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巴西 的原始碼
←
巴西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獨立後採聯邦體制== 一八一五年,葡萄本土光復,巴西宣稱願意繼續接受葡萄牙的統治。在一八一六年,巴西獲得烏拉圭的領土。同年,瑪麗亞皇后逝世,喬安被推舉為巴西國王,稱為唐喬安六世。這時期,葡萄牙王室回到本土,有意再將巴西貶為屬地的地位,引起了巴西人民的不滿。一八一七年,伯南布哥州人民起義,成立共和國,三個月後失敗;然而不久後的一八二○年,巴西人民仍然堅決要求獨立,唐喬安六世既不願意脫離母國,也沒有辦法拒絕人民的要求,於是在一八二一年回到葡萄牙就任國王。並任命他的兒子唐彼得諾(Dom Pedro),為西巴攝政王,來統御巴西政府。然而葡萄牙議會卻拒絕承認巴西的新狀況,並試圖強使它回到殖民地時期。唐彼得諾順應人民要求,深知巴西人民絕不會接受開倒車的作法,便於一八二二年九月七日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獨立脫離葡萄牙,成立巴西帝國,也是美洲第一個君主政體國家。一八二二年十二月一日唐彼得諾自立為主,叫做彼得諾一世(Pedro I)。 雖然不費吹灰之力地贏得獨立,但是年輕的巴西卻未踏上坦途。在最後的十八年間,內部始終爭戰不休,有的爭端幾乎要演變成公開的叛亂。然而巴西獨立後第一個讓人失望的,卻是彼得諾一世本身,他雖然以自由為名,成功地爭取到了獨立,但在保護自由方面意願卻不高,不但達順民意,採取自由開放政策,反而堅決保留君主政體下貴族的絕對權勢。當制究會議擬出一份自由主義文件,去削減他的權力,並引進議會規則的時候,彼得諾一世便將它解散,而自定合乎他個人需要的憲法。後來彼得諾一世又使巴西陷入一場魯莽而又不得人心的戰役中,當時巴西在最南邊的西斯布拉迪納(Cisplatina)與阿根廷軍隊交火,並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不然戰敗,而且失去了西斯布拉迪納,也就是後來發展成烏拉圭國的那塊地方。一八二八年,與阿根廷的戰爭結束,烏拉圭獨立。 被阿根廷戰敗後,彼得諾一世又因戰費問題和國會發生磨擦,加上他的私生活也漸為人民所不滿,所以慢慢地失去國人的擁護,國內革命情勢一觸即發,並發現許多軍人對革命也非常熱衷,眼看大勢已去,才不得不在一八三一年四月宣布禪位給當時只有五歲的稚子唐彼得諾二世,從而結束了巴西第一王朝。 從一八三一年到一八四○年間,巴西便由一個三名攝政官組成的臨時攝政團輔佐幼帝執政,僅兒皇帝之名,行治理國家之實。這個制度,由於缺乏強人領導,所以並不能維持國家的平靜。區域性的叛變和騷擾,不斷威脅著君主政府的威信。這十年是巴西歷史上最動蕩不安的時期,東北部地區、亞馬遜河地區,米那司傑萊斯和南方窮人革命,史稱衣衫襤褸者(farrapos)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巴西喪失了今天的南大河州(Rio Grande do Sul)。 一八四○年,攝政領袖在無可奈何下,同意提前宣布太子成年,讓年紀只有十五歲的皇帝提前登基執政。在以後的四十八年間,唐彼得諾二世以他特殊的才能治理著巴西,不但為境內帶來安定和平,更創造了巴西歷史上執政最久、也最穩定的時期。生性隨和而開明的唐彼得諾並不像他父親那樣專橫獨裁,他那與生來的個人威望,用在經世治國方面也綽綽有餘。這種學者風範的君主統治,成功的遏止了區域性的對抗,不但抹平內亂,同時開始禁止買賣奴隸,廣築鐵路,發展文教事業,使人才輩出,並且曾多次出訪歐洲和美國,發展邦交。這位平易近人、盛名遠播的唐彼得諾;諾於使中央政府的統治一直延伸到全國各個角落。但是儘管唐彼得諾在整頓內部紛爭方面表現優異,他的外交政策,卻使巴西與南邊鄰國頻頻發生衝突,一八四九年,曾派軍鎮壓伯南布哥叛變。 