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土耳其 的原始碼
←
土耳其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各省會市容鼎盛== ===[[約茲加特]]=== ===馬拉提亞=== 馬拉提亞(Malatya)市,是土耳其中部馬拉提亞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八度十九分,北緯三十八度二十一分,位於托赫馬蘇尤(Tohmasuyu)河灌溉的肥沃平原上,是地區鐵、公路的樞紐,因此對外交通發達。 這座擁有六十五萬人口的城市,與土耳其的早期歷史有很多淵源關係,一八三八年興建的兩個早期居民點,分別位於古代嘉特王國城市米利德(Milid),以及中世紀城市梅利提尼(Melitene)附近,這些地方都是考古學家嚮往的所在。一九七五年,這個城市創辦了伊納尼(Inonu)大學。 此地的農業,主要生產稻米、蔬菜、甜菜、水果、棉花和菸葉等。工業有紡織、製糖、水泥、皮革和農產品加工等。這裡手工製作的銅器非常精美,在博物館旁的大市集裡琳琅滿目,任君選購,價格也十分公道。馬拉提亞盛產的杏子碩大甜美,每至收獲季節,到處一片杏黃,水果攤上黃橙橙一堆堆,郊區更是曬著滿地黃色杏子,形成一種特別的景觀。 市立考古博物館珍藏豐富,許多新石器時代及青銅器時期的文物,都是近來才由費拉特河區域發掘出來的,是土耳其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 ===色瓦斯=== 色瓦斯(Sivas)市,是土耳其中部色瓦斯省的省會,史稱塞巴斯鐵亞(Sebastea),或Sebasteia或Megalopolis-Sebasteia,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七度二分,北緯三十九度四十五分。位於克孜爾河寬廣的河谷中,海拔一千二百七十五公尺,擁有六十五萬多人口。 在歷史上,色瓦斯曾經是著名的羅馬城市,鼎盛一時。到了十一世紀末,土耳其人來到這個地區時,才改稱為現在的名稱。一一四二年至一一七一年,這裡曾經是達尼什曼德(Danismend)王朝的首都。一一七二年以後,則由塞爾柱人魯姆(Rum)蘇丹國統治,逐漸繁榮興盛,成為安納托利亞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到了一九一九年九月,土耳其共和國的締造者凱末爾將軍,在這裡召開第二次國民大會,為成立土耳其共和國作最後的準備。 現在這個城市工商農礦業發達,是穀物的重要產區,水泥、棉花和毛織品的交易中心,郊區鐵礦蘊存豐富,街市整潔。交通有序,市郊有機場,航空線經安卡拉直通伊士坦堡;和國內其他重要城市間,也有航班來往。這裡地處與伊朗和伊拉克貿易的交通要衝,是幾條鐵、公路的樞紐。當地擁有發達的文化傳統,設有幾所引人注目的專業學校和宗教學校,還有地方博物館可供參觀。在名勝古蹟方面,以保存完好的十三世紀寨爾柱人的精美建築遺蹟最為著名,還有卡伊.卡烏斯(Kay-Kaus)一世蘇丹的陵墓,以及複雜的建築雕塑等。附近有亞美尼亞教會聖十字隱修院,裡面陳列有皇帝的御座和其他遺物。 ===埃爾津肯=== 埃爾津肯(Erzincan)市,是國內中部埃爾津肯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九度二十九分,北緯三十九度四十四分,位於安卡拉東方六八八公里處幼發拉底河北岸的肥沃平原上,海拔一千二百公尺,為白雪皚皚的群山所環抱。 早在十九世紀末,這裡已經就是安納托利亞東部的重要工業中心,主要以毛織品和皮草製品業為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亞美尼亞人發動暴動,以後這裡又被俄國佔領,以致人口大為減少,工業也遭受巨大損失,經過了很久的時間才得以逐漸恢復。埃爾津肯還經常受強烈地震的破壞,最近的一次強烈地震是發生在一九三九年,使得當地損失慘重。現在這座城市有棉織品、絲織品、銅製器皿和藥品等工業,人口大約有三十六萬。 這裡冬季嚴寒,夏季溫和,有很多含硫的溫泉。當地水源充沛,肥沃的平原盛產棉花、穀物和水果,畜牧業也很重要。交通非常方便,由高加索至安納托利亞中部,由安卡拉至埃爾茲魯的鐵、公路都穿過市區,並有航空線通達安卡拉埃爾津魯和其他城市。在市區西邊四十公里處,是個滑雪勝地,也是許多觀光客嚮往的地方。 ===內夫謝伊爾=== 內夫謝伊爾(Nevsehir)市,是土耳其中部內夫謝伊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四度四十三分,北緯三十八度三十八分,坐落在尼德的北方,位處內夫謝伊爾省一座小山的低坡上,市內有克孜爾(Kizil)河流經,是昌盛的產糧區,也是當地農產品市場,經濟以農業為主,也有小型工業。因為是進入卡巴多西亞奇幻美景的主要門戶,也是省內名氣最大的地方,旅遊業非常興盛,有公路通往安卡拉、阿達那和開塞利。 這個擁有約二十萬人口的城市,以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蹟而聞名。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十八世紀初鄂圖曼帝國的大臣易卜拉欣帕夏(Ibrahim Pasha)所建的(Kursunlu)清真寺,以及附設的經學院濟貧院和圖書館。城市以北的哈貝克塔什(Hacibektas),極具影響力的伊斯蘭教比克特西教團創始人哈吉.比克特西.吾力(Haci Bektash Wahi)所創,他出生在這裡,並建有這個教團的最大清真寺。市區東部的格萊姆(Gureme)岩石教堂和隱修院,以充滿神秘浪漫的色彩而聞名。城中的山頂上,還有已經傾圮的塞爾柱時代的堡壘。 ===克爾謝伊爾=== 克爾謝伊爾(Kirsehir)市是克爾謝伊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四度十分、北緯三十九度九分,大約位於全國的中心點,在安卡拉的東南方一百八十三公里處瀕臨克孜爾(Kizil)河支流。 早在十四至十八世紀時,這裡就是有勢力的伊斯蘭教派阿希兄弟會(Ahi Brotherhood)的城堡,在安納托利亞各城市之間的宗教和政治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後逐漸興盛,因此許多塞爾柱精緻建築都留存了下來,包括曾經是占星台於一二七二年改建的卡卡貝伊(Cacabey)清真寺,一二三○年所建的阿拉丁(Alaeddin)清真寺,以及阿希埃芙蘭(Ahi Evran)清真寺,寺旁有阿希教派創建者的陵墓,以及詩人阿舍克.帕夏(Asisk Pasa)的墓地。 主要的農產品有穀物和水果。現在這裡已成為克爾謝伊爾省的工商業中心和文化中心,民生經濟以地毯織造為主,是著名的克爾謝伊爾地毯的產地。這種地毯多採用祈禱圖案,十九世紀最典型的祈禱圖案有精緻的帶台階拱門,指明通向聖城麥加的方向。下面神龕,神龕周圍是康乃馨小花側影,中間另有一個小神龕,中心與大神龕同位,周圍花飾也相同,但是顏色和大神龕呈鮮明對比。神龕上方通常有一個大十字格,有時在神龕下面還有一個小窄格子。這種地毯的大邊類似古代的刺繡祈禱毯,即外寬邊也是精緻的花飾,內寬邊為窄帶條紋。配色也極為豐富,有櫻桃紅、黃、紫、淺藍、艷綠、赭石和黑棕,較近期的地毯有的帶有法國宮庭色彩。 克爾謝伊爾地毯代表了土耳其地毯的特色,是最享盛譽的民俗工藝品之一。這座只有十八萬人口的城市,每年也有約十五萬名觀光客來此探幽尋勝。 ===托卡特=== 托卡特(Tokat)是土耳其中北部托卡特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六度三十四分、北緯四十度十九分,地處陡峭山丘下的平原上,瀕臨耶希爾(Yesil)河支流的凱爾基特(Kelkit)河和切克雷克(Cekerek)河,氣候宜人,景色秀麗。 附近一帶是重要的水果種植區,水源充足,果品豐富,四周都是茂盛的果園和花園。農業也很發達,種植有穀物、菸葉、葡萄和甜菜等。礦產資源有褐煤、銻和大理石。工業有製革、棉布綉花和銅器等,其中的銅器是托卡特的地方特產,所製各種器具光彩奪目,是難得的旅遊紀念品。 這個擁有四十多萬人口的城市,從市中心沿著蘇魯索卡克(Sulu Sokak)一帶,可以一覽無遺的俯視商店,壯麗的陵墓,大市集和大澡堂等各式土耳其建築。 此地也有許多名勝古蹟,山頂上早已傾圯的城堡,常被人誤認為是另一個著名的達齊門(Dazimon)古堡;十三世紀塞爾柱時期興建的格克經學校(Gok Medrese)的藍瓦頂建築物,是托卡特最好的建築之一,現在已改為地方博物館。此外,還有一二九○年左右修建的哈里夫加齊(Halef Gazi)隱修院等。現在每年都有十萬多名觀光客前來探幽尋勝,因此市內也建有一些比較高級的飯店、餐廳和各種娛樂設施。 ===埃拉澤=== 埃拉澤(Elazig)市,是國境中東部埃拉澤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九度十四分,北緯三十八度四十一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埃拉澤成為鄂圖曼軍隊的駐地和行政中心,後來很快發展為舊哈爾普特(Harput)省的行政中心。這個命運多舛的城市,曾經多次遭到地震的摧毀,但都由當地人民致力重建,現在是土耳其中東部地區現代化城市,人口約四十六萬。 這個城市四周被葡萄園和果樹所環抱,是當地穀物、水果和牲畜的重要貿易中心,並且以發達釀酒業而馳名。市郊的主要礦業有銅、鉻和鉛。它雖然不是工業城市,但是人文薈萃,物產豐鐃,文化興盛。一九七五年所創建的幼發拉底大學,是國內幾所著名大學之一。