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緬甸 的原始碼
←
緬甸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到處是佛教影子== 這個國家89%人民信仰佛教,其他11%信仰道教、印度教、天主教、基督教、回報和萬靈教。在鄰近孟加拉邊境一帶有較集中的回教村落,但回教活動受到限制。 在過去,佛教曾經是緬甸的國教;自從軍政府執政後,開放宗教自由信仰,佛教在國內的地位才略為下降,但佛教所留下來的無數古蹟,如寺廟、佛塔和佛像等,到處可見,成為今日緬甸最大的觀光資源。 佛教是在1500多年前從印度傳入緬甸的,並且成為中南半島5國中,佛教化程度最深的國家,因此在緬甸到處都有佛教的影子,每個村落都有佛塔;在城市中心區的交通要道上,也常常用佛塔當作圓環;街道上更隨處可以看到穿著黃袍的僧尼。可是緬甸的佛教有濃厚的泛神論色彩,除了佛祖外,其他的神、鬼並沒有完全被佛教所摒棄,印度教的諸神和佛教相互影響、調適,且兼容並蓄,並行不悖。 緬甸所信仰的佛教,是與泰國、柬埔寨、寮國和斯里蘭卡一樣,都是小乘佛教,旦以普渡眾生為職責。緬甸的小乘佛教並無統一的教團組織,每座佛寺無論是在管理方面或是在教義方面,都是獨立的。每一個村落都有佛寺,緬甸青少年在一定的期間,都要入寺修行,學習佛教經典。 宗教力量遍及緬甸的各行各業,可以說是無所不在,但是它與政治卻保持著楚河漢界,基本上有兩大原因:一是軍政府牢牢掌握政權,二是軍政府對僧侶極盡懷柔之能事。1988年,民主示威狂潮席捲緬甸時,僧侶曾扮演要角,軍政府血腥鎮壓,奪走數千名示威者的性命,其中有不少是僧侶。經過這二次正面交鋒後,緬甸僧侶從此不問政事;軍政府也明白警告僧侶不准撈過政治界線,並且不斷給高層和尚好處,拿人的手軟,和尚們自然也不好再興風作浪。軍政府「施捨」給高層和尚的「好處」包括送電視、建浮屠、享特權等,以換取「好佛教徒」的形象。因此緬甸人篤信宗教,反成為軍政府的本錢,因為宗教帶給緬甸人耐心和寬恕,對軍政府大為有利。但是在2007年9月的「番紅花革命」中,仍有10萬名僧侶和群眾遭到軍政府的血腥鎮壓。 雖然緬甸的憲法規定人民有信仰的自由,但是佛教對政治、文化仍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國內絕大多數人民信奉佛教,男佛教徒一生之中如未入寺修行一段時間,就不能娶妻生子,這在緬甸已成為一種不成文的規定。入寺修行的年齡,小和尚是5∼15歲,和尚是20歲以上。入寺之日,家人會為他舉行祝賀儀式,然後穿著禮服進入佛寺,剃髮完畢,換上黃色袈裟,從此開始在佛寺中過著規律的僧侶生涯,每天早上都要出去托缽化緣。這個國家的佛教徒都非常虔誠,對出家人的布施認為是一種功德,所以雖說是化緣,其實和尚不用乞求,信徒們都會主動將金錢或食物,心甘情願地布施給他們。 一大清早天色微明之際,便可看到一隊隊穿著黃袈裟的僧人,走在杳無人煙的馬路上,每名僧人手上都捧著一個黑色的化緣缽在行進中,他們絕不會往路旁多看一眼,也不講話,視線只專注在前方數公尺的地上,默默地走著,而且相當快。當來到住家門前時,僧人即停步站住,這家主婦就會從屋內拿出熱騰騰的乾淨飯菜,放進僧人的化緣缽中,還要虔誠地跪地叩首,雙方均一語不發,既無寒喧,也沒有道謝,接受食物的僧人便帶著化緣缽默默地離去,乍看之下,僧人的態度好像很傲慢,或許有人認為接受好處的是僧人而非施主;實際上,施主本人倒認為這是為她們自己做了好事。 緬甸不但地理景觀富於變化,且民族的變遷也很頻繁。在變化無常的緬甸歷史中,唯一不變的傳統就是根深蒂固的佛教信仰了。據說從前在佛教僧侶面前,即使是國王也要下跪行禮。現在,緬甸高僧仍然具有比富豪更大的威信。