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摩洛哥 的原始碼
←
摩洛哥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風俗習慣古老獨特== 摩洛哥人的穿著頗為特殊,並且形成國家風俗特色之一,大多數男人穿的是一種袍服,頭上還戴著用3公尺布做成的傳統式厚頭巾,先打一個結使它套在後腦,前面糾在一起,繞頭2圈塞緊,後面再打結,多餘部分可以圍住臉。頭巾可以防曬擋熱,當天氣轉涼時,又可以保暖和防阻風沙的吹襲。他們的袍服也有多種用途,隨時隨地可以作大衣、外套、毯子和睡衣使用。有的時候,袍服和頭巾還可以變作斗篷和擋風帽;貧窮的人在室外睡覺的時候,將袍服向上及向下拉動,就可變成毯子蓋在身上,腳還可以放在頭巾裡取暖。 婦女們通常穿著白色斗篷,把全身遮住,並且裹得緊緊的,臉上也裹著層層面紗,只露出兩隻眼睛,面紗大多用黑色或素色的布做成的。不過柏柏爾婦女比阿拉伯婦女要自由得多,儘管按照習俗,在公共場所柏柏爾婦女要將頭髮和臉的下半部遮蓋起來,但是她們從來不穿遮蓋住頸部的長袍。 摩洛哥人喜歡用各種顏色的服裝來表示他們的職業,政府首腦身穿橄欖色衣服,高級官員穿藍色,一般官員穿紫色,士兵穿黑色燕尾服,女藝人穿彩色裙,如果見到男士穿鐵灰色和黑色衣服,女士穿紫紅色或咖啡色服裝,那便是平民百姓;他們非常注意服裝顏色與身分相符,使得異鄉遊客一目了然。 這個國家的婦女有紋身的習俗,大多數女人在前額和下頜刺有素淡對稱的藍黑色花紋,也有的婦女則將花紋刺在胸部、肚臍和腿等隱蔽部位。即使在摩洛哥一些現代化的大城市中,不少年輕女性雖然身著西服,但她們的皮膚上還是染刺了一條擦洗不掉的菱形、十字形或圓形的色彩花紋。 摩洛哥婦女紋身的過程很簡單,她們先將鍋底的鍋灰、碾碎的豆葉或藍色的染料塗在皮膚上,然後用縫衣針、剃刀或荊棘的刺來刺破皮膚,使顏色滲入皮膚內,而永不褪色,而且她們的紋身事先並不勾畫出輪廓,而是隨心所欲,隨手而刺。紋身刺花一次就要花費好幾天功夫,雖然刺孔不深,也不太痛,但一次只能刺一小塊表皮。 說也奇怪,摩洛哥婦女大都信奉伊斯蘭教,而紋身卻是伊斯蘭教所禁止的,因為先知穆罕默德曾經說過:「絕不可以破壞真主創造的身體。」但是婦女們卻不理這條戒規,她們相信紋身是賜福的記號,是進入聖靈世界的門徑。在她們看來,如果以光潔的臉進入另一個世界,天使將用火替她們紋身。有些摩洛哥婦女認為女人紋身,就是表示自己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以示有別於未紋身的基督教徒和猶太人;還有一些婦女們認為在皮膚上刺花,可以增加美麗,還有護身符的作用,可以驅邪。例如菱形的刺紋代表一棵樹,能保護人免於饑餓;太陽紋意味著可保身體健康。她們大多在8至11歲時在臉上刺花,成為她的成長儀式的一部分,不過也有一些女性在稍晚的時候才刺花。 境內西北部地區的柏柏爾族人,一般是住在大而分散俗稱為 「克撒」(Ksar)的村落裡,這種村落在摩洛哥北部地區更具特色。一些小鄉鎮和小城市的房屋是由麥桿摻粘土加上石頭混和而成,牆壁的表面塗抹石灰,屋頂斜度平緩,覆蓋樹枝或茅草等,一般房屋為兩層樓,上樓的階梯築在屋外,或者是由蘆葦之類的植物蓋的簡單的圓筒加圓錐屋頂的小屋。