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修訂版本間的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2014年5月21日 (三) 09:43的修訂版本


目錄

捷 克

捷克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Czech)是中歐的一個內陸國家,國名的原意在捷克語中是「起始者」,這是因為捷克人是最早定居此地的西斯拉夫人。由於地理位置優越,自遠古以來就有人類居住。早在公元前二十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初期,原始人類在這裡找到了理想的獵場和安全的棲身場所。大約在公元前七萬年,此地成為當時中歐最大的人類聚居地。


曾長期依附德意志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從事於農耕的多瑙人 (Danubian)是這裡的主人,他們可能是斯拉夫人最早的祖先。公元前五世紀來自高廬 (Gaul)的塞爾特(Celts)族博伊(Boii)人到此定居。公元前一世紀,北方日耳曼族的馬科曼尼 (Marcomanni)人和克安迪(Quadi)人,受到羅馬帝國壓迫而東遷也來到這裡定居。公元一世紀捷克由羅馬帝國直接統治,羅馬皇帝圖拉真(Trajan)在位期間,沿多瑙河流域修築了一條綿長的「羅馬防線」,衛戌據點深入捷克境內。公元四世紀中葉,匈奴人西征歐洲,曾數次入侵捷克。公元五世紀,捷克人的祖先西斯拉夫人大舉移居此地。公元六世紀末,來自高加索的阿瓦爾(Avars)人以匈牙利平原建立帝國,成為這裡的統治者,直至公元八○五年才被查理曼大帝征服。


到了公元六二三年,法蘭克王子薩蒙(Sámo)領導西斯拉夫人打敗阿瓦爾人,建立獨立的薩蒙公國。公元六三一年,薩蒙王在沃加斯提斯堡戰役中打敗法蘭克軍隊,確立了自己的統治權。薩蒙公國勢力最強盛時期是以摩拉維亞(Moravia)為中心,並擁有波希米亞(Bohemia)和斯洛伐克的大部分領土。公元六五八年薩蒙王駕崩,公國解體,此後捷克人臣服於加洛林王朝(Karolingische Dynasty)。公元八○○年後,捷克人控制了波希米亞的大部分地區,以尼特拉(Nitra)河低地、摩拉瓦河下游和波希米亞中部等三個地區為中心。公元八一四年左右,默伊米爾一世(Mojmír I)創建了大摩拉維亞(Moravia)帝國,並且曾把勢力延伸到由普里比納(Pribina)公爵統治下的西斯洛伐克公國。


大摩拉維亞帝國的興起,使法蘭克帝國倍感威脅。公元八四六年查理大帝的孫子路易率領日耳曼大軍遠征摩拉維亞,推翻默伊米爾一世,另立納斯提斯拉夫(Rastislav)為王。同年納斯提斯拉夫登基後正式定都維里格勒,並且不斷向外擴張,國土範圍包括波希米亞,以及今日波蘭的南部等。後來,由於東法蘭克帝國與保加利亞結盟,迫使大摩拉維亞帝國設法與東羅馬拜占庭帝國修好。公元八六三年,納斯提斯拉夫王允許拜占庭帝國傳教士居里爾(Cyril)和美多迪烏斯(Methodius)兄弟到捷克境內傳播基督教,並創造了古斯拉夫文字。


公元八七○年斯瓦托普魯克(Svatopluk)登基後,使大摩拉維亞帝國的國力達到鼎盛時期,領土範圍擴大到斯洛伐克人控制的維斯杜拉河上游西里西亞的部分和休雷基安地區。


公元八九四年,斯瓦托普魯克王駕崩,其子默伊米爾二世繼位,國內政局混亂,封建割據和內訌使國勢衰弱。翌年,波希米亞各部落從大摩拉維亞帝國分離出去,投靠巴伐利亞的雷根斯堡教區當局,再加上匈牙利人的不斷入侵,大摩拉維亞帝國終於約在公元九○七年屈服在剛崛起的匈牙利人手中。


公元八○○年開始至一三○六年波希米亞及其鄰近地區逐漸在普熱美斯(Prˇemysl)家族的領導下,以布拉格為中心建立了波希米亞王國,也就是布拉格公國。 這個家族的起源有一段浪漫的古老傳說:古代的克洛克國王有三個女兒,最小的名叫麗布莎(Libusˇ­),是一位絕頂聰明端莊的女子,父王死後國內人民擁戴她繼承王位,治事非常英明,極受人民愛戴。 一個很有勢力的貴族厭惡被女性統治,煽動民眾,要求麗布莎選擇一個丈夫,然後把王位讓給王夫。麗布莎為順應民意,她指著對面的一群小山說:「那些山後面的小河旁有個叫斯洛伐克的農場,在農場荒地上耕作的男子,他將是你們的新王。」她的子民照著她的話去接來這位農民,他就是普熱美斯,不但成了麗布莎的丈夫,也是他們的國王。這種神話式的傳說,曾經被捷克著名作曲家斯美塔那編成民族歌劇「麗布莎」的題材。從這個古代的傳說裡,便可以看出捷克民族樸實的性格、民主的精神和浪漫的熱情。 普熱美斯王朝(八九五至一三○六年)是捷克本土最早,也是唯一的統治者,第一位載入史冊的是瓦茨拉夫(Václav)親王,英文的瓦茨拉夫是寫為Wenceslas,又譯為文策斯勞斯。這位波希米亞公爵,自幼在祖母聖盧德米拉(St.Ludmila)的影響下成為基督徒,未成年時由母親德拉霍米拉(Drahomira)攝政,公元九二五年親政後,熱心傳播基督教,不幸被爭奪王位的弟弟波列斯拉夫將他暗殺。死後被羅馬教廷封為瓦茨拉夫聖徒,他的生平軼事編成傳說故事在歐洲廣為流傳,傳唱至今的英文聖誕頌歌「賢王瓦茨拉夫」更使他的英名永存;丹麥、波蘭、德國和義大利等國的許多教堂中至今仍供奉著他的聖像;歐洲大陸和南美洲的許多國家,有很多基督徒還以他的名字作為教式C 捷克人民把他當作波希米亞的守護神,視為保衛國家獨立的象徵,在漫長的中世紀,瓦茨拉夫的肖像經常出現在象徵捷克國家主權的標記、錢幣、軍旗和聖瓦茨拉夫王冠上,而讚頌他的頌詩也被載入官定本的教會聖詩中。 公元九三五年弒兄的波希米亞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Boleslav I)繼位,他以布拉格為國家行政中心,對外擴張領土,先後兼併摩拉維亞、斯洛伐克和西里西亞;對內推行基督教,建立獨立的教會,完成了封建化進程。這時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征服易北河流域的斯拉夫部族,把進攻矛頭對準捷克公國。公元九三六年神聖羅馬帝國出兵攻打捷克公國,波列斯拉夫一世與基輔公國結盟,抵抗外來入侵者,這場殘酷的戰爭持續了十四年。公元九五○年,波列斯拉夫一世被迫承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Otto)一世的宗主權。幾年後,他又和奧托一世共同抗禦馬札兒(Magyar)人入侵,在公元九五五年的萊希費爾德(Lechfeld)戰役中,指揮波希米亞軍隊戰勝匈牙利軍隊。儘管捷克公國名義上承認神聖羅馬帝國的宗主權,但在內部事務上卻擁有完全的獨立性。 公元九六七年七月十五日,波列斯拉夫一世駕崩,太子波列斯拉夫二世登基繼承父業,全力發展經濟,手工業、銀礦開採業和農業迅速發展,商業貿易也相當繁榮,還統一捷克各部落,修建許多教堂和隱修院。慕名而來的各國旅遊者眾多,阿拉伯的旅行家亞伯拉罕•伊本•雅各布(Ibrahim Ibn Jacob)在遊記中曾誇讚捷克是「所有北方諸國中最美好、糧食最豐富的國度」。公元九七三年布拉格成立了主教區,並且引進羅馬拉丁文化,形成拉丁文化和古斯拉夫文化並存的局面。 公元九九九年波列斯拉夫二世駕崩,其子波列斯拉夫三世繼位,由於執政無方,國內貴族勢力上升,造成波希米亞動亂,他在一○○二年被政敵趕出布拉格,先後逃亡德意志和波蘭,雖然翌年曾在波蘭人的幫助下一度回國,殺死政敵重掌政權,但不久又被趕出國門,其間政權數度易主,一○一二年王位被奧爾德日赫(Oldrˇich)纂奪。 奧爾德日赫執政到一○三四年讓位給兒子布熱季斯拉夫(Brˇetislav),這位新王比他父王厲害且具野心,為了政治目的,在未接位前甚至不惜綁架他後來的妻子庫塔(Guta)。登基不久就出兵收復被波蘭侵佔的摩拉維亞、西里西亞和克拉科夫。順便掠奪了許多波蘭籍冊,對以後撰編首部捷克法律書籍助益良多。一○五五年他又規定波希米亞統治者由長子布熱季斯拉夫一世(Brˇitislav I)繼承,至於其他幼子則授予摩拉維亞封地。另外,還攻佔了波茲南和格涅茲諾,試圖建立大西斯拉夫國。但礙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三世的武裝干涉,除西里西亞以外退出所有波蘭領土。他又企圖從匈牙利人手中奪回斯洛伐克的統治權,但未能如願。 捷克公國於一○六一年由布熱季斯拉夫之子弗拉迪斯拉夫二世(Vratislav II)繼位,這是一個能力極強的領導者,在位不久就展現出他深謀遠慮的才華,一○六三年在奧洛莫烏茨設立主教轄區,以期與羅馬主教連線。一○八五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授予弗拉迪斯拉夫二世波希米亞國王的稱號,成為捷克第一個皇帝,原因是由於他曾派遣捷克軍隊幫助亨利四世圍攻義大利米蘭。 十一世紀拉丁文化取代古斯拉夫文化,在這個國家成為主導地位,出現了用拉丁文寫成的「捷克編年史」,這是一部記載從遠古原始神話時代一直到一一二五年為止的捷克歷史著作。 一一九二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封鄂圖卡一世(Otakar I)為波希米亞公爵,次年又加以廢黜;一一九七年重新獲得波希米亞的封地,次年又獲得捷克統治者世襲國王的稱號,全名為普熱美斯鄂圖卡一世。一二一二年,他利用德意志皇位繼承爭奪的糾紛,迫使神聖羅馬帝國新選出的皇帝腓特烈二世承認他的王位,從而使波希米亞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世襲公國,鄂圖卡一世因而有權參加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競選的三十七位選帝侯之一。王徽是一頭西西里金牛,還獲得一隻銀獅作為王權的標誌,並一直沿用成為捷克的國徽。 當時捷克公國除在外交上必須由神聖羅馬帝國左右外,內政方面完全獨立,神聖羅馬帝國的法律在這裡並不適用,捷克公國可以自己發行貨幣。普熱美斯鄂圖卡一世統治期間,經濟貿易發達,波希米亞從蕭條衰退走向政治振興和經濟繁榮,日耳曼移民大量湧入,也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和邊區的開發,為日後波希米亞王國的強盛打下基礎。 公元一二三○年,瓦茨拉夫(Václav)一世繼承鄂圖卡一世的王位,一二四一年成功地率領捷克軍隊阻擊了成吉思汗蒙古大軍入侵波希米亞,除努力安定內部外,也千方百計的想染指奧地利,但奧地利公爵在世時,都未能越雷池一步。一二四六年腓特烈二世去世,瓦茨拉夫一世讓兒子弗拉迪斯拉夫(Vldislas)與奧地利公爵腓特烈二世的侄女聯姻,但可惜不久他的兒子夭折。一二四八年瓦茨拉夫一世平定內亂,一二五一年終於使次子鄂圖卡二世成為奧地利公爵。在瓦茨拉夫一世的統治期間,波希米亞繁榮昌盛,文學藝術蓬勃發展。 一二五三年九月瓦茨拉夫一世駕崩,兒子奧地利公爵普熱美斯鄂圖卡二世繼承父位,成為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國王。一二五四年至一二七三年,統治德意志的霍亨斯陶芬王朝淪亡後,神聖羅馬帝國王位空懸,捷克乘機干預神聖羅馬帝國的內部事務。一二五四年鄂圖卡二世率領捷克軍團征討普魯士異教徒,兼併奧地利;一二六○年他從匈牙利手中奪取了施蒂里亞(Styria)。一二六九年,他又出兵佔領克恩滕(Carinthia)、卡尼奧拉(Carniola)和伊斯特拉(Istria),版圖從西里西亞一直擴展到亞得里亞海沿岸,鄂圖卡二世也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權勢最大的選帝哄A他企圖在波羅的海沿岸建立據點,以便對波蘭施加壓力;還出兵參加德意志騎士團對立陶宛作數次遠征,並在現今俄國加里寧格勒州的科尼斯堡建立軍事基地。 鄂圖卡二世曾參加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的選舉,但各路諸侯都懼怕他的中央集權政策,當權的捷克貴族不願意被這位精明強悍者統治,乃於一二七三年從哈布斯堡王室中,選出默默無聞的魯道夫(Rudolf)繼承。這個新皇帝雖然只是各公國選帝侯的傀儡,但他卻巧妙地利用鄂圖卡二世與各路選帝侯間的矛盾,在雷根斯堡會議上剝奪了鄂圖卡二世對奧地利、施蒂里亞和克恩滕等地所擁有的主權。 一二七六年,魯道夫皇帝出兵奧地利,迫使鄂圖卡二世放棄除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以外的所有領土。鄂圖卡二世不甘失敗,一二七八年率捷克軍隊向維也納進軍,試圖收復奧地利的統治權,八月在迪恩克魯特(Dürnkrut)戰役中陣亡。雖然鄂圖卡志未酬身先死,但他偉大的理想卻為捷克人民世代傳頌、尊為民族英雄,連德意志詩人也讚頌他是時代的巨人,義大利著名詩人但丁的「神曲」一文,也是為讚頌鄂圖卡二世所寫的。 年僅七歲的瓦茨拉夫(Václav)二世繼承王位,因年幼無法親政,遂由表兄勃蘭登堡選帝侯奧托四世攝政。一二八三年,瓦茨拉夫二世十二歲生日時宣布親政,但國家政權被母親的情夫扎維什(Zavis)操縱。一二八七年瓦茨拉夫二世總算控制了整個政局,兩年後下令逮捕扎維什,將他處以極刑。父親生前基於政治為他所娶的妻子一二八六年去世後,又在一二九八年娶波蘭公主,故在波蘭內亂時出兵吞併了西里西亞和克拉科夫,並於一三○○年兼任波蘭國王。 翌年匈牙利的阿爾帕德王室斷嗣,王位無人繼承,瓦茨拉夫二世遂讓年僅十二歲的王子瓦茨拉夫三世成為匈牙利的國王,並由他本人出任攝政王。一三○四年,匈牙利貴族舉行宮廷政變,宣布廢黜瓦茨拉夫三世的王位。一三○五年,瓦茨拉夫二世出兵匈牙利,試圖為兒子奪回王位而戰死沙場。雖然他以年輕的三十四歲就離開了世界,但是他在領土擴張上的收獲、國家經濟的發展、自然資源的開發、貨幣政策的建立等,都奠定了相當的基礎。 瓦茨拉夫三世在父親去世後繼任波希米亞國王,這位普熱美斯王朝的末代國王為人聰明能幹,但放蕩不羈。一三○六年波蘭貴族革命,一三○八年正當他興兵準備奪取波蘭王位時被人暗殺。年僅十七歲的他沒有兒子,統治波希米亞近四百年的普熱美斯王朝遂斷絕男嗣,而告滅亡。

強盛的盧森堡王朝時期

一三○六年至一三一○年的捷克王位爭奪期間,國內各派貴族旗鼓相當,誰也不服誰,最終只好選盧森堡家族(Luxemburgs)的約翰為王,一三一一年在布拉格加冕,建立波希米亞盧森堡王朝。這是捷克國家文化繁榮和對外擴展的時期,曾把疆界向北延伸到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一直到柏林,成為中歐強國。 約翰(John捷克文為Jan)王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七世的兒子,他娶了普熱美斯末代皇帝的妹妹愛麗斯卡(Elisˇka)為妻。這位外來統治者為感謝捷克貴族及日後的繼續支持,給予他們一系列特權,其中最重要的是貴族享有徵稅權。約翰王在位三十六年中,不僅征服了西里西亞各公國,還帶領捷克軍團跨越阿爾卑斯山,一度佔有義大利北部的若干城市。他曾積極支持德意志騎士團入侵波蘭,並在「百年戰爭」中幫助法蘭西反對英格蘭,結果在一三四六年的克萊西(Crécy)戰役中陣亡,王位由他兒子查理四世繼承。 查理四世(Charles捷克文為Karel IV)是中世紀捷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一三一六年出生於布拉格,被父王送到巴黎接受教育,他的老師一三四二年成為羅馬教皇克雷芒六世 (Clement VI)。七歲時就由父王作主娶法國國王腓力六世的妹妹布朗歇(Blanche)為妻,十四歲時被父王召回盧森堡。他聰穎上進,多才多藝,能說法、義、德和拉丁語,十七歲時被委任為波希米亞軍隊總司令和摩拉維亞選帝侯,二十五歲成為捷克王儲,父親在世時就把國家交給他治理。由於他的努力成績斐然,教皇克雷芒六世將布拉格主教管區升格為大主教管區,捷克王國因而獲得教會的自治權。一三四六年查理四世繼承波希米亞王位後,有五個選帝侯推選他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但遭到巴伐利亞選帝侯路易四世的反對。翌年路易四世病故,查理孕@終於實現了歷代波希米亞君王的夢想,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這位歐洲最博學的君主,經由外交途徑獲得的東西,要比其他君主使用武力、流血爭戰得到的還多,捷克公國的疆界一度擴張到勃蘭登堡。在他英明統治下,捷克的建築藝術、文學和哲學都蓬勃發展,布拉格變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最後又成為這個龐大帝國的首都。捷克文也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是貴族和市民的通用語言。 一三四八年是波希米亞公國建設的里程碑,查理四世在布拉格附近開始修築宏偉的卡爾斯泰因(Karlˇstejn)城堡、創辦布拉格查理大學,這是中歐、北歐和東歐的第一所大學,波蘭、奧地利和東南歐各國紛紛選派學生到這所大學留學。一三五四年,查理四世率軍入侵義大利。翌年初在義大利米蘭市接受教皇頒授倫巴底王冠,回國後頒布著名的「金璽詔書」,這份詔書確定以後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要由七位選帝侯推選,各選帝侯都擁有特權。 儘管當時捷克已成為歐洲最富裕的強國,但在封建王朝繁榮的同時,社會的矛盾不斷產生和激化,上層貴族和中下層貴族之間的分歧加深,富商和手工業者的關係也日趨惡化,教會的壓榨更是貪得無厭。當時教會佔有全國一半以上的地產,而日耳曼人佔多數的僧侶,生活腐化,經常酗酒、賭博,許多教區的牧師甚至公開和娼妓姘居,這些行為引起捷克人民對教會的不滿,一三六○年前後因而出現宗教改革運動。由於當時查理四世國王在國內有很高的威望,尚能有效控制國內局勢。 一三七八年德高望重的查理四世駕崩,他的兒子瓦茨拉夫(Wenceslas)四世出任波希米亞盧森堡王朝的國王。同年,羅馬教廷內部發生大分裂,天主教會在法國和義大利世俗封建統治者的支持下,選出兩位教皇分駐羅馬和阿維尼翁,且都以正統自居,誓不兩立。這時,波希米亞政爭也開始激烈,主教和貴族相互挑釁,經常發生流血械鬥事件。瓦茨拉夫四世軟弱無能,國家陷入混亂幾近十年,他曾多次被貴族扣押,後來又被南波希米亞最有權勢的羅森伯克家族抓走,關入捷斯基克魯姆洛夫土牢,幸好盧森堡王族出面相救才得逃出囹圄,但最終還是成為大貴族們的鹿w。 一三四七年至一三五二年黑死病猖獗於歐洲,一三八○年也在捷克肆虐,使繁榮的捷克陷入危機,人口銳減百分之十到十五,整個社會也變得窮困,又缺乏一個卓越的領導者,漸漸使失望無助、貧病交加的平民百姓整個精神寄托在宗教,對宗教的信賴奉獻日增。 十五世紀初,天主教會與貴族及平民間逐漸形成尖銳的衝突,教會擁有大量地產,高級教士可以免繳城市租稅、可以放高利貸。當時一位捷克官員曾說:教會地產上的牛舍都比貴族們的住所還富麗堂皇。教會千方百計搜刮民財,一般人民從生到死都必須向僧侶奉獻,進教堂舉行洗禮、結婚、祈禱、祝福、懺悔、做彌撒和葬禮等任何宗教儀式,都必須付錢。於是偉大的宗教改革運動領袖胡斯從而崛起,他的思想和領導活動的影響,是一百年後席捲歐洲的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運動的先聲。

胡斯宗教運動席捲全國

胡斯(Jan Hus)出生於波希米亞南部胡希內茨(Husinec)一個貧窮農民家庭,在布拉格大學就讀時,靠參加教堂唱詩班維持生活,一三九四年大學本科畢業,兩年後獲得碩士學位,成績優良獲留校任教擔任哲學課程,講授亞里士多德哲學和中世紀第一位宗教改革者英格蘭激進改革派領袖威克利夫(Wycliffe)的實在論哲學,深受知識界的好評,不久升任布拉格大學文學系主任,後來當校長。 一四○一年胡斯獲得神父的職位,翌年又當選為布拉格教區長兼伯利恒教堂講道士,當時一群對時局不滿的學者推他為領袖,發表評論。這所教堂是捷克宗教改革運動的中心,可以容納四千名信徒。胡斯在講道時抨擊高級教士的腐化墮落行為,主張貴族應當在權力範圍內行使特權,他的主張深受中下層貴族和平民的歡迎,但被天主教視為異端邪說。一四○三年青年貴族札伊克(Zbyneˇk Zaj´ıc)出任布拉格大主教,使宗教改革運動有了堅強的後盾,胡斯也經常向札伊克大主教提出改革建議。 為彌合自一三七八年以來,西方天主教會的分裂,法蘭西國王在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的支持下,於一四○九年在義大利比薩召開會議,企圖將羅馬教皇格列高利(Gregory)十二世和駐在普羅旺斯阿維尼翁的敵對教皇本篤(Benedict)十三世一起廢黜,另立希臘籍的亞歷山大(Alexander)五世為教皇;除布拉格大學捷克籍的校長及胡斯支持瓦茨拉夫外,布拉格大主教和高級神職人員,以及布拉格大學日耳曼籍的教授,則支持格列高利十二世。 國王盛怒之下,不顧布拉格大學章程,規定捷克籍教授每人有三票表決權,而日耳曼籍教授每人只有一票表決權,日耳曼籍教授憤而紛紛投奔萊比錫大學。但被罷黜的兩位教皇都不承認比薩會議的決定,於是三位教皇各自繼續行使權力,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亞歷山大於次年暴斃,在位僅十個月,約翰(John)二十三世繼位,一四一一年他發布通諭,遣責曾把他逐出羅馬的那不勒斯國王拉迪斯拉斯(Ladislas),隨後又領軍進攻教皇格列高利十二世的支持者。翌年,約翰二十三世為集資軍費派遣專使到布拉格販賣赦罪券,聲稱買一定款額的赦罪券,他的罪過便可以被上帝赦免,死後可以升入天堂。 胡斯在伯利恒教堂講道時,公開指責教會販賣贖罪券,還要求售券人早日離開布拉格。向來支持胡斯的瓦茨拉夫國王,由於可以從銷售贖罪券收入中提取回扣,也轉而反對胡斯。此時,有三位布拉格青年在伯利恒教堂裡公開抗議出售赦罪券被差役拘捕,而且不顧民眾的抗議被處死,胡斯被禁講道並予開革,不准任何天主教徒提供他住所和食物。 一四一二年十月,胡斯離開布拉格,輾轉隱藏在波希米亞南方各地著書立說,用通俗語言向農民宣傳他的主張,以捷克文寫成的「布道錄」和拉丁文的「人民議會」,尖銳地批判羅馬教皇,更引起教士、貴族和羅馬教皇的不滿。 一四一四年的十一月,匈牙利國王西格蒙德(Sigismund)在亞琛正式加冕為德意志國王,他是查理四世的幼子、瓦茨拉夫國王的弟弟,受封勃蘭登堡(Brandenburg)侯爵,父親去世後娶匈牙利國王路易一世之女瑪麗而獲得匈牙利王位。為解決教會分立問題,西格蒙德召開康斯坦茨宗教會議,寫信邀請胡斯參加會議,並擔保他的人身安全,胡斯到會後不久就被逮捕,囚於多明尼各隱修院地牢,教會要求他放棄自己的學說和主張,被他拒絕。翌年七月六日,教會審判團以異教徒的罪名判處他死刑,被押往康斯坦茨郊區執行火刑。一四一七年,捷克學者葉洛蒙(Jerome)也因堅持胡斯學說,被教會當作異端學說以火刑處死。 胡斯之死引起整個捷克強烈反彈,波希米亞的許多貴族和騎士正式提出抗議,並表示願意庇護因宗教信仰受到迫害的人們。 一四一九年瓦茨拉夫國王駕崩,王位傳給西格蒙德,他是殺害胡斯的凶手,所以不久就爆發捷克歷史上有名的「胡斯戰爭」,他們高舉著改革宗教和封建社會的旗幟,從一四一九年至一四三四年之間,主角不斷更替,層次也漸漸表面化,包括農民與地主的對抗、受壓迫民眾的覺醒,以及捷克族與外族的爭鬥等。 繼胡斯之後出任伯利恒教堂司鐸的雅庫貝克(Jakoubek)神父、塔博爾派(Taboroites)領袖科蘭達(Václav Koranda)和布拉格激進改革派領導人熱利夫斯基(Jan Zˇelivsk´y)等,都是這次運動的發起者。 一四一九年七月三十日,在熱利夫斯基的領導下,布拉格貧民聯合農村貧民率先發起暴動,對抗以國王西格蒙德為首的地主們得到勝利,從而拉開了胡斯戰爭的序幕;比爾森、烏斯季和其他一些城市的貧民也相繼舉行暴動,反封建、反教會的風潮席捲整個捷克大地,並且影響到鄰國。 胡斯教派分成兩派,其中較溫和的聖杯派(Calixtines)代表中下層貴族和中等階層的利益,主張一般教徒做彌撒時,可以和主禮牧師一樣領取聖餅和聖酒,並用捷克語作禮拜。要求限制德意志封建主、教士和上層市民在捷克享有的特權,沒收德意志天主教會在捷克的財產,建立捷克民族教會。 較激進的塔博爾派代表農民和城市平民利益,因活動中心在塔博爾而得名,主張取消等級特權,廢除封建租稅和農奴,將土地分給農民,建立一個沒有國王的共和國。 一四二○年羅馬教皇馬丁(Martin)五世 頒發諭令,宣布發動十字軍征討胡斯派;由布拉格、比爾森等城市和波希米亞各地主要軍事力量組成的胡斯派聯盟,宣布廢黜西格蒙德,兩次擊退十字軍對布拉格的圍攻。 塔博爾派軍事統帥傑士卡(Jan Zˇi.zka)是討伐十字軍的功臣,戰爭中他將火砲裝在車上靈活作戰,成為世界上將步兵、騎兵和炮兵作為同一戰術單位運用的創始者。他是西格蒙德的異母兄弟,曾長期在波蘭作雇傭軍,回國後認同胡斯的理念而成為信徒,父王瓦茨拉夫去世時亦捲入王位爭逐之中。早年一眼失明,一四二四年在戰鬥中又負傷全盲,同年死於瘟疫。在以後的日子裡,由普羅科普•霍利 (Prokop Hol´y)領導,胡斯派聯盟的軍隊又三次大敗十字軍,並率眾攻打西里西亞、薩克森、圖林根和匈牙利等地。 一四三三年,羅馬教會召開巴塞爾會議,與胡斯派舉行和談,羅馬教皇答應聖杯派餅酒同領的彌撒儀式後,聖杯派遂願意在此條件下媾和,但塔博爾派拒絕停戰。翌年,聖杯派與西格蒙德國王得到羅馬教會的奧援,在利帕尼(Lipany)戰役中擊敗塔博爾派,統帥普羅科普陣亡。這一場持續了十五年反封建、反教會的民族戰爭雖然失敗了,但對當時歐洲的封建勢力、天主教勢力和居住在捷克的日耳曼貴族勢力打擊極重,為捷克人民留下光輝爭獨立的傳統史實。 由於國內長期的動亂,一直未曾舉行加冕典禮的西格蒙德(Sigismund)於一四三六年胡斯運動失敗後,在布拉格正式加冕為波希米亞國王,但翌年十二月九日就駕崩了,這意味著盧森堡王朝的結束。 在國王去世之後,捷克貴族又展開奪取政權的激烈爭鬥,直至一四五二年由聖杯派首領波迪布拉德(Jiri z Podeˇbrad)出任捷克攝政王才暫時中止。 一四五八年波希米亞會議選出波迪布拉德為波希米亞國王,他試圖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王國政府,依靠中小貴族和上層市民,與大貴族和天主教會的勢力相抗衡,結果得罪了羅馬教皇。一四六八年羅馬教廷撕毀巴塞爾條約,重新組織十字軍討伐捷克,匈牙利國王馬提亞斯也趁機率兵入侵捷克,雖遭到頑強抵抗,但天主教會於一四九六年推選馬提亞斯在奧洛莫烏茨稱王,當雙方爭戰仍在僵持時,波迪布拉德於一四七一年駕崩,匈牙利貴族又看中軟弱無能亞蓋沃(Jagiellon)的波蘭王子弗瓦迪斯瓦夫,請他出任捷克國王。匈牙利又展開國王馬提亞斯和弗瓦迪斯瓦夫︱ l´adys l´aw 捷克文為弗拉迪斯拉夫 Vladislav)二世對捷克王位的爭奪。 一四九○年國王馬提亞斯駕崩,終於結束這段糾纏不清的波希米亞雙王關係。貴族們從此可利用國王的軟弱大大的擴充自己的權力,加上弗瓦迪斯瓦夫又當上了匈牙利國王,這樣一來也使捷克和匈牙利在一個國王統治下一直維持到一五一八年。當哈布斯堡王朝的馬克西米連一世皇帝與弗瓦迪斯瓦夫二世爭奪匈牙利王位時,弗瓦迪斯瓦夫二世同意如果王室絕嗣,捷克和匈牙利都由哈布斯堡家族繼承。

遭受異族的黑暗統治

十六世紀初捷克政局動蕩,國王只是徒有虛名的傀儡。一五一六年弗瓦迪斯瓦夫二世駕崩,由他兒子路德維希(Ludwig)繼承捷克和匈牙利兩國的王位。一五二六年十月,路德維希率捷克軍隊抗擊土耳其奧圖曼帝國的入侵,在匈牙利南部的莫哈奇(Mohács)戰役中戰死疆場,因無後代繼位,便由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皇帝斐迪南(Ferdinand)一世兼任捷克和匈牙利國王,從此捷克和匈牙利都被奧地利吞併,喪失了國家獨立地位,進入長達四百年的異族統治黑暗時期。 在斐迪南一世執政的三十八年中,哈布斯堡王朝把與土耳其奧圖曼帝國作戰的重擔轉嫁到捷克人的肩上,並利用天主教會勢力和政治權力壓迫他們。捷克貴族由於自身利益受損,也與異族統治者發生衝突。一五四六年,捷克各地的市民階級首次舉行反異族統治的暴動,但遭到血腥鎮壓,大批貴族和市民被迫遷居國外,市民階層在政治地位上的自由權被剝奪,禁止使用捷克文字,用捷克文出版的圖書被大量燒燬。 一五六三年,斐迪南一世的長子馬克西米連(Maximilian)二世成為匈牙利國王,次年父親去世,捷克也由他繼承,這位新君主是一位人文主義者,心地善良,同情路德派新教,尊重波希米亞貴族的宗教自由,並致力於天主教會的改革,在尼德蘭努力勸告天主教和新教和解。他在宗教問題上始終保持中立,使捷克政局穩定,經濟得以繁榮,養魚業、釀酒業和銀礦開採成為經濟支柱。一五七二年,他把匈牙利王位讓給兒子魯道夫(Rudolf)二世,一五七五年又把捷克王位也讓給他。翌年十月駕崩,由魯道夫二世繼承奧地利大公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 魯道夫二世登基不久就稱病隱居布拉格,早已不滿魯道夫二世在政治上軟弱無能的哈布斯堡大公們,乃逼他在一六一一年把捷克王位讓給弟弟馬提亞斯(Matthias)。 一六一七年,波希米亞天主教會違反魯道夫二世在詔書中所作宗教信仰自由的保證,封閉了布羅烏莫夫(Broumov)和赫羅布(Hrbo)兩個城市的新教教堂。翌年五月二十三日,新教權力保衛官在布拉格召開新教徒大會,公審神聖羅馬帝國派駐捷克的攝政官斯拉伐塔 (Vilém Slavata)和波里特(Jaroslav Borˇit),認為他們有破壞詔書的罪行,隨後就把他們兩人從赫拉德恰尼堡(Hradcˇany Castle)的窗戶扔了出去,這就是捷克歷史上有名的「扔出窗外行動」。這兩個命大的官員雖安然無恙,但它成為捷克人民反對哈布斯堡王朝起義的信號,同時也使新、舊教之間更陷入溝通困境,成為歐洲三十年戰爭導火線之一。 素以反對宗教改革而著稱的斐迪南二世,一六一九年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捷克及匈牙利的王位。以新教徒為主的捷克人憤然發動起義,波希米亞議會選舉出一個由三十名成員組成的執政團來管理國家,並另推選德意志新教聯盟首領腓特烈(Frederick)為捷克國王,由於腓特烈是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婿,所以捷克人希望他們的行動能得到英國的支持,可是英國並未伸出援手。翌年十一月八日,起義軍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戰役中被斐迪南二世擊潰,腓特烈流亡海外,二十七名起義領導人在布拉格廣場被處以絞刑。 這次起義的失敗,使捷克王室領地淪為哈布斯堡王朝的幾個省分,大多數官員都是由奧地利或德意志貴族充任,與這次起義有關係的所有捷克人的財產都被沒收,形成全國四分之三的田地被沒收,以極為低廉的價格賣給奧地利和日耳曼貴族。斐迪南二世還削弱了議會的大部分權力,宣布天主教為唯一的國教、農奴必須信奉天主教。不願改信天主教的貴族和自由市民,需盡速遷居國外。同時在一六二九年頒布「歸還教會赦令」,強迫新教徒如數歸還一五五二年以後所佔據的天主教會產業。 捷克的這場起義,咸認為是引發一六一八年至一六四八年歐洲「三十年戰爭」的引信,這場新教徒與天主教徒的較力,以德意志新教為主的各諸侯國及丹麥、瑞典、法國,得到荷蘭、英國和俄國的支持;另一方以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國和西班牙為主,並得到羅馬教皇和波蘭的支持;在「三十年戰爭」期間,捷克一再受到交戰雙方軍隊的蹂躪,財產損失慘重,加上飢荒和瘟疫接踵而至,到處一片衰敗、荒涼景象,全國人口銳減一半,只剩下一百五十萬人。 三十年戰爭之後波希米亞經濟恢復緩慢,農業長期停滯不前,居民身負重稅,直至一六○八年後經濟才逐漸復甦。經濟開始繁榮的象徵是許多城鎮出現漂亮的巴洛克式建築,其中多為教堂、修道院和貴族豪宅。十八世紀初,哈布斯堡王朝根據重商主義原則支持捷克工業的發展。 一七四○年,在位二十九年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Charles)六世駕崩,他的女兒瑪麗亞•泰瑞莎(Maria Therese)成為波希米亞女王、奧地利女大公和匈牙利女王,並讓自己的丈夫洛林的法蘭西斯一世取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這位女王精明能幹,治國有方,實行一系列支持工商業發展的措施,豁免了國內的通行稅和國稅,推行的各項改革措施都有利於改善人民的生活水準。 一七八○年瑪麗亞•泰瑞莎女王駕崩,王位由她兒子約瑟夫二世(Joseph II)繼承。約瑟夫二世自幼聰明好學,受過嚴格而完備的教育,登基後不久就宣布廢除農奴制,解除農民人身自由的限制,出走的農人得以回到城市工廠謀職,為工業化發展勞動力的補充舖路;允許新聞自由,這些開明政策使捷克經濟、文化迅速發展,並成為哈布斯堡王朝中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同時在宗教上也有許多革新政策,解除了天主教主教的特權,限制主教與教皇的通訊聯繫,承認新教的地位。 在這個時期,捷克音樂開始名揚歐洲,出現了許多音樂大師,但因經濟的原因,許多人不得不離開祖國,在國外成了名,如本達(Jiri Antonin Benda)在柏林成為德國輕歌劇和以樂器伴奏的音樂話劇創始者;在曼海姆有斯塔米茨(Carl Stamitz)等捷克作曲家,是歐洲古典樂派的先驅;摩拉維亞的里赫特(Richter)則成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前輩,他對海頓和莫扎特的音樂創作有深刻影響。 一七九○年二月約瑟夫二世駕崩,其弟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繼位,他自一七六五年起任托斯卡納公爵,受啟蒙運動的影響,想用科學方法改善人類的處境,決心建立一個有效的國家機器,在治理托斯卡納大公國二十五年期間,改進賦稅、發展代議制,頗具口碑。登基時恰逢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為防止捷克和匈牙利脫離哈布斯堡王朝,他加強中央集權,並於翌年八月發表皮爾尼茨宣言,呼籲歐洲各國君主用武力保衛法國封建王朝,但登基只有兩年,於一七九二年三月一日病故。 他兒子法蘭西斯二世(Francis/Franz/Frantiˇsek II)繼承皇位,這個專制主義者憎惡任何形式的文憲制度,在捷克推行德意志化政策,規定學校中只能用德語作為教學語言。曾經四次發動反拿破崙的戰爭都以慘敗告終,一八一○年只好把女兒瑪麗•路易絲(Marie Louise)嫁給拿破崙得以求和。 十九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雖已解體,但捷克仍受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蒸汽機的使用,近代化工業逐漸取代手工業,工廠主人數的增加,使捷克民族資產階級開始形成,也使民族意識不斷提高。 一八三五年,法蘭西斯二世駕崩,傳位給兒子斐迪南(Ferdinand)五世。一八四八年三月,在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浪潮的推動下,捷克知識界領袖帕拉茨基向斐迪南五世提交了一份請願書,要求建立捷克自治機關變君主專制為立憲制度,官方文件和學校教學使用捷克文,斐迪南五世未作肯定答覆。同年六月十二日布拉格市民舉行武裝暴動,五天後握有軍政大權的奧地利將軍溫迪施格雷茨(Windischgrätz)以炮轟相威脅,平定了布拉格秩序。不久,維也納也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溫狄施格雷茨更仗勢恣意鎮壓,並勸退皇帝斐迪南五世、擁立侄兒法蘭西斯•約瑟夫一世(Francis Joseph I),捷克民族主義者趁奧地利政局變動的時機,成立了民族議會。 溫迪施格雷茨惡名昭彰,人民畏之如虎、恨之入骨,為安撫捷克人民的不滿情緒,奧皇召他回國,對起義的領袖也沒有過於嚴厲地處置,並廢除捷克農民的徭役制。 一八六七年,奧地利與匈牙利協約成立奧匈帝國,波希米亞降為奧地利的一個省,捷克則附屬於匈牙利,被迫接受馬札兒文化。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發展工業,工人數量越來越多,根據當時奧匈帝國憲法的規定,工人有結社自由的權利,但沒有選舉權。一八六八年,波希米亞境內利貝雷茨城的日耳曼籍工人,成立全國第一個社會民主黨組織。一八七八年四月,捷克斯拉夫人社會民主工黨也宣告成立。一八八八年以後,奧匈帝國統治者感到很難有效維持對捷克的統治,準備在波希米亞日耳曼人聚居地成立一個奧匈帝國直轄省,這項計劃最終也因捷克人的強烈反對而作罷。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多數捷克政客支持奧匈帝國對外宣戰,但許多捷克平民在參加奧軍赴俄國前線作戰時,卻不願充當炮灰紛紛投降。一九一六年,境內比爾森、奧斯特拉瓦、維特科維策和普羅斯捷約夫等城市,相繼發生反戰示威遊行。同年,捷克斯洛伐克的主要締造者馬薩里克(Tomásˇ Garrigue Masaryk)教授在協約國的幫助下,於國外成立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議會,提出解放運動的目標,要求在民主的基礎上恢復波希米亞獨立,實現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統一。翌年,試圖幫助布倫斯基掌權,但未獲成功。 由於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一九一八年一月布拉格十五萬工人大罷工要求結束戰爭,在克拉德諾和布爾諾等地也有上萬名工人舉行罷工。馬薩里克同月赴華盛頓,與美國總統威爾遜和國務卿蘭辛商談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獨立問題,美國總統威爾遜發表十四項和平原則,支持捷克和斯洛伐克獨立。同年六月三日,尚未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被承認為協約國。

捷克斯洛伐克誕生

一九一八年當奧匈帝國戰敗瓦解後,被奧匈帝國(Austro-Hungarian)佔據已久的捷克和斯洛伐克,便在廢墟中建立起來。同年七月,馬薩里克在布拉格成立民族委員會。九月左翼社會民主黨人和國家社會主義者成立社會主義會議,並於十月十四日組織全國性大罷工,要求成立捷克社會主義共和國,但遭到民族委員會的嚴厲拒絕。同月二十八日奧匈帝國宣布戰敗投降,民族委員會發表布拉格宣言,正式成立捷克共和國。兩天後,斯洛伐克民族議會接受布拉格宣言,宣布正式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這是被異族長期分離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西斯拉夫兄弟民族,經過好幾個世紀奮鬥獲得的成果,他們打碎奧匈帝國的枷鎖、組成統一的獨立國家。 版圖除捷克和斯洛伐克外,還有戰前匈牙利西部的一些郡縣。同年十一月十四日,馬薩里克被選為捷克斯洛伐克首任總統。這位著名的學者和政治家,一八五○年出生於捷克的霍多寧(Hodon´ın),一九三七年逝世。他在一八八二年任布拉格查理大學哲學教授,是新康德主義者,也深受英國清教徒道德和胡斯學說影響;一八八九年開始從事政治活動,一八九一年至一八九三年、一九○三年至一九一一年曾兩度當選為受奧匈帝國統治的奧地利國會議員;一九○○年創建捷克人民黨,主張在奧匈帝國統治下實現捷克自治,一九○五年後此黨改名為捷克進步黨。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馬薩里克流亡國外,為民族解放、建立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家而四處遊說,得到英、美、法等主要協約國的支持。 一九二○年二月,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制定了新的民主憲法,全國大多數人民衷心擁護共和國,但蘇台德地區的德意志人則堅持反對。為維護國家主權,獨立後的捷克斯洛伐克在外交上廣結聯盟,與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結盟,以防奧地利和匈牙利的報復;同時又和波蘭聯合,以阻德國的侵併;並且藉法國作護身符,以壯大自己的聲勢,可是這些措施還是遏止不了德國的侵略野心。 在內政上,馬薩里克總統採取包括土地改革在內的一系列措施,通過保障出版和集會自由、八小時工作制、擴大選舉權、罷工權和國家對失業的救濟等法律,實行自由民主的政治和積極的經濟政策,以促進國家建設、改善人民的生活。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多黨議會民主制,使它一度成為中歐政治上最民主、經濟上最發達的國家。政績卓著的馬薩里克,之後又在一九二○年、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先後連任三屆總統。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嚴重波及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生活日益惡化,反抗起義此起彼落。一九二一年一月社會民主黨左派決定建立獨立的共產黨,五月十四日至十六日舉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成立代表大會,五百六十九名黨員代表出席,通過關於加入共產國際和黨的名稱的決議。 一九二九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也在這個國家產生極大影響,並在一九三三年達到高峰,全國失業工人高達一百萬。同年,納粹在德國當權後,馬薩里克總統對中歐各國的命運首先表示憂慮。境內的日耳曼族分裂活動也在公開進行,他們要求修改疆界,把蘇台德區劃歸奧地利。為了對抗德國法西斯勢力的滲透,捷克斯洛伐克遂於一九三五年五月和蘇聯簽訂互助條約。在同年的議會選舉中,蘇台德德意志黨成為國內重要政黨。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馬薩里克因身體情況欠佳而辭職,民主力量所支持的候選人貝奈斯(Edvard Bene ˇs)博士,在共產黨人的投票支持下當選為第二任總統,他是一八八四年出生於日蘭尼村農民家庭的子弟,先後在布拉格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和迪戎大學就讀,一九○八年獲迪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曾任布拉格商業經濟大學教授和布拉格大學教授。在馬薩里克任總統期間擔任外交部長,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二年還兼任總理。 一九三八年三月,希特勒吞併奧地利後在捷克與德國邊界集結大軍,擺出一副隨時入侵的架式,蘇台德德意志黨領袖亨萊恩(Konrad Henlein)奉希特勒的秘密指示,在溫泉名城卡羅維瓦利公開宣稱向法西斯主義效忠,四月提出自治綱領要求蘇台德德意志人區實行自治,還在國內製造一系列恐怖事件,但很快被捷克政府平息。 同年五月二十日,希特勒陳兵捷德邊境,釀成「五月危機」。為鼓勵希特勒入侵蘇聯,英、法不惜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主權,要求貝奈斯總統割讓蘇台德地區給德國,貝奈斯總統未經國會表決通過就擅自答應割讓國土。同年九月二十二日全國各地爆發抗議大罷工,貝奈斯總統只好頒布戰爭總動員令。同月二十九日,德國元首希特勒、義大利總統墨索里尼、法國總理達拉第和英國首相張伯倫,在獨缺當事國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簽訂了「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必須將蘇台德地區和捷奧接壤的南部邊境地區割讓給德國,將保證剩餘的國土不再受到侵犯,這就是臭名遠揚的「慕尼黑協定」。 十月一日德軍吞併蘇台德地區,並受到當地日耳曼族居民的熱烈歡迎。同時匈牙利也趁機出兵霸佔南斯洛伐克和外喀爾巴阡烏克蘭人聚居區,波蘭強佔了傑欽市,使捷克斯洛伐克喪失三分之一以上的國土和居民,以及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工業區,貝奈斯總統引咎辭職流亡國外。 法西斯分子哈恰(Semil Hácha)博士登上總統寶座,委任希特勒崇拜者貝倫為首相。同月,以季索(Joze l´ Tiso)為首的斯洛伐克人民黨宣布奪取斯洛伐克政權。一九三九年三月中央政府為防止國家分裂,宣布在斯洛伐克實行戒嚴,季索在希特勒支持下於同月十四日宣布成立斯洛伐克國。次日,哈恰總統未經國會批准被迫在柏林簽署一項協定,成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國,成為納粹德國所保護的國家。 這個被保護國的政府只是一個名義上的行政事務機構,在德軍大舉入駐的情況下,實權操在德國佔領軍手中,納粹黨在全國各地建立秘密警察、特別法庭和集中營,工廠被德國壟斷組織吞併,食品輸往德國。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布拉格大學的學生為抗議德國野蠻的法西斯統治,舉行示威遊行。希特勒盛怒之下封閉捷克所有的大學,把數千名大學生關入集中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前總統貝奈斯在法國成立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員會,法國淪陷後又遷往倫敦,正式成立流亡政府。 一九四一年七月,蘇聯承認這個設在倫敦的流亡政府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唯一合法政府,貝奈斯則允許蘇聯在捷克境內組織一支游擊隊。由於捷克各地的工人經常發生怠工事件,希特勒九月派遣海德里希(Reinhard Heydrich)赴布拉格,任德國駐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攝政官俟機處置。海德里希是柏林黨衛軍的第二號頭目,曾兼管過達豪集中營,後升為希姆萊(H. Himmler)的副手,素以凶殘毒辣著稱,上任僅五個星期就槍殺三百名捷克愛國者,捷克流亡政府決定籌劃暗殺海德里希的秘密行動。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海德里希乘坐轎車從布拉格返回柏林途中,被兩名捷克男子伏擊重傷,次月四日死於醫院,幾天後德軍槍殺了里狄策(Lidice)和萊札基(Lezˇáky)兩個村的全部男性作為報復。 一九四四年八月份開始,斯洛伐克游擊隊活動積極,同月二十九日納粹德軍進入斯洛伐克,導致斯洛伐克民族武裝起義爆發,班斯卡.比斯特里察(Banská Bystrica)成為起義的主要中心。同年九月一日,斯洛伐克民族議會發表「斯洛伐克民族宣言」,譴責斯洛伐克人民黨的背叛,表示要在新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內與捷克民族兄弟相處。斯洛伐克民族起義打亂了納粹德國的軍事計劃、有力地支援了蘇聯紅軍的推進。但由於起義領導階層的失誤、力量對比懸殊,起義於十一月被鎮壓。 一九四五年四月四日,捷克斯洛伐克成立以共產黨為核心力量的民族陣線第一屆政府;翌日,在科希策(Kosˇice)宣布民族民主革命綱領,史稱「科希策綱領」,是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個民主革命綱領,對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對獲得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有重大意義,其內容包括:動員所有力量徹底擊潰納粹德軍;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民族完全平等;懲辦賣國賊和附敵分子,禁止反動黨派團體活動;建立新軍隊;廢除軍事官僚機構,建立人民民主政權;沒收德國佔領者及賣國賊的財產,將其佔有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地少的農民;實行銀行、保險公司和大工業企業國有化等。 一九四五年五月五日,布拉格市民舉行武裝起義,奪取布拉格電台等重要據點,挖築一千六百多個碉堡與城內的德國守軍激戰,蘇軍也從柏林戰役中抽調一個坦克師支援,同月九日抵達布拉格,全殲德國守軍收復布拉格,在隨後的三天裡光復全國。同月十八日貝奈斯回到布拉格,成立包括所有黨派的新政府。 一九四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召開戰後的首次國會大選,貝奈斯當選戰後首任總統。捷克共產黨在蘇聯的扶植下在大選中獲勝,捷共領導人哥特瓦爾德(Klement Gottwald)出任總理,捷共掌握了全國各級行政機構。 捷共利用在國會佔多數票的優勢,通過許多共產黨化的法律,沒收了私人工廠,使農民參加集體農莊,但內閣共產黨員與非共產黨閣員之間的合作日益困難。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二名非共產黨部長因不滿捷共的治國方針而向總統提出辭職,遭到貝奈斯總統的拒絕,共產黨就在布拉格組織工人武裝遊行示威;同月二十五日,貝奈斯總統被迫同意讓這些人辭職;同月二十九日,一批共產黨新部長加入,政府內閣完全落入共產黨手中。 五月九日國會通過並頒布蘇聯模式的新憲法,宣告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民主共和國是捷克與斯洛伐克兩個平等的斯拉夫民族組成的統一國家,這部人民民主性質的憲法,繼承了「科希策綱領」的原則精神,確認生產資料國有化方針,保證公民享有傳統的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貝奈斯總統因拒絕簽署新憲法而辭去總統職務。六月十四日,新國會推選捷共總書記哥特瓦爾德(Klement Gottwald)為總統。 哥特瓦爾德是捷共政治家和新聞記者,一八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出生在摩拉維亞的貧農家庭,一九二一年捷克共產黨成立時入黨,一九二九年當選為中央總書記,一九四五年被選為民族陣線主席、出任捷共中央主席,一九四六年當選總理。他領導的新政府進行一黨專政唯史達林旨意行事,除控制國家和軍隊外,以基層黨組織和群眾團體牢牢地掌握民眾。 一九四九年莫斯科派來政治顧問,籌劃清黨事宜。翌年,許多民主黨派的政界人士,被無辜指控為叛國分子而遭逮捕,部分被秘密處決。繼之是恐怖血腥的清黨運動,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三年期間數萬名黨員被整肅,輕者開除黨籍,重者被判刑、槍殺,甚至連捷共第一書記、一九四八年曾任副總理具猶太血統的斯蘭斯基(Rudolf Sleánsk´y)也未能倖免,拘捕後在嚴刑拷打下,被迫承認是猶太復國主義代理人和西方間諜,與另外十三名猶太裔捷共高級官員一起受審,其中十一人於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二日被處絞刑。此案具有強烈排猶色彩,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東歐各國排除異己、清洗「狄托分子」運動中發生的最大悲劇之一,此案做法與希特勒如出一轍。 哥特瓦爾德一九五三年三月逝世,由薩波托斯基(Antonín Zápock´y)繼任總統,他是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創始者及一九四八年共產黨政變成功領導人之一,在馬薩里克任總統期間協助建立黨的組織、黨報刊、黨工會等。 在此同時,捷共史達林派的領袖諾沃提尼(Anton´ın Novotn´y)出任黨的第一書記,他把權力建立在恐怖專政的基礎上。一九五五年捷克斯洛伐克加入華沙公約組織,一九五七年薩波托斯基去世,由諾沃提尼繼任總統,一九六○年通過新憲法,改國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一九六四年諾沃提尼再次當選為總統,任期五年。 捷克土地肥沃,有豐富的煤礦,重工業歷來發達,是共產黨世界控制嚴密、視之為禁臠的兵工廠及後勤補給地。然而捷克人原屬斯拉夫族,個性倔強,經歷過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統治,民智早開,文化水準極高,絕非易受壓迫駕馭的落後民族,因此不願被蘇聯牽著鼻子與東歐其他蘇聯附庸國同進退;而且當時捷克的社會危機也在不斷激化,政治上清黨問題一直未妥善解決,人民大眾要求健全民主和法制的呼聲遭到諾沃提尼總統的壓制;經濟開始出現負成長,捷共內部要求經濟改革和反對改革的分歧日益深化。所以從一九六○年開始,人民紛紛起而反抗共黨壓迫,知識份子著文演說、學生示威、工人罷工、市民們打著「我們要肉吃」的標語遊行等事件層出不窮。

