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在2014年6月25日 (三) 10:46由Queenie.pan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緬甸 緬甸(Myanmar)的英文名稱叫做Burma,國名源於緬族族名,緬甸人自己稱呼的意思是「強壯的人」,這是緬甸古代武士階級的名號。現在的緬甸,卻是一個被軍事獨裁政權所統治的苦難國家,實行鎖國政策,社會動亂,人民迷信而貧窮。

目錄

原係英國的殖民地

緬甸也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前3000年,緬甸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就已經有人類居住。在古代和中世紀,緬甸被看作是通往印度半島的門戶,由於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貿易帶來的財富,因此被稱為「黃金之邦」。

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孟族已散居在錫當河流域,建都於直通。佛陀時代,一些藏緬語系的部落則來到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區。在印度阿育王時期,它們的前哨驃(Pyu)族人和它的部落聯盟在太貢建立了小王國,後來逐漸南移,最後到達了卑謬附近。公元後,它們建立了室利差咀羅城,在公元6世紀左右完全控制了中國和印度之間通過緬甸北部的商路。

7世紀時,驃國已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度,「舊唐書」說:「其國境東西3000里,南北3500里」。疆域東起薩爾溫江,西接若開,北與中國雲南省的南詔相鄰,南到卑謬,共有18個屬國、9座城鎮和298個部落,設都城於室利差咀羅,與中國唐朝建立了友好關係。公元802年,國王雍羌派遣驃國使團到中國長安獻驃國樂。

公元8世紀時,孟族、欽族、克欽族、克倫族和撣族等,也相繼遷入,他們都有各自的文化,且各自獨立自主,並互相征戰不已。公元9世紀初,驃國都城被泰、撣人的南詔國攻陷,驃國瓦解,一直到13∼14世紀後,驃人與緬甸其他民族融合,才絕於史籍。

公元849年,由中國雲南遷入的緬族人祖先的羌族,成為緬語系各部落的領導者,在驃河流域建立了蒲甘城,是為蒲甘王朝。在同一時期,孟族也佔領了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建立了勃固城。

一般說來,緬甸的歷史在11世紀前缺乏文史考證;11世紀起則層次分明,交待非常清楚。1044年,親中國的蒲甘國王阿奴律改信小乘佛教,征服了撣族和孟族,於1057年前後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緬甸帝國,控制了今日緬甸的大部分地區,並接受中國的冊封,大興寺院佛塔,成為現在緬甸的基礎,此為緬甸歷史上的蒲甘王朝時代,共綿衍220多年,留下了輝煌的歷史文化遺跡。在阿拉揚希叔國王於1111年執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達到顛峰,當時建造了3000多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到了1287年時,蒙古人挾消滅中國宋王朝的餘勇,元世祖忽必烈繼續率領蒙古大軍南下消滅了蒲甘王朝,緬甸進入戰國時代。

這時境內各族興起,群雄割據,互相征戰,緬北和緬中的上緬甸一帶被撣族各地土酋佔領,建立了一些小王國,以抵抗中國的元朝入侵軍;緬甸南部的下緬甸被孟族統治,建立了勃固王朝;形成緬族、撣族和孟族三大民族各自獨立的局面。

1368年,阿瓦王國統一了上緬甸,並對勃固王朝進行長期戰爭。1531年,緬族的莽瑞蒂建立了東吁王朝後,佔領上、下緬甸,於1546年遷都勃固。1551年繼位的莽應龍王於1559年北攻撣族的大城,佔領湄南河流域,取消了對撣族的宗主權,建立了第二個緬甸帝國,但僅維持了40年,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泰族阿尤塔雅帝國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於1599年因勃固被阿卡族佔領,把京城遷回阿瓦,基本統一了的緬甸,於1750年又再山崩瓦解,各自獨立,東吁王朝終被下緬甸的孟族所滅,但緬族貢榜王朝創始人雍笈牙王興起平亂,再把孟族趕出上緬甸,收復撣邦,於1753年佔領了孟族大本營的仰光,併吞了現在和孟加拉接壤的緬甸領土阿拉干,並於1758年攻佔曼尼普爾,奪回丹那沙林,並且經常威脅泰國,他的兒子孟駁在1767年攻佔了泰國的大城王朝,使原來在中南半島上欺壓馬來土邦、控制寮國、侵略柬埔寨、稱霸一時的泰國,也被緬甸打得落花流水,緬甸因之成了東南亞一霸。後來緬甸又佔領若開及阿薩姆,成立雍笈牙王朝,這是緬甸的第二次大統一。

中國明代南朝最後一個皇帝永曆,被清軍追趕而率部下臣民逃入緬甸,招致清朝大軍壓境,後緬甸將永曆帝交給清朝,清軍才撤走,但南明遺臣的殘部便自此留在緬甸,繁衍成緬甸的一個華裔族群。18世紀下半葉,緬甸曾經騷擾中國邊境,導致了中緬戰爭。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清軍竟然不敵緬軍,後來清軍增加重兵,才略佔優勢,1769年兩國簽訂停戰條約,緬甸背地裡還宣稱自己是戰勝者。

1782年雍笈牙王朝第六代國王孟雲即位,1784年派2.7萬大軍攻佔下緬甸西邊的沿海王國若開,因實施暴政遭到當地人民的反抗。

緬甸統一後,出現了與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當局對峙的局面。19世紀初,在西方殖民者已經兵臨城下的情況下,無知而狂妄自大的緬甸王室,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落後,而於1824年爆發了第一次英緬戰爭,緬甸被割去大片土地,失去了阿薩姆、曼尼普爾、若開和丹那沙林。為了彌合從加爾各答延伸到新加坡海岸上的缺口,英國又在1852年發動了第二次英緬戰爭,使得緬甸王國只保有上緬甸地區。1885年11月13日,英國對經由緬甸前往中國通商的路線感到興趣,又藉口第三次對緬甸宣戰,佔領首都曼德勒,於1886年併吞緬甸,將它變成印度的一個省,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後來由於緬甸王室的不妥協,英軍將緬甸最後一個國王錫袍王(Thibaw)帶往印度,致使緬甸王室沒有像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王室那樣被保留下來,成為緬甸王室的悲哀。在這段期間內,緬甸人民曾展開游擊戰反抗英國佔領軍,反殖民的武力鬥爭風起雲湧,一直到1890年才告暫時結束。

英國統治緬甸後,限制佛教的發展,印度政府又鼓勵基督教會到緬甸興辦教會學校,對緬甸的傳統文化,起了負面影響。蘇彝士運河通航後,國際市場對緬甸大米的需求量激增,使緬甸在1890∼1900年間的經濟得到繁榮,但是緬甸人民卻未從中得到好處。此外,境內的鐵路和輪船也為英國人所擁有,石油開採和柚木採伐等企業也被英國人所壟斷,這些不合理的待遇使緬甸人憤憤不平,一些由倫敦學法律返國的緬甸人士,相信通過談判可以爭取到獨立,他們關心國家的宗教和教育,乃於1906年成立了佛教青年會。

1920年,仰光學生發動罷課,促進了1923年的政治改革,但是有些人對通過和平抗爭能否使緬甸獲得政治自由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出現了德欽運動的激進學生團體。1929年,愛國和尚沙耶山秘密組織了啡嚨會,在緬甸神話中的咖嚨是一種能吞食毒蛇的神鳥。沙耶山號召人民起來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主要的支持者是來自工農大眾。1930年10月,農民們在沙耶山的領導下,於沙耶瓦底地區首舉義旗,並迅即擴展到其他地區,手工業者、工人、商人、知識分子和低層僧侶,也加入了起義隊伍,組織武裝力量,奪取土地,襲擊官吏和軍警哨站,銷毀稅捐表冊,並推舉沙耶山為咖嚨王,後因缺乏嚴密組織,起義在1932年遭到鎮壓,沙耶山也壯烈成仁。

1935年緬甸德欽黨成立,由知識分子主導,凡入黨的人都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德欽」字樣,這是緬甸尊貴的頭銜,為「主人」的意思,表示不願做英國人的奴隸,要做自己國家的主人,他們反對殖民統治,要求民族獨立,在青年學生中有很大的影響力,結果引發了1936年大學生所舉行的大罷課,學生領袖吳努和翁山(Aung San)也參加了德欽運動。這個黨深入工廠、農村,進行革命宣傳,組織工會和農會,領導罷工和農民減租減息,迫使英國對緬甸人作出了一些讓步。後來德欽黨內部產生分裂,一些左翼分子接受了馬克斯主義,參與緬甸共產黨的創建工作。而英國也於1937年改採印、緬分治的政策,把緬甸從印度分出來,成為獨立的英國殖民地。

1939年10月,由德欽黨、貧民黨、僧侶團體,以及前王花聯盟的某些成員所聯合組成的緬甸自由聯盟,由巴莫出任主席,德欽翁山被選為總書記,德欽妙、德欽努、德欽拉波和德欽巴瑞等都進入了聯盟的領導集團。這個聯盟積極展開反英宣傳,頻繁地舉行反帝群眾大會和反英示威遊行,要求英國承認緬甸有獨立的權利,召開制憲會議,以及將總督特權立即移交給內閣。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要逮捕翁山,翁山等「三十同志」就逃到日本接受軍訓,日本也答應以後幫助緬甸獲得獨立。因此在日本軍隊到達泰國的曼谷後,翁山就在緬甸組成了緬甸獨立軍,大約擁有4000名兵力,並從日本人那裡獲得少數舊式武器。這時中國出動數十萬軍民在中緬邊境上修築滇緬公路,作為中國西南軍需補給的幹線,使盟國物資能夠經由這裡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而緬甸也成為盟軍與日軍作戰的戰場。

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上無法戰勝,便於1942年5月揮軍佔領緬甸,企圖切斷中國與外界聯繫的滇緬公路,盟國也請中國派出遠征軍到緬甸與盟軍並肩作戰,因此中國的對日抗戰範圍也延伸到緬甸境內。

此時日軍在緬甸扶植巴莫組織傀儡政權,加緊策劃反英運動,且利用滇緬公路作為進攻中國西南的大道。由於日本並未兌現諾言宣布讓緬甸獨立,翁山就和同志們密謀抗日,日本乃解散緬甸獨立軍,縮編為國防軍。1944年翁山成立「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AFPFL),聯合各黨派反對日本和英國的殖民統治。1945年3月,翁山轉變立場站到英國人的一邊,組織「緬甸自由同盟」,頗具實力。這時正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中國軍隊由雲南高原出兵,另一支中國駐印度遠征軍則聯合英國盟軍對緬甸日軍展開反攻,一舉收復緬甸,由英軍出面受降。但是戰後英國在緬甸的勢力已經薄弱,加上各殖民地反英獨立運動風起雲湧,英國政府因此在同年5月發表白皮書,允許緬甸人士組織顧問行政立法會議,用以輔助總督維持國政,並且定1947年春季舉行普選,以便建立緬甸人民自己的政府。這時翁山和德欽黨人建立了「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英國駐緬甸總督也建立了包括翁山在內的內閣,並討論和平移交權力的問題。同年1月,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領袖宇努和英國簽訂了英緬協議,準備脫離大英國協獨立,但自由同盟內部的共產黨人和保守派反對這個協議。同年9月19日,翁山在開會中被歹徒衝入會場殺害,死時年方32歲,遺下2子1女,後1子在游泳中溺水而死。為了紀念這位緬甸傑出的政治家,他被追認為緬甸的民族英雄、國父;每年7月19日也被定為烈士節。

1948年1月4日由宇努(U Nu)出而組閣,緬甸正式脫離英國的統治,成立獨立的緬甸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Social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Burma),並於同年4月19日加入聯合國為會員國。獨立後緬甸成立了由緬甸族、撣族、克欽族、克倫族、克雅族、欽族和孟族等種族所共同組成的緬甸聯邦政府。這是為了滿足少數民族的自治要求而採用的聯邦政體,但是這種聯邦政體的政權缺乏集中性,加上經濟的衰退和內部的紛爭,使得國內和平無法實現,於是各地種族時常發生叛亂,先由共產黨人起來反抗,自由同盟在1958年也發生了分裂,翁山的部眾也起來反對政府,克倫族更是聚眾起事,反對者是以游擊戰的方式進行抗爭,政府對叛亂的少數民族時而退讓,時而鎮壓,造成惡性循環,使問題更加嚴重,以致聯邦政體常處於解體的危機中。緬甸自獨立後至1962年,採行的是議會制政體,國會採兩院制,分為眾議院與民族院,總統由國會選舉產生,總理與內閣闊員則由總統任命。

在緬甸的政治發展史上,宇努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以多數黨領袖的資格出任總理後,在外交上玩弄兩面手段,標榜中立不結盟的「和平共存」政策,結果在國際上風頭雖然很健,但是卻被黨內反對派以140票表決通過,將他開除黨籍,埋葬了他的政治生命,改由宇巴瑞繼任總理。1960年2月國內舉行大選,宇努的聯邦黨重行執政。同年,緬甸與中國解決了國界的紛爭,雙方並建立了外交關係。1961年參加不結盟國家會議。

1962年3月2日,三十同志會成員之一的蘇貌(Shu Maung),也就是緬甸武裝部隊陸軍參謀總長尼溫(Ne Win)將軍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改國名為緬甸聯邦共和國,從而結束了緬甸14年來的議會民主制政體,政權由軍方高級將領所領導的革命委員會掌握,尼溫自任為新總理,後來又出任總統,將緬甸帶入軍人執政的深淵。緬甸人民對於自由受到限制非常不滿,紛紛起來反對這個軍事政權。同年7月7日,許多學生在仰光大學發起示威活動,抗議軍事政權,軍隊則在尼溫的間接指使下,用血腥的手段鎮壓了這個活動,並陸續監禁了3.8萬多名知識份子,包括宇努在內的原政府行政主管。

尼溫也是緬甸獨立運動領袖之一,在發動政變之前原係國內人民所敬仰的英雄之一,奪得政權後卻倒行逆施,胡作非為,發表了「社會主義路線憲章」。內容除了要實現他獨創一格的社會主義目標外,另一目的在防止外國人對緬甸的經濟介入;也就是說這個狂人要實施使人民陷入經濟困境中的鎖國政策,要「創造」出一個自給自足的落後農業社會,且不會因美國的壓力而放棄這種一窮二白的社會主義,也不會因前蘇聯的威脅而向共產主義靠攏,而是要成為一個沒有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污染」的國家。

結果事與願違,在他執不到10年,緬甸經濟在他的胡整惡搞下整個崩潰,稻米輸入每年由170萬噸陡降到不足17萬噸,外匯收入等於零,外匯存底幾乎蕩然無存。工業發展遲滯,人民生活無著,有辦法的人官商勾結,轉以方興未艾的「私人企業」方式,從事國際黑市交易,出售無價之寶的藝術品、稀有寶石、翡翠和非常值錢的柚木,以對外換取醫藥、衣物、鍋子,甚至連肥皂等迫切需要的日常必須品。

此外,尼溫軍事政權對許多懸而不決的問題也沒有能力處理好,無論是經濟危機或與佛教之間的關係,都沒有做好;即使在對外關係上,也顯得一無是處,對與印度、前蘇聯和美國等締結友好關係等事,都不感興趣,同時為了避免強鄰中國在緬甸增加影響力,而採取了中立主義。為了不給中國有任何干預的藉口,所以也避免就亞洲地區發生的各種問題來表明自己的立場,同時與中國解決了國界的糾紛。但在1967年6月,仰光發生了激烈的反華暴動,中國責難緬甸為「白色恐怖主義者、法西斯主義者、親帝國主義者、親修正主義者」,因此雙方曾斷絕外交關係。

尼溫堅持非共的社會主義政府,實際上是「鎖國政府」,使緬甸成為一個幾乎與外界隔絕的國家,他曾命令境內所有的基督教傳教士離境,各外國駐緬甸非官方機構如各國通訊社、各種基金會等,也被迫關閉;外國設在緬甸的銀行和一些企業,也全部被緬甸政府接管改為國營;國內並實行農村合作與城市生產工具國有化,以實現社會主義的政策。但緬甸的社會並未因此有所改革進步,反而使國內經濟萎縮,人民生活更加窮困。

1974年1月,緬甸聯邦共和國被改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同時國內發生大規模的罷工事件。1975年,由於農民囤積稻米,仰光市民眾群起暴動,加上政府無能,國內各種關係解決不力,致使社會矛盾日益加深,加上國內販毒情況嚴重,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軍政府開始尋求外援,但因國際社會不滿緬甸政府的人權記錄,因此反應冷漠,只有1979年7月與中國簽訂了1億美元的經濟技術協定。同年9月,緬甸退出不結盟國家會議。

進入20世紀80年代,緬甸已成為全球最貧困國家之一。1981年,尼溫以年事已高、健康情況欠佳為由而辭職,轉為幕後權力主裁者,仍然擔任執政黨的社會主義綱領黨的主席。1983年10月9日,當韓國總統全斗煥訪問緬甸在仰光翁山陵墓獻花致敬時,被朝鮮特務引爆暗殺炸彈,炸死17名韓國高級官員,炸傷16人,全斗煥因尚未抵達而逃過一劫,緬甸乃於同年11月4日與朝鮮斷交。

1984年,緬甸又與中國簽訂了協定,再獲3億英鎊及890萬人民幣無息貸款。1985年政府雖然宣布經濟開放,但嚴重的貪污和中央經濟計劃仍然存在,致使經濟越來越陷入泥淖,貧窮和絕望在緬甸深入蔓延;國民個人平均所得從1960年的670美元降至現在的190美元。


軍人把持政局

從政治、經濟、教育、衛生和科技各種角度去衡量,在今日軍政府控制下的緬甸,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第三世界大爛國,軍政府在壓制平民百姓上的工夫是一流的,但卻無力剿滅境內克倫、克欽等少數民族的叛軍,除了控制住伊洛瓦底江流域平原外,其他地方都不平靜,山區部落也一直在叛軍手中,簡直就是一國多制的亂邦景象。

1987年秋季,尼溫又突然下令停止3種面值貨幣的流通,但卻沒有補償辦法,因此引起全國性的抗爭,混亂局面一直延續到1988年還無法收拾。同年7月,因爆發全國性的遊行示威活動,在各方的壓力下,尼溫和總統吳山友才告辭職,於同月22日交出了他以鐵腕高壓統治緬甸長達26年的政權,由他的部屬盛溫出任執政黨的主席和新的總統,而他本人仍然沒有真正放下權力,仍在幕後操縱政局。在尼溫發動政變篡權奪位時,緬甸還是亞洲數一數二的富裕國家,但是在他下台時,緬甸已被聯合國列為最低度開發的窮國。這是他集合軍國主義、社會主義和佛教信仰的古怪體系的結果,使天然資源極為豐富的緬甸,反而變成全世界最窮、最落後的國家之一,也是他以非共的社會主義實行獨立專制統治的結果。

強硬派的軍頭盛溫繼任後,仍然持軍政府統治的老套,招致國內各地再度爆發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遊行,盛溫的政權只維持了17天,而於同年8月12日在人民的民主怒吼聲中黯然下台。接班的文人總統貌貌是3個月內的緬甸第3位總統,他也是尼溫的親信,人民對他本來還抱有一線希望,但他卻遲疑不決,在同年9月18日由國防部長蘇貌(Saw Maung)將軍所發動的不流血政變中被推翻,蘇貌接管政權後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宣布廢除憲法,解散人民會議和國家權力機構。1989年6月18日,將「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再改為「緬甸聯邦」(Union Myanmar),但也是換湯不換藥。國內反政府活動仍舊持續四起,數百萬學生和群眾湧上街頭,要求緬甸結束一黨專政,實行民主改革。

此時緬甸國父翁山的女兒、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翁山蘇姬(Aung San Suvkyi),已於1988年4月由倫敦返國照料臥病中的母親,由於出身革命世家,所以適時投入反對派陣營,逼迫政府要「痛改前非」,還給人民一個自由民主而富庶的國家。她超凡的氣質和過人的勇氣,立刻吸引眾多年輕的支持者,成為緬甸著名的民主鬥士。當時聲名狼藉的蘇貌下令軍方以強硬手段鎮壓民主人士,當街開槍射殺數千名示威民眾,強行關閉各大專院校,並搜捕及軟禁反對派領袖人物,很多示威群眾被迫逃離各大城市,到邊區加入少數民族游擊隊,對軍政府展開武裝鬥爭。 由工人和學生支持的緬甸第一個反對黨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應運而生,推舉翁山蘇姬擔任秘書長,積極推動民主選舉,並籌劃競選活動。在這段時間內,她經常一身緬甸傳統女裝,在虎視眈眈的軍政府武裝士兵環伺下,四出鼓吹民主,在對群眾演說中曾數度遭到上了刺刀持步槍士兵的制止,但她還是堅持民主理念,不畏不退。她強調非暴力主義,師法印度國父甘地,以及美國人權領袖金恩的和平抵抗精神。

蘇貌在國內人民反抗和國際間的龐大壓力下,同意舉行全民選舉。但是害怕國內民主勢力的迅速膨脹,就加緊鎮壓全國民主聯盟,並禁止這個組織包括翁山蘇姬在內的3名領袖參加競選活動。1989年7月20日,正當緬甸國父翁山遇刺43週年紀念日的次日,大批軍警包圍她位於仰光郊區茵麗湖邊的住宅,將她軟禁在大學路54號的家中,並禁止她對外通信。


翁山蘇姬遭軟禁

1990年5月27日,緬甸終於舉行國內30年來首次公開的多黨選舉,引起世人普遍關注。這次選舉要選出485名國會議員,結果由全國民主聯盟獲得壓倒性的勝利,贏得了396席,親軍方的國家統一黨員只得到9席,因此翁山蘇姬準備組閣成立新的民主政府,並要求軍政府交權。由於雙方在交接政權和制憲問題上存在重大分歧,且軍方大敗後感到非常沒有面子,又怕人民群眾會對他們報復,索性耍賴,拒絕承認自己所舉辦的選舉結果,仍然強行軍事統治,又大舉搜捕反對黨人士。身為全國民主聯盟領袖的翁山蘇姬,自然也難逃被整肅的厄運,但由於她聲望極高,心懷顧慮的軍政府不敢對她作進一步的迫害,而其他許多民主人士則遭到逮捕、暗殺或被迫轉入地下,使全國民主聯盟名存實亡。

軍政府對翁山蘇姬雖不敢加以殺害,但卻對她大加抹黑,說她在政治上是生手,被緬共當做檯面人物而不自知;又說她和老外結婚,因此不適合領導緬甸,如果讓她執政,緬甸會一團糟;官方媒體並以品味低下的漫畫,諷刺她的兩個兒子不是純種的緬甸人;在官方的指使下,描述翁山蘇姬夫婦房事的小冊子四處流傳,並將她長期軟禁。

在翁山蘇姬被軟禁期間,歐洲議會曾頒給她「沙卡洛夫獎」,以表彰她對緬甸民主所作的貢獻。1991年10月14日,她又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此舉將可使長期遭受緬甸軍政府恐怖統治的緬甸人民,得到新的鼓舞,但她仍然遭到軟禁。

1992年4月23日蘇貌發瘋,國家權力由第二號人物丹端大將(Senior Gen. Than Shwe)所取代,由他出任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主席,改採和解政策,撤消禁令和兩項軍管法令的戒嚴法,陸續釋放了1200多名「政治犯」,各大專院校也在同年8月24日復課。1993年1月,軍政府召開制憲國民大會,但政府與各大反對派及全國民主聯盟之間的矛盾並未化解。丹端經常親自或派人前往和翁山蘇姬進行溝通,但她堅持為民主奮鬥的立場。最後在國際的壓力下,軍政府終於在1995年7月10日無條件釋放了她,還給她自由行動的權利,但是暗中仍然加以監視和壓制,並不准她離開仰光。例如有次她乘坐火車要前往曼德勒,當局竟然有本事把她乘坐的那節車廂鬆開;還有幾次她企圖衝破限制前往外地,結果當局就派出車輛將她擋在路邊,有次還這樣對峙達6天之久。

1996年軍政府再施鐵腕統治,將民主人士展開的大規模示威活動鎮壓下去;因為學生起來罷課,在校園中暴動,就下令無限期關閉全國大專院校,以防學生再組織任何示威抗議活動,毫不考慮犧牲一整代知識分子所可能帶來的知識斷層的嚴重後果。現在大學雖然又開放了,可是對學生自由民主思想的箝制並未放鬆,軍政府將許多大學遷往遠離仰光的郊區,動輒要1.2小時車程,使學生光上學就已經疲於奔命,那有精神再去搞民主運動。

此外,軍政府對於任何反對意見的壓制是毫不掩飾的,所有的公務員都不准參加政黨。對媒體的控制更加不遺餘力,國內數家電視台和廣播電台,多由政府管轄,所有新聞都嚴格加以篩選。對國際記者更是嚴加防堵,使得世界各大媒體記者大多借用其他名義進入緬甸,然後以「游擊戰」的方式發出報導;有很多記者遭到監禁。本國報紙基本上也都是軍政府的布告欄,除了介述領導們生活起居的照片和文字外,就是當局開會報導和政府法令規章的公布,而媒體工作人員更是「自律甚嚴」。至於進口的書報雜誌更是少之又少,內容有問題的話,輕則直接用剪刀剪掉,所以讀者經常會收到或買到「有洞」的報刊;嚴重的話,當然是整份禁掉了。因此國際媒體經常報導緬甸是全球數一數二迫害人權的國家。在對付政黨活動方面,全國民主聯盟在國內各地的辦事處,也全部被關閉。

由於緬甸軍政府的加強壓制國內民主化力度,使得國際社會對緬甸紛表關切,西方民主國家開始對緬甸軍政府施壓,促其早日還政於民。美國首先做出反應,禁止了美國企業對緬甸的新投資,百事可樂和德士古等外資企業紛紛撤資,歐盟也擴大對緬甸的制裁範圍,促其早日實施民主化。但是其周邊鄰國多絕口不提「翁山蘇姬」,基於經濟和現實的需要,反而加速和緬甸軍政府來往,並於1997年7月23日使其成為東協(ASEAN)組織的會員國。緬甸軍事執政團主席丹瑞曾前往中國北京訪問,結果滿載而歸,獲得兩億美元優惠貸款,並與中國加強衛生、技術和經濟合作計劃,中國並同意勾銷一部分緬甸的舊債務。中國也為緬甸建造新的道路、橋樑、發電廠、紙廠、拖拉機廠、幫浦抽水機廠和化肥廠。為曼德勒市建造四線道高速公路大橋;興建每年可建造5艘新船、修理50艘舊船的仰光泰拉瓦造船廠;為12個城鎮建立數位電話交換機;大多數軍事裝備也來自中國,連人民幣也可以在境內流通,使緬甸在「兄弟之邦」的中國幫助下,走出經濟的困境。同年11月軍政府改組,丹瑞出任國家元首,成立「全國和平暨發展委員會」,繼續執掌政權。1999年7月軍政府再度改組,重要軍頭除了丹瑞外,還有貌艾(Maung Aye)、欽牛(Khin Nyunt)、汀歐(Tin Oo)和溫明(Win Myint)等。

2000年9月,翁山蘇姬再被軍政府軟禁。同年10月起,軍政府開始與她秘密接觸,希望化解民主人士與軍政府間的政治僵局,進而解除國際對緬甸的經濟制裁。2002年2月,緬甸當局開始釋放政治犯。同年3月,軍事執政團聲稱前獨裁者尼溫親戚因涉及政變而予以逮捕。同年5月6日,緬甸軍政府解除了對翁山蘇姬的軟禁及政治限制,她獲釋後向支持者承諾,將繼續為民主奮鬥,並呼籲西方國家在緬甸建立真正民主之前,勿放鬆對緬甸當局的經濟制裁,並說:「這是緬甸曙光初露,希望白晝緊接而來」。

但是在往後的談判中雙方又陷入僵局,使對話的進程淪為叫罵戰;在同年10月又切斷對話管道,軍政府又對全國民主聯盟展開大規模鎮壓行動。

2003年5月30日夜,翁山蘇姬和全國民主聯盟人員前往緬北喀欽邦的車隊途經狄普英鎮時,遭到數百名當局豢養的民兵組織襲擊,有數十人在衝突中喪失,她所乘坐四輪傳動車的車窗玻璃全被敲碎,臉部與肩膀被玻璃割傷,之後並被趕來的軍隊逮捕,關押在仰光以北40公里的一座軍方招待所中,美其名為「保護拘留」。緬甸軍政府的再次拘留翁山蘇姬和鎮壓民主人士之舉,已引起國際間的抨擊。美國國會通過對緬甸的經濟制裁案,歐盟則實施對緬甸武器禁運、凍結緬甸軍政府在歐洲的資產,以及對緬甸官員實施簽證限制等措施。 同年8月25日,由金農特上將出任軍政府總理,他宣布將推行緬甸走向民主路線的計劃,期使國力走向民主共存。但仍然垂簾聽政的太上皇國防部長兼三軍總司令的丹瑞,早已超過緬甸一般將領的退役年齡,他一直很難忘未來交出權位後的個人安危,深恐卸下軍裝後不僅權位易手,甚至連個人性命也難保全,因此對金農特非常不滿,乃下令加以逮捕迫其退役,由效忠強硬派的蘇溫中將接任緬甸總理。

聯合國對緬甸政局的動向非常關注,國際特赦組織指出,緬甸軍政府關押有許多人犯,其中包括有1350名政治犯,嚴重地違反了人權。為了緩和與國際間的緊張關係,軍政府在2004年10月22日釋放了3937名囚犯,其中包括了反對黨國家民主聯盟地位僅次於翁山蘇姬的溫廷,以及另一反對派重要幹部翁貌;同年12月再次釋放5070名遭受「不當逮捕」的囚犯。但翁山蘇姬仍被軟禁在自宅內,對外通訊遭到封鎖,還必須獲得軍方許可才能接見訪客。丹瑞認為繼續軟禁翁山蘇姬是必要的,因為她每次獲得自由,就會為軍政府帶來麻煩。

2005年5月7日,仰光市驚傳3起連續爆炸案,分別在兩處超級市場及仰光大貢商業中心發生,有數10人死亡,百餘人受傷,疑少數民族反抗軍分子積怨報復。同年11月6日,緬甸首都從仰光遷往中部城市彬馬那。

2007年9月24日,有10萬僧侶和民眾走上街頭進行大規模的「翻紅花革命」,原以為緬甸軍政府不敢向神聖的出家人動手,沒想到在同月26日緬甸軍隊竟然向手無寸鐵的和尚和示威抗議群眾展開血腥的鎮壓,僅在兩天內就將20年來規模最大的示威抗議活動鎮壓了下去,不但有很多人死傷,還有更多的和尚及平民被關押,使緬甸的民主,越來越遠。

2008年5月30日,強烈熱帶氣旋風暴「納吉斯」橫掃緬甸,發生空前嚴重的災情,沿海平原幾乎全部遭殃,尤其是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一帶的波迦萊鎮被3.5公尺高的巨浪所吞噬,死傷人數無法估計,比2004年南亞大海嘯還要嚴重,緬甸軍政府不但拒絕國際的人道援助,並且還在強迫人民參加新憲公投,製造2010年「還政於民」的騙局。

緬甸的軍政府是今日世界上最殘忍最反動的邪惡暴力集團,比過去柬埔寨的赤柬政權更加令人髮指,因有中國和俄羅斯對其支持,使國際社會迄今無法加以有效的制裁。

緬甸軍頭在1962年就開始掌權,迄今已達46年之久,不但緊抓住政治權力不放,並且把全國的經濟據為己有,形成了惡性的享盡營業額和權力的邪惡共同體,緊抓住槍桿子來捍衛他們的既得利益。每當他們的不法利益受到民主力量的威脅時,就會毫不猶豫地用武力加以對付。為了保護既得的共同不法利益,緬甸軍政府的士兵大多數是13或14歲的青少年,在他們被徵召入伍後,就被刻意地與一般普羅大眾隔離,軍官也是在「與世隔絕」的軍事學校受訓,被灌輸他們就是國家「菁英」及「統治者」的毒素,部隊則定期輪調,不讓軍人與人民有建立親民愛軍的機會,養成殺人不眨眼冷血性格,以供自私自利的軍頭驅使。


民主鬥士翁山蘇姬

翁山蘇姬有「緬甸良知」之稱,她是緬甸民主奮鬥史上極具傳奇性的一頁,在絕大多數的緬甸人民和國際社會人士眼中,這位相貌清秀、看似體質孱弱的女士,卻是近代緬甸民主前途的關鍵人物。

這位勇敢的緬甸民主女鬥士,1946年出生在緬甸革命世家,他父親是人所景仰的領導緬甸脫離英國獨立的民族英雄、緬甸國父,母親也是非常出色的外交官,但卻鮮為人知。

在她兩歲的時候,父親在議會中遭到暗殺,由母親一人擔起了扶養兒女的重任,將緬甸傳統和佛教信仰灌輸到蘇姬和她兩名兄弟心中,以培養出他們高超的愛國道德情操。在她15歲時,母親出任駐印度大使,蘇姬隨母上任,印度聖雄甘地的和平革命理念,就在這個時候在她心裡埋下了種籽,在以後長期與緬甸軍政府的對抗中,她一直堅持用非暴力的和平方式進行。

1964年,她轉往英國留學,1967年獲得政經哲等學士學位。在英國求學期間,她一身緬甸女性傳統的服裝,秀麗而挺直的身影,在當時牛津校園衣著隨興、舉止不拘的學生中,顯得極為凸出,同時生活非常嚴謹。

牛津大學畢業後,在倫敦擔任短期的研究助理後,前往紐約的聯合國秘書處工作。公餘之暇在紐約一所醫院裡當義務志工。在紐約工作的這一段時間內,她每天都與遠在西南亞不丹王國擔任宮廷教師的未婚夫魚雁往返,相戀情深,並擔心有朝一日家與國無法兩全時,會與自己的未婚夫勞雁分飛,因此在信中問未婚夫:「我的同胞如需要我,你會成全我嗎?」未婚夫總是以「會全力支持」作為回答,讓她寬心。1972年,終於嫁給相戀多年的英國年輕學者艾里斯。

婚後兩人回到牛津重拾學術生涯,兩子相繼出生。然而16年如膠似漆的幸福婚姻與單純的學術生涯,卻在1988年劃上休止號。當時因母親中風病重的消息傳來,她捨下夫婿和兩個兒子,自英國飛回仰光。這時的緬甸已由亞洲糧倉變為赤貧落後和沒有民主之邦,國內的民主運動方興未艾,青年學子因不滿軍頭尼溫在幕後導演的一黨專制社會主義政府,而天天舉行示威抗議活動,數千民運人士後來遭到名為「國家暨發展委員會」的軍政府殺害。翁山蘇姬歸國初期,她本來無意獻身政治,但因時勢和歷史的宿命,促使她成為緬甸最大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眾望所歸的領袖,她在一場初試啼聲的重大演說中表示:「身為翁山的女兒,不能對政局視若無睹,眼前的危機,其實可以視同緬甸第二次的獨立奮鬥。」她不辭辛勞的奔走各地鼓吹民主,在她給艾里斯信中曾說:「在驕陽下乘牛車和小船到處奔波,腳踩在泥濘中,吸著塵土,汗下如雨,蓬頭垢面,我早已失去昔日的優雅!」

緬甸民主人士的反對黨運動不但在她的號召下團結一致,且強調以維護人權為民主奮鬥目標,用非暴力為完成目標的手段。軍政府懼於她的殺傷力,乃將她軟禁,誣指她是共產黨或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工具。但她已是民意所趨,軟禁期間曾進行12天的絕食抗議,迫使軍政府同意不再凌虐與她一同被關押的民運人士。

1989∼1995年在她初次遭軟禁期間,艾里斯曾數度探視妻子。1990年她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全國大選中獲得大勝,但軍政府照樣不承認自己所舉辦的多黨民主選舉,仍把持緬甸政權不放,對她的軟禁仍然持續,但國際社會對此現象日益關注,倫敦的泰晤士報稱她為「緬甸的甘地」,聯合國一再要求緬甸當局釋放她並與她對話,歐美西方民主國家更直接要求緬甸政府將政權轉移,以禁止對緬的經援和軍售作為施壓的手段。1991年她獲得代表最高人權獎項的沙卡洛夫獎,同年11月又獲諾貝爾和平獎,讚譽她所代表的緬甸民主人權奮鬥是「亞洲近數十年來公民勇氣的最卓越典範」。

艾里斯和兩個兒子代表遭軟禁的她前往挪威奧斯陸領獎,並代表她宣讀「免於恐懼的自由」答謝詞,內容為:「腐化人心的不是權力,而是恐懼,恐於失去權力,腐化了那些行使權力的人;恐於遭權力迫害,腐化了那些受權力統治的人。」這些寓意甚深的呼聲,是對緬甸統治和被統治雙方的諍言,她期待全國修好之殷,溢於言表。

迫於國際壓力,緬甸軍政府不得已於1995年7月無條件釋放了她,但暗中仍加以監視和壓制。2000年9月她再度被軍政府軟禁,2002年5月6日又解除了對她的軟禁及政治限制,但在2003年5月30日軍方製造事端再度關押了她,但她始終都是用和平方式抵抗專制的不民主政權,而深被世人所敬佩、支持。

2005年6月19日是翁山蘇姬的60歲大壽,全世界有上百萬人在各大城市集會,舉辦包括示威、抗議在內的各種活動,並在16個國家同步舉行「逮捕自己」派對,在倫敦、巴黎、新德里、東京、首爾等首都城市緬甸大使館前示威;美國舊金山且將這天訂為「翁山蘇姬日」;另外,有14名世界各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聯名發表聲明,要求聯合國社會加強對緬甸制裁。但是,緬甸軍政府不但不予理會,反而於同年11月27日宣布,再將她的軟禁期延長一年。同年12月12日,東協高峰會主席國馬來西亞總理巴達威在吉隆坡宣讀一篇書面聲明,呼籲緬甸軍政府儘快釋放翁山蘇姬。2006年5月,美國國務卿賴斯發表聲明指責緬甸軍政府,她通過「美國之音」對緬甸人民說:「你們爭取民主的理想沒有被遺忘,你們並非孤軍奮戰,美國與你們站在一起,將努力爭取你們重新在自由、和平和繁榮中生活,我們會讓這一天盡快來臨。」


少數民族積怨深

緬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依據大西洋憲章,給予包括緬甸在內的很多英國殖民地以自治權。在緬甸將獨立而未獨立的過渡時期中,緬甸少數民族站在政治的十字路口上,一時無法決定究竟何去何從,因為英國建議它在能夠獨立自治前,仍由大英國協統治,接受英國的託管,或是和緬甸多數民族的緬族一起獨立。

今天被尊為緬甸國父的翁山將軍,當時曾一再奔走於各族的根據地,承諾一旦緬甸獨立,將組成一個真正的聯邦國家。於是原本意見爭執不大的各省少數民族領袖,在翁山「緬族有一塊錢,各少數民族也會各有一塊錢」的保證下,大家捐棄成見,於1947年2月在撣州邦弄(Pang Long)和翁山簽訂了一項「邦弄協議」,雙方同意在聯邦成立10年後,各少數民族可以自行決定繼續留在聯邦內,或脫離聯邦獨立。但是,隨著翁山在同年7月遇刺身亡,這紙協議也失去效力。

1948年1月緬甸終於獲得獨立,首任總理宇努雖然制定了聯邦憲法,但少數民族對宇努以聯邦為名,一手取得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各種豐富資源,一手卻壓制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等發展的行徑大為不滿,因此時有糾紛發生。1958年緬甸獨立屆滿10年,宇努政府佯裝商談國是,誘騙各少數民族領袖到仰光開會,卻一舉將他們鎯鐺下獄,這種不講信用的作風,使各少數民族積怨爆發,從此埋下了內戰的種子。當時政府軍雖然擁有20萬名兵力,但它只在國土中央的伊洛瓦底江谷地一帶有較大的控制力量,其他在東、西、北三面山區和叢林中,只能建立一些點線據點,無法清巢少數民族的反抗軍。

