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打根 |
想去玩嗎? |
2015年11月5日 (四) 08:43的最新修訂版本
山打根(Sandakan)是沙巴州最大的商業城市和主要港口,名稱的由來出自蘇祿語,其中的「sanda」是典當的意思,而「kan」則是接尾詞,一旦套在動詞、名詞和形容詞的後面,就轉成動詞一般的派生詞,因此山打根的字義,就是「已典當了的地方」的意思;至於是誰將這個地方典當掉,迄今仍是個謎。 這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正式記載要從19世紀70年代說起,當時英國探險家兼機械工程師威廉考偉,贈送一批槍械彈藥給蘇祿蘇丹,作為抵禦來自西班牙人的侵略,蘇丹則以坐落在山打根彎丁邦島的一座蘇祿族人的小村落作為回報,成為考偉的徒殖基地。由於當時不少德國商人經常前來造訪,這個基地也被稱為日爾曼村。徒殖區在1879年被命名為伊羅布拉,即「美麗城市」的意思,但後來又改回山打根的名字。1883年,英屬北婆羅洲渣打公司把首府從古達遷來山打根,為了使這個地方繁榮而大興土木,但又被火災焚燬,1897年重建,現在城市的中部地區是20世紀20年代後填海建成。
幾個世紀以來,山打根便以盛產珍珠、樟腦、蜂蠟、海參及特級燕窩而聞名,後來又以經營森林產品,如木材、藤條、馬樹脂和椰子等得以發展,並與香港、日本和澳大利亞有悠久的通商史,曾一度被喻為世界上擁有百萬富翁最多的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此地被日軍佔領,大戰末期,盟軍為了解放此地幾乎將它夷平,首府也於1946年遷往亞庇。經過戰後重建,市容更勝往昔,市景又開始繁榮,成為木材、椰乾和馬尼拉麻出口貿易的口岸,連中國北京天壇的木料建材也是購自此地。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118度5分、北緯5度53分,瀕臨蘇祿海的海灣,鄰近京那峇魯河口。當地約有11萬人口,居民以來自香港和廣東的華人為主,城市風光也與香港相似,因而有「小香港」之稱,華人辦公樓和商店比比皆是。這裡有大規模油棕櫚和可可種植園,並有造船、兒茶提煉、冷凍和包裝對蝦工業。
對外交通也很便利,當地的民航機場,每天有定期航班往返山打根與哥打京那峇魯間,單向航程40分鐘;小型飛機每日有9個班次,航程約50分鐘;10人座的螺旋槳小飛機每天有一班,需飛1小時40分鐘。陸上交通方面,有公路通往哥打京那峇魯,遊客可搭乘觀光大巴士或小型巴士來此,約需6小時車程。山打根的港口長33公里,寬5至16公里,因為水淺,無法停泊萬噸級以上的海輪。
這個城市有許多酒店供觀光客選擇,其中匹納森斯(Pena-issance)大酒店,是設施豪華的五星級酒店,興建在具有歷史意義的總督府基址上,到機場乘車只要20分鐘,離山打根高爾夫球場和商業中心只需10分鐘。這家酒店擁有120間現代化客房,並有中餐廳、游泳池、池邊酒吧、帶有蒸汽浴的健身中心、慢跑小徑、網球場和壁球場等,且與山打根高爾夫球俱樂部聯營,住客可以使用那裡的康樂和運動設備。
此外,當地比較有名的大酒店還有馬拉馬復興、祥苑(Hsiang Garden)、西必洛(Sepilan)、華都、韋亞貴、城景(City view)、鴻榮(Hung Wing)、華美達、新沙巴(New Sabah)、李苑(Lee Garden)、洛吉度假村(Resort Lodge)、倫敦(London)、路達馬(Lutama)、馬來西亞和松灣(San Bay)等。
