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 |
想去玩嗎? |
2016年1月5日 (二) 08:55的最新修訂版本
柏林(Berlin)是德國的首都、城市州,在政治上曾經分分合合,現在是全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旅遊和國際交通中心之一,並且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柏林的起源可追溯到十二世紀末,當時有號稱「大熊」的日耳曼人阿爾貝特的阿斯卡尼亞(Ascanian)家族趕走斯拉夫人佔領此地,在此之前一批商人和手工業者,已在施普雷河北岸和現在是市中心區的河中小島上,建立了面積約二十三萬平方公尺的科恩(Colln),以及面積約四十七萬平方公尺的柏林兩個居民點,藉商業、漁業和手工業逐漸繁榮起來。
一二五一年霍亨斯道芬家族統治時期,因當地盜匪猖狂乃將相互競爭的科恩和柏林合併為一個五千七百人的城市,仍稱柏林。據說「柏林」一詞在德語中是「狗熊」的意思,因為當年的統治者布蘭登堡侯爵阿爾貝特的外號就是狗熊。從那時起柏林城徽雖有變化,但圖案上始終有一隻站立的黑熊。一三○七年後柏林成為波羅的海沿岸、北海沿岸和內陸貿易線勢力強大的航運商業城鎮集團組成的「漢薩同盟」之一,王公貴族也看好這塊寶地而大興土木,圍繞著今日的亞歷山大廣場,逐漸形成了中央城區。一四一五年布蘭登堡選帝侯在柏林今日尼古拉教堂附近的馬恩廣場上建築宮殿,一四七○年進駐,一四八六年並築起城牆,成為布蘭登堡選帝侯國的首府。一六一八年至一六四八年,歐洲列強為爭奪封建霸權,著名的「三十年戰爭」在德國土地上進行,柏林人口因此由一萬二千人銳減只剩下一半。
一七○一年,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三世戴上王冠,成為普魯士王國的國王,改稱腓特烈一世,在此增建宮殿、花園、大道,並在六十三輛馬車的簇擁下進入王宮,他的重商主義政策,使成為京城的柏林迅速發展為工商業中心,修建了一批著名的極具代表性的建築物。加之在十八世紀四十年代後,腓特烈大帝重視藝術文化,歐洲知名作家、藝術家和科學家紛紛雲集柏林,使它成為德國精神和文化生活的中心。一七四○ 年人口二百二十萬的普魯士,竟有一支八萬三千人的軍隊,成為歐洲第三軍事強國,柏林市區人口也增至十四萬五千人。
跨入十九世紀的柏林面貌日新月異,在工業上發展尤其迅速,一八○○年皇家瓷器工廠已開始使用蒸氣機。一八二六年,菩提樹下大街明亮的煤氣街燈高懸;翌年市內設立了兩所郵局和六十個郵政代辦處。一八三八年柏林至波茨坦的鐵路正式開通,揭開了鐵路時代的序幕,一躍而登上國際交通重要的一環。一八七一年,俾斯麥統一德國後建都柏林,人口增至八十二萬,城市向西延伸,成為德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醫藥和工業中心,有「施普雷河上的雅典」的美譽。
十九世紀是歐洲列強爭雄的年代,強悍的日耳曼人常佔上風,柏林除了在一八○六年至一八○七年被拿破崙佔領兩年外,幾乎沒有遭受過重大創傷。一九一九年,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不久柏林的工人和士兵又發生暴動,導致第二帝國滅亡,帝制被推翻,從此開始了威瑪共和國的歷史。一九二○年四月,附近的八個城市、二十六塊領地和五十九個鄉鎮併入柏林,組成大柏林市,面積擴大到現在的規模,人口達四百三十三萬,僅次於紐約和倫敦,成為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都市。一九二四年滕佩爾霍夫中央機場落成,水、陸、空交通四通八達,成為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
一九三三年納粹頭子希特勒上台後,「柏林」這個名字,幾乎就等於獨裁及暴力的代名詞,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也使這個城市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市內人口已增至四百八十四萬,其中有一百二十萬名工人,這也是柏林發展史上的巔峰時期。大戰進行到第二年,柏林開始遭到英國空軍的轟炸,在五年之中總共被炸過三百六十三次,五萬二千名平民在空襲中喪生,部分城區幾被夷為平地;全市近三分之一的地區燬於砲火,僅在一九四五年四月賬軍攻城時,就有六萬二千座建築物被砲火摧毀、一百五十萬幢住宅化為灰燼,以及十萬名平民喪生,損失空前,估計柏林的瓦礫,如果用五十節車廂的火車十列,需十六年才能運完。市區人口銳減至兩百八十萬,由於全市百分之十三的居民住宅被炸燬,許多市民都棲身在殘樓破屋之中。戰後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的規定,美、英、法、蘇四國軍隊分區佔領柏林,蘇軍佔領東柏林八個區,面積約四百零三平方公里;美軍佔領六個區,面積兩百一十平方公里;英軍佔領四個區,面積一百六十五平方公里;法軍佔領兩個區,面積一百零四平方公里。但美、英、法佔領區與西柏林之間被東德所阻隔,由於意識形態的截然不同而尖銳對立。
同年六月,美國總統杜魯門以控制區的薩克森和紹林吉區讓給蘇軍,以換取公路、鐵路和空中進入西柏林的權利。一九四八年初,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併,引起蘇聯強行封鎖西柏林達十一個月之久,由於空運補給,西柏林得以一直屹立在東德共黨的、心臟中,使東德如鯽在喉。當年六月西德實行幣制改革,造成東、西德的經濟分裂。同年十一月蘇佔領區成立東柏林臨時民主政府;十二月,美、英、法三國的柏林佔領區也成立了西柏林政府。翌年十月,東柏林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定都東柏林,是東德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而孤立在東德的西柏林雖失去了昔日世界性大都市的地位,但卻是兩大政治集團冷戰的重要緩衝地帶。在冷戰時期,有近八十萬名的東柏林人,為了反抗共黨的迫害,紛紛逃入西柏林投奔自由,西柏林在美、英、法三國一萬二千名留駐部隊安全保證、以及實行民主政治的情況下,得以逐漸復原強大,所有戰前的廢墟都重建成高樓大廈,進步繁榮,日新月異。儘管柏林已一分為二,但當時市民們仍然可以在市內自由通行。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二日,東德政府為了制止東德居民及熟練技術人員大量湧入西德,出動四十萬名特別安全隊員和警察封鎖東、西柏林通道,並在一夜之間修建了一條用鐵刺網製成的圍牆,把西柏林團團圍住。這道柏林圍牆很快就增築為二公尺高、上部再加鐵刺網的水泥牆,但翻牆逃亡的東德人仍然前仆後繼。一九七○ 年兩德關係雖略有改善,但東德又把水泥牆加高到三公尺。至一九八○ 年圍牆及電刺網總長達一百六十五公里,其中四十五公里穿過柏林市,另一百二十公里分隔西柏林與東德。沿牆設立了兩百五十三個瞭望台和碉堡,東德邊防軍日夜巡邏,對翻越柏林圍牆者一律格殺勿論,探照燈不停的掃照,防守之嚴可謂滴水不漏。同時據說東德士兵每射殺一名企圖逃亡的人,就可以得到一萬東德馬克獎金和兩個星期的特別假,但東德人民冒死攀爬鐵絲網逃亡的事件卻一再重演。
一九七一年九月三日,美、英、法、蘇四國協議決定,西柏林居民每年可以到東柏林作為期總共三十天的多次探親。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在東歐各共產國家相繼發生劇變的情況下,東德政府被迫宣布開放東西德邊界,拆除柏林圍牆。翌年十月三日,東德正式併入西德,柏林也恢復了完整,成為統一的德國。柏林圍牆雖已成為歷史名詞,但還保存一百多公尺長,成立柏林圍牆紀念館,牆上被人塗上各長三公尺的各種油漆畫;而圍牆拆下來的碎塊已製成各類紀念品,被來此的遊客爭相選購。在柏林圍牆中段著名的出入口關卡查理士檢查站,是往日西方觀光客進入東柏林必經的檢查哨,它的南方五十公尺左右有柏林圍牆博物館,裡面介紹了柏林圍牆的歷史,以及幾十年間東德人千方百計冒險逃亡的紀錄,有各種使用的工具和方法,許多圖片和實物反映了無數逃亡者的淒滄。關卡旁屹立著美國獨立自由女神像,象徵著德國人民熱愛民主和自由。一九九二年八月正式簽署建都條約,一九九九年將政府機構和聯邦國會由波昂遷至柏林。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柏林的經濟成就非凡,躍居德國、甚至歐洲最大的工業城市之一,共有一萬三千多家工廠、一百萬工人,年產值高達七百三十五億歐元,其中西門子和通用電氣公司為兩個世界性的大企業,國內的許多大企業也都在這裡設立分公司,除重視發展傳統電氣工業、機械製造、食品加工、光學儀器、製藥、紡織、電子產品和服裝等行業外,並大力研發新技術,特別是資訊技術產業,新的高科技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
