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土耳其 的原始碼
←
土耳其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地跨歐亞非三洲== 突厥(Turks)本是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之一,以遊牧為生,先世源於丁靈、鐵勒等原始部落。中國南北朝時,也就是自公元五世紀初到六世紀末,鐵勒族原是住在葉尼塞河上游,以後南遷至高昌的北上,就是現在新疆博格多山一帶。突厥是鐵勒部族的一部分,以狼為圖騰。五世紀中葉被柔然征服,被迫遷徙至金山南麓,也就是現在新疆阿爾泰山以南。因為金山外形很像古代戰將的頭盔「兜鍪」,俗稱突厥,因此就以突厥作為部族的名稱。 公元五四六年,突厥首領阿史那士門合併大小部落,共五萬多戶人口,勢力逐漸強盛。公元五五二年,突厥大敗柔然,並建立了政權,最強盛的時候,領土東至遼河上游,西瀕黑海,北至貝加爾湖,南臨阿姆河,並創制突厥文,歷史上稱為郡爾渾—葉尼塞文字,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中最古老的文字。突厥在中國惰唐時期,就是六世紀末至七世紀初,與中原漢族政治經濟聯繫密切。公元五八二年分裂為東、西突厥,後來被唐朝統一。 南遷的突厥又於公元六八○年建立後突厥政權,但是在公元七四五年被回紇(Ancient Uighur)所滅亡。突厥各部也大多依附回紇,一部分南下歸附唐朝,另一部分被迫西遷至中亞。大約經過八世紀至十世紀的九百年歷程,部份突厥人逐漸遷至小亞細亞半島,成為現在土耳其人的祖先。 十一世紀的時候,突厥的烏古斯人(Oguz)入侵安納托利亞,成為小亞細亞歷史上的一個轉捩點。實際上早在八世紀的時候,住在俄羅斯中亞一帶的突厥部落就已改信伊斯蘭教,他們不久就從阿拉伯人統治下獲得獨立,並且在十世紀和十一世紀的塞爾柱王朝時候,取代阿拉伯人成為伊斯蘭世界中大部分地方的統治者。 到了十一世紀末,塞爾柱突厥人已經在安納托利亞高原站穩了腳跟,並且在一一○七年於孔亞建立國都,並為保衛其伊斯蘭教信仰,而與拜占庭帝國展開抗爭。十三世紀初,除信仰基督教的愛琴海、馬爾馬拉海地區、黑海沿岸和西里西亞外,塞爾柱突厥人幾乎統治了整個小亞細亞半島,他們同時也把土耳其語和伊斯蘭教帶到小亞細亞,強迫被征服的人使用土耳其語、改信伊斯蘭教。 正當塞爾柱突厥人的勢力達到高峰時,另一支突厥集團登上歷史舞台。他們在首領奧斯曼(Osman)的領導下,先以臣民的身分屈從於塞爾柱帝國(Seljug Reich),後來逐漸發展壯大,並且在一二九九年取得獨立,獲得安納托利亞高原西北部的廣大領土,建立以比西尼亞為中心的王國。奧斯曼一世隨後率領號稱「加齊」的伊斯蘭教戰士,向塞爾柱帝國發起攻擊,當地遊牧部落和城市失業群眾,紛紛歸附以謀生計,奧斯曼突厥人的勢力日益強大。 奧斯曼大帝去世後,牠的兒子奧爾汗(Orhan)繼承父志,在一三二四年攻佔布爾薩,使奧斯曼突厥人得以在馬爾馬拉海地區建立基地,並且從那裡開始,發展成一個地跨歐亞大陸,綿延六百多年的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 這個帝國的發展採取兩個主要方向,一是向東南和南方進入伊斯蘭中東地區,另一是向西北方進入巴爾幹。一三三一年,鄂圖曼帝國攻佔尼西亞。一三三七年奪取尼科米底亞,一三三八年攻克斯庫塔里,勢力擴張到馬爾馬拉灣和加利波利半島。 奧爾汗之子穆拉德一世(Murad I)繼位後,曾大肆擴張領土,派軍侵入色雷斯西部,在一三六一年攻佔阿德里安堡和菲利浦波利斯(Philippopolis),直接威脅君士坦丁堡。