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尼泊爾 的原始碼
←
尼泊爾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人們非常迷信== 尼泊爾人非常迷信,有時在牛頭上佩帶花朵,稱為聖牛。他們養牛取奶儲糞,認為牛是拉絲米女神的化身,對牛相當尊敬。人們在田野上拼命耕田,大街上卻到處可以看到肥肥的牛群在遊蕩。尼泊爾政府在法律上對牛也有特別保障,人們開車如不慎撞死牛,要判6年有期徒刑,但是撞到人只要判3至4個月徒刑,因此在尼泊爾可以說是人不如牛。 這裡的人對狗也有很深的感情,認為狗是最忠實可靠的吉祥動物,並係勇敢、神聖的象徵。對烏鴉也很喜愛,認為牠具有人類奉獻的高貴情操。 在尼泊爾人的生活中,充滿各式各樣的祭典和儀式,尤其是在鄉村裡可以說是一年之中的生活,全是由祭典和農耕交互循環著。在尼泊爾境內的眾多部族中,雪巴族最為人所知曉,他們不但是居住在世界上海拔最高地方的部族,也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登山嚮導者。他們居住在聖母峰山麓的薩加馬達峰,因為人文地理的特殊景觀,使他們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成為喜馬拉雅山上諸神的使者。為期3天的「馬逆林度」是雪巴人最盛大的節目,在每年5、10、12月的月圓時,所有雪巴人都穿上鮮艷美麗的服裝,在寺院前的廣場上跳舞慶祝,整個村落布滿「舍利塔」,以及刻有經文的摩尼石和飛舞的旗幟。第一天彩排舞蹈儀式。第二天清晨,成群的雪巴人從各地沿著曲折險峻的山路,一邊伏拜默禱,一邊向前推進到廣場,接著響亮的號角和銅鈸的鏗鏘聲劃破天際,當大喇嘛和他的隨從人員到達時,蜂擁而來的雪巴人爭相呈獻禮物,直到夜幕漸暗時才結束。第三天是節慶高潮,參加演出的人穿上鮮艷長袍,戴著面具,並以面具表示他們所扮演的神或兇惡的鬼,在銅鈸的鏗鏘聲和喇叭的吹奏聲中,跳躍舞蹈著表演神戰勝鬼怪的過程。當夜色漸暗時,所有的舞者全部集合演出,吵鬧喧嘩的叫聲,表示人們喜悅地脫離了魔鬼的勢力而獲得自由,此時觀眾也歡呼著同慶勝利。 在服飾方面,尼泊爾中上層人士的禮服,一般是上身穿寬大而長的襯衣,外套西裝上衣,下身為細管形的白色長褲,頭戴布質彩色的尼泊爾帽(又稱廓爾喀帽),腳穿皮鞋。普通民眾穿著比較簡單,不穿西裝上衣,常常也不穿鞋襪。古隆人愛披披風;林布人和拉伊人的褲子較寬大。山區男子常光腿光腳,有時著一塊兜襠布。無論在城市或鄉村,常常可以看到許多尼泊爾男子身佩一把長約一尺的弧形刀,稱作廓爾喀腰刀。精製的刀鞘有特殊的美麗圖案,上面有金絲花邊,並嵌有寶石,閃閃發光。普通的刀鞘是用皮革製成的,每當小孩到達一定年齡時,家長就送他一把廓爾喀腰刀,表示他已長大成人,可以自衛了。尼泊爾人生性好客,對尊貴的外國客人也常送這種腰刀,不過是象徵性的,要小得多,有時還送廓爾喀帽。 尼泊爾婦女一般穿緊身短衫,不穿長褲,外面圍寬大而長的紗麗,內套深色襯裙,上端搭在肩上,下端拖至地面。平民女子穿的衣服多是棉布製作的,布質也比較粗糙,顏色較深,腰上佩柴刀;上層婦女的紗麗多是綢緞,色澤鮮艷。未婚青年女子上穿尼領大擺短袍,長及膝;下穿齊腳背的長管褲,披薄紗。成年婦女和未婚女子一般都不穿鞋,比較講究的也僅穿膠底拖鞋。城市婦女喜歡在眼睛上塗油煙;山區婦女喜歡戴耳環,也有戴鼻環。婦女常在額頭上塗點硃砂,稱為吉祥痣。女青年均梳長辮,成年婦女則梳髮髻。 尼泊爾人多喜歡吃薄餅、羊肉、土豆、青菜、愛喝牛奶、甜茶。富有的人家一天4餐,普通人家的飲食比較簡單,每天2餐。山區人民主食主要是大米。