻店、補鍋補碗舖、燒水店、烤大餅店、製鞋店、洗羊毛店和裁縫店等,作坊和工具都非常簡單原始,這些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行業,如今在這裡依舊興旺地營運著,絲毫沒有被現代生活淘汰的跡象。 摩洛哥出名的手工藝在此地更是精銳盡出,隨處都可看見坐在小店舖裡的工匠,正在聚精會神地雕刻、縫織、槌敲、裁剪,精巧又富北非特色的手工藝品,如銅盤、皮革製品、陶器、瓷器、木雕、銀飾、長袍、拖鞋等,做工精美,款式各異,且價格便宜。 摩洛哥皮革製品相當一部分是出自菲斯,這裡製革非常發達,並以生產質地柔軟、色彩富麗的裝飾性皮革著稱。菲斯共有6家製革廠,每天可以處理3000張羊皮。皮革染坊(Tanneries)在銅器廣場東邊,是舊城區一大名勝,已有600多年歷史,從14世紀開始,至今仍在運作。這個中世紀的大染坊中,排列著許多木製和石製的圓形露天大染缸,缸裡的液體冒著泡沫,散發出陣陣惡臭,腥紅色染料刺眼無比,烈日下,身穿短褲、體格健壯的工人無片刻閒暇地忙碌著。由各地牧場運來的牛皮、駱駝皮和羊皮,經由驢子馱運送到這裡,這些未經處理,又油、又硬且容易腐爛的生皮革,先被扔入石灰水中浸泡,去除毛髮、肌肉和油脂等,洗去石灰後,工人將之搓揉捶打,使之稍變柔軟,再用硫酸和海鹽浸泡,過後投入用明礬製的鞣革液中數日,使皮革變成多孔而易於後續處理。然後工人將皮件塗油潤滑,用石頭刮打裡側磨光,再投入大染缸中,加以反復搓揉踩踏。 染缸中染料多來自天然植物,如藍色染料提煉自靛藍草,黃色染料來自黃蔓草(Tanners Weed)或石榴殼,紅色染料提煉自茜草、虞美人花或仙人掌蟲(Cochinea)等,其中蜚聲世界的菲斯藍(Fès Blue)據說就源於染坊中帶著深沉憂鬱的藍色,是10世紀時菲斯工匠因摻入鈷金屬而燒製出的陶器,致散發出獨特的藍色光彩,因此得名為「菲斯藍」。 皮件經媒染劑固定色澤後,從染缸中一件件撈起,放在火牆上烘乾,或在太陽下曬乾,最後工人用刀具將皮件仔細刮乾淨,才算完成全部工作,全部過程要花30天時間。至於皮革的異常柔軟度,還應歸功於鴿糞、大染坊奇特的情景,令觀光客大開眼界,這種工作不僅憑藉經驗、技巧,而且是需吃苦耐勞的重體力工作,非一般人所能勝任。由於對環境污染的嚴重和需要密集的勞力,所以這種純手工染製皮革的產業,早已在別的地方或較先進的地區銷聲匿跡了,只有菲斯的舊城區碩果僅存。但經由這種方式所製成的皮件,質地優良,光亮柔軟,價廉物美,再加工製成的皮衣、皮鞋、皮帶、手袋、椅墊和馬鞍等,都美觀實用,深受人們的青睞。這裡有一種人稱「趿拉鞋」是尖頭皮鞋,後跟既可拉起,又可放下當拖鞋,非常適於懶人的穿用,所以又稱之為「懶人鞋」,且做工精美結實,底厚柔軟舒適,鞋面皮紋圖案花樣多而絢麗,一些鞋邊還由金線縫製,非常美觀大方。還有一種叫做「皮墩」的皮製椅,也廣受人們喜愛,皮面上有燙金或彩線繡製的圖案,既可當坐椅,又可作裝飾物。 奈加因(Nejjarine)廣場是舊城區中心熱鬧的地段,也是家具、木器商店的集中地。廣場內最醒目的是座用碎花磁磚點綴而成的噴泉水,是舊城區60多個噴泉中最美的,也是附近居民的水源。 銅器廣場(Place Seffarine)附近有多家打鐵舖和銅器店,工匠們埋頭苦幹做好每一件產品。這裡的金屬打造工藝作坊特別多,他們採取傳統的製作方法,工匠做工精緻入微,一支小錘、一支小銅鑽和一個鐵墩,就是他們的工具。