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 |
想去玩嗎? |
印迦帝國強盛一時
秘魚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Peru)是西半班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南美湖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它最早的居民,可能是來自中國北部或日本;早在公元前一萬八千年,這裡就已經有人類居住。
公元二千年,由於發現了農業和放牧業,採集經濟進化為生產經濟時代,出現了權力的集中化,也學會了控制剩除產品和技術,對於宇宙也有了初步認識,為國家的出現創造了條件,而進入了原始國家階段,出現了許多小國家。 在此後的漫長歷史歲月裡,勤勞聰慧的印第安人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堪與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等相媲美的燦爛文化。
這個國家不但是美洲最古老的農業發源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農業文明搖籃之一。據考證,早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時候當地居民就己經開始種植玉米、南瓜、菜豆、棉花和馬鈴薯等農作物。大約在三千年前,北部安地斯山脈的山岳地帶出現了查文(Charin)文化。公元前八○○年至公元前二○○年,查文文化進入鼎盛期,秘魯北部和中部地區的高地及沿海一帶的許多地區性文化,在查文文化的影響、第一次在一種共同宗教信仰的維繫下,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公元前二○○年至公元二○○年,在的的喀喀湖南岸地區又出現了天華那科(Tianuanaco)文化,不但在織物,並且有高超建築成就,他們任用石頭砌築的巨型神廟、宮殿和祭壇,歷經了十多個世紀的風風雨雨,遺蹟至今依然存在。但是以後卻進入了一段長達八、九百年的「黑暗時期」,由於境內各部落互相侵併,忙於戰爭,談不上有什麼文化成就。到了公元九世紀的時候,秘魯北部的印第安人部落中,出現了一支強盛的奇穆人(Chimu)部落,他們南征北戰,於十一世紀定都恰恰建立奇穆(Chimu)王國,轄有北秘魯的二十多個山谷地區,並建 立了嚴密的社會等級劃分制度。
奇穆王國是印迦帝國建國之前在秘魯出現最大和最重要的王國,國勢最盛時,統治著北起皮烏拉(Piura)南到帕拉蒙加的廣大地區。奇穆人的文化是以農業為基礎,建造了大量灌溉工程。手工業發達,能製作精美的金器、銀器、銅器和手工織品等。薄壁磨光黑色陶器是用模具烘製的,形制划一,式樣趨於標準化。奇穆人沒有文字,他們使用的榮卡語和莫奇卡語,與印卡語言差別很大,甚至完全不同。後來,奇穆王國滅亡後,榮卡語和莫奇卡語也就隨之消失。
十二世紀的時候,使用蓋丘亞語的印迦(Inca)部落崛起於南秘魯,同時以庫斯科為根據地,連續和十四個部族交戰,連戰連捷。「印迦」一詞,照字面上的意義解釋起來,是「太陽子孫」的意思。古代印迦人,也就是安地斯山脈地方的印第安人,他們把太陽當作是自己的創造者,對它非常尊敬。後來,印迦國王巴紫克把太陽認作是自己的始祖,於是隨著印迦武力的擴張,崇拜太陽的人便更加得勢和壯大了起來。因此後來凡是有印迦人居住的地方,就都「太陽的地方」。
根據秘魯民間故事的傳説,印迦帝國的始祖蒙哥.卡巴克(Manco Kapac)和妹妹瑪瑪歐嬌(Mama Ocllo),都是太陽神的兒女,他們一起住在的喀喀湖中的太陽島上。後來太陽神令他們結爲夫妻,又給了他們一根金棒,叫他們用力將金棒摔出去,金棒飛到哪裡,他們就在哪裡創業。結果他們把金捧摔到了庫斯科,所以就在那裡世代綿延,並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部落。
十五世紀初葉,印迦部落開始向外擴張,他們的軍隊首先攻破了奇穆王國的首都恰恰,大事屠殺,並從此建之印迹帝國。十五世紀中葉,印迦帝國經由戰爭,逐漸兼併了北方的蓋丘亞(Quechua )部族和南方的艾馬拉(Ay mara )部族的廣闊領地,形成一個勢力強大的奴隸國家。他們吸收了諸如奇穆人、蓋兵亞人和艾馬拉人等被征服民族的技術和制度,他們的文化也摻入了公元七世紀至十一世紀早期瓦里文化和天華那科文化的成分,建立起一整套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皇帝依靠貴族官僚機構進行統治,用嚴厲的軍事鎮壓手段推行政令。
印迦帝國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自然濟為基礎,實際上每個人都是農民,他們以鬆散的親戚關係組成「阿伊魯」。每個「阿伊魯」都擁有一定數量的土地,每年人輪流負責有關農作物輪種和土地分配等事宜,每個家庭按需要耕種一塊土地。公田的收入則中央政府和地方神祠。當時的農業相當發達,在地形險峻的安地斯山脈,印迦人修築的層層梯田和完善的灌慨渠道,以及防止水土流失的石堤,至今仍在發揮效益。
他們使用有機肥料,種植了玉蜀栗、馬鈴薯、番薯、南瓜、番茄、花生、辣椒、可可、木薯和棉花等四十多種農作物,僅玉米就有幾十個品種,使人類受惠不淺。此外,印迦人還飼養了豚鼠、鴨子、美洲駝、羊駝和狗等,衣服是用棉花和駝毛製成的。
爲了便於統治,印迦帝國於十五世—建了兩條縱貫全國的南北走向驛道;一條是沿太平洋東海岸延伸,長約三千六百多公里;另一條在內地,沿著安地斯山臘修築,長度與前一條相當。此外還有許多聯接這兩條主幹道的横向道路,沿途建有無數短小的岩石隧道和用藤蔓支撑的懸索橋,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印逦帝國道路網」。由於當時這裡還没有車輛,因此道路是爲徒步行走的信差和馱畜而設計的,所以只有部分路面經過鋪砌,坡道往往是順著山勢鑿成的石級。 道路嚴格限於政府和軍隊使用,情報信息是用結繩紀事的方法來記載,並通過一套組織嚴密的接力傳遞網,以每天二百四十公里的速度傳遞。
這一道路系統是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無論從它的長度還是以建造的堅固性來説,都超過了羅馬帝國的水準。後來,這一道路網又大大地便利了西班牙殖民者對印迦帝國的征服。
印第安人有很高的手工技藝,在遠古時代他們就會冶煉和使用鉛、銅、銀、金及合金等。在印迦帝國統治時期,採礦、鍛造、刻花、鑲嵌等技術又有所發展,工藝水準更加精湛。金銀製品、紡織品和印染術精美無比。據說,印迦人用金、銀製作成的花,能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他們還能用多種手工操作的織布機織出各種圖案精巧的布,編製出當時無與倫比的毛織品,染出了近兩百種不同色彩的線。他們製作的陶器造型美觀,繪畫精美,色彩非常艷麗。
印迦人還是了不起的建築師,他們留下的城堡,廟壇等巨石建築,宏偉壯觀,有的巨石重達幾百噸。石塊之間對縫緊密,連薄刀也插不進去。他們還懂得採用十進位法,並通過觀察月亮圓缺編製曆法,用觀察太陽的位置定農業季節。印迦人對天文曆法也有相當的研究,給許多星體和星座起了專名。 他們還具有相當廣薄的草藥知識,能用多種草藥治療疾病。他們首先發現了古柯礆、金雞納霜和顛茄等醫藥用途,為人類醫藥事業的發展有很大的項獻。
十六世紀初葉,印迦帝國進入鼎盛期,版圖沿太平洋海岸及安地斯高原自北而南延伸,北起厄瓜多爾北境,南至智利馬鳥榮河,包括今日的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智利北部、阿根廷西北部,並及於巴西,領土總面積超過四百 萬平方公里,人口多達一千二百萬。所以印迦帝國又稱塔萬廷蘇約帝國(Tahuantins uyo Emprire),「塔萬廷蘇約」一詞在蓋丘亞語中是「世界四方」的意思。
他們創造光輝燦爛的印迦文化,不僅和馬雅文化及阿斯特克文化一起構成美洲印第安三大古文明之花,而且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農業、冶金技術、紡織和交通等方面的偉大成就,都達到了美洲古代文的最高峰。
淪為西班牙殖民地
一五二五年,印迦帝國皇帝瓦伊納˙卡帕克駕崩,皇位由他的兒子瓦斯卡爾(Huascar)繼承。這位新皇帝的全名叫印蒂˙庫西瓦爾帕˙斯卡爾,按照字面解釋起來就是「歡樂的太陽」。
但是他只被授權統治以庫斯科為中心的印迦帝國南半部,他的同父異母弟弟阿塔瓦爾帕(Atahuallpa)在父王臨終時被封為基多(Quito)王國的國王,這個王國位於印迦帝國北部,也就是現在的厄瓜多爾境內,它原是沒有留下記錄的印第安部落聯盟中的最大成員,十一世紀以後由卡拉印第安人君主統治,一四八七年併入印迦帝國,成為一個屬國;面積印迦帝國的五分之一。
一五二七年,西班牙冒險家弗朗西斯科˙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帶領探險隊到南美洲西海岸勘探,終於發現了印迦帝國,他把這塊土地稱為秘魯。翌年,他回到巴拿馬,向巴拿馬總督提出征服秘魯的計劃,遭到總督的反對。
後來,皮薩羅乾脆回國,直接向西班牙國王提出遠征的計劃,獲得許可,並被任命為巴拿馬以南沿岸新發現的九百六十五萬平方公里地帶的新卡斯蒂爾省的總督。皮薩羅回到巴拿巴後,開始著準備工作。
一五三○年,阿塔瓦爾帕為了爭奪王位而與印迦帝國皇帝瓦斯卡爾開戰。翌年年一月,皮薩羅從巴拿馬向秘魯進發,他的遠征隊只有一百八十名士兵和三十七戰馬,僅一艘戰船就可容納。同年四月,皮薩羅佔領了印迦帝國北部的通具斯(Tumbes),阿塔瓦爾帕派來使者要求皮薩羅暗中支持他。
一五三二年,瓦斯卡爾在爭奪帝位的戰爭中兵敗被俘,並親眼目睹家眷、朋友和追隨者遭到殺戳;後來他被解任阿塔瓦爾帕的駐地卡哈馬卡(Cajamarca)。這樣,阿塔瓦爾帕終於如願以償地登上王位。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皮薩羅進軍卡哈馬卡與阿塔瓦爾帕會面。皮薩羅向對方提出承認西班牙國王為最高統治者的要求,並且還要他皈依基督教,結果遭到阿塔瓦爾帕拒絶。
當時印迦帝國擁有五萬大軍,但都分布在全國各他,而且武器裝備也很原始,只有大刀、長矛和弓箭等,但首都庫斯科仍有重兵把守,而皮薩羅的遠征軍雖然擁有槍、戰馬、鐵劍和火炮等新式武器,但只有區區一百八十名士兵,如果硬拼的話,仍不是印第安人的對手。
於是皮薩羅用欺騙的手段,把阿塔瓦爾帕和他的部下誘入一個廣場,廣場四周埋下伏兵,架起火炮,企圖用武力再次迫使阿塔瓦爾帕效忠西班牙國王,並改信基督教。當皮薩羅的要求再次遭到拒絶後,便一聲令下,伏兵四起,槍炮齊鳴,成千上萬的印第安人在廣場上被西班牙軍隊屠殺,阿塔瓦爾帕也被皮薩羅親手活捉,關進了牢房。
起初西班牙人提出,只要印第安人用金子裝滿一間二十二呎長、十七呎寬的牢房,並用銀子填滿另外兩間小牢房,阿塔瓦爾帕就可以獲得自由。印第安人 答應了這個條件,但阿塔瓦爾帕唯恐西班牙人轉而支持前國王瓦斯卡爾重新執政,於是密令手下的人,將瓦斯卡爾殺害以瓦斯卡爾被害西班牙人在拿到大筆金銀後,便殺害為藉口,於一五三三年八月二十九日,用火型活活燒死阿塔瓦爾帕。
同年十一月,皮薩羅占領了印迦都城庫斯科,並扶植阿塔瓦爾帕的另一位兄弟曼科繼承印迦王位,但皮薩羅是秘魯的實際統治者,印迦帝國從此名存實亡。 阿爾馬格蘿(Almagro)在西班牙人征服秘魯的過程中居重要的作用,他是皮薩羅的好友,並和皮薩羅一起被任命為被征服地區的新卡斯蒂萊的總督。一五三四年,阿爾馬格羅被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派往智利,幫助另一支西班牙殖民軍。翌年,皮薩羅以利瑪取代了庫斯科,作為新的政治統治中心,這裡靠近太平洋,與西班牙的海上聯繫比較方便。同年,印迦國曼科逃出庫斯科,進入比爾卡巴豪巴山區,領導印地安人展開反對西班牙殖民者的武裝抗爭。
翌年阿爾馬格羅從智利回師秘魯,鎮壓印第安人起義。後來在分配領地問題上,與多年老友皮薩羅反目成仇,並以不服從軍令爲藉口,監禁了皮薩羅和 他的同父異母兄弟岡薩羅˙皮薩羅( Gonzalo pzarro )。後來,皮薩羅兩兄弟越嶽成功。一五三八年,皮薩羅擊敗了阿爾馬格羅,並將他處死。
一五三九年,岡薩羅˙皮薩羅因在征服秘魯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被西班牙國王授予大片的土地,並委任爲基多總督。一五四一年,他率領兩百名西班牙人和約四千名印第安人,到基多以東人蹟罕至的地區探險。同年六月二十六日,他哥哥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在利瑪的住所裡被阿爾馬格羅的餘黨所殺。翌年八月,岡薩羅˙皮薩羅因缺乏補給,被迫率領探險隊返回基多,幸存者只有幾名西班牙人。他歸來後才得知他哥哥已被人刺殺,同時自己也拉到命令遣散部隊。西班牙國王已經頒布限制征服者特權和保護印第安人權利的新法律,但在秘魯的西班牙殖民者反對這些法令,他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權,便擁戴皮薩羅爲秘魯總督,與西班牙國王的王室部隊作戰。
一五四四年,西班牙政府在秘魯設立總督區,並且佔領了哥倫比亞、阿根廷和智利等,從而奠定了西班牙人在南美洲近三百年的殖民大業,秘魯也成爲西班牙在南美洲殖民統治的中心。
同年,印迦國王曼科在戰鬥中被西班牙殖民軍擊斃,他的兒子圖帕克˙阿馬魯一世(Tupac Amaru ) 繼位,據守庫斯科東北山地,繼續堅持反殖民統治武裝抗爭。一五四八年四月九日,岡薩羅˙皮薩羅在和德拉加斯卡總督作戰中戰敗被俘,次日被處死。
一五六九年,弗朗西斯科˙德˙托萊多( Francisco de Toledo )出五任秘魯總督, 他和隨從人員在利瑪城的建立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所修建的利瑪宮裡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許多出身高貴的西班牙貴族也紛紛移居秘魯。一五七二年,印迦末代國王圖帕克˙馬魯一世在戰鬥中被托萊多總督的軍隊捕殺,四百年歷史的印迦帝國遂宣告瓦解。此後,印第安人在殖民統治下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每一個十八歲至五十歲的男子都必須向殖民當局交納五至八比索的年貢,印第安婦女在法律上有免税權,但實際上她們有時也被迫交納年貢。這種年貢有時用銀子交納,但經常是交戰實物。各地都有一名印第安人的郡守官負責徵收,郡守官往往勒索比他依法徵收的年貢多得多。
根據法令,每一個印第安人的郡守官每年要按「米達」(Mita ),也就是「強迫勞動制」,徵集他管區內七分之一的印第安成年男子,把他們集中到礦山勞動四個月。雖然法律上規定「米達」勞役每年才服一次,但實際上是經常一年就服一次。到十七世紀中葉,在安地斯山礦區服「米達」役的印第安人,忍無可忍,終於揭竿而起。
一七三六年至一七三七年,奥魯多森林區的印第安人高舉義旗,嚴懲當地西班牙殖民者。
一七五二年,利瑪東部瓦奇里山區的印第安人再次奮起反抗殖民統治,一度建立了由起義者管轄的大片自由土地。在這種情形下,西班牙人不得不給印地安人有限度的自治權,許多村莊由印地安人的村長負責管理,這些村長大多是原印迦帝國官吏的後代。一七五四年,這樣的印第安村長已有兩千多人,他們的子女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們中許多人還在殖民統治的行政機構中被授予重要的官職,少數人甚至還獲得消費族的頭銜。
在殖民統治時期,這個國家存在著一種明顯的種族等級制度。按照當的法律,黑人和黑白血統及黃白血統的混血兒,不能穿華麗的衣服、不能住在市區內、不能和較高等級的人結婚,不能進白人的教堂參加禮拜活動,只能到指定的教堂內禱告,而且除非得到特准,否則不可以接受聖餐麵包。
白人、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人種等的墓地也是隔離開的,甚至在葬禮上也 可以看到一種特有的種族等級制度。
一些富有的有色人種可以花一筆錢買到一張白人身份證,持證者便可享受白人的待遇,但他們仍然無法擺脱社會的歧視,當時秘魯流行這樣一句挖苦有色人種的諺語:「他也許是一位臣、一位法官或上帝,只可惜他並不是一位白人。」
一七三八年三月十九日,印迦帝國末代國王圖帕克˙阿馬魯的第七代嫡糸後裔何塞˙加夫列爾˙孔多爾坎基出生於庫斯科附近的蘇里馬納村。他的父親米蓋爾˙孔多爾坎基是家鄉附近三個村的印第安人酋長,並且被封為奥羅佩薩侯 爵,這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在位時授予印迦皇帝的稱號◦
一七五○年,年僅十二歲的何塞˙加夫列爾˙孔多爾坎基繼承了父親的酋長職位。爲了表示自己是印第安人,他拒絕接受奧羅佩佩薩侯爵的爵位,還放棄了過去接受的正統耶穌會教義,以及西班牙國王給予的財富和榮譽。他從小目睹了西班牙殖民官吏對印第安人貪得無厭的搜刮勒索。起初,他希望西班牙官員的請願來改善秘魯印第安人的生活狀況,但西班牙人不予理睬。
一七○八年十一月四日,他捉住並處死了一名劣跡昭彰的西班牙督察,接者自稱「圖帕克˙阿馬魯二世」,以「不獨立,毋寧死」為號召口號,領導了一場聲浩大的印第安人起義,提出了廢勞役、免賦稅和恢復印迦帝國等主張,得到了廣大的印第安部落的支持。幾個月內起義軍竟多達七、八萬人,他們向披靡,很快攻佔了秘魯南部和玻利維亞的大片地區,以及阿根廷和智利的部分地區,大大動摇了西班牙人的殖民統治。
遺憾的是孔多爾坎基是一位優柔寡斷的指揮官,而且在戰爭中不分青紅皂白地屠殺白人,就連梅斯蒂索人(Mestizos),也就是有西班牙人血統和印第安人血統的混血兒,也不能倖免。結果失去了許多早期的支持者。再加上這支起義軍武器簡陋,缺乏訓練和嚴密組織,所以在一七八一年四月的卡庫皮戰役中,被一萬七千名西班牙士兵徹底擊潰。孔多爾坎基和家人被西班牙殖民軍俘獲,目睹妻兒慘遭殺戮後,自己也被剁去四肢處死。儘管如此,孔多爾坎基所領導規模宏大的起義揭開了拉美獨立戰爭的序幕,他本人也被後人視爲南美獨立運動的先驅,他的名字激發了秘魯人民為爭取獨立和自由而鬥爭,二十世紀紀冕期的革命者以他作為起義的象徵。
一七八一年何塞˙巴基哈諾˙卡里略(Jose Baquijano Carillo)被西班牙國王委 任為秘魯法官,他從歐洲帶回一大批被西班牙當局和教會宣布爲禁書的法國百科全書派著作,並在秘魯知識界散布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霍爾巴赫、狄德羅、貝勒和馮湯內盧等人的著作,使歐洲啟蒙主義思想得以在秘魯流傳。
同年八月二十七日,他在歡迎新任總督阿古斯丁˙豪雷吉(Agustin Junregui)的演說中,尖銳地批評西班牙人對印第安人的不公正待遇。他說西班牙人的野蠻行為給印第安人帶來了飢餓、荒涼、死亡與其他的災難。他慷概激昴地描述本地居民所遭受的苦難,幾乎讓人認為最近的起義是正當的。他還告誡新任總督,政治權力來自人民,統治者總得在被統治者的同意下進行統治。這顯然是對王權的挑戰。
一七八三年,秘魯殖民當局下令查封和没收所有巴基哈諾歡迎總督的演説抄本。同年,巴基哈諾試圖經以實驗爲基礎的現代科學,來改革聖馬科斯大學的課程。但他在競選這所大學校長的過程中,被一位傳統的經院哲學衛道士阿塞˙米格爾˙比利亞爾塔所擊敗。
一七八五年,新任總督特奥羅克羅˙德˙克羅伊斯(Teodoro de Croix )下令査封和燒毁已被宣布爲禁書的歐洲啟蒙主義思潮的圖書,並勒令禁止巴基哈諾在聖 馬科斯大學講授牛頓力學和自然法哲學。同年,羅德里格斯˙德˙門多薩被任命為聖卡洛斯學校的校長,他對洛克˙笛卡爾、孔迪拉克和伏爾泰等歐洲進步思想家的哲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他確信國家權力並非起源於上帝的意志,而 盧梭所主張的起源於社會契約。他還著手徹底修改聖卡洛斯學校的課程,並向學生講授自然法則,灌輸人民主權、人的自然和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從而影響了一代知識分子的觀念。
一八一〇年,由於西班牙本土被拿破嵛佔領,整個新大陸上的西班牙殖民地人民,都乘機先後起來作爭取獨立的奮鬥。一八一二年,西班牙憲法頒布了保證個人權利和言論自由的公平條款。但是,秘魯山區的殖民官吏卻未能履行這項條款,而且還宣布重新開始徵收印第安人的貢税,從而引起印第安人的強烈不滿。
一八一四年八月,馬特奥˙加西亞˙普馬卡瓦(Metero Gar Cia Pumacahua)在庫斯科地區領導了一場大規模的反殖民統治武戰爭。他當時已經六十多歲,是一名印第安酋長,同時也是庫斯科王室法庭的主席。同年十一月,起義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教士伊爾德軍索˙穆涅卡斯(IIdefonso Munecas)率領向拉巴斯進軍;另一路由普馬卡瓦率領向安地斯山的重要交通中心瓦曼加進軍,並控制了阿雷基帕城。翌年三月,秘魯總督阿瓦斯卡爾派來一支大軍,鎮壓了這支用棍棒和草叉武裝起來的五千人起義軍。同月十二日,普馬卡瓦被處死。
脫離西班牙而獨立
一八二〇年九月,何塞˙德˙聖馬丁 ( Jose de San Martin )在利瑪以南約一百六十公里皮斯科海岸登陸,他認爲秘魯應該是一個由君主來統治有秩序的等級社會,這位君主應該西班牙王室成員,並與西班牙結盟。他這個保守主義的政治主張得到秘魯上流社會的廣泛支持。翌年七月,西班牙殖民軍撤出利瑪,聖馬丁的軍隊兵不血刃地佔領了這個城市。同月二十七日,聖馬丁在利瑪宣布秘魯獨立,並在秘魯著名人士的集會上接受了「護國公」(EI protector)的稱號。
聖馬丁佔領利瑪後,未能收復全秘魯,境內還有許多西班牙殖民軍。此外,國內的一些知識分子也反對君主政體,要求採共和制。一八二二年七月,聖馬丁乘船北上瓜亞基爾與南美收復者西蒙˙玻利瓦爾(Simon Bolivar )商談,勸説他出兵秘魯,並徹底擊垮秘魯境內的西班牙殖民軍,但玻利瓦爾主張秘魯應採共和政體,而聖馬丁卻主張採君主政體。此外,聖馬丁還希望將基多併入秘魯,而玻利瓦爾卻認爲基多應當和委內瑞拉及哥倫比亞合併,組成大哥倫比亞共和國。最後,雙方的會談没有取得一致的結果。
聖馬丁開始意識到只有自己退出政治舞台,波利瓦爾才會出兵秘魯擊敗西班牙殖民軍,使秘魯真正獲得獨立。同年九月二十日,聖馬丁毅然辭去護國公的職務,將權力移交給議會的三人執政委員會,自己則與女兒一起去歐洲,在布魯塞爾、巴黎和濱海布:洛涅等地,以度餘生。
同年九月底,秘魯議會通過了第一部憲法,規定統治秘魯的最高權力機關是議會,由議會選出的總統不能創制或否決議會通過的任何一項立法,總統只能是立法機關意志的忠實執行者。 翌年二月是秘魯考迪羅主義的開端,軍人集團要求國民議會解放三人執政委員看,將權力移交給何塞˙德˙拉˙里瓦˙阿圭羅(Jose de la Rova Aguero),他是 從一八一〇年以來促進獨立事業的少數人之一,曾被保皇黨放逐,後來回到秘魯並升任愛國派軍隊的上校,他被軍人集國視爲一位能夠更有效地對西班牙殖民軍進行抗爭的人。翌月,秘魯議會屈服在壓力下,承認里瓦˙阿圭羅爲最高行政首腦。這樣一來,在共和制的,秘魯就出現了第一次反對既定政府的軍人政變。
同年六月,西班牙殖民軍重新佔領了利瑪,里瓦•阿圭羅和議會全體議員被迫逃往卡亞俄。里瓦•阿圭羅爲 了一件小事情和議會吵翻,於是北上特魯希略 ,只有少數議員跟隨著他,大多數議員則留在卡亞俄。幾天後,西蒙•玻利瓦爾派委內瑞拉傑出將領安東尼何塞•德•蘇克雷(Antonio Jose de Sucre)來援助秘魯的反殖民戰爭。里瓦•阿圭羅試圖從特魯希略的大本營來行使總統的權力,但蘇克雷將軍認爲他已經不適合再擔任總統職務。
一八二三年七月,蘇克雷將軍收復了首都利瑪,並宣布布托雷•塔格萊侯爵爲秘科新總統,秘魯國會議會也批准了這項任命。但里瓦•阿圭羅在特魯希略聲稱他才是合法的總統。
此外,秘魯境內還有一萬五千多名西班牙殖民軍,蘇克雷將軍的部隊無力擊敗他們,所以他竭力勸導利瑪的議會出面去請玻利瓦爾親率大軍收復全秘魯後,會把秘魯併入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但當他們看到西班牙殖民軍日益壯大後,又改變了原來看法,派桑切斯•卡里翁和奥爾梅多等兩名議員前往瓜亞基爾,請求玻利瓦爾出兵秘魯。同年九月一日,玻利瓦爾抵達卡亞俄,托雷•塔格萊總統便將政治獨裁權和軍事指揮權援予玻利瓦爾。可是,里瓦•阿圭羅特魯希略仍然聲稱自己是合法總統,並派拉弗恩 特(La Puente)去利瑪,試圖與玻利瓦爾達成某種協議,不料拉弗恩特到利瑪後,轉而效忠玻利瓦爾。所以,拉弗恩特回到特魯希略後,便於同年十一月二 十五日晚發動政變,推翻了里瓦˙阿圭羅,接著又把他流放異地。
一八二四年初,玻利瓦爾從利瑪出發,來到特魯希略,把以前由里瓦˙阿圭羅指揮的軍隊改編到他的軍隊裡,並在此地等待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派來的援軍。同年三月一日,玻利瓦爾任命桑切斯˙卡里翁爲首席部長,把一切政府職權集中在他一人之手,玻利瓦爾則專心訓練軍隊。
同年四月,玻利瓦爾取道東南方進入內地安德斯山區,在山區和另外三支隊伍會合,一支是由蘇克雷將軍在內地訓練的軍隊,另一支娃由何塞˙德˙拉馬一 爾(Jose de LaMar )將舉所領導的步兵部隊,還有一支是由拉巴斯的安德科斯˙聖克魯斯(Andrus Santa Cruz )將軍指揮的南方軍。同年八月,他們在胡寧平原與西班牙殖民軍展開激戰,雖然他們在人數上只有九千人,西班牙殖民軍有一萬六千多人,但玻利瓦爾只用了四十五分鐘就打敗了敵人,使西班牙殖民軍從此一蹶不振。
同年十二月七日,玻利瓦爾回師利瑪,趕走了幾個月前又暫時佔領利瑪的西班牙殖民軍,迫使他們退守卡亞俄的雷亞爾費利佩城堡。
同月九日,蘇克雷將軍五千七百多名大哥倫比亞和秘魯的士兵,在南方的阿亞庫喬(Ayacucho)地區,一舉擊潰了西班牙殖民軍主力九千多名,俘獲了西班牙駐秘魯末任總督迫使西班牙殖民軍撤出秘魯,收復了秘魯全境。西班牙在秘魯的殖民統治到此宣告結束。
一八二五年,秘魯議會決定在一年內不召開會議,以確保玻利瓦爾能繼續行使獨裁權力。同年,玻利瓦爾挑選了拉馬爾˙桑切斯˙卡里翁和伊波利托˙烏努(Hipolito Unanue)等組成三人政府委員會,協助他管理這個國家。玻利瓦爾在政府委員會的合作下,建立了秘魯的第一個最高法院,任命曼努埃爾˙,洛倫索˙德˙比道雷爲最高法院院長。
同年六月二日,回鄉村作短期休養,桑切斯˙卡里翁˙騎馬時因心臟病發逝世。秘魯人卻四處造謡説桑切斯˙卡里翁是被玻利瓦爾派人毒死的。這説明秘魯人已經對這位外國的統治者開始反感。一八二六年初議會復會時,一些自由主義派議員開始反對玻利瓦爾強迫秘魯加入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的企圖,並聲稱他們自己是秘魯獨立的捍衛者。
儘管玻利瓦爾認爲君主政體對於穫得自由新的拉丁美洲各共和國來説是行不通的,然而他確信實行真正民主政體的時機和條件還没成熟。
因此,他希望維持一種介於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間的獨特政體。一八二六年十二月,秘魯議會在玻利瓦爾的壓力下,通過一部新憲法。玻利瓦爾希望這一部憲法成爲他終身統治秘魯、玻利維亞和哥倫比亞等國的工具。
這部政治憲章最突出的特徵之一,就是一項關於監督院的規定,終身制的監督官要復審議會所通過的法律,並解決政府立法與行政部門間的爭端,所以有很大的權力。這部憲法的獨裁主義傾向引起了秘魯知識界的廣泛不滿。盧納•皮薩羅試圖利用議會迫使玻利瓦爾引退。另外,哥倫比亞國內局勢動蕩,所以玻利瓦爾任命上秘魯、也就是現在玻利維亞的將軍聖克魯斯為秘魯臨時總統兼陸海軍總司令,自己則匆匆趕回哥倫亞。
一八二七年六月四日,秘魯議會通過投票的方式,任命厄瓜多爾將軍何塞˙德˙拉馬爾爲新總統。翌年,議會通過新憲法,使議會成爲立法機構,權力大增。翌年,在自由派議員的鼓動下,拉馬爾率軍北上,對哥倫比亞宣軌。阿古斯丁˙加馬拉(Agustin Gamarra)將軍末經秘魯政府授權就私自出兵入侵玻利維 亞,而拉弗恩特將軍則進軍利瑪,企圖推翻政府,發動政變。
一八二九年二月,拉馬爾在波特德塔爾基戰役中被蘇克雷指揮的哥倫比亞軍隊擊敗。加馬拉認爲拉馬爾戰敗正是他政變的好時機,於是他派胡安˙包蒂斯塔˙埃萊斯普魯(Juan Bautista Elespuru )前往利瑪,實際上是派他去和先已到達的拉弗恩特商量政變事宜。同年六月四日,拉弗恩特與埃萊斯普魯發動軍事政變,解除了副總統曼努埃爾˙薩拉薩爾的職務。同月七日,加馬拉在北方逮捕 了拉馬爾總統,並將他流放到中美洲。
一八二九年八月三十一日,秘魯議會被迫提名加馬拉爲臨時總統,拉弗恩特爲副總統。
一八三一年八月,秘魯與玻利維亞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一八三三年十二月,加馬拉總統任期屆滿,而憲法又規定不能連任,所以他向議會施加壓力,提名佩德羅˙巴勃羅˙貝穆德斯(IPedro Pablo Bermudez )將軍爲總統候選人。但議會要尋找一名能被議會所控制的人擔任總統,結果路易斯˙何塞˙德˙奥爾維戈索(Luis Josede Orbegoso )將軍被議會推選爲總統此人長得英俊漂亮,外表雖然看上去很傲慢,但性情温和,善於與女人打交道,而且在獨立戰爭時也立有戰功 翌年二月,加馬拉再次發動政變,把奥爾維戈索趕下台,用武力扶植貝穆德斯上台。這一舉動激怒了秘魯的普通老百姓,他們自發地起來保衛按憲法選出的奥爾維戈索,並把貝穆德斯趕出利瑪城。
儘管貝穆德斯遭到廣泛的反對,但他擁有軍事上的優勢。一八三四年四月五日,聖羅曼(San Roman )將軍率領擁護貝穆德斯的軍隊與多明戈˙涅托將軍率領擁護奥爾維戈索的軍隊在坎加略激戰,在戰鬥的緊要關頭,聖羅曼認爲涅托快要打敗他的軍隊,所以從戰場上逃跑,但有趣的是他的軍隊最終獲勝。由於聖羅曼逃跑得太快,以致未能及時返回隨軍進入阿雷基帕。
雖然奥爾維戈索遭到暫時的軍事挫折,但反貝穆德斯的群眾運動已經擴及到國內各主要城鎮。參加政變的將領已第一次面臨著人民強有力的反對,有些人開始倒戈。同月二十三日,參加政變的何塞˙魯非偌˙埃切尼克(Jose Rufino Echenique)將軍,把自己的軍隊交給奥爾維戈索。幾天後,在坎加略打勝戰的聖 羅曼軍隊中,有許多士兵紛紛跑到涅托的軍隊裡去,這使奥爾維戈索得以重新掌握總統的權力,而貝穆德斯、加馬拉和聖羅曼等人則被流放異國,永遠禁止他們返回秘魯,違者處死。
一八三四年,比道雷議員在新憲法制訂會議上強調軍人没有資格行使政權,文官應當有對軍隊的控制權,最後迫使軍隊脱離政治。因此,這部新憲法賦予議會以規定武裝部隊、的數量與構成的權力,並建立一個由議員組成的最高軍事參議院作爲確定文官控制軍隊的進一步手段。憲法還規定,除了缺員之外不得任命額外的軍官,並規定軍人的升級要以戰場上的卓越功績爲唯一依據。另外還成立了國務員會,以便在議會休會時監督與限制總統。缺乏足夠財產的公民被剝奪了選舉權。
與玻利維亞合併
加馬拉流亡玻利維亞後,與玻利維亞總統聖克魯斯達成協議,由他率兵佔領庫斯科,然後從那裡宣布反對奥爾維戈索政府,並支持建立以聖克魯斯爲首的秘魯玻利維亞聯邦。一八三五年二月,加馬拉成功地佔領了庫斯科,但同時利瑪也發生了軍事政變,費利佩˙聖地亞哥˙薩拉維里(Felipe Santiago Salaverry )將軍推翻了自由主義者所支持的奥爾維戈索政府。此時,聖克魯斯轉而支持奥爾維戈索,條件是奥爾維戈索復職後必須使秘魯和玻利維亞結成聯邦制阈家。面對這種局勢,加馬拉將軍在庫斯科會見了薩拉維里的密使費利佩˙帕爾多(Felipe Pardo),承認薩拉維里爲秘魯總統,並結盟共同對抗聖克魯斯和奥爾維戈索。
同年六月,聖克魯斯佔領了庫斯科,加馬拉戰敗被俘,聖克魯斯看在這位昔日盟友的面子上才 放他一條生路,把他流放到智利。翌年二月,聖克魯斯一舉擊敗薩拉維里,將他就地處決。
同年三月,秘魯、玻利維亞聯邦正式成立,這個聯邦由三個國家組成,一個是以利瑪爲首都的北秘魯,由奥爾維戈索任總統;另一個是以阿雷基帕爲首都的南秘魯,由埃雷拉將軍任總統;還有一個是以拉巴斯爲首都的玻利維亞,由貝拉斯科任總統。聖克魯斯則擔任護國主,總攬三國大權,而且這一職位是終身世襲的。英國、法國和美國等相繼承認這個新國家,但鄰國卻害怕和反對這個強大的聯邦。
一八三六年五月,智利的獨裁者波塔萊斯(Portales)派曼努埃爾˙布蘭科˙恩卡拉達(Manuel Blanco Enclada)海軍上將帶領一支遠征軍入侵南秘魯,結果被聖克魯斯擊敗,智利國內也有不少人反對這場戰爭,反戰派在瓦爾帕萊索附近刺殺了波塔萊斯。翌年,聖克魯斯的軍隊又擊敗了企圖推翻他的阿根廷軍隊。
一八三八年智利政府又組織了一支遠征軍,由曼努埃爾˙布爾內斯(Manuel Bulnes )將軍指揮,再度入侵秘魯。許多反對聖克魯斯的秘魯人,如加馬拉和拉弗恩特等都在布爾內斯的遠征軍中擔任重要職務。同年八月,智利遠征軍攻克了利瑪。翌年一月二十日,雙方的主力部隊在利瑪北部安卡什地區的永蓋伊城 展開一場大決戰。
聖克魯斯的聯邦軍在戰役初期佔了上風,一舉擊潰敵方騎兵縱隊,布爾內斯在喪氣之下令騎兵退卻,並打算把遠征軍撤退到皮烏納。但是,布爾內斯手下的一名秘魯將領拉蒙˙卡斯蒂利亞(Ramon Castilla)卻觀察到聖克魯斯軍隊正在重新布陣,防線鬆散,於是他抓住利機動反攻,最終戰勝了聯邦軍隊。聖克魯斯則僥悻從戰場上逃脱流亡厄瓜多爾,秘魯利維亞聯邦也迅即瓦解。
一八三九年二月,加馬拉再次當選爲秘魯總統,取名「復辟者」的稱號。永蓋伊戰役中的功臣卡斯蒂利亞被任命爲財政部長。次年,秘魯與英國的一家輪船公司達成協議,由英國人負責經營秘魯西海岸的沿岸船運業。當時秘魯人從未見過蒸汽船,所以當第一艘輪船「秘魯號」出現在奇爾卡面時,輪船上冒出的滾滾黑煙使一位秘魯地方官大爲驚慌,連忙派十幾條小船前去滅火,可是令他百思不解的是他所提供的救援卻遭到英國人的拒絕。於是,他在次日給上司的一份報告中寫道,他看到了一艘被黑煙所籠罩奇怪的船漸漸駛向遠方,最後被完全燒燬。
一八四一年初,比萬科在庫斯科起兵反抗加馬拉政府的統治,但他很快就被拉蒙˙卡斯蒂利亞率領的政府軍擊敗,不得不流亡到玻利維亞。
同年六月,玻利維亞發生軍事政變,趕走了總統何塞˙巴利維安(Jose Ballivian),請在厄瓜多爾流亡的聖克魯斯回國就任總統。秘魯國務委員會認爲聖克魯斯上台後一定會進攻秘魯,於是決定先發制人,授權加馬拉總統對玻利維亞宣戰,而加馬拉也一直夢想著能在他的獨裁統治下重新建立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秘魯-玻利維亞聯邦,但等他率兵到邊界時,玻利維亞的軍人政變已經失敗˙何塞˙巴利維安重新掌權,可是加馬拉卻無意抑制自己的奢望,依然按原計劃入侵玻利維亞。
同年十一月十八日,雙方在因加維地區展開激戰,就在戰鬥最緊要的關頭,聖羅曼再次臨陣逃跑,結果秘魯軍隊一潰千里。不但如此,秘魯總統加馬拉也在這次戰役中陣亡。次年六月,兩國簽訂和約。
加馬拉戰死後,秘魯出現了無政府狀態,軍事政變經常發生,總統任期短的只有十幾天,長的也不過幾個月,直至一八四三年初,流亡玻利維亞的比萬科回國出任總統後,局勢才穩定下來。
比萬科不但是一位軍事將領,而且還是一位博覽群書的飽學之士,他的行囊中總是帶著一些西班牙古典作家的文集。他還喜歡别出心裁,例如他出征的時候,喜歡穿一件深紅色的長披風、一件貂皮短斗篷和一頂插有巨羽毛的捲毛帽。他在政治上實行獨裁統治,委任自己的親信組成國務委員會,不召開議會,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頒布法律,還用暴力清除異己份子,而且經常扣發政府雇員的薪金和養老金。
一八四四年初,多明戈˙涅托將軍和拉蒙˙卡斯蒂利亞將軍在南方起兵反對比萬科政府,他們稱自己的軍隊爲護法軍,爲保衛憲法而戰。比萬科率領大軍南下應戰,一位自稱信仰自由主義的富裕地主多明戈˙埃利亞斯(Domingo Elias)在利瑪起而宣布反對比萬科,並得到守城部隊的響應。同年二月,多明戈˙涅托病逝於庫斯科,拉蒙˙卡斯蒂利亞成爲護法軍最高統帥。同年七月二十二日,護法軍在卡爾門阿爾托戰役中徹底擊敗比萬科的軍隊,比萬科在戰場上僥倖逃脱,流亡國外。
一八四五年四月,卡斯蒂利亞當選爲秘魯總統,他的父親是西班牙人,母親是印第安人 。身爲一個混血兒,他通常被看作是秘魯民族賴以興起的種族融合的象徵。他認爲軍隊不是暴政的工具,應當是國內外和平的維護者和憲法的忠誠捍衛者。
同年十月二十一日,他制定了秘魯歷史上的第一份國家預算。一八四八年,秘魯建立了總會計局,下設普通統計委員會,負责提供人口、統計、農業、礦業、工業和商業等精確資料。一八五一年四月五日,從利馬至卡亞俄的鐵路正式通車,秘魯成爲築有鐵路的第一個拉丁美洲外。此外,還修建了公路、橋樑、橋樑、渡槽和教堂。
卡斯蒂利亞也非常重視教育事業,興辦了師範學校、工藝學校、小學和中學等,還設立了政府獎學金,在貝利亞維斯塔辦了一所軍事學校,還派遣海軍軍官赴歐洲留學。
由於在秘魯發現了儲量豐富的鳥糞層和硝石,使這個國家得以利用這些 資源出口賺取外匯,不但清償了外債,而且也使國民經濟有很大發展。
一八五一年,卡斯蒂利亞的總統任期屆滿。同年三月三十一日,議會宣布何塞˙魯菲諾•埃切尼克(Jose Rufono Echenique)爲新總統,他原任副總統兼國務委員會席,上委任胡安˙克里索斯托莫˙托里科(Juan Crisostom Torrico )爲陸軍部長,使許多秘魯人感到恐慌,因爲此人臭名遠播。
埃切尼克還挑選巴托洛梅˙埃雷拉爲私人顧問,這個人極力主張把秘魯變成神權政體。埃切尼克治國無方,國庫空虚,債台高築,貪污現象嚴重,陸軍部長托里科貪了四百萬索爾。
他的統治引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一八五四年二月,阿雷基帕暴發反政府起義。同年四月,卡斯蒂利亞秘密地離開喬里略斯,乘坐一艘智利商船沿海南下至阿提科,從那裡前往阿雷基帕,成爲起義軍首領。同年六月,起義軍擊敗了前來鎮壓的政府軍。七月,卡斯蒂利亞頒布了廢除黑奴制和印第安人的人頭税法令,許多印第安人和黑人加入起義隊伍的行列,使革命力量大爲增強。
一八五五年一月五日,起義軍在利瑪郊外的拉帕爾馬潰擊了由陸軍部長托里科率領的政府軍,托里科到美國駐利瑪公使館請求避難,後流亡歐洲。埃切尼克也匆忙逃往巴拿馬,後流亡美國。
同年二月,秘魯舉行歷史上第一次直接選舉國會議員,所有支持過埃切尼克的人都被剝奪了選舉權。同年五月,卡斯蒂利亞被議會任命爲新總統。
一八五六年,議會頒布了一部新憲法,禁止國教替教會收税,教會與軍隊對於捲入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教士與士兵、私設的法庭審判權予以廢除。總統的權力已被限制,議會有權對內閣成員進行彈劾與撤換,憲法還賦予議會對軍人升級的控制權,從而進一步削弱了總統的地位。卡斯蒂利亞對於限制總統對武裝部隊的控制權極爲不滿,他斷言完全實現這部憲法就會導致公眾的騒亂,並敦促議會修改憲法中的某些條款,但議會無視卡斯蒂利亞的警告。於是,卡斯蒂利亞所預言的騷亂 不久就發生了。
同年十月三十一日,阿雷基帕發生暴亂,反對卡斯蒂利亞和新憲法。暴亂的指揮者是剛從智利流亡回國的比萬科,許多海軍官兵也宣布反對合法政府,這使比萬科掌握了制海權,他用軍艦將許多士兵運到特魯希略,準備進軍利瑪。
卡斯蒂利亞利用他所控制唯一的一艘戰艦,運載他的士兵,很快就出現在特魯希略,這使比萬科大吃一驚,他避免跟卡斯蒂利亞交戰,又把士兵趕上裝備精良的艦隊開往卡亞俄,企圖攻佔利瑪。但是,他的軍隊未能攻克卡亞俄,只好沿海岸繼續南行,等部隊登陸後再行軍,返回阿雷基帕,結果遭到卡斯蒂利亞軍隊的圍攻。
