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在2015年3月31日 (二) 14:11由Jasonli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目錄

摩洛哥王國(The Kingdom of Morocco)

摩洛哥王國(The Kingdom of Morocco)是非洲最古老國家之一,也是非洲大陸上最早有人類生存的地方。據考古挖掘說明,這裡的人類生存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的漫長時代。在境內西部的西迪阿卜德拉赫曼地方,曾發現公元前20萬年的人類遺址。經由幾處古岩洞裡發掘出的古人類遺骨和器物證明,在新舊石器交替時代,這裡已有人類生存,它與地中海周圍發掘出的「尼安德特人」的特徵相同。


非洲最古老的國家

公元前6000年,這裡就有農業耕種。公元前3000年,柏柏爾(Berbers)人大遷居南部阿特拉斯山脈一帶,以摩洛哥為老家。公元前15世紀,來自亞洲西部的腓尼基(Phoenician)人渡過地中海,來到這片非洲西北部的土地上,見當地風光綺麗,便稱此地為摩洛哥,意為「休養勝地」,在取得大西洋東岸的制海權後,並在各處建立貿易據點,教導土著使用鐵器。

公元前12世紀,腓尼基人在地中海南岸和北岸建立了版圖龐大的帝國,範圍除了今日的摩洛哥外,還包括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西班牙南部和法國南部,統治中心則設在突尼西亞。

公元前5世紀時,腓尼基人的勢力被迦太基人所取代,迦太基(Carthaginians)人在北非海岸建立了帝國,從錫德拉灣到摩洛哥的大西洋海岸建立許多新的殖民地,以保護它的壟斷性貿易。

公元前264年,迦太基帝國和羅馬帝國為了爭奪地中海的霸權,前後發生三次「布匿戰爭」(Punci Wars)。公元前200年,境內柏柏爾部族首領布卡爾趁機興兵奪取政權。公元前146年,迦太基被羅馬所滅,摩洛哥也落入羅馬手中,不過當地的酋長保留有相當的自治權。布卡爾家族將霸權擴大到摩洛哥北部阿爾及利亞的中部和西部,創立了茅利塔尼亞王國。

羅馬帝國取得北非統治權後,讓茅利塔尼亞自治,並未進行直接的殖民統治,僅以能確保羅馬商船在直布羅陀海峽通行無阻為主要目的。當時,柏柏爾人還在現在的阿爾及利亞建立了努米底亞(Nimidia)王國,而羅馬帝國趁努米底亞國王馬西尼薩(Mass-inissa)駕崩的機會,將這個王國的領土分封給幾個酋長。公元前118年,朱古達(Jugurtha)重新統一努米底亞王國,並與他的岳父茅利塔尼亞王國博庫斯(Bocchus)結盟,共同對付羅馬帝國。

公元前111年,羅馬帝國興兵討伐,朱古達用計一再收買羅馬將領,戰爭因而延續長達5年;直至公元前106年,博庫斯反被羅馬收買、誘捕了朱古達。羅馬元老院為了酬謝博庫斯,乃將茅利塔尼亞王國的西部邊界從穆盧亞河向西展到克比爾河。

公元前一世紀初博庫斯逝世,把王國平分給他的兩個兒子。博庫斯二世分到茅利塔尼亞,相當於現在的阿爾及利亞;博古德(Bogud)分到西茅利塔尼亞,也就是現在的摩洛哥。

公元前一世紀中葉,羅馬帝國內部紛爭激化,凱撒和龐培勢不兩立,茅利塔尼亞東、西兩位國王兄弟也捲入這場公開的敵對行動,他們在情勢所迫下,時而為這一邊效勞,時而又為另一方賣命。

公元前45年,茅利塔尼亞國王博庫斯二世支持凱撒,與凱撒軍團並肩作戰出兵西班牙,對付龐培;而西茅利塔尼亞國王博古德則擁護龐培,派兩位王子在龐培軍中服役,翌年,凱撒在塔普蘇斯戰勝了龐培。後來,屋大維和安東尼對抗時,也發生類似情形。

公元前38年博古德聽命於安東尼,並親自率遠征軍赴西班牙與屋大維軍團作戰;博庫斯二世則趁博古德赴西班牙的機會,出兵併吞西茅利塔尼亞,獲得屋大維的封賞,成為茅利塔尼亞王國的唯一統治者;丟了王冠的博古德不幸在西班牙又打了敗仗,只好東逃投靠安東尼。

公元前29年,屋大維委任童年好友朱巴二世(Juba II)為努米底亞國王。公元前25年,羅馬元老院決定將努米底亞納入羅馬帝國,成為一個行省。屋大維為彌補朱巴二世的損失,讓他出任茅利塔尼亞國王。

朱巴二世自幼在羅馬接受教育,文采風流,既是藝術家和文學家,又是哲學家,用希臘文寫過歷史、地理和戲劇等著作,他的妻子克婁芭特拉•塞萊妮,是安東尼和埃及豔后克婁芭特拉所生的女兒。

朱巴二世上任後,致力於當時的科研和藝術,培育至今還富有生命力的摩洛哥產業,如橄欖油、葡萄種植,以及沿海的捕漁業等。公元前25年,也又將首府營造成一個擁有2萬人口的繁榮都會。

朱巴二世駕崩後,傳位給王子托勒密(Ptolemies)。公元40年,托勒密逝世,茅利塔尼亞王國正式淪為羅馬帝國的殖民地,並被劃分為廷吉塔納茅利塔尼亞和凱撒茅利塔尼亞兩個行省。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這兩個行省幾乎完全基督教化。公元253年,柏柏爾族人法拉克率領農民和奴隸舉行大暴動,反對羅馬帝國的奴隸化政策,摩洛哥各地群起響應,使這個大暴動持續了10年之久才被鎮壓下去。

羅馬帝國晚期,北非各地經濟蕭條。公元429年,屬日耳曼血統的汪達爾人(Vandals)在其首領蓋塞里克(Gaiseric)率領下,像潮水般沿著海岸,由西向東,勢如破竹,湧入北非,佔領了摩洛哥,於公元439年建立汪達爾王國。公元455年,汪達爾人渡海攻陷羅馬城,大肆劫掠財物。

在汪達爾人統治摩洛哥約100年的公元534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出兵滅亡汪達爾王國,恢復對摩洛哥的統治。但拜占庭帝國只能控制幾個大城市,偏遠地區鞭長莫及,使得柏柏爾人部落各自為政。公元646年,拜占庭帝國駐北非總督格雷戈里自行宣布獨立,與柏柏爾人各主要首領簽訂公約,定都斯貝特拉,但他執政時間不長,在阿拉伯人入侵時,就死於斯貝特拉。

公元683年,稱霸西亞的阿拉伯倭馬亞帝國(中國古稱白衣大食)的穆斯林西路遠征大軍,由騎著白馬的奧格巴•伊本•納非(Ugba Ibn Nafi)將軍統率,從駐地的突尼西亞名城開羅安大本營大舉西征,沿著地中海南岸西邊,橫掃摩洛哥,直抵摩洛哥北端丹吉爾以西的海角,面對波濤洶湧、一望無際的大西洋,認為這裡就是大地的最西端,他一面迎著海浪縱馬馳騁,一面不自禁地隨口喊出「馬格里布」(Maghreb),阿拉伯文意為「最西之地」或「日落之國」。

當時阿拉伯人的遠征不是要佔領北非,而是為掠奪財物和女人,所以不久阿拉伯人便原路班師回朝,奧格巴在歸途中死於比斯克附近的一個綠洲上,現在這個綠洲仍以他的名字命名。從此以後,這片北至地中海、西瀕大西洋、南接撒哈拉沙漠的土地,便被稱為馬格里布地區,而摩洛哥的阿拉伯名字,就叫做「馬格里布」。

