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菲律賓 的原始碼
←
菲律賓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不同的風俗習慣== 菲律賓人多數熱情開放,崇拜英雄式的大情人,因此男人們雖然只能有一名合法妻子,但是情人愈多就愈光彩;妻子也以丈夫能擁有很多情人而感到自豪。如果丈夫沒有情人,就表示對女人不具吸引力,則是悲哀和有失體面的。因此菲律賓婦女多允許丈夫多交女朋友,把丈夫的愛分給別的女人,不但不會醋海興波,而且覺得自己面子十足。 這個國家的人民天性樂觀、和善溫和、熱情健談,一向以好客出名,非常容易相處。他們愛面子、注重外表,且酷愛音樂、舞蹈、藝術和美食,善於安排宴會、典禮和儀式,在慶祝巴利奧節時,這種帶有浪漫色彩的民族特性更是表露無遺。長達9天的巴利奧節,是為紀念聖巴利奧誕辰而設,在這段日子中,多數人都把公事拋諸腦後,四出探親訪友;每家餐館廚師也別出心栽,準備製作拿手的名點佳餚,用以迎接萬眾歡騰的佳節。就菲律賓人而言,巴利奧節實在是等於馬拉松式的宴會,因為人們外出探親訪友,都要攜帶美食,以便與主人共同享用。所以在這9天內人們不分畫夜,享用美酒佳餚,載歌載舞,盡情歡唱。最後一天歡樂達到最高潮,一清早大家都去參加彌撒,下午則大遊行,人們自教堂中抬出聖巴利奧塑像,巡行各城市、鄉村的每一個角落。每個人都齊集在街道上觀看遊行盛況,或跟隨著遊行的行列,分享著這一份歡樂。菲律賓人都喜愛佳餚,他們在「食」的方面雖因貧富不同而有所差別,但是對飲食都非常講究,家庭主婦們每天都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用於烹飪,富有人家在肉食方面,多採用豬肉和雞肉,並用各種蔬菜和香料輔佐,尤其是這裡海產豐富,魚在食譜中佔有相當地位。在巴利奧節中,最著名的菜餚是烤乳豬,這道主菜通常是用文火把一隻挖去腸肚內臟塞滿香料的乳豬,慢慢的燒烤,直至皮脆肉香為止,全部過程約需6個小時方能完成;在食用時再滲上特製的汁,因此異常美味可口。 菲律賓人的婚俗有多種不同形式,一般在戀愛中的青年男子,多會贈送化粧品、水果和鮮花給女子,花以白色和粉紅色為主,茶褐色和紅色的花不可以當作禮物送人。由於他們大多數都信奉天主教,因此婚禮儀式也是在教堂裡舉行。婚前他們要去教會向上帝宣誓祈禱,結婚當天新郎要穿教會所準備的白色禮服,由牧師朗讀誓文後,男女雙方交換飾物,並將預先準備好的豬肉分贈給親友,婚宴則是伴著音樂和舞蹈進行。但在婚禮中仍保有一些當地的習俗,其中「錢樹」和「誼親」較具特色。「錢樹」本來是菲律賓中部的習俗,意在對即將展開婚姻生活的新人提供經濟上的資助,原本的作法是當婚宴上新人跳舞時,將紙幣黏貼在他們的禮服上;待婚宴結束後,一對新人身上貼滿花花綠綠的鈔票,宛如兩棵「錢樹」。現在已演變成大金額的錢在婚宴前已送至新人的手中,婚宴上只象徵性地貼一些小額鈔票。「誼親」也是菲律賓婚禮上不可或缺的,當新人決定結婚後,會在長官、雙親的朋友和親戚中挑選數對名聲、地位、財富皆孚眾望的夫婦擔任儀式上的父母親「誼親」,其意義在於這數對誼親將是新人未來在婚姻生活中精神上、社會關係上、經濟上的靠山,甚至資助婚禮的舉行。因此,所找的誼親愈有財勢愈好,誼親的對數則是愈多愈好,有多至10對以上。被請托擔任誼親的人視之為一種光榮。 境內莫洛(Moro)族人屬回教馬來族,他們婚姻也很有趣。通常先由媒人持糕餅到女方家中去說親,說成後,男家要付一定數目的聘金,另有水牛、鐘及其他物品作為聘禮。結婚時是按回教儀式行之,要請僧侶祝禱,新郎天明即起,先用白粉塗臉,再攜帶銀飾,由媒人帶到女家。那時新娘坐在帳中,在部落酋長和回教僧侶誦經後,新郎走近用手掀開布幔,再由僧侶取一條手帕使新郎執著一端,然後一起繞行新娘一周,並用手輕擦新娘額部,新娘則用歌唱回答。