一八五八年三月六日,比萬科被迫投降,再次被流放到智利。
一八五九年,卡斯蒂利亞強行解散了難以駕馭的議會,然後又操縱選舉組成了 一個温順的議會。翌年議會對憲法進行修改,總統任期由六年減至四年,而且不得連選連任。憲法授予總統的權力是恢復了總統對軍隊的控制權、禁止徵收雜税,承認天主教會爲唯一的教會、取締了軍隊的審判權。這部憲法一直實行到一九二〇年爲止。
一八六二年十月,卡斯蒂利亞的總統任期屆滿,聖羅曼當選爲總統。隨著卡斯蒂利亞獨裁統治的結束,秘魯再度陷入長達二十年之久的動亂。
翌年四月三日,聖羅曼病逝,胡安˙安東尼奥˙佩塞特(Juan Antonio Pezet )接任總統的職務。
同年八月,兩名西班牙移、民在一次農場械鬥事件中被殺,西班牙政府向秘魯政府提出措辭強硬的抗議,要求支付大筆賠償金。一八六四年四月十四日,西班牙以這事件爲藉口,派海軍遠征軍佔領了卡亞俄以南約一百六十公里處的欽查群島。
這不但是對秘魯主權的挑戰,而且使秘魯經濟受到沈重打擊,因爲這個群島是秘魯最主要的鳥糞產區。南美國家認為這是西班牙企劃重新控制南美洲大陸的第一步,因而齊心協力對抗西班牙,再加上美國也反對西班牙的侵略行徑,所以西班牙被迫於次年一月與秘魯簽訂了「比萬科帕雷哈條約」規定西班牙從欽查群島撤軍,秘魯應付三百萬比索的賠償費。
卡斯蒂亞強烈譴責這個不平等條約,計劃領導一次反對佩塞特政府的革命。同年二月初,他在國家宮與佩塞特相互指責,佩塞特一怒之下將他逮捕,並流放國外。
同月二十八日,馬里亞諾˙伊格拉西奥˙普拉多(Mariano Ignacio Prado )在阿雷基帕領導反政府暴動。同年十一月,普拉的軍隊佔領了利瑪,他自行任總統的職務,佩塞特被流放國外。比萬科帕雷哈條約隨之被秘魯單方面宣布作廢,於是西班牙政府便於次年一月對秘魯宣戰,一支強大的西班牙艦隊封鎖了秘魯的海岸。同年五月二日,秘魯軍隊英勇擊退了西班牙人對卡亞俄的進攻。一周後,西班牙艦隊解除了對秘魯海岸的封鎖,撤退回國。 一八六七年二月,自由派議員在大選中獲勝,他們又提出一部欠考慮、類似一八五六年的憲法,剝奪了總統的許多傳統特權,並賦予各省省長更廣泛的權力,削弱了中央集權制。這部憲法還進一步削弱了軍官對士兵的絕對管制權,如果上級下達的軍事命令違背憲法與民法的精神,土兵有權不服從命令。這部憲法頒佈引起各界的不滿。次月,阿亞庫喬和萬卡維利爆發了反政府起義。特魯希略、塞羅德帕斯和塔克納也出現了動亂的現象。這時,流亡國外的卡斯蒂利亞從國外到故鄉塔拉帕卡,靜觀事態發展。
普拉多總統認爲卡斯蒂利亞可能成爲暴亂的首領,於是下令逮捕卡斯蒂利亞,並將他押往卡亞俄,但是押送卡斯蒂利亞那艘船的船長被這位赫赫有名的犯人所説服,因而違抗命令把這位前任總統送到瓦爾帕索。
同年五月十五日,卡斯蒂利亞在南秘魯被起義軍推選爲首領,率軍向利瑪進逼,途中他已經感到自己的死期將近,起義軍快到蒂維利切時,他騎在馬上喘著氣説:「天啊!再活一個月我就要使我的國家恢復安寧;不,只要再活幾天就可以了。」同月三十一日清晨,這位六十八歲的老將軍被部下扶下馬後不久就死了。他的遺體被送往阿里卡埋葬。此後,阿雷基帕、契克拉約、普諾和庫斯 科等城市都相繼起義,普拉多已經無力鎮壓起義,於一八六八年初辭去總統職務,革命軍很快佔領了利瑪,立即宣布一八六○年憲法繼續有效。同年七月二十日,卡斯蒂利亞遺體從阿里卡運回利瑪,舉行了盛的葬禮。
一八六八年八月,何塞˙巴爾塔(Jose Balta)上校當選爲總統,他原是一位出身卑賤的軍人,以處事嚴厲而聞名。他是在契克拉約城領導過反對普拉多總統和自由主義憲法的北秘魯反對派。他的政治態度傾向於保守主義。有一次,一位新聞記者在文章道必須「給政府安上刹車」,這使巴爾塔大發雷霆,在他看來刹車就意味著套在牲口嘴上使之停止前進的嚼子,所以他下令把這位記者抓來親 自把一個馬嚼子套在這位倒霉記者的嘴上。另一次他又強迫一位新聞記者當著他的面,把一篇發表在報紙上的反政府社論嚼碎並吞下去。
一八七一年七月,巴爾塔在一次內閣會議上,因意見分歧,一怒之下抓起椅子打傷了與他爭論的財政部長彼羅拉;事後彼羅拉毅然辭職。此後,巴爾塔更加輕率地向法國借外債,在他的總統任期結束時,秘魯的外債總額高達四千九百萬英鎊。
翌年五月,文官主義黨總統候選人曼努爾˙帕爾多(Manuel Pardo)被選舉團推選爲下一屆總統,但他要到八月份才能正式宣誓就職。他是秘魯獨立派的第一位文官總統,在此之前的歷屆總統都是軍人,所以他的當選遭到軍人集圑的反對,他們策劃革除這位文官總統。
同年七月二十二日,陸軍部長托馬斯˙古鐵雷斯(Toma Gutierrez)在他兩位兄弟西爾維斯持雷(Silvestre)和馬塞利亞諾(Mareceliano )的支持下,在利瑪發動軍事政變,逮捕並監禁了即將離任的總統巴爾塔,並宣布古鐵雷斯爲臨時總統。帕爾多僥幸逃出利瑪,在海上被米格爾˙格勞(Miguel Grcau)所指揮的瓦斯卡爾號戰艦所—搭救。與此同時,利瑪市民也紛紛拿起武器與政變的軍隊交戰,利瑪的街道變成了戰場。這時卡亞俄的老百姓也起義了,西爾維斯特雷趕到火車站,打算前往卡亞俄稳定局勢,但他一到火車站就被憤怒的群眾所殺。
古鐵雷斯眼看政變就要失敗,就下令扼殺關在獄市的巴爾塔總統,但他未能逃出利瑪,憤怒的群眾抓住他後,挖出他的心臟,然後把他的裸屍高高地掛在市中心廣場教堂的一個塔樓上,另一個塔樓上則吊著西爾維斯特雷的裸屍,接著市民們又斬去這兩具屍體的頭顱。當這兩具無頭屍體落地時,就放在一口大缸裡焚燒。古鐵雷斯的另一位兄弟馬塞利亞諾雖然逃出了利瑪,但他在郊區又被 人活捉並處決,他的屍體很快也被投入市中心廣場上的那口大缸裡焚燒。
一八七二年八月,帕爾多在民眾的擁護下正式就任總統。由於他的前任治國無方,借了一大筆外債,使國家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所以他向議會提出限制開支和徵收新税的政策,他認爲秘魯的財政困難不能通過額外的貸款來解決,只能大力發展民族經濟。帕爾多對教育事業非常重視,建立了免費初等教育普及制度。他覺得只有普及初等教育,才能使每個秘魯公民學會保護個人尊嚴。他認爲如果人民始終處於愚昧狀態中,秘魯就決不可能擺脱落後的狀態。帕爾多還很重視高等教育,在利瑪創辦了一所女子師範學校、一所實用農業學校、一所工藝學校和一所土木採礦工程學校,還在卡哈馬卡、胡寧和庫斯科等城市各辦一所師範學校。爲了加速國民經濟的發展,他批准由美國人承包穿越安地斯山脈的鐵鉻工程。
爲了把更多的資金用於經濟建設,帕爾多把常備軍裁減了百分之七十五,只剩下兩千五百人。他還以資金缺乏爲藉口,撕毁了向一家英國海軍工廠購買兩艘戰艦的合同。他的裁軍政策引起了軍人集圑的強烈不滿。
一八七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帕爾多在利瑪的街道上行走時,一個名叫胡安•博薩的陸軍上尉,一邊高喊:「宗教萬歲,處死帕爾多」。一邊掏出手槍向帕多開槍,幸好没有擊中,帕甭多才得以逃生。
幾天後,年邁的陰謀家比萬科在萬卡約、坎塔、阿亞庫喬和阿雷基帕等地策動叛亂,但都被帕爾多鎮壓下去,帕爾多終於確信,只有軍人才能在下屆總統任期內使國內局勢得以穩定,於是文官主義黨就推選普拉多將軍爲下屆總統候選人。
一八七六年八月,普拉多正式就任總統。一八七八年九月,前總統帕爾多當選爲參議員。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帕爾多在議會上發表演講,指出秘魯有遭到智利進攻的危險。次日,當他走進參議會廳時,被人槍殺。刺客是一個名叫梅爾喬•蒙托亞的軍士,他因這位前總統的軍事政策使他不能升爲軍官,而懷恨在心,下此毒手。
曾捲入太平洋戰爭
一八七九年初,玻利維亞的大部分硝石礦都掌握在智利投資者手中,玻利維亞政府爲了增加收入,於是提高了硝石出口税,但智利投資者拒絕交納所增加的税額。玻利維亞政府下令没收了智利投資者在安托法加斯塔開辦的峭石礦場。智利政府便派遣一支水陸兩棲部隊佔領了安托法加斯塔,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
秘魯和玻利維利於一八七三年簽訂有同盟條約,應該立即參戰。但秘魯不願意捲入戰爭,派了一個外交使節團前往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希望經由和平談論解決問題,遭到智利拒絶。同年四月三日,智利正式對秘魯宣戰。同年五月二十一日,秘魯海軍在伊基克海戰中失利,最新的戰艦獨立號也被擊沉。但是,在此後的十幾天裡米格爾˙格勞艦長所指揮的瓦斯卡爾號戰艦,神出鬼没的襲擊了智利的商船隊,並炮轟安托法加斯塔。
六月初,瓦斯卡爾戰艦駛回卡亞俄港檢修,同年七月六日再度出海作戰,四天後突襲了伊基克港口的智利艦隊。後來,在安托法加斯塔俘擄了一艘智利護衛艦,並在查尼亞臘爾港和卡爾德拉港大肆破壞,摧毁了港口設施。九月初,再次用艦炮轟擊安托法加斯塔港,摧毁了敵方的海岸炮台。接著又成功地偷襲了智利瓦斯科、科金博和頓戈伊第港口。十月八日上午,智利海軍的五艘戰艦終於在安托法加斯塔以北約六十四公里的安加莫斯岬海域,包圍了瓦斯卡爾號戰艦,在持續兩個小時的海戰中,瓦斯卡爾號戰艦的指揮塔被敵艦擊中,米格爾˙格勞艦長後來副艦長當場被炸得粉身碎骨,埃利亞斯 •阿吉雷也中彈身亡。海軍上尉佩德羅˙加雷松繼續指揮戰艦英勇作戰,直至艦上官兵幾乎全部陣亡後,他才下令打開艙底閥門,將軍艦沉人海底,從此智利人完全掌握了制海權。
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智利軍隊進攻秘魯最重要的硝石產區塔拉帕卡(Tarapaca ),結果被秘魯守軍擊潰。但由於守軍彈藥即將耗盡,所以被迫撤到塔克納和阿里卡。十二月十八日,普拉多總統前往歐洲,謀求外國貸款以應付戰爭開支,但大多數利瑪市民卻認爲他們的總統是因怯懦而逃離祖國。同月二十一日,彼羅拉發動政變,自任爲總統,並宣布普拉多爲賣國賊。當普拉多到達歐洲時,因他已經失去了總統職務,西方銀行界都拒絶與他往來。
一八八〇年五月六日,弗朗西斯科˙博洛涅西上校在塔克納指揮秘魯軍隊英勇抵抗智利入侵,由於秘魯守軍得不到增援,最後戰敗,博洛涅西上艰也自殺身亡。
同年七月七日,智利軍隊攻克了阿里卡。同年十一月二十日,智利軍隊從皮斯科登陸,向利瑪挺進,彼羅拉總統忙在利瑪市郊的聖胡安建立保衛首都的第一道防線。一八八一年一月十三日,智利軍隊攻破聖胡安防線,次日佔領巴蘭科鎮,大肆搶劫和燒殺。彼羅拉總統又在米拉弗洛雷斯建立了一道新防線。同月十五日,智利軍隊又攻破了這道脆弱防線。兩天後,智利軍隊佔領了利瑪,彼羅拉帶領殘餘的秘魯軍隊撤到內地的阿亞庫喬市。
彼羅拉總統在內地繼續指揮抵抗戰爭,任命安德烈斯˙卡塞雷斯(Andres Caceres ) 爲中部戰區司令官,還任命利薩爾多˙蒙特羅(Lizardo Montero )爲北部戰區司令官。與此同時,智利軍隊把弗朗西斯科˙加西亞˙卡爾德隆扶植爲秘魯傀儡總統,議會也宣布彼羅拉任職期間所有的條例和法令一律無效。後來,卡爾德隆在美國國務卿詹姆斯,布萊恩和美國駐秘魯公使史蒂芬˙赫爾伯特的支持下,拒絕智利人要求割讓秘魯領土作爲結束戰爭的代價。
同年十一月,智利佔領軍逮捕了卡爾德隆,將他押往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同月,秘魯抵抗力量發生分裂,中部戰區司令官卡塞雷斯宣布自己是總統,北部戰區司令官蒙特羅在卡哈馬卡也自任為總統,并接管了阿雷基帕的幾千名秘魯軍隊。同月二十八日,彼羅拉在塔爾馬被迫宣布總統職位的一切權利。
一八八二年五月,原陸軍部長米格爾、伊格萊西亞斯(Miguel Iglesias),在智利佔 領軍的支持下自任秘魯總統,這樣一來,這個國家竟有三位總統。
一八八三年十月二十三日,伊格萊西亞斯在利瑪以北不遠的一個海濱城市安孔,與智利簽署了安孔條約,割讓塔拉帕卡省給智利,這個省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硝石礦區伊基克。此外,根據條約的規定,秘魯將塔克納省和阿里卡省交給智利管理十年,十年後再舉行公民投票,決定這兩省的最後歸屬問題。
一八八四年六月,卡塞雷斯承認安孔條約的效力。同年八月,智利軍隊撤出秘魯。同月二十七日,卡塞雷斯率軍攻打利瑪,伊格萊西亞斯打退了來犯者。一八八五年十二月,卡塞雷斯再度率軍到利瑪近郊,大批利瑪人加入他的軍隊。 伊格萊西亞斯終於明白他已失去民心,爲了避免再度流血,他宣布放棄總統職務並離開秘魯。一八八六年三月,卡塞雷斯在總統競選中獲勝。同年七月三日,卡塞雷斯正式就任總統。
由於戰爭耗費和硝石收入的喪失使秘魯經濟瀕於破產。一八八九年十月,秘魯政府與英國達成協議,由英國的秘魯債券持有者組成「秘魯公司」,代表債權人接管秘魯鐵路,期限爲六十六年,從而抵銷了秘魯欠英國的五千三百萬英鎊的債。此外。秘魯還將向債券持有人每人提供三百萬噸的鳥糞,秘魯政府還將在三十三年內償還八萬英鎊的債務。而英國政府則同意對秘魯鐵鉻進行投資,以便修護和延長各鐵路線,並向秘魯提供一筆六百萬英鎊的新貸款。
一八九〇年,文官主義黨人提名弗朗西斯科˙羅薩斯(Francisco Rossas)爲總統候選人,立憲黨人則迎合卡塞雷斯的意願,提名雷米希奥˙莫拉萊斯˙貝穆德斯(Remigio Morales Bermudez)爲總統候選人。同年四月五日,前總統彼羅拉因雇用打手破壞羅薩斯舉行的競選集會而被當局逮捕監禁。同月十三日,莫拉萊在大選勝。同年七月二十九日,莫拉茱斯正式就任總統。
一八九四年初,卡塞雷斯再度競選總統,文官主義黨則提名馬里亞諾˙尼古拉斯˙巴爾˙卡塞爾爲總統候選人,他在競選活動中攻擊卡塞爾斯是背信棄義和極端自私黷武主義的象徵。
同年四月一日,莫拉萊斯總統病逝,政局更加動亂。按照憲法規定,應由第一副總統佩德羅˙亞歷山德里諾˙索拉爾(Pedro Ale jandrino Solar)繼任總統,但軍人集圑發動政變,把索拉爾趕下台,將第二副總統胡斯蒂尼亞諾˙博爾戈尼奥扶植爲總統。同年五月,卡塞雷斯在軍人集圑的支持下再度當選爲總統。
同年十月,彼羅拉在欽査組織了一支反政府軍。翌年三月十七早晨,反政府軍在濃霧的掩護下攻入利瑪市中心,經過兩天兩夜的激戰,反政府軍終於佔領了這座城市,雙方傷亡慘重,利瑪的大街小巷裡横七豎八地躺著三千多具屍體。卡塞斯總統在得到可以安全出國的保證後,離開了國家宮,走過濺有鮮血的街道。九年前就在這些街道上人們曾狂熱地歡呼這位傳奇式的人物當選爲總統,要是他在他的第一次總統任期屆滿時就退出政治舞台,他會繼續受到國人的尊敬。
一八九五年七月,彼羅拉正式出任爲總統 ,此人喜歡打扮,有點像演員那樣常常有幾分矯揉做作。爲了隨時使自己保持一種令人佩服的直立姿勢,他經常穿一種很不舒服的長統靴。在他執政的四年內,他依靠新證實主義者創造的知識背景進行統治,並按照許多知識分子所提出的意見行事,主張政府需干預經濟事務和社會事務,還應當經由政府和私人企業的合作來促進工業的發展。在他的統治下,秘魯開始走上工業化的道路,國民經濟發展迅速,美國人在秘魯中部開採銅礦獲利豐厚,秘魯政府也可得一大筆銅礦出口税。
一八九三年,根據安孔條約的規定,塔克納和阿里卡兩省要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最後的歸屬權。當時這兩個省有大批智利移民,秘魯堅持只有這兩省的當地人才有投票權,而智利卻主張這兩省的所有居民都有投票權。由於兩國意見不一,公民投票遂被取消,兩省仍由智利管轄。
一八九六年,秘魯頒布一條新法律,產生了總統選舉圑,實行直接選舉總統的制度。一八九八年,秘魯議會通過了義務兵役法,規定所有十九歲至五十歲的男性公民都必須服短期的兵役,並禁止軍隊綁架山區的印第安人當兵。一八九九年九月,彼羅拉總統任期屆滿。在一次各黨派領袖出席的盛大國宴上,彼羅拉被授予金質勛章,以表彰他執政期間的卓越功績。一八九九年九月八日,洛佩斯德˙德˙羅馬拉(Lopei Romana )就任總統,他是第一位當上秘魯總統的工程師,曾在倫敦皇家學院接受高等教育。他爲人正直,不喜歡表現自己,並且很有教養,他在許多書籍中常用希臘語和拉丁語來寫評注。他克儉成性,仔細地監督國家預算的編列和執行,因而在他四年任期屆滿離職時,國庫已積累了大批資金,並使國民經濟得以稳定發展。
一九〇三年九月八日,六十歲高齡的曼努埃爾、坎達莫(Manuel Candamo)當選爲秘魯總統。他在就職演説中説:「在我離職時如果公民們已承認我在履行國家交給我的職責時是公正和正直的,我的抱負就實現了。」不幸的是這位總統不久就被病魔纏身。翌年四月初,他遵醫矚到阿雷基帕接受礦泉療法,但是一切醫療和休養全部無效。同年五月七日,坎達莫總統病逝,於是議會決定同年八月舉行新總統的選舉。同年九月八日,何塞˙帕爾多(Jose Pardo)出任新總統。他的父親也名叫何塞˙帕爾多,也曾任秘魯總統。
他本人在秘魯與厄瓜多爾和玻利維亞的邊界糾紛中,是維護秘魯邊界主權的專家,他以這種聲譽和曾是馬科斯大學外交法和國際條約教授而到人們的尊敬。
何塞˙帕爾多上台不久就著手改革財政部,促進經濟發展。他也像他父親那樣致力於普及國民教育,在執政期間創辦了兩千多所小學,使小學生人數增加了一倍。他還在利瑪創辦了一所美術工藝學校,並爲聖费爾南多醫學院建造了新校舍。
一九○八年五月二十五日,奥古斯托˙古亞(Augusto Luguia)在帕爾多的支持下被選爲下任總統,同年九月八日就職。他原是一位非常精明的商人,曾擔任秘魯國家銀行行長和財政部長等職務,上台不久就創辦了鳥糞管理公司,鼓勵秘魯沿海的莊園多用鳥糞,同時還提高了糖和棉花的產量。
一九〇九年五月二十九日,前總統彼羅拉的兩個兒子集二十五名支持者,襲擊了國家宮,並綁架萊古亞總統。暴動者把他夾在隊伍當中,舉著一面朝天旗幟,漫無目地沿著利瑪大街遊行,一面朝天嗚槍,一而高呼「彼羅拉萬歲」。
隊伍走剽參議院前的西蒙˙玻利瓦爾銅像附近時,碰見一小隊政府軍,雙方經 過一場搏鬥,政府軍救出了總統萊古亞問這支政府軍軍官的姓名,這位軍官回 答道:「我是戈麥斯少尉。萊古亞說「謝謝你,戈麥斯少尉,你現在是上尉了。」
一九一二年九月,吉列爾莫˙比林古爾斯特(Guillemo Billinghurst)就任秘魯新總統。此人靠硝石生意發展致富成爲百萬富翁,後來當了利瑪市長。他有才氣但性情古怪,有人甚至認爲他精神失常。前總統彼羅拉曾説過,把總統的權力交給比林古爾斯特,就像一支裝上子彈的手槍交給幼兒一樣愚蠢。
這位新總統一上台就大力裁減政府機構中的無謂開支,把節省下來的錢用於公共衛生事業。一九一三年,他向議會提交一項勞動法案,要求全國所有的工商事業都實行八小時工作制。他委任特奥多米羅˙古鐵雷斯爲他的私人代表,負責調査山區印第安人的生活情況。後來,古鐵雷斯在調查報告中強烈譴責地主對印第安人的横徵暴斂。同年年底,議會指控古鐵雷斯煽動印第安人爆動,並縱容土著搶佔合法主人的田產。比林古爾斯特卻認爲這是地主階級對政府改革的無端攻擊。
由於比林古爾斯特的社會改革措施屢遭議會否決,於是他鼓勵利瑪和卡亞俄等地的工人舉行罷工來威脅立法者,但這些做法收效不大,所以他打算解散本屆議會。議會則説服了參謀總長奥斯卡˙貝納維德斯(Oscrar Benavides)將軍,讓他發動一場反對總統的軍事政變。
一九一四年二月四日早晨,一位名叫路易斯、桑切斯、塞羅(Luis Sancgez Cerro)的青年軍官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同伴們「上街去」的叫聲吵醒,他睡眼惺忪地問道:「爲什麼上街去?」別人回答説:「要去攻打國家宮」,桑切斯˙塞羅没有再細問就急忙起床出發,就這樣登上了歷史舞台。
政變的軍隊很快攻佔了國家宫,比林古爾斯特被迫流亡伊基克。同年五月十五日,貝納維德斯就任臨時總統。他一上台就遇到許多棘手的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秘魯經濟受到打擊,商業衰退使政府税收鋭減,黄金開始大量 外流,山區的印第安人也開始暴動,最不安的是他發現自己已經成爲秘魯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障礙。爲了解除精神上的負擔,使秘魯恢復正常的憲政秩序,他決定提早舉行總統大選。
一九一五年八月,聖馬科斯大學校長、前總統何塞˙帕爾多再次當選爲秘魯總統。
同年十一月,議會通過一項宗教儀式的權利。翌年,馬里亞諾˙科爾內霍在國內發起一場名爲「正義十字軍」的運動,要求政府向德國宣戰。帕爾多因受軍方影響,認爲德國是不可戰勝的,所以堅持中立政策。一九一七年,秘魯輪船「洛頓」號在西班牙海岸被德國戰艦擊沉,德國人又拒絕支付必要的賠償。所以,秘魯斷絕了與同盟國的外交關係。
一九一九年七月四日,萊古亞再次當選爲總統。翌年二月,秘魯頒布了新憲法,規定每五年同時選舉議會參眾兩院全體議員和總統政府有限制財產權和控制物價權,國家應出資修建醫院、救濟院、收容院和診所。
新憲法還規定國家將對所有兒童和成年男女實行免費小學教育,並新辦一批中等和高等學校。另外,憲法還保障印第安人的公有土地不被出售或佔領。同年六月三十日,議會又通過了一項大學改革法,解聘不稱職的教授,允許聖馬科斯大學的學生選舉一名代表參加校務委員會,共同管理學校。
在萊古亞執政的初期,知識分子盛行討論印地安人所處的惡劣環境問題,許多人開始研究印第安人的歷史、民間故事和考古學,並在利瑪成立了金箭學會,目的是爲了搞清印力 迦帝國的歷史。萊古亞總統也喜歡别人稱他是為比拉科查。在印迦神話傳説中,比拉科查是一位創造文化的天神。
一九二三年,聖馬科斯大學的學生領袖阿亞˙德拉托雷在一次示威中發表了慷慨激昂的反教會演説。事後,阿亞˙德拉托雷和另外三十多名大學生被捕,並被流放。翌年,流亡中的阿亞˙德拉托雷在墨西哥城成立了美洲人民革命聯盟,主張美洲印第安人團結起來,驅逐美國投資者,把外資企業收歸國有,並實行計劃經濟。
萊古亞由於受到青年知識分子的擁護,而且還受到許多政界和商界領袖的支持,再加上他的政敵不是在獄中就是被流放,所以他輕而易舉地使議會修改憲法,允許總統連任兩期。一九二四年七月,他再度選總統,任期五年,後來他又迫使議會修改憲法,允許總統可以無限期連任,企圖實行獨裁統治。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期間,印第安主義在秘魯興起,這一運動的左翼激進派領袖路易斯˙巴爾卡塞爾認爲,只有印第安人才能拯救和復興秘魯,並公開鼓吹用暴力推翻國家機構,消滅秘魯白人和印歐混血人種。右翼温和派則希望擴大印第安人的自治權,反對使用暴力。
這一時期,共產主義運動也波及秘魯,這個國家的共產黨創始人何塞˙卡洛斯•馬里亞特吉(Jose Carlos Mariategui)斷言,秘魯社會主義必然要與印第安主義相結合。他認爲早在西班牙人到來之前,秘魯就已經存在無階級的社會主義制度。在他看來,只要恢復昔日印迦帝國的封建制度,就等於實現了共產主義制度,所以秘魯無須經過資本主義工業化的中間階段,就能直接實現共產主義。一九二六年,他創辦了馬克思主義文學刊物「阿瑪塔」,並發表一些先鋒派詩作。
一九二九年八月,萊古亞在没有競選對手的情況下第三次連任總統。同年九月,在美國的調解下,太平洋戰爭所遺留下的塔克納和阿里卡兩省歸屬問題得到解決,秘魯保留塔克納,而阿里卡則割讓給智利。同年年底,由於受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秘魯經濟急劇惡化。萊古亞的統治地位開始動摇。一九三○年八月,桑切斯˙塞羅中校在阿雷基帕發動政變,並贏得庫斯科守軍的支持。萊古亞眼看大勢已去,便逃離利瑪,桑切斯˙塞羅便接管了政權。
在萊古亞十一年執政期間,是秘魯有史以來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每年平均貿易順差有三、四百萬美元。國內各大城市都鋪設了近代化的下水道和自來水管道。境內修建了一千七百多公里的公路和幾百座橋樑,鋪設了九百六十多公里長的鐵路,還在利瑪修建了十二座新廣場和數十幢公共建築物。此外,萊古亞還興辦了八百多所小學,在校小學生人數增至三十一萬八千多。在執政期間,秘魯農產品增加了兩倍,在卡涅特和奥爾莫斯等地修建了一個大型灌溉工程,使十萬英畝的土地得到灌溉。
桑切斯˙塞羅執政初期,先後訪問了幾個人口稠密的城市和一些偏僻的山區,他每到一地,都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他以政治家的姿態出現,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親自向群眾解釋他的政治理想。但是,他的性格太直率,不夠圓滑,不注意禮節,而且喜怒無常容易激動,有時還很粗魯,所以得不到上流社會文雅之士的青睞。上層人士一方面把他看作是使他們擺脱萊古亞獨裁統治的救星,另一方面又把他視爲是一個靠不住並帶有幾分黑人血統的野人,所以他們認爲應該很快代之以一位道地的紳士政治領袖。一九三一年三月,桑切斯˙塞羅在國家宮名見了從法西斯到阿普拉和共產黨等各黨廣政治領袖,並宣布正式辭職,隨後流亡歐洲。
戴維˙薩馬內斯˙奥坎波(David Samanez Ocampo )擔任臨時總統,並決 定同年十月舉行總統選舉和制憲議會選舉。
在桑切斯˙塞羅出國後,公眾堅決要求請他回國,以保證他有競選總統的權利。同年七月初,桑切斯˙塞羅回到利瑪,並開始公開競選。同年八月,阿普拉黨領導人阿亞˙德拉托雷從流放地回國,也參加總統競選,他把上層階級和教士一律説成是黑心的惡棍,並且強烈譴責資本主義制度和美國投資者。
同年十月,大選正式舉行,凡是所有二十一歲以上的識字男性公民都有選舉權,實行無記名投票制。選舉結果是桑切斯˙塞羅獲勝。同年十二月八日,桑切斯˙塞羅在利瑪正式就任總統。
一九三二年一月,阿普拉黨徒經常在利瑪街上進行反政府暴力活動。同年三月六日,一位十八歲的阿普拉分子梅爾加˙馬克斯(Mel gar Marquez)在米拉弗洛雷斯教堂向桑切斯˙塞羅開槍射擊,總統受了重傷。同年七月七日,阿普拉分子在一些嘩變軍人的支持下,對特魯希略的政府軍兵營發動進攻,經過五個小時的戰鬥佔領兵營,之後這個城市的平民幾乎都成爲阿普拉運動的支持者。
桑切斯˙塞羅總統搭乘「海軍上將格勞」號巡洋艦駛往薩拉維里督戰,並從卡哈馬卡和靠近暴亂地點的附近地區調集大批軍隊,把特魯希略圑圑圍住,用飛機向城內空投傳單,要求暴亂者無條件投降。暴亂的策劃者眼看敗局已定,就下令屠殺了被他們俘獲作爲人質的六十名政府軍官兵,然後在政府軍發起總攻前逃離這個城市。儘管暴亂頭目已經逃走,但大多數暴亂者和市民們仍在繼續戰鬥,政府軍經過激烈的巷戰才收復了這個城市。隨後幾天,政府軍挨家挨户檢查每位男性居民的肩和食指,凡是肩膀青腫或手指發炎的人都被押往附近的印第安古城恰恰廢墟,總人數約兩千多,他們都被行刑隊處決。
秘魯人一向就對一九二八年生效的薩洛蒙洛薩諾條約不滿,因爲這個條約規定把亞馬遜河的小港盧提西亞割讓給哥倫比亞。一九三二年八月,國內的一批極端主義者用武力佔領了盧提西亞,並趕走了所有的哥倫比亞官員。桑切斯˙塞羅總統被迫下達戰爭動員令,準備和哥倫比亞交戰,否則他就得不到民眾的廣 泛支持。翌年四月三十日,桑切斯˙塞羅總統在聖貝亞特里斯廣場檢查二萬五千名士兵時,被一位名叫阿維拉多˙門多薩˙萊維亞的阿普拉黨徒刺殺。陸軍上將貝納維德斯接任總統職務,他與哥倫比亞總統阿方索˙洛佩斯是好朋友,所以兩國是談判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秘魯軍隊撤出盧提西亞地區。
一九三三年底,阿普拉黨再次舉行武裝暴動,貝納維德斯總統委任法西斯頭目里瓦˙阿圭羅爲內閣總理,並宣布阿普拉黨爲非法政黨,所有阿普拉黨徒不是被重新關入監獄,就是被流放國外。翌年,里瓦˙阿圭羅因拒絕簽署議會通過的離婚法而被迫辭職,從而放鬆了對阿普拉黨的鎮壓。
一九三六年,議會修改憲法,將總統任期由原來的五年延長到六年,並宣布貝納維德斯從他就職之日算起將擔任整整六年的總統,而不是把桑切斯˙塞羅剩下的任期做滿爲止。
一九三九年三月,貝納維德斯宣布,下届總統選舉短期內即將舉行,新政府將於同年十二月八日組成。銀行家曼努埃爾˙普拉多(Manuel Prado)成爲總統候選人,他曾和阿普拉分子達成秘密協議,阿普拉黨答應支持他,至少不投票反對他作為交換條件,普拉多同意上台後恢復阿普拉黨的合法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加同盟國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曼努埃爾˙普拉多如願以償地當選總統,他身材矮小,喜歡佩戴勛章,而且具有貴族風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秘魯與美國結盟,並給各同盟國以全力的支援。一九四一年七月,秘魯和厄瓜多爾因薩魯米利亞歸屬問題而發生戰爭,埃洛伊˙烏雷塔(Eloy Ureta)將軍指揮秘魯軍隊很快就取得薩魯比利亞戰役的勝利。翌年,秘魯和厄瓜多爾在里約熱內盧舉行和平談判,在美國、智利、巴西和阿根廷的認可下,厄瓜多被迫將十二萬平方哩有爭執的地區割讓給秘魯。一九四五年初,德國法西斯敗局已定,秘魯遂加入同盟國,對德宣戰。
一九四五年六月,何塞˙路易斯˙布斯塔曼特(Jose Luis Bustamante)在大選中以 三十萬張選票對十五萬張選票,擊敗競選對手埃洛伊˙鳥雷塔將軍當選爲總統。他出身於中產階級,是國內著名的律師和教授,可能成爲一位優秀的高等法院法官,但不適合當總統。他錯誤地認爲阿普拉黨是社會改革的主要力量,讓阿普拉黨人在議會選舉中佔據了多數議席。
同年七月二十八日,議會在阿普拉黨人的操縱下,廢除了一九三九年的憲法修正案,剝奪了總統的否決權。阿普拉分子還向中、小學生灌輸他們的思想,並經常使用暴力。他們放火燒毁了革命同盟黨的總部,刺殺政府官員,炸毀政敵的住宅。當利瑪的兩家主要報紙「商報」和「新聞報」一致譴責這類恐怖主義行爲時,議會中佔據多數議席的阿普拉黨人又提出一項法律,要求實行新聞檢查。同年十一月七日,聖馬科斯大學的學生在校內廣場舉行集會,抗議這項議案,阿普拉黨便組織了一支打手隊,衝進校園,襲擊並重傷了許多示威者。
一九四六年,布斯塔曼特總統與美國國際石油公司簽訂合同,使這家公司獲得塞楚臘油田的開採權,而秘魯實業界則希望組建本國的石油公司來開綵這個新油田,但眾議院批准了這個合同。所以,利瑪的「商報」和「新聞報」不断發表文章,認爲阿普拉黨要對這次出賣國家利益的勾當負全部責任。一九四七年一月七日,兩名阿普拉黨人在利瑪槍殺「新聞報」記者格拉尼亞˙加蘭德(Crana Garland)。
一九四八年十月三日,阿普拉黨人在卡亞俄舉行反政府武裝暴動,但很快就被政府軍鎮 壓。布斯塔曼特總統也宣布阿普拉黨爲非法政黨,並逮捕和監禁了一批阿普拉黨領導人,但這位治國無方的總統卻無力扭轉經濟困難。
同月二十七日,阿雷基帕駐軍發動愛利馬驛軍司令塞農諾列加將軍拒絕執行總統的出兵命令。兩天後,布斯塔曼特被迫離開國家宮。曼努埃爾˙奥德里亞(Manrel Odria)准將出任臨時總統,此人原是總參謀長,後任內政部長和警察總長,他上台後立即解散立法機關,宣布由軍人統治,並努力恢復秘魯經濟和政治的穩定,尋求美國的技術援助和私人投資。
一九四九年七月,國家安全法的頒布,等於廢除了人身保障的原則這項法規授權政府爲護公共秩序可以採取必要的措施而不受法律的限制和干涉。與此同時,阿普拉黨人不是被關進監獄,就是被迫躲起來。特務們一旦發現躲藏起來的阿普拉分子,常常就地處決。阿普拉黨主席阿蘭˙德拉托雷也被迫躲進哥倫比亞大使館,秘魯政府則派出坦克日夜監視大使館,不讓他溜走。
一九五〇年六月一日,奥德里亞辭去臨時總統的職務,參加總統競選。在没有對手的情況下,他以五十萬張選票獲勝。阿雷基帕工人和學生舉行罷工與罷課等示威活動,抗議這個選舉活動,遭到政府軍的鎮壓。
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奥德里亞正式就任總統。他上台後壓制反對派。翌年,利瑪成立了一所以總统夫人的名字命名的社會救濟中給兩千多貧民提供了免費醫療,此外還為數以百計的利瑪貧困户興建住房。
韓戰爆發後刺激了秘魯的經濟,全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商品的出口價格急劇上漲。奥德里亞總統還鼓勵外國資秘魯的工業和礦業,並擬定了由投資制度。奧德里亞也因此被美國艾森豪威爾授予金質勛章。此外,政府還在利瑪興建了許多高聳雲端的辦公大樓和豪華鋪張的國家銀行大樓。一九五三年底,韓戰結束,秘魯棉花和食糖的出口價格大幅度下跌。當年的對外貿逆差就達七千萬美元。
一九五五年七月二十日,佩德羅˙貝爾特蘭(Pedro Beltran)在「新聞報」上發表文章,要求奥德里亞停止實施國家安全法,並採取措施以保證下屆總統選舉能公正地進行。同年十二月底,阿雷基帕爆發大規模平民起義,要求恢復民主程序,舉行自由選舉,奥德里亞被迫答應了他們的要求。翌年六月,奥德.里亞總統大選中敗給前總統曼努埃爾、普拉多同年七月二十八日,普拉多從奥德圼亞手中接過總統的證章,開始了他的第二任總統任期。在同一天開幕的新議會只花幾分鐘就廢除了國家安全法。
普拉多堅持自由市場經濟,主張平衡預算,穩定幣制,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特別是漁業發展很快。一九五九年捕魚量達二百一十二萬噸,居世界第五位;一九六一年激增到五百二十一萬噸,只次於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一九六二年六月,七位候選人在總統大選中都未能獲得足夠的當選票數。同年七月十八日黎明,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里卡多˙佩雷斯˙戈多伊將軍發動一場不流血的政變,接管了政權,承諾第二年六月舉行總統大選。
一九六三年一月,軍政府監禁了兩千多名共產黨人。同年三月,尼古拉斯林德利將軍發動政變,罷免了戈多伊,接任臨時總統。
同年六月,秘魯再次舉行總統大選,人民行動黨候選人費爾南多朗德˙特爾里(Fer nands Belaunde Terry )獲勝,出任總統。他在任職期間,頒布了土地改革法令。一九六六年,政府將五十多萬英畝的土地分給雇農,還制訂了村社發展計劃,建立了五千多個印第安人農業合作。此外,政府還制訂了沿海乾旱地區的灌溉計劃和建立內地公路網的計劃。但是,貝朗德˙特爾里的改革措施卻屢遭在野保守派的反對,左翼勢力在山區組織了游擊隊,他們人數雖然不多,但在地形崎嶇的山區,政府軍很難消滅他們。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一群認爲國家必須朝現代化方向邁進的平民士官,漸漸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勢力。一九六八年十月三日,這群士官發動政變,推選貝拉斯科˙阿爾瓦拉多( Belasco Alvarade )爲總統。
同月八日,軍政府下令没收境內的美國國際石油公司,使秘魯和美國的關係非常緊張。從一九六九年起,軍政府又先後頒布了土地改革法、礦業法和工業法,將一些外國企業和種植園收歸國有,使國內外大資本家齋到很大的打擊。同時,對反對派的鎮壓也非常激烈,而且限制言論自由。
一九七五年八月二十九日,弗朗西斯科。莫拉萊斯˙爾莫德兹(Francis Co Moralescdles Be rmudez )將軍發動政變,接管了政權。一九七七年,他宣布了「還政於民」的政治計劃,答應三年後舉行全國大選,並於一九七九年頒布憲法。
一九八〇年五月十八日,人民行動黨領袖 貝朗德˙特爾里在總統選舉中獲勝,他上台後組成了以多黨合作爲基礎的內閣,並提出了一系列振興經濟的計劃,使國力得以恢復,人民生活也日趨安定。一九八四年,基督教人民黨退出政府。在翌年六月的大選中,人民黨獲勝,阿蘭˙加西亞˙佩雷斯(Alan Garcia IPerez )於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出任總統,任期五年。他一貫主張反帝和民族主義,在群眾中有相當的威望。在他執政的頭兩年裡,國民經濟增長速居拉美各國之首。但從一九八七年起,經濟形勢急速逆轉。翌年,國內生產總值下降百分之八點四,通貨膨脹率高達百分之一千七百七十二點二,外匯儲備鋭減至三億七千八百美元。同年九月,秘魯政府實行「激進性控制通貨膨脹」的政策,使經濟有所好轉, 財政赤字減少,外匯儲備額開始回升。此外, 秘魯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國際銀行界的關係也有所好轉。
不料,一九八九年的經濟狀況再度惡化,國內各生產部門處於嚴重的衰退中, 國民總產值下降了百分之十,國家財政極度困難,消費品供應緊縮全年通貨膨脹高達百分之兩千七百,創歷史最高紀錄。
隨著經濟不景氣,秘魯政局也更加動蕩不安,社會治安非常混亂。僅一九八九年就有三千多人在各種暴力事件中喪生,一些中、小城市也一度被反政府游擊隊所控制,加西亞˙雷斯總統幾次被迫宣布國內的三分之一地區處於緊急狀態中。
為了一九九〇年的總統大選能順利舉行,政府改良了軍隊和警察的武器裝備,加強對游擊隊的圍剿,並建立軍事法庭,審判落網的暴力分子。一九八九年,執政的人民黨在市政選舉中敗給民主陣線。隨後人民黨、左派聯盟和民主陣線等三大政治力量開始爲翌年四月的全國大選展開激烈的角逐。
日本旋風異軍突起
一九九〇年初,由一群高級知識分子組成的「變革九〇」獨立運動推選阿爾韋托˙藤森爲這個組織的總統候選人,他是日本後裔,父母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從日本熊本縣移居利瑪。一九六〇年,藤森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於秘魯莫利納農業大學,後來又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和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獲碩士學位,他會講西班牙語、日語、英語和德語。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九年,他擔任莫利納農業大學校長,並兼任全國大學校長聯合會主席,直至大選前半年才棄教從政。所以他參加總統競選時,秘魯根本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是何許人,就連日本駐秘魯的大使館爲前景看好的幾位候選人舉行的多次雞尾酒會,也没有邀請他。當時人們普遍看好民主陣線候選人、著名小説家巴爾加斯˙略薩,其次是執政的人民黨候選人阿爾瓦,甚至連第三、第四名都輪不到藤森。
在同年三月的第一輪總統競選中,巴爾加斯˙略薩鋒頭甚健,四處演講,並花費了一千二百三十萬美元的競選經費。相比之下,藤森因經費有限,在電視上只有一個廣告,總共才花了十九萬美元。他雖然言語不多,但卻聲稱自己將代表「長期得不到關心的人們的利益」,以務實的形象受到民眾的歡迎。四月八日,第一輪競選結果揭曉,藤森出人意料地獲得百分之二十九的選票,排名僅次於略薩,但兩人都均未能獲得過半數的選票。根據秘魯選舉法,必須進行第二輪投票。
在第二輪競選中,略薩提出了減少國家干預、實行市場自由經濟的施政綱領。爲了控制惡性通貨膨脹,他提出的所謂「休克療法」對病態的秘魯經濟來説,不失爲一劑猛藥。但這必然導致經濟進一步蕭條,後果是更加嚴重的失業和社會貧困,再加上他與上屆執政的人民黨有密切的關係,所以中、下層選民對他缺乏信任。藤森雖然也主張發揮私人企業的積極性,實行自由市場經濟,但他堅持國家的監督和領導作用,反對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國營企業私有化,而強調改善國營企業的管理。
藤森最能蠃得中、下層選民的主張是堅決反對「休克療法」,認爲應該逐步地解決經濟問題、恢復和振興生產,先使廣大群眾獲得温飽。他還強調要實行廉政,專家治國,不與政治及經濟權勢集團作幕後交易,這些也都比較迎合廣大下層選民擁護。
