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修訂版本間的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新頁面: 阿爾巴尼亞(目錄) 古老的神秘小國 擁有一部新憲法 是兵家必爭之地 資源充足糧食缺 觀光資源較豐富 地拉那別具風情 歷史古城杜拉斯 ...)
 

2020年2月19日 (三) 14:05的修訂版本

阿爾巴尼亞(Albania) 這個位於東歐的小國家,是素有「歐洲火藥庫」之稱的巴爾幹半島五個國家中最為古老的神秘小國,古代時叫雪克佩里亞(Shkuperia) ,即「鷹族之國」的意思。阿爾巴尼亞這一名稱在托勒密時期始見記載,在十一世紀時境內統治者因嫌「雪克佩里亞」的發音不太順口,才把它改成現名,用以形容那裡白雪皚皚的山岳。「阿爾巴」就是高山的意思,「尼亞」則是拉丁語的地名接尾詞,有「國」或「地方」的含意。

目錄

古老的神秘小國

據考證,阿爾巴尼亞民族的祖先伊利里亞人,他們是巴爾幹半島上最為古老的民族之一,和希臘人及義大利人都有密切的血統關係。早在公元前兩千年,伊利里亞人便已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勞動和繁衍,他們在原始部落時代,就能夠製造出精巧的銅器,並且是歐洲最早製造鐵器的優秀民族,至於他們的起源,則無法查考。此後大約兩千多年,境內開始烽火不斷。在公元前六百年左右,他們曾經遭受過來自北方吉勒特人的侵略,因此後來難免慢慢地和吉勒特人同化起來。人種學者稱那個時候的阿爾巴尼亞人是吉勒特伊利里亞族,現在的阿爾巴尼亞民族,就是起源於這一族。公元前五世紀,這裡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公元前三世紀左右,伊利里亞人與羅馬人爭奪海上霸權,羅馬人為了獨佔亞得里亞海,便於公元前二二九年開始進攻此地,並於公元前一六七年加以征服,成為羅馬行省的一部分,在此設立了伊利里亞省,從而成為伊利里亞古王國的一部分。在以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就很少再獲自由。

公元三九五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帝國,伊利里亞省歸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 流治,但阿爾巴尼亞在這一時期內的實際統治者,則是駐紮在東羅馬帝國防線上而於七世紀移居此地的塞爾維亞人。到了十世紀,保加利亞人開始侵入阿爾巴尼亞的中南部;十一世紀時,諾曼人、威尼斯人、義大利南部的亞馬菲人等的勢力也相繼介入。一一九○年,當地建立封建制公國。一二○四年,十字軍第四次東征,威尼斯人乘此機會佔領阿爾巴尼亞全境,但僅是形式上的統治,因為在這同時威尼斯人的勢力實際上已被耶倍羅斯的僭主所排除。一二三○年保加利亞人再度入侵,並取得這塊土地的統治權,但此後不久除了杜拉斯、發羅拉、卡尼納和培拉特等地外,大部分地區便又被塞爾維亞人奪走,並於一二五九年成為西里西亞王國的領土。

一三八九年,塞爾維亞人為土耳其所敗;到了十五世紀,土耳其便向阿爾巴尼亞大舉進攻,並利用境內各領主間爭執的機會而逐步深入內陸地帶。十五世紀三十年代,土耳其佔領了阿爾巴尼亞。一四四三年,阿爾巴尼亞人在民族英雄斯坎德貝克(Scanderbeg)的帶領下,舉行反抗土耳其侵略者的起義,戰鬥持續了二十五年。但在斯坎德貝克死後,各領主間內訌再起,失去了抵抗外敵能力,致使土耳其軍隊所向披靡,很快佔領全境。自一四六八年起,阿爾巴尼亞人就受到由土耳其人建立的鄂圖曼帝國的統治,成為土耳其的屬地達四百五十年之久。

進入十九世紀後,境內頻頻發生反抗土耳其的武裝鬥爭,譬如雅尼那的首長塔帕雷奈(Tepelenv Pasha of Yannina) 曾於一八○二年帶領軍隊反叛,掀起一場民族獨立運動,並得到英、法兩國的支持,從而取得短暫的獨立,直到一八二二年這場獨立運動才宣告失敗。後由於巴爾幹島上土俄戰爭的爆發,以及聖斯泰法諾條約(Treaty of San Stefano) 的簽訂,阿爾巴尼亞也終歸難逃被瓜分的命運。境內各領主最初得到土耳其的援助,便與南斯拉夫境內的普里斯倫(Prizren) 結成聯盟起而反抗,但不久後土耳其卻派軍隊強迫該聯盟解散。一九○八年,阿爾巴尼亞人乘土耳其內發生青年土耳其黨的革命之際,再次掀起一場獨立運動,但由於受到保守勢力的阻礙,很快便又遭到新獲政權青年土耳其黨的血腥鎮壓。

一九一二年十月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阿爾巴尼亞也趁此機會要求自治,雖然這要求得到了土耳其的認可,但由於土耳其在巴爾幹戰爭中失敗,所以阿爾巴尼亞又面臨著重新被瓜分的危機。為了挽救這個困境,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由阿爾巴尼亞顯貴和賢達參加的法羅拉大會正式宣布阿爾巴尼亞獨立,並組成了伊斯瑪依爾、捷馬利為首的首屆政府。這個問題於同年十二月的倫敦和會中被提出,次年七月在歐洲列強的保護下,阿爾巴尼亞的獨立才獲得各國的承認,並以德國的威廉威德(Wilhelm Von Wied)王子為國王。這意味著現代阿爾巴尼亞民族國家的誕生,土耳其四百五十年統治的結束。一九一三年六月,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再起,阿爾巴尼亞曾一度又被希臘及塞爾維亞人組成的黑山國軍隊所瓜分,但不久後即獲統一。

一九一四年七月二十八日,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阿爾巴尼亞還是以一個完整統一的國家姿態出現。但在同年十二月,隨著義大利軍隊佔領境內的發羅拉後,奧地利、塞爾維亞、希臘和法國等國的軍隊地相繼入侵,阿爾巴尼亞的國土遂四分五裂。一九一五年四月的倫敦秘密協定,義大利決定在阿爾巴尼亞中部建立一個回教國家。一九二○年八月,義大利與阿爾巴尼亞臨時政府在地拉那締結協家,承認阿爾巴尼亞完全獨立。同年十二月十七日的黎各國大使會議中對此也加以確認,隨後阿爾巴尼亞加入國際聯盟。

戰後國內戰亂不斷,這時封建領主頭目阿赫梅‧索古(Ahmed Zogu),原名阿赫梅特‧別依‧索高勒,是阿爾巴尼亞的山區族長和政客,他出任阿爾巴尼亞內務部長,控制政府憲兵隊;一九二二年十二月至一九二四年二月任政府總理。一九二四年六月境內發生一場民主革命,並組織起民主共和政權,索古被迫下台。同年十二月,索古發動政變,率領軍隊佔領首都地拉那,推翻了臨時民主政府。次年一月宣布成立「阿爾巴尼亞共和國」,自任獨裁總統。一九二八年九月,索古召開制憲會議,把共和國改為居主國,並自稱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皇帝,號稱索古一世。索古王朝建立後,竭力鎮壓民主運動,推行賣國的「阿戶開放」政策,曾先後兩次與義大利簽訂奴役性的地拉那協定,將阿爾巴尼亞置在義大利勢力的羽翼下。這時國內一批知識分子和自由鬥士組成一個「民族陣線」,在境內各地掀起一場民主運動,反抗索古政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一九二九年四月,義大利突然出兵佔領了阿爾巴尼亞,使它直接成為墨索里尼集團進攻希臘的前進基地,阿赫梅特‧索古逃往英國,義大利國王伊曼紐三世(Victor Emmanuel Ⅲ)兼任阿爾巴尼亞國王。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八日,在共產國際和南斯拉夫共產黨的幫助下,阿爾巴尼亞共產黨正式成立,成為東歐共產黨建黨最晚的國家,由恩維爾‧霍查(Enver Haxhi Lleshi)出任總書記。同年義大利軍隊在世界大戰中敗北,希臘軍隊趁機佔領阿爾巴尼亞南部;同年四月,納粹德國軍隊南下攻掠整個巴爾幹半島,阿爾巴尼亞便也落入希特勒的掌握中。阿共組織「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員會」,並於一九四二年九月十六日,在距地拉那十公里外的貝薩村召開第一次游擊隊運動會議,選舉了霍查等七人組成的最高民族解放會議,成立了民族解放陣線。隨後領導全國人民展開抗擊義、德佔領軍的游擊戰爭。一九四二年秋天,阿爾巴尼亞各地代表在地拉那組成了「國民陣線」,目標是在全國範圍內反抗義大利法西斯統治,但後來卻和納粹德國勾結在一起,於一九四三年底開始向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發動進攻。阿共在同年七月十日成立了民族解放軍總司令部。同 年九月義大利投降後,總司令部繼續指揮游擊隊反擊入侵的納粹德國軍隊,並多次粉碎敵人圍攻。

一九四四年八月五日,霍查被任命為民族解放軍總司令,開始總反攻,解放全國三分之二的國土。同年十一月十七日,地拉那獲得解放;同月二十九日,全國解放,這一天被定為解放日。同年十月,阿爾巴尼亞全國解放前夕,在培拉特城舉行民族解放會議第二次會議,決定把民族解放委員會正式改名為阿爾巴尼亞民主政府。共黨頭子霍查出任政府總理兼外交部長和人民保衛部長。

阿爾巴尼亞共產黨在當時蘇聯史達林的支持下,控制了全境,阿共領導人霍查以阿爾巴尼亞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的身分,在一九四五年出組臨時政府,並且在同年十月十日得到美、英、蘇三國的承認。同年十二月,國內舉行第一次大選,阿共獲勝,乃於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一日正式宣布成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一九四八年六月,阿爾巴尼亞追隨蘇聯與南斯拉夫斷絕關係。同年十一月,阿共舉行「一大」,決定將阿爾巴尼亞共產黨改名為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並通過了黨章。一九五五年五月,阿爾巴尼亞加入華沙公約組織,同年十二月十四日加入聯合國。

