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各大城市 |
普利茅斯
普利茅斯(Plymouth)是位置在英國西南端德文(Devon)郡的城市,面臨北大西洋的普利茅斯港,西有泰馬(Tamar)河、東有普利姆(Plym)河。泰馬河的入海口是英國皇家海軍重要停泊基地,一八一二年至一八四一年,沿海用花崗岩石築了一道防波堤來保護這個港灣,使這個寬達一千八百多公頃的港灣,更為安全,泊船地也更形廣闊。海灣中的德雷克島(Drake's Island)形成天然屏障。
在一○八六年,征服者威廉對英格蘭原始調查的「末日審判書」(Domesday Book)中,就有詳細的記載,當時的名字叫做薩德頓(Sudtone),後來由於茂盛的貿易,及在歐洲百年戰爭期間向法國運輸武器,致而發展迅速。一五八四年至一五八九年間,女王伊莉莎白的寵臣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試圖向現今美國的卡羅萊納州移民由這個港出發;一五八八年七月,英國海軍艦隊也由這裡啟程迎擊西班牙無敵艦隊,在當時是世界的大事一件。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這個港市遭空襲幾乎半毀,一九六○年代又重建完備。一九七○年為紀念一六二○年清教徒移民船的駛離三百五十周年,而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典禮。
現在普利茅斯港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人口四十多萬,擁有全國最新的港口設施,一九一四年合併德文港和史通豪斯(Stonehouse)鎮之後,聲勢大增,周圍逐漸興起許多工業化的衛星城市,成為西南海的交通樞紐,南方經由海線與外界聯絡,也是北面相距約十公里的達特穆爾(Dartmoor)國家公園的要道。
市內可參觀的地方有查理二世所建的城堡、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帆船出發的地方、十五世紀所建的聖安德魯教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問遭破壞,已重建)。
普利茅斯博物及藝術館收藏有十八世紀英國名肖像畫家瑞諾茲(Sir Joshua Reynolds)的許多作品;瑞諾茲一七二三年出生於普利茅斯市東北約十公里的普利姆頓(Plympton)鎮,從小愛好文學繪畫,十七歲去倫敦學肖像畫,二十歲回家鄉開始創作,一年後再赴倫敦、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地,學習提申、丁托萊多、威羅內塞等文藝復興名家作品,探索獨立風格。三十歲定居倫敦,接受繪畫定件,很快的就成名了。一七六八年創設皇家美術院,自任首屆院長期問,有不少作品問世,包括兒童畫、歷史畫及肖像畫等,而他每年一次的向全院師生的學術演講,也是他重要的藝術理論。晚年一目失明,一七九二年逝世後,葬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他畢生著作無數,主要的分別為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倫敦國家美術館、皇家美術院、塔特美術館等各大美術館收藏。
樸茨茅斯
樸茨茅斯(Portsmouth)港是英國英格蘭南部漢普郡的城市,在英吉利海峽北岸,倫敦西南一百零五公里,面積三十七平方公里,人口約三十五萬。這裡港灣深闊,形勢險要,美景如畫,不但是英格蘭著名的度假勝地,並且是英國最大的軍港和主要的海軍基地,經常有各型海軍艦艇在這裡進進出出。
灣內分成五個小港,築有炮臺防守。樸茨茅斯港的歷史也相當悠久,一一九四年理查一世國王曾在港灣內的波特西(Portsea)島築城建立居民點設鎮。一四九六年建海軍造船廠,並使該鎮成為海軍基地。一六二七年,查理一世繼續大力建設它成為自治鎮。一六九八年後大規模擴展,一八八八年設鄉鎮,一九二六年設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遭戰火嚴重破壞。在樸茨茅斯港和蘭斯頓(Langstone)港之問,有鐵公路橋和本土相接,現在這個港市的旅遊業集中在紹斯西(Southsea)一帶,商業以坎伯(Camber)港為中心,民航機場設在波特西島上,主要工業為造船和航空。主要參觀地點為一九五九年重新開放的市政廳、建於十二世紀的教堂、紹斯西堡、狄更斯出生地紀念館等。另外一八○五年擊潰拿破崙入侵英國關鍵性的特拉法加(Trafalgar)戰役中,著名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指揮作戰的旗艦「勝利號」,就停泊在這裡的造船廠中。灣口外還有一個威特 (Wight)島。
伯明罕
伯明罕(Birmingham)的位置在英格蘭中部高地的西密德蘭郡,東南距倫敦約一百八十二公里,是運河的交匯點,水陸空交通都十分方便,距離市中心東南方十三公里的民航機場,有頻繁的班機與外聯絡。面積二百零八點八平方公里,人口約有一百八十多萬,是英國的第二大城。
過去這裡僅是一個小鎮,直到中世紀一一六六年以後,由於是一個貿易中心而開始迅速發展,之後的製革、紡織和金屬工業也蓬勃發展。一七五○年左右,伯明罕成為宗教革命人士的溫床。在運河建成之後,聯絡附近出產生鐵礦與煤的城市,繼之高速公路與鐵路等設施完成,當地金屬和機械製造業均率先採用新技術,成為英國工業革命中心。當時就有發明蒸氣機的瓦特和一批科學家居住在這裡,對英國科技的提升有很大的影響。
一八三八年設市,並與利物浦和倫敦通鐵路,十九世紀伯明罕的發展真可以拿一日千里來形容,人口由原來的七萬左右,而增加至五十餘萬。十九世紀末以高效率和高明的市政管理聞名,一九一一年成為英國首先實行城市規劃的地方,一九一四年市內許多貧民區都予以摧毀,煤氣、自來水、電線也鋪設完備,交通運輸也在預期的進度中建設完成;一九三三年更成為英國試行單向交通的城市;當一九四○年,僅住宅就建了五萬幢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遭猛烈轟炸,一度元氣大傷,幸好有些古蹟還不算太糟,後來迅速恢復,還治理了工業污染,對市區的公園綠地進行了保護,並興建了環城街道和商業區。
現在市區內最醒目的建築有高八十一公尺的羅頓達圓形辦公大廈,高一百五十公尺的郵政電訊發射塔和布爾街的商業中心。當地的名勝古蹟有市中心的維多利亞廣場,廣場上豎有維多利亞女王的塑像,以及一八三四年完成的市政廳、一七七九年興建的聖保羅教堂,以及市博物館、美術宮、一七一五年所建的聖菲利普大教堂、一八四一年的聖查德天主教堂和郵政新聞大廈等。
位於城西德里(Dudley)的博物館,展覽往日這裡不同的生活情形,過去的商店、工廠、住宅和酒館等。此外,卡德堡世界巧克力展覽館坐落在四哩外的市郊,可讓遊客瞭解巧克力糖製造的歷史和過程。離市區三十哩外的亞斯頓(Aston)堂,佔地四十九畝,是一六四二年英王查理一世的行宮。市區北面的鐵橋,建於一七七九年,是英國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現在已被列為世界文物重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興建城市住宅之多,創英國和世界紀錄。
現在的伯明罕市景繁榮熱鬧,是英國中小型工業中心,主要工業產品有汽車、自行車、機車、工具、機床、電器、飛機零件和化工品等。附近盛產煤和鋼鐵,是英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市內工廠處處、煙囪林立,濃煙瀰漫,因此有黑鄉之稱。從伯明罕民航機場到四百公尺以外的全國展覽中心,有世界上第一輛實用的磁浮(Magnetic Levitation)火車服務,這種沒有車輪的車輛,利用吸引的磁力,靠磁場的支懸,飄浮在鐵軌上方十五毫米處行駛,有快捷、安全和沒有震動的效果。這個城市的學術風氣很濃厚,設有伯明罕大學、亞斯頓大學、塞利奧克學院和密德蘭青年藝術中心。
杜德里
杜德里(Dudley)位於伯明罕城西,面積九十八平方公里,擁有三十一萬多名居民,它的南面和西面是塞文(Severn)河兩岸的肥沃鄉土,北面和東面是工業化的黑鄉高原。這個城市自中世紀開始已經生產煤和鐵,十八世紀起用煤冶煉鐵。十九世紀前半葉興建許多工業高爐,污染嚴重,曾被稱為黑鄉。主要的工業有水晶玻璃器皿、重型機械鑄件、管材、錨鏈、紡織、化工和電器等。境內設有雷恩礦巢自然保護區(Wren's Nest Nature Reserve),以保護在一九二四年前被大規模開採的志留紀石灰岩。市內的黑鄉博物館(Black Conntry Museum)內,展出舊式運河的船隻。
北安普敦
北安普敦(Northampton)是英格蘭北安普敦郡的主要自治城市,它的位置在倫敦西北方一百零六公里尼尼(Nene)河畔,西北至伯明罕約九十公里。在一○八六年威廉征服者下令編著的英格蘭土地戡查「末日審判書」(Domesday Book)中,這個城市的名字是叫做北安頓(Northantone),一一○○年圍建城牆,建立城市,一一八六年獲得自治市特許令,一四六○年在薔薇戰爭中,北安普敦一戰是決定性的戰役,約克軍大敗蘭卡斯特軍隊,亨利六世國王被俘。
