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博阿茲卡萊 的原始碼
←
博阿茲卡萊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html><div class="floatright"><iframe src="https://www.google.com/maps/embed?pb=!1m18!1m12!1m3!1d12220.696426391876!2d34.601200191452236!3d40.0268920517042!2m3!1f0!2f0!3f0!3m2!1i1024!2i768!4f13.1!3m3!1m2!1s0x40805f482674ab61%3A0x932b31e6e745d730!2zQm_En2F6a2FsZSwgMTkzMTAgQm_En2F6a2FsZS_Dh29ydW0sIOWcn-iAs-WFtg!5e0!3m2!1szh-TW!2stw!4v1446511719540" width="600" height="450" frameborder="0" styl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div></html> 博阿茲卡萊(Bogazkale)古代的時候名叫博阿茲柯伊(Bogazkoy),是土耳其境內著名的古城,也就是古代安納托利亞和敘利亞北部地區,曾經顯赫一時的喜特帝國都城哈圖薩斯(Hattusas)的遺址,現在的位置坐落在首都安卡拉以東兩百公里處。「博阿茲柯伊」在土耳其語中,是「峽谷村莊」的意思,由於這個名字比較符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因此至今還被廣泛使用著。 這座古城是興建在小平原南端的一塊山坡上,兩側有深谷。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的青銅器時代早期,這裡就是頗具規模的聚居點,當時的先民是從什麼地方遷來,現在已經很難稽考,在這裡發現的最早文字資料,是以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的古亞述語。從泥板書中獲悉,這個詞彙始見於幼發拉底河中游所發現的、公元前十八世紀的泥板上。大約在公元前十七世紀中期,古喜特王國創始人之一的哈圖希利斯(Hattusilis)一世,就是在這裡建都,當時的古城牆遺蹟雖歷經滄桑,但至今還依稀可辨。 約在公元前一四○○年至一一九○年的新王國時期,這座城市曾經向南擴展,並納入一些山丘,加強了防護系統,還修建了帶有雕飾的城門,東南面的國王門與西南面的獅子門,至今猶保存完全。在古代遺留下來的典籍中,有許多關於廟宇的記載,現存的廟宇遺蹟,都是屬於新王國時期,包括上城南部的四座與下城北部的一座。到了公元前十三世紀,城牆跨過峽谷向東擴建,將峽谷東側的布伊卡亞(Buyukkaya)高地也包括在內。從考古挖掘中獲悉,城區大部分為廟宇和行政建築,住宅區僅有少量出土,所以無法估算當時的人口。 在公元前一一九○年前後,喜特帝國崩潰,城市被燬,當時火焚的痕跡到現在還依稀可見。經過長期荒廢,大約在公元前八世紀再次出現居民。公元前三至一世紀,歐洲的塞爾特人到這裡定居,在羅馬時期和公元初年,留下的遺蹟很少,致以後又逐漸湮沒,一直到十八世紀才重新建立了博阿茲卡萊村。到了一八三四年,古城遺址被法國人發現;一八九二至一八九三年首次發現泥板,一九○六年由德國探險家溫克勒(Winkler)發掘出來。 這個廢墟面積相當大,現在僅殘存著半圓形的石造城牆,有石獅子向外吼叫的獅子門,以巨石雕刻的王之門,以及神殿、王宮和地下貯水場等。這裡一共發掘出兩千五百塊泥板,從這些泥版中獲悉,這裡曾是喜特王國的都城。此後,又經過多次發掘,已發現比較完整約三個不同時期文物層。
返回到
博阿茲卡萊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