在穆斯林眼光中,自古就認為摩洛哥是「極西之地」,因為不論對於穆斯林、或是更早的古羅馬人、或腓尼基人來說,現在的摩洛哥領土都是邊界的極限,再往西是浩瀚的大西洋,往南是深不可測的熱帶沙漠和大陸。在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爭奪領地的歷史長河中,摩洛哥一度是伊斯蘭軍隊進攻歐陸的跳板,伊斯蘭勢力曾由此渡過僅14公里寬的直布羅陀海峽,北征伊比利半島南部;它也曾經是基督教防堵穆斯林勢力擴張的堡壘,迫使伊斯蘭教勢力對世界版圖的擴張到此為止,持續到21世紀的今天,摩洛哥已名副其實的成為伊斯蘭世界極西之地。

公元709年,穆薩•伊本•諾塞爾(Mousa Ibn Noceir)率領阿拉伯軍隊第二次入侵北非,並開始在摩洛哥廣泛傳播伊斯蘭教,但遭到柏柏爾人的抵制。

公元711年,阿拉伯人統治了摩洛哥,伯伯爾人的騎兵曾揚威羅馬,並曾協助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但阿拉伯人始終把當地人當作被征服民族,並對新入教的當地人課以只有異教徒才應該繳納的賦稅,竟指他們是低人一等的穆斯林,再加上阿拉伯人的殘酷和貪婪,終於引發了反阿拉伯人統治的大暴動。

公元740年,哈瓦利吉(Kha-warij)的虔誠教徒邁塞拉在蘇斯省發動大起義,結束了阿拉伯人的短暫統治。此後,柏柏爾人掌握著自己的命運,但尚未形成統一局面,境內出現許多小國,由哈瓦利吉教派或其他各種異教徒的首領來統治,但他們都和歐洲保持著商業關係。

公元788年,阿拉伯帝國內部的權力鬥爭激化,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哈桑全家被政敵所殺,但他的叔父伊德里斯•伊本•阿卜杜拉(Idris Ibn Abdullah)帶著佣人雷席德逃脫,兩人越過北非,來到扎爾洪,受到當地酋長伊斯哈克的歡迎。伊德里斯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他娶先知的女兒法蒂瑪為妻,是穆斯林中有很高聲譽和宗教地位的人。他來到摩洛哥後向當地人宣傳什葉派伊斯蘭教義,許多基督徒和猶太人都受到他的感化而皈依伊斯蘭教,他的實力因此大增。翌年,帶領信徒們渡過穆盧亞河,佔領特累姆森,創立伊德里斯王朝(Idrisid Dynasty),這是非洲最早獨立的什葉派穆斯林阿拉伯王國,統治摩洛哥190年。

在西班牙的穆斯林伍麥葉王朝(Umayyad Dynasty),對這種伊斯蘭教分化運動非常害怕,派遣使臣薩瑪赫前來詐降,博得伊德里斯的信任和重用,於公元793年設法毒死了伊德里斯。伊里德里斯生前娶柏柏爾女子卡莉扎為妻,死時留下一個遺腹子。

孩子穆萊•伊德里斯(Mouly Idriss)出世後被擁立為國王,稱伊德里斯二世,尚未成年就開始親政,野心比父王還大,一心想建立一個包括北非和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地區在內的龐大帝國。按照他所設計的帝國,必須有一個交通方便、地點適中,處於繁榮地帶的大都市。公元808年,他定非斯為首都,採取中央集權制,成功地統治了摩洛哥各部族,使得這個王國的經濟和文化日趨興盛,摩洛哥北部地區開始使用阿拉伯語。

公元828年,伊德里斯二世吃葡萄時被葡萄核梗在咽喉裡噎死,遺下12個兒子,由長子穆罕默德繼位,並遵從母后之命,與7個弟弟分治王國,結果內訌不斷,王朝一蹶不振。 公元836年,穆罕默德讓位給兒子阿里,阿里和他的繼任者葉海亞一世(Yahia I)都善於治理國家,使非斯城繁榮一時,成為北非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只可惜後來繼任者葉海亞二世和阿里二世都是昏君,先後都被逐出首都非斯。

11世紀中葉,阿拉伯人再次大規模入侵,蹂躪北非各地,但未能建立政權。這時摩洛哥南部山區的柏柏爾人中,一個以「宗教改革」為號召的政治武裝集團開始崛起,史稱阿爾莫拉維德人(Almoravids)。1061年的時候,尤素夫•伊本•塔舒芬(Yusuf Ibn Tashufin)被阿爾摩拉維德人的首領艾布•貝克爾授權指揮馬格里布的軍隊,他很快地便重整軍威,並與當地各部落首領建立聯盟,定都馬拉喀什,建立了柏柏爾人歷史上第一個伊斯蘭封建王朝。後來又把勢力擴張到摩洛哥的北部,先後佔領了非斯、塞夫魯、丹吉爾、特累姆林、烏季達、奧蘭和休達,首次實現了摩洛哥的統一,而且還併吞了阿爾及利亞西部。

曾併吞西班牙

1086年的6月30日,尤素夫率領一支由阿拉伯人、柏柏爾人和蘇丹黑人組成的遠征軍,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並於同年10月23日在阿薩加爾戰役中,打敗由西班牙國王阿豐索六世(Alphonse VI)指揮的基督教軍隊,佔領除巴倫西亞以外的整個西班牙領土,然後以塞爾維亞城為 「陪都」,建立一個橫跨歐非兩洲龐大的柏柏爾人王國,當時被歐洲人稱之為阿爾摩拉維德王朝。

12世紀初的1106年尤素夫駕崩,傳位給兒子阿里•伊本•尤素夫(Ali Ibn Vusuf)。新王不善於守成,過份依賴柏柏爾人來統治這個龐大的帝國,在當時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勢不兩立和長期對抗的情況下,顯得束手無策,特別是1118年薩拉戈薩被十字軍攻克後,他已無力阻擋基督教徒收復失土的浪潮。

另一支居住在摩洛哥阿特拉斯山區柏柏爾人的阿爾莫哈德(Almohads)人,以「純潔宗教」為號召,開始反抗阿爾摩拉維德王朝。

12世紀初,當地有個名叫伊本•圖邁爾特(Ibn Tumart)的人,酷愛傳教,曾走遍北非和中東等地以廣見聞,此人身材矮小,相貌醜陋,雙目深陷,額骨突出,但精神煥發,銳氣逼人,講經時善於煽動性,曾到摩洛哥各地傳播他的學說。他自以為承受天命,認為朝廷已腐敗無能,要推翻阿爾摩拉維德王朝。後來,他在首都馬拉喀什講經時,因當眾辱罵國王的妹妹而被迫逃回故鄉廷邁勒,號召本部落族人,於1125年發動叛亂,自封為宗教領袖,組織軍隊,向馬拉喀什發動進攻,但被國王阿里的軍隊打敗,於1128年悲憤而死,臨終前指定他的得意門生阿卜杜勒•慕敏(Abd al-Mulin)為接班人。

阿卜杜勒•慕敏是陶器商的兒子,天資聰穎,意志堅強,受過良好教育,深諳伊斯蘭教義,精通阿拉伯語。他為了凝聚同黨的向心力,把師父死訊一直隱瞞到1130年才公布,並同時自立為宗教領袖,僭稱哈里發,首要任務就是繼續反對阿爾摩拉維德王朝。於是七拼八湊建立一支陸軍和艦隊,聘請法國和西班牙的軍官訓練軍隊,創下阿拉伯軍隊雇用基督教徒當教官的先例。此後,他又用了15年時間採取蠶食政策,逐步獲得對大阿特拉斯、中阿特拉斯和里夫地區的控制權。

