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在2014年6月25日 (三) 18:09由Jerry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希臘

目錄

文明古國

希臘(Greece)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也是古代歐洲文明的誕生地,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早在公元前3000年,當時的殖民者從東北部的平原,往下移到伯羅奔尼撒及島嶼上較為崎嶇的地帶,開始種植橄欖、葡萄和他們原有的各種穀物。這時在希臘南部的克里特島興起一種高度興盛的文明,影響遍及整個愛琴海(Aegean)地區。公元前2000∼公元前1600年,島上青銅器流行,當地的居民已能夠使用塞普路斯島上的銅和歐洲的鐵,鍛鍊出精美的短劍;並出現精緻無比的彩陶和卵殼陶,同時還有了城市。島北的克諾索斯(Knossós)和島南的費斯托斯(Festós)都已興建了王宮,這一時期克諾索斯宮的規模、結構和裝飾,以及其中所保存的各種精美物品,集中表現當時經濟和文化的興盛;全宮最富麗的地方是王后的居室,室內列柱作圓形,下細上粗,地面上鋪著平整的石板,四壁繪有炫彩奪目的彩畫;有流動的海濤,波上掠水的飛魚;有茂密的樹林,林間彩禽穿度;有洋溢著人間行樂氣氛的舞蹈圖,圖中的少女頭戴花冠,朿腰垂髮,飄逸的長裙襯托出舞姿的搖曳。宮外有個劇場,面積不大,場邊是用白石砌成的座台,用來表演鬥牛的,由此可看出米諾斯人的建築天才。

到了公元前1500年,古希臘的文化如日中天地達到頂峰,當時克里特的陶器作坊分為精工和粗工兩種。粗工製造各種大陶缸,用來存儲油和酒,因為當地已經有了榨油工具,是愛琴海區最早的橄欖油業。精工則是製造各種小型陶器,最典型的是一種闊口無頸的短瓶,以黑釉為底,用圓渾的線條盤成各種彩色的植物圖案;也有素底黑花,畫著珊瑚和章魚等海中生物圖案。還有各種精美的雕刻品,如用從埃及運來的象牙雕成體態輕盈、雙手纏蛇的女像;或用石料鑿成長瓶,在瓶外雕花,圍著瓶身展開農夫歡慶豐收的畫面。此外,金工的手藝也精巧無比,最出色的作品是青銅短劍和金杯。克里特島這時的商業也很繁榮,貿易往返使它能夠接觸到埃及和西亞的古老文化。米諾斯王擁有強大的海軍,並壟斷海上的貿易。

公元前1400年,克諾索斯宮遭到浩劫,大部分的統治中心都燬於火災,其中聖托尼島上的聚落因為火山爆發而徹底毀滅,米諾斯勢力全面瓦解,它所代表的文明也趨向衰滅,而由深受克里特文化影響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邁錫尼文化取而代之,它所使用的文字屬於希臘語。公元前17∼16世紀之交,阿卡亞希臘人自巴爾幹的西北南下,佔據邁錫尼,創立邁錫尼文化。

事實上,在歐洲代表古典文明光榮的,是屬生於公元前9世紀的希臘盲目詩人荷馬(Ho-Mer)。他最著名的兩篇史詩是「伊利亞德」(Iliad)和「奧德賽」(Odys-sey),前者是個城市的名稱,又稱為特洛伊(Troy)戰爭,電影上的「木馬屠城記」就是取材自這篇史詩。公元前12世紀末,在希臘半島南部地區的阿卡亞人和小亞細亞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間發生了一次為時10年的戰爭,最後希臘人燬滅了特洛伊城。這是一次部落之間的戰爭。戰爭結束後,在小亞細亞一帶便流傳著許多歌頌這次戰爭中,氏族部落首領英雄事蹟的短歌,在傳誦過程中,英雄傳說又與神話故事交織在一起,由民間歌者口頭傳授,代代相傳;每逢盛宴或節日,在氏族貴族的官邸中詠唱。後來荷馬以此短歌為基礎,予以加工整理,形成了具有完整的情節和統一風格的這兩部史詩。約在公元前6世紀時用文字寫了下來。

「伊利亞德」的意思是關於特洛伊戰爭的一首詩,長達1.5萬餘行。「奧德賽」描寫攻陷特洛伊城英雄俄底修斯因得罪了神,神故意使他在海上漂泊了10年,經歷許多奇遇、驚險、患難後,才回到故鄉伊薩卡(Ithaca)島,跟別離了20年的妻兒重聚,重登帝位的事,共1.2萬多行。這兩篇史詩述說愛情、戰爭和英雄的故事,對古希臘的生活和宗教,都曾作有聲有色的描寫。

在荷馬的史詩中同時出現了許多神的名字,如降疫示懲希臘的阿波羅神,困擾俄底修斯10年流浪的海神波賽冬和愛神阿弗羅狄泰等。荷馬史詩不僅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優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臘早期社會的重要文獻。在藝術上,史詩達到了古代的歷史條件下所能達到的令人驚嘆的成就。它結構巧妙,語言優美,不僅在希臘成為進行公民教育的教材和文藝作品的典範,而且對後來歐洲文學的發展,也產生深刻的影響。現在人們所知的希臘古代史蹟,大半都是由荷馬史詩中得來的。近代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在古希臘的城邦政治中,就已經有光輝燦爛的一頁。那時候是希臘的黃金時代,當時人才輩出,主政的人多數是社會精英。社會上甚至還有富足到可以建造巨大石墓及精緻黃金雕飾的有錢人。此時斯巴達人的祖先多里安(Dorian)人也由西北部進入希臘,往南穿越斑都山脈,然後進入伯羅奔尼撒半島。他們舉族遷移,浪跡天涯的天性,以及文明程度較低的文化,使這個遊牧民族擁有自己特有的希臘語形式。多里安人入侵希臘時,捲起一陣當地各部族遷徙的浪潮,邁錫尼的勢力因此分崩離析,貿易萎縮不振,社區之間孤立破碎,以致無可挽回。從公元前11到8世紀這段時間的文明生活也飽受折難,文字記事幾乎完全被遺忘,講坐憭b長期的攻掠中毀滅了,留下的巨石城堡被視為鬼斧神工的奇蹟。邁錫尼文化保留的這一時期被稱為荷馬時代,它曾經達到青銅器時代的高峰,鐵器的出現,逐漸改變了荷馬時代的風貌。

在政治生活上,荷馬時代盛行原始民主制。氏族公社的最高權力屬於民眾會議,參加此會議的是全體成年男子。當氏族或部落的領袖把某種決策向會議宣布之後,用吶喊表示贊成,用咕嚕表示反對。在民眾會議之外,還有長老議事會,參加這個會議的是年高望重的族長。在法律還沒有形成,而風俗傳統就等於是法律的時代,越是老年人,越是在公共事務上享有特殊的威信。長老議事會在決定公共事務中的作用,遠遠超越全體民眾會議。年代久遠之後,長老議事會的這些人便成為與眾不同的貴族。

部落的領袖稱為「巴昔琉斯」,他的權力受到習慣上的限制,沒有經過長老議事會和民眾會議的同意,不能對受他率領的人發布決策,他僅僅是軍事民主制下的軍事首領,是全部落自由成員戰時的統帥,受率領的人不能看作是他的臣屬。他有根據風俗習慣裁決爭訟的司法權,也有主持全部落祭禮的宗教權,但沒有行政和立法的權力。

公元前8世紀的希西阿德時代,得名於中希臘彼阿提亞的詩人希西阿德,使這時出現一些文化復興的跡象。公元前776年,希臘召開歷史上首屆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延續到現在已愈來愈盛。貿易也拓展到較遠的地方,多里安人開始接觸一些文明的人類,例如西邊的埃特魯斯坎人(Etru-scans)、東邊的腓尼基人(Phoenic-ian)和埃及人。在東方的藝術影響下,金屬工藝及陶藝逐漸成形,文字書寫復興,並且比從前更普及,同時也採用了腓尼基人發明的字母。此外,希臘人還承襲了腓尼基人的「城邦」(Pólis)觀念。早在多里安人入侵希臘的「黑暗時期」(Dark Ages),許多小型獨立的聚落就已鬆散地組成一個王國,並一直留在希臘的西部和北部地方,如較早到達這裡的阿卡亞人,就曾不斷地渡過愛琴海向小亞細亞的沿岸移徙;當時人口不多,許多可耕地遭廢棄,農人由耕作穀物改為畜養牲口。公元前8世紀時人口暴增,過量的人口從鄉村移居城鎮,大型的集合城市也隨之發展擴張。土地耕作趨於密集,而土地價格也變得昂貴,並引起規模廣泛的移民,較早的移民多半帶有農業的性質,是為了尋覓新的土地;而稍晚的移民卻和海外的商業發展有關,起初是為了建立航運聯繫的商站,後來這些商業據點逐漸發展為獨立的城邦。移民的範圍已經遠遠超出愛琴海的世界,東北到黑河沿岸,西到義大利半島、西西里島、西班牙的東南岸,南到尼羅河口、利比亞,隨處都有希臘人移民的足跡。從事移民的並不只是希臘本土的希臘人,在小亞細亞一帶的希臘人,由於發展較快,成了移民活動的前鋒。到了公元前8∼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在愛琴海、黑海和地中海沿岸以及海上的島嶼所建立的城市數以百計。

在新興的城邦和較古老的王國逐漸形成差異之際,前者同時也再細分成不同的類別。一方面,在說多里安語的地區,如斯巴達和色薩利(Théssaly)等主要城邦中,擁有部分永遠無法享有權力的農奴人口;另一方面,某些城邦則擁有較廣泛的公民體系,例如雅典,在這裡,貴族佔有優越的政治地位,他們組織貴族院,掌有刑審、監察和決定國家大事的權力。傳統的王權這時已經不復存在。代替「王」的地位的,是由貴族推薦並從貴族中選出來的執政官。起初,執政官是終身職,後來任期規定為10年,最後變為一年一任。執政官最先只有一人,到了公元前6世紀中葉,便增加到9人,分別擔任宗教、軍事和司法等職責。執政官的任期越來越短和人數的越來越多,正說明他的地位越來越不重要。這時雅典城邦的真正權力機關是貴族院。貴族院不僅左右執政官,而且也為公民會議安排議程,在實際上控制了公民會議。

由於貴族院的專橫,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30年代,雅典已曾發生過反貴族政變。政變失敗之後不久,貴族中的開明人物德拉古在公元前621年制定第一部成文法典。這部法典保留許多野蠻的刑罰,例如對偷竊蔬菜瓜果這類微小的過失,竟規定判處死刑。但在其他方面,它卻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它因為是一部成文法典,對於執法的貴族,已經起了限制作用。從此執法者在量刑定罪的時候,就必須依據法律條文,而不是依據可以隨意解釋的習慣。同時,法典廢除了氏族私鬥,規定法律上的爭訟必須由專門機關審理。這就是使那些名門巨姓不得利用氏族力量恣意橫行。但是德拉古法典不能解決當時嚴重存在的社會問題。大約在法典制訂後25年,即公元前594年,雅典又發生新的改革,即梭倫改革。

俊倫(Sólon)是一個破產的貴族,後來又以經商起家。他一舉廢除了債務奴隸制,禁止雅典公民訂立以人身作抵的債務契約。為了促進雅典的工商業發展,梭倫還採取一系列的措施。當時雅典還缺乏熟練的手藝工匠,手工業的發展趕不上商業。梭倫鼓勵外邦的手藝工匠移入雅典,規定做父親的必須教兒子學會手藝。他又限制穀物出口,因而降低了穀價。他還規定個人有訂立遺囑自由處理產業的權利,鞏固了個人的土地私有制,摧毀土地繼承不得超越氏族範圍的傳統。在政治方面,梭倫改革也大大裁抑傳統貴族的權勢。他削弱了貴族院,把它的一部分職權分給新設的。400人會議是由雅典所屬的4個部族選舉出來的,每個部族選舉100人。被選的議員只須具備一定的財產資格,不必出身於貴族。這個會議的主要職能是為公民會議準備議程,預審提交大會的重要議案,一向被貴族院操縱的對於公民會議的控制作用就轉入400人會議之手。新創立的公民陪審法庭也從貴族院分得重要的司法權力,成為全雅典的最高司法機關,凡是雅典的公民都可以按照一定的制度參加法庭陪審。梭倫另一個有重大意義的政治改革是按法定財產資格劃分公民等級的制度。根據這種制度雅典公民被分為四個等級,每個等級的政治權利隨財產資格的高下而有所不同。屬於前三個等級的公民都有被選參加400人會議的權利,但是只有第一或第二等級的公民可以被選擔任國家最高的公職,第三等級只能被選擔任次要公職。一般的貧窮公民列為第四等級,他們不能參加400人會議,也不能擔任公職;他們的政治權利只限於參加公民會議和陪審法庭。

梭倫改革所實行的新興的工商富有階層的路線,不可能滿足所有階層的要求,但卻為雅典勢力之擴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當時,雅典的階級鬥爭非常複雜而激烈,不同的階級和階層分別結成三個政治集團。一個稱為平原派,代表在肥美平原地區擁有大地產的貴族,要求恢復傳統的制度;一個叫做海岸派,代表在沿海地區經營手工業和航海貿易的富有者,主張維持梭倫改革;還有一個是山地派,代表在山嶺地區從事農耕和畜牧的貧苦農民,他們不滿足於梭倫的措施,要求重分土地。在黨派鬥爭中產生了「暴君」,就是不經繼承而纂得王位的統治者。在公元前6世紀時○\多國家都由這種暴君統治,通常他們都是持異議的貴族,由於應允實施激進的變革,受到較低階層的支持擁護而攫得王權。這些新的統治者為削減其他貴族的力量,一般會信守其變革的諾言,以壯大自己的聲勢。這類統治者對於自己權威上的弱點非常清楚,於是常常利用宣傳計畫和手段來維持聲勢之不墜。其中最有效的宣傳法寶,便是利用民眾宗教崇拜的心理,於是宗教成為當時獨裁者達成其政治目的利器之一。公元前6世紀末期的雅典,對於宗教信仰的利用更是達到令人吃驚的高峰。當時的山地派領袖庇昔特拉圖(Peisistrátos)為爭取民眾的支持,便曾駕著馬車進城,旁邊伴隨著一名打扮成女戰神雅典娜的高大女子,以加強居民對他的印象。他曾於公元前560年和公元前550年進行兩次政變,但先後都以失敗告終。後來他聯合了海岸派,在海岸派的支持下,於公元前541年所舉行的政變獲得成功,成為雅典歷史上第一個利用不合乎憲法的手段取得政權的「僭主」,希臘由此進入僭主時代。

庇昔特拉圖的政策,是和他取得政權的背景分不開的,為了對曾經支持他的山地派施恩示惠,他沒收反對派貴族的土地,部分地滿足貧苦公民重分土地的要求,並實施農貸制度,資助貧苦農民發展橄欖和葡萄種植,還在農村中建立巡迴法官和法庭的制度,使山地派農民不必進城訴訟,節省了他們的時間和精力,同時也把司法權力深入到一向為傳統貴族所控制的農村,使氏族貴族勢力受到打擊。但是庇昔特拉圖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加強海岸派所要求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的擴大,因為決定他統治地位的是那一階層的力量,他必須為海岸派服務,所以在他當政時期,雅典的海外商業比以前有了更大的發展,控制海上的商路成為雅典政治上極其重要的問題。他發展造船業,建立了海軍基地;佔領赫倫斯灣的兩岸,控制了通向黑海的咽喉,使雅典的各種輸出品既可順利無阻地運銷到黑海沿岸,黑海地區的糧食也可源源不絕地運到雅典。此外,他還和愛琴海島上的一些城邦保持友好關係,以防範海上的商路落到敵對力量的手裡。在對內政策上,雖然雅典工商業主的財富水準已經不斷提高,但他依舊保持梭倫所制定的劃分公民等級的財產資格,使海岸派中的富裕分子在更多人可以列入第一和第二等級,取得優越的政治地位。庇昔特拉圖從山地派的領袖變為海岸派的代理人,他的當政時代成為雅典工商業向上昂揚的時代。

公元前508年,克利斯蒂尼(Cleisthenes)領導雅典政治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徹底摧毀殘存的氏族秩序。他的政治活動集中於雅典憲法的改造,先是重劃選舉區,把雅典分為10個區域,代替過去的四大部族,這些新的選區保持部族的名稱,但它們是地域性的部族,不存在血緣關係。每個選區中又有三個分區;這些分區在地理上不相聯屬,一個在平原地帶,一個在海岸地帶,還有一個在山區地帶。這種劃分的方法在每一選舉區中都一樣,沒有一個例外。從表面上看,這種把選區割裂的方式好像很離奇,但是從雅典的當時政治狀況上看,卻有它的意義。第一,因為選區是按地域劃分的,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部落力量就被徹底打破,同一血緣部落的成員可以分散在好些選區,一向控制這些成員的氏族貴族,也就無從跨越選區來左右選舉。第二,由於每一選區都包含平原、海岸和山區的公民,過去三個集團的力量就很難集中在一起,因而減輕了自由公民之間的政治矛盾。同時,在三個集團中,平原派的傳統貴族在沒落,海岸派的工商勢力在伸張,山地派的貧民又是海岸派反對貴族的同盟。把這樣發展不平衡的三個集團的力量分到每一個選區,其實是為海岸派的勢力擴大控制範圍,因此符合新興富有所屬的利益。克利斯蒂尼又把各個分區分成許多自治的村社單位,賦予它各種政治和軍事的職能,其中之一是登記本單位的公民。從此對於公民權的認可,就決定於一個人所居住的村社的機構,而不決定於他的氏族的族籍。許多已經失去族籍的人,可以在所住的村社登記而重新取得公民權,壯大了要求民主的隊伍。克利斯蒂尼新設500人會議,代替過去的400人會議。500人會議由新劃的10個選舉區選舉,每區50人,合為500人。從400人會議過渡到500人會議,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改變,而是地域的原則代替血緣的原則,進一步肅清殘存的氏族秩序。為了防止反動貴族的政變和野心家復辟僭主政治的可能,克利斯蒂尼又創立所謂「貝殼流放制」。這個制度的具體辦法是在每年春季的公民大會上,表決應行放逐的危害民主的分子。投票的時候,由參加會議的公民把將被放逐的人的名字劃在貝殼或碎陶片上。如果得到大多數人的票決,這個人就被放逐10年,期滿後才許回到雅典

希臘各城邦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例如雅典興起的是以役使外來奴隸為基礎的工商業,奠定了奴隸制公民民主的基礎。而斯巴達則是奴役被征服的當地居民,長期地停滯在自給自足的農業上,社會上沒有興起足以和傳統貴族相抗衡的階層,政權也始終操在保守的寡頭貴族的手裡。

斯巴達是多里安人的後裔所建立起來的城邦,是希臘的少數農業區之一。多里安人征服拉哥尼亞後定居下來,建立了斯巴達。在初期,斯巴達和其他希臘人的早期城邦一樣,分成幾個血緣部族。後來漸漸出現五個地域性的行政區,稱為「俄巴」,意思是村社。當地的經濟發展很緩慢,斯巴達的來喀斯法規定,斯巴達公民從國家土地中分得的地,可以父子相承,但是不能出賣,也不能再分,所以土地私有制在斯巴達還不很發達。分到地的公民,本身不從事勞動,而是由一種身分同於奴隸的農民「希洛人」耕作,他們的勞動成果養活分地佔有者,每年交給主人的實物約為分地收穫的一半。斯巴達的手工業和商業都不發達,這裡名為城邦,實際上卻不是一個城市,沒有城牆、沒有街道,自足閉塞的經濟使商人不把貨船停泊在拉哥尼亞的港口,金銀匠、刻工和珠寶匠,也不願插足在沒有錢的城邦,在斯巴達也買不到外來的商品。這裡歧視商業和手工業,按照相傳的古代立法,商業和手工業都是賤業,有身分的斯巴達公民是不許經營的,進行商業和手工業經營活動的賤民稱為「庇里阿西」,就是外圍居住者的意思,他們在法律上屬於自由人,在政治上卻沒有權利,在社會上也低人一等,不能和斯巴達公民通婚。他們的經濟活動一般都在沿海和邊緣地區。 斯巴達的社會風習以樸素和尚武聞名,每一個男子都要鍛煉成為百折不撓的戰士,每一個女子也要訓練成為養育戰士的母親,結婚之前的青年女子必須練習格鬥、賽跑、投鐵環和擲標槍,使將來懷孕的嬰兒可以在強健的母胎裡長得更結實,發育得更好,也可以減輕分娩時的痛苦。這樣教育出來的婦女是剛強的,唯有這種母親才能生育出剛強的戰士。在斯巴達,初生的嬰兒必須經過長老的檢查,長老認為健壯合格的,才准許父母養育,否則就命令拋棄到山峽裡去,免得日後成為不能當兵的弱者。斯巴達人的母親用葡萄酒來洗剛剛出生的嬰兒,以考驗孩子的體格,病弱的聽任他在酒裡暈死,強健的在經過考驗後就可以變得像鐵一樣的結實。對於孩子的養育,她們也有一套不同尋常的辦法,如不用襁褓和繃帶,使孩子的四肢和形體自由發育;不把好吃的食品給孩子;訓練孩子不怕黑暗、不怕孤單、不急躁、不愛哭等。做母親的不怕兒子在戰爭中負傷,而怕養出來的兒子太弱,在戰爭上丟了武器,身上沒有一點傷痕,就退陣回到故里。

男孩到7歲後,就送到公共的少年團隊裡去接受體育鍊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團隊的訓練也越來越嚴,為了鍛煉青年忍受痛苦的能力,斯巴達有一種掩蓋在宗教儀式下的鞭打青年制度。越是忍得住鞭打的,就越被認為有毅力。團隊為訓練青年的敏捷和機智,還叫他們去偷竊,凡在偷竊中被人捕捉的,就要受到責罰,因為太笨、太不機靈了。所有這些不近情理的教育方法,都只為了要把青年訓練成為耐苦、守紀律、勇敢和機敏的戰士,便於對內鎮壓希洛人的叛亂,對外侵奪新的土地。

當地的少年團團隊也給青年語文方面的教育,要他們讀書和寫字。但是在全部的教育過程中,語文教育只佔次要的地位。在實行民主政治的雅典,富有的父親總想把兒子教育得文采斐然,能誦詩、擅辯論,出口成章,在公共場合可以語驚四座。與之相反,斯巴達人沉默寡言,不好文飾,只要青年子弟出言簡單,便算是達到語文教育的目的。在斯巴達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不少名人,卻沒有出現過一個雄辯家,他們的談吐多半是片言隻語,簡潔明瞭。斯巴達人是以訥訥寡言聞名的,在這裡男孩比女孩還要嫻靜,非常難得聽到他們的聲音。在斯巴達把青年訓練成為雅典式的能夠左右公民會議的政論家,遠沒有把他們訓練成為戰士重要。青年到了20歲,就開始過軍營生活,受正規的軍事訓練。

斯巴達的戰術和荷馬時代的大不相同,在荷馬時代,一般是以車戰為主,兩軍對陣的時候,總是由主將出場,駕著戰車交鋒,一次戰役的勝敗,常常決定於個別英雄的匹夫之勇。至了公元前8世紀,作戰重心已由騎兵轉移至步兵,斯巴達的戰術,便是根據步兵戰的特點,把軍隊編成方陣,每一個方陣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種新的戰術之下,戰鬥的勝敗,不僅依靠每個戰士的勇敢,而且更要依靠全陣組織和紀律的嚴密。為了保證方陣在戰鬥中進退嫻熟,接應機敏,長期的操練成為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斯巴達青年戰士的正規訓練定期10年,從20歲起,直到30楚A每個青年都必須在軍中受訓。30歲後,雖然開始成家,也參加了全民會議,但是軍事生活並不用因此中止。他們必須參加一種稱為「斐迪提亞」的公民社團,每團15人,平時共同聚餐,一起紮營,在戰時就構成一個齊心作戰的小隊。此外,他們還要每日出操,直到60歲,才結束這種軍事生活。

在城邦形成之後,斯巴達還保留著部落時代的長老會議、全民會議和其他制度。參加長老會議的必須是選舉出來年滿60歲的氏族貴族,他們掌握著最高的權力。全民會議的成員包括斯巴達所有的成年公民,會議的主要職能是決定和戰問題,表決時所採取的方式是很原始的歡呼鼓噪。此外,還有個非常奇特的「二王制」,這大概是在斯巴達各部落聯合成為國家的時候,共戴兩個地位匹敵的部族酋長的結果。國王和荷馬時代的「巴昔琉斯」差不多,權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一定的審判權、執行祭禮之權和作為軍事首長的統帥權;他們經常受到選舉出來監政官的監察,發生失職事件時,還要受監政官的審問。

這個城邦作為軍事民主制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機構,擁有其他城邦所不及的軍事優勢。公元前6世紀,它已經成為伯羅奔尼撒半島上最強大的國家,並且組成伯羅奔尼撒同盟,自居於主導地位。它的步兵方陣不僅稱霸南希臘,而且對全希臘都有舉足輕重之勢。但工商業不發達,社會上沒有出現從事工商活動的新興富有階層,一直保持著貴族的寡頭專政,反對民主政治。此外,它沒有強大的海軍,也沒有向海外發展的迫切要求。在這些方面,斯巴達和雅典形成鮮明的對比。除了為應付共同的敵人而形成短期的聯合外,它和雅典總是處於矛盾狀態之中。

公元前6世紀中葉,雅典已經走向海外擴張的道路,為了發展海上貿易,它對任何一個足以影響愛琴海大局的變化都非常關心。亞洲大陸上帝國的興亡,對它來說已經不是遠在天邊、無關痛癢的事情。它害怕在愛琴海對岸興起的強大國家,會阻撓自己在愛琴海上的商路進程,但是亞洲大局的發展,並非雅典所能控制的,此時東方已崛起了強大的波斯帝國。公元前546年,居魯士(Cyrus)消滅了小亞細亞的呂底亞;經過4年,又征服了沿愛琴海東岸的希臘各城邦,刺激了希臘統一。到了他兒子大流士(Dari-us)即位時,波斯帝國之雄心更受激勵,當時,黑海沿岸已經是隅憭滮u業品的市場,並且供應雅典糧食,是當地的海上生命線。大流士奪取愛琴海北岸的色雷斯(Thrace)和馬其頓,直接威脅了雅典通向黑海的商路;而進攻斯基泰人的失利,則給受波斯統治的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以掙脫機會,公元前499年,以米勒杜為首的反波斯的愛奧尼亞鬥爭在小亞細亞沿海全面爆發。米勒杜曾經派遣使者到希臘本土的兩個強國去求援,對於海外發展毫無興趣的斯巴達,一聽到使者說波斯都城離開愛琴海東岸還有3個多月的路程,就立刻謝絕來使。但是雅典的態度卻和斯巴達不同,海外貿易的利益迫使它關心小亞細亞沿岸希臘城邦的命運,它派了20艘兵船去支援米勒杜,對威脅其黑海商路的波斯,採取了敵對的行動。這次戰爭延續了5∼6年,最後以希臘各起義城邦失敗告終。大流士為了報復雅典對米勒杜起義的支持,也為了使他的財庫堆滿更多的黃金,以及把愛琴海變為帝國的內湖,立即派遣一支遠征軍討伐希臘。他第一次進攻希臘是在公元前492年,他的海軍在愛琴海北部的阿索斯海角遭遇到險惡的颶風,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戰而敗。公元前490年9月,他發動第二次進攻,波斯軍隊在雅典東北32公里處的馬拉松(Márathon)登陸,當時的雅典將軍米提亞底斯通曉波斯戰術,未待斯巴達的援兵到臨之前,以寡勝多擊敗了波斯軍隊,這場決定性的勝利不只解救了阿提卡(Áttica),也使雅典成為抵抗波斯的希臘軍隊領導者。雅典至此方發展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希臘在馬拉松戰後的年代裡,向海外擴張派的領袖地米托克利,認為雅典的前途在海外商業的擴張,他當政的時期,建立了強大的海軍,開闢了可容巨艦出入的派里厄斯港,並大力發展造船事業,從公元前5世紀初期開始,勞里厄姆(Lávrion)銀礦所產的礦砂,才開始足夠支付其重要的造船計劃。

馬拉松之役後10年,大流士之子薛西斯(Xerxes)當了波斯王,於公元前480年,動員整個波斯帝國的兵力,各色兵種共528.32萬人,兵艦1207艘,其他附屬船隻300艘,再次進攻希臘。希臘各城邦在科林斯召開會議,決定以斯巴達為中心集結軍隊以資對抗。因為當時的雅典雖然擁有規模最大的海軍,但是斯巴達卻控制了伯羅奔尼撒同盟(Peloponnés-ian League),擁有同盟中綜合的陸上軍力,加上德摩比勒之役時,斯巴達軍人李昂里達和他的300名壯士見危授命,在希臘人中贏得推崇,故便以斯巴達做聯軍領袖。地米托克利根據波斯海軍船大、數量多,宜於在寬闊的海面上作戰;而雅典海軍的船小、數量少,適合在狹窄海面上作戰的特點,引誘波斯龐大的艦隊開進薩拉米斯(Salamis)海峽作戰,贏得海上決定性的勝利。波斯軍隊離開雅典,只留一部分在北希臘過冬。到了第二年,波斯的陸軍又在普拉提亞(Plataéa)之役中被打得一敗塗地,統帥馬杜尼陣亡,是希波戰史上又一次關鍵性的戰役。從此,波斯軍再也不能立足於歐洲的土地上。可是一等到波斯的威脅解除之後,希臘的同盟也隨之宣告瓦解。

自從打敗了波斯的遠征軍,希臘各城邦在軍事上所形成的領導權就在暗地裡易手,斯巴達在戰爭中所取得的軍事領導權,隨著波斯的敗走而消失,不懂得向海外發展的斯巴達,在政治上也就無從領導環繞著愛琴海的希臘人的世界。公元前478年,雅典的海軍獨自攻佔赫倫斯灣海峽的重鎮塞斯托斯,經過這一戰,雅典把喪失已久的通向黑海的要津重新收歸自己的掌握,同年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Confederation of Délos)組成了,它聲明其解救東希臘及繼續與波斯抗爭的目標,想藉以控制愛琴海地區。這個帶有極濃反斯巴達情緒的海軍同盟,與斯巴達的伯羅奔尼撒同盟有重要區別,後者由陸上軍力所組成,其維護經費可降至最低,而創建一支海軍則要經過長時期的計劃,還需要中央的協調調度。在這種要求下,慢慢地一些較小的盟友發現要裝備自己的船隻以供同盟使用實屬困難,於是便轉而提供金錢給雅典使用。因此,當各國為軍費而民生凋蔽時,雅典的力量卻與日俱增。它以提洛同盟為向海外擴張的工具,在短短的10年時間裡,就樹立了愛琴海的海上霸權。在雅典日漸高漲的威力之下,提洛同盟逐漸失去原有的自由組合性質,成為一個雅典帝國。未加盟的城邦,可以用武力逼迫它加盟;已加盟的城邦,也可以用武力制止其退盟,同盟所有資源之利用,都以雅典的利益為前提。公元前5世紀中葉,雅典已經變成一個海上帝國,提洛同盟不過是帝國內部被統治的附屬地,而希臘最強盛時代,其領域曾擴展到地中海南岸的非洲。

希波戰爭之後,雅典在手工業方面曾出現了規模很大的作坊,有製盾、冶金、製革、製燈、樂器、製陶和裁縫等各種不同的行業,並且有一定的技術分工。在金屬器作坊裡,鍛工、鑄工、看爐子的、管風箱的,都各有不同的人手。裁縫作坊裡有專司剪裁的和專司縫紉的,陶器作坊裡也有專司製陶和專司繪陶的。有了技術分工,勞動的熟練程度提高了,生產的數量也提高了。所以雅典有大量的精美成品運銷到海外各地。愛琴海、黑海、地中海的沿岸各區,到處都有從雅典輸出的陶器。凡是看過陳列在世界各大城市博物館裡的雅典陶器,無論是專門的鑑賞家還是一般觀眾,對於它形式的雅緻和繪圖的精美,都會發出由衷的讚嘆。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雅典就已成為當時「國際性」的商港。在輸入方面,有黑海沿岸、埃及和西西里的穀物,色雷斯和馬其頓的木材,斯基泰、義大利半島和希臘落後地區的牲畜、皮毛和魚類,伊特拉里亞的青銅,埃及的紙莎草和亞麻織物,以及東方的貴重毛毯和香料。在輸出方面,有雅典的著名產品橄欖油、葡萄酒、蜂蜜、陶器、金屬製品、織物、鉛、銀和大理石等。派里厄斯港由三個海港構成,其中兩個是海軍港,西部的一個又用海堤分為兩半,南半部是造船廠的船塢,北半部是真正的商港,雩怞|檣林立,往來於愛琴海、黑海和地中海各處的商船雲集於此。岸上有各種建築物,市場上可以聽到不同種族的語言,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在經濟高度發展的基礎上,雅典的公民民主制度發展成熟了,伯里克利時代,傳統貴族院已經解除了殘餘的權力,降為一個專門受理殺人罪案的法院。當選執政官的財產限制由放寬並逐漸取消,國家一切公職,除10將軍委員會委員外,都已改用抽簽選舉,為了保證非富有的公民也能在實際上擔任國家公職,又制定公職受酬制。由公民投票選舉的10將軍委員會是雅典最重要的軍政機構,首席將軍的權力已經遠遠超過傳統的執政官。先後由梭倫和克利斯蒂尼奠定的民主制度,是雅典政治生活中最鮮明的特點,成為當時社會中最民主的城邦。雅典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公民會議,開會地點在雅典衛城以西的一片空場上,大約每36天要在這裡開四次會議。開會的通知通常是在會前5天就公布在市場上;將在會議上討論的提案,也同時公布。會議的場所沒有座位,與會的人都坐在向著講台微微傾斜的地面上,講台由巨石鑿成,兩面都有台階,台前有小祭壇。每逢會議開始,祭壇上就宰殺一頭乳豬,由一名祭師拿著乳豬繞行會場一圈,據說這樣就可以祛除不潔。在講台偏後,平放著幾塊木板,那就是主席團的座位。講台上還有一張精製的椅子,是專為主持會議的人設置的。人們抬起頭,可以看到澄藍的天幕,一邊是衛城上壯麗的廟宇,勻銢O遠遠的捲起銀色浪花的海岸。就在這個簡樸的會場上,雅典公民經常前來傾聽政客的辯論和演說,表決由500人會議預備好了的提案,選舉官吏,判定法律,決定戰爭與和平。

雅典全盛時期文化生活的民主性表現在各個方面,最顯著的是有廣泛自由公民群眾參與的祀神慶典和戲劇活動。在希臘,政治上不曾出現過君臨一切的專制皇帝;宗教上也不曾出現過代表最高道義的宇宙主宰。傳統希臘的神,和凡人一樣有喜怒愛憎的感情,有時豪闊大度,有時也偏狹多疑,犯凡人所犯的過錯。名為天神的宙斯,甚至常常鍾情人間的美女。四年一度的雅典娜女神祀神大典,全雅典的公民都可以參加,一連幾天舉行賽車、競走、合唱、舞蹈、音樂和朗誦比賽,非常熱鬧。此外,每年春季舉行的酒神慶典,原是盛產葡萄的希臘農村節日。公元前5世紀祀c榮時代,雅典衛城的斜坡上已有可以容數萬觀眾的劇場,當時經常有作品在雅典上演的三大悲劇家,是愛斯冠勒、索福克利和幼里披底。其中以愛斯寇勒的「普羅米修斯」最為出名。此外,在雅典還上演許多潑辣的喜劇,其中最著名的劇作家是阿里斯多芬。除了祀神和演劇外,雅典人還參加其他方面的公共娛樂和文化活動。在雅典城外,有兩處著名的運動場,一個叫阿加得米,另一個叫盧基厄模,常常舉辦賽跑、跳遠、投鐵餅和其他的體育活動,準備參加泛希臘奧林匹克競技大會的選手,也時常在這裡鍛煉。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正處於一個學術思想大發展的僕戛犮N,對人類思想發生過巨大影響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柏拉圖(Plato)和亞里斯多德(Aritotle)等人就在這一時期誕生了,而原來的阿加得米成為柏拉圖的講壇,盧基厄模也成為後來由亞里斯多德所領導的逍遙學派的中心。在西方文字中,阿加得米和盧基厄模都是「學院」的意思。雅典公民群眾鍛煉身體的運動場和他們增益智慧的學院合為一體,象徵著希臘人所崇尚的在美的體格中培育美的靈魂教育思想。

在藝術方面,雅典的建築雕刻也在這一時期達到高峰,伯里克利時代興建的祀奉雅典娜女神的帕特農神廟,其樸素的柱廊、停勻的腰線,以及對稱的廊廳,留在人心上的並不只是一種宗教的、凜然不可侵犯的感受,而是屬於人世的、心曠神怡的和諧美感。雕刻家斐迪亞的雅典娜像,塑造了女性的靜謐之美;邁倫的擲鐵餅者,體現了一個青年運動家肢體動作的韻律。雅典人對於自己的文化生活是非常自負的,伯里克利說「我們沒有忘記使疲憊的精神獲得舒息,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優雅的,我們日常在這些方面所感到的歡樂,幫助我們排遣了憂鬱」。 公元前460∼公元前446年之間,雅典與其鄰國發生一連串的戰爭,目的在於傾力維持其優勢地位。當時,科林斯和邁加納是較雅典更早向海外發展的城邦,在愛琴海北岸卡爾克底半島和西西里島,都有殖民和商業利益,提洛同盟成立以後,科林斯在卡爾克底的殖民城市成為雅典的盟邦,整個東北愛琴海的航線幾乎完全受雅典的支配,但是雅典的海上霸權並不就此滿足。西西里的穀物貿易,中部地中海區的廣大市場,正在吸引著雅典大船主和大商人的注意。於是,雅典覬覦著科林斯海上的西部港口,通過這個港口,可以直達西西里和南義大利,而不用繞航伯羅奔尼撒半島。然有o條路線一直是科林斯和邁加納海上商業的命脈,兩者又都是斯巴達的盟邦,雅典侵犯科林斯和邁加納就等於是侵犯了斯巴達,由此引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終於在公元前459年爆發了。這次爭霸戰爭持續數年之久,因為沒有任何一方可予對方致命的一擊,雅典沒有步兵團攻擊斯巴達,而斯巴達布署了傳統武力,但是不習慣攻城作戰方式,也無法攔截自海路運到雅典的食物補給。兩軍大都在雅典附近的鄉間交戰,而且還隨著季節性而變動。

公元前430年,正當全阿提卡的農村人口都避入雅典城內的時候,由海外傳來的鼠疫在密集的居民𡡷中散布開來,使雅典人口大量死亡。這一意外的災害,也使雅典內部發生瓦解。公元前421年,雙方簽訂尼西亞斯和約 (Peace of Nikias),規定保持和平50年,但和平只維持了6年,又以雅典遠征西西里而再度爆發戰爭。一直等到斯巴達人獲得波斯經濟上的援助,並且致力於消滅雅典的海軍時,雅典在失去海權、糧源斷絕的情況下才被迫向斯巴達投降。公元前404年,斯巴達取代雅典的霸主地位,但無論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它都不能領導希臘。公元前379年,希臘諸城邦的首領底比斯(The-bes)的民主派從寡頭貴族的手中奪得政權,趕走斯巴達駐軍。公元_371年,民主派領袖伊巴密儂達以新組織的、銳勢很盛的方陣軍,在中希臘的利夫卡特拉(Léfktra)城大敗斯巴達。次年,底比斯軍深入伯羅奔尼撒半島。從此斯巴達霸權宣告全部崩潰,但繼起的底比斯霸權比斯巴達還要短促。在當時希臘的世界中,每一個小城邦都不惜一切代價決意保衛其獨立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大小戰爭因而連綿不斷。隨著城邦體系的逐漸分崩離析,舊有形式的公民軍隊也由一支更專業化的武力所取代。這種軍隊完全依賴受過專業訓練的傭兵,在古典時期的希臘,傭兵都來自落後貧窮的地區,可是到了公元前4世紀時,傭兵大增,還有許多人來自大都市,傭兵制的盛行,反映出當時經濟衰頹的情形已經擴展到較大的範圍。公民軍隊朵L的同時,產生一種偏離民主政治,而傾向獨裁政府的風潮。公元前4世紀初期,色薩利專制君主菲瑞的伊阿宋(Jason of Pherae)的軍事勝利,更顯示這些新興勢力逐日增長的信心與能力。

當希臘各邦在霸權的爭鬥中打得精疲力竭時,僻處北方一隅的馬其頓(Macedónia)卻迅速地強大起來,從公元前5世紀起,它已經加入希臘諸城邦的貿易圈,接受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公元前4世紀,國王菲力浦(Philip)以底比斯的方陣軍為藍本,進行了軍事改革;在經濟方面,實行金銀並用的幣制,開採金礦,發展商業,使馬其頓由落後的國家一躍而成為威臨全希臘的強國。

從公元前355年起,馬其頓開始干預希臘各邦的爭執,菲力浦率眾南遷,取得形勢險要的薩摩匹雷(Thermópylae)隘口及取得色薩利的控制權後,在公元前338年,於哈羅尼亞(Haronia)擊敗由底比斯和雅典組成的聯軍。這時與科林斯同盟結夥的希臘城邦,也不得不承認馬其頓這個新的權力中心,以菲力浦為首的軍事王國正在取代過時的各自獨立的城邦。兩年後,非力浦在他女兒的婚皇上被刺殺身亡,由他兒子亞歷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繼承馬其頓王位。亞歷山大是傑出的軍事統帥,當他剛出師時只想征服小亞細亞,隨著軍事形勢的發展,他看出大流士三世政治和軍事上的脆弱,便下定決心要囊括整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4年率軍渡過赫倫斯灣海峽;公元前333年伊蘇斯之役獲勝後,他拒絕大流士三世的求和,但也沒有加以窮追,卻先把腓尼基一帶波斯的海軍根據地予以掃清,然後不戰而定埃及,在埃及建立了和本土統治力量相結合的政權;而後,在公元前331年率軍深入波斯腹地,高伽墨拉之役,波斯全軍潰敗,帝國的名都大邑從此匍匐在馬其頓的腳下。公元前330年後,他攻掠阿母河和錫爾河一帶的遊牧部落,最後穿過興都庫什山,於公元前327年侵入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25年才回到新帝國的中心巴比倫。公元前323年的夏天,當他正在盤算進攻阿拉伯的前夕,因為染上惡性瘧疾死去,年僅33歲。

亞歷山大當政時期,亞洲帝國發展非常迅速,當時,希臘本土的各城邦已經不是舞台中心。由於連年征戰,希臘本土上的人力都因組成軍隊而為之一空。新移民及行政管理人紛紛東移,以鞏固希臘的統治。同一時期,希臘的思想及宗教世界也大開以接納各種新的影響力。在這種情況下,希臘語的世界不僅日益擴大,而且也逐漸聚合在一起,希臘「共通語」(Common)也取代大部分地區的地方方言。在公元前3世紀的馬其頓,不僅其地方文化已經希臘化,奧林帕斯(Olympian)的神祇也取代了當地原有的神,成為人民信仰的中心。此時,硬幣也首度廣泛地應用於商務貿屆A從雅典到黑海,從卡帕多西亞(Cappadocia)到義大利等地區都可以使用阿提克(Attic)的德拉克馬錢幣。馬其頓之擴展削減了城邦的政治自主權,但這些城邦卻緊握其他層面的自決權,從地方上的稅制和關稅都可見他們追求獨立的狂熱。此外,當時的哲學家們也熱衷於辯論超越市政界線的共同忠誠概念,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哲學派斯多亞(Stoicism)哲學特別強調四海一家的概念,並且也論及由一個至高權力所統率的世界國。其實在早期的希臘思想中就曾出現過這類觀念的基本原理,但是論到道義上的熱誠,斯多亞學派卻是希臘化時代的產物,也使得希臘哲學更近延S太及巴比倫的宗教學說。

在公元前3世紀時,希臘城邦組成聯邦。而公元前2世紀初期城邦之間的傾軋,使得羅馬首次得以介入希臘的內務。在短短的20年內,羅馬先擊潰馬其頓人,再打敗孤注一擲冒死抵抗羅馬統治的亞該亞同盟(Achaéa Leag-ue),將科林斯夷為廢墟,當地所有男人一律被處死,婦女小孩被販為奴,使希臘成為羅馬的保護國。公元146年,希臘被羅馬人征服,成為羅馬帝國的亞該亞省,但羅馬人接觸了希臘文化後,受到豐富的泛希臘思想和文藝的影響,融注成一股新生的文化潮流,這時基督信仰開始萌芽,並且日趨普及。 公元395年時,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公元476年,入侵的日耳曼蠻族消滅了西羅馬,羅馬城的政治光榮就此宣告結束。東羅馬帝國則以拜占庭為中心,希臘變成拜占庭王朝的心臟地區,並孕育出東方色彩的拜占庭文化,繼承了泛希臘的特色,對義大利的文藝復興產生巨大的影響。現在人們所讀的幾何定律,最初就是希臘學者推算出來的。今日的英文字母,也是希臘型式的變體,有許多如民主主義或心理學等,也都是希臘字。一直到現在,希臘的國民教育水準仍係巴爾幹半島各國之冠。公元前6世紀,雅典已經能用文字寫成法典。拜占庭帝國的光輝惜膜_9世紀中期延續到11世紀中期,原先它承襲自馬其頓帝國的富足昌隆於1071年突告終止。因為來自中亞的土庫曼人遊牧部族在安納托利亞的曼齊克爾特(Manzikert),將拜占庭的軍隊殺得潰不成軍。來自西方的威脅也尾隨而至,12世紀時,諾曼(Nor-man)人的侵略付諸實行。1204年,十字軍第四次東征時,途中攻陷並掠奪君士坦丁堡,帝國因而分崩離析,伊庇魯斯(Épirus)、尼西亞(Nicaea)和特拉布宗(Trabiz-on)等地後繼的政權紛起。希臘本身也分裂成數個小王國,如在勃艮地•洛奇(Burgundian de la Roc-he)統治下的雅典公國;維利哈杜安(Villehardouin)所領導的亞該亞侯國;不同的義大利探險家所佔有的島嶼,以及威尼斯保有的西岸要港等。

1400年,在各地持續的戰爭中,拜占庭帝國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塞薩洛尼基和伯羅奔尼撒等地。到了1453年4月,蘇丹穆罕默德(Sultan Mohamet)二世在兩個月之內便攻佔君士坦丁堡,其他地區也陸續淪陷。1456年,東羅馬帝國被土耳其人推翻,希臘也被土耳其人侵略,希臘本土成為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一部分。在新主人的統治下,希臘正教會還享有在希臘施展其宗教的權力,但是這種權力並不能排除被壓迫,1821∼1829年間,希臘人因不堪土耳其的統治,乃發動獨立鬥爭。反抗者是一批由克萊夫特、商人、地主、大主教和法納爾人組成的混雜群體,他們聯合發動了起義,也獲得各地的嚮應,但只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一部分、中部希臘和愛琴海部分島嶼上獲得成功。

1827年,希臘人的海軍在希俄島附近擊沉了土耳其艦隻。土耳其軍隊乃在希俄島上實施大規模的報復行動,殺害了2.3萬人,逮捕4.7萬人。1824年,土耳其與埃及簽訂共同對付希臘人的條約,埃及軍隊立即鎮壓了克里特島的希臘人起義行動,土耳其軍隊則血洗了普薩拉島,殺害了2.2萬人,使對這場戰爭保持沉默的歐洲,也開始譴責土耳其人的殘暴。1827年,英、法、俄三個聯合艦隊在納瓦里諾(Navarino)灣殲滅了土耳其和埃及的聯合艦隊,為希臘的獨立運動帶來了轉機,使希臘終於在1828年成為自治公國。 希臘誕生不易,立國之初弊病叢生,原本極為貧困的社會,還有武裝盜匪到處橫行施虐,再加上不同派系之間的傾軋不斷,更使民不聊生。當時,有人提議請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叔父里奧波德親王來當希臘國王,但他卻感慨地說:「無論誰來作希臘國王,最好先把鋪蓋捲好」。在1830年,他終於拒絕了希臘國王的職位,成為在歐洲王室貴冑中,第一個棄王位如敝屣的人。

經過多次提名,希臘新王國的王冠終於載在巴伐利亞路德維希一世之子奧托(Otto)的頭上,他於1833年由一艘英國戰艦護送至那普良,由於尚未成年,連續由幾位攝政代其執政。後來他在位10年少有建樹,反倒使希臘人又分成好幾個政治派別,並忽視要求民主憲政的呼聲,於是在1843年發生了短暫的不流血「九月革命」,奧托才被迫遣散其巴伐利亞的顧問團,接受立憲政體和議會政府的民主觀念。但是1844年憲法制定後仍不能平息民怨,歷經近20年戰亂後,奧托終被罷黜並遭到流放。1863年由英、法、俄列強選擇了丹麥國王的第二個兒子,18歲的威廉姆•喬治一世(George I)繼位,號稱希臘人之王(King of the Hellenes)。1864年,英國將佔領多年的愛奧尼亞7個島嶼歸還給希臘。1881年,希臘又合併中部的西薩及其他地方。

希臘境內的政治變更,常藉由軍事叛變而促成。1909年,陸軍低層軍官因不滿王室的統治,而向政治當權派發動革命,成立了自由黨。在接下來的25年中,希臘政府都以此黨為主導。當時世界性的經濟恐慌,使希臘經濟大受打擊而宣告破產,大飢荒使農民大規模流亡國外。到了1912年,希臘的無數村落,都是仰賴在美國謀生的年輕人匯款為生。

同年巴爾幹戰爭爆發,希臘從土耳其人手中搶得馬其頓南部,並與塞爾維亞組成聯盟,守護新得到的土地,以避免保加利亞的覬覦。希臘除了得到馬其頓南部外,還擁有伊庇魯斯、克里特和愛琴海東部各島,人口和面積幾乎倍增。

1914年奧地利進攻塞爾維亞,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時喬治一世已經被刺身亡,由其子康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繼位,後來被迫離開,由亞歷山大繼位。1920年10月25日,亞歷山大被他所飼養的猴子咬傷不治身亡,同年12月15日公民投票由其父康士坦丁一世復位。

1921年3月,希臘在英國的支持下攻入土耳其,到達薩卡里亞(Sakarya)河,接近安卡拉,但多山缺水長途跋涉的征途,因後勤供應不上,使軍隊元氣大傷。同年9月,在距離安卡拉(Ankara)不足80公里的地方,土耳其凱末爾(Kemal)的軍隊力挫希臘軍,並使希臘軍澈底潰退。1922年9月,土耳其乘機向希臘軍隊展開反擊,士麥那(Smyrna)不戰而降,土軍入城後屠殺了3萬多名希臘人和亞美尼亞裔基督教徒,大約150萬希臘居民一夜之間變成了無家可歸的難民。這次慘敗被希臘人稱為「小亞細亞的災難」,不僅使希臘人在小亞細亞的千年存在成為歷史,並且有大量難民握J希臘,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在國內也因希臘軍隊的潰敗而引發了一場軍事改變,康士坦丁第二次退位,由其長子喬治二(George II)繼位,但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也被迫下台。

1923年7月,希臘與土耳其簽訂了洛桑條約,這是一項強制性的人口交換協定,將色雷斯和士麥那地區劃歸土耳其;大約有50萬穆斯林移居土耳其,100多萬希臘正教徒從小亞細亞遷回希臘,還有將近10萬希臘難民從十月革命後的俄羅斯及保加利亞回到祖國。1924年1月2日,國民議會決定廢除君主民主制,希臘進入短暫的第二共和國時期。

10年的對外戰爭使希臘飽受摧殘,因而窮困不安,而戰後又要面對如何在原已擁擠不堪的國內,安置百餘萬貧民的棘手問題。結果這些難民卻成為新的廉價勞工,對希臘的經濟復興有莫大的幫助,使希臘逐漸步上工業化。不過另一方面,這些難民也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他們蝸居在市區的各個貧窮角落,在市內外污穢貧困的地方尋找可以糊口的薪資菲薄工作。他們還帶來了自己的音樂及士麥那獨特的歌唱,使得雅典咖啡屋處處可聞憂鬱的歌聲,以及小提琴和布祖其(bouzoúki)琴的伴奏。1933年,自由黨人被保皇派的人民黨所取代。1936年,人民投票恢復君主政體,喬治二世復辟,並解散國民議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臘是最先堅決抵抗軸心國侵略的國家之一。1940年10月,義大利的墨索里尼(Mussolini)部隊穿越阿爾巴尼亞邊境進攻希臘,希臘軍隊在伊庇魯斯山區迎戰,獲得勝利,將義軍趕回阿爾巴尼亞。但是1941年4月5日,納粹德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入侵希臘,喬治二世國王被迫流亡到英國倫敦去,希臘被德、義佔領,但國內的抵抗運動一直在希臘流亡政府的指揮下繼續進行。在被德軍佔領的4年中,希臘人受盡迫害和折磨。1944年10月15日,希臘在英國的協助下光復國土,德軍在撤退時實施焦土政策,使國內滿目瘡痍,哀鴻遍野,沿海主要港口都遭破壞,1/4的商船被毀壞,公路、鐵道和橋樑等交通設施都遭致徹底破壞。好不容易完成戰後復興工作,卻又產生通貨膨脹、物價飛漲,黑市交易到處蓬勃滋生,暴力事件也在全國各地蔓延。

1945年10月25日,希臘加入聯合國為創始會員國之一。次年9月,喬治二世國王返國執政,病逝後由其弟保羅一世繼位,適逢共黨作亂發動內戰,組織赤色游擊隊破壞農村,阻擾希臘的復興工作,希臘政府在英國的支持下,迅速動員所有力量對付共黨游擊隊。1947年10月,美國代替了英國在希臘的地位,以更多的物力和財力援助希臘的剿共戰爭,因此希臘得以擊敗共黨游擊隊,從而鞏固了國內的和平,安定了社會秩序,終於使希臘順利地走上復興的坦途。1952年2月15日,希臘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得到美國的經濟援助,因而使國力有所提升。同月28日,與土耳其和前南斯拉夫簽訂巴爾幹公約。1954年,塞浦路斯爭論爆發,希臘拒絕參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軍隊調遣。1961年大選,由卡拉曼利斯(Karamanlis)獲勝出任首相。1962年,希臘成為歐洲共同市場的會員。1963年底的國內大選,由中間派聯盟黨(Centre Union Party)的巴本德里歐(Georgtos Papandréou)出組內閣。1964年國王保羅一世因癌症去世,王位由康士坦丁二世繼承。

1967年4月21日清晨希臘發生軍事改變,康士坦丁二世被黜,實權落入軍人手裡。1973年元月11日,希臘再次建立共和國,由巴巴鐸普洛斯上校(Colonel Pa-padópoulos)出任總統,這是希臘的第三共和。

1974年7月因土、希塞島糾紛,希臘策動塞浦路斯政變,土耳其派軍閃電式登陸塞島,因而使希臘軍事政府被迫宣告下台,把政權移交給文人政府。在同年11月大選中,由新民主黨的卡拉曼利斯得到壓倒性勝利。同年12月8日舉行全國公民投票,決定永遠廢棄君主制度,並永遠實行共和政體,於是希臘共和國(The Hellenic Republic)於1975年建立。1980年卡拉曼利斯辭去總理職位,後來由議會推選為總統。

1981年,希臘加入歐洲共同體。但在同年10月舉行的選舉中,反對希臘參加歐洲共同體的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黨在大選中取得明顯勝利,由黨魁巴本德里歐出任希臘總理。1985年的大選,由巴本德里歐蟬聯總理寶座。1989年6月18日希臘再度舉行大選,巴本德里歐在緋聞及金錢等醜聞曝光後,終於敗下陣來,中間偏右的新民主黨獲勝,由該黨領袖米索塔基斯(Mitsotákis)出任內閣總理,出組聯合政府。1996年9月23日國內舉行大選,泛希臘社會黨獲勝出而執政,由康士坦丁•史提芬諾普洛(Constantine Stephanopoulos)出任總統,康斯坦斯•希米提斯(Costas Simitis)擔任總理。2000年4月29日國內舉行新的大選,泛希臘社會黨再度獲勝而繼續執政,並於2001年加入歐元區。2004年國內大選,由卡羅洛斯•帕普利亞斯出任總統,新民主黨則東山再起,由年方47歲的黨魁卡拉曼利斯(Kostas Karamànlis)出任總理,任內成功地主辦了奧林匹克運動會,使國內通貨膨脹率控制在3%以下,經濟成長率達4.7%,成為歐盟國家之冠。

行民主憲政體制

根據2001年修訂過的憲法規定,希臘實行總統制,總統是國家的元首,也是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協調人,同時是國家政治連續性和穩定性的體現和保證。總統由國會選舉產生,任期5年,連選可以連任一次。總統候選人必須有5年以上公民權、具有希臘血統(父親或母親是希臘人)、年滿40歲和依法享有選舉權者。在正常情況下,國會應在現任總統任期屆滿前一個月舉行新的總統選舉,由議長召集國會特別會議以秘密投資方式選出,在選舉中獲得2/3(200票)以上者當選。如未能獲得多數票,應在5天後舉行第二次選舉,如果仍未能選出新總統,則需在5天後進行第三次投票,獲2/5(180票)以上者當選。如果這次選舉還不能獲得絕對多數票,則應在5天後再投票,就上次得票最多的兩位候選人進行表決,獲得相對多數票者正式當選為新的總統。 總統對外代表國家,有宣戰、媾和、簽署盟約及經濟合作條約等的權力,但必須將情況向國會通報。總統擁有解散政府的權力,除非政府仍享有國會的信任,在無任何政黨獲得絕對多數議席的情況下,對內閣總理的人選有很大的發言權;在非常的情況下,可以召集和主持內閣會議。總統在名義上是國家軍隊的統帥,重要軍階也由總統授予,但軍隊的實際指揮權則由政府行使。此外,在特殊情況下,總統可以任命內閣總理、解散國會,還有特赦和減免刑法等權。總統在執行職務時,其作為不負法律上的責任,只有叛國罪或蓄意違反憲法的行為等才會受到起訴。 立法權屬一院制國會,共有300名議員,任期4年,可以連選連任。國會議員必須是年滿25歲的希臘公民,並擁有合法的選舉權,由年滿18歲有選舉權的公民,以直接、普遍和秘密投票選舉產生。國會是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的機構、擁有立法及批准各項法案的權力,通過預算案為國家看守荷包,監督政府的各項施政,能以不信任投票解散政府,彈劾總統。議長由議員以秘密投票選舉產生,其主要職責是指導國會各項事務,保障議員發表意見的自由,並在總統缺位時,代行總統之責。國會議員在國會內所發表的言論和表決,對外不負法律上的責任,軍警以及情治單位不得據此加以拘捕。但是國會議員若有違法不當的行為,可交由國會紀律委員會加以制裁、國會議員如果是作人身攻擊、或犯重大刑事案件者,經過國會的同意後,一樣也要受到法律的規範。政黨最少要獲得3%的選票,才能取得國會中的席次。 行政權屬於內閣及總統,內閣總理由在國會大選中獲勝的政黨領袖擔任,形式上由總統任命。內閣由總理及各部部長組成,各部部長由內閣總理推薦,經總統任命;內閣對國會負責。內閣是國家行政權力的核心,也享有立法權力,一般職權是保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安全、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維持社會及經濟上的秩序,保證公權力的有效執行,編列國家預算,進行各項國家建設。此外,憲法還授予政府提議總統發布緊急法令、解散國會和提前大選的權力。現在希臘內閣共擁有19個部:內政、公共管理和權力下放部,國民經濟和財政部,外交部,國防部,發展部,環境、城市規劃和公共工程部,教育和宗教事務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衛生和社會互動部,農業發展和食品部,司法部,文化部,交通和通訊部,公共秩序部,海運部,旅遊發展部,馬其頓和色雷斯部,愛琴海和島嶼政策部,以及國務部兼政府發言人等。 在行政區劃分上,全國劃分為阿提卡(Attica)、愛琴北(Aegean North)、愛琴南(Aegean South)克里特、伊庇魯斯(Epirus)、希臘中(Greece Central)、希臘西(Greece West)、愛奧尼亞群島、馬其頓中、馬其頓東、色雷斯(Macedónia East and Thrace)、馬其頓西、伯羅奔尼撒和色薩利(Thessalia)等13個大區。以及埃夫羅斯(Evros)、羅多彼(Rodopi)、卡瓦拉(Kava-la)、茲拉馬(Drama)、哈爾基季基(Khalkidhiki)、伊馬夏(Imathia)、基爾基斯(Kilkis)、佩拉(Pélla)、皮埃里亞(Pieria)、塞雷(Serres)、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弗洛里納(Florina)、格雷韋納(Greve-na)、卡斯托里亞(Kastoria)、科扎尼(Kozani)、約阿尼納、阿爾塔(Arta)、普雷韋扎(Preveza)、塞斯普羅蒂亞(Thesprotis)、卡爾季察(Karditsa)、拉里薩(Larisis)、馬格尼西亞(Magnisia)、特里卡拉(Tri-kkala)、凱法利尼亞(Kefallonia)、科孚(Corfu)、萊夫卡斯(Levkás)、扎金索斯(Zakinthos)、埃托利亞•阿卡納尼亞(Aetolia Acarna-nia)、阿哈伊亞(Akhaia)、伊利亞(Elia)、埃維亞(Evia)、埃夫里塔尼亞(Evritania)、福基斯(Phocis)、弗西奧蒂斯(Phthiotis)、維奧蒂亞(Voiotis)、比雷埃夫斯、東阿提卡(Attica East)、西阿提卡(Attica West)、阿戈利達(Argolida)、阿卡迪亞(Arkadia)、科林西亞(K-orinthia)、拉科尼亞(Lakonia)、麥西尼亞(Messinia)、希俄斯(Chios)、萊斯沃斯(Lésvos)、薩摩斯(Sa-mos)、佐澤卡尼索斯、基克拉澤斯、干尼亞、伊拉克利翁、拉西錫(Lassithi)和雷西姆儂(Rethym-no)等54個省,下轄900個市鎮及133個村社。 司法權屬於各級法院,司法獨立,不受行政權的干涉。希臘的司法機構有普通法院、行政法院、特別最高法院和檢察院等四種。普通法院分為民事法院、刑事法院和行政法院等3個類別。民事和刑事法院系統分初級法院、上訴法院及最高法院等三級;行政法院系統則分為行政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等兩級。一般在各省的首府設有初級法院,在各行政大區設有上訴法院,最高法院則設在雅典。 行政法院是裁決行政爭端的專門法庭,主要負責審理國家機構濫用職權的案件,就個人與國家或其他機構之間的行政糾紛作出判決。普通行政法院審理一般或比較重大的行政爭端。而行政最高法院主要審理由憲法和法律規定由其受理的重大行政爭端。 特別最高法院是希臘司法系統的頂端,由普通法院最高法院院長、行政法院最高法院院長、審計法院院長、4名普通法院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4名行政法院最高法院的法官組成,在某種情況下,增加兩名國立大學法學教授。特別最高法院的設立,主要是為了仲裁攸關全民公決、立法選舉合法性的爭議;裁定議員是否違法;調解各級法院和各級行政機關之間的衝突;對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之間、審計法院和其他機構之間的爭議作出裁決;裁定國會制定的某項法律是否根本違憲,或者在普通法院的最高法院、行政法院的最高法院作出不符合憲法,或和其他法律相抵觸的裁決或解釋時作出裁定。 檢察院的設立,是因為希臘沒有獨立的檢察機構。所以在地方法院、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都設有檢察官,初級治安法院則設有公訴人。 在國內重要政黨方面,新民主黨(New Democracy Party)是目前的執政黨,簡稱ND,1974年7月希臘軍人政權垮台後,被邀請返國執政的前首相卡拉曼利斯,於同年9月28日在原保守政黨民族激進聯盟的基礎上建立的,代表大工業和資本家的利益。對內反對共產主義和各種形式的極權主義,主張實行議會民主、自由市場經濟、國有企業私有化及開放市場,擴大國家對經濟領域的干預。對外主張希臘屬於自由民主的西方,力主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盟,加強與美國的關係,同土耳其對話及消除兩國間的紛爭,並在此基礎上開展多邊外交,維護國家的主權和獨立。 這個政黨為歐洲民主聯盟成員,約有25萬黨員,機關報有「城堡」和「每日報」。曾為1974年11月至1981年10月、1990至1993年,以及1994年3月迄今的執政黨,在本屆國會中,佔有152席。 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黨(Pan-hellenic Socialist Movement),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反對黨,黨魁為巴本德里歐。1974年9月3日由前反對軍人政權的組織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黨、中間派聯盟的左翼和「保衛民主」等合併組成,代表民族資產階級中間階層和部分知識分子的利益。對內主張對國家機構進行民主改革,以和平民主方式建設「人民參與和權力分散的社會主義」,提高國會和工會的地位,實行政教分離和黨政分離。在經濟上主張採取混合體制,即在公私所有制並存的條件下實行社會化,對私人經濟實行社會監督,在農村成立自願組織的農業合作社,提高工資帛茪H所得稅,縮小貧富差距。對外主張通過國際合作促進地中海國家的社會主義進程,強調獨立自主和執行多元外交政策,與北約及美國建立合作關係,建立巴爾幹無核區,促進塞浦路斯問題的解決。這個政黨在1981∼1989年和1993∼2004年間曾為執政黨,現在有黨員20多萬人,中央機關報為「衝鋒週報」。 希臘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Greece)是希臘的第三大黨,成立於1918年11月17日,原名希臘社會主義工人黨,1924年改為今名。1936年獲國會15席,1941年遭到鎮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領導民族解放陣線和民族人民解放軍進行反納粹鬥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曾組織非法武力破壞社會秩序,企圖顛覆政府,結果在英、美兩國的干涉下遭到失敗,大批黨員流亡國外,其餘的轉入地下活動。1958年1月解散國內地下黨組織,全體黨員加入統一民主左翼黨,但於1967年4月被軍人政權宣布為非法組織。1974年軍人政權倒台,希臘共產黨重新取得合法地位’懇鶿飢@和希共國內派兩個派系。同年11月希共、希共國內派和統一民主左翼聯盟參加國會選舉,獲得5個席次。1977年1月單獨參加競選,獲國會11個席次。1981年11月國會大選,獲13個席次。1989年國會大選中獲得28個席次,與新民主黨合組聯合政府。這個極左政黨主張對內維護民族獨立,促進經濟發展,繼續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繼續鬥爭,堅持黨是「工人階級先進的、有覺悟和有組織的部隊」。對外主張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盟,拆除外國在希臘的軍事基地,在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建立無核區。現在約有3.2萬黨員,名譽主席為弗洛拉基斯(Harilaos Flora-kis),總書記帕帕莉加(Aleka Pap-ariga),黨報為「激進者日報」,黨刊為「共產主義評論」。 左翼運動與生態聯盟(Synas-pismos)形成於1989年,是希臘共產黨國內派和左翼民主聯盟所組建的競選聯盟,於1992年6月改為正式政黨,並於2003年改為今名。主張通過民主制度推動業已成熟的社會結構改革,贊同民主社會主義、生態運動、女權運動、多元民主和保護民權。在歷屆國會大選中,得票率約在3%∼5%之間,因此是希臘在野黨之一。有黨員約1萬人,主席為亞歷山大.阿拉瓦諾斯(Alexanders Alavanos)。 民主社會運動(Democratic Social Movement)成立於1995年12月,主要由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黨中持不同政見者分離出來組成,屬左翼政黨,有黨員約1.7萬人,主席為措沃拉斯(Dimitris Tsovolas)。 政治之春(Political Spring)是從新民主黨中分裂出來的小黨,成立於1993年,黨主席為薩馬拉斯(Andonis Samaras),主張從經濟、外交、教育到社會福利,應面向群眾、面向中產階層,反對兩黨政治,用「希臘主義團結全體希臘人民」。 此外,國內還有一些小政黨,如成立於1951年的統一民主左翼黨(Eniaia Democratic Aristera),成立於1979年3月的民主社會主義黨(Komma Democratic Soci-al),成立於1977年的基督教民主黨(Crastianiki Democratic)及成立於同年的全國陣線(Ethnikon Metopon)等。

