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土耳其 的原始碼
←
土耳其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革命成功締造共和== 一九一四年七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同年十月二十九日,鄂圖曼帝國加入同盟國(Central Powers),協同德國和奧匈帝國等中歐強國,對英、法等國組成的協約國宣戰。俄國於一九一六年推進到特拉布宗至比特列斯一線,使安納托利亞東部許多地方失陷並遭到劫掠。 隨著俄國於一九一七年發生革命,土耳其迅速向東反攻,收復卡爾斯,甚至想在高加索建立幾個在土耳其影響下的獨立共和國,但是這些計劃先是由於西方國家的干涉,後又由於俄共重新佔領過去沙俄的全部領土而受挫。 一九一八年,同盟國戰敗,土耳其向西方列強投降時,已經失去了它的全部阿拉伯領地;到了一九二○年,這些地方已淪為英、法操縱的國際聯盟托管之下。但是西方戰勝國並不就此罷休,他們的意圖是要肢解土耳其本身:黑海海峽由國際共管,西部和南部大片土地由希臘、義大利和法國佔領,而土耳其本身,則被縮小到只包括安納托利亞的東部和中部,以及黑海沿岸。 正當土耳其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候,以鄂圖曼帝國將軍凱末爾(Mustafa Kemal Pasha)為首的新民族主義運動,蓬勃興起,凱末爾後來被人稱為「阿塔土耳克」 (Ataturk),意即「土耳其人之父」。一九一九年七月二十三日,凱末爾在埃爾茲魯舉行的東部各省護權協會代表大會上,提出民族自決和武裝保衛民族主權的最高原則。同年九月,在西瓦斯舉行全國護權協會代表大會上,通過維護民族主權的綱領,成立全國統一的革命組織,就是安納托利亞和羅姆里護權協會。凱末爾將軍為首的革命派以「不自由,毋寧死」的決心拯救土耳其,他們在黑海港口薩姆松,著手發動和領導反對封建專制、抵禦外侮的武裝鬥爭。 一九二○年一月,以凱末爾為首的革命力量,在伊斯坦堡的議會上佔優勢,議會通過要求民族獨立、反對外國瓜分的六項「國民公約」,以「共和主義、民族主義、國家主義、世俗主義、改革主義、平民主義」為號召,表示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堅持共和國體,以及為保衛民族獨立的堅定信念:這項公約實際上成為土耳其的獨立宣言。 同年三月十九日,土耳其國內舉行公民投票,要求蘇丹退位。同年四月在安卡拉建立革命政權,就是大國民議會,凱末爾當選為主席,並且組建國民軍,由凱末爾出任總司令:面對民族主義者的激烈抗爭,法國人和義大利人不久就從他們佔領的領土上撤退,但是希臘人不但不走,反而侵佔伊士麥,因此土耳其和希臘陷入長期苦戰中,一直到一九二二年土耳其才得到最後勝利,終於收復伊士麥,保護了土耳其的獨立。 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土耳其瓦迪丁(Vahdedin)蘇丹退位。一九二三年九月十一日,凱末爾將軍創建人民黨,並於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宣布正式成立土耳其共和國,由他當選為第一任總統,並且一直連任至一九三八年逝世為止。 一九二四年四月二十日,土耳其共和國通過憲法,同年十一月十日,將人民黨改名為共和人民黨。一九二八年在修憲案中,取消伊斯蘭教為土耳其國教的條文,使土耳其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凱末爾就任總統後,積極進行政治、社會和宗教等各方面的改革,並獲得重大成就。