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牆 |
想去玩嗎? |
(新頁面: 哭牆(Wailing Wall)位於聖殿山旁,又稱為西牆,是猶太民族信仰的象徵,全世界猶太人的巡禮之地。它原名Occidental,意為「歐洲之牆」,因為...) |
2015年5月7日 (四) 09:32的修訂版本
哭牆(Wailing Wall)位於聖殿山旁,又稱為西牆,是猶太民族信仰的象徵,全世界猶太人的巡禮之地。它原名Occidental,意為「歐洲之牆」,因為在公元初年,歐洲人認為耶路撒冷是歐洲的盡頭,所以這段殘牆就成為歐亞的分界線。
它原屬於耶路撒冷古城西側城牆的一部分,公元前20年由哈洛大帝所興建,在公元70年遭到羅馬軍隊的摧毀,自此以後,西側城牆被猶太教徒視為聖地。當時的聖殿被毀和猶太人的被逐,記錄了猶太民族在歷史上最痛苦的一頁。在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時,猶太人就常聚集在西牆哭泣和禱告。其後千百萬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屢遭不同形式的「排猶」之苦,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慘遭納粹德國殺害的各地猶太人超過600萬,這些慘痛的歷史遭遇,深深地烙印在猶太人的心靈中,哭牆更被猶太人視為信仰和團結的象徵,直到今日,哭牆腳下經常有來自全球各地的猶太人,他們或圍著一張張方桌做宗教儀式,或坐在一條條長椅上念誦經文,或面牆肅立默默禱告,或長跪在地悲切啜泣。大多數猶太人在這裡祈禱時都手持經書朗讀,因為書上已編印了一年中每一天的禱告,某月某日唸那一段禱文,只要翻開書朗讀就行。也有很多人將寫好祈禱句的紙條塞入牆壁石縫中。由於歷經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再加上朝聖者如泣如訴的觸摸,散發著歲月痕跡的殘牆也就變成了名符其實的「哭牆」了。因為來到哭牆前祈禱的信徒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塞在石縫裡的紙條也愈來愈多,聖地管理部門每隔兩年就得進行一次清理工作。猶太人傳說,只要把願望寫在紙上,塞入哭牆的隙縫中,夢想就會實現、對於那些無法親自到哭牆祈求的信徒,聖地的電信部門提供了一項特別服務:可以代替信徒們將傳真來的祈禱文字塞進哭牆的隙縫中。哭牆高約20公尺,長約50公尺,外觀顯得不屈不撓,很有氣勢,自地面起七層都由巨石壘成。一塊塊巨石方方正正,平均高1公尺,長1∼3公尺,堆砌得整整齊齊的。七層以上是後來在不同時期加築的;因時代的不同,每一層的外表也不同;有幾層石塊大些,有幾層小些,希律王時代加築的石塊還有石紋。這一層又一層的石塊,乎表示了哭牆的年輪。
1996年,哭牆下面突然發現了一個地底隧道,使它立即成為一個熱門的觀光賣點,展現了耶路撒冷的另外一個世界。從哭牆左側入口處進入隧道,可以看到神殿當年的恢宏氣勢,一塊巨石高有1公尺多,長近4公尺,層層疊疊,堆砌成一道密不透風的石壁,顯得非常沉穩,也無從知道當時是怎麼擺上去的。那時謠傳猶太人通過地下隧道進入了伊斯蘭教區的神殿區域,導致了巴勒斯坦人的示威抗議;由此可見這片地方的高度敏感和宗教力量的龐大。
哭牆還有男女之別,牆前面已闢為廣場,中間用屏風隔開,男士入右邊,女士進左邊。可以隨時隨地進入哭牆禱告,但有衣飾限制:女士需穿長褲或長裙;男士需頭戴一種叫做約莫克(Yar-muika)的紙製小圓帽。廣場邊有人免費提供小圓帽給遊客借用。大多數猶太人的約莫克是布質的,只有掌心大小;少數有錢的猶太人則戴皮製的。
這面哭牆是猶太民族的精神依靠,也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每週一、四的清晨,哭牆廣場都會通過擴音器播放猶太經文;許多猶太男童遠從世界各地前來,接受歷史的洗禮。星期五早上,哭牆只供青春期的男子舉行成人禮。司禮的猶太教士打開「律法書」,讓男孩看著念;男孩的母親和其他婦女則站在婦女禱告區內,隨著圍牆觀看男性禱告區內進行的成年禮。教士有時會出其不意地蓋上書本,這時男孩必須接著下文繼續背誦。這是氣氛緊張而又正式的儀式。儀式結束時,母親們會高聲尖叫,呼喊並撒米祈福。
為了防阻意外的恐怖事件發生,在通往哭牆的道路上,有以色列軍隊的男女士兵檢查前往哭牆人手提皮包及手提行李的物品,以策安全。星期五日落時分到星期六日落時,以及節日期間禁止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