國旗、國徽及國歌

國旗:希臘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的比例為3:2。旗面自上而下由藍、白相間和相同寬度的橫條組成。藍條有5道,白條有4道。這9道橫條分別代表希臘愛國格言「不自由、毋寧死」的9個音節。國旗的左上方有個藍色正方形,上面有白色的十字圖案。藍色代表希臘的天空和海洋,白色代表自由,白十字架代表希臘人對東正教虔誠的信仰。這面看起來非常單純樸素的國旗,自1981年希臘爆發推翻土耳其統治起義後,就被希臘愛國者作為自己的旗幟,而其圖案和顏色則是在1822年於埃皮達魯斯召開的第一屆國民議會所確定的,1833年則被定為國旗圖案。 關於希臘國旗的顏色,另有一種很美的說法:藍色象徵大海,白色象徵大海中的浪花,因為希臘神話中的美神維納斯,就是從浪花中誕生的。還有人認為藍色和白色,是希臘獨立戰爭期間,希臘水兵服裝的顏色。 在希臘還可以看到另一種非正式的希臘國旗:藍色的底色上只有一個大大的白色十字架,1832年,這種藍底白十字圖案被確認為國旗的替代旗,但只能在陸地上使用,被稱為陸旗,原來的條紋旗被稱為海旗。1975年希臘政府曾決定使用陸旗為唯一的正式國旗,但是1978年又重新決定恢復海旗作為唯一的正式國旗,陸旗只能非正式使用。 國徽:希臘國徽的主體是個近似方形的盾徽,藍色的盾面上有一巨大的白色十字,象徵希臘人民對東正教的虔誠信仰;盾面由兩支底部交叉的橄欖枝環抱,象徵和平。國徽上的格言是:「我們的力量來自對人民的愛」。 國歌:為「自由頌」。歌詞大意為:「您手持利劍令人敬畏,從那劍鋒上我認識了您。您掠過大地目光炯炯,從那目光中我了解了您。希臘先烈遺體不朽,神聖的靈魂誕生其中。誓將先烈的精神發揚光大,我們將永遠追隨您-啊!自由!」 歌詞是希臘著名愛國詩人迪奧尼奧斯•索洛莫斯用希臘文寫成的,共有158行,它反映了希臘人亡國奴生活的痛苦、和奮起反抗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壓迫的英雄精神,歌頌了希臘人民為贏得自由所進行的可歌可泣鬥爭。這首歌由希臘著名作曲家尼科拉奧斯•曼扎洛斯作曲,因為歌詞太長,1864年希臘政府將長詩的第一節正式確定為希臘的國歌。 國家格言:「不自由毋寧死」。 國花:橄欖花。希臘法律並沒有規定專門的國花,但希臘人卻公認自己的國花是橄欖花,因為它是和平的象徵。在聖經中有段故事:當淹沒世界的洪水退去後,諾亞從方舟中放出一隻鴿子探索外面的世界,晚上鴿子銜著一枝橄欖葉回來,諾亞才知外面已是一切平安了,後人便將橄欖樹作為和平的象徵。古希臘神話也把橄欖樹作為和平的象徵,雅典娜女神就是因為種下了一棵橄欖樹而贏得民心,致成功地成為雅典城的保護神。在希臘橄欖樹隨處可見,可以食用,也可以榨油,是極普遍的經濟作物,這或許就是橄欖花會成為國花的另一個原因。 國樹:油橄欖樹(木犀科)。 國慶:3月25日。

地處歐洲東南

希臘共和國(The Hellenic Re-public)的經緯度為東經19度22分41秒∼29度38分39秒、北緯34度48分11秒∼41度45分1秒之間,面積13.1957萬平方公里,約合5.0949萬平方哩,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的南端,東臨愛琴海,西濱愛奧尼亞海與義大利隔海相望,南臨地中海遙望非洲大陸的利比亞和埃及。西北緊鄰阿爾巴尼亞,兩國交界線長282公里;北與馬其頓和保加利亞相鄰,邊界線分別為246公里和494公里;東北與土耳其歐洲部分相接,兩國邊界線長206公里,有許多小島分布在土耳其的海岸外。在自西向東蜿蜒1228公里的陸地邊界線上,分布著1/5水域面積,其中217公里為河流,26平方公里為湖泊。這個國家身居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十字路口,是東西文化交匯的門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國土東西最長處為992公里,南北最寬處793公里,是地中海上的「千島之國」,島嶼佔國土總面積15%,海域上分布著2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如眾星捧目般環繞著希臘半島,如將這些島嶼都計算在內,海岸線總長達1.5021萬公里;領海寬度為6公里。 境內多山,80%國土為山地,將近67%的面積海拔在200公尺以上,13%面積海拔在1000公尺以上,來自北面鄰國的山脈,向南延伸構成國內地形的主要骨架。最主要的是位於西北部的班都斯(Pindus)山脈,被人稱為希臘的樑脊,從阿爾巴尼亞入境,由北向南縱貫整個大陸,越過科林斯(Corinth)灣,一直抵達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全長270多公里,寬40∼60公里,海拔2650公尺。另一條洛多皮(Rhodope)山脈位於東北部希臘和保加利亞交界處,山體廣闊,呈東西走向,山勢平緩。全國最高峰是位於中部色薩利盆地上的奧林帕斯山,海拔2917公尺,直插雲霄,山頂終年積雪,相傳是希臘神話中天上諸神及人類至尊宙斯的家園。第二高峰為希臘和阿爾巴尼亞邊境的斯莫利卡斯(Smolikas)山,海拔2637公尺。第三高峰是位於與馬其頓交界處的沃拉斯(Voras)山,海拔2524公尺。此外,比較重要的山脈還有西部的埃特納(Aétna)火山,是希臘神話中巨神泰坦被拘禁的地方;東部有塔莫勒斯(Tmolus)山和派克托尼斯(Pactolus);中部則有基塞隆(Cith-aeron)、科羅諾斯(Kolónos)和岱爾菲(Délphi)等山。同時,希臘因位於地質活躍地區,火山多,1953年曾發生近代最大的一次地震,損失嚴重。 境內平原較少,多被山地所切割,主要分布在河谷和沿海地帶。較大的沖積平原有中部的色薩利平原,位於班都斯山脈東側,奧林帕斯山以西;北部有馬其頓平原,東北方有西色雷斯平原。伯羅奔尼撒的東南部有斯巴達大平原,位於泰日托斯和帕爾農山脈之間,沿著埃夫羅塔斯河谷延伸,是希臘半島上較大的平原。位於雅典東南方的馬拉松平原是較為典型的沿海平原,面積不大,但是知名度很高,是古代著名的馬拉松戰役的主戰場,也是世界馬拉松比賽的發源地。 河流大多狹窄、曲折和流速急促,少有流量大、流率平緩的長河,很多河流呈季節性乾涸,不具備航行和灌溉的條件。較大的河流多集中在希臘北部,一些較大的河流大多數發源於北部鄰國。希臘第一大河是阿利阿克蒙(Aliákmon)河,全長297公里,流經色薩利平原進入薩羅尼克(Saro-nic)海灣;第二大河為阿謝洛奧斯(Achelous)河,全長220公里;第三大河叫做皮尼奧斯(Pinios)河,約長205公里;第四大河是名氣很大的埃夫羅斯(Evros)河,是土希邊境界河,在希臘的長度是204公里;第五大河為奈斯托斯(Néstos)河,源自保加利亞境內的里拉山脈科拉羅夫峰,流經希臘境內130公里後,從薩索斯島東北方的陸地注入海中;第六大河斯特魯馬(Struma)河源於保加利亞,流經希臘境內118公里。還有一條阿克修斯河,是馬其頓瓦爾達爾河的下游。還有一條科林斯運河,可溝通愛琴海和愛奧尼亞海。 國內只有21個湖泊,其中14個是人工湖,並且面積都不大,所有湖泊的面積加起來只有598.9平方公里。特里霍尼斯(Trichonis)是最大的湖泊,位於希臘半島西南部的中希臘大區,面積為95.84平方公里;第二大湖叫做沃爾維(Volvi),位於哈爾基季基半島,面積70.35平方公里。第三大湖叫做韋戈里蒂斯(Vegoritis),位於弗洛里約省境內,面積只有54.31平方公里。 沿海多彎曲,尤以東南海岸最為彎曲,有無數港灣,良港很多,國內知名的港口有薩羅尼克和比雷埃夫斯等,利於航行。西南沿海彎度較小,多淺灘,因此不適於航行。 希臘是地中海上的「千島之國」,其國土面積的15%都是島嶼,有2000多個島嶼遍布在它的領海內。在希臘大陸以西的愛奧尼亞海中重要的島嶼有科孚、萊夫卡斯(Levkas)、凱法利尼亞(Ke-fallinia)、扎金索斯,以及其他較小的島嶼。在希臘大陸以東的愛琴海中,有西部的埃維亞和北斯波拉澤斯群島(Northern Sporades Group),北部的薩莫色雷斯(Sam-othrace)島、利姆諾斯島和萊斯沃斯島,東南部的希俄斯島和佐澤卡尼索斯群島,以及南部的基克拉澤斯群島和克里特島。其中由50個小島組成的佐澤卡尼索斯群島中,有14個是屬於希臘的。 自古以來,希臘人即有「航海民族」之譽,其原因在於它和海洋的親密接觸。這個國家三面環海,無論在內陸或是島嶼上,任何一地與海洋的距離都不會超過100公里。難以計數的灣峽、海灣和島嶼,形成許多小半島和海角,並有世界上前10名最長的海岸線。這些得天獨厚的航海條件,使古希臘人在遠古時期就有了航海事業。 希臘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地中海氣候,清澈無雲的碧藍天空和明媚的地中海沿岸風光,是希臘魅力之所在。這裡一年四季分明,在一般的情況下,4至6月的晚春,田野百花競放,為這個藍白底色的古文明國家增添繽紛色彩,是理想的旅遊季節,溫和適中的氣候,加上充足的陽光,此時遊客不多,非常舒適。7至8月的夏季雨量減少,氣候乾燥,平均氣溫為23℃∼41℃,但沿海地區和各個島嶼因有北風帶來的涼爽,特別是愛琴海上風和日麗,傳說希臘是太陽神阿波羅的故鄉,因此年均日照時間多達3000個小時,此時有數百萬遊客前來度假。9至10月的晚秋也是非常熱鬧的旅遊季節,但是海風開始狂暴,雨量也逐漸增多。每年的11月到翌年3月為冬季,平均氣溫為0℃∼13℃,但多數日子氣溫都在-4℃左右,在約阿尼納和塞薩洛尼基一帶,下雪和結冰經常可見,有時北大西洋的低氣壓移至希臘,帶來了豐沛的雨水和溫和的天氣,使原野一片新綠,從巴爾幹東部吹向愛琴海的冷空氣也會到達馬其頓和色雷斯,北部的塞薩洛尼基和南部的雅典在一月份氣溫會相差4℃,颶風帶來的低氣壓使希臘西部和南部擁有溫暖、無霜凍的冬天。

世界最大商船國

希臘是個多山多島的國家,土地貧瘠,資源缺乏,工業化進度緩慢,經濟全靠航運,旅遊和僑匯等三大支柱。 在農業方面,希臘本來就是傳統性的農業國家,直到20世紀50年代還是典型的農業國,農民佔國家總人口的28%,土地總面積1/4是可耕地,加上溫濕的氣候適於農作物的生長,但是多山的地形和水源的缺乏,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儘管如此,由於工業化進程的緩慢,使農業在希臘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仍然相當重要。現在全國農地大約35%∼40%種植殼物,20%種植橄欖樹,11%種植棉花,8%種植蔬菜、水果,釀酒用的葡萄園佔3.5%,菸葉種植面積佔1.5%,農產品在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大約能夠滿足國內97%∼98%的消費需求。重要的農產品為水果、蔬菜、橄欖油、棉花、小麥和菸葉等。其中水果和蔬菜的種植面積為20%。橄欖油的產量居世界第三,橄欖樹成為希臘人生活中的主要一環;因為國內牛隻少,所以橄欖油就代替了大部分的白脫油。棉花在受到歐盟大量補貼後產量大增,由此和傳統的橄欖油、菸葉,並列為國內農業經濟作物的三大支柱。小麥的產量雖多,但人民的糧食仍然不夠自給,有賴國外的輸入。此外,希臘的農作物還盛產大麥、燕麥、稻米、馬鈴薯、蕃茄、柑橘、蘋果、西瓜、桃、梨和無花果等。 國內畜牧業產品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費要求,需自國外進口,以補不足。牧場總面積只有520萬公頃,規模較小,一般農家也以飼養雞、鴨和鵝等家禽為副業。家畜以牛、羊、豬為大宗,養蜂業也盛。肉類產品年產40多萬噸,牛奶約200萬噸,不能滿足國內需求,故需部分從外國進口。由於牧草資源日益減少,肉牛飼養量目前只有60多萬頭,豬則有90多萬頭,綿羊有900萬多隻,山羊也有562萬多隻,蜜蜂130萬多箱。由於畜牧產品的不足,所以希臘人很少食用動物油脂,而用橄欖油替代。但是希臘出產一種風味絕佳的乳製品叫做羊乳酪,盛名遠播,致使世界各地均習漫呇a將羊乳酪稱作「希臘式乳酪」。 境內多崎嶇不平的山地,加上地中海式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非常有利於樹木的生長。國內林地面積佔全國土地總面22%,但是由於連年的森林大火,使森林面積大為縮小,林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愈來愈低,目前年木材出口總額4420萬歐元,進口總額卻高達43894萬歐元,幾乎是出口的10倍。 希臘境內的樹林主要有松類(松樹及冷杉)和落葉類(橡樹、山毛櫸和楓樹)等兩種,面積約330萬公頃。面積較大的森林區分布在希臘的北部,如色雷斯、馬其頓和伊比魯斯的山區等,還有愛琴海北部和東部的島嶼,以及愛奧尼亞群島。其中65%森林區為國家所有。全國共有200多種樹種,類量最多的是山毛櫸,其次為栗子樹、橄欖樹和橘子樹。鄰近河流和濕地則生長著大片的白楊、柳樹和松樹。這裡花卉種類之豐富,僅次於歐洲的伊比利半島;哺乳類動物和鳥類的瀕危品種之多,在歐洲也是名列前茅。 這裡野生植物共有6000多種,已確定名稱的有5500種,其中銀蓮花、劍蘭、鳶尾、鬱金香、百合、水仙花、番紅花和芫荽等,都是非常常見的花,還有許多不知名的野花。 森林多,動物也多,境內棲息著900多種動物,歐洲種、亞洲種和非洲種都有,並且有許多是希臘所獨有的品種。希臘有歐洲國家中最為豐富的淡水魚類,共有107個品種,其中有37種是希臘所獨有。爬行類動物有59種,為歐洲之冠。另有18種兩棲動物,其中大約有60%生活在沼澤中。鳥類有407種:哺乳類動物有116種,其中59種屬於瀕危動物。 目前,希臘已成為許多瀕危動物的庇護所,為了保護許多罕見的野生動物,政府已制定特別保護計劃,為國內罕見的地中海海龜、僧海豹和棕熊,提供了自然而安全的棲息之地;也為北部林區的野貓、貂鼠、、狼和山貓等,以及南部森林的豺、野山羊和刺𦬨等,設立了保護區。目前希臘已建有7個保護區:其中有11個國家公園,佔地6.5萬公頃,最有名的是位於奧林帕斯山的國家公園;有19處森林保護區,佔地共3.3萬公頃;以及11個濕地、51個自然保護區、113個重要的鳥類保護區和300個生物群落區等。 在漁業方面,希臘三面環海,島嶼眾多,海岸線漫長,因此傳統漁業歷史悠久,海上捕魚向來是海島居民的主要謀生手段。但是希臘並非漁業大國,漁產量僅能滿足國內的需求。國內共有20匹馬力以上的機動漁船7700艘左右,年漁獲約9萬噸。近來由於地中海污染程度日益嚴重,近海漁船的過度捕撈,致使海洋生物日益減少,捕魚成本不斷上漲,加上從事漁業人口的減少,這些因素都直接地影響了海上漁業的發展。此外,在海洋漁業總產量中,本來以近海漁獲量居多,但由於過度捕撈及海水污染,近來希臘的漁業已轉向遠洋捕撈及海上養殖。在海魚養殖方面,希疆b歐洲居於領先地位,現在正不斷以年增長率10%的速度上升,年產量已到達8.2萬噸左右,佔歐洲海魚養殖總產量的50%。現在主要養殖的海魚魚種計有海鯉魚、海鱸魚和甲貝類及蝦蟹類動物,淡水養殖魚種方面則為鯉魚、鮭魚和鰻鱺等。在愛琴海的北部,以及在科林斯灣海峽西口的邁索隆基翁潟湖上,分布著十幾個養殖場,形成了歐洲最大的海魚「海神」養殖集團。 這個國家礦產不豐,尤其是缺乏煤產,國內主要的礦產計有金、銀、鋅、鎳、鉻、鈾、鎂、鋁、銻、鉛、銅、錳、鐵、石棉、褐煤、硫磺、石油、天然氣和珍珠岩(Perlite)等。目前希臘是世界上最大的珍珠岩、皂土、火山灰和浮石的供應國之一。鋁礬土儲量約5億噸,北部茲拉馬附近發現有大量鈾礦,色雷斯地區有黃金開採業,褐煤儲量有70億噸,愛琴海北部和愛奧尼亞海域有較為豐富的石油資源,但因開採能力不足,遠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 在工業方面,希臘不是高度工業化國家,工業生產主要集中在傳統工業方面,如採礦、冶金、食品加工以及紡織等,另有皮革、化學品、非鐵礦產品、飲料、菸酒、纖維、衣料、鞋類、木材、家具、造船、橄欖搾油、磨粉、發電、肥料、成衣、汽車及其零配件、輕型機械、五金、小型鋼鐵、玻璃、製藥、造紙和印刷等。在工業活動中,中小企業在希臘工業體系中佔絕大多數,全國約有5萬多家工廠,合計雇用工人100多萬,其中有99.55%工業雇用了全國74%的勞動力,每家企業員工不足50人。90%工廠作業員都在10人以下,有65%工廠設在雅典及其郊區。員工在250人以上的大企業不足0.5%。 國內有50家大型國有企業,職工人數共達13萬人,佔總就業人數的3.5%。其中有10家大規模的壟斷性企業,如希臘郵政局、希臘電信公司、國家電力公司、國家石油公司、阿斯普洛匹荷斯煉油廠(Aspropyrghos Refineries)、奧林匹克航空公司、鐵路局和城市交通公司等。 希臘的經濟對外依賴程度很高,從對外貿易來看,工業主要原料和工業產品都要依靠進口,主要進口品有食品、石油、天然氣、其他原材料、機械、塑膠、紡織品、電子通信設備、成衣、化學品、交通工具、五金製品、運動器材、露營工具、打獵用品、燈泡、廚具、手提箱、皮包、自行車、家庭用品、玻璃器皿和軍火等,全年輸入總值約為340億歐元。主要出口品有輕工業產品、農產品、石油產品、水泥、皮草、鋁產品、藥品和舊船等,平均全年輸出總值約為112億歐元,出口額僅佔進口額的1/3,鉅額貿易赤字主要由旅遊業、海運業和僑匯來抵消,主要的貿易對隄O歐盟。 自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內約有1/4的勞動力外流,大部分就近進入德國和瑞士,遠的出洋到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去,他們將在海外辛辛苦苦賺來的血汗錢匯回祖國接濟家人,就成為希臘經濟的第二大支柱。 2007年希臘國民平均所得為每人每年2.43萬歐元,國家經濟之維持,有賴其屬於歐盟受惠國之地位,但在社會福利方面,卻不落人後,與已開發中的富裕國家看齊。 貨幣單位本來叫做德拉克馬(Drachma),自2002年1月起,與15個歐盟會員國中的12個國家,包括德國、法國、荷蘭、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盧森堡、義大利、比利時和芬蘭等改用歐元(EURO,c)為新的貨幣單位,是今日世界上最強勢貨幣之一。紙幣的面額有5、10、20、50、100、200及500歐元等7種。硬幣以分(cent)為單位,有1、2、5、10、20和50等分,以及1和2歐元等8種。在匯率方面每一歐元約可兌換1.6012美元。所以歐元紙幣都使用統一的畫面,未突顯任何國家的特殊之處,畫面圖案設計者是奧地利藝術家羅伯卡利納(Robert Kalina),其設計楨嬪‘H歐洲文明史上7個特具代表性的建築風格為時代脈絡,起於希臘而終於摩登現代,所以紙幣上第一個明顯特色,是左下方印有現代通行歐陸的拉丁文EURO,以及古代通行歐陸的希臘文EYPO。為了強化歐盟力量與世界接軌,紙幣正面係採用窗戶或大門圖案,也就是一種通道(Gateway)的概念,象徵開放、充分合作和在經濟體上無國界的歐盟精神;旁邊12個星星圍成的圈,則顯示歐元國家聯結的力量。紙幣反面圖案主題是橋,顯示歐盟國家共同通往世界其他國家的途徑。其他還有許多細節,如紙幣正面左上方必有歐盟旗幟及BCE、ECB、EZB、EKT和EKP等歐洲中央誚璁b各歐盟國家官方語言的縮寫;右邊有上下直走的邊條,刻印著面額及歐元代表圖騰。 8種歐元硬幣的一面圖案稱為Countryspecific side,由各歐元國自行設計,所以圖案不一;另一面稱為Common side,使用統一的圖案,1分、2分及5分的圖案是歐盟旗幟上的條紋及地球,顯示歐盟在世界上的地位;10分、20分及50分上的圖案,是12個歐盟國家的位置;1歐元及2歐元上的圖案,則以歐洲無國界為主題;所有圖案的浮雕,有的中間凸出,視障者也可以輕易由觸摸判別它的面值。 希臘是唯一不與其他成員國接壤的歐盟國家,地處巴爾幹半島南端,地形複雜,在先天條件上,應屬交通落後地區。但是這個文明古國旅遊點多不勝許,海島又多,故全力發展航空事業,以保持對外的經濟競爭力。現在國內擁有39個國際機場,是歐洲擁有國際機場最多的國家,並且有2/3機場設在海島上。全年載客量約為1700萬人次,載貨量24萬噸。雅典的海倫尼康國際機場是國家的主要空中門戶,有52家國際航空公司的定期航班飛往希臘,還有60家國際航空公司有不定期飛航希臘的航線,主要的航空公司有奧林匹克航空、法亞航、英亞航、荷亞航、瑞士航空、斑籅滲隤禳B約旦航空、泰航、新航、德國漢莎航空和泛美航空等,分別經營雅典至貝魯特、伊斯坦堡、羅馬、東京、新加坡、香港、曼谷、法蘭克福、巴黎、倫敦、紐約、雪梨和開羅等地的航線。其中的新加坡航空每週二、四、日由台北飛新加坡至雅典;法亞航每天一班由台北、經香港、巴黎至雅典;荷亞航每天一班由台北、經阿姆斯特丹至雅典;德國漢莎航空每天一班由台北、經曼谷、法蘭克福到雅典,每天另有一班由台北經香港、法蘭克福到雅典;英亞航每天一班由台北經香港到雅典,另每週二、五、日有一班自台北經倫敦至雅典。 這個國家共有7家私人航空公司,主要經營國內的空中客貨運輸業務。希臘奧林匹克航空公司,是國內最大的一家航空公司,也是國營企業,它壟斷了國外航線,擁有60多架民航機,安全成績良好,為旅客信賴的航空企業之一。 在海運方面,希臘島嶼眾多,不管對內對外,水上運輪都非常重要。現在航海業、僑匯和觀光業,已構成希臘經濟的三大支柱。國內共有大小港口444個,其中123個是客、貨運的商業港、比雷埃夫斯、塞薩洛尼基、帕特拉、伊拉克利翁和沃洛斯等是國內的大港口,許多工業也多環繞在這些海港而立,大部分海港都具備高效率的裝卸設備。全國擁有排水量100噸以上商船2000多艘,總噸位達3440萬多噸,每年運送5000多萬乘客,1.2億噸物資,為世界上最大的商船國,平均國內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以航運業為生。主要的對外海運方面,埃及的亞歷山大和比雷埃夫斯之間,每10∼15天就有班輪連接;在以色列的海法、塞浦路斯的利馬索爾(Limassol)和比雷埃夫斯之間,每週也有定斯班輪往返;在沃洛斯和塞浦路斯、敘利亞之間,每5天就有班輪往返一次;在比雷埃夫斯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堡之 間,也有定期輪船連絡;在夏天的時候,比雷埃夫斯和烏克蘭的敖德薩(Odessa)之間,每半個月就有一次班輪來往。和其他各國的大港口間,有不定期輪船連絡。 由於希臘島嶼眾多,因此海上交通是非常重要。比雷埃夫斯是希臘大陸通往愛琴海島嶼的主要海港,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帕特雷市則是連接愛奧尼亞海各島嶼的樞紐海港,遊客可以乘坐班輪或快船前往各島嶼賞景,快船的速度和票價都比班輪高出一倍以上,飛海豚(Flying Dolphin)是主要的快船公司,有許多班快船往返於各主要島嶼之間。 境內沒有可供航行的河川,但是有一條6公里長的科林斯運河,連接了科林斯灣和薩羅尼克灣,因而縮短了亞得里亞海至比雷埃夫斯之間的距離。這條運河可以通行寬18公尺,吃水深近7公尺的船隻,對國內的水上運輸非常重要。國內除了比雷埃夫斯主要渡輪大網路外,還有許多漁船小網路,可以到達國內比較小的偏僻荒島。希臘的國內海上交通,無論是大型的運車渡輪、小型的客輪,或是漁夫使用的小帆船、水翼船以及遊艇,無一不備,非常方便。此外,遊客還可以包租遊艇穿梭跳躍於希臘各島,國內共有1000多艘出租遊艇,都登記有案,並經過商船部的檢查。 在陸上交通方面,以公路為主,鐵路為輔。鐵路全長2575公里,由東部貫通南北,35%已經電氣化,並使用1435糎的寬軌,行車速率可達到時速200公里。其中質量最高的是連接雅典至比雷埃夫斯的26公里路段,行車快捷而安全舒適。主要幹線是自雅典向北通往北部交通中心的塞薩洛尼基,其分支線自塞薩洛尼基呈輻射狀向北通往巴爾幹鄰國邊界,其中由雅典經塞薩洛尼基至馬斯頓共和國邊界全長570公里,承載了全國鐵路一半以上的運輸量。一般說來,希臘北部鐵路比較密集,但設備老化,運輸效果不彰,營運成本昂貴;南部路線不大普及,但是服務設備較佳。托B量1500萬人次,貨運量約3500萬噸。 公路是希臘主要的陸上交通網,國內公路全長約3.9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和國家級公路長9250公里,省級公路長29750公里,不僅在全國各地,並且在各個大島上,也都鋪設了比較完善的公路網。國內陸上主要有兩條高速公路,其中的東西橫貫高速公路是仿照古羅馬的大道,將西海岸的伊古邁尼察(Igoumenitsa)與東色雷斯的亞歷山德魯波利斯連成一線,然後延伸到土耳其邊境,全長680公里,途經北部大小19個城市,5個港口和數個工業區,將原本要11個小時的車程縮短至6個小時。南北縱貫高速公路北起希臘和保加利亞的邊境,南至帕特雷,全長750公里,對於乾a的經濟發展非常重要。 境內有個四通八達的長途巴士網,叫做「KTEL」,這是民營的聯合交通企業,票價便宜,可以通往國內的各個角落。另外一線長途巴士叫做「OSE」,是國營的鐵路機構所開闢的特別服務,但其服務範圍有限,只經營與鐵路大站有關的重要路線,因此不夠普及。 國內有542萬機動車輛,其中有轎車344萬輛,公共巴士2.8萬輛,卡車109萬輛,摩托車86.2萬輛。年公共巴士載客量約11.547億人,光首都雅典一地,就有211萬機動車輛。

觀光事業非常發達

希臘的觀光事業非常發達,2007年約有1900萬遊客入境觀光,包括12萬人是來自台灣的觀光客。每年的觀光外匯收入已高達106億歐元,使觀光收入已成為希臘政府最重要的國家收入之一,並成為世界第10大旅遊國。 這個國家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它吸引外國旅遊的三大要素是陽光、海水和石頭。所謂陽光,是指希臘位處南歐,陽光非常充足,氣候又乾爽宜人,因此是處於陰冷多雨雪中北歐地區人們所嚮往的休閒度假勝地。海水是指蔚藍可愛的愛琴海,以及難以計數的海灣、天然海水浴場和可愛的海島。石頭是指境內著名的文化古蹟,如衛城、古劇場和科林斯石柱等,是歐洲人文化之根。而入境遊客可以憑藉自己的喜好,參加希臘的海上旅遊、山地旅遊、生態旅遊和文化旅遊等不同的旅遊項目。 希臘古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前往希臘旅遊,走訪名勝古蹟是必有的節目,現存的希臘古蹟,都是神廟建築和遺址,這些建築多有柱廊以避驟雨及烈日,陶立克(Doric)柱式、愛奧尼克(Io-nic)柱式及科林斯柱式是建築的三種基本柱式。溫和的氣候,蔚藍的天空,以及熱情無比的希臘人,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在所有外來觀光客中,有一部分是各國體壇人士,他們多懷著朝聖的心情,前來拜訪這個奧林匹克運動的發源地。 就入境手續來說,希臘是歐洲最自由化的國家之一。台灣人民前往希臘作為期31天以內的觀光旅行,可以申請包括希臘、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德國、奧地利、挪威、丹麥、瑞典、芬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文尼亞、馬爾他和冰島等24國在內的申根簽證,可以委託有信用的國際旅行社代辦,也可以親自前往西班牙駐華商務辦事處辦理前往希臘旅遊的簽證,所需文件為效期半年的護照正本及影印本各一份、身分證影印本一份、最近半年內正面白底半身脫帽彩色照片一張、本人簽名的申請表格一份。申請前往希臘的申根簽證需要3個工作天,每週一至週四的上午9∼11時半送件,每週一至週五的上午9∼11時半領件,辦理簽證費用為2720元台幣。西班牙商務辦事處地址為台北市民生東路3段49號10樓B1室,電話為(02)2518-4901∼3,傳真為(02)2518-4904。如果要想在希臘境內停留3個月以上,必須在入境一個月內,向希臘警方登記,或在飛抵雅典國際機場時提出申請,再行辦理入境手續。如果行程中有其他申根國家,則須向停留最久國的台灣代表處辦理申根簽證,或向第一個入境國的台灣代表處辦理申根簽證。申根成員國家,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以色列等國的人民,則可免簽證進入希臘。 遊客在希臘入境時,原則上不須預防接種證明,但是如果沿途有經過傳染病疫區,就必須有該項預防接種證明。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公民,無需免疫接種,也能進入希臘。入境向海關口頭申報所攜帶的物品即可,因此報關手續非常簡便。根據希臘海關的規定,免稅攜入的物品除了個人用品外,還可以攜帶10公斤以下的食物及飲料,200支香煙、或50支雪茄、或200公克煙絲,1.5公升蒸餾過的烈酒或2公升葡萄酒,尚可攜入照相機、收錄音機、手機、手提電腦、輕便樂器和運動器材,以及腳踏車等各一件。此外,攜帶入境的新物品應係個人自用品或作為禮物的非賣品,且價值應在100歐元以下,也可以免稅。另外,除非地主國的希臘公民擔保,否則,麻醉劑、特殊藥物、爆炸物和武器等禁止攜入;最有趣的是,如果自認是喜歡玩風浪板的人士,也會被拒絕入境。至於動、植物,獵槍,賞玩擺設和古董等出入境的特別規定,可以上網查詢。這個國家對於文物走私會嚴懲不貸,對毒品走私稽查非常嚴格,一旦查出,立即逮捕法辦。 雅典國際機場海關入關時有3種通道可供遊客選擇:來自非申根國家但無申報物品的遊客走綠色通道,來自非申根國家但有申報物品的遊客走紅色通道,來自申根國家的遊客走藍色通道。但不論是走藍色或綠色通道的遊客,海關都有權進行抽查。 這個國家入境時所帶的外幣和旅行支票並不受限制,不過如果金額超過1000歐元的就必須申報,離境時攜出的金額不應多於攜入的金額。希臘的所有銀行和大多數觀光大飯店都可以兌換外幣,並且照官方規定的匯率兌換,再加上一點服務費。雖然攜帶旅行支票比較安全,但帶少量的歐元現鈔作零用金也是必要的。 在希臘本土或是愛琴海各觀光島上,國際信用卡的使用非常普遍,一般的觀光飯店、大餐廳和商店都會接受刷卡,但是便宜的民宿、偏僻的小餐廳及小吃店就沒有辦法使用國際信用卡。此外,用信用卡購物殺價的機會大會減低。在希臘最受歡迎的國際信用卡為威莎和萬事達,大來卡也很吃香,美國運通則較少使用。在希臘的大城裡,用國際信用卡可以很方便地從自動取款機上取出歐元備用。 在出境時,最好在飛機起飛前72小時向航空公司確認座位,並在離境前1小時到達國際機場辦好出境手續。此外,這裡的國際機場是不收機場稅的。 全國約有8300家旅館,供應60多萬張床位,其中包括有2600多家觀光飯店,另有351個露營場所,可以提供3.1萬個帳篷和1000多個營地。這裡的旅館因冬季嚴寒,夏季也不熱,故多無冷氣設備,只有暖氣設備。很多當地的旅館,尤其是愛琴海各島的旅館多無行李員服務,因此只能攜帶輕便的隨身行李,大型行李應該寄存在雅典的最長宿處旅館裡。一般說來,希臘的旅館比不上東南亞及歐美大飯店的豪華,服務設備也不盡如人意。一般的希臘旅館客房的浴室內多沒有地面出水口,因此住客在沐浴時需將浴簾拉上,以免水流到浴盆外排不出去而流進臥室內,污損了地毯要賠償150歐元。但是這裡的旅館租金並不太貴,一般從業人員的服務精神,更為觀光客們所津津樂道。 這裡的旅館,都由國營的觀光協會分為AA、A、B、C、D和E等6個等級。其中AA級相當於一般的五星級及五星級以上的豪華觀光大飯店,房間日租金約為200歐元,有套房設備。A級相當於四星級大飯店,房租約100歐元,也有套房。B級相當於三星級大飯店,沒有套房,日租約60歐元。C級相當於二星級,沒有套房,只有標準房,日租金約50歐元。D級相當於賓館,房間內沒有電視,但都有私人衛浴設備,日租金約40歐元。E級相當於普通旅館,設備簡單,有的房間是4∼6人房,只有公共衛生間,日租金只要15歐元。 希臘最普遍的住宿地方,是廉價旅館和出租公寓,不但價格合理,房間也很潔淨。另外一種更廉價的民宿,由一些旅遊景點附近的民居,將多餘的房間分租給遊客,在這種民宿的門口或屋頂上,都豎有「Room To Let」或「Rooms」的招牌。這種民宿是經過當地政府有關單位批准註冊的,由觀光治安單位管制租金。房間一般都不大,但有臥具、衛浴設備、電視和電話,並且非常乾淨,由於是和房東一家人住在同一屋簷下,甚至和房東家人一起用餐,不但價廉物美,而且非常方便。 在一些旅遊點甚至可以入住帳篷營地,它大多位於美麗的風景區內,有單人、雙人和多人式帳篷,都有電燈和廚具,營地裡有公共衛浴和電話設備、電源、水源不缺,並有專門服務人員打掃衛生處理雜務,非常方便。此外,希臘也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對學生旅遊有特別的優待,境內有許多專門供學生入住的旅舍,價格非常便宜,是國際青年學生自助旅遊的理想住所。 希臘的餐飲簡單而富有營養,大量使用橄欖油和蔬菜,會降低心腦疾病的風險,故被大多數人認係「健康飲食」。一般說來,希臘的餐飲文化深受強鄰土耳其的薰染,因此在這裡很難吃到一頓道地的中國菜,大多是以羊肉為主食的西餐。拜愛琴海之賜,雅典及各島各地均可嚐到新鮮的魚、蝦,不論是不加任何佐料直接火烤的海鮮,或者只是水煮,都非常新鮮美味。整個希臘,除了雅典可以找到加入希臘口味的中餐廳外,其他地區只有純粹希臘餐,而且安排的餐飲也相差不大。此外,大多數餐廳和小餐館都會加上15%的服務費,因此,給不給額外的小費,全由自己貝w。 在希臘境內,外出用餐是流行的社交盛事,並且費用不算昂貴。希臘飲食文化的堡壘小酒館(tavérna)到處可見,都有相似的風格及布置,菜單也大同小異,餐費也極合理。高級餐廳比較豪華優雅,價格要高一點,但也貴不到那裡去。烤肉餐廳特色是烤羊肉、豬肉或雞肉。海鮮餐廳長於烹調魚類;酒館主要是供應飲酒的場所,不過也提供各式各樣的希臘點心;豬肉攤則出售豬肉沙拉。 當地飲食習慣午餐是主餐,午餐時間為1:30∼2:30之間,餐後午休半小時。晚餐可能是全餐,也可能只吃組合開胃菜(Mezéthes),通常在晚上9時以後享用。早餐比較簡單,大都只有麵包、奶油、果醬和咖啡。希臘的開胃菜通常有油炸葫蘆、奶油茄子、澆上美乃滋的冷馬鈴薯沙拉、奶油魚卵餡餅和蒜味奶油黃瓜酸乳酪。當地最普遍的蔬菜有朝鮮薊、豌豆、秋葵、葡萄卷、其莢、蠶豆、大扁豆、清蒸野菜、萵苣、甜菜、包心蕃茄、胡椒,以及橄欖、羊奶乳酪、洋蔥、黃瓜及番茄的沙拉等。各式肉類有羊、碎牛肉餡、豬排、牛排、肉丸、烤羊肚串、雞肉、香腸、腦、羊排、燒肝、炸或烤豬羊肉塊等。在海鮮方面,最常見的有鱈魚、鯊魚排、魷魚、章魚、比目魚、旗魚、鱒魚、白魚、炸小魚、紅鯛、烏賊、小蝦和龍蝦等。餐桌上最常見的菜餚則有燉牛肚、辣味燉兔肉、烤肉捲、米粒肉丸、白汁羊肉茄子煲、通心麵煲、莢豆湯和檸檬蛋雞肉濃湯。在甜點方面,只能在食舖及乳酪品專賣店裡才有,在小餐館裡,有時會有蜂蜜芝麻核桃餅,通常甜點有蜂蜜核桃酥、甜雞蛋糕、牛奶派、蜂蜜麥粉碎核桃、土耳其芭樂、葡萄布丁和米布丁等。一般的點心則有烤玉米、烤栗子、芝麻鹹脆捲餅、烤餡餅、乳酪派和烤三明治等。希臘人喜歡吃甜點,招待客人時會請客人品嚐自己將葡萄、金橘、櫻桃等水果泡在蜜糖裡製成的蜜餞,甜得令人會受不了。同時,希臘人還喜歡吃冰涼的食品,大多數的希臘餐廳都不供應熱湯。 希臘人最喜歡的飲料是傳統的OUZO希臘酒,酒精含量43%,無色透明,飲用時一般加冰塊或水,變成白濁色時才喝,有濃厚的葷香味。葡萄酒也是希臘人所嗜好,希臘是世界上最早釀製葡萄酒的國家,各地都有自己的品牌,馬其頓地區以紅葡萄酒出名,雅典地區以白葡萄酒見著,在克里特島則以玫瑰酒當紅。希臘人所飲的咖啡也有特色,他們所飲的咖啡從來都不過濾,因此杯底總有一層厚厚的咖啡渣,他們飲用咖啡從不加奶,但可加糖。希臘人也喜歡喝加冰、加水、帶泡沫的美式涼咖啡(Frappe)。 夜生活多僅限於雅典和塞薩洛尼基等大城市,大致可分為酒吧、現場演奏希臘音樂的小酒館、迪斯可舞廳和現場演奏爵士音樂及搖滾樂的夜總會等四種。但對多數的希臘人來說,小酒館是最受歡迎的場所。 在購物方面,希臘的物價不算很高,在各個旅遊點出售的旅遊紀念品也都大同小異,但是在價格上卻有很大的落差。一般說來,在觀光島嶼上的物價要比陸地上的貴,大城市裡的物價要比小市鎮貴,觀光飯店免稅品物價要比一般商店貴,大商店的東西要比小商店貴,舶來品要比土產品貴,在一般的觀光地區購物需要殺價成交,一般商店也可討價還價,但是在大商店裡按碼定價,不可殺價。希臘和歐洲許多國家一樣,每年都有兩次大減價季節,一次在每年夏季的七、八月份,冬季在聖誕節前後。 希臘的旅遊特產品以手工藝品為主,也有許多富有特殊情調的紀念品值得採購,諸如穿著當地服飾的洋娃娃、純羊毛地毯、手織地毯、東羅馬帝國式樣的手飾、手工藝品、刺繡、陶器、皮革製品、寶石、女鞋、時裝,還有古董區和舊貨市場也值得一看。尤其是在雅典購買照相機和香煙,是全歐洲最便宜的。此外,希臘各地都可以看到賣水果的攤販,供應價廉物美的地中海型水果,主要有葡萄、無花果、蜜棗、西瓜、哈密瓜和水蜜桃等,價格只及台灣的1/3。 但是最值得購買的旅遊紀念品,卻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塑像,這種小型塑像有希臘的主要神靈如宙斯、波塞冬、赫耳墨斯、維納斯、赫拉、公平女神、勝利女神、羊神和酒神等。除了神話人物雕像外,「擲鐵餅者」、「維納斯誕生」和「角鬥士」等仿製品也很漂亮。戒指、耳環、項鏈和胸針等也很有特色。一種用藍色玻璃燒製、中間有隻眼睛圖案的玻璃飾品叫做「美杜莎的眼睛」,是一種非常簡單的飾物,可以掛在頸上,也可以掛在胸前。美杜莎是海神波塞冬所愛的美少女,因與雅典娜比美,乃被神變為最醜的女妖,她的頭髮是毒蛇,目光尤其可怕,任誰見到她的目光就會變成石頭。希臘英雄泰修斯向雅典娜借來盾鏡,向赫耳墨斯借來快刀,靠著遁鏡的反射接近美杜莎,最後用快刀殺死了妖怪。現在有些希臘人的家門口都裝飾著美杜莎的圖案用於避邪。 希臘的舊硬幣也有收藏的價值,在使用歐元之前的希臘硬幣德拉克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貨幣,數千年來從不曾更換過名稱。同時,希臘硬幣上的圖案,都是希臘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加上鑄造水準又高,從2000年使用歐元後,它就成了歷史古物,使得收藏變得更有意義。 這裡生產的文化衫,也是休閒穿著和贈送親友的好禮物。這裡橄欖製品和橄欖油物美價廉,其中的橄欖油被譽為液體黃金,因它含有人體所需大量不飽和的氨基酸,故對老年人及心臟病患者的健康有很大的助益,希臘產製的橄欖油以南方的卡拉馬塔(Kalamata)地區品質最佳。這裡的開心果質量也很好,尤以愛琴娜島上所產的最為有名。開心果以頭上開口的品質最好,邊上開口的次之,開口不多的品質較差。 如果在夏季旅遊希臘,可穿著短褲及較薄的衣服,外加一件毛衣或外套,因為夏夜的風有時可能微帶寒意。便鞋和涼鞋最適合夏季的希臘,並再帶一雙舒適的散步鞋;如果打算在山間或島上健行,可帶一雙輕便登山鞋,再準備一頂帽子或一條頭巾,以抵擋正午的烈日。此外,如果旅遊希臘時正值冬天,最好穿著北美或中歐的春裝。值得一提的是,一旦進入這個國家,遊客要注意衣著的社會意義和當地人對服飾的觀感。因為在某些地方或區域,遊客會碰到打扮的要求及成規,例如進入教堂時,男性必須穿著長褲,女性則是有袖的洋裝,否則則會被視為無禮而傲慢。如果到高級大飯店的餐廳中用餐,一定要儀容端莊,服裝整齊。 希臘的電話國碼為30,在機場、碼頭、車站、飯店、百貨公司、餐廳、咖啡廳、報亭及街邊都有公共電話,藍色的是撥本地的電話,橘色的是長途電話。在大飯店裡打電話費用較高,用IC卡打公共電話費用低廉,IC卡在路邊香煙報紙攤上就可以買到,非常方便。這裡手機的使用非常普遍,台灣的手機如果具備國際漫遊的功能,在希臘也可以使用。在希臘打當地電話,可直接撥對方的電話號碼;如撥國內長途電話,要先撥0,再撥城市代碼,最後撥對方電話號碼;如果撥回台灣,應撥國際長途00,再撥台灣代碼886,加城市區號,加對方電話號碼即可;如果從台灣打國際長途電話到希臘,應先撥國際長途00,再撥希臘代碼30,然後加上對方城市代碼和電話號碼即可。 這個國家主要的緊急電話號碼為報警100、火警199、急救166、查號台141、天氣預報149、雅典天氣預報148、海岸救護108和醫生急診103等。台灣遊客在希臘如果發生危難需要緊急救助時,可打「急電」給台北駐雅典經濟文化辦事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求援,地址:57, Marathondromon, 154-52 Psychico, Athens, Greece。電話:6776750,6775122,傳真6776 708。 希臘有許多郵局和郵政代辦所,郵筒是藍、白、黃色,像個大肚子的大壺。寄發信件和明信片非常方便,郵局、大飯店、報攤和票亭都有郵票和明信片出售,非常方便。大件或掛號信件要直接到郵局寄發,但是希臘郵局上班時間很短,下午、週末和節假日都不營業。 在時差方面,台北時間減7小時就是希臘時間。夏令期間(每年3月最後一個星期天起至9月最後一個星期六止)則減少6小時。 希臘在上班時間方面,銀行的營業時間通常是週一至週五是上午8時到下午1時,有些銀行在週五會提早30分鐘關門,但是有些銀行下午5時30分到7時30分也開放營業。在一些觀光區裡,有的銀行會多開放幾個小時,週末也營業,以便遊客兌換外幣。國內有很多國際性銀行和美國運通銀行都可以兌換外幣。還有一些特定銀行則從下午8∼10時開放,或是由上午8時一直到午夜都有營業。 政府機關的辦公時間為週一至週末的上午8時至下午1:30。公司行號的上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的上午8:30到下午1:30,然後從下午4∼7:30,郵局的上班時間是週一至週五的上午7:30∼下午7:30,不過,真正的營業時間卻大為縮水,如掛號及包裹等部門,平時可能在下午1:30就結束營業,還有一些地區性小郵局,午後不久就關門,因此想去郵局最好選擇上午。 商業及店舖的開門做生意時間比較複雜,要看類別和日子而定。一般說來,商店通常在上午8時開門,週二、四、五下午1:30打烊,下午5時又重新營業,一直到晚上8:30為止,週一、三、六是下午2:30打烊。 希臘的自來水不可生飲,尤其是海島上非常缺水,所以要特別注意飲水衛生,生菜和水果要徹底洗淨,吃下洗不乾淨的萵苣會生病,平時飲水要購礦泉水。此外,希臘的一般料理橄欖油都放得太多,因此進餐時最好不要喝太多水,以免壞了腸胃。 出國旅遊,一定要注意身體健康,除了要攜帶自己的常用藥品外,對感冒藥、止瀉藥、胃藥、防曬油、驅蟲液等也要準備,以備不時之需。在旅途中如有身體不適,可到醫院求診,在一般公立醫院可以得到最基本的免費治療。希臘醫院不設藥局,醫生開出處方後,要自行到醫院外的藥店購藥。投保有旅遊醫療險的遊客,要妥善保管好保險憑證,以便不時之需。此外,出門在外,安全第一,無論在旅館裡或外出時,都要注意錢財和證件的安全,貴重的東西可以鎖在旅館的保險箱裡,護照最好事先備好影印本,一旦丟失,要立即報警和向台北駐雅典經濟文化辦事處補辦新護照。希臘各市區車速較快,過馬路一定要走斑馬線,並遵守行人專用信號證。 這個國家的度量衡使用公制。電力為50周波交流電,使用220伏特電壓,一般使用圓形二孔式電源插頭,耗電量較大的用圓形三孔式插頭。台灣遊客前來希臘旅遊,最好攜帶變壓器,比較方便。 希臘是個流行小費的國家,餐廳的菜單上已包括了服務費,但是在習慣上卻需另給小費,要直接放在餐桌上,侍者收拾餐桌時會一併取走。計程車司機的小費沒有硬性規定,在付車資時多付一點即可。一般司機也不會找零錢給顧客,他們認為零頭當小費是天經地義的事。飯店行李伕每件行李的小費為0.5歐元,每日的床頭費約為0.5∼1歐元。 在希臘參觀文化古蹟時,不可大聲喧嘩,一定要維護場館的衛生並遵守其規定。在博物館裡,一般可以拍照,但不得使用閃光燈,專業的大型攝影機要繳納規定的費用後才能使用;少數博物館要買照相票才能攜入照相機。在博物館裡不可觸摸展品,也不可撿拾任何石頭等物,違者工作人員會客氣地提醒你,如果不聽制止,可能會被處以罰款或被起訴。 希臘有很多地區是可以裸泳的,但是喜歡裸泳的人選擇場所必需審慎考慮,因為只有極少數的海灘是合法的裸泳區。此外,較隱密的海灘,通常是被允許裸泳的,而這種地方不會被人干擾,也不會觸犯他人。 這個國家的節日繁多,並且大多數與東正教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它的節日可以分為世俗的和宗教的兩種,其中的宗教節日是以儒略曆(Julian Calendar)來計算的。 在世俗節日方面,是以新曆、也就是陽曆來計算,計有1月1日的新年元旦,也是聖瓦西里節(紀念聖徒聖瓦西里)。這天希臘人全家團圓,分吃新年糕點,糕點裡有的藏有硬幣,要是誰吃到硬幣,誰在今年就會有好運降臨。孩子們在這一天也會收到新年禮物。 1月8日的婦女當政日,在色雷斯地方的一些村莊裡,人們為了紀念聖徒多梅尼卡而設此紀念日。在這天,男女將互換角色,主婦們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在公共場所大事慶祝;男人們則留在家中主持家務,他們洗衣煮飯,給孩子餵奶,體驗婦女操持家務的辛勞。 1月31日∼2月22日狂歡節,是民間歡樂宴會和遊樂活動,有些地方的慶祝活動還包括戰車遊行和化妝舞會,人們成群結隊戴上怪面具,或以油彩塗抹臉部或身體,裝扮成神話中的主角,載歌載舞,上街道遊行。 3月25日的國慶節,又稱為獨立紀念日,慶祝1821年開始起義反抗土耳其人,爭取民族獨立的週年紀念,首都雅典會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所有城市民眾也集會遊行,教會人員也會參與其中,以示東正教在這個國家享有重要的地位。 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也是希臘傳統的花節,一般城市的居民會到鄉下野餐和採花,一些左翼政黨也會舉行活動慶祝勞動工人的節日。 5月21∼31日是跳火節,北方地區的一些村莊及塞薩洛尼基附近的村落,為了紀念君士坦丁及其母親聖海倫而舉行跳火節。參加跳火的人們白天要戒齋禱告,日落後在村中燃起篝火,火熄後,表演者在鋪平的火炭上赤足跳舞,奏樂。 6月末到7月初,以討海為生的希臘沿海居民,開始慶祝航海週。在最後一天,沃洛斯等地還模擬神話中尋找金羊毛的遠航船隊進行表演。 10月28日是民族抵抗紀念日,這天的慶祝活動有軍隊遊行和民間舞蹈。這個節目又稱為「不」節,是紀念梅塔克薩斯將軍在第二次世紀大戰期間,以簡短的「不」字,斷然拒絕了義大利墨索里尼要求佔領希臘的最後通牒。 在宗教節日方面,希臘是以儒略曆來計算。計有1月6日的主顯節(Epiphany),是基督現身、惡魔被驅逐到地下的節日。各教堂在這天都要舉行祝禱聖水儀式,即把一枚祈禱過的十字架投入水中,然後信徒們爭飲「聖水」。在河、湖或海邊,則將十字架投入波濤中,身強力壯的青年們紛紛跳下水中撈取,撈到十字架的被視為上帝的寵兒,受到人們的稱羨。 3月25日的聖母領報節,又稱為天使報喜節(Annunciation),是紀念聖母瑪利亞借聖靈受孕而生下耶穌的節日。 復活節(Easter Day)是希臘最大的宗教節日,又被稱為「節日中的節日」。一般定在每年春分第一個月圓日後的星期天,如果月圓日恰好是星期天,則推遲一個星期。復活節活動開始於耶穌受難的星期五,這天教會專門舉辦耶穌受難和下葬的儀式,然後在街道上遊行。在克里特島上還舉行有焚燒猶大肖像的活動,復活節星期六的夜晚至復活節星期天是節日的高潮。當午夜鐘聲響起時,教堂的蠟燭都會在這一刻熄滅,人們在寧靜的夜幕中體會耶穌穿過地下時的黑暗。接著一位牧師高高舉起一支點燃的蠟燭,和周圍的信徒們分享神聖的光明。隨後,教堂裡全部信徒依次點燃手中的蠟燭;立在院子裡的人群,接著在教堂周圍燃放煙火。凌晨,人們手持蠟火回家,用蠟燭頭上的黑煙在自家的大門上畫出「十」字,以祈求好運。午夜過後,家家戶戶親友團聚一起,品嚐美味佳餚。 4月23日是聖喬治節(Saint George),為東正教聖使聖喬治的紀念日,他是牧羊人的保護神。在這天,農村和一些海島上的居民會舉行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如剪羊毛比賽、賽馬和其他民間歌舞比賽等。 5∼6月是耶穌升天節(Ascen-sion Day),傳說耶穌於復活後的第40天升天。因此,希臘在復活節後的第40天,即儒略曆5月1日至6月4日之間,來慶祝這個節日。 在馬其頓地區,尤其是在塞薩羅尼基、茲拉馬、韋里亞等地,每年的5月21日都會舉行規模盛大的祭拜聖海倫及其子聖君士坦丁的儀式。根據古老的典籍神話,聖海倫是一位節婦、貞女,大約出生於基督誕生3、4個世紀之後,年輕時已是基督教徒,可是她的兒子君士坦丁卻對這種新異端不置可否。一天,聖海倫突然幻覺到,彷彿有一種來自天上的聲音,鼓勵她勇往直前,去尋找樂園,並且告訴她,在她家附近有一片長滿了鮮花的自然幻境,於是那一陣天音最後把她帶往那一塊聖地。第二天,聖海倫又去追求那美妙的自然幻境,她的兒子君士坦丁也一同前往,當時狙藅M新而且散溢著花香,花香引導著母子倆恍惚前行,漸漸地抵達一座石山,找到了芬芳花香的泉源,於是他們盡情無憂地徜徉在自然的美景裡;從此以後,君士坦丁深深地受到感動,決心追隨母親轉信基督,從而也成為一名基督徒。安斯特蘭尼茲是為紀念聖海倫母子倆而舉行的祭拜儀式,其異教色彩相當濃重,參加者大都是在希臘和保加利亞間進行少數民族交換時,由保加利亞重回本國的希臘人後代。在舉行祭典的前幾天,人們就開始在廣場上設置用來生火的木柱子,等到彌撒舉行過後,安斯特蘭尼茲家族的族長,便獻上小牛當作祭品,然後在場每個人都取些小牛的鮮血,塗在家裡的牆壁上,牛肉則大家一起享用。安斯特蘭尼茲將聖海倫和君士坦丁的聖像捧在手裡,邊祈禱,邊唱歌,廣場上到處洋溢著狂熱的宗教氣氛。到了傍晚,人們再次集中在廣場,這時精神處於恍惚狀態的安斯特蘭尼茲家族的人,便開始赤足在火堆上起舞,這就是著名的「火舞」。據說「火舞」是對自然的一種崇拜儀式,追溯其歷史,它是一種歡娛希臘酒神的大典;後來,因為基督文明的影響,而成為希臘正教的儀式,安斯特蘭尼茲這一家族在每年的5月21日,以赤足在火焰上的舞蹈,表現他們對生與死的認識;以精神力量征服自然的「火舞」丹﹛A來弘揚和昭示聖海倫及其兒子君士坦丁的偉大事蹟。 在希臘,凡是屬於安斯特蘭尼茲家族的,每年的5月21日這天所有的村落全部休假。火舞的前奏,是先在自己屋內默禱,為宗教性舞蹈的舉行感謝大自然,在這一天,他們把家族的大門敞開,並分派食物給貧窮的人,而參加火舞的人們,預先只能吃微量的食物。這個家族的人,家裡的氣氛都顯得非常肅穆,家家戶戶低矮的天花板下,擺著一盞孤寂的油燈,屋角則燃起一些燭火,還把一張容光煥發的聖海倫和君士坦丁的聖像擺在那裡。布置完畢,音樂悠然奏起,以樂聲告訴人們準備步向火焰,奏樂的僅有三個人,一個吹大笛,一個敲鑼,一個拉奏老式提琴。音樂吹咫@段後,人人都穿戴整齊地從各家各戶走出,以莊嚴的表情,趨向陳列炭火的廣場,火舞一般在廣場上舉行,貴賓有特設的坐椅,其他的觀眾則圍立在態態炭火的舞池邊。在火舞的進行過程中,舞者是一個一個單獨地在烈焰上隨著音樂的節奏且舞且蹈,他們不但不會受傷,反而會流露出喜悅歡樂的表情,參加火舞的人們在火焰將熄的時候,由在場的族長做一個手勢命令他們停止,樂聲就跟著霎時間消失,於是他們一個接著一個步出祭壇,立刻向自己的親人走去,舞者的親人便適時地為他獻上一杯美酒,火舞儀式至此便告圓滿地結束。 聖靈降臨節(Pentecost)在復活節後的第7個星期天,東正教堂都會舉行盛大的紀念儀式。 8月15日的聖母升天節(Assu-mption)是復活節後最重要的宗教節日,有些類似中國的中秋節,在外謀生的希臘人都會選擇這天回家團圓。在一些偏僻的山村裡,每個家庭的長女都會身穿傳統服裝,展示作為嫁妝的由金幣串成的飾物。 聖誕節(Christmas)的日期因為東正教會和西方教會的曆法不同,所以紀念的日期也不相同。東正教使用儒略曆,即舊曆,一般將12月25日作為聖誕節的開始。傳統上是布置一些小木船,在船的周圍裝飾鮮花和其他東西,船裡放上禮物;但是現在這些習俗和西歐天主教國家越來越相似。在這天既有宗教上的大慶典,也有一些音樂盛典,同時也是購物的節日。小孩們唱著聖誕頌歌,挨家挨戶去報佳音,也就是去要錢、糖果和禮物,但是它的盛況不如復活節。此外,希臘人聖誕節會在聖誕樹下吃飯,並且會留一個位子給需要幫助的人(使者)。 12月26日為送禮節(Boxing Day),希臘各界企業主在這天頒發禮物給自己的得力幹部。 在語言上,希臘這個國家是使用希臘語,在觀光景點附近有很多希臘人懂英語。我國人民前往希臘旅遊,如能簡單地學幾句常用希臘語的拚音,就會得到不少方便。 常用希臘語拚音 中文 希臘語英語發音 哈囉!嗨! Ya-sas 雅薩斯 您好 Ti-kanes 提卡尼斯 早安 Kale Mela 卡里美拉 午安 Kali Speri 卡萊斯派利 晚安 Kali Nikta 卡萊奈克塔 謝謝 Efharisto 埃夫哈里斯托 今日 Sfmera 斯夫密拉 明日 Avrio 阿夫里奧 昨日 Kthes 克塞斯 是 Nai 奈 不是 Ohi 奧希 請 Paragalo 帕拉加洛 再見 Andio 安迪奧 現在 Tora 托拉 這裡 Etho 埃托 那裡 Ekf 埃克夫 什麼? Dee 迪? 大 Megalo 米加洛 小 Mikro 邁克羅 多 Perisotero 伯里索泰羅 少 Ligotero 里戈泰羅 開放中 Anikdo 阿尼克杜 關閉 Glisda 葛利斯達 入口 Fsothos 福索托斯 出口 Eksothos 埃克索托斯 女士 Kyria 基立亞 先生 Ksenzohio 克森佐希奧 錢 Hrimada 赫里馬達 多少錢 Boso-Kanee 波索肯尼 太貴了 Akrivos 阿卡里沃斯 鑰匙 Klithf 克萊特夫 醫生 I-a-tros 艾-亞-土洛斯 醫院 Nosokomfo 諸索科姆福 救命 Vo-i-si-a 富-埃-塞-亞 水 Ne-ro 里洛 廣場 Platfa 普拉特法 旅館 Ksenzohio 克森佐希奧 餐館 Esdiatorio 伊斯迪亞多里歐 廁所 Doualeda 杜阿雷達 計程車 Da-Ksi 達克希 巴士 Leofolio 雷奧福里奧 車站 Stases 史達西斯 地鐵 Me-tro 米-托洛 飛機 Areoblano 阿雷歐不蘭諾 1 Ena 伊納 10 Theka 特卡 20 Fkosi 夫科塞 100 Ekato 艾卡托 週一 Theftera 特夫提拉 週六 Savato 薩瓦托 週日 Kiriakf 克勒卡夫

雅典城文明不朽

首都外港比雷埃夫斯

比雷埃夫斯(Piraiévs)市是首都的外港,也是希臘最大的港口,同時是地中海少數大港之一。它始建於公元前490年,是作為雅典的外港而修建,並且因作為守衛雅典的軍港而興盛起來。 早在公元前86年,城市曾遭羅馬人毀壞;公元493年當作修建要塞並開始供雅典艦隊使用。19世紀後城市得以復興並迅速發展,但是在1854∼1859年間又一度被英、法艦隊攻佔。1959年,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古羅馬人準備運走的公元前6至4世紀的青銅和大理石像。 這個港都的經緯度為東經23度38分、北緯37度57分,位於雅典市西南方10公里處的法利隆灣海濱。這個貿易進出口和轉口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炸毀後,現在已經重建且更勝往昔。 全市約有30多萬人口,目前是國內主要的工業區,當地設有大型的造船廠和鋼鐵廠,還陸續興建許多工廠,這些工廠多與工程、化工和造船有關,吸收了大量的外來勞工。 在交通方面,比雷埃夫斯是愛琴海旅程的起點和終點,在海上交通方面佔有非常重要地位,它和地中海及黑海各港口間都有定期船隻來往,是希臘各島間的海上交通中心。因為港口很大,所以碼頭也多,巨輪川流不息。國際輪渡碼頭就設在米阿烏利街(Akti Miaouli)附近,這一帶海邊街道上都是出售船票的小店舖,港口大廈設有海關和候船大廳,且設有餐廳、咖啡廳和寄物櫃。 陸上交通非常方便,從雅典國際機場搭乘19路直達車就可抵達比雷埃夫斯市區,每20分鐘發車一班,車程35分鐘可達。在雅典市區搭乘40路綠色公共巴士,也可以抵達比雷埃夫斯,也是每20分鐘發車一次,因沿途有公車站讓乘客上下,所以車程要45分鐘,但終點站不在港口旁,而是在康士坦丁諾大街。從雅典市區乘地鐵到比雷埃夫斯是最方便的辦法,只要10分車程,並且地鐵的出口緊鄰港口,非常方便。比雷埃夫斯的地鐵站很像巴黎郊外的電車站,有圓形採光式屋頂,非常寬闊,是希臘最漂亮的地鐵站。比雷埃夫斯同時是希臘鐵路幹線和巴爾幹縱貫鐵路的終點,火車站坐落在港區的西北部。在港區的東北部,則是開往伯羅奔尼撤半島的火車站,車次比較少。從雅典市區也有計程車前往比雷埃夫斯,車程約30分鐘。 這個港都不但交通方便,而且景色優美,有許多世界上知名的富商巨賈和大明星,都在托爾科利馬諾海濱一帶購置豪華別墅,以及私人的遊艇碼頭。當地最熱鬧的地方就是沿海大道,附近有市場,供應有鮮猛的海鮮。而民主(Dimokratias)大街與相交的南北縱貫大道的埃恩波利特克尼奧(Iroon Politehniou)大街一帶,則是比雷埃夫斯的中心區。 比雷埃夫斯也有一些景點值得人們參觀,在塞米斯托克利斯(Themistokleous)廣場附近,有一座規模較大的聖托利阿達大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空襲中曾遭到破壞,戰後得以重建。還有在沿海街道附近的海軍博物館,展出希臘海軍的歷史文物,在它的庭園裡,還陳列有舊式的海軍艦砲。 航海博物館是為了記錄希臘悠久的海運傳統而建,館內展出了從史前時代至今的海船模型、航海手冊、航海儀表和設備、關於航海歷史的檔案文獻及平版印刷畫。還附設有收藏希臘文和外文的航海出版物的圖書館。 比雷埃夫斯考古博物館(Pira-ievs Archaeological Museum)位於特里庫皮(Trikoupi)街,博物館雖然不大,但是其中有很多引人入勝的青銅像,包括一尊姿態優雅、神情專注的古阿波羅雕像,是最早的全身青銅雕像之一,更是稀有的文物。還有尊熱情而戴著頭盔的雅典娜像,兩者都是在1959年挖掘地下道時所發現,可能是古時等待裝船運往羅馬的戰利品。此外,館內還展示最近發掘出土的石像。 這個雅典的外港也有一些獨特的民俗,每年1月6日舉行有水祭。從每年7月的第一個週日開始,有一連7天的「海週」,連帶舉行划船比賽和施放煙火等熱鬧節目。 宰阿港(Port of Zea)在市區的東南方,從比雷埃夫斯地鐵站,可乘20路無軋電車或905路公共巴士前往,10分鐘可達。宰阿港的入口很窄,寬約100公尺,長達200公尺。因為入口小,所以才能擋住外海的波浪,以保持港灣內的風平浪靜,所以自古以來就是良港。港灣北部的卡納里廣場(Plateia Kanari)一帶,聚集不少咖啡屋和小餐廳。