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的建黨,最先是依賴南斯拉夫共產黨的幫助和支持,與蘇聯並無關係;但戰後十年,阿共備受南共控制,因而產生反感情緒,於是趁蘇共與南共分裂之際,直接與蘇共接觸,擺脫南共。但是在史達林死後,蘇聯於一九五五年開始與南斯拉夫關係改善,便有意疏遠阿爾巴尼亞,蘇阿關係出現裂痕。一九五九年五月,赫魯雪夫訪問阿爾巴尼亞,但未能消除雙方的分歧。一九六○年五月,駐紮在阿爾巴尼亞發羅拉基地的八艘蘇聯潛艇和它們的護航艦駛離阿爾巴尼亞返回蘇聯。一九六一年一月,蘇聯中斷對阿爾巴尼亞運輸工業設備,並宣布要撤回專家,至四、五月完全撤離。因此自一九六一年起,阿爾巴尼亞脫離蘇聯集團,此後在對待歐洲各國的關係上,始終走不結盟的孤立路線,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閉關自守、對外國排斥性最強的國家,並把蘇聯、美國和南斯拉夫視為三大敵人,罵蘇聯是社會主義超級大國,說美國是帝國主義超級大國,稱南斯拉夫是修子主義敵國。

一九六一年開始,阿爾巴尼亞與中國共產黨結交,兩者關係非常密切。一九六八年八月,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在阿爾巴尼亞引起反響。同年九月十二日,阿部長會議主席謝胡作報告譴責華約組織對捷克的侵略。次日,阿爾巴尼亞宣布退出華約組織。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與中共關係也趨於惡化。一九八一年,謝胡因「精神抑鬱」自殺身亡。

自一九七四年起,國內發生清洗「反黨集團」事件。擔任部長會議副主席、人民保衛部長和中央政治局委員的貝基爾‧巴盧庫,因企圖「發動軍事政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於同年七月二十五日被解除一切職務。人民軍總參謀長佩特里‧杜米和政治部主任希托‧恰科也被認為是反黨集團的主要成員而被清除出黨。同年十一月巴盧庫和杜米被槍決,國內高級幹部幾乎全被撤換。一九七五年五月,中央政治局委員兼部長會議副主席、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的阿卜杜勒‧凱萊齊,工礦部長及中央政治局委員的科喬‧戴奧多西,和中央政治局委員兼貿易部長的基喬‧恩杰拉等三人,也以反勞動黨經濟路線的罪名被清除出黨,撤銷其黨內外的一切職務。一九七五年阿中兩國關係開始惡化,一九七六年阿中分歧被公諸於世。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更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人民社會主義共和國(The People's Socialist Republic of Albania),並宣布禁止一切宗教信仰活動,從而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無神論的國家。

一九七八年七月,中國終止向阿爾巴尼亞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從一九七九年起,阿中斷了與中國包括貿易在內的一切來往,僅僅保留了大使級的外交關係。

一九八二年,執政的勞動黨領袖霍查繼任人民大會主席團主席,阿里亞(Ramiz Alia)擔任國家名義上的元首。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一日霍查在地拉那因病逝世,同月十三日由阿里亞出任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一九八九年東歐政局劇變,阿爾巴尼亞局勢也發生變化。到了一九九○年,阿爾巴尼亞共產黨國會通過實行秘密投票和多名候選人競選等比較自由民主的選舉法,並下令修改憲法。按照總統阿里亞在國會中的講話內容,將阿爾巴尼亞共產黨和國家政府之間予以嚴格區分,國家事務將是國家機構的唯一業務範疇,共產黨不可與國家事務分庭抗禮;在經濟方面,阿里亞強調要加強國營企業和農會的獨立性,並且允許財產私有;在人權方面,阿爾巴尼亞准許公民在國內外自由旅行、自由結社、集會和信仰宗教,並尊重境內少數民族、尤其是希臘後裔和南斯拉夫裔公民的應有權利。這些跡象顯示這個歐洲傳統的共產黨國家,正朝向改革之路邁進一步。

一九九○年底,阿爾巴尼亞開始實行多黨制。一九九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國內舉行首次多黨大選,產生了由兩百五十個議席組成的國會。勞動黨大獲全勝,但阿里亞在大選中被擊敗。同年四月二十九日,將國名改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Albania) 。同年六月四日,勞動黨政府被迫辭職。同月十日至十三日,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十次代表大會在首都地拉那舉行,會中對勞動黨及其領導人進行了重新評價,尤其是對已故前領導人霍查進行公開批判。認為過去阿勞動黨照搬蘇聯模式,在實踐中一味強調行政命令、黨政不分、搞階級鬥爭擴大化、自力更生絕對化、經濟過份國有化、意識形態絕對化,官僚主義與宗派主義盛行,對這些錯誤,霍查負有主要責任。因此,會議提出與勞動黨劃清界限,決定將黨的名稱改為阿爾巴尼亞社會黨,並組成於利‧布菲為首的多黨聯合政府。同月十九日,在柏林舉行的歐安會外長會議上,阿爾巴尼亞被 正式接納為歐安會正式成員,成為第三十四個成員國。同年七月與蘇聯復交,和美國建交,並加入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及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同年底,阿爾巴尼亞結束了共產主義時代。國內經過一次全民投票後,仍由阿共化身的社會黨出主政權。

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國內舉行第二次多黨制的自由民主選舉,由反對黨的民主黨起來執政,它的黨魁貝利沙(Sali Berisha)出任第一屆民選總統,阿爾巴尼亞並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會員國。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六日,國內通過新憲法,禁止前共產黨政權的官員在二○○年前擔任公職。一九九六年五月,國內舉行共黨政權被推翻後的第三次自由選舉,由民主黨繼續執政。一九九七年七月,國內提前舉行大選,社會黨出場執政,由邁達尼任總織,納諾出任總理,在國際社會的幫助下,政治、經濟得以重建。

擁有一部新憲法

根據一九九八年十一月的新憲法規定,國體採共和體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全體國民。對人權、宗教信仰自由、少數民族權利等作了規定,並實行市場經濟,土地歸耕作者所有,私人財產不予限制。婚姻家庭應受國家保護,父母對非婚生子女所擔負的義務和婚生子女相同,非婚生子女也具有和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人民享有信仰、宗教、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和遊行示威的自由;人民的人身權利和家庭不受侵犯。小學實施強迫義務教育,一律免費;著作權由法律加以保護。保衛國家是任何公民最高義務和最大特權;背叛國家是最大的罪名。

總統為國家元首,由國會選出,當選後不得隸屬於任何政黨,任期五年,可以連選連任一次。主要的職權計有召集國會、解釋憲法和法律,頒發命令、行使特赦、授予榮典、批准國際條約、任命外交使節、發布總動員、宣戰和任免部會首長等。

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是擁有立法權一院制的國會,有議員一百四十人,由所有公民選舉產生,以每兩萬五千人中選舉一名為原則,任期四年,可以連選連任。凡十八歲以上的國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國會每年開會兩次,以三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為兩次會期開幕的日期,每次大會開始時,應選出正劃議長和秘書長各一人。任何法案非經多數議員出席並以比較多數通過,不得成為法律。國會可以為特殊目的而設立各種委員會,各種特設委員會可以調查各種公共利益事項;所有國家機關都要對這些特設委員會提供所需的資料和情報。國會議員在國會內有言論豁免權,除現行犯外,非經國會的許可,不得對國會議員施以控訴或拘禁。在戰爭或類似的緊急狀態下,國會議員得延長任期,一直到緊急狀態消失的時候為止。

政府即部長會議(Concil of Ministers) ,是國家最高行政執行機關,部長會議的主席即總理,並有副總理兩名,由總統任命,向國會負責,它的施政方針應向國會報告。政府要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履行職責,其主要職責計有擬定國家經濟計劃大綱、編列年度預算提請國會通過,管理貨幣制度、採取必要措施以維護憲法和公民權利、指揮國家武力、保持外交履行國際條約義務、決定各部和其它政府機關的組織、設立各種委員會以執行全國性的經濟、文化和國防政策等。部長會議由正副總理、各部長、經濟計劃委員會主席和管制委員會主席所組成,並設有不管部務的政務委員。現在阿爾巴尼亞政府共設有內政、外交、國防、司法、財政、教育、經濟、農林、衛生、機械工業、重工業、電子工業和公共工程等十三個部。

地方政府的行政機關是各區和鄉的議會,各級議會議員由人民直接選舉出,區和鄉議會議員的任期都是三年。各級議會的主要職責指揮轄區內的行政事務,處理轄區內的經濟、文化問題、維持地方秩序、貫徹法律的實施、保護公民的權利和通過地方預算等。各級議會所選舉產生的執行機構為執行委員會,由主席一人、秘書一人和委員若干人組成。

在行政區劃分上,全國共有培拉特(Berat) 、迪勃拉(Dibre")、杜拉斯(Durre"s) 、愛爾伯桑(Elbasan) 、費里(Fier)、吉諾卡斯特(Gjirokaste"r)、格拉姆什(Gramsh)、科洛涅(Kolonje")、科爾察(Korce")、克魯亞(Kruje")、庫克斯(Kuke"s)、萊什(Lezhe")、利布拉什德(Librazhd)、盧什涅(Lushnje")、馬蒂(Mat) 、米爾迪塔(Mirdite")、佩爾梅特(Pe"rmet) 、波格拉德茨(Pogradec)、普克(Puke") 、薩蘭達(Sarande")、斯庫台(Shkode"r)、斯庫拉巴里(Skrapar) 、台佩萊納(Tepelene") 、地拉那(Tirane") 、特羅波亞(Tropoza) 和發羅拉(Vlore")等二十六個區。