儀式完成後,還有盛大的酒會宴請親友,新郎坐在新娘右側,酒宴進行中並搥鼓作舞,通宵達旦。 在菲律賓魯潤島上伊戈羅(Igorot)人的村落中,所有居民都被分配在各種不同的「區」內,在每一個「區」裡都特別建有一些高低不同的木頭房子,裡面住的全是未婚的年輕姑娘。要娶老婆的男子,可在晚上到那些木頭房子裡去找他所中意的姑娘的床;如被床上姑娘接納,就可留宿過著美妙的試婚生活。女子因試婚而懷孕,便可公開嫁給情人;如果不能懷孕,他便得去找另外的女子繼續試婚。試婚失敗後的女子,也不會因此被人賤視,仍可再和其他男子試婚。此外,傳統上當菲律賓男子正式向女方提出交往要求時,必須到女方住家的窗子下高唱情歌示愛,這種風俗在一些鄉下地方還保留著。 在呂宋島南方65公里處有座叫做馬林多克的小島,每年都舉行一次獨特的復活節宗教活動,叫做羅吉納斯聖日,是敘述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後,有一位古羅馬百人隊隊長羅吉納斯為耶穌守墓的故事。據說羅吉納斯有隻眼睛瞎了,而他為了減輕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痛苦,就用矛刺自己的左胸。這時耶穌的一滴血滴入了他的眼睛內,很神奇地,羅吉納斯的眼睛竟然復明了,他因而被派守衛耶穌的墳墓,同時也是耶穌復活的見證人。每年參加這個慶典的人,大約有300人打扮成羅馬百人隊隊長的模樣,年齡從7到70歲都有,他們穿著古羅馬的短袖戰袍、顏色鮮艷的披肩,並穿著古羅馬的帶子鞋,戴著威嚴的面具和鋼盔,在街上遊行唱歌。這種服飾在節日過後,都會被觀光客們搶購一空,帶回去作紀念。在復活節中其他的島民,也要不斷的懺悔,他們每年都要記下所懺悔的事項,並且還要逐一改進。還有一些「自鞭派的苦修者」用石頭和小刀,在自己的手上、背上和腳上割出血淋淋的線痕,以示懺悔,這是屬於一種很嚴酷的修行。儘管如此,復活節的笑聲到處可見,儀式完成後人們繼續遊行、歡唱,然後才結束了復活節的活動。 在呂宋島畢科地區,曾發現一種世上罕見的大蜥蜴,長1.7公尺,全身呈灰色,棲息在距離地面35公尺高的樹頂上,以吃水果為生。世界上還有其他40多種蜥蜴,卻都是純粹的肉食動物;因此這種素食的大蜥蜴,已被列為今日世界上罕有珍貴動物之一。 菲律賓是今日世界上少數幾個盛行鬥雞遊戲的國家,並且已成為菲律賓人首要的賭博遊戲。政府制訂有鬥雞法令,規定國內只有菲律賓公民才有資格開設鬥雞場,並且限制為每一個市鎮只能設一家鬥雞場,人口每超過10萬人的市鎮,可以再加設一家鬥雞場。鬥雞的日子可以在星期天、國定假日及當地慶祝迎神賽會的期間內舉行,但是在每年的12月30日黎剎紀念日、6月12日獨立節、11月30日國家英雄節、聖週日、聖週五、選舉日和全民公決日等日子裡,不得舉行。鬥雞場要設在適當地點,舉凡住宅區、商業區、醫院、學校、教堂和其他公共建築物範圍內,都不可以作為鬥雞的場所。在鬥雞的前一天晚上,雞主會將鷹血注入雄雞體中,或餵以精力丸,使牠增加勇氣和力量。一隻鬥雞要經過8個月的訓練後,才能上場比賽。在鬥雞開始前,觀眾紛紛下賭注,雞主們分別在自己的鬥雞左腿綁上鋒利的跑鐵或刀片,然後讓雞衝向對方,經過一陣衝躍博鬥後,場上羽毛橫飛,鮮血四濺,最後活著的雞就是勝利者。 在菲律賓一些高山上,還居住有與世無爭的莽遠族人,他們靜靜地在叢林裡過著原始的生活,沒有名利慾望,只希望文明人不要去前往打擾。他們選擇居處的條件是附近有水源的密林,他們用小柴刀砍開密林的方法也令文明人嘆為觀止。在旱季來臨時,他們會爬到樹頂上,把全樹小枝連葉砍丟,使大樹變成沒有樹葉的禿樹,等這些砍落的枝葉乾了後,將它聚集在樹頂上放火焚燒,往往把樹燒死,密林也成了可耕種的農地。