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奧斯陸 的原始碼
←
奧斯陸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奧斯陸景點眾多== 市政廳廣場(Radhusplassen)位於派珀維卡灣對面,是市內著名的大廣場,也是遊客必到之處。它像個大花園,有美麗花圃、眾多青銅人體雕像和造型獨特的噴泉,並有世界上第一盞煤氣燈,觀光巴士旅行團即以此地為出發點。廣場前面的派珀維卡碼頭,是旅遊近郊及奧斯陸峽灣的遊船停泊地和出發點,在夏季的午後,港口洋溢著熱鬧的氣氛。廣場北面有一座古代與現代風格巧妙結合的大型咖啡色建築,左右各矗立著一座塔樓,這就是著名的奧斯陸市政廳,是當地的標誌。它高13層樓,外觀雄偉壯麗,是為紀念奧斯陸建市900週年而建於1950年,由挪威著名建築師普魯桑和阿爾納貝爾共同設計,被譽為當今歐洲土木工程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傑作。 內部各廳堂布滿壁畫和雕刻,生動傳神,給人美的享受,多出自名家之手,描述當年建國的奮鬥精神和古老的生活方式,被譽為「挪威歷史的教科書」。其中一幅勞動者群像油畫,是洛爾克森的代表作,以挪威群眾的勞動為題材,最令人欣賞。正廳還有一幅長26公尺、高13公尺的巨型壁畫,是繪畫大師蒙克的藝術珍品。中庭裡還有一些怪異的塑像,是取材自挪威神話。 整個市政廳除市長辦公室外都對外開放,供遊客參觀,高塔上還有導遊說明。市政廳大門口豎立一尊展翼欲飛的金鴿子,表示挪威是「和平之鄉」,鴿子下面四溢的水柱,沿著渠內的階梯而下,淙淙的流水聲,彷彿是美妙動聽的歡迎曲。除星期六和宗教節日,其餘時間都可參觀。 [[檔案:1421948272.jpg|left]] 福洛格尼爾公園(Frognerpar-ken)又名人生雕刻公園,位於市中心西北兩公里處,可乘2路車前往。它完成於1943年,佔地0.8平方公里,園內花草遍地,綠樹成蔭,還擁有150多組共計1125尊千姿百態、造型獨特的雕像,是一座令人流連忘返的露天雕塑展示館,它們都是挪威著名雕塑家古斯塔夫‧維傑蘭(Gustav Vigeland)留給奧斯陸的傑作。這位被人譽為「北歐羅丹」的雕塑大師,從1906年起創作該公園的雕塑群,奧斯陸市政府也一直支持他的活動,負擔他的生活和創作經費,並特地撥出一大塊土地,用以陳列其雕塑作品。1943年維傑蘭逝世後,市政當局根據他的遺願,在這座公園展示他的全部作品,免費供遊客參觀。 公園裡的雕塑可以分成5個區,大多分布在維傑蘭橋(Vigela-ndsbroen)、噴泉和圓形台階周圍,由一條貫通前後,長850公尺的石路串聯起來。這些形態各異的雕像組織在一個既有節奏變化,又和諧統一的布局之中。 進入公園後,沿著石板路步行5分鐘,就可以看到一座維傑蘭橋橫跨在小河上,橋頭和橋尾四角,各有一個花崗岩石雕柱,其中三根刻著男人勇鬥巨蜥蜴的情景,另外一根則是女人擁抱著蜥蝪。橋左、右兩側護欄的柱頭和欄板,都立有一尊青銅雕像,共58尊。是維傑蘭於1906~1914年創作的自然主義風格代表作,由兒童、少女和男子等組成,表現他們動靜坐立、喜怒哀樂等不同的內心世界,勾畫出人類由生至死的全部旅程。這些畫面有的儘情跳舞,有的談情說愛,有慈母授乳,也有父子嬉戲,還有丈夫打罵妻兒,人之常情與天倫之樂無不躍然其間。最讓人讚賞的是一尊名為「惱怒的小男孩」雕像,維格蘭把孩子由於願望未能滿足而發怒、大哭、揮拳和頓足的神態,刻劃得惟妙惟肖,並與佇立一旁溫柔的少女像形成鮮明對比。橋上還有一尊父親舉手打兒子的雙人雕像,生動逼真,據說它就是作者幼年的寫照。西方美術評論家認為,維傑蘭生活的年代,正是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後,強烈衝激西方社會家庭倫理觀念的時代,人們對家庭既嚮往、又厭惡,由此構成難以克服的矛盾,這正是這組雕像所要表現的主題。石橋下的小河畔是兒童遊樂園,河面上有8尊赤裸嬰兒組成的青銅塑像,哭、笑、坐、臥、趴、立、學步和翻跟斗,天真爛漫,非常逗趣。每當夏季來臨,河上有兒童專用遊覽船,供兒童們在水面上遊覽美景。 走過維傑蘭橋,是一片紅紫爭妍、芬芳撲鼻的玫瑰園,園裡的小廣場中央有個大噴水池,正中是6位青銅大力士共同托舉一個巨大銅盤,清澈的泉水從盤子裡高高噴起,均勻地向四面八方灑落下來,給這簇雕像蒙上一層薄薄的白紗。