柏林的位置在北緯五十二度三十分、東經十三度二十五分之間,地處平均海拔五十五公尺的德國東北部平原上,坐落在易北河美麗的支流施普雷(spree)河注入哈韋爾河的河口。北距波羅的海約一百八十公里,南距捷克一百九十公里,扼東西歐交通要道,不僅是全國交通中心,也是歐洲的交通樞紐之一市內地勢平坦,施普雷河從東南緩緩流經市區,再向西流去,與奧得河間有運河相通。整個市區東起大米格爾湖(Gr. Muggelsee), 西至哈弗爾湖(Have See),面積八百八十三平方公里,人口約四百二十五萬六千名,是全國第一大城市。
柏林人是以移民為主的歷史,以前移民主要來自法國、波希米亞和波蘭,現在主要來自土耳其、南斯拉夫和越南,所以說,柏林市民又是一個國際民族混合體。柏林緯度雖然偏高,但由於常受到海洋吹來的西風影響,氣候冬暖夏涼。平均氣溫為攝氏九點四度,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為零下一度,最冷可達零下三度;最熱的八月平均氣溫則為十八度半,最熱可達二十四度。年雨量大約為五百八十公釐,降雨多集中於夏季,冬季有五十天左右的積雪期。柏林的對外空中交通非常發達,市內有兩個國際機場和兩個國內機場,位於西區離市中心只有八公里的泰格爾(Tegel)國際機場,有密集的班機往返於歐洲各大城市,至巴黎航程約一小時四十分鐘,到倫敦約兩小時,機場至市區有機場巴士服務,每十分鐘一班的市公車至市區,行程約四十分鐘,計程車約走三十分鐘。
南郊的謝內費爾德(Schonfeld)國際機場的班機則飛往東歐各國大都市,機場有二十分鐘一班的快鐵與市區聯繫。市中心的滕佩爾霍夫(Tempelhof)機場主要為飛往國內各大城市,到法蘭克福的航程約需一小時,到漢堡只需四十五分鐘,前往杜塞爾多夫、波昂、羅登堡等地都只需一小時。加托(Gatow)機場目前只供運貨的班機起落,或是天氣不佳時才啟用。從各機場到市區都有公共汽車來往,也可以搭乘計程車,非常方便。
柏林現為國內重要河港,早在一八一七年就有第一艘汽船首航施普雷河,水路可經易北河和運河,與漢堡、呂貝克、漢諾威等國內主要城市相連;河港碼頭上有一支由三十多艘遊輪組成的「白色艦隊」,航行在彎彎曲曲、時寬時窄的施普雷河上,綠樹成蔭的美麗河岸,隨天氣而變化的水面,構成一幅迷人的畫面。
這裡的鐵路運輸非常發達,有一條雙軌環城鐵路,並連接著通往外地的十多條鐵路幹線,不僅可以通往國內各大城市,還可以與波蘭和捷克的鐵路銜接,國際特別快車可從巴黎抵此,車程約十四小時三十分。市內多個火車站中最重要的三個為:中央火車站停靠大部分國際列車,並連接快鐵55 、6 、7 、8 、9 等線。列支登堡站停靠小部分國際及國內列車,並連接地鐵ds 及快鐵55 、7 、祝線。動物園火車站前往中央火車站的列車大都先停靠此站,還可連接地鐵U一、9線和快鐵S3、5、6、7、9線。大多數遊客多先在動物園火車站下車,因為站內有外幣兌換處及旅遊諮詢處,提供地圖和介紹住宿的服務,但要收取少許介紹費,所介紹的廉價旅館雙人房日租金約三十至六十歐元。
公路交通四通八達,柏林的環城高速公路可以和六條國內、國際高速公路銜接,有長途巴士營運。由這裡乘車到慕尼黑約需九小時,到法蘭克福十小時半,到杜塞爾多夫約需十一小時,到漢堡約七小時。市區交通更是方便,有公共汽車、地鐵、有軌電車和快鐵互相聯營,既快捷,又準時,且一票通用。公共交通費用非常便宜,有單次票、兩小時套票、兩日票、週票和月票等折扣優待票,平均每公里票價只有十分歐元,因為國家補貼了票價的百分之六十一。使用兩小時套票,可於兩小時內不限次數搭乘公共汽車、地鐵、有軌電車和快鐵。兩日票或週票可以在期限內無限次搭乘包括渡輪在內的各種公共交通工具。一般車票可以在市郊火車站或地鐵站內自動售票機購買,週票和月票限在動物園火車站或主要大站的BVG遊客服務中心購買,購票時需附照片一張。單次乘車自動投入零錢,坐霸王車如被查獲會被課以重罰。公共汽車有兩百零四條路線,每條路線平均間隔七分鐘發車一次,在上下班顛峰時間每兩分鐘就開出一次。所有的公共汽車站和地鐵車站的站牌或告一不牌上,都清楚地標明到站時間,一般到達時間的誤差不會超過一分鐘。無論是白天、黑夜,可以隨時看到大型或上下兩層的公共汽車,來往於市區的各條街道。公共汽車總站設在美塞坦(Messedamm)路,簡稱ZOB。由於市區交通擁擠,公共汽車擁有專用的車道,所以有時乘公共汽車比自己開車或乘計程車更為快捷。如果遊客要自由選擇去處或別的原因要乘坐計程車時,則需要在固定的計程車招呼站或以電話69022/26一026/2一0202預約叫車,幾乎沒有計程車在街上巡迴拉客。此外,柏林還為遊覽市景的觀光客提供車資低廉的遊覽車。地鐵(U-Bahn)是柏林的重要陸上交通工具,早在一八九七年就投入營運,現在市區有十一條地鐵線,全長兩百多公里,設有一百多個地鐵站,有些路段露出地面與環城鐵路相連,是歐洲最完善的地鐵系統之一有軌電車(悶)共有二十六條路線,客運能力僅次於城市火車,載運量大、能源消耗小,還可以減少環境污染,是市內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缺點是速度慢、噪聲大。一般情況下,有軌電車與公共汽車跑的是不同的路線。
市內還有十四條總長一千多公里、可通往郊區的快鐵(S-Bahn)路線,設有一百二十八個客運站和二十八個貨運站。電氣化的城市列車在市區穿來繞去,有的鐵路設在高架橋上,有的鋪在深溝裡,火車可以從橋上或橋下穿過市內街道。這些漆著紅色的城市火車三、五分鐘一班,速度快、票價低,物美價廉。許多人到外地去,先乘城市火車到近郊,再轉乘長途火車;許多自己駕車來柏林的旅客,也把車停在近郊火車站廣場,再乘城市火車進城,經濟實惠。進入柏林的每條鐵路線,都交匯在動物園火車站,在月台上可以看到一列列城市火車沿著不同高度的軌道從四面八方開來,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換車的旅客上上下下,形成幾股五顏六色的立體交叉人流,是一幅生動的城市畫卷。
柏林是一個繁華美麗又整潔的大都市,街道寬敞,綠樹成蔭,整個城市就是一座自然和諧的公園,到處是參天古木和綠油油的草地。市內有三多:樹木多、噴泉多、塑像多,無論是公園、廣場,還是街道的兩側,到處可見花壇、塑像和噴水池。許多高大建築的牆壁上也雕刻著栩栩如生的人物像,令人神往。雖然這是個工業化的城市,但是綠化工程卻做得非常出色,全市共植樹三十九萬二千九百多稞,森林覆蓋率為百分之十六,面積達五十多平方公里。大大小小的公園遍布市區的每個角落,樹木花草簇擁著大街小巷,從飛機上往下看,城市是一片綠色的樹海。市內街道即使在刮風的日子裡,也不會塵土飛揚,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讓人倍感愜意,這當然要歸功於良好的環保措施。在柏林,一些容易被風吹散的建築材料,如沙子、碎石等,運輸時一律用密封車,途中稍有洩漏就會受到重罰。建築工地上所用的石灰、沙和水泥等物品,都要裝在特製的容器內。每到週末,再清掃街道、公園、整修草坪。
柏林是一個道地的雙子城,有兩個市中心、兩個國立博物館和兩個國立圖書館。威廉堡(Willenberg)廣場是西柏林的市中心。
亞歷山大廣場(Alexander Platz)是東柏林的市中心,為紀念一八○五年俄皇亞歷山大一世來柏林訪問而得名,自古就是柏林的心臟區,曾經是東德羊毛市場、軍隊訓練場,許多重要歷史事件都在此發生,德國「新浪潮」大導演法斯賓德所拍的一部電影就叫「亞歷山大廣場」。廣場上惹眼的是一座形如西藏手轉經輪的世界鏡,以及有十七個泉眼的國際友誼噴泉,廣場還是柏林市的交通樞紐,所有地鐵、電車和公共汽車多經過這裡,四周匯集了市內有名的古建築和公共建築物、百貨商店、大飯店、千姿百態的雕像和花木蔥籠的草坪。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處於東西柏林中間地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是繁忙的交通樞紐,統一的柏林繞著這個廣場誕生一個東西合璧的市中心,有許多新型的建築,並可順道參觀交通及科技博物館。
馬克思• 恩格斯廣場(Marx-Engels Platz)位於六月十七日大街西端,是一處擁有四十一個噴水裝置的綠色廣場,每當夜暮降臨時,彩色燈光會將噴泉照射得五光十色,美不勝收。廣場四周有五條大馬路通向國內各大城市,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緊鄰廣場東邊和南邊的分別是技術學院和音樂美術大學,音樂美術大學內有一處設施完善的場地,隨時都有一流的音樂會和演奏會上演。甘迺迪廣場位於波茨坦大街上,廣場旁邊的市政廳大樓,是原西柏林市政府的辦公所在地,大樓前有一座七十一公尺高的鐘塔,一九九○ 年由美國各地市民捐贈,洪亮的鐘聲每天中午十二時就可以聽到。一九六三年,美國總統甘迺迪曾在市政廳的陽台上對柏林市民發表過熱情洋溢的演說。
柏林地處平原,市內原本沒有山丘,現在市內突起來的一座座山,是當年市民們清除戰爭廢爐瓦礫時堆積而成的。山上種有樹木、修築了直通山頂的槃山小路,山下有水池、涼亭及如茵的綠草坪,飛鳥啼鳴,還建有娛樂場,是市民們休閒遊覽的場所。市區是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的產物,一條條寬敞的馬路縱橫交錯,一幢幢現代化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點綴其間的是古老典雅的大教堂、歌劇院和博物館,新舊建築交相輝映。東西區都興建了許多住宅區,特別是萊比錫大街住宅區,設計新穎美觀,格外引人注目。
