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 |
想去玩嗎? |
目錄 |
摩洛哥王國(The Kingdom of Morocco)
摩洛哥王國(The Kingdom of Morocco)是非洲最古老國家之一,也是非洲大陸上最早有人類生存的地方。據考古挖掘說明,這裡的人類生存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的漫長時代。在境內西部的西迪阿卜德拉赫曼地方,曾發現公元前20萬年的人類遺址。經由幾處古岩洞裡發掘出的古人類遺骨和器物證明,在新舊石器交替時代,這裡已有人類生存,它與地中海周圍發掘出的「尼安德特人」的特徵相同。
非洲最古老的國家
公元前6000年,這裡就有農業耕種。公元前3000年,柏柏爾(Berbers)人大遷居南部阿特拉斯山脈一帶,以摩洛哥為老家。公元前15世紀,來自亞洲西部的腓尼基(Phoenician)人渡過地中海,來到這片非洲西北部的土地上,見當地風光綺麗,便稱此地為摩洛哥,意為「休養勝地」,在取得大西洋東岸的制海權後,並在各處建立貿易據點,教導土著使用鐵器。
公元前12世紀,腓尼基人在地中海南岸和北岸建立了版圖龐大的帝國,範圍除了今日的摩洛哥外,還包括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西班牙南部和法國南部,統治中心則設在突尼西亞。
公元前5世紀時,腓尼基人的勢力被迦太基人所取代,迦太基(Carthaginians)人在北非海岸建立了帝國,從錫德拉灣到摩洛哥的大西洋海岸建立許多新的殖民地,以保護它的壟斷性貿易。
公元前264年,迦太基帝國和羅馬帝國為了爭奪地中海的霸權,前後發生三次「布匿戰爭」(Punci Wars)。公元前200年,境內柏柏爾部族首領布卡爾趁機興兵奪取政權。公元前146年,迦太基被羅馬所滅,摩洛哥也落入羅馬手中,不過當地的酋長保留有相當的自治權。布卡爾家族將霸權擴大到摩洛哥北部阿爾及利亞的中部和西部,創立了茅利塔尼亞王國。
羅馬帝國取得北非統治權後,讓茅利塔尼亞自治,並未進行直接的殖民統治,僅以能確保羅馬商船在直布羅陀海峽通行無阻為主要目的。當時,柏柏爾人還在現在的阿爾及利亞建立了努米底亞(Nimidia)王國,而羅馬帝國趁努米底亞國王馬西尼薩(Mass-inissa)駕崩的機會,將這個王國的領土分封給幾個酋長。公元前118年,朱古達(Jugurtha)重新統一努米底亞王國,並與他的岳父茅利塔尼亞王國博庫斯(Bocchus)結盟,共同對付羅馬帝國。
公元前111年,羅馬帝國興兵討伐,朱古達用計一再收買羅馬將領,戰爭因而延續長達5年;直至公元前106年,博庫斯反被羅馬收買、誘捕了朱古達。羅馬元老院為了酬謝博庫斯,乃將茅利塔尼亞王國的西部邊界從穆盧亞河向西展到克比爾河。
公元前一世紀初博庫斯逝世,把王國平分給他的兩個兒子。博庫斯二世分到茅利塔尼亞,相當於現在的阿爾及利亞;博古德(Bogud)分到西茅利塔尼亞,也就是現在的摩洛哥。
公元前一世紀中葉,羅馬帝國內部紛爭激化,凱撒和龐培勢不兩立,茅利塔尼亞東、西兩位國王兄弟也捲入這場公開的敵對行動,他們在情勢所迫下,時而為這一邊效勞,時而又為另一方賣命。
公元前45年,茅利塔尼亞國王博庫斯二世支持凱撒,與凱撒軍團並肩作戰出兵西班牙,對付龐培;而西茅利塔尼亞國王博古德則擁護龐培,派兩位王子在龐培軍中服役,翌年,凱撒在塔普蘇斯戰勝了龐培。後來,屋大維和安東尼對抗時,也發生類似情形。
公元前38年博古德聽命於安東尼,並親自率遠征軍赴西班牙與屋大維軍團作戰;博庫斯二世則趁博古德赴西班牙的機會,出兵併吞西茅利塔尼亞,獲得屋大維的封賞,成為茅利塔尼亞王國的唯一統治者;丟了王冠的博古德不幸在西班牙又打了敗仗,只好東逃投靠安東尼。
公元前29年,屋大維委任童年好友朱巴二世(Juba II)為努米底亞國王。公元前25年,羅馬元老院決定將努米底亞納入羅馬帝國,成為一個行省。屋大維為彌補朱巴二世的損失,讓他出任茅利塔尼亞國王。
朱巴二世自幼在羅馬接受教育,文采風流,既是藝術家和文學家,又是哲學家,用希臘文寫過歷史、地理和戲劇等著作,他的妻子克婁芭特拉•塞萊妮,是安東尼和埃及豔后克婁芭特拉所生的女兒。
朱巴二世上任後,致力於當時的科研和藝術,培育至今還富有生命力的摩洛哥產業,如橄欖油、葡萄種植,以及沿海的捕漁業等。公元前25年,也又將首府營造成一個擁有2萬人口的繁榮都會。
朱巴二世駕崩後,傳位給王子托勒密(Ptolemies)。公元40年,托勒密逝世,茅利塔尼亞王國正式淪為羅馬帝國的殖民地,並被劃分為廷吉塔納茅利塔尼亞和凱撒茅利塔尼亞兩個行省。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這兩個行省幾乎完全基督教化。公元253年,柏柏爾族人法拉克率領農民和奴隸舉行大暴動,反對羅馬帝國的奴隸化政策,摩洛哥各地群起響應,使這個大暴動持續了10年之久才被鎮壓下去。
羅馬帝國晚期,北非各地經濟蕭條。公元429年,屬日耳曼血統的汪達爾人(Vandals)在其首領蓋塞里克(Gaiseric)率領下,像潮水般沿著海岸,由西向東,勢如破竹,湧入北非,佔領了摩洛哥,於公元439年建立汪達爾王國。公元455年,汪達爾人渡海攻陷羅馬城,大肆劫掠財物。
在汪達爾人統治摩洛哥約100年的公元534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出兵滅亡汪達爾王國,恢復對摩洛哥的統治。但拜占庭帝國只能控制幾個大城市,偏遠地區鞭長莫及,使得柏柏爾人部落各自為政。公元646年,拜占庭帝國駐北非總督格雷戈里自行宣布獨立,與柏柏爾人各主要首領簽訂公約,定都斯貝特拉,但他執政時間不長,在阿拉伯人入侵時,就死於斯貝特拉。
公元683年,稱霸西亞的阿拉伯倭馬亞帝國(中國古稱白衣大食)的穆斯林西路遠征大軍,由騎著白馬的奧格巴•伊本•納非(Ugba Ibn Nafi)將軍統率,從駐地的突尼西亞名城開羅安大本營大舉西征,沿著地中海南岸西邊,橫掃摩洛哥,直抵摩洛哥北端丹吉爾以西的海角,面對波濤洶湧、一望無際的大西洋,認為這裡就是大地的最西端,他一面迎著海浪縱馬馳騁,一面不自禁地隨口喊出「馬格里布」(Maghreb),阿拉伯文意為「最西之地」或「日落之國」。
當時阿拉伯人的遠征不是要佔領北非,而是為掠奪財物和女人,所以不久阿拉伯人便原路班師回朝,奧格巴在歸途中死於比斯克附近的一個綠洲上,現在這個綠洲仍以他的名字命名。從此以後,這片北至地中海、西瀕大西洋、南接撒哈拉沙漠的土地,便被稱為馬格里布地區,而摩洛哥的阿拉伯名字,就叫做「馬格里布」。
在穆斯林眼光中,自古就認為摩洛哥是「極西之地」,因為不論對於穆斯林、或是更早的古羅馬人、或腓尼基人來說,現在的摩洛哥領土都是邊界的極限,再往西是浩瀚的大西洋,往南是深不可測的熱帶沙漠和大陸。在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爭奪領地的歷史長河中,摩洛哥一度是伊斯蘭軍隊進攻歐陸的跳板,伊斯蘭勢力曾由此渡過僅14公里寬的直布羅陀海峽,北征伊比利半島南部;它也曾經是基督教防堵穆斯林勢力擴張的堡壘,迫使伊斯蘭教勢力對世界版圖的擴張到此為止,持續到21世紀的今天,摩洛哥已名副其實的成為伊斯蘭世界極西之地。
公元709年,穆薩•伊本•諾塞爾(Mousa Ibn Noceir)率領阿拉伯軍隊第二次入侵北非,並開始在摩洛哥廣泛傳播伊斯蘭教,但遭到柏柏爾人的抵制。
公元711年,阿拉伯人統治了摩洛哥,伯伯爾人的騎兵曾揚威羅馬,並曾協助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但阿拉伯人始終把當地人當作被征服民族,並對新入教的當地人課以只有異教徒才應該繳納的賦稅,竟指他們是低人一等的穆斯林,再加上阿拉伯人的殘酷和貪婪,終於引發了反阿拉伯人統治的大暴動。
公元740年,哈瓦利吉(Kha-warij)的虔誠教徒邁塞拉在蘇斯省發動大起義,結束了阿拉伯人的短暫統治。此後,柏柏爾人掌握著自己的命運,但尚未形成統一局面,境內出現許多小國,由哈瓦利吉教派或其他各種異教徒的首領來統治,但他們都和歐洲保持著商業關係。
公元788年,阿拉伯帝國內部的權力鬥爭激化,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哈桑全家被政敵所殺,但他的叔父伊德里斯•伊本•阿卜杜拉(Idris Ibn Abdullah)帶著佣人雷席德逃脫,兩人越過北非,來到扎爾洪,受到當地酋長伊斯哈克的歡迎。伊德里斯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他娶先知的女兒法蒂瑪為妻,是穆斯林中有很高聲譽和宗教地位的人。他來到摩洛哥後向當地人宣傳什葉派伊斯蘭教義,許多基督徒和猶太人都受到他的感化而皈依伊斯蘭教,他的實力因此大增。翌年,帶領信徒們渡過穆盧亞河,佔領特累姆森,創立伊德里斯王朝(Idrisid Dynasty),這是非洲最早獨立的什葉派穆斯林阿拉伯王國,統治摩洛哥190年。
在西班牙的穆斯林伍麥葉王朝(Umayyad Dynasty),對這種伊斯蘭教分化運動非常害怕,派遣使臣薩瑪赫前來詐降,博得伊德里斯的信任和重用,於公元793年設法毒死了伊德里斯。伊里德里斯生前娶柏柏爾女子卡莉扎為妻,死時留下一個遺腹子。
孩子穆萊•伊德里斯(Mouly Idriss)出世後被擁立為國王,稱伊德里斯二世,尚未成年就開始親政,野心比父王還大,一心想建立一個包括北非和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地區在內的龐大帝國。按照他所設計的帝國,必須有一個交通方便、地點適中,處於繁榮地帶的大都市。公元808年,他定非斯為首都,採取中央集權制,成功地統治了摩洛哥各部族,使得這個王國的經濟和文化日趨興盛,摩洛哥北部地區開始使用阿拉伯語。
公元828年,伊德里斯二世吃葡萄時被葡萄核梗在咽喉裡噎死,遺下12個兒子,由長子穆罕默德繼位,並遵從母后之命,與7個弟弟分治王國,結果內訌不斷,王朝一蹶不振。 公元836年,穆罕默德讓位給兒子阿里,阿里和他的繼任者葉海亞一世(Yahia I)都善於治理國家,使非斯城繁榮一時,成為北非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只可惜後來繼任者葉海亞二世和阿里二世都是昏君,先後都被逐出首都非斯。
11世紀中葉,阿拉伯人再次大規模入侵,蹂躪北非各地,但未能建立政權。這時摩洛哥南部山區的柏柏爾人中,一個以「宗教改革」為號召的政治武裝集團開始崛起,史稱阿爾莫拉維德人(Almoravids)。1061年的時候,尤素夫•伊本•塔舒芬(Yusuf Ibn Tashufin)被阿爾摩拉維德人的首領艾布•貝克爾授權指揮馬格里布的軍隊,他很快地便重整軍威,並與當地各部落首領建立聯盟,定都馬拉喀什,建立了柏柏爾人歷史上第一個伊斯蘭封建王朝。後來又把勢力擴張到摩洛哥的北部,先後佔領了非斯、塞夫魯、丹吉爾、特累姆林、烏季達、奧蘭和休達,首次實現了摩洛哥的統一,而且還併吞了阿爾及利亞西部。
曾併吞西班牙
1086年的6月30日,尤素夫率領一支由阿拉伯人、柏柏爾人和蘇丹黑人組成的遠征軍,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並於同年10月23日在阿薩加爾戰役中,打敗由西班牙國王阿豐索六世(Alphonse VI)指揮的基督教軍隊,佔領除巴倫西亞以外的整個西班牙領土,然後以塞爾維亞城為 「陪都」,建立一個橫跨歐非兩洲龐大的柏柏爾人王國,當時被歐洲人稱之為阿爾摩拉維德王朝。
12世紀初的1106年尤素夫駕崩,傳位給兒子阿里•伊本•尤素夫(Ali Ibn Vusuf)。新王不善於守成,過份依賴柏柏爾人來統治這個龐大的帝國,在當時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勢不兩立和長期對抗的情況下,顯得束手無策,特別是1118年薩拉戈薩被十字軍攻克後,他已無力阻擋基督教徒收復失土的浪潮。
另一支居住在摩洛哥阿特拉斯山區柏柏爾人的阿爾莫哈德(Almohads)人,以「純潔宗教」為號召,開始反抗阿爾摩拉維德王朝。
12世紀初,當地有個名叫伊本•圖邁爾特(Ibn Tumart)的人,酷愛傳教,曾走遍北非和中東等地以廣見聞,此人身材矮小,相貌醜陋,雙目深陷,額骨突出,但精神煥發,銳氣逼人,講經時善於煽動性,曾到摩洛哥各地傳播他的學說。他自以為承受天命,認為朝廷已腐敗無能,要推翻阿爾摩拉維德王朝。後來,他在首都馬拉喀什講經時,因當眾辱罵國王的妹妹而被迫逃回故鄉廷邁勒,號召本部落族人,於1125年發動叛亂,自封為宗教領袖,組織軍隊,向馬拉喀什發動進攻,但被國王阿里的軍隊打敗,於1128年悲憤而死,臨終前指定他的得意門生阿卜杜勒•慕敏(Abd al-Mulin)為接班人。
阿卜杜勒•慕敏是陶器商的兒子,天資聰穎,意志堅強,受過良好教育,深諳伊斯蘭教義,精通阿拉伯語。他為了凝聚同黨的向心力,把師父死訊一直隱瞞到1130年才公布,並同時自立為宗教領袖,僭稱哈里發,首要任務就是繼續反對阿爾摩拉維德王朝。於是七拼八湊建立一支陸軍和艦隊,聘請法國和西班牙的軍官訓練軍隊,創下阿拉伯軍隊雇用基督教徒當教官的先例。此後,他又用了15年時間採取蠶食政策,逐步獲得對大阿特拉斯、中阿特拉斯和里夫地區的控制權。
1142年,阿里國王駕崩,太子塔士芬繼位。這位新王比他父王更無能,致使阿卜杜勒•慕敏揮軍北上。1146年塔士芬王病逝,新王伊薩克繼位,此時阿卜杜勒•慕敏已征服了摩洛哥大西洋沿岸平原地區。