相傳盆中四溢的泉水象徵富足,巨大沉重的銅盤代表生活的艱辛,只有經受苦難,才能享受富貴。 噴水池四周,有20多棵經過數十年精心栽培的整齊樹木,每棵樹下都有各種年齡的青銅人體雕像,有蹲著的,有盤腿而坐,有的相互依偎,人樹混為一體,表現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以及個人生命的短暫和人類長存這一富有哲理的主題。此外,還象徵人的成長過程,表現一種「輪迴」思想,西方評論家又把維格蘭的作品稱為「輪迴的藝術」。 噴水池底座有36組計60多幅花崗岩人體浮雕,它們或坐、或蹲、或跪,表明人類與大地不可分離的關係。在這60多幅浮雕中,有的歌頌母愛,有的表現是愛情,有的反映人與人的和諧或衝突,詳盡地揭示千姿百態的複雜人生。 噴水池外圍,以黑白兩色花崗岩拼成馬賽克式圖案通道,是維傑蘭設計的迷津,全長約有3公里,要走出這個迷津,需拐525個彎,少則用45分鐘,不得要領者要走數個小時。維傑蘭以此比喻人生跋涉的漫漫長路,是何等錯綜複雜。 登上噴水池後面幾十級台階,即達橢圓型平台,是公園的最高處,也是雕塑品集中之地,維傑蘭稱之為「幻影世界」(Monol-itten)。平台中央聳立著聞名全球的「人生柱」,表面是一群奮力爬向頂端的裸體人像。它高17.3公尺,重275噸,用一根天然圓形大石柱雕刻而成,是維傑蘭最傑出的作品。柱上雕刻121個不同姿態的男女老少,從出生至老死,最底部是老人,越往上越年青,頂端為幼童和骸骨,表示人生的兩個極端。維傑蘭在創作這根石雕時,先做一個石亭模型,然後由3名技藝高超的石匠,根據模型,花費14年工夫才完成。由於維傑蘭對這件作品未留下任何解釋,所以後人對它所要表達的意思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它描繪世人不滿足人間生活,攀登「天堂」時相互扶持或傾軋的情景,人們有的沉迷,有的驚醒,有的掙扎,有的絕望,組成一個生命的旋律。有的人認為它反映作者嚮往和平、反對戰爭的思想。也有人說它表現作者的哲學思想,老一代死去,新一代成長。有些美學家甚至認為,它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 「人生柱」四周和台階上,共有36組花崗岩人體雕像,它們全是生活在大地上的人,粗獷有力,寓意與「人生柱」形成鮮明的對照,人們腳踏實地,體驗現實生活的悲歡離合,而不追求虛無漂渺的天堂幻想。 公園正道兩旁的護墩上,每隔3、4公尺,就有一對男女裸體雕塑,他們似嬉戲、似傾訴,神情儀態,栩栩如生,又沒有猥褻感。公園盡頭有一座「生命之輪」銅雕,由頭腳相連的4名成人和3名兒童組成,主題是表現週而復始循環的人生。公園正門的五扇大門上,各飾有6組浮雕,都表現人與蜥蜴的搏鬥,象徵人類與邪惡的抗爭。此外,公園裡有一道鐵柵門,人們仔細察看,不難發現在鐵條做成的門上,也有裸女藝術人像。 所有看過雕塑的遊客,都驚嘆維傑蘭旺盛的創作精力和豐富的想像力,他是奧斯陸的自豪,其作品吸引著眾多觀眾。 阿克什胡斯城堡(Akershus Slott)位於市政廳南方500公尺處,西距港灣約200公尺,由丹麥兼挪威國王哈康五世興建於1300年,是中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建堡的主要目的在協防奧斯陸,使它在被丹麥和瑞典統治期間不致遭到劫掠者的侵擾。1319~1379年它是挪威國王的居城,1624年燬於城市火災,當年酷愛建築藝術的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對它進行重建,現在城堡所呈現的文藝復興風格,就是他的傑作,內部的一切裝璜,也都由他精心設計。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納粹德軍佔領,並在舊火藥庫旁槍殺幾位地下抗暴志士,戰後,挪威賣國賊吉斯林也是在同一地點被處決的。 堡內附設兩個博物館,一個是抗暴博物館(Resistance Muse-um),陳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挪威抵抗納粹德國的一切資料,其圖書資料室藏有許多相關圖書、電影膠卷,以及當年抗暴組織設在英國倫敦的「自由挪威之聲」廣播電台錄音帶等,有一幅繪畫描述納粹德軍在挪威的暴行,以及英勇抗暴戰士努力抵抗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館中展覽項目包括戰役、地下報社的卓越貢獻和教師對抗納粹法令運動等,英文說明還詳細介紹英國和挪威的關係。