市內值得參觀的地方,有十二世紀所建的聖彼得教堂,十九世紀曾予重建,在諾曼教堂四週的古墓場,是英格蘭四大遺蹟之一。萬聖教堂建於十二世紀,一六七五年被大火所焚燬,後來由雷恩(Sir Christopher Wren)設計重建。
有人口二十多萬的北安普敦,從中世紀起就以製革著名,現在又加上壓克力、電器、藥品、汽車零件和設備組件等。
這個歷史性的城市在一九九七年八月三十一日,一夕之間成為全世界人談論的焦點,因為這裡附近的艾索普公園(Althopy Park)就是英國美麗的威爾斯王妃黛安娜的故鄉。黛安娜(Diana)在三十一日清晨與男友多迪.法耶德因車禍去世,受到全球的關注,尤其英國人民對她景仰與追悼的情景,讓英國皇室也大感意外,到黛妃生前的寢宮肯辛頓宮致哀的群眾所獻的鮮花堆積如山;出殯之日六百萬群眾湧向倫敦市中心目送她走完人生的路程。
倫敦緊急徵召了二萬七千名警察,維持秩序及協助疏導引領好幾百位前往西敏寺致哀的名人。英國獨立電視新聞網與英國國家廣播公司九月六日向一百八十七個國家、以四十五個頻道做電視現場實況轉播,廣播翻譯為十四種語言,還包括許多來自全世界的媒體記者,這次廣播被譽為本世紀廣播的一個新里程碑。
黛妃的遺體由肯辛頓出發,到西敏寺舉行葬禮儀式之後,就葬在艾索普公園中一個風景如畫的湖中小島上,每年開放幾週讓大家憑弔。艾索普交通方便,從倫敦有火車到北安普敦,車程約一小時餘,再乘公車或計程車,走約十公里即可到艾索普。
黛安娜的一生充滿傳奇,由創世紀的婚禮,到意外的去世,她生前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是媒體追逐的素材;甚至她的髮型、衣著都帶動著世界流行,在六月問紐約的一場義賣會上,她穿過的七十九件晚禮服,竟賣得三百二十六萬美元,據稱這些禮服,件件都達到收藏標準。
儘管生前她也曾風風雨雨,為人詬病的地方不少,但蓋棺論定,她以三十六歲年輕的生命,以王妃之尊,走向基層、走近危險,關懷愛滋病患、地雷受傷者、泰國的貧苦兒童,給無數殘疾痛苦者撫慰,為保守的英國皇室鋪了親民的路,為她的兒子哈利小王子作了時代趨勢最佳的典範,甚至一改皇室一貫的作風與態度,誰說她的貢獻不多。誠如英國著名歌手艾爾頓強代表英國人的心聲,專為她改寫生前最喜歡的一首歌「風中之燭」的歌詞:「永別了,英國玫瑰,妳將在我們心中綻放!」
特倫特河畔斯多克
特倫特河畔斯多克(Stoke-on-Trent)是英格蘭中部斯塔福郡(Staffordshire)的城市,坐落在特倫特河和特倫特與默西河的運河旁,它的位置約在利物浦和伯明罕之間的北斯塔一福郡產煤區,西北至利物浦、南至伯明罕各約為七十公里左右,交通方便。採煤、鋼鐵、製磚瓦、橡膠和製陶工具等工業都很發達,尤其更著名的是它生產的陶瓷,街上處處可看到高大的客爐和煙囪、堆積的陶坏、器皿,整座城像一個大型的陶瓷廠,故有「陶瓷的故鄉」美譽,是英國的製陶中心。
斯多克所出名的高品質陶瓷有韋奇伍德、斯波德、道爾頓和明頓(Minton)陶瓷等廠牌。韋奇伍德陶瓷的創始人韋奇伍德(Josiah Wedgwood),是對英國陶瓷製造與發展有巨大影響的陶瓷設計家和製造商,被稱為「英國陶瓷之父」。他出生於陶工世家,從小在家裡的工場做工,二十四歲與人合夥經營,天資聰敏展現出的才華,使他成為陶瓷大師。他從煤礦中研究提鍊出黑水,從而發明黑瓷;再以紅釉繪畫於黑瓷上,可製作仿希臘紅繪花瓶。之後又將有硫酸的坏體燒製出碧玉陶、米黃彩色釉陶,這種成品曾廣受歐洲各國的歡迎,其間包括專為俄國女皇凱薩琳製造了一套九百五十二件的龐大餐具一七七五年之後,他又陸續創製了紅色、黃褐色、巧克力色、甘蔗色和橄欖色的瓷器;十九世紀初,他將原料中的一半採用動物骨粉,使成品產生出半透明的光亮效果,這種精緻的瓷器,稱之為骨瓷。尤其他在重視外表之外,更精研輕巧、不怕碰撞等品質,現代最富裕的蘇丹國王,就曾訂製了一套共七千五百多件的餐具,專供宴請國賓之用。
韋奇伍德雖然早在一七九五年已經去世了,今日在他的製造廠和大賣場中,仍可看到他的成就;不只在過去一些世紀之宴中,他的作品都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角,即使今日許多古董收藏家手中,仍藏有不少他往日的精品。
斯波德
斯波德(Spode)瓷廠是在一七七○年由斯波德(Josiah Spode)所創建,他製造的瓷器以古典藍色餐具系列聞名世界,接受各界訂製,生意也源源不斷,同時還把製造過程展示給人參觀,讓瓷器的愛好者也能感受一飯一粟得來不易的珍惜。斯波德博物館內展示出他們歷年來的製作精品,也訴說出英國陶瓷盛期的歷史。附設的義大利餐廳,餐點精美,同時使用的是優雅的斯波德古典藍色餐具。
道爾頓
道爾頓(Doulton)瓷器由約翰道爾頓於一八一五年創辦,以細瓷聞名於世,尤其在美國、加拿大等地區頗受歡迎。一九○一年經英王愛德華七世批准以皇家道爾頓名義銷售產品,他的專屬博物館及專賣店中,有許多瓷娃娃、牧羊人及宮廷美女,色彩鮮艷、神態可愛。此外,位於市中心漢萊(Hanley)的市立博物及藝術館內,可以欣賞到完整的英國陶瓷記錄和作品。或者前往當地有名的格萊斯頓(Gladstone)陶瓷博物館,親自體驗一下童話故事般的陶瓷生產工作歷程。
斯多克這個人口五十萬的美麗城市,事實上遲至一九二五年才設市,除陶瓷是這裡最搶眼的產品外,還出生了一位出色的文學家貝涅特(Arnold Bennett),他是十八世紀英國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批評家,他以細緻入微的手法所寫的「五鎮」名噪一時。除五鎮外,還有「五鎮的安娜」、「老婦人的故事」和「克萊漢格」等,都是以五鎮為背景,也就是日後合併為斯多克市的地方,內容也多涉及陶瓷及當地鄉土人情。他一生作品甚多,文筆十分犀利,但他的作品特徵,多為善意的嘲諷、寬容的批評。
曼徹斯特
曼徹斯特(Manchester)市是過去兩百多年來,西方世界產生的新一代大工業城市的先驅。公元七十年至八十六年問羅馬征服初期,在這裡建要塞,到了四世紀時被遺棄。公元九一九年西撒克遜國王愛德華派軍修復城堡,以抵禦北歐人。一○八六年,已存在有曼徹斯特莊園。十三世紀時開始從村莊向城市過渡,它在經濟上的重要,從一二二七年亨利三世國王時期開始,一年一度的博覽會就可看出。到了十六世紀,已成為繁榮的集鎮,在羊毛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開始生產各類紡織品並經由倫敦向歐洲各地輸出布匹。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起,隨工業革命興起而自由貿易發展快速,並於一七六二年鑿通運河。十八世紀八十年代首次出現棉紡廠,到了一八三○年棉紡廠已有九十九家,一八五○年形成現有鐵路系統的大部分;十九世紀下半葉經濟不斷發展並多樣化,曼徹斯特成為當時商業和金融中心。城市人口也隨之劇增;由一八○一年的七萬人,到一九○○年已增加到五十四萬。一八九四年曼徹斯特船運運河通航,到了一九一○年成為英國的第四大港,建有英國第一個工業區。
這個城市的位置在英格蘭西北部,東南距倫敦二百九十公里,西至利物浦港不到五十公里。地處平原地區,海拔只有三十到一百零七公尺,臨厄維爾(Irweld)河,中心城區呈南北走向,西和西南側有索福德(Salford)和特拉福德(Trafford)區,這三個區形成曼徹斯特都市區和主要的工商業區。國際民航機場則位於南部十六公里處,是英國第二大國際機場,有班機直飛倫敦,航程約五十分鐘。作為海運港口,在船運運河頂端建有兩組碼頭,通過運河轉運與遠洋海運溝通。市區交通以公路和區間鐵路為主,計程車為輔。
曼徹斯特面積有三百五十七平方公里,人口約一百三十萬,大都會區人口則達二百八十多萬。它是英國重要的工業城,並且是英國棉紡織工業的最大中心,棉織品產量佔全國的四分之三。附近煤田綿延達五十公里,因此也是國內重要的鋼鐵工業區。這裡主要的重工業有鋼鐵、煤油、石化、電機、機械和金屬加工等,另有電化、染料、紡織、電器、計算機、積體電路、服裝、造紙、印刷和化工等。當地的商業及服務業也非常發達,設有英國銀行和北方證券交易所分部,市內的安德拉購物中心,是早期歐洲最大的室內購物中心。
以足球隊揚名國際的曼徹斯特,有許多值得炫耀的地方和建築,有歷史悠久的科學基礎,科技人文核子機構由各類基金和社會機構支援,作提升人類科學發展的研究與創造,有許多博物館、藝術館畫廊;許多普通、專業及成人教育學校,廣播、電視也十分發達,建於一八五一年的曼徹斯特大學,有一萬多名學生,是英國最大的大學之一。其他的高等學府還有索福特大學、科技學院、理工學院、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商業學校和醫科學院等,曼徹斯特的管弦樂團也享有國際盛譽。
這裡的中國城有三萬五千多名人口,僅次於倫敦的中國城,入口處有中國式牌坊,由短短的幾條街圍成,有許多中國餐廳的中文招牌,點綴在維多利亞式古老建築物問。林立的中國餐廳,菜式精美,口味道地,是人們夜問消閒磨牙的好去處。