1142年,阿里國王駕崩,太子塔士芬繼位。這位新王比他父王更無能,致使阿卜杜勒•慕敏揮軍北上。1146年塔士芬王病逝,新王伊薩克繼位,此時阿卜杜勒•慕敏已征服了摩洛哥大西洋沿岸平原地區。

1147年阿卜杜勒•慕敏圍攻馬拉喀什城,阿爾摩拉維德末代國王伊薩克投降,慘遭處死,城內平民也多被屠殺,阿爾摩哈德王朝宣告成立,定都馬拉喀什。不久國內大西洋沿岸平原地區的居民發動叛亂,阿卜杜勒一一加以鎮壓,3萬多人被處死。此後阿卜杜勒•慕敏集中精力處理北非問題,於1151年征服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的大部分地區,回國途中在塞提夫附近與阿拉伯部落聯盟進行決戰,又大獲全勝。但他不僅沒有懲罰敗軍,反而將阿拉伯騎兵納入戰力,在對西班牙基督教十字軍的聖戰中再度大獲全勝。 1158年,阿卜杜勒征服了的黎波里坦尼亞,解脫了西西里人對北非海岸的統治,統一了摩洛哥,還將埃及以西的整個北非地區納入他的麾下,連西班牙穆斯林居住區也向他臣服,建立第二個橫跨歐非兩洲的柏柏爾人帝國。1163年,他死於拉巴特城,在穆斯林非洲世界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在柏柏爾人兩個王朝對西班牙統治長達200多年中,信仰基督教的西班牙人和猶太人,遭到政治和宗教上雙重的殘酷迫害,很多人慘遭屠殺或被流放。因此當時歐洲人稱這些蹂躪西班牙人的柏柏爾人為「摩爾人」,意即「野蠻人」,於是拉丁語的「摩洛哥」由此得名。在那個時期,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和西班牙文化相融合,演變出具有特殊風格的「安達魯西亞文化」。這兩個柏柏爾人帝國的統治者,搜刮轄內各地的財富,擴建馬拉喀什和非斯等古城,留下許多具有安達魯西亞風格的著名建築。

1163∼1184年阿布•雅各布•尤素夫(Abou Yacoub Youssef)統治時期,這個伊斯蘭王國國力強盛,併吞了西班牙的安達魯西亞地區。1172年又攻佔塞維亞,將統治範圍擴展到西班牙北部。但是嚴格地說起來,這位國王軍事才能並不很強,在後來的十字軍進攻時頻頻受挫,1184年在聖塔倫戰役中受傷而死,其子阿布•尤素夫•雅各布•曼蘇爾(Abou Youssef Yacob Mensour)繼位。

新王與祖父性格相似,野心勃勃,窮兵黷武,雖然在生活上窮奢極侈,但登基不久就百廢俱興,在國力的拓展上,也重振霸業,1195年在西班牙的阿拉科斯擊敗基督教軍隊,扼制了十字軍進攻的銳氣,使他名聲大噪,連曾因摧毀耶路撒冷而招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偉大的薩拉丁(Saladin)也對他以禮相待,還派特使攜帶貴重禮物向他祝賀。

1198年曼蘇爾駕崩,王位由其子納賽爾•利丁•阿拉(Nacer Lidin Allah)繼承。1212年,王朝位於安達魯西亞信奉伊斯蘭教的地區被信奉基督教的軍隊所佔有,這象徵著伊斯蘭教開始從西班牙和葡萄牙退卻。利丁•阿拉國王在拉斯納瓦期德托洛薩的戰役中,被卡斯蒂利亞、萊昆、納瓦拉和阿拉貢等四國組成的十字軍所擊敗,回到馬拉喀什後不久就離開人世。

其子穆斯坦西爾•伊拉接位後,不僅對國家毫無建樹,甚至對威脅王朝的危機也不聞不問,任憑馬里尼德(Marinid)部族勢力日益膨脹。這個部族原先是居住在摩洛哥東部地區,負責守衛東部疆界,1216年後,他們在綽號「獨眼龍」的首領奧斯的率領下,橫掃摩洛哥中部地區,佔領菲斯、梅克內斯和塔札等地,迫使這些城市向他納貢。1224年,穆斯坦西爾•伊拉病逝,他的兩個兒子為爭奪王位兄弟鬩牆而開戰,舉國上下亂成一團,直到1230年2月11日,無政府狀態才宣告結束。

當時,曼蘇爾的孫子馬蒙(Mamoun)在基督教民防軍的幫助下登上王位。基督教民防軍是當時唯一有能力採取果斷行動的武裝力量。馬蒙雖係穆斯林,但過去一直住在西班牙,娶基督教徒拉納•哈芭波為妻,與基督教徒交往密切,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在馬拉喀什的清真寺中登場講經時居然宣揚基督教的優點,這種絲毫未加掩飾的傾向,使社會更加動蕩不安。

1232年10月17日馬蒙王駕崩,傳位給年僅14歲的王子雷席德,他在位11年,於1243年在馬拉喀什病逝,這時阿爾莫哈德王朝已處在危傾之中。

1248年,馬里尼德人在首領艾布•葉哈雅指揮下攻佔菲斯,創立馬里尼德王朝(Marinide Dyn-asy),定都菲斯。艾布•葉哈雅1258年逝世,其弟阿布•尤素夫•雅各布(Abou Youssef Yacoub)繼位,他於1269年攻陷馬拉喀什,統一全國,阿爾莫哈德王朝正式滅亡,走入歷史。

新王雅各布上任後,勵精圖治,文治武功兼備,把西班牙的名藝術家請到宮廷中來,讓大臣們磋研提高文化修養,並於1272年下令修建菲斯新城,以美化城市,於1279年在老城的基礎上興建王宮、特區、兵營和受王室保護的猶太居民區,即所謂的「鹽區」;舊城也被悉心的保留下來,還增建了許多神學院。

在積極作內部建設的同時,強勢的鎮壓弭平了國內的叛亂,又整軍經武,出征西班牙,發動伊斯蘭聖戰,不幸於1286年戰死在西班牙,在位21年。遺體被運回摩洛哥,安葬於拉巴特城郊的舍拉皇陵。

雅各布執政期間,主要困擾他的是持續達9年之久的「特累姆森之圍」。起因是其子阿布•阿密爾起兵謀反失敗,逃到敵國阿卜杜勒瓦迪德王朝都城特累姆森,他出兵攻城,駐紮在附近,攻打9年還沒有成功。有趣的是他竟然可以在攻城之餘,9年之內就地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城堡,令人嘆為觀止。如今仍然壯觀的遺蹟雖讓參觀者動容,但其過程更教人稱奇。1307年,國王阿布•雅各布被一名心存不滿的宦官刺殺身亡,故特累姆森城在他生前是圍而未克。繼任者阿布•薩比特放棄繼續圍城行動,平庸地執政了24年,於1331年駕崩。

繼位的阿布•哈桑(Abou Ha-ssan)命運坎坷,屢遭失敗,卻是後人推崇為這個王朝最傑出的國王之一。他總算完成了祖父的遺願,用了兩年的時間,於1337年攻佔特累姆森。1340年,出兵西班牙,在薩拉多河畔被卡斯蒂利亞國王和葡萄牙國王戰敗,受挫後侵略野心略有收斂,但隨即又企圖染指突尼西亞。