由於巴西堅決維持區域平衡,唐彼得諾又執意干預烏拉圭、阿根廷和巴拉圭的政治發展,結果使巴西在一八五一至一八七○年之間,分別參與了三場戰爭,這也是巴西歷史上最後一次對鄰國正式宣戰。唐彼得諾在一八五一年遣軍入侵烏拉圭,並迅速贏得勝利,目的是為了確保巴西在布拉德流河和它支流樞紐地帶的自由航行權。以後,巴西與烏拉圭的聯軍,又入侵阿根廷,推翻了阿根廷獨裁統治者胡安‧曼奴埃.羅莎氏(Juan Manuel Rosas)。一八五二年底,烏拉圭和阿根廷境內都已先後成立了與巴西關係友好的政府,唐彼得諾第一次的軍事行動業已大功告成。 一八六四年,巴西再度入侵烏拉圭,不料引發一場和巴拉圭間的戰爭。與烏拉圭境內戰敗方聯手的是巴拉圭獨裁統治者法蘭西斯哥‧索拉諾‧羅培茲(Francisco Solano Lopez)。他不但向巴西,也向阿根廷展開攻擊。所謂三國同盟因而於一八六五年形成,強而有力的巴西、烏拉圭、阿根廷三個聯合對付巴拉圭,但在贏得多次勝利後,盟軍也連續受挫,意外地栽在無論是槍枝和人數上都瞠乎其後的巴拉圭軍手中。戰事並未迅速了結,反而一直拖至一八七○年,成為十九世紀南美洲最漫長、也是最血腥的一場戰爭。在巴西擔下大部份軍事重任的情況下,巴拉圭終於落敗且折損了半數的男性人口。巴西當然也損失慘重,但國內軍事領袖的地位卻因而提升與突顯。一八七一年,國內組成共和黨。 軍人勢力抬頭的結果,導致了唐彼得諾的沒落。一八八八年廢除奴隸制度。激起國內地主對皇帝的普遍不滿,由於他們本身無力推翻唐彼得諾,便轉向軍方勢力尋求支援。這兩股力量一經會後,唐彼得諾便孤掌難嗚,無可奈何。後來唐彼得諾二世因為與教會發生誤會,失去教友們的支持,加上他廢除奴隸不給補償的辦法,使貴族社會對他產生不滿。由於缺乏地主們的支持,一八八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唐彼得諾在德奧多羅‧達‧丰塞卡將軍發動的一場軍事政變中,不幸被推翻,難逃流放國外的命運。在這種情形下,唐彼得諾二世不得已宣布退位,巴西改制共和,丰塞卡自任臨時政府首腦,實行軍人獨裁統治。 巴西帝國結束後,接踵登場的就是軍人勢力。軍人勢力在以後的巴西政治舞台上,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一八八九年開始,直到今天,在巴西所發生的每一場重要政變中,從無例外的是、軍人永遠是處於核心位置。共和國成立後的頭兩個政府便都屬軍人執政,可惜那些軍人都不擅於經世治國,只會濫用公款並且揮霍無度。因此,等到還政於民,文人總統就位的時候,國庫早已枯竭,國家也負債累累。在一八九一年二月二十四日組成聯邦政府,改成聯邦共和國後,巴西廢除選舉資格中的財產限制,規定宗教自由,並且使政府和宗教分離。同年,新政府制定新黨法,巴西合眾國正式成立,任命當時領導政變的丰塞卡(Fanseca)將軍為共和國第一任總統,一切模仿美國的政治制度。同年十一月三日丰塞卡解散國會,引起人民的反對,十一月二十二日他宣布辭職。巴西的第二任文人總統愛奴埃‧費拉茲‧剛保氏‧沙耶斯(Manuel Frraz De campos Salles)向外國商借巨款,重新設法解決巴西的外債問題,意圖拯救瀕臨崩潰的巴西經濟。他和繼任者法蘭西斯哥‧保拉‧羅德利格斯‧阿維斯(Francisco de Paula Rodrigues Alves)都曾勵精圖治,希望巴西能夠經濟獨立。不幸的是,這兩位清明領袖所樹立的良好榜樣卻後繼無人,到了二十世紀初葉,巴西又和各鄰國修好,疆界問題得到解決,因此使得巴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能夠維特好幾年的和平及繁榮局面,里約勢內盧也由此成為世界的著名城市之一。 巴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層然向德國宣戰,卻並未積極參與戰事,戰後的巴西再度為經濟難題所困,揮霍無度的政府已經掏空了國庫,官員受賄的風聞也導致了社會群眾的不安,幸好在各黨派的通力合作下,總算有驚無險地度過了難關。