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斯里蘭卡 的原始碼
←
斯里蘭卡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各大城市形形色色== 庫魯內格勒(Kurunegala)是西北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80度22分、北緯7度29分,位於康提西北方36公里處,西南距可倫坡93公里。在數百年前,這裡一度是王都和宗教中心,修建有大量的城堡和宗教建築,目前是一處繁華的宗教中心,以及附近人口眾多農業區的商業中心,是椰子的重要產地,有5萬多名人口,與國內其他地區有良好的鐵、公路交通。 這裡有許多古蹟可資參觀。在一系列聳立的花崗石廢墟中,有大批石梯和門柱遺蹟,尤以「動物之岩」最負盛名。銀寺是公元前100年修建在銀礦脈上,坐落在市區的東北方,也是非常有名的古蹟。洞窟寺院位於東郊18公里處,建於2000多年前,其中的馬維哈拉(Mavihara)洞窟內有尊金身坐佛,專門由象牙精雕鑲製而成。公元13世紀時取代了婆羅那魯瓦、而成為登巴德尼亞王朝達百年之久的登巴德尼亞(Dambedeniya)古城遺蹟,位於西郊31公里處的B-27號公路上,主要遺蹟包括佛牙寺和大佛塔,供奉著60位佛教殉身勇士的骨骸。位於市區與奇洛中途的B-33號公路上,也有一處公元12世紀的五都,其特色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城堡,城牆長300多公尺,宮殿外有護城壕溝,係波羅迦羅摩巴忽大帝所建。此外,在城北還有一處6世紀時的古村落遺址。 普塔勒姆(Puttalam)是西北省的濱海城市,經緯度為東經79度49分、北緯8度2分,位於馬納爾的南方,南至奇洛51公里,至可倫坡131公里,是科倫坡走濱海公路往北部各縣市走的重要中途站,處於一個狹長半島圍成的普塔勒姆礁湖的內側,東北方有米河,是國內椰子的主要產地之一。全國最大的威帕杜國家公園,就在它北邊40公里處。 在市區北方靠近威帕杜國家公園處,有個偏僻村莊摩根普塔瓦(Morapatawa),被選為以太陽能整合農業電氣化的模範,成為斯里蘭卡擴大使用太陽能計劃的一個實例。這個在叢林中只有200戶居民的安靜小村,往日野獸都會在天黑之後由國家公園漫遊到村裡來,現在情況已經完全改觀,不只是黑暗已遠離他們,而且也增加不少生活上的享受,數年前全村只有4部電視機,現在已經有100多部,但是還只是一個開始,效果已逐漸在擴大中。 計劃的實施,是從住戶中挑選出48戶參與者,每戶付出約50美元,取得價值315美元的設備系統,並簽訂合約在8年內分期付款償還剩餘的部分,每月每戶僅需付205美元,每2個多月社區收集住戶的錢,就可以再購買一套設備提供另一個新用戶。剛開始時有許多人還抱著懷疑的態度不肯貸款,現在已形成爭取參與的趨勢。事實上這筆錢花得非常值得,比起以往他們每個月得花千美元左右去購買柴油、電池,現在的享受當然是太便宜了。同時,這一項「奇蹟」的觀光賣點,也為他們帶來了新的經濟效益。 奇洛(Chilaw)也是西北省的一個濱海城市,經緯度為東經79度47分、北緯7度34分,南面隔著尼甘布距離可倫坡約70公里,東面與庫魯內格勒相隔65公里,位居西海岸的中央位置。這個古樸的漁港,居民自古以來就是從事漁業維持生計,從北邊的普塔勒姆到南面的尼甘布,長約100公里的海岸有「漁人的海岸」之譽,漁業相當興盛。這裡也是椰子的盛產區,很多用椰子製作的傳統食物,別具風味,非常可口。 尼甘布(Negombo)也是西北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79度50分、北緯7度13分,位於可倫坡北方35公里處,是個古老的港市,至1640年止由葡萄牙人佔領,一年後轉屬荷蘭人所有,接著又有3年變為葡萄牙人的領地,然後又被荷蘭佔領,1796年後成為英國的領地。如今街上的房屋還保持著18世紀荷蘭殖民地時代的風貌。市區裡有許多17世紀所建的羅馬天主教堂,居民大都信仰天主教,因此有「小羅馬」之稱。當年荷蘭人在這裡開鑿了一條運河,北上可以到達普塔勒姆,南下止於可倫坡,全長120公里。 這個城市與它南邊的卡杜納雅克國際機場距離只有4公里,開車只需5分鐘可達。這裡的居民大部分是從南印度遷移過來,多靠捕魚為生。漁民們駕著一種極為原始的捆札筏,一般由9塊粗木板組成,以棕繩連結,不用釘榫。木筏利用白色風帆推動,酷似舒展開的鯊魚翅。近年來用小馬達驅動木筏的人逐漸增多,可以說是2個截然不同時代工具的巧妙結合。這是個富裕繁忙的漁港,從中午12時到下午2時,可以看到獨木舟捕漁歸來的情景,非常壯觀,使得魚市場也變得喧嘩熱鬧。當地出產的螃蟹、龍蝦和對蝦等海鮮,風味特佳。此地也是米和香料等農產品的集散地,有陶器和金屬加工等工業。這裡也設有許多旅館餐廳,有漂亮的海灘,美麗的風景,是最佳的休閒地方。 卡盧特勒(Kalutara)是西方省的主要城市,經緯度為東經79度58分、北緯6度35分,位於可倫坡沿海南方43公里處的卡盧河入海口的地方,擁有6萬多名人口,是漁業和貿易中心。以椰樹纖維編繩、編罵,並製造其他用具為地方的主要行業。在這裡遊客可以看到當地人以棕繩為道、往返於椰樹間採集椰花的嫻熟技藝。海邊是一望無際的白色或金黃色沙灘,深藍的海上泛著白色的浪花,是觀光客游泳和作日光浴的理想地方。遊客還可以一飽口福,品嘗當地獨特的山竺果美味,這種水果不能運輸,所以「非此地莫嘗」。從卡盧特勒往南10多公里是貝魯瓦拉漁村,建於岩岬上,是摩爾人的朝觀勝地,據考證這是斯里蘭卡穆斯林最早的定居點。海濱沙灘寬闊,遊客可作日光浴、駕風帆、潛水或在潔淨的海水上暢游,迎著陣陣海風垂釣或撿拾貝殼,別有情趣。 貝魯瓦拉(Beruwala)也是西方省的港市,位於可倫坡以南46公里處。千年前這裡是阿拉伯人的貿易基地,大象、寶石、肉桂和檳榔都是從這裡輸往阿拉伯,再進口服裝和魚乾。在荷蘭人佔領期間,肉桂的輸出非常旺盛,常可看到準備裝船的貨堆積在碼頭上。時至今日,這個碼頭已不再有往日貨運的盛況,但是已興建了防波堤的港區,停滿了大大小小的漁船,又是另外一番情景。 從老遠看過來,這裡最顯眼的是在岩石岬上的卡奇瑪勞清真寺。在11世紀的時候,曾有一次在齋月期間,有數千回教徒來此作朝壘之旅,現在此寺仍係貝魯瓦拉多數人的精神寄托之所在。這裡另有其他教堂,有許多荷蘭殖民時期建築和一些古蹟可供參觀。 這裡一種柴油馬達、手操作尾舵的小型原始漁船,仍為許多漁民所使用,他們的作業時間與大船迥然不同,每當夕陽西沉,天際染上一片金黃,由10幾20艘漁船組合的船隊,已各就各位相繼出海,一直到次晨才返航,漁夫們帶著捕獲的旗魚、鮪魚、鷂魚、鯊魚和龍蝦等魚貨趕到碼頭應市。天剛亮,許多買魚的人早已等在海邊,漁夫將魚分行別類擇滿沙灘,原始簡單的交易方法,人工的秤重、喧嘩的吆喝,使海邊熱鬧非凡。漁夫、小販開討價還價場面非常有趣,交易過程遵循著樸實的規則和誠信的默契,無論大魚、小魚,在早上8時前就已銷售一空,沙灘上頃刻間又恢復寧靜。小販將批購的魚搬運回家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門,有的用手提著回去,有的用繩綁住後幾個人合力拖回去,也有的用腳踏車載走,各顯神通地回到各自村莊再切開零售。這種原始傳統的作業方式,卻讓許多外國觀光客大開眼界。 凱格勒(Kegalle)是西方省的城鎮,經緯度為東經80度21分、北緯7度15分,約有2萬多人口,是個經濟小康的農業城,市內設有一所工業職業學校,附近一帶生產橡膠、農業品、石墨和寶石。 阿魯加姆(Aluthgama)是西方省的城市,距離見魯瓦拉南邊僅數公里,是可倫坡重要的海濱休閒地之一,從可倫坡開車出發,欣賞沿途美麗的風光,車程約一小時就可到達這個以觀光為主的小城。入口處寶石、古董珍玩店林立、路旁有許多大飯店及出售海灘用品店。沿著班托塔河也有許多小巧精緻、20間客房左右的小旅館。河裡、海裡可以玩不同的項目,無論划水、游泳、遊河,或是在濃蔭的棕櫚林中散步,或是在街上的餐廳來一客新鮮的果汁、品嘗一杯德國咖啡,都非常享受。 班托塔(Bentota)也是西方省的城市,是距離可倫坡南方64公里處的海由旅遊勝地,有「班托塔全國假日勝地」之譽,佔地約100畝,東有班托塔河,西邊臨海,是斯里蘭卡最大的海灘休閒地,素有「砂糖海岸」之稱。此地氣候宜人,景色旖旎,海灘邊熱帶林木蔥濃蔭郁,芬草如茵,沙灘細軟潔白。這裡對外鐵、公路交通方便,設有銀行、警察局、遊客中心、旅館、商店、市場、購物中心、手工藝品中心、文化展覽館和其他遊樂設施,每年都吸引許多外國觀光客前來度假。 魯賓遜俱樂部是當地極為精緻的國際級休閒度假中心,提供有優質的服務,並有多種娛樂設施,遊客在這裡可參加各種海上運動、下棋、打球、觀看絢爛的海上日出和日落,還可以在海灘上騎小象漫步,也可參加俱樂部所舉辦的班托塔一日遊旅行團,遍覽當地的名勝古蹟。俱樂部有個表演民俗舞蹈的劇場,每晚都有文娛表演,演出當地民俗歌舞和外國小品,還舉辦「中國之夜」、「日本之夜」和「法國之夜」等具有異國情調的音樂會。 這裡的海邊擁有4家設備完善的旅館,還有售賣寶石、岩地布、銀器、銅器、服飾和各種手工藝品的購物市場,經常有舞會、木偶戰和水上活動節目,海鮮是當地最有名的食物。 在班托塔附近的米提雅各達(Meetiyagoda)地方,遊客可以參觀有趣的開探月石作業。 安伯朗戈德(Ambalangoola)是西方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80度3分、北緯6度14分,位於可倫坡南方83公里處,北距班托塔25公里,南至海克杜瓦10公里,不僅有漂亮的海岸、多種水上活動,同時還以製作傳統的木雕面具見著。這裡的面具大致可分為避邪、驅病和喜劇道具等種用途,大小不一,從迷你型面具到將近一公尺的大面具都有。這些面具全用手工製作,色彩豐富,雕刻精緻,面譜怪誕奇特,寓意各異,廣受世界各地環球收藏家的喜愛。除面具外,這個地方傳統的的驅魔民間舞蹈和傀儡戰,也非常受人歡迎。觀光客可以和當地人一起跳傳統舞,親身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喜歡藝術的人還可以到佛寺觀看古代殘存的壁畫。 科特(Kotte)是西方省的城鎮,也是可倫坡的郊鎮,經緯度為東經79度54分、北緯6度54分。這個古老的城市也擁有相當悠久的歷史,1415~1465年是僧伽羅諸王的首都,四周約瀉湖、河流和沼澤,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與可倫坡間的交通非常方便,有很多市民在可倫坡工作,市區周圍有水田和種植園,擁有20多萬人口。 代希瓦勒-芒特拉維尼亞(Dehiwala-Mount Lavinia)是西方省的濱海市鎮,經緯度為車程79度52分、北緯6度51分,位於可倫坡南方約11公里處,是可倫坡南部時小海角,擁有23萬多人口,已形成歐洲人現代化的住宅區。此地在20世紀中期發展迅速,並建有拉特馬倫機場,是國內重要機場之一。 代希瓦勒有國內最大的動物園,也是亞洲設備最完善的一個大動物園,園區綠樹成蔭,鮮花遍地,自然生態良好,蒐羅有各種不同類型的動物2000多種,以熱帶動物為最多,主要的有大象、印度虎、非洲獅、黑狗、白豹、犀牛、熊、豺狼、山豬、花鹿、猴、蛇、孔雀、馬類和鯨魚等。光是猿猴就有20多種,蛇也有20多種;鳥類更多,有400多種,其中有40多種是罕見的鳥。在被稱為「飛禽遊」的地方,孔雀與遊客為伴,空中自由飛翔著鸚鵡、八哥,荷花池中彩鸛暢欲。爬行館中從無毒青蛇、巨毒響尾蛇,直到令人毛骨悚然的眼鏡蛇王都有,其中白花眼鏡蛇是非常罕見的蛇種。這個動物園在西南亞的動物園中,是動物種類最多和最負盛名的。園中最能吸引遊客的莫過於每天下午在象園舉的大象馬戰表演,節目精彩,不但小孩喜歡,大人也樂於觀賞。遊客在此還可以騎在象背上觀賞猩猩、獅子、老虎、孔雀和其他動物的動態。園內的水族館在亞洲也具有相當的知名度,清澈的透明水槽中漫游著500多種水生動物,定期的海豹表演動作滑稽,常逗得觀眾合不攏嘴。