1347年率軍出征突尼西亞,先是節節勝利,但在開羅安吃了敗仗。當他帶著殘兵敗將回到摩洛哥時,其子麥瑞尼•阿布•伊南(Merinid Sultan Abou Inane)已篡奪他的王位,一場父子相殘大戰於焉展開,結果阿布•哈桑敗於烏姆靈卜亞河戰役,亡命阿特拉斯山,並於1351年病逝。

違背倫理篡位的阿布•伊南,終於也得到了報應,多病的身體使得大權旁落,任由大臣擺布,這樣仍未能滿足大臣的貪念,竟然發動宮廷政變,用坐墊將阿布•伊南活活悶死,立年僅五歲最小的王子賽義德為王,大臣伊本•哈桑自封為攝政王。

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政變謀殺的宮廷大動亂時代,直到1366年阿布•哈桑另一位王子阿卜德•阿齊茲(Abd Aziz)登基,在一群得力的朝廷大臣協助下,首先遷都菲斯,逐漸地政治較上軌道,秩序也開始恢復。這批朝臣中包括當時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伊本•赫爾東(Ibn Khaldoun),所寫「柏柏爾人史」至今仍為北非歷史的最珍貴資料。

但這種好景在阿卜德•阿齊茲去世後,國內暴動和宮廷的變亂又此起彼伏地暴發不已。1383年先王的姪兒阿布•阿巴斯(Abo-ul Abas)在紛爭中得到勝利,動亂才告平息。 15世紀,王朝又陷入王位爭奪戰的亂象中,國家幾乎處於無政府狀態,加之西班牙、葡萄牙兩個基督教國不斷干預內政,同時強行霸佔王朝所屬沿海地區。

最早入侵的是葡萄牙人,1415年,葡萄牙人佔領摩洛哥北端的丹吉爾及其東方不遠處的休達港(Port of Ceuta)等兩個直布羅陀海峽城市,繼而向南擴張控制摩洛哥北部地區;葡萄牙艦隊也在摩洛哥南部大西洋岸登陸,攻佔最大的城市阿加迪爾,葡萄牙商人也隨之往東深入南疆柏柏爾人聚居的蘇斯地區,掠奪財物。後來西班牙人和熱那亞商人接踵來到蘇斯地區,與葡萄牙人產生貿易爭奪戰;而且西班牙人還進佔摩洛哥其他沿海城市。

15世紀中葉,菲斯城居民處決了馬里尼德王朝末代國王,這個王朝遂告瓦解。此後摩洛哥統治者若想保住王位,就必須獲得菲斯城宗教領袖和貴族的支持。1458年,葡萄牙人佔領了梅利利亞。1514年先知穆罕默德•卡伊姆比•阿姆拉拉自立為王,建立撒丁(Saadians)王朝,開始對摩洛哥沿岸地區的西方殖民者發起攻擊。1518年,其子艾哈邁德•阿魯吉(Ahmed Aroudj)即位後,追隨父親的腳步把葡萄牙人趕走,1520年並出兵佔領馬拉喀什。幾年後,他的兄弟穆罕默德•謝里夫(Sharifian)篡奪了王位,自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後代,並以「救世主」自居,於1548年攻克梅克內斯,1549年佔領菲斯,擊敗葡萄牙人和土耳其人,並摧毀今日馬利共和國所在地的非洲加奧王國(Kingdom of Gao)。

謝里夫是位好戰的國王,於1557年被政敵暗殺,其子阿布•穆罕默德•阿卜杜拉繼位,遷都馬拉喀什,在位期間國內政局穩定,他利用這個機會,傾全力擴建都城。

1573年謝里夫逝世,傳位其子瑪圖瓦克勒,但是叔父阿卜德•馬利克(Abd Malek)爭奪王位,在土耳其人的支持下自立為王,改王號為穆塔塞姆,瑪圖瓦克勒向葡萄牙人求援,葡萄牙國王欣然干預摩洛哥內部事務,並親自率3萬大軍在阿齊拉勒登陸。

1578年8月4日,摩洛哥、土耳其和葡萄牙等三國大軍在凱比爾堡會戰,史稱「三王大戰」,結果三敗俱傷,瑪圖瓦克勒和阿卜德•馬利克都戰死沙場,葡萄牙軍隊全軍覆沒,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安也淹死在姆哈曾河中。在戰鬥快要結束時,阿布•阿巴斯•馬利克(Aboul Abbas Malek)從菲斯帶來一支軍隊支援他的兄弟阿卜德•馬利克,結果輕輕鬆鬆地囊括所有勝利果實,理所當然地登基當上摩洛哥王,取號曼蘇爾(Mansour)。後來他又出兵遠征蘇丹,擄回大量金銀財寶,因而風風光光的得名「金國王」。

這位撒丁王朝最傑出的國王曼蘇爾,強勢到可以公然問鼎伊斯蘭哈里發(教主)的地位,他駐錫馬拉喀什,平時住在一幢活動帳篷式的王宮裡,透過一名神職人員掌控全國。在他登基不久後,葡萄牙攝政王派遣特使前來媾和,曼蘇爾乘機向葡萄牙索取鉅額贖俘金。 對內他積極推行中央集權制度,將土地分給高官,並豁免其賦稅;在他統治時期,農業和製糖業都發展迅速。為了維護中央集權制,曼蘇爾下令組建軍事部落集團,用免征賦稅和分贈土地的辦法,各養一批能夠召之即來的現役軍人,組成一支享有特權服兵役義務的警備軍。曼蘇爾還是一位奢侈淫逸的君主,熱衷於大興土木,促進了菲斯的繁榮,他的王宮也以壯麗而聞名北非。1591年,他出兵佔領通往蘇丹貿易通道上的加奧和廷巴克圖等兩個城市,大量的黃金源源輸入國庫;他還與西班牙建立了貿易和外交關係。他在位的25年是撒丁王朝的全盛時代。

1603年8月20日,曼蘇爾國王駕崩,三個兒子為爭奪王位而開戰,結果澤丹王子在菲斯被擁立為國王,馬蒙王子在馬拉喀什另立為王,分裂的下場,導致國勢衰弱,同時隨著歐洲國家勢力的日益強大,大量穆斯林被西班牙驅逐出境,紛紛湧入摩洛哥,使社會動蕩加劇。

阿拉維王朝崛起

1654年,摩洛哥東南地區阿拉伯部落中的阿拉維(Alawis)人崛起,其首領穆萊•拉希德(Moulay al-Rashid)於1666年推翻撒丁王朝,統治摩洛哥,定都菲斯,建立摩洛哥歷史上最後一個伊斯蘭阿拉維王朝,延續至今已長達344年。在位期間大興土木、美化都市,菲斯的市貌大致皆係這個時期的奠基。

1672年拉希德突去世,他的異母兄弟穆萊•伊斯梅爾(Moulay Ismail)迅速佔領國庫,自立為主,並定梅克內斯為首都。但是他的兄弟穆萊•哈拉尼和他的侄兒艾哈邁德•馬赫拉茲,以及北摩洛哥的部族首領希德爾•吉蘭,在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支持下起兵反叛。戰爭持續了5年,1673年,希德爾•吉蘭戰敗被殺,伊斯梅爾最後與他的兄弟和侄兒妥協,讓他們也進入摩洛哥的權力機構。

此後,伊斯梅爾還建立一支由奴隸和自由黑人組成的15萬人軍隊,配備有歐洲武器,其中軍官精通步兵和砲兵聯合作戰。1679年、1682年及1695年,他曾動用這支軍隊,進攻土耳其人殖民地的阿爾及利亞,以確保邊界的安全。