一三七一年在馬里卡河畔的契諾門(Cirnomen)地方,粉碎南塞爾維亞君主聯盟的進攻,並奪得馬其頓的一些城鎮:在薩馬科(Samakow)還把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的聯盟打得落花流水。這些勝利使大片領土直接併入鄂圖曼帝國的版圖,並且迫使保加利亞、北塞爾維亞及拜占庭帝國的皇帝,向穆拉德一世納貢稱臣。 十四世紀八十年代,穆拉德一世繼續向西方擴張,一三八五年攻佔索菲亞,一三八六年奪取尼什(Nis);另外他還從杰爾米揚(Germiyan)、泰凱(Tekke)和哈米德等公國獲得領土,同年又在孔亞擊敗土庫曼各公國的聯盟。在一三八九年的科索沃(Kosovo)戰役中,穆拉德一世打垮了北塞爾維亞君主和波斯尼亞人的聯盟,但是在戰鬥中自己也不幸陣亡。 繼位的是巴耶塞德一世(Bayezid I),他就位後不久,就派兵征服巴爾幹半島的廣大領土,一三九三年佔領現屬保加利亞的特爾洛瓦(Tirnova),翌年攻克薩洛尼卡(Salonika),一三九五年入侵匈牙利。一三九六年當匈牙利和威尼斯組成反對鄂圖曼帝國的十字軍時,巴耶塞特一世在尼科波利斯(Nicopolis)對他們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他兼併安納托利亞的許多土庫曼酋長國,這與橫霸中亞的帖木兒(Timur)產生衝突,一四○二年在安卡拉附近的丘布科瓦西戰役中,巴耶塞特不幸被俘,最後死在獄中。 帖木兒打敗巴耶塞特一世後,把土耳其人兼併的土庫曼各公國歸還原主,再把鄂圖曼帝國剩下來的領土分給巴耶塞特一世的三個兒子:穆罕默德統治阿馬西亞,伊薩統治布爾薩,蘇萊曼統治魯梅利亞,兩年後兄弟鬩牆,穆罕默德打敗伊薩,奪取布爾薩;然後再派另一個兄弟穆薩去攻擊蘇萊曼,雖於一四一○年打敗蘇萊曼,但穆薩在埃迪爾內自立為王。 一四一三年,穆罕默德在拜占庭皇帝支持下消滅了穆薩,自立為安納托利亞和魯梅利亞的蘇丹,史稱穆罕默德一世(Mehmed I),定都埃迪爾內。他在位期間,曾迫使瓦拉幾亞和喀拉曼公國為屬國,佔據阿爾巴尼亞領土,並多次襲擊匈牙利。 穆罕默德一世於一四二一年駕崩,當時有數人在拜占庭皇帝的支持下爭奪帝位,最後由穆拉德二世(Muard II)得勝。一四二五年左右,他重新確立鄂圖曼帝國對安納托利亞西部土庫曼各公國的統治權,迫使拜占庭帝國向自己納貢,並把注意力轉向巴爾幹半島,經過五年苦戰,奪取希臘北部的薩洛尼卡。但是後來在歐洲聯軍的攻擊下,穆拉德二世連連受挫,一四四三年喪失尼什和索菲亞,隔年被迫在埃迪爾內簽署和約,並讓位給年僅十二歲的兒子穆罕默德二世。但是,歐洲的幾個強國很快就違反休戰協定,穆拉德二世御駕親征,於一四四四年在瓦爾納大敗基督教徒軍隊。兩年後他重新執政,並於一四四八年十月在第二次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匈牙利人。一四五一年二月三日,穆拉德二世駕崩。 繼位的穆罕默德二世,才是鄂圖曼帝國的真正奠基人,並且是傑出的軍事統帥。他是穆拉德二世的第四個兒子,母親是女奴,出生在埃迪爾內。為了使威尼斯和匈牙利保持中立,他暫且簽署有利於自己的和平條約。一四五二年,穆罕默德二世下令構築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博加茲科森(Bogazkesen)要塞,並建立一支擁有三十一艘軍艦的艦隊,鑄造大口徑的新式火炮。 穆罕默德一心想要佔領君士坦丁堡,乃於一四五三年向君士坦丁堡發動總攻擊。