1147年阿卜杜勒•慕敏圍攻馬拉喀什城,阿爾摩拉維德末代國王伊薩克投降,慘遭處死,城內平民也多被屠殺,阿爾摩哈德王朝宣告成立,定都馬拉喀什。不久國內大西洋沿岸平原地區的居民發動叛亂,阿卜杜勒一一加以鎮壓,3萬多人被處死。此後阿卜杜勒•慕敏集中精力處理北非問題,於1151年征服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的大部分地區,回國途中在塞提夫附近與阿拉伯部落聯盟進行決戰,又大獲全勝。但他不僅沒有懲罰敗軍,反而將阿拉伯騎兵納入戰力,在對西班牙基督教十字軍的聖戰中再度大獲全勝。 1158年,阿卜杜勒征服了的黎波里坦尼亞,解脫了西西里人對北非海岸的統治,統一了摩洛哥,還將埃及以西的整個北非地區納入他的麾下,連西班牙穆斯林居住區也向他臣服,建立第二個橫跨歐非兩洲的柏柏爾人帝國。1163年,他死於拉巴特城,在穆斯林非洲世界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在柏柏爾人兩個王朝對西班牙統治長達200多年中,信仰基督教的西班牙人和猶太人,遭到政治和宗教上雙重的殘酷迫害,很多人慘遭屠殺或被流放。因此當時歐洲人稱這些蹂躪西班牙人的柏柏爾人為「摩爾人」,意即「野蠻人」,於是拉丁語的「摩洛哥」由此得名。在那個時期,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和西班牙文化相融合,演變出具有特殊風格的「安達魯西亞文化」。這兩個柏柏爾人帝國的統治者,搜刮轄內各地的財富,擴建馬拉喀什和非斯等古城,留下許多具有安達魯西亞風格的著名建築。
1163∼1184年阿布•雅各布•尤素夫(Abou Yacoub Youssef)統治時期,這個伊斯蘭王國國力強盛,併吞了西班牙的安達魯西亞地區。1172年又攻佔塞維亞,將統治範圍擴展到西班牙北部。但是嚴格地說起來,這位國王軍事才能並不很強,在後來的十字軍進攻時頻頻受挫,1184年在聖塔倫戰役中受傷而死,其子阿布•尤素夫•雅各布•曼蘇爾(Abou Youssef Yacob Mensour)繼位。
新王與祖父性格相似,野心勃勃,窮兵黷武,雖然在生活上窮奢極侈,但登基不久就百廢俱興,在國力的拓展上,也重振霸業,1195年在西班牙的阿拉科斯擊敗基督教軍隊,扼制了十字軍進攻的銳氣,使他名聲大噪,連曾因摧毀耶路撒冷而招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偉大的薩拉丁(Saladin)也對他以禮相待,還派特使攜帶貴重禮物向他祝賀。
1198年曼蘇爾駕崩,王位由其子納賽爾•利丁•阿拉(Nacer Lidin Allah)繼承。1212年,王朝位於安達魯西亞信奉伊斯蘭教的地區被信奉基督教的軍隊所佔有,這象徵著伊斯蘭教開始從西班牙和葡萄牙退卻。利丁•阿拉國王在拉斯納瓦期德托洛薩的戰役中,被卡斯蒂利亞、萊昆、納瓦拉和阿拉貢等四國組成的十字軍所擊敗,回到馬拉喀什後不久就離開人世。
其子穆斯坦西爾•伊拉接位後,不僅對國家毫無建樹,甚至對威脅王朝的危機也不聞不問,任憑馬里尼德(Marinid)部族勢力日益膨脹。這個部族原先是居住在摩洛哥東部地區,負責守衛東部疆界,1216年後,他們在綽號「獨眼龍」的首領奧斯的率領下,橫掃摩洛哥中部地區,佔領菲斯、梅克內斯和塔札等地,迫使這些城市向他納貢。1224年,穆斯坦西爾•伊拉病逝,他的兩個兒子為爭奪王位兄弟鬩牆而開戰,舉國上下亂成一團,直到1230年2月11日,無政府狀態才宣告結束。
當時,曼蘇爾的孫子馬蒙(Mamoun)在基督教民防軍的幫助下登上王位。基督教民防軍是當時唯一有能力採取果斷行動的武裝力量。馬蒙雖係穆斯林,但過去一直住在西班牙,娶基督教徒拉納•哈芭波為妻,與基督教徒交往密切,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在馬拉喀什的清真寺中登場講經時居然宣揚基督教的優點,這種絲毫未加掩飾的傾向,使社會更加動蕩不安。
1232年10月17日馬蒙王駕崩,傳位給年僅14歲的王子雷席德,他在位11年,於1243年在馬拉喀什病逝,這時阿爾莫哈德王朝已處在危傾之中。
1248年,馬里尼德人在首領艾布•葉哈雅指揮下攻佔菲斯,創立馬里尼德王朝(Marinide Dyn-asy),定都菲斯。艾布•葉哈雅1258年逝世,其弟阿布•尤素夫•雅各布(Abou Youssef Yacoub)繼位,他於1269年攻陷馬拉喀什,統一全國,阿爾莫哈德王朝正式滅亡,走入歷史。
新王雅各布上任後,勵精圖治,文治武功兼備,把西班牙的名藝術家請到宮廷中來,讓大臣們磋研提高文化修養,並於1272年下令修建菲斯新城,以美化城市,於1279年在老城的基礎上興建王宮、特區、兵營和受王室保護的猶太居民區,即所謂的「鹽區」;舊城也被悉心的保留下來,還增建了許多神學院。
在積極作內部建設的同時,強勢的鎮壓弭平了國內的叛亂,又整軍經武,出征西班牙,發動伊斯蘭聖戰,不幸於1286年戰死在西班牙,在位21年。遺體被運回摩洛哥,安葬於拉巴特城郊的舍拉皇陵。
雅各布執政期間,主要困擾他的是持續達9年之久的「特累姆森之圍」。起因是其子阿布•阿密爾起兵謀反失敗,逃到敵國阿卜杜勒瓦迪德王朝都城特累姆森,他出兵攻城,駐紮在附近,攻打9年還沒有成功。有趣的是他竟然可以在攻城之餘,9年之內就地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城堡,令人嘆為觀止。如今仍然壯觀的遺蹟雖讓參觀者動容,但其過程更教人稱奇。1307年,國王阿布•雅各布被一名心存不滿的宦官刺殺身亡,故特累姆森城在他生前是圍而未克。繼任者阿布•薩比特放棄繼續圍城行動,平庸地執政了24年,於1331年駕崩。
繼位的阿布•哈桑(Abou Ha-ssan)命運坎坷,屢遭失敗,卻是後人推崇為這個王朝最傑出的國王之一。他總算完成了祖父的遺願,用了兩年的時間,於1337年攻佔特累姆森。1340年,出兵西班牙,在薩拉多河畔被卡斯蒂利亞國王和葡萄牙國王戰敗,受挫後侵略野心略有收斂,但隨即又企圖染指突尼西亞。
1347年率軍出征突尼西亞,先是節節勝利,但在開羅安吃了敗仗。當他帶著殘兵敗將回到摩洛哥時,其子麥瑞尼•阿布•伊南(Merinid Sultan Abou Inane)已篡奪他的王位,一場父子相殘大戰於焉展開,結果阿布•哈桑敗於烏姆靈卜亞河戰役,亡命阿特拉斯山,並於1351年病逝。
違背倫理篡位的阿布•伊南,終於也得到了報應,多病的身體使得大權旁落,任由大臣擺布,這樣仍未能滿足大臣的貪念,竟然發動宮廷政變,用坐墊將阿布•伊南活活悶死,立年僅五歲最小的王子賽義德為王,大臣伊本•哈桑自封為攝政王。
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政變謀殺的宮廷大動亂時代,直到1366年阿布•哈桑另一位王子阿卜德•阿齊茲(Abd Aziz)登基,在一群得力的朝廷大臣協助下,首先遷都菲斯,逐漸地政治較上軌道,秩序也開始恢復。這批朝臣中包括當時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伊本•赫爾東(Ibn Khaldoun),所寫「柏柏爾人史」至今仍為北非歷史的最珍貴資料。
但這種好景在阿卜德•阿齊茲去世後,國內暴動和宮廷的變亂又此起彼伏地暴發不已。1383年先王的姪兒阿布•阿巴斯(Abo-ul Abas)在紛爭中得到勝利,動亂才告平息。 15世紀,王朝又陷入王位爭奪戰的亂象中,國家幾乎處於無政府狀態,加之西班牙、葡萄牙兩個基督教國不斷干預內政,同時強行霸佔王朝所屬沿海地區。
最早入侵的是葡萄牙人,1415年,葡萄牙人佔領摩洛哥北端的丹吉爾及其東方不遠處的休達港(Port of Ceuta)等兩個直布羅陀海峽城市,繼而向南擴張控制摩洛哥北部地區;葡萄牙艦隊也在摩洛哥南部大西洋岸登陸,攻佔最大的城市阿加迪爾,葡萄牙商人也隨之往東深入南疆柏柏爾人聚居的蘇斯地區,掠奪財物。後來西班牙人和熱那亞商人接踵來到蘇斯地區,與葡萄牙人產生貿易爭奪戰;而且西班牙人還進佔摩洛哥其他沿海城市。
15世紀中葉,菲斯城居民處決了馬里尼德王朝末代國王,這個王朝遂告瓦解。此後摩洛哥統治者若想保住王位,就必須獲得菲斯城宗教領袖和貴族的支持。1458年,葡萄牙人佔領了梅利利亞。1514年先知穆罕默德•卡伊姆比•阿姆拉拉自立為王,建立撒丁(Saadians)王朝,開始對摩洛哥沿岸地區的西方殖民者發起攻擊。1518年,其子艾哈邁德•阿魯吉(Ahmed Aroudj)即位後,追隨父親的腳步把葡萄牙人趕走,1520年並出兵佔領馬拉喀什。幾年後,他的兄弟穆罕默德•謝里夫(Sharifian)篡奪了王位,自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後代,並以「救世主」自居,於1548年攻克梅克內斯,1549年佔領菲斯,擊敗葡萄牙人和土耳其人,並摧毀今日馬利共和國所在地的非洲加奧王國(Kingdom of Gao)。
謝里夫是位好戰的國王,於1557年被政敵暗殺,其子阿布•穆罕默德•阿卜杜拉繼位,遷都馬拉喀什,在位期間國內政局穩定,他利用這個機會,傾全力擴建都城。
1573年謝里夫逝世,傳位其子瑪圖瓦克勒,但是叔父阿卜德•馬利克(Abd Malek)爭奪王位,在土耳其人的支持下自立為王,改王號為穆塔塞姆,瑪圖瓦克勒向葡萄牙人求援,葡萄牙國王欣然干預摩洛哥內部事務,並親自率3萬大軍在阿齊拉勒登陸。
1578年8月4日,摩洛哥、土耳其和葡萄牙等三國大軍在凱比爾堡會戰,史稱「三王大戰」,結果三敗俱傷,瑪圖瓦克勒和阿卜德•馬利克都戰死沙場,葡萄牙軍隊全軍覆沒,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安也淹死在姆哈曾河中。在戰鬥快要結束時,阿布•阿巴斯•馬利克(Aboul Abbas Malek)從菲斯帶來一支軍隊支援他的兄弟阿卜德•馬利克,結果輕輕鬆鬆地囊括所有勝利果實,理所當然地登基當上摩洛哥王,取號曼蘇爾(Mansour)。後來他又出兵遠征蘇丹,擄回大量金銀財寶,因而風風光光的得名「金國王」。
這位撒丁王朝最傑出的國王曼蘇爾,強勢到可以公然問鼎伊斯蘭哈里發(教主)的地位,他駐錫馬拉喀什,平時住在一幢活動帳篷式的王宮裡,透過一名神職人員掌控全國。在他登基不久後,葡萄牙攝政王派遣特使前來媾和,曼蘇爾乘機向葡萄牙索取鉅額贖俘金。 對內他積極推行中央集權制度,將土地分給高官,並豁免其賦稅;在他統治時期,農業和製糖業都發展迅速。為了維護中央集權制,曼蘇爾下令組建軍事部落集團,用免征賦稅和分贈土地的辦法,各養一批能夠召之即來的現役軍人,組成一支享有特權服兵役義務的警備軍。曼蘇爾還是一位奢侈淫逸的君主,熱衷於大興土木,促進了菲斯的繁榮,他的王宮也以壯麗而聞名北非。1591年,他出兵佔領通往蘇丹貿易通道上的加奧和廷巴克圖等兩個城市,大量的黃金源源輸入國庫;他還與西班牙建立了貿易和外交關係。他在位的25年是撒丁王朝的全盛時代。
1603年8月20日,曼蘇爾國王駕崩,三個兒子為爭奪王位而開戰,結果澤丹王子在菲斯被擁立為國王,馬蒙王子在馬拉喀什另立為王,分裂的下場,導致國勢衰弱,同時隨著歐洲國家勢力的日益強大,大量穆斯林被西班牙驅逐出境,紛紛湧入摩洛哥,使社會動蕩加劇。
阿拉維王朝崛起
1654年,摩洛哥東南地區阿拉伯部落中的阿拉維(Alawis)人崛起,其首領穆萊•拉希德(Moulay al-Rashid)於1666年推翻撒丁王朝,統治摩洛哥,定都菲斯,建立摩洛哥歷史上最後一個伊斯蘭阿拉維王朝,延續至今已長達344年。在位期間大興土木、美化都市,菲斯的市貌大致皆係這個時期的奠基。
1672年拉希德突去世,他的異母兄弟穆萊•伊斯梅爾(Moulay Ismail)迅速佔領國庫,自立為主,並定梅克內斯為首都。但是他的兄弟穆萊•哈拉尼和他的侄兒艾哈邁德•馬赫拉茲,以及北摩洛哥的部族首領希德爾•吉蘭,在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支持下起兵反叛。戰爭持續了5年,1673年,希德爾•吉蘭戰敗被殺,伊斯梅爾最後與他的兄弟和侄兒妥協,讓他們也進入摩洛哥的權力機構。
此後,伊斯梅爾還建立一支由奴隸和自由黑人組成的15萬人軍隊,配備有歐洲武器,其中軍官精通步兵和砲兵聯合作戰。1679年、1682年及1695年,他曾動用這支軍隊,進攻土耳其人殖民地的阿爾及利亞,以確保邊界的安全。
在伊斯梅爾由1672∼1727年長達55年的執政期間,摩洛哥與歐洲列強的關係一直非常複雜,當時摩洛哥沿海有許多港口被歐洲基督徒佔據,他先以組織海盜在大西洋打劫西方商船,後來直接用武力收復沿海各城鎮,1681年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穆拉城,1684年將英國人逐出扼直布羅陀海峽西口的丹吉爾。並和當時與西班牙為敵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建立友好關係,企能獲得路易十四經濟和軍事上的援助,以便收復被西班牙人侵佔的直布羅陀海峽東際門戶港休達(Ceuta)和梅利利亞(Melilla)。
伊斯梅爾國王想利用聯姻方式協助事業,派遣特使到巴黎向法王路易十四的私生女孔蒂公主求婚,當孔蒂公主得知伊斯梅爾國王已有好幾百名妻妾,而且平時喜歡的消遣之一就是棒打妃子時,連忙拒絕了這樁婚事。
伊斯梅爾在執政期間,主要經濟來源是依靠貿易利潤、徵收海盜稅和農業稅,因此使國家較為繁榮。他自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要求人民對他忠貞不二,他對伊斯蘭教十分虔誠,每天都一絲不苟地施行宗教禮儀;曾編撰一本宣揚伊斯蘭教信仰的書送給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企圖使他改信伊斯蘭教。
更糟的他是北非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為人非常殘忍,隨便殺人,連他的妃子和親生兒子也不能倖免。有一次,他心情不佳,到王宮後花園散步,看到一名妃子擅自摘了一個橘子,就走過去把這名妃子活活勒死。他曾親手砍掉一名王子的一隻手和一隻腳;一名小王子因年幼在他面前哭泣而被他用坐墊活活悶死。他還把抓到的西方戰俘送去餵養動物園中的老虎和獅子,某些摩洛哥特有的酷刑就是他發明的。
他對阿拉伯馬情有獨鍾,共飼養了500多匹阿拉伯純種馬,修造了豪華的馬廄,每天巡視一番,他上馬時幾乎同時完成以下三種動作:躍身上馬、抽刀出鞘,砍下為他扶鐙奴隸的頭顱。酷愛建築藝術的他,在梅克內斯所建的王宮,是一群被徵召的基督徒建造,傳說當建築工程完成時,部分工人被活活鑲進宮殿的牆壁裡。王宮建好後,曾在宮裡毫無節制的不斷舉行豪華盛宴。
