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尼泊爾 的原始碼
←
尼泊爾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沙阿王朝統一全國== 1559年,印度烏代普爾王國拉其普特王公的後裔德拉維亞•沙阿(Dravya Shah)出兵佔領了尼泊爾西部的一個大村莊廓爾喀,並且在那裡創建了廓爾喀王國,他勵精圖治,逐漸擴大疆土,到了18世紀後,王國慢慢地強大起來。1742年,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Prithvi Narayan Shah)登上廓爾喀第10代國王的寶座後,趁馬拉王朝3國不和的機會,發動了兼併戰爭,屢戰屢勝,終於在1768年9月征服了加德滿都王國;接著又吞併了帕坦王國,翌年又消滅了巴德崗王國,結束了馬拉王朝的統治,創立了沙阿王朝,定都於加德滿都。 沙阿王朝的建立意味著尼泊爾步入近代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是位雄才大略有遠見的國王,他並不滿足於對加德滿都各地的征服,而是要建立強大統一的尼泊爾王國。乃採用各個擊破戰術,東征西伐,消滅國內各地的小王國和土邦,把尼泊爾的疆界向南推進到大吉嶺,向西擴張到馬爾希揚和哲普河,向北延伸抵喜馬拉雅山南麓,向東擴張到莫朗和哈努曼納加,完成了統一大業。 他對內積極發展民族經濟,促進國家進步,鼓勵礦藏資源的開採,保護民族手工藝和民族文化,促進國內各民族間的團結,驅逐西方傳教士,興辦各種公益事業,還把各地不同種族的優秀人才,吸收到廓爾喀軍隊和中央機構中委以重任,力圖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在對外方面,積極展開外交活動,尤其是在外貿政策上,嚴格採取鼓勵輸出和限制輸入的措施。這位英明的君主由一個小小的廓爾喀王國起家,將陷入內戰和四分五裂的眾多小國,統一成一個獨立的尼泊爾王國,為這個國家的以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至今仍被尼泊爾人尊為「尼泊爾命運的締造者」和國父。 1774年1月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駕崩,長子普拉塔普•辛格•沙阿(Pratap Singh shah)繼位,僅執政兩年就去世,他的兒子拉納•巴哈杜爾•沙阿(Rana Bahadur Shah)接位時年僅兩歲,無法親政,王權旁落,乃為貴族間的爭權奪利提供了機會。1791年(清乾隆56年),一些貴族鼓勵年幼無知的國王出兵大舉入侵西藏,清乾隆帝派福康安征討,直入尼泊爾境內,進迫加德滿都以北,尼泊爾舉國驚慌,兵敗求和,每5年向中國朝貢一次,成為中國藩屬之一。同年,尼泊爾還被迫與英國簽訂通商條約,放寬了英國商品輸入的限制。 1799年,拉納•巴哈杜爾•沙阿國王因不願聽從大臣們的擺布而被廢黜,另立年僅兩歲的基爾旺•尤塔•比克拉姆•沙阿(Girvan Yuddha Bikram Shah)為新的國王,嚴重削弱了王室的權力和地位。由於王權的衰弱,皇親王戚和貴族間的鬥爭也日益加劇,這就給外國勢力以可趁之機。 18世紀末,英國在印度建立殖民統治後,續向南北擴張勢力。