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修訂版本間的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新頁面: 格陵蘭(Greenland)的歷史非常悠久,據考證,早在公元前2500多年就有人類居住,他們是通過格陵蘭西北部海岸的冰面從北美來的獵人。由於氣...)
 

2014年10月6日 (一) 08:50的最新修訂版本

格陵蘭(Greenland)的歷史非常悠久,據考證,早在公元前2500多年就有人類居住,他們是通過格陵蘭西北部海岸的冰面從北美來的獵人。由於氣候惡劣,來到這裡的人往往只能生存一段時期,有的時期整個島上荒無一人。公元前100年左右,又有加拿大北部的因努伊特人、也就是愛斯基摩(Eskimo)人來此定居,以狩獵為生。公元5世紀,挪威和冰島的海盜曾經在這裡建立過一些定居點,他們自稱是倫德納姆斯人(Landnamsmen),也就是定居的居民之意。幾個世紀後,格陵蘭又漸漸和外界失去聯繫,而被歐洲人所遺忘。 公元976年,有一個名叫埃里克‧里德(Erik the Red)的人,隨他因犯罪而被流放的父親來到冰島。公元982年,埃里克‧里德經營的農場宣告破產,他就帶著家人和牲畜啟航前往與冰島隔著282公里水域的格陵蘭島。由於受浮冰的阻擋,他的船未能靠近格陵蘭東海岸;就繞過格陵蘭南端的法韋爾角,在現在的尤利安娜霍布附近登陸,並且在此定居。公元986年,他返回冰島,為了引誘更多的人前來定居,故意給這個荒涼的冰原取了個充滿生機的名稱「格陵蘭」,也就是「綠色的土地」的意思。這一招果真奏效,當年他就組織了25艘考察船返回格陵蘭,其中有14艘在埃斯特里布哥靠岸,有350名拓荒者從此地安全登陸。到了公元1000年時,格陵蘭已有1000多名斯堪的納維亞的移民。1002年,一場大瘟疫使這裡的人口大為減少,冰島古代史詩「埃里克英雄傳奇」中描述了埃里克‧里德所創建的居民點逐漸消失的過程。12世紀,從北極地區來的愛斯基摩人陸續移居格陵蘭南海岸,專門從事捕魚和獵狩海豹為生,並設法在非常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生存了下來。 1261年,格陵蘭成為挪威的殖民地。1380年,挪威隸屬丹麥,格陵蘭轉由丹麥管轄。在此後的幾百年間,原來的那批北歐移民和他們的後代,未能在這塊廣闊的冰原上繁衍生息下來,而丹麥人也把這塊遙遠的殖民地視為一塊無價值屬地。18世紀初葉,丹麥傳教士和探險家漢斯‧埃格德(Hans Egede)決定到格陵蘭傳播上帝的福音。經過11年的籌款準備後,於1721年,帶著他勇敢的妻子格特魯德‧拉斯克前往格陵蘭,後來學會了愛斯基摩語,使當地居民成為基督徒。他還在格陵蘭建立一個傳教堂和貿易站,此後經常有丹麥、挪威、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的捕鯨船和商船,來此從事貿易活動,格陵蘭人通過丹麥人控制的貿易公司出售皮貨、鯨油和海象牙。 1905年挪威獨立後,在格陵蘭島的歸屬問題上與丹麥發生爭執。1933年,海牙國際法庭作出格陵蘭歸屬丹麥的判決。1941年4月9日,丹麥和美國簽訂了「格陵蘭防務協定」,使美國取得在島上建立雷達站、軍用機場等軍事設施的權利,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代管格陵蘭。1949年,格陵蘭從丹麥手中爭取到半自治地位。1951年4月,丹麥和美國簽訂新協定,格陵蘭列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美洲大陸安全區」,成為美國在北歐的大型軍事基地。1952年,丹麥修改憲法,格陵蘭成為丹麥的一個州,而不是殖民地。 