在這座科學、工業發達的城市中,最值得去看的是科學工業博物館(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它的位置在曼徹斯特中心區利物浦路一幢歷史悠久的建築物中,這是全歐洲同類博物館最大的一座。這座龐大的博物館主要的有動力廳(Power Hall),展示由水車、渦輪機、汽車,以及蒸氣機火車頭等機動車輛及資料,所有的展示品都功能健全,還在轉動,僅看從最早的古董車到最現代的車就值回票價,,同時還特別設計了一架平面展示的蒸氣機,讓人能清楚的看到引擎發動運作、產生力量的過程。國家電力陳列館(National Electricity Gallery),共四層樓所展示的,由早期人們的生活,到現代每天必須依賴電力生活的情形及電力影響工業的非凡發展過程。一八三○年代的鐵路車站,將世界上最古老的利物浦火車站購票大廳、月台,都搬到了館裡,讓人如同進入時光隧道;同時還附帶展出最古老的箱型照相機和顯微鏡等。
地下的曼徹斯特,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大水溝改建的展覽所,把這個現代世界最著名的工業城當年的原貌展現出來,而且運用一種特殊的視聽器材,播放影片作詳細的說明介紹。
最為壯觀的航空及太空展覽館(Air and Space Gallery),展示英國歷年來的飛機種類,以及現代太空火箭、人造衛星和三叉戟飛機等,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空戰中速度最快的噴火式(Spitfire)戰鬥機,令人印象深刻,這種飛機經過不斷改造,時速超過七百公里,可擔任高、低空戰鬥、轟炸和照相等;單座戰鬥機,機翼裝有兩門二十公分機關砲、四挺機槍、兩翼下各掛一顆二百五十磅的炸彈,機腹下還掛有五百磅炸彈,當時德軍發射的V-1斗飛彈,僅在最後的一年,就曾有三百多枚被這種高效能的飛機擊落。
為了讓遊客累了有休息的地方,另外一幢大樓內設有咖啡廳、紀念品店、圖書館、錄影中心、遊客服務中心,以及教育服務處、會議中心和一個大家都可以用手動的科學中心。同時還可以乘坐蒸氣火車繞園一周。
博物館所在地的市區城堡遺蹟公園(Castlefield Urban Heritage Park)是市區最早的一座公園,範圍涵蓋市中心的利物浦路及狄恩門(Deansgate),包括諾曼人所建的諾曼堡(Roman Fort)、G-Mex曼徹斯特國際展覽中心、收集展示著曼徹斯特現代藝術作品的城堡公園美術館(Castlefield Gallery)、展示著許多文物且放影片詳細說明曼斯特城市發展故事的城市發展研究中心(Urban StudiesCentre);以及以厄維爾(Irwell)之河與曼徹斯特船運運河(Ship Canal)相通的索福特市碼頭(Salford Quays),這是全英國漂亮有名的碼頭之一;運河在公園內的部分包括最具歷史的運河橋,及許多可以悠閒度假的設施。公園的遊客服務中心(Castlefield InformationCentre),還有一系列展示和供遊客吃喝玩樂的地方。
另外格勒那達電影城(Granada Studios Tour)尤其不可錯過,在這裡可以看到許多熟悉影片的現場拍攝。
多佛
多佛(Dover)是英格蘭東南部肯特(Kent)郡、靠北海的一個海港,依山臨海,風景宜人,在羅馬時期,這裡是與歐洲大陸之問的交通要地,四世紀時當地興建要塞,現在的古城堡仍高踞城鎮之上,天晴時遊客可以在堡上瞭望到法國海岸。現在的多佛是英國最大的客運港,港區不大,港灣面積約為二百四十公頃,全市有五萬多人口,有輕工業設施。這個港市雖然不是英國的重要城市,但因為它隔著一條多佛海峽和法國的加萊市(Calais)遙遙相望,因此地位就顯得重要了起來。
多佛是前往法國最近的渡口,海峽兩岸相距只有三十五公里,目前雙方問有輪渡來往。聯結多佛和加萊之問的渡船,是用最新式的快速氣墊船,這種船的特點,是船底浮在水面上航行,由於吃水很淺,所以阻力小,速度就非常快捷,橫渡海峽只要花三十五分鐘,目前共有四艘氣墊船參加海峽營運,約半小時開出一艘,客貨眾多,生意非常好;氣墊船也有缺點,它不能在強風大浪中航行,每當海峽上風浪較大時就必須停航,所有旅客就要改搭普通渡輪過海,航程時問要延長至一個半鐘頭。
介於英法兩國問狹窄水道的多佛海峽,寬約三十至四十公里,深約三十五到五十五公尺,南起英國的鄧傑內斯(Dungeness)海峽與法國的格利內(Gris-Nez)角,北至英國多佛北面的北佛洛蘭(North Foreland),這段航道水流湍急洶湧,連接了英吉利海峽和北海,長期以來就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航道之一;同時也是英國的天然防線。歷史上多次著名的海戰,都在這條海峽內進行,邱吉爾曾稱這裡是「世界最好坦克車的陷阱」。多佛市西方高地懸崖上,碉堡林立,崖下有六條六公里長的地下通道,在一九四○年五、六月第二次世界大戰間,被德國圍困的英國遠征軍,從法國的敦克爾克大撒退時,便在這裡成立了一個秘密指揮中心。
自一九九四年六月起,由多佛市通往法國加萊市之間的海峽隧道通車,使得由巴黎北站到倫敦滑鐵盧站間的旅程,由原來的七小時縮短為兩小時半。這條建造在海平面下三百呎的「歐洲海底隧道」,全長五十公里半,其中有四十公里是在海床下,工程耗資一百五十億美元,歷時十年才告完成。內部共有三條車道,外側是一來一往的兩條交通車道,供最高時速三百公里的歐洲之星客運高速火車行駛,共有十八節車廂,每個班次可以載客八百人。中間一條是較小服務車道,供隧道內部發生緊急狀況時維修用。
布里斯托
布里斯托(Bristol)是英格蘭在中世紀時所建的一座古城,面積一百一十平方公里,有四十多萬人口,它的位置在巴斯西北方二十多公里、愛爾蘭海峽東岸的布里斯托灣,東距倫敦二百一十公里,是埃文(Avon)郡的城市。因為它建於埃文河谷上,是有名的低海拔城市。埃文河流經市區直奔布里斯托海峽,而寬潤的海峽面迎大西洋,使得布里斯托自十二世紀以來,就是一個繁忙的海港。從一一五五年設鎮,愛德華三世在位期問是羊毛的貿易鎮,約翰和卡伯特(Sebastian Cabot)於一四九七年從這裡啟航去新大陸,在英國內戰中曾為保皇黨據點之一,一六四五年被國會軍佔領,十七至十八世紀因三角奴隸貿易而繁榮,一八八八年成為自治市,但十九世紀時貿易地位被利物浦所取代,一八四一年鐵路通車,一八三四年英國第一艘鐵殼船大不列顛號在這裡下水,一九○九年建立布里斯托大學。港口擴建成三個碼頭,一個為市區碼頭供歐洲大陸及近海航線 貿易;埃文河口碼頭為海外船隻停卸;樸茨希德(Portishead)碼頭,供磷酸鹽、木材以及發電機燃料等的起卸。設施擴充之後帶來了貿易的復興,一九六○年代躍升為英國的第六大輸入港。
進入二十世紀,飛機製造成為布里斯托最大的工業,一九一○年風箏型的雙翼飛機在這裡建造成功,後來英法合作生產的協和式超音速民航機也是在這裡誕生。現在這裡金融服務業非常興盛,工業也十分發達,以太空和航空工業為主,造船、造紙、化學藥品、釀酒、製糖、鍊鋼、鍊煤、巧克力、玻璃和陶瓷等工業蓬勃發展,同時還盛產香蕉。在埃文河口附近有大型的璘酸護工廠、麵粉工廠和飼料工廠。
這個城市倚山面海,景色壯麗。由於它屹立在接近M4號和M5號公路的交叉點上,因此很容易與內陸連結。這裡仍保留著許多令人引發思古幽情的景物,如十二世紀的聖瑪利教堂,在四百多年後伊莉莎白一世女王還曾稱讚它是英國最好、最美麗、最有名的教堂。布里斯托大教堂原為諾曼人所建,但已經數度擴充、修建,早已不是當年原貌。位於波德密(Broadmead)的衛斯理教堂(John Wesley'sChapel)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循道宗(Methodist)的教堂,也就是美國的美以美教堂,教堂的基石是在一七三九年開工時由創教人約翰• 魏斯理親自安放的。一七六六年所建 的皇家劇院(Theatre Royal)是英國最古老的劇院,如今還完好的在使用著。較重要的現代建築,有一九五六年建的新月形議會大廈,市立圖書館也設在這裡。布里斯托大學位於公園路的最高處,它是一八七六年成立的專科學校改制而來,市立美術館和博物館臨近大學,附近還有一座卡伯特(Cabot)紀念塔,是為紀念英國的航海家一四九七年至一四九九年至北美探險而立。除此之外,飛翔於市區上空的海鷗,以及正在港灣中悠閒航行的中古帆船都形成布里斯托無限的吸引力,在觀光的季節裡,遊客光臨的盛況可與倫敦媲美。
瑞丁
瑞丁(Reading)是英格蘭伯克郡(Berkshire)的城市,它的位置在肯尼特(Kennet)河畔接近與泰晤士河的交匯處,東至倫敦六十一公里,是一個鐵路樞紐、農牧市場,尤其以小餅乾、薄餅而聞名。市內的瑞丁大學,設立於一九二六年,還特別設立了食品管理製作科。
這個臨河城市是肯尼特河、埃文運河(Avon Canal)往布里斯托船遊的起點,沿途可經紐伯里(Newbury)、布拉一福特、巴斯和布里斯托,風光美麗,景點也多,有不少古建築和俱樂部等。
由於這個城市早在公元八七一年就是丹麥人的行營,市內倒也留下一些可參觀的地方,比較著名的本篤會隱修院,由亨利一世建立於一一二一年,後來隱修院的部分房子成了教會學校,一七八○年代撰寫「傲慢與偏見」小說而名聞世界的珍• 奧斯汀(古寫卜丰寫已就在這裡就讀。
這是一個教育水準頗高的城市,一八九二年建立的大學,一九二六年又曾擴建,以農業、園藝和乳品業研究而聞名。現在經濟有食品加工、印刷、機械和釀酒業和觀光等,人口有二十多萬。
瑞丁西行約三十公里的紐伯里(Newbury) ,是一個傳統的英國小城,有小巧精緻的住宿場所,溫馨親切的商店,還可以品嚐到一些當地的食物,尤其在城市東方約七公里的海克里爾城堡更是值得前往一遊。
