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約旦 的原始碼
←
約旦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約旦人民性格保守== 全國人口約為四百一十五萬,其中百分之七十六在城市居住,百分之二十四住在農村。國內男女各占一半,人口增長率為百分之三。從人口密度來看,雨量較多的約旦河谷一帶每平方公里約有一百人左右,中南部減少到三十六人,廣大的沙漠地區幾乎無人居住,所以全國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只有四十四人。 阿拉伯人占約旦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八,其中巴勒斯坦人占了近百分之七十,約旦人占了百分之二十八左右。另外,亞美利亞人占百分之一,切爾克斯高加索人占百分之零點六,後者又稱西爾卡西亞人,他們的風俗習慣和阿拉伯人不同,女性無須耕種。父親去世後,全部遺產由長男繼承。在穿著上,洋裝已相當普遍。近年來,西爾卡西亞人也開始娶阿拉伯女性為妻。 約旦境內的巴勒斯坦難民有一百萬左右,並且大多數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他們希望把以色列人統統趕下海,以便重返他們昔日的家園。現在他們在約旦政府和聯合國有關機構的幫助下,已經逐漸得到耕地和住所,能夠定居墾殖。約旦國內其餘的巴勒斯坦人,大多數都對政治不感興趣,但卻能效忠王室。貝都因族大約有八十萬人,他們也熱烈擁護王室。國內的游牧部落約有六萬人,他們生活在馬安一帶和漢志(Hejaz)鐵路以南地區,冬季時往南遷移,夏季時向北移動,各部落有一定的行徑。不過有時他們會向約旦河各一帶遷徒,成為當地居民的客人。約旦的半游牧部落約有十三萬多人,這些人大多生活在巴爾卡南部和阿爾卡拉克地區。約旦境內還有一千多名歐洲人士。華僑有一百多人,他們大多數都未入約旦國籍,以經營中國餐館和手工藝品為生。 約旦的居民大部分仍過看傳統的生活,其中游牧民族最具傳統色彩。他們的生活和數百年前一樣,絲毫沒有改變。這些游牧民族大都身材矮小、削瘦,他們的昂首向前凝視的神態,令人聯想起精明剽悍的老鷹。東部的約旦人皆屬於同一種族,大多是貝都因人的子孫。西部的約旦游牧民族則是由數個民族混雜在一起。形成約旦兩大牧民族的沙哈爾族和菲塔特族,它們對於約旦王國的建立貢獻很大。這些遊牧民族將定居的民族稱為「哈達爾」,而把自己稱為「魯哈爾」,並且自認為只有自己的民族才堪稱為真正的阿拉伯民族。此外,力量薄弱的游牧部落和半游牧部落對於勢力強大的貝都因各部族,必須繳付一種叫做「夫瓦」的保護稅。被稱為「阿休雷布」的舞者、歌手、工匠和娼妓之流,周旋在各富裕部落間,以真藝為生。石匠、鐵匠等行業被稱為「孫納」,社會地位很低。 約旦的游牧民族部落是以家族為基本單位,但當大批遷移時則以「哈姆拉」為單位,每個哈姆拉包括五至十個帳篷的居民。部落的族長,又稱阿夏夫,他是借著部族會議的力量統率全族,雖然族長的權限沒有明確的規定,但他卻無法勉強他人做不願意做的事。族長之職可以採用世襲制度,也可以經由部族會議從別的家族中選出,如果部族會議無法決定出族長人選,那麼兩個擁有同等力量的候選人便會擁兵自立,部族因此分裂。 約旦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所以信奉伊斯蘭教的教徒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四,而且大多數屬遜尼派(Sunnis)穆斯林,什葉派(Shiah)穆斯林的人數極少。由於約旦憲法規定人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所以當有百分之五的約旦人是基督教徒,其餘的人則信仰其他不同的宗教或沒有宗教信仰。這里的伊斯蘭教徒均須遵奉五功一為念,每個伊斯蘭教徒均應在心中承認自己為穆斯林,認為阿拉是唯一的神和真主,穆罕默德則是真主的使者,因此伊斯蘭教徒們口中應常念「宇宙無主,唯有阿拉;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二是帝,百年回歷九月一日或二日起,白天不食、不飲和不吸煙一整個月,伊斯蘭教徒稱之為「齋月」。三為禮,每星期五必須到清真寺聚禮,每日還要按時朝麥加方向作五次禮拜和祈禱,禮拜的時間以太陽為淮,第一次是日出以前約清晨四點多鐘,第二次為正午,第三次是在日落前約下午四點鐘左右,第四次是在日落後約晚上六點鐘,五次是在睡覺前的任何時間。伊斯蘭教婦女在拜主時全身穿白色罩袍,只能露出臉部;無論男女在拜主前後耳根到腳要水沖洗以示神的聖潔。這種禮拜有時可以兩次並作一次拜。每到該禮拜的時候,當地的清真寺會發出念經的叫聲,由視台和無線電台也會播送這種叫聲,還在工作中的人,除非不得已外,均應就地祈禱,有時一家之主會領頭口唱經文一同禮拜。