東區的瑪爾燦(膩arZahn )區是全市最大的住宅區,長達七公里,建有六萬套住房,區內居住十五萬人,並配合建了學校、商店、電影院、運動場、圖書館等設施。市內仍然留有很多舊住宅,多為上百年歷史的古建築物,在大戰期間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都照原樣加以修復,室內則完全現代化。
統一後的東柏林市容已變化迅速,此起彼落的廣告招牌為原先沉悶嚴肅的街道增添了無限生機。溫馴保守的東柏林女孩也隨著柏林圍牆的倒塌而開放,艷陽下到處可見袒胸露乳的女性在公園裡作日光浴。
柏林的社會治安良好,但因其動蕩不安的歷史影響所致,有些地方人們仍不敢「光臨」,其中包括原亞歷山大廣場和新區普倫茨勞貝格(Prenzlauer Berg),是新納粹和排外勢力的活動場所。
柏林全市越南、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土耳其等地的難民約有二十萬,每個難民每年可以享受到德國政府補助五、六千歐元生活費,東德人對此深感不滿,東柏林也就成為極右派新納粹的聚集地,在夜間毆打和殺害外國人、火燒難民居住地,殘害外籍婦女兒童等惡性排外事件時有發生。但這些行徑也引起許多本分的德國人對他們的反感,所以他們不敢白天太過囂張,專在晚上三三兩兩地走上東柏林街頭,伺機騷擾有色人種。此外,三教九流的人物也在柏林聚集,特別是乞丐非常難纏,又以吉卜賽小孩為最,他們伸手要錢,黏功一流,連偷帶扒,遊客必須小心。但不論如何,柏林治安人員對街頭突發性的事件處理得又快又好,令人欽佩。這是個旅遊發達的城市,每年接待三百多萬名來自國內外的遊客,觀光飯店和旅館,從日租二百五十歐元以上的豪華星級大酒店到二十多歐元民宿都有。高級飯店多集中在庫達姆(Kudamn)大道及菩提樹下大道的周邊。
庫達姆大道上的布里斯托(Bristol)大飯店,是柏林最豪華的國際觀光大飯店,共有三百多個房間,884340電話可連絡。瑞士飯店(schweizerhof)位於動物園火車站的附近,共有四百五十六間高級客房,電話26960 。
洲際(Intercontinental)大飯店,是柏林最大的現代化飯店,有五百六十多間客房,電話26020。
柏林朋塔(Benlin Penta)大飯店落成於一九八○年,是一家豪華的觀光大飯店,有客房四百二十五間。
斯泰根柏格(Steigenberger)是L級國際觀光大飯店位於洛杉磯廣場,距歐洲中心不遠,有三百九十六間柏林首屈一指的豪華客房,附設有賭場,購物、遊玩都很方便,電話2一270。
皇宮飯店(Palace Berlin)與歐洲中心相鄰,是一家英國風味十足的高級飯店,附設餐廳亦具相當口碑,連絡電話25020。
格蘭德飯店(The Grand Hotel)位於腓特烈街與菩提樹大道交叉口,高達三十層,是原東德唯一列入全球最高級兩百家旅館名單中的L級旅館,三百五十八個房間中最便宜的單人房每晚為一百五十歐元,總統套房每晚則要兩千歐元,客房和浴室的鮮花更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溫馨。附設餐廳提供圖林根食物,陽光早餐,電子琴演奏的情調午餐,小提琴伴奏的燭光晚宴,以及有淙淙泉水相伴的熱帶風情晚餐,都令人回味無窮。電話20270。
艾德隆大飯店在柏林擁有悠久的歷史,坐落在布蘭登堡門的附近,仿古的外貌誘人,數十年來光顧的各國名流先後有好萊塢諧星卓別林、德國大文豪湯瑪斯曼和美國小羅斯福總統等。飯店隔壁是美國大使館,法國大使館在對街,英國大使館則在轉角處。
柏林重要的大飯店還有東區大教堂旁現代化高雅豪華的希爾頓(Hilton),電話20230..; 隔施普雷河與大教堂相望的瑞迪森廣場飯店(Radisson SAS),電話23828..;以及名師設計,已被列為文化古蹟、充滿貴族化宮殿氣氛的四季皇宮飯店(Schloss Hotel Vier Jahreszeiten) 電話895840。
隨著遊客的不斷增多,柏林的餐飲業也隨之迅速發達起來,從大小餐廳到L級豪華大飯店,從街頭的冷熱小吃到大學生的咖啡廳、酒吧,五花八門,琳琅滿目,而且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大蒼萃,有義大利式、西班牙式、希臘式、南斯拉夫式、俄式、法式、韓國式、日本式和中國式等。雖然各國口味應有儘有,但仍以道地的德國風味菜最為出名。
羅肯多福(Rookendorfs)餐廳是全市最出名的德國菜餐廳,也是美食家必去之處,被美食評論家評為五星級餐廳。
菩提樹下大街的路易斯(Luise)餐廳,以改良的德國菜為招牌,味道清淡,著名政治家常在此舉行各種宴會,現場還有鋼琴演奏。
威斯塔坎(Weinstuken)餐廳位於波茨坦大街,聞名歐洲的美食佳餚「德國豬腳」是招牌菜,這是把排骨肉放在醃豬腳中,外皮酥脆,肉質細嫩,再配上特製的酸高麗菜,令人齒頰留香。
此外,可吃到具歷史性的鹽水蛋(Solei)、德式三明治(Harzer Stulle)到香烤豬腳等德國傳統食物的餐廳,還有舊柏林人啤酒沙龍(Alt-Berliner Biersalon)、由老機房改建的舊幫浦(Alt Pumpe)餐廳、設計充滿民俗特色的Brauhaus Georgbreau等,都值得一試。
酒吧是德國市民和大學生工餘課後聚會聊天的娛樂場所,大街小巷排列著許多酒吧,有的甚至是一家挨著一家,門口掛著新鮮樹枝圓環的,表示這家店有自釀的葡萄酒剛上市,所以掛著新松枝環的酒吧,幾乎都坐無虛席。在講究文雅、規矩繁瑣的德國,酒吧幾成為可以大聲講話、暢所欲言而沒有人指責你失禮的場所。幾個朋友一起上酒吧,喝完酒後,當地習慣大都各自付帳。
柏林市區還有許多大學生咖啡廳,內部寬敞漂亮、窗明几淨,出售各種冷熱飲料、沙拉、點心、奶製品、小吃和快餐,由於依法受到市政府的財政補貼,因此食品物美價廉,花上五十分歐元就可以喝上一杯加糖加奶的熱咖啡,可以滿足獨自休息和群聚聊天不同的需求,是大學生聯絡感情,切磋學業及談天解悶的最佳場所。由於市內的各所大學都沒有集中的教學區和住宅區,活動非常分散,咖啡廳便成為大學生課前課後碰頭的極好場所,有的學生還把作業也帶到咖啡廳來做。
柏林人除對德國豬腳、黑啤酒情有獨鍾外,對小食攤的咖喱香腸也有特殊的偏愛,無論貴賤貧富都是攤子上的常客。美國總統老布希訪德時,在當時的市長、後來成為德國總統的魏茨澤克的陪同下,也曾到小吃店大飽口福。
近年來,中餐廳風靡德國,新開業的中餐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僅柏林就有三百多家大大小小的中餐館,港、台、魯、川及京味御膳一應俱全,還有一家道地的北京烤鴨店,每隻烤鴨價售約七十歐元,因價格太貴,生意清淡。倒是市內的蓮花菜館古樸典雅,客人們在傳統的中國燈籠和紅燭光的照耀下入座,耳畔傳來輕柔美妙的中國音樂,頗能以異國情調吸引客人。市內大部分中餐館的口味都已歐化,他們的廚師多半是從未到過中國的海外華人,或是金髮碧眼的歐洲人。
遊客到這裡,「壓馬路」是瞭解它最直接的方法,從許多大街的繁華,就可看出這個世界性大都市的風範。庫達姆(Ku-Damm)是Kurfurstendamm( 卡法斯丹達姆)的暱稱,原意即選帝侯大道,昔日是選帝侯們前往綠森林狩獵時必經之道,因以圓木鋪路故得此名,這是全柏林市最繁華的商業街,也是歐洲西方文明的展示區,綿延三公里半,沿路種滿梧桐樹,街道兩旁精美商店林立,有設計新穎的咖啡座、別致的商店櫥窗、巍峨的凌雲大廈、豪華的大飯店和夜總會。櫥窗宣洩歐洲各類用品及時裝的流行訊息;夜總會和酒吧更是徹夜不打烊,連續營業到第二天。一到晚上,街上燈火輝煌、酒店、咖啡屋座無虛席,市民的夜生活豐富而活躍。
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是柏林最壯觀、最美麗的中心大道,可與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媲美,東起馬克斯―恩格斯廣場,西至布蘭登堡門,全長一千五百公尺,寬六十公尺,早在普魯士時代沿路就種植了整齊的菩提樹,四季常青,每當夏秋兩季,樹上開放著一簇簇米粒般大小的白色花朵,滿街清香撲鼻,沁人心脾。政府還製定了「菩提樹法」,規定街道兩旁的建築物高度不得超過二十二公尺,以免影響路樹得到充足的陽光。這條大街也是柏林重要的觀光大道,集中了許多名勝和古建築,十六世紀時是一條從王宮通往狩獵場的林蔭大道。從十八世紀開始,街道兩旁逐漸修建了由著名建築師設計的一幢幢優美建築物,如大街北側的洪堡大學、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南側則有國家劇院宮殿式的巍峨建築,街東端富麗堂皇的共和國宮,以及現在是歷史博物館的舊皇家軍械庫,為典型早期巴洛克式,也是市區最古老的建築。一八○七年,著名哲學家費希特(Fichte)在這條大街的科學院禮堂,發表了充滿愛國激情的演說,以期喚起一代德國民族精英。後人為了紀念這批民族英雄,在街上鑄立了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騎馬戎裝銅像,還矗立了改革家施泰因(Stein)、愛國將領沙恩荷斯特(Scharnhorst)、格奈森瑙(Oneisenau)、約克(Yorck)和布呂歇爾(Blucher)等人的銅像。