地球中心岱爾菲

岱爾菲(Delphi)是希臘本土一個令人神往、引人入勝的山城,也是古代希臘的精神中心。傳說天神宙斯為想測得世界中心的所在,便從地球東西兩端各放出一隻飛鷹,以牠們的相會地點作為標的。結果,兩隻飛鷹相遇於岱爾菲,因此古代希臘人確認這裡是世界的最中心,並在其正中立石為記,稱「歐姆法洛斯」,也就是所謂的「世界之臍」。這個被認為是希臘民族精神象徵和世界精神文化中心的古城,原來是古希臘的一個要地,不僅有著許多神話和傳說,同時也是古希臘主神宙斯之子創建太陽神殿的所在地。太陽神殿也就是阿波羅神殿,原屬該亞,由她的兒子巨蛇皮同看守,後來阿波羅殺死皮同,在這裡建立了自己的神殿。從公元前14世紀的邁錫尼時代,此地便不斷有人居住,並係宗教信仰中心,奉祀著大地女神該亞。直至公元前12世紀末,克里特島的太陽神阿波羅信仰才流傳至此,並取代了大地女神的信仰,使其變成了阿波羅的聖地。 公元前6世紀,是岱爾菲的鼎盛時期,當時它與雅典、斯巴達等近鄰城邦結成「宗教同盟」,成為古希臘的宗教和政治中心。每年同盟會議都是在此召開,其最初目的只是使環繞著聖殿的各城邦都來這裡參加祭禮,後來漸漸地成為一個聯邦組織,共有12個希臘城邦先後加入了這個組織,商討有關聖地的管理、祭典的程序,以及對於侵犯聖地者的處罰等事項,並逐漸成為永久性公斷各城邦間糾紛的仲裁人,包括宣判定罪、爭論是非曲直與報告記事之類。 公元前582年重新組織起來的泛希臘岱爾菲競技,即比提亞(Boetia)、奧林匹克、科林斯地峽及柯里阿賴等地舉辦的祭典,並列為希臘四大祭典,每4年在此舉行一行,內容包括樂器演奏、歌唱、戲劇、運動競賽及祭禮等。古希臘人凡事皆求神諭,從開戰、停戰,以及殖民等重大事件,甚至戀愛、前途等個人問題都求神諭。當時,希臘境內雖然也有不少神諭所,可是岱爾菲阿波羅所告知的神諭,又因特別準確、靈驗而備受尊崇。不只是希臘本土各城邦,甚至遙遠的小亞細亞、西西里亞及其他殖民城邦的執政者均篤信於祂,遇上難以裁決的軍國大事,總會先遣特使到岱爾斐求神問卜,才敢下最後決定。阿波羅神諭日,最初是定於每年的3月或4月7日,後來逐漸變演成每月舉行一次,若逢特殊情況,則隨時可以舉行。求神諭的個人或國家代表均須先行損贈神殿,國家的捐獻量為個人的11倍。起初以供物為主,後來均以金錢替代,當時岱爾斐這個神諭聖地聚集了名利雙收的許多財富,也興建了許多富麗堂皇的紀念館或建築物。捐獻完畢,接著將牛羊等供物放置於祭壇上,然後才能進入神殿抽籤以定順序,並排隊等待神諭,同時將詢問事項書寫在木板上,交給祭司。阿波羅神殿的祭司原來是由處女中挑選出來的,後來改由50歲以云滌k擔任,女祭司名叫皮西亞(Pythia),就像是靈媒一樣。她先喝下廟旁的聖泉,經過一番洗身沐浴後進入內殿,將月桂樹葉及大麥粉置於爐中燻燒,等到蒸氣從金製的三腳鼎爐裡溢出,口咬月桂樹葉的女祭司便將之吸入,遂進入阿波羅太陽神附身的狀態中,朝聖者便聚集在廟旁的房間裡,紛紛向她發問,由被阿波羅附身的皮西亞回答或手寫答案,再由其他祭司加以解釋,信徒們把這些回答視為神諭,不過神諭的內容,大多曖昧不明。傳說古時小亞細亞的一位里底亞王,由於對鄰國波斯的日益壯大深感惶恐,想伺機推翻波斯帝國,遂派遣使者到岱爾菲來請示阿波羅太陽神,得到的神諭是「如派遣大軍發動進攻,勢必有個大帝國滅亡」,里底亞王索魯非斯聞後大喜,即刻對波斯發起進攻,結果非但沒有打敗波斯帝國,反而連本國的首都也保不住,而且國王本人也成了俘虜。事後,里底亞王憤恨交加,乃再度派使者到岱爾斐求神諭,其內容竟是「神諭之帝國實非波斯,乃指汝國疆土是也。」令人啼笑皆非,而里底亞王卻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公元前356∼公元前346年,福基斯人強佔岱爾菲,吞併了神殿財物和許多貴重供物,直到他們被馬其頓腓力二世所驅除。從羅馬時代早期起,岱爾斐便屢遭劫掠,在公元前1世紀羅馬尼祿皇帝曾經從這裡奪走了500尊青銅像。隨後由於基督教的盛行,神殿漸趨衰落,背教者朱利安在公元4世紀中葉曾試圖修復神殿,但神諭對這位皇帝熱心態度的回答只是哀嘆已經逝去的榮耀。公元5世紀後,希臘本土「宗教同盟」的各個城邦為爭奪岱爾斐的財寶,彼此間展開了一連串的戰爭,聖地的一切均遭破壞,最後甚至慘到連整個阿波羅神殿都沉埋地底,直到1829年被法國探險隊挖掘出,才有﹞擦臕搨咧ㄓ悀憿C 這個古城坐落在希臘中部福基斯屬地之內帕爾納索斯山(Par-nassus)西側,倚著鄂多里亞斯斷崖,俯瞰橄欖園,遠眺科林斯灣,東南距雅典162公里,車程約3個小時,海拔約1000公尺,地理環境非常壯麗。由於城市興建在山坡上,所以到處都是上下台階;而市區主要街道一前一後都是單行道。 當地交通比較方便,從雅典里斯昂路(Liossion)的巴士總站,每天都有5個班次的巴士抵此,單向車程約3.5小時;如果從雅典搭乘觀光巴士,也可以直達此地。此外,在雅典火車站的奧摩尼亞廣場搭乘24路巴士也可以直達岱爾斐,一天有8班,不過回程一天只有6班,最好事先買好來回票,訂好位,否則旺季時很難找到座位。 這裡的住宿條件也相當不錯,市內一共有24家觀光飯店供遊客投宿,其中最高級的一家是阿馬林(Amalia)觀光大飯店,設有185間高級客房,有第一流的服務設備,並附設有大餐廳。沃撒斯(Vou-zas)豪華觀光大飯店,設有60間高級客房,服務設施也相當精良。齊尼亞(Xenia)大飯店,也是第一流的觀光旅館,設有44間高級客房,服務周到。此外,還有300間左右的民營旅社,供旅客選用。城裡的餐廳和飲食店也到處可見,其中最有名的餐廳有貝可斯(Bakos)和伊拉托斯(Ela-tos)等。當地的鄉土名菜之一是烤小羊肉串,由於有香辣佐料調味,沒有一點腥味,吃起來非常可口。這裡商店很多,購物地極為方便,共有40多家土特產店,出售有水壺、陶器、毛皮及羊毛地毯等。希臘的陶器特別值得細品,形式優美,內容題材主題是神話傳說。 岱爾菲可供參觀的古蹟很多,但是有些建築物已毀壞得很嚴重,已經難以整修或者崩塌得很危險不能靠近觀賞,遊客只能沿著整修過的步道,前往幾個重要景點,觀看殘破的古蹟,再根據博物館出版的解說書籍,想像當年的繁華榮景了。 阿波羅神殿廟(Naostou Apol-lons)是岱爾菲最重要的古建築,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在公元前548年曾遭到祝融肆虐,到了公元前514年,經雅典貴族募款重建,不料於公元前373年又遭地震破壞,於是再次募款予以修復,直至公元前369年才完成整建工程。神廟全區分為主殿、運動場及劇場三大部分,其中又以主殿為中心,這是顯示神諭的地方,位於神泉西方不遠處,長60公尺,寬23公尺,佔據了帕爾納索斯山陡峭的斜坡間很大的一片面積。主殿又可分為前殿、中殿和後殿,在前殿外側的牆壁上,刻有七賢人銘言,其中有塔列斯的 「人需要了解自己」等。中殿內弁鄍t有密室,這裡有金製的阿波羅神像和一塊名叫「世界之臍」的巨石。這座神廟建造時正面和背面各有12公尺高陶立克式的圓形石廊柱6根,兩側各有16根,可是經歷了2000多年滄桑後,現在只在東南角上殘存5、6根。神殿的東南方,築有長約83公尺的高大圍牆,完成於公元前6世紀左右,是用來保護神殿的,至今還相當完好。當年被安置在阿波羅神殿圍牆外的斯芬克斯,是希臘神話中有名的獅身人面有翅膀的怪物,它一半像女人,一半像野獸,原是希臘東南部納克索斯島民奉獻的禮物,現已被陳列在岱爾菲博物館中。 露天運動場位於神殿區的最高處,它與奧林匹克運動場齊名,是公元前4世紀時運動員們的訓練場所,是利用山側斜面的天然地勢建造而成,上段迴廊為雨天用的田徑場,下段則為摔跤練習場。古希臘在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行的第二年,照例會在這裡舉行一次稱為「費賽亞」(Phthia)的宗教節慶和全國性的運動會。「費賽亞」是岱爾菲人為了紀念阿波羅神戰勝巨蛇的主要慶祝儀式。在運動會上,古希臘人和蠻族培培人互爭長短,雙方身體活潑強壯的運動員投入各種激烈的競賽,同時四輪馬車和雙輪戰車也在遼闊的平野上馳騁,勝利者可得桂冠的獎賞。此外,還有智中霅悸漱魌氶A包括音樂、戲劇和詩歌等,彼此互相觀摩以收啟迪之效,開文明與蠻族間文化交流風氣之先河。 從主殿沿著羅馬時代的石階拾級而上,繞過神殿上方,即可抵達完成於公元前4世紀末的半圓形劇場。這個用石灰岩疊砌的古代劇場,規模宏大,有35層台階,可以容納5000名觀眾,還有很好的音響效果,在舞台中說話的聲音,能以迴聲共鳴的方式清楚地傳到每個看台角落裡。此外,劇場看台的上方,也正是遊客俯瞰整個聖地的最佳位置,如果能登上劇場後方的斷崖上坡,更能清楚看到整個岱爾菲地區的壯麗全景。 競技場(Stadion)位於劇場西側,是古希臘比提亞競技會的會場所在地,會場跑道長178公尺,岩石鑿成的椅坐共有7000個之多,這裡還殘留著4根凱旋門的門柱。 代爾菲博物館是保存希臘文物的重要地方,位於當地公路邊的山坡上,是座新式的建築物。博物館距聖地入口僅500公尺,從聖地售票亭旁邊有步道可以直達。館內收藏精美豐富,包括古典時代的美術作品和希臘羅馬時代的古物,以羅馬時代的大理石雕像最多,從聖地挖掘出來的古物大都已經殘破,但是仍有許多精美的美術作品,其中有金屬的小巧手工藝品,也有大件的石塊壁飾或雕像。最著名的鎮館寶物,是銅鑄的兩輪馬車戰士像,大約是公元前475年的作品,這尊高約1.6公尺的雕像,身穿無領長袍,手執韁繩,兩眼炯炯有光,據說這雙眼睛是用瑪瑙做成的。畢b希臘的郵票中,有一張就是用他的頭像做圖案,它不僅是當代唯一尚存的銅鑄雕像藝術作品,並且在希臘或是歐洲的藝術史上,也是很重要的出土古物。博物館的展示廳共有11間,前廳展示有以馬賽克彩磚拼成並飾有動物、水鳥圖案的大理石棺。博物館的入口處有一大塊經過雕琢的巨石,這個橢圓形、外表有浮雕的大理石,是從阿波羅神殿中挖掘出來的古物,也就是當年代表世界中心的紀念石,號稱「世界之臍」。館內禁止人和石雕合照。 雅典寶庫(The Treasury of Athenians)是公元前490∼公元前485年間,為紀念希臘人在馬拉松一役中大敗波斯軍所建的陶立克式的建築。大門上有兩根陶立克式大石柱,在高10公尺、圍長6公尺的廊柱上則雕有海克力斯的英雄史績。正面牆壁上刻有雅典大軍的雄姿,以及一些阿波羅頌歌的音符。在南面牆上,則刻有雅典人戰勝波斯軍後的生動場面。這個寶庫原本也像其他建築物那樣損毀了,後來是由考古學家經過拼湊整修,成為較具規模而有意義的建築物。 昔契歐人寶庫(The Treasury of Sykyonias)也是陶立克式建築,建於公元前6世紀。據說這座寶庫的建築材料,主要取自當年在這附近的兩棟石屋。 斯菲尼歐人寶庫(The Trea-sury of Sifnion)是基克拉澤斯群島的島民們所建。在公元前525年,基克拉澤斯群島中有一座盛產金礦的小島,後來島上居民便將金礦收入的10%,作為建造這座寶庫的資金,使寶庫建築得非常富麗堂皇。 斯巴達人紀念館(Afieromaton Spartanism)是在公元前405年埃格斯波塔尼一役中,斯巴達艦隊戰勝雅典之後而建造的。紀念館的柱廊上,刻有神像及斯巴達領主像共37尊,這是斯巴達領主的奉獻物,與雅典所奉獻的神像相對而立,盎然成趣。 阿卡迪亞人紀念館(Afierom-aton Atcadia)位於斯巴達人紀念館的正對面,這是阿卡迪亞人戰勝斯巴達人之後而建的,館內共有9尊阿卡迪亞傳說中的英雄及阿波羅神等的青銅像。 雅典人紀念館(Afieromaton Athineon)是公元前490年馬拉松之役後,擊敗波斯的雅典軍利用戰利品建造而成的。館內原有雅典將軍米魯提阿德斯及眾神像共16尊,可惜如今只剩下台座。 亞各斯人紀念館(Afieromaton Argion)是公元前456年亞各斯人擊敗斯巴達人後建的,館內有著名的第拜(Thebai)七壯士像。 亞各斯人紀念碑(Mnimeia Argion)散布於聖道兩側,右側有亞各斯王紀念碑,西西里島人在此鑄造了10尊開國英雄像;左側的建築,多為祭拜七壯士的子孫們利用取自斯巴達人的戰利品所建成。 特里波斯(Tripous)青銅柱,為公元前479年希臘人在普拉蒂隆(Plataion)大敗波斯軍時所豎,以示紀念。青銅柱長達6公尺,柱上盤繞著3條蛇,其中最頂部的一條,頭部頂著金製的3腳鼎爐台。此外,柱上還刻有當年參戰的31個城邦名稱。 大地女神祭壇(Vomostis Gea)是大地女神該亞的神殿所在地,古希臘人在崇拜太陽神阿波羅之前,是崇拜大地女神的。據說,從前有一隻巨蛇駐守在這裡,保護著該亞和她的女兒提比斯。遠古時代,即有女巫在此占卜行巫,為人們指點迷津。 大祭壇(Megalos Vomos)是希俄斯島上的居民、在阿波羅神殿前所建造的祭壇。因此,當年奇洛斯若要請示神諭,可以有優先權。 岱爾菲聖泉(Kastalia Pigi)位於古城外的路徑上,這股被古希臘人稱為聖泉的泉水,是從鄂多里亞斯斷崖的裂縫中湧溢出來的。當年凡是前來朝聖者都要先在這裡潔身沐浴,連女祭司們也不例外。相傳凡是飲用神泉水的人,不但可以獲得預言的天才,還可以得到作詩的靈感。據稱一旦喝過這裡泉水的人,都會想再來喝它一次。 岱爾菲聖地的位置在聖泉前方約600公尺處,聖地呈廣場狀,四周列柱環繞,從正門進入聖道後,兩旁散布著許多信徒們所奉獻的神像及建築物。其中有一個克魯其雅雄牛像,是科孚島漁民在一次大豐收之後,為了謝神而建造的,但是現在只殘留著台座。 雅典娜聖地即為馬爾馬利亞(Marmaria),這裡四周環繞著蔥綠的橄欖樹,古代岱爾菲人信仰雅典娜女神,於是在此建立祭壇,供人奉祭。 索洛斯(Tholos)是一座建於公元前4世紀的圓形建築,但其用途至今尚未明確。在這棟建築物的外圍,環繞著20根陶立克式石柱,內室牆壁中則鑲嵌著10根科林斯(Corinthian)式石柱,地板上還鋪有黑色的大理石。 雅典柱廊(Stoaton Athineion)是波希戰爭後阿提納將軍展示戰利品的所在地,其戰利品包括戰艦的零件及其他有關海戰的武器裝備等。此外,在柱廊旁一面支撐著阿波羅神殿陽台的牆壁上,還刻有800則以上的公告,這些公告的內容,大半都涉及到有關奴隸解放的問題。 阿拉荷瓦(Arahova)是一個可以旅遊度假的小山村,位於通往岱爾菲的公路與連接帕爾納索斯山滑雪場山路的叉路口,距岱爾菲11公里。阿拉荷瓦海拔約1000多公尺,接近山區公路的最高點不遠,白牆紅瓦的房屋沿著山坡建築,整個山村看起來非常美麗優雅。此地前往岱爾菲的公路,要通過路面狹窄的村中主要道路,其中有幾處轉彎道,車輛經過時需要減速慢行,旅客可以趁機觀賞沿著公路兩旁的商店,販售的物品,從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到藝術家的手工藝品,應有盡有。此外,也有觀光區常見的旅遊紀念品,對於喜愛收集鄉村手工藝品的遊客,這裡是個面o暫停小遊的地方。在山村中停車小憩,欣賞山村的風景,隔著山谷遠眺,景色迷人,令人心曠神怡。 麥提奧拉(Meteora)位於距離岱爾菲3.5小時車程的卡蘭巴卡(Kalzmbaka)鎮以北9公里處的山上,經緯度為東經21度36分、北緯39度46分。麥提奧拉的意思是「在空中」,因此它是「空中之城」。11世紀的時候,一些修道士找尋到遠離塵囂又隱密的麥提奧拉洞穴,探索神秘的生命之路,成為許多信仰希臘正教修道者心目中最佳的修行地點,最初他們住在峽谷間及洞穴內。14世紀時,土耳其人入侵後,盜匪橫行,秩序大亂,修士們開始越爬越高,最後決定在岩石的頂峰興建修道院,乃結合同道,與由奧林匹斯山來的聖雅典娜,結合了9位修道士,首先興建了麥提奧拉食D院。到了15∼16世紀時,這裡共修建了24座修道院,現在只有5座修道院還有修士或修女居住,並且對外開放。這5座修道院包括了麥拉奧拉、聖尼可拉、巴拉姆、聖史提凡諾、泰亞斯(Trias)和盧森勞修道院等。 其中的麥提奧拉修道院是當地規模最大的一家,聳立在海拔600多公尺的危崖上,參觀的人要沿著崖壁上的階梯爬上頂端的修道院,在上面往下看,很多人不由得雙足發軟。漫步修道院的通道有點像進入迷宮中,地面上下起伏不平,到處是帶著歷史斑駁痕跡的石材建築,走在其中有若探險。這裡處處可見聖畫像、藝品和古代裝飾,時時能聆聽到聖樂飄揚。院內有間用來收藏往生修道士頭骨的聖室,膽子小的遊客趕快閃人。修道院後方的庭院,綠意盎然,花卉繽紛,淡紅色的建築,加上希臘正教堂的圓頂,令人心曠神怡。院中修道士們的平時生活,是單調的學習、珍咫峓@日常雜務工作。 巴拉姆(Varlaam)修道院建成於1517年,由愛奧尼亞富有的阿帕拉斯(Aparas)兄弟所建,取自14世紀巴拉姆修士之名。這座修道院曾經在007系列電影第12集 「最高機密」(For your eyes only)中出現過。要到這個修道院須先爬上140級石階,院裡環境清幽,院後方靠近懸崖處還有個小房間,內有一個絞盤、纏著粗大麻繩和巨網,古代修道士們利用它上下運送人員和物資。 聖史提凡諾(Agios Stefanos)是由修女管理的修道院,擁有絕佳的視野,可以俯瞰整個卡蘭巴卡市區。院裡有分別建於15和18世紀的巴西利卡式小教堂,木製的屋頂和牆上的壁畫都是參觀的重點。修道院裡還有一座小博物館,展示16∼17世紀豐富的展藏,有聖像、壁畫和刺繡等。另外還有紀念品展售,可以買到精緻又便宜的東正教唸珠、風景明信片等。 聖尼可拉斯(Agios Nikolaos)修道院建於14世紀,修道院裡的教堂則建於16世紀,收藏有許多古代名家的畫作。 盧森勞(Russanou)已改為女修道院,由於地勢較低,可就不同的角度欣賞周邊的景色,享有當地「最美修道院」的美譽。

塞薩洛尼基是第二大城

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是希臘的第二大城、希臘北部的門戶,也是馬其頓區和塞薩洛尼基省的首府。早在公元前5世紀波斯國王薛西斯進軍雅典和斯巴達時,便已有關於這座古城的記載,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東方時,也以此為起點。公元前315年,馬其頓總督卡桑德(Kassander)加以重建,並以其妻,也就是腓力二世的女兒、亞歷山大大帝同父異母之妹塞薩洛尼基的名字加以命名,它的意思是「色薩利的勝利」。據說當腓力二世成功地將他的領土擴張至色薩利(Thessaly)時,他的妻子生了一個女兒,所以凱旋歸來後,宣布將女兒取名為塞薩洛尼基,以示慶賀。 建城146年後,也就是在羅馬和馬其頓戰爭時期,這裡是馬其頓艦隊的重要基地,並成為馬其頓省的首府,同時是通往中東地區的交通要道,特別是設有許多旅館,供來往各國商旅住宿。公元前168年,羅馬人征服馬其頓後,利用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與巴爾幹半島貿易往來的關口而臻於繁榮,並成為拜占庭帝國的重要據點和商業中心。 這個時期,塞薩洛尼基境內發生兩次重要的神學論戰。這裡早期是基督教中心,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聖保羅曾於公元前50年來此傳教,並創建了教堂和歐洲最早的基督教共同體組織。後來他曾再度到此走訪,他給塞薩洛尼基的基督徒們所寫的信,則收集於「新約全書」中的「帕撒羅尼迦前書」和「後書」內。當時人們由於過度地崇拜聖像,乃產生一種同樣極端的反動力量。公元8、9世紀反對崇拜偶像的聖像破壞之爭,便進行得如火似荼。這次宗教之爭的地點在君士坦丁堡,而發生於14世紀的靜修論戰(Isihast Debate)則以塞薩洛尼基為中心。 這個城市自拜占庭統治時期後,又被十字軍、保加利亞、薩拉森和西西里的諾曼人等的入侵。1430年,塞薩洛尼基被土耳其人所征服。1492年,被西班牙驅逐流放的2萬名猶太人移居來此,有著商業天才的猶太人,在這裡經營金銀、珠寶和絲綢等行業,貿易範圍進一步擴展至西歐。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塞薩洛尼基被希臘收復,並於次年正式納入希臘王國的版圖。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裡是協約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重要據點。在1921年希臘獨立之前,此地一直在土耳其的統治之下,但土耳其政府在某種程度下卻允許塞薩洛尼基實行自治,因此城市得以繼警o展,並創造了融合多種文化的獨特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1年被納粹德軍佔領,約有6萬多猶太居民被驅逐或被殺害,直到1944年德軍才從這裡撤走。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3度27分、北緯40度25分,位於希臘東北部的哈爾基季基半島(Khalkidhiki Peninsula)的西端,瀕臨塞薩洛尼基灣,介於西邊的愛奧尼亞海和東邊的埃夫洛斯河(Évros River)之間,北與馬其頓、保加利亞接壤,地處海拔1200公尺的霍爾蒂阿蒂斯山之麓,是巴爾幹半島東南部谷地「庫拉瓦發達走廊」的南口和東南歐出愛琴海的要道,成為希臘的國際性海港,其港口規模僅次於比雷埃夫斯。這個城市約有100多萬人口,也僅次於雅典,當地居民大多信奉希臘正教。 塞薩洛尼基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已成為重要工業中心,有煤油、石油化工和煉鋼等,還生產酒、皮革、紡織品、地毯、磚瓦、肥皂和麵粉等,輸出品以鉻、錳和各種農產加工品為主,現在它是希臘北部的中心城市,每年10月舉行的國際博覽會,更使它成為巴爾幹半島上重要的商業中心。這個城市同時也是與雅典並駕齊驅的文化古都,市內的塞薩洛尼基大學創立於1925年,為巴爾幹半島上最大的一個教育機構。此外,還設有美國、德國和法國的一些學術機構,以及博物館和劇院等文化設施。 這個城市交通非常方便,在航空方面,市郊設有一座民航機場,有民航班機與國內外各大城市聯絡,其中雅典每天都有6、7個班次抵此,空中單向航程約50分鐘;伊拉克利翁和羅德島每週也有兩個航班往返。從機場到市區可以利用78路巴士,每隔20分鐘發車一班,車程約35分鐘,這種巴士進入市區時會通過齊米斯基(Tsimiski)大街,途中停車8次,終點設在民主廣場。從機場也可以搭乘計程車進入市區,可以直接在你的目的地下車,車程約30分鐘,車資較貴。 在海上交通方面,由於這個城市地處愛琴海沿岸,因此水上運輸業非常發達,這裡的港口於1901年啟用通航至今,其地位已躍居國內第二,港口設備極為完善,大船可以直接停泊碼頭,非常方便。聖托里尼島每週有2班船,伊拉克利翁島每週一、五各有一班船,米克諾斯島每週也有1班船前來。 在陸上交通方面,此地是通往國內和馬其頓鐵路的終點站,向北通往中歐鐵路的起點也是設在這裡,還有希臘半島和巴爾幹半島也都是以這裡為聯絡的樞紐,雅典等國內各主要城市每天都有頻繁的火車班次抵此。雅典每天也有9班火車抵達,車程約8小時,除了直達車外,其他的列車多不準時。公路交通四通八達,有長途巴士與國內各城市聯絡,從雅典前來的長途巴士,行車時間約7.5小時。 市內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車為主,車票可以在站前或街道的售票處購買,也可以上車後利用自動售票機購票,行車路線非常普及。到郊區的旅遊點,也有郊區公共汽車服務;計程車也很普及,非常方便。 這裡飯店、餐廳林立,市區飯店約有50多家,郊區另有80家左右,大多數都是現代化的新式飯店。其中最著名的是地中海宮飯店(Mediterranean Palace Hotel),是當地最大、最豪華的五星級國際觀光大飯店,擁有118間豪華客房和各種套房,另有應有盡有的第一流服務設施,房租自120∼160歐元不等。 厄勒克特拉宮(Electra Palace)也是五星級的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位於亞里斯多德廣場(Plateia Aristotelous)9號,屬於市內的繁華地區,擁有135間幽雅的客房,以及新式的服務設備。 此外,比較出名的還有卡皮托(Capitol)觀光大飯店,擁有精良的服務設備,共設有194間高級客房,並附設有大餐廳、夜總會等。帕諾那馬(Panorama)也是一家豪華的觀光大飯店,也擁有第一流的服務設備。卡普西斯(Capsis)觀光飯店規模宏大,外型壯觀豪華,內部結構、裝飾也富有特色,飯店內共設有428間高級客房,並附設有餐廳等。埃格納提亞(Egnatia)觀光大飯店,相當豪華氣派,服務設備一流,共設有150高級客房,並附設有餐廳和購物店等。此外,市內還有許多高級的餐廳、酒館,在卡拉爾納納(Kalarnana)郊區有絕佳的海鮮餐廳。這裡購物也非常方便,在擁有6個圓頂的貝札斯騰(Be-zesten)市場,布商和金匠一如往昔,販賣其商品。在雅豪迪(Yah-oudi)周圍是中央市場地區,展售各色新鮮水果蔬菜魚肉,有成堆的橄欖、甜食和香料,還有木製品皿及草籃等,令人流連忘返。市內也有豐富的夜生活,到處充滿歡樂的氣氛。 塞薩洛尼基有許多景點可供參觀,其中的古城牆(Ancient City Wall)非常堅固,長約8公里,隨著歲月的流逝,古城牆也慢慢地被荒廢,現在僅剩下4公里長,是公元4世紀時修建的,迄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經過多次修建後,呈現多種風格,有羅馬時期、拜占庭時期和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時期的各種不同風格。現存城牆最高處為10公尺,寬約2.5公尺,基本上保存完好,從中可以領略到羅馬帝國時期塞薩洛尼基作為海濱要塞的雄風。古城牆上保留有40座碉樓,以東南角的特里格尼翁碉樓和東北角的白碉樓保存得最為完好。現在這裡已被建設成古城牆遺址公園,從城壑W望去,塞薩洛尼基海灣景致盡收眼底,各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使塞薩洛尼基成為建築藝術的博物館。不遠處有吊車如林的繁忙碼頭;還有一處希臘海軍基地,其中有艘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軍艦,現在已改成博物館供人參觀。 埃格那提亞大街(Egnatia Str.)位於市區東部的達瓦門到西部的卡拉瑪利亞門之間,建於羅馬時期,是市內的交通要道,街道兩側有許多古蹟遺址。大街的西頭原有勝利拱門,1867年被拆毀;大街東頭便是著名的加萊里烏斯拱門。 加萊里烏斯拱門(Arch of Gal-erius)坐落在市區的中南部,建於公元303年,是為羅馬軍隊打敗波斯軍隊而修建的紀念建築,包括有宮殿、競技場和大靈廟等建築,現在只剩下拱門雄踞於阿格納泰東街上。在拱門基座的四周,浮雕著當年戰勝波斯人的生動畫面。 塞薩洛尼基大學(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的全稱叫做塞薩洛尼基亞里士多德大學,創建於1925年,是希臘最著名的綜合性大學之一,也是希臘招收外國留學生最多的大學。校區建在市內的一個大山坡上,各個學院的教學樓、圖書館、學生宿舍、餐廳、體育館和運動場等散布其間。大學城周圍有許多商店、書店、文具店、旅館和餐廳等。 白塔(White Tower)是塞薩洛尼基的地標,坐落在海濱公園內,建於1430年,原本是土耳其人所建的要塞,在18世紀一度改為監獄,1826年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在此屠殺叛變的禁衛軍,因此白塔又被稱為「血塔」(Bloody Tower)。為刷淡這次事件所留下來的慘痛回憶,市政當局曾對此塔屢次更名及大力粉刷,但是現在白塔的塔身仍然不再是白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軍佔領期間,許多希臘志士和猶太人在這裡被殺害。 此塔高達31公尺,塔內螺旋狀的階梯沿牆壁盤桓而上,側翼列著許多小型深陷的窗戶,框出市區及港灣的部分景致。白塔上的希臘國旗是塞薩洛尼基的第一旗,每天晨昏都在這裡舉行升降旗典禮。白塔周圍有寬闊的廣場,綠樹成蔭,草坪野花浪漫,現在已成為休閒公園,園內有亞歷山大大帝騎在馬上的雕像。現在白塔已改為一座典型的拜占庭博物館,展示聖像畫及古代文物,展藏有希臘人遭外族殘酷殺戮的的歷史記載。 白塔的斜對面是北希臘國家劇院,每年9月舉辦有通俗音樂節。白塔附近還有塞薩洛尼基國際博覽會會址,是這個城市最重要的展覽場地,每年秋天在這裡舉行的國際貿易展覽會,已成為希臘對外發展貿易的窗口。 阿塔土耳克之屋(Ataturk Ho-use)是土耳其國父凱末爾阿塔土耳克於1881年出生的地方,他的童年生活也是在此度過,在他出生的當時這裡還是隸屬於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土。 塞薩洛尼基考古博物館(The-saloniki Archaeological Museum)位於白塔北邊不遠處,搭乘3路公共巴士可達。這家希臘北方最重要的考古博物館,素有「北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的美稱,它與雅典國家博物館、克里特島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同是希臘三家最重要的博物館。館內收藏了許多由國內各地,尤其是北希臘挖掘出土的馬其頓、希臘和羅馬的古物。全館分成4個展室,其中的古代馬其頓墓展室,展出了在阿伊亞帕拉斯凱庇出土的馬其頓古墓的前門和寢台,寢台上有動、植物和眾神的畫像。 欣多斯展室:展出在塞薩洛尼基西部的欣多斯出土的墓葬,多係公元前9∼公元前5世紀的陪葬品,其中的伊利里亞盔甲、黃金裝飾品等值得一看。 韋爾吉納和戴萊拜尼展室:展出在韋爾吉納出土的公元前4世紀的墓葬品,人們來到此室,簡直如進入了黃金寶庫,用黃金製作的項鏈、戒指、硬幣和手鐲等,做工都非常精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77年在韋爾吉納出土腓力二世墓中的寶貴文物,不但大量金銀珠寶光彩奪目,且工藝精緻。在一個浮雕著馬其頓皇室的徽章、獅腳的硬質黃金盒裡,放著腓力二世國王的骨骸,最令人驚奇的是展出的這些骨骸本身竟能完好地排列著。在展室的中央部分,則展出在戴萊拜尼出土的青銅酒器,以及狄俄尼索斯浮雕。 先史至古典期展室:展出馬其頓先史時代(新石器和青銅器時期)和奧林波斯山的出土文物。奧林波斯(Olimbos)是希臘北部的古代城市,約建於公元前432年,於公元前348年被馬其頓國王所滅。美國考古學家對這座古城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它當年是座完全按照規劃建設的古城,大街小巷井然有序,每個街區由10戶組成,城裡不但有水源,完善的供水系統、衛生間和澡堂等也一應俱備,馬賽克地板也是希臘最早的馬賽克藝術。遺憾的是希臘政府沒有能力保護它,只得再次用土加以掩埋,留到適當的時候再讓它重見天日。其中已出土的一些文物如花瓶、珠寶、武儔M工具等,則在此室展出。有一個戴維尼銅瓶最讓人驚豔,戴維尼是塞薩洛尼基市郊10公里處的小村落,20世紀60年代在修建公路時,偶然發現了公元前4世紀的古墓葬群,並在陪葬品中發現了這隻「戴維尼銅瓶」,高達0.91公尺,瓶沿上銘刻著:「拉里薩人阿那科塞格拉•阿斯迪烏尼奧斯」一行字,顯然是瓶主人的名字。瓶上雕刻以海神生活為題材,瓶提上雕有4幅大力神海格里斯的頭像;瓶頸上雕有鹿和獅子等12隻不同的動物。整個銅瓶金光閃閃,精美絕倫,是珍貴的藝術品。 拜占庭文化博物館建於1994年,因為拜占庭藝術是希臘中世紀文化的結晶,它以希臘語為主要傳播工具,以希臘民族為主要載體,以古希臘哲學為精神指導,並以希臘化地區為活動基地,故長期以來希臘政府非常重視對拜占庭藝術品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宣傳,因此建立了此館,它位於塞薩洛尼基國際博覽會址附近,由兩層的主體建築和錯落不等的輔助建築組成,與比鄰的現代高層建築形成強烈對比,紅磚和石塊鑲嵌的外表,突顯了古樸的拜占庭藝術風格。 館內分成鑲嵌畫、壁畫、紡織藝術、金屬加工藝術、建築、音樂和舞蹈等部分。鑲嵌畫是拜占庭藝術的代表,繪畫藝術是拜占庭藝術的一個分支。館內展示各種各樣的聖像畫,規格不一,大的有數十平方公尺,小至僅幾平方糎,多以聖母瑪利亞、基督、聖經故事和聖徒事蹟為素材。在拜占庭文化中,建築藝術對世界其他地區影響最大,故館內也陳列了代表性建築的圖片和文學說明,現在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教堂,就是拜占庭建築中的典型代表。 聖喬治教堂(Church of Agios George)又稱為圓形(Rotonda)教堂,是少數僅存的有公元5世紀鑲嵌畫的圓形建築,建於公元306年,公元400年被加萊里烏斯凱撒(Caesar Galeri-us)國王改建為羅馬天主教堂,稱為聖伊奧魯基奧斯教堂,他原想以此作為自己長眠的陵墓,但是這個願望並未實現,因為他後來戰死沙場,敵軍也從未將他的遺體送回。1531年土耳其統治時代被改建為清真寺,增建周圍附屬建築,並有圓形尖塔。基督教勢力擴張之後,才又改回教堂。這座教堂是磚石建築,內有木樑支撐,結構獨特,天井上的馬賽克畫是公元5世紀的作品,正面的濕繪畫也泵b公元9世紀添上去的。現在是展藏塞薩洛尼基教堂文物的博物館。 帕納吉亞•哈爾凱翁(Panag-ia Halkeon)教堂,位於市中心區,是一座磚造的小型教堂,建於11世紀,主要是供周圍鐵匠們作為祈禱之用。旁邊還有一間土耳其浴室。 聖索菲亞教堂(Church of Ag-ios Sofia)始建於公元8世紀,是希臘十字架式的建築。教堂圓頂象徵著蒼穹,內部鋪貼著大型的鑲嵌畫,描述耶穌升天的故事。此畫至今仍然保存良好,令人驚奇。與這些相關的圖畫還有12門徒、兩位天使和聖母瑪利亞,分別為樹林所隔開,個個凝神仰望著全能的耶穌基督,這些鑲嵌畫及聖畫,都是拜占庭時代的藝術珍品。 聖德米特里奧斯教堂(Church of St. Demetrius),是塞薩洛尼基最重要的晚期基督教堂,也是一棟簡單樸素長方形的巴西利卡式宗教建築,始建於公元5世紀,是為了紀念被加萊里烏斯•凱撒處以極刑的塞薩洛尼基城守護神的聖德米特里奧斯而建。1493年被改為清真寺,1917年遭大火摧毀。1948年重建,成為希臘境內最大的教堂,至今仍殘存的鑲嵌作品位於教堂東西兩邊的列柱上。聖德米特里奧斯殉道的羅馬澡堂遺址,據說便在這座教堂的地下室。 歐西歐斯大衛教堂(Church of Óssios Daivd),位於山丘上的城鎮舊區。據說,這是由加萊里烏斯•凱撒的女兒狄奧多拉(Theod-óra)所興建。教堂半圓形殿中獨特的公元5世紀鑲嵌細工藝術,是同類作品中,歷史最為悠久的範例。這幅鑲嵌畫描述以西結(Ezek-iel)的預言,內有稀少的基督年輕時畫像,畫中細膩的色彩,以及精緻複雜的象徵主義,使得這個藝術品洋溢著與眾不同的美麗。 聖阿波斯托里(Agios Apost-oli)教堂,始建於公元14世紀初,現為市區中最美的一座拜占庭式教堂,堂內飾有精美的馬賽克圖案及彩色壁畫。此外,聖尼克拉斯歐發諾斯教堂(Church of St. Nicholas Orphanos)擁有非常精緻細膩的壁畫;而聖埃利亞教堂(C-hurch of St. Elias)和聖凱撒琳教堂(Church of St. Catherine)則代表著十字架圓頂建築形式的有趣發展歷程,值得一看。 奧林帕斯山(Mount Olympus)的經緯度為東經22度21分、北緯40度5分,位於希臘北部,瀕臨塞薩洛尼基灣,為塞薩利區與馬其頓區間的分水嶺。其主峰的米蒂卡斯峰海拔2917公尺,為全國最高峰,為了與南面相鄰的下奧林帕斯山區別,這座山又稱為奧林匹斯山。古希臘人認為奧林帕斯山居希臘中心,而希臘又居地球中心。因此奧林帕斯山也就是地球的中心。此山一年之中有2/3時間積雪,長年雲繚霧繞,山坡上橡樹、粟樹、山毛櫸、梧桐和松木生長蓊郁,景色優美,所以古希臘人尊奧林帕斯山為神山,認為希臘神話中的眾多神祇,在山中諸峰中都各有仙宮玉宇。飩〝~住奧林帕斯山的諸神包括主神宙斯、天后赫拉、海神波賽冬、智慧女神雅典娜、太陽神阿波羅、月亮與狩獵女神阿爾蒂彌斯、穀物女神德墨提爾、火神赫懷斯托斯、戰神阿瑞斯、眾神使者與亡靈接引神赫爾墨斯、灶神及家室女神赫斯提亞、酒神狄奧尼索斯及英雄赫拉克里斯等;他們認為希臘南部的赫拉孔山是繆斯女神的祀奉之地,但又認為她在奧林帕斯山也擁有住所。主神宙斯法力無邊,能隨意投擲雷電、呼風喚雨、降禍賜福,是諸神與人類的主宰,他的御座雄躆在陡削的弧形山峰斯泰法尼峰之巔。但是後來的希臘人又認為奧林帕斯山雪埋冰封,隱匿於雲霧之中,並非諸神理想住地;同時根據他們本身的航海經驗,也認識到奧林帕斯山遠非他們先人所認為的居於世界中心;加上當他們登上奧林帕斯山時,又想到這些喜怒無常的神祇居住之地與信徒之間,僅相距咫尺,也非吉祥之事,從而逐漸改變了看法,開始認為他們想像中的神山將遠在天邊,而非近在眼前的奧林帕斯山。 奧林帕斯山村的居民只與村子裡的人通婚,而且使用的方言裡還保留許多古代希臘文的用法。穿著非常傳統的婦女仍在社區共用的大爐灶烘麵包,甚至還利用風車來碾麵粉,居民的生活非常平淡而古樸。此外,在島嶼南邊的阿佩利(Apéri)、歐松(Othon)和曼內提斯(Ménetes)則是極為富裕的村落。

第三大城帕特雷

帕特雷(Pátrai)是希臘的第三大城,也是阿哈伊亞省的首府,是一座歷史非常悠久的古城。早在邁錫尼時期,來自北方的亞該亞(Achaia)人便在這裡定居,帕特雷便是以亞該亞人首領Patreas的名字來命名的。公元前5世紀時,這裡就是國內的重要口岸和商業中心,並且是最早受到基督教影響的城市,耶穌12門徒之一的聖安德魯,曾多次來此傳教。 公元前31年亞克興戰爭後,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曾統治此地,直到公元3世紀商業進一步得到昌盛,成為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主要商業中心。公元8、9世紀時,斯拉夫人入侵伯羅奔尼撒半島,當時難民大量湧入,致使當地人口驟增。拜占庭帝國時代,當地的絲織業聞名遐邇。在威尼斯與土耳其爭奪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控制權期間,城市曾數度易手。1205年,帕特雷成為一位法蘭克男爵的領地。1408年,整個城市被威尼斯購買。 在1770∼1821年的希臘獨立戰爭中,帕特雷是全國最早拿起武器的城市,它勇敢地反抗土耳其人的長期統治,招致了土耳其人的殘忍報復,將整個城市毀滅殆盡。1829年希臘獨立後,希臘人開始重建帕特雷,市內的一些寬闊街道、宏偉的廣場及許多古典式的建築,都完成於這個時期,使它迅速地成為一個現代化的都市。 帕特雷的守護神是聖安德魯(St. Andrew),當地人常用這個名字給嬰兒命名。這裡也是英國大詩人拜倫(Byron)於1809年首次遊歷希臘時的登陸地方,他由此開始在希臘半島的旅行,並寫出了著名詩篇「哀希臘」。此地也是希臘著名詩人科斯蒂斯•帕拉馬斯、著名政治家斯蒂利阿諾斯•戈納塔斯,以及法國詩人讓•莫雷阿的出生地。此外,希臘的前首相安德烈亞斯•潘德雷歐(Adréas Papandréou),也是來自帕特雷。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1度44分、北緯38度5分,坐落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西北角,背靠帕納哈克斯山,濱臨帕特雷灣,城市呈南北狹長形,可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分依山而建的是老城區,有不少古典主義的建築。下部分傍海,是新城區,主要有教堂和劇場等公共建築,以及旅館、餐廳、各種商店和大廈林立之所。這裡東距雅典約221公里,是國內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希臘南部的主要海港城市,大約有22萬人口。這裡所產的葡萄乾、煙草、橄欖油、無花果、酒和羊皮等,是當地主要的出口產品。重要的工業有大理石、紡織、麵粉、造紙、釀酒和食品加工等。 對外交通相當方便,航空業務非常忙碌,帕特雷國際機場闢有國際航線,與雅典及國內各大城市間,有航班來往。機場有巴士直達市城,也有計程車和租車服務。 在海路方面,每天有多班渡輪前往愛奧尼亞海各主要島嶼,因此是愛奧尼亞海上的交通中樞,以往返於愛奧尼亞海的札金索斯、凱法利尼亞(Kefallinia)和伊薩卡(Ithaca)諸島間的渡輪最為忙碌,並有國際客輪連接義大利的巴里(Bari)和安科納(Ancona)。 陸上交通四通八達,雅典和帕特雷之間有長途巴士往返,每天從早上5時至晚上9時,每小時互開一班,車程直達車為3小時,班車為3.5小時。從帕特雷也有長途巴士前往伯羅奔尼撒半島各主要旅遊景點和主要市鎮。當地並有鐵路通科林斯、雅典和卡拉邁等地。在雅典的伯羅奔尼撒火車站,每天都有7班火車開往帕特雷,車程約需4個小時。 市區交通也很方便,有多路公共汽車通往市區的各主要街道,以及郊區的各主要景點。計程車也非常方便。 當地的住宿條件也不錯,全市共有20多家觀光飯店及數十家一般的旅館,遊客來此觀光,不愁會訂不到客房。其中的普萊馬洛利亞(Primarolia)是五星級的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有100多間高級客房,還有餐廳、游泳池和禮品店等服務設施。阿斯泰(As-tir)是三星級的國際觀光大飯店,也有120多間幽雅的客房和新穎的服務設備。麥地提拉尼(Medite-rranee)是二星級的觀光飯店,坐落在聖尼古勞斯(Agios Nikolao-us)18號,是一棟6層樓建築物,擁有96間精緻的客房,還有賓至如歸的服務品質。阿克羅波萊(Acropole)也是二星級的飯店,整體建築以其別致、典雅而著稱,雖然只有30多間客房,但卻環境優美,是理想的休憩處所。銀河(Galaxy)飯店位於車站附近,外觀也相當豪華,內部裝飾尤為華美,有現代化的服務設備,設有56間高級客房,並附設有餐廳等。市內也有不少餐廳、酒吧,供食客享用。 帕特雷是個歷史古都,市內所存的古蹟雖然不多,但都極具代表性,每年也都吸引著眾多的觀光客到此遊覽。對於國內的遊客來說,更多的人是在每年4月帕特雷狂歡節(Patra Carnival)舉行時湧到這裡。帕特雷的狂歡節是希臘最著名的嘉年華,始於古希臘時期,當時人們以美酒和歌舞來表達對酒神狄奧尼索斯的崇敬。現在帕特雷的嘉年華以五彩繽紛、造型各異的花車遊行蜚聲海內外,還有各種文藝表演。 古城堡(Fortress)始建於公元551年,是當地最重要的古蹟,坐落在城東距離海岸線800公尺的小山上,歷經拜占庭、土耳其及威尼斯人的佔領及擴建,城牆非常堅固,城門和垛樓也還完好,四周還有護城河環繞,河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橋、城堡內則有圓形塔樓、多角形塔樓和雙翼形塔樓,並有許多朝代的裝飾物。在城堡附近,另有2條古羅馬水槽。人們登臨城頂,可俯瞰帕特雷全景,並將海灣及港口景色盡收眼底。 帕特雷考古博物館(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Patras)位於市區東北方,為邁錫尼時代的建築物,呈幾何形式樣,它收藏了帕特雷及周圍地區挖掘出土的、古希臘城邦時期、羅馬和拜占庭時期的許多文物,其中最重要的展品,是在樓下展廳裡展出的羅馬時期長5.5公尺、寬2.5公尺的鑲嵌畫,以及古希臘時代少女像的頭部。在一樓的展廳裡,四周的牆壁上還有古浮雕和碑銘。樓上的展廳則展示著史前、邁錫尼時代、古希臘和羅馬的陶器、鎧甲、兵器、雕有海豚的精緻匕首、珠寶和工藝品及器皿等。 聖安德魯教堂(Church of St. Andrew)是帕特雷市的主教堂,也是希臘最大規模的東正教教堂之一,位於市區西方的一個廣場附近,建築規模宏大,在教堂內所藏的聖物箱裡,藏有帕特雷市保護神聖安德魯的頭骨,傳說他就是在這裡殉教的,他的頭骨曾被拜占庭一個名叫馬斯的總督帶往羅馬,直到1964年才送回聖安德魯教堂。在這裡的右側,有一座是在被土耳其人毀壞的拜占庭教堂基礎上,所重新建立的小教堂。 古劇場(Ancient Odeion)位於市區南部,建於公元160年,是典型的羅馬帝國時代露天劇場建築,在歷史上雖屢經改建,但仍不失昔日舊觀。它和古希臘的其他劇場不同,整個劇場全部用磚建造,外牆則鑲以大理石,共有25排階梯式的2500個座位,舞台直徑長9.6公尺。每年夏天在這裡舉辦有多場戲劇演出和音樂會。在這裡附近,還有一座羅馬時代所留下來的亞戈拉廣場,至今仍保存完好。廣場上豎有阿波羅神像,這裡綠草如茵,噴泉交替,為當地市民理想的休憩之地。

科林斯是歷史名城

科林斯(Corinth)市是科林西亞區的首府,又稱為哥林多,是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北大門,同時又是穿過薩羅尼科斯和科林西亞灣通向愛奧尼亞海的航海要道,不僅是對外貿易和交通的要地,同時又是戰略重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這個希臘歷史上的名城,希臘語稱之為「科林索斯」(Korint-hos),它是希臘神話中科林索斯王西斯福斯的疆土,國王是個暴君,死後神命他推巨石上山,但當巨石推到山頂時,卻又立即滾落山下,他只得重新將巨石推上山,如此循環不息,用以作為對他的懲罰。 科林斯古城也是傳說中科林索斯英雄柏勒洛征服雙翼飛馬珀伽索斯的地方。大約在公元前55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這裡就有人類定居。在公元前9世紀的荷馬時代,科林斯被多立斯人征服。公元8世紀開始,這裡逐漸成為商業和製造業中心。 公元前7世紀,是科林斯的最盛期,在暴君基普塞盧斯及其繼位者當權時期,希臘在地中海沿岸取得很多殖民地,國內商業更加發達,僭主制的確立,也為了科林斯等工商業城市的發展,製造了有利的條件。造船業有了明顯的進步,海軍得到強化,海上貿易也得到充分保障,一度成為海上強國,以輸出赤陶、青銅器等產品而致富。當時科林斯幾乎獨佔了與西方的貿易,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所有輸出品,全部都要經過科林斯出口,使它成為當時希臘眾多城邦中最大、最富、最強和最古老的城邦之一。公元前5世紀前後,希臘和波斯發生戰爭後,科林斯加入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而反對雅典,這時科林斯曾一度衰落。在此後的3個世紀中,幾乎都是科林斯和雅典、斯巴達等一些強大城邦間分、聚、離、合的歷史,這段時期中,科林斯曾屢遭地震破壞,並於公元前338年成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聯合希臘城邦組成了「科林斯同盟」;羅馬時期科林斯又作為希臘的首都而再度興盛。公元前146年,羅馬大將盧丘斯•穆米烏斯打敗了曾以科林斯為盟主的亞該亞聯盟,從而結束城邦間的爭霸局面,開始了羅馬人統治希臘的年代。這次戰爭中科林斯遭到慘重破壞,幾乎被夷為平地。直到公元前44年,凱撒大帝下令重建科林斯,使其成為羅馬政權在希臘的駐地,於是又迅速發展,成為地中海最大城市之一,並成為驕奢淫逸的羅馬人享受的天堂,當時有76萬人口,其中奴隸就佔了46萬多人。但是到了公元3世紀又再度衰敗。公元6世紀中葉,因地震與瘟疫所致,人口大為減少。在以後的年代裡,科林斯相繼在阿瓦爾人、拜占庭、法蘭克、威尼斯、聖約翰騎士團和土耳其的統治之下。1458年土耳其將它淪為一個鄉鎮,直至1822年才正式歸希臘所有。1858年的大地震,使這座古城又化為廢墟,後來雖經重建,但又遭地震襲擊,現在的市貌是1928年所重建的。 這個曾經是街道寬闊、市容輻輳、廟宇林立,商舖作坊沿街密布的古城,是古希臘首屈一指的遊樂城市,當地居民以生活奢華著稱,並曾因其是希臘的紅燈區而出名,市內有不少旅館都曾是娼妓出沒的地方。 科林斯的經緯度為東經22度56分、北緯37度56分,位於希臘南部伯羅奔尼撒半島與東北端的科林斯衛城灣北麓,在戰略要地科林斯地峽的西緣,以及科林斯灣與薩羅尼克灣之間,東北距離雅典約86公里,西南離邁錫尼約20公里,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全市只有5萬左右人口。新城區建在高26公尺的低丘上,整個形狀呈靴底狀,離海岸僅1公里多,街道寬闊,高樓林立,市面繁榮。當地盛產水果和煙草等農產品,工商業也非常發達。 這個城市交通便利,陸上交通依賴鐵、公路。雅典有長途巴士抵此,每小時開出一班,單向車程約1個小時。在雅典的伯羅奔尼撒火車站,每天也有多班火車開來這裡,分有一、二等車廂,行車時間約2小時。 在水上交通方面,因隔在北面的科林斯灣和東面的薩羅尼克灣之間,擁有萊哈翁和肯赫雷埃兩個港口,因此海上交通勿遠弗屆,南來北往非常方便,客輪、渡輪、貨輪、遊艇和漁船往來不絕,偶然也有艦艇在執行海上航行安全的任務,加上有科林斯運河的捷徑,使科林斯成為扼東西地中海的主要貿易樞紐。 在科林斯旅遊食宿不會有任何問題,很多觀光客多係由雅典前來作一日遊的,一大早乘觀光巴士前來,黃昏再原車回去,很少會在科林斯留宿的。當地沒有高級的國際觀光大飯店,只有二星級以下的一般飯店和賓館。其中比較有名的有科林斯飯店、埃菲拉(Ephira)飯店和康斯坦塔托斯(Konstantalos)賓館等,都有現代化的服務設備及親切的服務態度。至於餐廳、酒吧和咖啡屋,到處都是,讓遊客能得到充分的休憩。 當地最主要的參觀點,當屬連接南希臘愛奧尼亞海和義大利的海上通道科林斯運河(Corinthos Canal),它是世界上一條歷史最為悠久和最為奇特的運河,從雅典乘車前來科林斯,途中會經過運河,此時乘客可見懸崖峭壁下有條綠水,景致非常獨特。這條運河位於雅典西南方86公里處,每年都有50多個國家的9000多艘輪船駛過這裡。運河全長6343公尺,寬24.6公尺,水底寬21公尺,水深8公尺。運河從地面經河壁到水底的深度為79公尺,是世界上最深的運河,它呈頂部較寬底部較窄,整條運河從頭到尾沒有半點弧度,筆直得像是一條壕溝。運河兩壁全是紅色岩石,兩壁平整如刀切。 這條運河連接起愛奧尼亞海的科林西亞灣及愛琴海的薩羅尼克灣。在這條運河挖掘之前,東西方的水路交通必須繞行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多達約3000公里海程。因之科林斯運河成了希臘的一條黃金水道,通過這條運河的船隻都要熄滅引擎,由希臘領航拖船牽引緩慢通過,每艘船都要付一筆可觀的通行費和拖船費。儘管如此,但是比繞行伯羅奔尼撒半島要花得來。在運河東端的伊斯米亞(Isthmia)有座升降橋,它與其他升降橋不同,平時在水面上供行人和車輛通過,一旦有船隻通過,它便沉人河底,讓巨輪從上面通過。 科林斯古城(Ancient Corinth)位於市區東南方7公里的山坡上,科林斯衛城就建在山頂上。從衛城廢墟上可以看到當時城市的規模,城內街道皆以石板鋪地,人行步道旁有許多家庭風味的建築,兩側商店相連,並有排列整齊的排水溝,從高高的衛城俯瞰,景色壯麗絕倫。羅馬古城的羅馬神廟原址上,引人注目的是3根粗短的石柱,柱體是用大理石重新做的,柱頭是原物,上面的苜蓿葉雕刻非常精緻。 阿波羅神廟位於古城中央,是希臘最古老遺蹟之一,建於公元前550年,是由38根圓柱的柱廊所構成的陶立克式建築,可惜如今只剩下7根柱子。圓柱由獨石構成,高7.3公尺,直徑1.8公尺,是木造神廟建築轉型為石造建築的初期作品。神廟東側下方有道路通往科林斯灣港口。這裡還有羅馬時代的廁所遺址,在阿波羅神廟入口處左側,是浴場的附屬設施,現在只存有穿孔的大理石,在石板上有流水的溝痕,這說明當時已有沖水式廁所。 波塞冬(Poseidon)神廟位於古城遺址東北地峽處,這裡有著名的古希臘科林斯競技會遺址,它與奧林匹亞、內梅和岱爾斐競技會並列為古希臘的四大競技會,每隔一年的春天,希臘第二重要的全國性運動會便是在此舉行。 皮勒內噴泉(Fountain Peirene)是古城的名泉,素有「莊嚴之海」的美稱。噴泉源於科林斯衛城山,經皮勒內庭院的6個拱形出水口分別注入4個水槽而成。相傳黑海東岸科爾喀斯王的女兒美狄亞擁有魔力,他愛上了前來尋找金羊毛的伊亞遜,乃使用魔力助他拿到金羊毛後,兩人結為夫妻,但被趕出科爾喀斯,流淚到科林斯,並在這裡生下兩個孩子。科林斯國王看中了伊亞遜,對他許諾說:「如果和我的女兒結婚,我將把王位傳給你」,忘恩負義的伊亞遜竟拋棄了美狄亞,另娶科林斯國公主格勞凱,當新娘穿上美狄亞所送的有毒結婚禮服時,全身起火,前來救援的科林斯國王也被燒死,她灼痛難當,乃投入噴泉而亡,從此皮勒內泉水終年溢湧,源源不絕。在噴泉附近,殘存有公元2世紀科林斯富翁希羅提斯•阿特克斯所建的一幢建築物遺蹟。此外,這裡還有許多大理石像和紀念碑等。 科林斯衛城山位於科林斯古城後面,海拔575公尺,山上怪石嶙峋,據說希臘神話中的科林索斯王西斯福斯就是在這裡接受神的懲罰。山頂上有座保存得相當完整的拜占庭時代的大古堡,在伯羅奔尼撒的許多山頂上都有古城堡的遺蹟,科林斯衛城山上的古城堡卻是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座。進入古城堡必須經過好幾道城門,可見古堡當年是座易守難攻的堅固要塞。此外,山上還有十字軍和土耳其人所留下來的建築遺址。 喬伊利那(Joyliana)大會堂,是一座長方形會堂,「喬伊利那」是尤利烏斯•凱撒的前名。在這裡曾發現有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和凱撒家人的畫像,現已收藏於科林斯博物館內。會堂前方還留有田徑比賽的起跑線遺蹟,這條起跑線是由石灰岩製成的。 西商店群(Dytika Karasthm-ata)始建於公元1世紀初,公元375年曾遭地震破壞,現仍留有12家商店。店群後面,有一個綠草如茵的廣場,供人散步。 古劇場始建於公元前5世紀,是一座專為表演海戰場地、半圓形可容納3000名觀眾的古劇場,場內現仍殘留有描述格鬥情景的壁畫和記載著安德洛克羅斯故事的碑銘等。傳統安德洛克羅斯是古羅馬的一個奴隸,一次逃到山上遇到一頭腳掌帶刺的獅子,便為之拔去。後來這個好心人被捕,並被放入鬥獸場中令他與獅子搏鬥,卻巧遇到他曾為之拔刺的那頭獅子,因而未受到傷害。 勒沙愛因(Lechaion)路,是從羅馬古市場直通古碼頭勒沙愛因的主要道路。路旁有個被稱為羅馬皇家庭院的建築遺址,當年裡面擺放著凱撒家族的雕像。路的另一旁是店舖、浴室、會堂和審判大廳等公共建築遺址。 凱旋門位於勒沙愛因路中段,是個純大理石結構的建築,門上有兩尊二輪戰車的青銅像,表層飾有薄金。出了凱旋門,可通抵古城名勝亞戈拉會場。 亞戈拉會場又稱為羅馬古市場,是希臘最古老和最具代表性的古蹟。會場內現仍殘存有聖泉、發布神諭的聖所、祭壇和大看台等,表明其由古希臘的賽馬場和祭祀眾神之地發展而成。 俘虜大門(Prosopsisoton Aich-maloton)位於凱旋門附近,門上飾有被鏈子串起的四個巨大的俘虜雕像。據說,這一組雕像是象徵羅馬勝利的標誌。 科林斯遺蹟博物館,主要展示從亞戈拉會場內外發掘出土的眾多古物,收藏品包括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到羅馬時代的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公元前8∼公元前7世紀的科林斯式陶器,它受東方文化的影響,帶有明顯的東方特色,與西方以幾何紋為主的有很大的差別,它多以動、植物,或想像中的怪獸為裝飾花紋,對此後希臘陶壺製作的影響很大。羅馬時代的馬賽克鑲嵌畫保存得非常完整,科林斯黑繪陶罐也很有名,阿烏庫斯提努斯大帝的全身像和乃羅的頭像也很珍貴。在博物館旁的街道上,有很多小手工工作坊製黑繪陶罐,以很低的價格向遊客推銷。


茴香酒城拉里薩

拉里薩(Lárisa)市是希臘的第四大城和拉里薩省首府。也是色薩利盆地的中心城市。這個城市由自稱是希臘神話中英雄赫拉克里斯後代的阿萊夫阿斯創立,成為阿萊夫阿德部族的發祥地。它在希臘的歷史上,也算是一個文化名城,古希臘著名詩人平達、有「醫藥之父」之稱的名醫希波克拉底斯和名雄辯家戈爾伊阿斯等,都曾受聘在當地的阿萊夫阿德宮廷中,他們最後也都是在這裡去世。公元前349∼公元前196年,拉里薩曾併入馬其頓。之後落入羅馬人之手,並被定為色薩利同盟的都城;緊接著又成為拜占庭帝國的一部分。公元985年歸由保加利亞統治,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被法蘭克人、1348年被塞爾維亞人、1393年被土耳其人等相繼加以佔領,從1881年開始,拉里薩才歸屬希臘王國的版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一度被納粹德國佔領,受到嚴重的摧殘;1941年又受到一場地震的破壞。戰後逐漸加以修復、重建,現在已經成為工商業繁榮、市容鼎盛的現代化城市。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2度25分、北緯39度38分,位於希臘中東部的色薩利平原,瀕臨皮尼奧斯河。目前這個城市,約有15萬多名人口。 拉里薩是色薩利平原的農業中心,當地出產的茴香酒和絲綢馳名國內外,因而拉里薩素有「茴香酒城」的美稱。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工業得到迅速發展,現在市內建有大型糖廠和紙漿廠等。當地的交通也很發達,郊區建有一座民航機場,可與國內各主要城市通航,並有鐵路通往沃洛斯和雅典等地。市內交通也很方便,有各種公共交通工具通往市區各個角落。 這個城市的環境非常幽雅,市中心大廣場的四周菩提樹與橘樹叢濃蔭如蓋,廣場附近為鬧區。市內現存的古蹟與歷史建築主要有衛城遺址上的鐘塔、古希臘寺廟遺蹟、半圓形大廳、帶有遮檐的古集市,以及建有巨大宣拜樓的清真寺等。此外,在市西北原橫跨在皮尼奧斯河上的中世紀12孔拱橋,現已更換了一座新橋,極為壯觀。 市內的考古博物館,內部收藏有許多色薩利地區的珍貴古文物,其中有屬於中期青銅器時代的古塚巨形紀念碑、古寺廟雕塑殘片,以及雕有騎馬武士像和其他形象的墓碑等。


斯巴達曾是尚武城邦

斯巴達(Spárta)是希臘拉科尼亞地區的古都,史稱拉塞達埃蒙,現在是拉科尼亞省的首府。公元前1100年,來自北方的多立安人後裔斯巴達人在這裡定居下來,他們毀滅了原來已經存在的邁錫尼文明,用他們帶來的原始公社制度代之,建立一個以奴隸制為基礎的軍事城邦國家,實行寡頭統治,在鼎盛時期有公民2.5萬人,而奴隸竟多達50萬人之眾。此後斯巴達城邦勢力繼續不斷擴張,並在政治、經濟和教育制度等方面予以創新,以便有效統治多數民族,自成一個封閉的軍事王國。 在公元前800∼公元前730年,英勇善戰的斯巴達人征服了周圍地區的阿卡迪亞、阿爾戈斯和麥西尼亞等國,並於公元前650年統一了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公元前6世紀,伯羅奔尼撒同盟成立,以斯巴達為盟主。從公元前5世紀後,斯巴達統治者忽視藝術、哲學和文學的發展,卻更熱衷於戰爭和外交,從而成為希臘最強大的一個城邦。 斯巴達是作為雅典的對手而聞名於世的,直到公元前404年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之前,希臘是以雅典和斯巴達為兩極,各城邦之間展開連續不斷的爭戰。由於斯巴達攻勢凌厲,最終擊敗雅典,成為希臘稱雄一時的最強城邦。它之所以會獲得最後勝利,是因為奉行一種奇特的軍事社會制度,把國家變成了極具尚武精神的大軍營。 在斯巴達的社會裡,頭等人是斯巴達人,是國家的統治階層。二等人是庇里阿西人,他們是被征服的城市周圍的居民,是自由民,有自治權,但沒有公民權。最下等的人是奴隸,被稱為黑勞士。 公元前146年羅馬帝國征服伯羅奔尼撒半島後,斯巴達也被羅馬所統治。公元396年,斯巴達城被西哥特人攻破,繼有拜占庭居民移入,並重新修建城市,以荷馬史詩中的「拉塞達埃蒙」(Lacedaemónians)作為此地的名稱。1204年後,法蘭克人在舊城址西南修建新城堡,稱為「密斯特拉」。1259年起這個城邦成為伯羅奔尼撒的都城,以後繁榮近200年之久。1640∼1829年的近400年時間內,它主要受土耳其人的統治。1834年,斯巴達在古城舊址上建立了新城,現在的城市規模不大,也不是很現代化,但是它卻代表歐洲古代的尚武精神,是個極具歷史性和象徵性的城市。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2度27分、北緯37度5分,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東南部,地處埃夫洛塔斯(Eurotas)河的右岸,是個地形優越的要地,但是只有5萬多人口。 斯巴達是拉科尼亞平原的經濟中心,這個平原是國內橄欖的主要產地。當地主要經營柑橘、水果和橄欖油貿易。市區東西方45公里處的伊西翁(Yithion)是斯巴達的港口。此外,這個城市也是國內重要的旅遊勝地,每年都吸引著眾多的觀光客前來參觀遊覽。 當地交通相當方便,雅典、岱爾斐等各主要城市都有鐵、公路可達。從雅典坐火車至此,要在特里波利斯下車,車程約1.5小時,然後再轉乘巴士班車而達。在公路方面,從雅典每天有11次班車前來,車程約4.5小時。 在住宿方面,市區一共有8家飯店,其中最豪華的觀光飯店是一家名叫齊尼亞(Xenia)旅館,位於城郊的山丘上,環境優美高雅,並有第一流的服務設備。利達(Lida)飯店,也相當豪華氣派,共有40間高級客房,並附設有餐廳等,服務非常周到。麥乃拉奧(Menelaion)觀光飯店,建築宏偉氣派,內部裝飾也很優雅,共設有48間高級客房,並有現代化的服務設施。至於用餐,觀光客除了可到各飯店的餐廳外,市內也有不少餐廳、酒館供人們選擇。 當地可供參觀的古蹟雖然不多,但都極具代表性。其中的斯巴達衛城(Acropolis)是參觀的首選,公元前6世紀後,斯巴達實行嚴格的軍事制度,人們生活儉樸,因此遺留下來的古蹟也都帶有相當社會生活的痕跡,衛城也是如此。它坐落在市區北面的小山丘上,在這裡已看不到城堡,更已看不到城牆的痕跡,因為斯巴達人是天生的戰士,他們根本不需要城牆來保護安全。從市區前往衛城的途中,可以看到古劇場的遺址,以及羅馬時代衛城的磚造柱廊遺蹟和圍牆。衛城北側還有雅典娜神殿遺蹟,牆上都用青銅雕飾。 古劇場(Theatron)位於衛城西南方,大約建於公元前1∼公元2世紀,在劇場東側的牆上,刻有當時斯巴達統治者及當地一些知名人士的名字。由於當年興建米斯特拉城時,從這裡運走了不少石材,所以現存的劇場遺蹟已不完整。 斯巴達考古博物館(The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Sparta)主要收藏當地發掘出土的文物,現已修建一新。全館共有5間展示廳,分別展出邁錫尼、城邦時代及羅馬時代的石碑、雕刻和精美的水壺等,並展示有巨幅的海倫故事板。這個故事板說的是:在公元前1600∼公元前1200年的邁錫尼時代,斯巴達王米納勒斯之妻海倫,由於美豔無比,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誘出奔,因此挑起了斯巴達人遠征特洛伊的戰爭,但圍攻9年未成,到第10年,有人獻計由斯巴達人造一個大木馬,放置在特洛伊城外,馬肚內藏有精兵,然後斯巴達人佯裝敗退,特洛伊人視木馬為戰利品,將其拖入城內,當晚特洛伊人狂歡酣飲、慶祝勝利之際,斯巴達人舉火為號,木馬裡的英雄們一齊衝出打開城門,城外的斯巴達人同時一湧而入,內外夾攻,一舉攻下了特洛伊城。特洛伊戰爭在希臘民間留下了許多傳說,海倫也因此獲得了古希臘絕色美人的名聲,旬S洛伊木馬則常被用來暗指內部的顛覆者。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板前,每天的觀看者始終絡繹不絕。 阿特米多斯(Artemidos)是公元前6世紀狩獵女神廟的遺址,羅馬時代曾予以改建。神廟東則設有祭壇,西側另有一座小神廟。這裡距離斯巴達衛城僅1公里距離,當年是斯巴達男子接受鞭打等特別儀式的場所。 萊奧尼達斯(Leonidas)墳墓是萊奧尼達斯及其他300名士卒葬身之地。萊奧尼達斯是斯巴達歷史上一位勇敢英明的國王,屬於亞基斯家族,公元前490年,他繼承克萊奧梅尼一世的王位,並娶克萊奧梅尼的女兒為妻。公元前480年,他率領一小支希臘軍隊,前去抵禦波斯王薛西斯統率的大軍,在薩摩匹雷(Thermopy-lae)溫泉關一連兩天,曾阻止了波斯軍的進攻。這時他命令大部分人後撤,只留下他和他的雙親以及300名禁衛軍,與波斯軍浴血奮戰,最後全部不幸殉國。正是因為這一段悲壯的歷史,後而產生斯巴達人永不投降的神話。不過這個所謂萊奧尼達斯的墓地,事實上是古希臘時代所建的一個神殿。 米拉勒斯廟位於斯巴達南方5公里處的普洛菲蒂斯(Profitis)山下,是斯巴達國王米拉勒斯和妻子海倫的紀念神廟。在這裡發現了公元前5世紀的神廟遺址,以及給海倫王后的祭祀品(現藏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內)。 阿波羅神廟(The Sanctuary of Apollo of Amyklai)位於斯巴達南方8公里處,這裡在銅器時代就有人居住,後來由斯巴達人佔領。神廟的祭壇原有一尊巨大的阿波羅神像。 瓦雷愛奧古墓(Vareion tomb)位於斯巴達城南的瓦雷愛奧山下,是一座邁錫尼式古墓,出土了很多金銀器具,大部分都被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展藏。 米斯特拉(Mistra)古城址,位於斯巴達西南方6公里處,這是一處中世紀的遺址,被稱為「拜占庭廢墟」,位於塔伊耶托斯山脈的盡頭,是坐落在海拔600公尺山坡上的一座教會村落,並保持了拜占庭時代的樣貌。這裡早在13世紀初期便有十字軍修建的要塞,在14∼15世紀時成為拜占庭(東羅馬)帝國地方總督的大本營。他們在這裡建造宮殿,並使用西歐的建築材料修建了許多有特色的教堂建築,當時有不少文人來此朝聖,一時有「東方的佛羅倫斯」之稱。自15世紀後,相繼被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及威尼斯人所統治。1770年又遭到阿爾巴尼亞大軍的入侵,從此使米斯特拉走向衰落。但它仍係東方基督世界中最浪漫的一章,到現在還保留有許多教堂,多尊古代聖像也就是在這裡被挖掘出土。古城分成3個區域,各有城牆圍護。山頂上是城塞遺址,半山腰是王宮和貴族府邸,山麓則有修道院和教堂。 這座古城址上有許多古蹟可供參觀,其中的迪斯波特斯王宮(Despots of Palace)最先是由法蘭克族的喬姆國王興建,後來又經拜占庭時代擴建,一共花了兩個世紀時間才興建完成,規模宏大,附近一帶都是貴族顯要宅第。當年脫卡魯其執政時,曾將宮殿用作市場,辦公則移到後頭的殿房裡。 梅特羅波利斯(Metropolis)教堂,原為巴西里卡式的方形建築,公元15世紀後改建成圓形的屋頂。教堂裡供奉有殉教者聖狄米特里奧斯(Agios Dimitrios)的骨骸。跨進教堂,即可見到雕有雙頭老鷹的大理石板,四壁的壁畫也非常精湛,它是由10位希臘名畫家共同創作而成,其中南面牆壁上刻畫的是殉教者接受拷問的受苦情景;北面牆壁上則刻著聖母瑪利亞像及亞勒湖基督顯現的神蹟。 聖塞奧多利(Agios Theodóri)教堂建於1296年,是密斯特拉最古老的一座教堂,建築風格非常獨特,擁有8個拱門及圓頂,所以也被稱作「八角堂」,曾經是密斯特拉歷代領主的葬身之地。 阿芬提可(Afentiko)教堂的建築頗具匠心,上半部呈圓弧狀,下半部則為方形。教堂內的壁畫美倫美奐,其中「基督的神蹟」、「聖士們」、「巴列克洛夫一世」等作品,都堪稱是藝苑中的珍品。 福音教堂(Evangelistria)為十字形建築,由兩根大柱子支撐而起,令人嘆為觀止。教室內部的壁畫更是光彩奪目,瑰麗燦爛。 索菲爾(Sofia)教堂的位置在米斯特拉宮殿旁,教堂裡最引人注目的是基督升天圖。在教堂上方還可見到中世紀時供應用水的水道,以及著名的城堡要口。 潘塔拿莎(Pantanássa)教堂是米斯特拉所有教堂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至今尚有人煙。它建於1428年,建築風格相當獨特、優美,有近乎哥德式建築風格的三層高鐘樓等,而整個風格則是混合拜占庭式及哥德式的精華,在米斯特拉眾多教堂中堪稱獨樹一幟。教堂內奉祀著聖母瑪利亞像,還有幾幅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先驅者的親筆彩畫,其中尤以「基督的誕生」、「帶給瑪利亞的福音」和「拉撒路的復活」等聖經題材的繪畫最負盛名,多是15世紀前的作品。 佩里夫萊托斯(Perivleptos)教堂名字的意思是「四面八方看得到」,它位於潘塔拿莎教堂的下方,是座14世紀八角圓頂風格的建築物,教堂內部飾有豐富多彩的壁畫,都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聖季米特里奧斯(Agios Dimi-trios)教堂共有5個穹頂,是基督和4位福音者的象徵,內部有很多宗教畫,描繪了聖季米特里奧斯的一生,還有「基督的奇蹟」和「聖母瑪利亞」等繪畫,保存良好。在教堂的旁邊,還有所小型的博物館。