海克里爾城堡
海克里爾城堡(Highclere Castle)是十九世紀英國卡那封伯爵(Earl of Carnarvon)四世所建,他曾經出任愛爾蘭總督,是一八六○年代至一八八○年代具有相當影響力的政治家,他長袖善舞,極善交際,當時這座城堡中,經常冠蓋雲集,連維多利亞女王都是他的座上客。宏偉漂亮的建築,圍繞著美麗的大花園和叢林,室內的形式由哥德式的教堂、摩爾式燦爛裝飾和充滿陽剛氣息的書房,擺著拿破崙的桌、椅,處處掛著歐洲的古名畫,還有許多家族肖像畫和珍貴名家天頂畫,以及許多稀有的史前雕塑及藝品,都是考古學家卡那封伯爵五世在埃及搜集而來的,而他也因為在埃及的考古工作之中為蚊蟲叮咬感染而去世。現在的公爵及家人仍住在樓下部分房子裡。
索爾斯堡
索爾斯堡(Salisbury)市是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的城市,它的位置在南安普敦西北、東北距倫敦約一百二十公里處、埃文河與威利(Wiley)河匯合的地方,有十餘萬人口。在歷史上,它一直是英格蘭一個主要的城鎮和聖公會大主教區的中心,最早是諾曼人所興建的堡壘,城內現存的大教堂,是一二二○年興建在舊塞勒姆鄰近的台地上,新市區在大教堂周圍迅速發展起來。現在這個美麗的中世紀風貌城市是旅遊業和商業的中心,並有豬和牛市場,以及機械、釀酒和印刷等工業。
巨石陣(Stonehenge)是索爾斯堡以北約十五公里的郊區一片荒涼原野上奇特而壯觀的景象,從西元前一千八百年至西元前一千四百年時聳立在這裡,已超過五千年以上。大部分的形狀都是由兩根直立的巨石柱,上面橫搭著一塊像門楣般的巨石,每塊大石柱長九點一四公尺,重量五十噸以上,石塊表面光滑,經過細心加工過;有些較小的則是從一百哩以外移置在附近的。據專家研究,這個石陣在四百年之內曾經重新排列過三次,當時那些新石器時代的營建者,已有非常高水準的天文常識,他們將所有的橫石排列在一個圓周的聯線上,這個圓形巨石柱群,可以正確的計算出冬至與夏至,從而推算一年四季的時序。石柱包圍著中心的祭壇石而形成一個四重圓,在夏至當天,太陽正好在祭壇石的正上方;有人說這是象徵宇宙的圖案。然而他們堆置這些巨石柱的原始動機何在?他們究竟採用什麼方法將這些奇重無比的石柱豎立起來、再把橫石架上去?至今還是一個謎。
里茲
里茲(Leeds)市是約克郡(Yorkshire)的城市,它的位置在曼徹斯特北方四十八公里,倫敦西北二百七十三公里,英格蘭北部本寧山脈東麓亨伯河的上游,面積五百六十二平方公里,有七十多萬人口。它原係盎格魯撒克遜的城鎮,後來為地方市集的貿易中心。這個城市於一六二六年建制,一八四八年鐵路通車後成為鐵路機車的製造中心,同時也是約克郡所出產煤、鐵礦砂主要轉運站。一八九三年成立市,服裝工業也在這段期問迅速發展,成為英國毛紡織業的中心。現在有服裝批發、機械、電子、造紙、印刷和化工等各種行業,工廠集中在市區的東南部。里茲還是重工業、化學、運輸、貿易批發、印刷和傢俱業的中心。
這個城市大力消除貧民窟,建立很多新式的建築物及道路,包括二十四米寬的希德洛(Headrow)大道在內,共長一千四百公尺的街道,予人乾淨、整潔,耳目一新的感覺。市面非常繁榮,而且依山面水,景色十分幽美。有鐵公路通往倫敦,市區西北方十三公里處現代化的伊登(Yeadon)民航機場,有班機和國內的各大城市營運。在舊市區則有零售市場、農牧產品市集及維多利亞時代的連拱廊。
這裡值得參觀的地方還有里茲大學,這是一個有二百七十個分部和學院的大學,其中包括兩所教育學院,一個工藝群,一所成立於一五五二年以拉丁文和希臘文為主的文法學校。市政廳建於一八五八年,外形是羅馬科林式,裡面的大廳則是維多利亞式,在一九三三年曾予擴建。市中心區還有公共圖書館、市立博物館和市立美術館,都是內容豐富,值得一探究竟的建設。里茲所存最早的古屋,是盎格魯撒克遜神學及歷史學家比德(Bede)在七世紀所建的。市區邊沿的柯克斯特爾教堂(Kirkstall Abbey),是天主教西多會(Cistercian)修道院,由龐蒂弗拉克特(Pontefract)的爵士拉西(Henry de Lacy)所建。
這個城市音樂風氣很盛,每三年舉辦一次盛大的音樂節。市區有聞名於世的黑丁利(Headingley)板球場、埃蘭(Elland)足球場和穆爾敦(Moortown)高爾夫球場。
肯特郡綿延的草原,靠近蘇格蘭海岸,一直是入侵者最方便之門,公元元年開始,薩克遜、羅馬人、諾曼人等侵略者幾經易手。一五○○年諾曼男爵在此摧毀了薩克遜人原有的莊園,建立了里茲古堡(Leeds Castle),四周挖掘人工湖來保護。中世紀時曾有六位皇后因為婚嫁都擁有這座城堡,因此獲得「夫人的城堡」雅號。事實上這是一座英武堅實的堡壘,在五個世紀中,它一直是皇室的家園,肩負著捍衛國家的責任。
西班牙卡斯提爾國王阿方索十世的妹妹艾莉諾,是第一位城堡美麗的主人,她在一二五四年為鞏固英國與西班牙的聯盟被安排嫁給愛德華王子,即二十年後的英王愛德華一世。他們雖然是在政治的利益下而結合,但婚後彼此十分相愛,第七次十字軍東征時,當愛德華被徵召前往敘利亞,她毅然把孩子留給管家而跟隨夫王走上艱苦的征途。途中她勇敢的冒險把愛德華一世從刺客的劍下救出,一時傳為美談。古堡內重重連接主要島嶼的石橋上、走廊中,花前月下,這對神仙眷屬親密的身影留連其間,欣賞著堡內水石結合的氣勢。愛德華又加強了古堡的防衛設施,擴充湖區,還建了水閘,在情況緊急時只要拔開水閥,湖水就可淹沒周圍整個的藍谷地區,以阻擋敵人的進攻。一二九○年當艾莉諾去世時,王夫悲慟逾恆,特別建了一個小禮拜堂,每天由四個人不停的做彌撒,以期使艾莉諾安息。
古堡的下一位主人,是法國公主卡特琳,她嫁給亨利五世,是被征服的法國一四二○年在特魯瓦(Troyes)簽訂降書中註明的條件之一,里茲古堡是她的陪嫁品,儘管堡內皇后豪華的臥室中,到處都是倆人名字頭一個字母H 、c 寫成的同心結,但是卡特琳並不愛亨利。亨利這時權勢正達登舉造極,但在圍攻法國北部的默倫和莫城時感染傷寒而去世,這一段貌合神離的婚姻只維持了兩年。二十一歲的寡居皇后在堡內,與她英俊的服裝師秘密結了婚,後來被發現而遭監禁,但他們所生的五個孩子,卻為日後都鐸王朝鋪了路。
英國的亨利七世在位時,他結束了曠日持久的薔薇戰爭,整頓內政,為他的兒子亨利八世留下了富強昌盛的基礎。
亨利八世是七世的第二子,一五○九年在父兄去世後,成為蘭卡斯特與約克兩個王朝的繼承人,即位為英國都鐸王朝第二任國王。他英俊健壯、聰敏過人,有音樂天分,是出色的運動員、語文學家、神學學者,是天之驕子。即位不久即娶了美麗而善解人意的寡嫂凱瑟琳為后,她是亞拉岡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的掌上明珠,亨利八世十分愛她,為她把得到的大批財產之一的里茲古堡二樓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哥德式的斜窗可以俯看葛蘿莉特中庭的全貌;又改了大門和入口,加建了貞女塔,供宮中貞潔的女侍居住。這時是英國的黃金時代,里茲堡內也一片愉悅。皇室及貴族,常以劍、矛及馬上激烈的競技來磨練戰技、炫耀領土及給女眷光榮,亨利八世常喬裝出賽,但打敗對方後,才取下頭盔出示真面目。
當時法國及西班牙為爭義大利在歐洲戰場上打得不可開交,亨利八世支持岳父攻打法國,二度敗北。亨利怕法蘭西斯一世報復,而將古堡又予翻修,楔形的炮眼和高塔,使里茲古堡更為堅固,但歡樂卻逐漸遠離。變胖、易怒的亨利八世,開始遠離了臣民,而且因皇后未為他生下男嗣而耿耿於懷,與宮女安寶琳及其姐發生曖昧糾葛,而且宮中其他排聞四起。一五二七年亨利不斷請教宗判他的婚姻無效,並引聖經上鮮為人知的一段為他辯護:「將兄弟之妻據為己有,故無子。」一五三三年,亨利八世獲得婚姻無效證明,凱瑟琳打入冷宮,三年後憂傷而死。
安寶琳因一直未獲得人民的認可,也只做了三年有名無實的皇后;輕佻的她也常傳出不貞的消息,最重要的也未生下男孩。一五三六年在生下一名男嬰死胎後,被拘禁於倫敦塔,連同她的四個兄弟及親信一起被判死刑而斬首。安的侍女珍‧西摩兒為他生下期待已久的男嬰後,她也死了。之後,大約三年多,先後三任皇后,死的死,離的離,而那唯一的男嬰,就是以後的愛德華六世,也因體弱多病,只活到十六歲就一命鳴呼。
從此里茲堡不再為皇室所有,二十世紀幾成廢墟,一九二六年貴族貝里(Baillie)買下了古堡,她的父母與亨利都有關係,著手恢復,在戰後的二十年中,在堡中舉辦各式豪華宴會,英國無論是政治舞台上的名流、演藝界的大明星,以及王孫公子都是座上賓。在古堡內部她也收集許多古董、藝術品、名畫,亨利八世宴會廳內,懸掛是大衛的名畫「約瑟的故事」,描繪約瑟到埃及的情形;畫室內是提埃波羅的「普奇里諾的廚房」;她還從法國買來十六世紀用橡木雕成的樓梯,中柱是整根的橡木,欄杆是同一根樹幹做成,上面刻滿十字軍戰士像,顯明的她是為了紀念愛德華一世。
貝里夫人更把古堡推向國際事務,包括一九七八年大衛營和平協定事前會議的許多重要會議都在這裡舉行,如今古堡前的旗幟是為她而飄揚,堡內也留有她和女兒們的照片。在她死後,由過去曾是堡內好友的貴賓們組成基金會支持,開放供人參觀。
在參觀堡內皇后寢室、浴室,漫步在廣達五百英畝花園的步道上,悠遊著天鵝的湖、生長著奇花異樹的花園,以及玻璃溫室,欣賞著有河流、瀑布、烏園,無處不顯露出貴族的風采與豪華,然而在這奢侈享受的生活背面,我們又何嘗能體會出它驚恐、黑暗與殘無人道的一面?