在政治改革方面,他認為實行民主政治必須有兩黨制度配合,因此在一九二四年將共和人民黨分成兩個政黨:一個是以曾任國民議會副議長和內閣總理的盧孚為首,組織進步共和黨,簡稱進步黨,正式以反對黨的姿態出現:另外一派仍然沿用共和人民黨舊名。 後來進步共和黨被親王室分子和舊政府的政客所把持,極力討好虔誠而又無知的穆斯林,並誘使人民反對政府。一九二五年二月十一日,被煽動的庫德族人在薩伊德(Seyh Said)的率領下興兵作亂,迅速佔領了甘赤(Genc)、埃拉澤和艾加尼(Ergani)等地,企圖推翻革命政府。凱末爾派兵平亂,於同年五月三十一日弭平亂事,進步黨也於同年六月三日被凱末爾下令解散,因此懷恨在心,曾先後在安卡拉、伊斯坦堡和伊士麥三地刺殺凱末爾未果。其中第三次是企圖在一九二六年五月七日,凱末爾巡視安納托利亞各地時,在伊士麥刺殺他,兇手並準備在得手後乘汽船逃往希臘,後因船長良心發現而告密,而於同年六月十六日破獲而一網打盡。 凱末爾當年曾為收復伊士麥而和希臘軍隊血戰,而今竟有人要在伊士麥行刺他,因此他曾感慨萬千地說:「我這無價值的軀體有朝一日終將化為糞土,但土耳其共和國將永遠生存。」一九三○年,土耳其出現了獨立共和黨,以自由經濟為號召,很能得到一般工商業者的擁護;後來因為被舊勢力所滲透,所以也被解散。 這位土耳其國父雖然是一黨專政,但並不一黨獨裁:容許黨外許多相反意見存在,黨內更是非常民主,分成巴雅(Celal Bayar)和伊諾努(Ismet Inonu)兩派,並且由他們兩人更迭出任內閣總理。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日上午九時五分凱末爾逝世,國民議會選舉伊諾努擔任總統,當時巴雅就擬出組反對黨,後來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土耳其需要上下一致對外,所以組織反對黨的行動暫時中止。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土耳其一直保持中立,直至一九四五年才加入同盟國對德宣戰,因此後來也成為戰勝國的一員。同年三月,蘇聯向土耳其提出重估安納托利亞東部的卡爾斯和阿爾達漢的不當要求,還要求修改蒙特勒(Montreux)公約,以確保蘇聯海軍艦隻不管是平時或戰時,都有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權利,遭到土耳其嚴詞拒絕,致使兩國關係迅速惡化。在蘇聯軍事威脅下,土耳其接受杜魯門主義,轉向西方陣營,同年十月二十四日加入聯合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巴雅出組新黨,並且在一九四六年正名為民主黨,立即參加同年七月的大選,從此使土耳其有了一個真正由選舉得到議席的反對黨。 也由於政壇有兩個政黨熱烈競選的局面,選舉的時候可秘密投票公開計票,以及反對黨可以使用政府控制下的廣播電台的結果,使民眾增加了對民主政治的信心,因此替土耳其的民主政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共和黨執政期間,伊諾努雖然在公平選舉方面表現了良好的政治風度,但是卻將苛政加在人民身上,因此在一九五○年五月十四日的大選中被民主黨擊敗,由巴雅出任土耳其總統,在土耳其的民主發展史上,又寫下非常珍貴的一頁,事實證明土耳其的民主政治,已經發展到在野黨不需憑藉任何武力,可以只憑選票取得政權。 以後土耳其因為經濟落後,失業人數增加,人民生活水準低落,因不時有軍人發動不流血政變,但是發動政變的將領們,都能在平定國內的秩序後,立即還政於民,重新恢復民主憲政。一九五○年七月十八日響應聯合國號召,派兵參加韓戰,抵抗共黨侵略。