阿爾巴尼亞(Albania) 主要城市和城鎮(圖見707 頁) Berat  培拉特 40.42 19.57E 布雷利 41.37N 20.00E 喬羅沃達 40.30N 20.18E 費里 40.43N 19.34E 格拉姆什 40.52N 20.11E 卡瓦亞 41.11N 19.33E   拉奇 41.38N 19.43E 利布拉什德 41.11N 20.19E 盧什涅 40.56N 19.42E 佩爾梅特 40.14N 20.21E 佩什科比 41.41N 20.26E  波格拉德茨 40.54N 20.39E  普克 42.03N 19.54E 勒謝尼 41.47N 19.54E 臺佩萊納 40.18N 20.01E 特羅波亞 42.24N 20.10E 地理特徵和重要地點 亞得里亞 41.00N 19.00E Buthroton 布特林特 39.46N 20.00E 德沃爾河 40.09N 19.51E Jezerce,mountain耶澤爾察山 42.26N 19.49E 奧赫里德湖 41.02N 20.43E Otranto Strait of 奧特朗托海峽 40.00N 19.99E 普雷斯帕湖 40.55N 21.00E 編號 區名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1990估計) 首府 人口(1990) 17 Pe"rmet 佩爾梅特 929 40419 Permeti(Pe"met)佩爾梅特 18 Pogradec波格拉德茨 725 73333 Pogradeci(Pogradec)波格拉德茨 10 100(79) 19 Puke" 普克 1034 50286 Puke"(Puka)普克 20 Sarande"薩蘭達 1097 89456 Saranda薩蘭達 9000(79) 21 Shkode"r斯庫台 2528 241549 Shkode"r斯庫台 84000(91) 22 Skrapar 斯克拉巴里 775 47605 Corovoda(Corovode") 喬羅沃達 23 Tepelene" 台佩萊納 817 51022 Tepelena台佩萊納 24 Tirane" 地拉那 1238 374483 Tirane"(Tirana) 地拉那 375000(96) 25 Tropoje"特羅波亞 1043 45965 Bajram Curri 巴依拉姆‧楚里城 26 Vlore"發羅拉 1609 180725 Vlore"(Vlora) 發羅拉 76000(91) 編號 區名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1990估計) 首府 人口(1990) 1 Berat培拉特 1027 180489 Berat 培拉特 37000 2 Dibre" 迪勃拉 1568 153775 Peshkopi佩什科比 7000(79) 3 Durre"s都拉斯 848 251029 Durre"s(Durre"si)都拉斯 87000(91) 4 Elbasan愛爾巴桑 1481 248676 Elbasani(Elbasan) 愛爾巴桑 83000(91) 5 Fier 費里 1175 251115 Fieri(Fier) 費里 37000 6 Gjirokaste"r 吉諾卡斯特 1137 67392 Gjirokaste"r 吉諾卡斯特 21000 7 Gramsh 格拉姆什 695 44791 Gramshi(Gramsh) 格拉姆什 8 Kolonje" 科洛涅* 805 25291 Erseka(Erseke) 愛爾塞克 9 Korce" 科爾察 2181 218219 Korce"(Korca) 科爾察 67000(91) 10 Kruje"克魯亞 607 109876 Kruja(Kruje")克魯亞 8000(79) 11 Kuke"s庫克斯 1330 104731 Kuke"si(Kuke"s) 庫克斯 6109(79) 12 Lezhe"萊什 479 63505 Lezha(Lezhe") 萊什 13 Librazhd利布拉什德 1013 73871 Librazhdi利布拉什德 14 Lushnje"盧什涅 712 137830 Lushnja"(Lushnje") 盧什涅 22000(79) 15 Mat 馬蒂 1028 78754 Burreli(Burrel)布雷利 16 Mirdite"米爾迪塔 867 51701 Rre"sheni(Rre"shen) 勒謝尼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REPUBLIC OF ALBANIA 國旗 獨立日期 1912年11月28日   國 慶 日 11月29日 語   言 阿爾巴尼亞語 首 都 地拉那(Tirana) 面  積 28,748Km2 地理位置 東南歐 人 口 346 萬人(1996年) 華  僑 宗  教 伊斯蘭教、東正教 幣  制 列克(Leke)

建國簡史

1.阿爾巴尼亞於一九二年脫離土耳其四百年統治,成立臨時政府,二次大戰期間於一九四三年遭德軍佔領。 2.一九四四年德軍撤退後成立臨時政府,共黨掌握政權。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一日建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 3.一九七六年十二月更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人民社會主義共和國(The People's Socialist Republic of Albania)。 4.一九九一年三月舉行自由大選,四月二十九日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更改國號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Republic of Albania) 政治制度 1.國體:共和體制。 2.總統:依據現行憲法,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任期五年,當選後不得隸屬任何政黨,為國家元首。 3.人民代表大會(People's Assembly) :為最高立法機關,代表由普選產生,任期四年,一院制,共一四○席由比例分配選出。依據一九九六年六月大選結果民主黨獲勝。 4.部長會議(Council of Ministers):最高行政機關,由主席(即總理)、一位副主席及十五位部長組成。向人民代表大會負責。 5.現任政府由阿爾巴尼亞民主黨執政。 與我關係 1.無邦交。 2.自一九九○年三月我始將阿國列為直接貿易國家,雙方貿易額達到近8 百萬美元,但一九九一年因受阿國政爭、內亂及貨幣貶值等影響,雙邊貿易額僅6 萬餘美元,下降幅度高達99.2% 。一九九二阿國政情漸趨穩定,雙方貿易額230 萬美元。

國際關係 1.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加入聯合國。 2.一九六一年起採行孤立政策。 3.一九九○年七月與前蘇聯復交。 4.一九九一年加入歐洲安全合作會議(CSCE)。 5.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承認中共,於同月二十三日建交。 6.阿國現為擺脫孤立,增加與西方國家的貿易接觸並積極參與國際或區域性經貿活動,除一九九○年先後與美、蘇兩國建交,一九九一年加入歐安會議、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及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隨即於一九九二年八月獲IMF2,780萬美元之援助貸款。

經貿概況 1.平均每人國民所得:535 美元(1996年)。 2.輸出總值:270 百萬美元(1996年)。 3.輸入總值:850 百萬美元(1996年)。 4.主要輸出:礦產品、毛皮、果菜。 5.主要輸入:鉻礦、機械設備、鋼鐵、紡織品、食品。 6.主要貿易夥伴:南斯拉夫、希臘、義大利、法國、南韓。 7.1996年與我貿易額:我對該國輸0.2 百萬美元。 我自該國輸入0.1 百萬美元。 政府首長 總統 邁達尼 President Sali Berisha 總理 梅塔1999.11.29日 Prime Minister 副總理兼外交部長 謝豫 Vice Prime Minister &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Tritan Shebu 財政部長 博德 Minister of Finance Ridvan Bode 國防部長 胡拉利 Minister of People's Defence Safet Zhulali 內政部長 夏馬大 Minister of the Interior Halit Shamata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的司法機關是最高法院、區人民法院和鄉人民法院等;在特殊情況下,另可設立特別法院和輕刑犯罪法院。法院獨立行使職權,和政府一切行政部門完全分離獨立。法院的判決,除了遵從它的上級法院決定外,不得變更。最高法院法官由國會以秘密投票方式選舉出,任期四年;區法院法官由區議會以秘密投票方式選舉出,任期三年;鄉法院法官任期三年,由鄉議會以秘密投票方式選出,各級法院法官都可以連選連任。

最高法院是國家的最高司法機關,舉凡民事法院和軍事法院間、法院和法院或其它國家機構相互間的管轄糾紛,都由最高法院裁定。國家一切法院裁決的合法性,也由最高法院審核。

最高法院設有檢察處,用以監督政府各部門和其它行政機構、以及各級官員和人民對於法律的執行情況。總檢察長和他的若干名助理都由最高法院任命;區和鄉地方檢察官由總檢察長任命。地方檢察官不受地方政府機構的干涉,只對總檢察長負責。地方檢察官依法提出刑事控訴,行使上訴權,並參與司法或行政審判。法院或其它行政機關的判決和決定如有不周,地方檢察官可以對它行使上訴權。

阿爾巴尼亞的國慶日是每年的十一月二十九日。國旗是深紅色的底面,中間部位配有一隻展翅帶金邊的黑色雙頭鷲,雙頭鷲是表示這個國家位於東西方國家中間。

這個國家也有很多政黨,民主黨勢力最大,成立於一九九一年二月十日,黨的領袖為貝瑞沙。這個政黨主張將阿爾巴尼亞建設為一個民主的共和國,保障私人財產及信教自由,主張立法、行政和司法之權分立制度。

社會黨成立於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八日,它的前身是阿爾巴尼亞共產黨,後改名為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又改稱為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黨,簡稱社會黨。它的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從建黨起到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一日止,一直由霍查擔任,後來由阿里亞繼任,現在的黨魁為馬吉達尼,主張摒棄共產主義路線,實行改革開放的自由經濟體制,與希臘和義大利等鄰國保持友好關係。

此外,國內比較重要的政黨還有社會民主黨、希臘少數民族的人權黨、共和黨和民主聯盟等。

是兵家必爭之地

阿爾巴尼亞是東南歐巴爾幹半島上最小的國家,位於巴爾幹半島的西部,西濱亞得里亞(Adinatic)海和愛奧尼五海,並隔奧特朗托海峽與義大利相望,控制著亞得里亞海的入口,東南和希臘接壤,東北和南斯拉夫毗連,形勢險要,是兵家必爭之要地。全國總面積為兩萬八千七百四十八平方公里,約合一萬一千一百平方哩。

這個國家屬高原地帶,境內多山,山地和丘陵佔全國總面積約四分之二,山地分布十分複雜,山脈呈自東南至西北走向,平均海拔為七百一十四公尺,可說是一個「山城之國」,境內最高峰是科拉布峰,海沷高達兩千七百五十公尺。提那科克和阿爾卑斯山脈自南斯拉夫南迤,下接班都斯山,這些山脈盤互境內,形成崎嶇嵯峨的山地,其間交通困難,並且大部分土地是繁滋瘧疾的沼澤和原始森林。中部是傾斜的丘陵地帶,只在沿海一帶的河湖流域有一點平地,但也磽瘠不堪,石灰岩丘陵紛雜,海岸沼澤遍布,不適於農耕;南部山地與海岸平行,高峻崎嶇,交通不便,這一帶生產落後;西部亞得里亞海岸為低地區,全國幾乎所有的農地,都集中在這裡。海岸線雖然很長,但海岸平直港灣少,只有發羅拉港形勢天成,是巴爾幹半島西岸一個不可多得的良港。

境內河流均發源於山區,流經丘陵和平原後注入亞得里亞海,大多數河流都很短小,而且彎度大,其流量受降雨量的影響很大。最長的河流是發源於南斯拉夫的德林(Drin)河,在阿爾巴尼亞境內長兩百八十一公里,最後注入西北境與南斯拉夫交界的斯庫台里湖。此外,境內另有希坎北河、伊塞姆河、雪古瑟尼河、美尼河、德沃爾(Devoll)河和維窩剎河等。