布拉格之春歷史意義重大

一九六四年,捷克當局接受了經濟學家錫克(Ota Sˇik)等人提出的新經濟原則,但受制於諾沃提尼總統的保守改革難以奏效,受到黨內經濟改革派和斯洛伐克自治派的不滿指責;但導致他垮台的直接原因是文化界要求民主自由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特別是以著名小說家哈維爾(Vaclav Havel)為首的捷克作家協會,頻頻發表文章反對捷共的文藝政策,哈維爾也因而被捷克人民視為「傳播真理的天使」。 一九六七年十月捷克共產黨中央全會上,諾沃提尼被半數以上的中央委員投票罷免。翌年一月,捷共主席團推選四十七歲的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cˇek)為黨中央第一書記。同年三月,杜布切克推薦斯沃博達將軍接替諾沃提尼的總統職務。 斯沃博達(Ludv´ık Svoboda)原任捷克國防部長,一九五○年被史達林一紙命令退出軍界,翌年又被捕入獄關押多年,後在赫魯雪夫的關照下才得以出獄,一九六五年獲蘇聯英雄和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英雄稱號。 一九六八年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五日,杜布切克主持召開中央全會,改組中央主席團和書記處,公布捷共「行動鋼領」,提出全面改革的設想,採取開明的政策,指出要徹底進行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開始和西方國家打交道,給人民更多的言論自由。改革運動引起廣泛而熱烈的討論,整個社會充滿生機,這就是有名的「布拉格之春」。 「行動綱領」也明顯地表現出要擺脫蘇聯控制和蘇聯模式的束縛,在當時東西方兩大集團嚴重對峙的世界局勢下,企圖擺脫蘇聯模式就會被蘇聯認為是離經叛道。因此改革運動開始後,蘇聯多次糾集東歐附庸國的各國頭目,對捷克口誅筆伐,同時策動捷共內部親蘇分子進行破壞干擾。 正當捷克人民陶醉於民族復興大夢中的時候,蘇聯夥同波蘭、東德、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等國,於一九六八年八月二十日深夜出動四十萬大軍入境鎮壓,悲憤交加的捷克人雖然激烈反抗,但仍抵擋不住蘇軍坦克、大砲和刺刀的殘殺,這股爭自由民主的火花終於被鎮壓而熄滅,捷克仍然被關入鐵幕成為蘇聯在中歐的附庸國之一。但這種血海深仇卻未就此終止,它已牢牢地烙印在捷克人民的心中,一有機會他們就會再度起來奮力掙脫枷鎖。 同年十月二十七日,國會通過「捷克斯洛伐克聯邦的憲法性法令」,廢止中央集權的立法制度,使捷克斯洛伐克成為聯邦制國家,增強斯洛伐克族的自治權利,舒解了兩個民族之間長期存在的磨擦。 一九六九年四月,杜布切克被解除黨中央第一書記職務,改任聯邦議會議長,親蘇派頭目胡薩克(Gustav Husák)當選為中央第一書記,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一年進行清黨運動,約五十人被開除黨籍,也造成另一次的大量移民潮。斯沃博達總統極力保護一些參加過「布拉格之春」運動的政治家和文化界人士,這也是能讓他在一九七三年再次當選為總統的原因之一,一九七五年因健康原因離職,經蘇聯同意由胡薩克(Gustav Husák)兼任總統。 胡薩克為斯洛伐克人,一九一三年出生於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瓦(Bratislava),一九三三年加入捷共,一九四四年八月任斯洛伐克民族議會副主席兼內務部長,一九四四年至一九五○年曾任斯洛伐克民族議會副主席、行政委員會主席及斯洛伐克共黨中央副主席、主席等職。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年當選為捷共中央委員,一九五○年任斯共中央農業部長,但在同年被指控推行「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而撤消黨內外一切職務,一九五一年二月被捕,一九五四年四月判處無期徒刑,一九六○年大赦時獲釋,一九六三年得到平反恢復黨籍。一九六八年起先後任斯共中央委員、斯共中央主席團委員、斯共中央第一書記、捷共中央主席團委員及主席團執行委員會委員,一九八九年又被開除黨籍。 斯共中央領導人說非所為、顢頇的作風,給予作家及藝文界無限的題材及發揮空間,他們幽默風趣的作品影響深遠,著名作者包括赫拉伯(Bohumil Hrabal)、曼卓(Jiri Menzel)等,名作家哈維爾尤其積極,曾三次以「企圖顛覆共和國」罪名被關入監獄達五年之久,於一九七七年出獄後成立「七七憲章組織」,以及「保衛被非法迫害者委員會」,要求捷克當局貫徹歐安會議精神,遵守聯合國憲章中有關人權和基本自由的規定。這些政治活動深受重視,西方國家領導人在訪問捷克時,都會與哈維爾會晤。 一九八○年,捷克斯洛伐克為克服高度集中經濟管理體制的弊端、加快發展國民經濟,著手第三次改革。聯邦政府批准了「一九八○年以後國民經濟計劃管理體制措施」,實行後捷克經濟得到初步成效。一九八七年一月又通過「改革經濟體制的原則」,但由於這次改革幅度並不大,未能徹底扭轉經濟形勢。 一九八八年八月數萬名捷克民眾聚集布拉格示威遊行,紀念「布拉格之春」二十週年,力促政治改革,大批示威者被捕入獄,但不僅未能赫阻,要求政治改革的示威民眾反而愈來愈多,最多達五十萬人。一九八九年初,哈維爾和「七七憲章」組織發動的示威遊行頻繁,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公開要求共產黨下台,當局逮捕了哈維爾處以九個月徒刑。哈維爾支持者對此強烈不滿,西方國家也普遍進行干預或聲援,哈維爾因而名聲大振,成為捷克反對共產主義的一面旗幟,聲援哈維爾的抗議活動愈演愈烈,捷克當局為緩和局勢,被迫釋放哈維爾。此後哈維爾的反政府活動更加激烈,同年十一月示威活動發展到高潮,數以萬計的群眾連日遊行示威。同月十九日,哈維爾與民主人士組成的反對團體「公民論壇 (Civic Forum) 」,並以領導人的身分與政府總理阿達麥茨舉行會談,達成改組政府、取消共產黨領導和實行自由選舉等協議。 同年十二月新的聯邦政府成立,哈維爾在談判桌上的勝利聲勢壓眾,被國會選為聯邦共和國總統,捷共失去了執政黨地位,國家的政治制度發生歷史性的轉折。哈維爾就任總統後提出開展「溫和革命」,也就是所謂的「天鵝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 ,組成「民族諒解政府」,強調人權和民主原則,對國家的內外政策大幅度的全面調整。 哈維爾(Václav Harvel)是世界最著名的文人總統,一九三六年出生在布拉格一個企業家家庭,曾就讀於布拉格的捷克理工大學經濟系,一九六八年成為非共黨人士俱樂部成員、獨立作家俱樂部主席;同年八月起為捷克筆會成員;一九七七年一月,成為「七七憲章」運動的發起人和發言人,是一九四八年以來第一位非共產黨員的國家總統,汮任捷克總統長達十三年,於二○○四年十一月曾來台灣訪問。 一九九○年三月,國家改名為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次月又再次更改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並修改國徽,取消原國名中「社會主義」字樣。在政治上,哈維爾總統一方面主張實行多黨民主制度,不贊成宣布捷共為非法政黨或對捷共實行「集體問罪」;但支持沒收捷共財產,批准反共刑法,這條法律規定;凡是支持或宣傳共產主義或法西斯主義的人,要判處一至五年徒刑。在經濟上,哈維爾總統迅速推行以私有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改革。在對外關係上,他主張重返歐洲,爭取加入歐洲共同體,成為歐洲委員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成員國。 哈維爾總統的政策措施受到西方大國領導人的鼓勵和支持,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就稱他是「一九八九年革命的英雄」,西方各國授予他各種榮譽稱號多達四十多種。 但由於國內黨派林立、觀點殊異、爭論不休、經濟衰退、失業人口增多、物價上漲,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水準,再加上各黨派政治力量分化,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民族的磨擦日益尖銳,斯洛伐克人的獨立傾向越來越強烈;儘管這樣,哈維爾總統仍對前途充滿信心。 一九九○年六月八日至九日舉行了一九四八年以來的首次多黨自由選舉,在大選中獲勝的「公民論壇」和「公眾反對暴力組織(The Public Against Violence)」組成政府,排除共產黨入閣,建立多元化政治體制,實行市場經濟,從政治和經濟上逐步融入西歐一體化。同年七月五日,哈維爾再次當選為總統。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四日,哈維爾在聯邦議會表示要爭取連任總統。七月三日聯邦議會舉行總統選舉,遭到在大選中獲勝「爭取民主斯洛伐克運動」議員的反對,哈維爾未能獲得五分之三的多數票而落選。斯洛伐克要求獨立的勢態已經不可逆轉,哈維爾要保持統一國家的願望破滅,面對這種形勢感到回天乏力,只好在同月三十日提前辭去總統職務。 一九九二年國會選舉中,右翼的公民民主黨和左翼的「爭取民主斯洛伐克運動」組織,分別在捷克和斯洛伐克獲勝而上台執政,兩個共和國的執政黨就聯邦解體的方式、財產分割等問題簽署了雙邊友好條約和二十多個合作協議。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聯邦正式解體。 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捷克共和國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人口一千零三十萬二千,於同月十九日正式加入聯合國。 同月二十六日,捷克斯洛伐克的末任總統哈維爾(Václav Havel)當選解體後的捷克第一任總統,他上任後表示將繼續實行多元化和經濟改革方針,當前的緊迫任務是結束國家體制危機造成的不安定時期,經濟上堅決貫徹稅收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 一九九六年六月國會大選,執政的公民民主黨得票最高,卻未能過半數,最大的反對黨社會民主黨(原共產黨)又不可能合組政府,乃於一九九七年初重選。一九九八年二月二日,哈維爾再次當選為捷克總統,主要政見為改善政治、加強法制、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二○○三年哈維爾任期屆滿,由克勞斯(Václav Klaus)當選為新總統。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二日,捷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並已成為歐洲安全會議(OSCE)、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中歐自由貿協(CEFTA)、歐洲共同體(EC)、國際清算銀行(BIS)、世界貿易組織(WTO)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的會員國,並於二○○四年五月一日成為歐洲聯盟(EU)的會員國。

實行三權分立的政體

根據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生效的新憲法規定,捷克採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人民是一切權力的唯一泉源,各族人民享有同等權利,國家保證全體公民不分男女都有人身安全、不被剝奪生命、擁有私人財產、宗教信仰、行動與居住、保護隱私權、言論和出版、秘密通信、集會結社和示威遊行等的自由和權利。國家憲法保障一切公民都有同等發展機會,都有接受教育、工作和由工作獲得公正報酬、自由出國旅遊等權。公民如果喪失工作能力,可在國家保險項下維持生活。 新憲法規定國家沿用原聯邦旗幟,國旗為上白、下紅,右邊藍色等邊三角形的旗幟;紅色和白色曾是古代波希米亞王國國旗的顏色,藍色是摩拉維亞省和斯洛伐克省原來省徽的顏色,這三種顏色表示捷克是由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兩大地區組成。國徽有大小兩種:大國徽為方形盾徽,盾面左上格和右下格是白色雙尾獅(代表波希米亞),右上格是紅白相間的鷹

(代表摩拉維亞),左下格是黑鷹(代表西里西亞);小國徽圖案和大國徽左上格相同。定每年十月二十八日為國慶日,國歌為「我的家鄉在那裡」,國花為玫瑰、國樹為捷克椴樹。

立法權屬於國會,國會不僅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也是全國唯一的立法機關,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議院共有八十一名議員,任期六年,可以連選連任,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眾議院由兩百名議員組成,任期四年,可以連選連任。國內凡年滿十八歲的公民享有選舉權,年滿二十一歲的公民享有被選舉權。為維持國會議員的獨立性,所有國會議員都不得擔任行政和司法機關的職務。 國會中眾議院的權力比參議院大,法案先由眾議院通過後再送參議院;如參議院否決或修改眾議院送來之法案,眾議院仍有過半數同意原法案時,則原法案生效。如參議院在收到眾議院所送法案三十日內未做成決議,則該法案視為通過。一旦眾議院被總統解散,須在六十日內辦理補選,此期間如有緊急立法事項,必須由內閣提出請求才可立法,並有兩大限制:一為不可就有關憲政體制、預算、結算、選舉及國際人權條約事宜立法;另一為在新眾議院成立後,由參議院通過之立法須再送眾議院表決,否則已生效的上述法律亦因之失效。 兩院的議員在國會中都有言論免責權,不得因為在國會中所作的表決或所發表的言論受到軍警情治單位或司法機關之傳訊、拘捕和起訴。犯其他刑案,沒有得到國會的同意,也不得加以拘捕。即使為現行犯被捕,也必須立即獲得國會議長的同意、並在被捕後第一次國會會議中決定可否起訴。國會有權質詢總統、總理和所有內閣成員所主管的事務,總統、總理和內閣成員也有義務答覆議員的質詢。 總統是國家元首,由國會參眾兩院議員選舉產生,任期五年,連任最多不得超過兩屆。總統的職權是對外代表國家、締結和批准國際條約、任免外交代表、召集和停止或解散國會、簽署國會所制定的法律、任免政府總理和各部部長、出席或主持內閣會議、任免大學校長和憲法法院的法官、頒授勛章、宣布大赦,以及作為三軍最高統帥等。總統如果被判有罪,除喪失職位、並且永遠不得再任總統外,可以免受法律的制裁。 行政權屬於政府內閣,內閣是全國最高行政權力機構,必須對眾議院負責,眾議院有權對政府表示信任或不信任;內閣主要成員為總理、兼任財政部長的副總理、兼任農業部長的副總理、兼任民政管理和司法部長的副總理、內務部長、經濟政策與發展部長和外交部長等。總理的職權是指導內閣各部工作、召集並主持內閣會議、調整中央各部的工作,以及監督國務計劃的實施。內閣成員在執行國務時,因有意或重大疏忽而致違反憲法或其他法律時,要負刑事上的責任。 全國行政區除首都外,分為布爾諾(Brno)、中波希米亞(Central Bohemia)、卡羅維瓦利(Karlovy Vary)、赫拉德茨.克拉洛韋 (Hradec Králové)、利貝雷茨(Liberec)、南波希米亞(Ceske Budejovice)、奧洛莫烏茨 (Olomouc)、奧斯特拉瓦(Ostrava)、帕爾杜比采(Pardub´ıcky)、比爾森(Plzenˇ或Pilsen)、拉貝(易北)河畔烏斯季(Uˇst´ı nad Labem)、伊赫拉瓦(Jihlava 又名威索辛納 Vysocina)、茲林(Zlin)等十三州(Kraj)及直轄市 (hlavni mesto)布拉格(Prague)。 司法權屬於各級法院,司法獨立,不受行政權的干涉。國家設有最高法院、州法院和鄉鎮法院。最高法院院長和法官由總統任免;州法院法官則由各級行政單位所屬的國民委員會選出;鄉鎮法院的法官由當地居民直接選舉產生。法官又分為專職和臨時兼任兩種,審理程序除一些特定的案件外,都以公開的方式進行。民事案件由民事法庭裁決,這種法院是普通法院、特別法院和仲裁法院。刑事案件是由刑事法庭審判,刑事程序得設特別法庭,以法律明文規定的案件為限,但逾期就必須取消。另還設有最高軍事法院和行政法院,院長均由總統任命;軍事法院由特別法訂立,軍事法院的管轄權得依法律規定及於平民,但以戰時和國家處於緊急時期為限;行政法院負責審理公民對各級行政機關提出的行政訴訟案件。 捷克的司法制度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如果訴訟案發生在當地,屬於嚴重的侵犯罪和擾亂社會秩序等罪行,以及金額在一千克朗以下的紛爭,都由當地法院直接審理判決;如果不服法律的判決,可以上訴州法院。自一九五七年起捷克開始廢除無期徒刑,徒刑的最長期限為十五年,而死刑只限於極端重大案件才執行。這種完全從教化犯人思想著手、放棄懲罰意念的刑法,是世界上最進步的刑法之一。 由於實行多黨制,國內所有政黨地位一律平等,任何政黨都可由人民投票贏得選舉而執政。公民民主黨(Civic Democratic Union)是國內最重要的政黨,於一九九一年二月在「公民論壇」全國非常代表大會上產生,同年四月正式成立,現有三萬六千名黨員,屬右翼政黨,在政治上堅決反對社會生活中任何社會主義傾向,致力於建立私有制和商品、勞務的自由市場,在自由公平原則基礎上、而不是在民族原則上建立國家。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Bohemia and Moravia)成立於一九九○年三月,屬左翼政黨,有三十八萬黨員,政治上主張實現民主社會主義和民主多元化,反對權力壟斷,並加入多元左翼力量的行列。 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ic Party)源出於奧地利社會民主黨,一九三八年解散,一九四五年恢復,一九四八年與捷克共產黨合併,一九八九年十一月重建,一九九三年二月十六日改用現名,現有一萬五千多名黨員。這個政黨繼承社會民主運動傳統,是社會黨國際成員,政治上屬中間偏左的政黨,致力於勞資雙方利益統一的社會政策,主張建立社會市場經濟和多種平等形式的所有制。 此外,國內主要政黨還有自由社會聯盟、人民黨、公民民主聯盟、共和黨、摩拉維亞西里西亞運動和基督民主黨聯盟等。

是一個群山環抱的內陸國

捷克是一個地處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國土介於東經十二度二十一分至十八度五十七分、北緯四十八度二十三分至五十一度三分間,東西最寬處約四百七十五公里,南北最長處約兩百六十九公里,北和東北鄰波蘭、南界奧地利、東南與斯洛伐克相連、西與德國接壤。整個國土地處拉貝(Labe)河(即易北河)與多瑙河流域,大部分位於波希米亞高原上。 全國總面積為七萬八千八百六十五平方公里,約合三萬零四百五十平方哩,由西部的波希米亞、南部的摩拉維亞及一部分的西里西亞(Silesia)組成,地形中央低四周高,是一個以布拉格為中心的四邊形大盆地,海拔大多在五百公尺以下,由易北河盆地、比爾森盆地、厄爾士山麓盆地和南捷克湖沼地帶組成。 易北(Elbe)河捷克名字為拉貝(Labe)河,發源於巨人山脈,全長一千一百六十五公里,其中四一五公里在捷克境內。易北河盆地是全國土壤最肥沃的農業區,以易北河沿岸寬闊的泛濫平原為主向兩面伸展,有些地方的沙土被風刮成沙丘,但大部分還是黃土帶,只有在個別地方會看到一些海拔八百公尺以上森林繁茂的孤峰。比爾森盆地人煙稠密,海拔在三百至四百公尺間,河川密布,交通便利,礦產資源豐富,工業茂盛,是全國最重要的機械製造中心,盆地四周丘陵起伏,地形被切割零碎,點綴著一些硅頁岩和細碧岩的殘丘。 國境的北面、東北面、西北面、西面和南面的邊境,有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山脈環繞;東部和東南部是捷克摩拉維亞(Moravia)高原,這個高原從中部向東、西兩側作階梯狀層層下降,梯級間界限明顯,高原中部的伊赫拉瓦(Jihlava)高地和日賈爾(Zˇd’ár°nad)高地的地勢最高,伊赫拉瓦高地呈長方形塊壘狀,四邊有明顯的斜坡,頂部地形平坦;日賈爾高地山脊狹窄,谷地開闊,邊緣地區地形平緩,河谷深而窄,偶而有幾座小小的孤峰,樹木蓊鬱,大片平地則是農田。 蘇台德(Sudeten)山系坐落在國境北方捷克與波蘭的邊境線上,自西北向東南綿延三百多公里,山體寬約三十二至四十八公里,由西蘇台德山脈、中蘇台德山脈和東蘇台德山脈組成,大多數山峰的頂峰呈平頂狀。西蘇台德山脈高峰峻嶺,主要有巨人山脈、盧薩蒂亞山脈和伊澤拉山脈等。 巨人(Krkonosˇe)山脈是捷克和波蘭的界山,有許多高山峻嶺,景色壯觀。此地有罕見的冰河遺蹟和蘇台德山區特有的生物,還有天然的山地雲杉林,鬱鬱蒼蒼、林濤陣陣,山脊有冰川谷,易北河、奧得河和摩拉瓦河等都發源於此。冬季山上多積雪,捷克和波蘭兩國共管的巨人國家公園,於一九六七年被劃為自然保護區,可以供人遊覽和滑雪,是理想的冬季運動場所。山脈中的斯涅日卡(Sneˇzˇka)峰是蘇台德山脈最高峰,海拔一千六百零二公尺,也是全國最高峰。 盧薩蒂亞(Lusatian)山脈是捷克最北面的群山,東起耶什泰德(Jesˇteˇd)山脊,西至易北河峽谷,延伸到波蘭和德國境內,主要由沙岩構成,也有一些由火山岩構成的小山峰。 伊澤拉(Jizera)山脈橫哦在捷克與波蘭邊界上,是西蘇台德山的支脈,長約四十公里,與盧日尼采(Luzˇnice)山之間隔著秀麗的尼斯河,山巒起伏,伊澤拉河就發源於此。最高峰伊澤拉峰海拔一千一百二十二公尺,奇峰峻嶺,由花崗岩構成的石崖、石林,以及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觀隨處可見,盛產大理石。山上林木蒼鬱,深處還有原始森林和長著稀有植物的山地泥炭沼澤。一九六八年捷克政府將此地闢為風景保護區,面積約三百五十平方公里,保護區內設有二十三個自然保護地。 中蘇台德山脈有奧爾利采(Orlice)山橫臥,形成捷克和波蘭之間四十公里長的天然疆界,大德什特納(Velká Desˇtná)峰為這條山脈的最高點,海拔一千一百一十五公尺,地勢崎嶇不平。 東蘇台德山脈主要由耶塞尼克(Jesenik)山脈組成,坐落在捷克北摩拉維亞與波蘭交接處,最高點海拔約一千四百九十七公尺,此地奇岩曲徑交錯,所設立的耶塞尼克風景保護區內,風光明媚,溫泉處處,還有許多療養勝地和名勝古蹟。 厄爾士(Erzgebirge/Kruˇsné hory)山脈位於國土西北部,是德國和捷克的界山,全長約兩百多公里,呈東北至西南走向,蘊藏金、銅、銀、鐵、錫、鉛和鎳等多種金屬礦,以及豐富的褐煤,所以山名德語厄爾士即為「礦藏山脈」之意。 舒馬瓦(Sˇumava)山脈坐落在西南邊界線上,是捷克與德國和奧地利的界山。全長一百二十六公里,呈西北至東南走向,由兩列平行的山脈構成,山體寬約十至二十公里;面積一千六百三十平方公里,是全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這裡山勢平緩,最高峰是西南端的普萊希(Plech´y)山,海拔一千三百七十八公尺,著名的伏爾塔瓦河和奧塔瓦河都發源於此。山上茂密的針葉林中夾雜著原始的冷杉和山毛櫸,盈盈的山水從樹林中流出,注入伏爾塔瓦河及其支流。山脈東段有五個較大的湖泊,最大的切爾納湖面積約十八點四公頃,湖水深達三十九點八公尺。這裡有奇麗的山川、錦鍛似的湖水、鬱鬱蔥蔥的森林、淙淙作響的溪流,景致非常優美。春天來臨時,滿目新綠,漫山遍野山花爛漫;夏季時節,山澗清涼,綠樹成蔭,是避暑的理想勝地;秋季,天清雲淡,秋高氣爽,景色秀麗;隆冬時節,舉目環視,一派白雪皚皚的景象,適於滑雪和打癒C 捷克的位置正好在歐洲水系的分水嶺上,雖然擁有稠密的河網,但是延伸較大和水量充沛的河流卻很少,而且大多數注入北海的易北河、奧得河和維斯杜拉河等水系。 伏爾塔瓦(Vltava)河是易北河上游,發源於捷克西南部舒馬瓦山脈,自南向北流,沿途主要支流有盧日尼采河、薩扎瓦(Saz´ava)河、奧塔瓦(Otava)河和貝龍卡(Berounka)河,在布拉格以北二十九公里處注入易北河,全長四百三十三公里,是全國最長的河流,流域面積達兩萬八千零九十三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面積的百分之三十五點六,素有「捷克母親河」的美譽。 盧日尼采(Luzˇnice)河源自奧地利弗賴瓦爾德森林,自南往北流入捷克境內,經特熱邦(Trˇebonˇ)湖區至塔博爾(Tábor)進入山峽,然後轉向西南流入伏爾塔瓦河,全長約兩百零五公里。 伊澤拉河源自波希米亞北部蘇台德山脈斯姆爾克(Smrk)山南麓,自北向南流,在布拉格東北注入易北河,全長約一百七十公里。 捷克屬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夏季雨量充足、不太炎熱,冬季溫和、又無嚴寒,四季溫差不大,年平均氣溫為攝氏七至九度,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約零下五度,南部和北部山區氣溫高於盆地,高山峻嶺氣溫約為零下十二度。夏季時,盆地的平均氣溫約在十八度至二十一度間;山區平均氣溫為十三度至十七度。各地的降雨量受海拔高度、地形、山坡的向風或背風的影響很不均勻,山地年雨量在八百至一千三百公釐間,盆地和平原的年雨量在四百五十至八百公釐間。

資源豐富工業發達

這個國家因有易北河、伏爾塔瓦河的沖積河谷,耕地面積廣闊肥沃,農業發達,主要農業區域分布在伏爾塔瓦河與易北河的河谷,以及摩拉瓦河低地區,幾已全部機械化,糧食和油、肉、雞蛋等副食品可自給自足。主要農產品年產小麥三百二十五萬八千多噸、大麥一百九十三萬噸、裸麥二十五萬六千多噸、燕麥二十一萬五千多噸、玉蜀黍六十一萬五千多噸、甜菜三百六十五萬七千多噸、馬鈴薯一百八十九萬七千多噸、亞麻十一萬三千多噸、葡萄五萬三千多噸,山谷地區出產各種水果、蔬菜和甘蔗等,北波希米亞以產蛇麻草而聞名。 畜牧業也很興盛,有豬、牛、羊和家禽飼養業,主要牲畜的存欄數為牛兩百八十五萬六千五百多頭、乳牛八十五萬三千多頭、豬四百九十五萬八千多頭、羊六十五萬九千多隻、馬十九萬三千六百多匹,以及雞、鴨等家禽約三千六百五十多萬隻。 境內森林繁茂,林地佔全國三分之一以上面積,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區、布拉格西南丘陵地帶和東北部蘇台德山區。 漁業限於內陸河流和湖泊,淡水魚勉強可以自足,海水產品要從國外輸入。 礦產豐富,主要的礦產包括煤、鐵、鉛、銅、銀、錳、鈾、鋁、鋅、汞、褐煤、石墨、瓷土、瀝青和玻璃砂等。煤的蘊藏量達六十五億噸,居歐洲第五位;褐煤蘊藏量達一百三十五億噸,居世界第三位。主要的煤產區是奧斯特拉瓦卡爾維耶礦區,比爾森和克拉托維附近也有一些煤礦;全國最大的褐煤礦是北波希米亞礦區,其次是索科洛夫礦區、南摩拉維亞礦區、漢德洛瓦礦山和諾瓦基礦區等。西北部克羅斯尼山中蘊藏豐富的鈾礦,摩拉維亞東南部發現有石油和天然氣。鐵礦大部分在北部的奧斯特拉瓦地方,摩拉維亞東北部也產鐵。 捷克是中歐高度工業化的國家,有深厚的工業基礎和工業化傳統,早在奧匈帝國統治時期,就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工業水準與當時的奧地利差不多,曾是世界第十大工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共產黨統治下,是蘇聯和東歐各國工業產品的供應者,全國有一半以上勞工從事工業生產。一九九三年聯邦解體,捷克逐漸走出經濟谷底,全力推行私有化政策,使工業穩步發展。 現在每年工業產值約佔社會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六十二,某些工業產品如機器設備、玻璃製品、載重汽車、武器、皮鞋和啤酒等在國際上享有聲譽,煤、鋼、化纖品、水泥、鞋和糖的人平均產量,居世界前十名。 機械製造業是這個國家的傳統工業,至今仍為主導性工業,產值約佔工業總產值的百分之二十三,機械產品輸出額約佔全國輸出總額的一半以上。機械製造業主要集中在布拉格、布爾諾和比爾森等地,每年出產載重汽車五萬一千三百多輛、小轎車十六萬三千八百輛、摩托車十八萬二千八百多輛。主要機械產品還有精密機床、紡織機、工作母機、牽引機、切割電鋸、電焊機、推土機、鏟車、碎石機和公共汽車等。設在比爾森的斯科達鋼廠,是中歐最著名的大兵工廠之一,這裡所出產的飛機、坦克、大砲和機槍等都非常有名。 捷克汽車工業非常發達,根據二○○四年四月二十日英國每日電視報公布的一項為期兩年半的汽車滿意度調查,結果斯科達(Skoda)生產的汽車一鳴驚人,名列亞軍,令人大感意外,Skoda僅次於日本凌志(Lexus)領先富豪 (Volvo)、奧迪(Audi)、紳寶(Saab)、捷豹(Jaguar)、賓士(Benz)和寶馬(BMW)等,是近幾年來在歐洲房車市場市佔率直線上升的少數品牌之一,已納入福斯集團的Skoda之所以有此佳績,捷克汽車工業的品質優良由此可見一斑。 化學工業興起於一九六○年後,是捷克第二大工業,產值約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百分之十二點五,建有許多大型的人造纖維廠、聚氯乙烯廠和塑膠廠等。化學工業基地大都分布在靠近原料產地和電力充足的地區,化工中心在波希米亞地區的利特維諾夫市;帕爾杜比采的西郊建有大型化工廠和煉油廠;赫拉德茨—克拉洛韋建有大型化纖廠,年產化纖二十萬噸;納霍德有橡膠工業;科林建有煉油廠。此外,在布拉格、內拉托維采(Neratovice)和科拉羅沃(Kolárovo)等地,還建有醫藥廠和日用化工品廠。主要化工品年產量為汽油一百七十五萬三千多噸、餾取燃油四百五十八萬六千多噸、塑膠和樹脂九萬八千七百多噸、硫酸一百二十八萬七千多噸、人造纖維十八萬五千多平方公尺和化肥五十六萬七千多噸。 冶金工業是全國第三大工業部門,鋼的年產量達一千五百三十八萬噸,人均產量一點五噸,世界少有。捷克的冶金工業大多集中在煤田附近,或是地理位置好、進口原料方便的地方。煤都奧斯特拉瓦地區集中了全國一半以上的冶金工業,建有維特科維采鋼鐵廠、特日奈茨鋼鐵廠和新冶煉廠等三家全國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最出名的新冶煉廠,是一家擁有高度自動化水準和高標準生產體制的現代化企業。此外,捷克中部地區冶金工業也較發達。 電力工業在積極開發中,全國有二十多座發電廠,大多數是火力發電廠和水力發電廠,總發電約為一千多萬瓩。其中位於德奧邊界附近的特梅林核能發電廠,距離奧地利邊界只有六十公里,共有兩座核子反應爐,發電量約兩百萬瓩,於二○○二年全部運轉,由於主渦輪發電機時常發生故障,有安全上的顧慮,導致鄰國的強烈抗議。 木材加工業和造紙業是這個國家的古老工業,雖已有上百年歷史,但都是一些中小型工廠,分布在全國各地,只有一小部分設在林區附近,產量有限。 這個國家具有發展建築材料工業的良好條件,全國各地都可以就地取材,水泥年產量約八百五十萬噸,建材工業最集中的是中波希米亞和東波希米亞,在布爾諾、奧斯特拉瓦、普拉霍維采、奇日科維采和赫拉尼采等地,都建有大型水泥廠。 紡織工業是捷克傳統工業,有良好的技術基礎,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無梭織布機和無錠紡紗機的國家,有些紡織技術已成為專利輸出國外。赫拉德茨—克拉洛韋州是全國紡織基地,擁有許多規模大、設備先進的大型紡織廠。 製革工業在這個國家不僅有悠久的歷史,而且皮革製品聞名於世。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全國就有三百六十多家皮革廠和皮鞋廠,著名的皮鞋大王巴佳在茲林市開辦了一家歐洲最大的巴佳鞋廠,技術精湛、式樣新穎、質地優良,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全國皮鞋年產量達一億零五百多萬雙,三分之二供出口,輸往九十多個國家。 捷克的玻璃和陶瓷工業也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奧匈帝國時期就是名揚歐洲的工業,至今仍以技藝精湛而成為重要的出口商品,特別是玻璃製品更負盛名,被譽為「玻璃王國」。 著名的莫塞爾藝術玻璃廠創辦於一八九二年,生產的磨花玻璃製品造型新穎、精緻漂亮,在歐洲、甚至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如今有百分之八十的產品銷往西歐、中東、美國和日本。這家工廠出產的磨花酒器是捷克政府為來訪的各國元首舉行國宴時的專用品,出產的玻璃藝術品被許多顯赫人士收藏,視為珍品。 食品工業的歷史悠久,捷克人很早就會利用適宜的條件種植大量的甜菜和啤酒花,製糖業和啤酒釀造業都十分發達,啤酒釀造業早在十五世紀就聞名國外,全國現有九十多家啤酒廠,年產啤酒兩百萬桶以上,每人每年平均啤酒消費量約一百八十公升,名列世界前茅。一九二七年捷克糖產量佔歐洲糖產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現在糖的年產量超過一百萬噸,仍是歐洲的產糖大國。 對外貿易方面,平均全年輸出總值兩百五十億八千多萬美元,主要輸出品有機械設備、精密機床、軍火、公共汽車、小轎車、載重卡車、紡織機、水泥、糖、皮革、皮鞋、啤酒、煤、褐煤、陶瓷、玻璃器皿、鋼鐵、摩托車、火車頭、鐵路車輛、農業機械、皮革加工機、發電機、照相印刷機、飛機、電子通信設備、紡織品、成衣、化學品、五金工具、木材和鋼線等。 平均全年輸入總值為三百一十億四千多萬美元,主要輸入品有鐵礦石、石油、天然氣、棉花、動物飼料、化學品、先進技術、機器、辦公室用具、儀器、農產品、海產、濃縮過磷酸鹽、電腦、精密儀器、醫療器材、藥品、運動工具、紡織品、成衣、菸草製品、玩具、香水、化粧品及梳粧用具、家庭用清潔劑、加工食品、飲料、耐久性消費品、禮品、汽車及零配件、嬰兒用品和日用消費品等。主要貿易伙伴為德國、斯洛伐克、奧地利、波蘭、義大利及俄羅斯等國。 貨幣單位叫做捷克克朗(Czech Crown),簡稱克朗(kcˇ),每一個克朗又分為一百個希樂爾(Heller),對美元採浮動匯率,每一美元可以兌換二十四克朗。國民平均所得每人每年約為五千四百九十二美元。 在過去的聯邦中,捷克的經濟發展水準要高於斯洛伐克,聯邦解體時,捷、斯兩國按二比一的比例分配財產,捷克分到聯邦財政約一百五十三億六千多萬美元,黃金儲備七十噸。一九九三年徹底改革稅制,設置增值稅、統一所得稅,使增值稅成為國內財政預算收入的來源,也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槓杆。根據經濟發展組織與世界銀行的統計,目前捷克是中歐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國家,每年國民生產總值約為四百二十億美元,失業率最低只有百分之二點五,物價上漲率不到百分之二十,外商投資持續增加,而且因政局穩定,地理位置接近東歐各國和獨立國協,被很多人視為進入東歐各國的前哨站。 交通運輸方面:航空運輸發達,雖然地處內陸,但捷克人豪放的說:「天空就是我們的海洋。」的確他們充分運用了天空,境內現有九個民航機場,闢有十七條國內定期航線,總長三千二百六十多公里;國際航線四十三條,全長約五千一百五十萬一千六百多公里。布拉格市郊的魯茲尼(Ruzyneˇ)國際民航機場不僅是全國的航空中心,也是重要的國際航空樞紐之一,九條國內航線通往全國各主要城市和療養地,還闢有通往四十三個國家的直達航線,包括通往中國、法國、德國、荷蘭、瑞士、印度、智利和巴西等國的遠程國際航線。年客運量約三百萬人次,貨運量約兩萬噸。 水運方面,捷克雖是內陸國家,但可以經由其他國家出海,捷克遠洋輪船公司擁有十二艘萬噸級輪船,總噸位為十四萬二千三百多噸;境內河流總長為五千七百多公里,可以通航的內河航線全長為四百七十五公里,伏爾塔瓦河和易北河是國內最主要的內河航道,客運和貨運都很繁忙,其中年貨運量約兩百萬噸。 鐵、公路在全國運輸中佔有重要地位,承擔了全國百分之七十的貨運和百分之五十的客運量。國境除邊界線旁聳立著高山峻嶺外,大部分地區地勢平坦,所以這個國家的鐵路網和公路網就像人的血管一樣稠密,通達全國各個角落,並與歐洲各國鐵、公路緊密相連。 全國鐵路線總長為九千四百四十四公里,其中雙軌鐵路長約兩千公里,有三千七百五十二公里為電氣化鐵路,年客運量一億七千七百萬人次,貨運量約一億一千萬噸。火車分為三種:特快車(Rychl´ık)僅停靠主要城市;快車 (Expres)停靠站較特快車略多,車速也稍慢;普通車(Osobny Vlak)每站都停,適合短途搭乘。 國內最著名的鐵路交通中心有奧斯特拉瓦、布爾諾和比爾森等。與國外連絡的重要鐵路線有布拉格至基輔,柏林經布拉格、維也納至布達佩斯等歐洲重要路線。 全國公路總長為五萬八千六百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只有五百多公里。年客運量約六億二千萬人次,貨運量四億五千萬噸。觀光客可利用「E」字的國際高速公路來往捷克及歐洲各國。捷克與鄰近各國間,有國際長途巴士來往,但班次須視每個國家及季節性而定。

觀光事業蓬勃發展

捷克享有「中歐花園」的美稱,是歐洲旅遊業發達的國家之一,全國有一百八十多座保存完好的古堡、三萬九千六百多幢保護完好的古建築、六十多處溫泉療養地、五萬一千多處名勝古蹟,以及為數眾多風景秀麗的旅遊點,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旅遊勝地大體可以分成三類:一是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區,這些地方有未經人工開發的奇峰峻嶺、溶洞山崖、原始森林和野生動物,保持了大自然的天然美。另一類是古堡和歷史名城,在捷克到處可見湖光山色,起伏的山巒,無盡的叢林;而且捷克地處歐洲中部,交通便利,自古以來歐洲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也在這裡留下足跡,而且各地的古蹟都受到很好的保護。在這裡既可以欣賞大自然的風光,又可以訪幽探古,瞭解歷史的發展。還有一類是溫泉療養勝地,捷克是個多溫泉的國家,長期以來不斷開發利用,溫泉療養院的設備也越來越完備,成為人們療養和休息的好去處。每年前往旅遊的外國觀光客達到六千萬人次,旅遊業的收入逐年遞增。 為吸引更多的外國旅遊者,捷克政府採取一系列新措施,投資興建新的旅遊基地,提高服務品質,利用電腦預訂客房、機票和車票,簡化加快辦理入境手續。可惜海關官員仍有官僚餘風,他們心態封閉、作風保守,對外國觀光客多抱持著防衛心理,缺乏主動服務觀念,動作拖拖拉拉,給人印象欠佳。捷克雖也允許外國觀光客在國境口岸直接辦理落地簽證,但耗時排隊辦理,且同樣需付費用。 國人前往捷克旅遊必需辦入境簽證,可到捷克駐台灣經濟文化辦事處(Czech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辦理手續,地址為台北市基隆路二段五十一號六樓之一,電話:(02)27389768,傳真:(02)27333944。網址:www.mofa.cz-taipei.tw.所需證件為效期十五個月以上護照正本及護照首頁影印本、背景白色兩吋半身脫帽照片一張、填寫申請表格一份,單次簽證費用為台幣一千六百元,一年期多次簽證費用為三千一百元,辦理簽證所需時間為七個工作天。事實上辦理赴捷克簽證手續可以委託有信譽的鳳凰國際旅行社代勞,可以省時省事。因為旅行社為節省簽證時間和費用,多用團體簽證方式,直接寄到捷克駐奧地利維也納的大使館辦理,再由航空公司帶回台灣。如果辦理正常入境簽證時間趕不及,也可以在入境捷克國際機場時辦理逗留時間為三十天的落地簽證。 由於台灣目前尚無飛機直飛捷克,乘客可選擇中華航空公司班機先飛往德國的法蘭克福、或搭乘長榮航空公司航班前往奧地利的維也納、或乘坐荷蘭航空公司的班機先到阿姆斯特丹等地,再轉機飛抵捷克首都布拉格。也可以從捷克的鄰國乘火車或國際長途巴士前往。 捷克政府非常歡迎台灣客入境觀光,有相當優惠的待遇,可以辦理落地簽證,但必須從台灣搭乘民航機降落捷克國際機場才能享受這項優待。如果由俄羅斯或中國大陸前往,不但無法落地簽證,還要你事先訂好旅館,經由指定的旅行社代辦所有手續後才准入境。如果入關人數較多,海關人員會讓你在旁稍候,等所有入境旅客過關後,才來專門處理你的入境事宜,他們會拿一本冊子來仔細檢查核對名字和護照號碼,看看是不是令捷克警方頭痛的問題華人、或是黑社會成員。 根據捷克海關的規定,每名成年旅客入境時,免稅攜入品除合理的隨身行李及旅行用具外,可免稅攜入香煙兩百支或菸絲兩百五十公克、五十公克香水、兩公升酒、一公升烈酒、三千克朗以內的禮品;攜入照相機和錄影機須申報,在出境時必須攜出。捷克幣除零錢外不准攜帶出入,外幣則未加限制。遊客可以在銀行、飯店、機場及市區外幣兌換店兌換外幣,通常各地匯率和手續費都不相同,銀行所收的手續費要比兌換店低廉,先問清行情後再換,以免吃虧。如有剩餘捷克貨幣可以兌回外幣,但要扣差額和手續費,如果數量不多,可以帶回作紀念。最好不要在黑市交易,以免被騙或受罰。國際信用卡在捷克使用普遍,大飯店、餐廳、百貨公司、超級市場和一些消費場所及商店,都可以使用國際信用卡。當地銀行也有以國際信用卡提領現金的服務,在額度內都可在自動提款機內提領現金。 這個國家因外來觀光客多,旅館不足,價格昂貴,尤以每年六、七月到九月左右旅遊旺季,前往捷克觀光的遊客必須預訂旅館,不然會有無處棲身之苦,有些沒有預訂房間的觀光客,甚至曾嚐到在浴缸上鋪床墊過夜的經歷。遊客由捷克官方所經營的旅行社代訂房間,可獲優先權。民宿雖然便宜,但良莠不齊,在布拉格國際火車站內,常有手持房間照片和價格表的民宿經理人或屋主在拉客;民宿有可能是在已有百年歷史的古建築內,外表雖老舊,但內部乾淨優雅;甚至一些民宿可能是藝術家的居室或農莊等,但是特別要注意先看房子、議定價格再住進去。對住在民宿的外國觀光客來說,必須到附近警察局辦理流動戶口。 在捷克各地購物相當方便,主要的特產品有皮革、玻璃、瓷器和水晶等。買水晶要辨別是否真正水晶,因為捷克出產一種波希米亞水晶,並非天然水晶礦,而是一種水晶玻璃,利用加鉛玻璃折射率較高的特點,產生絢爛的光彩,用以混充水晶藝品讓觀光客上當。 捷克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天短暫,冬季寒冷,早晚溫差較大,因此前往捷克旅行,要帶毛衣、外套,冬天時大衣、馬靴等禦寒衣物不可缺少。 當地衛生條件尚可,自來水雖稱可生飲,但很少人喝生水,仍以喝礦泉水為宜。 捷克各地治安情況還算不錯,成為新聞的大刑案很少發生,但是在車站、機場、港口和一些熱鬧的公共場所、扒竊事件仍時有發生,甚至連汽車也會被偷,旅客護照、機票和貴重財物要隨身攜帶,小心保管,有時會化扒偷為搶;還有人在街角販售和吸食大麻煙,遊民四處遊蕩,賭場也公開拉客,警察就像什麼也看不到,夜遊觀光客應提高警覺。 當地有收小費的習慣,但也要看現場情況而定,一般付小費約為消費額的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十。人們前往捷克旅行,入境前最好參加醫療保險;在捷克除了緊急醫療免費外,其他患病治療均須自費;若以國際信用卡或旅行支票支付醫療費,一定要索取收據,以便事後回國申請理賠。捷克各大城市都有救護車和急診室,旅館會替遊客聯絡當地醫生;如需會說英語的醫生,可到專為外國人所設的外交人員健康中心(Nemocnice Na Homolce)就診,須出示護照,且要當場付費。 洗手間門上寫有「WC」字樣,上廁所必須購票,票價為五克朗。在捷克旅行要多準備一些輔幣,以備上廁所付費。 時差方面,這裡冬天比台灣慢七小時,夏天慢六小時。風俗習慣和西歐差不多,一般都注重守時觀念,與人約會最好要事先安排,不可先到或遲到。每年七、八月為度假季節,不宜選擇此時作商務拜訪。如受邀至對方家中餐敘,可酌送鮮花、糖果或酒類作為禮物。 電源規格主要採五十周波交流電,電壓自一百二十至兩百二十伏特,用兩個圓洞的圓型插頭;電視系統為PAL Systern 。 捷克人生性冷漠,對外國遊客不夠親切,尤其對非白種人觀光客更不友善。為加強對觀光客服務,捷克國家旅遊局(CEDOK)在國內許多觀光景點設有周全的諮詢服務,如販售交通時刻表、各地觀光手冊及地圖等,並可代訂機票、車票、船票、旅館和民宿等服務,星期六、星期天和國定假日不上班。 這個國家的電信並不夠進步,尤其是國際電話通話品質不佳,接通率也低。市內有很多公共電話,分為市區電話和長途電話兩種,可以投幣,也可以使用電話卡,市區公共電話品質尚可。長途公共電話多裝設在地鐵站及灰色電話亭內,應該是可以打國際電話的,但有時會打不通,因此打國際電話最好還是到電信局或飯店,但是收費相當貴。 捷克的電話國碼為420,由捷克打電話回台灣的撥號方式為00+886+區域號碼+電話號碼。在捷克的常用電話號碼為報警158、救護車155、火警150、車禍154、布拉格查號台120、布拉格旅遊資訊服務187。外交人員健康中心為52921111,二十四小時藥房為24511112等。我國遊客在捷克旅行途中,如果不幸遇到任何意外需要請求救助時,可到「駐捷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地址為:Revolucni 13, 7p 11000 Prahal,電話(42)2863257•2863267。如果是希望瞭解捷克各地的一些資訊,可找「駐捷克台北新聞處」,地址為Zitma 49, 11000 Prahal,電話(42)24221310、24221308;傳真(42)24221320。 郵政方面服務品質還算不錯,橙色底白色字 Posta 字樣的是郵局,上班時間是週一至週五的上午八時到下午六時,週六是上午八時到中午十二時;布拉格郵政總局全天候二十四小時服務。郵筒外表也是橙色,街頭巷尾都可以看到,相當普及方便,由捷克寄航空信回台灣大約七天可以收到。 政府機關的辦公時間為週一至週五的上午八時三十分到下午五時;銀行上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的上午八時至下午二時;商店的營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的上午九時到下午六時,週六為上午九時到下午一時,一般零售店營業時間較長,尤其是在旅遊區的藝品紀念品店,幾乎天天不打烊。 捷克主要假日:包括一月一日的新年(New Year Day/Nov´y rok),三月或四月的復活節 (Easter Monday/Pondeˇlí velikonocˇní);五月一日的國際勞動節(Labor Day/Svátek práce);五月八日的解放節(Liberation Day/ Den osvobození),一九四五年慶祝從納粹德國佔領下獲得解放;七月五的捷克節 (Czech Day/Den Cyrilsa a Metodeˇje),是慶祝把斯拉夫文字和基督教傳入大摩拉維亞的居里爾和美多迪烏斯兄弟的紀念日(Day of Cyril and Methodius, the Salv Missionaries);七月六日的胡斯忌日 (Master John Hus/Den Jana Husa);九月二十八日的瓦茨拉夫日(Day of Wenceslas);十月二十八日的國慶日(National Day/Den vzniku Cˇeskoslovenska);十一月十七日的抵抗共黨紀念日(Day of Fight for the Freedom and Democracy);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的耶誕節(Christmas/Vánoce)。