沒有女人的阿索斯聖山

阿索斯聖山(Mount Athos)是一處「秘境」,也是希臘僧侶自治共和國的所在地。公元前490年,波斯人率先居住於此,從而奠定了聖山的文化。到了公元9世紀,這裡開始有修士定居。在羅馬帝國末期,拜占庭皇帝密可尼拉二世大力援助聖阿塔尼斯在此興建修道院,從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宗教中心。10世紀的時候,這裡出現了僧侶村。1060年聖山的宗教團體獲得了自治權,基於教義及修道上的要求,從此這裡便完全禁止女人和雌性動物進入。14世紀聖山興起了一股神秘主義運動的「赫希嘉教派」,它在希臘文中的意思為「安寧」,這個教派的修士們極力擺疵U世的引誘,希望在地上就能與上帝結合成一體,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上帝。據說赫希嘉修士神秘體驗的極致便是能夠看到上帝的光芒。1341∼1351年期間,這個教派分裂為兩個派別。兩派之間發生激烈的爭議,一直持續了10年,直到公元15世紀聖山才達到了它的全盛時期,擁有千名修士的大型修道院多達40多所,並開始組織修士自治村,允許修士擁有私人財產。1453年君士坦丁堡失陷後,土耳其人奪走了聖山,不過即使在土耳其人統治希臘時期,聖山仍然保留了自治地位。1912年希臘王國成立把它劃入領土範圍,1927年由希臘憲法明確規定成立聖山僧侶自治共和國,由20所修道院各派一名代表組成一個具有立法權力的議會,以及由4名修士組成的行政委員會進行管理,駐地設在卡里埃。 這個僧侶共和國的經緯度為東經24度19分、北緯40度9分,位於希臘東部伸入愛琴海的哈爾基季基(H-alkidiki)半島東南端3個突出小半島最北面的峽角上,即坐落在愛琴海的北部,距離塞薩洛尼基市130公里,面積364平方公里。這個夾角型半島長約64公里,寬約1.6∼12公里,頸部地形平坦,在峽角南部崎嶇不平的山地上,矗立著許多巍峨的山峰,其中最高的就是聖山,海拔高達2033公尺。這裡樹木蔥郁,風景絕佳,山岩全部由純大理石所凝成,在山谷之間,懸崖之上,高山之巔,有幾10座大小不同、式樣各異的東正教寺院,還有不少只能住幾個人的小修道院和個人苦修的隱士小屋。這裡是希臘正教的中心,故被視為聖山(Agios Ores)。這個島上有7000多名男性居民,其中大多數都是修士,少數為隱士,他們都不受希臘政府的統治,而有自己的管理機構,形成了國中之國。整個自治共和國也被人稱為「修士之國」。 這裡居山面海,山青水秀,古寺臨波,景色優美,對遊客有極大的吸引力,因此這裡對外交通也相當方便。從雅典到聖山必須先到塞薩洛尼基,然後到烏拉努波利斯(Quranoupolis)。到塞薩洛尼基的交通非常方便,但是從塞薩洛尼基到烏拉努波利斯的巴士一天只有7班,每隔兩小時才開出一班,車程要2.5小時。烏拉努波利斯每天早上9:45有一班開往代夫尼遊輪,途中可以參觀聖山灣岸的各修道院。由代夫尼開往聖山半島最南端的匹迺斯海角(Cape Pinnes)渡輪,每天中午12:30開出班,途中也經過沿海各修道院,遊客可以在自己喜歡的修道院下船參觀。在代夫尼∼卡里埃∼伊庇羅的修道院之間,僅有一路巴士,但車次很少,要提前確認。 聖山半島只有首府卡里埃才有公路,其他地方都是狹窄的山路,主要運輸工具是人力和毛驢,因此到各修道院訪問需要相當體力和足力。這麼奇特的地方是觀光客都很想去參觀的地方,男人會想方設法取得進山的入境許可證;女人進不了山,只能乘船繞著聖山在海上轉一圈。 觀光客們想進入聖山參觀,必須符合當地的一些規定才會獲准入境。從1060年起,聖山的自治單位宣布女人和雌性動物不得進入此地的法令後,至今依然奉行不逾。只有年滿20歲的男朝聖者才可以獲准訪問聖山,並且必須是信徒或大學中研究宗教、美術、建築學和歷史等科系的學者。外國人則需要先得到該國駐希臘使館的介紹信,然後再持這封介紹信到希臘外交部或到希臘北部薩羅尼基市的外事辦公室去申請。取得特別許可證而獲准入境時,遊客們除了要被檢查身體外,還必須接受嚴格的行李檢查,看看有無夾帶任何屬於陰性的物品。守衛邊境的士兵,對於處理這種事情,從來都是一絲不苟和鐵面無私的。遊客在境內停留時間不得超過4天,並且一天只准10名遊客入境。遊客在境內可以拍照,但不能用閃光燈或三角架拍照,也不能錄音。 聖山共和國境內沒有旅館,只有少數商店和一家私營餐廳,所以到聖山朝聖或參觀的觀光客一定得到修道院投宿,而修道院也會熱誠接待來客。基本上每位遊客都可以在一座修道院得到一天的免費食宿招待,客房一般為4∼12人一間,整潔衛生,但是設備非常簡單,除了木板床和素色被褥外,只有一張小木桌和一盞油燈。昏暗的電燈在晚上8時便不亮了,必須點油燈或蠟燭取亮。一般觀光客一進入修道院都會接到修士送來的酒、水和潤喉糕,受到這樣熱誠的接待,朝香客也不吝於在留言簿上留下感謝祝詞或回報以少量的捐贈。 阿索斯聖山號稱是聖母瑪利亞的封地,傳說聖母瑪利亞和約翰去塞浦路斯訪問拉撒路,途中海上狂風大作,船隻迷失了方向,後來竟然漂到阿索山,聖母瑪利亞劫後上岸,被這裡的景色深深吸引住,便向天國的兒子耶穌提出請求想要這片土地。於是此地就成為聖母的封地,但嚴禁婦女出入。信徒在聖母瑪利亞上岸的地方,蓋了一座小神壇至今香火不絕。 卡里埃(Kariai)是阿索斯修道王國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24度15分、北緯40度16分,這裡有最高行政機構,也住著一位希臘總督,代表雅典的外交部,他負責監督憲法的正確執行並維護法律與秩序,所以阿索斯雖然享有自治權,但仍在希臘管轄範圍內。市內有商店、客棧和郵局,也有馬匹和驢車往來其間,還有警察維持交通秩序;但是這裡沒有女人和小孩,並且沒有一切雌性的動物,甚至連母狗和母牛也都沒有,唯一可以飼養的是母雞,以便能夠生產新鮮的雞蛋。當地居民每天的食物都是由外地運送來的,每天清晨,滿載著青菜、魚、奶酪、香腸、蛋糕和水果等補給船,都會準時登岸,使島上的衣食供應無缺。 這裡大部分居民,都是沉默寡言、蓄著鬍鬚、留著長髮、身披大斗篷的希臘正教僧侶,他們每天除了工作、進膳和睡眠外,就是祈禱,把大部分時間消磨在懺悔和繁重的宗教儀式上,在誦經祈禱聲中度其一生。 阿索斯山的居民在這裡沒有遊戲或娛樂之類的活動,他們的生活似乎被抽象的、玄妙的、似真亦幻的事物所支配,終身奉守不渝的信條是「沒有女人,天下太平;有了女人,雞犬不寧」。正因如此,當地從來沒有男女間的桃色新聞,更沒有發生過情殺案和愛滋病例,他們將全部精力都放到宗教信仰上。這裡的居民還永遠不准洗澡,只能抹身,因為他們認為裸體洗澡容易引起邪念。聖城雖然治安秩序良好,但警察的任務還是很重的,他們主要的職責在於防止好奇心重的女客偷渡入境,以免影響當地居民寧靜的苦修生活。 聖山修道院歷史悠久,多為拜占庭式建築,又稱東羅馬式,其構造大都採用圓形屋頂,平面多為四角、八角和十字等型,裝飾則用繪畫及嵌工,看起來美倫美奐,金碧輝煌。拜占庭人當年侵略各國所掠得的金銀財寶,都用來裝飾這些寺院的內部,因此寺院中的各種燈架燭台,都是純金鑄造的,至於頂端懸掛著難以計數的珍貴珠寶,更是光芒四射、琳瑯滿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1944年,有一群德國軍人喬裝為僧徒,企圖染指這裡的財富,後來陰謀被識破,遂被包圍殺光。現在阿索斯山上的修道院和隱士們的庵舍,大部分都是從公元12世紀遺留下來的,在20所修道院中,除了俄羅斯的潘塔葉蒙、塞爾維亞的奇蘭達利(Chilan-dari),以及保加利亞的佐格拉弗(Zográfou)3個修道院外,其餘的均屬希臘。這些寺院有的相當富有,建築宏偉,如中古時代的堡壘,四周多圍有牆垣,一角有作圖書館用的巨大鐘樓;院內有飾著壁畫的教堂和餐廳,雕樑畫棟,極為富麗堂皇,且珍藏有許多藝術品,包括珍貴的聖像、公元4∼6世紀的「聖經」抄本、數以千計的軸卷、善本書及13世紀繪製的地圖等,而且教會產業遍布世界各地,每年的稅收都相當可觀。不過,有些寺院卻窮得可憐,只賴耕種和捕魚勉強維生,也有靠出售手工藝品或向希臘本土出售木材、水果、乾果和木炭以資糊口。 修道院分成住院隱修和曠野隱修兩類。在住院隱修式的修道院中,所有的修士都在修道院院長的引導下,嚴守戒律;所有資產都劃分清楚,而修士們都在修道院內的餐廳共同用餐。曠野隱修式的修道院包括勞拉、瓦托佩地和埃維倫等3個最大的修道院。這裡沒有資產,每個修士都要自備飲食衣著。所有修道院的修士死後,一般入土兩年,然後撿骨出土,從此修士的頭蓋骨便永久存放在所屬修道院的納骨堂裡,每個頭蓋上都寫上修士的姓名和死亡日期。 瓦托佩迪(Vatopédi)修道院,建於公元10世紀,主教堂為拜占庭時期的建築,從地面到穹頂,約有30公尺高,滿牆是繪於公元14∼18世紀的壁畫,柱上掛有古老的聖像畫;地面有各種顏色大理石鋪成的圖案;聖壇前面高大的木隔扇,雕刻精緻,外貼金箔,光彩照人;聖壇內保存有不少古宗教文物,包括用黃金作封面、鑲嵌珍寶的古聖經和聖母瑪利亞的腰帶等。 賽羅波他蒙(Xeropotamou)修道院,意為「乾枯的河」。1世紀時,它是整個阿索斯最重要的修道院,擁有大量財產和大片土地。後來雖遭土耳其人數度入侵和大火的破壞,但在伏爾加流域和多瑙河流域眾多小王國的資助下,每次遇劫後都得以修復。當時修士們用世界上最大的十字架,也是修道院最珍貴的東西,舉行宗教儀式、籌募資金。除了最大的十字架外,修道院還在珍貴的聖物櫃裡收藏61位聖人的遺物。院內的中心位置是天主教堂,這座面向四方的建築,是用8根細長的柱子支撐、大理石砌成的泉口頂蓋。每個月的第一天和基督受洗的紀念日,都要在這裡舉氖鬖﹛C8塊紅色大理石板把8根柱子連接起來,大理石板上可以看到表現修道院昔日風采的浮雕。頂蓋下面的畫已經模糊不清,人物無法辨識,不過頂蓋上面內壁的浮雕在蓋子的保護下,依然完好無缺。 西蒙諾帕拉(Simonopetra)修道院,高達9層樓,坐落在幾百公尺高的懸崖絕壁上,像是一朵從岩石頂端冒出來的奇花。傳說這個修道院是公元14世紀時在聖西門的指點下所建的。當時聖西門隱居在附近,一個聖誕夜,他在這個令人膽寒的懸崖上看到一束光,認為是上天命令在此建一座修道院的指示。剛開始建造時,那些自願來蓋修道院的人發現地勢險惡,擔心墜崖喪命便決定不幹了。恰在此時,聖西門派了他的僕人送去飲料,僕人不慎墮落深淵,大家都驚呆了。但是奇蹟出現了,僕人毫髮無損地從梯子爬回工地,令人稱奇的是連他手中托盤上的飲料一滴都沒有溢出來,從此工人們決定留下來繼續參加建造修道院。這個修道院建成後的600年當中曾經三次被大火化成灰燼,然而修士們一次又一次在塞爾維亞和俄國募得重建資金。捐贈源源不絕的原因是因為據說這個修道院擁有聖母瑪利亞的左手及耶穌十字架的幾個小碎塊。 潘塔萊蒙(Pantaleimon)修道院是純俄羅斯風格,沒有圍牆,不同於希臘城堡式的建築。1765年由希臘修士所建,1840年被迫讓給俄國修士,後來修道院因為沙皇的重視而迅速發展。長久以來,它一直受到多瑙河、伏爾加河流域上小諸侯國的大力資助,隨著沙皇的跨台及蘇聯共黨政權的建立,這個修道院也逐漸失去昔日的風光。修道院中的教堂是一個典型的俄羅斯綠色洋蔥頂建築。上面有金色的十字架。在教堂的正對面是修道院餐廳。 此外,當地較出名的修道院還有埃維倫(Iviron)、戴尼西島(Dionysiou)和康斯他蒙尼托(Kno-stamonitou)等。這些修道院中,除了瓦托佩地外,都使用古老的儒略曆(Julian calendar),日期比歐洲的年曆晚13天。而他們採用拜占庭時刻(Byzantine hour),從日落開始算,因此每日起算的時間都不同。


埃萊夫西神話多

埃萊夫西(Elefsis)市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古希臘的時候就是一大名城,並係希臘秘密宗教的發祥地。它原是一個獨立城市,在公元前7世紀曾被雅典兼併。公元前395年,被西哥特人所毀,直到公元18世紀後,城市才得到重建和發展。 這個擁有5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坐落在雅典以西大約23.5公里處,與薩拉米斯島遙遙相望,現在是雅典市郊工業區和繁榮的衛星城市。在19世紀末,希臘考古學會曾在此地挖掘出埃萊夫西古城遺蹟、出土的衛城正門等建築物。 在埃萊夫西的山丘東側,有一座奉祀農耕女神的神廟遺蹟。據說她為了報答宙斯使她的女兒由冥界回到陽間,便將穀物栽培的方法傳授給埃萊夫西王子,並讓他乘坐她所賜的龍車,到世界各地去傳授五穀種植的技術。為了讚頌農耕女神的功德,古代時每年的春、秋兩季都要舉行一次祭典,其中秋天的祭典規模較為隆重,並且在此季祭典中還要穿插一些秘密議事活動,而參加議事者又不能將所議之事公諸於世,依後人推想,其所議內容可能涉及到有關神官死後的世界。 從農耕女神神廟遺蹟的入口處進入中庭,就是古時的密議之處。神廟左側有凱旋門,可以通往羅馬浴地及供朝聖者住宿的地方;右側可見到海神波賽冬的神廟遺蹟;登上正面台階,則可看到羅馬時代的大前門遺蹟,這道大門與阿克波里斯衛城的前門樣式相似,前端有6根陶立克式圓柱,內側通道上另有6根愛奧尼亞式大理石柱,門兩側用厚大的牆壁相連。大前門旁另有一口古井遺蹟,稱卡利霍魯斯(Kallihor-ros),據說古代時當地青年女子常到這裡來唱歌跳舞,以讚頌農耕女神的恩德。神廟的北側有個小前門,是進入聖堂的必經之路,此門初建於公元6世紀,羅馬恭N又予重建,右側有奉祀冥王的哈得斯神廟,稱為普洛托利翁(Plotonion),神廟後面的岩石上有個小洞穴,據說普賽芬妮當時就是從這個洞穴而來往於陰陽兩界;小前門前面有一條「聖道」遺蹟,這條路可通抵可拉梅高斯墓園附近的雅典城門。在聖道的盡頭,是當地最重要的一座古建築特勒特利翁(Telesterion),內部有個洞穴,可以容納3000人,埃萊夫西地區的最大祭典活動,通常都是在這裡舉行。在特勒特利翁西側設有一座考古博物館,館內共有5個陳列廳,主要展示當地及其附近地區所出土的雕像、陶器等歷史文物。


古城埃皮達魯斯市

埃皮達魯斯(Epidavros)古城,是傳說中醫神阿斯庫勒皮奧斯(Aesculapius)曾經住過的聖地,由於祂醫術高超,所以來自希臘各地慕名求醫的人絡繹不絕。公元前4世紀前後是當地最鼎盛時期,這裡原屬愛奧尼亞、後轉屬多里安人,但在政治上始終保持獨立。公元6世紀時,此地曾掀起一場對醫神崇拜的熱潮,全國病人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這裡來,當時市內建有神廟、宿舍、浴場、劇場、體育館等設施,所有的病患在祭司的主持下進行治療,不以醫藥為主,而是先讓病人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或做按摩舒展筋骨,然後去觀賞戲劇,欣賞音樂,藉以舒展心情。雖然是藉著神的名義,但治療方法是以減輕病人精神壓力,散發鬱悶為主;是最早的「心靈手術」實驗基地。到了19世紀後,這個城市又得到快速的發展。 埃皮達魯斯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東部,距離雅典約160公里,它坐落在北里底亞山和卡拉馬山之間的山谷地帶,就在阿拉喀尼翁(Arachneon)山脈東邊,沿著阿爾科利德(Argolid)半島一帶的地方。目前這裡有5萬多名人口,商業發達,是重要的商業城。 當地也有不少古蹟值得一看,其中最著名的是醫神神廟(San-ctuary of Aesculapius),據說他是太陽神阿波羅之子,當時阿波羅和一位住在希臘中部名叫克羅奈斯(Koronis)的公主相戀,並且發生私情,但阿波羅太忙,很少有機會與戀人相會,乃派遣一隻會說話的烏鴉代他傳話。有一次,烏鴉見到她與一名青年男子說話,便立刻飛回向阿波羅報告,他聽到後醋意大發,盛怒之下便向空中射出一支死亡之箭,頃刻射中他的戀人,鮮血從公主胸膛噴射而出,臨死之前她向阿波羅表明了自己的清白,阿波羅聽完後後悔莫及,便從公主腹中取出自己的骨肉,交給半人馬神代為撫養,這個嬰兒便是阿斯庫勒皮奧斯,長大後被人尊為醫神。他醫術高超,能起死回生,屢將瀕死的人救活,而被宙斯所不容,擔心被他打亂了天上人間的秩序,乃施雷電將他擊死。公元前380∼公元前375年,由當時的建築師鄂托魯斯修建了這座著名的神醫廟,這是一座陶立克式的建築,殿前6根及側面的11根石柱,均用科林斯出產的石材建成,南側有一條寬約2.7公尺的溝道,當年原有由黃金和象牙製成的高大的醫神雕像,就是供奉在這座廟中。 醫神廟與其說是祭祀醫神的場所,倒不如說是一座醫療中心。這裡除了神廟和柱廊外,還有從事醫生職業的僧侶住房、醫務室和病床等,據說醫神會讓病人睡覺,再通過夢境來治病,使病患在睡眠中接受醫神的治療。這一帶的泉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有治病的效果;這裡草藥品種也非常豐富。在當年柱廊裡發掘出土的石碑上也刻有密密麻麻的治病藥方。 治療室(Abaton)是一座兩層式建築物,傳說當年求醫者都是睡在這裡,以等待神醫入夢。位於治療室東北方向的聖井(Exagn-smenos),裡面的水非常清甜,據說是專供祭典時使用的。 競技場是埃皮達魯斯古蹟遺址之一,它是古希臘競技中心之一,公元前5世紀這裡修建了體育場和健身房。當時每4年舉行一次為期10天的競技大會,競技項目包括有賽跑、跳高、鐵餅、標槍、摔跤、拳擊和賽馬等。公元552年,競技場被地震破壞而深埋在山石下面,1881年被考古學家發掘出來,但卻已面目全非,現在只有跑道的起點和終點處仍保留完整。 古劇場(Arcient Theatre)是競技場的附屬建築,但卻逃過震災的浩劫,被挖掘出土時卻保存得非常完好。這座圓形劇場是目前殘存的同類建築中的佼佼者,它坐落在市區東南角綠樹成蔭的山坡上,是公元4世紀由建築師波利克利多斯(Polykleitos)所設計建造,是傳統的圓形露天劇場,呈馬蹄形狀,全部用大理石砌成,可容納1.4萬名觀眾。劇場直徑118公尺,在55級的觀眾席中,屬於普通席的用白色石灰岩,貴賓席則採用紅色石灰岩。場內有專為官員和祭司們準備的單人座。一條過道將觀眾席分為2個部分,下排共有34級座位,上排有21級座位。歌壇直徑20.28公丑A中央有酒神祭壇,壇後原有高3.5公尺、深3.01公尺、長26.5公尺的舞台和兩層建築,這是古代希臘劇場的標準設計;現存的則只有地基和兩個入口門洞。這個古劇場音響效果特佳,據說在舞台上即使是剪紙的聲音,連坐在最後排的觀眾也能清楚地聽到。這裡已經成為全世界每一位劇場藝術家心中的神聖紀念碑,能夠在此演出是他們的夢。1954年古劇場進行了改進,不僅可以演出戲劇,也可以演出歌劇和舉辦音樂會,並且已開始一年一度的戲劇節,且已接待過好幾位當代偉大的藝人,像瑪麗亞•卡拉斯(Maria Cállas)和卡媞娜•帕克西努(Katina Paxinoú)等。每年入夏後的週末、週日,這個劇場都會上演至少6齣悲劇,供遊客欣賞。劇場的南面有一個博物館,館內共分3室,第1室內陳列著記載各種怪病的石板、外科用的器具和羅馬時代的雕刻;第2室內也有一部分羅馬時代的雕刻品及供物;第3室則展示埃皮達魯斯古聖城的模型。 阿爾蒂彌斯神廟是一座陶立克式的神廟,建於公元前4世紀,供奉太陽神的孿生妹妹阿耳忒彌斯。她原是狩獵之神,但此神廟卻把她奉為生育和孩子的保護神。 蜂窩(Beehive)式房屋是公元前360∼公元前330年間由波利克多利斯設計建成,其用途已無從得知。


阿戈斯歷史悠久

阿戈斯(Argos)是希臘阿戈斯省的重要城市。早在古希臘時代,國內有幾個地區都採用「阿戈斯」名稱。歷史學家赫洛多圖斯認為,這裡低處是公元前1000∼公元前1100年多利安人在半島上的活動基地。公元前7世紀中期,這個城市曾受到斯巴達人的挑戰,而阿戈斯國王菲頓征服了奧林匹亞,並在此舉行奧林匹克競賽。阿戈斯人於公元前669年在希西埃地方打敗斯巴達人,同時制定一個長期使用的度量衡標準。在歷經多次不同民族的侵擾,尤其是馬其頓的侵略後,阿戈斯於公元前229年加入雅典同盟,除公元前225年和公元前196年被斯巴達人兩次佔領的短暫時期外,它一直是這個同盟的成員。以後又由於羅馬的征服和科林斯的覆滅,阿戈斯成為亞該亞聯盟的中心。1397年土耳其佔據這個城市,1500年當地居民大量遭屠情A繼而阿爾巴尼亞人遷入。1821∼1829年希臘獨立戰爭期間,首次自由希臘國會就是在這裡召開。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2度44分、北緯37度39分,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北部,地處阿戈斯灣灣頭的正北方,距阿戈斯灣6.5公里,約有4萬多人口,是國內繁榮的農業和商業中心,比伯羅奔尼撒半島上其他地區富裕,盛產水果與橄欖,其周圍平原則生產蔬菜和水果,為食品加工業提供原料。當地對外對內交通都相當方便,有水、陸公共交通工具為遊客服務。 當地歷史古蹟眾多,自19世紀以來,在阿戈斯市東北郊進行長期的考古發掘工作,1854年發掘第二神廟;1925∼1928年間,美國的一支考古隊在此發掘出一個史前居民點,據說是一座多利安人入侵後修建的規模較大的神廟,希臘地理學家保薩尼阿斯認為,這裡在公元前423年曾由於祭司們的疏忽而失火焚燬。此外,還有一座更宏偉的神廟,是阿戈斯建築師尤波利姆斯設計建造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雅典的法蘭西學院在此地部分發掘了青銅器時期的城市阿斯皮斯和薩德爾的阿波羅神廟殘跡。神廟後方還有一個會議大廳和澡堂,羅馬時期的一座英雄祭祠,以及一座始建於公元前4世紀可容納2萬人的大劇院遺址;另有一座古希臘中期到羅馬晚期的墓地,內有當時的競技器材。在當地的神廟中,至今還保留一尊由古典時期著名雕刻家阿傑拉達斯和他的學生大波里克里托斯用大塊的黃金和象牙雕成的赫拉神像。


希臘的故都那普良

那普良(Navplion)市是阿戈斯省的首府,據神話傳說,那普良是海神波賽冬的兒子,此城即他所建。在公元前625年的古希臘時期,曾經是阿戈斯的都城,後歷經拜占庭、法蘭克、威尼斯和土耳其人的統治,威尼斯佔領者曾喻它為「東羅馬帝國的那不勒斯」,一直到1822年的希臘獨立戰爭中,才被希臘收回,1829∼1834年間成為希臘的首府。 它的經緯度在東經22度48分、北緯27度34分之間。地理位置則坐落在希臘南部伯羅奔尼撒半島阿戈斯灣頂點,約擁有5萬名人口,現在是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工商業中心,也是希臘不可錯過的旅遊勝地。當地交通也很方便,在巴士總站每天有7班巴士前往埃皮達魯斯,車程只需25分鐘;每天還有4班巴士開往邁錫尼,車程也只要25分鐘。此外,它與雅典等城市也通鐵路。市內餐廳、酒吧林立,一到夜晚,商家還會把桌椅擺上街頭,旅客可以一邊嚐著新鮮魚,一邊享受夜晚海風的輕柔。 這個城市至今仍保存許多威尼斯、土耳其人所留下的歷史遺蹟。其中的帕拉米迪翁城堡(Fro-yriontou Palamidiou)矗立在市區後方的山岩頂上,是威尼斯人於1711∼1714年間建成的。據傳說海神波賽冬和阿戈斯王之女兒瑪米伊保妮所生之子那普良建立這座城市時,曾以他的名字為城堡的名稱,但到了特洛伊戰爭結束後,城堡卻以戰爭英雄帕拉米迪翁來命名。城堡兩側築有999級台階,非常壯觀、險峻,威尼斯及土耳其人統治時期,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不過現在已把它改為專門囚禁政治犯的監牢。 阿克那普利亞(Akronafplia)古城堡遺蹟位於市區南部海拔84公尺的小山丘上,在法蘭克、威尼斯及土耳其統治時代,它的地位與帕拉米迪翁城堡不相上下,但如今此城堡已不復存在,只有一家名叫齊尼亞(Xenia)的高級飯店聳立於此。 那普良博物館位於市內憲法廣場的一角,為古代威尼斯式的軍營建築,館內主要展示邁錫尼、科林斯等地所出土的陶器及其他美術品。聖斯皮里敦(Agios Sp-iridon)教堂位於市內的卡波迪斯特拉(Capodistra)路上,其大門頗有威尼斯風格,1831年地方官卡波迪斯特拉在此遭人暗殺,至今教堂牆壁上仍保留著當時的子彈殘痕。海濱浴場位於帕拉米迪翁古堡與阿克那普利亞古堡之間,這裡海水清澈,浴場設備完善,碧海藍空,是理想的度假和觀光勝地。此外,在那普良市郊區,有一個名叫布魯特西(Brourtzi)的小島,島上有威尼斯人所建的小城,19世紀時這裡曾為慾l手們的居住地,如今在島上的碼頭,每日小艇來往頻繁。


卡瓦拉有水道橋

卡瓦拉(Kavála)史稱內亞波利斯,為希臘瓦拉省的首府和希臘北方的第二大城。這個城市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居住,刺殺凱撒大帝的波普塔斯及其使徒保羅,也曾在此留下足跡。在羅馬時期,它作為古代都市菲利皮(Philipi)的出海口被稱為納波里斯(Neapolis);拜占庭時代稱為基督教之城(Christoupolis);現在卡瓦拉的意思則為「馬上」,大概是由古代的驛站而來。傳說公元前42年菲利皮戰役時,普魯特斯將軍曾在這裡停留過;聖徒保羅就是在這裡登基而開始傳教之旅。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4度25分、北緯40度56分,位於距離塞薩洛尼基東方170公里處,瀕臨愛琴海的卡瓦拉灣,傍辛摩羅(Simvolon)山,全市擁有8萬多人口。是馬其頓地區僅次於塞薩洛尼基的第二大城,也是希臘北部重要的遠洋漁業基地、現代化的商港和煙葉裝運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港口又增加了兩道防波堤,擴充了電動裝御貨物設備和貨櫃碼頭,從而獲致更大的經濟效益。當地農業活動也非常忙碌,養蜂業十分發達,市東邊的沼澤地上種植水稻及瓜類作物,郊區的葡萄園向西歐出口食用葡萄。 這個城市內外交通都相當方便,郊區有個新式助航設備的現代化民航機場,與國內各大城市間有密集的班機服務,從雅典飛來,單向航程一小時可達。陸上交通鐵、公路稱便,有鐵路與塞薩洛尼基至亞歷山大德魯波利斯鐵路幹線相連。市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車和計程車,但因城市是建在山坡上,有不少台階,適合徒步觀光。海上交通勿遠弗屆,對外可通遠洋巨輪。市內共有11家旅館,住宿條件也不錯,比較著名的有衛城賓館和埃斯佩里亞(Esperia)飯店。 風光明媚的卡瓦拉是由一座拜占庭古堡一分為二,古堡東側為舊市區,西側是位於主體港口北面的新市區。自由廣場是市中心區,距離港口只有5分鐘路程,廣場內有旅遊資料服務處,還有一座建於16世紀羅馬式石造的卡馬勒斯(Kamares)水道橋跨越其上,這是公元16世紀時土耳其皇帝蘇萊曼、為了運水到岬角上的城堡而建的;這附近還保留有不少土耳其式房屋建築格式。 港口附近有一座考古博物館,主要的展品是在馬其頓和色雷斯地區出土的許多拜占庭時期文物。在市區的南部,有拜占庭時代的城址和城塞,內有穆罕默德•阿里(Mohamed Ali)修建的養老院建築;他的東面有清真寺和公共浴池遺址。穆罕默德•阿里的故居也在市區南部,樓下是馬廄和廚房,樓上則是起居室,是典型的土耳其式房屋。故居前有他的青銅騎馬雕像,西側聳立著一座由他所建名叫因馬勒特(Imaret)的清真寺,是市內最大的一座回教風格建築。 野外劇場在東北郊,是公元前4世紀羅馬時代的建築,每年夏天都有希臘古典戲劇在此上演。距市區西北方16公里處的菲利波古要塞,曾是巴其翁山的金礦開發地,也是羅馬時代的交通要衝和軍事要塞,公元前42年普魯特斯和卡西阿斯的軍隊,便是在這裡進行為期3週的激戰。在要塞的山麓,有聖尼古拉奧斯(Agi-os Nikolaos)教堂、聖喬治(Agios Georgios)教堂和美麗的海濱公園。在海濱公園裡,每逢星期六的上午都有自由市場開放。


亞歷山大出生地埃澤薩

埃澤薩(Edhessa)是馬其頓地區皮拉省的主要城市,它在古羅馬時期是從亞得里亞海到愛琴海的交通孔道,架在這段道路上的羅馬式或拜占庭式的古橋,至今還存在市內。埃澤薩歷經保加利亞人、拜占庭人和塞爾維亞人的多次相繼攻佔後,15世紀時又落入了土耳其人之手,直到1912年才重歸希臘掌握。 這個城市的位置在塞薩洛尼基西北方90公里處,坐落在盧季亞斯河谷海拔300公尺的陡坡上,東側是峻崖奇壁、水流湍急的埃澤薩河穿過市區,形成當地一大特色;離市區3.2公里處建有阿格拉水電站。擁有5萬多人口的埃澤薩市,現在是皮拉省的工商業和農業中心,地毯和紡織業尤為有名。這個屬於希臘高原區的旅遊勝地,交通方便,有公路通往塞薩洛尼基等城市。市內的住宿條件也很理想,共設有4家豪華觀光大飯店。 當地風景優美,極具鄉野情趣,最著名的是在東側崖壁上的瀑布,其落差約為90公尺,非常壯觀。瀑布下另有一個小巧公園,園內設有觀瀑台,駐足台上觀看宏闊湍急的飛瀑流泉,奔流飛騰的水聲源源不絕於耳。另外,在每年的5月底,當地還舉行規模盛大的花卉慶典,屆時許多裝飾華麗的花車集結出遊,街上人群個個穿著五彩繽紛的民族傳統服裝,更有無數妙齡女郎盡情地狂歡舞蹈,使整個城市沉浸在歡樂的海洋裡。 培拉(Pella)是當地的古城遺蹟,位於市區東南方約60公里處,車程約1小時可達,經緯度為東經22度33分、北緯40度45分。它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公元前5世紀的時候,這裡十分興盛,馬其頓國王阿凱拉奧斯,將首都自埃格伊(Aigai)遷來培拉,一直到公元前168年,這裡一直都是馬其頓王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當年橫掃地中海沿岸、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洲大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就是在這裡出生的。 這個地方曾是馬其頓王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繁榮的培拉城曾吸引許多來自南方城邦的人才。雅典著名的古希臘悲劇作家歐里庇德斯,就曾多次慕名前來訪問,並且最終在這裡定居及去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裡曾大事進行考古挖掘工作,結果發現了大量無價之寶的文物。 王宮是古培拉城的主體建築,當年完全是按照正規的規格和合理的設計而建造的。王宮建築的中心是個四方形的庭院,其四周有高大寬敞的柱廊,現尚存6根大石柱。庭院的地面是用黑白兩色的石頭拼成的馬賽克圖案,美麗的幾何圖案與整個建築風格非常協調,現在仍然完好如初。庭院西側王宮室內的地面建於公元前4世紀,用河床裡的鵝蛋石鋪成美麗的馬賽克圖案,帶有鮮明的北希臘文化特色。雖然培拉距離古典時期希臘文化中心的雅典有數百公里之遙,但圖案講述的依然是「荷馬史詩」裡的故事;美女海倫被劫持、與阿瑪宗人之戰,以及英雄獵獅圖案。 在培拉遺蹟的旁邊,設有一座小型的博物館,遊客可以在館裡看到一些青銅器、雕刻、馬賽克等從培拉古蹟遺址出土的歷史文物,其中大部分是希臘文化時期的文物,也有一些是史前時期的錢幣和陶器等,另有未加釉的陶俑、裝飾、雕刻和壺類等。


奧運會的發源地

奧林匹亞(Olympia)是四年一度體育盛會奧林匹克的發源地,但它卻是伯羅奔尼撒半島西南部皮爾戈斯市東郊幽谷中的一個小山村,位處平緩的阿爾菲奧斯(Alfios)河與湍急的克拉代奧斯(Kladeos)河匯流處,背倚巍峨的克羅努斯(Kronos)山,周遭林木蒼翠,罌粟花和延命菊怒放,景色恍若仙境,距離雅典約370公里,人口大約只有1000名,如今已成為希臘最熱門的旅遊路線之一。 這個希臘古代宗教聖地和世界現存最古老的運動場舊址,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2800∼公元前2100年這段時間內,就有先民在這裡居住。古希臘人認為,只要將超群的力量、健壯的體格、勇猛的意志和完美的道德祭獻給神,便能得到神的庇護。因此,在祭壇前向神展示精湛的技巧和健美的體格,就成為祭神活動的重要內容,後來逐漸成為競技會。 在古希臘有許多競技會,祭祀萬神之父宙斯的奧林匹克競技會,是其中規模最大和影響最廣的競技會,並且逐漸發展到全希臘去。關於奧林匹克的起源有著各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希臘熱愛體力競技,在古代希臘祭典時,就舉行競技比賽,他們把這種祭典比賽的成果,當做是對主神宙斯的獻禮。另一種較具有代表性的說法是:慶祝珀羅普斯與厄利斯王俄諾瑪俄斯比賽駕車獲勝,並得與其公主希波達彌亞結婚而發起的慶典活動。據說,俄諾瑪俄斯曾蒙神明托夢,說他將要被他女兒希波達彌亞的丈夫殺害,於是厄利斯王便向每位公主求婚的人挑戰,進行駕車比賽。比賽規則是國王首先要求求婚者用戰車載著公主,然後快速駕車直奔科林斯地峽,國王隨後追趕,一旦被追上,求婚者須依約處以極刑,結果先後有13個求婚者被殺。後來有一個住在小亞細亞名叫珀羅普斯的人專程趕到比薩國向公主求婚,並照例接受厄利斯王的挑戰;性格詭詐的珀羅普斯事先收買了國王身邊的人,在國王的戰車上動了手腳。比賽開始後,國王的戰車搖晃不止,一會兒便被摔出車外,當場斃命。於是珀羅普斯輕而易舉地既得到一位大美人,又得到了江山。 奧林匹克祭典早在公元前1500年時便已開始,到了公元前12世紀希臘黑暗時代,奧林匹亞遭到異族的燒殺焚掠,直到公元前776年希臘人才收復失土,也從這一年起,奧林匹克祭典才開始保存著正式的史料,因此一般人認為奧林匹克祭典始於公元前776年。這個祭典最初只是限於半島西部地區的競技比賽,然而到了公元前6世紀起,斯巴達、雅典和愛奧尼亞諸城邦,以及其他殖民城市也都派員參加,最後逐漸擴大到希臘全土,並演變成今日民族性的大祭典,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公元393年希臘喪失獨立後,才被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取消。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通常在古希臘人的年節,即7、8月的滿月日舉行,每四年舉行一次,最初只有191.27公尺的短距離賽跑一項,賽期一天;後來比賽項目逐漸增加,在公元前5世紀的最盛時期,項目已多達20多種,包括不同賽程的賽跑、鐵餅、標槍、跳遠、拳擊、摔跤、五項全能和馬車賽等項目;此外,還有詩歌、戲劇和音樂等比賽,賽期延長至7天,第一天舉行祭奉宙斯的儀式,第二天開始正式比賽,最後一天則是為勝者所舉辦的慶功活動。 當時對參賽者的資格有嚴格的限制,初期只限於貴族參加,後來放寬為「純粹希臘市民,且未犯過法、未冒犯過神明的希臘男性」,這些選手經過10個月訓練和1個月的集體生活後,再從中挑選出優秀者來參加比賽,但是女性不准參加,結過婚的婦女甚至不能參觀。參加祭典比賽的優勝者在當時並沒有獎品可領,但卻被譽為民族英雄,音樂家用歌來讚頌,雕塑家用大理石塑其健美姿態,詩人和作家則通過文章描寫其技巧和勇敢的偉績。後來,獲勝者還用橄欖樹枝編成冠冕戴在頭上作為勝利的標誌,而他的塑像和雕像則可以安置在奧林匹亞城。此外,獲勝選手回到炮m後,還會擔任當地顯要地位的職務,或獲得高額的獎金,在歷屆奧運會的優勝者中以斯巴達人居多。 奧林匹亞是以競技會而聞名於世的,但到了公元6世紀中期,因當地發生大地震,而克拉代奧斯河也泛濫成災,使奧林匹亞全然傾頹變成一處廢墟。在基督教統治下的中世紀,一般體育活動都不發達。直至進入近代後,體育才又漸受重視。1829年,希臘脫離土耳其獨立後,就恢復奧林匹克祭典比賽,於是在1859∼1889年間,舉行了四屆奧林匹克祭典運動會,但參加的單位不多,而在1875∼1881年間,德國人柯蒂其和克魯馬斯等人曾對奧林匹亞城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查明了整個殿堂遺蹟和一些外圍建築,並逐漸了解了奧林匹克祭典比賽概況。到了1892年,在法國教育家顧柏丁的努力下,開辦了近代的奧林匹克運動會。1896年,在希臘王子君士坦丁和國王格興基奧斯一世的政治影響力和富豪們的合作下,來自13個國家的285位選手聚集在雅典,舉行了第一屆近代奧林匹克世界運動會,會場就是仿照古代的競技場加以改進興建的,一共可以容納5萬名觀眾。此後,除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奧運會曾經中斷三次外,其餘時間仍遵照古希臘以來每四年舉行一次的慣例,在世界各地舉行,並且每屆奧運會的火炬都是在這裡點燃。世界各國的大城市,也都以能爭取到世界奧運會的主辦權而感到光榮。最近幾次的奧運會,是於1976年在加拿大的蒙特婁舉行第21屆奧運會,1980年在蘇聯的莫斯科舉行第22屆奧運會,1984年在美國的洛杉磯舉行第23屆奧運會,1988年在韓國的首爾舉行第24屆奧運會,1992年在西班牙的巴塞隆納舉行第25屆奧運會,1996年在美國的亞特蘭大舉行第26屆奧運會,2000年在澳大利亞的雪梨舉行第27屆奧運會,2004年在希臘的雅典舉行第28屆奧運會,2008年在中國的北京舉行了第29屆奧運會。 當地交通頗為方便,在鐵路方面,從雅典的伯羅奔尼撒火車站,每天有5班火車途經帕特雷到皮爾戈斯,行車時間為7:40。從皮爾戈斯也有火車到奧林匹亞,但車次少,不如汽車來得方便。從雅典到皮爾戈斯每天有16次巴士,車程約5小時;從皮爾戈斯每天也有16班巴士,車程約30分鐘。從奧林匹亞每天則有3班直達巴士前往雅典,車程只要4小時。 在住宿方面,這裡有許多服務品質不錯的大飯店為遊客服務。其中的阿爾蒂斯(Altis)大飯店有65間精緻的高級客房,採用西班牙和義大利的家具。阿馬利亞(Amalia)飯店有148間高級客房,附設有游泳池和免稅店。歐羅巴(Europa)大飯店有80間客房,附設有游泳池和網球場。斯帕普(Spap)觀光大飯店,位於松林中,環境清幽,富有山中野趣,擁有50間標準房。阿波羅也是現代化的豪華大飯店,有第一流的服務設備,擁有110間客房,並附設有大餐廳。 奧林匹亞遺址上有很多古蹟值得介紹,其中的宙斯神廟(Tem-ple of Zeus)係當地最大和最重要的建築物,由艾利斯(Ilis)地區的建築師利波所設計,建於公元前468∼公元前457年,據說當時整個建築是以艾利斯人擊敗比薩人所獲得的戰利品為建材,是陶立克式建築的典範。神廟基壇長64.13公尺,寬27.68公尺,高約20公尺。前後各有6根、兩側各有13根陶立克式大理石柱子。樑柱骨架為木材建成,屋頂採用納克索斯島上的大理石鋪蓋。神廟正面朝東,內部分為前殿、主殿和後殿等三個部分。高大的三角楣上有無與倫比的精美大理石雕塑。東面的雕塑以神話中的珀羅普斯和俄諾瑪奧斯賽馬車為題材,中間站立著作為裁判的宙斯。雕塑表現了賽前雙方各自準備的場景,人物表情焦慮不安,氣氛緊張。西面雕塑的是拉皮泰人與馬人搏鬥的場面,拉皮泰人是希臘民族的一支,他們的國王佩里托俄斯邀請幾個半人半馬的馬人參加他的婚禮,不料馬人竟然企業非禮新娘和其他的女賓,於是婚禮成為戰場,雙方激戰後,終於打敗了馬人。雕群中央是阿波羅,他曾企圖勸阻這場戰爭,但未成功。12塊牆楣上雕刻著大力士海格力斯建立的12件偉業的圖案。 神廟中的巨大宙斯神像是古希臘七大奇蹟之一,根據古希臘硬幣上的圖案,以及曾目睹過神像的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波桑尼阿的記述,這座宙斯的坐像高達14公尺,坐在鑲滿寶石的杉木寶座上,左手提著立有一隻鷹像的王杖,右手托著黃金和象牙製成的勝利女神像。宙斯像由烏木雕成,鑲以象牙和黃金,頭戴黃金花冠,眼睛由寶石嵌成,鬍鬚由黃金製成,衣杉上雕有百合花圖案,神像的基座上有維納斯誕生的浮雕,並刻有雕像作者希臘名雕塑家菲迪亞斯的名字。當時的參觀者是利用兩層樓高的迴廊,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這尊曠世巨作。不過,宙斯巨像在東羅馬帝乾犮N初期,就被運往君士坦丁堡,即現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公元475年的一場火災卻把這尊神像焚燬,而宙斯神殿也由於經歷多次戰亂及地震,現在只剩下一片廢墟供人憑弔。 宙斯祭壇是奧林匹亞最神聖的一個地方,位於宙斯神殿的西側,從前每逢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時,都有個象徵著奉獻犧牲的儀式在此進行,屆時祭壇火焰熊熊,配以眾多神職人員的高聲祝禱,把運動會舉辦儀式推向高潮。祭壇高達7公尺,因此每位觀眾都能清楚地看到儀式的每一個細節。 菲迪亞斯工作室(Pheidias Workshop)是雅典天才雕刻家菲迪亞斯完成宙斯神像的地方,位於宙斯神殿的背後,也就是評議會場旁邊。菲迪亞斯曾被任命為雅典衛城整建計劃的總工程師,但是,後來又為了政治因素而亡命天涯,到了公元前430年他來到奧林匹亞後,被委以古代七大奇景之一的宙斯巨像雕塑工作。據說,當時菲迪亞斯為了雕塑宙斯像,在神殿旁蓋了一所寬、長度相同的工作室,並在此住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此傳說在1958年得到了證實,當時在宙斯神殿西側挖到各種雕塑專用的模型與工具,其中還混雜著一隻酒杯,上面並刻有「我菲迪亞斯之物」等文字。 赫拉神廟(Temple of Hera)位於宙斯神廟左側,是奧林匹亞聖地主要遺址之一,最初是供奉宙斯與赫拉夫婦的木造建築,長年累月後逐漸改為石造,它在探討陶立克式建築風格發展的過程史上,有相當重要的地方。神廟建於公元前600年,屬於希臘最早的神廟建築,並與其他的女神廟不同,它缺乏溫柔,多了份凝重。並分為前、中、後三殿,考古學家曾在這裡挖掘出希臘名雕刻家布拉基西特列斯(Priaxiteles)的名作「使者赫爾墨斯抱酒神像」,現在已展藏在奧林匹亞博物館內。女神廟雖然也經過多次災難,建築物傾倒,但仍有34根石柱,它的粗細和雕刻風格都不相同,可能不是同年代的產物。當年每逢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時,按照傳統都要在神廟前的廣場上點燃聖火,然後再把聖火傳到比賽的會場中,現在奧運會的聖火點燃儀式,還是在這個神廟祭壇旁舉行。而神廟裡宙斯和赫拉神像的基座依稀可見。 寶庫(Treasuries)群在赫拉神廟附近,坐落在兩條山澗中的克羅努斯山麓,共有12座整齊地排列在一起,是在希臘全盛時期建造的,當時主要用途在於存放來自希臘各城邦,以及西西里島上殖民城邦供奉給宙斯和赫拉的財寶禮品,並在每次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行時供各城邦的使節們居住。目前在12座寶庫中,僅有5座可根據殘存遺蹟繪出原狀,其中最右邊的西西里島殖民城市基拉(Gela)的寶庫,建於公元前7世紀末,為最古老的一座。 贊斯(Zanes)台座位於寶庫的正下方,這些台座均為正方形,其中有一個是屬於宙斯神像的。據說這些台座都是當年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犯規者罰款所合資興建的,共有16個,而且每個風格及式樣均有所不同。 珀羅普斯壁是比薩居民為傳說中的英雄珀羅普斯而設的,據說他就是奧林匹克競技會的創始人,同時也是在特洛伊之役裡擔任希臘元帥的阿伽門農的祖父。 回音廊(Stoa of Echo)位於奧林匹亞聖地遺址的西部,建於公元前4世紀,它原來是一排由陶立克式石柱和科林斯式石柱所組成的柱廊,又名回音廊,或七音廊,據說人們在這裡大喊一聲,便可產生7次宏亮綿長的回音。這個回音廊又被稱為畫廊,係源於廊中的牆壁上飾有許多繪畫而得名,並且多為泛希臘時代的名家作品。不過,現在的回音廊僅剩下了名稱,以及一堆巨大的石柱殘骸。 布勒特利翁(Boulevterion)會議場,中央為方形建築,南、北兩側分別有兩棟馬蹄形建築,與愛奧尼亞式的柱廊相連接。其中在方形建築的中心部分還殘留著雕有宙斯神像的座台,古時奧林匹克競技會開幕首日,所有參賽者均須站在座台前,面對10位裁判員,舉行宣誓願意遵守比賽規則;而在兩棟馬蹄形建築中,至今仍保存著有關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文件及評議會議記錄。 運動場(Stadium)已經三易其址,最初位於現在的寶庫前方,沒有看台。到了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前5世紀初,它向東移82公尺,向北移7公尺,並修起了看台。公元前4世紀左右,看台被截斷,修建了回音廊。至此,運動場完全從奧林匹亞聖地內移了出去,改在現在的位置,其性質也由祭祀神的活動,變為純粹的體育活動。 現存的運動場長212.54公尺,寬175公尺;跑道長192.28公尺,寬28.5公尺,四周設有沒有台階的看台,南側看台中央有裁判員席,北側看台中央有農業和豐收女神德墨提爾的祭壇。運動場廣闊的中庭有列柱迴廊圍繞著,昔日外側有浴室、更衣室和會議室等,是一座方形的室內體育場;不過如今屋頂早已不見,只剩下東側的19根陶立克式列柱還很完整地遺留在那裡,使人可以看出這個曾經留下許多創新紀錄的體育場的位置。體育場入口處是一座石土塊堆砌的圓拱門,建於公元前2世紀,入口處的一排石座,上面原本有石雕像,現在只留下石座。值得一提的是,石座上的石雕不是運動會上的獲勝者,而是運動會上作弊的人,把那些運動敗類雕像放置入口處「排排站」,是種懲罰,讓他們「丟人現眼」,以示警惕,運動場可以容納4.5萬名觀眾,場地旁有排水設備,中央由柱廊圍成的空地,是供田徑及鐵餅選手練習的場所。此外,運動場的陳列館內,還保存有古希臘歷屆競技會中獲勝選手的資料。 競技場和訓練館(Gymnasium and Palaestra)也是重要的古蹟遺址。其中的競技場本來是一座封閉的庭院,建於公元前2世紀初,它寬120公尺,長220公尺,主要是用於需要較大場地的體育訓練項目,如標槍、鐵餅和賽跑等。訓練館在競技場南面,是建於公元前3世紀的方形建築物,長66.35∼66.75公尺,主要供摔跤、拳擊和跳高等需要場地不大的訓練項目使用。裡面原來有更衣室、在身上塗抹橄欖油的地方和浴室,還有擺放長凳供運動上理論課的教室。現在,這裡僅剩下一些殘柱和圍牆基底。 菲力皮翁(Philippeion)紀念館是一座保存較好的圓亭形古建築,是公元前338年為慶祝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哈羅尼亞戰役中打敗雅典和底比斯聯軍後而興建的,但是一直到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繼位後才完工。這棟建築四周環繞著18根愛奧尼亞式石柱,館內有腓力二世、亞歷山大大帝和其家人塑像共5尊,全用黃金和象牙打造,由此可見馬其頓王朝的當年盛況。 阿爾蒂亞斯(Ardiras)殿堂圍地,呈不規則四角形,每邊長逾183公尺,北以克羅努斯山為界,其餘三面為圍牆,內有宙斯和赫拉神殿、祭壇、奉獻物、寶庫及行政建築物等,圍牆外有運動設施及旅館、浴室等。圍牆以南有會議廳,西南有利奧尼達烏姆貴賓旅店,東側與運動場之間隔有埃科柱廊和運動員、裁判員入場口。 南列柱廊(Notia Stoa)的位置在布勒特利翁會議場南側,是一棟細而長的建築,建於公元前4世紀,其用途以及名稱由來,至今還是個謎。 萊奧尼代翁(Leonidaion)宮是奧林匹亞眾多遺蹟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築,於公元前4世紀由大富翁萊奧尼代翁出資建成,當時主要用於招待名門豪客。宮四周的圓柱多達138根,另有44根雕樑畫柱環繞中庭。到了公元前2世紀羅馬時代,此宮因被充作總督官邸,外觀稍有更改,中庭也多了個池塘。 梅特恩(Metroon)宮為公元前4世紀的陶立克式神殿建築,宮內祀奉著宙斯神的母親瑞亞(Rea)及小亞細亞的女神豈比勒(Kybe-le)。到了羅馬時代,梅特恩宮成為奧古斯都大帝的殿堂,自此歷代皇帝都按例在此塑個像。 尼祿別館(To Spiti tou Nero-nos)是當年羅馬皇帝尼祿訪問奧林匹亞時特別建造的一座別宮,由於當時倉促趕工,所以採用的大部分材料皆取自當地的神像基座及廊柱。在別館的側面另建有一座凱旋門。 普利特內翁(Prytaneion)迎賓館,創建於公元前5世紀,這裡既有官員辦公室,也有招待外國使節和貴賓的客房。迎賓館南側另有伊斯提女神祭壇,古時祭壇的爐火日夜不熄。北側有個大餐廳,用來招待各城邦獲勝的選手,而神職人員和外地貴賓等也大都在此用餐,但現在餐廳已被破壞殆盡。 奧林匹亞博物館(Museum Ol-ympias)是希臘最重要博物館之一,原建於1888年,1954年的大地震使它受到很大的破壞,1975年興建新館,1982年落成使用。共有10大展廳,主要展示在奧林匹亞聖城遺址內出土的雕刻神像和工藝品,還有大批古希臘武器甲冑。由於展示品只限於當地的出土品,所以館存的數量不算龐大,但每件都能證明奧林匹亞悠久的歷史。 館內展品係按時間順序排列,前幾個展廳裡展示的主要是史前時期的陶器和小型雕刻作品。進入古典時期,出現了大量有價值的藝術品。館中最引人注目的有翼勝利女神像,高達2.11公尺,原係位於宙斯神廟東南部,矗立在高達8.81公尺的三角形基座上,整個女神像高達10.92公尺,氣勢磅礡。現存女神像雖已殘缺不全,但其創意、造型和表現的手法,都充分表現出是尊不朽的傑作。 另一件重要的雕塑是「抱狄奧尼索斯的赫爾墨斯」,被公認是希臘古典時期最重要的雕塑作品之一。它是在德國考古學家們於1877年在赫拉神廟牆下發現的,像高2.13公尺,保存相當完整。狄奧尼索斯是宙斯的私生子,為了逃避赫拉的迫害,宙斯令信使神赫爾墨斯把剛出生不久的狄奧尼索斯交給山神哺育。雕像選取的是他們在趕路途中小歇的情景;裸體的赫爾墨斯左手抱著小孩子(小酒神),身體斜靠在樹幹上,右手拿串葡萄在逗孩子。整個雕塑溫馨感人,結構協調,刀法精細,是古希臘的藝術傑作。 其他值得注意的展品,還有大門入口處高大威嚴的羅馬皇帝塑像,以及展廳內奧林匹亞的模型。珍貴的展品還包括有陶塑「宙斯懷抱伽尼墨得斯」、陶俑「武士」、石雕「宙斯」、銅錐「雙獅叼鹿」,以及宙斯神廟的雕刻精品、古希臘著名雕刻家菲迪亞斯的雕刻工具和刻有他名字的杯子等。尤其是館內陳列了大量與古代奧運會有關的展品,包括當年奧運會歷屆冠軍的雕像或雕像底座。有的底座上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銘文,如:「我祖父和哥哥是斯巴達國王⋯⋯我肯定我是全希臘唯一贏得冠軍的女人」。


約阿尼納有湖中小島

約阿尼納(Ioannina)是約阿尼納省和伊庇魯斯大主教轄區的首府,也是伊比魯斯地區的最大城市,但是歷史較短,1020年才見於歷史文獻。城市鼎盛時代是在有「約阿尼納獅子」之稱的阿里帕夏(Ali Pasha)統治時期,這位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地方總督,統治當地長達30年之久,興建道路、發展貿易,使它成為地區的政治、交通、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有許多知名學者前來教學,許多西歐文學家也到此訪問。英國大詩人拜倫前來訪問,在他的 「哈羅爾遊記」中,就記述了他在阿里帕夏總督宮殿的體驗。在17世紀的時候,這裡成為附近地區的農業和商業中心。1913年伊庇魯斯分屬希臘和阿爾巴尼亞,約阿尼納和伊庇魯斯南部則併入希臘。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0度50分、北緯39度40分,位處希臘西北部,縱貫希臘本土的品都斯山脈,就在市區東北部,美麗的約阿尼納湖,則在它的東面和東北面。全市約有7萬多人口,當地以金屬製造和刺繡最為有名。市內的約阿尼納大學創建於1970年,是國內6所大學之一。市中心的馬考波特薩利(Markou Botsari)大街是從雅典來的長途巴士終點站,出了車站南行有個五岔路口,阿韋羅夫(Averof)街和10月28日街是市內的主要大街,但是城市的主要設施卻集中在阿韋羅夫大街,這裡的市公所前面是中央廣場,廣場周圍旅館、餐廳和商店林立,是市內最熱鬧的地方。 在對外交通方面,約阿尼納機場在市區北方5公里處,平時每天有兩個航班自雅典前來,單向航程1:15,每年6∼9月旺季時,每天則有3個航班自雅典飛來。在公路方面,每天有7∼8個班次的長途巴士自雅典開來,車程約7.5小時。在市內交通方面,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為公共汽車和計程車,可通往當地各主要角落。在住宿方面,當地有20多家旅館可供選擇,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帕拉迪恩特(Palladiont)和埃格納蒂亞(Egnatia)等兩家飯店。 考古博物館(Archaeological Museum)位於三月廣場25號,共有3個展室,展出了伊庇魯斯地區出土的重要文物。第一展室的正面有個鍍金族徵,圖案內容是古代三大悲劇之一的俄瑞斯特殺母的場面;和情人一起弒夫的克呂泰涅斯特拉、又被自己的兒子俄瑞斯特當作「父親敵人」殺死。第2展室大多數是由多多尼出土的文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青銅雕像中的「多多尼的神鷲」,牠是宙斯的神鳥,也是宙斯的象徵。 多多尼(Dodoni)遺址位於郊外,從國立約阿尼納大學前行7公里,順著路標進入山中再走13公里,就到了遺址的入口。經過考古學家的發掘考證這裡就是古代的多多納,是有古老歷史發布神諭的地方。傳說從埃及飛到底比斯的一隻鴿子落在一棵橡樹上,宣告了神諭發布所的成立。遺址入口處有個圓形露天劇場,觀眾席是1960∼1963年利用原來的材料重建的。接下來是伊庇魯斯同盟的會議廳遺址,再往裡走是阿佛羅狄泰神廟,鄰近的是宙斯神廟和他妻子赫拉的神廟,然後是基督教時代的赫拉克勒斯神廟,以及古羅馬集會場地遺址等。 阿里帕夏宮殿遺址,現在已是普通民居的所在,只有北邊的清真寺還保留著原來的式樣,但是現在已改為民間工藝博物館。附近的阿韋羅夫大街上,有很多金、銀和銅首飾製作店,是土耳其統治時期流傳下來的傳統工藝。再往前走是兼售食雜的食品市場。 湖中小島位於市區東北面的約阿尼納湖中,小島的碼頭旁有許多餐廳和旅遊紀念品店,島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築物是聖潘塔萊蒙修道院,是阿里帕夏遇害的地方,現已成為紀念館。