1727年3月22日,伊斯梅爾以80高齡去世時,留下800多名王子和900多位公主。在他死後20年裡,是摩洛哥史上最混亂時期,繼位的是他的兒子毛拉伊•艾哈邁德,這位國王即位不久就遠征蘇丹,目的是搶劫財物。此後他的政權很快就因官吏們的違法亂紀和昏庸無能而受到危害,全國到處發生暴亂,就連黑人警衛軍也參加了叛亂。後來,他的一位兄弟阿卜德在馬拉喀什稱王,並佔領了梅克內斯,從此出現了由兩個爭權的君主共同治理的國家的局面。艾哈邁德逝世時,阿卜德還繼續在馬拉喀什執政。王國的北部成為內訌紛爭的舞台,動亂了20年之久,艾哈邁德的繼位者穆萊•阿卜杜拉(Moulay Abdallah),曾先後五次被廢黜,直至1746年才在烏達亞部落和黑人警衛軍的支持下,重新登基。
1757年穆罕默德三世(Muha-mmad III)繼位,這是一位有教養的聰敏人,熱心於和西方基督教國家建立友好關係,先後與丹麥、瑞典、美國簽訂通商條約。由於摩洛哥海盜經常搶劫法國商船,1765年法國海軍上將夏福指揮一支艦隊,摧毀了盤據在阿布拉克拉克河和盧庫斯河入海口處的海盜巢穴,並砲轟拉巴特和塞拉,然後在拉臘什登陸,上岸的450名法國水兵不久就被海盜全殲。1767年,摩洛哥與法國簽訂了商務條約,確保法國商人自由通商的權利。1769年,摩洛哥迫使葡萄牙人撤出馬扎甘,從而收復了最後一座被西方基督教國家佔領的城市。
1790年,穆罕默德三世駕崩,他的兒子亞齊德(Yazid)繼承王位,由於母后是愛爾蘭人。在他執政期間,摩洛哥便與英國簽訂一項通商條約,使英國人可以在摩洛哥有行動、居住和經商的自由。亞齊德是一位貪婪卑劣的君主,他對猶太人肆意搶掠,弄得他們貧困不堪,他在位時間只有兩年,1792年駕崩時,他的兩個王子希沙姆和蘇萊曼爭奪王位,結果蘇萊曼獲勝。這位國王對摩洛哥的發展,以及與西方列強關係的進展頗有貢獻。 蘇萊曼國王於1822年駕崩,臨終前指定他的侄兒阿卜杜勒•拉赫曼(Abdal Rahman)繼承王位。新王執政期間,經常受到國內一些部落和貴族的挑戰,從1824∼1853年,曾先後六次平定叛亂。在對外關係方面,1830年歐洲國家增加對北非的干預,法國侵入阿爾及利亞,並強迫摩洛哥協助逮捕阿爾及利亞的領袖阿布杜卡迪爾(Abdelkader)。此外,由於拉赫曼國王鼓勵海盜活動也與歐洲大國發生衝突,之後又捲入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解放戰爭,並對法國採取敵對行動。
1832年,柏柏爾人酋長阿布杜勒•卡迪爾(Abdal-Kader)奮起反抗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佔領軍,並得到國王的支持。
1844年,摩洛哥與法國交戰,損失慘重,被迫簽訂「丹吉爾條約」,承認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主宰地位。
阿卜杜勒•拉赫曼在位期間,也曾與其他歐洲列強簽訂商業條約,他以精明的外交手腕周旋,維持了摩洛哥獨立。1856年,英國在摩洛哥也獲得有利的貿易權。1859年,西班牙犧牲摩洛哥利益以增加其在北非的領土。同年8月,阿卜杜勒•拉赫曼駕崩,其子穆萊繼位。同年,摩洛哥與西班牙交戰,摩洛哥戰敗,被迫簽訂「拉斯河協定」,賠償西班牙一億銀幣,但摩洛哥無力償付,就由英國先墊付,使英國勢力得以介入摩洛哥。 1873年,穆萊國王駕崩,王子哈桑一世(Hassan I)繼位。哈桑國王當時已是國內的宗教領袖,且長期在軍隊中服役,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極力反對西方國家的影響。自1878∼1888年從未停止過戰爭。
1894年6月6日,哈桑一世病逝,他的兒子阿卜杜勒•阿齊茲(Abdal-Aziz)繼位。他繼位時年僅14歲,母親拉納•雷吉姆精明能幹,委任宰相布•艾哈邁德為攝政王。1900年攝政王布•艾哈邁德去世,阿齊茲國王開始親政,他極欲振興國家,使國家能現代化,但由於處事輕率,特別在改革賦稅制度上,因缺乏管理人才而沒有成功,引起老一輩既得利益者和不符原來信仰、習慣的宗教人士的不滿,而普通百姓則對改革又漠不關心。這使得阿齊茲有志難伸。
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1904年,法國和西班牙締結瓜分摩洛哥的秘密條約,並同意英國在埃及採取殖民行動,以換取他們在摩洛哥獲取的全部權利;但德國也想介入摩洛哥,所以堅持在這個國家實行門戶開放政策,以便讓歐洲列強在摩洛哥的利益平等。翌年一月,法國試圖強迫摩洛哥接受軍事改革計劃。
1905年3月31日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訪問丹吉爾港,提出了貿易自由和利益均等的要求。此後,法、英、德三國為了爭奪在摩洛哥的利益,造成北非政局動蕩不安,史稱「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引起國際驚慌。
1906年1月14日∼4月7日,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奧匈帝國、俄國、美國、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和瑞典等13個國家,在阿爾吉西洛斯(Alg-eciros)召開國際會議,確認摩洛哥的領土可以保全,但德國和其他列強在摩洛哥的經濟利益也被確認,法國和西班牙則被委以摩洛哥的警察權。1907年,法國以保護本國國民為藉口,大舉進軍摩洛哥,佔領烏季達和卡薩布蘭加,隨後又佔領菲斯;而西班牙也乘機佔領摩洛哥其他地方的阿賴特和凱比爾堡。
同年,阿齊茲國王的兄弟阿卜杜勒•哈菲德(Abdal Hafid)在馬拉喀什發動叛亂,並於翌年8月23日擊敗政府軍,迫使阿齊茲國王退位。同年12月,歐洲各國先後獲承認阿卜杜勒•哈菲德為摩洛哥新國王。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是突然發生的,1911年,德國派遣砲艇「豹號」駛進阿爾加迪港,表面上是為摩洛哥人發生叛亂期間保護德國人的利益,實際上是對法國進行威脅;只有英國支持法國。同年11月4日,法德雙方簽署條約,使一場國際危機得到平息,法國用割讓中非領地來換取德國承認法國對摩洛哥的侵佔,從而避免了一場歐洲戰爭。根據這個條約的精神,法國得到了對摩洛哥的保護權,德國則獲得法屬剛果的一些領土,而西班牙仍保持其對摩洛哥北部大部分地區和南部窄長地帶的控制。
1912年3月30日,法國迫使摩洛哥國王阿卜杜勒•哈菲德簽訂「菲斯條約」,從而控制了摩洛哥行政、外交、司法、財政和軍事大權,將摩洛哥淪為法國保護國。同年11月27日,法國與西班牙也簽訂「馬德里條件」,將摩洛哥北部大部分地區和南部伊夫蘭等狹長地帶劃為西班牙保護地。
1914年第一次世界爆發後,同年8月2日法國對德國宣戰,並驅逐摩洛哥境內的德國人。1915年2月初,4000名德國戰俘被押送到摩洛哥修築公路。儘管在法國佔領軍路易士•利奧泰(Louis Lyautey)將軍的扶植下,摩洛哥當時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但是法國人的統治還是受到摩洛哥人民的憎恨。柏柏爾人和居住在里夫山脈的里夫人,為爭取民族獨立而進行不懈的抗爭,其領袖阿卜杜勒•克里姆(Abdal-Krim),是柏柏爾部落權勢人物貝努烏里亞格爾的兒子,他受過傳統的穆斯林教育,也受過西班牙教育,曾任西班牙殖民政府的土著事務局秘書、梅利利亞區穆斯林總法官、里夫電訊報的阿拉伯編輯,由於反對西班牙的殖民政策而被監禁,後來逃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開始組織部落抵抗隊伍,反對外國人統治摩洛哥,史稱「里夫運動」。
1921年7月20日,阿卜杜勒•克里姆率領反抗軍在阿努瓦勒戰役中,全殲由西爾維斯特雷(Si-lvestre)將軍指揮的2萬名西班牙軍隊,這是任何西方帝國主義者殖民史上的一次大敗仗,西爾維斯特雷將軍為此自殺。摩洛哥反抗軍在這次殲滅戰中獲得大量的戰利品,包括60門大砲、好幾萬支槍和無數的子彈,還擄了大批戰俘,迫使西班牙政府交出413.7萬西班牙比塞塔作為釋放戰俘的贖金。
1922年里夫共和國成立後,阿卜杜勒•克里姆出任總統,並根據柏柏爾人傳統制度組成中央集權政府,並組建一支由數千人組成的常備軍和一支由11萬人組成的後備軍,擁有良好的裝備。在1922∼1934年中,里夫共和國曾多次對摩洛哥境內的西班牙殖民區發動攻勢,並在西迪邁索戰役和洛巴巴爾戰役中,擊潰10萬名西班牙軍隊,基本上收復1912年以來西班牙佔領的全部地區。
1925年春季,阿卜杜勒•克里姆向法國人發起攻勢,戰鬥打得非常激烈,法軍喪失了對摩洛哥北部的控制權。此後,法國和西班牙聯合作戰,阿卜杜勒•克里姆於1926年5月27日投降,被放逐到印度洋法屬留尼旺島。事實上,阿特拉斯山區及撒哈拉直到1934年都未曾平靜過。
1929年11月19日,阿卜杜勒•尤素夫國王在拉巴特駕崩,他的兒子阿卜杜勒•穆罕默德繼承王位,史稱穆罕默德五世(Moha-mmed V),即位時年方17歲,是位思想敏捷的年輕國王,不遺餘力地從事獨立運動,希望能夠早日脫離法國的「保護」。在他之前,摩洛哥的君主都稱為蘇丹(Sultan),後來他認為「國王」的稱號較為現代感,因此廢棄蘇丹改稱國王。
1934年2月,法國政府決定將摩洛哥置於海外殖民部的管轄之下,從而使保護領地的摩洛哥不只在實質上、就連形式上也淪為法國的殖民地。同年12月,摩洛哥行動委員會(National Action Bloc)成立,是這個國家的第一個政黨,旨在反對法國在摩洛哥的殖民統治,爭取摩洛哥人與法國人的平等地位,並提出增加穆斯林在摩洛哥政府所佔比例的改革措施,但遭到法國殖民當局的拒絕。1935年9∼10月間,摩洛哥再度爆發反法流血衝突,法國總督府開始徹底鎮壓摩洛哥民族運動,解散摩洛哥行動委員會。此後,法、摩兩國間之對立情勢日益明顯。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摩洛哥原屬法國維琪政府,1942年11月11日,摩洛哥人以行動配合美軍在卡薩布蘭加登陸,成為盟軍反攻的重要基地之一。翌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來到卡薩布蘭加,羅斯福總統在會見穆罕默德五世時,鼓勵他爭取國家獨立。
1943年12月,這個國家最大的民族主義政黨的摩洛哥獨立黨(Ii-stiqual)成立,要求廢除保護條約,實現國家獨立和實行君主立憲制度。1947年,穆罕默德五世在丹吉爾發表演說,強調摩洛哥與阿拉伯世界的聯繫,要求摩洛哥獨立。他還採用有效的抗拒辦法,拒絕在法國常駐摩洛哥代表的法令上簽字,並要求修改「菲斯條約」。
終於獲得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摩洛哥仍是法國的屬地,但摩洛哥人要求獨立自主的呼聲日益高漲。1950∼1952年,國內多次爆發工人大罷工和農民暴動。1952年3月14日,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五世向法國政府要求修正保護國規章,同年7月17日法國政府宣布協助摩洛哥獨立,承認穆罕默德五世為摩洛哥國王。但摩洛哥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的反法抗爭不斷高漲,法國殖民當局迅即調動軍隊前往摩洛哥用武力鎮壓,甚至出動飛機轟炸城市,僅1953年2∼3月間,摩洛哥就有1000多人死亡,3500多人被逮捕。
1953年8月,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五世因拒絕按照法國殖民當局的要求在「改革草案」上簽字,並支持獨立黨的政治主張,被法國罷黜而放逐到科西嘉島,後又改送到馬達加斯加島。法國殖民當局的這一舉動,激怒了摩洛哥人,抗議的民眾集會、示威遊行和工人罷工遍及全國各地。1955年,抗議浪潮達到高峰。同年7月,摩洛哥人民在達爾貝達與法國軍警展開巷戰。
次月,全國人民集會紀念國王被廢黜兩週年,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全國各地都起而響應,民眾並以武裝力量佔領許多城鎮,進而控制了摩洛哥中部的阿特拉斯山區。同年11月,法國無奈,被迫將穆罕默德五世釋放,並同意他恢復王位。
1956年2月,摩洛哥就獨立問題與法國舉行會談,經摩洛哥代表力爭,談判獲得成功。次月2日,法、摩雙方發表聯合聲明,法國承認摩洛哥獨立,廢除1912年的「菲斯條約」,從而結束了法國殖民者對摩洛哥將近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穆罕默德五世被全國各界領袖公推為君主。同年4月8日,西班牙也不得不承認摩洛哥的獨立和統一,放棄原佔領的摩洛哥北部保護地。同年10月2日,北部國際共管的丹吉爾也併入摩洛哥。次月12日,摩洛哥加入聯合國成為會員國。同年12月,首屆民族政府成立,姆巴賴克•貝凱出任首任首相。
1957年8月14日,摩洛哥正式定國名為摩洛哥王國。翌年,收回被西班牙佔據的南部保護地,廢除殖民者對土地的永久使用權,禁止部落出售土地給外國人,同年頒布皇家憲法,向君主立憲制過渡。1959年,實行銀行國有化,收回貨幣發行權,限制外國人轉讓土地。1960年5月,建立以王室為核心的政府內閣,王太子穆萊哈桑二世(Moulay Hass-an II)出任副首相兼國防大臣,穆罕默德五世國王退居二線。
1961年2月26日,穆罕默德五世因心臟病突發而過世,其子穆美•哈桑二世繼位,立西迪•穆罕默德為王儲。新王就位後,致力於國內各種不同政治、宗教及地方派系的和解與團結。1962年頒布憲法,確立君主立憲政體,次年成立選舉產生的兩院制國會,但是獨裁的哈桑二世於1965年又解散了國會,自己獨攬大權,為了建造水壩、進行都市發展和持續發展的官僚體制,國家經濟貧困,加上失業人數的增加,人民怨聲載道,當年海濱城市卡薩布蘭加失業群眾由不滿而致暴動。在1970年前國家已經債台高築,氣憤的老百姓甚至想要刺殺國王,但都未能成功。
1969年的中東戰爭中,摩洛哥加入阿拉伯國家聯合對抗以色列的行列。同年收回伊夫蘭市的主權,但北部重要港市休達和梅利利亞仍被西班牙佔據。1970年公民表決實施憲政,在國會議員選舉還未舉行時,因1971、1972連續發生的重大變故而夭折,一直到1977年仍未兌現。