===============================================

歐洲最美麗的城市布拉格

布拉格(Prague)市是捷克的首都,全國最大的政治、經濟、交通和工商業中心,也是歐洲最迷人的古城,素有「中世紀寶石」美譽,一九九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財產保護區之一。Praha 是它的捷克名字,歷史非常悠久,根據考古資料得知,早在公元前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這裡就已經有原始人類居住。曾是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王國的首都,以及全歐洲商業、交通、政治和藝術中心。原名波希米亞的布拉格,現居波希米亞心臟地區,後為摩拉維亞帝國的三分之一;公元五世紀時,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公元六世紀時,斯拉夫人移居於此。建城的確切年代已無從考証,傳說是由麗布莎公主和普熱美斯王朝創始人普熱美斯共同建立,現址上最古老的居民點始於公元九世紀下半葉。城名源自德語,為「門檻」之意,這是由於布拉格最早的居民聚居點正好在伏爾塔瓦河流經一處暗礁而形成急流的地段;這塊大礁像一條門檻橫切河道,形成一個九十度大拐彎,所以取為城名。 由於布拉格所處的伏爾塔瓦河河谷自古以來就是南北歐之間商路要衝,因此很快就發展成商業重鎮。公元九二九年成為波希米亞公國的首都。十一世紀以後,波希米亞公國被神聖羅馬帝國吞併,富裕的商人和貴族,陸續興建一座座壯麗輝煌的羅馬式建築,使布拉格逐漸發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旗下的商業城。一一七○年,伏爾塔瓦河上第一座石橋落成,城區向河東岸擴張。 一三四六年至一三七八年,捷克公國盧森堡王朝統治者查理四世出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權力蓋世、無比顯赫。登基後下令以布拉格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大興土木修建許多哥德式的雄偉建築物、著名的查理大橋、創辦了中歐第一所大學的查理大學、建造豪華的王宮和堅固的城堡,並在城堡周圍興建居民住宅區。十四世紀末布拉格已成為歐洲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擁有四萬名人口,城市規模和建築物的豪華遠超過當時的巴黎和柏林。 十五世紀時,這個城市又成為胡斯宗教改革運動的中心。在十七世紀初的歐洲「三十年戰爭」中,布拉格市民曾於一六二○年十一月八日,由波希米亞城邦的貴族領袖們,領導市民起來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但在距離布拉格不遠的白山起義「白山之役」 (Battle of the White Mountain),結果以失敗落幕,執政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趁此機會鎮壓殺雞儆猴,於一六二一年六月二十一日在舊城廣場市政廳前處決了二十七名波希米亞貴族,然後遷都維也維。 一六三一年和一六四八年,布拉格又先後被撒克遜人和瑞典人攻佔,商人為躲避戰亂紛紛逃走,城市致而衰落,直到十八世紀中葉以後,隨著中歐局勢的穩定才再度繁榮,一七七一年市區人口增至八萬名,大批日耳曼、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地的貴族和富商來此定居,使當地的建築風格和經濟文化再度繁榮。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一八一七年布拉格興建了第一個郊區,還利用附近豐富的煤礦資源發展工業,在以後的二十年中,建立許多大大小小的工廠,成為中歐的工業重心之一。一八四五年捷克工程師皮爾勒(Jan Perner)設計的布拉格至阿羅穆茨鐵路線正式通車,一八五一年又修通了布拉格至德國德累斯頓鐵路線。 一八六七年布拉格是奧匈帝國統治下的重要工業化城市,哈布斯堡王朝的貴族們又引進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使得布拉格的街市更成為各式皇宮、教堂、富邸和豪宅爭奇鬥麗的展示場。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市內出現了有軌電車,仿照巴黎艾菲爾鐵塔建造的大鐵塔,聳立在佩特林山上,可以俯瞰全城。 一八九九年工業家科爾本(Emil Kolben)在布拉格創辦一家大規模的電氣技術企業,專門生產電廠設備和電車,輸往歐洲各地銷售。二十世紀初,布拉格市藝術欣欣向榮,在大作曲家德沃夏克、楊納切克,名作家卡夫卡及詩人里爾克等的帶動下,使布拉格的藝術傳承不絕。一九一八年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不到兩年就發展成為轄有十九個區的大城市。 一九三八年慕尼黑協定簽署後,被德軍佔領,經濟嚴重衰退,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為是德國的大後方,所以城區沒有遭受嚴重的破壞。戰爭結束後開始重振經濟,發展重工業,積極的規劃修護歷史名勝古蹟,新衛星城的建設也日益被重視,大批工廠遷往衛星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儘管政治動蕩不安,但布拉格的國際聲譽卻在不斷提升,成為著名的旅遊城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遺蹟城」 (Heritage of Mankind)。一九九三年捷克斯洛伐克聯邦解體,這裡成為捷克首都。 這個擁有一百三十多萬名人口的現代化城市,經緯度為東經十四度二十八分、北緯五十度零五分,地處歐洲中部富庶的波希米亞盆地中央,城區分布在七座小山丘上,最高點海拔三百九十九公尺,最低處為海拔一百七十七公尺,美麗的伏爾塔瓦河從市區蜿蜒流過,沿河兩岸陡峭的山壁,漸漸消失在遠方起伏的原野裡。河上有十多座大橋和古橋,把東、西兩岸的市區聯接在一起。 全市面積為四百九十六平方公里,氣候屬於典型的中歐大陸型,夏季涼爽,冬無酷寒,最熱的七月份最高平均溫度攝氏二十三度,最低平均溫度十三度,日平均氣溫為攝氏十九點五度;最冷的一月份平均低溫零下五度,高溫為零度。夏季和冬季的十月及十二月多雨,十二月以後至一月下雪的日子也不少。 布拉格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發揮重大作用,全市工業產值約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百分之十一點三,工廠多設在郊區,主要工業有重型機械製造、食品加工、製藥、印刷、紡織、金屬加工、核能發電、電子和製革等,其中以重型機械製造業最為發達;此地生產的電機、內燃機、礦山設備、起重機、火車設備、汽車、拖拉機、車床和飛機等,都是捷克重要的出口商品。 這個美麗的都市分為十個行政管理區、五十七個小區,大致上分為新城和舊城兩個部分。新城圍繞著舊城向四面八方擴展延伸,有許多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和居民高層住宅區。但最引人入勝的是分布在伏爾塔瓦河兩岸的舊城,由老城區、新城區、小城區和城堡區組成,面積約八點九平方公里,包括三個重要廣場、三千六百五十多幢中世紀古建築和一千三百二十多處文物保護地,早在一九七一年政府就頒布法令,宣布這裡是古建築保護區,所有的建築物和市街布局都不得拆除和改建,更禁止興建現代化的新建築物。 閃閃發光的伏爾塔瓦河蜿蜒流過舊城,猶如鑲嵌著一條藍絲帶;河岸綠樹叢中聳立著古代的建築群,品味不亞於任何一座歐洲大城市,羅馬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和新古典主義式建築櫛次鱗比,使布拉格享有「歐洲建築博物館」的美稱。古建築物的屋頂、牆壁和大門前,塑著精緻的各種各樣的人物雕像,有的是人面獸體,有的是獸面人身;有的在展現男性魁偉剛健,也有的是女性豐盈撩人軀體,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所以人們又稱布拉格是「雕像之城」。 依山傍水的布拉格舊城景色迷人,雄偉壯觀的聖維塔教堂、金壁煇煌的布拉格宮、有高度藝術價值的查理大橋、中歐最古老的查理大學和歷史悠久的國家劇院等,都讓人驚豔。老城區是十三世紀上半葉作為商業和手工業區而形成的,以後成為城市最重要的中心,後來的新城是在它周圍逐漸發展起來的。 舊城區中心廣場上的舊市政廳,是十三世紀時的哥德式建築,前面有建於十五世紀的民族英雄胡斯塑像;廣場以南的伯利恒教堂,當年胡斯就是在這裡布道。老城廣場的東南方有重建的卡羅利努姆宮,是查理大學最古老的建築物。 新城區是商業中心,十九至二十世紀曾經改建,有著名的瓦茨拉夫廣場,它的西南有著名音樂家德沃夏克博物館。城堡區依傍伏爾塔瓦河,坐落在左岸的小丘上,聳立著上千年的布拉格城堡,著名的聖維塔大教堂就在這裡。 小城區位於城堡區之南,出現在十世紀,但在十三世紀中葉才形成居民區,這一帶完好地保存了中世紀的風貌,有彎曲狹小的街道,巴洛克風格為主的一些宮殿式建築,還有建於十七至十八世紀典型巴洛克式建築的聖尼古拉大教堂,以及戰功顯赫的捷克名將華倫斯坦所建築的華倫斯坦宮。 布拉格是歐洲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交通非常發達。航空方面,布拉格西郊十七公里處的魯茲尼(Rnzyné)國際機場是國內最大的民用航空站,也是全國空中運輸的中心,有捷克自己生產的噴射式民航班機與四十三個國家通航,其中飛往柏林、法蘭克福、慕尼黑和維也納,單向航程為一小時左右;飛往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哥本哈根、羅馬、米蘭、蘇黎士、華沙和貝爾格萊德為一小時半;往倫敦、巴黎、奧斯陸、斯德哥爾摩、布加勒斯特和基輔約二小時;往雅典、巴塞隆納、都柏林、赫爾辛基、伊斯坦堡、馬德里、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則需兩個半小時。國內航線的營運也很忙碌,由此地起飛的國內航班,在一個小時內就可以到達國內各主要城市。 位於科特拉宮(Kotra Palace)附近的捷克航空公司(CSA),提供二十條國外航線和九條國內航線服務;還有二十二家外國航空公司的辦事處,分布於火車站和中央巴士站等地。 魯茲尼國際機場有計程車開往市中心,捷克航空公司有專用巴士駛往市區,每兩分鐘就有一班;也有機場巴士接駁地鐵到市區,另有九人坐的機場巴士可以直達老城,從早上五時至晚上十時,每半個小時開出一班,終點站在火藥塔西側的共和廣場,非常方便。 水路運輸方面,由於這個城市地處波希米亞水運網路中心,又有伏爾塔瓦河流經市區,內河航運忙碌,近郊的利賓(Liben)是伏爾塔瓦河上最重要的河港,有客運輪船通往沿岸各城市。 陸路交通方面,布拉格不僅是全國最大的鐵路運輸中心,也是歐洲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有四條鐵路主幹線在這裡交匯。往北經烏斯季、傑欽出境,到德國德累斯頓、柏林,每天有七個班次,七個小時可達。西南經比爾森和海布,可通往德國的紐倫堡。往東經帕爾杜比采、布爾諾和布熱茨拉夫後,可達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往南經塔博爾可抵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每天有四個班次,車程約七小時。前往南方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要八個小時,乘夜車一夜就到,每天有六個班次。前往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要十六小時車程,每天有兩班車。往北方至波蘭首都華沙,每天有兩個班次,車程十一小時。東面經斯洛伐克、由基輔前往莫斯科每天也有一班,車程要三十小時。 歐洲火車聯票(Eurail Pass)在捷克雖不通用,但捷克的國際線火車票並不貴。購買火車票離開捷克最便宜的方法,是先買一張到捷克邊境,過境後再買一張當地的車票比較划算。國內線火車票價比巴士票便宜,火車主要分普通車和特快車兩種,車票通常效期為一天,但目的地如超過兩百公里,效期延為三天,遊客在有效期內可以中途離開遊覽,再上另一班列車。捷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火車旅客車廂的國家之一,火車服務品質不錯。 布拉格市共有四個火車站,布拉格中央火車總站(Praha Hlavni Nadrazi)是一幢三層的古老建築物,地下一層、地上兩層,設有暖氣設備的國際列車月台和國內列車月台,大部分國際線及國內線列車均由這裡出發。國際列車月台是戰前的建築物,鋼架上有許多野鴨子的巢,走道上鳥類很多,看樣子是不常有人打掃。地下層是售票處和地鐵站,設備新穎,旅客下了火車可以直接換乘地鐵到市區。地下一層有行李寄存處,每件行李不得超過十五公斤;還有浴室,二十四小時服務。 另有 Praha Stred 中央火車站在 Hybernska區,只有國內線。Praha Holesovice 火車站在河的另一邊,主要服務國內線,也有部分行馳西北和東南方向的國際列車在此停靠。 公路交通四通八達,可通往全國各地和四周各鄰國。市內有三個長途巴士站,由國內各大城市來的長途巴士、或國外來的國際巴士,多停靠在中央火車站後面的佛羅倫斯巴士總站 (Cautobus Nádrazi Praha Florenc),乘地鐵可在索柯洛夫斯卡(Sokolovska)站下車即達。 布拉格市區不大,安步當車是欣賞街景最佳選擇。市內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有地鐵、公共汽車、有軌電車和計程車。地鐵是這個都市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不但快速方便,而且舒適。全市共有三條地鐵,總長約三十二公里,設有三十六個地鐵車站,有自動化售票及驗票設備,每日客運量達六十五萬人次,可通往市內及主要郊區。有軌電車雖然速度慢,但載客量大;公共汽車路線密集,可通往工業區、住宅區和商業區等各個角落;三者車票通用,單次使用的票價為一克朗,如果中途站下車或購物,九十分鐘內還可繼續使用原票搭乘前往目的地。一日票可以在同一天內不限次數乘車,票價為十二克朗。對於欲在布拉格市逗留一週的觀光客,買週票最為划算,只需花兩百七十克朗,就可無限制地乘搭地鐵、電車和公共汽車,經濟方便。所有公車都是一人服務,沒有收票服務員,乘客上車後拿票自動驗票,跑票被抓會受重罰。 地鐵、公共汽車和電車營運時間自凌晨五時至午夜十二時;夜間有51號至58號電車及500號至510號公共汽車服務,行車時間為晚上十一時至次晨六時。車票可在火車站、地鐵站、巴士站、旅遊局各服務處、香煙攤和書報攤購得。市內沒有流動的空計程車,需要乘坐時可至計程車停車站或以電話呼叫;若在飯店或餐廳內,可以拜托櫃台安排。市內大部分計程車沒有計時器,上車前最好先講好價錢。 街上行駛的車輛,除掛外交使節牌照的汽車是外國車外,幾乎大多數汽車都是捷克國產車,全市百分之二十的家庭擁有小轎車,一般市民的私家車多數是斯科達牌,外型有點像義大利出產的菲亞特牌轎車,所有私家車的車牌上都印著車主名字的捷克文縮寫字母。公務車多數是塔特拉牌,車身有棱角,四四方方的,大多數為黑色。 市內旅館雖然很多,但是客房數量仍無法滿足湧入此地觀光的全部遊客,因此要到這個城市旅遊或進行商貿活動,就必須提早預訂旅館,否則就得隨著大部分自助旅行者,睡在免費的火車站內。除少數外資或合資的觀光飯店外,市內大多數旅館的設備和規模,都無法與西方國家各大都市中的觀光大飯店相提並論。多數旅館分布於鬧區,只有一般的客房設備,但是都有暖氣。旅館的住宿費中已包括早餐在內,通常在早上六時後就開始供應早餐;自助式的早餐菜式有香腸、蛋、烤牛肉和果汁、乳酪。雖然捷克人民平均月收入不足兩百美元,但布拉格的飯店住宿費用卻很貴,設備稍好的大飯店一晚住宿費在五十至一百美元之間,有的甚至高達三百美元。 火車站、汽車站及重要旅遊景點的旅客服務中心,除提供旅遊資訊外,都可以代遊客訂食宿處所,除大旅館外,還有許多民宿及社教團體都有床位出租。 阿爾克倫(Alcron)飯店已有五十多年歷史,位於老城區的斯特巴尼斯卡(Stepan´iska)大街上,在「布拉格之春」事件中,對抗蘇軍入侵時曾是捷克政府後備電台的所在地。 布拉格大飯店(Hotel Praha)位於布拉格第六區(Praha 6)一座高聳的台地上,流線型的外貌曼妙漂亮,全方位的居高臨下,景觀良好,可全覽布拉格城堡及市景,一百二十四個高級客房、三十五間工作室,以及二組總統套房、六組皇后套房,另有容納三百人以上的會議室,游泳、蒸浴、水療、網球、溜冰等運動設施齊全,附設的餐廳環境優雅,菜餚可口。 五星級的科林斯高塔大飯店(Corinthia Towers Hoter)位於布拉格第四區Kongresová 1號,有優美的環境、優雅的客房、附設四星級的高級餐廳,以及全市二大附設於大飯店之一的豪華賭場(Casino),當然消費也較高。 大使(Ambassador)飯店是另一家設有賭場的四星級飯店,坐落在歷史古蹟眾多及貿易中心地鐵站附近,至火車站五分鐘,有一六五間舒適客房,三十三組豪華套房,以及眾多會議室和齊全的娛樂、服務設備。 巴黎(Pariz)飯店位於共和廣場旁,是一幢外觀有著「新藝術」風格、並有哥德式尖塔的迷人建築物,內設全市最具水準的餐廳,客房的服務設備也較齊全。 歐羅巴大飯店(Grand Hotel Europa)位於瓦茨拉夫廣場旁,改建於一九○五年,是一家充滿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布拉格著名的先鋒派新藝術建築風格的豪華氣派飯店,店內外都展現出精緻的建築特色。飯店正面頂端有鍍金的歐羅巴女神,內部的吧台、大鏡和燈飾等各個細部裝飾,都是新藝術風格的代表。房間數雖然不多,服務設備也有欠現代化,但仍能讓客人賓至如歸。附設的餐廳供應口味純正的牛排和咖啡,無論何時光顧都有鋼琴師彈奏史特勞斯圓舞曲,是住客解悶的最佳場所。 大街小巷有許多等級、口味各異的餐廳供應各國餐飲,而且消費價格也不貴。自從一九八九年共產制度解體後,私營飲食店紛紛開設,但仍供不應求;簡單的自助式漢堡店、熱狗店等可以填飽肚子的小吃店更是到處都有,不過想找像樣的餐廳,通常都要預訂坐位。 捷克料理主菜是肉類,豬、牛肉和香腸是主食,肯德里基(Kendliky)是捷克獨特的名菜,是一種包有肉餡的麵包,通常配泡菜一起吃。當地最普及的菜餚是馬鈴薯燉牛肉,還有火腿配啤酒、牛排,肉丸配德國式酸菜等,水準還不能跟西歐餐廳相比,蔬菜不新鮮或上菜時已經涼了一半的情形是常有的事。幸好價格十分合理,即使最豪華的餐廳也比西歐其他城市便宜得多。 附設在觀光大飯店內的餐廳,氣氛比較高雅,菜餚的味道也比較道地,提供捷英雙語、圖文並茂的菜單,服務也較為周到,所以講究口味的食客還是找較高級的餐廳為宜。 奧茲沃爾德利歐(U Ozivledrevo)是市內較出名的餐廳,設在伏爾塔瓦河岸的斯特拉霍(Stravo)修道院內,只為預約顧客服務。 布拉格博覽五八(Praha Expo 58)是一九五八年從比利時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場遷來的大餐廳,有第一流的品質,生意非常興隆。 三隻駝鳥(U Tri P´strosuˇ)是全市最貴的餐廳之一,店牆的招牌上有三隻駝鳥,前身是一九五九年一位名叫法克斯(Jan Fax)的駝羽商在查理大橋頭買下的房子,一七一四年成為布拉格最早的咖啡廳和旅館,現在供應高品質的傳統捷克餐,是文人雅士聚集所。 U Petrské Veˇzˇe位於新城Petrskaˇ街12號,內部有典雅的各種設備,牆上懸掛著複製名畫,天花板垂吊著水晶燈,氣氛優雅,尤以所提供的捷克菜鹿肉、活魚及摩拉維亞所產的最好葡萄酒都頗具口碑。 U Zlatého Stromu餐廳距查理大橋不遠,店內裝潢多為古董級的收藏品,有磨豆機、調味架、鐘和盤等,價位中等,菜式繁多,服務親切,在此可嚐到布拉格煎餅。 Na Rybárneˇ位於伏爾塔瓦河附近,專門供應河產魚鮮,也是捷克總統常來的餐廳之一。 烏卡利恰(U Kalicha)小餐廳以一個聖餐杯為招牌,當年「好兵帥克」作者哈謝克和他的好友常在這裡聚會。餐廳內布滿卡通畫,以小說「好兵帥克」情景為藍本,極有特色,生意非常興隆。 索菲亞(Sofia)餐廳也是市區較著名的飯館,供應保加利亞菜餚,是飲宴的好場所。 維卡爾卡(U Vikarka)餐廳位於布拉格宮總統府旁,是作家出身的捷克總統哈維爾最喜愛的餐廳,這裡有一道名叫「城堡饗宴」的名菜,在一個直徑半公尺多的超大盤子上放滿了鴨肉、豬肉、燻肉、香腸和餡餅,味道不錯。 斯拉夫咖啡餐廳(U Slavia Kavarna)位於國家劇院旁,內部裝潢採極度誇張的風格,使用豔紅的天鵝絨、杜飛(Dufy)派的壁畫和鑲滿金飾的水晶吊燈等,營造出貴族氣息,是布拉格達官貴人、外交使節和西方記者最喜歡逗留的地方。 三支小提琴是當地著名餐廳之一,位於涅魯達瓦街(Nerudova Ulice)十二號,中午特惠套餐提供捷克傳統菜餚。 蜘蛛(U Pavouka)餐廳的標識是蜘蛛,庭園式餐廳的布置,魚子醬吐司和鮭魚裸麥三明治是這裡的特色食物,味道很好。 鐘樓的對面有幾家露天餐廳,經常人滿為患,但價錢並不便宜;如果不是很累、想就近休息,或是在這鄰近舊市政廳欣賞來往人潮,最好別選擇在此用餐。 市內還有多家中國餐廳,其中以位於查理橋西端過兩個街區 Saská 3 號的廣東飯店及在河東岸 Legerova 64 號的北京飯店最有名,尤其是北京飯店的北京烤鴨、薄餅及醬料,口味還算道地。 市內景觀最好的是附設在洲際大飯店頂樓的景觀餐廳,居高臨下可環視布拉格美麗的市景,優雅布置、可口的食物,每逢星期天現場演奏爵士樂。布拉格高塔餐廳(Tower Praha)位於 Mahlerovy Sady 的布拉格塔(Zˇizˇkov)上,供應西餐和捷克菜,另設咖啡沙龍,但只能容納三十人,需電 67005778 預訂座位。 此地也有許多小食店和小吃攤,比甜甜圈大三倍的麵包隨處可見。 捷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啤酒比飲料便宜的國家,不論在何處皆可喝到香甜醇美的啤酒,有些啤酒屋還供應自釀的啤酒。在工人聚居區,大多數啤酒館早上八時就開門營業,好讓想在上工前喝一杯的民眾小酌。 富萊庫(U Fleku)啤酒館是全市最著名的古老酒館,擁有五百年歷史,位於伏爾塔瓦河東岸克里蒙科瓦(Krˇemencova)街,館內牆壁上陳列著當年拿破崙軍隊潰敗途中在此飲酒時遺忘的軍旗。 金虎酒館(U Zlatehn Tigra)和兩隻貓(U Droih Kocek)酒館,都在查理大橋附近的一條巷子裡,供應從比爾森啤酒廠運來的新鮮黑啤酒,這種金色多泡沫的液體,雖說酒精含量在百分之十二至十三,但喝起來後勁很強,最好先吃點肉餅墊底。這些酒館的打烊時間在晚上十一時,而且在打烊前半小時就不賣酒。 米森勒斯(U Mecenase)餐廳是市內老牌的葡萄酒餐廳,自中世紀以來就享有盛譽,有甘甜醇美的陳年紅葡萄酒和佳餚供應。 市內還有許多設施特殊的咖啡廳,提娜咖啡廳(Kavarna Tyna)位於提恩教堂前,是老城廣場上最令人流連忘返的咖啡廳,室內裝潢是非常罕見的極限現代主義風格。 布拉格是一個體育運動活躍的城市,市內有許多網球場、冰球場、排球館、籃球館和足球場。自從一九五五年一月舉行「斯巴達克團體操比賽」以來,這種比賽每五年舉辦一次,每次比賽的參加者多達一、二十萬人,並常常有幾十個團體操節目,場面非常壯觀。 位於斯特拉霍區的斯巴達克運動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運動場之一,四周的看台可以同時容納二十萬名觀眾。看台周圍均勻的設置有兩百三十個擴音喇叭外,為了消除回音,並在地面上安裝了一百一十三個小喇叭,運動場附近還建有運動員宿舍。 自捷克獲得民主自由後,布拉格的夜生活也跟著五光十色起來,街上貼著熱門音樂的海報和傳單,有些酒吧和俱樂部有爵士舞和搖滾樂現場表演。不過千萬不要輕易被迪斯可或夜總會的招牌和廣告吸引,因為目前市內百分之九十的迪斯可舞廳和夜總會已經成為變相的色情場所。布拉格現在也成為大批來自其他東歐國家妓女的中轉站和目的地,儘管賣淫在捷克是非法行為,但是警察對此多視若無睹,全市妓院多達四百家。 音樂王國捷克曾蘊育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楊納切克和馬爾蒂努(Bohuslav Martinu)等音樂大師,百餘年來他們的音樂作品在全世界被各知名交響樂團廣泛演奏。觀光客在抵達布拉格後,應找個時間去好好聆聽捷克美妙的樂曲。每年五月十二日至六月四日的「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已成為歐洲重要的年度音樂盛事,吸引世界各地無數的音樂愛好者。 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Prague Spring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起源於一九四二年、慶祝捷克交響樂團成立五十週年舉辦的音樂節,五月十二日是捷克著名民族音樂奠基音樂家斯美塔那(Bedrˇich Smetana)的忌日,從一九五二年起,每年都以斯美塔那的交響曲「我的祖國」作為開幕的序曲,由捷克愛樂管弦樂團演奏;六月四日的閉幕典禮,則演奏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做總結。 音樂節期間除了捷克音樂家和捷克交響樂團擔綱演出外,還邀請許多國際上知名的歌唱家、鋼琴家和小提琴家前來助陣。演出場所主要分布在國家劇院、斯美塔那劇院、城邦劇場和古特瑞宮等。除有交響樂、室內樂、獨奏和獨唱音樂會外,還有精彩的歌劇表演,輪番上演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譜寫的歌劇。 在音樂節期間購票相當不容易,早在音樂節開幕前的一個月各場次的票就被訂購一空,初來乍到的人只有到劇院門口等購黃牛票,機會也不是很多;但是精彩節目實在很多,平均每天有七、八場各式各樣的演出,有管弦樂、銅管、弦樂四重奏、室內樂、歌劇、芭蕾舞、黑光默劇、喜歌劇和視覺藝術表演等,如果不是非要摯著於看某項表演或某個劇碼,其實可以隨便選擇一種來欣賞都會值回票價。在街上常會看到捷克人正在大排長龍,一問之下,八成都在排隊購票。觀光客也許沒那麼多洋功夫排隊,可電02/24809111戲劇協會,或上網http://www.czech.theatre.cz以瞭解詳情。 音樂會票價每張不到十美元,大型歌劇十五美元以內。捷克愛樂管弦樂團的票價十五美元多,交響樂團的前身是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成立的國家劇院管弦樂隊,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曾在此擔任過中提琴演奏,並指揮過第一場演奏會。從一九一九年起,由德沃夏克音樂傑出演釋者、捷克著名指揮家塔利赫(Václav Tálich)擔任常任指揮二十多年,使樂團成為歐洲第一流演奏團體。後來又相繼由庫貝利克(Rafael Kubelik)、安切爾、諾伊曼等富有個性的指揮家擔任指揮。從一九七六年起由考舒勤任指揮,這個樂團演奏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楊納切克等捷克大師級作曲家的作品格外得心應手,表現淋漓盡致,弦樂表現力豐富多采,合奏效果也非常出色,是世界著名交響樂團之一。現在常駐市政大廈(Municipal House)斯美塔那廳(Smetana Hall)表演,電話02/22002336。 在捷克的音樂史上,還有一位功不可沒的楊納切克(Leosˇ Janácˇek),他是捷克的名作曲家、二十世紀民族樂派最重要倡導者之一,一八五四年七月三日出生,父親為摩拉維亞窮教師,具音樂天賦,自幼在布爾諾奧古斯丁隱修院唱詩班,後來進入布拉格管風琴學校學藝,並在萊比錫和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了一段時間,又在布爾諾管樂團經過幾年不安定指揮生涯的磨練,一八八一年在布爾諾成立管風琴學院,自任校長,並兼任捷克交響樂團指揮,一八八四年創辦音樂雜誌倡導音樂教育,第一部歌劇「薩卡」於一八八四年推出,其風格融和了華格納和斯美塔那的浪漫主義,大受歡迎。 一八八八年因工作太忙而暫停指揮和雜誌工作,次年受邀入布拉格音樂學院擔任作曲教授,開始對民間音樂極具興趣,積極的收集民歌,對爾後的創作與地方語言、音韻取向的捷克風格影響至鉅。一九二○年管風琴學校由國家接管,他有較多的時間從事作曲。最重要的歌劇「耶奴發」 (Jenu°fa)原名養女,創作於一八九四年至一九○七年間,直到一九一六年在布拉格演出時,才大器晚成地得到大眾的賞識,聲名大噪。他的國際聲譽主要是來自其一九二○年的「布勞切克先生的旅行」、一九二一年的「卡佳•卡巴諾娃」、一九二四年的「狡猾的小狐狸」和一九中誚~的「馬克羅普洛斯案件」等歌劇。取材自俄國小說家杜思妥耶夫斯基的自傳體歌劇「死者之屋」 ( Zmrtvého domu)是他最後的作品,他於一九二八年八月十二日在寫作中去世,享年七十五歲。這位大師作品多以民謠為素材,感情輕鬆而豐富。 在感情生活上,他愛上比自己小四十歲的已婚婦女卡米娜•斯托斯洛娃,有一次她十一歲大的兒子迷失在森林裡,他幫忙尋找而著了涼,發展為致命的肺炎,才導致他的去世。 如果遊客對古典音樂不感興趣,這裡有爵士樂、戲劇和芭蕾舞等綜合性的表演可以欣賞。在布拉格古堡附近的花園和廣場上,也隨時會有戶外音樂演奏;在舊市街廣場邊的教堂則以管風琴演奏和室內樂為主,聖維塔大教堂和聖雅各布(Kostel sv. Jakuba)教堂都常舉辦;每星期二下午國家博物館休館後,布拉格名家演奏團會在中庭舉辦室內樂音樂會。 國家劇院(Národní Divadlo)坐落在伏爾塔瓦河畔,是一幢北義大利文藝復興式的宏偉壯麗建築,是捷克民族的象徵。十八世紀末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期,布拉格的劇院都用德語演出,捷克愛國者就用木板搭起一個簡陋的劇場,用捷克語演出,統治者以劇場破壞市容為由拆除。 民眾為籌建真正屬於自己的劇場,以歷史學家帕拉茨基為首於一八五○年成立籌建委員會,只用兩年時間就籌集到四萬五千枚金幣,在市區購置了一塊理想的建地,與象徵捷克民族尊嚴和權力的布拉格城堡隔河相望。經過十多年向奧地利當局的努力抗爭,並利用奧匈帝國成立、暫時放鬆思想壓制的有利機會,於一八六八年五月十六日正式動工興建劇院。這一天來自全國各地的捷克人欣喜若狂的湧進布拉格街頭載歌載舞,歷史學家帕拉茨基和音樂家斯美塔那安放奠基石,這些石頭採自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等七個具紀念意義的地方,如捷克祖先最早居住過的聖希普山、捷克宗教運動領袖胡斯的故鄉、胡斯起義軍領袖吉士卡的故鄉和胡斯起義軍大敗十字軍的日什科夫山等。 不料這座凝聚著人民希望的劇院,也和捷克民族的命運一樣坎坷,一八八一年八月劇院剛建成幾天、還未及在預定的八月十二日舉行開幕典禮,就因為工匠的疏忽而毀於一場大火。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全國人民痛心疾首,但他們並沒有氣餒,在六個星期內就籌足重建資金,兩年之後一座新劇院又矗立在伏爾塔瓦河岸堤旁。 一八八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劇院舉行隆重開幕,上演斯美塔那在劇院動工時為它譜寫的愛國歌劇「麗布莎」,激昂的旋律和女王麗布莎預言捷克民族必戰勝磨難、奔向幸福的歌詞,表達這個民族的長期心願。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佔領布拉格後禁演「麗布莎」,劇院就上演斯美塔那另一部描寫農奴暴動的「達里波」,劇院遂遭查封。 一九四五年五月五日,布拉格爆發反納粹起義,藝術家們在劇院前築街壘、架機槍誓死保衛劇院,才未被潰敗中的德軍在撤退前破壞。一九七九年起政府每年撥出十五萬克朗,作為劇院的日常維修和內部設施更新經費。 劇院由著名建築師日特克(Josef Z´ıtek)設計,是一座雄偉壯觀的文藝復興式建築,內部分為五層,裝飾非常精美,整幢建築物氣勢磅礡,是捷克人民的驕傲。精美雕塑和壁畫體現了這個國家古典藝術的精華,雕塑家米斯爾貝(J.V. Myslbek)為劇院的拱形門樓創作的群雕,猶如威武的武士守衛著這個民族的宮殿。正門上方寫著:「民族,自己靠自己」的格言;劇院正面的塔形建築頂端,立有一尊名雕塑家施尼赫(B.Schnirch)創作、由三匹馬牽曳著無蓬馬車上的勝利女神像,寓意是這個民族將奔向光輝的未來。 劇院內部設有畫廊,展示捷克現代知名畫家的傑作,大畫家阿列士為劇院畫的「我的祖國」十四幅巨型壁畫,敘述著捷克歷史和人民對獨立、自由的嚮往與追求。劇院建成以來,國內外許多著名藝術家在此演出,俄國知名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也曾在這座劇院擔任過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和「黑桃皇后」在中歐首演的指揮。 城邦劇院(Estates Theatre/Stavovské divadlo)一七八三年由羅斯迪茲(Nostitz)伯爵出資、名建築家哈弗尼克(A. Haffenecker)設計建成,是布拉格市第一座新古典主義式的建築,後由捷克城邦(Czech Estates)購得,故而獲得此名。這座高貴建築正門的迴廊上方是兩對粗大的廊柱,柱端、屋簷,以及整個建築都鑲嵌著當時剛發明的金屬鑄件、鐵製吊燈等配飾,正面上方的三角形山牆頂飾有精緻的雕刻,整個米色的建築,呈現一副雖不複雜、但雍容高貴典雅的古希臘風貌。 然而這個劇院的真正聞名是一七八七年演出莫扎特的歌劇唐喬凡尼(Don Giovanni),並且是由他親自指揮樂隊,這次演出不僅一票難求,而且是布拉格的大事,全市的民眾瘋狂的歡迎他,演出時演員、樂隊在不停的掌聲中一再的謝幕。之後一段時間劇院就專門演出莫扎特的作品,在大門右廊柱旁塑製了一座莫扎特雕像,直到一九八三年至一九九一年劇院曾重新整修內部,除莫扎特的劇外也演出其他高水準的各類劇作。 國家歌劇院(Státní opera)位於Wilsonova 四號,瓦茨拉夫廣場東端的國家博物館東邊,這也是一個相當具水準的歌劇場地,當初建立之時是專為統治捷克的德國人而設,一九六○年已經重建,以演出捷克人的創作為主。 魯道夫(Rudolf)音樂廳是捷克愛樂交響樂團的基地,也是布拉格音樂節的主要表演場所,非常壯麗奢華,其中立體主義在建築上少見的實驗之作「立體派之屋」也值得一看。 木偶(Puppet)戲是捷克最具特色的傳統表演藝術,從十六世紀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期間開始流行,當時的木偶和真人一樣大,而且要用德語才能在布拉格演出,一些不會說德語的小劇團就在外地或鄉間作巡迴表演,反而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民俗故事,以更本土的人物造型、諷喻嬉鬧的方式、宣洩對外來統治的不滿。為這些劇團編劇的多為造詣深厚的劇作、音樂家,甚至名音樂家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也都曾替木偶劇作過曲。 捷克的木偶製作比台灣的木偶粗糙得多,人物有半個真人大,頭部用線固定於線架,操縱的線只有七、八條,操作木偶者站在幕後,上半身露在外面,因此動作難於細膩。舞台裝置布景可以升降,有煙火、噴水和音響等特殊效果渲染劇情,有時演得興起,操作的真人也會從幕後跑出來,形成人偶同台演出。這類的劇場大大小小分布在布拉格市各大街小巷,有時生意好,一位難求,有時沒生意劇場會暫時休息,只要有一定的參觀人數,又立刻開門表演,所以為免向偶,可到布拉格觀光服務處先要一份名單,或請他們代為連絡訂票。 布置豪華的國家劇院也曾演出過木偶戲,戲碼是莫扎特的名歌劇「唐•喬凡尼」,那些可愛的人物造型、誇張傳神的動作,配上悅耳的流行音樂,表達出激昂與熱情,十分叫座。演出前樂池升上一位身穿白色禮服的青年指揮家,魔棒揮出歌劇的序曲,出場滑稽的動作,令人發噱。 黑光戲劇(Black Light Theatre)也是捷克傳統戲劇,卻讓世界各地的遊客大開眼界,它的最大特色,是將色彩和燈光經過現代技術特殊處理造成虛幻的效果,所以又稱做幻象戲劇(Theatre Image)。在每場演出一個半小時過程中,配上動聽的音樂、嫻熟的肢體語言與逗趣的道白、生動的臨場反應,構成捷克文化中傲人的光環。 這種戲劇是利用全黑的舞台布景與台前兩側的兩盞燈光,使得全身著黑衣的演員能在舞台上消失蹤影,然後這位「隱形演員」手拿各種上了螢光色彩的道具,或是攙舉其他「亮彩演員」現身舞台,演員與道具之間的任何動作都搭配成令人瞠目結舌的奇妙幻影,時而是一排纖秀的玉腿在台上踢舞而過,時而看到身穿銀白羅衫的仙女冉冉飛旋,許多奇形怪狀的道具在空中飄盪浮游,幻象之中極盡美之能事,故而最受歡迎的劇碼是愛麗絲夢遊仙境及格列佛。黑光戲劇有時有一至兩名默劇演員貫穿全劇,他們時而在台上作節目串連,時而在台下帶動全場觀眾氣氛,效果非常好。 較大型表演現代舞的場所,還有位於市中心Parˇieˇská 4 號的劇場,電話 02/2314448;以及位於Karlovs 8 號以童話為主的劇場,電話為02/22221364,都是不錯的休閒選擇。 布拉格是一座公園城擁有許多綠化地帶,沿著伏爾塔瓦河岸,好幾公里長的地方陸續建了許多游泳池、人造沙灘、露天劇場、兒童遊樂園和人造湖等新的娛樂和運動場所,可以容納幾萬人前往遊憩,對外都有現代化的公路聯繫,交通方便。 購物方面,布拉格主要特產品是刺繡,色澤鮮明豔麗,包括罩衫、洋裝、亞麻布製品、桌巾、毛毯、裙子、坐墊布和精巧的手編蕾絲飾品等,尤以傳統瓷器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精美的程度可以和中國瓷器相抗衡;古董、石榴石、水晶、銀器和玻璃製品等,都是歐洲有名的工藝品,特別是具有濃郁波希米亞風格的水晶玻璃製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歷來是收藏家收購的珍品。小廣場(Malé námeˇstí)周邊有Green Frog, Rott Crystal, Regena, Moser, Erpet等專賣店都有很多可選擇的產品。木偶造型誇張,富有地方色彩,很討人喜歡,在前往皇宮的路上,有幾家專門販賣木偶的商店,有大有小,有的操作簡單,有的錯綜複雜。愛好音樂的人,還可以在這個充滿音樂氣息的都市裡,買到各種版本的古典音樂唱片和CD,價廉物美。當地出產的皮革製品、珠寶和裝飾品等也都有不錯的口碑。 伏爾塔瓦河東岸的猶太區、新城區和維塞城堡(Vysehrad)區,是布拉格最熱鬧、最繁華的商業區。 西里特納(Celetná)街由舊城廣場直達火藥塔門,這是昔日皇帝加冕遊行的御道,也是由火藥塔門、舊城廣場、經查理橋往城堡的必經之道,早在建城之前就曾是中歐東西貿易的通道,十一世紀興建舊城後,進入波希米亞的貨物皆由火藥塔門經西里特納路運往城堡,是布拉格歷史最久的街道。自中世紀以來就是繁榮的食品交易集散中心,街名原為「麻花麵包」之意,因十二世紀第一次在此烘焙麻花麵包而得名。 現在這裡已是市內主要商業街之一,寬闊的石板大道旁矗立著一排排色彩明麗的羅馬式、巴洛克式、哥德式建築,有各自的徽記和名字,如屋牆上鑴刻著牛和肥壯大羊、繪著聖者躍馬英姿、獨角獸、鸛鳥,以及歷史壁畫等,因為許多重大事件、恐怖的傳說都發生在這一帶,也顯現它昔日地位的尊貴與重要。 這些優雅建築之中,現在多為裝潢高雅的各式專賣店、大書店、餐廳等,尤以水晶玻璃店的數量居多,由舊城廣場附近的門牌五號Bohemia Crystal HB開始,依次有六號Tom Bohemia、十號Slovimex、十二號Cristallino、十五號Celetneá Crystal、十七號Blue Praha、十九號Casphi、二十一號Diamit,以及二十三號的Art Glass,一直到全街的中間位置與滕普洛瓦(Templová)街相交處的短短半條街上的水晶玻璃店,就會令人目不暇給,不知取捨了。 在火藥塔旁與西里特納街相交的U Prasˇné Brány街雖然不長,卻是名牌店聚集處,包括Leiser, Wilvorst, Ermenegildo Zegna, Varsace, Kenzo, Montblanc, Belt/Beltissimo,以及Elizabeth等,貨物齊全,據說價格也比台灣略為便宜。 納匹科佩(Na Prˇíkopeˇ)街也是忙碌的商業街,位於舊城區由火藥塔往西南延伸,北端與西里特納街、南端與瓦茨拉夫廣場銜接,如果來布拉格只想逛一條街購物,代表性的當然這裡是首選,大型的購物中心、布置精緻的名店林立,本國特產、各種外國進口名品應有盡有;大街兩側又橫列著許多步行街和熱鬧的大街,矗立著包括Broadway, Slovansk´y Du°m, Myslbek, Deˇtsk´y Du°m, Cˇerná Ru°zˇe, Koruna 等大型現代化的購物中心和購物廣場,光是逛逛這條大街附近的大購物中心,恐怕一天的時間都不夠,所以最好先選好目標、打聽清楚,這些購物中心都可以辦理退稅。街道兩旁的高級服裝店、珠寶店、陳設典雅的餐廳和情調浪漫的咖啡屋,以及藝廊、水晶品店、禮品行等比比皆是,所販售各式名牌及造型優雅的陶瓷啤酒杯、水晶杯、俏皮可愛的拉繩木偶、彩繪蛋、稻草娃娃、精緻的手繡衣物和飾品等,價格十分公道,吸引許多遊客購買。 市區各觀光景點及商店內的物品價格並不便宜,但多半可以使用信用卡購物,外國觀光客並且可以辦理退稅。街上領有營業執照的固定小攤,一般是按明碼實價出售商品,不討價還價;一些流動的攤位倒是可以殺價,有些可以殺至一半價格。 巴黎大街(Parˇ´ızˇská avenue)是連接捷哈夫橋(´Cechu°v most)與南北走向的林蔭大道,寬闊的街道兩旁排列著風格統一具相當水準的樓房,外牆呈金黃色。