六月十七日大街是紀念一九五三年六月十七日東柏林人民反抗共產黨統治的抗暴運動,把菩提樹下大街原穿過布蘭登堡門向西延伸的部分改稱此名。在兩德統一前每年的六月十七日柏林放假,駐紮在西柏林的美、英、法軍隊在這天聯合舉行閱兵遊行,街上擠滿了圍觀群眾。一九九四年四國決定從柏林撒走所有駐軍,當年六月十七日四國首腦在德國總理柯爾的陪同下,舉行戰後首次、也是最後一次四國聯合閱兵式,四國軍隊排著整齊的方陣列隊走過這條大街撒軍,從而結束駐軍德國的歷史。
逛街觀光免不了採購一些具有特色的紀念品,柏林市區商店林立,前述選帝侯大道及菩提樹下大街分別也是西、東柏林重要商業街和主要的購物區。位於選帝侯大道上的歐洲中心(Europa Center)樓高二十層,是鋼鐵玻璃帷幕的現代建築物,雲集眾多商店、咖啡廳、餐廳和旅館於一體,是吃喝玩樂一應俱全的消費場所,一層大廳玻璃罩住高達十二公尺的水鐘,引人駐足圍觀。大廈內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商店、舞廳及電子遊戲廳。例如設於地下樓的費司樂(J.&M. Faessler),就可以買到德國代表性的產品及手工藝品。歐洲中心飯店也設在這裡,共有一百七十五間客房,客人可就近在此觀光、購物和用餐。二樓的達托凱餐廳是一家以鐵板燒為主的日本料理店,大廈頂樓有柏林第一餐廳。在這裡購物、用餐、歇歇腳,還可以一邊品嚐美酒佳餚,一邊從一百公尺的高度透過玻璃窗,居高臨下,俯視柏林美景。選帝侯大道上還有許多具知名度的專賣店及大公司,如二十七號的卡培門(KPM),以曾生產十八世紀國王腓特烈御用瓷為號召,可買到精美的洛可可瓷器;三十三號費勒洛和波哈(Villeroy & Boch),也是一家有特色的德國名瓷;同一出口處有一家德國剪刀老店;二二六號的羅森塔(Rosenthal)除有現代化藝術感的瓷器外,還兼售許多藝品。三十六號的維森哈文(Wiesen Haven)是照相器材專賣店,產品齊全,價格也公道。皮貨店有四十四號的布瑞(Bree)和五十號的愛蒂娜(Etienne),都是高級手工皮革品店,無論衣、鞋、帽、皮箱、皮包一應俱全。二一九號的貝里(Bally)為瑞士名牌,一八六號的提濟安(Tizian)為各國高級名牌鞋的總匯,二一六號的金普費(Gold Pfeil)則為一般實用的大眾化皮革用品。維特罕(Wertheim)是六層樓的百貨公司,各類商品齊全,到此可把需要的東西一次搞定。卡迪維百貨公司(Kaufhaus des Westens)簡稱Ka De We,位於歐洲中心另側陶恩琴大道(Tauentzienstr),是歐洲有口碑的老牌公司,七層的大樓,出售二十五萬種商品,售後服務良好。
亞歷山大廣場附近也有一家五層樓的大百貨公司,各種商品琳琅滿目,店內有一個精心設計的梯田式噴水池,池中還有千姿百態的雕像,店門口有一塊花木蔥籠的草坪。在波茨坦廣場附近的空地上,有用帳蓬搭起的跳蚤攤位,所賣東西以日用品為主,每星期六和星期日人群雲集,各色人種都有。另一處跳蚤市場是在六月十七日大街,賣的東西以古董為主,價格昂貴。布蘭登堡門附近一帶的廣場空地上,還聚集了很多小攤販,主要擺售前東德國旗、蘇聯軍帽、徽章、軍錶、皮帶、俄羅斯木偶、古董相機、錢包、郵票和柏林圍牆石塊等,包羅萬象,可以討價還價。
遊客到德國來多會購買一些陶瓷、刀具、照相機、服飾、皮包、皮衣、皮鞋等德國產品和工藝品,而德國本地人也都喜歡購買國貨,尤其是中上收入的富裕家庭所使用的汽車和電器等都是德國貨,雖然國貨要比進口貨貴,但品質好,經久耐用;經濟收入較低的則多使用日本、韓國、中國或香港貨;中國彩色電視在這裡售價不及德國的一半。柏林有錢人多吃新鮮蔬菜,窮人則多吃罐頭,因為市場上的蔬菜大多是從外國進口的,價格昂貴。
世界著名旅遊地的柏林,值得遊覽的名勝古蹟很多,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便是集歷史及現實的一大景觀,建於一七九一年,又名凱旋門,經十八世紀三次擴建,宏偉壯觀,迄今仍係柏林的象徵,目睹著柏林無數的興衰榮辱,柏林人對這座建築有著極為特殊的感情,稱它為德國的「命運之門」。這是仿照希臘巴特農神殿而修建,寬六十五公尺半,高二十六公尺,用乳白色的花崗岩建成,六對大理石柱支撐著門樓,共有五個門,中間的一道門最寬,過去是德皇四輪馬車專用道。梯形的門樓頂上矗立著一尊勝利女神青銅鑄像,頭戴桂冠,乘著一輛由四匹駿馬拖曳的兩輪戰車向前飛馳;女神右手舉起的鐵十字架上站著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栩栩如生。這尊傑出的藝術品是為了紀念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統一德意志戰爭的勝利、由著名雕刻家夏德武所鑄造,普魯士大軍曾光榮的遊行通過大門,被德國人視為勝利的象徵。最初女神像是面朝東柏林而立,一八○六年拿破崙佔領柏林後,刻意把勝利女神帶回巴黎作為戰利品;一八一四年拿破崙戰敗,普魯士軍隊把勝利女神從巴黎奪回,重新豎立在門上,為了誇耀勝利刻意把女神像朝西而立。
布蘭登堡門是德國歷史的見證,一九四○年希特勒曾在門下發出「征服世界」的狂言,成千上萬的納粹軍曾在高懸著「卍」字旗的凱旋門下列隊走過,接受希特勒檢閱後直赴戰場。一九四五年五月,蘇聯紅軍和美軍攻克柏林後,曾在門下的坦克旁歡呼勝利。在柏林戰役中,布蘭登堡門受到重創,大理石柱上經過填補的累累彈痕依稀可辨,門上的勝利女神也被砲火摧毀,直到一九五八年重鑄後才重新站立在門上,但方向再次轉向東方。一九六一年柏林圍牆建成,布蘭登堡門被隔在圍牆東邊,成為東柏林的最佳瞭望台,由蘇軍和東德軍隊戍守,凡是經由這裡逃往西方者一律格殺勿論。自一九八四年三月十四日起,東德共黨又在布蘭登堡門附近興建了第二道圍牆。一九八九年十月一日,柏林圍牆倒塌時,這裡成為欣喜若狂的柏林人歡聚、以及千千萬萬慕名而至的遊客流連的所在。
今天的柏林像一座天然公園,秀麗的溪流遍布、綠蔭滿地。全市有四分之一是林地和湖泊,僅柏林西部就有綠(Grune)森林,獵野森林、杜帕爾森林和施潘道森林;垂釣者也到處可見,全市有露天游泳池二十五處。一方山水一方人,這些森林湖泊的自然美景,造就了柏林人傳統的浪漫和天生的灑脫。獵野森林公園(Tiergarten)在布蘭登堡門以西、勝利紀念碑北側,瀕臨施普雷河,面積二平方公里半,六月十七日大街從公園中央穿過,是市中心最大的公園。這裡原為河岸的沼澤地,普魯士時代成為皇家獵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納粹德國議會、國防部、外國使館的所在地。在盟軍攻克柏林的戰役中,這座美麗公園曾被戰火吞噬。一九四八年六月蘇聯軍隊封鎖西柏林與西德的陸路交通時,公園的所有樹木都被砍伐精光,供作燃料。一九五○年後在盟軍的幫助下,從西德運來樹苗重新種植,英國政府並出資修建了「英國園」,這個東西距離三公里的公園得以重建。如今公園地處鬧市中心,綠樹成蔭、芳草斜陽、碧波鄰鄰的湖水,彎彎曲曲的羊腸小徑和美麗鮮艷的花壇,都為高度發展的柏林市憑添萬種風情,成為市民們休閒和遊覽的重要場所。公園中央的貝勒維宮(Schloss Bellevue),原來是一七八五年腓特烈大帝之弟所蓋的夏宮,現為德國總統設在柏林的官邸,德國總統每年大約有四個月的時間在這裡辦公,接見來訪的各國元首和貴賓。柏林植物園(Berlin Botanischer Garten)位於波茨坦大街西南端,創建於一六匕九年,是全德國歷史最悠久的植物園。原係種植花卉、藥用植物、蔬菜的皇家花園,一八○一年著名植物家威爾德諾(Carl Ludwig Willdenow)出任園長大規模整頓後,一度為歐洲優秀的植物研究中心和展覽場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燬於戰火,戰後重建。全園闢有五個野生植物區,露天庭園佔地四十二萬平方公尺,分別種植著來自北歐、日本北部、中國、歐亞大陸和北美等地區的一萬八千多種植物。園內設有二十個植物陳列室和二十個服務性溫室,種植著仙人掌、多汁植物、蘭花、秋海棠和食蟲植物等。園中的植物博物館有一百八十五萬多種植物標本,是歐洲植物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動物園(Zoologischer Garten)位於森林獵野公園西側,創建於一八四一年,佔地約四十萬平方公尺,三年後正式對外開放,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動物園,也是今日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園之一。以飼養猴子、斑馬和鶴著稱於世。園中還有許多珍貴動物,如矮河馬、印度象、猩猩和中國大陸餚贈的熊貓等。一九三九年園內有四千多隻哺乳類和鳥類動物,八千三百多條水族動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嚴重受創,僅餘動物九十一隻。一九五二年開始重建,現在有各種動物兩千多種,共一萬三千多隻,有世界最大的鳥類館,附設的水族館內有世界種類最多的各類水生動物七千多條,包括許多美麗的熱帶海洋生物、鱷魚及爬蟲在內。東柏林動物園在亞歷山大廣場附近,以蒐集動物種類眾多著稱。原為一位貴族的私人花園,一九五四年市政府著手改為動物園,次年正式開放,面積一點六二平方公里,園內森林繁密清幽,擁有八百八十五種動物,共計五千三百五十隻。這裡的鶉鵬種類居全球各動物園之首,另外還有賽加羚羊、彎角大羚羊、眉權鹿和亞洲野驢等珍貴動物。此處還是德國主要的動物學研究中心,擁有一批優秀的研究人員,出版「鳥類學研究」,「麋鹿」和「動物學進展」等學術刊物,並與許多國家的動物研究所建立了科學信息共享制度。