在發動總攻擊的當天,他用大炮轟開城牆後,親自率兵從缺口衝入城內:他原來許諾部下在破城之後大掠三天,但在攻佔君士坦丁堡的第一天黃昏,他就收回成命,他決心重建君士坦丁堡,並改稱為伊斯坦堡。為了鼓勵逃亡的希臘人和熱那亞(Genoa)人,返回君士坦丁堡的商業區,他下令退還他們的房舍,並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為了增加城內的人口,他強迫在安納托利亞和巴爾幹的穆斯林和基督徒遷居伊斯坦堡。於是這裡逐漸發展成歐洲最大的城市,當時市內居民有一萬七千戶左右,商店三千九百多家,一片繁華興盛的景象。 一四六八年,穆罕默德二世將勢力向東擴展至幼發拉底河流域,又朝西深入匈牙利。在他繼位後的數十年間,他對巴爾幹半島,甚至在克里米亞和義大利南部的奧特朗托,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一四八一年春,對安納托利亞的新戰役才剛開始,他在馬爾泰佩(Maltepe)市附近的洪卡沙伊(Kunkarcayiri)去世,相傳他是被毒死的。 穆罕默德二世以後的鄂圖曼皇帝大都沉湎聲色,少有作為,至一五一二年就位的謝里姆一世(Selim I)時才有起色,當時波斯薩非王朝的締造者伊斯梅爾一世提倡什葉派教義,與鄂圖曼帝國的遜尼派教義對立,安納托利亞擁護伊斯梅爾的土庫曼人公然叛亂,謝里姆一世首先率軍征服土庫曼人,然後派遣大軍大敗伊斯梅爾,並把安納托利亞的庫德人和土庫曼人的一些公國,併入鄂圖曼帝國。 由於征服埃爾比斯坦(ElbiStan)的杜爾加迪爾(Dulkadir)公國,謝里姆一世與敘利亞和埃及的馬木路克王朝發生衝突:在一五一六年的達比克草原 (Marj Dabig)戰役,以及翌年的賴伊達尼亞(Raydaniyah)戰役中,鄂圖曼大敗馬木路克王朝,因而將敘利亞、埃及和巴勒斯坦等地,都納入鄂圖曼帝國的勢力範圍。在開羅有舍利夫向謝里姆一世奉獻聖城的鑰匙,表示承認謝里姆為伊斯蘭教世界的領導者,鄂圖曼帝國從而控制了整個阿拉伯世界,版圖囊括了巴爾幹大部分,匈牙利在中歐的大片領土,財富及權勢都處在巔峰時期。 繼之是著名的蘇萊曼一世(Suleyman I),他是謝里姆的兒子。父親在位期間,他曾出任小亞細亞西部的馬尼薩(Manisa)總督。一五二○年登基後,就開始對中歐和地中海地區的基督教國家發動戰爭,於一五二一年攻佔貝爾格萊德,第二年又佔領羅得島。一五二六年八月,在莫哈奇戰役中蘇萊曼一世率軍大敗匈牙利軍隊,使本來可以威脅鄂圖曼的匈牙利一蹶不振。至一五二九年,蘇萊曼一世想要徹底排除哈布斯堡王朝的干擾,乃親率大軍圍攻維也納,但是由於維也納基督教軍隊的頑強抵抗,加上氣候惡劣,補給不足,他只好下令撤兵。 蘇萊曼一世還與波斯進行了三次重大的戰役。在一五三四至一五三五年的第一次戰役中,鄂圖曼帝國大獲全勝,攻佔小亞細亞東部的埃爾茲魯地區,並使鄂圖曼帝國對伊拉克的征服成為確定不移的事實。在一五四八至一五四九年的第二次戰役中,蘇萊曼又攻佔了凡湖周圍的大片土地。一五五四年他對波斯的第三次戰役遭到挫折,波斯的薩非王朝拼死抵抗,最後兩敗俱傷。 在蘇萊曼一世的統治下,鄂圖曼帝國籌建了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由名將赫伊爾丁擔任海軍統帥,於一五三八年在希臘的普雷韋扎(Preveza)打敗威尼斯和西班牙的聯合艦隊,這次重大的勝利,使鄂圖曼在一五七一年以前,始終掌握著地中海的制海權:一五五一年攻佔北非的黎波里,並於一五六○年徹底殲滅進攻的黎波里的西班牙遠征軍,從而鞏固鄂圖曼帝國在北非的統治地位。 