另一個是防衛博物館(The Defence Museum),為紀念挪威陸軍建軍350週年而創辦於1978年,館中展示海盜時代至今的挪威一切軍事活動文獻資料。 皇宮(Det Kongelige Slott)位於卡爾約翰斯大街西端,由統治挪威的瑞典國王卡爾約翰斯下令建於1848年,宮殿尚未完成,他便與世長辭。皇宮前面至今豎立著他騎駿馬的雕像。皇宮被330畝的森地和公園所圍繞,內部現為國王住家,每星期五都由國王在此親自主持內閣會議。宮內有150個房間,只有10幾個房間對外開放,供觀光客參觀。在皇宮前的廣場上,每逢5月17日國慶節,國王全家會站在陽台上接受中、小學生們搖著國旗向他致敬。當國王在宮中時,皇宮上空就會飄起紅地金獅的王旗。 御林軍負責守衛皇宮,他們身穿黑色軍服,佩帶綠色肩章和白底紅條領章,頭戴黑色寬邊頭盔,右側斜插一撮長毛,顯得彬彬有禮,溫文爾雅。人們可以在崗位附近散步遊玩,甚至與他們攀談,有時他們會風趣地向遊客介紹皇宮的歷史和一些軼聞趣事。每天下午1:30,都會在皇家廣場舉行換崗儀式,交接班的兩隊御林軍相對而立,兩位隊長在軍樂隊嘹亮的樂曲伴奏下,手持馬刀,威風十足地檢閱各自隊伍,然後互行舉刀禮,交班者撤下哨位,接班者列隊走入各自哨位。每次換崗,總有許多圍觀者,觀光客則不停地拍照留念。 皇宮後面是皇家花園,綠草如茵、鮮花競放,美麗迷人,這裡還有一個由樹木組成的龍形迷宮,遊客從龍尾進入,在綠色通道中曲折前行,尋找出口,以考驗每個人的體力和智力。 奧斯陸大教堂(Oslo Domkir-ken)位於卡爾約翰斯大街,北距中央火車站約300公尺,是挪威國教基督教路德教派的總教堂,並係大主教辦公的地方,始建於1694年,5年後完工,19和20世紀曾進行整修。前面立有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全身塑像,以紀念他創造現代奧斯陸的貢獻。教堂外部為暗褐色磚塊,青銅大門雄偉壯觀,是挪威著名雕刻家達格芬‧韋倫斯基爾德(Dagfin Weren-skiold)於1938年設計製造;教堂內有一架德國製造五層樓高的管風琴,由6000支不同高低粗細的銅管組成,音量雄渾。此外,教堂前面有花市,後面也是一個廊柱環繞的圓形市場,有賣食品和手工藝品的攤子,為莊嚴肅穆的教堂增添許多活潑色彩。它通常都對外開放,供遊客參觀,但在週六、日和宗教節期間,除參加禮拜者,一般觀光客不得入內。 卡梅阿克教堂(Gamle Aker Kirke)位於大教堂北方1500公尺處,建於1100年前後,是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最古老的石造教堂之一,至今仍在使用,它一般只在每年5月中旬至8月末對外開放,滿足外國觀光客的參觀願望。 國立劇場(Nasjonaltheatret)位於卡爾約翰斯大街附近,鄰奧斯陸大學,西距皇宮約200公尺,是市內五家劇場中最著名的一家,建於1891年。經常上演挪威古典劇、現代喜劇和斯堪的納維亞諸國、歐美等國戲劇,最受歡迎的是易卜生戲劇,不過只用挪威語上演,對語言不通的外來觀光客非常不便。 劇場大門前有兩尊引人注目的銅像,一尊為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他是歐洲現代派現實主義散文劇的創始人、歐洲戲劇先驅之一,具有高超的寫作技巧和敏銳的心理觀察力,其傳世之作「玩偶之家」膾炙人口,至今仍在國立劇場盛演不衰。另一尊為挪威19世紀著名詩人、小說家和劇作家比昂松(Bjornson),是挪威國歌歌詞的作者,他與易卜生、亞歷山大謝朗(Alexander Kielland)和約納斯李(Jonas Lie)等4人被譽為挪威19世紀文壇四傑。 有趣的是,易卜生的女兒嫁給了比昂松的兒子,而比昂松兒子又是這座劇場的首任經理。劇場建成後,他們都要求首演自己的作品,這使比昂松的兒子很是為難,後來,他既不演岳父的戲,也不演父親的戲,而上演一個不知名作家的戲劇作品。易卜生的兒子是挪威獨立後第任外交部長,也是一位作家,但他的寫作才華終究比不過父親,最後自殺身亡。 國立美術館(Nasjonalgalleriet)位於奧斯陸大學後側,主要收藏挪威本土著名藝術家創作的繪畫、雕刻、素描、石印及攝影等佳作,也有馬奈(Manet)、塞尚(Cez-anne)、馬諦斯(Matisse)、畢卡索(Picasso)等法國和歐洲近代藝術大師的美術品。