六月十日,第二輪總統競選投票揭曉,藤森以絕對優勢擊敗了略薩,並於一九九○年七月二十八日正式就任總統,人們把藤森的異軍突起稱爲「日本旋風」。藤森的當選也反映了日本在拉丁美洲國家影響力的擴大。
日本移民是在二十世紀初才開始大批移居這個國家,早期的日本移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近年來,隨著日本商品的打入和日本商行的興建,日本在秘魯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藤森在競選中心曾說過要利用自己的便利條件,引進日本先進技術,爭取日本提供貨款。
藤森上台後一方面加強清剿反政府,製造血腥攻擊的共產黨游擊隊「光明之路」,另一方面立即大刀闊斧地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積極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以控制通貨膨脹,改革原有的經濟結構,宣佈凍結工資的增加,開放物價,提高稅率,精簡機構,削減社會福利和補貼,把國營企業中虧損的廠家逐步私有化。
一九九一年四月,秘魯恢魯復了由上屆政府拒絶償還債務而中斷的國際金融界關係。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一九九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百分之二點四,年通貨膨脹率由上一年的百分之二千二百九十六降為百分之一百三十九點二,外匯儲備也增至七憶美元。
儘管國內經濟形勢開始好轉,但藤森所推行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卻不斷遭到左翼反對派的攻繫,再加上「變革九○」獨立運動組織在議會中屬少數派,所以藤森所推行的經濟改革政策在議會中常常受到杯葛。至同年十一月底止,藤森政府所制定的各類法案一百二十六個,竟有四十二個遭到議會的否決或修改。
議會還在一九九二年度財政預算問題上與政府作梗,遲遲不批准預算草案,幾乎使財政部的工作癱換。一九九二年二月,議會又以「總統有獨攬大權的跡象」為由,制定規範總統行為法,約束總統行使權力。與此同時,由反對黨控制的司法部門更是處處與政府為難,政府三令五申要嚴厲打擊恐怖活動和販毒分子,但司法部門卻大唱反調,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以證據不足為理,釋放了許多在押的恐怖分子和販毒分子。在審理上屆總統阿蘭˙加西亞˙佩雷斯非法玫富一案上,最高法院也堅持裁定阿蘭˙加西亞˙佩雷斯無罪。
在政府的經濟社會改革計劃處處遭到掣肘的情況下,藤森總統在軍方的支持下,採取果斷措施同年四月五日深夜,藤森突然向全國發表斷措施。
同四月五日深夜,藤森突然向全國發表廣播電視講話,宣佈中止憲法、解散議會,全面改組司法機構,成立「重建國家緊急政府」,並由他接管國家全部權力。與此同時,事先布置好的軍警部隊在利瑪迅速採取行動,封鎖或佔領了各要害部門和一些反對黨的總部,逮捕了部分政界人士,軟禁了參、眾兩院的議長,並實行嚴格的新聞檢查。
藤森「自我政變」的行動在國內外引起軒然大波,國際社會對此反應強烈,許多國家相繼對藤森的作法表示遺憾或予以讉責。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共同市場成員國對藤森政府的態度非常強硬。美國宣布停止對秘魯的所有援助,歐洲國家也表示要重新研究對秘魯的援助問題。泛美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已停止向秘魯提供貸款拉丁美洲各國中,除墨西哥和巴西表示不干涉別國內政外,大部分國家都讉責藤森中止憲法的作法,委內瑞拉甚至中斷了與秘魯的外交關係。
在國內,執政黨「變革九」和武裝部隊表示全力支持總統,同時民意測驗表明藤森得到了國內約百分之八十的中下層群眾的擁護。據報導,秘魯人民對國內政治經濟狀況普遍感到失望,許多人認爲秘魯趿有在強有力的統治下才能前進。但由於秘魯憲法明文規定總統無權解散議會,因此藤森的行動遭到所有反對黨和司法部門的反對,認爲他勾結軍隊發動了一場自我政變,違反了憲法,背叛了國家,企圖實行獨裁統治。
同年四月九日,被藤森總統解散的議會在利瑪舉行了有半數以上議員參加的秘密會議,宣布廢黜藤森總統,成立「立憲政府」,並選舉第二副總統卡洛斯˙加西亞爲共和國臨時總統。次日,加西亞以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爲由,躲進阿根廷駐秘魯大使館避難。同月十三日,被解散的議會又宣布在美國逗留的秘魯第一副總統聖羅曼爲共和國憲法總統,四月十八日, 聖羅曼從美國返回秘魯,三天後宣誓就職,並宣布成立「全國和解政府」,使國內出現了兩位總統和兩個政府共存的複雜局面。
面對國內外的責難和壓力,藤森採取一系列緩和措施,撤走了進駐新聞單位的軍警,釋放大部分被捕人員,解除對參、眾兩院議長的軟禁,並再三聲明,堅持原有的經濟與外交政策,不會獨裁統治。四月二十一日,藤森向全國宣布了國家改革的時間表,並將在一年內完成議會和司法部門的改組工作,恢復憲制。藤森還呼籲在全國範圍內儘量溝通,以便盡快擺脱危機。儘管美國和歐洲共同市場國家中斷了對秘魯的經濟援助,但國際社會繼續承認藤森政府,在這種形勢下,秘魯反對派態度有所緩和。四月二十六日,聖羅曼表示只要條件允許他願意和藤森談判,以實現全國對話。
秘魯邊界漫長,與隣國之間的問題也層出不窮,其中與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爾尤其嚴重。秘厄兩國邊界線長達1600公里,因為未定的78公里邊界權而發生過多次戰爭。一九九五年一月至二月中又發生一次大規模武裝衝突,雙方傷亡500多人,經濟損失十五億多美元,影響至鉅,兩國元首咸感長此以往,對彼此都有害無利。也為顧全大局,在美國阿根廷、巴西、智利調停之下,結束了爭端,這不是解決了兩國久違150年的邊界爭議,也是近年來拉丁美洲各國「要和平」的強烈心聲。
儘管秘魯在藤森統治下開始復甦,他也有不容否認的民主優勢,創造了競選第三任總統的奇蹟。但是問題卻層出不窮,獨裁貪污、侵犯人權等指控不斷。援說他執政時巨資購買的米格二九等飛機是俄羅斯要淘汰的破銅爛鐵。國會調查委員五人,在機場點了一架備戰的飛機試飛,當場捽落爆炸,事後證明藤森收了巨款回扣。其他貪污案件無所不在,因此在他當了長達十年零一○五天總統時被迫辭職,二○○○年十一月起開始流亡日本。
國會當即推舉帕尼亞(Valentin Paniegua)為總統任期至下屆選舉為止,他是反對黨人民行動黨的總書記,也是國會的主席。
二○○一年托雷多(Alejandro Toledo)在政局紛難中脫穎而出當選總統,他出身寒微,幼時是擦鞋童,是印地安人與白人的混血種,力爭上游得而畢業於美國史坦福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他是第一人有印地安血統的秘魯總統,所以當選之時,全國歡騰,不論大街小巷、中山田野都在一片稱賀。但不幸的是他不僅走了藤森的老路貪瀆、花邊新聞不斷,還爆出一個訴訟十多年的非婚生女兒。加之他的妻子更惹人爭議,行為乖張,在托雷多任期屆滿之後,政府還在通緝這位第一夫人。
二○一一年奧良塔˙烏馬拉(Ollanta Humala)當選,他出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原住民家庭,父親是共產黨員,他曾因及對滕森政變而入獄。
二○一六年由佩德羅˙巴勃羅˙庫辛斯基(Pelro Pablo Kuczynski)當選,他是經濟學家和政治家,是波蘭猶太人和法國混血的後裔。曾任秘魯能源學礦業部長、經濟學財政部長,二○○五及二○○六年擔任過秘魯總理。
採民主共和國政體
根據一九七九年的七月十二日修訂的憲法規定,秘魯是一個建立在勞動基礎上的獨立自主社會民主共和國,政體採總統制,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凡年滿二十一歲到六十歲,有閲讀能力的男女公民,都有選舉權。
根據憲法的規定,這個國家的國旗由紅、白和紅三個相等的垂直長方形組成,白色長方形正中繪有國徽圖案。這面國旗的來歷也很有趣,一八二○年領導南美人民反對西班牙殖民軍的英雄何塞•德•.聖馬丁將軍看到天空有一隻展翅飛翔的奇鳥,這隻鳥有白色的胸脯、紅色的翅膀,聖馬丁將軍高興地喊起來:「看! 白由的旗幟!」從此,秘魯制定了紅、白、紅色的國旗。此外,秘魯定每年七月二十八日爲國慶日。
總統是國家的元首,權力很大,由人民普選產生;任期五年,不得連選連任,但是可以參加下一任的總統競選。設有兩名副總統,和總統同時選出,任期也是五年。 總統如在任期內逝世,由第一副總統接任總統職務。總統出國訪問,必需經過國會同意後,才能成行。
行政權屬於部長會議,也就是內閣。內閣總理也就是部長會議主席,一般都由一名部長兼任,但需得到國會的同意。此外,還有外交部、內政部、交通與郵電部、工商旅遊及一體化部、漁業部、衛生部、國防部、農業部、勞工與社會福利部、教育部、能源礦業部、司法部、住房與建築部和總統府部等十四位部 長組成,部長會議必需對國會負責。
全國行政區分爲亞馬遜(Amazonas) 、安卡什(Ancash)、阿普里馬克(Apurimc )、阿雷基帕(Arequipa)、阿亞庫喬( Ayacucho)、卡哈馬卡( Ca jamarca)、庫斯科(Cusco)、萬卡韋利卡(Huancarelic)、瓦努科(Huanuco)、伊卡(Ica)、胡寧(Junin)、拉利伯塔德(La Libertad)、蘭巴耶克(Lambayeque)、卡亞俄(Callao)、利瑪(Lima)、洛雷托(Loreto)、馬德雷德迪奧斯(Madre de Dios)、莫克瓜(moquegua)、帕斯科(Pasco)、皮鳥拉(Piura)、普諾(Puno)、聖馬丁(San Martin)、塔克納(Tacna)、通貝斯(Tumbes)和烏卡亞利(Ucayali)等二十五個大區及利馬省;下轄一百四十個縣,一千三百二十一個鄉鎮。
立法權屬於國會,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每年開會四個月。參議院有參議員 六十人,由各行政區人民普選產生,任期五年,可以連選連任;參議院議長任期一年,也可以連選連任,參議員候選人,必須是年滿三十歲以上的公民。眾議院有眾議員一百八十人,由各省人民普選產生,任期五年,可以連選連任;眾議院議長任期一年,也可以連選連任;眾議員年齡限制爲二十五歲以上。
國會兩院議員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國會議員言論對外不負法律上的責任;除非是重罪的現行犯。司法機關没有得到國會的同意,不得拘禁國會議員。
司法權屬各級法院,法院分四級,也就是最高法院、高級法院、初審法庭和調解法庭。最高法院設在首都利瑪,有九名大法官,他們由全國法官委員會考核推薦,由總統任命,並經由參議院批准。最高法院院長是由最高法院大法官中選舉產生,任期一年。全國有高級法院十九所,計有法官一百五十六人,由最高法院列具名單,送請政府遴選任命。初審法庭和調解法庭的法官,是由高級法院列具名單,送請政府核派。
國家檢察院爲獨立機構,共有檢查官四十二名,由政府列具名單,送請國會遴選產生。檢察長由總統任命,並經由參議院批准,任期兩年。
國內政黨眾多,最大的是人民黨(Partid del Pueblo),於一九二四年成立,又稱阿 普拉黨或美洲人民革命聯盟,現有一百萬黨員,多爲中下階層人士。這個黨對內主張實行民主、自由和社會主義,主張建立社會主義經濟模式,反對獨裁。對外堅持獨立自主,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
左派聯盟(Izquierda Unida)成立於一九八○年九月,由人民民主聯盟、革命左派同盟、工農學人陣線、共產黨、革命共產黨、社會主義革命黨和社會主義政治行動黨等七個政黨組成,共有十三萬成員。對內主張社會主義,反對資本主義政權;對外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
民主陣線(Frente Democratico)成立於一九八八年二月,是由人民行動黨、基督教人民黨和自由運動等三個政黨組成的競選聯盟,陣線內各黨保持獨立,每黨派三名代表組成 協商委員會。他們在一九九〇年十一月的市政 選舉中獲勝。 空人民行動黨(Accion Popular)由費爾南多˙貝朗德˙特爾里於一九五六年創建,現有六十萬名黨員,對內主張代議制民主和充分的自由,對外強調獨立自主和不結盟原則,並支持拉丁美洲一體化的政治主張。
基督教人民黨(Partido Popular Crstiano)成立於一九六六年,有二十五萬名黨員,多爲企業主。這個黨對內主張發展私營企業,對外主張各國平等,反對外國干涉别國事務。
其他比較重要的政黨還有奥特里亞國家聯合黨、秘魯民族聯合黨、秘魯社會黨、社會進步運動黨、國家解放陣線、基督教民主黨和馬克思主義黨等。
高山寒冷低地炎熱
全國總面積1285216平方公里,約496224平方哩,是南美第三大國。 位置在南美洲的西北岸,介於南緯零度至十八度、西經六十九度至八十一度中間。西全西南濱太平洋,北鄰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南界智利,東接巴西,東 南與玻利維亞毗連。
這個國家的領土由西向東可以分爲與海岸線平行的三個自然地理區,無論在地形、氣候、自然景觀、人口分布和經濟狀況等各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
西部是沿海區,岸上大部分是貧瘠的沙原,沿海岸一帶更是沙漠連綿,這種沙漠的成因,是由於北方來的秘魯洋流所致。在秘魯,海面上的冷風被温度較高的陸上氣流擋住,雨水因而無法形成;另一方面,東部的安地斯山又把從亞馬遜河流域吹來、含有豐富雨量的氣流擋住,因此形成少雨的沙漠地帶。沿海沙漠的背後,襯托著大安地斯山光禿禿的山峰,是一條沿太平洋海岸伸展的狹長乾旱低地帶,全長約3056公里,寬度約60-120公里,並有斷續分布的綠洲平原。
這裡地處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區東緣,沿海空氣與秘魯寒流接觸後,下層冷卻,形成穩定的逆温層,水氣難以向上輪送,而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圑因安地斯山脈的阻擋,無法影響沿海區,所以這個區的降水極爲稀少,除北端年雨量有250公釐外,大部分地區年雨量不足50公釐。然而,這塊狹窄少雨的土地由於有安地斯山西坡流下的雪水灌溉,不但不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而且成爲秘魯最重要的農業區,擁有四十多個大小綠洲。
這個區面積雖然只佔全國總面的百分之十一,但卻是秘魯主要的財富區域,擁有全國百分之四十人口,以及全國四分之一的耕地面積,農產量幾乎佔全國的一半。雖然這種地屬熱帶,可是没有生長什麼熱帶植物,但是生產很多上好的葡萄,可以醸造名酒。
沿海島嶼上的鳥類,不只是一筆大財富,並且更是絕妙的自然景觀。千百萬隻飛鳥翱翔在藍天碧波間,白色晶瑩的糞岩,遠望過去,恍若一座水晶宮殿。沿海港口,大都坐落在這一地帶。境內的九大城市中,有六座分布在這裡。
中部高原區是由安地斯山系中段的三條山脈構成的高峻山地,山脈呈西北至東南走向,貫穿全境,長約2400公里,平均海拔約4300公尺。山體北部較窄,僅200公里左右;往南逐漸展寬,到南端寬度可達600公里。高原區佔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居住著全國約百分之五的人口,其中四分之三爲印第人,大部分以農牧爲生。
本區又可分爲北、中、南三個部分。北部從厄瓜多爾邊界至南緯七度,由於馬臘尼翁河左岸支流的切割,山體破碎,形成許多走向各異的谷地,現在已有部分河水被引入乾旱少雨的沿海地區供農業灌概之用。
高原區中部介於南緯七度至十四度三十分之間,山脈高度劇增,受安地斯山斷層及褶皺走向的影響,河流呈縱向排列,水流湍急、落差大,藴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估計達5100萬瓩,可惜尚未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在較爲開闊的河谷和盆地,因水源充足,氣候適宜,沖積土壤肥沃,是人口集中的傳統農業區。
高原區南部地處南緯十四度三十分以南,安地斯山系在此逐漸開闊並向東擴展,山體較完整。普納高原夾在東、西兩側高大山脈之間,向玻利維亞境內延伸,海拔高達3800多公尺。這個廣闊的內陸高原寒冷、乾旱和多風,景色單調,僅生長著一些低矮多刺的耐旱植物,當地人稱之爲普納(Puna),這片高原也由此而得名。高原區冬季天氣晴朗乾燥,夜間常有霜凍產生,而高山地帶則疾風勁吹,致使風蝕現象劇烈,砂礫遍布,植物相當貧乏。一般海拔4400公尺以上已不宜種植農作物,海拔5000公尺以上的山峰終年冰雪覆蓋。高寒地帶的牧場只能放養當地特有的駱馬、羊駝及羊群;農業局限於谷地和盆地之中,以種植馬鈴薯、玉米、大麥、小麥和豆類爲主,產品僅滿足本地消費。一般來説,這個地區的發展緩慢,居民生活水準也較低。
東部是炎熱潮溼、地廣人稀的森林區,又稱蒙塔尼亞區或塞爾瓦區,範圍包括安地斯山東坡和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低地兩個部分,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一半以上,但人口只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零點三人。區內約有十萬印第安人,分成一百個部落,散住在與世隔絕的熱帶叢林之中。他們使用自己的語言,過著狩獵捕魚和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
全區交通閉塞,城市缺乏,經濟落後,安地斯山東坡受亞馬遜河支流的強烈侵蝕,多深谷巨壑,向東展開的低地堆積著高山沖刷下來的碎屑物。這裡河網漫延,水流緩滯,每逢洪水期,常有大片土地遭受水淹。另外,炎熱潮溼的氣候加速了樹木的生長,稠密的雨林遍布亞馬遜河流域,木材蓄積量高達42億8000多萬立方公尺。林木中多桃花心木、杉、巴爾薩木等珍貴樹種,還有橡膠樹、金雞納霜樹和巴羅巴斯科樹等。目前,這些豐富的林業資源只開發了一部分。在安地斯山東坡已開拓的耕地約有40萬公頃,約佔全國耕地面積的七分之一,種植咖啡、可可、豆類和茶葉等農作物。
秘魯是個多山國家,雄偉的安地斯山脈縱貫南北,山地佔全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山地路徑險惡,人們行走其間,往往要經過一些狹窄的峽道和崎嶇的千丈懸崖邊,一不小心就會滑落下去。到了山腰上,還可以看到梯形農田。在海拔一千公尺高度處,氣温漸低;升到海拔2330公尺高度,巳看不到草木,超出海拔2230公尺高度以上,只見白雪,不見植物踪跡。
境內的最高峰是瓦斯卡蘭(Huascaran)山峰,位於中西部地區,西距太平洋約100公里,海拔6768公尺,山頂終年積雪,是登山運動的重要場所之一,每年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國內外登山運動員,從而帶動了當地的旅遊業。但是,這座山峰常發生雪崩。一九六二年,這座山峰北坡陡壁發生大雪崩,滾滾雪流沖毁了山腳下數座村莊,有3500人被埋在雪中而喪生。一九七〇年,因強烈地震造成大面積山崩,掩埋了十個村莊和永蓋鎮的大部分地區,死亡人數高達兩萬,是二十世紀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
耶魯帕哈(Yerupaja)峰位瓦斯卡蘭峰以南225公里處,海拔6634公尺,是境內的第三高峰。
奥泰加特(Auzangate)峰位於庫斯科以東112公里處,海拔6384公尺,是境內的 第四高峰。
安帕托利(Ampatoili)峰位於普諾西北200公里處,海拔6300公尺,是境內的第五高峰。
薩爾坎(Salcan )峰位於庫斯科西北面135公里處,海拔6264公尺,是境內的第五高峰。
查查尼(Chachani )峰位于阿雷基帕以北二十四公里處,海拔6075公尺,是境內的第六高峰。米斯蒂火山(Misti Volcano)位於境內南部的安地斯山中,俯瞰阿雷基帕城,兩側爲查查尼峰和皮丘火山,海拔5872公尺,火山堆非常完整,一六○○年噴發以來已經沉睡了390年。皮丘火山也是一座死火山,海拔5300公尺。
境內的河流都發源自安地斯山脈,大致可以分爲束部、西部和南部等三大水系。東部水系的河流,自安地斯山脈由西往東或從南至北,然後向東,經亞馬遜河注入大西洋,主要河流有烏卡亞利河(Ucayali River),它是亞馬遜河的兩大源頭河之一,由秘魯中東部的阿普里馬克河和烏魯班巴河匯合而成,河道曲折,由南往北,長達1600公里,流至瑙塔與馬拉尼翁河匯合後,改向東流,兩河的匯合處被認爲是亞馬遜河的起點。烏卡亞利河以它最長的支流阿普里馬克河算起,全長爲2737公里,是境內最長的河流。
烏魯班巴河(Urubamba River)是烏卡亞利河的兩條主要支流之一,源自秘魯南部安地斯山脈海拔4000公尺的烏魯班巴峰,上游河道險峻,落差大,烏魯班巴鎮以下的三十二公里上游河段,從海拔3400公尺陡降至2400公尺。河全長725公里,至阿塔拉亞後,與阿普里馬克河匯合成烏卡亞利河。
阿普里馬克河(Apurimac River)也是烏卡亞利河的兩條主要支流之一,源自秘魯阿爾圖拉省海拔5032公尺的潘帕瓦希峰的冰川融水,從源頭至曼塔羅河口稱阿普里馬克河;流至佩雷內,又稱埃內河;再往下流至烏魯班巴,稱坦博河。全長700多公里,河道多在峽谷中穿行,水流湍急,多瀑布急流,水力資源豐沛;流至阿塔拉亞後,海拔高度降爲263公尺,與烏魯班巴河匯合,成爲烏卡 亞利河。
馬拉尼翁河(Maranon River)是亞馬遜河兩大源頭河之一,發源於瓦努科大區安地斯山區勞里科查湖附近,由南向北流經高原和峽谷,在中游河段通過叢林時形成一系列急灘,再蜿曲向東,經過雨林區,接瓦亞加河、莫羅納河、帕斯塔薩河和提格雷河後,在瑙塔下游與烏卡亞利河匯流,形成亞馬遜河,全長 1266公里。
瓦亞加河(Huallaga River)源自境內中南部安地斯山脈地區,由南往東,流經峽谷。入亞馬遜盆他,匯入馬拉尼翁河。全長約1145公里,絕大部分河段水流湍急,無法航行,只有下游四十八公里河段可以通行大船。
納波河(Napo River)源自厄瓜多爾納波省安地斯山脈東坡,東流至秘魯邊境後折向東南,穿過洛雷托大區茂密的熱雨林,於伊基托斯下游約八十公里處與亞馬遜河匯合,全長885公里,在秘魯境內的長度約爲482公里,大部分河道可以通航,是國內重要的運輸通道,沿河兩岸飼養牛群,盛產橡膠、糖膠、木材和毛皮等。
雅瓦里河(Javari River)發源於巴西亞馬遜州和秘魯洛雷托區之間的邊境上,是兩國之間的界河,流至巴西邊境村莊本雅明康斯坦特附近與亞馬遜河匯合,全長870公里,河道曲折,穿過原始熱帶雨林,林中岸旁有少量空曠地,河流全線都可以通行汽艇。
普圖馬約河(Putumayo River )是秘魯和哥倫比亞的界河,源自哥倫比亞帕斯托附近安地斯山區的科查湖,上游稱瓜穆埃斯河,東南流經哥倫比亞阿西斯港之後稱普圖馬約河。繼續流向東南,穿過熱帶雨林,形成哥倫比亞與厄瓜多爾,以及秘魯與哥倫比亞之間的大部分邊界線,進入巴西境內改稱伊卡河。在巴西聖安東尼奥注入亞馬遜河,全長1852公里,約有一半以上的河段構成了秘魯與 哥倫比亞的天然界線。這條河流幾乎可以全程通航,兩岸小河港極多,沿河森林中有大片的橡膠樹。
亞馬遜河(Amazon River)是南美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流量最大和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發源於秘魯安地斯山脈中,有兩條主源流:一條是馬拉尼翁河,另一條是馬卡亞利河,兩河在瑙塔匯合,流至幾十里外的伊基托斯後,稱爲亞馬遜河。雖然由西向東流過六百二十五公里,在盧堤西亞(Leticia)附近流入西境內,再往東流5875公里後,注入大西洋。
一年西班牙殖民者奥雷拉納(Orellana)率領探險隊,從西面越過安地斯山脈,進入亞馬遜河上游馬拉尼翁河,在順流而下途中,曾遭到沿岸印第安人特魯亞部落的阻擊,這些披頭散髮、手持大刀、長矛、善於射箭的印第安人,使奥雷拉納聯想起古代希臘神話傳説中所描述的亞馬遜國,所以事後他就把這條河命名 爲亞馬遜河。
另一種説法是「亞馬遜」一詞源自當地印地安特皮圭拉尼語中的「亞馬索拉」(Amassona)一詞,它的意思是「毁舟者」,因爲這條浪濤洶湧的河流,常常把沿河居民的小舟吞没掉。
西部水系的河流都源自安地斯山脈西坡,共有五十二條河川,自東向西流入太平洋,流域面積達251000多平方公里,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通貝斯、皮烏拉、聖塔、里瑪克、格蘭特和比斯哥等河流。
南部水系的河也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馬德雷迪奥斯河(Madre de Dios River),它又稱聖田河,也是亞馬遜河的一條支流,源自秘魯東南部安地斯山脈東端的卡拉瓦亞山,曲折東流520公里後,流入玻利維亞境內,轉向東北,並有馬努河、科羅拉多河和阿拉納河等支流匯入,最後在里韋拉爾塔與貝尼河合流,全長1125公里。這條河的流域地區人口稀少,秘魯境內的上游流域無人居住, 沿河熱帶雨林茂密,盛產像膠,上游可通小船,自秘魯邊境希思港險灘以下的河段,水面寬闊,是主要的航運通道。
秘魯境內除有許多小湖泊外,還有一個最著名的湖泊,就是的的喀喀湖(Titicaca Lake)位於境內東南部的阿爾蒂普拉高原的心臟地帶,横跨秘魯和玻利維亞邊境,但大部分在秘魯境內,面積爲8301平方公里,是南美洲第二大湖。海拔3810公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可通行大船的淡水湖。
這個湖泊被科帕卡巴納半島和塔拉科半島分成兩部分,西北部較大的丘奎托湖,又稱大湖;東南部較小的是維尼亞馬卡湖,又稱小湖。兩湖之間由蒂基拉湖灣相連接。
湖泊的湖盆,從西北向東南延伸193公里,最寬處80公里,中南部水域狹 窄。湖底向玻利維亞岸邊傾斜,湖水平均深度爲100公尺,最深處在東北角索托島附近的湖面,深達281公尺。南面的維尼亞馬卡湖平均湖深只有10公尺。另外,共有25條河川注入這個湖泊,最大的一條是從秘魯境內注入的拉米斯河(Ramus River),約提供湖水補給總量的百分之四十。在湖的東南端,百分之五的湖水通過德薩瓜德羅河排出,流經人煙稀少的地區,最後流入300公里遠的波湖(Poopoo Lake )。
的的喀喀湖的湖岸非常曲折,周圍群山環繞,峰巒重蠱,有許多海拔起過6400公尺的山峰。峰頂常年積雪,湖上景色幽美,湖光山色相互輝映,非常秀麗。
此地是印迦古文明發祥地,也是境內印第安人口最密集的地帶之一,當地印第安人把這個湖視爲聖地。居民曾有過一種固執的觀念,擔心有朝一日湖水會逐漸乾涸。但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的科學研究得知,湖水的漲落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規律性,一般來説是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有所變動。夏季雨水多,水位高;冬季雨水少,水位低,水位差將近五公尺。這樣就推翻了關於湖水枯竭的假説。
湖水的平均溫度為攝氏十四度,底層水溫攝氏十一度。在烈日和燥風影響下,湖水蒸發極為快速,水分大量蒸發,但湖水含鹽量不高,而且清澈明亮,盛產鱒魚。自一九六一年開始興辦灌頭廠以來,人們大肆濫捕,使魚類品種和數量銳減。秘魯和玻利維亞兩國政府為了保護水產資源,已制訂禁止濫捕鱒魚的條例,但偷捕之事經常發生。湖中生物豐富,淺水區棲息的蛙,體長達30公分。
關於的的喀喀湖的形成,在當地印第安人流傳著許多動人的神話傳說。有人認為這是太陽神流出的眼淚形成的,因為太陽神的兒子在湖下附近被山神派遺的一群野豹吃掉了,所以這個湖被稱為的的喀喀湖,意思是「野豹石之湖」。另一種說法認為,「的的喀喀」一詞在印地安語中是「野貓石」的意思,它是因湖中嶙峋石島的紋理,形似野貓的臉譜而得名。
湖中島嶼星布,共有51座大大小小的島嶼。與地球上其他地區的島嶼不同之處是呈現出棕色或紫色的地貌,無數的水鳥在島上生存,形成鳥的天堂。大部分島嶼都有人住,島上茅屋錯落,綠樹成蔭,住在這裡的印第安烏羅(Ure)人常乘蘆葦船穿梭在各個島嶼之間,人們生活簡單而原始。土人常飲一種比斯可(Pisco)酒,屬於用葡萄蒸餾的白蘭地酒類。有很多觀光客到這裡來旅遊,購買印第安人的手工藝品,如帽子、毛毯、駝羊毛編織的毛衣和整塊布製成的外套等。
湖中最大的島嶼名叫的的喀喀島,島上有印迦時代的神廟遺址。從印迦時代起,印第安人艾馬拉部落就以古老的方式在梯田上種植大麥和馬鈴薯等農作物。
太陽島(Isla del Sol)位於的的喀喀湖蒂基拉灣附近,面積14.3平方公里,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這裡已經是安地斯山脈東部居民區的重要中心,也是當地印第安人祭祀天神的地方。島上有一座太陽廟,相傳廟址是印迦王朝創始人藝科‧卡帕和瑪瑪‧奧柳兩兄妹受太陽神比拉科查的派遺,從天國來到地球的著陸點,印第安人就是由他倆繁衍而來的。島上至今還存有極具考古價值的歷史性紀念物,包括保存完好的印迦古王宮和年久失修的印迦粗石工程,還有古代石屋和道路的遺跡,顯示出早年印迦民族的高度文明和藝術。島上的印第安人在湖上以捕魚為生。湖中特產的酥奇(Suchi)魚,味道鮮美,被視為上選的補品。湖上的交通工具是印第安人士製的蘆葦船和木筏,也有少數汽艇以及供光用的遊艇。另外還有一些吃水較深的大型船隻,航行在秘魯的普諾港和玻利維亞的瓜基港之間。的的喀喀湖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將湖水向西引入太平洋或亞馬遜河,都可以產生巨大的電力,但兩者都需開鑿巨大的輪水渠道和隧道,因工程耗資鉅大,秘魯和玻利維亞兩國都無力開發這項大型水力工程。
這個國家的海岸線長達2254公里,由於受到太平洋的衝擊,海岸地區易造成斷層地震和間歇性的火山爆發。沿海一帶海島眾多,來自南方的溫博特寒潮經過,加上這裡終年有霧,沒有太陽直射,為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又吸引了大批以捕食海洋生物為主的海鳥,使沿海島嶼覆蓋著大量的鳥糞層,最厚處上百公尺,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肥料庫。這個群島共棲息著六百萬隻各種海鳥,牠們每天要吞食上千噸的魚蝦,所以排出的鳥糞相當可觀,成為秘魯的一大財富。
這個國家的西部海岸區屬熱帶沙漠草原氣候,乾燥和溫和,夏季平均氣溫攝氏三十二度,冬季平均氣溫攝氏十六度。海岸區北部年平均氣溫為攝氏二十四度:南部年平均氣溫為攝氏十八度。這一狹長的濱海地帶降雨極為稀少,除北端年雨量有250公釐外,大部分地方降雨量不足50公釐,與智利交界的南部邊境地區年降雨量在25公釐以下,還有許多地方數年滴雨不落。在海拔1200公尺以上的安地斯山西側坡地上,每年六月至十月的冬季,濃霧彌漫,相對濕度可達百分之五十至七十,就是在日照強烈的夏季,濕度還是很大。秘魯人常把濃霧戲稱為「格魯阿」(Garua),也就是「毛毛魚」的意思,一次濃霧過後,灰黃的地面就會冒出綠草鮮花,這樣一來,盛開鮮花的沙漠便成為季節性牧場。
中部的地地斯山區氣候變化很大,深谷是熱帶氣候,山頂卻是嚴寒隆冬景色,夏季平均氣溫為攝氏十四度,冬季平均氣溫為攝氏一度,全年平均氣溫為攝氏十度。有的時候一天裡氣溫變化、比一年的變化還要劇烈。冬季天氣晴朗燥,夜間常有霜凍,高山地帶則疾風勁吹,致使風蝕現象劇烈,砂礫遍布,植物稀少。海拔在4400公尺以上地區不宜農作,海拔5000公尺以上的山峰則終年被冰雪所覆蓋。這個區域的降雨特點是東部多於西部,北部多於南部,但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不超過250公釐,雨季多集中在夏天和秋天,冬天非常乾燥。
東部的原始森林區屬熱帶雨林氣候,酷熱而潮濕,經常有雷雨,年平均氣溫在攝氏二十四度至三十五度之間,飽含水氣的熱帶大西洋氣團受阻於安地斯山脈,形成豐沛的雨帶,年降雨量可達2500公釐以上,每年五月至十月為雨季,十一月至翌年四月為乾季。雨季期間,空氣中所含的濕度,幾乎使火柴都無法點燃。
用火柴稅發展農業
秘魯是美洲最古老的農業發源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農業文明搖籃之一。早在公元前四千年,當地印第安人就已開始種植玉米、南瓜、菜豆、棉花和馬鈴薯等農作物。到印迦帝國時期,農業已相當發達,他們在山坡上發開梯田,建立良好的人工灌溉系統,並修築石堤坎,防止水土流失。這個國家是玉米和馬鈴薯的故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這些作物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對世界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不可泯滅的貢獻。
馬鈴薯是安地斯山區農民脫貧的重要產物,國際馬鈴薯中心設在瑪利,致力於以馬鈴為主的文化傳統的推廣。全世界馬鈴薯品種共有3900種,秘魯就有多達2800種,豐富多樣的形狀、顏色和口味,讓人為觀止。其中多種特別是適合在勞動力不缺、耕地少,自然條件惡劣、高海拔地區生長的品種,它不但解決了秘魯山區農民的就業,也提供了他們的生活溫飽無虞。
一九六一年以前,全國百分之八十二的可耕地由人口不到百分之一的大土地主來支配,小農民只能分配到百分之八的土地。一九六九年,外國人所經營的大農莊被收歸國有後,便實行農地改革,設立了許多農業合作社及小土地所有者的共同組織,但是還有許多農民設有自己的土地。從一九八一年開始,政府實行獎勵農業的計劃,包括降低農業機械設備的進口關稅,以及向農業提供中長期貸款。這些貸款主要用於種植稻谷、棉花和馬鈴薯。
這個國家有很多山間的農田,是自古以來許多印地安人用無數的人力,把岩石鑿平後,再搬運泥土來加以填平而成的。這種偉大的農業工程,比埃及的金字塔還要令人驚奇。在終年無雨、沙漠連綿的沿海區域,農業發展非常困艱。但是有毅力的秘魯人,卻能夠儘量利用灌溉來墾植農田。這些農田叫做「哈光達斯」(Hciendas),大部分都是種植棉花和甘蔗;農民用不著擔心水旱和水災,對於收獲可十拿九穩。
秘魯的灌溉制度,可以使很多不毛之地變成肥田沃土,這的確是一大奇蹟。有人說過:秘魯政府是用火柴來灌溉沙地。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奇怪,其實這裡面是含有一個違禁品的問題。原來過去有一段時間,秘魯國內是禁止私賣火柴的;當時凡是停泊在秘魯港口的商船、機場出入境關卡處,以及與鄰國交界邊境的關外處,都可以在揭示牌上看到醒目的警告:「外國火柴和打火機,禁止攜帶進口;一經查獲,作非法攜帶違禁品論。」那時秘魯政府,在設計新灌溉計劃的時候,決定要全國吸煙的民眾,來負擔這一筆巨大的經費;當時有一家瑞典火柴公司,要在秘魯境內獲得製售火柴的專利權,原意每年付出八千萬美元代價。這項請求被接受了,專利期限是十年。這樣一來,不足兩吋長的一小盒火柴,在秘魯可以賣到四角美金;人們每點一支香煙,就得對國家農業灌溉建設多報效一點。
秘魯是一個農業國,有850萬人以農為生,約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但是境內土質差,耕地非常有限,全國種植總面積只有240萬公頃,公足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二點二,其中的灌溉面積只有70萬公頃,每一個農民耕種的農地,平均只有六分之一公頃,是拉丁美洲每人平均耕地最少的國家,因此農業無法自給自足,糧食必需自外國進口,每年糧食進口量大約一百萬噸左右。
境內農業生產依地理環境可以分為三大區域,第一是沿海地區,這裡雖然氣候乾燥少雨,但可以利用安地斯山脈西坡流下的河水灌溉,分布在這一地區各個河谷的四十多個大大小小的綠洲,灌溉農業非常發達。這裡雖然只有60萬公頃農田,只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二十五,但卻出產了全國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稻米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甘蔗,以及幾乎全部品質優良的棉花,農產量幾乎佔全國的一半。特魯希略城附近的綠洲是國內最大的甘蔗種植區,產量佔全國的一半以上,其中長四十公里的奇卡馬谷地,更以「糖盤」的美稱面斐聲全國,這裡的大甘蔗園產量只次於夏威夷島,居世界第二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蔗糖產值約佔農產品總值的三分之一,居第一位。沿海地區種植的棉花,百分之九十以上屬坦克伊斯長纖棉,它是利用北美和本地品種雜交培育面成特有品種,具有產量高、耐病害和纖維長顏色白的特點,在國際市場上和埃及的長纖棉享有同樣的聲譽。近年來秘魯為改變糧食生產不足的狀況,減少糧食進口,將不少蔗田和棉花田改種稻米,所以使甘蔗和棉花大幅度減產。
第二是安地斯山區,農業局於谷地和盆地,還在山坡上修建了許多梯田,以種植馬鈴薯、玉米、大麥、小麥和豆類等為主。第三是雨林區,現已墾植的耕地約四十萬公頃,只佔全國耕地面積的六分之一,可以種植咖啡、可可、豆類和茶葉等經濟作物。另外,還可以種植古柯和金雞納霜,古柯是印第安人的嗜好品,可提煉成古柯鹼;金雞納霜是提煉奎寧丸的原料,為森林地區特有的植物。近十幾年來,安地斯山東坡地帶出產的咖啡已成為國內第四大輸出口,為國家賺取了不少外匯。
這個國家的農業總產值每年大約31億1450萬美元,佔全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二。主要農產品的年產量約為棉花27萬5800噸,蔗糖611萬7100噸,咖啡97800噸、大米110萬8700噸,小麥165400噸,玉蜀黎885500噸,大麥175300噸,黃麻1600多噸,可可4500多噸,馬鈴薯2087500噸,菜豆58600多噸,高梁36500多噸,甘薯161500噸,木薯425600噸,洋蔥114500噸,檸檬91500噸,柑桔152800噸,芭蕉450500噸,大豆8950萬噸。此外,菸葉、蔬菜、水果、玻麥、古柯、木棉、絲蘭(Yaca)、花生、藥材、橄欖、葡萄、蘆荀、山芋、香科、金雞納霜、鳳梨、無花果、桃棗和茶葉等都有生產。現在秘魯已經實施土地改革,將農地收歸國有,再分配給自耕農,達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地。