在雨季來臨後不久開始種植農作物,通常只用竹子在地面插一個洞,把種子放進去就算完成了播種工作,以後就不再去管它,直到雨季過後再去收獲。地瓜、木薯、玉蜀黍、菸葉和稻子是他們常種的作物。這種燒墾式的農地維持不了幾年,就會因為土地變瘠、雜草繁生而必須加以放棄,另覓新地。 他們本來也是居住在平地附近,由於其他島上的移民侵入,使他們被迫移向山區。由於高山野生食物少,營養不良,嬰兒死亡率極高,成人壽命也短,所以人口逐漸減少。他們的小孩子都是手足細小,頭大腹大,健康情況很差。由於壽命不長,所以讓孩子們在10歲左右就成婚,因此人口越來越少,如果菲律賓政府再不加以有效的保護,可能很快就要滅種了。 莽遠人服飾簡單,男人用一塊布遮住下體,女人用破衣服或一塊布掛在身上,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裝飾,因此通常都有各種奇怪的飾品掛滿在脖子、耳朵和雙手上,還用一塊彩布紮在頭上,男女都留長髮,在後腦袋上挽一個髮髻。一般男人身高只有140公分左右,體重也只有40公斤上下,人們住的茅屋,往往蓋得離地面1公尺以上,既可不怕蟲蛇,又可避濕氣和暑氣;最有趣的是他們貯存食物的倉庫,總是搭建在一種樹皮非常光滑的樹上,這種樹的樹皮滑得連山鼠也爬不上去。他們主要的食物不是靠自己耕種的農作物,而是一種野山薯,這種東西像何首烏,根部有一個球狀塊莖,重達1公斤以上,這種塊莖有毒,如果沒有經過去毒處理就加以食用,人會昏睡而死。莽遠族人把這種塊莖去皮後,再削成一片一片的,和一種樹皮一起泡在水裡2到3天,撈起晒乾後就成了主要的食物;在旱季裡,莽遠族人會全族出動去找這種食物。他們無論男女,都嗜食檳榔和香煙,因此每個人雙唇都變成血紅色。他們也靠打獵補助素食營養的不足,可是他們狩獵的技術很不高明,捕捉野豬和野鹿等較大的動物都不敢近身相搏,只用陷阱獵捕。捕捉小山鼠和野雞等小動物,則用籐製的小箭和彈弓。莽遠族各部落都選一個月圓之夜舉行精靈祭,伴著銅鑼和歌聲,大家圍著跳舞,舞步和歌聲都非常單調,整個晚上一再地重複著。銅鑼是由中國傳來的,因為在1000多年前就有中國人來到這裡和他們的祖先交易,從前整個南洋地區土人都喜愛中國的銅鑼,一直到19世紀中葉,還有許多地區以擁有多少面中國銅鑼來代表財富的多寡。 目前全世界僅剩菲律賓、蘇丹和巴布亞3個地方,還存在最懂得利用動植物資源的矮黑人蹤影。菲律賓大約有2萬名矮黑人,分別隸屬於不同的獨立小群,艾伊塔(Aeta)族也是瀕臨絕種的矮黑人(Negrito)一個支系,他們頭髮捲曲、膚色黝黑、身材矮小,平均身高不到140公分,以村落的形式居住在蘇比克灣的熱帶雨林區中,現在僅剩400多人。據說,艾伊塔族人早期並不是住在山上,後來經過西班牙、美國和日本的殖民階段,部落才逐漸向內陸遷徙。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救過許多盟軍飛行員,因此免於被日軍俘虜的命運;戰後,美軍特許艾伊塔族人自由進出蘇比克灣海軍基地,同時也保障他們自由使用土地和森林資源的地位。 艾伊塔族人身手俐落、眼神敏銳,他們利用樹葉捕溪魚、爬樹採蜂蜜、製作陷阱獵捕野生動物、使用山竹自製日用品、採集野生植物治病,還有製造獨木舟的技術,憑著一雙巧手及與生俱來的天賦,在屬於他們的土地上生活得怡然自得。他們長期積累的藥草知識、生活技能和狩獵技術,曾被20世紀60年代末期準備投入越戰的美軍所廣泛應用。現在經常有60多名艾伊塔族人在山下進行生態之旅(Eco Tour)展演活動,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觀賞。
返回到
菲律賓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