山打根也以價廉味美的海鮮著稱。本地菜餚有中餐、馬來餐及印度餐,另外還有西餐、日本料理和韓國餐。主要餐館有匹納森斯酒店的明閣樓、丘錫洲大廈的馬來餐廳,祥苑大酒店的麗晶餐廳,以及市中心第三街的大快活餐廳等。
中央市場是很熱鬧的集市,裡面擠滿了來來往往的人群。人們就地漫天討價還價買熱帶水果、蔬菜、食物、沙籠布、海產、香料及黏黏的米糕。這裡有沙巴最大的漁市場,售賣種類繁多的海產。
由於戰時受到轟炸,城市留下的早期遺蹟很少。殖民時代的痕蹟,可以從聖米迦勒和諸天使教堂(St. Michael's & All Angels)看到。這座位於艾登山用石頭砌起來的古老教堂,興建於1893年,共花了20年時間才告完成,看起來就像是英國郊區的教堂。另有一座坐落在山脊上的房子,是護林官哈利吉斯(Harry Keith)和他的美籍太太,在20世紀30年代至1942年日本佔領期間所居住的房子,曾經在戰爭中被燬,至1946年他們返國時將它修復原狀,站在這棟兩層樓的木造房屋上,可俯瞰山打根的美景。
觀音寺為山打根最古老的寺廟,興建於19世紀80年代,位於新加坡街附近的快樂村山坡上。附近的另一座古廟三聖宮在考試期間香火特別旺,因為傳聞其中有一尊神會保佑考生順利過關。
普濟寺建於1989年,坐落在市區南部石咀(Tanah Merah)山頂上,耗資200萬美元,整座寺廟紅金色相映,輝煌悅目,牆柱雕龍栩栩如生,鍍金菩薩像、耀眼的蓮花燈及香火味,襯托出寺院的嚴肅神聖及安寧的氣氛。
譚公聖祖廟位於市區北方兩公里處,建於1894年,是幢超過一世紀多的廟宇建築,因為擴建時將原廟罩蓋在新建築裡,形成馬來西亞第一座廟中有廟的建築物。
三聖宮是山打根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坐落在市區的草場邊,宮內供奉的三聖是義薄雲天的武聖關公、主管讀書人功名的文昌帝君,以及漁民和航海人保護神的媽祖娘娘。此宮由廣府人、潮州人、客家人和海南人等4個籍貫的華人共同捐資籌建,現在宮內有一幅雕刻有捐資人姓名的牌匾,也保藏著由山打根第一任華人甲必丹馮銘山所捐獻的一口磬鐘。
詹姆克清真寺(Masjid Jamek)坐落在一座山丘上,建築風格奇特古雅,是依據伊斯蘭教的和諧概念而設計。這座可以俯瞰市景的回教大清真寺,外貌簡潔宏偉,內部可以容納數千人作禱告。
山打根清真寺位於布利森森村(Kg. Buli sim sim),建築簡樸大方。當地的村莊房屋建在海灘和淺海的樁柱上,村內整齊的板屋都由木橋連接一起,寬闊的走廊有花卉點綴,非常悅目。色彩繽紛的沙籠布及漁網掛在一起曬乾,相映成趣。在木橋上漫步,可參觀當地友善漁民的生活方式。 澳州兵團紀念公園位於拉卜路的翠林園(Taman Rinba),是為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該地陣亡下葬的2700名澳州戰俘,包括參與死亡之旅征途,死在集中營中的烈士而建。當時這裡是一座戰俘營,在戰爭末期關押有2700多戰俘,其中以澳大利亞人居多,還有一部分紐西蘭人和英國人,他們離開戰俘營開始所謂的「死亡行軍」,一年後抵達神山附近的蘭瑙時,只有6人生還。
日本墳場位於山打根山上墳場的一角,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的日本官兵墳墓。附近有幾個受賣淫集團操縱下遇害的日本女子的墳墓,她們是在殖民地時早期被騙到山打根,並在淫威下淪為妓女,其中有許多人在此咽下最後一口氣。