孔雀島(Peacock Island Palace)在柏林郊外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汪姆湖(Wamsee)上。告示牌寫著:全島禁止吸煙,請勿在道路以外地方行走,請不要傷害植物。這裡原是建於十八世紀的城堡,現已無人居住,城堡的庭園內佇立不少栩栩如生的雕像,參天樹木的掩蔭下,很多孔雀自由漫步,自動地親近遊客,展示牠們亮麗耀眼的羽毛。島上還有一個小小的植物園,栽有各種植物,不時會有土撥鼠從地洞口探頭觀望。道路四通八達,兩個多小時就可以漫遊全島。路的盡頭,可以看到寬廣的湖面上,帆船、遊艇、渡船穿梭,野鴨、天鵝悠遊其間。
美麗的施普雷河是萊茵河的支流,從河畔碼頭乘遊輪可直通柏林郊區,除舟楫之利外,也憑添無限風光。河道兩岸是綠色長廊,一幢幢別墅式的建築散布其間。宮橋是河上一座古老的石橋,兩邊欄杆上立有八組大理石雕塑,描寫一位戰爭英雄從孩提時代到戰死疆場的故事,雕塑設計人卡爾• 申克爾是在反對拿破崙的戰爭中獲得構思,他把英雄的一生和希臘女神聯繫在一起,但未及完工就去世,另外八位雕刻家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繼續完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八組雕塑曾被拆下疏散到鄉下,直到一九八一年五月才重新安裝在橋上。施普雷河流經柏林郊區時,形成許多大大小小的湖泊,以南郊的米格爾(Muggel)湖風光最為迷人,湖水清澈,波浪不興,沿湖遍布樹木和蘆葦,仙鶴和各種水鳥嬉戲其中,節日假期,柏林人常到這裡來划船、游泳、垂釣,甚至在岸邊搭起帳篷過夜,憑添許多生趣。
亞士達湖(Alsterses Lake)是個人工湖,原係一片沼澤地,湖中架設有倫巴德橋,把南北湖面分成內、外亞士達湖。湖西是公園,湖東是美術館,湖四周是外國使、領館區。
國會大廈(Reichstag)位於獵野公園北側,這幢記載著德意志興衰榮辱、歷史變遷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物,於一八八四年動工,到一八九四年才正式竣工,是當時德國屈指可數的雄偉建築物之一。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希特勒為了趕走國會大廈中的共產黨議員,命納粹黨分子放火焚燒議事廳,然後嫁禍共產黨頭目季米特洛夫予以逮捕後,因證據不足而釋放,這就是著名的「國會縱火案」。第二次大戰期間,國會大廈和附近的納粹國防部及外交部大樓間築有秘密地道和地堡,大戰結束時希特勒就是在地堡中自焚而死的。蘇軍發動的柏林攻擊戰中大廈遭難,遍體鱗傷。一九四五年五月九日零時,德國代表團在大廈的一間大廳中,向盟軍和蘇軍最高統帥部正式簽字投降。一九九九年九月十九日,德國總理施洛德主持修復後的啟用儀式,場面異常熱烈,是德國還都柏林的象徵性前奏,意味著一個新的「柏林共和國」已經誕生。
國會議事廳位於國會大廈正中央,四周是玻璃帷幕,從二樓的窗台上,遊客可以鉅細靡遺的看到國會議事廳裡的一舉一動。除了一些必要的現代化整建,英國著名建築師佛斯特儘量保存了大廈十九世紀內部擺設與大戰遺蹟。議會大廈整建工作歷時四年,耗資三億三千萬美元。大會議廳(Parliament House)位於國會大廈附近,落成於一九五七年,整個外牆鑲鋁板,長三百二十公尺通體銀白色,狀似戰艦,屋頂向上張開呈蚌殼狀,內部分成三層,設有八十個廳堂,可隨時用電鈕操縱機動臨時隔間,可大可小,成為許多具有不同功能的會議廳、舞廳、展覽廳和晚會場所等。這種超現實主義的設計風格,使它成為全球現代建築的代表作。建築物周圍有公園、新聞中心和飯店等,是個包羅萬象的會議城,每年都舉行上百場國際性會議,是歐洲最大的會議中心之一。
世界鐘位於亞歷山大廣場中央,高約十三公尺,鐘的頂部是一個轉動的宇宙太空模型,中部是一個與地球自轉速度相同的巨型旋轉圓形鐘槃,般上有世界各國主要城市的名稱;下部是一個圓柱形的底座,及一幅世界地圖,無論那個國家的遊客站在世界鐘前,馬上就會明白自己國家的方位和時間,這種奇特迷人之處吸引著眾多遊客。
柏林電視塔是全市最高的建築物,如巨人般矗立在亞歷山大廣場上,在市內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登上塔頂,可以充分體會到中國詩人杜甫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勢。這座電視塔始建於一九六五年八月,集中了原東德好幾位建築師的智慧,於一九六九年十月完工。塔高三百六十五公尺,比巴黎的艾菲爾鐵塔還高出四十五公尺,是歐洲第三高的電視塔,也是原東柏林的象徵。它不僅是電視發射塔,同時也是發射無線電超短波的廣播電台。整個塔身是鋼筋混凝土結構,距地面兩百零三公尺的高度處,是一個巨大球形建築物,內分八層,上面四層設電視台和廣播電台,下面四層分別是展望台和咖啡廳。遊客們從塔底乘高速電梯到達展望台,俯瞰柏林全市,風光儘收眼底,如遇天氣晴朗,還可以看到幾十公里外的景色。到了夜晚,市內的萬家燈火,猶如一張用珍珠織成的地毯從塔下向遠方鋪去,景色壯觀。展望台上方是一個旋轉餐廳,直徑二十九公尺,可同時容納兩百人用餐,每小時自轉一週,透過餐廳大而無障礙的玻璃窗,可一邊用餐一面賞景。
奧林匹克體育場(Olympic Stadium)位於夏洛特堡區,一九三六年希特勒在位時,為舉辦第十一屆世界奧運會而建,是迄今歐洲最大、設備最好的體育運動場所之一。呈橢圓形的館可容納十萬名觀眾,體育場和周圍的游泳場、冰球場、網球場及賽馬場等設施,共佔地一平方多公里。一九九四年,柏林仍以這裡為主會場,向奧委會提出申請主辦公元二○○○年奧運會,或許因為它曾展示過法西斯納粹精神的緣故,在投票表決時,首輪就遭淘汰。
世界風雲變幻,柏林人為讓人們記取歷史的教訓,為許多歷史事件及人物樹碑立傳,成立了無數紀念館。卡爾斯霍斯特紀念館在原國會大廈內部的一側,紀念館門前停放著一輛蘇製甲丈型坦克,是當年柏林戰役中最先攻入城裡的蘇軍坦克,砲筒上漆有二十四顆紅星、記錄著這輛坦克在反納粹戰爭中歷經了二十四場戰役的輝煌戰果,從伏爾加河畔一路殺到柏林。在坦克的前面立有一個長方形的蘇軍紀念碑,紀念當年蘇軍攻佔柏林時付出傷亡三十萬名官兵的代價。館內共設十四個展覽室,陳列著當時蘇軍的各種實物、圖片和戰役模型等一萬五千多件,展現了戰爭的殘酷。
勝利紀念碑(Siegessaeule)是紀念一八六四年至一八七一年普魯士得到普法戰爭勝利、德國的統一,以及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加冕為德國皇帝等三件重大歷史事件而修建的高大柱碑。柱基高二十公尺,柱身高約六十七公尺,柱頂高站著身高八公尺半的鍍金勝利女神像,柱頂還設有瞭望台,與東柏林的電視塔遙遙相對,登頂可俯瞰市區美景。勝利柱始建於一八六九年,四年後完工,最初矗立在共和國廣場中央,一九三九年被希特勒遷至六月十七日大街的中心點,位置也恰好約在獵野公園正中央,與布蘭登堡門互相呼應。紀念碑附近立有當年為統一德意志大業立下汗馬功勞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以及普魯士參謀總長毛奇元帥等人的紀念銅像。碑北的漢薩區是柏林著名的現代化住宅區,由來自十四個國家的四十八位國際知名建築師設計,建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造型美觀又實用。
威廉大帝紀念教堂(Kaiser WilhelmGedaechtniskirche)位於鬧區中心的選帝侯大道上,為紀念德意志帝國首任皇帝威廉一世而建,完成於一八九五年,是一座具有新羅馬風格的教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砲火削去了尖塔,至今原封不動地保持了當年被破壞的樣子,作為殘酷戰爭的實證供人憑弔。柏林環(Berlin Ring)位於克萊斯特(Kleist)街面對著威廉大帝紀念教堂,是用金屬鑄成的巨大藝術品,高約六公尺,兩環互扣,中間缺口象徵過去東、西柏林分裂的歷史。
空中運輸紀念碑(Luftbruckendenkmal)在滕佩爾霍夫機場的紀念廣場上,一九四八年六月至翌年九月蘇聯封鎖西柏林期間,市民們的陸路外援完全中斷,只有靠美、英、法三國的運輸機從空中補給,幾乎每隔一分鐘就有一架滿載救援物資的運輸機降落。共運送食品、燃料及各種物資兩百三十二萬三千多噸。整個空運耗資兩億二千四百多萬美元。
納粹軍國主義殉難者紀念堂(MahnmalFuer Die Opfer des Faschismus Und Militarismus)位於國家歌劇院對面,原為十九世紀初期的衛戍站,大廳中燃燒著一盞永不熄滅的長明燈,展示著從各處法西斯集中營和第二次大戰主要戰場上取來的物品、染有鮮血的泥土。死難者紀念碑是一九五八年西柏林人民為紀念希特勒統治時期受納粹迫害致死的平民而建,位於威廉堡廣場附近,呈長方形,高約三點六公尺,石碑上刻著希特勒統治時代所有集中營的名字、地點和受難者人數,時時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歷史的教訓。