南部和西南部山區的土著居民主要是聚居在設防的村落裡,他們的房舍是簡陋的土草房屋,二樓有糧倉。東部和東南部的牧民及半游牧民仍居住在可以移動的大帳篷裡,過著既定路線的游牧生活。 迄今為止,國內南方地區的游牧民族仍過著簡單樸素的帳篷生活,通常約30∼50人組成一個共同移動的團體,為避免帳篷被風吹走,帳篷都搭得很低矮,架設、搬運、拆裝都相當方便。為保護身體免受強烈的陽光直射,他們身穿用印度藍染色的青衣,所以又被人稱為「青衣人」。為防止免風沙的吹襲,他們還養成將腕、頭和足部都用布包起來的習慣。 在綠洲能夠得到的小麥粉和椰棗是游牧民族的主要糧食,當糧食用盡後,就只吃駱駝的奶汁和裝在山羊皮袋中的奶油。游牧民族結婚在部落內進行,舉行婚禮的那天,親戚朋友歡聚一堂,以酒宴和舞蹈來加以慶祝。從第二天起,又要重複著每日繁重的勞動,新娘也不例外。 摩洛哥人還有一個獨特的生活習慣,那就是一日三餐都不離茶,清早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喝一杯清香的綠茶,然後再進早餐,中餐和晚餐也要喝煮好的清茶,飯後有時還要喝三道茶,而且喝茶的量很大。據說,摩洛哥人飲茶的習慣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由於他們的食物以牛羊肉和牛奶為主,喝綠茶,可以幫助消化,消除疲勞,因此喝茶的人越來越多,逐漸形成社會習俗。摩洛哥人在招待親朋好友和宴請賓客時,要奉上一杯飄著薄荷香味的甜茶,這是很高的禮節,客人若不喝,會被認為不禮貌。這種薄荷甜茶在節日宴會和社交活動時可以取代酒。他們煮薄荷茶的方法也很獨特,使用的是長嘴巴、大肚子的銀、銅茶壺,茶具上雕刻著各式各樣富有濃厚民族色彩的花紋和圖案,沏茶時,主人先在茶壺裡放上茶葉,沖上少許沸水,立即倒掉,再沖上開水,放入很多白糖,再加上一大把鮮薄荷葉,泡上幾分鐘後,才倒入杯子喝。茶葉泡第二、三次時,還要酌量添一些茶葉和糖,煮好的薄荷糖茶清香甘甜,香氣撲鼻,沁人心脾。摩洛哥人雖然喜歡飲茶,但國內並不產茶葉,主要靠進口,其中綠茶主要來自中國和日本。 摩洛哥的食物幾乎都是物美價廉,菜餚也極負盛名。在大城市裡可以吃到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風味的佳餚,其他的鄉鎮和老城區,有許多烤肉店供應燒肉串和香腸,價格非常便宜。大餐廳多附設在各大觀光大飯店裡,一般專業餐廳則多供應西餐和阿拉伯菜餚,小食店、小餐廳多如牛毛,各地料理都有。由於衛生條件差,且少冷藏設備,生鮮食品容易腐爛,麵包店也是蠅蟲雲集,加上少有超級市場,食品多由雜貨店供應。牛奶品質惡劣,不可生飲。因此肝炎流行。 這個國家的主要傳統料理有庫斯庫斯(Couscous),是摩洛哥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食物,一般家庭都會做這道主餐。原料是北非特有的西莫里納(Semolina)粗粒麵粉,呈金黃色,類似小米,整個製作過程相當繁瑣,除了須將西莫里納蒸熟外,同時另熬煮一鍋雞肉或羊肉高湯,把整鍋肉取出擺在西莫里納上,淋上高湯,再擺上豆類、胡蘿蔔等蔬菜再蒸,起鍋後配上幾串蘑菇和幾片青椒,才算大功告成。 