國內的反對勢力計有全緬甸學生民主陣線、擺夷革命議會、邦弄州自由黨、克欽獨立組織、撣州進步黨、佤國家組織、緬甸共產黨、拉胡國家組織、把烏國家組織、阿拉康自由黨、克倫尼國家進步黨、克倫國家聯盟和新孟州黨等。在這些反政府組織中,有不少擁兵自重,用游擊戰方式和政府軍對抗。在所有反政府組織中,以克倫、克倫尼(Kar-enni)、克欽、撣邦、孟、阿拉干、拉胡和吉仁等族的力量較大,其中的克倫族以緬泰邊境的梅河一帶為根據地,擁有5000名兵力,他們試圖在邊界建立一個名為Kawthoolei的獨立國家。全緬甸學生民主陣線(All Burma Students Democratic Front),有近3000名青年成員,在緬泰邊境處的森林中進行武裝游擊活動。新孟解放軍有2000名子弟兵,其中有200名女兵。吉仁族的吉仁國家解放軍擁有上萬名武裝部隊,佔據著緬甸東部一塊1036平方公里的土地,自行統治。克欽獨立軍是少數民族中最具戰鬥力的部隊,也有4000多名武力。克倫尼戰士更是富有游擊戰經驗的反抗武力,擁有6000多名勇士,令政府軍非常頭痛。這些反抗軍在全緬甸70%非主要城市的土地上出沒,與政府軍間形成拉鋸戰。為了統一軍事領導求取勝利,少數民族反抗軍於1976年聯合組成國家民主陣線(NDF),並簽訂有各民族的軍事互援協定。反抗軍主要的武器裝備多為AK-47步槍、M-16自動步槍、M-1卡賓槍、地雷和迫擊砲等,大部分裝備購自泰國黑市軍火市場,少數擄自投降的緬甸政府軍。反抗軍和政府軍雙方一直打打談談,停停又打打,國家民主陣線曾表示政府曾承諾只要反抗軍停火,就會得到經濟援助;國家民主陣線也提相對條件,希望緬甸採聯邦制,使各少數民族取得較大的自治權,但是仰光方面的答覆是「不」。


獨特的憲法

根據1995年4月7日修改後的憲法規定,緬甸的正式名稱叫做緬甸聯邦(Union of Myanmar),是個實行民主憲政多黨制的國體,採用開放式自主經濟制度,人民有參政、信教自由、通信自由、言論自由、集會結社自由,以及人身財產不被攻擊等權利。事實上緬甸目前是由獨裁的軍事執政團掌權,其最高權力機構為「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由29人組成的國務會議掌行政、立法和司法等權,由總統兼任主席。

國旗的設計相當複雜,遠望有點像我國的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9比5。國旗為紅底,左上角有一深藍色長方形,並繪有白色圖案,其中心是兩串稻穗,其後有14齒的齒輪,稻穗代表農業,齒輪象徵工業。齒輪周圍點綴著14個五角白星,代表組成緬甸聯邦的14個省、邦。國旗上的紅色象徵勇敢、果斷,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深藍色象徵和平、統一。

國徽中心圖案是一枚藍色的圓形紋徽,其上繪有一個14齒的齒輪和一幅緬甸地圖。齒輪象徵工業,14齒代表緬甸的14個省、邦,緬甸地圖表示緬甸的國界和地理位置。圓形紋徽四周用金黃色稻穗圍成一個圓環,表示緬甸是個種植水稻為主的國家。圓形紋徽兩側繪有兩頭面朝外側的金黃色獅子,牠在緬甸佛教中是吉祥物的標誌,又是守護神的化身,象徵著守護國家和保衛祖國的堅強力量,並反映緬甸是信奉佛教的國家。中心紋徽兩側還繪有緬甸花卉裝飾,表示緬甸是幸福快樂的「天國」。國徽底部繪有一條黃色飾帶,上面用緬甸文寫著「緬甸聯邦」。

國歌是「我緬人之歌」,由1930年代緬甸愛國團體「我緬人協會」(德欽黨)所創,內容表達了緬甸人民愛國熱情和鬥爭精神。歌詞不長,但音節鏗鏘,氣概豪邁,曲調緩慢而凝重,予人以莊嚴之感。緬甸獨立後將之定為國歌,歌詞為:「我們永遠熱愛父母之邦緬甸。我們為聯邦而拚死作戰,我們對她擁有主權。我們為她獻身,把重擔挑起,團結一致,保衛這珍貴的土地。」

國獸為獅子。

國花是茜草科的紅龍船花,又稱為東亞蘭花。

國樹為柚木。

國慶是1月4日。

國家設總統一人和副總統兩人,總統是國家元首,名義上由全民選舉產生,但依1994年4月所通過的憲法草案規定,總統候選人需連續在國內居住20年以上,且不得持有外國國籍,此一條款係軍政府有意排除緬甸民主運動領袖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未來參選的可能。由於目前仍未實施民主選舉,仍由軍政府掌權,因此國內並無正副總統的存在。但依緬甸正式憲法的規定,總統有締結國際條約、宣戰、媾和、授予榮典、擔任國務會議的主席,實際上總攬國家行政的大權。

行政權名義上屬於內閣,事實上現在是由軍頭組成的「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所掌控。正規的憲法規定內閣總理由國會中多數黨領袖擔任,其職責在領導政府執行國家政策,保證公權力的執行。現在軍政府的內閣部門由34個部組成,全部人選都是軍人。設有國防,內政,外交,國家「和發委」主席辦公室,農業和水利,第一工業,第二工業,畜牧和水產,林業,礦業,電力,交通,勞工,能源,鐵道,商務,旅館和觀光,財政和稅收,郵電通訊,建設,宗教事務,科學與技術,文化,信息,體育,教育,衛生,移民與人口,合作(對外經濟),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重新安置,邊境地區和少數民族發展及進步事務,國民計劃與經濟和總理辦公室等。

在行政區域劃分上,緬甸有若開、欽、克欽、克倫、克耶、孟和撣等7個邦,以及仰光、曼德勒、勃固、實皆、伊洛瓦底、馬圭和德林達伊(Tenasserim)等7個省,還有仰光和曼德勒兩個直轄市。共有64個縣、324個鎮區和1.3747萬個村莊。邦和省為同級,邦是居民以少數民族為主的行政區,省是居民以緬族為主體的行政區。

立法權屬於單院制的國會,國會設有13個委員會,每年召開兩次會議。國會議員由全國各邦省和行政專區人民選出,共有493個席位,任期4年,可以連選連任,正副議長則由國會議員中互選產生。國會有反對黨存在,但反對黨卻不得贏得過半數席位。國會議席保留一定的比例給軍人,好讓軍人成為國家的骨幹,以維持緬甸軍政府的「萬歲」。國會控制國家總預算,可以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國會議員有權對政府各首長提出口頭或書面的諮詢,並享有許多特權,他們在國會中所發表的言論或所為的表決,對外不負法律上的責任;除非是重罪的現行犯,司法機構或軍警單位非經國會的許可,不得拘捕國會議員。但由於1990年選舉結果未被軍政府所承認,因此現在的並無實質的國會存在,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是由19人組成的「國家和平與發展委會」所掌握。

司法權也屬於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人民司法委員會是國家的最高司法機關,設主席一人,從委員中產生。依照憲法,司法委員會可組成必要的司法機關進行司法裁判,有權監督國內所有司法機關和法院;人民司法委員會下設有最高法院。

人民司法委員會在各級地方均設有法官委員會,負責監督地方司法機關和法庭工作。地方法庭由地方法官委員會成員組成,對同級人民委員會負責。名義上司法權由最高法院和高等法院行使,最高法院是名義上的全國最高司法機關,院長稱作聯邦首席大法官,經國會同意後由總統任命。高等法院為省、邦一級的司法機構,院長由總統任命。其下設有縣、鎮區人民法庭,分掌地方司法。這個國家的司法實際上要受到軍方的干預,因此沒有司法獨立可言。

國內本來有93個政黨,後來許多政黨自行解散或被取締,現有10個政黨,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國家統一黨、全國民主聯盟、民主和平聯盟、民主黨、民族團結黨和撣邦民主聯合會等。其中國家統一黨的前身,就是統治緬甸長達26年之久的緬甸社會綱領黨,於1988年9月24日改組而成,是緬甸軍人的黨,它雖然也勉強主張實行民主選舉,但卻抓緊軍權,是國內反對民主改革的保守勢力,有100多萬黨員。全國民主聯盟成立於1988年9月,是要求民主改革的政黨,有200多萬黨員,它的領袖翁山蘇姬卻遭緬甸軍方長期軟禁,但是這個政黨卻於1990年5月27日的全國大選中,贏得絕大部分的國會議席,是一個獲得全民擁護的政黨。


分為上下緬甸

緬甸的位置在中南半島的西部狀若風箏。經緯度為東經92度10分至101度1分、北緯9度32分至28度31分間,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西藏高原和馬來半島之間。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的西藏及雲南接界,中緬邊界線長2185公里;東部和寮國為鄰,緬寮邊界長238公里;東南和泰國接壤,緬泰邊界線長1799公里;南濱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和馬達班灣;西南瀕孟加拉灣;西與印度和孟加拉連接,緬印邊界線長1462公里,緬孟邊界線長72公里。

全國總面積67.6553萬平方公里,約合26.1218萬平方哩,國土面積居全球第39,在東南亞僅次於印尼,是中南半島上版圖最大的國家。國境南北長2052公里,東西寬937公里。海岸邊有很多岩岸,但是大多數都是懸崖,因此缺乏良好的港灣。

這個國家全國分為阿拉干海濱、廷納西丘陵、西部丘陵、撣部高原、北部丘陵、乾燥地帶和三角洲等7個地區。1960年,中緬簽訂國界協定,中方割讓了3個村落和緬甸交換納姆海灣地帶,使緬甸北部的國界大致和分水嶺相同,因此在地理景觀上呈現出一致性。

地勢北高南低,山脈多自北向南走,可分成兩個部分:東北部是中國橫斷山脈的尾端,中間雖然有尹洛瓦底江和它支流的河谷平原,但是山地和高原的海拔都在2000公尺以上,地形崎嶇,叫做上緬甸。西南部是薩爾溫江(Salween River)、伊洛瓦底江兩河流域的下流和阿拉干山脈以西的地帶,中間雖然有海拔不高的局部山區和丘陵,但大多數都是平原,叫做下緬甸。也可以說,國土中央以曼德勒為界,北部是上緬甸,南部為下緬甸。

境內多山,山區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3,西部、北部、東部各有山地或高原圍繞。最北端的克欽邦省有許多高山,是中國南部山系的延伸,靠近中國邊境的開卡博山(Hkakabo Razi)是海拔5881公尺的高山,頂峰終年積雪;西北部和北部的山地都非常險峻。此外,還有許多高山平均海拔超過4000公尺,幾乎沒有通往中國或印度的山路,即使有也是非常陡峭的險徑,這裡是緬甸最荒涼的地區,人口也相當稀少,大部分都是森林和湍急的河流。

所有山脈都是由中國大陸綿延入境,形成狹窄地帶,東、北、西三面環山,薩爾溫江以東是塔念塔翁山脈,向南伸入馬來半島;伊洛瓦底江西部阿拉干山脈,形成上、下緬甸的分界嶺。還有縱貫南北的帕特凱(Patkai)山脈,是布拉馬普特拉(Brahma Putra)河與親敦(Chindwin)江的分水嶺,親敦江是伊洛瓦底江的最大支流。帕特凱山的南部有納喀山脈,再南是馬尼坡高地,南經欽丘陵與阿拉干山相連。阿拉干山是遮斷西南季風的天然屏障,所以緬甸中部平原幾乎未受到季風的影響。覆蓋在山脈斜坡面的茂密森林,一直延伸到沿岸地帶的狹小平原上。

緬甸的地形,基本上是由第三紀造山運動所形成的,後來由於河川的沖積作用而形成沖積平原。除了第三紀及第四紀的地層外,另外尚有更古時代的地層存在。撣邦高原是由古代的花崗岩和片麻岩所構成的,還有部分是由中生代的石灰岩層構成。西北部的褶曲山脈是由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所形成的。西部山地與東部的撣邦高原之間,有廣大的沖積平原,上有凝灰岩和花崗岩所形成的小山丘,以及勃固附近的丘陵地等,破壞了沖積平原的完整性。南部受到第三紀造山運動的影響比較小,此地可視為撣邦高原的延伸。因此,緬甸海岸有很多岩岸,而且都是懸岩,所以缺乏良好港灣。從孟加拉邊境南下到普雷帕里斯海峽(Preparis Channel),這條長約1000公里的海岸線都是這種類型的海岸。

緬甸的海岸線全長大約3200公里,從孟加拉國境到內格拉斯(Negrais)角孟加拉灣沿岸地帶,有連接阿拉干山脈的狹小平原,沿著海岸線有無數的島嶼,也有小三角洲。從內格拉斯角到馬塔班(Martaban)灣的沿岸,則有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與錫當(Sittang)河三角洲。德林達伊地方的海岸是典型的沉降海岸,有許多島嶼星羅棋布於海岸附近,這些島嶼就是美魯葛(Mergui Archipelago)群島,又稱丹老群島。

境內河流多從北向南流,有兩條大河,一條是薩爾溫江,它的上游就是中國的怒江,經毛淡棉注入馬塔班灣,穿越撣邦高原,形成曲折深狹的山谷,許多支流長達438公里以上。因為它流經山地,所以水流湍急,沒有大的航行價值,只能通航400公里的小船。另一條叫做伊洛瓦底江,發源於緬甸的北部和中國及印度的邊境,由北向南流經國土中央,它的下游分成幾個支流注入馬塔班灣,這條江上游有兩個前身,一個是中國雲南省西部的邁立開江,一個是雲南省恩梅開江。伊洛瓦底江在境內流長達2029公里,流域佔全國總面積的2/3,通航段長1403公里。支流有親敦江、勃生、仰光和錫當河等9條支流注入大海。由於長達2000多公里的伊洛瓦底江夾帶大量泥沙注入孟加拉灣,造成「混濁的大海」。這些泥沙堆積在河口附近,使海岸線每年往海面移動50公尺,新生的沖積平原富有機質的肥沃土壤,也是年年豐收的最佳農耕地。所以伊洛瓦底江流經的地方都是沖積平原,農產富饒,緬甸產稻米,大米是伊洛瓦底江下游三角洲所生產的,它還為航行提供了便利,由仰光上溯961公里至曼德勒城,可暢行大輪;再上溯1449公里到八莫,可通行排水量4200噸以下的船隻;還可以再上溯307公里到密支那,這一段只能通行小船。因此,伊洛瓦底江在緬甸經濟發展上擁有重要的地位。

緬甸大部分地區是在北回歸線以南,所以全年氣候變化不大。又因地處亞洲季風區,氣候受地形和地理的影響,上緬甸屬溫帶季風性氣候,下緬甸屬熱帶季風性氣候。後者是高溫多雨的颱風氣候。1月份平均氣溫大約在17℃左右,北部和東北部高山地帶,冬季氣溫比較低;夏天氣候燥熱,7月份平均氣溫在31℃左右。曼德勒年溫差是12℃,仰光是6℃,毛淡棉是4℃;年平均氣溫曼德勒是28℃,仰光是27℃,實皆是26℃,臘戍為22℃。每年5∼10月中旬是緬甸的雨季,也就是農耕季節。每年的11月到翌年的4月是乾季,天氣比較涼爽。春夏秋冬四季並不顯著,人們一年到頭只要一件單衣就可以過日子,但是北部山區例外,每年有兩個月降雨。境內雨水充足,除了東部高原一部分地區和阿拉干山脈背風地帶外,其他地方平均年雨量都在2000公釐以上,緬甸南部沿海和阿拉干山脈向風坡的年雨量超過5000公釐,是中南半島雨量最充沛的地方。向北地區雨量漸少。境內無地震,少颱風。


資源充足農產豐

緬甸本來實行社會主義經濟的國有化政策,其目的是為了擺脫對歐美、中國、印度等資本的依賴。國有化政策失敗後,使得農業減產,整個經濟的成長也陷於停滯的狀態。為了打破閉鎖式體制所帶來的貧窮落後,1975年採用引進外資的自由化政策,使「綠色革命」有了顯著的成效。後來由於米、柚木輸出價格的滑落,以及石油減產導致工業的不振,國際收支的惡化與財政赤字的增加等因素,加上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和亞洲開發銀行拒絕給予緬甸以任何貸款,美國和歐洲共同市場也停止對緬甸的援助計劃。一向是緬甸最大金援國的日本,目前也僅提供足夠的資金來維持其在緬甸企業的經營,韓國雖樂意伸出援手,但礙於日本和美國,也只好有所節制。因此使得緬甸的經濟陷入衰退窘境,成為東南亞最窮的一個國家,並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經濟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20世紀90年代,緬甸政府擴大實施市場經濟,對外開放,歡迎外資進入國內,藉以幫助天然資源的開發及加工利用,提升附加價值,擴大輸出賺取外匯,俾能輸入更多生產機器設備和運輸工具,提高生產力,促使人民平均所得提升,縮短與鄰近國家間的經濟差距。因此實施新外資法,提供租稅假期,保證不收回國有,允許匯出強勢貨幣,並已漸見成效。近來更開放與泰國和中國邊境的交易,充分發揮雙方互補的功能,這對於促進經濟成長和改善人民生活,頗有成效。現在緬甸國民生產總值約9億美元,經濟成長率為5.7%,外債約42億美元,通貨膨脹率約30%。 這個國家雨水非常充足,土地肥沃,無論是山地還是平原,都適合耕種和畜牧,因此農業比較發達,現在擁有農業耕地約4601萬畝,其中灌溉面積約佔12.5%,這種比例是亞洲最低地區之一。國內耕地則佔全國總面積27.5%,農業產值約佔國內生產總額(GDP)的40%,佔出口總值20%,因此農業是緬甸的國民經濟基礎。國內有75%的人民務農,包括一些非農業人口也從事與農業有關的行業在內,如農產品加工、運輸和貿易等。國內有3個主要農業區三角洲,以水稻種植為主,也有很多乾旱區作物。緬甸農業生產方式落後,主要農產品有米、玉米、小米、小麥、高梁、豆類、馬鈴薯、花生、甘蔗、芝麻、粟、棉花、菸葉、茶葉、橡膠、黃麻、向日葵、油棕、咖啡、香料、辣椒、大蒜、桑樹、蔬菜和水果等。稻米是主要的糧食作物,稻田佔農作物面積的2/3,年產量1552萬噸。其他主要農作物的年產量為小麥18.3萬多噸、玉米35萬多噸、甘蔗725萬噸、花生72萬多噸、咖啡2200噸、豆類220萬噸、芝麻37萬噸、茶葉6.5萬噸、糖棕32.6萬噸、棉花15萬噸、黃麻4.5萬噸、橡膠3.6萬噸、鴉片500萬噸、蔬菜8.2萬噸和水果8.5萬噸。在全國1.4287萬個農村中,建有1.1687萬個農業生產合作社,58個拖拉機站,一共擁有3420部拖拉機。

緬甸的水果豐盛,以熱帶水果為主,也有一部分溫帶水果,主要的有甘蔗、香蕉、芒果、榴槤、菠蘿蜜、蘋果、柑、龍眼、檳榔、柚子、鳳梨、柿子、雞腰果、木瓜、番石榴、楊桃、石榴、葡萄和檸檬等。

森林資源豐富,覆蓋面積達全國土地面積的50.8%,多為原始林,但是卻很少開發,因為大部分森林都在叛亂區內,且開採的速度一直超過植林的速度。一些偏僻的山區森林中,至今還以大規模的火耕方式進行開墾,這使自然環境和自然生態的破壞日益擴大。近年來,緬甸政府已開始採用現代化的技術來防止森林資源的流失,採用現代生產方式與傳統生產方式相結合來經營林業,對現有的柚木林和硬木林採取邊採伐邊培育的措施,以擴大護林面積。

緬甸北部森林非常繁茂,盛產多種優質硬木,如柚木、紫檀木、烏木、龍腦香木、花梨木、月季木和麻栗等良材。尤其是以柚木的產量最為豐富,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87%,現在柚木面積仍有610萬公頃,年產23萬立方公尺。這是世界上最有經濟價值和最貴的木材之一,屬熱帶闊葉林馬鞭草科,生長較為緩慢,成材時間是一般樹木的4倍,具有特殊抗腐性能,堅固度可與金屬媲美,是具有高耐久性和穩定性的良材,被廣泛應用於建築、造船、製作家具和室內裝飾等方面。麻栗樹前曾大量輸出到世界各地,現在景況大不如前。利用竹子和藤類的擴大生產和出口,前途看好。現在政府已在積極發展木材加工業,主要的出口木材加工品有三合板、膠合板、家具、地板製品、模具製品和柚木雕刻工藝製品等。

森林多動物也多,緬甸共有300多種哺乳類動物、1200多種鳥類、370種兩棲動物和無數的水中動物。主要的動物有象、虎、熊、鹿、野牛、犀牛、猿猴、貓和蛇類等。

蛇類繁多,從盲蛇到大蟒都有。緬甸的蛇可以分為11個科,90個屬,388種,其中有毒的有3科22屬81種,常見的毒蛇有眼鏡蛇、蛙蛇、竹葉青蛇和金環蛇等。蚺蛇是蟒蛇的一種,常盤踞在樹幹上,伺機捕食來到樹蔭下乘涼的小動物。

鳥類有1240種,主要的有孔雀、山雀、喜鵲、杜鵑、黃鸝、燕子、鸚鵡、夜鶯、、魚鷹、山鷓鴣、鶴、海鷗、鵜鶘、白鷺和鴛鴦等。其中最受緬甸人喜歡的是孔雀和鸚鵡。緬甸人將孔雀看作吉祥的象徵,緬王時代的國家標誌上就畫著一隻開雀的孔雀,連錢幣上都有孔雀的標誌。緬甸的鸚鵡頭大,有寬厚而彎曲的紅嘴和鮮豔的綠色羽毛,非常討人歡心。

水中動物更是多不勝算,除了鬣蜥、巨蜥、鱷魚和海龜等兩棲動物外,還有水獺、海豚和鯨魚等哺乳類動物,以及各種各樣的蝦類。另有海綿、蛤蜊、珊瑚、海葵、水母、蛞蝓、海膽、帶蟲海星、海參、海螺、貽貝和墨魚等水生無脊椎動物。

主要的海水魚有春參魚、龍頭魚、鯧魚、鯊魚、腰刀魚、褐鬚魚、飛魚和海等。淡水魚有鯉魚、魚、鯪魚、鯖魚、鯰魚、白魚和鱔魚等。

緬甸原野面積不大,天然牧場總面積約為40多萬公頃,但林區可以放牧,所以畜牧業卻也欣欣向榮,但多係農家副業,資金有限、技術落後,政府雖也教導農民人工授精繁殖和改良品種,然而投入有限,所以畜牧業增長速度不快。廣大的撣邦高原是大牧羊區,家畜的飼養隨著農業的擴展而分布於全國,農家多飼養黃牛和水牛供農耕之用;雖然公牛多用來搬運貨物,但北部地方至今還是普遍利用大象來搬運木材。現在主要的家畜有豬、羊、牛、馬、驢、象、雞和鴨等,其中豬有427萬隻、羊64萬隻、馬12萬匹、驢6000頭、黃牛1130萬頭、水牛252萬頭、雞鴨共2.2億隻,年產鮮奶50.8萬噸、牛肉57.8萬噸、豬肉37.5萬噸。

漁業發展頗速,魚對緬甸人民的營養有很大的貢獻,無論在魚的捕撈、貯存和加工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改善,也有多家外資投資於緬甸的漁業部門,全國大約有10萬多個漁業經營者,有1300多位私人和48家公司加入緬甸漁業協會。年魚穫量海水92萬噸,淡水22萬噸,養殖魚穫5500噸,其中的淡水魚業主要靠河流系統,以及眾多的水庫、湖泊和池塘。蝦產也很豐富,緬甸還出產許多珍珠,有一次仰光珠寶交易會中展出一顆直徑1.5吋的大珍珠,被公認係世界上最大的。

這個國家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但因開採設備陳舊,或受國際市場影響,產量增減互見。這裡最主要的礦產是石油、錫、鎢、鋅、鋁、寶石和最受中、日兩國人士喜愛的緬甸翠玉。據知世界上最佳的翡翠就是產在緬甸北部的度冒、緬冒、番緬和南奈冒等四大礦區;密支那附近帕敢所產的玉石,翠綠欲滴,價值連城。緬甸的紅、藍寶石和金銀礦也非常豐富,還有黃、紫、灰、星、貓眼等寶石和水晶石,其中紅寶石的品質更是受到舉世的推崇。撣邦西北境的莫谷區有五顏六色品質上乘的寶石,尤以「鴿血紅」紅寶石的價值最高。北部伊洛瓦底江沿岸斷層地帶也產寶石,那裡格達縣的莫谷鎮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產寶石地方,大多數都是由中國雲南人用土法在這裡開採,很多人因此變成富翁,也有很多人在這裡斷送了生命財產。由於緬甸盛產玉石,它的商業大城仰光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世界性的寶石交易中心。

緬甸石油年產量約725.6萬桶,產量足供全國之需,且可部分外銷。石油多產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其中尤以仁安羌最為世人所知。仁安羌在緬甸語中是「石油礦井」的意思,但它只是緬甸的一個小市鎮。據緬甸宣稱,馬塔班灣也有豐富的油藏。石油的開採經由長達400公里的輸油管輸送到仰光近郊的丹林,稍埠和仁安羌的煉油廠提煉。近來積極進行海底油田探勘工作,並將石油資源開放給各國的石油公司來進行開採,現在和美、英、荷、義、加拿大、日、韓、泰等多家外國石油企業合作,但是並沒有發現新油田或天然氣井,因此產量所增無多,即將面臨不足的困境。最主要的石油探勘合作對象是泰國石油公司和加拿大石油公司。此外,緬甸還有天然氣,年產量約1066億立方公尺,產地分布在孟加拉灣沿岸各島和中部的一些地方。

這個國家能源雖不豐富,但各地多有水力發電廠。國內為灌溉而建的水閘是豐富的水力發電資源,這是緬甸在經濟上的一大優點。此外,土瓦附近產鎢和錫,臘戍西部產金、銀、鉛、銻、鎳、鉑、鉻、錳、鋅、銅、鐵、石膏和石灰石,重晶石和鹽的產量也很可觀,但煤的產量較少。 工業比較落後,產值僅佔國民經濟的10%左右,而且集中在仰光和曼德勒兩個地區。緬甸的加工業門類少、規模小,技術設備也落後,產品質量低。在全國各類加工製造業中,工人不足20名的有5000家,佔企業的92%,人數在百名以上的只有600家。加工製造業主要的有紡織、成衣、食品加工(包括碾米、製糖、製酒、製冰、麵包、餅乾、麵條和咖啡等),建築材料(包括水泥、磚、玻璃、木材和鋼材等),製藥、日用化工產品(包括衛生用品、洗滌用品、肥皂、香皂、洗衣粉、工業用油、塑膠製品、油漆和電池等),普通機械製造和維修(包括自行車、少量摩托車、水泵、電錶、手電筒、發電機、拖拉機和變壓器等)。 近年來由於緬甸政府在經濟建設方面擴大對外開放,因此也爭取到不少的工業投資,曾在仰光、曼德勒、馬圭、勃固、伊洛瓦底、實皆、孟邦、德林達依和撣邦等地,先後建立了24個工業區,興建了一批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紡織服裝、建築材料、機械裝配及製造等工廠。

現在全國有碾米廠2000多家,其中大型的只有40多家。有11家水泥廠,年產水泥120多萬噸。在紡織和服裝業方面共有300多家工廠,年產棉紗3.5萬噸、棉布1.3億公尺、紗龍1500萬條、襯衣1700萬件、毛巾180萬多條,部分產品出口到發達國家。電機工業規模也不大,每年進口零配件組裝吉普車、卡車和轎車約2500輛、自行車1.65萬多輛、拖拉機9100輛、水泵6000套、電視機4500台、火車廂220節、收割機5500台。

電力工業基礎薄弱,現在全國發電量只能滿足40%需求,廣大的農村和偏遠的山區幾乎沒有電力供應,許多城鎮晚上一片漆黑,連第二大城的曼德勒每天都要停電好幾個小時,首都仰光有時也會停電。

現在全國電力裝機容量為150萬瓩,其中水力發電約500萬瓩,熱能發電(天然氣、柴油、煤炭)約100萬瓩。邦朗水力發電廠是國內最大的水力發電廠,位於首都彬馬那以東11公里處的基當村附近,共有4台機組,每組發電機功率7萬瓩,裝機總容量共達28萬瓩。

在商業貿易方面,國內的大商業多由軍政府壟斷。小買賣如小吃攤、水果攤、書報攤、雜貨店、鞋帽店、理髮店、餐廳、小旅社等,則由私人經營。國內有龐大的黑市交易,到處充斥著外國進口的走私物品。

在對外貿易方面,平均全年輸出總值約為41億美元,主要輸出品有天然氣、石油、米、玉米、豆類、蔗糖、蒜頭、採、黑胡椒、燕窩、茶葉、菸葉、棉花、硬木、竹、藤及藤製品、麻、橡膠、蟲膠、麝香、松脂、鴉片、鋅、鉛、錫、珍珠、寶石和手工藝品等,緬甸並且是全球首要的鴉片出口國之一。

平均全年輸入總值約為51.1億美元,主要輸入品有柴油、軍火、汽車、飛機、船隻、食品、醫藥、科學儀器、電器、通訊器材、飲料、紙、尿素、化學品、紡織品、計算機、五金工具、機械、建材、纖維、調味品和電腦等。

對外貿易有巨大逆差,主要的貿易對象有中國,年貿易額17.46億美元,佔外貿總值的19%;印度年貿易額7.91億美元,佔外貿總額的8.6%;新加坡年貿易額7.63億美元,佔外貿總額的8.3%;歐盟年貿易額4.84億美元,佔外貿總額的5.3%;日本年貿易額3.77億美元,佔外貿總額的4.1%;馬來西亞年貿易額3.31億美元,佔外貿總額的3.6%;還有韓國、澳大利亞、孟加拉和斯里蘭卡等國及其他一些國家,貿易額共約13.6億美元,佔外貿總額的14.8%。

長期貿易的逆差,加上外交上的孤立,大大影響了對外資的吸引力;同時,過多的自我設限導致觀光客的入境困難,也造成了國際貿易收支上的龐大赤字。

貨幣單位叫做緬元(Kyat),發音為賈,簡稱為K;每1K等於100分(Pya),簡稱為P。這個國家有特殊面額的紙幣,紙幣單位有50P、1、5、10、15、20、25、35、45、50、90、100、200和500K等14種,但是其中25、35、45和90K等4種紙幣已被軍政府視同偽鈔,千萬不可收受或使用。緬甸政府所持的理由是這4種紙幣已被邊境少數民族的反抗軍所偽製,為了避免以假亂真,所以將這4種紙幣全部加以廢除,但卻沒有對人民補償的辦法,因此曾使社會秩序大亂;硬幣已不再使用。在匯率方面,官價每1美元約可兌換6.8緬元,黑市兌價高出公定匯率很多,有時會相差達40倍以上,現在1美元在黑市上大約可以兌換500緬元,這種黑市交易在緬甸幾乎也是合法的。在民間,美元和黃金交易仍是對貴重物品的基本議價方式。


外國人投資法內容

1990年緬甸政府正式發布外人投資法,積極吸引外資,以加速國內資源開發和工業化發展,實施至今,已有明顯成效,現在已有美、加、英、法、日、荷、澳、韓、新加坡、泰、中等國的外資投入。泰國因有地利之便,投資較早,注重在礦業、林業和旅遊業方面。法國道達爾(Total)石油公司經營雅達納和耶塔貢兩大油田,每年給緬甸軍政府4.5億美元,而美國的優尼科石油公司則是法國道達爾在緬甸境內的合夥公司;法國的Alcatel是緬甸境內唯一的行動電話公司。中國在緬甸參與40項水力發電計劃,並斥資10億美元打造一條長2400公里從若開通往雲南的石油及天然氣管道。香港在緬甸投資成衣廠,新加坡也投資了製鋼廠。韓國在緬甸投資了外海鑽油、大宇汽車組裝、電視和電冰箱、林業還有服飾。英國對緬甸的投資也有40億美元左右,日本鈴木公司在緬甸MADI汽車公司佔有60%股權。台灣只有零零星星一點微不足道的投資。

現在緬甸軍政府允許外國人投資的企業型態有三種:一為外資獨資,經緬甸外人投資委員會(UMFIC)核可後立即可以營業。二是外人佔股份35%以上的緬外合資,外資不得少於10萬美元,除由投資委員會核可外,還要向商務部註冊才可生效。三是以有限公司為形式的緬外合資,除要經投資委員會核可外,也要向商務部註冊才可以生效。

為了避免外商假投資之名而行招搖撞騙之實,緬甸政府採取了五道嚴格步驟來篩選外資。一要準備財務信用證明、銀行推薦書、營業計劃書和利潤評估等文件;二為向投資委員會提出申請;三是申請核准並檢具營業項目和法定負責人,以及重要職員名單等資料向商務部申請公司成立,在得到許可證後的30天內,須匯入固定資產的50%至外資銀行,30天內要全部資金到位;四要依法向行業註冊局繳費註冊,註冊費依資本額核定,最高為1.5萬緬元,官價2300美元;五是經營項目如果和外貿有關,必須向商務部申請進出口證,並需繳註冊年費。

根據外人投資法規定,現在允許外資在緬甸從事的經濟活動計有八大類。一農業:各類農產品的種植、加工和販售等,這些農產品也包括樹薯、菸草、咖啡、藥草和棕油在內,其中以菸草最具發展潛力。二畜牧和漁業:包括淡水和海水魚蝦貝類的養殖、加工和行銷;畜牧則以飼料之生產和肉類食品罐頭最被看好。三木業:目前柚木的種植、開採和販售都受到管制,但是由國營單位開採的柚木、硬木和竹藤的加工成品或半成品的銷售,則不受管制。四礦業:以非金屬性礦產如煤、石灰岩、大理石等的開採、加工和行銷為主,緬甸玉和紅藍寶石的開採、加工及外銷限國營事業才能經營。五工業:適合外資經營的有食品業、紡織業、個人用品、家庭用品、皮革製品、交通工具、鋼鐵製造業、建材、紙業、化工、製藥、大型機械業和小型製造業等。六營造業:包括屋舍、橋樑、道路及碼頭的修築等。七運輸業:包括公路、內河、船務公司、車輛修理和報關行等。八旅遊業:包括酒店業和旅遊業等。

外國人在緬甸從事進出口商業貿易,必須是緬甸有實際需求時,才能在貿易部取得註冊,這是排除外人獨資經營進出口業的一種手段,同時兼收管制外匯之效。但是事實上這種限制只會助長進出口「地下化」,造成走私風氣大行其道。以東枝市為例,由於靠近泰國邊境,幾乎成為走私城,市場上處處可見私貨,尤其是在前往曼德勒的路上,車水馬龍,都是民生物資。在曼德勒的自由市場裡也可以看到許多各種舶來品,琳瑯滿目。由於緬甸本身幾乎沒有民生工業,所以日常生活用品多仰賴進口。

在緬甸就是已取得進出口商的資格,還要嚴格遵循進出口程序。以出口來說,申請出口執照並不須要手續費,但買主所開立的不可撤銷信用狀(Lc),則需透過緬甸投資商業銀行操作,並在貨品裝船付款(FOB)的基礎下,按照信用狀所列各項規定向港務局申請裝船。在進口方面,進口商須在緬甸投資商業銀行開立外匯戶頭,並須這家銀行開立不可撤銷的信用狀,另外還要向海關繳交規定的運費、保險費和進口執照稅;並硬性規定須由國營的緬甸五星船運公司(MFSL)操作。至於進出口關稅,是參考稅率表並按實際價值徵收;但進口物資除了關稅外,還要加收商品稅,是以物品的岸上價格為基礎來按稅率徵收,岸上價格包括了進價、關稅和港口捐等。上述進口物資,如果在兩年內加工後再出口,經證明後可以申請退稅,金額為原繳關稅的7/8。

緬甸的稅,分為生產及公共消費稅,個人及法人稅,關稅和天然資源稅等四大類。雖然稅賦繁多,但是為了鼓勵投資意願,特別針對所得稅給予優惠,通常會從外資企業開業日起,給予3年免稅假期;對緬甸有較大貢獻的外資企業免稅期還可以延長。此外,在某些情況下,緬甸政府會應用各種方式對外資給予寬減或豁免,如允許加速折舊資本財,或鼓勵外銷而給予「盈餘稅」減半優待,或完工後前3年原料稅關稅的減免等。因此有些外商利用建廠期間免稅進口的漏洞,擴大進口機器設備、零件和其他材料,然後在市場上轉賣。

基本上為了鼓勵出口,不但出口免關稅,也免執照稅,但是對米、油餅、豆類和皮革徵5%出口稅,竹為8%;進口稅一般都要申報繳納的。但是課最重的是商品稅,除了特定的60項免稅商品外,對國內已能自行生產的商品,徵10%∼30%的商品稅。特殊的商品如煙、石油、酒和寶石等,則徵65%∼225%的稅。在消費稅方面,機、船、車票為8%,旅館房租為30%,娛樂15%,電影30%。緬甸報稅的會計年度是每年4月1日起至翌年的3月31日止。

緬甸對柚木的開採和銷售,林木種植,原油及天然氣的開採、提煉和銷售,珠寶玉石的開採及外銷,經政府指定的魚蝦種類的飼養,郵政和通訊事業,航運和鐵路,銀行和保險,廣播和電視,金屬的開採和外銷,發電,與國防有關的製造業等12種經濟活動,規定屬於國營,但是如果經過有力人士的關說和申請後,也可以得到部分的經營權。

這個國家較多的緬幣不能自由攜進攜出,並且實施外幣管制。在入關手續上,除了需填的「貴重物品申報表」外,還要填寫「外幣申請書」,外國人在旅緬期間的重大消費,如住大飯店和購買寶石等,都要由商店填寫金額、用途,出關時海關會核對餘額。由於外幣匯兌價格官價和黑市相差太大,所以外幣的匯兌形成嚴重的問題,因此地下錢莊林立。至於對於外國投資者本錢和利潤如何匯出,倒也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問題。

緬甸政府規定外商企業如果要聘雇5名以上員工,必須向所在地勞工局申請,由勞工局提出人選供雇主選擇,但一般外商寧可登報自行選才。在薪資方面,規定最低月薪約官價90美元。在黑市約6美元,但可由勞資雙方契約協定。在工作時數方面也有明文規定,買賣、服務業和娛樂業等性質的公司行號,每週最高工時為48小時;工廠和礦業等場所,每週44小時,但是在地下礦坑工作的,每週只要工作40小時。另外,緬甸的休假日數相當可觀,40天病假、30天特休、6天事假等計76天的有薪假期,婦女還得有產假。其他如員工福利、工作守則和勞動契約等,勞工局都有規定。


注重觀光業

長期以來,緬甸是個關閉保守的國家,被一層神秘的面紗所覆蓋,阻礙了外界對它的認識,至今緬甸仍然是觀光處女地,每年只有45萬多名外國觀光客前來旅遊,年觀光收入不到1億美元。自從1998年緬甸政府體認到觀光業的巨大經濟效益而舉辦觀光年活動後,在觀光旅遊方面採取了大尺度的開放態度,對觀光客非常禮遇,並精簡出入境手續,盡量給觀光客方便,現在已將旅客的可停留時間延長為14天。這裡由於長期受到軍事極權統治,一般人民生活水準低下,有人說,到緬甸觀光彷彿置身於時光隧道,回到30多年前。因此,如果想到緬甸旅遊,可能必須要有心理準備,先排除享樂的想法,認為純粹是去體驗另一種人生,當作考驗毅力之旅,必可回味無窮,否則會覺得艱澀無味。但緬甸風光明媚,鳥語花香,有綿密濃鬱的森林、白沙綿延的海岸、寧靜清幽的湖泊,以及眾多長眠數千年的文化古蹟和不計其數的寶塔佛寺,加上有許多雕像等藝術品,因此也使這個東方佛國充滿了觀光的本錢。由於緬甸的觀光業起步較晚,觀光的體制也還不完善,但各處觀光點卻保持著其他國家觀光點所未有的樸素風貌,如莊嚴的寺廟、人們親切的微笑和雄偉的遺蹟群等,都能深深地吸引著觀光客到這裡流連。

緬甸觀光是以仰光為中心,從仰光到勃固、曼德勒和蒲甘後,再回到仰光,這條路線最為理想。這樣需要安排5天4夜的行程計劃。或且通過緬甸官方旅行社,遵守旅行社預先安排的行程。10天的旅費自350∼1300美元不等。但無論花多少錢,也難免要忍受因各方面設施落後所帶來的不便。儘管有諸多不便,但大部分觀光客對於緬甸人民的友善和熱心助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也許到緬甸旅遊的經驗,就如同緬甸官方旅行社工作人員桌上告示牌所寫的一樣:「沒有人是完美的!」