一九二二年,國內出現了企圖以軍事行動推翻政府的情事。一九二四年,聖保羅地帶發生革命,後來雖然被政府軍所平息,但整個國家卻付出了相當的代價,聖保羅市就曾飽受到政府軍砲火的轟擊。當時不滿份子的軍隊是由一群綽號「中尉」(ténentes)的尉級軍官所率領,這些軍官與出身城市的中產隊級緊密合作,共同爭取政治領導權,並一致反對聖保羅和米那司區的那些有權有勢的富有地主。這時以義大利人為主人數可觀的歐洲移民湧力境內,多定居在聖保羅州,為當地肥沃的農業和新興的工業,提供了嶄新、廉價的人力資源,咖啡也取代蔗糖,成為巴西主要的經濟作物,全國最大咖啡國所在地的聖保羅州,經濟地位扶搖直上,躍居全國之首。 一九三○年舉行的總統大選,將巴西的政治危機帶上了頂點。雖然都市群眾都決擁護擔任大河州州長的反對黨侯選人哲都利奧‧瓦爾加士(Getulio Vargas),但選舉結果,當選的卻是代表執政黨的聖保羅州州長尤里奧‧布來斯代士(Julio Prestes)。由於反對黨拒絕接受這種選舉結果,再加上標榜革新的軍官和那些曾參加一九二○年代中運動的人和他們支持者的聲援,所以在米那司傑萊斯州、南大河州及東北部地區,都先後爆發了革命,在很短的兩個星期內,革命軍便控制了全國,並且逼退總統,推舉瓦爾加士出任共和國臨時總統。出身城市中下階層的瓦爾加士上台,象徵著從前以鄉村為主的政治體系已完全崩潰,聖保羅的咖啡貴族,其他各州和地區的富密地主,舊共和國的政客掮商,以及由少數精英所把持暗盤政治,也都突然失勢。巴西的政治活動焦點,已經移到一般百姓,也就是政急速成長的大都市中那些汲汲眾生的身上。但是,這次戲劇性的大變動並未給巴西帶來更多的民主,瓦爾加士推動人民主義(Populism)和國有主義為特點的政策,成功地鞏固了他在巴西勢力中心的地位,享受了二十五年的政治生命。他的基本策略是先拉攏都市群眾的心,然後再將權力集中在他個人手中。他善加利用國內工業突發猛進的良機,將勞工法的制度運用成他的主要武器,通過的新黨法條文中,包括有關最新工資、全套社會安全福利制度,不停薪休假、產假、和醫療補助等對勞工有利的規定。他雖然賦與勞工組織工會的權利,但卻吏工會技巧地從屬於聯邦政府下,使他很快便成為自彼得諾二世以來,最受歡迎的巴西領袖。 一九三四年草擬完成的新憲法,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權限,而且瓦爾加士又被國會推選為正式總統。根據巴西憲法規定,總統任期為四年,下次總統大選應於一九三八年舉行,但是這時的瓦爾加士已不願改棄權位,於一九三七年實行獨裁統治,並先放出共產黨要發動政變的風聲,然後再藉著軍方的支持,解散國會,否決了憲法,代之以一份給他至高無上權力的新的文件。瓦爾加士執政的後半期,政局格外動蕩不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巴西於一九四二年對軸心國宣戰,瓦爾加士派遣了由兩萬五千名士兵所組成的巴西遠征軍前往歐洲,加入在義大利的盟軍第五軍團,使巴西成為當時拉丁美洲唯一參戰的國家。雖然巴西的損失非常輕微,但是參戰的事實卻是以轉移全國的注意力,而減輕了反對他的壓力,使他安然度過危機。 當戰爭接近尾聲時,瓦爾加士立刻又成為全民注意的焦點。在當年擁護他上台的同一批軍人齊聲恫嚇下,瓦爾加士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允許成立反對黨。 巴西於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同月二十九日,軍方發動政變,將瓦爾加士逐出總統府。一九四八年四月三十日,參加美州國家組織。一九五一年,瓦爾加士重登政治舞台,成為民選總統;但他執政的最後幾年,面對不合作的國會活躍的反對派,甚至面臨被暗殺的威脅,使他於一九五四年八月二十四日在總統府內自殺身亡,結束了巴西歷繫上的瓦爾加士時代。 