城市附近的幼發拉底河凱班(Keban)水壩,完工於一九七四年,是全國最大的水電工程之一。市內有幾座塞爾柱人建造的清真寺遺蹟,都值得一訪。 另外,在費拉特河上因建水壩而成的巨大人工湖,改變了周遭的環境,成為一項多功能的建設。市區南面二十五公里的哈薩(Hazar)湖區,是一個寧靜美麗的度假好地方。 ===屯捷利=== 屯捷利(Tunceli)市,是土耳其中東部屯捷利省的省會,位於埃拉澤西北方七十三公里處的多山地帶,北部有門祖爾錫勒西(Munzur Silsilesi)山和梅爾占(Mercan)山,西部和南部以幼發拉底河為界,非常閉塞,是全國經濟最不發達地區之一。現在有埃爾祖魯姆至埃拉擇公路幹線穿市而過,經濟以經營牲畜和畜產品貿易為主。 當地約有十萬多名人口,其中以庫德人為最多。中世紀建造的帕爾德克(Pertek)城堡,至今狀況良好。市區北邊六十公里的蒙祖爾山谷(Munzur Valley)國家公園中,可以在景色如畫的情境下,享受釣鱒魚的樂趣。 ===埃斯基謝希爾=== 埃斯基謝希爾(Eskisehir)市,是土耳其中西部地區埃斯基謝希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度三十二分、北緯三十九度四十六分,位於安納托利亞高原西北部海拔七百九十二公尺處,東距安卡拉約二百公里,瀕臨蘇卡爾亞(Sakarya)河的支流波爾蘇克(Porsuk)河。 在歷史上的西羅馬和東羅馬時代,這裡曾經是顯赫一時的得里歐城,城址位於現在市區以西三公里處。現在城址在拜占庭時代,可能是溫泉周圍的居民點。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孔亞的蘇丹曾在這裡吃了敗仗,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時,塞爾柱人獲得勝利,到了十四世紀初,鄂圖曼帝國最初的國都就設在這裡。十九世紀末,這裡開始有鐵路。二十世紀初,鄂圖曼帝國歐洲各省的土耳其人移民至此,城市規模隨之不斷擴大。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二年的土耳其獨立戰爭中,城市遭到破壞。在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城區獲得重建並趨向繁榮。城市內低地為工商業區,高地為住宅區。這個城市是周圍地區所生產的農牧產品集散地。波爾蘇克河沿岸和南面遼闊肥沃的中原,是安納托利亞中部的糧倉,盛產小麥、大麥、燕麥和甜菜。蘇卡爾亞河谷種植葡萄、棉花和蔬菜。礦產則有鉻和鎂,大部分供出口。 此地並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之一,生產紡織品、食糖、磚瓦、水泥、化工、皮革、纖維、機械、海泡石煙斗、農具、鐵路設備和飛機等,是棉花研究中心。附近盛產的海泡石(Sepiolite)除了用以製造各式各樣的煙斗外,還可製成各種美麗的工藝品,名聞遐邇。 全市約有七十萬人口,對外交通非常方便,有一座機場,與國內外大城市間都有航班連絡。這裡也是安卡拉到伊斯坦堡及巴格達鐵路線的樞紐,鐵路運輸非常繁忙。公路線四通八達,也是公路交通的樞紐。 這個城市也注重教育文化,市內有師範學校,埃斯基謝希爾經濟和商業科學院。當地多溫泉,富含鐵質,所以也是泡溫泉和休閒娛樂的好地方。 ===梅爾辛=== 梅爾辛(Mersin)市,是土耳其南部伊切爾省的省會,舊稱Mersina,也是土耳其著名的港口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四度三十八分、北緯三十六度四十八分,位於阿達那市的西方,並且是阿達那的外港。 這個擁有三十多萬人口的港都,對外交通非常發達。在海上運輸方面,當地的天然港口不敷使用,乃於一九五○年擴大興建人工港,使這裡成為安納托利亞東南部和阿達那平原農產品及礦產的出口港,並且因為沒有淤塞,梅爾辛港區才得以不斷發展擴大,成為地中海沿岸有名的港口,每年貨物吞吐量可達一千多萬噸,並且由這裡啟錨的渡輪,可以直通塞浦路斯。 陸上運輸也十分忙碌,鐵路線與伊斯坦堡至巴格達的鐵路幹線相連,還可直達阿達那。公路網四通八達,與內地各重要城市連接緊密,和鄰近鄉鎮間也有巴士往來。從這裡至阿達那之間高速公路,是土耳其最有名的一條公路。 這個城市也有比較發達的工業,市內設有一座全國最大的煉油廠、紡織、機械、化工、電器、電子、五金和鋼鐵等工業也很興盛。由於是國際港口的緣故,這裡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員眾多,因此也設有許多飯店、餐廳、咖啡廳、茶館、健身房、影戲院、各種球場、游泳池、舞廳、夜總會和賭場等娛樂服務設施,夜生活多彩多姿,有濃郁的歐洲風格。 從梅爾辛往西南,沿著地中海岸有許多古城遺蹟。在十三公里外的比南謝伊爾(Viransehir),是在公元七百年前由羅德人所建,現在僅存無數雕刻精美,具有歷史性的列柱。卡利迪凡內(Kanlidivane),就是當地古代的卡伊蒂利斯(Kanytelis)城,有古羅馬帝國和拜占庭時期的寺廟、教堂、墳墓和雕刻精美的石棺等。克茲卡雷斯(Kizkalesi)是美麗而且擁有科伊科斯(Korykos)古蹟的假日度假勝地,有漂亮的沙灘、汽車旅館和露營區,海邊的科伊科斯古堡,面向著另一座離岸約二百公尺的克茲卡雷斯堡,兩堡間以一道牆相隔;在附近還有海鮮店,為觀光客提供可口的魚蝦和蟹貝類海鮮餐點。 ===艾登=== 艾登(Aydin)市是土耳其西南部艾登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七度五十一分、北緯三十七度五十一分。位置在伊斯坦堡的西南方、門德雷斯( Menderes)河附近,西北方距伊士麥約九十六公里,往西約五十公里就是愛琴海,是阿夫永至伊士麥的鐵、公路線上重要的貿易中心。 這個城市歷史悠久,但是在一九二二年九月希臘軍隊敗退時,曾縱火焚燒了它,以致元氣大傷。城市附近是土耳其重要的農業區,生產菸葉、小麥、粟、棉花、無花果、葡萄、橄欖和橄欖油等,尤其是品質優良的無花果,更是久享盛譽,廣為人知。 在名勝古蹟方面,市內有古老的清真寺和經學院。城市附近還有阿格韋人(Argives)所建的塔勒斯(Tralleis)古城舊址,以及大約建於公元前四世紀的羅馬競技場、大理石圓柱和劇場等。市內博物館的展示,以當地各時代的工藝品為主,同時對這個城市的歷史,也有詳細的介述。 城區西部愛琴海岸的庫什達西(Kusadasi),有沿著海濱而建的美麗港口,這裡遊艇穿梭,景色美麗,遊客川流不息,各項遊樂設施完備,有高級飯店,以及設有賭場的庫什(Kus)購物中心,是度假的好去處。 ===穆什=== 穆什(MUS)市,是土耳其西南部穆什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四十一度三十分、北緯三十八度四十四分。它的位置在穆拉特(Murat)河谷寬濶平原的南側,庫爾蒂克(Kurtik)山峽谷的谷口。周圍丘陵上布滿郁郁蔥蔥的葡萄園和橡樹叢,蒼翠一片,景色宜人;盆地內可耕地稀少。 這裡山地眾多,地勢崎嶇,和其他城市間有鐵、公路相通,交通還算方便。共有二十五萬多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庫德人,經濟以農牧業和手工業為主,一般比較閉塞落後。 穆什市東北的馬拉茲吉爾特(Malazgirt),是一○七一年塞爾柱人戰勝拜占庭帝國的古戰場,雖然時光已逝了九百多年,在這浩浩的古戰場上,還可想見當年金戈鐵馬、流血漂櫓的戰爭場面;現今在地層裡還時常可以挖到當年捐軀將士的遺骸白骨,以及早已朽腐的古兵器。每年也有許多觀光客來此憑吊古戰場,發思古之幽情。 ===穆拉=== 穆拉(Mugla)市,是土耳其西南部穆拉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八度二十二分,北緯三十七度十二分,有五萬多人口。由於近地中海,所以為地中型氣候。交通相當方便,有公路通往伊士麥與德尼茲利。 當地為重要的農產品市場,沿海狹長地帶種植柑桔,市郊附近肥沃盆地盛產葡萄。當地的農產品加工業,近來也有長足的進步。加上穆拉省的小市鎮如波德魯姆、馬爾馬黑斯、達特恰、科伊濟斯和費特希耶等愛琴海和地中海濱美麗的度假城,都在一百公里的範圍內。舒適的度假飯店、汽車旅館可提供安逸的居所,壯麗的遺蹟和豐富的文化歷史,是度假的最佳選擇,因此這個城市是朝向旅遊中心發展,旅遊娛樂設施也在不斷改善中。 ===德尼茲利=== 德尼茲利(Denizli)是土耳其西南部德尼茲利省的省會所在地,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九度六分、北緯三十七度四十六分,地處伊士麥東南方二百三十一公里處,位於門德雷斯河(Menderes River)的支流居呂克蘇(Curuksu)河附近格克貝爾(Gokbel)山的山麓,此山海拔二千三百零八公尺。城市四周圍繞著青蔥美麗的村落,點綴著許多文化古蹟,城北十九公里處就是聞名於世的棉花堡旅遊勝地。 這個城市歷史悠久,廬貝因人(Luvians)是當地最早的居民,數世紀後由喜特人統治,後來又被佛里吉亞、里底亞、波斯、馬其頓、羅馬、拜占庭、塞爾柱和鄂圖曼等王朝所先後統治。早在十四世紀時,這裡就是土耳其的重鎮,當時叫做拉迪克(Ladik),以精美的紡織品、刺繡製品、繁茂的花園、寬闊的街道和眾多的旅舍而閒名,商賈雲集,市容鼎盛。十八、十九世紀時,由於屢遭地震的破壞,市井衰敗,昔日的繁華也逐漸煙消雲散。 當地氣候宜人,夏季乾燥炎熱,冬季暖和,由迪納爾(Dinar)至伊士麥的鐵路幹線經過市內,公路交通更是方便。全市擁有約五十萬人口,每年也有五十萬觀光客入境參觀。 ===布爾杜爾=== 布爾杜爾(Bardur)市,是土耳其西南部布爾杜爾省的省會,並且是省內的政治、經濟和交通的中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度十七分、北緯三十七度四十三分,是位於布爾杜爾湖東岸的美麗湖濱城市。在古代,這裡就以它獨具特色的湖光山色而名聞遐邇。 這座擁有約四十萬人口的城市,地處地中海和安納托利亞高原之間,氣候宜人,交通也非常發達,鐵路線可以直通阿菲永和厄斯基謝希爾(Eskisehir),由安塔利亞至阿菲永卡拉希薩爾(Antalya-Afyon Karahisar)的公路也穿過市區。交通的方便,也為工業和觀光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座城市的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市區規模擴大,工業主要以生產紡織品,玟瑰油和銅器為主,尤其是手工織的毛毯和地毯,更是非常有名。在農產品方面,灌溉地區盛產蔬菜,水果和葡萄,旱地則種植小麥、大麥和馬鈴薯。 市內有許多鄂圖曼時期的房屋,時間自十七世紀開始,多是當時的代表之作,屋內外的雕刻繪畫都非常精美。加上這裡瀕臨布爾杜爾湖,風光十分綺麗,每年都能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尋幽探勝。 這裡也有不少名勝古蹟,附近地區出土的文物,都珍藏在考古博物館內,供人參觀。位於城南十公里處的印蘇約(Insuyu)山洞,長五百九十七公尺,裡面有九個水池,洞內還滿布鐘乳石和石筍,非常壯觀。在距離城西南方一百公里處,有個葛西沙爾(Golhisar)遺蹟,是一座公元前兩世紀左右呂西亞(Lycian)人的城市,有廣場、戲院、公共墓地和引水架管的橋,規模龐大,即使現在多半坍毀,仍可想像往日城市的宏偉。這附近也是海拔一千零五十公尺美麗高山湖沙爾達(Salda)的所在地,湖區咖啡店,餐廳和旅館環繞,使得冷冽的高山也熱鬧了起來。 ===烏沙克=== 烏沙克(Usak)市,是土耳其西部烏沙克省的省會所在地,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九度二十五分,北緯三十八度四十一分,位於伊士麥至安卡拉的鐵、公路幹線上,交通相當發達。 這裡基本上是農業地區,穀物和甜菜是主要作物。工業以出產多絨毛地毯著稱,其他部分有製糖、棉毛、紡織、製革和農產品加工等。烏沙克地處愛琴海和安納托利亞內地之間,冬季氣候溫和,夏季涼爽,林蔭蔽空,景色宜人,約有二十八萬多人口。 市內著名的卡夫塔西(Kaftanci)博物館,展出烏沙克的美麗地毯和掛毯。土耳其的國父凱末爾,也曾住過這裡。 ===伊斯帕塔=== 伊斯帕塔(Isparta)市,舊稱Hamid-Abad 或Hamideii,是土耳其西部伊斯帕塔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度三十分,北緯三十七度四十六分。在拜占庭帝國統治時期,這裡稱為巴里斯(Baris),當時就是一座著名的繁華城市。在一二○三至一二○四年間,此地被塞爾柱人佔領,一三八一年以低廉的價格賣給鄂圖曼帝國,以後就歸奧斯曼蘇丹管轄,直到回歸給土耳其為止。 這個擁有三十八萬多人口的城市,對外交通相當發達,安納托利亞鐵路網的一條主線鐵路穿城而過,公路也四通八達。這座城市不但美麗,而且香氣襲人,各種各色玫瑰花園到處可見,製造玫瑰花精和化粧品工廠無數,以出產玫瑰花,玫瑰油和地毯等聞名,特產由鐵、公路源源不斷地輸出。 城市地處河道縱橫的西部高地,氣候宜人,景色秀麗,也是休閒的好去處,市內的古蹟有塞爾柱人在一四一七年所建的烏魯清真寺,一五六一年所建的室內大市集,十四世紀所建的伊斯帕塔城堡,以及十六世紀由名建築師鍚南所負責建造的菲爾德威帕什(Firdevs Pasa)清真寺等,都留有許多珍貴的雕刻和繪畫,值得參觀。 在伊斯帕塔南方哥爾戈克(Golcuk)湖,香松林園繞著湖區,海拔一四○五公尺,空氣清新怡人,是休閒遊憩的好地方。埃吉爾迪爾(Egirdir)位於伊斯帕塔東北,環繞著如抒情詩般的幽雅環境,在一座人造的山上,公元前六世紀時,里底亞最後一代國王在這裡建造了一座城堡,歷經羅馬、拜占庭和塞爾柱,現在仍可看出當年的規模;城北的埃吉爾迪爾湖,風光優美,湖中有一小島,島上婦女坐在戶外編織地毯,整個感覺猶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 ===馬尼薩=== 馬尼薩(Manisa)市,是土耳其西部馬尼薩省的省會,古稱馬格尼西亞(Magnesia),是一座經歷二千多年滄桑的歷史文化古城。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七度二十六分,北緯三十八度三十六分。 早在公元一世紀時,這裡就是著名的商業中心,商賈雲集,貨源充足,來自歐亞大陸的各種貨物多集中在這裡。一三九○年後被鄂圖曼帝國統治,後來曾一度易主,至一四一○年重歸鄂圖曼帝國。十八世紀為地方官員所把持。 這個人口約二十多萬的城市,現在是當地重要的農業和商業中心,西南距伊士麥僅四十公里,有鐵路與阿菲永和伊士麥相通,航空和公路交通都很方便。城市以北有遼闊的蓋迪茲(Gediz)平原,適宜於裁培葡萄、橄欖、菸葉、芝麻和棉花等農作物,為馬尼薩市提供充足的資源。 馬尼薩在中世紀曾經是鄂圖曼帝國王公和蘇丹喜愛的住處,現在還保留有幾座當時的建築,最著名的是穆拉迪耶(Muradiye)清真寺,建於一五八三~一五八六年,其中的石雕、琉璃瓦和鎦金裝飾,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寺院附設的輕學院,現在已改為博物館。有很多的觀光客實際上就是為了遊覽穆拉迪耶清真寺,才會光臨馬尼薩的。 ===阿菲永=== 阿菲永(Afyon)又名阿菲永-卡拉希薩爾(Afyo Karahisar),舊名KARA Hisar-Isahip,是土耳其西部阿菲永省的省會,古名阿克羅諾斯(Akroinos)城,後冠以阿菲永(即鴉片的意思),以反映這個地區的主要產品。 這個省會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度三十三分、北緯三十八度四十五分。位於安卡拉西南方二百五十七公里處,居安卡拉與伊士麥的中間位置。海拔一千零三十四公尺的高地上,瀕臨阿卡爾河(Afyon Karahisar),是西部的著名古城。有五十五萬人口。 當地交通發達,市內有國內線的機場,對國內有航空站的各大城市,都有航班往返。這裡並且是安卡拉至伊士麥的鐵路重要樞紐,有各種列車來往。公路網四通八達,長途巴士可以連接國內各大城市。市區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為主。 主要的農產品有罌粟、小麥、大麥、馬鈴薯、甜菜和牲畜等。工業限於馬海毛、羊毛加工和地毯織造為主,兼有水泥、大理石加工、電器、五金和化工等。 這裡歷史古蹟眾多,拜占庭時期建造現在已成為這個城市地標的古城堡,雖然部分已遭毀壞,但是在大體上還可見古代的輪廓。十三世紀的大清真寺,以及塞爾柱人建的阿爾提格茲(Altigoz)橋,至今尚保存完好,現在已成為觀光勝地。 由於這裡自然條件適宜種植鴉片,因此市郊美麗的罌粟花盛開,這樣自然會導致許多倫理和道義上的紛爭,但是對外來的觀光來說,罌粟花的美麗所帶來的神秘和好奇,卻是最吸引人的。 ===庫塔希亞=== 庫塔希亞(Kutahya)市,古稱喬蒂安地(Cotyaeum),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九度五十九分,北緯三十九度二十五分,它位於馬爾馬拉海地區至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大道上,瀕臨波爾蘇克(Porsuk)河,是庫塔希亞省的省會。 在歷史上,這座城市隨著商路重要性的變化而盛衰,中世紀時這條商路非常繁榮,庫塔希亞是它的中途轉運站,因此也日臻鼎盛。十六世紀前後,這裡也因為是鄂圖曼帝國的陶瓷業中心而聞名遐邇,其所生產的瓦、瓷磚和彩陶等,供土耳其和中東部分地區興建清真寺、教堂和其他名勝之用。 到了二十世紀中葉,因為現代工業的日超興盛,這裡已中斷幾百年的顯赫名聲又得以恢復,並且地位越來越重要。現在工業有製糖、製革、硝酸鹽加工、陶瓷、機械、五金、電子、電器、儀表、紡織和地毯織造等。有鐵、公路直達埃斯基謝希爾和阿菲永.卡拉希薩爾等城市,交通非常方便。這裡河道眾多,氣候怡人,約有六十多萬人口,勞力密集,自然條件優越,是一座很有希望的新興城市。 這是土耳其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承襲著土耳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古蹟也處處可見,重要的鄂圖曼帝國紀念性的建築,包括有城堡、清真寺、經學院、大澡堂、陵墓和豪宅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十四世紀所建的烏魯(Ulu)清真寺。位於城西的庫塔希亞城堡,使得這個城市更形壯觀,居高臨下,也是觀賞市景的最佳處所。十四世紀所建的經學院,現在是庫塔希亞的考古博物館,展示著這座古城的歷史演變,以及與尼茲尼古在羅馬和拜占庭時期當下的遺蹟。 另外,科索斯博物館是十九世紀匈牙利英雄拉霍科索斯(Lajos Kossuth)、和他家人所住過的屋子,除了參觀往日他的生活環境外,還有許多文物、文件的展示。 ===克爾克拉雷利=== 克爾克拉雷利(Kirklareli)市,是土耳其西北部歐洲部分克爾克拉雷利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七度十二分,北緯四十一度四十四分,位於伊斯特蘭卡(Istranca)山麓,約有二十萬人口。由於地處從北到伊斯坦堡穿越山區的最短通道上,因此發展迅速。