1973年,格陵蘭隨丹麥一起加入歐洲共同體。1979年5月1日,格陵蘭正式實行內部自治,除國防、外交和貨幣發行權仍由丹麥中央政府控制外,其他行政、貿易、賦稅和經濟等各方面,全由自治政府負責。地廣人稀的格陵蘭並不想脫離丹麥獨立,因為格陵蘭人和丹麥人之間有著非常友好的關係,同時也不願放棄丹麥中央政府每年4.15億美元的補助金。1985年1月1日,自治政府接管本島出口管理機構和港口。同年,格陵蘭因無法接受歐洲共同體規定的捕魚配額,根據公民表決的結果,退出了歐洲共同體,但通過一個「海外土地和領土協定」與歐盟保持聯繫。目前,自治政府承認自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格陵蘭屬於美國和加拿大的安全區,尊重美國在當地的軍事存在,認為美國的安全就是格陵蘭的安全,並且希望加強與北歐各國,特別是與冰島的合作,支持建立北歐無核區。2008年11月25日,格陵蘭舉行自治公投,結果有超過75%選民支持自治,此種自治地位於2009年6月21日正式生效,並為將來脫離丹麥的獨立預鋪道路。 格陵蘭有自己的旗幟,總督由丹麥女王陛下任命,代表女王統治全島,是當地的最高行政長官。自治政府主席由議會議長擔任,內閣由7名成員組成,主席負責協調政府和議會之間的工作,以及與丹麥中央政府之間的聯繫,還兼管宗教和文化事務;其他6位閣員分別負責商業、漁業、工業、貿易、經濟和交通等方面的事務。議會設有27個議席,議員經普選產生,任期4年,可似連選連任。另外,格陵蘭自治州在丹麥議會中還有兩個議席。主要政黨有三個,一個是1977年7月成立的前進黨,主張和丹麥中央政府保持鬆散的關係。另一個是1978年1月成立的團結黨,主張和丹麥中央政府保持密切的關係。還有一個便是1978年從前進黨中分裂出來的工人黨,由左翼人士組成,主張獨立,要求對格陵蘭地下資源擁有絕對的決定權。 就地理位置而言,格陵蘭位於北美洲東北面的北冰洋和北大西洋之間,是北美大陸架向東北延伸的一部分。島的最北端是莫里斯傑蘇普角(Cape Morris Jesup),經緯度為北緯83度39分,是世界上最北端的陸地,距離北極只有730公里。東北面隔著格陵蘭灣和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遙遙相對,東南臨北大西洋。島的最南端是費爾韋爾角(Cape Farewell),位於北緯59度46分,和挪威首都奧斯陸及芬蘭首都赫爾新基屬於同一緯度,中間並隔著冰島。西隔巴芬灣(Baffin Bay)和戴維斯海峽(Davis Strait),與加拿大的巴芬島遙相呼應。西北隔著內爾斯海峽和加拿大的埃爾斯米爾島(Ellesmere Island)對峙,雙方最近距離只有35公里。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島,總面 積為218.6萬平方公里,約合83. 9999平方哩,面積比丹麥本土大54倍,比世界第二大島的新幾內亞島大兩倍,幾乎和沙烏地阿拉伯一樣大。它南北長2670公里,相當於斯堪的納維亞島到非洲北海岸的距離;東西最寬處達1000公里。 冰原是格陵蘭最顯著的地貌特徵,它的內陸有180萬平方公里地面,被冰雪覆蓋在冰河時期 遺留的冰川下,永凍層佔全島總 面積的85%,冰層平均厚度為2300公尺,有些地方冰層厚達3500公尺,只有沿海一帶為無冰區,是世界上僅次於南極洲的第二大冰冠。冰原下面的岩層略低於海平面,表面積雪擠壓成冰,並且不斷地向外移動,斷裂入海後形成冰山,每年從格陵蘭東、西海岸漂向四處的冰山至少有 7500座。北部為皮列地(Peary Land)山肩,東部沿海有平均海拔2130公尺的山脈,最高峰的貢比約恩峰(Gunnbjørns Fjeld)海拔3700公尺。