到緬甸旅行,最好能避開6月中旬到10月中旬的雨季,到了11月就不下雨。1∼5月則是無雨的乾季,天氣非常炎熱,白天氣溫經常高達45℃,外國觀光客從中午12時到下午4時只好躲在屋裡吹冷氣,所以旅遊季節最好選在一年中較為涼爽的12月到第二年的2月。這期間不僅無雨,而且有熱帶的陽光,夜間氣溫會降至15℃,所以這時到緬甸觀光要準備毛衣。

台灣人士到緬甸旅遊必須辦理簽證,停留期限為28天,從簽發起一個月內使用有效,並在簽證上蓋有「不能從陸路入境」的公章;但並不等於是真的不能由陸路入境。

台灣有多家旅行社經緬甸政府授權代理在台核發赴緬入境許可證(Special Entry Permit),它不是正式的簽訂,但功能一樣,台灣觀光客憑這種入境許可證得以觀光名義,直接由台灣或其他國家進入緬甸,效期14天,收費1000元,要繳交效期半年以上護照影印本一份,半身脫帽兩吋彩色照片3張,需要5個工作天。

許可證又分為個人和團體等兩種,個人許可證在進入海關時須以官價兌換200美元的緬幣;團體則由旅行社按行程先匯入團費。

在緬甸旅遊不可未經許可進入未開放地區。現在緬甸境內可以自由觀光的地區為仰光、曼德勒、蒲甘、東枝、勃固和吉諦瑜佛塔等地,與中國接壤的克欽都,以及和泰國交界的部分地區都不被允許進入,但緬甸政策多變,也不一定絕對禁止前往。

由於緬甸社會情況特殊,對入境手續規定得很嚴,而且複雜麻煩,所以觀光客在緬甸入境時,要特別注意當地海關的規定。緬甸海關規定,入境旅客個人隨身攜帶的行李和飾物是免稅的,每名旅客可免稅攜入酒一瓶(威士忌最受歡迎),香煙200支(三五牌最受歡迎)或雪茄50根,個人份的香水和化粧水一瓶;對其他東西的檢查,是非常嚴格的。旅客攜帶現金入境,不受限制,但須申報,以免出關時被沒收;攜出金額不得超過攜入的數額,當地貨幣禁止數量較多的攜入和攜出。外幣兌換也稍嫌麻煩,每次兌換都需要登記,出境時還必須接受檢查。兌換外幣時要到政府指定的銀行兌換,機場和飯店都不能換,兌換時需按入境時所填寫的外幣申請書上記載的金額,出境或須再兌換時,還須持這張申請書辦理。如果要增加兌換金額,以外幣申請書記載金額的1/4為限。對旅客所攜帶的外幣,海關會發給金額證明;在旅館結帳和買東西使用現金時,都要出示這種證明。但一般觀光客在緬甸境內使用貨幣時,可直接到大公司、金店、寶石店、旅遊藝品店、旅行社或大餐廳請求私下協助,大都能安全地用美元現鈔兌換到合理的黑市價格的緬元。

出境機場稅為6美元。旅客在出境時不得攜出任何古董、較多的緬甸錢幣或向黑市購買的玉石;觀光客必須在政府許可的商店購買玉石珠寶,要取得收據後才能攜出境外。但是價值不太貴的玉石,只要旅客不主動出示、收藏在皮包內,海關人員也不會刻意找麻煩。

在緬甸境內旅遊,交通也很方便,計程車到處都是,街頭巷尾都可以叫到。如果觀光客不是跟隨旅行社組團前往,而是單獨自助旅行,最好用租車的方式作市區及近郊觀光,租帶司機兼嚮導的轎車最為適宜,以緬甸廉價的勞力,除了租車和汽油較貴外,雇人花費不大。但是緬甸政府對購油設有限制,加油站少,民間礦油行林立,因此駕駛人多購私油使用,但是地下私油多滲水,購私油的汽車半途拋錨情形屢見不鮮。現在緬甸汽車昂貴,黑市更貴。

緬甸觀光飯店也很普遍,多由泰國和新加坡人投資,也有由中國人開設的大飯店和緬甸政府的國營飯店。國營飯店服務設備奇差,但商務旅客如果要求延期離境,會被硬性規定非住國營飯店不可。國營飯店宿費還特別貴,住宿一晚要200美元,由旅行社出面訂房也要140美元,但可以接受國際知名的信用卡。最近有很多私人興建的旅館開始加入競爭的行列,服務品質和價錢又比較合理,頗受觀光客的歡迎。以仰光市為例,旅館雙人房收費在50美元以上的,設備都有基本水準;收費在30美元左右或更低的,就不能太苛求服務享受了。現在緬甸各地的旅館除了國營外,其他的收費多在20∼50美元之間,但都需要準備蚊香,以免蚊子擾人清夢。

面對逐漸增加的外國觀光客,緬甸航空公司還是使用只有66個座位的小飛機載客,使進出緬甸的民航客機不夠使用,因此旅客在到達緬甸後,最好要先辦妥回程簽證和機位,確認後再安心出遊。

緬甸現在是處在軍事統治的狀態下,每天晚上11時到第2天清晨4時實施宵禁,夜間娛樂活動極少,因此沒有多姿多彩的夜生活可言,一般旅客晚餐後無處可去,相當無聊,幸好次日早起趕路,所以早點睡覺也好。在仰光有傳統歌舞可以欣賞,蒲甘則有木偶戲,曼德勒或許可以去KTV。至於夜生活非得有門路,否則不得其門而入。這個國家嚴禁色情交易,在緬甸因色情交易被捕的旅客,全被監禁半年後才釋回。現在隨著觀光尺度的放寬,也有一些單身男性遊客在此樂不思蜀。此外,緬甸的政治禁忌仍多,到處有政府的情治特工,因此在緬甸旅遊,有關政治方面的事情少提為妙。 在一般娛樂方面,有民族音樂、舞蹈和電影等可供欣賞。緬甸的古典民族音樂有非常濃厚的東洋味道,傳統音樂不使用弦,而是用低音的鼓、鈸、梆和竹製的薩克斯風琴來演奏。並且緬甸設有特別為觀光客演奏民族音樂的場所,這種音樂平時只能在無線電廣播中收聽到,還有就是在少數高級餐廳和一般家庭舉行慶祝生日和婚喪禮中才能聽到。在舞蹈方面,是用手、足、頭和腰部的美妙動作來表現,非常有趣。這種舞蹈的手足動作、眼睛表情和步法,都具有高度的意識,並且有200多種的表現方法,在慶典節日的街頭或特定的場所中都可以看到。緬甸的電影大部分都採自古代的歷史故事,這對觀光客了解緬甸傳統風俗和歷史等有很大的幫助。

觀光客在緬甸購買土特產也有很多選擇,如名揚四海的佛像、豎琴、勃生傘、精巧的銀刀、精雕細琢的象牙、沉香木雕刻和竹製漆器等,這些藝品無形中散發出來的佛教氣息,會使觀光客們愛不釋手。其他像紅藍寶石、珍珠和翡翠等高價品,按政府規定要在指定的國營商店裡購買,當然也可以在黑市購到,但須有判斷真假好壞的能力,以免吃虧上當。銀品、黃銅和銅製品,古雕刻品、漆器、手織布料和藤製品等,都是很好的旅遊紀念品。

這個國家的通貨膨脹嚴重,加上政府發行紙幣的面值不大,銀行營運也不夠靈活,民眾存款容易,提款卻手續繁瑣,受盡刁難,同時提款還不得超過一定額度,大額現款的流通非常不便。一般人信不過銀行,都將錢藏在家中。

在時差方面,緬甸時間比台灣慢1.5小時。在電力服務方面,各大城市都有電力供應,採用230伏特50週波交流電,電源插頭型式為雙圓孔插座。度量衡採用英制和公制混合使用。

通信方面,全國有各級郵局1000多所,寄信郵資便宜,手續也很簡單,從緬甸寄航空信回台灣,約需一週時間,郵局工作人員雖然效率不彰,但是服務態度和善。郵寄包裹郵件手續則較為煩瑣,包裝的紙箱和膠帶都得在郵局統一購買,之後要填寫一堆的海關和郵寄地址表格。

全國有電話8萬多具,電報所300多間,傳真所100多處,目前只有少數國際直撥電話和傳真設備,國際電話多須經由電信局國際台轉接,直撥國際電話要先撥00。一般在大飯店中使用國際電話的收費標準為每3分鐘17美元左右,並且每具電話每天只能撥一通國際直撥電話,3分鐘後電話會被自動切斷。街頭電話並不普及,只有在機場、碼頭、車站及鬧市等公共場所才有比較多的公共電話,而且通話品質很差。緬甸的電話國碼為95,當地緊急求救電話救護車為192,報警為199。

這個國家的語言以緬語為主,英語通行於城市地區。中國國語、粵語和台山話通用於唐人區。緬甸人性情溫馴,治安良好。外國觀光客在緬甸旅行,多經由航空進出仰光及各大城鎮,國境邊界及山區都屬管制旅行區域;觀光客最好不要經由陸路進入緬甸,以免招致危險。

一般來說,緬甸沒有給小費的習慣,因為服務業者多是公務員身分,不能貪圖小費。但在請人特別服務時,通常可給予10個賈的小費。此外,搬運大件行李的小費也是10個賈,給飯店服務生的小費通常也是10個賈,給計程車司機的小費是車資的10%。一般說來,在緬甸給小費千萬不可財大氣粗,因為緬甸人的月薪只有10∼20美元上下。

緬甸的生水絕對不能喝,飯店房間內的開水和飲水機內的水可以飲用。餐廳內的水大多沒有問題,但還是喝開水最為安全。當地洗手間名為Eing Thah,在餐廳及飯店內都有。

緬甸是篤信佛教的國家,所以在與人交談時,絕不可有中傷佛教的語言和行動,人們急性子的表現及暴燥的言行都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對於佛像和塔,即使從藝術的觀點來欣賞,也要避免去批評。入寺訪問時要脫鞋襪而入,尤其是仰光的雪達根寶塔更規定任何人都必須打赤腳進入,所以訪問時帶雙涼鞋去將很方便;還有切勿穿著暴露的服裝,以示禮貌。通常遊客滯留在緬甸約有5∼14天,所以要帶些輕便的服裝,而且這裡自來水並不澄清,所以不適合洗滌白色的襯衫。又因為當地蚊蠅極多,薄長袖的T恤和長褲最為理想,防蚊液,防蚊膏和蚊香也不可不備。同時,曼德勒地方每年的12月到翌年的2月間氣溫較低,要帶長袖衣物。此外,在拍攝蒲甘遺蹟時,必須循著一定的路線走,因為草地上往往藏有毒蛇,易生危險。大致說來,在緬甸旅行要準備雨傘和拖鞋,並攜帶防瀉藥及胃藥,以及自己慣用的日用藥品。在和緬甸人相聚時,切不可用左手指人或直接取食,也不可撫摸兒童頭部。與緬人來往時,可準備香煙和原子筆等小禮物饋贈。

在飲食方面,緬甸菜其實就是印度菜和泰國菜的混合,一般以咖喱和白飯為主,比較著名的菜譜有肉質較硬的牛排,用蝦醬烹調的塞普揚(Sibyan),用洋採、小辣椒、蒜、番茄等調味的開胃菜巴拉川(Balachaung)等多種;另外還有魚、蝦、魚翅、燕窩等特產也都價廉物美。一般觀光客在正宗的緬甸餐館用餐,一定要品嚐水牛乳酪佐以香料的煎飯,和富有緬甸本土特色的綠茶。

在緬甸旅遊,如果能夠說一些簡單的緬甸語,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方便,能使旅途更加愉快,如緬語1的發音為中國普通話帝,如此類推2=麗、3=東、4=列、5=亞、6=撬、7=空、8=希、9=姑、10=迪塞爾、11=塞爾+帝、12=塞爾+麗、13=塞爾+東、20=麗+塞爾、30=東+塞爾、100=德亞、200=麗德亞、千=套、萬=刀、多少錢=不撈了。

緬甸人的工作時間除了一般商店每週營業6∼7天外,其他機構是從星期1到星期5辦公,週末和星期例假休息。銀行的辦公時間是上午10時到下午2.5時,政府機關、郵局和電信局為上午9.5時到下午4.5時,公司行號和一般商店是上午9時到下午5時,一般小店舖做生意時間是從上午8時到晚上8時,餐廳可能會營業到午夜。

這個國家有許多傳統節慶和國定假日,其中比較重要的有1月4日的國慶日,是為了紀念緬甸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而獨立。

2月12日聯邦紀念日(Union Day),是為了紀念緬甸境內各民族合組聯邦的成立,係僅次於國慶日的緬甸第二大節日。1947年2月8日,翁山在彬龍鎮召開山區少數民族代表會議,討論山區和緬甸本部間合併組成一個統一國家的問題。同月12日上午,他和21名山區少數民族代表簽署了少數民族同意和緬甸本部組成統一國家的協議,這就是緬甸歷史上著名的「彬龍協議」。為了紀念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緬甸政府把每年的2月12日定為「聯邦紀念日」。

2月的月圓日是豐收節(Hta-mane)。

3月2日是農民節,為全國人民的公共假日。1948年緬甸獨立後,當時執政的自由同盟政府以一月份是農作物收割的季節為由,將1月1日定為農民節。1964年1月2日在勃巴舉行的農民座談會上,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主席尼溫提出,1月1日農民的田間工作還未結束,建議另選日子為農民節。同年在東吁舉行的另一次農民座談會上提出,認為3月2日是革命委員會接管政權的日子,開闢了農民生活的新時代,是吉祥的好日子,於是將農民節改為3月2日。從1965年開始,每年在這天都要舉行農民節的慶祝活動。

3月的月圓日是布施節,又名玲揚(Thingyan)。

3月5日是佛塔敬拜日。

3月17日是軍人節。1945年3月27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領導緬甸人民發動抗日武裝總起義,配合盟軍反攻,取得了緬甸抗日戰爭的勝利。獨立後,緬甸政府把這一天定為抗日節。1955年,緬甸政府將抗日節改為緬甸國防軍的軍人節,或稱建軍節。 4月中旬潑水節,是緬甸最大的傳統節日,潑水節後就是緬曆新年的第一天。潑水節一連慶祝6天,家家張燈結彩,遊行慶祝,互相潑水祝福,意在消災納福,滌舊迎新。

5月1日是國際勞動節(Labor Day)。

5月3日是浴佛節(緬曆二月),這一天人們都要去佛塔禮拜,給菩提樹浴佛。

5月月圓日的卡尚節(Kason),是為了紀念佛陀的誕生、得道和圓寂。

6月的月圓日是佛經節,又名勒永(Nayon)節。

7月的月圓日是齋戒日的開始,又名威永(Wayon)日。

7月19日的烈士節(Martyr's Day),是紀念緬甸國父翁山的遇害。1947年7月19日,翁山等7位自由同盟領袖遇害,有人認為兇手是由英國殖民主義者唆使的。獨立後,緬甸政府為了紀念他們,把7月19日定為緬甸烈士節,每年這天都要進行紀念,並在仰光大金塔對面建造了烈士墓,供人瞻仰。

7月的結夏節又叫做開門節,從緬曆四月十五日起,家家戶戶都要點燈禮佛,煮飯做菜,準備向和尚布施,請和尚唸經。從此時起90天內全社會停止娛樂、婚嫁、喬遷和宴會,僧尼們禁止外出,在寺內參禪打坐,誦經拜佛。

7月31日為月盈節。

7月或8月的禁歡節,又名守夏節或守齋節。

8月的月圓日為褒忠節,又名維干(Wagaung)。

8月的中元節只在曼德勒郊外的湯丸(Taung)村中舉行,是為期1週的盛大慶典,當地人稱為勒特斯(Nats)節。

9月的賽舟節,在全國各河川湖泊上舉行,各地日期不同。

10月的月圓日是齋戒結束日或佛光普照日,又名里丁尤特日(Thading Yut Day),功德衣節或袈裟節,民間縫製功德衣奉獻給佛像或和尚。

10月17日點燈節,歡迎佛陀光臨人間。它又名解夏節或關門節,日期是緬曆七月十五日,是佛教大齋期的結束,各種禁忌均告解除。僧俗在7月14∼16日同樂3天,家家戶戶燃燈點燭3天,善男信女去佛塔前或寺廟祭壇前恭恭敬敬的禱拜。

11月的光明節(緬甸曆八月十五日)也是佛教裝點節日,由月圓日前一晚起至月圓後一晚止,每家都要點燈3天,佛塔四周也火樹銀花。家家都製糕餅,供佛待客,布施僧侶。在光明節之夜,還有一項織「不餿袈裟」的活動。「不餿袈裟」的意思是取「當天的飯菜不餿過夜就會變質」作比喻。這種袈裟要在8月14日傍晚開始動手,象徵性地進行播種、採收、紡紗、織布、染色、烘乾和縫紉等,經過一系列程序後,連夜趕織,要在午夜前完成,十五日凌晨拿去供奉佛祖。緬甸每逢這個節日,佛教團體就會舉辦織「不餿袈裟」的競賽活動,優勝者除了獲獎外,還登報予以表揚。

12月1日民族節的由來,是1920年12月1日,仰光大學的學生們行動起來,首先在教育界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所制定的奴化教育條例,舉行罷課。這次大學生們的運動,喚起緬甸人民的覺醒,激發了反英愛國的民族精神,因此緬甸在獨立後定為民族節。

12月的月圓日是鬼節。

12月25日是聖誕節(Christ-mas Day)。

目瑙節是克欽族人最盛大、最隆重的一種傳統集體盛會,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在特殊的情況下,根據需要可以隨時舉行。1958年在克欽邦首府密支那建造了永久性的「目瑙」祭壇。每隔4、5年在密支那舉行一次全邦性的目瑙節盛大活動。各村寨或部落的目瑙節每年舉行一次,屆時克欽族男女老幼都著盛裝,敲鑼打鼓匯集到預先指定的空場上,圍著中央幾塊高大的木牌神,在幾個頭上插著孔雀尾的領舞人的帶領下,男握長刀,女拿紅布或花環,載歌載舞。

幡柱節是緬甸克耶族的新年,克耶族人的家中都不供神像和佛像,僅在村外設有一個公共小神龕。在克耶族人的心目中,地神和幡柱神是至高無上的神靈,幡柱神又是雨神。克耶族人經常祭祀幡柱神,目的是為了送舊歲迎新年,祈求在新的一年中消災納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家人平安。


水上交通非常發達

在交通方面,緬甸航空事業雖已步上軌道,但是飛機少,運量也小。全國有大小機場47個,其中有33個是有定期航線的民航機場,主要的機場有仰光和曼德勒兩個國際機場,還有國內航線的彬馬拉、黑河、蒲甘、丹兌和馬圭等機場。

仰光北郊19公里處的敏加拉頓國際機場是緬甸的國門,也是亞洲主要空港之一,並係國內航線的中心。與曼谷、香港、北京、新加坡、昆明、可倫坡、達卡、萬象、加爾各答、清邁、卡拉蚩、阿布達比、倫敦、吉隆坡、檳城、雅加達、馬爾地夫、汶萊、胡志明市、金邊、馬尼拉、加德滿都和莫斯科等地建立了20多條國際航線。各國觀光客到仰光多在曼谷轉機,從曼谷飛往仰光只要1小時15分鐘航程,航班很多。中航、泰航、新航、荷航、法航、泛美航空、孟加拉航空和巴基斯坦航空在仰光國際機場都設有營業服務櫃台。

國內各大城市間共有17條空中航線,共長8500公里,每天有170個固定航班,也是以仰光為營運中心。但是航站設施都很老舊,服務品質也有待提升,時常有脫班或誤點情事發生。

全國有緬甸和緬甸聯合等兩家航空公司,擁有波音737-300型客機2架,波音320空中巴士1架,F-27福克型機7架,F-28型機3架。國內線全年客運量95.5萬人次,貨運量2200噸;國際線全年客運量31.2萬人次,貨運量6100噸。

外國旅客在仰光國際機場航站入境廳辦完繁雜的入境手續步出航站後,就會有一群穿著傳統紗龍的緬甸人一擁而上,向觀光客購買免稅的洋酒洋煙,觀光客經常用煙酒換取緬幣,因為黑市匯率比銀行高出很多。

水上交通非常方便。在海運方面,可供停靠遠洋海輪的港口,主要有仰光、勃生、毛淡棉和若開等。其中仰光是全國最大的港口,也是遠洋和內河的航運中心,有裝卸碼頭13座,但設施老舊,能停泊1.5萬噸排水量的海輪,年吞吐量約550萬噸。仰光港下游16公里流的蒂洛瓦港,有37個泊位,其中貨櫃泊位佔了5個;碼頭設計水深12∼13公尺,可停靠排水量兩萬噸級的海輪。

勃生港是國內第二大港,位於伊洛瓦底三角洲的勃生河上,距離每口約133公里,是個內陸的深水港,航道長80公里,水深6公尺以上,排水量萬噸級的海輪可以自由出入。

毛淡棉是緬甸的第三大港。國內還有土瓦、丹老、實兌、阿恰布、皎漂和丹兌等港口,但是港口設施都較為老舊。

五星航運公司是國營獨佔的輪船公司,以沿海各城市間的海上運輸為主,與英國及歐洲大陸上的一些國家、印度、孟加拉、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香港和澳大利亞之間,都有營運航線。如果要運送物資前往美國和加拿大,則需經由五星航運公司委托日本或澳大利亞等國的航運公司轉運。五星航運公司本身擁有排水量萬噸以上的輪船11艘,在許多國家設有分公司。

全國擁有排水量100噸以上的海輪約200多艘,總噸位約為36萬噸。全年海運客運量約11.5萬人次,年貨運量1200萬噸。

河川運輸也是緬甸國內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內河航道總長1.0271萬公里,可以常年航行的水道有3000多公里,伊洛瓦底江是內陸水上運輸大動脈之一,其支流親敦江和其他許多支流,以及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之間的三角洲地帶,密布著縱橫交錯的運河網,也能通航很多的距離。東部的薩爾溫江和湯河因水的落差太大,水流湍急,不適於船隻的旅行,但是可以「漂」運木材,所以緬甸內陸的河運很有經濟效益。

伊洛瓦底江是縱貫緬甸南北的水上大動脈,有定期輪船從緬北重鎮的八莫開始,經曼德勒到仰光,全程1410公里。其中從八莫到曼德勒航程約450公里,能通航排水量200噸以下船隻,順水而下約36小時,逆水而上需60小時。從曼德勒到仰光航程約960公里,可通行排水量1000噸以下的船隻,順水而下約需6天,逆山而上要10∼12天。從八莫到仰光途經10多個城鎮,沿線碼頭設施多不良,大部分沒有貨物堆積場、倉庫和裝卸設備,多靠人力搬運上卡車駛離。仰光雖然有堆積場、倉庫和裝卸設備,但也陳舊不堪。

親敦江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河網也很重要,親敦江可通航的里程為730公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通航河道長達2404公里。此外,若開可通航河道為1602公里,薩爾溫江和孟邦可通航河道為356公里。

內河航運主要由緬甸內河航運公司經營,它擁有內河船隻700多艘,排水量20∼500噸不等,多已超齡,新船少有。緬甸許多國營公司和私人大企業也有各自的水上運輸工具。內河航運公司年客運量為2500萬人次,年貨運量約為280多萬噸。

陸上交通以鐵路為主,鐵路總長5823公里,屬於國營,它扮演了彌補河川運輸不足的角色,一般以載貨為主,雖然車速緩慢,但仍不失為運輸幹道。鐵路網以仰光為中心,北通曼德勒、臘戍、密支那,南接毛淡棉,西到勃生,連接了緬甸的各主要城市。仰光到密支那線是貫通緬甸南北的主幹線,全長1162公里,其中的仰光至曼德勒線長620公里,仰光至臘戍線長910公里。除主幹線外,還有撣邦南部至東枝線,邦盈至塞考線,莫乃至南桑線,以及連接撣邦和克耶邦的彬龍至萊葛線等。

緬甸鐵軌寬0.915公尺,一般稱為米軌。鐵路沿途穿過叢林、湖沼和田野地帶,美景如畫。火車通常分為普通、頭等和臥鋪等3種車廂,觀光客最好搭乘頭等車和臥鋪比較舒適安全,有的火車還有餐車。最主要的路線是從仰光到曼德勒,一天有3班快車,全程約14個小時。

公路交通比較落後,國內公路全長約3萬公里,一般路況多不完善,高級路面少,大多數是次級和低級路面。仰光是全國公路網的中心,有長途巴士可以通往國內各地。縱貫南北的毛淡棉經仰光、曼德勒、南坎的公路為主幹道,輔以其他路線,形成重要的公路網。

從仰光到緬北重鎮南坎(與中國雲南省瑞麗相鄰)的公路起於仰光,經勃固、東吁、曼德勒、臘腊等重要城市,在撣邦的登尼分道,分別到南坎及其附近的九谷(棒賽),和中國雲南邊境內的瑞麗和畹町相連,全長1160公里,這是緬甸南北縱貫主通道,也是中緬陸路交通的重要公路。其中仰光至曼德勒線全長695公里,是縱貫南北的主幹道,路況良好,柏油路面,寬7∼10公尺。勃生至耶烏線全長900公里,途經卑謬、馬圭、敏建和實皆等城市,是和仰光至曼德勒線平行的另一條南北幹線。

其他還有4條幹線公路。緬東公路始於中部的密鐵拉,經東枝、景楝至緬泰邊境的大其力,全長809公里,鋪柏油路面。緬南公路自仰光經毛淡棉、土瓦至丹老,長869公里。緬西公路始於東吁,經卑謬至西南海濱的丹八兌,長376公里。緬北公路始於曼德勒,經臘戍、密支那,至北部重鎮葡蔔,全長708公里。

國內有一條緬甸公路,又叫滇緬公路,它連接緬甸東部的臘戍和中國雲南省的昆明,全長1154公里,建成於1939年,1944年同盟國軍隊進入緬甸北部,從印度的利多開始修建一條供應公路,最後和緬甸公路連接,於1945年1月通車,又稱為利多公路或史迪威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緬甸孤立主義的增長,這條公路的重要性已經減低,但仍然是從仰光到重慶共長3379公里長公路系統中的一部分。

現在緬甸全國共有客車19.6萬輛、貨車5.6萬多輛,年客運量5200萬人次,年貨運量為185萬噸。


新都彬馬那

彬馬那(Pyinmana)又稱耐毘道,緬語為「帝王之地」的意思,是緬甸軍政府特別打造的新首都,由於軍政府的破壞民主,扼殺人權,許多民主國家都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手段促其回頭,加以制裁,尤其是對可能來臨「進攻伊拉克式」的美國武力制裁,更是恐懼至極,但又不甘還政於民,恢復民主,於是選擇在國境中央的山區中興建易於防守的新都,藉以對抗「國際警察」美國強大武力的進攻。這個比傍海的仰光「更安全」的彬馬那,成為緬甸軍政府高級領導人、軍頭和若干部長的「逃都」。

它原是仰光和曼德勒市之間的一個貿易城鎮,在日本佔領期間,是緬甸爭取獨立領導人翁山將軍的軍隊總部,後來又成為共產黨游擊隊的一個根據地。經緯度為東經96度12分、北緯19度45分,是緬甸中部曼德勒省的三流城鎮,坐落在錫當河谷的一個小盆地內,位於仰光以北390公里的山區裡,距緬北曼德勒約300公里,西倚勃固山,東有本弄山依托,群山環衛,叢林遮蔽,並且遠離海岸,從軍事的角度看,確是個易守難攻的好地方。這裡的錫當河谷地東西寬僅6公里,要想從陸路進入彬馬那,無論從仰光北上,或從緬北南下,都必須首先進入這條狹長的山谷,因此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彬馬那官方名稱的正名為乃伊毘道(帝王之座),擁有9.74萬人口,對外陸空交通還稱方便。在空中交通方面,有航班往返於郴馬那和仰光之間。鐵路部門也增開了仰光和彬馬那之間的直達列車。公路交通也很便捷,環城公路已和主要公路連接起來,從仰光驅車北上,約7個小時可以到達。市區交通規劃不錯,有多條雙向的8車道柏油馬路,有少數的公共汽車和計程車服務。電話服務方面已裝妥程式控制電話交換設備、市內、市外長途及國際長途電話均可通話,品質也不錯,手機使用普遍。在水電方面,當地雖然已新建了一個自來水廠,但是水質達不到飲用水標準,只能作為生活用水,官員們都喝瓶裝礦泉水,至於一般士兵及平民百姓,只能暫時將就將就。這裡距離緬甸最大的水力發電廠邦朗只有1.8公里,它由中國協助建造,因此擁有充足的電力供應,適於當作戰時的指揮中心。

這個被叢林圍繞著的緬甸新行政首都,共有3個部分,彬馬那老城仍然是山區農村風貌,與新首都拉不上什麼關係,充其量將來有幸成為新都的舊城區而已。這裡設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等3所大學,學術風氣非常濃厚;市面也日益繁榮。

新都建於老城以西10多公里處,以及老城東北方15公里處的平緩丘陵地帶,佔地直徑約60公里,一邊是行政中心,一邊是軍事中心,兩者相隔約30公里。這兩個新城始建於2002年,初期完成於2006年4月,2007年將軍政府遷來此地。

行政中心佔地約10平方公里,包括軍方高層的官邸、外交使館、國會大廈、機場、醫院、辦公大樓、住宅大樓、購物商店、旅館、餐廳、文娛場所、公園和高爾夫球場等,其所提供的物資和服務,是別的地方所享受不到也想像不到的。官方規定所有市內建築物辦公樓不能超過3層,住宅樓不得超過4層,為了軍事上安全的原因,市內不建高層建築。現在這裡已建成30多座大樓,都是朝平面發展,最大的大樓面積長180公尺、寬120公尺;較小的長120公尺、寬90公尺;還建有小型別墅供國家領導人居住。所有建築物都呈現代化風格,外牆顏色各異,沒有採用緬甸傳統花紋裝飾。為了避免破壞當地的自然風光,更為了避免給可能來犯敵機提供明確的攻擊目標,樓群不分辦公區和住宅區,都以單位劃分,一些部門的宿舍樓距離辦公樓步行僅需10分鐘,非常方便。但是這裡生活條件比較艱苦而不便,大量蔬菜等生活用品需靠陸路運輸,成本大增。

軍事中心事實上是個軍事基地,建有大量地下指揮所,以及坑道、地窖和醫院,這裡很多建築物的地下部分深度高於地上部分高度。


金塔之都仰光市

仰光(Rangoon)市是緬甸的前首都、仰光省的省會、全國第一大城和最大的港口,並係國內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仰光之名在緬甸語中乃「戰亂平息」之意。這個著名的旅遊城市,因擁有眾多壯麗、輝煌的佛塔而名聞遐邇,並素有「東方花園」之美譽。

2500年前,這裡只是廣大沼澤地帶上的貧窮漁村,稱為沃卡拉。中世紀成為當地居民點,改稱為大光。15世紀初期發展為城鎮。1755年緬王雍笈牙征服上、下緬甸後在此建城,將大光擴建為港口,並取代原來的沙廉港,後改名為仰光。1824∼1826年被英國佔領。1852年後成為英屬下緬甸的行政中心。緬甸全境歸併英國管轄後,仰光被定為首都。在以後100多年,英國人在這裡開埠興市,成為一個現代化的都市,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被日本佔領。1848年緬甸獨立後在此定都。

它的經緯度為東經19度20分、北緯16度45分,地理位置在伊洛瓦底江下游的三角洲上,即仰光河北岸,南瀕馬塔班灣(Gulf of Martaban),北毗勃固省。氣候溫和潮濕,1月份平均氣溫約17℃,4月份平均氣溫26.5℃左右,最高溫可達45℃,年雨量2540公釐,5∼10月是雨季。這個城市總面積199平方公里,全市人口約500萬,佔全國總人口的10%,有緬族人、華人、印族人等,其中華人40多萬,約佔總人口的8%。

緬甸人信仰小乘佛教,早在1058年緬甸第一個王朝建立時,就奉小乘佛教為國教,歷代國王以興建佛塔作為對人民德澤的象徵,因此在全國都有看不完的佛塔遺跡,單是仰光就有許多著名的佛塔,自古以來就有「金塔之都」的美譽。當地人對佛教相當虔誠、篤信,一般有五拜,分別是:一拜佛祖釋迦牟尼;二拜佛經;三拜和尚尼姑;四拜父母;五拜老師。拜的方式有三種:手拜,用花供奉;心拜;嘴拜即念經。

當地人最明顯的傳統特徵體現在衣著與化妝上。無論男女老少都習慣穿沙龍,即用一塊布圍在下身,不同的年齡和身分所穿的沙龍也不一樣;年級大的男人通常穿格子布料;年輕女孩以花色鮮豔的式樣為主;中學生則穿綠色沙龍。更有趣的是,在鄉下地區常常可以看到女人們身上包著沙龍在屋外洗澡。

至今他們仍然習慣用香木粉來保養皮膚,這是一種塔娜嘉樹的樹桿磨成的粉,使用時先把香木粉用水調成液體狀,再均勻地抹在皮膚上,等水分乾了後留下淡黃色的粉狀物。據說有保養、防曬及防青春痘的功效。更特殊的是,當地女人在用香木粉當化妝品時,會特意在兩頰塗成各種圖案作為裝飾,成為一種獨特的印記。女人們還用椰子油代替洗髮精,因為它非常便宜。此外,所有緬甸人都喜歡嚼檳榔及石灰葉子。

華人多數集中在雪利金塔西邊的唐人街,即廣東大街,分為上、下街,上街以福建人為主;下街居民多是廣東人。目前,他們多半以做生意營生,開金店的人最多,其次是賣豆類、白米、汽油、汽車等行業。雖然老一輩華人的中國話講得不靈光,但在他們的心目中,中國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位於仰光河碼頭對街的慶福宮是當地華人的信仰及精神寄托的中心。宮內開課教授中文,希望年輕的孩子能夠不忘本,讓中華文化可以繼續傳承下去。

由於緬甸接近印度和孟加拉,這裡有不少人是有著南亞血統的印度人和孟加拉人,皮膚黝黑,頭髮微捲,留有鬍鬚。早期到此的印族人多是富有的人,最多時佔全市人口60%。推行國有化後,許多人紛紛離開緬甸,僅留下經濟較差的印族人,大約20萬名人口。至今在仰光仍然能看到古老的回教寺和印度菜館。

因為人種的複雜和信仰的不同,所以在仰光隨處可見緬族人、印族人及華人,按照自己的宗教和文化傳統而舉行不同的慶祝儀式。緬甸社會的曆法和慶典更是多姿多彩,市集上有出售為不同宗教和傳統文化服務的「專用日曆」,上面詳細註明各種特殊慶典。其中中國的日曆上註明了清明節和回教的齋戒日等。緬族的日曆別具一格,一個星期有「8天」,因為緬族人向來把星期三劃分為兩天;早上算一天;下午算一天,而且每天還有一種代表性的動物:星期一代表性的動物是老虎;星期二是獅子;星期三中午12時以前是有牙的象,下午是無牙的象;星期四是老鼠;星期五是代表月亮的兔;星期六是龍;星期天是代表太陽的鳳凰。在那一天出生的人,便有當天特定的性格和命運。

當地的經濟主要依賴港口,仰光港承擔全緬甸進、出口業務的80%,是全國對外貿易的中心。目前輸出物品有稻米、礦石、木材及棉花等。自從緬甸獨立後,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這裡有全國最大的碾米廠和鋸木廠,主要生產紡織品、肥皂、橡膠、食品、藥材、鋁、鋼材等,是全國最大最重要的工業城市。

這個城市依照地形可分為建在山脊上的舊城和新興衛星城鎮。新城是因1945年的內亂,各地流入人口劇增而擴建,主要分布在三角洲沖積地上,因橋樑有限,城市被限制在河流環繞的地區內,只能不斷的向北延伸。整個市區以東西方向延伸的幹線為中心,許多道路呈南北交叉,如棋盤般整齊有序的排列著。市內最長的路是波羅密(Prome)路,以仰光河為起點,向北縱貫市區,到達與永盛路交叉口時,向右經燕子湖畔、仰光高爾夫俱樂部,直達仰光北部的國際機場。在街道要衝可以看到像洋娃娃吉祥物的觀光標誌。這裡非常繁榮,街道寬闊、乾淨,樹木蒼鬱,是個具有現代化結構的都市。市區樹木繁多,並不是綠化工作做得好,而是天然生長的樹多;郊區也有蒼翠的樹木。當地的天氣非常好,在陽光普照的日子裡,街道及公園內的樹木、郊外的湖泊與無數閃閃發光的寶塔,都會使遊客感到無比的悠閒。

以人口居住的情形而言,全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為歐美人士曾經集中的地區,如今這裡多係緬甸政府和市政府等各級官署,成為當地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全市商業中心,許多飯店、洋行、銀行、百貨公司及市場多集中於此。二是多數緬甸人居住的地方,為一般的住宅區及商業區。三為華人、印度人居住的地方,有錢莊集團、穀米交易場、金銀珠寶店、回教及印度教的寺廟,這裡的建築物與道路多是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比較陳舊,因年久失修而破損,並且多年不曾重新油漆粉刷過。其中較具規模的建築都是半個多世紀前英國人留下來的宅邸,這些古老破落的房子整齊地排列在殖民時代規劃好、縱橫有序的街道上,形成鮮明的對比。殖民時期的建築代表有雪利金塔西北的大鐘樓、東北的政府大樓和南邊近河一帶的建築,雖然年代久遠,但仍然顯示出當年宏偉的氣勢和優美的建築風格。自從1997年起,市內只要是2層樓的房子都被拆除,全部改建為5至6層樓公寓。

這個國家非常貧窮落後,在千瘡百孔的街道上行駛的車輛,大都是用30多年前的舊貨拼湊而成的。行走在街道上的人群多是衣裳襤褸,難得看見衣裳光鮮的人,從一般男人身上穿的破舊沙龍,以及在街上水龍頭旁替孩子洗澡的母親,到處都可以看得出這個國家的窮困。街頭書攤上販賣、陳列的大多是1988年以前出版的舊書,偶爾也有外文書出售,但價格卻比西方國家貴一倍。

由於當地曾受英國殖民統治的緣故,在一些大街上除了可見英國殖民建築和教堂外,一些市民也養成喝下午茶的習慣,每當午後,人們輕鬆自在地在路邊的露天茶座上喝茶聊天,好像天塌下來也不會比喝茶重要。還有更多的人在寺廟裡拜佛,分不清他們是在工作還是在休閒。

仰光的治安雖然很好,但是街頭卻不平靜。由於軍政府在經濟上已經採取改革開放的政策,但在政治上仍然堅持槍桿子出政權的獨裁專制和不民主路線,因此民怨沸騰,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大批的民眾學生聚集在佛塔前演說及示威,以此向軍政府抗議,要求釋放翁山蘇姬;軍政府當然也不甘示弱,派軍隊前往抓人。由於緬甸是個佛教國家,縱然再暴力,也不敢不赤足進入佛塔範圍內,因此軍隊只能脫靴進塔抓人,造成許多年輕人的傷亡,構成一幅諷刺的畫面,令人啼笑皆非。

當地交通頗為發達,敏加拉頓(Mingaladon)國際機場位於市北方27公里處,是對外交通的門戶,密集的班機往返於各國及國內各個城市。國際航線主要的有曼谷、吉隆坡、雅加達、達卡、萬象、香港和昆明等。國內航線有飛往毛淡棉、曼德勒、蒲甘等主要旅遊城市。由於它所處的位置佔有優勢,水上交通相當便利,市內有12條內河航線通到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和三角洲各地,構成全國最繁忙內河航運網,有雙層夾板的客船供遊客搭乘來往於鄰近各城市。這裡也是國內航海的中心,仰光港距出海口34公里,水深港闊,終年可泊萬噸級巨輪,是緬甸吞吐量最大的海港。 陸上交通以鐵、公路為主,火車站在翁山市場東面,縱貫南北的鐵路以此為中心,東南可至毛淡棉,北通彬馬那、勃固、東枝、曼德勒及臘戍等城市。火車條件欠佳,不是臥鋪的客車廂條件極差,有的只是在貨車廂內兩邊裝兩排座位而已。公路交通四通八達,有長途巴士營運,但多是二手貨。這些長途汽車全部在市區北面靠近機場的長途汽車站發車,有開往全國各地的長途汽車,可分為夜班車、空調車,但沒有臥鋪車。空調車的製冷效果很差。乘夜班車最好帶耳塞,因為車上整夜播出水準極差的緬甸電視劇或刺耳的當地音樂。