這個國家也有許多湖泊,以斯庫台湖、奧赫里德(Ohrid) 湖和普雷斯帕(Prespa)湖為最大,其中的斯庫台湖和奧赫里德湖是阿爾巴尼亞與南斯拉夫兩國間的界湖,奧赫里德湖位於與南斯拉夫交界處,面積三百四十七平方公里,湖最深達兩百八十六公尺,是巴爾幹半島風景美麗和最深的湖泊,有養殖漁業,並有數處湖灘,沿湖各城鄉有不少名勝古蹟。普雷斯帕湖則是阿爾巴尼亞與南斯拉夫及希臘三國間的界湖,大部分在南斯拉夫境內,面積兩百七十四平方公里,是旅遊和捕魚的中心。湖水由地下河補給,地下河道與奧赫里德湖相通。

位居高山地帶的阿爾巴尼亞,其緯度介於北緯三十九度四十六分到四十二度二十六分之間;因此呈地中海式氣候,夏季乾燥炎熱,冬季溫和多雨。但境內各地的氣溫和降水量也因地勢不同而有所差別,等溫線與海岸線呈平行走向,北部降雨量最多,中部盆地的降雨量相對要少些。全境一月份平均氣溫為攝氏三至十度,七月份平均氣溫為二十四至二十七度,平均年雨量為一千四百公釐。

資源充足糧食缺

由於國家的經濟比較落後,國內所急需的科技設備相當部分無力進口,使得國家各項建設遠遠跟不上其它現代化國家的速度。但自從革命後,阿爾巴尼亞實行自由經濟政策,經濟情況迅速好轉,已成為歐洲經濟成長較快的國家之一,且勤於研究各國經濟發展的模式,並擷取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經驗以自勉。過去阿爾巴尼亞人從沒有看見可口可樂,現在他們不但有了大型的飲料工廠,還有DHL 快遞,以及許多外國人投資的觀光大飯店等。情侶公然摟摟抱抱當眾親吻,一些青年也喜歡聽外國音樂、看西方電影,談論要去那個國家旅行。往日害怕秘密警察的人,現在可以大吐心聲,政治異見分子也可以自由出入國門。

這個歐洲貧窮的國家,因國土大部分為山地,平原只限於沿海的狹窄地區,所以耕地面積品佔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加上過去農耕技術落後,機械化也不普及,在田裡,一般都是男人跟在牛的身後扶犁耕地,婦女則拿著鋤頭整地,因此糧產不豐,好在這個國家人口不會太多,所以糧食還勉強可以自給。農產以小麥、玉米為主,黑麥、大麥、稻米、燕麥等次之。此外,還有甘蔗、馬鈴薯、甜菜、棉花、蕃薯、菸葉、油橄欖和水果等。

由於境內雨量充足,山林之間草木茂盛,形成天然牧場,因此畜牧業非常興盛,其中以飼養牛和羊為主,另有騾和驢等;阿爾巴尼亞是歐洲主要的產馬國家,這裡所出產的名駒,銷往國外很受歡迎。現在全國有馬約四萬三千五百匹,騾和驢約七萬千頭,牛約四十七萬六千頭,綿羊約十一萬隻,山羊約六十七萬隻,豬約十五萬頭,雞和鴨共約兩百五十萬隻。

阿爾巴尼亞雖然是一個濱海國家,海岸地帶可從事漁業,但是由於捕魚設備不足,技術也很落後,機動漁船少,人力漁船多,因此不論海洋漁業、內河漁業或養殖漁業都不很發達,魚獲量只夠供應本國。 國內森林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百分之四十二,山區林木茂密,巨樹參天,良材遍地,因此林產是這個國家重要資源之一,木材可大量外銷以換取外匯。

這個國家礦產資源相當豐富,境內鉻、銅、鐵、鎳、石油、天然氣、岩鹽、煤和天然瀝青等蘊藏量較為豐富,但還沒有大量開發。其中鉻蘊藏量居歐洲第二位,主要分布在德林河流域和北部山區。銅礦主要分布在魯比克、庫爾布內什和庫克斯地區。石油主要產於塞曼河流域的發羅拉附近地區。鐵、鎳礦主要分布在普雷尼亞斯一帶。煤主要產於地拉那、科爾察等地。天然瀝青蘊藏量為歐洲第一位,並以優質聞名,主要產地為西南部塞列尼策地區。全國水電蘊藏量約一百七十萬瓦。

阿爾巴尼亞是歐洲工業化程度最低的國家,但也在積極發展中。目前國內主要工業部門有採礦、冶金、石油、電力、機械製造、紡織和食品等,另有發電、成衣、鞋帽、五金、製藥、肥料、化學、製革、鋸木、煙酒、製糖、水泥、屠宰、魚罐頭、印刷、傢俱、紙張、文具、電器、小型造船、汽車裝配、飲料和手工藝品等工廠。但是境內工業污染嚴重,一些過於老舊的工廠會排放二氧化硫、重金屬、塵埃、砷(砒霜)、石油化學物和碳化物。全國只有三座使用過度的水處理廠,但沒有污水處理廠,污水是直接排入河流中,而許多村莊的河水,卻是人民飲用的水源,因此使人民的健康受到嚴重的威脅。

在對外貿易方面,阿爾巴尼亞政府貿易部門嚴格控制著外貿的平衡,採取以貨易貨相對貿易的保守政策。主要的貿易對象是東歐各國和歐洲共同體國家,以南斯拉夫、希臘、土耳其、義大利和德國為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每年輸出總值約二十五億五千二百萬美元,主要輸出品有電力、石油、瀝青、鉻礦石、鎳鐵礦石、銅精礦、菸葉、酒類、蔬菜、水果、皮革、馬匹、羊毛、農產品、乳酪、肉類、木材和手工藝品等。每年五月到十月是阿爾巴尼亞蛙肉外銷的旺季,一卡車一卡車的巴爾幹蛙從南部的諾弗斯利村運往法國和義大利,這些青蛙在不致凍死的冷藏情況下出口,在抵達巴黎餐館時還是活生生的。巴爾幹蛙的口味很獨特,是市場中最受歡迎的品種,每年出口五十噸,此外還出口約一百噸的蝸牛。國內全年輸入總值約為二十六億二千五百萬美元,主要輸入品有煤、科技設備、工業設備、運輸工具、機械、鋼鐵、食品、紡織品、電器設備、五金工具、軍火、事務儀器、化學製成品、橡膠、飲料和日常生活用品等。

這個國家的貨幣單位叫做列克(Leke),每一列克分為一百分,紙幣單位有一、三、五、十、二十五和一百列克等六種,硬幣單位有五、十、二十和五十分以及一列克等五種,官方匯率為每一百列克兌換一美元,黑市價為每三百二十五列克兌換一美元。國民平均所得約為每人每年一千三百美元。

阿爾巴尼亞交通狀況比較落後,在空中運輸方面,全國只有一座國際機場。與國際各大城市間,沒有直接的航班連絡,許多遠道而來的外國觀光客,必須先到阿爾巴尼亞鄰近的國家,然後再轉機前來。與東歐各鄰國及阿爾巴尼亞半島各國,有少數班機往返,比如南斯拉夫航空公司每週有一班由貝爾格萊德飛往地拉那,匈牙利航空公司每週也有一班客機從布達佩斯前往地拉那,希臘奧林匹克航空公司每週有一笐班從雅典飛往地拉那;德國航空公司每週也有一班從柏林前往地拉那的班機,瑞士航空公司每週則有兩個航班飛抵地拉那。位於地拉那市郊區的國際民航機場,也有班機和國內各主要城市聯絡。

陸上交通也不發達,鐵路全長僅四百多公里,其中以自艾爾伯桑經由首都地拉那通往杜拉斯的一線最為重要,長為一百三十公里。另有杜拉斯至普雷尼亞斯,發羅拉至塞列尼策等鐵路線。不過在這個國家境內旅行,火車有時也是很好的選擇對象,從地拉那到杜拉斯坐火車就很便利。

公路總長約五千公里,其中高級路面長約一千五百公里,大多數是低級路面,雨大行車困難。山地居民還是以驢、騾和馬為主要交通工具,很多人出門都是步行。重要都市內一般都有複雜的公共巴士網,但觀光客多使用出租汽車或專程觀光巴士。現在全國約有五十萬輛汽車,其中有六成是賓士牌轎車,這種名車在當地價格很便宜,一輛幾乎全新的車子,只要七千多美元。阿爾巴尼亞的車子至少有百分之八十是在德國、義大利、保加利亞失竊,然後「進口」來的。在贓車市場裡所擺的車全都是贓車。顧客儘可駕著剛買到的賓士牌車在城裡兜風,但要把車開過邊界到希臘或把車用船運到義大利,肯定會被專查阿爾巴尼亞牌照豪華車的海關人員沒收。阿爾巴尼亞人在共黨統治時期,禁止擁有汽車,當時他們最豪華的私人交通工具是腳踏車。自一九九一年脫離共黨統治後,就成為歐洲贓車的天堂。現在首都地拉那的居民擁有賓士牌車輛比大多數歐洲城市都要多,滿街豪華大轎車摩肩接踵地在驢拉車造成的坑坑洞洞的馬路上奔馳。國內至今沒有一間賓士車展示室,正廠賓士車在這裡也售不出,因和便宜的贓車相比,價格天差地別。在國內,警方認為贓車和一般汽車沒什麼不同,而且半數的公務車也是贓車。這種車配備的空調系統可以讓車主選擇車內釋出香蕉、橘子或草莓等香味,售價僅一萬美元。國內另有客車七萬五千輛,公共汽車七萬輛,卡車三萬五千輛、工程及特種車兩萬輛。

在水運方面,內河無法航行,只有在亞得里亞海沿岸建有四個港口,沿海各城鄉間有定期輪船往返,各港口也有少數貨輪和國外通航,現在全國排水量一百噸以上的商船共有三十八艘,總噸位約十五萬五千噸。

