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菲律賓 的原始碼
←
菲律賓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接受半自治統治== 1901年7月4日,文官政府在馬尼拉舉行就職典禮,威廉•塔虎脫(William Taft)擔任民政總督。同年9月1日,美國總統麥金利根據塔虎脫的建議,任命3名菲律賓人為「菲律賓委員會」成員。翌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了「菲律賓法案」,菲律賓的行政、立法和司法大權均由美國政府掌握。同時,美國資本大量介入菲律賓。1903年,美國在菲律賓擁有2000多家企業。1907年7月30日,菲律賓舉行第一次立法議會選舉,有10萬名菲律賓人參加了選舉,結果國民黨獲得59個席位,進步黨只獲得16個席位。國民黨人奧斯敏納(Osmena)當選為議長。同年,菲律賓議會選派兩名代表常駐美國國會,但他們只有發言權,沒有表決權。 1913年,根據恩德伍德關稅法的規定,美國商品可以免稅輸入菲律賓,菲律賓的蔗糖、椰子、煙草和檀木等也可以免稅輸入美國。1916年,美國國會通過瓊斯法案,又叫菲律賓自治法案。它給予菲律賓人較大的自治權。法案規定總督由美國人擔任,除教育部長外,政府各部的部長都由菲律賓人擔任。另外,立法權由菲律賓人控制。這個法令還宣稱一旦菲律賓能建立一個穩定的政府,就答應菲律賓獨立。 在1914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2.5萬多名菲律賓人參加美國陸軍赴歐洲大陸作戰,還有6000多人加入了美國海軍。戰爭期間,菲律賓人認購了大約4000萬披索的自由公債。1919年2月23日,菲律賓議會派出以參議院議長奎松為首的代表團出訪美國。美國總統威爾遜對戰爭期間菲律賓人民的合作表示感謝,並支持菲律賓的獨立。翌年12月2日,威爾遜總統建議美國國會准許菲律賓獨立,但當時國會被共和黨控制,共和黨人不贊成菲律賓獨立。1923至1927年,菲律賓議會先後6次派獨立使團出訪美國,要求美國國會通過菲律賓獨立的議案,但都遭到否決。 1930年,一向支持菲律賓獨立的民主黨在美國國會選舉中獲勝,這個消息使許多菲律賓人欣喜若狂。1932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了「黑爾•霍斯•卡延法案」(Hare-Hawes-Cutting Act),規定了菲律賓的獨立日期,但被菲律賓議員拒絕了,因為它限制了菲律賓對美國的商業貿易和對美國的移民。1934年初,美國國會又通過了「泰丁斯-麥克達菲法案」(Tydings-McDuffie Act),羅斯福總統予以批准,承認菲律賓自治政府,並於10年後完全獨立,在正式獨立前,美國仍保有對菲律賓國防和外交的管轄權。 1935年2月8日,菲律賓國會正式制定了憲法。同年11月15日舉行總統選舉,早已退出政壇的投機政客阿奎納多也參加了總統競選,結果遭到慘敗,只好重新退隱,國民黨人馬努埃爾•奎松(Manuel Quezon)和塞西奧•奧斯梅納(Sergio Osmen-a)當選正副總統。1937年4月30日婦女獲得選舉權,使菲律賓成為亞洲國家中婦女最早享有選舉權的國家。1940年6月14日起,總統任期由6年改為4年,可以連選連任一次。1941年11月11日,菲律賓再度舉行總統選舉,奎松和奧斯梅納再次當選連任。 這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日軍飛機多次飛來偵察,大批日本艦艇也在附近海面集結。同年12月8日珍珠港事變,10小時後日本空軍也轟炸了菲律賓,太平洋戰爭宣告爆發,美空軍所有駐菲飛機幾乎全被炸燬,從而失去制空權。1942年1月2日,日軍佔領了馬尼拉,利用阿奎納多等菲律賓政客出組行政委員會,與日軍當局合作。同月23日,菲律賓傀儡政府在馬尼拉組成,由原馬尼拉市長何爾蓋•瓦爾加斯(Jorge Vargas)擔任行政委員會主席。 馬尼拉失陷後,美菲聯合部隊對侵菲日軍展開反擊,各地菲律賓人民也組織游擊隊、抗日統一戰線和抗日軍隊,打擊日軍行動從未停止。