一九五五年,尤塞里諾‧古比切克(Juscelino Kubitschek)出任總統,他是胸襟開闊、眼光遠大、以經濟發展為首要的總統,致力於國家重工業化,重視經濟建設,進一步加強國家在經濟中的作用,發展鋼鐵、石油、煤炭生產,建設公路和電站,並著手建設新首都巴西利亞。一九六○年巴西首都由里約熱內盧遷至巴西利亞,同年四月二十一日,新都舉行落成典禮,巴西利亞的建設和其他重大公共工程的進行,直接帶動美國的經濟起飛,但是由於實行工業急進政策,同時也留下了巨額的外債,高通貨膨脹和嚴重的貪污等後遺症,再度引發經濟危機。這種情形,為以改革家自居的瓜特羅斯提供了現成的藉口,就以掃把作為競選標誌、誓言要清除政府中的貪官污吏,因此獲得民眾支持而當選為總統。然而他雷聲大、雨點小,廉政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加上他喜怒無常而又暴躁專制蠻橫的性格,處處顯得一意孤行,有一陣子甚至禁止在巴西海灘上穿三點式比基尼泳裝,蓄意渺視國會,采取獨立外交政策,不但做出向不結盟國家靠攬的驚人之舉,更同情古巴的共黨頭子,與前蘇聯和東歐共黨國家發展外交及貿易關係,使得軍方大為不滿,因此在一九六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執政不滿七個月的時候就被形勢所逼而辭職。 瓜特羅斯的辭職立刻使全國陷入危機中,軍方勢力再度介入政治權力中心,三軍將領採取必要步驟,阻止屬於左派的副總統橫‧古拉爾特(Joán Goulart)接管政府。然而,古拉爾特卻設法獲得他家鄉南大河州軍事將領的支持,使得局勢一時大為緊張,國會為了怕引起內戰,便主張談判以解決僵局,結果是准許古拉爾特就任巴西聯邦總統,但也同時大幅度修改憲法,強化國會運作,設置了向國會負責的內閣,大為削弱總統的權力,但在公民投票中,古拉爾特得勝利,使得他再度恢復了總統的權限。 隨著總統個人權力的增加,古拉爾特開始實施人民主義和國有主義政策,使得巴西突然轉向左傾。他宣布了一個勢如破竹的土改計劃,打算進行全國社會改革,並聲稱要將外國公司收歸國有,在外交上與古巴政府親近,持中立不結盟政策,並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這些事情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應,導致一九六四年三月三十一日卡斯特洛‧布蘭哥(Caste Uo Branco)將軍發動政變,推翻了古拉爾特政府,並迫他流亡鄰國巴拉圭。 布蘭哥出任總統後,致力於杜絕腐敗貪污、清除左派勢力、重整國家政治體系,並致力改善巴西脆弱的經濟,採用節約措施來對抗通貨膨脹,大幅縮減政府支出,因而重新穩住了巴西的經濟,更為巴西日後快整穩定的成長奠下了根基。此外,他為了加速社會的安定進步,採取了一連串限制政治自由的措施,於同年四月九日發布了第一次國家制度法,將總統選舉由國民普選改為國會投票。同年十月二十七日又頒布第二次國家制度法,規定憲法上所有對人民權利的保障無限期停止,廢止所有政黨,軍事法庭的權限擴大到限制政治活動的範圍,連最高法院也在政府控制之下。隨後又一改過去的多黨政治為兩黨政治,縮小了政黨活動的空間,其中執政黨是國家革命同盟黨(ARENA),在野黨是巴西民主運動黨(MDB)。市長和州長也都是由軍方指派,總統更是以非直接方式由陸軍祕密選出。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布蘭哥召開國會特別會議通過新憲法,進一步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一九六七年,亞瑟‧柯斯塔‧西瓦(Arthur da Costa Silva)將軍繼布蘭哥出任總統後,採取了一部新憲法,明確地使國會隸屬在行政部門之下。因此,到了一九六八年,反對軍政府的浪潮澎湃洶湧,既有集體抗議,也有恐怖行動,導致西瓦採取箝制手段,解散國會並限制個人權利,使政府享有逮捕和拘留人民的權力,結果是有組織的使政府游擊隊被一一殲死,批評政府的人也琅璫入獄,報紙新聞也必須經過檢查。 