在伊斯梅爾由1672∼1727年長達55年的執政期間,摩洛哥與歐洲列強的關係一直非常複雜,當時摩洛哥沿海有許多港口被歐洲基督徒佔據,他先以組織海盜在大西洋打劫西方商船,後來直接用武力收復沿海各城鎮,1681年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穆拉城,1684年將英國人逐出扼直布羅陀海峽西口的丹吉爾。並和當時與西班牙為敵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建立友好關係,企能獲得路易十四經濟和軍事上的援助,以便收復被西班牙人侵佔的直布羅陀海峽東際門戶港休達(Ceuta)和梅利利亞(Melilla)。

伊斯梅爾國王想利用聯姻方式協助事業,派遣特使到巴黎向法王路易十四的私生女孔蒂公主求婚,當孔蒂公主得知伊斯梅爾國王已有好幾百名妻妾,而且平時喜歡的消遣之一就是棒打妃子時,連忙拒絕了這樁婚事。

伊斯梅爾在執政期間,主要經濟來源是依靠貿易利潤、徵收海盜稅和農業稅,因此使國家較為繁榮。他自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要求人民對他忠貞不二,他對伊斯蘭教十分虔誠,每天都一絲不苟地施行宗教禮儀;曾編撰一本宣揚伊斯蘭教信仰的書送給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企圖使他改信伊斯蘭教。

更糟的他是北非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為人非常殘忍,隨便殺人,連他的妃子和親生兒子也不能倖免。有一次,他心情不佳,到王宮後花園散步,看到一名妃子擅自摘了一個橘子,就走過去把這名妃子活活勒死。他曾親手砍掉一名王子的一隻手和一隻腳;一名小王子因年幼在他面前哭泣而被他用坐墊活活悶死。他還把抓到的西方戰俘送去餵養動物園中的老虎和獅子,某些摩洛哥特有的酷刑就是他發明的。

他對阿拉伯馬情有獨鍾,共飼養了500多匹阿拉伯純種馬,修造了豪華的馬廄,每天巡視一番,他上馬時幾乎同時完成以下三種動作:躍身上馬、抽刀出鞘,砍下為他扶鐙奴隸的頭顱。酷愛建築藝術的他,在梅克內斯所建的王宮,是一群被徵召的基督徒建造,傳說當建築工程完成時,部分工人被活活鑲進宮殿的牆壁裡。王宮建好後,曾在宮裡毫無節制的不斷舉行豪華盛宴。

1727年3月22日,伊斯梅爾以80高齡去世時,留下800多名王子和900多位公主。在他死後20年裡,是摩洛哥史上最混亂時期,繼位的是他的兒子毛拉伊•艾哈邁德,這位國王即位不久就遠征蘇丹,目的是搶劫財物。此後他的政權很快就因官吏們的違法亂紀和昏庸無能而受到危害,全國到處發生暴亂,就連黑人警衛軍也參加了叛亂。後來,他的一位兄弟阿卜德在馬拉喀什稱王,並佔領了梅克內斯,從此出現了由兩個爭權的君主共同治理的國家的局面。艾哈邁德逝世時,阿卜德還繼續在馬拉喀什執政。王國的北部成為內訌紛爭的舞台,動亂了20年之久,艾哈邁德的繼位者穆萊•阿卜杜拉(Moulay Abdallah),曾先後五次被廢黜,直至1746年才在烏達亞部落和黑人警衛軍的支持下,重新登基。

1757年穆罕默德三世(Muha-mmad III)繼位,這是一位有教養的聰敏人,熱心於和西方基督教國家建立友好關係,先後與丹麥、瑞典、美國簽訂通商條約。由於摩洛哥海盜經常搶劫法國商船,1765年法國海軍上將夏福指揮一支艦隊,摧毀了盤據在阿布拉克拉克河和盧庫斯河入海口處的海盜巢穴,並砲轟拉巴特和塞拉,然後在拉臘什登陸,上岸的450名法國水兵不久就被海盜全殲。1767年,摩洛哥與法國簽訂了商務條約,確保法國商人自由通商的權利。1769年,摩洛哥迫使葡萄牙人撤出馬扎甘,從而收復了最後一座被西方基督教國家佔領的城市。

1790年,穆罕默德三世駕崩,他的兒子亞齊德(Yazid)繼承王位,由於母后是愛爾蘭人。在他執政期間,摩洛哥便與英國簽訂一項通商條約,使英國人可以在摩洛哥有行動、居住和經商的自由。亞齊德是一位貪婪卑劣的君主,他對猶太人肆意搶掠,弄得他們貧困不堪,他在位時間只有兩年,1792年駕崩時,他的兩個王子希沙姆和蘇萊曼爭奪王位,結果蘇萊曼獲勝。這位國王對摩洛哥的發展,以及與西方列強關係的進展頗有貢獻。 蘇萊曼國王於1822年駕崩,臨終前指定他的侄兒阿卜杜勒•拉赫曼(Abdal Rahman)繼承王位。新王執政期間,經常受到國內一些部落和貴族的挑戰,從1824∼1853年,曾先後六次平定叛亂。在對外關係方面,1830年歐洲國家增加對北非的干預,法國侵入阿爾及利亞,並強迫摩洛哥協助逮捕阿爾及利亞的領袖阿布杜卡迪爾(Abdelkader)。此外,由於拉赫曼國王鼓勵海盜活動也與歐洲大國發生衝突,之後又捲入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解放戰爭,並對法國採取敵對行動。

1832年,柏柏爾人酋長阿布杜勒•卡迪爾(Abdal-Kader)奮起反抗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佔領軍,並得到國王的支持。

1844年,摩洛哥與法國交戰,損失慘重,被迫簽訂「丹吉爾條約」,承認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主宰地位。

阿卜杜勒•拉赫曼在位期間,也曾與其他歐洲列強簽訂商業條約,他以精明的外交手腕周旋,維持了摩洛哥獨立。1856年,英國在摩洛哥也獲得有利的貿易權。1859年,西班牙犧牲摩洛哥利益以增加其在北非的領土。同年8月,阿卜杜勒•拉赫曼駕崩,其子穆萊繼位。同年,摩洛哥與西班牙交戰,摩洛哥戰敗,被迫簽訂「拉斯河協定」,賠償西班牙一億銀幣,但摩洛哥無力償付,就由英國先墊付,使英國勢力得以介入摩洛哥。 1873年,穆萊國王駕崩,王子哈桑一世(Hassan I)繼位。哈桑國王當時已是國內的宗教領袖,且長期在軍隊中服役,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極力反對西方國家的影響。自1878∼1888年從未停止過戰爭。

1894年6月6日,哈桑一世病逝,他的兒子阿卜杜勒•阿齊茲(Abdal-Aziz)繼位。他繼位時年僅14歲,母親拉納•雷吉姆精明能幹,委任宰相布•艾哈邁德為攝政王。1900年攝政王布•艾哈邁德去世,阿齊茲國王開始親政,他極欲振興國家,使國家能現代化,但由於處事輕率,特別在改革賦稅制度上,因缺乏管理人才而沒有成功,引起老一輩既得利益者和不符原來信仰、習慣的宗教人士的不滿,而普通百姓則對改革又漠不關心。這使得阿齊茲有志難伸。

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1904年,法國和西班牙締結瓜分摩洛哥的秘密條約,並同意英國在埃及採取殖民行動,以換取他們在摩洛哥獲取的全部權利;但德國也想介入摩洛哥,所以堅持在這個國家實行門戶開放政策,以便讓歐洲列強在摩洛哥的利益平等。翌年一月,法國試圖強迫摩洛哥接受軍事改革計劃。