操作時,將一個圓形銅盤或小銅壺坯子放在鐵墩上,用小錘子不斷地輕輕敲打,再用小鋼鑽雕刻出各種美麗的線條和花紋圖案,然後再鍍上金色或銀色。這樣,一個個閃閃發光、造型優美的作品便告成功,且價廉物美,很多前來參觀的遊客都不會空手而回。 工藝品中心(Ensemble Artisa-nal)距離新城區中心有一小段距離,不僅工藝品的品質好,價錢也很合理,並且不二價,可以參觀這個國營工藝器中心匠人們獨到的技巧。菲斯手工藝中心(Les Mysteres de Fès)位於貝格齊博物館(Belghazi Museum)附近,遊客可以在這裡找到很多珠寶首飾、家具、鍋子和小飾物。香料中心(Nour Driss)充滿丁香水、香料和特別的香味,熱心的店員還會為顧客細心地介紹各種化妝品,龍涎香的香氣,以及各式各樣料理添加香料,當然一定會介紹增加生活情趣的香水。菲斯陶瓷產區(Les Potteries de Fès)是非常出名的陶藝產地,遊客在這裡可以參觀全部的陶藝品生產過程,現場還可採購帶回去當紀念品。 在菲斯購物,地毯是很重要的品目。這裡展售的地毯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伊斯蘭教地氈,受波斯、土耳其等來自東方的影響,技術類似,用毛線打勾,再前短。花樣繁複,顏色耀眼,讓人聯想到阿拉伯的花園,價格卻比較低廉。另一種是來自中南部中阿特拉斯山、大阿特拉斯山,以及大西洋岸豪茲平原的地氈,則具有原住民柏柏爾人的特色。柏柏爾人原來只有男性才編織地氈,以粗羊毛織成壁氈或毛氈,用做床罩、被蓋等。高原民族以大自然所見為背景,圖案簡單,以黃土或紅色單色為背景,多為幾何圖形或花草蟲魚。後來有柏柏爾女人加入編織毛氈行列,圖案就多變而副創意。據說柏柏爾女人為了與男性一較長短、用心編織,除了傳統的機器上編織,還用漖針手編,同時更懂得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達在圖案的規劃中,融入愛心全心貫注編成的毛氈,令人心動。 柏柏爾人稱編織氈為奇綾(Kilim),不但用毛,還用仙人掌抽出纖維,細如絲線,織成的氈子更為精緻細膩,價格也不貴。其編織風格也影響了現代摩洛哥地氈,兩種方式靈活運用,更具特色。 在菲斯可買的最特別物品,要算是菲斯帽了。這是一種紅色圓筒形的帽子,再加上一條絲狀的流蘇。當我們在摩洛哥各地看到有人戴著這種帽子,就知道這位仁兄多半來自古都菲斯。 在街上看到菲斯女人都穿著一種寬大、開中襟,像男裝般的長袍,背後拖個帽罩,他們稱之為加拉巴(Djellaba),與男裝不同的是顏色較鮮豔,但黑、白兩色都沒有,因為黑、白色是新寡婦人的素服。女人頭上包著五顏六色、花俏得很的頭巾;男人則戴頂小帽,帽子不只有各種顏色,而且還經細心繡製、設計、滾金鑲銀。 菲斯有許多重要的地方和景點值得參觀,其中穆罕默德五世大街(Boulevard Mohammed V)是全市最現代化的繁華街道,位於新城區,兩旁林立著銀行、商店、政府機關辦公大樓、餐廳和咖啡館等,一些較大的旅客服務中心也都在這條街上。在穆罕默德五世大街上的新市場很值得一逛,它和舊城區的阿拉伯傳統市集比起來,顯得乾淨整齊,少了濕漉漉的地面,空間也寬敞了許多,而且所有的商品都清楚地標明價格,入口處的大型看板上也列舉了肉類、水果、蔬菜的當天交易行情價碼。 