觀光資源較豐富

阿爾巴尼亞的國土雖然不大,但其觀光資源卻頗豐富,全國值得遊覽的地方很多。從首都地拉那開始,以至杜拉斯、克魯亞、科爾察、薩蘭達、吉洛卡斯和斯庫台等城鎮,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外國觀光客在夏季以歐洲為中心的旅行團,往往都會順道前往阿爾巴尼亞作一週的旅遊。

到阿爾巴尼亞旅遊需要辦理護照和簽證,但手續簡便。在國際機場向海關人員辦理入境手續時,對出版品的檢查最為嚴格,申報後攜入的照相機、攝影機、電子計算機和收音機等,在離境時一定要如數攜出;如果要送人,不管是送給誰,都要拿到對方的證明書。煙酒類的攜入則無嚴格規定,外幣的攜入和攜出也沒有限制,但攜出的數量不得超過入境時申報的攜入金額。此外,在辦理出境手續前,要先將剩餘的阿國貨幣換回美元,因為阿幣是禁止攜入和攜出的。機場內設有美元商店,可直接用美元購物,出境機場稅為十五列克。這個國家的人沒有收取小費的習慣,因此,觀光客無須為小費的事操心。

到阿爾巴尼亞,觀光客要注意這個國家政府與眾不同的辦公時間,以免在接洽事務時浪費時間。在這裡四月到九月的上班時間,每星期一、五、六是從上午七時到下午二時,每星期二、三、四是從下午五時到晚上八時;每年的十月到翌年三月,每星期一、五、六是從上午七時三十分到下午二時,每星期二、三、四是從下午四時到晚上七時。一般商店的營業時間,則由上午十時到晚上八時。

這個國家夜總會、酒吧、俱樂部都很少,也不是購物的天堂;它的魅力在於風光明媚的山水、可供避暑療養的亞得里亞海沿岸,以及近年來政府大量投資發掘、保存的眾多古老遺跡等。

阿爾巴尼亞的電信事業比較落後,只有少數幾個大城市才有國際直撥電話,電話國碼為○○三五五。公共電話也不多,公共場所才有公共電話,但也少得可憐。郵政效率也慢,街頭郵局郵筒都不普遍,自首都地拉那寄航空信回台灣,最少要十天時間。

治安情況欠佳,觀光客在阿爾巴尼亞境內旅遊,需謹記「財不露白」的原則,以保安全,在機場、車站及購物商店內,更要小心扒手。度量衡採用公制,自來水不可生飲,街頭攤販小說應避免問津,以防拉肚子。街上出售的礦泉水,才安全可靠,不會有問題。購物必須殺價,以百分之三十至六十為準。當地乞丐眾多,但最好不要布施零錢,以免惹上不必要的麻煩。

地拉那別具風情

地拉那(Tirane") 市是阿爾巴尼亞的首、地拉那區的首府。它於十五世紀形成居民點,十七世紀初一位名叫蘇利曼巴夏的土耳其將軍,在此建立了清真寺、浴室、麵包房、作坊,吸引了許多移民。隨著交通的發展和商隊的來往,人口逐漸增加,使這裡形成了一個商業中心和各國領事團體的駐地。

在一九二○年盧什涅的全國反帝會議上,多數人主張反對親義大利政府,要求民族獨立,並決定將政府設在地拉那,定為首都。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八年的索古王朝統治時期,曾聘請義大利建築師重新規劃了城市的建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納粹德國和義大利法西斯佔領,此後在中國和蘇聯的援助下,地拉那又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擴建。一九五一年完成了水電和熱電站的設施,使它更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和主要工商業的中心。工業產值佔全國的百分之二十,有冶金、拖拉機、食品加工、紡織、製藥、化妝品、染料、玻璃和瓷器等工業。工藝品有銀製和銅製裝飾品、彩繪木盤、地毯和寶石箱等。在市區附近,還有豐富的煤礦,地拉那同時也是全國教育文化的中心,一九五七年在這裡創辦了地拉那大學,這是全國唯一的綜合性大學,有學生一萬五千人。另有劇院、博物館和音樂廳等文化設施。目前,全市人口四十多萬,居民多信仰伊斯蘭教。

這個城市經緯度為東經十九度五十分、北緯四十一度二十分,位於西部海洋平原的伊塞姆旁,距離亞得里亞海岸線約二十七公里,正處於肥沃的阿爾巴尼亞中西部平原的末端,大約處在全國的中央位置,東、南、北三面環山,僅西北方敞開與沿海低地相通。是國內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地拉那海拔一百二十公尺,氣候宜人,但濕氣頗重。整個城市與西方國家的開放式都市比較,顯得封閉和落後,卻也別具風情,較為寧靜,也沒什麼噪音,但空氣污染嚴重。在盛夏的暑熱和滿天灰塵中,市民們想找一塊綠地喘一口氣,實在是越來越難了。這裡的人為了追逐更多的財富,紛紛大興土木,新建的公寓大樓和餐館,吞蝕了原有的綠地。河岸也擠滿了新興的建築,居民怨聲載道,說沒有地方可供孩子玩耍,工地上塵土飛揚,私人轎車導致交通壅塞。新增的建築使原來有限的基礎建設不敷使用。水管的老舊,約使百分之六十的家庭用水流失,許多住戶一天只能在三個時段內用水,有些人甚至全日無水可用。

市區內的多數建築物看起來少有一國之都的氣派,其間有土耳其人留下的散布在狹窄街道旁的小巧房屋,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所留下的優雅建築,也有墨索里尼軍隊入侵時留下的義大利式建築物,另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興建的火柴盒式公寓,有些甚至連外牆都還沒有粉刷。在城市東部和北部的主要部分為舊城區,散布著許多富有傳統特色的老式建築;新市區則街道寬敞筆直,而且也有許多現代化的建築物。如市中心的斯坎德貝克廣場及其附近文化宮和耶提貝清真寺等。當地居民大部分是回教徒,民風淳樸,市民們服裝雖然式樣變化不多,但都很整潔,營養情況看起來也不錯。當地一般人的月薪自一百五十美元到三百五十美元不等,雖然經濟收入不多,但這裡的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卻很低廉,因此一般家庭生活都可保持溫飽。城市肉類一公斤賣價才兩美元,香煙一包只要七角五分美元,一件外套也只賣一百美元,但一輛腳踏車的價格卻要一百五十美元,當地自行生產的酒類價格卻很便宜。不過,讓市府頭疼的是,這裡流浪狗為患,全市約有九千頭左右,當局懸賞請人獵殺,每頭一美元。

地拉那市的交通頗為發達,郊區的林納斯(Rinas) 機場,是國內唯一的國際機場,位於市區西北方二十九公里處。自這裡起飛的民航機,可以直抵歐洲各鄰國,但並沒有國外航線的固定班機,只有少數外國航空公司的班機飛抵此地,帶來一些想到阿國海灘度假的遊客,這對阿爾巴尼亞的外匯收入,不無幫助;這個機場另有班機和國內各主要城市聯絡。

由機場到市區間,有公共汽車往返服務,但是班次較少,並且中途還要換車,這對外國觀光客來說是極不方便的。因此觀光客多選擇阿魯布旅行社開辦的觀光巴士,從機場到市區車程約四十分鐘。在陸上對外交通方面,有鐵、公路與國內各城市連接,鐵路班車和快車直接駛往杜拉斯;公路則四通八達,在柏油路面兩旁還設有良好的國際公路標誌,一些公路附近地帶,還可以看到許多大大小小的軍事設施和壕溝。

市區交通以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為主,街上都是騎自行車和步行的人,還有駝著乾草的騾子和滿載貨物的馬車。公共汽車路線複雜,乘客擁擠,它雖然是當地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但對觀光客來說並不適宜,一般外來的觀光客多利用阿魯布旅行社的觀光巴士、計程車或招待機關的轎車代步。

今日地拉那街頭,也已充斥著成千上萬形形色色、大小不同、來自不同產地的各種汽車,它們在市區呼嘯而過,對腳踏車騎士構成極大的安全威脅,行人更感到危機四伏。這些汽車駕駛員經常橫衝直撞,毫不理會交通規則、號誌。阿國私人汽車之多,是因國內革命後大批難民出國謀生,寄回許多外匯,再加上國內投機者所製造的財富,孕育了漸具雛形的資本主義及牟取非法利益的歪風,促使逐漸富裕的民眾展開瘋狂的消費行為,拚命購買過去買不起的消費品,而最先出現的消費熱潮便是目前最熱門的資本主義最高象徵的汽車。

由於地拉那並不是熱門的觀光都市,所以市內大旅館較少,比較出名的有阿爾巴尼亞大飯店,有一百多間客房,附設有餐廳和咖啡廳,並設有美元購物部。大地(Dajti) 旅館是專門接待外國觀光客的國際觀光大飯店,它是一棟屋齡超過半個世紀的古老建築物,面積很大,但是只有四層樓高,氣氛寧靜祥和,每一間客房都特別大,房間內附設有私人浴室,客房租金和歐美觀光大飯店相當。地拉那大飯店是一棟十五層樓的現代化建築,有一流的服務設備,附設有餐廳和酒吧,酒吧供應有白蘭地、葡萄酒和啤酒,另有咖啡、茶和果汁等飲料,晚上聚眾喝一杯,成為觀光客夜生活中的一大樂趣。

由於到這個國家來的外國觀光客不多,因此作為阿爾巴尼亞一國之都的地拉那,照樣也找不到一家所謂的豪華餐廳,觀光客們一般都在旅館中的餐廳用餐。當地純粹的阿爾巴尼亞菜很少,法國菜和義大利菜則比較多,並且以牛、豬、羊等肉類為主,也有鱒魚之類的海鮮,有時還可以品嘗到對蝦等。道地的阿爾巴尼亞菜風很特別,使用很多的香辛料,再摻上橄欖油。市區見不到氣派豪華的餐廳,但在街頭巷尾也有一些小食店和小吃攤子。地拉那青年公園昔日是年輕情侶約會的盛地,現已鋪上混凝土,許多小餐館在附近陸續開張。三萬平方公尺的公園土地上有一百家以上的小餐館,還有那些原是流動攤販的小餐館,隨著政府鼓勵小企業以提高就業機會的政策,這些攤販索性就地打地基蓋起樓來作生意,數量急增。