一九五二年二月,土耳其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一九五三年,成為巴爾幹協定的簽約國之一。一九五五年參加巴格達公約(後改稱為中部公約組織),同時也加入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及歐洲議會。一九五九年,土耳其解決了與希臘之間長達三年關於塞浦路斯問題的爭議。 到了一九六○年前後,作為共和黨元老的伊納努進行反政府活動;政府立即採取緊急措施,欲阻止他的行動。不料,卻因此掀起同年五月二十七日的打倒政府風潮,參與者以軍部為中心,還有安卡拉、伊斯坦堡的學生、知識分子及民眾等。這股風潮逐漸演變為一場政變,直至政府被推翻為止。 政變後,由古塞爾(Cemal Gursel)設立軍方執政機構的國家統一委員會,解散民主黨、逮捕前政府官員,在馬爾馬拉海的葉瑟德(Yassiada)島公開審判,其中十五人在一九六一年九月十五日被判處死刑。前政府首腦孟德雷斯和兩名舊閣員,都在激進派軍人格爾布的壓力下被處決。 古塞爾重建議會制度,召開議會制定新憲法,經過國民投票通過憲法修正案,同年十月十五日舉行大選,右派新黨正義黨首次暫露頭角。正義黨很同情那些在葉瑟德島上被判決的民主黨黨員,於是就吸收了不少舊民主黨的殘餘份子。這次選後,新國會選出古塞爾為共和國總統,但是在軍方的壓力下,不得不與伊諾努的正義黨共同組建聯合政府。 自一九六○年代中期塞浦路斯問題發生後,土耳其內部漸有左右派之爭,後來兩派之間的暴力衝突不斷,時有死傷爆炸事件發生;這時古塞爾總統一病不起。一九六三年,土耳其成為歐洲公同市場的預備會員國。同年底,塞浦路斯境內希臘與土耳其的塞浦路斯人,因爭議而引發內戰;希、土雙方幾乎爆發戰爭,但來自聯合國的壓力控制住雙方的衝突。 一九六五年十月大選,正義黨獲得過半數的支持,成立以狄米瑞(Sulelman Demirel)為首的單獨內閣。一九六六年三月二十八日,選出退休的參謀總長蘇納依(Cevdet Sunay)中將為總統。土耳其軍方對狄米瑞下最後通牒,限於一九七一年三月十二日以前有效控制國內秩序,否則辭職由軍方接管政權。狄米瑞無計可施,被迫辭職,由軍方任命教授出身的埃雷姆(N.Erim)組閣,開始實施全國戒嚴。 一九七三年蘇納依總統任滿離職,同年四月六日由海軍退役上將冠魯吐克(Fahri Koruturk)參議員,被選為土耳其第六任總統。在同年十月的大選中,共和人民黨雖然成為國內的第一大黨,但卻無法獲得過半數的支持,政局一時陷入混亂中。一九七四年一月,由艾西菲特(Ecevit)組閣,但是前景並不樂觀。這個時期,土耳其正忙著處理塞浦路斯與上希臘區居民的合併運動,與希臘之間關係緊張,這大大刺激了土耳其人的民族情感,紛紛指責政府採取與西方強國協調的外交方針不當。 一九七四年四月,伊斯坦堡爆發大觀模學生示威運動,他們抗議「希臘的挑撥」,要求政府合併來茲波斯島、巧斯(Khios)島、薩摩斯(Samos)島和寨浦路斯島;另外愛琴海石油資源調查,也引起土、希兩國利益衝突,這也是示威運動的起因之一。同年七月,塞浦路斯在希臘支持下發動政變,土軍也在塞浦路斯北部登陸,雙方箭拔弩張: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美國對土耳其強制實施禁止軍援,土耳其關閉了境內的4處美軍基地。交涉並通過新協定後,一九七八年末美國解除禁運,土耳其也重開美軍在境內的基地。土、希雙方也經過和平協議,雙方達成諒解,罷戰言和。 在土耳其國內,雖然一九七三年十月曾恢復大選,但從此至一九八○年間,狄米瑞的正義黨與艾西非特的共和人民黨,都無法單獨獲得國會中過半數的優勢,只得尋求其他小黨合作共組聯合內閣,因而導致政府更替頻繁,暴力衝突事件也隨著增加。一九七九年十一月狄米瑞再度組閣至翌年軍事政變之前為止,約有兩千五百人死於暴力事件。 