1814年11月1日,英度駐印度總督赫斯廷斯勳爵(Lord Hastings)藉口印度和尼泊爾發生邊界糾紛,調集兩萬多大軍,分別從東、南、西三面向尼泊爾發動進攻,當時的尼泊爾首相比姆森•塔帕(Bhimsen Thapa)採取強硬的抵抗政策,英國沒有得到任何便宜,但卻發現尼泊爾士兵強悍忠誠,受了傷還會笑。同時尼泊爾在這場抗英戰爭中,湧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譜寫了多則動人心弦的抗戰詩篇。 在卡朗加(Khalanga)激烈的戰役中,率領600名戰士的巴拉、巴德拉、孔瓦爾(Bala Bhadra Kunwar),與由英國將領吉萊斯皮(Gillespie)所指揮的4000名英軍英勇激戰,結果以少勝多,擊敗多次英軍的進攻,並用僅有的一門大砲擊斃吉萊斯皮;連婦女們也用石頭作武器參加作戰。在這場戰役中,尼軍將士誓言:「我們至死也不放棄堡壘,寧願與來犯敵人同歸於盡」。這種精神贏得英軍的敬畏,戰役結束後英國人在此立碑致敬,碑文寫著:「敬獻給我們英勇的敵人巴拉、巴德拉和勇敢的廓爾喀朋友們」。 著名的馬龍(Malaun)戰役,是負責守衛西部邊陲的尼軍將軍阿馬爾、辛哈、塔帕(Amar Sinha Thapa),以少數兵力多次擊敗由英將奧克特洛尼(Ochterlony)所率領大量前來進攻的英軍。兩軍作戰人數懸殊,激戰半年之久仍無法攻克馬龍,奧克特洛尼在百般無奈的情況下寫信給阿馬爾、辛哈,以高官厚祿誘降這位尼軍將領,都遭到嚴詞拒絕,並認為這封信是對他的侮辱,當場將信撕得粉碎,且更加勇猛地投入戰鬥。由於他異常勇猛頑強,因而被譽為「尼泊爾的活獅子」。 在與英軍作戰的德烏塔爾(Deu Thal)戰役中,曾經參加多次戰役的尼軍老將巴克提•塔帕(Bhakti Thapa),奉命擔任攻佔德烏塔爾堡壘的任務,60歲高齡的他率領500名士兵與英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他以「衝鋒在前是英雄」的口號鼓舞青年士兵,並身先士卒,率先殺入敵陣,後來身負重傷,仍然手持利劍指揮軍隊,堅持到最後一口氣。雖然這次戰鬥未能收復德烏塔爾,卻狠狠地給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英軍欽佩他的忠勇精神,用昂貴的布匹將其遺體裹好送還尼軍。 儘管尼軍鬥志頑強,最後終因兵力和裝備上的群寡懸殊而失利。1816年3月4日,尼泊爾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不平等的索高利(Sugauli)條約,將與印度交界處的東、西兩側約一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讓給英屬印度,並給予英國在尼泊爾的種種特權,外交也受到英國的監督,英國有權招募廓爾喀人參加英屬印度軍隊,規定尼泊爾人和印度人間互通貿易;英國則保護尼泊爾不受第三國的侵犯,允許尼泊爾政府在內部事務方面享有自治權。 同年,即將親政的基爾旺尤塔•比克拉姆•沙阿國王駕崩,年僅4歲的拉金德拉•比克拉姆•沙阿(Rajendra Bikram Shah)繼承王位,實權則操在首相比姆森•塔帕手中。這位當年抗英領袖仍不屈服於英國,想儘快把英國人趕出尼泊爾。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他進行了一系列社會改革,試圖走富國強兵之路。重新整編軍隊,創辦兵工廠,擴充軍火庫;力主廢除奴隸制度,限制對佃農的壓榨和高利貸剝削,穩定市場物價,發展民族工商業,制定長期墾荒計劃,開發南部平原的森林資源,充實國庫收入;在外交上,對英國公使在加德滿都的活動加以嚴格限制,力主亞洲各國聯合趕走英國殖民者,不斷派人並寫信給中國、緬甸和印度的一些土邦暗中聯絡,共商反英大計。