阿格妮絲基斯(Agnes Keith)故居坐落在元首府路的山丘山,英國藉的阿格妮絲是位女作家,夫婿哈利是悍衛原始森林的前衛人士。1930至1942年,她在這座別墅式的寓所裡完成描述戰前在山打根生活情景的「風下之鄉」一書而名噪一時,內容是比喻沙巴的地理位置是處在颱風圈之下。第二本著作是描述他們夫婦在戰時的經歷,曾經拍成電影的「回家的3個人」。這間建築在第二天世界大戰中曾被戰火所燬,1946年她重回山打根後加以重建,後由政府接管維修,成為公眾紀念館。
巴哈拉島位於山打根灣外,擁有美麗的熱帶叢林景致,島北端陡峭的岩壁更是耀眼,曾是痳瘋病患者的隔離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度成為民事犯拘留所及戰俘營。傳說曾有8名囚犯趁著被帶返陸地時,突破看守的監視逃到痳瘋隔離區,然後泅游到峭壁,在當地土人的幫助下成功地獲得自由。每年都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紐、澳陣亡官兵的遺眷前來憑弔。
森林博物館(Forest Museum),收藏有許多奇花珍木。其中有一種著名的硬木,即使在海水中浸泡50年,也不會有蛀蟲和磨損。另外,市內還有珍貴的蘭花收藏館(Orchid House),以及飼養著約2000頭鱷魚的鱷魚場。
西必洛人猿庇護區(Sepilok Orang-Utan Senetua)是世界三大人猿庇護區中最大的一個,兼負人猿復育的責任。人猿的學名叫Pongo Pymaeus,與人類有96.4%相似,又被稱為「森林之人」,綽號「婆羅洲野人」,性情非常溫馴,幼猿很容易受到傷害死亡。
這個佔地4500公頃在西必洛原始森林中的人猿庇護區,由山打根市區驅車前往車程約40分鐘,它設立於1964年,其目的是為了收養被母猿拋棄的幼猿,或因在伐林、種植及非法獵殺而流離失所的幼猿、傷猿,將牠們安頓在這裡棲息,直到幼猿能夠適應自然環境、以及傷猿完全康復後才被放歸森林,挽救了這些瀕臨絕種的人猿。每天上午10時30分及下午2時30分,遊客可以站在平台上觀看野性半收的人猿,牠們每天兩次來取吃分配好的牛乳及香蕉。這些沒有尾巴的紅猩猩,只產於婆羅洲和蘇門答臘,不像其他猴子能在樹林裡靈活地跳躍,但卻聰明溫馴。每次前來取食時,多慢慢地從樹上攀爬下來,再沿著繩索盪到餵食平台,非常有趣。
保護區內還豢養著數頭瀕臨絕種的蘇門答臘犀牛和其他動物,如大象等。還有資料展覽室、標本及說明,介紹珍奇動物,如鳥類及海龜等。
距山打根咫尺之遙、長560公里的京那巴丹岸河下游的蘇考一帶,可以找到全馬來西亞野生動物最集中的地方,這裡有許多靈長類動物,如人猿、獼猴、赤銀箔猴。還有一種只在婆羅洲生長的長鼻猴,雄猴有一個大鼻子和特大號的肚子,橘黃色的外表配上白色的尾巴,尤其令人發噱的是臀部周圍的白色皮毛,看起來就像穿了白色的內褲;這種長鼻猴長有足蹼擅長游泳。
蘇考附近區域以鳥類之多著稱,這些美麗的鳥類包括蒼鷺、魚狗、闊嘴鳥、蛇鵜(可潛入水裡捕魚)和犀鳥等。此外,這裡還有大象、鱷魚、麝貓和其他一些野生動物。