福雷爾(Forel)峰海拔3360公尺,是島上的第二高峰。全島只有西南沿海少數地區無永凍層,有少量的樹木和綠地,植被以苔蘚地衣類植物為主。沿海都是花崗石和玄武岩峭壁,附近海域雖然遍浮冰山,但是經常有鯨魚和海豹等海上動物出沒,海岸線長達3.931萬公里。 格陵蘭地處北半球的頂端,有4/5的面積位於北極圈內,島上終年冰雪不化,氣候異常寒冷多變。南部地區因受暖流影響,溫度比同緯度其他地方高,且有不凍港,1月份平均氣溫為-7.8℃,7月份平均氣溫9.7℃。北部地區1月份平均氣溫為-21.9℃,7月份平均氣溫為5.6℃。西北部因接近北極圈,氣候異常寒冷,平均氣溫為-40℃。中部地區最為寒冷,1月份平均氣溫為-47.2℃,最低氣溫可以到達-70℃;7月份平均氣溫也低至-12.2℃。年雨量從南部的1000公釐降至北部的200公釐。由於所處緯度相當高,大部分地區半年是白晝,半年是黑夜,所以島民必須把握永晝時間貯存足夠的食物來度過黑暗的日子。 島上天寒地凍,多係不能種植作物的岩石地帶,因此沒有什麼重要的農業生產,卻有不少野生動物。盛夏冰河融解時,遊客可搭乘小艇追蹤頑皮的海豹,在陸地行走時得小心狐狸的突襲。長得像鹿又像牛的麝香牛,是格陵蘭最稀罕的動物,目前東海岸已經很難看到,只有在深山低谷裡可以偶見芳蹤。北部一帶產北極熊,西南沿海一帶產馴鹿,南部居民養殖有少數羊群。目前羊 的存欄數為2.14萬多隻,鹿約有6000頭。島上1/4居民以傳統的狩獵業為生,獵物多係海上動物,以海豹為最多,每年大約獵獲16萬頭,牠的肉可供島民作為所需的食物,皮也是他們主要收入的來源。另外,每年還能打到1180頭狐狸和25頭北極熊。獵人們在海邊的永久性住房,由鯨骨、獸皮和草木搭成,冬季外出狩獵時構築雪屋,夏季則住在獸皮帳篷中,由於地面經常被冰凍,所以房屋多建築在高出地面的岩石上,以便能望見海邊動物的動靜。 漁業比較發達,因此成為島上經濟的主要支柱。魚產品佔出口的80%,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因為附近北極海域中魚類豐富、品質高,並且沒有受到污染,因此也吸引了許多外國漁船。每年魚獲量約58萬噸,但格陵蘭人自己的魚獲量只有15.54萬多噸。排水量20噸以上的漁船有340多艘,總噸位為3.712萬噸,其中有40多艘是捕蝦拖網漁船。另外還有許多6~7公尺長的小型動力漁船,在海上作業時,仍靠風向和氣象,在每年5~11月內,只能在沿海一帶作業,無法前往深海漁區,因為有被冰凍的危險。大型漁船以港口為依托,漁村則只有一些近海小漁船。現在格陵蘭漁業人力正在減少,主要的原因是捕魚效率雖然提高,但是鱈魚的捕獲數量卻下降。主要的水產品有鱈魚、鯨魚、鮭魚、嘉魚、大馬哈魚、比目魚、鯰魚和蝦等,其中年捕撈量鱈魚約5000噸,比目魚2萬噸,蝦有7萬多噸。在格陵蘭的北部和東部,居民將捕捉海豹作為重要的副業。格陵蘭周圍海域有5種海豹,最常見的是環斑海豹,格陵蘭人每年都定額捕捉8萬頭環斑海豹和8萬頭其他種類的海豹;另外也捕撈大量的海象和少量的鯨魚。 在狩獵業方面,馴鹿是獵人最主要的對象,牠們多半在西格陵蘭北部活動,也有相當一部分馴鹿被格陵蘭人所飼養。在格陵蘭的東北部,法律還允許捕獵麝香牛。北極熊是一種海洋哺乳類動物,每年都有近100頭被射殺,熊皮是非常昂貴的珍品,是東格陵蘭人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松雞、雪兔和北極狐也是當地人狩獵的對象,甚至連海岸邊大量的鳥類,也是捕獲的獵物;各種類型的海鷗和野鴨,是人們禦寒的鴨絨衣服重要來源。格陵蘭的土地多用以種植牧草,夏天收割儲存至冬天供羊群食用,全島共有60多個牧羊農場。 島上也有礦業,目前在開採中的礦產,以鋅礦石和鉛礦石為主,年產量為11.4萬噸鋅礦石和2.8萬噸鉛礦石。主要的礦藏有鋅、鉛、鉻、鎢、鉬、鐵、鎳、鈾和石油等。 