1971年7月10日是哈桑二世的42歲生日,他在拉巴特市郊的斯基拉特宮舉行盛大的招待會,各國使節和摩洛哥王室成員,以及高級官員都應邀前來參加慶祝活動。當天下午1時45分,皇宮軍事辦公室主任兼國王侍衛隊隊長馬德布赫將軍,聯合阿赫穆士官學校校長阿巴布上校,悍然發動軍事政變,他們帶領一批士兵襲擊斯基拉特宮,宮內參加慶賀活動的幾百名貴賓,爭先恐後地衝向東側大門,在迎面而來的槍林彈雨掃射下,幾十人當場斃命,摩洛哥旅遊大臣、最高法院院長、首相辦公廳主任等政府要員也死在當場,議長、體育大臣和阿卜杜拉親王等也身負重傷,各外交使團除比利時大使當場殞命外,也有人遇難和負傷。下午4時,政變官兵佔領斯基拉特宮,政變頭目馬德布赫將軍把國王哈桑二世及阿卜杜拉親王從桌子底下拖出來,包括大臣、王室成員及家眷一起趕到王宮大廳。在鄭重宣布廢黜哈桑二世後,就地槍殺國王的親信和寵臣,皇家軍隊副參謀長恩米西、憲兵司令布阿布、傘兵司令巴利斯和王宮副官等皇室眷屬和宮女嚇得面無顏色,國王的法國私人醫生被拉出來後驚恐萬分的抱住馬德布赫將軍的大腿大聲求饒,在咻咻的子彈聲下,法國醫生應聲倒地;與此同時,馬德布赫將軍也晃了一下身體倒地。 開槍的是馬德布赫將軍手下的一名中尉,他原想為上司效勞擊斃醫生,不料連將軍也被他一起送進了地獄。
當時,另一名政變頭目阿巴布上校,已率領大部分政變士兵去拉巴特佔領國家廣播電台,在馬德布赫被誤殺後政變軍人群龍無首,一時亂了陣腳。哈桑二世國王乘機呼籲政變士兵放下武器,然後十分虔誠地高誦可蘭經,驚魂未定的王公大臣們看到國王鎮定地吟誦「先知的啟示」,也紛紛從地上爬起來隨聲背誦,政變士兵殺氣頓消,轉而高呼「國王萬歲」。晚上11時,政府軍奪回國家廣播電台,平息了叛亂。在這場流血政變中,有183人被當場打死,50多人重傷,斯基拉特宮內屍橫遍地,慘不忍睹。
1972年8月又發生未遂的軍事政變,哈桑二世國王從法國訪問的歸途中,專機波音-727在拉巴特上空遭到襲擊,機身被打穿,降落時又在機場遭到機槍掃射,最後他親自將遍體彈孔的專機安全地降落在跑道上,使他再次化險為夷,死裡逃生。
同年,不死心的陸軍反叛者又多次策劃暗殺國王的行動,但是最終都讓他奇蹟般地躲過。1973年,陰謀「從肉體上消滅國王」的摩洛哥右翼勢力,又一連串進行了數次暗殺行動,以及策劃推翻他的政變,也都被他及時察覺而化解。
1973年,西班牙控制的撒哈拉地區磷肥產業開始突飛猛進,摩洛哥境內貧富差距拉大,軍債堆積如山,哈桑二世對不滿的意見不聞不問,更加深了民眾對他的怨恨。
1975年,摩洛哥和西班牙之間就西屬撒哈拉的主權問題發生爭執。由於西班牙堅不交還西屬撒哈拉,哈桑二世於同年11月發動35萬名無武裝的摩洛哥人,赤手空拳地一齊越界進入由西班牙所控制的西撒哈拉(Western Sahara),直至嚴陣以待的西班牙軍隊前,沿途沒有休憩處,也沒有食物補給,更沒有交通工具,僅憑著雙腳、毅力和勇氣。3天後,西班牙懾於摩洛哥人民的團結心,決定撤軍,摩洛哥於是收復了這一大片土地,這就是摩洛哥獨立後所發動著名的「綠色長征」(Green March),因為綠色在伊斯蘭教傳統裡象徵和平,以這種非暴力的方式成功地收復失土,在人類史地還是少見的。 後來西班牙、茅利塔尼亞和摩洛哥三國外長在馬德里開會決定,西班牙於1976年將撒哈拉交由摩洛哥和茅利塔尼亞兩國共管,摩洛哥分得西撒哈拉北部1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茅利塔尼亞分得西撒哈拉南部9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西班牙軍隊則撤出撒哈拉,留下由阿爾及利亞支持的撒哈拉游擊隊普利撒尼奧陣線與摩洛哥抗爭。
1976年2月27日,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簡稱西撒人陣,或普利撒尼奧(The Polisario Front),宣布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並於同年3月5日組成政府,宣告獨立,阿爾及利亞立即予以承認。哈桑二世國王馬上發出 「祖國統一,領土完整高於一切」的口號,立刻與阿爾及利亞斷絕外交關係。
同年4月14日,摩洛哥與茅利塔尼亞簽訂兩國之間有關新界的協議書,並結成軍事聯盟,聯合出兵進入西撒哈拉,與西撒人陣武裝力量不斷發生軍事衝突。
1979年,茅利塔尼亞宣布放棄對西撒哈拉的所有權,並與普利撒尼奧陣線簽署和平條約。摩洛哥政府宣布整個西撒哈拉為其所有,出兵佔領茅利塔尼亞退出的西撒哈拉南部地區,但與西撒人陣武裝力量的戰爭不斷,每年要耗費10億美元的軍費,致使國家經濟陷入枯竭。摩洛哥還在西撒哈拉構築了6道總長2720多公里,配有電子監視設備的防禦沙牆,駐軍10萬人,並建立行政管理機構。為了一致對外,哈桑二世國王決定開放黨禁,恢復國會,允許各政黨競選參政,在君主立憲制下實行多黨制,國內局勢才稍趨穩定。
1980年代摩洛哥繼續其移民和開發撒哈拉政策,造成與阿爾及利亞和茅利塔尼亞之間的關係惡化。1980年利比亞承認西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摩洛哥立即與其斷交。
1981年,摩洛哥報紙發布政府同意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調漲食品價格的消息,這對許多只靠微薄薪資、過著艱苦生活的基層民眾來說,等於是要他們勒緊褲帶節食,乃群起反對,卻遭到政府迅速而殘酷的武力鎮壓,坦克車橫行卡薩布蘭加街頭,有數百人死亡,至少有1000人受傷,並有5000多名示威集會群眾遭到逮捕。整個20世紀80年代持續來自國際人權組織的壓力,才使國內民主情勢獲得顯著的改善。
1982年2月,非洲團結組織第38屆部長理事會會議,正式接納阿拉伯西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為成員國。1984年11月,阿拉伯西撒哈拉民主共和國首次派代表出席非洲團結組織首腦會議,摩洛哥乃宣布退出非洲團結組織。同年8月14日摩洛哥與利比亞簽訂雙方締結聯邦之條約。1986年4∼5月,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摩洛哥政府與西撒人陣代表在紐約舉行兩輪談判,但均無結果。同年8月,摩洛哥與利比亞所締結的聯邦條約遭到哈桑二世的廢止。
1987年2月,摩洛哥與美國簽署協定,摩洛哥允許美國太空梭在緊急情況下,可以使用卡薩布蘭加穆罕默德五世民航機場和本古里空軍基地。
1988年8月15日,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向摩洛哥外交部長和西撒人陣代表提出了和平解決西撒哈拉問題的建議,摩洛哥表示原則上同意,西撒人陣表示有條件地接受。同年12,哈桑二世國王改變對西撒哈拉政策,同意於1989年1月與西撒哈拉展開正式談判。 1989年,摩洛哥同意美國在穆罕默德迪耶修建大型軍用戰略油庫,為美國海軍第6艦隊提供燃料補給。1990年哈桑二世國王第6次訪問美國,摩美兩國關係獲得進一步發展,美國取代法國成為摩洛哥最大的小麥供應國,美國還在摩洛哥的丹吉爾市修建除美國本土以外的「美國之音」最大轉播站。同年,摩洛哥和西班牙簽署友好睦鄰合作條約。1991年,國內民主情勢出現前所未有的結果,哈桑二世成立了事實與妥協調查委員會,以調查在他任內所發生過的濫用人權事件。
1992年,國內反對派藉修憲之機加強整合,獨立黨、社盟、人盟、人民民主行動組織和進步社會黨等聯合組成民主集團,抨擊政府,要求修改憲法和選舉法,擴大民主,改善福利。哈桑二世聽取了反對派的意見,採取若干開放民主的措施,以穩定政局。同年8月,哈桑二世宣布解散政府,組成以無黨派人士費拉里(Abdellatif Filali)為首相的過渡內閣,以示政府在修憲和立法選舉中保持中立。
同年9月9日,摩洛哥全國舉行公民投票,政府提出的新憲法以99.96%的絕大多數票決獲得通過,新憲法主要是擴大國會的權力,致使政局轉趨安定,經濟改革也取得一些成效,社會生活也較為安定。
1993年3月,摩洛哥同意以公民投票方式解決西撒哈拉歸屬問題。1996年9月再次修改憲法,規定國會實施兩院制,設立地區議會。1998年2月,哈桑二世任命在大選中獲勝的反對派聯盟-庫特拉民主集團中的人民力量社會主義聯盟第一書記阿卜杜拉•拉赫曼•尤素菲(Abderraahman El Youssoufi)為首相,並於同年3月14日組成41個成員的新內閣,這是哈桑二世執政37年以來首次由反對黨組成的政府。
1999年7月9日度過70歲生日後哈桑二世健康情況一直欠佳,於同月22日因感染急性肺炎而住進首都拉巴特醫院就醫,同月23日下午4時38分,因心臟病突發而與世長辭。由他的長子36歲的王諸西迪•穆罕默德繼承王位,稱為穆罕默德六世(Mohammed VI),於同月30日正式登基。
這位之前鮮為人知的新國王,生於1963年8月,身體比父親高大強壯,老王生前親自對他進行政治和宗教教育,於1985年畢業於拉巴特穆罕默德五世大學法學院,獲得法學士學位,精通阿拉伯語、法語、英語和西班牙語。早年經常作為老王的代表執行外交公務,在許多人的眼中,年輕的國王性情溫和、善良、儒雅,對文學和藝術也極感興趣,並樂於接受新事物。他在還是王儲時就有親民愛民的聲譽,平易近人,聽取人民的心聲,喜歡幫助窮人,關心遇到的每一個人,經常表現對社會公益活動的熱誠,尤其是大學生就業和殘障者的際遇。在首都拉巴特,許多窮苦人家都曾得到過他的直接救濟,有時他還會將社會最低層的客人請進王宮作座上賓,提供醫療和財物,並經常發放救濟物資。他推崇簡單平和的生活,不喜歡繁文縟節豪華的王室排場,出行經常輕車簡從,遵守交通規則。
穆罕默德六世登基後在首次公開談話中宣誓說,他會改正那些曾發生在老王黑暗時期的過錯,從這之後直到今天,摩洛哥的人權紀錄在非洲和中東地區是最乾淨國家之一。從那個時候起,他本著補償在黑暗時期9280個受害者的心態,一直致力於鞏固人權的進展,2002年曾重新選舉國會,進行許多改革,當中最顯著的就是摩洛哥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內政選舉,學校裡柏柏爾語的推廣,以及眾望所歸的保護婦女離婚的權利與監護法案。儘管「911」事件後,以及2003年卡薩布蘭加炸彈事件之後,出現了一些壓抑性的舉動,然而相關的嫌疑份子,也在之後接受了特別調查。
2004年,摩洛哥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會員聯盟,與歐盟和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合約,觀光事業在良好的氣氛及政治環景下欣欣向榮,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也獲得顯著的改善,政局和社會秩序也顯得平和、穩定。現在的摩洛哥也是聯合國、非洲團結組織、不結盟運動、伊斯蘭會議組織和阿拉伯聯盟的會員國。同時,由於摩洛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和茅利塔尼亞等國,同屬阿拉伯人,講阿拉伯語,共同信奉伊斯蘭教,社會習慣也相近,因此這五個國家共同組成了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希望仿效歐洲共同市場,而馬格里布(Maghreb)的意思,就是「最西方的地區」。2007年9月,由阿巴斯•法西出任首相。
採君主立憲政制
根據1996年9月所頒布的憲法規定,摩洛哥是君主立憲制的伊斯蘭國家,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人民享有信仰、居住及遷徙、言論、集會、結社和秘密通信之自由,並有政治、生命財產、享受教育、工作、罷工、服兵役等權利。
國王為國家最高領袖、不但是國家的元首、國家統一的象徵,同時也是宗教領袖、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王位世襲,依哈桑二世國王子嗣之順序傳位其嫡長子,但國王在世時亦得指定由嫡子之一為繼承者。如國王無嫡子時,王位亦可由最親近之旁系子嗣依相同之條件繼承之。國王應年滿16歲始得執政,在未成年期間,其憲法上的職權由攝政會議代行之。國王成年執政後,攝政會議即成為諮詢機構。攝政會議由最高法院首席院長主持,成員包括眾議院議長、上議院議長、胡塞馬省議會議長,以及由國王指定之10位人士。
國王地位神聖不可侵犯,擁有國家的最高決定權。有權任命首相,並根據首相之提議任命內閣成員,主持內閣部長會議,公布法律,有權主動或根據政府辭呈解散政府,也有權解散國會兩院或其中之一院。國王可任命文武百官及駐外大使,有特赦權。國王得簽署並批准對外條約,但涉及國家財政之條約,須先經由國會立法通過。在國家處於非常時期,國王得下令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在此期間不得解散國會。
國會由眾議院及參議院等兩院組成。眾議院共有325名眾議員,任期5年,由直接選舉產生,可以連選連任。眾議院議長由眾議員中互選產生。參議院有270名參議員,其中3/5選自各省地方議會所產生之選舉人團代表,2/5選自各省職業團體之選舉人團及全國薪資代表。任期9年,每3年改進1/3,參議院議長則由參議員中互選產生。國會主要職權在議決法律,並得就國家之經濟、社會及文化之基本目標,議決制定相關之法律。內閣總理及國會議員均有提出法律案之權,但各項法案須獲眾議會絕對多數議員議決通過。國會可議決國家的預算,為人民看緊荷包。國會每年集會兩次,政府各部大臣可以列席國會和國會中的各種委員會。國會會議公開,會議記錄發表在政府的公報上。但會議經首相或1/10的議員請求時,可組成秘密委員會,或改開秘密會議。國會兩院議員在執行職務時所為的表決或所發表的言論,對外不負法律上的責任,除重大的現行犯外,沒有得到國會的許可,國會議員在開會期間可以不因刑事或民事案件被控訴和逮捕。 政府包括首相及內閣各部大臣,是公權力執行的機構,有行政權,向法律、國王及國會負責。國王任命各部大臣後,首相需親自至國會兩院作施政報告,其內容是在未來的國家整體建設中,特別是在經濟、社會、文化及外交政策方面,所施行之重大方針。首相指揮政府,並確保法律之執行及掌管行政機關。首相有提出法律案之權,所有法律案需先經內閣大臣會議討論後,始得由首相向國會兩院提出。首相有行政命令權,但需由負責執行之相關大臣副署。內閣大臣會議應優先議決有關國家大政方針、戒嚴之宣告、對外宣戰、向眾議院提出信任投票等事項。