但是這位尼泊爾近代史上偉大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最後卻未能逃過被奸臣謀害的悲慘結局。 1834年,拉金德拉國王已經成年,並開始問政。為了富國強兵,比姆森首相採取緊縮財政開支政策,但是年輕的國王和他的王后卻不願在開支上受到約束。國王開始對比姆森不悅,對尼泊爾虎視眈眈的英國人抓住了這一可乘之機,乃把比姆森視為在尼泊爾推行殖民政策的最大障礙,必欲除之而後快。現在正是大好時機,乃煽動塔帕家族的死敵潘德家族反對比姆森,向國王和王后暗進讒言,硬說國土的喪失皆因比姆森的主戰所致。於是國王決定派比姆森作為尼泊爾的使節前往加爾各答,實際上解除了他的首相職務。三年後,當比姆森回國時,拉納•忠格(Rana Jung)已經是權勢顯赫的人物,並在王宮中有很大影響力,頗得國王和王后的歡心。正當潘德家族千方百計要除掉比姆森的時候,王子迪溫德拉突然死去。潘德家族乘機誣告比姆森下毒害死王子,國王信以為真,將比姆森撤職並逐出加德滿都,流放到博朗,拉納•忠格被任命為新首相。 比姆森雖被罷官,但他德高望重,深得人心,潘德家族感到只要他還活著,對自己的危險和恐怖的幽靈仍然存在。於是,拉納•忠格又以「商議政務」為名將比姆森召到加德滿都,不久把他關入監獄。1839年4月16日,當比姆森聽說自己妻子被強迫在城裡裸體遊街示眾時,再也無法容受,便打碎玻璃窗,用玻璃片割喉自殺。他死後,凶殘的潘德家族把他的屍體斬碎拋在比什努瑪蒂河岸餵狗。從此,大權落入王后薩姆拉吉雅•拉克絲米和她的親信拉納•忠格手中,英國人把拉納•忠格變為自己的工具,利用他達到控制尼泊爾的目的。 1846年,加德滿都發生駭人聽聞的科特慘案,這是使尼泊爾近代歷史出現轉折的重大事件,它的策劃者是忠格•巴哈杜爾•拉納(Jung Bahadur Rana),他在尼泊爾歷史上以凶狠殘暴而著稱。此人出身名門望族,父親曾任大臣,童年時隨父走南闖北,見多識廣,但性情粗野,不好讀書,便習武從軍,當上皇家軍隊的中尉軍官。20歲時,因他的家族在政治鬥爭中失勢而受到迫害,生活沒有著落,只得靠賭博和捕象為生,一度曾流落印度。2年後獲平反回國,重新在軍隊中供戰,先後擔任過太子蘇倫德拉和王后拉吉雅的侍衛官。當時由於王室內部的權利鬥爭,行政大權落入王后手中,他利用宮廷內部矛盾,極力討好王后,博得她的寵信。王后一心想要剝奪王太子蘇倫德拉的王位繼承權,以便將她的親生兒子拉南德拉立為王儲,但是遭到首相馬特瓦爾的反對。野心勃勃的忠格•巴哈杜爾•拉納為了進一步取悅王后,策劃了陷害首相的陰謀,並親自動手槍殺首相,也就是他自己的舅父。 首相馬特瓦爾被殺後,法特•忠格繼任首相,但徒有虛名,沒有實權。當時,深得太后寵信的是權勢顯赫的甘加•辛格將軍;而忠格•巴哈杜爾•拉納也被任命為將軍,授權指揮三個團的兵力,並掌管一些政府部門,當時雖年方29歲,但已進入國家最高權力核心,成為政府中僅次於甘加•辛格的第二號人物,但他並不滿足已獲得的權勢。 同年9月15日晚,他親自出手,從屋頂潛入甘加•辛格官邸的祈禱室,槍殺了正在禱告的甘加•辛格。拉吉雅王后得知心腹被殺,悲憤欲絕,暴跳如雷,發誓要查出兇手。忠格•巴哈杜爾•拉納卻故意火上加油,詭稱暗殺事件一定有大人物主使,兇手須立即追查。於是王后倉卒下令召集文武百官到王宮的科特庭院集合,忠格•巴哈杜爾•拉納正中下懷,一面派人吹響警號,一面火速調遣他指揮的三個團開往王宮,他意識到向權力頂峰衝刺的決定性時刻已經來臨,這是除去全部政敵的千載難逢良機。 