這裡還有令人神往的蝴蝶園,四周圍以玻璃,頂上罩以細網,裡面灌木叢生,百花爛漫,色彩斑爛的蝴蝶或在花叢中展翅飛舞,或棲息在花卉之間,渾然一色,融為一體,分不清是花、是蝶,令人讚賞不已,留連忘往。 拉維尼亞山坐落在海灣上,是個美麗的海邊遊樂勝地,也是當地人和外國觀光客常去消署的地方。小山上的蒙拉維大飯店,本來是英國總督的別墅,從這裡可以俯瞰海灣的美景、戰水的海灘,以及椰林的海岸,一路伸展到市區。遊客可以搭遊艇、釣魚,也可以作潛水和沖浪等運動。 海克杜瓦(Hikkaduwa)是南方省的城市,北距可倫坡98公里,南至加勒僅17公里,以美麗的珊瑚礁聞名全國。遊客在這裡可以目睹斯里蘭卡西南部典型的漁舟,舟上備有弦外支架和大型方帆,一艘艘小舟簇擁著白色的浪花,三角形紅色風帆在藍天碧海中顯得格外小巧、輕捷。遊客在這裡可以潛水或乘坐玻璃底船,到岸外觀賞若隱若現的海底世界,那裡有氣象萬千的珊瑚花園和漫游的水中生物。沿著這一帶海岸,有許多設備齊全、不必花大錢但可享受不錯的旅館和餐廳;這裡捕撈的螃蟹特別豐腴鮮美,素負盛名。 馬特勒(Matara)也是南方省的城市,並系斯里蘭卡最南端的濱海城市,經緯度為東經80度33分、北緯5度56分,西北距加勒40公里,市區東南方3公里處就是斯里蘭卡最南端突出海面一點的棟德勒角。這個擁有7萬多名居民的市鎮,農漁業發達,是附近一帶的貿易中心,有鐵、公路通往加勒和可倫坡。 漢班托特(Hambantota)也是南方省的臨海港市,經緯度為東經81度7分、北緯6度7分,西距加勒122公里,從這裡到可倫坡之間,共有238公里長的海岸線,是斯里蘭卡的海岸精華地帶,尤其是在市區附近海邊一帶更是理想的潛水地帶,有專設的釣魚區、漂亮的海灘,可以做各種水上運動。東北方60公里處是斯里蘭卡最南端的耶拉國家公園。附近有座佔地廣大平坦又具有歐洲風貌的天然動物園,入口處有小型博物館,有許多與動物相關的資訊展示。人們在這個天然動物園中,可以直接從汽車的玻璃窗中看到豹、象、野豬和花斑鹿群,也可以乘吉普車奔馳在原野上,尋覓狂奔穿梭於叢林中的野生動物。此外,這裡生產一種極為甘醇美味的凝乳,有點像乳酪,是斯里蘭卡人最喜愛的美食。此外,這個城市有個大型的港口,港區1.2萬公頃,離岸一公里的地方水深20公尺,港域寬闊,在最繁忙的情況下航道也不會擁堵,是斯里蘭卡南部的最現代化商港。 坦加洛(Tangalla)是南方省的濱海城市,經緯度為東經80度48分、北緯6度1分,位於漢班托特西南方38公里處,這裡和棟德勒角一帶有著漂亮的海底景觀,是釣魚和潛泳的理想地方。 奇里達(Kirinda)也是南方省的城鎮,位於奇里達河的出海口處,西南距漢班托特25公里,東北離耶拉國家公園28公里,市北郊有約達及幕索湖,西郊有鳥類保護區和一個國內航線的小型機場。市區及郊區有許多歷史遺蹟,並有美麗的海底景觀、大型的釣魚場,是潛水、釣魚和遊覽的好地方。在北郊10多公里處,有蒼翠的叢林,並有露營區,但是蚊子多得令人受不了。 拜蒂克洛(Batticaloa)是東方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81度42分、北緯7度43分,位於印度洋孟加拉灣東南部海岸的一個島上,有堤道、橋樑、輪渡、鐵路、公路等和斯里蘭卡本土相通。還有一座機場,有班機及直升機與可倫坡營運。這個擁有7萬多名人口的省會,市景繁榮,是附近一帶種植稻米、椰子和其他農產品的貿易中心,並且是加爾河灌溉和水電工程的鐵路終點站。這個港市景色優美,從市區到卡拉提波一帶,可以看到大背鰭的鯨魚在海中悠游,並有美麗的海底景觀,也是潛水的好所在。 普洛迪普蒂(Pulladiputti)是東方省的城市,西北距拜蒂克洛約55公里,居加爾河出海口的北岸,是個古樸的小城,只有3萬多名人口,市內當有不少11世紀的遺蹟。在這一帶的海中,經常可以看到海豚和鯨魚飛躍在海上。 安帕雷(Amparai)也是東方省的城鎮,位於普洛迪普蒂西方約20公里處的加爾河北岸,北距拜蒂克洛約52公里,是市容整潔的熱鬧小城,有博物館、古蹟和美麗的風光,加爾歐亞國家公園就在市區西南方10多公里處,可以從加爾河啟航前往,也可以從陸路坐巴士前去,還可以乘直升機從空中俯瞰。 馬納爾(Mannar)是北方省管轄的島嶼,經緯度為東經79度50分、北緯9度3分,位於西北海岸外被稱為亞當橋的一連串沙洲的東瑞,隔保克灣和北方的賈夫納遙遙相望。全島只有15萬多名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50人。港口設在南岸,氣候乾旱,島上的主要經濟收入是種植椰子樹。 南部瀕臨印度洋的馬納爾灣,居印度東南部和斯里蘭卡西部之間,東北以拉梅斯瓦蘭島、並當橋鏈狀沙洲及馬納爾島為界,寬129至274公里,長161公里,是全球聞名的珍珠產地,將近有1萬人在海上從事尋珠業,每年採珠期只有2個月,採珠人都在破曉時分乘木舟出海作業;為防鯊魚的襲擊,他們多數是靈活健壯的年輕人。 巴杜勒(Badulla)斯里蘭卡中南部島瓦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81度3分、北緯6度59分,位於努瓦拉埃利亞市東方30公里、康提市東南方56公里處,約有6萬人口。這個地勢高聳的城市四周環山,有鐵、公路通往可倫坡,交通相當方便。市內街道整潔,濃蔭夾道,有2個宏偉的大廟和一個農產品市場;附近還有石灰石開採場。 馬特菜(Matale)是中央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80度37分、北緯7度28分,位於康提市北方90公里處,約有5萬名居民,是牲畜貿易中心。市郊有一所佛寺和一處兒石廟宇,香料種植業非常興盛,並有大面積茶園和可可種植園。 斯吉利亞(Sigiriya)是座位於斯里蘭卡中部山區叢林中的古城,經緯度為東經80度45分、北緯7度57分,西距可倫坡169公里,現在是國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定為6座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因此已成為國內外觀光客主要的遊覽勝地。 根據史科記載,公元五世紀時,僧伽羅國王卡斯亞帕(kasyapa)一世,由於軾父故內心充滿了強烈的不安與畏懼心理,乃在地勢險峻的斯吉利亞山頂,興建了一座與世隔絕的宮殿,把自己孤立了起來。宮殿的外牆累靠著懸崖的邊緣,山下有佔地70公頃的噴泉花園廣場,國王宮殿居高臨下,隨時可監控故人的動靜,同時也可以讓他自己在宮殿內享受著奢侈豪華的生活,他在這裡居住了18年。 大多數前來參觀的觀光客,多住宿在坎達那瑪(Kandalama)飯店。這座架構在原始森林、就像嵌在岩石中的五星級飯店,曾被美國綠色建築協會評為全球首座環境能源領導型(Lead)飯店,也是亞洲地區第一家獲得「21世紀綠色地球標章」的飯店。它的每間客房都面對著廣大的帕拉克拉碼‧薩穆德拉(Para-krama Samudra)人工湖,整面透明玻璃的浴室,可讓人在湖光山色中舒暢地淋浴。夜晚坐在客房陽台上,滿眼是一閃一閃的螢火蟲;白天在飯店附近有獼猴、麋鹿和鳥類等野生動物養眼。 當觀光客乘車抵達這個城市前,便可老遠地就看到斯吉利亞獅子岩(Sigiriya Lion Rock),它坐落在被叢林包圍著的一座大砂岩上方,佔地3公頃,海拔349公尺,非常陡峭。遊客要參觀大砂岩上層的空中宮殿,必須先在山下通過護城河進入花園廣場,走在鋪著砂石的筆直大道上,兩旁是整齊對稱的城牆及綴滿睡蓮的噴泉水池,雖然已經歷了1500多年,但保存得相當完好。花園廣場水池中的水源,除了接自地下的湧泉,國王還規劃了數條從巨岩上方接用雨水至此的水道,讓這座天空之城的空中宮殿,永遠不受缺水之苦。 過花園廣場後,順著開鑿於巨岩上的石階登上山腰,再順著螺旋鐵梯去尋找山崖岩洞中的半裸仕女圖。整座獅子岩原有古人雕繪的500多幅彩繪壁畫,現在僅存21幅,其中頭戴冠冕、手持鮮花,微笑著的半裸仕女圖較為完整,姿態優雅,臀部還被迷霧所遮掩。岩頂的空中宮殿,只殘留部一片廢墟,但仍可目睹國王寶座、蓄水池、宴會廳、嵐樓、神龕和游泳池等當時的建築,規模之大,令人驚嘆。 丹布拉(Dambulla)寺距離斯吉利亞約19公里,南距康提60公里,是一處著名的古蹟,於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大約在公元前一世紀的時候,Valagam Bahu國王曾以這裡的天然洞穴作為避難的地方,後來為了感念,發動當地民眾沿著岩壁開鑿洞穴,並闢建為寺院,成為斯里蘭卡考古學上的寶藏和佛教徒的朝聖中心。 寺內共有5窟,有數千幅佛祖壁畫和幾百尊佛祖石雕及其他雕像,材質有木、石、磚和大理石等,雕像或坐、或立、或臥,神情不一,姿態各異。其中一尊臥佛形貌奇偉,身長41公尺,由整塊岩石雕鑿而成。特別的是,每一座石窟廟中的牆壁和天花板上,都布滿了彩繪畫,並以佛教故事為背景,大多數已有2000多年歷史。 此外,國內重要的城市還有東海岸的卡爾皮蒂雅、孟樸拉、瑪登比和那坦底亞等,在可倫坡附近有賈愛拉、瓦塔拉、莫勒圖沃(Mo-ratuwa)、潘那杜那、瓦杜瓦及荷馬加瑪等,南海岸一帶有威里加姆、蒂克威洛、安巴蘭托塔、耶拉和奧千達等,東海岸有波杜維爾、提魯卡維爾、卡拉提波、達蘭庫達和柯庫達等,東北海岸的普勒莫代和墨洛第佛等,還有可噶勒(Koggala)、帕拉利亞(Paraliya)、加姆波勒(Gamoola)、塔萊曼納爾(Talaimannar)、瓦烏尼亞(Vavuniya)、莫內拉加拉(Moneragala)、迪加馬杜拉(Digamadulla)、基里諾奇(Kilinochchi)、阿帕拉(Ampara)、穆萊蒂島(Mullathivu)和莫納拉格勒(Monaragala)等。 ☆境內有民族糾紛 斯里蘭卡總人口約2000萬名,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305人,其中69%信奉佛教,因此佛教徒在國內有很大勢力。在佛教徒中64%屬大乘教派,18%是小乘教派。此外,印度教徒有15%,基督教徒有8%,回教徒也佔8%。斯里蘭卡人種非常複雜,大約有70多種不同血統的民族,其中有經營金銀借貸典當保險業的阿富汗人,有專門經銷寶石的阿拉伯摩爾人,以及吉賽人、馬來人、白種人、中國人和日本人,在高山密林中還有約1000名的土人。境內有種族歧視情形存在。 斯里蘭卡境內最主要的兩個民族是僧伽羅族和泰米爾族。僧伽羅(Sinhalese)人佔全國人口的74%,他們的祖先雅利安人,在公元前約5世紀時,自北印度遷入,僧伽羅語屬印度語系,信仰佛教,少數人是基督徒。僧伽羅人多居住在經濟最發達的西部、西南部沿海地區和中部山區。習慣上把他們分為低地僧伽羅人,又稱沿海僧伽羅人;以及高地僧伽羅人,又稱康提僧伽羅人等兩個部分。沿海僧伽羅人因居住在斯里蘭卡沿海地區,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康提僧伽羅人在葡萄牙和荷蘭佔領時期一直沒有被征服過,即使在英國殖民主義者入侵後也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獨立,因而得以保留許多世紀以來形成的古老傳統和風俗習慣。僧伽羅人務農,他們的種姓按職業劃分,結構複雜,通常要在同一種姓中選擇配偶,提倡姑舅親。 斯里蘭卡泰米爾(Tamil)人佔全國人口18.1%,信仰印度教,他們是少數民族中的大多數,對於在斯里蘭卡傳播印度文明有重要作用。斯里蘭卡的泰米爾人現在有各種群體和種姓,分為錫蘭泰米爾人和印度泰米爾人兩種:錫蘭泰米爾人集中在北方,多數受過良好的教育,擔任職員或從事各種專業工作;所謂印度泰米爾人,是由英國人在19至20世紀由南印度帶到斯里蘭卡茶園和熱帶大農場去做工的,他們很多都不是斯里蘭卡的居民,因此已經有好幾千人被遣返印度。 泰米爾族和僧伽羅族由於種族、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都不相同,自古以來便難以和睦相處。