市區交通以計程車和巴士為主。這裡計程車很多,基本上是沒有空調的殘破老爺車,不打表,需事先講好價格方能乘坐。巴士多由舊式卡車改裝而成,還有拼裝車、老式客車,大多數公共汽車的設備不佳。此外,市內還有各式各樣的汽車,有吉普車、三輪馬達車、摩托車、腳踏三輪車及馬車等。

當地的經濟發展受到局限,加上緬甸開放觀光時間不長,中、低檔旅館較普遍,高級大飯店並不普及。目前,旅館的房間總數超過萬間,前來觀光旅遊的客人多數選擇私營旅館,服務態度較好,價格也比較合理。其中的斯特蘭德(Strand)大飯店是當地最現代化的五星級國際大酒店,擁有120間高級客房,附設一個可容納700人的大廳,並有酒吧、餐廳、會議廳、咖啡廳、花園及大型停車場等設備。

特拉德(Traders)飯店也是一家五星級豪華大飯店,聳立在寶塔路233號,距離國際機場約20分鐘車程,至火車站僅需5分鐘,它由澳門人投資開設,擁有500間客房,是全國房間數最多的飯店之一,其中71間是特拉德俱樂部高級套房。此外,還設有可容納900人的大餐廳,以及室外游泳池、商務室、健身房、夜總會等休閒設施,並擁有第一流的服務品質。

燕子湖(Inya Lake)大飯店坐落在市郊3公里處的燕子湖畔,是一家比較現代化的四星級國際飯店,擁有優異的服務品質及222間豪華客房,並設有酒吧、餐廳、咖啡廳、購物街、游泳池和大停車場等。

皇家湖(Royal Lake of Kand-awgyi)大飯店屹立在市區皇家湖畔,由原仰光東方遊艇俱樂部及自然科學博物館改建而成,擁有50多間客房及少數小木屋,客房內設施齊全,另外附設有餐廳、咖啡廳、碼頭及停車場。

總統(Thamada of President)國際觀光大飯店位於火車站附近,服務態度親切,讓遊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有60間標準房,客房內設備完善,但裝璜較古老,附設有餐廳、土特產店、咖啡室與停車場等。

納沃勒(Nawanat)是由新加坡人和緬甸人合資興建的新式國際觀光大飯店,擁有80多間高級客房,內部裝飾新穎,有現代化設備,還擁有餐廳、游泳池和停車場等。

此外,東方(Dagon)、花園(Garden)、假日花園(Vaction Garden)、夏宮(Summer Palace)、珠寶(Jewel)、薩恆尼(Sakhantha)、阿爾法(Alfa)、安布(Ambo)、中央(Central)、晶宮(Crystal Palace)、赤道(Equatorial)、金蝴蝶(Golden Butterfly)、十二月(December)、溫沙(Windsor)、帝玉(Imperial Jade)、奧林匹克(Olympia)、蘭花(Orchid)、泛海(Pan Sea)、全景畫(Panorama)、拉馬達(Ramade)、塞杜拉(Sedona)、薩沃伊(Sovoy)、仰光市(Rangoon City)、國際(Interna-tional)、皇冠(Crown)和斯特蘭德(Strand)等,都是當地有名的大賓館。

除了私營旅館外,當地也有國營旅館,但價格不合理、服務態度差,具有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破落貴族氣息,如火車站附近的鐵路旅館、仰光河畔的河濱大飯店和卡爾登飯店。其中卡爾登飯店由外僑經營,自從收歸國營後,電話時常不通、落地窗無法上鎖、水龍頭無水、抽水馬桶堵塞,生意蕭條。在市郊一帶有一些大眾化的旅館及政府經營的出租房屋供遊客選擇。

這個城市有許多餐廳,比較高檔的多附設在各大飯店內,市面上有緬甸餐、印度餐、中華料理等菜餚。緬甸人的口味辛辣帶酸,正宗的緬甸菜是用手抓著吃的。緬甸人最喜歡魚醬或蝦醬,涼拌芒果和鹽茶也是絕妙的佳餚,還經常用一種叫做「饃學卡」的魚湯米粉點心來招待貴賓。但一般的緬甸餐廳設備和環境並不理想,燈光昏暗微黃。中國餐廳非常普遍,口味及衛生情況較好,生意也較興隆。有一些高級中國餐廳內,晚上有緬女唱中國流行歌曲娛賓,歌聲甜美,來賓多會贈送花籃以示謝意。印度餐比較便宜。此外還有許多街頭、馬路邊的小食攤檔,賣的是各種奇怪的小食,有中式的油條、油餅、鹵麵、甜食、湯類和麵類等。中式的油餅是用椰肉、芝麻、花生等作餡,再用碳火烤成,色澤金黃,香味誘人。甜食以椰肉、芝麻及花生為主要材料,咖喱是鹹食的必備佐料。各式湯類和麵類的價格低廉,能填飽肚子,但衛生情況欠佳,路人就在矮桌子和矮凳上進食。除了小吃外,飲料也是路邊攤的一部分,有各式自製的果汁汽水,但此地的水及冰塊不乾淨,因此生意有些冷清。每當夜幕降臨,多數的小吃攤收市,剩下的飲料攤成為路邊雞尾酒吧,一盞孤燈,三三兩兩的男人坐在矮桌子旁的矮凳上,一邊喝酒,一邊高談闊論,反倒形成緬甸路邊攤上的特殊文化。除此之外,喝上午茶已經成為當地人的一種習慣,每到午時,人們輕鬆悠閒的在路邊的露天茶座上邊品茗邊聊天,好不愜意。

當地比較著名的大餐廳有卡拉威、藍山、綠象、歡樂屋、兄弟、園景、假日、紅屋、皇家玫瑰、銀宮、春天、春屋、韓屋、新緬甸海鮮、川揚、全聚德烤鴨仰光分店、卡拉迪克、燕子湖、南新、南特迪達、廣樂克、東方、海員、皇宮和薩米等。另有邁安蘭達自助餐廳,分別供應緬甸、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及西洋口味的各種菜餚。

仰光是個樸實的都市,社會治安比較好,軍政府管理極嚴,犯罪率很低,很早就實行宵禁,因此在娛樂方面比較單調,遊客可以看當地電視及電影。電影有外國片和本國片,本國片的題材大都採用歷史性、古典生的故事,對了解緬甸的歷史及傳統風俗等有極大的幫助。在緬甸的電影上也可以欣賞到民族舞蹈,或到市區的朱比利劇院(Jubilee Hall)觀賞由文化部直屬劇團表演的緬甸舞蹈,以佛教祭典和國家行事為主要題材,同時兼具泰國與印尼的風格,動作比較簡潔、明快,但韻味有餘,噱頭卻不足,並沒有多大看頭。緬甸傳統舞蹈表演包括線偶表演、豎琴表演及民族表演等10種節目。舞蹈表演者主要以手指、手腕及腰等肢體動作為主,扭轉款擺,訴說民間愛情故事,從中不難看出緬甸人對愛情從一而終,執著的態度,表達的方式卻相當含蓄婉約。民俗表演的道具中有一種竹編的球,為了塑造效果及氣氛,在球裡點了火,表演者踢著火球並做跳繩、穿鐵環或是站在小瓶子上做轉圈的動作。豎琴有「緬甸音樂國寶」之稱,豎琴表演以豎琴為主配合其他樂器,訴說的是緬甸男子對女人長髮的堅持與欣賞,因此緬甸女人對長髮情有獨鍾,喜歡長髮飄飄的感覺。一般團體觀光客要看緬甸傳統舞蹈,多先跟皇家湖鴛鴦船預訂,一場秀約需300美元,而且只收美金。這艘船是用兩艘大船架在皇家湖上,金碧輝煌,船上有卡拉OK、餐廳、表演廳,也是緬甸政府招待外賓的地方。

仰光也興起卡拉OK,進門需買門票,唱歌、點歌、叫飲料另外計費,有趣的是連自己拍照片都要付攝影費。卡拉OK廳內的歌以國、台語歌曲為主,還有英語和日語。當地的緬甸人由於經濟有限,常常購買門票到卡拉OK廳中聽歌。他們不是進不了卡拉OK的門,就是唱不起歌,縱然買了票進門後只有「聽歌」的份,根本無法跟著唱,因此他們大多是到卡拉OK「聽歌」,而不是唱歌。當地最豪華的銀河迪斯可舞廳,生意興隆,門庭若市,但見舞池上乾冰四射,十幾歲的權貴子弟啜飲可口可樂或威士忌,讓人側目。此外,在仰光洗個緬甸頭,經濟又划算,而且洗頭時的新鮮感十足,深受遊客們的喜愛。

當地的購物中心主要集中在曼哈、曼多拉及潘蘇達街等一帶,這裡有許多百貨公司和土產品商店,不但是觀光客們購買紀念品的地方,也是當地市民們購物所在地。仰光沒有豪華的購物街,但有地方色彩濃郁的市場,其主要的商品就是寶石、絲織品、沉香、木雕、古董、柚木製品及象牙加工品等。

緬甸是寶石的產地,素有「寶石之都」的美稱。這裡的寶石價格合理、品質優良、品種繁多,可分為24種,是世界上收藏寶石種類最多的地方,有紅、藍寶石,貓眼石等。鴿血紅寶石是上品,色彩光芒耀眼,結構精湛。一顆光芒耀眼血紅色的紅寶石,價值超過金鋼鑽,鑽石可以用重量來估價,紅寶石的身價卻無法衡量,它的色彩、結構和上面星狀搖擺閃動的線條和光芒,只能用心靈去衡量它的價值。英國女王加冕時戴用的皇冠正中鑲嵌著一顆產於緬甸的黑王子寶石,鵝蛋般大小,屬於尖晶玉寶石,價值200萬美元以上,但它在緬甸寶石中只是次等寶石。再其次是藍寶石及其他顏色的寶石,有淺藍色、水紅色、白色、灰色、紫色和混合色,統稱為藍寶石。

這裡也出產琥珀及馳名中外的翡翠玉石。琥珀的產量不高,屬於山琥珀,顏色偏紅,但沒有水琥珀那麼潤澤。一般的琥珀中含有方解石,使它會產生一種西方人稱為根琥珀(Root Amber)的色質。翡翠玉石有綠色、白色、紫色、水紅色、棕色與黑色等不同顏色,其中綠色玉石最美,又可分為黃綠、豆綠、梅花綠和貓眼綠等。玉石品質的優劣是以所含的色彩和「底水」來決定的。所謂「底水」是指玉石的透明光度。一般而言,玉質越重,底水越佳,透明光度高,而且光彩奪目,價值非常昂貴。

通常外來的寶石開採者到仰光所找的貨源都是寶石礦,再尋管道由緬甸東部偷運到曼谷去。據說薩爾溫江西側的猛蘇鎮郊外發現鴿血紅寶石礦,致使一夜之間,成千上萬的人紛紛到這一帶尋寶。「猛蘇寶」特殊之處在於礦淺好挖。

當地開採玉石和寶石的礦工有兩種不同的待遇,拿日薪的工人,以工作日計資,緬甸人稱為「混日子的」。另外一種工人不拿工資,可事先向雇主預支零用錢。每逢假日、墟期,便把開採到的玉石出售,扣去平時所借支的零用錢後,工人可獲得全部餘款的30%,這種工人薪酬多寡要靠運氣,緬甸人稱為「碰運氣的」。

緬甸出產的珍貴寶物還有珍珠。在仰光的緬甸珠寶貿易中心裡,擁有一顆被認係世界上最大的珍珠,直徑大約3.8糎,像乒乓球那麼大,它的價值一直成為專家們爭論的焦點,所以只作為展覽之用。

翁山市場(Bogyoke Aung San Market)坐落在火車站旁。為紀念緬甸國父翁山將軍而命名,是市內最大的購物中心,商品包羅萬象,且物美價廉,它是由許多窄小的弄堂小巷內無數的小店組成,不賣雞、鴨、魚、肉、蔬菜和水果等食物,而是出售珠寶、玉石、象牙、珍珠、佛像、服飾、柚木雕刻品、皮包、豎琴、沉香木、勃生傘及銀刀等物品。由於市場裡沒有安裝空調設備,顯得悶熱難受,加上環境不太理想,因此形成賣東西的人多,買東西人少的景象。觀光客到此參觀或購物,可以了解當地市民的生活習慣。

外幣專賣店在雪利金塔北側,以觀光客為主要對象,店內有寶石、民俗藝術品及外國人所使用的日用品等,一律以外幣交易。此外,市內還有幾家用當地貨幣自由購物的市場,商品也很齊全。

在一些傳統性的菜市場中,遊客可以更深層次的了解更原始的緬甸市場文化。路邊小攤上販賣各種蔬菜、水果、魚肉、蛋、瓷器、檳榔及小吃,顯得雜亂無章,大頭蒼蠅在小吃攤的食物上追逐。蹲在地上做生意的女攤販,老、中、青都有,臉上都擦有一種叫做桑那卡的香粉,據說可使皮膚白皙,事實上只是可使皮膚不再黑下去而已。它不但非常便宜,而且效果更勝舶來品。菜販們最樂意和觀光客合影,對外賓非常友善。當地水果有芒果、香蕉、西瓜、椰子、榴槤等,都價廉物美,但是美國進口的五爪蘋果卻價格昂貴。這裡的秤是天平,米是一筒筒的計價,水果論個算錢。 在仰光旅遊是以佛教文化為主,這裡到處都有風格迥然不同的佛寺,有緬式、泰式、藏式及中國式等。在緬甸的佛教建築中又以佛塔最具特色,仰光各處都建有高大宏偉的金色佛塔,被人稱為「塔之國」。前往此地旅遊時,預先備好一雙拖鞋或是涼鞋,因為進入佛塔100公尺之內就要脫鞋,赤腳進入佛塔以示虔誠、尊敬之意。其中的雪達根寶塔(Shwedagon Pagoda)通稱大金塔,坐落在市區人民廣場東側的小山上,為仰光的最高點,是仰光的守護神及緬甸的象徵,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勝地,而「雪達根」在緬甸語中是「神聖的金塔」之意。

關於這座大金塔的來歷有一個傳說,與塔內的佛陀頭髮相關。據說兩個緬甸商人德波陀兄弟前往印度途中,在一棵菩提樹下巧遇釋迦牟尼,兄弟倆看到佛陀未進食,就敬獻2個麵包,為了表示謝意,釋迦牟尼就贈送8根頭髮。倆兄弟返國後,將佛髮獻給國王奧加拉巴。後來佛陀托夢給他們,希望建一座可以供奉頭髮的大金塔,國王乃下令建塔。

它最早建於2500多年前,當初只有20公尺高,經過歷代修建後,才逐漸增加高度,15世紀中期,勃固女王辛莎布將它建成如今的大佛塔,周圍還環繞著68座各式木塔,堪稱「塔林」。大金塔的外型彷彿是倒扣的鐘,外觀金碧輝煌,壯麗莊嚴。塔高7層,總高度112公尺,基廊周圍1150平方公尺,四周有寬闊平滑的大理石面走廊,寬900公尺、長600公尺。金塔呈八角形,每個角附有8座小塔,共計有64座小塔。塔面覆蓋著7噸多的金箔,塔頂是金質寶傘,用16噸純金鑄成,傘下有個直徑27糎的黃金鑽球,球面鑲嵌著5000多顆歷代王朝進獻的珠寶及鑽石,還懸掛著1200個金鈴和1.42萬枚銅鈴,風吹鈴響,悠然悅耳。

大金塔內部用磚砌成,供奉著一尊玉佛,金光閃閃,面容安祥,笑容可掬,還供奉各式木雕及瓷造的佛像。整個大金塔有東、南、西、北四個門,門前各有一對高大的緬甸式守門石獅。門內長廊式的階梯兩旁有用木、竹、骨、象牙雕刻著佛像和人像。階梯上面是用大理石鋪成的平台,平台中央就是大金塔的主塔,其四周形態各異的64座小塔,有木製的,也有用磚砌的,小塔的壁龕裡都設有佛像。

塔的東門臨烏伊薩路,是紀念古代烏伊薩和尚而命名,當時緬甸人受到英國人不平等的統治,他因愛國號召民眾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第一次被英國人囚禁起來,獲釋後仍然堅持自己的理念,繼續宣傳反英,再次入獄。在他第三次入獄時,拒絕穿囚衣,並赤身露體、絕食130多天後終於成仁。緬甸人為了紀念他犧牲自己來拯救國家的義行,因而命名為烏伊薩路,並在大金塔公園建廟供奉他。在金塔的南方建有一頭巨大的狗塑像,彷彿是塔的守護者。

遊客可以乘電梯到大金塔頂參觀,也可以從馬路步行登塔,途中經過一座室內木梯廊,宏偉壯觀。梯道內有列柱浮雕,兩旁有許多花店、禮品店及佛具店,商品琳瑯滿目。在樓道盡頭有株樹齡已達幾百年的大菩提樹,旁邊有兩口大鐘,遊客可以用木棍敲鐘3下,自己祈福。

金塔之前還有一座小金塔,與大金塔一模一樣,也呈八角形,每個角也各附設8個小塔,四邊還有4個有錢人自行捐款興建的佛塔,塔內供奉佛像,塔門加鎖,只能自己開鎖拜佛,別人不得參拜。這些塔有白色、紅色及藍色,但不管塔身是什麼顏色,塔的基座始終是金色。

塔的四周設有8個生肖神像,緬甸人在屬於自己生肖神像前膜拜,並且根據自己的歲數滔水澆神像,據說這樣能得到佛祖的庇護。這裡的奉獻箱基本上開有7個口,信徒要將香油錢投入畫有自己星期生肖的口;另有一種奉獻箱只開5個口,分別代表佛、法、僧、父母和師長,具有尊師重道盡孝之意。

緬甸人對佛教非常篤信,因此在大金塔周圍常可看到許多善男信女環繞著大金塔或跪、或盤腿而坐。婦女常常在凌晨由家裡出發,花費1∼2小時步行到大金塔,然後找個適當的位置開始禮佛的儀式,有的叩首膜拜,有的盤腿閉目唸經,一直到天色大亮。每天黃昏時分,在塔的周圍有一排排善男信女拿著掃帚,從頭到尾在大金塔周圍的廣場繞一圈,等於把廣場打掃一遍,以表示對佛祖信仰的虔誠,在這裡經常舉行宗教儀式,也有許多青年男女在此舉行婚禮。

勝利廣場在大金塔附近,也是佛教徒的膜拜處,據說金塔曾因地震而傾斜,為了將它拉直,當地人曾往各個方向拉,唯獨在廣場這裡正好將金塔扶正。因此便有許多人相信在此朝拜同樣會獲得佛祖的保佑。

尼溫塔在勝利廣場附近,造型壯觀,但因它是殺害緬甸國父翁山將軍的尼溫所建,不得民心,所以「生意」非常冷清。

瑪哈大金塔(Maha Pagoda)位於大金塔南側,外形高大,線條流暢,金碧輝煌,塔內有許多佛教歷史文物展覽。塔的周圍樹木環繞風景優美。

雪利大金塔(Sule Pagoda)也稱白塔、史利寶塔和舍利浮屠,屹立在市區官衙街,四周均被馬路圍繞,規模不大,但建築的造型相當緊湊、優美,是仰光市內美景之一。它有2000多年歷史,塔高47公尺,佛塔本身建造於兩層樓的頂部。「雪利」即「收藏神聖遺物的寶塔」之意。塔內收藏有佛陀的一根遺髮,是印度佛教使者帶來進貢給當時的塔頓國王的。雪達根大金塔內就供奉著「雪利」神像,據說它係雪達根寶塔所在聖山之守護神。

波大通(Botataung)佛塔又稱海邊佛寺、八角迷宮或迷宮佛塔,位於市區南部的仰光河畔。緬甸所有的佛塔只能讓人們在周圍參觀,它是唯一允許遊客入內參觀的佛塔,塔高40公尺,設計別具一格,佛塔的內部是空心的,塔內的走道彎彎曲曲,宛如八角迷宮,因此有「迷宮佛塔」之美譽。它有2000多年歷史,塔內最早收藏了佛陀的4根頭髮,這是塔頓時代從印度前來緬甸的8位高僧進獻的遺物。如今只遺留下一根頭髮,遊客可以透過放大鏡親眼目睹,佛塔也因此而聞名於世。此外,塔內有條圓形的走廊,牆壁用琺瑯和許多小玻璃鏡片裝飾,沿著牆壁的透明玻璃櫃中展示有陸續自土中挖掘出來的寶石、銀銅製的小佛像及佛教法器等文物,這些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新修繕該塔時,陸續從地底挖出的寶藏。

寺內8個角的各個角落都有人或坐或跪在地上唸經,每個角落最前面是最好的位置,通常可坐兩個人,其他的人就坐在這兩個人的後面唸經。在入口處有許多人買鮮花和麻雀,鮮花供奉佛祖,麻雀用來放生。緬甸是個窮國,老百姓大多數很窮,但大都安分守己。人們拜佛,祈求在心裡得到溫飽,他們不講究今生,唸經是為了來世,拜佛是祈求平安。可能由於一天到晚將時間浪費在拜佛上而不從事生產,所以大家的生活越來越窮。

喬打基寶塔(Chaukhtatkyi Pagoda)位於燕子湖西南面,塔高6層,紅色寶塔內供奉一尊臥佛,全長72公尺,是全國最大、最著名的臥佛。據說,這座佛像原本是坐式,後因佛像臉部太嚴肅而改為臥式。1907年因氣候原因毀壞,1966年重鑄,如今所見到的佛像眉清目秀,而且帶著親切的微笑。塔外有幾間佛具和紀念品店。

世界和平塔又稱卡巴阿亞(Koba Aya)佛塔,高聳於市區北部燕子湖東北面,斯里孟加羅山崗上,離南面的市中心有11公里,是緬甸最新大型佛塔,既傳承緬甸古老佛塔的精神,又蘊含現代建築的風格。塔建成於1952年,是為1954∼1956年的第六屆世界佛教大會而建。1955年,中國佛教代表團將西藏布達拉宮供奉的兩顆舍利子、800年前中文藏經複印本一部,漢藏僧衣一襲,缽、錫杖各一攜來獻贈,也安置在陳列櫃裡。

這座佛塔在佛教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1920年在英國統治時期,有群愛國青年在此集會要求實行緬甸文化教育,最終獲得成功,才有仰光大學的誕生。自釋迦牟尼83歲逝世後的百週年時,佛教內部發生矛盾,為了協調,於是召開第1次世界佛教大會。迄今已開了6次,其中第4次佛教大會於1952年召開,即和平塔建成之時。1954年為了紀念佛陀2500年誕辰,曾在這裡擴大舉行第6屆世界佛教大會,當時在塔的周圍臨時興建許多建築物。如可以容納1000名僧侶的旅館、供1萬人祭拜的大洞道場、療養院、圖書館、大餐廳、庭園和國際性的佛教博物館等,因此一躍而成為佛教文化的中心。

這座宏偉的佛塔高約33公尺,頂端還有個圓塔,圓塔上掛有許多小鈴鐺。佛塔可容納3000多人,並有6根柱子代表第6次世界佛教大會。塔內收藏有佛祖兩大弟子施利尤弗與水建連的舍利子,非常珍貴。塔旁有口大鐘,四周有龍頭,上面刻有「南無釋迦牟尼昭和二十九年」字樣,這口鐘是由日本佛教協會於佛曆2498年前來開第6次世界佛教大會時贈送的。在塔的四周陳列有不同臉孔的釋迦牟尼佛像,有來自仰光的釋迦牟尼佛像,有緬甸中部曼德勒、日本、印尼、泰國、印度、中國、阿富汗、斯里蘭卡、越南、柬埔寨和朝鮮等國的,每尊佛像臉孔各異,在佛像後面的廟宇也各不相同。

斯瓦爾陶特佛塔(Sware Taw Myat Pagoda)坐落在市區北部,在世界和平塔之北,據說塔內藏有佛牙,是仰光市內著名佛塔之一。

邁拉木佛塔(Mai La Mu Pagoda)坐落在斯瓦爾陶特佛塔的東北面,以巨大的佛像著名,是當地有名的佛塔。

稍埠塔特基(Chauk Htat Gyee)大佛塔屹立在燕子湖西南面,是緬甸最大的佛塔之一。

齋提約佛搭是緬甸最奇特的一座,坐落在市東北方75公里外打拿斯沙林山頂,是500多年前一位修行者主持建造的,它矗立在一個特大的圓石上,人們用手輕輕一推,會感覺到大圓石在晃動,但乃屹立如初,令遊客驚嘆不已,因此被奉為聖地。

瑪哈洞(Maha Pathana Cave)位於世界和平塔北側,是個人工洞窟,深113公尺,事實上是一座廟宇,可容納1萬多人,它是蓋好後用土石堆上去,外型像巨大假山。

柯多亞佛塔(Kodatgyi Pagoda)是指市郊一群20世紀中所建的佛塔而言,無數的佛塔在森林中閃閃發光,把塔影映照在湖面上,顯得非常神秘、美觀。其中的克達特印寶塔因擁有20公尺高的大佛塔而聞名。卡亞克桑寶塔和摩阿思寶塔造型非常雄偉,吸引許多遊客前來參觀。阿林奴阿信寶塔的造型及裝飾具有現代氣息。

仰光的文化教育事業比較發達,市內有仰光大學、自然科學大學、仰光文理大學、經濟大學、工業大學、第一和第二醫科大學、仰光技術學院和師範學院等著名高等學府,以及國際佛教研究所等,在校學生達10萬人之多。市內還有許多著名的博物館,其中的仰光國家博物館(Rangoon National Museum)坐落在市區西側中央車站南側的費拉街上,建於1952年,有6層樓高,館藏豐富。主要分為幾個部分:歷史展館,展示緬甸古代到現代的歷史;佛教歷史藝術展,展覽緬甸自佛教傳入後各時期的佛教藝術珍品;民族展館,展覽緬甸幾十個民族的服飾、生產和生活用品。 博物館內陳列著緬甸歷代王朝所遺留下來的古物,尤其是雍笈牙王朝的末代國王錫袍王所留下的「獅子椅」最為著名,這張國王的寶座高約8公尺,是緬甸木雕的代表性作品,曾經在1886年時被英國人據為己有,直到1964年緬甸的尼溫將軍訪問英國時才帶回來,使古物失而復得。此外,館內還有曼德勒王朝時代的盔甲和家具。

翁山博物館(Bogyoke Aung San Museum)位於市區。翁山將軍是緬甸獨立之父,也是現在緬甸著名反對派領袖翁山蘇姬的父親。翁山蘇姬自1986年7月20日後,曾被軟禁於此。這裡是翁山將軍當年的舊居,是座帶花園兩層式別墅,佔地極廣、林木蒼鬱,木造灰色宅邸內重現翁山當年的生活環境及介紹他的生平。此處是翁山蘇姬出生和長大的地方。其中翁山靈寢即緬甸國父翁山長眠之處,每年7月19日都舉行悼念儀式,但平時這棟紅色屋頂的建築並不開放。在博物館附近100公尺處,緬甸軍政府特意設置5個崗哨,士兵荷槍實彈、日夜看守,往來的車輛不得慢行,路人遊客不准靠近,氣氛異常凝重。

玉石博物館實際上是個玉石賣場,進入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館前的玉礦石,體積大約3立方公尺,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塊玉礦石。館內上、下兩層樓是由許多玻璃櫃台組成,由數十家私人企業經營,是一處專門以外國觀光客為對象的仰光最大玉石賣場,明碼而不實價,折扣伸縮性很大,一般可殺價至2到3折。

佛教博物館在世界和平塔附近,1954年建成,館內四壁塑有佛祖釋迦牟尼一生的連環畫故事,內容大致的意思是:佛祖母親生下他一個星期後就去世了,釋迦牟尼成佛後在每年的雨季中都到天上對母親講經。在他講經期間,凡間的信徒要吃素,忌搬家、造屋及辦喜事,和尚要留在廟裡吃齋唸經拜佛。還有一種說法:佛祖原本是緬甸的一位王子,國王擔心他看到世間醜惡的一面而不肯繼承王位。長大後娶表妹為妻,天帝為了度他成佛,特意在王宮內施法,使他目睹生老病死痛苦的一面、認識到人生輪迴之苦,於是他下定決心出家修道普渡眾生。29歲那年,妻子替他生下兒子,因為有兒子繼承王位,所以他就無牽無掛地出家,天帝賜他白馬、缽、袈裟、篩子、針、剃刀、及唸珠等物。於是他騎著白馬到尼泊爾修道,在過河時拋下白馬,修煉6年後終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得道後他首先跟5個羅漢講道,然後返國見父王。這時兒子已長到6、7歲,妻子教兒子向佛祖要財產,佛祖對兒子說我給你的財產最終你也得不到,因為人會老會死,一切皆空,最好的財產就是出家當和尚。他的兒子後來也子承父業,出家當和尚。

此外,館內還有多尊來自各國的羅漢,緬甸本地的羅漢面部豐腴,年輕俊朗,衣冠整齊,不像中國的十八羅漢一副仙風道骨的樣子。館內有尊牛羊眼道士神像,它原係勃固的煉金術士,自詡能夠用水銀煉成金,但是沒能成功,被國王令人挖下眼球並扔到鍋裡,在他眼瞎的一剎那間才煉成黃金,術士急忙叫弟子去取他所看到第一個動物的眼睛,以此取代他的雙眼;結果弟子第一個看到的是牛和羊,所以他就成了牛羊眼,並替老百姓煉黃金,讓大家都有金子,都有錢建塔,以前只有國王和富人才有能力建塔,後來大家都有能力建,因此現在勃固地方的佛塔特別多。館內的天井用欄杆圍著,在水中有一幅佛教國家地圖,遊客可以向館員換硬幣拋向水中祈福。

在潘蕩街還有一座規模更大的博物館,館內展示許多緬甸歷史上珍貴的文物。緬甸聯邦俱樂部內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史秋阿路的國防部歷史研究博物館、大金塔附近的軍事博物館、皇家湖附近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及帕紐克安善博物館等,都是當地有名的博物館。 抗日公園位於烏伊薩路,佔地面積廣袤,園內風景優美,由軍方管理,迄今仍不對外開放。

燕子湖(Inya Lake)位於市區北部,由市中心搭車需10分鐘,是仰光市內最大的湖泊,湖面相當大且水量豐富,四周有茂盛的熱帶植物,湖畔聳立著燕子湖大飯店和古香古色的水上大餐廳。環湖建有水泥堤,而且每隔10多公尺就設有一張情人座似的雙人木椅,是鄰近仰光大學的情人路。湖上抓魚的鸕特別多,岸上烏鴉飛啼,在湖邊常有少年在此嬉水、游泳。此外,湖上還可供遊客划船或垂釣,每年11月在此舉行盛大的划船比賽,屆時好手雲集。熱鬧非凡。

皇家湖(Royal Lake)公園在金塔山東麓,是個美麗的人工湖泊,它和附近的翁山公園是遊憩的好地方。湖上有一對金碧輝煌的鴛鴦皇船,與湖色相映成趣,船內有卡拉OK、餐廳、表演廳等。還有一艘由中國贈送的豪華皇家小遊艇可供觀光客遊湖。湖畔有家卡拉威餐廳(Karaweik),遊客可一邊享用晚餐一邊欣賞傳統舞蹈,或者欣賞穿著傳統民族服飾的當地居民及黃衫輕飄的僧侶。此外,湖畔有許多亭榭樓閣,還有植物園及動物園。在動物園中遊客可以觀賞到驚險刺激的「舞女吻毒蛇」的節目。

慶福宮位於仰光河碼頭對街,古香古色,頗具中國建築的風貌,宮內的牆壁刻畫有24孝的圖案。此外,宮內特別設了教室,以佛學研究的名義,專門教授華語華文,平時天井內有很多老人在下象棋。附近有百餘年歷史的廣東觀音堂,也是華人的信仰中心。

忠烈祠是供祀為國捐軀的有功烈士,每年春、秋兩季都舉行盛大祭奠,各國元首前來進行國事訪問時必來此獻花。1983年10月9日韓國前總統全斗煥曾來此地致敬,結果發生轟動世界的爆炸事件,全斗煥僅以身免,緬甸政府因此與朝鮮斷絕外交關係。

此外,市內值得遊覽的景點還有軍人公墓等,市郊的蓬萊島也相當有名。

蓬萊島有「水上佛島」之稱,位於仰光的南方,距離市區約一個多小時車程,前往參觀這個島嶼的途中需經過一座約兩公里長、橫跨在伊洛瓦底江上的丁茵大橋,是中國免費為緬甸建造的。橋當中通行火車,往返的公路橋車道設在橋兩側,是單行道。觀光巴士在伊洛瓦底江畔一個熱鬧的小鎮上停車,遊客改乘馬達小船到江心的蓬萊島,約10分鐘船程。關於小島有一段皇室愛情的神話傳說:古代的國王出海遠征勝利歸來,江上突然出現一個小島,於是在島上建造廟宇存放戰利品,他說這島上有三不:一為江水再大,不會淹沒島上的寺廟;二是島再小也可容納所有到訪的人;三為島上的居民永遠不會吵架。島四周水質清澈又不准抓魚,因此江裡大鯰魚充斥,遊客可向島上小販購爆米花餵魚,群魚在水中爭食的景觀相當有趣,但也因此在江面漂浮著許多塑料袋,非常不潔淨。此外,島上建有兩座尖塔型的廟,吸引許多信徒及遊客來此膜拜,並購買蓮花供佛,一些佛教徒全家在廟裡用餐,用右手抓飯菜吃。

金磅(Kinpan)村,由仰光市搭車約6小時車程,它是在一般地圖上找不到的小村落,坐落在吉克吐(Kyaikto)鎮外15公里處,由這裡步行登高4至5個小時後,可以抵達譽滿全緬的佛教聖地吉克提約(Kyaiktiyo)佛塔,可瞻仰佛教奇蹟的黃金岩(Golden Rock),它是一塊金黃色的巨岩,若即若離地懸在山巔,千百年來永不掉落。


曼德勒市古意盎然

曼德勒(Mandalay)歷史可追溯到13世紀,當時蒲甘王朝滅亡之後,緬族人在此建立緬族王朝。1783年,當時的孟雲王將京都定在阿馬拉普拉。1837年貢榜王朝的曼桐王(1853∼1878年)為慶祝佛教興創2400週年,將京都從阿馬拉普拉遷到了曼德勒山腳下。1886年被英國滅亡,緬甸王朝最後一位皇帝錫袍王被送往印度。此後,1938年不屈於英國殖民統治的當地居民舉行規模龐大的遊行示威而慘遭屠殺,這就是有名的「曼德勒大慘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軍佔領,1945年被英國奪回。這段時期裡,在這片土地上也灑下了許多中國軍人的鮮血,當時日軍為了迫使中國投降,繼佔領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後,又企圖封鎖中國與盟國間的聯繫,進駐緬甸切斷滇緬公路,使盟國支持中國抗戰的物資運入中國受阻。為開通對外交通,中國軍隊與盟軍在這個國土上並肩作戰,而且當年很多華僑都為抗日做出了不朽的功績。當年的中國遠征軍師長戴安瀾就是率軍駐紮在曼德勒,雖然以中國軍隊失敗告終,但這可歌可泣的抗日精神值得熱愛和平的人民緬懷。1948年緬甸脫離英國統治,成立了民主制國家,曼德勒也曾有一段相對民主的時期,但1988年發生軍事政變後,曼德勒一直被軍政府統治至今。

這個靠近古都阿瓦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96度5分、北緯22度,位於緬甸中部,西臨親敦江河谷,距伊洛瓦底江江口約720公里處,距仰光北方600公里,坐落在伊落瓦底江東岸和撣邦高原廣大盆地的中央,是個倚山傍水的好地方。

此城擁有60多萬人口,因依曼德勒山興建而得名,是緬甸歷史名城、緬甸最後一個阿瓦(Ava)王朝的京城。曼德勒一詞包含有文明、禮貌、優雅、升平和智慧之意,原名梵語「羅德那崩」意為「多寶之城」,又因靠近古都阿瓦,故華僑多稱之為「瓦城」。它是古代緬甸文化、經濟和政治薈萃之地,較完好的保留了緬甸的傳統文化,如在建築、藝術、語言、舞蹈等方面都繼承了傳統的特色。素有「文化城」之稱,是全緬甸學校最多最集中的城市,民間藝術也在此地百花齊放。同時是緬甸佛教的中心之一和佛教聖地,擁有1000多座佛塔,其中有230多座大塔,有佛寺450多座,許多僧侶們都熱衷在此出家修行。

在工商業方面有化工、機器、船舶修理、食品加工、機械、絲綢紡織、釀酒、茶葉包裝、玉石琢磨、煉銅、木材加工及金箔工藝等。這裡生產的絲織品色彩鮮豔,深受人們喜愛。由於位居境內中北部水路交通要衝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船隻可以順利駛抵此地,因此緬甸北部生產的木材都是經由這裡結筏運載到仰光出口。此外,緬甸北部莫谷開採的寶石也以此地為集散地。在緬甸歷史上,它也是外國統治下人民爭取民族權力的中心城市;現在緬甸陸軍總司令部就是設在此地。

這裡屬大陸性氣候,最高氣溫達43℃∼45℃,以「火爐」著稱。當地語言是緬語中最優美的韻文語言。

市區大致可劃分為三個區域:一是由城門、佛塔、城牆組成的王城區;二是有許多木製舊建築的舊市中心;三是有許多現代化建築的新市區。市內有9條街道,井然有序地交通著,從東往西的道路依序以ABC字母為名,兼具了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特色。一般說來,曼德勒市區相當破舊,路面坑坑漥漥,一場暴雨過後,很多路段都會被污水淹沒,人車難行,商店泡水。

這個國內第二大城,是內地的交通樞紐。市區南方的千妙達西機場有航班飛往國內的各大城市,其中以往返仰光的航線最為忙碌,單向航程約需1小時20分。陸上交通鐵、公路稱便,火車站位於王城區西南角的78街上,有火車通往南方的仰光和北方的密支那及臘戍等地,乘鐵路快車前往仰光車程為10小時,普通列車則要15個小時。公路交通也非常忙碌,長途巴士站設在市區南部,有長途巴士通往全國各地。在水上交通方面,有客運輪船沿著伊洛瓦底江前往蒲甘,航程為8個小時。市內公共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為主,公共汽車擁擠不堪,沒有英文站牌,不適外國遊客使用。計程車不跳表,上車前要講價,但車資便宜,在非主要的街道上,自行車、馬車隨處可見,對於旅遊者來說,租自行車自助遊是最實惠的方法,方便且廉價,一般旅館均有出租。

當地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旅館,大多數是公營的,市區內比較出名的有曼德勒天鵝(Mandalay Swan)、奴佛特爾(Novotel)、因瓦(Inwa)和塞杜塞(Sedona)等飯店,設備和服務態度都比較不錯。其中曼德勒天鵝大飯店位於舊王宮的東南邊,是這裡的一級旅館,有75間客房,房租單人房20∼30美元,雙人房30∼45美元。邁雅曼德勒(Mya Mandalay)是當地二級旅館,房租每日為30∼35美元。曼約(Manmyo)是三級旅館,設備較差但較廉價,房租每日15∼20美元。廉價旅館主要集中在古城西面和西南面23街以南、83街以東至80街等地,離各大景點較近,交通也方便。 市內也有很多餐廳,但是豪華級的不多,普通的倒是隨處都是。西餐廳比較少,中國菜館比較多,並且生意興隆,不過與中國國內不同的是,中國菜館在這裡不是點菜待炒的方式,而是採用自選式。在這個城市,一定不要錯過水牛乳酪佐以香料的煎飯和極富特色的綠茶。由於緬甸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在當地英式水果蛋糕和其他西方食品也可以買到。

在曼德勒購物極為方便,這裡有許多土特產和紀念品供遊客挑選,物美價廉,尤其是紅、藍寶石最受觀光客的喜愛。這裡是緬甸中部的交通樞紐、各種物資的集散地,因此到處都可以看到自由市場。這裡有8萬多名華人,街道兩旁很多酒樓和銀樓都掛著中國漢字的招牌,乍看起來,曼德勒就像中國的一個鄉鎮。儘管這裡有過激烈的排華活動,但是華人仍然掌握著當地的經濟命脈。

這個古老城市裡的人們基本上沒有什麼娛樂和夜生活可言。由於民風保守,社會上不允許有公開的色情行業存在。一般旅客多在飯店裡觀看電視節目、跳舞或卡拉OK一番。當地市民除了看電視節目消遣外,對看電影和CD片也非常感興趣,不管演什麼陳年老片、電影院門口總是排著長龍隊伍。市內有不少MTV中心,數十位顧客看一張CD片,收費是每人約0.5美元。一些緬甸的傳統舞蹈和木偶戲,則成為觀光客「獵奇」的民俗藝術。