各大城市形形色色

韋里亞(Véroia)是希臘北部伊馬夏省的首府,當年建於古城維羅伊亞的遺址上,曾為馬其頓王國的一部分。公元50年前後,聖徒保羅前來塞薩洛尼基傳教時,遭到反對基督教人士的追殺,曾逃到此地避難,現在市中心清真寺旁有個台子,據說就是聖保羅傳教時的遺址。公元168年,這裡歸屬羅馬帝國,並於公元284∼305年間成為羅馬帝國馬其頓行省的兩個首府之一,到了1361年又被奧圖曼土耳其帝國佔領,現在則回歸希臘。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2度12分、北緯40度31分,位於阿利阿克蒙(AliáKmon)河北面,地處塞薩洛尼基平原西緣,韋里米翁(Vérmion)山麓,距離塞薩洛尼基約75公里。市區跨特里波塔莫斯河,約有5萬多人口。交通便利,有鐵、公路和國內各大城市連絡。這裡是周圍地區農牧產品的重要集散地,並且是有名的桃和蘋果的產地。附近地區有褐煤礦,工商業相當發達,市內建有棉、毛紡織工廠。這裡的古蹟主要有古希臘和羅馬時期的要塞與雕塑的殘餘部分,另有拜占庭式教堂;市內的考古陳列館,主要展示本地出土的歷史文物。 亞歷山德魯波利斯(Alexan-droúpolis)是希臘埃夫羅斯省的首府和海港,1860年由土耳其人創建,當時名為「傑賈加赫」。隨著19世紀大鱗櫟貿易的發展,1871年城市初具規模。1877年在俄羅斯的統治下城市逐步發展,當時的名字叫做「聖人之樹」。1896年伊斯坦堡至塞薩洛尼基的鐵路通車後,這裡獲得進一步繁榮,但是亞歷山德魯波利斯的歸屬問題,長期以來是希臘與保加利亞之間的爭論點。1913年曾割讓給保加利亞,但1919年的納伊條約和1920年的色弗爾條約都規定它是希臘所有,並改為今名,意思是「亞歷山大大帝之城」。1923年的洛桑條約再度肯定了它是希臘的領土,1941年再被保加利亞佔領,1944年正式歸還希臘,後來成為希臘正教的亞歷山德魯波利斯∼薩莫色雷斯主教區的首府所在地。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5度52分、北緯40度50分,坐落在希臘東北部色雷斯地區伊比魯斯縣境,埃夫羅斯河口西北方愛琴海的艾諾斯海灣處,東距土耳其只有14.5公里,是觀光客到薩莫色雷斯島參觀的必經之地。全市擁有6萬多人口,農業非常發達,出產和經營小麥、燕麥、煙草、牛和蠶絲等農牧產品。市區靠近海濱,東南西北都是1公里左右,所以街道整齊劃一,非常容易辨認。與海邊平行的亞歷山大大帝大街是當地主要街道之一,行人特別多,故被人稱為「社交大街」,東南面海濱上,有很多人來此享受海水浴和日光浴。市中心有聖埃萊夫塞里奧斯(Agios Eleftherios)教堂,是市民信仰寄託的中心。由於當地靠近土耳其國境,因此穆斯林很多,清真寺也到處可見。 對外交通相當方便,東郊7公里處有民航機場,每日有兩個航班前往雅典,航程約50分鐘。機場和市區間有公共汽車和計程車服務,車程約15分鐘。在地面交通方面,每天都有從塞薩洛尼基到土耳其伊斯坦堡火車國際列車在這裡停靠後,再進入土耳其境內;由塞薩洛尼基前來的火車,車程為5∼7小時,視普通班車或快車而定。公路四通八達,可通往色雷斯地區各地及土耳其。市區交通以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為主,步行也很方便。市內也有不少旅館供遊客投宿,其中比較有名的有亞歷山大海灘(Alexander Beach)、埃格納蒂亞(Egnatia)、亞歷克斯(Alex)、阿弗洛迪蒂(Ap-hroditi)、埃立克(Erika)、赫拉(Hera)、利多(Lido)、海洋(Okean-is)和雅典公寓(Athens Apartment)等。 卡斯托里亞(Kastoria)是希臘馬其頓區城鎮和省的名稱,它於1385∼1912年被土耳其所長期統治,後來才歸還給希臘。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1度15分、北緯40度31分,坐落在卡斯托里亞湖內的半島上,四周被湖西岸的石灰石山所環抱。對外交通尚稱方便,機場坐落在城南10公里處,兩者之間有公共汽車和計程車交通,單向車程約20分鐘。每天有一個航班往返雅典,單向航程1:20。從雅典每天也有一班長途巴士前來,車程達11個小時。從塞薩洛尼基也有巴士交通,須途經埃澤薩,全程要6個小時;市區公共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為主。 當地約有3萬名居民,其中有不少是猶太人,他們長期以來從事海狸皮和貂皮交易,現在這些珍稀動物已經滅絕,他們只好從北歐進口原料,由於經濟情況欠佳,因此大多只進口別人不要便宜的零碎皮料,以優越的縫紉技術加工成有商品價值的皮製品,因此這裡現在是希臘皮革產品中心。市內的建築物差不多都是17∼18世紀所建,屋頂和電線桿上有很多鵲雀巢引人注目,這裡房屋的一樓多為毛皮加工廠,人們揮汗如雨地忙碌著,市街上有許多毛皮商店。 這裡一共有54座在拜占庭時代和中世紀時代所建的教堂,其中許多已經過重建,使卡斯托里亞成為研究教堂建築和壁畫的中心。自1924年起,整個城市都被列為國家文化遺產。其中的聖安娜吉利(Agios Anergivi)教堂也經過維修,但其外牆仍保留了弗勒斯得畫的一部分,建築本身則是拜占庭風格,用泥灰塗繪的聖父聖母像清晰可見,意味深遠,教堂內部也繪有拜占庭時期繪畫特徵帶光環的聖母瑪利亞和基督等聖像。 培拉(Pella)是希臘北部的一座小城市,也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在公元5世紀末期,馬其頓國王阿魯凱拉奧斯將其首都自埃蓋遷來此地。當時這裡附近有一個湖灣,可以直達塞爾邁灣(Thermaikos Kolpos),交通相當便利。公元前382年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腓力二世出生在這裡。公元前356年,亞歷山大大帝自己也是在此地出生。1958年,這裡發掘出美麗的馬賽克地板畫,現在陳列在培拉考古博物館中。在1982年的一次考古發掘中,又發現了建於公元前3世紀的柱廊遺址。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2度33分、北緯37度20分,位於塞薩洛尼基市西方38公里處,兩市之間有巴士可通,雙方每隔45分鐘互相開出一班車,車程約50分鐘,晚上停駛。 韋爾吉納(Vergina)是距離塞薩洛尼基88公里處的一個小鄉鎮,西北距韋里亞13公里,坐落在兩座大山之間。市區東南部的山丘上有帕拉蒂斯塔宮殿遺址,佔地約有100平方公尺;這一帶曾陸續出土20多座馬其頓墓葬。1977年,塞薩洛尼基大學考古學教授的發掘,震驚了全世界,出土文物有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美術作品,刻有馬其頓標誌太陽圖案的黃金骨灰盒、武器和裝飾品等許多陪葬品,據考證,這裡是亞歷山大大帝父親腓力二世的墓葬,形成天然的韋爾吉納考古博物館。 博物館建在一個斜坡上,照原樣保存了墓葬,周圍有各種展室。這裡的陳列方式非常奇特,墳墓的前門模仿神廟的正門,設計精巧,左右牆壁上有各種戰士畫像,墓內的金銀珠寶讓人眼花撩亂,嘆為觀止。這裡出土文物大部分陳列在塞薩洛尼基考古博物館內,而韋爾吉納的遺址本身,則被指定為世界遺產。 科札尼(Koza-ni)是馬其頓西部科札尼省的主要城市,初建於中世紀。經緯度為東經21度47分、北緯40度18分,位於韋爾米翁(Vérmion)和武里諾斯(Voürinos)山之間富庶盆地的邊緣,在境內公路幹線的交叉點上,約有6萬多人口,現為本州服務業和商業中心,主要經營穀物、牲畜和皮革貿易,市內也有紡織、農具等工業部門。附近地區有石棉和褐煤礦,還出產有煙草、穀物、馬鈴薯、蔬菜、牛和乳品等農牧產品。當地交通也很方便,有鐵路經托勒密通往塞薩洛尼基。這個城市是希臘文化中心之一,市內博物館珍藏有中世紀時的書籍和手稿。 弗吉納(Vernina)是一座現代化的遺址博物館、希臘最著名考古遺蹟之一,也是希臘北部最熱門的旅遊點之一。它原來是地勢起伏、土地肥沃的小村子,樹木茂盛,一片田園風光。在20世紀70年代,這裡發現了多座馬其頓時代的古墓,很快地一個大規模古代文化遺蹟呈現在世人面前,因而揭開了古代馬其頓王國神秘面紗的一角。 當馬其頓、科林斯和斯巴達等著名城邦進入了高度文明的古典時期,馬其頓還只是希臘北部鄉下的一個小王國,它最早是從一個叫做埃格伊(Aigai)的地方發展起來的,公元前5世紀末才遷都拜拉,而埃格伊就是今日的弗吉納。 這裡的王宮遺址是在一片平坦的田野裡,據考證王宮建於公元前276∼公元前239年,當馬其頓都城遷往拜拉後,舊王宮並未被遺棄,而是一直被使用著,且曾被翻新過。現在王宮遺蹟面積為104.5公尺×88.5公尺,非常寬敞,當年王宮前有長長的柱廊,現在成為甬道上的殘破石柱。宮殿中央有寬敞的庭院,四周也有石柱的遺蹟,庭院巨大的入口有內、外廊,四周都是房間,當初可能是會議室、客廳、臥室、倉庫和衛兵的住室等,現在都已成為殘垣斷壁。唯一還完整保存下來的,是房間裡精緻的馬賽克地面。 古劇場在王宮北面60公尺處,因為地勢平坦,劇場無法依山而建,建築師巧妙地利用了現有地勢的起伏,將觀眾席匠心獨具地設計成多層平台式,而劇場主要是用石灰岩建造的。在劇場北方不遠處,曾經發現過一座小神廟遺蹟和幾尊雕塑。 王陵博物館(Royal Tombs Museum)的主體是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大帝之父腓力二世的墓,而於1977年被考古發掘發現的。腓力二世是在公元前336年在他女兒的婚禮上被自己的衛士暗殺身亡的。希臘政府後來就在這座陵墓原址上建座現代化的王陵博物館,裡面除了這座王陵外,另有4座馬其頓古墓及這些古墓中出土的珍貴文物。 這座王陵博物館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文化和自然遺產。館內最著名的包括有裝著腓力二世和他妻子骨灰的兩個金盒子、兩個精美的金冠、金銀器皿和護身鐵甲等。尤其是出土的大量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的雕像、腓力二世妻子和父母的雕像,以及許多神話故事中的人物雕像等。 狄翁(Dion)古城位於馬其頓大區皮埃利亞省的狄翁鎮,坐落在海拔2917公尺希臘的奧林波斯山麓,距離塞薩洛尼基約100公里處,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城遺址。一堵城牆圍繞著城市中心區,城牆內有完整的羅馬時代,以及更早的建築遺址,城牆上還可看到一些築壘的石灰磚體。 城市被大大小小的街道劃分成許多街區,中央大道,寬闊氣派,地面用巨石鋪成,大道兩旁牆壁上裝飾有護胸甲和盾牌的雕刻圖案,街道兩旁多係民宅、店舖和浴室等公元前2世紀的建築。其中的公共浴室保存得非常完整,更衣室、浴室等清晰可見,用水系統也很完善,一些房間內鋪有馬賽克地板,圖案美觀,鑲工精湛。城內還有一座音樂廳和一座早期基督教堂的遺蹟。 有一條小溪流到一片殘破的古神廟遺蹟上,使得千年殘磚上長滿了綠茸茸的青苔。殘磚盡頭有幾排古老石階,階上有3座小神廟,分別為獵神阿爾蒂彌斯、埃及神伊西斯魯西亞和伊西斯戴赫等神廟,廟裡有石神像基座,伊西斯戴赫的神像在出土時還立在基座上,現在被換上了複製品,真品則被保存在狄翁博物館裡。在遺址區還有數座公元前4世紀的馬其頓墓葬,以及兩座古劇場遺蹟。 卡泰里尼(Katerini)是馬其頓地區皮埃里亞省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22度30分、北緯40度16分,坐落在奧林帕斯山東北方,瀕臨塞薩洛尼基灣。這個擁有6萬多人口的港都,其港口帕拉利亞是當地海岸線上為數甚少的大港之一。卡泰里尼是皮埃里亞平原農作物及煙草的貿易中心,當地的工業也很發達,市內設有麵粉廠及鐵軌廠等。這個城市的陸上交通非常方便,有鐵路通往拉里薩和塞薩洛尼基等城市。 茲拉馬(Dráma)是馬其頓區茲拉馬省首府,經緯度為東經24度8分、北緯41度9分,位於茲拉馬平原北緣。這個城市自1922年土族居民遷離後,接收了許多來自土耳其的希臘難民,使人口增加近兩倍,目前全市人口約有6萬多名。現為國內的農業中心,附近地區盛產煙葉、棉花和稻米等,市內還設有軍區總部、煙草研究所等。這裡交通極為方便,有鐵、公路通往全國各地。 弗洛里納(Flórina)是希臘弗洛里納省首府和馬其頓西部的重要城市,它最初是拜占庭帝國建立,後歸屬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到了18世紀後,當地居民多為土耳其和阿拉伯人,1912∼1913年巴爾幹戰爭後歸入希臘。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1度24分、北緯40度47分,西北與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接壤,其範圍包括了普雷斯帕(Prespa)湖和小普雷斯帕湖的希臘部分,全市約有5萬多居民。 塞雷(Sérrai)是色雷斯省的首府,1345∼1371年間曾被塞爾維亞人佔領,1378年又被土耳其人攻佔,1913年被撤退中的保加利亞人所焚燬,真是多災多難。後來經過全面性重新整建,才有今日面貌,並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一躍而成為希臘北部製造業密集地區的繁榮服務中心。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3度32分、北緯41度5分,座落在希臘北部農業富庶的斯特魯馬(Struma)河谷地的東側,全市約有8萬多人口。市內有兩座重要的拜占庭教堂:一座是建於11世紀的聖徒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Apostles),另一座則是14世紀的聖尼古拉斯教堂(Church of St. Nicholas)。另外在中央廣場上有一幢圓頂的土耳其式建築,現在是當地的博物館。 科莫蒂尼(Komotini)是羅多彼省的首府,在拜占庭時期又稱為「庫莫齊納」,1913年曾劃給保加利亞管轄,1920年後才歸屬希臘。這個擁有6萬多人口的城市,穆斯林佔了一半以上。經緯度為東經25度25分、北緯41度8分,是色雷斯西部的農業和商業中心,還有不少以成衣為主的輕工業。當地交通方便,與國內各主要城市間有鐵、公路相通。此外,當地市容鼎盛,風景優美,教堂和清真寺和平共存。 克桑西(Xa-nthi)是克桑西省的首府,在歷史上曾充當土耳其人的夏營地,19世紀90年代通鐵路後,經濟已獲好轉。1912∼1913年的巴爾幹戰爭後,正式歸屬希臘。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4度53分、北緯41度8分,坐落在狹長的埃斯基澤山谷頂端,位於羅多彼山麓,依山傍水,自然條件優越,是色雷斯西部的農業中心。20世紀70年代後,又逐漸發展成衣工業;拉戈斯港口吞吐忙碌,使市容顯得欣欣向榮。在全市7萬多名人口中,以土裔佔多數。市內週末露天市場,可以看到穿黑緞長外套、披著白頭巾的穆斯林婦女。吉卜賽女人穿多彩多姿的寬鬆長褲,頭巾緊繫於耳後,露出整個下頷,在人群中顯得特別突出。許多男子時興戴著酒紅色的天鵝絨或毛氈帽,或白色祈禱帽。希臘教士則身著長袍迎風搖曳,頭頂著黑色高帽,引人注目。市內主要廣場外的一條街,因舉行週末夜晚的「新娘市集」而關閉。依照當地習俗,這是青年男女結識傳情的好地方。 阿爾塔(Arta)是伊庇魯斯地區阿爾塔省的首府,曾於1083年被諾曼人佔領,後又受到希臘伊庇魯斯諸暴君的統治,1318年落入凱法利亞的奧爾西尼家族手中,1449年被土耳其人攻佔,然後很快又被威尼斯人奪取;經過法蘭西人短暫的統治後,又再次落入土耳其之手。在1821∼1829年的希臘獨立戰爭中,此地幾經戰火。1881年土耳其將它割讓給希臘,並於1912∼1913年的巴爾幹戰爭後正式併入希臘王國。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0度59分、北緯39度9分。位於希臘西北部阿爾塔灣以北,地處阿拉赫索斯(Arakhthos)河左岸,今日的市區是建在安布拉基亞的舊址上,目前全市約有6萬人口。阿爾塔現為國內的繁榮農業城市之一,市區四周有柑橘、檸檬和枸櫞等果園。當地的工業主要有羊毛織品、棉花和刺繡等。市內的古代衛城處,保留有一座拜占庭時期的古城堡。此外,市郊還有幾座13世紀末期至14世紀的鑲嵌磚和玻璃瓦的教堂,以及3座13世紀的隱修院。 阿姆菲薩(Amphissa)是希臘中部福基斯省的首府,位介吉奧納(Giona)山脈和帕爾納索斯(Pa-rnassós)山脈之間的克里西亞沃野的西北角。它是希臘正教主教區的所在地,公元前2世紀的希臘旅行家保薩尼阿斯,曾記述這個城市有一座雅典娜神廟,直到羅馬後期城市還非常繁榮。10世紀前後,此地被布爾加斯人破壞殆盡,後來由法蘭克人重建,名為薩洛納。1311∼1335年,這裡處於卡塔蘭人統治之下,後來又成為亞拉岡的弗雷德里克阿豐索伯爵家族的轄區,一直到1394年才落入土耳其人手中。1829年希臘獨立後,成為希臘領土的一部分。這個擁有1.2萬多人口的城市,現在是小麥、牲畜和橄欖的貿易中心,在東南郊外有鋁土礦。 卡爾季察(Kardhitsa)是希臘中部卡爾季察省的首府,最初由土耳其人所建,整個市區呈長方形。1922年希臘革命領袖、1945年後曾任希臘首相的普拉斯提拉斯將軍,便是出生於此。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1度55分、北緯39度21分,地處色薩利平原西南部,目前約有5萬多人口,這裡商業發達,為周圍地區穀物、煙草、棉花、絲綢、家畜和蔬菜的銷售中心,市郊盛產沼氣,當地通鐵、公路,交通方便。 沃洛斯(Vólos)是希臘馬格尼西亞省的首府,也是希臘中部最大的港口,早在公元前2500年的青銅器時代初期便有人類居住,曾為邁錫尼時期色薩利的都城。公元前293年馬其頓的德梅特里亞斯城建立後,沃洛斯便失去其重要性,一直到了1881年脫離土耳其歸屬希臘後,城市才得以迅速發展。1954∼1955年連續受到兩次大地震的襲擊,現在的城市是災後重建的。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2度56分、北緯39度21分,位於色薩利區東部,地處帕加西蒂科斯灣(Gulf of Pagasitikós)頂端,擁有11.2萬人口,現在是希臘的第三大港,港口輸出以糧食、葡萄酒、棉花、銘鐵礦石、水泥、棉紗、煙草、鮮果、橄欖和橄欖油等為主,自1977年國際渡輪通航後,當地的工業發展非常迅速,現代化工業區已沿著海灣地區不斷興建,港口的碼頭上有開往希臘沿海各地的渡船。陸上交通也非常方便,自雅典每天都有數班火車前來,但是中途要換車,車程要6∼7個小時。每天有5班長途巴士自雅典開來,車程約5個小時。 里卡菲萊烏廣場是個大公園,內有市政廳和市民劇場。沃洛斯考古博物館是希臘相當重要的博物館,主要展示自1956年起在市區舊城兩座邁錫尼殿堂中所發掘出土的眾多歷史文物,多係拉里薩和色薩利的古物,以石器時代的東西最多。 拉米亞(Lamia)是希臘中部地區和弗西奧蒂斯省的首府,早在公元前5世紀初興建城市時,曾經是馬利斯人的部落中心,中世紀時改稱為「吉普頓」,是雅典法蘭克公爵的要塞。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2度26分、北緯38度54分,位於埃維亞灣附近奧斯里斯(Othris)山麓的斯派爾布奧斯(Sperkhios)河谷地,東南距雅典215公里,是從卡蘭巴卡、特里卡拉到雅典的必經之路。 對外交通方便,與雅典之間通高速公路,有長途巴士往返,每小時開出一,車程3小時可達。市內交通四通八達,有公共汽車和計程車服務。當地也有一些旅館供人投宿,其中最為有名的是三星級的薩馬拉斯(Samaras)大飯店,有新式服務設施和親切的服務態度。 這個擁有7萬多人口的城市,是色薩利地區棉花和穀物的生產基地,當地經濟活動包括了棉紡、煙草和肥皂等工業,還運銷谷地出產的小麥、橄欖和檸檬等,並有鐵和錳等礦藏。這裡市面繁榮,建築物的屋頂上到處可見鸛鳥的巢穴。 拉烏(Laou)廣場是市內四大廣場之一,也是市內的長途汽車站。埃萊夫塞里奧斯(Eleftherias)廣場是市中心的所在地,所以非常熱鬧,商店林立,它位於拉烏廣場的西側,廣場對面就是市政廳。狄亞考(Diakou)廣場在埃萊夫塞里奧斯廣場的西南方,廣場內立有拉米亞的英雄狄亞考的雕像。另一個廣場叫做康士坦丁(Constantinou),這一帶有不少咖啡屋。 市區還有兩座相隔2∼3公里的山丘,西北部的山丘上有古代要塞的遺址,它的西側有座聖魯卡斯教堂,教堂的前面有個花園,遊客在這裡可以俯瞰拉米亞全城。 從拉米亞乘車大約20分鐘,便可來到魯特拉•伊帕蒂斯溫泉村,村中心的公園內有溫泉的源頭,附近有簡單的溫泉宿舍,有20多個單人房,並有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在此療養。每一個房間都有個小小的浴池,人們在溫泉水中泡上20分鐘,對皮膚病特別有療效。 普雷韋札(Préveza)是普雷韋札省的首府,初建於公元前290年,1499年被威尼斯佔領,1699年屬於土耳其,1913年加入希臘王國。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0度44分、北緯38度57分,位於希臘西部,地處阿姆夫拉基亞(Amvrakia)灣口的北岸,有4萬多人口。當地港口輸出橄欖、乳製品、皮革、羊毛、蔬菜和罐裝果汁等。對外交通也很方便,有鐵路通往阿爾塔及約阿尼納;公路四通八達,有長途巴士對外連絡;在海運方面,也有渡輪前往各地港口。 帕爾加(Párga)是普雷韋札省的港市,1572年威尼斯人在此修築防波堤形成港灣,現在堤上仍有威尼斯堡壘。1797年由法國統治,1799年被俄羅斯佔領,1814年接受英國的保護,1819年受土耳其控制,1913年歸屬希臘。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0度23分、北緯39度17分,隔著愛奧尼亞海與帕克索斯(Paxos)島相望,僅有3000多人口。 特里卡拉(Trikala)是希臘西部特里卡拉省的首府,於1081年被諾曼第人佔領,此後數百年間為色薩利最重要的城鎮。到了1881年,特里卡拉才完全脫離土耳其而歸屬希臘。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1度46分、北緯39度34分,地扼班都斯(Pindus)山的邁臘翁山口,為通往西南阿爾塔州的門戶,現在全市大約有7萬多人口,但是到了冬季,因有弗拉幾牧民遷來,人口又有所增加。這個城市是希臘色薩利區的農牧業中心,也是當地玉米、小麥和稻米等農產品的集散地。當地交通方便,有窄軌鐵路與雅典至塞薩洛尼基鐵路幹線相連。市內的古蹟主要有拜占庭衛城,即為古代特里卡拉所在地,也就是傳說中神醫阿斯克勒庇俄斯的住地。 阿格里尼翁(Agrinion)市是希臘中西部的農業城市,它原來的名字叫「夫里克阿里」,現在的城市是在1887年一次毀滅性的地震後所重建的。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1度24分、北緯38度37分,位於特里霍尼斯(Trikhonis)湖西北方6公里處。目前全市約有6萬多人口。阿格里尼翁是希臘埃托利亞和阿卡爾納尼亞省的最大商業中心,也是國內煙草種植和加工業中心。當地交通非常方便,郊區建有一座商業性機場;從克里奧奈里翁經省首府邁索隆吉翁的鐵路,也是以這裡為終點站。 邁索隆吉翁(Mesolongion)市是希臘埃托利亞-阿卡納尼亞省首府,希臘獨立戰爭中,當地發生兩場激戰;1824年,英國著名詩人拜倫就是在此病逝的,邁索隆吉翁也因此而出名。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1度26分、北緯38度21分,瀕臨希臘西南部的帕特雷灣,當地有堤道穿過環礁湖通向岸外深水港托利達,目前全市約有4萬多人口。市內的赫魯恩紀念館內,豎有拜倫塑像和紀念碑。 麥加拉(Mégara)是希臘薩羅尼克斯灣沿岸的城市,分屬於阿提卡和科林西亞兩個省。它史稱墨伽拉,原係墨伽拉古城的衛城,其早期的居民於公元前1100∼公元前1000年多利亞人入侵時已被滅絕,公元前8世紀在西西里東岸建立商業殖民地,並向北方和東方移民擴張。公元前630年後,墨伽拉不斷與雅典發生衝突,勢力漸衰。到了公元前4世紀又逐漸強盛,古羅馬滅亡後,墨伽拉的地位仍很重要。1500年威尼斯強大起來後,當地人口也減少了。這個城市並且是出生於公元前450年的詭辯哲學家歐克萊得斯的故鄉,他創立的墨伽拉哲學派對斯多葛學派具有很大的影響。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3度21分、北緯38度1分,目前全市約有4萬多人口,現在是國內重要的農業和養禽業的中心,附近沿海地區的迅速工業化,也促使了當地經濟的加速發展。 哈爾基斯(Khalkis)市是希臘南部埃維亞省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23度36分、北緯38度28分,瀕臨埃維亞灣,擁有6萬多人口,現在是雅典附近地區著名的療養勝地和農貿中心,當地尤以家畜和黃油貿易最盛。整個城市包括舊城區和新工業區,其中在新工業區又分為釀酒廠和農具廠兩個部分。當地景色優美,從公元前411年以來在埃維亞島與大陸之間多次修建橋樑,1962年又在這裡建成一座新的鋼索橋。埃夫里普海峽的潮流每日6、7次改變流向,蔚為當地的一大奇觀。 皮爾戈斯(Pirgos)是希臘南部伊利亞省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21度28分、北緯37度41分,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西部,地處阿爾菲奧斯(Alfios)河下游農業平原上。這個城市現有4萬多名人口,外港卡塔科隆位於西面,以出口科林斯地區的無核葡萄乾為主。當地交通非常方便,有鐵路通達這裡。此地經常發生破壞性地震。 卡拉邁(Kalámai)是希拉南部麥西尼亞省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22度7分、北緯37度4分,瀕臨內宗河和麥西尼亞灣,是伯羅奔尼撒半島上僅次於帕特雷的重要出口港,港口可停靠小型貨、客輪。卡拉邁市的工業非常發達,絲織物、麵粉、酒和煙草的生產歷史已久,也是優質橄欖、葡萄乾和麥西尼亞平原所產其他水果的主要銷售市場。當地交通非常方便,市郊設有一座機場,這裡水運更為便利,並有鐵、公路通抵帕特雷和雅典。 邁加洛波利斯(Megalo_polis)是伯羅奔尼撒半島阿卡迪亞省的歷史名城,也是省的最大城邦,它建於公元前371∼公元前368年,當時的名稱意為「巨城」,城市範圍廣及埃利森河兩岸,面積39平方公里,四周有高大的城牆,公元223年遭斯巴達人洗劫,成為一片廢墟,現在的城市是後來所重建的。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2度8分、北緯37度24分,現有7萬多人口。這裡褐煤儲量豐富,20世紀70年代初大量開採,並向3個火力發電廠提供燃料。當地有不少古蹟,在其西北方有一座同名的古城。1890∼1893年在埃利森河北岸曾發掘出沿一方形廣場四周建造的城市建築;河的南面則發掘出希臘最大的一座劇院和它附近的議會廳。 特里波利斯(Tripolis)是阿卡迪亞省的首府和省的唯一大城市,初建於14世紀,希臘獨立戰爭前一向繁榮,1828年土耳其人撤退時,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到了1834年後才予重建。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2度21分、北緯37度31分,位於海拔1559公尺阿帕諾克雷帕山麓的盆地中,市區海拔平均663公尺,擁有7萬多人口,是伯羅奔尼撒半島中部商業中心,出產有地毯、餐具、木製品和葡萄酒等;經營小麥、馬鈴薯和煙草等地方農產品貿易。特里波利斯市是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主要公路樞紐,另有鐵路通往科林斯和卡拉邁。市內街道寬闊整潔,綠樹成蔭,景色優美,並有眾多歷史古蹟供觀光客參觀。 伊西翁(Yithion)是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小港口,在古代曾是斯巴達的港口和軍火庫。它的經緯度為東經22度34分、北緯36度45分,位於拉科尼亞灣西北端,伊西翁河的河口,有堤道通往馬拉松島。這個港口主要輸出橄欖和橄欖油,並保存有羅馬時代的古蹟。 莫奈姆瓦西亞(Monemvass-ia)鎮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東南端,西北距斯巴達約100公里。公元6世紀時,拜占庭帝國將此地建為戰略要塞,成為連接地中海東西的商業和軍事要道,致成為許多國家爭奪的目標,數世紀以來紛爭不斷。在1821年開始希臘獨立戰爭中,這裡也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希臘獨立後,反而被世人所淡忘,遠離了歷史的舞台,現在變成一個微不足道的村鎮,只有在夏天的時候才有外國遊客光臨。 這個村鎮還帶著一個大約有1000人口的小島,是為舊城區,它與大陸部分的新城區之間以一橋相通。對外交通方便,以公路為主,長途汽車站在新城區的格菲拉(Gefira)街,每天有兩班車前往雅典,車程約350公里;另一種長途車要經過斯巴達等城市,每天有3班,車程要6小時;還有一種早上開出的直達快車,一天只有一班,車程3個小時就夠,非常便捷。市內交通主要有公共汽車和計程車,四通八達。在海運方面,夏季比雷埃夫斯有水翼船前來,海程4個小時;也有自這裡開往基西拉和克里特島的輪船。 舊城區是當地參觀的重點,它是一橋之隔的小島,海拔300公尺,長1.8公尺,又分為山下的市區和建在懸崖上的區域,各自由威尼斯式的城牆圍繞著。山下的市區有從西到東的街道貫穿著,寬只有1公尺多,兩旁都是禮品店、餐館和咖啡屋林立,途中有放置大砲的扎米奧斯廣場,對面有由土耳其時代清真寺改成的博物館,以及一座建於12世紀拜占庭式基督教堂,1697年又經過威尼斯人的改建。附近還有一座典型拜占庭式聖尼古拉奧斯(Nik-olaos)教堂;其南側的聖母克里薩菲蒂薩(Chrisaphitissa)教堂,建成於1562年,一度遭到破壞,17世紀末整修。懸崖上的區域北側有中世紀的聖索菲亞教堂、城寨和中世紀的儲水池。 此外,國內比較重要的城市還有阿利韋里翁(Alivérion)、阿莫戈斯(Amorgós)、加爾加利阿尼(Gargalia-noi)、格雷韋納、伊古梅尼察(Igoumenitsa)、萊瓦賈(Levá-dhia)、愛奧斯(Íos)、卡里斯托(Káristos)、卡爾派尼西翁(Karpe-nision)、基菲西亞(Kifisiá)、基爾基斯(Kilkis)、基米(Kimi)、基帕里夏(Kiparissia)、萊夫卡斯、利門.瓦塞奧斯(Limin Vathe-os)、內亞波利斯(Neápolis)、帕拉馬斯(Palamás)、波利伊羅斯(Polyiros)、托勒密(Ptolemais)、塞里福斯(Serifos)、錫拉(Thira)和扎金索斯(Zákinthos)等。


北愛琴海各島嶼

利姆諾斯(Limnos)是北愛琴海的島嶼,隸屬於萊斯沃斯省,它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公元前9世紀即已出現在「荷馬史詩」中,在亞爾古船員尋求金羊毛的故事中也曾提到。公元前6世紀曾被波斯征服,11∼12世紀時,威尼斯商人曾在此居住過。13∼15世紀時,斯巴達、雅典、拜占庭、熱那亞和土耳其等曾相繼統治過此地,1912年才正式回歸希臘。 這個島嶼的經緯度為東經25度15分、北緯39度55分,正好處在小亞細亞和聖山半島中間,也就是在阿索斯山至土耳其的海洋中間,它是個火山島,大部分地質是火成岩,樹木稀少,到處一片紅土,多溫泉,面積476平方公里,島的南北各有一個深水灣。西部地勢崎嶇,無樹木、谷地;東部平原土地肥沃;全島約有2萬多居民。島上交通非常方便,機場在島的中南部,雅典每天有2個航班抵此,航程約1個小時;從機場到島西部首府的米里納(Mirina)港市,要40分鐘的巴士車程。在海運方面,比雷埃夫斯有定期渡輪前來,海程需18個小時;與其他島嶼和土耳其間,也有船隻來往。在公路運輸方面,有巴士、公共汽車、計程車和租車服務,交通稱便。穆茲羅斯(Moúdhros)是島上的第二大鎮,瀕臨南部海灣,是愛琴海最優良的天然港灣。 島上古蹟眾多,在1931∼1936年間,曾於島東岸波利奧克尼處,發掘出上下共3層的古代遺蹟,從上而下分別為一個青銅器時代的早期居民點,一座銅器時代城市和兩個新石器時代的城市遺蹟;而在古鎮赫斐斯蒂亞附近則發現有大片從公元前8∼公元前6世紀的墓地。此外,利姆諾斯島上的泥土在古時候曾被用於治療蛇咬傷、創傷和鼠疫,據說療效顯著,以致現在每年在赫斐斯蒂亞附近地區還要舉行一、二次象徵性的挖土活動。 薩莫色雷斯(Samothraces)也是北愛琴海的島嶼,大約在公元前700年,希臘人到此並建造了一座眾神殿。公元前425年此島加入提洛聯盟,公元340年被馬其頓控制,公元510年被羅馬人指定為自由邦,隨後被法蘭克人和熱那亞人控制,後由土耳其人佔領,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歸屬希臘。 此島經緯度為東經25度31分、北緯40度28分,位於愛琴海北部,在色雷斯南面,屬埃夫羅斯省,面積178平方公里,地質構造複雜,中部的芬加里峰海拔1600公尺,是愛琴海諸島的最高峰,據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所載,海神波塞冬就是在這座山峰上觀看特洛伊戰爭的;又據說這裡還是特洛伊城創造者戴達羅斯(Daidalos)的誕生地。這裡經年北風不斷,雨雪量大,冬天非常寒冷,但是到處都有溫泉水湧出。自古以來,這個山島就被當作宗教重地,有許多神秘的宗教儀式在這裡舉行,大部分都是祈求航海平安。同時這裡也經常舉行大地女神的祭祀儀式。 薩莫色雷斯島只有3000多人口,島民以漁農和觀光服務業為生,經濟頗為富裕。對外交通以海運為主,亞歷山德魯波利斯有海上航班來此,海程約3個小時,與其他島嶼間也有遊艇和水翼輪往來。島上陸地交通以巴士為主,相當方便。 薩莫色雷基(Samothráki)市是薩莫色雷斯島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25度31分、北緯40度28分,位於島的西部,市景整潔,市容繁榮,對外交通全靠巴士,市區交通有公共汽車、計程車及租車服務,相當方便。由於觀光客不少,因此也設有一些飯店供遊客選擇,其中比較有名氣的有尼基海灘(Niki Beach)和艾塞尼亞(Xenia)飯店,服務品質不錯。市內有一古蹟區,有不少神廟遺蹟和陶立克式柱廊,當年有翼勝利女神像也就是在這一區內發掘。此外,市郊一山丘上,有一座古劇場,大約建於公元前2世紀,據說當年舉行完大地女神祭祀儀式後就要在這個劇場內演戲;山谷處另有許多古建築”鉹丹酗@座神廟及一棟神秘的圓形建築物。位於附近的考古博物館,展出當地出土的眾多歷史文物。其中的「和著豎琴跳舞的舞女」浮雕非常有名,帶有翅膀的勝利女神像只剩下仿製品,真品於1863年被掠到巴黎的羅浮宮。 薩索斯(Thasos)島也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公元前8∼公元前7世紀,聽從德爾斐的阿波羅神諭,成為帕羅斯島的殖民地。公元前6世紀時最為昌盛,公元前340年被馬其頓的腓力二世征服。公元前196年,落入羅馬人手中。這個島嶼的經緯度為東經24度33分、北緯40度46分,位於愛琴海的最北端,坐落在色雷斯區奈斯托斯(Néstos)河三角洲外10公里處,距離卡瓦拉25公里,島呈圓形,多山,面積378.8平方公里,其最高峰是位於東北部的伊普薩翁山,海拔1203公尺。島上盛產造船用的木材,故有造船、捕魚和旅遊業,葡萄酒、大理石也很有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開採鋅礦,20世紀70年代成為愛琴海北部的近海石油開發基地。 薩索斯市是島上的行政中心,古時稱作利明,公元前7世紀希臘人到此拓居,開採金礦並開辦一所雕塑學校。後來相繼被羅馬、拉丁和土耳其人所統治,於1913年才歸屬希臘。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4度42分、北緯40度47分,坐落在島的北岸,有2.5萬多人口。對外交通便利,有渡輪和卡馬拉往返,單向航程只需30分鐘,還有遊艇和水翼船與各島互通。陸上交通也是四通八達,有長途巴士、公共汽車、計程車和租車。市面相當繁榮。最主要的古蹟是在島南部阿利基村懸崖上的阿魯哈蓋羅斯修道院。


東愛琴海諸島

薩摩斯(Samos)島位於愛琴海的東南,它有光輝悠久的歷史,傳統說是宙斯之妻赫拉的出生地,因此這裡赫拉信仰特別盛行。早在新石器時代初期,南岸蒂加尼附近就已有人居住,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時,愛奧尼亞人就已到達此地。公元前6世紀,希臘僭主庇西特拉圖執政時期,是島上政治、文化和工商業的全盛時期,與黑海沿岸、埃及、塞勒尼、科林斯和哈爾基斯等地都有貿易來往。後來曾先後被波斯、雅典、拜占庭和土耳其所統治,直到1912年才歸屬希臘。這裡是「畢達哥拉斯定理」的發明者、哲學家和大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出生地,他的出生故居和島上的赫拉神廟,都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這裡也是有名的「伊索寓言」中的伊索出生地,公元前3世紀天文學家阿利斯塔克也是在此地出身。自古以來,這裡就是學問之地。傳說在羅馬時期,埃及豔后克婁芭特娜就曾經訪問過此地。 此島的經緯度為東經26度44分、北緯37度48分,它隔著薩摩斯海峽與土耳其相距僅3公里,故東方色彩非常濃厚。全島面積476平方公里,島上樹木茂盛,山巒迭起,島上最高峰的克爾克托斯山聳立在島的西端,海拔1433公尺。薩摩斯是國內最富庶的島嶼之一,盛產葡萄、橄欖、水果、棉花和煙草,當地釀製的葡萄酒,大都輸往西歐各國。 島上交通非常方便,設有機場,雅典每日有3個航班飛來,單向航程約45分鐘;有巴士和計程車前往14公里外的市區,也可以通往4公里外的港口。海運更是發達,比雷埃夫斯每週有10個班次的輪船到達這裡,航程12∼16個小時不等;和周圍各島嶼間,也有渡輪和快艇營運。土耳其的庫沙達西每天早、午各有一班渡輪前來。如果要搭船前往土耳其,最好搭乘早上8時開出的輪船,因為下午4時開出的輪船較小,海上風浪大,會搖擺得很厲害,容易暈船。港口附近有多家旅行社,都有出售到土耳其或希臘各島嶼的船票。陸上交通四通八達,除了有巴士、公共汽車和計程車外,港口周圍還有租摩托車和自行車的服務。 薩摩斯鎮是島上的行政中心,位於島上的東北方,有個縱深的港口,港內風平浪靜,時有巨輪出入。島上民風淳樸,觀光景點的商家都老老實實做生意,沒有宰客現象發生。每到夏天旅遊旺季,到處都是茉莉花香,倍受歐洲遊客青睞。這裡所生產的酒是希臘酒中的極品,酒精高達50多度,售價比可樂還要便宜。 考古博物館位於市區南側的市民公園附近,主要展品是從赫拉神廟周圍出土的文物,包括高5公尺的大理石青年像、公元前7世紀為了避邪而雕刻有著鷲頭和翅膀的傳說中的怪獸古利芬像。還有著名的蓋內萊奧斯群雕(Gen-eleos Group),是公元前560年左右薩摩斯名雕刻家蓋內萊奧斯的大理石群雕作品,共有6座,現在只剩下4座。 碧里哥利奧(Pithagorio)是古代島上的首府,尤其是在公元前6世紀,僭主庇西特拉圖執政時期,這裡一度成為希臘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這個港鎮位於薩摩斯鎮東南方10公里處,是隔海貼近鄰國土耳其的一處熱鬧港口,約有1500人口。港口附近有許多購物商店,並有銀行、賓館和餐廳等。在附近的卡斯托里山丘的半山腰上,有一個巨大的水道工程叫做埃夫帕里諾斯(Efpali-nos)隧道,用來將山後的泉水引到薩摩斯鎮上。隧道長1公里,高1.7公尺。據說是從山丘的兩邊同時挖掘,花了15年時間才完全將它打通。此外,當地還有古代劇場遺址、帕那伊亞•斯派夾妥_(Panagia Spilianis)修道院和羅馬浴場遺址等。 赫拉神廟(Temple of Hera)位於島的東南部濱海處,自羅馬時代以來,薩摩斯島就開始建造各種祭祀赫拉的神廟,後來多因天災而毀滅,現在只留下一片廢墟,僅有一根巨大的大理石廊柱仍屹立在原地。由這根大石柱看來,可知這座重建於公元前6世紀的赫拉神廟規模,是雅典巴特農神殿的兩倍。 薩摩斯的海灘還沒有完全旅遊化,仍存有一點自然美。距離薩摩斯鎮以西約30分鐘車程的李莫納克亞(Lemonakia)海灘,海水透明度極高;它附近的特薩曼道(Tsamandou)海灘,則是個裸體海濱浴場。在碧里哥利奧附近也有長達3公里的海灘,人跡罕至,非常隱蔽。 米里納(Mirina)是此島的行政中心,經緯度為東經25度4分、北緯39度52分,位於島的西部,是建在海角上的一個天然良港,還可看到熱那亞時代的古城牆。鎮內有一座小型博物館,展出黑帕斯提亞(Hephaistia)的遺址及其他古文物。在島東南部的波利奧夫尼(Poriofni)遺址上,出土許多文物。在附中的村落裡,發現有用古語書寫的墓石。 萊斯沃斯(Lesvos)島也是東愛琴海主要島嶼之一,因為太靠近土耳其了,所以它有希臘的傳統,又兼有土耳其風情,是個非常奇特的島嶼,活躍於公元前6世紀後葉的希臘文詩人薩福,就是出生於此島。當時愛琴海附近的小亞細亞都成為希臘的殖民地,萊斯沃斯島是很早接觸到東方文化的地方,是希臘開放較早的地區,因此敘事詩和抒情詩在這裡特別發達,並且成為新文化的中心,產生了許多有名的文學家和畫家。 這個愛琴海早期居民點之一的島嶼,公元6世紀時曾一度繁榮,並先後依附於波斯、斯巴達、雅典和拜占庭。1462∼1911年被土耳其佔領,後來併入希臘王國。島嶼的經緯度為東經26度32分、北緯39度10分,島形呈不規則狀,西部主要為火山地帶,有數處溫泉,最高峰為南部的奧林波斯(Olympos)山,海拔約968公尺。在島的東南部有傑拉斯海灣,島的西南部則有較大的卡洛尼(Kalloni)海灣。島上肥沃的平原和谷地盛產葡萄和穀物,橄欖是這裡主要的輸出品,當地還盛產皮革、肥皂和煙草,沙丁魚捕撈業也非常重要。 米蒂利尼(Mitilini)是島上的行政中心和主要港口,經緯度為東經26度32分、北緯39度6分,位於島的東南方海濱上,是萊斯沃斯島的門戶,因此交通方便,市郊設有機場,雅典每天有4∼5個航班抵此,航程約50分鐘。此外,比雷埃夫斯每週也有4∼5趟定期客輪抵此,航程要14個小時;冬季的時候因海上風浪太大,班輪就變為不定期航班。陸上島內交通全靠巴士,市區則有公共汽車和計程車服務。 市內碼頭區相當熱鬧,市鬧區有許多珠寶店和金銀首飾加工店,很有土耳其風格。餐廳、旅館、超市和一般商店林立,觀光客不愁無處休憩。1867年一場大地震,使珍貴的古蹟和文物所剩無幾。這裡主要的景點是威尼斯時代的城址和城牆,市郊山丘上有座以雙頭鷹石刻為標誌的城堡遺蹟,遊客可在此俯瞰市區,晴天的時候還可看到對岸土耳其的村莊。山腰處有古劇場遺蹟,劇場西側有古城牆,旁邊還有一座考古博物館,主要展示本島所出土的從公元前20世紀至拜占庭時代的各種文物。1929年曾發掘出兩個公元前3000∼公元前2750年青銅器時代早期的村鎮。此外,市內還建有女詩人薩福的雕像,她懷抱豎琴,臉上充滿天真的微笑。 莫利瓦斯(Molivas)港坐落在島嶼的北部,港口船隻進出繁忙,景色非常優美,是國內外許多藝術家聚集的地方。港口東面3公里處有溫泉區。 希俄斯(Chios)是東愛琴海和希俄斯省的島嶼,在東愛琴海諸島中,是保留拜占庭時代氣息最濃厚的島嶼,也是荷馬學派吟遊詩人的發祥地,傳說荷馬本人曾在島上定居過。1415年後這個島嶼淪為土耳其的附庸,到了1912∼1913年的巴爾幹戰爭結束後,才歸屬希臘。 島的經緯度為東經26度、北緯38度22分,東面隔海與土耳其相距僅8公里,面積831平方公里,島南北長50公里,寬13∼24公里不等,由火山岩和石灰岩構成,山脈南北縱貫,最高點的派利奈翁(Pelineo)峰坐落在島的北部,海拔1297公尺;次高峰是中北部的沃洛斯(Oros)峰,海拔1186公尺。島上無常流河,包括肥沃的卡姆博斯平原在內,都是依賴人工灌概。當地的土特產品是酒和乳香脂,希俄斯乳香脂從島南部野生灌木中採集,是釀製甜酒的香料,也是口香糖及白色果醬的香料。島上盛產柑橘類水果、油橄欖和無花果,出口檸檬、橙和紅橘等,並有銻礦、菱鋅礦及大理石礦場,另有製革工業,沿海貿易也相當發達。這個島嶼景色優美,氣候良好,因此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觀光。 希俄斯鎮是島上的行政中心,坐落在島的東海濱,與對岸的土耳其遙遙相對。交通相當方便,機場在南郊3公里處,雅典每天有4個航班飛來,航程40分鐘。從機場到市區有公共汽車及計程車營運。在海運方面,比雷埃夫斯有班輪前來,海上航程10個小時,冬季航班則不固定,也有船隻開往土耳其。陸上交通四通八達,有長途巴士開往島上重要居民點和景點;市內交通有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營運,租車也很方便。 這一帶最有名的景點是坐落在市西13公里處的新莫尼修道院(Néa Moni Monastery),其八角形的建築格式和精美的馬賽克壁畫,都是希臘的國寶級文物,現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 雕刻博物館位於島的中心處,原係1210年土耳其人修建的城堡,內有不少珍貴藏品。市內還有考古博物館和聖喬治教堂等景點。在島東南海岬的安莫波里奧斯(Emoborios)港附近,曾發掘到青銅器時代的遺蹟。在鎮南面克波斯的民居,都是用當地的石材建造,樣式非常獨特。再往南邊有黑石沙灘,海岸上有許多像圍棋的棋子一樣的黑色石子,別具特色。


斯波拉澤斯群島

斯波拉澤斯(Sporades)群島是由希臘本土東部海面的11個島嶼所組成,斯波拉澤斯在希臘語中是「分散的」之意,故這個群島較大的4個島嶼呈東西排列,其間散布著9個零星小島。這個群島的魅力不在於名勝古蹟,而在於茂密的植被和金黃色的海灘,同時島上土地肥沃,果樹栽培非常盛行,也是個休閒觀光島,在每年7、8月的觀光旺季,許多遊客乘包機前來度假。因為群島遠離希臘本土,有種自然的自由空氣,孕育出不少傑出的藝術家和詩人。 斯基亞索斯(Skiathos)島是群島中知名度最高的觀光島,島上的平緩丘陵上遍布松樹和橄欖樹。環島四周有70多個沙灘和入海口,彷彿整個島嶼都是海濱浴場;每到旅遊季節,島上變成國際交流中心,各色人種都能看到。斯基亞索斯鎮是島的中心,也是全島的門戶。從雅典每週有6個航班前來,旅遊旺季時則每天都有3個航班前來,單向航程50分鐘。在海運方面,雅典西北的聖康斯坦丁每天都有渡輪和快艇前來,單向航程渡輪3:15分鐘,快艇1.5小時;與希臘本土沃洛斯間,也有水翼船往返。島上的陸地交通有巴士、公共汽車、計程車和出租摩托車。這裡也有飯店和餐廳為遊客服務,餐廳到處可見,高級飯店多在各地海濱,市區飯店比較經濟。市區不大,所有銀行、超市和商店多集中在帕帕迪亞曼蒂斯(Papadiamantis)大街,這條街道的名稱,來自出身島上的希臘散文古典派作家帕帕迪亞曼蒂斯,在島上還有紀念他的博物館。 島上主要的景點有島北部的卡斯托羅(Kastro)城的遺址和許多山洞,可在舊港口搭乘環遊小船,就可以遍觀全島景致。最好的沙灘是在島西部的庫庫納里埃斯(Koukounaries)海灘,長一公里,海灘浴場潔淨而寬大,它與相鄰的香蕉海灘都是裸體浴場,是最受遊客歡迎的地方。此外,島上重要的海灘還有島西端的聖埃萊尼斯(Agios Elenis)、島北部比較安靜的馬德拉基(Madraki)和拉拉里亞(Lalaria)等,可以租艇前往。 斯科派洛斯(Skopelos)島在斯基亞索斯島的南方,山地更多,綠色更濃,滿山遍野全是各種樹木,土地也更加肥沃,也有許多美麗的河口和海灘。斯科派洛斯鎮是島上的中心城鎮和行政中心,附近的山丘上建有修道院,是島民精神寄託的中心。島上的主要景點是斯塔菲洛斯王之墓,在米諾安時期(公元前2100∼公元前1400年),是斯塔菲洛斯王最早將葡萄移植到島上的。 阿洛尼索斯(Alonissos)島是斯波拉澤斯群島中人口最少、自然環境保存最好的一個島嶼,它位於斯科派洛斯島的東北方,海水的透明度最高,是游泳戲水的好去處,已被希臘政府指定為自然保護區。島中央的帕蒂蒂里(Patitiri)鎮是個行政中心,這裡有開往周圍小島的小觀光船。 斯凱羅斯(Skyros)島位於斯科派洛斯島的東方,是斯波拉澤斯群島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島嶼,島上的一半土地是松樹林和土丘,另一半則是原始不毛之地,有成群的野山羊和野馬在島上棲息。利納里亞(Linaria)是此島的主要港口,有輪渡往返於本島及聖康斯坦丁或沃羅斯萊之間。斯凱羅斯鎮是島的行政中心,坐落在一座山坡上,布局呈扇形,有似希臘的古代劇場。街道曲折狹小有如迷宮,但街道兩旁建築卻相當講究。鎮東北有座民藝博物館,由一座古宅改成,展出當地人製作的木雕家具、刺繡、柳編和陶器等工藝品。還有一家考古博物館,展出當地從邁錫尼時代污僭車犮N的遺物。


佐澤卡尼索斯群島

佐澤卡尼索斯(Dodecanese)是指希臘東南部愛琴海以羅得島為中心的一群島嶼,屬佐澤卡尼索斯省管轄,與土耳其國境緊鄰,自古以來便是歐洲與小亞細亞聯繫和貿易的交通要道。在希臘語中,「佐澤卡尼索斯」就是「12個島嶼」的意思。其實這個群島的島嶼數量絕對不只12個,為什麼會得到這樣的一個名稱呢?1908年,為了反抗土耳其人的統治,12個島嶼曾聯合起來舉行起義,包括最大的羅得島、醫學之祖希波克拉底的出生地科斯島、周圍都是懸崖峭壁的卡利姆諾斯島、卡爾帕索斯島、與聖徒約翰有關的帕特莫斯島、蒂洛斯島、錫米(Symi)島、以阿爾泰彌斯神廟和蜂蜜有名的萊羅斯(Leros)島、島上女性都穿傳統民族服飾的阿斯蒂帕萊阿(Astypalea)島、尼西羅斯島(Nisyros)、卡索斯島(Kasos)、還有以海綿聞名的哈爾基(Chalki)島等。 這個群島在土耳其人統治的450年間,曾被稱為南史伯拉提斯(The Southern Spórades),在這段時間裡,土耳其人曾賦予他們相當多的特權和免稅的福利,例如這些島嶼可以由島上居民自行管理政府、開設學校和實施醫療服務等。但是當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派軍實際佔領這個島嶼後,取消了原有的特權,於是這12個島嶼在1908年組織起來,反抗土耳其人的統治,雖然抗爭以失敗告終,但新的佐澤卡尼索斯卻誕生了,並且一直沿用至今。1912年,這些小島由土耳其人手中轉到義大利人手裡,並被更名為「愛琴海上的義大利群島」。在短短的20年殖民期間,義大利人從沒閒過,他們從帕特莫斯島到羅得島,一路興建了許多奇形怪狀的大型建築。此外,還在學校裡灌輸義大利文和義大利文化,現在一些老年的島民還能說一口流利的義大利語。1943年,義大利人把這個群島雙手奉送給納粹德國,德國人又在兩年後將它送給英國人。1946年巴黎外長會議決定將群島還給希臘。 群島的經緯度為東經27度、北緯36度,面積2670平方公里。這些島嶼除了羅得和科斯兩島外,其餘諸島都深受濫伐森林及地表水匱乏之害。各島的水果、煙草、橄欖和小麥等農作物產量差別懸殊,少的僅夠供應本島居民,多的則可大量出口。幾個大島上旅遊業有較大發展,並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此外,島上還有捕魚、造船及潛水海綿打撈等項目。 羅得島(Rhodes)是佐澤卡尼索斯群島中最大的島嶼,也是愛琴海上的第四大島。古時島上多蛇,故島嶼的名字取自腓尼基語 「埃羅得」,即蛇的意思。公元前12世紀前後,多利安人開始在島上居住,修建了「荷馬史詩」曾提到過的卡密洛斯、伊阿利索斯和林杜斯等三大古代城市,現在除了林杜斯外,其他兩城都已成為破落荒廢的村落。公元前5世紀,雅典人攻擊當時各自為政的三個城市,這些地方的父老在奧林帕斯山上的眾神指示下,在島的東北端建立了新的羅得市,居民則由三個城市遷居而來,這一時期,是羅得島最繁榮昌盛的時期,並以財富和鬥志昂揚的海軍而享有盛名,是雅典人的勁敵。後來以羅得市為中心,成立了新的羅得共和國。 公元前332年,羅得島曾被亞歷山大征服,後來再次獲得獨立,並維持著和平與高度繁榮的局面,成為地中海的海運、貿易和文化中心,是連接小亞細亞、非洲、希臘和義大利的海上貿易航線,「海上絲綢之路」就是緊貼著羅得島而過。這一時期,據說羅得島成為有名的陶器生產地。此外,一直到公元前2世紀,這裡都是羅馬帝國的盟國,所以聖保羅曾前來傳教,使羅得島與基督教的關係加深。 當時馬其頓人與羅馬人交戰,羅得島居中斡旋,企圖使交戰雙方握手言和,反而招致羅馬人的報復。羅馬在公元前168年宣布在羅得島西方的蒂洛斯島為公開港,並讓渡給雅典人,使得羅得人喪失了15%的生意。羅馬人還進一步迫使羅得人拱手讓出大部分主權,而成為羅馬的臣屬地,直到公元前42年,羅得人才重獲大部分自主權,然而艦隊已毀,財富也空,幸好仍能發揮文化上的影響力,在接下來的3個世紀中,成為許多政治家和各領時代風騷的文學泰斗受教育的地方。古代這個島嶼以繪畫和雕塑中心聞名,有著名的講演術學校,羅馬人加圖、尤利烏斯凱撒以及盧孝颩袢尼′偃o個學校學生,這裡也是古希臘大畫家普羅托哲尼斯(Protogenes)的故鄉。公元前2世紀後,在時代潮流的淹沒下,羅得島由絢爛重歸平淡,終至沒沒無聞。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羅得島歸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統治。公元515年的大地震,島上遭致極大的破壞。公元620年被波斯人侵佔,此後很長的時期都被外族佔領。公元653∼658年和公元717∼718年間兩次被薩拉森人佔領,並曾被各路十字軍用作休整和補給的港口。1082年成為威尼斯人的殖民地。此後,外族人不斷入侵,統治者經常更迭。1306年,收容了從耶路撒冷敗逃而來的聖約翰醫院騎士團(Hos-pitaler Knights of St. John),不久島上實權就被騎士團所掌握,並在羅得城修建了城牆,羅得島成為騎士團在地中海的活動中心幾達兩個世紀之久,人們改稱騎士團為「羅得騎士團」或「馬耳他騎士團」。 1523年,土耳其大軍趕走了騎士團,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土耳其人統治。20世紀初,羅得人開始反抗土耳其人的統治,但是真正擺脫土耳其人的統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1912年羅得島落入義大利人手裡,在佔領期間島上修建了公路網,並作了大量的考古和文物修復工作,羅得市新城區的規模,基本上是在這個時期奠定的。第二次世界程期間,於1944年被納粹德國佔領。1945年,英國與希臘的將領解放了羅得島。1947年,整個佐澤卡尼索斯群島都回到希臘的懷抱。如今的羅得島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自然文化遺產名錄中。 這個島嶼的經緯度為東經28度、北緯36度10分,位於愛琴海的東南部,與土耳其隔馬爾馬拉海峽相望,距離土耳其只有20公里遠,堪稱東方與西方的交接點。羅得島外形呈玳瑁狀,島長共33.5公里,總面積為1398平方公里,包括大小12個島嶼,在希臘語中,12個稱為「多德康」,因此這個島嶼又名為「多德康尼沙」。羅得島有西北至東南走向的山地貫穿其間,島上的阿塔維羅斯(Atavelos)峰海拔1215公尺,是島上最高峰。此地平均氣溫為10℃,四季多風,因此島上有很多風車。這裡地理環境優越,谷地有富庶的牧場,平原出產各種穀物、無花果、石榴、柑橘和紅葡萄酒。此外,也盛產玫瑰,故又有「玫瑰之島」和「幸福之島」的美稱。目前這個島嶼是希臘境內著名的避暑勝地,常年性旅遊業不斷發展。 羅得市是羅得島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28度13分、北緯36度26分,位於島的北端。這裡交通方便,西部16公里處設有國際機場,每天至少有3個航班飛行於羅得島與雅典之間,航程僅55分鐘。從克里特群島的伊拉克利翁島,每週有4個航班抵此,單向航程約40分鐘。另外,倫敦等其他外國城市,也有航班載來不同國籍的觀光客。從機場到市區車程約20分鐘,有機場巴士和計程車營運。在前往市區的馬路兩旁,有很多漂亮的飯店、賓館和度假村。在海運方面,自比雷埃夫斯港前來的船隻,每天有1∼2個班次,海程需時14個小時。從伊拉克利翁每週也有4個班次來此,單向海程要11∼12個小時。由羅得市到土耳其的馬爾馬里斯(Marmaris)港也有渡輪往返,冬天每週兩班,夏天除了週日外,每天都有班輪往返,單向海程只要兩個小時;如果搭乘水翼輪,只要45分鐘航程。島內交通有長途巴士、觀光巴士、計程車和租車服務,市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為公共汽車和計程車。 這個城市由新舊兩個截然不同的城區組成。舊市區由古老的城牆圍繞著,大型的輪渡和輪船都在附近的商港停靠,主要的地標有馬特朗埃夫里恩(Martyron Evreon)廣場、燈光音樂廣場、猶太廣場和希波克拉底廣場等,其中的燈光音樂廣場距離火車站不遠,除週日外,每天都有用英語的節目演出,劇目主要是描寫羅得騎士團與土耳其軍作戰的廣播劇,隨著劇目音樂,將燈光忽明忽暗地映射在旁邊的騎士團首領宮殿上,每場時間為50分鐘。猶太廣場(Square of the Jewish Mar-tyl)非常美觀,廣場上的噴水池,是三隻大型的海馬造型,下方的圓形水池,採用海底生疚牳芊A共有20多種。希波克拉底(Hippo-cratous)廣場的噴水池上有貓頭鷹的雕刻在塔頂,下面為六角形水柱,全是飛禽造型,有各種鳥類的圖案。舊市區最繁榮的是索克拉圖斯(Sokrafous)大街,街旁有很多土特產紀念品店和其他各種各式的店舖。但最有趣的是舊市區最南邊的奧米羅斯(Omirous)街,曲折又狹窄,有些地方只有一座石拱門大小,兩旁建築卻非常高大,並且前後距離很近,街道裡幾乎看不到陽光,連白天也很昏暗,街道深處還有一些幽靜的死胡同,但是裡面卻開設有飯店和賓館。蘇格拉底(Socrates)街與騎士街平行,也是繁榮的商業街,民藝品店炙腄A沿街還有許多小酒肆和露天咖啡座,令人流連忘返。 舊市區住宅非常老舊,全係中世紀的產物,連最不起眼的民宅也有500年以上的歷史,風格變化多端,有的像西班牙式、有的像法國式,有的義大利風味濃厚。這裡有許多古老的教堂和清真寺,有的天主教教堂卻緊鄰著清真寺,有的教堂是拜占庭式的,例如有座恩德勞姆(Enderoum)教堂,在12世紀時是拜占庭式的東正教教堂,到了15世紀時,因為十字軍騎士團的入駐羅得島而改為天主教教堂,後來入主的土耳其人再將它改為清真寺,因此乃成為教堂和清真寺的混合體。現在當地最有名的清真寺叫做蘇萊曼(Suleiman's),寺頂呈圓形,建於1522年,建築風格相當奇砥A是土耳其將羅得騎士團打敗後而修建的。 位於舊市區西北部安波瓦塞城門人口處附近的羅得城堡(The Medieval Town of Rhodes),是聖約翰騎士團於14世紀所修建的城堡,它環抱著羅得港,控制了港口的出入,高大的城牆保存完好,七座雄偉的城門各具特色,除非有特別通行證,城堡內是禁止汽車行駛的。沿街都是餐廳、店舖和手工作坊。古老的石頭屋都是中世紀建築,用石板鋪成寬闊的騎士道長約200公尺,寬6公尺,中世紀時各國派到本島來的十字軍均駐紮於此,目前街道兩旁仍保存有當時各國的領地,門口石牆上有騎士團各團隊的徽章紋誌,現在已成為各國的領事館或辦事處。 騎士團首領宮(Palace of the Grand Masters)不像歐洲貴族的宮殿,它的地下室附有糧倉,很像是座城堡,建於15世紀,19世紀中期曾被炸燬,1919年由義大利人修復,曾作為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的別墅。在首領宮旁,有一尊「美和戀愛的女神」塑像,非常引人注目。 羅得考古博物館的前身,是修建於1440∼1489年的羅德騎士團醫院,而從事醫療護士工作的也都是騎士團的成員,他們的初衷也就是在幫助病人和窮人。博物館的1∼2層展出陶器、古錢幣、雕像和墓碑;東邊的展室中,則展出騎士團的生活用品。 新市區是水鄉澤國,幾乎是威尼斯的翻版,因此又有「希臘的威尼斯」之稱。這裡的曼多拉基港口右側的大堤上,有三座古代風車。再前面是聖尼古拉城堡(Fort of Saint Nicholas),在這裡的左邊,原來豎立有一座巨大的太陽神像,它是林杜斯的雕刻家查理(Cháris of Lindos)的傑作,名列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像高36.5公尺,手執火炬,背著弓箭,雙腿跨在羅得港入口兩端,經過的船隻,必需在其跨下穿過。這座巨像的由來,是公元前305年,由200艘戰船、150艘補給船組成的大艦隊,載著4萬名大軍自埃及駛向羅得島,他們都是已逝世的亞歷山大大帝的部下,挾著亞歷山大生前東征的餘威,想一鼓作氣佔領羅得島,羅得島人則同仇敵愾,以寡敵眾,浴血奮戰,終於以少勝多。為了紀念這次戰爭的勝利,乃用擄獲敵人的武器鑄造成太陽神阿波羅巨像。公元前226年的大地震使這座神像倒塌,一直到公元前7世紀中葉,倒塌的巨像仍然存在。如今港口兩側有兩隻青銅製的公鹿雕像,取代了太陽神雕像,成為羅得市的象徵。 在新市區還有一座清真寺,寺內存放著攻打本島一名土耳其司令官及一個波斯王等穆斯林的墳墓。在市區西南山丘上,另有阿波羅神廟、雅典娜神廟、歐德翁劇場(Odeon Theatre)和競技場等古蹟遺址可供憑弔。在城門自由門的左前方,有土耳其式市場,這裡有雜貨店、廉價餐廳和禮品店等。再往前行,則有高級商店、旅行社、船務公司、賓館和西餐廳等。市內還有個民間舞蹈劇院,從每年的5月中旬至10月中旬,每週1、3、5的晚上9時20分開始演出1:30節目,內容以希臘民間舞蹈為主。 羅得市的郊區也有景點可供參觀,其中的羅得島水族館位於島的北端,內部模擬鐘乳岩石洞的式樣,很有風格。 伊阿利索斯(Ialyssos)遺址,位於市區西南方15公里處,車程約20分鐘可達。它坐落在山丘上,除了公元前4∼5世紀的幾處遺蹟外,還有15世紀時騎士團修建的修道院和禮拜堂等宗教建築,修道院內保存有19世紀的雕刻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蝴蝶谷(Butterflies Valley)離城約41公里,乘車沿著崎嶇的山路前進,1個多小時車程後可以到達,這是山區公路邊的幽美山谷,裡面蝴蝶飛舞,五顏六色,最多時有百萬隻,會不時撞上遊客的臉,參觀旺季是夏天,6∼9月遊客最多,10中旬至翌年4月關閉。 林杜斯(Lindos)也是海上民族多利安人於公元12世紀時所建的城市之一,同時是羅德島三大古城中唯一至今仍保留完好的城市,位於島的東海濱,北距羅得市55公里。在公元前8世紀的時候,這裡就已經是島上最興盛的貿易港,現在仍然保持著昔日的光輝,是羅得島的第二大城。有名的衛城蓋在海拔116公尺的峭壁邊緣,因曾受不同民族的佔領,所以衛城裡除了有獻給聖約翰的拜占庭式教堂外,十字軍的騎士團也在此建有城堡。另外還有雅典娜神廟,她是羅得島的守護神,聳立在斷崖邊的神廟只留下部分石柱。在中世紀和拜占庭時期,衛城曾經過多次修繕,現在保存最完好的部分就是這些被修繕過的部分。從衛城向下望,可以看到一片迷人的海灣,傳說愛旅遊的聖保羅前往艾菲索斯(Ephesus)前,就是從這個海灣登陸羅得島時的落腳處,因此就取名為聖保羅灣。衛城山麓有成片雪白的房屋和鋪著馬賽克路面的村子,被政府指定為考古遺址,禁止一切機動車輛進入。 前往山上的衛城,需先穿過古老的村子街道,入口處有個奴隸的浮雕,據說它和勝利女神雕像(現展藏於法國羅浮宮),是出於同一雕刻家的作品。城內主要的廣場上,有一座全島數一數二的拜占庭式美麗的教堂,以及教堂內保存完好的壁畫。 伊阿利索斯(Iálysos)也是古代羅得島的3大古城之一,位於羅得市西南方約15公里處,這個古鎮的一座小山上,有一座聖母瑪利亞教堂,內有15世紀的壁畫,堪稱上乘之作,距離這座教堂1公里多的地方,另有雅典娜神廟及宙斯神廟等遺蹟。在古城的南端還可以見到一座最美麗的陶立克式噴泉,水道系統至今保存完好。 卡密洛斯(Kámiros)古城位於羅得市西南海岸約36公里處,素有「羅得島孟買」之稱,是非常值得一遊的地方。目前此地正在探勘、挖掘之中,這座古城呈現給遊客的是非常道地的古代生活面貌,已挖掘出土的多係公元前3世紀的神廟和民宅遺蹟。 科斯(Cos)島是佐澤卡尼索斯群島中的第三大島,經緯度為東經27度10分、北緯36度50分,坐落在羅得島的西北方,隔在羅得島與納克索斯島之間,與鄰國土耳其的西南海岸隔海遙望,相距僅5公里。島形狹長,長42公里,寬8公里,島上最高峰為海拔846公尺的迪卡伊奧斯(Dikaios)山,島的南岸有崎嶇的石炭岩山嶺,北岸有肥沃的低地。這裡農業發達,主要出產葡萄、無花果和油橄欖,也種植大量蔬菜,特別是在安迪馬基亞村周圍,同時還出產煙草和芝麻等作物,出口甜瓜、葡萄和其他水果,島南山區建有現代化的礦泉浴池。這個充滿陽光、綠野和白沙的美麗島嚏A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休閒度假。 科斯市是島上的首府,也是個歷史悠久的港市,1933年曾毀於地震,後來在土耳其古城的基礎上重建新城。城市坐落在島的北岸,西北隔海距土耳其的博德魯姆(Bodrum)只有20公里。對外交通相當方便,在航空方面,雅典每天有3個航班來此,單向航程50分鐘。機場位於市區西南郊26公里處,到市區的交通非常不便,遊客多利用計程車為交通工具。海運最為發達,在旅遊旺季時,每天有好幾班渡輪往返於與土耳其的博德魯姆之間,航程約35分鐘。比雷埃夫斯每天都有班輪前來,航程需15個小時。與羅得島和卡利姆諾斯島間,有各種渡輪、遊艇和水翼輪營運。這裡狐瓞w拉凱(Mandráki)港口上停泊著各式木質風帆觀光船,碼頭上民宿業者招攬生意的活動非常熱鬧。島上有縱貫公路,長途巴士通往各個景點。市區公共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為主,四通八達,非常方便。 從港口往市區延伸,各式藝品店與餐廳林立在四周的街道上,城內隨處可見古希臘和羅馬的遺蹟,還有希臘正教教堂和清真寺並存的現象,增添了不少異國風味。港口左側有一騎士城堡,建於14世紀,由當時統治者的十字軍騎士們所建,有雙重城牆,至今仍保存完好,外城牆是16世紀初為抵抗土耳其軍隊的進攻而興建的。在城堡前的普納塔魯斯(Platouos)廣場上,有一座清真寺及一棵直徑達12公尺的巨大法國梧桐樹,據說從前希波克拉底就曾在這棵大樹下向人們傳授醫學知識;不過這棵大樹的樹林實際上只有500多年,顯非原樹。在廣場南側有一處羅馬時代的市鹵臕搳A在市區另有一處裝飾有葡萄花紋的土耳其式市場建築,附近還有一棟名為敞廊(Loggia)的三層樓式清真寺。 科斯考古博物館的展示品從公元前的原始到古希臘和羅馬時期都有,包括陶器和石刻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希波克拉底雕像,製作於公元前4世紀。另外這裡的狄俄索師雕刻也非常有名,而館內漂亮的馬賽克壁畫也值得一看。 在市郊也有不少古羅馬遺蹟,雄偉的狄俄尼塞斯神廟(Temple of Dionysis)是個好景點,羅馬時代的古代劇場(Odeion)也是重要的遺蹟,羅馬之家(Casa Romana)古建築,內部的壁畫卻多以魚為題材。 這裡最重要的景點是阿斯克勒佩翁(Asklepeion)遺址,位距市區東南方4公里處,這一帶曾是希波克拉底(Hippócrates)希臘醫學之父授課和行醫的地方,現在這裡仍存一座祭祀醫學之神阿斯克勒佩翁神廟的遺址。 據說阿斯克勒佩翁是阿波羅的兒子,出生於埃皮扎夫羅斯,由著名的教育家半人半馬的喀戎撫養成人,並師從他學會了醫術。傳說阿斯克勒佩翁的醫術已臻化境,能起死回生,他的代表性聖物是蛇,而蛇就是他的化身,人們相信蛇能用蛻皮的方式返老還童,是長壽健康的象徵;但他的醫術卻破壞了神的安排,因此激怒了宙斯,乃用雷電將醫神擊死,但因覽於他的醫術才能,乃讓他死後仍掌「蛇夫」星座。 科斯的阿斯克勒佩翁神廟遺址,現在保存還很完好,它一共分為四層:第一層為浴室、受洗池和祭壇;第二層是溫泉療所;第三層為神廟,是遺址的中心部分,約完成於公元前300∼公元前270年間;第四層則為神廟的補充。從第三層到第四層之間有60級大理石石階連接,第四層樓上豎有一尊希波克拉底的巨大塑像。 帕特莫斯(Pátmos)島是佐澤卡尼索斯群島中最小的島嶼,早期相繼由多利亞和愛奧尼亞人拓居。羅馬統治時期曾為流放地,最有名的流放者為第四福音的作者聖約翰,他在這個島上的山洞裡得到了天啟,寫下了「啟示錄」等聖書,此島也因此出名。這個島嶼在中世紀可能因受薩拉森人的襲擊而被遺棄,1207∼1537年期間被威尼斯人所統治,1537∼1912年被土耳其佔領。 這個島嶼的經緯度為東經26度33分、北緯37度20分,位於佐澤卡尼索斯群島的最北端,在薩摩斯島西南方,面積約38平方公里,最高點的聖伊利亞山海拔269公尺,整個島嶼幾乎都是由火山岩組成,島上無常年河道,泉水也不多,農產不豐,不能自足,出產葡萄、穀物和蔬菜等。經濟以觀光和打撈海綿為主,海綿是一種有機體,是海底許多生物寄居的地方,每年體積會長大1/3。 島上對外交通多靠海運,從比雷埃夫斯經羅得島在每年6月下旬至10月中旬、每天都有定期班輪前來,航程約10個小時;從薩摩斯島每天也有快艇前來。島上陸地交通有巴士和計程車服務,也有摩托車出租。 斯卡拉(Skála)是島上的唯一城市,位於中東部山嶺上,下臨斯卡拉港,是島上的主要港口,附近有許多咖啡屋、餐廳和賓館,市容質樸。這裡有小快艇和汽車開往島上的多處海灘,小快艇一般是早上9:30載客前往各個海灘,將遊客放在海灘上,下午4時再去接回。 霍拉(Hóra)是斯卡拉南面美麗的傳統村鎮,以一個中世紀的古堡為中心,堡外散布著其他的建築物。聖約翰神學修道院(Mo-nastery of St. John the Theologian),是1088年為紀念聖約翰而由僧侶克里斯多鐸羅斯•拉特雷諾斯(Christodoulos Latrenos)所興建,這是一座四面築有防衛性高牆、終年雲封霧鎖的要塞,入口處有個小攤子,有僧侶在此販賣圖解的指南。在修道院的五座聖堂中,有一座存放克里斯多鐸羅斯的遺體,是放在雕刻精美的大理石棺裡面。傳說之中,聖約翰是在一個叫天啟之穴(Cave of the Apo-calypse)的山洞中完成「啟示錄」的,在洞穴出口處的岩菑W有很大的裂罅,據說上帝的聲音就由裂罅開示的,這個山洞現已被砌起高牆並蓋成教堂。而當年這位聖人和他的抄寫員所坐的石頭,則保存在霍拉半山腰上的啟示錄修道院(Monastery of Revelation)裡面。 聖約翰神學修道院的後面有大片海灘,是一處裸體浴場,因而四周非常安靜,人們可以靜靜地在沙灘上裸體曬太陽。此外,這裡還有一座龐大而且美麗聖潔的聖約翰教堂(Monastery of St. John the Divine),收藏有豐富的雕像、供神用的容器和謝恩的奉獻物。 錫米(Symi)島也是佐澤卡尼索斯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南距羅得島24公里,距離土耳其則只有10公里。在旅遊季節,每天都有自羅得島開來的遊艇,早上9時出發,下午5時返回。這個島嶼港口一帶比較熱鬧,其他地方人煙稀少,島民過著樸素的漁民生活。 哈爾基(Chalki)島也是佐澤卡尼索斯群島中的小島,東距羅得島16公里,以漁業和盛產海綿著稱。隨著人工海綿的普及,島上的支柱產業海綿逐漸衰退,人口也漸漸減少,當地沒有什麼特別的名勝和景點,也很少有船隻前來。 卡利姆諾斯(Kálimnos)是佐澤卡尼索斯群島的一部分,其首府卡利姆諾斯波西亞的經緯度為東經27度、北緯37度,位於島嶼的東南部,是島上的主要港口和愛琴海上的重要商業中心。海綿打撈自古以來就是當地的主要行業,打撈海綿的船隊每年都遠航到北非海岸長達半年。島嶼中部附近的瓦西斯火山谷地得到泉水的灌溉,盛產柑橘、橄欖、無花果和葡萄等。希臘東正教的一個大主教府設在當地。 卡斯泰洛里宗(Kastellórizon)島是愛琴海佐澤卡尼索斯群島之一,從1512∼1915年,這個島嶼幾乎長期被佔領,但卻是該群島中唯一沒有在1918年歸屬土耳其的島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它被法國佔領,後劃歸義大利,1920年後與佐澤卡尼索斯群島其他島嶼同屬希臘。這個島嶼的經緯度為東經29度34分、北緯36度8分,位於群島的最東端,鄰近土耳其西南海岸,其海岸岩石陡峭,只有東側卡斯泰洛里宗村處可以登陸。島上種有葡萄和橄欖樹,主要經濟來源也是海綿打撈。 卡爾帕索斯(Kárpaihos)島也是佐澤卡尼索斯群島中的島嶼,在1306∼1540年間被威尼斯人佔領,後被土耳其人所統治,1912年由義大利佔有,第二次世界大後歸屬希臘。當地語言中兼有古代多利安語和現代義大利語詞彙,近似羅得島和塞浦路斯方言。這個島嶼的經緯度為東經27度10分、北緯35度40分,面積308平方公里,島上多岩石,除南部以外其他地方都沒有樹林,也沒有平坦的農地,工業也付之闕如,更遑論大型的觀光事業。島上居民大多數從事園藝、畜牧業和少量漁業。島的北部地區,男人仍穿傳統服裝從事勞動。此外,島上的大部分財富都是自島外賺取來的,大多是出身該島的船員或移民他鄉的人匯款給在家鄉的親人,炤磽a的經濟注入助力。到卡爾帕索斯島最戲劇化的方式就是搭乘從羅得島開出的帕諾米蒂斯號(Panormitis),這是一艘外表老舊卻仍堅固的船,它來往於佐澤卡尼索斯所有的島嶼之間,並在迪亞發尼(Diaphani)和皮加迪亞(Pigádia)等港口停靠。 島上古蹟並不多見,在市區保存有威尼斯時代的城堡。不過島上有很多風格獨特的房屋,每棟房子都標示有建造的日期,以及屋主的姓名縮寫,還有裝飾性的徽章,如美人魚或老鷹等,這些都以彩繪或雕刻的方式標示於房子的大門上方。這裡最引人遐思的一面就是在許多村莊裡,婦女依然穿著傳統的服飾,她們所穿著的老式長褲,長及膝蓋的短袖上衣和靴子,全都是當地傳統的手工藝品,遇到慶典時節,上衣就由五顏六色的華麗衣服所取代。其中一項主要的年度盛典就是在北邊的奧林帕斯村舉行,這個村落坐落在奧林帕斯山的山脊上。