現在這裡是緊靠保加利亞的邊境城市,也是附近地區的重要貿易中心,主要經營乳品、穀物和菸葉貿易,是國內主要的木材工業主要生產地。 塔迪爾內到伊斯坦堡的鐵路支線貫穿市區而過,也有公路與各地相連,交通稱便。由於此地位居歐洲,當地人們在觀念上更容易受到西方的影響,因此市內夜總會、咖啡屋、歌舞廳和影劇院等娛樂設施眾多,夜生活豐富而多彩多姿。 位於市區東北九十八公里處的伊吉內達(Igneada),有美麗的沙灘、溫熙的陽光、可口的海鮮,以及大大小小的旅館,是土耳其東北濱臨黑海的有名度假區。 ===巴勒克西爾=== 巴勒克西爾(Balikesir)市,是土耳其西北部巴勒克西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七度五十三分,北緯三十九度三十九分,位於伊斯坦堡西南方三百九十三公里處,馬爾馬拉海附近的富饒平原高地上。這一帶水源充足,平原上的河流都注入馬爾馬拉海。 當地市容整潔,街道寬闊,林蔭蔽空,車輛來往有序。市區有鐵路通往安卡拉和伊士麥,公路網四通八達,交通還頂方便。市區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還是公共汽車和計程車,還有一些居民用自行車和驢車代步和運貨。市區雖然有七十多萬人口,但一切都有條不紊,髒亂現象也極少發生。 這裡氣候比安納托利亞內地溫和,市郊土地肥沃,森林密布,出產穀類、豆類、水果、蔬菜、芝麻、棉花、菸葉和橄欖等。工業主要生產棉織品、麵粉、地毯和皮革製品等。 巴勒克西爾有許多歷史和考古遺蹟,舊城區內有鄂圖曼帝國早期的許多客店和清真寺,南部的新市區內,有現代化的火車站、商場、銀行、餐廳、影劇院、行政大樓、師範學校和新式住宅區。 ===比列吉克=== 比列吉克(Bilecik)是土耳其西北部比列吉克省的省會,坐落在伊斯坦堡東南方一百八十公里處,瀕臨薩卡里亞(Sakarya)河交流的卡拉蘇(Karasu)河。在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二年的土耳其獨立戰爭期間,比列吉克被希臘軍隊佔領,城市建築和著名的絲綢業遭到嚴重的破壞,戰後的好幾十年後,市容才得以逐漸恢復。 這個擁有十五萬多人口的城市,交通非常方便。新城區位於安卡拉到伊斯坦堡的鐵路車站周圍,舊城區坐落在一座小山的山坡上。現在多數人以農業和畜牧業為生,也有少數工人在小規模的工廠中上班,從事皮革、乳酪和絲綢的生產。 ===鐵克爾達=== 鐵克爾達(Tekirdag)舊稱Rodosto,是土耳其西北部歐洲部分鐵克爾達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七度三十一分,北緯四十度五十九分,位於伊斯坦堡西方一百一十一公里處,瀕臨馬爾馬拉海,人口約四十二萬。 這座城市始建於公元前七世紀,早期可能是希臘人的聚居點,在以後的數百年間,成為阿德里安堡(Adrianople)地區的港口(即今之埃迪爾內)。到了十九世紀後期,逐漸開始沒落,尤其是在一八九六年愛琴海沿岸的亞歷山大魯波利斯(Alexandroupolis),成為馬里乍河上游的鐵路終點站後,這裡日超衰微。 鐵克爾達坐落在自希臘邊境伊普薩拉(Ipsala)通往伊斯坦堡的公路幹線上,有公路通往穆拉特利(Muratli),然後接埃迪爾內至伊士坦堡的鐵路線上,交通還算方便。現在這裡是農產品市場,主要出口品有亞麻、葵花籽、葡萄和葡萄酒等。 市內名勝古蹟眾多,主要的有魯斯泰帕夏(Rustem Pasa)清真寺和有頂蓬的市集,都是由十六世紀著名的建築師錫南所設計,雖然已經承受幾百年的風雨吹淋,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坡魯=== 坡魯(Bolu)市,是土耳其西北部玻魯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一度三十七分,北緯四十度四十四分,位於安卡拉至伊斯坦堡途中,海拔七百四十二公尺,北界玻魯山脈,南接克爾奧盧(Koroglu)山脈,人口約二十八萬。 在歷史上,玻魯曾經是古喜特帝國的領土,公元前五世紀在此建立比提尼亞(Bithynia)王國。現在附近西南邊的埃斯基希薩爾(Eskihisar),就是古代小亞細亞的繁華城市比提尼亞遺址。 這個城市現在是重要的農產品貿易中心和集散地,主要的農產品有穀物、菸葉和玉蜀黍等。木材工業也比較發達,盛產櫟、山毛櫸、榆、栗和松等林木。附近開採褐煤和錳。另外,這裡還以出產品質優良的皮革製品,以及手工編織精美的地毯而聞名。 市內的古蹟有建於十四世紀的烏魯清真寺,市區北面還有美麗的七湖(Yedi Goller)國家公園,山明水秀,秋來片片楓紅,是有名的觀光勝地,備有齊全的旅遊設施。每至冬季,南邊的柯洛格魯(Koroglu)山區,是土耳其主要的滑雪度假地。附近的阿班特(Abant)湖,有各種旅遊設施。 位置大約在玻魯東北方四十公里處的盟格(Mengen),是一個以美食聞名的小城鎮,每年八月的廚藝競賽,全國名廚集聚一堂,提供土耳其傳統的美食。 ===埃迪爾內=== 埃迪爾內(Edirne)市,舊名阿德里安堡(Adrianople)或哈德里安堡(Hadrianople),又可稱為尤斯庫達馬(Uskudama),是土耳其西北方歐洲部分埃迪爾內省的省會。經緯度是東經二十六度三十四分,北緯四十一度四十分,位於伊斯坦堡西北方約二百公里的通加(Tunca)河與馬里乍(Maritsa)河匯合處,接近希臘和保加利亞邊界,扼小亞細亞通往巴爾幹的主要通道,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歷來紛爭不斷。 最早在這裡定居的可能是色雷斯部落,以後逐漸發展成小城鎮。公元一百二十五年羅馬人曾予重建,並且加以擴大。到了十世紀時,保加利亞人佔領埃迪爾內,其間曾兩次遭到十字軍劫掠。一三六二年,鄂圖曼帝國攻佔此地,於一四一三至一四五八年將這裡定為帝國的首都,成為行政、商業和文化中心。 一八二九年的俄土戰爭中,埃迪爾內被俄國人佔領,戰後俄土雙方簽訂了「埃迪爾內條約」(Treaty of Edirne),條約內容雖將埃迪爾內歸還給土耳其,但卻加強了俄國在東歐的勢力,使它得以吞併多瑙河口和黑海高加索的沿岸島嶼,俄國船艦並能自由通行於達達尼爾海峽,以及博斯普魯斯海峽。但是在一八七八年,俄國卻再度佔領埃迪爾內。 一九一三年,這裡被保加利亞佔領。一九二○年又被希臘佔領,直到一九二二年才歸還給土耳其。現在這裡市容繁盛,交通方便,由倫敦至伊斯坦堡的鐵路幹線經過這裡,並有公路幹線與伊斯坦堡和中歐連接。當地以出產白乳酪馳名,還出產棉花、羊毛、肥皂和皮革製品等。在農產品方面,盛產小麥、稻米、黑麥和水果。全市約有十五萬名人口。 在名勝古蹟和參觀景點方面,城內的塞利米耶(Selimiye)清真寺,為著名宮廷建築師錫南(Sinan)的一大傑作,大約建於一五六九至一五七五年之間;這座清真寺連同鄰近的附加建築物、學校、圖書館,以及現在設有考古和人種史兩博物館的經學院,構成一個建築整佳。著名的巴耶塞德(Bayezid)清真寺,於一四八八年由蘇丹巴耶塞德二世所建,寺內有四面牆壁支撐著巨大圓頂,雕樑畫棟,富麗堂皇;還有一座面朝麥加聖地的大理石壁龕。具德斯坦(Bedesten)集市大約建於十五世紀,有漂亮的頂蓬,現在經過修復,成為民俗工藝品主要的集散地。 ===伊茲米特=== 伊茲米特(Izmit)是科賈埃利省的省會所在地,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九度五十五分、北緯四十度四十六分,位於馬爾馬拉海灣伊茲米特灣頂端附近,西北距伊斯坦堡市三十五公里,城區大部分在幾座山丘和建有工商業區的狹窄平原上。 這座城市始建於公元前八世紀,由希臘梅加拉(Megara)來的殖民者所建立,當時叫做阿斯塔庫斯(Astacus)。公元前二百六十四年由比提尼亞(Bithynia)國王尼肯米達斯一世(Nicomedes I)重建為國都,稱為尼肯米底亞(Nicomedia),城市名聲臻於鼎盛。在羅馬統治時期,這裡常為君王住所,是富庶繁華安樂之都。 拜占庭統治時期,曾一度式微。到了一三二六年,伊茲米特才被鄂圖曼帝國所佔據。 現在這裡是土耳其造紙業中心,產量能夠提供本國需求量之百分之五十;並建有大型煉油廠。此外,還有電子、電器、水泥、磷酸塩、紡織、石油化工和輪船製造等工業。伊茲米特港是馬爾馬拉海沿岸的第二大港,經營國內和國際航運,由這出發的輪船,是抵達伊斯坦堡的最近航線。也有鐵路與國家鐵路網連接,與伊斯坦堡和安卡拉之間,還有直達的鐵路線和公路,交通相當方便。 市內的歷史古蹟有古城牆遺蹟、拜占庭城堡,以及十六世紀由鄂圖曼帝國建築師錫南建造的清真寺等。由於這裡氣候宜人,海濱風光美麗,沙軟水淺,陽光充足,名勝古蹟眾多,因此雖然只有近六十萬人口,但是每年可以迎來幾十萬名的觀光客。市內也建有許多飯店、旅館、餐廳、夜總會、咖啡屋和健身館等娛樂服務設施。 ===卡斯塔莫努=== 卡斯塔莫努(Kastamonu)市,是土耳其中北方卡斯塔莫努省的省會,經緯度是東經三十三度四十七分,北緯四十一度二十二分,位於安卡拉的東北方約一百七十公里處,瀕臨柯克(Cok)河,約有十八萬人口。此河把市區分成東、西兩邊,並且每邊都有大量的綠化樹木、歷史遺蹟、老房子、博物館、清真寺、土耳其浴室、複合院(通常包括有清真寺、土耳其浴室、救濟貧民的廚房、宗教學校、圖書館、以及貴族或贊助興建人的墳墓)、罕(演變為驛站,是鄂圖曼帝國時期有中庭的四方形建築物,多位於市區或主要的地點;樓下是商店,樓上為店家製造商品和睡覺的地方)、商場(是鄂圖曼帝國時期的商店中心,有半圓形的屋頂)等多不勝舉。市中心有四百幢已有一百六十年歷史的老宅第,現在都受到保護,它們有多元化的建築風格,有些已改建為旅館或餐廳。 這座城市以出產銅器聞名,兼有製糖、紡織、冶金和農產品加工等工業,農業以沿海平原地區為主。