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緬甸 的原始碼
←
緬甸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分為上下緬甸== 緬甸的位置在中南半島的西部狀若風箏。經緯度為東經92度10分至101度1分、北緯9度32分至28度31分間,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西藏高原和馬來半島之間。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的西藏及雲南接界,中緬邊界線長2185公里;東部和寮國為鄰,緬寮邊界長238公里;東南和泰國接壤,緬泰邊界線長1799公里;南濱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和馬達班灣;西南瀕孟加拉灣;西與印度和孟加拉連接,緬印邊界線長1462公里,緬孟邊界線長72公里。 全國總面積67.6553萬平方公里,約合26.1218萬平方哩,國土面積居全球第39,在東南亞僅次於印尼,是中南半島上版圖最大的國家。國境南北長2052公里,東西寬937公里。海岸邊有很多岩岸,但是大多數都是懸崖,因此缺乏良好的港灣。 這個國家全國分為阿拉干海濱、廷納西丘陵、西部丘陵、撣部高原、北部丘陵、乾燥地帶和三角洲等7個地區。1960年,中緬簽訂國界協定,中方割讓了3個村落和緬甸交換納姆海灣地帶,使緬甸北部的國界大致和分水嶺相同,因此在地理景觀上呈現出一致性。 地勢北高南低,山脈多自北向南走,可分成兩個部分:東北部是中國橫斷山脈的尾端,中間雖然有尹洛瓦底江和它支流的河谷平原,但是山地和高原的海拔都在2000公尺以上,地形崎嶇,叫做上緬甸。西南部是薩爾溫江(Salween River)、伊洛瓦底江兩河流域的下流和阿拉干山脈以西的地帶,中間雖然有海拔不高的局部山區和丘陵,但大多數都是平原,叫做下緬甸。也可以說,國土中央以曼德勒為界,北部是上緬甸,南部為下緬甸。 境內多山,山區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3,西部、北部、東部各有山地或高原圍繞。最北端的克欽邦省有許多高山,是中國南部山系的延伸,靠近中國邊境的開卡博山(Hkakabo Razi)是海拔5881公尺的高山,頂峰終年積雪;西北部和北部的山地都非常險峻。此外,還有許多高山平均海拔超過4000公尺,幾乎沒有通往中國或印度的山路,即使有也是非常陡峭的險徑,這裡是緬甸最荒涼的地區,人口也相當稀少,大部分都是森林和湍急的河流。 所有山脈都是由中國大陸綿延入境,形成狹窄地帶,東、北、西三面環山,薩爾溫江以東是塔念塔翁山脈,向南伸入馬來半島;伊洛瓦底江西部阿拉干山脈,形成上、下緬甸的分界嶺。還有縱貫南北的帕特凱(Patkai)山脈,是布拉馬普特拉(Brahma Putra)河與親敦(Chindwin)江的分水嶺,親敦江是伊洛瓦底江的最大支流。帕特凱山的南部有納喀山脈,再南是馬尼坡高地,南經欽丘陵與阿拉干山相連。阿拉干山是遮斷西南季風的天然屏障,所以緬甸中部平原幾乎未受到季風的影響。覆蓋在山脈斜坡面的茂密森林,一直延伸到沿岸地帶的狹小平原上。 緬甸的地形,基本上是由第三紀造山運動所形成的,後來由於河川的沖積作用而形成沖積平原。除了第三紀及第四紀的地層外,另外尚有更古時代的地層存在。撣邦高原是由古代的花崗岩和片麻岩所構成的,還有部分是由中生代的石灰岩層構成。西北部的褶曲山脈是由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所形成的。西部山地與東部的撣邦高原之間,有廣大的沖積平原,上有凝灰岩和花崗岩所形成的小山丘,以及勃固附近的丘陵地等,破壞了沖積平原的完整性。南部受到第三紀造山運動的影響比較小,此地可視為撣邦高原的延伸。因此,緬甸海岸有很多岩岸,而且都是懸岩,所以缺乏良好港灣。從孟加拉邊境南下到普雷帕里斯海峽(Preparis Channel),這條長約1000公里的海岸線都是這種類型的海岸。 緬甸的海岸線全長大約3200公里,從孟加拉國境到內格拉斯(Negrais)角孟加拉灣沿岸地帶,有連接阿拉干山脈的狹小平原,沿著海岸線有無數的島嶼,也有小三角洲。從內格拉斯角到馬塔班(Martaban)灣的沿岸,則有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與錫當(Sittang)河三角洲。德林達伊地方的海岸是典型的沉降海岸,有許多島嶼星羅棋布於海岸附近,這些島嶼就是美魯葛(Mergui Archipelago)群島,又稱丹老群島。 境內河流多從北向南流,有兩條大河,一條是薩爾溫江,它的上游就是中國的怒江,經毛淡棉注入馬塔班灣,穿越撣邦高原,形成曲折深狹的山谷,許多支流長達438公里以上。因為它流經山地,所以水流湍急,沒有大的航行價值,只能通航400公里的小船。另一條叫做伊洛瓦底江,發源於緬甸的北部和中國及印度的邊境,由北向南流經國土中央,它的下游分成幾個支流注入馬塔班灣,這條江上游有兩個前身,一個是中國雲南省西部的邁立開江,一個是雲南省恩梅開江。伊洛瓦底江在境內流長達2029公里,流域佔全國總面積的2/3,通航段長1403公里。支流有親敦江、勃生、仰光和錫當河等9條支流注入大海。由於長達2000多公里的伊洛瓦底江夾帶大量泥沙注入孟加拉灣,造成「混濁的大海」。這些泥沙堆積在河口附近,使海岸線每年往海面移動50公尺,新生的沖積平原富有機質的肥沃土壤,也是年年豐收的最佳農耕地。所以伊洛瓦底江流經的地方都是沖積平原,農產富饒,緬甸產稻米,大米是伊洛瓦底江下游三角洲所生產的,它還為航行提供了便利,由仰光上溯961公里至曼德勒城,可暢行大輪;再上溯1449公里到八莫,可通行排水量4200噸以下的船隻;還可以再上溯307公里到密支那,這一段只能通行小船。因此,伊洛瓦底江在緬甸經濟發展上擁有重要的地位。 緬甸大部分地區是在北回歸線以南,所以全年氣候變化不大。又因地處亞洲季風區,氣候受地形和地理的影響,上緬甸屬溫帶季風性氣候,下緬甸屬熱帶季風性氣候。後者是高溫多雨的颱風氣候。1月份平均氣溫大約在17℃左右,北部和東北部高山地帶,冬季氣溫比較低;夏天氣候燥熱,7月份平均氣溫在31℃左右。曼德勒年溫差是12℃,仰光是6℃,毛淡棉是4℃;年平均氣溫曼德勒是28℃,仰光是27℃,實皆是26℃,臘戍為22℃。每年5∼10月中旬是緬甸的雨季,也就是農耕季節。每年的11月到翌年的4月是乾季,天氣比較涼爽。春夏秋冬四季並不顯著,人們一年到頭只要一件單衣就可以過日子,但是北部山區例外,每年有兩個月降雨。境內雨水充足,除了東部高原一部分地區和阿拉干山脈背風地帶外,其他地方平均年雨量都在2000公釐以上,緬甸南部沿海和阿拉干山脈向風坡的年雨量超過5000公釐,是中南半島雨量最充沛的地方。向北地區雨量漸少。境內無地震,少颱風。
返回到
緬甸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