基克拉澤斯群島

基克拉澤斯群島(Cyclades Islands)是希臘最重要的群島,早在公元前6000年就已有人居住。公元前2800∼公元前1100年,是當地文明極盛時期,也是克里特文明和希臘文明肇始之時。這裡的人與克里特、希臘本土、塞浦路斯,甚至小亞細亞和非洲人都有生意上的往來。到了公元前2000年時,基克拉澤斯群島的海上活動,因克里特的競爭而逐漸衰退,到了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時,它已被邁錫尼文明所同化。公元前487年,這裡成為雅典的管轄地。當雅典勢力衰退後,於公元二世紀被羅馬人所統治,13世紀歸屬威尼斯人,16世紀被土耳其人佔領,直至1825年希臘獨立戰爭後,才再度成為希臘的版圖。 群島的經緯度為東經25度10分、北緯37度,位於愛琴海南部。「基克拉澤斯」一詞在希臘語中是「環」的意思,也是英語中cycle或circle的詞根。總面積2523平方公里,共有39個島嶼,其中24個有人居住,其他為無人島。群島由藍、白兩色所構成,髹上白漆的房子,圓頂的教堂及四周的藍色海洋、天空。 埃爾穆波利斯(Ermoúpolis)是基克拉澤斯省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24度56分、北緯37度26分,坐落在基克拉澤斯群島中的錫羅斯(Siros)島上,是省內的主要港口。這個擁有兩萬多居民的城市,建於1821年,市內古典和文藝復興式建築,說明這個古城曾經是希臘一個重要的商業中心,有乾船塢、鋼鐵廠、棉紡廠和製革業等。 納克索斯(Náxos)島是基克拉澤群島中最大的島嶼,也是宙斯之子酒神狄奧尼索斯的誕生地,因此島上原住民都信仰酒神。此外,神話傳說米諾斯王的女兒阿莉阿德斯,幫助雅典英雄泰修斯殺死克里特島上克諾薩斯迷宮怪物米諾陶後,在返回雅典途經納克索斯島時,泰修斯因愛上另一女人安琪(Aegle),乃將阿莉阿德斯棄在島上,自行離去。後來阿莉阿德斯嫁給了來到島上教導人民如何釀酒的酒神狄奧尼索斯。後人為了紀念酒神夫婦,每天春天納克索斯島上都要舉辦大型的酒神祭祀活動。 早在青銅器時代,就有人類在島上定居,色雷斯人是最早移入的居民,接著是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卡利亞人和色薩利人也前來定居,而當時納克索斯最大的敵人是來自小亞細亞的米利都人(Miletians),雙方曾發生數次戰爭。在歷史上納克索斯人曾被波斯人當作奴隸,馬其頓、埃及、羅馬、拜占庭、威尼斯、土耳其和俄羅斯人也曾統治過這裡,1821年才自土耳其人手中獲得自由,1830年希臘獨立戰爭結束後,才正式加入希臘王國,且自成一個區。 此島的經緯度為東經25度35分、北緯37度2分,面積428平方公里,島長29公里,寬19公里,島形像個馬鈴薯,最高點為宙斯山,海拔975公尺,是基克拉澤斯群島中最高的山,荷馬在他的史詩中也曾提及此山。全島有1.8萬多人口,大部分信奉希臘正教。由於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出產馬鈴薯、葡萄、香櫞、櫻桃、橄欖和柑橘等經濟作物,是基克拉澤斯群島中最重要的農業島,島上種植的馬鈴薯被公認係全歐洲最好的,以香櫞製造的酒則是島上的特產,金剛砂是島上主要輸出品。 香櫞(Citron)是一種類似檸檬的果實,比檸檬大,不酸,果皮堅厚呈瘤狀,它的生長須有好水質,且無法適應多風和嚴寒的氣候,在納克索斯島已有300多年種植史。香櫞酒有三種顏色:綠色是最傳統的,酒精濃度較少,口味最甜;黃色酒精度較高且帶有香氣,甜度則較低;白色的酒精濃度及酒的甜較為適中,都是自飲和送禮的好東西。 納克索斯市是島上的行政中心,經緯度為東經25度23分、北緯37度6分,位於島的西端,是個港口城市,大致上可分為兩個區域,港口區裡基克拉澤斯和威尼斯不同建築的市景兼容並蓄,展現獨特的城市風情,海邊的波托佩帕德基(Protopapadaki)大道餐廳林立,還有多家旅行社及各種商店。城堡區是13世紀統治者威尼斯人居住的地方,多彎曲的小巷,巷內不時可見餐廳、小雜貨店,頗有中世紀氣氛。 此地對外交通也相當方便,在航空方面,雅典每天都有一個航班飛來,航程約45分鐘。在海上運輸方面,比雷埃夫斯每天都有7班渡輪前來,海上航程約6小時;與愛琴海各島嶼間也有渡輪往返。島上陸地交通主要有長途巴士、公共汽車、計程車和租車服務。 當地最重要的景點是阿波羅神廟,坐落在市區北邊一座小島的山丘上,和市區間有一條散步道連結,遊客從碼頭步行約5分鐘可達。根據史書的記載,公元前522年,納克索斯的暴君利格達米(Lygdami)要在島上建一座全希臘最大的阿波羅神廟,以表達對太陽神的崇高敬意,但由於工程太過浩大,始終未能完成,如今只僅剩下廟前的巨大柱廊造型,原來建廟的大理石都被拿去建城堡了。現在每當入夜,神廟門柱周邊會打上燈光,益添迷人氣氛。 考古博物館位於城堡區的最高點,館內收藏許多早期基克拉澤斯群島的陶器、雕像、珠寶和古錢幣等,以及羅馬時代的文物。根據神話,阿波羅神廟山丘下就是格羅塔(Grotta)區,此名來自當地山丘下的洞穴,在這裡可以看到基克拉澤斯城市在海中留下的遺蹟,大量的考古物也在這裡被發現,現在都展示在考古博物館中。山丘的港灣裡,有座酒神廟。 杜克宮(Palace of the Duke)位於城堡區,由馬可•薩努杜(Mar-co Sanudo)建於12世紀,宮本身有7座塔,後來改為小型博物館,展藏基克拉澤斯群島邁錫尼時期的器皿及雕像。杜克宮附近的建築都很美,不遠處有座天主教大教堂也是由薩努杜所建,16世紀末由信徒加以改建,堂內供奉著聖母瑪利亞像。 阿波朗納斯(Apollonas)位於島西部距離納克索斯城南50公里處,是座相當熱門的海灣小城,有潔淨的鵝卵石海灘可供戲水,這裡從沙灘延伸出去50公尺內的海面,水深不過150公分,是個風平浪靜享受夏日風情的好地方。市內有一處中世紀的考洛蓋洛斯(Kalogeros)城堡可供參觀。市區後面的半山坡上,有一尊未完成的古代將軍巨型石像躺在地上,像高35公尺,是2600多年前的作品。 莫利(Moni)小鎮位於島的中央位置,人口不到200名,一片山城景色,鎮民們以農耕為業。亞皮朗索斯(Apiranthos)是中部的城鎮,鎮上有威尼斯城堡遺址,還有一座建於13世紀的教堂和一間傳統藝術館。小鎮依山勢而建,有許多小巷街衢、石階和花園房屋,婦女多從事手工織布。在相鄰的阿奧爾戈斯(Aorgos)鎮,是考古學上的重要地點。恰爾基(Chalki)也是島中部的山城,有新古典式房屋,也混合著基克拉澤斯群島小村落的風情。這個坐落在橫貫幹線公路上的商業大棚式的小鎮,建有中世紀的高塔,以及帕納吉亞•德羅西阿尼(Panagia Drosiani)教堂可供參觀▲O洛地(Filoti)也是島中部的小城鎮,距離納克索斯市大約20公里,這裡可以看到威尼斯人留下的建築遺蹟,當地的法蘭克城堡和許多拜占庭式教堂,也吸引住遊客的目光。 米科諾斯(Mykonos)島是基克拉澤斯群島東部的小島,也是到愛琴海觀光的遊客必到之處,每年有百萬遊客湧進,尤其是在每年7∼8月的觀光旺季,旅館一房難求又貴得嚇人。島名源於島上英雄米科諾斯,據說他是阿波羅和寧芙(Rhoe)女神的孫子,傳說海神波賽冬在與其父執輩戰爭時,擊斃巨人,落入大洋中的一塊巨人屍骸就變成米科諾斯島,其餘的巨人則被關在傳說的海格里斯(Hercules)石柱裡。 有據可考的米科諾斯首批居民約在公元前3000年來到島上,而愛奧尼亞人則在公元前11世紀初定居此島,他們敬拜酒市狄奧尼索斯,島上也發現當時的古錢幣。公元253年弗蘭克時期,這個島嶼為納克索斯所有,後來歸威尼斯,希臘獨立戰爭中,島民曾擊退土耳其的進攻。 這個島嶼的經緯度為東經25度25分、北緯37度29分,位於雅典東南方29公里處、蒂諾斯島和納克索斯島之間,靠近提洛島,面積85平方公里,地質由花崗岩組成,土壤極為貧瘠缺水,因此農耕不旺,主要作物有大麥、葡萄和無花果。地下有少數錳礦,但尚無有規模開採。當地旅遊業發達,是集浪漫、熱情和瘋狂於一身的度假天堂。島上只有9000多名居民,但是一到夏天的觀光旺季,就會湧入數十萬觀光客,很多做生意的希臘人,也會來到島上大撈一票。 對外交通相當便捷,在航空方面,每天有5、6個航班自雅典飛來,單向航程約45分鐘,因為島上風大,所以會影響飛機起飛或到站時間。海上交通更是頻繁,從比雷埃夫斯港前來,每天至少有兩班渡輪,通常是早上7:45和8:05開出,全程約5小時;如果搭乘水翼輪,單向航程只要3小時。因為這一帶海上風大浪急,天候多變,所以出發時間多變,遊客在出發之前,須先以電話連結以確認航班時間。港口在北郊數百公尺處,因為太淺,輪船大多難以停泊,只好停在港口外的海面上,換乘小船登岸。在陸上交通方面,有公共巴士通往島上各地,自己開車,環島一周要不了4個小時;有公共汽車前往各處海灘和機場,以及米科諾斯鎮的重要角落。這裡也有計程車服務,但是數量很少,就是打電話叫車,也不見得馬上有車。島上有很多摩托車出租店,但是當地道路狹窄,交通又擁擠,要特別注意行車安全。 米科諾斯鎮是最靠近港口的地方,也是島上最熱鬧和最現代化的地區,不僅是有錢人享樂的天堂,同時是年輕人弄潮的勝地,還是許多北歐模特兒、好萊塢影星和歐洲皇室度假之地,並係東歐色情電影拍攝的熱門地方。 當地有許多旅館餐廳為觀光客服務,大街小巷更是酒吧林立,並且種類繁多,有鋼琴酒吧、古董酒吧、望海酒吧,而最多的卻是迪士可酒吧。此外,露天咖啡座到處都是。各種商店、精品店、服飾店、禮品店、珠寶首飾店、藝廊畫室、情趣商店等,一應俱全,不過米科諾斯的物價,卻是希臘諸島之冠。 島上的娛樂生活大都在晚上,並且越晚越熱鬧,入夜9時左右,很多商店才陸續開門,酒吧和各種舞廳也開始上場,直到深夜3時。勒梅卓(Remezzo)是名人常去的迪士可夜總會;亞斯特拉(Astra)是新浪潮舞廳;城市酒吧(City Bar)裡面有男同性戀秀;阿爾戈(Argo)則是綜合性的表演;卡斯特歐(Kastro)為古典演出;而米科諾斯俱樂部(Mikonos Club)有希臘舞蹈表演;走在街頭的遊客穿著各國的服裝,說著不同的語言,膚色也是白、黃、黑、棕等一應俱全,使這個小城的夜晚充滿多彩多瓷的異國情調。 米科諾斯鎮也是同性戀者的天堂,這裡的人們對同性戀者不會排斥。在這裡可以看到許多同志戀人們,在公開的場合上大方的手牽手或者擁吻,是不會有任何人會投以好奇或不屑的眼神。一般的餐廳或夜店,對同志們也相當包容,某些歡迎同志光顧的店舖,會在店門口或店招牌上繪著象徵同志的彩虹旗標誌,以資識別。此外,在這裡活動的同志們大部分都很富有,他們大多穿載講究,氣質也不錯,出手大方,很受店家的歡迎。除了巨型風車和男同性戀者外,米科諾斯的三寸高跟鞋,還不遠千里地吸引著許多年輕的男孩子前來朝拜。這些充斥在disco pub裡、海灘予巹陲悀云滿A穿三吋細跟高跟鞋的女神,個個身材亮麗噴火,發射出柔美的肉體魅力,她們將這些地方當成她們年輕肉體的伸展台,她們不肯讓自己的年輕胴體一寸一寸的老去,故搶在歲月老去之前,盡量展示自己,來回展示千遍也不厭倦,因此性與愛,在島上都能獲得解放。 在西邊高起的小威尼(Wyli)區,矗立著成排6座巨大的卡特米利風車磨坊,是以稻草為帽的白牆圓形建築,強風吹送風車轉動,將麥磨成麵粉,由此可以看到島民樸實生活的一面。 島上共有360座疏落有致的白色教堂和房屋,其中最值得參觀、最有名的是Panagia Paraport-iani,這是一座由4座小教堂合併成的拜占庭風格的建築,閃閃發亮的雪白及波浪式不對稱的造型,相當獨特。這裡教堂大多是海上遇險生還者捐資建造的,所以沒有地區教派之分;同時由於每一座教堂都有分別屬於自己的聖日,因此這個島嶼一年到頭都籠罩在宗教節慶的氣氛中。此外,島上設有雅典美術學院分校,招收世界各國學生。 米科諾斯對歷史文化非常重視,因此也設有數個博物館供人參觀,其中的考古博物館位於舊城,建於21世紀初,五間展室展出公元前2500年的器皿、公元1∼2世紀在提洛島出土的文物,以及與特洛伊戰爭有關的文物,還有海克力斯(Hercules)大理石雕像。 民俗博物館位於靠近旅遊中心處,是一座18世紀的私人宅院建築,由Kyriazopoulos家族籌建於1959年,館藏多係有關希臘國王及皇后的收藏品,以及米科諾斯的古代家具和照片等。 愛琴海海事博物館(Aegean Maritime Museum)位於鎮中心區,由船東George N Drakopoulos所設立,1985年對外開放,館內展出米諾安文化時期至19世紀的各種船隻模型,以及一些具歷史性的航海文件,還展出稀有的航海用具、海圖和航海日誌等,連館外的露天花園中,也展出大理石仿製的船模型。 米科諾斯島向以作風新潮而聲名大噪,島上共有200個沙質、水的透明度、遊客層、服務及安全設施,以及氣氛等都不相同的海灘,而分成各種不同的等級。這裡至少有12個交通便利而沙質很好的海灘。其中的普拉蒂•伊阿洛斯(Palti Ialós)海灘淺海帶相當寬闊,海水也藍,但卻以前往超級天堂方向的輪渡碼頭而出名,遊客從南車站前來,車程約6公里。 天堂(Paradise)海灘距離普拉蒂•伊阿洛斯海灘約15分鐘船程,以裸體海灘而聞名,但並不是全員裸體,遊客可根據自己的喜好而全裸、半裸,或穿著自己喜歡的裝束。這是個最受歡迎的海灘,設備之全,儼然小型度假中心,有露營地、寄物櫃、租車服務、更衣室、淋浴室及廁所,還有三家露天酒吧型開放式餐廳提供飲食服務,米科諾斯鎮每天有固定公共汽車往返此地。 超級天堂(Super Paradise)海灘位於島的南方,還未被人工化,在普拉蒂•伊阿洛斯輪渡碼頭上,船伕大聲地吆喝著招攬到超級天堂海灘的遊客,他們用人人都熟悉的話語引誘猶豫不決的泳客。「超級天堂」真是地如其名,許多褪去衣衫、回歸自然的男女,拋開性別、種族、膚色和貧富的包袱,一律平等的在這片完美無瑕的沙灘上,自由自在地奔跑,擁抱著清涼湛藍的大海。天堂海洋並沒有限制一定得裸體,但來超級天堂還穿泳衣、泳褲的人是最不受歡迎的,因此泳客在前往之前必須有心理準備。到海灘做裸體日光浴,除了防曬油、毛巾必備外,最好帶一本自己喜歡看的書,它有兩個作用,一則打發時間,二則藉由專心看書,可放鬆心情,如果老是用眼睛盯著別人的裸體看,可能會招來兩種結果,一種是被人瞪白眼,另一種則是豔遇上了身。另外,在海灘上別拿相機亂拍別人,這樣是很不尊重別人和超級天堂海灘的。這裡不僅是裸體海灘,同時也是同志的海灘,有不少成雙成對的男性在海灘上你儂我儂。這裡還有間露天吧檯,供應簡餐及飲料。 普拉加(Paraga)海灘從普拉蒂•伊阿洛斯海灘步行前往,15分鐘可達,這裡的海灘不大,適合喜歡安靜的人。沙灘上有沙灘椅、太陽傘和涼蓆出租,並有更衣室,但無淋浴設備。 阿格拉里和埃里亞(Agrari & Elia)海灘是連在一起的,其中的阿格拉里海灘僅像一個不大的河口。但是埃里亞卻是島上最大的海灘,白色沙子非常漂亮,同時這裡有時也有裸體海浴者和同性戀者。 提洛斯(Délos)是基克拉澤斯群島中最小的島嶼之一,歷史相當悠久,公元前3000年就已有人居住,公元前9∼公元前10世紀,愛奧尼亞人前來定居。荷馬史詩「奧塞特」中曾提到此島,在當時就已是個繁榮的商港和宗教中心,且係波斯的殖民地。波希戰爭結束後,此島曾在公元前47年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公元前454年,盟主雅典私自挪用同盟的儲金,從而引起爭端。公元前426年,流行性傳染病在雅典蔓延,苦無良策之下的雅典人,只好依循神的旨意,在提洛島上進行大規模的驅邪活動,將島上墓中的死屍及孕婦都移往鄰近的里尼亞(Rinia)島去,並禁止島上有死亡和誕生之事,此時的提洛島完全置於雅典的控制下。 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時,斯巴達立刻讓提洛島獨立。在亞歷山大帝國崩潰後的150年內,提洛一直是個獨立的島嶼。公元前166年後的羅馬統治時期,此地成為自由港。公元前88年,小亞細亞民族登陸本島,使島民遭到一場劫難。公元前66年,又受到海盜的侵優,使提洛島在無情的燒掠中化為廢墟。公元前1世紀,由於受到國際海上貿易航線的改道,提洛島的經濟更是一蹶不振,島上的神教也隨之消失,幾乎成為無人的荒島。到了中世紀,威尼斯人和土耳其人更將島上的古建築拆毀,作為建材運走。現在島上只殘留神殿和古劇場等遺址,供人憑弔。 自1874年以來,法國的雅典學派一直在島上進行考古挖掘,已發現的各種各式古建築遺物,可與岱爾斐和奧林匹亞兩地的古建築物媲美。提洛建築遺址中最著名的雕刻品,為巨大的阿波羅神像殘骸和9個大理石獅。在島的西岸發現有4組古建築遺址:一為一個商港及其附近的月神廟、酒神廟、愛神廟和傳信神廟等遺址;二是包括一座宏偉聖殿的阿波羅宗教城;三是金索斯山頂上的宙斯像和一座巨大的圓形劇場;四為薩克雷(Sacred)湖區的一系列拱門、廣場和體育場等古建築的廢墟。 這個島嶼上也流傳著許多神話和傳說:萬物主宰的宙斯神風流不羈,曾瞞騙妻子赫拉女神,與勒托娜女神通姦,並且使她懷孕,但這件事最終還是被赫拉察覺到,她為了發泄怨憤,便把勒托娜變成一隻狼,在海上漂泊12天後來到提洛島,幸得海神相助,在上升的海水泡沫掩蓋下,安全地生下了一對兒女,哥哥是太陽神阿波羅,妹妹是狩獵之神阿爾泰彌斯。位於提洛島中心地帶的阿波羅聖地,有大神殿、雅典神殿及古典時代神殿等遺蹟,西側有那洛斯(Nalos)柱廊及阿爾泰彌斯神殿,其北側另有個寶庫遺蹟和五座半圓形建築。在聖地附近有一座人工湖叫薩克雷湖,釧韝膜葦e6世紀,傳說太陽神阿波羅的使者白鳥和塘鵝便是居住在此湖中。湖畔古建築林立,包括公元前6世紀時用御影石砌成的勒托娜女神殿、公元前4世紀所建的奧林帕斯山12位泰坦神神殿,以及公元前2世紀由義大利商人所建的市場遺蹟等;湖西端原有9尊大理石獅,現尚存5尊;湖的北面還有一座體育場。島上有一座巨大的圓形劇場,大約建於公元前3世紀,可以容納5000名觀眾,劇場的東南端有一棟3層樓高的旅店遺址;劇場前有座海拔112公尺的小山,名為金督山(Kintos Oros),山頂上有座著名的宙斯神殿;在劇場後面的通道上,另有一座東方神殿。此外,提洛島上還有一個博物館,館內的展示品以古典時代及泛希臘時代的雕刻品為主,其中最著名的雕刻品為巨大的阿波羅神像殘骸和大理石獅。 提洛島的經緯度為東經25度16分、北緯37度22分,距離米科洛斯島約20公里,面積僅3.5平方公里,全島是個巨型的廢墟,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會部分沒入海中,因此遊客只能在退潮時上去參觀,況且交通並不方便,從米科洛斯鎮前來每天只有1班船,回頭船是在班船抵達後的3小時返航。週一提洛島休息,所以沒有船班。平時也風高浪大,時常誤點或停航。即使有船,也多係小船,容易暈船。同時冬天遊客稀落,船票沒有定額,要由乘客平均負擔,因此船資不菲。島上沒有旅館,無處投宿,且觀光全賴步行,容易出汗,有冷飲店,但消費額是正常的4∼6倍,建議要自帶礦泉水。 聖托里尼(Santorini)島是基克拉澤斯群島中的島嶼之一,它又稱錫拉(Thira),曾有「圓」、「卡里斯提」等名。這個島嶼的現名,據說是因為在公元304年時,一位名叫聖托里尼的聖徒被放逐到這裡並死於此地,由於他為人正直,深獲人們尊敬,當地居民便以他的名字給島重新命名,並沿用至今。據傳說此島在遠古時代曾與亞特蘭大大陸相連,後來亞特蘭大大陸因受神罰而沒入海底,也就是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筆下的在一夜之間消失於無盡海底的亞特蘭提斯島(Atlantis)。 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島嶼,經緯度為東經25度26分、北緯36度25分,坐落在雅典東南方241公里處、克里特島以北130公里的海面上,位於基克拉澤斯群島南端、地球兩大板塊的交接處,火山活動頻繁,它從前是個圓形大島(Stronghyle),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愛琴海發生一次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引發了海嘯和大地震,島嶼因下陷成為新月狀,高出海平面300公尺。從腳底的白色台地看浮在海上的火山口,讓人感到詭異、陰森和興奮莫明。這裡到處可見赭紅、灰色、深黑色的火山灰風化土壤,據說聖托里尼現在還是活火山,隨時都有爆發的可能。島嶼面積96平中膘翩A南北長18公里,寬從2∼6公里不等,海岸線長70公里,島上共有13個村落,約有1萬名人口,出產很多蔬菜,尤其是盛產葡萄酒。 當地交通非常方便,島上設有小型機場,雅典每天都有4∼5個航班抵此,單向航程約50分鐘。海上交通更是方便,從比雷埃夫斯港出發的定期渡輪一天有兩個班次,單向航程約需12個小時,渡輪由阿迪尼歐斯(Athinios)港入港,此處有巴士直接開往島上最大的城鎮費拉。從港口到費拉,除了搭乘公共汽車、叫計程車外,還可坐電纜車、步行或騎驢子。 費拉(Firá)是聖托里尼島的首善之區,它沿著島西岸300公尺高的山壁而建,是個狹長形的小鎮,是島上最大的城鎮和商業中心。造型特殊的半圓柱式屋頂是當地建築的特色,以白色為主的建築物,配上藍色或黃色的裝飾顏色,讓整個城鎮都活了起來,並充滿了地中海風情。 這裡共有兩個港口,一是循近600級石階通往海口的舊港,另一為目前行駛車輛的新港;新港係市區的交通樞紐,舊港卻是觀光的重點。遊客們從港口到市區,除了乘公車、叫計程車外,還可以坐電纜車,位於費拉市中心的北邊有一處纜車站,可以由山頂一路降至舊港。此外,選擇徒步而行爬上600級石階或坐驢子慢步進城,也是別具情趣,但是驢子脾氣卻令許多遊客望而卻步。多數驢子馱客很不專業,時常會發驢子脾氣,會突然固執不肯前行,無論驢伕怎麼吆喝鞭打,就是不肯移腳,這種飆勁,令很多遊客不敢領教。 費拉全城都籠罩在旅館和衝勁十足的珠寶店推銷員所構成的濃厚商業氣息中。這裡的珠寶店是為美國輪船遊客而設的,就是俗稱的「大買家」(big spenders)。島上酒吧林立,其中的佛朗哥酒吧(Franco's Bar)和吉拉費拉爵士酒吧(Kria Fira Jazz Bar)是小島上最著名的兩家酒吧。此外,費拉的街上充斥著各種舞廳、咖啡店、紀念品店和皮飾店,遊人如織,非常熱鬧。城市西南方小山丘上的皮洛洛斯,是島上海拔最高的小鎮,只有420名居民,但卻有60多座大小不同的教堂。這裡的教堂是清一色的白牆藍頂,多數教堂正門屋頂是十字架,整棟建築的平面也是十字均A非常有趣。 位於市區北部的考古博物館,收藏有幾何圖案的陶壺和公元5世紀的陶壺而聞名。邁錫尼基基博物館是一座17世紀的古建築,本身就是珍貴的文物,館內展出16∼19世紀基克拉澤群島的地圖,以及當時的服飾和繪畫等。 在費拉南部的海邊,有個著名的景點叫做阿克羅提里(Akro-tiri)遺址,是座毀於公元前15世紀的火山爆發時被埋在火山灰中長達3500多年的城市。現在這裡由大雨篷鷹架覆蓋著,曾經繁華一時的文明土地,數面牆壁分隔成大小不等的房間,據說當時就已有男女不同房的觀念。這裡有兩層或三層樓高且衛浴設備齊全的房子、木製的家具、精巧的陶器和精彩的壁畫。牆壁上的壁畫主要有「春之壁畫」、「打拳少年」、「漁夫」以及「航海圖」等,不過現場非原作,真蹟已被送到雅典的國立考古學博物館中展出。據悉,阿克羅提里的壁畫與克里特島上克諾索斯迷宮的噩e風格十分近似,歷史學家由此猜測聖托里尼島第一批居民便是來自克里特島;另外,壁畫中的圖案有猴子、羚羊和紙莎草,而這些動、植物從來不曾在聖托里尼島生長過,因此可以想見,當年島上居民已經跟埃及和非洲有生意上的往來。 歐亞(Oia)是聖托里尼島上西北端的白色小鎮,也是全島最美麗的地方,距離費拉鎮約20分鐘車程,島上有錢人多數在這裡購有華宅,因此這裡的房子看起來要比費拉市豪華,市街也比費拉更寧靜和更具傳統風格;有些挖築岩石而居的房子像「鳥巢」一般,非常特別。由於當地是古老的商業中心,因此酒吧和旅館也少,打烊時間才較早。 皮萊沃拉斯(Perivolas)是當地最經典的白色度假飯店,它將山壁洞穴裡300多年歷史的馬廄與酒窖,改成有17個精緻房間的度假小屋,每間客房都豪華舒適而有不同的主題設計,曾多次被評選為「全球百大飯店」和「全世界最浪漫的蜜月飯店」。 這裡是全世界許多藝術家所嚮往的聖地,是個充滿了濃厚藝術氣息的地方,不少藝術家在此就地取材,創作出有個人獨特風格的作品,如以當地特殊風景為背景的畫作、圖片、飾品和銀器等,再交由藝品店出售。市區除了少數道路外,多蜿蜒迴旋的小巷,小巷的盡頭又見小徑曲折,非常悠然雅致。狹窄的石板路兩旁全是藝品和紀念品店,卻無喧鬧雜亂的景象,就像走進精緻的商品博物館一樣。 錫拉(Thira)村也是島上主要的觀光點之一,經緯度為東經25度26分、北緯36度25分,位於島的東南端,卡里馬和派里薩海灘之間的桑托林山上,海拔369公尺。從公元前9世紀至拜占庭時期,曾作為一個城鎮而繁榮達1000年之久。由於山路崎嶇,遊客須乘馬車或騎驢子上山,沿途風景秀麗,兩三幢小白屋高高低低地肩埃著肩,家家戶戶都掛著小花盆、養著小綠葉;小屋依山沿著海邊而建,迷宮般窄街小巷,給偶爾穿梭的小驢和活潑的小孩,跑得更熱鬧,一片平和恬美的氣氛。這個村莊出產的皮飾頗負盛名,街上有很多民藝品店。在附近的郊野有古代錫拉遺址一處〃{在只剩下一些土台子,在這裡出土的文物,均在費拉考古博物館中展示。 卡馬利(Kamari)位於錫拉遺址附近,是典型的海灘度假地。著名的黑色海灘與潔淨的的海水形成強烈的對比,海灘上的小船色彩鮮豔,相當醒目;7、8月度假旺季到海灘,通常連鋪毛巾的地方都找不到,在這裡可看到全歐洲最健美的年輕人,包括半裸少女。而海岸邊一整排餐廳、酒吧,則是入夜之後最佳的玩樂場所。 小希拉(Thiras-ia)是聖托里尼島的離島,它本與聖托里尼是一體的,1500年的一次火山大爆發後就與聖托里尼島分開。島上有馬洛拉斯(Manolas)、波塔莫斯(Potamos)和阿格里萊亞(Agr-ilia)等三座村落,只有300多名島民。島上沒有交通工具,只有騾子代步。坐落在崖頂上的馬洛拉斯村景色最為宜人,村內有三家小餐廳,港口也有一家,餐飲可口,生意興隆。 納亞•卡美尼(Nea Kameni)也是一座小離島,同時是座無人定居的火山島,只有觀光客在島上活動。這座至今還是活火山的小島,1570∼1950年間曾多次火山爆發,現在島名的意思就是「新生燃燒出來的」。遊客可以爬上這座島山丘上的火山口,參觀上面特殊的景色,目前還有80℃∼85℃的硫磺氣噴出,相當驚人。島上全是黑色的火山石,但卻仍能長出鮮黃色的小花,並且一叢叢地,非常悅目。 安德洛斯(Andros)是基克拉澤斯群島中最北面的島嶼,島上古代的原住民多為愛奧尼亞人。公元前7世紀,這裡隸屬於古代埃維亞的第二大城埃雷特里亞;公元前490年臣服於波斯。公元前4世紀加入反斯巴達的提洛同盟;公元前3世紀被羅馬人、帕加馬人和羅德人的聯合艦隊征服。1207∼1566年一直處在威尼斯的保護之下,1829年成為希臘的一部分。 島上的首府安德洛斯市,經緯度為東經24度57分、北緯37度50分,坐落在島的東海岸,面積380平方公里,島上多山,遍布森林,水源充沛。市南有科西翁港,北有海拔625公尺的帕萊奧卡斯特隆山,上面有中世紀城鎮和一座威尼斯的城堡遺蹟;西海岸則有古都帕拉埃斯奧波利斯的遺址。 帕羅斯(Paros)是基克拉澤斯群島的第四大島和首府,素有「愛琴海的女兒」和「愛琴海的新娘」美譽。公元前1000多年,阿卡迪亞人(Arkadians)在其首領帕羅斯的率領下移居此島,因此就以他的名字作為島的名稱。當時此地有強大的海軍力量,大理石貿易達到高峰。連巴黎羅浮宮「米羅維納斯」(Venus of Milos)雕像的原石材也是來自這裡,拿破崙墓塚也是用此地的大理石為材料。 這裡最初由阿爾卡賈和愛奧尼亞人拓居,公元490年加入波斯帝國,後受埃及托勒密諸王及羅馬帝國統治,1204年後歸屬威尼斯,153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希臘獨立戰爭後於1830年併入。 帕羅斯的經緯度為東經25度8分、北緯37度4分,城市坐落在西北岸古都的遺址上,東面以6公里寬的海峽與納克索斯島隔開,西南隔2公里寬的海峽與鄰島安蒂帕羅斯(Antiparos)相呼應。面積194.5平方公里,全部為海拔771公尺的羅菲蒂斯伊利亞山所覆蓋,地質構造以大理岩為主,島上所產的白色半透明大理石可用於雕刻,是古代帕羅斯島的主要財源。當地經濟以生產穀物、葡萄、無花果、橄欖和煙草等為主。 機場位於島的中西部,每天與雅典之間有1∼2個航班,單向航程45分鐘。在海上運輸方面,與希臘大陸及國內各島嶼間,都有輪渡來往;比雷埃夫斯每天有2班輪渡前來。因其位置在基克拉澤斯群島的中心,因此成為到米科諾斯和聖托里尼島輪渡的中轉站。在陸上交通方面,島上的公共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車和計程車,並有摩托車出租,也有騾、馬服務。 帕羅奇亞(Paroikia)市是帕羅斯島的主要城市、商業中心和對外港口。港口右手邊是長達1公里的濱海大道,餐廳和酒吧林立,也有迪斯可舞廳,是遊客的樂園。港口左手邊有公車總站,還有一些飯店、超市和租車公司。港口前面大街盡頭有中央廣場,右邊巷子進去是最佳逛街地點的舊城區,有很多銀飾器店、藝廊、傳統紀念品店、服飾店和一般商店,非常熱鬧,並且可一直逛至濱海大道。 當地有不少景點,值得參觀的有百門聖母教堂,是基克拉澤斯群島最富麗堂皇的教堂,也是國內早期東正教第三重要的教堂,1962年整修成圓頂、希臘巴西利卡十字型建築。它是君士坦丁大帝皇后聖海倫(Saint Helen)獻給聖母瑪利亞而建,由聖尼古拉奧斯(Agios Nicolaos)、聖母堂和禮拜堂等組成,雖稱為百門,其實只有99個門。 教堂內有個拜占庭博物館,用以收藏教堂的珍寶、木刻、拜占庭聖像,以及拜占庭和後拜占庭的其他宗教物品。此外,教堂內還有一個百門聖母博物館。 考古博物館位於百門聖母教堂後面,館內有許多有趣的宗教文物和雕像。3世紀帕羅斯編年史的碎片不但是館內最重要的展品,更名列古代希臘最出色的藝術成就之列。17世紀被阿南多公爵(Duke of Arundel)的神父所發現的大理石碑,上面刻有帕羅斯編年史,記載了希臘早期和古典藝術的大事。現在這部編年史,大部分已珍藏在牛津的Ashmole-am博物館內珍藏。 聖埃里尼(Agios Erini)位於帕羅奇亞市的西南方,這裡有一處有名的裸體海水浴場。 納烏薩(Naoussa)位於帕羅斯島東北邊,非常美麗,是翡翠中的翡翠,它原係小漁港,因離最受歡迎的幾個海灘很近,地位突出,故成為旅館林立的休閒度假鎮,中央廣場一帶有古老的舊街,這裡的商店也愈來愈多元化,各種餐廳、酒吧、咖啡店,任憑選擇。西邊的Kolimbithres是島上最著名、奇特的一處沙灘地,有許多風化成奇特造型的岩石群,附近還有一所帆船學校。 列夫卡斯(Lefkas)在帕羅奇亞市東南方12公里處,是個浪漫的寧靜小鎮,中世紀時曾係帕羅斯島的行政中心,因此鎮內仍有不少15∼19世紀的建築物。鎮內最珍貴由大理石建造的聖三一教堂,裡面的拜占庭聖像非常珍貴。鎮內還有民俗陶藝博物館,很有看頭。 提洛斯(Tilos)是著名的古蹟島,島上沒有居民,除值班守島人外,禁止任何人在島上過夜,前來參觀的遊客,必須在米科洛斯島上投宿,清晨一大早從米科洛斯島乘小船到提洛斯島,下午再搭船返回米科洛斯島。 根據希臘的神話傳說,天神宙斯和女神勒托私通並使之懷孕。心懷妒忌的天后赫拉不許她在陸上分娩,勒托只好來到提洛斯島上,當時全島只有一棵棕櫚樹,她就在全島唯一陰涼的樹下,生下了太陽神阿波羅和狩獵女神阿爾泰彌斯孿生兄妹,因此提洛斯島又被稱為「阿波羅和阿爾泰彌斯之島」。島上到處岩石和砂礫,除了一些灌木叢外,很少有其他的樹木,在夏天炎熱的驕陽下,幾乎找不到陰涼的藏身地方。 雅典的霸權引起了一些城邦的不滿,斯巴達糾集了科林斯等城邦成立了伯羅奔尼撒同盟。公元前431年,兩大同盟間爆發了戰爭,最後以提洛同盟的失敗解體而告終。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血洗提洛斯島,從此使此島荒涼了下來,現在成了無人島,只有一些觀光客和少數的探險家和海盜偶爾光顧。 現在的提洛斯島是座巨大的露天博物館,每年約有近10萬名遊客前來參觀這個古希臘非常有名氣的島嶼。現在這裡有神廟、聖壇、劇場、市場、競技場、民宅、公共建築和碼頭等大片遺址,從它的規模和建築式樣來看,人們完全可以想像到島上的當年盛況。島上的宗教活動區和公共活動區,還有一些重要的建築區,都佔有很大的面積。阿波羅神廟當年非常宏偉,現在僅存大理石阿波羅神像的上半身。公元前7世紀,納克索斯人奉獻給阿波羅9座精美的石獅,排列在通往阿波羅神廟主路的西側,現在僅存5座;1999年被移往博物館保存,原址換上了仿製品。 蒂諾斯(Tinós)也是基克拉澤斯群島中的一個島嶼,公元前10世紀主要是由愛奧尼亞人居住,後來相繼被埃勒特里亞人、羅德斯人、威尼斯人和土耳其人所佔領,1821年由希臘人收復。古時這裡是膜拜波賽冬和安菲特賴特之地,威尼斯時代天主教在此地佔統治地位,1822年發現聖瑪利亞像後成為希臘正教聖地。 這個島嶼的經緯度為東經25度10分、北緯37度32分,位於安德洛斯和米科諾斯兩島之間,為安德洛斯島的延伸部分,面積194平方公里,地質由花崗岩、片麻岩和石灰岩構成。當地農業發達,盛產葡萄、無花果和蔬菜,並開採大理石,多數島民擅石工。對外交通方便,有渡輪和希臘本土及各島嶼營運,自比雷埃夫斯前來,船程約4.5小時。島內交通有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營運,租用摩托車也很方便。 島上最引人注目的地標是白色大理石的Panagia Evangelistria教堂,並且有一則神奇的傳說:1822年的某一天,島民正在耕地,突然發現地上放光,然後又看到聖母瑪利亞的身影,於是就地發掘,在石縫中發現了聖母瑪利亞的聖畫,乃被供在這座教堂內,每年的3月25日和8月15日要舉行大祭,據說人們在這時許願最為靈驗。 米諾斯(Milos)也是基克拉澤斯群島中的一座小島,英文的寫法為Melos,島的經緯度為東經24度27分、北緯36度45分,坐落在愛琴海上,面積150.6平方公里,西部的普羅菲蒂斯•伊利亞山(Mt. Profitis Ilias)是島上的最高點,海拔751公尺。自古以來便以青銅文明發達著稱,歷史非常悠久,1820年,著名的「米洛斯的維納斯」(Venus of Milos)在島上古衛城阿達曼達(Adamanda)附近出土,現藏於巴黎羅浮宮。1896∼1899年發掘出古衛城克利馬(Klima),出土有宮殿、健身房和羅馬劇院等。已發現最重要的文化遺址是阿波羅尼亞(Apollon-ia)附近的菲拉科派(Phylakopi)城,建於公元前2300∼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000∼公元前1550年在原址上建立了第二座城市;第三座城市建於邁錫尼時期,代表了基克拉澤斯文明的全盛時期,城市約毀於公元前1100年。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雅典人殺死了島上的所有男人。劇作家歐里庇得斯(Euripides)為此創作並給雅典人演出了他有名的反戰劇作「特洛伊婦女」。修斯迪底斯(Thucydides)在「米洛斯人對話」中,再現了雅典和米洛斯人在戰前談判中的言論。 對外交通稱便,雅典每天有一個航班前來,航程約45分鐘。機場至市區有機場巴士營運,每天7:30∼19:30之間,每1∼2小時開出一班,也有計程車服務。在海運方面勿遠弗屆,比雷埃夫斯有船班前來,海程約8.5小時;克里特和聖托里尼島,每週也有1∼2個船班前來。島上的陸上交通,有巴士、公共汽車、計程車和租車服務。 島上商業、農業和旅遊業都很發達,輸出以膨潤土、珍珠岩、瓷土、鋇、石膏、磨石和鹽,農作物盛產柑橘、橄欖、葡萄、棉花和大麥。全島只有6000多人口。 米洛斯島的中心城鎮叫做普拉卡(Plaka),市內的參觀點有兩個教堂、一個米洛斯博物館、一個考古博物館、一處早期基督教徒的墳窟和一座羅馬時代的劇場等。阿達馬斯(Adamas)是島上的港口,商店、旅館和餐廳多集中在這一帶。卡斯特羅(Kastro)在島西部的小山丘上,有法蘭克人修建的城堡遺址。島上還有一些奇特的特里皮蒂(Tripiti)暗洞,是早期基督教徒為逃避宗教迫害,而在各墓穴內挖成一個個深入地底的暗洞,作為秘密集會之用。 凱阿(Kéa)也是基克拉澤斯群島的島嶼,經緯度為東經24度22分、北緯37度34分,位於阿提卡南端以東的海域,地處愛琴海西端,面積130.6平方公里,地勢平緩地自沿海向中部升高,一直到海拔561公尺的普羅菲蒂斯伊利亞斯峰。凱阿市是島上的行政中心,在青銅器時代已經有人類居住,經緯度為東經24度21分、北緯37度38分,坐落在西北岸尤利斯古城的舊城址上。市郊農業發達,農產品有葡萄、柑橘和蜂蜜;還有一家鋁製炊貝工廠,出口大鱗櫟木。島上古代卡爾薩亞遺址上有一座多利安人的神廟和其他古建築。


薩羅尼克灣島嶼多

薩羅尼克灣(Saronic Gulf)是愛琴海海灣,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阿戈利斯的斯基拉伊翁角與阿提卡半島蘇尼恩角之間,北面和西北面有埃萊西斯和麥加拉港。西北至東南長80公里,寬約50公里。西部經科林斯運河通科林斯灣。這裡有無數迷人醉心的美麗島嶼,大小各異,令人嘆為觀止。島上交通方便,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船隻開往各個島嶼,但是由於每艘航輪都只能往返其中幾個島嶼,想以一條航線盡攬諸島風光是不可能的,最好事先預算行程、選擇定點再作島嶼遊。從雅典比雷埃夫斯港出發,搭乘大型輪船或水翼船可以當日往返,或配合班輪作數日遊。遊輪免費供應午餐,輪船上除了餐廳外,還有小賣部和酒吧,大廳裡有希臘傳統歌舞供遊客欣賞。此外,在遊客登船時,有身穿民族服飾的希臘姑娘和小伙子在艙口迎賓,攝影師會為遊客和嬌娘或小伙子合影留念,如果滿意,可價購珍存。 這裡交通也很方便,除了海陸和外地交通外,本地有公共汽車、觀光馬車、出租機車和自行車等交通工具,為遊客提供服務。在食宿方面,這裡有許多旅館,以及島民出租的民房,有時附有廚房和小陽台花園的民房,景觀趣味十足,價格並不比旅館貴;另外,如果不住旅館,也可以在海濱搭帳蓬過夜,還有免費的淋浴設備。此外,當地還有不少餐廳、酒吧、免稅店、賭場和遊樂場等。在薩羅尼克灣的眾多島嶼中,愛琴娜、波羅斯和伊茲拉,是海上之旅所不可錯過的三個著名島嶼。 愛琴娜(Ae-gina)是以一個半人半神的美女愛琴娜為名的美麗島嶼,也是薩羅尼克群島中最大和最東的島嶼,在希臘的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曾經是重要的海上強權,自公元前3000年新石器時代起就已有人居住,因戰略地位重要,公元前7世紀成為擁有船塢、艦隊和複雜銀行體系的富裕貿易邦國,當時愛琴娜已發展出希臘最早的錢幣銀「龜」,而且利用這些錢幣贏得了龐大的金融勢力。公元前491年波希戰爭開始時,愛琴娜人先與波斯軍隊結盟,但是到了公元前480年的薩拉米斯(Salamis)戰爭中,愛琴娜人重回雅典懷抱,並贏得岱爾斐神諭(Delphic Oracle)的遄A稱他們是海上最快速的軍隊。公元前457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雅典人在海上擊敗了愛琴娜人,而且把他們趕離家園代之以雅典的殖民者。後來斯巴達將領萊桑德(Lysander)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打敗雅典後,體認到愛琴娜人曾經在戰爭中提供援助,乃幫助愛琴娜人重返家園。 公元前133年愛琴娜歸古羅馬管轄,1537∼1816年間屬土耳其,並成為商業中心。希臘獨立後,愛琴娜於1826∼1828年是希臘的臨時首都。 這個島嶼坐落在雅典和伊德拉島的中點,距離比雷埃夫斯西南方26公里處,面積81.6平方公里,約有1.2萬多人口。島中央和東部多山,南端聳立著圓錐形的聖伊利亞斯山,海拔523公尺,是薩羅尼克灣各島嶼中的最高峰,並係古代的海倫娜山。當地農業發達,島的北部是平原和丘陵,種植葡萄、橄欖、無花果、開心果和杏樹,這裡盛產的開心果,質量優異,物美價廉。 島上交通方便,海岸線長57公里,從比雷埃夫斯搭渡輪約1.5小時可達,若搭乘俗稱「飛躍的海豚」的水翼船航程只需半小時。此外,沿著港岸還停泊著各式各樣的私人遊艇和交通船,最特殊的是許多販賣水果的攤位也設在船上。面對海灣是各式手工藝品店和餐飲店,其中尤以炭烤章魚味道最為特別。 這裡是雅典有錢人最喜歡的度假島嶼,建有許多華麗的別墅,也擁有馬蹄狀的溫柔港灣和斑駁的黃色民房,交錯的巷道和階梯,兩側各有精心設計的窗台、花廊,歐式風情洋溢。港口有一座圓頂的小聖女教堂,是整棟令人屏息的白漆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這種希臘正教的傳統小教堂,雖然不像雅典城內拜占庭式教堂那樣宏偉、嚴肅與拘謹,但是質樸的傳統風貌,反而更適合搭配愛琴海的漁人之島。除了白色,希臘正教的傳統小教堂也常以藍色圓頂的外貌出現。這裡的大教堂,是希臘發展獨立宣言的地方。距離港口約1公里半的提阿多(Theodore)教堂,建於13世紀’雂筍O有很好的繪畫。 阿波羅神廟(Temple of Apól-lo)位於港口附近的可隆那(Kolón-a)山上,原先是為祭祀阿佛洛狄忒女神(Aphrodite)而建,有72根柱子,為一陶立克式建築,建於公元前520∼公元前500年,後來被羅馬城堡所取代,目前只剩下一根柱子,其殘垣在靠海的那一面仍可見到。 阿菲亞神廟(Temple of Aph-aia)位於市區東面12公里處海岬的山頂上,建於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前5世紀初,是為了紀念薩拉米斯海戰的勝利而建,也是希臘古典時代後期的典型代表性建築,原有32根陶立克式石柱,現在仍存24根,全用當地石灰岩雕造,大多數是用一整塊岩石雕成。這座神廟一向被譽為「古希臘晚期仿古神廟中形式最優美的 」,據說最佳的欣賞時段,是當月亮照在某個特定角度時,景色之美讓人疑似置身幻境,故也有人稱之為「月神殿」。當地居民入內參拜必須衣著整潔,以免褻瀆神明。這座神廟被松林圍繞,如果在9月末來訪,空氣中會瀰熊菄Q脂的香味,此時正是附迎農莊準備釀製新酒的時候。在神廟前方不遠處,便是島上有名的療養地和阿基西碼頭。 愛琴娜考古博物館位於市中心,館內展示有陶器、提燈、青銅器及大理石雕像等。此外,島上值得一遊的古蹟還有卡蘭提那(Karantina)村附近的軍港,這裡可以見到古代船帆停泊設施的遺蹟。愛亞馬里納(Ayia Marina)海灘,則是島上最著名的度假海灘。帕萊歐特拉(Palaiochora)是一個中古小鎮的遺蹟,曾經是為逃避海盜而建的避難小鎮。 波羅斯(Póros)島的波羅斯,在希臘文中的意思是「海峽」,在古希臘的神話中原名叫做卡洛里亞(Calaureia),是海神波塞冬的島嶼。它位於薩羅尼克海灣的西南方,與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加拉塔斯(Galatas)隔著一條小海峽而相望,最窄處只有70公尺距離,船程10分鐘可達,當船隻經過時,兩側崖壁似乎觸手可及。 它其實並不是一座島嶼,而是由卡拉夫里亞(Karavria)和斯費里亞(Sferia)兩個小島所組成,兩島之間由一座橋樑相連,總面積33平方公里,海岸線42公里,距離雅典約75公里,要2.5小時航程,水翼船則只要1個小時。由於地理位置重要,因此在經濟和軍事上,都佔有一席之地,希臘獨立後的第一個海軍基地,就是設在這裡。1828年,英、法、俄三國使節曾在此島商討希臘的前途。 波羅斯城建在山上,山的最高點就是市中心,城市的形狀有點像倒立的圓形劇場,而山頂上有座白色的鐘樓。當地遍布檸檬樹及松林,不時有水磨車點綴其間,還有白牆紅色屋頂的房舍,一幅田園詩景。這裡有5000多常住人口,每到旅遊旺季人口會突增數倍,主要為來自雅典的度假者。 這裡的港口是愛琴海上最佳停泊港之一,整座港口幾乎完全被陸地所包圍,港內風平浪靜。島上有許多旅館、餐廳和咖啡屋等,陣陣檸檬、烤章魚、炸小墨魚、葡萄酒或烏佐酒的香味,在鼻舌間徘徊,讓人食指大動。此外,這裡還有許多布置小巧別致的藝品店和美麗櫥窗。島上最熱鬧的地方是港口前的廣場,這裡有一尊鴿子雕像,非常別致。海水浴場在港口北方約4公里處,步行需35分鐘。 島上也有幾處不錯的觀光點,位於港口以東不遠處的佐奧多霍斯•皮吉(Zoodochos Pigi)修道院,是為祭祀生命之泉的聖女而建的,建築風格採用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內部有金漆、木雕和18世紀的聖像畫,取材「新約聖經」,屬於晚期拜占庭的風格。這所美麗的修道院,如今只有幾個僧侶留駐。 波賽冬神廟(Temple of Posei-don)遺址坐落在波羅斯島最高的兩座山之間的鞍部,建於公元前6世紀,為陶立克式風格,這裡原是卡拉夫里亞(Kalávria)聯盟總部所在,這是包括雅典在內的好幾個城市聯合組成的宗教組織。此外,神廟也是遭海難的船員、海盜和政治難民的避難所。著名的雅典雄辯家狄摩西尼(Demosth-énes)在逃避安提帕特(Antipater)將軍的密探追捕時,就是逃到這裡。他以為馬其頓人縱然窮凶惡極也不敢冒瀆這個既古老又遠近馳名的聖堂,當他發現事實非其所料時,只好服毒自殺了。20世紀初,這座神殿因故被剷掉,幾乎沒有遺蹟可循,不過神殿坐落的地方風景絕佳,仍值得遊客參觀。 男子海軍訓練學校(Boy's Na-val Training School)位於港口的東邊,在1912年巴爾幹戰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希臘戰艦阿維洛夫號(Avérof)和巴魯夫號,現在就是停放在這所學校前面。在每年12月6日紀念此次戰役的週年慶中,人們都會在這裡舉行慶典和各種遊行活動。 此外,島上西北邊的尼里歐(Neorio)有很棒的海灘,附近的阿斯克里(Askeli)是個遍植松樹的美麗小鎮,港口附近則有個考古學博物館。 伊茲拉(Hydra)島舊稱伊德拉(Ídhra),意為「水分充沛的」。它的偉業奠基於公元18世紀,當時伯羅奔尼撒再度振興的商業活動與南俄羅斯的主要貿易活動聯合起來,為伊茲拉人活躍的經商能力提供絕佳的機會。這個島嶼在威尼斯帝國時代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港口,後來逐漸成為愛琴海地區海上勢力的主控中心。在獨立戰爭期間,伊茲拉人把全部心力都放在對抗商業家族的戰爭上,尤其是對抗康得里歐提斯(Koundouriótis)這一家族的戰役最有名,當時伊茲拉人自己出資把商船改裝成為戰艦,積極投入作戰,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貢獻。直到現在,伊茲拉島在希臘人的心目中,依然是英雄的島嶼。 這個島嶼的經緯度為東經23度32分、北緯37度20分,是薩羅尼克海灣三大島中距離雅典最遠的一個,約達67公里;位距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阿爾戈斯半島東端只有4.8公里。島形細長,從東北到西南長為21公里,從西北到東南寬只有5公里,島面積49.6平方公里,最高點的伊洛塔斯(Erotas)山海拔590公尺,島上風光秀麗,是希臘最美麗的海島之一,也是希臘最早開發旅遊的島嶼,常住人口約近4000人。島上幾乎沒有平地,樹木較少,到處是白色的岩石,但這裡海水的透明度卻是最高的,而且海岸上有許多深入島內的河口和海灣,這些偏僻的河口,卻是那些喜歡獨釭漱H們游泳的好地方。島上多無水的岩塊,所以淡水很少,所有淡水全靠收集雨水和從大陸船運前來。島上有海綿打撈、棉紡、造船和國際旅遊等行業,故經濟情況頗佳。由於島上禁行所有機動車輛,致使驢子成為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騎驢賞景是前來旅遊的觀光客們一段新鮮有趣的冒險,使得島上具有濃厚的復古風味。 碼頭位於島中心的伊茲拉鎮,港口三面被當年商船船長的老式宅第所環抱,附近聚集著許多餐館、咖啡屋、水果店、小型超市、禮品店、酒館和歐式櫥窗店舖。由防波堤圍起來的港口形成平緩而優美的新月形,月牙兩端連接著19世紀的砲台。市內的丘陵地帶上遍布高級別墅,街道縱橫,一片繁榮景象,自古以來便吸引了許多三教九流和遊手好閒之人,但有更多來自希臘各地的旅遊者、知識分子和藝術家,有很多年輕的藝術家來此從事藝術創作,因此金銀首飾、景泰藍瓷盤、裝飾品和一些造型獨特的工藝品,都擺在藝品店中供人選購,故此島有「藝術家之島」的盛名。 這裡有許多美麗的海灘,從港口一直北行就是海灘,鎮的東北有曼德拉基(Mandraki)海灘,西南有卡米尼(Kamini)、弗利奧斯(Vlyhos)和帕拉米達斯(Palami-das)海灘,島的東部還有米拉瑪雷(Miramare)海灘,都是美麗的海水浴場。在海邊一些平坦的岩石上,也到處躺著泳客,可以從高大的岩石海灘上跳入海中,也可以順著岩石壁上的階級走入水中。 當一艘艘的觀光船靠岸時,來迎接觀光客的卻是一大群可愛的貓咪,牠們在露天咖啡座、廣場或商店前陪伴遊客。島上所有的房屋都有美麗的小花園,白色的外牆上配著彩色的窗框,狹窄的巷道裡到處都是驚奇,圍牆上的花盆、樹蔭下的老婦,熱鬧的港口和往來的驢子,都會令人流連忘返。 伊茲拉島港口有許多18世紀的豪華巨宅,現在仍然保存完好,富麗堂皇的商業家族巨宅已經對外開放,較著名的有,海軍上將湯貝吉斯華廈(Mansion of Admiral Tombazis),現在成為雅典美術學院的分校,專門接待各國知名藝術家;沙瑪多斯之家(House of Tsama-dos)成為海洋專校,它的對面則為伊茲拉文獻館。另外,距港口5公里左右的一座海拔500公尺的山丘上,有一個普洛托特(Proetut)修道院,此處松煙凝穆,蘊藏著百般的雅致,院裡的修女們更是端莊嫻靜,並且都有一雙編造工藝品的巧手。 薩拉米斯(Salamis)是薩羅尼克灣的島嶼和拉阿蒂卡省的城鎮,經緯度為東經23度28分、北緯37度59分,位於愛琴海的薩羅尼克灣內,比雷埃夫斯市的西面,有3萬人口,行政中心薩拉米斯市位於島的西海岸,是個繁榮的港口。