這條街昔日叫做尼古拉斯(Mikulá´sská)街,是十九世紀捷克工業迅速發展的歷史見證,大部分店舖建成於一九○一年至一九○六年,許多建築物上還保留有當時各種手工作坊的紀念碑。 新舊猶太聚會所(Old-New Synagogue)後方是昔日的猶太城,由於長期的規劃建設,原屬皇室人員消費區,如今已成為布拉格的旅遊購物街,沿街世界名店林立,供應各國服飾產品,還有許多手拉坯精製藝術品及土特產商店,並有多家外國航空公司的辦事處設此。 哈維爾露天市集(Havelska Market)靠近舊城廣場,坐落在聖高拉斯教堂的對面,開市於一二三○年,幾乎與布拉格舊城同時發展起來,是市內五個露天市集之一,除星期天外,每天從清晨到黃昏都做生意,販賣蔬果和手工藝品,價格比店舖便宜,可以刷卡。 布拉格人文化水準很高,酷愛讀書看報,全市有一百五十多間書店,市內除餐廳和飯店外,一般商店在星期天都不營業,只有書店是星期天全日營業,而且總是顧客盈門,在鬧市每相距幾十公尺就有一家書店。對於新書他們都想先賭為快,當地的傳統習慣星期三為新書發行日,每逢星期三早上幾乎都有人在排隊等候書店開門。無論是在公共汽車和電車上,還是在地鐵車廂裡,都會看到不少人捧著一本書或一份報紙聚精會神地閱讀著。 布拉格是歐洲最著名的旅遊觀光城市,在建設過程中,既注意保持古城的特點,又注意提高現代化程度,市區和周圍地區的發展相互協調,形成有機的整體。各種公共建築、機關、工廠、居民住宅、服務設備和交通運輸等都有合理配置,特別強調保護環境衛生,重視增加綠化面積。現在受國家保護的歷史文物達兩千多處,每年吸引一千多萬外國旅客前來觀光度假,逗留時間最長的為義大利觀光客。 舊城廣場(Staromeˇstské nameˇstí)一三三八年盧森堡的約翰王下令建造市政廳而形成,是全市最古老的居民區和歷史上的城市行政中心,這裡早在十一、十二世紀就是歐洲商路的大型中繼商貿市場,當時的規模就有現在的廣場大,今日的Ungelt即昔日的關稅辦公室,貨物入境在此卸貨分運到波希米亞各地。 時至今日廣場已成為步行遊覽布拉格市區的中心,也是民眾遊行集會、休憩的場所,並且隨時都有街頭表演家獻藝。廣場四周被太陽教堂、聖尼古拉斯教堂和查理四世的葛茲金斯基宮等古建築所環繞。建築物大都是十八世紀以後改建或修建的,色彩無一相同,粉嫩、鵝黃或青綠,流露出濃鬱的巴洛克式、羅馬式、哥德式和洛可可式的風格。這些建築物雖經幾個世紀天災人禍的洗禮,已與原貌相去甚遠,但置身其中仍可感受到那股深刻的中世紀歷史風韻。 廣場中央矗立著胡斯和盟友們的巨大青銅群塑,表情姿態各異,十分生動,故而當地民眾習稱舊城廣場為胡斯廣場。胡斯對歐洲宗教的影響極為深遠,被馬丁路德教視為宗教改革的精神領袖,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一九一五年在胡斯遇害五百週年的時候,捷克雕塑家夏隆塑造了這座巨大的塑像,並成為捷克人民日後堅持真理和正義、反抗外來侵略者的象徵。胡斯昂首挺胸、半張著嘴,似乎還像當年一樣在向人們傳教。一九六八年八月,蘇軍入侵捷克佔領布拉格時,市民們紛紛來到胡斯像前,集會示威抗議入侵者,他們還用白布蓋住胡斯像,不願讓這位愛國先軀的雙眼看到自己的祖國遭受外族的蹂躪。 如今這裡已成為市民的休閒場所,一些年輕力壯的小伙子,赤裸著上身神情專注地揮著重鎚,鑄造出一枚枚紀念古幣供觀光客收藏。花樣百出的街頭藝人還在這裡演奏印迦民謠,獨具特色的拉美木笛和手鼓聲響徹廣場,引來許多圍觀的遊人。 小廣場(Malé orloj nám.)位於舊城廣場南側,連接著查理(Karlova)大街和查理橋,廣場四周名店及咖啡館林立,石塊拼砌的廣場中央是一座十六世紀的古井,為安全計古井以精緻的金屬欄柵圍繞,附近一些買水果及紀念品的攤販架著整齊劃一的棚架,寧靜而舒適,不耐舊城廣場繁囂的人,這裡是最佳去處。 瓦茨拉夫廣場(Václavské nám.)是現代布拉格的代表、一條主街的新城區,實際上它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因為在十九世紀末有過一次大改建而被稱為新城區。這個建於十四世紀的廣場,古時候曾是駿馬交易中心,後成為捷克許多著名歷史事件發生的所在地,包括一九六八年風起雲湧的「布拉格之春運動」;一九六九年一名抗議蘇聯入侵的布拉格學生佩拉奇 (Jan Palach),在此自焚以表達他的憤怒,後來在原址建立了他的紀念塑像;一九八九年十一月的天鵝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也是在此發生,市內三十萬名學生和工人發動大規模的示威遊行,要求結束共產黨統治,這場導致捷克薯V民主的革命運動,最後如願以償,由於當時大街兩旁遍植紫色的丁香花,所以人們就把這場沒有流血的革命稱為「紫色革命」。 這條廣場大街長七百五十公尺、寬六十公尺,譽稱為布拉格的「香榭里舍大道」,街道兩旁有許多二十世紀初建造的高雅古典建築,所有最昂貴的飯店、餐廳都在這條大街上,迪斯可舞廳、電影院、高級百貨公司、珠寶服飾店也多集中於此,是全市最繁華的商業區,馳譽全歐的捷克皮鞋、磨花玻璃製品、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風格的燈具和蠟蠋台、東歐式水壺、色彩濃厚的兵偶玩具、積木和水晶製品,以及充滿東歐民俗風格的針織品、摩托車和傢俱等,都可在此買到。人們隨時都可以在這裡看到年輕的街頭藝人、隨著大型手提收音機播出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樂曲跳起踢躂舞,偶而過往的行人投下幾枚銅板以資鼓勵。這裡有適合憩息的綠地和座椅,還有像票亭一樣的攤子出售價格便宜的三明治、香腸和飲料等。 廣場上綻放著粉紅色的鬱金香花,在綠葉的襯托下,顯得格外迷人,中央有一尊高大的瓦茨拉夫國王騎著駿馬、手持戰旗的塑像,安放在高大的大理石台基上,顯得威風八面。一九八九年推翻共產黨統治的運動中,學生就是在此自焚,所以塑像下方圍有一塊地,裡面豎立有幾張死難者的相片,讓人們獻花悼念。 國家博物館(Národní Muzeum)是一幢完成於一八九○年宏偉的新文藝復興式建築,坐落在瓦茨拉夫廣場地勢較高的東南角,面對瓦茨拉夫舉旗騎馬的大塑像,居高臨下,俯視廣場熱鬧街道來往的行人,是廣場重要的地標。這座長方形的美麗建築,寬七十五公尺,長一○四公尺,正面列柱的門廊上,是高七十公尺的圓頂,圓頂之下正面的雕塑是對國家有貢獻的人物。館內主要展出包括捷克歷史文物、民俗、藝術、豐富的礦物、化石及珠寶收藏,其中一顆五一六•五克拉的鑽石最令人矚目;許多大理石雕像,都出自名家之手。博物館內的圖書館珍藏著大批稀有書籍和古抄本。 蠟像博物館(Muzeum Voskfigurín)位於瓦茨拉夫廣場的西北端,全館共四個大展廳,展出六十個蠟像,包括國內外名人;館內的電影院播映捷克歷史紀錄片。 查理廣場(Karlovo nameˇsti)位於新城區西南角、瓦茨拉夫廣場西南、新城市政廳的南側,與伏爾塔瓦河平行,它的風格與瓦茨拉夫廣場的熱鬧繁華截然不同。這裡有好幾座小教堂,還有花園和植物園等綠地,再加上附近查理大學的學術氣息,是個遠離塵囂、享受靜謐的好去處,從廣場往西走約十分鐘,就到了伏爾塔瓦河畔。 德沃夏克博物館(Dvorˇák Museum)位於瓦茨拉夫廣場西南 Ke Karlovu 街二十號,地鐵 I.P.Pavlova 站西側不遠、一幢由布拉格名建築師丁岑霍費所建可愛的巴洛克式夏季別墅中,這座建築又被大家稱為「美國(America) 」。博物館是為紀念十九世紀捷克樂壇最負盛名的作曲家德沃夏克而設,他是第一位得到世界肯定的波希米亞作曲家,也是當時捷克民族音樂運動的領導人之一,這個運動給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在配樂和主題方面注入傳統的本土民間素材,tel:298214。 德沃夏克 (Anton´ın Dvorˇák)一八四一年九月八日出生於布拉格附近尼拉霍柴維斯村,父親是小客店店主和屠夫,家境並不好,童年時只聽過流行音樂和教堂音樂,在鄉村中學裡學到演奏小提琴,一八五七年進入布拉格管風琴學校就讀,同時在家幫忙屠宰,後來還擁有一張屠夫執照。一八六二年擔任布拉格國家劇院樂隊提琴手,在樂隊的十一年生活中積極從事創作,為樂隊寫的愛國主義「讚歌」在一八七三年演出成功後,離開國家劇院專心作曲和教學。他的作品以交響曲和室內樂居多,且受到布拉姆斯、華格納、貝多芬、舒伯特和捷克民間音樂的多方面影響,並逐漸帶有華格納和李斯特爬漹m,樂風充滿明朗浪漫詩情。 一八七五年因布拉姆斯(J. Brahms)和漢斯利克(Eduard Hanslick)的推荐得到奧匈帝國獎學金資助,並與擔任獎學金評委的德國名作曲家布拉姆斯成為摯友,於一八七六年幫助他在西姆洛克公司出版「摩拉維亞二重唱」,次年再出版「斯拉夫舞曲」,使他和捷克音樂初次引起世界樂壇注意。 一八八四年開始先後訪問英國十次都極為成功:第一次訪問在倫敦指揮他的「聖母悼歌」,一八八五年為英國音樂協會創作「d小調交響曲」,並發表「幽靈的新婚」;次年推出清唱劇「聖盧德米拉」。一八九○年在莫斯科與柴可夫斯基及法國印象派音樂創始人德布西(Debussy)結為好友,翌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名譽音樂博士學位,被聘為布拉格大學教授。一八九二年至一八九五年任紐約國立音樂學院首任院長,在愛阿華州的斯皮維爾捷克僑民區度過一段時間,融合印第安民謠和黑人靈歌,創作了「新世界交響曲」,其中有我們大家都熟悉的歌曲「念故鄉」曲子。一九○一年返國出任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直至一九○四年五月一日去世,享年六十三歲。他的傑作「斯拉夫舞曲」被譽為捷克靈魂的最高境界,充分表現出捷克人的歡樂和哀傷,他的音樂感染力主要是充滿旋律的創意和溫暖人心的單純樸實。 斯美塔那博物館(Smetana Museum)位於查理橋頭堡旁克萊門特學院的南面,昔日是自來水廠的文藝復興式建築,一九三六年改為斯美塔那博物館,館中陳列音樂家斯美塔那生前所寫的大量音樂手稿、信件、曲譜、相片和生平事蹟資料等。 斯美塔那(Bedrích Smetana)是波希米亞音樂之父,歌劇和交響詩作曲家,也是捷克民族樂派的奠基人,為十九世紀的捷克掀起音樂與民族感情結合的國民樂派風潮,用民族樂曲旋律激勵民心、鼓舞士氣。一八二四年三月二日出生,父為釀酒商,也是業餘小提琴手,四歲時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小提琴、鋼琴,又從專業教師處學習鋼琴,六歲時公開登台演出,八歲學習作曲,很快成為歐洲音樂神童。二十四歲因參加反對異族統治的革命運動而被迫流亡國外,一八四八年李斯特鼓勵他在布拉格興辦鋼琴學校,自己則隨普羅克希學習作曲。一八五六年三十二歲出任瑞典哥德堡愛樂樂團首席指揮,在這段時間中他譜出「查理三世」、「華倫斯坦戰場」和「哈孔•雅爾」等三首交響詩。一八六一年回國籌建國家劇院,創辦藝術家協會,成為捷克國家劇院的創始人。 一八六六年第一部歌劇「在波希米亞的勃蘭登堡人」在布拉格上演,同年五月三十日又上演最著名的第二部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 (Prodaná Neveˇsta),使他贏得傑出捷克作曲家的聲譽。受華格納的影響又創作了歌劇「達里波(Dalibor)」 ,並於一八六八年上演。一八七四年健康惡化,兩耳全聾,被迫辭去布拉格歌劇指揮的職務,儘管內心極度痛苦,但仍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毅力繼續從事音樂創作。一八七八年完成採用民歌主題「捷克舞曲」的鋼琴曲,在題材和感情上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至一八七九年止,他又創作了六首交響詩套曲 「我的祖國」 (Ma vlast),以及著名的「我的一生」 (Zmého zˇivota)弦樂四重奏。 這位偉大的民族作曲家生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專制政體崩潰、捷克開始走上復興的時代,強烈的愛國意識反映在他的歌劇作品中。由於他早年就是技藝精湛的鋼琴演奏家,因此多年來的作品都是以鋼琴曲為主,最後因精神崩潰,於一八八四年五月十二日在布拉格精神病院中去世,享年六十一歲。為紀念這位音樂大師,一九三一年在布拉格成立了斯美塔那學會,設有博物館保存他的手稿和其他文件,並負責他作品的出版和演出。館中還陳列有德沃夏克創作的大量音樂手稿、生平事蹟的資料和照片等。 慕夏博物館(Muzeum A. Muchy)位於Panská 七號、瓦茨拉夫廣場西北端東側的康尼宮(Kaunick´y Palác)內,是為布拉格家喻戶曉的藝術家慕夏而設,館內收藏他的繪畫創作、海報、設計草圖、素描、塑像、照片和私人紀念品等,內容豐富。整個展覽場內視野所及,都是鮮艷的花卉、唯美的女性面龐、似流泉般誘人的柔美長髮,令人沉膩在那滿心愉悅的新藝術氣氛中,tel:21451333。 慕夏(Alfonse Mucha)是捷克的傑出插圖畫家,出生於一八六○年八月二十四日,曾在慕尼黑和巴黎學習美術,一八八七年畢業於德國慕尼黑美術學校,原本是以繪製宗教和大型歷史性壁畫為主,在赴巴黎進修時因助學金中斷,被迫以設計日曆、為很多書刊和雜誌作插畫來謀生,獨特的畫風也因而形成。一八九四年底有緣為當時他所傾慕的著名女演員莎拉.貝恩哈特(Sarah Bernhardt)主演的「吉斯蒙達(Gismonda)」 戲劇畫海報,令人愉悅的美麗畫面設計,用光環形成聚焦效果的背景,美麗的莎拉如「活水」般流動向下的長捲髮,動人心弦,深受廣大影迷玟葽R,因而獲聘為她設計海報、服裝、首飾和舞台布景的專任設計師,並附帶為幾家商號作廣告畫,也為很多雜誌作插圖而奠定他在藝術領域的地位。 一九○四年他以歐洲最重要裝飾藝術家身分,被邀請至美國講學,其後三度赴美,在一位芝加哥工業家和親斯拉夫民族者的資助下,陸續畫了二十張大幅的「斯拉夫史詩」。 一九一○年到布拉格,繪製包括聖維塔大教堂玻璃花窗在內的許多畫作,一九三九年七月十四日因肺炎死於巴黎,享年七十九歲,留下「斯拉夫統一的誓言」( The Slav’s oath of Unity)。直到一九六○年,各界才開始重視他的藝術成就,「慕夏風格」風行一時,在布拉格可以買到由他設計的明信片和月曆。 布拉格文化宮坐落在新市區的一個小山崗上,色彩鮮明具時代感的外形突出,光滑如鏡的白色大理石和褐色玻璃鋪蓋整個樓面,遠望似高傲的白天鵝,昂首屹立在空氣清新、環境優美,遼闊原野、蔥鬱森林和閃光的湖泊襯托之下,以獨有的魅力吸引著來自各地的遊客。 這個龐大的建築物是由捷克軍事設計研究院設計,一九七六年元旦破土動工,於一九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落成,是布拉格戰後規模最大的工程,佔地九十二萬五千平方公尺,建築面積十八萬一千一百平方公尺,總造價為三億一千多萬美元。裝飾豪華,以波希米亞玻璃藝術製品為主,素有「玻璃宮」的美稱。建築物地面七層、地下三層,內設電影院、劇院、會議廳、談判廳、表演廳、貴賓室、總統會客廳、娛樂廳、餐廳和酒吧等,可供舉行大型國際會議、時裝表演、音樂節、電影節和外交使團招待會等,是全市最熱鬧的公共場所之一,也是布拉格日常文化娛樂活動中心。 文化宮正門的平台上,有一尊名叫「快樂的一天」的高大青銅塑像,是捷克當代著名雕刻家哈尼的傑作。在高達兩公尺的白色花崗石頂座上亭亭玉立著一位秀美的中年女子,身邊依偎著一個天真活潑的兒童;她面帶微笑,揮舞花束,彷彿向人們發出熱情的召喚。 進入兩扇落地自動玻璃門,裡面是空間開闊的貴賓廳,廳內擺著一個金屬製成的巨型藝術品「太陽」,金光閃閃,象徵太陽的光芒永遠照耀人寰,表達捷克人民熱愛和平的心聲。經由廳內設計奇特的螺旋式樓梯可至第二層高級會客廳、第三層總統會客廳。總統會客廳富麗堂皇,天花板上是直徑三公尺的鐘乳形水晶燈,由一千一百個水晶燈管組成,燈下是總統招待貴客的大圓桌,氣勢非凡。第五層是五十個坐位的國際談判廳,設有同步傳譯七國語言的翻譯設備。 代表大會廳是這幢建築中最氣魄、用途最廣的大廳,共有坐位一千八百五十個,樓上坐位九百九十三個,二樓設有總統和貴賓觀賞的特級包廂,米黃色的彈簧椅淡雅整潔,舒適悅目。這個大廳的主要用途是舉辦國際音樂會、電影聯歡會、芭蕾舞和大型聯歡會;大廳的舞台可以自動升降,堪稱國際一流水準,舞台深處裝飾著一架由七千五百支銅管組成的巨大管風琴,既是美麗的裝飾品,也是音樂會主要的樂器,捷克巧奪天工製琴工藝的技藝和設計不言而諭。大廳後半部的活動天花板,舉行音樂會時可以自上而下遮住全部樓座,以保證良好的音響效果。大廳的燈光和音響有電腦控制,一年一度規模龐大的布拉格之春音樂會開、閉幕式都在此舉行,氣勢磅基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樂讓人激情澎湃,在每年的聖誕夜和新年除夕夜,更是流光溢彩,熱鬧非凡。 多功能的社會大廳除舉辦學術、知識性的演講及競賽外,因為裝飾著各種玻璃吊燈,是舉辦舞會、時裝表演和展覽會的理想場所。天花板可根據需要升降變化,配備特殊燈光,經常舉辦國際標準舞和拉丁舞大賽,但是真正動人心魄的是每晚的迪斯可舞會,舞迷隨著輕快的音樂和燈光的幻化,進入忘我的境地。 文化宮三樓的活動廳有三千個坐位,可舉辦大型酒會和記者招待會;三、四、五樓都設有構思精巧的休息廳,廳壁風姿百態的抽象派雕塑、繪畫、名貴掛毯和玻璃藝術品等琳琅滿目。其中一棵名為「生命之樹」的抽象藝術品,用水晶玻璃做成,晶瑩剔透、寓意深奧。還有一幅名為「音樂之城布拉格」的大型掛毯,左上方繪著捷克音樂大師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楊納切克的頭像,右部是捷克交響樂團著名指揮家內烏姆思昂首揮臂、激情滿懷指揮樂隊的英姿,他身旁是捷克小提琴之王蘇克(Suk)優雅的神態,整組畫面在布拉格有代表性的古建築和飛舞的春燕襯托下“洬遠P受到琴聲在耳邊迴盪,呈現出懾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文化宮設有餐廳和酒吧,一樓的快餐酒吧有各種糕點供應;二樓豪華的全景餐廳供應美酒佳餚,餐廳的牆面貼有繪滿山水花卉、飛鳥魚蟲和人物圖案漂亮的瓷磚,年輕的女侍者衣著整潔,笑容可掬,服務周到;最重要的是透過寬大明亮的玻璃窗,可以鳥瞰布拉格全景。五樓的咖啡廳,在晴天的傍晚來此品嘗香濃可口的咖啡,眼前夕陽豔抹的市區美景,讓人真正體會到「金色布拉格」的魅力;繁星閃爍、皓月當空,從咖啡廳的窗前舉目眺望,繁華的瓦茨拉夫廣場五彩的霓虹燈,又是一番風韻。 布拉格國立美術館所設的捷克古代美術部(Sbirka Stareho Ceskeho Nmeni),是世界知名的美術寶庫,收藏著從十至十八世紀的捷克古代繪畫和雕塑作品,大多為哥德和巴洛克風格的藝術精品,極具欣賞價值。西歐古代美術部(Sbirka Stareho Evropskeho Nmeni)在小城廣場北邊十八世紀建的斯特恩柏格(Sˇternberk)宮殿內,收藏有自十三世紀到十八世紀大量的歐洲名畫,非常珍貴。法國美術部設在斯特恩柏格宮一樓,收藏有梵谷、畢卡索、布拉克 (Brague)、夏加爾(Chagall)、塞尚 (Cezanne)、莫內(Monet)等名家的作品。 國立工藝博物館(Národní technické muzeum)位於河北岸的布拉格第七區Kostelní 四十二號,這幢古樸的五層建築物外表樸實無華,自一八八五年建館以來收藏品不斷增加,使它在歐洲享有盛名。館中的展出品種類有陶瓷器、玻璃器皿、鐘錶、傢俱、金屬工藝品、染織物和珠寶飾物等。陶器的收藏豐富而有系統,包括歐洲史前時代和希臘邁錫尼時代的古陶器,有的是來自義大利、德國、匈牙利、荷蘭和捷克本地;瓷器中既有中國和日本的古代瓷碗、瓷碟等,也有歐洲各國的產品。 捷克的玻璃工業聞名世界,館中收藏的玻璃品達數萬件,以本國製品居多,也有德國、威尼斯及歐洲的許多精品,可惜這些藏品不對外展出。 鐘錶也是這裡的重要收藏品,囊括從中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所有種類的鐘錶,其中一個心形掛鐘是一七六○年維也納生產的,鐘面鑲瓷、四周是細緻的纏枝狀邊框,頂部的精美雕塑無論技巧或造型,都堪稱古老時鐘裡的一絕。 館中陳列著一支十六世紀義大利製造的步槍,槍柄兩面是用象牙鑲嵌的精美圖案,做工精緻華美令人激賞。還有一具德國瓷都邁森所製洛可可風格的瓷俑,左腋下夾一物,頭戴尖笠,神似匆匆前行,又像回眸凝望,似乎要說些什麼,造型傳神逼真,是雕塑品中不可多得的佳品。在近代史上,布拉格是歐洲著名的水晶工藝中心,館中的水晶品雖然不多,但多屬精品。館內還收藏了一批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歐各地的珍貴海報,並有海報複製品出售,供參觀者購買作為紀念品。 玩具博物館(Toy Museum)坐落在布拉格城堡區 Jirˇská 6 號,雖然外觀並不起眼,卻是世界第二大玩具博物館,坐捷運Hradcˇanská站可到。館內展藏著古代希臘至現在來自世界各地、各種不同時代的玩具,有各式各樣的洋娃娃、木造玩具和許多栩栩如生的玩偶,以及奇奇怪怪的玩具。 克萊門特學院(Clementinum)坐落在查理橋頭的伏爾塔瓦河右岸,歷時一百五十年才建成,佔地約兩公頃、面積龐大,包括四個中庭、五個教堂及圖書館,是布拉格除了對岸的城堡外最大的建築,也是一幢洋溢著巴洛克風格建築,以高牆及房舍圍建,封閉式的規劃自成一格,成為布拉格的城中城,也是河右岸的地標。在十七、十八世紀時,它是歐洲重要的學府,在這裡就讀或授課的多係來自歐洲各地的學生和教授。一九○○年,卡夫卡曾在這裡修讀德國文學、藝術史和哲學。 克萊門特學院圖書館現在已成為國家圖書館,有三萬多冊藏書,不但有宗教、哲學和一般學術的專書,還包括幾世紀前修士苦心手抄的珍貴藝術書五千多冊,但在共產黨專政時期,共產黨最高當局居然下令將保護這些珍藏本的免疫線拿掉,令人遺憾痛心。這個圖書館還有一些類別不同的圖書分館,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座特別的數學圖書館,專門收藏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的圖書,其中最珍貴的是古代中歐的一些數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的手稿。 館內圓形的屋頂是智慧的象徵,四周散布著年代不一的地球儀,儘管在一九六八年「布拉格之春」事件中,部分藏書遭鄰國掠奪,但這家圖書館仍是捷克歷史文化資產的最大驕傲。巴洛克式花園中有一個雕刻精美的噴水池,全部石材建造,是十八世紀時克萊門特修道院全盛時代所留下的遺蹟,當年的修士可坐在花草曼妙的園中聆聽噴泉的水聲,滄海桑田,此景已不復再。 斯特拉霍夫修道院(Strahovsk´y Klásˇter)一一四○年由弗拉迪斯拉夫(Vladislav)二世王子所籌建,是一幢美麗的羅馬式建築,地處交通重要樞紐及布拉格城堡保護位置,十七、十八世紀曾數度損壞,漸次重修才至現在的巴洛克式。整個建築群的範圍很廣,有漂亮的庭院、出自名家的雕塑,尤以華麗的中世紀圖書館最為著名傲人。修道院今天的成就可說是歷經滄桑,原藏的珍貴手抄本在一二五八年的大火災中全部燒燬,再收集起來的圖書又毀於一四二○年的胡斯戰爭。在十七世紀初的歐洲三十年戰爭中,館內的圖書又被瑞典佔領軍掠奪作為戰利品帶回斯德哥爾摩。戰爭結束後才恢復元氣,藏悄陶t增加。 一六七一年二樓增蓋巴洛克式的神學大廳(Theological Hall),一六七九年完工,白牆壁與屋頂沒有分隔線,連結成半圓的拱形屋頂;天花板上除繪有精美的宗教畫外,還寫有一些格言,如「學問貴於金銀」等;中央放置一座製於一七五○年的地球儀及天體儀,這曾經是當時研究自然最先進的科學工具。四周是放滿皮草紙古書的書櫥,大部分是神學著作;門窗的上方擱放著一些帶鎖的書籍,據說古時候是用來存放被修道院禁止閱讀的圖書。 十八世紀國內許多修道院遭廢除時,都把原有私藏圖書贈送給這家圖書館,使館藏文獻大量增加,在一七八三年加蓋哲學大廳存放,一九七三年落成,是全館最大的房間,長約二十三公尺,寬十公尺,高十四公尺,至今收藏已達五萬冊書籍,大部分是古典哲學著作。書架是用核桃樹的木料做成,上面有精美的雕刻圖案,並且鍍上黃金。天花板及牆壁布滿壁畫,天花板上的畫是巴洛克式幻想主義文藝手法的巔峰之作,是一幅站在宗教立場來描繪歐洲歷史的作品,從舊約、新約的故事到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歷史,從摩西到亞歷山大大帝,甚至還繪有反對天主教的治國百科全書派大學者伏爾泰被驅出天堂的場面,內容非常豐富。 到了十八世紀末,在館長德拉巴齊(Jan Dlabac)的努力下得到全面發展,當時正值人文主義啟蒙運動和捷克民族再生時期,館藏反映了捷克人民的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史,收藏有公元九世紀以後的抄寫本、羊皮紙書和一千三百多種歐洲早期的印刷本,以及許多神學珍貴版本。此外,還有中世紀的紙牌、星座表、解剖圖和五線譜出現以前的古樂譜等。 館中還展出拿破崙第二任妻子瑪麗•露意絲(Marie Louise)於一八一二年在此參觀時贈送的兩部圖書,一部是一八○五年在巴黎出版的六卷植物誌「百合花」;另一部是一八○九年在巴黎出版的四卷書「法國博物館」,這部書原為拿破崙的私人藏書,因書中舉例的一些藝術品是拿破崙征服義大利時所掠奪來的,所以從書架上抽了下來。近幾百年來訪問過這家圖書館的名人很多,簽名薄上可以看到的名人有俄國將領蘇沃洛夫、英國海軍統帥納爾遜(Nelson)和他的情婦漢密爾頓(Hamiton)夫人的筆蹟;只可惜現在這兩間圖書室都禁止進入,只能在門口略窺其堂奧。 猶太區(Josefov)的存在,說明了猶太人對布拉格的開發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公元十世紀初,猶太商人自東方的土耳其北上到布拉格經商,在伏爾塔瓦河東岸定居,十一世紀時在此發展成歐洲最大的猶太人區,雖被當地認為是外國人,但置產、遷徙、做生意都有相當的自由,不過他們經商手腕的高超、堅定的特殊宗教信仰,都令其他種族嫉妒、不安與格格不入,因此他們在波希米亞受到的不平待遇與在其他國家並無二致。十三世紀起天主教開始對猶太人採取隔離政策,經商和行動自由也受到限制,一三八九年並經歷一次悲慘的大屠殺;到了十六世紀,又有把所朴S太人逐出波希米亞的法令。尤有甚者,捷克國王查理六世為限制猶太人口的成長,下令波希米亞境內的猶太人只准長子可合法結婚,其他兄弟要結婚就必須離境。此時除布拉格之外,捷克的其他皇城都禁止猶太人出現,因此布拉格成為猶太人在捷克的唯一文化經濟中心。 一七八○年到一七九○年約瑟夫二世在位時,頒布了對猶太人的寬恕令,取消貿易、行動和婚姻限制,才使猶太人有了喘息的空間。為感謝約瑟夫二世的德政,這裡的猶太城又稱為約瑟夫(Josefov)城。十九世紀是這裡的全盛時期,許多建築設計得非常美觀,值得人們細細品味,因缺乏供水管道及下水道系統,環境衛生日益惡劣,很多人感染了傷寒和霍亂,猶太區因此面臨全面拆除的命運,現在只有五座猶太教會堂和古老的猶太墓區被保留下來。 布拉格的猶太區相當具情調,也是歐洲最生動的猶太人聚落、最古老的猶太區,展現出五百多年來猶太民族獨特的文化氣息,它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部分是歸因於希特勒有意將此地變成「被殲滅的種族」博物館。 猶太人市民會館(Zidovska Radnice)建於十六世紀,是過去猶太人自治的管理中心,鐘塔上有兩個鐘,其中一個鐘非常特別,因為它逆著轉,是針對希伯萊文由右至左的閱讀習慣而設計的。過去由於宗教信仰的關係,在許多歐洲國家的猶太人都遭到隔離管制,捷克的猶太人也不例外,約於十世紀就定居在布拉格的猶太人,在十三世紀時也被迫與天主教居民分隔,強制集中居住在舊城區北邊的猶太區內,這裡的面積並沒有隨人口的增加而擴充,因此所有的房屋都往高處發展,久而久之,成為巷道狹窄、環境擁擠的髒亂地區。直到十八世紀約瑟夫二世解除對猶太人的隔離政策,將這裡併入布拉格舊城。 猶太文化博物館(State Jewish Museum)是猶太區最重要的歷史和文化遺產,成立於一九○六年。一九三九年後因納粹德軍佔領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而暫時關閉,直到一九四二年納粹才答應成立中央猶太博物館,用來收藏捷克境內與猶太相關的文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共黨國有政策控制下發展停滯,共產政權轉移後,於一九九四年十月才歸屬捷克的猶太聯盟管理,是全世界猶太藝術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有四萬多件收藏品及十萬多冊圖書,分別收藏在所屬的猶太教會堂和墓地裡。要參觀猶太教會堂的男士,一律要載上藍色小圓帽以示尊敬,現場有租借處狐C 舊|新猶太教會堂(Staronová Synagóga)位於Parˇízˇská街的盡頭,建於一二七○年,是中歐最古老的猶太教會堂,也是最具代表的猶太教會堂,它最早的名字叫新猶太教會堂,十六世紀開始其他猶太教會堂陸續建立後,才在「新」字之前加了一個「舊」字而成此名。在幾個世紀的戰亂中,這裡不僅是猶太人信仰的中心所在,也是猶太居民的避難所,在抵抗納粹時這裡是策劃中心,時至今日成為舉行各種猶太儀式最重要的場地。會堂的大廳留存著中世紀原貌,許多木雕裝飾和挑高的八角形樑柱保存得相當完好。這裡最重要的是高掛在會堂中央的猶太旗幟,旗上有大衛之星。教堂灰白相隔的建築、紅瓦屋頂上方是一個四面都有鐘的小鐘塔,整個建築較之基督教的教堂矮了一截,那是因為當時猶太人的建築物都被限制高度的緣故。鐘塔下方屋頂上也有一個猶太式時鐘,時針、分針、秒針都是反著走的,數字則是用我們看不懂的希伯萊文標示。 克勞索法猶太教會堂(Klausová Synagóga)坐落在舊猶太墓園的後方,本來是由三個小建築物組成,名叫「Klaus」,分別作為教育、洗浴儀式處和猶太儀式之用,一六八九年祝融中付之一炬,一六九四年在原址重建成巴洛克式,這也是布拉格最早的巴洛克式猶太教會堂建築,現在所見則為十九世紀所建灰色三層樓建築物,會堂內神龕上是一座早期巴洛克式祭壇,上面有從舊約首五章擇錄的語錄。一樓展示猶太教節日中的傳統習俗,一九一二年完成的羅馬式大廳內,展示的畫作是顯現人世的循環。這裡保存收集的文物豐富、分類清晰,猶太教徒從出生、成長、結婚、家居到死亡的種種習俗和儀式,都孕H在此地獲得瞭解。它的緊鄰是猶太喪儀協會(Obradni Sin),提供猶太人喪葬宗教儀式和各種慈善工作。 西班牙猶太教堂(Sˇpaneˇlská Synagóga)建成於一八六八年,這也是昔日猶太人的舊學院所在地,教堂建築設計為東方風味的摩爾式(Moorish),室內廊廳為鐵骨結構,有錯綜複雜的灰泥圖飾、風格獨特的東方主題,還有彩色玻璃窗和特別設計的門和欄杆,會堂內長期展出捷克的猶太教歷史。捷克國歌作者斯凱洛普(Frantisek Skroup)在一八三六年至一八四五年間,曾在這裡擔任管風琴樂師。 梅瑟猶太教會堂(Maiselova Synagóga)位於猶太區邊緣、臨近聖尼古拉斯教堂教區,是猶太長老梅瑟(Mordechai Maisel)出資興建的文藝復興式建築,始建於一五九○年,一六八九年大火後重建時採巴洛克式設計,十九世紀初改建為哥德式現貌。這個教會堂早在十七世紀就是猶太教文物收藏最多的地方,展示十世紀至十八世紀的皇冠、宗教聖器、法杖、盾飾、燭台及婚禮用品等,現在是布拉格博物館的主要展示區,也是猶太人的聚會所在,捷克猶太人社區聯盟也設在這裡。 平克斯猶太教會堂(Pinkasova Synagóga)位於舊猶太墓園旁,始建於一四七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紀念在泰瑞辛(Terezin)犧牲的猶太人而成為紀念館。教會堂紀念碑設在南面的前廳,是平克斯後人於一五三五年所加建,牆上密密麻麻用希伯萊文刻著七萬七千二百九十七個人的姓名,他們都是一九四二至一九四四年在泰瑞辛被屠殺的猶太人;館內還掛有許多被送到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裡處死的猶太兒童圖照,撫今追昔,令人感傷鼻酸。 舊猶太墓園(Star´y Zˇidovsk´y Hrˇbitov)是十世紀至十八世紀全歐洲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猶太墓園,也是猶太民族苦難史最真實的見證。建立於一四三九年的墓園,面積約十三平方公里、蔓草叢生的墓地上,共立著一萬二千個墓碑,埋葬著至一七八七年為止的猶太逝者,因為在這近三個世紀中,布拉格曾經有全歐洲最富庶及最大的猶太社區,據說由於墓地不敷使用,而且一度還禁止入葬,擁擠的墓碑上下相疊最高達十二層以上,有些傾斜得相互碰撞,有些僅高出地面幾公分,實際人數大約有十萬名猶太人長眠於此,包括貴族、平民和學者等。有錢人墓碑面積較大、石刻精美,窮人的兢O則殘破不起眼,都以希伯萊文鑴刻記述著每位猶太人宿命的一生,猶如一部歷史鉅著,對後世學者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史料。在墓碑上也可以看出已逝者的職業、身分,如墓碑上刻著雙手祈禱,則象徵教士、神職人員;如刻上剪刀代表裁縫師,刻著欽賜的家徽表示身分的尊貴等。其中最著名的墓碑,包括猶太教長老拉比•洛(Rabbi Low)和拉比•奧本海姆(Rabbi Oppenheim),而最華麗的則是布拉格第一位猶太貴族為愛妻巴賽維所建的墓。猶太人對逝者的致意並非鮮花素果,而是一塊小石頭,也常把自己的心意寫在紙條上,用石塊壓在墓碑上。 聖阿妮斯女修道院建於十三世紀,一九六○年重修,為哥德式建築,以收藏十九世紀捷克的重要藝術品為主,遊客可入內參觀,有時還可聽到唱詩班優美的歌聲。 聖維塔大教堂(Katedrála Sv. Vita)由查理四世下令於一三四四年破土動工,一四一九年胡斯戰爭時遭到破壞,教堂西面蓋了一面臨時牆,在十九世紀下旬才拆除,整個建築工程持續近七百年、歷經好幾位名建築師,直至一九二九年才完工,聖瓦茨拉夫逝世一千年紀念典禮便是在此舉行。 這幢銀灰色的哥德式建築,受到文藝復興風格和巴洛克風格的影響,是捷克人的藝術結晶。教堂長約六十公尺、寬約十二公尺,哥德式雙尖塔高達九十七公尺,凌空矗立,巍峨壯觀,遠遠望去,塔尖高觸蒼穹;近處細看,教堂結構精巧,外表布滿花紋圖案,刻工繁複細膩,數不清的石雕人獸,造型奇妙,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哥德式的飛扶壁、四座突出的拱門與聖壇拱頂,都與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媲美。窗戶有哥德式、羅馬式和文藝復興式等多種大小型式,製作方法各異,有的鑲色彩鮮明的彩繪玻璃,正門玫瑰窗上還描繪著聖經創世紀故事。布道大廳風格獨特宏偉,四壁布滿各式花紋圖案,還懸掛著許多名貴的油畫和木刻畫,每幅畫都描繪一個有意義的宗教故事。教堂內收藏著捷克國王從十四世紀以來沿用的王冠和權杖,陳列著捷克歷代國王的塑像和畫像。 大廳四周環繞著一圈共十八個禮拜堂,以及無數聖賢、王公的棺槨;其中祭壇前方,大堂中央上面有雕塑的是斐迪南一世和他妻子、兒子馬克西米連二世的墓;聖壇後方的聖約翰尼波克之棺由純銀打造,裝飾極為華麗繁複。聖瓦茨拉夫禮拜堂則有許多黃金與寶石綴拼成的圖案,顯得金碧輝煌;查理四世的石棺和部分王室人員的棺槨則安放在地下室中。參觀教堂有些地方是要事先購票,可至遊客中心先行瞭解,以免走冤枉路。 聖十字教堂(Santo Krize)坐落在布拉格城堡聖維塔大教堂的東南側,從馬提亞斯門進入,右手邊映入眼簾一幢秀美的洛可可式建築即是,這是一七六三年由哈布斯堡王朝的瑪麗亞•泰瑞莎女王在位時所建,內部華麗無比,有名師繪製的天頂畫,以及祭壇前精美珍貴的十字架,都值得細細欣賞。 聖喬治教堂(Bazˇilike Sv. Jirˇí)位於聖維塔大教堂後方,由弗拉迪斯拉夫(Vratislav)一世建於公元九二○年,是全市第二古老的天主教堂,十二世紀被火焚燬後重建為羅馬式,一一四二年後又陸續擴建,幾經翻修,成為市內首屈一指的羅馬式教堂,磚紅色長方形,有寬度不同的南、北兩座白色雙塔,南側大門上有聖喬治降龍的浮雕。教堂內陳列著從中世紀至十八世紀捷克民族畫家的作品,反映了捷克民族精神面貌和文化傳統。每逢春季期間,就有室內樂等演奏會。 聖尼古拉斯教堂(Santo Nicholas Church/ Kostel sv. Mikulase)位於舊城廣場,是布拉格城內巴洛克式建築的代表,也是市區最美的巴洛克式教堂。原建於十三世紀,是本篤會修道院的部分,為簡單的哥德式建築;十八世紀才改建為巴洛克風格,由波希米亞建築師丁岑霍費(Kilian Dientzenhofers)父子所設計,共花了十五年才完成,同時又添加了一個七十四公尺高的巴洛克式洋蔥頭鐘塔,形成一圓一尖矗立於藍天的兩個塔頂,登上鐘塔,查理大橋、舊城風光盡收眼底。教堂外觀極為搶眼,雪白的建築配上青銅屋頂,與倫敦的聖馬丁教堂神似,周圍裝飾著它萓W雕塑家布勞恩 (Antonin Braun)之手、有華麗雕像的壁柱支撐。教堂內許多裝飾、祭壇、壁畫、雕像等也出自頂級藝術家之手,都極盡精雕細琢之能事,其中壁畫「聖尼古拉斯之饗宴」 (The Banguet of St. Nicholas),總面積廣達一千五百平方公尺,是整個歐洲教堂中最華麗的作品之一,圓頂內的壁畫為描述「三位一體之聖讚」,是德國巴洛克風格雕刻家阿薩姆(Kosmas D. Asam)的傑作。教堂內的管風琴歷史悠久,一七八七年莫扎特曾使用這座管風琴演奏,他去世時世界第一次悼念莫扎特的彌撒就是在這裡舉行。 這座屬於胡斯派的教堂,在布拉格之春紀念日和秋季音樂節時常舉辦音樂會,當觀眾入席後,管理員會用大鎖將大門鎖上,舊城廣場上的喧囂立即消失,留下寧靜肅穆繞樑的音符使教堂為之升華。 羅瑞塔(Loreta)教堂位於赫拉德恰尼區 (Hradcˇany)賽寧宮的對面,是一幢美麗的建築,也是布拉格所有天主教堂中最精緻的,它的出名則以其珍貴的藏寶室及擁有二十七個鐘的鐘琴之故。傳說巴勒斯坦的神聖之家(Santa Casa)在十字軍東征時搬遷到義大利羅瑞塔 (Loreto)來,成為天主教的朝聖之地,當天主教在捷克生根、茁壯而形成龐大勢力後,這裡反成為天主教聖地發展的主要基地,他們在全國複製了五十個以上巴勒斯坦的聖母瑪利亞神聖之家,而興建於一六二六年的羅瑞塔是最早的一所,信徒認為十七世紀新舊教之爭的白山之戰勝利,即靠聖母顯靈。 進入教堂巴洛克式的正門前,是布拉格名雕塑家丁岑霍費(K. I. Dientzenhofer)塑製的許多天使;進入中庭就是神聖之家,內部巴洛克式的壁畫、天頂畫也出自丁岑霍費之手,極盡繁複華麗之能事。教堂內有好幾個禮拜堂,各具特色,祭壇、聖像皆出自名人之手,最吸引人的是二樓的藏寶室,陳列著許多黃金和象牙做的名貴宗教法器、漂亮的祭拜石、鑲滿寶石的頭冠、手杖、披風,以及鑲滿鑽石光輝閃亮的聖體盒等,總數多達三百五十多件。 最珍貴的鑽石聖體器,是維也納宮廷金匠以三年多的時間於一六九九年製成,重達十二公斤,用金、銀為底,裝飾著六千二百二十二顆鑽石的大型藝術品,令人嘆為觀止。 羅瑞塔教堂令人神往的是鐘塔上可以演奏出美妙音樂的二十七個鐘,大鐘鑄造於阿姆斯特丹,由布拉格鐘錶師紐曼(Petr Neumann)組裝,一六九四年開始鳴奏;最大的鐘直徑六十公分、一八○公斤重,最小的一座直徑十二公分、一公斤重;每至正點,大小不同的鐘齊鳴,發出高低不同的音韻、交織組合成優美的「瑪利亞之歌」,響徹整個布拉格城堡。 提恩(Chrám P. Marie Prˇed T´ynem)教堂的全名應為國稅局前的聖母瑪利亞教堂,是舊城廣場最古老、最醒目的哥德式建築,它的前身建於一一三五年,現在所見三部分組合式方形教堂建於一三六五年,一雙高矗入雲、高八十公尺的高塔位於教堂西正面,為塔中有塔的針葉複式尖塔,頂端裝置著純金細長圓棒,似剛冒出頭的多芽水仙球根,又像虔誠禱告的蠟燭台,尖塔與正門上的黃金聖母像也非常引人注目。一六七九年教堂曾發生火災,現在內部天頂畫為重修時所繪的新巴洛克式,其他地方則維持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和早期哥德式的雕塑,其中大部分為出生在教堂隔壁的希克里塔(K. Sˇkréta)的作品,包括祭壇高處的聖母、聖巴巴拉、聖約瑟芬和聖阿爾貝塔等。 這個教堂曾是胡斯派主要傳教及聚會所,十五至十七世紀時曾扮演著宗教改革的重要角色。教堂旁的提恩學院保存有十四世紀的哥德式拱廊,現在已改為餐廳及咖啡館,面對舊城廣場,廣場上人來人往,露天咖啡館中更是人滿為患。 聖雅各布教堂與修道院(The Church of St. Jacob With the Minorite Monastry),是一幢精緻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雖然窩居在提恩教堂後面寧靜的巷道中,仍吸引不少人來瞻仰。這裡原來是十三世紀時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一世為邀請聖方濟會傳教士來此布道、特別為他們興建的教堂和宿舍,在一六八九年布拉格大火焚燬後而改為現狀。大門前生動的石雕誘引著訪客進門,入內更讓人眼前一亮的驚艷,繁複精美的雕像、高矗的祭壇和粗大的粉色大理石柱,鑲金鍍銀,氣勢雄偉。 據說這裡華麗珍貴的裝飾曾引起宵小的覬覦,竟趁黑夜前往竊取掛在聖母胸前的珠寶,不料聖母竟伸手抓住小偷的手臂,慌了手腳的小偷竟自斷手臂才得脫身;這隻手臂曾掛在教堂外以示警惕。當然這有過於神化之嫌,這與在台灣也有小偷在廟中偷錢,被門板倒下砸傷的事一樣,不可說做壞事不會得到報應。 聖方濟各教堂(Church of St. Francis)位於查理橋頭,在克萊門特學院完工後興建,因為當時雖有查理大橋的橋塔、克萊門特學院和聖薩瓦特教堂圍繞著大廣場的北邊,覺得還有一個漏洞,於是決定興建這座綠頂的教堂來填補空間,礙於地理位置上的先天不足,採用南北走向的建築,故顯得與眾不同和體積較小。 聖方濟各(St. Francis Xavier)這位被人尊敬的傳教士,一五○六年生於西班牙,因追隨聖伊格納修斯(St. Ignatius)傳教士到巴勒斯坦傳教,並於一五三七年獲授聖職,一生足跡遍及遠東、印度、馬來亞、摩鹿加群島和新幾內亞等地,影響所及,數千人因而受洗為基督徒,一五五二年在赴中國前逝世,一六二二年封為聖徒,成為所有駐外傳教