困守在巴丹半島的1.5萬名美軍和6.7萬名菲律賓軍,憑藉有利地勢頑強抵抗日軍進攻。日軍經過一個多月的苦戰後,傷亡慘重,加上有1萬多名日軍因水土不服而患了瘧疾,因此同年2月8日被迫暫停進攻。此時,巴丹半島的美菲聯軍也因糧食和藥品缺乏,許多士兵以甘蔗和野果充飢,故無力反攻,雙方處於對峙狀態。同月20日,奎松總統和家屬乘潛水艇離開科雷希多島,再由澳大利亞乘輪船前往美國組織流亡政府。同年3月11日,麥克阿瑟將軍將指揮權交給溫賴特(Wainright)中將後,也乘魚雷艇離開科雷希多島前往澳洲。同年4月3日,進攻巴丹的日軍得到兩個步兵師和一個砲兵團的增援,遂向巴丹半島發動總攻。同月5日,日軍突破了巴丹最後一道防線,直逼馬里韋萊斯美菲聯軍司令部。同月9日,指揮巴丹守軍的愛德華•金克少將被迫投降,包括16名將軍在內的17.5萬名美軍和菲律賓軍官兵,被日軍押送60公里外的聖費南多,這些疲勞不堪的戰俘,在炎熱、飢餓和疾病的煎熬下,死於途中的菲律賓戰俘約有1萬名,美國戰俘約有1200人,故有「死之行軍」之稱。 同年5月5日,日軍在強大砲火的支援下強行渡海登上了科雷希多島。次日,溫賴特少將被迫帶領1.5萬名守軍投降。同月7日溫賴特少將通過廣播下令菲律賓群島所有美軍投降。但是,駐守在岷答那峨島的3.6萬名美菲聯軍,只有7000人投降,其餘的帶著武器撤退到山裡打游擊。 日軍佔領菲律賓後實行恐怖的法西斯軍事獨裁統治,馬尼拉的大街小巷都貼滿了日軍司令部的警告,揚言要以槍斃10名菲律賓人的辦法來對付每一件企圖傷害日軍的行動。在日軍佔領的頭幾個月內,有數百名菲律賓人因反日而被處死,中國駐菲律賓領事楊光注等8名領事館外交官也被日軍殺害。為了博得菲律賓的民心,日本首相東條英機於1943年5月訪問馬尼拉時允諾,盡快給予菲律賓獨立。同年9月24日,在日軍的安排下成立了「獨立的菲律賓共和國」,由何塞•勞瑞爾(José Laurel)當選為總統。10月14日,馬尼拉到處張貼日軍海報,寫著「亞洲人的亞洲」、「菲律賓人的菲律賓」等宣傳口號,日本宣布撤銷對菲軍事管制,並與菲簽訂了「日菲同盟條約」,規定獨立後的菲律賓在政治上要接受日本指導,軍事上要為日軍提供一切便利,經濟上要為日本生產戰時物資。因此許多種植椰子、甘蔗和菸葉的農場,被迫改種棉花和蕉麻,糧食產量急降,米價飛漲,日軍還濫發軍用券,造成菲律賓嚴重的通貨膨脹,在短短的3年內,生活指數上漲了650倍,造成大批工人失業,數以萬計的菲人被徵入勞工營,從事軍事工程建築。 日本的血腥統治,遭到菲律賓人民的強烈反抗,廣大的農村地區抗日烽火連綿,參加游擊戰的菲律賓人數達到27萬。在呂宋島中部、岷答那峨島、班乃島、內格羅斯島和宿霧島,游擊隊到處伏擊日軍,破壞交通線,搶收穀子,還設法蒐集關於日軍防禦工事、戰爭計劃和守軍人數等軍事情報,用無線電拍發給在澳洲的美軍司令部。當時多數游擊隊是親美的,但在中呂宋一帶的游擊隊,多數是共產黨人領導的「虎克」(Hukbalahap)。 1944年6月19日,日本海軍上將小澤治三郎率領聯合艦隊在菲律賓海與美國海軍上將斯普魯恩斯指揮的第五艦隊進行大海戰,在三天大戰中,美軍損失130架戰鬥轟炸機,日本卻損失了400多架飛機和3艘航空母艦。同年9月22日,美海軍第三艦隊的機群轟炸了馬尼拉軍用機場,摧燬400多架日機,使日本失去菲律賓的制空權。10月20日,麥克阿瑟將軍率領17.4萬多名美軍,在美海軍第七艦隊的護送下登陸雷伊泰島,他和菲總統奧斯梅納在紅色沙灘踏水上岸,宣告:「菲律賓人民,我們回來了」。 日本大本營已做好不惜一切代價保護菲律賓的計劃,派聲威顯赫的「馬來之虎」山下奉文前來應戰,當獲悉美軍在雷尹泰灣登陸後,下令聯合艦隊出擊。粟田中將率5艘戰鬥艦、10艘巡洋艦和15艘驅逐艦從汶萊灣出發,穿過呂宋島南面錫布延海,進入聖貝納迪諾(San Bernardino)海峽,向南駛入雷伊泰灣。西村中將率2艘戰鬥艦、1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出蘇祿海,過蘇里高海峽,自南面航向雷伊泰灣。志摩中將率2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協同西村艦隊作戰,以便對雷伊泰灣內的美海軍第三艦隊形成南北夾擊。