這個城市的娛樂場所跟國內其它地方一樣,非常難得,少有夜總會,更沒有俱樂部。只是從春天到夏天的傍晚,市內的主要公園裡,常有樂隊演奏古今東西的名曲,市民們便一邊喝啤酒、咖啡,一邊聽音樂,對遊客來說,也是直接接觸當地市民生活的一個好機會。阿爾巴尼亞人有傍晚散步的習慣,在地拉那晚餐前的片刻,從斯坎德貝克廣場到地拉那大學正門前的大道,到處都能看到一邊聊天一邊散步的市民,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例外,每到黃昏時分,這條大道就變成熱鬧的徒步區。

在購物方面,市內有一些小型的百貨商店和商業街,但是並沒有外國遊客的購物中心,所以外國觀光客,只好在觀光大飯店內的美元購物部或國際機場的美元商內享受購物的樂趣。這裡主要的特產品有銀飾品、銅飾品、彩色燒燴的木製盤子、地毯之類的羊毛製品、銅製或木製的寶石箱、香煙、白蘭地和葡萄酒等。

地拉那也有一些地方值得遊覽參觀,其中斯坎德貝克廣場位於市中心區,在一九六九年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二十三週年紀念日時,廣場內樹立起了民族英雄斯坎德貝克持劍騎馬銅像。在十五世紀初期,他曾率領游擊隊抗擊侵略者,因此被國人奉為國家和民族的光輝榜樣,並將他所活躍的時代稱為光榮時代,他當時所用的紅底雙頭鷲的旗幟,現在已成為阿爾巴尼亞的國旗。廣場附近有國家機關辦公樓、市政府大廈、俄式建築風格的文化宮、一八一九年所建的耶提貝清真寺、索古王朝的王宮、民族解放戰爭博物館及國立地拉那大學等。

民族解放戰爭博物館,展出有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阿爾巴尼亞軍隊抵抗義大利入侵及擊退納粹德國的侵略,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半期到一九四四年十一月阿爾巴尼亞為爭取民族獨立而戰的許多照片、實物和戰利品等,並附有詳細說明。

現代阿爾巴尼亞展示館,也是值得遊客參觀的好地方,它將阿爾巴尼亞經濟發展的過程,從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到現代諸多科技成果,以實物、模型或圖表的形式展示出來,並附有說明。對初次到阿爾巴尼亞訪問的遊客來說,這裡便是初步了解這個國家最適合的地方。

民族博物館就在現代阿爾巴尼亞展示館近旁,館內收藏品相當豐富,展示有民族服飾、地毯、傢俱和傳統的手工藝品等,遊客在這裡可以窺視到阿爾巴尼亞各民族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情趣。

國立美術館是一座現代化的建築物,館內整齊而有系統地展示著許多現代阿爾巴尼亞的藝術精華,包括繪畫和雕刻等美術品。

民族戰爭烈士之墓,位於地拉那西南部的山丘上,遊客在這裡可以鳥瞰全市景觀。墓地的中央,豎有一尊被稱為「我的母親阿爾巴尼亞」的大理石婦人像,以崇高不朽的姿態聳立著,她的右手,高舉著星星和橄欖葉,頭部則包著頭巾,整體看去,彷彿在空中飛翔著似的。在婦人像旁眺望市街,會覺得特別美觀。

此外,地拉那市內也有許多花園,以湖濱公園最大,園內林木扶疏,有專人管理照料,顯得特別整潔和溫馨。市區的每一條林蔭大道,早晨都被打掃得一塵不染。在市區西南部山丘之麓,有地拉那國立大學的植物園,種植有一千兩百多種阿爾巴尼亞本土的植物。市郊有許多迷人的葡萄園和橄欖園、柑桔園。每當收獲季節,那綠樹叢中的累累果實非常誘人。另外,市郊的遼埃蒂山上的民族公園風景秀麗,建有人工湖、露天劇場和休養所。

歷史古城杜拉斯

杜拉斯(Durre"s) 市,是阿爾巴尼亞杜拉斯區的首府,也是國內最大的港口。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早在公元前六百二十七年,就已經成為出生於科林斯城邦希臘人的「移民都市」被羅馬帝國征服後,一度改稱為「迪拉基」,並曾先後威尼斯共和國及土耳其帝國統治過。一九一三年,杜拉斯曾被宣布為獨立的阿爾巴尼亞首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又被奧地利和義大利軍隊佔領,直至一九二○年為止。一九三九年四月七日,墨索里尼的義大利軍隊入侵阿爾巴尼亞時,杜拉斯便是其主要的登陸港口。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十九度二十六分、北緯四十一度十九分,它的位置在地拉那以西的亞得里亞海岸,也就是在地拉那西部海濱古稱「耶比達姆諾」的地方。這裡海拔十五公尺,一月份平均氣溫為攝氏十點一度,七月份平均氣溫為二十四度,年雨量九百六十五公釐。

作為阿爾巴尼亞最古老城市之一的杜拉斯,目前有二十萬左右人口,是阿爾巴尼亞僅次於地拉那的第二大城,並且是阿爾巴尼亞輸入糧食的主要水道,港口設備在一九四四年時曾被納粹德軍破壞,現已重建,成為阿爾巴尼亞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港內船舶雲集,有許多散裝貨輪在這裡進進出出,當地工業有造船、捲煙、塑膠、皮革、機械、食品加工、橄欖油加工和釀酒等。市區街道寬廣,市容相當繁榮,建有許多新式現代化建築物。近郊有大片葡萄園和阿爾巴尼亞最大的葡萄酒釀造廠。遊客們來此,既能嘗到美味的葡萄酒,又可以順便參觀附近的大農場。

在對外交通方面,杜拉斯除了海運發達外,陸上交通也四通八達,有鐵路、公路通往地拉那及國內其它地方。乘長途巴士從地拉那來此,車程約一小時。市內也設有許多旅館,其中適合於外國遊客投宿的僅有八家。

杜拉斯素以古代遺蹟之多和迷人的海水浴場而聞名,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度假和避暑。遊人到達這裡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城牆圍繞著古要塞。城牆是五世紀末杜拉斯被拜占庭統治時建造的,要塞本是圓形,但現在僅留下波魯卡飯店朝山丘方面的一部分。

在要塞東南方的舊市區,有保存得還很完好的圓形羅馬競技場遺蹟,極受人矚目。此外,市立人類博物館所展示的石刻銘文和巨大的雕刻物,可說是阿爾巴尼亞最珍貴的文化遺產。市內另有古代帝王的行宮及回教大寺院等可供參觀。

第二海港發羅拉

發羅拉(Vlore")市,是阿爾巴尼亞的第二海港,發羅拉區首府,也是國內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這個城市古稱奧隆(Aulon) ,曾經充當凱撒大帝與龐貝之爭的戰場,並以此而聞名,其後又被東羅馬帝國及土耳其佔領過。一九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來阿爾巴尼亞自各地的八十三名志士在這裡集會,伊斯瑪伊爾‧捷馬利‧發羅拉在此宣布阿爾巴尼亞獨立,從此即以發羅拉命名。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二○年間,以及一九三九年曾兩度被義大利佔領,一九四四年納粹德軍撤離後才歸還給阿爾巴尼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港口設施不斷改善,並不度變成蘇聯海軍基地;一九六一年阿、蘇發生衝突後,蘇軍才撤離此地。

這座擁有十八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十九度三十分、北緯四十度二十七分,位置在境內西南方的海岸,處於發羅拉灣內長而突出的薩斯尼(Sazanit) 島上,海拔只有一公尺,年雨量九百九十一公釐。

現在國內大部分的進出口物資,都是在這個天然的良港吐納,也有許多貨輪和世界各國的大港口連絡。當地主要經濟活動有海水養魚場、罐頭廠、酒廠和橄欖油提煉廠等,市區附近的塞列尼策地方出產有大量的天然瀝青;港口西部的薩斯尼島,是阿爾巴尼亞海軍的潛艇基地。

重要城市斯庫台

斯庫台(Shkode"r)市,是阿爾巴尼亞斯庫台區首府,也是阿爾巴尼亞的一個重要城市和經濟中心。歷史相當悠久,是古代伊利里亞王國的都城,被羅馬征服期間又成為柏瑞瓦利塔那省的首府。以後又先後受到保加利亞、東羅馬帝國、威尼斯和土耳其等的統治。一八八一年阿爾巴尼亞同盟被鎮壓後,此地成為阿爾巴尼亞文化運動的中心。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一八年間被奧地利佔領,隨後被協約國接收,直到一九二一年才重歸阿爾巴尼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這裡是天主教在阿爾巴尼亞的主要活動中心,當時便設有大教堂、公教學院、方濟各會、隱修院、圖書館和出版社等。這裡還是阿爾巴尼亞著名詩人米洛什‧基爾吉‧尼古拉的故鄉,這位偉大的詩人生於一九一一年,享年二十八歲。

這個城市經緯度為東經十九度三十分、北緯四十二度五分,它坐落在東、南、西被河流環繞著的平原地帶。海拔四十三公尺、年雨量兩千五百零九公釐。

市內街道整潔,林蔭蔽空,市容鼎盛,整個市區分成以羅查費堡為中心的舊市區和十八世紀興建起來的新市區,其中在新市區又可分為回教徒區和基督教徒區。當地居民有一半人信奉天主教,回教徒勢力也很強,還有少數人信奉東正教。全市人口約十三萬五千人。

斯庫台也是阿爾巴尼亞北部山區傳統的商業中心和農牧產品的集散地,當地盛產穀類、煙草、馬鈴薯、水果和葡萄酒。城東倫德村河上的水力發電廠,每年都提供全國百分之四十的電力。這裡的工業製品有棉織品、絲織品、金屬線製品、食品、捲煙、酒類和柳條製品等。這個城市同時又是阿爾巴尼亞最古老的文化中心之一,學術風氣很盛,市內除了有畜牧學院、教育教院國立地拉那大學分校外,其戲劇和音樂方面的水準之高,也值得誇耀。

這個城市的交通也非常方便,除了有國內航線的機場外,由杜拉斯來此只要兩個小時的車程,在市區南部亞得里亞海岸有聖吉尼港,可以和國內外各港口通航。

市內的博物館和令人緬懷的歷史古蹟洛沙要塞,是主要的觀光點;市區東方有高山,在市區的東南部和南部即可望見山丘,山丘上種植有很多絲松,形成一片森林。斯庫台市以東的斯庫台湖,是巴爾幹半島上最大的湖泊,面積三百九十平方公里,雨季漲水時面積擴大達五百三十平方公里,湖岸散布著許多小林莊,並以諸多古老寺院和城堡而聞名。