=====================

摩拉維亞首府布爾諾

布爾諾(Brno)市是捷克南部摩拉維亞地區首府,也是全國第二大城市,歷史悠久,史前就有人類居住,早在公元九世紀摩拉維亞公國時代已有人在斯夫拉特卡河畔殖民,十一世紀普熱美斯王子在比特洛夫山(Petrov Hill)上建立了城堡,十三世紀初成為日耳曼人殖民地。一二四二年,瓦茨拉夫國王在四周築起城牆和外圍城堡相聯結,遂成為布爾諾市,因為地居歐洲貿易重要通道,經濟也開始繁榮,十四世紀盧森堡統治時達到頂峰,當時摩拉維亞女王曾在此地建立懷塞拉釀酒廠。 雖然這個現代化的城市在漫長的中世紀遭到反哈布斯堡王朝、三十年戰爭的戰火破壞,但從一五二六年至一九一八年止一直是摩拉維亞的經濟和文化中心,許多中世紀古建築至今猶存,十八世紀後半葉開始發展工業,一八三九年布爾諾至維也納的鐵路完成後,這裡已成為重要工業中心,是繼布拉格之後捷克唯一的重要城市。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捷克為歐洲高度工業化國家之一,布爾諾與布拉格、奧斯特拉瓦同為主要工業中心,也成為德國重要的後勤補給站。一九四五年共產黨統治,各大企業皆收為國有、集中全力發展重工業,至一九六○年代工業反而不如之前蓬勃。以前這裡的居民以日耳曼人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部分日耳曼人被驅逐出境,現在市民以捷克人為主,人口約四十萬。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十六度三十八分、北緯四十九度十二分,位置於捷克摩拉維亞高原東部,地處斯夫拉特卡(Svratka)河和斯維塔瓦(Svitava)河匯合處,南至奧地利五十公里、東南往斯洛伐克六十多公里、西北距布拉格兩百公里,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鐵路中心,交通非常發達。 圖潤尼(Turˇany)國際民航機場在火車站東南方七公里半,有航班前往法蘭克福、倫敦、巴黎、莫斯科等歐洲地區;國內航線連接全國各大城市,每天都有班機飛往布拉格。 在陸路交通方面,布爾諾市恰好在布拉格至布拉提斯拉瓦的歐洲國際鐵路線上,鐵路運輸非常繁忙。火車站位於舊城中心的南側,由布拉格前來的火車每天有二十班,車程三小時三十分鐘。公路車站(Autobusové nádrazˇ´ı)在火車站南方八百公尺的特斯科(Tesco)百貨公司旁,公路交通四通八達,不僅可以通往國內各城市,而且可以通往五百九十五公里外的華沙和三百一十七公里外的布達佩斯,每日有二班車至維也納。每天往返布拉格與布爾諾的快速巴士有二十多班,車程僅兩小時三十分;前往泰極、特倫欽、克羅梅日什、茲諾伊莫等地班次也很頻繁。 這個重要的工業城市,是全國第二大機械製造業中心,集中了全國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的機械製造工業,主要生產武器、現代化機械設備、大型鍋爐、拖拉機、軸承、電機、汽車和火車頭等產品,皮革及毛紡織業也非常發達,並設有化工、玻璃和陶瓷等工業,附近還有大型煤礦,當地的斯科達工廠、日布洛約夫卡大型機械工廠和哥特瓦爾德工廠等,都是聞名中歐的大企業。 這個城市還是中歐有名的貿易中心之一,每年二月、四月、九月、十月舉行許多國際性貿易展覽會及國際會議,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商人雲集此地。在市區西南郊的展覽公園,每年也定期舉辦「布爾諾國際機械工業產品博覽會」。但在布拉格的盛名下,到此地觀光的遊客較少,正因為這樣才使得這個都市能夠保持著更濃郁的捷克民族文化天然氣息。 舊城區是市中央部分,新城區圍繞著舊城區向四周擴展,有昔日的古城堡、教堂和林蔭夾道的老街,以及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寬敞的馬路和公園,新舊不同的景致隨處可見,新興住宅區和工業區繁榮發達,但旅遊觀光服務設施未臻完善。 市內主要的觀光飯店都在火車站以北的市區裡,其中市中心豪華的飯店有四星級的國際(International)觀光大飯店,擁有寬敞的夜總會和餐廳,主要接待前來參加國際商品博覽會的各國商人。格蘭德飯店(Grand Hotel)是全市最具傳統色彩的古老飯店,建於一八七○年,客房裝飾古色古香。大陸(Continental)飯店是一幢十二層樓的現代化建築,擁有新式的服務設施。阿維恩(Avion)飯店位於市中心自由廣場旁,交通方便,是個人自由行最佳投宿地。渥羅涅茲(Voronez)大飯店,設備新穎,服務品質優良。由市區往南十二公里有一個頗具規模的露營區,忖琱h前往,可體驗不同生活方式。 從市中心區沿著維特(Vite)大街至自由 (Svobody)廣場間,是布爾諾市的主要購物大街,現代化的商店貨源充足,各種精美的水晶品和刺繡品價廉物美。經常可以在商店門口看到嬰兒車,做媽媽的進入商店購物,連車帶孩子留在門外等候,「綁架」、「盜竊」似乎對他們是新鮮的名詞,令人羨慕。 在這個都市裡,有許多十四世紀的宗教建築物和巴洛克時期的建築物。市中心的自由廣場(Rámeˇsti Svobody)是古建築薈萃之地,是主要的繁華區,周圍還有許多商店、咖啡店和餐廳,也是人們聚會聊天的好地方。廣場連接著通向四週的主要道路和其他廣場,尤以向南經馬薩里哥瓦(Masarykova)街到包心菜市集(Zeln´y trh),這裡從十三世紀起就是傳統的青果市場,至今仍每日開市。 後哥德式的舊市政廳(Stará radnice)始建於十三世紀,一三四三年成為市政廳,曾是摩拉維亞議會和省法院所在地,坐落在自由廣場南方、包心菜市集的北面,內有哥德式餐廳、走廊和巴洛克式議會廳,廳內的壁畫是經手裝飾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的權威巨匠皮格拉 (Anton Pilgram)的傑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旅客服務中心(Kulturn´ı a informacˇn´ı centrum)就設在舊市政廳Radnická 8號,初來乍到不妨先來此多瞭解情況、索取資料,中心的服務人員都通英文,可請他們代訂旅館或指引遊覽方向,電話:42211090。 摩拉維亞博物館(Moravske Zemske Muzeum)位於包心菜市集廣場東南角的狄特里赫斯特尼(Dietrichstein)宮文藝復興式大莊園建築內,是捷克第二大博物館,巴洛克式噴泉和精緻的建築都值得欣賞,館內陳列豐富的摩拉維亞地區出土的古文物、中世紀摩拉維亞畫派藝術家創作的繪畫及雕刻作品等。 嘉布辛修道院(Capuchin Monastery/ Kapuc´ınsk´y Klásˇter)位於里多塔劇院南方嘉布辛廣場,修道院與聖十字教堂(Kostel sv Krˇ´ızˇe)相連,建於一六五一年,是早期僧侶和貴族的長眠地,有豪華的棺槨,也有鐫永的雕像。 里多塔(Reduta)劇院位於包心菜廣場東南角,建於一六○○年,一七六七年莫扎特曾在此指揮過自己作品的演出,現在這家劇院也是喜、歌劇的表演所在地。 聖彼得和聖保羅大教堂(Katedrála Sv. Petra a Pavla)建於十四世紀,原址為布爾諾城堡的舊教堂,屢經戰爭和火災的摧燬破壞,經過不斷修補,直至二十世紀初最後才定型成為新哥德式建築風格建築,坐落在包心菜市集 (Zeln´y Trh)廣場西南邊的彼得洛夫(Petrov)小山丘上,雙尖塔和炫麗的彩繪玻璃窗引人注目。登上一百二十四級階梯到達鐘樓頂,可居高臨下欣賞市景。教堂內是巴洛克式的建築架構,有十一公尺高的主祭壇、精緻的木雕聖像、整排的聖嬰雕塑,以及壯觀的管風琴,都極富參觀價值。 這個教堂的鐘樓至今仍保持著上午十一時敲正午時鐘的傳統:一六四五年的歐洲「三十年戰爭」中,瑞典軍隊曾兩次圍攻布爾諾市,久攻不下,於是就決定在最後一天如在中午十二時仍不能攻下就撤退,布爾諾市民知道這個消息後就將原來在十二時敲響的鐘聲提前在上午十一時敲響,結果使瑞典軍隊上當受騙,聞聲撤走,從那天起教堂便在每天上午十一時敲正午時鐘,這一傳統一直保留至今。 聖雅各布教堂(Kostel sv Jakuba)位於市中心區,始建於十三世紀,十六世紀曾重修,鐘樓尖塔高達九十三公尺,教堂內有一五二五年所製的巴洛克式浮雕古老石製祭壇,以及十字架和聖像等。 斯塔諾普倫斯凱卡拉斯德(Starobrnensky Klaster)修道院是布爾諾最優美的哥德式磚造建築物,建於一六二二年,至今仍保持原來的風貌,極具歷史價值。 圖根達特別墅(Tugendhat villa)位置在 Cˇenopolní 四十五號,由德國名建築師路德維希•米斯凡德羅(Ludwigmies van der Rohe)設計,建於一九三○年,他是有名的設計學校包豪斯(Bauhaus)的校長、現代設計的先驅,這座建築是他所設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捷克第一座現代化的別墅建築,全世界第四座類似的建築,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財產保護之中。白色平頂、有大大玻璃窗的現代化房屋,坐落在一個綠草如茵的小丘地頂端,居高臨下俯瞰市景,視野極佳。這類建築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並不足為奇、隨處可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卻是與當時建築截然不同的創舉。這幢建築最初用於家居只朽X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剛開始就被納粹德軍佔用,戰爭時摧毀,戰後修復曾作過多種不同的用途,一九九二年捷克斯洛伐克分為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簽字儀式,就在這個別墅的花園中舉行的。 斯皮爾貝克(Sˇpilberk)城堡建於一二七七年普熱美斯鄂圖卡二世時期,曾是摩拉維亞侯爵的宅邸,後來也經常是國王居所。十七世紀初改建為巴洛克式有堅固防禦設施和砲台的城堡,是重要的軍事要塞。後來建了地牢,從十七世紀起直到一八五七年間,被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用來監禁犯人,義大利倡導自由愛國思想的燒炭黨(Carbonaro)人、法國革命志士和波蘭革命者都曾被囚禁於此。受到囚禁的詩人革命家佩利哥(S. Pellico)把詩寫在監獄牆壁上而留傳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也在古堡地牢裡囚禁過八萬多名政治犯。如今這個昔日充斥無憐撗\辛酸的地牢,已設立為監獄博物館供人參觀,雖然時過境遷,但地牢陰森依舊,似乎冤魂歷久未散,令人不寒而慄。 城堡上層的市政博物館,展出布爾諾的歷史、建築發展,以及藝廊內從文藝復興至現代的藝術展等。這座位於包心菜市場左上方公園山丘上的城堡,視野遼闊、地勢高聳,是欣賞布爾諾市景的最佳位置。 楊納切克紀念館(Památník Leoˇse Janácˇka)位於大陸飯店北邊不遠,楊納切克是捷克三大世界聞名音樂家之一,他雖然出生在奧斯特拉瓦附近不遠處的胡克瓦爾迪(Hukvaldy),但從小到死都住在布爾諾(請參閱本書七二頁),他死後葬在Jihlavská,從布爾諾坐62號巴士可到。 德民索雅•薩迪公園位於斯皮爾貝克城堡附近,園內豎立拿破崙戰爭紀念碑,用以紀念拿破崙在奧斯塔特利茨戰役中的輝煌戰果。 新市政廳(Nová radnice)在多明尼克廣場西側,興建於十六世紀,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華麗樓梯和壁畫。新市政廳北側是內容豐富的應用科學博物館(Umeˇleckopru°myslové),南側是聖米契爾(sv Michala)教堂,另外還有建於十七世紀的聖托馬斯教堂(Kostel sv Tomáˇse) 等,都是值得一看的地方。 莫拉夫斯基大鐘乳洞區(Moravsk´y Kras)是中歐典型的溶岩和半溶岩地形區,也是捷克非常重要的天然觀光資源,位於布爾諾北郊約二十公里處的布藍斯哥(Blansko)鎮上。洞內溫度常年保持在攝氏八度左右,東西寬約十至十五公里,南北長約三十二公里,面積三百多平方公里,溝壑縱橫,到處都是懸崖峭壁,還分布有大量石灰岩溝、灰岩坑、深淵、溶岩峽谷、溶洞和落水洞多達四百餘個,所以來到這裡是一個十分豐富的遊程,還包括一段地底河流遊船,史學家在其中發現了一些時代久遠的史前遺蹟,只是來此交通並不方便,並且許多洞穴尚未開放供人參觀。 溶洞遊客中心(Skalni ml´yn)是購票、索取溶洞資料及諮詢的主要地方;也可先在設在市區自由廣場的遊客中心獲取資訊。 普可恩傑斯肯(Punkevni Jeskyneˇ)是所有溶洞中最大、參觀人數最多的,每年超過二十萬,洞長達一千三百二十公尺,洞穴裡的鐘乳石、石筍、石林和變化多端的鐘乳石形成的鬼斧神工景觀,令人嘆為觀止。有一個鐘乳石的巨大洞穴被當地人用作演奏廳,有時會在此舉行特別的演奏會。 整個行程為了參觀和導覽的講解方便,以二十人左右為一組,在經過一段地下河的乘船遊程,連接於馬科哈深淵。 馬科哈(Macocha)岩洞和附屬的四個滴水洞是在石灰岩層裡形成的露天大洞,洞深一百三十八公尺、寬四十公尺,可與其他洞穴相通,洞內石筍林立,還有許多鐘乳石和石林。洞底有兩個小湖,湖水深達數十公尺,這個岩洞可與蓬克瓦河地下洞相通。洞底有兩條小徑通往普斯蒂日萊布荒谷:一條沿蓬克瓦河地下洞高處而行的陸路;另一條水路可以沿蓬克瓦地下河泛舟而上,沿途欣賞洞內的奇特景觀。 佩恩什特因古堡(Pernsˇtejn Castle)位於布爾諾市西北方四十多公里,隱藏在波希米亞—摩拉維亞高地東緣密林之中的峭壁上,居高臨下,形勢險要,是摩拉維亞最重要、最漂亮的城堡,是佩恩什特因郡主的根據地,從十三世紀開始在捷克王國的政事中,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座最初為王宮貴族們消遣娛樂場所的城堡,後哥德式的現貌是一四五○至一五五○年逐漸改變而成,由於門、窗的框架極像當地的岩石,故又以「岩石城堡」而聞名。 十六世紀初,大批畫家和雕刻家來此對城堡的內部進行全面的裝飾和整修,直至十七世紀才竣工。一六四五年,古堡成為哈布斯堡王朝抵禦瑞典軍隊進攻的重要據點。現在尚存頗具規模的碉堡、瞭望樓和堡門等,古堡附近建有同樣材質的後哥德式教堂,裡面有許多精美的繪畫和雕刻,教堂中的金聖十字祭壇是珍貴的古文物,祭壇上鑲滿了價值連城的寶石。 斯拉夫科夫(Slavkov)的原名為奧斯特利茨(Austerlitz),是當年奧斯特利茨戰役的主戰場,一八○五年十二月二日,法國皇帝拿破崙、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二世和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都親自披掛上陣,指揮各自的軍隊參戰,所以人們又把這場大戰稱為「三皇會戰」。在這次戰役中,拿破崙指揮法軍擊敗了俄、奧聯軍,法軍僅損失九千人,俄、奧聯軍死傷一萬五千多人,一萬一千多人被俘。位於布爾諾市東南郊十公里處的戰場遺址上,建有教堂和衣冠塚等,供遊客憑弔。 這裡還是捷克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的故鄉,這位傑出作家的「玩笑」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輊」等作品在世界上大放異彩,已被譯成多國語文流通在世界文壇上,因參與一九六八年「布拉格之春」的政治運動被迫流亡巴黎,在「玩笑」一書中所描述的民族音樂賽和慶典遊行,就是來自摩拉維亞的傳統。 世界名生物學家孟德爾名留青史的豌豆遺傳實驗,也是在布爾諾郊區的修道院中進行,因此布爾諾市可說是地靈人傑,當之無愧。 布爾諾長期以來是摩拉維亞文化中心,教育事業非常發達,市內設有綜合性大學、普爾普大學和理工大學等高等教育機構,並且擁有許多博物館。 重工業城比爾森盛產啤酒 比爾森(Plzenˇ)是西波希米亞地區的中心城市,始建於公元十世紀,城名在捷克語中是「肥沃的土地」之意,這是因為它所處的盆地土壤肥沃的緣故。一二九○年瓦茨拉夫在此建造城堡,一二九二年正式建市,最初來這裡殖民的以德國人居多,後來捷克人不斷前來,到胡斯戰爭前此地居民以捷克人為主,後在羅馬教會和哈布斯堡王朝的支持下,比爾森成為自治城市。十四至十五世紀是手工業和商業重鎮,十七世紀末成為民族文化中心之一,十九世紀開始發展機械工業,並將舊城區周圍擴建成工人住宅區和工業區。 這個僅次於布拉格、布爾諾、奧斯特拉瓦居全國第四位的大城市,約有二十萬名人口。它的經緯度為東經十三度二十二分、北緯四十九度四十五分,地處莫札(Mzˇe)河、拉德布薩(Radbuza)河、烏赫拉瓦(Úhlava)河和烏斯拉瓦(Úslava)河等四條不算小的河流交匯點,舊城區就偎依在前二條河叉之間,全市四周環繞著丘陵,風景優美。 在對外交通方面,比爾森在首都布拉格西南方一百公里處,西距德國六十多公里,是捷克西南部的交通樞紐。市郊的國際民航機場,有國際航班通往柏林和維也納,與首都布拉格航班往來頻繁,至布爾諾、卡羅維瓦利等國內主要城市也有航線連繫。 陸路交通方面,這裡是捷克西部的鐵路中心、聯繫德國的鐵路樞紐,多列國際快車經過此地,至布拉格每天有十多班車,車程約一小時四十分鐘。公路交通快速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至布拉格每小時有一班車,車程一個半小時,至卡羅維瓦利一小時,比坐火車還快,十分方便。出車站順著胡索瓦(Husova)路東行約十五分鐘,就到了市中心區的共和廣場 (Republiky mámeˇstí),城內街道寬敞、林蔭蔽空,呈現出一片繁榮有序的景象。 比爾森的工業鼎盛,是重型機械製造業和啤酒釀造業中心。當地的斯科達(Skoda)工廠是全國最大的機械製造企業,主要生產機床和發電設備,一八五九年創辦時只是一個小作坊,由於任命了在德國學工程的斯科達(Emil von Skoda)為總工程師而發展迅速,三年後他就買下工廠,生產的內容及規模不斷擴大,一八七六年開始製造蒸汽機和兵器,為運送產品並於一八八六年自行斥資修建比爾森直達海布(Cheb)的鐵路,連接歐洲鐵路幹線往德國、奧地利等國。一八九○年建立新兵工廠為奧地利陸軍生產新產品機槍,一八九九年整合機器廠、模具廠等多家工廠改稱斯科達工廠,在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這家工廠是主要軍火生產工廠。 一九四五年工廠的百分之七十被炸毀,但迅即重建恢復生產。在共產黨執政期間成為東歐社會主義集團中最著名的兵工廠之一,出產大量飛機、坦克、大砲、戰鬥機和機關槍等,使捷克有「共產黨國家兵工廠」之稱。 如今斯科達工廠共設了二十多家分廠,不再生產軍火,轉而生產核電站設備和世界聞名的金屬機床,出產的電動機車時速可達兩百公里,各種機械產品遠銷世界七十多個國家。斯科達所生產的汽車也非常有名,暢銷歐洲,因此比爾森與美國底特律、日本豐田並稱為三大汽車工業城。有關斯科達公司的歷史與比爾森市發展的淵源,可先在科蘭多瓦(Korandova)街的斯科達博物館(Sˇkoda Muzeum)仔細參觀,將會使這趟旅行收穫更豐富、深入。 此地盛產享譽世界的比爾森啤酒,這種啤酒濃醇順口、味道柔和、泡沫潔白持久。比爾森釀造啤酒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早在一二九五年瓦茨拉夫國王就授予市民們釀造啤酒的特權,在此後的六百多年中當地居民就以家庭作坊釀造啤酒而著稱。十九世紀上半葉,啤酒生產由家庭小作坊的生產開始有了變化,一八四二年比爾森市誕生了第一家大啤酒廠開始量產,加之布拉格的數十家酒館使用比爾森啤酒而使得它聲名遠播,這就是現在名揚歐洲的古泉啤酒廠,由於口碑好生意暢旺,曾經保持億萬公升的世界最高產銷量好幾十年。這家百年老廠釀造的啤酒之所以名貴,是因為嚴格的控制原料精良、加工精湛所致。 啤酒的主要原料是水、大麥芽、啤酒花和酵母,當地得天獨厚的都具備。古泉啤酒廠擁有一口深達九十公尺的古井,井水甘甜可口,是釀酒的甘泉,賦予比爾森啤酒特有的美味。啤酒花又稱蛇麻草,為啤酒「靈魂」,是捷克的特產,有悠久的歷史,捷克人稱之為「綠色的金子」,使比爾森啤酒具有清香及柔和的苦味。大麥芽也是捷克名產,專為釀造啤酒種植的大麥顆粒大、發芽率高,除自用外也是傳統的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加上酒廠長期研究、不斷改良培育的酵母。 為了保持「比爾森啤酒」特有的風味和品質,古泉啤酒廠一直採用傳統的釀造技術,釀造啤酒的第一道手序「糖化」,採用傳統的兩次煮沸法,所以在寬敞明亮的糖化廠房裡,可以看到把麥芽和啤酒花摻合在一起煮沸的巨大銅鍋採用直接加熱法,這樣可使溫度高,麥芽和啤酒花的養分、香味易溶於水中,同時仍然使用傳統的橡木桶貯存低溫發酵,以保證啤酒的味道純正;為使酒的發酵充分、成熟度夠,把酒放在酒窖中貯存三個月後才出售。 廠內專供貯酒用的古老地窖,原是古代在岩石中開鑿的地道,長達九千公尺,深入地下十七公尺,溫度保持在攝氏零度左右。相傳某國的啤酒廠商也獲得古泉啤酒廠的配方和全部技藝,但所釀造出來的啤酒品質大打折扣。目前古泉啤酒廠擁有一千六百名員工,年產啤酒十六萬五千多噸,有百分之四十出口外銷。 此外,這個城市的造紙、化學製品、陶器和鐵器等也非常發達,同時這裡也是全國最大的家畜交易大集散地之一。 比爾森也有許多旅館供遊客選擇,中央大飯店(Central Hotel)位於共和廣場西側,有四星級的服務水準,除了房間部還有餐廳、酒吧、貨幣兌換處、三溫暖和健身房等。 大陸(Continental)大飯店,在共和廣場東南邊,與中央大飯店同等級。 城市旅館(Pension City)在市政廳西面,面對舊城外圍的綠地,是鬧中取靜的三層樓舒適小旅館,十一個房間,附衛浴、電話、電視設備,明亮清潔,地下一樓供應自助式早餐。此地還有一些乾淨舒適的民宿,房價便宜。 在餐飲方面,薩爾斯曼魯(U Salzmannu)在共和廣場東方隔一條街,一六三七年開始營業,是當地老牌啤酒屋,也是最好的餐廳,提供傳統的波希米亞以肉為主的美食和冰涼的啤酒,坐落在舊城區,幾乎天天爆滿,沒有預約的客人必須在門口排隊,有穿傳統服裝的俊男美女服務生熱情招呼。 市區內保存著許多中世紀建築,規劃整齊如西洋棋盤的新市街,也有許多新式的現代化建築,主要觀光區集中在市中心長方形的共和(Republik´y)廣場周邊,有教堂、市政廳、民族博物館等,附近的河岸和丘陵地帶因可瞭望市街景致,有獨特的美感。 聖巴托羅繆教堂(Kostel sv. Bartolomeˇje)坐落在共和廣場北面,始建於十五世紀,直至十七世紀才完工,是一幢別致的哥德式建築,因擁有一百零二公尺波希米亞式最高的尖塔而著名,內部裝飾華麗,彩繪玻璃、聖壇上的雕刻,尤其是主祭壇上的纖細大理石聖母像,都是不可多得的宗教藝術精品。爬上三○一級曲折的木造小樓梯,來到教堂鐘樓上的瞭望台,是俯瞰市區的好地方。 市政廳(Radnice)建於一五五八年,位於聖巴托羅繆教堂對面,是純粹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外觀造型優美,正面外牆有出自名家之手的刮畫。樓高四層,幾年之後上面又加建了頂樓、高塔、山形牆和小黃銅旗,廳內有藝術品展示會。一樓設有遊客中心,市區交通、景點、名信片、旅遊書等資訊都可以在這裡取得,還有上網及電子郵件服務,非常方便。 猶太教大會堂 (The Great Synagogue) 是世界第三大猶太教堂,建成於一八九三年,建築風格為新文藝復興式,有磚紅色的外觀和兩座巨大的紅色洋蔥形頂高塔。天花板和牆壁上的裝飾,充分顯示當地猶太人雄厚的財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納粹蹂躪得幾乎全毀,於一九九○年修復。每年的四至九月間開放讓人參觀,並在特定的節慶裡舉辦音樂會。 瘟疫紀念柱(The Plague Column)建於一六八一年,是為感謝聖母瑪利亞庇佑市民在大瘟疫中災情減輕而立,柱頂有高一百三十四公分的哥德式石雕聖母像。據說:從前鎮上有個瞎子,從未接觸過任何與藝術有關的工作,直到一天聖母在他面前顯靈,給了他基本的雕刻工具並指揮他的手開始雕刻,最後完成這尊聖母像,連聖母都很滿意,便賜他恢復視力,得以欣賞自己的作品。 西波希米亞博物館(West Bohemian Museum/Západocˇeske muzeum)是一幢壯觀的建築,建成於一九○一年宗教復興運動時期,館藏豐富,在一樓兵器展覽室裡,展出中古世紀以來歐洲各地的武器和刑具,全都是真品,令人看了毛骨悚然。牆上掛有古圖,可顯示比爾森在中世紀時商業繁榮的情況。 地下博物館(Pilsen Historical Underground)是比爾森地下結構中的一小部分,當地舊城有長達十七公里的地下道,深入地下十二至十八公尺,幾乎每戶人家都有地下室及往地下道的通道,平時用來儲藏食物和酒,戰亂時成為最好的避難場所。地下道中散置著木頭打水機、挖煤礦工具、白鑞器皿、陶罐,以及一些製造於十四世紀的玻璃器物,因此可判斷這些地道的來源可能是十四世紀挖銀礦時所遺留,也可能是為釀酒或防禦。據估計其中十一公里開鑿於一九七○至一九八○年代。 坊間有許多地下道的傳說,最膾炙人口的就是關於三座黃金天使像的故事:據說位於布拉斯(Plasy)的一座天主教修道院,在胡斯戰爭期間將財產藏在比爾森地下的許多暗室中,包括金幣和三尊黃金天使像,現在人們雖曾不斷尋找,但一直都未發現。 啤酒博物館(Brewey Museum / Pivovarské Museum)建於一九五九年,是世界上第一家啤酒博物館,館中陳列著釀造啤酒用的各種器具、各式各樣的酒瓶和酒杯及古老的收銀機、點唱機等酒館用品,使觀眾彷彿置身於古老的啤酒館中,遊客在這裡可以看到啤酒分解、發酵和裝瓶等過程。地下道有運送冰塊的出入口,俾能常年保持低溫以儲存啤洒。 水塔(Water Tower / Vodárenská Veˇzˇ)在市政廳與共和廣場之間的Prazˇská街東端,建於一五三○年,部分是古代比爾森供水系統,提供噴泉的儲水。十九世紀重建,不但增加了高度,還增建帝王造型的屋頂,氣派非凡,現在是一個私營的藝廊。 此外,市內主要的名勝古蹟還有共和廣場南方巴洛克式的聖安妮教堂(Kostel sv. Anny)、廣場西側尼古拉斯阿里斯壁畫屋(House with Mikulásˇ Alesˇ Mural)及副主教住宅,十八世紀建造的早期哥德式聖母升天教堂及方濟各女修道院(Kostel Nanebevzet´ı Panny Marie)等,每幢建築物都極富意趣,引發人們的思古幽情。布爾諾還設有機電工程學院、美術館等文化機構。 溫泉勝地卡羅維瓦利 卡羅維瓦利(Karlovy Vary)昔日以德文名字卡爾斯巴德(Carlsbad)而聞名,是捷克最著名的溫泉鄉、西波希米亞僅次於比爾森的第二個最具人氣的城市,以及繼布拉格後捷克第二大觀光城。一三七○年設鎮,一七○七年成為皇家自由市,早在羅馬時代就是王公貴族的療養度假勝地。塞爾特人和日耳曼人是這裡最早的先民,當地的溫泉是六百年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狩獵時發現的。 當時查理四世在這裡打獵,一隻小雄鹿被國王射傷跛著腳逃走,國王策馬緊追不捨,小鹿從陡峭的山崖縱身跳入山下的泉水中,水上竟然冒出白煙,小鹿瞬間消失在森林中,留下一臉錯愕的國王。宮廷御醫奉命化驗了泉水,證明是溫泉,並可以治療疾病,於是許多捷克王公貴族紛紛前來此地修建別墅,逐漸發展成城市。後來在山崖上豎立一尊小鹿雕像,取名「鹿跳」作為紀念,小城也被命名為卡羅維瓦利,意思是「查理的溫泉」。 一五二二年當地建立了第一家礦泉療養醫院,雖然當時會來作這種療養的絕大多數是有錢有勢的名流貴族,但至十七世紀前來的人已超過萬人,建築設備日益講究,成為首屈一指的溫泉療養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戰這片美麗溫馨的土地捲入戰爭而發展停滯,一九八九年局勢安定後獲得重建,這個昔日繁榮的溫泉鄉再展新姿誘引著世人,而往日小鹿跳水的傳奇又為人口耳相傳。「鹿跳」形象也逐漸成為卡羅維瓦利的城標,當地的土特產品和各種商品也往往以「鹿跳」圖案作為商標。 由於這裡品質優良的溫泉、美麗建築,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的一八一九年八月六日至三十一日,德國的巴伐利亞、薩克森、漢諾威、符騰堡、巴登,以及普魯士、奧地利等各主要邦,選擇在此舉行會議,作了一系列攸關政局發展的決定,是當時國際的重要大事,也使卡爾斯巴德聞名世界,備受矚目。 這個美麗城市曾經歷過一六○四年、一七五九年兩次大火,以及一五八二年、一八二一年、一八九○年的大水災,但每次復原後美麗更勝往昔,現在所見市貌是十九世紀末期所重建的新藝術風格,建築物為典型的卡羅維瓦利風貌,例如市劇院、磨坊溫泉迴廊、部分瞭望台、一號溫泉療養所、儲蓄銀行、郵政總局,以及許多療養所、大飯店等都是藝術精品,讓人驚艷;加上四周美景,溫泉餅香,連在這裡工作的人都有天天在度假的感覺。 這個小城的經緯度位置為東經十二度五十四分、北緯五十度十三分,坐落在國境西北方波希米亞盆地西北部,地處泰普拉(Teplá)、奧赫熱(Ohrˇe)、羅拉瓦(Rolaˇva)三條河交匯處,海拔四百公尺,周圍因有奧熱(Ore)山、斯拉夫科夫森林(Slavkovsk´y Wood)及杜波夫(Doupovské)山,不祇城市四周森林環繞,市區百分之三十六也長滿了樹,市政府規劃了一百三十公里的健行林道。東距布拉格一百三十三公里,北距德國邊境四十二公里。 由於這裡是歷史悠久著名的溫泉區,交通便利,郊區的民航機場,有班機飛往國內各主要城市,夏季旅遊高峰期班次會增加。市內鐵路的上城站(horn´ı nádrazˇ´ı)有列車西南經海布(四十二公里)可通往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往南經比爾森(八十三公里)可至奧地利,往東北至烏斯季(一二○公里)再往北可至柏林,轉而向南可至布拉格(一三三公里),由布拉格至此地約需四小時三十分,每天有四班車;下城站(doln´ı nádrazˇ´ı)靠站的則為來自瑪利亞溫泉市及南部一帶奧熱赫河沿岸溫泉浴地的列車;國際線的長途巴士也在這裡上下車。公路四通八達,由布拉格或比爾森來此,坐汽車比火車要方便、快速,布拉格來只需二小時半車程,而且每小時都有長途巴士開來,可通往歐洲各地。市內交通以巴士為主,遊客可在火車站搭乘十一路公車進入市區。 此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鮮花如錦,遊客絡繹不絕,不僅旅遊業興旺,工業也很發達,主要的產品有瓷器、玻璃製品、紡織品、食品和手套等,市附近有鈾礦。 這個城市由於鄰近德國,歷經德國覬覦,邊界的劃定糾紛時起,第二次大戰前還一度劃歸德國,戰後才重歸祖國懷抱,因此受德國的影響頗深。雖然在漫長的歲月裡幾經風雨、數度滄桑,但風姿卻更形嫵媚動人。市區坐落在一條狹長的山谷中,沿著一條依山的泰普拉小河兩岸婉蜒分布,河畔花木扶疏,兩邊一幢幢古色古香、造型各異、精緻唯美的粉彩建築,許多都是十八、十九世紀豪門貴族興建的別墅和療養院,哥德式、羅馬式、巴洛克式和文藝復興式的樓房錯落有致,交相輝映,如詩如畫的山城秀色,令人心曠神怡。 小城範圍不大,沿著泰普拉河徒步流覽,不要一、兩個小時就可以走遍。河上一座座相隔不遠的跨河小橋,雖都迷你,設計卻別致講究,可供人憑欄賞景,也溝通了兩岸交通。 這是一個著名的觀光城,旅遊設施完備,全市有二百多家大小不同的溫泉觀光飯店、旅館,每家觀光飯店都各具特色,擁有餐廳、休息廳和酒吧等,同時還設有高爾夫球場、網球場、騎馬場和游泳池等。 其中五星級的普普大飯店(Grand Hotel Pupp)號稱中歐最豪華的觀光大飯店,是一幢新巴洛克式白色大建築,十八世紀時只有波希米亞和薩克森(Saxon)兩個大廳,一七六○年來此的糖果商普普(Johann Georg Pupp)賺錢後買下它重建,又經過他的子孫陸續努力擴建,一九○○年代維也納來的名建築師費爾納(Fellner)和海爾曼 (Helmer)的設計,成為融合傳統與新藝術風格、氣派豪華的六層樓大建築,是為溫泉浴所建的第一家豪華飯店,至今仍為這類旅館中的佼佼者。內部的裝飾更是令人驚艷,尤其是融合古典和新藝術於一身的慶祝大廳,是建築師和旅館的驕傲。 泰普拉河蜿蜒流過大門前,背依密林濃鬱的小山,依山臨河、環境幽美。旅館對面隔河相對峙的是同樣古典豪華的一號溫泉療養所,是住宿旅館者的最愛,幾百年來到此投宿和休養的名人雅士不計其數。一八一二年音樂大師貝多芬也曾為了療病而住入這家大旅館,留下紀念匾,同時停留期間他還義務籌組了一次慈善音樂會,在維也納附近的巴登演出。旅館連絡電話:017-3109111。 大西洋(Atlantic)大飯店位於普普大飯店北面、沿著泰普拉河北行不遠的橋右側,是草地街顯著的地標,位於市場溫泉迴廊旁,是一座由三位維也納設計師於一九一三年建成的華宅,風格獨具,美麗而有媚力,配有玻璃的高大窗子,屋頂置有許多新藝術風格的雕塑像,是當地華屋鑒賞主角之一。 德沃夏克(Dvorˇák)飯店位於三號溫泉療養所北面,由捷克和奧地利兩國合資而建,於一九九○年開業,是為紀念經常到卡羅維瓦利度假的捷克名作曲家德沃夏克而建,擁有現代化的服務設備。 溫泉飯店(Thermal Hotel)是一幢高六層樓的現代化建築,坐落在秀麗的泰普拉河畔,附設大型露天溫泉游泳池,遊客行裝甫卸、泡入水中,可使旅途疲勞頓消。 莫斯科飯店也是一幢外觀豪華的現代化建築,服務設施優良,飯店頂層的陽台上可以俯瞰全城美景。飯店附設的賭場規模雖不大,卻也氣派齊全,是想一試身手的人最佳去處。 帝國飯店(Hotel Imperial)建於一九一二年,位於普普大飯店東方,地處一號及四號溫泉療養所之間的小山上,是一幢綠樹叢繞、紅頂白牆的美麗建築,外貌像極了一座城堡,大廳水晶燈垂吊,各項設施齊全,設備豪華,東側不遠處有飯店經營三星級的斯維卡溫泉療養所(Sˇv´ycarsk´y Dvu°r),規模龐大,設備豪華,附設氣氛幽雅的餐廳、咖啡廳。這是一個國際性大旅館,來此渡假的百萬富翁及明星多半都住在這裡,一九二六年這裡的一場世紀婚禮更讓世界矚目:新郎是「好萊塢之王」美國影星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他是著名演員、製片人、最喜歡鬧事的新聞人物;新娘璧克馥(Mary Pickford)是童星出身,美國最早最紅的女明星,也是當時最有名、最有錢的美國名女人。一九四五年這裡一度淪為前蘇聯傷患療養所,一九八九年十一月才再度開放。 德比飯店(Rezidence Derby)位於五號療養所西側,共和廣場就在它西面不遠,這是一家適合家庭較長期度假的公寓式旅館,除普通房外,還有十四組套房,包括廚房、餐廳、客廳,一至兩個漱洗間,以及其他客房應有的一切設備,無論逛街、泡溫泉都極為方便。連絡電話:420/17/7585677。 大象咖啡館(Café Elefant)位於舊草地 (Stará louka)街三十號,草地街之所以在當地聞名了二百五十年之久,因昔日這裡真的全部是草地,直到一六九○年才建立了二十二幢房屋。大象咖啡館就是最早的建築Strauss,這是一幢白色四層樓的古典建築,不管內部如何改裝,建築正面一直保持原貌,門楣上有一頭金色大象小雕像。大象咖啡館的出名,源自於一七八六年德國大文豪歌德(J.W. Goethe)選擇這裡作為他三十七歲生日宴會的場所。一八四八年代,捷克革命先進帕拉茨基(Frantisˇek Palack´y)等曾常在這裡聚會作策略討論。後來相襲成風為許多名家聚集逗留的所在,尤以幾位俄國騷人墨客,如杜斯妥也夫斯基、索忍尼辛等人最為有名,二十世紀初流亡期間都曾來到大象咖啡館發表論文及舒發牢騷,也是時尚眾多學者、音樂家聚會主要據點。 當地的商業區以市集(Trziste)廣場為中心,附近的街道上,各種商店、百貨鋪、咖啡館、劇院和電影院鱗次櫛比,商品也很齊全,玻璃製品、日用瓷器、卡羅維瓦利溫泉甜餅和貝赫洛夫(Becherovka)藥酒等土特產品,馳譽歐洲,物美價合理,尤其是波希米亞水晶玻璃十分漂亮,價格比布拉格要便宜得多。這裡溫泉有好幾種,有可以飲用、且有益健康的溫泉;有經驗的人多會自己帶杯子來喝泉水,不過通常觀光客會買一隻具紀念性的杯子來喝,所以飲溫泉用的陶瓷杯子也成為當地的特產。一家家專賣杯子的店舖,陳列著品質不同、造型各異、價格高低不一,戌P樣都漂亮可愛,上有值得永久珍藏紀念圖繪、字樣的杯子,使得來此一遊的人都難以抗拒。溫泉供飲龍頭上方,標示著成分不同的溫泉水,其實喝進嘴裡,真的是沒法辨別出口味有什麼不同。 溫泉附近的小街上有一家現做溫泉餅的小店,直徑十五公分左右的圓薄餅,味道像極了法蘭酥,但排隊購買嘗鮮和帶回國作禮物的人川流不息。 著名的貝赫洛夫(Becherovka)藥酒,是一八○七年一位英國博士弗羅比里(Frobrig)研發出釀造處方,經由他的朋友貝歇爾(Josef Becher)釀製而成,至今已有近兩百年歷史。這種酒的成分主要是用天然溫泉水加上二十多種香料,微甜順口,具有調養身體的功效;由於當地共有十二個已開發的溫泉,所以這種藥酒就被戲稱為「第十三溫泉」。 設於新城的溫泉酒博物館內,展示著該酒的起源、發展和釀製過程。 卡羅維瓦利還是有名的東歐影城,國際電影節中心是全城最高的建築物,建於一九七八年,坐落在距離商業區不遠的綠蔭深處。這幢有名的十七層現代化大樓,呈火柴盒式造型,外表為咖啡色,四周被綠茵茵的茅草和盛開的鬱金香簇擁著,充滿盎然生機,與全城古色古香的建築形成強烈的對比。大樓裡面的陳設極其考究,一樓是休息廳和咖啡館,地下一層是演出中心,上面十幾層是旅館兼療養院。每年七月間,這裡舉辦為期兩週的國際電影展,屆時名星薈集,遊人如織,是全城最熱鬧的季節和賺取外匯的高峰期。 大樓南端有一潭湖水,清風過處,波光粼粼,湖中對對天鵝遨遊,湖岸楊柳輕垂,美景天成,是市民們休閒的好去處。 捷克全國各地共有三十六個溫泉、泥療的大小城市,是有名的溫泉大國,其中又以風光旖旎的卡羅維瓦利最負盛名、蜚聲世界。全城共有七十多個溫泉,有十二處已開發為溫泉物理治療,分布在泰普拉河兩岸,隔不遠就有一口溫泉經過人工修建,泉口用一根自來水管伸出地面,泉水從地下兩百公尺深處噴湧而出,有的水柱高達十幾公尺,遠遠看去猶如白龍騰空,氣勢非凡;當水柱慢慢濺落,在陽光照耀下幻化成五光十色的彩虹,不僅吸引著遊客,還淨化了空氣,美化了環境。 噴泉每分鐘可噴出兩千多公升泉水,月噴水量達三百多萬公升,匯入泰普拉河,河面上常年飄散著熱騰騰的蒸氣,所以泰普拉河在捷克語中是「熱水河」之意。河水清澈透明,緩湧溫熱。泉水屬於鹹性,含有二氧化碳、鈉、氯化鈉和硫酸鹽等四十多種礦物質,如果把鮮花放在溫泉水中浸泡一年,可變成石花。 泉水的溫度各不相同,最低的為攝氏三十七度,最高的為七十三度,用以飲用、洗澡,治療風濕病、皮膚病、肝病、膽囊炎、糖尿病、心臟病和神經、消化、呼吸等系統的疾病。 溫泉附近建有二十多家溫泉旅館的療養院和現代化的浴療設施,還有室內游泳池及其他體育設施。病人經過醫生診斷後,由護理人員協助定時洗溫泉澡,然後進行人工按摩、透熱治療和超音波治療。對於某些患內科疾病的人,還要採用飲水療法,病人按照醫生指示,按時到指定的溫泉喝水,據說療效顯著。 卡羅維瓦利全城人口約六萬人,可是每年有來自世界七十七個國家約五萬人來此做較長期的治療休養,兩萬多人作較短期的拜訪。夏天旅遊旺季,遊客更是絡繹不絕。幾個世紀來,當地的溫泉吸引著德國、俄羅斯、捷克、歐洲其他國家的王公貴族,以及許多世界名人,包括彼得大帝、拿破崙、莫扎特、貝多芬、歌德、蕭邦、華格納、果戈理(Gogol)、馬克思、高爾基、托爾斯泰、席勒、李斯特、布拉姆斯、巴哈和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到此休養治療或泡過溫泉浴、作過泥療。 一號溫泉療養所(Lázné I)建於一八九五年,昔日以德文名字凱撒巴德(Kaiserbad)而聞名,位於普普大飯店和帝國大飯店之間的泰普拉河畔,是住入這兩大豪華大飯店的旅客必到之處。這座奢華建築無論內外都有許多新藝術風格裝飾,建築正面可以顯著的看到卡羅維瓦利醫生們的姓名,貝切(David Becher)是該地第一位醫生;入口處二座新文藝式立像,是浴療神效的人物代表。 院子裡的查理四世紀念碑是雕塑家斯威茨(Otakar Sˇvec)的傑作,另外三座塑像是卡羅維瓦利的三位領導者。室內有凱撒泉及許多浴療室,其中最豪華的一間是昔日凱撒.法蘭茲•約瑟夫(Kaiser Franz Joseph)一世經常在此泡浴、按摩的所在,溫泉浴部分建築在一九九四年曾予重建。一樓的桑德大廳(Zander Hall)是物理治療室,有許多物理治療機械,現由桑德(Adolf Zander)醫生駐診。 三號溫泉療養所(Lázneˇ III)是卡羅維瓦利第二古老的療養所,一百公尺長的新哥德式建築矗立在泰普拉河畔,優雅高貴氣派的宮殿式建築,任誰也看不出僅是溫泉浴池療養所。這是當地現有一至五號療養所中最著名的,同時也是卡羅維瓦利泡溫泉最有名的地方。這裡男女分浴,設有氣泡溫泉池、游泳池和有專門治療師在場治療的水療室;要進入水療室接受治療,必須先到櫃台另填單子。 符傑迪洛溫泉迴廊(Vrˇídelní Kolonáda)即熱溫泉迴廊(Hot Spring Colonnade),它的德文名字為Sprudel Colonnade,是當地內部最大、水溫最熱的古老溫泉,自古以來到此取水療病的病患不斷,十六世紀文藝復興初期就有詩人為文盛讚此泉的治病功效,所以很早就建了特別的棚蓋保護,後來又加建圍柵柱廊。 這裡以泉水噴出最高而聞名,水溫高達攝氏七十三度,以每分鐘二千公尺速度的強大水柱,自地下二千公尺往上直沖十五公尺高,每天噴出水量超過三百萬公升,但噴出時間不定,含豐富礦物質的高溫蒸氣環繞,形似天然的蒸氣三溫暖。一九七五年移除一八七九年原有的鐵圍柵,建成透明玻璃帷幕防護,並蓋了漂亮的迴廊,以第一位繞行地球軌道的俄國太空人加加林的名字而命名為加加林迴廊(Yuri Gagarin Kolonáda)。加加林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二日乘東方一號太空船進入太空軌道繞地球一周,歷時一小時二十九分成功降落成為英雄,俄國國內及當時共產集團國家許多街道、建物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之後他從事訓練工作,一九六八年在一次訓練飛行中墜毀罹難。迴廊的另一側設有兩個不同溫度的出水口,水溫為三十度、五十度,供人品嚐。 遊客中心就設在這個迴廊中,有懂英文的服務人員作登記買票、遊覽導引及介紹住宿和溫泉治療浴等。電話:3222994。 莎多瓦溫泉迴廊(Sadová Colonnade)位於德沃夏克公園側,建於一八八一年,是由兩個青銅圓頂涼亭連接著的白色長廊。溫泉位於迴廊後方白色建築物的地下室,有條小通道進入,是當地第一個溫泉療養所,建成於一八五五年,曾有一段時間提供軍隊使用,現在是全市十二個可以直接飲用的溫泉之一,泉溫為攝氏四十七度,每分鐘噴出九公升水量。 磨坊溫泉迴廊(Ml´yynská Kolonáde)建成於一八八一年,因附近原有磨坊而得名,共包括五個溫泉,由布拉格國家劇院設計者日特克(Josef Zitek)建造,是當地最典雅、最美的溫泉迴廊,也是音樂活動的場地,每天下午三時半至四時半的音樂演奏會,不但水準高、而且還是免費的。由中殿、側廊和一百二十四根石柱共同組成,廊柱上有十二個古典雕像,分別代表十二個月份。迴廊四周建有花壇、散步道及治療用的溫泉飲水場,廊柱間擠滿邊喝泉水邊聽音樂的聽眾;據說,飲泉水的正確方法是喝一口、走一兩步,這樣走走喝喝,配合身體的活動,才能發揮溫泉的療效。廊外的廣場上,人們三丹邪s地坐在花台邊,優閒地享受所謂「有喝又有聽」的口耳之福。 市場溫泉迴廊(Trzˇní Kolonáda)建成於一八八三年,是當地少見的瑞士建築設計,白色的柱式結構、屋簷、門緣都有精緻的雕刻,遠看如同鑲上縲絲花邊,十分雅致,內有市場溫泉和查理四世溫泉。查理四世溫泉就是傳說中查理四世首先發現卡羅維瓦利溫泉之處,它的上方有面銅製版畫,正是描繪傳說故事中的情景。由這裡順著河邊南行,是溫泉分布特別多的地區,查理溫泉旁還有現在已不再流水的上城堡溫泉舊址、女神溫泉和岩石溫泉等昔日權貴聚會的溫泉場所遺址多處。 城堡塔(Chateau Tower/Zámeeká veˇzˇ)位於市場溫泉迴廊後方的山丘上,原係查理四世城堡的一部分,是昔日守衛城堡的基地,呈高聳的哥德式建築造型,以前每逢有貴賓蒞臨溫泉療養,塔上就會吹號角以示歡迎。後來城堡燬於大火,只留下殘塔,現已修復改為查理四世餐廳,室內有四十六個座位,露天有七十個座位,生意不錯。 三個摩爾人之屋(Du°m U Tri Moureninu°)位於大西洋飯店對面,歌德在一八○六年至一八二○年的十四年中,前後在這裡住過九次,現在牆上還有銅鑄牌作為紀念。附近的「莫扎特之屋」,是一幢嫩綠色的五層樓建築,也是歌德在一七八五年居住過的地方。 市立博物館(Meˇstske Muzeum)陳列許多歷史文物和波希米亞玻璃,從中可深入瞭解卡羅維瓦利的發展與淵源,以及美麗似水晶般的波希米亞玻璃在歐洲受重視的今昔。 東正教堂 (Pravoslavn´y Kostel Sv. Petra a Pavla)是一座建於一八九三年至一八九八年的東正教堂,這類型教堂在捷克境內並不多見,當時是為了吸引俄國人來此做溫泉療養而建造的,擁有五個金色洋蔥頭塔頂,是白色與艷藍色相間漂亮的拜占庭式建築,廊柱上精緻的雕刻、華麗的壁畫及聖像畫都令人讚嘆。 聖瑪利教堂(Kostel Sv. Márˇí Magdaleny)位於市場溫泉迴廊附近,是由捷克巴洛克名建築師丁岑霍費(K.L. Dienzenhofera)於一七三三年至一七六六年所建,藍色屋頂白色牆壁,是當地最美麗的巴洛克式教堂建築,教堂內供奉兩尊聖母像。 卡羅維瓦利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幽靜的療養區內,不僅處處有查理四世的足跡和大理石雕像,還有許多遊歷過這座溫泉城的各國社會名流故居、博物館和雕像等,包括德國名作家歌德(J. W. Goethe)、德國最偉大的詩人戲劇作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世界最偉大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十九世紀最主要小提琴大師及作曲家義大利的帕格尼尼(Niccoló Paganini)、十九世紀俄國名作家果戈理(Nikolay Gogol)、第一個聞名世界的捷克波希米亞作曲家德沃夏克(Antonín Dvorˇák)、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出生於波希米亞的名博物學家霍盧布(Emil Holub)、奧地利名小說家卡夫卡(Franz Kafka)、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任總統馬薩里克(Tomásˇ Masaryk)、曾六次擔任聯合國理事會主席及捷克第二任總統的貝奈斯(Edvard Benesˇ)、一九六八年當選總統的斯沃博達(Ludvík Svoboda)、第一個進入宇宙的俄國太空人加加林(Yury Alekseyevich Grgarin)等,都在此留下蹤跡和紀念物,當地許多區域名稱、道路名稱也以這些出色的人物命名。 馬克思紀念館(Karl Marx Museum)位於老城塔附近,是共產主義創始者之一的德國革命家馬克思曾住過的宅邸,他於一八七四年至一八七六年間,兩次攜女兒來此療養。這幢兩層的普通樓房背靠巍巍的青山,樹木蔥蘢,在藍天白雲襯托下顯得格外典雅莊重,門前一條用鵝卵石鋪成的馬路,帶著風化了的斑斑痕跡蜿蜒通向鬧市,門旁的牆壁上鑲著馬克思的頭像,居室裡的原陳設仍完好無損。 莫塞爾(Moser)玻璃廠是捷克最著名的波希米亞藝術玻璃製造廠,成立於一八九二年,由著名玻璃製品藝術大師莫塞爾(Ludwig Moser)一手所創辦,他製作的磨花玻璃器皿和藝術品造型新穎,被譽為捷克最夢幻的工藝品,是歐洲王室和貴族珍貴的裝飾品和舉行盛大宴會的器皿,來自世界各國王公貴族的特別訂單,使這家工廠名揚歐洲。 全廠共有四百二十名員工,大都畢業於專科學校和大學,設計人員大部分來自布拉格工藝學院玻璃美術設計專科班,他們熟練的技藝和高超的本領,每年要生產三百五十多種不同的產品,其中百分之八十銷往西歐、中東、美國和日本等,特別是生產的磨花酒器,至今仍為許多國家元首舉行宴會時所用。這個位於卡羅維瓦利Kpt. Jaroˇse 19號的工廠,給這座溫泉城增添了幾分迷人的魅力,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在遊覽了風姿獨特的溫泉城後,總要在這家玻璃廠的博物館內參觀一番,以飽眼福。 莫塞爾玻璃博物館(Muzeum Moser)位於莫塞爾玻璃廠生產大樓南端,是一幢典雅別致的建築物,館內一排排的陳列櫥裡,擺著各式各樣的玻璃製品,琳琅滿目,成套的酒具就有近百種,那些裝食品和水果的磨花玻璃盤、各種款式的花瓶、煙灰缸、首飾盒和造型奇特的藝術品,更是不勝枚舉。在專門的大陳列廚裡,存放著為英國女王、約旦國王、史達林、丘吉爾和羅斯福等世界各國元首特製的餐、酒具複製品,還有為知名藝術家和電影明星所製器皿的樣品。 展覽大廳左側的特展室,陳列著工廠一百多年來生產的玻璃精品,都曾在國際展覽會上多次榮獲金獎,是莫塞爾藝術玻璃廠的殊榮和驕傲,也是國家工業發展史上的實證,極為珍貴,因此平日並不開放供人參觀。在這些晶瑩剔透、多姿多彩的玻璃製品上,磨刻著一幅幅鐫永美麗的花紋或栩栩如生的畫作,凝聚著藝術家的靈性和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出別具一格的藝術品,使莫塞爾廠的玻璃藝術燦爛輝煌、歷久不衰。連絡電話:017/34161360。