展廳裡還有一尊易卜生大理石雕像,是維傑蘭的代表作,現為挪威國寶。雕像額頭高大寬闊,幾乎佔據整個面部的1/2,眼睛炯炯有神,眉毛豎起,嘴角下沉,憤怒中帶著沉思,似乎考慮該如何鞭打自己所捕捉到的爾虞我詐、腐化墮落等惡行。這尊雕像非常符合易卜生的精神氣質,很受觀眾喜歡。此外,美術館展覽大廳經常舉辦弦樂四重奏、管樂五重奏、鋼琴獨奏和小提琴演奏等室內音樂會,並全年開放供遊客參觀。 海妮安斯塔德美術館(Henie Onstand Gallery),坐落在奧斯陸郊區霍維柯丹(Hovicodden)鎮上,由1928年、1932年和193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金牌得主索雅海妮(Sonja Henie)和夫婿尼爾斯‧安斯塔德(Niels Onsted)所創設的,他們捐贈館屋、收藏品和基金,成為挪威唯一展示20世紀以後全世界現代美術品的地方。分新、舊兩館,佔地總面積3330平方公尺,其中新館佔2500平方公尺,於1995年2月4日開幕,全館共有收藏品7000多件,有馬諦斯、勃納爾(Pierre Bonnard)和畢卡索等近代畫家傑作。 蒙克美術博物館(Munch Museum)是市政當局為紀念挪威著名藝術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誕生100週年而建於1963年,他是傑出的油畫家和版畫家,生活在新舊文化交替時代,以高度個性化的藝術風格與19世紀矯揉造作的傳統學院派相對抗,成為20世紀表現主義藝術的先驅之一,也是挪威近代最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 1863年,他生於洛頓一個文化藝術世家,父親是位醫生,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但童年生活非常不幸,自幼體弱多病,母親和一個姐姐很早就去世,酗酒的父親會時常打罵他,並於他5歲時因病而亡。他9歲時,年僅15歲的大姐也因肺病而夭折。這一切無疑給蒙克幼小的心靈打上深深的烙印,他曾說過:「疾病和精神失常,是守候我搖籃的黑天使。」因而使他的作品基調是對生的不安和死的恐懼,「病娃」、「死之屋」、「母親之死」和「少女與死神」等,都是以童年不幸遭遇為背景的創作。 從小時候開始,蒙古就表現出極高的繪畫天賦。1880年考入奧斯陸克里斯蒂安工藝美術學校,師從自然主義畫家克里斯蒂‧克羅格。蒙克在繪畫中非常善於運用光線,比如1884年的作品「早晨」,表現一位半裸少女清晨坐在床頭的場面;由於對窗外透灑進來的陽光運用出色,使得這幅主題普通的畫作帶著聖靈的氣息。在他看來,印象主義對「印象」的描繪根本是不可能的,他說他畫的不是自己所見到的東西,而是所感受到的東西;他所注重的並不是繪畫的對象,而是借繪畫以表現內心的感受。因而,蒙克被譽為表現主義之父,他的作品主題多係愛、恨、痛楚和死亡。1885年後曾兩次赴歐洲藝術中心的巴黎學習印象派繪畫,因受高更、土魯斯等後期印象派畫家和「新藝術運動」的影響,畫風發生重大變革。 1892~1908年,是蒙克藝術發展的轉捩點,他在憂鬱和驚恐的精神狀態下,以扭曲的線形風格表現悲慘的人生,還傾心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並為其話劇設計舞台布置。 1892年秋,蒙克受柏林美術家協會邀請,挑選了55件作品在[[柏林]]舉辦畫展,由於畫作形象怪異,與傳統風格相背,引起[[柏林]]保守派畫家的圍攻,畫展舉行一週便告草草收場,但其表現主義畫風卻得到承認。後來,蒙克在德國各地舉辦巡迴畫展,畫商們紛至沓來。隨後,他加入由表現主義畫家組成的「橋社」,並居團體領袖之職,從而成為表現主義美術運動的先驅之一。 1893年,他創作了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吶喊」。他在作品裡宣泄了一種極度痛苦和絕望的心態,畫中每個事物都是扭曲的,象徵現代人在工業文明的壓抑下扭曲的心靈,他用一個無性別、沒頭髮和無個性人物的驚恐萬狀,表達了人們極度孤獨的痛苦和恐懼,那旋渦似的流暢線條,彷彿使人們聽到了震顫人心的呼號。 1894年,蒙克加入以「潘神」雜誌為中心的社會團體,其主要成員是受尼采哲學和象徵主義影響的作家、詩人和藝術家,如易卜生、斯特林堡、罕姆生和馬拉梅等人,他們用不同的形式表現愛情和死亡的主題,對蒙克思想影響極大。 