但是由於斯里蘭卡早期連續受到歐洲殖民統治,所以內部種族衝突尚能受到相當的壓制,可是兩大民族之間的猜忌已深植人心,尤其是在英國殖民統治期間,由於泰米爾人地區教育相當普及,一般人的知識水準比僧伽羅人高,再加上泰米爾人善於經商,所以很受殖民當局的器重,無論在政治和經濟方面,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一九四八年斯里蘭卡脫離英國獨立後,在殖民地統治時期不受重視的僧伽羅人,紛紛登上政治舞台,並且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階層逐漸佔有優勢地位,於是對過去的政治階級,且又屬少數民族的泰米爾人採取許多不平等政策,並剝奪了他們原有政治和經濟上的固有勢力。鍚蘭泰米爾人先是希望斯里蘭卡政府實行聯邦制,以期獲得某種程度的地方自主權,但是這種要求被拒絕,因此導致了斯里蘭卡境內嚴重的民族糾紛事件,甚至時常發生武裝衝突的暴力流血事件。後來,這種由民族衝突發展而來的政治衝突,演變成為少數民族要求獨立的分離運動。 從1972年5月起,具有強烈分離意識的錫蘭泰米爾人成立了泰米爾聯合解放陣線(Tamil United Front)。1977年,在解放陣線中的激進分子,公開主張在北部和東北部的泰米爾人佔多數的地區成立「泰米爾國」(Tamil Eelam),並且開始以恐怖手段和政府對立,於是這場種族仇恨間的衝突竟演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內戰。並引起了北方鄰國印度的介入,造成僧伽羅人、泰米爾人和印度人的許多傷亡,而且也使100多萬人流離失所。根據斯里蘭卡官方統計,其中有93.4萬人被安置在694所難民營中,另外有將近10萬名難民逃往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接受南印度的庇護。 至於印度泰米爾人,他們雖然和錫蘭泰米爾人同種族、同信仰、同語言,並佔總人口9%,但被其他民族視為是外國人,孤立在中部地區,種性制度也與錫蘭泰米爾人不同,彼此不相往來。因此沒有涉及分離運動。另外還有一群佔總人口2%的摩爾泰米爾人,是阿拉伯貿易商的後裔,他們與僧伽羅人混居已久,一向和平共存,並不鬧事;他們多數信仰伊斯蘭教,居住在沿海城市和農村,普塔拉姆、馬納爾、亭可馬里和拜蒂克洛等地尤為集中,多以經商和捕漁為業,小部分居住在內地,從事農業。 事實上僧伽羅人和泰米爾人在生活習慣上有很多相同之點,他們不但同樣有著棕黃色的皮膚,並且也都深信占星學,像開設商店、興建房屋、搬遷住宅、簽署契約文件、旅行出門,乃至下種插秧等,事無大小,未經占星者認可,都不敢行動,因此逐漸養成了斯里蘭卡人怠惰和頹喪的習性。 摩爾人(Moors)是斯里蘭卡的第三大民族,約佔全人口的7.1%,他們信奉伊斯蘭教,操泰米爾語,多居住在西北沿海的馬納爾行政區,以及東部沿海的一些行政區內,大部分從事貿易活動。 境內還有共佔總人口1%的其他少數民族,其中的伯格(Burgher)人,是信奉基督教的荷蘭及葡萄牙等歐洲僑民的後裔,絕大多數是荷蘭人和僧伽羅婦女通婚後所繁衍的後代。他們都為自己的歐洲血統而感到自傲,並有醉心歐洲文化的傾向,現在共有3095萬人,多居住在可倫坡和南部城鎮,以自由職業者居多,還有一些人經商。他們多穿西裝、講英語,日常生活中保持歐洲人的傳統和習俗。 歐亞混血種人是英國人與僧伽羅人或泰米爾人的婚生後代,生活習俗和職業與伯格人相近。 維達人(Veddas)是島上最早的土著居民,目前人數只有幾百人,散居在島上東部地區。「維達」一詞是「獵人」的意思,是維達人祖先賴以生活的方式。他們身材矮小,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5公尺,長頭型,皮膚呈黑褐色,頭髮捲曲,鼻子扁寬。維達人又分為農村維達人和森林維達人兩種:農村維達人定居從事耕作,輔以採集和狩獵;森林維達人仍然以狩獵和採集為主,過著非常原始的生活。目前維達人正在被僧伽羅人和泰米爾人同化,逐漸失去自己的民族特徵。此外,還有一些馬來人和吉卜賽人。馬來人(Malayan)是1746年由馬來人組成的一個兵團的後裔,他們信奉伊斯蘭教。當時荷蘭人利用外來人助其統治當地人,派這個兵團駐紮可倫坡,從此斯里蘭卡便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吉卜賽人(Gypsy)在當地稱為「艾昆塔卡人」,是從印度南部遷來的移民,他們講泰盧固語,到處遊動,住在用棕櫚葉搭成的臨時小棚子裡,很少在一個地方停留很久,他們中有的耍蛇,有的馴猴,還有的為人看手相占卜,出售各種認為可以驅邪除災的小物件。卡菲爾人是非洲人的後代,人數很少,是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自非洲的衣索匹亞和莫三比克運來的奴隸或士兵的後裔,已漸被當地人所同化,保留著黑人的特徵,膚色黝黑,髮硬而捲曲,厚厚嘴唇微向上翹,鼻闊而鼻孔大,顴骨微突。他們社會地位低,生活貧窮,很多水準較低。 斯里蘭卡國內有好幾種語言,但以英語為通用語。根據憲法規定,僧伽羅人和泰米爾人的語言,並列為和官方語言,它們的文字共有58個字母。僧伽羅語為印歐語系,與印度北部地區語言有著近緣關係,它是在公元5世紀時隨印度殖民者傳入錫蘭,與歐洲大多數古代和現代語言都有淵源。因為與印度本土的印度雅利安語隔絕,己演變成一種獨立的語言,受巴利語和梵語的影響,並從達羅毗荼諸語言如泰米爾語中吸取大量借詞。最早的文獻大約是在公元前200年刻寫在岩石上的波羅米字母銘文,到了公元1250年左右,開始有文學語言,11世紀用這種語言出過很多佛教文學作品。現代的非宗教文學是在20世紀開始的,口語與這種語言已有很大差別。由於長期受殖民主義的統治,僧伽羅語吸收了大量外來詞彙,其中主要是文化方面的詞彙,借自葡萄牙語的主要是衣、食和宗教方面的詞彙,借自荷蘭語的主要是法律詞彙,借自英語的則是多方面的。英國殖民當局大力推行英語教育,以致僧伽羅語一度成為上層社會的「廚房語言」,僧伽羅語現代詞彙貧乏,科技詞彙不得不借助英語。 泰米爾語屬達羅毗荼系的語言,從印度阿育王時期碑銘用語波羅米文演變而來。由於地區關係,斯里蘭卡泰米爾語已演變成具有區別於印度泰米爾語的地方性語言,尤其是在口語方面。對印度南部泰米爾人來說,要聽懂斯里蘭卡泰米爾人講話是很困難的,但是斯里蘭卡泰米爾人卻可以聽懂印度泰米爾人的語言。這是由於大量印度電影和雜誌流入斯里蘭卡,而斯里蘭卡還有許多印度泰米爾人的緣故。 一般說來,斯里蘭卡人口分布極不平均,有三分之二人口居住在農村地區,30%左右人口居住在城市及其郊區。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是困境西南部潮濕地區和中部高山地區,這些地區僅佔國土面積的14%,卻集中了全國50%以上人口,耕地和工業設施也多集中在這裡。佔國土面積40%的乾燥地區,人口僅佔10%。 斯里蘭卡人一般生活水準很低,營養不良現象非常普遍。國內只有極少數人夠資格稱為富豪,一般生活不錯的人也只是小康之家。私人轎車很少,電話也不大普及。人口年增長率遠低於南亞地區其他國家,致使國內勞動力嚴重不足,政府已呼籲婦女多生育後代,並提供津貼和獎金給子女多的家庭。 ☆華僑三千多名 斯里蘭卡境內大約有3600多名華僑,大多數集居在可倫坡。老華僑多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或是海員登陸後的定居者;新華僑是1979年後因斯里蘭卡推行五年投資計劃,在歡迎外資的優惠政策下成為投資者的天堂,便宜的勞工及低開發成本吸引了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及台灣的商人紛紛前往投資設廠,或應聘前往擔任技術與經營管理工作,使當地華僑人口得以迅速增加。 當地華僑籍貫以山東省居多,佔全部華僑人口的40%;湖北和廣東居次,各佔20%;福建第三,佔10%;台灣、江蘇、浙江及其他省份的共佔10%。在全部旅斯華僑中,男比女多,已取得當地居留權的,也超過了2/3,僑社生活非常安定。這裡的華僑事業,以勞力密集工業及日用品製造業為主。因為這裡的工人比懶散的印度人工作認真些,薪資只有中國大陸工人的2/3,就物價和成本來說,實在是太便宜了,所以,有不少商人的觸角伸向它。新華僑多從事貿易和觀光業,可倫坡近郊的房地產開始被炒得熱絡。華僑曾在科倫坡興建兩座觀光商業大樓, 樓高分別為17及26層,成為斯里蘭卡境內最高的建築物。 目前斯里蘭卡境內僑營工商及服務業,比較重要的有製鞋、牙醫、餐館、百貨、貿易、製藥、製紙花、海員及勞工等。僑營製鞋約有十多家,多為廣東梅縣籍僑胞所經營,他們多自印度及巴基斯坦遷來,營業住所散處在科倫坡和康提等各大城市。從事牙醫業的僑胞也多自印度和巴基斯坦遷來,多為湖北籍,因為牙醫需有執照,屬學歷較高的知識分子行業,業者並多兼營紮製紙花,收益不錯。數10家僑營中國餐廳欣欣向榮,多由山東籍人士經營,所供應的多為北方菜式,並兼售餃子等麵食,因價廉物美,服務親切,因此普受歡迎。由於斯里蘭卡人民的購買力已日漸提高,東南亞各地前往推展業務的僑營廠商頗受消費者的歡迎,因此境內僑營的貿易商及百貨業篷勃發展。因為科倫坡是國際船隻停泊的港口,遠洋船隻停泊在這個港口時,在船上擔任海員及木工的僑胞,多攜帶日用消費品交當地僑營百貨業者銷售;也有部分海員轉業後,在斯里蘭卡經營日用品百貨業。 聞名全球的名藥紅花油,是治療風濕痛的良藥,就是旅斯華僑所製,藥材來自西藏及緬甸兩地,銷售網遍及全球,現在已成為斯里蘭卡一項獨特的僑營事業。在斯里蘭卡投資的人認為斯里蘭卡貿易商機會很多,只是這裡是一個必須多花時間去觀察,細心去琢磨才能有所得的地方。 ☆教育衛生和媒體 斯里蘭卡已實行自小學至高中的12年免費義務教育,96%人民都識字,只有4%為文盲,是亞洲地區文盲率比較低的國家,但是「識字」和「知識」並不能劃上等號,一般的斯里蘭卡人學識並不淵博,文化水準不高,小學生在10歲時才開始教授英文。 全國約有中小學1.1萬所,學制是小學6年,初中4年,高中2年。小學開設有語文、算術、宗教、美術、音樂和體育等課程。初中開設有語文、第二語文、宗教、數學、自然科學、體育、美術、音樂和舞蹈等課程。高中實行文、理和財貿分科,學習成績好的高中畢業生,經過嚴格的升學考試後,可以升入大專院校。 國內還有職業和技術專科學校共1000多所,大專學校80多所。全國共有學生520多萬人,教師21萬多名。主要的大學有國立斯里蘭卡、可倫坡、佩拉德尼亞、克拉尼亞、賈亞瓦德納普拉、魯呼努、維底耶蘭卡拉、維底奧達亞、開放、莫拉圖瓦、巴提卡洛亞、斯里蘭卡佛教和巴利語等大學。還有北部的賈夫納、南部的果德、東部的白帝克,和中部的旁遮普及康提等大學,以及在可倫坡行政區裡的卡圖見達高級技術學院。 由於佛教在斯里蘭卡社會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國內還設有佛教機構開辦的一些佛教學校,稱為「佛教學院」,其中有些附屬於大學,學生可參加大學畢業考試,獲得相應的學位。另有高級佛學院,主要培養佛教長老;最低一級稱為初級佛學院,傳授佛教基本知識。所有佛學院都附設有中學。由於教育費用由國家負擔,因此大學畢業生如果想出國深造,必須在國內工作滿5年方可成行。 境內有50%有工作能力的人找不到適當的工作做,社會上對專業不能肯定,大學畢業生對就業也不盡滿足,因此多懷著茫然的理想前往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去謀生,形成了嚴重的人才外流現象。 斯里蘭卡長期以來除全民免費教育外,還實行大米補貼和全民免費醫療等福利措施。福利計劃中對暫時失去工作、失業、殘疾、永久失去工作能力和失去雙親的遺孤等提供現金救助。