薩克森豪森納粹集中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真實歷史的見證,位於柏林西北奧拉寧堡以北三公里的薩克森豪森村附近,建於一九三六年,用來關押德國北部的犯人。一九三八年納粹德國的蓋世太保在柏林、漢堡、梅克倫堡、波美拉尼亞等城市大肆搜捕猶太人,把他們關入這個集中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裡建有六十八所大牢房,可同時關押三萬五千人,總人數前後達二十萬人,約有十萬人死於疾病、處決或在附近軍火工廠作苦役。集中營還建有特製的焚屍爐,每天可以焚燒四百六十五具屍首,殘忍程度,讓人髮指。
作為歐洲文化中心的柏林,有約一百七十多處大小博物館和民間收藏室,珍藏的藝術品,無論在質和量上都可與世界任何一個大都市相媲美,成為廣大市民和遊客流連忘返之地。達勒姆博物館(Dahlem Museum)位於六月十七日大街以北的達勒姆區,共七個展館,收藏有從十三世紀到十八世紀歐洲各國名畫家的作品,以及伊斯蘭國家、印度、東南亞等地的美術精品,其中最值錢的美術品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畫家提香(Titian)、拉斐爾(Raphael)和魯本斯(Rubens)等的作品。荷蘭著名畫家雷布蘭特(Rembrandt)的作品二十六幅L 每幅價值都在五百萬歐元以上。
舊博物館(Altes Museum)由德國著名建築師辛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設計建造於一八三○年,有壯觀的列柱外貌和雕塑樹立的大廳,內藏豐富的繪畫作品和古董藝品。一九七七年,德國收藏家路德維希把個人擁有的現代藝術珍品全部捐出,使館藏更豐。
新國立美術館(Neues National Galerie)位於樂器博物館旁邊,由著名建築師路德維希設計建成於一九六七年,館中收藏豐富的現代派美術作品,以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的繪畫和雕塑為主。其中包括法國印象派、德國表現主義派和超現實主義派等諸多巨匠的傑作。
博物館島(Museum Island)是施普雷河兩條小支流間的沙洲小島,地處柏林東部,距菩提樹下大街和亞歷山大廣場僅一水之隔,有小石橋與河岸相連。以有宏偉的古建築和豐富的珍貴寶藏而聞名於世,同時也是前東德最值得驕傲的文化寶庫。自一九九○年柏林圍牆被推倒後,這些被關在鐵幕中的文化珍品得以重見天日。島東西寬兩百多公尺,南北長一千多公尺,島北部有一座圓拱頂大教堂和好幾座博物館,島中央有一個大廣場,其東側原係皇宮所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皇宮曾遭到嚴重破壞,一九五○年東德政府下令炸掉舊皇宮,後來在原地蓋了一座外表用大塊玻璃鑲嵌的絳紫色建築的共和國宮,一九九○年因建築含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石棉材料而停止使用。
舊國家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位於博物館島東端,外觀仿羅馬聖殿而建,顯得古色古香。館內藏有豐富的近代繪畫和雕塑作品,多出自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歐洲各國名家之手,法國印象派和德國表現主義畫派的代表作是館中的珍品。
波德博物館(Bode Museum)是島上主要博物館之一,珍品琳瑯滿目,範圍很廣,收藏有埃及史前至希臘羅馬時期的古物,其中有兩萬五千份紙莎草古文、古錢幣,以及羅馬風格和巴洛克風格的雕刻作品;還有早期基督教藝術品,古埃及和拜占庭時期的美術品,法國、義大利和德國的油畫及雕塑等。
帕加馬博物館(Pergamun Museum)是博物館島上最有價值的藝術寶庫,也是德國專為收藏一八七八年在土耳其挖掘出來的帕加馬神殿的宙斯祭壇古蹟而建,故而得名。帕加馬是公元前二六三年至公元前一三三年間小亞細亞古希臘王國的都城,城中建有皇宮、圖書館、酒神廟、雅典娜神殿、大會堂、圓形露天競技場、宙斯大祭壇等許多希臘風格的建築。最引人注目的宙斯大祭壇,建於公元前一六四年至公元前一五六年,用以紀念帕加馬國王阿特拉斯一世擊敗高廬人的勝利祭壇造型美觀大方,氣勢恢宏,被後人視為古希臘建築與雕刻藝術的代表作,古羅馬史詩家西貝流士譽之為世界珍奇之一。在歷史更迭中,祭壇遺址曾被湮沒,一八六八年為德國業餘考古學家卡爾• 胡曼無意間發現,十年後他和柏林博物館考古隊開始挖掘,歷時八年,總計發掘出九十七萬塊雲石片、兩千多塊碎片及大批雕像,德國人向奧圖曼帝國支付兩萬馬克後合法運回柏林博物館內組合,昔日祭壇的丰彩才重現眼前,也奠定了帕加馬博物館與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以及巴黎羅浮宮並列為世界三大古文物寶藏的重要地位。遊客踏進博物館的大廳,有置身古希臘神殿的錯覺。寬敞明亮的展廳中央矗立著白色大理石祭壇,層層階梯通向由大理石列柱支撐的「U 」字型迴廊,祭壇的石基上有一組「眾神與巨人之戰」的精美浮雕,取材自古希臘史詩中的傳奇故事,造型生動,充滿震撼,栩栩如生,悲壯肅殺之氣油然而生。除帕加馬祭壇外,博物館內還設有遠東館、中東館、伊斯蘭館和民俗藝術館。遠東館中藏有大批中國明清兩代的瓷器、山水古畫、絲織畫和景泰藍等。中東館陳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考古學家在巴格達附近發現的古巴比倫伊斯達門(The Ishtar Gate),是公元前六世紀遺物,門牆以金色和紫藍色的琉璃磁磚貼飾,光鮮奪目,富麗堂皇。另有一座公元二世紀建於土耳其的米路達斯市集門樓,屬古羅馬建築風格,上層是裝飾華麗的科林斯式廊柱,下層羅列著氣派的愛奧尼亞式廊柱,高約十四公尺,讓人嘆為觀止。博物館始建於一九一三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停建,戰後經濟不景氣,直至一九三○ 年才建成。對外開放不久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火中被迫關閉,一九四五年蘇軍攻佔柏林時,帕加馬祭壇被運回蘇聯,直至一九五八年在東德政府的要求下歸還,翌年重新展出。過去由於博物館在東柏林境內,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遠不及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和巴黎羅浮宮,但仍為考古學家公認為全世界古希臘文物最完整的地方。
位於夏洛滕堡區還有幾座重要博物館,史前及早期歷史博物館(Museum Fuer Vor UndFruehgeschichte)創建於一八三○年,位於夏洛滕堡宮西翼,展出史前石器、青銅器、鐵器時代的各類重要器物遺跡及文件資料。埃及博物館及紙莎草紙畫廊(AgyptischesMuseum & Papyrussammlung & Nofretete)展示多種珍貴文物,讓人眼花繚亂。其中聞名於世的「尼菲魯提蒂王妃胸像」,是古代雕刻家亞馬魯那(Amarna)作品,以石灰石為材料,一九一二年德國東方協會在雕刻家工作室的遺址中發現,是古埃及美術的傑作。館中展出豐富的古代紙莎草紙文及繪畫,十分珍貴。
人類學博物館(Museum fur Volkerkunde)展示內容包括南北美洲、亞洲、非洲及南洋各地除歐洲以外其他民族的文化歷史,蒐藏深入而豐富,陳列方式生動,引人入勝。
包豪斯檔案館(Bauhaus-Archiv)位於獵野森林公園,由一九一九年建造的包豪斯工藝學校改建而成,展出包豪斯一九二○年代至一九三○年代的作品,其造型設計多運用於日常生活用品上,一九三三年該校曾遭納粹關閉。
文化展覽館(Kulturforum)自一九九八年從別的博物館移入許多珍藏,內容予以充實後,成為歐洲美術工藝品館藏最多的博物館,自中世紀至現代的代表性作品,包括日常生活用品、裝飾物、宗教器物,不僅多為珍品,且多係無價的國寶。在繪畫方面,更整合了達勒姆美術館繪畫館和銅版畫館,以及過去波德博物館的部分館藏,展出的一千四百多件藝品中,有布魯蓋爾、魯本斯、雷布蘭特、杜勒等名畫家的作品。另外其銅版畫館展出的銅版畫及素描畫,數量豐富,名家傑作亦多。
柏林展覽中心(Messe Berlin)地處陶費爾山頂,山名在德語中是「垃圾山」的意思,係由清除戰爭廢墟時的瓦礫堆積而成,高約一百一十五公尺,是柏林西部的最高點。展覽中心佔地九萬九千平方公尺,其中包括近三十個大型展區,一個兩層樓的大會場中心,一個高級大型餐廳和幾個服務中心,是傳統的國際貿易博覽會所在地。
在形形色色的博物館中,柏林鬧區還有歐洲最大的色情博物館,三層樓屋中羅列了三千多件包括雕塑、銅像等展示品,都是古今中外令人心蕩神馳與情色相關的物品。各色各樣情趣用品、色情錄影帶、雜誌和CD等應有盡有。有自古男人約束女人的器具、性虐待用具,一系列真槍實彈的性交姿態照片,男女同性戀性交的畫作,讓人大開眼界。還蒐羅有各國相關物品,如香艷刺激的日本春宮圖和兒童色情漫畫、東歐性手冊、香港色情小說、答壓島的生育精靈、色情木雕,以及十八世紀中國用來為新婚夫婦培養氣氛用的春宮圖等,還有十九世紀用羊腸製成的保險套和十七世紀的貞操帶。館中最古老的展示品是有兩千年歷史羅馬時期的一尊小神像,男性生殖器圍繞在脖子上。