壯工外出幹活時只帶一些極簡單的乾糧,如炒玉米花,蒸得較硬的大米等,餓時吃點乾糧,喝點冷水。一般人民的吃飯方式也與一般印度人相同,每人有一個盤子盛放食物,用右手抓著吃。由於便後不用手紙而是用左手澆水沖洗,因此尼泊爾人忌用左手拿取食物。他們通常不吃豬、馬、牛肉,一般不願食用雌性家畜,不愛吃生薑和海參等怪形食品,有些地方也忌諱食用長尾羊。 尼泊爾人的房屋一般都建在高地上,以南北向為主,絕大部分是樓房,樓下堆放雜物,養牲畜,樓上住人。室內沒有床舖和桌椅,吃飯做事全坐在樓板上。民眾普遍以草當被褥,睡在樓板上,富有的人家則鋪地毯。在南部特萊平原,平房相當普遍。人們洗澡和洗衣物都習慣用涼水。 一般的尼泊爾人,見到朋友及熟人本能地會說:「納馬斯代」(Namastai),這句話有多種含意,是早安、謝謝、再見和您好等的意思。朋友見面或告別時,一般不握手,而將雙手合於胸前,說聲「納馬斯代」即可,觀光客學上這句話,在尼泊爾境內會受益無窮。尼泊爾一般人民頭上留有一小簇頭髮,穿的衣服奇形怪狀,大都穿白袍,女子衣服鑲滿圓亮的銀幣,兩手套滿銀環,鼻孔用鐵圈穿扣;帝王和首長的服裝非常冠冕堂皇,制服上遍鑲珠寶、鑽石和華麗的鳥獸羽毛,燦爛閃耀,貴重而好看。 生育在尼泊爾是件大事,通常由家中年齡大的婦女充當產婆。有些農村產婦在生育後30天內都不洗澡,但必須全身塗油,半裸著晒太陽,以助關節復原。如果生下來的嬰兒被認為八字不好,迷信的家庭便把孩子包好後「扔」進水裡,再由另外一組人前來「發現」,並據為己有,最後由親生父母把孩子「買」回來,這樣剛出生的「不祥」嬰兒就可解危。 尼泊爾人通常在小孩出生11天的「不潔期」結束後,為小孩舉行命名儀式,僧侶要根據小孩出生時的星辰位置來給小孩命名,所以小孩剛生下來時要準確記下當時的時辰。在命名時,非婚生子女的父親一定要親自在場,因為沒有父親在場的非婚生子女,將被列入「不可接觸者」種性的地位。對正式婚生子女的父親,要求則比較靈活,如果他不能出席子女的命名儀式,可由兄弟或堂兄弟代表。在命名時,僧侶一般只給孩子起第一個字,以後的則由父親來起名。尼泊爾人通常喜歡根據宗教習慣和祖傳的稱呼來給孩子取名字。 尼泊爾人姓名較長,一般均由3個詞組成,如前首相全名是:蘇爾亞•巴哈杜爾•塔帕。最前面的一組是名,最後面的一組是姓,在名和姓之間,則可按照宗教信仰、習慣和自己的願望加進一些字,表達一定的意思。常見的名字有「巴哈杜爾」,是英雄或英勇之意;「普拉薩德」是恩情的意思。但也有由4或5個詞組成的姓名,如尼泊爾前任國王的全名是:畢蘭德拉•比爾•比克拉姆•沙阿•德瓦階下,其中「比蘭德拉」是名,「沙阿」是姓,「德瓦」是神的意思,這是特地在國王名字後面加的字,不是姓,一般人名字後面則不可加這個字。另外,從尼泊爾人的姓名中往往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宗教信仰或種姓地位,如名字中有巴塔(Bhatta)和賈(Jha)等字的是尼瓦爾人婆羅門;名字中有什雷斯塔(Shrestha)、馬拉(Malla)、喬希(Joshi)、普拉丹(Pradhan)和拉杰班達里(Raj Bhandari)等字樣的,多屬什雷塔斯商人的種姓,相當於剎帝利的地位;各字中有瓦杰拉卡爾亞(Vajracarya)和薩克西比克舒(Sakyabhikshu)的,是佛教僧侶。 這裡的葬禮也是一種奇特的風俗,死人一般都用火葬,但古隆人則根據死者臨終時的星宿位置,決定對死者進行火葬或土葬,火葬地點一般都在河灘上,火葬者的骨灰要被投入水中隨波而去。也有實施「天葬」的,將屍體切成碎塊,拋到山上去餵老鷹,外國遊客們看到會覺得非常殘忍。如果死者沒有子孫,他的遺體就要用鹽醃漬。 未婚或未生育過的婦女死後不能用火葬,只能把屍體放在河邊,用石頭壓住,待漲水時讓洪水沖走。 