內閣成員包括首相、國務大臣、外交大臣、內政大臣、新聞大臣、司法大臣、教育大臣、衛生大臣、財政大臣、旅遊大臣、漁業和海運大臣、郵電大臣、礦業大臣、農業大臣、體育大臣、宗教大臣、運輸大臣、工商大臣、文化大臣、住房大臣、勞工大臣、政府秘書長、外交國務秘書、首相府負責經濟事務的大臣級代表、外交部負責與歐盟聯絡的國務秘書,首相府負責與國會聯絡的大臣級代表和首相府負責西撒哈拉發展的大臣級代表等,共計27人。
在行政區劃分上,全國劃分為16個地區(Région)和61個省(Préfecture)。計有丹吉爾-得土安(Tangier-Tétouan)、西部地區-舍拉拉德(Gharo-Chrarda-Béni Hssen)、塔札-胡塞馬-陶納特(Taza-Al Hoceimas Taounate)、東部(Oriental)、菲斯-布勒曼(Fés-Boulemane)、梅克內斯-塔菲拉勒特(Meknès-Tafilalet)、拉巴特-塞拉-澤穆爾(Rabat-Salé-Zaer)、大卡薩布蘭加(Grand Casablanca)、沙維雅-瓦拉迪格(Chaouia-Ouardigha)、杜卡拉-阿卜達(Doukala-Abda)、馬拉喀什-坦西夫特-豪茲(Marrakech-Tensift-Al Haouz)、塔德萊-阿齊拉勒(Tadle-Azilal)、蘇斯-馬塞-德拉(Souss-Massa-Daraa_)、古利明-塞馬拉(Guelmim-Es Semara)、阿尤恩-布支杜爾(Laa_youne-Boujdour)和達赫拉-黃金谷地(Oued Ed-Dahab-Lagouira)等16個地區。 還有謝夫沙萬(Chefchaouen)、法斯-安傑拉(Fahs-Anjra)、拉拉謝(Larache)、丹吉爾-阿西拉(Tangier-Assilah)、得土安(Tétuan)、肯尼特拉(Kénitra)、西迪卡塞姆(Sidi-Kacem)、胡塞馬(Al Hoc-eima)、陶納特(Taounate)、塔札(Taza)、貝爾坎(Berkane)、菲吉格(Figuig)、傑拉代(Jerada)、納祖爾(Nador)、烏季達-安加得(Ou-jda-Angad)、陶里爾特(Taourirt)、布勒曼(Boulemane)、菲斯(Fés)、塞夫魯(Sefrou)、穆雷(Moulay Yacoub)、梅克內斯(Meknés)、哈傑布(El Hajeb)、拉希迪耶(Er-Rachidia )、伊夫蘭(Ifrane)、海尼夫拉(Khenifra)、海米薩特(Khém-isset)、拉巴特(Rabat)、塞拉(Salé)、德馬拉-斯基拉特(Skhirate-Témara)、卡薩布蘭加(Casablanca)、梅久那(Médiouna)、穆罕默迪耶(Mohammedia)、努瓦休爾(No-uaceur)、本蘇萊曼(Ben Slimane)、胡里卜蓋(Khouribga)、塞塔特(Settat)、傑迪代(El Jadida)、薩菲(Safi)、豪茲(Al Haouz)、希沙瓦(Chichaoua)、斯拉格奈堡(El Kel-aa_ des Sraghna)、索維拉(Essaouira)、馬拉喀什(Marrakech)、貝尼邁拉勒(Béni Mellal)、阿齊拉勒(Az-ilal)、阿加迪爾-瓦塔南(Agadir-Idaou Tanane)、因茲甘-梅魯勒(Inezgane-Ait Melloul)、希圖卡-巴哈(Chtouka-Ait Baha)、瓦爾札札特(Ouarzazate)、塔魯丹特(Taroudant)、提茲尼特(Tiznit)、札古拉(Zanora)、阿薩-札格(As-sa-Zag)、斯馬拉(Es-Semara)、古利明(Guelmim)、坦坦(Tan-Tan)、塔塔(Tata)、阿尤恩(Laa_youne)、布克杜爾(Boujdour)、黃金谷地(Oued Ed-Dahab)和奧塞爾德(A-ousserd)等61個省。
司法權獨立,不受立法權及行政權的干涉。司法體制與宗教體制相融和,以伊斯蘭教法和法國律法為基礎,並以法國訴訟制度為典範。司法體制的最高機構為最高法院,且兼任憲法法院。司法以國王之名判決執行,司法最高決策機構則為最高司法會議,由首相主持,其成員有副主席司法部長、最高法院院長、最高法院國王總檢察長、最高法院第一庭庭長、各高等法院司法官相互選出之兩名代表、各地方法院相互選出之4名代表。最高司法會議監督司法官之升遷、風紀及各項保障之實施,而司法官則為終身職。
政府各部大臣應為執行職務所犯之重罪或輕罪負責,故國家設有最高彈劾法庭。國會兩院得對內閣大臣提出彈劾案,但須經提案發動之議院至少1/4議員之連署,再經由國會兩院先後審理,並以秘密投票之方式獲2/3之多數票決,才可通過。最高彈劾法庭由國會兩院分別選出為數相等的議員組成。
最高法院之下,在拉巴特、菲斯、丹吉爾和馬拉喀什等大城市設有10個上訴法院,並有44個地方初級法院,以及最基層的初級法院派駐的法官處。此外,還設有處理政治問題的最高法庭、軍事法庭和處理勞動問題的調停法庭等。
這個國家的國名:摩洛哥王國(The Kingdom of Morocco)。
獨立日:11月18日。
國慶日:7月30日(國王登基日)。
國旗:是一面長方形旗幟,長與寬之比為3:2。旗底大紅色,中央由5根綠色線條交叉組成的五角星。紅色是來自摩洛哥古國的早期國旗顏色,並代表摩洛哥人始祖阿爾穆瓦希德家族。綠色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所喜歡的顏色,也是王室的象徵。五角星象徵摩洛哥人對伊斯蘭教的信仰,也是驅病避邪的所羅門護符。其實這種類似五角星的圖案並非星星,而是古代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國王「奧圖曼的圖章」。
國徽:即王徽。圖案中間為由花冠組成的盾徽,盾面上有一顆綠色的五角星,這是國旗的標誌;五角星之上是一輪光芒四射的太陽,其前面之圖案象徵位於摩洛哥中北部、有天然水塔之稱的阿特拉斯山。盾徽上端是一頂王冠,象徵摩洛哥王國是採用君主立憲制;兩側各有一頭獅子,象徵力量;底部的綬帶上用阿拉伯文寫著:「你助真主,真主助你」。
國歌:「摩洛哥頌」。
國花:康乃馨。
國樹:栓皮櫟。
國石:珊瑚。
國教:伊斯蘭教。
國語:阿拉伯語。
國家格言:「真主、祖國和國王」。
國內現有16個合法政黨,主要的有憲政聯盟(Union Constituti-onelle),成立於1983年3月,是國內的第一大黨,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力量,主要由高級官員、企業家、知識分子和律師組成,在政治上擁護君主立憲制,忠於王室,主張經濟自由化,優先發展農業、礦業和加工業,發揮民營經濟的作用,對對外開放,吸引外資。
人民力量社會主義聯盟(Uni-on Socialiste des Forces Populaires)成立於1972年7月,代表中、小資產階級及知識分子的利益,黨的綱領為「解放、民主和社會主義」,有黨員11萬多人,在社會中、下階層,特別是在小企業主、小商人和青年學生中,有較大的影響力。
全國自由人士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 des Independant)成立於1978年10月,代表大地主、官僚買辦和大資產階級利益,主要由政府官員和高級職員組成,主張在君主立憲下建立「新摩洛哥」,以確保國家的統一,在經濟上主張發展農業,推行土地改革,鼓勵自由競爭。
人民運動黨(Mouvement Pop-ulair)創建於1957年9月,代表柏柏爾族部落酋長和地主階級的利益,黨員大多數是部落酋長、政府官員、地主和農民,在政治上支持國王的各項政策,主張在伊斯蘭教的範圍內實行社會主義,要求經濟開放,發展競爭,使國計民生的經濟部門國有化。
獨立黨(Jstiqal Party)成立於1943年12月,它的前身是由摩洛哥留法學生組成的摩洛哥行動委員會,是國內最早成立的政黨,代表地主和民族資本家的利益,現有黨員8.2萬多人,贊成君主立憲制,堅持國家領土完整,主張對憲法、行政、財政、經濟和社會進行改革,開放民主和自由,實現經濟和社會公正,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社會福利。 進步與社會主義黨(Party du Progres Socialisme)原為摩洛哥共產黨,成立於1943年1月,後來改為名「解放與社會主義黨」,1974年起改為現名,共有黨員5.5萬多人,黨的宗旨是以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在摩洛哥建立一個沒有人剝削人的社會主義社會,反對暴力,主張通過議會道路進行民族主義革命。
此外,主要的政治團體還有摩洛哥勞工聯合會、摩洛哥工人總聯合會、摩洛哥民主勞工聯盟和摩洛哥全國婦女聯合會等。
有北非花園的美稱
摩洛哥是歐洲和非洲之間的橋樑,是連接南北半球的紐帶,位於非洲大陸的西北角,東鄰阿爾及利亞;南接茅利塔尼亞,並以北緯37度40分為界,與西撒哈沙相連;西瀕浩瀚無垠的大西洋,與美洲遙遙相望;北隔碧波萬頃的地中海及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及葡萄牙遙相呼應,與西班牙南端相距僅13公里;是屬於白非洲範圍內的國家。
這個國家地形險要,扼守著地中海通往大西洋唯一進出口的直布羅陀海峽,是軍艦和商船由大西洋進入地中海所必經的一條狹窄水道,又扼居整個撒哈拉地區的貿易通道,所以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全國總面積45.9萬平方公里,若包括西撒哈拉地區的26萬多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達71.9萬平方公里,約合29.9559平方哩。從東北到西南最長處為1328公里,東西最寬處764公里。
摩洛哥的地形非常複雜,以山地和高原為主,是北非山地最多的國家,除了北非最高峰位於境內,全境有15%的土地海拔都超過2000公尺,平均海拔則有793公尺;除多山外,兼有平原和沙漠。
從西南到東北,有四大山脈(Irhil)貫穿全境,國土最北部是里夫(Rid)山脈,它是大阿特拉斯山脈末端的餘脈,山勢由中阿特拉斯山最北端竄出,走勢大致與地中海沿岸平行,自西往東從直布羅陀海峽南岸的丹吉爾延伸到阿爾及利亞邊界附近的穆盧耶河(Moulouya River)下游谷地,並在海底與伊比利半島最南端的山脈連接,形成一道平行橫亙於地中海海岸線的屏障。這個山脈最高峰是提迪根峰(Jebel Tidirhine),海拔2456公尺,山頂冬季積雪,有豐富礦藏,現開採的有大量鐵礦石。摩洛哥獨立後這裡修築了山巔公路和聯合公路,以改善山地交通。「里夫」在阿拉伯語中是「耕區邊沿」之意,這裡多雨潮濕,乃形成肥沃的土壤,無論是山脈或丘陵,都是綠意盎然。
中阿特拉斯(Moyen Atlas)山位於國土的東北部,與里夫山脈南端相隔不遠,向西南延伸與大阿特拉斯山脈相連。這個山脈的東端為褶被地形,並與穆盧耶河的上、中游相連,形成海拔3287公尺的布納塞爾山,山的西部為侏羅紀平台,並逐漸降為大西洋沿岸平原。這個山區有藏密的森林,生長著桂皮櫧、櫟樹和雪松等,水利資源豐富,可供灌溉和發電,礦產有鉛、鋅、銅、錳、鐵和磷酸鹽等。這裡是與諾曼地人混血的柏柏爾人的主要居住地,多以農、牧業為生。
大阿特拉斯(Haut Atlas)山是摩洛哥的脊柱,它從西南橫向東北,貫穿國土中部,蜿蜒700多公里,山勢狹窄高峻,非常雄偉壯觀,是北非人們景仰的神山,山名據說是古希臘神話傳說中的大力神阿特拉斯的名字,他叫女兒到這座山中看守金蘋果樂園,這個傳說中的樂園就是摩洛哥。這個山脈北坡寬度窄而海拔高,北非最高的圖卜卡勒(Jebel Toub-kal)峰就聳立在這裡,海拔高達4165公尺,也是整個阿特拉斯山的最高點。山的北坡森林覆蓋,南坡受撒哈拉乾熱風的經常侵襲,缺少植被。外阿特拉斯山坡寬度達100公里,也有不少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再往東側就進入與阿爾及利亞接壤的乾燥平原。由於山勢陡峭高聳,終年不化的眾多雪峰襯托出流水潺潺的河川谷地,風光非常優美,冬季成為優良的滑雪勝地。這裡的圖卜加勒國家公園,北距馬拉喀什只有60公里距離。
小阿特拉斯(Anti Atlas)山位於國境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1500公尺以上,有的山峰海拔超過1800公尺,東端高3304公尺的西爾華山(Jebel Siroua)與大阿特拉斯山脈相連,南端則與德拉(Dra_a)間歇河的山谷相連。南部有貝尼山脈(Jebel Bani),海拔1000∼1600公尺。由於山勢陡降,形成許多奔流著山泉水的河流谷地,伸進內陸沙漠地區,在乾涸的黃土色地表上,形成許多沙漠綠洲,一座綠洲便代表著一個用土磚砌築的聚落城市,摩洛哥人稱之為喀斯堡(Kasbah),是摩洛哥獨特的經典風景。
在這個國家高山之間形成一些高原,東部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公尺以上,石炭岩四處裸露,森林少,草地多,是景色單調的半荒漠地帶。中部高原位於阿特拉斯山脈以西和沿海平原之間,便於墾殖和放牧。
摩洛哥西北部大西洋沿岸一帶是狹長低緩的肥沃平原,成為這個國家的心臟地帶,西北的是傑巴拉平原,最大的是塞布河流貫的塞布平原和加爾布平原,寬度由50∼100公里,從海邊向南延伸到塔扎山口,直到內陸與夏威亞台地的隆起高地相接,這一帶土地肥沃濕潤,四周有許多湖泊,氣候宜人,雨水豐富,是北非最好的一個農業區。