秘魯有廣大未開發的森林資源,森林覆蓋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十八,達7400萬公頃,在南美洲只次於巴西,居第二位。在東部地區,約有百分之九十二的地區被濃密的熱帶雨林覆蓋,木材蓄績量在40億立方公尺以上。由於交通阻隔,因此還沒有大量開採,仍具一片原始森林的景色。如果能夠積極開採,一定會替秘魯帶來大筆財富。國內盛產杉木、紅木、橡木、堅木和筏木等,年產木材430萬5800多立方公尺。產地多集中在卡爾巴、伊基托斯、奧克沙邦和丁哥瑪麗亞等地。伊基托斯多有鋸木廠設置,是國內木材貿易中心。秘魯森林中,也有工業和醫學用的原料,如橡膠、巴拉塔樹膠、柯貝巴樹膠、皂英樹、兀鷹籐、丹寧豆、植物纖維和野肉桂等。
這個國家的牧場面積為兩千萬公頃,約佔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十六,畜牧業較為發達,對於居住在安地斯山脈的印第安人而言,飼養綿羊和駱馬(Liama)是傳統工作之一。羊的主要產地在南部的喀喀湖四周,以及庫斯科和阿雷基帕等地。山岳地區乾燥牧草地上,放牧養牛、羊及山羊。牛的飼養普及於沿海地區及森林地帶。人們從家畜飼養中,可以獲得肉、毛和皮,就連動物的糞便都可以用來做燃料。全國有綿羊1450萬隻,山羊195萬4000多隻,乳牛372萬5000頭,豬221萬5000多頭,馬68萬5400多匹,騾225300多頭,驢483500多頭,雞4155萬3000多隻,駱馬和駱羊(Alcapa)約2853000多頭。每年大約可以生產牛肉125300噸,牛奶784300噸,雞蛋65500噸,家禽肉196800多噸。但是現在國內肉類生產還不能達到本國所需的數量,因此每年用於進口肉類和動物油脂的外匯非常可觀;所幸獸皮和獸毛有大量出口,也能賺回相當的外匯。
駱馬是秘魯民族的象徵之一,秘魯國旗和國徽上都繪有牠的圖案,人們還常把陶瓷做的工藝品駱馬贈給遠方的貴客。駱馬是秘魯的特產,牠的祖先名叫「維庫尼亞」,在三千多年印第安人就把牠馴化成馱牲。牠是一種又像駱駝又像馬的動物,胸部和脖子有點像駱駝,但無肉峰,體型像小馬,可以在空氣稀薄的地方馱運貨物,能夠荷重一百磅,耐長途跋涉,直到現在,安地斯山區的居民還在使用這種原始的交通工具。駱馬還有重要的經濟價值,駱馬毛是獸毛中的姣姣者,皮毛長而細軟,毛色有純白、黑色、黃褐和雜色等,可以製成皮帽和裘皮大衣,既美觀又暖和。駝馬不但是印第安人民食用肉的主要來源之一,同時還可以作為山間的交通工具.現在秘魯的輔幣上還有駝馬的圖案,由此可知秘魯人對駝馬是非常重視的。
駝羊是南美洲的特產,駝毛羊身,牠的毛細軟濃密,專供紡織用,是世界上最優質的羊毛。秘魯最特殊的動物還有蜂鳥和葵莎爾鳥。蜂鳥體型細小得像一隻大蜂,有艷麗的羽毛,飛行時速度高達一百公里以上,牠能夠像蜂般鼓動著雙翼停在空中或後退,吸食花蜜,並以昆蟲裹腹。葵莎爾鳥繁殖在安地斯山的森林間,有綠、紅、白和褐等顏色,閃閃發光的羽毛比蜂鳥還美麗,體型有點像野鴨,展翅長達三尺多,真像傳說中的鳳凰。
捕魚量列世界前茅
秘魯西瀕太平洋,海岸線綿長,盛吹南風和東南風,又有溫博洋流從智利南部太平洋海岸,以每小時一公里的流速,經秘魯和厄瓜多爾沿海流向赤道,使這一帶的海水溫度無論冬天或夏天,都比洋流外的周圍水溫低攝氏八度左右。這股寒流在北上途中受到地球偏轉力的作用而偏西流動,但東南方向的信風又影響到它的流向,並使秘魯沿海海域中層冷水受擾上泛,形成上升流,既降低了水面的溫度,又漂起了大量硅藻類海洋浮生物,從而吸引大批的魚群,使秘魯沿海成為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漁場之一。這個漁場有八百多種魚,主要品種有鯷魚、沙丁魚、鯖魚、鱈魚、竹夾魚、鯉魚、鰺魚、鮐魚、鯔魚、鮪魚、金槍魚和馬切特魚等,另外還有牡蠣、海螺、海扇、海帶、烏賊、蝦、蟹和貝類等海產品。
這個國家的漁業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印迦帝國時代就已經開始捕魚。那時的漁民划著一種用蘆葦做的新月形小船;在波瀾壯闊的亞馬遜河或的的喀喀湖上撒網作業。他們還經常駕著木筏出海捕撈。西班牙殖民治時期,漁業發展極為緩慢,幾乎沿用原始的捕撈方法,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秘魯才有現代化漁業。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秘魯捕魚業以捕撈鯷魚為主,製成魚粉向西歐出口。一九五九年捕魚量已有212萬2362噸,居世界第五位,翌年上升到353萬8000噸;一九六一年又猛增到521萬3059噸,只次於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一九六二年又增至近900萬公噸,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捕魚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是秘魯漁業的黃金時代。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一九七○年秘魯捕魚量高達1261萬2580噸,佔當年世界總捕魚量的百分之十八點,創歷史最高紀錄。一九七三年三月,政府漁業行國有化,成立秘魯國營漁業公司,將全部捕魚和魚類加工的私人企業收歸國有。翌年,秘魯國營漁業公司接收了八十四家魚產品加工廠、九十九家魚粉廠、一千四百多艘捕漁船和二萬六千多工人,幾乎壟斷了全部捕魚業和魚粉生產。但是從一九七三年以後,沿海流發生變化,厄爾尼諾現象使海水溫度升高,魚群不能游至秘魯沿海。同時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二年,捕魚量達4280萬噸,大肆為捕撈嚴重破壞了海洋生態平衡,使捕魚量劇減。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六年,平均年捕魚量不足350萬8500噸,一九七七年下降仙172萬5400多噸。
在捕魚量銳減的情況下,秘魯國營漁業公司嚴重虧損,負債累累,僅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六年就虧損53億9500萬索爾,兩年間欠債120億索爾。為保護漁業資源,秘魯政府決定自一九七七年一月十八日起禁止捕撈鯷魚一年,僅在與智利交界的南部海區開放捕撈。另外秘魯國營漁業公司為了擺脫困境,不得不將所有漁船賣給工人。到一九七八年時,這家公司只有工人七千人。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期間,這個國家的年均捕魚量在350萬噸左右。現在全國擁有各類漁船四千五百多艘,年捕魚量585萬3500多噸。國內共有五十多萬人直接依靠漁業為生,還有漁產品加工廠一百一十六家,員工一萬八千多人。此外,並有魚罐頭廠五十二家,魚粉廠一百零六家,魚油廠五十五家,魚油年產量三十四萬噸。秘魚的捕鯨業也很發達,共有十二艘捕鯨船,捕獲量在拉丁美洲首屈一指,居世界第六位。另外,國內還有三家鯨油提煉廠。
魚粉產量世界第一
秘魯捕撈的魚中最多的是鯷魚,曾佔全部捕魚量的百分之九十。鯷魚在西班牙語中稱「安喬維塔」(Ancboveta),是沙丁魚中的一種,這種漁一般生活在離海面約十公尺處的海水表層。在秘魯,鯷魚大部分生長在離海岸十海浬內的海域,捕撈非常方便。鯷魚體長十五至二十公分,肉質細嫩,味道鮮美,但是由於魚身小,內臟大,容易腐爛,所以絕大部分用來加工成魚粉,平均五點三噸可以製一噸魚粉。用秘魯鯷魚製的魚粉,在世界上享有盛名,魚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調製家禽家畜混合飼料的主要原料。
這個國家是從一九三七年開始生產魚粉,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產量大增,六十年代達到高潮。一九六五年,全年捕撈鯷魚850萬噸,生產魚粉147萬噸。一九六八年,魚粉產量增至161萬5000噸。一九七○年,魚粉產量創歷史最高紀錄,達225萬3400噸,賺取外匯31300百萬美元。一九七三年,秘魯將全部私營魚粉加工廠收歸國有。此後,在鯷魚減少,魚粉加工業蕭條的情況下,秘魯不得不改用沙丁魚和竹夾魚,以及鱈魚不能食用的部分製作魚粉,但產量不高,一九七六年魚粉產量只有88萬6000多噸,一九七九年又降至六十八萬二千八百噸,但仍可出口獲外匯二億三千七百七十萬美元。到一九八○年,秘魯沿海漁場中只有二百一十二萬噸的鱈魚,而且多為幼魚,有繁殖能力的成魚很少,所以魚粉產量下降,一九八一年為553000多噸,出口賺取外匯一億三百六十萬美元。
一九八六年,秘魯魚粉加工業出現復甦的兆頭,年產魚粉85萬5000噸,秘魯國營漁業公司所屬的十二家魚粉廠恢復了生產。另外,全國七十八家私營魚粉廠也大部分開工,產量約佔全國魚粉總產量的百分之六十五。為了振興魚粉加工業,政府決定從一九八七年起,修建六百艘漁船以提高捕魚能力;在國營魚粉廠安裝燃煤鍋爐,以降低百分之五十的燃料費。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高工作技術,降低魚粉的鮮魚耗損量,並將魚粉中的蛋白質含量提高到百分之七十。此外,在銷售環節方面也實現市場多元化,採行直接銷售,以便爭取較好的銷售價格。
儘管秘魯魚粉加工業在二十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一度衰退,但魚粉年產量自一九六○年以來一直穩居世界第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魚粉出口國。現在秘魯每年可以生產100萬噸魚粉,約佔國際市場總需求量的百分之八十,每年可以賺取近四億美元的外匯。這個國家由私人船隊捕撈鯷魚,國營漁業公司收購每噸鯷魚的價格不到五美元,魚粉在國內市場銷售時,政府實行價格補貼政策,每噸只賣兩百美元,實際上在國際市場每噸魚粉售價達四百五十美元。現在秘魯魚粉已遠銷世界五十多個國家,主要買主是德國,荷蘭、伊朗和中國等。
沿海的鳥糞價值連城
在沿海一帶,由南部吹上來的風把海水吹向外海,使得深海的冷水浮上水面,冷水中豐富的微生物吸引了大量的鯷魚,然後這些鯷魚又吸引來大量的海鳥,而在這個國家的沿海島嶼上,棲息著上千萬隻以捕食鯷魚為主的海鳥,這就為秘魯創造了又一宗寶貴的自然資源,它就是鳥糞。在秘魯沿海的欽查群島、洛沃斯德鐵拉島、洛沃斯德阿富埃拉島和麻卡皮等海島上,都覆蓋著厚厚的鳥糞層。 鳥糞主要是由鸕鷀排泄的,鳥糞一詞在西班牙詞中稱「瓜奈」(Guano),就是從這種海鳥的名字演變而來的。此外,鰹鳥、鵜鶘和秘魯的皮克羅鳥等,也排泄大量鳥糞。在一般情況下,海鳥每年可以排出三十萬噸的鳥糞,再加上沿海地帶幾乎終年乾燥無雨,所以島上的鳥糞不會被雨水沖刷掉,反而越積越厚,有些地方竟厚達幾十公尺至上百公尺,被世人譽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肥料庫。
鳥糞含有百分之十六的氮、百分之十二的磷酸鹽和百分之三的鉀,還含有其他豐富的有機物,是極有價值的肥料。早在印迦帝國時代,印第安人就使用鳥糞作為肥料。鳥糞的大規模開採始於十九世紀上半葉,主要開採地是欽查群島。當時國內用量不大,所以大部分用於出口,滿足英國和法國的農業需求。收集和裝載鳥糞是一件艱苦的工作,鳥糞所產生的氨氣,有時會使人的眼部皮膚起皺,甚至造成眼瞎。鳥糞還有一股強烈難聞的惡臭氣味。一八四○年,當裝運第一批鳥糞的船隊停泊在英國南安普敦港口的時候,住在港口一帶的居民因無法忍受鳥糞的惡臭味,被迫遷居到山上。
鳥糞口賺取外匯是十九世紀秘魯政府最主要的財政收入,所以整個十九世紀共開採鳥糞一千六百五十多萬噸。最初的開採方法是用炸藥,炸開厚厚的鳥糞層。這種開採方法雖然簡單省事,但卻同時炸死了成千上萬的海鳥,更多的海鳥紛紛逃離海島,造成鳥糞儲存量的下降。
鑒於鳥糞資源瀕於枯竭,加上國內種植園對鳥糞需求量的增加,秘魯政府遂於一九○九年成立了半國營性質的「鳥糞經營公司」,並對開採活動進行限制,規定每年只准在指定地區開採一次。為了切實保證海鳥的棲息和繁殖,政府派出若干艘艦隻對鳥島實行警戎,以防有人偷採鳥糞。另外還修建了梯牆,以防止鳥糞掉入海中。由於採取了這些措施,海鳥的數量逐漸增加,鳥糞開採也逐步恢復了。現在,在海鳥繁殖期末,由政府派人開採鳥糞,開採量不得超過鳥糞一年的累積量。自一九七三年以來,每年平均開採三萬五千噸的鳥糞,這與過去通常是十多萬噸的數量相比,已經大為減少。
鳥糞是一種高效率肥料,但只能滿足秘魯國內所需肥料的百分二十二。所以,秘魯政府索性以高出國內三至五倍的價格,在國際市場出售,向歐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出口,用賺來的大筆外匯,購買化工肥料,這樣就可以基本上滿足國內農業發展的需要。
礦業是經濟命脈
秘魯是世界聞名的十二個大礦產國之一,礦產資源豐富,品種繁多,擁有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礦藏,潛在礦脈的覆蓋面積達四千九百五十萬公頃,約佔全國領土的百分之三十,已探明的礦物有鉍、鉛、鋅、白銀、銅、鐵、煤、釩、銻、鎘、錫、鈾、鉈、鎢、鉬、磷、汞、硒、碲、重晶石、鎳、金和鈾等。
這個國家的礦業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印迦帝國時期,印第安人就已經廣泛開採各種有色金屬,並有很高的冶煉技術。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貪婪的西班牙統治者為大肆貴重金屬,強制驅使土著居民到礦山進行繁重的勞動,掠奪性的開採使不少礦山瀕於衰竭。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世界有色金屬價格提高,秘魯豐富的礦藏資源吸引了許多外國大財團前來投資,礦山開採業開始復蘇,但不久又受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生產一度大幅度下降。一九五○年,南北韓戰爆發後,美國急需大量有色金屬,加緊對秘魯礦業的投資。在國內,秘魯政府頒布了礦業法典,鼓勵礦業生產。一九五○年至一九六○年,礦業生產每年以平均百分之十二點九的速度增長,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
一九六八年十月,秘魯政府為使國家經濟擺脫外資的控制,對許多經濟部門實行國有化,先後征收和購買了五十七家外資礦業公司,使外國資本在採礦業中的比重由原來的百分之八十七下降到百分之三十三,結果影響了礦業的發展。一九七○年至一九七四年,礦業產值年均增長率僅為百分之一點五。一九七五年,秘魯被迫放寬對外資的限制。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年,礦業復蘇,年均產值增長率達百分之九點四。一九八一年二月,秘魯政府又決定修改礦業總法,進一步吸引和鼓勵外國資本在大、中型礦山中增加投資額度,使礦業年產值增長率保持在百分之五左右。
這個國家全年礦業產值約三十三億六千七百萬美元,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三,每年礦產品出口額約為十五億二千二百萬美元,約佔全國出口總值的百分之四十八。全國已申請開採權的礦山總面積也達九百一十七萬二千公頃,但實際上只開採了五十萬公頃,所以礦產開採量還不大。按照現在的開採能力,銅可以開採八十年,鋅可以開採七十五年,鉛可以開採三十五年。在已探明的各種礦藏中,鉍和釩的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銀的儲量達一萬九千五百七十五噸,居世界第四位;鋅的儲量為一千一百萬噸,也居世界第四位;鉛的儲量為四百二十五萬八千噸,居世界第五位;銅的儲量為二千九百二十五萬六千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百分之十五,在拉丁美洲僅次於智利,在世界上居第七位;煤的儲量為七億五千六百五十萬噸。
據秘魯礦業部門的專家宣布,過去估計秘魯的純金儲藏量僅為一千九百五十噸。一九八一年,在馬德雷德迪奧斯省發現了一座大型金礦,黃金儲量高達三萬五千噸,並且質地很純,成色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一九八七年初,境內又發現一處儲量達一百噸的黃金礦。現在秘魯國內已經形成一股淘金熱,約有三萬人熱衷於金礦的勘探工作。此外,近年來內又發現了一系列新礦藏,如胡寧省發現了儲量五千噸的鈾礦;瓦努科省發現了兩個露天鎳礦和鑽石礦;阿亞庫喬有大面積高質量的大理石礦;安卡什省的安塔米新銅礦儲量有可能達一億噸;玻烏腊省的坦博格蘭發現銅、鋅和銀等礦藏,總儲量有四千萬噸,銅的品位高達百分之二十五,被認為是世界上已發現的品位最高的銅礦;庫斯科省的瓊比維爾卡斯也發現儲量豐富的銅、金和銀等多種金屬礦藏。
這個國家銅礦的年產量為四十一萬五千六百噸,每年可賺外匯約四億八千五百萬美元;鉛礦的年產量為二十一萬五千二百噸,出口所得匯額為一億九千五百萬美元;銀年產量為一千六百六十萬噸,約合四千一百萬盎司,可以賺取外匯約兩億一千二百五十萬美元;鋅年產量為五十五萬三千八百噸,可以賺取外匯二億四千四百五十萬美元,最大的鋅礦是在利馬北方一百五十多公里的卡哈馬卡區境內,據統計蘊藏量有四百萬噸;鐵礦年產量為五百二十五萬八千噸,可以賺取一億六千五百六十五萬美元的外匯;黃金年產量約四千八百五十公斤。 國內現有四家大型礦業公司,秘魯中部礦業公司是國內最大的礦業冶金聯合企業,也是世界上礦產品最多的企業之一,它是由秘魯政府於一九七三年在剝奪美資塞羅帕斯科礦業公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在完全為國家所有。這家公司在中部山區經營有卡薩帕爾卡、亞馬里克查、莫洛克查、聖克里斯托瓦爾、塞羅德帕斯科和科夫里薩等六座有色金屬礦。秘魯南方銅礦公司是由美國大財團於一九五五年創建的,至今仍由美國獨資經營,它擁有托克帕拉、克利亞維科和夸霍內等三座國內最大的銅礦。秘魯鐵礦公司的前身是美國獨資經營的馬爾科納礦業公司,一九七三年被收歸國有。秘魯礦業公司建於一九七○年,是國內礦業史上第一家國營公司。它擁有本國大部分引人注目的礦藏,而且有權提煉和銷售所有的礦產品,並壟斷了銅的冶煉。公司所屬的主要礦區有塞羅維爾德、廷塔亞、安塔米納和克拉維科等,公司所屬的伊洛煉銅廠能生產出純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陰極銅,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這家工廠的商標也已經在倫敦五金交易所註冊。上述四家礦業大公司的年產值約佔全國礦業年產值的百分之六十;國內還有六十多家私營的中型礦業公司,約佔總產值的百分之三十六;剩餘的百分之四產值是由幾百個小礦業主創造的。秘魯過去一直是個石油進口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在北部沙漠、亞馬遜河流域和沿海大陸架地區先後發現儲量豐富的油田。在亞馬遜熱帶雨林區,石油蘊藏量特別豐富,油區的面積達五千萬公頃,並修建了一條從東北部油田經安地斯山,通往西部沿海的輸油管,這項工程的艱難度足可和在極冷的阿拉斯加埋設地下輸油管工程相比擬。數千年來充滿著野獸吼聲、猿猴叫聲和鸚鵡鳴聲的亞馬遜河密林,如今已能聽到機械噪音和喧囂人聲。從一九七八年三月起,秘魯成為石油出口國,當年平均每天出口原油七萬桶。翌年,石油出口值達六億四千六百萬美元。一九八○年十二月,秘魯議會通過了石油開採法,這項法案給予在秘魯境內從事石油勘探和開採的外國公司以補充的稅收政策。
一九八一年,秘魯石油公司與美國優等石油公司簽訂一項協定,授予這家公司為期三十年的租讓權,使它能和英國皇家殼牌石油公司秘魯分公司分享石油勘探權。同年年底,秘魯石油公司又與法國埃勒夫阿基坦公司及美國德克薩斯石油公司,就熱帶雨林和沿海大陸架地區探勘石油簽訂了協議。一九八三年,在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安多阿斯地區發現了一個新油田,蘊藏量達一億桶。
現在這個國家有數百座油井,已探明的石油蘊藏量為十二億桶,約一億八千五百萬噸;天然氣蘊藏量為三百四十億立方公尺。境內的油田主要由以下三家大石油公司經營:美國獨資的西方石油公司實力最為雄厚,年採油量約全國總採油量的百分之五十五;秘魯石油公司屬國營企業,年採油量約佔全國總採量的百分之三十;貝爾科石油公司由美國獨資經營,年採油量約佔全國總採油量的百分之十五。這個國家現在全年的石油產量約六千四百八十萬桶,日產約十七萬七千多桶,出口值近八億美元,約佔全年輸出總值百分之二十五點三。目前雖然可以外銷,但因國內消耗量逐年提高,儲量按現在的開採速度計算,大約還能開採二十年,如果境內不再發現新的油田,估計十多年後石油將需要再度進口。此外,每年可以生產天然氣九十五萬八千立方公尺。
工業落後布局不均
這個國家的工業,雖已經由輕工業進入重工業的境界,但一般來說還是比較落後,工業年產值約為五十七億一千九百八十萬美元,只佔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十二。全國有五十多家國營大工廠,雇用員工約十三萬五千多人,他們所創造的財富約佔工業總產值的百分之三十;另外百分之七十的工業產值是由五千五百多家中小型私營工廠創造的,以原料加工業為主,雇用員工約八十七萬多人。美國、日本和歐洲各 地的資金,也已大量流入,投資於秘魯的工業生產。現在國內設有煉鋼、毛紡、皮革、造紙、魚罐頭、魚粉、魚油、木材、食品、飲料、成衣、鞋帽、酒、煙、玻璃、傢俱、印刷、橡膠、塑膠、石化、化學、煉油、基本金屬冶煉、金屬品製造、煉鋁、鐵礦提鍊、鍊鋅、汽車裝配、縫紉機、收音機、自行車、電視機、鑄模、鑄銅、乾電池、手電筒、建築五金材料、氮肥、三夾板、人造絲原料、染織、麻袋、機械製造、水泥、洗衣機、冰箱、汽車輪胎、電器和交通器材等工廠。
這個國家的工業分配很不合理,全國百分之七十的製造業和百分之六十四的電力工業都進中在首都利瑪和外港卡亞俄附近。現在每年可以生產水泥二百六十二萬五千三百噸、粗鋼五十二萬三千八百噸。生鐵二十九萬三千一百噸、精銅二十四萬五千八百噸、鋅片和鋅塊四十九萬一千三百噸、鉛塊十八萬八千五百噸、金五百六十盎司、銀四萬三千四百盎司、香煙三十三億一千八百五十五萬三千多支、紙張四萬五千八百五十噸、化肥三千六百五十五萬八千四百多噸、冰箱七萬八千五百多台、洗衣機一萬五千八百多台、棉布八千四百一十六萬三千公尺、汽車輪胎九十九萬九千二百多個和電視機十五萬九千五百多台。電力工業以水力發電為主,總裝機容量為三百五十一萬三千一百瓩,總發電量為八億一千六百五十萬度,每人每年平均用電五百六十五度。
這個國家的服務業比較發達,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服務業發展迅速,近年來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約佔百分之四十五,從業人口佔勞動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大約有二百八十五萬三千多人。
在對外貿易方面,秘魯是拉丁美洲第七大貿易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這個國家的對外貿易逆差,使國庫中的外匯儲備所剩無幾。為了扭轉這一局面,秘魯政府制定了鼓勵出口和限制進口的政策,對進口物資施以高額關稅,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所以進年來開始出現順差。現在全年輸出總值約為三十五億四千六百萬美元,佔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九。主要的輸出品是石油、魚粉、魚油、魚罐頭、糖、咖啡、銅、鉛、鐵礦石、銀、鋅、鉛、棉花、皮革、羊毛、鳥糞、木材、紡織品和農產品等。全年輸入總值約二十六億三千三百五十萬美元,主要輸入品有機械、油田設備、軍火、金屬製品、交通工具和零件、鋼鐵、運動器材、事務儀器、電腦、家電用品、化學原料、藥品、小麥、食用油、肉類、鐘錶、五金手工具、化妝品、玉米、大米、奶製品、化肥、工業原料和玩具等。主要貿易對象有美國、日本、德國、英國、荷蘭、比利時、法國、義大利、盧森堡、加拿大、巴西、哥倫比亞、阿根廷、委內瑞拉、巴拿馬、波蘭、俄羅斯和中國等。中國和秘魯貿易額達兩億美元。其中台灣自一九七八年五月起、在秘魯首都利瑪設立遠東貿易中心,雙方貿易為每年七千七百萬美元,秘魯對台輸出約為七千萬美元,主要是魚粉和精鍊銅;台灣對秘魯輸出額只有七百萬美元,但是這個數字一般認為偏低,因為沒有計入由智利自由區走私入境的台灣貨,而秘魯的高關稅,更讓進口商把價格「以高報低」減輕稅負,所以台灣輸出金額,應當不只七百萬美元。另外,外國在秘魯的直接投資總額為十四億八千一百萬美元,美國資本約佔百分之五十,其次是日本、瑞士和巴拿馬等國,外資主要在工礦業和商業方面。
貨幣單位叫做印第(Inti),每一個印第相當於一千元舊幣索爾(Sole),索爾被規定只能通行到一九八九年年底為止。印第面值有一元及十元兩種。這個國家通貨膨脹率很高,前幾年都在百分之一、兩千以上,所以印第不斷貶值。一九八八年,一美元可以兌換七百二十印第;一九八九年,一美元兌換五千二百六十一印第;一九九○年,美元對印第的兌換率再次升高,每一美元可以兌換七千二百五十二印第。國內有一家中央儲備銀行、十七家民營商業銀行,三家外國商業銀行的分行。此外,政府還經營農業開發銀行、工業開發銀行、礦業開發銀行和住宅開發銀行等。
交通方面,航空運輸是秘魯交通運輸上重要的一環,全國現有二十二家航空公司,共擁有各種類型的民航飛機九十三架,境內有一座國際民航機場和四十八座國內民航機場,每年客運量約七百五十五萬人次,每年貨運量一百一十五萬噸。首都利瑪和南美洲各國及世界各重要城市,直接間接都有班機來往。國內航線也很忙碌,以補鐵路、公路和水路運輸的不足;國內各大城市間,都有定期班機往返。國際航線多由外國航空公司經營;國營的秘魯航空公司,也有定期班機飛往美國的邁阿密、智利的聖地牙哥,以及阿很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地。還有一家秘魯人自營的弗奧賽(Faucett)航空公司,規模比國營的秘魯航空公司還要大,擁有更多和更新式的民航機,也經營國際航線。國內民航機票分為本國國民及外國旅客兩種,外國旅客票價比較貴。
在水運方面,全國共有排水量一百噸以上的商船七百二十五艘,但排水量一千噸以上商船只有八十九艘,全國商船總噸位為一百一十八萬七千八百五十噸。國內共有二十八個港口,深水港有九個,卡亞俄港是全國最大最好的港口,派塔是第二大港,欽博特是世界最大的漁港,伊基托斯是內河航運中心,沿海重要港口還有皮薩羅、塔拉拉和伊洛等。這個國家的內河航運相當方便,較大的河流和湖泊都有航行之利,自亞馬遜河上的伊基托斯,可以搭汽船直抵巴西。秘魯對外貿易運輸,絕大部分都是依靠海運。國營的秘魯國家商航隊,擁有三十八艘遠洋船隻,可以和世界各地港口通航。全年國際海運貨運量為一千二百六十八萬五千八百噸,沿海貨運量為一千一百八十一萬六千五百噸。
秘魯是南美洲最早修建鐵路的國家,鐵路全長二千五百公里,每年客運量400萬人次,每年貨運量500萬噸,居南美洲第六位。這個國家的鐵路系統由國家經營,鐵路交通以中央鐵路為主;其中有一段以卡亞俄港經利瑪,通過安地斯山,到達萬卡維利卡,全長385公里。這條鐵路由美國名工程師監造,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之一,當時每公里工程費用就高達五萬美元之巨。遊客乘坐時,在每公里落差34勾里的環境下,景觀瞬間不一樣,峽溝、溪谷、山地都在變化,令人屏息。沿途有40個車站,66個隧道,61座鋼橋,其中最高的一座鋼橋,懸空84公尺,長15公尺;車行橋上,乘客們都會提心吊膽。這條鐵路共有員工八千多名;在整條路上,得轉13個大彎,有21節鋸齒形鐵軌。迦里拉附的一個車站,海拔高達5224公尺,是全世界最高的火車站。這顯示著近代的工程,已經能夠把自然的阻礙,克服到最大的限度。因為這條鐵路海拔太高,空氣稀薄,所以車廂裡置有氧氣設備和隨車醫生,以備有心臟病的乘客應急。另外有一條幹線是南方鐵路,東起馬楚皮克楚,往東南經庫斯科、烏斯科、錫專尼、阿亞維里和胡利亞卡等城市後,折向西南,經阿雷基帕後,抵達南部港市馬塔拉尼,全長950公里。這條鐵路不與中央鐵路相連。北部沿海地區也有三條鐵路線,一條北起蘭巴耶克,經奇克拉約和埃騰港後,南抵薩尼亞;另一條是北起奇馬港,南至特魯希略;還有一條鐵路東起波圖格斯,南經楚基卡腊後,抵達港市欽博特。沿帕奇特阿河往西部海港普卡爾帕的鐵路線修建工程完成後,與亞馬遜雨林區的可通航水道海岸區有效地聯結起來。
這個國家內陸的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貨運量佔各種運輸總量的百分之八十。全國公路總長68675公里,由於秘魯現代化公路建設的開始較晚,所以境內只有7800公里長的柏油公路,另段8600多公里是改良路。公路又分成兩大幹線,一條是中央高速公路;另一條是泛美高速公路,長1600多公里。全國有各種機動車輛約1300萬輛。
旅遊有待發展
秘魯是南美洲古代文明的發祥地,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以前的漫長歲月裡,勤勞智慧的印第安人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能與世界各大文明相媲美的印迦文化,茫茫原野上雄峙的太陽神廟和高踞山巔的巨石建築,以及被風沙剝蝕了圖案模糊的古碑,無不使人與思古之幽情。
這個版圖廣寬的國家,可以提供觀光客多樣化的選擇,海岸由北而南長形的沙漠,綿亙超過2500公里,多條河流貫穿,形成富饒的山谷,許多重要的城市都在這一帶。北齊海岸,終年陽光普照,海灘優美,適宜衝浪、水上活動,包括刺魯、釣魚和潛水等。高原上的安地斯山脈,高達6000公里,擁有高低35個積雪山峰,融雪為烏魯邦巴和柯卡峽谷,是遊客探訪的主要定點,加上世界海拔最高的的喀喀湖,以及許多自然生態保護區、亞馬遜叢林等,豐富多彩的自景觀和歷史悠久的文化產,都成為這個國家可觀的財富。但是這些豐富的旅遊資源還沒有全面開發,觀光事業有待發展。現在每年大約有40萬觀光客到秘魯旅遊,其中以美國人為最多,每年觀光收入約達三億多美元。
自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起,凡是台灣居民前往秘魯觀光或從事商務考察的旅客,無需簽證,就可以入境。現在台灣還沒有班機直航利瑪,必須先從台北搭機到洛杉磯,然後再轉乘巴西或阿根廷航空公司的班機前往秘魯,全程約需十八個小時。從紐約有智利航空公司的班機直飛利瑪,航程約需八小時三十分鐘;從墨西哥可以搭乘秘魯航空公司或阿根廷航空公司的定期班機,直接飛抵利瑪,航程約需五小時三十分鐘。
這個國家的海關對入境旅客行李檢查很嚴格,尤其是對一般家電品的攜入。免稅攜入的商品包括四百支香煙、五十支雪茄、三瓶酒、一架照相機、一台家用電器和三百美元的禮品。但是有人因為恰遇雨天,雨傘未收在利瑪機場而困擾不已。原來傘也列入危險物品,怕旅客持傘劫機,結果填了一大堆單子,傘交由工作人員管理,離開時再取。外匯攜入量並無限制,出境時所攜帶貨幣只要不超過入境時所帶的金額就可以了。如果要將用剩的秘魯貨幣兌回外幣,需持有國立銀行的兌幣證明,才能兌換。另外,在機場還需付二十美元的機場稅。
秘魯小費金額較高,飯店中的行李搬運工和客方服務生,一般要支付住宿費用的百分之三左右為小費。餐廳收費雖已經包括服務費在內,但還要另付百分之五左右的小費給服務生。這個國家的電壓為220伏特,自來水不可以生飲。在時差方面,秘魯要比中國中原標準時間慢十三個小時,比格林威冶時間慢五個小時。
凡是到秘魯進行商務考察活動的旅客,一定要知道當地的上班時間。政府機關每星期一到星期五的上班時間,是上午8:30~11:30,下午3~6:30,星期六為上午8:30~12,星期天休息。一般商行的上班時間,是星期一到星期六為上午9~12:30,下午14~19:30,星期日和節日停業休息。所有銀行在每年一月到三月的營業時間,是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8~11:30,每年四月到十二月為上午8:30~12:45。週末只有國家銀行利瑪分行從上午9~12,其餘的銀行都休息,星期日也不營業。
國定假日計有每年一月一日的新年元旦,四月十六日至十七日的復活節,五月一日的國際勞動節,六月二十四日的太陽節,六月二十九日的聖彼得及聖保羅的紀念日,七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的獨立紀念日,八月三十日的聖路易絲李蒙紀念日,十段九日、十一月一日的萬聖節,十二月八日的聖母受胎日和十二月二十五日的聖誕節等。
利瑪(Lima)是秘魯的首都,也是全國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它和墨西哥城同被稱為拉丁美洲兩大名城;古時是西班牙人開拓南美洲的重要港口,也是西班牙人撤離南美洲的最後據點。這個最富西班牙風光的南美洲都市,位置在秘魯西部安地斯山麓肥沃的沙漠綠洲邊緣,西距太平洋港市卡亞俄13公里,碧波鄰鄰的利瑪克河從城北緩緩流過,經過綠洲進入大海,使這座城市更加美麗動人。城市的北方和南方,被地表最乾燥的沙漠所圍繞著。
這裡原先只是秘魯沿海乾旱地區中的一塊大綠洲,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前,就已經有印第安人定居,但人數不多。一五三五年一月十八日,西班牙探險家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帶人來到這塊綠洲,開始創建城市。因為當時正值基督教的耶穌顯靈日,所以就把這裡命名為洛斯雷耶斯城(Ciudad de los Reyes),在西班牙語中是「諸王之城」的意思。皮薩羅之所以選中這裡作為殖民首府,主要的原因,一是這裡有一條利瑪克河,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二是利瑪克河的河口有一處安全的天然良港,與西班牙的海上聯繫方便;三是這裡距離海岸只有十三公里,印第安人很少;第四有道路通往印第安人口集中的東部安地斯山區。據說,在秘魯綿長的海岸線上,具備這四個條件的,除了利瑪就再也找不出第二個理想的地方,所以它便取代了庫斯科成為西班牙所屬秘魯王國的首都。皮薩羅和他的同伴們,根據規則的幾何圖形來設計這座城市初具規模。
一五四三年,這裡正式成為秘魯總督區的首府所在地。一五四五年,因原城名讀音不便,就以流經市區的利瑪克(Rimac)河為名,改稱利瑪。但人們對「利瑪克」一詞的印第安語意,解釋不一,有的人認為這個詞在印第安蓋丘亞語中的意思是「會說話的神像」。據說從前當地有一尊大神像,每當人們去朝拜時,藏在神像裡的人便裝神弄鬼地亂喊亂叫,愚昧的信徒以為是神顯靈;也有人認為這個詞在印第安語中是「怒吼」的意思,因為這條河水流湍急,時常發出吼聲而得名。
一五四八年,利瑪市區面積擴大,出現了寬闊的街道和漂亮的樓房,並修建了城市供水系統和下水道,房屋四周有美麗的花園和果園,許多出身高貴的西班牙貴族也移居此地,上流社會豪華的社交場面是當時南美洲任何城市都無法相比的。一五六九年,利瑪設立了宗教裁判所。此後,它便成為西班牙人在整個南美洲殖民地行政、宗教和文化的中心,繁榮一時。
一六一○年,這裡居民已有兩萬六千多人,男女修道士約佔百分之十,城內有一所名叫耶穌投胎的修道院,收容了數以百計的修女和她們的僕人及奴隸。一位十七世紀的旅行家抱怨說這個城市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男女修道院。一六二○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懷著厭煩的情緒說,利瑪修道院所佔的土地面積比所有公共建築物所佔的面積還多。這位國王還說,修道院在利瑪佔據這麼多的土地,以至只有少數人為他們的住房或農莊向教會交納租金,某些教士和宗教裁判所的成員過著一味追求財富和享受的無恥生活。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市區逐漸向西南擴展,一六四○年至一六四七年間,利瑪修建了城牆,總長度為11.8公里,高五至六公尺,厚六公尺,共有十一座城門和三十四座樓堡。城牆內的市區面積為909.9公頃,其中358.3公頃劃歸建築之用,其餘的130.8公頃作為果園和花園。一六八七年,這裡發生一場大地震,但破壞並不很嚴重。在整個十七世紀中,利瑪一直非常繁榮,商業活動也很興盛。西班牙貴族和殖民地高級官員,利用手中的特權,操縱經濟。他們擁有利瑪的大部分商店,控制了從錦緞到粗布,從鑽石到農產品的各種商品交易。他們有自己的船隊,控制了大部分的海上貿易。利瑪的外港卡亞俄是當時南美最繁忙的航運貿易中心每天約有四十多艘商船在這裡進出,大量的金銀財寶從這裡運往歐洲,然後再從西非、墨西哥和中國運來許多商品。
十八世紀是利瑪經濟蕭條時期,這是因為一七四六年的一場強烈大地震,給這個繁華的城市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在這場大地震中,全市三千多所房屋只剩下二十所;六萬居民中,有四千多人喪生。經過好長一段時間,利瑪才逐漸在廢墟中恢復過來,並且保持了它的原有風貌。
一八一○年,這個城市的人口增至8900人。一八二一年,聖馬丁將軍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拯救了利瑪城,從此它便成為秘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一八六八年至一八七○年,舊城牆拆除,遺址被四條街道所取代。由於利瑪的四周是沙漠,東邊是高聳立的安地斯山峰巒,所以市區只好向西、南和北等三個方向擴展,形成了許多郊區住宅和海濱遊覽城鎮,以及圍繞著教堂而建立的村鎮。
從二十世紀開始,利瑪人口直線上升,到一九一九年增加到17萬人,城市的公共設施也不斷增加,鋪設了電車軌道,拓寬街道,修建人行道,開闢了市場,興辦了免費的公共澡堂,修建一個近代化的賽馬場和一座富麗堂皇的市立劇院,以及數個廣場;還在利瑪近郊建立了十幾個工人住宅區。由於當時秘魯交通落後,許多富有的利瑪人常常誇耀自己熟悉倫敦、巴黎、紐約、舊金山、羅馬等世界大都市,而對於本國除沿海幾個大城市外,內陸地區則很陌生,所以當時利瑪人流行著這樣一句荒謬的格言:「利瑪就是秘魯」。
一九二○年後,周圍城鎮相繼併入,形成大利瑪圈。市區整齊似棋盤狀道路網、大廣場和噴水池等殖民地時期的建築依然左在。一九四○年,這裡又發生一場強烈地震,一些古建築被毀,代之而起的是日益增多的鋼筋水泥建材的高層建築物,市區整體開始急速發展,呈現出現代化都市的外觀。一九七○年利瑪北方又發生大地震,從海岸到山區,有七萬人死亡;位於安地斯山邊的揚卡山村,又被冰雪、泥土和石塊所完成埋沒。
進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這個城市的人口更是迅速增加,一九五六年是一百零八萬,一九七一年增至313萬2000,一九八四年增至470萬,到了一九九三年再增到685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成為秘魯的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上建立在乾旱沙漠地區上的第二大城市。居民中百八刀之七十五是白人和混血人種,百分之二十五是印第安人。利瑪人口劇增的主要原因是農村人多地少,大批農民只好流入城市謀生,一方面他們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廣價勞動力,從而促進了當地工業發展;另一方面又造成市住房長期不足,離市中心不遠處,就是貧民區房屋簡陋,衛生設備極少,飲水靠卡車運入。