古曼東(Gomantong)燕窩山岩洞數世紀來便以盛產珍貴的燕窩出名,位於山打根灣對岸約15公里處,遊客可乘船進洞觀看採燕窩的情形,洞內充滿各種式樣奇形怪狀的鐘乳石及石筍,非常神秘。生產燕窩的燕子和蝙蝠共聚一堂,生活在有石灰岩的洞穴裡。價錢較便宜的黑燕窩,由硬化的燕子唾液和羽毛融合成的,產在希穆希旦(Simud Hitam)洞;珍貴的白燕窩由純唾液形成,出產在較難通達的希穆希地(Simud Puteh)洞。山洞一帶鳥類繁多,常可看到冠毛蛇鷹、翠鳥和藍知更鳥等,另外,到山洞的路上還可看到大群五顏六色的蝴蝶。
持有官方執照的採燕窩人,在每年兩季的收採期,都會奮不顧身地使用長竿、籐梯和繩索等工具,進行攀爬洞壁採擷燕窩的作業。政府規定每年只能採擷兩次,藉以保護珍貴的燕窩資源。第一季是2至4月,採擷初築成的新燕窩;第二次是7至9月,當燕群重築燕窩以及孵育幼燕完成後,採擷其廢棄的窩巢。
海龜島公園(Turtle Island Park)由一群在蘇祿(Sulu)海中的美麗小島嶼所組成,主要有小巴谷甘(Bakungan Kecil)、古利森(Gulisan)和瑟令甘(Selingan)等3個小島。它位於山打根東北方,由山打根乘船出海,航行約兩個小時可達。整個公園面積有1740公頃,包括其附近的海域和珊瑚礁在內。這些小島邊沿暗礁環繞,是以珊瑚礁層高出岩石的淺灘所形成,一些令人讚嘆的各種植物也可在這裡發現,如紅樹林、馬纓丹、開黃花的槐(Sophora),以及銀色絨毛綠葉的托勒福泰(Tournefortia)等。這一帶晶瑩的海水和美麗未受人工破壞及污染的沙灘,是人們戲水休閒的好地方,但是這裡最吸引遊客的還是海龜生蛋。因為在這一帶的海域中有無數的玳瑁和大海龜,牠們常年都會上岸產卵。瑟令甘島海灘以綠龜產卵的情形最為精彩,在每年的8到10月間綠龜在海灘上築窩生蛋。古利森島海灘的玳瑁則在每年的2到4月上岸下蛋。大約在晚上9時不到,一隻隻大海龜步履蹣跚地爬上沙灘挖洞產卵,蔚為奇觀。這裡大海龜的學名叫做Dermochely Coriacea,以前幾乎瀕臨絕種,後來在馬來西亞政府努力保護下,以人工孵化生產後放回大海中,現在已能大量繁殖,政府在此還成立一個海龜研究中心和博物館。
海龜一生都活在海中,雌龜會回到沙灘上產蛋,雄龜則在陸上絕蹟。牠們壽命多長還無法知道,但成長非常緩慢,青海龜要超過15年才完全長成,鷹啄海龜則需10至20年成長。海洋動植物是海龜的食物,青海龜多係素食者,專吃水草類和海藻;鷹啄海龜則是肉食者,專吃珊瑚礁內的無脊椎動物,如海綿、海洋蟲類和貝類等。在深海中,飢餓的鯊魚、石斑魚及海鳥都是海龜的天敵,自然界的危害和海水污染也會傷害牠們,一些海龜會因誤食塑膠袋或由污油凝固形成的微細事物而斃命。
最大的海龜有一公尺多見方,能夠每年定期從迢迢千里外趕回海龜島,在無星月的夜晚下蛋,整個過程約可分成八個階段:一是露出海面選擇上岸地點;二是選擇產蛋地點,必須高過海潮最高的水位;三是揮動前鰭形肢,挖掘藏身坑,然後坐進去;四是利用後鰭形肢挖蛋坑;五是在蛋坑完工後休息一會兒才進行產蛋;六是當所有約40到90粒之間的蛋都生下來後,便用沙重新將坑填滿;七是將藏身坑也用沙填平,掩藏工夫到家,使覬覦者不易找到產蛋的地方;八是當填沙和掩藏完工後,整個產蛋過程約需兩小時。然後海龜悄悄地離開溫暖的沙灘,回歸大海。像乒乓球大小的龜蛋,經過大約60天的孵化後,雛龜便會破蛋而出,爬出洞來,回到海中。
在整個產蛋期間,海龜的眼睛會流出一些無色粘液,使人會誤以為是眼淚,其實是眼旁腺的分泌物,只有在它離開海水時才看得到。這些粘液有避免眼睛脫水和清洗沙粒的功用,並可排洩體內剩餘的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