再往南是薩烏亞平原、杜卡拉平原和阿勃達平原。再往南是蘇斯(Sous)平原,由於阿特拉斯山水源的灌溉,使得這裡成為水份充沛的低地。也由於沿海平原利於墾殖和放牧,全國3/4的人口都聚集在這裡,而地中海沿岸的穆盧耶平原則只是一個單調的大平原,內陸有馬拉喀什平原,但是只有1/3的面積可以作為耕地。
國土南部有一部分沙漠,覆蓋著相當厚的礫石層,沿著水份稀少的河床地,點綴著零星的綠洲。這種摩洛哥南部的沙漠景觀,當地人稱之為哈馬達(Hamma-da)。在靠近阿爾及利亞邊界的伊爾富德一帶,是海浪般起伏堆積的大漠沙丘,常常是遮天蔽日的沙塵滾滾景觀。
境內河流(Oued)分別注入大西洋及地中海,也有小河沒有入海口而消失在撒哈拉沙漠中。烏姆賴比河(Oued Oum er-Rbia)位於中西部,是全國最大的河川,蜿蜒約555公里後注入大西洋,水量最大時每秒鐘超過2000立方公尺,但乾燥期每秒鐘則降為35立方公尺。這條源自中阿特斯山的河流,沿途瀑布眾多,流速急而流量不足,因而沒有航行之便,但水利資源豐富,主要用於電力和灌溉。這條河夾在斷崖間彎彎曲曲,到達耶爾加底達稍北的地方,形成河口沙洲,然後注入大西洋。流域的谷地盛產柑橘、小麥、葡萄、棉花和亞麻等農作物。支流中有條阿比德(Abid)河,流域中的盆地有一處美麗的韋友特瀑布,非常壯觀迷人。
塞布河(Oued Sebou)是摩洛哥西北部的主要河流,發源自菲斯市東南方約120公里處的中阿特拉斯山脈,自東向西在米納哈桑塔尼市注入大西洋,全長450公里,下游河道寬闊,河面寬達300公尺,水流趨緩,水量最多時每秒約2500立方公尺,水量最少時每秒僅15立方公尺,河口以上170公里內可以行船,是國內唯一有船可達內陸的河川,肯尼特拉(Kenitra)是這條河上繁忙的港口;河谷地帶盛產橄欖、大米、小麥、甜菜和葡萄等農作物,是國內重要的農業區。此外,這條河還有拉同(Rdom)和貝斯(Beth)等兩條支流入。
穆盧耶河(Oued Moulouya)是國土東北端的重要河流,源自中阿特拉斯山脈和外阿特拉斯山脈之間,以狹小的分水嶺與烏姆賴比盆地相隔,由南往東北,在拉臘什注入地中海,全長515公里,河道上建有邁什拉克利拉水力發電廠,河口寬度在春天時可達100公尺,水量最多時每秒可達1000立方公尺,最低時每秒只有5立方公尺。
蘇斯河(Oued Sous)是摩洛哥南部的主要河流,自東往西經過阿加迪爾南側注入大西洋,沿河兩岸的沖積平原是全國最肥沃的農業區之一,盛產棉花、甘蔗、橄欖、蔬菜和各種水果,這些農產品主要供出口用。
坦西夫特河(Oued Tensift)是境內中西部地區重要河流,由源自大阿特拉斯山脈的幾條溪流匯合而成,從東經西,經過馬拉喀什北部,注入大西洋,全長260多公里,河道修建水利樞紐工程,農田灌溉量大為提高,沿河兩岸的乾旱谷地變成良田,盛產小麥、橄欖、水果、蔬菜和葡萄等農作物。
德拉河(Oued Drâa)位於摩洛哥南部,是國內最大的間歇河,源自中阿特拉斯山的達代斯(Da-dès)河和伊米尼(Imini)乾河,它的河床穿過迪拜亞平原向大西洋展開,在德拉角附近注入大西洋,全長1150公里,是國內最長的河流,但只有在水豐之年才能到達大西洋,而且幾天之間河的長度可能縮小至750公里,下游的水會很快枯乾。在一年之中的大部時間裡,除了源頭和上游的河段外,其餘的河段經常都會乾涸。所以實際上只有上游河段才能算是河流。
從大阿特拉斯山脈向南流的河川,還有一些是在沙漠中注入窪地而消失的間歇河,這些河流有濟茲河(Oued Ziz)和列里斯河(Oued Rheris),它們潤澤了乾旱的沙漠,蘊育出美麗的塔菲拉勒特綠洲(Oasis Tafilalt)。
北部及西部尚有拉烏河(Oued Laou)、里斯河(Oued Rhis)等注入地中海,布雷河(Oued Boureg)、魯卡斯河(Oued Lucus)、梅納河(Oued Melah)等注入大西洋。
摩洛哥的海岸線長約1700公里,而且大部分臨大西洋,地中海岸和大西洋岸的海岸線有顯著的差異。地中海岸因為是里夫山脈的延長,海拔很高,除了擁有河口的地方外,還有很多曲折的海岸,但是由於海岸背後高山隔阻,交通非常不便,因而並不適合建港。而大西洋沿岸則缺乏良好港灣,這裡除了北部的阿爾米耶海角到斯帕魯提爾(Spartel)角之間、南部的西姆(Sim)海角和蘇斯河口外,其餘都是平直的低平海岸;再往南走,海岸線是愈來愈平直,沙灘也更加遼闊。大西洋岸雖然良港不多,但擁有許多適於戲水的海灘,對觀光業非常有幫助。水產資源更是豐富,特別是深水海域的各種軟體魚,更是特別珍貴。
境內的氣候受到緯度、地形和海洋的影響,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個氣候區,各個區域的氣候都有迥然不同的特徵。以里夫山脈為中心的摩洛哥北部,屬地中海型氣候區,每年的4∼9月為旱季,少雨乾燥,最熱的7月氣溫平均為22℃∼24℃之間;每年的10月至翌年的3月為雨季,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為12℃。
中阿特拉斯山脈以南的中部屬亞熱帶山地氣候,溫和濕潤,氣溫隨海拔高度而變化,山麓地區年平均氣溫約為20℃,越往內陸,日溫差和年溫差就越大。
東部地區和小阿特拉斯山以南地區為沙漠氣候,夏季從撒哈拉沙漠吹來的「西洛可」沙暴,不僅使氣候變得炎熱乾燥,且夾帶著大量沙塵,年平均氣溫約20℃,夏季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非常炎熱。但是由於斜貫全境的阿特拉斯山阻擋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熱浪的侵襲,故摩洛哥常年氣候宜人,四季花木繁茂,贏得 「烈日下的清涼國土」的美譽。
一般說來,摩洛哥的雨量平原比山地多,沿海地區比內陸多,西北部較東南部多。北方地區年雨量約300∼800公釐,甚至可達1200公釐。里夫山脈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山體,每年有2∼3個月的降雪期。中部山區年雨量在300∼1400公釐之間,中阿特拉斯山脈每年有4個月的降雪。東部和南部地區年雨量在250公釐以下,沙漠地區年雨量不足100公釐。大阿特拉斯山脈海拔2500公尺以上的山體,每年的降雪期都超過半年,有些山峰即使在夏天,也是白雪覆蓋。
糧食不能自給
摩洛哥的經濟較落後,近來在政府振興經濟的有計劃措施下,經濟已有所進步。農業是摩洛哥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農業人口達1364萬,佔全國總人口約44%,農業產值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0%。全國可耕地面積為2000萬公頃,但目前已耕種的土地面積只有828萬公頃,因此農業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
由於農村中的小農經濟佔優勢,大部分農民都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土法耕種,只有5%的農民採用現代化耕種,所以產量低。20世紀60年代,這個國家的糧食尚能自給自足,後因偏重發展柑橘、蔬菜和橄欖等經濟作物用於出口,忽視了糧食和油料作物的生產,使得國家糧食至今仍無法自給自足,農業豐收年的糧食總產量可達789萬噸,但只能提供自給量的80%,農業歉收年的糧食產量總量只有280多萬噸左右,需從國外大量進口。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政府近年來特別注意發展糧食生產,鼓勵外商投資農場,爭取在本年內實現糧食、油、糖和奶製品的自給自足。
由於地形和氣候的差異,全國被劃分為四大農地區:第一區為瀕臨大西洋的中部、北部沿海地區,以及地中海沿岸地區,這一帶土地肥沃、雨量豐沛、灌溉便利,是國內最重要的農業區,多栽種穀物、果樹和蔬菜等,這一帶前法國殖民者曾在此栽培軟木樹賺取暴利而出名。第二區為中、西及北部的高原地帶,是實行粗放的穀物栽培區。第三區是內陸的山岳地帶,主要經營畜牧,作物主要是栽種非洲茅草,用以製紙或充當製繩索的材料。第四區是靠近撒哈拉沙漠南部細長平原及西撒哈拉地區,也有少許的耕地,是依賴間歇河的少量水份及綠洲的水來灌溉的。
摩洛哥政府為有效推展農業成立了全國農業金融公庫(CNCA)、農業開發公社、農業管理公社(SOGETA)和農業地區開發辦公室等機構,為促進農業發展快速,已修建了大水庫,並積極興建中、小型水利灌溉設施。目前全國已完工的蓄水壩共有70多座,可以灌溉農田88萬公頃,對農業生產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農業地區開發辦公室下轄9個農業水利灌溉種植區,共擁有100萬公頃的良田,每個灌溉種植區管轄的範圍達10多萬公頃,都有配套的水利設施,盡力採用機械化;在灌溉區內,水渠縱橫,柑橘林、甘蔗田、水稻、甜菜和葡萄等,連綿無垠。規模最大的是加爾布農業水利灌溉區,位於西北部拉巴特和丹吉爾之間的肯尼特拉省,南北連綿達150公里,這裡的農業產值佔全國農業總產值的1/4。
加爾布農業開發局下又轄26個開發中心,任務是對種植戶作技術指導、發放農業貸款、提供機械農具、優良種子和肥料,並設有農業經濟研究中心,除進行農作物栽培改良試驗外,還研究解決農民提出的各種技術問題。
這個國家的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大麥和玉米,糧食作物耕地面積計為546公頃,佔耕地面積的66%,小麥年產量285.7萬多噸,大麥232萬噸,玉米250多萬噸。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向日葵、亞麻、甜菜和菸葉等,甜菜年產量約236萬噸,主要用於加工糖,糖的自給率也只佔70%,每年仍需自國外進口。
果樹栽培相當盛行,是非洲有名的「水果王國」,所栽培的果樹品種與中南歐大致相同,水果的產量相當豐富,大部分出口,為國家賺取大量外匯,其中以柑橘類最為重要,柑橘年產量118.8萬多噸;橄欖、檸檬、葡萄和柚子的生產量,在世界市場上也佔有重要地位。此外,還盛產椰棗、桃、甘蔗、無花果、香蕉、杏子和胡桃等水果。
境內蔬菜的栽培也發展迅速,主要蔬菜品種有馬鈴薯、朝鮮薊、豌豆、胡蘿蔔和番茄等,都可以大量出口。此外,國內還種植有300萬棵棕櫚樹。
畜牧業發達,國內有2090公頃的草地和牧場,所以畜牧業普及,全國有牛320多萬頭、棉羊1680多萬隻、山羊998萬隻、馬和驢共70多萬匹,駱駝6萬多頭。由於伊斯蘭教禁食豬肉,所以境內幾乎沒有人養豬。有些地方也飼養家禽,雞蛋年產量約88.5萬多噸,可以大量出口。
森林資源相當豐富,全國森林總面積約有550萬公頃,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2%。主要森林地帶在中阿特拉斯山脈西側斜坡和大阿特拉斯山脈,以及拉巴特和梅克內斯之間的馬梅拉(Marmera)地區和里夫山脈一帶。林產以軟木為主,大部分是雪松、杜松、椽木、雲杉和樅木等,木材年產量為193.8萬多立方公尺;此外,也盛產丹寧酸樹、檞樹和茅草。所產木料除供本國工業和建築用外,還可以輸出,在經濟上佔有重要地位。
摩洛哥沿海漁業資源極為豐富,不但是非洲最大產漁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丁魚出口國。湛藍的地中海水通過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水匯合形成暖流,使海水表層的平均溫度,夏季略高於20℃,而冬季卻不低於16℃。因此,漫長的摩洛哥沿海水域,便成為各種魚類得天獨厚的休養棲息地,從西南的阿加迪爾到北部的丹吉爾,整個海岸淺海都蘊藏著豐富的魚類資源。
主要漁場有三個:分別是北部地中海的胡塞馬漁區、大西洋的拉臘什與阿加迪爾之間的漁區和伊夫蘭與撒哈拉之間的漁區。捕魚旺季是每年的5∼11月。主要漁類有沙丁魚、鮪魚、青花魚、大蝦、龍蝦和海蟹等。
全國擁有大小漁船9420艘,其中排水量30噸以上的動力漁船約450艘,年捕魚量約60萬噸,產值達1.6億美元。目前三大漁場大部分被西班牙、葡萄牙、法國、俄羅斯和日本等的合約漁船所佔據。據估計,如果摩洛哥加快建立自己的大型捕魚船隊,全面開發三大漁場,魚產品的產值可以提高至12億美元。因此摩洛哥政府已與中國合資組建多家捕魚公司,現已擁有85艘現代化捕魚船。
在各種魚獲中以沙丁魚產量最多,每年捕獲量約為35萬噸,佔全國總捕魚量的7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而且牠的產值佔全國漁業總產值的95%,成為摩洛哥漁業的支柱。沙丁魚體側扁,長約26糎,通體銀白色,臀鰭最後兩鰭條擴大,從形體上看,像根小肉腸,但一經烹飪,吃到嘴裡,味道極其鮮美,無不令人咋舌讚嘆。因此,沙丁魚是世界重要的海產經濟魚類之一,為製做罐頭食品的優良原料。沙丁魚一年四季都可以捕撈,特別是春、夏兩季是捕撈旺季,因為此時有大批魚群順著摩洛哥海岸向北方遷游。這個國家捕撈的沙丁魚,除在本國銷售外,大部分經加工製成罐頭後出口,行銷世界各地,在國際市場上很有影響力。在薩菲、穆罕默迪耶、卡薩布蘭加、阿加迪爾和胡塞馬等地,魚罐頭加工業非常發達。
磷酸鹽王國
摩洛哥山多,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產有磷酸鹽、鐵、鉛、鋅、鈷、錳、鈾、銻、銀、銅、錫、金、無煙煤、油頁岩、石油、石墨、雲母、石棉、鹽和磁鐵礦等,尤以磷酸鹽資源豐富而聞名於世,素有「磷酸鹽王國」美譽。全國磷酸鹽的儲藏量達640億噸,約佔世界總儲藏量的75%,年產量為2350萬噸,按目前開採進度估計,可以再開採約3000年。
這裡的磷酸鹽不僅產量冠全球,且質量也好,故出口量也居世界之首,約佔世界市場的1/4,暢銷全球60多個國家,佔全國年輸出總值的35%以上,每年可收入19億多美元,是國家外匯的重要來源,在國家經濟中佔舉足輕重之地位。