利瑪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中心,這裡雲集了國內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工業、銀行和商業公司,工業區位於利瑪和卡亞俄港之間沿阿根廷大街和貝納德維茨大街兩側,主要有紡織、食品加工、皮革、塑膠、藥品、化學工業、金屬加工、石油提煉、建築材料、汽車裝配、木材、製鞋、捲煙、傢俱製造、合成纖維、水產品加工和印刷等工業。此外,重工業近年來也有所發展。
這個城市的海拔只有142公尺,雖然位處南緯十二度熱帶沙漠綠洲中,但因西臨太平洋海濱,受秘魯寒流的影響,氣候溫和宜人,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為攝氏十九點三度,每年十一月至翌年四月的夏季平均氣溫在攝氏二十一度至二十七度之間,最熱的二月份平均氣溫也只有攝氏二十八度;每年五月至十月的冬季平均氣溫為攝氏十六度至十八度之間,最冷的是七月份,平均氣溫也有攝氏十六度。因此,利瑪的冬季說不上冷,夏季沒有炎熱的酷暑,加上有海風調節,氣候相當宜人。
這個拉丁國家最美麗的城市,雖位於秘魯中部沿海地區,但卻很少下雨,近幾年最大的年雨量僅達三公釐,所以又被人稱為「不雨城」。利瑪雖不見雨滴,但是每年五月至九月大霧彌漫,霧重的時候,連高樓大廈也只能看出模糊的輪郭,人們在露天逗留時間久了,衣服上也會感到潮濕。秘魯人把這種霧叫做毛毛雨。因為沒有雨滴,所以利瑪的房子也沒有屋簷,多數是平頂房。利瑪人出門當然也就不必帶雨傘了。但是,由於霧期過長,濕度很大,缺乏日照,再加上車輛多數老舊排氣過多,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
利瑪也是全國重要的交通中心,約格‧查維茲(Jorge Chavez)國際民航機場位於市中心西北約十六公里處,機場的名稱取自一位本國著名飛行員字,此人於一九一○年完成了世界首次駕機從瑞士飛越阿爾卑斯山到法國的飛行壯舉。由於利瑪處於南美太平洋沿岸的中心位置,所以有許多國際航空線都通過此地,美國、英國、法國、巴西、智利、阿根廷和哥倫比亞等國的航空公司,都有定期班機到達這裡,秘魯航空公司也有班機飛往邁阿密、聖地牙哥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城市。這個國際民航機場有完善的導航設施,是西半班最重要的航空站之一,也是南美最大的航空站之一。它還兼營國內航線,秘魯弗奧賽航空公司有班機飛往庫斯科、普諾、阿雷基帕、塔克納、通貝斯和伊基托斯等各大城市。從機場搭乘計程車到市中心,車程只需二十分鐘。市內的一流飯店也會派出巴士接送旅客,這種巴士不僅車資要比計程車便宜,而且每天營運時間直至國際航線的最後一班客機到達為止。
在鐵路交通方面,往西可通外港卡亞俄;往東越過安地斯山可通奧羅亞,這段鐵路世界海拔最高的標準軌鐵路。公路從舊城向四面八方延伸,並與從南到此穿過秘魯的泛美高速公路相連。另外,通往秘魯中部安地斯山區和亞馬遜雨林區的中央公路也在此地與泛美高速公路銜接。所以利瑪至沿海各都市間有長途巴土營運,中央公路有些山區路段路面品質不好,雨後道路泥濘,幾乎無法通行。
市區交通非常擁擠,行馳的汽車大多數是老爺車,街上時常看到行駛中的爛汽車,車身表面鏽蝕斑斑,排氣管拖著濃濃的墨煙,招搖過市,也不見警察加以取締。市區交通以公共汽車為主,公共汽車在西班牙語中發音為「布斯」。有市營、私營和工會經營等三種。市營的公共汽車是司機兼售票員,每人買一張票後,乘坐站數不受限迭,但是公共汽車路線紊亂。觀光客以搭乘計程車為宜,但須事先講好價錢,以免被敲竹槓。在利瑪街頭有很多警察,如果計程車司機漫天要價,可以請警察代為交涉;如果想委托當地人交涉車價,他們也很樂意。
市內有走固定線路的計程車和個人經營的小型巴士,也有隨叫隨停的計程車,夜間計程車的車資加倍。這個都市沒有管制計程車的法規,車況都不好,更妙的是車子多為進口的二手車,任何駕駛人只要在轎車上掛一塊廉價的塑膠計程車招牌,就可以從事計程車的營業。利瑪也有租車業,有轎車出租給觀光客自行駕駛,租車的公司在各城市都設有分公司。街上機車很少,機車多係秘魯軍警及郵電人員的公務交通工具。據說市內大約有百分之九十的大眾運輸業都是「非正式的」,一個普通市民只要自己有汽車、大客車或有蓋的貨車,就可以自己選擇一條路線,開始作不負擔稅賦的運輸服務。
市區位於利瑪克河南岸,尼科拉斯‧德皮耶羅拉(Nicolas de Pier lola)大街自西往東橫貫,將這座城市涇渭分明地劃分為新、舊兩個市區。舊市區位於這條街的北面,緊挨著利瑪克河,從西到東的街道與利瑪克河相平行,而從北到南的街道又正好與利馬克河相垂直。據說,這種方面狀的街區布局是當年利瑪創建者皮薩羅親自規劃的。儘管舊城區曾遭受了一六八七年、一七四六年和一九四○年三次大地震的破壞,但它那由許多大小廣場、教堂、博物館和林蔭道構成的棋盤形市區,以及富有西班牙聖塔露西亞風格的典型建築物,仍然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舊市區的街道都比較狹,房屋矮小,交通非常擁擠,但這裡卻是重要的商業區。希榮‧德拉‧烏里昂(Jiron de la Union)大街是市內最繁華的商業街,北起利瑪克河,經阿馬斯廣場,南至聖馬丁廣場,縱整個舊市區,並與尼科拉斯.德皮耶羅拉大街交匯,全長一千一百公尺。街道兩旁商店鱗次櫛比,五顏六色的商品琳琅滿目。由於這條大街白天禁止機動車輛通行,所以街上人群熙熙攘攘,非常熱鬧。前來觀光的外國遊客,常到這裡選購富有秘魯民族傳統文化的手工藝品。
利瑪也是南美洲華僑最集中的地方,至少有四萬多華僑居住在舊市區,他們的祖先大多是清代末年從廣東和福建移居來的。現在大多數從事商業和服務行業,有的經營百貨,有的販賣土特產品,也有不少人開旅店和飯館。利瑪的唐人街位於舊市區內,這裡掛滿了用中文各種字體書寫的商號、公司、店鋪等名稱的匾額。街道兩旁充斥著小攤販,各式各樣的商品琳琅滿目,來來往往的行人中,有誕多華僑,既會講流行的西班牙語,也會講廣東和福建的方言。在利瑪還有許多華僑同鄉會,諸如廣東某縣同鄉會、福建某縣同鄉會等;組織的總部是華僑通惠館。這個由一些老華僑捐款資助修建起來的,館內有固定的經費,經常用來幫助臨時有困難的華僑。
新市區位於尼科拉斯.德皮耶羅拉大街以南,這裡街道縱橫交錯,不像舊市區有規則。寬敝的林蔭大道兩旁,現代化的玻璃帷幕大樓比肩而立,還有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公園散布各處,把城市裝點得格外美麗。博格幼希廣場是新市區的中心,一條條繁華大街從這個廣場幅射出去,這裡有許多現代化的百貨公司、銀行和各大公司的總部。新城區西南部的米拉弗勞爾斯街和聖伊西迪里奧街,利瑪人稱為上層街,這裡別墅林立,草木蔥籠,建築精美,是達官貴人、富商和大銀行家雲集之地,外國大使館也建在這裡。
利瑪市也有很多大旅館,但是大多數都是四星級以下的旅館。市內各家飯店的入口處,都有一塊寫著「H」字樣和繪有星型的銅板。最高級的飯店繪有五顆星,一般飯店繪有四顆星,一般飯店繪有三顆星,五星級國際觀光大飯店大部分集中在市中心。規模最大的卡萊里恩(Crillion)大飯店位於繁華的尼科拉斯.德皮耶羅拉商業街旁,屬五星級大飯店,共有515間客房,並且附設有大餐廳、酒吧、舞廳、洗衣店、美容室、三溫暖、游泳池和停車場等,購物方便,交通便利。
玻利瓦爾(Bolivar)大飯店位於尼科拉斯.德皮耶羅拉大街旁,離聖馬丁廣場很近,購物和觀光都很方便。這家格調高雅的五星級大飯店,共有三百間客房,店內附設有餐廳酒吧、舞廳、游泳池、美容室、三溫暖浴室銀行和停車場等。
喜萊登(Sheraton)大飯店位於市中心博洛幼希廣場附近,也是一家五星級的大飯店,共有四百九十間客房。在市內所有的旅館中收費最高,一般雙人房每日租金約需一百五十美元。通常在旅館的帳單中,都自動地包含了百分之十五小費,但是在結帳時,仍要給侍者百分之五的小費。
塞薩爾(Cesar)大飯店位於新市區西南部米拉弗勞爾斯街,離市中心稍遠,但環境幽雅。這家五星級大飯店共有一百五十間客房,附屬服務和娛樂設施也很齊全,服務周到。
國家俱樂部(Country Club)位於米拉弗勞爾斯區高爾夫球場附近,環境幽雅。這家高級飯店擁有七十六間客房。埃爾.普韋布洛(El pueblo)大飯店也是一家高級旅店,位於離市中心約二十公里處,共有二百一十三間客房。薩伏依(Savoy)飯店位於舊市區卡羅瑪(Cailloma)街,是一家擁有二百二十間客房的四星級飯店。里維拉(Riviera)飯店位於新市區,是一家擁有一百八十五間客房的四星級飯店。花園(Garden)飯店建於一九八○年,也是一家四星級飯店,共有五十三間客房。市內的三星級飯店主要有克里拉茲(Claridge)、哥倫布(Columbus)、威爾遜(Wilson)和格蘭德(Grand)等。這些飯店都位於舊市區的商業中心地帶,交通方便,但是治安較差,附近有貧民窟,不但髒亂,並且尿騷味撲鼻。
這個城市有許許多多的餐廳,西餐廳、本地菜、中國菜和日本料理等應有盡有,有名的大餐廳都附設在國際觀光大飯店裡。這裡的女洗手間叫做「達瑪斯」(Damas),男洗手間叫做「卡巴列羅斯」(Caballeros)。市內有四百多家中國餐館,當地叫酒家;其中以龍鳳酒家規模最大,佔地廣達六千五百平方公尺,可以容納三千多人,有廚師四十名,服務人員三百人,資本額八十多萬美元,是拉丁美洲最大的餐館。內部富麗堂皇,饒富東方色彩,且有樓台亭園之勝,小橋流水,濕布噴泉,荷花垂柳,極富詩意,所以也成為利瑪市的觀光勝地之一。據說,龍鳳酒家不僅馳名秘魯,阿根廷和智利也有很多人智道它的大名。在利瑪有許多居民常把到龍鳳酒家吃一頓中國飯,作為每週調劑生活的重要事。
這家中國餐廳斗大的行書漢字店名「龍鳳酒家」四個大字,鑲嵌在一個高大的柱子上。招牌之下是一個彩龍戲鳳的朱色大門,門兩邊一對紅色圓柱,顯得非常華麗。門上兩個「龍鳳」漢字和「Chifa」的西班牙文相互輝映。客人們一走進大門,穿著「將軍服」的服務生就會迎上來,把他們引進豪華的中國式休息廳。廳內懸掛有字畫、對聯和匾額,陳設著景泰藍、古瓷瓶等手工藝品,樣樣都表現出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休息廳右側有一弘清澈的人工湖水,湖上小橋流水、亭台樓閣,垂柳環岸,頗有一番詩意。小湖一側是具有中國氣派的餐廳,裡面有單間,也有大廳,牆上畫有中國古代的彩色圖案,掛有山水畫,寫有「福祿壽」,一張張朱紅色的餐桌置於其間,桌上鋪著潔白的台布。進餐的客人們有的用刀叉,有的用筷子,不太習慣的秘魯人把筷子翻過去,調過來,變動著手指的動作。坐在餐廳裡,還可以聽到屋外流水潺潺,鳥鳴啾啁。在這裡用餐既清靜又幽雅,既可品嘗到中國飯菜,也能享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情趣,領略到中國江南的風情。
在龍鳳酒家,人們在印有金龍狂舞的菜譜上,可以點到道地的中國菜。潔白如玉的瓷盤裡,用青菜、蕃茄、豆芽、豆腐、豬肝、豬肚、板鴨……擺組成的涼菜拼盤,四周還配有用紅蘿蔔或胡蘿蔔鐫刻的雕花,葷素俱全,色、香、味皆佳,極能激起人們的食慾。湯類有魚翅湯、燕窩湯、三鮮湯、青豆湯、雞蛋湯和酸辣湯等。正菜的花樣更多,有清蒸魚、北京烤鴨、炸膾鴿子、鮑魚、大蝦、魚肚、蘑菇、香酥雞、膾豆腐、酸甜菠蘿和烤乳豬等。每當聖誕節到來時,這裡還供應烤得焦黃香脆的火雞。吃菜時,還可以喝到中國名酒茅台、五加皮和紹興老酒等,另外還有白米飯、炒飯、炒麵、小饅頭和八寶飯等。
龍鳳酒家的菜餚是道道地地的中國口味,這是因為燒的廚師全是從香港請來的,遇有重要宴會,老板會親自下廚,有時一道菜做完,他還會穿著白圍裙到餐廳來,與客人們打打招,偶爾還一起喝一杯。另外,這個酒家用的佐料全是從香港採購的如鎮江香醋、花椒香料和麻油等,只有韭菜和生薑是當地華僑種的。每逢佳節,旅居利瑪的華僑常在這個酒家聚會,他們點燃起一支支紅臘燭,環桌而坐,中間放著一隻小小的煤氣爐,爐上的平底鍋裡放一條金黃色的烤乳豬,他們把這稱為「金豬茶點」,乳豬肉細嫩,不肥不膩,這是廣東家鄉風味,他們一面飲茶、喝酒、吃烤乳豬肉,一面閒話家常。看到龍鳳酒家今天這種門庭若市的景色,很難想像到它的主人李光明當年的困境,他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時,單身一人來到利馬,先是在一家中國飯館洗盤子,當跑堂。在稍微有一點積蓄後,才自開一家小飯館,名叫「光明酒家」,店雖不大,但卻遠近聞名,他以高超的烹調技術贏得了顧客,利瑪愛吃中國飯的秘魯人都知道有個李光明。這樣他的生意就越做越大,到了一九七一年,他終於建了這家現在南美洲最大的中國餐廳。
馬鈴薯曾是印迦人的主食,至今還是秘魯人民喜愛的食物。馬鈴薯做的菜是各種菜餚中最好的佳餚。印迦人自認為是太陽的子孫,特別崇拜太陽神,喜歡黃色。所以,至今秘魯人喜歡吃的許多食品都是黃色的,比如黃馬鈴薯、黃甘薯、黃南瓜、黃香蕉、黃葫蘆、黃辣椒等。秘魯人還用一種細小香草磨成金黃色的顆粒,專門給食物增色加味。秘魯人愛好辣食,大量使用辣椒,使菜餚別具風格。
當地菜館和餐廳裡可以吃到世界各國的菜餚,不過最有特色的還是秘魯的鄉土菜餚。「安蒂卡喬」(Anticucho)是有名秘魯式烤肉串,用牛的內臟切片後串起來,塗上捐椒、辣椒的調味醬,然後用炭火烘烤而成,味道鮮美。「奇切倫」(Chicharron)也是一道非常大眾化的菜餚,是將大塊豬排用豬油炸過,然後切成厚厚的片狀,再加鹽調味。「帕查門卡」(Pachamanca)是洋溢著鄉野風味的特殊菜餚,在市內餐廳食用,不如到郊外的餐廳食用更有趣味,這道菜是用羊肉、雞肉、豬肉和馬鈴薯加上調味品後,再用烘過的石頭蒸烤而成。「馬扎摩拉摩拉陸」(Mazamorra morada)是用紫色玉米熬煮的湯;還有一種湯,是由馬鈴薯、牛奶、蝦子、蛋,以及辣椒煮成的叫做「丘帕.德.科瑪羅納斯」(Chu pe de Camarones)。「皮卡倫」(Picaron)是用南瓜和地瓜磨成糊狀後,做成甜甜圈樣油炸而成,它是秘魯的代表性食品。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秘魯人卻長期守著海不吃魚,特別是山區和內地的居民,更沒有吃魚的習慣。因此,國家每年不得不花大量外匯從國外輸入近百萬噸的牛肉來滿足國民對動物蛋白質的需求。近十年來,由於政府的大力提倡,人們才漸漸養成吃魚的習慣。現在,秘魯人從水產品中攝取的動物蛋白質佔百分之六十,超過了最愛吃魚的日本居民。在利瑪的超級商場或自由市場裡,人們隨處可以買到愛吃的鮮魚或魚加工品。在雅靜的海鮮館裡,可以嚐遍各種海味佳餚。在繁華鬧市的餐廳或海濱浴場的小食店裡,還可以吃到一種價廉物美、雅俗共賞的風味菜「鰓尾切」,它是用新鮮生魚片、洋蔥絲、檸檬汁、味精、橄欖油、胡椒粉和食鹽拌製而成的。因為檸檬和洋蔥都有殺菌消毒的作用,所以無腹恙之虞。還有一道生食海鮮的秘魯菜叫「塞維切.德.科爾維納」(Cevche de Corvina),是一種用巴斯魚,混合了檸檬汁、捐椒、洋蔥、玉米和馬鈴薯等泡浸而成的。
這個國家的飲料,除了啤酒種類豐富之外,國內最出名的是一種名叫「皮斯科.索沃爾斯」(Pisco Sours)的雞尾酒,是用當地的皮斯科酒,加入蛋白、白砂糖和檸檬等,調製而成。還有一種酒叫做「奇克哈.德.約拉」(Chicha de Jora),是用玉米煮成濃湯後,發酵而成,味道非常獨特。據說這種酒是印迦時代印第安人喜歡飲用的傳統飲料,所以製作方法能夠一直流傳下來,而沒有失傳。
在娛樂方面,這裡夜生活最普遍的場所就是電影院,因此市內有好幾百家大大小小的電影院。利瑪有一座富麗堂皇的大劇場,以及一座可以容物萬人的露天音樂廳。比較富有的人,夜生活都集中在夜總會裡,因為這裡豪華的夜總會,聲色之娛頗為誘人,營業時間從晚上十一時一直到翌日凌晨三時。一些地方色彩濃厚的傳統民族舞蹈,在市內主要飯店和夜總會裡也可以欣賞到。聖馬丁廣場附近的一九○○餐廳裡也有舞蹈表演和民族音樂的演奏。至於大眾化的風化場所,多集中在舊區的窄巷裡。
利瑪城裡的年輕婦女是南美洲最漂亮動人的女子,他們大多都已西化,相當時麾身材小巧,曲線玲瓏,風姿嬌美。不但天性活潑,嬌媚可愛,並且擅長歌舞。她們祭神的舞蹈比較嚴肅,但是舞步整齊、婀娜多姿,使觀光客心醉神往。近年來利瑪城裡的女人也愛上了整型,過去整型是有錢人的事,如今「相貌美麗,前途光明」已成為年輕女人,尤其是職業婦女追求的夢想。一些低薪女子拚命積錢整型,只為了改變下半輩子的命利瑪一條車水馬龍的熱鬧街上,整型診所多得叫人驚訝,據說,兼職的黑市醫生也大有人在,水準良莠不一,問題也層出不窮。女人夏季多穿棉質的衣服,冬季多穿毛衣和外套,但一條百搭的大披巾,總是隨身不離。男人們在夏天多著輕便運動裝,冬天加外套即可。正式宴會中要打領帶加外套。
足球是秘魯人民最喜愛的體育運動,利瑪市裡也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足球場,大足球場一般屬私人足球俱樂部所有,這些俱樂部多屬於私營大財團,俱樂部的足球隊,每年都要參加國內足球錦標賽,獲得冠軍的足球隊還有資格參加南美解放者杯足球賽,如果能在這項賽事中奪冠,便可以代表南美洲參加在日本東京舉行的每年一度的豐田杯大賽。貧民窟裡也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十一、二歲的孩子們,打著赤腳,在狹窄的巷弄裡踢球,他們都夢想有朝一日能成為球星,使自己永遠擺脫貧困的生活。秘魯國家足球隊是南美足球場上的一支勁旅,曾經代表南美洲晉入世界足球錦標賽的決賽圈,無奈球運不佳,從未得過好名次。儘管這樣,秘魯人還是如痴如狂地熱愛足球,每當國家足球隊出國參加重大國際比賽時,利瑪的大街小巷便空無一人,商店也早早地關門,大家圍坐在電視機旁全神貫注地看比賽。但是比賽一結束,利瑪的大街小巷又沸騰起來,如果秘魯隊獲勝,人們便擠上街頭,敲著鼓吹著號,大肆狂歡;如果是秘魯隊失利,憤怒的市民也要湧上街頭,發洩不滿情緒,輕則摔啤酒瓶,重則會砣碎商店的櫥窗,這時警察便會出來干預,有時還會發生衝突,就這樣亂哄哄地鬧個大半夜後才會平靜下來。
利瑪的購物方便,希榮.德拉.烏里昂大街、尼科拉斯.德皮耶羅拉大街和聖馬丁廣場是市內主要的購物街,這裡有許多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和超級市場,也有許多土特產商店。店內有印迦時代抽象圖案的首飾、胸飾、戒指、室內裝飾品、金銀銅加工的手工藝品、印第安人傳統手織布、羊駝皮毛編織的地毯和衣服等,還有一些畫有印迦圖案的錢袋、皮帶和手提包等皮革製品,以及亞馬遜熱帶雨林區印第安人製作的民間手藝品和土器等。由於秘魯盛產銀礦,所以市內許多銀樓,出售手工製作的銀器,可是製作不夠精細,價格偏高。市街的地攤上,可以看到許多像拳頭大小不等的銀礦石,切割得銀光閃閃,晶瑩可愛。
市內大多數街道兩旁,都有各種各樣的商店,貨品齊全,但價格並不便宜。利瑪全市大約有四十萬個攤販,多數都在街道旁設有固定的營業攤位,是造成髒亂的公害。又因為利瑪是一個無雨城,一年之中,只有幾次落著像牛毛般的雨絲,因此攤販的髒亂公害,加上人們有隨地小便的不雅習慣,使悶鬱不雨的空氣中,含有一股難聞的尿臭味。
利瑪也是一個盜贓猖獗的城市,銀行、錢莊和珠寶首飾店等都是強盜搶劫的主要對象,絕大多數的銀行搶劫案是在光天化日下發生的;所以銀行門前都有三、四十公分高的混凝土椿,以防備強盜用卡車尾部撞開大門進行搶劫。有的強盜利用銀行工作人員外出送款的機會,用各種巧妙方法攔截汽車,打傷護送人員,劫走巨款,有時連錢帶車一起搶走。至於一般的偷盜更是數不勝數。這個城市平均每天有十輛汽車被偷。據說在市郊曾經發現一個盜賊用來掩藏汽車的大洞穴,裡面藏有十幾輛大眾牌小汽車的外殼、發動機、儀表等設備都已經被拆賣。至於車燈、輪胎鋼圈保護蓋和雨刷等汽車附件被偷,便是家常便飯。
一般當地人外出也緊抱皮包小心翼翼,觀光客初來乍到更要小心財物,不要離群落單,尤其財不要隨便露白。 一九七三年秘魯就已經立法禁止買賣野生動物,但任何珍奇動物在利瑪市中心都可買到,有的動物市場無所不有,簡直像一個動物園,面對全球物非法買賣超過五十億美元,商人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他們鋌而走險的事件一直存在。
利瑪名勝古績眾多
世界最大漁粉港[[卡亞俄[[
庫斯科故都景色美
庫斯科(Cusco)是古代印迦帝國的首都所在地,現在是秘魯庫斯科大區行政中心,也是國內五大城市之一,並且是境內的畜牧業中心,最重要的牲畜是駱馬。它的位置是在安地斯山脈東南麓山峻嶺中,也就是在南緯十三度三十一分、西經七十一度五十九分處,距西北面的首都利瑪約1168公里,人口約32萬5000。面績76225平方公里,它是建在海拔3399公尺的高山盆地中,所以有安地斯山皇冠上的明珠之譽。
據說十一世紀時,印迦帝國初期的國王曼科卡巴克(Manco Capac)遵照「太陽神」的旨意,找到這塊盆地,建成這座城市,並取名為庫斯科,它在印第安克丘亞語中的意思是「世界的中心」。後來,印第安人以此地為中心創造了燦爛的印迦文化,成為南美大陸印第安文明的最高峰。一四三八年至一四七一年,印迦帝國皇帝帕查庫提.印迦.尤潘基(Pachacugi Inca Yupanqui)在位期間,曾親自制定都城庫斯科的擴建規劃。一五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西班牙殖民者皮薩羅率領一百八十名西班牙士兵攻入城中,使印迦帝國遭到毀滅的命運,原有的印迦建築大都毀於戰火。後來,西班牙人利用這些印迦建築的堅固基石,在上面建起了教堂和房屋,重新恢復了昔日繁榮的景色。後來新都利瑪的興起,庫斯科才逐漸式微。一六五○年,這裡發生了一場大地震,所有的建築物幾乎破壞殆盡。此後,人們按巴洛克風格重建了這座城市,並逐漸成為一個以繪畫、雕塑、珠寶和裝飾木工面聞名的藝術中心。一九五○年,這裡又發生了一場大地震,使這座古城過了五、六年才恢復了元氣。現在這裡已發展成為境內中南部地區的工商業中心和農畜產品集散地,主要工業有纖維、食品、紡織、地毯、啤酒、皮革和化肥等。
這座古都由於是地處群峰之中的盆地,地勢高而乾燥,氣候涼爽,全年的溫度在攝氏十度至二十二之間。四周有山峰作屏障,雖然海拔很高,卻沒有凛冽的寒風。湛藍的天空,堆滿如棉絮般的白雲,自然景觀非常美麗。既有終年積雪的山峰,又有蒼翠廣袤的原始森林;有整齊的梯田,又有綠草如茵野花似錦的山坡。
由於這裡是往的的喀喀湖的必經之地,在交通方面,比較方便,市郊有一處國內民航機場,情營的弗奧賽航空公司和國營的秘魯航空公司,每天有四個班次的班機,往返於利瑪和庫斯科之間,航程約需一個小時。在陸路交通方面,有鐵路通往西北面馬丘比丘,往東南面經烏科斯、錫夸尼、阿亞維里和胡利亞卡後,可通往東南部重要城市阿雷基帕,並抵達太平洋東岸港市莫廉多。公路可通周圍主要城鎮,也可通往千里之遙的首都利瑪,每周有四班長途巴士從利瑪開往庫斯科,由於道路狀況不佳,車程至少需二十六小時以上。如果遇到下雨,路況非常糟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到達,事先根本無法預計。所以,除了體力充沛和有充裕時間的觀光客外,一般的人最好不要乘坐長途巴士前往庫科斯,否則非常疲勞。
庫斯科是境內最有名的觀光城市,市區和市郊至今還留著大量前印迦時期和殖民時期遺跡,所以前來秘魯的觀光客一定要去庫斯科一遊,才算不虛此行。一般說來,英語只有在觀光飯店中才可用得上,這裡的一般民眾不會說英語,所以最好參加旅行團前來觀光。市內有不少五星期的觀光飯店都集中在市中心薩伏伊大飯店(Savoy Hotel),共有150間客房。解放者庫斯科(Libertador Cusco)高級飯店,擁有131間客房。一級飯店共有圖瑞斯塔斯庫斯科(Turistas Cusco)飯店,擁有102間客房。皮科阿格(Picoaga)飯店有70間客房。埃斯皮納爾(Espinar)飯店只有36間客房。皇冠印迦(Royal Inca)飯店擁有130間客房市內的一般級飯店還有丹波(Tambo)、加西拉索(Garcilso)、維拉科恰(Huiracocha)和艾博漢卜拉(Alhambora)和艾勒漢卜拉(Alhambora)等。
這座古跡處處的歷史名城,已與墨西哥城及里約熱內盧一起成為拉丁美洲最吸引遊客的地方,被譽為「美洲的羅馬」和「考古之都」。在這古意盎然別具風姿的城市裡,每當人們漫步在狹窄而整齊的石板街道上,舉目可見印迦時代的石牆和拱門,經過殖民時期浩劫而倖存下來的一些宮殿、神廟和房屋,大都以90多公里外山上採集來的巨石堆砌而成,有的石塊竟重達一百多噸。石塊之間銜接嚴密,不用任何泥土或石灰沾連,充分顯示出古代印迦人高超的建築技藝。另外,在一幢幢殖民時期興建的西班牙式教堂、修道院和住宅的下面,印迦人用巨石砌成的堅固地基,至今仍然清晰可辨。
市中心位於大教堂前方的阿瑪斯廣場(Plasa de Armas),十一世紀的時候,印迦帝國第一任皇帝曼科卡巴克以這個廣場做為帝國奠基的中心,至今仍殘留著聖石。這裡是昔日印迦帝國歷代皇帝舉行宗教慶典活動的場所,當節慶時印迦人便從太陽神廟中取出一具具木乃伊,整齊地擺放在印迦王身邊,然後開始進行降重的宗教儀式。這個歷經嚮桑的著名廣場,記錄了秘魯人民的血淚史。一五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西班牙殖民者皮薩羅在這個廣場指揮一百八十名西班牙士兵,用火炮和毛瑟槍,屠殺了成千上萬的印迦人,並活捉印迦皇帝阿塔瓦爾帕。在秘魯獨立戰爭期間,這個廣場又成為殖民者屠殺愛國者的刑場。如今,在廣場四周印迦建築的墟上,矗立著殖民時期西班牙風格的連栱廊、教堂和住宅,但這些建築大部分是一六五○年大地震後重建的,至今也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現在市街上的教堂、修道院和禮拜堂等共有三十多座,其中最出名的是大教堂(La Catedral),位於阿瑪斯廣場北側,印迦時代的聖諸魯瓦西神殿遭受破壞後,西班牙人便於十七世紀初在神殿遺址的基石上,建造了這座華麗的教堂,所有的建築材料都是石頭,屬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風格。教堂內擺置著高大的鍍銀祭壇,木雕精美的布道台和合唱台,另外還有鑲嵌著珠寶的聖母雕像,以及用翡翠雕刻的龍。教堂的鐘樓頂端,懸掛著一口名為瑪麗亞.安哥拉的巨鐘,重達十三噸,用含有大量黃金的青銅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鐘。據說,這口鐘所發出的嘹亮鐘聲,能傳遍周圍四十公里的地方。
拉孔帕尼亞教堂位於阿瑪斯廣場東側,是全市最漂亮的教堂,高高的雙塔直插雲霄,使教堂顯得更有氣勢。教堂內裝飾富麗堂皇,四周的牆壁繪有麗多彩的壁畫,內容全是聖經故事。另外還有精雕細刻的祭壇。教堂附近還有許多西班牙式古色古香的小店。
拉梅爾塞德(La Merced)教堂建於一五三六年,是市內最古老的教堂。教堂內最珍貴的寶物是聖餅放置台,高一點三公尺,重達二點二噸,用純金製成,台上飾有615顆珍珠、1518顆鑽石、紅寶石和黃玉等,還有兩顆巨大的珍珠,據說有一顆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珍珠。教堂中的迴廊也很出名,它的上半部為半圓形,以裝飾相當華麗的二十四根石柱支撐著,顯得非常莊嚴和肅穆。此外,聖弗朗西斯科教堂和貝倫德洛斯.雷耶斯教堂也是市內的著名教堂。
印迦羅伽宮(Jatun Rumiyoc)遺址位於勝利大街,它原是印迦帝國第六代皇帝印迦.羅伽的皇宮,現在只存一面石牆,是用巨石砌成的,牆上有一塊十二個稜角的巨頭相當出名,鑲嵌的精巧令人稱絕。
太陽神殿(Coricancha)坐落在阿古斯丁大街上,後來西班牙人改建為聖多明哥修道院。這是用巨石砌成的雄偉建築物,塔上的雕刻尤為美麗,雖然經歷了一六五○年和一九五○年兩次大地震的破壞,但原有建築的五分之三仍得以倖存下來,所以至今依然可以看出它昔日的光彩。據說,神殿內部昔日是用手指般厚的金板覆蓋,只要人們一進入神殿,因黃金的反射,全身看上去都是一片金黃色。此外,在阿古斯丁大街上,還有月亮神廟和星神廟,都是用石頭砌成的,而且都逃過了一六五○年和一九五○年兩次大地震的浩劫,至今仍巍然屹立在街頭。
聖博爾哈宮位於阿瑪斯廣場以北的一個小廣場上,當年拉丁美洲解放者玻利瓦爾將軍在舉世聞名的阿亞庫喬戰役後,曾在這裡休憩。
主教宮坐落在阿瑪斯廣場東北面,建築在十五紀初印迦皇宮的廢墟上,宮內陳列著許多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的精美繪畫,以及精雕細刻的傢俱,現在對外開放,供人參觀。市內的阿爾米蘭特宮(Almirante Palace)也是殖民時期遺留下來一座宏偉華麗的建築物,值得觀光客前往參觀。
這個城市有太陽廟、太陽街、太陽報、太陽博物館和太陽節等。市內有一個人類學博物館,館中的收藏品全是印迦時期的文物,所以它又叫太陽博物館,保存著當年印迦人使用的陶器、毛棉織品、青銅武器和金銀首飾等,還有一種用銅鑄成的五角形兵器,據說印迦人作戰時,用一條繩子繫住它,先是旋轉起來,然後順勢擲向敵人,命中率極高。館中的高大玻璃櫥裡還坐著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的乾屍,全身捆著稻草繩,只有頭和腳裸露在外。據說這是印迦人的風俗,大人死了,需有小孩陪葬,並把他擺成坐的姿勢,放入墓中。死人面前還放著工具,說是到了另一個世界還得勞動。女屍面前除工具外,還有許多裝飾品,這種殯葬方式在別的地方似乎沒有發現過。
館中還有一種陳列品是古印迦人的披肩,上面繡著各種各樣美麗的圖案和一些彎彎曲曲的線條,還陳列著印迦曆法的計算有些繁瑣,但對當時的農業生產卻有重要作用,它比查文文化時期的曆法更為發達。館中還陳列有印迦時期的度量衡工具,印迦人以「尺」為長度單位,一「尺」相當於一百六十二公分,據說這相當於當時印迦成年人的身高;糧食是以「斗」為計算單位,一「斗」合現在的二十七公升;印迦人甚至還有用骨、木或銀製作竹天平。印迦人沒有文字,他是用結繩的方法來幫助記憶。館中陳列著許多長長的繩子,是用羊毛或駱馬毛織成的,染成七種顏色,以繩結的形狀、大小、結與結之間的距離,以及每個結在繩上所處的不爭位置,記下生活中的各種要事。據說,當時執政者就是使用郵政系統傳遞的紀事繩,來瞭解各地的收成、稅收和帳目等情況。
市內還有一處農貿市場,非常熱鬧,天還沒亮,馱著各類農產品的駱馬便從一條條小小的巷口鑽出來,匯集到市場裡,太陽剛剛升起,這裡就擺滿了大米、大麥、扁豆、蠶豆、蔥、蒜、馬鈴薯、西瓜、橘子、桃、杏、楊桃和梨等。在市場的一角,還有專門出售各類草藥的攤位。市場裡還出售各類具有印迦民族特色的毛織品、禮帽等,絨毛長而軟,價格便宜、毛衣上織有神態安祥的駱馬,叫人愛不釋手。在這裡還可以看到許多穿著樸實而又漂亮的印第安人,男人有的戴黑禮帽,有的戴紅、黃、黑三色羊毛織成的防風帽,兩隻長長的「護耳」拉到臉上;女人腳蹬長統靴、身圍多層紅色或藍色的裙子,頭戴白色禮帽,兩條粗長的辮子在腦後晃來晃去。不少人穿著紅色上衣,以表明她們是「太陽的子孫」。
薩克薩瓦曼(Sacsayhuaman)城堡位於庫斯科北郊三公里外一座小山上,海拔3752公尺。城名在印迦語中是「山鷹」的意思。一四○○年,印迦帝國第十代皇帝圖帕克.印迦.尤潘基每日徵用三萬名民工,花了108年的時間,於一五○八年才修建成這座雄偉的石垣城堡。它佔地面積達四平方公里,作為軍事要塞來使用。城堡從上到下有三層圍牆,每層牆高十八公尺,長五百四十公尺,結構的雄偉,可令現代化的建築自嘆不如。這些城牆都是用巨大的石塊砌成,每塊巨石重達十幾噸,距離這裡最近的採石場也有十五公里之遙,人們至今無法瞭解古印迦人是如何把這些巨石運到這裡來,何況途中還必須翻山越嶺,而且巨石中最大的一塊高八公尺、厚三點六公尺,重達兩百噸。另外石塊之間沒用灰泥粘連,但銜接的緊密令人不可思議。這個城堡共有二十一個稜堡,像威武的衛士守護著庫斯科的門戶。山頂有一個大廣場,原是印迦時代的閱兵場,居高臨下的印迦王寶座。寶座的四周岩石上,有通往下面的彎彎曲曲溝道,這些溝道是當年印迦人輸送奇查酒的酒槽。每迎節慶時刻,酒便會順著酒槽流下。山上還有古老的石頭滑梯,這是當年印迦人為兒童建造的娛樂設施。
秘魯是一個多數人崇拜太陽神的國家,因此每逢慶祝太陽神的節日,各地印第安人就參加祭典。據說這個節日起源於遠古時代,至今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古印迦人把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定為南半球的「冬至」,舉行祭太陽神的慶典習俗。印第安人自古崇拜太陽,他們的諺語說:「別的民族崇拜各種不同的太陽,我們是敬奉永恆的太陽」。相傳在古代太陽神把金犁和種子賜給他們,他們用金犁開鑿了沈睡的大地,播下種子,長出五穀。從此,人們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太陽祭典活動。
薩克薩瓦曼城堡每年的太陽神節日祭典活動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為期九天,盛況空前。每當節日來臨,印第安人身著傳統盛裝,攜帶供品匯集到這裡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特地來此參觀,也身穿華麗的印第安土著服裝,裝扮成印迦皇帝或高官大臣,和當地的印第安人一起把整個廣場擠得水洩不通。祭典儀式開始時,由印第安人裝扮太陽的印迦王和王后,登上祭壇寶座,主祭的男人稱為阿哥哥」,他必須頭戴假髮和面具,手握皮鞭故作凶惡狀,並負責朗誦祭詞,然後樂隊奏起聖歌,人們用玉米酒燃起聖火、宰殺駝羊,用牠的心臟做為獻給太陽神的祭品,最後印迦王祝福民眾和睦相處,來年五穀豐登,國運昌隆。典禮儀式結束後,人們盡情地載歌載舞。在歌舞之時,他們會用安地斯山區特有的傳統樂器,演奏歡快的民族音樂。
塔姆包.瑪查依(Tambo Machay)廢墟位於庫斯科郊外三公里外,現存有一座迦時期的聖水殿,有兩道大石隙,山泉順著石隙不間斷流出,泉水清澈冰涼,下面築有一個大石池盛儲,池水滿後,再順著水渠往坡下流,是當時此地居民主要的飲用水源。
布卡.布卡拉(Puka Pukara)古堡位於塔姆包.瑪查依廢墟附近,又稱紅要塞,原是印迦帝國設置關卡的地方,站在古堡頂端腳下的古驛道一覽無遺。古堡內建有一間當年供印迦皇帝沐浴用的洗澡間,這裡有一條地下石頭輸水道,直通塔姆包.瑪查依的聖水殿,以便直接將泉水引入洗澡間。
庫斯科城的郊外,至今還保留著一條通往外地的古驛道,這是印迦帝國的主要官道,現在當地政府每年都要在這裡舉行規模龐大的偏越野長跑比賽,藉以緬懷先輩所創造的印迦燦爛文化。在這條古驛道兩旁的山林偏僻處,可以看到許多倒塌的廢墟和堡壘,堡壘都是當年印迦帝國修建的防禦工事,有些堡壘之間還建有地下通道,以便戰鬥激烈時可以相互支援。
皮薩克(Pisaq)古鎮遺址位於庫斯科東北面三十四公里處的烏魯班巴(Urwbamba)河畔,有一座印迦時期觀察太陽運行的古天文台,牆垣是用巨石砌成。印迦人對天文、地理、數學和醫學等都有深刻的認識,天文台上的太陽鐘和日晷是他們計算月曆的工具,他們用數學的方法,準確地計算一年十二個月的月曆,以及太陽神的祭祀日子。這個迷你小鎮,總共只有五條街,都是為觀光客而設,五分鐘就可以逛完。每個星期天上午都有許多印第安人帶著自製的手工編織物、土器、農作物和酒等物品,來到此地出售或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易。
奧莉恩泰坦堡(Ollantaytambo)位於庫斯科西北面八十八公里處,是印迦時期的軍事要塞。它建在陡峭的山崖絕壁上,當年西班牙殖民軍曾數次發動進攻,都徒勞而返。這個地方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印迦神話傳說。在山腰一處名叫「太陽之鏡」的地方,有以同等大小的巨石造成的六個大洞窟,據說這裡就是昔日奧莉恩泰坦公主發生淒美愛情故事的地方。
格安哥(Qenqo)位於庫斯科城郊3公里處,這是一個古老聚始的祭祀中心,它的名字的意思是曲折的迷室,在這個簡單的岩石後方的岩群中,有無數從岩石上鑿出的洞穴、暗道和岩壁雕刻,曲折迷離,還有一個略經整理後的天然聚會廳,將近一世紀這都是人們信仰祭祀的中心。
失落的城市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Machu Picchu)是印迦帝國的古城廢,也是世界著名旅遊勝地。它的位置在庫斯科西北八十公里處的安地斯山中,雄踞在兩座險峻山峰間馬鶧形的平削山頂上,海拔高達2458公尺,所以譽為「天空城堡」。在印處安克丘亞語中,「馬丘比丘」一詞的意思是「古老的山頂」,古城四周都是懸崖峭壁,山下激流湍急,地勢非常險要。早在公元前,印迦人就在這裡休養生息,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歷史傳說記載,在一五三二年,當印迦王阿塔瓦爾被西班牙人殺害的時候,他的子孫一方面集結了幾萬名印迦人抵抗西班牙人,另一方面將庫斯科京城全部的黃金運到安地斯山的峽谷中,並且在峽谷中建造了一個要塞城市,就是「太陽聖母之迷城」的馬丘比丘。相傳這裡埋藏了一億磅的黃金。後來不知何故,興盛一時的古城竟變成為一座空城。自十七世紀以來,陸續有上萬的人前往馬丘比丘尋寶,但都沒找到這座迷城。一九一一年七月,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海勒姆.賓諾姆為了研究秘魯獨立戰爭的歷史,沿著當年玻利瓦爾將軍的足跡來到此地,聽牧民說山頂上有座古城廢墟,於是他隻身一人攀登長滿灌木和蔓草的懸崖,終於發現了這座古城,但並不像傳說中的那樣有大量黃金存在。秘魯政府為了利用這一名勝古蹟發展觀光事業,特地從庫斯時斗修建了一條通往古城山脊下的鐵路,每天都有一班類似阿里山般的小火車往返。人們在庫斯科乘上火車,向北進發,火車慢悠悠地沿著烏魯班巴(Urubamba)河、在鬱鬱蔥蔥的山岳地帶穿行。鐵路兩側,可以看到牛羊在草地上靜靜地吃草,三三兩兩的印第安婦女在玉米田裡鋤草。這裡的天空呈湛藍色,遠處可見高聳入雲的皚皚雪山,山腳附近是一片茫茫的綠色林海,山風吹動著樹梢,宛如陣陣海濤。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行駛,列車便抵達終點站也就是馬丘比丘的布恩提.路易娜火車站。車站外的廣場上有許多當地的印第安人,在那裡叫賣花毛毯、裝飾品、石雕臉譜等手工藝品。廣場附近有許多中型巴士開往馬丘比丘古城,沿途山勢陡峭,道路沿著山邊,一面堅靠著山,一面是萬丈懸崖,令人心驚肉跳。從山麓到山頂的垂直距離只有450公尺,但盤山公路卻拐了十四道彎,全程為八公里。中型巴士上山時開得很慢,但拐彎時,車身傾斜得相當厲害,人在車內根本站不穩,即使坐著不動,也得堅握扶手,東搖西晃半小時後才到達山頂,人已經暈眩了。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各國旅遊者為領略印迦古城的雄姿,不遠千里前來獵奇觀光,使得這座荒涼的古城變成秘魯引人注目的旅遊勝地。來這裡觀光的遊客一般都是當天返回庫斯科。古城也有一座小旅館,但總共只有三十三個房間,而且經常客滿,所以要提前預定。
馬丘比丘遺址面積約十三平方公里,城垣是用巨大的花崗岩建成,迤邐壯觀,氣勢磅礡,故有「秘魯長城」之稱。城牆上只有一個與外界聯接的小城門,從城門到古城市中心之間,是一片梯田,居住在附 印第安 人至今還在耕種它,田裡的玉米和高粱在風中搖曳。這片梯田一直向上延伸到另一邊山坡,這裡收獲的馬鈴薯、玉米、番薯、棉花等,足夠這個城市人口的食用和穿著。