一般說來,斯里蘭卡人民生活水準低落,有一半人口必須仰賴政府的救濟或配給維生,營業不良現象非常普遍,故實行免費醫療制度,但因醫務人員缺乏,設施和技術落後,週期性抗傳染病工作也做得不夠,但儘管如此,國民平均壽命卻高達76歲,其中男性71歲,女性77歲,這也許是得益於環境污染較少的緣故。 這個國家長期以來都實行全民健保政策,衛生保健體系在發展中國家裡算是比較健全的,不但在各城市裡有各種醫療保健機構,連廣大的農村地區也有初級醫院和診所,形成一個覆蓋面很廣的國家醫療保健網。全國各地都設有衛生保健機構,負責管理和監督各級醫療單位的防病活病工作。 國家衛生體系大體上是由基層保健機構、中級醫院、教學或專科醫院等三級醫療機構組成。基層保健機構包括了地方中心診療所、產科病房、農村醫院和行政區醫院,但一般專業醫師數量不足,設備簡單,沒有專科醫生應診,也缺少醫療檢驗設備,只能進行一般性檢查和簡單的處理。中級醫院包括省級醫院,條件比基層保健機構優,有專家應診,並有病理學和放射學研究設施。教學和專科醫院是最高級別的醫院,擁有更為完備的診治設備,醫生都學有專長,醫術精湛,擁有胸腔外科、神經外科和心臟外科等專家。 現在國內的數學醫院有斯里蘭卡國民醫院、德索伊薩產科醫院、城堡街婦科醫院、山頂女子兒科醫院、心臟病研究所和眼科醫院等。其中的斯里蘭卡國民醫院由英國人創辦於1864年,已有144年的悠久歷史,是全國最主要的教學醫院和最高級別的醫療保健機構,佔地30畝,擁有2750張病床,有職工近5000人,其中包括80人的顧問機構和500多名頂級醫生,可以提供各種醫療服務。 截止2006年止,斯里蘭卡共有醫院約500家,中央診所約350家,西醫3100多人,護士近9500名,病床5000多張。大醫院和醫生多集中在城市地區,廣大的鄉村地區只有診所和護理人員,對急症病人非常不便。現在國內主要的傳染病有瘧疾、麻疹、腸炎、痢疾、傷寒、肺結核、痲瘋病、吸血病、性病和傳染性肝炎等。愛滋病的發展也令人擔憂,內戰帶來了家破人亡,民不聊生,社會秩序混亂,犯罪率呈急劇上升,賣淫現象嚴重,導致了愛滋病的泛濫,2006年全國有愛滋病毒帶原者不下5萬人,愛滋病死亡人數2000多人。 斯里蘭卡聞名於世的醫學單位,為1961年6月成立的斯里蘭卡獻眼協會(Sri Lanka Eye Donation Society),又名國際眼庫(International Eye Bank),創始人是可倫坡眼科醫院醫生赫德森‧席爾瓦(Hudson Silva),協會成立的宗旨是動員人們死後捐獻出自己的眼角膜,以幫助盲人復明,從而造福人間。數十年來,斯里蘭卡向世界各國的眼科醫院提供了2萬多隻眼角膜,使許多育人重獲光明。現在,國內已有30多個捐獻眼球分會,還有200多個社會組織為捐獻眼球的工作義務服務。國際眼庫對國內外接受眼角膜移植的患者不收任何費用,政府也積極支持國際眼庫工作,對眼球輸出免徵出境稅,各國航空公司也免費運送眼球,因而都受到各國人民的一致讚譽。 除了正規的西醫外,斯里蘭卡的醫療系統中還有類似中國中醫的「傳統斯醫」。 斯里蘭卡傳統醫學來源於古代從印度傳入的「生命吠陀」,其基本醫療理念是:宇宙萬物中構成人體的「三要素」是空氣為風,火為暴怒,水為痰,這三大要素失衡就會引起各種疾病,而引起這三大要素失衡的主要原因則是寒或熱。治病需要服用一些寒性或熱性藥物,以恢復冷熱平衡。奶製品或加牛奶煮的飯屬寒性食品,而另外一些食品則屬熱性食品。有時需要依靠草藥治病。在斯里蘭卡古代廟宇遺址的考古發掘中,曾發現一些用於傳統醫療方法的器具,如用於浸泡病人身體以求康復的大型浴盆等。最早的醫師是一些有文化、精通「生命吠陀」的僧人,傳統治病方法就是從他們那裡傳授下來的。 直到20世紀中期,傳統斯醫在農村地區還相當活躍,不少和尚也用傳統醫術為居民治病。斯醫治病收費低廉,有時僅為了表示感謝而送上一疊蒟醬葉,因此頗受農村廣大民眾的歡迎。 斯醫與中醫有許多相似之處,診斷時靠的也是望、聞、切、問,尤擅長治療蛇咬、骨折等方面的病症,對西醫頗感棘手的類風濕、白癜風和皮膚病療效也很好。斯醫強調作用於整體,可以加強人體的抵抗力,有助於康復,並可以預防和延緩人的衰老過程,還可以治療慢性病和解除病人的心理負擔。斯醫的適應範圍還包括關節疲勞、關節炎、肌肉緊張、運動障礙和植物神經紊亂,如失眠、興奮、疲勞、過敏、頭疼、偏頭疼、高血壓、鼻竇炎、氣管炎、膀胱炎、感冒,以及濕疹和牛皮癬等皮膚病。 斯里蘭卡政府承認斯醫和西醫享有同等地位,係至於傳播媒體方面,斯里蘭卡憲法雖有明文規定保護新聞自由,但政府卻可根據「反恐」法律對傳播媒體行使直接的檢查權。現在國內的新聞機構保健衛生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設立了斯醫局,專門負責斯醫的管理和發展。後來還多次派人到中國學習針灸,使針灸技術也得到發展。現在政府已把斯醫納入國家免費醫療體制,開辦了專門的免費斯醫診所,大約雇用了斯醫1.2萬人,並贊助了一些斯醫的訓練和研究機構。 如今有關部門還把傳統斯醫也作為一種旅遊資源發布在《亞洲旅遊網》上,歡迎各國遊客把旅遊度假與治病強身結合在一起,到斯里蘭卡來體驗古老斯醫的奧妙。 主要有:斯里蘭卡廣播公司,原名錫蘭電台,1967年起致用現名,係官方電台,提供全國性、商業性和教育性的服務;1979年試播電視,其中斯里蘭卡電視台於1982年開播,是斯里蘭卡最大的電視台,每天用英語、僧伽羅語、泰米爾語等三種語言播出。現在全國共有3家電視台,擁有5個頻道,在一些大城市裡,也可以收看到美國CNN英語新聞。斯里蘭卡通訊社是1978年由幾家報業公司聯合創辦的半官方新聞機構。全國有報刊200多種,4個報業系統:錫蘭聯合報業公司、馬帕裏集團報業公司,維閣耶報業公司、快快報業公司。報紙以僧伽羅文、泰米爾文和英文出版。 ☆習俗五花八門 這個多民族的島國,獨特的風俗和表現出的文化特點五花八門。境內大多數人已接受根深蒂固的溫和佛教教義薰陶,許許多多的沉默佛教徒,時常置身在古老的佛寺裡,虔誠地進香和散播教義,他們深信「生命如花朵,人們在死的那一天又重獲新生命」。因此斯里蘭卡人是和平友善的民族。 這裡的人最愛交朋友,注重禮節禮貌,同齡相見,素不相識也要抱以微笑;熟人間更要彼此問候。與長輩或親戚相見或告別時一般不行握手禮,而是雙手合什置於胸口,然後頭稍底、微微躬身、表示敬意,並說「阿尤寶溫」表示祝福。 「五體投地禮」是僧伽羅人最重的禮節,即雙膝、雙手和前額均貼於地面,一般用於對佛教長老或父母,受禮者應以右手撫摸施禮者的頭部以示祝福。「摸腳禮」也是僧伽羅人的一種傳統禮儀,即晚輩給長輩、或信徒給僧侶施跪拜禮時,要摸一下受禮者的腳背,以示尊敬。人們在接待客人時,常會為客人戴上花環,在正式集會上送一疊蒟醬葉或幾片檳榔葉表示尊重。當地一般人願意接受遊客饋贈的原子筆、打火機等小禮物,而不願接受人們佈施的錢。 在商店購物,早上的第一個顧客不論貨物的貴賤都要多少買一點,不然店主會視為這天開門不吉利;顧客離去後店主要向門外潑水,以示驅邪。商店售貨員接到一天中第一筆貨款時,要用口吻一下鈔票才能放入錢櫃裡。專門經營茶葉的商行眾多,各茶行一般都設有試茶部,專供人們品茗,然後再接味論價。原始居民的維達人在與外族人做交易時,不論是選中要購的物品或是要賣自己的貨品都不講價還價,進行「無聲的交易」。 在工程奠基、店舖開張或宗教典禮上,供桌上要刻有雄雞的圖案並供奉有椰油;舉行儀式時,賓主都要將燈蕊點燃,樂隊隨後擊鼓。在農村,逢年過節及重大節日時,要用紅色瓦罐把牛奶煮沸,每人用1條樹枝醮奶向四周點灑,預示繁榮昌盛的生活。 斯里蘭卡人的稱呼複雜,姓名有時由本人所在的村莊名、人名和姓組成,村莊名一般可省略;有的由姓、名、官職或種姓組成;有些除了姓和名外,還加上生辰八字與宗教信仰。姑娘出嫁後,隨夫姓。在過去,按傳統是姓被排在名字前,父名作為子女的姓沿用。後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許多人將姓置換在名之後,一些人還熱衷於使用歐洲人的名字。僧伽羅人對父親的稱呼有:「阿達、達達、阿普奇、比亞等;對母親的稱謂有:阿媽、曼媽、瑪吾等;老年夫婦互稱名字,或稱梅亞,梅,相當於「喂」,若在孩子的面前則稱為孩子他爸、孩子他媽。在城市裡,人們習慣稱穿西服和長褲者為「先生」;稱上身穿西服、下身圍紗籠者為“老板”;稱穿著西服卻不打領帶、下圍紗麗者為「掌櫃」。稱男女青年一般為「先生」和「小姐」。 在當地,過去穿著有等級之分,現在已很少見了。但各民族之間在服飾上都還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如僧伽羅男人一般穿白色長袖緊口短褂,下穿花格沙麗。泰米爾男子穿白襯衣、白短褲,也有的圍紗麗。男孩子都穿短褲、襯衫。僧伽羅和泰米爾婦女都上穿淺色前開襟短袖緊身衣,圓形或直角形領口,下裹彩色紗麗。不同的是,僧伽羅婦女將紗的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而泰米爾婦女用它蒙住臉部。但無論那一種穿法,在上衣以下,紗麗以上均袒露一段腰身,以示其曼妙或半韻。未成年女子都穿過衣裙,僧伽羅婦女把頭髮在腦後梳成一個髻,泰米爾婦女習慣披散頭髮,鼻子上戴花結。斯里蘭卡婦女們都有很多首飾,在家裡世襲沿用,人們認為這是累積財富最可靠的辦法。他們常常在服裝上點綴一些飾物,這些飾物含有不同的寓意,可起著避邪和護身符的作用。所謂的紗麗是由兩塊布拼成的筒裙,直徑依身材而定,一般為1.3公尺,長度從腳底一直到胸口,沒有上下和前後之分,經久耐用,經濟又實惠,它除了當作服裝外,還可當浴巾、汗巾或被子使用。 僧伽羅人的家庭一般是核心家庭,也就是父母和未婚子女共同生活,子女結婚後就單獨生活。僧伽羅人宗族感很強,家族中的長者受到大家的尊敬,有一定的權威性。泰米爾人家庭主要形成是由幾個核心家庭組成的聯合家庭。維達人中還保留母系家庭的殘餘型態,財產按母系繼承。 斯里蘭卡女人多,男人少。男女交往相當保守,男女往往要先在廟會與異性相識,如果有意交往,再進一步單獨到外面約會。如果已經屬意對方,當男方到女方家裡作客時,女方會拿出檳榔示意及款待來賓。婚姻講究門當戶對,種姓在選擇配偶上起著重要作用。男女是否能婚配還取決於雙方的生辰八字,一般由算命先生決定。在鄉下,婚姻一般由雙親包辦,訂婚和結婚要舉行隆重儀式。女家要陪送大量嫁妝,嫁妝越多,女兒在夫家的身價就越高,嫁給醫生的嫁妝大致要4萬美元;男方也不惜耗資,大宴親朋。目前在貴族階級中還存在著一夫多妻的風俗。此外,當地還流行在幼兒時期就決定婚約的習慣,但是在未達成人之前不會舉行結婚典禮。現在斯里蘭卡人,婚前同居的已多達45%。 正式結婚吉祥時刻,女家專門搭起十多平方公尺的禮台,用於舉行儀式。禮台所用木料必須是新鋸出來和沒有使用過的。沿台四角,插4棵芭蕉樹,擺著盛滿稻米的陶罐和插著椰花的銅壼,新郎來到女方家,先由新娘的兄弟為其沐浴更衣(有些地方流行洗腳),然後新郎向新娘獻上鮮花和其他禮品,如首飾、禮服和布匹等。接著,新郎新娘由雙方的舅舅或叔叔引導著登上禮台。主持婚禮的舅舅或叔叔用絲線將兩位新人的右手大拇指纏在一起,再用火柴把絲線點燃,隨後用清水澆熄。最後,用白布把新人圍在一起,象徵純潔相愛,永不分離,有些地方只圍新娘一人;新郎把準備好的項鍊給新娘戴上,婚禮就告結束。在婚禮中,常選一、兩個成熟的椰子,放在木架或地上,用力劈開,或用力摔在地上令椰水四濺,象徵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是將椰子分贈給新郎和新娘,以示祝福。 歷史上,斯里蘭卡曾盛行一妻多夫的婚俗,現在這種習俗在中部山區的地方還保留著。一妻多夫的婚姻通常是先由年齡相近的一對男女舉行婚禮,組成家庭。隨後的一個或多個男子加入這個家庭,但不再舉行婚禮。所有的丈夫都享有同等的權利,都有自己單獨的臥室,妻子可隨意出入任何一個丈夫的臥室,但丈夫不得隨意進出另一個丈夫的臥室。妻子是一家之長,如不服從者妻子可將其逐出家庭,所生子女也只知其母不曉其父。 維達人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後從婦居,常見的是姑表和舅表成親,堂兄弟和兩姨表間的婚姻被認為亂倫。