境內的磷酸鹽資源主要分布在從大阿特拉斯山脈西坡到大西洋沿岸的廣大地區,西部的胡里卜蓋(Khouribga)礦區是全國最大的磷酸鹽礦區,面積達4000多平方公里,礦脈厚度達10公尺,礦石品質好,磷酸鹽含量高達70%以上,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好的磷酸鹽礦之一。這裡也出產低品質的鐵礦石和鐵礬土。第二大磷礦產地為索維拉,這裡採掘的磷酸鹽礦直接送到薩菲的大型精煉工廠提煉。另外,西撒哈拉也蘊藏有豐富的磷酸鹽礦,在布克拉建有現代化的磷酸鹽礦區,年產量可達370萬噸。
國營磷酸鹽辦公室是全國最大的企業,也是非洲大陸最大的企業之一,總部設在卡薩布蘭加郊區,雖屬國營企業,但財政獨立,每年除向國家繳稅外,剩餘的利潤都歸企業所有,可以自由支配,因此也是全國收入最多的企業。總部下轄四大磷酸鹽礦區,面積約88.4萬公頃,共有2.7萬多名員工,其中工程師、專家和技術人員有4000多名,故被稱為「國中之國」。國內大宗的磷酸鹽產品多從卡薩布蘭加和薩菲港運出。在傑迪達附近的萊斯費爾角(El Jorf Lasfar)建造了運送磷酸鹽的專用深水港。
另外,摩洛哥的重要礦區還有布阿澤比鈷礦、納祖爾和克塔拉的鐵礦、伊夫蘭的錳礦等。鈷的年產量約為3800萬噸、鐵150萬噸、鋅7萬多噸、錳45萬噸、鉛12.3萬多噸、鹽4萬多噸和石油25萬噸,油頁岩儲藏量也高達1100億噸,含原油量60億噸。目前國內儲藏的石油和天然氣可以供應部分市場的需求,而摩洛哥大部分的能源需求,仍需依賴進口。
這個國家的工業在非洲國家中雖名列前茅,但與已開發國家的工業相比,還有一大段距離。工業年產值約160億美元,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1%,全國約有6100家企業,但大企業不多,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和輕工業,工人總數約28萬多人,僅佔全國就業人口的4.8%。國內主要的工業有農業食品加工、化工、醫藥、紡織、皮革、採礦、電機、冶金、製糖、建材、煉油、汽車裝配、水泥、製紙、金屬加工和機器製造等。
紡織工業發展較為發達,現在全國共有1200多家大小紡織廠,1/3紡織品供出口,2/3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化工工業近年發展迅速,薩菲建有國立磷酸一、二廠,產品有硫酸、磷酸、以及三料過磷酸鈣等,除了供出口外,還能供應國內部分化肥。磷酸鹽辦公室規劃,將在卡薩布蘭加郊外的佐爾夫拉斯法爾,興建一個大型聯合化工企業。汽車製造業是從法國進口零組件再裝配出整車,主要工廠多位於國境西北沿岸,以卡薩布蘭加港為中心。
食品加工業和魚類加工業是重要的經濟部門,農產品加工業方面,有用橄欖、胡麻、棉花籽的榨油廠,以達爾貝達為中心的製粉和製麵工廠,以及佔有重要地位的製糖廠。摩洛哥的沙丁魚罐頭堪與西班牙、葡萄牙和義大利競爭,南方著名海港薩菲是國內沙丁魚加工廠的集中地,沿海的一條9公里長的馬路兩旁,都是沙丁魚加工廠,這裡的110多家工廠的加工能力佔全國的95%。隨著加工業的不斷發展,摩洛哥輸出的沙丁魚罐頭品種也不斷增加,這些出口的罐頭成為歐美和亞洲一些國家的桌上佳餚,為這個國家賺取可觀的外匯收入。
傳統的手工業在這個國家的經濟中也佔有一席之地,主要的產品有毛毯、皮革製品、金屬加工品、陶瓷、木製家具、刺繡和編織品等,其中以毛毯和皮革製品為大宗,是熱門的外銷品。製皮手工業曾有一段頗為自豪的傳統,自古以來便遠近馳名;製靴手工業相當盛行,拉巴特的地毯也頗有名氣。國內工業所需的動力,是靠6個水力發電廠和一些火力發電廠提供,總發電量為92.5萬瓩。
對外貿易歷來都是這個國家的重要經濟部門,發展出口一直是經濟投資的重要方向,現在平均全年輸出總值約56.3億美元,主要輸出品有磷酸鹽產品、錳、鐵、鋁、鋅、水產、肥料、成衣、皮革製品、軟木、針織品、地毯、沙丁魚罐頭、水果和蔬菜等。平均全年輸入總值約為75.4億美元,主要輸入品有小麥、糖、奶製品、茶、石油、機械設備、鋼材、汽車及其零配件、飛機、金屬器材、化工產品、日常用品、紙張、水泥、電子產品及半成品、儀器和軍事裝備等。主要的貿易對象有法國、美國、中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印度、沙烏地阿拉伯、英國和俄羅斯等。
貨幣單位叫做迪拉姆(Dirh-am),簡稱DH,每一DH等於100摩洛哥法朗(分)。硬幣單位有10、20和50分,以及1、5、10DH等6種;紙幣單位有10、20、50、100和200DH等5種。在匯率方面,每1美元約可兌換9DH。國民平均所得約為每人每年1500美元。國內主要的銀行有中央銀行,是發行貨幣的銀行。另有15家商業銀行,5家特殊銀行。 這個國家的對外交通相當方便,在航空方面,國內共有卡薩布蘭加、丹吉爾、菲斯、阿加迪爾和馬拉喀什等5座國際機場,得土安、胡塞馬等10個國內機場和50多個簡易機場。摩洛哥皇家航空公司(Royal Air Maroc)擁有約50架美國波音和歐洲空中巴士等各型客機,闢有數十條國際定期航線,可通往全球38個國家或地區的50多個城市,平均每年運送旅客168萬人次,物資2.5萬多噸。現在經常有阿爾及利亞(AH)、埃及(ZAS)、義大利(AZ)、巴爾幹(LZ)、海灣(GF)、西班牙(IB)、伊拉克(IA)、荷蘭(KLM)、科威特(KU)、漢薩(LH)、利比亞(LN)、約旦(RJ)、瑞士(SR)、比利時(SN)、沙烏地阿拉伯(SV)、泰國(TG)、突尼西亞(TU)和敘利亞(SYRIAN)等航空公司班機參加營運。每天都有班機從巴黎、馬德里或倫敦等大城市往返於摩洛哥第一大城卡薩布蘭加之間。從台北前往摩洛哥並無航班直達,可經由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米蘭、阿姆斯特丹、馬德里或杜拜轉機前往。
國內航線主要仍由摩洛哥皇家航空公司營運,以卡薩布蘭加為主要機場。如果出發地或目的地都不是卡薩布蘭加,則仍須在卡薩布蘭加轉機。
海運多集中在大西洋沿岸,全國共有9個國際港口。卡薩布蘭加為第一大港,薩菲、穆罕默迪耶、阿加迪爾、丹吉爾和肯尼特拉等都是重要港口,由這些港口啟航的船隻,可以到達世界各地的商港,90%的外貿物資都是由這些港口出入。
從西班牙地中海岸港市阿爾吉西拉斯(Algeciras)或英國屬地直布羅陀(Gibraltar)都有定期渡輪到吉丹爾。阿爾吉西拉斯每日有8∼10班渡輪開出,航程2.5小時,票價210∼260DH。自直布羅陀來的渡輪航程需3小時,票價約250DH。摩洛哥海運公司有海輪總噸位約120萬噸。全國各海港物資年總吞吐量約5500萬噸,其中2/3是經由卡薩布蘭加港進出的。
陸上交通非常發達,境內鐵路線全長2958公里,其中有246公里為雙軌,有70%鐵路線已經電氣化,另外有765公里鐵路是磷酸鹽的運輸專線。鐵路還可通往阿爾及利亞,並連接菲斯、梅克內斯、馬拉喀什及海岸地帶,國內除阿加迪爾外,所有大城市都有鐵路運輸服務。摩洛哥的鐵路幾乎是與公路平行,年客運量約為1250萬人次,貨運量2920萬多噸。鐵路由ONCF鐵路公司經營,火車與歐洲境內的火車類似,分頭等、二等和三等不同的車廂,因為車票低廉,建議觀光客要選擇頭等車廂。這裡的火車相當準時,但是班次不多,必須先打聽清楚,需注意車站與轉車。經過卡薩布蘭加的火車,有時並不停靠港口車站(Casa-port),會停靠在旅人車站(Casa-voyageurs)。停靠在港口車站的火車,主要是開往首都拉巴特,停靠在旅人車站的火車,則是開往機場或是其他城市。港口車站每日早上6時30分起每隔半小時就開出一班火車前往拉巴特,車程約55分鐘可達。旅人車站主要是發車前往丹吉爾、梅克內斯、菲斯和馬拉喀什,以及沿線的所有城市。從菲斯到馬拉喀什之間的火車,車程約8小時30分以上,車資約1250DH。從菲斯到丹吉爾或從卡薩布蘭加到丹吉爾,有的火車須中途換車,換車站是西迪卡塞姆(Sidi Kacem)或是西迪斯萊曼(Sid Slimane),需先弄清楚。
公路交通四通八達,全國公路全長約6.5萬公里,其中一級公路長約1.63萬公里,二級公路長9600公里,三級公路長約3.91萬公里。主要的公路幹線為沿大西洋及地中海岸的公路,以及連接菲斯、梅克內斯、馬拉喀什與海岸地帶的公路,還有公路連接沙漠地區的各個綠洲,南部地區也有商隊通行的道路。卡薩布蘭加至拉巴特建有一條高速公路,這條繁忙的高速公路是今日摩洛哥的縮影,它反映了社會的兩個側面,高度發達的現代化與歷史遺留下來的傳統生活方式共存,在德國製賓士牌轎車飛馳而過時,破舊的卡車卻在一旁爬行,車上塞滿了人和貨物,公路兩旁慢吞吞的小騾子、披面紗著長袍的婦女趕的牛車與男人所騎的自行車混雜在一起。沿途有許多男男女女路人昂首張望,想方設計要搭便車。樹蔭下打盹的農民,夾著書包的學童,以及牧羊人,面對這五光十色的行列視若無睹,已是司空見慣,所有這一切都構成一幅北非國家所特有的風情畫。如果要租車利用公路旅行,必須加足汽油才可上路,尤其是向南行駛時更應有所準備,因為所有公路的加油站之間距離相隔都很遠。
摩洛哥有數十家長途巴士業者,在不同的公路線上為乘客服務,其中最具規模的是GTM公司,這家成立於1919年的公司在國內不少城市中擁有專屬的車站,多經營國際路線和各大城市之間的高級公路路線,不但有豪華的冷氣車,並且司機都穿著整齊筆挺的制服,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但是部分路線較為老舊,冷氣也會偶爾故障,班次較火車多,車資較火車稍為便宜,但不準時,有時會改時間,有時會取消班次,行車時間也比火車慢。這種客車座位上方的行李架空間不夠大,大件行李要放在客車下方的行李櫃內,每一大件會酌收車票金額的5%∼15%。
觀光事業較為發達
摩洛哥是個風景如畫的國家,享有「北非花園」之美譽,同時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業也比較發達,每年約有500萬觀光客入境消費,主要遊客來自法國、西班牙、德國和英國等地,近年來自台海兩岸的大陸及台灣遊客迅速增加。年觀光收入已達15億多美元,居非洲國家之首,成為僅次於磷酸鹽出口和僑匯之後的國家第三大外匯收入。
這個國家迷人之處除了有山、有海和有沙漠及綠洲外,還有許多誘人的保護良好的古建築,尤其是對老城(麥地那)原貌的維護,以及重點古蹟文物的保護,更是不遺餘力。在努力建設開發新城的同時,將大多數的老城區保存下來,甚至不添加任何新的道路和其他建築,以便傳承幾百年的阿拉伯市場、手工藝品作坊、古巷、古老民居和古老的生活習俗,盡量維持其古風古貌,以滿足觀光客的好奇。因為古蹟眾多又保護周全,現在國內已有6處歷史文化古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在阿拉伯國家中僅次於埃及。
這6處世界遺產包括菲斯老城的阿拉伯人聚居區,馬拉喀什城的阿拉伯人聚居區,馬拉喀什南郊的阿伊•本•哈杜村的柏柏爾人城堡,梅克內斯古城遺址,沃呂比利斯考古區,以及北部得土安等。
在簽證方面,摩洛哥在台灣沒有設立任何代表機構,國人如要前往旅遊,可以委托豪福旅行社代辦赴摩的觀光簽證,所需文件為效期6個月以上有本人簽名的護照正本、身分證正反面影印本一份,與護照上相片不同的正面2吋脫帽近照3張,簽證費約5000元台幣,領取簽證所需之時間為10個工作天。若直接參加豪福旅行社的旅行團前往,更可方便不少。豪福旅行社地址為台北市復興南路1段126巷1號3樓之1,電話(02)2778-0108,傳真(02)2773-2907。
凡持有美國、加拿大、委內瑞拉、智利、巴西、阿根廷、法國、奧地利、比利時、芬蘭、丹麥、冰島、義大利、愛爾蘭、列支敦士登、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韓國、印尼和香港特區的護照者,均可免簽證入境摩洛哥30天。
抵達入境外國籍證照查驗櫃台時,如果是來自疫區時,須在入境大廳旁的醫務室取得無立即傳染疑慮的蓋章證明後,才能排隊查驗證照準備入境。通過入境證照查驗櫃台後就是提取行李和海關檢查。如果是小行李是不會檢查的,但是紙箱和超大件行李被打開查驗的機率較高。
旅客可免稅攜入的物品,除個人行李、飾物外,尚可免稅攜入相機2台、個人手提電腦一台、香煙200支或雪茄50支(稍多一點也可被允許)、威士忌一瓶、葡萄酒三瓶、相當於200美元的禮品。因為這是個外匯管制的國家,隨身攜帶幣值超過1000美元的外幣,就必須申報。
自2003年5月發生爆炸案後,機場的安檢頗為嚴格,但對正常的旅客來說並無困擾。因機票內已含有機場稅,故離境時不須再購機場稅。摩洛哥的DH禁止攜帶出境,旅客在離境時如有剩餘的DH,可以在機場內的銀行兌換窗口提出入境時的兌換證明,在50DH範圍內都可以兌回外幣。通常在免稅商店裡購物時,用以裝免稅物品的塑膠袋大體都不會檢查,因此出入海關的旅客,儘可能將一些物品放在這種袋子中,可以省卻被檢查之煩。
觀光客如需以外幣兌換摩洛哥的DH,可以向銀行、機場和大飯店的櫃台兌換。外幣以歐元和美元最為方便,兌換時免收手續費。如果使用旅行支票,只能到Banque Maro Caine du Comm-erce Exterieur (BMCE)去兌換,且要收取比較多的手續費,兌換率雖然全國統一價,但是手續費不一,約1%∼2%,或以每張支票收費。在摩洛哥一些土特產禮品店都拒收外幣,在一流的觀光大飯店、大餐廳和大藝品店中,一般國際信用卡均可使用。
全國直接或間接從事旅遊服務業的人口約有50萬,並設有12所旅遊職業學校,政府更全力推行觀光,鼓勵興建各級觀光飯店。在摩洛哥,最高級的五星級飯店要預約房間,四星期以下的大飯店可以隨到隨住。這個國家的觀光飯店房間大,中庭有游泳池,且餐廳和酒吧一應俱全。最貴的五星級飯店,都有超世界水準的客房,房租一天約360美元。一般便宜但人氣旺經常客滿的旅館,便宜的房租也有一天只要4美元的。四星級雙人房一宿房租約為50美元,套房則要120美元以上。
摩洛哥除了有像希爾頓等正式的五星級大飯店外,也有屬地中海俱樂部型以休閒活動為主的度假村,但最特殊的卻是貴族豪宅開放改建後對外營業的精緻旅館。由於摩洛哥真正的王宮都不會對外開放,這些由貴族豪宅改建的旅館,也有豪華的宮廷式擺設,也能使觀光客一窺阿拉伯王族的排場和生活方式,這種貴族旅館房間數都不多,大概每家旅館都只有6∼10個房間,並且每個房間的大小和裝潢都不一樣。此外,住宿在摩洛哥城市裡,會有很多兩難的抉擇。如果選住舊城區,優點是可以隨時逛街,或由窗戶及陽台上看廣場,景觀非常有趣;缺點是房間老舊,設備簡陋,每天早上還要被穆斯林的叫拜聲吵醒。新市區的旅館缺點是,每天出入多要依靠計程車。