古城吉諾卡斯特

吉諾卡斯特(Gjirokaste"r)市是吉諾卡斯特區首府,也是一座知名的古城。十九世紀時是阿爾巴尼亞民族運動的中心之一,一八○八年在此召開阿爾巴尼亞同盟會議,作出擺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實行完全自治的決定。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三年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被希臘佔領。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四年間義大利、希臘、德國等也相繼入侵此地。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度十分、北緯四十度五分,它位於阿爾巴尼亞南部,處在海拔三百二十五公尺的高地上,自古就因為工商業發達而繁榮,並被稱為「一千個階級的都市」,是國內重要城市之一。

吉諾卡斯特市距離地拉那約兩百六十三公里,有長途巴士往返營運。市區坐落在山麓像張開巨大雙手向左右伸展開去,石砌的街道和房屋都非常精緻。市內的建築物大多數是土耳其式的,灰白色的屋子都有著寬大的木製陽台,覆蓋著磚瓦,並有小巧的窗戶,使整個城市幾乎成為文化財產。當地特產品是白乳酪,大量外銷,供不應求。市中心區的聖塞斯多普利廣場附近,有阿魯布旅行社經營的旅館,服務周到,令人有賓至如歸之感。

擁有四萬多名人口的這個城市,也是阿爾巴尼亞前共黨頭子霍查的出生地,現在他的故居已被改為紀念陳列館,館內處處顯示英雄崇拜的氣氛;裡面的布置除了照片還是照片,其中分別是中學生時代的霍查、霍查和他的老師、在法國上大學的霍查、游擊隊員的霍查、建黨時代的霍查,還有霍查和解放戰爭的英雄們合照。照片旁還保存有「聖人遺物」,是阿爾巴尼亞近代史上的一部分,有一隻霍查曾在建黨文件上簽名用的鋼筆,霍查的日記本和信件,以及阿爾巴尼亞解放戰爭時代的武器。

其它各城市概況

科爾察(Korce")市,是阿爾巴尼亞東南部的一種重要城市,也是科爾察區的首府。早在中古時代,這裡就已經有人居住。由於地處邊境地帶,自古即為戰略據點,十五世紀時曾被戰爭所毀,後重新修復。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一年曾被希臘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義大利對希臘作戰的軍事基地,後被德國人佔領,一九四四年歸阿爾巴尼亞。阿爾巴尼亞還共產黨領導人霍查,也曾在當地法國人創辦的學校裡讀書和任教。

這個擁有八萬五千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度四十六分、北緯四十度三十七分。海拔八百九十九公尺,年雨量九百零八公釐。市區坐落在摩拉納亞(Morava)山麓海拔八百三十五公尺的盆地中,氣候良好,景色優美。

科爾察是國內東南地區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和工商業中心,建有啤酒廠、食品加工廠、皮件製造廠和糖精廠等,生產有紡織品、地毯、毛毯和手工藝品等,其中一部分供外銷。科爾察南方山區有煤礦;西北方的馬利奇,則是一座在一九五一年才開始建設的新興城市。

此地對外交通也很方便,從首都地拉那搭乘長途巴士來此,單向車程約五小時。市內大多數道路是用圓卵石鋪成,街道兩旁則有許多經色的美麗房屋。觀光客可以投宿在市內由阿魯布旅行社所經營的旅館,在旅館的餐廳和酒吧中,既能吃到正宗的阿爾巴尼亞菜,也可以喝到當地出產的啤酒和白蘭地。

在舊市區,有一座建於十五世紀的米拉霍爾回教寺院可供參。觀光客自科爾察驅車向東南方向行駛一個小時,就可以抵達與希臘交界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眺望希臘國境的景色。

薩蘭達(Sarande")市的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度、北緯三十九度五十二分,它的地理位置在阿爾巴尼亞的南部,北距地拉那兩百七十五公里,車程約四小時可達。此地海拔為二十三公尺,年雨量一千一百三十三公釐,景色美麗、氣候溫暖、日照時間較長,所以成為受人青睞的觀光度假勝地。

這個城市面朝柯夫(Korf)島擴展而成的海灣,看過去好像大湖。市區中綠蔭蔽空,遠處海面的美景,在夕陽的輝映下,幻若人間仙境。由於不少觀光客前來旅遊,因此市內交通方便,並有旅館和餐廳為遊客服務。 愛爾伯桑(Elbasan) 市是愛爾伯桑區的首府。這是一座於一四六六年馬霍梅托二世在古代的斯康貝遺蹟上重建起來的城市,土耳其人統治時期,愛爾伯桑是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者活動的中心。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度五分、北緯四十一度六分,它的位置在地拉那的東南方,就是位於什昆比尼河的北岸。

當地的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盛產玉蜀黍、油橄欖和菸葉,近年來與之相關的橄欖油、捲煙、紡織和傢俱等工業也已興起,並生產有水泥、肥皂等,以市周圍地區鐵鎳礦石為原料的大型冶金聯合工廠,於一九七八年投產,是阿爾巴尼亞最大的工廠之一。采里庫煉油廠,也就是在這個城市的西南方。

這個人口將近七萬的城市,交通也很便利,有鐵、公路連接杜拉斯和地拉那;從地拉那搭乘巴士來此,車程約一個小時。此地的觀光重點,是郊外的愛爾伯桑古要塞,在這裡仍可見到古城牆的遺蹟,這是阿爾巴尼亞非常有名的古蹟之一,內部設有博物館,尤其是以伊利里亞文化為主的陳列品,耐人尋味。

克魯亞(Kruje")市的經緯度為東經十九度四十八分、北緯四十一度三十分,它位於杜拉斯東北方、是克魯亞山麓間的小城,從杜拉斯到此單向車程約一小時,人口約一萬名。在郊外的一座小山丘上,有民族英雄斯坎德貝克馬上英姿的塑像,從這裡可以看到模樣像軍艦似的古老要塞,現在已改為民族博物館,館內有東方澡堂的遺蹟。觀光客來此小城,可以喝到稀罕的土耳其咖啡。

薩桑(Sazan) 是阿爾巴尼亞最西端的港市,有良好的港口設備,人口約七萬五千名,市容鼎盛,在林蔭大道兩旁,聳立有不少現代化的建築物。市區依山面水,景非常色瑰麗。

培拉特(Berat) 市是阿爾巴尼亞南部各城和培拉特區的首府,十九世紀後期,它作為阿爾巴尼亞的首府,曾是民族主義運動的中心和阿爾巴尼亞同盟的主要支援基地。一九四四年,共產黨領導的阿爾巴尼亞民族解放議會,在這裡宣告成立阿爾巴尼亞臨時政府。

這座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十九度五十七分、北緯四十度四十二分,它位於托莫里山的西麓、奧蘇姆河畔,西北距離盧什涅約五十九公里。

市區北方十一公里處,有史達林油田。全市約有五萬名人口。當地交通便利,從發羅拉到此車程三個多小時。這裡的古城堡遺蹟非常有名,城堡裡尚存有平頂式房屋、清真寺和教堂等。

此外,國內比較重要的城市還有庫克斯(Kuke"s)、費里(Fier)、特羅波亞(Tropoja) 、普克(Puke)、布雷利(Burrel)、利布拉什德(Librazhd)、盧什涅(Lushnje")、台佩萊納(Tepelene") 、佩爾梅特(Pe"rmet) 、格拉姆什(Gramsh)、愛爾塞克(Erseke") 、萊什(Leshi) 、佩什科比(Peshkopi)、波格拉德茨(Pogradec)、喬羅沃達(Gerovode)、卡瓦亞(Kavaje") 、拉奇(Lac) 、勒謝尼(Rre"shen)和馬利奇等。

有百多萬人口

阿爾巴尼亞全國只有三百五十多萬人口,其中百分之三十人民集中在城市裡。這個國家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一百一十人左右,分布很不均勻,在國內一些富饒地帶,如科里察盆地及杜拉斯、地拉那都市圈裡的人口密度就很高,而在部分荒涼的海岸地區及內陸盆地的人口密度則相當低。這個國家的政府不控制人口的增長,以致出生率偏高,現仍保持百分之三左右的比率,全國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口年齡低於十八歲,國民平均壽命為男人六十九歲,女人七十二歲。國民收入偏低,一般就業人口平均月薪只有八十美元,所以大多數國民生活都比較苦。

這個國家大部分的人民都是巴爾幹半島上的原始居民,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族,以雪古瑟尼河為界,河的北方是蓋洛人,過的是山地部族生活,比較清苦;河的南方是托斯克人,散居沿海一帶,長期以來受希臘、義大利文化的影響,生活水準比較高。

阿爾巴尼亞沒有國教,大部分國民信仰回教,其次為東正教、天主教。一九六七年起政府採取反宗教政策,禁止宗教信仰,國內所有的教堂和寺廟,都被改成體育館、博物館或其它文化娛樂場所。但民間宗教信仰仍在悄悄持續著,目前國內人民信教自由,回教徒大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東正教教徒約佔百分之二十,天主教徒則只佔百分之十左右。

以阿爾巴尼亞語為國語,這是一種在世界上最難懂的語言,它既不算是希臘語,又歸不到斯拉夫語系裡,但卻有很複雜的雅利安語系文法,究其根源,今日的阿爾巴尼亞語,就是古伊利里亞人的語言,也就是亞歷山大大帝所操的語言。一○九九年後,阿爾巴尼亞語採用羅馬字母,現在阿爾巴尼亞語又分為兩種主要方言:通行於北部的蓋格方言和通行於南部的托斯克方言。官方語言則以蓋格方言為準。現在境內操阿爾巴尼亞語的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六,另有少數希臘裔則操希臘語。