這個古都有很多地方可供參觀,較有代表性的有市內最值得憑弔的古蹟古曼德勒王城(Old Mandalay Palace),它坐落在市區北部,曼德勒山的南面,為貢榜王朝時的曼桐王於1859年所建,距今已有149年歷史,1886年時被當作都城,當時主要的建築有王城、大佛塔、佛善亭、藏經閣、大皇寺、戒壇和護城河等七大設施。曾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來又加以修建,格局頗似北京紫禁城,用磚石砌成方方正正的城樓,佔地1500平方公尺。城牆寬8公尺,高3.3公尺,每邊長2000公尺,每隔169公尺有烽堡一座,四周有12座塔頂形的城門和4座造型優雅的角樓,都是用上等柚木建成,塔形頂並用金箔裝飾。

王城正中就是著名的曼德勒故宮,據傳是1857年曼桐王拆除原來宮苑從阿馬拉普拉遷都至曼德勒所重建的。經過故宮堅固的門樓,可以看到故宮中央富麗堂皇的金鑾寶殿,當年國王便是在此召見臣民、坐朝理政,到處都是精雕細刻的工藝,寶殿的柱子用金光燦爛的金箔裝裱,御用的寶座披著獅皮顯得非常威武,其他的設備也非常考究。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這裡曾被當作軍用城堡,設有英國政府機關和俱樂部等。故宮重要入口是南面的

「紅門」,它的左邊有一座「佛牙樓」,相傳「佛牙」為中國皇帝所贈。故宮內還有著名的王后僧寺,都用上好的木材建造,寺壁上有很多緬甸雕刻家的精美傑作,寺內還有750座阿羅漢寶塔,塔內陳列有青銅鑄成的阿羅漢佛像。在正北門有一鐘樓,靠近鐘樓的碑銘室藏有600多方的碑銘,是由別處收集移置於此。寺北還遺留有曼桐王和王妃的墓地,並有王子和公主們戲水的池子,都保存得很好。「德由烏因」御花園,意為「中式花園」,是中國園藝師、工匠所設計和修建的故宮花園。宮址的中心,建有一座緬甸獨立紀念碑。現在故宮除了獨立紀念碑和其他少數遺蹟保存完好外,很多都在1855年遭英國殖民者的破壞,又受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的洗禮,多數建築只剩下石基和斷垣殘壁,戰後在原址上重建,現在緬甸軍政府又把它用作關押犯人的監獄。王城四周有一條寬闊的護城河,寬60公尺、深13公尺,河上種植許多蓮花,每當夕陽西下,王城的倒影映在護城河的水中,顯得淒美。故宮內設有古代緬甸文化博物館,展出當年宮廷的服裝、用品和佛教藝術。

西橋市場(Zegyo Bajaur)被稱為曼德勒市的心臟,遊客們在這裡巡視一周,就可以窺出一般市民充滿情趣的生活情形。在這裡可以買到做工精緻的金銀加工藝品、刺繡及籐製的手工藝品。

還有一個地方是華人遊客必去之處,那便是在80街附近的唐人街,這裡不僅有華人使用的天主教堂、清真寺,以及其他神佛的廟宇,而且還有雲南會館、廣東會館和福建會館等,甚至有一家自稱是朱熹後人所開設的「朱家館」。華人中以雲南人居多,他們過去大多是做寶石生意,寶石被收歸 國營後,便改做餐館生意和黑市買賣。當地的年輕華人多利用課餘時間到孔教會或找私人老師學習漢文。

馬哈木尼佛寺是曼德勒市最重要的佛寺之一,也是當地香火最盛的一座佛寺。寺中的釋迦牟尼佛像高約4公尺,貼滿了金箔葉,相傳是在1784年從若開請來的,常年都有善男信女頂禮膜拜於佛祖之前,滿室的誦經聲與裊裊香煙彌漫在殿堂之內,顯得神秘嚴肅。

曼德勒山(Mandalay Hill)又稱羅剎女山,位於市區的東北邊,距離古曼德勒王城東門2000多公尺處,海拔326公尺,卻有1729級寬4.5公尺的石階串連著8座佛塔。它是佛教聖地,山上流傳著許多與佛陀有關的傳說,其中相傳:過去釋迦牟尼曾在山間講道而聲名大噪,後來其弟子阿難陀又在這裡宏揚佛法,現今因山上看手相的女人曾經上過國家地理雜誌而更加出名。也許是為了表示對宗教的虔誠,也許是氣候炎熱的緣故,觀光者從山腳至山頂都不允許穿鞋。在山的入口處有一巨型的大白麟麒塑像鎮守著,顯得威武勇猛。山上各寺佛像用金箔包裝,形態各異,屋頂閣樓都經過精雕細刻,並供有釋迦牟尼的遺物供於佛龕之內。山上有座正方形的佛寺,中央的錐形塔設有一尊高約8公尺多的鍍金柚木佛陀雕像,它一手持唸珠,一寺遙指山下的古王城,神情肅穆。曼桐王在山丘上耶莓蘭達湖畔建有一座宏偉的陵墓。遊客在山頂俯視山下,伊洛瓦底江流過一望無際的平原,美景天成,黃昏時分更是一幅少有的奇景。眼底下生機盎然的曼德勒城,眾多的佛塔在夕陽的餘輝中呈現一幅瑰麗的色彩。到曼德勒山丘上有3條道路可各通東南斜坡上一座石造建築物的古蹟、南邊的皎烏庫陶傑寶塔,以及東邊的聖德馬尼寶塔。

皎烏庫陶傑寶塔(Kyauk Taugyi Pagoda)位於曼德勒山麓,是曼桐王所建,可能是仿蒲甘有名的阿難陀大佛寺而建的。裡面有一尊用巨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大佛像,據說這塊巨大的大理石是從曼德勒附近、伊洛瓦底江畔的實皆地方搬運來的,當時由1萬多名工人費時3年搬運而來。寺院的周圍還豎有80尊佛陀門人的塑像。

聖德馬尼(Sandamuni)寶塔在曼德勒山丘東邊,古城的北面。皎烏庫陶傑塔的東面,是曼桐王在建新宮殿時的一座臨時宮殿。這裡有一座著名的陵墓,是1866年王室受到攻擊時,被暗殺的王子和王室人員長眠之所。

難陀佛塔(Kuthodaw Pagoda)為「王室功德」之意,又名「摩訶魯迦摩羅辛佛塔」和「石經院」,坐落在曼德勒城外的北面、曼德勒山麓、聖德馬尼寶塔東面一個廣場上,是曼桐王子1857年模仿蒲甘瑞自貢寶塔的式樣而建。這裡本來是皇城的一部分,曼桐王曾一度以這裡為居室,他是19世紀緬甸的開明君主,曾選派緬甸青年前往歐洲留學,對緬甸的現代化發展有很大的功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燬於砲火中,後來逐漸加以修復,現在仍然是藝術、工藝和精神的中心。這裡珍藏有729座大理石的功德碑,是曼桐王在1873年下令4000名僧人耗時5年餘完成的,規格一致,每碑刻有一章佛經,全部都是1871年的第五次世界佛教大會所通過的佛經和佛教條例,每座石碑都分別珍藏在塔形的小寺裡,形成一片雪白的塔林。因有塔體掩護,碑文光潔如新,因此有「世界最大書本」之稱,也是佛教文化的稀世珍寶。

阿圖馬士僧院(Atumashi Ryaung)是難陀佛塔附近一座殘破的僧院,與難陀佛塔是屬於同一時代的佛教建築物,過去院內有5個長方形木造的瞭望台,1890年被大火所焚,但是災後所遺留的廢墟,還是非常可觀。古時緬甸王室曾在這個僧院中舉行過多次的佛教大集會,因此非常有名,現在僧院裡還有一尊佛像穿著過去國王所贈的絲織衣服。

雪南道僧院(Shwe Nandan Monastery)是個緊鄰著阿圖馬士僧院的廢墟,在未遭受破壞前,是王宮的別墅、曼桐王的行宮,是一座鑲金箔的精雕細琢木造建築物,更是典型的19世紀緬甸建築風格的代表作。

雪基敏特寶塔(Shwe Kyi Myint Pagoda)在曼德勒市西邊,是蒲甘王朝雍笈牙西土王(King Alaungsithu)之子明信蘇王(King Minshinsaw)所建,裡面收藏有許多王城遭受戰火破壞時所搶救出來的金銀佛像。

塞特吉亞蒂哈寶塔(Set Kya Thiha Pagoda)也是緬甸的著名古蹟,在市區西邊的85街上,寶塔中央安置有一座50公尺高的青銅大佛像,香火鼎盛,信徒眾多。這座佛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也曾受到戰火的損壞,後來又被修復。

明宮寶塔(Mingun Pagoda)位於曼德勒北方11公里處,遊客必須泛舟伊洛瓦底江而上,才能夠到達這個景點。它是由緬甸孟雲王(1782∼1819年)所建,孟雲王原打算興建一座世界上最大的佛塔,原準備用15∼20年時間建成,塔預計高150公尺,邊長135公尺,當塔建至1/3高度時,國王迷信:「寶塔完工,國化灰塵」的謠言而中止建塔,從1819年孟雲王去世至今,殘塔未獲修建。唯一可以讓人想像其工程如何浩大的憑據,是佛塔北邊懸掛在鐘樓上的一口碩大巨鐘,重達87噸,高為3.7公尺,直徑5公尺,為世界第二大鐘。相傳塔中原有金像1500尊、銀像2534尊,其他佛像3.6947萬尊,以及高達38公尺餘,僅眼珠周長就近4公尺的巨獅像一座。這些只能從緬史中考證,實物早已不見。1838年的大地震,本身破敗的佛塔倒塌,連塔基也明顯分裂。從山的北部拾級而上,5000多級石階高處有廳狀的石洞,高達30公尺左右,正中有一尊金身佛像及四級排列著800多座的大小佛像。在這個觀光點的土特產店中,展售有「瓶中佛」,是當地熱門的旅遊紀念品之一。

賓地亞石窟(Pintaya Cave)位於曼德勒南方200多公里、卡勞山城郊外綠樹成蔭的山頂上,山高險峻,登山途徑有二:從北部登上石窟洞口有5000多級石階,由南面攀登也有2500級。洞深60多公尺,內有天然石柱,造型各異,頗為壯觀。洞中為一「大廳」,高約30公尺,中間有一金塔,周圍有修建於800多年前由約800尊大小佛像組成的各種圖案。山麓有七仙女湖,湖濱榕樹環立,藍天白雲影映水中,有如一幅水彩畫。傳說古時洞中有七仙女,在湖中沐浴後回山時,見一猙獰大蜘蛛堵住洞口,乃齊聲呼救,一年輕王子聞聲趕來,一箭射死蜘蛛,為仙女人們解圍。 摩訶牟尼塔(Mahamuni Pagoda)又名「菩耶支」,意為「大佛塔」,另稱「阿拉干佛塔」,地處曼德勒城南及故宮西北約1公里郊處,是為紀念摩訶牟尼佛而建於1884年,歷經火災後重建。建築宏偉壯觀,不遜於皇宮,東、南、北三面均有大門供進出,寺西面供奉著大佛像,寺院有4條走廊與寺院周圍的7座大佛塔相通。摩訶牟尼佛塔中的佛像是孟雲王從征服的阿拉干千里迢迢搬運而來,佛身為金屬鑄造而成,呈端坐相,高達3.7公尺,塔的牆上掛著虔誠的佛徒們許願的長髮,塔前方一長廊有600座碑銘、離塔西門不遠處有兩尊端坐的人像、3頭獅子像和1頭大象塑像,都是與摩訶牟尼佛像一起被搬運而來的。佛殿兩旁有兩個放生池,龜魚在澄清的池水中悠閒自在地游來游去。佛塔的頂呈巨傘形,貼著金箔,在日光照射下金光耀眼,瑰麗異常。


港都毛淡棉

毛淡棉(Mou Imein)是孟邦首府,也是緬甸的第三大城,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600多年就是孟族的祖居地,同時是19世紀孟族人建立的城市。自從1826年英緬條約簽訂後,這裡成為英屬緬甸的主要城市,直到1852年英國吞併勃固時才被勃固所取代。1942年被日軍登陸侵佔,曾成為走私的通道,因為它東面的山坡,便是泰國回教重鎮掖東。

古代的時候,當地人稱毛淡棉為「莫南南」,意思是「一隻眼睛壞了」。傳說古時當地有位國王,生有3隻眼睛,2隻生在正常的位置,第3隻眼睛卻生長在額中間,因為有第3隻眼睛,所以他能夠看清境內周圍的情形。當暹羅王和3隻眼國王間發生戰爭時,暹羅王屢戰屢敗,並且找不出連吃敗仗的原因,就懷疑自己身旁有叛徒,於是召開會議加以檢討,才知道是毛淡棉王有第3隻眼睛的緣故,乃設計將自己的女兒獻給毛淡棉王為妻,伺機破壞了毛淡棉王的第3隻眼睛,才得以反敗為勝,因此暹羅王就將「一隻眼睛壞了」的這句話,作為毛淡棉城的名稱,而「一隻眼睛壞了」的當時土語就是「莫南南」,後來以訛傳訛而唸成「毛淡棉」了。

這個擁有30多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97度40分、北緯16度15分,它的位置在薩爾溫江注入馬塔班灣三角洲地帶的東岸,距海40公里,是緬甸南部的港都,港外有比魯君島屏障,故係避風良港,港寬水深,可泊巨輪,但須不斷疏通港口的淤泥。輸出品有柚木、稻米、鎢、銻、鋅、茶和橡膠等。這裡並係稻米和棉花等農產品的集散地。市內建有碾米、鋸木、食品、機械、紡織、木材、造船和陶器等工廠。當地的象牙、銀器、和柚木雕刻技藝也聞名國內外。

此地山清水秀,景致迷人,頗似桂林山水,房舍富孟族建築特色,被稱為「富有詩意的東方之港」。市內街道整齊,尤其是那條海濱街更是整潔。這裡的維多利亞公園綠草如茵,鳥語花香,非常幽靜,是市民們休憩的好所在。郊區還有空洞山和昌昌澤等勝景,也都是旅遊的好去處。毛淡棉還是緬甸有名的美人窩,當地女子都很娟秀。

對外交通相當便利,除了有民航機場外,還有鐵、公路與仰光及其他城市相通。毛淡棉山橫貫平原,狀如遊龍,山頂建有金碧輝煌的佛塔和涼亭。市內外共有78座佛塔,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吉班乃佛塔,建於8世紀,是孟族在創立現在稱為勃固的白古王國以前,由孟王班乃下令建造,也是為了慶祝一次戰勝暹羅人而建,「班乃」在孟族語中的意思就是勝利。

吉丹蘭佛塔(Kyaikthanlan Pagoda)建於公元875年,當時暹羅侵略軍和白古的軍隊在丹倫江東岸對抗,戰事拖延很久難分勝負,雙方決定以比賽建造佛塔來代替作戰,就約定雙方各建造一座同樣大小的佛塔,誰先完成,誰就是戰勝者。暹羅人用磚在小山上建塔,白古人卻用竹和帛在毛淡棉城北端山頂上建成一座塔,因此建塔時間較快,乃獲得勝利。這座佛塔的意義就是「暹羅人敗亡之塔」,後來由阿奴律王重修,1538年馬都八王再加以擴建,高度40公尺,周圍佔地115平方公尺,據說塔上層埋藏有佛陀的一根聖髮。

吉巴丹佛塔原名吳紫那佛塔,建在白山山峰,是吳紫那哲人夫婦所建。據傳說這對老夫婦有一天在山上挖竹筍,偶然在竹叢中撿到一鍋埋在地下的金子,將它搬回家後,許願將這些金子建造一座佛塔,乃於1832年建成此塔,塔高23公尺;1834年加以重建,高度增至36.6公尺。此外,毛淡棉比較著名的佛塔還有藝禮佛塔、吉摩羅佛塔、巴達陀佛塔和達基佛塔寺等。

這個城市有個著名的遊樂勝地塞楚海灘(Setsuse Beach),這一帶悠閒的緬甸風光,令人心曠神怡。建於1926年的毛淡棉植物園,佔地144畝,是緬甸三大植物園之一。市內還有一個很大的木材集散所,遊客們在這裡可以參觀到大象搬運木材的情景。城內建有博物館,國立師範學院,醫院及用太陽能從海水中提煉食鹽的工廠。

加都村離城12公里,是抗英孟族英雄吳那奧和吳汶都的出生地。附近的固南村,至今還保存著吳那奧捐資興建的佛塔和後人為他立的像。這裡也是緬甸名作家吳盛陣(筆名德班貌瓦)的故鄉。緬甸第一台印刷機也是在毛淡棉製造,第一部「緬英辭典」也是在此地編成。


蒲甘古城遺蹟多

蒲甘(Pagan)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初是19個村落匯集之處,古稱「阿利摩陀那補羅」,意為「驅敵城」。早在公元2世紀就居住著孟族人,是緬甸最早的蒲甘王朝發祥地,在9∼13世紀緬甸歷史上文化最輝煌的時期中是緬甸的京城。公元849年頻耶王在此地建城,使它成為有12個城門並有護城河圍繞的城鎮。

1004年(中國宋景德元年),蒲甘國王已派遣使者,會同三佛齋及大食國的使臣到中國朝貢。1044年,位於北方的緬甸國王阿奴律舉兵南下,使用大象作為新的戰爭工具,藉此龐然大物征服了孟族,創建蒲甘王朝,這是緬甸歷史上第一個包括緬、撣、孟等民族統一的封建王朝,且兼併了目前泰國和寮國的部分土地,帝國版圖東到柬埔寨,西至印度,定都蒲甘,並使之成為小乘佛教的中心,而開始了蒲甘的全盛時期。阿奴律王篤信佛教,他率軍征服緬甸南部文化發達的直通王國時,獲得32部「三藏經」,300名高僧和有各種技藝的工匠,乃在以後的200年內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起大批僧院和神廟。1287年蒲甘被忽必烈所滅,當時緬王那羅河波迪拆毀數百座佛塔和寺院,用以建築防禦工事以護衛京城,但仍有數10座佛塔殘留。經過1975年的大地震後,現在只剩下2000多座。

這個城市位於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中游東岸的蒲甘平原上、東北距曼德勒140公里、南接密支那、西鄰軍昌、北與稍埠接壤,在曼德勒省與馬圭省的交界處。

全市被劃分為新城與舊城兩個部分。舊城散落著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佛教遺址。為了保護古蹟,當地政府強制地把原居住在這裡的居民遷往8公里處的新城,所以舊城早已沒有了居民區和商業區。蒲甘古城圍有城牆,目前市區的相當一部分處於古城內。據研究,古時城牆內僅有皇室、貴族、宗教和行政的建築物,一般百姓則住在城外,建築物多為磚結構,用雕磚、灰墁和赤陶土構成各種裝飾性的花紋,如各具風格特色的佛塔、寺院。

蒲甘是緬甸最大最重要的佛教聖地、古代藝術的寶庫,素有「塔中之最」的美稱,佛塔多如天上繁星,在一片紅土平原上,佛塔綿延至天際,據稱是世界大佛塔最為密集的城市,各個時期建造的佛塔和佛寺多聚集於此,集歷代建築藝術之大成,其中又以11∼13世紀的古建築為最,當時城內一共建了4400多座寶塔,以及3000多座用磚和石砌成的其他宗教建築,其中2237個遺址遺留至今,且很多仍被信徒所使用。雖然有許多佛塔已倒塌及曾經輝煌一時的都城只剩下遺址,但仍保有當時東南亞最大規模的精美磚結構建築而聞名。英國著名作家史考特(Sir Tame Scott)形容它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宗教城市,即使是耶路撒冷和羅馬等以宗教聞名的聖城,也無法誇口擁有像蒲甘這麼多輝煌的廟宇」。這個古都的一座座佛塔、寺廟,頂著各色的尖塔指向天空,將人們帶入另一個神奇的時空。

市區內各具特色大小不一的佛塔和寺廟,是兩種不同的佛教建築。佛塔(Pagoda)是實心的圓鐘形建築,信徒不能入內,只能在外膜拜或祈禱;寺廟(Temple)是供有佛像的殿堂,信徒可以入內上香和獻花參拜。通常,佛塔周圍會圍繞著長長的走廊和許多小寺廟。蒲甘的塔和寺是小乘佛教建築藝術的結晶,但大多已殘破頹敗,只有少數較重要的獲得有限度的維修,而能被較完整地保留下來。在1970年,蒲甘大約還有5000座寺塔,但在1975年的大地震中卻又震垮不少。現在市內有數百個精心雕塑的佛塔,風姿迥異,各具特色。塔裡散發出檀香紫氣,彌漫在荒寂的原野上,因此被稱為緬甸宗教的中心,也是考古學家聚居之地。由於經歷了不同的年代,蒲甘的佛塔建築千姿百態、風格迥異。有的銀妝素裹、有的金光燦爛。塔內鬼斧神工的佛像,大小不一、表情各異,浮雕更是別具匠心。這裡的許多佛寺,平時重門深鎖,為了防範流浪漢和牛羊侵入而損壞完美的壁畫與浮雕,平日都門禁森嚴,獲准進入寺內參觀的人士都必須脫掉鞋襪。

有關蒲甘佛塔原有的數目有各種說法:一說蒲甘和附近地區共有大大小小佛塔446.6733萬座,因此有「四百萬佛塔之都」的美稱;又有一說在緬甸阿奴律就位至忽必烈攻陷蒲甘為止的200年間,共建了1.3萬多座佛塔和寺廟;還有一個傳說是這些偉大的佛塔工程,是由金色王朝最後一位君主拉西哈巴特所建成,據說他是個暴君,只是為了一個「佛塔完成之日,也是蒲甘王朝歸於塵土之時」的傳說而大興土木,沒完沒了地修建了一座又一座的佛塔,希望能夠藉此取悅佛陀,然而內亂掀起後,竟又不惜拆掉6000座佛塔,最後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毒死。不論佛塔數目真實答案為何,蒲甘佛塔之多,實夠令人嘆為觀止。據緬甸人表示,被埋在地下的佛塔至今還有許多沒有出土,是因為當地人相信佛塔是佛的東西,現在被埋在地下,是上天的意旨,不得違背。

這些佛塔多由蒲甘王朝的歷代國王們所建造,他們無休無止地建築佛塔是為了取信於民,民眾會認可國王的所作所為,期盼自己的王朝能夠和佛光共長久。如蒲甘王朝第四代拿刺度國王,為了控制民心。決定築最精美壯觀的佛塔,在最艱苦的條件下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興建佛塔,據說磚與磚的縫隙就連一根頭髮也容不下。遺憾的是,拿刺度國王的勞民傷財做法並沒有取得民心,仍是當地人最討厭的皇帝。

蒲甘之美,在於它無言中傾吐的歷史滄桑感,爬上佛塔的頂端,可以盡覽蒲甘平原的寧靜與滄桑。一些佛塔中的佛像和壁畫都饒富古意。只可惜緬甸政府缺乏足夠的經費和決心來研究如何修護古蹟。這裡黃昏景色最為迷人,在晚霞下乘馬車遊古城,自有一番情趣。雖然部分寺廟有精彩的壁畫,但為免遭宵小偷竊,多已關閉,不過只要付出少許費用,還是可以進入參觀的。

現在的蒲甘交通非常方便,郊區有座國內航線的機場,有班機和國內的各大城市通航。每天都有一個航班往返於蒲甘和仰光之間,單向航程55分鐘。每天有兩班飛機往返於蒲甘與曼德勒間,單向航程約1小時10分鐘。陸上交通有鐵、公路服務,有火車及長途巴士通往曼德勒,車程3.3小時。水路也很方便,從曼德勒也可以乘船前來,一般早上5時開船,下午1時抵達。市區主要交通工具有馬車,自行車出租,每天只需兩美元。在住宿方面,甚至旅客還未到碼頭,各旅館的拉客仔就已蜂湧而至,服務周到細致,談好價錢和地方後,會用車送客至旅館。

因旅遊業的興旺,世界各地旅遊的蜂湧而來,使旅館業也繁榮起來。在這裡有各種檔次的旅館,能滿足各種經濟能力旅客的要求。但基本上都比較廉價,其中設施較為完備的瑟里派特薩里(Thiripyitsaya)飯店,有60間高級客房,附設有餐廳和酒吧,由於飯店面臨伊洛瓦底江,遊客們在酒吧內即可一面欣賞夕陽染紅的江面,同時品賞美酒佳餚,其樂無窮。每天房租約60美元。還有阿葉雅(Ayeyar)和蘭德(Thande)旅館,設備比較差,每天房租約20∼35美元。一般來說,靠近舊城遺址碼頭邊的旅館較貴,而從舊城至新城沿途的較廉,新城也有不少廉價旅館。

此處電話通信情況很差,即使打仰光和曼德勒都很難接通,打國際電話就更不用說了。

蒲甘地區共有3萬多名居民,在市內的人口共有5000多名,幾乎全靠觀光業為生,年齡大的開設客棧或紀念品店,年紀輕的駕駛雙輪敞蓬馬車充當導遊,並向觀光客兜售各式各樣的「古物」,小孩則跑到佛廟內帶領遊客探索曲折複雜的殿堂。在這古老的城區裡,還可看到許多人悠閒地逛著,相互寒喧、聊天,而且幾乎每個人口中都嚼著一種嚼煙,像寶貝似地放在紅色或黑色裝飾著帶有宗教意味精緻圖案的漆盒裡。

這個城市人們的生活文化還停留在農業時代,清晨一些崎嶇不平的紅土路上出現了牛車,隨著車身的顛簸揚起陣陣沙塵,男人肩上荷著農具,走出家門準備到田裡工作;女人穿著緬甸傳統衣著的「郎枝」,頭頂著裝滿鮮花的籃子,從河邊款款前往市場賣花。

由於雨量稀少的緣故,這裡看不到大地常青的景色,只有一些生命力較強的野生矮小灌木和仙人掌。也正因為氣候乾燥的原因,才能使許多古蹟遺留至今。目前市區竹屋林立,昔日巍峨的宮殿已不復見,剩下的只是散布在城內外各個角落斷垣殘壁的部分古蹟,但在古老的城區裡,仍有些過去人們所鍾愛的建築物,魅力不減當年。

這裡最重要的古蹟有阿難陀寺(Ananda Temple)是群塔中最大的一座塔寺,歷史悠久,開光於1090年,是蒲甘王朝江喜佗王(1084∼1112年)模仿印度奧里薩烏陀耶祇利山阿難大禪寺修建而成的。這座白色呈四方形建築物為蒲甘平原現存中最大的一座佛塔,高50公尺、每邊長約60公尺、面積約3600平方公尺,其主體為一塔,四面連接雙坡前廳,在平面上呈古希臘「沙瓦士底卡」式的等邊十字形。塔身為正方形,有兩層窗戶,從主體部分往上有數層壇台,壇台由大至小,最頂層托著金黃色塔尖,下半部為冠形金字塔,塔尖上半部是長圓錐形尖頂,冠以鍍金的寶傘,在朝陽之下金光燦爛,成為市內佛教徒日常禱拜之所,高塔周圍又簇擁著許多小塔。

阿難陀寺緬人又稱之為「石窟」,它以磚為廊,有兩條互相平行的高且窄的拱形走廊,由低窄的巷道相連接,還有兩條寬走廊橫穿而過,內有通道柱石及螢然發光的壁龕,並藏有形象各異、神態自若的雕刻佛像,寺內正中有一巨大立方體,其四面牆分別鑿有四尊高9公尺餘的涅槃境界的大立佛,其寶座就有2公尺多高。寺內有許多裝飾絢麗多彩的彩陶淺浮雕和石雕,基座和壇台,都綴以上釉的彩瓷磚,基座上有佛陀成道所經兩個主要階段的雕刻。西牆上刻的是群魔向佛進犯的場面,東牆上刻塑佛戰勝群魔後,眾神頂禮情景。人物刻畫惟妙惟肖。在上一層的瓷磚上,有537則「本生經」的故事和說明。上面壇台有將近400個淺浮雕,描繪「本生經」的情節。在寺內的東西南北四個殿堂裡各有一尊巨佛,姿態表情各不相同,近看現「忿怒相」,遠看現「歡喜相」,雕刻藝術已達登峰造極的境界。在第一條走廊的外牆背面,有兩排石佛龕,雕有佛祖成道前的重要事蹟。另外走廊的牆上還有許多安放著各具形態的佛像。在柱廊裡,又雕刻著佛祖生平情節的60個雕像。西通道盡頭,有兩個巨人雕像跪在佛祖前,一為緬王,另一為國師阿羅漢。寺外有1500幅壁畫,敘述佛陀事蹟,並附有巴科文或文短銘加以註解。

雪山陀(Shwesandaw)是蒲甘佛塔群中的第一座,終年香火鼎盛,始建於1057年,後來陸續獲得修繕。

瑞自貢寶塔(Shwezigon Pagoda)是緬甸古塔中歷史悠久、保存完好、最負盛名的古塔,位於新城江邊附近,較遠離塔群,是阿奴律國王於1059年始建,繼由其子江喜陀王於1112年完成的著名佛塔,是座巨大的鍍金實心台階式金字塔,塔高40多公尺,塔身呈圓柱形,頂部有一個鐘形塔,塔尖巨大的金色傘頂嵌有寶石。塔的入口兩邊有獅身人面石像守護,塔四邊有小寺廟,每座小寺廟中各安奉有雍笈牙王朝藝術流派的佛陀立像。塔基為四方形,分東、西兩座,中有長廊聯繫。壇台與壇台之間的長廊壁面砌有塗釉方磚,每一方磚上刻著一幅佛本生故事,這種浮雕方磚不下千塊,洋洋大觀。據歷史記載,塔內被認為藏有神聖的佛之鎖骨、得自卑謬的佛之前額骨,以及得自斯里蘭卡的佛牙等遺物。塔內還有37座神龍的神堂,龍神是佛教尚未傳入緬甸之前供奉之神。此外,這座佛塔裡還有印度教三大神祇之二的護持神和濕婆神的畫像,以及萬神廟守護神的37尊小鬼塑像。每年11和12月的月圓時,成千上萬朝聖的信徒從全國各地蜂湧而來,以實際行動來表達對佛陀及侍立在佛陀身邊眾守護神的虔敬之心,同時也祈求眾神保佑人們免受一些惡鬼的侵擾。緬甸人認為世上存在許多惡鬼,會半夜出來糾纏活人,讓人無法安睡,還會到處放火焚屋,這時就得求助於和尚道士,或者乾脆紋身,讓身上具有避邪作用的刺青驅走那些魑魅魍魎。這裡還出產全緬甸最好的「香木粉」,它具有防曬、美容功效。

撒賓都寺院(Thatbyinnyu Temple)是座呈四方形的寶塔寺院,始建於1144年,高61公尺,是薄甘諸佛塔中最高者,有「神廟」之譽。這座建築莊嚴宏大,內部有大廳,登上此塔,可將蒲甘市區收入眼底。

阿比雅達娜寺院(Abeyadana Temple)是強吉達王妃阿比雅達娜建於11世紀末的雄偉佛寺,它的特色是在正門大廳上有描述佛陀故事的壁畫。其他的牆壁上也有敘述神明故事的壁畫。

達曼揚吉寺院(Dhammayangi Temple)是納圖王(King Narathu)在1167年所建的著名佛寺,它的塔是塔群中體積最大的一座,也是集古代磚瓦建築精粹的漂亮建築物,結構穩重,和一般木造建築物迥然不同。

這個城市最大的佛像是建在通往稍埠出路的平原上,是印度式的摩奴訶浮屠佛像,建於1057年,高14.6公尺,一般香客稱之為「脫頭巾佛像」,因為紮著頭巾的香客要瞻仰這尊佛像時,頭巾多會鬆脫下來。在這尊大佛像的左右兩旁還有兩座較小的佛像,在後面的洞府裡有一座臥佛。

地形平坦的蒲甘城是看日出日落的好地方,其中以明格拉佛塔(Mingalarcedi Pagoda)的塔頂看夕陽為最佳。黃昏時分,眺望著廣闊的平原和眾多錯落有致的佛塔寺廟被籠罩在夕陽的餘輝下,天地之間渲染得莊嚴肅穆而又祥和;而瑞山多塔(Shwesendaw Pagoda)是群塔中觀看日出的好去處,在塔頂,初生的太陽在前方一片寧靜中慢慢升起,讓人體會到生命的無限魅力。

除了上述的古蹟外,蒲甘現存最早的建築物,要算是10世紀建造的朗江神廟。其他比較重要的神廟還有建於1284年的明格拉斯達(Mingalacedi)寺塔、蘇拉瑪尼神廟,以及建於12世紀的高道巴林廟等。另外還有一座撒哈巴寺,供奉的是埋在廟牆下的眾多神靈。建於1112年的柯悉提塔,又稱為「碧玉之塔」,坐落於蒲甘的南郊,在緬甸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塔內豎有一組雕刻,分別刻著緬、孟和巴利等文字,是研究緬甸歷史語文最有價值的文物。這裡還有位於帕里耶寺對面路南側的提路明路塔(Htilominlo Pagoda)、位於新舊城之間路上北側路邊的尤帕里耶(Upalithein)佛寺,規模較大並位於佛塔群之中的喬多波陵寺塔(Gawdawpalin Pagoda)、位於佛塔群中心並且可進入的瑞芝古塔(Shwegugyi)、坐落在佛塔群最南部的達馬揚枝寺(Dhammayangyi Temple)及其東面的蘇那瑪尼塔(Sulamani Pagoda)。蒲甘還有大小上千座佛塔,但不論在完整性還是規模上都不及以上所述佛塔的建築水準。

蒲甘考古博物館規模較大,有顯著的蒲甘建築風格,館藏極其豐富,館內有許多佛像及雕刻精品,都是極具代表性的藝術作品。

波巴(Po pa)山,在緬文中是「花朵之山」之意,矗立在市區東南方約50公里處的平原上,海拔1518公尺,山頂上的廟宇供奉著4世紀中葉傳奇故事中的「鐵匠兄妹」,每年5、6月間的靈魂節,是這座廟最熱鬧的時候。

2003年12月2日,緬甸軍事執政團在國際反對聲中,於市中心建立一座高94.4公尺,約16層樓高的瞭望塔,可以讓觀光客鳥瞰蒲甘市容,並禁止觀光客再攀爬其他寶塔,以免古蹟遭到日益嚴重的破壞。

一般來說,蒲甘之所以能聞名遐邇,不僅是擁有眾多歷史古蹟的緣故,現在居民製作的精緻手工藝品,更使得蒲甘在藝術上的卓越成就聲名遠揚。這裡最精巧的藝術品是漆器,當地居民10戶之中倒有9戶是從事這種漆器的藝術創作。還有,遊客在這裡別忘了看一場當地傳統的木偶戲及久負盛名的邁因卡巴(Myinka-ba)村的竹器製品,位於蒲甘市南方兩公里處,在歷史上非常有名,阿奴律王曾把被征服的孟族君王禁錮在這裡。這個古老的村落約有2000名人口,是蒲甘區內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觀點。此地以竹製品聞名全國,竹子經伊洛瓦底江上流飄送到這裡,經加工後製成各種竹牆、竹桌、竹棚等日常生活用品後,再運往仰光及其他大城市出售。當地觸目所見,家家戶戶都在竹堆中忙著工作,所以邁因卡巴村又叫做竹子村,村民們精神生活依靠佛塔,物質生活就依靠竹子。這裡的漆器也非常出名,全村男女老幼不是編竹專家,就是漆器師父。村裡有私營的診所,也有政府辦的小學校。村民們居住在自己編築的竹屋中,清爽涼快,唯一擔心的就是地震的來臨。


豎琴之都勃固

勃固(Pegu)我國古籍譯作白古、擺古,明史稱為古刺,是下緬甸勃固省的省會,過去是緬甸孟王朝和緬甸王國的國都,並係全國文化中心,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佛教文明。巴利文的勃固名稱為「鴛鴦城」,據孟族的傳說,勃固原係突出海面的小沙灘,釋迦牟尼修成正果後,偕500羅漢雲遊途中,遙望這個沙灘上棲息著一對雄背雌的天竺鴛鴦,牠們來自喜馬拉雅山區的一個大湖,凡是牠們棲息過的地方,將來都會繁榮,佛祖也預言,將來在這個小沙灘上會出現強大富庶的國度。多年後小沙灘成為大島,與緬甸陸地連接。

有「豎琴之都」美譽的勃固,建於公元572年,1369年孟族的白古王國頻耶宇遷都於此。16世紀是當地的黃金時代,但1755年被阿拉旺帕王燒燬,再度重建後成為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帶,1852年成為英國屬地。

這個緬甸南部的重要港市,約有45萬人口,西南距離仰光大約80公里,坐落在勃固河兩岸,有大鐵橋貫通。城市介在仰光和曼德勒公路途中,所以是陸路交通的樞紐;仰光到曼德勒的鐵路也經過此地,又是通往馬塔班灣鐵路的起點,每天有8班火車通往仰光,車程約需1小時,因此交通非常方便。火車站在市內的西南側,火車非常破舊,很多是載牛的車廂。也有長途汽車前往仰光或北上,但多是過路車,除了座位常滿外,車頂上還綁有一大堆東西和行李,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充分利用交通工具的本領。雖然車子都是二手貨,但路上拋錨的車子並不多見,倒是爆胎是常有的事,這是二手車負荷過重、又貪便宜使用翻修車胎的結果,非常危險,往往造成重大車禍。

市區以公共汽車、小型巴士和計程車為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公共汽車非常擁擠。其實在勃固的大街小巷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卻是自行車、馬車和人力三輪車。在勃固參觀景點還是租騎自行車最好最方便,市內到處都有租自行車的服務。遊客也可以乘坐馬車或三輪車賞識一下復古的味道。這裡的三輪車是在自行車旁再加上雙人座位,讓乘客有較佳的視野,可以流覽街景。

勃固的主要街道上有數家廉價旅館,其中在轎南(從仰光來未進入市區的鐵轎)路東側的摩耶南達古斯(Myananda Guse House)旅館最好,空調單人房不帶私人衛生間每天房租只要3美元,它的位置在汽車招呼站旁。對面有家中餐館,由華人經營,可講中文,菜餚口味不錯,價格也不貴。勃固有不少緬甸人開的小餐館,價格比中餐館還要便宜一點。

這裡是大米、木材的集散地。食品加工、紡織和木材等工業也相當發達,市內有許多碾米廠和鋸木廠,並有環境清幽的蝴蝶湖。郊區有很多小村落,原野上一片金黃的稻海,並有一些頹廢的寶塔寺院點綴其間。在市郊可以看到許多用椰子葉覆蓋的高腳屋。

此地也是佛教文化中心,遺留下最多的文化遺產是寶塔和佛像。其中最有名的是瑞達良臥佛(The-Lyaung),又名大涅槃佛像(Shwe Thalyaung Buddha),位於勃固西南郊勃固山麓,離城約2公里。瑞達良是「金」的意思,是公元944年由孟族國王所建的釋迦大佛寢像。相傳在1756年,緬王雍笈牙進軍勃固,當地人無力抵抗,遂將臥佛深藏地下,以致在勃固附近的密林中長眠了120多年,直到1881年才因修築鐵路而被人發現,經整修後建廟供奉。

這尊世界上有數大佛像之一的白色臥佛,是緬甸的第二大臥佛,它橫躺在磚造的佛台上,身長60公尺、從地面到肩部高16公尺、耳朵長4.5公尺、眼臉2.25公尺、眼睛1.05公尺、鼻2.25公尺、小指3公尺、肘至指尖14.25公尺、腳掌4公尺、足趾1.5公尺、手掌6.6公尺。腳底和手指鑲嵌有寶石。大佛表面用漆凝固,全身鍍滿金箔,是今日世界上最酷似釋迦牟尼佛姿態的臥佛,頭部倚靠在好幾個珠寶箱上,佛容笑得好開心。這讓人深切的感受到緬甸人將一切寄托在來世的想法,人們雖然窮,可是為了討好佛陀的歡心,花再多的錢也是願意的。在臥佛的後面有條長廊,牆壁上畫著佛陀的故事,從他是凡人王子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開始,經歷了人生的生、老、病、死、大徹大悟後,到修道成佛,普渡眾生。這些連環繪畫對緬甸人來說,是精神寄托所在。為了保護臥佛,其上方建有鋼筋水泥頂棚,周圍有供奉用的亭台。

摩訶悉提佛塔(Maha Serdi Pagoda)於1560年為莽應龍國王所建,坐落在市西南郊4公里處,佛塔非常高大,但比雪曼德佛塔稍矮,內供有古錫蘭小邦王所贈送的佛缽。遊客登臨遠眺,遠近風光盡收眼底。