克里特島風光好

克里特(Crete)島是希臘最南部也是全國最大的島嶼,同時是地中海的第五大島,並係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它有一些神話傳說:一是宙斯是在這個島嶼上出生的,母親把他偷藏在島上,以免和其他兒子一樣被父親吞入肚中,宙斯後來還救了兄弟姊妹。二為宙斯追求國王的公主歐羅芭的時候,變成一頭公牛騙她乘上牛背,載她跨海到克里特島,神人生下兩個兒子,都被封為死人的法官。 這個島嶼約於公元前3000年時進入青銅器時代,當時青銅不僅用來製成各種器皿、武器及首飾,也被製成貨幣,促成島上的經濟繁榮。約從公元前2600年後,島上湧現了著名的米諾安(Min-oan)文化,在這裡建立了統一的米諾斯(Minos)王朝。其中從公元前2600∼公元前2000年稱「早期米諾安時代」,這時期的陵墓建築為大型石穴或圓形墓穴,陪葬所用的金飾細緻精美;公元前2000∼公元前1500年稱「中期米諾安時代」,這一時期在克諾索斯、費斯托斯和馬利亞等地開始建築宏偉的宮殿,經濟、政治和社會組織得以發展,與地中海其他地區有文化交流和貿易來往,石雕、金器製品、珠寶和陶器製品等,也都已達到很高的水準,建築和工程技術也相當精湛,成為地中海東部第一個強權國家。米諾安文化達到全盛時期,高度發達的前印歐民族文化盛行,而較不文明的印歐民族在此時遷入希臘本土及小亞細亞,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邁錫尼成為新的文化中心。公元前1500年後稱「晚期米諾安時代」,也叫做「愛琴-邁錫尼文化時期」,當時東方及地中海兩個地區的居民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遷徙,而希臘本土上的邁錫尼人也在同時遷入克里特島,並在文明高度發展的克里特島進行屯墾,重新紮根。這批新來的居民與米諾斯人一直和平共處,然而時日一久,他們便逐漸佔據了舊居民的生活空間,並接掌經濟大權。公元前1450年後,克里特島與埃及間的貿易往來日趨密切,彼此間的相互影響也逐漸增加。公元前1375年,克里特島的火山爆發造成大地震,城市遭到嚴重破壞。此後,邁錫尼人將克里特島上的城市悉數改建成固若金湯的城堡,發展成地中海上的新霸權。公元前1200年出現了一些海上民族,有今日敘利亞、黎巴嫩一帶的商人,還有邁錫尼人。他們不僅將勢力範圍拓展至西西里,同時也佔領了東部的達旦尼爾海峽,以便控制整個黑海。而希臘神話中著名的「特洛伊戰爭」便與此有關,據說這場戰爭曾再度引發了民族遷徙。克里特島的前希臘及希臘早期文化隨之結束,並為希臘本土文化取而代之。與此同時,希臘出現了一支好戰殘暴的民族多爾人,他們自東南歐一帶遷入希臘及地中海地區,以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城邦斯巴達為中心。他們一直左右著希臘政局,直到公元500年為止。克里特島在多爾人統治時期,相當封閉,很少與外界接觸。 公元前67年,羅馬帝國統治了整個地中海,克里特島也在羅馬人的統治下,開始了另一段盛世,到處建起華屋、街道、聖壇及引水高架渠。此後克里特又再度沉寂。公元一世紀時,使徒保羅及其門徒聖提多(Saint Titus)將基督教傳了進來,傳說聖提多是克里特首任主教。公元330∼826年,拜占庭繼承羅馬帝國,成為克里特新的統治者。公元9世紀時,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為克里特的歷史開創了新的局面,並導致基督教時期的中斷。在其統治克里特的這段期間裡,羅馬的高提(Gortys)和其他城市,尤其是教堂,皆遭到大肆破壞。公元961年,拜占庭再度統治地中海東部的區域直至1204年。這期間,不同身分及種族的人,包括拜占庭的王公貴族,熱那亞及威尼斯的商人等,紛紛湧入克里特,島上經濟再度繁榮,二度接受基督教洗禮。此外,美麗的教堂亦在拜占庭政府的刻意獎勵下,重現各地。1204∼1669年是威尼斯共和國佔領地中海東部時期,當時因克里特人不時的反抗,而開始了一連串大規模的社會改革,強行減縮他們農耕及畜牧的機會,致使許多克里特人紛紛逃往肥沃富庶的拉西提高原。但1368∼1463年,威尼斯人加強對克里特人的高壓統治,禁止他們在高原上從事耕種,因而曾導致餓殍遍野。 1669∼1821年,土耳其人入主這塊土地,克里特進入了所謂的「黑暗時期」,來自小亞細亞的侵略者將當地人逐出城市及少數幾個富饒的平原。為此島上居民於1821年和1866年舉行大規模起義,口號是「不自由毋寧死」。此後克里特人的噩運直到俄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等歐洲列強相繼崛起後,土耳其人的統治才正式宣告結束。1898年,克里特再度恢復自由,並於1913年併入當時剛立國不久的希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空降部隊於1941年5月20日佔領該島,同盟國軍隊同時從島的南岸撤離,於是克里特島淪入德國人之手,直至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後才歸還希臘。克里特行政區分干尼亞、伊拉克利翁、雷西姆儂和拉西錫等4個省。 這個島嶼經緯度為東經24度45分、北緯35度15分,位於愛琴海南方,地處希臘本土與小亞細亞半島之間的中點,距離希臘本土130公里,與非洲埃及和利比亞的距離為260公里,為愛琴海的外圍屏障。這是一個以崎嶇山地為主體的島嶼,山脈呈東西走向,構成島上東西主軸的克里特山脈向海岸降低,形成長1045公里的岩岸。島上有4個山群,最西端為萊夫卡(Lefka)山脈,即白山山脈(White Mountains);中部伊季(Idhi)山脈,主峰伊季峰海拔2436公尺,為島上最高點,主峰四周萬頃碧波;中東部有季克蒂(Dikti)山脈;最東面則有史里夫斯(Sérifos)山脈,沿中南部海岸有阿斯特魯夏山脈,其北面是邁薩拉平原。淚滴平原狹窄,以北部濱海平原最為重要,主要城市和港口如干尼亞和伊拉克利翁等都集中在這一地帶。克里特島東西長約298公里,南北寬11∼56公里不等,總面積為8236平方公里,人口約56萬,島上牧場草地佔總面積的48%,不能利用的土地佔20%。幾個世紀以前,這裡茂密的森林已遭砍伐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嚴重,水源缺乏,河川短小。當地氣候屬溫帶與熱帶的過渡性地帶,冬季溫和多雨,平均氣溫為12℃,雨季集中在10月到翌年3月,年雨量只有25公釐左右。 當地經濟以農業和旅遊業為主,盛產橄欖、橄欖油、葡萄、柑橘、杏仁和水果,還有蔬菜、豆類、橡樹果和穀物等;並飼養綿羊和山羊。工業主要有食品加工和建築材料部門,另有陶瓷、紡織、肥皂、皮革和鋼製工具等,工業品主要供當地消費,工業區多分布於北部沿海。礦物資源有滑石、褐煤、石膏及少量的銅和鐵,但缺乏大型礦藏。由於能源短缺,燃料需要輸入,使工業發展受到限制。此外,希臘政府也致力於維護島上的歷史文物及古蹟,藉以發展當地的旅遊業,如今這裡已成為地中海觀光大郵輪的必停之地,島上幾千年歷史所留下的古蹟及樸實無華的景致,深深地吸引著每一位遊客,給島上帶來了不少財富。 克里特島交通方便,航空方面,在夏季的觀光月裡,每天有6個班次從雅典飛到伊拉克利翁,飛行時間約一個多小時;有4個班次從雅典到干尼亞。在水上運輸方面,島上的河川,大多可以通斻,這裡有小型船隻與其他島嶼聯繫,大型商船與班輪也經常在此停靠,其中以克里特與雅典外港之間船舶來往最為頻繁,從比雷埃夫斯搭乘夜渡輪,約12個小時可抵達伊拉克利翁。在陸上交通方面,這裡雖然沒有鐵路,但有良好的公路網,可通向四面八方。市內交通以計程車為主,當地計程車既多又便宜,而且隨處可以叫到。這裡有一種大型、效率十足的公車,可以在島的北邊,沿著東西向的主要幹道定期行駛,或是來往於遊客常到的霍拉斯伐奇翁、希羅斯卡羅(Ksil-óskalo)、或帕雷歐霍拉(Paleoho-ra),非常方便。此外,當地還有一種著名的「克里特公車」,體積較小,車身堅固結實,卻又破破爛爛,這種鄉下車子每天一大早從各村子開到干尼亞,下午再開回去。駕駛人和車掌通常都是固定的,由各村的村民出任。這些汽車不僅載有旅客,平時也負責運送數量驚人的包裹和箱籠、郵件,也傳遞村落附近區域的訊息和蜚短流長。 島上有不少飯店和餐廳,這裡所供應的食物有烤空心麵(mo-ussaká)、蕃茄釀牛肉、茄子釀肉、希臘燉煨菜(Stifádo)和紅魚子醬(taramsaláta),這幾道料理都非常可口。不過這些菜色是「給觀光客吃的希臘食物」,並非村民的日常食品。村民吃的都是當季的食品,冬季和春季裡,蝸牛和荷塔(hórta)是常見的菜餚。克里特產的蝸牛廣受歡迎,許多蝸牛甚至還外銷到法國。此外,烤羊頭也是常見菜餚,而且食用時連肉、腦髓、舌頭和眼睛也都一併食用。另外一道名菜叫「烤肝腸」(kokorétsi),是用烤過的羊腸和內臟做成如臘腸般的一道佳餚。當地購物也極為方便,1886大道是市場街,販賣著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及食物。島上居民以務農為主,民性純樸,大多數有一股頑強不屈的精神。當地居民特別熱情好客,尤其是對於遠道而來的遊客,總會給予上好的招待;而島上農村的人情味更加濃厚,時常給遊客帶來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克里時島上的人們一向重視名譽,農村人則更為重視發揚傳統文化,他們往往以身穿傳統服飾為傲,男性常穿寬大的褲子和黑色長統靴,頭裹黑色頭巾或戴黑帽;女性則穿刺繡華麗的衣褲。克里特島還是名人薈萃之鄉,曾連續擔任五任希臘首相、希臘獨立運動中的領袖人物韋尼澤洛斯,就是這個島上的人;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卡贊扎基斯也是在這裡誕生;此外,這個島也是197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埃利蒂斯及西班牙大畫家格雷柯的故鄉。 伊拉克利翁(Iráklion)是克里特島上的最大城市和主要港口。早在公元9世紀時,就已經是薩拉森人在克里特的首府,1204年曾賣給威尼斯人,1669年又讓給土耳其,1897∼1913年間成為克里特國際保護區的一部分,不久後歸屬希臘管轄。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5度8分、北緯35度20分,位於希臘南部,地處克里特島北岸,擁有17萬多人。當地商業發達,主要出口品有葡萄、橄欖和橄欖油、葡萄酒、角豆、柑橘、杏仁、肥皂、蔬菜和皮革等。這裡建有防波堤的新港口、機場和眾多旅遊飯店。威尼斯廣場(Venizelou)是當地的中心地標,面積200平方公尺,是當地吃喝玩樂的中心。當地的古蹟因遭到分別發生於1664、1856和1926年的大地震破壞,已所剩無幾。 克諾索斯迷宮(Knossos Laby-rinth)位於伊拉克利翁東南方約5公里處,建於公元前約2000年,它不僅是皇家住所,也是當時米諾亞行政與宗教的中心所在,後經大地震、火山爆發及大火等緣故屢遭摧毀,20世紀初被亞瑟.埃文斯爵士(Sir Arthur Evans)所挖掘並做局部重建。這個迷宮的由來帶有豐富的神話色彩,詳請參閱本書第295頁「米諾斯⋯⋯」一文。 這座迷宮主要以中央南北廣庭為中心,四周環繞著各種沿坡而建的宮殿群建築的遺址,如宮殿、國王大廳、柱廊、臥室、浴室、貯藏室、藏寶室、戲院、祭壇,以及一座可以容納500名觀眾的劇場,各建築物間有門廳、長廊、複道、通道、地窖和階梯等一層接一層,千門百戶,曲折通達。從上俯瞰,整個建築有如迷宮。 宮殿內部建築令人印象深刻,如宮殿圓柱為了美觀而設計成上大下小,但遠看卻是上下一樣大。更有趣的是宮殿的排水系統,用陶燒製的水管為兩端細、中間粗的形狀,當一節節水管連接後,會因粗細差異產生壓力推動不規則水流的現象。 中庭方位是由東向西營建,內部大約有上千個房間雜亂無章地混建在一起。西側有大殿和祭壇,大殿中間有個石製的座位,椅背高,而且有波浪狀邊緣,正是國王的寶座。寶座背後的壁畫,頗見氣魄,是兩隻怪獸分站王座兩側,像忠心的侍衛一般。怪獸是二合一,頭部是鳥獸之王的老鷹,身子是萬獸之王的獅子,尾巴細長且向上翹起。壁畫的背景是茂盛的莖葉,米諾斯王的威嚴與氣派,可想而知。寶座南側有一地下寶藏室,裡面收藏有許多名貴的寶物,如「蛇女神像」等;東側地勢較西側低些,沿中庭的階梯往下走,繞著豪華的柱子,可迂迴至一樓前的長方形廣場,場前的大道一邊通往北側的奴僕區和商店區,另一邊是通往東南側國王起居室的「雙斧廳」,雙斧是米諾斯國王的象徵。另外還有皇后寢宮,這是全宮殿裡最令人歡愉的房間。牆上房門邊緣綴著花紋圖樣,門上的粉牆,更成了海洋世界,許多海豚和魚類悠游其間,加上一些黑色的海膽點綴,看上去一片清涼。屋內還有仕女畫及浴缸。 這個宮殿中仍殘存有不少壁畫,如在皇后宮一個入口處一幅約真人大小的壁畫中,手捧貴重容器的奴婢列隊,似乎在迎接貴賓的模樣,寫實生動。在壁畫之屋,也有幾張仿製品掛在牆上,其中一張繪有公牛與特技表演的男女作品最為生動,兩位女子身體是白色,中間做特技的男子是棕色皮膚,畫沿是一圈圓形花狀圖樣,用色以藍、紅、黃色為主。壁畫上常可見到螺旋式花紋,是克里特島自古以來的信仰象徵,人們並祭拜大地之母神。王室的圖紋是一種雙刃斧,在許多通道的石板上可以看到。另外,幾千年前迷宮就有相當完善的排水系統,通到海邊,更有類似注水式的廁所。 費斯托斯(Festos)宮殿遺蹟,坐落在伊拉克利翁西南方63公里處,是米諾安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許多世紀以來均被世人所遺忘,直到1900年才被義大利考古學會所發掘。宮殿建於公元前2000∼公元前1650年間,後來因地震而損毀,公元前17世紀時再建此宮殿於山丘上,這裡視野廣闊,近可俯瞰平原綠地,遠能眺望終年積雪的伊季山脈。宮殿內部結構與克諾索斯迷宮非常相似,有古衛城入口、劇場、豪華後宮、中庭、倉庫,並且迴廊曲折,房室混雜,深入其中,亦似迷宮。 阿吉亞•特里阿達(Agia Tri-ada)遺蹟,位於費斯托斯西方大約4公里處,根據所遺留的實物研究,確定這裡就是公元前17世紀米諾安文明時期的另一座宮殿遺址。 馬利亞(Malia)宮殿比克諾索斯和費斯特斯宮殿還要小,位於克諾索斯迷宮以東30公里處,距離馬利亞東方約3公里處的北海岸邊,建在一處平原上,與克諾索斯迷宮有著類似的建築結構。入口處在西庭,宮殿在東側,南側有長方形的中庭,其四周分別是臥室、問政廳、宴客廳、王與后的起居室、倉庫和工作場等。此外,宮殿內也陳設有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如金劍、青銅短刀,以及風格獨特、名為「馬利亞之蜂」的胸針等。而一個擱放在中庭角落、直徑90公分的石灰岩塊,表面有一個大洞及33個小洞,至今對其用途仍不得其解。 卡托查卡洛斯(Katozakros)宮殿位於東海岸,其三面有險峻的高山環繞,清澈的泉水自石灰岩洞中湧出,東側面臨著浩瀚的大海。這座宮殿出土於1832年,是唯一的一座倖免於盜匪掠奪的古城。這裡同樣也有個由北向南展開,長30公尺,寬12公尺的長方形中庭,四周亦圍繞著與克諾索斯迷宮相似的房間,如大廳;宮殿內有擇放榨酒器、工具、織布機、陶土燈、罐子等物品的儲藏室,以及膜拜室和飯廳;還有藏放象牙、水晶器皿、陶器、金飾、銅柵欄等寶物的珠寶室;以及13塊寫有米諾斯帝國線形文字甲陶土板的檔案室。坐落在中庭東側的是皇家寢室,旁邊並有數處噴泉。 狄克坦洞穴(The Diktaian Ca-ve)也就是宙斯的出生地,位於伊拉克利翁東南方48公里的Psihro小鄉村的郊區山上,深約100公尺,終年氣溫18℃,冬暖夏涼,下層穴中布滿大大小小的鐘乳石,每一公分的鐘乳石要100年才能形成,此穴中最長的鐘乳石有240公尺。據說,天神宙斯就在這個洞穴中一個相當隱密的房間中長大,神羊每天從房間右上方的一個小洞口,提供羊奶及花蜜。這個洞穴長久以來一直被祭拜著,傳說古代的人每年在此替宙斯慶生,固定貢獻許多珍貴的禮物,如果牛發牛瘟病,他們就送來銀牛,祈求宙斯治好牛瘟;如果農年欠收,他們就送來銀穀“璅D得豐收,這些銀禮物就塞進穴中一根鐘乳石柱的洞穴中。此外,這些禮物在1898年被挖掘出土後,發現其中含有埃及與義大利西西里島等地的古物,由此可見當時宙斯神澤遠播,如今大部分古物存於大英博物館中,部分在伊拉克利翁的考古博物館展覽,最珍貴的銀雙頭斧頭是宙斯的代表象徵。 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Arc-haeological Museum)是希臘第二大的考古博物館,位於艾勒夫色利亞(Eleftherias)廣場,共有3層樓,分為16個展覽室展出,並依出土時間順序擺置,有大大小小的各式彩陶、素陶、純金打造的飾品、小型雕像、大的石棺、花瓶、印章、泥版文書,以及從克諾索斯迷宮遺址移來的重要壁畫和古物寶藏,相當精彩豐富。館內最著名的館藏為祭祀用的牛頭器皿,是米諾安雕刻藝術中的傑作,多用在奠酒祭神的宗教儀式上,酒從牛脖子上的孔中倒進,從牛鼻孔中流出來,非常特別。另外,排列有序、以象形符號組成的同心圓,至今尚未被解讀出的費斯托斯圓盤,也是館內極有價值的古物。此外,「巴黎女子」、「百合王子」、「戲牛者」和「藍色仕女」等壁畫,也都是珍貴的寶物。 克里特歷史和民俗博物館(Historical and Istoriko Museum of Crete)是伊拉克利翁另一座著名的博物館,蒐集的文物從拜占庭時期至今的史蹟文物,傳統織物、珠寶,刺繡和錢幣等。一樓有間紀念「希臘左巴」作者Nikos Ka-zantzakis的展示室,收藏有他的書信、書籍等;另一間展示克里特戰役的一些照片和史料。二樓則是民俗服飾和藝品展覽室。 威尼斯堡壘是13世紀威尼斯統治時期所建的堡壘,至今仍保存完整,位於舊港口邊,堡內還有許多當時關押囚犯的密室。用石塊堆砌起來的堅固堡壘,在後來抵抗土耳其侵略的戰爭中讓土耳其人吃足了苦頭,花費了21年時間才攻下這座城市。內部還可看到當時使用的大砲和砲彈,見證這頁激烈的歷史。 米納斯(Minas)教堂坐落在市內,是克里特島上最大的一座教堂,內有16世紀克里特島名畫家的許多名畫;在這附近另有一座同名的教堂及一處噴泉,噴泉是1626年的威尼斯時代所建,有半人半海豚的怪物浮雕及14世紀的獅像各一尊。 拉瑟希高原(Lassithi Plateau)距離伊拉克里翁要2.5小時車程,沿途山路彎曲盤旋上升,山景秀麗美觀,海拔900公尺,以往素有「風車之谷」美稱,是克里特島最富盛名的代表景觀,當全部7000座鐵製鷹架般風車迎風轉動時,場面非常壯觀,風車上白色帆布轉呀轉的,帶人進入魔幻世界。自從現代化機械使用後,這種風車逐步式微,昔日景觀不再,只剩下數座仍在轉動,作為吸引觀光客的景觀。 薩馬利亞峽谷(Samaria Gor-ge)是克里特島上最鬼斧神工、全歐洲最長的峽谷地形,也是克里特島上唯一的一座國家公園,由於氣候的關係,每年只在5∼10月份開放。峽谷在海拔1250公尺處貫穿白山山脈,一路下切至河谷,沿途除了可以欣賞壯闊的山景外,有時還可看到此地代表性的動物長角山羊;溪水非常清冽,遊客舀水解渴不愁鬧肚子。 高提斯(Gortis)位於費斯托斯遺址附近,公元前7世紀時已是一個重要的城鎮,羅馬時代則為克里特島的首府,經過1000多年的歷史變遷,現在只是個普通的小村莊。此地有一座公元6世紀時,建於羅馬祭祀阿波羅及伊希斯二神的聖提多教堂。堂旁另有一個建於公元前2世紀的音樂廳。此外,這裡還有一座大理石門廊,上面鐫刻著公元前6世紀的歐洲第一部法典,內容包羅萬象,涵蓋遺產法、家庭法、社會法和刑法等法律條文,共分12個章節,每節52條條文。據說後來的羅馬法典就是參照這個法典而制定的。 克諾索斯(Knossos)位於伊拉克尼翁以南5公里處,是克里特文明的重心,公元前3000∼公元前1400年是當地繁榮時期。當地的迷宮建成於公元前2000年,後來被地震摧毀,公元前1700年予以重建。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5度10分、北緯35度20分。全市可以分為東南西北四個部分,入口處在西側,有祭壇、倉庫、大理石御椅、保藏室;東側有豪華列柱、廣場;從廣場往北側,是奴僕區和商店區;往南側就是皇宮寢室。 聖尼古拉斯(Agios Nikólaos)坐落在伊拉克利翁港以東約69公里處,瀕臨米拉比洛(Merabellou)灣,是克里特島最受歡迎的度假地。此處街道在20世紀初才被發掘出,階梯自石階上延續到二樓門口,在層層石階相疊起伏的小山丘上,𧩓綠樹叢間點綴著一棟棟白色的小屋,格外美麗爽目。這裡有不少歷史古蹟,其中最具欣賞價值的一座教堂為坐落在克里薩(Kritsa)的潘拿吉亞維拉教堂(Church of the Panaghia Véra),規模雖然不算大,但卻是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築,約建於13∼15世紀。內部最大特色是超凡卓絕的壁畫,描繪內容都是聖經中的故事,多半是聖母瑪利亞的生平。這些壁畫構圖簡單、線條天真原始,在藝術史上獨樹一幟。此地並有一座博物館,主要展示從當地出土許多米諾安文明時代的遺物。博物館旁為古墓區,眾多墓穴形狀各異,風格迥然。距小鎮東南19公里處的哥爾里亞(Gournia)遺蹟,據考證也是米諾安時代的城鎮遺址,至今仍殘留有街道、民宅等遺物。 干尼亞(Khaniá)是克里特島第二大城,也是干尼亞省首府。它曾是米諾斯時期居民最先居住的地方,當時叫做Kydonia。1850年時成為土耳其統治時期的首府,1971年之前,干尼亞一直是克里特島的首府,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曾遭到轟炸,仍被視為島上最美麗的城市。它的經緯度為東經24度2分、北緯35度31分,位於克里特西北部,坐落在干尼亞灣和蘇扎灣之間的半島上,是克里特島上的主要港口,輸出以柑橘、橄欖油及葡萄酒為大宗。城內有各種等級的飯店、分租公寓和餐廳,港口附近也全是餐廳和咖啡室,不過價格稍貴。這裡除了名菜蝸牛(Snail in tomato sauce)外,蕃茄釀飯(tomato stu-ffed with rice)和培根包蝦(Shrimp with bacon)等味道也不錯,還有此地特有的一種薄餅(Crepes),外型像未炸過的春捲,烹煮方式很特別,值得一嚐。 這個城市最有趣和最熱鬧的地方是在舊港附近,從市區到干尼亞的舊港步行約10分鐘,這裡有一座威尼斯式的防波堤、造船用的傾斜台、高聳的燈塔及古老的要塞碉堡。干尼亞有個非常壯觀的市場,裡面那些誘惑力十足的小飯館中,常可見到小攤販和市場的搬運工在吃魚湯或烤羊頭做為午餐。這裡有個卡斯塔利區(Kastéli quarter),區內的小巷窄弄最適合步行閒逛,有著一股神秘的氣氛,酒館、工匠店、藝品店及價格合理的旅店和餐廳林立其中。此外,市內還有幾家藝廊、一座好得出奇的公共圖書館、一個市立游泳池和一處海灘。 干尼亞市內保存下來的古蹟有威尼斯時代的古城牆和一座軍械庫等。考古博物館位於市內聖法蘭西斯教堂內,規模雖然不大,但館藏豐富,主要展示從新石器時代至羅馬時期在西克里特島的發現物,有飾品、陶器、雕像和馬賽克壁畫等。在市區東北,有泛希臘時代一位著名首相的墓園。位於舊港區的特帕納(Tapa-na)教堂,為拜占庭式建築。南郊外的薩馬里亞峽谷(Gorge of Sa-mariá),是歐洲最長的峽谷,全長18公里,兩側峭壁高達600公尺,景觀壯麗,形勢險要,是當年希臘反抗土耳其人的遊擊戰場。此外,距干尼亞10公里處另有一座狄奧多羅斯(Theodoros)島,是希臘海洋生物自然保護區,觀光客若要進入,須事先往港務局辦理許可證。 雷西姆儂(Réthimnon)是雷西姆儂省首府,當威尼斯人佔領此地,作為來往於干尼亞和伊拉克利翁之間的中途停靠港時,居民大部分還是希臘正教徒。1645年被土耳其人征服,許多人改信伊斯蘭教,不過這些人仍說希臘話,也沒有按新宗教的教規行事,他們仍照常飲酒,也依然與基督教徒通婚。到19世紀以前,這裡的居民大部分都是穆斯林。1923年時,雷西姆儂大部分的穆斯林居民在希臘與土耳其政府的一項強迫性的換民政策中被遷走了。這次令人傷感的分離,在克里特小說家普雷維拉奇斯(Prevel-ákis)所著的「城市記事」(Chroni-cle of a City)中有具體的描述。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4度29分、北緯35度22分,坐落在克里特島北部,瀕臨阿爾米羅灣。西面有小港口耶奧伊烏波利斯,東面有沙灘,曾被著名的旅遊書「孤獨星球」評選為世界十大海灘之一,在這裡的每個人都會想盡辦法,使自己脫得一絲不掛,只為了能曬出一身令人羨慕的古銅膚色。 雷西姆儂是克里特島的第三大城,只有3萬多人口,也是具有東方情調、非常吸引人的港口。這裡有許多威尼斯和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風味的街道,以及色彩斑斕的木造建築,造成了吸引遊客的致命誘因。 當地的商人多經營小麥、杏仁、橄欖油和葡萄酒等貿易。這個城市最有趣的是到舊區尋寶,威尼斯港口堤岸上那些精緻的餐室是用餐的好地方,而且港口後面的小城裡還可見到土耳其風味的窄小弄巷,以及上層構造比下層突出而又色彩斑斕的可愛木屋。這個城市1571年曾被土耳其海盜燒燬,重建後便築起城牆,並增設了一座城堡,如今高牆城內尚保留著教堂和清真寺,圓形劇場依稀可見。港口附近有座考古博物館,展示品主要是當地出土的文物,其中包括許多古代錢幣。此外,港邊花園花木扶疏,景色宜人,值得一遊。 哈尼亞(Hania)是克里特島上的第三大城,也是哈尼亞省的省會,位於克里特島的西北部。第一批居民出現在米諾安文明時期,當時的哈尼亞是叫做奇多尼亞(Kydonia)。在古希臘時期已成為繁榮的城邦國家,一直維持到羅馬人的統治。13世紀由威尼斯人統治後,興建城牆,防阻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入侵。1645年,這裡由土耳其人佔領;1898年當地成為克里特島的首府,直到1971年才由伊拉克利翁所取代。由於歷經異族入主,當地建築也呈多元風貌,拜占庭、威尼斯、土耳其和新古典等風格兼容並蓄,讓市貌更加漂亮。 市內交通便利,除了港口有船隻對外連絡外,陸上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車、計程車和馬車,公共汽車站位於奇多尼薩街上,計程車招呼站和許多公車站牌則設於「1860廣場」旁。這附近有很多旅館,鄰近有海灘度假地。哈利頓(Hali-don)是通往熱鬧舊港的主要大道,旅行社、租車行、銀行、服飾店、藝品店和百貨公司林立。威尼斯廣場四周全是露天咖啡座,這一帶商家的頂樓也開放作咖啡座。廣場旁有家喬治•傑伊卡利斯(George Cha-icalis)書店,可以買到許多英、法、德文小說及旅遊書、地圖和風景明信片等。舊港一帶多餐廳、咖啡座,港口上停泊著中j小小遊艇,多係出海欣賞夕陽及參觀史班達岬(Cape Spanda)之用。港口燈塔建於1830年,是遊艇和漁舟的歸航明燈。在港口左邊的Janissaries清真寺,有形似八爪章魚的圓頂,是土耳其人在哈尼亞所留下來的唯一清真寺,是用教堂改建的。港口東南邊有碼頭倉庫,本來有13間,現在只剩下來9間。 哈尼亞食品市場(Food Mar-ket)位於市中心,是座政府立案透光建築的食品販賣中心,出售有肉類、蔬果、雜貨和日用必須品,非常熱鬧,是一些遊客補充食物的供應站,在這裡可次接觸到當地人,並了解其生活習慣。此地最能反映地方風土人情,也是一般市民議論時政、訊息傳播的好所在,當年希臘哲人蘇格拉底就是在市場不斷與人辯論,因而發展出許多哲學理論,致使他獲得舉世同欽的盛譽。 這個市場裡的肉販,會將屠宰好待售的家畜家禽掛在店面前,後腿部都留著一撮毛,是希臘市場的一大特色。克里特島上著名的橄欖油和蜂蜜、盤盤佳餚的蝸牛,以及島上傳統婚禮裝飾用品、只能看不能吃的結婚麵包,都能在這裡買到。 考古博物館亥於哈利頓(Hali-don)街21號,它的前身是聖芳濟各教堂,屬16世紀的威尼斯風格,後來被土耳其人改為清真寺,現在地上還留有一座土耳其式噴泉。館內展示在新石器時代至羅馬時期,在克里特島上挖掘出土的古文物。 聖•尼古拉斯(Agios Nikolas)是克里特島的第四大城,也是拉西錫省的省會,位於島上的東北部,在伊拉克利翁市東方69公里處,是個美景如畫的海濱度假城,起伏的山丘地勢,環抱著美麗的米拉貝洛(Mirabello)港灣,經常有大批觀光客前來休閒度假。 當地海陸交通稱便,海上交通勿遠弗屆,很多遊客直接搭船前來;若是乘車前來,則在市區南部的車站下車。市內公共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車和計程車,非常方便。市中心的浮利士美尼(Vou-lismeni)湖是遊客最多的地方,湖邊停泊著小船供遊客遊湖,人氣最旺。市區附近有阿摩(Ammos)、阿爾米諾斯(Almyros)、基特洛普拉提亞(Kitroplatia)和阿毛迪(Amoudi)等海灘,都是弄潮戲水的好地方。另有市立海灘俱樂部(Municipal Beach Club),內有游泳池、兒童池、兒童樂園及小高爾夫球場等,是親子同樂的好地方。 帕雷歐霍拉(Paleochora)位於克里特島西南角的一處岬灣上,兩邊臨海,是寧靜的度假地方。海岬盡頭的山丘上有座破敗的13世紀威尼斯城堡,一片荒蕪,形同廢址。市中心區主要的埃爾•維奈齊勞(El Venizelou)街就在車站對面,這裡有許多咖啡館和餐廳,也有旅館、旅行社和租車行,郵局則在位於沙灘附近海濱大道的北邊。此地的石頭海岸海灘非常棒,鵝卵石的沙灘,水淺而乾淨,適合兒童嬉水,也是海泳的好地方,成排的彩色遮陽傘綿延數百公尺長。


愛奧尼亞群島觀光熱

愛奧尼亞群島(Iónian Islan-ds)是希臘西岸沿海島群,是海上戰略重地,自古以來備受外國干涉的影響,約於公元890年成為拜占庭帝國的行省,曾先後被威尼斯、土耳其、法國和英國人統治,1864年歸屬希臘,19世紀後期成為政治實體,行政上包括克基拉、凱法利尼亞、萊夫卡斯、扎金索斯和比雷埃夫斯省的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愛奧尼亞群島相繼被義大利和德國佔領,1944年與希臘國土的其他部分一起獲得解放。這個島的經緯度為東經20度30分、北緯38度30分,從阿爾巴尼亞海岸向南延伸到伯羅奔尼撒半島南端,陸地總面積2307平方公里,因其主要島嶼有七個,故愛奧巨s島在希臘文中被稱為Eftánisa。群島雨量充足,有大量可耕地,出產木材、水果、亞麻,飼養豬、綿羊和山羊,糧食基本上可以自給;輸出產品有葡萄乾、葡萄酒、棉花、鹽、橄欖和魚;港口所處位置,比希臘大陸西岸港口對國際航運更為便利。 扎金索斯(Zákinthos)島是愛奧尼亞群島中的第三大島,也是希臘民族詩人索洛莫斯(Solomós)和安德烈亞斯、卡爾沃斯(André-as Kálovs)的出生地。公元前5世紀的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此島是由來自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亞該亞人開拓。這個島嶼在歷史上曾多次遭到汪達爾人和薩拉森人的洗劫,1194∼1328年間被奧爾西尼人佔領,1328∼1482年間為托克奇伯爵家族據有,1485∼1797年被威尼斯所統治,1797年讓給法國,1815年成為英屬愛奧尼亞群島保護地的一部分,後來隨著希臘文化的復興而逐步繁榮起來。到了1868年,扎金索斯島才正式歸屬希臘。 這個島嶼的經緯度位置為東經20度44分、北緯37度5分,位於愛奧尼亞群島的最南端,在伯羅奔尼撒半島西海岸外,面積402平方公里,弗拉希奧納斯山是島上的最高點,海拔756公尺。島的南岸有陡崖和深水灣,中部為肥沃平原,現在島上中部平原和東部丘陵地帶已得到開墾,主要輸出葡萄乾、橄欖油、葡萄酒和鮮果。這個島嶼的首府扎金索斯市是個現代化小鎮,經緯度為東經20度53分、北緯37度47分,位於扎金索斯島東岸古城遺址附近,港灣邊主要廣場有兩座迷人的博物館,一座大部分為索洛莫斯而設,另一座則收集愛奧尼亞的繪畫。此外,1971年大地震中被溼a的許多建築物,目前已得到大規模重建。這個島嶼除了美景如畫外,每年7、8月間旅遊旺季時,有成千上萬的野生大海龜來到這裡的拿格納斯(Lagan-as)海灘產卵。 科孚(Corfu)島是愛奧尼亞海中島嶼,由於地處希臘與義大利之間,扼東西方貿易的要道,因此在歷史上一直都是東西列強的角逐之也。公元前730年,成為擁有強大艦隊的科林斯人殖民地,後因轉向雅典結盟而反對科林斯,乃引發了公元前431年著名的伯羅奔尼撤戰爭。公元前229年,科孚成為羅馬帝國的自治保護地。公元395年,成為拜占庭帝國的一部分。接著又成為奧古斯都大帝反對馬克•安東尼的艦隊基地,先後被哥特人、倫巴第人、薩拉森人及諾曼人所侵佔,西西里國王及義大利城邦熱那亞和威尼斯等,也曾為爭奪科孚島而發動一場戰爭。 1205年威尼斯人佔領了科孚島,1797年拿破崙趕走了威尼斯人。1815年又淪為英國的保護地,由於受到島民的強烈反抗,1864年5月21日,英國人迫不得已將它和愛奧尼亞群島一併歸還給希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先後被義大利和納粹德國佔領,許多古建築遭到破壞。1944年此島再次歸還給希臘,1953年的大地震毀壞了愛奧尼亞群島的許多島嶼,唯獨科孚島得以倖免。曲折的被侵佔歷史,使得現在的科孚島充滿了異國情調,威尼斯式的房屋、文藝復興風格的教堂和法國式的拱廊建築都有,巴黎風味的咖啡館及英國式的公共建築在島上隨處可見。 這個島嶼的經緯度為東經19度45分、北緯39度40分,位於愛奧尼亞海的最北部,扼奧特朗托(Otranto)海峽東部入口處,東北隔科孚海峽距阿爾巴尼亞最近處僅5公里,最遠處也不過50公里,與鄰近的一些小島共同組成科孚省。全島面積593平方公里,島長58公里,最寬處27公里,島的最高峰為潘多拉克特山,海拔906公尺,為愛奧尼亞群島中的第二大島,約有11萬多人口。此島夏天涼爽宜人,氣溫不高過30℃;冬季陽光燦爛,空氣濕潤,平均氣溫為10℃,海岸線絢麗多姿。島上岩層多屬石灰岩,北部多山,南面低平,水源豐富,土質肥沃,島上遍布松林、樅樹,以及無花果樹、柑橘林和葡萄園,也種植檸檬和玉蜀黍等,主要出口橄欖油、水果、糧食和葡萄酒,有肥皂廠和紡織廠。此外,科孚島也是國內著名的旅遊勝地,在希臘諸島中以風景秀麗著稱,既有𧩓郁的樹林,又有美麗的海灘,加上交通又非常便利,近年來又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的觀光大飯店,成為希臘重要的旅遊資產之一。 克基拉(Kárkira)是科孚島的首府,經緯度位置為東經19度56分、北緯39度36分,位於島的東岸。對外交通相當發達,克基拉的國際機場每天都有國際航班通往歐洲國家,也有多次航班通往雅典和薩洛尼卡;海路可以從帕特雷乘船前往,而且每天都有班輪通往義大利及地中海其他港口;陸路可以駕車到島上的各個景點。 市區聚集了許多獨特的公共和私人建築物,坎坷不平、狹窄曲折的老城區是希臘正教和羅馬天主教的主教所在地。當地有不少景點可供參觀,其中的老城堡(Old Fort)是座有雙尖塔的城堡,最初是拜占庭人建在兩個小山丘上的要塞,1550年由威尼斯人增建,最終是由英國人完成。城堡由一座60公尺長的橋樑與科孚城連在一起,橋下是人工挖成的護城河。16世紀時,老城堡曾憑藉其本身的堅固而粉碎了土耳其人的圍攻。1943年,老城堡在抵抗納粹德軍的戰鬥中,最後一次作為軍事要塞使用。這座城堡現在還保存完好,非常引人注目。 老王宮建於1816年,用從馬爾他運來的石材建成,整個建築獨特而壯觀,1864∼1913年被希臘王室作為行宮使用,內有禮儀大廳、舞廳和宴會廳等,裝飾非常豪華。宮殿是美麗的花園,門前豎著一尊美國總督佛萊德里克•亞當的銅像。宮內有巴爾幹地區唯一的一座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有大量中國文物。此外,老王宮是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倖免於難的希臘重要古建築之一。 阿希里奧(Achilleion)宮即奧地利皇后伊麗莎白(茜茜公主)的行宮,位於南郊11.5公里處的喀斯杜里(Gastouri)鎮上,是座漂亮非凡的建築。它由義大利建築師建於1890年,帶有新古典主義風格,其名稱取自皇后最喜歡的英雄人物、希臘「荷馬史詩」中的英雄阿喀琉斯。宮內有大量精美的繪畫、雕塑、家具和其他的陳設。大客廳裡有義大利著名畫家卡羅比的油畫「四季」和「時間」。大客廳的右面是按照皇后旨意修建的小教堂,教堂側面陳放著皇后和後來阿希里奧宮第二位主人德國人扎•烏里埃爾姆的遺物。沿著富麗堂皇的樓梯登上二樓,大廳內有許多希臘神話中的人物雕像,其中有茜茜公主最喜愛的「垂死的阿喀琉斯」。二樓涼台上的「九膠斯」栩栩如生,巨大的青銅雕像「勝利的阿喀琉斯」矗立在威廉二世親自選定的石階上。整座王宮建在山麓的萬綠叢中,面向美麗的伊拉伊科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希里奧宮改成醫院,後來又被當作賭場,經過整修後的現在,它又重現了往昔的美麗容貌。 市政廳是這裡最具代表性的威尼斯時期建築,它在1691年建成時,是當時的威尼斯軍官俱樂部。1717年成為大劇院,是歐洲最早上演歌劇的劇院之一。1903年,科孚市建立了另一座劇院,這裡就改為市政廳了。 老鼠島(Pondikonissi)位於南郊4公里處的克洛尼(Kanoni)鎮上,是島上最著名的風景名勝區,現在已成為無數照片和繪畫的主題。 此外,當地比較知名的景點還有Virgin of Vlacherna小教堂,已經成為科孚的標誌性建築。這裡的蒙雷波斯皇家別墅,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皇夫愛丁堡公爵、希臘王子菲力浦的出生地。另外,在島上各地時常能夠看到威尼斯的雄獅標記,以及一些略帶拿坡里(Neapolitan)風味的房屋。 基西拉(Cythera)島是愛奧尼亞群島中最靠東南的一個島嶼,北與伯羅奔尼撒半島南端隔海相望。這個島嶼實際上是塔伊耶斯山伸入海中的餘脈,島上多丘陵,最高峰海拔僅507公尺,首府基西拉市位於島的南岸。當地主要出口骨螺紫,這是一種從軟體類動物中提取出來的紫色染料。島上缺少良港,只出產少量的小麥、大麥、葡萄、橄欖和橄欖油。如今從雅典到基西拉島已有空運交通。 阿戈斯托利翁(Argostólion)是希臘凱法利亞省的首府和優良的海港,曾毀於大地震中,1757年由威尼斯人重建。它是希臘正教一個主教區的所在地,經緯度為東經20度30分、北緯38度10分,坐落在愛奧尼亞群島上,地處一個大海灣的東部叉口,是船隻避風的良港。這個海港在1953年又毀於地震,後又重建,目前全市約有一萬人口,當地出產橄欖油、酒、無核葡萄乾和各種蔬菜。


伯羅奔尼撒半島

伯羅奔尼撒(Pelopónnesus)半島是希臘巨大的多山半島和主要地區之一,其名字來自於希臘一則寓言的主角珀羅普斯(Pelops)和希臘文「島嶼」的合稱。荷馬史詩中稱之為「阿戈斯」。公元前2000年,邁錫尼文化繁榮,半島上邁錫尼、科林斯和皮洛斯等地均為文化中心;在公元前5世紀被羅馬征服以前,半島上的斯巴達城邦一直與雅典爭奪對希臘的統治權。之後伯羅奔尼撒半島相繼被拜占庭、法蘭克和土耳其人統治。在整個希臘世界裡,這是遭受過最多動亂、侵略及政治上獨立的島嶼。這個島嶼的經緯度為東經22度、北緯37度30分,通過科林斯地峽與希臘其他大陸相連,東距雅典約120公里,面積2.1439萬平方公里,現為希臘最重要的商業基地和觀光勝地。在半島的中央地帶有一個著名的古蹟,叫做米勒納(Mycenae)堡,這個城堡以前是希臘統治者奧古斯都佔據之地,建築牢固,式樣奇特;其平台圓柱,與歐洲其他古堡相比,亦別具一格。米勒納堡附近有亞泰迪宮(Atridae Pala-ce)遺址,是德國著名考古學家海因里希•謝里曼(Schlieman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所發現的,其建造的具體時間仍未能確定,據說是公元前1250年左右,現在遺址只剩下小部分的建築物,但也已殘破不堪,連形格方向也難確定;後來發現一條被遺棄了的通道,它市e是直達亞泰迪宮的,宮殿人口處的獅門(Lion Gate)至今仍保存著,門上隱約可見一些似是鎖痕的痕跡;路上的石塊,尚有一些車輪的輾跡,據說是當時送糧食進宮的馬車車輪經過時所留下的。亞泰迪宮下方不遠處,是新科林斯(New Corinth),這裡有一條宛轉而下的美麗溪流,清澈的溪水,映襯著岸上遺蹟的倒影;草原上成群的綿羊,悠閒地徜徉著;穿著傳統服飾的牧羊女,用她們嫻熟的傳統方法,一邊看羊,一邊紡紗,滾輪和紗筒所發出的聲響,在原野上空不斷地飄蕩著。 新科林斯南方有一座納羅彼亞(Nalupia)古城,是希臘第一個獨立政府的所在地。在當地的海岸外,有一座面積僅容一座保壘的布爾得西(Bourdsi)小島,島上的維納丹(Venatan)古堡,四周石壁巍然卓立,曾經一度屬於希臘執政者所有,現在已改成現代化大酒店,內有餐廳,所供應的都是希臘有名的菜餚,餐具雕刻精美,顧客用膳完畢須留下名字以作紀念,菜式口味獨特,並有各種希臘著名葡萄酒供應,更增情趣。沿著堡壘的石階上行可達天階,可見兩邊砲台正對岸上;站在砲台上遠眺海港,夕陽西照,金波蕩漾,從海上作業歸來的漁舟漂泊在海上,有紅色的,丹雀嬰滫滿A猶如萬片楓葉,蔚為奇觀。 科林斯地峽(Isthmus of Cori-nth)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東北部、科林斯市的東邊,地當連接伯羅奔尼撒半島與希臘中部地區的要衝,以及科林斯灣與薩羅尼克灣之間的咽喉,自古以來就是境內的交通孔道和戰略要地。科林斯地峽的寬度從5.6∼12.8公里不等,呈一條形地帶,中間有巨大石灰岩斷層阻隔,通航不便。在古代,船隻要經過這裡須拖曳才能通行,極為艱難。因此在很早以前就有在此挖鑿運河的設想,羅馬皇帝喀利古拉在位時,也曾對科林斯地峽進行過實地勘測。公元67年羅馬皇帝尼祿從現在的巴勒斯坦南部征召6000名猶太人罪犯。在此挖掘運河,後由於在高盧發生暴動,工程被迫停止。一直到了1881∼1893年才挖成現在的科林斯運河。運河上還建有一座長33公尺、高出水面62公尺的橋樑,橋的右側另有一座鐵路橋。每隔一年在此舉行科林斯地峽運動會,是古希臘四大競技會之一,自古是為海神波賽冬祭典而舉行的,現在這個傳統活動仍在延續。


希臘古蹟多

普拉蒂亞(Plataea)是希臘彼奧提亞古城,也是希波戰爭間的希臘勝利戰場。在青銅器早期,彼奧提亞人趕走當地居民而移民至此,後來底比斯逼迫這個城市參加彼奧提亞結成的同盟被拒,並於公元前519年向雅典請求保護。公元前490年波斯人登陸阿提卡時,普拉蒂亞全體兵員1000人幫助雅典,大戰於馬拉松。公元前479年鮑薩尼亞斯所率希臘軍隊在普拉蒂亞下面的基塞龍山麓打敗波斯侵略軍,波斯對希臘大陸的野心遭到決定性的打擊。此後當地人民為紀念希臘陣亡將士,每年向解放者宙斯祭獻,鮑薩尼亞斯還宣布普拉蒂亞為不可侵犯的地方,也是希臘人抵抗波斯的英勇氣概的象徵。但是此後不久,這個城市又陸續被異族人欺凌。公元前431年底比斯人進攻此地,隨後於公元前429年斯巴達人也佔據了這個城市,最後於公元前427年被斯巴達夷為平地。直到公元前338年後,當時在雅典庇護下倖免於難的普拉蒂亞人,在馬其頓王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的幫助下重建普拉蒂亞。這座城市坐落在基塞龍山北面海拔300公尺的一塊三角形懸崖上,位於現在普拉泰伊村的下方,地勢險要,在戰時可以扼守由底比斯通往科林斯地峽的大道,這條大道行經普拉蒂亞之東可翻越基塞龍山。現在普拉蒂亞只是一個人口不多的古鎮,但地理位葦要,不但山嶺奇峻、風光明媚,且有古戰場所特有的許多歷史古蹟,因而對國內外觀光客也極具吸引力。 達夫尼(Dafni)位於雅典以西約10公里處,在這裡聖道的交會處,坐落著著名的達夫尼修道院,「達夫尼」在希臘語中就是月桂樹的意思,其緣由據說係因從前這裡種滿了阿波羅神所喜愛的月桂樹。這座修道院原為阿波羅神殿的所在地,在羅馬時代統治者篤信基督教,便將阿波羅神殿拆毀;後人以神殿的石材,建起了達夫尼修道院,為拜占庭式建築,1080年重建時,在此加蓋了一座十字型的小教堂,教堂內部的壁畫多以舊約聖經為主題,其中有聖母瑪利亞、約亞各希姆及安娜等祈禱圖;圓形屋頂上,巨大的基督塑像,以嚴肅的面孔俯視著來往的參拜者。這裡四周林森森,並築以高而堅固的圍牆,環境清幽靜穆。每年的7月中旬到9月中旬間,在這座修道院內每天夜裡都會舉行「葡萄酒祭典」,屆時全國各地的葡萄酒樣品都會集中於此,只要在院內購票,就可以任意取飲各類葡萄酒。此外,還有樂團演奏及釀酒表演等,供人觀看。 塞沙利(Sesali)是國內著名的歷史古鎮,位於希臘東北部,當地有許多修道院,而且一般都是建在高山頂上,遠望彷彿是一座座天上瓊樓玉宇,掩映在淡淡的霧嵐裡,給人以海市蜃樓的感覺。其中慧星崖上的修道院群,均坐落在險峻的懸岩之上,尤為懾人心魄。這些修道院的創建者所以要選擇如此險峻的地點,在一定程度上是從防守功能方面考慮,若有穆斯林或其他派別的教徒前來攻擊,只要將繩梯一收,定能安然無恙。目前在慧星崖帕魯拉姆修道院內仍保存有昔日專門用來捲動繩索、升降繩梯用的一座小塔。慧星崖上的修道院,大都建於14世紀,以前若想上去遊覽,因無路可攀,必須借助數百公尺長的繩梯;如今為了增加旅遊收入,在慧星崖設置了纜車,並開闢了一條陡峭的石路,來訪遊客既可搭乘纜車,也可以從石路攀登而上,非常方便。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每一座修道院,都不允許女性遊客來訪,否則將要受到修士們的非禮。 麥提奧拉(Metéora)古城遺址位於希臘色薩利平原的西北端,此地現存的四座修道院均屹立在奇峰巨岩之上,極為險要。在這個古蹟區內的卡斯那基(Kastraki)村,其左側的山岩上有一座建於14世紀的古老修道院,院內收藏有克里特島名畫家西奧夫尼斯的許多作品。在這所修道院的前面另有一座修道院,始建於1388年,院內的藏書室裡收藏有希臘古書殘卷,並留存有拜占庭皇帝安德魯尼斯的工筆畫及精細木刻等。在這裡附近,還有一座修道院叫瓦拉姆(Valaam),是麥提奧拉最大的修道院,建於1356年,院內有許多國內珍貴的藝術品,如彩畫和眾多真跡古本等,還有貴重的聖畫及祈禱書;由於這座修道院曾長期受到塞爾維亞王國的保護,因此這些寶物至今仍能保存完好。麥提奧拉的各修道院內均保存有大量的聖像和聖具,每年都吸引許多遊客和教徒們前來觀光訪問,不過遊客到這些修道院參觀時,必須嚴守當地修道院各自規定的紀律戒條,凡是身穿短袖上衣、長褲的女性,或穿著短褲、打赤腳的男性,均不准入內。 薩摩匹雷(Thermopylae)是希臘境內一個著名的波希戰爭古戰場的所在地,它的位置在雅典以北198公里處,地處雅典到塞薩洛尼基國道1號的沿線。這裡三面環山,僅有一條窄道臨海。公元前480年時,波斯王親率大軍進攻希臘,希臘聯軍曾利用薩摩匹雷的險要地形來阻擊敵軍,但由於聯軍內部出現叛徒,最後遭波斯大軍夾攻而潰不成軍,只有斯巴達將軍率領的千餘名將士在此地堅持奮戰到底。這件事後來被希臘詩人代代傳誦,斯巴達軍魂也成為希臘永不屈服的精神象徵。現在薩摩匹雷地區的道旁,塑有一尊手執槍矛奮力撲向敵兵的斯巴達勇士像。此外,在塑像正對面的克羅尼斯山上,另豎有一塊巨大的石碑,碑上刻著希臘著名詩人西摩尼德斯讚美斯巴達王的史詩。


邁錫尼文化遺蹟

邁錫尼(Mycenae)是史前的希臘古城,也是希臘最重要的古代文化遺蹟之一,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北部阿爾戈利斯(Argolis)平原的北端,離愛琴海薩羅尼克灣14.5公里、距雅典90公里處。它約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代中葉,在荷馬史詩中,是一座「遍地黃金」、「建築巍峨」和「通衢縱橫」的名城,但是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年代裡,它僅係一座附屬於阿爾戈利斯的蕞爾小城,但它在上古時代,卻是希臘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明中心。 公元前16∼公元前12世紀,順著巴爾幹中島南下的希臘人繼承了克里特文明,並且加以發展,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明,這就是邁錫尼文明。國王住在用城牆圍起來的宮殿裡,社會經濟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同時也進行商業貿易活動。大約在青銅器文化晚期的公元前15世紀,邁錫尼取代了土耳其佔有東地中海一帶。邁錫尼時代的鼎盛時期是公元前14∼公元前13世紀,貿易圈擴展東到小亞細亞、敘利亞和特洛伊;西到西西里島;小亞細亞西岸和塞浦路斯都是它的殖民地,並且邁錫尼是個崇尚武力的國家,海上貿易往往帶有掠奪的性質,並毀滅了特洛伊文明。但在公元前10世紀,邁錫尼文明卻被希臘人的另一支多利安人(Dorians)所摧毀,邁錫文明時代至此宣告結束。 相傳這裡便是希臘神話中亞該亞人最堅固的城市,也是邁錫尼王阿格曼儂(Agamoemon)的都城,因其弟斯巴達王米納勒斯之妻海倫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他被選為希臘聯軍統帥,興師遠征特洛伊,戰爭持續達10年之久,最後以「木馬計」取勝;當他攜帶特洛伊公主卡桑德娜勝利歸來後,萬萬沒想到竟會被其妻克呂泰涅斯蒂娜(Klytemnestra)與姦夫合謀殺害在宮中(因阿格曼儂殺她前夫,並強娶她為妻),卡桑德娜由於揭穿謀殺真相,因此也被殺害。 在泛希臘史上,邁錫尼文化幾乎被人們所遺忘,甚至被認係虛構傳說。德國人謝里曼(Schlie-mann)小時候聽牧師爸爸講荷馬的「伊利亞德」和「奧德塞」故事,認為全是事實,發誓長大後要做考古學家加以挖掘出土。後來他做貿易發了大財,就全心全意地投入考古挖掘,包括了特洛伊(今土耳其)、邁錫尼及眾多相關的遺蹟,都是由他的考古隊挖掘出來的。1871年,他在這裡發現了邁錫尼城堡、皇宮、豎坑墓穴和蜂窩式墓地,以及許多用黃金打造的財寶等,並在考古學上具有極大價值的文物,從而開闢了研究希臘大陸乃至整個歐洲青銅器時代的新紀元。 邁錫尼城堡建於公元前1350∼公元前1330年,坐落在一個三角形的小山丘上,高度在4.6∼10.8公尺間,最高處達14.4公尺,城牆厚度3∼14公尺不等,最厚處達15公尺,全部採用雕鑿成長方形的巨石,顯得巍峨雄偉,每塊石頭都重達數噸到十幾噸,這些城牆至今仍保存完和。傳說城牆是獨眼巨人修建的,因此這些巨石也被稱為獨眼巨人石。 獅子門是城堡的大門,非常雄偉,由3.4公尺高的獨石建成的門柱,上覆以長4.6公尺、寬2公尺、略呈三角形的巨型獨石門楣,上刻有高3.1公尺的兩頭獅子的浮雕,雕刻刀法細緻,表現手法古拙簡潔,充分表現了邁錫尼藝術家高超的技藝和非凡的想像力;建築史上稱這對石獅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於建築的浮雕。這兩頭對視的巨獅,英氣風發地站在重達20噸的石門上,雖然獅頭部分遭到嚴重毀壞,但其威武氣勢,仍係邁錫尼皇室的驕傲。獅子門的門口台階,也一律由獨石鋪設而成,石階上並留有戰車輪轍。獅子門左側的凹地是過去侍衛的崗哨處,右側另有古物儲藏庫的遺蹟。 城堡內部的建築,以當年邁錫尼國王的豪華宮殿為主體,它建於公元前15世紀中葉,分為東、西兩殿,東殿較遠,有三棟建築,並涵蓋了12世紀所建的碉堡。西殿有18級石階;兩殿都有貯水槽。城堡內還有侍衛室、內門、迴廊、門廳、接待室、前廳和御座廳等。皇宮內主廳長13公尺、寬12公尺,中心設有聖火壇,就是古希臘人供奉聖火的祭壇,聖火是古希臘人的家神,最初為灶火,安置在室內,後來移到室外的空地上。另外,皇宮內還有用紅灰泥建成的浴室,皇族寢室和神廟等,據說當年的阿格曼儂就是被害死在這個浴室內。 邁錫尼衛城是由45道牆組成,內有位於皇宮西首、獅子門後右手方的克利科斯•塔福斯提納(Kyklikos Tafostna)皇家陵墓,建於公元前16世紀,四周以兩道1.5公尺高的石板牆環繞著,墓地中央有10塊鐫刻著描繪戰士馭馬車作戰,或狩獵的浮雕,還有個圓形的祭壇。墓地上有7處豎坑式的墓穴,均係向岩層垂直鑿進深及7.7公尺而成,基內發現19具屍骨,包括8具男骸、8具女骸及2具嬰骸,其中3號墓內發現有兩具用金葉包著的嬰兒骸及3具女屍骸,據說就是阿格曼儂從特洛伊帶回來的卡桑德娜、以及她和阿格曼儂雙胞胎私生子的屍骨。其陪葬物包括有青銅器皿、金製作的面具及其他象徵王權的裝飾物,這些各式純金的陪葬物共重14公斤,現已珍藏在雅典國家博物館中。 阿特薩伏洛斯寶庫(The Trea-sure of Atrsavros)位於城堡南方,建於公元前14世紀末,阿特薩伏洛斯是邁錫尼王,也是阿格曼儂的父親。寶庫依山而建,至今仍保存完好,它實際上是蜂窩式的墓葬群,共由9個墓穴組成。墓由墓道和圓形的墓穴等兩部分組成,墓道是以切割工整的巨石築成,是長36公尺、寬6公尺的走道,入口處為一高5.4公尺的門廊,門楣是兩塊巨型石板,其中一塊長8.3公尺,寬5.2公尺,厚1.1公尺,估計重118噸。門楣裡還鑲有許多三角形石塊,藉以承受巨大的壓力。圓形墓穴為一個高13多公尺、直徑近15公尺的圓頂巨室,愈到上方,直徑愈乙好似個大穹頂覆蓋在整個地面,屋頂是由角礫岩片搭蓋而成,並鑿成一行行排列整齊的洞孔,一些洞孔內還有當年留存的青銅釘,這些洞孔原為供放置玫瑰花形的青銅飾物之用。值得一提的是,這9個陵墓雖名為「寶庫」,裡面卻是空無一物,就連墓穴內的葬者為何人都無法知道。 1956年,在邁錫尼城堡內的另一個角落,又發現了一片墓群,共有24處皇家墓穴,出土有各種金銀殉葬品。 在阿特薩伏洛斯寶庫東北方,另有公元前14世紀所遺留下來的城牆痕跡;城牆附近還有建於公元前14∼公元前13世紀通往地下水井的石階,這是預備一旦被敵人包圍時應急用的;下石階至第16級及86級處轉彎,就可以發現北側有扇小門,由此前行可抵達皇宮後院;若繼續沿石階往下走,則可到達克利坦納斯特拉皇室的陵墓。


