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天后宮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在2015年4月10日 (五) 08:49由Jerry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鹿港天后宮坐落在彰化縣鹿港鎮玉順里中山路430號。它建於明末永明王時代,但根據宮內的匾額及碑文,專家們推測出大概是在清康熙年間所建,最早建在沿海地帶,規模不大。大殿中的黑面媽祖,傳說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奉命征台時,恭請湄洲天后宮媽祖隨船護航,順利攻下台灣後,便將這尊媽祖留在鹿港祭祀,這便是鹿港天后宮媽祖的來源。後來鹿港更加蓬勃發展,媽祖信徒日益增加,乃在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遷建於現址,面對台灣海峽與湄洲祖廟遙遙相對。天后宮歷經多次的擴建與整修,1927年的重修耗資最鉅,邀集當時一流匠師共同獻藝。今日的天后宮為1936年所重建,廟貌富麗堂皇、精雕細琢。後殿與廟前牌坊,則是光復後所增建的。

天后宮規模宏大,殿分兩進,雕樑畫棟,彩色雅麗,香火鼎盛,它的歷史僅次於馬公媽祖宮和台南天后宮,是台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寶像的地方。也是鹿港3座媽祖廟中唯一由民眾負責祭祀管理的廟宇,是民間信仰中心。目前已經被列為三級古蹟,當地居民都稱其為「舊祖宮」。這裡所分香的廟宇達600多座,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前後,來自各地方香客就會一波波湧入廟內,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元宵活動也多在此進行,由此可知鹿港天后宮在一般拜神民眾心目中的重要性了。多數鹿港人深信天后宮的媽祖非常靈驗,傳說有一年迎請媽祖繞境,正碰上大風雨,天后宮管理委員會便請媽祖祭出「風雨免朝」的牌令,頓時風靜雨停,令人們對媽祖更加信仰。鹿港昔日為了要與中國大陸貿易頻繁的港口,因此對海上守護神媽祖的崇敬也是其來有自,不論是漁夫還是商人,都希望能藉神保佑他們出航時能夠風平浪靜、順利返航。

廟前廣場中,聳立一座巨大牌坊,上書「開台天后宮」,入內為山門,門前龍柱、石鼓、石壁刻畫精緻細微,實屬藝術佳品。大殿中供奉的媽祖像迄今已有328年,全台灣僅此一尊,人稱「湄洲媽」。本係粉紅色面容,因飽受香火燻燒而呈黑色,故稱香煙面媽或黑面媽。這尊媽祖像連同祂身旁日月兩宮娥,以及她們手持的日月扇,金質部分重3130兩,加上鑲嵌的寶石、翡翠、珊瑚等共70兩,合計共3200兩。聖母像左右有千里眼和順風耳土塑像,其高過人,係出自唐山師傅手筆,為雕刻上的珍品。天后宮後進的凌霄寶殿,奉祀釋迦佛祖,左右陪祀藥師佛祖及地藏王菩薩。後殿設有鹿港媽祖文物館,展覽各種歷史文物。

天后宮除了是一座香火鼎盛的廟宇外,本身的建築藝術也有可觀之處,三川殿可謂是它的藝術精華。1927年的大整修聚集了各類名匠,如泉州名匠王益順、惠安石雕名匠蔣馨、鹿港木雕名匠李煥美、鹿港彩繪大師郭新林等。尤其是殿前的龍柱,屬一柱單龍式,龍身上刻有許多傳說故事中的人物,神態、動作都異常逼真。龍柱頂則有看起來可愛的小彌勒支撐著斗栱。中門右邊雕著「三國演義」的石雕窗,個個雕工細緻,栩栩如生。

在門旁的龍牆、虎壁,也有「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意義,而龍牆上的龍虎堵,更是「畫龍點睛」。屋簾上的木雕、彩繪,大部分也都以描繪稗官野史的傳奇故事為主,各種設計精巧的斗栱、吊筒、雀具,有承重、穩固的功能,精細的雕刻與色彩也增加了藝術欣賞的層面。穿過三川井,仰望就可以看到八角形的藻井,它不用任何一根鐵釘,完全以重疊的方式建造,營造出幽深的空間感。這裡的一磚一瓦都可以細數出深厚的歷史。

石雕藝術也表演在窗戶、壁堵上,每一幅都講述著一則故事,或是隱喻著一句吉祥話,如三川殿門旁的石雕窗上刻了「三國演義」中「劉備招親」、「曹操割鬚棄袍」兩則故事,人物刻畫細膩入微,別有一番韻味。其他如以軍旗和彩球來表現「祈求」之意,從4隻螭虎圍成香爐搭配4隻蝙蝠而形成的「賜福祿」的寓意,含意雋永。

天后宮中除了主神是傳說中由施琅所帶來的湄洲媽祖外,寺中還有許多歷史文物,如清乾隆皇帝御筆的「神昭海表」、「佑濟昭靈」等匾額,光緒皇帝御賜的「與天同功」匾,都是彰表媽祖神蹟的見證。

天后宮前小吃店林立,以供應海鮮為主,家家味美鮮嫩,以蚵仔煎、蝦猴最為有名;中山路旁有多家百年糕餅店,出售鳳眼糕等著名茶點;這些小吃絕不輸給都會大飯店中的菜餚味道。冬天的市場和天后宮前,常可看到店家把鹿港人酷愛的烏魚子掛滿店前,形成當地一大景觀。烏魚子價格較貴,鹿港人有句俗話:「要吃烏魚子不穿褲」,意思是就算當了褲子也要買烏魚子來招待客人以充門面。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