當所有大臣、將軍、酋長和貴族們在半夜聽到集合號後,匆忙趕赴王宮集合,他們看到庭院四周重兵包圍、警戒森嚴時,不免十分疑惑,阿比曼將軍預感事態不妙,也把他指揮的兩個團帶到王宮。此時,國王和王后也來到科特庭院,當王后看到大批軍隊時起了疑心,忠格•巴哈杜爾•拉納機警地解釋說,這是為是了王后安全,以防不測。所有高官和將軍都到齊後,王后如被激怒的母獅吼叫著不把兇手查出,誰也別想離開庭院。無法控制的狂怒使王后幾乎喪失理智,她厲聲問忠格•巴哈杜爾•拉納:「兇手是誰?」忠格•巴哈杜爾•拉納雖然口稱不敢妄說,卻以眼色向王后暗示係站在近旁的大臣潘德所為,王后便命令將潘德押起來,氣沖沖地走下庭院親自審問,但潘德矢口否認,王后便下令將潘德立即斬首。阿比曼將軍說:「沒有國王的命令不能殺他。」拉金德拉國王見勢不妙,便藉故離開庭院躲藏起來。於是法特•忠格首相便出面一再勸王后息怒,但王后反而怒火中燒,親自手提寶劍撲向潘德,法特•忠格連忙上前勸阻。這時忠格•巴哈杜爾•拉納陸續把軍隊調入庭院,阿比曼將軍見形勢嚴重,試圖也把他在王宮的軍隊調入庭院,但為時已晚,當他走到庭院大門時被門衛軍官刺殺。隨後忠格•巴哈杜爾•拉納下令殺死所有在場的貴族、大臣和將軍,頓時庭院內血流成河,屍橫遍地,被殺者達400多人,拉吉雅王后目睹了庭院內發生的大屠殺,但是為了活命,只好當場委任忠格•巴哈杜爾•拉納為首相兼軍隊總司令。事後忠格•巴哈杜爾•拉納又下令把科特慘案中被殺者的家產全部沒收,政府中的重要職務和軍隊中校級以上軍官全部由拉納家族的人擔任。不久,他廢黜國王和王后,另立王儲蘇倫德拉為國王。忠格•巴哈杜爾•拉納通過這場宮廷大屠殺奪取了國家實權,國王成為傀儡,作為世襲首相的他才是這個喜馬拉雅王國的最高主宰,他被賦予專制君主的一切權力,從此開始了拉納家族長達一個世紀的獨裁統治。 在拉納家族的統治下,這個國家淪為英國的附庸和招募廓爾喀士兵的補給地。同時,英國還完全控制了尼泊爾的對外關係,對這個國家實施了嚴格的隔離政策,沒有英國當局的許可,尼泊爾人不能到國外旅行,任何外國人也不能進入尼泊爾國境。 1850年,尼泊爾國王蘇倫德拉•比克拉姆•沙阿(Surendra Bikram Shah)應邀訪問英國,改善了王室與英國的關係。此後,英國雇用廓爾喀人組成的「廓爾喀兵團」轉戰東南亞、印度和北非,為大英帝國立下汗馬功勞。 1854年,尼泊爾再度找中國西藏的麻煩,兩年後獲利媾和,西藏對尼泊爾年納一萬盧比,並且給予尼泊爾人居住西藏的特權。翌年,尼泊爾軍隊協助英軍平定印度境內的判亂。 20世紀初期,尼泊爾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反英事件時有發生。由於受到尼泊爾國大黨要求實行民主攻治的影響,引起效忠皇室的人士起來革命,使國王特里布梵(Tribhuvan)得以於1911年重掌政權,並奉行民主政治制度。1920年,中國政府曾經派遣專使前來,授尼泊爾首相以中國陸軍上將的軍銜,頒予軍服軍刀,蔚為尼泊爾近代史上的一大盛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尼泊爾和英國密切合作,尼軍曾為英國效力。因此,1923年英、尼兩國簽訂了「永久和平友好條約」,英國承認尼泊爾的獨立,正式將其定名為尼泊爾王國。但條約卻規定薩高里條約仍然有效,因此英國事實上仍控制著尼泊爾,並且在尼泊爾仍享有種種特權。 