1905年3月31日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訪問丹吉爾港,提出了貿易自由和利益均等的要求。此後,法、英、德三國為了爭奪在摩洛哥的利益,造成北非政局動蕩不安,史稱「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引起國際驚慌。

1906年1月14日∼4月7日,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奧匈帝國、俄國、美國、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和瑞典等13個國家,在阿爾吉西洛斯(Alg-eciros)召開國際會議,確認摩洛哥的領土可以保全,但德國和其他列強在摩洛哥的經濟利益也被確認,法國和西班牙則被委以摩洛哥的警察權。1907年,法國以保護本國國民為藉口,大舉進軍摩洛哥,佔領烏季達和卡薩布蘭加,隨後又佔領菲斯;而西班牙也乘機佔領摩洛哥其他地方的阿賴特和凱比爾堡。

同年,阿齊茲國王的兄弟阿卜杜勒•哈菲德(Abdal Hafid)在馬拉喀什發動叛亂,並於翌年8月23日擊敗政府軍,迫使阿齊茲國王退位。同年12月,歐洲各國先後獲承認阿卜杜勒•哈菲德為摩洛哥新國王。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是突然發生的,1911年,德國派遣砲艇「豹號」駛進阿爾加迪港,表面上是為摩洛哥人發生叛亂期間保護德國人的利益,實際上是對法國進行威脅;只有英國支持法國。同年11月4日,法德雙方簽署條約,使一場國際危機得到平息,法國用割讓中非領地來換取德國承認法國對摩洛哥的侵佔,從而避免了一場歐洲戰爭。根據這個條約的精神,法國得到了對摩洛哥的保護權,德國則獲得法屬剛果的一些領土,而西班牙仍保持其對摩洛哥北部大部分地區和南部窄長地帶的控制。

1912年3月30日,法國迫使摩洛哥國王阿卜杜勒•哈菲德簽訂「菲斯條約」,從而控制了摩洛哥行政、外交、司法、財政和軍事大權,將摩洛哥淪為法國保護國。同年11月27日,法國與西班牙也簽訂「馬德里條件」,將摩洛哥北部大部分地區和南部伊夫蘭等狹長地帶劃為西班牙保護地。

1914年第一次世界爆發後,同年8月2日法國對德國宣戰,並驅逐摩洛哥境內的德國人。1915年2月初,4000名德國戰俘被押送到摩洛哥修築公路。儘管在法國佔領軍路易士•利奧泰(Louis Lyautey)將軍的扶植下,摩洛哥當時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但是法國人的統治還是受到摩洛哥人民的憎恨。柏柏爾人和居住在里夫山脈的里夫人,為爭取民族獨立而進行不懈的抗爭,其領袖阿卜杜勒•克里姆(Abdal-Krim),是柏柏爾部落權勢人物貝努烏里亞格爾的兒子,他受過傳統的穆斯林教育,也受過西班牙教育,曾任西班牙殖民政府的土著事務局秘書、梅利利亞區穆斯林總法官、里夫電訊報的阿拉伯編輯,由於反對西班牙的殖民政策而被監禁,後來逃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開始組織部落抵抗隊伍,反對外國人統治摩洛哥,史稱「里夫運動」。

1921年7月20日,阿卜杜勒•克里姆率領反抗軍在阿努瓦勒戰役中,全殲由西爾維斯特雷(Si-lvestre)將軍指揮的2萬名西班牙軍隊,這是任何西方帝國主義者殖民史上的一次大敗仗,西爾維斯特雷將軍為此自殺。摩洛哥反抗軍在這次殲滅戰中獲得大量的戰利品,包括60門大砲、好幾萬支槍和無數的子彈,還擄了大批戰俘,迫使西班牙政府交出413.7萬西班牙比塞塔作為釋放戰俘的贖金。

1922年里夫共和國成立後,阿卜杜勒•克里姆出任總統,並根據柏柏爾人傳統制度組成中央集權政府,並組建一支由數千人組成的常備軍和一支由11萬人組成的後備軍,擁有良好的裝備。在1922∼1934年中,里夫共和國曾多次對摩洛哥境內的西班牙殖民區發動攻勢,並在西迪邁索戰役和洛巴巴爾戰役中,擊潰10萬名西班牙軍隊,基本上收復1912年以來西班牙佔領的全部地區。

1925年春季,阿卜杜勒•克里姆向法國人發起攻勢,戰鬥打得非常激烈,法軍喪失了對摩洛哥北部的控制權。此後,法國和西班牙聯合作戰,阿卜杜勒•克里姆於1926年5月27日投降,被放逐到印度洋法屬留尼旺島。事實上,阿特拉斯山區及撒哈拉直到1934年都未曾平靜過。

1929年11月19日,阿卜杜勒•尤素夫國王在拉巴特駕崩,他的兒子阿卜杜勒•穆罕默德繼承王位,史稱穆罕默德五世(Moha-mmed V),即位時年方17歲,是位思想敏捷的年輕國王,不遺餘力地從事獨立運動,希望能夠早日脫離法國的「保護」。在他之前,摩洛哥的君主都稱為蘇丹(Sultan),後來他認為「國王」的稱號較為現代感,因此廢棄蘇丹改稱國王。

1934年2月,法國政府決定將摩洛哥置於海外殖民部的管轄之下,從而使保護領地的摩洛哥不只在實質上、就連形式上也淪為法國的殖民地。同年12月,摩洛哥行動委員會(National Action Bloc)成立,是這個國家的第一個政黨,旨在反對法國在摩洛哥的殖民統治,爭取摩洛哥人與法國人的平等地位,並提出增加穆斯林在摩洛哥政府所佔比例的改革措施,但遭到法國殖民當局的拒絕。1935年9∼10月間,摩洛哥再度爆發反法流血衝突,法國總督府開始徹底鎮壓摩洛哥民族運動,解散摩洛哥行動委員會。此後,法、摩兩國間之對立情勢日益明顯。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摩洛哥原屬法國維琪政府,1942年11月11日,摩洛哥人以行動配合美軍在卡薩布蘭加登陸,成為盟軍反攻的重要基地之一。翌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來到卡薩布蘭加,羅斯福總統在會見穆罕默德五世時,鼓勵他爭取國家獨立。

1943年12月,這個國家最大的民族主義政黨的摩洛哥獨立黨(Ii-stiqual)成立,要求廢除保護條約,實現國家獨立和實行君主立憲制度。1947年,穆罕默德五世在丹吉爾發表演說,強調摩洛哥與阿拉伯世界的聯繫,要求摩洛哥獨立。他還採用有效的抗拒辦法,拒絕在法國常駐摩洛哥代表的法令上簽字,並要求修改「菲斯條約」。

終於獲得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摩洛哥仍是法國的屬地,但摩洛哥人要求獨立自主的呼聲日益高漲。1950∼1952年,國內多次爆發工人大罷工和農民暴動。1952年3月14日,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五世向法國政府要求修正保護國規章,同年7月17日法國政府宣布協助摩洛哥獨立,承認穆罕默德五世為摩洛哥國王。但摩洛哥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的反法抗爭不斷高漲,法國殖民當局迅即調動軍隊前往摩洛哥用武力鎮壓,甚至出動飛機轟炸城市,僅1953年2∼3月間,摩洛哥就有1000多人死亡,3500多人被逮捕。

1953年8月,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五世因拒絕按照法國殖民當局的要求在「改革草案」上簽字,並支持獨立黨的政治主張,被法國罷黜而放逐到科西嘉島,後又改送到馬達加斯加島。法國殖民當局的這一舉動,激怒了摩洛哥人,抗議的民眾集會、示威遊行和工人罷工遍及全國各地。1955年,抗議浪潮達到高峰。同年7月,摩洛哥人民在達爾貝達與法國軍警展開巷戰。