離城十七公里的卡撒巴村(Kasaba Koyu)現在只有二十五戶人家,和一座建於一三六六年的馬穆特(Mahmut)小清真寺,清真寺的牆壁用石塊建造,屋頂和內部全是木材原料,純手工的繪畫和雕刻令人嘆為觀止,明亮的深紅色顯示出塞爾柱(Seljuk)傳統風格,是安納托利亞最精彩的「木造」清真寺。在山城的附近,有伊爾加澤山嶽國家公園(Ilgaz Dagi Milli Park),以及庫勒山嶽國家公園(Kure Daglari Milli Parki)。 ===宗古達克=== 宗古達克(Zonguldak)市,是土耳其北部宗古達克省的省會和黑海的主要港口,也是宗古達克與埃雷利之間盆地所採煤炭的主要出海口。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一度四十八分,北緯四十一度二十七分。 這個城市是米利都人(Miletus)在公元七世紀前所建,曾被拜占庭所統治,一四六一年鄂圖曼人入侵。在古代,這裡不過是個無名小村落,十九世紀中葉後,因採煤業發展迅速,城市也緊跟著繁榮了起來,人口急劇增長,現在已有六十五萬多居民。 現在城市附近多山地,森林繁茂,沿著河流的肥沃谷地產玉蜀忝、亞麻和蔬菜,附近並有全國最大的煤田。恰塔拉澤(Catalagzi)發電廠供全國西北部廣大地區用電,現在是全國的重工業中心。 一九四○年以後大力發展礦業,全市的經濟有百分之八十與煤業有關,設有大型的化工廠與煉焦爐,並開辦頗具權威的宗古達克礦業技術學校。 這座城市交通發達,有鐵路直通安卡拉;港口設備完善,海上航線直達伊斯坦堡,出產的礦產品,源源不斷地經由這些交通線向外輸出。波茲泰佩(Boztepe)公園位於一座小山上,為宗古達克市海岸線提供了最美麗的襯托。 ===綽魯姆=== 綽魯姆(Corum)市,是土耳其北部綽魯姆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四度五十八分、北緯四十度三十三分。它的位置在安納托利亞肥沃平原的邊緣,地處安納托利亞中部至黑海之濱的商路要衝,是著名的歷史名城。 在古代,這裡曾經是古喜特帝國的領土,從考古發現中,在喜特時代,當地的古文明已經有相當高的水準;十三世紀時所建的烏魯清真寺,十九世紀時的鐘塔,都極具歷史價值。 這個擁有近五十萬名居民的城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以出產精美的銅器、皮革製品、手工紡織和編織品而聞名遐邇。並有紡織、水泥和銅器等小型工業。平原上有克孜爾(Kizil)河灌溉,生產穀物、水果、菸葉和甜菜等農產品,尤其是品質優良的山蔾豆,全國第一。綽魯姆並且是當地農產品的貿易中心和集散地,街市整潔,林蔭夾道,工商業興盛,頗具現代化都市的風格,而琳瑯滿目的民俗藝品,又會讓人們品味到強烈的土耳其氣息。 ===奧爾柱=== 奧爾杜(Ordu)市,是土耳其北部奧爾杜省的省會所在地,經緯度是東經三十六度一分、北緯三十五度五十六分。位於黑海沿岸博茲泰佩(Boztepe)山的東坡,梅納特(Melet)河的河口處,有叢林密布的博茲泰佩山,擋住來自西北方的風暴襲擊。 這裡地處特拉布宗以西,約一百六十公里的薩姆梅至特拉布宗的沿海公路上,交通還算方便,有近二十二萬名人口。當地地形崎嶇不平,森林茂密,氣候濕潤,郊區出產多種農產品,內地深谷飼養牲畜,種植穀物,鄰近海岸地區開採銅、鋅等礦產。另外,這裡也盛產榛核,加工為榛果巧克力糖,吃起來非常可口。奧爾杜現在是榛果加工和出口中心,每年九月都會舉行榛果豐收慶祝活動,屆時人山人海,盛況空前。 這裡十九世紀的富豪之家帕沙格魯.柯納克(Pasaoglu Konak),現在已改為人種民俗博物館,觀眾在此仍可捕捉到當地富貴人士的生活奢華之情形。市郊二公里處,是一片美麗的海灘,值得前往參觀,還可以順便欣賞十八世紀的古教堂。 ===吉雷松=== 吉雷松(Giresun)市又叫做Keresun,是土耳其北部吉雷松省的省會,也是瀕臨港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八度二十四分,北緯四十度五十五分,位於黑海的南岸。在羅馬時代,這個城市稱為塞拉索斯(Cerasus)。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當地建成人工港後,出口貿易大量增加,城市經濟得以迅速繁榮。 這裡氣候潮濕,雨量充沛,各季溫暖,人口稠密,現在約有三十萬居民。榛栗是當地的主要產品,其他出口物有核烑,獸皮和木材等。當地市區街道頗為乾淨,兩旁新舊建築物交錯,市區從海邊伸上山,山頂蒼翠的山林與海平行,山上有一座拜占庭要塞的廢墟。 舊城區建在半島上,半島也成為城邊小港灣的屏障。舊宅第的建築有濃厚的希臘風格,雖然已經沒落,卻依然可見當年的華美。在半島的山頂上,除了有在獨立戰爭抗俄英雄的紀念墓園外,蒼鬱的樹蔭下有椅桌,可供市民郊遊野餐。 在山頂可以見到不遠處海面上的大島,它是黑海東部唯一有人居住島,以吉雷松港。搭船只要半個小時可達。希臘神話故事中亞馬遜河女人住在島上,大力士海克力斯(Hercules)到亞馬遜取楯牌,以及詹森(Jason)王子駕駛阿哥艦,沿著愛琴海穿過達達尼爾海峽,到馬爾馬拉海,再穿越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黑海,歷經波濤洶湧的黑海往東部的科爾基斯(Colchis)王國(現的喬治亞)取金羊毛,這些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和大島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薩姆松=== 薩姆松(Samsum)是土耳其北部黑海南岸的最大城市,也是薩姆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六度二十分,北緯四十一度十七分,人口約四十五萬,位於克孜爾(Kizil)河與耶希爾(Yesil)河兩個三角洲之間。 這座現代化的工業城市,建於公元前七世紀,是希臘的殖民地都市。公元一世紀時歸屬於羅馬帝國,以後數易其主。十二世紀時,薩姆松被塞爾柱人所征服,至十四世紀成為交易場所,變得非常繁榮起來。十七世紀時為了抵抗俄國的侵略,修築了非常堅固的堡壘。 一九一九年五月十九日,凱末爾將軍在這裡登陸成功,並組織民族抵抗運動,為創建獨立自主的土耳其共和國奠定了基礎。這整個過程在市內的阿塔土耳克博物館內都有詳細的史料展示,市立公園內也設有紀念碑。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城市已予擴建並且邁向現代化。 這座城市地處要道,交通發達。這裡有航空線通往安拉和伊斯坦堡,與國內各重要城市間,有航班互通。這裡也是黑海中部海岸的主要出口港,港口擁有現代化設施,建有防波堤。在陸上交通方面,此地是來自安納托利亞的鐵路終點站,鐵路多用以運輸來自迪夫里伊的鐵礦石。公路四通八達,與鄰近城市間通巴士,還有幹線公路通往安卡拉和色瓦斯。 當地也是富饒的農業區,除了糧食不缺外,出口貨有來自內地的菸葉、穀物、羊毛、化肥和紡織品等。這是一個優美的港口城市,氣候宜人,風景綺麗。市內十四世紀的巴札爾(Pazar)清真寺,建於十九世紀的布伊克(Buyuk)清真寺,創辦於一九七五年的五一九大學,以及現代化的建築,代表了多種土耳其建築形式,還有寬闊的海濱林蔭大道貫穿東西,大道旁政府機關、飯店、銀行和商店林立。這裡也是黑海沿岸的商業中心,來自歐亞各地的商品琳瑯滿目,市內隨處可見夜總會、咖啡屋、歌舞廳和影劇戲院等娛樂場所,各種享樂節目應有盡有,夜生活多彩多姿。 ===闡克勒=== 闡克勒(Cankiri)舊稱Kangri,史稱Gangra,是土耳其北部闡克勒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三度三十七分,北緯四十度三十六分。位於塔斯(Tath)河和阿哲(Aci)河的匯合處,因其自然條件的優越,自古就是國內的名城,早在十五世紀時,就歸入了鄂圖曼帝國的版圖。 這座擁有二十五萬多名人口的城市,是附近一帶農產品的集散地和貿易中心,主要農產品有穀類和水果,飼養的安哥拉細毛山羊也很有名。採礦業發達,礦產品有鉻、褐煤和石棉等,附近的大塩鹽礦在拜占庭時代就已聞名,目前還在開採中。 交通相當方便,由安卡拉至宗古達克的鐵路穿過市內,礦產品通過這條鐵路源源不斷地向外輸出。市內的歷史性建築物不少,至今還可見當年的宏大規模,昔日拜占庭時代的堡壘,現在雖已傾圯,但是遺蹟猶存。著名的大清寺還保存完好,相傳由蘇萊曼一世的宮廷建築師錫南所設計建造,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闡克勒市的驕傲。 ===斯諾普=== 斯諾普(Sinop)市,是土耳其北部斯諾普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五度九分,北緯四十二度六分,位置在國境北部中央突出黑海中,連接博茲泰佩(Boztepe)半島與大陸之間的地峽,南有森林覆蓋的高山與安納托利亞高原隔開,為小亞細亞北岸唯一風光明媚的天然良港。是古代通往港口的陸路要道,建有巨大的堡壘,現在已經傾圯,但是仍然可以看到海邊築有堅固的防衛石牆。後來因為與內地間交通不便,並且有西部伊內博盧(Inebolu)和東部薩姆松的崛起,終告衰退。 據當地居民傳說,這座城市為亞馬遜人所建,使用他們王后斯諾娃(Sinova)的名字命名;也有傳說是由希臘神話中英雄赫拉克勒斯(Heracles)的同伴奧托呂科斯(Autolycus)所建。到了一四五八年,斯諾普才併入鄂圖曼帝國。一八五四年十一月,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後不久,城市大部分被俄國海軍所毀。 現在這裡經濟發達,農業為主要的經濟活動,河谷和濱海狹長的肥沃地帶種植玉蜀黍、亞麻和菸葉;工商業也很興盛。