工業方面,格陵蘭以造船和漁貨加工為主。 在外貿方面,格陵蘭平均每年輸出總值約3.9億美元,主要輸出品有鮮魚、比目魚罐頭、鋅礦石、鉛礦石、裘皮和對蝦等。平均全年輸入總值5.5億元,主要輸入品為機械、精煉油、運輸設備、糧食、水果、蔬菜、紡織品、服裝、肉製品和飲料等。主要貿易對象除了丹麥外,還有德國、日本、美國、挪威、瑞典和中國等。 格陵蘭人要同時向自治政府和市政府繳稅,但不向丹麥政府納稅。人民收入懸殊較大,受過教育的和大漁船主收入較高,獵戶和漁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飯,收入較少。島民平均所得約為每年每人2.1萬美元。 對外交通主要是靠定期航班,南斯特倫菲尤爾有一處民航機場,每週有4趟班機飛往哥本哈根,而由哥本哈根前往格陵蘭康卡陸斯夸(Kangerlussuaq)國際機場的北歐航班,夏季每週一至週五各往返一次,冬季班次較少。另外,加拿大第一航空和冰島航空的班機,分別自加拿大的蒙特婁(Montreal)和冰島的凱夫拉維克(Keflavik)飛往格陵蘭東部或南部主要城鎮。島內交通主要靠直升機、小型飛機和渡輪,另有四座民航機場,由格陵蘭航空公司負責經營島內航線。海上運輸是與外界聯繫的重要方式,現在有36艘貨輪和25艘客輪,定期和不定期往返於丹麥、冰島和加拿大之間。陸上交通以狗拉雪橇為主,公路全長只有225公里,其中80%的路段鋪上了柏油,全島一共有3586輛汽車。 這塊號稱世界最大島的格陵蘭,既沒有歐洲精雕細琢的雄偉古建築,也沒有收藏豐富的藝術品博物館,更沒有五彩霓虹燈與多姿多采的夜生活。由於到處是冰山,景致也較為特殊,尤其季節變換時會產生奇異的極地景象。每到秋、冬季的夜晚,極光便陸續浮現在北極的夜空,通常稱為北極光。夏季6、7月間則是晴空萬里,耀眼的陽光射在廣大的冰原上,稱為日不落或午夜太陽,會發出燦爛奪目的光芒,並呈現無比的山地美景,其中包括冰河時期有著一般人夢中的北極山谷,和從來沒有人到過的山峰;風光之美,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因此,格陵蘭自治政府近年來全力推展觀光事業,使成為一處重要的觀光勝地,觀光客也日益增多,現在每年大約有6萬多名旅客入境觀光。旅遊旺季在春、夏兩季,即4、5、7、8等月,但極地氣候變化莫測,突如其來的暴風雪或是一場大霧,都可能使交通中斷,因此必須備妥保暖的衣服。境內每個大、小城鎮都設有旅遊服務處,提供各種旅遊活動之預約與安排。 最主要的觀光項目,包括搭乘直升機鳥瞰峽灣、冰河和冰帽,也可以乘船觀賞造型千奇百怪的冰山,或以半天至數天不等的時程,進行狗拉雪橇橫越冰原之旅,體驗原住民極地探險打獵的原始生活。喜歡垂釣的人,在這裡的河流湖泊中,可享受最大樂趣,當地盛產的薩門魚很出名,滋味非常鮮美。 乘船看冰河、冰山,也是吸引人的觀光項目之一。目前格陵蘭觀光局擁有3艘中型豪華郵輪,其中迪斯可號(Disko Cruise),行駛於海島西部與南部沿岸各地。通常固定航線,有8天7夜之旅程規劃,自松德峽灣(Soendre Stro-emfjord)啟程,通過長達170公里的峽灣,然後行駛於西海岸線各港口,並在當地停泊,安排旅客進行觀光活動。全程大半時間在船上度過,在舒適的客艙房間中過著悠閒日子,喝一杯21年的威士忌加這兒千年的冰塊,欣賞兩岸峽灣、海岸景色,隨時期待鯨魚的出現,更可以沿途觀賞奇形怪狀的冰山。 遊客們還可以去國家公園走一遭,在本島東北部約有97.2萬平方公里土地,於1974年劃為國家公園,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公園之一。這裡在沒有人跡之前,是寒帶馴鹿、麝香牛、北極熊、貂、北極旅鼠和海象等冰河時期野生動物的故鄉,現在則成為人類保存牠們的最後根據地,許多研究人員每年都會來這裡研究探險。 