次月,全國人民集會紀念國王被廢黜兩週年,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全國各地都起而響應,民眾並以武裝力量佔領許多城鎮,進而控制了摩洛哥中部的阿特拉斯山區。同年11月,法國無奈,被迫將穆罕默德五世釋放,並同意他恢復王位。

1956年2月,摩洛哥就獨立問題與法國舉行會談,經摩洛哥代表力爭,談判獲得成功。次月2日,法、摩雙方發表聯合聲明,法國承認摩洛哥獨立,廢除1912年的「菲斯條約」,從而結束了法國殖民者對摩洛哥將近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穆罕默德五世被全國各界領袖公推為君主。同年4月8日,西班牙也不得不承認摩洛哥的獨立和統一,放棄原佔領的摩洛哥北部保護地。同年10月2日,北部國際共管的丹吉爾也併入摩洛哥。次月12日,摩洛哥加入聯合國成為會員國。同年12月,首屆民族政府成立,姆巴賴克•貝凱出任首任首相。

1957年8月14日,摩洛哥正式定國名為摩洛哥王國。翌年,收回被西班牙佔據的南部保護地,廢除殖民者對土地的永久使用權,禁止部落出售土地給外國人,同年頒布皇家憲法,向君主立憲制過渡。1959年,實行銀行國有化,收回貨幣發行權,限制外國人轉讓土地。1960年5月,建立以王室為核心的政府內閣,王太子穆萊哈桑二世(Moulay Hass-an II)出任副首相兼國防大臣,穆罕默德五世國王退居二線。

1961年2月26日,穆罕默德五世因心臟病突發而過世,其子穆美•哈桑二世繼位,立西迪•穆罕默德為王儲。新王就位後,致力於國內各種不同政治、宗教及地方派系的和解與團結。1962年頒布憲法,確立君主立憲政體,次年成立選舉產生的兩院制國會,但是獨裁的哈桑二世於1965年又解散了國會,自己獨攬大權,為了建造水壩、進行都市發展和持續發展的官僚體制,國家經濟貧困,加上失業人數的增加,人民怨聲載道,當年海濱城市卡薩布蘭加失業群眾由不滿而致暴動。在1970年前國家已經債台高築,氣憤的老百姓甚至想要刺殺國王,但都未能成功。

1969年的中東戰爭中,摩洛哥加入阿拉伯國家聯合對抗以色列的行列。同年收回伊夫蘭市的主權,但北部重要港市休達和梅利利亞仍被西班牙佔據。1970年公民表決實施憲政,在國會議員選舉還未舉行時,因1971、1972連續發生的重大變故而夭折,一直到1977年仍未兌現。

1971年7月10日是哈桑二世的42歲生日,他在拉巴特市郊的斯基拉特宮舉行盛大的招待會,各國使節和摩洛哥王室成員,以及高級官員都應邀前來參加慶祝活動。當天下午1時45分,皇宮軍事辦公室主任兼國王侍衛隊隊長馬德布赫將軍,聯合阿赫穆士官學校校長阿巴布上校,悍然發動軍事政變,他們帶領一批士兵襲擊斯基拉特宮,宮內參加慶賀活動的幾百名貴賓,爭先恐後地衝向東側大門,在迎面而來的槍林彈雨掃射下,幾十人當場斃命,摩洛哥旅遊大臣、最高法院院長、首相辦公廳主任等政府要員也死在當場,議長、體育大臣和阿卜杜拉親王等也身負重傷,各外交使團除比利時大使當場殞命外,也有人遇難和負傷。下午4時,政變官兵佔領斯基拉特宮,政變頭目馬德布赫將軍把國王哈桑二世及阿卜杜拉親王從桌子底下拖出來,包括大臣、王室成員及家眷一起趕到王宮大廳。在鄭重宣布廢黜哈桑二世後,就地槍殺國王的親信和寵臣,皇家軍隊副參謀長恩米西、憲兵司令布阿布、傘兵司令巴利斯和王宮副官等皇室眷屬和宮女嚇得面無顏色,國王的法國私人醫生被拉出來後驚恐萬分的抱住馬德布赫將軍的大腿大聲求饒,在咻咻的子彈聲下,法國醫生應聲倒地;與此同時,馬德布赫將軍也晃了一下身體倒地。 開槍的是馬德布赫將軍手下的一名中尉,他原想為上司效勞擊斃醫生,不料連將軍也被他一起送進了地獄。

當時,另一名政變頭目阿巴布上校,已率領大部分政變士兵去拉巴特佔領國家廣播電台,在馬德布赫被誤殺後政變軍人群龍無首,一時亂了陣腳。哈桑二世國王乘機呼籲政變士兵放下武器,然後十分虔誠地高誦可蘭經,驚魂未定的王公大臣們看到國王鎮定地吟誦「先知的啟示」,也紛紛從地上爬起來隨聲背誦,政變士兵殺氣頓消,轉而高呼「國王萬歲」。晚上11時,政府軍奪回國家廣播電台,平息了叛亂。在這場流血政變中,有183人被當場打死,50多人重傷,斯基拉特宮內屍橫遍地,慘不忍睹。

1972年8月又發生未遂的軍事政變,哈桑二世國王從法國訪問的歸途中,專機波音-727在拉巴特上空遭到襲擊,機身被打穿,降落時又在機場遭到機槍掃射,最後他親自將遍體彈孔的專機安全地降落在跑道上,使他再次化險為夷,死裡逃生。

同年,不死心的陸軍反叛者又多次策劃暗殺國王的行動,但是最終都讓他奇蹟般地躲過。1973年,陰謀「從肉體上消滅國王」的摩洛哥右翼勢力,又一連串進行了數次暗殺行動,以及策劃推翻他的政變,也都被他及時察覺而化解。

1973年,西班牙控制的撒哈拉地區磷肥產業開始突飛猛進,摩洛哥境內貧富差距拉大,軍債堆積如山,哈桑二世對不滿的意見不聞不問,更加深了民眾對他的怨恨。

1975年,摩洛哥和西班牙之間就西屬撒哈拉的主權問題發生爭執。由於西班牙堅不交還西屬撒哈拉,哈桑二世於同年11月發動35萬名無武裝的摩洛哥人,赤手空拳地一齊越界進入由西班牙所控制的西撒哈拉(Western Sahara),直至嚴陣以待的西班牙軍隊前,沿途沒有休憩處,也沒有食物補給,更沒有交通工具,僅憑著雙腳、毅力和勇氣。3天後,西班牙懾於摩洛哥人民的團結心,決定撤軍,摩洛哥於是收復了這一大片土地,這就是摩洛哥獨立後所發動著名的「綠色長征」(Green March),因為綠色在伊斯蘭教傳統裡象徵和平,以這種非暴力的方式成功地收復失土,在人類史地還是少見的。 後來西班牙、茅利塔尼亞和摩洛哥三國外長在馬德里開會決定,西班牙於1976年將撒哈拉交由摩洛哥和茅利塔尼亞兩國共管,摩洛哥分得西撒哈拉北部1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茅利塔尼亞分得西撒哈拉南部9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西班牙軍隊則撤出撒哈拉,留下由阿爾及利亞支持的撒哈拉游擊隊普利撒尼奧陣線與摩洛哥抗爭。

1976年2月27日,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簡稱西撒人陣,或普利撒尼奧(The Polisario Front),宣布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並於同年3月5日組成政府,宣告獨立,阿爾及利亞立即予以承認。哈桑二世國王馬上發出 「祖國統一,領土完整高於一切」的口號,立刻與阿爾及利亞斷絕外交關係。