妻子死後,丈夫與姨妹結婚;丈夫死後,妻子與小叔結婚比較普遍。維達人定親手續很簡單,通常是男子帶上一塊布、一條項鍊、一付手鐲、幾支髮簪去見自己鍾情的姑娘,只要對方接受,就表明同意。這時她會把早已編織好的腰帶繫在他的腰上,表示定親。離婚也無須履行任何手續,只要一方表明意願就可。 斯里蘭卡婦女地位不高,結婚後發覺雙方不能適應時,幾乎不會因此離婚。因為一旦仳離,女性更是一點保障也沒有,甚至還會受人歧視。 在斯里蘭卡生孩子是件大事,孩子生下後用陶盆洗澡,母親擠出一些乳汁,加上少許金粉或用金戒指在盛放乳汁的盤底磨幾下,抹在孩子舌頭上,人們相信,這樣可以賦與新生兒以力量和美。一年後要舉行斷奶儀式,同一天還要請陰陽先生給孩子算命,並且替孩子的名字確定第一個字母。 葬禮的方式形形色色,按一般習俗來說,將死者火葬,被認為可以祛除喪宅的晦氣。火葬台用木柴架起,四周圍著白布,屍體放在裡面,由子女點燃木柴火化。僧伽羅人在屍體火化後數日收取骨灰,盛入陶罐掩埋;泰米爾人將餘燼撒入河中。由於火葬費用昂貴,普通人家轉而採用土葬,這一切當然要選在吉日吉 時進行,按照當地風俗,星期二和星期五不宜舉行葬禮。 斯里蘭卡人在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禁忌,較常見的如:男性忌諱看見女性的血,認為是晦氣和不祥之兆。產婦產後7天不得見男性,包括丈夫、兒子和父親在內。孕婦禁吃魚肉。與斯里蘭卡人交往時不得翹起二郎腿,否則會引起他們的反感。不同種族、種性的人不能同桌進餐。新年之日,上午9時至下午2時禁止做家務。佛教徒除了有「午過不食」的規定外,還有在佛像前不得大聲說笑,不進娛樂場所、不快跑、不騎車、不乘母牲畜拉的車、不戴手錶。與印度人一樣,視左手為不潔之手,不可用左手遞東西給人,不可用左手抓飯吃。斯里蘭卡人大多都非常迷信占星術,尤其是僧伽羅人和泰米爾人,他們無論是下種插秧、建房搬遷,還是簽約開業等大小事務都要預先請教占星師,這種風俗日久天長也養成了斯里蘭卡人工作懶散的作風。他們認為稻谷是神靈的化身,育種應選良辰吉日,並忌諱他人看見。稻谷脫粒時,婦女不得進入打榖場。 人們進寺廟時要脫鞋,並且不可以用手觸摸小孩的頭部,女人要避免觸摸和尚深黃色的法服。一般來說,斯里蘭卡和尚看見有女人走過來,無其是觀光客或本地女性,他都會警惕的遠遠避開。和尚地位崇高,日常生活中,人們也要對和尚必恭必敬,不得對和尚做出不禮貌的行為。乘坐公共汽車時,一般人只能從後門上來,只有和尚才有權力從前門上車,車前並設有和尚專座,一般人也不可隨意坐。 今日的斯里蘭卡社會,還充滿著濃厚的封建色彩,主人和僕人間階級森嚴,主人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尊嚴,僕人則隨時受主人的驅使。導遊和司機被嚴格限制不能和遊客吃同樣的菜餚。這裡嚴格的社會階級和印度無異,社會上少有中產階級,只有富人和貧民之分。屬於高種姓的富人和低種姓的貧民間,除了服務關係外,一般是不相來往的。高種姓的人很少到低種姓人家中,低種姓人到高種姓人家中,一般不能就坐,客氣一些的主人會請他們坐特製的低板凳。低種姓人不能在房間裡吃飯,吃飯不准用湯匙和刀叉,只能用手抓著吃,喝飲料也不准用杯子,只能用碗或勺。 由於氣候溫暖,物產豐富,人民生活比較容易,因此養成一般人的惰性,工作慢吞吞,一天最多也只肯工作5個小時。又因為田地非常肥沃,不用施肥除草,人們在耕種時只要撒下種子,就可以等待收成,所以使當地人民更加散漫不振。 斯里蘭卡街道上的交通工具五花八門,汽車和牛車並行,看上去非常不和諧。這裡的牛長得很特別,背上多一塊肉瘤好像駱駝,人們只要把牛車輪軛掛在牛背的瘤上,牠便拖著東西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象在斯里蘭卡也是有名的,這個國家一共擁有8000頭大象,其中3000頭是飼養的,可用以搬運各種物品及木材。在數年前,斯里蘭卡人民慶祝2500年佛陀大典時,曾有3000頭大象披上華衣,在隊伍裡參加遊行,浩浩蕩蕩非常壯觀,因此象彷彿就是斯里蘭卡的標誌。 ☆佛教徒戒律極嚴 斯里蘭卡是個著名的佛教國家,佛教由於傳入的時間相當早,加上信仰的人數眾多,在人民生活、社會發展和藝術成就等各方面,都有重大的影響力。 佛教在這裡已經有悠久的歷史,在2000多年前,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為了宣揚佛理,派他的兒子摩哂陀前來傳教,得到國王的禮遇,從此佛教在這裡成為國教。根據傳統的規定,國王必須是佛教徒,佛牙是王權的標誌和鎮國之寶;佛教和王權緊密聯繫在一起,比丘參與國家事務。殖民主義統治時期,佛教因為是異教受到壓制,失去了在教育和文化上的專斷地位。不少上層人物改信基督教,但是廣大農村人民仍然信仰佛教。斯里蘭卡獨立後,佛教在國家政治中仍有重大影響。由於佛教徒佔選民60%,大選中只有得到僧侶和佛教徒的支持才有當選的可能。 斯里蘭卡佛教屬小乘(Hinayana)教派,稱上座部(Theravada)、長老(thera)派。小乘教派是佛教的原始教派,它與大乘(Mahayana)教派的主要區別在於:大乘教派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把佛神化,主張大慈大悲,普渡眾生,建立佛國淨土;而小乘佛教則把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視為教主,追求個人解說,把「灰身滅智」,證得阿羅漢果作為最高目標。「小乘」是大乘佛教對原始佛教的貶稱。「上座部」屬小乘佛教部派之一,大約起源於佛祖釋迦牟尼逝世100年後,是佛教第一次分裂的結果。當時產生了兩個教派:上座部和大眾部,上座部主張堅持和維護佛教的原始教義。 僧侶在社會上非常有地位,連政府官員都要禮讓三分,因為他們常常可以左右國家的政局。每當斯里蘭卡新總理上任後,依例要到寺院去拜訪高僧,向披著黃袍的高僧跪地行叩拜之禮。如果新任總理或國會議員是由佛教聯盟團體選舉出來的,在就職之前,必先齊集在佛教聯盟本部,作一次施政計劃報告,讓僧侶們滿意後,才能正式上任。 斯里蘭卡的僧侶重拜佛誦經,不重打坐禪修。他們不忌魚肉,但不吃雞蛋、不食蘑菇、禁飲酒;托缽僧侶不多。大部分寺廟的早、午兩餐,都由本村佛教信徒每日輪流送到寺內供養,一般信徒都希望有僧人來家托缽。與東南亞其他國家不同的是,這個國家佛教戒律很嚴,僧侶大約十歲起就開始修煉了。一旦做了和尚,就要終生戒絕女色,不能娶妻生子,但是在社會上卻非常受人敬仰,並被尊為聖人。任何時候,即使是總統或總理在與僧侶交談時,也絕對不能坐在高於和尚的位置上,並要設法將自己的頭部低於和尚的頭。至於普通的老百姓在至高無上的和尚面前,更不用說是何等的謙卑了。 在這個佛教國家任何一個市鎮街頭,隨時都可以看到身披黃架裟的僧人在街上行走,官員和員警見到他們,都要向他們點頭讓路,有時只要他們一揚手,在他們面前經過的任何車輛,就要馬上停下來讓他們先通過;如果他們需要的話,車主還要免費載他們到要去的地方。因此,在斯里蘭卡只有員警和僧侶,才有資格獲得免費搭乘車、船的優待。 ☆錫蘭島建築有特色 錫蘭島上的房屋建築,不但城鄉之間差別很大,就是在城市本身,差別也很懸殊。由於歷史上曾遭受殖民統治,因此在加勒等地可以看到古堡、老教堂和西洋古典建築。西洋古典建築大都採用對稱佈置和淡顏色的屋外粉刷,亮麗的鵝黃、淺棕、粉紅色,突出屋外的柱樑,都有華麗的裝飾和精緻的雕刻。在中部山區一些地方,可以看到一些被稱為「瓦雷瓦」的具有崗樓性質的建築,在獨立前,當地人曾固守這裡與殖民者作戰。歷史名城康提,可以看到獨特的「康提式屋頂」,這裡屋頂與中國歇山式屋頂比較相近,是一種有折面的坡頂粘瓦屋面,遠遠望去,就像戴了一頂紳士帽,著名的康提佛牙寺就是屬於這種形式。從康提到努沃勒埃利耶的沿路上,可以看到很多房屋都雕刻著精緻的屋簷和窗簷。在東北部一帶的亭可馬裏等地,很多房屋都是小瓦覆蓋著的屋頂、高高小小的窗子,掛著白色的百葉窗,外粉刷也都用亮麗的淡黃與淺咖啡色的搭配。獨立後的公共建築,有些是本國人設計的,有些是外國人設計的,因而建築風格有很大差別。 城市中建築物相差較遠,每幢房屋往往自成格局,普遍採用白色或其他淺淡顏色粉刷,在花樹蕉林中半明半暗,時隱時現,非常清新雅致。為了消除暑熱,民居一般以白牆、地磚、籐椅和綠色植物做裝飾。屋內籐椅用上等烏木為主幹,圓弧的椅背,藤編的椅面,歐風優雅的外觀,深受歐亞人士所喜愛;它是英國人在18世紀末印度殖民時期創作改良的,後來流傳到斯里蘭卡,而斯里蘭卡居然後來居上,成為當時歐式籐椅的製作中心。這些簡單大方的籐椅和躺椅,也就成為當時居家的一大特色。 美國作家查理豪爾斯在斯里蘭卡的住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走進這座紅瓦白牆由17世紀荷蘭人建築的兩層樓房,越過拱形的大門,可見充滿綠意的白色走廊,再過去是客廳、飯廳、廚房,客廳與飯廳在設計風格上非常接近。潔淨無瑕的白牆,光亮的地磚,與綠色盆景,充滿斯里蘭卡潔淨明亮的居家風味。大扇的白色窗口,引進滿室的陽光與綠意。室內處處可見荷蘭殖民時期風格的「古董」傢俱,如桃花心木製成的矮櫃、餐桌、高腳櫥櫃和燭台等,另外還有古樸雅致的藤製長椅與躺椅,是斯里蘭卡籐椅極盛時期所留下來的,這些傢俱沉穩的色澤與潔淨的白牆形成鮮明的對比。二樓為三間臥房,查理豪爾斯將其中一間作為客房,另一間改為書房。臥房極為簡單,白牆與暗紅色的木板地,除了一張殖民地時期風格的掛幔床,以及桃花心木的矮桌外,沒有其他的擺飾。建房近臥房,只有簡單的書櫃、書桌和籐椅,白淨的牆上掛著查理豪爾斯收集的畫作。海個房間都有個半圓形的陽台,可欣賞印度洋海景。整個房子的佈局揉合了歐洲殖民時期建築和斯里蘭卡風格,給人一種清新幽靜的感覺。 斯里蘭卡的村莊多以樹木、山丘、河流等命名,有的名字與當地傳說或某一歷史事件有關。濕潤地帶,農村很少是連成一片的居住區,農民房屋之間都相隔有一段距離,房屋多坐落在香蕉樹、椰林或麵包樹濃蔭中,雞鳴鳥噪,鳥語花香,田園風光,一片生機。山區村莊比較密集,一簇簇村舍坐落在靠近水塘的坡地上,或是建在山間谷地小溪旁。 每座僧伽羅住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住房正面朝街的平臺,四周用欄杆或矮牆圍起,上面由延伸出來的屋簷遮雨。實際上,人們除睡眠外,日常生活大都在平臺上進行。這裡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一般農民的住房都是木結構的泥舍,房子蓋在以牛糞糊成的「土製水泥」上,厚厚的泥牆使室內非常涼爽,屋頂用草蓆、棕櫚或椰子葉編成的蓆片苫蓋。賈夫納半島上因缺乏泥土,房屋多用石料砌成。一般家庭沒有窗戶,黑黑的,終年燃著爐子,火種不滅,隨時可以燒水煮飯,食用米粉通常晾在廚房簡單的料理臺上。房屋有的只有一扇門,窗戶很少;有的則根本沒有正式的窗子,只靠簷牆之間的一排通風孔洞採光,所以室內比較昏暗,晚上點椰油燈照明。農村普通家庭擺設傢俱不多,一般只有小凳和長凳,人們睡在舖有椰席的地面上。 ☆斯里蘭卡的食俗 斯里蘭卡人的主食以米飯和咖哩為主,在不生產稻榖的地方,農民一般以龍爪稷、小麥、玉米、木薯和其他糧食為主食。副食有各種蔬菜和瓜果。 作為主食的米飯通常有三種色彩:一種是單純的白飯,吃起來接近白米,幾乎沒有黏度;第二種是鮮艷的黃飯,顏色用咖哩粉內的薑(Turmeric)染成的,這種薑黃葉片和美人蕉相似,顏色與西班牙特產、比金子還貴的香料「番紅花」相近,被歐洲人稱為「印度的番紅花」(Indian Saffron),是咖哩粉不可或缺的一種著色劑;另一種米飯叫做野米,顏色白中帶紫,有些像調了紅酒的飯。斯里蘭卡人吃的米一般事先經過煮製,製作的方法是把稻穀放在大瓦罐中加水煮沸,涼乾後直接貯存,等到吃時再煮。他們也像中國人一樣,擅於用米製成各種突破稻榖原形的食物,一般是將米用臼碾成米粉,和水混合,再用帶有孔的金屬器具擠出一條條細細的米粉,然後放在竹編的圓形小竹盤上晾乾,成為小小的圓片米粉備用,吃時一片片煮熟後混上雞肉咖哩或素食咖哩調味。