走過梯田,才是依山勢而建的古建築群。遠看這裡似乎是個小平原,走近了才知道也是高低不平,一條條石板路起伏於石屋和梯田間,向四周延伸。街道雖然不平坦,也不寬敞,但整齊有序。迷宮似的神殿、王宮、住宅、祭壇、澡堂和院落等,錯綜其間。所有的建築物都是用花崗岩砌成,每一塊都是重一噸以上的巨石,而且砌得很整齊,石與石之間不用任何黏合物,但銜接得十分嚴密,連小刀也無法捅入。這裡民房的窗戶都是三角形,頂端只置一塊石頭。每棟房子之間有層層疊疊的石階相連。街道上還有石頭鋪的水渠,這是當年居民的飲用水源。
城中央有一處寬闊的神聖廣場,廣場中央豎有印迦人用來測定時間的巨大日晷,當年印迦人已經懂得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並用日晷來觀察、判斷季節變化,以便安排農業生產。廣場附近不遠的小山坡上,有一座巨大的太陽神廟,據說這座神廟當時完全由未婚少女管理。有些考古學家也認為,當年居住在這裡的婦女人數大大超過男子,所以推斷馬丘比丘是一座「太陽聖女之城」。這裡也有不少堡壘,堡壘四周原有梯田式的花園圍繞,全城共有三千多級台階。
馬丘比丘現存兩百一十六間房屋,牆是用當地產的花崗石砌成的,上面都雕有花紋。從已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當時印迦人是用青銅和石頭製成的工具加工花崗石。每個房屋相距都不遠,但是因等級的不同,建築的式樣和建築物上的標誌都不同。此外許多民房是沿著陡峭的山坡砌的,山坡上還有無數的半圓形梯田,每一梯田都有用碎石塊砌成的水渠,以便承接山上的雪水來灌溉農田。
這座古城的四雕被海拔六千公尺至七千公尺高的峰巒所環抱,遠望過去,像是凌空建築在浮雲上,簡直就是世外桃源。全城的制高點,是西北角山頭上的瞭望塔,這裡的哨一旦發現敵情,馬上通報城內。人們站在這裡,彷彿一伸手就可以觸到群峰似的,居高臨下俯視,不但全城盡收眼底,還可以觀察到山下的動靜;向遠方眺望,只見烏魯班巴河在山腳下蜿蜓曲折地流向遠方,火車正在河畔吐著白煙緩慢地前進,這條河曾被印迦人視為聖河。有趣的是人們從山下卻看不到山頂有任何建築,城市四周山峰是天然屏障,遮住了山上的一切。在沒有飛機的年代,外界人要想發現它,確實不容易。在市中心不遠的山坡上有一處墓地,共有九十九座墳墓,全是女性。據說西班牙人佔領庫斯科時,城裡的太陽尼僧院裡一百名侍候太陽神的姑娘逃了出來,她們抄一條小路到達馬丘比丘。後來馬丘比丘逐漸衰落,她們也陸陸續續死在這裡,埋了九十九座墳,曼後剩下的一個便跳下了懸崖,墜入河中。馬丘比丘是秘魯古代文化的一顆瑰寶,巧奪天工的宏偉建築令人嘆為觀止,它凝聚著印迦人的智慧和勤勞,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這座名城也飽受觀光客蹂躪之苦,自1998年至今走訪的遊客逐日增加,每年高達80萬人,使得周邊過度開發,古城本身也面臨火災和山崩的危險。印迦聖谷觀光台位於馬丘比丘山腰處,人們站在這裡可以非常清楚地欣賞到烏魯班巴河谷的美麗景色極目遠眺,一條綠水盈盈的河流,從深山峽谷中蜿蜓而來,千迴百轉,婀娜多姿,就像有人在大地上用彩筆畫出一條淡綠色的彩帶。它那明亮的色彩,生動的流勢給整個河谷帶來了無限的活力。兩岸是一片片黃色的麥田,蔥綠的玉米;田間大路上樹林蒼郁,寬闊的公路沿著山腳迴旋,偶爾有汽車開過,便掀起一片煙塵。整個河谷像一個彩色的棋盤,又像一幅色彩明快的油畫。特別令人神往的是在這幅渦畫的上端,一片蔚藍的天空中,聳立著兩座安地斯山的巍峨雪峰,幾朵耀眼的白雲,慢悠悠地飄浮著,望去有如雪山銀冠上盛開著朵朵雪蓮,非常嫵媚動人。
第二大城阿雷基帕
阿雷基帕(Arequipa)是秘魯南部阿雷基帕大區行政中心所在地,也是國內的第二大城市,它的位置在利瑪東南方1020公里的贊利河畔,也就是在南緯十六度二十四分、西經七十一度三十三分處,距外港莫延多約75公里。這座城市建在群山環抱的盆地中間,海拔2335公尺,人口有一百萬。
這個都市是秘魯最美麗的城市之一,據說當年印迦王曼塔.卡帕克率眾途經此地時,被這裡優美的大自然景觀所吸引,於是就下令在此設立據點,「阿雷基帕」就是他命中的一句話,意思是「好!就在這裡住下」。後來因屢遭地震和火山的嚴重破壞而逐漸衰弱。一五四○年,西班牙殖民者皮薩羅下令重建這座古城,城內的建築材料取自附近垂手可得的白色火山凝灰岩,所以整座城市一片白,又被譽為「白色的城市」。在獨立戰爭期間,這裡多次成為戰爭的舞台。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中葉,此地又多次成為反抗秘魯中央政府的據點。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下旬,阿雷基帕爆發大規模市民起義,要求獨裁者奧德里亞總統廢除國家安全法,恢復民主程序,舉行自由選舉,奧德里亞總統被迫答應了他們的要求。
西班牙殖民者在一五四○年為阿雷基帕奠基後,一六○○年一次大地震全毀。之後又在一六八七、一八六八、一九五八、一九六○年遭受到大地震侵襲,但十七、十八世紀那些用火山岩砌蓋,結實防備地震的建築都僥倖遺留了下來。二○○○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好不容易整個城市也有了復甦,沒想到二○○一年六月二十三日阿雷基帕附近的外海又發生了芮氏規模七‧九級的大地震,在持續一分多鐘的猛搖強震下四十七人死亡,城市損失嚴重,不知要努力多久才能恢復元氣。
現在這個城市的經濟非常繁榮,已成為秘魯南方政治、經濟和商業中心,主要工業有纖維、食品、製鞋和水泥等。因累遭地震及火山破壞城郊土地肥沃,盛產玉米、馬鈴薯、穀物、水果和蔬菜等。畜牧業也很發達,是國內重要的農牧產品生產和集散中心,也是內陸與海岸及國內與玻利維亞和智利等鄰國的交易中心。
這個城市氣候溫暖,四季如春,天空一片湛藍,夏天最高氣溫不會超過攝氏二十五度,冬天最低氣溫也有攝氏十度左右。在對外交通方面,城郊有一座國內民航機場,有班機飛往國內各主要城市,從利瑪搭飛機到這裡,航程約需一小時又十分。陸路交通方便,早在一八七六年就鋪設了鐵路、火車往南可通莫延多港和馬塔拉尼港,往北經胡利亞卡、阿亞維里、錫夸尼和烏科斯後,抵達故都庫斯科。公路交通非常方便,在市區南方三公里的地方,有一個超級大的公車總站,20個班次可以同時進出,人潮川流不息,因為是前往柯卡山谷的出發點,加之泛美公路穿城而過,直通鄰國智利。這條高速公路況良好,沿途經過海濱、沙漠和綠洲,景色非常優美,所以許多觀光客都喜歡乘坐長途巴士來這裡參觀。從利瑪乘坐長途巴士到此地,車程約需十二至十六小時,夜間山區霧氣濃厚,行車要特別小心。
市區街道寬闊,花木夾道,高樓大廈到處可見,公園眾多,市面相當熱鬧。當地的觀光飯店幾乎都集中在市中心,主要大飯店有波塔爾(Elportal)、總統(Presidente)、圖雷斯塔斯(Turistas)、耶路撒冷(Jerusalen)和克里斯瑪爾(Crismar)等。市內有許多餐廳,當地最出名的鄉土菜餚是清蒸河蝦,味道鮮美。還有一道名菜是用辣椒做的,非常辣,外地人多不敢問津,當地人卻認為越辣越好吃。
這個城市的名勝古蹟是市中心中央廣場四周,並列著許多西班牙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迴廊建築,許多教堂和修道院,最出名的是大教堂,建於一六一二年,是雙塔典型的西班牙安達露西亞風格的建築物。教堂前阿瑪斯(Armas)廣場人潮熙熙攘攘,迴廊餐廳、咖啡座是歇腳的好去處。聖加泰莉納(SantaCatalina)修道院建於十六世紀,規模僅次於大教堂,內部裝飾樸實大方,四周牆壁上掛滿了十七、十八世紀的宗教畫。市內還有聖奧古斯丁(San Agustin)教堂和坎帕尼亞(Compania)教堂等古老建築物。
這裡有兩所大學,一所是國立聖阿古斯丁大學,創辦於一八二八年,是國內最早成立的三所大學之一,現有五百二十名專職教師和一萬一千多名大學生。校圖書館藏書量達六十五萬冊,並與國家圖書館建立了館際互借業務。另一所是聖麗亞天主教大學,建於一九六一年,規模比較小的正所由教會出資興辦的普通高等學府。
城市的郊區景色非常迷人,北郊五公里處有座米斯蒂火山,海拔5872公尺,火山堆非常完整,最後一次噴發是在一六○○年,至今已沉睡了390多年,山頂覆蓋著皚皚白雪,宛如日本的富士山一般。附近草原每年八月中旬舉行的鬥牛賽,相當熱鬧,吸引很多觀光客。市郊溫泉很多,來此地泡溫泉的人絡繹不絕,是個熱鬧的地方。
莫延多(Mollendo)是阿雷基帕的外港,西瀕太平洋,兩地有鐵路和公路相連,人口約28萬2000多。這個港市始建於一八七二年,有人工港灣,曾是秘魯南部和玻利維亞重要的進出口岸,但一九四一年後,港口貿易大都遷往城北的新港馬塔臘尼。市內有魚罐頭廠、水泥廠、紡織廠和奶酪廠。郊外四周谷地盛產稻米、糖、棉花、糧食和水果。
馬塔臘尼(Matarani)港位於莫延多以北三公里處,營運非常忙碌,有很多船隻進進出出,以毛皮為出口的大宗。港口附近有一個熙攘攘的小市場,漁民們把剛從海裡捕到的鮮魚送來,擺飯攤的小販把魚買下,一面加工,一面叫賣。他們把這些新鮮魚去掉魚鱗,破開魚肚,斬去頭尾,用自來水洗津,切成小小的方塊,拌以辣椒、大蒜、蔥頭,再加上檸檬、醋、鹽,成入小盤,賣給顧客,本來腥氣撲鼻的魚肉,竟散發出誘人的魚香。
這裡的海濱是外國遊客必到之處,但他們並不會作海水浴,因為這裡的海水混濁,而是要飽餐一頓生魚。儘管海岸上小攤販雲集,賣生魚的叫聲震天價響,但一到中午就餐時,還得排隊。雖說賣魚者的烹調技術並不很高明,但是魚的味道確實非常鮮美可口,也許就是因為這個「鮮」字:引得許多人前來排隊。這個的魚都是剛剛出水的,這和大城市裡那種經多次輾轉才能入口的魚完全不能相提並論,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所以秘魯人總是勸來訪者到此地嚐一嚐秘魯的特產。海濱附近還有許多魚粉加工廠、冷凍廠和魚品加工廠等,每當魚訊期到來時,這裡便雲集了許多漁船。
第三大城特魯希略
特魯希略(Trujillo)秘魯中西部拉利伯塔德大區行政中心所在地,也是國內第三大城市。它的位置在莫契(Moche)河畔富饒的綠洲上,西距太平洋東海岸五公里,南距利瑪548公里,也就是在南緯八度零七分、西經七十九度零二分處,人口約五十五萬。
這座濱海古城曾是印迦文化前的莫奇卡文化和奇穆文化的中心。一五三四年,西班牙征服者皮薩羅下令在這裡建立城市,由於他是西班牙卡塞雷斯區特魯希略縣的人,所以便用故響的地名來命名這座新城。一六一二年,這裡遭受了一場大地震的嚴重破壞,城市建築化為一片廢墟,後來才得以重建。一八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特魯希略地方行政長官托雷.塔格萊(Torre Tagle)侯爵正式宣布這個城市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從而成為秘魯第一個獲得獨立和自由的城市。現在這裡已經發展成為地區性的工商業中心和農產品集散中心,主要工業有機械製造、化工、紡織、啤酒、製糖和麵粉加工等,郊區盛產甘蔗,產量和含糖率方面都居全國首位。製糖工業特別發達,所以有「糖都」之譽。
在對外交通方面,市郊有一座國內民航機場,有定期班機往返於國內各大城市。鐵路可通北面的奇卡馬港、東北面的楚基連基市和南面的薩拉韋里港。泛美高速公路也經過此地,有長途巴士通往沿海各主要城市,從利瑪乘坐長途巴士到這裡車程約需八小時。
市區大多數都是舊式建築物罕見高樓大廈,但是街道整潔,居民淳厚樸實。城內有許多旅館,設備普通。郊區有一家高爾夫飯店,店名雖叫高爾夫,事實上附近並沒有高爾夫球場,倒有點像美國的汽車旅館,全部都是平房,極富響村氣息,空氣清新;它所供應的餐點也很精美,價廉物美。市內主要觀光點是大教堂和考古博物館,以及一些殖民地時期的西班牙建築。這裡設有一所國立特魯希略大學,成立於一八二四年,是國內最早成立的三所大學之一,現在有650多名專職教師和12000多名大學生,校圖書館中藏有三十五萬冊圖書。
由於這座城市建在沿海沙漠邊緣的綠洲,當地政府為了防止沙漠化,就在市郊大大小小的沙丘上,裁種一種特殊的沙漠無根植物,葉子如菠蘿葉一般細長,呈鋸齒狀,一層層的尖葉中間還有橙色的花蕊,以便吸收空氣中的水份。為了美觀大方,當地人還別出心裁地把這種植物栽種成各種圖案,遠遠望去,就像是石壁上刻的壁畫。
城市的郊區有許多名勝古蹟,在北郊五公里處的莫奇卡(Mochica)文化遺址上,人們可以看到氣勢宏偉的太陽神廟和月亮神廟,它們是古代秘魯人建築的傑作。太陽神廟是一座金字塔形的建築,底部長228公尺,寬136公尺,高達41公尺,建有直通頂端的石階。月亮神廟依山築成,呈階梯狀,長180公尺,寬82公尺,高22公尺,屋字和院落寬敞,可能原來是皇宮所在地。神廟的周圍,有密集的住宅殘跡,說明這裡當時不但是政治和宗教中心,同時也是一座城市。
恰恰(Chan Chan)古城遺址位於特魯希略南郊的莫契河谷中,南距利現約480公里。十三世紀至十五世紀間,原是奇穆王國的首都,也是前印迦時期的大城市。據說,在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以前,這裡是西班球規模最大的土城,後來被廢棄,成為廢墟。城址面積達36平方公里,因為這裡乾燥無雨,所以遺址至今保存完好。城內布局嚴謹,街道整齊有序,兩旁有建築精巧的廟宇和住宅,並有水池和花園點綴其間。城內共有十個長方形院落,每個院落長約400公尺,寬約200公尺。院落內有金字塔形狀的神廟、庭園和墓地,以及對稱的房屋。城內還有一座雕刻著各種野獸圖形的神牆。這個古城遺址,以它別具一格的風貌,吸引著眾多遠道而來的觀光客和考古約家。
遺址內的所有建築都是用土壤築成的,是世界上至今遺留下來最大的一座土城遺址。城內的每座宮殿四周都圍有城牆,形成一個獨立的城堡。所以,考古學家也把這裡叫做「城堡之城」。一八九○年,一位瑞典歷史學家到這裡考察後,開始領導修復遺址的工作。此後,美國、德國和秘魯本國的考古學家也都紛紛前來考察,他們都有新的發現,也陸續修復了部分遺址,但要想全部修復,看來是很不容易。從已修復和尚未修復的遺跡來看,當時奇穆人的建築技術是相當高超的。城內最高的城牆達15公尺,長度達440公尺。城牆都是用大塊的土砌成,而且當時已經考慮到抗震因素,所以都砌成品字形。據說一九○七年秘魯發生大地震時,後人修復的牆都遭到破壞,而原來的遺跡卻安然無恙,絲毫沒有受到影響。為此,人們還曾經破究了當時的土壤,發現它是用黏土、沙粒和貝殼磨成的細末混合而成,用火燒了後呈一種紫紅色,非常堅固。
城中心有一個方形廣場,面積約300多平方公尺,四周都是斷垣殘壁,但牆的底部卻保存得很完整,上面雕刻著不少海洋動物的圖案,其中尤以海狗舞蹈的雕刻最多,也最生動,據說這是奇穆人最崇拜的動物。有的考古學家認為是奇穆人舉行慶祝集會或集體跳舞的場所。在所有建築物牆壁上都有浮雕,圖案大多是魚、魚鷹和魚網之類,幾乎全部與捕魚有關,有的牆上刻著一張大魚網;有的牆上雕刻著各種水鳥的形態,有靜有動,有的飛,有的睡,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潛入水中捕魚。有一幅表現漁民訓練鸕鷀的雕刻非常有意思,一隻鸕鷀捉到一條大魚,仰著頭,伸長了脖子,想一口吞下,可就是吞不下,原來脖子上被人綁一根子,原來漁民就是用這種方法訓練鸕鷀的。在一座神廟的牆壁上,人們還可以看到365個圓形圖案。舉說這是代表月亮和一年有365天,奇穆人非常崇拜月亮,他們把月亮視為最高的神。這種信仰似乎也與捕魚有關,因為月圓之夜,正是近海魚群最多的時候,這些都可以證明當時奇穆人是捕魚為生的。
奇穆人在恰恰城邊還修有出色的水利工程,他們把安地斯山的水源引來,供灌溉農田和飲用。城內有一個長方形的池子,沿池壁有一條用石塊鋪成的斜道盤旋而下,繞幾周後到達池底,水井就挖在池子的正中,井裡的水至今還很清澈,井邊長滿了蘆葦。
這座土城遺址還有地下倉庫和陵墓,據說這裡出土的文物非常豐富,有糧食、陶器和許多金銀珠寶。不久前考古學家還從這裡掘出一隻金狗。這個陵墓中還有不少木乃伊和貴重殉葬品,但這些文物早在三百多年前,就被西班牙殖民者劫掠一空。十八世紀時,西班牙國王結婚曾從這裡裝走一船的金器,但船行到加勒比海時,遇到風暴沉沒了,據說後來被美國人打撈走了。此事究竟是真是假,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西班牙海盜般地掠奪秘魯人的財寶,卻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
伊基托斯是最大河港
伊基托斯(Iquitos)是國內最大洛雷托大區行政中心所在地,也是境內亞馬遜熱帶雨林區最大的城市,人口約28萬5000。它的位置在秘魯東北部亞馬遜河上游的沖積平源上,也就是在南緯三度四十五分、西經七十三度十五分處,孤獨地矗立在利瑪東北1320公里的熱帶叢林正中央,是國內最大的河港,也是亞馬遜河上的第二大港,只次於巴西的瑪瑙斯(Manaus)港。這裡東距大西洋3700多公里,小海輪可以溯流而上直達此地,是世界上海輪深入內陸最遠的河港。這裡也是秘魯江防艦隊的基地。
這座城市建於一八六四年,城名取自當地印第安人部落的名稱。一八八○年代,這裡因橡膠業興隆而成為繁忙的轉運港,當時美國人查爾斯.古德伊爾發明了天然橡膠硫化法,歐美各國大批冒險家蜂擁到此地,瘋狂地掠奪附近的橡膠資源。在短短的時間就出現了二十多家橡膠公司,專門收購生膠,然後用汽船運往國外銷售。外國和秘魯本國的橡膠商人,施用武裝人員在熱帶叢林中追捕印第安土著人充當勞力,並遠從巴貝多販運大批黑奴來填補勞力的不足。各國橡膠商碰到橡膠樹,就在上而做記號,表示它已有主人。當時這裡有兩類橡膠樹,一類較名貴,開採者便採用目前世界各地仍然沿用的割膠法;另一類是價值較低的膠樹,開採者就直接將膠樹砍倒,從上到下割開很多口子,使膠汁一次全部流盡。這種殺雞取卵的採膠方法,使這裡豐富的橡膠資源很快遭到嚴重破壞。到了一九一二年,當東南亞地區從亞馬遜熱帶雨林區移植的橡膠樹開始大量生膠時,伊基托斯林區的橡膠業則一落千丈,幾乎銷聲匿跡,經濟開始衰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這個城市經濟開始復甦。神秘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區蘊藏著種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伊基托斯所在的洛雷托大區,幾乎全部被森林所覆蓋,有開發不盡的森林資源。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這裡又發現了豐富的石油,全國石油總產量的三分之二產在洛雷托區。所以這個城市又成為亞馬遜地區石油開發中心,秘魯石油公司和外國石油公司以這裡為基地,在大片森林區裡進行勘探和開採。秘魯中央政府和洛雷托區達成一項協議,石油秘潤的百分之十將撥給地方使用,作為伊基托斯的發展基金。
在對外交通方面,這裡沒有公路,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飛機和客貨輪。在十八世紀,從利瑪前來的行程,要先繞過一整個南美洲北部海岸,到達巴西的亞馬遜河口後,再溯河而上,航程長達七千哩。現在交通便捷多了。航空方面,郊區有一座國內民航機場,有定期班機往返於境內各主要城市;從首都利瑪塔乘搭弗奧塞航空公司班機到此地,約需1.5小時。在河運方面,貨輪可以沿亞馬遜河直通大西洋,客輪可以通往巴西。在市內交通方面,由於路面不平,路況較差,因此機車特別多。隨著近年來觀光事業的發展,由郊區民航機場通往市中心區的馬路修築得比其他地區好。
市容仍舊簡陋,市內僅有的數幢現代化建築物也均屬銀行、石油公司和觀光大飯店所有,街上商店面積不大,商業活動更少,但是旅館卻不少。最大的是亞馬遜納斯(Amazonas)大飯店,有120間客房,設備比較齊全。圖瑞斯塔斯(Turistas)大飯店共712間客房。還有一些觀光飯店位於市郊的熱帶雨林區中,較為出名的有亞馬遜叢林(Amazonas Jungle)飯店、亞馬遜狩獵(Amszon Safari)飯店和雅納莫諾小屋(Yan amnon Lodge)等。市內餐廳的菜餚,是以淡水魚為主,最有名的一鄉土菜是用亞馬遜河長達三公尺的拜捷魚烹調的料理。
這個城市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煙波浩渺的亞馬遜河自南向北在城市附近流過,兩岸迷人的景色、變化萬千無邊無際的熱帶雨林,充滿了神秘色彩,吸引著大批來自世界各益也的遊客,從而使這裡成為秘魯東部旅遊中心。市中心廣場四周有許多「橡膠熱時代」所建的現代化建築,尤其是有西班牙馬賽克磁磚的建築最值得一看。當年做橡膠買賣暴發起來的巨商,用輕得來的金錢蓋起了這些豪華的房子,建築材料多從歐洲運來。廣場旁邊的埃菲爾鐵屋也是那個時期整體從法國運來的,這座鐵屋是由馳名世界的巴黎鐵塔設計師埃菲爾(Eiffel)設計和建造的。
伊基托斯還是秘魯東北部的木材集散中心和農業區,河岸的木材場,從河中直接接受木材,順著河流轉運出去。河流兩岸是肥沃的沖積平原,河灘上隨處可以看到一片片嫩綠的麥田。據說每年枯水季節,居民都在河灘上直接種稻,種後不加任何管理,任其自然生長。由於土壤非常肥沃,每公頃能收稻穀三千公斤。如果汎期提前到來而淹沒稻田,則顆粒無收。亞馬遜地區年產的五萬噸穀幾乎全部都是這樣種植出來。這裡除了適宜種稻、甘蔗和蔬菜外,還有大片的林區適宜種油棕。
這個城市設有大大小小的旅行社十多家,開發了許多誘人的旅遊區和旅遊項目。在郊外的熱帶叢林中,住居著基巴羅族、亞克亞族、西比波斯族、克卡瑪斯族、歐瑪克瓦斯族以縮小人頭技術聞名的西巴洛斯族等幾十個印第安部落。從伊基托斯搭乘小舟訪問這些部落,可用物品和他們交換樸素的民俗藝術品。
基斯托科查湖位於城南十六公里,湖四周被一大片森林包圍。岸上層層的樹林和湖中藻類交相掩映,一片碧綠,令人賞心悅目。湖邊設有一所林區動物標本陳列室,還建有一個別開生面的動物園。從外表上看這裡顯得非常寧靜,但是走進枝繁葉茂的樹下,就會發現養著鐵籠中的各種熱帶禽獸和水池中飼養的皮拉尼亞魚,一尺多長的大鸚鵡,三、五成群地在草地上漫步,大搖大地走到遊客面前討食。喜歡漁獵的觀光客可以穿越密林去狩獵,或是乘坐快艇馳騁在河上,用尼龍絲網捕魚。還帶有幾分驚險,在河流交匯處用帶倒剌的投槍捕獵派切魚,這種魚體長約兩公尺,重約130公斤。用魚槍投中後,可以放開連著魚槍的繩索,然後不時向後拉拽,待魚筋疲力竭時再拉上船,由於派切魚易於捕撈,且魚肉味道鮮美,所以曾一度被捕撈而瀕於滅絕。現在當局已經在基斯托科查湖上開闢了養殖場,以便保存魚種。
坐在汽艇上周遊亞馬遜河是件有趣的事,可觀賞到貝連(Belem)地區的水上人家。這些建在竹筏或木樁上的住家,洪水期一到便會浮上來。此地雖不甚清潔,但卻是伊墜托斯的一處郊外居民點,有「貧窮的威尼斯」之稱。居住在熱帶雨林內的地的農民、漁夫和樵夫等會定期將他們的物品攜帶到這裡相互交換。天將破曉時,很多竹筏和獨木舟會聚集在這裡,船頭點著油燈,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聖安德烈斯村位於伊基托斯西面12公里的熱帶雨林中小河旁,全村只有18戶人家,共有200多名村民,他們過著半原始的生活,以漁獵及採集野果為生,農業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時代。捕魚雖然已經改用尼龍網,但打獵還靠弓箭和土槍。他們所使用的土槍別具一格,圓木中間掏空,頂端有很小的洞眼,裝上一枝削尖長約十公分的竹籤,籤頭塗有麻藥。用時只需把槍頭對準獵物,猛吹一下,藥籤立即飛出,而且準確度驚人,幾乎百發百中。
這裡的村民,一般頭戴羽毛編的帽圈,臉上畫著不同的黑色圖案。男人上身赤裸,小身穿帶有花紋的短裙;女人無論老婦還是少女,一律都穿著從肩到膝蓋的筒形衣裙。短裙和連衣裙是用樹皮縫製的,不能洗,穿到不能再穿時就扔掉。儘管村民們已經接觸到現代文明,但他們常年累月養成了習慣,不願放棄他們祖先遺留的生活方式。
在村子附近有一塊平坦的高地,這裡只有一座孤零零的木屋,佔地面積約五、六十平方公尺,從地面到房脊高約七公尺。這種遠離村落的獨立屋是村民們求神問卜的場所。每星期二、五晚上,問卜者在法師的帶領下,在屋中舉行飲漿儀式,漿液是用一種爬藤植物熬煮而成的。當地人相信,喝下去後便會產生奇異的預卜幻覺和智慧。據秘魯知名學者奧雷略.米羅克薩達說,有人曾在飲漿後找到寶物,破獲盜竊案,以及找到叢林中朱蹤者等奇蹟。
每當有觀光客來參觀,村民們便會表演傳統的部族舞蹈,舞曲旋律極為簡單,貨奏樂器也很原始,最高級的是一支土造笛子,另一種打擊樂器也很獨特,一根一公尺多長的棍子,上面掛著獸骨、獸牙等硬物,把棍往地上一擲,嘩啦作響,極富節奏感。還有一種長形木鼓名叫曼瓜雷,是用硬木做成的,中間掏空,底部刻有輻射狀溝紋,能敲打出清脆響亮的鼓聲,聲音可以穿越密林,傳到很遠的地方。據說在夜深人靜的夜裡,鼓聲可以傳到三十公里外的地方,所以村民們也常把它當作通訊工具上,用一連串不同的鼓點,傳遞各種不同的訊息。上述幾種樂器相互配合,就可以演奏出節奏感很強的舞曲,村民們在樂曲聲中跳完舞後,就開始向觀光客兜售自己製作的手工藝品,多數是項鏈,是用果核、野豬牙齒、鳥喙、禽爪和魚骨等串連起來;此外,還有土槍和弓矢等。這些手工藝品雖然製作簡單粗糙,但樣式頗為別致。
這個港市附近的亞馬遜林區是一個無邊無際的天然動物園。據歐洲一些學者研究,這個熱帶雨林中有七百多種蝴蝶、三百種飛禽、六百種甲殼蟲、四百多種蜘蛛、四百多種螞蟻、二百五十多種爬蟲和大約三百八十種兩棲動物。此外,還有多種動物未被動物學家命名。亞馬遜雨林區裡沒有大象、犀牛、長頸鹿、獅子和老虎等大動物,成群活動的野狗就算這裡的獸中之王子。牠們生性凶殘,常常是幾百隻一起活動,就像是一訓練有素的軍隊一樣,動作協調,默契配合,有時甚至還會設下埋伏圈,待獵物靠近時突然發起攻擊。
這裡也有奇怪的兩棲類巨蜥,牠在陸上遭遇強敵時就假死,就是被吃掉尾巴或一、兩條腿,也紋風不動,當獵食者走開後,牠就速逃入河中。還有一種螞蟻晝伏夜出,一群螞蟻一夜之間可以把一片莊稼一掃而光。據說有一種約一寸長的毒螞蟻更可怕,羊只要被牠咬一口就會一命嗚呼。這種劇毒螞蟻死後,大量蟻屍可以聚集成一條藤,土著用它當繩子;還有一種螞蟻的卵產在樹種裡,樹種落地萌芽後,卵也發育為幼蟻,外出覓食。
亞馬遜雨林區裡的熱帶植物生長旺盛,密林中層高過一層的大樹,加上灌木、爬藤和花草,形成遮天蔽日的綠蔭大傘。密林的上空是火熱的陽光,而林中卻像夕陽西下灰暗的黃昏。這裡的熱帶植物更是千姿百態,有的植物的葉子像刀子一樣鋒利,有的長著長剌,如果不小心碰上後癢疼難忍。林中有一種樹名叫船槳樹,高達三、四十公尺,在靠近地面一公尺多的高樹幹上,會長出幾塊酷似大鳥翅膀的片狀物,厚度約五公分,質地堅硬,印第安人自古以來就用它作船槳。還有一種名叫伊拉帕伊的草葉子,約有一公尺高,極耐腐蝕,當地土人將它鋪疊在屋頂上防雨,在這炎熱多雨的林區,居然可以維持八年不腐爛。這裡還可以看到皮華約棕櫚樹,結的果實可以食用,每顆果實含兩千卡熱量,是林中一寶。葉子比芭蕉扇還大的象耳草,以及像竹笋一樣破地而出的紅色「螺旋花」等,都是此地獨有的植物。
在遍及亞馬遜林區的河流和湖泊裡,有一種有凶獵的食人魚名叫皮拉尼亞魚,長不過七、八寸,有的是桃紅色,有的是灰色。全身長滿了片狀魚鱗,口中有兩排鋒利無比的三角形尖齒。據說,人如果不憤落水而遇到皮拉尼亞魚群,頃刻間就會被吃得只剩下骨架,所以當地人畏之如虎。只要說一聲這一帶水域有皮拉尼亞魚,就比任何禁止泳的禁令都更有效。
從伊基托斯塔乘觀光遊艇航行半小時,就可以到達納奈河與亞馬遜河交匯處,咖啡色的納奈河水與暗黃色的亞馬遜河水截分流,彷復河中有一道無形的堤坎阻止它們匯合,這也算是當地的一大奇觀。據說每到汎期,亞馬遜河奔騰咆哮,而納奈河則依然潺潺而流,兩河兩匯處,常有成群的暗紅色或銀灰色的海豚跳躍嬉戲。
當遊艇駛入納奈河後,人們可以看到兩岸起伏的小丘,奇形怪狀的樹木,還可以聽見不知名的小鳥在林中婉轉歌唱,猛地會有一隻色彩艷麗的大鸚鵡從頭頂掠過。在途中,依林面水建在高大木椿上的獨立房舍和幾個撒網捕魚的漁民,鐺粗獷的林區增添了一絲田園氣氛。偶爾也可以看到岸邊有較大的村莊,河灘上三、五成群的人正在曬太陽,小孩子在岸邊戲水,年輕人則在河中遨遊。
遊艇航行一小時左右就可以駛入納奈河的支流莫蒙河,這裡的河面比較窄,而且彎彎曲曲,兩岸到處可見拔地而起的巨樹高接雲天,直徑約五公分的粗大爬藤,從樹上懸垂下來,這是大自然給頑皮的猴子製造的天然運動器械;不知名的蟬類躲在枝頭吱吱鳴叫,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減輕酷熱給牠們帶來的煩惱。
在伊基托斯郊外的河流兩岸,可以看到許多大大小小的鋸木場。據說,亞馬遜林區至少有幾千種樹木可以用於工業、化學、醫藥和建築等行業。現在已經開發利用的有橡膠、植物纖維、油料、野生水果和各種木材,特別是做傢俱用的珍貴木材,多出口賺取外匯。
普諾城鄰近的的喀喀湖
普諾(Puno)是秘魯最南部普諾大區的行政中心,位置在阿雷基帕東北面二225公里處的阿爾蒂普拉諾高原上,東面隔著的的喀喀湖,與玻利維亞的瓜基港遙相呼應。這座位於海拔3826公尺的高原城市、建於一六六八年,現為秘魯安地斯山區南部的商業和交通中心,這裡的美洲駝和駝羊毛皮貿易非常活躍。
這個城市雖只有十一萬人口,但是交通卻相當發達,市郊有一座國內民航機場,有定期班機往返於國內各大城市;從首都利瑪搭乘班機到此地,航程約需一小時三十五分。水上交通便利,的的喀喀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可通行大型船隻的淡水湖,所以這裡有定期客輪和貨輪往返於鄰國玻利維亞的瓜基港。在陸路方通方面,通鐵路和公路。鐵路有兩條線路,一條是往北經胡利亞卡(Juliaca)、錫夸尼和烏科斯後,抵達庫斯科,全程約550公里,車程約需十二個小時,除星期天外,每天都有一班列車對開,這種高原列車掛有餐車、臥車,不過夜間要當心小偷;另一條鐵路是往南直通太平洋沿岸重要城市阿雷基帕,這是世界上海拔第二高的鐵路。在公路交通方面,往北可通庫斯科,往東南可達玻利維亞,往西南可通阿雷基帕。一般說來,公路路沿不佳。
從庫斯科前往普諾,不論是乘坐火車還是長途巴士,都需要一天的時間,不過沿途可以看到高原地區特有的壯麗景觀,在遙遠的地平線上,可以看到白雪皚皚的山峰和怪石嶙峋的山坡,有時還會看見一個個肥沃的綠洲。走在這條寬廣的路上,令人感嘆人力勝天,這條路才在安地斯山脈陡峻的高原中。行車途中偶爾會看到正在追逐駱馬群的印第安人。用「廣漠千里」這句話來形容這裡的景觀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這個城市屬高原氣候,氣溫低,白天比較溫暖。市內的建築物大多建在小山丘上,沒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幾乎都是二層樓以下的房子。市內也有一些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西班牙風格的古築。近年來,當地旅遊業發展很快,有很多旅館,最高級的是伊斯拉.埃斯特萬斯(Isla Esteves)飯店,共有125間客房,各種服務設備都比較齊全。圖瑞斯塔斯(Turistas)飯店也是比較高級的觀光飯店,服務熱情周到。還有國際飯店和意大利住家(Residencial Italian)等。街上有許多餐廳,最有名的是埃斯瑪斯(Ismars)餐廳,乾淨整潔,不過價錢稍高。另外,薩瑪拉(Samana)餐廳和拉斯.布拉薩斯(Las Brasas)餐廳也比較出名。市區的觀光點不多,有建於一七五六年的科洛尼亞爾(Colonial)大教堂和博物館值得一看。博物館內展出的印迦帝國之前歷史文物,非常珍貴。城內還設有國立阿爾蒂普拉諾工科大學,成立於一八八五年,是一所專門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的高等學府。
市郊最出名的觀光點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湖泊的的喀喀湖,如果能到此一遊,則秘魯之旅便無遺珠之憾。的的喀喀湖的得名有著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據說太陽神派他的兒子曼科.卡帕(Manco Capac)和女兒瑪瑪奧嬌(Mama Ocllo)皆臨湖中的太陽島上,此後兄妹倆便結為夫妻,繁衍後代逐漸成為一個新種族,這就是印迦族。那時候,這裡名叫丘其亞博,四周沒有湖水。在印迦克丘亞語中,「丘基亞博」是聚寶盆的意思,因為湖區周圍的群山中蘊藏著豐富的金礦,印迦人用黃金製成多種裝飾品隨身佩帶。不料有一天,太陽神的兒子曼科.卡帕獨自外出遊玩時,被山神豢養的豹子吃掉了,太陽神得知後痛不欲生,淚流滿面,淚水化為雨水,頃刻之間,使這個聚寶貧變成一片汪洋。印第安人同情太陽神,痛恨豹子,紛紛上山打獵,殺死豹子作為祭品來追悼曼科.卡帕。後來,人們在太陽島上建了太陽神廟,把一塊象徵豹子的大石頭,放在廟裡作為祭品,所以這塊石頭就叫石豹,而「石豹」一詞在印第安克岳亞語中的讀音是「的的喀喀」,所以湖名就由丘基亞博逐漸變為現名。
每天早上從普諾都有觀光船駛往的的喀喀湖,人們乘船漫遊這個湖泊,充滿了神秘色彩、清澈的湖水,宛如一面高懸中天的明鏡,令人心曠神怡。當遊船緩緩前進時,人們可以看到大片的香蒲,傲然挺立在湖面上,一望無際的香蒲叢中有縱橫交錯的水道。生活在湖上的鳥羅人常常單人獨筏在水道上出沒。的的喀喀是一個淡水湖,清澈沒有污染,水深25~280公尺之間,平均水溫十三度,湖中魚蝦豐富,島上水鳥麕集。這裡的湖水呈淡綠色,清澈見底,湖底和香蒲四周生長著茂密的水草和蘆葦,水中游魚嬉戲,歷歷可數。在香蒲叢中覓食的野鴨,受到遊船的驚擾,「咯咯」地叫著飛向遠方,其中有一種名叫「波科」的野鴨,兩翅五彩繽紛,頭呈墨綠色,而且面夾雪白,像是淘氣的小孩給自己臉上塗了厚厚的一層白粉,格外討人喜歡。
的的喀喀(Titicaca)湖是南美洲第二大湖,位於秘魯和玻利維亞邊境的安地斯山脈,海拔3810公尺,是全世界最高通行大船的湖,面積8300平方公里湖是193公里,最寬處80公里,來到湖邊,幌若看到大海,湖水比海水還要湛藍。
這個湖泊和安地斯山脈是一對天然佳偶,因為低溫和強風是這個地區的兩大災害,但安地斯山脈以巨大的峭壁屏障保護著這個湖泊,減輕了強風的襲擊,而這個「高原之海」的存在,使這一帶的氣溫和濕度得到調節,使生物繁衍,景色秀美,引人入勝。
人們泛舟湖上,可以看到許多居住著三、五戶人家的「浮島」。這些漂來漂去的「浮島」並非陸地,而是鳥羅人用湖中的香蒲草綑扎而成的。這些浮島的產生,據說是位多貧窮的人,在普諾沒有能力置產,只好往水上發展。香蒲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達兩公尺,葉子細長,可以編織草席和蒲包。厚厚的香蒲草鋪疊在一起。浮力很大,烏羅人就在上面用香蒲蓋起簡陋的小草屋。烏羅人在這香蒲世界中,保持著世代相傳的生活習慣。烏羅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用整根香蒲綑扎起來的小筏,約有兩公尺長,可以載四、五個人,用長篙撐駛,縱橫馳騁在香蒲叢生的淺水區中。千百年來,烏羅人就是用這種小筏從事捕魚或攬客泛舟等貿易活動。所以,到的的喀喀湖觀察烏羅人的生活,是一項別開生面的旅遊活動。
湖中島嶼星羅棋布,共有大大小小的島嶼五十一座,地貌呈棕紫兩色,湖光島色,交相輝映,非常美麗。大多數島嶼都有人居住,島上茅屋錯落,綠樹成蔭,無數的水鳥也在島上棲息。的的喀喀島是湖中最大的島嶼,島上有印迦時代的神廟遺址。烏洛絲(Uros)浮島是代表性的浮島之一,是普諾附近最重要觀光點,走在浮島上,厚達三十公分的草墊令隨著人們踏上的重量而往下沉,像踩在彈簧床上,其軟無比,腳步收回時,草墊又彈回來。大約有一人足球場大的浮島上,約莫有近一百人生活在上面。草屋中舖上了地毯,不會挨凍受餓,但都極其簡陋,起居作都配合觀光而安排,極為有趣。太陽島上有許多極具考古價值的歷史遺跡,如太陽神廟、印迦古王宮和印迦粗石工程等,都是早年印迦人高度文明的結晶。島上的印地安人還是依循著幾千年前的生活,沿著湖邊靠漁耕生產度日。據說印加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就是在這裡落地生根而發揚光大的。埃斯特維斯島也是湖中較大的一座島嶼,它的地勢是兩頭高,中間低。在島的中央建有一座漂亮的觀光飯店,環境優雅,從臥室到餐廳。都可以俯微煙波浩渺的湖面。所以,遊客在這裡下榻,有臥於水波之上而攬山光水色之樂趣。
這裡雖然景色迷人,但人們的日常生活卻很艱難。湖區的印第安人有編織和製陶的天賦,粗笨的農具,香蒲草編製的舟筏,原始的魚叉和魚網,是他們維持生計的手段。湖的周圍有少量的耕地,當地印第安人農活要根據月亮的運行周期來決定耕種的時間。打獵是當地居民重要的副業,夫妻倆利用圍圈技術把獵物包圍起來,然後用石頭或石球把獵物打死。對於湖中島嶼上的水鳥群,他們也會設圈套捕捉;一些小動物,只要稍施毒藥就可以到手。由於食物的缺乏,人們學會了各種保存獵物的方法;有些人一天只吃一頓飯,糧食用石頭磨製,食用時往鍋裡加水和鹽。
湖區典型的農民生活是以家庭為單位。房屋大部分是直角的正方形,房頂用香蒲草蓋成圓錐形。人們按照幾何圖案織出各種顏色的花布,男人一般穿著無袖的斗蓬,女人們戴著頭飾,穿著各種各樣的裙子。當地居民還定期舉辦以物換物的交易活動,大家換完所需的物品後,便聚集在一起,在笛子和鼓的伴奏下,縱情地唱歌跳舞,直到夜幕低垂方才散去。
鬥牛城科塔邦巴斯
科塔邦巴斯(Cotabambas)是秘魯南部阿普里馬克大區的城市,位置在省城阿班凱東面八十五公里處,東距印迦故都庫斯科約九十八公里,四周被安地斯山脈的叢山峻嶺所包圍,海拔3652公尺,人口約13800,居民絕大多數是印第安人,有山間盤旋公路通往周圍的城鎮。市區房屋低矮,沒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街道狹窄,而且很不清潔,但這裡卻是最有名的兀鷹鬥牛之鄉,每年一度的雅瓦爾節熱鬧非凡,吸引了許多國內外觀光客來此一賭盛況。
大兀鷹也就是兀鷹,又稱做山雕,體長性猛,尖嘴利爪,重達十至十二公斤,展翅長達三公尺,是安地斯山麓中的百鳥之王。早在兩千多年前,當地人遺留的土布上,就可以看到展翅翱翔的大兀鷹圖案。後來,大兀鷹成為印第安人心目中的英雄化身,近幾百年來又成為秘魯人復仇的精神寄托。這是因為自從一五三二年西班牙人征服印迦帝國後,在短短的五十年裡幾乎把印迦帝國的金銀財寶搜刮一空,貴族被趕盡殺絕。一五四二年,查爾斯.金特建立了秘魯管轄區,把印第安人押往金礦、銀礦和大農莊從事強迫性的勞役,使印第安人總人口從原來的一千四百萬銳減至兩百萬。印第安人舉行過多次武裝起義,但都遭到血腥鎮壓。一七八○年,著名先知圖帕克.阿馬魯領導的印第安人大起義慘遭失敗。面對強大的西班牙人,印第安人清楚地認識到反抗是徒勞的,因此整個民族充滿了仇恨的情緒,於是他們便聯想到大兀鷹,把復仇的願望與兀鷹的勇猛聯繫起來,興起了兀鷹鬥牛活動。大兀鷹代表英勇不屈的印第安人,是正義和勇敢的化身,而大壯牛則是西班牙殖民者的化身。大兀鷹騎在牛背上,用尖嘴利爪猛啄狠抓,鬥得壯牛皮開肉綻,血肉橫飛,人們的復仇情緒也在兀鷹鬥牛中得以發洩。所以,這種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鬥牛活動稱雅瓦爾節,「雅瓦爾節」一詞在印第安語中是「血的狂歡節」的意思。
這個城市的東郊有一座大型鬥牛場,可以容納三萬五千多名觀眾。這裡的雅瓦爾節由市長主持,每年七月下旬舉行,歷時十天,到七月二十八日國慶節達到最高潮。捕捉大兀鷹是迎接雅瓦爾節的最重要準備工作。兀鷹一般生活在安地斯山脈四千五百公尺左右的高山上,以食動物死體為生。兀鷹生性多疑,視覺特別敏銳,難以捉捕。幾百年來,只有無兀鷹生活習慣瞭若指掌、膽大心細和勇於冒險的人,才敢捕捉牠。