布拉福德
布拉福德(Bradford)位置在英格蘭北部,東面距離里茲十四公里半,在愛爾(Aire)河支流的南岸,隸屬於西約克郡的工業都市,人口六十萬。自十四世紀以來,便以毛織品工業著名,到十九世紀時已成為羊毛纖維機械中心,還有大宗的合成纖維製造、毛海、駝羊毛、化學藥品等工業,貨幣交換也非常活絡,尤其電力工程方面非常有名。過去舊市區高高的貨棧和磨房之間,是狹隘的道路和煤煙薰黑的牆,現在已逐漸有了不同的面貌。
市內可以參觀的地方有一八七三年所建哥德式的市政廳,其次是羊毛交易大廈,一九二○ 年把十五世紀原有的聖彼得教堂改建為天主堂。原來的工技學院於一九六六年改制為布拉一福德大學;另外市內還有藝術學院一所。現在已成為美術館及博物館的卡特萊特紀念廳(Cartwright Memorial Hall),是紀念卡特萊特(Edmund Cartwright)而設,他是發明羊毛精梳機和原始力織機的人。波林廳(BollingHall)是伊莉莎白時代的建築,現在是博物館,裡面展示傢俱、早期的紡織機和市況發展進步的情形。
德比
德比(Derby)是英格蘭德比郡的城市,在諾丁罕西面二十多公里,位居本寧山脈南端重要道路會合點,東南至倫敦一八五公里。面積七十八平方公里,九世紀時丹麥人已在這裡創建都市雛形。舊城沿著德文(Derwent)河而建立,在中世紀時是一個製造業茂盛的城市。一八四○ 年德比建立了鐵路系統,時至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德比仍然是一個交通和行政中心。一九六四年英國鐵路技術研究中心就設在這裡。一七一九年從義大利引進機器紡織技術,一七五○年開始生產瓷器,現有紡織、鐵路修造和飛機工業,並開設有大型牲畜市場。德比所生產的皇冠(Royal Crown)瓷器馳名於世,它最著名的早期塑像,造型精美、手法卓越、瓷質柔和凝重,其中「佛羅倫斯畫派的野公豬」被認為是最佳作品。
亞伯丁
亞伯丁(Aberdeen)的位置在愛丁堡東北方兩百公里、蘇格蘭東部,濱北海,並橫跨迪(Dee)河和唐(Don)河,是一個繁忙的重要城市,以及英國公路、鐵路、海運和航空的樞紐,同時是英國的大漁港和工商業中心,面積一百八十四平方公里,人口約四十三萬。這個港市因為氣候良好、漂亮的海灣、整齊的街道和優雅的建築,是夏季度假城,許多退休的人都來到這裡生活。
唐河自高處而下,峽谷提供良好水力發電;迪河河道逐漸擴大成港口。主要的商業活動,是從事與斯堪的納維亞和波羅的海地區的貿易。在工業方面,以化學製品、肥料和機械為主,造紙也是大宗,還有英國規模最大的花崗岩出口,以及英國北海石油工業。市區多用當地出產的花崗岩建築,素有花崗岩城的美譽。一八九一年新舊兩城合併為現在的亞伯丁市,如今在市中心附近仍保留一些建於十三和十四世紀的古老街道和庭院。在寬闊的聯邦大街上,雄偉的現代化市政建築、中世紀的城堡及尖塔結合在一起。
克拉芙古堡
克拉芙古堡(Crathes Castle)建於十五世紀,英國皇太后年輕時住此,瑪格麗特公主也是出生在這個美麗的城堡中。市政廳內保存著珍貴的圖書、文物和有關每個蘇格蘭自治市的完整史料。橫過唐河往北的橋建於一三二○年,橫過迪河往南的橋完成於一五三○年。市內著名的建築物包括有興建於一八二二年新古典主義音樂廳;創始於一八四四年,位於布羅德街,是世界學校中最大花崗岩建築的馬里夏爾(Marischal)學院;完成於一八六○年的亞伯丁大學。亞伯丁大學是由一四九五年成立的羅馬天主教國王學院和一五九三年所創新教馬里夏爾學院所合併而成。市內的學府還有羅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s)技術學院、教育學院,以及農業、漁業、土壤和牲畜營養等研究所,還有一所古老的語法學院建於中世紀。
雪菲耳
雪菲耳(Sheffield)是英格蘭中部南約克郡一個美麗的工業城市,位於曼徹斯特東方六十四公里,面積三百六十八平方公里,它位處本寧高地,有幾條河川在這裡匯流成唐河,城四週森林山谷環繞。這個人口七十三萬的城市,是英國一個重要鋼鐵業中心,煉鋼業興盛,並自十四世紀始,當地剪刀製造即已有名,一七○○年始有專賣權,至今仍以製刀及金屬器皿著名,食品加工和服裝製造業也很重要。有現代化公路通過這裡,交通秩序良好,林蔭夾道,市容鼎盛,也是南約克郡商業和文化的中心。建於一八九七年的雪菲耳大學,以冶金專業訓練見著,市區西郊有皮克區國家公園。
雪菲耳冶金的技術,是由當地一位刀剪匠所發明,使用融合的方法將銀包在銅製的物品上,他由鈕扣而至製造盤子。由於產品柔軟、具灰色燦爛耀眼的漂亮光澤而大受歡迎,以後凡是用這種方法所製的成品、各類用具都稱為「雪菲耳盤」。現在雪菲耳盤成為收藏家的最愛,尤以使用過度磨損,再經電鍍的產品最受歡迎,因為一般認為這樣才是真品。
南安普敦
南安普敦(Southampton)是英格蘭南部漢普郡的一個重要城市,也是英吉利海峽北岸的一個港口,它深居伊欽(Itchen)河和泰斯特(Test)河河口灣內之間的半島上,與威特島只有一水之隔,東北至倫敦大約一百公里,是英國最大的客運港。在古羅馬時代這裡就是居民點,在撒克遜時期它曾是歐洲主要貿易中心。一○八六年以後為皇家的自治市,中世紀時成為英格蘭主要港口之一,諾曼時代和安茹王朝時期這裡是與法國通航的主要港口。這個港市港灣開闊,漲潮時問長,建有新船塢。一九五一年在西岸建起煉油廠和油輪碼頭,有油管通往倫敦機場,一九八○年躍居為英國的第二大港。主要的工業有飛機、汽車、電機、石化、造船和糧食加工等。全市約有十萬人口,設有一所大學。
市內的遺蹟有中世紀的城牆,建造雄偉著名的巴門(Bargate)、喀科德塔(Catchcold Tower)和南安普敦堡(Southampton Castle)。建築博物館內的豐富展出,告訴我們從羅馬時代一直到中世紀南安普敦的發展過程。每一個來到這個城市參觀的人,都會對它建築的多樣化特別感興趣,都鐸式、喬治亞式和維多利亞式都有,還有都鐸式的花園中,生長著十六世紀的藥草和花木,以及優美的噴泉和象徵自然的密蜂窩。
密得耳布洛
密得耳布洛(Middlesbrough)位於北英格蘭東部,是克利夫蘭郡的自治市,南距里茲約一百一十公里,瀕蒂斯(Tees)河南岸,城南臨近北約克姆阿斯國家公園,為克里夫蘭郡的商業和文化中心,面積五十四平方公里。一八三○年,從斯托克頓(Stockton)至達林頓(Darlington)間的鐵路通運後,成為港口新鎮。一八五○年在伊斯頓比坎(Eston Beacon)山附近發現蘊藏鐵礦後,便迅速發展鋼鐵工業。現在以製造重型機械為主要經濟,有許多新興的輕工業,人口約二十萬。
蘭卡斯特
蘭卡斯特(Lancaster)的位置在墨爾肯(Morecambe)灣南端倫(Lune)河出海口,西邊距離愛爾蘭海十一公里,東南至曼徹斯特、西南至利物浦都大約是七十五公里左右,為蘭卡夏的城市,倫河河谷的港口、鐵路樞紐,有繁榮的市街,也是製造業、商業和教育中心,約有十萬人口。市區城堡俯瞰,古為羅馬人駐紮行營之基地,原來的基礎是撒克遜時代所建,所擁有的兩個堡塔,一個建築時間可溯至公元一一七年羅馬帝國哈德良時,另一個則在一一七○年建立。一三二二年布魯斯(Robert Bruce)曾將城堡破壞,後來由蘭卡斯特公爵修復,城內依然可以看見許多古羅馬城牆的遺蹟。附近聖瑪利亞天主堂,始建在十一世紀,十五世紀完成,城鎮也曾於一三二二年和一三八九年兩度被蘇格蘭人焚毀。十七世紀中葉內戰時期國會軍佔領市內的城堡以抵禦當時保皇軍的襲擊。城市產業以亞麻油、氈、合成纖維和生產傢俱為主,另擁有英格蘭西北部最大的牲畜市場。市內除了羅馬古城堡、聖瑪利亞教堂和聖彼得大教堂外,並有斯托雷學院和一所頗且(規模的大學。
哈沃斯
哈沃斯(Haworth)的位置在英格蘭西約克夏南端,臨沃斯(Worth)河,屬於丘陵地形,自古便是毛織品的集散地,工業區則集中在河川下游一帶,丘陵上只殘留著古城牆,山區問水草豐沛,放牧著許多柔順的綿羊。順著哈沃斯大街往上走,就可以看到「咆哮山莊」「簡愛」的作者白朗蒂姐妹的故居,現在已改成牧師博物館。白朗蒂一家人除了安妮,全部葬在博物館附近一家教會旁邊的墓園裡。
林肯
林肯(LinColn)市是英格蘭東部靠近北海的一個農業集散地和工業中心,也是英國東部公路和鐵路幹線樞紐,這裡有為農業服務的各種行業和重型機械引掣製造和泥瓦、食品業,並有羊毛和皮草等貿易。
這個有十三萬人口的城市,面積三十六平方公里,古時為羅馬帝國的重鎮,丹麥人統治時期則為英格蘭五個自治市之一,十三世紀時成為繁榮的商業市鎮。當地旅遊業很盛,重要的名勝古蹟有興建於一○六八年的林肯城堡、諾曼時期的大教堂和一二二五年多邊形的查普特宮(Chapter House)等。
赫爾
赫爾(Hull)是英格蘭東北部亨伯賽德(Humberside)郡的港灣都市,西北距約克五十公里,位於亨伯河五公里寬的上游北岸,距北海三十二公里,還有另一條小河赫爾在此瀝合。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從中世紀起就是重要的進出口貿易港口,而且也是有名的漁港。
這個城市的全名Kington-upon-Hull非常出名,因為愛德華一世國王從法國莫城(Meaux)獲得一座大修道院,計劃發展為一個海港,一七七八年建造了第一座人工船塢,從此城市開始繁榮昌盛;至今那座十一公里長的船塢,仍靜靜地躺在亨伯(Humbe)河岸,而且相當現代化的在繼續發揮它的功能。
赫爾市的亨伯橋是世界上最長的單跨懸索橋,橋長二千二百二十公尺,橫跨在市西邊的亨伯河上,四線車道之外,兩邊還有人行道,寬闊的懸在兩座高出橋墩一百五十二公尺的高塔之問,十分壯觀。
人口約四十萬的赫爾市,文化水準很高,赫爾大學設在城內的西北,另外還有工藝、工業技術、商業和航海學院。其他文化設施有海洋交通博物館、收集完整的考古資料、劇場、藝術中心等,還有韋伯佛斯(Wilberforce)大廈、聖三一教堂和女王公園都值得前往一看。
巽得蘭