米粉通常都是家庭主婦們自己做的,自己動手做是以農立國的斯里蘭卡人的特色。 米飯的吃法也有很多種,有咖哩飯(Ricecurry)、炒飯(Fried rice)、黃飯(Yellow ric)和奶飯(MILK rice)等。奶飯是斯里蘭卡的特產,把白米和椰子奶一起煮,煮好放涼,米飯黏成一塊塊,好像蒸過的糯米糕,吃時淋上用辣咖啡煮透的碎肉沾料,很受當地人的歡迎。 也許是因為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斯里蘭卡人對麵包有種特殊的感情,住在城裡的人認為早餐吃麵包、牛奶會比較「文明」,但鄉下的主食永遠是米飯,很少吃麵食。中飯以米飯為主,通常是咖哩飯、炒飯和黃飯輪流著吃。晚餐是全家團聚的時間,菜餚比較豐富,主食是咖哩飯或咖哩沾飯包,一般人家也儘量把肉類和海鮮留到晚上和全家老小一同分享。 食物中佔第二位的是椰子肉,這是斯里蘭卡人脂肪的主要來源,椰子肉脂肪含量相當高,與動物脂肪相似。據說一個手巧的家庭主婦,可用椰子肉做出上百種菜餚。 在斯里蘭卡的鄉間路旁,尤其是在著名的洞窟寺廟附近,或常有野象出沒的錫吉裏耶山裡,沿著公路邊看得到堆著新砍下來的柴,樹幹還新鮮得帶著濕潤的樹葉,切口白白的,這些木柴,就是當地人製作斯里蘭卡傳統菜的燃料。一些斯里蘭卡傳統菜必須放在紅泥瓦鍋裡,由炭火慢熬成。這種素胚色調的鍋,有個圓鼓鼓的肚皮,鍋口朝向內收,小個子的食客得探頭從鍋口往裡瞧,才知道吃的是啥玩意兒。據說這種陶鍋可讓食物在烹煮過程中燒出的味道,達到完美境界。陶鍋下面是同質料的陶爐,材料一致,導熱平均,緩緩加熱燉煮數小時,可使食物全部入味。 斯里蘭卡傳統可以用辣和不辣來區分:不辣的系列大約有麵包果(Bread fryut)、香藥草(Herbs)、雜糧(Dhall)、鄉土菜(Country)、米(Rice)、甜菜根(Beet Roots)等。辣菜有烏賊(Cuttle Fish)、椰子肉(Coconut Sambol)、咖啡牛肉(Beef Curry)、蕃椒和蕃茄(Capsicum & Tomato)、鳳梨(Pineapple)、萊姆(Lime Pical)和辣醬。其中的麵包果,看上去有點像「馬鈴薯燴奶油」,不過顏色深了些,呈淡土色,味道有點像台灣產的「大芋仔」,是一種粉質的果肉,吃了可以裹腹。香藥草是一堆剁成碎屑的深綠色蔬菜,摻雜著黃色和綠色辛香料味,讓人不敢相信就是中國南方最常見的空心菜。雜糧也是斯里蘭卡的名菜,看起來細細碎碎湯湯水水,色澤黃色,既不沾在飯上,也不沾麵包、沾餅吃,味道並不怎麼特別,外國人吃過後不會想再吃。 斯里蘭卡人非常喜歡辣食,許多菜都加放大量的辣椒和其他調味品,如桂皮、咖喱、小豆蔻、丁香和檸檬草等,味道很重。斯里蘭卡菜看起來和印度菜差不多,經常辣得食客頭皮發麻,但菜內椰奶略少一些,辣味也沒有那麼潑辣,它屬於咖哩菜系。做斯里蘭卡菜的咖哩粉並非單一調味,它是綜合了辛香料(Spice)和香藥草(Herbs)混合而成的,至少包含3種,最多可達36種。斯里蘭卡咖喱和印度、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日本的咖喱雖然都是咖喱,調味卻各有特色,吃起來不一樣,調味最淡的咖喱要屬日本咖喱,顏色淺,沒有辣味:東南亞各國次之。而且各國略有不同,如泰國咖喱帶甜味,印尼咖喱多加入花生粉,而斯里蘭卡咖喱和印度咖喱都屬於味濃咖喱,呈深泥色。斯里蘭卡咖哩粉中香料比印度少,並不像印度咖喱粉視宗教而定多種不同配方。斯里蘭卡咖喱粉成分簡單明瞭,主要有:咖喱葉(Curry Leaves)、胡荽子(Coriander)、大茴香(Anise)、肉桂(Cinnamon)和小茴香子(Cumin Seed)。煮肉的咖喱粉大茴香比例多一點,再加上薑黃粉(Turmeric)和辣椒末(Chili Powder);煮魚的咖喱粉不含肉桂粉和辣椒粉,但加入蒔蘿子(Dill Seed)使魚的腥味減少。和印度咖喱相比,斯里蘭卡咖喱不會辣得令人發麻,口腔如著火一般,相比之下,它較為溫和,口感稍微溫潤一些。 在旅館的餐廳裡,除了供應西餐外,為了迎合觀光客的口味,還保留一點斯里蘭卡菜供人嚐鮮,可以說是「聊備一格」。所有菜中,最負有盛名的就是斯里蘭卡咖喱菜,是用許多香辣的調味料,加上魚、雞肉、牛肉和蔬菜等做成。在咖喱肉類方面,斯里蘭卡人不在乎肉質嫩不嫩,多數傳統菜燉數小時、肉早就變老了,如果以中式炒肉片、海南雞的標準去衡量,只有徒失胃口。比較容易接受的是咖喱牛肉和烏賊,它有蝦醬的滋味,咬在嘴裡只比炸花枝硬一點點,非常開胃。斯里蘭卡煮魚的咖喱粉不含辣椒粉,這是考慮到每個人嗜辣程度不同的變通之策,用辣味的多少操縱在廚師手中,不吃辣就不必調辣椒粉。 據說斯里蘭卡人有一種飲食習性,和鄰國的印度人很接近,在吃咖喱鴨時,習慣手拿一個酸果,把酸汁擠在咖喱鴨上,去除油膩,酸香開胃;在做小菜時也會拿酸果汁做調味料。有一道「洋蔥拌茄子」,拌的辣椒是朝天辣椒,辣不可當,又酸得極為尖銳,酸味就來自這種有「斯里蘭卡小檸檬」之稱的酸果。酸果外皮青青,此金桔還小,酸味夠勁。酸酸辣辣的斯里蘭卡小菜,不是一般外來人可以接受的,通常旅館餐廳所供用來配飯的一些現成小菜如鴨肉、魚或青菜等,都是經過改良的,真的要吃斯里蘭卡風味菜,得到本地餐廳去。城市的小吃店中,咖喱也相當辣。 普通斯里蘭卡人家的下飯菜不會單只吃肉,而是吃用咖喱粉和肉、魚、蛋、蔬菜、茄子、混合煮成的「什錦咖喱」。比較節省的人家就只靠吃「蔬菜咖哩」度日。一般人都是用手抓飯吃「蔬菜咖哩」度日。一般人都是用手抓飯吃,飯做好後,盛在盤子裡或芭蕉葉上,加上各種小菜,再淋上一種豆湯或椰肉汁,用手捏合拌勻,送入口中。飯桌上都會為每人準備一碗清水和一杯冷開水,清水用作飯前、飯後洗手指用,冷開水一邊吃飯一邊飲用。請客人入席時,主人遞給每人一杯涼開水,由客人自己拿到桌上飲用。客人如不想喝,可用手輕輕碰一下杯子,領情婉謝,吃不慣辣食的人最好是接受這杯水,否則會感到胃裡辣得難過。斯里蘭卡學生上學通常帶「飯包」,「飯包」是用芭蕉葉或紙張包起來,內容不脫白飯、黃色咖喱菜和菜汁,吃時也是用手拌合,抓著吃。大學生中吃「飯包」的人也不少,在大學門口常有賣飯包的小販,把飯包成四四方方,用薄薄的塑膠袋包起來,打開飯包就是熱騰騰的咖哩菜飯。觀光客要練習一段時間,才能把飯捏成飯團,沾好咖喱汁,送入口中。 當地人酷愛喝紅茶,尤其喜歡又苦又澀的濃茶,認為濃茶才最有味。每天三次,一般都加糖,經濟情況好的還加奶粉,農村中比較普遍的飲料是用椰花釀造的一種淡酒。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到處可以看到小商販賣蒟醬葉、生石灰和切成薄片的檳榔,捲在一起嚼,可以提神,有助消化,但常嚼檳榔會使牙齒染上一層黑色。在眾多的斯里蘭卡小吃中,斯里蘭卡奶茶(Sri Lauka Spice Tea)、沙龍茶(Salon tea)和「鍋餅」美味無比。奶茶是用滾熱的牛奶沖泡摻有肉桂香料的紅茶,喝起來非常香醇;鍋餅是把麵糊倒在小鍋裡,烤好後餅身像一個做得很粗糙的碗,脆脆香香,有鹹有甜,甜餅沒有餡,鹹餅則把咖喱香料炒熟的洋蔥、雞肉灑在鍋餅上面,像吃披薩(Pizza)一樣,餡料完全透明化。 斯里蘭卡水果很多,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都有,可見人們把它稱為「亞當夏娃的伊甸園」並不是空穴來風。懶惰一點的斯里蘭卡人不需要工作,肚子餓了,只吃水果就會飽。這裡的紅毛丹有紅黃兩種,椰子也有黃、綠兩種,還有榴槤、山竺、波蘿蜜、芒果、西瓜、鳳梨,以及大小不等的各色芭蕉和香蕉等,水⊥種類數也數不完。其中,斯里蘭卡芒果據說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芒果。在吃過辣呼呼的咖喱飯後,斯里蘭卡人總喜歡吃一客甜得窩心的水果沙拉,它是西瓜、芒果和鳳梨切成細碎的水果粒再加上大量糖粉組合成的,甜得幾乎失去水果原味。 由於斯里蘭卡已經累積了千年以上的飲食文化,加上歷史上曾為歐洲殖民地,接觸過各種風味的飲食,因此當地不但有斯里蘭卡傳統菜,還有道地的西餐和各種獨到的創意菜。拿西式蛋捲來說,斯里蘭卡人覺得只放單一蔬菜或肉類的英式蛋捲實在太簡單,便加入了火腿末、蘑菇、紅洋蔥、紅椒、黃椒、小辣椒和小辣椒製成的香氣十足、口感辛辣的「斯里蘭卡蛋捲」。普通西方人口味不愛太辣,除非事先交待廚師做,否則一般觀光客是吃不到這種香氣十足現做的「辣蛋捲」。此外,吸叫了西餐烹飪技術和中國式烹調製出來的「創意中國菜」,也是不可錯過的美味。這裡海鮮產量豐富,龍蝦、螃蟹個頭特別大,吸叫了各種烹飪方法後做出的中式海鮮,滋味更呈現多元化。 ☆文化資產豐富 斯里蘭卡人在2000多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許多可以引以自豪的文化。除了在水利灌溉上取得偉大成就外,在文學、戲劇、舞蹈、音樂和造型藝術等方面,也有豐碩的成果。由於民族組成和歷史方面的原因,斯里蘭卡文學可以分為僧伽羅語文學、泰米爾語文學和英語文學等。 僧伽羅語文學開始於西元前3世紀,最早的文獻是刻在岩壁上的波羅米字母銘文。佛教傳入初期,僧伽羅文學創作進入了繁榮時期。此後,寺廟逐漸成了文化的壟斷者,佛經用語巴厘文和梵文取代了僧伽羅文,成了主要著述語言。西元4世紀出現的「島史」和西元6世紀出現的「大史」這兩部巴厘文歷史巨著,對後來僧伽羅語文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詩歌在斯里蘭卡古典文學中,佔有特別重要和突出的地位。現存最早的原作詩歌,是刻在著名錫吉裏耶岩石城堡「鏡壁」上的粗刻文字,共有600多首。最早的詩歌可追溯到西元5世紀,內容是對精美的錫吉裏耶壁畫的讚美。西元9世紀至12、13世紀,可以說是僧伽羅文學的詩歌和散文階段。西元1070年維闍耶巴胡一世擊退朱羅侵略者,國家出現國泰民安局面,他注重文學藝術,因而這一時期也是僧伽羅文學史的黃金時代。當時出現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訓詩」,代替了中世紀的敘事詩,這是從梵文詩歌中衍生出來的一種無韻對句詩體。主要作品有「牟伐德佛本生故事」和「舍沙本生故事」及14世紀初出現的「般悉耶‧波那斯本生經」,是現存的僧伽羅文最古老的民間故事集。書中故事以僧伽羅人鄉村生活為背景,對人物心理有較深刻的描寫。風格樸實坦率,語言通俗易懂,對後來僧伽羅文學影響非常大。 14世紀中葉後,韻文作品再度出現,主要作品有三皈天鵝、孔雀使、神鴿使、燕雀使和鸚鵡使等。這些禽使詩集都是借助某種鳥類為國王、王子或公主向天神祈福的祈禱文,其中有對宮廷、重要人物,以及神鳥沿途所見地形的描繪,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也有一定的史學價值。 在早期僧伽羅文學中,描寫佛教內容的本生經也佔有重要地位。15世紀後,詩人們寫詩的題材開始從佛教內容轉向世俗生活。隨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古老的僧伽羅文學開始和西方文學接觸,特別是近100多年來,受英國文學影響很大。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出現了小說,最早一部僧伽羅文小說是塞伊門‧德西爾瓦的「米娜」。現代著名詩人摩哂陀為了幫助斯里蘭卡獲得自由,拋棄了優裕的家庭生活落髮為僧,以和尚這一有影響的身分號召人民起來趕走殖民者,他創作了「蘭卡,母親」和「自由頌」等作品,大大鼓舞了斯里蘭卡人。為了紀念他,斯里蘭卡政府在1979年11月於可倫坡市中心樹立了他的銅像。 泰米爾文學是南印度泰米爾文學的分支,斯里蘭卡泰米爾文學活動,是從14世紀初北部的賈夫納王國建立後開始的,當時在國王贊助下成立了文學院。15世紀後,泰米爾文學一度被殖民主義者用來在城市中灌輸羅馬天主教思想。