戈特霍布(Godthåb)又稱為努克(Nuuk),是格陵蘭自治政府的首府所在地和主要的港口,也是格陵蘭自治政府議會和高等法院的所在地,經緯度為西經51度44分、北緯64度11分。早在公元9世紀時,挪威人就曾在這裡建立過據點,以後又成為丹麥最早的殖民點,1721年丹麥傳教士漢斯‧埃格德在這裡登陸,並且向當地的愛斯基摩人傳教,他將此地命名為戈特霍布,在丹麥語中的意思是「美好的祝福」。這個港市位於格陵蘭島的西南岸,對外交通以航空和航海為主,有直升機通往島上的其他城鎮。這裡也有一個民航機場,有航班對外連絡。 在低溫、經年大雪和狂風常 作的格陵蘭,都市計劃是以安全為第一,所以每一幢新的建築物都非常堅固。戈特霍布坐落在地勢崎嶇的山麓地帶,它的道路系統和建築物,必須建築得能避風而又不阻擋陽光,且能適應特殊環境。不過這裡大部分的建築物都是木造的,只有一層或一層半高,所有的房屋大都漆著紅色及其他鮮明的顏色,窗子多是白色。在城市各種建築物中,最顯眼的是教堂和靠近天然不凍港的石油儲存倉庫。全市有1.25萬多居民,主要從事行政事務、狩獵、捕魚、魚產品加工、養殖馴鹿和養羊業。市內有自動電話,並且有日報社、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各一家,還有師範學校、航海專科學校、機械及木工職業學校各一所。在這個城市山頂放目四望,冰山處處、一片蒼白,風光雄偉無比。 城裡有一所世界上最舒適的監獄,囚室擺設著現代化北歐家具,裝修高雅,囚犯生活過得非常舒適,還有一份待遇優越的工作,每天可以離開監獄去上班,中午回來吃豐盛的午餐,下午放工後便看電視或與其他囚犯玩遊戲、運動。晚上,他想什麼時候睡覺都可以,甚至可以帶女朋友或妻子共度一宵。 腓特烈斯霍布(Frederikshåb)是格陵蘭西南部沿海的小城鎮,當地愛斯基摩人稱它為帕米留特(Paamlut),經緯度為西經49度30分、北緯62度5分。小鎮建於1743年,位於戈特霍布以南262公里處的克瓦納峽灣口,西瀕大西洋,大約有2900多名居民,以捕捉海豹、捕魚和養羊為業。城內設有一所氣象台和一家無線電廣播電台。 尤利安娜霍布(Julianehåb)是格陵蘭南部的沿海城鎮,也叫做卡庫爾托克(Qaqortoq),經緯度為西經46度1分、北緯60度43分。公元982年,紅髮人埃里克帶領全家人在城北布拉塔利德遺址,建立格陵蘭第一個挪威人的居民點。隨著商業發展,1755年由挪威商人奧爾森擴建成一個港市。它位於腓特烈斯霍布東南方285公里處,西瀕尤利安娜霍布峽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裡建有美軍基地,現在叫做納薩爾蘇瓦克機場。此地大約有3200多名人口,主要從事飼養綿羊、肉類加工、捕捉海豹和魚類加工等行業,港口貿易比較活躍。尤利安娜霍布海灣冰山漂浮,景色非常壯觀,還可以看到一種古代漁舟,用海豹皮或其他獸皮製成,男人們多用這種船捕鯨,婦女們乘著它運貨及送小孩、老人和財物。 荷爾斯泰因堡(Holsteinsborg)的經緯度為西經53度35分、北緯66度55分,是格陵蘭西海岸的港市,建於1764年,坐落在戈特霍布以北288公里處,臨近阿梅洛格灣口。最早的居民是一批丹麥拓荒者,如今成為現代化漁港,有完善的船塢設備,每年平均修理700多艘船隻,大部分都是沿海漁船。對外交通主要依靠直升機和近海輪船。市內有1家造船廠和3家魚類加工廠,現在擁有4600多居民,主要從事捕漁業。 南斯特倫菲尤爾(Søndre Stromfjord)的經緯度為西經50度59分、北緯67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美國空軍基地,位於荷爾斯泰因堡東北方136公里處,也就是阿梅洛格灣頂端。