自來水不可生飲,這裡的水質含有成分很重的石灰岩,連開水表面都會浮有一層白垢。也不可飲用傳統賣水人的水,衛生堪虞。最安全的方法,是到雜貨店購買礦泉水隨身飲用。礦泉水也有多種品牌,選購西迪阿里(Sidi Ali)牌礦泉水是最保險的方法。
在夜生活方面,一般舊城區入夜後都相當安靜,因此並無夜生活可言。在各大城市新城區裡,則有多彩多姿的夜生活,部分大飯店夜間提供傳統歌舞的娛賓服務。在大飯店一樓大廳設置的酒吧,也是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只要點一杯飲料或啤酒,就可在這裡觀察入夜後的眾生相,但也少不了鶯鶯燕燕的勾魂搭訕,酒吧也樂意這些撈女帶來生意。這些女孩子常陪男客吃飯聊天,接下來會要求「帶出場」,如果價碼談不妥,除了支付餐飲費外,還得付50DH讓她搭車回家。
摩洛哥也有夜總會,晚上11時開始至次晨4時結束,觀光客可以在這裡欣賞阿拉伯民俗歌舞節目。當地人對音樂非常狂熱,他們的音樂有兩種:一為安達魯西亞的宮廷音樂,以強樂器伴奏;另一種為鄉間的柏柏爾音樂,有橫笛、手鼓和打擊樂器的演奏,這是受黑人音樂的影響。
這個國家有很多土特產禮品很受觀光客的歡迎,如各種地毯,阿拉伯彎刀,皮革,絲染,拼花磁磚、彩繪瓷器,金、鍍銀和黃銅製品,杯組、塔津陶鍋、馬塞克瓷碟瓷盤和花紋壺,煙灰缸,茶具,摩洛哥吉他、飾品,各種木雕品,民俗服裝,化石礦物,沙漠玫瑰,吊燈和撒哈拉沙漠沙粒等,購買時可以討價還價。
遊客在摩洛哥旅遊,一定要帶足自己的常用藥品,腸胃藥、止瀉藥、防蟲藥、感冒藥和OK繃等也要準備,以備不時救急之用,因為在這裡生病找醫生需要預約,非常不便。 摩洛哥使用電話也非常方便,電話國碼為212,由當地打電話回台北本社,其撥號方式為00-886-2-29464351。由台北打國際直撥電話到摩洛哥,則為00+212加當地區號,再加電話號碼即可。
當地緊急電話為報警19,火警及救護車為15,查號台16,無線電計程車為255030。 IC插卡式公共電話遍布全國各地,除了電訊店外,雜貨店和書報攤也可以買到IC卡,但是這種卡因面額不高,較不適合打國際長途電話。在摩洛哥打國際長途電話,星期一到星期五的0∼7時優待40%,7∼22時不優待,22∼24時優待20%。星期六0∼7時優待40%,7∼12:30不優待,12:30至24小時優待40%,星期天則全日優待40%。
網際網路方面,各城市都有網吧,上網費用1小時約2∼10DH不等,部分店家是以撥接上網,速度強差人意,但因多為法文鍵盤,較難發揮打字速度。
在郵政方面,摩洛哥境內郵局很多,購買郵票或交寄郵政系統的國際快速系統EMS頗為方便。如果寄航空明信片回台灣,要貼10DH郵票。部分雜貨店和路邊販賣零食的報攤都兼賣郵票。郵局的上班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六的上午8:30∼下午14時,星期例假休息。
摩洛哥使用110伏特電壓,雙腳圓孔插頭。度量衡使用公制。長度單位為公分(Centiméter)、公尺(Métre)和公里(Kilometre);重量單位為公克(Gramme)、公斤(Kilo)。在時差方面,當地時間比台灣慢8小時。
這是一個嚴重流行小費制度的國家,不論是拍攝路邊的雜耍者或賣香料的攤販,還是拍攝路旁的採橄欖工人,或是市場裡的小貓和樹下吃草的驢,都會有人前來伸手索取小費,如果不給,來者會悻悻然咒罵著離去,更過分的便會遭到丟石頭、砸柳橙的下場。這種索取小費的惡習,就連觀光部門也束手無策。通常在餐廳、酒樓、茶館和大飯店等消費場所,給小費是一種基本禮貌和文化,雖然小費給多少並無硬性規定,但一般在餐廳或茶館都是消費額10%的小費。在茶館的消費金額通常不高,一杯黑咖啡只要5DH,但是小費還需付上1∼2DH。旅館的小費以付給代提行李、代為叫車和床頭費為主,每次付5∼10DH。美容院和理髮店,通常也要付10%∼15%的小費。停車時給守衛的小費為2DH,計程車原則上可以不付小費。
各地的治安情況尚稱良好,但是婦女外出最好是結伴而行,當地偶爾還是有搶劫的情事發生。這裡的乞丐特別多,和中國大陸街頭的情形一樣,喜歡糾纏遊客,最好不要理會,只要你給了一個乞丐錢,其他的乞丐就會蜂擁而上,令人難以應付。一些窮兒童也會在餐廳外等候,搶吃遊客用剩的殘羹剩菜。
在觀光區內,還有許多無所不在的「觀光黃牛」,他們虎視眈眈地算計著身處異地的可憐觀光客,動則言詞恐嚇或惡意騷擾,觀光客多孤立無援,只好任憑宰割,吃虧上當不說,旅遊興致更被抹殺殆盡。由於摩洛哥工資低落、失業率又高,使得許多人紛紛走向風景區,伺機敲詐外國觀光客。儘管摩洛哥政府呼籲觀光客取用政府印制的觀光指南,不要輕信「觀光黃牛」片面之詞,但卻無法制止這些不肖份子的欺壓觀光客,恐嚇敲詐事件時有所聞,觀光客應自行提高警覺。
出國旅行,財不露白,以免招徠無謂的煩惱,重要的錢財證照一定要貼身保管好,以免遺失,最好將旅行支票、國際信用卡號碼和護照號碼抄寫在記事簿中,以備萬一之需。在國外旅行途中一旦發現國際信用卡遺失,應立即以電話向銀行申請掛失,等到回國之後重新申請補發新卡,以策安全。如果不幸護照被竊,要馬上向當地警方報案,出具遺失申報證明書,再前往最近的我國大使館、領事館或駐外代表處申請補發。但補發時間需要1∼2週,若無法在當地停滯過久,可以申請以返國為目的之「出入境書」,但也是2∼3天才能領到,也僅能直接返國,不得再入境其他國家,這也是勞命傷財的煞風景之事。
在旅途中公共廁所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在非甲級觀光場所,一般的公共廁所衛生情況不會很好,大多數不提供衛生紙,更沒有洗手液,也不乾淨,所幸多為蹲式馬桶,減少接觸傳染機會。部分公共廁所使用一次要付1DH費用。男廁所標示Homme,女洗手間為Femme。
摩洛哥氣候良好,因此在這個國家旅行時,夏天只要穿一些輕便衣服。如果在山區或南部旅行,就必須多帶一些保暖衣服,穿品質較佳的步行鞋或沙漠長統靴,太陽眼鏡和寬邊涼帽也是不可或缺的。由於這個國家社會風俗保守,女性不宜穿著超級迷你裙、露肩上衣,或其他比較開放的衣服。
到摩洛哥友人家中作客,主人家眷多半不會與客人見面,客人也不可逗留太久,他們希望客人在飯後進第三杯薄荷茶後辭退。在用餐時不要用刀切麵包,要用手撕麵包;吃抓飯時要用右手抓,千萬不可用左手。進入當地人的屋內應脫鞋,除非主人執意不讓你脫。進入清真寺更是一定要脫鞋子。與當地友人告別時,要先用手摸一下心,按一下嘴,然後再握手告別。握手時不可太用力,因為阿拉伯人的手指多比較細嫩。此外,應儘量不要在婦女面前經過,更不可窺視她們的面紗。
在摩洛哥旅行,尤其是在觀光區參觀,遇到陌生的當地人邀請你到他們家中喝茶,應斷然加以拒絕,否則被強迫購買地毯及其他手工藝品事小,壞了旅遊興致是划不來的。再者,在當地購買紀念品要講究議價的文化,除了少數明碼實價的商店外,藝品攤販有很大的殺價空間,不管你喜不喜歡殺價,但當地的文化就是如此,一邊漫天要價,一方就地還錢,只要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就是好價格。
這個國家的辦公時間為週1∼5,部分私人公司週6也上半天班,但各機關團體的上班時間稍有不同。公私機構在平常月分是上午8∼12時,下午2:30∼6時;齋月是上午9時至下午15時。銀行上班時間平常日子是上午8:15∼11:30,下午2:15∼4:30;齋月是上午9:15∼下午15時。餐廳平常是上午12∼下午15時,然後從下午19:30至晚上23時;齋戒月部分白天休息。一般商店在平常自週1∼6的營業時間從上午9至晚上19時,星期日不營業;齋戒月時大部分商店延後下午的營業時間,並提早打烊時間,部分商店會晚上20時後重新營業至午夜。
摩洛哥有許多國定假日和傳統節慶,國定假日依西洋曆法訂定,伊斯蘭新年、齋戒月和忠孝節是以伊斯蘭曆法為準,公元622年是伊斯蘭元年,伊斯蘭年每年的天數比西洋年少約11天。
1月1日:為新年元旦(New Year)。
1月11日:為獨立協約簽定紀念日,又稱獨立宣言日。
1月13日(伊斯蘭教曆太陰年12月10日)的宰牲節,又稱為忠孝節、古爾邦節(Eidal-Ad'ha)或獻羊節,正確日期還要視當月的月亮圓缺而定。這是摩洛哥人最盛大的宗教節日之一,其由來是源自沙烏地阿拉伯麥加近郊阿拉法特山是一個宗教傳說:從前有位名叫易卜拉欣(Ibrahim)的先知,極其信仰崇拜真主阿拉。有一天夜裡夢見阿拉命令他殺死愛子易司瑪儀來獻祭贖罪,用以考驗這對父子的忠誠。噩夢驚醒後,看著兒子熟睡中的可愛樣子,他既不願違抗阿拉的意旨,又不忍心殺死兒子,乃叫醒兒子,將真主的啟示告知,年幼的易司瑪儀毫不恐懼,甘心被宰犧牲。正在易卜拉欣面臨愛子的生死抉擇時,魔鬼撒旦三次企圖誘勸易卜拉欣留住兒子生命,然而易卜拉欣最終拒絕魔鬼的誘惑,投石怒斥撒旦的花言巧語、邪惡用心,心中默唸真主阿拉,毅然舉起利刃,正要刺向兒子的剎時,真主感於他的真心服從,允許他改用一隻羊作為替代的祭品。喜從天降的易卜拉欣,頓時激動萬分,讚美真主的仁慈,感謝阿拉的恩德。宰牲節就是為了紀念易卜拉欣父子對真主阿拉的「絕對服從」,並讓穆斯林從中學習對真主阿拉的絕對服從精神。古代阿拉伯人依此每年宰羊獻祭,穆斯林繼承了這一習俗。
宰牲節不僅是傳統的宗教節日,而且還是傳統的和平節日,屆時部族必須停止一切格鬥糾紛,家庭鄰里間的摩擦和口角都得平息,人們全沉浸在和睦祥寧的氣氛中。節前一個月,牲畜市場就擠滿了從各處被趕來的牛、羊與牲畜和前來買賣牛羊及察看行情的人們,市場上的民間娛樂活動也漸增多,節日的歡樂氣氛提前籠罩在穆斯林心中。在節日裡按照宗教習俗,穆斯林全家上下都應沐浴打扮一新,大人贈送禮物給孩子。除與平日一樣,須分別在黎明、中午、下午、黃昏和夜晚行5次禮拜外,還要舉行一次會禮。 這天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宰殺牛、羊或駱駝來待客,餐桌上的菜餚比平日豐盛得多,肥嫩的羊肉和「庫斯庫斯」是必備的佳餚。家中無論是親朋好友,還是素不相識的來賓光臨,都會受到主人熱情款待和祝福。盛大的獻羊典禮儀式是這天最重要的活動。
穆斯林紛紛湧向廣場,集體做完祈禱後,由一名幹練的男子用利刃捅入祭羊的脖子,隨後立即背起這隻鮮血直冒的羊,在人群棍棒的追趕下,快速地奔向廣場遠處的清真寺。如果羊在到達寺門時還活著,就立即鳴槍宣告豐收吉兆。靜候在廣場的人們聽到槍聲後歡呼慶賀,並進行各種狂歡節目。在這個節日的當天或往後兩天,有經濟能力的穆斯林應一人宰殺一隻羊,或7人合宰一頭牛或一隻駱駝,其中1/3的肉留作自家食用,其餘的肉要分贈給親友和窮人。
1981年在全國1500萬隻羊中,有1/3餓死或因飼料緊缺而被宰殺。因此同年8月28日哈桑二世國王曾號召全國人民在同年度內停止殺羊,所以在1982年的宰牲節中,摩洛哥的穆斯林以不宰羊的方式慶祝了這個節日,這也是摩洛哥有史以來的一次。
豐年節也是摩洛哥阿拉伯人的大節日,但因地區的不同,習俗也不同,所以舉行的日期不同、方式也不同,並且各有各的儀式。在這個節日裡,最重要的就是要親朋鄰里聚集在一起,好好的大吃一頓,以感謝一年來受苦挨饑餓的肚皮,但端出來的卻是只有一道連飯帶菜的「庫斯庫斯(Couscous)」,但不是一般餐廳提供的、或一般家庭製作的庫斯庫斯,卻是大得連100個人也吃不完的特大型庫斯庫斯。這道食物是阿拉伯人的主食,在整個北非都可以看到,但一般只是一人份或幾人份的,大小體積有限;而豐年節的庫斯庫斯因遠近親友都來了,一人份或多人份的都不適合,非要這種百人份的不可。 盛裝的百人份庫斯庫斯是用直徑約一公尺的大銅盤由好幾個人抬出來,主要的製作材料有類似小米的粗粒麥粉,混以牛、羊肉,蕃茄、青椒和橄欖等製成;也有用雞肉做的,味道略帶酸辣。一般城市餐廳中所供應的庫斯庫斯為了適應外國觀光客的口味,多已變相走味,只有這種鄉村阿拉伯人自己吃的,才是正宗的庫斯庫斯,一般外國觀光客會因不習慣而無法下嚥。
面對堆積如山的庫斯庫斯,大家沒有桌子而是席地坐在地毯上,一些窮困的阿拉伯人沒有鞋子或是只穿著拖鞋,骯髒的大腳甚至快伸抵銅盤,使得外國觀光客望而難以下嚥。加上阿拉伯人是用手抓食,不用刀叉,且只能用右手,不可以左手也上,這種吃法,再好吃也只好放棄了。
做百人份的庫斯庫斯絕非易事,需要很多人力,而且有條不紊,豐年節時那些遠近而來的親友,好像不需要事先編組,就自動自發地形成了井然有序製作庫斯庫斯的大軍,效率之高,就像軍隊,團結之佳,也有如軍隊。
1月31日:是伊斯蘭曆3月的新年(Islamic New Year),全國放假熱烈慶祝。
4月11日:聖紀,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誕辰紀念日(Brit-hday of the Prophet Muhammad),人們在清真寺禱拜慶祝,有時國王也會親臨主持。
5月1日:勞動節。
7月30日:為國王登基日(國慶日)。
8月14日:Eddahab Wadi回歸日,是撒哈拉回歸摩洛哥的紀念日。
8月20日:國王與人民革命日。
8月21日:青年節(國王生日)
8∼9月:是伊斯蘭教的齋月(Awal Ramada_n),具體日期要視月亮而定,也是齋戒的聖月開始(lst Day of Ramada_n),可蘭經第2章第185節中記載:「齋月中,開始降示可蘭經,指導世人」。在這整個月中,穆斯林從每天黎明到黃昏都不能飲食,病人、孕婦和餵乳婦女等例外,但不能在光天化日下公開進食。應在室內行之,非穆斯林也不可在公開場所進餐,以示對伊斯蘭教規的尊重。齋月開始和結束的日期,是由司法、伊斯蘭事務及宗教基金部專職官員,根據初顯的新月而宣布,如逢陰天可能會推遲或延長之。而齋月的持齋,則為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
11月6日:綠色進軍節(綠色長征和平日)。
11月18日:獨立日。
伊斯蘭曆新年、齋戒日、宰牲節和穆罕默德先知生日,均按伊斯蘭曆計算,每年都不相同。每年8月前後為摩洛哥的暑假期間,政府機關和各民營企業均進入為期長達一個月的休假,但是旅遊相關的行業則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