從19世紀開始,才有了重大的起色,出現一批泰米爾文學作品,出版了一本模仿英國文學史的泰米爾文學史。近代泰米爾文學以小說發展最為突出,20世紀40年代,小說家們曾用自己的作品推動社會改革運動。20世紀60年代以來,泰米爾文學無論形式上和內容上都有很大發展。現代小說和短篇小說較多採用斯里蘭卡泰米爾方言,運用現實主義手法,思想性較強,藝術日趨成熟。現代著名小說家伊蘭基倫的「公道何在?」描寫賈夫納中產階級生活情景,被認為是最好的泰米爾文小說。 斯里蘭卡英語文學始於英國殖民者對斯里蘭卡歷史和文物的研究,以及對打獵和熱帶種植園生活的描寫。由於英語作為宗主國的語言,因此社會上層掀起了學習英語的熱潮,有些當地人也開始用英語寫作。由於這些人追求英國式的生活方式,所受教育脫離鄉村生活的本國傳統,所以沒有寫出深刻反映當地人民生活的作品,他們所出版的小說和散文,不過是對狄更斯、卡萊爾、司克特,以及浪漫主義作家的模仿。但是由於英語在當地所起的聯繫語言的作用,英語文學在目前還是擁有相當廣泛的讀者。 這個國家的戲劇,分為古典劇和現代劇兩種,古典劇從宗教儀式和宗教舞蹈演變而來,多半描寫宗教活動、神話、歷史和宮廷故事,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表演全部由男角擔任。19世紀末,南印度戲劇傳入斯里蘭卡,西方劇目也大量譯成當地語言上演,給戲劇藝術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影響。現代戲劇以話劇為主,揉合了印度和西方戲劇的特點。在配藥和舞臺設計上,主要模仿印度戲劇;在劇情創作和演技方面,學習西方戲劇的特點。內容上,主要受宗教影響,目前這種藝術形式逐漸被斯里蘭卡人所接受。 斯里蘭卡舞蹈,是這個古國最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已經有2500多年文字記載歷史。直到現在,這個深受宗教薰陶的國家,每年在祭祀豐收或在國家有重要慶典時,都有通宵達旦的歌舞遊行。 這個國家的歌舞中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並且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風俗習慣、思想和風土人情,且有傳統的純摯和民族特色。除了北部泰米爾人的舞蹈外,斯里蘭卡人的舞蹈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南斯里蘭卡舞,也叫做低地舞,分為古典舞和民間舞兩種;第二種是中部地區舞,主要是民間舞;第三種是高地舞,也分為古典和民間兩種。 低地舞手的造型比較自由、粗放,身體幾乎一直保持塌腰的姿勢。傳統技巧是平轉,速度非常快,通常在表演中臉上戴著五彩的面具,極具豐富的民族色彩,散發著神秘且引人入勝的風貌。時至今日,面具舞仍然是最具代表性的斯里蘭卡民俗舞蹈,它來自西南海岸,可以分為兩大系列,一種是專為驅魔治病的驅邪面具舞,又稱為魔鬼面具舞(Devil dancing mask),另一種是叫做可拉姆(Kolam)的舞劇。 驅邪面具舞,相傳是由一個國王為驅病而舉行的宗教儀式所衍生出來的,以桑尼亞(Sanni Yaka)最為著名。它的面具圖案是惡魔,共有18個,每一個都是依照人生病的面容設計的。當地人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惡魔附身的緣故,所以必須驅除病魔,才能恢復健康。因此,在面具上可以看到病懨懨、發燒、胃痛、頭痛等不同病痛時面部扭曲的傳神表情,不過造型都經過誇張和抽象化,非常有趣。 驅邪舞的儀式和中國民間的乩童收驚有異曲同工的地方,通常由穿法衣的祭司來主持。驅魔儀式在病人住的地方搭起一個道場,病人躺在床上觀看整個作法過程,從黃昏一直到翌日清晨。在大鼓的敲擊聲中,驅魔舞者戴上惡魔面具,穿上道服,儀式進行中點上火把,用火驅邪除魔後,再把火吞滅表示病魔真除,整個儀式便告一段落。舞蹈本身非常重視手腳姿勢,每一個手勢都有代表的含義,非常耐人尋味。 可拉姆舞劇的起源典故,據說是一位王妃因為懷孕引起種種身體不適,國王為了取悅她,便請一些人戴著面具演出舞劇。不過也有另一個說法:認為這是謝神祭典的舞蹈,在古代慶豐年時表演。 整齣舞劇的角色在人物方面有國王、王妃、朝廷大臣和村民百姓等;動物則有獅子、豹和熊等,最重要的當然也少不了超自然的鬼神物和動物方面,都還算寫實,可是在超自然神明惡魔面具上,造型就非常誇張,裝飾也十分繁複,有很多造型源於佛教寺廟藝術和民間傳統圖案。例如惡魔面具的耳朵就有千奇百怪的變化,非常搶眼,很有舞臺效果。 在斯里蘭卡民間舞中,很受傳統高地舞及原始文化藝術的影響,但是所表現出來的生活氣息更濃,情感和動作的風貌更為粗獷。表現內容大都取材自古代帝王或斯里蘭卡各種有關美麗動物的神話故事。在表現動物的形態和人物性格上,有很出色的表演方式和技巧。在原始舞蹈中有兩個主要表演方向:第一是模仿動物的姿態而轉變成人類的運動旋律;第二是人不受周圍自然的影響,而是本身律動快感的本能表現,也就是由自身生理上的快感驅使所產生的體操舞蹈。 此外,斯里蘭卡舞蹈動作雄渾有力,富有氣勢,也帶點印度次大陸地區特有的韻律。他們模仿動物的舞蹈如「象舞」,就是用民間舞蹈技巧表現大象的走路、吃食和洗澡等動作。又如「蛇舞」,是表現蛇的各種生活形態,因此手的造型及動作最需講究,多係五指併攏,手背拱起,中指較長,食指和無名指緊貼在中指甲根上,無名指稍後在中指之上,小指稍壓在無名指之上,大拇指緊貼食指第二關節,這種模仿蛇頭的特定手形頗為生動傳神;隨著手臂的舞動,只見蛇一會兒盤旋昂首,一會兒潛伏伺機,一會兒又像眼鏡蛇吐舌靜坐,實在是別開生面。其他還有「孔雀舞」和「鷹舞」等,舉手投足也都十分傳神。 斯里蘭卡的舞蹈特點是兩腿半蹲開跨,兩手虎口張開掌式。手的動作特點在不停地翻動,但是在手臂基本上保持在胸前平舉的位置,同時儘量利用旁腰和胸腰的律動,隨著身體的韻律而晃動。眼睛也隨著手的姿態而轉動,下身沉重有力,每一個動作都是由下至上產生韻律感。通常在舞蹈結束前,都有一段大同小異的結束前動作。 音樂伴奏主要是鼓聲,斯里蘭卡的鼓聲具有很高的技巧和藝術性,據說可以打擊216個鼓點和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擊鼓。鼓的形狀和音色分成很多種,有長形、圓形、橄欖形和雙鼓;音色有高音、低音、強音、弱音、重奏和齊奏等。鼓聲忽而輕擊點觸,似竊竊私語;忽而大聲雷動,是噪譁喧洩。總之,人的喜怒哀樂情緒都由鼓聲來傳達。 在舞者的服飾上,女的下身穿紗麗,上身穿露腹的短衣。男的只用沙麗纏成褲狀,光著上身,但有許多裝飾和胸飾,如腰帶、手鐲、臂鐲和腳鈴等。這些斯里蘭卡舞蹈的服飾和音樂,都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 斯里蘭卡的音樂受印度音樂影響很深:僧伽羅音樂主要受北印度音樂影響,而泰米爾音樂是受南印度音樂薰陶。除了皮鼓和嗩吶外,幾乎所有樂器都是從印度傳來的,在僧伽羅王朝時代,國王經常派人去印度學習音樂;僧伽羅最後一位國王,還派人專程去印度取來音樂教材翻譯成僧伽羅文,成為斯里蘭卡最早的音樂教材。歷代著名音樂家大都受教於印度,現在僧伽羅電影歌曲、舞劇曲調、廣播電台播的音樂,以及民族樂隊演奏的音樂,都帶有濃厚的印度色彩。城市裡受西方音樂影響非常大,通俗音樂盛行。由於斯里蘭卡曾經是歐洲人的殖民地,民族音樂發展曾經受到很大影響。古代記載的60多種僧伽羅樂器,流傳下來的只有20幾種,其中鼓是最重要的民族樂器。現在流傳下來的僧伽羅樂只有一些曲調比較簡單的民歌和舞曲。 繪畫在斯里蘭卡也有悠久的歷史,畫家和繪畫藝術在史傳和巴厘文經疏中就曾被提到。根據古書的記載,西元前2世紀,人們就用由調和朱砂裝點佛塔,現存最早的繪畫作品,是1000多年前創造的光彩奪目的錫吉裏耶壁畫。這些壁畫是無名畫家在錫吉裏耶獅子岩西面石窟中繪製的女性半身像。畫家在白灰的牆上用膠水、蛋黃調和顏料作畫;畫面用色比較單純,主要是紅、黃、綠、棕和黑等,但是色彩相當艷麗,筆法自然流暢,生動地繪出了天女散花與舞蹈的姿態。波隆納魯沃和康提的繪畫藝術,也是斯里蘭卡古代繪畫藝術的珍貴遺產。作品以寺廟壁畫為主,大都採用東方繪畫藝術手法,主要選材於神話故事和宗教活動,刻意表現的是思想,而不是形式,所以技術上是傳統式的,方法上是裝飾性的,構思有理想性,圖案則有形象性的特點。13世紀後,由於斯里蘭卡社會混亂,繪畫藝術走向沒落。斯里蘭卡現代繪畫繼承了古代傳統藝術手法並有所創新,除了部分描寫神話、宗教故事和民間傳說外,作品主要表現人民生活、風俗習慣,以及島國美麗的自然風光,藝術上具有樸實、明快的風格,裝飾性比較強。 斯里蘭卡的雕刻藝術成果也是相當豐碩的,在阿努拉德普勒可以看到造型和雕塑獨特的「月形石」,這是一種安置在佛塔台階下面的半圓形石板,上面有動物和荷花等低浮雕,刀法純熟,表現力強。月形石旁邊是守護神雕像,一般為高浮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阿努拉德普勒附近伊蘇魯牟尼耶山洞佛寺中的「一雙愛侶」浮雕,雕像中的青年男子英武粗獷而又和善體貼,身旁緊偎的少女嬌媚羞澀卻又脈脈含情,充分展示了斯里蘭卡早期匠人對藝術的深度理解力和表現力。阿努拉德普勒時期的石雕多小巧玲瓏,內容強調世俗;而婆羅那魯瓦時期的石雕主要表現了對巨型的追求,主題很少偏離宗教,例如狄布拉洞窟寺院的佛陀及其弟子塑像,造型較大,多係南印度傳統式樣。13世紀後,隨著人口的逐漸南移,斯里蘭卡雕刻藝術也日益衰落。 由於斯里蘭卡歷史悠久,擁有豐碩的建築石雕和工藝美術等成果,這一切都帶給斯里蘭卡蠟染工藝美術豐富的創作源泉。斯里蘭卡蠟染藝術和新加坡、印尼及中國雲南蠟染技巧不分軒輊,並且還具有獨特的民族色彩。斯里蘭卡蠟染藝術家運用蠟染的裂紋效果製造出與現實有一段距離的美感,創作內容除了宗教祭典、斯里蘭卡人物外,更有描述農忙與農閒的各種奇風異俗,相當受觀光客青睞。在一塊五彩的蠟染布上,可以看到斯里蘭卡裝飾美麗的公主等待出閣,農人爬上樹屋遙望田地是否受大象踐踏;長幅彩捲上佛牙慶典的舞者正在儘情舞著,喧鬧的氣氛由紅底繪金彩的裂紋圖中豐富地呈現出來。 這些美麗的蠟染藝術品,首先由設計師在白布上繪出構思的圖案,根據不同的效果有不同的製作過程,最簡單的是用筆沾蠟在布上沿著線條繪描、填色;要製造裂紋效果則在整塊布經過描摹後,塗滿蠟再上色、洗色,一層層增加色彩,最後再晾乾。遊客可以在康提買到這樣的蠟染布,那些深沉美麗的圖案,會讓人回味這個國家許多引人駐足的歷史風情。 ☆最大產茶國 斯里蘭卡國內最主要的農產品就是茶葉,斯里蘭卡的種茶史可以追溯到西元1849年,一個名叫詹姆士泰勒(James Taylor)的蘇格蘭人,在休瓦希塔洛佛(Hewaheta lower)的森林區中間開闢19英畝的耕地,從播下第一顆茶種開始,茶葉就為斯里蘭卡注入了新的生命。詹姆士泰勒不但是在錫蘭種茶的第一個人,而且還從中國和印度引進各種茶的品種,分區進行試驗,因此才有今天錫蘭紅茶的分級,他可以算得上是錫蘭紅茶的開山鼻祖。現在,這塊土地也就是聞名的盧利康得拉(LooLecondera)地產轄下的七號茶園。1870年中期,這個地產集團將茶園增闢到100英畝。當時,這片土地由於地質的關係,不適合種植其他作物,在地產集團有計劃的開發和經營下,茶葉的種植已顯示出它的潛力和日後的經濟美景。隨後的20年,由於不可救藥的枯死病嚴種侵襲當地的咖啡樹,迫使當地農民紛紛改植茶樹,再加上1930年世界咖啡價格暴跌,終於使茶葉堂而皇之的代替了咖啡,成為大宗出口的貨物,也使斯里蘭卡成為今天的茶葉大國。 茶葉的品質一般是隨著茶園地理位置的高低而定。地勢越高,茶的品質越好。此外,基本條件是平均年雨量要達2000公釐,一年四季降雨平均則最理想。由於斯里蘭卡中南部山區一帶擁有以上條件,再加上山坡地勢緩和傾斜,排水良好,因此成為得天獨厚的茶葉產區。 在綿延不斷的山區茶園中,可以明顯地看到數公尺不到就植有一棵松或尤加利或其他種類的樹,這些就叫做水土保持樹。