摩訶枝佛塔(Maha Gyi Pago-da)、瑞伽拉佛塔和天坦剛佛塔(Hintha Gone Pagoda)位於摩訶悉提佛塔西南方約1公里處,都是高大的佛塔,矗立在曠野中,非常雄偉。

雪曼德寶塔(Shwe Man Daw Pagoda)聳立在勃固北方2公里勃固車站東方的小山上,面對勃固王宮古城。圓椎形的塔周長432.2公尺,高113.8公尺,比仰光大金塔約高14公尺,是座有名的巨大佛塔。據傳說:在2000多年前,摩訶達羅和蘇納達羅兄弟跨海禮佛,在佛陀身邊住了6個季節,受了法輪常轉、領悟真理的教化,佛陀賜以兩根佛髮,令他兄弟倆回到蘇陀聖那山建龕安置聖髮。他們回來後,在山上一個深18公尺的大理石大窖裡安放佛髮,上面建有一座鑲有寶石的金塔,塔高22.5公尺。後經幾代緬王修繕和加高,並藏入佛牙2枚,聖樹、2座巨銅鐘等物品於塔內,塔頂嵌有珍寶,因此成為緬甸人所崇拜的寺院之一,也是下緬甸最著名的佛塔,同時是孟族佛教文化的代表。

佛塔前後曾遭受到5次地震襲擊,其中1930年春天的大地震,使原塔遭到嚴重的破壞。緬甸獨立後重建,一直到1953年才完成,1954年4月舉行了佛塔升傘及鑽球大典。在以後的每年4月間,也都會舉行佛塔節日盛會,信徒從四面八方雲集於此,熱鬧非凡。現在塔內還設有小型美術館,典藏一些近代的木刻和神像;當地的所有節慶活動都是在這裡舉行。

為了重建這個地方許多頹廢了的佛寺和佛像,當地居民每年都舉辦固定的佛教活動。其目的在募款和採集裝飾佛像的黃金。在這一系列的奉獻活動中,最有名的就是緬甸的「精神之舞」,旨在發揚佛教從印度傳到緬甸的過程和任務,並有卜卦、預言、驅邪和募款等的活動。「精神之舞」由弦樂、大鼓和銅鑼伴奏,在舞蹈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舞者手中拿著一隻金碗,觀眾們會瘋狂地把錢奉獻出來。這種舞具有非常濃厚的民俗風味,並且體現了緬甸人對佛教信仰的虔誠。

勃固王宮古城就在勃固鎮北方兩公里處,可乘當地的人力三輪車前往參觀。古城正對著著名的雪曼德寶塔,遺址範圍很大,但裡面已沒有什麼古建築,只是一大片樹林的空地。現在的古城是勃固人在原址按孟族方式建起的一座金碧輝煌的皇宮大殿,在夕陽下會金光閃閃。殿內有國王召見朝臣的大殿和國王的寶座,巨大的廊柱使大殿顯得更為莊嚴和有氣勢。離皇宮不遠處有個博物館,表面展出勃固各時期的王室用品和古代佛教藝術及雕刻。

伽耶尼戒壇(Kalyani Sima)離市區約兩公里,是位於瑞達良臥佛附近公路邊的一座寺廟,具有相當規模,它是緬甸歷史上四大佛寺之一。

四指塔(Four Figures Pagoda)位於伽耶尼戒壇和瑞達良臥佛之間,是個露天的佛教雕塑群寺廟,香火鼎盛。

附近還有一個名叫陶克姜特(Htank Kyant)的村莊上,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國立陣亡將士墓地,裡面長眠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2.7萬名將士。

撣邦首府東枝市

東枝(Taunggyi)市的經緯度為東經97度2分、北緯20度47分,是上緬甸東部撣邦首府,建於英國殖民時期,位於沙示到景楝的公路線上,是距離黑河市39公里的一座山城,它的位置在仰光北面約400公里處,海拔1500公尺,約有17萬多人口。

這個山城是個農林產品和礦產的主要集散地,附近各地所生產的菸葉、積梗、茶葉、木材、花生、馬鈴薯、蔬菜、松油、鎢和錫等物資,也是以這裡為集散地,然後再運往仰光或曼德勒等地。此地盛產柑橘、桃、李、梨、腰果和草莓等水果,因此素有「果園」之稱。

當地氣候涼爽,人稱「四季無寒暑,一雨便成冬」,是國內有名的避暑勝地之一。這裡景色宜人,市區馬路寬闊,兩邊幢幢房屋,小巧玲瓏,非常幽雅。東部有樹林採郁的東枝山,是東枝的天然屏障,山峰挺秀,南端最高峰懸崖斷壁,怪石兀立,攀登山上,可以俯瞰全市景色。城西有形如長蛇般的西山,市區就坐落在西山之間。

對外交通非常發達,從仰光乘民航班機來此,要不了50分鐘的航程,就可以在郊區的黑河機場降落;東枝也有飛往國內各大城市的航班。從仰光或曼德勒都有火車到東枝。如果改搭長途巴士前來,需要1個小時的車程,而且山路難行。市內交通以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為主,三輪車、馬車和載客摩托為輔。

在住宿方面,由於這裡已開放為觀光城,因此也有一些不同層次的旅館供遊客休息,雖然服務設施不足,但對客熱忱有餘。東枝酒店是當地最大的旅館,有數十間標準房,日租金為30美元,附設有餐廳和咖啡廳。另一家茵麗(Inle)酒店也有數十間客房,日租金為10美元。還有一些租金在10美元左右的小旅館,只供投宿、沒有用餐設備。

這裡民風純樸,沒有多彩多姿的夜生活和娛樂場所,電視、電影、傳統舞蹈表演,是遊客打發夜晚寂寞的單調進行曲。郊外有一處狩獵場,倒是很不錯的戶外活動節目。餐廳到處可見,衛生水準低落。在土特產紀念品方面,除了有鐵製工具外,當地的「肩吊袋」風行全緬。在每5天舉行一次的市集裡,可以看到許多少數民族,市內並設有華人的廣東會館。

市內有兩條主要的街道,一條是商業中心街,另外一條是各地土司集中的土司路,這些街道都很清潔,路旁有花樹草木,顯得萬紫千紅,給這座山城憑添了無限綠意。這裡文化和宗教氣氛都很濃厚,設有東枝學院、坎卡姆巴烏孔學院,小學教師培訓學院、技術中學和醫院,到處可見寺廟佛塔。

這個避暑勝地盛產各種花卉,有種「悟花」高達10多公尺,花開極盛,紅豔似火。另外有一種玉鈴花,狀如塔上風鈴,潔白如玉。野櫻花到處可見,深冬不畏寒冷,仍然含苞怒放,獨展丰姿。

在市東面有一座高山,把太陽擋得一直到早上7時才爬上山頭,因為山上有座佛塔,所以當地人們又把它叫做「佛山」,每逢佛節,許多善男信女都會前來拜佛。佛山下面有白鴉湖,水清如鏡,帆舟點點,景色之美,有似天上人間。湖濱有一處政府設立的畜牧場,是採用科學方法來豢養牲畜。東枝市南部有一尊佛像,高達30多公尺,相當壯觀,附近還有一座華僑集資興建的觀音寺,香火很盛。這裡附近還有奇形怪狀的寶德洞窟(Pinday Cave),裡面天然的岩石上雕有幾千尊金黃色的佛像,姿態各有不同,每尊大佛,幾乎都有或多或少的神話傳說。


英雄城市勃生

勃生(Bassein)是下緬甸伊洛瓦底江省的首府,古時是對印度、斯里蘭卡的主要海運港口,也是印度文化輸入緬甸的要道。據傳,古代卑謬、直通和蒲甘等3個佛教王國的佛教徒,都是經由這裡去斯里蘭卡求法的,也曾在這裡發現15世紀的中國瓷器。

在近代史上,勃生是緬甸第一座反抗殖民主義的英雄城市。1759年,勃生太守羅溫曾領導全城軍民反擊來犯的英國殖民者,砲擊英國來犯軍艦。1824年,緬甸民族英雄班都拉將軍也曾在此召集軍民抵抗英國侵略者。1857年,勃生終於被英國軍隊強佔,成為緬甸最早淪陷於英國殖民統治者手中的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裡被日軍佔領,1945年光復。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94度44分、北緯16度47分,位於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西南方,坐落在伊洛瓦底江支流勃生河的東岸,是緬甸的第二大港,伊洛瓦底江也經由這裡出海,距離安達曼海約120公里,可暢通排水量萬噸級的海輪。

城市周圍土地肥沃,渠道縱橫,是著名的魚米之鄉,享有「黃金城」之譽。附近郊區鄉鎮盛產稻米,因此這裡也是重要的稻米出口港。在工業方面,多為勞力密集的中小型工廠,如機械、電子、五金工具、鋸木、汽車修護、碾米、食品加工和手工藝品等,並以出產有特色的陶器和緬甸傘而聞名。市區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部分,東面是商業區;西邊為碾米廠等工業區,是歷史悠久的大米加工和貿易中心。當地學術風氣很盛,設有仰光藝術與科學大學的分校。在郊區,有漁港和海濱浴場。

勃生市的交通相當發達,在航空方面,此地的國內線機場有航班和國內各大城市營運。從這裡起飛到仰光的空中航程約為55分鐘,每天固定有一個班次往返;由曼德勒前來的空中飛行時間需1小時又10分鐘,每週有兩個班次。

陸上交通貨運以火車為主,與仰光間客運列車營運也非常忙碌。也有幹線公路通往仰光和首都彬馬那,長途巴士和貨車多係老舊車輛,不但服務品質差,行車速度也牛步化,天氣又熱,多無空調設備,不適外國觀光客搭乘。

勃生是個內陸的深水港,年吞吐量僅次於仰光,因此水運相當繁榮,可以和國外許多港口通航。國內水運業務也非常忙碌,由曼德勒行船到此相當方便,每天早上5時開船,下午1時便可抵達。

當地有10幾座佛塔,其中最值得參觀的有坐落在郊區的毛亭寶塔,它的外觀非常雄偉,在塔上可以看到成群的海龜在淺灘上遊戲。建於公元927年的瑞穆陀大金塔,是城內有名的古蹟,據碑文記載,奠基者是印度的迪里德摩陀迦王,係珍貴的緬印文化交流結晶。1238年第三次大修時,從獅子國(斯里蘭卡)請來10尊佛像、4顆佛牙、4根聖髮,以及若干粒有拳頭大小發出紫色光芒的菩提籽,當時國王特派「塔奴」專司看管,並命國人塑造4萬尊小佛像,與佛牙聖髮等一起安置在塔下的神龕內。此塔修建後,為了接待外來朝拜的高僧,還在市東建造9座大寺廟及多座齋亭。

三聖湖風景區坐落在北郊,是市民們郊遊的好所在。


古都阿瓦

阿瓦(Ava)是緬甸古都之一,也是實皆省的古城,擁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它初建於1364年(緬曆726年),由一位繼承蒲甘王朝的撣族人塔斯彌婆耶,率臣民在此通溝渠以疏泄周圍的沼澤區,並將這裡建為王城。1527年,孟族首領思倫攻陷阿瓦,城市建築物大部分遭到破壞。 1555年,緬甸東吁王朝君王莽應龍進攻阿瓦,平孟養和孟拱等撣邦之地。1635年國王他隆在阿瓦再度加冕,並移宮於此,立阿瓦為都城。1752年4月,得楞族攻陷阿瓦,蕩平金城,東吁王朝覆亡。

在以後雍笈牙王朝時期,阿瓦於1765∼1783年,以及1823∼1837年又曾被定為國都,成為當時緬甸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人口多達20多萬。1837年,國王孟抗把國都遷往阿馬拉普拉,城內的大部分王宮建築也被搬往。在往後的歲月中,阿瓦又遭到多次破壞,現在古城基本上已經荒蕪,僅存大量城牆、宮殿和佛塔的遺址,以及部分極具傳統色彩的緬甸工藝,如編織、佛像雕刻和漆器製作等。觀光客如要前往參觀阿瓦城,從曼德勒乘車,可以當天往返。

市內的阿瓦觀音寺,是旅緬華僑最早的紀念建築物,於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由5000名華僑所集資修建,曾三次燬於火災,1838年在原地重建,由中緬兩國的能工巧匠及園藝師父合作建成。寺的大門前有一對石雕雄獅並峙,廟宇古樸典雅,共分三進,每進都有正殿、兩廂,兩進之間有庭院。門窗和樑柱鐫刻有龍鳳、孔雀和荷花,寺內供奉觀世音、如來佛和關聖帝君等塑像,匾額眾多。

寺內保存一張圓桌,據說是以前華僑宴請緬王的桌子。還有「重修觀音寺」碑文,主要敘述中緬兩國睦鄰友好、阿瓦眾多華僑、絲棉商貿往來、中國滇商入緬的「絲綢之路」等內容,文末刻有630多人捐款者姓名和16家著名商號。在1876年以前,曼德勒華僑雲南會館未開館時,阿瓦觀音寺曾具有雲南會館的作用。辛亥革命前,革命黨人黃興、呂志伊、居正等,曾先後在寺中與旅緬僑領會晤。參加戊戍政變的康有為逃亡海外時,曾在此寄宿並題詩云:「把袂盡同鄉,會比龍華,恰逢人海無爭,佛天皆喜;驅車來異域,蹟留鴻爪,常記三生緣舊,一宿情深。」 阿瓦市和實皆市之間的伊洛瓦底江上,橫跨著著名的鐵、公路兩用的阿瓦大橋,又稱實皆大橋,它重建於1954年,曼德勒通往密支那的鐵路經過此橋,使阿瓦市對外交通得以改善。

阿瓦古城位於曼德勒西南方伊洛瓦底江南岸,古城牆至今依然可見,分為內外兩層,外城牆周長6.5公里,內城牆1.6公里。兩道城牆外圍都有護城河,因城北瀕臨天然屏障的伊洛瓦底江,故護城河只繞古城的東、西、南三面。


黑河湖光山色

黑河(Helo)是個幽靜的小城,海拔2000多公尺,是附近一帶的交通中心,南距仰光約400公里。如果從仰光乘飛機到附近的東枝市或茵麗湖,都要在這裡的民航機場降落,航程約50分鐘,最為便捷;假如由仰光坐火車前來,必須在抵達東枝後再乘車到黑河,但火車又慢又擁擠,要耗20個小時,不適合觀光客搭乘。如果直接從仰光乘車前來,大概要17個小時車程,沿途可以瀏覽平地農村和撣邦高原景觀,比較經濟實惠。在熙熙攘攘的大都市裡住厭了的人們,如果能夠在黑河住上一晚,一定會感到無限寧靜,或做一個甜蜜的夢。

附近良瑞盆地內的茵麗湖(Inle Lake),是一座名聞遐邇、被霧色包圍著、海拔1500公尺的高山湖,也是緬甸的第二大湖。緬甸語「茵」是湖、「麗」是小的意思,據說是為了區別於密支那的大湖而名。茵麗湖的位置,是坐落在挺拔綿亙的山脈中,它三面環山,氣候涼爽,面積158平方公里,南北長約67公里,東西寬約10公里,湖最深處不過6公尺,屬典型的溶蝕湖,是緬甸著名的五大風景區之一,並有「緬甸的威尼斯」之稱,每年約有7萬名外國觀光客慕名而來,湖畔和湖上都設有度假飯店。湖上有幾座小島,湖周圍的蒼翠山峰倒映在湖面上,景色非常美麗。遊客可以搭乘汽艇穿梭在各小島間,或參觀高架式房屋的村落,看水鷗飛翔,雲霧變幻,山光水色,如入畫中,大有超塵出凡的感覺。

這個神秘的湖上看不到科技的污染,湖區住有過著原始生活緬甸少數民族之一的茵麗族人,好幾個世紀來,他們都在湖上生活起居,以捕魚和農耕為生,再佐以手工打鐵和古法織布為副業;最令人稱奇的是他們捕魚、划槳和農耕的方式。

由於長年生活在湖上,茵麗族人四肢發達,並且是優秀的漁夫,他們俐落地站在柚木船上以「腳」划槳,兩隻手還可以用來釣魚。因此在湖上可以看到原住民划著小舟來來往往;尤其是小孩,從小就學會手腳並用地在湖中搖著單擼。

至於這裡捕魚的方式,更是特殊;船邊的圓錐形捕魚器一旦投入湖水中,水裡的魚、蟹自然入籠,鯉魚、鯰魚、鰻魚和螃蟹,都是茵麗湖的特產。但當觀光客知道這裡的「水葬」方式後,恐怕就沒有胃口嚐「鮮」了。據說茵麗族視湖為地,往往將裝屍體的棺木鑽洞後沉入湖底,等小魚進入棺中飽餐屍體長成大魚後,喪家再撈起沉棺,肥碩的大魚隨棺而起,自然成為滿足族人口腹之慾的大餐了。這種撈棺抓魚的古風雖已不再,但水葬習俗仍存。

此外,茵麗族人還擅長在湖上建造「浮洲」為耕地或建築用地,大者5、6畝,小的只有1平方公尺,它是取自湖中的水草和泥漿鋪在木筏上製成,大概有1公尺厚,底下可棲魚蝦。在一些長約100公尺、寬約2公尺的浮洲上進行水上農耕,是別開生面的。人們在浮洲上種稻米、甘蔗、黃瓜、馬鈴薯、花耶菜和空心菜等蔬菜,偶爾可以看到小蕃茄挺立其間,煞是動人。這些蔬果在清潔滋養的湖水孕育下,生長得非常好。由於浮洲是用竹竿插入湖底定位,就算湖水暴漲,也會水漲浮洲高,所以不怕被水淹。地理學家稱浮洲為「濕地」,人站在上面不會沉,有些浮洲用竹桿撐動便可像船一樣移動,但水會慢慢上湧,人漸漸下沉,非常有趣,波浪來時,浮洲一樣隨波起伏,很夠刺激。

當地居民所住的竹籬房舍,也是建在這種浮洲上,甚至人們還在浮洲上修建佛塔,真是無奇不有。有些浮洲經過世代淤積,已經變成小島,可供部落聚居。現在還有許多茵麗族人為了爭取更多的浮洲農地,不斷地在湖中收取水草,據說這裡的茵麗族有7萬人口,大概是人口壓力所致吧。

浮洲之間可架設竹橋,或搖小船,互通往來。茵萊湖中心有湖心閣,建在固定的人工島上,是座具有緬甸風格的金色佛塔,與周圍的湖水碧波交相輝映,莊嚴挺秀。塔的外圍是湖區人民的貿易集市,這裡有農副產品、日用百貨和手工藝品販售,尤其以精英的絲織品聞名遐邇。

散居在湖區的茵麗族居民,穿著利用各種草木傳統技術染出來的布衣,算是當地一絕。這種用草木染色的布衣純樸不豔,直讓工業化的化學染料相形失色。當地茵麗人共有5族,他們在湖區建有30多個聚落,其中有不少是水上村落,並以小船為交通工具。市集就在部落中流傳,這種水上市場還盛行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

每天早晨,湖上就是市場,湖邊若沒有商店,人們就搖著小舟到湖中交易,岸邊的寺院附近是市場中心,蔬菜、水果、布、生活雜貨等到處可見,住民為了生活需要,信仰的場所也成了交易中心。

在市場上看到的人以女性居多,年輕女孩的化妝品很特別,那是一種用白檀木或薯類製成的白粉末,經水溶解後再加上清涼劑,擦在臉上有清涼感,而且也會顯得特別白。年老的女性,則抽著當地特有的煙,那是一種用玉蜀黍葉包著一般煙葉和其他植物的香煙。據說也有人抽摻雜大麻成分混合葉的香煙,吸了令人精神振奮。

至於大麻,他們得來並不困難,在緬甸東部,泰國和寮國交界的金三角,是個專門種植製造鴉片的地方,距離茵麗湖很近,因此能抽到這種令人精神振奮的煙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且從湖岸,就可以看到種植罌粟的農田。甚至在山的另一邊,聚居了一批人,他們擁有武器,不屬於任何一國,這或許就是過去緬甸政府不願意正式將湖區開放觀光的原因吧。

在茵麗湖畔,隨時可以看到大人抱著小孩,互相看著浮現在臉上的自然微笑,這些和藹可親的村民並不富有,但也不貧窮,且自得其樂,他們不拼命工作,一切順其自然,人人平等,能在這種與世無爭的天地裡生活,著實令人羨慕。當地的學生們,每天也靈活自如地在湖上操著小舟通學。茵麗族人從泰國輸入蠟燭,從印度輸入沉香,除了這兩樣東西外,其餘都能自給自足,在生活上可以說是相當滿足,而且他們信仰虔誠,對未來似乎更充滿信心,因此,茵麗湖真是緬甸遺世獨立的霧中秘境。

茵麗湖也有一些古蹟可供參觀,其中的帕夫道奧寺塔(Phaung Daw Oo Pagoda)位於湖南部的西岸,是茵麗湖畔最大的寺廟,擁有一座高塔。附近有小型集鎮,在一些街道上有些小餐廳,還有些旅遊工藝品攤販。

跳獵寺(Nga Hpe Chaung)位於茵麗湖的凱拉(Kay La)島上,就像湖中高腳屋一樣建在水邊,是座有2000年歷史的古佛寺,內有古老高大的佛像。寺中有群訓練有素的貓,會為遊客表演跳火圈,非常有趣。

每年9月的賽舟節(Phaung Dawu Festival)茵麗湖就鑼鼓喧天,磨「腳」擦掌的茵麗族青年男子,齊集此地參加一年一度的船賽,非常熱鬧,為當地的觀光季掀起高潮。賽船身長且尖,首尾翹起,長可容納近20人,寬度足夠站立兩人,他們用一隻腳和一隻手划槳的獨特絕技進行比賽,而能疾馳如飛。

在每年的10月份,這裡還舉行聖船「金鳥」的巡湖大典,是一項傳承已久的民間慶典文化活動,儀式非常特殊,整個過程要歷時3週左右,國內4尊最被崇敬和膜拜的佛像,照例都會在這個全國最盛大的慶典活動中,被捧上一艘鳥狀的船廟上,沿著茵麗湖畔巡行一番。整個慶典過程中,大約在30艘的獨木舟上,有1000多名划槳的勇士,以「金雞獨立」的姿態,奮力向前,藉以帶動純金打造的聖船前行。聖船上載滿了裝扮得花枝招展的舞者,滿懷虔誠地為她們心目中的保護神起舞。


紅寶石產地莫谷

莫谷(Mogok)是上緬甸實皆省的一個市鎮,坐落在曼德勒北方約180公里處,經緯度為東經96度30分、北緯22度55分,是緬甸開採寶石最著名的地方,也是全世界公認材質最佳的紅寶石產地。這裡的寶石採石中心出產有最佳品質的紅寶和藍寶石,產品在世界市場上有極高的評價,人們來到這座寶石城,只見滿街都是一堆堆的寶石礦在出售。

小城交通尚稱方便,有公路連接八莫和皎梅,有近30萬的寶石逐夢者集居在此。主要街道兩側都是供應民生用品的小店,街道後面則遍布著幢幢緊挨著的木屋,除了少數當地居民的房屋外,多半都是採礦者的臨時住所。市內及市郊,到處可以看到直徑約30公尺的大圓坑。市郊四周都有滾滾黃濁的河水流過,每當雨季來臨,這些黃濁河水就氾濫到街上,整條大街就變成一條河道,開車經過會如同水上行舟,但是沒有居民會抱怨,因為這種黃水是莫谷窮人們希望的所在。

莫谷的大圓坑是開採紅寶石的方式之一,因為紅寶石大多數都是蘊藏在岩石礦中或岩石的邊緣,採礦的人通常都裝備有發電機和馬達以抽取地下水,或是引溪水經過管道形成強力水柱,再用水柱沖洗礦場裡的岩石,使附著在岩石邊的泥土,被沖到坑底的黃潭裡,然後再將這些「黃水」經由管道抽送上兩層樓高的過濾機器裡,分離出岩石與寶石,而篩濾過的黃水則排入人工水道中,因此就形成了莫谷地區的獨特景觀。這種開採寶石礦的方式當地人稱為「開水洞」,因為一旦將泥土沖刷後,礦區內就形成了一個裸露的岩石圓坑,採礦者可以再次敲擊這些裸露的岩石,尋找深埋於其中的紅寶石。

千萬不要小看這些混濁的黃水,它萖是大多數小老百姓的希望的源泉,因為一旦排入水道裡的黃水,就不再屬於礦場主人所有,而經過機器篩濾過的黃水難免還有一些漏網之石,所以這些黃水又養活了一批混水摸石之人,因此在黃濁的河道中,到處可見拿著圓盤在水中淘洗石子的人。幾乎整個莫谷地區都是紅寶石的礦產區,甚至連住宅區也不例外,因為有些人沒有資金租洞開礦,乾脆就挖自己住家的地底,碰碰運氣。

採寶石礦分為「水洞」和「石洞」兩種,上述的水洞開採方式因產量較少,且在全年長達5個月的雨季時無法工作,因此繳納給政府的租金每兩年一期,為200萬緬幣;石洞因為產量大,因此每兩年的租金高達6000萬緬幣。

在這裡礦區工作的人,通常是不領工資的,礦場主人提供工人吃和住,利潤風險則由勞資雙方共擔,開採寶石所得的利潤,1/3歸工人所有。

主要的紅寶石交易,多在市內的自由市場進行,每日上下午各舉行一次,紅寶石的交易價格,是依等級和數量來分,一顆紅寶石的價值,自數十萬至數千萬緬幣不等,最後緬甸的紅寶石有的以走私的管道流入泰國的清邁或中國雲南,有的運往曼德勒或仰光再流向國際市場。

好的紅寶石,講究的是有鴿血般的顏色,質硬、大而無瑕疵。上等紅寶石在當地一克拉通常價值3.5萬緬幣,兩克拉則要10萬,三克拉以上則要高達100萬以上,一顆花生大的紅寶石,價格超過6000萬緬幣。


古城實皆

實皆(Sagaing)是中緬甸實皆省的省會,也是緬甸古代都城之一,古稱澤耶補羅,意為「勝利之城」,始建於1322年(緬曆684年),原係熱鬧的城鎮,1760∼1764年間,曾為獨立的撣族王國京城。

這個擁有9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95度59分、北緯21度52分,地處緬甸中部乾燥地帶的平原上、實皆省東南部伊洛瓦底江中游西岸,東北距曼德勒約21公里,是緬甸中部水路和鐵、公路的交通樞紐。當地經濟活動以農業和觀光業為主,是附近一帶棉花、芝麻、水果和食鹽的集散地。

附近名勝古蹟眾多,佛寺佛塔到處可見,是緬甸古代文化保護重點地區之一。這一帶共有600座佛塔、佛寺,其中最有名的恭慕陶塔,又稱羅闍摩尼蘇羅佛塔,位於西北郊8公里處,是他隆王(1629∼1648年)建於1636年,傳說係仿效斯里蘭卡的摩哈悉提佛塔,形似乳房,風格獨特,故又名「乳塔」。塔為隆起的半圓形,塔身呈白色,塔高65公尺,直徑61公尺,周長244公尺,塔內有7個密室,珍藏有809座小佛塔和各種佛像2095尊。塔內還供奉一尊金佛像,以及莽應龍王迎自斯里蘭卡的佛牙和石佛缽等。塔外圍繞著802根油燈石柱,每根高1.8公尺,柱頂端呈杯狀,從前每到夜間燈柱全部點燃時,所有的燈光投向佛塔,再由佛塔反射出來,光彩奪目。

附近的實皆山為國內著名的風景區之一,位於伊洛瓦底江畔,風景優美,古蹟林立,多奇岩怪石,山道彎彎曲曲,穿行於古樹林間,伊洛瓦底江沿著山麓南流,山姿與水色競秀,使遊客留連忘返。山上濃密的熱帶樹林掩映著大大小小百餘座造型優美的白塔,有的還沿著岩壁建築,工程艱險異常。這裡有一所寺院,是緬甸最大的寺院之一,寺內有幾千名男、女僧尼。

城內有一所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民族發展學院。還建有中國式的土地廟,是由我國雲南籍華僑集資興建,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阿馬拉普拉古都

阿馬拉普拉(Amarapura)市是緬甸的古都,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它又譯為阿摩羅補羅,是「和平安全」的意思。這個又名洞謬的地方,是上緬甸曼德勒省的城市,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緬甸雍笈牙王朝孟雲王即位後,因嫌王宮在戰爭中曾染血跡,居之不祥,乃萌棄舊更新之念,以符建立新朝之意,於是在距離當時京都阿瓦5公里處,伊洛瓦底江東岸一處崎嶇的地點上,就是現在的阿馬拉普拉建都。先築城牆成方形,每邊各長1.6公里,內有禁城要塞,王宮居中,全部用柚木建造,牆用磚泥砌成,城北濱河,城南有池,東西各有城壕防衛,竣工後,孟雲王於1783年用莊嚴的儀式接收這座新宮,並正式定阿馬拉普拉為京都,原都城阿瓦瑰麗整齊的屋宇,迅被毀棄無遺。

當時作為新都的阿馬拉普拉人口多達20萬,盛極一時,但1810年卻燬於大火,1823年都城再遷往阿瓦,到了1827年阿瓦人口減至3萬人。1837年起,孟坑王又將京城遷回阿馬拉普拉,但是在1839年全城又燬於大地震,以後就一直未再恢復舊觀。1857年,敏東王將京城遷往曼德勒,此城不再為都,現在是曼德勒南面8公里處的一個郊區,稱為東妙。

這個小鎮經緯度為東經96度3分、北緯21度54分,擁有1.3萬多人口,經濟以絲綢紡織和旅遊業為主,當地還設有一所紡織學校;銅器業也很盛,以製造佛像、銅鑼和銅鈴為主;此外,這裡也生產瓷磚、陶器和籃框。

此地對外交通方便,由於坐落在自仰光前往曼德勒的鐵路線上,並係臘戍和密支那之間的連軌站,還有公路通往外地,因此南來北往,交通非常順暢。

市內觀光景點處處,最著名的是雍笈牙國王孟雲(Bodawpaya)和他繼承人孟既王的陵寢。市區四隅各有一座磚塔,高30公尺。在一座大廟內有木柱250根,皆鍍金,廟內供奉有大銅佛一尊。郊外有一組湖泊,湖上有座200多年前用阿瓦宮廷裡的柚木所建成的著名木橋,可通往丹達曼柯都芝(Taungthaman Kyau-ktawgyi)塔。


壘固有長頸族

壘固(Loi Kaw)又譯為樂可,是克耶邦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97度13分、北緯19度41分,它的位置在東枝以南140公里處,是個幽靜蒼翠的城市,由於它是建在河谷平原上,所以氣候非常涼爽,滔滔的皮盧江像綠帶般穿過市中心。市容幽雅樸素,四周山上的佛塔在夕陽的照耀下,金光熠熠。

這個城市的交通相當發達,從仰光搭乘客機前來,航程約需1小時;由這裡機場起飛的航班,可以到達國內的各大城市。也有鐵、公路通往仰光和周圍城市,皮盧江可通航小型船隻。市內交通有公共汽車、計程車、馬車和三輪車,可以解決市民行的問題。

在經濟上以農業為主,工業為輔。市內有被稱為世界上最優質的大理石工場,郊區還有鎢、銻、鉛和鋅等礦山。工業有木材和絲綢加工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緬甸政府曾利用日本人的賠款,在市郊興建有全緬甸規模最大的魯比達水力發電廠,它所產生的電力,不但可以滿足緬甸中部地區的電力需求,並且能夠供應到仰光和緬甸南部地區,因此在緬甸的經濟建設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這個城市風光明媚,市區的東格金樓,金碧輝煌,是市民們的信仰中心。離城25公里處的魯比達村,有高約180公尺的魯比達大瀑布,不但是城市水源和能源的寶庫,而且也是熱門的旅遊觀光勝地。

市區周圍5000多平方公里的山區和平原上,是一片綠色的林海,森林裡大樹和蒼藤枝葉纏繞,綿延達數百里。在種類繁多的林木中,以柚木最為名貴,有的柚木高達40∼50公尺,幹粗可達2∼4公尺,樹葉長0.5公尺,這種柚木早在公元8世紀時就被阿拉伯人用來製造航海船隻。

居住在這裡的克雅族人,大多信仰原始拜物教,每逢人們生日、訂婚或結婚,就會按照傳統習俗拜神、贈禮,在木椿上放著馬或象的雕像,用米酒和花等供品祭拜。

遊客們還可以到郊外渡過蓋旦湖到德莫蘇的模範村去,參觀穿著傳統古裝的帕頓、拉哈斯和克耶等族人的生活情形。每當有大祭典的日子,附近各部族的人民,都會聚集到模範村大跳傳統的民族舞蹈。

壘固地區居住著2000多名巴東族人,他們的婦女被譽為「世界上脖子最長的女人」,「巴東」就是「長脖子」之意,因此巴東族又稱長頸族,聚居於壘固地區的緬泰邊境附近,與泰國夜豐頌邊境地區長頸卡倫族是屬於同一族,那裡的婦女自幼便以銅質螺旋狀項環繞頸,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頸上銅環的數目而將脖子拉長,致使她們的頸部伸長了3至4倍,最長可達9寸,有時還在頸環上裝飾著銀鏈、硬幣,以顯示美麗、財富和地位,因此造成畸形的頸脖,很多外國觀光客是特別前來參觀長頸族的,所以使得壘固增加一項吸引觀光客的重要資源。


緬甸夏都彬烏倫

彬烏倫在緬語中是「第一個平原城市」的意思,在1988年之前稱為眉謬(Maymyo),「眉」是英國軍官的名字,「謬」係緬語「市鎮之意」。現在是曼德勒省彬烏倫鎮區政府的所在地,也是緬甸內陸最著名的避暑勝地之一。在英國佔領期間,這裡被闢為軍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此地是緬甸的夏都。

這個擁有18萬多居民的城市,多係珊族人。經緯度分為東經96度28分、北緯22度2分,位於曼德勒以東68公里的撣邦高原北部,因坐落在一個海拔1050公尺谷地的谷口,所以氣候潤濕而溫和,空氣清新宜人,一年中最高氣溫為28.8℃,夏天晚上約為24℃;最低氣溫為14℃,冬天也會降霜;平均氣溫則為18℃。

小城景色優美,花木採籠,市區有小小的街市,市容樸素,街道整潔,行人車輛行進不息,各種商店和旅館的建築多帶東方色彩,但是在另外的一個角落上,卻屹立著一座巍峨的西式市政廳。

由於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適合各種植物的生長。在著名的「大水池」公園裡,櫻花、臘梅、玫瑰、蘭花和大麗花等相繼開放,另有一種翠菊(緬人稱為眉苗花)非常有名,水浸即合,乾後開花,花瓣經2、3個月不殘,堪稱花中奇種,因此彬烏倫又有「花都」之稱。

這個城市對外交通也很方便,郊區的機場與國內各大城市都有航班營運,也有鐵路通往仰光,和曼德勒間有公路連繫。當地散居有近千名華僑,以廣東籍和福建省的人士佔多數,他們大部分經營雜貨店、茶店、麵店和餐廳,也有一部分人以木工為業,多能刻苦耐勞,嚴守本份。此外,這裡也是重要的產品銷售市場和小型的科技園區,高齡76歲的軍政府頭子丹瑞,曾於2007年12月14日前來主持科技設施的開幕儀式。

在郊外茂密的叢林中,夾雜著疏落的村莊,山綠水碧,風景幽雅,加上野花處處,啼鳥迎人,並有過去英國殖民地官員所興建不少半木造的漂亮別墅和教堂點綴其間,極富詩意。市郊1公里處有個大湖,湖水澄清,游魚可數,可供遊客划船游泳。離城10公里處,有一座阿尼薩卡瀑布,高60多公尺,頗為壯觀。離市區20多公里處,另有一座鹹沙耶瀑布,也非常有名。

市郊有植物園和狩獵地,這裡的杉烏倫植物園是緬甸的三大植物園之一,已有60多年的歷史,佔地廣達268英畝,分區栽種著許多各種熱帶的樹木花草,有盤根錯節的松柏、英挺俊拔的雲杉、花香襲人的玫瑰、凝翠欲滴的咖啡樹和各種名貴的蘭花,令人目不暇給。園內還種植有梅和櫻等寒溫帶植物,並盛產一種鮮豔美麗的眉謬花,是緬甸人拜佛時所必備的鮮花。在園外的叢林中,種植著許多中國的樟樹,以及大片的桑葉,緬甸政府利用這裡的天然條件,大力鼓勵民間發展養蠶業。


緬北重鎮臘戍

臘戍(Lashio)是撣邦北部軍事、政治、經濟和交通的重鎮,也是緬甸北部的重要門戶,原係撣邦土司管轄下的一個市鎮,英國佔領緬甸後,在老臘戍西邊5公里的山坡上又開闢了新臘戍。

這個擁有4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97度45分、北緯22度56分,它的位置在曼德勒東北方230公里、緬北接近中國雲南省的山區,距中、緬邊界185公里、南馬河上游谷地的一個小山脊上,海拔860公尺,是進入中國大陸的緬北交通要衝,並係中緬公路的終點。在交通上,觀光客多由仰光搭乘小飛機來此,也可以由仰光搭乘鐵、公路班車前來,但是坐車非常辛苦,車程都在24小時以上。這裡也是曼德勒鐵路和滇緬公路的終點站,和金三角的鴉片田緊鄰,距離紅寶石產地莫谷不遠。1939年通車的中緬公路,曾經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重要的國際陸路物資供應線,現在仍是緬甸北部的重要市場、國內外商品集散地和轉運站。

臘戍地區風光明媚,治安情況良好,有新舊兩個市區。新市區比較熱鬧,商業發達,有不少現代化建築物,市容美觀,地勢西高東低,街道坡度大,不適於馬車和三輪車行駛;舊市區比較純樸,多寺廟。市北有幽靜的公園,聳立著緬甸獨立紀念碑;市東為林蔭大道,是踏青散步的好地方。 南郊有座石觀音山,位於山腰的觀音寺為中國廟宇建築形式,一廳兩廂,佔地頗廣,周圍古柏蒼松,相當壯觀。每逢觀音誕辰,很多華人前來燒香朝拜。寺內有三進大院,廣植花草。寺院內有一個圓形的大噴水池,飼養有許多小錦鯉。另一大院極富中國江南園林情趣,有亭、台、樓、閣和荷花池,池中築有假山、拱橋,很像傳說中觀音修行之地。在寺大殿背後的高坡上,林蔭掩映裡建有一亭,左右清泉淙淙,山水清幽,在此可俯視臘戍全景。

此外,在老臘戍附近有著名的登尼溫泉,流量大、水溫高,對皮膚病、腸胃病和風濕症患者有不錯的療效,因此遊客雲集。市內的曼蘇佛塔,是當地著名的古蹟。在東南郊則有氣勢雄偉的大瀑布,是市民們遊覽避暑的好去處。

這個城市也是緬甸境內中國人最多的地方之一,這裡的中國人大多數是在明朝末年遷居過來的,一部分是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內戰期間由中國雲南省遷入緬甸的國民黨軍隊,當地人都稱這些中國人為「果敢的人」。也有很多當地人都在山區打過游擊,因此臘戍可以說是臥虎藏龍的地方。一般說來,臘戍人對來自台灣的遊客都特別客氣,因為台灣遊客富而有禮,很受人敬重。但過去緬甸政府曾拍了一部緬甸版的電影「異域」,吹牛緬甸軍隊如何攻打撤守緬北的中國孤軍,結果第一場放映時,當地華人就和緬甸觀眾打了起來,這部片子後來就不再放映。

市內居民大多互相認識,人情味極重,大家守望相助,相互扶持。一家有汽車,附近人們結婚都可以借用。這裡小食攤販所賣的牛肉麵和粿條,綜合了雲南和台灣的口味。當地人不喜歡和銀行打交道,因為緬甸的銀行存錢容易領錢難,民眾寧可把錢放在床底下,因為幣值低,結果滿床底都是鈔票。


各城市形形色色

緬甸城市有兩大特徵,一是緬甸城市的歷史相當久遠,例如蒲甘最古老的市中心區在公元2世紀時就已形成,其他主要城市也大都在14世紀緬族佔領後建立起來的。當時這些城市有很多木造房屋,但是現在除曼德勒市的方形市中心區外,幾乎已見不到木造的古老建築了。另一個特徵是,城市是專為形成行政與宗教的中心而建立的。因此,各河川尤其是伊洛瓦底江流域的古老城市,都殘留下不少古老的風貌。另外,近年來由於許多原本居住在農村的人進入城市,使城市人口大量增加。雖然這些城市大多位於主要交通幹道的交點上,或與國外通商的要道上,但由於城市各方面的落後,除了仰光外,全國並沒有像樣的大城市。茲將其他主要的城市分述於後:

美魯葛(Mergui)又稱丹老,經緯度為東經96度36分、北緯12度26分,是下緬甸德林達伊省的城市,也是安達曼海附近島嶼上的海港,同時是北與仰光,南與馬來西亞進行貿易的繁忙港市,經由這裡轉運的貨物額約佔緬甸沿海貿易額的五分之一。當地盛產珍珠和鎢礦,冰食品也很有名,約有11萬多人口,海上交通稱便,有輪船和民航班機前往仰光、毛淡棉和新加坡。

土瓦(Tavoy)是德林達依省的省會和土瓦鎮區政府的所在地,它的經緯度為東經98度12分、北緯14度5分,坐落在安達曼海長48公里土瓦河口三角港的頂端,距河口64公里的東岸上,是緬甸和馬來半島沿海區的貿易中心,有航空、海運和公路對外連絡,交通頗為方便,擁有26萬人口,是緬甸主要礦區之一,附近盛產錫、鎢、米和柚木,工業以紡織為主。市區周圍群山環繞,是個風景優美的海濱城市。著名的海濱療養地馬甘海灘就在市區西北邊的海濱。附近還有狩獵地。

丹林(Syriam)的經緯度為東經96度15分、北緯16度46分,是下緬甸仰光省的港市,與仰光市隔河相望,有10多萬人口,除了海上對外交通發達外,並有高級公路通往仰光和勃固等城市。自20世紀開始,英國人在伊洛瓦底江盆地鑽探石油所獲的原油,都是送來丹林精煉,才使這個城市的地位日益重要,現在石油日產量達2.6萬桶,建有油輪碼頭。

永盛(Insein)是仰光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96度7分、北緯16度53分,瀕臨密瑪伽河港口,坐落在從仰光到曼德勒的鐵路線上,因此交通還算方便。這個約有4.8萬人口的城市,工業以鐵路工場和毛紡廠為主,設有公立工學院、獸醫學院和研究實驗室,當地盛產稻米和柚木。 丹兌(Sandoway)又譯為山道威,是緬甸西部若開邦丹兌鎮區政府的所在地,經緯度為東經94度22分、北緯18度28分,東南距仰光市約300公里,坐落在丹兌河口東南方24公里處,市區東倚若開山脈,西臨孟加拉灣,依山臨海,風景非常優美,海上有星羅棋布的大小島嶼,曾為若開帝國的都城。公元671年,若開王國曾親自督建瑞安陀、瑞蘭陀和瑞山陀等3座佛塔,分別聳立在丹兌河畔的3個山崗上,成為若開邦的名塔。

這個擁有2.6萬多名人口的城市,附近盛產稻米,農業非常發達;市區樸素美麗,市容興旺。對外交通非常方便,從仰光搭乘飛機前來只要一個小時航程,陸上有長途巴士可達,但是沒有火車。

丹兌有全國最美麗的額不里海灘(Ngapali Beach),長達7公里,因其景色酷似義大利的那不勒斯港而得名,而「額不里」即緬甸語「那不勒斯」的諧音,因此有「緬甸的那不勒斯」之稱。這裡是著名的療養地和海濱避暑勝地,有風景如畫的天然海濱浴場,岸上椰影婆莎,香蕉叢在海風中搖曳生姿,海上漁帆點點,景色非常迷人,並且氣候濕涼適中,白色海灘嵌在青山綠水間,在金色陽光的照耀下,鮮豔的色調,使人心曠神怡。每年的5∼10月間,這裡充滿了戲水的人群,非常熱鬧。這裡沙灘平緩,人們朝海中走去,可行數百公尺而水不過胸,海水清澈見底,遊客可乘玻璃底小艇觀賞水中魚群。海灘多貝殼,形狀各異、紋彩斑斕,玲瓏剔透。在海灘不遠處,有座美人魚塑像,背向大海,全身披綠,面帶笑容,迎送遊客。在節日夜晚,當地居民常在海邊點起用油布做的類似中國「孔明燈」的汽燈,飄揚天際,如顆顆星星閃爍在天邊。附近有高爾夫球場,史特茵酒店的分店、額不里海灘大飯店。這裡的漁村有一排排整齊的房子,可以看到大象在椰子樹下工作。這一帶除了有理想的釣魚場所外,還有適於潛水的海灣。附近奇形怪狀林立的岩石,具有自然美和神秘感。這片亦詩亦畫般的海岸上,有不少仰光的富商巨賈們在這裡購置土地,建築別墅,作為度假的場所。

實兌(Sittwe)又叫做刈鎮(Akyab),是下緬甸西北部若開邦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92度54分、北緯20度9分,它面臨孟加拉灣,坐落在拉丹河口,為沿海美麗的國際貿易港,出口以米為大宗,也有造船,發電和碾米等工廠。這個擁有20萬人口的港都,交通相當方便,除了有民航機場對外連絡外,海運和陸上公路運輸都非常便捷。

皎漂(Kyaukpyu)是緬甸若開邦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93度52分、北緯19度6分,位於康伯米爾灣蘭里島北端,是緬甸西部天然避風深水港,約有1.5萬居民,是仰光和加爾各答之間的稻米貿易口岸,交通以水路為主,市內設有國家博物館,郊區蘊藏有石油礦,經常可以看到泥火山噴發易燃氣體的情景。

密支那(Myitkyina)是克欽邦的首府,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名城,經緯度為東經97度26分、北緯25度30分,位於伊洛瓦底江上流的東岸,依山傍水,景色秀麗,南距八莫市217公里、仰光1166公里,是伊洛瓦底江航運的終點,也是緬甸北上鐵路的終點點、史迪威公路上的貿易中心。 這個緬甸北部軍事和交通的重鎮,距離中國雲南省很近,是出入中國的門戶之一,也是緬甸北部的空軍基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商業也很興盛,建有火力發電廠一座。當地盛產柚木和其他有經濟價值的木材,並種植水稻和甘蔗。全市約有2.6萬人口,有不少是華人,市區內建有華人新村。這裡的克欽族人每年5月會在當地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萬靈塔是密支那著名的古蹟,每年所舉行的廟會也非常熱鬧。附近的帕敢和孟拱以玉石馳名於世,夫拱河谷則產琥珀。

在密支那西南方約100公里處,有緬甸第一大湖的因道支湖(Inda Wgyi Lake),它長26公里,寬11公里,面積約207平方公里,是地震後形成的產物。湖畔丘陵環繞,森林濃密。湖上白帆點點,翠峰與碧水相映。湖中有很多小島,景色迷人。

八莫(Bhamo)華僑稱之為新街,原名曼莫,源於撣語,「曼」為村寨,「莫」是陶罐,即「製造陶罐的村寨」之意,現為緬北重鎮。在古代,這裡曾經是曼茂的禪邦首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史迪威公路上重要的一站,也是緬甸通往中國雲南省的交通要地。

這個擁有5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97度15分、北緯24度15分,是上緬甸東北部克欽邦南部的城市,位於伊洛瓦底江上游東岸及其支流太平江交匯口附近,地當水陸的要衝,是伊洛瓦底江航運的起點,南通曼德勒,北抵密支那、孟拱和加邁,西郊的高檜河和茵多河還可以浮運木材。這裡也有民航機南飛曼德勒,公路北經密支那可達片馬和孫布拉。

八莫街道整潔,市容熱鬧,氣候涼爽,景色如畫,是個美麗的內陸城市。當地居民華人佔很大比例,周圍地區及伊洛瓦底江流域居民則以克欽族為主。市內有糖廠和發電廠,旅遊點有帕覺山、森哥本蘭教堂,以及中國遠征軍將士紀念塔。到這裡來的遊客,多會乘坐遊船漂遊伊洛瓦底江三峽。 葡萄(Putao)是上緬甸克欽邦北部的城市,又稱赫爾堡,經緯度為東經97度24分、北緯27度21分,位於通向中國西藏的南尼卡山口以南,坐落在邁立(Mali)江附近。對外交通不便,周圍人口稀少,森林茂密,附近居民多聚居在溪河兩岸,其中的克欽人大多種植粟和旱稻為生。

南坎(Namhkan)一詞源於撣語,南是水、坎是金,合起來是「金水」之意。這個擁有約10萬居民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97度41分、北緯23度50分,是緬甸北部克欽邦的一個邊境城鎮,位於中緬邊境撣邦與克欽邦交界處,和中國雲南省的瑞麗市只有一江之隔,距南坎約5公里處瑞麗江上的鐵索橋,是撣邦和克欽邦的交通孔道。

海拔732公尺的南坎,東有木姐、南為貴概、西界南渡,北為中國的瑞麗。居民以撣、崩龍、𣳈𣳈和克欽等族為主,還有少數的緬族和克倫族。當地盛產茶葉,產量居全國第二。

這是個歷史悠久的佛教聖地,有禪山寺、蠻拉寺、鎮中寺、曼坎大佛塔和螺絲佛塔等古蹟,其中的曼坎大佛塔是著名的古塔,據碑銘記載,始建於1142年,現已修葺一新,供遊客參觀、信男善女朝拜。

信徒最多香火最盛的、並兼具觀光價值的當推螺絲佛塔,這座擁有數百年歷史的佛塔塔身,有明顯的螺旋紋,它擁有不少傳說和神話故事。據說有求必應,非常靈驗,但登塔有一些限制:婦孺止步,脫鞋、捐獻香油錢、到達主塔前須先行三禮拜,然後觸摸塔身,閉目許願。在佛塔前有撐傘和尚站崗收錢,未投錢逕自攀登的人會被惡言相阻,慷慨捐獻的大受禮遇。

此外,南坎還有不少溫泉,最著名的是距離南坎約3公里路的曼溫溫泉。

郎山是克欽邦緬北高原上的城市,華僑多稱之為「大山」,坐落在海拔5332公尺的高山上,是兩條公路的交叉處。這是個空氣清新、氣候涼爽的山城,市內主要的一條街道顯得西高東低,上段是唐人街,多為住宅區;中段是擺夷街,係店舖和小攤販集中處;下段叫做崩龍街,多數是茶葉批發店,是郎山的經濟中心。這個城市地無三尺平,要造一間房子,就得把山鑿平,有的要鑿到10多公尺才能蓋房子,因此鑿一間房子地基的錢,往往要超過蓋一間房間的費用,所以這裡沒有高大的建築物。附近有座諸葛營,建在險峻的高山頂上,山頂平整,四周是很陡的斜坡,諸葛營呈圓形盤據在山頂,縱橫約300公尺,現在只殘留有1公尺多高的戰壕,沿著壕溝築有許多崗哨。山頂中央建有諸葛廟,內供奉有諸葛武候塑像。廟前修有伸展佛塔,是郎山著名的寺院,每年二月間,崩龍族人在這裡有一次隆重的「大罷」,凡是出產茶葉的崩龍人或擺夷人,都要到這裡來趕擺。當地崩龍族人中流傳有許多關於諸葛武候的傳說,他們對孔明十分尊敬,生活習慣也受到孔明的影響,他們住的房子就像孔明所戴的方巾,穿的對襟衣服也是仿效孔明軍隊的軍服變形而來,他們現在多靠種植茶葉生活。據說是當年孔明要回中國四川時,崩龍族人依依不捨,孔明乃贈他們茶葉,並將種植的方法傳授給他們。

帕安(Pa-an)是下緬甸克倫邦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97度38分、北緯16度53分,位於薩爾溫江(丹倫江)下游的東岸,依山面水,景色如畫,商業相當發達,也有一些小工業。交通非常便利,有國內航線班機對外連絡。水道也可以通航小型船隻;公路可通西邊的直通市,也可以向東橫跨杜納山脈至泰國。

這個擁有16萬多居民的城市,有許多珍貴的名勝古蹟,著名的有加賓山的楚索卑佛塔,相傳為緬甸古代孟族所建立直通王國瑪努哈王的一位女兒所建,每年緬曆12月,這座塔寺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

帕安附近還有許多極有歷史價值的著名石窟,其中在帕安溯薩爾溫江13公里處戈昆山東側,有緬甸著名的戈昆石窟,內有1000∼1500年前的孟文碑銘,還有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毗濕奴的塑像、壁畫和雕刻,都具有高超的藝術水準。石窟壁上有2000尊6吋高、形態各異的泥塑佛像,保存至今完好無損,是非常珍貴的古代藝術傑作。

西郊19公里處另有一個巴因尼石窟,窟內除了頗有價值的歷史文物外,還有一座奇特的泉水池,池內有溫泉和冷泉同時往外冒水,但兩者之間涇渭分明,各流其道,從不混在一起,蔚為一大奇觀。

哈卡(Haka)是上緬甸西部欽邦的首府,原係欽族的一個小山村,1890年被英國殖民主義者佔領後,定為欽族地區的首府。緬甸獨立後,成為欽邦的首府。

這個擁有6萬多人口的山城,經緯度為東經93度51分、北緯22度46分,位於欽山丘陵區,海拔213公尺,市區面積只有7平方公里,北靠海拔2200多公尺的袁當山,城南則有醒塔蘭山,山上樹木蓊鬱採龍,翠竹婆娑,奇花異草,色彩斑爛。

哈卡有一座國內線民航機場,有航班與國內各大城市營運。陸上交通不很通暢,但有公路通往法蘭、甘高和蒙育瓦等地。水運比較方便,河運忙碌。當地居民多為藏緬語系的哈卡欽人,以金屬器製作和紀念性木雕享譽全國。附近有梯田,湖中養魚,並修建有水力發電廠。這裡盛產各種水果,滿山果樹,清香四溢。

皎施(Kyaukse)是曼德勒省的歷史名城,得名於蒲甘王朝阿奴律時代,當時他為了引進基河與板浪河的河水灌溉農田,用大量石塊在這兩條江上築堰,因而得名皎施,即石堰的意思。這裡也是古代著名的「糧倉」,雖地處乾燥地帶,但自蒲甘王朝以來,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並且迄今仍在發揮作用。因此皎施不但有緬甸最大的灌溉系統,也是研究緬甸古代水利的最好所在。

這個擁有5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96度6分、北緯21度33分,是緬甸乾旱地區的中心,位於曼德勒到仰光的鐵路線上,瀕臨佐基河右岸,北距曼德勒市區44公里,南與仰光之間有578公里的距離,交通相當方便,水陸交通迅捷,當地盛產稻米和木材。 全市遍布古城遺蹟和佛塔,城東有一座海拔217公尺的瑞達朗山,上面有阿奴律王修建的瑞達朗佛塔,是當地佛教徒朝拜的聖地。

皎施一年一度的廟會叫做「象會」,是阿奴律王所創,當時他曾下令,要附近人民為大象披紅掛彩,樂隊敲鑼擊鼓,人們載歌載舞在城內遊行,然後到瑞達朗山頂朝拜佛塔,這種「象會」沿襲至今,但已經不用真象,而是用竹子紮成的大象代替。

央米丁(Yamethin)是曼德勒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96度9分,北緯20度26分,地處中部平原一處高地上,四周地區為勃固山區和撣部高原之間的狹窄平原,擁有11萬多人口,有鐵、公路通往仰光和曼德勒,建有鐵路修配廠,蘊藏有鎢和錫礦。平原北部乾旱地區有水利灌溉,產稻米、甘蔗、玉米和黍,南部森林產柚木。

敏建(Myingyan)的經緯度為東經95度23分、北緯21度28分,它是緬甸曼德勒省的城市,為伊洛瓦底江東岸港口,市區依山帶水,景物秀麗,擁有22.5萬多人口,是曼德勒至仰光鐵路線上的棉花貿易中心,以生產漆器聞名。市內有軋棉廠、紡紗廠和水電站,盛產棉花、稻米、芝麻、豆類、花生、煙葉和小米等。

密鐵拉(Meiktila)是曼德勒省中南部的城市,因密鐵拉湖而得名,經緯度為東經76度52分、北緯20度52分,瀕臨密鐵拉湖,位處打西至敏建的鐵路線上,公路網更是四通八達,還有機場對外連絡,是國內的一處交通要衝。這個擁有13萬多人口的美麗城市,是緬甸的一個佛教中心,農業也很發達,但因地處勃固山脈東北坡乾燥地帶中,飲水和灌溉全靠密鐵拉湖及附近各湖的水源,所以自古以來,灌溉事業發達,主要農作物有芝麻、棉花、花生、豆類和玉米等。東部郊外盛產兒茶樹和柚木等林業資源。附近礦藏豐富,當地還盛產竹器、木器和紡織品。

這裡的密鐵拉湖面積約10平方公里,是阿奴律王所修建的人工湖,動用無數象、馬和軍隊修築,並一再改名為吉祥湖和友誼湖,因湖邊多蘆葦,故又稱蘆葦湖,最後才定名為密鐵拉湖。據緬甸傳說,此湖最初是由釋迦牟尼的祖父所修建。

城東10多公里處有瑞印妙塔,是緬甸四大著名佛塔之一。阿奴律王在這裡還建有許多佛塔,其中比較有名的有瑞彬宋塔,瑞居納塔、瑞居枝塔和瑞素茹塔等,逢年過節和其他佛教盛會,各地善男信女蜂擁前來朝拜。

壁磅(Pyapon)的經緯度是東經45度41分、北緯16度17分,是下緬甸伊洛瓦底江省的城市,約有12.6萬多人口,它位於壁磅河畔,為稻米集散地,建有柴油機發電廠。由於當地交通閉塞,這裡所出產的稻米,需經由三角洲上的小河運往仰光。靠近海岸地帶,還在廣泛鑽探石油中。

渺彌亞(Myaungmya)是伊洛瓦底江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94度56分、北緯16度36分,瀕臨伊洛瓦底江支流,為輪船裝卸停泊碼頭和稻米收購中心,建有農業中心,農業研究所和模範農場。當地是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一部分,為水稻種植區。運輸以水路為主,有民航班機往返仰光,全市有15萬多人口。

興實達(Henzada)是緬甸伊洛瓦底江省東部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95度28分、北緯17度38分,隔著伊洛瓦底江和沙拉瓦底相望,兩地間有渡輪相通,並有鐵、公路通往勃生和仰光,因此交通非常方便。這個擁有40多萬人口的城市,是附近一帶煙葉和稻米的出口河港。

馬烏賓(Ma-Ubin)也是緬甸伊洛瓦底江省的城市,只有3.5萬多居民,經緯度為東經95度39分,北緯16度44分,是伊洛瓦底江支流上的河港,南部瀕臨安達曼海,東面和仰光相接,是個風光明媚的農漁業城市,大多數人民從事水稻種植業和漁業。由於依河濱海,並有多條公路網,因此交通稱便。

馬圭(Magwe)是緬甸馬圭省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94度55分、北緯20度9分,地處緬甸中部乾燥地帶的南沿,是伊洛瓦底江和勃固山脈間乾旱地帶的中心,西瀕伊洛瓦底江,隔江與敏布相望。水路交通便利,到曼德勒188公里,到仰光607公里。

擁有4.8萬多名人口的馬圭,在勃固山脈有貴重森林資源,郊區出產小米、芝麻、花生和稻米。馬圭省是緬甸最早生產石油和石油產量最多的地區,附近有緬甸最著名的石油城仁安羌和稍埠,還有全國最大油田敏巫地區的曼油田。

聳立在伊洛瓦底江畔、金碧輝煌的妙達倫佛塔,也是全國最著名的佛塔,也是全國著名的大佛塔之一。每年緬曆7月,這裡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香客。

敏市(Minbu)也是馬圭省的城市,東瀕伊洛瓦底江,與馬圭市隔江相望,經緯度為東經94度52分、北緯20度11分,地處乾旱地帶,有緬甸歷史上重要的灌溉系統之一。這個擁有1.5萬多居民的城市,捕魚業為重要的經濟活動,並種植粟、芝麻、花生、綠豆和蔬菜。當地的泥火山蘊藏有石油,現在已建有一些小型油田,經濟得以好轉。

木各具(Pakokku)也是馬圭省的城市,市區瀕臨伊洛瓦底江,經緯度為東經95度5分、北緯29度20分,是親敦江和堯河流域的貿易中心,有機場和公路對外交通,經營木材和棕櫚糖。這個擁有5.2萬多人口的城市,地處乾旱地帶,農產品要依靠伊洛瓦底江的灌溉、出產花生、小米、芝麻、稻米、綠豆、豌豆、蠶豆、花卉、玉米和煙葉,西部森林產有柚木,市區南郊闢有油田,大多數居民為緬族。

稍埠(Chauk)是上緬甸中南部馬圭省的港市,經緯度為東經94度50分,北緯20度54分,擁有15萬多人口。這是個石油城,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就是石油業,建有日產6300桶的稍埠煉油廠及日產2.5萬桶的煉油廠各一座,這裡的油田還蘊藏有豐富的天然氣。當地油田所產的石油,可以經由563公里長的油管輸往沙廉提煉,並可由其他輸油管運往國內的其他城市。

仁安羌(Yenangyaung)是馬奎省中部的城市,仁安羌一詞意為「油河」,是緬甸最早的石油城。史載,13世紀的時候就有人在此開採石油。1886年,英資緬甸石油公司開始用現代化的方法開採石油。其北面有稍埠、仁安佳和新古油田,南面有仁安馬和敏巫地區的曼等油田,構成了緬甸中部的石油工業區。仁安羌的石油生產量僅次於稍埠,是緬甸第二大產油區,有油管通往仰光對岸的沙康煉油廠。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95度52分、北緯20度28分,西臨伊洛瓦底江,擁有16.21萬人口。

德耶謬(Thayetmyo)也是馬圭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5度11分、北緯19度19分,現在擁有3.6萬多名人口。城市始建於1360年,隔伊洛瓦底江與阿蘭謬相望,坐落在若開山脈和勃固山脈之間。目前是附近一帶的工業中心,有天然氣、水泥、棉紡和牽引機等製造業,並以製造銀器聞名,盛產芝麻、花生和棉花,木材資源豐富。市內多白色佛塔,市容潔淨。郊區有民航機場,並有公路和鄰近城市連絡,因此交通稱便。

直通(Thaton)市又稱直塘,是孟邦的城市,也有相當悠久的歷史。這個地方在阿育王時代起,就受到印度的影響,11世紀前曾是印度文化中心之一。經緯度為東經99度22分、北緯16度55分,是距離馬塔班灣16公里處的交通要地,過去一度曾為海港,現在則有民航機場對外連絡,鐵、公路也可以通往仰光及其他地方,因此交通稱便。

這個人口稠密的城市,全市共有33萬多名人口,郊區種植有水稻、玉米、甘蔗、水果、蔬菜和菸葉。

孟瓦(Monywa)是上緬甸實皆省南部的城市,1886年後成為緬甸下親敦地區的中心。經緯度為東經95度6分、北緯25度5分,位於曼德勒西北方約136公里處的親敦江畔,有12萬多居民,通鐵、公路,因此交通稱便。工商業頗為興盛,設有紡織、竹木製品、銅、汽車修護、五金和食品加工等工廠。礦業也有進展,附近有採銅業,下親敦河谷有油井。在農業方面,生產有稻米、小米、小麥和棉花等。

距城20公里處的莫英森林寺院建於1939∼1952年,佔地37畝,寺中的他波達哈佛塔狀似印尼的婆羅浮屠,極為壯觀,內有大大小小佛像58.2257萬尊。附近的康塘大臥佛長93公尺,高18.6公尺,建於1991年,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臥佛。

傑沙(Katha)也是實皆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96度21分、北緯24度11分,位於伊洛瓦底江西岸,為江輪停泊的港口,有鐵路支線往西橫貫甘高山脈連接仰光和密支那,當地約有5萬多名人口,附近產有水稻、茶葉和棉花等農作物。

瑞保(Shwebo)的經緯度為東經75度42分、北緯22度34分,是實皆省東南部的城鎮,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伊洛瓦底江西岸乾旱區的北部邊緣,這裡廣闊的中央平原是緬甸最大灌溉計劃的一部分,並且普遍種植水稻,旱地則種植棉花、粟、花生、芝麻和豌豆。這個擁有2.7萬多人口的城市,對外交通有鐵、公路和水路,並有國內線機場對外營運,是曼德勒鐵路線稻米的集散地,當地設有發電廠和農業職業學校。歷史上的雍笈牙王朝創建人雍笈牙就是在此出生,他的陵墓也建在這裡,有很多遊客來此憑弔。

東吁(Toungoo)是下緬甸東北部勃固省中部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96度26分、北緯為18度56分,始建於1510年,市區坐落在錫當河右岸,有18萬多人口,河運雖然發達,陸路交通更為便利,鐵、公路都可以通往仰光和曼德勒。工業也很活躍,有碾米、木材、咖啡和食品加工等。錫當河地區種植有水稻,木材資源豐富。

德耶瓦底(Tharrawaddy)是勃固省南部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95度48分、北緯17度39分,位於仰光至眉謬的鐵、公路線上。這個人口約兩萬的城市,盛產柚木及其他木材,是國內稻米產區,並建有柴油渦輪機廠和陶瓷工廠。

卑謬(Py¯e)為緬語的譯音,孟語稱之為「普羅姆」,意為「婆羅門之城」,是勃固省的城市和著名的古都之一。公元638年,驃族的哈里•毗訖羅摩在今日的卑謬東南方8公里處,創建了毗訖羅摩王朝,曾延續至8世紀。我國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按照卑謬的梵文名稱,稱為室利差咀羅,意為「光榮城」。20世紀時被毀,後又漸呈繁榮,曾是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間的貿易中心之一。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95度13分、北緯18度49分,在地理位置上是坐落在伊洛瓦底江下游其及支流納溫河匯合處的東岸,位於若開和勃固山脈之間,是個農貿市場,特產絲綢、漆器,郊區有火力發電廠、大面積的茶園和大片盛產柚木的森林。

水陸交通發達的卑謬,有1877年緬甸第一條興建的鐵路,即仰光至卑謬線的終點。當地有不少地方值得參觀,此地多佛塔及古建築。20世紀初經考古發掘的東南方約8公里處的古城址呈圓形,面積約46平方公里,其規制與緬甸的其他城市均不相同,城址旁邊有茅婆村,現在建有驃族文化博物館。

瑞納唐佛塔聲名遠播,傳係卑謬建城君王所建。附近有大王山,樹木濃蔭,環境幽靜,登山可俯瞰市區全景,並可眺望伊洛瓦底江,遠望對岸山巒起伏,山鄉景致盡收眼底。

最有名的是瑞山都大金塔,建築金碧輝煌,四面有石階可通塔頂,四周還有83個小廟,均為鍍金裝飾,每逢緬曆7月佛節勝會,前來朝拜的信徒人山人海。

另有包包枝佛塔、帕那摩佛塔和帕那枝佛塔等,也遠近知名,建築式樣奇特,與其他地方的佛塔建築都不一樣。現在全市有18萬多人口,多數居民務農為業,都是十分虔誠的佛教徒。

此外,國內重要的城市還有阿蘭謬(Allanmyo)、法蘭(Falam)、甘高(Gangaw)、古亞(Gwa)、霍馬林(Homalin)、蘇龐(Hsuph-ang)、喀禮瓦(Kalewa)、甘勃盧(Kanbalu)、杰迪曼散(Ke-hsi Man-am)、景東(Keng Tung)、昂欣(Kunhing)、拉布達(Labutta)、隆東(Lonton)、馬高(Makaw)、麻力溫(Maliwun)、孟都(Maungdaw)、茂叨(Mawlaik)、孟拱(Moga-ung)、孟海(Mong Hai)、孟杭(Mong Hawm)、孟乃(Mong Nai)、緬昂(Myanaung)、彌蓬(Mye bon)、納巴(Naba)、南杜(Namtu)、南(Nankye)、納考(Nathkaw)、良禮彬(Nyaunglebin)、奧穆(O-mu)、勃勞(Palauk)、百力瓦(Paletwa)、帕本(Papun)、包(Pauk)、榜地(Pa-ungde)、帕歐塔(Pawota)、彪關(Pyu)、桑卡(Samka)、辛嘎倫坎迪(Singkaling Hkamti)、當陽(Tan-gyan)、東敦枝(Taungdw-ingyi)、當貢(Taunggon)、洞鴿(Taungup)、德尊丹(Tazungdom)、當都(Thaungdut)、譚西(Than Shwe)、瓦達加(Wadat Ga)、瓦溪馬(Wa-kema)、萬南通(Wan Namton)、耶城(Ye)、和耶烏(Ye-u)等。


五千多萬人口

緬甸全國有5350多萬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79人。人口年齡結構相對年輕,14歲以下的居民佔32.68%,15∼59歲的佔59.27%,60歲以上的佔8.5%。家庭人口結構每戶約5.2人。

境內種族非常複雜,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8大族群;緬族(Bamar)是緬甸的主體民族,也是國內第一大族,緬甸古代的「驃人」就是緬族的祖先,屬蒙古人種,身材不高,膚呈棕色。主要集居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及三角洲,多務農為業,信奉小乘佛教;男人懶於操勞,戶外工作多由女人擔任。

撣族(Shan)是第二大民族,屬中國擺夷人的後裔,佔國內總人口的8.5%,有一大半人口聚居緬甸北部撣邦境內,其餘則散居和雜居在克欽邦、克耶邦、克倫邦和實皆省,多數沿河居住,也屬蒙古人種。大部分人以農為業,少數人兼營手工業或小本經營商業,多為小乘佛教信徒。 克倫族(Karen)是國內第三大族,佔全國總人口的6.2%,有1/3聚居在克倫邦,其餘分布在仰光東南與泰緬邊境的山地中,也有一部分與緬族雜居在三角洲和沿海地區,毛淡棉一帶人數也不少,性情較兇悍,多務農為生。山區的克倫族人信仰原始宗教,崇拜樹神、家神和民族創始者神;平原居民多信奉小乘佛教;城市居民或上層克倫族人多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若開族(Rakhine)是第四大民族,佔全國總人口5%,多聚居在若開邦境內的實兌、苗洪、敏比亞、皎托、皎漂和丹兌等地,以信仰小乘佛教為主,生活習慣和緬族相去不遠。

孟族(Mon)是緬甸第五大民族,約佔全國人口的3%,多數居住在下緬甸平原地區的孟邦、克倫邦裏、德林達依省、勃固省,並在仰光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與緬族混居。這是緬甸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在公元10世紀前就已建立了國家,經營著緬甸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土地。經濟以務農為主,手工業較發達。

克欽族(Kachin)是國內第六大民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2.5%,主要分布在親敦江上游和伊洛瓦底江上游,以緬北克欽邦為聚居中心,撣邦、實皆省也見蹤影,還有一部分分布在中緬邊界的山地中,除了少數居住在城市及其郊區外,大多數人都還沒有開化,幾乎過著原始人類的生活。一般克欽人以原始方式的漁農過活,傳統編織竹器工藝是他們的絕活。生活用具多係竹器,連煮飯也用竹筒。

欽族(Chin)是緬甸的第七大族,約佔全國人口2.2%,它是跨越緬甸、印度和孟加拉三個國境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欽山區,大部分聚居在高山密林中,以及交通不便的山區,還有部分散居在實皆省、馬圭省、勃固省和若開邦。這個民族社會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但大體上是處於傳統農業社會發展階段。山地欽族仍以刀耕火種的輪作式農業為主,平原欽族則主要從事定居農業。在宗教信仰上,在平原區與緬族雜居的欽族人多信佛教,在城市內的欽族人有一半信奉基督教,山區的人則仍信仰原始的萬物有靈教。

克耶族(Kayah)是境內的第八大族,也屬蒙古人種,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4%,主要分布在國境東部和東北部的克耶邦和克倫邦境內。民生也以種植業為主,山區仍有刀耕火種情形存在。手工業較為發達,早在13世紀生產的「雲漆」,是緬甸漆器的精品。

除了上述的八大族外,緬甸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民族:其中的崩龍族佔國內總人口的0.25%,分居在克欽邦、撣邦和實皆省境內,習慣於山區生活,他們刀耕火種,當土地肥力不足時會另覓新地,無固定住處,流動性大,又喜歡獨居。

佤族又稱拉佤族,又有人稱之為雷拉,屬於柬埔寨語系佤崩語支民族,約佔全國人口0.23%,多集中聚居在撣邦東北部面積6475平方公里的佤區,主要從事山地農耕,也有一些梯田,因為這一帶盛產鴉片,金三角的毒品多源於此。傳統上信奉鬼神,也有少數信仰佛教和基督教。

那加族佔緬甸總人口的0.2%,散居在親敦江上游北部印緬邊境的那加山區,有語言,無文字,以農耕為生。

僾尼族又稱為高族或伊高族,約佔全緬甸人口的0.11%,分布在景楝中緬邊境山區。

拉祜族也佔有全緬甸總人口的0.11%,分布於景楝的西南部,文化程度低,以種植農作物為生。

𣳈𣳈族也佔有全國總人口的0.11%,分布在恩梅開江東岸高黎貢山山區。

苗族只佔緬甸總人口0.08%,分布於果敢、東枝、景楝和八莫等地,以務農為生。

布朗族在緬甸被稱為拉族,人數也只佔全國總人口的0.08%,他們多分布在景楝的中緬邊境山區。

此外,緬甸境內還有勃歐、當羅和茵麗等民族,以及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國的移民。

緬甸人口性別的構成為男人佔49.7%,女佔50.3%;平均壽命男人為53歲,女人為57歲。出生率高達23‰,每年要增加87.5萬嬰兒,但嬰兒夭折率為9.9%,年人口增長率約為1.84%。

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區處於熱帶,氣候炎熱潮濕,便於病媒蟲孳生和病源微生物的繁殖,加上人民生活較為貧困,衛生狀況不良,醫療保健落後,在全國1.3747萬個村莊中,有9170個沒有清潔的水源,因此多種傳染病流行,其中瘧疾、愛滋、肺結核、麻瘋、沙眼、痢疾和乙型肝炎等是最嚴重的傳染病。

全國共有734所醫院;1.65萬名醫生,每3242人只能分配到1名醫生;護士2.2萬多名,每2431人只能分配到1名護士;病床4.8萬張,每1114人分配到一張病床。此外,國內有鄉村醫療中心1414個、診所350家、二級醫療中心86個、婦幼保健站348個,醫生助理1725人,女護理員2106人,助產士1.05萬人。

因為看病費用昂貴,公軍教人員看病雖由政府負擔,但一般人民生病卻上不起醫院,故都自備有各種傳統草藥及藥用植物,據說也有相當療效。根據聯合國的調查、緬甸有55萬多人對愛滋病呈陽性反應,1/3的5歲以下幼童營養不良,國內保健品為全球倒數前3名,學童每人每年平均教育經費只有30美分。

國內人民生活貧窮,國民平均每年每人所得只有380美元。小學教師月薪不足20美元,還不夠給自己子女買教科書和繳雜費。一般公務員月薪約25美元,但有衣、食、住、行等的配給,並且多有紅包可拿。苦力工人月薪較高,約有80∼100美元。國內平均每600人只有一台電視機,每630人只有一具電話,每13人有一台收音機,每72人有一份報紙,每1200人有一輛小汽車。

在語言方面,這個國家的官方語言是緬甸語,但是在商業和旅遊業方面則通用英語。緬甸語是漢藏語系緬語族中的一種重要語言,它共有單輔音27個,複輔音32個,元音14個;其中單有元音7個,鼻元音7個,書寫特元音用符號表示,輔音用字母表示。緬甸文字則使用33個帶有缺口的圓形字母。這個國家也有許多方言,主要的有土瓦方言、東枝方言、茵達方言、德努方言和若開(阿拉干)方言等。

教育還算比較普及,雖然國民義務教育年限只有4年,但是國內沒有文盲,不論男女都能讀會寫,這可由境內各地學校普及的情況上得知,就是窮鄉僻壤的撣邦村落,小學生都可以用英語和外國人寒喧,國家的標語和告示也都是緬、英文並用。不過,大多數農村學童在讀完4年義務級教育後,就要綴學在家幫忙生計。嚴格地說起來,長久以來緬甸所有的基本教育都是宗教教育,由佛教寺院擔任啟蒙工作。緬甸現在的學制是兒童5歲入學,小學是4年,初中為3年,高中2年,大學為4年制。現在全國有小學3.61萬所,小學生約有510萬人;初中2150所,初中生約185萬人;高中965所,高中生65.8萬人。

國內約有大專院校144所,其中大學59所,學院85所,大專學生約63萬人。主要的大學有仰光大學、仰光經濟大學、大光大學、曼德勒大學、曼德勒教育大學、蒙育瓦經濟大學、實兌大學、馬圭大學、東枝大學、密支那大學和毛淡棉大學等。

仰光大學是緬甸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主要大學,成立於1920年12月,已有88年歷史,經費由教育部撥給。校園坐落在仰光市甘馬育區美麗的燕子湖畔,綠樹成蔭,碧草如茵,花木繁茂,環境幽雅,是理想的學術之地,校內設有校圖書館和仰光市高校綜合圖書館各一所,以及一個理科學科綜合研究實驗中心。設有緬語、英語、歷史、地理、哲學、東方學(即巴利文專業)、心理學、法律、人類文化學、國際關係、數學、化學、物理、動物、植物、地質和應用化學等17個系,設有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要參加聯考,傳聞有作弊及改卷情事。聯考成績好的優先分發至醫科,華裔須三代在緬甸生活的才能進入醫科就讀。每年有數萬名大學畢業生及專業技術員的人才資源投入社會服務,而且都是雙語人才。

在傳播媒體方面,報紙全係官辦,全國發行的報紙有4家:「緬甸之光」緬文版發行量17.5萬份、「緬甸之光」英文版發行量2.3萬份、「鏡報」發行量為18萬份,另有「勞工報」是英文版。地方性報紙則有仰光出版的「首都報」、曼德勒出版的「曼德勒報」和「雅德那崩報」等3種。國內共有140種雜誌,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妙瓦底」、「秀瑪瓦」、「威達意」、「視野」和「財富」等。

緬甸通訊社為國家通訊社。緬甸之音為政府廣播電台,用緬甸語、英語和8種少數民族語言播出。國內有兩個電視台,一是官辦的緬甸電視台,另一為軍方的妙瓦底電視台,電視上也有美國的CNN英語新聞。一般緬甸的傳播媒體在軍政府的管理下,都「自律甚嚴」。

這個國家的人有名無姓,父母子女都可各取一個截然不同的名字,僅根據年齡或社會地位的不同在名字前加上特定的稱謂。例如尊稱年齡大的男人如大叔、大伯等名字前要加上吳(U),年齡大的女人如阿姨、姑姑等要加杜(Daw),年齡輕的男人如兄弟等要加貌(Maung),年齡輕的姐妹等要加瑪(Ma),意為姑娘。

人們稱呼與自己平輩或年輕的男性時,在名字前會加個「哥」字。例如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取名為「運氣」,在未成年前人們會稱他為「貌運氣」,成年後叫他「哥運氣」,等他年長時或有一定社會地位後便被尊為「吳運氣」。

至於親戚間的關係便不容易從稱呼中分辨出來。對當過軍官或仍在軍中擔任要職者,多稱其為「波」,軍人自稱也用「波」。

近年來由於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許多在教會學校讀書的青年男女,都取了外國的名字,但將其父名的最後一個字附在後面,當作姓氏。又由於緬甸人因無姓氏之別,故重名的人很多。

緬甸人非常重視給孩子取名字,從小孩出生後的14天內,家長會挑選良辰吉日為小孩舉行隆重的命名儀式。更有趣的是,緬甸人的名字一般都與星期有關。一個星期中的每一天都有緬甸語中的字母與之相對應。當他們為孩子取名時,會將孩子出生那天所對應的字母放在名字的首位,出生後第5天所對應的字母放在名字的末位。所以,只要知道緬甸人的名字,就能猜出他是星期幾出生的。


旅緬華人

國內除了緬甸人外,還有200多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蘭卡的僑民,還有少數其他國家的僑民。中國人在緬甸境內也有100萬,其中1/3是土生土長的華裔,有1/4華人住在仰光和曼德勒等大城市和它的郊區。

中國人到緬甸謀生,早在漢唐時代,多屬滇、蜀、湘、黔、桂等省籍的人民,他們由陸路步行前往,肩挑土產來緬販賣,或為人幫傭。當時緬北玉石、銀、鉛和錫等礦的開採需要很多勞工,華人工作勤勞,當地雇主樂於雇用。他們多於每年旱季來緬,雨季前返回家鄉;但也有不少人居留下來充當勞工,稍有積蓄後,自行經營小本生意;還有部分人和當地女子通婚,成家立業,後來在工商界多有成就。旅緬華人刻苦耐勞和勤儉奮鬥的精神,深受當地人民的讚揚;他們互助、仁愛、慷慨好施的美德,也博得當地人民的好評,所以緬甸人都把華人當成親戚看待,這也是有很多緬甸女子喜歡和華人男子通婚的原因。