同年4月14日,摩洛哥與茅利塔尼亞簽訂兩國之間有關新界的協議書,並結成軍事聯盟,聯合出兵進入西撒哈拉,與西撒人陣武裝力量不斷發生軍事衝突。

1979年,茅利塔尼亞宣布放棄對西撒哈拉的所有權,並與普利撒尼奧陣線簽署和平條約。摩洛哥政府宣布整個西撒哈拉為其所有,出兵佔領茅利塔尼亞退出的西撒哈拉南部地區,但與西撒人陣武裝力量的戰爭不斷,每年要耗費10億美元的軍費,致使國家經濟陷入枯竭。摩洛哥還在西撒哈拉構築了6道總長2720多公里,配有電子監視設備的防禦沙牆,駐軍10萬人,並建立行政管理機構。為了一致對外,哈桑二世國王決定開放黨禁,恢復國會,允許各政黨競選參政,在君主立憲制下實行多黨制,國內局勢才稍趨穩定。

1980年代摩洛哥繼續其移民和開發撒哈拉政策,造成與阿爾及利亞和茅利塔尼亞之間的關係惡化。1980年利比亞承認西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摩洛哥立即與其斷交。

1981年,摩洛哥報紙發布政府同意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調漲食品價格的消息,這對許多只靠微薄薪資、過著艱苦生活的基層民眾來說,等於是要他們勒緊褲帶節食,乃群起反對,卻遭到政府迅速而殘酷的武力鎮壓,坦克車橫行卡薩布蘭加街頭,有數百人死亡,至少有1000人受傷,並有5000多名示威集會群眾遭到逮捕。整個20世紀80年代持續來自國際人權組織的壓力,才使國內民主情勢獲得顯著的改善。

1982年2月,非洲團結組織第38屆部長理事會會議,正式接納阿拉伯西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為成員國。1984年11月,阿拉伯西撒哈拉民主共和國首次派代表出席非洲團結組織首腦會議,摩洛哥乃宣布退出非洲團結組織。同年8月14日摩洛哥與利比亞簽訂雙方締結聯邦之條約。1986年4∼5月,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摩洛哥政府與西撒人陣代表在紐約舉行兩輪談判,但均無結果。同年8月,摩洛哥與利比亞所締結的聯邦條約遭到哈桑二世的廢止。

1987年2月,摩洛哥與美國簽署協定,摩洛哥允許美國太空梭在緊急情況下,可以使用卡薩布蘭加穆罕默德五世民航機場和本古里空軍基地。

1988年8月15日,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向摩洛哥外交部長和西撒人陣代表提出了和平解決西撒哈拉問題的建議,摩洛哥表示原則上同意,西撒人陣表示有條件地接受。同年12,哈桑二世國王改變對西撒哈拉政策,同意於1989年1月與西撒哈拉展開正式談判。 1989年,摩洛哥同意美國在穆罕默德迪耶修建大型軍用戰略油庫,為美國海軍第6艦隊提供燃料補給。1990年哈桑二世國王第6次訪問美國,摩美兩國關係獲得進一步發展,美國取代法國成為摩洛哥最大的小麥供應國,美國還在摩洛哥的丹吉爾市修建除美國本土以外的「美國之音」最大轉播站。同年,摩洛哥和西班牙簽署友好睦鄰合作條約。1991年,國內民主情勢出現前所未有的結果,哈桑二世成立了事實與妥協調查委員會,以調查在他任內所發生過的濫用人權事件。

1992年,國內反對派藉修憲之機加強整合,獨立黨、社盟、人盟、人民民主行動組織和進步社會黨等聯合組成民主集團,抨擊政府,要求修改憲法和選舉法,擴大民主,改善福利。哈桑二世聽取了反對派的意見,採取若干開放民主的措施,以穩定政局。同年8月,哈桑二世宣布解散政府,組成以無黨派人士費拉里(Abdellatif Filali)為首相的過渡內閣,以示政府在修憲和立法選舉中保持中立。

同年9月9日,摩洛哥全國舉行公民投票,政府提出的新憲法以99.96%的絕大多數票決獲得通過,新憲法主要是擴大國會的權力,致使政局轉趨安定,經濟改革也取得一些成效,社會生活也較為安定。

1993年3月,摩洛哥同意以公民投票方式解決西撒哈拉歸屬問題。1996年9月再次修改憲法,規定國會實施兩院制,設立地區議會。1998年2月,哈桑二世任命在大選中獲勝的反對派聯盟-庫特拉民主集團中的人民力量社會主義聯盟第一書記阿卜杜拉•拉赫曼•尤素菲(Abderraahman El Youssoufi)為首相,並於同年3月14日組成41個成員的新內閣,這是哈桑二世執政37年以來首次由反對黨組成的政府。

1999年7月9日度過70歲生日後哈桑二世健康情況一直欠佳,於同月22日因感染急性肺炎而住進首都拉巴特醫院就醫,同月23日下午4時38分,因心臟病突發而與世長辭。由他的長子36歲的王諸西迪•穆罕默德繼承王位,稱為穆罕默德六世(Mohammed VI),於同月30日正式登基。

這位之前鮮為人知的新國王,生於1963年8月,身體比父親高大強壯,老王生前親自對他進行政治和宗教教育,於1985年畢業於拉巴特穆罕默德五世大學法學院,獲得法學士學位,精通阿拉伯語、法語、英語和西班牙語。早年經常作為老王的代表執行外交公務,在許多人的眼中,年輕的國王性情溫和、善良、儒雅,對文學和藝術也極感興趣,並樂於接受新事物。他在還是王儲時就有親民愛民的聲譽,平易近人,聽取人民的心聲,喜歡幫助窮人,關心遇到的每一個人,經常表現對社會公益活動的熱誠,尤其是大學生就業和殘障者的際遇。在首都拉巴特,許多窮苦人家都曾得到過他的直接救濟,有時他還會將社會最低層的客人請進王宮作座上賓,提供醫療和財物,並經常發放救濟物資。他推崇簡單平和的生活,不喜歡繁文縟節豪華的王室排場,出行經常輕車簡從,遵守交通規則。

穆罕默德六世登基後在首次公開談話中宣誓說,他會改正那些曾發生在老王黑暗時期的過錯,從這之後直到今天,摩洛哥的人權紀錄在非洲和中東地區是最乾淨國家之一。從那個時候起,他本著補償在黑暗時期9280個受害者的心態,一直致力於鞏固人權的進展,2002年曾重新選舉國會,進行許多改革,當中最顯著的就是摩洛哥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內政選舉,學校裡柏柏爾語的推廣,以及眾望所歸的保護婦女離婚的權利與監護法案。儘管「911」事件後,以及2003年卡薩布蘭加炸彈事件之後,出現了一些壓抑性的舉動,然而相關的嫌疑份子,也在之後接受了特別調查。

2004年,摩洛哥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會員聯盟,與歐盟和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合約,觀光事業在良好的氣氛及政治環景下欣欣向榮,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也獲得顯著的改善,政局和社會秩序也顯得平和、穩定。現在的摩洛哥也是聯合國、非洲團結組織、不結盟運動、伊斯蘭會議組織和阿拉伯聯盟的會員國。同時,由於摩洛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和茅利塔尼亞等國,同屬阿拉伯人,講阿拉伯語,共同信奉伊斯蘭教,社會習慣也相近,因此這五個國家共同組成了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希望仿效歐洲共同市場,而馬格里布(Maghreb)的意思,就是「最西方的地區」。2007年9月,由阿巴斯•法西出任首相。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