蘇萊曼一世不僅擁有陸上和海上的強大軍力,而且擁有許多精明能幹的政治家,如首相易卜拉欣(Ibrahim)、魯斯特姆(Rustem)和穆罕默德索科盧(Sokllu)等;他還擁有伊斯蘭法學家艾布蘇歐德(Abu al-Suod)和凱末爾夏扎德(Kemalpasazade),以及大詩人巴基(Baki)和建築大師錫南(Sinan)等。在蘇萊曼一世的英明統治下,鄂圖曼帝國達到最鼎盛階段,疆域從波斯灣伸展至東歐的波蘭,由裏海一直延伸到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整個巴爾幹半島及中東和北非的大部分都被劃入它的版圖,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強大帝國。 在十六世紀初,鄂圖曼帝國統治機構逐漸完善,宗教法和民法並行。境內非伊斯蘭教民族則根據米勒特(Millet)制度,享受宗教自治,他們原則上要服從帝國的中央集權,但在傳統的生活方式上一般不受干擾,就是宗教也不例外。因此帝國境內民生富裕,政局也比較穩定。 自十六世紀中葉以後,鄂圖曼帝國開始由盛轉衰,政治、行政、財務都開始衰落,其國君多不親政,迷戀後宮,大權旁落首相之手。禁衛軍干涉政治,控制國君。國內財政拮据,工商業衰弱,社會動蕩不安。 一六九五年至一六九六年,趁鄂圖曼帝國開始衰弱,新興的沙皇俄國曾兩度侵略土耳其,但是在達達尼爾海峽遭遇到土耳其軍隊的堅強抵抗。一七○三年,俄國再度進攻鄂圖曼帝國,割據了黑海北岸一帶土地。一七一○年土俄戰爭又起,土耳其收復失土。一七一八年,奧地利將土耳其人逐出匈牙利。 一七三五年,俄國又以全力爭奪出海口,和鄂圖曼進行長達五年的戰爭,結果掠奪黑海附近的草原地帶。一七六八年,雙方再度開火,至一七七四年黑海北岸盡入俄國的掌握,鄂圖曼帝國還被迫承認俄國有通過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海峽的自由航行權。一七八二年,俄國軍隊再度侵併克里米亞,在大敗鄂圖曼帝國後,掠獲克里米亞和布格河流域的廣大沃野。 在國境西部,鄂圖曼帝國的勢力也連年受損。一六九九年,它又將特蘭西瓦尼亞丟給奧地利,把波多里亞讓給波蘭,並把達爾馬提亞海岸割讓給一直阻止土耳其在亞得里亞海擴張的威尼斯。 隨著時間的流逝,鄂圖曼帝國在軍事上越來越衰弱,在經濟領域中也落後於它的對手,這意味著鄂圖曼帝國的式微,以至滅亡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到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帝國內部已經百孔千瘡,高階層的權力爭鬥也大大地削弱了國家實力。謝里姆三世在位時曾組建「新軍」,力圖改革,後因禁衛軍和保守勢力的反抗而失敗。至馬哈茂德二世(Mahmud II),一舉消滅抗命的禁衛軍,再度組建新軍,削弱伊斯蘭教教士的權力,加強對地方官吏的控制,以提高蘇丹的權威。但是在此期間,對外戰爭的連續受挫,失地累累,帝國版圖在不斷縮小中。 一八○一年,俄國人穿越高加索山,進佔喬治亞,並於一八二八年吞併阿塞拜然和亞美尼亞。以後繼續擴張,吞併卡爾斯和阿爾達罕周圍的地區。一八三○年,在英國、法國和俄國的幫助下,剛剛取得獨立的希臘也進一步在帖撒利獲得土地,而保加利亞也乘機攻佔魯米利亞。 一八四四年,俄國公開倡議瓜分土耳其,稱土耳其是近東病夫,後來因為英國的反對才告作罷。至一八七八年,既有希臘也有土耳其居民的塞浦路斯成為英國殖民地。在北非方面,鄂圖曼帝國的領地喪失殆盡,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和的黎波里,發展到接近獨立的完全自治境地,埃及則完全被英國佔領。 