雖然現在的佛教已不像以前緬甸原始佛教那樣採行嚴格的禁慾主義,但緬甸依然是個相當虔誠遵守釋迦牟尼教誨的佛教國。緬甸絕大多數的民族都信奉佛教,因此成為促使這個國家民眾融合的一股巨大力量。 佛教是一種具有哲學性的宗教,闡明達觀、清貧、虛無等真理,也是教人通過達觀以達到解脫的宗教。根據佛教的教義,這個世界上充滿著各種的「苦」,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命苦、求不得苦、五熾盛苦等,而苦的成因在於人有慾望,慾望若減則苦也隨之而減,進而達到最終的解脫之境。因此若要從「苦境」達到「解脫之境」,就必須消除心中煩惱之火,且無視於世上的「利、哀、毀、譽、稱、譏、苦、樂」,內心過著平靜的生活,這樣就能達到「解脫之境」。緬甸人就是在這種思想薰陶中長大的,因此他們都比較達觀、和善、親切,雖然他們對現實生活也有執著的追求。 這個國家佛教僧侶還有值得一提的地方,他們都要遵守八戒,其中的一戒是每日只能吃一餐飯,並且「過午不吃」,每日中午後只能吃果汁、水、黑糖等,一直到次日清晨4時過後才能吃東西;除了酒外,什麼東西都可以吃,連肉也可以吃。其他七戒是戒說謊、偷東西、殺生、破壞別人家庭、飲酒、聽音樂看電影和用化粧品等。 緬甸人當和尚可以只當幾天,也可以終生為僧,或只當幾個月、幾年,或當一段時間再還俗,然後再出家,但當了和尚就一定要守戒規,離開寺廟後可以背著布袋四處遊方,所到之處都受尊敬。依照嚴格的佛教戒規,一位和尚只能擁有八樣東西;一缽、一針、一剃刀、一串唸珠、三件僧袍和一個用來過濾飲水的篩子,以免在喝水時因不注意,喝進任何小昆蟲或小生物,犯了殺害生靈的戒律。然而他們背在肩上的小布包裡,卻經常夾帶著一些違禁品,像錢、菸草、打火機和甜食等雜七雜八的東西。 全國大約有5.1萬多座寺塔。有30多萬名專業僧侶,2萬多名尼姑,他們人數眾多,不管是在傳統的習俗中或日常的生活中,早已和緬甸人民息息相關。由於他們扮演的角色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對社會有很大的影響力,有人對和尚不敬,就會犯眾怒,因此社會上一旦發生動亂,或政治上發生派系鬥爭,出家人的支持,是重要的關鍵。 這個國家所有的佛寺前都有一頭獅子塑像,這也有一段神話故事:從前有一位國王,他的媳婦生孫子那天,兒子剛好死去,就怪罪媳婦和孫子不好,剋死了兒子,乃將他們趕了出去,母子在森林裡被一頭獅子收留,孩子在山洞裡養育成年後,母親告訴他的身世,要他回王宮去認祖歸宗。獅子回洞看不到養子,外出四處找尋多年,有一天找到王宮門口,衛士報告國王有頭獅子盤踞在宮門口不肯離去,國王就命孫子出去一箭射死獅子。王國駕崩,孫子當了新王後,久病不癒,請來術士探求病因,才算出新王因做過虧心事而得病,新王才記起被射死的獅子可能是自己的養父,心裡深感愧疚,病就不藥而癒。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乃下令今後凡蓋寺廟,都要在門前塑一頭獅子,人們拜廟也要拜他的養父。 緬甸和尚的服裝,是用一塊黃色的長布,先將腰以下圍著,再將多餘的布披在肩上,赤腳不穿襪子;尼姑則穿粉紅色的袈裟。禮佛誦經的時候,不用香燭紙錠,只用鮮花,儀式非常雅潔。此外,緬甸一般人則有五拜,一拜佛祖釋迦牟尼,二拜佛經,三拜和尚尼姑,四拜父母,五拜老師。人們拜的方式有三種:手拜(用花)、心拜和嘴拜(唸經)。 這個國家人民的生活習慣,英國人將他們比喻為蝴蝶,因為緬甸人在每年的齋戒期間,停止一切宴會、婚嫁和娛樂,就像蝴蝶冬眠一樣。在齋戒期過後,他們的生活又充分表現出歡愉活潑,就像蝴蝶在豔陽天裡的花園中歡欣飛舞一樣。
返回到
緬甸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