一九八○年九月十二日凌晨四時,土耳其參謀總長艾佛倫(Kenan Evren)將軍,宣布自即時起土耳其全國實施戒嚴,中止政府及國會運作。為了改善社會、政治及經濟上的困難,艾佛倫在三軍總司令支持下,組織國家安全會議(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順利接管政權,一切施政決策概由國家安全會議統理。新政權解散政府、國會及所有政黨;追究各黨派領導幹部、失職官員及滋事分子的刑責;各政黨領袖或被逮捕或遭軟禁,並從此不得再參政。 退役海軍上將烏魯蘇(Bulent Ulusu)受國家安全委員會之命組閣,於同月二十日完成由二十六名閣員組成的新政府,其中狄米瑞政府時代的經濟顧問歐札爾(Turgut Ozal)繼任主管經濟事務的副總理。 政變軍方為免日久招致民怨及引起國際不滿,乃於一九八一年十月十五日,成立包括一百六十名代表的諮詢會議,翌日正式下令解散原有各政黨。諮詢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草擬新憲法。一九八二年元月,艾佛倫宣布還政於民的時間表。同年九月二十三日,諮詢會議所通過的新憲法,於十一月七日交由全民複決,獲得百分之九十二的投票通過,艾佛倫同時也獲選為土耳其共和國第十任總統,任期七年。 一九八三年四月底開放黨禁,同年十一月六日根據憲法的規定舉行大選,由歐札爾所領導的祖國黨(Motherland Party)獲勝,歐札爾於同年十二月十二日被任命為總理,組織由七位政務委員和二十一位部長組成的歐札爾內閣,從而恢復土耳其的民主憲政道路。同月十九日,歐札爾總理在國會做首次施政報告,強調致力改善通貨膨脹、減少失業率、積極開發土耳其南部地區及維護和平與安寧等。由於歐札爾的祖國黨採取自由經濟政策,又擁有國會過半數以上的席位,施政相當順利。同時自二十世紀的80~90年代,境內旅遊市場繁榮,沿海的旅遊勝地發展迅速。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土耳其舉行國會大選,祖國黨又以過半數議席蟬聯執政。 一九九○年八月,伊拉克侵佔科威特及波斯灣戰爭期間,土耳其支持聯合國決議,參加多國部隊制裁伊拉克行動。年底國內大選,由歐札爾出任總統,狄米瑞擔任總理。後來由狄米瑞出任總統,真道黨女黨魁坦素席拉(Tansu Ciller)於一九九三年六月出任總理。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土耳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同年九月,席拉領導的聯合政府垮台。同年十二月國內舉行國會大選,由厄巴甘領導的繁榮黨領先,但因未能贏得國會過半席次,聯合政府延至一九九六年三月初,由伊爾馬茲的祖國黨邀集真道黨組成,由伊爾馬茲出任總理,上台才三個月,因支持繁榮黨對真道黨前總理席拉提出的貪污指控,席拉一怒退出聯合政府,使聯合執政宣告分裂,因此伊爾馬茲也於同年六月六日宣布辭職,而由繁榮黨的厄巴甘出任總理。 二○○○年五月十六日,由艾哈邁德.內傑代特.塞澤爾(Ahmednecdetsezer)出任土耳其總統。二○○七年二月二十二日國會進行選舉,正義與發展黨在國會五五○個席次中獲得三四○席,由其黨魁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ologan)出任總理。同年八月二十八日,國會選出阿卜杜拉.居爾為新的總統。二○一○年二月二十二日,土耳其政府指揮下的反恐警察,在安卡拉、伊斯坦堡和伊士麥等八個城市拘留大批擬參加大錘(Sledgehammer)政變計劃的大批高級軍官,使政局得以平靜下來。
返回到
土耳其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