19世紀末,歐洲藝術界出現表現主義藝術流派,它打破傳統的美學觀念,用強烈跳躍的色彩,潑辣生動的線條,誇張變異的造型和刺激人心的畫面,以表達人隱藏在內心的感受和情緒。 1908年,因患精神病到哥本哈根的丹尼爾、可布森等地療養。1910年病癒,回到祖國隱居在奧斯陸峽灣的家中,深居簡出,閉門作畫,性格變得更加孤獨,和家人也很少交談,但畫風卻變得自由奔放,色彩豐富明亮,如花6年時間為奧斯陸大學節日廳創作的大型壁畫「太陽」,畫面上光芒四射的太陽,給人美好的嚮往和光明的感受。 1915年後,可能意識到工人階級是一種不可抑制的社會力量,蒙克創作了一系列以工人和工業大生產為主題的油畫,如「回家的工人」、「挖溝的工人」、「工匠和石匠」等。晚年主要為奧斯陸市政廳、奧斯陸大學和一家巧克力工廠的職工食堂創作一系列壁畫和裝飾畫,也曾在蘇黎世、[[柏林]]等地舉辦畫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蒙克過起了近似隱居的生活。長期的勞作,極度緊張的精神和酗酒摧垮了他的健康;這段時期的作品表現得平和及協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軍佔領挪威期中,蒙克拒絕和納粹合作,還通過畫面表達反抗和憤怒的心情。在他生前,他將所有的作品及收藏,無條件地捐獻給奧斯陸市,包括1200幅油畫、7500幅素描、6座雕塑,以及石刻、銅盤、照片和信箋等。 1944年1月23日,81歲高齡的蒙克因心臟病發作在奧斯陸與世長辭。現在蒙克美術館內收藏他的作品共2.4萬多件,包括油畫1200幅、素描4500多幅、版畫1.8萬幅和雕塑6件;由於不時有私人收藏家捐獻,所以數量不斷增多。平時展出500件繪畫作品,並按創作年代經常更換,使人們可以不斷發現蒙克畫風的演變過程。 在展廳中,有一幅創作於1904年的全身自畫像,畫中的他身穿深色外套,手持畫筆,氣質高貴。還展出些早期未成熟的作品,如1886年的「病娃」,畫著他的大姐死在椅子上的情景,家人們低垂著頭圍在死者身旁,整個畫面用墨綠色和黑色為基調,烘托出悲哀的氣氛。展廳中還可以看到蒙克以生命為主題的著名系列畫「生命」,表現了愛、悲、嫉妒、痛苦、偽善、追求和渴望。 展廳中還有一組以愛情為主題的作品如「嫉妒」,畫中的主角普茲拜佐斯基是蒙克的好友,因生性放蕩挑起桃色事件被殺,畫中一個睜著失魂落魄雙眼、面色慘白憔悴的人身旁,有一對情意綿綿的戀人,卿卿我我的耳語似乎隱約可聞,嫉恨之情躍於畫上。 蒙克自己也曾因愛情糾葛傷了一隻手指,所以也有關於愛情一系列作品如「吻」、「恐懼」、「吸血鬼」和「憂鬱」等,都表現了一種對女性的渴望、嫉妒和敵視的心理。不過,他有些描繪女性的畫還是很有哲理的,如「女人的化身」,主體是一位裸體女人半身像,左下角骷髏似的小人是胎兒,邊框處浮動著的是精子,以表現人類的繁衍生息,以及女人履行自己天賦的責任。另一幅代表作「青春期」,描寫的是一個身體苗條的少女,兩腿合併坐在床上,雙手交叉在兩膝上,恐懼的雙眼注視著正前方,一束光線自左邊射來,投下了不祥的陰影;他用精神分析法描寫了一個進入成年期少女的恐懼心理。 另外,館中還有蒙克的書信、手跡和各種文件。美術館的商店裡還出售蒙克畫作的複製品。 美術工藝博物館藏有聞名全歐的巴爾迪紹爾(Baldishol)地毯,出自海德馬克(Hedmark)地區,織成於1180年,是館中所展出5張古代羅曼地毯之一。 佛拉姆號博物館(Framhuset)是一座金字塔形的漂亮建築,以探險船「佛拉姆號」命名,這艘船也陳列在館內,它曾與航海家們前往北冰洋、南極等地,也因此成為挪威的國寶。 弗萊特夫‧南森(Fridtjof Nansen)是第一位駕駛「佛拉姆號」船的探險家,他自幼體格健壯,喜歡戶外活動,1882年,乘獵海豹船來到格陵蘭海域,初次看到格陵蘭遠處的巨大冰蓋,萌發探險念頭,決定翻越格陵蘭。1888年5月,他和6名隊員組成的探險隊,從挪威東海岸出發,途經冰島,於同年8月15日抵達格陵蘭,開始翻越冰蓋,9月5日登上海拔2718公尺的最高點。同月26日,他們到達格陵蘭西海岸阿梅拉利克峽灣,並在戈特霍布(Godthåb)度過嚴冬。1889年5月,探險隊平安回國。 1890~1892年,南森先後兩次向挪威地理學會和倫敦皇家地理學會提出冒險計劃,建議造一艘特殊的探險船,駛往東西伯利亞外的北冰洋,讓船冰凍在浮冰上,隨著浮冰由海流漂往挪威北面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這一提議得到挪威議會和國王的支持,並按他的設想建成「佛拉姆號」探險船。 