巽得蘭(Sunderland)是位於英格蘭東北部威爾(Wear)河河口、面向北海岸的港都,也是以公元六七四年建造的聖彼得修道院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城市,海上貿易相當繁榮,造船、機械、鋼鐵等工業都很興盛。這個擁有二十多萬人口的港市,一六三四年建制為自治市,並隨著威爾河谷煤礦開採業擴大,以及煤炭貿易的發展而日趨興旺;十八世紀中葉又成為英國主要的造船中心。現在為了使經濟多元化,已建立了工業區,市區有羅克(Roker)和錫伯恩(Seaburn)等海濱度假勝地。當地文化學術氣氛濃厚,設有教育學院、藝術學院和專門研究電機的理工學院。
埃克塞特
埃克塞特(Exeter)是英格蘭德文(Devon)郡一個歷史上的名城,位於英國西南部康瓦爾(Cornwa)半島的埃克斯(Exe)河岸,地位非常重要,全長約一百公里的埃克斯河就是在距這裡十六公里處注入英吉利海峽,河道只能通行較小的船隻,河裡盛產鮭魚和鱔魚。人口二十四萬,面積四十五平方公里,古代是杜姆諾尼(Dumnonii)人的聚居中心,後被羅馬人侵佔,當時就具有商業都市的雛型。一○○三年被丹麥人佔領,一○六八年後由「征服者」威廉一世統治。
這個羅馬人大約在公元五十年就建立了的古代天主教城市,依山傍水,交通方便,是天生的交通樞紐,鐵路車站內人潮洶湧,尤其是到了夏季觀光時節,每年吸引著無數觀光客的光臨。除觀光外,還有許多中小型工業,包括金屬、造紙、印刷、皮革、五金、農具、釀酒和食品加工等工業。市區仍保存著羅馬人建於公元二百年的城牆及後來諾曼人又修建的城牆。天主教堂建於一○五○年,後來成為撒克遜人的禮拜堂。還有許多中世紀的建築物,其中的諾曼大教堂建於一二七五年,名建築物市政廳則建於十四世紀。市內最高學府是興辦於一九五五年的埃克塞特大學,它的前身是建於一九二二年的埃克塞特學院。
諾里奇
諾里奇(Norwich)是英格蘭諾福克(Norfolk)郡的一個市,位於北海西方三十二|公里耶爾(Yare)河與其支流溫瑟姆(Wensum)河的匯流處,南至倫敦一百五十八公里。面積三十九平方公里,有十五萬多名人口,現在是英格蘭最大製鞋業中心之一,還有機械、印刷、成衣、農業化學、電氣設備、家具、磚瓦和芥茉等加工業,同時是英格蘭穀類、牲口的主要農牧市場、批發中心,以及商業和娛樂的中心。
依然保持著舊世界迷人古風的市區,設有東英吉利大學和中央圖書館,並保存有三十多座中世紀的教堂,其中一座羅馬天主堂,是第十五代諾福克公爵所捐助,建成於一八九四年。另外,市中心市場東側的諾曼古堡建於十二世紀早期,自一八九四年起,一直都是這個城市的博物館和藝術畫廊,以十九世紀時諾里奇學校的繪畫佳作稱著。市內的大教堂是一座盎格魯諾曼式大建築物,長達一百二十四公尺,教堂塔尖高九十六公尺,高聳入雲,是英格蘭僅次於薩爾斯堡的第二高教堂頂,教堂內有好幾個古代的禮拜堂。諾里奇市創建於撒克遜時代,後來發展為重要的商業中心。一○○四年曾遭丹麥人洗劫,一○六六年又被諾曼人征服,一一五八年建制,中世紀時成為繁榮的毛紡織業城鎮。一六四二年至一六五一年的內戰期問,當地的居民多支持國會軍。
南希爾茲
南希爾茲(South Shields)市,是英國英格蘭的一個北海港口城市,瀕臨泰恩(Tyne)河口南岸,景色幽美,街道整潔,有十五萬多名人口。在十七到十八世紀的時候,這裡曾經是製鹽和玻璃工業的中心;現在則有造船和海洋機械工業。
雅茅斯
雅茅斯(Yarmouth)位置在英吉利海峽索倫特(Solent)灣的亞爾河口,是英格蘭威特島西北部的重要港口,鎮上的建築大部分還是十五、六世紀的古厝。由於地位優越,因此成為英國主要的遊艇運動中心,夏季來此度假的遊客絡繹不絕。市鎮公所收藏有十二到十六世紀頒授該地的特許狀六張,相當珍貴。
考斯
考斯(Cowes)是英格蘭懷特(Wight)島北岸的城市區和港口,位於南安普敦南邊二十三公里處,是一個居住環境良好的度假勝地,距離英倫島不遠,景觀特殊美麗。這裡有不同顏色的岩壁,以及沙灘上的沙五顏六色,有綠色、灰色、紅色和赭色等,每當陽光照射閃爍出令人著迷的景象,吸引無數遊客和文人墨客,十九世紀英國的畫家特納(Turner)就曾在此留下多幅不朽的畫作。
被譽為小英格蘭的考斯,城市建在麥地那(Medina)河兩岸,分為東、西考斯,西考斯是居住購物的地方,東考斯多為輕工業所在地,中問以一座浮橋相連,是世界著名的遊艇帆船中心,人口兩萬三千多,港口滿是遊艇和遊艇繫泊礎,煞是熱鬧。這個城市過去在英國帆船史上,曾有過影響性的輝煌一頁。
一八一五年六月一日倫敦的柴契爾之家(Thatch House)有四十二位英國高層社會的人士聚合,決定取消原有的皇家快艇俱樂部,成立以帆船參加競賽為目的皇家快艇隊。參加的會員除年費外,每人至少要有一艘十噸的帆船。當他們組織好了之後選擇地點時,威特島溫暖的氣候、優美的海岸,立即成了他們休憩度假理想的所在,其中許多貴族如英國王子喬治四世、法國的奧爾良公爵等,都相繼在島上建了別墅,一時盛況空前,奧爾良公爵常在島上舉行豪華晚宴,經常是五、六百人濟濟一堂。而在互相較勁之下,快艇的大小、速度和豪華發展的程度,令人讚嘆。
這種盛況也吸引了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的參與,一八四四年由她丈夫亞伯特親王親自設計,在東考斯的東邊修建了一座以親切、簡單、家居為主的歐斯本(Osborne)城堡,女王夫婦和五個孩子在這裡過著快樂自在、不受宮中禮節拘束的愜意生活。當親王在一八六一年去世後,女王和孩子們每年賽船季節,仍會來島上度假,直到一九○一年女王臨終,還是選擇這個美麗的地方走完她的人生。
一八五六年皇家快艇總部在島上成立,並定每年八月初舉辦「考斯周」帆船賽。由於這裡的帆船運動影響所及,美國及其他世界各國也相繼成立了快艇隊,一八五一年八月美國的帆船在比賽中獲得冠軍時,是由女王親自頒獎,之後美國也創立了美國杯快艇賽,這個運動也開始風行在世界各國。
天鵝海
天鵝海(Swansea)又譯作斯旺西,它的位置在威爾斯西南端布里斯托(Bristol )灣畔的塔韋(Tawe)河口,因此它的威爾斯名字叫做艾伯塔韋(Aber Tawe),東南至加地夫五十六公里,有十九萬人口,為威爾斯西格拉摩根(W.Glamorgan)郡的首府,是威爾斯堡僅次於加地夫的第二大城。十二世紀初諾曼人曾在這裡建立城堡,如今已被現代建築所取代。十八世紀初本地就已經是重要的無煙煤產地及輸出港口,並且逐漸發展成工業中心,克萊德赫(Clydach)地區的製鎳廠和蘭沙姆勒特的鉛鋅工廠都很有規模,十九世紀初對整個英國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到了十九世紀中葉,金屬交易所已成為世界銅貿易的中心。
二次世界大戰時遭空襲,嚴重破壞,重建的市區都是現代化建築,戰後新興的工業有製鉛、各種輕工業以及車輛組件的製造。一九二一年在城東建起煉油廠,以提供原料給巴格蘭的石油化工廠。一七九八年開鑿的運河和十九世紀修築的鐵路,把港口與煤鐵產地連起來,成為南威爾斯西部無煙煤的輸出港,直到一九一三年,煤的產量逐漸減少,由於西南位於古爾(Gower)半島的部分,擁有美麗廣闊的沙灘和海岸,以及岩岸和沙灘混合的奇景,旅遊業已成為天鵝海的新興事業。
市政中心包括議會廳和觀光局,宏偉的建築四十八公尺高的塔樓都令人注目。格林維威(Glynn Vivian)藝術館收集有精美的繪畫、瓷器和陶器。南威爾斯皇家協會是古蹟展覽及自然歷史展覽所,對當地發展及環境有詳細的介紹。一九三四年新建的公會堂以海軍收藏品而頗有名氣。名詩人托馬斯(Dylan Thomas)生在此地,並有吟詠故鄉的詩篇。
波爾頓
波爾頓(Bolton)是英格蘭西北部蘭卡夏(Lancashire)的一個市,面積一百四十平方公里,人口約五萬,它位於曼徹斯特西北方十八公里處,為該郡最早的棉紡織中心,其他如化學、機械棉紡、製麵粉、製紙、漂染和皮革等工業都很蓬勃。
在這裡從事紡織工業的英國工業家阿克賴特(Richard Arkwrigth),他從生產中研究,一七六四年開始製造了紡紗機,一七六九年獲得專利,生產出更為堅紉適合作為經線的棉紗。幾年之後,他的工廠從梳棉到紡紗全部機器化,影響所及,使棉布生產成為英國北部城市主要的工業。
繼之在一七七九年發明走錠精紡機的克倫布頓(Samuel Crompton)就是出生在此,他年輕時曾在家裡用紡紗機幫忙紡紗,而發現紡紗機的許多缺點,他在工作之餘付出全部的精神和財力,研究出用機械模仿手工紡紗的走錠精紡機,同時在抽紗時還可以加捻。雖然市場反應良好,但因他付不起申請專利的費用,一些廠商只付出部分酬金,他公開了紡紗機的奧秘,三十年後數百家廠商在使用這種機器時,他獲得英國議會頒發的五千英鎊獎金。市內的查特威克博物館,展示十四世紀以後英國紡織業的發展過程。科芬特里(Coventry)是隸屬於英格蘭華威克(Warwick)郡的一個市,東南至倫敦一百三十七公里,西北往伯明罕二十七公里,面積九十七平方公里,有四十二萬人。這個城市在一○四三年撒克遜時代,因建有本篤會隱修院而發展成為繁榮的貿易城。慷慨捐助這座隱修院的麥西亞(Mercia)公爵李奧弗里克(Leofric),是當時英格蘭三位傑出的伯爵之一,一○五一年愛德華與戈德溫伯爵發生嚴重爭執,由於他的調停,才得以避免內戰。
他的妻子戈黛娃(Godiva)夫人更是傳奇人物,據說她為科芬特里的百姓,向丈夫無止境的請求減免稅賦而激怒了她丈夫,最後沒法子,他丈夫說:只要她肯裸體騎馬通過市區,就准其所請。沒想到她真的這樣做了,她把長髮放下披蓋全身,並要求全城百姓屆時都留在家裡。有一個名叫湯姆的從窗口往外窺視,後來瞎了雙眼。從一六七八年起,在科芬特里博覽會中,戈黛娃遊行就形成了一個傳統節目,每隔七、八年舉行一次。
在十四世紀時,城市的地位僅次於倫敦、約克和布里斯托,十五世紀中葉成為重要的毛紡織業中心,十八世紀時主要生產絲緞帶,後引進鐘錶製造業。一八六八年起製造自行車,後更發展機車,一八九六年生產出第一輛戴姆勒(Daimler)汽車,二十世紀後又發展人造纖維、電子和軍火等工業。一九四○年七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曾遭受嚴重轟炸,致使十四世紀所建的聖米契爾聖堂中心部分被摧毀,一九六○ 年,由建築師史賓塞加以重建,採用一種特別的門廊與殘蹟連繫。今日的科芬特里已成為再開發的現代都市,矗立著現代化各式各樣建築與大廈。汽車、飛機、纖維、機床和紡織等工業相當發達。這個城市學術氣氛濃厚,一九六五年設有華威克大學,一九七○年又成立蘭契斯特(Lanchester)工業大學。