為了捕捉一隻凶猛的兀鷹,捕鷹者要登上海拔四千五百公尺的普納荒漠,選擇一個兀鷹不便展翅高飛的地方,挖個可躲藏兩個人的大坑,坑面舖上密密麻麻的樹枝作掩護,樹枝上面放著兩匹已腐爛的馬屍,坑邊還放著一些可卡樹葉、可卡花和貝殼,以祈求印第安人的祖先保佑他們捕鷹成功。為等待兀鷹上鉤,捕鷹者在臭氣衝天的坑裡有時要待整個星期,或者更長的時間。因為生性多疑的兀鷹發現馬屍後,不會馬上飛下來吃,而是在空中盤旋,觀察動靜,為首的一隻雄性兀鷹深信沒有危險時,才率先衝向馬屍,吃去死馬的心臟和眼精,飽餐之後,其他伙伴才來赴宴,爭奪爛肉,東扯一塊,西撕一條,貪婪地大口吞食。當兀鷹飽食到難以動彈的時候,躲在坑裡的捕鷹者透過樹枝,猛地一下用力抓住兀鷹的一隻爪子。這時隱蔽在坑外不遠處的樹民們邊呼喊,一邊飛快地奔過來,迅速地將兀鷹捆綁。吃馬肉過的兀鷹步履艱難,爪子被捕鷹者抓住時已經受驚,聽到村民們呼喊聲和奔跑聲,更是喪魂落魄,全身癱瘓,只好俯首就擒。
但是,如果遇見一隻以前曾被捕獲過的兀鷹,那將完全是另一種場面。這種兀鷹一點也不怕人,它會用自己的尖嘴進行反抗,直到精疲力盡才甘心當俘虜。遇到這種情況,再高明的捕鷹能手也難免受傷。
還有一種捕鷹方法是把馬的屍體直接放入大坑裡,捕鷹者躲在遠離大坑一公里左右的隱蔽處。當兀鷹飽食馬肉難以展翅之際,捕鷹者騎馬奔來,團團圍住大坑,一根根打好鎖扣的絕索拋向兀鷹,第一個套住兀鷹的人被視為英雄。兀鷹捉住後被帶回市區,在市民「前進!兀鷹!」的歌聲中,沿著市區主要街道遊行,接受檢閱。然後,兀鷹被關進一個特製的大鐵籠中,每天要用狗肉、羊心和用玉米釀的「希加」啤酒餵養,以養精蓄銳,迎接戰鬥。
雅瓦爾節之前,人們必須到深山老林中去捕捉一頭被當地人稱為「米西都」(Mistn)的壯牛,男人們被選中參加捕牛活動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這些精心挑選的捕牛能手到深山老林中守候「米西都」牛,牛一出現,狩獵者便用駝羊皮製成的套索將牛套住,把牠拖回市區。這種牛野性十足,人們把牛的雙角磨得異常銳利,當牛的野性發作時,能用牛角輕而易舉地將敵人擊倒。
雅瓦爾節開始後,附近的印第安人和國內外觀光客雲集到這座城市,大街小巷都繚繞著印第安人的歌聲和歡笑聲,富人們還準備了大量麵包、甜點和啤酒供大家食用,過節的氣氛非常濃厚。鬥牛當天,徹夜未眠的人群早早就圍在鬥牛場周圍,一陣擁擠,人人都想佔個最佳位置。在一片歡呼聲中,凶猛的公牛被放入鬥牛場,傾刻便有許多觀眾下場去鬥公牛,這些觀眾有的已經微醺,在野牛的鐵蹄下難免有人流血受傷,有的甚至一命嗚呼,但這反而刺激了觀眾的狂熱情緒,他們認為這個復仇的慶典活動本來就是一個「血的祭典」,所以流血是正常的現象。
當地特有的「克拉布」號角吹響後,場內的觀眾紛紛回到坐位。決鬥的入場儀式在熱烈的掌聲中舉行,只見大兀鷹身披紅色斗篷,在一名身穿西班牙鬥牛士披風的捕鷹手帶領下,繞場一周。接著市長作簡短的講話,並宣布鬥牛正式開始。人們用繩子把兀鷹繫在牛背上,然後用一根又粗又尖的鋼棍和一條皮鞭,把馱著兀鷹的野牛趕入鬥牛場中央。此刻,事先埋在鬥牛場四周的土製火箭發射升空,觀眾們興奮的歡呼聲和樂隊的演奏聲,連成一片。野牛受驚後開始在場內奔跑,牛背上的兀鷹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不停的撲動那對巨大的翅膀,再用兩只利爪緊緊抓住牛脊的皮膚,用尖嘴窮凶極惡地狠啄牛的身體。此時,野牛吼叫、蹦跳、拋蹶子,左衝右突。野牛越掙扎,兀鷹啄得越凶,牛疼得打顫,怒得發瘋,一會停步足,一會兒奔跳,企圖把兀鷹從背上甩掉。有時,野牛會很順利地就能把兀鷹摔得頭破血流的掉在地上。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野牛無法將兀鷹從背上摔下來。兀鷹毫不示弱地在野牛的耳朵和眼睛上啄來啄去,直到把這幾個部位連皮帶肉一塊塊地撕下來。只見牛身體血肉橫飛,鷹嘴和牛背上的肉血淋淋地黏在一起。牛開始支持不住,幾個大顫抖後,然後慘叫一聲,倒在地上。這時,柵門打開,獵手在人群的歡呼聲中進入場地,解開捆綁兀鷹的繩索。頃刻間,人群沸騰起來,排成一條條由五十至六十人編成的長蛇陣,在銅管樂聲中跳起團體舞,一直跳到暮色降臨。晚上,鬥牛場還要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宴會,慶祝鬥牛的勝利。
按照當地風俗習慣,雅瓦爾節是人生中的新起點,男女青年都喜歡選擇這一天舉行婚禮。節日後,人們要舉行莊嚴的儀式為兀鷹送別,捕鷹手在兀鷹的翅膀上縫製彩帶和花結。最後,兀鷹在市民們的歡呼和音樂聲中,重新飛向藍天。現在,這種血淋淋的做法,已經明令禁止。
神秘的納斯卡巨畫
納斯卡(Mazca)是秘魯西南部伊卡大區的城市,它的位置在南緯十四度五十分、西經七十四度五十五分,安地斯山脈西側的帕爾帕(Barba)平原上,是柯卡峽谷的重要小城。距離西北面的利瑪約四百九十公里,西距卡巴利亞斯港約85公里,人口約13萬。市郊有一座民航機場,從利瑪塔乘班機前來約需一小時左右。此地不通鐵路,但有泛美高速公路經過,使這座城市得以和西部沿海地區的各主要城鎮相連。市內沒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大都是低矮的房屋,就連最大的觀光大飯店也只有七層樓。市區街道比較狹窄,也不太乾淨,商業也不發達。因為附近的安地斯山盛產金礦、水源地源源流下的水裡都可以看見閃閃點點的金沙,所以從市內設有一所金礦。但是郊外卻有聞名的人類第八大奇跡的納斯卡巨畫,所以吸引了許多國外觀光客和科學家前來參觀和考察。人們可以乘坐專供觀光用的飛機從空中鳥瞰,整個參觀過程約需25~45分鐘。但是乘坐參觀的小飛機,需要較大的膽量和體力,除了觀者遠景的大圈圈,機師常繞著一個定點較小圈子,有時還故意耍師,來個半翻滾,暈船的人定會連胃都要掏空了,身體好的人,也會大感吃不消。如果不想受這種罪,遊客也可以到泛美公路上所設的瞭望台,一是上鐵塔,另一是向北行20公里都可以看到巨畫,可惜是這都不如在天上所看到的完整。
在納斯卡北郊蜿蜓五十多公里沙礫覆蓋寸草不生的荒谷上,散布著七十多個仿佛是巨人之手勾畫而成的鳥、獸、蟲、魚等神奇的巨圖。這些碩大無比的圖案,有的竟長達350公尺。從近處看,這些圖案只像是一些挖在褐色卵石層中酷似農渠的「溝」,深零點九公尺左右,寬十五公分至數公尺不等,綿延幾公里向前延伸。因此在地面上很難看出畫的是什麼東西,據說在這寸草不生的荒郊野地上,這些圖早在西元五○○年前就已經存在,但是直到一九五○年,一位飛行駕駛飛機從空中飛過時,才偶然發現在這片廣闊的大地上縱橫交錯著許多線條,這些線條規則地組成直線、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鷡益形和螺旋形等幾何圖形。這些圖形又相互搭配,形成了蜥蜴、蛇、狗、猴、蜘蛛、鯨、鷹、蜂鳥、魚、鸚鵡、人體和蜀台,以及花卉樹木等圖案。這些巨畫一般有幾百平方公尺大,最大的佔地達五平方公里,有長四十多公尺的蜘蛛、猴、狗和鳥等,五十公尺長的蜂鳥和魚、七十公尺長的鱷魚,一百二十公尺長的蜂鳥展翅圖,一平方公里的平面螺旋圖,還有一種叫不出名字的怪鳥竟長達三百五十公尺。難怪有人將這一奇觀稱為「人類第八大奇蹟」。
納斯卡巨畫被發現後,歐美各國和秘魯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科學家雲集到這裡,開始研究這些神秘的圖案,最有名的德國女數學家瑪麗亞‧雷奇,用畢生的精力研究這些圖案,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了。現在人們所知的大部分巨圖和線條,幾乎都是由她發現的。一九六八年,她發表了「納斯卡沙漠之謎」一書,引起了國際考古界的注意。她在書中提出了三個謎,請科學界的同行們共同來解答。
第一個謎是這些巨圖是誰創作的?面對這個難題,科幻文學家的問答要比科學家要快得多。一位名叫瑪.達尼肯的作家,在一九七○年和一九七二年接連發表了兩部科幻小說,描述了早在印迦帝國之前,當地的印第安土著服從天外來客從飛碟中發出的指令,挖開地面砂礫,造成了這些圖案。此外,還有人認為這些巨畫是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標記,以便把信息傳達給另外的太空旅行者。也有人認為巨圖是外星人對飛碟上用強大的激光發射器做出來的,巨畫中還隱藏著打開印迦帝國秘密寶庫的鎖匙。
一九七七年,一位名叫吉姆.伍德曼的人,在幾位國際探險家協會會員的支持下,提出了一種介於幻想和理性之間的看法。他說這些巨畫是秘魯古代居民的作品,巨畫本身具有巫術的含義。一九七八年,威廉.艾斯貝爾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說服力很強的研究報告,他指出納斯卡巨畫和同一地區發現的古代陶器上的圖案和花紋非常相似。此外,在巨圖某些線條的端點和交叉點上,還發現了一些打入地下的木椿,用碳1/4法測定的結果表明:這些木椿大約是在公元五二五年打入的,時間誤差不大於八十年。這正是考古學上所謂的「納斯卡文化期」,這一時期開始於公元前三世紀,結束於七世紀初。巨畫的創作年代正好在這個文化期內,而且離巨圖遺蹟不遠處,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同一時期印第安人的墳墓和建築遺址,這說明當年這裡有人居住。所以,威廉.艾斯貝爾最後得出的結果是巨畫的作者是公元六世紀的印第安人。
第二個令人費解的謎是創這些巨畫的目的是什麼?科幻小說家馮.達尼肯認為那些線條是供外星人飛行器著陸用的跑道,而圖形則是飛碟的著陸標誌。實際上馮.達尼肯並不是這種說法的創始人,當年最早從空中看到這些巨畫的飛行員就曾經把它們稱為「史前航空港」,而且還把它們比做火星上的「運河」。馮.達尼肯只不過是把這些說法披上了一件科學的外衣罷了。瑪麗亞.雷奇女士提醒人們注意所謂的「跑道」,是清除了表面礫石而形成的,下面裡露出來的土層比上層還要鬆軟,如果真有外星人駕駛飛行器或飛碟在那裡降落,恐怕一下子就會陷進土層裡去,她認為這些畫是古印第安人的天文日曆。因為某些線條指向夏至和冬至的日出方向。過去人們曾對幾處古代巨石建築提出過這些解釋,但最後都無法得到證實。瑪麗亞.雷奇的設想也不例外,因為經過電子計算機分析,組成巨畫的大多數線條都與天文無關。
英國考古學家威廉.艾斯貝爾認為這些巨畫可能是某種公共事業的計劃,但他卻拿不出有說服力的論證。歷史學家艾倫.索耶認為,大多數巨畫都是一根連續線條組成的「一筆畫」,這可能與某種宗教儀式有關。古印第安人可能認為沿著線條一步步向前走,畫中所表現的事物或動物的本質就會透到人的軀體內,使人獲得無盡的智慧和力量。但有些巨畫並不是一筆畫成的,而是線條交叉。威廉.艾斯貝爾認為,這可能是與作畫人採用的技術有關。一些秘魯考古學家認為,這些巨畫可能是古印第案人為舉行大宗教祭祀活動而建造的,每個圖像都代表一個部落氏族崇拜的圖騰。英國歷史學家漢斯.鮑曼則認為,印第安人有重來生、輕現世的傳統觀念,巨畫可能是他們對死後進入天國的美好想像。
美國肯塔基大學教授喬.尼克爾認為,人們只要留神細看,即使站在地面,還是能夠分辨出畫中的物體。這說明巨畫不僅僅是為了空中的觀看而作。如果說巨畫不是與飛碟或天外來客有關的話,那麼它們就應該標誌著印第安人在宗奠儀式上獻給神的祭物。正如在埃及和其他許多地方的古墓中發現的藝術品一樣,大多都與宗教密切相關,甚至在不久前的哥德式教堂的彩繪大玻璃窗和雕塑中,如果不是憑藉現代發達的攝影技術,人們是很難瞭解他們的細節。他認為虔誠的藝術家們展示給上帝的總要比給信徒們的多得多。
法國考古學家尚.皮埃爾亞當在「面對欺騙的考古學」一書中指出,人類與天上的神建立聯繫的辦法都是面向天空,如高高的野外祭台、高聳入雲的聖山等。他認為印第安人之所以要製作巨畫,就是為了以地面向神發出種種信號,也只有神才能從空中看到巨畫的全貌。
第三個謎是在連作者都無法一眼看出整幅圖形的情況下,他們採用什麼技術才使畫與實物的比例如此相符?吉姆.伍德曼認為,當時印第安人已經發明了熱氣球,能從空中測定線條的走向。為了驗證自己的判斷,他利用今天印第安人所擁有的材料,製造了一個氣球和吊籃。當氣球被熱空氣充滿後,他和一名英國氣球飛行員一起,成功地將氣球升到約一百公尺高的空中。在飛行過程中,他們一個接一個地拋出作為壓艙物的砂袋,但仍阻止不了氣球的飛快下降。這是因為氣球冷卻得太快了。當氣球距離地面還有三公尺的時候,他倆勇敢地從氣球上跳到地面。由於重量的突然減輕,氣球又重新衝上天空,但不久就在附近的沙漠中墜毀。
喬.尼克爾教授認為,類似納斯卡巨畫在世界上不只一處,如美國烏芬頓的白馬巨畫、俄亥俄州的大蛇巨畫、加利福尼亞沙漠中的人和馬的巨畫等。那些巨畫也是只能從高處觀看才可能看出全貌。他贊成瑪麗亞.雷奇的解釋,她認為印第安人在創作巨畫之前,先要在一塊小平面畫一個小圖形,邊長大約為七十五公分,然後再把它們放大到上百公尺的大小。在好幾個巨畫的邊上甚至還能找到這種小圖形的遺蹟。至於放大圖形的方法,威廉.艾斯貝爾認為,只要在畫格上打上方格,然後把每一個方格裡的線條,放大到相應的大方格裡。但是喬.尼克爾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認為方格放大法的誤差一般總是局限在每個方格之內,而且在相鄰的方格中就能得到糾正,所以一般不會影響全局。但納斯卡巨畫卻並非如此,神鷹圖形傾斜的翅膀和不對稱的雙腳,就不大可能是在縮小的原稿中就存在的,而且也不像是用方格放大法畫出來的。喬.尼克爾考慮了另外一種放大技術,為此他還親自進行了實驗。
一九八二年八月六日上午,一群現代印第安人在喬.反克爾的帶領下,來到美國肯塔基州一塊未開墾的土地上,他們在選定的神鷹圖形上畫了一條軸線,從隼部直達尾部。圖形上每一個重要的點,例如翅膀的尖端,都找到在軸線上的投影,並量出這點到軸線的距離。然後在地面上畫出相應的軸線,並選用適當的長度單位找出放大圖形上相應的各點。喬.尼克爾利用了瑪麗亞.賴歇研究的長度單位。她認為,根據納斯卡巨畫及其他遺蹟,印第安人當時所用的長度單位大約相當於322公釐。為了丈量土地,喬.尼克爾還準備了按印第安人分段的繩子,每段塗上一個標記,每十尺一個結,每條繩子長100尺。除了繩子外,採用的器材還有一些木椿和一個用兩塊木板做的簡陋的丁字尺。喬.尼克爾相信在公元六世紀時,印第安人應該有這種能夠測量是否垂直的工具。
喬.尼克爾帶領助手們只用了九個小時就畫出了軸線,並在神鷹輪廓線的165個點上打下了標記木椿,然後用繩子將這些點連接起來。不巧,一場大雨使這項工作停頓了大約一個星期。天空放晴後,他們又重新回到田野上來畫這隻神鷹。這裡與納斯卡唯一不同的是,肯塔基州的土地上沒有細礫石,神鷹圖案是用石灰來畫出的。然後靠一位飛行員的合作,他們從300公尺的空中拍下了照片,結果與納斯卡的神鷹簡直維妙維肖。這說明在當時的條件下,印第安人採取非常簡單的方法,完全有可能做出這些巨畫。至於某些近似圓形的部八刀,如神鷹的頭部,可以將繩子的一端固定在一根木栺上,然後利用另一端當作圓規的一腳來畫出。人們巨畫一些曲線的幾何中心,真的發現了木椿或木椿打下洞眼的痕跡,從而證明了喬.尼克爾的判斷是正確的。
各大城市風光
通貝斯(Tumbes)是秘魯通貝斯大區行政中心所在地,位置在境內西北部地區的太平洋海岸平原上,瀕臨通貝斯河,北距瓜亞基爾(Guayaquil)灣約八公里,東距厄瓜多爾邊界三十公里,約有八萬五千多人口。市郊有一座民航機場,有班機往返於國內各主要城市。有公路往南至蘇亞納後,與泛美高速公路相連。城郊四周是土壤肥沃的農業區,灌溉水源充足,盛產稻米、棉花、煙草、玉米和香蕉。燒炭和稻米加工是當地主要行業。此外,漁業和旅遊業也是主要的收入來源。市郊西南面五十八公里處有索里托斯(Zorritos)油田,自一八六四年發現以來,至今仍在生產石油,但產量不高。
皮烏拉(Piura)是秘魯西北部皮烏拉大區的行政中心所在地,位置在塞丘拉沙漠(Disert de Sehura)北端的皮烏拉河下游沿岸,西距太平洋東海岸塞丘拉灣約四十五公里,人口約三十三萬,是秘魯沿海地區六大城市之一。
這座城市是當年西班牙征服者皮薩羅的部下於一五三二年建立起來的,現已發展成為境內西北部地區的商業中心,有軋棉、榨棉籽油、紡織、食品加工和皮革製造等工廠。這裡還是沿海農產品集散中心之一,盛產棉花、甘蔗和穀物等。在交通運輸方面也比較方便,市郊有民航機場,班機往返於國內各大城市;從海上經沿海城鎮帕伊塔(Paita)沿皮烏拉河溯流而上可皮烏拉市;在陸路交通方面,泛美高速公路正好途經這裡,使它得以和沿海城鎮相連。市內雖也有一些八、九層樓的現代化建築,但是大致仍保持著殖民時期的建築特色。主要的觀光點是聖方濟各教堂和拉斯梅爾塞代斯教堂,都屬典型的西班牙聖塔露西亞建築風格。
蘇亞納(Sullana)是秘魯皮烏拉大國蘇亞納區的首府所在地,位置在皮烏拉北面25公里處的奇拉(Chira)河畔,西距帕伊塔港75公里。這個城市建於一八二一年,附近盛產棉花和金納樹皮。現已成為國內主要的產棉區,人口約十二萬。有軋棉和棉籽油加工廠,棉產品主要經帕伊塔港輸出。此外,泛美高速公路也經過這裡。
塔拉拉(Talara)是秘魯皮烏拉大區的港口城市,它的位置在蘇亞納西北面95公里處,西瀕太平洋。這裡原先是國際石油公司的總部,後來發展成為石油城,人口近十萬,居民大部分是油田的職工,市內建有工人住宅區、學校、醫院和電影院等,港口附近有石油提煉工廠,原油和精煉油多由此地轉運到各沿海城市。原油輸出碼頭可以停靠五萬噸級大型油輪。
莫約班巴(Moyobamba)是秘魯聖馬丁大區的首府,它的位置在境內中北部的馬約河(Mayo River)下游。這裡本來是殖民時期重要的商業中心,一八五七年獲得都市權,現已成為附近廣大農業區的中心,盛產棉花、甘蔗、煙、可可和稻穀。市內有酒精廠、烈酒廠、葡萄酒廠和草帽編織作坊。現有三萬五千多居民,大多數是印第安人。郊外有民航機場,並有馬爾吉納爾公路通過此地,往東可至亞馬遜熱帶雨林區,往西可通安地斯山東坡的各居民點。此外,郊區有溫泉,附近地區還有金礦和油田。
查查波亞斯(Chachapoyas)是秘魯亞馬遜大區的首府,它的位置在莫約班巴以西232公里處的烏魯班巴河谷。海拔2334公尺,人口約三萬四千。這個城市建於一五三八年,是西班牙殖民者在安地斯山以東最早建立的城市,現為四周農業區的貿易中心,生產酒精和草帽等。有公路通往西面的沿海城鎮。
奇克拉約(Chiclayo)是秘魯蘭巴耶克大區的首府,它的位置在特魯希略西北面255公里處,西瀕太平洋,人口約三十六萬八千。這個城市建於一七二○年,一八三年獲都市權,現在已經成為沿海重要城市之一,製糖、水泥、玻璃、衣料等工業發達。郊區是國內重要的灌溉農業區,盛產甘蔗、棉花和稻米等。在對外交通方面,市郊有一座民航機場,有班機往返於國內各主要城市,鐵路可通北面的蘭巴耶克和南面的皮門塔爾(Pimentel)港和埃廷(Eten)港,並經由這兩個港口輸出砂糖、棉花和穀物等農產品。
市內有許多公園,景色秀麗,著名的奇克拉約大教堂位於中心廣場上,樸實無華,建築物的兩側是四角正方形的鐘樓。廣場中央有一個噴水池,池中有一座可愛的小雕像。噴水池四周是用深淺兩種顏色的馬賽克磁磚鋪砌而成,富有立體感。一九八八年,一名秘魯考古學家在北郊一處十七公尺深的地下發現了一座古墓,墓中有一具公元五世紀的男屍。據考證,死者是前印迦摩揭文化時期的年輕王子。屍體旁邊放置著大量珍珠寶,足足裝了四十個柳條箱。這批珍貴文物經運往德國美因茨考古博物館進行修復和鑒定。據家博物館的金工部主任肯.費希特介紹,這些寶物價值連城,最珍貴的有鑲嵌綠松石的金環、鑲有貝殼牙的金面具,還有金子作成的宗教儀式的裝飾品,已於一九九二年修復完畢運回秘魯。
卡哈馬卡(Cajamarca)是秘魯西北部卡哈馬卡大區的首府,它的位置在特魯希略東北面165公里處,瀕臨卡哈馬卡河,海拔2720公尺,人口約九萬五千。這裡氣候涼爽,物產豐富,原是印迦時期的小城市,現已成為境內農產品集散中心,採礦業、農業和製造業是當地主要經濟支柱。在對外交通方面,郊區有一處民航機場,有班機往返於國內各大城市,並有公路與周圍各城市相連。城內新舊建築物交替,卡哈馬卡大教堂是典型的殖民時期建築,市內還有一所國立技術大學。市郊有溫泉浴場,在南郊有一個磺區,有很多煤磺。
欽博物(Chimbote)是秘魯中北部安卡什大區欽博特區的首府,也是國內農礦產品輸出的重要港口之一,它的位置在聖塔河口南面五公里處,西瀕太平洋東岸一個優良的天然港灣,人口約二十三萬五千。這裡原是一個小漁村,一八二二年獲都市權,二十世紀中期成為本區發展撮快的城市。一九七○年,此地發生一場強烈地震,城內建築物幾乎全部倒塌。現在這座城市就是那次地震後重建的。
在對外交通方面,市郊有一座民航機場,有定期班機飛往國內各大城市。海運也很發達,主要輸出魚粉、魚油、礦物、機械零件和鑄鐵等,並轉運附近農業區出產的甘蔗、棉花和稻米主要輸入品有焦炭、機械和鐵礦石。在陸路交通方面,有鐵路和公路與沿海各主要城鎮聯絡。
這個港市依山面海,景色壯麗,市面也很繁榮,有很多新式的建築物。城裡有四十多家魚粉加工廠,每年生產的漁粉約佔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絕大部分居民不是出海捕魚,就是在魚粉廠裡做工。魚粉工廠設備精良,生產線是從德國或日本引進的。此外,城郊還有煉鋼廠。
欽博特還是一個海鳥的世界,在海灘上人們可以看到成千上萬隻海鳥在自由憩息,互相嘻戲雀躍,一點也不怕人,如果用石子驅趕海鳥,它也若無其事,頂多在周圍空中翱翔一番,又落回原地。據秘魯地方誌記載,早在印迦時代,人們就認識到鳥糞是很好的農業肥料,於是曾立法禁止傷害海鳥,違者輕則罰款,重則處以重刑。由於這一傳統,海鳥世界便獲得人類的庇護。
據當地人說,這裡的海鳥種類多達近百種,人們熟知的有鸕鷀、鵜鶘、魚鰹鳥、信天翁、海燕、海鷗和鳬鳥等。這些海鳥各有所長,信天翁是龐然大物,也是飛行冠軍,一飛就是百里開外,雙翼展幅達四公尺;鳬鳥的絨毛很珍貴,可以做風雪大衣和絨毛枕被,鵜鶘是捕魚能手和吃魚健將,每隻鵜鶘每天能吃五公斤鯷魚。另外還有一種匙嘴鳥,身體像鴨子,嘴巴像一把帶蓋的湯匙,長得特別有意思,是動物園中惹人注目的禽類。
普卡爾帕(Pucallpa)是秘魯洛托大區的第二大城市,也是這個大區卡亞里亞地區的首府,它的位置在鳥卡亞利河畔,現有十五萬七千多人口。這個城市建於一五三四年,本來是一個毫無知名度的地方,一九四五年修通了公路後,開始改變閉塞狀況。特別是一九七六年附近地區發現石油後,頓時熱鬧起來。在對外交通方面,市郊有一座國內民航機場,有班機飛往首都利瑪,並有輪盤駛往烏卡亞利河下游地區,還有公路通往西部地區。市內有鋸木廠和榨青龍木油廠,並有石油管道通瓦努科大區的甘索阿蘇爾油田,是境內東部地區的工業中心之一,也是當地農產品銷售市場。
廷戈瑪麗亞(Tingo Maria)是秘魯中部瓦努科大區第一個城市,它的位置在卡爾帕西南面295公里處,瀕臨瓦亞加河,是這條河流中游河道的輪船起航點。這裡於一九三二年始建於橫跨瓦亞加河的公路線上。一九五二年獲得都市權,現在四萬三千多人口,是當地茶葉、咖啡、蔗糖和香蕉的運輸中心,由公路把當地農產品運往西面的太平洋沿岸城市或東面的普卡爾帕,峻亞馬遜流域的烏卡亞利河以東地區。這裡年雨量達2400公釐以上,濕潤的亞熱帶森林為鋸木和木材加工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市內設有廷戈瑪麗亞大學,還有一座植物園。城東有景色優美的科迪勒拉山,現已闢為廷戈瑪麗亞國家公園,佔地面積達八百公頃。
瓦拉斯(HJuaraz)是秘魯安卡什大區的首府所在地,它的位置在基爾卡阿河畔,西距太平洋海岸約九十八公里,有公路通往利瑪。這座城市在歷史上曾經遭受了兩次自然災害的嚴重破壞,一次是在一九四一年的大雪崩中,整個城市大部分被雪所掩埋;另一次是在一九七○年發生的毀滅性大地震中,全城房屋幾乎全部夷為平地,居民死亡約一萬人。後來座城市在國際社會的援助下才開始得以重建。現在擁有八萬多名居民,市內設有馬鈴薯加工、編織和釀酒等工業,並且是小麥和玉米等農產器貿易中心之一。附近開採銀礦、朱京礦和煤礦等。
這個城市郊外生長著一種奇花,它要生長一百年才能長出高大的花穗÷並開出繁多的花朵,結出許多果實,最後逐漸凋謝直至死亡。這種奇花是由義大利旅行安安東尼奧.萊蒙德於一八六七年旅遊秘魯時,偶然在這個城市郊外的聖馬爾欽莊園中發現的,後來他在「秘魯島」一書中把這種花介紹給世人。但是這種花在當時還沒有正式的植常學名。植物學家哈姆斯把它歸類為普椰屬的一種。為了紀念發現者,他就把此花命名為「普椰.萊蒙德」。所謂的普椰屬,實際上是安地斯山脈特有鳳梨科的一種屬類,但是花穗如此高大離奇的鳳梨植物,在其他地方實屬罕見。這種高達十公尺的花穗開花時,據說是自下面上一朵一朵地開上去的,直至開滿整個花穗為止,時間大約需要三個月。這種花的花穗極為美麗,它的下部是帶刺的葉子,並形成直徑約兩公尺左右的球狀植株,球狀植株的中央生長著直衝藍天的柱狀花穗,花穗上面又長有許多放射狀枝穗,枝穗上盛開著直徑為五公分左右的螺旋狀淡綠色小白花。真可謂清新優雅,芳香四溢,常誘得蜂鳥前來覓食。據說這種小白花每穗自下而上共有一萬朵,每朵花的子房有三個室,各室有兩個胎座,一個胎座有一百個種子。這種植物產地稀少,而且印第安人又不顧政府的禁令,常加以砍伐。所以這種稀有植物正瀕臨絕種的危險。
皮斯科(Pisco)是秘魯伊卡大區的港口城市,也是境內的自由貿易區之一。它的位置在皮斯科河入海口,北距利瑪292公里,泛美高速公路由北到南經過此。這個城市建於一六四○年,一八九八年獲都市權,現在已擁有十八萬人口。漁業非常興盛,工商業也很發達。這裡以產白蘭地酒而聞名,並有紡織業和棉籽榨油業,附近地區農業能自給自足。郊外有前印迦時期的名勝古蹟。
塞羅德帕斯科(Cerro de Pasco)是秘魯帕斯科大區首府,它的位置在利瑪東北面225公里的安地斯山脈中,有鐵路和公路通往利瑪,這座海拔高達4338公尺的城市,本來是一個無人居住地方。一六三○年,附近地區發現了儲量豐富的銀礦,成為世界主要產銀地之一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現在仍以開採銅、金、鉛、鋅、鉍等礦藏而聞名,所以被譽為「秘魯的百寶箱」,人口約十五萬。街道的商店中,有許許多多的金屬工藝品出售,無論戒指、耳環、錶帶、領帶夾、項鏈、髮夾、手提包和女用腰帶等,都是款式新穎,技藝精巧。但是當地店員會對觀光客漫天要價,售價都以美金計算,貴得嚇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附近建起新興城鎮聖胡安德潘帕。
拉奧羅亞(La Oroya)是秘魯胡寧大區堯利縣的一個小城市,它的位置在曼塔羅河和堯利河會合處,西距利瑪152公里,地處海拔3600公尺的高原上,人口約五萬二千多。這裡是連接利瑪和內地的交通樞紐,鐵路往西可通利瑪,往北可至塞羅德帕斯科,往南可達萬卡韋利卡。公路可通沿海地區和內陸。附近有儲量豐富的採礦區,並有銅、鋅、銀和鉛等有色金屬冶煉廠,還有水力發電站,能提供充足的電源。郊區農牧業也較為興盛,出產穀物、馬鈴薯等農作物。
農卡約(Huancayo)是秘魯胡寧大區首府,也是安地斯山中部重要的商業中心。它的位置在曼塔羅河流域富饒的盆地中,距西北面的拉奧羅亞約85公里,海拔3249公尺,約有二十一萬八千多人口。有鐵路和公路通利瑪和其他安地斯山區城市。市內有大教堂等許多精美的宗教建築物還有一所秘魯國立中央大學,它成立於一九六二年,現有八千多名學生;市區還有一處大型的星期天市場,各種商品豐富多彩,吸引了大批附近村莊的印第安人和混血種人。
萬卡韋利卡(Huancavelica)是秘魯中部萬卡韋利卡大區首府,它的位置在萬卡約以南128公里處,海拔3782公尺,人口約九萬三千多。早在殖民時期,這種就因開採水銀礦和銀礦而繁榮一時,城市源自印第安克丘亞語,意思是「神聖的大石頭」,可能是指礦區的某一種礦石。十九世紀後,這裡的水銀和銀開採業逐漸衰落。附近山地崎嶇,交通不便,但是有鐵路和公路與利瑪相通。郊區出產小麥、大麥、玉米和馬鈴薯等農作物。
帕查卡馬克(Pachacamac)是秘魯古代文化遺址,它的位置在境內中西部海岸的盧林河谷中,北距利瑪三十二公里,西臨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帕查卡馬克」是這個國家沿海地區居民在被印迦人征服前所信奉的造物之神,後來這裡成為祭祀此神的聖地,並且也被稱為帕查卡馬克。當地最早的舊建築遺址建於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七世紀的早期利瑪文化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是帕查卡馬克神廟,屬於金字塔形的建築結構,建有多級台階。公元七世紀至十一世紀,這裡仍是主要祭祀中心和朝聖地,可能也是瓦里帝國的主要沿海城市之一。公元一○○○年至一四四○年,這裡也成為統治沿海地區某個王國的京城。印迦帝國征服此地後,因為怕破壞神殿而引起被征服者的不滿,所以在附近稍高的土丘上建立了一座巨大的太陽神殿,使這兩種神殿並存。一五三二年,這裡的神殿遭到西班牙殖民者的毀壞。現在,帕查卡馬克神殿遺址已經部分修復。
遺址的附近還有許多金雞納(inchona)樹,這種樹開許多乳白色或玻瑰色小花,樹皮可提煉出奎寧和奎尼丁,可以醫治瘧疾。金雞鈉樹還是秘魯民族的象徵,這個國家的國徽右上角,就繪有一棵綠色的金雞納樹。關於這種樹植物學名的來歷,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據說十七世紀時,首都利瑪經常發生瘧疾。一六三八年,秘魯的西班牙總督欽瓊伯爵和夫人金雞納為躲避利瑪城內發生的大瘧疾,就來到帕查卡馬克。不料,金雞納夫人染上了瘧疾,各種藥物都不見效,病情越來越嚴重,夫人身體越來越差。負責照料金雞納夫人的印第安姑娘珠瑪出於同情,不顧印第安人的保密規定,洩漏了治瘧疾的秘方,她冒著被同族處死的危險,找來了被稱為「生命之樹」的樹皮,給夫人煎服,夫人的病很快就好了。第二年,「生命之樹」便被移植到歐洲。後來,植物學家就用伯爵夫人的名字給生命之樹定名為「金雞納樹」,把治療瘧疾的特效藥叫「金雞納霜」。金雞納霜又「奎寧」是秘魯樹皮的意思。
瓦努科(Huanuco)是秘魯瓦努科大區的首府,它的位置在塞羅德帕斯科以北83公里處,瀕臨瓦亞加河畔,有公路通往廷戈瑪麗亞、普卡爾帕和塞羅德帕斯科等地。這個城市是由西班牙人於一五三九年建立的,在殖民時期成為教會活動中心之一,現在已成為四周甘蔗、棉花、咖啡、可可和水果產區的貿易中心,附近有軋棉和榨糖廠,人口約八萬三千多。這個城市氣候宜人,市內至今仍保存著殖民時期的教堂等建築物,還有一所國立埃爾米里奧.巴爾迪桑大學,它創辦於一九六四年,現在有三千多名大學生。郊外還有一四九二年,以前的名勝古蹟,從而使這座城市成為國內觀光勝地。
查文德萬塔爾遺址位于瓦拉斯以北321公里處,西瀕莫斯納河,東面是安地斯山脈。一九一九年,秘魯著名考古學家胡利奧.特略在一場山洪過後發現了它。這裡是公元前十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時的人類遺址,也是秘魯最古老的文化遺址。它的主要遺跡是一組巨大的神廟群,用表面光潔的長形石塊築成。神廟的正面是一個四方形的梯形廣場,廣場的第一層上有一塊大石板,上面鑿有七個不太深的圓坑,據說這是天上的織女星座圖案。由此可見,古代的查文人就已經開始研究天文了。廣場的第二層,有一道巨石砌成的石牆,在牆的正中有一扇大門,門的兩側是兩個高大的圓石柱,上面各雕有一隻雄鷹,紋理細膩,雖經歷數千年風雨剝蝕,仍然完好無損。
神廟右邊還有一個圓形小廣場,它的周圍牆上砌著各種圖案的石雕,有凶猛的美洲虎,有手持武器的勇士,形象都很逼真。小廣場的中間有一個入口處,可通往地下迷宮。宮鬥非常隱蔽,步入宮門後,踏著陡峭的石階一步步的往下走,在大約距離地面八公尺處,台階消失了,開始進入一條寬闊、高大的巷道,寬約六公尺,高約四點八公尺,巷道兩側砌有磚壁,往前走二十五公尺,就會發現巷道縱橫交錯,巷道旁建有許多房間,裡面存放著一些發掘出來的人像石刻。在一個不太寬的交叉口,豎著一根約四公尺高的石柱,柱上雕刻著眾多的人像,雕工非常精緻,這根石柱到底代表什麼?考古界至今還找不出答案。
在查文德萬塔爾遺址北面25公里處還有一處史前文化遺址,方形建築物已經倒塌,四周的高大土牆卻保存至今,有趑的是牆上竟然鑲嵌著38塊巨石,石上刻著戰旗、武士和人體的各個部位,據說這是對一場古代戰爭的記錄。巨石與巨石之間的土牆上,還有雕刻繪畫、有魚、虎等動物的圖案。由於這一帶常年乾旱不雨,有利於文物的保存,所以雖然有相當一部分的繪畫和雕刻是在土牆上,但仍然能比較完好地保存下來;另外,這裡還出土了許多橙紅色或黑褐色的陶器。
瓦里(Huari)是位於秘魯中部安地斯山脈中的一個文化遺址,這裡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就已經有人居住,現存的文化遺址建於公元七世紀至十一世紀,這裡當時可能是瓦里帝國的中心,這個帝國在美洲文化中期曾經統治過秘魯高地及沿海大部分地區,現在存有大型石頭圍牆和巨型神廟,雕像風格自然淳樸,男女雕像的髮型也極為細密。這裡出土的陶器繪有別具一格的裝飾畫「門神」,它是一種刻板的人形,常只畫出它的正面,臉部呈長方形,頭飾光芒四射。另外還有精製的黃金假面具人和人形貓頭的銅像等文物,遺址附近還有一些古墓,當時這裡的小康人家,埋葬都採用石墓。
阿班凱(Abancay)是秘魯阿普里馬克大區的首府,它的位置在庫斯科以西一百一十五公里處的安地斯山脈中,西臨馬里諾河,海拔7798呎,人口約五萬三千多。一五三三年至一八二一年,這裡一直是殖民時期的重要商業中。一八七四年獲都市權。現已成為本省廣袤地區的工農業中心,甘蔗種植、榨糖、釀酒、採銅和養蠶等都是當地重要經濟來源,並有公路通阿亞庫喬、庫斯科等城市,還可以與泛美高速公路相連。
阿亞庫喬(Ayacucho)是秘魯阿亞庫喬大區的首府,它的位置在皮斯科以東312公里處的安地斯山中,海拔2746公尺。這個城市是西班牙人於一五三九年建立的。一八二四年十二月九日,阿亞庫喬附近的高原上發生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革命軍大約有六千人,由玻利瓦爾的副手蘇克雷指揮,西班牙殖民軍約有九千人。蘇克雷命令由英勇的哥倫比亞人科爾多瓦率領的精銳騎兵出擊,一舉擊潰敵軍,殲敵兩千多人,西班牙軍隊全部撤出秘魯和玻利維亞。
市內還有許多殖民時期的建築,最有名的是十七世紀建的大。另外還有兩所大學,一所是一六七七年創建的瓦曼加聖克里斯托瓦爾大學,另一所是一九六七年創辦的維克多‧安德雷斯.貝勞恩代大學。當地經濟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生產紡織品、陶器、皮貨和金絲飾品等。
馬爾多納多港(Puerto Maldonado)是秘魯東南部馬德雷德迪奧斯大區首府,它的位在庫斯科東北455公里處,瀕臨塌博帕塔河和馬德雷德迪奧斯河匯流處,人口約六萬八千多。當地交通主要依靠船隻,郊外有一處民航機場,有班機飛往利瑪,另外有公路通往鄰國玻利維亞。現在這裡已經發展成為橡膠、堅果、稻米、甘蔗和木薯等熱帶作物產區的行政和商業中心。附近地區的淘金業也很興盛。
莫克瓜(Moquegua)是秘魯南部莫克瓜大區首府,它的位置在阿雷基帕東南135公里處,西鉅太平洋海岸的伊洛港約45公里,兩地有鐵路相通。這個城市始建於一六二六年,但直到一八二三年才獲得都市權。現在已發展成為地區性的加工業和農業中心,人口約五萬一千多。通鐵路和泛美高速公路,市內有軋棉、釀酒和橄欖油加工等行業。郊區盛產橄欖、葡萄和棉花等農作物。
2001年6月23日下午三時35分,一場突如其他的強烈地震,而且震波持續了90秒鐘,使這個1868年大地震遭受過浩劫,好不容易新建設起來的小鎮,90%的房屋全被摧毀,人們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之中,直至如今仍未完全復原。
塔克納(Tacna)是秘魯南端塔克納大區的首府,它的位置在莫克瓜東南面145公里處,南距智利邊境約45公里,瀕臨卡普利納可,人口約十二萬八千多。早在選帝國統治時期,這裡就已經有人居住,後來西班牙人在此建立城鎮。殖民時期,這裡日益繁榮。一八二六年,在反對西班牙人的獨立戰爭中,這裡獲得「塔克納英雄城」的美譽。一八八三年,秘魯在太平洋戰爭中戰敗,所以不得不將此地割讓給智利,直至一九二九年,才歸屬秘魯。現在已成為地區性農產品加工中心,郊區建有民航機場,有班機往返於首都利瑪。鐵路可通智利邊境城市阿里卡(Arica)和玻利維亞邊境城市查拉尼亞。另外,還有泛美高速公路經過此地。市內有製革、水果罐頭和釀酒等工業。
巴拉蒙加是秘魯一個近海和沙漠邊緣的幽靜小城。城內有糖廠、紙廠、鹽廠和發電廠等。市區只有縱橫兩條大街,街道旁邊的房屋都很簡陋單調而特殊,完全用一呎見方的赤色土磚塊砌成方形屋。因為這裡雨量稀少,所以建築物設計不須防雨,一律是平頂,周圍也沒有排水溝。這個城市有二十六萬人口,當地居民喜歡喝一種他們自製的飲料,叫做俾士撒瓦,倒在杯中澄清如水,呈淺淺的綠色,有淡淡的清香,喝進口中,稍帶酸辣,略有酒味.郊區農業灌溉良好,固此溝渠交織,阡陌縱橫,種植有許多甘蔗。
拉孔(Lucho)村是卡哈瑪卡大區聖巴索羅鎮的一個村莊,在它附近叫康特瓦西(Kunterwasi)的地方,日本一支探險考古隊,在1984年挖掘出一個比三千年印迦古國還早的古墓,墓內共葬有四人,陪藏豐富,包括金冠、項飾、串珠等飾品,展開了一場村人、考古隊與政府數年爭奪古物的事件,後來複製了一批同樣的物品,讓村人比較真假,村人才停止爭執。1994年10月在村裡設立了一個博物館來展出這批出土品,秘魯總統藤森特來主持開幕典禮,其實展物中金冠是複製品,項鍊才是真品。
蒙泰萊城的位置在秘魯南部,是一個有名的夢遊城,這裡風光優美,景色宜人。在城裡的三萬五千多名居民中,有三分之二患了離魂病症,白天街上人聲寂靜,可是到了晚上,反而行人熙攘;一到午夜,更是熱鬧非凡,街上幾乎都是渾渾噩噩的夢遊患者。他們身穿睡衣,徜徐街頭,夢遊不歸,一直到天亮後才清醒過來。曾經有過一個市民,午夜夢遊跌倒受傷,馬上被救到公立醫院去治療,當時恰巧醫生也患離魂症夢遊外出,護士到處找不到醫生,回到病房後,發現傷患也失蹤了,原來他又夢遊回家去了。
格蘭巴耶丹是秘魯探險家最近才發現的一座已經失蹤一千多年的古城,它的位置在聖馬丁大區安地斯山東坡一條河流的旁邊,海拔高達2655公尺,地勢很高,山上終年籠罩著濃霧。城裡有房屋、牆壁、台階、墳墓和雕像等遺址,大約在公元五世紀至公元九世紀期間,這裡曾經居住過一個古怪的種族。城中的住宅很稠密,說明此地曾經繁榮一時,但是令考古學家不能理解的是,這裡潮濕多霧,森林濃密,氣候和環境都不適合人類居住,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這個神秘種族不知是用什麼方法建立並維持他們的文明。美國和秘魯的考古學家都認為,這一從未被人知曉的古文化遺址具有很大的考古價值。
夸霍內是秘魯的銅都,位置在莫克瓜大區的托拉塔區海拔3656公尺的高山地帶,西距沿海港市伊洛八十五公里,兩地有鐵路和公路相連。這裡是世界著名的斑岩銅礦區,儲藏量高達四億五千六百多萬噸,品級為百分之え含硫量為百分之二,而且開採方便,可以露天開採,每個露天礦坑都呈橢圓形,平均直徑約為兩千公尺。採掘出來的銅礦石用火車和大卡車運送十公里外的選礦廠,經過碎礦、磨礦和浮選後,再送到煉廠加工冶煉,每年可以生產純度為百分之九九點七的精銅二十五萬噸。這個礦區的工作效率很高,整個銅礦聯合企業只有1600多名職工,包括1200多名工人、225名工程技術人員和一百多名外國職員。他們每周工作六天,每天採二班制。上班時必須嚴格遵守崗位責任制,做不完工作定額或出了事故,都必須逐級追究責任。