由水路來緬的華人,始自明、清時代,以福建和廣東省的人最多,也有部分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蒙古和西藏籍人士,他們由中國沿海搭船前往,多在緬南、緬中地方落腳,如仰光、勃生、毛淡棉、土瓦、丹老和曼德勒等地。或當傭工、或經營小型工商業。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廣東潮州籍的人士,他們專門經營由家鄉運來的瓷器、抽紗、紅柑和醃菜等日用品和食品。山東、江蘇和浙江人則以綢緞、鑲牙和理髮為主,都能賺錢。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這些行業多被當地人所取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緬甸外僑多數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人,緬甸的工業多被他們所掌握,政府機關和社會各階層的高低級人員,也有不少是由他們充任,一直到1948年緬甸獨立後,經濟大權還是掌握在他們手中。1962年,緬甸軍政府實行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將所有土地及工商業國有化,導致印、巴僑民多數返國;華僑也蒙受了重大損失,紛紛離境而去,留下來的多數是經濟情況不佳的人,他們刻苦經營小攤販及家庭小工業,景況大不如前。1967年在仰光發生的排華運動中,華僑再度遭受到嚴重的迫害,不少人家破人亡,被迫逃離緬甸。

後來緬甸社會主義經濟政策放寬,華僑才得逐漸擴大攤販及工商業經營規模。在1988年的反政府暴動遊行中,雖然華僑也和緬甸人民一樣痛恨專制獨裁的軍政府,但他們接受了過去血的教訓,為了自身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嚮應當地僑社組織的呼籲,約束自己的子女不去參加反政府的活動,才保住了華人社會身家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到了同年10月,緬甸軍政府終於承認華裔緬人的公民身分,以借重旅緬華人的經營長才。

現在華人在緬甸從事商業方面的重要項目有進出口貿易、旅行社、雜貨、餐館、布匹及成衣、小食店、茶店、中西藥店、樂器、玩具、運輸、旅館、建築、美容、金銀寶石、照相、機器零件和當舖等。在工業方面的主要項目有機器、食品加工、紡織、化學、電器、鞋、成衣、造紙、碾米、搾油、製鉛、家庭用品、瓷器和塑膠等。此外,華人在緬甸也經營有農、林、漁和畜牧等業。


到處是佛教影子

這個國家89%人民信仰佛教,其他11%信仰道教、印度教、天主教、基督教、回報和萬靈教。在鄰近孟加拉邊境一帶有較集中的回教村落,但回教活動受到限制。

在過去,佛教曾經是緬甸的國教;自從軍政府執政後,開放宗教自由信仰,佛教在國內的地位才略為下降,但佛教所留下來的無數古蹟,如寺廟、佛塔和佛像等,到處可見,成為今日緬甸最大的觀光資源。

佛教是在1500多年前從印度傳入緬甸的,並且成為中南半島5國中,佛教化程度最深的國家,因此在緬甸到處都有佛教的影子,每個村落都有佛塔;在城市中心區的交通要道上,也常常用佛塔當作圓環;街道上更隨處可以看到穿著黃袍的僧尼。可是緬甸的佛教有濃厚的泛神論色彩,除了佛祖外,其他的神、鬼並沒有完全被佛教所摒棄,印度教的諸神和佛教相互影響、調適,且兼容並蓄,並行不悖。

緬甸所信仰的佛教,是與泰國、柬埔寨、寮國和斯里蘭卡一樣,都是小乘佛教,旦以普渡眾生為職責。緬甸的小乘佛教並無統一的教團組織,每座佛寺無論是在管理方面或是在教義方面,都是獨立的。每一個村落都有佛寺,緬甸青少年在一定的期間,都要入寺修行,學習佛教經典。 宗教力量遍及緬甸的各行各業,可以說是無所不在,但是它與政治卻保持著楚河漢界,基本上有兩大原因:一是軍政府牢牢掌握政權,二是軍政府對僧侶極盡懷柔之能事。1988年,民主示威狂潮席捲緬甸時,僧侶曾扮演要角,軍政府血腥鎮壓,奪走數千名示威者的性命,其中有不少是僧侶。經過這二次正面交鋒後,緬甸僧侶從此不問政事;軍政府也明白警告僧侶不准撈過政治界線,並且不斷給高層和尚好處,拿人的手軟,和尚們自然也不好再興風作浪。軍政府「施捨」給高層和尚的「好處」包括送電視、建浮屠、享特權等,以換取「好佛教徒」的形象。因此緬甸人篤信宗教,反成為軍政府的本錢,因為宗教帶給緬甸人耐心和寬恕,對軍政府大為有利。但是在2007年9月的「番紅花革命」中,仍有10萬名僧侶和群眾遭到軍政府的血腥鎮壓。

雖然緬甸的憲法規定人民有信仰的自由,但是佛教對政治、文化仍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國內絕大多數人民信奉佛教,男佛教徒一生之中如未入寺修行一段時間,就不能娶妻生子,這在緬甸已成為一種不成文的規定。入寺修行的年齡,小和尚是5∼15歲,和尚是20歲以上。入寺之日,家人會為他舉行祝賀儀式,然後穿著禮服進入佛寺,剃髮完畢,換上黃色袈裟,從此開始在佛寺中過著規律的僧侶生涯,每天早上都要出去托缽化緣。這個國家的佛教徒都非常虔誠,對出家人的布施認為是一種功德,所以雖說是化緣,其實和尚不用乞求,信徒們都會主動將金錢或食物,心甘情願地布施給他們。

一大清早天色微明之際,便可看到一隊隊穿著黃袈裟的僧人,走在杳無人煙的馬路上,每名僧人手上都捧著一個黑色的化緣缽在行進中,他們絕不會往路旁多看一眼,也不講話,視線只專注在前方數公尺的地上,默默地走著,而且相當快。當來到住家門前時,僧人即停步站住,這家主婦就會從屋內拿出熱騰騰的乾淨飯菜,放進僧人的化緣缽中,還要虔誠地跪地叩首,雙方均一語不發,既無寒喧,也沒有道謝,接受食物的僧人便帶著化緣缽默默地離去,乍看之下,僧人的態度好像很傲慢,或許有人認為接受好處的是僧人而非施主;實際上,施主本人倒認為這是為她們自己做了好事。

緬甸不但地理景觀富於變化,且民族的變遷也很頻繁。在變化無常的緬甸歷史中,唯一不變的傳統就是根深蒂固的佛教信仰了。據說從前在佛教僧侶面前,即使是國王也要下跪行禮。現在,緬甸高僧仍然具有比富豪更大的威信。雖然現在的佛教已不像以前緬甸原始佛教那樣採行嚴格的禁慾主義,但緬甸依然是個相當虔誠遵守釋迦牟尼教誨的佛教國。緬甸絕大多數的民族都信奉佛教,因此成為促使這個國家民眾融合的一股巨大力量。

佛教是一種具有哲學性的宗教,闡明達觀、清貧、虛無等真理,也是教人通過達觀以達到解脫的宗教。根據佛教的教義,這個世界上充滿著各種的「苦」,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命苦、求不得苦、五熾盛苦等,而苦的成因在於人有慾望,慾望若減則苦也隨之而減,進而達到最終的解脫之境。因此若要從「苦境」達到「解脫之境」,就必須消除心中煩惱之火,且無視於世上的「利、哀、毀、譽、稱、譏、苦、樂」,內心過著平靜的生活,這樣就能達到「解脫之境」。緬甸人就是在這種思想薰陶中長大的,因此他們都比較達觀、和善、親切,雖然他們對現實生活也有執著的追求。

這個國家佛教僧侶還有值得一提的地方,他們都要遵守八戒,其中的一戒是每日只能吃一餐飯,並且「過午不吃」,每日中午後只能吃果汁、水、黑糖等,一直到次日清晨4時過後才能吃東西;除了酒外,什麼東西都可以吃,連肉也可以吃。其他七戒是戒說謊、偷東西、殺生、破壞別人家庭、飲酒、聽音樂看電影和用化粧品等。

緬甸人當和尚可以只當幾天,也可以終生為僧,或只當幾個月、幾年,或當一段時間再還俗,然後再出家,但當了和尚就一定要守戒規,離開寺廟後可以背著布袋四處遊方,所到之處都受尊敬。依照嚴格的佛教戒規,一位和尚只能擁有八樣東西;一缽、一針、一剃刀、一串唸珠、三件僧袍和一個用來過濾飲水的篩子,以免在喝水時因不注意,喝進任何小昆蟲或小生物,犯了殺害生靈的戒律。然而他們背在肩上的小布包裡,卻經常夾帶著一些違禁品,像錢、菸草、打火機和甜食等雜七雜八的東西。

全國大約有5.1萬多座寺塔。有30多萬名專業僧侶,2萬多名尼姑,他們人數眾多,不管是在傳統的習俗中或日常的生活中,早已和緬甸人民息息相關。由於他們扮演的角色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對社會有很大的影響力,有人對和尚不敬,就會犯眾怒,因此社會上一旦發生動亂,或政治上發生派系鬥爭,出家人的支持,是重要的關鍵。

這個國家所有的佛寺前都有一頭獅子塑像,這也有一段神話故事:從前有一位國王,他的媳婦生孫子那天,兒子剛好死去,就怪罪媳婦和孫子不好,剋死了兒子,乃將他們趕了出去,母子在森林裡被一頭獅子收留,孩子在山洞裡養育成年後,母親告訴他的身世,要他回王宮去認祖歸宗。獅子回洞看不到養子,外出四處找尋多年,有一天找到王宮門口,衛士報告國王有頭獅子盤踞在宮門口不肯離去,國王就命孫子出去一箭射死獅子。王國駕崩,孫子當了新王後,久病不癒,請來術士探求病因,才算出新王因做過虧心事而得病,新王才記起被射死的獅子可能是自己的養父,心裡深感愧疚,病就不藥而癒。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乃下令今後凡蓋寺廟,都要在門前塑一頭獅子,人們拜廟也要拜他的養父。

緬甸和尚的服裝,是用一塊黃色的長布,先將腰以下圍著,再將多餘的布披在肩上,赤腳不穿襪子;尼姑則穿粉紅色的袈裟。禮佛誦經的時候,不用香燭紙錠,只用鮮花,儀式非常雅潔。此外,緬甸一般人則有五拜,一拜佛祖釋迦牟尼,二拜佛經,三拜和尚尼姑,四拜父母,五拜老師。人們拜的方式有三種:手拜(用花)、心拜和嘴拜(唸經)。

這個國家人民的生活習慣,英國人將他們比喻為蝴蝶,因為緬甸人在每年的齋戒期間,停止一切宴會、婚嫁和娛樂,就像蝴蝶冬眠一樣。在齋戒期過後,他們的生活又充分表現出歡愉活潑,就像蝴蝶在豔陽天裡的花園中歡欣飛舞一樣。


女權發達

緬甸的女權相當發達,婦女們有充分務農、經濟、自由戀愛、離婚和繼承遺產等權利,也有少數從政的機會,地位和男人完全平等,並且掌管著家中的財政大權。

這個國家的女性相當動人,純樸的緬甸女人,是緬甸街頭最美麗的風景,自然就是美,這就是緬甸女人的寫照。在緬甸街頭的女人,一襲紗龍,臉上塗抹叫做桑拿卡(Thrnaka)的白色香米粉,挽起又黑又直的頭髮,配上夾腳拖鞋,走起路來婀娜款擺,風情萬種,實在別有一番韻味。她們頭上常戴茉莉花編的髮帶,在炎熱的天氣中散發著清香。臉上所擦的桑那卡係這個國家最普遍的臉部化妝品,是一種從檸檬樹皮或緬甸特產黃香木皮磨成的香粉所提煉出的化妝膏,有淡淡的香味,能使臉部清涼,防止細菌感染,還可以去黑斑防日曬,並用以取代時髦的口紅、粉餅和腮紅,一舉數得,價錢又低廉,因此極受緬甸婦女的歡迎。其實擦桑那卡也並不是女人的專利,走在街頭上,不論男女老幼,臉上都有桑那卡的痕跡,有的擦在雙頰,有的連額頭和下巴都擦,桑那卡是沒有階級之分的。有些比較講究的婦女,會用樹葉或模型將桑那卡膏用圖案印在臉頰部,她們認為這樣會更漂亮。此外,由於熱帶陽光強烈,不少緬甸兒童愛在臉上塗一種黃色的檀香木膏,當作防曬油,日子一久,他們的臉上就染上了一層黃色,非常特別。

一般緬甸人的長相很像中國人,他們的服裝並不跟隨西方文明的時髦而變化,現在的緬甸人仍然都穿紗龍,女人穿的紗龍叫做「特敏」,男人穿的叫做「龍基」,又稱做「勃梭」。這裡的紗龍就是一塊呈圓筒狀的布,不論男女,只要套進去,再把多餘的一邊疊到另一邊去。有趣的是,緬甸紗龍普及的程度,連學生、教師都穿,一般街邊的乞丐也不例外,差別只在紗龍品質的好壞及搭配上衣的款式而已。這裡男女紗龍的穿法稍有不同,但是色彩卻一樣鮮明。紗龍穿起來非常簡便,尤其是在洗澡時更為方便。由於緬甸屬於熱帶氣候,一般人每天最少都要洗一次澡,因此無論是在鄉村的井邊、或是在城市公用自來水龍頭處,隨時都可以看到露天洗澡的男女,但是由於紗龍設計得非常美妙,因此在洗澡換衣時,都不致會暴露身體。此外,不管緬甸人穿什麼衣服,但是腳上一律都穿拖鞋,只是講究和不講究的分別而已。還有,街上男女大都肩掛一隻布織的購物袋。

這裡青年男女的戀愛是非常自由的,男子可以邀約女子到幽靜的河邊或林間談情說愛,沒有任何拘束,雙方互相屬意時,就可以提出婚嫁,並且手續非常簡便,男子只要準備一盆芭蕉、兩顆椰子和一條裙子,親自送到女方家裡去,女方家長如果接受了禮物,就是表示女兒願意嫁給他。舉行婚禮的時候,儀式也相當簡單,沒有嫁妝,也不需要浪費金錢,買一些鮮花到佛前跪拜就可以了。這裡傳統的婚禮是女人娶男人過門,表親也可以結婚。有些地方父母如干涉子女婚姻,子女便會與自己情人私奔,7天後再回到家中,父母只好加以承認。


禮節習俗和禁忌

在禮節方面,緬甸人見面時一般施合十禮或鞠躬禮。如施合十禮,要將自己所戴的帽子摘下。在路上遇見長者或領導要行鞠躬禮。如遇僧侶,要雙手合十躬身施禮,直到僧侶通過為止。緬甸人在互相介紹時,如兩人性別相同,地位也相當,年齡又相近,介紹時可不分先後。在其他情況下,應先介紹尊者。男女同在,要先介紹女士。上下級同在先介紹上級,輩份不同的人同在先介紹長輩。

赤腳在緬甸是美的標誌,尤其是當地婦女很講究赤腳的美觀,她們腳掌扁大而黑,腳趾甲飽滿而伸長,不少婦女塗上指甲油,紅亮美觀,有的繫上腳鏈、銀白金黃,引人注目。

進屋脫鞋是當地民俗,進入佛寺脫鞋的清規戒律,更被嚴格遵守,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在王宮裡赤腳跪拜,是宮廷中古禮,如不赤腳進宮視同冒犯。1875年英緬雙方舉行會談,曼同王堅持要英方使臣脫鞋,導致英國第三次侵略緬甸的戰爭。可見在緬甸脫鞋事關重大,赤足相見的禮儀極為神聖。

這個國家的喪禮也很特別,傳統的喪禮人們不論相識與否,都可前往吊唁,因為緬甸人視吊唁為功德,吊客可以在靈堂飲酒作樂。遺體火化後多不入墳豎碑,也沒有祭祖風俗。一般親人過世後,家人請來僧侶施法之目的不在魂兮歸來,而是趕亡魂離去,永不回來。

緬甸人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禮儀,如嬰兒出世後的第7天至兩週內,父母都要為嬰兒選擇良辰吉日舉行命名儀式,稱為命名禮。

當地人相當迷信,緬甸式的推命法也非常獨特,是根據古老的天文學所制定,以出生在星期幾來判定一個人的性格,認為出生於星期一的人善妒、星期二誠實、星期三急躁、星期四溫和、星期五愛說話、星期六熱心但好辯、星期天貪婪。這種推命法就像中國人的「八字」,會影響到緬甸人的婚姻,譬如說,他們認為出生在星期四和星期六的人婚姻,是不會美滿的。

在緬甸的一些寺院中,常常可以見到雞蛋花,緬甸人則稱為寺院花,是純潔、高貴的花,常採摘供佛、一束滿天星或劍蘭配滿天星,是女性送給異性同事、上司或男友生日或升官的最佳禮物。

緬甸人還有許多禁忌,當婦女懷孕時,禁止將水牛、黃牛、大象、馬匹、牛車或船隻買進家中,據說違犯這一戒律,孕婦就會流產,人會折壽減福。

緬甸人還忌諱在緬曆為四、五、六、九、十、十二等月份結婚,人們相信四、五結婚不會白頭偕老,六月結婚會缺吃少穿,九月結婚難以生育,十月結婚越過越窮,十二月結婚夫妻很少團圓。在舉行婚禮時不可穿藍、灰、黃等色的衣服,否則會帶來厄運。

牛在緬甸被稱為「聖牛」,老了不准殺,特別是黃牛被奉若神牛,不准使役,不可鞭打,逢年過節還要舉行敬牛儀式,人和車在路上碰見了牛,都得繞道讓路。很多緬甸人終身不殺生。對各種鳥類非常愛護,特別是對烏鴉,視為神鳥。

對剪指甲的時間也有講究,一般只在星期二和星期六兩天剪指甲,在其他時間剪指甲會被認為不吉利。與長輩說話要用「是」或「不是」回答,忌諱用點頭或搖頭來表示。與他人坐在一起談話時,忌諱露出自己的膝蓋和大腿,否則就是對別人不敬。東方是日月升起之地,睡覺時不得將足朝向東方。嚴禁在4月10日至7月15日這段安居期內結婚、宴客或遷居。

緬甸人認為在星期二做事必須做兩次才能成功,因此儘可能不在星期二談生意;這裡的人也不喜歡在星期五互贈禮物。緬甸佛教徒在做生意時不得出售各種殺生武器,以及大象、馬匹、雞、鳥、酒和毒藥。

在這個國家的少數民族間也有許多禁忌:在部分緬族人睡覺時,頭必須朝南或朝東,忌諱朝北或朝西。他們把南面或東面稱為頭頂部,把北面和西面稱為腳尾部。家中長者的座位在頭頂部,晚輩座位在腳尾部。在旅途中若遇見蛇,就要趕快回家,推遲這次行程。星期五不可以乘船渡河。 克倫族人認為不遵守禁忌,會招到傳統神靈、家神、寨神和土地神的懲罰,家庭或村寨會遭殃。違禁者要祈求神靈並向主人家和村寨賠償,才能逢凶化吉。不過,母親的娘家人違禁,可不必敬神賠償。

撣族人若經商,家裡不得吹箭和吹口哨,以免把財運吹跑。上樓必須脫鞋。未經主人允許,任何人都不准坐到男主人的固定位置上。待客的茶水、水果及食品,客人必須食用;如果一點都不用,會被認為失禮。

欽族人相信報應之說,認為譏笑某人長得難看,自己生的孩子也會非常醜;譏笑別人窮,自己將來也會窮;把鄰居夫妻吵架之事到處傳揚,自己夫妻也會吵架;照顧孤兒寡婦和老年人,將來自有好報。替孩子起的名字不適合,孩子會生病,必須替孩子禳災,重新起名。

克欽族男子不從樓梯下走過;有女人在樓上的屋子裡,就忌諱到樓下屋內,更忌穿女子的衣服,不用女子用過的雜物,最忌諱別人亂摸自己的頭,也不可隨便玩弄他的頭巾,否則會被認為是莫大的侮辱。

克耶族人在耕種期間不可吃大豆,也不吃喪家的食物和敬神靈的食物,怕吃了會收成不好。收割期間,割稻者不能理髮,也不可會客。孕婦不可吃雞蛋,怕嬰兒的胎盤只有雞蛋大。孕婦也不能見蛇和猴子,怕嬰兒像蛇般吐舌頭,像猴子般頑皮;不能吃蕉苞,怕難產;不能吃芭蕉,怕生雙胞胎。丈夫在妻子分娩前不能挖地,怕生下的孩子多病;不能砍龍舌蘭,怕孩子的嘴唇向外翻。

若開族人認為聽到貓頭鷹叫、見蛇爬樓上、白蛇窩隆起等,將災難臨頭,要請和尚唸經消災。出遠門見蛇也是壞兆頭,預警著很長的時間將回不了家。

孟族人忌諱在週二或週六修房子,不然會發生火災或招致其他災禍。在山區種地時不可唱歌,割稻時只能在上午,週一及週三不可理髮,週日、週二和週六不能剪手、腳指甲,頭不可對著北方和西方睡覺。妻子懷孕時,丈夫不可替往生者沐浴,不能打鐵;嫂嫂懷孕時,弟弟不可結婚;一年不可辦兩次喜事。

佤族人屋內有專門指定給客人住宿的地方,任何人不能無故攜帶綠樹葉進屋。屋門口鋪有木板的左邊角落和屋內的右邊角落不得亂放東西,因為屋內的右角落是敬神的地方。任何人不得跨越屋主面向火塘起坐的地方,也不可在屋主面前放飯鍋,要是破壞了這些規矩,就會給屋主帶來災禍,那就得祭家神祈福消災。


少數民族風俗

緬甸的村落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凡是有森林的地方就表示那裡一定就有村落。村落人口相當密集,四周種著許多樹木,因此從遠處望去,只見樹林而看不到農家的蹤影。散布在稻田四周的樹林,就成為顯示有農家村落的存在。

在樹林中若隱若現的白色圓錐形建築物就是佛塔,這些原本是供奉骨灰的塔,但在緬甸卻是供奉佛像的地方。在村落的旁邊或稍高的小丘等地形上較為明顯的地方,一定建有佛塔,這是緬甸村落的另一個特色。遊覽緬甸各地,這種佛塔到處可見。

境內的克倫族居住在錫當河與薩爾溫江之間的山岳地帶,有白克倫族與紅克倫族之分。白克倫族人體型高大,猜疑心很重,欠缺緬甸人共有的幽默感。紅克倫族人身材矮小,體格瘦弱,臉部扁平而黃,眼睛細長,男子們穿著到膝蓋的短褲,腰間繫著皮帶,留長髮,繫髮髻,且纏著頭巾;女子穿著紅短裙,腰間和頭上繫著珍珠項鏈,富家女甚至佩帶著用錢幣做成的裝飾品。從前男子外出之際,都要帶著蠻刀,現在武器都放在家裡,只有在村裡有人去世時,才攜帶武器避邪。紅克倫族人非常喜歡喝酒,出遠門時往往把酒裝在竹桶裡,一起帶出去,然後就直接用竹桶喝起酒來。

克倫族人在改信佛教或基督教後,也仍然相信有「納特」精靈的存在,並對其懷有畏懼感。家中如果有人生病,克倫族人一定會殺雞祭拜精靈,然後用雞骨頭來判斷精靈所要的供品是什麼,通常供品都是豬、狗或牛。將精靈所要的供品宰殺好,並將牲品的耳朵、頭、內臟供奉在祭壇上,其餘的肉則由家人共同食用。對紅克倫族人而言,雞的骨頭有預言的作用;應該將新的村落建於何處,或是該將自己的房子建於村落中的什麼地方,以及何時建,都可以從雞骨頭上獲得指示,甚至人們要結婚的時候,也是根據雞骨頭的指示來決定該於何時、何地舉行婚禮。紅克倫族人的房子是將地板鋪在高大的木椿上,地板底下則飼養家畜。住房內由於沒有窗戶,所以光線很暗。

緬甸山地各族中最令觀光客感到吃驚的就是東部撣邦巴東族婦女帶銅環的奇俗。巴東人聚居的地方在距離緬甸中部曼德勒城241公里的薩爾溫山谷中,共有7000多人。這裡被高山梯田所環繞,差不多和外界完全隔離。婦女的美醜是看她們頸項的長短,頸部越長就被認為越美。所以巴東族的婦女為了使自己打扮得漂亮,都在頸部帶上一圈圈類似脖套的黃銅環。由於長年的不斷加高,也就使脖頸逐漸伸長。這裡的女孩子在5歲的時候,就由村醫把第一根黃銅線繞在她的脖子上,然後用雞骨占卜黃道吉日再繞上幾圈,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每3年再加上1個新的銅環,銅環數的不斷增加,最後能夠增高至12∼18吋時,便被認為是嬌滴滴的美女子了。這些銅環增加到30個時,重量便達20磅。此外,按當地風俗,除脖子外,婦女的手臂和小腿上也要帶上螺旋形的黃銅環,這也被認為是不可缺少的飾物。這樣,銅環又給婦女增加了30磅的負擔。她們除了走路困難外,飲水還需弓背伸頭,通過一根麥管啜飲才行。她們雖然行動不便,但是照樣從事各種勞動,如搗米,攜帶糧食和下田耕作等。由於銅環長期緊箍著,不但使聲帶發生變化,說話的聲調很高,而且頸部的肌肉也萎縮了,一旦取下銅環時,還必須用東西來支撐頸部,直到頸部肌肉逐漸得到恢復時為止。不然的話,頭部就會向前傾倒,或向後背垂,可能會導致窒息死亡。因此巴東族自古對待不貞的女子,就是將她的頸圈取下,使她不堪負荷,窒息而死。

這種奇怪風俗來源,一種說法是當地的老虎很多,婦女們套上銅圈可以避免老虎的傷害。還有一種說法是,巴東人自認為是神話中龍的後裔,婦女的脖子拉長是為了使她們看起來像龍。但是真正的原因恐怕還是那裡的人認為長脖子是一種美,能夠保持本部落的特點。20多年前,由於受到現代文明的影響,巴東部落部分婦女已不顧傳統習俗,毅然去掉她們身上的銅環。但是這種根深蒂固的風俗是很難完全改掉的,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婦女保留這種風俗。不過年輕的婦女已很少帶這種銅環了。

這些婦女的脖子真的是那麼長嗎?是脊椎變長了還是脊柱的韌帶拉長了?據醫生經X光透視,查出了長脖子的奧秘。原來這不是地區性特徵,婦女的脖子也根本沒有被拉長,而是因為沉重的銅環把鎖骨和胸骨壓下去了,從外表上看,脖子好像給拉長了,其實並非如此。

緬甸的巴東族是以農業維生,最善於棉花的栽培,這一點是其他住在丘陵地帶的部落都比不上的。巴東族的傳統舞蹈是用鼓和鑼伴奏的,可能因為婦女們的脖子和腳都帶著笨重的銅環,所以她們的舞蹈動作看起來都是相當拘謹的。

布雷族也是一個喜好裝扮的少數民族。他們住在巴東族北側的撣州南部,地勢險惡,山谷陡峭。這裡的男子喜歡身穿紅白條紋短褲,身披木棉製披風式大衣,腳上繫著木棉製綁腿,上面套著黃銅環,頭髮任它披散在肩上,只在右鬢角處札束起來。布雷族的婦女全部住在山頂上,她們從腳踝到膝蓋全部纏著黃銅絲,有時也會纏到腰部。脖子上也戴著寬大的黃銅環,耳垂穿著耳洞,戴著黃銅製的大耳環,身上還常佩帶不少裝飾品。

布雷族無論男女,都有用一種由杉樹汁液與某種樹葉摩擦而製成的塗料來染黑牙齒的習俗。這種習俗已成為布雷族的儀式之一,小孩子到了10歲就必須舉行染黑牙齒的儀式。在黃昏的時候,小孩子被帶到遠離人跡的森林中,然後緊閉著眼睛,口中不斷地嚼著樹葉。天亮時,小孩子就被帶回村中,在響板與野牛角做的笛子的伴奏下接受族中長老的檢查。小孩子整個晚上都必須緊閉著眼睛,因為布雷族人認為小孩子若是張開眼睛,即使只張開一次,也會將最初所看到的東西的顏色染在牙齒上。因此為了避免小孩子分神,染黑牙齒的儀式都是在森林中進行。

一些偏遠地帶的土著,根本沒有服裝可言,最多在腰間圍著一條布巾和幾片樹葉遮體而已,一些男人僅使用3尺長3寸寬的一塊粗布遮蔽下體;女人們也僅穿著一條尺來長的短褲,不穿底褲,起坐時都靠兩腿做掩蔽,有些孕婦穿上這種短褲等於沒穿似的。女人在月經期間,兩腿上都好像是「掛了彩」。少女身上只套一種半裸的短衫,婚後就開始大暴露。男女之間的性關係相當隨便,男女間的結合,更是自由到無以復加,甚至連結婚的儀式都沒有,很可能連父母都被蒙在鼓裡,蜜月期間,他們雙宿雙飛在農地郊野。

生活在南部美爾庫伊群島上的居民,有一種奇怪的習俗,他們計算年齡的方法別具一格,認為60歲是人生的「壽限」,嬰兒一生下來就是60歲,以後每活一年就減少一歲,兩三歲的人就是最受人尊敬的老人了。因此,這裡的人是越活越小。


潑水節盛況非凡

每年4月中是緬甸的新年,也是聞名世界的、神聖的、帶有羅曼蒂克氣氛的潑水節期,也就是緬甸雨季的開始,通常都是在元旦前舉行3天。這段期間因為太陽日趨直射,日照時間特別長,是全年燥熱的時期。每年都由政府文化部提前宣布潑水節的起迄日期和時刻。一般的潑水節都是從4月14∼16日三天,17日便是新年元旦,是緬甸新的一年開始。

在仰光街頭,當潑水節快到的時候,便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男女,在到處向人求募,要求人們捐錢共做功德,布施僧侶,有時潑水節中遊行的花車,以及青年男女潑水時所穿的衣服,也是從這些錢項下開支的。緬甸人等待潑水節這個日子的心情,就像中國人在等待新年除夕及西方人在等待聖誕節一樣。

潑水節這個緬甸人民傳統的節日,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怎樣起源的?有很多種說法,但一般人都認為這個節日和宗教有關,可能是從佛教中某一個節日演變來的。緬甸人對這個節日的由來,有一種近乎神話似的傳說:據說在古代的時候,有一次帝釋和梵天王兩人,對「一年內那一天是最禁忌的日子」的看法各持己見,發生了爭執,最後雙方同意請迦哇邁大師裁決,錯誤的一方要受到斬首的處罰。結果迦哇邁大師判定梵天王錯誤,帝釋不忍心斬下梵天王的頭,梵天王為了言出有信,就用坐禪的方法使自己的頭斷了下來。據說如果將梵天王的頭拋在海中,海水便會乾涸;放在陸地上,地球上的一切就會被火焰吞沒。所以由9位仙女輪流捧著梵天王的頭,不使它落在海中或掉在地上,以保人間的平安。天上一日,世上一年,所以每當新年到來的時候,緬甸人就叫這段日子做「梵天王斬首的日子」,用潑水節的方式來滌除災難。

還有一種說法是:有一年緬王在宮中遇到神仙下凡,龍心大悅,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潑灑在文武百官身上表示滌舊除污,迎新接福。到了現在,潑水節的含義,變成是祈求雨量充足,穀物豐收,同時也祝賀被淋潑的人平安如意。

緬甸是個相當封閉的神秘佛教國度,長期以來受到嚴厲的政風和佛教文化的影響,人們一直保有溫和的性格和形象。然而,每年一到潑水節期間,所有的人就像瘋了一樣,忘形地沉醉在節慶的氣氛中,彷彿一年當中所有不敢做的事情,在這4天中都稱不上是禁忌,這時從升斗小民到軍警學生,人人都將投入一場瘋狂的水戰中,一直到筋疲力盡為止。

每當潑水節開始的時候,國內所有的工廠、火車和汽船都汽笛齊鳴,告訴人們潑水節已經正式開始。潑水節結束的時候,也一樣的汽笛齊鳴,宣告節日結束,新的一年又開始了。依據緬甸古代的習俗,在潑水節期間,有忌邪淫、殺生、砍木、哭泣、出血、塗抹脂油和薑黃、飲酒、浪費錢財、買賣和派遣使節等10大禁忌,但是現在的緬甸人,大多數已經不遵守這些禁忌了,一般青年男女在潑水節中塗抹脂油顏料,喝得酩酊大醉。

潑水節第一天破曉時分,按照緬甸風俗,大家托著一缽清水走到寺院向長老虔誠跪拜後施行佛禮,然後歡樂無邊的互相潑水便告開始。全國人民不分男女老幼都盡興狂歡,只要看到人,便用水相潑取樂。當青年男子看到美麗少女的時候,絕對不會錯過大潑特潑的機會,英俊的男子碰到少女潑水隊,也一樣要變成落湯雞。

緬甸人本來都是歡樂主義者,一到潑水節的時候,連老先生和老太太都會返老返童,和年青一代的人同歡共樂,互相潑水,表示滌舊迎新之意。講究的人用櫻桃花枝,從銀缽中沾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淡水,輕輕地向別人身上抖灑。普通人喜歡整桶整盆的灑,甚至用水管噴澆,小孩子用水槍向大人進攻也不會被責罵。人們被潑得越多就越高興,因為水象徵著幸福。

每逢潑水節,無論城鄉,人人都穿上盛裝,盡情潑水嬉戲,街上搭著彩蓬,露天舞台演出優美的歌舞。青年們競相乘坐裝飾成孔雀、天鵝或宮殿的花車上,載歌載舞,表演幽默的快板,逗引人們的哄笑。重要的路口都有潑水站,幾十名少女,穿著豔麗的服裝,手持水管站在路邊向行人噴水。小伙子們駕著貯滿水的敞蓬汽車,從車上居高臨下對姑娘們潑水,水花飛濺。每一輛車上都裝有大型貯水槽,有的會有10來支水管供人使用,另有水桶水壺等工具供大家同歡。但車上的水總會用完,因此小伙子一般不是姑娘們的對手。通常在大街上,每50公尺便設置一個由姑娘們負責的「攻擊站」,從姑娘們手中飛出來的銀色水龍,組成了巨大的水網,把小伙子們壓得抬不起頭來。只有調皮的小伙子動用「冰水」的殺手𤥀時,姑娘們才會驚叫著四散。小伙子們也不敢戀戰,在姑娘們重整旗鼓反擊之前,就調轉車頭在一片笑罵聲中落荒而逃。這是潑水節中富有戲劇性的場面。

有的青年男女成群結隊、坐在花車和所組成的大卡車上,唱歌舞蹈,和沿途人群互相潑水,並且唱著「疊歌」取樂,歌詞輕鬆幽默,有時含蓄地以雙關語佻侃對方,令人啼笑皆非,有時也趁機諷刺時政,使人笑聞弦外之音。

初到緬甸的外國人如果碰到潑水節,會感到驚奇和煩惱的。因為一走出門,人們的水勺、水桶、水槍和水龍,便會熱情地招呼你,這種潑水完全出於好意,表示要將你過去一年的污穢洗除,使你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吉祥。因此外國觀光客被潑得滿身濕漉漉的時候,一定要平心靜氣地笑著忍受,不要把人家的好意當作惡作劇,生氣或討饒都是沒有用的。

緬甸的潑水節,是個半宗教、半民俗性的節慶活動。由於當地的氣溫相當高,因此給自己「與水共舞」的機會以消暑氣,也算得上是件快活的事。觀光客在緬甸的潑水節中如果不想變成落湯雞,唯一的「避難所」是當地的佛塔。在潑水節裡,有權在「水戰」中「倖免於難」的,也只有和尚了,但是在街頭還可以瞥見不少湊熱鬧的小僧侶,混在人群中嬉戲,不時利用小塑膠袋裝水丟人。

在潑水節的第4天,當夜幕重臨大地時,大家已疲憊不堪,一切都開始進入安靜的沉睡狀態,直到第二天早上一切又恢復了常態,社會也在一夜之間找回了秩序和紀律。

每年的7月間,為緬甸的點燈節,是在雨季將要結束時,一連舉行3天。據緬甸人說,點燈節是他們所崇敬的佛祖降臨大地的時期,因此在這個節日裡,家家戶戶和全國寺院都點燃著燈火迎接佛祖。由潑水節至點燈節的這90天雨季中,便是緬甸人的齋戒期。


軍人不得人心

緬甸雖然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但它一貫堅持中立政策,既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也不接受任何大國的軍事援助。因為要對付國內少數民族的叛亂,以及用武力嚴格控制國內的反抗人民,所以也負擔了沉重的軍費,現在國防預算支出佔國家總預算的30%。

三軍總兵力共有38.1萬人,其中陸軍兵力約34萬人,編組為北部(密支那)、東北(臘戍)、金三角(景楝)、東部(東枝)、中部(曼德勒)、西北(望瀨)、西部(實兌)、西南(勃生)、南部(東吁)、仰光(敏加拉洞)、東南(毛淡棉)和沿海(墨吉)等12個軍區,10個機動師、22個作戰指揮部和8個戰區。每個軍區下轄有40個步兵營,每個機動師下轄有10個步兵營,每營編制為770人,含1個行政連、1個火器連和4個部兵連。

現在的緬甸陸軍士兵都圍一條紅領巾,他們缺乏實戰經驗,訓練也不夠完善,裝備更是落後,只擁有一些步機手槍、手榴彈、地雷、迫擊砲、火箭發射器、105糎口徑以下各型大砲、高射砲、反坦克飛彈、防空飛彈、輕型坦克、小型裝甲運兵車和機動車輛。

海軍官兵員額只有2萬人(包括800名海軍陸戰隊在內),擁有德亞瓦底(實兌)、班瑪瓦底(海基島)、伊洛瓦底(丹列松)、莫亞瓦底(毛淡棉)和丹那沙林(墨吉)等5個海軍軍區。每個海軍區轄有艦隊或艇隊1至2支、海軍陸戰隊營或連1個、基地4∼5個,兵力在2000∼2500人之間。此外,海軍還擁有計劃與作戰學校、機械工程學校、兵器與通訊學校、海洋測繪和雷達學校、艦艇與機械維修學校、海軍士官學校和海軍陸戰隊學校等的訓練單位。

緬甸海軍擁有小型艦艇170多艘,總噸位不及7萬噸,其實力不足以衛護其海防的安全,只能在近海一帶監視走私和反軍政府海上武力的活動。其最大的一艘軍艦是排水量1460噸的美玉號老舊巡邏砲艦,另外有5艘護衛艦、10艘舊式砲艇、12艘魚雷快艇、10艘武裝巡邏艇、8艘掃雷艇,以及一些運輸艦、登陸艇等輔助艦艇。

空軍擁有2.1萬名兵官員額,有毛比、仰光敏加拉洞、密支那、南山、東吁和墨吉等6個空軍基地,珊德航空及密鐵拉地勤兩個訓練基地,1個仰光敏加拉洞維修基地。空軍飛行部隊共有23個飛行中隊實力,擁有271架各型飛機,最主要的作戰飛機有10架俄製米格29型戰鬥機、12架中國製殲6型和12架殲7型戰鬥機,還有一些美製的直升機和C-130力士型運輸機,另有一些教練機和連絡機等。這支空軍部隊缺乏實戰經驗,飛行技術也有待改善,是一支實力薄弱的戰術性空軍部隊。

半軍事性部隊主要是指警察部隊而言,其主要任務是維護國內社會治安、打擊毒品走私和打壓政治異議者,全部兵力有7萬多人,設有14個省及邦級的警察總隊,65個縣級警察支隊,以及由少數民族武裝改編而成的「特區警察部隊」。

為了鎮壓緬共人民軍和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軍政府允許境內246個鎮區組建了2600多個類似民團的自衛隊,約有6.7萬名兵力,但中央政府並不提供任何經費。

緬甸男子當兵全部都是自願性的,並且是終身制。因為國內經濟情況非常不景氣,失業率居高不下,青年人不易找到工作做,只有去當兵才能糊口,雖然每個月薪水還不到10美元,但是有各種福利,衣、食、住、行都是免費的,並且當兵在人權和安全上較有保障,一旦升了官,就有特權,可以拿到各種好處。如果中途想要脫離部隊,恢復自由之身,就要去找醫生做假證明;因此在緬甸當醫生,也是油水很足的。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