市內值得參觀的地方,有李奧弗里克和他妻子戈黛娃捐建的本篤會大教堂,哥德式的建築,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炸毀,所遺存部分仍可見其壯麗;旁邊又蓋起了教堂新的現代化建築,新舊兼容,風範別具。圓形環繞的城牆長五公里,共有十二座城門。福特(FOrd ) 醫院建於一五○ 九年,是半木材的建築,第二次大戰後曾予重建,現在提供為養老院。一五○ 六年所建的救濟院,現在是龐德醫院。聖三一教堂,是科芬特里第一座主教座堂,是李奧弗里克時期所建。
布拉克本
布拉克本(Blackburn )位於波爾頓西北方,是英格蘭蘭卡夏的一個市,東南至曼徹斯特三十二公里,面積一百三十七平方公里,約有三萬多人口。這個城市景色優美,交通方便,市容鼎盛,工商業都很發達。當地傳統的紡織業始於十三世紀的羊毛貿易,多錠實用的紡紗機,就是由這裡的一名紡織工人在一七六四年發明的。現在主要的工業有紡織、電子、機械和釀酒等。布拉克本也是蘭卡夏主要的購物城市,一個佔地五公頃的大購物中心內,無所不有。市內一座十六世紀的建築物中,闢有傢俱和武器等的博物館。
聖大衛
聖大衛(Saint DaVids )是位於威爾斯西端、西彭布羅克郡(Pembrokeshire )大西洋岸靠近聖大衛海角的一個城市,也是威爾斯最西邊的城市。當地以一個漂亮的主教教堂而聞名,長久以來一直是重要的朝聖中心,同時也是一個熱鬧的農產品市場。當地的居民為了紀念三聖人之一的大衛所興建的教堂,當時為了逃避諾曼人的攻擊,就將教堂蓋在樹林之間,所以必須走近,才能看見全貌。建於一二八○ 年至一三五○ 年的主教宮,現在僅存門塔部分廢墟,但其宏偉仍可窺視。東北方有一處海岸國家公園,視野遼闊,海的另一邊便是愛爾蘭。
康維
康維(Canwy )是威爾斯北方圭內斯(Gwy 寫dd )郡內的一個小城市,約有三萬多名人口,它的位置瀕臨康維河流入愛爾蘭海的入海口左岸,過去一度是重要的海港,現在是市場中心,漁產豐富,四週繁殖著牡蠣,是一個交通發達的旅遊城市,一二八三年為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所建,城市東南角河邊原來建有城堡,一六六五年城堡被部分拆除,但擁有二十一個城樓和三個城門的城牆,以及一問長三十九公尺、寬十公尺的官廳,仍然保存完好。康維古堡(Conwy Castle),是愛德華一世時,英國天才建築師喬治• 詹姆斯所設計,於一二八三年動工,動員一千五百個工匠,花費不貲,歷時五年才完全竣工。這裡曾是英王為了征服威爾斯的前線駐地,城堡內的八座圓塔當初各有特殊用途,分別作為寢室、廚房、禮拜堂和倉庫等,西南塔和西北塔相互對襯,站在西北塔上可觀賞海潮,周圍的禦敵城牆全長有一點三公里,康維河上的吊橋圓形橋塔,與城堡的圓形塔樓形式一致,互相呼應,非常壯觀。城牆外近海岸處是雪墩(Snowdonia)國家公園。
卡那封
卡那封(Caernarvon)是威爾斯西北端卡那封郡的城市,靠近麥奈海峽(Menai Strait)西南端,與安格爾西島隔海相望,是威爾斯西北部一個繁榮的行政、貿易和觀光中心。這個地方是羅馬人於公元七十年至八十年問所建立的塞岡蒂翁(Segontium)要塞。五世紀的時候,市區內建立塞爾特人教堂。十一世紀諾曼人在這裡建了一座城堡。一二八三年愛德華一世征服威爾斯後,在此建大堡壘、城牆和街道,一二八四年將這個城市定為北威爾斯的首府。同年愛德華二世在卡那封古堡出生,一三○一年加冕為首屆威爾斯王子,從此後英國王儲都在此加封為威爾斯王子。古堡位於距離市中心區東南方約十五公里處,是一座中世紀的建築物,氣勢恢宏,現在這座古堡和城牆都保存很好,非常吸引遊客。這個人口約兩萬名的小市鎮,新市區已經擴展到城牆以外的廣大地區,每個週末有活絡的市集,附近有不少小旅館和商店,是觀光威爾斯的好據點。
菲什加德
菲什加德(Fishguard)是威爾斯費德郡普雷塞利區的城鎮和海港,位於聖大衛東北方約二十五公里處,約有三萬多名人口,是前往愛爾蘭的港口,有定期渡船與愛爾蘭羅斯萊爾市營運,貿易往來非常忙碌。這裡的海濱,屬培姆布洛克郡國家公園的一部分。
安格爾西
安格爾西(Anglesey)島的位置在威爾斯西北端的愛爾蘭海中,由狹窄的麥奈(Menai)海峽將它與英格蘭及威爾斯分開,有橋樑與兩主島通火車及汽車。安格爾西是威爾斯最大的島,四十公里寬、三十二公里長,面積六百七十六平方公里,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最高點是北端的帕里士(Parys)山。沿岸還有許多高聳的小島;其中聖靈(Holy)島位於西岸,高二一九公尺,像是安格爾西島的一座塔樓。島上經濟一直以莊稼和家畜為主,所產的糧食,足以供給全威爾斯的需要,有「威爾斯之母」的稱呼;其他還有捕魚業及航海等。帕里士山的銅礦採取,一度曾十分茂盛,但後來採礦業者又一窩風轉向了採石。島上設有海水浴場、快艇和高爾夫球等高級休閒娛樂設施。
博馬里斯
博馬里斯(Beaumaris)是島上主要的城市,城內有一座一二九五年愛德華一世建造的城堡,為防禦當時的盎格魯和卡那封的反抗而建,如今護城河已變成蓄水河了。在通往城堡的路上還有一幢名為「都德玫瑰」的十五世紀美輪美奐建築,現在已改成博物館。除此之外,島上還有早在古羅馬帝國之前塞爾特人留下的建築遺蹟,以及史前遺蹟,近年已成為熱門的觀光島。在安格爾西島上有一個全世界名字最長的小村落,由五十八個字母組成:LLANFAIRPWLLGWYNGYLLGOGERYCHWYRNDROB WLLLLANTYSILIOGOGOGOCH,令人嘖嘖稱奇,它的意思是:住在大漩渦邊白榛 樹旁的瑪麗教堂及紅洞穴的蒂希麗歐教堂。由於地名實在太長,唸起來又不順口,因此威爾斯人現在大都簡稱它為LLANFAIR PG。
里辛
里辛(Ruthin)鎮是威爾斯東北部克盧伊德郡的一個小城,東距切斯特三十多公里,順著五二五號公路南下,經過登比(Denbigh)即達。這裡夏季的每個星期三被定為「中世紀風的星期三」,當天人人都穿著中世紀的服裝在街上跳舞、唱歌、盡情玩樂。鎮內狹窄的巷道多保存著古風,建築物也多半呈都鐸樣式。
哈勒赫
哈勒赫(Harlech)是威爾斯緊臨翠麻豆克(Tremadoc Bay)灣、背對雪墩山脈的一座古城,為愛德華一世在一二八五年所建。一四六五年亨利六世在蘭卡夏被約克家族打敗被俘關入倫敦塔,其妻瑪格麗特曾避難於此;一四六八年威爾斯也是在這個城堡內向約克王朝投誠,當時一首十分有名的歌叫做「哈勒赫人向前衝」(The March of the Men of Harlech),人人可朗朗上口。一六四七年英國內戰,這座城堡又是威爾斯人向議會軍投降的最後陣地,現在只剩斷壁殘垣,城堡前有一處寬廣的白沙丘;站在城牆上,可以觀賞到翠麻豆克灣的蔚藍海岸。當地已闢為避暑的觀光勝地,有英國皇家聖戴維斯高爾夫球俱樂部、天然風景保護區,還有歷史悠久的哈勒赫學院,專門教授成人教育。附近的雪墩國家公園面積有二千二百平方公里,為威爾斯三大國家公園中佔地最廣的一個。雪墩山海拔一千零八十五公尺,周圍有山陵、湖泊、森林和長達四十公里的美麗海岸線。有一部分是一望無際的岩石群,能見度佳時,站在山頂,可遠眺麥奈海峽、安格爾西島,最遠甚至可以依稀看見愛爾蘭島。
荷利赫德
荷利赫德(Holyhead)是英國威爾斯圭內斯郡荷利島(即聖靈島)的港口和避暑勝地,也是與愛爾蘭往來的貿易港,有通往英格蘭什魯斯伯里的公路和通往切斯特的鐵路,港口及防波堤都曾加以改建擴大,與愛爾蘭都柏林(Dublin)附近的鄧萊里(Dun Laoghaire)有定期班輪來往。荷利山和南斯塔克燈塔是島上著名的景物,有兩萬多名人口。
伯斯
伯斯(Perth)的位置在愛丁堡的西北方五十公里,格拉斯哥的東北方,丹地的西南方,它是蘇格蘭中東部泰(Tay)河右岸的一個美麗城市及河口上游的重要河港,是鐵路樞紐,交通方便,也是保險業中心。市景十分繁榮,是購物的好所在。同時這裡也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公元一世紀羅馬時代,伯斯的名字叫做維多利亞(Victoria),當時就是一個很有名的城市。當皮克特(Picts)人將基督教傳入之後,又叫做聖約翰鎮(St. Johnstown)。一一○六年是英格蘭自治市,一二一○年為皇家自治市,一直到十五世紀初葉都是蘇格蘭市政和教區中心;一四五二年前成為蘇格蘭的首都,也是蘇格蘭王室經常的駐地和政治中心。
大約一四四○年的時候,市內建有聖約翰浸信會(St. John the Baptist)教堂,一五五九年宗教改革家諾克斯(John Knox)來到這裡傳教,反對偶像崇拜,曾引起四座僧院為鄉民摧毀。
這個人口約十六萬的城市,以染色、纖維工業、玻璃器皿、地毯、安加斯牛市場和生產亞麻、羊毛、棉等紡織品而聞名,並且是大量輸入化學肥料和輸出馬鈴薯種子的港口。此外,伯斯也是內地農產品集散中心,同時威士忌釀造、繩索、黃麻和玻璃等工業也很盛興。從伯斯順著九號公路向西北方前進,不久後就到達布萊爾‧阿索爾(Blair Atholl),郊外有一座布萊爾堡(Blair Castle),此地的公爵,曾得到英國國王的特許,可以擁有私人的武力。
丹地
丹地(Dundee)市是蘇格蘭的第三大城市,它的位置在伯斯市的東北方約二十多公里,南至愛丁堡六十五公里,泰河河灣北岸,有五十多萬人口,它是一個皇家自治市、工業城和海港,市內的古建築因歷史的動亂,幾乎蕩然鈕一存。當地工業興盛,它是蘇格蘭僅次於格拉斯哥重要的製造業中心。
丹地以出產三J而聞名,那就是黃麻(jute)、果醬(jam)和新聞報章雜誌(journalism),由這可見這裡不但農產豐富,而且人民文化水準也高。這裡還是英國黃麻製造業的中心,曾經一度領先全世界。果醬最早由這裡開始製造,現在則更著重蜜餞和糖果的製造。麻紡織業發展迅速,現仍生產麻織品、帆布、繩索和地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大批工人轉入新興的輕工業,因此輕工業也非常發達。由於這裡是海港,所以漁業很盛,駐有蘇格蘭最大捕鯨船隊之一。丹地的學術風氣很盛,由於印刷業發達,全國許多雜誌、地方性報紙都在這裡印刷。一八八一年創建的丹地大 學,為英國培養了不少優秀的人才。此外,這裡還設有技術、師範、商業和美術等學院。