瑪麗亞溫泉市風光旖旎


瑪麗亞溫泉市(Mariánské Lázné)昔日以德文名字瑪利巴德(Marienbad)而聞名歐洲,是全國第二大溫泉療養勝地,也是國際會議中心。一一九三年泰普拉河附近的一所修道院及一位醫生,在河畔發現含豐富礦物質的溫泉,他們用泉水及溫泉泥為百姓治病而開啟瑪麗亞溫泉市成為溫泉與旅遊名鄉的源頭。 由於此城西距德國僅二十公里,戰略地位重要,自一一九三年捷克貴族統治後便開始幾百年烽火相連的歲月。一五二八年,斐迪南國王對這種具療效的溫泉水及溫泉泥大感興趣極力推薦,使這裡的溫泉廣為人知,致使人口大增而設鎮。十八世紀時,當地的修道院院長開始利用溫泉為前來作宗教儀式的信徒治病。 十九世紀以後,大批王公貴族來到此地大興土木,一九二○年左右這裡變成一個羅曼蒂克的大公園,河畔和森林中建造了不少華宅和別墅,許多世界名人如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高爾基、果戈理、屠格涅夫,發明家愛迪生、波蘭鋼琴家蕭邦、挪威名小說家易卜生、德國作曲家華格納、奧地利精神病理學家佛洛伊德(S. Freud)、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專門來此減肥浴療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和奧皇約瑟夫•弗蘭茨等,都曾不遠千里來此度假療養過。 市內至今還遺有高爾基故居、蕭邦故居,每年八月份舉辦的蕭邦節,會舉辦音樂性紀念活動;德國大文豪歌德一八二一年以高齡七十二歲來訪遊而愛上了此地,並為當地飯店老闆十六歲的女兒寫了一首情詩,收集在他的「瑪利巴德挽歌(Marienbad Elegy)」之中。歌德在這裡安度晚年,他當時所住的哥德式樓房已闢為歌德博物館。一生憂鬱孤僻的卡夫卡,在一九二四年死於肺結核病之前,在此地與鮑爾菲麗絲(Bauer Felice)在一起的短暫日子,是他最快樂的時光。 這個約有三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十二度四十二分、北緯四十九度五十八分,位於卡羅維瓦利西南五十六公里、坐落在西波希米亞的森林盆地中,瀕臨伏爾塔瓦河支流泰普拉河,是捷克西北部邊陲城鎮,西距德國僅三十多公里。鐵、公路交通非常方便,由布拉格中央車站開往德國紐倫堡或法蘭克福的火車都經過這裡,每天六班,車程約三小時;從比爾森來此車程只要七十分鐘;也有鐵、公路與卡羅維瓦利相通,至海布每半小時有一班巴士來往。市內交通以巴士為主。當地經濟以木材業和觀光業最為興旺。 瑪麗亞溫泉市雖較卡羅維瓦利開發為晚,但素有「園中之園」的美稱,海拔五六七公尺至六二六公尺,夏季平均氣溫為攝氏十六度,涼爽宜人,冬季為零下三至零下七度。 約四十處溫泉源沿著寬約二十公里的森林帶分布,這裡的溫泉聞名是使用天然資源的得法,成立了礦泉運用基金會,同時也由於四周森林密布,如畫美景,擁有清新優美的自然環境,漫步於山坡路上便可以看到整片的樹林和公園,令人身心舒暢。途中還可欣賞建於十九世紀的英國式、俄國式教堂。山坡路盡頭有整排建築精巧的飯店、療養院,色彩亮麗,有淡綠、粉橘、淡藍、白色或米黃色。 市內的觀光旅館大都建於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設備齊全清潔高雅,有的還附設高爾夫球場。布拉格宮(Praha Palace)飯店是當地最高級的觀光旅館,附設夜總會、酒吧和快餐廳等。蝴蝶谷(Villa Butterfly)是四星級大飯店,有九十六間高級客房、別致的是它的屋頂邊緣矗立了多座塑像。 此外,怡東(Excelsior)飯店和距市區五公里的青年旅舍(Junior Hotel Krakonos),以及市區大街上許多房租較便宜的飯店,遊客可各取所需,也可至Hlavni路旅遊中心請他們代訂旅館。電話420-1652170。來此度假的有世界各國的遊客,其中以德國人居多。 口味吃起來像法蘭酥的溫泉鬆餅是此地很受歡迎的特產,往往要大排長龍,才能一嚐最新鮮鬆餅的味道。這種直徑十五公分左右的大圓鬆餅,是用麵粉、雞蛋、奶油和膨鬆劑,加入當地的溫泉水調和,煎成餅皮,中間夾薄薄的奶油或巧克力,鬆脆香甜,尤其適合老人和小孩。一八五六年便開始生產,已有近一百五十年歷史,口味獨特,非常暢銷。 瑪麗亞溫泉市共擁有一百多處溫泉源,沿著市區最熱鬧的主要道路Hlavni trida,沿途就可發現不少溫泉分布其間,道路西邊有許多十六世紀以來的典雅精緻建築,以及布置雅致的水晶店與珠寶店,商品繁多令人眼花撩亂,價格比布拉格便宜,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購買。路東邊的市區公園擁有幾處溫泉源頭,環境優美,是市民們休閒的好去處。名音樂家蕭邦故居就在這條路的四十七號。 市區的四十三個溫泉,每個溫泉的溫度和所含的礦物質都不相同,泉水中一般都含有鹼和鐵,適於治療消化、呼吸和神經等系統的疾病,還可以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利用冷泉和溫泉交替沐浴,達到養顏美容健身的效果。 溫泉迴廊(Colonnade/kolonáda)建於一八一八年,宏偉華麗,是小鎮最大的新巴洛克式長廊,分為南北兩部分,北端是羅馬古典式建築的十字泉(Krizovy Pramen),兩層樓的建築圍繞著城中所發現的第一座溫泉,是為紀念發現此泉療效的女博士尼赫爾(J.J. Nehr)所建。這座溫泉含鹽分,擁有多種礦物質,對於腸胃病極具療效,許多人常年喝溫泉養生,每日都定時來此喝上一杯。溫泉長廊裡滿是邊聊天邊飲泉水的民眾和觀光客,非常熱鬧,就像是在開聯誼會。 迴廊優雅美麗的風格、精緻鏤空的窗櫺和畫家約瑟夫•威勒(Josef Vylerel)所繪的精美壁畫,令人著迷。許多大型聚會、舞會,演奏波希米亞音樂,還設有多種礦泉水龍頭,並有專人負責咨詢。 南端的音樂噴泉(Zpívající Fontána)直徑達十八公尺,每二小時一次噴泉水柱會隨著古典音樂翩然起舞,經常變換不同的形象風貌,非常浪漫,每年八月的蕭邦音樂節播出音樂以蕭邦作品為主,飄出悠揚的樂章。 魯道夫溫泉(Rudolfu°v Pramen)位於音樂噴泉的南端,這裡的水質含氧化鐵,其他的礦物質不多,適於飲用。由於出水豐沛,成為十字泉及卡洛琳兩溫泉的源頭,泉源上方有仿希臘新古典風格建築的木製走廊,優雅大方。 新溫泉療養所(Nové Lázné)開幕於一八九六年,是一座非常氣派的建築物,很多遊客為了做溫泉療養而來瑪麗亞溫泉市,都會選擇來這裡做一週或更長期的療程,短暫停留的人也可以選擇一小時至一天的短時間治療,費用約七至二十美元,非常合理。 聖母升天教堂(Katolicky Kostel NanebevzetK´ P. Marie)是一座雙塔的哥德式天主教堂,也是當地最大的教堂,每到黃昏時分就會傳出鐘聲,使整個溫泉城顯得格外安詳。 聖符拉迪米爾教堂(Kostel sv Vladimíra)是一座建於一九○一年的美麗拜占庭式東正教堂,擁有一面令人驚嘆的瓷聖壁。 在通往溫泉公園的路上,矗立著一九四五年五月六日美軍解救此地危機的紀念碑,當地的市政廳也值得一遊,市內的賭場也已改為社交俱樂部。 鋼煤城奧斯特拉瓦 奧斯特拉瓦(Ostrava)是捷克第三大城市、著名的鋼、煤都。一二六七年奧洛摩茲主教開始在此興建城堡和教堂,後逐漸發展為城鎮。在歷史上長期以摩拉夫斯卡•奧斯特拉瓦(Moravska Ostrava)而聞名,意思是「摩拉維亞人的奧斯特拉瓦」,直到一九四五年才改為現名。一七七○年廣大的煤區已經開發,至十九世紀中期已逐漸建立工業城市的基礎。 這個擁有三十五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十八度十七分、北緯四十九度五十分,位於捷克東部的上西里西亞煤田南端,地處奧斯特拉維茨(Ostravice)河和奧得(Odra)河的交匯處,北距波蘭只有十五公里,是捷克的邊關重鎮。 由於附近地區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及地處奧斯特拉瓦-卡爾維納(Ostrava-Karvinaˇ)煤礦中心,隨著煤礦的開採,從一八三○年起就成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主要的重工業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重創,獨立後成為全國最大的煤礦中心和鋼鐵工業中心,也是全國最主要的重工業地區,全國一半以上的冶金工業集中於此,居民多數是鋼鐵工人和煤礦工人,工業鼎盛。 這裡素有「摩拉維亞大門」之稱,是捷克東部重鎮和鐵、公路樞紐,交通發達。市郊的民航機場有班機飛往華沙和布拉提斯拉瓦,每天有班機往返布拉格;鐵路交通便利,是維也納至華沙國際鐵路線上的主要樞紐站之一,有支線與鄰國斯洛伐克的鐵路網相連,每天有十多班火車通往布拉格及奧洛莫烏茨。公路網更是四通八達,不僅可以和國內各城市相連,還可通往波蘭和斯洛伐克。 大奧斯特拉瓦是一個毫無計劃擴展的大城市,包括郊區在內總面積達一千多平方公里,但可參觀的僅是市南端極小部分的納德拉薩尼(Nádraˇzní)。奧斯特拉瓦|卡爾維納煤區是全國最大的煤田,煤礦總儲量超過六十億噸,每年出產的硬煤佔全國總產量的百分之八十。 這個重工業城市又有「鋼都」之美稱,每年出產的生鐵佔全國總產量的百分之八十七,鋼佔百分之七十九,鋼材佔百分之七十五。城郊建有三家規模龐大的鋼鐵聯合企業:維特科維采冶金工廠創辦於一八二九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每年已能生產一百萬噸鋼;另外兩家是孔齊澤(Kuncˇice)鎮的特日奈茨鋼鐵廠和採用高度自動化生產線的新冶煉廠哥特瓦爾德(Klement Gottwald Foundry),以致現在奧斯特拉瓦能夠發展成為全國第二大工業中心。 當地機械製造和金屬加工業也很發達,主要生產煤油廠機器、化工品、電子設備、運輸設備、水泥等,有肉類加工、穀物加工、釀酒等工業,以及開採機械、火車車廂和汽車等。 市區建設既古典又現代,新舊建築融合並存,優雅美麗,是捷克東部地區文化中心。市內文教機構眾多,設有國立礦產及冶金學院、師範學院,以及藏書豐富的大圖書館、古典的美術館。還有大小劇院多家,演出音樂會、歌劇、芭蕾舞等。市交響樂團定期舉行演奏,是全國有名的團隊之一。 德沃夏克劇院(Divadlo Antonína Dvorˇáka)是全市最漂亮、特殊的劇院,位於斯美塔那廣場(Smetanovo nám)一號,半列柱形建築的正面,猛看極像美國的林肯紀念堂,更神似希臘神殿;每當夜幕低垂,夕陽餘暉掩映,或至夜間燈光照射,益顯其雍容華貴。劇院內部設計特殊、裝潢富麗堂煌,演出世界名劇、歌劇及芭蕾舞。連絡電話:069-5151120。 茲林市是世界名鞋城 茲林(Zlín)市曾一度改名為哥特瓦爾德 (Gottwaldov),是捷克東南部城市,因生產世界著名的巴佳鞋廠而成為摩拉維亞重要的工業中心,是一座規劃良好、現代化的城市。這裡在一百多年前還是個默默無聞的小鄉村,一八九四年,實業家托馬斯•巴佳(Tomaáˇs Bat’a)來此創辦巴佳皮鞋廠,他以慈善家的心態來發展企業,為工廠的員工建立一個住宅、娛樂和運動設施完備的生活環境,致而發展迅速。 後來他娶了奧匈帝國宮廷御醫的女兒為妻,透過岳父在宮廷中的人際關係,包攬奧匈帝國軍用皮靴的生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奧匈帝國大量訂購軍靴,使巴佳鞋廠的生產量倍增,獲得鉅額利潤,一躍成為捷克最大的皮鞋廠。由於巴佳的擴展,使得茲林市在一九一○年至一九三○年之間,人口驟增至三萬六千多人。繼之巴佳皮鞋廠憑藉雄厚的資本,陸續擠垮其他皮鞋廠,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幾十家分廠和銷售店,成為國際性的製鞋壟斷大企業,當時中國上海、南京也都有巴佳皮鞋店。 一九四九年捷克成為共產體制後皮鞋廠被收歸國有,更名為光明(Svit)皮鞋廠。同時期這個城市也與西鄰十公里的鞣皮業中心奧特洛科維茨(Otrokovice)市合併,以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哥特瓦爾德的名字命名設市,直到一九九一年才恢復原名。 這座鞋城坐落在東經十七度四十分、北緯四十九度十三分,地居捷克東南角茲林州西喀爾巴阡山脈的山前地帶、摩拉瓦(Morava)河谷東坡,瀕臨德熱弗尼采(Dˇrevnice)河注入摩拉瓦河的匯流處,西距布爾諾市八十七公里,東往斯洛伐克不到四十公里,有公路與周圍的城市相連。 城市依山傍水,四周丘陵起伏,林木繁茂。市內綠草如茵,群芳爭艷,盛開的鬱金香和石竹花散發著薰人欲醉的芳香。綠樹簇擁的幢幢樓房和庭院,錯落有致地點綴在馬路兩旁,街道上隨處可見五顏六色的皮鞋廣告,突顯出這個城市的特色,也似乎在告訴人們「這裡是世界鞋城」。 茲林全市約八萬名居民中有兩萬二千人是巴佳皮鞋廠的職工,百分之八十的家庭都有人在這家皮鞋廠或所屬單位工作,是名副其實的鞋城。這是一座經過著名世界城市規劃師科比西埃(Le Corbusier)、科特拉(Koteˇra)、羅倫克(Lorenc)等人特殊設計的城市,市中心聳立著巴佳皮鞋廠宏偉的十五層總部大樓,城市的其他建築都以這幢大樓為中心向四面延伸,甚至於連郊區的結構都能一氣呵成。 巴佳皮鞋廠現有十二家分廠、五幢生產大樓、幾十條生產流水線,實行專業化分工,年產皮鞋一億零五百多萬雙,約佔全國皮鞋總產量的百分之四十,其中除百分之三十五供國內市場需求外,剩下的百分之六十五出口國外,遠銷世界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巴佳牌皮鞋色澤光亮、皮質柔潤、花樣繁多,在國際市場上還贏得外型美觀、舒適耐用的讚譽。 廠區內環境整潔,廠房高大明亮,一條條生產線分工精細,從下料到最後的成品,乃至包裝幾乎全部是機械化作業,自動化程度達百分之九十以上,每分鐘可生產三百七十多雙皮鞋,所有員工都經過專科技術學校訓練。近百名專家和技術人員從事皮鞋研發設計、工廠管理和參加生產計劃制定等工作,隨時注意搜集國內外的皮鞋流行趨勢,廣泛徵求消費者意見,針對人體功能、各行業需求不斷更新款式,以保持在市場上屹立不搖的地位。 巴佳鞋廠附設的鞋靴博物館(Obuvnické Muzeum)在巴佳總部十五層大廈的地下室,規模龐大,號稱「世界最大的鞋類博物館」,每年展出兩千多種花色和式樣的鞋,人們在此可以看到各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皮鞋,從最古老的至最新潮的皮鞋一應俱全,甚至還可以看到中國蒙古族牧民穿的皮靴。 陳列室高大的玻璃櫥窗裡,還擺著工廠生產的各式各樣皮鞋樣品,琳琅滿目。每年都要展出大量的新式皮鞋,設計師根據大多數人的腳型設計出來的皮鞋,要經過嚴格的科學鑒定後才能投產;如女式高跟鞋後跟的高矮設計就非常講究,既要穿起來高雅大方,又不能使腳變形引起不良反應。 鞋廠的正門對街,是專門出售巴佳牌皮鞋的門市商店,貨架上擺滿了各個季節、不同場合所穿的男女皮鞋,價格比別處便宜。此外,市內還設有屬於皮鞋廠的飯店、旅館、醫院、學校、體育館和科學研究所等。 西部邊陲重鎮海布 海布(Cheb)市是捷克西部最古老的波希米亞城,經緯度為東經十二度二十二分、北緯五十度四分,位於卡羅維瓦利州西南部,瀕臨拉貝(易北)河支流奧赫熱(Ohrˇe)河,東往布拉格一百七十五公里,東北至卡羅維瓦利市四十二公里,西距德國邊界不足十公里,是西部邊境重要城市。 這裡雖是捷克領土的最早居民點,但是由於地處捷、德邊境,一直是兩國爭執層出不窮的重大政治事務的焦點地區。最早的建築是由斯拉夫人所建的一座堡壘,逐漸發展為鎮、為城市,自十二世紀起兩國就一直為爭取這裡的統治權而時起衝突。一一六七年捷克國王腓特烈將堡壘改為皇宮,一三一四年捷克國王盧森堡的約翰王得到海布,城市發展快速,成為波希米亞及巴伐利亞之間蓬勃一時的商貿中心。後來逐漸被普熱美斯王朝掌握,一三二二年成為波希米亞的部分。 在胡斯宗教改革戰爭中,這個城市曾經被當作贖金以交換人質。由於它的戰略地位,在歐洲三十年戰爭中成為拉鋸戰的戰場,城市受創嚴重。一六三四年二月哈布斯堡的華倫斯坦將軍在這裡被暗殺,咸認為這是腓德烈二世所主導。 十九世紀附近浴療的興旺使得城市再度復興,但這裡德國居民人數的眾多,形成泛德主義的溫床,一九三○年代海布的德國居民人數已超過捷克人,德裔主張併入德國,這就是法西斯德國的源頭,一九三八年曾張開雙臂歡迎德軍的入駐。二十世紀民族主義意識高張,雖然當時海布已有自己的武力,但無法阻止兩次德、捷人民種族對立的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絕大部分德裔居民被驅逐回國,所以現在當地居民大多數是捷克人。市內工業有自行車、摩托車、農機、紡織品、地毯、皮革製品和啤酒等。 這個城市陸路交通非常發達,是全國最大的邊境鐵路中心,共有五條鐵路主幹線在此交匯,為捷克通往德國及歐洲其他國家的重要門戶,從這裡乘火車往東北經卡羅維瓦利、莫斯特、烏斯季,可往德國的德累斯頓;往東途經瑪麗亞溫泉市、比爾森、貝龍,可抵布拉格;往南可以連接德國古城雷根斯堡;往西南可至德國名城紐倫堡。公路交通四通八德,每天四班車往布拉格比坐火車更方便快速,六至八班至卡羅維瓦利和瑪利安溫泉市、四班至比爾森,以及多班通往國內各大城市,也與德國公路網相連。 市內的街道富濃厚的德國色彩,有許多羅馬式及哥德式建築,到這裡遊玩和消費的德國人很多,舊市街上滿是露天咖啡座和各式各樣的商店,街心公園種滿了各色玫瑰花,奼紫嫣紅,爭妍鬥艷,極為悅目。 斯帕利斯克(Sˇpalícˇek)即大樓的意思,是一幢建於十六世紀的後哥德式建築,位於市中心的Námˇestí Krále Jiˇrího z Podˇebrad廣場,這裡是昔日的市場,許多爭執都發生在這裡,在廣場上眾多半木造猶太商人的房舍之間,這座大廈特別耀眼。 帕海貝爾屋(Pachelblu°v du°m)位於廣場北端的四九二號,是一幢粉紅色文藝復興式豪宅,這裡曾發生轟動一時的大事,捷克皇家大元帥華倫斯坦(Albrecht von Wallenstein)是斐迪南手下戰功彪炳的大將,恃功而驕,被斐迪南二世派人於一六三四年謀殺在這幢建築中。 海布博物館(Chebské muzeum)設在美麗帕海貝爾屋內,一樓藝廊展示二十世紀繪畫,內容為描繪城市的形貌。二樓展出完整的考古資料,所陳列的圖片和早期城市面貌圖及各種文物,使遊客對這個城市的歷史有全面的瞭解,可惜都沒有英文說明。展覽場有一間華倫斯坦臥房實體模型,張貼一張當日他被謀殺時事件經過的圖表。 博物館後面矗立著聖尼古拉(St Nicholas/ sv Mikuláˇs)教堂,是始建於十三世紀的羅馬式長方形建築,現為高大的巴洛克式建築,外觀雄偉壯麗,其內柱廊上遺有昔日珍貴壁畫。 海布堡(Cheb Castle)為最值得參觀的名勝古蹟,紅磚建造的羅馬式宏偉建築完成於十二世紀,是波希米亞最大的城堡和當時重要的軍事要塞,現在這個城堡的大廳頂部已坍塌,只有東北角的城牆卻依然存在,城堡內的其他建築物,如壯麗的早期哥德式小教堂,可以登高一覽市景的黑色多角樓等乃保存完好,城堡每年只在四月至十月開放,供遊客參觀。 市內還有十一幢建於十三至十五世紀的樓房,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此外,早期羅馬式的聖方濟各會修道院和哥德式的巴爾特列米教堂等,也是當地主要的名勝古蹟。 金日瓦爾特(Kynzˇvart)夏宮為市郊最有名的古蹟,是一八二一年出任奧地利首相的梅特涅(Wenzel L. Metternich)於一八二○年至一八三三年重建為經驗主義風格的華宅,坐落在綠草如茵的坡地上,四周圍繞著茂密森林,環境優美;內部裝潢富麗堂皇,設有音樂廳、大書房和藏寶室,一度還成為奧地利的國王行宮。 梅特涅於一八二八年在這所華屋內將自己的蒐集成立了一個博物館,展出包括自然史文物、錢幣,歷史上著名的奇物、設計物、手工藝品、名畫、大理石雕塑、古希臘系列文化、東方藝術品,以及各種武器,種類繁多,內容豐富。連絡電話:0165-691269。 古城捷斯基布傑約維采 捷斯基布傑約維采(ˇCeské Budˇejovice)是南波希米亞州首府,也是南波希米亞地區的文化經濟和工業中心及最大城市。昔日在這片濕地上的是一個城防堡壘,一二六五年由當時的波希米亞國王普熱美斯王朝的鄂圖卡二世 (Otakar II),在城北八公里建造赫魯波卡古堡而建城,此後三百年波希米亞皇室都住在這個古堡內,以此城為其根據地。十四世紀成為南波希米亞最富裕權威的城市,財富來自採挖銀礦及貿易,許多漂亮的文藝復興式建築都是在這時建成的。當時不但最重要的鹽要經由這裡輸往歐洲各地,附近銀礦場所產的純銀也在此地集散,十六世紀時已發展成頗具規模的工商業城市。之後市內又興建了一些精美建築,包括十六世紀興建的皇家造幣廠。 在歐洲三十年戰爭中未能倖免於難,一六四一年大火摧毀整個城市,此時銀礦也已挖罄,造幣廠也關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地利身為戰敗國被迫將這個古城割讓給捷克斯洛伐克,雖然這裡的居民半數是德國人,但一直和平的共存達一個世紀,德國居民直到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才遣送回國。 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十四度二十八分、北緯四十八度五十九分,位於捷克盆地中部伏爾塔瓦(Vltava)河和馬爾謝(Malˇse)河匯合處,北距布拉格一百四十五公里,南距奧地利邊境約四十五公里,正好地處維也納與比爾森中間,是中歐的交通樞紐。 這座擁有人口十萬的城市具有濃厚的中世紀風味,是捷克境內最具德國氣息的古城,但讓它揚名於世的是科伊羅爾(Kohiy Noor)牌碳心鉛筆,另一樣產品那就是世界聞名的百威(Budweiser)啤酒,現在仍然是捷克出口量最大的啤酒。電7705201登記,即可預約付費作九十分鐘的參觀該廠生產過程,並品嚐所生產啤酒,當地出產的瓷器也很有名。 對外交通便利,早在一八三二年歐洲第一條以駕馬車原理規劃建成的鐵路,就是以此地為起點直通奧地利的林茨(Linz)市,全長一百二十八公里,是當時歐洲最長的鐵路,直到一八七二年才改為蒸汽機火車頭。由布拉格出發前往奧地利的火車每天有三班經此,車程約二小時;有二班火車經比爾森(二小時)、卡羅維瓦利前往德國。公路交通四通八達,公路車站在西區東邊火車站附近,六至八月旅遊旺季,每天都有班車至奧地利;國內線有班車至布爾諾一八二公里,車程四小時;至泰極一○○公里,車程二小時。 在住宿方面,有四家豪華觀光大飯店,但一般旅館和民宿也很清潔整齊、設備不錯,不過最好請遊客中心的服務人員代為預定,以免由於語言的障礙引起不愉快。 市內最具代表性的旅館是梅利•皮佛瓦飯店(Hotel Mal´y Pivovar),客房潔淨舒適,還有一個膾炙人口、讓老饕動心的美味餐廳,以南波希米亞鄉土料理見著,除了可以享受直接從啤酒廠送來價格便宜的啤酒外,還可以吃到當地湖河出產的活鯉魚,整隻烤野鴨、野兔、全雞和烤豬腳。波希米亞豬腳比德國豬腳更好吃,捷克烤豬腳用木頭砧板端上桌時,香氣四溢,烤得金黃色的外皮,沸騰的皮下油還在滋滋跳躍,切開裡面八分熟的肉鮮嫩柔軟,令人食指大動。電話:7313285。 茲福(Zvon)飯店也在普熱美斯鄂圖卡二世廣場上,不僅地點適中方便,還有備受稱道的服務水準,電話:7311383。飯店附屬餐廳的自助餐(Bufet)十分高級,是當地聚會的最佳選擇。波希米亞(Bohemia)旅館位於市中心廣場北面赫拉德布尼(Hradební)20號,以及與Utrˇí Ivu°路同名的旅館。德沃夏克(Dvorˇák)旅館坐落在商店專賣店、餐廳林立的中心廣場區,三十三個客房設備豪華,可提供優雅高級的服務。 瑪斯內•卡拉米(Masné Krámy)就在廣場西北角巷內,是當地很有名的餐廳,其名氣是來自餐廳本身的建築和一流的料理。這裡曾是一三六四年的肉類和麵包市場,一五五四年改建成文藝復興式建築,一九五三年後改為餐廳和啤酒館。廣場東南角巷內則有Uzenárˇství Labuzˇník,這家餐廳的三明治、沙拉和各種佐料的肉食都十分有特色,而且也很可口。 這座人口十萬的美麗古城市,四周群湖環繞,風景優美迷人,市內街道整齊,房舍古香古色,有許多中世紀義大利風格的建築物,所以有「波希米亞的佛羅倫斯」美稱。其中羅斯諾瓦(Hroznova)街往西一直到舊城邊緣的環城河為止,沿途林立著保存完好的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建築,走在這些優雅建築的拱門廊道之中,幌若進入中世紀。這一帶餐廳和酒吧最多,也是觀光客麇集的所在。 契斯卡(Cˇeska)和旁斯卡(Pansk´a)是市內兩條迷人的小街。契斯卡街又稱為波希米亞街,兩旁色彩艷麗的建築展現出波希米亞傳統風貌,牆壁上的繪畫裝飾和屋頂山形牆的參差充滿趣味和誘惑力;旁斯卡街又名貴族街,但它卻非常純樸、寧靜,沒有絲毫華麗綴飾。街盡頭的拉班斯泰因塔(Rabenstein Tower),是從十四世紀就保存下來的防禦監視哨塔。這一帶有許多紀念品店、酒吧和咖啡屋藏身在古老的花園宅院後,一不留神就會錯過。 普熱美斯鄂圖卡二世廣場(N´am Prˇemysla Otakara II)是一個長寬各為一百公尺、面積十萬平方公尺的正方形大廣場,四周有全市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築群,顏色鮮艷不一、美麗講究,每一幢房屋都建有哥德式拱廊,組成一個環形廊道,使廣場成為歐洲少數最大、帶有拱廊的廣場之一。古建築二樓以上各層多採文藝復興或巴洛克式建築風格,但浮雕樸素,屋頂的山形牆幾乎全是簡潔的三角形,邊緣呈「S」字型彎曲,融合了波希米亞風格的文藝復興式造型,窗台和屋簷也只有簡單的幾何及弧形裝飾,都是值得觀賞的經典建築。 廣場四周建築物前為汽車停車位,中央是捷克最大噴泉的巴洛克式參孫噴泉(Samson’s Fountain/Samsonova Kaˇsna),是根據大力士參孫降獅的神話而設計,不僅是廣場的裝飾,還汲引伏爾塔瓦河的河水供給全市的用水。噴泉水池周圍的鍊柵外,有長條凳供遊人休憩。 廣場地面是大塊的水泥地磚,只有一個像貓頭大小的漂泊石(Wandering Stone)從十五世紀以來一直被保存著,淺刻著一個「十」字,用以紀念一四七○年有十位青年因反抗當時政權而在此遭到處決。根據當地傳說:人們要是不小心踩到它,如果晚上十時還未回家,就會永遠找不到回家的路。 市政廳(Meˇstská Radnice)位於普熱美斯鄂圖卡二世廣場一角,是一幢建於一七三○年淺藍色巴洛克式建築,正面中央上方是牌樓狀山形牆,頂上是一個蔥形頭的鐘塔,屋頂左右端各有一個與山形牆同高相對應的蔥頭塔,三塔之間屋簷的欄桿上有代表正義、智慧、勇敢和謹慎的四個雕像,整個的感覺融和著濃濃的波希米亞風味。內部的儀式廳天花板畫非常珍貴,描繪所羅門王審判的神話故事。市政廳轉角石柱上嵌著一條金屬帶,據說是一七六五年市政廳管理市場交易製作的長度衡量標準。 市旅遊局設在廣場上市政廳旁,初到此地可至該處索取資料,或者請工作人員代訂食宿地點,電話:7312840。 聖母教堂與基督隱修院(Holy Virgin Sacrifice of the Monastery)是當地基督徒信仰的中心,聖母教堂建於一二六五年,歷經兩世紀之久,直到十四世紀初才完成,以哥德式簡潔和高聳設計為基調,內部裝飾則用繁雜的巴洛克式設計。右側翼堂盡頭的大型壁畫非常醒目,以鮮艷色彩筆觸描述聖者的修行生活。從教堂側門可以進入旁邊的隱修院,尖拱型的迴廊,傘骨狀的肋柱是支撐、也是美麗的裝飾,精緻的鏤空窗是用石頭所鑿雕而成,在中世紀的古典美感中透析著宗教的嚴肅。 聖尼古拉斯教堂與黑塔(Katedrála Sv Mikuláˇse & ˇCerná Veˇzˇ)也在大廣場旁,初建於十三世紀,十六世紀曾予整修,一六四一年燬於大火,翌年開始重建,至一六四九年完工,一七八九年成為主教堂,是一座巴洛克式的漂亮建築,正門入口處有聖尼古拉斯、聖溫斯勒和聖奧瑞汀等三座鑲嵌於牆壁的雕像。 黑塔位於聖尼古拉斯教堂斜前方,高七十二點二五公尺,這座方形高塔因其顏色深褐色而得名,一五五三年為報時和監控火災而建,遊客購票可循二二五級樓梯登塔,頂端的瞭望台可俯視市景。塔頂有五口鐘,每天中午十二時鳴奏,一七二三年的一口名瑪塔(Marta)、一九九五年啤酒廠送的名為百威(Budvar),最重的一口重達三千四百二十九公斤。 軍火庫及鹽倉(Town Armoury & Salt House)位於旁斯卡街盡頭的匹亞李斯特 (Piaristicke)廣場旁,是一幢不算高的方正平頂獨立屋,正面牆是簡單平面三角頂,邊緣有如梯狀的特別形狀,中央的頂端還鑲嵌了兩個小塑像,在小小的門上方及兩旁分布著大小不一的十多個窗子,讓人一看就清楚這些窗子是為了透氣,但十分牢固,是儲存重要物資的所在。位居內陸的波希米亞在昔日交通不便的時候,鹽和武器一樣重要,因此在這個廣場耳目眾多的地方蓋這幢倉庫。 南波希米亞博物館(The South Bohemian Museum/Jihocˇeské divadlo)對面有美麗公園,是南波希米亞重要史蹟保存地,歷史文物、地方發展、生態蒐集豐富,尤以傳統服飾中許多貴族衣飾之精緻講究,最令人感興趣。 赫魯波卡城堡(Hluboká Hrad)是一幢都鐸哥德式、像英國溫莎古堡一樣的雄偉古堡,位於市北八公里赫魯波卡小鎮,一個寧靜村落山上充滿神話般的森林中,山腳伏爾塔瓦河蜿蜒,居高臨下儼然有掌控世界的氣勢,難怪一二五○年鄂圖卡二世國王會選中這裡建堡,中世紀它不僅是一個美麗的藝術品,而且也是皇家的行政中心。 一五六二年斐迪南(Ferdinand)一世將城堡連同繼承權賣給了赫拉德茨(Hradec) 爵士,他把城堡改建為文藝復興式的豪華居所。一個世紀之後古堡由德國貴族施瓦岑貝格 (Schwarzenberg)的約翰阿道夫(Jan Adolf)所購得,這個富有而人才輩出的家族,不久後就成為南波希米亞的統治者。十八世紀初他的孫子亞當•法蘭茲(Adam Franz)王子將之重建為巴洛克式。十九世紀中期王子阿道夫二世和他妻子伊蓮諾拉(Eleonore)又命人改建古堡為羅馬式,但當他們再次回到這裡又改變了主意,並從維也納邀請了名建築師比爾 (Franz Beer)來主持重建工作,將原來的巴洛克式改為都鐸哥德式(Tudor Gothic),從一八四○年開始至一八七一年,整整花了三十一年才完工,是波希米亞最漂亮的城堡。 這座巨型城堡共有一百四十一個房間,現在只開放約三十間供人參觀,外牆呈乳白色,城牆上修築數個多棱角的碉堡,城堡上方砌有堞口,大門前是漂亮的草坪,內部裝潢採用極華麗的織錦繪畫和木雕;一樓的大廳牆上和天花板,鑲嵌著特殊設計的珍貴木頭雕刻作品;在大宴會廳中則懸掛著堡主蒐集心愛的掛毯,是十七世紀初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織的。堡內最大的廳是豪華的圖書室,精緻的鑲嵌天花板上的格飾則是由施瓦岑貝格的豪宅拆來的,其內豐富的藏書,更令人嘆為觀止,兵器室的收藏品也十分可觀。 南波希米亞藝術館設立在城堡內昔日的騎術學校中,展出許多品質優良的哥德式藝術,包括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德國佛蘭德斯及歐洲各國名畫、藝術品、中國的瓷器。其中的阿萊斯(Ales)畫廊作品豐富,大部分主題與宗教有關,鑲板畫作品「崇敬」(Adorace deca)是十四世紀捷克的哥德文化代表作;還有一三二○年的哥德式雕塑品「聖母瑪利亞和聖嬰」 (The Rudolfov Madonna),將瑪莉亞和耶穌塑造出一種親和的形象,不同於一般神聖莊嚴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小禮拜堂裡的聖壇,也值得細細參觀。城堡每年四月到十月間對外開放,週三休館。城堡附近還有許多魚塘,盛產鯉魚。古堡連絡電話:038-7967045。 世界遺跡城克魯姆洛夫 捷斯基克魯姆洛夫(Cˇesk´y Krumlov)是捷克南部南波希米亞州城市,號稱歐洲最美麗的中古小城之一。克魯姆洛夫(Krumlov)領主一支的維提克家族(Vitkovec)一二五○年在此落腳,建立只有九十六戶人家的城池,在一二五三年史冊即有文字記載。後來由羅森柏克(Vok von Rozˇmberk)家族繼承,一三○二年羅森柏克城堡落成,成為波希米亞最堅固雄偉的城堡,從此這個家族以此為根據地,由十五世紀起到十七世紀,統治著南波希米亞;在這段時期教化臣民,政治、文化及藝術上都有重要的作為,整個南波希米亞發展迅速,也為這個城市創造了最輝煌的三百年歲月。 十七世紀初,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匈帝國皇帝魯道夫(Rudolf)二世收回古堡作為養病的地方;一六二二年愛根堡(Eggenberg)家族進駐,在百年的經營後更加耀眼。一七一九年出身德國的施瓦岑貝格(Schwanzenberg)買下古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人被趕出境為止,又歷經二百多年,才發展為現在擁有一萬五千居民的可愛優雅貴族化城市。這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原為德國屬地,戰後才割讓給捷克。一九九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遺蹟城」,列入世界文化暨自然遺產加以保護,是捷克重要的觀光地。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十四度十九分、北緯四十八度四十九分,北距首府捷斯基布傑約維采、南至奧地利各約二十五公里,西往德國三十多公里,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由布拉格前來此地的火車每天有八班,中途需在捷斯基布傑約維采轉車,車程約四小時,但火車站距離市中心較遠,所以搭乘長途巴士反而方便;從捷斯基布傑約維采搭巴士前來,只需四十分鐘。 捷斯基克魯姆洛夫的旅館不少,民宿和青年旅館也很多,較之歐洲其他觀光城市,價格還算便宜,遊客可在舊城廣場東邊市政廳一樓的旅遊服務中心咨詢,以獲得更詳細的資料。 玫瑰旅館(Hotel Ru°zˇe)是此地最古老最豪華的五星級旅館,原為建於一五八六年至一五九○年間的修道院,後曾為銀行,一八八九年改為旅館,是漂亮的文藝復興式,因遺有許多羅森柏克家徽的玫瑰而得名。旅館共擁有七十一間客房,房內傢俱都是古董,古色古香。 以兩天時間、採步行方式完整的走一趟這個被譽為「南波希米亞玫瑰」的城市,將會有一種令人心悸的感動。優美的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建築夾道,高貴而寧靜,既有貴族的優雅精緻,又洋溢著鄉村的純樸豐饒。伏爾塔瓦河呈「S」形貫穿全市,整個市區被「U」字形的河套分隔為北邊山丘上的城堡區,以及在河套中央被河流包圍成圓形的舊城區,也就是俗稱的內城(Vnitrˇní meˇsto)。這裡完全一幅中世紀古城景象,所有街道和小巷都由小石頭和石板舖成,許多地方已出現了歲月所刻劃的斑駁;這裡找不到一絲現代化的痕跡,在清澈河流及對岸叢林包圍下,宛如水中半島與世隔絕,僅由三座橋與對岸人煙稠密的地區相連,其中連接古堡舊城廣場的是浴場橋(Lazebnicky most)的木橋,因昔日左岸有一座大浴場而得名;由古堡的紅門出發、過木橋、經市政廳街(Radnicni)就直接到了市政廣場。木橋左方的橋連接著古堡區第四中庭與第五中庭之間的城堡橋廊;另一條向南的貝內瑟醫生橋(most Dr. Benese)直通舊城對岸的新城區¡ 市政廣場(Námeˇstí Svornosti)是全城的政治經濟活動中心,也是民眾最喜歡聚集聊天的好所在,所有的道路都由廣場向四周幅射,或沿著廣場環形圍繞。 廣場中央聳立著紀念一七一六年死於歐洲黑死病亡魂的聖像紀念柱,東南方是美麗的噴泉;北邊歷史悠久的白色市政廳,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布隆代的繪畫至今保持完好。市政廳一樓有遊客服務中心、銀行、紀念品店,十分方便,並可上網及參加當地遊覽及遊河行程。 這個區域是當地主要的商業地帶,餐廳和酒館都集中於此,遊客可大飽口福,也可在河邊的小餐館邊賞景用餐,還可點一客當地盛傳可以壯陽補氣的鯉魚餐嚐嚐。此地大大小小的商店和藝廊林立,商品琳琅滿目,有波希米亞水晶、捷克木偶、俄羅斯娃娃和各種木製玩具等,價格比布拉格便宜,是購物的好去處。 那魯西街(Na Louzˇi Ulice)由廣場西南角延伸出去,是最熱鬧的一條街,開設有許多道地的捷克餐廳,在那魯西廣場轉角處的十二號建築,以獨特的梯形山牆及突出的哥德式窗台為特色。另一最受矚目的是五十四號建築物的外觀,文藝復興式的格子紋飾上,畫滿了聖人的像和神秘的記號,還有猴子的畫像,出自城堡宮廷畫家之手,現在是一家餐廳。 寬街(Sˇiroká Ulice)又稱後街,南端與那魯西街銜接,向北、向西穿過巷道都可以到河邊,是舊城區最大的街道,七十七號建築物內有美麗的壁畫,曾是有名的鍊金術士之屋。 市政廳街(Radnieˇni Ulice)是由市政廳前往古堡區的捷徑,在與長街(Dlouhá Ulice)相交的轉角處,一幢建築物內有一幅十四世紀的哥德式壁畫,是全市最古老的壁畫。 上城街(Horni Ulice)連接舊城市政廣場向東延伸,因地勢較高,是觀賞市區夜景的好地方;出了上城門,可通往巴士總站。附近的地方博物館(Okresni Vlastiveˇdé)展示本市及南波希米亞的民俗工藝品、傳統生活用品,藝術、歷史文物和考古資料等,內容非常豐富。 帕康街(Parkán Ulice)位於舊城區北部,由城堡區前來、過浴場木橋左轉即到,這是一條沿著城牆的老街,開設有許多餐廳和民宿,隔河眺望城堡區,景色非常美麗。 釣魚人街(Rybárˇská Ulice)在舊城區北部河邊,建築物顏色紅白相間,非常鮮艷,投影河中,美景如畫。 聖維塔教堂(Kostel sv Vita)是舊城區的地標,為此地最古老、最大、最豪華的教堂,建於十四世紀初,是當地人民的信仰中心和這個城市發展的源頭。這座捷克境內極為重要的哥德式融合些許巴洛克式的教堂,矗立在伏爾塔瓦河畔,顯得巍峨壯觀,教堂的尖塔聳峙雲際,教堂內有十五世紀的壁畫、羅森柏克(威廉和妻子)的墓、二樓有製於一七一六年的巴洛克式巨大管風琴,以及石柱、聖殿和精緻的圓頂都值得觀賞。 教堂旁的小禮拜堂(Kaplanka)建於一五一四年至一五二○年間,為文藝復興式建築,是羅森柏克家族私人小教堂,裡面的圖書館收藏許多中世紀的手稿。 席勒美術館(Egon Schiele Art Centrum)位於市政廣場西方距河邊不遠處,四塊大紅的布條由屋頂垂下,大大的白字Egon Schiele Art Centrum十分醒目,這裡是席勒母親的故鄉,雖然他們母子失和多年,但當地特別以昔日的釀酒場改建為美術館以作紀念,內容還算豐富,其中八十多幅席勒畫作原稿,半數以上為裸女素描,館內也有不定期的其他特展。 羅森柏克(Rozˇmberk)城堡區是此地最出名的觀光景點,在歷史上一直是權力的象徵。自一二五○年前由當時的領主貴族Vitkovec建成作為軍事要塞之後,經歷屆堡主羅森柏克、奧匈帝國皇帝、愛根堡、施瓦岑貝格等皇室貴族家庭的經營,在不同時期都有過整修擴建,致而現在夾雜著哥德、文藝復興、巴洛克和洛可可等多種風格建築特色,成為捷克境內僅次於布拉格城堡的大規模綜合體城堡。 這個城堡共由四十幢建築物組成,可分為上、下兩堡,共五個中庭,這種中庭有如小型廣場。第一中庭(I Zámecké Nádvorˇí)位於城塔東方不遠處,廣場四周的建築精緻漂亮,包括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等風格,原為昔日的馬房、騎士屋、倉庫、藥房、釀酒場等,現在已改為專賣店、展覽室、餐飲店及辦公室等。廣場一端的修道院融合哥德式及巴洛克式風格,充分顯示十四世紀羅森柏克家族在建造時的用心,修道院內廣大的中庭有兩個各具特色的教堂。 廣場東端寬大的拉特朗街(Látran Ulice)是古堡區最古老的一條街,也是現在最熱鬧的街道。木橋右方不遠的聖喬斯塔教堂對街一號向東呈半圓形伸延向北,可直達布傑約維克門(Budeˇjovická Braná),這是昔日九個城門之一,建於一六○二年,門上有城市標誌,至今仍為與外界交通最主要的出入口。昔日皇室貴族們邀請來的各國藝術家、金匠、工匠,以及醫生、騎士等的住宅都分布在這條街上,每幢建築都因住入者身分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如五十九號文藝復興式的騎士住屋,除有美麗的幾何圖案三角紋飾,還有騎士馭馬的生動圖畫。五十三號鍊金術士之屋,門楣上有鍊金術士的標記,正面牆上除文藝復興式裝飾花紋外,還繪有人類出生到死亡各階段的描述。十五號的畫家之屋就曾是名畫家布隆代的居所,是一幢米色和橘色相間、格子紋飾、有柱廊拱門的漂亮建築,其內還有許多哥德式聖畫,二十世紀改為咖啡館至今。 從修道院到對街的醫生之家,修有一座屋式橋廊,是十四世紀時由羅森柏克家族的威廉所修建,橋廊上的壁飾是他對妻子表達愛意的圖記;這樣不管天寒地凍、颳風下雨,都可安全無慮的前往就醫。 遊客中心也在廣場的拱門旁,觀光客可在此購票參觀城堡、詢問城堡內遊覽行程,有免費或付費的資料供索取,也有專業人員以備諮詢及協助初到此地的遊客獲得食宿資訊。 遊客中心旁前往第二廣場前的地上壕溝裡有幾隻棕色的熊,這就是有名的熊園。據說從十六世紀就已開始飼養,源起於當時某位羅森柏克堡主娶了義大利奧西尼(Orsini)家的女兒,orsini原意為熊,所以特別愛熊;她不只養熊,而且臥室地上也舖了熊皮,其他地方也以熊皮作飾品。 第二中庭(II Zámecké Nádvorˇí)又稱下堡 (Dolní hrad),是整個城堡最古老的部分,以十三世紀興建的文藝復興式圓形城塔(Hrádek)為中心,初建時為哥德式,一五九一年重修為文藝復興式,拔地高聳,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它,登塔可鳥瞰整座城市。 過第三中庭(III Zámecké Nádvorˇí)便是上堡(Vhchní hrad),直到第四中庭都是在皇宮區中,四周都被皇宮精緻的建築包圍,有令人印象深刻文藝復興風格的繪畫、格子磚砌的裝飾,及畫出來有趣的窗子、磚塊及窗子裡的人物,都是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們的傑作。皇宮主要的參觀點有聖喬治禮拜堂(Sv. Jira Chapel)、羅森柏克室(Rozˇmberk Room)、黃金馬車 (Golden Carriage)、起居室(Baldachyn Slon)、城堡美術館(Zámecká Obrázarna)和第三文藝復興室(Renaissance Chamber III)等,皇宮內陳設著當年的傢俱、畫作、罕見的織錦掛畫、史前古器物、陶器和酷刑器具,以及深具歷史意義的軍事武器收集品等,令人眼花撩亂。 第五中庭(V Zádvorí Nádvorˇí)在城堡的最西方,與第四中庭之間有一座壯觀的多層式城堡橋廊(Most Haplásˇti)連接皇宮區與西面城堡劇場,是具有兩大功能的特殊建築,上層是橋、下層為屋廊,中間的拱形結構是通道的多層設計,成為城堡區著名地景之一。 橋廊西方一座建於十七世紀的巴洛克式城堡劇院(Zámecke Barokni Divadlo)堪稱世界一絕,三百座十八世紀時所製的舞台布景、運用滑輪自動換景的科學設施,可以展現立體的軍營、監獄和教堂等的真實場景,都令人嘆為觀止;另外還保存了六百套精緻的戲服,昔日貴族的品味與享受在這裡表露無遺。現在每年八月捷克國際音樂節都在這個音響、視覺仍然上乘的戲院舉行,有話劇、舞蹈、芭蕾舞和歌劇等表演供民眾觀賞。 城堡橋廊左下方是另一條與舊城區相通的橋樑,過橋不遠即可達舊城廣場。穿過第五中庭,美麗壯觀的城堡花園(Zámecká Zahrada)在望,這座十七世紀後期由愛根堡家族興建的皇家花園,艷紅黛綠、瀑布噴泉,精美的雕塑林立,二十世紀已按原樣重建一新,尤其中央的噴泉,有全國第一美泉之譽。 在世界所有的城堡中,越古老的傳聞就越多,這個歷史達九百年的古堡,在興衰輪替中也同樣有榮耀、滄桑和不為人知的悲哀,最令大家感興趣的是昔日有一女子因受堡主恩惠,去世後為報答堡主,每遇國家有重大災禍將發生時,披髮白衣女就會四處魂遊,警惕民眾。 邊境貿易城茲諾伊莫 茲諾伊莫(Znojmo)是捷克南部布爾諾州南部的邊境城市,德文名字為Znaim,七世紀時這裡建有碉堡城堡,九世紀屬於大摩拉維亞公國,十一世紀斯拉夫人圍繞著一個名叫聖西波利塔(St. Hipolita)的教堂建立城池,一二二六年設市,至今已有千年的悠久歷史,長期以來就是軍事重鎮,是捷克抵抗奧地利的重要基地,一八○九年法國與奧地利的停戰協定就是在此簽訂。十五世紀以後建造了許多樓房和教堂;二十世紀後隨著工業的發展,給古城注入一縷活力,成為捷克南部重要貿易及製造中心。 這個約有四萬多人口的古城,經緯度為東經十六度三分、北緯四十八度五十一分,屬於南摩拉維亞邊緣的低地農業及輕工業區,瀕臨迪耶(Dyje)河,美麗的河谷地形,有茂密的森林,以及豐富的資源,城市四周蔬果茂盛。東北距離布爾諾市五十六公里,南距奧地利邊境約八公里,東南至維也納六十七公里,坐落在布拉格至維也納的交通幹線上,三條鐵路、四條主要公路在這裡交匯,是捷克南部奧地利邊境重要的交通樞紐,交通方便,使這裡成為一個活躍的貿易重鎮,工商業發達,尤其陶瓷及粗陶等工廠林立,主要工業有陶瓷、製革、靴鞋、釀酒、運動設備和食品加工等。 這是一個充滿中世紀情調的古城,市內主要的景點、食宿場所都集中在TG馬薩里克廣場(námeˇstí TG Masaryka)附近及廣場以北,以及往西至城堡等地一帶,有十三世紀羅馬式的城堡、十四世紀哥德式教堂等歷史性建築物和名勝古蹟,近年來吸引不少觀光人潮、河畔游泳、泛舟、健行者絡繹不絕。 舊市區的街道和建築古色古香,古老的市政廳高塔(Town Hall Steetle/Radnicˇní veˇzˇ)是全市最有名的古蹟,位於TG馬薩里克廣場北方,是建於十五世紀、六十六公尺高的後哥德式建築,造型優美,是摩拉維亞地區少有的該類建築代表,登上高塔可俯瞰舊市街全景。 南摩拉維亞博物館(Jihomoravské Muzeum)位於十六世紀建築林立的馬薩里克廣場的藝術屋(Du°m Umeˇní)內,展示內容包括豐富的錢幣、捷克宗教聖像和教堂雕塑,另外還有不定時的藝術展覽。 聖尼古拉斯教堂(Kostel sv Mikuláˇsská)建於十四世紀,是一座雄偉的哥德式建築,頂上有個與體積不相稱的小十字架,昔日是捷克南部信徒興旺時的宗教聖地,如今已經封閉;在特殊的宗教節日,才開放供人參觀,使原屬市中心區的這一帶,也只有在偶而中出現昔日的熙攘人潮。教堂入口處的禮拜堂,素有麵包聖母的稱呼,據傳說在歐洲三十年戰爭期間,神像下的一個盒子中經常裝滿食物,當然可以想像到有不少人在這裡得到濟助。 教堂左方的聖瓦茨拉夫(Sante Wenceslav)東正小教堂矗立河谷邊緣,昔日是皇族私人小禮拜堂,而今成為居高臨下,欣賞河谷動態和市景最佳地方。 茲諾伊莫城堡位於聖尼古拉斯教堂西方,由Pˇremyslovcu°路端順著舊城牆旁走即可到達,這個十一世紀中旬為抵禦外侮由普熱美斯家族所建的城堡,以及它旁邊的聖凱薩琳圓形建築(rotunda sv Kateˇriny)是捷克最早的羅馬建築。城堡的巴洛克廳是最值得參觀的地方,普熱美斯家族統治時期留下的壁畫遺蹟尤其珍貴。 文化城奧洛莫烏茨 奧洛莫烏茨(Olomouc)位於捷克東部的中央,也就是摩拉維亞地區的中間位置,是奧洛莫烏茨州首府,早在公元五、六世紀就有斯拉夫民族在此生活,九世紀這裡是大摩拉維亞地區在山岩上設立的軍事要塞,因附近地區土壤肥沃,適宜農業耕種,吸引了許多移民而逐漸發展為城市。十一世紀初期當摩拉維亞被捷克普熱美斯王朝合併之後,奧洛莫烏茨遂成為普熱美斯王朝最重要的行政中心及居民地,奧洛莫烏茨城堡一○五五年建立時,科斯馬史誌(Kosmas’s Chronicle)中曾有文記載。 一○六三年,布拉格的領主弗拉迪斯拉夫(Vratislav),以奧洛莫烏茨城堡中最古老的聖彼得教堂為基地建立大主教區,因此摩拉維亞遂成為布拉格主教勢力範圍之外的教區,第一任摩拉維亞主教由奧洛莫烏茨本篤會布熱沃夫 (Bˇrevov)修道院的約翰(Jan)擔任。這個重大變化使得原為封建社會的奧洛莫烏茨有發展的機會,山岩上的要塞改建為雄偉的城堡,城市也發展迅速擴展到原來城牆之外。 十二世紀初斯瓦托普魯克(Svatopluk)領主開始興建聖瓦茨拉夫(St. Wenceslas捷克文為Sv Václava)大教堂,一一○九年去世時教堂尚未完成,他的兒子瓦茨拉夫接手,也未能看到教堂完工;但在他死前把未完成的教堂贈給奧洛莫烏茨主教茲迪克(Jindˇrich Zdík),一一三一年六月教堂終於完成,主教又在教堂北方建造了一座美輪美奐的羅馬式主教宮(又名普熱美斯宮)。 一三○五年瓦茨拉夫二世去世,其子瓦茨拉夫(Václava)三世繼位,次年興兵奪取波蘭王位時,被人暗殺於奧洛莫烏茨城堡,統治波希米亞四百年的普熱美斯王朝遂告斷嗣。 十五、十六世紀城市發展迅速,文化、藝術與建設都有極大的進展,不祗建立許多後哥德式及早期文藝復興式建築,一五七三年奧洛莫烏茨大學成立,是捷克境內繼布拉格之後第二大的大學。一七七七年成為大主教管區,當時的名字叫哈納(Hana),城市也改為巴洛克式城堡,市區發展迅速,成為摩拉維亞首善之區、全國第二大城,加之一直是普熱美斯王朝的駐錫地,因此歷史古蹟、宏偉建築眾多。 這個古意盎然的城市人口十二萬,是全國第五大城,經緯度為東經十七度十五分、北緯四十九度三十五分,美麗的摩拉瓦(Morava)河與比斯特日采(Bystˇrice)河在此交匯,水流環市、風光明媚。位居歐洲東西向交通、由東鄰的波蘭入境往西經首都布拉格往德國的要道上,是捷克東部鐵、公路交通樞紐,無論火車、巴士都十分方便。東北距奧斯特拉瓦九十三公里,坐巴士約一個半小時,火車只需一小時;西南往布爾諾七十八公里,坐巴士一小時,坐火車則要一個半小時;西往布拉格二七六公里,坐巴士、火車都需三小時。市內設有奧洛莫烏茨—內熱汀(Olomouc-Neˇredin)地區機場,提供輕航機及運動用小飛機使用。 大奧洛莫烏茨公共交通在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起有重大的調整,市區和郊區都有巴士及有軌電車相互交錯銜接,可以在一定時間內一票到底互相換車,詳細內容可至Legionáˇrská一號的公車管理處、或電068/541-7856諮詢。計程車十分方便,二十四小時營運,只是車費較公共交通工具要貴多了。這裡租車方便,火車總站有多家租車公司設有接洽處。 奧洛莫烏茨地處肥沃的哈納(Hané)農業區北端,農業茂盛,出產豐富,工業發達,是著名的引擎製造和食品加工中心,當地盛產的乳酪尤其受歡迎,其他主要工業產品有鋼鐵、機械設備、煤氣用具、電冰箱、鹽、糖、巧克力、軟乾酪、麥乳糖和啤酒等。 這個城市外來遊客眾多,大飯店、客棧、小旅館和民宿各種等級的旅館相當多,其中較有名的有上城廣場附近四星級的格摩(Gemo)tel:5222115。三星級的阿里戈內(Arigone)tel:5232350、弗洛拉(Flora)tel:5422200、哥爾(Gól)tel:5229813、拉斐特(Lafayette)tel:5436407、Prachána(tel:5411271)、U Dómu(tel:5220502)、Hotel M(0643/411742)、ˇSternbersk´y dvu°r(0643/412990)、Zámeˇcek Kozov(5346312)、Zámek Chudobín(5547404),以及位於上城廣場北方過一個街區、古典優雅附有賭場的Hotel Národní Du°m。膳宿旅館(Persion)中三星級的有Fam(5225191)、Spurná(5381562),二星級的有Best(5231450)、Korál(5234188)及迷你型的Uno(5413133)等。獨立小屋型的有Hostel Plaveck´y Stadion (413181)、Betánie(5233860)、ˇCeské dráhy (4725279)、Podkova(5229771)、Správa Kolej a menz(5226057)、Zora Olomouc(5227922)、Stavaˇrov l(5413940)等十餘家。 這個城市以哈納(Hané)風味餐著名,哈納是東部富庶的農牧產品區,人們用盛產的黑麥所烘焙的麵包塗上新鮮可口的果漿為主食、起士蛋糕作點心,著名的酵母蛋糕(leavened cake)是使用麵粉、罌粟種子、白色軟乾酪 (Cottage-cheese)、胡蘿蔔漿為餡的各種形狀小餅、鬆餅、油酥糕點(beneˇse)。 薄煎餅及馬鈴薯也是日常食品,他們將牛奶、起士、牛油、軟乾酪、酸奶、葛縷子籽,靈活的運用在日常食物的互相搭配中,例如豌豆、大麥粒、馬鈴薯、葛縷子籽、大蒜、洋蔥和起士所烹調的濃湯香郁可口。餐後點多為各種鮮果加雞蛋所製成的布丁,以及用洋蔥、菇菌和馬鈴薯做的鹹布丁,堪稱別具一格。 市內餐飲店上百家,各種口味的餐飲速食店齊全,僅僅在上城廣場就有位於上城廣場一號(Horní nám. 1)的麥當勞(McDonald’s tel:5220895)、十三號的Labuˇzník(tel:5223406)、二十三號的Moravská restaurace(5222868)、十八號的Kikiriki(5234200),以及賣咖啡點心的Café Corso(tel:5224170)、賣咖啡和披薩(pizza)的Café Caesar(5229287)等。位於下城廣場(Dolní nám.)有二十三號的U Kapucín˚u、三十九號U ˇCerveného Volka、三十八號Hanácká restaurace、四十三號Krˇcma pod limpou,以及周邊街道和大飯店附屬餐廳等。 此外,市內還有許多酒吧和音樂酒吧,包括上城及下城廣場附近 ˇZerotínovo廣場十三號的Kamenn´y ˇsenk、Panská路四號的Cocktail bar Cocoloco、Legionáˇrská路的Vinárna letadlo TU-104等十多家都是不錯的餐廳。 來到這個城市的遊客絕對不會無聊寂寞,除了有許多劇院、戲院、電影院之外,還有上城廣場八號(Horní nám.8)的Care Casino和tˇr. l. máje二十七號的Red Casino兩家賭場可小試身手;Masarykova路十一號的Herna bar Garrique及Riegrova路六號Bar herna Manhattan等兩家遊戲機店(Gameroom),另有位於tˇr.17.listopadu 8a的Dance Hall Envelopa (Tel:5229176)、位於Holická路八號的Exit Discotheque(Tel:5230573)兩家日、夜經營的迪斯可餐廳。對喜歡其他音樂的嗜好者則有Garch-Rock & Blues Bar(Tel:5414098)、Jazz Tibet Club(5230399)、U Klub(5638117)、Barumba(0608/081267)等多家爵士、搖滾和民俗音樂俱樂部可以怡情。 這個千年古城市景繁榮、購物方便,各大廣場及街道商店林立,大百貨公司連星期天也在營業,各類物品齊全,價格較之歐洲其他城市及布拉格都要便宜,是購買紀念品的最佳所在,其中又以德捷合資經營的OBI量販店貨品最多、最公道。 市區幅員廣大,古蹟保護完好,是整個摩拉維亞地區最值得拜訪的地方,漫步街頭繁而不囂,馬路旁豎立的是紫色的電線桿,羅曼蒂克的氣氛洋溢,中世紀建築、古堡和具歷史意義的紀念碑、雕塑、噴泉林立,幸好重要的景點都集中在幾個主要的大廣場附近,參觀時也很方便。 上城廣場(Horni námˇesti)在舊市區中心,主要景點有具歷史精緻的噴泉、聖三一紀念柱,以及彼得宮等,設在廣場市政廳一角的遊客資訊中心,多為會說英語的服務人員,初來乍到的觀光客不妨先行來此諮詢或索取資料,電話:068/55133850。他們設計了二小時及三小時的市區遊,以供停留時間不長的人利用。 下城廣場(Dolní námˇestí)位於上城廣場南側,這裡主要景點有海神尼普頓(Neptune)噴泉及丘比特(Jupiter)噴泉、瑪利亞黑死病紀念柱(Marian Plague Column)、豪恩斯基德(Hauenschild)宮等。 共和廣場(námˇestí Republilky)位於上城廣場東北方,這裡可參觀聖瑪利教堂(Church of St. Mary)、克拉利西亞女修道院(Clarisian Convent)、藝術博物館(Art Museum)、人身魚尾海神噴泉(Tritons Fountain),以及國防部、歌劇院、省圖書館和戲劇中心等的所在地。 主教廣場(Biskupské námˇestí)位於共和廣場東方,昔日這裡是最尊貴重要的地方,廣場上以東邊的主教宮(Archbishop Palace)為主,四周是紅衣主教會議廳(Consistory)、耶穌會學院(Jesuit College),東南方是面積龐大的泰瑞莎兵工廠(Theresian armoury)的圍牆,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軍火生產重要的工廠之一。工廠的南側是捷克最古老大學之一的帕拉茨大學(Palacky University),廣袤的校園、優雅的建築,培養出來的人才遍布全國,是一個師資優良、學生優秀的高水準大學。 瓦茨拉夫廣場(Václavské námˇestí)位於主教廣場北側、鄰近比斯特日采河畔,這裡是奧洛莫烏茨市最主要的普熱美斯宮的所在地,宮旁是昔日皇家教堂的聖瓦茨拉夫教堂及聖安娜小教堂等。 普熱美斯宮(Pˇremyslovsk´y Palác)是奧洛莫烏茨市發展的源頭、全市最熱門的景點,也是捷克的珍貴文化資產之一,這是建於十二世紀羅馬式宮殿,部分為昔日的普熱美斯古堡,在一二○四年一場大火之後,現仍保存著完好的有塔樓底層的聖巴巴拉小教堂(St. Barbara Chapel)、主教會議室外圍有美麗裝飾的羅馬式窗子等,在羅馬式窗子的樓上是哥德式的修道院,牆上有一五○○年左右的壁畫。 在西面靠圍牆處有昔日普熱美斯王朝的王子居所,兩翼是巴洛克式教長宅邸(Chapter Deanery),一三○六年九月四日捷克國王瓦茨拉夫三世就是在這幢建築物中被人謀殺死亡,從此普熱美斯王朝斷了男嗣,當時這件事轟動世界,這個古堡也廣為人傳述。 這個為歷史見證的古堡,留下了不少風雲人物的蹤跡,他們或長或短的在此居住過,或專程來此訪問過,包括十五世紀捷克、匈牙利國王柯文奴;十八世紀時的俄國名將庫圖佐夫(Kutuzov)、奧地利陸軍元帥勞東(Loudon)、波蘭國王索比斯基(Sobieski)約翰三世和俄國統帥蘇沃洛夫(Suvorov)等,法國革命名將拉斐德(Lafayette)還曾在此好幾個堡壘中被當作政治犯追逐。在此住了一段不算短時期的莫扎特,據說獲得不少創作靈感。二十世紀更有美國完成航空史上首次不著陸飛越大西洋的林白(Lindbergh)專程來此訪問,一九九五年五月教宗保祿二世也揖{此地。 聖瓦茨拉夫大教堂(Katedrála Václava)是繼普熱美斯宮之後,全城最古老的建築,十二世紀初由斯瓦托普魯克(Svatopluk)王子始建,一一○九年他去世時教堂尚未完成,由他兒子瓦茨拉夫(Václav)接手,在教堂於一一三一年六月三十日落成前去世,死前將此教堂捐給教會,交由主教茲迪克(Jindˇrich Zdík)負責。 這座美麗的羅馬式長方形教堂,長六十公尺,由一個大中堂及兩旁的大長廊組成。一二六五年發生大火燒燬,主教布魯諾(Bruno)著手將之改造為哥德式,除西面前方二個棱柱形羅馬式高塔不易改建予以保留之外,中堂及兩個長廊都改建為哥德式大廳。十四世紀再次重建時又保留原哥德式高聳穹頂建築和大型的哥德式窗。十四世紀中期再把以前羅馬式主教宮部分改回十三世紀的原模樣,轉變為主教學校(Scholasteria),在原地加建哥德式修道院,十五、十六世紀在這個修道院內裝飾了後哥德及早期文藝復興風格的壁畫。十六世紀末葉,主教斯坦尼斯拉夫(Stanislav)二世巴甫洛夫 (Pavlovsk´y)又重建西側為文藝復興中世紀大塔樓,南面的中堂處加建文藝復興式小教堂,其內建有他的家族墳墓。 一六一六至一六一八年大教堂的紅衣主教在教堂旁建了一座長三十五公尺、寬二十三公尺的巴洛克式神父住宅,二十七公尺高挑的拱頂,豪華氣派,地下是面積與上層等寬的地下墓穴,如今在此可看到歷屆主教的墳廓。 十九世紀初期大教堂前方改為古典風格外貌,到一八八三年新哥德主義流行時才重建大教堂,主教宅邸北側建立聖居里爾與美多迪烏斯(Cyril & Methodius)小教堂,南側建一五○公尺的高塔,至一八九二年才完成,成為全市的新地標。 二十世紀的一九七一年大教堂開始裝了新的燈光設備,修復原來的新哥德式裝飾,十五個銅鐘高掛在塔上,形成一組音韻美妙的編鐘;又重修巴洛克風格的壁畫,因此現在所看到的大教堂,是一座蘊藏著深厚文化歷史、優美壯觀的宏偉文物。 市政廳(Radnice)昔日是一座商業大亨的貿易大廈,始建於一三七八年,是當時城市人氣最旺的上城廣場權力中心,十七世紀重建之後至今已數度改變外貌,現在所見為一九○三年所造白色優雅拱廊式建築,原建時為哥德式,卻有文藝復興式正門與樓梯,七十六公尺的高塔、天文鐘樓,是全市的地標和人民精神的向心地,登樓可俯視舊城全貌。 聖三一紀念柱(Sousoˇsí Nejsveˇteˇjˇsí Trojice)是上城廣場最吸引人的巴洛克式裝飾紀念柱,繁複精美的雕像及浮雕共五十一座林立柱周和綴滿全柱,名雕塑家雷德(Vaclav Render)終其一生在創造這座傑作,於一七一六年至一七五四年花了近四十年才完成,不幸的是在落成時他已積勞成疾而去世。 柱高三十一公尺,基層大到可以做一個高挑穹頂橢圓形的小教堂,四方各有一個門,但不允許入內參觀。頂端除三聖之外,還加上了一七四五年訪問此地身兼奧地利、捷克及匈牙利女王的瑪麗亞•泰瑞莎(Empress Maria Theresa)與王夫洛特列(Frantiˇsek Lotrinsk´y),周圍有雕刻精緻的巴洛克式凱撒噴泉 (Caesar Fountain)和希臘神話中大力士海格勒斯噴泉(Hercules Fountain),凱撒噴泉是依據一座康斯坦丁騎馬雕塑而創作,如今這個紀念柱不僅是捷克國家之寶,連同噴泉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財予以保護。 基督聖體小教堂(Corpus Christi Chapel)位於上城廣場至共和廣場之間,是一座小巧精緻巴洛克式禮拜堂,內有韓代克(J.K.Handke)所繪壁畫和沙特勒(F. Saattler)的雕塑,非常有名。 除此,這個古典城市值得參觀的古建築,還有聖母院、多明尼克修道院(Dominican Monastery)、赫拉迪斯科修道院(Hradisko Monastery)、聖凱撒琳教堂及修道院(St. Catharine Church & Monastery)、聖摩里茨教堂(St. Moritz’ Church)等。 這個文化水準極高的城市,每年六月至十月的文化季舉行多項活動,包括書展、國際花卉園藝展、農作物展。本地的摩拉維亞交響樂團(Morav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是全國數一數二的高水準表演團隊,除文化季外也經常定期演出。此外,各大劇院也演出古典音樂、民俗音樂、地方劇等;傳統地方民俗的斯特恩柏克節(ˇSternberk festival)和哈納節(Hané festival)等都是穿著中世紀服飾、表演昔日歷史及人物事蹟的熱鬧地方活動。 奧洛莫烏茨也是一個運動中心,除有龐大的足球場、室內外游泳中心、室內運動場、保齡球中心等,許多遊戲室(Gambling rooms)既是小賭場,又有撞球、軟式網球和保齡球。還規劃了多條健行、騎車或坐火車的路徑,銜接公園、森林、湖泊及寧靜的哈納山山腳下的溫泉中心,是十分享受的行程。 當地環境保護工作做得十分好,連動物園都設在森林中,是全世界少見的設施,因此在這個城市旅行,是沉蘊在最自然的環境中,可獲得完全的鬆弛。 摩拉瓦河上每至夏天水上運動活躍,有滑水、乘船、獨木舟和沙洲、小島探秘等,每年五至十月,除危險地區和保護區外,都開放供人露營、騎馬、架馬車,乘坐六匹馬所拉馬車一定不要遺漏,將是另一次特殊的經驗。 市區四周值得注意的還有許多的保護區、要塞、堡壘、古堡及古蹟,具代表性的有市西北三十公里的波佐夫(Bouzov),是一座三至五公尺的高厚圍牆中的新哥德式古堡,自一三一七年建成歷經無數擁有者,以及不同的風格經營,但在十七世紀、十八世紀近二百年中略為頹廢,直至十九世紀末期德國貴族按原貌重整,煥然一新,紅頂白牆,宏偉華麗,並且為觀賞周圍美麗森林景觀及監視環境,建有一個五十八公尺的高塔,是欣賞市景的好所在。 斯特恩柏克(ˇSternberk)古堡在市區東北方八十公里,是十三世紀抵禦韃靼人(Tartar)而建,胡斯戰爭時已毀,十六世紀重建為哥德式建築,一八八六年由維也納名建築師凱澤 (K. Kaiser)將之重修為藍頂的灰白浪漫式建築,地處小山頭,故有「山上之星」美譽。 市區西方的斯拉提尼采(Slatinice)是捷克國內有名的溫泉浴地之一,溫泉游泳池全年開放,硫磺礦泉來自山區,對風濕病、運動傷害等極具療效。