一八五三年,俄國發動克里米亞半島戰爭,土耳其人在英法兩國的支持下,大敗俄國軍隊,並且廢除俄國在土耳其的特權;同時劃黑海為中立區,拆除俄國在黑海的防禦設備。但在一八七七年至一八七八年的俄土戰爭中,土耳其軍隊因失去英、法的支持而大敗,被迫簽訂聖斯特凡諾條約,在柏林會議上,承認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的獨立,也承認保加利亞的自治,並割讓卡爾斯和巴爾騰給俄國。 面對鄂圖曼帝國日益衰敗的現狀,帝國的統治者也並非無動於衷。在阿卜杜勒邁吉德(Abdulmecid) 一世和阿卜杜勒阿齊茲 (Abdulaziz)統治期間,曾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敕令,歷史上稱為「坦志麥特」(Tanzimat)敕令。這一法令允許基督教臣民享有一些基本權利,並將改革重點放在改革軍隊和行政上,在社會上則改革教育和法律,但是成效不大。由於財力不支,帝國大舉向外國借貸,從一八五四年到一八七五年負債達兩億英鎊,加上國內人民起義,屬地的民族獨立運動高漲,以及列強的侵略,這一場改革不但末見成效,反而使危機加深。 經過這一系列重創,昔日不可一世的鄂圖曼帝國,在歐洲的領土只剩下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和色雷斯,在亞洲只剩下小亞細亞等一隅之地,然而俄國對土耳其貪婪之心並未因此中止。 一八七六年的時候,具有革新思想的米德哈特.帕薩(Midhat pasa)等人發動宮廷政變,迫使新任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Abdulhamid II)實施憲政,頒布第一部鄂圖曼憲法,但它賦予蘇丹的權力還是很大,哈米德二世不久就利用他的權力復辟。因對俄戰爭失敗,一八七七年憲法被廢除,國會遭解散,米德夏特被處死。哈米德二世雖然繼續改革軍隊、發展交通事業,但他一意推行泛伊斯蘭主義,組織特務機關,依靠秘密警察維持了四十年的血腥統治,鎮壓反抗者,實行獨裁統治,並且殘酷迫害亞美尼亞人,被歐洲人稱為「血腥蘇丹」。 一九○八年七月,土耳其青年革命黨試圖重振鄂圖曼帝國,影響馬其頓的第三軍團發動起義,宣布恢復一八七六年的憲法,並於翌年四月攻佔首都君士坦丁堡,廢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另立穆罕默德五世。 土耳其青年革命黨人執政期間,加強中央集權,發展教育事業,但他們強制推行純土耳其化,激起非土耳其各族人民的反抗。在一九一二至一九一三年的巴爾幹戰爭中,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蒙的內哥羅(Montenegro),聯合攻打土耳其,強迫訂立和約,土耳其失去色雷斯東部以外的全部歐洲領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鄂圖曼帝國被壓縮得只剩下土耳其本部、地中海東部沿岸、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阿拉伯半島沿岸,這個曾經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強大帝國,這時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中。
返回到
土耳其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