從丹地再往北走十五公里,便可以看到伊莉莎白女王的母親和她的家人所居住的格拉米斯城堡(Glamis Castle)。
格拉米斯堡在十一世紀時,只不過是一幢木材建造的打獵休息屋,四週濃郁的叢林鹿群和野兔出沒,王室在打獵累了之後,就到這裡休息養神。幾個世紀下來,這裡成了一座宏偉的城堡,並以鬧鬼聞名,亦就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馬可白」背景所在地。事實上十一世紀的蘇格蘭王麥肯是因打獵受傷而死,並非莎劇中所寫是在堡中被謀殺的。但堡中處處可見馬可白(Macbeth)劇中的人物歷史形影,而且馬可白的確殺了他堂兄鄧肯(Duncan)王一世自立為王,而他們是一○四○年在城堡附近戰場上決鬥而死,馬可白在一○五七年也死於鄧肯兒子之手。
一三七二年羅伯王將城堡給了約翰李昂爵士,這是城堡首次落入私人之手,李昂為了感恩,四年之後娶了他的女兒喬安娜。李昂家族是蘇格蘭史上顯赫的姓氏,他們住在格拉米斯堡一直到現在。
十六世紀珍尼特‧道格拉斯繼承她亡夫第六世格拉米斯王的城堡時,適逢詹姆士五世在位,由於他對繼父道格拉斯的積怨與深恨,誓要鏟除所有姓道格拉斯的人。於是格拉米斯夫人珍尼特被按上巫術惑人之罪,活活燒死在木柱子上,從此這個古堡開始鬧鬼,常常聽見喊冤的吼叫聲,地窖中有些秘室深深的被長期鎖上,而且連窗子都用水泥堵死。
詹姆斯五世殺了格拉米斯夫人之後,還搬進堡中住了四年,現在還可見他高掛在城堡正門上面的盔甲。詹姆斯五世死後,當局為夫人平反,把城堡發還了李昂家,詹姆斯的女兒瑪麗皇后為解開這段樑子,同時需要李昂家族支持統一清教徒和天主教分裂的蘇格蘭,一五六二年專誠到城堡拜訪,因而得到諒解。
城堡主人卻因為支持主教對清教徒的抗爭幾至破產,城堡殘破斑剝,還負債暈暈。等到他兒子派屈克接手才有轉機,派屈克行為怪異,奇裝異服,但極具經營頭腦,以古堡前廣大的土地飼養牛隻,獲利甚豐,不止還清了巨債,還著手修建格拉米斯城堡,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城堡面貌,完全歸功於他。堡正門加建了林蔭大道,一群諾曼式的角樓將原來古典的蘇格蘭塔樓圍繞在中央,巴洛克式的日晷顯見其匠心獨具,這一切設計都出自這位堡主親自規劃設計,曾經有人說,這座雄偉的城堡是有靈魂的建築,真正能表現出一個人的感性與奇想,但堡主仍謙虛的懊惱不已。李昂家族恢復了財富,生活在快樂的日日昇歌之中。
一六八八年英國為爭王位而發生戰爭,李矛家族支持詹姆斯二世失敗,支持者整整花了六十年在作抗爭,李昂家也不例外,甚至於一七一五年伯爵五世都死在戰場上。當戰爭結束後,似乎仇恨也漸淡忘,一七六七年史特拉斯伯爵五世娶了英格蘭的瑪麗包伊,堡內伯爵夫人的臥房牆上,交纏著的蘇格蘭薊花與英格蘭坎瑰,象徵著兩個家族的結合和兩個國家的緊巒團結,從此大家也以包伊李昂稱呼這個家族,後來又成為英國上議員的一名。而這個家族真正能進入英國皇族歷史,是他們第十四世孫女,也就是後來英國的女王伊莉莎白,她是三百年來第一位生於蘇格蘭的英國王位繼承人。
即使這裡出了帝王,格拉米斯堡的陰氣仍未稍減,至今仍讓參觀者毛骨悚然,一段時期還盛傳吸血鬼出沒於此。曾有一位外國作家來此參觀後,寫下這段感覺:這裡離活人太遠,離死人太近。
斯特林
斯特林(Stirling)的位置於中蘇格蘭斯特林郡,在愛丁堡西方約五十六公里的福斯河航道頭,西南到格拉斯哥四十五公里。這是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在蘇格蘭佔領的最後一個城市。河畔的斯特林古堡,建於十五世紀,在斯圖亞特王朝時,這個城堡與愛丁堡同被當作蘇格蘭的宮殿,詹姆斯二世、詹姆斯五世都出生在這裡,詹姆斯六世也在這裡的皇家教堂中受洗。斯特林市附近曾因發生一二九七年的斯特林戰役和一三一四年的班諾克本戰役,兩次蘇格蘭打敗英國的戰爭而名聞遐邇,而一生傳奇、下場悲慘的瑪麗皇后也曾在此加冕。城堡由於坐落在坡道高處,登高瞭望,舊市街的古蹟與古戰場均可一覽無遺。
聖安德魯斯
聖安德魯斯(Saint Andrews)市是蘇格蘭法夫郡(Fifeshire)中東部、瀕臨波濤洶湧的北海岸伊登(Eden )河出海口的一個小市鎮,它的位置在愛丁堡的東北方,是蘇格蘭過去重要的海港。它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早在四世紀或者八世紀的時候,曾經把聖安德魯斯遺體運來此地,成為蘇格蘭的基督教中心和學術重鎮,在公元九○六年前一直是重要的主教轄區。市內有大教堂遺蹟,長一○五公尺,建於一一六○年。大教堂僅東、西角,以及南面的圍牆還存在。當年的主教宮,也就是現在的城堡遺蹟,還有建於一一四四年的奧古斯都小修道院及聖魯勒教堂(St. Rule's Chapel)等。這個城市又以擁有許多十六、十七世紀的住宅建築群而聞名,現在都列入自然資源保護中。英格蘭有很多大學都設在這裡,其中創辦於一四一二年的聖安德魯斯大學是蘇格蘭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一八九二年開始招收女生。
這裡有一片煙霧矇矓的沼澤地,長滿了野草,到處都是深深的沙坑,有點像月球表面的景觀,但它卻是高爾夫球誕生的聖地。這座位於皮里漠爾草原上、面積只有一百六十公頃、人口只有一萬二千多人的小市鎮,是海水退後的一塊沙地,成為最佳的天然高爾夫球場。
高爾夫球在這裡約肇始於九百年前,當時本地的居民用瘤形木桿將黃楊木球打至幾公里外的目的地,桿數最少的人便是獲勝者,中間目標加洞則是幾百年以後的事。一七五四年有二十一位貴族和紳士,對這種運動十分嚮往,便組織了聖安德魯斯高爾夫球會,訂立規則稱為皇老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高爾夫球組織。一七六四年,皇老會把老球場的二十二個洞減為十八個洞,從此以後十八洞就成為全世界高爾夫球的標準。皇老會對會員的選擇極為嚴格,會員限定於一千七百五十人,其中英國人佔一千零五十名,其他七百名是分布於七十五個國家的外籍人士。男賓憑帖進入俱樂部,女性不得進入。皇老會的室內裝橫美輪美奐,四壁都是光彩奪目的獎牌獎杯。每年要花上幾十億美元的世界各地高爾夫球迷,把前往聖安德魯斯視為一大盛事。這裡有啟用於一七五四年的老球場,啟用於一八九五年的新球場,啟用於一八九七年的紀念球場,以及啟用於一九一四年的伊旬球場。這四個毗鄰的十八洞球場中,以七十二桿為標準的老球場最為難打,這個球場長五千九百八十五公尺,因為草地起伏如波浪,並且很寬,所以非常難打。
倫敦德里
倫敦德里(Londonderry)是北愛爾蘭第二大城,位於北愛爾蘭北部的山上,濱大西洋的福伊爾(Foyle)河,四周圍有城牆。在十六世紀中葉,有大量貴族和商人自倫敦移入,在原來羅馬天主教已有相當勢力的當地,引入了聖公會新教;同時開始在當地造橋、修路,因而開始繁榮。為抵抗法國人及天主教入侵而所築的城牆至今仍在,城上還架有大炮。這裡氣候溫和,年雨量約一千至一千二百五十公釐,經濟以製造襯衫為主,還有很多小工廠分散全城各地。農業方面生產燕麥、馬鈴薯和草籽,有規模較大的牧場;主要工業有造船、釀酒、麻織、襯衫、傢俱、錄音機和食品等。
這個城市交通方便,有鐵公路對外交通,人口約六萬多名。市內有十七世紀時所建的城門環繞著舊市街,現代的新市區建築在圍牆外,並擴展到河的對岸。市區商業繁榮,設有馬吉大學學院及福伊爾學院,附近的福伊爾灣是英國重要的海軍基地。市內一六三三年所建的天主教堂,高高聳立在市區的最高處。這裡信仰新教的人民,經常與天主教徒發生激烈衝突,緊張的對峙氣氛至今猶存。
貝爾法斯特
貝爾法斯特(Belfast)是北愛爾蘭首府和第一大城、政治中心,也是北愛爾蘭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英國本島主要的港口及工商業中心。它的位置在北愛爾蘭東部貝爾法斯特灣的拉甘河口,依山面海,是一個現代化而非常漂亮的城市。市內有許多規劃良好的公園,市中心的建築多為維多利亞式,面積七十二點五平方公里,峽灣長二十公里,寬四點八至八公里,港灣優良,有八十多萬人口,亞麻工業是貝爾法斯特成長的主因,自一六一一年起成為國內的麻織業中心。十六世紀末期由於法國新教徒胡格諾派在國內受到壓迫而大批遷徙至此,而使得城市更形發展迅速,由亞麻發展到棉花工業,隨之因美國獨立戰爭影響而停頓,但亞麻的生產,一直是世界重要需求品,直到市場為人造纖維佔據才使它受到阻礙。
十七世紀末,港口和造船業興起;工業革命後當地建立哈蘭(Harland)和沃爾夫(Wolff)兩大造船公司,兩大公司以建造巨大航海船隻而著稱,發展為世界最大造船公司,貝爾法斯特也成為茂盛的出口港。一八八八年設市,一八九八年起成為北愛爾蘭郡的首府。這個城市交通發達,工商業繁榮。除造船外,還有飛機製造、機器製造、石油精鍊、食品和煙草等工業,同時這裡也是世界麻繩最大製造地之一,當地農場出產豐富的農產品和牲畜。
市區附近及西北方各有一座國際民航機場,有班機往返國內外各大航空站。設備良好的大港口,海運也無往弗屆的與世界各大港口通航。在陸上交通方面,鐵公路都非常便捷。主要輸出品有飛機、船舶、農產品、牲畜、麻織品、煙葉和食品等。市內有皇后大學貝爾法斯特分校、長老會學院和皇家貝爾法斯特研究院等,還有博物館、美術館和許多圖書館。
紐卡塞
紐卡塞(New Castle)又名新堡,是北愛爾蘭唐郡的一個城市,它的位置在斯立夫多納德(Slieve Donard)山麓,濱臨北海的鄧拉姆(Dundrum)灣,北距貝爾法斯特約七十公里,依山面海,景色如畫,是海濱的遊樂勝地和登山旅遊的中心,同時是國內煤的大出口港,附近的托利莫爾國有森林公園,佔地四百八十六公頃,內有樹木一百三十五種。這個港市有輕型機械製造業和大造船廠,全市有五萬多名,對外來觀光客非常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