沿街隨處可見一些露天咖啡座,點一杯咖啡牛奶或黑咖啡只要5∼8個DH。要提醒觀光客的是,保守的伊斯蘭國家,婦女地位卑賤,露天咖啡座或一般咖啡廳是絕對禁止女人進入。女性觀光客只要坐在任何一個露天咖啡座,往往都是萬人注目的焦點,如果不擔心上千隻眼睛盯著你看,安心如詒的慢慢啜飲咖啡吧! 菲斯噴泉(The Fountains of Fès)是沙漠中的一大奇蹟,因為水在充滿沙漠文化的摩洛哥是非常珍貴的,很早以前摩洛哥人便會使用複雜而精密的機器來確保水源的供應無缺。在公元8世紀伊德里斯二世建城時,就設計修建了三條給水和排水系統,一條是河水水管,進水處在菲斯河上游,把河水直接引到每戶民宅的庭院和作坊,作為灌溉庭園、沖洗庭院和作坊生產的用水;第二條是山泉水管,從城北山巒的山泉直接引來通往家家戶戶,作為生活飲用水;第三條是排水管,將城市污水直接排入菲斯河下游,這三條水道全部用石料砌成,全長約70公里,堅固耐用,至今仍在使用中。在舊城區觀光時,到比較清靜的地方,就能聽到地下淙淙的流水聲。街上有許多露天供水站,水門整天開著,清澈的山泉從水管中噴出,許多進城的農民在那裡洗手臉後,捧起泉水就喝,接下來乾脆就席地而坐,唸唸有詞的禱告起來,禱告時依稀聽到泉水的潺潺流聲,別有風味。 11世紀的阿爾莫拉維德和12世紀的阿爾莫哈德王朝的水利建設對後代最有影響,為了讓水能引進城市,他們令河水改道,並建造湖泊和運河系統。菲斯成為皇城的時候,也就是當地噴泉建設的最高峰時期,當時的菲斯光是舊城區就有60多個公共噴泉。噴泉和公共浴場通常都設在清真寺附近,以前都是王公貴族或巨商富賈的享受設施。有些噴泉在靠近牆邊附設洗臉台,大部分噴泉都有美麗的磁磚裝飾,上面有刻工繁複的木製遮陽篷,其中的奈加因噴泉是全菲斯最好的。 皇宮區(Palais Royal)位於新舊城區的交接處,這裡有一幢由大理石和馬賽克雕砌而成的蘇丹皇宮(Dar el-Makhzen),平時宮門深鎖,一般民眾和觀光客只能在宮門外停留。這座佔地80公頃的皇宮,是現代驚人的修復技巧成果,四周圍繞著皇宮的是數不清的軍警和侍衛,警衛森嚴。遊客們只能看到閃閃發光的五扇金色青銅大門,它完全是精雕細琢的美術極品,傳統而複雜的阿拉伯星辰圖案重複運用在構圖上,形成細密瑰麗的圖形,襯托出王室高貴的氣息,也體現出摩洛哥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厚重大門上的把手造型有星形、花形和手形等各種造型,其中兩隻像下垂手腕一樣圍成一圈的象徵性手形門把,摩洛哥人稱之為「法提瑪之手」(Fatima),據說是為紀念穆罕默德四女兒,她一生仁慈善良,濟貧扶弱,死時年僅26歲。穆斯林認為「法提瑪之手」是避邪祈福的吉祥物,人們還將這種圖案使用在耳環、戒指、陶器、鏡框和轎車上。旅行團的導遊,往往會在遊客之前摘下路邊樹上的檸檬,當場示範用檸檬汁防止金屬大門生鏽的技巧。 巴斯博物館(Musee dar Batha)坐落在舊城區裡,有100多年歷史,原來是古代的宮殿,後闢為博物館,收藏本地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文物珍品,摩洛哥工藝品,包括有木雕、石雕、青銅器、彩繪陶瓷、傳統服飾、女紅製品、錦盒、傳統服飾、地毯、掛毯、珠寶首飾、銀器、菲斯的刺繡和柏柏爾人的古老樂器等各種手工藝品,以及錢幣和微型本手抄可蘭經等。