目前是島上最大的民航機場,是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和北美洲之間飛越北極區航線的中間站。城西阿梅洛格灣寬1~9公里,長約152公里,可以通達戴維斯海峽。 雅各布港(Jakobshavn)的歷史相當短,是1941年丹麥人在原來愛斯基摩人駐地建立的永久居民點,城名是源自1739年於迪斯可灣打敗4艘荷蘭海盜船的雅各布‧塞韋林之名。這個港市的經緯度為西經51度、北緯69度10分,它的位置在南斯特倫菲尤爾西北方285公里處,濱臨迪斯可灣,接近雅各布沙武小灣口。現在擁有4500多名人口,擁有兩個小碼頭。城內建有許多18世紀建築物,並有拉斯穆生(Rasmussen)的墓地。拉斯穆生是20世紀初丹麥著名探險家和人種學家,母親是愛斯基摩人,因此他精通愛斯基摩語,曾在世界上最北的愛斯基摩部落中生活過兩年。1912年,他和3個同伴從格陵蘭西北岸圖勒出發,向東橫越令人望而生畏的大冰蓋,於1916~1918年的探險中測量了格陵蘭北海岸。1926年,又到格陵蘭東部探險,進行地圖學、考古學和人種學研究。他多才多藝,除了撰寫許多科學著作外,還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包括遊記、翻譯成丹麥語的愛斯基摩人神話和歌曲,為後人研究愛斯基摩人的生活留下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烏馬納克(Uummannaq)是格陵蘭重要的城市和漁獵基地,經緯度為西經52度9分、北緯70度41分,位於雅各布港以北178公里處武蘇阿克(Wuussuaq)半島北方的一個小島上,北臨烏馬納克峽灣。城內擁有1500多名人口,並有一所醫院、一個氣象台和一家廣播電台。 烏佩納維克(Upernavik)是格陵蘭西部重要的捕鯨和捕海豹基地,建於1771年,經緯度為西經56度、北緯72度50分,位於烏馬納克西北方280公里處巴芬灣的一個小島上,東面烏佩納維克峽灣長達48公里,向東南伸入內陸冰蓋。這裡擁有1150多名人口,主要以捕鯨和獵海豹為主,鎮內設有一所醫院、一個氣象台和一家電台,附近有石墨礦。西北方金吉托島上發現刻有14世紀初期北歐文字的石碑,碑文記載3個拓荒者在此地過冬的情況。南方的奧阿爾索蘇阿克島,以巨大陡峭的鳥棲崖而聞名。 圖勒(Thule)又名卡納克(Qaa-naaq),是格陵蘭西北部重要的捕鯨基地和郵電貿易中心之一,經緯度為西經69度12分、北緯77度28分。1912年,丹麥著名探險家拉斯穆生在此建立永久性的觀測站,並將此地命名為圖勒,在拉丁語中是「地球最偏僻的陸地」的意思。後來不少丹麥人前來定居,逐漸成為宗教中心。它位於伊塔東南方75公里處,北臨內爾斯海峽,市內有116幢房屋,無線電廣播電台和醫院各一家。約有近2000人口,其中500多名為愛斯基摩人,人們將海豹皮或北極熊皮做成衣服和長靴,來對抗酷寒的極地氣候,鯊魚和鯨魚是主要肉食品的來源。 在內爾斯海峽中,有2.8萬多頭鯨魚,光是幼鯨重量每頭就達1.36萬公斤,對自然資源非常貧乏的愛斯基摩人來說,是極具誘惑力的。每年7、8月,圖勒居民會舉家乘狗拉的雪橇到冰區邊緣打獵,他們在冰地上搭起帳篷,並以木製的細長獨木舟穿梭於沿海的冰塊間,尋找鯨魚的蹤影。由於鯨群對聲音非常敏感,當地法律禁止捕鯨團體使用動力馬達的船隻,以免驚擾牠們。捕鯨的方法很特別,當看到鯨魚露出海面噴水換氣時,捕鯨人就靜悄悄地將獨木舟放入海中,藉著水流慢慢漂向獵物,利用魚叉或刀進行捕殺,但要千萬小心,因為受傷的鯨魚掙扎時會掀起很大海浪,捕鯨人若是不慎跌入冰冷的海水中,即使會游泳,最多也只能支撐幾分鐘的時間。 捕獲一頭鯨魚常夠許多人分配。不過,第一個刺下魚叉的人,可以優先選擇最好的部位。