伊卡(Ica)是秘魯南部伊卡大區首府,位置在皮斯科以南65公里處,西距太平洋45公里,有泛美高速公路經過此地。市郊附近有一處湖泊名叫香水湖(Huacachina),它的名稱由來有兩種傳說,一是Huaca一字是沙丘的意思,China一字卻指香水而言,合在一起便成為「沙丘香水」了。事實上香水湖有時香氣四溢,當人們走近它的時候,就會聞到一種類似松枝清香的味道,而湖的四周,被沙丘環繞,因此稱之為「沙丘香水湖」是最適合不過的。第二種傳說是一般神話,據說香水潮在月白風清之夜,每每會從湖裡跳出一尾美人魚來,的柳眉繡眼,有中國美女的風格,所以這個湖的字面上便有「中國」(China)的字樣。
香水湖面積約一平方公里,水色碧綠,深不可測,看起來好象污濁不堪,但是用器皿裝起來則澄澈晶瑩,乾淨無比;如果用手去觸摸,會感覺到滑膩如肥皂水,用之洗頭,的確會搓出許多泡沫。據說湖水的成份有硫磺、碘,以及一些其他的礦物質,人們在香水湖裡沐浴,可治風濕、關節炎和皮膚病等症,所以許多人不遠千里來游泳療疾。
湖四周繞著沙丘,寸草不生,只有湖畔一帶矗立首翠綠的棕櫚樹,花木青聰,綠草如茵。每當中午驕陽當空的時候,四面沙丘反射出的熱派,使湖區顯得更溫暖,縱然是在冬季,香水湖也沒有寒意。因此觀光客都喜歡在冬季湧到香水湖來。繞湖一周約30分鐘,也可駕一葉小舟泛遊小湖,放眼四周,穿過棕櫚樹隙,又是高高的黃沙一片。湖畔雖然也設了幾家飯店,有數十間客房,設備齊全,但因房少客多,所以外來的遊客要提早訂房,才不致向隅。大飯店擁有一間大餐廳,可以客納兩百多人進餐,伊卡區的鉅賈或政府要員,不時會在這裡舉行宴會。湖畔的小酒吧,終日高朋滿座,遊客不斷,坐在室外的雅座,看人、看景,也看難得的沙中湖。
據當地人傳說,香水湖裡每年都要淹死一位美男子,那是因為湖裡的美人魚每年都要出來尋覓一名健壯的男子拖下水去,和她度過一年,翌年再另選一位。
府卡皮是秘魯沿海的一個小岩石島,在這個島嶼上,有千百萬隻海鳥翱翔蒼天碧波間,經年累月聚積的白色晶瑩糞石,遠望過去恍如一座水晶宮殿。奇怪的是這些海鳥竟然完全不在飛臨大海上空時排泄,而一定要飛回島上才排泄鳥糞,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島的四周圍有一長列約八尺高的水泥牆,島上也架起了許多鋼架和鋼板,用意是使海鳥們得到安全感而大量棲息。島上還雇有管理人員對海鳥善加保護,使海鳥的數量與日俱增,據最保守的估計,現在島上的海鳥數目已達幾百萬隻,每隻海鳥每天排泄的鳥糞約有五盎斯,幾百萬隻海鳥的鳥糞之多,是可想而知的。鳥糞是上好的肥料,秘魯政府每年靠鳥糞外銷所得的外匯高達兩億多美元。
秘魯政府在麻卡皮島上設有鳥糞肥料管理處。專司保護海鳥及採收鳥糞之職,他們雇用了約兩千名印第安工人來從事採隻鳥糞的工作。當採隻鳥糞的季節屆時時,這些工人便從安地斯山的村落中下來,領取官定工資,每天從早上四時半工作到上午十一時半。
峭岸壁立,弧懸海中的麻卡皮島,總面積只有十九英畝,島上各處都棲滿了名叫高尼和比奎羅的海鳥。這些海鳥有二十多吋高,羽色美麗,亭亭玉立時,像是穿著墨綠色的大禮服,前胸露著白色的襯衣,紅綠相間的眼皮,表情看起來顯得非常滑稽。
國內的重要城市還有卡爾卡(Calca)、鳥魯班巴(Urubamba)、薩拉維里(Salaverry)、莫契(Moche)、錫保爾(Simbal)、聖克洛提爾德(Santa Clotide)、因圖托(Intuto)、皮巴斯(Pebas)、卡巴洛科查(Caballococha)、瑙塔(Nauta)、曼科納(Mancora)、洛比托斯(Lobitos)、卡斯蒂拉(Castilla)、加泰加斯(Catacas)、貝拉維斯塔(Bellavista)、岳盧卡納斯(Chulucanas)、尼格利托斯(Negitos)、巴約瓦爾(Bayovar)、哈恩(Jaen)、尤里馬瓜斯(Yurimaguas)、卡爾扎達(Calzada)、蘭巴耶昆(Lambayeque)、奇卡馬港(Puerto Chicama)、塔拉波托(Tarapoto)、貝穆德茲港(Puerto Bermudez)、胡拉爾(Huaral)、胡喬(Huacho)、帕蒂維爾卡(Pativilca)、塔瑪(Tarma)、伊洛(Ilo)、上欽查(Chimaha Alta)、普基奧(Puquio)、胡利亞卡(Juliaca)、錫夸尼(Sicuani)、金塞米爾(Quincemil)、卡馬納(Camana)、科利里(Corire)、阿提科(Atico)、科拉科拉(CoraCora)、卡拉韋利(Caraveli)、楚基班巴(Chuquibamba)、查拉(Chala)、洛馬斯(Lomas)和塔拉塔(Tarata)等。
國內混血人種眾多
全國人口2010年統計為2800萬,每平方舒里人口密度約十五人。百分之七十二點六的國民居住在城市,百分之二十七點四居住在農村人種複雜,是個多種族國家,在過去的五個世紀中由不同族群融合而成,但無種族歧視事情存在。印第安人佔百分之四十一,印歐混血人種(Mestizo)佔百分之三十六,白人佔百分之十九,亞洲人、黑人和其他各地的人共佔百分之四。外喬在秘魯的人數是:中國人五萬六千多名,日本人一萬五千多名,義大利人九千八百多名,美國人八千六百多名,德國人四千多名,英國人三千六百多名,瑞士人二千三百多名,法國人二千四百多名。大致來說,歐洲人與印第安人混血迎歐美文化的梅絲蓆索(Mestizos)人,社會地位都較高,而傳統的印地安人則較貧窮,社會地位也較低。
一般城市人民多信奉天主教,政府也鼓勵人民信奉天主教,境內共有崑教大主教四人,主教十二人,信徒約二千二二十萬人,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六。基督教新教徒約有五十萬五千多,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二。印第安人信奉太陽教,差不多每一個村落,都設有一個太陽神廟。這個國家以西班牙語為國語,英語使用不普遍,只有在高級知識分子間,觀光業者及進出商貿易公司業者間才普遍使用;有的貿易公司甚至也沒有會說英語的人材。因為克丘亞族和艾瑪拉族是秘魯主要的兩大支民族,所以絕大多數印第安人講克丘亞(Quechua)土語或艾瑪拉(Aymara)土語。
教育發達,實行強制中、小學教育,公立學校免費。全國共有大、中、小學學生七百二十二萬四千多人,文盲率為百分之十三。近來,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加,一般學校教室始終不敷分配。全國共有小學校二萬六千四百一十九所,學生人數約三百七十四萬五千人,小學教師約十一萬八千五百多名;中學有一萬二千九百七十八所,學生約二百九十四萬三千多人,中學教員約九萬八千三百多人;職業學校七百八十六所,學生約十四萬二千多人,教員約八千七百多人。全國共有四十六所大學,學生約四十一萬三千多人,助教、講師和教授約二十七萬二千名,負責講授八十六個專業的課程。國立聖馬丁大學建於一五五一年,是南美大陸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也是秘魯政治家和知名學者的搖籃,現有大學生三萬四千三百多名,教師約三千二百多名,校圖書館藏書量達八十五萬多冊,是目前全國最大的高等學府。國立特魯希略大學創辦於一八二四年,現有大學生一萬一千多名,教員約六百三十名,校圖書館藏有四十五萬冊書刊。國立聖阿古斯丁大學位於阿雷基帕市,創於一八二八年,現有大定生一萬一千多名,專職教員約五百二十名,校圖書館藏書量約四十二萬冊。國立工程技術大學位於利瑪,創建於一八九六年,是國內最著名的工科大學,現有大學生約一萬一千多名,專職教員兩百多人,兼職教員約五百五十名,圖書館中藏有各類書刊四十五萬冊。秘魯宗座公教大學位於普韋布洛利布雷,創辦於一九一七年,是一所教會大學,現有大學生八千五百多名,教員約五百多名。國立費德里科.比利亞雷亞爾大學創辦於一九二五年,現有大學生二萬五千多名,教員約兩千名,圖書館藏書量約五十五萬多冊。
秘魯於一九八二年開辦了一所電視大學,播放大學全部的課程和專業技術課程,辦理註冊手續後,學生以每門課程250美元領取講義,在家收視播出節目,在修得規定的學分後,可獲得大學畢業證書。來註冊的人,每月繳25美元,可以收視節目,但不計算分。
1925年,英國廣播公司在秘魯創辦了第一家秘魯廣播電台,1933年成為國家廣播電台,現在全國共有35家廣播電台,多為私營。
第一家電視台1958年成立屬於教育部,現在是國家電視七台,屬於國家廣播和電視委員會,另外還有二、四、九和十一等台,多為商業台,墽設在利瑪。全國有兩百零九家廣播電台,光是利瑪一地就有三十八家,多數是由私人經營,境內共有收音機四百萬多台,電話五十五萬三千八百多部。
國內發行有八十八種報紙,定期刊物一百六十五種。秘魯通訊社(ESI-Derú)和安地斯新聞社(ESI-Andina)為官方通訊社。主要報刊有一八二五年創辦的秘魯人報(El-Peruano),日銷量約五萬份;商報(El Comercio)創辦於一八三九年,日銷量也有五萬份;快報(Expreso)創辦於一九六一年,日銷量約七萬份;觀察報創辦於一九六八年,日銷量約七萬五千份;今日報和國民報的日銷量都是三萬五千份,紀事報(La Cronica)日銷量約三萬份。埃克斯周刊創辦於一九七五年,每期銷量約三萬份;人們周刊創辦於一九五六年,每期銷量四萬份;假面具(Caretas)周刊創辦於一九五○年,每期銷售量約三萬五千份;假如周刊每期銷量約三萬份。
境內還有許多家華文報社,規模最大的民醒日報,創辦於一九一一年三月十日,原係國民黨秘魯總支部機關報,初為油印周刊,由老華僑梁余永發起,並由李碩夫、許籜香等人集資創辦。民國成立後不久,因資金短缺而被迫停刊。直到一九一五年,報社才再次向當地僑胞募集資金,購置印刷平版機,並得到國父孫中山先生贈予的鉛活字,始告復刊,並逐步發展改為日報,而且一直出版至今,成為中南美洲壽命最長華文報紙。這家報社的歷任社長、總經理有總編輯全由國民黨從台灣派出。這份報紙係每日下午六時出版,所以大多採用秘魯各大報當天國內外要聞譯成中文,經整理後刊出。另外還刊登各廣播電台的當天新聞,華僑通訊社的稿件也經常被採用。廣告約佔總篇幅的三分之二,但銷路不錯。
公言報創辦於一九三○年,創辦人是洪門致公堂的謝義友和林永森,一九七九年六月二十三日停刊。後來在利瑪中華通惠總局的幫助下,於一九八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復刊。秘魯還有一份中西文並刊的東方月報,創辦於一九三一年五月十九日,一直延續至今。
全國有電影院四百二十六家,共有四十七萬個座位,每年觀眾達三千三百八十萬人次。各類圖書館共計五百二十五個,總藏書量為四千三百五十萬冊。博物館共三十七家,每年參觀人數為八十三萬二千多。
這個國家的衛生事業比較落後,每年人均醫療衛生支出九點二美元,男性平均壽命五十六點七歲,女性平均壽命五十九點七歲。國內共有三百五十三所醫院和九百二十家醫療中心,以及二千六百多個衛生所,醫生約三萬名,牙醫五千六百多名,護士二萬一千多名,藥劑師四千五百多名,助產士三千多名。病床總數三萬多張。每千名嬰兒死亡率為一百零五人。
秘魯是南美洲華僑最多的國家,據史料記載,從一八四八年到一八七五年間,前往秘魯的華工多達十四萬多人,約佔同期遷往美洲華工總數的五分之一,這些華工大部分是廣東和福建沿海的農民。當年他們乘坐一種行駛極慢的小帆船,每船載九百多名華工,船艙擁擠不堪,每人至多只有二平方呎的地方,只能屈膝坐著,無法躺下,再加上艙內通風設備很差,飲水和物都不敷供應,大小便也都在艙內,很容易導致疾病流行。帆船要在熱帶海洋中顛簸一百多天才能到目的地,所以虎程中不斷有人病死、餓死、渴死和自殺,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四十五。華工到達秘魯後大多在種植園、鳥糞島、銅礦山和鐵路工地,從事非常繁重的體力勞動,特別是當時秘魯開發鳥糞資源,幾乎全部依靠華工。直至今日,旅秘華僑人數約有五萬二千多名,其中約有四分之三已經取得當地國籍,或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華裔。他們大多數居住在利瑪,人數約三萬三千多;其他的分散在各地。華僑在秘魯多數是經商,其次是務農;現在僑營商號有五百多家,其中利瑪一地就有三百多家,經營種類繁雜,有洋雜貨、超級市場、貿易公司、旅運社、旅館、餐館、茶室、咖啡室、五金行、電器材料、鐘錶、皮革、糧食、洗衣、電影院、製鞋、傢俱、肉店和糖果店等,其中餐廳最多,約有六百多家。此外,並有小農場兩百五十多處,種植棉花、稻米、小麥、甘蔗、麻、雜糧和蔬菜等農作物。工業方面有棉花、煙葉、釀酒、魚粉、木材加工、製革、碾米、麵粉、製冰、肥皂、蠟燭、磚瓦和成衣等小型工廠。在土生土長的華僑中,有百分之五為人幫作工。利瑪設有三民聯校,中、小學生名有一千五百多名,不但中國子弟來讀,秘魯的孩子也爭相入學,因為學校辦得好,升學率高,如今幾乎華僑和秘魯學生各佔一半。
全國的中國餐館約有六百多家,大部分是廣東菜,味道還算正統。中國餐廳的門前,兩旁一般各有一根紅色圓柱,柱上畫有或刻有龍的圖案,門上方的招牌上,用西班牙文拼寫著「Chifa」,原來它是廣東話「吃飯」的諧音。這裡的菜餚無論從名稱還是到烹飪出的熟菜,都已經有點拉丁美洲化了。比如菜單上「炒飯」一詞,是用西班牙語的大米「Arroz」和廣東話炒飯的諧音「Chofa」,拼成「Arrozchofa」。據說只要哪裡有華僑居住,哪裡就有「Chifa」。
秘魯人身材不高,膚色略為黃黑,一般人民生性懶散,缺乏公共道德觀念,不守時,言辭喜歡誇張,善於玩弄詞藻,人們工作效率不佳,沒有儲蓄習慣,有錢就會不顧一切享受一番,因為注重面子是秘魯人普遍的特點。對面子著魔般地追求,使很多人頑固地維持一種超越自身經濟能力之上的生活水準。許多人為了實現在社會上飛黃騰達的慾望,便模仿高社會層次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舉止,結果往往是入不敷出,因此秘魯的許多公司行號採半月薪或週薪制,以提高員工的出勤率,免得職工們錢一到手就花光了,後面要過著受苦挨餓的日子。
國內人民貧富差別很大,少數有錢的人,擁有廣大的房地產和各種企業,享受著非常豪華的生活,洋房、別墅、汽車、酒吧、書櫃、游泳池和僕人等,應有盡有。低下層的男人們終年一件大披肩,白天披在身上是衣服,夜裡睡在地上,就當做被子蓋;日子是靠打零工度過。有些窮人,終日無所事事,只憑竹笛一管,或者吉他一隻,悠哉悠哉,站在街頭演奏,吸引行人慷慨解囊。一般說來,目前秘魯有百分之五十人口免強能就業或根本沒有工作,各大城市都被衛生設備落後疾病流行的貧民窟所包圍。
一般秘魯人很熱情,男女見面時候都以擁抱為禮,不管是在什麼地方,都可以看到這種熱情的鏡頭。有時兩個大男人見面,也是緊緊地抱在一起,互相親臉,親完左臉,再親右臉,嘖嘖有聲。秘魯人體格都很健壯,女孩子誘人的美眼、烏黑的長髮,披著一條百用的大圍巾,美麗大方,可惜婚後都會漸漸發胖,到了中年,十之八九都是大胖子,這大概是因為他們天性樂觀、心情開朗的緣故。秘魯女人都很會生孩子,一般家庭七、八個孩子,是很平常的事。國內女人比男人多,每二十六個秘魯人中,男人只有十個,女人卻佔十六個,因此在秘魯,男人比女人吃香,單身漢想在秘魯娶個老婆是最容易不過的事。因為生活費低廉,因此娛樂和運動的風氣很盛,電影、歌劇、鬥牛、賽馬、鬥雞、拳擊、保齡球、棒球、籃球、足球、水球、網球和高爾夫球等,都是秘魯人所喜歡的。
秘魯人的不守時,是讓我們台灣去的人非常困擾的事,訂餐、約會無一不存在,他們遲到一個小時是家常便飯,本來整個南美洲的人都有不守時的習慣,而秘魯又是南美洲人中的「遲到王」,從上到下一個德性。據說2006年卸任的總統托雷多通常都會比預定的時間遲到二小時,居然在他下台的交接典禮上,他也讓來觀禮的各國貴賓及繼任者賈西亞總統苦等了四十五分鐘。
印第安人生活原始
秘魯印第安人支系繁多,文化程度不一,一部分土著知識非常落後,還過著漁獵農牧時代的原始生活,並且裸體紋身。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仍沿襲著古老的傳統,是屬於自給自足式的經濟。星期日的市集仍多以貨易貨。國內沒有種族歧視現象存在,但是一般人卻有濃厚的國家民族觀念。秘魯人叫白皮膚的人做Gringo,就是洋人的意思;做父母的人,都希望能夠多生幾個漂亮的Gringo,黑人和混血種人生出白人來,固然會合家歡喜,但血統複雜,白人也一樣會生出混血種或黑人來。
國內的一些印第安部落落至今仍過著非常原始的生活,所以各地有許多奇異的風俗。生活在亞馬遜叢林裡的基巴羅部族屬於父系原始社會,通曉使人頭縮小的秘訣。這種人頭在邊境附近的古董店中仍有販賣,但因需求量多,所以價格昂貴。據說,縮小人頭的步驟是先將死人的頭骨取出,然後將頭放入一種不會使它變形,又能使它縮小的收縮的收縮劑中,經過長時間的煮沸後,就可以作成。政府雖然禁止這種恐怖的人頭販賣,但是要防範這些印地安人的行動實在不容易。
基巴羅部族的男子權力很大,可以支配女人。在婚姻和戀愛問題上,男人也比女人自由得多。如果一個男子看上了一個女子,不管這位女子同意與否,他都可以娶她為妻。相反的,一個女子如果看上了一個男子,如果男的不同意,她就毫無辦法。
男子向女子求愛時,只要把他捕到的獵物象徵性地送給她一點點,就算是向她求婚了。此後,女子會用捕來的魚和種植的薯及水果回贈給男子,他們的終身大事就算定下來了。他們在婚禮宴會中不能食用自己親手捕獲的任何飛禽走獸,這個禁忌連婚宴也不例外。為此,結婚時,小伙子要把自己捕獲的物肉均分給村子裡的其他人,再從別人手中拿四份量相等的肉類,所以在婚禮宴席上的美味佳餚都是別人送的。
秘魯印第安人查馬科部落盛行羽毛頭飾,他們用羽毛做頭飾時,先把各種羽毛拴在一根根的繩子上,再用另一些繩子橫著將這些帶羽毛的繩子編在一起,結成一個網。然後將這個髮網套在頭上,每枓羽毛都雄壯挺拔地散開,形成了一個漂亮的羽毛髮網頭飾。
科尼沃部落的頭飾也很特別,男人頭上插一支赤色羽毛,鼻子上橫穿一根黃色羽毛,脖子上掛著一個蝸牛殼。年輕人進入婚齡後,可以自由戀愛,但婚事必須徵得父母的同意,他們一般喜歡近親結婚,以求親上加親。一般實行晚婚,男子須年滿二十四歲,女子要年滿二十歲,才允許舉行婚禮。由於科尼沃人對太陽和月亮都非常崇拜,所以在舉行婚禮的時候,新娘要面對一輪皓月,表白自己的貞潔時,請全部落的男女成員來參加婚宴。婚禮最精彩的一幕是男女老少圍著下一次即將結婚的一對未婚夫妻載歌載舞,而把新郎新娘冷落在一旁,一直到婚禮結束才散開。他們在婚禮中喜歡喝一種自己釀製的木薯酒,常常是全部落的人都喝得酩酊大醉方肯罷休。
瓦沃拉尼部落居住在秘魯和厄瓜多爾交界的科羅納科河一帶的熱帶雨林中,長期來也多近親結婚,結果由於遺傳的原因,多數人的腳都長有二十二個腳趾頭,並有其他生理畸形。社會學家估計,如果這種傳統的婚姻習俗不改變,這個部落將在三十年內滅絕,事實上,已經有許多部落就是因為血緣太接近的緣故而相繼滅亡。另外,百日咳、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梅毒等,也是足以使印第安人致命的疾病。所以,居住在林中的印第安土著人非常迷信武術,巫師在部落中便成為受人敬畏的要人,他對占卜結果的解釋,將決定整個部落的安危。但武師本人也是被迷信所左右,例如在夜晚舉行儀式時,如果聽到林中有肉食鳥類的鳴叫聲,他們就認為這是一種凶兆。
居住在亞馬遜熱帶雨林區的每一個印第安部落,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例如居住在烏魯班巴河和烏卡亞利河流域的皮洛部族,對白人非常友好,有趣的是,部落的工作完全由女人擔任,她們操舟捕魚、抽取橡膠汁,並用植物纖維織布,製成簡單的衣服。
烏卡亞利河流域的印第安人頗具文明,他們善於耕種旱田,採集香蕉、甘薯、木瓜等。製造圓筒形火把是他們的另一項專長,用黑獵及特殊樹皮相互混合,外面包裏著棕櫚樹,即使風力也不易吹熄。有的印第安人則採集樹脂、椰子、橡膠和高級木材,並捕捉動物送往北美動物園,及製作國立博物館所需的動物標準,而那些未曾與文明接觸的部落,卻對動物非常敬畏,如居住在普夏加河流域的甲普拉族,一直都崇拜大蛇。
奧列宗人也居住在熱帶雨林區裡,在當地的土語中,「奧列宗」一詞的意思是「大耳人」。這是因為這個部落人的耳飾又大又奇特,不戴金銀珠寶耳飾,而是每個人都在耳垂上穿個耳洞,在耳洞中塞上一個大木盤。這種耳飾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大,所以耳垂也就不斷地被撐大。在奧列宗人眼裡,耳垂的大小不但是美不美的標準,而且還是智慧的象徵。
居住在帕斯塔薩河沿岸廣大地區的恰西波族人,是嗜血成性的恐怖部落,別的部落見到他們便紛紛落荒而逃。這個部落的人一向處於酒醉狀態中,平時以漁業及狩獵為生,善於使用弓箭,會編織色彩鮮艷插有羽毛的髮帶。為了使生活在密林深處的印第安土著部落。盡快接觸到現代文明,教會派出了男女傳教團,設立學校來傳授知識和生產技能。為防止沒有銀心的商人、獵人、橡膠業者將印第安嬰兒偷出販賣給他人,傳教團有時也會買下嬰兒來養育。
秘魯安地斯山麓居住著克丘亞族人和埃馬勒族人,兩族的男人,無論是成人還是嬰孩都頭戴一頂軟帽,女人帽子的顏色和式樣則恰恰相反。埃馬勒族女人喜歡戴黑色的窄邊高筒禮帽,白色的帽子與她們略黑的皮膚,形成強烈的對比之美。居住在哥德巴澤地區的印第安人把頭上的帽子視為知識是否淵博的標誌,這裡的學校,教師發給每個學生的書本就是一頂頂帽子。這種帽子由十多層布圍成,每層布上都貼著書頁,外面第一層是書首頁,裡面最末一層是書尾,帽子越厚。知識越多。不僅學生,就是當地其他人也戴這種帽子,並以帽子的厚薄來判斷知識淵博。
居住在山區的印第安人非常崇拜大自膾,特別畏懼生長在安地斯山坡上的苔蘚,他們不敢坐在這些植物上面,而且還深信有受到巫術催眠的巨龍住在湖底,所以每次經過湖邊,他們便會發出聲音想藉此破解巫術,使龍驚嚇而逃,不再興風作浪使洪水泛濫。每當播種、收獲、飼養動物時,便有一連串不可或缺的古老祭祀活動。在很多地方,土著人為了祈求羊群多產,便把宰殺後羊血塗在臉上,然後在打麥場上跳舞。有時一邊唱一邊跳,並將初生羔羊的耳朵割下來,連同古柯葉及燒成羊形狀的陶器,一起埋入地下。印第安人對動物和神的崇拜,以及避邪等迷信,一直由父傳子,代代相傳至今,他們認為巫術能驅除妖魔,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利用迷信來保護自己。例如在家門口掛上龍舌蘭,可以防止鄰居惡意中傷;大蒜可以避邪;紅線避免被邪魔纏身;在牆上放置頭蓋骨,當小偷來時,頭蓋骨便會吹口哨示警等;這些迷信即使在與現代文明接觸的地方也都非常盛行。印第安人對死亡表現出樂觀的態度。父母對於自己兩歲以下的孩子夭折是不哭的。他們認為小孩死後會變成天使飛向天堂,因此大擺宴席慶祝。小孩入葬之前,母親會親手在孩子遺體的胸口及袖口處,用線繫上紅色的康治達花,默默地將他葬在墳地裡。這種花在平時,母親們是絕不採摘的,因為據說它在小孩的天國裡仍會盛開。埋葬儀式結束後,父母就用繩子把兩人的腰繫在一起,跳躍著回去。但是混血人種對死亡的態度就截然不同,為了表達對死去親人的悲哀,他們會長年穿著黑色的喪服以示緬懷。
卡哈瑪卡地區有很多牧場,每個牧場大約都有五、六百頭乳牛,每隻牛都有名字,一出生就取了名字,在牛群中的孚牛,一聽見叫牠的名字,馬上就跳了出來,令人嘖嘖稱奇。
在卡哈瑪卡鎮上出售一種畫,是畫在玻璃內側,反著畫,從玻璃上看頗有特色,海拔3500公尺的山區,貝馬約地方有五千年前的人面圖像。
在山地居住的印第安女人都較為內向沈默,而且生育能力很強,她們從十五歲起平均每一年半到兩年便生一個孩子,但死亡率也相當高,平均只有三到四個孩子能養活,主要原因是婦女的處境很差,負擔過重,沒有時間照料小孩,而兒童從四、五歲已經開始勞動工作,所以要想平安地長大成人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印第安女人即使懷孕也要一直工作到快要分娩的時候,產後也沒有坐月子的習慣,立即就去工作,嬰兒也隨身背著。相反地,黑人女性則較為開放和活潑,在山地女人面前,會自然地流露出優越感。
秘魯當地的印第安語相當繁多和複雜,不同部落的印第安人,見面遇到一般的問題都能用手勢來表達。而在遠距離的信息傳遞上,最普遍的方式是採用「信號語」。在部落的遷移途中,如果遠處山頭上傳達信號的人緊握毯子兩角,使它低垂地面,在自己面前有節奏地揮動,這是在報告「無障礙」;若飛快地搖動毯子,是在通知「敵人接近」了。如果把毯子迅速地向上拋幾下,則是驚慌的信號。
在安地斯山區的小徑上,經常可以看到身背重物的印第安人口中含球狀的古柯,使雙頰鼓脹起來。據說唯一能讓印第安人從疲勞、飢餓和寒冷中解脫、獲得一時安樂的東西就是古柯,它是一種與玫瑰葉相似的灌木植物,生命力很強,不易感染植物病,可生長數十年,一年收獲二至三次。山岳地帶陡坡上的土地雖然較為乾燥,無法生長植物,但卻是性喜乾燥的古柯生長的良好環境,儘管需花搬運費,但這種極具價值的商品,卻是山岳地區最主要的財源之一。
在印第安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古柯葉,與貨幣的價值相等,有時甚至可以當成貨幣來使用。在古柯的乾燥場上,鋪上一種叫塞卡德雷斯的竹簾,下面有許多火爐,用來除卻濕氣。經過乾燥處理後的古柯,由印第安人放入羊毛袋中捆紮好,由人力、駱馬或車子搬運到安地斯山區各地的集市上販賣。據說,印第安人通常在工作前,會事先準備好古柯球,它是由四五片古柯葉捏成的,然後再混入石灰。古柯葉含有生物鹼,可以使人消除疲倦,產生輕飄飄有如置身天堂的感覺;而從口中流出的白色唾液,則被認為是將苦悉和罪惡一起從唇邊拭去的象徵。古柯也被用來作為出發前的占卜之用,如果味道甘美,則表示萬事如意,如果味道苦澀就必須凡事小心。不過,古柯是毒性植物,如果長期服用,會使大腦思維能力衰退有害健康。
安地斯山區的印第安人,有的在大農莊中過著農牧生活,有的靠自己的雙手謀生,也有的人在大礦山中當礦工。還有些人是季節性勞動者,農忙時到熱帶雨林區或海岸一帶去充當臨時勞力。在這些地區每當採收咖啡、棉花及甘蔗時,需要大批人手,所以每當農忙的時候,大批短期勞工便湧到此地。由於山區的印第安人不太願意離開居住地,只有經由介紹人召集大批人而且事先預付定金,才會答應一起前往工作。
一般說來,海岸地區的人民個性比較外向,無憂無慮,天真浪漫。這裡的農莊自成一個小型世界;農莊主人的屋宅佔地極廣,四周有農夫的住屋。在所有大農莊中,都有專門販賣農夫食物的食品雜貨店,傳統上大都由中國人經營。農忙季節,還會臨時雇用大批山地印第安人,但這些人決不會和當地農夫交往,因為他們疑心很重,性格內向,而且無法改變自己的原有生活習慣。儘管海岸地區的農莊和山地一帶的農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但無論是那一個農莊,每當祭祀守護聖人的日子來臨時,都會舉行盛大慶典來慶祝。人們喝著甘蔗甜酒,黑人們唱歌跳舞,拍擊卡烘(Cajon),非常熱鬧,圍觀的人也往往受到感染而陶醉其中。卡烘是印第安人的一種傳統打擊樂器,形狀有點像木箱子,隨著吉他的伴奏,人們使用手指關節敲打出歡愉的節奏。
秘魯的一些印第安部落還有一種奇特風俗,兩人互相談話時必須東張西望,如果是對三個以上的人講話,還必須背向聽眾,目視遠方,以此來表示尊敬。
在秘魯與巴西交界的茂密森林中,隱居著一種名叫尼亞瓦的印第安部落,人數總共只有兩千多。他們至今仍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保留著許多奇特的風俗。這個部落的男人只在腰間繫一根細帶,細帶前面綴一塊遮羞布;女人則一絲不掛地赤身裸體。他們不分男女一律自幼便把下唇和耳垂刺穿,孔中插進木塞。隨著年齡的增長,刺穿的洞孔逐漸擴大,木塞也要相應變換。有的尼亞瓦人,雙耳穿上木塞後,竟能垂肩。還有的穿上木塞的後下唇向前突出;如同碟子一般,並在上盛放食物,想吃東西時便用舌頭去舔。
尼亞瓦人的狩獵活動也非常有趣,他們把一種叫做拉納毒蛙的毒汁,製成毒鏢和長矛,用它狩獵和自衛。在獵取美洲豹時,他們爬上樹枝,隨身帶著一條塗過蠟的長繩,把繩子從一張雌豹毛皮上穿過,這種繩子便散發出一股雌豹的氣味,然後他們再把長繩拋出,晃來晃去,雄豹聞味追蹤而來,「啪擦」一聲,一隻毒鏢飛出,美洲豹便應聲倒地。
尼亞瓦人獵捕野豬的方法就更加奇特,野豬群每年有三次進入這一地區。他們事先爬到樹上,等一群群野豬從四面八方蜂湧而來的時候,他們就在樹上向野豬群撒尿,野豬受到尿騷味的刺激,野性大發,咆哮著相互廝殺,尼亞瓦人以逸待勞,坐待激戰後收拾留在地上無數死傷的野豬。
在尼亞瓦人居住的叢林中有一種邊歌唱邊指揮節拍的怪鳥,牠們成天停留在樹梢上,從來不飛到地面上來嬉耍。這種鳥的大小與烏鴉差不多,頭上藍黑色冠毛蓬鬆,不時像陽傘一樣張開,怪鳥頸子下面,生有一條黑色懸垂的管狀物,長度達十八至二十公分。當歌唱的時候,這根長管就會膨脹起來,管子脹得越粗,歌聲越響亮。歌唱的時候,這根懸垂的長管還會像鐘擺一樣地擺動。顯然,它跟發音氣管有著直接的關連。邊唱歌邊擺動長管,就像指揮節拍一樣,饒有趣味。可惜的是,從人類欣賞要求來說,它的歌喉並不好聽,彷彿狼叫一樣。
在秘魯的亞馬遜熱帶雨林,最勇猛的動物是一種奇特的螞蟻,牠使猛禽凶獸聞風而逃,對水火也無所畏懼。這種螞蟻渡河時,幾百萬、幾千萬隻聚成一個個大球,滾入河中,浮動著,然後登岸。附在蟻球表面的螞蟻被淹死了,但螞蟻大軍繼續前進。有一次,獵人把殺死的野豬架在爐火上烤,不料千百萬隻螞蟻成群結隊而來,獵人跳入河中避難。螞蟻走後,獵人回來時發現,爐火滅了,野豬只剩下一堆白骨。原來,螞蟻嗅到野豬肉香,便撲了上來,前面的螞蟻被火燒死了,後面的螞蟻便勇敢地跟上去。就這樣,螞蟻用自己的屍體壓滅了火,野豬肉也被活著的螞蟻迅速吃掉了。
秘魯原始森林中有時還可以看到壯觀的螞蟻,它的形狀隨著修建蟻塔的白蟻種類而不同,有圓錐形的,也有樸形的;有柱形的,也有金字塔形的。最高的蟻塔可達八公尺,有三、四個人那麼高,而且非常堅固,一個人站上去也不會倒塌。塔內有許許多多隧道,並與塔底的地下隧道相通,曲曲彎彎,長達數百不公尺。有時,蠍子、蛇、鼠和鳥等也在蟻塔內休息。這種塔是白蟻把泥土銜來,用自己分泌出來的膠液和排泄物使它凝固,作為建築蟻塔的材料,一顆一粒又成年累月地修建,要建成一個完整的蟻塔,往往要花好多年的功夫。
在原始森林中生活的印第安人,睡的床有神奇的功能,它是用特有的小灌木編成的。夜間會散發一種奇異的氣味,能驅散爬蟲和野獸,對人還有催眠作用,只要躺在上面十分鐘便可以安然入睡。更奇怪的是這種床白天能散發出另一種清涼幽香的氣味,使想睡的人清醒,白天無論你睡意多沉,躺在床上都無法入睡。如果嬰兒哭鬧,只要放在床上,他就會立即停上哭泣,簡直是一種魔床。印第安年輕人戀愛求婚的方式很特別,主婚人帶著求婚青年到對方家中去求婚,女方的父母親會尋根究底,向他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問他的身體是否強壯,有何專長和才能,能否養活妻子和贍養雙親,甚至還會問他會不會劈柴、打獵,將來能不能照顧娘家等等,男方必須一一作答,女兒在一旁默不作聲,直到父母說出同意以後,她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隨後,男方就會主動約她相會,雙雙來到河邊。這是沒有談情說愛的約會,男方要用各種方法表明自己能捕魚,能爬上樹去摘野果,能縫製衣服和打獵等,女方則在另一次的約會中表明自己會生火做飯,會做飲料,會做家務等。雙方都憑勞動本事才能得到對方的愛情。然後才能把婚姻確定下來。結婚時,新郎為了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便在自己的臉上塗上紅色顏料。
長期以來,由於各部落間的衝突,男人死得很多,所以許多印第安部落實行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丈夫娶第二個妻子時,第一個妻子不但不反對,反而認為家庭中增加了一個勞動力,可以分擔自己的家務,因為印第安人的家務勞動是非常繁重的。印第安人幾擁沒有過獨身生活的,因為那樣會遭到部落中人的嘲笑。
這個國家有許多印歐混血人種,這是因為當年西班牙殖民者為了使印第安人逐漸同化,一方面積極鼓勵西班牙男人與受過天主教洗禮的印第安女人結婚,另一方面也鼓勵西班牙女人與印第安男人結婚,所以印歐通婚現象相當普遍。至於未婚同居的現象就更加普遍,當年西班牙人便與當地婦女同居。另外,不少地方興起販賣印第安女人的行業,有些九歲至十歲的女孩也能賣到高價。許多地方甚至還出現拍賣各種不同年齡印第安女人的市場。所以在印歐混血人種隨著時間的推移及交錯的異族通婚,人數越來越多。
印第安人有些部落還有一種奇特的風俗,在一夫多妻的家庭,丈夫死後,大老婆就成為自由人,可以帶著自己的兒女回娘家生活,而她的大兒子則可以佔有父親的其他幾位小老婆。如果哥哥早逝,大弟弟可以娶嫂為妻,如果丈夫死後、家庭中沒男性成員,那麼丈夫的親戚也有權把她納為自己的妻子,但有些婦女在付出一筆贖金後,也可以成為自由人。
生活在原始叢林中的一些印第安部落,對婦女分娩缺乏科學知識,所以制訂了許多不合理的規定。如丈夫得知妻子懷孕後,不許再對她有任何親近,孕婦必須放棄一切修飾打扮,摘掉耳墜和項鏈。懷孕期間,孕婦不能吃大魚。據說吃了大魚,魚的神靈將會奪走嬰兒、殺死孕婦,懷孕的女人也不能看男人們乘船捕魚,否則會觸怒水神,造成船毀人亡。臨近產期時,部落中的巫婆會為孕婦祈禱,希望善良的神靈幫助分娩。禱告後,孕婦要遠離村落,到大森林中尋找一塊空地,做分娩的各種準備。如果是第一胎,則由一位老婦人陪同,但奇怪的是,她不給產婦以任何幫助。
嬰兒降生後,孕婦要用手倒提著孩子,放在事先準備好的樹葉堆上,然後用木片切斷肚臍帶,再用樹葉把嬰兒擦淨,放在旁邊的小溪中清洗,一切妥當後,產婦立即把嬰兒抱在懷中跑回村莊,自豪地向丈夫和部落裡的人介紹孩子出生的經過。
印第安人的太陽舞
好萊塢光頭影帝尤伯連納所主演的「太陽神」一片,就是把秘魯印第安人崇拜太陽神的傳說搬上銀幕。用科學的方法分析,秘魯著崇拜太陽的主要原因,是秘魯沿海一帶,很多地方都屬於沙漠地區,氣候乾燥,加上地處熱帶,在烈日當空的時候,的確是熱得要命,天長日久,土著們對太陽怎能不特別敬畏。
秘魯人在每年的「冬至日」,要舉行一種叫做「印提普.萊美」的祭典,來祭祀太陽神。相傳在「冬至日」的凌晨,秘魯的善男信女聚集在崇山峻嶺的山頂,遙望著東方,當太陽乍現之時,他們就焚燒玉蜀黍、柴薪和古柯葉,而且屠宰牲畜,以饗太陽神。每年夏天最炎熱的六月間,秘魯舉行為其九天的「印提普.萊美」祭典,參加祭典的人,要絕食三天。古代時這個祭典是由印迦國王主祭,不但用駱馬作祭品,有的時候,還用活生生的美貌少女來作祭禮的犧牲品。
印第安人在祭祀太陽神的時候,要跳太陽舞。太陽舞對印第安人來說,是一種禱告,是心中一股靈意的驅使;據說舞蹈的人,在狂舞時的痛苦,可以使病中的親人痊癒。它是在告訴偉大的太陽神:「我已經受夠苦了,神啊!請憐憫我的親人吧!」
在跳太陽舞之前,土著要殺狗祭天,所有的男女們要禁止行房事,要保持身心的清淨。通常在大地還沉睡著的時候,巫師就在祭場燃燒起熊熊的火堆,映著天邊的殘星,因為這樣才表示有天神作見證;濃濃的霧籠罩著,表示光明和幸福來臨前的迷惘。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大家面向東方跪著,等待著太陽的上升;由微白、火紅到大放異彩。幾個小時過去了,在祭師的示意下,大家歡呼雀躍而起,展開舞蹈的序幕。
當所有的儀式完畢後,舞蹈的人脫掉上依,身上只穿紅色短褲,頭上戴著聖葉編織成的花環,圍繞在由牛頭骨和熱石堆成的祭壇前。場地中央樹立一株棉花樹幹,據說剖開樹幹可以看到一顆晨星的形像;這就是印第安人的聖樹,可以醫治百病,樹杆上掛著彩條和形像,象徵新生和繁榮。並不是任何棉花樹口以當作聖樹,而是由土著長老在棉花樹叢中,找到的一棵向陽實心的新樹,向它膜拜後,再由一位處女將它砍下;這位處女,必需經長老或家人保證確實純潔無瑕,要不然污辱了神,是要被驅逐出境的。
祭神開始時,祭司拿著著一把銳利的刀,舞蹈者的手臂上割下四十小片皮膚,讓鮮血由手臂上流到手肘,然後祭司將人皮貼在布上掛起來,據說這是用來招魂的。
歌手打著大鼓唱道:「全能的神憐憫我!」舞蹈的人隨著咚咚的節奏跳起舞來。他們一邊跳著,一邊睜大眼睛注視著燦爛的太陽,炫目的光輝炙燒到人們心靈的深處。舞蹈的人,口裡還銜著一枚鷹骨,不停地用力吹著,聲音響徹雲霄;一連三天,就這樣繼續著。聖樹絕對不可以倒下來;因為一旦砍下來後,樹端就不許著地;就是祭神宗畢,也不可以將它拿走,就任它在原來的地方日曬雨淋,供人憑弔,以至永遠。
終於最神聖的第四天來了;長老手裡拿著聖葉,沾水替舞蹈的人們祝福。接著跳太陽舞的人,在神前發誓,願意戳胸獻身。等到天空有老鷹飛翔的時候,他們一個個躺在聖樹下,祭司跪在他們身旁,俯身用力抓起他們乳頭上方的肌肉,用刀子往肌肉上一戳,血流如注,再用一根木條穿過傷口,木條尾端著一條生皮綁到聖樹上,通常舞蹈的人會在這時暈倒,但是必須將他們搖醒,扶著他們站起來,等到神志恢復過來的時,再忍痛繼續跳舞;有的圍著聖樹繞圈子用力拉,拼命扯,有的繩端綁個牛骨頭,繞著聖樹跑。據說越用力越痛苦,就越能滅輕心靈上的痛苦,也就越能替自己的親人減輕痛苦。這時在場外觀禮的少女們,會高呼哭泣,並且唱著:「歌頌你,勇敢的心靈!」讚揚著武士保疆的悲壯、家人的懷念、情人的相思、戰爭的慘烈,神明的垂愛、勝利的狂歌、和平的喜悅……。
擁有強大的國防軍
這個國家的憲法規定,總統是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國防委員會是最高軍事決策機構,由總統親自兼任主席。最高軍事指揮機構是武裝力量聯合指揮部,直屬總統領導,成員有陸、海、空三軍司令組成,主席由三軍司令輪流擔任。在兵役制度方面,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限為兩年。
秘魯擁有一支中美洲中型、精簡善戰的防軍,三軍總兵力共約十四萬人,其中義務兵七萬一千五百人。陸軍兵力約八萬五千人,大部分已經實現機械化。以師為戰略作戰單位,分別編成步兵師、裝甲師、傘兵師等,另有砲兵團、工兵團、輕重團和飛彈營等。主要裝備有各類坦克四百多輛和裝甲運兵車二百七十輛,其中有兩百輛是俄製的T-55型坦克,另外有一些法制的AM-13型輕型坦克。還有六百一十六門一五○公分口徑以下的各型大砲,一百多枚俄製防空飛彈,以及一些高射炮、反坦克火箭、火焰噴射器、防空達和電子通信設備等。另有三十八架直升機。
海軍兵力約二萬七千人,其中包括三千五百名海軍陸軍隊和四百五十名海軍航空兵在內。這個國家已經和利及哥倫比亞海軍合作,藉以保衛整個南美洲西海岸的共同安全,並且特別著重反潛工作。一旦戰爭爆發,三國海軍還需要和其他盟國並肩協防巴拿馬運河,擔任南北美洲間海上航道的護航工作。
秘魯海軍擁有各種類型的艦艇五十二艘。包括兩艘巡洋艦、六艘攻擊驅逐艦、兩艘護航驅逐艦、兩艘飛彈護術艘、十二艘潛水艇和六艘飛彈快艇,另外還有魚雷快艇、巡邏艇、登陸艇和運輸艇等二十艘。所有艦隻大半是美製。少數購自英國,性能優越,最突出的Type-209艇水艇,水面航行時排水量為11851噸,下潛後的排水量為1290公噸。艇高五點五公尺、長五十六公尺寬六點二公尺,載員額三十五名。艇載主要武器有八個二十一吋魚雷發射管。這種灊水艇的最大優點是航速快,最高潛航速度可達二十一點五節,這是一般灊水艦望塵莫及的,而它的水面最高航速則只有十一節,耐航時間為期五十天。
這支實力不錯的秘魯海軍,一共分成兩支作戰艦隊,一支是內河江防艦隊,以深入內陸幾百哩的伊基托斯作基地,擁有十四艘小砲艇,經常巡弋在亞馬遜河上游的各支流上;另外一支是太平洋艦隊,以卡亞俄港作基地,是秘魯海軍的主力所在,除了擁有各種戰艦艇外,還配備各種類型的飛機四十架。
空軍兵力約一萬七千多人,擁有各種飛機二百九十一架,大多數是美製裝備,少數是法制和俄製的,其中噴射式飛機約佔百分之七十,戰鬥機有七十一架,其餘是運輸機、教練機、反潛巡邏機、偵察機和水上救護機等。另外還有十六架武裝直升機和一些空對艦飛彈。秘魯現在最新式的飛機。是十多架法製幻象2000超音速噴射戰鬥蟲炸機,可以發射空對空及空對地飛彈,十三架坎培控式轟炸機,以及十架性能更好的米格29噴射戰鬥機。
境內還有七萬八千多名准軍事部隊,包括七萬七千名國民警察、一千名海岸警衛隊、二萬一千名共和國警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