據說當年英國人推廣種茶時,發現茶是一種線根性植物,土壤中的水分如果沒有深根植物加以吸叫保存,將造成水土流失,因此種植了各種水土保持樹。不過這些樹的樹冠必須勤加修剪,以免遮去太多陽光而阻礙了茶樹的生長。 斯里蘭卡的產茶區是以海拔高度來區分。海拔1200公尺以上的山地,氣候終年溫和濕潤,最宜種植茶葉,這裡所產的茶稱為高地茶,樹種多來自中國,茶葉品質較佳;中地茶產在海拔600~1200公尺間,多是雜交的海普利茶種,這種茶味道重又有苦味,但芬芳度高;低地茶產生海拔600米以下,是阿薩姆茶種,所生產的茶為褐至黑色,以黑中帶褐的品質較好。茶區的分佈除了按這種方法區分外,更以島的中央山脈為界,分為東部茶和西部茶兩種。最好的烏瓦茶產自東部山坡,大多是氣候乾燥的8~9月生產出來的。東部茶口味較有變化,不但茶水的顏色漂亮,更因含有各種特殊香味,深受品茗專家的激賞。西部茶的特色是茶水顏色及香味都非常濃鬱。 中央山脈地帶以努沃勒埃利耶為中心,這裡茶葉產量最大,品質佳。這裡地勢很高,海拔近2000公尺,著名的努沃勒埃利耶紅茶和烏瓦茶,都產自這裡延綿數千公畝的茶園中。據說這裡出產的紅茶,經長時間烘焙而成,極為香鬱,是斯里蘭卡著名的品種。除了努沃勒埃利耶茶外,有名的茶種還有康提茶,它是用新鮮、幼嫩的嫩芽製作,茶的濃度相當高。狄布拉茶色、香、味俱佳,品質精純,極受歡迎。魯富酪(Rufuno)茶,濃度很高,口味甘醇,最適合用於奶茶。 茶葉的製作加工,是從採集茶青開始的。採茶女工每隔10天便採摘茶青嫩葉一次,每30公斤的嫩葉可以製成一磅茶葉成品;所謂茶青就是指剛從樹上摘下來的葉包。從茶青到成品要經過五個步驟:萎凋(Withering)、揉攪(Rolling)、發酵(Fermentation)、烘焙(Firing)和篩級(Sifting & Grading)。 萎凋工作主要在於消除茶青中的多餘水分,到茶葉對折而不傷到葉片主脈就算完成;揉攪目的是榨出茶汁附在茶葉上,並經氧化而產生香氣,使飲用者容易沖泡;發酵是製茶中最重要的過程,茶葉的單寧酸與空氣產生氧化作用,使茶葉中苦澀氣味消失,散溢出濃鬱的香味,良好的發酵茶,必然汁味溫甘,氣味芬芳;接下來便是烘焙,目的在阻止茶葉繼續發酵,並將茶葉中水分由20至25分鐘時間。烘焙過程中需人嚴密監視,否則火候不夠或過乾都會不利喉舌,不對口味。包裝與運銷前最後一道手續是篩選,將烘焙過後形成枯莖與纖維物的茶葉梗骨挑除,這項工作必須由熟練茶工進行,從茶葉採摘到成品大約需48個小時。雖然有50萬名以上的勞工從事紅茶的栽培及加工,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泰米爾人,他們工資低,每天得工作9個小時。 在製作過程的某些條件下,嫩芽與茶苞會汎成銀白或金黃色,稱為啻普斯「Tips」。含有大量啻普斯的被定名為花尖「Flowery」,茶葉中幾乎全由銀白色嫩芽組成的茶是最高級而特殊的珍品,每公斤售價高達150美元以上,被命名為銀啻普斯(Silver Tips)。最好的紅茶又分為:BOPF(Broken Orange Pakoe Faninngs),茶葉細小且含有頂芽,為最高級的茶;BOP (Broken Orange Pekoe)是由細碎的小粒碎芽組成,其中混有黃金色白毫,屬高級品;OP(Orange Pekoe)屬橙黃白毫,茶葉長而捲,呈細長圓狀,有茶芽,因此香味及湯色均佳;BP(Broken Pekoe)沒有白毫,也是碎茶,碎片以扁的較佳,屬於中級品;FGS(Fannings)茶葉極細,屬於浮茶,只能算普通茶;Dust No1 & Dust No2是篩除茶渣後的碎茶,一般供作茶包用。 斯里蘭卡紅茶遍銷世界各地,輸出品除了散裝及箱裝外,也有以精美茶罐包裝外銷。過去人們喝茶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東方式,不加料直接沖泡喝法,叫做清飲;一種是將茶當咖啡,把茶葉烘焙研末加糖和奶精,叫紅茶混飲,據說發明權屬於當初在錫蘭嗜飲咖啡的英國人。近年來,隨著世界潮流的改變,人們喝起了懶惰茶,小茶包也成為銷售的主流。 茶葉的等級是經過品茶來評定的,方法是將3公克的茶葉置於四分之一品脫茶壼內,用剛滾開的熱水沖泡6分鐘,倒入相同容量的茶杯裡等待試飲,茶葉則取出備驗。經過色、香、味的觀察和品嘗,就可以評定茶葉屬於那一種等級,這對於茶葉生產和貿易都非常重要。茶廠通常聘有品茗顧問,這類品茗師可以立即分辨製茶過程的缺失,甚至可以精確指出缺失的所在。最重要的品茶者是擔任仲介的經紀人,他提供或建議買方的要求給賣方,以使供需雙方同感滿意。此外,他們還以品茶評定拍賣場上的茶葉價格。至於買主品茶,一則是為經紀人寄來的樣品定價,做為拍賣場上價格標準,二則為日後包罐時混摻各類茶葉做參考。 斯里蘭卡茶葉聞名於世,茶葉投資報酬率高達40%,獲利豐厚。因此1896年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環遊世界,當船抵斯里蘭卡前,他頗有感而發地在筆記上記錄了一位旅客對斯里蘭卡茶園的評價,以為那裡蘊藏著一片篷勃發展的暴利景象。現在斯里蘭卡茶園幾乎全部收歸國有國營,目前最大的賣主是政府當局。具體地說,茶園是由斯里蘭卡熱帶性植物栽培公司與Janatha土地開發處管理經營。少數私人茶園,也有小型合作社或管理委員會等組織,接受政府輔導。茶葉的貿易管轄權屬於政府中貿易商業部茶葉局,設有高級官員綜理全盤產銷事務,並實際指揮與管制茶園生產工作。 依據斯里蘭卡法律,所有茶葉交易必須透過可倫坡拍賣的茶葉經紀商,唯一例外的就是私營茶農可透過英國經紀商將茶葉直接運往英國的茶葉市場拍賣。可倫坡的茶葉大拍賣每週一和週二在斯里蘭卡商會廳舉行。拍賣前三週,經紀人會先將樣品、價格和茶園等資料寄交買主。拍賣現場非常熱鬧,平均每分鐘賣出一批茶葉。專供外銷的高級茶葉,往往另設包廂舉行拍賣,這一措施目的在於讓外銷茶商迅速獲得成品。按斯里蘭卡紅茶的拍賣制度,茶葉從工廠到大盤買主手中,通常需要四週左右。 斯里蘭卡紅茶是斯里蘭卡經濟的重要支柱,每年都為國家賺取大量外匯。據2006年統計,這項外匯收入超過6.57億美元,銷售的國家包括英國、美國、俄羅斯、郎大、南非、日本、澳大利亞、埃及、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亞等,輸出量佔世界第一。因此,紅茶成為當地人傲世的榮耀,人們也據此把斯里蘭卡稱為「紅茶之國」。 ☆擁有小型國防軍 斯里蘭卡擁有一支志願役的小型國防軍,三軍總兵力共約11萬人,另有國民輔助志願隊、家鄉衛隊和員警約4.2萬人,國防年度開支約170億盧比,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1%。目前三軍主要任務在於防堵泰米爾人的分離運動。但是軍隊素質不高,訓練不良,武器裝備也落後,加上軍中普遍厭戰心理,所以戰鬥力平平,乏善可陳。 總統為武裝力量總司令,最高國防決策機構為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由總統兼任,成員有國防部長和陸、海、空三軍司令、員警總監等。國防部為最高軍事行政機構,總統通過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和陸海空三軍司令部對全軍實施領導和指揮。武裝力量由正規軍和員警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 陸軍是斯里蘭卡的主要軍種,建於1949年,總兵力總9萬人,在可倫坡設有陸軍司令部,由上將司令、中將副司令及少將參謀長與一人指揮。全國被劃分為南、北兩個軍區,下轄有21個分區。每個軍區轄有1.2萬名兵力,由少將指揮官指揮。陸軍戰略作戰單位為旅,可以自行招募士兵,軍官都是終身在部隊裡效力。全軍有5個旅,每個旅轄有3個萬。步兵營是野外作戰的戰術部隊,每個營擁有5個連,每個連有4個排,典型的排有3個班,每班有10名步兵。除了步兵外,陸軍正有兩個偵察團、兩個野戰砲團、一個防空團、一個野戰工程團、一個工程設備團、一個軍醫團、一個通信營及各種後勤單位。陸軍還有一個女兵團,兵力3500人,分為5個營,每個營約有30名軍官,她們有的是正規軍,也有志願兵和義務兵。主要任務是對部隊提供非武裝性和非戰用性的支援,也擔任主要鐵、公路、橋樑的警戒及守衛工作,還可清除道路上的地雷和炸彈。 透支陸軍的武器裝備不但陳舊而且雜牌,主要供應國有中國、新加坡、巴基斯坦、南非、以色列、美國、德國和英國,比較重要的有裝甲車、裝甲運兵車、直升機、卡車、火箭、榴彈砲、迫擊砲和步、機、手槍等。 海軍官兵員額約1萬名,是三軍中兵力最小的軍種,受海軍司令的直接指揮,擁有北部、東部和西部等3個轄區,主要基地在可倫坡和亭可馬裏,其中亭可馬裏是斯里蘭卡最大的海軍基地。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基地,如可倫坡行政區的維裏薩拉(Welisala)基地、賈夫納行政區的卡賴納加爾(Karainagar)基地、漢班托特行政區的坦加洛基地、以及普塔勒姆的行政區的卡爾皮蒂雅基地等。海軍主要的任務是防阻叛亂分子對外連絡、攔截外國資助國內分離勢力的海岸滲透、防止非法移民通過保克海峽進入斯里蘭卡,取締領海的海上走私活動及護漁行動。但是以現有海軍兵力執行多種艱難的任務,顯得非常力不從心。 這支雜牌的海軍部隊並未擁有真正可以出海作戰的艦隻,連驅逐艦和巡防艦都沒有,只有80多艘小型的近海執行任務的小艦艇,主要的有40多艘自製低性能的巡邏艇,其中半數以上是40噸級小型的普拉底帕級巡邏艇,另有一些排水量300噸級大型的賈亞薩加級巡邏艇。海軍還擁有6艘中國製的上海2型蘇拉亞級快速攻擊艇,14艘以色列製的超級德沃拉型巡邏艦,數艘英國製的美洲豹型登陸艇,另有一些俄製及韓國製的攻擊快艇。 空軍官兵員額也是1萬人,受空軍司令的直接指揮。空軍作戰指揮部位於可倫坡以南的拉特馬拉納(Ratmalana),擁有3個大型空軍基地:可倫坡行政區的卡圖納亞克(Katunayaka)空軍基地、東部沿海的亭可馬裏中國灣空軍基地和賈夫納空軍基地,其中以賈夫納空軍基地規模稍差。此外,國內另有9個小型的空軍基地。 這支小型空軍主要使命是戰術進攻、配合地面部隊提供空中砲火支援、空中運輸和醫療救助等。現在空軍擁有4個戰能不同的飛行中隊:第一中隊是飛行訓練學校,設在亭可馬裏中國灣空軍基地,配備有美製的謝斯納斯輕型飛機。第二中隊是運輸中隊,部署在卡圖納亞克空軍基地,配備有美製的C-130、中國製的運-8和運-12、印度製的HS-748等老式的運輸機。第三中隊是防暴航空中隊,也部置在亭可馬裏的中國灣空軍基地,配備有可以攜帶對地面攻擊的機槍和炸彈的義大利製SIAI──馬場提SF-260TP輕型戰鬥教練機,還有少數戰鬥機。第四中隊是直升機中隊,設在卡圖納亞克空軍基地,配備有美製的貝爾212和貝爾412直升機、法製的SA-365、海豚-ILS直升機。此外,斯里蘭卡空軍還設有空軍支持部隊,包括一個電子工程分隊、一支航空分隊,以及行政管理、醫療、後勤和採購分隊。另外,還有兩個防砲營和一支規模不大的空軍安全部隊。 斯里蘭卡空軍一共擁有80多架各型飛機,其中可以執行任務的大約只有64架。主要的機種有俄製的米格27戰鬥機,以色列製的幼獅戰鬥機,美製的C-130運輸機和貝爾412EP直升機、中國製的運-8運輸機等。 這個國家還有一支準軍事力量的員警部隊,屬國家安全部隊的一部分,其主要職責是維護國內治安,歸員警總監指揮,共有2.85萬人,設有3個地區司令部,分管島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全國共有260派出所。 國民員警還有一支為數1100人、分成7個連的特種作戰部隊,經常與軍隊聯合作戰,進行反恐行動。
返回到
斯里蘭卡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