鯨魚的皮相當厚,並且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有時捕鯨者也出售鯨魚以獲取現金,用來添購油料、彈藥或其他生活上的必需品。一頭鯨魚除了魚肉可供食用外、魚角也可以換取一筆錢財,但由於魚角數量不多,所以每公克售價竟高達1500多美元。目前格陵蘭平均每年捕鯨150頭左右。在人類的濫捕下,鯨魚數量日益減少,許多國家簽訂了禁止捕鯨的公約。但是專家們認為,鯨群面臨的最大危險不是捕鯨人,而是北極長期以來逐漸變暖的海水不利於鯨魚的繁殖和生長。 皮里地(Peary Land)位於格陵蘭北端的北冰洋沿岸維多利亞灣和格陵蘭海之間,東西長約320公里,是地球最北地區之一,也是格陵蘭最大的不凍地帶,海岸線曲折,多峽灣、冰山,最高點海拔達1950公尺。境內無人居住,但草木萋萋,麝香牛成群。 斯科斯比遜(Scoresbusund)是邁克森於1924年建立的漁獵居民點,經緯度為西經22度、北緯70度30分,位於格陵蘭東部斯科斯比灣口北面,只有620多名居民,以捕魚和獵海豹為生。南面的斯科斯比海灣向西伸入內陸達88公里,灣內島嶼星羅棋布,最大的是米爾內地島,長約136公里,寬約42公里。 安馬沙利克(Ammassalik)是格陵蘭東南部的濱海小鎮,經緯度為西經77度41分、北緯65度36分。1472年,歐洲人在此登陸。1884年,丹麥人霍爾姆到此進行實地勘查,並繪製了海岸地圖。1895年,設立貿易站,進口食品和獵槍以資助愛斯基摩人。這個小鎮位於福雷爾(Forel)山以南112公里處的昂馬沙利克島南岸,擁有1300多居民,並有一所氣象站和一個無線電台。 伊托可多米特(Ittoggortoor-miit)位於格陵蘭東南海岸,是以狩獵為主的小村落。當地愛斯基摩人,必須捕獵動物以取得足夠的油脂與蛋白質,熊是他們的主要捕獵對象,原係居民收入來源的熊皮交易,在環保意識的高漲下逐漸凋零。 鄧達斯(Dundas)的經緯度為西經68度48分、北緯76度34分,位於格陵蘭的西北部,坐落在巴芬(Baffin)灣北端的阿瑟爾(Atholl)角上,是愛斯基摩人的居民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這裡設有空軍基地。1952年改作北美和北歐之間飛越北極的航線中間站,1961年建成彈道飛彈預警站。由於經常有飛機的轟鳴聲,因此嚇跑了這裡的北極熊和海象,使得這裡的愛斯基摩人沒有獸肉可以填飽肚子,所以紛紛離此他遷,到了20世紀中期後,當地就再也無人定居了。 伊維圖特(Ivittuut)的經緯度為西經48度、北緯61度10分,是格陵蘭西南部的居民點,瀕臨阿爾蘇克峽灣(Arsuk Fjord)。附近有巨大的露天冰晶石礦,是格陵蘭的主要經濟命脈。1864年開礦並建立居民區,1963年關閉礦場,但貯藏的礦石仍繼續輸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曾在阿爾蘇克峽灣頂端設立海軍基地,現在稱為格倫內達爾(Grønnedal),是格陵蘭軍區司令部所在地,現在當地只有百名人口。 西西穆特(Sisimiut)是格陵蘭的第二大鎮,也是有名的拖網漁業和捕鯨中心,位於松德峽灣出海口北方約50公里處,現已成為觀光重鎮,包括登山和越野滑雪等活動,吸引了眾多觀光客。 奎拉基左克是格陵蘭西海岸的一處獵場冬季營地,有一些石頭和草地圍成的小墟,在狩獵旺季時最多能容納30人。夏季霧氣彌漫,飽受風雨侵襲,因而被稱作「奎拉基左克」,意為「天空很低」,指的是四周的峭壁和經常出現的濃霧。這裡的居民,是一支屬於杜里文化的因努特民族,他們獵藝出色,在10世紀左右取代了加拿大極地早期的朵賽人,並且散布到東方,佔據了格陵蘭。此地位於北極圈以北951公里的猶馬那克峽灣內,每到冬天,海豹、白鱘、海象、北極熊、一角鯨、馴鹿和松雞等各種動物聚集於此,顯得生氣蓬勃。