另外,還有羅馬時代義大利人遺留下來的砲管和西班牙的陶盤等。 在博物館庭院中有一小幅釉花小瓷片拼成的鑲嵌畫,畫中的喜鵲栩栩如生,據說這幅畫是中國古代藝術品,大約在公元10世紀前後從中國傳入菲斯的。最值得注意的是從14世紀至現代完整的陶器收藏,著名的菲斯藍陶器令人驚豔,產生菲斯藍的原因是10世紀時發明的鈷上釉的特別工序所造成的。館中講解員親切和善,能說西班牙語、法語、義大利語、阿拉伯語和簡單的英語,為參觀者逐一開亮展覽室的燈光,逐一講解,參觀後立即關掉燈光。這裡還有一座安達魯西亞式花園,也值得參觀。 兵器博物館(Musee des Arm-es)又叫做北城博物館(Borj-Nord Musee),位於市北山坡上,當地人又稱之為「北方城堡」。原係16世紀時薩丁王朝為防禦敵人入侵而修建的城堡,整體用大理石砌築而成,高大厚實,四周城牆砌有齒狀垛口,每個垛口闢有2∼3個方孔,作為瞭望和射擊用,站在城牆上,視野開闊,菲斯全市盡收眼底。1963年起改為兵器博物館,陳列著從古至今各個時代所擁有的武器,包括原菲斯蘇丹皇宮內的300多件珍貴的兵器,還有由外國贈送的刀、劍、火砲和來福槍等,其中有幾把刻有漢字的長劍,傳說是中國古代皇帝贈送的禮物。 館內沙盤泥塑的戰爭場面全景圖,配合燈光和音響效果,讓人如臨古戰場廝殺情景,顯得驚心動魄。這裡還陳列一幅巨型的中國萬里長城黑白大照片,看上去掛在牆上已有幾十年時間了,館中講解人員也說不清照片的來歷。 卡拉韋因大學(Karaouine Un-iversity)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學府,創辦於公元895年,要比英國牛津大學還早390年,比法國巴黎大學早291年。它方前身實際上就是卡拉韋因清真寺。不僅是當地的宗教中心,同時也是學術中心,落成後就聘請許多伊斯蘭文化學者,招收信徒,講解可蘭經和研究阿拉伯文化。現在的大學校舍已遷到城外,有2000多名學生,曾培養出大批受人尊敬的宗教學者和科學家。 卡拉韋因圖書館(Karaouine Laberey)設在卡拉韋因清真寺內,珍藏有幾十萬冊反映伊斯蘭文化的珍貴圖書,其中包括800多冊古代手抄本。在一間寬敞的覽閱室裡,陳列著一部可蘭經手抄本,這本書是14世紀時一位伊斯蘭學者用手抄寫的,由370多張羚羊皮組成,共計714頁,手抄本上的阿拉伯文字跡工整,行距均勻,就像印刷一樣,這本珍貴的手抄本在這裡珍藏了600多年,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還有一本手抄詩集,是12世紀一位阿拉伯醫生的作品,他把當時見到的各種病症和處方用詩歌體記載下來,共計7700多首,這些詩歌是當時醫學教學的最好教材。 舊城區中有多家神學院(Me-dersa),這些神學院的建築模式大同小異,大都為正方形的兩層樓房,中央設有水池,四周的石磚多為馬賽克或大理石雕刻,並有鐘乳石裝飾在各個門口或窗戶上,細膩的木雕也被充分運用在神學院的建築結構上。神學院的一樓是禱告的場所,二樓是讀書和睡覺的地方。教授們通常從二樓的窗戶觀察學生們實行教義的情況,一個錯誤的洗手動作,都會受到教授嚴厲的指責。所以在神學院修業的學生,學習時間短則4年,長則19年。每2名學生只能擁有2坪不到的小房間,清苦的日子,幾乎是每位修業學生的最佳寫照。 