小洋中將率4艘航空母艦、兩艘戰鬥艦、3艘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從日本內海南下,引誘美海軍第三艦隊駛出雷伊泰灣,以便粟田和西村艦隊順利進入攻擊地點。 10月23日,粟田艦隊進發途中在巴拉望島以西遭美軍潛艇伏擊,旗艦愛宕號和摩耶號2艘重巡洋艦被擊沉,但粟田艦隊仍按原計劃行駛。翌日,粟田艦隊在錫布延海與美國第三艦隊相遇,雙方海戰和空戰同時進行,美軍逐漸在空戰中佔了上風,使日艦遭到猛烈轟炸,損失慘重,日本超級戰鬥艦武藏號被美軍艦載轟炸機炸沉,粟田艦隊被迫後撤。同日深夜,西村艦隊以單縱隊形駛過蘇里高海峽時,遭到美海軍第七艦隊的伏擊,幾乎全軍覆沒,僅存一艘受傷的重巡洋艦,尾隨其後的志摩艦隊只好掉頭逃向岷答那峨海。此時,從日本內海出發的小澤艦隊已到達呂宋島東北面的恩加尼奧(Engan-o)角海域,美海軍第三艦隊離開雷尹泰灣北上迎戰。已經返航的粟田艦隊又重新向東航行,乘虛通過錫布延和聖貝納迪諾海峽。同月25日清晨7時,粟田艦隊向美海軍第七艦隊發動攻擊,激戰兩小時後日艦開始佔上風,擊沉了美軍3艘驅逐艦和2艘護衛艦,第七艦隊只好一面拼死抵抗,一面急電向北上的第三艦隊求援。此時第三艦隊正和小澤艦隊交戰,美國海軍攻擊機炸沉了日軍4艘航空母艦和1艘驅逐艦,在接到求援急電後,急忙返航馳援。但此時粟田艦隊已經掌握主動,眼看就要衝進雷伊泰灣。但就在這個緊要關頭,他卻失去信心,誤把美軍的護衛艦當作航空母艦;鑑於西村艦隊已全軍覆沒,自己如再孤軍深入,會遭到美海軍戰鬥機的集中攻擊,故下令停止進攻,撤出戰鬥,就這樣結束了著名的雷伊泰灣大海戰。在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海戰中,美日雙方酣戰4天,雙方參戰艦艇多達282艘,飛機數百架。日本海軍共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3艘戰鬥艦、10艘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而美國海軍只損失6艘軍艦。從此,日本海軍再也無法組成一支完整的艦隊參戰。 雷伊泰灣海戰結束後,美國陸軍遭到雷伊泰島上8萬名日本守軍的頑強抵抗,直至同年12月26日,麥克阿瑟將軍才攻克了這個島嶼。在這場長達3個月的戰役中,日本第16師全軍覆沒,除798人被俘外,全部戰死。美軍也陣亡了3300多人。同月,美軍佔領了民都洛島,並在島上修築機場,以便使美國第五航空大隊能夠對付呂宋島上的日本空軍。翌年1月3日,金凱德上將和奧爾登多夫上將共同率領一支由164艘艦艇組成的艦隊,從雷伊泰灣出發,於同月9日駛抵林加延灣。翌日清晨,克魯格將軍指揮美軍第6集團軍強行登陸,並向呂宋平原挺進。同月29日,又有3萬名美軍在蘇比克灣的聖安東尼奧登陸,有效阻止了撤到三描禮士山脈的3萬日軍向巴丹半島逃竄。兩天後美軍第11空降師在納蘇格布空降成功。2月3日,美軍開始進攻馬尼拉。此時,山下奉文早已帶領17萬日軍主力撤至北呂宋山區,城內由岩淵海軍少將率數萬名海軍陸戰隊員死守,與美軍展開激烈的巷戰。同年2月3日,岩淵戰敗自殺,美軍終於完全收復了馬尼拉。在這個月的戰鬥中日軍不斷焚燬建築屠殺平民,就連醫院裡的病人和出世不到一週的嬰兒也慘遭殺害。據統計當時有12.5萬多名平民被殺,城內的四分之三建築被毀。 在北呂宋和岷答那峨島的山區,山下奉文大將指揮日軍主力負隅頑抗,美軍經過艱苦戰鬥才迫使日軍放棄碧瑤市及周圍山區,並將日軍壓縮到普洛山以東的狹長地帶。同年8月6日,美國向廣島投下原子彈。同月9日,蘇聯百萬紅軍對日本關東軍發動總攻擊。同月17日,日本政府正式接受無條件投降。同月21日,山下奉文率領的日軍第14集團軍奉命停戰。次月3日,山下奉文大將在碧瑤市正式向美軍西太平洋部隊副司令兼參謀長利威少將投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菲律賓是東南亞各國中被戰爭破壞得最厲害的國家,共有118.19萬多名菲律賓人在戰爭中喪生,財產損失高達80.7億多美元。
返回到
菲律賓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