這裡約有二十多萬人口,並有公路通往薩姆松,與伊斯坦堡間有海上航線相連。在斯諾普旅遊,一定要去看看漁人碼頭,沿著碼頭開設了許多餐廳,提供有各式美味的餐點。沿著海邊的度假村和大飯店,有各種水上活動設施。當地的傳統木刻,也非常有名。 斯諾普現存的名勝古蹟,有拜占庭和塞爾柱時期經過重修的古堡壘遺蹟,早期希臘和羅馬時代建在舊城區中的孤立圓柱和石雕,一二一四年修建的阿拉丁(Alaeddin)清真寺,以及十三世紀興建的阿拉耶(Alaiye)宗教學校等,宗教學校現在已改為考古博物館,展出許多古代文物,尤其是幾座美麗的金聖像,最為珍貴。 ===阿馬西亞=== 阿馬西亞(Amasya)市,是土耳其北部阿馬西亞省的省會,它史稱為Amasela或Amasla。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五度五十一分,北緯四十度三十九分,瀕臨耶西爾(Yesil)河,又稱為綠河(Green River),位於安卡拉東北方三百三十五公里處,是一座美麗的古城。 早在公元前約一百八十三年時,這裡就是本都(Pontus)王國的首都;公元前六十五年,這裡由龐培(Pompey)建為自由城市和擁有大片領土的行政中心。在二世紀時,獲得羅馬帝國「大都會」和「第一城市」的稱號,以後並不斷地興盛與繁榮。 阿馬西亞地處狹長的河谷中,風景宜人,廣褒的果園久負盛名,為早期鄂圖曼人所垂青,往往由王儲親任地方長官。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斯特拉波(Strabo)也是在這裡出生,他所提到的古城堡,在崖石頂上現在還可以看到殘蹟。 著名的中世紀建築有清真寺和圖書館。古建築集中在人口密集的耶西爾河南岸,有五座橋可通北岸。許多古蹟毀於一七三四年、一八二五年和一九三九年的大地震中。現在約有十七萬人口,主要經濟活動有農業、採礦、紡織和水泥生產。 ===阿達帕扎勒=== 阿達帕扎勒(Adapazari)市,是土耳其北方薩卡爾亞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度二十四分,北緯四十度四十六分,位於伊斯坦堡東方大約一百四十八公里處,薩卡爾西河西岸的肥沃平原上,靠近來自伊斯坦堡的軍用古道。 這個城市到了十八世紀末才使用現在的名稱,如今是當地工農業和商業的貿易中心,有鐵路支線與安納托利亞鐵路幹線相接。公路網四通八達,將當地出產的小麥、菸葉、水果和蔬菜等,運往伊斯坦堡市場。 擁有五十五萬多人口的阿達帕扎勒,工業以農產品加工為主,市內有大型甜菜加工製糖企業,還有榨油、棉麻加工、食品罐頭、麵粉、製革和紡織等。當地名勝古蹟不多,最出名的是一座建於古羅馬查士丁尼(Justinian)時代的石橋。 ===卡爾斯=== 卡爾斯(Kars)市是土耳其東安納托利亞區(East Anatolia Region)卡爾斯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四十三度五分,北緯四十度三十六分,它橫跨卡爾斯河兩岸,在國境的東北部,接近美尼亞共和國邊境,海拔一千七百五十公尺,人口約三十萬。早在九至十世紀時,這裡就已成為獨立的亞美尼亞公國,以後曾被塞爾柱人、蒙古人、鄂圖曼帝國和俄國佔有,直到一九一八年才歸還給土耳其市內一些建築物仍可反映出各人種國家的特色。卡爾斯現在是土耳其重要的牲畜貿易中心,並且以出產乳酪和蜂蜜而聞名,也出產粗紡毛織品、地毯和毯製品等。這裡還是土耳其的軍事要地,有班機、火車和巴士通往全國各地,同時鐵、公路向東北經由亞美尼亞直達喬治亞。 市區分為新城和舊城兩個部分,卡爾斯河北岸為舊城,南岸為新城,中間有塞爾柱人所建的古橋相通。市內的歷史建築有庫貝特(Kumbet)清真寺,原是亞美尼亞教堂,現已改成小型博物館。鄂圖曼帝國時期的浴場,現在大體上還可以見到當時比較先進的排水設施和龐大的規模。卡爾斯河邊的古城堡,是十二世紀後期,塞爾柱人所建的軍事哨所,在上面還可以俯瞰卡爾斯河兩岸的美麗風光。這裡是遊客的樂園,除了可以享受當地人民熱情而傳統的招待外,還可以看到具有特色的民族舞蹈。 ===居米什哈內=== 居米什哈內(Gumushane)是土耳其東北部居米什哈內省的省會所在地,經緯度是東經三十九度二十九分,北緯四十度二十七分,瀕臨哈爾希特(Harsit)河,位於特拉布宗至埃爾茲倫的公路線上,是特拉布宗至伊朗古貿易路線的中點站,北距黑海一百三十公里,人口約十八萬。 在十九世紀以前,這座城市以盛產銀礦而聞名,現在銀礦已經挖空,經濟主要依賴出口當地盛產的蘋果和水梨等水果,以及從特拉布宗港至伊朗西部大道的轉運行業;工商業也很興盛。這裡還是全省的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旅遊業和娛樂業也很發達。 ===里澤=== 里澤(Rize)市,是土耳其東北部里澤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四十度三十一分,北緯四十一度二分,它的位置瀕臨黑海,在特拉布宗東方七十五公里。位於突入海中、滿蓋著茶樹的小山上,氣候涼爽,最熱的八月,平均溫度也只有攝氏二十度,景色宜人,是休閒度假的好地方。 這個擁有二十五萬多人口的城市,大多數居民是拉塞人,屬高加索人種。當地交通方便,市容鼎盛,有船舶通往伊斯坦堡,並有鐵、公路對外連絡。商業區集中在海灣周圍狹長的平坦地帶上,這裡肥沃的海濱狹長地帶還出產多種農產品,除茶葉外,還有玉蜀黍和柑桔。周圍地區所產的茶葉集中在這裡加工後,由海路向外輸出,在一九五八年當地成立了一家茶葉研究所。每年所舉行的採茶節慶典多彩多姿,並且在現場可以買到最好的黑海茶。 里澤市三面環海,沙灘廣闊,沙質鬆軟,風平浪靜,陽光和煦,空氣清新,適於散步小憩,也可以做各種水上運動。為了方便觀光客,當地人興建了許多旅遊設施,服務水準也很不錯。 ===阿爾特溫=== 阿爾特溫(Artvin)市,是土耳其東北部阿爾特溫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四十一度四十九分,北緯四十一度四十一分,它的位置臨近柯魯赫(Coruh)河,坐落在一座山旁,十六世紀的城堡遺蹟顯目的聳立在山岩上。 這是一個擁有許多漂亮古土耳其建築的迷人城市,現在為周圍一帶農、畜產品的市場,有公路通往西北部黑海港口霍帕(Hopa),南至埃爾祖魯姆。一八七七至一八七八年俄土戰爭結束時,這個城市被割讓給俄國;一九一八年俄土條約簽訂後,又歸還土耳其。境內多山,森林常茂,有不同景觀的松林、野花,以及許多動物,包括黑熊和棕熊。 當地主要經濟活動為畜牧業和農業,主要生產一些肉類、穀物、茶、菸葉和銅等。全市約有六萬名人口,市民中有許多喬治亞人,庫德和拉塞(Laze)。在中世紀的時候,這裡曾被喬治亞人所統治,人們遊覽市內留下來的許多喬治亞時代遺蹟和建築,是了解喬治亞過去的最佳地點;如果整個旅遊行程充足的話,這個城市值得多留些時間細細欣賞。 ===賓戈爾=== 賓戈爾(Brngol)市,是土耳其東部賓戈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四十度二十九分、北緯三十九度七分,有穆拉特(Murat)河支流的格尼克蘇郁(Coniksuyu)河緩緩流過市區,氣候宜人,風光優美。 「千湖」是賓戈爾的別稱,是因為在賓戈爾東北面的山中有星羅棋布的小冰湖而得名。這座城市約擁有二十多萬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庫德人。這裡交通還算方便,公路幹線東至埃拉澤,西至穆什,使賓戈爾成為這一帶主要的穀類、牲畜和畜產品的市場,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輕工業也在發展中。 這座山城雖然在一九六六年大地震中,遭到嚴重的破壞,但是並沒有阻止它的進步發展。市內留有中世紀興建的古堡,市區西郊約二十公里處,有滑雪中心。 阿勒(Agri)市原來的名稱叫做卡拉柯塞(Karakose),是土耳其東部高地阿勒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四十三度三分,北緯三十九度四分,位於幼發拉底河支流穆拉特(Murat)河的河谷處,坐落在凡湖北方約一百公里的地方,海拔一千六百四十公尺,因靠近伊朗的亞拉臘山,土耳其發音為阿勒,因而得名。 這裡是附近一帶的牲畜及畜產品的貿易中心,主要經濟活動為農業和牲畜飼養。阿勒市並且是土耳其至伊朗幹線公路的轉運站,約有二十五萬人口,其中以庫德人為主。 阿勒東北距亞美尼亞共和國不到一百公里,一個可愛的魚(Balik)湖就在途中,因此沿途開設了許多魚餐廳,提供美味新鮮的魚料理。這個城市到處都可以看到冒著泡泡的熱溫泉,但是二十公里外的布比山(Buba Bagi),卻是白雪皚皚的滑雪中心。 ===阿勒=== 阿勒(Agri)市原來的名稱叫做卡拉柯塞(Karakose),是土耳其東部高地阿勒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四十三度三分,北緯三十九度四分,位於幼發拉底河支流穆拉特(Murat)河的河谷處,坐落在凡湖北方約一百公里的地方,海拔一千六百四十公尺,因靠近伊朗的亞拉臘山,土耳其發音為阿勒,因而得名。 這裡是附近一帶的牲畜及畜產品的貿易中心,主要經濟活動為農業和牲畜飼養。阿勒市並且是土耳其至伊朗幹線公路的轉運站,約有二十五萬人口,其中以庫德人為主。 阿勒東北距亞美尼亞共和國不到一百公里,一個可愛的魚(Balik)湖就在途中,因此沿途開設了許多魚餐廳,提供美味新鮮的魚料理。這個城市到處都可以看到冒著泡泡的熱溫泉,但是二十公里外的布比山(Buba Bagi),卻是白雪皚皚的滑雪中心。 ===埃爾祖魯姆=== 埃爾祖魯姆(Erzurum)是土耳其東部埃爾祖魯姆省的省會及中心城市,經緯度為東經四十一度十七分,北緯三十九度五十五分,位於特拉布宗東南方一百七十六公里處,四周都是高山的肥沃平原中,海拔一千九百五十公尺,氣候寒冷,有「土耳其的西伯利亞」之稱。 