東亞藝術博物館位於庫達姆,收藏了不少有關中國古代文化的展品,如點有長明燈的佛堂、明代的盔甲和一家祠堂的所有神主牌位。
玩具熊博物館展出兩千五百種毛絨絨、愍厚可愛的玩具熊,是小觀光客們的最愛,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博物館。
關卡博物館(Haus am Checkpoint Charlie)在柏林圍牆旁邊,兩德未統一時,人們要通過東、西柏林均需經由「檢查關卡」。柏林圍牆拆除後,就在關卡附近設立這個具有歷史見證功能的博物館,以電影、圖片及實物來介紹有關柏林的歷史。
猶太博物館(Juda Museum)建成於一九九九年,是解構主義風格的曲折建築,藉由潛伏於地下與地面的幽暗微明建築體、呈現猶太人在德國生活過兩千年的事實和種種際遇,以及猶太人在德國歷史中產生的激化,與在德國社會中的貢獻。地面如同甬道、光線在不規則的窗口以投射或直射送進室內。這是一幢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建築物,也是德國猶太人社區新的紀念建築,展出了猶太人文化歷史的總匯,更讓人記取納粹大屠殺慘劇的教訓。
柏林還有名目繁多的博物館,如狗、自然史、藝術和工業、理髮、洗衣、古文物、郵政、藥品、印刷、繪畫、伊斯蘭、印度藝術及專供成年人參觀的柏林犯罪科學等博物館,是柏林人吸取知識、豐富業餘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全世界人類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保存最具功效的是柏林的兩個國立圖書館,它們的前身都是普魯士皇家圖晝館,原來是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FriedrichWilhelm)的私人圖書館。一六五九年,這位選帝侯在遠征丹麥途中下達了建館命令,一六六一年正式開館,每天對外開放。一七○一年易名為皇家圖書館。一七八○年,新館落成,國王腓特烈二世親自在洛可可風格的正廳大門上,以拉丁文寫下「精神食糧」四個大字。館設正廳和兩個側廳及一間僅八個座位、冬天可以取暖的閱覽室,後來幾經擴建,在以後一百三十多年中每天開放,但僅借書給樞密院顧問和科學院成員。一九○九年圖書館藏書增至一百三十五萬冊,原館不敷使用,一九一四年遷至菩提樹下大街旁的新館,面積一萬七千平方公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仿照英國不列顛博物館建造的八角形閱覽室,約有四百個座位,備有三萬冊參考工具書,並設有讀者服務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全館擁有三百多萬冊圖書,一萬四千冊西方各國古代手抄本,兩萬一千冊東方古抄本和兩千六百冊歐洲早期印刷本,以及三萬四千多件音樂手稿。一九四○年後為了防止被賬軍飛機轟炸,藏書分散保存於德國中、西部和波蘭等三十多個地方。一九四五年蘇軍攻打柏林時百分之三十的館舍被毀,戰後重建成為東德的國家圖書館,原分散在各地書籍文獻大部分為西德所獲得。
新國家圖書館(Staatsbibliothek)坐落在波茨坦廣場旁,是原西德的國家圖書館。建於一九七八年,由德國著名建築師沙隆(HansSeharoun)設計,館中的藏書共有四百六十萬冊圖書、一百六十九萬冊期刊雜誌、七萬冊手抄本,以及一萬九千件以上的音樂手稿,包括傑出音樂大師巴哈、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人的親筆手稿,大多是前皇家圖書館的精華。全館工作人員六百名,半數以上接受過專業教育。閱覽室有六百個席位,十六萬冊工具書,採開放式供人參考。另有兩個大廳,以供舉辦文化活動和學術會議,並利用電腦編輯期刊聯合目錄。這個西方世界中數一數二的圖書館面積極大,人們從東邊走到西邊約要三十二分鐘,有時還得騎自行車。館內的中文書籍非常豐富,古老書目中登錄著數以百計的中國古書,大部分是中國醫學、自然科學和地理方面的書籍。
在悠久的歷史文化洪流中,柏林三所優秀的高等學府貢獻也不小,最著名的是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aet),地處城東菩提樹下大街,由當時德國教育大臣及著名語言學家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創辦於一八一○年,德皇還特別撥出腓特烈二世弟弟亨利的宮殿作為主樓,取名為腓特烈三世大學。德國著名哲學家費希特(Fichte)被選為第一任校長,在洪堡「學術自由」、「教育與研究並重」的原則下,一八四○年招生一千七百五十多人,成為教學和科研的先導,還以現代課程的設置著稱於世。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曾在這所大學哲學系執教十三年,馬克思是他的學生。一九三三年五月,納粹分子把這所大學中珍藏的成千上萬冊藏書列為禁書,在校園空地上予以焚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學校在東德政府控制下,一九四六年更名為洪堡大學。在這所大學近兩百年的歷史裡,培養出大批世界精英,在這裡求學和工作過的著名學者有傑出童話作家格林兄弟、詩人海涅、哲學家費爾巴哈(Feuerbach)和「鐵血宰相」俾斯麥等;一八九五年,列寧曾在這裡進修。自然科學量子力學創始人普朗克(Planck)曾在這裡執教十年,相對論創始人愛因斯坦執教十八年。此外,能量守恆及轉化定律奠基人黑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光譜分析創始人基爾霍夫(Kirchhoff)和細胞病理學創始人魏爾科,以及著名科學家赫茲(Hertz)、海森貝格(Heisenberg)、薛定誇(Schrodinger)、羅伯特和柯赫等人,也在這裡擔任過教授,曾先後培養出三十一名諾貝爾獎得主。洪堡大學現有七百名教師,兩萬名大學生、二十九個系,亞洲系中還設有中國語言文學專業。附屬的莎麗特醫學院共有十二個醫學研究所,十六個門診部和十四個臨床醫院。在學校主建築物大門前,立有創校人洪堡塑像,栩栩如生的眼神使人感到他的精神和貢獻永在。以他人文主義教育理論為宗旨的綜合性大學模式,更成為現代大學的典範。柏林自由大學(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也是柏林西部最大的高等學府,創辦於一九四八年,當時一些教授和學生為了尋求學術自由,從蘇聯控制的東柏林洪堡大學中分離出來,在達勒姆建立了這所大學。一九五三年,洪堡大學的一批學生因不滿東德共黨的統治,舉行示威遊行,被開除後也進入這所大學,迅速發展為一所極具規模的大學,現有學生六萬多,共二十多個系及六個研究中心。
柏林技術大學以十八世紀的建築學院和礦業學院為基礎成立於一八七九年,坐落在六月十七日大道西端,學生近四萬人,留學生比率很高,約佔百分之十六;教職員共四千六百多人,其中兩千多名為教員及研究人員,與洪堡大學、自由大學同為柏林重要科研機構。
從歷史的變遷中看柏林,仍是一個崇尚自由、也充分地尊重自由的城市,十七世紀許多新教徒無法忍受迫害,紛紛從其他國家和地區前來,柏林都寬容的接納了他們,像其他歐洲城市一樣,柏林有許多教堂,僅菩提樹下大街就有兩座漂亮的大教堂。
聖瑪利教堂(Sant Marien Kirche)始建於一五○ ○ 年,高九十一公尺,外牆呈紅色。柏林大教堂(Berlin Cathedral)位於電視塔西面,初建於一九○五年,一九八○年始完工,屋頂冠以文藝復興時代式的大圓拱頂,巍峨的尖塔高聳入雲,高度達九十五公尺,是全市最高的教堂。
保羅大教堂坐落在庫達姆大街上,落成於一九六○年,高達八十五點六公尺,呈平頂六角形結構。現代風格的外牆鑲嵌著彩色玻璃,屋頂立有一根類似天線的鋼針,許多初到柏林的人還以為那是一幢郵電大廈。
伊奧斯安得小教堂地處夏洛特堡宮廣場,屬巴洛克建築風格,建於十八世紀初,原為普魯士王宮日常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於戰火,戰後重新修復。
除了教堂,柏林的宮殿更為誘人。其中的夏洛特堡宮(Schloss Charlottenburg)位於六月十七日大街北面的夏洛特堡廣場,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為妻子蘇菲• 夏洛特(SophieCharlott)於一六九五年至一六九九年建造的避暑花園行宮,後擴建為一幢典雅華美的巴洛克式宮殿。一七一三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登基後以此為王宮,這位國王崇尚武力,甚至把王宮後面的御花園也改成練兵場,親自嚴格訓練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座宮殿燬壞殆盡,戰後按圖紙加以修復,闢為藝術博物館供人參觀。宮殿正面寬達半公里,內設歷史廳、腓特烈大帝自畫像廳和金廳,藏有古物、繪畫、樂器和古瓷器等寶物。宮殿前面的四方形庭院正中立有一尊威廉一世的騎馬塑像,花園內闢有王室陵墓,立有幾尊由著名雕刻家勞赫和恩克創作的名貴大理石雕像。