捷克歷史發祥地烏斯季


拉貝河畔烏斯季( ´Ustí nad Labem)簡稱為烏斯季(´Ustí),是捷克西北部烏斯季 (´Usteck´y)州首府,也是西北部地區的行政、商業和文化中心,早在公元五世紀就有斯拉夫人在此定居,據說這裡是斯拉夫人在捷克境內的最早定居點,所以此地被稱為「捷克歷史的發祥地」。十世紀時建市,在漫長的中世紀這個城市經濟落後,發展緩慢,直到十九世紀當易北河通航、鐵路築通之後,化學、玻璃和引擎工業迅速發展,才發展成現在的規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戰火摧殘,破壞嚴重,戰後重建復原成為現代工業化城市。 這裡位於易北(Elbe捷克名Labem)河上游西岸、比利納(Bilina)河匯入處,東南距首都布拉格九十二公里,北至德國不到二十公里,是捷克西北的重要邊境城市。經緯度為東經十四度二分、北緯五十度四十分。 這個約有十一萬三千多名人口的城市,居民部分為德國人。對外交通便利,內河航運發達;鐵路往南可抵布拉格,往北可至柏林,往西南經莫斯特、卡羅維瓦利、海布市可達德國;公路交通有高速公路與國內各大城市相連,而且還可以和德國東部公路網相通。這裡是全國最大的造紙中心,其他主要工業有機械、玻璃、陶瓷、紡織和化工等。 市內街道寬闊整潔,綠樹成蔭,現代化大廈林立,但隨處可見中世紀遺留下來文藝復興式的教堂、樓房和博物館等。 最令人感興趣的是建於十四世紀高聳入雲的聖母院 (Virgin Mary),在一九四五年時被炸彈波及,它的高塔傾斜了二呎而未倒。 市郊文藝復興式弗吉•布熱茲諾(Velké Bˇrezno)城堡建成於一八五四年,原為文藝復興式大莊園,後來改建為巴洛克式。 易北河右岸伸出河中的懸岩頂端,矗立著中世紀著名建築物斯特熱科夫(Stˇrekov)城堡,雖然已有數百年歷史,但大部分保持完好。 河左岸是由玄武岩組成的自然景觀,弗爾柯希國立自然保護區(Vrkoˇc National Nature Reserve)。另外,城西郊的動物公園,相當具規模,是捷克其他城市少有的豐富內容。 乘船從烏斯季市出發順流而下,可到達捷德邊境線上的「捷克的瑞士」風景區。這裡的奇景普拉夫契采穹窿口(Pravˇcická brána)高達二十一公尺,有如天然橋樑,橫跨在兩片沙灘之間,玉龍般的瀑布沖擊著岩石,隆隆水聲震撼著整個溪谷,鬱鬱蔥蔥的森林,淙淙作響的溪流,景致奇特,吸引了許多遊客。 胡斯軍的搖籃塔博爾 塔博爾(Tábor)是捷克西南部的歷史名城、胡斯革命運動的搖籃。根據考古證實,這裡在公元前一百年就有塞爾特人定居。十三世紀普熱美斯奧圖卡(Otakar)二世在此建立一座城堡名叫赫拉德什特(Hradiˇsteˇ)的城市,但一二七七年隨即被入侵的維特(Viteks)人所焚毀。十四世紀烏斯季爵士又在此重建了城堡,但滄海桑田,昔日的宏偉城堡建築,如今只剩下科特洛夫塔樓。 一四一五年捷克宗教改革家、布拉格查理大學校長胡斯,被康斯坦茨會議宣判有罪,於一四一五年受火刑而死後,波希米亞許多騎士、貴族,以及胡斯派信徒抗議反對,一四一九年在布拉格爆發了著名的胡斯革命戰爭。胡斯派起義者在大將軍吉士卡(Jan ˇZiˇzka)的統率下轉戰至此,建立雕堡作為長期對抗羅馬教皇十字軍的基地,命名塔博爾。捷克文 tábor 的意思本為「有軍事設施臨時居住地」的意思,但從此之後他們就在此落地生根,成為胡斯派運動的中心基地,並建立了歐洲最早的公有制度;他們否定私有財產制,新來的住民必需把個人財產交給公家管理,戰士們平時就是勞動工,生產品交給公共倉庫,再從那裡領取日用品,儼然二十世紀的共產社會。 在胡斯派來到塔博爾的一四二○年,羅馬及匈牙利國王西格蒙德(Sigismund)也於一四二○年發表教皇馬丁五世的通諭,開始發動十字軍征討胡斯派,歷時長達十八年,胡斯派在這裡堅苦奮鬥,曾無數次的擊敗十字軍,但最後因為十字軍有教宗使節團的協助而敗下陣來,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英勇悲壯故事。捷克音樂家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悲壯的交響曲「我的祖國」中第五章就是描寫這個不尋常的城市,所以塔博爾又有「革命堡壘」和 「英雄城市」的稱號。 這個由許多一文不名的窮人聚集所建設的小城,現在已擁有五萬多名人口,經緯度為東經十四度四十分、北緯四十九度二十五分,城北面有約丹(Jordán)湖,南面和西面有盧日尼采(Luˇznice)河環繞,依山而立,地勢險要,北距布拉格約八十三公里,地居德國經布拉格往奧地利的鐵路幹線上,來自四面八方、共約六、七條重要公路都交匯於此,是捷克南部鐵、公路樞紐之一。當地有羊毛、煙草和珍珠母等加工廠。 市中心吉士卡廣場上有文藝復興式的山形牆屋脊的市政廳,以及聳立著身披盔甲、佩帶長劍的胡斯起義軍統帥吉士卡的高大塑像。 胡斯革命運動博物館位於廣場右側,館中陳列有四百五十多件展品,其中包括當年起義軍繳獲羅馬教皇派來的十字軍戰旗、武器和戰車,還有各種史料以及反映當年戰鬥場面的雕塑和油畫。這裡也是一段六五○公里地下道的入口,遊客五人以上才能入內參觀。 遊客可以順著古意盎然,狹窄、卻涼風習習的小巷道,窺視如畫的景致,建於一七○一年至一七三○年的複雜組合的本尼派教堂,高低錯落,也令人印象深刻。 科特諾夫(Kotnov)古城堡位於市區的南方,建於十二世紀,是當年胡斯革命軍的指揮部,曾在城堡內挖有一條地道,長十五公里,分為上下兩層,並設有迷惑敵人的通道和監禁俘虜的深井。一五三二年毀於大火,僅遺塔樓部分。十七世紀遺蹟已改建為啤酒廠,從貝希內門(Bechyñská brána)附近登上城堡塔樓,視野廣闊,可一覽昔日大敗十字軍的日什科夫山、盧日尼采河及市景。 歷史古城伊赫拉瓦 伊赫拉瓦(Jihlava)是伊赫拉瓦州首府及南摩拉維亞的歷史古城,始建於十三世紀,因銀礦開採而得以繁榮,十四世紀這裡設立了皇家造幣廠,使它成為維也納通向布拉格大道上有名的富裕地方。一四三六年教會和胡斯運動在此簽訂合約,十六世紀發生大地震,當地銀礦遭到嚴重破壞。一五二三年燬於大火災,後來按文藝復興式重新規劃建城,十九世紀以後開設煙草工廠,現在還有車輛製造和精密儀器等工業。它的經緯度為東經十五度三十五分、北緯四十九度二十四分,位於布拉格東南方一百二十三公里、地居摩拉維亞高原上伊赫拉瓦河畔的丘陵地帶,西距塔竟舅C十四公里,鐵、公路交通便利。 這個古城約有八萬三千多名人口,景色秀麗,四周有成片的茂密森林,是捷克最古老的礦城,市中心的廣場和地道是此地最有名的古蹟,廣場面積很大,共有三萬六千六百五十平方公尺,僅次於布拉格瓦茨拉夫廣場,位居全國第二,遺留很多精美的文藝復興式建築。 地道約建於十三世紀,當時這裡發現了歐洲最大的銀礦,捷克王朝在大力開採銀礦的同時,還設立鑄造銀幣的作坊,為爭奪銀礦的財富,王公貴族們經常大動干戈,這裡的地道就是他們當年爭鬥的產物。四通八達的地道可以通到城外,距離地面約十五至十八公尺,有一人多高,寬約兩公尺,彎彎曲曲,忽高忽低,相隔一段距離還闢有小房間,平時可以作為酒窖使用,戰時則是避戰屯兵最佳地方;地道裡有許多設計巧妙的通風口和排水溝,許多地段是穿過堅硬的花崗岩鑿出來的,雖然是中世紀的成品,令現代工程人員也拍案叫絕。 此外,市內的主要名勝古蹟還有建於十三至十六世紀哥德式的聖詹姆斯教堂、巴洛克風格的聖伊格納修斯(St. Ignatius)教堂、古堡、古城門、十六世紀修建的市政廳、內容豐富的動物園,以及後哥德式建築有文藝復興式正面的高原博物館等,都是值得參觀的地方。 庫特納霍拉有人骨教堂 庫特納霍拉(Kutná Hora)是捷克中波希米亞(Central Bohemia)州的城市,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在十三世紀初因銀礦的開採而設鎮,十四世紀起開始鑄造捷克銀幣,是歐洲當時最強勢的貨幣之一,至一九四七年為止捷克的硬幣都是在這裡鑄造,因而城市發展迅速,也是繼布拉格之後最壯麗的富裕城市,遂成為歷代捷克國王包括瓦茨拉夫四世、弗拉迪斯拉夫都極為重視的地方,尤其後者當時是從主掌此地而被選為捷克國王,故而雖然銀礦早在十六世紀已採掘一空,城市在歐洲三十年戰爭中又受到相當程度的傷害,但當時建設的基礎、留下粉彩雜陳的不朽建築,仍可窺昔日富裕繁榮的風貌,一九九六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這個城市列為世界遺蹟城予以保護。 這個人口三萬多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十五度十六分、北緯四十九度五十七分,位於弗爾赫利采河上游的高台地上,鐵、公路交通便利,西距布拉格五十九公里,是附近農村的農產品集市中心,有直達車來往布拉格之間,所以可以住在布拉格來此參觀。 觀光是這個城市主要的經濟收入,市內許多中世紀的建築和教堂,其中最重要的聖巴巴拉(St. Barbora)大教堂,是捷克形狀最特殊最漂亮的新哥德式建築,由一三八○年開始建築,歷經一百七十年、好幾任建築名師至一五五八年還未完成,適逢銀礦挖盡錢財拮据而中斷,直到二十世紀才陸續完成的宏偉教堂,與布拉格舊城堡中的聖維塔大教堂並列世界最壯觀的教堂,內部有金碧輝煌的天頂畫。 另一個見證當地採礦光環的歷史建築義大利宮(Vlaˇssk´y dv˚ur),是瓦茨拉夫二世時所建的皇家住所,後來移作皇家造幣廠,並作為招待元首級客人的豪宅,昔日著名的布拉格銀幣就是在這裡鑄造。十八世紀初期造幣工作結束後,一度曾用作市政廳,如今在昔日的寶物室裡設有陳列室,展出錢幣及鑄幣情形。 在瓦茨拉夫四世所建的大會議廳中,牆上的壁畫是記載著在此發生的兩件歷史大事:一是一四七一年弗拉迪斯拉夫(Vladislav)二世被選為王、馬提亞斯(Matthias)因落選當時氣急敗壞的情景;另一件即查理大學教授選舉修道院長,德、捷籍教授比率不平等事件。 小城堡(Hrádek)十五世紀時由皇家造幣廠廠長重建昔日舊城堡而非法佔住,其下方就是城堡銀礦博物館,三條小路是俯視城貌及礦區的最佳角度。 聖母院(Assumption of Virgin Mary)是著名的人骨教堂,位於市區東北三公里的塞德勒茨(Sedlec),有小火車可達,星期一休息。這個由修道院、教堂和墓園組成的範圍,教堂矗立在墓園中央,進入教堂景象令人震懾,這裡聚集了教士、黑死病逝者共約四萬付人骨,地面、牆壁、天花板、擺飾,無一不是人骨;天頂畫是用許多頭顱、手腳骨盤綴而成;用人體各部位骨頭組合、體積龐大的枝形吊燈,由上往下垂落,與地上四座人骨哥德式四公尺高的塔相配合,塔尖上各坐了一個小天使,讓周遭氣氛突然顯得神聖不已,不會有恐怖的感覺。 各大城市景色優美 泰極(Telˇc)是一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保護財的如畫古城,人口僅六千多,位於伊赫拉瓦南方、奧地利北方,各相距三十多公里,鐵公路交通方便。這個華麗的小城因十三世紀羅馬式的聖靈教堂(Holy Ghost)聞名而發展,十四世紀末葉建有哥德式古堡,十六世紀貴族赫拉德茨(Hradec)家族成員札赫里斯(Zachariáˇs)將之改建為文藝復興式,城市外貌也展現文藝復興式風格。 三座人工湖伸入城市使城防加固,也使這個城市湖水掩映、美景如畫。市中心又長又寬的廣場上,數十幢相連的十六世紀文藝復興式建築、柱廊相連,房屋正面牆壁上有華麗的刮畫,形式不同的山形牆綿延起伏,是中世紀城市中少有的壯觀景象。 城西的文藝復興城堡、聖詹姆斯教堂,以及昔日耶穌會員所住叫做耶穌(Jesus)的宿舍和教堂,是建在一座水上城堡的原址上。 布蘭斯哥(Blansko)是位於布爾諾北方二十二公里、人口二萬三千人的小城,從布爾諾坐車半小時可達。斯韋塔瓦(Svitava)河貫穿全市,風光自然嫵媚,但人們來此主要目的通常是來看這裡的鐘乳洞穴。 下火車之後可先至火車站外的遊客中心諮詢、購買地圖及洞穴參觀票。從車站朝東北方步行約十五分鐘就可到達市中心的斯沃博迪廣場(Svobody Námestí)做市區遊。 Punkevní 洞穴的遊程需時約一小時半,經由小火車及地底河船遊,穿過奇形怪狀石筍和鐘乳石滿布洞穴的驚險,陣陣強風突然而至,船伕巧妙的撐船手法令人叫絕。Kateˇrinská洞雖然長只三百公尺,但其內就有兩個可觀的大廳,其中之一夏季週末還會舉行音樂演奏會。 這裡文藝復興式城堡,原為赫拉德茨爵士建於一三七五年左右的哥德式建築,十五世紀加固增建一座新門高塔,一五三○年被大火燒毀。十六世紀中期,具深度文化素養、周遊列國見識廣聞的札赫里斯(Zachariáˇs)領主,又將它改建成一座完美的文藝復興式城堡。 利貝雷茨(Liberec)是北波希米亞最大的城市、利貝雷茨州首府及捷克北部重要的邊境城市,始建於一二七○年左右,當時以德文名字雷岑堡(Reichenberg)聞名,十五世紀初期胡斯戰爭時遭到破壞,一四四九年重建,一五七七年設市,十六世紀以來就一直是紡織工業中心,素有「波希米亞的曼徹斯特」美稱,主要生產細平布、掛毯、小地毯、棉織品和絲織品等,以及機器引擎製造。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城市發展迅速,由傳統手工業製造更進一層樓,第一座蒸氣機磨麵粉廠在一八二三年建立,到了一九○○年全市就擁有一千六百架紡織及編織機。 這個城市在歷經一六一九年由奧地利統治後,一九一八年歸捷克斯洛伐克,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五年由納粹統治,蘇台山高地的人民有部分是說德語,同時也成為獨立運動中心,現在人口約十萬,大部分是捷克人。 它的經緯度為東經十五度三分、北緯五十度四十七分,地處蘇台(Sudeten)山的山脊巨人山脈(Krkonoˇse Mountains)高地,盧日茨卡尼薩(Luˇzická Nisa)河(尼斯河)穿城而過,東北至首都布拉格八十九公里,北距波蘭約十二公里,西距德國僅五公里。這裡是北部交通樞紐之一,坐落在歐洲主要道路幹線上,鐵、公路四通八達,除與全國各大城市銜接,也通往歐洲各國。 市內主要的古蹟有十七世紀半木建築、一八八○年所建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市政廳;文藝復興式聖安東尼(St. Anthony)教堂,後來又改建為新哥德式。巴洛克風格的聖十字教堂,是教徒們朝聖的目標。高聳一千零一公尺杰舒提(Jeˇsteˇd)山峰上,掌控全城的高塔建於二十世紀。北波希米亞博物館中收藏有歐洲中世紀佛蘭芒掛毯、波希米亞玻璃器皿和工藝品等。成立於一八七六年的動、植物園、水族館,包括由世界各國引進的品種,內容十分豐富。這裡也是冬天滑雪勝地,附近還有著名的昆德拉蒂采(Kundratice)溫泉浴。 波希米亞天堂(Bohemian Paradise)位於捷克北部、利貝雷茨東南三十公里,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風景保護區,其範圍包括慕尼黑城堡(Mnichovo Hradiˇstˇe)往東北至圖爾諾夫(Turnov)之間,方圓約一百二十五平方公里。這裡到處是懸崖峭壁,景色奇異,孤獨剝露的玄武岩、石林和火山遺蹟,光怪陸離,展示了大自然的巧妙風貌。風景區的山崖上有許多古堡和要塞:特羅斯基(Trosky)古堡建於十四世紀,至今尚存有遺蹟;科斯特(Kost)要塞、洪普雷赫(Humprecht)城堡和赫魯巴斯卡拉城堡。在索博特卡(Sobotka)和圖爾諾夫城附近的雅致建築與大自然相協調,更增添了誘人美色,所以終年遊客絡繹不絕。 特普利采(Teplice)是捷克西北部邊境小城,因有豐富的溫泉,早在公元七六二年,塞爾特人就用這裡的天然礦泉療傷而逐漸發展成城市。十九世紀設立溫泉浴場,是波希米亞最早的浴場,也是當時全歐洲最現代化的浴場。這裡美麗的公園、文藝復興式的住宿休閒建築、市中心區的浴療設施,使來此的人可集休閒度假、泡浴治療和社交於一爐,故而當時吸引歐洲各地的社會名流、王公貴族包括歌德、華格納、帕格尼尼、貝多芬等都來此訪遊泡浴,故而有「歐洲沙龍」美譽。 至今仍是北捷克著名的溫泉療養地,許多水溫在攝氏二十八度至四十六度,富氫、碳酸鹽和納等的天然礦泉,對呼吸系統慢性病有療效。市內文藝復興風格法國式大莊園中所設的博物館中,展示有當地溫泉歷史、療效及有關的詳細資料,同時也展出許多原為皇家所收集的珍貴鐘錶。每年五月當地舉辦溫泉節,六月有陶藝展,六至七月音樂節及文化節。 這個城市經緯度為東經十三度五十分、北緯五十度三十八分,地處海拔二二○公尺的中波希米亞高地;東南至布拉格九十公里,東往烏斯季十一公里,北距德國六公里,鐵、公路交通便利。隨著郊區褐煤和泥炭的開採,也帶動當地工業的發展,現有的主要工業有木材加工、金屬製造、玻璃、製陶和紡織等。 利特維諾夫(Litvínov)市是捷克成立於一九五○年、人口四萬的工業區,是最大工業中心莫斯特│札盧日│利特維諾夫(Most-Záluˇzí-Litvínov)的部分,有褐煤開採業和冶金工業等,還有大型俄捷友誼化工廠及石油化工聯合企業,主要生產乙烯、丙烯、苯、棉織品和服裝等。東北距特普利采約二十公里,西北距德國約六公里,有公路通往特普利采及西南面的卡羅維瓦利。 莫斯特(Most)的德文名字為Br¨ux,是北捷克重要的工業城,經緯度為東經十三度三十九分、北緯五十度三十二分,位於烏斯季西南約四十二公里,瀕臨比利納(Bílina)河,鐵、公路交通便利。這個工業城也是莫斯特│札盧日│利特維諾夫工業區的部分,原來位於北捷克煤田中部,隨著煤田的大規模開採,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才遷至現址,主要工業產品為鋼、化工品和陶瓷等。 亞布洛內茨(Jablonec)位於捷克西北的尼斯河畔,是捷克著名的波希米亞玻璃製品工業發源地,也是捷克的首飾中心,有「首飾城」之譽。當地蘊藏有豐富的石英礦,為製造玻璃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自十七世紀玻璃製造傳入捷克起,這裡方圓二十公里境內,相繼出現成百上千的玻璃和首飾製作業者,後來逐步集中,形成較大的工場和作坊,生產各式各樣的珠子、項鏈、手鐲、戒指、頭飾,還製作玻璃、金屬、木製或塑膠首飾和聖誕節裝飾等。生產首飾三十多萬種,每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首飾產品出口外銷,佔世界首飾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銷往一百一十五個國家和地區。 這個擁有七萬多人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十五度十一分、北緯五十度四十三分,位於捷克北部山區的尼斯河上游,距離利貝雷茨市約十五公里,海拔約五百公尺,當地的玻璃工業至今仍很發達,主要生產各種玻璃器皿。市內設有玻璃珠寶博物館,陳列著許多精美的玻璃工藝品和各種珠寶,美不勝收。為了繼承傳統工藝和發展新技術,市內設有中等工藝美術學校、中等經濟學校和研究所。 霍穆托夫(Chomutov)是北捷克烏斯季州的工業中心和捷克西北部鐵、公路樞紐,是莫斯特│札盧日│利特維諾夫工業區重要轉運地之一。因鄰近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居民幾全部是日耳曼人,戰後都被驅逐出境,現在人口約七萬。這裡經緯度為東經十三度二十六分、北緯五十度二十七分,地處克魯什內山麓 (Krunˇsné hory),距離東北面的莫斯特市約二十公里,北距德國邊境約三十公里。這裡鄰近易北河,支流縱橫,農產豐富,尤以蛇麻子 (即葎草)的生產稱著,與市東二十公里外的洛烏尼(Louny)、利托梅日采(Litomeˇˇrice)兩地生產的數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二。市內建有大型軋鋼廠。 傑欽(ˇDˇe´cin)是捷克北部烏斯季州的城市,為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易北河上繁榮的河港,是一個建於十二世紀的古城,但早在七世紀這裡就是斯拉夫人的居民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市內的居民大多數是日耳曼人,因在大戰期間支持希特勒吞併蘇台德區,所以在戰後都被驅逐出境。現在擁有人口約六萬,經緯度為東經十四度十三分、北緯五十度四十七分,位於易北河畔烏斯季東北方二十公里處的易北河峽谷中,距離德國邊境不足五公里,自古以來都是交通的樞紐,從十九世紀起這個港市憑藉其便利的交通,已發展成為工業化城市,主要工業有金屬加工、紙張、紡穢M化工等,對外貿易也非常繁榮。市內值得參觀的有巴洛克風格的古堡莊園(Château)、懸岩峭壁勝景聞名的牧羊人峭壁(Past´yˇrská stˇena),以及鄰近峭壁的動物園等。 卡梅尼基(Kamencky)是捷克西北部的小城市,自十七世紀起,就因玻璃製品業而興盛繁榮。鎮上有一幢卡梅尼基施洛夫美術館,建於一七七○年,但直到一九六○年由當地紳士首次利用作展示場後,才成為專門的美術館,收藏有包括著名雕刻家多明尼克貝曼創作的三千多件藝術珍品,還有許多十七至十九世紀由波希米亞工匠製作的精美玻璃工藝品。 赫拉德茨克拉洛韋(Hradec Králové)是捷克北部赫拉德茨—克拉洛韋州首府、波希米亞東部主要城市,九世紀時這裡是一處重要的要塞,曾是普熱美斯城堡的重要前哨屏障,從十二世紀起成為東波希米亞的行政中心。這座城市中世紀是捷克皇后的嫁妝,由於防衛性厚重的圍牆環城而建,而滯礙了它的發展。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歷經大火、瘟疫流行及歐洲三十年戰爭的摧毀傷害,它的復甦主要是約瑟夫(Josef)二世於一七四一至一七九○年將之重建為巴洛克風格城市,成為波希米亞僅次於布拉格最大、最重要的城市,而它真正穩定成長規劃為現代化城市則在一九二○年開始,新城區十座大型建築釵b這段時期建立,其他建設包括機械及消費物質製造,市西方年產二十萬噸產品的大型化纖廠也在此時建立,傳統以樂器製造業發達而著稱。 這裡的經緯度為東經十五度五十分、北緯五十度十三分,地處波希米亞平原奧爾利策 (Orlice)河與易北河匯合處,西距布拉格一百公里,是中北部地區性鐵路樞紐,往西可達布拉格,往東可與波蘭相連;公路四通八達,不僅與周圍城市相通,也可通往波蘭。 這個擁有十二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可以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舊城區坐落在兩河之間的沙岩上;新城區位於易北河西岸,現代化建築林立,大型的超級市場供應各類物品。市內重要的古建築有大廣場(Velkénámeˇstí)上高聳的磚造聖靈(Holy Spirit/sv Ducha)大教堂,原建於一三○七年,巴洛克式流行時重建,十九世紀再重修;十七世紀的巴洛克式聖母升天教堂、主教宮、瑪利亞塑像,以及現為東波希米亞博物館的Uˇspuláku°紅磚建築物等。城市附近有一八六六年薩多瓦(Sadowa)之戰的戰場。 帕爾杜比采(Pardubice)是赫拉德茨│克拉洛韋州的文化和行政中心、東波希米亞僅次於赫拉德茨│克拉洛韋的最大城市,人口約十一萬。早在十三世紀時這裡就是一個繁榮的貿易集市,一三四○年設市,一四九一年富有而專制的統治者帕恩斯坦的威廉(William of Pernˇstejn)來此定居,蓋了兩座城堡而得以發展。十六世紀兩次大火使城市受損,但帕恩斯坦在重建時卻給了帕爾杜比采一個文藝復興式的嶄新面貌,成為這裡迅速發展的主因,如今是捷克文藝復興建築中的瑰寶。十九世紀工業迅速發展,尤其機械、電機最為著名。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十五度四十七分、北緯五十度二分,位於布拉格東面七十一公里處的河谷地帶,坐落在易北河和赫魯迪姆卡(Chrudimka)河匯合處,北距首府赫拉德茨—克拉洛韋市三十三公里,鐵、公路交通非常便利。現在工商業發達,主要有機械製造、製糖、釀酒和石油加工等行業,西郊建有大型化工廠和煉油廠。所產薑餅十分可口,從一八七四年聞名至今。當地盛行賽馬和摩托車比賽。城內有許多中世紀的古老建築物和文化遺址、博物館和化工學院等文化教育機構。 附近的斯涅日卡(Snˇeˇzka)山,海拔一六○二公尺,屬巨人山脈,是捷克全境最高峰,遊客可乘長達二公里的纜車登高俯瞰,鄰國波蘭清晰在望。 納霍德(Náchod)是東波希米亞地區赫拉德茨—克拉洛韋州東部邊境鄰近波蘭、人口約二萬的小城,這裡交通便利、風光明媚,尤以境內一座雄偉的納霍德城堡而聞名,這座七百五十年的古堡,最早由納霍德(Náchod)來的赫隆(Hron)始建於一二五四年,坐落在小山丘上,四周高牆圍繞,城牆上設有碉堡,主要的目的在防衛,方便監視波蘭邊境的動靜與入境的來客。一五四四年至一六二一年古堡由斯密日什提(Smiˇriˇctí)家族擁有,將之改建為文藝復興式的大莊園,堡內建有兩座圓柱型鐘樓和巨大的宮殿。一九四五年後古堡經全面修繕,已闢為博物館,漂亮的西班牙廳保存昔日巴洛克畫家哈洛夫尼克(F. Harovnik)、瓦內提(Gvanetti)的珍貴油畫,以及後來裝飾的洛可可壁畫、掛毯和傢俱等。除古堡外,市內還有十四世紀修建的教堂,附近有多處溫泉療養地,有酸性礦泉和泥浴池。 拉貝河畔王宮鎮(Dvu°r Králové nad Labem)是東部波蘭邊境、風光明媚、溫泉環繞的古城,也是捷克重要的紡織和亞麻製品中心,經緯度為東經十五度四十九分、北緯五十度二十六分,位於易北(拉貝)河左岸。 姆拉達博萊斯拉夫(Mladá Boleslav)是中波希米亞州的古城,早在公元九九五年就已有人居住,一三三四年建市,一九六四年設立汽車製造廠以後,機械製造業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主要生產汽車、拖拉機和農業機械。此地經緯度為東經十四度五十四分、北緯五十度二十五分,地處伊澤拉(Jizera)河和克列尼采(Klenice)河匯合處,距離西南方的布拉格約六十七公里,鐵、公路交通便利。市內也保存有一些中世紀的古建築。 普日布拉姆(Pˇríbram)是捷克中部中波希米亞州著名的礦業城,自十四世紀就是國內金、銀礦開採業中心,使它在中世紀成為富裕繁榮的有名地方。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又開始鈾、鉛和鋅礦的開採,設有鉛鋅提煉工廠,市郊的礦物博物館可瞭解當地礦產歷史及詳情。 這個擁有五萬六千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十四度一分、北緯四十九度四十二分,地處森林覆蓋的布爾迪赫熱貝尼山區,距離東北面的布拉格五十九公里。當地旅遊業發達,郊區的維索卡城堡(Vysoká U Pˇríbramˇe)在十九世紀就是療養勝地,當時捷克音樂大師德沃夏克曾在這個環境幽美、建築優雅的地方譜出著名歌劇「水仙女」,歌劇中的花腔女高音「月亮頌」,至今仍是許多女歌唱家登台演唱的必選曲目。附近的聖山(Svatá Hora)上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教堂,是遠近信徒朝聖之地。 克拉德諾(Kladno)是中波希米亞州的礦業城市,也是目前捷克重要大型鋼鐵基地,原來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一八四二年以後開始發展成為重要的煤礦工業基地,設有煉鐵廠和軋鋼廠,現在人口約八萬。它的經緯度為東經十四度六分、北緯五十度九分,地處布拉格西北方三十二公里處,交通便利。 斯拉尼(Slan´y)位於克拉德諾北方十多公里、布拉格西北面三十八公里處,也是中波希米亞的工業城,經緯度為東經十四度六分、北緯五十度十四分,有鐵路通往莫斯特,並與布拉格至霍穆托夫鐵路線相連,同時也是公路樞紐。這裡約有兩萬五千多名人口,周圍地區種植大麥、小麥、蛇麻草、甜菜和玉蜀黍,並飼養有雞和豬。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附近發現煙煤、儲量達一億三千六百多萬噸,工業發達,主要生產機械和電子設備。 亞希莫夫(Jáchymov)是捷克西端卡羅維瓦利州的溫泉城,在羅馬帝國時代是銀礦區,一五一○年又經勘察出市內廣寬的銀礦脈而開始挖掘,城市迅速成長,短短的百年時間發展為捷克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並以鑄造德國三馬克銀幣(thaler)聞名歐洲,一九○八年開始採鈾。這裡約有七千多名人口,經緯度為東經十二度五十六分、北緯五十度二十三分,位於卡羅維瓦利北面的克魯什內 (Kruˇsné)山麓的森林深處谷地,北距德國十多公里,海拔六五○至七二○公尺,空氣清新,環境舒適,市內保存許多十六世紀城市發達時所建文藝復興式優雅美麗的建築。現在是著名的治療性溫泉浴城,山區銀礦區流出的溫泉含鐳及釙等放射性物質,根據諾貝爾獎得主居禮夫人的科學原理分析對人體多種疾病都有療效,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這種放射性溫泉的城市。 弗朗齊歇克溫泉鎮(Frantiˇskovy Láznˇe)是捷克西部卡羅維瓦利州擁有大量質優溫泉的城市,早在十五世紀初就以溫泉而聞名,一七九三年溫泉設施建立成為療養勝地;一八六五年建鎮,許多新古典主義優雅建築、休閒公園先後落成,形成舒適的療養度假地,大批德國人進駐,在一九三九年前居民幾乎都是日耳曼人,現在定居人口以捷克人為主。 它的經緯度為東經十二度二十二分、北緯五十度七分,位於德國邊境,與東北相距五十公里的卡羅維瓦利和東南方相距三十公里的瑪麗亞溫泉城鼎足而立,成為全國著名的溫泉三角區。 此地現有大大小小溫泉二十三處,泉水中含有鐵、鋰、鐳和芒硝等物質,可以治療多種疾病,泉區內設有汲水亭、化驗室、浴室和公寓等療養設施,礦泉泥可用於泥療。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如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西斯•約瑟夫一世、樂聖貝多芬和大詩人歌德等,都曾來此遊覽或療養身體。 城東北郊的Soos國家自然保護區是歐洲罕有的環境,這裡氤氳的氣體從地下裂隙不停的冒出,形成夢幻世界,一條長一千二百公尺的步道到達一片泥炭沼,沿途還可看到許多殘障動物和鳥類,是一個科學與教育的自然教室。 特熱邦(Tˇreboˇn)是捷克南部南波希米亞州鄰近奧地利的邊境小城,也是捷克南方著名的溫泉城。這裡在十三世紀由一個要塞而發展成小鎮,一三六七年羅森柏克(Rosenberg)家族在此建修道院及聖喬治(Sv. Jilji)教堂。十六世紀初在城市的西南建立一座小城堡,一五六五年艾里塞(Antonio Ericer)以十年時間在城堡的城牆旁蓋了一座四合院式的大莊院,城的四周則擴展到池塘。一六六○年施瓦岑貝格(Schwarzenberg)家族來此,這是最後擁有這個城市的貴族,他們保留這個莊園直至一九四五年,隨後又建了包括公爵墳墓、斯韋特池 (Rybníka Svˇet)的大公園,加上昔日為防禦而建的古城牆、內設博物館的哥德式古堡、施瓦岑貝格(Schwarzenberg)十九世紀所建新哥德式家墓、文藝復興式建築,以及昔日羅森柏克家族遺留的蹤跡,現在都成為觀光的重點。這裡的經緯度為東經十四度四十五分、北緯四十九度,地處盧日尼采(Luˇznice)河盆地,西距捷斯基布傑約維采三十多公里,南距奧地利邊境約二十公里,地居布拉格通往維也納的鐵路線上,交通便利,人口約一萬。景色獨特而優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城市文物保護區。 城市四周被面積四八九公頃的人工湖和魚塭圍繞,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淡水養殖發達的地方,盛產鯉魚,但大規模的放養則始自有生意頭腦的羅森柏克,他看出養殖鯉魚的利潤豐厚,而在這裡挖掘了星羅棋布的人工池塘養魚。現在年產鯉魚三千噸,除內銷全國,也運往中歐其他鄰國,是當地經濟主要的來源。捷克人愛吃鯉魚,有如歐美人之愛吃火雞,尤其是在聖誕節的晚餐桌上必有鯉魚;他們都會在節前兩三天從市場買回活魚,在家裡用清水先養以減少泥土味。捷克還有一個奇怪的傳統:留一片聖誕所吃的魚鱗放在錢包裡,據說可以讓來年錢財滾滾而來。此外,市內還有少許紡織業,有一家規模雖不大卻歷史悠久的紡織廠。遊客在這裡除可享受當地用現代科學方法提供具有療效的溫泉浴、泥療外,還可參與泥沼行、沼澤泛舟等難得的經驗,每年七、八月的最後一週都舉辦民俗活動,六月至九月的文化季則有音樂、戲劇等表演。 布熱茨拉夫(Bˇreclav)是捷克南部布爾諾州南方鄰近奧地利的邊境城市,西北距布爾諾六十公里,東南至斯洛伐克、西南至奧地利都只有十多公里,地居兩國入境東西鐵、公路交通樞紐。由於鄰近奧地利,風貌深受影響,甚至純樸的民風也極為類似。市西有成為全市地標的土耳其式(Turkish)清真寺,建於一七九七年至一八○四年,六十公尺高的觀察塔直入雲霄,四周林木圍襯,映印湖中,景色如畫。從三○四級盤旋而上的樓梯登頂,西可觀賞帕納瓦(Pálava)山,東可綜攬小喀爾巴阡山 (Lesser Carpathians)壯麗勝景,同時在塔頂的畫廊也可看到許多珍貴繪畫。 萊德尼采(Lednice)城堡也在市西清真寺西側,是捷克非常有名的城堡之一,原為建於一二二二年羅馬式,久達數世紀都是列支敦士登貴族的豪宅,後經數次重建和修改,由溫格彌勒(Georg Wingel-müller)設計在一八四六年至一八五八年從文藝復興式改為現在的新哥德式正面城堡豪宅,是布熱茨拉夫市最美的古建築,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財予以保護。古堡內部裝潢華麗,大廳、木刻的天花板、樓梯、傢俱和狩獵的戰利品,都顯示出當時皇室家族生活的優渥。附屬於古堡外貌炫麗誇張的騎術學校,則是十七世紀留下來的巴洛克式精品,由當時世界聞名的奧地利名建築師、雕刻家和建築歷史學家菲舍爾(Johann Bernard Fischer)所設計建造。城堡外的法式花園和大型的原始公園是植物園和森林公園的綜合體,園內的小型水族館、植物溫室館、阿波羅神殿和希臘神話中掌管美麗及溫雅的三女神殿,都令人流連忘返。其中最值得細細欣賞的是建於一八三○年代的溫室,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鐵框的溫室,在當時是一種超時代的建築結構。因為範圍的廣闊,要參觀整個古堡區還可以一試騎馬、或騎腳踏車的方式。 哈維若夫(Havíˇrov)是捷克東部奧斯特拉瓦(北摩拉維亞)州的小城鎮,從前是一片荒無人煙的地方,後來隨著附近大煤田的開採而繁榮,一九五五年設鎮,居民大多數是附近煤田的礦工,它的經緯度為東經十八度二十二分、北緯四十九度四十七分,位於奧斯特拉瓦東南九公里,瀕臨盧奇納(LucˇK´na)河。 耶塞尼克(Jeseník)是捷克東北部帕爾杜比采(Pardubice)州著名溫泉療養勝地,一八二二年溫泉水療法在這裡海拔六二○公尺的山間開始運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類似設施,在當時督導這種治療的普利斯尼茲(Vincenz Priessnitz)先生二百週年冥誕紀念日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紀事錄中。如今這裡除有最現代化的泡浴、治療環境和設施外,還有各項活動和運動相配合。 這個小城的經緯度為東經十七度十二分、北緯五十度十四分,位於摩拉維亞最北端的耶塞尼克山脈中,這座山脈是波羅的海和黑海流域的分水嶺,也是摩拉瓦河的主要發源地,北距波蘭不到三十公里,鐵、公路均可前往。 早在一九六九年捷克政府就把耶塞尼克山劃為風景保護區,區內有十一個名聞遐邇的自然保護地。這裡群山起伏,山間瀑布奔瀉,水力豐沛,有深邃的峽谷、陡峭的冰斗、冰崖和石海,山上雲杉密布。在海拔一千三百公尺的森林線有人工培植的矮松,高山草甸生長著稀有的植物,森林中有紅鹿、松雞、獐、榛雞和黑琴鳥等飛禽走獸。鎮上還遺有十五世紀形狀特殊的古堡和十八世紀建造的市政廳等。 普熱羅夫(Pˇrerov)是捷克東北部奧洛莫烏茨(Olomouc)州重要城市、摩拉維亞的入口,十一世紀已有斯拉夫人居住,更早還有漁獵者在此生活,市郊著名的Pˇredmostí,就是經考證為二千多年前嘉許猛狩獵者的文獻。這個自古以來就是貿易轉接站的重要地方,十一世紀由斯拉夫人建要塞以防衛,之後一座更堅固的城堡擔任這項重責。十六世紀更改建為堅實美麗的莊園,如今已成為夸美紐斯(J.A. Comenius)博物館紀念十七世紀的偉大教育、宗教家夸美紐斯(請參閱本書一二八頁)。 這裡的經緯度為東經十七度二十七分、北緯四十九度二十七分,位於奧洛莫烏茨市東南面二十五公里處,是重要的鐵、公路交通樞紐,瀕臨摩拉瓦河支流貝奇瓦(Becˇva)河。人口七萬八千多,為捷克東部地區重要的貿易中心,工業也很發達,主要有機械製造、化工、食品加工和金屬加工等工業。 弗里代克—米斯泰克(Fr´ydek-Místek)是捷克東端奧斯特拉瓦州小城,位於奧斯特拉瓦市南方二十多公里,地居東經十八度二十一分、北緯四十九度四十一分,濱臨奧斯特拉維茨(Ostravice)河,近奧斯特拉瓦工業區。重工業發達,生產軋鋼、機器和棉紡品等,附近有煤礦和鐵礦。西郊的胡克瓦爾迪(Hukvaldy)城堡是一二八五年之前所建立,在奧洛莫烏茨 (Olomouc)歷任主教經四個世紀的擴建,光是大炮陣地就有五個,成為捷克境內最大、最堅實的要塞城堡,可惜在一七六二年之後因年久失修,成為廢墟,但視其今日之龐大氣勢仍可窺昔日雄姿,現在已略為整理供人參觀。連絡電話0658/699323。 卡爾維納(Karviná)是奧斯特拉瓦州的邊境礦業城,曾在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五年被波蘭佔據,一九四九年擴大了市區範圍,也以當地的天然溫泉為基礎發展觀光業。它的經緯度為東經十八度三十三分、北緯四十九度五十二分,位於奧斯特拉瓦以東二十三公里奧爾謝 (Olˇse)河西岸,與波蘭隔河相望,是一個風光幽美寧靜的小城。因地處大煤田,所以這裡以生產優質煤為主,設有煤氣、化工、化肥和鐵製品廠。 奧帕瓦(Opava)是捷克東部北摩拉維亞地區奧斯特拉瓦州大煤區的商業城,也是一個有整齊市容、優雅建築的古典城市,昔日在奧帕瓦公爵 (Opava Duchy)的悉心經營下,成為西里西亞(Silesia)地區的首府,當它一七四二年脫離西里西亞之後仍然是該地區的行政中心,由此可見當時的重要地位。經緯度為東經十七度五十五分、北緯四十九度五十七分,位於奧斯特拉瓦市西北方約二十九公里處,瀕臨奧帕瓦河,北距波蘭邊界不足五公里。通往國內各地及波蘭的鐵、公路交通便利。當地工業發達,主要工業產品有服裝、機器、火車車廂和各種食品等。市內有許旭茤情B百貨公司、超級市場、咖啡廳和餐廳,每至假期充斥著來此購物和消費的煤田工人。市內教堂、傳教士的精緻住宅、各種紀念性建築物處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世紀所建哥德式的聖母升天大教堂及聖十字禮拜堂、經重修十三世紀末的巴洛克式多明我會(Dominican)修道院,以及十八、十九世紀所遺的許多貴族宮殿及屋舍。西里西亞 (Silesian)地區博物館成立於一八一四年,展示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的藝術珍品,也收集了西里西亞地區民情風習文物及當地發展實況的文物資料。 普羅斯捷約夫(Prostˇejov)是捷克東部富庶的哈納(Haná)農業區內僅次於奧洛莫烏茨的第二重要城市和工業中心,早在十二世紀中葉就曾出現在歐洲文獻上,是早期捷克文化的傳播中心,十六世紀時成為捷克語和希伯萊語書籍的印刷出版中心。這個約有七萬八千多名人口的古城,昔日留下許多文化資產,包括宏偉的城堡、文藝復興式舊市政廳(現內為普羅斯捷約夫博物館)、新文藝復興式市政廳,以及由名建築師柯特拉(J. Kotˇera)設計的總統府(National House)等,都足以展現這個城市昔日的繁榮富裕。西南至全國第二大市布爾諾五十八公里,東北距全國第五大市奧洛莫烏茨二十五公里,地居兩地之間的交陪n道上,經緯度為東經十七度七分、北緯四十九度二十八分。工業以農業機械製造、紙張、引擎、皮革和服裝等行業為主。 克羅梅日什(Kromˇeˇríˇz)位於奧洛莫烏茨東南約四十公里,西南距布爾諾市六十多公里,經緯度為東經十七度二十四分、北緯四十九度十八分,瀕臨摩拉瓦河。當地工業以發電機、內燃機和靴鞋製造為主。因市內一座早期巴洛克古堡和獨一無二的大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珍奇文物保護的美麗城市。一一一○年就已經建鎮,隨之布爾諾主教將之擢升為市,並在此蓋哥德式古堡,十六世紀初奧洛莫烏茨主教翻修古堡為文藝復興式作為主教府邸。十七世紀的後半期,出身列支敦斯登的卡爾主教於一六六四年至一六九五年花了三十年又重建這座古厝,有一個八十四公尺的高塔☆呴C了幾個豪華大廳,名家在天花板、牆壁上留下的傑作,收集的珍奇藝術品現在已由藝術館公開展示,在全國的藝術地位上僅次於布拉格藝術館。建築外圍包含種有珍奇花卉花園的龐大公園,設計之美,較之巴黎的凡爾賽宮花園毫不遜色,不只在十七、十八世紀成為歐洲名堡,時至今日仍為有名的觀光地。連絡電話:0634/338360。市內的古建築除主教宮還有一二六○年建造的哥德式聖莫里斯教堂和十八世紀的聖約翰教堂等。 利普尼克(Lipnik)位於奧洛莫烏茨市的東南方不遠處,這裡四周森林環繞,美麗的薩札瓦 (Sazava) 河蜿蜒山腳,背山面水,幽靜而美麗。昔日並不是有名的地方,由於一九二一年捷克的名小說家哈謝克來到此居住而改變了它的命運。 哈謝克(Jaroslav Haˇsek)出生於一八八三年,十七歲成為布拉格日報文藝欄的熱門幽默作家,專門以中產階級的公務員為嘲諷對象,一九○四年至一九○七年他主編幾種無政府主義的期刊,也先後出版了許多小說集及詩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徵入奧匈帝國軍隊,在俄國前線被俘,後來加入布爾什維克成為捷克共產解放軍,回到布拉格後寫作以第一次大戰為背景的「好兵帥克(Osudy dobrého vojáka ´Svejka)」,原計劃出版六卷,但至一九二三年因肺炎去世時僅完成了四卷。年僅四十歲的他共創作了一千多篇諷刺小說和詩篇,「好兵帥克」被翻譯成三十多種文字、編成話劇、歌劇和電影,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是第一位捷克作家的作品被世界肯定、用為舞台劇和電影。哈謝克當時所住屋子現在已闢為博物館,展示出當年他的生活、寫作情形、蒐集品、遺物、照片、著作、手稿,尤其是「好兵帥克」的手稿,更吸引川流不息參觀者的目光。 人民生活水準高 全國人口約一千二百五十多萬,人口自然增長率為千分之三,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約為一百五十二人。儘管這個國家的政府推行鼓勵生育的政策,但收效不大,男子平均壽命六十九歲,女子平均壽命七十六歲;百分之七十五的國民居住在城市,農村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 就業總人數二百五十八萬,其中從事農業的佔百分之八點九,工業佔百分之二九點三,營建業百分之八,運輸及傳播業百分之八點二,最多的是服務業佔就業人數的百分之四十五點六。 捷克人民的主要種族以捷克族(Czechs)為主,佔全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四,包括摩拉維亞(Moravians)及西里西亞(Silesians)共一千一百多萬人;斯洛伐克人(Slovaks)佔百分之三約三十六萬多人,主要定居在東部靠近斯洛伐克地區;羅馬尼亞人(Romanies)佔千分之十三,包括居住在斯洛伐克邊境上起源於羅馬尼亞以牧羊、伐木為生,穿傳統服飾、過純樸生活的瓦拉幾亞人 (Wallachia),人口共十三萬多;波蘭人 (Poles) 佔千分之六,約七萬多,居住在北部與波蘭接壤一帶地區;德國人 (Germans) 佔千分之六,約六萬多人,分布在西部地區;其他各民族共約佔千分之六,約七萬多人。 中國人在捷克共九千人左右,其中四千五百人已取得居留權;大多數來自浙江的青田、溫州和杭州,其他來自福建、河北、吉林、廣東、山東、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因有不同的言語和地域觀念,因此並不團結。少數從事低薪體力勞動工作,多數從事小企業並雇用當地人,還有一些人從事紡織業和餐飲業。旅捷華人社會辦有「捷華通訊」月刊和「旅捷華人聯誼會」等刊物。 由於地理位置和歷史的影響,捷克和西歐各國來往密切,在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上,與東歐國家的斯拉夫民族差異頗大。住在波希米亞的捷克人,吸收了日耳曼民族的理性文化,頗富哈布斯堡貴族的氣質,聰明、實際,以合理的態度處理事情,在技術上有優越的天分,並且做事認真;比較喜歡喜劇的快樂,而不欣賞悲劇的淒美;性格保守,有時喜歡諷刺和幽默,是一個擁有冷靜頭腦及熱情心的民族。 宗教信仰方面,捷克人民大部分信奉天主教,全國有十二個羅馬天主教區、八千多座供教徒從事祈禱活動的大小教堂和修道院。部分人民信奉東正教,捷克東正教會由莫斯科東正教牧首創辦於一九五一年,國內現設有四個東正教教區。還有少數人信奉新教和猶太教。 捷克語是法定的官方語言,屬於印歐語系斯拉夫語的西支,並以布拉格方言的發音為標準。各地口音也略有不同,如摩拉維亞方言和西里西亞方言等,但差異並不大。 這個國家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制度,不僅免收學費,並對學生食宿給予補助,從一九八四年起又把九年義務教育改為十年義務教育,自一九九○年起允許私人和教會辦學。凡是六歲至十六歲的學童都必須接受十年制義務教育,全國無文盲。中等以上的學校分為普通中學、中等職業學校和實習學校等三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和興趣,選擇不同類型的學校,但不管是那一種類型,畢業後都可以繼續進入大學攻讀。在一般情況下,大多只有普通中學的畢業生才會繼續升學。全國現有二十八所大學,共有十五萬名學生,其中最著名的是布拉格查理大學(Charles University/Universita Karlova)、布爾諾的馬薩里克大學(Masaryk University/Universita Masarykova)和奧洛莫烏茨的帕雷茨基大學 (Palack´y University/ Universita Palackého)。大學的學制四至六年不等,大學生不僅不須負擔任何費用,而且設有獎學金,制訂了各項優惠措施。但年齡超過三十六歲的大學生,乘車不再有半票優待。境內到處都設有附屬於工廠的技術學校,使每個年輕人都有一技之長。 捷克科學文化水準很高,全國設有三百五十二個獨立科學研究的機構,共有兩萬四千五百多名研究人員從事各項科學研究活動。著名的捷克國家科學院是歐洲最古老的科學研究機構,創立於一七九○年,有六十一個研究所和九個大型實驗室,共有八十二名院士和一百九十多名外籍通訊院士。 新聞出版事業發達,全國共有三十多種報紙,總發行量達十五億九千六百多萬份,主要報紙是人民報、權利報、今日青年陣線報、經濟報;各種期刊一千多種,每年圖書出版約一億零五百多萬冊。捷克國家通訊社成立於一九一八年,在國內外都派駐有記者,國外有十九個分社,與二十多家外國通訊社有業務聯繫。 國內的電台和電視台大部分是國營的,私營的新電視台(TV NOVA)共有三個頻道,大部分的股份則屬於美國化粧品公司雅詩蘭黛(Este- e Lauder)旗下的柏林中歐媒體企業,它是共產主義垮台後中歐第一家民營的全國性電視台,主要播放美國娛樂影片,有些節目中摻雜有暴力和正面全裸的色情鏡頭,以及賓果遊戲和公開嘲諷國家領袖的皮偶秀等節目,吸引了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電視觀眾。 醫療衛生方面設施完善,從事醫生職業的人口比例居世界第一位,共有醫生四萬五千多名、護士十八萬六千多名、病床約一百一十五萬六千多張,醫生及護士對病人的照顧無微不至,收紅包事宜罕見。從一九九二年起這個國家開始全面改革公費醫療制度,逐步向醫療保險制度過渡,使國民醫療有保障,人民平均壽命逐漸提高。目前,影響國民身體健康的主要疾病有缺鐵性心臟病、惡性腫瘤、腦血管病、氣管炎、肺氣腫和哮喘等。 人民的生活水準已逐年提高,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不虞匱乏,也有不少人擁有私人轎車,家電設備普遍,一般家庭生活富足,居住在城市的人大部分過著現代化的生活。 鄉村中的居民大都還住在兩千人以內的鄉村中,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村落組織形態以德國式或斯拉夫式集村為主,德國式村落雖種類不同,但四周景色優美,道路整潔。平均每人住房面積為十七平方公尺。 捷克政府鼓勵人民多生小孩,每生一名小孩有一萬克朗補助。捷克人的穿著比較講究,正式的場合男人多半穿西裝或長大衣,冬天還戴帽子,圍又長又寬的漂亮圍巾,一旦結婚就把羽毛從帽子上摘下來。婦女愛穿具有傳統風格的黑色或深色裙子。一般捷克人認為可以沒有好衣服,但不能沒有好風度,人們不但在與人打交道時談吐文雅、彬彬有禮,並且在獨處時也不隨便,對舉止輕浮的人非常厭惡,對在公眾場合勾肩搭背的現象更是沒有好感。在家裡對長輩恭敬,在外扶老攜幼者隨處可見。 現在的捷克人絕大多數只有一個姓和一個名,但為了與自己同名同姓而身分又相近者有所區別,有些人在名和姓之間再加一個中間名。在人們見面稱呼時,一般人對男士稱先生,對女士稱小姐,見面時行握手禮。 由於國家的福利好,有很多人不想工作,只想靠領救濟金過日子。這裡也有很多來自非洲、阿富汗和塞爾維亞的難民,領有政府發給難民證的難民,可以在公共場所求乞。 每年的新年開始,人們要舉行迎接新生兒的傳統儀式。元月三日要選出新年裡的第一批嬰兒公民,被選中的可得到搖籃車等獎品。 愛喝啤酒喜歡音樂 捷克人的性格既深沉冷竣、又活潑浪漫:前者使他們的工業迅速發展,後者使他們的音樂和戲劇都享譽世界。音樂、舞蹈、啤酒和運動是捷克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一八六八年布拉格國家劇院的奠基典禮上,捷克民族音樂學派創始人斯美塔那曾說過:「捷克人民是生活在音樂之中的。」孩子們從小就受到音樂藝術的薰陶和嚴格的訓練,長大以後這方面的修養自然相對的提高。不同年齡的人對音樂的愛好也不相同,年輕人喜歡流行歌曲,電台和電視台經常播放這種歌曲,青年們一聽到演唱,便隨之哼唱舞動;中老年人喜歡輕音樂和輕鬆歌曲,動情時也會擊掌高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人們的興趣和愛好也越來越多樣化,而這裡的各種風格和派別的音樂作品相容並蓄,蓬勃發展。 政府非常重視培養和發掘音樂人材,每年都派很多人到世界各地去表演、學習,國內各城市每年也要舉行一百多場音樂會,邀請各國著名音樂家前來演出。世界聞名的「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每年五月丁香花怒放的季節開幕,直到六月玫瑰花紅時落幕,接著就是 「金色布拉格」電視聯歡節,在艷陽和春風中,人們陶醉於動聽的音樂和歌聲中,全城沸騰著極其濃郁的藝術氣息。 舞蹈是捷克人工作之餘生活的重要調劑,青年人最愛跳迪斯可,每當夜幕降臨,晚風輕拂,霓虹燈耀眼的街上傳出陣陣喧鬧的樂音,那準是青年人在跳迪斯可。年輕姑娘除跳迪斯可,每星期都設法抽出時間練健美操,在優美的旋律中練就健美的胴體。夜間許多舞廳中,一對對中年男女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優美的華爾茲、布魯斯和探戈等,格外引人注目,舞廳出入自由,門票也不貴。 捷克素有「啤酒王國」的美稱,這裡不僅盛產啤酒,而且人民愛喝啤酒,在市場上可以找到五十種以上不同廠牌的啤酒,啤酒並不被當作酒,而是列為飲料,用來佐餐、解渴,甚至喝熱啤酒防治感冒。大學生熬夜時麵包夾著香腸,再加一杯啤酒;往往這樣也就是一頓早餐。無論大小宴會,啤酒更是不可缺少,據說捷克每年每人要喝掉一百八十公升啤酒。國內大小城鎮中各種風格的啤酒館比比皆是,捷克人有上啤酒館的習慣,工作之餘趣味相投的朋友們常常聚集在啤酒館聊天、談心;社會名流也在啤酒館聚會,藝術家、作家也在酒館觀察眾生相、體驗生活、尋找創作題材;記者在啤酒館裡獲得小道消息、瞭解社會傳聞;年輕情侶在啤酒館裡竊竊細語,談情說愛。 這個國家的人民熱愛網球運動,網球場遍布全國城鎮,每當週末或下班以後,不同年齡的網球愛好者便活躍在網球場上,如遇上重要比賽,觀眾席上總是爆滿,不去球場觀戰的人大多坐在電視機旁觀看,小孩子到五、六歲就被送到網球俱樂部,接受正規的系列訓練和培養,所以捷克出現過許多世界級的網球精英。捷克人還喜歡在銀色世界裡滑雪,在浪濤滾滾的河湖中搏擊。雖然捷克是一個沒有海洋的國家,但卻有許多美麗的天然湖泊,吸引著無數游泳愛好者。