火葬方式分成平民化的火葬與貴族化的火葬兩種,前者多出現在窮鄉僻壤的村落,後者則屬於皇室貴族和城市中富有的市民。兩種火葬的不同點,主要是在葬禮儀式的繁簡不同而已。對加德滿都市民而言,巴格馬提河是尼泊爾文化集中地帶,例如藏廟、猴廟、印度教寺廟都在河的兩岸,河水雖混濁,卻是加德滿都市區較清淨的一條河。就在猴廟前面的橋旁,有一座加德滿都市區唯一的火葬場,但只有貴族和富貴市民才夠資格使用,一般貧民是付不起昂貴的火葬費。當家屬將死者用白布裹著搬運到火葬場後,屍體停放在河邊一座花廊式祭祠裡等待法師前來處理。這座祭祠用紅磚砌成,高度足以容人進入,裡面漆黑一片,地面上布滿烏黑的炭灰,除了散亂地擺放著幾張殘破的坐椅和磚塊外,幾乎空無一物。祭祠前的巴格馬提河灘上,建有4座像碼頭船塢般凸出河面的平台,距岸邊約1公尺遠,平均面積約3平方公尺,有的上面堆放著架設整齊的木材;有的仍冒著縷縷灰煙,表明火葬剛結束不久。還有人僅穿一條短褲,赤著腳,彎身蹲在剛火化屍體後的平台上,揮動著雙手向河裡清掃火葬後的灰燼,致使烏黑的灰燼飄在巴格馬提河上空,周圍的人都用手摀著口。還有人用手去翻弄尋找餘燼中往生者的陪葬品,如硬幣和首飾等。 當死者被移出仰躺在岸邊平台上後,法師準備為死者主持葬禮。家屬逗留在祭祠內,望著法師和他的助理做法事。死者身上蓋著一件黃袍和錦袍,據說有錢的人才加上一件錦袍,否則只是蓋黃袍而已。接著法師引導助理開始整理死者的穿著,死者額頭上綁著密密麻麻的經文,嘴上放一塊棉花。法師撥開黃袍,用針線把白布縫好,再把黃袍蓋上,同時用草繩捆緊,上面再蓋一件錦袍,這樣整裝就算完成。這時死者的兒子在旁邊的地面上,用手沾水在地上劃3條橫線,再放3條草繩和這3條線平行,上面再放一張竹蓆。由於尼泊爾人沒有棺木,只好用竹蓆代替。然後在竹蓆上撒了許多各色各樣的花束、碎花、串花和硬幣等陪葬。 尼泊爾人死後,近親和家庭成員要居喪13天,遠親居喪1天。居喪期間不能食用油、鹽、肉和豆類。死者的兒子在居喪期間規定更為嚴格,他要剃去全身毛髮,用白布包頭,腰上只圍一塊白布,不能再穿任何衣物;每天一餐,只食用米、酥油和糖;在婆羅門祭司指導下,每天舉行幾小時的儀式;在舉行儀式期間,每天還得用冷水淋浴數次。在居喪期間,印度教徒在待人接物方面還有許多規定,如不向不居喪的人遞送食品和飲水,不去寺廟敬神等,整個儀式被稱作「克里亞」(Kriya)。在儀式的最後一天,居喪人家要設宴招待所有送葬的親友,並送給婆羅門祭司各種禮品。家境貧困的印度教徒請不起婆羅門祭司,便由自己的甥侄代替,葬禮也就比較簡單。 印度教徒把巴格馬提河看做是聖河,他們臨死前的最大願望是躺在聖地帕蘇帕提拿寺前伸向巴格馬提河的石階或河灘上,用聖河水洗淨雙腳在那裡死去。火葬時要留取一根骨頭,將它埋在河中心,其餘骨灰則拋入河中,有錢的人家還力求設法把這根餘骨帶到印度,投入恆河中。 在日常生活中,印度教徒還有許多規定和習俗。如少女在青春期第一次月經時,要居住在單獨的房屋內,14天內不得被父兄和堂兄弟看見,其他婦女也把她當成「不可接觸者」看待;第二次月經的7天內也必須避開兄弟。婦女凡在月經期,4天內均被視為「不可接觸者」,產婦和新生嬰兒在11天內也被看作是「不可接觸者」。 男孩在婚前有一項重要儀式,叫做「布拉塔班達」(Bratab-andha),也就是授予「聖線」,這是印度教的一種儀式,婆羅門男孩一般在7至9歲間,切特里男孩一般在13至15歲間,在授予聖線後,孩子們開始負有一些種姓制度方面的義務,如可以陪同長者進餐。在男孩接受「聖線」期間,他的母親要不惜一切代價,迴避與他兒子見面。但是,受過教育的城市婦女和年輕人,對上述清規戒律和習俗並不怎麼遵守。
返回到
尼泊爾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