1931年1月,境內發生大地震,包括加德滿都在內的全國一半以上地區,都遭到嚴重的震災,罹難人數多達1.7萬人,另有3300多人受傷,有33.79萬間房屋倒塌,許多大廈、寺廟、佛塔、橋樑和道路等建築設施,都遭到嚴重的破壞,政府、王室和國際社會都捐款救濟災民。至20世紀30年代末止,加德滿都地區又發生了兩次強烈地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尼泊爾和同盟國一起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勢力,饒勇善戰的廓爾喀兵團,曾與中國遠征軍在孟拱河谷並肩作戰。1947年,英國勢力撤出南亞次大陸後,印度卻承襲了大英帝國的衣敭,在1950年7月31日,利用拉納家族統治地位岌岌可危之際,迫使尼泊爾簽訂「尼印和平友好條約」和「貿易與商務條約」,從此尼泊爾在對外關係上要接受印度的「指導」,並接受經常性的經濟津貼,使尼泊爾成為印度的附庸國。 這個時候尼泊爾國大黨已經成立,要使用武力推翻拉納家族的專制統治,並與國王特里布梵(Tribbuwen)保持較密切的聯絡,拉納家族揚言要廢黜國王,並出動軍警包圍王宮,監視國王行動。同年11月6日,國王全家進入印度大使館避難,然後飛往新德里。首相莫漢•蘇姆、謝爾欲立國王孫子為新王,遭到印度的拒絕。隨後尼泊爾國大黨舉行武裝起義,許多地方成立了人民政府。1951年1月27日,尼泊爾國大黨聯合王室的勢力,依靠武力和談判,迫使首相交出政權,從此結束了拉納家族在尼泊爾長達105年的世襲專制統治。同年2月國王回到加德滿都,組織了臨時內閣。同月18日,國王頒布臨時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這一天,也就成為尼泊爾的國慶日。 1953年尼泊爾境內發生農民大暴動,第一次顯示出共產黨在這個落後王國中的深厚影響力。同年8月尼泊爾議會改選後,尼泊爾共產黨成為國內最有勢力的政黨。1955年3月,特里布梵國王駕崩,由馬亨德拉•比爾•比克拉姆•沙阿(Mahendra Bir Bikram Shah)繼承王位。同年4月18日尼泊爾參加萬隆會議,同年12月14日加入聯合國。 1957年尼泊爾正式通過第一個土地法,拉開了土地改革的序幕,提高國內佃農的地位。1959年2月12日尼泊爾頒布第一部憲法,規定尼泊爾是個完全民主的國家,仿效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國會實行兩院制。同月18日完成第一屆任期5年民選政府的選舉,使尼泊爾成為君主立憲國。尼泊爾國大黨成為執政黨,它的國內政策招致國王和社會上的不滿,形成對立的局面。1960年9月1日星期天,所有大臣參加「塔龍達爾」的青年組成立典禮,國王趁機逮捕了包括首相在內的所有大臣。同月,尼泊爾參加不結盟國家會議。同年12月25日國王發布詔書,宣布自即日起改組政府,解散國大黨內閣和國會,建立以他自己為首的大臣會議,親自掌握政權,實行獨裁統治,但也進行行政改革,保障私人資本,歡迎外資,促進經濟發展。 1961年1月,國王又宣布禁止一切政黨活動,同時開始自下而上選舉各級評議會議員,在全國實行無黨派評議會制度達30年之久。同年4月10日,境內15個半獨立狀態中的封建部落也合併於尼泊爾,接受國王的直接統治。同年9月,尼泊爾參加不結盟國家會議;次月與中國簽訂修建西藏到加德滿都公路的協定。 1962年12月16日,國王頒布新憲法,明定尼泊爾是印度教君主國,全國實行無黨派的評議會制度,國王是國家元首和最高統治者,王位世襲,國王通過王室機構直接領導政府和軍隊,掌握全國軍政、財政和文化大權,在國王下面設有立法機構的全國評議會和諮詢機構的國務會議,政府職能由大臣會議執行。