同年八月,埃米利奧‧萬拉斯達蘇‧梅迪西(Emilo Garrastazu Mdici)將軍繼任總統,迫害人權作風更比前任青出於藍,他在一九七一年提出重點開發東北地區、亞馬遜地區的第一個全國發展計劃,使巴西的經濟獲得奇蹟般的成長,而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而且也振奮人心,為國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也為都市的芸芸眾生提供了充分的就業機會,使中產階級的專業人員和白領勞工獲得優厚的薪資報酬,這種成果使絕大多數的巴西人熱烈擁護軍政府。 一九七四年三月,就任為總統的凱賽(Emest Geisel),以標榜體制內的民主化政策,來緩和政府治的彈性和言論箝制的壓力。但是,不久後,他又無視自由主義的政策,於一九七七年四月一日,採取了強硬措施以壓制反對派。一九七八年十月十五日的總統選舉中,被稱為「凱賽的寵兒」的費格烈多(Jaao Batista de Figueiredo)將軍當選為總統,翌年三月十五日就任。他依循凱賽的自由化路線,並且提出在一九八五年總統任期屆滿後還政於民的諾言。費格烈多接著由於政治犯大赦法及兩個政黨制的廢止,而將執政黨改組為社會民主黨(PDS),並成立巴西民主運動黨(PMDB)等五個在野黨。 隨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來臨,巴西政府也遭到了不景氣的苦果,經濟迅速惡化,外債問題一發不可收捨,使巴西在國際間陷入了告貸無門的窘境。軍政府的最後一任總統,璜‧費加洛德(Joan Figueiredo)將軍,也注定要成為最不受歡迎的總統。 一九八四年,有關要求執政黨的總統恢復為直接選舉制的活動,越來越激烈。為了響應這些活動,副總統孟棟沙(Aureliano Chaves do Mondonsa)、自由陣線黨的黨魁沙內(Jose Sarney)等領導人物,脫離了社會民主黨,而和巴西民主運動黨聯合組成民主聯盟(AD)。一九八五年一月,以間接選舉方式舉行的總統選舉中,由於社會民主黨的分裂,而由民主聯盟的奈維斯獲得壓倒性的分裂,而由民主聯盟的奈維斯獲得壓倒性的勝利。他是出任二十一年來的首任文人總統,也是一位圓滑的政治家,再加上溫和穩健的作風,使他既見客於保守派勢力,又得自由派人士青睞。但是,奈維斯不幸在就任典禮前不久病倒,而於同年四月二十一日逝世,使巴西再度陷入政治危機中。這時,由副總統沙內就任為總統,但是身為保守派的他,卻得不到重新黨權的自由黨人士的支持。 同年十一月五日舉行期中選舉,改選聯邦參議院中三分之二的席位及所有的眾議員和州長,在這次的選舉中,解禁的共產黨在參議院中獲得八個席位。一九二六年初,巴西的年通貨膨脹率高達百分之三百。左派也大施壓力要求馬上舉行總統大選。沙內的反應是立刻宣布凍結物價,卻准許薪水繼續提高。造成的結果是消費支出大增,市場一片景氣,但個人博得大家歡迎,連執政黨的候選人,也在一九八六年十一月舉行的國會和州議會選舉中,獲得壓倒性的勝利。一九八七年重現巴西的高通貨膨脹,延期償還向外國銀行商借的貨款,結果在巴西的新憲法中出現了一條條反對引進外國資金的國有政策。 一九八七年二月新內閣成立,到了一九八八年下半年,混亂無章的政治情形已使整個巴西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況。當時的年通貨膨脹率則漲到百分之七百。一九八九年十一月的大選,右派政治領袖伊納西歐‧柯爾(Inacio Collor)是一位年僅四十歲的年輕企業家。然而巴西從一九六四年以來的第一位文人政府,乃仍須面對同樣的難題,即政治分歧的鴻溝、經濟發展的不安定,以及左右派系日漸嚴重的衝突;最後在一九九三年他因涉嫌貪污而被迫下台。
返回到
巴西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