由於這個國家經濟落後,也造成國家教育的落後狀態,國民文化素質偏低,而且現在國內仍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屬於文盲,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很少,科技及各方面的國家建設人才非常缺乏,以致又反過來影響著國內經濟建設的進度。目前實施七到十五歲學齡兒童免費教育,完成義務教育的人,可以到大學附屬的勞工學校、或合作社所設立的農業學校繼續求學。現在全國約有小學一千六百多所,小學生六十三萬五千人;中學約近五十所,有中學生六萬人左右;職業學校一百三十所,學生十二萬八千人;高等學校三十七所,有大學生四萬多人。國內最高學府為國立地拉那大學,創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於一九五七年第一次招生,師資優異,教學設備完善,在國內的其它重要城市中,多設有分校。

在新聞方面,國內目前主要的報刊有:人民之聲報,它是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機關報;團結報為民主陣線機關報;戰士報每週兩期,是阿爾巴尼亞國防部機關報。此外,還有勞動報和青年之聲報等。國內另設有阿爾巴尼亞通訊社、國家通訊社等,共有六十三家廣播電台,九家電視台。

國內還有很多偏遠地區人民聚族而居,從事原始方式的農耕和畜牧,生活十分困苦,社會組織也非常落後。北部的蓋格人生活較苦,也還保留著很多古老的習慣。這些山地人多數瘦長,穿著白色的燈籠褲和白色的衣衫,頭戴土耳其帽,腳穿生牛皮鞋,間或也穿著胸前飾有茸毛的「斯干台拔裝」。女子服裝則多為黑色,往往有金屬製的寬帶束住胸部,或者用很長的紅繩從臀部纏至胸部。這種奇怪的打扮,大概是為了保護胸腹部,因為她們常要肩挑沉重的水桶、柴草或食物。這個國家的女人,所穿的傳統褲子,可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大號的,每條褲子都要用十公尺以上的布料製成,這種褲子是用來表示她們的身分和財富的。根據阿爾巴尼亞人的觀念,女子所穿的褲子愈大,就表明她的身分愈高貴或愈富有。因此,即使是最貧窮的女性,所穿的褲子至少也要用上六公尺以上的布料,否則會被認為是「衣不蔽體」。

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由於在歷史上連續不斷受到外族人的侵略和欺凌,造成這個民族個性壓抑。大多數男人都很粗獷,並潛在有一種強烈的復仇情緒。一直到現在,這種情形還沒有消失,譬如兩人相鬥,一方敗給對方,但過不了幾天,取勝的那個人就會遭到敗者的一場偷襲,使人防不勝防。女人則都很質樸和溫柔,很會體貼男人。但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大都勤勞能幹,在這個國家,一個懶漢是最被人瞧不起的,簡直比乞丐還可憐,被視為最難容忍的「缺德鬼」。

境內的女性數量始終大大地超過男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一個單身漢隨時可以租借臨時「妻子」,並且是一種合法的行為,一些地方經常有年輕美貌的女郎按月「出租」,以減少男性缺乏的恐慌。

這個國家對國內的勞工照顧得很好,社會福利和健康的注重也值得稱道。勞工的醫藥是免費的,工人如果生病的話,仍可繼續領取百分之七十五薪水。因在工作中發生意外導致無法工作時,工人有權要求終身領取最後一次薪水的百分之九十五月薪。自己小孩生病的話,作為母親的女工允許請假至三十六個工作天而不扣薪水。婦女懷孕生產期間,產前有兩個月、產後有三個月的給薪假期。阿爾巴尼亞男人退休的年齡為六十歲,女人為五十五歲;而男老師只工作到五十五歲,女老師服務到五十歲。礦工服務達十二年,可以提早到四十五歲退休,並且按月領取最後一次薪水的七成薪。

奇異的風俗習慣

這個國家歷史上受到拜占庭、斯拉夫、威尼斯、回教徒和土耳其文化的影響,至今仍然保持傳統的生活方式。但由於近幾十年來人力的在經濟和文化上保持孤立狀態,因此在許多傳統習慣方面呈現出與歐洲諸國不同的情形。

在阿爾巴尼亞的北方,至今仍保留一種當地人叫「克拉」的要塞式住宅,建築結構呈方形,牆壁很高,窗戶則極其窄小而少,男性於二樓起居,小孩及女子則住在一樓;南部也有許多被稱為「其福利克」要單幢式大住宅,百來戶人家齊聚在一座大樓裡,外國築有很厚的籬笆牆。從這些房屋的構造來看,說明了阿爾巴尼亞人時時都存在著一種禦敵和復仇的心理。

在婚姻制度上,目前國內有些地方仍流行一夫多妻及娶妾的習慣,因而人口出生率很高;不過由於虐疾及性病的流行,加上各部族間常常發生鬥殺,因此人口增加不多。男女青年的婚姻,仍要由父母作主,當事人則毫無自由可言。在結婚典禮上,新娘要當場表演穿新衣的儀式,把身上的衣褲一一脫下,直至只剩下內衣內褲為止,然後再把新的衣服一件件地穿上;與此同時,新郎要在旁邊細細觀察新娘的身體。

阿爾巴尼亞的一些偏僻地方,現在還盛行著一種野蠻人的婚俗,一對新人舉行完結婚典禮後,第二天就要動身到某一個荒蕪的曠野生活十五天,這期間不論氣候如何,他們都要任憑風雨吹打,據說這樣方能夠鍛煉出一對堅強忠貞的夫婦。還有些地方,在結婚時甚至要新娘跳過火坑,坑裡燃著熱烘烘的木炭,如果不慎跌下去,就會被火灼傷。更有些地方新郎在迎娶的時候,必須先和新娘的父兄們或親友們來一番比武,假若不能將對方一一制服,就休想做新郎了。

阿爾巴尼亞人對待死亡的態度是很冷漠的,他們認為生和死是同一回事,用不著驚喜和哀傷,表現出阿爾巴尼亞民族對生命哲學的獨特感受。一般情況下,一個人死了,給死者舉行完簡單的葬禮後,就算了事。即使在山區的村落裡,也只是用破草蓆將屍體包起來,挖個坑予以掩埋,少有哀傷的氣氛。

這個國家的人民,尤其是生活在鄉村的人們,還牢守著古老的迷信觀念。他們相信山中有一種鬼叫做「鴉萊」(Ore) ,常常會在夜裡閃著火光擋住行人的去路。也有人認為疾病是由妖怪帶來的,而這種妖怪據說能夠縮小到像蒼蠅一般大小從門縫中鑽進來,吸人的血。如果說這種說法有什麼根據,那大概就是會給人帶來虐疾的蚊子了。鄉村中的農民對幾種簡單的疾病,能夠用傳統的方法醫治好,有些土醫生懂得防腐療法,還能夠為病人動手術;有的甚至還會用貝殼粉填補破碎的腦殼骨。這種醫術,大概也是從古代的時候流傳下來的。

農家婦女每到三月,常常把大蔥繫在孩子們的項頸上。據說,這個月惡鬼特別多,可是一聞到大蔥的氣味就會迴避。婦女們每天勞作都很辛苦,一家人所吃的玉蜀黍麵包,都是她們在家裡製作的。在山溪邊裝置著木輪的水磨上,她們把玉蜀黍磨成了粉,來做一塊塊的麵包。生麵包捏好了,上面蓋著一塊堆滿木炭的鐵板,然後放到灶口烘烤。她們用灰代替肥皂,洗擦著器具和衣服,一天忙碌下來,到晚上還要坐在燈下為家人編織厚厚的毛衣。灶肚裡的火通常晝夜不熄,只是到夜間就用灰給封了起來。如果家裡有人死了,才把灶肚裡的火完全熄滅,以示哀悼。

阿爾巴尼亞人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舞蹈和音樂,和巴爾幹半島上的其它國家一樣,這裡也盛行跳芭蕾舞,人們圍成圓形或半圓形起勁地跳。在阿爾巴尼亞北部,常常可看到女性跳的單人舞,慢慢地搖動著手和身軀,動作十分柔和優雅。南方則盛行跳團體舞,由四個人排成一列或圍成圓形,大家互相挽著手腕,或肩搭肩、背靠背的隨著音樂的節奏翩翩起舞。在地拉那等地,人們流行一種叫「龜舞」的舞蹈,舞者在頭上頂著裝滿水的烏龜觳,舞動時卻不能讓水溢出來。在內陸某些地方,還能看到「戰爭之舞」,非常刺激,其中最有名的是從希臘神話中,阿基利厄斯之子畢羅斯之名演化過來名叫「畢羅斯之舞」的舞蹈。

在這個國家的一些典禮及節慶時,一般都要用音樂來渲染氣氛。同時,感情內向的阿爾巴尼亞人,往往也要將喜怒哀樂寄托在音樂和歌曲中,用自己高亢的歌聲來安慰心靈或取樂。這裡傳統的樂器有「拉夫特」及「菲耶利」,拉夫特類似中國的胡琴,為一種小圓箱上附有長柄的樂器,僅有一弦,以小弓來使其發音;菲耶利則是農夫及牧人用以吹奏輓歌的一種笛子。

這個國家重要的民間節日是回教徒的齋戒月(Ramadam) ,還有四月二十三日的聖喬治日、復活節以及十二月六日的聖尼古拉日等。

擁有小型國防軍

阿爾巴尼亞國防兵力共約五萬二千人,其中包括有一萬二千名保安部隊在內。在戰爭爆發的時候,阿爾巴尼亞可以在五個小時內,再動員五萬名預備軍。這個國家的法律規定,國內十九歲到二十五歲的男子都有服兵役的義務,陸軍服役期限為兩年,海空軍都是三年。一般國民的軍訓在學校時就已開始,境內每家工廠也都有嚴密的軍事防衛計劃。

陸軍是三軍中最重要的兵種,兵力約三萬二千人,共編組成五個戰鬥旅,裝備著第二流國際水準的武器,訓練和士氣也都不是第一流的。這支陸軍部隊主要的裝備有四百多輛各種中輕型坦克,五百門一五○里口徑以下各型大砲,八百輛運輸卡車,還有少數防空飛彈和直升機等。

海軍兵力只有三千二百人,擁有三十四艘作戰艦隻,其中有十艘驅逐艦、六艘飛彈砲艇、兩艘飛彈巡邏艇、四艘反潛艦;另外還有一些輔助艦艇。

空軍官兵員額共約五千人,擁有各種作戰飛機約一百架,共編組成兩個飛行大隊,多數使用MIG─19和MIG─21等型噴射式戰鬥機,另有一些教練機、救護機、運輸機和直升機等。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