早在公元五世紀的時候,這裡就已成為拜占庭帝國的要塞,以後成為東羅馬帝國在亞美尼亞地區的要衝,當時稱為泰奧多西歐波利斯(Theodosiopolis)。公元六至七世紀時,這裡分別被波斯和阿拉伯帝國佔據,城名改為「埃爾祖魯姆」。後來又先後被塞爾柱王朝、伊爾汗國、土庫曼王國和帖木兒所佔領,直到一五一五年才歸屬鄂圖曼帝國。但是在一八二九年的土俄戰爭中,又被俄軍佔領。 一九一九年七月,由土耳其民族英雄凱末爾主持的首屆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會議,就是在這裡召開的,這次會議直接導致土耳其共和國的成立。因此,埃爾祖魯姆在土耳其歷史上,地位頗高。 這座擁有五十多萬人口的省會,靠近幼發拉底河,是附近一帶的農產品交易中心。工業有食品加工、皮革、水泥、製糖和農產品加工等,當地並以金屬加工和馬具業為主的手工藝品製造業出名。居民大部分是庫德人,他們嚴格遵循庫德人的傳統生活,也創造了盛極一時的文明。 由於這裡地處安納托利亞至伊朗的商隊通路上,自古以來便是商業和軍事中心。市內設有機場,並且是安卡拉至伊朗間鐵路線上的主要車站,安卡拉與德黑蘭之間的國際道路也穿過市區,因此交通非常方便。 市內值得遊覽的古蹟,有城牆和城堡遺蹟,是拜占庭統治時期的象徵。塞爾柱蘇丹建於一二五三至一三○八年的塞爾柱神學院。建於十二世紀的烏魯(Ulu)清真寺,它擁有七個廣大中堂的不尋常建築方式,漂亮的大門和瓷磚砌的叫拜樓,都讓人讚嘆塞爾柱人的建築藝術;十三世紀蘇丹的女兒所建的皇陵也極為壯麗。離市區六公里的帕拉多肯(Palandoken)是冬季運動度假勝地,滑雪道是全土耳其最長最好的,深受滑雪專家們的鍾愛。 ===安條克=== 安條克(Antioch)土耳其語作Antakya,是土耳其東南部哈泰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六度七分,北緯三十六度十四分。位於奧龍特斯(Orontes)河口附近,早期曾為古敘利亞的繁榮城市。 公元前三百年由塞琉古一世建立,它扼敘利亞西北部的交通要衝,為軍事重鎮和商業中心。在希臘、羅馬時期和拜占庭初期,城市都獲得不斷的發展,並曾經是羅馬帝國敘利亞省的首府,最早的基督教中心之一。公元四十年時,基督追隨者在這裡首先被稱為基督徒。 在公元四、五世紀時,橄欖油生產和貿易,給當地帶來了繁榮。公元六世紀,這裡發展了蠶絲業。公元六世紀二十年代,當地接連受到火災和地震的擊襲。公元六三七年,併入阿拉伯的哈里發(Caliph)王國。公元九六九年,再由拜占庭佔領。一○八四年歸屬塞爾柱土耳其帝國。一五一七年起隸屬於鄂圖曼帝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 現在的安條克是一個小省會,經濟以附近地區的農業為基礎,主農產品有小麥、棉花、稻米、橄欖和葡萄等,市內還設有農產品加工廠。 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九年,由普林斯頓大學,法國之家博物館,以及一些美國博物館的贊助下,在當地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一些當地城市歷史、布局等有關的珍貴資料。其中主要的發現是私人和公共建築物中,有多處精美的拼花地板,大部分為羅馬帝國時代的製品,上有不為人知的畫圖,反映了當時的市井生活和城市風貌。現在安條克約有二十萬人口。 ===哈卡里=== 哈卡里(Hakkari)舊稱colemerik,是土耳其東南部的城市,也是哈卡里省的省會,地處國內東南角海拔一千六百七十五公尺的山地上,是全國人口最少和最閉塞的地方,四周被群山所環抱,哈卡里以東的吉洛(Gilo)山海拔四千一百七十五公尺,沙特(Sat)山海拔三千八百一十公尺。 這裡有公路北通凡城,西達鍚爾特,約有六點五萬人口,多是庫德人,耕地面積所佔比例屬全國最低,主要經濟活動為放養牲畜,是當地牲畜和畜產品的銷售市場。市內有一座中世紀城堡,可以俯瞰全市,過去是庫德貴族的宅邸,現在成為市內最重要的景點。 ===阿迪亞曼=== 阿迪亞曼(Adiyaman)舊名Husnumansur,阿拉伯語稱為Hisn Mansur,是土耳其東南部山谷中阿迪亞曼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八度十七分,北緯三十七度四十六分,位於東南安納托利亞區。有相當悠久歷史,早在公元八世紀時,伍麥葉(Umayyad)王朝的阿拉伯人就在佩雷(Perre)古城附近建立這個城市,因此現在城北還有古城遺蹟。後來經哈里發哈倫.拉希德(Harun ar-Rashid)在此設立防禦工事,而取代了佩雷成為當地的主要城市,曾先後受到拜占庭、塞爾柱及土庫曼杜勒卡迪爾(Turkmen Dulkadir)王朝的統治。十四世紀末被併入鄂圖曼帝國。 一九二六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這個才被稱為阿迪亞曼的城市,現在是土耳其東南大灌溉計劃區中的一環,景色宜人,交通方便,有三十多萬人口,居民多庫德人。這裡農業發達,是附近地區的農產品市場,生產穀物、棉花、菸葉、阿月渾子堅果和葡萄。 這個城市有頗夠水準的住宿設備,是前往東北方的內姆魯特國家公園(Nemrut Dagi Nation Park)的基地。海拔二千一百五十公尺的內姆魯特山,是北美索不達米亞最高的山,山上有公元一世紀,安條克一世王所建立規模龐大的聖堂、祭壇,以及阿波羅、宙斯、海格勒斯、命運女神和安條克的巨大石像,許多石頭雕刻雖然因風吹雨打而風化,但以石像完整的手指刻線流暢,可知當時藝術之精湛。在安條克墓周圍,有造型各異的雕刻和石獅圍繞,面積之大,讓人嘆為觀止。 市內的考古博物館內,珍藏著當地費拉特河流域的文物,包括早自新石器時代至近代的石雕、銅器及其他物品,參觀這裡後,讓人對土耳其及東南安納托利亞的發展史,有非常清晰的概念。 ===迪亞巴克爾=== 迪亞巴克爾(Diyarbakir)市,是土耳其東南部迪亞巴克爾省的省會所在地,經緯度為東經四十度十四分,北緯三十七度五十五分。它又叫做Diyarbekin,史稱阿米達(Amida),城區伸展在一片玄武岩的高地上,是底格里斯河上游右岸的一座古城,始建於公元三世紀羅馬統治以前,後來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二世曾加以擴建和鞏固,並於公元三百四十九年建造新的城牆。 這座城市曾先後被波斯、拜占庭、阿拉伯、土耳其和蒙古等王朝所統治,一五一六年為鄂圖曼帝國蘇丹所佔領,成為鄂圖曼帝國的重要省會;又因為這裡地近波斯邊界,是戰略要地,因此被用來作為對付波斯人的軍事基地。現在的迪亞巴克爾是庫德族的首府,整個城市交雜著亞美尼亞、基督教、庫德族與阿拉伯的多元文化氣息,是土耳其除了伊斯坦堡外,擁有最重要宗教建築的城市。 迪亞巴克爾有班機和火車與安卡拉連接,也有長途巴士通往國內各大城市,以及敘利亞的阿勒頗(Aleppo)和伊拉克的摩蘇爾(Mosul)等地。當地海拔六百五十公尺,氣候乾燥溫和;人口約六十五萬,大部分是庫德人,現在是棉花、菸葉、水果、穀物和羊毛的集散地,有纖維、食品、造紙、皮革、電器和汽車裝配等工業,並且以製造銅器和金銀絲細工藝品而聞名。 當地名勝古蹟眾多,是很能吸引觀光客的城市。一九六六年成立的迪亞巴克爾大學,原先是安卡拉大學的分校,一九七三年獨立。這裡的古城牆大約建於公元前四世紀,為黑色玄武岩構造,長五點五公里,高十五公尺,厚五公尺,四座主要的城門和十六座砲台分布其中,雙頭鷹、石獅和巨鳥的浮雕作品與碑文,重現了中世紀軍事建築藝術的傑作典範。 市內最古老的、規模最大的名建築物之一的烏魯(Ulu)大清真寺,是由塞爾柱蘇丹建於一○九一年,其前身可溯及公元六百三十九年,原是拜占庭時期的教堂,阿拉伯人侵入後將它改為清真寺,是土耳其最久,也是世界上十五個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令人注目的是它早期的設計型式,以及拜占庭和古代的建築用材。它的正門口裝飾著公牛與獅子的圖案,進入中庭後,看到的是兩座供穆斯林進行小淨的亭子,支撐南北兩側拱廊的柱子,源自羅馬與拜占庭時期的建材,在一些柱頭上還可以看到希臘文字,牆上還有稱之為Kufi字體的可蘭經文,是早期使用的阿拉伯文的書寫體。此外,烏魯清真寺因採用玄武岩興建,因此色調偏黑。 另一座內比(Nebii)清真寺,是典型的鄂圖曼清真寺,有著瓷磚砌成的波斯式叫拜樓。古老的阿拉米克(Aramic)教堂,至今仍在使用中。此外,市內還擁有一座高達九十層的塔,非常壯觀。 凱末爾的故居,就在城牆外面的河邊,現在已改成博物館。城南的迪克利(Dicle)橋建於一○六五年,從這裡可以拍到一些非常美麗的照片,是城牆、河流和橋樑組合取景的最佳角度。早期遺留的民間建築,以作家C.S.塔蘭其(C.S. Taranci)的家為代表,由黑色的玄武岩砌蓋,有白、黑拼飾的精緻迴廊,內部卻有超時代的裝飾。 ===加濟安泰普=== 加濟安泰普(Gasiantep)市,是土耳其東南部加濟安泰普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七度二十二分,北緯三十七度五分,位於東南安納托利亞薩吉爾(Sacir)河附近,南面距離敘利亞國界只有四十二公里,坐落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地中海之間,西南至地中海不到一百公里。由於是昔日絲綢的十字路口,所以古時的地位十分重要,是土耳其東南部最大的城市和工商業中心。 這座海拔八百五十五公尺的城市,歷史非常悠久。在此地出土的陶器碎片中,表明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就有人類在此定居。