水晶宮原名共和國宮,是原東德議會開會的地方,坐落在柏林電視塔旁邊,門庭高大,內廳寬敞,外表全部用巨型褐色特製玻璃鑲嵌而成。一看到水晶宮這個名字,就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一座透明的宮殿,事實上它是半透明的,裡面的人可以清楚地看到外面的景物,外面的人看宮內卻什麼都看不到。
特雷普托(Treptow)公園是一座烈士紀念園,地處市區東南部,瀕臨施普雷河,建於一八七六年至一八八二年,二十世紀初成為工人集會的場所。德國工人運動左派婦女領袖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卡爾• 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和恩斯特.台爾曼(Ernst Thalmann)等人曾多次在這裡發表演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公園歸東柏林,一九四九年建此烈士陵園,長達五百五十公尺,寬約一百五十公尺。蘇軍在攻克柏林的激戰中,傷亡慘重,其中的七千人就安葬在這裡。入園兩側巨大的長方形石壁,鐫刻著蘇軍衛國簡史。陵園深處高丘上,矗立著一尊十三公尺高的蘇軍士兵雕像,左臂抱著個小女孩,右手長劍指地,腳下是被劍砍碎的納粹黨徽。陵園內有一個高約十七公尺的圓形靈堂,堂內四壁有反映前蘇聯十六個加鹽共和國代表們悼念犧牲者情景的鑲嵌畫。堂內中央的玻璃櫃中置有蘇軍陣亡者的名冊。儘管蘇軍現已撒出柏林,東德共黨政權也已垮台,但德國仍保留著這座蘇軍陵園,以示對希特勒法西斯的痛恨,法西斯不但給歐洲各國人民帶來了災難,也使德國人民受到戰爭的重創與屈辱。
地下碉堡俗稱凱斯勒碉堡,取自當時東德國防部長凱斯勒的名字,坐落在柏林東北方六十四公里處哈尼卡普村附近,建於一九七○年初。為一座軍事基地,地下三層的堅固建築,是東德為防範核子戰爭爆發而設。堡內有一百八十個房間,可庇護五百人生存六個星期。最吸引人的是為凱斯勒設計的套房,以及一間配備整面牆大小的地圖和監控外界訊息設備的中央管制室。東德當年一共建有三座這種碉堡,德國統一後其他兩座因為打算拘禁東德秘密警察首長米爾克和德共頭子何內克不對外開放。這座碉堡本來打算當作核廢料場,但遭到反對,後來租給柏林一家開發公司建造複合式飯店,地下碉堡每天對外開放兩個小時。
賓士汽車分公司大樓坐落在動物園西面的大街上,屋頂矗立著三叉標誌,外牆的反光玻璃在陽光照射下閃爍著,象徵著柏林的整體工業實力。
國家陶器廠簡稱KDM,也在動物園的附近,用傳統方法生產的「柏林陶瓷」名揚全國,早期柏林陶瓷已成為稀世珍品。一七八一年至一七八六年,曾製造出許多精美的餐具,後來又以精湛繪畫瓷而贏得聲譽,至今仍用傳統方法燒製各種瓷器,尤以貝德邁風格的大型花瓶和精美的彩繪瓷畫屏稱著。
歷經無數風雲變動,拋開戰火與硝煙,柏林除了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還是一個浪漫、瀟灑、充滿文化和藝術氣息的都市。向來有藝術愛好者天堂之稱,共有一百二十二家電影院、四百多個劇團、三家劇院和十一個交響樂團。每年都會舉行戲劇年會、文化節、藝術節、爵士節等豐富的文化節目,使柏林的文藝舞台光彩迷人。
最重要的文化活動是每年十月舉行的「柏林戲劇與音樂節」,來自世界三十多個國家的藝術家和音樂家,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舉辦三百三十多場精彩的節目。
一年一度的柏林國際電影節在每年二月舉行,是歐洲電影節的第二大盛會,所有參賽影片的導演和男女主角雲集柏林,各家電影院也紛紛上映參賽影片,使觀眾有幸目睹各國電影明星的丰采。電影節的閉幕式將在選帝侯區的動物宮電影院舉行,最佳影片的前兩名得主,分別授予金熊獎和銀熊獎。
到柏林如果錯過了世界五大交響樂團之一的柏林愛樂交響樂團的精彩演出,將終生遺憾。樂團創辦於一八八二年,歷史悠久,如今已成為德國文化和精神的象徵之一。在歐洲各大交響樂團中,其實力只有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能與之一較高下。團員除少數來自世界各國出類拔萃的演奏家,其餘清一色是德國男性。世界著名的指揮大師如貝姆(Babm)、尼基什等人,曾先後長期任指揮。一九三七年,著名指揮大師富爾特溫格勒(Furtwangler)擔任這個樂團的首席指揮,並被希特勒委任為第三帝國的音樂顧問。一九五五年,傑出指揮大師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出任樂團的終身常任指揮,他技巧驚人,與樂隊配合水乳交融,是柏林交響樂團演奏水準的顛峰時期。一九九一年卡拉揚逝世,由義大利著名指揮家阿巴多(Claudio Abbado)繼任指揮,這位傑出的音樂家先後擔任過維也納交響樂團、倫敦愛樂交響樂團和義大利斯卡拉(Scala)歌劇院的首席指揮,美n 於控制樂隊的節奏,指揮明快流利,使柏林愛樂交響樂團充滿勃勃生機。柏林交響樂演奏廳(Berlin Philharmonie)位於獵野公園區新國家圖書館旁邊,是一座現代化的建築,由著名建築師漢斯• 沙隆(HansScharoun)在一九六三年設計建成。是著名的柏林愛樂交響樂團的根據地,排練和演出都在這裡舉行,最獨特的設計是演奏台在聽眾席的包圍下,聽眾席分成幾個區,無論在那一個區,演奏者彷彿都在自己的眼前,沒有阻隔、沒有距離地貼近每一位聽眾的心靈。但門票不易購得,須以電話。030-26一4383查詢預購。
位於演奏廳附近的樂器博物館(MusikinStrwnenten Museum),收藏有各個時代的西洋樂器、東方樂器和德國民間樂器。
國家歌劇院(Deutsches Stastsoper)是柏林三大歌劇院之一,為重要歌劇、芭蕾舞和交響樂演出場地,坐落在菩提樹下大街,原名普魯士歌劇院。腓特烈大帝時由著名建築師諾比爾斯多夫於一七四三年設計建成,貌似古希臘科林斯式的神廟宮殿,為精美的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典範。內部設計為洛可可式宮廷風格,兩種風格渾然一體,充分表現建築師的聰明才智。劇院正面門楣上裝飾有一組女神雕像,婷婷玉立,惟妙惟肖,充分予人以美的感受,分別代表音樂女神、喜劇女神、悲劇女神和歡樂女神。第二次世界大戰此劇院亦未能倖免於難,戰後重建,一九五五年正式公演,不僅保持了原有的氣勢和風格,且內部色彩和裝飾更加協調,音響效果毫不失真,舞台裝置自動化,用電腦控制燈光和音效,同時裝有錄音和電視轉播設備。在歌劇院北牆的正中,鑲著一塊大理石紀念牌,上面記述著建築師的功績和歌劇院在歷史戰火中的悲劇。柏林德國歌劇院(Deutsche Oper Berlin)位於俾斯麥街三十五號,為德國代表性的歌劇院,上演的多係世界著名的古典及現代歌劇、戲劇,經常也是人為患,一票難求,觀眾可以電話。030-343840一預定。
另有在中Behren大街的柏林Kornische歌劇院電話030-20260360、位於Schumann大街的德國劇院及演奏室電話030-2828465、位於Marburger大街的諷刺劇院電話2一3一8一0、位於選帝侯大道的喜劇及貴族劇院電話8827893、位於Altonaer大街上演反映時事及社會潮流的流行劇院(Grips Theater)電話39330一2及腓特烈街上演古典歌劇及音樂劇的帝都劇院(Metropol-Theater,有芭蕾舞、交響樂、歌星、藝人表演的腓特烈宮(Friedrichstadtpalast) 電話23262-0等。
在德國人眼中,柏林是個被寵壞的城市,每晚至少有上百場的表演,除了具水準的音樂會、歌劇和芭蕾舞外,還有喜劇、默劇、丑劇及大型綜藝表演等可供選擇,加上眾多的酒吧、咖啡館,以及設在歐洲中心和斯泰根柏格大飯店內的兩家賭場,夜生活多彩多姿,尤以選帝侯區夜間最為活躍,無數的服飾店、餐廳、咖啡廳、劇場、電影院、音樂廳和藝術品店,吃喝玩樂一應俱全。入夜之後更是燈火通明,是大都會夜生活的焦點所在。在閃著霓虹燈的尋歡場中,可以看到披紅戴綠的應召女郎,柏林綠燈戶是合法的商業行為。全國的妓院和街頭流鶯約有四十多萬人,從事這項人類最古老、最原始行業的妓女們要依法納稅,她們也有權領取失業補助、疾病給付和退休金,但仍沒有社會權,會被剝削和歧視。市政府為了增加觀光收入,每月組織一次綠燈戶觀光團,只要交十歐元就可以在導遊的陪同下,實地考察一番。柏林有三十四萬多名同性戀者,同性結婚自二○○○年十二月一日起被法律所許可,二○○一年元月十六日就職的柏林市長克勞斯• 沃威爾,就自承是個同性戀者。每年的七月十二日,柏林都會舉行盛大的「愛的遊行」,數十萬名服飾亮麗的年輕人齊集柏林街頭,隨著無處不在的麥克風播放電子音樂即興起舞,狂歡者穿著綠色、橘色和黃色的緊身T 恤及迷你裙,有的在身上塗彩,有人甚至什麼都不穿,在人群的鼓噪下恣意狂歡,許多警察也感染了狂歡熱,顧不得執行任務而與民同歡,不但隨著音樂婆娑起舞,有的臉上還畫上五顏六色的圖案,與群眾一起玩水槍嬉戲。柏林「愛的遊行」起源於一九八五年,剛開始只有一百多人跟在一輛福斯汽車後面跳舞,上面有個標語「和平、幸福、薄煎餅」。後來人數逐年增加,終於成為今日全世界最大的電子音樂盛會,並蒙上了商業色彩,獲得許多大廠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