希臘人富情趣

全國約有1122萬人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85人,其中男人佔49.54%,女人佔50.45%,女略多於男。男性平均壽命75.6歲,女性平均壽命80.8歲,嬰兒死亡率6.1‰,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佔17.1%。在全國人口中希臘人約佔90%,另有800多萬希臘人僑居海外,每年都賺取許多外匯寄回祖國。外國人在希臘約佔總人口的10%,其中外勞就佔了國內勞動人口的7.5%,外國公民多係來自阿爾巴尼亞、阿富汗庫特族難民、中東、印度次大陸和非洲的經濟移民等。在希臘公民之中,希臘人約佔了90%,其餘10%為馬其頓人、土耳其人、阿爾巴尼亞人、保加利亞人、亞美尼亞人、羅馬尼亞人和吉卜賽人等。國內有3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和漁村,65%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光首都雅典一地,就佔去了30%人口。 希臘人和印度的雅利安人,以及波斯境內的伊朗人之間,帶有一些血緣關係。希臘人又稱赫倫人(Hellenes),他們長得比較特別,和大多數歐洲民族有著顯著的不同,他們濃眉深眼,眼睛是橄欖色的,而不是歐洲人常見的藍色、綠色或棕色;他們的頭髮介於棕色和暗色之間,皮膚也不如一般歐洲人那樣白皙,鼻子則多半為典型的隆起,在臉龐的五官配置中,顯得比一般西方人還要突出,身材也不及歐洲人高大。希臘的男孩,在少年時代、青年時代都非常英俊,有著如同雕像般的面貌,挺直的鼻樑,凹陷的雙眼,弧形美妙的嘴唇,令人為之傾倒。但多數人樂天知命、醉生夢死的生活方式,使他們衰老得非常迅速。希臘女人中等身材,比法國女人豐富健康,夏天古銅色皮膚閃閃發光,凹凸玲瓏的身段,及塑像般面孔,黑髮黑眼珠是邁錫尼、諾亞和多利安人混種。希臘人一生大約退休兩次,他們有祖先的田產遺留,家家戶戶僅年收一耕期。這個國家的人如果20歲開始上班,做了15年事,才35歲就得退休;於是再去找另一份工作,從35歲幹到50歲又退休了。 這個國家以希臘語為國語,但英語和法語也可通用。希臘語是一種印歐語系語言,其歷史始於公元前14世紀。如今希臘語又可分為地方方言、標準口語和純正希臘語三種,其中地方方言有伯羅奔尼撒、北部、雅典、克里特和東南等方言,各方言間區別很大,甚至彼此不能互通;標準口語則通行於國內城市的中心地區,被稱為通俗希臘語;純正希臘語卻是一種嚴格的文學語言,自1967年以來,一直為國內各級教育中使用的正規化語言。 一般說來,希臘在歐盟各國中教育水準偏低,教育經費支出也偏低,只佔國家年度生產總值的3.79%。全國文盲率佔1.1%,人民平均受義務教育時間只有14.5年,國內擁有初級教育學歷的人員佔總就業人數的41.7%,中等學歷的佔30.4%,高等學歷的只有28%。 在正常教育方面,分為初級、中等和高等三個階段,初級教育包括了幼稚園和小學兩部分。凡是年滿4歲的幼童,可由家長自願選擇送入幼稚園學習,稱為學前教育,為期2年,現在全國約有5700多所幼稚園,就學的幼童有14萬多人,教師約有1萬名左右。 義務教育始於小學,延長至初中,共為9年。小學6年,入學年齡為6歲,一、二年級課主要有學習入門、現代希臘語、算術、美術和體育等。三年級以上學生主要課程有宗教課、希臘語、歷史、物理和化學、衛生常識、地理、算術、幾何、文明史、技術、音樂、體育和文化等,有的還增加外語課,學校為小學生提供免費課本。現在全國有小學約6000所,小學生64.5萬名,小學老師5萬多名。 中等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初中入學年齡為12歲,學制三年,屬義務教育,課本免費。初中又分日校和夜校兩種,夜校是供年滿14歲、未完成小學學業、已參加工作的青年學習用。日校供正常初中生用,實施綜合性教育,現在全國有初中1890所,有初中生約36萬名,其中有2萬多名在私立初中就讀。高中三年,分為普通和職業高中兩種,全國約有3214所普通高中,高中生約57萬名,教師約6萬名。職業高中663所,學生約14萬,教師約1.6萬名。 在高等教育方面,包括大學和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在內,而這種學院並不擁有大學地位,學制為3年,現在全國共有70所,有學生14萬多人。大學學制為4年,一些如醫學系和工學系等的學制都超過4年,全部都是國立大學,現在全國有20所大學,大學生約17萬名。大學除了大學生外,還有研究生,又分為碩士生及博士生,碩士生最少要學習4個學期,博士生要6個學期,要成為博士,一定要經過碩士的階段,現在有碩士生2280人,博士生1050人。目前國內知名的大學主要有雅典大學、薩羅尼卡大學、克里特大學、帕特雷大學和雅典工學院等。 在傳播媒體方面,出版物相當多,市場上供過於求,影響力較大的日報共有23種,但發行量多在5萬份以下,平均每1000名希臘人只有一人每天購買一份日報,其他的人不看報或到公共閱報欄去看免費的日報。現在主要的全國性報紙有新聞報,創刊於1944年,年發行量約8.46萬份;自由新聞報創刊於1986年,年發行量7.92萬份;民族報創刊於1981年,年發行量5.36萬份;每日報創刊於1919年,年發行量只有4萬份。 雜誌種類繁多,各種性質都有,生意要比日報好,現在共有900多種,其中暢銷的約有50種,其銷售量排行榜以電視遊戲和節目類雜誌居首,女性類雜誌居次,消費者雜誌第三,生活類刊物第四。 這個國家各個城市裡的街頭上,可以看到很多的報亭,幾乎已成為家族企業,僅在雅典一地就有3000多家。這種報亭的最初發展,是作為政府送給傷兵的禮物,補償給從巴爾幹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退下來的傷兵。報亭建築和軍事哨站非常相似,其內部則擁擠不堪,錯綜複雜,有點像DC-9型飛機的座艙。最底層是一連串小抽屜,藏著各式的針線、拉鏈和抗生素,通常也有保險套;再高一層的架子上擺著糖果及各種品牌的香煙;更高層還有各類洗髮精、洗衣粉和忘憂珠。有價值的物品,如口袋型計算機、手錶和鍍金的打火機,則被展示在小小的櫥窗裡。而報亭的主人就擠在不到一平方公尺的空間內應付顧客,對他們來說,一次12個小時的輪班工作,並非罕見的事,無論是烤爐般的夏天,或是寒冷潮濕的冬天,報亭主人大抵上仍是很有人情味,他們熱心地指點迷路的外國人,對於碰上麻煩的客人,還會給予心理或醫藥方面的建議。報亭的有個性和魅力,可算是希臘商業精神的一部分。 雅典通訊社屬半官方通訊社性質,長期接受政府補貼,實際上由希臘政府控制。希臘廣播和電視台相當熱鬧。在無線電廣播電台方面,有國家電台、地方電台和私營電台等共270家,大部分總部設在雅典,私營電台在收聽率和廣告收入上佔有絕對優勢。目前,各廣播電台收聽率排行榜在前9名的都是私人電台,計有天空、天線、塞菲拉(Sfera)、笛音(Melodia)、鄉村、超級體育(Supersport)、愛之音(Love)、閃光(Flash)和再見(Ciao)等。其中的天空、天線、塞菲拉和笛音四家收聽率都在10%以上,勉強擠入排行榜第10名的唯一國家電台是體育台。 國家廣播電台有兩個,一個是希臘電台(ERA),總部設在雅典,通過中繼站向全國廣播,擁有5個頻道:一台「NET 105.8」,是新聞和信息台;二台是音樂台(ERA2),主要播放希臘音樂和國際流行音樂;三台也是音樂台(ERA3),主要播放古典音樂;四台是體育台(ERA4/Sports);五台是希臘之聲(Voice of Greece),主要面向海外的希臘人播放本國節目,並且用希臘語向在大西洋上航行的希臘海員廣播。 另外一個國家電台叫做費里亞(Filia),用12種語言(英、法、俄、阿拉伯⋯⋯等),為生活和工作在希臘境內的外籍人士播放新聞和其他節目。 此外,希臘武裝部隊也擁有一個軍中廣播電台。希臘人每天大約收聽4個小時廣播,以25∼54歲年齡段的人口居多。 希臘電視台有國營及私營等兩種,國營電視台受到私人電視台很大的衝擊,收視率及廣告呈直線下降,收視率均在11%以下。國營電視台有3個頻道:一為希臘電視一台(FT1),覆蓋全國,是綜合性電視頻道,側重於娛樂性。二是新希臘電視台(NET),也是全國性的電視頻道,每天24小時播報新聞、訪談節目和文獻紀錄片。三為希臘電視三台(FT3),總部設在塞薩洛尼基,覆蓋希臘北部地區,實際上是屬於希臘國家電視台的地方頻道,側重於播放希臘北部地區的新聞、藝術、文化和其他節目。 規模較大的私營電視台有5家,最大的是美格(Mega),收視率為20%,其次為天線(Antenna),收視率為22.5%,第三是阿爾法(Alpha),收視率為13.4%,第四為明星(Star),收視率為11%,最後是變化(Alter),收視率僅為7.4%。 在圖書出版方面,全國年出版圖書2007年為7650種,其中90%為新書,10%為增訂本。在新書中最暢銷的是成人和兒童文學類書,佔總數的59.9%,其次是社會科學類、尤其是旅遊類書,佔有16.6%;再次是歷史地理類,佔7.6%,根據一項調查,15歲以上的人群中,有37.8%自認為是「讀書人」,而一年中閱讀10本以上書的人只有8.5%,因此在圖書閱讀量上看,希臘在歐盟成員國中排名墊後。全國約有480家出版社,每年出版10種以上圖書的只有80家。全國有2000個圖書銷售商,1500個零售點(包括超市、報亭)。全國最大的兩家連鎖書店,也只有22∼26家連鎖店。 醫療服務相當普及,全國共有386家醫院,其中123家為公立綜合性和專科醫院、9家精神病醫院、5家由社會保險機構基金出資的醫院、2家小型教學醫院和13家軍醫院,以及234家私立醫院;共有約6萬張病床。 在農村地區,設有201個醫療中心,每個中心都配備有醫生、護士和管理人員,為農民提供初級醫療服務,同時也提供急救、短期住院、康復服務、牙科服務、計劃生育、疾病預防、接種疫苗和健康教育服務。每350人就有一位醫生,每250人有一名護士,每183人有一張病床。 現在希臘人的生活已得到很大的進展,65%家庭擁有轎車,95%有電話、96%有彩色電視,42%有攝影機,77%有自己的住屋。 華人在希臘人數較少,一共只有1500多人,其中福建人就佔了60%,華裔越南難民約有100多人,而且有2/3生活在雅典大都會區。由於希臘語文難以學習,華僑在這個國度語言不通,加上當地經濟環境也不易發展商業,因此華人前往希臘定居的更是寥寥無幾,多以餐飲業、服務業和建築業為生。目前在希臘境內屬華人經營的餐廳只有3家,分別為中華飯店、張園飯店和金龍餐廳。來自越南的華裔難民,多在工廠做工,一部分人擔任廚師及旅館服務員。此外,另有一部分接受過現代教育並任職於美軍醫院及旅行社的華僑,則生活較為安定。還有少數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因為公立大學對自費留學生的收費比私立大學高得多,因此絕大多數中國留學生選擇了希臘私立大學,但是私立大學每週只上3天課,每年有半年時間都是不上課的,而且課餘打工的收入也很少,因此他們在希臘的工讀生活並不容易。 一般說來,希臘人喜歡談論政治,熱衷於政治活動,每逢競選期間,城市的街道上就密密麻麻地塞滿數千幅標語、海報及旗幟,牆壁、橋和公寓大樓的空白側面等,處處都充滿了貼過標語的斑駁痕跡。政黨的青年黨部派出突襲小組,夜晚出動,在對手的標語上塗石灰,再刷上己方的標語。在希臘,想取得政治方面的成功,塗鴉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塗鴉本身還自成行規,其中最重要者,首推顏色。除了善選塗鴉的顏色外,另一項重要的因素是標語的內容,簡潔有力才能奏效。希臘人也喜歡談航海、談獵豔,以及談30多年來觀光事業的發展。 在20世紀60年代,希臘年輕婦女的生活行動仍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她們必須時常留在家中相夫教子,勤做家事,因此,相形之下比較自由的年輕男子,很難和年輕女性發展羅曼史、性關係,甚至一場晚間約會也極為困難。因此女遊客的來臨,是不可放過的大好機會,只要有外國女人的地方,獵豔活動就隨時展開,追求女人的目的是上床,而且根據獵豔守則,越快越好,越多越好。夏天結束時,朋友互相競爭,比較成果,冬天談論同一話題時,則集中在夏季收穫的光榮戰績,可見他們娛樂的來源在追逐過程,而非征服結果。 希臘的妓女在社會上擁有合法的地位,但是妓女院不得設在被限制的建築物內,也不得設在距離學校、教堂、體育中心和公共設施的200公尺範圍內。 3000多年來,希臘人都生活在公平競爭中,無論對愛情、對政治,甚至對做生意,都是這樣的。在他們的血液中,遺留下了金錢萬能的傳統意識,在商店或市場購物時,他們特別喜歡討價還價,但是這種行為的動機還是以競爭精神為依據。希腊人喜歡單色的衣服,老年人通常是暗色或灰色,看起來顯得晦暗和老氣;年輕人的衣著在顏色上雖略有變化,但也絕對看不到大紅大綠的搭配。每逢祭典或節日,農村男女都還會穿上獨特的民俗傳統服裝。在希臘有一種叫做「亞瑪利亞」的女裝,是一種裝飾性濃厚的服飾,相傳這種服裝的發明者是古希臘時代的亞瑪利亞女王,其寬鬆的裙子,配上滾金邊色彩豔麗的夾克,再戴一頂裝飾穗子垂及背部的帽子,一付都市上流社會的裝扮,現在這種服飾只有在舞會上才能見到;「干巴利」為克里特島特有的服飾,上身穿附有帶子的夾克,小斗篷披在肩上,目前雅典郊區流行的服飾即為它的改良品。另外,在羅得島和薩摩斯島等地,還流行著一種滾上蕾絲的克那索服飾,這種打扮很容易令人想起拜占庭帝國時代。總而言之,境內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服飾。 希臘人生性海派,無論何時彼此都會搶著請對方喝幾杯,對他們而言,如果不能請朋友喝一杯葡萄酒或吃幾塊杏仁粉做成的糖果,便會覺得無地自容。對希臘人來說,邀請陌生人喝咖啡是友善的表示,也是輕鬆談話的好藉口。就名稱和特色而言,希臘的咖啡比較類似於原產地阿拉伯的咖哇(Gahwah),當地的咖啡先磨成細粉,再加入水和數量多少不等的糖,加以煮沸後,以小杯盛裝。口味包括甜(glikó)、滾燙又甜(Varl glikó)、適度(métrio)、不加糖(Skéto)等。此外,還有一種咖啡極品叫做「土耳其咖啡」(toúrkiko kafé),在1974年塞浦路斯戰爭爆發後,憤怒的希臘人在菜單上刪除這種咖啡。 現在希臘的咖啡店,幾乎是當地人的公共辦公廳,人們擠在咖啡店裡看報紙、談論大事小節,希臘人的機智在此盡情發揮,個個不吐不快,他們的諷刺和批評,也可以在這種場合下盡情發泄。咖啡最適宜社交、笑話,以及輕微的調情。咖啡座上靦腆的相望,演繹了許多浪漫情史,即使在比較普通的社交聯誼場合,咖啡也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至於喝咖啡的地點,希臘的男人選擇無所不在的咖啡廳,當地婦女很少光顧咖啡店,但是她們會爭平等,搞政治,希臘還曾出過女性部長,可是咖啡店卻是男人的天下,;婦女們大多利用做家事的空檔,和鄰居們在家中共飲。勞動工人也喝咖啡,不過並非買自販賣機,而是要附近咖啡廳外送。咖啡廳的一個好侍者,能夠熟記每一位常客的嗜好,不待吩咐,到時便會送上你所喜愛的咖啡。 這個國家的甜食也相當不錯,境內甜食舖林立,品質也非常精緻,成堆的新月形及圓錐形餅乾,上面點綴著巧克力、杏仁、芝麻、核桃或椰子,莫不令人垂涎3尺;巨大的烤箱盛滿鑽石狀的蜂蜜核桃酥(baklavá),其內塞滿了堅果,外覆糖漿,色澤鮮亮。此外,還有奢華講究的歐式餡餅(Pástes),值得一嚐。最好的蜂蜜核桃酥是在薩索斯島上,其桃核風味獨特,調味品也很豐富。這種東方口味的糕餅還有兩種變化的花樣,一是牛奶派(Galaktob-oúreko),這是厚厚的牛奶軟凍,帶有橙花及肉桂的口味;另一是甜酒蛋糕(Revani),是將粗粒小麥粉製成的海綿蛋糕,浸泡在白蘭地和柑橘糖漿中,口感不錯。城市居民吃蜂蜜核桃酥或銅鑼耙的時刻可以是清晨、午睡後或晚餐前。 希臘人的家居生活與地中海其他國家大同小異,義大利人無論在政治、經濟乃至生活方式對地中海東岸國家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希臘。國內都市裡的人們,一般在上午8時左右出門上班,此時所有街道都擠滿了人,到下午2∼3時下班。每一個希臘人幾乎都有午睡的習慣,每個人都沉浸在午後甜美的夢鄉裡,連酒店老板這時候也不做生意,如果顧客非要在此時買酒,老板雖然會滿足其要求,但同時也會表現一副很不情願、很不高興的樣子;對於希臘人來說,此時睡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夏天的傍晚,人們從夢鄉醒來,男女老幼又生龍活虎地開始新的生活,這時家家都會把桌椅搬出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乘涼,在路上常可看到一些人非常熱情地拍著熟人的肩膀,請他一道進晚餐。希臘人白天上班時多數無精打釆,呵欠連天,從早到中午飲4、5杯咖啡,還是叫累,但一到晚上,眼睛便亮惋閃發光,跳舞、飲酒、聊天、看海、欣賞音樂或帶友人遊覽古蹟,彷彿在夜裡他們已將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煩惱盡拋腦後,而回到昔日童年般的世界中。 這個國家的人們在言談舉止方面與西西里島人非常相似,非常特別,他們在得意或高興時,就會高高舉起右手,或用手指摩擦發生聲響;瞧不起別人或嘲笑別人時,則中指朝上,其餘手指同時往下垂,堯起中指是侮辱他人的象徵。另外,看到不乾淨的東西時,立即就會把目光移開,碰到有人哭得傷心也會馬上迴避;遇到不吉祥的事便會吐口水在地上,表示遠離倒楣。他們在表示否定時,就會將頭點個不停,剛好與中國人的習慣動作相反,外地人看到無不感到新鮮有趣。從某些方面看,希臘人顯得比較保守、傳統、拘謹,與一般歐洲人的浪漫大異其趣。他們的生活規則是「適度」,也就是古代中國人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不過度、無不及、食不過飽、飲不過量。希臘人雖然比北歐人熱情,但卻比義大利人更能抑制、沉默,不會發出尖叫;他們不會主動去交朋友,但是卻會竭誠接待去找他們的人,並且能夠做到恰到好處。尤其是對遠方到來的客人,更會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大多數遊客和希臘人只有最表層的接觸,不過在離開這個國家時,大多數人都會被邀請至家中喝咖啡。如果受邀至家中,客人可能被帶入正式的客廳,女主人就逕自進入廚房,幾分鐘後,會端出墊有小餐巾的托盤,盤內有一小杯咖啡、一碟餅乾和一杯水。客人須先端起咖啡,稍微舉高,然後說 「Stin iyia sas」,意思是為你的健康喝一杯。喝完咖啡、吃過餅乾後,照例稍微舉起水杯,敬一下女主人再喝水,離開時可以說「Sas ef haristó」以示謝意。 在這個自然而不矯揉造作的國度裡,空氣中常帶有淡淡的家畜味和魚腥味。航行於各島間的渡船,除載運人和物品外,也常兼運山羊和兔子,當夜晚來臨時,人和家禽家畜便一同進入夢鄉。如果想全面了解希臘人,最好到雅典以外的地方走走,在伯羅奔撒半島的沿海地區和科林斯灣的漁村裡,這些未經大都市洗禮的地方,往往表現出另一種古樸而又充滿活力的景象,頭覆黑髮的男子,有的靠在門邊,有的正忙著搞兔肉串,還有許多皮膚黝黑的村民,三三兩兩地聚在白壁矗立的場地裡,天南地北地閒聊;而在酒店或咖啡店裡的人們,他們的談話聲無不帶著陽剛之氣,再配上比手畫足的動作,充分表現出地中海沿岸居民特有的舉止。 希臘的村落一般都散布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鄉村的住房豐富多彩,內陸地區的家庭房屋一般都比較狹窄低矮,屋頂以瓦片覆蓋,且傾斜度較小,二樓都設有陽台,而通往樓上的樓梯一般都置於屋外;海邊及各島嶼上的居民住房則表現出不同的特色,窗戶多而小,屋頂為平面或稍微拱起,整體看上去呈耀眼的白色,屋內的床和椅子之類一般都安置於離地面1∼2公尺的地方,家具和日常用具一般也都刻飾上花紋。另外,大多數希臘人家都在屋子前或道路附近供奉著一個像鳥籠又似信箱的神龕,上面有個十字架,裡面則擺滿了一些照片、圖像和供品。 這裡的人們相信人死後靈魂會飄遊於人世間一段時間,於復活節後的40∼50天才返回陰間,也就是大約在希臘花節(5月1日)時。當年如家中有人去世;喪家會煮一盤麥子,或一種特別的甜點,並備上石榴、香菜和芝麻等到教堂祭拜。 希臘是貓的世界,到處充滿了貓,在任何街道、巷弄、階梯或轉角上,都可以看到貓的影子。希臘人對貓是相當寬容的,但並不把牠當作寵物看,貓多的原因是希臘人一年有一半時間在戶外吃東西,吃剩下來的多餘食物散落在巷弄的垃圾箱中,使貓類生活容易的緣故。


神話與宗教

神話,在希臘的政治生活、經濟活動及文化藝術活動,乃至各個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雖然在歷史上比較有批判精神的希臘人,早就看出神話有很大的虛構成分,但一般人們卻仍相信確有其事。希臘神話極其豐富多采,具有特別感人的魅力。人們通過神奇的幻想,創造了一套包羅萬象的神話,諸如宇宙的創造,神與人的誕生,日月星辰的出沒,洪水地震的發生,乃至風雲變幻,冬去春來,無一不是神話表現的對象。神是無所不在的,破曉的曙光,雨後的彩虹,郁郁山林,淙淙泉水,以及河畔的水仙、蘆葦等,也都是神的身影。人間的一切,大至戰爭的發生與勝敗,小至個人的生老病死、戀愛婚姻,無不取決於神的意旨。 希臘神話是世界文學上的瑰寶,因它而產生的「荷馬史詩」和希臘戲劇,對整個歐洲文化影響至鉅。神話裡的人物無論是神、人、英雄或鬼怪惡魔,都已成為歐洲人家喻戶曉的形象。一般人認為神是永恆的,祂們有出生,但是沒有死亡,並且和人間政府機關一樣,各司其職。但是神也同凡人一樣,有消、長、生、滅和七情六慾。眾神有超人的神力,可以把自己變成動物如牛、鵝、石頭或植物,也可以將人類變為大樹、花草及木石。神可以呼風喚雨,也可以刀槍不入,永生不死,但卻仍擁有凡心。神的喜怒哀樂和凡人無異,祂會為愛犧牲,為恨興戰,為犯錯誤而悔過,也會因妒忌而作惡。 神話也有類似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盤古分天地」,它的「盤古」名叫查奧斯(Chaos),在希臘文裡是混沌的意思。祂生了厄瑞布斯(Erebus即黑暗的意思)和尼克特(Nyxta即夜晚的意思)等兄妹,兩兄妹結合後生下弗斯(Fos是光明的意思)和伊麥拉(Imera即白晝的意思),從此世界上有了白天和夜晚、光明與黑暗。 緊接著,大地女神該亞(Gea意為土地)從混沌中分離出來,生出了穹蒼之神烏拉諾斯(Uranos意為天空);他娶了自己的母親該亞為妻,生下了六兒六女,即十二泰坦(Titans意為巨神),同時還生了三個獨眼巨怪和三個百臂巨怪。不過他討厭子女,該亞生下來的泰坦都被囚禁在地牢裡,而悲憤的該亞潛赴地牢與子女密謀推翻他的統治。夜幕降臨後,么兒克洛諾斯用大鐮刀向他砍去,受傷的他血流如注滲入泥土中,乃長出復仇女神和面目猙獰的巨人。克洛諾斯砍下父親的生殖器拋入海中,海水湧出白色泡沫,泡沫中誕生了綠色美女的愛神阿弗羅狄泰(即納斯,楣泡沫中誕生的美女)。 克洛諾斯殺父為王後與胞妹瑞亞結合,生了三男三女。他和父親一樣也害怕子女長大後會奪權,故瑞亞每生一子,就被他吞進肚中。後來宙斯和兄妹們一起制伏了父王克洛諾斯,從此成為眾神之王,在奧林帕斯山上興建了王宮,並娶了胞妹赫拉為天后,其他的兄弟姐妹也都成為神山上的主神。後來宙斯和赫拉及其他女神又生下一些子女,神山上12主神座次排定。除了主神外,還有許多小神,如9位藝術女神繆斯、3位幸運女神、小愛神厄洛斯和羊神潘等。 神界出現後,人類隨之誕生。後來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聖火;潘多拉為人類帶來了災荒、嫉妒、悲傷並留下希望;人類經過黃金、白銀、青銅和黑鐵時代後,為洪荒所滅;然後新人類誕生,並進入英雄時代。到了這個時候,世界終於被完整地創造出來,神、英雄和人,在這個世界舞台上演繹出一個又一個的美麗動人故事。 宙斯(Zeus)是希臘神話中眾神之首,主宰天上的一切,祂只服從於命運的天空和氣候之神,相當於羅馬的朱庇特,被人稱為神和人的父親,也就是神和人的統治者及保護者。根據克里特神話,泰坦巨人的國王克洛諾斯獲悉將來自己的一個兒子註定要推翻自己後,就在所有的兒子出生時吞食他們。但他的妻子瑞亞偷偷救下宙斯,藏在克里特島的一個洞穴裡,用襁褓包了塊石頭來替換宙斯。克洛諾斯吞下石頭後並不覺得異樣,一心想救小孩的瑞亞就騙他喝下嘔吐劑,才將其他小孩如波賽冬、普魯圖和赫拉等吐出。剛出生的嬰兒宙斯在洞穴裡受到海洋女神母山羊的撫養,並有武士守衛,孩子哭時衛士便用劍敲擊青銅盾使發出巨大響聲、並在外面跳舞加以掩蓋,免被父親吞食。 長大後的宙斯,結合其他親戚的力量,迫使他父親將吞下去的五個孩子哈德斯、赫拉、波塞冬、赫斯提亞和德美特等吐了出來,然後發動反對泰坦人的叛亂,並在兄弟們的協助下打了10年仗,終於推翻了老爸的統治。經過兄弟公平抽籤後,由宙斯管理天界,弟弟哈得斯負責冥界,哥哥波賽冬掌理海界。 成為眾神之首的宙斯,不但詭計多端,並且好色濫愛,風流韻事不斷,他雖然很愛老婆赫拉,但還是前後和7位女神生下了25位天神,曾為此和赫拉發生多次爭吵,這是希臘神話中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事。為了使得情慾得到滿足,祂追求美女是不擇手段的,不但和女神傳出浪漫史,對凡女也會動心,且常化身為動物以接近美女,藉機得逞。有一次,祂在奧林帕斯山頂向凡間俯瞰,剎時為腓尼基美麗公主歐羅芭(Europa)神魂顛倒,竟將自己變成一頭潔白溫馴的公牛,慢慢地接近她,再臥下來,引誘她騎上牛背玩,並馱著她散步,公主也滿心歡喜。但是公牛越走越你後來竟跑了起來,跳下大海。非常害怕的公主無法下來,只好緊緊抓住牛角。公牛在大海中如履平地,一直到對岸才停下來,現出原形向公主求婚,她只好嫁給他,而他們所在的大陸被人們稱為歐羅巴,也就是歐洲。她真是幸福,不但未遭赫拉的毒手,後來的克里特國王邁諾斯還是她的兒子,創造了米諾安文化,還興建了現在成為熱門觀光點的庫諾索斯迷宮。 一般說來,由於宙斯的殘忍和赫拉的善嫉,作為宙斯情婦的下場大都很慘。酒神狄奧尼索斯的媽媽塞墨勒就是慘死在宙斯的手中。當赫拉得知宙斯愛上凡間女子塞墨勒後醋意大發,乃設計讓塞墨勒懷疑宙斯不是真神,她果然上當,一定要宙斯現出真身,在無可奈何之下他只好顯現了雷神的真形,結果塞墨勒被當場燒死。當時她已有身孕,宙斯從滿身著火的塞墨勒肚子裡掏出胎兒,因胎兒還不滿月,又不能讓赫拉發現,便將胎兒縫在自己的大腿裡,後來生下了酒神。為了逃避赫拉的迫害,他命令信使神赫爾墨斯將剛出生的酒神送到托拉基斯山交給自然女神撫養。酒神成年後,一邊傳授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製的技術,一邊周遊世界列國,並找到了母親的墓地。她的功績,使她得到了眾神的稱讚和承認,乃被列為12主神之一,母親也得以重生,並和眾神住在一起。 聽說宙斯和勒托娜私通,並且懷了孩子,赫拉怒火中燒,下令全國各地不准提供孩子出生的地方。宙斯只好將愛琴海中的浮島提洛島固定在海面,讓勒托娜靠在島上一棵棕櫚樹下,生下了太陽神阿波羅和狩獵女神阿爾蒂彌斯。 聽說宙斯愛上美女伊奧(Io),赫拉一怒之下將伊奧變成一頭母牛,並派滿身長著眼睛的怪物阿爾戈斯加以看守,宙斯乃派信使神赫爾墨斯殺死了阿爾戈斯,救出了伊奧。赫拉獲悉後又施毒計,將牛蠅放進變成母牛的伊奧雙耳中,她被折磨得痛苦不堪,一刻也無法在固定地點停留,要不停地到處流浪。先是來到愛琴海對岸的小亞細亞,最後來到埃及才恢復原來的面貌,並為宙斯生下一個兒子叫做厄帕福斯,據說後來厄帕福斯就是底比斯開國之王卡德摩斯的祖先。 阿爾克墨涅是安菲特律翁的美麗妻子,宙斯變身為她的丈夫,讓她懷了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即將出世的時候,宙斯不慎泄露了孩子出生日期的秘密,赫拉獲悉後命令主持生產的神推遲了宙斯之子海克力斯的出生日,讓同是帕修斯後裔的歐律斯托斯在那天出生,並當上阿爾戈斯之王。海克力斯出生之後,赫拉又將2條毒蛇放入嬰兒搖籃中,意圖害死小生命,幸好奸計沒能成功。海克力斯成年後,赫拉仍難解心頭之恨,又設法使海克力斯精神錯亂而誤殺了妻兒。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海克力斯同意為歐律斯托斯服役12年。大力士海克力斯的「12次冒險」,就是講述他囉的故事。 斯巴達國王妻子麗達非常美麗可愛,也被宙斯喜歡上。由於麗達喜歡天鵝,宙斯就和愛神阿芙洛迪聯手,將自己變成一隻可愛的天鵝,阿芙洛迪變成一隻兇猛的老鷹,演出老鷹抓天鵝的戲碼,藉以靠近麗達。當天鵝逃至麗達身旁,她忍不住起了惻隱之心,保護牠、摸牠,致讓宙斯有機會佔有她。 有一次宙斯到阿卡地亞國作客,看上了喜愛打獵、常在森林中跑來跑去的凱莉絲杜斯。宙斯乃化身成戴安娜,在凱莉絲杜斯打獵附近的泉水中沐浴,還故意讓她看到,化身戴安娜的宙斯指責她不應偷看天神沐浴,於是施法用手一提,她全身一癱,只好任由宙斯擺布。 雖然到處都把宙斯看成是全能的眾神之王,但由於祂無所不在和無所不管,反而使祂與強大的地方神如雅典娜和赫拉比起來略顯遜色。直到公元前6世紀晚期,雅典才有一座宙斯神殿;甚至奧林帕斯山上,祂的神殿也比赫拉神殿建得晚。在伊庇魯斯的多多納,建有一座宙斯古神示所,祭司根據一株聖橡樹葉子的沙沙聲來解釋神諭。奉祀宙斯的主要節日則有狄波列亞、潘狄亞和狄亞西亞等節。在藝術作品中,宙斯的形象是一位身體魁梧、蓄鬚、表情嚴肅的成年人,祂最突出的象徵是雷霆和鷹。 赫拉(Hera)是宙斯的妻子,原是他的胞姐,代表女性的美德和尊嚴,為婚姻、生產、育兒之神,是主婦和家庭的保護神。但天后卻常忙著捉姦與懲罰第三者和她老公所生的私生子,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阿戈斯是她最常顯雌威之處。善嫉的她一天到晚抓姦抓不完,經常運用她的神力讓曾與宙斯有一夜情的神和凡女遭受折磨。這些曲折的報復讓希臘神話更精彩,也使希臘的神更有人性。不過她卻一直無法懲罰自己「罪魁禍首」的老公,這種放縱宙斯的情形顯然是不公平而難以令人心服的。 雅典娜(Athene)是宙斯的女兒,也是戰爭和智慧的女袖,同時是雅典的保護神和勝利女神,並係純潔、紡織和工藝的女神。她是宙斯吞食女泰坦墨提斯後,從祂頭中出生的女兒,是宙斯最喜愛的掌上明珠,宙斯給她的禮物是盾牌和雷,常見的形象是身披盔甲,一手提長矛,一手拿著繪有戈耳貢(蛇髮女怪)頭像的盾牌,聰明但好戰。 阿瑞斯(Ares)是宙斯和赫拉所生的兒子,也是戰爭之神,因嗜血好戰,不受眾神及人類的歡迎。跟隨他的部下有「恐怖」、「戰爭」和「失敗」等神。他衝動而殘暴,曾和維納斯私通,私生子名叫哈耳摩尼亞(和解)。 赫懷斯托斯(Hephaestus)也是宙斯和赫拉的兒子,在天界為火和冶煉之神。在希臘諸神中長相最醜陋,個子很矮,腳又有點瘸,但卻娶了最美麗的女神維納斯為妻。他的形象是一手拿錘、一手拿鍛工鉗,手藝非凡,眾神的武器、女神的首飾和神殿等,都是由他製作、建造、工作勤奮而認真。據傳因他長得醜,曾被赫拉的媽媽扔出天庭,因此變成跛足。 阿波羅(Apollo)是宙斯和女泰妲神勒托娜(Latona)所生之子,並且和阿爾蒂彌斯女神是雙胞胎兄妹,是太陽之神,同時是理性、學術、預言、神諭、音樂、醫術、詩、藝術和辯論等各種事業和活動的保護神,形象為手拿豎琴和弓。他是體育運動的全能者,但不知為什麼老是失戀。 黛芙妮(Daphne)水精是位拒絕情愛與婚姻的美少女,只想和狩獵女神般放懷自在地在山林中自由自在地奔跑、打獵,不想和男人打交道,使她的河神老爸因抱外子孫無望而苦惱不已。有一天,被邱比特的愛情箭所戲弄的阿波羅,見到正在森林裡打獵的黛芬妮,被她那天真無邪的自然美所征服。但她見到阿波羅後卻拔腿沒命地逃跑,他也在後面猛追,長跑健將的她無論如何也跑不過太陽神,急得她向河神老爸大喊救命。突然間黛芬妮身上長出了樹皮,雙手也變成樹枝,頭髮成為樹葉,雙足也生出根來鑽進土裡,霎時整個人變成一棵月桂樹。阿波羅驚奇傷心之餘,決定讓這棵月桂常伴身傍與自己同享榮譽,這就是現在西方世界用月桂樹象徵榮譽、光輝和最高成就的原因,而愛神邱比特眼睛矇著布胡亂射箭的結果,連這位天上身價最高的單身貴族阿波羅,也免不了嚐到情場失意的苦果。 阿爾蒂彌斯(Artemis)是阿波羅孿生的兄妹,係狩獵女神、月亮女神及山野之神,隨身帶有弓箭和箭筒,對男性抱有成見和敵意,性格冷峻孤傲。 維納斯(Venus)又叫做阿弗羅狄蒂(Aphrodite),是愛和美的女神,也是情慾女神,多以裸體形象出現,即使完全沒有接觸過希臘神話的人,大概也都知道她。傳說她在海上泡沫裡誕生的,雖是愛與美的象徵,但卻缺乏完美的性格,不但自私、美妒、驕縱、易怒,並且心胸狹窄。迷戀她或沒有被她迷惑的男人,以及太過美麗的女子,都是她要修理的對象。常常命令兒子小愛神邱比特(Cupid)用愛情盲目的箭去射她的仇人,讓他們飽嘗失戀之苦。由於她喜妒又自私,宙斯便將她嫁給又醜又跛的火神,這當然令她非常不滿,致使日後緋聞不斷。她與戰神瑪斯(Mars)有過尢情,也曾愛上凡間美少年亞當尼斯(Adonis)。據說維納斯在亞當尼斯剛出生時就看中了他,將他據為己有,但是為了避開「神」的耳目,只好將他送到冥王夫人處寄養。可是他長成俊美少年後,冥王夫人捨不得放他走,兩個女神竟因之吵得不可開交,最後才妥協一人一半,他半年歸維納斯,半年在地下陪冥王夫人。但是好事多磨,有一次他在森林中打獵時被一頭野豬咬傷,血流滿地,據說這頭野豬是戰神變的。當維納斯趕到時亞當尼斯已經回天乏術,這使愛神自己也嚐到愛情苦果。看來維納斯實在不配被稱為愛神,她不懂愛情真諦,她的愛只是爭強好勝,但她狀o真是無懈可擊的。 赫爾墨斯(Hermes)是宙斯和邁耶之子,為眾神的使者、遊客的保護神,以及商業、盜竊、賭博和比賽之神。他頭腦靈活,善於計謀,據說也是豎琴、教學和體育比賽的發明者。他的形象是手持盤蛇杖、頭戴缽形帽、足穿帶有翅膀的皮鞋,且聰明絕頂,善於人際交往。 赫斯提亞(Hestia)是爐灶神,也是宙斯兄弟姐妹中的大姐,主管天上人間的一切孼火,並係家庭和城市的保護神,所有孤兒和迷路孩子的母親,受到各家各城的奉祀,神廟中香火旺盛,在12主神中最受尊敬,慈祥而穩重。 德墨提爾(Demeter)是大地母神、植物和農業豐收的女神,農作物豐收還是欠收全憑她的高興與否,常見的形象是手中拿著麥穗。她是宙斯的另一姐姐,和宙斯結合後生有春之女神。 波塞冬(Poseidon)為海神,是宙斯的哥哥,也是河和泉水之神,同時又是地震神。因為發明了馬,所以又是賽馬保護神。他表面上寡語少言,骨子裡生性暴躁,容易發怒,手中經常拿著一支三叉戟。 狄奧尼索斯(Dionysus)是葡萄和葡萄酒之神,簡稱酒神,又稱演劇之神,是宙斯和塞邁萊的私生子,經常頭戴葛冠,以葡萄藤為飾,身披豹皮或鹿皮,手持棒杖,充滿野性,容易感情用事,是最後才列為12主神之一。 哈得斯(Hades)是宙斯的哥哥,又稱冥王或死神,掌管冥界,雖冷酷無情,但卻公正嚴明,鍾情農神之女普賽芬妮(Persephane),並得到宙斯的暗中同意,答應許配給他。傳說有一天普賽芬妮在草原上嬉戲,被騎著黑馬的冥王掠到終年不見天日的陰間。掌上明珠的失蹤,使農神忿怒傷心地離開天界,到處尋找女兒,無心過問農事,致使大地荒蕪,五穀不結,百花不開,神也得不到祭品的供奉,使得人神均怨,驚動天神宙斯下令冥王釋放普賽芬妮回陽間,但因她吃了冥王的石榴子,必須永遠留在冥界;最後宙斯裁定她一年2/3時間留在陽間,1/3時間要返回冥界。女那歸來使得農業女神非常高興,當她每年9月和女兒在一起時,世上百花怒放,五穀豐登;而在另外3個月裡她返回冥界時,萬物凋零,肅蕭瑟淒涼,世界因而有了春、夏、秋、冬四季。 在希臘神話中,還有好些神祇也令人印象深刻,其中的黑流士(Helios)男神愛上美麗的寧芙女神羅得,每天駕著飛馬車出巡大地,黃昏時才回奧林帕斯山,為每天的例行工作,一天也不曾怠倦。有一天,宙斯請諸神聚會,並當眾賞給土地,黑流士因執行任務未歸而被遺漏,一塊土地也沒有剩下,於是要求宙斯給他一塊小小的愛琴海上的小島,與羅在島上成親居住,並用妻子的名字命名這個島嶼,他們的三個兒子,也分別在羅得島上建立了林杜斯、伊阿利索斯和卡密洛斯等三個城市。 艾蔻(Echo)是森林中的仙女,在樹林中常常可以看到她與其他仙女追逐嬉鬧的美麗身影,但她有太愛說話的缺點,因此時常給她帶來了災禍。有一陣子,風流成性的宙斯常夜不歸營,赫拉便到森林裡盤問那些仙女,她們看到一臉兇相的赫拉都嚇得不敢出聲四散而逃,只有艾蔻多嘴多舌又說不清楚,赫拉就拿她出氣,罰她永遠不能開口說話,只能重覆別人說的最後幾個字。這個森林仙女後來愛上了納西塞斯,她被赫拉處罰後的回音式說話方式,換來了對方一臉嫌惡的表情和冷酷的回絕,使她羞愧地躲在山洞裡,滿肚子屈辱和哀傷,最後默默地憔悴而卒。 納西塞斯(Narcissus)是水仙,同時也是個美少年,有嚴重的自戀傾向,不僅拒絕了森林仙女艾蔻的示愛,還時常獨自走到湖邊,當他彎下身去喝水時,看到了水中的自己倒影,竟愛上了飄映在水中的俊美少年。一天又一天,他繼續痴迷地凝望著水中自己那張逐漸枯槁的俊臉,最後竟沉靜恬然地走入湖水中而沒頂。湖畔悄悄地冒出了一株青豔的植物,枝頭上盛開著鮮嫩的黃花。因此在西方許多語言中,Narciss-us就是黃水仙花,也就是自戀的意思。 米諾斯(Milos)是古代克里特島上的國王,他是宙斯化身公牛搶奪腓尼基公主歐羅芭後與她所生下來的兒子,因此克里特島人理所當然地自認係宙斯的後代,這使得米諾斯王國的神權統治非常穩固。後來他曾向海神波塞冬祈願,若能從海中得到一頭牡牛,就會將牠貢獻給波塞冬。不久後果然獲得一頭完美無暇的海中牡牛,他覺得用來當作祭品太可惜了,乃食言找一頭普通牡牛虛應一下。這種小聰明瞞不過海神,一氣之下耍點手段加以報復。讓米諾斯國王的妻子帕西派迷戀上這頭牡牛,使米諾斯國王戴上了綠帽,還得養牛和妻子生下來牛頭人身的怪物米諾陶(Minotaur)。米諾斯王無奈只好命雅典大建築師戴達羅斯建座大迷宮,將怪物米諾陶關在迷宮中,以免人民受害。 克里特島是古代地中海和希臘地區最強盛的國家,為了免遭迫害,雅典人每年都要向克里特島進項七男七女兒童,給囚禁在迷宮的怪物享用。為了除掉怪物,雅典大英雄泰修斯(Theseus)自願加入貢獻行列,計畫進入迷宮除掉米諾陶。這時米諾斯公主阿莉阿德斯愛上了泰修斯,於是在暗中幫助他,請他帶著一團線免得走不出迷宮,並給他一把魔刀殺死怪物。事後泰修斯履行諾言帶著阿莉阿德絲返航雅典,當行經克納索斯島時,大風將泰修斯和他的船吹走了,她卻被遺留在島上,傷心的泰修斯因此忘了答應父親在船檐上掛白旗報平安,其父艾吉斯(Aegeus)誤為痛失損而投海自盡,於是這片海才被命名為愛琴海。 大建築師戴達羅斯把怪物困在迷宮中後,曾暗告阿莉阿德絲如何走出迷宮,米諾斯王就將他及其子伊卡羅斯關進迷宮以示懲罰。聰明的戴達羅斯用蠟做成翅膀飛出迷宮重獲自由,但得意忘形的伊卡羅斯忘了父親的叮嚀,逃離迷宮後一直往上飛,因為太接近太陽,翅膀上的蠟因耐不住高溫而融化,因而落海而亡。 古代以前世上並無女人,宙斯創造了絕世美女潘朵拉(Pand-ora)送給巨人族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希臘文是先知先覺之意);神界中對人類最好的也就是他,因為他偷了宙斯的火給人類,讓人間從此得到許多便利。這種行為惹惱了宙斯,乃決定創造一個致命的吸引力來毀滅人類,聰明的普羅米修斯知道宙斯不懷好意,因此婉拒了宙斯的「美意」,致被罰在高加索山上受酷型;但他的弟弟艾普米修斯(Ep-imetheus:希臘文是後知後覺之意)卻不聽哥哥的勸告,歡歡喜喜地接受了宙斯的「美意」,將宙斯的「美意」轉交給了嫂嫂潘朵拉,使人類遭到災難的折澧 潘朵拉什麼都好,就是好奇心太重惹禍,給人類帶來了大災難。當天上諸神送給她一個木盒子,每一位神都放了一件禮物在木盒子裡,曾囑咐她無論如何絕對不能打開木盒子,否則會給人類帶來大災難。剛開始她還能努力地忍著,日子久了,她的好奇心越來越重。有一天,她終於忍不住把木盒子打開,剎時盒內飛出了許多的「瘟疫」、「哀傷」和「不幸」,所有災難從此來到人間。她在驚嚇之餘,趕緊把蓋子蓋上,因此潘朵拉木盒子裡總算還保留了一件美好的禮物-「希望」,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在遭遇到各種危難時,心中還能永不放棄希望的原因。 在希臘神話中還有一則苦命鴛鴦奧費斯和尤芮黛絲的故事。奧費斯(Orfeus)是當時最偉大的音樂家,每一次當他彈奏阿波羅送給他的七弦琴時,河水就會為之停止流動,野獸也忘記了自己的狂野,連青山綠野也為之動容。他與美女尤芮黛絲(Eurydice)結了婚,但婚後不久,她就被毒蛇咬斃。奧費斯非常傷心,決定到冥界求冥王哈得斯放愛妻回陽。他一路悲慟地彈著七弦琴並唱著無限悲哀的歌來到冥界洞口,冥王也為之感動,決定將尤芮黛絲放回,但唯一的條件是奧費斯不得在她尚未走出洞口前回頭看她。他牢記住冥王的話,但一路往出洞方向走時心裡總是激動擔心,深怕她沒有跟上來,所以他在一走出洞時就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只聽得她一聲比一聲微弱的「再見了,永別了」的喊聲,同時急速地墜入洞的黑暗深處,自此他永遠失去愛妻。 邱比特與賽姬的故事也非常動人,神話傳說是維納斯因嫉妒世間美女賽姬(Psyche)的絕色,乃命兒子邱比特去射她一箭,使她去愛上一頭牛。但當邱比特看到她時,反而被她的美麗所征服,而中了自己的箭。為了不讓母親的阻擾,他費了許多工夫隱身幕後安排一切,使她的父親答應將女兒嫁給他;雖然大家咸認這個從不現身的人物可能是蟒精,但沉著的賽姬甘願接受命運的安排,被家人送往荒山獨自在黑暗中等待。不久在似睡似醒之間,她被西風送到一座黃金和珍寶打造的宮殿裡,無形的侍女無微不至地照顧她,神秘的夫君始終只在黑夜裡溫柔地與她燕好,她雖陶醉在愛情中,但因夫婿不願與他現身相見一事深感苦惱。 有一天,兩個姐姐前來探望,大家談及此事,在姐姐的慫恿下,她決定探個明白。當晚趁著邱比特熟睡時,點起油燈看到一張俊美的臉龐,不禁看得痴了,一不小心,讓燈油燙到他的肩膀,邱比特痛醒過來,難過地對她說:「愛是容不下任何懷疑的」,說罷躍窗而去。她悔恨之餘去求維納斯,維納斯因兒子被燙傷而更加痛恨賽姬,乃想出種種方法去折磨賽姬,而賽姬總是逆來順受,毫無怨言,最後維納斯也只好放她一馬,讓倆人成為神仙美眷。 木馬屠城記始末就是希臘神話和傳說中最悲壯浩大特洛伊戰爭的故事。話說海倫(Helen)是公元前12世紀斯巴達國王的公主,因有羞花落雁之貌而豔名四播,希臘城邦各國王子和貴族們多來求婚。她的父王在擇婿前要求那些求婚者發誓:「當傾城傾國的海倫結婚後,如果將來被別的男人搶走了,大家就要聯合起來,一起替海倫的丈夫報仇,狠狠地懲罰採花大盜」。在座的男士都希望自己能夠雀屏中選,於是異口同聲地發了誓。最後,海倫嫁給了米納勒斯,婚後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不久米納勒斯就繼承了斯巴達王位。 這時奧林帕斯山上一場盛大的婚禮就要開始,諸神都應邀參加,只有專門製造糾紛的搗蛋鬼女神伊瑞斯(Eris)沒被邀請,不爽之餘就把一粒金蘋果拋到婚宴現場,金蘋果上寫著「給最美麗的女人」幾個字,這一來天下大亂,愛慕虛榮的女神們莫不力爭要得到這粒金蘋果,經過一番淘汰後,只剩下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愛神維納斯等三人,她們請宙斯來作評審,精明的宙斯不肯淌這場混水,就將燙手山芋丟給特洛伊城王子,素有美男子之稱的帕里斯(Paris)來做審美的裁判。 三位女神各自帶著貴重的的禮物去賄賂帕里斯王子,以祈能得到選美后冠。赫拉要將歐亞大陸給他掌管,讓他成為最有權威的國王;雅典娜承諾讓帕里斯在戰場上每戰必勝;但只有維納斯的賄賂品打動了王子的心:「如果您讓我得到選美后冠,我將使您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海倫」,這位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王子最後便將金蘋果給了維納斯。為了兌現諾言,她將王子帶到斯巴達王宮,幫助他勾引海倫,趁她丈夫到外地巡視時,誘使她跟王子私奔到特洛伊城去。 特洛伊(Troy)城的傳說,就是古希臘文學最著名的題材,並構成荷馬史詩的主體。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富強的城邦國,瑰麗的城堡被一堵宏偉堅實的厚城牆圈護著。它位於小亞細亞北部安納托利亞西北部、離赫勒斯龐特(Hellespont)南端海口約6.5公里處、在特洛阿斯(Troas)平原斯卡曼特(Scamander)河以北。 私奔事發後,以前曾經發過誓的希臘各城邦國的國王、王子和貴族們,立即召集大軍,率領1000艘戰船,浩浩蕩蕩進攻特洛伊。先是由伊薩卡(Ithaca)島國王奧德塞,統率12艘戰船和士兵,到達邁錫尼港和其他城邦的軍隊會師,再前往攻打特洛伊城。船隊在中途訪問提洛島,向阿波羅神請神諭;神預言特洛伊之戰將會延續10年之久。希臘大軍圍攻特洛伊10年,無法攻克,最後奧德塞想出妙計,秘密做了一匹大木馬,內暗藏希臘士兵,然後所有希臘戰船假裝撤退。特洛伊守軍信以為真,將大木馬搬進城裡,希臘士兵在夜間打開城門,讓希臘大軍進城,經過一夜裡應外合的大屠殺,富麗的特洛伊城被燒成一堆灰燼,帕里斯王子也中箭喪命。幸運的海倫雖是特洛伊戰爭的禍首,但特洛伊的男士認為值得為美人而戰。事後海倫又被愛神在兵荒馬亂之中,護送回前夫身邊,這就是著名的「木馬屠城記」始末。 戰爭結束後,奧德塞率領他的船隊北上攻打塔斯(Thrace)城,就是現在羅馬尼亞的一個邊界港口,然後才步上歸途。中途船隊被大風暴吹到「吃忘懷樹者」的領海去,也就是今日突尼西亞的迪吉巴(Djerba)港。後來續航到「獨眼巨人國」,也就是現在西西里島靠近埃德納(Etna)火山的阿茨雷阿勒(Acireale)港,在此他把海神波塞冬的巨人兒子的獨眼弄瞎了;海神替兒子報仇,就施法使奧德塞無法順利返家。 奧德塞離開「獨眼巨人國」後,航抵「風國王」的島,就是今日的馬爾他島,風國王送給奧德塞一個牛皮風袋,因為水手不慎將它打開,引起一場大風暴,把船隊吹離正常航線,到達一個巨人居住的海島,即今日西西里島的莫茲亞(Mozia)港,所有的戰船都被巨人擊毀,僅存奧德塞的座船逃抵蒙特錫西奧(Monte Ci-rceo)島,他的水手又被女妖全部變成豬。奧德塞花了許多時間把水手又變回人,繼續向南航行。當船經過海峽莎琳(Sirens)所居住的那不勒斯海灣裡的加里(Galli)小島時,他命令水手將自己綁在桅杆上並用蠟塞住兩耳,以免聽到海妖的迷魂歌而使船觸磷不久戰船又經過一個風嘯浪嚎、位於義大利半島和西西里島之間恐怖的邁西拿海峽(Messina Straits),船在大霧中失去方向,飄到今日義大利南部的陶米納(Taormina)港,因同伴殺了當地國王的聖牛,引起宙斯的憤怒,用狂風暴雨把船打沉,淹死全部水手,僅奧德塞倖免,但被海浪沖到半神半人的海女嘉麗索(Calyso)所居住的島上,即今日西西里島南邊的高佐(Gozo)小島,被扣留了8年才准離開,乘著一隻木筏漂流到今日希臘的科孚島上,他把自己的際遇講述給當地的國王和公主聽,搏得同情後被用快船送回故鄉伊薩卡島。 在希臘神話中,護樹女神們常會棲身於某些樹木中,並與之生死與共,因此希臘人相信隨意砍樹是不敬神的表現,會遭到懲罰。傳說白楊樹、月桂樹、桑椹和風信子等,都是神死後幻化成的。古代的希臘人還相信樹木和植物是神聖的,許多花木都跟諸神有淵源,如桃金孃與美神,石榴和農神女兒普賽芬妮,橡樹是宙斯的聖樹,雅典娜神聖的象徵是橄欖樹。 在希臘的宗教方面,國內有98%人信仰國教的東正教,東正教會還受到國家的保護,並有自治權;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佔有1.3%;其他宗教的信仰者僅共佔0.7%。 希臘正教會(Greece Orthodox Church)又稱希臘教會(Church of Creece),是希臘的國教,它是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y)的自主教會。東正教的正式名稱為Orthod-ox Catholic Church,是基督教中堅持最初七次普世會議所確立的信仰和慣例的一個派別,由許多自主教會組成,以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為名義上的領袖,現在有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里亞、安提阿、耶路撒冷、俄羅斯、保加利亞、塞浦路斯、阿爾巴尼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美洲、希臘、喬治亞、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正教會等16個自主教會組成,另外在克里特、芬蘭和日本設有自治教會。 基督教東西方教會分裂已經很久,西方教會認為羅馬教會應高於其他教會,東方教會則認為各教會根本上應該是互相平等的。從公元前4世紀起,東西方教會在三位一體的問題上各走極端。西方教會強調上帝的一體;東方教會強調上帝的三位,認為上帝本質上是超然的,不可知的,上帝只能從反面了解,即只可知上帝不是什麼,不可知上帝是什麼。 在教義方面,東正教會認為:既然「創世紀」記載,上帝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人就不是自主的,人的本性決定於他和他的原型上帝的關係,因此罪就是脫離上帝,就是人獨行其是而失去原有的榮耀和自由。在基督論方面,東正教堅持最初8個世紀歷次教會會議所闡明的教義,強調基督是先於創世而存在的,是上帝的兒子。東正教的耶穌復活節崇拜歌頌說:「基督以死亡戰勝死亡」,表明東正教關於救贖的教義。五旬節降下聖靈是要宣召萬人合而為一,人藉著洗禮和塗油禮(相當於天主教堅振禮)而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分,與基督合為一體;因此聖靈就是使人恢暑來狀態與基督合為一體的主要力量。 關於教會,東正教堅持教會法和早期基督教傳統,認為每個地方教會,都是聚集在主教周圍共同舉行聖體禮的信徒集體,是基督的肢體。主教是信仰的捍衛者,也是教會生活的中心。東正教的低級教士如司祭或輔祭可以有配偶,但必須是第一次結婚,所取女子不得是寡婦或離婚者;主教須自未婚或喪妻的司鐸中推選。 1054年,天主教會的羅馬教廷曾派使節與希臘正教會的君士坦丁堡牧首色路里利烏斯(Mic-hael Cerularius)商談雙方和解問題,但為了宗教的管轄權一事談不攏而告失敗,雙方決裂。1204年十字軍東征虐待東方教會信徒,使裂痕加深,結果1274年的里昂會議、1439年的佛羅倫斯會議,以及2001年5月4日的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抵達雅典訪問希臘正教大主教克里斯托多洛斯,卻無法使雙方復合。 希臘正教在拜占庭帝國時代和後來的土耳其佔領期間,歸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管轄,1833年納夫普利亞(Nauplia)會議希臘教會自主,1850年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予以承認。希臘教會是按照彼得大帝在俄國所採用的方式組成的國家教會,現在國內有98%人民信奉此教,只有少數人信仰羅馬天主教、伊斯蘭教和其他宗教。現在國內擁有1000萬以上的希臘正教信徒,他們分屬81個教區,其中位於希臘北部和島嶼上的20個教區,名義上仍屬於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目前國內有許多在俗信徒自發的傳教組織,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活社」,又稱「神學弟兄會」。希臘人對宗教的極大熱情,也表現在的教堂和修道院之多,人口僅1萬多的卡斯托里亞(Kastoria)地區,就擁有70多座教堂和禮拜堂;而在小小的米諾斯島上,教堂和禮拜堂的總數竟達333所,簡直令人咋舌。在希臘各地,畫在教堂牆壁上的聖像,可說是卡通影片的雛形。這些美麗的肖像風格非常獨特,沒有採用極度的寫實主義,相反的,每位人物的畫法都必須遵守嚴格的成規,達成理想中的規範。崇敬聖像不限於教堂,實際上,每戶人家中都有聖像壇,供奉對家族有特殊影響的聖者人數極多,在希臘,幾乎每個人都和某位教徒有相同的名字,因此希臘人不慶祝生日,反而慶祝聖名日(Na-medays),也就是命名由來的聖徒「進入」來生的日子,聖名日當天,由慶生者款待賓客,客人可以攜帶糖果、花朵或是威士忌前往,而由主人準備盛宴。


歌舞王國

希臘可以說是一個歌舞王國,大多數人都能歌善舞,而每個地方又都有他們傳統的和獨特的舞步、歌曲和音樂,「火舞」是安斯特蘭尼茲家族的特產和特權;而愛奧尼亞海岸地區,盛行的是巴洛斯舞,男女一組,共八組,頗為羅曼蒂克。在希臘其他更多的地方,則非常熱衷於所謂的異教活動,而舞蹈也是其中的一項,每逢復活節、婚禮或聖誕節時,每個村莊都搭起舞台,舞者隨著獨唱或合唱的歌聲,翩翩起舞,伴奏的樂器,大都是使用希臘特有的民俗樂器。 庫雷提克斯圓舞是這個國家典型的舞蹈,流行於牧羊的山岳地帶。西爾特斯舞則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舞蹈,舞曲由古詩韻的兩個短音符所構成。而在希臘愛琴海上各島嶼所盛行的一種舞蹈,是男女各組成一圈,然後輪番交替著往內圈跳。卡拉曼提諾斯舞是國內目前最熱門的舞蹈之一,有點像西爾特斯,舞者在圓圈中央一邊舞著劍,並不時凌空躍起或旋轉,這種舞蹈通常最受身穿民俗服裝的衛兵們所青睞,他們在跳舞時有時還會伴以長笛和曼陀林(Mandolin),以渲染熱烈的氣氛。另外,希臘軍隊內部所流行的舞蹈,也頗富有變化。此外,目前國內也很流行「且歌且舞」的方式,以歌聲來帶動舞步的節奏感;為了加強感染力,舞者常常把聲調逼向高音區,儘量使其歌聲更加嘹亮,更扣人心弦。 傳統的現代希臘音樂有許多東方的特徵,正如古希臘的音樂一樣,其東方特色不僅是全音和半音而已,還包括其他較小或較大的音程、東方特有的半音階、發聲法中的鼻音特質和以裝飾音點綴的典型樂曲主題。希臘有一種名叫「薄熱齊」的古老東方音樂,從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傳入後,希臘人又將它發揚光大。這種音樂冬天在室內表演,炎夏的時候就到窗外演奏,經常都是由女人擔任歌手,她們淒楚地唱出悲傷和失望的歌謠,有小型管弦樂隊伴奏,並配以觀眾的陣陣掌聲。當女歌手們歌喉停歇的時候,掌聲和音樂依然進行著,這時會有一位男觀眾自動跳入場中,獨自舞蹈起來,並且指手劃腳地在場中緩慢地旋轉著,眼睛裡飽含著深情和期待。當他表演完回到自己座位上時,會有另外一個男客繼他出而表演。這種薄熱齊音樂表演,是一種迷幻的景象,它的誘惑力在於能夠使膽怯的人在心裡產生一股表演的勇氣。由於它曾在「痴漢嬌娃」一片中表演過,因此曾風靡了世界各地,受到大眾的歡迎。 在目前的希臘,還流行著一種古老的影子戲,也就是皮影傀儡(Shadow Puppet),它首先出現於爪哇、中國和印度,後來流傳至土耳其,再傳到希臘。在國內的皮影劇中,主角是卡拉吉歐奇斯(Karaghiózis),土耳其文意為「黑眼珠」。據說卡拉吉歐奇斯是奧爾汗蘇丹(Sultan Orhan)統治時期的土耳其鐵匠。他和他的石匠朋友哈吉爾法特(Hadjiavat)參與布爾薩(Bursa)清真寺的興建工程,他們常在工作時交談,而且對話風趣幽默,吸引了其他工人傾聽,整個工程因而停頓。蘇丹盛怒之下派人絞死他們,之後,卻又懊悔萬分,非常想念他們。他的一個部下為了要安慰他,將這兩人的肖像放在寬約5公尺、高1公尺左右的屏幕上,卡拉吉歐奇斯皮影劇場就是由此誕生。傀儡戲劇場的舞台是一個框架,架上緊繃著一塊由任何素材製成的精細白屏幕。人物由操作者設計,原料則是彩繪皮革和合成材料。操作者將這些輪廓鮮明的扁平剪影靠在白屏幕前,藉橫棍來操縱,並用關節來改變方向。光源來自後方,最早是用油燈,現在都改用電燈泡,光穿過透明的皮影,便造成彩色鑲嵌玻璃般的效果。目前希臘定期性的皮影劇場,只有一季的夏天劇場,外加每週一次的電視節目。


女子陪嫁風氣盛

希臘人對審美觀念盡力追求,因此這個國家中不論是男人或是女人,大多數都是愛漂亮的。他們在愛情方面也受審美觀念的影響,並且把身體的美看得和道德一樣重要,他們認為外在美就是內在完美的表現。為了追求人體的美,婦女在懷孕時,房中要裝飾最美麗的男女神雕像,希望胎兒在孕育成長的過程中,就能獲得美的影響。為了消滅醜陋,他們常將剛出生的殘廢嬰兒弄死。希臘人對美的崇拜非常狂熱,對美的保持更是不遺餘力,他們用女人唾液調製面霜,據說能使皮膚香潔而富有營養;用驢乳洗澡以使肌膚柔潤。此外,她們使用的香水也很講究,一天要用好幾種不同的香水,上、下午用的香水都不相同,夜晚和閨房內用的香水也不一樣。 在雅典有一所獨一無二的新娘訓練學校,這些準新娘在訓練完畢後,送到澳洲去,所以這所學校又叫做「新娘出口學校」。每次總有60人左右,乘包機前往雪梨。過去20多年來,已經有9000多人從這所學校畢業,同時也都送往澳洲去。這所學校的主辦機構是歐洲各國政府所成立的移民委員會,校址是希臘共和國總統的住所。學校的設立,一方面是由於希臘的貧窮,另一方面是因為澳洲缺乏女性。這所學校是公開的,入學的女子須繳足學費,並且和海外希僑有關係。這些學生年齡大多數都在18∼22歲之間,最大的也不超過25歲,她們都是希臘嫁妝制度的避難者。準新娘課程是硬性規定的,授課時間是兩個月,每一組限30∼50人,學科包括「海外生活須知」,例如每天淋浴、去毛、使用除臭劑和練習夜裡赤身睡覺等。在這兩個月時間內,她們將學會如何使用洗衣機、電爐、電熨斗、縫紉機和設備齊全的浴室,以及訓練她們如何管理一個多房間的家庭。此外,還教她們基本的英語,尤其是如何接電話,並且也教她們如何保存自己的傳統。準新娘完成學業後,對是否願意前往外國有充分選擇的自由。 希臘的少女大多數都有高高的個子,深棕或黑色的頭髮,大大的眼睛,配上維納斯女神塑像般的高挺鼻樑,皮膚白皙,揉合了東方與西方之美。她們身穿本國服裝,長袍曳地,大背心一件,加上繡花圍裙和繡花圍兜,更是別具風韻。但是多數希臘女性身材已呈環肥福態,影響了她們的曲線。她們的胖和生活習慣有關,一般女孩子每天上午工作,下午一時就下班;回家後睡兩個多小時午覺,然後去海灘遊玩,如此悠閒的生活,自然無法控制體重的增加。 希臘人具有很強的家庭觀念。無論在鄉村還是城市,若一個成年人到了適婚年齡還未成家,則會被視為「另類」。一般在結婚前,兒女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對子女的擇偶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對於希臘人而言,婚姻意味著授予成人期待已久的一種地位。通過婚姻,女人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庭,成為孩子的母親,同時接受男人的保護;男人通過婚姻延續家族的血脈,甚至可以增添家產。婚姻在個人生活甚至在社會生活中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希臘人對待婚姻的態度比較謹慎,在步入婚姻的神聖殿堂之前,一般要經過雙方家長的考驗。希臘的傳統婚姻是「父母授命」,一般是男方家庭考察女方。首先是觀察女孩的行為舉止,因為這是個人教養和性格的直接反映。其次是女方個人和家庭的名譽,再其次是健康狀況、年齡、容貌和財產。 這個國家由於地瘠乾旱,多數男子志在四方,都飄洋過海到海外去謀生發展,造成國內適婚年齡的男女比例失調,在這種情況下,希臘一般男性都成了淑女追求的對象,待字閨中少女有錢才能買到男子的愛的情形非常嚴重。在希臘,婦女和房子的關係、和房屋實質陳設的關係,會影響到她的一生,嫁妝已強烈影響到女性的結婚機會,而家族中兒子女兒的比例,是造成家族經濟繁榮或衰敗的關鍵因素。在希臘現代民法中,起碼有32條規定解釋以嫁妝來促成婚姻的古例,嫁妝風俗是希臘民族的一種傳統,決不是社會進步所能迅速予以改變的。按照國內的法律,父親若對嫁妝義務置之不理,女兒甚至可以提出控告。婦女對嫁妝保持擁有權,丈夫卻有使用權。正如一位女權擴張論批評家所說的「丈夫可以花用、投資、處理收益,隨心所欲。但是嫁妝對受欺壓的婦女而言,卻成了她婚姻權力的保障」,因為她一旦離婚,可以全部收回嫁妝。在希臘家庭生活中,嫁妝就像是生孩子或辦喪事一樣,同屬家庭大事,對某些女孩子來說,嫁妝還是一張離開農村奔向城市的車票。假如一個農夫有足夠的錢到城市裡買一幢公寓作為女兒的嫁妝,就會吸引年輕的工程師、技術人員及建築師紛紛前來獻殷勤;但是一對貧窮的夫婦若有許多女兒,嫁妝的負擔就會使他們傾家蕩產。每當慶典的日子,少女們會將項鍊、手飾、金錢或銀幣頭飾,以及傳家珠寶等把自己打扮得琳瑯滿目,必定可以吸引那些可能成為求婚者的少年趨之若鶩。目前政府已嘗試要限制嫁妝制度的影響力,為此政府曾發動私人捐獻一項基金,以資助窮苦的少女添嫁妝,並提倡節約嫁妝的主張,但也只有形式和外觀上稍具成效,實際上仍無法將嫁妝風氣自希臘人生活中連根拔除。 希臘人的結婚典禮,通常都在冬季舉行,而且多數選擇在1月,1月1日尤其是人們心目中的最佳日子,因為這是太陽的節日。在舉行婚禮的當天早晨,照例大殺三牲,以供祭女神;下午,新郎在聖水中沐浴,然後更換新衣,挨至晚上,新郎即用馬車,將新娘載回家去成親。 這裡鄉間的結婚儀式也非常有趣,在一個迎親的隊伍裡,總有1匹馬、3隻騾子和1頭驢子,載著新娘的妝奩和親友們所送來的賀禮。一般說來,馬背上所負的是1張草蓆、6個枕頭和1打毛氈;騾子載運的是新娘的一對箱子、4張椅子,還有桌巾、桌子和陶器;驢子背上更是厚厚疊滿地毯及圍巾。此外,還有一具搖籃,作為整個行列的殿後,參加婚禮的賓客,高舉一隻高腳酒杯,大搖大擺的一路跳著旋轉舞;當搖籃放在新郎宅前時,村中凡屬老年的婦人,都得上前去搖一搖。 在風俗習慣方面,希臘人具有南歐人直率熱情、禮貌好客的性格,有句諺語叫「不管你是誰,人也罷,神也罷,來客都當神接待」。據希臘神話傳說,萬神之尊宙斯喜歡微服出遊,由此頒布詔令,天下臣民,對客人或陌生人的造訪應予以王侯般的禮遇。因為造訪者說不定就是喬裝改扮的天神,甚至就是宙斯。和鄰國義大利人相比,希臘人善於克制自己,在公共場合極少聽到尖叫之聲,雖然天天喝酒,但很少爛醉如泥。人們見面時,一般熱情握手以示問候;朋友之間,無論男女,以擁抱和親吻面頰作為見面禮節。 希臘人還有古希臘城邦公民的氣質,他們喜歡討論政治、辯論問題,經常為此辯的面紅耳赤,樂此不疲。也喜歡熱鬧的夜生活,常常呼朋喚友,去餐廳、咖啡館歡宴閒聊,既歌且舞,盡興而歸。 對於希臘人,不可貿然伸出手掌,張開五指,這樣會被視為極具侮辱性的動作。若對人久久地凝視,也會被視為不懷好意。當眾打噴嚏和用手帕擦鼻涕也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如果別人要小刀,希臘人不會自己遞過去,而是放在桌子上,讓其他人拿過去。因為他們相信,如果自己遞過去,會和對方結怨、打架。如果兩人踫到一起開口談的是同樣的事情,會被認為是兩人發生衝突的預兆,必須馬上說「摸紅」,同時觸摸身邊能夠找到的任何紅色的物件才能倖免。


精簡的國防軍

希臘是一個國力弱小的國家,所以它將自身的防務與北約、歐盟綁在一起。總統為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但是只具有象徵性的意義,軍事決策權力是掌握在總理和政府外交和防務委員會手中。國防部是最高軍事行政機關,負責國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軍隊的建設和管理,國防部長統一指揮軍事力量。而作戰指揮則由總參謀長負責,是三軍的統帥,在戰爭爆發時直接指揮軍隊作戰。 希臘憲法規定,國內男女公民都有服兵役的權利和義務,但希臘婦女對當女兵卻是絲毫提不起興趣,因此當政府宣布計劃讓國內婦女每年接受一週民兵訓練時,婦女群起反對,成群結隊進出國防部抗議,她們認為婦女在為丈夫、子女和工作忙得暈頭轉向後,還要應國家徵召接受軍事訓練,是件極其不公平的事。根據計劃,舉凡年齡在18∼50歲的希臘婦女,除非懷孕、病重、或有4名以上子女,否則每年皆須接受一週的民兵訓練,加入所謂的「民防部隊」。法律並規定所有希臘男子,一律必須服2∼3年的兵役。 2007年度希臘的國防預算約佔國民生產總值(GNP)的5.5%,約為50多億歐元,而歐盟的平均值僅為1.7%。國家的武裝力量由正規軍、準軍事部隊和預備部隊組成,主要負責保衛國家的獨立與主權的完整、捍衛國土、保障實現國家政策目標的使命,確保軍隊的快速反應能力,並為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提供貢獻。三軍總力約為16萬,其中義務兵力約10萬。 陸軍兵力約11萬人,集中部署在北部邊境一帶。為提高部隊的聯合作戰能力,陸軍參謀部下設有3個聯合作戰司令部:一為以駐韋里亞的第二軍為基礎組建的快速反應和支援部隊司令部,二為駐色雷斯的第4軍司令部,三是負責愛琴海地區防務的內陸和島嶼司令部。陸軍主要編組為野戰軍、軍團、師和旅等,具體編制為3個軍區、1個集團軍司令部、5個軍司令部、5個師部、5個獨立裝甲旅、7個機械化旅、5個步兵旅、1個航空旅、1個裝甲運兵車2499輛;各種大砲約1萬門,其中包括203糎口徑大砲300門、高射砲1200門;地對地戰術性飛彈250枚、反坦克飛彈1500枚;U-17型偵察連絡機43架、AH-64A型攻擊直升機20架,其他各型直升機130架,還有一批化生放裝備。 海軍兵力約2萬人,主要部署在中南部沿海和克里特島地區。其編制有海軍參謀部、艦隊司令部、海軍訓練司令部、海軍後勤司令部、各類海軍指揮部。主要編組為1個艦隊司令部、1個訓練司令部、1個後勤司令部和4個本土海域司令部。海軍艦隊根據艦種編有驅逐艦和護衛艦支隊、潛艇支隊、快艇支隊、登陸艦支隊、掃雷艇和布雷艇支隊,以及直升機支隊等。海軍有支航空兵,共有250人,編成兩個中隊,配備有P-3B海上巡邏機6架、艦2艘,掃雷艇14艘,登陸艦10艘,小型登陸艇57艘,氣墊登陸艦4艘,補給和運輸等艦20艘,總計共有各型大小艦艇162艘,總噸位約12.22萬噸。其中的氣墊登陸艦是不久前向俄羅斯購買的新型艦艇,排水量55噸,艦體長57公尺,最高時速110公里,可攜帶3輛重型坦克和500名軍隊,主要任務在加強其在愛琴海的兩棲作戰能力。 空軍兵力約3萬人,集中部署在首都雅典附近及中部地區,編有空軍參謀部、空軍支持司令部和空軍訓練司令部等。在作戰編制方面,編組有1個作戰司令部,10個攻擊戰鬥機中隊、8個戰鬥機中隊、1個偵察機中隊、3個運輸機中隊、4個連絡機中隊、4個教練機中隊、1個直升機中隊和1個防空營等。在裝備方面,擁有各型飛機593架,包括F-4C、F-5E、F-16戰鬥攻擊轟炸機等204架、幻象2000型戰鬥機230架、C-130運輸機30架,還有各型教練機94架,以及直升機35架。 此外,希臘還有準軍事部隊約5.65萬人,其中國民警衛隊有3.45萬人,公安警察約1萬人,海港警察約1500人。另外還有預備部隊約32.5萬人,其中陸軍23.45萬人、海軍2.4萬人、空軍3.2萬人。 希臘還有一些駐外兵力,主要集中在塞浦路斯,為1個機械化旅計1250人。參加聯合國維和部隊有800多名,其中分別駐在塞黑共和國、喬治亞、伊拉克和科威特邊境、西撒哈拉等地區。境內外國駐軍以美軍為主,計有310人,其中海軍240人,空軍70人。另外,境內還設有北約海上封鎖訓練中心、空軍聯合作戰中心,以及北約中南歐次地區聯合司令部總部等。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