1893年6月24日,南森一行13人從克里斯蒂安港啟航,一切行程都在計劃內進行,1895年3月,他與一名隊員帶著冰上交通工具,中途離船北進,抵達人類從未涉足的北緯86度14分處,然後從這裡折回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Franz Josef Lands),卻被水阻隔,在腓特烈傑克遜島被困了9個月之久,飢寒交迫,苦不堪言。翌年6月才與探險隊會合,一起乘船回到挪威,「佛拉姆號」也安全漂到斯匹次卑爾根島。 1896年,南森專注於海洋科學研究,把這次探險活動載入「極北地區」一書,還編寫探險科學成果匯報。後來,他又多次參加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科學考察活動,寫出許多很有科學價值的論文。1930年5月13日,這位70歲高齡的傳奇人物在奧斯陸病逝。 極地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是另一位駕駛「佛拉姆號」作重大航海活動者,他原是一位醫生,1897年任比利時探險船大副,它是第一艘在南極過冬的船。1903~1906年,他乘排水量47噸的單桅帆船「佳阿號」(Gjöa),由東向西穿過西北航道。1910年6月,率南極探險隊乘「佛拉姆號」從挪威駛向南極,在距離南極數百公里的一個島上建立探險基地,比英國探險家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所建的基地距離南極近96公里。1911年10月19日,阿蒙森帶領四位探險隊員、52隻狗和雪橇等工具,乘「佛拉姆號」出發,12月14日抵達南極點,比斯科特早一個月,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到達南極點的航海探險家。1928年,為營救在斯匹次卑爾根島附近海域駕飛機失事的義大利探險家烏姆伯托‧諾畢爾(Umberto Nobile),結果諾畢爾和7名同伴獲救,他與另外16名探險隊員卻不幸喪生。 展示在博物館內的「佛拉姆號」探險船至今保持原貌,遊客可以沿著階梯爬上船身,從左舷進入船艙,內有當年的探險工具和裝備,可以領略探險家們艱苦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其開放時間為每年4~10月的每天上午10時到下午5:45,11月只在星期日中午12時至下午3時開館。 康提基號博物館(Kon Tiki Museum)又稱為航海博物館,位於佛拉姆號博物館右側,以挪威現代航海家圖爾‧海爾達爾(Thor Heyerdahl)橫渡太平洋時所乘坐的探險木筏命名。海爾達爾是現代探險家和人類學家,他認為遠古文明和文化之間曾存在橫跨海洋發生聯繫的可能性,但他的理論未能被學術界普遍接受。為證明「波里尼西亞人是自美洲大陸橫渡太平洋移居而來」的事實,他仿照公元前6世紀秘魯印第安人的造船法,在秘魯用當地產的輕木造出一艘原始木筏,命名為「康提基號」。1947年,他和5位同伴從秘魯太平洋海岸出發,歷時101天,航行近8000公里,安全漂流至中太平洋塔希塔東部波里尼西亞群島中的拉羅伊亞島,考證波里尼西亞人的祖先可能是南美人。1950年,海爾達爾將這次航行寫成「康提基號木筏漂洋記」一書,被譯成60多種文字。現在這艘木筏在館內巧妙的燈光設計下,烘托出航海中的氣氛。 「賴神號」也是館中陳列的探險船,是仿古埃及紙莎草製船法而造的蘆葦船,海爾達爾和另外數位探險隊員曾駕著它橫渡大西洋,抵西印度群島的巴貝多,去證實前哥倫布時期的西半球文化曾受埃及文明的影響。根據此次航行,他寫成「賴神號蘆葦船遠航記」。 「底格里斯號」也是一艘蘆葦船,1975年度,62歲的海爾達爾老當益壯,又和另一批國際船員、乘它從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出發,沿波斯灣南下,途徑阿拉伯海和巴基斯坦,進入紅海,航程約6500公里,旨在證明古代蘇美(Sumer)人曾使用類似方法,向西南亞和阿拉伯半島傳播文化。此外,館中還陳列許多相關的文獻資料、照片及海爾達爾三次遠洋漂流的紀錄影片。 ===[[海盜船博物館]]=== 挪威海洋博物館(Norsk Sjofa-rts Museum)位於佛拉姆號博物館附近,是一所綜合性航海展覽館,館中陳列國內外各歷史時期的船隻和模型,系統地介紹人類航海事業的發展。這裡展出許多挪威沿海常見的帆船、漁船、船塢和漁村等模型,最引人注目的是佳阿號單桅探險帆船,排水量為47噸,1903~1906年,挪威探險家阿蒙森乘它開闢了危險的大西洋通往太平洋這條北極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這次航行非常危險,沿途有5萬多座高達90公尺以上的大冰山,而且氣候非常寒冷,冬天氣溫只有-46℃,飛舞的雪花把整個天空攪得一片白茫茫。短暫的夏季又因海灣中的暖流和北極的冰水相遇後會產生濃霧,並常常籠罩住海中的冰山,所以非常危險。從15世紀開始,許多探險家都想開闢出這條航道,但最終都告失敗。其中最慘的一次是發生在1845年5月,英國海軍少將約翰‧富蘭克林(Sir John Franklin)率領338名官兵,乘埃列巴斯(Erebus)號和特洛爾(Terror)號兩艘軍艦,從英國出發尋找西北航道,船上的物資足夠3年用。但過了3年還得不到探險隊的任何消息,一直到1859年才證實探險隊早已全部遇難,有部分隊員在饑餓難忍的情況下還演出過人吃人的慘劇。所以阿蒙森當年成功地開闢出這條航道,是航海史上空前的一大奇蹟。當年探險隊所乘坐的佳阿號單桅船,也就成為歷史性的重要文物,故挪威海洋博物館不惜重金從美國舊金山購回,使人們能更加了解挪威人的航海技術和冒險精神。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10時到晚上8時,國定假日、聖誕節和宗教節日都不開館。 挪威民俗博物館(Norsk Folk-emuseum)也是比格迪半島的重要觀光點,南距海盜博物館300公尺,從市中心可搭30路公共汽車前往。這是一家別有情趣的露天博物館,裡面約有170座從挪威各地遷移過來的古代木造建築,如農舍、教堂、作坊、馬廄和風車等,它們在搬遷時,先是在原地解體,然後運到這裡,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復原,並按所建的年份特色重整,排列成古代漁村,周圍是鬱鬱蔥蔥的樹木和一片綠茵茵的草地,一派世外桃園景象。 在這些老式建築中,最具吸引力的是1200多年前建造的木結構尖頂教堂,樓高五層,氣勢宏偉,古拙大方,建築風格為歐洲各國所僅有,也是國內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民間建築之一。易卜生的書齋立在館內一片草坪上,是一間別致的兩層樓房,從市區依原樣遷過來。農舍大多是18、19世紀挪威典型的民房,房內有當時民家所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約10萬件,都按當時各房內的擺設進行布置。古老的木屋也很別致,牆壁用木頭拼搭起來,屋中央有個地坑,坑上築土爐,四壁沒有窗戶,僅在屋頂開一扇天窗,既能排煙,又能讓陽光透進室內,增加照明度,這種構造有利於防寒保暖。進入木屋,有一位穿著中世紀挪威民族傳統服飾的婦女,彈著古琴,琴聲悠揚飄忽,引人遐想。此外,館中還設一家露天餐廳,遊客一般都會慕名前來進餐,其開館時間為週一至週六上午10時至下午6時,週日上午11時至下午6時,6月初至8月中旬除週六外,每晚都有露天民族鄉土舞蹈表演。 維傑蘭博物館(Vigeland Mus-eum)位於福洛格尼爾公園左側,是一幢紅磚樓房,由奧斯陸市政府建於1924年,作為維傑蘭的工作和生活場所,1947年開闢為博物館。館中陳列了1.4萬多件精巧可愛的美術作品,其中有1.2萬幅素描、1680多尊雕塑和420多件木刻等,這些作品向人們充分展示維傑蘭的創作生涯。這裡的開館時間為每天下午1時至晚上7時,夏天旅遊旺季時,每週日上午和週三傍晚,都會在博物館前庭舉辦各種音樂會。 易卜生(Ibsen)博物館是觀光客朝聖的地方,每週二至週日的中午到下午3時,人們可以在這裡參觀易卜生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他是挪威著名的戲劇家和大詩人,是近代歐洲戲劇先驅之一。關於易卜生其人其事,請參閱本書第159頁。 歷史博物館(Historisk Mus-eum)隸屬於奧斯陸大學,內設考古收藏、貨幣收藏和民族學展廳等三大部分。最值得一看的是貨幣收藏部中的寶藏屋(Treasury House)、海盜船展廳和中世紀美術展廳。