翌年,尼泊爾首屆評議會大臣會議由9位大臣組成,國王兼任首相,其中5人是部長,4人是助理部長,輔佐國王掌管一切軍政大權。 1963年6月中尼公路開始修築,1967年5月完工通車,公路從科達里向北進入西藏的聶拉木縣,途經定日、拉孜、日喀則到拉薩,全長104公里,其中有86公里長是通過高山峽谷的險要地帶,另有許多橋樑和隧道。 1969年尼印兩國因邊界爭端而交惡,尼泊爾在內政和外交上逐漸疏遠印度,走向獨立自主之途。1972年10月31日,馬亨德拉國王因心臟病逝世,由長子畢蘭德拉(Birendra Bir Bikram Shah Deva)繼位,且在1975年2月24日正式登基。 1979年4月6日開始,尼泊爾發生規模空前的學生示威大遊行,繼而還有農民示威、工人罷工和商人罷市的情事出現,形勢不斷擴大惡化。國王見勢不妙,只好在次月24日發表公告,決定尼泊爾將在成年人普選的基礎上,通過無記名投票方式,舉行全民公決,對保持無黨派評議會制度和建立多黨制政府進行選擇。翌年5月2日,境內舉行全民投票,結果施行20年之久的無黨派評議會制度獲得險勝,並對政治體制略作改革,國王仍大權在握。 由於國內經濟不振及官員瀆職,國王被迫於1983年7月更換內閣。1985年加德滿都對西藏拉薩的旅遊路線開放,遊客劇增,為尼泊爾的旅遊業帶來了新的活力。同年5月,尼泊爾會議派為了恢復政黨活動,反對獨裁統治,展開了全國性的「公民不服從」的民主化運動,向政府施加壓力。同年尼泊爾得到日本的大量援助,國內經濟獲得發展。從1986年起,尼泊爾在外交政策上以防範強鄰印度為主要方針,並開始從中國進口武器,從而激怒了印度。1987年4月14日,畢蘭德拉國王宣布年滿15週歲的太子迪潘德拉(Dipendra)為王位繼承人。 為了報復尼泊爾政府的親中國政策,在1989年3月尼、印兩國「貿易與過境條約」期滿時,印度封鎖尼印邊界,並取消對尼泊爾的特別優惠待遇,使尼泊爾重要進口物資來源中斷,國內物價狂飆,經濟陷入危機中,群眾動亂浪潮蔓延全國。1990年1月3日,王儲迪潘德拉成年,繼承了部分國家權力,形成父子共治現象。同年4月,尼泊爾國大黨和共產黨左翼聯盟陣線(又稱毛派)發起反對無黨派評議會制度的人民運動,引發了嚴重騷亂,終於迫使國王於同年11月9日讓步,頒布新憲法,開放黨禁,實施民主選舉,正式將尼泊爾的君主專制改為多黨制基礎上的君主立憲制,使尼泊爾成為民主國家。 1991年5月12日,在32年來第一次的自由民主選舉中,國大黨勝出,由其黨魁吉里雅•普拉薩德•柯伊拉納(Girija Prasad Koirala)出任首相,由國大黨和共產黨左翼聯盟陣線共同執政,並公布政府首長的個人財產,以遏止貪污,確保政治清廉。同年12月柯伊拉納首相訪問印度,雙方就貿易和過境問題達成協議,兩國關係得到改善。 由於國內經濟不景氣,1992年4月加德滿都發生罷課、罷市和罷工等大規模示威活動,反對物價上漲,示威者還和軍警發生衝突,造成傷亡,政府被迫在首都實施宵禁,才使局勢得到緩和。次月國大黨在市、縣、村各級地方選舉中獲得大多數席位。同年11月,尼泊爾共產黨聯合另外三個左翼政黨在加德滿都舉行聯合集會和示威遊行,向國大黨發難,追究政府與印度簽署「塔納普爾條約」的責任,要求首相引咎辭職。1993年10月11日,國大黨讓出部分內閣席位給共產黨,國內局勢才告平靜下來。
返回到
尼泊爾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