四是理,富有的伊斯蘭教徒應繳納收入的四十分之一濟貧,起征點為四十第納爾,每年結算一次。五為朝,伊斯蘭教徒視自己的經濟能力,在一生中最少要到麥加朝覲一次。 約旦憲法規定以阿拉伯語為國語,但在各大城市中,也普遍流行英語和法語,間或也有人會說土耳其語、希臘語和亞美尼亞語等。一般的約旦人顯得粗老,男人多留鬍子,約旦人民平均所得雖不高,但日用品價格卻很高,食物也貴。 約旦人把教育視為第一要務,約旦憲法規定人民有受教育的權力,並且國民教育是免費的。雖然約旦國內實際上教育情形不算進步,現在還有百分之二十八的人是文盲,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的約旦教育已初具規模。目前,全國有一千一百多所小學,有近五十萬的小學生,小學教師有一萬五千餘人;全國中學共有一千四百多所,中學生人數達三十五萬,中學教師有一萬四千多人,全國高等學校有三十多所,在校學生有五萬多人,教師有一千三百餘名,其中最出名的安曼大學,在校學生超過一萬人。位於約旦北部伊爾比德市的耶爾穆克大學,近年來也迅速發展。另外,為了使約旦婦女能有更多的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約旦還專門建立了一所女子學院。此外,還有不少約旦人為了使子女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子女出國留學,所以目前在海外深造的留學生有六萬多人,由於受到第二外國語的濡染,他們回國後,也使約旦日漸成為兩種語言兼用的國家。教育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約旦人的素質水準,目前約旦已有過剩的人才輸往國外。在國外工作的技術人員達三十多萬,他們主要在沙特阿拉伯和波斯灣地區其他產油國從事技術性的工作,這些人占了約旦全國勞動力的二分之一,他們所寄回的外匯,每年高達十億美元,成為約旦政府的重要外匯收入。 約旦的醫病衛生事業不太發達,大量的農村人口得不到治療。約旦全國醫院有四十多家,醫生有三千多人,護士有一千多人,人口出生死亡率為千分之三,男女平均壽命分別為五十六歲和五十九歲。 在風習方面,這個國家大約從每年九月十六日晚上開始,為伊斯蘭教的齋戒月。在齋戒月的三十天時間中,伊斯蘭教徒在白天完全不食不飲,減少活動,生活嚴肅,以清淨他們自己;日落後才開始飲食,同時也恢復歡樂和愉快的氣氛。 國內人民死亡的時候,喪儀完全依照伊斯蘭教的儀式,死者被移送到清真寺,作入土前的二十四小時祈禱禮,不用棺材,屍體用清水洗津後,用白布纏繞,親友們不戴孝不哭泣。出殯行列經過的地方,街上行人要脫帽表示哀悼。 約旦的穆斯林主今還保留著宰殺小牛和羔羊作為祭品來供奉神明的傳統,宰殺祭品之後,親戚朋友們聚集在一起大開宴會。這種宴會還具有一項重要意義,那就是許多關係不好的親友,通過這種宴會,彼此交談溝通,以恢復友好的情誼。另外,在慶祝嬰兒誕生的宴會上,由親友提供一頭羔羊來做禮物,這種贈禮稱為「卡納德」是和平、親善的象征。 約旦鄉村的居民位房較為簡陋。農家大多數以稻草和牛糞混合制成黏土,然後切割成磚狀作為建築材料,屋頂平坦,上面覆蓋泥土及小樹枝,房間約有一到兩間,幾乎沒有象樣的家具,地毯和被褥在白天時都折疊收好。為了飼養家畜,內院大都建在無花果樹或香蕉樹下。山裡的住房都是用堅固的石頭搭蓋而成的,並用石灰加以固定。房間的天花板呈半球狀,從外觀看來好像在平坦的屋頂中央突然冒出圓形屋脊。有的石房外面還有用石頭堆成的石牆,作為屏障。村落中大都建有公共建築物,人們可以在這裡接待外來的客人,也可以聚集這裡喝咖啡、抽煙及高談闊論。 簡單的歌謠和故事吟唱,是約旦民間自扣以來最主要的娛樂形式。村落的節慶也是以吟詩奏樂來慶祝的,氣氛十分熱鬧。在所有的祭典儀式上,都要邀請吟唱即興詩的游吟詩人來表演一番,這些手拉「拉巴布」弦樂器的游吟詩人,在哀傷凄惋的琴聲伴奏下,吟唱著最受人們喜愛的古代阿拉伯英雄詩人安塔爾的故事詩。約旦的民間蹈都是從國外傳來的。達布卡舞來自黎巴嫩,咖啡舞由伊拉克傳入,劍舞則是從大馬士革傳來的。 約旦人所穿的服裝多種多樣,千姿百態,在農村地區,人們以白色長袍取代長褲,再披上斗篷或一種叫做「阿巴」的上衣,頭上纏著包巾。游牧部落的衣服,袖子很長,前端很窄,而農民的衣服袖子卻很短。切爾克斯畜加索人身著立領襯衫及長褲,腰上纏著絹制或羊毛制的帶子,下擺寬鬆的上衣用皮帶札起來,腰間佩上短刀。頭戴無帽緣的呢帽,腳上穿著長靴,這身威風的打扮,簡直就像個要出征的戰士,事實上自古以來切爾克斯高加索人就是優秀的騎兵,他們還特別善於飼養各種好馬。貝都因人的民族服裝也很獨特,男性身著白色襯衫,外加一種名叫「阿巴」的外套,衣服和袖子都很長,他們留短鬍子,將頭髮編成一束。女性罩著茶色或黑色的斗篷,裡面穿著下擺很長的衣服,束帶是用手編的羊毛做成的。
返回到
約旦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