另外,目前珍藏在哥本哈根的丹麥國家博物館保存部門的八具乾屍,據考證,是1475年前後死於這裡因努特人的荒墟裡,由於低溫和乾燥,這些屍體逐漸變成「人乾」,簡直就和用防腐劑製成的木乃伊一般無二;如此維持了497年,直到1972年才被漢斯和約克姆‧葛倫弗德兄弟所發現,是人類遺骸及有關北極人服飾的最有價值發現之一。 格陵蘭島上的其他城鎮還有 戈德港(Godhavn)、克里斯蒂安哈 布(Christianshab)、馬莫里爾克 (Marmorilik)、梅斯特斯維(Mest- ersvig)、埃格德斯明德(Egedesmi-nde)、伊塔(Itah)、丹麥港(Dan-markshavn)、坎戈特斯拉格(Kan-gaatslaq)、蘇爾克托平(Sukkerto-ppen)、納爾舒克(Narsaq)和南奧爾塔利克(Nanortalik)等。 全島共有5.756萬多名人口,分布在首府、16個小城鎮和60多個居民點上,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約為0.026人,城市人口佔約76%,鄉村人口佔24%,大多數島民散居在西南沿海一帶未被冰雪覆蓋的城鎮或村莊中,以狩獵海豹、捕魚、養殖馴鹿和羊為生。有82.2%的人是土生土長的愛斯基摩人和斯堪的納維亞人的混血種,他們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把格陵蘭稱作「卡拉里特努納特」,意為「格陵蘭人的土地」。16.5%的人是到此從事教育和商業活動的丹麥人,1950年以後,人數明顯增多,但大多只是短期居住,很少紮根。法羅群島人佔0.6%,還有0.8%的人來自北歐各國。境內共有185個部落,彼此之間多靠狗拉雪橇或海上船隻交通往來。 有78.9%的居民是福音信義會受聖餐者,信奉基督教的路德宗。官方語言為丹麥語和格陵蘭語,丹麥語在學校教學、行政管理及商業中被廣泛使用,現在年輕人中會說英語的已越來越多。居民大多數是講格陵蘭語,這種語言也是愛斯基摩語中的一種,和北部加拿大、阿拉斯加,以及西伯利亞地區的伊紐茨人的語言極為相近。 格陵蘭實行9年義務教育,丹麥文是必修的課程。境內有97所小學,有8600多名小學生和750多名小學老師。有37所中學,共有3500多名中學生和230多位中學教師。還有一所師範中專學校,擁有160多名師範生和30多名教師。另外還有14所地方職業學校,為建築、金屬、礦業、商業、漁業、食物行業和行政人員提供培訓。高等教育方面,境內設有一個教育學院,幾個商業學院和一個小型大學。 當地有格陵蘭郵報、前進報和團結報等3家主要日報。近年來,也出版了不少格陵蘭的小說,而非小說類文學作品則多是丹麥文。格陵蘭廣播電台和電視台,每天分別用丹麥語和格陵蘭語播送廣播節目和電視節目。 在格陵蘭離婚被視為合法,因此造成許多家庭的婚姻問題。酗酒死亡是10大死亡原因之一。因自然條件惡劣,常有人厭世輕生,自殺居死亡原因的第5位。此外,當地梅毒流行,成年人中患有病毒的佔1/3。 全境共有16所醫院,病床630多張、醫生61人、牙醫29人、護士163人、助產士25人。男性平均壽命59歲,女性平均壽命為65.4歲。 格陵蘭的防務由丹麥負責,設有格陵蘭軍區司令部,具體負責防務、漁區巡邏和海洋救援等事項。自1951年4月起,美軍分別在蘇爾克托平、圖勒和南斯特倫菲尤爾等地,建立兩個空軍基地和一個海軍基地。在東海岸建有彈道飛彈早期預警系統雷達站、飛彈核潛艇導航雷達站、補給站和氣象觀測預報站等,美軍還定期在此地舉行北極條件下的作戰訓練和各種演習。美軍基地的存在使格陵蘭獲得一筆可觀的租金,對島民生活和島上的建設有很大補益。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