菲斯最多的古蹟就是清真寺,全市共有360多座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遊客在這裡會發現只要走幾十步便有一座清真寺。其中的卡拉韋因清真寺(Karaouine Mosquee)是國內最著名清真寺之一,坐落在舊城區,由富有的女穆斯林法提瑪始建於公元859年,至今已有1151年歷史,素有「菲斯城之寶」的美稱。據說她的父親是從突尼西亞開羅安遷居到菲斯的大富商,名叫穆罕默德•本•費赫里,逝世後將大筆遺產留給兩個女兒。大女兒法提瑪用所得的遺產,在菲斯古城西區興建這座雄偉的卡拉韋因清真寺。不甘落後的妹妹也用遺產,在古城東面興建同樣壯觀的另一座清真寺,但因卡拉韋因清真寺經過歷代帝王的加持和擴建,現在規模遠超過妹妹所建的清真寺,成為馳名北非的最大清真寺。伊德里斯王朝定都菲斯後,又在這座清真寺周圍修建卡拉韋因伊斯蘭大學、師生宿舍和大學圖書館。 清真寺佔地約半公頃,臨街而建,寬闊的寺院中心是雄偉壯觀的禮拜堂,前有長排的拱形門廊,殿堂前後分別有講經台,旁邊還有一座白綠相間、高聳入雲的叫拜樓,整個寺院建築完美地呈現了「開羅安藝術風格」。寺院擁有18個大門和270根圓柱,無數供信徒做大小淨禮的水池,以及星象觀測台和白色大理石雕製成的「日晷」,另外還有全市最古老的尖塔和時鐘。 庭院建築工藝非常講究,花磚鋪地,組成各種優雅的幾何圖形。4公尺多高的圍牆上全是鑲嵌畫,圓柱上也雕刻圖案,別致生動。寺內外都被細小的釉瓷塊貼飾,這些釉瓷分為綠、藍、白等不同顏色,華麗漂亮。寺內還有一個大幅的鑲嵌,這些都體現了菲斯古代高超的建築藝術。 這個著名的清真寺一次可以容納1000名信徒同時做禱告,男女信徒進入清真寺的入口處是分開的,禱告的位置也是隔開,因為女人不可以在男人前面禱告。不是穆斯林也不得入內參觀。 布伊納尼亞(Bou Inania)清真寺始建於公元839年,是全市最古老的清真寺,坐落在舊城區一條小巷的拐彎處,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然完好,目前已作為名勝古蹟嚴加保護而不復使用,而且四周已被團團圍住,遊客只能站在遠處參觀。 附設的布伊納尼亞神學院(Bou Inania Medersa)是14世紀伊斯蘭文化鼎盛時期的建築藝術傑作,1350∼1357年由阿布•伊南蘇丹下令興建,灰泥牆面和香衫木門窗的雕刻,盡情展現伊斯蘭圖案的裝飾藝術風格,優雅、細緻而華美和諧。這所文學院迄今仍係傳承知識和鑽研教義的殿堂,是唯一對非穆斯林開放的伊斯蘭神學院。 陵園也是當地觀光勝景之一,有的陵園就存在鬧區人群聚落的地方,有些人就坐在陵園的墓碑上看書、抽煙,有的人跳躍奔跑於陵園中,一幅活人與死人和睦共處的畫面,是別的地方所難得看到的。 伊德里斯二世(Idriss II)陵墓是當地最負盛名的古蹟,他生前是菲斯古城的創建者。陵墓用磁磚、灰泥、杉木和青銅建成,技巧精湛,令人嘆為觀止,非穆斯林禁止入內。在陵園的角落有戴頭巾的當地人在閒聊,一些路人把硬幣投到左側銅製投幣口中,以示對一代君主的追思和仰慕,據說此舉會獲得故王的保佑。 陵墓旁有座伊德里斯修道院,常見到女穆斯林的身影,據說內部非常豪華。
返回到
摩洛哥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