中世紀時這裡稱為哈姆塔普(Hamtap),是保衛敘利亞大道的重要堡壘。到了一千一百八十三年,方由突厥人佔領,以後又屢次被外國侵佔,一九二二年才歸屬土耳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曾被英、法軍隊佔領,在土耳其獨立戰爭和外國軍隊苦戰時,加濟安泰普人曾表現了他們強烈的愛國、忠烈和自我犧牲的精神。 這個城市與敘利亞關係密切,在這個城市的舊市場裡,敘利亞人操阿拉伯語以貨易貨及討價還價之聲到處可聞,每個月約有四萬敘利亞人前來交易,其中許多人都是來自僅一百公里外的敘利亞第一大城阿勒坡。二○一一年土、敍雙方的貿易額已達二十五億美元。後因敘利亞人民起來反抗獨裁政權,土耳其響應阿拉伯聯盟,歐盟和美國的對敘利亞制裁措施,才使雙方關係冷淡下來。 由於加濟安泰普位於廣闊肥沃的哈蘭平原上,現在又在東南安納托利亞計劃區中,農田都獲得良好灌溉,因此農產品豐富,郊區一片翠綠的橄欖樹、棉花田,更以品質優良的食用堅果阿月渾子樹(Pistacio)而聞名全國。現在這裡還是農產品和家畜的集散地。工業也是城市經濟的重要來源,以農產品、食品、山羊皮、地毯、纖維和菸葉等加工為主,所生產的葡萄和葡萄酒,也非常有名。 這個城市約有八十五萬人口,當地手工藝品的銅器非常精緻,鑲崁珍珠貝母的家具也秀氣可愛,市場可口的披薩、香味誘人的烤羊肉引人垂延,都不要錯過嚐試的機會。 現在的市街大部分是新建的,新城區道路整潔寬廣,高樓大廈林立。這裡舊城區的老房屋,具有安納托利亞東南部、美索不達美亞和敘利亞的特徵,因為當地是草原氣候,夏天非常炙熱,二至三層樓的石材房子都有非常重要的中庭,並有高大的圍牆和外界隔熱。 市內古蹟充斥,主要的古建築有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建於公元六世紀、擁有三十六個塔壘的城堡,塞爾柱人統治時又曾予以重建,現在是考古博物館,館藏豐富,有新石器時代,喜特人時期和羅馬時期的文物。哈珊蘇茲(Hasan Suzer)屋經過精工重修後,設為人文博物館。另外,還有喜特文化中心,以及十一和十六世紀所建的幾座清真寺。 ===馬爾丁=== 馬爾丁(Mardin)是馬爾丁省的省會,也是亞拉姆語(Aramaic)城堡的意思。經緯度是東經四十度四十四分,北緯三十七度十八分,南界敘利亞,古代稱為馬里達(Marida),是位於一片寬廣高地南坡的古城。 這個城市是安納托利亞高原南部,東、西貿易通道上重要的貿易中心,通鐵、公路、交通非常方便。這個地區的農業以生產小麥、大麥和芝麻為主,並飼養安哥拉山羊,也有小型的棉、毛紡織業,經濟效益顯著。約有四點五萬人口,是土耳其人、庫德人、敘利亞人、阿拉伯人和亞美尼亞人等,共同居住的多元化城市,他們沒有種族問題,也是最和平的土耳其人。 當地有新、舊兩個城區,兩者之間通小巴士。舊城區比較熱鬧,它依山建築,並以特殊的房屋建築而聞名,它有獨特的設計,傳統的馬爾丁房子多由石灰石建造,有兩層的,也有三層樓的,並有高的石牆和朝南的庭院,窗戶和大門是精工細作的雕刻石藝裝飾,房子像梯田般建築在岩石山坡上,層層疊壘的景象從遠處看齊,好像金黃色的露天博物館。大街小巷間的石造房子、清真寺、教堂和修道院等宗教歷史建築,令人大開眼界,是土耳其人和外國遊客熱門的觀光地方。 市內的名勝古蹟有古城堡和幾座清真寺,尤其是塞爾柱時期遺留下來的大清真寺(Ulu Camii)最為有名。興建於十四世紀的蘇丹伊薩梅德雷謝(Isa Medresesi)經學校有令人讚嘆的華麗雕刻大門;攀登屋頂,可以欣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奇景。馬爾丁往東約七公里處的德魯札菲蘭(Deyrulzaferan)地方。有一座敘利亞雅各派教堂,曾經是繁榮的宗教社區。 ===巴特曼=== 巴特曼(Batman)市是巴特曼省的省會,也是國內東南部的工業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二度二十一分,北緯四十一度三十八分,地處土耳其石油產區的中心,建有大型現代化國營煉油廠,是國內重要的煉油基地。此外,還有飲料、食品、化工、家具、鞋靴、機械、造紙、鋼鐵、汽車、織毯和電子等工業,經濟效益顯著。伴隨著工業的快速增長,這個城市的交通也發達了起來,不但和國內外各城市有鐵、公路連絡,市內還建有機場,對外定期航班往返頻繁。 在巴特曼五十多萬人口中,從事工藝生產的超過半數。當地學校、醫院、政府機關等公益部門設施完善,辦事效率也很高。市區北邊的馬拉巴迪(Malabadi)古橋,建於一一四七年,依然堅固地橫跨在巴特曼河上,悠悠的流水反映著橋身,兩座高高的橋塔似乎保證著這座古橋的安全,這一帶也是巴特曼風景最美的地方。 ===錫爾特=== 錫爾特(Siirt)市,是土耳其東南部錫爾特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四十一度五十七分,北緯三十七度五十六分,位於托羅斯山脈的東南山麓,瀕臨比赫坦(Buhtan)河,約有三十二萬人口。 在鄂圖曼帝國時代,錫爾特是包括敘利亞和伊拉克北部廣大地區的主要商業中心,南部為廣闊的平原地帶,經濟來源主要是種植穀物及畜牧,現在是重要的農產品集市,出產全國聞名的山羊毛地毯,以及一種把經過處理的山羊皮剪成小塊,再按照毛順方向,拼成圖形的大毛毯;同時盛產的阿月渾子核果也是特別大。 這裡有公路西經巴特曼通往迪亞巴克爾,北抵比特利斯,南方可經吉茲雷(Cizre)至伊拉克北部,交通非常方便。這座城市鄰近底格里斯河的幾條支流,東北部多山,森林茂盛,氣候宜人,風景秀麗,也是休閒的好所在。 市內值得參觀的古蹟,有十二世紀塞爾柱人建造的烏魯清真寺,十三世紀的阿薩克爾切爾什(Asakir Carsi)清真寺,以及距離市區六公里處的易卜拉欣哈克(Ibrahim Hakki)壯麗的陵墓,附近還設有易卜拉欣天文博物館,都可前往一探究竟。 ===比特利斯=== 比特利斯(Bitlis)市,是土耳其東南部比特利斯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四十二度六分,北緯三十八度二十二分。坐落在東安納托利亞區,海拔一千四百公尺的凡湖西南岸不遠處,地處底格里斯河支流比特利斯河的狹長河谷中,是緊扼凡湖盆地至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唯一通路,戰略地位重要,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古代亞美尼亞史書中,這裡被稱為巴喀什(Bagesh)。在十四世紀建立庫德王朝前,巴喀什曾受到阿拉伯、拜占庭、波斯和蒙古的統治,以後歸附鄂圖曼帝國,在鄂圖曼的宗主權下享有自治權。 到了十九世紀末葉,當地的亞美尼亞人發生叛亂,但是不久後就被鎮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裡被俄國佔領。這兩次的變故,使得比特利斯遭到嚴重破壞,許多大建築物燬於戰火,以致人口銳減。 經過近百年的發展,這座古城已經成為土耳其東南部的重鎮。現在約有二十六萬人口,工業發達,主要有製革、菸葉加工、染織、機械、農產品加工、冶金、電器和造紙等。由於這裡地處荒涼的山區,氣候嚴寒,冬季漫長,降雪量大,生存條件惡劣,當地居民因此擁有異常健壯的體格,他們耐寒能力,是足以讓人嘆為觀止的。 這個城市的建築物及各種紀念碑,大部分都是用當地出產的黑色石頭蓋的,因此當地的大型建築物多為黑色。比特利斯的名勝古蹟有早期塞爾柱和鄂圖曼帝國部分被毀的中世紀城堡、十二世紀興建的烏魯清真寺、塞爾柱人蓋的哥克梅達尼(Gokmeydani)清真寺、鄂圖曼人建的賽內費耶(Serefiye)清真寺、塞內夫罕(Serefhan)經學院和客棧等,有些雖然已經殘破,但是氣勢猶存。 市區附近是滑雪中心,往西則是有名的凡湖,可以水上搭船觀賞美麗的湖景,也可至附近的內穆魯特爬山踏青。附近主要的港口,就是凡湖之濱的塔特萬(Tatvan)。 ===凡城=== 凡(Van)城是土耳其東南部凡省的省會所在地,經緯度為東經四十三度二十分,北緯三十八度二十八分,位於凡湖東岸的岩石小山腳下的綠洲中,山頂上有古城堡的遺蹟,海拔約一千七百五十公尺。當地民風淳樸,大約有五十萬人口,以庫德人為最多;每年入境參觀的遊客,也有五十多萬。 公元前八世紀左右,這裡是烏拉爾圖(Urarta)王國的首都,後來相繼為米底亞人、阿契美尼德波斯人和本都(Pontus)王公,以及羅馬人、波斯人和亞美尼亞人所佔劇。一○七一年被塞爾柱土耳其人佔領,一五四三年併入鄂圖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於一九一五至一九一七年間被俄國人佔據。一九二三年土耳其獨立後,加入祖國懷抱,各方面都得到發展。二○○一年十月二十三日附近發生苪氏七點二級強烈地震,附近城市受到嚴重的破壞,但凡城市倖免於難。 現在凡城以經銷當地出產的毛皮、穀物、水果和蔬菜為主。以紅、藍、白為主的手工織毯最受觀光客的歡迎。此外,這裡全身雪白,有一藍一綠眼睛的凡貓,更是聞名於世。由於靠近凡湖,湖光山色,景色秀麗,所以旅遊業也非常興盛。與安卡拉和伊斯坦堡之間,有航班相通,鐵、公路交通也非常方便。 這裡有一座宏偉的城堡,建於公元九世紀前,一直擔任著保衛城池的責任,登上城堡,凡城的新舊部分了然在目。沿著雕刻的岩石台階登堡途中,有契形文字的碑銘,為紀念推崇公元前五世紀波斯王薛西斯(Xerses)而立;堡壘之中有幾個烏拉爾圖皇家的陵墓。在舊城中有烏魯等多所清真寺,其所留下的建築模式讓人了解塞爾柱和鄂圖曼的建築。位於新城的博物館收藏有附近出土的許多烏拉爾圖碑文和陶器。
返回到
土耳其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