哈利拉(Harira)也是代表性傳統料理之一,屬於濃湯類,以雛豆、洋蔥、蕃茄及其他蔬菜,用文火熬煮而成的高營養濃湯,在露天市場和小吃攤較易吃到。 塔津(Tagine)是種食器的名稱,有著尖形的蓋子,功能與砂鍋相同,用於長時間燉煮食物,食材以牛、羊、雞肉和蔬菜類最為普遍。由於是用砂鍋的高溫燉煮,主要的食材上都吸收了佐料的濃郁香味,相當入味而鮮美,烹煮過程也不麻煩,是當地最普遍的一種料理。 普勒特德洛蒂(Pulet de rôti)是一種烤雞餐,也是非常普遍的餐點,專門店的共同特點是在店門口擺設著大型透明的電動烤箱,將雞隻烤得泛著油亮的金黃色澤,引得路人食指大動。 伊斯卡戈特(Escargôt)是價廉味美的蝸牛料理,賣蝸牛肉的攤販不僅將蝸牛滷煮得十分入味,且濃郁的湯汁更令人垂涎,在舊城區市集的攤販上,喝一碗熱蝸牛湯別有一番風味。 納那(Nanaa)是薄荷茶的阿拉伯語發音,摩洛哥茶館一定會提供的傳統性飲料,有的以阿拉伯式茶壺泡茶供應,也有用玻璃杯裝盛,通常店家還會提供方糖或糖包以增加其甜度,部分店家已直接在薄荷茶中加入不少糖,故甜膩口感比較強烈。這種茶入口後的清涼感,成為遊客離開摩洛哥後,唸唸不忘的口感之一。 布羅切蒂(Brochette)是摩洛哥的烤羊肉料理,在這種餐廳點餐時,先到餐廳隔壁的肉攤購買半公斤的絞肉丸和半公斤的羊排(足夠3人份),然後交餐廳烹調,付賬時一起交給餐廳即可。除了這些烤羊排和絞肉丸外,餐廳另外會提供塔津、麵包、飲料或咖啡搭配食用。 台灣遊客在摩洛哥也可以吃到中華料理,但都是東方綜合口味;也提供越南菜和泰式飲食,通常是白飯加上紅燒肉、蝦、魚和青菜,有時也有炒飯或炒麵,湯類多係雞、蝦冬粉湯,但價格都不便宜。 關於早餐方面,觀光大飯店多供應豐富的歐式自助餐。也有遊客選擇在當地的早餐店門口或路邊享用當地風味的早餐,一般的菜色是法式乾麵包、現榨果汁、優格、甜甜圈、小蛋糕和橄欖油等,也很豐富。 飲酒方面,在摩洛哥的自助式喫茶店、餐廳和飯店等場所,都可自由飲酒。摩洛哥產製的葡萄酒,是一種美味的烈酒,並且價格低廉;啤酒有好幾種品牌,售價都很公道。進口的威士忌和白蘭地價格非常昂貴,在飯店裡喝一杯威士忌,索價3∼5美元。 摩洛哥人飲食風俗獨特,他們每天要吃五餐,風味具有濃厚的摩洛哥伊斯蘭文化特點,因為他們多信奉伊斯蘭教,食用豬肉是他們的大忌。平日,婦女們從早晨開始就為全家準備食物,餐桌上總是堆滿豐盛的菜餚,份量之多令人驚訝。不過絕大多數摩洛哥人仍處在貧窮的狀態中,食物匱乏,大約在下午3∼4時左右,一些貧民就會到富人家門口,等候佣人將剩飯剩菜分給他們。 中產階級以上的摩洛哥人非常好客,宴請眾多親友在家中大快朵頤,是引以為榮的樂事。他們宴客的方式也非常奇特,家中通常都會有個大餐廳,牆壁四周擺滿椅子。客人來時,中間的桌子移向牆角,將椅子圍在一起就可用餐,桌上鋪上好幾層桌布,每次上一大盤菜,分食完後,將盤子和最上面的一張桌布一起收走,然後再鋪一層桌布及再上一道菜,如此直至上完菜餚。所以只要看看餐桌上的桌布數,就可以預先知道主人準備了幾道菜。就餐時還男女有別,男人可以使用湯匙,女人卻只能用手抓食,但她們抓食都非常有技巧,只需麵包就可將沾滿醬汁的手,擦拭得一乾二淨,方便省事。
返回到
摩洛哥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