寶藏屋陳列眾多金、銀幣;海盜船展廳有歐洲海盜時期所用的船隻,備詳細資料說明;中世紀美術品展廳則陳列著1530年以前的名家美術作品。這個博物館除週一、國定假日和宗教節日外,每天都開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也隸屬奧斯陸大學,位於蒙克美術館附近的植物園內,以地質、古生物和動物學為主。對外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六的中午12時到下午3時。 滑雪博物館(Ski Museum)設在霍爾門科倫山的跳台基層,共有三層樓,一樓是餐廳,冬季時人們一邊用餐,一邊欣賞滑雪選手的飛躍英姿。二、三樓為展廳,建於1923年,是世界第一座為紀念滑雪運動而建的博物館,館中陳列有古老的滑雪板、雪杖、雪橇、帳篷、狗拖雪橇模型、歷史圖片及挪威運動員在國際滑雪比賽中所獲得的獎牌。此外,這裡還有世界上第一個滑雪者雕像,4000多年前,一位北歐海盜在挪威南部克里斯蒂安桑附近的岩石上雕刻而成,是世界藝苑的珍品,也是挪威滑雪的見證。 根據館中文獻記載,挪威在古代神話中就有關於滑雪神的描述。早在石器時代,他們已善於滑雪。在大雪封山的時候,粗獷強悍的挪威人,往往蹬著滑雪板狩獵捕魚,翻山越嶺,穿湖過河。後來,他們把滑雪技能應用到軍事上。1200年,挪威和瑞典交戰,在奧斯陸一役中,挪威國王斯韋雷派人滑雪深入敵後偵察敵情,首次在戰爭中發揮了作用。1206年,挪威爆發內戰,年幼的哈康四世國王身陷重圍,結果被忠於國王的兩位年青勇士滑雪飛越高山,把國王從虎口中救了出來。1716年,挪威建立了第一支滑雪部隊,活動在白雪皚皚的山區中,神出鬼沒地襲擊敵人,被稱為雪山奇兵。滑雪博物館中就珍藏有當年這支部隊使用過的滑雪裝備。19世紀,滑雪開始用於探險,南森曾滑行穿越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1895年,他又借助滑雪板向北極探險,轟動世界。阿蒙森也依靠滑雪板和狗拉雪橇到達南極點。他們當年征服極地時所用的滑雪板、雪杖和雪橇等工具,也就成為館中的珍品。 產業博物館(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位於東郊奧斯陸田園附近的埃特斯塔德(Etterstad)鎮,館內展示由工業革命至今,挪威工業技術的發展情形,包括鐵路模型和樂器等,品種豐富。 奧斯陸田園(Oslomarka)是自然環境優美的郊區,離奧斯陸只要20分鐘車程。這裡有大片長滿林木的丘陵和星羅棋布的湖泊沼澤,山道小路交織成網狀,是市民理想的健行地方,以及冬天裡越野踏雪的好所在。 特里溫塔(Tryvannstarnet)位於霍爾門科倫山北部海拔510公尺的特里溫塔山頂,從國立劇場乘開往福洛格尼爾斯特恩(Frogners-etern)方向的電車,在終點站下車,再步行半小時即到。這座塔高87公尺,雄偉壯觀,號稱北歐最高的瞭望塔,乘電梯可達塔頂,天氣晴朗時,可遠眺方圓30平方公里的景致。這裡每年11月至翌年2月在週六、日開放,感恩節和聖誕節上午10時至下午4時供人參觀,其他月份每天都可遊覽。 奧斯陸峽灣天生麗質,是這個城市最具誘惑力的地方,沿海建有許多別墅,每到夏天,度假者蜂湧而至,他們或駕帆船、遊艇,或划玩獨木舟,也可以游泳、滑水、沖浪等,欣賞美麗的海景,享受清涼的海風,累了就在露天茶座休息。每年5~8月,旅遊部門主辦「從峽灣看奧斯陸」(See Oslo from Fjord)的活動,組織觀光客遊覽壯麗的峽灣風光。此外,在5月上旬至9月中旬,當地旅遊部門還推出「峽灣之旅」(Fjord Cruise)觀光活動,乘遊艇遨遊奧斯陸西側峽灣,往返航程約兩個小時,兩岸森林蒼翠,眾多大小瀑布美麗迷人,令人終生難忘。 科爾索斯是奧斯陸郊區的小鎮,因作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歐總部所在地而名聞天下。 此外,當地主要古蹟景點還有:設秘密通道和地牢的海盜堡壘、國會大廈、挪威據院、丹諾斯克歌劇院、大學圖書館、比斯雷特速度滑冰場、應用藝術館、國家藝廊、青年廣場、雅科布斯(Jakobs)教堂、聖漢斯豪根(San Hanshaugen)公園、索菲亞斯(Sof-ies)廣場、市立博物館和福洛格尼爾(Frogner)教堂等。
返回到
奧斯陸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