各民族傳統風俗多樣化

捷克至今保持著許多傳統的風俗習慣和民間節日,特別是在一些山區更是如此。人們普遍忌諱紅三角的圖案,受歡迎的談話內容是體育運動,不受歡迎的話題是政治和家庭瑣事。 鄉村的結婚儀式往往連續七天活動,婚禮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的婦女朋友都聚集在新娘家中,為她解開從少女時就一直編辮子的頭髮,再幫她取下一直綁在頭髮上的絲帶,並開始編織婚禮時新娘所戴的花冠,花冠中放入一小段蘋果樹枝,以祈求婚姻生活的甜蜜幸福。參加婚禮的賓客請帖,都是由儐相代為派送。 婚禮的當天早晨,在音樂師陪伴下,儐相代為迎賓,然後再迎新郎,接著全體來賓將新娘帶引入場。當新郎出現在新娘的家門口時,兩人做出互踢的動作,然後一起前往教堂。有的地方為強調新娘告別少女青春的悲傷,婦女們身著深色服裝去參加婚禮。新郎、新娘和他們的親友騎在馬上,音樂師開始奏出結婚的樂曲,在場賓客齊聲合唱。在儀式進行中新娘口中一直含著一朵紅色的康乃馨,直到婚禮終了時,新娘以口將這朵花移入新郎口中,以示兩情不渝。儀式結束後,新郎、新娘和全體嘉賓均前往酒店參加舞會,直到下午六時,再赴新娘家中吃喜酒,喜筵之後全體賓客再往酒店參加舞會,直到午夜為止。 傳統的捷克及摩拉維亞菜多變而可口,最具代表性的是烤里脊豬肉配糖醋包心白菜、包肉及蔬菜的麵點、紅燴牛肉、紅辣椒蔬菜燉肉,以及烤雞、鴨,新鮮活魚等,特殊的還有許多用啤酒做的開胃小菜,例如啤酒起士、醃肉或糖醋泡菜醬魚,以及生馬鈴薯做成的馬鈴薯薄餅等都加入啤酒。一般家庭常吃的食品多由雞蛋加牛奶混入麵粉做的麵包、點心。 馬鈴薯是捷克的主要蔬菜,人人都愛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傳統的馬鈴薯節。每年七月三十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進行馬鈴薯烹調比賽,居民們還要互相饋贈用馬鈴薯做成的各種食品,表達美好的祝福。 捷克人總愛在耶誕晚餐時吃鯉魚,這項習俗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據說是在十二世紀時,來自亞洲的僧侶將鯉魚傳到中歐地區才開始流行(請參閱二二五頁)。 每年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是捷克傳統的迎春節,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擺著象徵生命起源的雞蛋,還把雞蛋殼撒到田隴裡,以求莊稼獲得好收成。在有些地方,年輕小伙子們拿著用細柳條編成的長鞭子,沿街追逐姑娘們,還輕輕地抽打她們;這時姑娘們則拿出彩蛋送給小伙子;年齡不同,相互關係不同,所送彩蛋的圖案也不相同。如果彩蛋上畫的是花環和紅心,則表示姑娘對小伙子有愛慕之情;如果彩蛋上畫的是太陽、大地和水等,那就表示只是一般的慶賀。 捷克傳統的立桿節在滿樹桃花泛紅的五月舉行,這是未婚男女最期盼的浪漫日子,每一位年輕男子都會選一枝又高又直的樹桿插在自己的女孩住家附近。當全村到處的樹桿都豎立完畢,大家聚集共同選出最高最直的一枝樹桿「五月樹桿王」,移到全村中心的草坪上,由所有立桿青年輪流守護以防鄰村青年偷走。 節日當天下午所有立桿青年男子穿上傳統民族服飾,鼓樂喧天的列隊到每一位被立桿姑娘們家門前表達愛意,大伙兒一起湧進女家,向在場每一個人敬酒,被敬酒的人要向隊伍中扮成稅務官手捧的盤子放入一點錢,心儀這家姑娘的男主角則乘機邀請女孩在院子中跳舞,欣然同意的女孩在跳完舞之後也隨隊而行,歡樂的向別家蜂湧而去。最後隊伍回到草坪樹桿王旁,開始各種比賽及娛樂節目,爬桿比賽最快的人取下桿頂的一瓶酒獲得最高榮譽,也使節日達到最高潮,然後大家舉行表演、跳舞、唱歌、狂歡,至午夜盡興方散。 每年九月初到十一月底是全國熱鬧的採蕈季,野蕈鮮美可口,三分之一土地覆蓋著森林的捷克,水源豐沛是蕈類生長的天堂,因此這項集郊遊、踏青和野餐於一身的休閒活動,從中世紀流傳至今,仍被許多家庭鍾愛,每至此時全家扶老攜幼、提著籃子、帶著餐飲,到各處森林草叢中找尋各種菇蕈,年長有經驗的多能辨識是否有毒及可食。每次採集歸來,豐富的收獲,不僅可以來一次嘗鮮的菌類大餐,還常常發現新品種,成為教育孩子和向鄰居炫耀的好機會。捷克蕈類學會現有會員數千人,據統計捷克境內的蕈類多達二萬多種。 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的聖誕節是舉國同慶的傳統民間大節日,大約從十月底起,人們就開始忙著準備過節,購買禮品、衣服和食品,離家外出工作、學習的人都歸心似箭,匆匆踏上歸途。聖誕夜家家戶戶合家團圓,共享天倫之樂,幾乎每家都擺著一棵聖誕樹,對有小孩的家庭來說,聖誕樹更是必不可少,樹上五顏六色,掛滿各種飾物、閃光彩燈、精心包裝的糖果、禮品。燈光一亮,滿屋生輝,全家人圍坐在聖誕樹旁,邊吃邊談,直到更深夜靜,甚至通宵達旦,盡情享受闊別重逢的歡樂和家庭生活的無比溫馨。 聖誕節前異地的親朋好友互寄印刷精美的賀年片,聖誕節當天除家人互贈禮品、一起過節的人也互贈禮物。人們早已準備好禮物,但總是秘而不宣,為的是要讓人出乎意料而倍加高興,直到家人聚齊後,才各自把禮品拿出來,小的掛在聖誕樹上,大的則置於樹旁,接著晚宴開始,大家一齊舉杯互祝聖誕節和新年快樂,萬事如意。酒過數巡,人人興高彩烈,紛紛把禮品贈送給對方,慶祝活動也隨之進入高潮。 捷克的祭典活動也頗具特色,在嘉年華會中,年輕人頭戴吉卜賽人、猶太人或屠夫的面具,穿上巫婆的服裝,提著籃子及全身插滿豆枝,隨著假扮成熊的指揮者一起行進,一路上做著滑稽動作,發出奇怪的叫聲,挨家挨戶拜訪,並與主人們乾杯。家中的婦女則在巫婆所提的籃子中放入水果或點心,巫婆會拿出代表幸運的碗豆莖或豆枝作為交換。 擁有精悍的國防軍 根據捷克憲法規定,總統是三軍總司令,國防部是最高軍事指揮機構。實行義務兵役制,現役軍人服役期限為九個月,定每年十月十日為建軍節。 在國防兵力方面,聯邦解體後原軍隊一分為二,捷克保留了原聯邦軍隊的九萬六千名官兵,現在已裁減為七萬名官兵,這些軍事力量多集中在與鄰國接壤的捷克邊境。 陸軍是捷克武裝力量的主要軍種,總兵力為三萬八千五百人,包括正規軍、快速部署部隊、國土防禦部隊和最高統帥部預備隊,共編組為兩個步兵軍、七個機械化旅、一個快速部署旅和十四個國土防禦旅。主要裝備是九百五十輛各型坦克,一千多門各種口徑的大砲,數百枚戰術飛彈和防空飛彈。 捷克陸軍有一支訓練有素的核子化生放部隊,編組為一個營。共有官兵員額兩百二十六名,主要任務是負責生物、化學和放射性武器的探測工作,一九九一年海灣戰爭期間,它是唯一在沙漠戰場上探測到神經毒氣的部隊。在二○○一年美國「九一一」事件中,也曾隨美軍駐紮在科威特軍事基地上,隸屬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快速反應部隊,以保護盟國部隊免受化生放武器的攻擊。 空軍和防空軍總兵力約三萬人,是捷克武裝力量的獨立軍種,包括一個戰術防空兵軍、一個防空軍、兩個戰術航空兵空軍基地、二個輔助航空兵基地、二個防空飛彈旅、六個防空飛彈團和一個殲擊航空兵團,共有作戰飛機一百二十五架,多係老舊的米格二十一和米格二十三型戰鬥機。



聖高爾教堂(Church of St. Gall)位於提恩教堂南方、查理橋往東垂直相交處,這是一幢初建於一二三二年,綜合哥德及巴洛克風格的宗教建築,有日久氧化的綠色雙塔頂,昔日這裡是布拉格城外心,十四世紀後自治區和舊城合併,並對公眾開放。

聖吉爾教堂(Church of St. Giles)位於聖高爾教堂西方約二個街區,建於十四世紀,在十五世紀胡斯被火刑處死後,這裡一直是胡斯教派聯絡集會的場所,十七世紀初被斐迪南二世國王沒收後交給天主教聖多明我教派管理。教堂外表莊嚴樸實,內部華麗耀眼,鍍金的塑像、裝飾繁複的粗大巴洛克式石柱,挑的祭壇上有名家繪畫;典型的波希米亞拱頂,滿繪聖多明我與聖徒保衛天主教的歷史故事。

伯利恆禮拜堂(Betlemska Kaple)本來是昔日胡斯反對羅馬天主教昏瞶、傳播新理念的所在,他主張用捷克文取代拉丁文寫經,後來逃不過殉教的命運,伯利恒禮拜堂也被拆除重建於一九五二年,現在己恢復原貌的禮拜堂內壁畫是他傳教實況的描述。

聖薩爾瓦多教堂(Church of St. Salvator at the Klementimum)前身是克萊門特學院的耶穌會教堂,也是布拉格的第一座耶穌會教堂,這是一五五六年斐迪南一世引進耶穌會,想藉之分散捷克人對新教的迷思,特別修築這座教堂安置耶穌會教士。沒想到這股宗教勢力在坐大之後,拆民宅、擴建教堂、燒燬捷克文的書籍等,形成民怨,在十八世紀後期被逐離布拉格,故而參觀這所教堂可緬懷昔日複雜宗教糾葛下百姓的「信仰」之苦。

名人墓闢建於十九世紀,位於聖彼得教堂旁,地下長眠著捷克歷史上近二百位著名的文學家、美術家和音樂家,如卡夫卡、慕夏、德沃夏克和斯美塔那等。慕地綠草如茵,遍植翠柏,綴立著許多名人塑像,空氣清新,環境幽美,每個墓碑都是匠心獨具的造型藝術。這些名人雖然己逝世近百年,但是墓前的鮮花常年不斷。 捷克著名女作家夏姆曹娃,墓碑上有一尊雕像及她生前為自己寫的墓誌銘,她是捷克近代文學先驅之一,生於一八二十年,自幼受父母灌輸民族思想的影響,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走上文學創作的生涯,在奧匈帝國統治時期為重振捷克民族文學和民族語言而終生奮鬥,編寫出「民族傳奇與故事集」和「斯洛伐克童話和故事」等,最成功的小說「外祖母」,人物性格刻劃出色,作者將對祖國的無限熱愛融入,把捷克的農村風色和大自然美麗風光生動的描寫,使這部小說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如今此書己翻譯成幾十種外國文字出版。

名人墓中還有捷克著名詩人、小說家聶魯達(Jan Neruda)的陵墓,他也是十九世紀捷克傑出文學家,一生創作題材非常廣泛,主要詩集有「墓地的鮮花」、「宇宙之歌」和「平凡的主題」等,並寫有二千多篇小說和雜,文以及大量的短篇小說和雜文,以及大量短篇小說。最出名的短篇小說「流浪漢」,人物形象生動,筆調幽默活潑,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被譽為捷克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奠基作品。

黃金巷(Goldn Lane/Zlata Ulicka)是位於聖維塔教堂東邊的小巷,只能容納兩、三人並肩行走,石塊鋪砌的道路兩旁都是低矮的磚瓦房屋,建築造型也顯得奇形怪狀,就像童話故事中小巧的房舍,此地的建築簡陋,十八間緊臨城堡的小屋子建於一五四○年,最初是給專門替國王打造黃金飾品的金匠、工匠居住的,故稱黃金巷。據說當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閒暇時,常來此巷向鑄金匠學手藝;後來成為二十四名城堡守衛的住所;因捷克著名的小說家卡夫卡曾住此巷的二十二號屋,花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以布拉格城堡為背景的文學名著「城堡」,而成為布拉格熱鬥的觀光景點,與查理大橋同為市區遊客密度最高的地方。如今二十二號己闢為「卡夫卡紀念館」,陳列著他的作品手稿與生活照片、泛黃的家族舊照片、古董郵票和舊書,出售各種精巧的手工藝品,以及各式各樣與卡夫卡有關的紀念品。 黃金巷裡還有許多小酒館和土特產品小商店,遊客熙熙攘攘,很多人都喜歡在這充滿中世紀氣息的小鬧市裡,品嘗一下當地佳釀和風味小吃,再順便選購幾件紀念品帶回家。

卡夫卡(Franz Kafka)是二十世紀最具國際性和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一八八三年出生於這裡二樓的猶太人家庭,一週後依猶太傳統舉行割禮。這棟房舍建成於一七三○年,原係聖尼古拉教堂神職人員的辦公室,一七八七年由約瑟夫二世下令改善猶太區環境時改為一般住宅。他全家人在這間公寓住到翌年五月搬離,房舍在一八八七年遭大火焚燬,一九○二年依原樣修復,設為卡夫卡紀念展示區。一九六五年,雕刻家赫拉狄克(Karel Hladik)塑製了一個卡夫卡頭像,嵌在屋子轉角的牆壁上。 父親是中產階層的猶太商人,汲汲鑽營於世俗的成功和社會地位,對他形成很大的壓力。加之兩位兄長夭折,下有3個妹妹,使他深具身為獨子的強烈責任感。他崇尚精神生活,聰穎慧敏,虔誠向善,身心柔弱纖細,是個善良、正直而溫馴的小孩,在德語學校就讀中、小學成績優異,但內心對學校的權威管理、刻板而違背人性的人文課程心存反抗。後來在布拉格大學取得法律博士學位,畢業後在私人保襝公司就業,有固定工作時間和穩定的收入,使他可以利用傍冕時間從事寫作,雖然他捷克文的說和寫都非常流利,但他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並且表明對當時社會制度的不,滿曾參加過無政府主義者集會,對猶太復國主義者表示同情。1889年至1896年遷至不遠的一分鐘屋(The House at the Mimute),他的三個妹妹艾莉(Flli)、維莉(Valli)和奧特拉(Ottla)都在這裡出生,最後卻不幸都死在納粹的集中營裡。 一分鐘屋也是卡夫卡迷必往的參觀點,建築物牆壁上有1615年以聖經內容和多則古典神話故事為主題的刮畫,在紅瓦的屋頂掩映下,單色咖啡色系列的深淺明暗將人物畫表現得生動活潑無比,是值得欣賞的建築物;牆角有一座突出的雕獅,是1712年住進這棟建築物的藥劑師請人加上去的,故名白獅藥局,營業了130年後屋主換成一位煙草商,後來卡夫卡一家人才住進來。 1917年卡夫卡因肺結核病不斷請假,大半歲月都在療養院休養,1922年被迫退職,並和妻子鮑兒(Felice Bauer)仳離;不久和波娜(Milena Jesenska Pollak)的愛情也受到挫折。1923年到柏林專心寫作,結識了黛瑪(Dora Dymant),1924年6月3日病況,病逝於維也納。 這位大作家與布拉格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他多數時間住在舊城區附近,他多數時間住在舊城區附近,只在戰爭時搬到過城堡區,一生很少離開家鄉,最後遺體也是長眠在布拉格的猶太墓園內。 卡夫卡的作品對世界影響巨大,但他生前卻默默無聞少有作品發表,大多數成名作都是在死後才由好友布羅德(Max Brod)陸續出版,著名的「審判」、「城堡」、「蛻變」、「美國」、「鄉下的婚禮」、「獵人與烏鴉」、「鄉村醫生」和「在集中營裡」等,在英、法兩國廣為流行,也深深地影響了奧地利和德國的文學,對捷克的知識、政治和文學,都有莫大的影響力。 維謝城堡(Vysehrad)位於伏爾特瓦河右岸,建於公元9世紀下半葉,雖然較布拉格城堡略晚,但極具歷史意義。相傳是建立布拉格城的麗布莎公主建造的,當年她站在這裡的懸崖上,遙望著滾滾北去的伏爾塔瓦河說:「在這塊寶地上,將會出現一座美麗絶倫的城市,它的光芒將與天上的星星一樣耀眼四射。」城堡最早是用粘土及石塊砌,1085年在位的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將之重建為石造羅馬式城堡,從布拉格城堡來這裡,以此作為他統治的政治、文化、學術中心。他在這裡成立了造幣廠鑄造錢幣,維謝城堡之名也自這時開始,因此這座城堡是普熱美斯王朝的王宮及威權中心,曾經顥赫一時。1420年被毀,只有當年麗布莎公主站過的懸崖仍然還在。這座位於伏爾塔瓦河東岸小山丘上的古堡遺蹟,周圍保存著低矮的城牆,並且依山勢蜿而下,城牆內的花壇中央,矗立著麗布莎公主美麗的塑像,神態端莊大方。 城堡遺址上保存的聖馬丁圓樓、聖彼得教堂和聖保羅教堂,均建於11世紀下半葉,1420年毀於胡斯戰爭,直到1878年才得以重建,其中最出名的聖彼得教堂,普熱美斯王朝的歷任國王都在此舉行登基加冕儀式,教堂內的一個房間裡,仍保存有皇冠和寶物,窗戶上的彩塑玻璃也是珍貴的藝術品。 舊市政廳(Staromestska Radnice)為舊城廣場上最重要的名勝古蹟,建於1338年,高達70公尺,是幢紅色屋頂漂亮的哥德式石造建築物。 天文鐘(Astronomical Clock)造於1410年,位於舊市政廳南側,高69.5公尺,基層建築正面上裝置著2個巨大圓鐘,鐘面鑲有黃金,它不僅是計時工具,也是一件大藝術品。天文鐘至今仍保存完好,鐘盤右側是白骷髏死神和懷抱古瑟的樂神,左側的是面對銅鐘自我欣賞的虛榮之神和緊抓錢袋不放的吝嗇鬼。上面的鐘最外一圈我們看不懂的是代表波希米亞時間的中古阿拉伯數字;第二圈是一天24小時的時間,藍色為白天,橘黃色是晚上;小圓圈指示太陽所落星座,所以除顯示時間,還正確地把天體的運行、太陽與月亮的軌道模擬出來,以地球為中心,太陽和月亮繞著轉。下面的鐘是一個圓的日曆,中央是舊城的城徽,鐘面畫以農民生活和勞動的圖案代表12個月,內圈是12個星座的名稱,時鐘及黃色帶部分,從8時至20時之間,每小時都固定傳出悠揚的樂。每天白骷髏死神會轉動古代計時用的沙漏、拉動鐘繩鳴鐘,鐘面上的兩個小窗戶立即自動打開,12個耶穌門徒小木偶像走馬燈般魚貫而出;有趣的是等11個門徒都走完,還有1尊名為猶大的木偶被刻意留在窗門外,還是對他背叛耶穌的懲罰,同時兩側的人偶「虛榮」、「貪婪」、「土耳其人」和「死神」等也會各自活動,鐘聲一停,還有一隻公雞啼叫幾聲,似乎要人們珍惜時光。 這個奇妙複雜的自鳴鐘,是500多年前的精工巧匠用錘子、鉗子、銼刀和鐵砧子等簡單工具手工製造出來的,現在還能正常運轉,實在令人欽佩。但大鐘背後隱藏著一個悲慘的故事;當這個大鐘在名鐘錶大師設計指導下完成後,它的美麗、精巧讓人嘆為觀止,成為當時全歐洲最美麗奇妙的天文鐘。自私的主教唯死鐘錶師有了經驗再替別的城市做出更好的鐘,暗中令人把他雙眼弄瞎。 更駭人聽聞的是1620年內戰期間,11月波希米亞城邦的貴族領袖領導反抗行動在布拉格附近白山失敗,執政的斐迪南一世乃殺雞儆猴,在市政廳前把帶頭的27人處決,並把他們的頭顱掛在查理大橋上示眾。但他們的犠牲更激發波希米亞人的愛國心,使得日後波希米亞的革命意識高漲。他們去世之後,布拉格人視之為守護神,各種傳說紛紜,據說每年新年這27人的靈魂都會來取回自己的頭;所以當地人有一個說法,27位貴族還是照顧人民,故而透過天文鐘告訴大家當年年頭如何?如果第一響非常準,那麼當年必是個好年頭,如果不準,就是壞預兆了。 新城市政府(Novomestska radnice)位於查理廣場(Karlovo namesti)的北端,是建於1367年的哥德式建築,其後又有數次的重建,現在的建築形式完成於1456年,曾經歷漫長的時間,風格也不統一,面對廣場的明亮新樓層聳立在深灰色的石磚基座上,米白色文藝復興式的正面牆上、米白色文藝復興興式的正面牆、連接屋頂的3面三角形山牆,紅色瓦頂襯托在後,旁邊是高42公尺方形哥德式晚期風格的鐘塔,醒目而亮麗是這幢建築的最特別之處,登上高塔可一覽新城全貌。歷史上很多事件都曾在此上演,胡斯派教徒1419年群集衝入市政廳,協調不成,將對他們不利的13名議員強行丟出窗外以洩憤。後來這個漂亮的市政廳還曾長期淪為監獄。 卡羅利努姆宮(Carolinum)位於舊城東南方,是布拉格查理大學校本部所在地,由波希米亞國王和羅馬皇帝的查理四世創立於1348年4月,直到15世紀之前這所學校都只有四個學系。其實現在的卡羅利努姆宮,是瓦茨拉夫四世於1384年購買造幣廠主羅特勒夫(Rotelev)哥德式豪宅改建而成,雖然18世紀曾大舉改建為巴洛克,式但凸出牆外的窗子,就是當時原建築的哥德式,內部的裝潢則是1946年至1950年的改建成果。 宮內除校長室、著名校友事蹟陳列室和校本部行政機構外,還設有四個圖書館,其中以查理大學圖書館最盛名,它創辦於1351年,是歐洲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1366年查理四世贈給這個圖書館48卷圖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館方只對這所一所大學的師生提供借閱服務,直至1977年才對於1781年起接受各出版社寄贈的圖書,現有圖書150多萬冊,還有6000多冊古代手稿,絶大部分是歐洲各國中世紀的孤本珍品。此外,宮內還設有法律、醫學和宗教等3個圖書館。 葛茲-金斯基宮(Palac Golz-Kinskych)位於舊城廣場東北面,建成於1765年,原為葛茲所有的哥德式豪宅,後來被外交官金斯基購得,故得此名。此星歷經丁岑霍費設計、又有盧拉哥(A.Lurago)裝飾,是一幢極為精緻漂亮的洛可可式建築,有紅白相間的外牆及精美的屋頂雕塑,還有一座土黃色的「石鐘之屋」與宮殿側旁相連。昔日卡夫卡的父親赫曼在這幢美麗的房屋一樓右角開了一家店舖,至今該處仍是一家卡夫卡書店。1948年這裡也曾是捷克共黨領導人發表演說之處,是日後軍事政變導火線之一。現在葛茲-金斯基宮己設為布拉格國立美術館分館。 華倫斯坦宮(Wallenstein Palace/Valdstejnsky Palac)位於布拉格城堡東側不遠處,是繼布拉格城堡後貴族所建最大的建築,現在是捷克國會所在地。這是布拉格第一座巴洛克式豪宅,由帝國最高統帥華倫斯坦公爵建於1624至1630年。他是一個妄想自大狂,出身於波希米亞窮困的貴族家庭,力爭上游不擇手段,13歲成孤兒,被叔父撫養長大,1604年在他21歲時入波希米亞軍隊對匈牙利作戰,1618至1628年波希米亞反哈布斯堡王朝,他始終效忠哈布斯堡王朝,故能在斐迪南獲勝後出任波希米亞王國總督,1624年獲封弗里德蘭(Frydlant)公爵,次年任神聖羅馬帝國和低地國家最高統帥,在白山之役中發了橫財,到義大利請來最好的藝術家和工匠,把自己的住所建得比國王的宮殿更加豪華氣派,宮殿內有25幢房子和龐大的花園,正對大門的步道兩旁列立著大型塑像,甚至在大廳塑了一尊象徵自己是戰神的像,意味著自己舉世無雙。他出門的陣式更是令人側目,50輛無蓬馬車和騎兵随從,功高震主的結困使他被國王暗殺。現在華倫斯坦宮及後宮花園、涼亭、拱廊和造景仍如往昔美輪美奐、金碧輝煌,豪華而引人入勝,是遊客不可錯過的參觀好去處。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